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5 醫聲.醫聲要聞
搜尋
陳時中
共找到
4658
筆 文章
-
-
2024-09-22 焦點.元氣新聞
老盟30周年高齡五安、平權翻轉 描繪高齡社會新藍圖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成立30周年,特於9月13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與專家共同探討高齡人權的未來發展,並強調全面保障長者生活,翻轉高齡平權,提倡《老人福利法》修法,建議更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第三人生活得精彩,成為國家資產而非負擔。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致詞時表示,建構「活得久、過得好、健康有活力」的第三人生,是老盟此次活動為每一位長者所描繪的美好藍圖,在這一階段,希望每位長者都能保持身心健康,並在社會中持續發揮價值與貢獻。超高齡社會的長照需求增加,現行的長照2.0將於2026年結束,長照3.0特別重視醫療跟長照的結合,以社區為基礎,建立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顧體系,讓長者更健康的享受人生。政務委員陳時中也談到,希望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而不是老人工程,讓更多年輕人、社會力進到長照產業。「第三人生」是重新發現自我、回饋社會的重要階段,而健康則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基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關注長者的需求與權益,確保他們在安全、有尊嚴及在社會能充分照顧其需求的情況下生活。從交通到就業,長者權益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根據國發會預測,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至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766萬。但老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長者生活存在許多困難,在行動權與交通權方面,現有的大眾交通工具設計常見不符合需求或數量不足,例如低底盤設計公車有利於長輩,數量卻不夠;在社會參與上,儘管鼓勵長者擔任志工,但許多志工計畫的意外保險設有年齡限制,使得高齡者參與受限;就業權方面,雖然憲法保障每個人的工作權,但高齡者在求職市場上常被忽視,難以獲得工作機會。老人住所電梯比率僅13.67%,出入障礙重重。屏東科技大學永續健康照護中心研究員、衛福部前次長李麗芬表示,根據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老人住所有電梯設備的比率只有13.67%,可見無障礙環境仍有很大進步空間,除了硬體環境以外,資訊應該也要無障礙,才能讓長者自立生活。她提醒,高齡歧視要透過世代共融的方式來消弭,不要再強調高齡少子化社會的威脅,而是要讓孩童理解社會人口組成的特色,不同年齡有不同需求,這才是正確的人口教育。長者應留意投資詐騙及金融剝削。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許華堯提醒長者留意財務安全,近年投資詐騙多,最常見的是成立投資群組,誘騙民眾在不明投資網站進行操作,發現不對勁時,詐騙集團早就落跑。因此,看到投資群組一定要提高警覺,有疑慮應打165專線查證,不要購買未經主管機關核准的金融商品。長者要注意的還有金融剝削,是指包裹在合法外衣下的行為,例如遊說長者把早年保單解約,購買新推出的保單。第三人生以身心健康為基石,打造長照希望工程。長者退休後的「第三人生」要活力老化,必須公私協力一起促成。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健康老化的多元需求包含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目前65歲以上長者三項都達到的比率只占24%。年紀愈大憂鬱症盛行率愈高,影響心理健康的危險因子除了年齡以外,還包括居住在低城市化地區,且本身是主要照顧者。目前心理健康司在全國已經布建5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預計明年底會增加到71處,並邀請高齡者下載心情溫度計APP,可定期檢測心理健康。老盟將持續與各界共同推動高齡政策,並透過樂齡幸福五部曲創造一個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
-
2024-09-13 失智.名人專家
老盟30週年推動「高齡五安 平權翻轉」 描繪高齡社會新藍圖
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難事,這意味著長者在退休後,需重新思考並設計屬於自己的「第三人生」,積極規劃健康、財務、人際關係與娛樂等生活。今年適逢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成立30週年,特別於9月13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聚焦「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五部曲,與專家共同探討高齡人權的未來發展。長者權益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根據國發會預測,臺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至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766萬。然而,在長者權益的方面,仍面臨諸多不平等。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張淑卿秘書長指出,在行動權與交通權方面,現有的大眾交通工具設計常見不符合高齡者的需求或數量規劃上明顯不足,例如低底盤設計公車有利於長輩,但卻有數量不足的問題;在社會參與上,儘管鼓勵長者擔任志工,但許多志工計畫的意外保險設有年齡限制,使得高齡者參與受限;就業權方面,雖然憲法保障每個人的工作權,但高齡者在求職市場上常被忽視,難以獲得工作機會。