2025-01-29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風險
共找到
12708
筆 文章
-
-
2025-01-29 性愛.性福教戰
性生活能讓女人延壽?美研究發現「越常愛愛活越久」死亡率降70%
談及性愛,人們通常會聯想到私密、親密、伴侶關係等等關鍵詞,然而有研究發現,性生活頻率竟然與身體健康有關?美國一項新調查指出,性生活頻率越低的女性,死亡風險竟然越高。美國賓州瓦爾登大學的醫學研究人員透過疾病管制中心 (CDC) 的巨型資料進行研究,蒐集14,542名男性與女性的數據,包含憂鬱症、肥胖、性活動等資訊,並與美國死亡資料進行比較。報告顯示,約95%的人每年發生性行為超過12次,其中38%的人每週發生一次或以上。而在20~59歲的女性中,每週性行為少於一次的女性,比起每週性行為超過一次的女性,在五年內的死亡機率高出70%。研究小組認為,性行為頻率之所以會影響壽命,主要和人體的免疫系統和壓力程度有關。在另外一份數據中,研究小組也比較「憂鬱症患者」、「患有憂鬱症且性生活頻率高」、「患有憂鬱症且性生活頻率低」之間的死亡率,發現性生活頻率低的憂鬱症患者死亡風險比單獨患有憂鬱症的人增加了197%。研究人員Srikanta Banerjee博士向《每日郵報》表示:「患有抑鬱症但性生活頻率較高的人,不會那麼強烈地感受到抑鬱症的負面影響。」然而這個狀況卻只有在女性身上才存在,這是因為憂鬱症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不同,嚴重程度也不同。其實在科學家眼裡,健康的性生活會為女性身體帶來種種好處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包括降低血壓、對抗壓力和發炎、緩解疼痛、降低憂慮等等。參考資料:Connection Between Depression, Sexual Frequency, and All-cause Mortality: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tudyIs Sex Good for Your Health? A National Study on Partnered Sexu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Among Older Men and WomenThe Benefits of a Healthy Sex Life
-
2025-01-28 養生.聰明飲食
減肥聖品「蒟蒻」高纖、熱量低還能降血糖 但拿來取代正餐仍有風險
蒟蒻QQ的口感受到不少人喜愛,而其熱量低的特點也讓它經常被當作減肥時的替代食品,而你知道蒟蒻的原料是一種叫「魔芋」的薯芋類作物嗎?日本營養師就跟大家分享這種食品有什麼健康功效,以及食用時該注意的事項。蒟蒻的原料是什麼?市面上看到的蒟蒻是透明一條一條的,不過它其實是由塊莖作物「魔芋」製作而成,將魔芋磨碎、乾燥,並添加氫氧化鈣(熟石灰)使其凝固塑型,就成了我們所常見的蒟蒻。食用蒟蒻的好處有哪些?1.容易產生飽足感,幫助節食魔芋的主要成分是「葡甘露聚醣」,屬於一種水溶性膳食纖維,具有吸水膨脹的特性,不用吃太多就能產生飽足感,藉此降低暴飲暴食的機率。2.促進腸胃蠕動膳食纖維除了能增加飽足感之外,也能改善腸道環境、增加益生菌數量、促進蠕動,對於緩解便秘有一定效果。3.調節血糖有研究指出,蒟蒻的葡甘露聚醣也能防止血糖急遽升高,對於協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相當有幫助。4.控制熱量攝取另外,魔芋幾乎不含碳水化合物與脂肪,這也是為什麼蒟蒻是一種熱量低的食物,每100公克的蒟蒻只有5~20卡路里,對正在執行減脂計劃的朋友來說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健康蒟蒻吃多仍傷身蒟蒻有大量膳食纖維,如果吃太多將造成腸胃不適、腹瀉等負面影響,而蒟蒻雖然是一種健康的食物,但營養價值低,長期以蒟蒻取代正餐會可能造成營養失衡。如果要將蒟蒻加入減重菜單裡,可以在營養均衡的飲食中加入適量的蒟蒻,例如100~200克的份量,也建議搭配其他蔬菜、菇類或海帶等多樣化食材一起食用。參考資料:YogaJournal
-
2025-01-27 養生.聰明飲食
喝牛奶也能帶來好心情!專家:這一款比全脂奶抗憂鬱效果更好
不少人喜歡在咖啡或茶中加入牛奶,讓飲品變得更加香醇,但喝牛奶竟然也可以抗憂鬱嗎?英國有一項研究就指出,每天喝一杯低脂牛奶可以降低憂鬱和焦慮的風險。喝低脂牛奶憂慮風險低三分之一這項大型研究針對357,568名參與者進行長達13.5年的追蹤,將參與者飲用乳品的習慣分為:全脂、半脫脂(低脂)、脫脂、其他類替代乳品(植物奶)、完全不喝牛奶。統計結果顯示,有96.7%的人會消費各類型的牛奶,3.3%的人表示完全不喝牛奶或植物奶。在研究期間,分別有13,065名人(3.65%)被診斷出患有憂鬱症,以及13,339名(3.73%)13,339人被診斷出患有焦慮症。團隊進一步調查牛奶攝取與憂鬱和焦慮之間是否存在關聯,結果顯示,與不喝牛奶的人相比,飲用牛奶的人罹患憂鬱和焦慮的風險較低。與不喝牛奶的人相比,經常喝低脂牛奶的人患有憂鬱症的比率低16%,焦慮症機率降低29%。相較之下,飲用全脂或脫脂牛奶的人對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較不明顯。令人意外的是,比起不喝牛奶或喝牛奶,那些飲用非乳製品的人,焦慮和憂鬱症的比率則增加了。為何低脂牛奶比全脂牛奶更能抗憂慮?而對於低脂牛奶如何降低憂慮風險,研究指出,牛奶富含乳糖、脂質、蛋白質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有助於維持人體健康。另外,比起全脂牛奶,低脂牛奶的飽和脂肪酸較少,並且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對於調節大腦激素有很大幫助,尤其是能促進「幸福荷爾蒙」: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該研究發現了低脂牛奶與心理健康的關聯性,能提供人們作為飲食策略的參考,然而研究者也表明長期追蹤的影響、基於自我報告的數據、以及研究對象有其局限性,期待進一步的研究來加強驗證這項結果。參考資料:Associ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milk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
-
2025-01-27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不是隨便什麼時候喝都能健康!最新研究「喝對時間」才能延壽
咖啡是許多人每天必喝的飲品,針對咖啡對健康優劣的研究不勝枚舉,近期有一項最新研究指出,一天中喝咖啡的時間對壽命有重大的影響,喝對時間能有效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風險。早上喝咖啡可能延壽美國紐奧良杜蘭大學今年一月於學術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發表的研究顯示,早上喝咖啡比下午喝更與死亡率降低有關,早晨喝咖啡的習慣可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及所有原因引起的死亡風險。不過,有一個條件:必須在中午前喝完咖啡。研究比較了成人的咖啡攝取量與死因,結果顯示,早晨喝2至3杯咖啡的人與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因任何原因及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風險「顯著」較低。此次研究基於1999年至2018年間進行的美國「國民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的數據,分析超過42,000名成年人為期9年的飲食數據。研究團隊將參與者分為「早晨型咖啡飲用者」與「全天型咖啡飲用者」兩組,並比較其死亡率。結果顯示,早晨型咖啡飲用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31%,因各種原因導致的死亡風險降低16%。相較之下,全天型咖啡飲用者與完全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未顯示統計上的顯著差異。為什麼早晨喝咖啡有效?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結果可能與人體的生物時鐘有關。杜蘭大學流行病學系臨時主任、該研究的主導者Lu Qi表示:「適量攝取咖啡對健康有益這一點已經廣為人知,但我們的研究首次顯示,不僅咖啡的攝取量重要,喝咖啡的時間也同樣關鍵,研究結果證明,早晨喝咖啡比全天喝咖啡對健康的效果更強。」此外,紐約營養師Michelle Routhenstein指出,早晨喝咖啡有助於調節生物時鐘,不僅能提升白天的專注力,還能促進在夜間晚睡個好覺。」相反地,若下午或夜晚喝咖啡,可能會抑制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的分泌,導致睡眠品質下降。睡眠不足及生物時鐘紊亂,可能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與氧化應激的風險。
-
2025-01-27 焦點.元氣新聞
過年期間就醫 輕症別直奔急診
農曆春節與家人團聚,聊天配美食、零嘴,最常見發生腸胃炎、感冒、外傷等病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趙君傑表示,每年過年急診人數都會暴增,呼籲患者先觀察自身的症狀,若能靠常備藥物改善,建議先自行處理,若症狀持續且嚴重,應立即赴急診就醫。每年春節都是急診最壅塞的時刻。趙君傑說,若輕症患者直奔急診,恐暴露在更嚴峻的感染環境中,建議春節就醫應把握三大原則:辨識症狀嚴重程度、症狀持續時間、用藥後是否改善,再決定是否前往急診。這段期間最常見腸胃炎、感冒、外傷三類疾病,處置法如下:腸胃炎先改善飲食如果飲食後出現腸胃不適,首要改善飲食,並多休息;其次要辨識腸胃炎的程度與症狀,成年人8小時內腹瀉10次以內,可先喝含電解質飲料、補充水分,如果超過10次,應立即赴急診就醫,小孩更要注意尿量,如果腹瀉後排尿量變少,也可能引發重症;若腹瀉伴隨嘔吐,得盡快到急診就醫。備妥簡易感冒藥物感冒類型非常多,建議每家每戶可準備新冠快篩試劑,就診前先快篩,不論陽性陰性可以提供醫師診斷參考;備妥簡易的感冒藥物,如退燒藥、止咳化痰、止鼻水的藥物,第一時間可先投藥,嘗試改善症狀,同時多休息。外傷止血再擦藥膏至於外傷或挫傷,如果是車禍引起或被狗咬,有大量出血就立即到急診就醫,並施打破傷風疫苗,以防傷口惡化;如果在家中不慎切傷或割傷,建議先用生理食鹽水清理傷口,做初步止血後,塗抹有抗生素的藥膏,降低感染風險,後續傷口擴大或感染,才建議到醫院治療。辨識中風3個方法過年期間最需要送急診,常見的重大疾病為中風、心肌梗塞以及氣喘。趙君傑說,辨識中風有三方法,如果患者出現流口水、講話怪怪的,可請患者講話、微笑、舉手,如果兩個以上有問題,走路又有點偏、意識混亂,要馬上就醫;心肌梗塞症狀,則是易喘、冒冷汗、胸悶胸痛,一旦出現症狀,也應立即就醫,千萬別隨意服藥。
-
2025-01-27 養生.營養食譜
8道「護心低碳菜」食譜公開!年菜食材挑選4關鍵 低油鹽糖甩三高
農曆春節將至,團圓初年夜飯怎麼吃才健康?營養師提醒,市售年菜不乏高油、高鹽、高糖的三高隱憂,不僅增加心血管的負擔,也對環境造成影響。為保護心血管健康,民眾可在家自製年菜食譜,選擇低油、低鹽、低糖的烹飪調味料方式,減少紅肉和加工食品比例,多搭配高纖維蔬果,有利於營養均衡,也增加了視覺與味覺的享受。心血管疾病是國人10大死因第3名,許多心血管風險因素如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與不健康飲食習慣,均可透過生活方式調整來改善。而低碳飲食已成為一種環保趨勢,並與護心飲食的健康理念不謀而合。奇美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江騏臻建議,今年春節不妨在年菜上稍作改變,既能享受節慶,又能迎春護心。江騏臻表示,年節期間,大魚大肉的飲食往往以高碳排放的食材為主,不僅影響健康也對環境帶來負擔。護心及低碳飲食兩者皆鼓勵多蔬果、未精製穀類的攝取,減少紅肉比例,並選擇當季當地食材以減少運輸及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能源消耗。8道護心低碳年菜食譜江騏臻表示,為符合護心又永續的理念,奇美醫院營養科推出「護心低碳飲食」年菜食譜,透過挑選當季食材,利用川燙、少油鹽的烹調方式,讓民眾吃得美味又兼顧健康。以下是「八珍御品、過年首選」8道年菜食譜的主要食材成分及做法,並提供每1人份的營養標示表,供民眾參考:【龍鳳呈祥藥膳蝦】嚴選鮮美白蝦結合當歸與人蔘鬚等漢方,將白蝦川燙冰鎮後以藥膳龍鳳酒浸泡,層層入味散發濃郁的中藥香氣。白蝦是低脂肪的優質蛋白質,鐵質含量不輸牛肉是構成紅血球的重要元素,整道菜脂肪含量僅為4.5克,在健康低脂的年菜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珍補仙草燉鳳凰】以脂肪含量低的紅羽土雞作為主角,漢方仙草為湯底,加入老菜脯、紅棗、熟地等溫潤中藥材一同放入鍋中小火慢燉。湯頭濃郁兼具滋補氣血與細膩的滋味,雞肉富含精胺酸助於改善血管功能及血液暢通是年節圍爐不可或缺的暖心佳餚。【醬燒虎掌映米糕】以豬後腿膝韌帶為核心食材,其富含膠質口感Q彈,取代油脂含量高的蹄膀更貼近現代人注重健康的飲食模式,搭配辣豆瓣及中藥材炆火慢燉。膠質滿滿的醬燒虎掌拌入現煮長糯米,吸飽醬汁的米糕與彈韌膠香的虎掌完美結合,配上翠綠的青江菜,既能幫助消化又增添清爽口感,讓整道菜色更加均衡。【舒肥甘露龍虎斑】龍虎斑不僅以其細緻的肉質和鮮美的口感著稱更富含Omega-3脂肪酸,不僅抗發炎,還能降低血壓和血脂肪。採用法式舒肥真空烹調,最大程度保留魚肉的鮮嫩與營養,同時避免油煎或勾芡使用大量油脂的烹調方式,是一道低碳排且豐年有「魚」的佳餚。【港式雙鮮晶元寶】餃皮拌入墨魚汁,創造黑白分明的雙色外觀,象徵財富雙盈。內餡選用低脂的鮮蝦及魷魚丁取代傳統高脂絞肉餡,不僅減輕負擔,更突顯食材的天然鮮味,搭配芝麻油輕柔提味,蒸煮後晶瑩剔透的元寶散發鮮美海味與細膩口感。【珍蔬醬燒滿堂麩】以烤麩搭配玉米筍、筍片、甜豆與胡蘿蔔,呈現豐富色彩與口感。將食材入鍋翻炒,倒入醬油、慢燉至烤麩入味,最後加入腰果點綴。烤麩為穀類植物性蛋白來源,低碳環保且具飽足感,搭配富含維生素E與礦物質的腰果,助於增強免疫力與減少慢性發炎。【瑤柱上湯娃娃菜】娃娃菜吸收雞高湯與干貝精華,加以甜椒點綴清脆香甜,在山珍海味中不僅補足膳食纖維的攝取,也帶給大家金玉滿堂、福氣生財的寓意。【好運旺來銀耳露】作為年夜飯壓軸甜品,精選本土金鑽鳳梨與銀耳一同熬煮,最後加入檸檬汁圓潤甜味。鳳梨酵素助於消化,銀耳則提供水溶性纖維與多醣體,增益腸道健康並具抗氧化效果,為低卡高纖的幸福甜點。年菜食材挑選4關鍵在年菜食材的挑選及搭配上,江騏臻建議,烹煮時可選用在地且繽紛的蔬果,足量的蔬菜不僅可以增加飽足感,避免攝取過多油膩食物,還能提供豐富的礦物質和植化素。而蛋白質的選擇可依照「豆、魚、蛋、肉」順序,植物性蛋白優於動物性蛋白,需避免攝取過多膽固醇,留意蟹膏、蝦頭、蝦卵、蝦膏、烏魚子或內臟類等。此外,主食可選擇未精製穀類如糙米、藜麥、燕麥等取代飯麵等精製澱粉,不僅可以攝取更完整的穀類營養例如維生素B群、維生素E及礦物質,還能降低加工所需的能源消耗。江騏臻提醒,每餐再搭配1茶匙無調味堅果,適量攝取好油,可幫助身體維持運轉及代謝,讓護心效果更到位。【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5742.html】
-
2025-01-27 養生.生活智慧王
初一不能吃稀飯?長年菜人人吃都好?過年6大習俗與禁忌 醫解析是否為無稽之談
春節將至,大家一定聽過不少春節的傳統禁忌吧?如除夕不能把魚吃完、不能重新煮飯、過年期間不能吃的東西….但這些禁忌用意是什麼?對健康會造成什麼影響?初日診所家醫科許芷瑜醫師,來幫大家解答6個「過年習俗禁忌」到底是對身體有益,還是有潛藏的風險!護眼又防癌!揭長年菜營養功效習俗常說吃長年菜時要整葉吞食不可切斷,主要寓意象徵著「長命百歲」。長年菜(又稱芥菜)是年菜中常見的傳統食材,屬於十字花科植物,含有多種維生素(A、B、C、K)及植化素,如β胡蘿蔔素、葉黃素、有機硫化物等,對人體健康有多重益處。不僅能幫助預防眼睛退化、促進視力健康,還具備抗發炎、抗癌和穩定血壓的效果。對於老年人來說,長年菜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及大腦退化;對於孕婦及胎兒,它富含的維生素則有助於健康發展。此外,對於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它的膳食纖維能改善腸道健康並預防便秘。長年菜雖然營養豐富,部分族群食用時需特別留意。患有慢性腎衰竭的人,由於排除體內鉀的能力較弱,應控制芥菜攝取量,以免鉀濃度過高造成危險。此外,服用抗凝血藥物如華法林(Warfarin)的患者,也需注意。芥菜中富含維生素K,可能抵消藥物作用,降低抗凝血效果,而深綠色蔬菜如菠菜、青江菜也有類似影響。同時,若火鍋湯底中加入當歸、丹參等中藥材,可能加強華法林的效果,增加出血風險。因此,患有血栓、心房顫動或心肌梗塞的患者食用長年菜和相關火鍋時,需格外謹慎並諮詢醫師建議。從4特徵挑選新鮮好吃白蘿蔔再來是象徵好彩頭的蘿蔔(菜頭),在挑選白蘿蔔時,可以從以下4個特徵輕鬆辨別出鮮嫩又好吃的蘿蔔。首先,可以輕輕敲彈,若能聽到清脆的聲響,表示蘿蔔水分充足、質地紮實。其次,表面應避免裂痕或腐爛痕跡,這些瑕疵可能影響品質與口感。第三,顏色要潔白均勻,大小適中,而根部不宜過長,這樣的蘿蔔通常風味更佳。火鍋一點都不胖!醫師都這樣吃每逢過年大家齊聚一堂圍著爐子吃火鍋,稱為圍爐,象徵過年闔家團圓意思。怕吃火鍋好胖?只要選對湯底與食材,其實可以健康又不發胖。建議優先選擇「蔬菜湯底或昆布湯底」,這類湯頭清淡、熱量低,並富含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不僅能避免攝取過多的鹽分和熱量,還能增強飽足感,讓火鍋吃得更健康。搭配各式蔬菜,更能進一步提升營養價值。許多人認為吃火鍋容易發胖,但只要控制好食材的選擇與飲食順序,火鍋不僅不胖,甚至有助於健康飲食。橘子抗炎護血管!這精華千萬別剝掉過年吃橘子象徵吉利,然而多數人習慣將橘子白絲撕掉,只吃果肉,卻不知道這些白絲其實是營養精華所在。橘子白絲富含膳食纖維、類黃酮素及其他植物營養素,能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秘,還能延長飽足感,對於血糖波動大的人群也有助於穩定血糖。此外,類黃酮素具抗氧化功效,能中和自由基、減少發炎反應,對血管健康與抗老化有極大益處。然而,攝取適量非常重要。建議每天食用1到2顆橘子即可,過量可能造成腸胃刺激或糖分攝取過多。下次吃橘子時,別再剝掉白絲,善用這些天然營養素,輕鬆達到抗炎護血管的效果!初一不能吃這些?醫師破解禁忌迷思過年初一流傳許多飲食禁忌,如不能吃稀飯或葷食,其背後其實是源自傳統習俗與象徵意涵。稀飯之所以被認為不吉利,是因為過去貧困時期,米飯不夠只能煮稀飯分食,因而被視為貧窮的象徵。然而,從健康角度來看,稀飯本身並無問題,對於高齡長者、腸胃不適或牙口不好的人來說,稀飯溫和且易消化,是適合的選擇。特別是在除夕夜大魚大肉後,初一改吃清淡的稀飯也無不可。不過,糖尿病患者需注意稀飯升糖速度較快,應適量控制。至於葷食禁忌,源自初一神明出巡時需吃素表達敬意的傳統。但從營養學角度看,魚肉、蛋等葷食富含完整蛋白質、維生素與礦物質,適量攝取對健康有益。需注意的是避免高油脂或過多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並控制份量,這樣即使初一吃葷食,也不會有健康問題。傳統習俗雖有意涵,但在符合健康原則下,適量調整飲食並無不可。慢性病患者注意!過年絕不能停做1件事過年期間,不少人因習俗(初一盡量不要吃藥,除重病外,健康者不適宜在這一天吃補藥)或假期鬆懈,選擇暫停服用慢性病藥物,但這種行為對健康極具風險。無論是糖尿病、高血壓,還是其他慢性疾病患者,都應遵從醫囑,按時服藥。尤其在過年期間,年夜飯常熱量高、份量多,血糖和血壓波動風險更大,若停止服藥,可能導致病情惡化,甚至需要緊急就醫。考慮到過年期間醫院多數休診,急診擁擠的情況會讓就醫更加困難。此外過年期間除了定時服藥,也應維持規律的飲食習慣。不可因假期放縱飲食,忽視健康管理。為避免身體不適甚至緊急就醫,患者務必持續遵守治療計畫,穩定病情,健康地度過新春假期。延伸閱讀 「要嫁個能和你大吵的人」心理醫師媽媽給女兒婚前的三個建議
-
2025-01-27 焦點.健康知識+
年假返鄉塞車憋尿 醫揭「3類人」恐釀併發症:有致命危險
萬眾期盼的春節連假到來,不少人在出遊與返鄉途中難免遇到塞車,此時若尿意來襲,不得不暫時憋尿。但醫師提醒,長時間憋尿不僅容易導致泌尿道感染,若為糖尿病患者還可能引發「高滲透壓高血糖症」(HHS),如未及時就醫治療,致死率高達20%。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表示,醫學上對憋尿的定義並非單以時間計算,而是當尿液量超過400毫升時,卻強忍生理上的解尿衝動,讓尿液持續存留於膀胱內,隨著膀胱像水球般被撐大,尿液中的細菌就更容易從尿道逆流而上侵襲輸尿管,甚至蔓延腎臟引發急性腎盂腎炎。哪些族群容易因為憋尿,導致併發症?楊智雯指出,肥胖會使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導致免疫力較低,對感染的抵抗能力更弱,且肥胖者由於腹部脂肪壓迫膀胱和尿道,可能影響膀胱排空功能,增加尿液滯留及細菌滋生的風險。歐洲醫學一項2022的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中有11.5%的人有泌尿道感染問題。楊智雯說,糖尿病患者膀胱排空功能較差,若發生感染時,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的分泌會升高血糖,導致「滲透性利尿」現象,身體會因此大量脫水,進一步惡化成高滲透壓高血糖症(HHS),致死率最高可達20%。此外,楊智雯表示,由於腎臟病患者的腎功能已經受損,對感染的耐受性較低,即使是輕微的泌尿道感染,也可能迅速加速腎功能惡化,甚至引發急性腎衰竭,死亡率高達50%。楊智雯提醒,日常生活中,在沒有大量喝水或攝取酒精或咖啡因的情況下,成年人本應每2至3小時排尿一次,而當水分攝取不足,提升尿意濃度反而會刺激膀胱產生尿急感,因此別再忽略身體的解尿信號,與其憋尿,不如養成定時補充水分和排尿的習慣。