老盟30週年活動的與會貴賓包括中華民國行政院陳時中政務委員、衛生福利部邱泰源部長、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周道君副署長、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陳亮妤司長、中華民國立法委員王正旭委員、中華民國立法委員林月琴委員、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李若綺執行長、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倡議委員會李麗芬委員、社團法人愛福家協會涂心寧總幹事及老盟終身代言人郎祖筠、各領域專家與樂齡代表。陳時中: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陳時中致詞時表示,年齡結構改變超快速,希望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而不是老人工程,讓更多年輕人、社會力進到長照產業。長者並非社會的負擔,他們仍然能夠發揮價值。「第三人生」象徵著在退休後開啟的新篇章,是重新發現自我、回饋社會的重要階段,而健康則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基石。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關注長者的需求與權益,確保他們在安全、有尊嚴及在社會能充分照顧其需求的情況下生活。要實現高齡社會的美好願景,需要你我共同努力,正如老盟所倡議的「五安」,這不僅是為了長者,也是為了打造每個人未來充實且意義非凡的第三人生。他希望以後沒有老人這個分類,只有健康和不健康這兩類,希望未來大家都做一個快樂健康人。邱泰源:建立樂齡幸福的超高齡社會邱泰源表示,滿足長者的需求並保障各項權益,讓他們能夠安心生活,是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2025年台灣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面對高齡與少子化的挑戰,必須更加關注如何確保每一位國民在不同人生階段都能獲得全面且有尊嚴的照護。「活得久、過得好、健康有活力」的第三人生,也是老盟此次活動為每一位長者所描繪的美好藍圖。在這一階段,希望每位長者都能保持身心健康,並在社會中持續發揮價值與貢獻,建立樂齡幸福的超高齡社會。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五部曲老盟理事長方力脩表示,老人福利工作老盟已耕耘三十年,未來還要努力下一個三十年,老人不是國家的負擔而是資產,由政府及全民共同努力打造高齡善良的社會,共同創造快樂健康有智慧且有尊嚴的老人福利國。政策倡導委員會召集人黃松林教授表示,老盟聚焦於「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五部曲,分別主張減少或消除年齡歧視,保障高齡者的基本人權;提升高齡者健康識能及相關醫療與照顧服務資源的可及性;加強推廣財務識能及平等參與就業市場與增加醫療長照資源等相關支持;提供安全舒適且交通便利的居住條件;透過社區協力及世代共融活動,活化高齡者專長與能力,重建自我價值。70歲照顧百歲雙親樂齡代表黃志亮照顧一百歲父親,一百零二歲母親,認為老人也要跟童子軍一樣智仁勇。現年70多歲的他,始終透過學習來不斷提升自己。他分享過去連自己的英文名字都不會寫,但如今卻能與外籍看護溝通,這對他而言是一項重要的突破。黃志亮強調,優雅老化至關重要,不應成為年輕人眼中的「怪阿伯」。此外,保持身體健康同樣不可忽視,要避免成為子女的負擔。另一位77歲的樂齡代表林玉燕認為年齡不是問題,重要的是心態,更現場獻唱一曲自創樂齡歌曲,人生五十才開始,六十還是小孩而,七十青春正當時,八十滿滿是,九十歡喜笑咪咪。林玉燕於活動中分享第三人生故事,並表示,「變老不代表變弱」,年長者需要家人和社會的關心,哪怕只是一句關懷的話語,也能帶來很大安慰,與長者溝通需要耐心。「退休後才是生命最美好的開始。」林玉燕說,因為可以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夢想,追求更豐富人生。老盟將持續與各界共同推動高齡政策,並透過樂齡幸福五部曲強調全面保障長者生活,翻轉高齡平權,提倡《老人福利法》修法,並建議更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創造一個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第三人生活得精彩,成為國家資產而非負擔,需要政府、全民共同努力。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簡榮南:有望提前世衛達標,下5年邁入根除
台灣有望提前世界衛生組織,於2025達成消除C肝目標,B、C型肝炎防治辦公室臨床醫療組召集人、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教授級主治醫師簡榮南表示,目前再篩檢、治療8千至1萬人,確認靜脈藥癮者的感染發生率、清潔針具數即可達標,後續也應避免再感染,並健保給付治療至病患痊癒,邁向根除C肝。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世界衛生組織曾宣示2030年消除包含C肝在內的病毒性肝炎,其所訂立的計畫性目標中,須抽血診斷九成潛在C肝病毒感染者,其中八成患者接受治療,並確保醫療性注射及輸血血品100%安全,每年提供每位靜脈藥癮者(PWID)3百個清潔針具;影響性目標則是一般族群、PWID感染發生率分別降至十萬分之五、2%以下,B、C肝相關肝硬化及肝癌死亡率降至十萬分之六以下。肝病是台灣國病,衛福部決心提前於2025年達標,目前還差診斷率86.9%、清潔針具每年每位至少200針、PWID感染發生率待評估,肝癌死亡率因列計B肝而難達成,其餘皆已達標。簡榮南表示,依近三年成人健檢近6百萬人資料推估,C肝抗體(anti-HCV)陽性率為2.86%,C肝病毒量(HCV RNA)陽性率約47-60%,若要達標,須再篩檢並治療8千至1萬名潛在C肝病毒感染者,因此建議對高危險群,如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病患及藥毒癮者、監所收容人,加強篩檢診斷、治療,以事半功倍。