-
2025-01-26 失智.大腦健康
權威期刊新研究揭身體出現1變化 提早9年預警失智症風險
愈來愈多科學研究認為,阿茲海默症或其風險因子可能在被診斷出的許多年前就顯現徵兆,比先前預期的早。例如去年2月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似乎與失智風險增加相關的空間導航(spatial navigation)困難可能在被診斷出失智的25年以前就顯現出來。一些身體變化也與更高的罹患失智症風險相關,例如能夠單腳站立的時間長短、步行速度,尤其是與健忘等精神狀況變化一同發生時。現在有一項新研究發現,衰弱程度提升與失智相關,可能在正式診斷出失智的前九年就顯現。科學家如何發現?昆士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研究人員分析來自美國、英國超過3萬人的20年跨國數據。這一發表於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JAMA Neurology)的研究發現,研究最終罹患失智症的患者在被診斷出的前九年間,衰弱症(frailty,被定義為多種與年齡相關的健康缺陷累積及生理儲備physiological reserve下降)開始出現並加速發展。研究作者之一沃德(David Ward)博士告訴澳洲皇家家庭醫生學院(RACGP):「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每增加四到五種健康問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平均提高40%,更健康的人風險較低。」這代表醫療人員能夠早幾年注意到可能更容易罹患失智的病患。虛弱是否代表可能罹患失智症?許多失智症研究僅發現關聯,而非因果關係。本篇提到的研究並未明確證明衰弱症是失智症的症狀,但沃德博士向RACGP表示:「這一數據表明,衰弱不僅僅只是未被發現失智症的結果,也可能促成發病。」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指出,早期診斷對於失智症很有幫助,因此這一研究資訊可能是有用的診斷工具。沃德博士指出:「透過理解老化、衰弱和失智之間的關聯,我們可以使用針對性的介入策略,降低風險並提升生活品質。」
-
2025-01-26 退休力.論壇活動
情感路上需要運氣 上年紀的婚姻要非常直白
71歲登記結婚 財務問題要做安全措施資深媒體人高愛倫 我去年5月6日登記結婚,為何71歲要去登記?我們在一起17年,我給他一個合法性吧。我父母親感情很好,所以我對感情跟家庭特別強烈,覺得有一個好的感情,尤其年紀大一點時,談戀愛基本上是最好的養生。但如果你運氣不好,你也可能是給自己打了病毒。而且不管你有多優秀,在情感這條路上,事實上,我們需要運氣。我先生講了一句話,我覺得非常好,他說好男人很多,好女人也很多,他們為什麼碰不到?兩個夠好夠適合的人在一起,產生的效果不是一加一大於二,是極大的倍數。到哪裡找好的男人?需要運氣,當我們這個年紀,我們需要的是愛跟情,運氣好的話,愛跟情並存,能不能變成愛情,跟我們年輕時的想像已不一樣。每個年齡要做不同的事情,要做不同的享受與追求。婚姻是不是這個時候必須要追求的?談到這麼多財務問題,我們到這個年紀必須有一些實務考量,還是要做一些安全措施。年紀大了,沒什麼好客氣的。我們見了三次面,我說下次再來,麻煩戶口名簿帶來,要確定有個欄位必須是空的。朋友說太急了,但我要看身家是不是清白。如果你是中年人或面臨第二個婚姻,我要非常非常提醒,我們知道自己不會騙別人,但我們不知道別人會不會騙我?有了年紀之後的婚姻,要非常非常的直白。不久後我說,你把存摺給我看看。很多人覺得,我不是瓊瑤派嗎?不是很浪漫嗎?我說年輕時是的,我年紀大了,我摔不起,我摔了就起不來了。這是我一直認為中年後的婚姻風險比年輕人大很多,年輕人就是天雷地火,反正就是荷爾蒙,兩個人都是「空手道」;但中年之後,背景、生活圈、社會價值,可不可以讓對方融入?都要考量。另外,我覺得健康最重要,因為最後最大筆的資金用在照顧健康,我就會很早開始考量,「你會不會成為我無法承受的負擔?我可以告訴你,我不會成為你的負擔。」健康第一優先,有了健康就有自由。在我們這個年紀,做人討喜就是財富。全台灣好吃好住的地方我都去過,對我來講其實金額太高,但有朋友請我去,為什麼?因為我討人喜歡,我也很會拍馬屁,人家都說不要討好別人,要愛自己。我說,我讓別人快樂這件事情,就是讓自己快樂。我從來不覺得照顧別人的情緒,或以別人需要為優先考量是不愛自己的行為。如果在婚姻中不快樂,有什麼建議?我的建議不是好建議,就是「走人」。但走人之前,務必看清楚自己的條件,很多現實問題是不是能夠克服,還有不快樂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的不快樂不是對方造成,是自己造成的,你要修正規畫生活。我覺得一個最重要,財務要在年輕時規畫,這部分我沒有做到,但我很節省,我們不會對奢華的東西特別有興趣,我們生活精簡。剛剛有講到終身保險,我先生前一段時間去做了一個手術,自費費用非常高。他是軍人,他想國家會照顧他,因此他沒有保險。但現在只要進到醫院,有很多自費項目。我們到這個年紀,醫師的建議我們都接受,七天花了十幾萬自費,這對我是個警告,因為我們健康情形都非常好,沒有想到將來這部分會發生很多費用,所以保險要規畫好。克服年齡不友善 長者也能打電競弘道老人基金會高齡友善推廣組長徐昊平很多人一聽到帶很多長輩去打電競,第一個反應是,「真的假的?」 第二個反應是「老人家反應那麼慢,我不想要跟他們組隊」, 我遇到最誇張的一個說:「你們不要帶長輩打電競,帶長輩打點滴會比較快一點。」由此可發現社會大眾對長輩學習新事物,普遍來說不友善,甚至還質疑。其實這人生很像,我們每次學習新事物,總會遇到質疑或反對。我想起以前讀過的一本書,作者說「成功的關鍵在於我們要相信自己有成功的能力」,我非常相信長輩們,並不像社會大眾所說的那麼差勁。一位66歲女士報名比賽時,連電腦如何開機都不會,激起學習欲望後,不僅追著教練學習,還要求女兒「課後輔導」,女兒則考量母親視力不佳,改造鍵盤、放大電競常用按鈕,順利完賽後,這位女士重新考上機車駕照,加入不老騎士團,完成環島夢想。另一名高齡媽媽報名,源自於與兒子的一次爭吵。她有次煮完飯呼喚兒子吃飯,對方卻說還在打電競,她盛怒下與兒子大吵一架,關係撕裂一直無法修補。為了給兒子驚喜,報名電競比賽,成為不老電競選手,兒子還傳授她電競祕訣。不老電競比賽結束後,許多參賽者持續熱衷於電競領域。一位大哥在比賽結束後,不但赴南韓電競學校交流,還自發性架設網站、組成社群,邀請55歲以上民眾參加時下流行的「英雄聯盟(LOL)」賽事,已有57人加入。我分享這些故事,希望大家可以看到長輩認真、好學、積極向上,不再只是弱勢形象,希望大家可以像不老電競的長輩一樣,樂觀、好學,千萬不要因為年齡限制了學習,只要願意學習,我們就有機會翻轉新的人生。
-
2025-01-26 退休力.論壇活動
活得愈久慢性病愈多 AI協助面對長壽的挑戰
現代老人比以前年輕10歲 健康管理要用新思維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台灣從光復到現在70年,人民壽命從50歲來到80歲。這帶來什麼挑戰?就是你這輩子,從來沒有像現在看過這麼多老人。70年前我們講半百老翁合理,現在講半百老翁,很多人會抗議。現在對老、長壽,所謂老後人生,最大的挑戰就是,八成都不能用以前的想法,從爸媽爺奶觀察到的事情,在你身上都不會發生,我們在過不一樣的時代。面對人口結構快速轉變,你的壽命與人生都跟以前的人、累積的經驗不同,一定要有新的想法、新的思維,科技應用也是。日本人做過研究,假設我們不看所謂的年齡,就看健康狀態,用走路速度、握力、體能等指標,2007年的老人與2017年有什麼不同?同樣歲數,2017的老人明顯較健康、更活躍、更有活力,平均來講,日本人認為現代老人比以前年輕10歲,體能衰退的臨界點延到75歲。新的挑戰是,活更久了,看似更健康,但慢性病持續擴大。醫藥衛生進步使大家得病的時間愈長,帶著這個疾病控制更久,很多資料告訴我們,愈長壽就愈多病。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六成有高血壓、三成有糖尿病,四成高血脂,九成至少有一個慢性病,五成一有三種以上慢性病。當九成的人都有慢性病,正常的是有病的人還是沒病的人?慢性病講究控制,控制好就把風險降到最低。我一直跟病人說,「人在江湖走跳,少不了要吃幾顆藥。」慢性病可以不用藥物控制就不要,但重點是要達標,真的達不到,就吃幾顆藥也沒什麼特別。在這個長壽時代,與慢性病相處的策略和方法,也跟上一代不同。健康的管理和思維,要用新的方法,要從被動式的醫療服務走向主動,積極管理社區每一個人的健康,希望預防你最終進到醫院。比較大的挑戰是,我們大概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的長者失能,百分之八的人失智。疾病一定會有,所有控制目標就是到老不要失能、失智。我們經歷時代的大轉變,科技導入讓我們走向完全不同的健康管理人生。目前做什麼決定都聽醫師,未來時代,醫療決定會以資料為導向,透過數據驅動,走向精準健康。AI就是預測,看病求醫,醫師也是預測,基於過去資料與經驗來診斷與治療,但到目前為止,AI可以做出最好的預測。把數據轉換成風險,預測未來十年心肌梗塞的風險,若風險很高,可能要提早回診;還有更多轉換,例如以過去一年就醫數位資料,從就醫軌跡判斷健康風險。未來,因為發燒跑到急診室,健保卡一插,經過演算法,高風險肺炎趕快積極管理,低風險OK,不必仰賴資深醫師判斷。過去看這個專科、看那個專科,現在用AI,全方位評估風險,完整到你去看很多醫師都達不到的這個程度。再用新的數位生物指標,不用到醫院檢測,光把每天活動步數的原始資料授權,就能判讀與分類。團隊已申請國科會計畫補助,將整合民眾問診、文字病歷、影像、聲音等,輸至生成式AI與民眾互動,利用公衛模型精準預估風險,也將與聯合報合作,利用累積數十年的文字基礎與專家意見,貢獻民眾,提供民眾精準健康建議,利用科技改變未來人生。熟齡登山鍛鍊肌力 走進森林增強免疫資深專業山域嚮導阿布 登山是極佳的有氧運動,許多熟齡族群都喜愛徜徉在山林步道,吸收負離子及芬多精。日本已將森林浴列為「預防性健康照護」的一環,能紓解壓力、增強免疫力。熟齡輕旅行正夯,尤其是登山行程,在負重行進的過程中,可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許多人認為爬山對老年人來說太危險,我曾協助許多6、70歲長輩登上玉山,甚至挑戰非洲吉力馬札羅山、瑞士馬特洪峰,圓了一生的夢想。年齡並不是登山的阻礙,但是要遵守「停看聽」原則,詳細評估安全狀況,千萬別說走就走。山那麼漂亮,親近它過程中,需要做什麼樣的準備?登山守則第一條「停」,務必了解自的身體,除了控制慢性疾病,也要請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並針對個人狀況給予適當藥物預防高山症。再來,要「看」清楚登山路線的詳細資訊,並進行環境風險評估。登山前要慎選合法業者,過程中要「聽」從專業指導,維護自身安全,降低意外發生。除了「停看聽」,熟齡爬山還要訓練心肺耐力、核心肌群,讓雙腿有足夠的肌耐力,幫助走得更久更遠。全身最大新陳代謝組織是肌肉,尤其下半身占整體肌肉量60%至70%,老化先從下半身開始,如果什麼都不做,肌肉量只會愈來愈少,增加罹患肌少症、衰弱症的風險。鍛鍊下半身肌肉的好處多,包括預防骨質疏鬆、消除脂肪、促進血液循環、延緩腦部退化等。日常可透過弓步蹲與深蹲鍛鍊各大肌群,練好腿力也能減緩關節負擔,穩定行走「防跌」。肌肉的增長不受年齡限制,不論幾歲都要動起來;若平常沒有登山習慣,良好體能是戶外活動的基礎,先從郊山等級開始,不要越級打怪。