同時,也須確認PWID的再感染率及清潔針具數,並應委託大型醫療院所精算B、C肝相關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作為影響性目標的替代指標。此外,簡榮南表示,今年台灣醫學中心評鑑試辦C肝篩檢防治,預計明年正式納入條文,除了關照醫院員工,鼓勵支援洗腎中心、監所等高危險群所在之處,並建議地方衛生局積極輔導管理,區域及地區醫院也納入相關條文更好。簡榮南說,達標最困難的是政府的決心與預算,已故中央研究院士陳定信欲給予政府三年籌備辦公室,但當年底行政院政務委員、健康台灣委員會副召集人陳時中,時任衛福部部長,自健保總額撥款成立跨部會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也與財政部研商,減輕基層診所醫師因治療C肝病人的稅額負擔。簡榮南表示,另外三大幕後功臣也包含前副總統陳建仁、投入研究的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所有學者,以及共同舉辦專家會議多年的聯合報;達標後,應朝根除努力,根據報告,HIV合併C肝感染者得知有免費藥可治,再感染C肝率提升至4.2%,故應思考如何防止再感染;另「治療就是預防」,若健保給付治療至病患痊癒,可避免將C肝病毒傳染給他人。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陳時中:借錢都要治療,衛福部長任內爭取獨立預算
行政院政務委員、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時中在擔任衛福部長任內,向國發會爭取健保之外,再加健保總額0.2%、大約63-65億專款用於C肝治療,讓原本只限嚴重肝纖維化患者才符合的用藥條件全面開放,加速台灣消除C肝計畫壓線達標。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陳時中推動政策的決心來自於當年的心願「借錢都要來治療C肝」,後來C肝有了專款費用及專責辧公室。陳時中指出,雖然後來遇到新冠疫情,讓消除計畫緩步下來,但很多專家仍持續在偏鄉及各地努力,消除C肝政策明年即將壓線完成,他直言:「我們要為自己賀彩,明年挺胸越線。」陳時中指出,現任總統以健康台灣為施政重點,但台灣2016年開始進行消除C肝計畫時,就已經是健康台灣攜手前行的概念了,當年要決定這些政策須要決心勇氣及智慧,當年是由陳健仁副總統及已過世中研院前院士陳定信的勇氣,下定決心要進行2025消除C肝計畫,之後也是靠專家們的智慧來執行。2016年當時治療C肝炎口服藥物治療效果很好,但因所費不貲,健保給付條件過於嚴苛,病人得自費上百萬元。當年陳時中仍未在官署服務,有人跟他提及,是因為沒錢所以沒辦法放寬治療條件,因此他就在心中發願,「若我當衛福部長,借錢都要來治療C肝患者。」因此,2017年就任衛福部長後,C肝治療就開始放寬條件,希望可以在2025年達到消除C肝的目標;且為了不擠壓到健保總額預算,隔年陳時中特地跑到國發會,參與討論健保醫療給付費用成長率推估會議,再多爭取0.2%的預算,用在治療C肝上這筆獨立的預算約為60餘億元。回憶過往,陳時中認為自己只是有「憨膽」的勇氣,陳時中也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直言「我們要為自己賀彩,明年挺胸越線。」陳時中也建議,在明年達標前,可與勞動部、公益團體、企業等團體合作,舉辦篩檢BC肝誓師大會形成一股社會運動,象徵消除病毒性肝炎C肝已告一段落,B肝起頭前行。至於2025消除C肝後,還得預防如何避免「高危險群」再感染,期待2030年有根除的可能,對此,陳時中建議,目前對於重複感染政府有給付第二次的費用,但民眾也須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也須進行倫理教育,或許可以針對第二次治療微增加部份負擔的費用,讓病人了解自己必須負責避免再被感染的風險。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高危險群 防再感染C肝
「C肝治癒後,避免再感染」是專家認為的重要課題,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分析,從C肝通報系統數據來看,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又稱愛滋病毒)合併C肝病患為高危險群,主因在於進行性行為「未全程使用保險套」,進而再感染,這現象值得關注。莊人祥表示,在各地衛生局與非營利組織合作下,透過肝炎預防衛教活動與推動C肝抗體快篩檢測,可及早發現潛在個案:此外,接受血液透析者也是C肝再感染高危險群,針對這部分,可提升醫療機構感染管制查核。C肝病患若再感染,治療藥物健保給付議題也引關注,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認為,健保給付治療次數須有更多共識,尤其須與付費者代表協商,若藥物進一步降價,或許更有機會。行政院政務委員、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時中建議,對於重複感染,政府雖給付二次費用,但未來或可針對第二次健保治療微增加部份負擔費用,讓民眾對自己健康負責、接受倫理教育,避免再感染風險。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再篩出、治療萬人 2025消除C肝
今天是世界肝炎日,世衛組織(WHO)曾宣示2030年消除C肝,六年前,時任衛福部長的陳時中提出台灣提前於2025年達標的願景,在各界努力下,只要再篩出並治療8千至1萬名潛在C肝病毒感染者,明年可望挺胸壓線達標,成為繼埃及後,全球第二個達標的國家。衛福部國健署年底也將邀請全球消除肝炎聯盟來台檢視並預評,這將成為新政府上任後的重要政績之一。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行政院政務委員、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時中特地與會,當年擔任衛福部長時,他秉著「借錢都要來治療C肝」的心願,向國發會爭取健保總額之外,再增加健保總額0.2%、約六63至65億元專款用於C肝治療,並成立跨部會「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讓原只限嚴重肝纖維化患者才能用新藥的條件全面開放,加速C肝消除計畫。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應共同為民眾健康努力。各族群治療率 都已超過9成「C肝消除,是指C肝不再是公共衛生問題。」高雄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教授級主治醫師盧勝男說,WHO訂立的計畫性目標中,須抽血診斷九成潛在感染者,其中八成患者接受治療,而台灣各項針對不同族群的調查顯示,治療率都超過九成,另確保醫療性注射及輸血血品100%安全,每年提供每位靜脈藥癮者(PWID)3百個清潔針具;影響性目標則是一般族群、PWID感染發生率分別降至十萬分之五、2%以下,B、C肝相關肝硬化及肝癌死亡率降至十萬分之六以下。目前政府正檢視相關數據,國健署B、C型肝炎防治辦公室臨床醫療組召集人、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教授級主治醫師簡榮南表示,依近三年成人健檢近6百萬人資料推估,C肝抗體(anti-HCV)陽性率為2.86%,C肝病毒量(HCV RNA)陽性率約47-60%,若要達標,須再篩檢並治療8千至1萬名潛在感染者。同時,也須確認PWID的再感染率及清潔針具數,並應委託大型醫療院所精算B、C肝相關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作為影響性目標的替代指標。今年推動5大補助 衝刺達標走向壓線達標的路上,各界如火如荼進行中。國建署今年元旦推出五大補助方案,包含提升成人健檢補助費用,矯正機關加入補助計畫,提供陽性個案轉介補助費、檢測結果補上傳資料費、特定族群快篩試劑補助等。吳昭軍引用資料說,截至3月底,全國各縣市C肝篩檢涵蓋率平均達57.9%,有13個縣市逾六成,待彙整上傳的80萬份資料後,便知尚須治療人數,有信心明年達標。對於醫界基層反應,糖尿病等共病治療加入C肝檢測,常遭健保核刪,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說,糖尿病防治是總統賴清德「三高防治888計畫」重要一環,若各方凝聚共識要納入C肝篩檢,健保署必全力支援執行。低危險族群人多 篩檢挑戰大中央研究院士陳培哲指出,目前消除C肝困難點是低危險族群,因人數眾多篩檢不易,現正與教育部合作中;若欲朝根除邁進,未來可研發疫苗或預防性投藥策略。輔仁大學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前C肝辦主任蒲若芳表示,想要完成任務,須雄厚的醫界實力,有遠見的領導者規劃周密且執行到位,也要公私協力,運用數字管理,努力進行各種微消除策略,才會事半功倍。
-
2024-06-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住院整合照護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住院病人全責護理」。陳榮基教授以感性與理性兼具的文筆,追思他的夫人,領導護理工作半世紀的周照芳女士。她多年推廣「全責護理」,由醫院整合人力,實現提供專業照護,減輕家屬壓力,並提升醫療照顧品質,降低病人被感染的可能。陳教授希望透過他的文章,可以促成夫人的未竟之志得到醫界與社會更深入的了解,「醫院負責全責照護病人,是先進國家醫院的常態」。→想看本文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介紹政府過去試辦這種提供住院病人整合照護,可以減輕民眾經濟與照顧的負擔,選擇探病而不陪病的各種經驗。過去主導醫院評鑑的醫策會前董事長林啟禎教授在追念周照芳女士對醫策會的貢獻之餘,希望藉由醫院評鑑,在配合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中,納入全責護理為新制醫院評鑑的基準。臺灣95年始試辦全責照護計畫;106年推動住院友善「一對多」共同照顧模式;109年推動「多對多共照」即照顧共聘,並導入智慧平臺。111年起透過健保給付支付制度改革試辦住院整合(Skill-Mixed)計畫,而原「全責護理」或「全責照護」的用詞,因沒有共識故未被使用,但為能符合該照護模式,同步以括號英文Skill-Mixed為標的用詞。住院整合照護(Skill-Mixed)是指醫院以病房爲單位原則,採用照護人力組合模式(Skill-Mixed)由護理人員與照護輔佐人員(以下簡稱護佐)提供住院病人整合照護,其可減輕民眾經濟與照顧的負擔,選擇探病而不陪病。醫院可依病床運用或病人需求提供不同形式之住院照護人力安排,並將護佐人力納入病房團隊,以照護工作分級分工方式,滿足住院病人照護需求。此制度可提供家屬選擇權,例如家屬自行照顧、已聘請外籍看護之連續性照顧、可獨立自我照顧者(ADL滿分者)或病人特殊狀況需要1對1照顧服務等,亦可以選擇不參加。醫院依病房特性及疾病嚴重程度之照護需求,安排適當人力組合,照護人力由病房統合運用,人力來源不限於醫院自聘或採委外或特約方式,惟醫院應訂定相關管理規則。護佐人員工作內容是在護理人員指導下,協助病人住院期間的身體清潔與舒適照護、排泄、膳食、活動安全、維持病房環境等。計畫用詞名稱雖不同,惟政策實質的規劃設計與護理界前輩周照芳老師畢生的倡議理念一致。歷程與周老師及其團隊多次諮詢研議,有感周老師的「全責照護(護理)倡議」,衛福部以國家級專業獎章向周老師的奉獻致意。隨著人口、社會、疾病型態等改變,現行家屬或其聘用個人看護在醫院情境面臨諸多問題,例如訓練不足、品質不定、工時過長等;醫院出入繁雜及醫院安全等缺口問題,例如COVID-19期間,陪病者院內感染占整體32%以上,另外調查指出:一、在所有家庭照顧者中,65歲以上人口數約占16%,呈現老老照顧的問題;二、75%的上班族曾因家人住院而請假照顧,家庭照顧者中62.6%有工作,每年約13萬人「因照顧而離職」;三、94%家庭照顧者表示「不知如何照顧」,若自聘看護,每天需花費2,200-2,600元,經濟負擔沉重;四、87%民眾表示願意選擇這個照顧制度,71%同意共同分攤照顧費用。為精進全民健保年度醫療給付費用總額,衛福部以「提升效率、維持公平、改善效益」三大全民健保核心價值為基礎,經過約二至三年協商共識,111年醫院醫療給付費用總額核定「全民健康保險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試辦計畫」專款項目,住院整合照護的新生態:照護人力組合模式 (Skill-Mixed Model)終於啟程,很不容易的向前一步,為重要的里程碑,值得喝采!