-
2025-01-26 退休力.論壇活動
退休花費比想像更多 檢視你的退休金NG來源
退休理財迷思多 行動比努力重要前金管會主委王儷玲超高齡社會來臨,大家感受到退休金制度給我們的錢不夠,未來還可能被砍。退休理財應從改變思維或行動力開始,行動比努力更重要。大家知道長壽和通膨風險,所以準備的退休金必須增加,但有六成民眾並未落實。我們調查,大家平均43歲以後才開始存退休金,現在退休年齡平均61歲,存17年要準備可能長達23至25年的退休生活,存錢的時間比用錢的時間還短,所以應該提早準備。退休理財準備常見四大迷思包括:太晚開始儲蓄或太早退休、無法落實長期投資、準備成本太高、退休投資太保守,選錯投資工具、沒有及早進行保險及信託保障規畫。在長期投資的觀念,定期定額扣款,長期複利效果最好,可在退休前20年至25年做股票跟債券投資,買債券至少賺兩倍,買股票至少賺四倍以上。行動比努力更重要,要先開戶,定期定額扣款,在投資過程裡,注意進場時機點,高點贖回,低點加碼。當市場崩盤或股票指數往下降時,反向做才會賺錢,「下跌不停扣」。如果標的物不太動,可汰舊換新,趨勢長期正成長,就可長期持有。報酬率設定,要以退休年齡布局,早期增值,晚期保值,退休之前的20年,可追求8%到10%的報酬率,再慢慢把報酬率下降,之後可以用6%到8%,如果害怕風險,可以用8%,平均長期投資報酬率4%以上,效果可觀;提早開始,成本就會下降。如果以退休後每個月有3到4萬元,退休20到25年大概需要800萬到1200萬元,預期政府制度給我們的錢變少,大家至少自己準備一半,就是準備五、六百萬元。如果已經快接近退休了,還是可找3%到4%標的投資,三年到六年後,賺到兩百萬元是有可能的。信託保險的部分,超高齡社會不健康餘命長達八到十年,我們需要退休規畫保障,善用投資、信託與保險保障商品,彌補退休後年金、醫療與長照保障缺口。對抗通膨怪獸 一百法則配置退休金中國信託銀行專家團隊協理蔡安棋退休後的花費,比我們想像的更多。大家仰賴的退休金來源,包括定存利息、租金、股利與債券收入等,但這些可能成為「退休金NG來源」,因為存款利息不一定能抗通膨;租金實質收益因管理與賦稅成本逐年增加而下降;股利收入則可能因企業主股利政策起伏,而債券存續年期也不一定能支付退休永續金流。一般人以為退休後,一個月只要準備兩、三萬元,主計處公布家戶支出統計,若退休後要樂活生活,再考量10年通膨影響,一個月至少要9.2萬至14.5萬元,即退休20年至少要準備3048萬元,往後還有醫療、照顧費用、外籍看護費用等。退休財務規畫,可以用「一百法則」檢視、思考,若60歲退休,積極資產配置比率可達40%;70歲退休,積極資產配置則須控制在30%,提醒民眾隨年齡增加,風險性資產比率應逐漸調降。此外,提醒民眾也要留意自身的醫療保障準備是否足夠,若不足則建議至少準備480萬元風險自留,並提醒專款專用,讓老後生活更有保障。為了避免遭詐騙、資金遭挪用,退休安養信託規畫、專款專用,都要納入考量,透過預簽型退休安養信託,可幫助建構退休防護網,要「顧好自己,再顧家人」。職務再設計 迎接高年級實習生IKEA台灣人才與文化總監李佳潔台灣高齡化、少子化嚴重,面臨嚴重的缺工問題,企業如何因應人口結構的改變?中高齡族群在職場的角色愈來愈重要,具有豐富工作經驗、專業知識、人生歷練等優勢,XYZ三代同堂,青銀共融可彼此學習成長。日本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推動高齡持續就業,企業僱用70歲以上長者,65歲以上高齡勞動參與率達到25.7%,台灣老年人口勞參率卻不到10%。日本透過政策提高老年人就業,台灣的企業主也應該以「平等、多元、包容」精神打造職場友善,擁抱不同世代的族群。從勞動力的角度來看,中高齡族群對企業來說,是很大的人才機會點,不僅能為企業缺工潮注入新活水,也能讓中高齡族群重新找到工作意義、人生價值,找到退休後的重新定位。長輩回到職場可能在不一樣的位置,真的是「高年級實習生」,但有些人並不是因為經濟壓力,而是希望維持社會連結,增加生活滿足感。企業要進行「職務再設計」,協助他們因應職場變化,盤點適合的工作內容,簡化工作步驟、調整流程,讓中高齡就業更容易上手。年齡不代表一切,持續學習的心態非常重要。退休後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應該及早立定「以終為始」的人生道路,找到值得投入完成的目標,活出自在快樂的第三人生;長輩把自己照顧好,就是給家人最好的禮物。
-
2025-01-26 養生.生活智慧王
屆退後去超市擔任收銀人員?退休族最好避開的6種工作型態
愈來愈多人到退休年齡選擇不離開職場,無論原因是為了保持身心處於活躍狀態,還是為五斗米折腰,繼續工作成為許多人的選擇,職場上也有適合屆退休年齡者的工作,不過Go Banking Rates報導,為了避免生活受到太大或負面影響,有六種屆退休年齡者應避免從事的工作或工作型態。1.高壓的企業職位65歲甚至70歲以後是以更輕鬆的步調減少壓力、享受生活的時刻,因此有緊迫的期限、高風險及很長的工時的企業職位會傷害屆退休年齡者的身心健康,無論它能為你的銀行戶頭增加多少錢,這些職位通常會要求一定的投入,這和許多屆退休年齡者所追求的彈性、悠閒互相衝突。2.體力活的勞動工作體力會隨著人體老化改變,讓需要搬運重物、長時間站立或繁重體力工作的職務不適合屆退休年齡者,如此辛苦的工作可能對健康造成風險,若有狀況,月退休金恐無法支應高額的醫藥費,退休人士應該找消耗較少體力且更能滿足身體需求的工作。3.工時不彈性的工作退休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自行運用自己的時間,工時不彈性的工作如排班或需要隨時待命的職務,會嚴重影響這重新獲得的自由,退休人士應在收入和生活品質間權衡,兼職工作或彈性的工時讓退休人士可以在休閒興趣和工作間找到平衡。4.步調很快的零售業或客服人員即使沒有完全退休,在人流多的零售業或客服領域也會很辛苦,需要不斷的人際互動,有時還要挑戰顧客,讓人感覺彷彿在做一份全職工作,雖然有些退休人士在社交上很活躍,但超市收銀這類快速的步調和面對奧客時潛在的壓力讓人難以承受,較適合退休人士的工作是在步調慢、人流少的環境擔任客服。5.複雜的自由工作者自由業雖然工作時間彈性,但也充滿不確定性和複雜性,例如收入不固定、客戶管理以及自我行銷,迫使退休人士要提早領取社會安全福利。6.創業投資創立新創公司是令人興奮的努力,但也充滿風險,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對那些尋求在沒有高風險創業投資的情況下繼續工作者,其他更穩定、較輕鬆的工作是更適合的選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5-01-25 養生.抗老養生
78歲醫生公開六個養生回春秘訣 讓他的體齡「年輕20歲」
除了從出生日計算的年齡,美國知名醫師麥克.羅伊森(Michael Roizen)提出「真實年齡」(Real Age)的概念,強調身體真實年齡(生物年齡)更能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程度,評估方式包含測試器官狀況、慢性病風險等等。根據《商業內幕》報導,如今已經78歲的羅伊森表示自己的實際年齡僅有57.6歲,他也跟大家分享讓自己年輕20歲的六大養生妙招。1.每天走一萬步大家都知道運動有益身體健康,英國近期一項研究發現,每週快走75分鐘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較低。羅伊森制訂的運動計畫為每天嘗試走一萬步,也許不一定能達成目標,但主要是養成多走路的習慣,建議將練習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勤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例如將車停在離公司遠一點的地方督促自己走路。2.食用酪梨、鮭魚和橄欖油羅伊森每週吃七種食物幫助他長壽,分別是:橄欖油、鮭魚、鱒魚、黑巧克力、菇類、酪梨、花椰菜。但只吃其中的三種「酪梨、鮭魚和橄欖油」對健康就有正面影響,它們有對抗發炎、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功效。3.建立牢固的社會關係羅伊森表示:「如果要做某件事,最好跟其他人一起做。」培養友誼是對健康和長壽有益的有趣方式。許多研究指出,牢固的社會關係能協助人們釋放幸福賀爾蒙,讓人更健康長壽。4.透過玩遊戲訓練大腦羅伊森建議玩那些能訓練大腦處理速度的益智遊戲,例如「雙重決策遊戲(Double Decision)」和「定格框架遊戲(Freeze Frame)」。研究表明,透過遊戲過程可以刺激認知功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5.補充多種維生素雖然各研究對於維生素是否有助於長壽的結果不一,但羅伊森認為長期攝取維生素能降低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的風險,他本身也會服用多種維生素。6.接種流感疫苗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以及台灣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組(ACIP)都建議,6個月以上兒童及成人於每年流感季來臨前均應接種流感疫苗。高齡78歲的羅伊森也有定期接種疫苗的習慣,幫助他預防各種病症風險。有研究也指出,有接種流感疫苗的老人,失智症風險也明顯降低。
-
2025-01-25 焦點.科普好健康
科普好健康/高齡跌倒死亡率上升之謎
全球高齡人口愈來愈多,高齡者健康是重大挑戰,慢性病與癌症防治成效漸漸浮現,但跌倒死亡率竟逐年上升。北市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與韓國研究團隊分析全球59個高所得與中高所得國家跌倒相關死亡風險,透過長達31年的數據發現,全球跌倒死亡率自1990年至2009年顯著下降後,如今逐漸回升,預測到2040年都會上升,高收入國家尤其明顯。這篇名為「1990-2021年59個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國家跌倒死亡率的時間趨勢和模式,以及至2040年的預測」的研究,發表於最新「刺胳針.健康長壽(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期刊,由韓國慶熙大學團隊與陳亮恭合作,利用WHO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資料進行分析。長壽社會的健康挑戰研究發現,1990年全球跌倒死亡率為每10萬人23.21人,2009年降至11.01人,2021年又上升至12.50人,預測2040年將增至19.48人。高收入國家死亡率,從1990年27.76人降至2012年13.06人,但隨後回升至2021年的13.77人;中高收入國家在2005年降至6.48人,2021年則回升至9.70人。死亡率增長最顯著為85歲以上者,1992年至2021年間增幅達14倍,充分顯示長壽社會下的健康挑戰。另一篇利用GBD 1990-2021年的資料分析,發現全球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與死亡率逐步下降,特別是已開發國家,顯見西方國家慢性病防治已有成效,但跌倒死亡率卻逐年增加。主因恐是「競爭死因」陳亮恭表示,高齡跌倒死亡率不減反增,高收入國家尤為明顯,原因可能來自「競爭死因」,民眾普遍有機會存活至85歲以上時,因為傳統主要死因的防治成效與新醫藥技術進步,慢性病與癌症等死亡風險下降,跌倒反成為相對主要的死亡原因,凸顯高齡者健康與跌倒防治的瓶頸。跌倒致死的因素往往不是外傷,而是後續併發症,例如感染、多重用藥、失能、譫妄等各項老年症候群。陳亮恭說,這表示愈是高收入國家,慢性病與癌症防治逐漸呈現的過程中,愈應該注意高齡醫學發展。跌倒未傷 也易生譫妄「年紀大的人千萬不能跌倒」,跌倒是全球主要的健康挑戰,也是國人65歲以上意外傷害造成的第二大死因,許多老人家一跌不振。陳亮恭說,老人家髖關節骨折的年死亡風險可達20%,相當於癌症第二期,不能輕忽。陳亮恭指出,每年有三分之一的65歲以上老人可能跌倒,其中10%造成明顯外傷,但即使外傷或骨折治癒,後續的行動不便或失能產生的併發症,尤其是感染,更增加死亡風險。九成長者跌倒後未出現外傷,但半數擔心再跌倒而影響行動力,愈害怕愈容易跌倒,導致一跌不起。臨床上也有不少健康長者,跌倒後雖未有任何外傷,卻出現明顯的譫妄,認知功能大幅衰退,歷經大半年也無法復原。訓練肌力 有助預防跌倒這也顯示,目前跌倒預防與後續治療不如其他疾病防治進步。陳亮恭指出,預防與治療跌倒需由高齡醫學的整合策略介入,更完整的看待整個治療流程。傳統上家中長輩跌倒,送醫後多關注是否有骨折或腦出血等嚴重外傷,一旦沒有相關的外傷,醫療體系也沒有後續的治療方案,僅叮囑家人小心後續的跌倒。預防跌倒,外在因素應注意環境,以及老人家在穿鞋、輔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高齡者的多重藥物使用,多重用藥對於長者跌倒、骨折與住院的風險已被反覆證實,但臨床上獲得的關注卻依然不足;內在因素是加強老人家的體能和肌力,「愈怕跌愈要動」,適度活動、肌力強化與平衡訓練有助預防跌倒。陳亮恭說,這份研究點出超高齡社會的獨特風險,長壽國家多半是已開發國家,長壽更與慢性病與癌症防治成就相關,研究彰顯西方國家在慢性病防治成效後的破口,特別是85歲以上高齡者的獨特健康表現與因應之道.這正是高齡醫學必須發揮價值的部分。這個階段往往不是單一疾病的議題,從疾病、失能到生活的各項複合式挑戰才是關鍵。
-
2025-01-24 養生.聰明飲食
不愛吃蔬果能靠保健食品補充營養素取代嗎?營養師:缺少關鍵成分
大家都知道多吃蔬菜水果能補充膳食纖維跟各種營養素,現在市面上營養補充品也相當齊全,民眾也不禁好奇,如果不喜歡吃蔬果,是不是可以用保健品替代呢?對此,日本運動專家兼營養師山田賢児(Kenji Yamada),就在健康資訊網站上跟大家分享他的看法。 營養品補充時機比起飲食不均衡又沒有特別補充營養品的人,適當地使用營養保健品的確更有利於身體健康。山田表示他自己平日也會服用維生素與礦物質等保健品,不只讓身體感覺更好,還有助於調節自律神經,對於心理健康和精神產生正面效果。另外在寒流來襲、季節交替之時,也建議多補充維生素C來預防感冒。為何營養品無法完全取代原型食物?即使能幫人體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營養師仍不建議只依賴營養品來維持身體健康,因為原型蔬果中含有豐富多元的「植物化學物」,又稱植化素,例如藍莓中的花青素、番茄中的茄紅素、玉米黃素等等,這些營養素難透過單一保健品補充,卻對人體有重大益處,它們是植物中天然的抗氧化劑,具有抑制體內發炎的功效。只依賴營養補充品的風險如果平日裡只靠保健品來補充營養,很可能會產生依賴,甚至不吃就變得焦慮,而從消費行為上來看,有些人買營養保養品似乎不是為了健康,而是被廣告、最新產品、包裝吸引,長期下來不僅傷荷包,還可能過量攝取不必要的保健品。總結來說,適量食用保健品有助於補充身體能量,但無法替代平日裡均衡的飲食,多多攝取天然原型食物才是健康的根本之道。延伸閱讀不到20歲也可能得大腸癌 你也是高風險族群? 醫師提醒有這些習慣及徵兆要注意做大腸鏡有兩成瘜肉無法被檢出恐導致期間癌 要如何避免?
-
2025-01-24 醫聲.Podcast
🎧|住高齡友善城市好幸福,嘉義市用三招逆轉老化危機
嘉義市於今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近幾年已超前部署,透過活躍老化,延緩長輩演變為失智、長照臥床的機會,並強調提高自我認同,嘉義市也成為全台第一個高齡友善示範城市。嘉義市衛生局長廖育瑋表示,嘉義市不僅推動3項活動,協助長輩運動、學習新事物並促進社會連結,也以「火雞乖乖」鼓勵民眾接種公費疫苗,期盼長輩化身「勇壯」世代,追求健康、豐富的人生。積極推動「全人照護」嘉義市的鄰近縣市如嘉義縣與雲林縣,都是台灣人口嚴重老化的城市,而人口結構較為年輕的嘉義市,65歲以上人口也佔19.04%,預估今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對此,嘉義市積極推動高齡族群的全人照護,並從前端預防保健開始著手,以減輕疾病帶來的醫療及家庭負擔。以國人十大死因第三、四名的肺炎為例,不同於疾管署在2023年才將肺炎鏈球菌疫苗公費對象擴增至65歲以上,嘉義市早在16年前,就率全台之先,以公益彩券盈餘基金,額外購置疫苗給65歲以上長輩,補足過去公費疫苗的缺口。2023年嘉義市也再端出多項疫苗政策牛肉,包括提供65歲以上、設籍一年的低收、中低收入戶民眾,免費接種二劑型帶狀疱疹疫苗,每人可節省1萬7千元支出;流感疫苗公費對象則擴大列入身心障礙者、已登記的在職保母、國中小至五專的教職員工等三大族群。「火雞乖乖」鼓勵民眾接種公費疫苗秋冬病毒齊發,嘉義市為鼓勵民眾接種新冠疫苗,客製化「乖乖打疫苗」零食,上頭印有嘉義名產火雞及疫苗接種建議,民眾接種疫苗即可獲取一包零食;若民眾是在大賣場等外展接種站接種疫苗,可再獲得一盒蔬果盒。嘉義市從去年起推動「樂齡勇壯城」計畫,藉由「全嘉動起來」、「全嘉樂起來」、「全嘉都是作家」三個活動,訓練長輩體能,組隊征戰運動會;教導長輩學習樂器,到護理之家等機構巡演;帶領長輩立傳,將豐富的人生經歷化作一本本自傳作品,過程中長輩可以與自己和解、整理物品、與至親聯絡感情。據統計,嘉義市長者的社交參與率,從2019年至2023年,上升7.74%,可見策略發揮顯著成效。由於失智患者是走失的高風險族群,嘉義市也建構防走失網,把藍牙放入平安符中,路邊的交通號誌可以感應藍牙,家人就能透過手機APP主動及時掌握失智患者的行蹤動向,降低走失的風險。嘉義市陸續獲得高齡友善示範城市、國健署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等獎項,面對超高齡社會,嘉義市長黃敏惠表示,將繼續朝永續發展,期盼長者化為勇於挑戰潛能、追求人生的「勇壯」世代。廖育瑋小檔案現職:嘉義市政府衛生局局長經歷:嘉義市政府衛生局藥政科科長嘉義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嘉義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主任學歷: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研究所博士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國立成功大學藥理學研究所碩士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周佩怡音訊剪輯:閻廣聖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閻廣聖特別感謝:嘉義市衛生局
-
2025-01-24 醫療.骨科.復健
肩頸僵硬酸痛不用按摩或貼布!物治師教「一張OK繃」貼手指就能緩解
許多人會有肩頸酸痛的問題,如果不想去看醫生,家裡又沒有撒隆巴斯之類的貼布或藥膏該怎麼辦?日本物理治療師山内義弘教用每個家庭都會常備的「OK繃」就能有效緩解。山內義弘表示酸痛或疼痛並不能透過按摩消除,而是需要輕輕拉扯疼痛起源部位的皮膚,進而改善關節或肌肉的運作。為什麼貼OK繃就能緩解疼痛?覆蓋關節的關節囊內有一種感應器,負責將「如何活動身體」的指令傳送至大腦;如果這些感應器的功能下降,就會引起疼痛,但透過輕微的刺激可以恢復其正常功能。OK繃具備的微小彈性剛好能發揮作用,使得想要改善的肌肉或關節恢復運作。一旦正確的訊息被傳遞到大腦,便無需反覆刺激。針對關節只需貼1分鐘、對於肌肉貼5分鐘即可。而這樣的效果能維持一段時間,即使貼的位置有些許偏差也無妨,但需要注意貼的方向正不正確,才能達到刺激的效果。貼OK繃的注意事項選用一般尺寸的OK繃即可,長寬約為7公分x2公分,確認貼的方向,先確定起點,在起點處貼上OK繃的一端,手指按住,另一隻手輕輕拉伸OK繃,並貼至終點。用OK繃緩解肩頸僵硬由於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或過度使用手機等,保持同一姿勢會使身體向內彎曲,導致頸部和肩膀僵硬,造成圓肩或駝背的「震央」是無名指。將手掌面向自己,將OK繃以向外的方式纏繞在無名指的指尖,針對感覺酸痛的一側手指進行纏繞;如果兩側肩膀都感到僵硬,可以在雙手的無名指都貼上OK繃。如果起床時肩膀感到僵硬,建議在睡前將OK繃纏好後再入睡。透過對無名指的刺激,能自然地讓肩膀與胸部打開,身體逐漸向外舒展。手臂旋轉的起點軸位於前臂內側的細長骨頭「尺骨」的延長線,而這條延長線最終延伸至手的無名指,在無名指上給予適度刺激,可以改善相關部位的疼痛。資料來源/女性SEVEN延伸閱讀不到20歲也可能得大腸癌 你也是高風險族群? 醫師提醒有這些習慣及徵兆要注意做大腸鏡有兩成瘜肉無法被檢出恐導致期間癌 要如何避免?