全民健康保險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試辦計畫由健保支付「住院整合照護管理費」每人日750點,醫院依其成本得向民眾收取「住院整合照護輔佐服務費」每人日0-1,050元;111年透過徵求計畫擇優辦理,40家醫院獲選(約60%通過率)試辦,112年起擴大至84家辦理,民眾每日住院照顧費用可降低原負擔的6成,約有7.5萬住院人次受惠,過程以相關品質指標定期監測,關於病人、家屬、護理人員、護佐及醫院管理者等人員滿意度普遍性高,都在8成以上。全民健康保險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試辦計畫的倡議至少歷經十年以上,回顧過程的起起落落,包括納入評鑑與否、全責護理用詞、照顧人力競合、永續財務來源等的辯證、對話與研議的挑戰路上,111年起峰迴路轉,於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及前部長薛瑞元的承諾下有了財源及行動,透過近幾年的試辦機制設計、健保會的支持、醫院及社會等共同協力,臺灣因地制宜因院創新的住院整合照護最佳模式已百花齊放中,我們也同步納入行政院前院長陳建仁在院會核定的「2030護理人力中長程整備12項策略計劃」。另住院全責照護也已納入在賴總統的「健康臺灣論壇」議題,也會是邱部長領導的衛福團隊的努力重點之一。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集結大家的共識與協力,一起共創未來高齡社會下負擔得起及有品質的住院照護新生態,讓我們可以持續有尊嚴與品質的生活。延伸閱讀2024/6/10 懷念照芳,再推全責護理、全責照護、全責醫護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9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黃金舜:藥師是一輩子一定要交一個的朋友
藥師小檔案姓名:黃金舜年齡:65歲執業地點:九福藥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藥師是一輩子一定要交一個的朋友。在新冠肺炎這場百年大疫期間,從一開始面對未知的挑戰,到後期與病毒共處的日常,全台8000多家藥局、1萬多名藥師成為這場新興傳染病戰役中的幕後防疫英雄,在初期連口罩數量都還不夠時,藥師得自行分裝、發送,甚至做夢都夢到在包口罩。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直言,工作中難免碰到民眾不耐煩的情緒,但台灣的民眾是可愛的,在互相體諒下,成功讓藥師在疫後深刻地走進民眾的每一天。疫情剛開始時,大家都不知道什麼狀況,對整個疫情都惶恐不安,有些人認為,可能會像SARS那樣傳染,所以都盡可能避免與其他人接觸,擔憂飛沫傳播的風險,除請口罩國家隊趕工外,也請藥師公會全聯會協助,黃金舜說,「我的立場很清楚,當時少量的口罩要分配給所有民眾,需要透過一個機制讓每個民眾都可以拿到。」藥師擁有專業知識,也給予正確衛教資訊。面對未知且高風險的新病毒,人們選擇關上門來保護自己,藥師也是人,當然也會恐懼,一開始藥師公會全聯會採取強制手段,「沒有重大疾病等問題的會員,沒有理由不參加口罩實名制」,引發反彈也是意料之內,但黃金舜形容,防疫階段視同作戰,他帶領藥師投入戰爭,「不問意願,只問準備好了沒?」黃金舜解釋,藥師擁有專業的公衛知識,參與口罩實名制,發放防疫物資的同時,也給予民眾正確的衛教資訊,「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更應該在在關鍵時刻扮演重要角色,要是退縮了,是會被看不起的,雖然當時根本沒想到,會是長達3年的抗疫馬拉松。「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這句話是抗疫3年多的關鍵句子之一,因為不知道疫情持續多久,社區藥局每天一開門就大排長龍,民眾常因心情焦慮、天氣炎熱,而情緒不安,心浮氣躁,有時將內心焦慮發洩到藥師身上,有人竟因拿不到口罩就逼藥師下跪,黃金舜坦言,總有一些情緒管理不好的民眾,那時還得請託警政署增派巡邏人力,降低衝突。黃金舜說,自己本身也經營社區藥局,可以理解民眾壓力,但也感受到社區大眾的良善,很多人口頭感謝,還會送上便當、咖啡、卡片等,感謝藥師們的辛勞,「台灣民眾是很可愛的。」「當時很多藥師連作夢都在包口罩,顯見壓力很大。」黃金舜說,社區藥局本來就有固定營運任務,口罩實名制是額外增加的工作,往往都得在打烊後,加班將一大包的口罩用鑷子分裝,才來得及發給民眾,以自家藥局為例,就是在晚上10點打烊後加班到凌晨1點才做得完;再者,初期產品良莠不齊,民眾排隊1個多小時,卻拿到掛繩斷掉的口罩,難免抱怨,這也只能由藥師概括承受。黃金舜說,疫情最初期,確診者需隔離14天,人力直接少一半,不少藥師硬撐作戰,他自己運氣好一些,等到不需要隔離時才確診,但仍需自主健康管理,當時身體不舒服,還是必須處理及聯繫各項事宜;回想起最忙碌的日子,連續3個月天天開會,每天至少吃1個便當,前後吃了100多個。黃金舜:藥師是民眾值得信賴的好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所率領的防疫團隊曾獲頒政府勳章,黃金舜認為,社會也應該看到藥師們的付出,參與防疫作戰,協助發放實名制口罩、快篩等重要防疫物資,協助送藥到府,完成多項不可能的任務。除原有預算,行政院簽准約新台幣8300萬元,追補藥師協助送藥到府,認真完成居家照護這項不可能的任務。疫情下半場,以送藥到府最為辛苦,黃金舜表示,當時快篩陽性,經醫師視訊看診,即可判定為確診,接著由社區藥局藥師協助送藥,包括,緩解症狀藥物、抗病毒藥物倍拉維(Paxlovid)等,但後者用藥禁忌及交互作用眾多,有時光跟病人解釋,就花上快半小時,但調劑1張處方,才給付50元。經過藥師公會全聯會積極爭取、協商,藥師協助送藥到府等相關款項,於近期追補完畢,黃金舜表示,希望社會大眾更重視藥師的付出,更相信藥師的專業,而他也很榮幸有機會參與這場百年大疫的防疫戰,雖然過程辛苦,卻也無比光彩。「藥師是一輩子一定要交一個的朋友」黃金舜表示,藥師是民眾值得信賴的好友,從用藥諮詢,生病就醫及掛號,均可提供專業意見。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醫療需求照顧需求提升,藥師應走出藥局,參與長照工作,例如,協助處理中老年人重複用藥問題,整理藥物;即使平常沒事,也可走進社區藥局,和藥師寒暄聊天。
-
2023-06-03 醫聲.醫聲要聞
亞洲首個公衛師公會今成立 陳建仁:公衛可以救多人