-
2025-01-24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掃除要護肺!肺纖維化衛教講座2/22高雄站開跑 胸腔名醫來開講
農曆春節將至,許多民眾正忙著大掃除,最近天氣變化較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系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林鴻銓觀察到,近期因急性惡化而就醫的肺纖維化病患人數明顯增多,因此提醒患者務必定期回診、用藥,在進行大掃除或面對較劇烈溫差、環境的刺激時,則建議戴口罩防護,以免因「咳、喘、累」加劇,進而影響生活及運動功能。林鴻銓解釋,在肺纖維化病患中,不少為特發性肺纖維化族群,這些病患的發病原因不明,肺泡常因發炎而受到損害,就好像菜瓜布一樣,正失去彈性,而大掃除中的粉塵、清潔劑,或是抽菸、溫差、南部工業區汙染等都容易引起刺激,導致急性惡化的風險攀升,對病患生命、生活品質造成極大威脅,若穩定用藥,可減少七成急性發作機率,並延緩肺功能惡化。在門診中,林鴻銓也發現,目前特發性肺纖維化病患無法申請重大傷病卡,且許多病患因需要呼吸器輔助、症狀嚴重而無法正常活動,加上頻繁就醫、住院等因素,因此承受沉重經濟重擔。他認為,如果病患有重大傷病卡支持,其經濟負擔將有所減輕,期待政府、社會可以對病患有多一點支持,讓病患可以更無後顧之憂、更穩定地接受治療。一場由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協辦的「肺心為你,健康纖維持」南區肺纖維化衛教講座,將於2月22日上午9時30分在高鐵左營站環球購物中心四樓共享空間舉行,優先開放肺纖維化病友及家屬參與。林鴻銓表示,在北區舉辦講座時,迴響熱烈,參與病友踴躍發問,並獲得許多肺纖維化保養、治療等最新資訊,期待這些豐富資訊也可以嘉惠南部病友,取得更多學習、幫助,並了解有哪些資源可以好好運用。「肺心為你,健康纖維持」南區肺纖維化衛教講座活動時間:2月22日(星期六)上午9時至12時 地點:高鐵左營站-環球購物中心4F共享空間 (高雄市左營區站前北路1號4樓)報名方式:請點選連結報名【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5-01-24 養生.聰明飲食
雞蛋的營養價值不是顏色愈深愈好!專家曝一天中最適合吃蛋的時間
市面上的雞蛋外殼除了白色外還有較深的顏色,就連裡面的蛋黃蛋白色澤也略有差異。許多人下意識認為深色的雞蛋比較營養,早稻田大學時間營養學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古谷彰子解釋,確實有些雞蛋會進行營養強化,但與雞蛋本身顏色毫無關係。什麼是營養強化蛋?營養強化蛋(機能蛋)是經過特殊飼養,含有比普通雞蛋更多的特定營養素(如DHA、維生素E、Omega-3脂肪酸、維生素D、鈣等)的雞蛋。這些雞蛋是透過在雞飼料中添加魚粉或藻類來源的DHA、維生素E以及碳酸鈣等成分。經常有人認為蛋黃顏色越深,營養價值越高,實際上蛋黃的顏色取決於母雞食用飼料中的色素成分,如果飼料中含有大量的玉米或紅椒粉,蛋黃的顏色可能會呈現深橘色,因此蛋黃的顏色深淺並不直接影響其營養價值或健康效果。此外,雞蛋的殼色主要由雞的品種決定,不論是白殼蛋還是褐殼蛋,如果使用相同的雞飼料飼養,其營養價值並無顯著差異。因此判斷雞蛋的營養價值時,比起外觀,查看成分標示更加重要。營養強化蛋的健康效果有許多研究證實營養強化蛋的效益,例如攝取DHA強化蛋可以提升血液中的DHA濃度,有助於維持腦部健康及提升認知功能;含有強化維生素E的雞蛋,可透過抗氧化作用減輕細胞的氧化壓力;強化維生素D的雞蛋有助於維持骨密度並降低骨質疏鬆的風險。此外,添加碘和硒的強化蛋也可能改善甲狀腺功能並增強免疫系統。依據時間營養學吃雞蛋從時間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早餐食用雞蛋可以有效吸收DHA和維生素E等脂溶性營養素,並為日間活動補充所需的能量。此外,將雞蛋納入早餐還能透過蛋白質調節生理時鐘,幫助維持白天的新陳代謝。然而,夜晚脂肪代謝能力較低,因此晚上不太適合大量食用雞蛋。資料來源/日刊現代Digital延伸閱讀不到20歲也可能得大腸癌 你也是高風險族群? 醫師提醒有這些習慣及徵兆要注意做大腸鏡有兩成瘜肉無法被檢出恐導致期間癌 要如何避免?
-
2025-01-24 醫療.感染科
流感春節恐達高峰!A型流感多久會好?A流傳染途徑、併發重症8前兆一次看
發燒、全身痠痛無力,當心染流感了!A型流感簡稱A流,指的是季節性流感防治其中一種型別。A型流感症狀有哪些?與一般感冒有何不同?感染A型流感需要隔離嗎?A流症狀、傳染途徑及流感疫苗一次整理。A型流感是什麼?2種傳染途徑要注意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稱為流感(Influenza),分有A、B、C、D型,其中A型流感與B型流感會造成季節性流行。根據疾管署資料說明,近年季節性流感病毒主要流行的型別以A(H3N2)、A(H1N1),以及B型流感為主。A型流感傳染途徑常見以下2種方式:飛沫傳染:為A型流感的主要傳染途徑,也就是說流感病毒會經由被感染者咳嗽、打噴噴產生的飛沫,將病毒散播出去,尤其是在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更容易造成病毒傳播。接觸傳染:指的是接觸到被流感患者的口沫或鼻涕等分泌物所污染之物品表面,若再碰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就有可能因此感染。A型流感會傳染嗎?兒童染病傳染期可長達1個月據疾管署資料指出,流感潛伏期(被感染至症狀出現)約1~4天,平均為2天。傳染力在症狀出現3至4天內最強,而部分成人可能在發病前1天就有傳染力,持續至第五天;免疫不全者或兒童,排放病毒的期間則可能長達數週或數月。另外,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成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沈靜芬醫師過去受訪時指出,兒童免疫力不足,本身便是流感高風險族群,又因其排放病毒的時間較長,更容易將病毒傳播給同住的其他家人,造成續發感染。台灣往年流感病例約從冬季11月開始逐漸增加,於12月至隔年3月份達到流行高峰。不過,近來已有流感全年化的趨勢,如去(2024)年6-7月相較前一年同期流感病例創下高峰,且截至去(2024)年8月初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已超過前(2023)年全年累計人數。A型流感症狀有哪些?併發重症10大高風險群及8前兆流感不僅會影響呼吸道,還可能對全身健康構成威脅,甚至直接影響心臟功能,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感染流感後引起的症狀,主要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痠痛.疲倦.流鼻水.喉嚨痛.咳嗽部分感染者會伴隨有噁心、嘔吐以及腹瀉等腸胃道症狀。發病後一至二週內有可能出現併發症,最常見併發症為肺炎,其他還可能併發腦炎、心肌炎及其他嚴重之繼發性感染或神經系統疾病等。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感染科特聘主治醫師張峰義指出,以下10類族群屬於流感容易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及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者.氣喘,據研究顯示,患有氣喘之成人比一般人增加5倍罹患流感重症風險。.糖尿病,研究顯示,40~64歲糖尿病患者因流感重症進ICU病房的風險比一般人增加4倍。.心血管相關慢性病.肺臟相關慢性病.肝臟相關慢性病.腎臟相關慢性病.BMI≧30提醒,若出現為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由於嬰幼兒尚無法表達,建議家長可以觀察孩子是否有無呼吸急促或困難、意識改變、不容易喚醒及活動力低下等狀況,並立即送醫。A型流感怎麼判斷?與感冒、新冠肺炎有何不同?流感、感冒及新冠肺炎都會引起呼吸道症狀,但是流感是因為感染流感病毒引起、新冠病毒是由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稱為SARS-CoV-2)所致,而感冒的致病原則包含多達數百種不同的病毒。一般而言,流感症狀比一般感冒來得嚴重,且會出現全身性症狀(如全身痠痛無力等)且易引起嚴重併發症。疾管署提醒,若出現「一燒(發燒)」、「二痛(頭痛、明顯肌肉痠痛)」、「三疲倦」就須警覺是流感。下列表格整理流感與感冒症狀差異:A型流感抗病毒藥物流感是一種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目前流感的抗病毒藥物主要分為3大類:M2 protein抑制劑(Amantadine和Rimantadine)、神經胺酸酶抑制劑(Zanamivir, Oseltamivir, Peramivir)以及Cap依賴型病毒內切酶抑制劑 (Baloxavir marboxil)。另,根據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暨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說明,綜合評估藥物順從性、部分病毒株出現抗藥性,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更新治療指引,新增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新型藥物適用於5歲以上的兒童使用,可抑制病毒複製及傳播,降低的病毒量為傳統藥物的40倍(投藥24小時後)。沈靜芬進一步指出,目前流感有4種抗病毒藥物:早晚口服、單次靜脈注射及吸入型的神經胺酸酶(neuraminidase)抑制劑,以及單次口服給藥的帽依存性內切酶(cap-dependent endonuclease)抑制劑。其中,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屬於自費藥物,可透過抑制 endonuclease,阻斷流感病毒mRNA轉錄,進而防止流感病毒的增殖,可降低41.8%續發感染率。疾管署指出,抗病毒藥劑於流感症狀開始後48小時內使用效果最好,即使症狀出現時間已經超過48小時後使用仍然有效,所以當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肌肉酸痛、頭痛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依醫師指示使用藥物。完整療程為每日投藥2次,連續投藥5日。A型流感疫苗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台灣的流感疫苗種類主要可分為雞蛋型、細胞型、佐劑型,是藉由刺激人體產生抗體對抗病毒,使人體免於感染流感或降低感染發病後的嚴重程度,保護力約可維持半年至1年,接種後大約需兩週可產生足夠抗體。