台北公共衛生師公會今天誓師成立,是全亞洲、全台首個公共衛生師公會。行政院長陳建仁以影片致詞表示,自己的老師、台灣公共衛生之父陳拱北曾說,「當醫師一個一個救太慢了,不如做公共衛生,可以救很多人。」他也指出,台灣三年前設立全亞洲第一部「公共衛生師法」,如今再透過公衛師公會的成立,藉此展現專業組織、專業自主以及專業自律。此次成立大會選出15名理事、3名監事,由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翁瑞宏當選第一屆理事長。翁瑞宏表示,公衛師法通過後,每年考證合格的公衛師約100人,至今兩年已累計197名合格公衛師。公衛師除了在衛福部內組織扮演重要角色,在環境部、地方政府也都能夠協助有毒物質的環境衛生防治,以及疫病的調查分析。副總統賴清德也指出,他曾任台南市長,深知公衛師能夠協助地方首長、市府單位推動相關工作。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發生後,社會看到公共衛生的重要性,公共衛生師能夠協助國家打造更有生物韌性的環境,未來若有大型傳染病發生,也能有所因應。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楊俊毓指出,公共衛生象徵國家發展程度,社會各個角落都需要公共衛生。他求學期間看到一名耶魯大學教授,將公共衛生定義為「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科學與藝術」。楊俊毓說,百年後的今天,新冠疫情凸顯公共衛生重要性,公共衛生做得好,民眾也許沒有特別感覺,但是當重大公衛事件發生,公衛師就肩負保衛國民的重要任務。楊俊毓表示,公衛師公會的成立,可以精進公衛師專業職能,保持敏感度、解決問題的能力。世界衛生組織把「全民都健康(Health for All)」定為目標,這也是公衛師的目標,可以透過成立工會來落實,「成立工會是一小步,卻是完善台灣公衛網絡的一大步。」賴清德、衛福部次長王必勝、疾管署署長莊人祥、國健署長吳昭軍、前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以及立法委員陳椒華、王婉論、邱泰源、洪申翰、林靜儀等,也在本次成立大會中,見證現場百位公衛師共同宣示。●宣示全文如下:當我以公共衛生師的身份,開始執行公共衛生專業的此刻,謹在此鄭重宣誓:促進全民健康,預防疾病發生乃是我的首要責任。我必將善用所學,使人與環境共存共榮,尊重與關懷每一個生命,無關乎任何人的身份。我必將全心全意為社會診斷,力求醫病於未發之時。我等也將群策群力,善用組織力量,使每個人享有幸福、和睦和安全的生活。不論身在何處,我將恪守倫理,遵循法紀,認真負責執行每一項事務。絕不因循苟且,無懼脅迫,不會違背良心,矢志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無論何時,我將以身為公共衛生師為榮。在此,以我的人格、尊嚴與自由意願立誓。
-
2023-03-29 醫聲.肝病清除
C肝辦降級、簡榮南憂心 C肝清除大業仍有兩關卡難突破
「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簡稱C肝辦)」二月起降階為衛福部三級單位,長年投注努力於其中的專家學者們感到憂心,拿掉「國家」二字,是否顯示政府對於消除C肝已不再有決心。前C肝辦臨床醫療組組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暨胃腸肝膽科系教授級醫師簡榮南呼籲,C肝消除已進入最後一哩路,估計再治療6萬5000名潛在病患即可達到世衛組織(WHO)根除C肝目標,其中約6萬名患者仍未被篩檢出來,但這群病患正是最難找到的人,C肝清除仍有兩道難以跨越的關卡亟需政府協助突破。世衛組織宣示於2023年消除病毒性肝炎,我國訂於2025年完成C肝清除,以提前達到WHO的C肝消除目標。國內原有約40萬名C肝病患,陸續接受治療後,推估目前仍有6萬5000人未接受治療,而這些未治療者,未來有很高的機會走上肝硬化、肝癌的命運。近幾年,已故中研院士陳定信、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行政院長陳建仁主導,由政府、醫界、學界、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政府投入上百億預算、學者找出高盛行地區、醫界一步一腳印地進入C肝高盛行區進行治療、地方政府也地毯式進行篩檢服務,原有眾多「C肝村」的彰化縣已經率先完成C肝清除,台南市也是六都第一。國內的C肝清除工程已進入最後一哩路,須找到僅剩的6萬5000名潛在患者,正是C肝清除達標的關鍵時刻。此時的C肝辦降階,讓長年投入C肝清除的專家學者大感錯愕,指出仍有兩大關卡亟需突破,包括毒癮者與不自知感染的民眾。以C肝清除為職志的簡榮南指出,毒癮者因重覆使用不潔針頭,是C肝感染的高危險群,主動就醫篩檢治療的意願又低,而毒癮者可能身在矯正機關、或是正使用美沙冬或丁基原啡因替代療法,因此若能有法務部的共同推動,鼓勵患者積極接受治療,預計可以再治療5000名C肝病患。法務部原本已應允協助,因covid-19疫情擾局而延宕,如今才正要全力展開,他憂心,會否因C肝辦降階導致缺乏統合指揮單位而冷卻。此外,仍有6萬名C肝病患,可能自覺「自己絕不會是C肝感染者」,因此未接受篩檢與治療。簡榮南指出,為了更積極找出這6萬名病患,國健署正準備持續積極爭取擴大篩檢經費,爭取經費提供給地方縣市,加強篩檢資源與輔導醫療院所提供服務。並針對給付過低,提高給付誘因。對於C肝辦降階一事,衛福部與國健署已經分別聯繫C肝辦專家學者們,將於近期召開諮詢會議,確認C肝清除的發條仍是緊繫。簡榮南指出,肝癌原是國人十大癌症之首,隨著全民接種B肝疫苗,以及給付C肝篩檢與治療,肝癌罹患人數已經逐年減少,在C肝清除的最後一哩路,更需各界的傾力合作。民眾也應踴躍接受篩檢,及早治療。
-
2023-03-24 醫聲.肝病清除
衛福部手段粗魯降級C肝辦 中研院士陳培哲嘆半途而廢
「C肝還沒清除,C肝辦公室卻先被清除。」衛福部喊出「2025年超前世衛清除C肝」,但原直屬衛福部的「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簡稱C肝辦)」卻於2月起降級併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中研院士陳培哲直言,美國日前才宣布成立隸屬衛生部次長的C肝辦公室,並投入數十億美金防治資源,反觀台灣在政策上領先美國,卻半途而廢,相當可惜。陳培哲也說,自己與C肝辦的專家委員都未被告知降級一事,行政手段「十分粗魯」。更值得注意的是,C肝辦降級後,每月C肝治療人數也下降,近三成無病識感的C肝患者尚未進入醫療體系,須靠部會動員行政能力才有機會完治。若要達到世衛組織的C肝清除目標,台灣每月至少需治療1600至2000人,但今年1、2月C肝治療人數僅800、1000,「照這個進度絕對不可能達到2025年清除C肝。」「清除C肝能減少病人受苦、拯救性命,並節省醫療資源,我們怎麼能不去做?」陳培哲引用白宮專家在1份報告中提出的結論,直言C肝防治極具重要性。他指出,拜登政府提出三大清除C肝策略,分別是簡化C肝篩檢流程、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以及透過公共衛生與社會網絡找出尚未進入醫療體系治療的病人。陳培哲說,前兩者在台灣都已落實,目前剩下的二至三成C肝患者,多屬偏鄉居民,或不知道自己已感染C肝,單靠醫界、學術界單打獨鬥很難找出,需要仰賴跨部會行政資源,包括法務部、教育部共同合作。 「改制後的C肝辦拿掉『國家』二字,缺乏領導者和行政資源。」陳培哲說,過去C肝辦設置在衛福部次長之下,能夠協調衛福部各單位合作推行C肝防治策略,且次長的層級也能進行跨部會溝通。他表示,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行政院長陳建仁都曾擔任C肝辦領導人,並經過與諮詢專家討論,施行電子病歷篩檢、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篩檢等全國性策略,帶領全台邁向C肝清除。陳培哲直言,國健署官員是文官身份,缺乏行政執行力以醫藥行政領域的號召力,憂心未來C肝辦的功能只剩下流行病學數據整理。陳培哲感嘆,C肝清除是公衛學家出身的陳建仁一生致力目標,衛福部長薛瑞元卻在陳建仁出任行政院長之際,「無聲無息」C肝辦併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2025年清除C肝到底還是不是行政院、衛福部的施政目標?」他直言,衛福部應該明確表態是否仍將原先的C肝清除目標視為重點,若2025年清除C肝已不是府院目標,包括自己在內的醫界、學界仍會繼續努力;若仍是目標,應在C肝辦降級後,找出持續推動防治策略的方法。
-
2023-03-10 焦點.元氣新聞
健康永續論壇/疫苗基金不足 莊人祥5年來默默做這事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聯合報今舉辦「2023城市健康永續論壇」,衛福部官員、六都執政團隊等代表齊聚一堂,討論疫苗接種、母嬰防護力等相關政策,六都衛生局長均認為,中央疫苗基金不足,以致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的幼兒輪狀病毒等疫苗,無法納入常規疫苗。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將積極擴充及鎖定永續財務來源,照顧幼兒等脆弱族群健康。此次論壇邀請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台中市副市長王育敏、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以及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桃園市衛生局長劉宜亷、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台南市衛生局長蘇世斌、高雄市衛生局長黃志中。面對中央疫苗基金不足,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於論壇中透露一段秘辛,衛福部疾管署疫苗基金自106年5月至今,每月唯一的捐款人,就是現任疾管署長莊人祥。依疾管署接受各界主動捐款疫苗基金明細表,莊人祥從106年5月到111年12月,每月捐款2000元,已捐68個月,金額為13萬6000元,預計莊人祥今年仍會持續捐款。默默捐款的莊人祥笑說,他自己是捐款後就持續捐,每月捐款是希望讓大家知道,「疫苗基金」是可接受捐款的。黃玉成指出,預防醫學可有效降低整體社會和醫療體系的負擔,而疫苗是預防疾病的最佳方式,也是人類健康大躍進的主因,六都衛生局長齊聚一堂,代表重視全民健康,更希望中央與地方齊心落實母嬰健康政策。對於國家疫苗接種政策,ACIP召集人李秉穎列出7項解決對策,包括政府應建立以「成本效益」為核心的疫苗政策;疫苗經費納入健保體系;獨立編列疫苗基金預算;鼓勵企業捐助疫苗基金;疫苗部分補助策略;結合少子化對策,營造以兒童為尊的環境;結合新南向政策,建立國際疫苗策略聯盟。為落實疫苗接種率,李秉穎2020年即建議,應統整醫療資訊系統(HIS)與各醫院科別診間電腦連線,讓民眾就醫時,醫師就能知道還有哪些該打的疫苗沒有打,由醫師勸說民眾打疫苗,當時衛福部長陳時中已要求疾管署進行統整,目前正在進行中。另如年長者施打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率不佳,主因是許多長者對疫苗安全有所疑慮,政府應多加強宣導疫苗安全性。
-
2022-11-24 寵物.寵物長照
寵物納保險、長照…台北市長PK毛孩政策,你最在乎哪一項?獸醫師議員提建議
台灣飼養寵物的人數已超越新生兒數目,動物保護的意識也逐年上升,正值縣市長選舉,身為首都的台北市,外界最關注的三位候選人蔣萬安、黃珊珊、陳時中紛紛拋出動保政見。執業超過30年的獸醫師、同為台北市議員的楊靜宇肯定動保議題被看見,但逐條分析後發現許多政策都已在推行,政見少了深入的見解,且沒有提及流浪動物問題,總體而言「見樹不見林」。國民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政見:一.民間合作推動「定型化寵物醫療保險契約」減輕飼主在寵物的醫療負擔二.動物友善醫療體制三.內湖動物之家儘速動工、提升動物收容品質研擬「友善動物收容作業指引」、多元認養四.各類型的寵物公園五.動物友善公車從假日到平日、捷運寵物車廂六.校園推廣生命教育寵物保險應進一步訂出醫療費用標準額度楊靜宇表示,寵物的醫療保障、費用一直是飼主關心的重點,「定型化寵物醫療保險契約」可以和保險公司溝通合作,能夠訂出醫療費用的標準額度,像是800元以上的費用由保險公司按比例分擔,800元以下則是飼主自行負擔,確實能減輕飼主對於寵物的醫療費用。不過,仍有許多細節要研議,他舉例,如果只有一隻馬爾濟斯有投保,但是家中另外三隻馬爾濟斯也來看診,該怎麼分辨等問題。無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政見:一.動物之家改建,周邊環境一併整合作為綜合園區,不再是鄰避設施二.動物社會安全網建置三.