常見的流感疫苗廠牌包括菲流達、輔流威適、伏適流、國光/高端、輔流安等。除未滿6個月大之嬰兒因缺乏安全性與保護力相關資料不建議接種流感疫苗之外,6個月大以上之民眾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以預防流感感染。此外,若已知對疫苗的成分有過敏者、過去注射曾經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均不宜接種。絕大部分民眾其實無需過度擔憂疫苗副作用,包含食物過敏、輕微上呼吸道症狀者,均可安心接種流感疫苗。Q1:感染A型流感需要隔離嗎?依疾管署規定,A型流感屬於第四類傳染病,一般感染者無須通報或隔離,唯有須進加護病房的重症或併發症患者須進行通報。雖一般感染者無強制隔離,但應落實生病不上班、不上課的原則,建議在未使用退燒藥物下,至少退燒後24小時再返回上課/班。Q2:A型流感與新型A型流感有何不同?A型流感不等於新型A型流感。疾管署說明。新型A型流感(Novel Influenza A Virus Infections)是指每年週期性於人類間流行的季節性流感A(H1N1)及A(H3N2)以外,偶發出現感染人類的其他動物流感病毒,這些病毒主要感染對象為雞等禽鳥類、牛或豬等動物,屬於A型流感病毒,一旦感染人類,即統稱為「新型A型流感」病例,被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參考資料.疾管署_季節性流感防治.佳冬鄉衛生所.疾管署_流感與流感疫苗簡介.疾管署_新型A型流感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5-01-23 養生.健康瘦身
55歲女維持「蔬果健康飲食」卻爆肥膝關節崩壞!求助專家才知錯在哪
說到健康飲食一般會馬上聯想到蔬菜水果,一位英國女子也深信這點,但自以為健康的飲食反而讓她陷入病痛中,直到求助減重專家進行調整才恢復活力,短短三個月鏟肉18公斤。每日郵報報導,55歲英國旅遊銷售顧問瑪斯(Dawn Marsh)長期維持「相對健康的飲食」,卻飽受關節劇烈發炎、膚色暗沉和精力不足之苦,甚至還一度瀕臨需要動膝關節手術。瑪斯透露自己膝蓋半月板撕裂導致運動量減少,加上93公斤的體重壓在發炎的膝蓋上,讓生活變得困難。原以為自己的飲食已經相當健康,但身體卻有很多發炎反應,每天都關節很痛又沒精神,醫生也提醒要注意血糖水平。後來她參加了一個由醫生和減重專家組成的團隊進行的減肥計畫「The Fast 800」,這才知道自己的癥結出在哪裡,原來是每天攝取的高糖水果對她的身體造成相當大的傷害,已大過水果帶來的益處。瑪斯表示:「發炎是因為吃了不對的食物。我原以為自己很健康,因為我主要吃水果和蔬菜,但我選擇了高糖的水果和高碳水的蔬菜。我的一天會以椰子水或果汁和一碗水果開始,然後整天以水果作為點心,最後還會以芒果作為甜點,完全是糖、糖、糖,我沒意識到我所謂『健康』選擇其實在不斷提高血糖水平。」她參加計畫並徹底改變飲食,頭12週的每日熱量減少至約900大卡,以及採取5:2輕斷食(一周中2天採取低卡路里飲食,其餘5天不特別控制),體重從93公斤開始,三個月內下降到健康的75公斤,減掉了18公斤,還擺脫了疼痛,膚色亮麗、改善睡眠並充滿活力。瑪斯參加這個計劃期間仍保持每日的瑜伽練習,但沒有進行額外或高強度的運動。她從20多歲開始做瑜伽,因為希望在90歲時依然能夠靈活且活躍。她鼓勵任何對自己健康或體重感到不滿意的人,要記住改變永遠不嫌晚。延伸閱讀不到20歲也可能得大腸癌 你也是高風險族群? 醫師提醒有這些習慣及徵兆要注意做大腸鏡有兩成瘜肉無法被檢出恐導致期間癌 要如何避免?
-
2025-01-23 養生.聰明飲食
食品衛生專家認為最雷的菜 「沙拉、捲餅裡都有它」生吃恐導致食物中毒
生菜沙拉是餐桌上相當受到歡迎的菜餚,許多人也認為它清爽無負擔,而且可以攝取蔬菜裡的膳食纖維和營養素,是相對健康的飲食選擇。然而一位美國食品科學家卻在社群上表示,她平日裡會避開的其中一個地雷食物就是「生芽菜」。一名在Tiktok上有11萬多名粉絲追蹤的食品衛生專家表示,在沙拉盤中常出現的「生芽菜」如:苜蓿芽、豌豆芽,在她眼裡是種高風險食物,生芽菜其實就是發芽的植物種子,它們生長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中,是細菌滋生的完美溫床,若被大腸桿菌、李斯特菌或沙門氏菌等細菌污染,就可能導致食物中毒。 @hydroxide Two foods I AVOID as a food scientist #foodscience #foodscientist #raremeat ♬ original sound - hydroxide - food scientist 她建議如果真的要食用豆芽,最好將其汆燙、高溫煮沸或炒過後再食用。然而,雖然高溫烹調能解決生豆芽食用上的風險,她仍警告,在處理生豆芽時,還是要注意帶有細菌的水分也可能對廚房用品、料理檯面或水槽造成污染。美國克萊門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也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發芽種子上的微生物數量可以高達10 億個,然而,光是十幾個或幾百個沙門桿菌、大腸桿菌就可能使人生病。噁心、腹瀉、嘔吐、胃痙攣和發燒、疲倦畏寒都是食物中毒的症狀,可能在吃進污染食物的的幾小時內甚至是幾天後才出現,民眾若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務必要儘早就醫。延伸閱讀不到20歲也可能得大腸癌 你也是高風險族群? 醫師提醒有這些習慣及徵兆要注意做大腸鏡有兩成瘜肉無法被檢出恐導致期間癌 要如何避免?
-
2025-01-23 醫療.心臟血管
不用跑醫院!資深醫教「5分鐘居家測試」出現一警訊暗示心肌梗塞前兆
心臟病是致命殺手,瞬間就可能帶走性命。一位心臟外科醫生揭露了一項不用去醫院體檢、居家就能進行的簡單測試,能幫助初步檢測出這種致命疾病的徵兆。擁有25年的心臟外科經驗的美國心胸外科醫生倫敦博士(Jeremy London)在TikTok上發布一段影片:「如何在不進行血液檢查、X光或心電圖的情況下,判斷自己是否可能有心臟動脈重要阻塞?答案是你必須學會傾聽自己的身體。」倫敦博士所提到的心臟阻塞即是冠心病,是由於供應心臟的血液受到減少或阻斷所致。這通常是因為動脈內部堆積了被稱為「斑塊」的脂肪沉積物,導致動脈變窄,限制了重要的血液流通,這種病症會大幅提高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可能性。倫敦博士介紹一項簡單的測試可以揭示你是否患有這種病症的風險,首先進行一項能提升心率的活動,比如運動或短短幾分鐘的高強度家務勞動,並記錄你所經歷的症狀,接著停止活動並休息,觀察這些症狀是否持續。如果在活動中感到胸悶、胸痛、呼吸急促,或者有疼痛從胸部延伸到手臂,但在休息時這些症狀立即停止,這即是一個「危險警訊」。倫敦博士指出這可能是心臟前部動脈阻塞的跡象,隨著運動時心率上升,這種阻塞會導致受影響的區域因血管變窄而「缺血」,休息時心率會減慢,血流穩定,症狀也會緩解。他建議任何遇到這些問題的人都應該尋求醫生的專業建議,進一步檢查。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民眾應對任何胸痛保持警惕,若有間歇性出現的胸痛,應盡快就醫。NHS補充,心絞痛通常在10分鐘內消退,但如果疼痛持續超過15分鐘,可能是心臟病發作的徵兆。由脂肪沉積物導致的動脈變窄是冠心病的主要原因,肥胖且缺乏運動的人群是高風險群體,如果不及時治療,脂肪沉積物可能會脫落並形成血栓,完全阻斷心臟的氧氣供應。冠心病的早期徵兆之一是胸痛,醫學上稱為心絞痛。輕微的心絞痛感覺可能類似消化不良,但嚴重的心絞痛則會胸部直接的疼痛或緊繃感,並可能擴散至手臂、頸部、下顎、背部和胃部。不是所有冠心病患者都會出現胸痛,應注意其他潛在症狀,例如呼吸急促、頭暈和噁心。冠心病的治療通常包括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如改善飲食和增加運動量,以及服用藥物如他汀類藥物或血液稀釋劑。如果上述方法無效,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手術來開通或繞過阻塞的動脈。資料來源/每日郵報 @drjeremylondon How to tell if you have a heart blockage with a single test #hearthealth #heartattack #doctor #heart #fypシ ♬ original sound - Dr. Jeremy London, MD
-
2025-01-23 養生.聰明飲食
飯菜吃不完?專家籲防食物中毒:存放須低於7°C 復熱要逾70°C
春節將至,家家戶戶動起來準備年菜,專家提醒,吃不完的食物可不是塞進冰箱就都沒事,7°C至60°C是「細菌生長危險溫度帶」,若菜肴長時間處於這個區間的溫度,易孳生細菌及毒素,大幅增加食品中毒風險。因此,年菜應適量準備,更要留意剩菜的復熱溫度和次數。 食藥署代理署長林金富表示,細菌在危險溫度帶會迅速繁殖,要避免發生食品中毒,建議吃不完的菜肴應存放在低於7°C的環境,為維持低溫,冰箱應留6至8分滿的空間,食物復熱則應以超過70℃的溫度加熱。 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技術主任蔡一賢說,預防食品中毒要留意「五要二不」,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要注意保存溫度,以及不飲用山泉水、不採食不明動植物。很多人因為「年年有餘」會留下剩菜,蔡一賢建議,每餐菜色可以豐富,但建議控制分量,例如蛋類料理就不適合再冷藏;魚肉、雞湯、滷肉湯等冰進冰箱後,建議下一餐取出所需分量加熱即可,避免整鍋反覆加熱又冰存;生熟食材及刀具砧板應分開存放與處理,避免交叉汙染;牡蠣、蛤蠣等貝類,開蓋後需持續加熱3至5分鐘再食用。蔡一賢指出,烹調後的菜肴,如未立刻食用,應盡快冷藏,許多人會在室溫下放到涼才冰存,但其實在食用過程已逐漸降溫,沒有馬上冰反而會讓食物處於危險溫度帶,採買回來的食材,建議依照每餐所需,分成適當分量,再放進冷凍或冷藏。 復熱年菜時,林金富強調,應確保加熱溫度達70℃以上,可殺滅大部分微生物;要避免多次復熱,使菜肴反覆處於危險溫度帶,建議酌量準備每一餐,用心為家人準備料理的同時,減少食材浪費,也降低食品中毒風險。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蕭惠文說,去年食品中毒通報第一名的病毒就是諾羅病毒,主要透過食物和人類群聚等途徑傳播,潛伏期約24至48小時,症狀包含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燒、肌肉痠痛、疲倦等,且不管哪個年齡層都容易感染,留意使用肥皂確實洗手,因為諾羅病毒無法使用酒精或乾洗手清除,如果本身是食品從業人員,感染後症狀消除達48小時才能復工。 延伸閱讀不到20歲也可能得大腸癌 你也是高風險族群? 醫師提醒有這些習慣及徵兆要注意做大腸鏡有兩成瘜肉無法被檢出恐導致期間癌 要如何避免?
-
2025-01-23 醫療.血液.淋巴
血友病最愛問/留意3點 血友病友也能運動
Q:血友病友能運動嗎?適合哪些運動?「血友病友真的能運動嗎?」是許多人對於血友病的刻板印象。過去因擔心碰撞引發出血,病友的生活幾乎與運動絕緣,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簡稱高醫)特殊血液防治中心主任林佩瑾指出,隨著治療技術進步,適度運動對病友的身體健康有明顯益處。林佩瑾表示,目前血友病治療已大幅降低患者的出血風險,許多病友的日常活動幾乎不再受到限制。運動對於血友病友來說,不僅能增強體能,還能適當紓壓,但建議選擇低衝擊運動,如游泳、瑜伽、輕量徒步等,以降低受傷風險。除了醫療服務,高醫血防中心與多個病友協會合作定期舉辦衛教活動,幫助病友與家屬更好地管理疾病,並透過社群互助減輕心理壓力。日前更舉辦「血友瘋運動」,鼓勵病友在專業指導下適當運動,挑戰過去病友避免運動的印象,強調只要做好防護及預防性治療,病友一樣能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林佩瑾表示,血友病治療已從過去的單純控制出血,轉向改善整體生活品質。如今許多小病友幾乎無感於疾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過著與同齡人無異的生活。未來隨著基因療法與更多治療選項的普及,血友病友的生活將變得更自由、更輕鬆。血友病友運動,林佩瑾提醒應注意以下三點:1.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定期運動有助於增強肌力與關節穩定性。2.做好防護措施:穿戴護膝、護肘等裝備,減少運動受傷的風險。3.保持治療連續性:按時進行預防性注射,以確保身體處於最佳保護狀態。
-
2025-01-23 焦點.健康你我他
婆媳攜手過好年/拿手元寶上桌 巧思逗樂全家
爸爸是山東人,媽媽是河北人,我是從小吃麵食長大的眷村第二代,因此嫁入閩南人的婆家,著實不太習慣每餐吃的米食,但又礙於長媳,不得不慢慢適應婆家的口味。婚後半年適逢春節,看婆婆準備的食材,除豬腳、豬大腸外,根本看不到我喜歡的任何麵食,真不知該如何配合為人媳後的第一個台式年夜飯。我左思右想終於心生一計,何不來道自己拿手又應景的「元寶」呢。自從嫁入夫家,我就未包過水餃,因此夫家也沒嘗過北方餃子的美味。我到市場買了絞肉、大白菜和麵粉,自己調餡、和麵、擀餃子皮,雖然費工,卻能做出道地的北方口味,而且我還玩了個小遊戲,將新的壹圓銅板洗淨包在水餃裡,圍爐時當眾宣布「誰吃到包有壹圓的水餃,我就包個大紅包獎賞」,因此當我端上水餃時,全家人迫不及待的開動,希望自己能幸運的吃到「元寶」。不久,忽聽婆婆唉呀一聲,大夥兒不知發生何事?原來是婆婆吃到了「元寶」,當然我也順勢奉上了「大紅包」,逗得婆婆樂呵呵,全家也在歡樂的氣氛下過了個好年。從此夫家愛上我包的水餃,年年過年水餃也成了桌上佳肴,沒想到傳承父母的麵食手藝及我小小的巧思,竟能擄獲全家人的心。期待今年,我又能端上好手藝,讓全家過個歡樂年。延伸閱讀不到20歲也可能得大腸癌 你也是高風險族群? 醫師提醒有這些習慣及徵兆要注意做大腸鏡有兩成瘜肉無法被檢出恐導致期間癌 要如何避免?
-
2025-01-23 癌症.肺癌
37歲林珍羽不抽菸罹肺癌 醫分析原因!肺結節2情況應追蹤
台北市議員林珍羽昨公開,「從來不抽菸」的自己,在健康檢查時被確診肺腺癌一期。醫師指出,近20年開始出現一群不抽菸的肺癌患者,不少是女性,且有年輕化趨勢,建議抽菸、家族史、工作環境接觸重金屬等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查。如果發現扎實或毛玻璃狀結節不等於確診肺腺癌,應與胸腔科醫師討論;預後方面,如為一期患者,復發機率不到5%,但仍要定期追蹤。 近20年不抽菸的肺腺癌患者增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胸腔科醫師王金洲指出,肺癌過去被認為和抽菸有高度相關,但近20年來,開始出現一群不抽菸的肺腺癌患者,且有不少是女性,一部分有肺腺癌家族史,這些人等到有症狀就醫時,多已到了第四期。衛福部國健署自111年7月1日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並自今年元旦起,擴大風險對象為45至74歲男性或40至74歲女性,且其有血緣關係之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的民眾,以及50至74歲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仍在吸菸或戒菸未達15年的重度吸菸者。林珍羽在臉書透露,自己沒有家族病史,平常作息勉強算正常、沒有抽菸,怎麼會有「毛玻璃狀肺結節」,幸好在健檢中心建議下,進行低劑量斷層掃描,在沒有任何不適症狀時,就及時發現肺部有1.2公分的腫瘤,也讓醫生告訴她,「妳很幸運,還好發現得早」這句話,經過手術化驗後,確診為肺腺癌第一期。肺結節2情況應追蹤王金洲說,目前觀察到肺腺癌有年輕化趨勢,鼓勵有抽菸史、肺腺癌家族史或暴露重金屬等工業汙染族群,接受公費或自費的LDCT篩檢,以重金屬暴露為例,建議對象為50歲以上族群,篩檢個案中約三分之一會有結節,可能是扎實的或者毛玻璃狀的,「其實大家也不用緊張病的,三分之一病人裡面,大概只有5%是比較屬於惡性腫瘤」。扎實的結節0.8公分以下、毛玻璃狀2公分以下傾向追蹤,王金洲說,超過這個標準的話,就會建議把結節拿掉、確認是否有風險,以林珍羽的狀況來說,37歲的她本身不屬於風險族群,還好有健康檢查才發現。另外,針對肺腺癌家族史的個案,則要以家族中確診個案「發病年齡」作為追蹤指標,例如家人相對年輕,在35歲罹患肺腺癌,其他家人就建議在35歲時開始進行肺腺癌篩檢,但民眾也不用太擔心,早期發現的預後都不錯,復發率大概不到5%,但還是要定期追蹤。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5-01-23 養生.聰明飲食
披薩、漢堡、炸雞還能吃嗎?川普醫師提新飲食法:忘記卡路里
眾所周知,總統川普非常喜歡吃麥當勞、披薩、漢堡或肯德基之類的速食,喜歡喝少糖的可樂(diet coke),從來不吃早餐,即使偶爾吃一次也是香腸和雞蛋之類的,這都絕不是普遍認為的健康食品。然而有可能在川普新政府內擔任要職的著名心臟科醫師馬可達(Dr Aseem Malhotra)認為,如果您想重塑健康,可以忘記卡路里,但唯一追求的就是精選食材。他表示,假如食物的包裝袋列明有5種以上的成份,那是絕不允許的,因為這樣的食物既不天然也不健康。過去2年來,47 歲的馬可達醫師一直與倫敦著名營養師皮爾遜(Kim Pearson)共同研究新的飲食法來改善健康,尤其是針對有糖癮(sugar addicts)的病人。他們主要基於被譽為最健康飲食的地中海飲食法,並強調以植物性食物及健康脂肪為主,例如橄欖、生堅果之類。結果是,糖癮者透過他們的新飲食方法,在28天內就扭轉了糖尿病情的前期症狀,同時降低了血壓。馬可達指出,這種飲食方式可以幫助身體清除動脈內多餘的膽固醇,保持血管暢通,從而有助降低糖尿病及高血壓的風險。他指出,儘管飲食裡無須計算卡路里,但所有缺乏纖維的含糖食物都統統要禁止,例如白麵包、義大利麵、米飯等碳水化合物,這些都是糖份極高的。當然這不是永遠如此下去,馬可達建議在一個月左右之後,就可以慢慢重新吃碳水化合物。馬可達建議早餐可喝莓果冰沙,吃蔬菜煎蛋捲;午餐是富有蛋白質的沙拉,同時根據需要盡可能添加蔬菜,可以選擇瘦肉或肥肉,紅肉也不是禁忌;晚餐則建議吃富含纖維的麵條炒菜、肉丸、蔬菜義大利麵等。此外絕不可以夜宵,最好是留出14至16小時的夜間禁食時間,以便重置消化系統,夜宵絕對是容易造成發胖的原因。他還建議每天至少吃5種蔬菜及水果,飲料方面只喝零卡路里的咖啡、水和茶。適量飲酒也可以,建議飲3小杯(175 毫升)葡萄酒或7杯(25 毫升)白酒。馬可達沒有禁止川普所嗜好的垃圾食物,只強調他的新飲食方法,目的是協助民眾養成新的飲食習慣,繼而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作出調整。責任編輯:辜子桓延伸閱讀不到20歲也可能得大腸癌 你也是高風險族群? 醫師提醒有這些習慣及徵兆要注意做大腸鏡有兩成瘜肉無法被檢出恐導致期間癌 要如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