友善動物緊急醫療體系、路死的動物有尊嚴處理四.19座狗狗運動區及友善公車楊靜宇表示,台北市內湖動物之家中繼站已經完工,而在附近的原址改建則預計2024年完工,若要串聯整體廊帶,規劃作為住宿、餐飲、遊戲等園區,仍需要變更地目、私人土地整合及中央機關協調等問題。動保警察成立將可提前預防加害動物者 轉嫁民眾另外,動保警察延伸到的社會安全網議題,他也多次在議會上提出,當發現有民眾涉及虐待動物,就必須要有公權力的警察來介入,畢竟從以往多起的命案就能看出,犯嫌先有了虐待動物跡象,後續才轉變攻擊老弱婦孺,這應該能夠事前預防。民進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政見:一.獸醫師合作,提升收容與救援醫療機率,並且建立長照體系二.增設寵物公園、改善園內設施符合需求三.寵物公車增加班次、友善空間四.擴增動物之家的功能,作為生命教育場域及校園教學課程,並從小學習生命價值及負責態度寵物長照政策應全盤思考 並非讓飼主認為寵物年老即可讓國家養楊靜宇認為,對於寵物的長照政策,仍有許多面向該思考,畢竟長照分為健康的高齡犬貓或者患有疾病的犬貓,光是照護、經費就有很大差異,像慢性病的犬貓可能會需要打點滴、清創等醫療介入,必須在獸醫院進行。他強調,最重要是飼主不能有寵物老了就要丟給國家養的心態。對於動保政策逐漸成為縣市首長、民意代表們的政見,楊靜宇認為這是一大進步,不過政策仍要注重深度、廣度,包含近年推動的設置寵物公園、寵物搭乘大眾運輸,都需要考量動物的習性和飼主的教育,同時,流浪動物的問題也是急需解決、不能被忽視,如此才能將政策完美落地,也能走的更長遠。社會關注焦點一:設置及改善寵物公園楊靜宇認為,現行大型的寵物公園都設置在人煙罕至的地方,這樣倒不如和鄰里溝通,在社區內的公園建立一小塊空地,主人下班就能帶著寵物,打開繩索盡情放風,而且通常狗狗在外跑2到3小時已是極限,園內的設施不需要過多,只需要有遮陽的地方即可。社會關注焦點二:寵物搭乘大眾運輸交通日本新幹線推出寵物專車,能夠讓寵物在籠子外自由走動,這也成了台灣候選人們想要效法的政見。不過,楊靜宇說,日本新幹線是採包廂預約制,同時只有開放幾節車廂運行,而座位上還會套有防塵塑膠膜等方便清潔的設施,他也說,寵物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要看飼主對於寵物清潔的責任教育,假如沒有洗澡、除蚤,屆時不只是造成車廂困擾,整個車站月台也會被波及。此外,他說,各縣市近年也推出寵物公車,但以台北市為例,其實搭乘的數量不多,飼主仍是以開車為主。社會關注焦點三:流浪犬貓的問題楊靜宇說,台灣看似養寵物的人數增加,其實只佔了三成,七成民眾反倒關注流浪動物的相關問題。他舉例,自己遇到最多陳情案就是民眾投訴愛爸愛媽餵食流浪犬貓,造成的環境髒亂,餵養問題該如何解決?另外,經常在陽明山國家公園上演的野生動物與流浪犬貓衝突,還有流浪犬追車、是否持續替流浪動物誘捕、絕育、放回原地(TNR),「動保政策不是只討好有主人的寵物。」社會關注焦點四:狂犬病疫苗施打率低,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的修法楊靜宇說,台灣仍為狂犬病疫區,疫苗施打上卻遠遠不足,統計台北市有21多萬隻犬貓,至少要七成、約14萬隻施打狂犬病疫苗才能避免群聚傳播,但是調查每年僅打了6萬劑,從源頭來看,這與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的修法有關。他指出,現在的狂犬病疫苗都是從國外進口,標籤仿單上的保護期限是3年,而動物傳染病防治法條例還是規定每年一次施打,這反而造成飼主不想毛小孩年年接種,所以應該與時俱地進修法,才能提高施打率。
-
2022-11-1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級真心話大冒險:交棒之際專訪國衛院兩任院長
新冠疫情近三年,國衛院推動快篩、疫苗、藥物研發等,是防疫最佳後盾,「安民心」是國衛院長梁賡義的核心理念。接任院長以來,梁賡義一直以任務導向推動國衛院為國家最高衛生智庫,如今將屆齡退休,行政院已核定現任副院長、中研院士司徒惠康接任。本報專訪兩任國衛院長,談國家最具公信力的研究單位,如何發揮整合的力量。國衛院是科學與政策、教育的橋梁,連結國內醫學研究單位和生技產業。過去癌症研究各自為政,梁賡義透過研究計畫,由國衛院主責開展深度整合,選定八個癌別,邀請所有醫學中心參與,擬定標準化流程。以血癌研究為例,台大和林口長庚是國內實力堅強的兩個隊伍,現在彼此合作,願意把珍貴的基因檢測樣本提供給對方驗證。「發揮槓桿的最大力量,就是國衛院最大的價值。」負責審查上述計畫的司徒惠康表示,台灣研究資源有限,互相合作才能更有影響力。國衛院大約只有150到160個研究計畫領導人,但台灣所有大學、醫院、研究人員都可申請國衛院研究計畫,國衛院於是整合各領域佼佼者,推動頂尖團隊合作。站在國家角度 找出迫切議題不只是整合,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站在國家角度,找出最重要、迫切,有前瞻性的議題,邀集國內專家一起找出最能發揮關鍵效益的研究方向。例如健保在慢性腎病和糖尿病的支出最高,國衛院邀請相關醫學會歷任理事長、具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一起討論哪些問題值得研究、哪些制度可以強化,一起訂出研究計畫申請條件。疫情以來,全國各醫院都有不少確診者的血液檢體。司徒惠康表示,2020年時的衛福部長陳時中就請國衛院召集會議,邀請各醫學中心感染科主任、胸腔科主任,訂出標準作業流程,各醫院也願意分享檢體,不但因為這是國家需要,更因為國衛院開放、中立,所以能夠整合。梁賡義表示,國衛院已在癌症、心血管、肥胖、神經學領域深耕,但對於增能、預防醫學、早期診斷,也擘畫藍圖;對於老年和兒少,去年也成立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補足缺口;至於兒少,經費相對較少,但未來也希望成立研究中心。推Podcast 深耕在地科普教育國衛院也在科學和公眾間搭起橋梁,「聽說我們國衛院的Podcast是公部門收聽率最高的喔!」梁賡義表示,有鑒於現在訊息繁多,卻不盡正確,國衛院應善盡社會責任,所以推出Podcast頻道。國衛院近年也鼓勵研究人員開記者會,學習用大眾理解的語言說明研究成果,梁賡義鼓勵大家,科學家也要嘗試與社會對話。曾任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看重教育的價值,談起國衛院深耕在地科普教育,他說,國衛院座落苗栗,希望回饋當地,於是研究人員帶著儀器走訪偏鄉學校,也舉辦科學嘉年華、小論文等。苗栗的孩子們因此得到激勵與指導,還曾經拿下全國大獎,大家都很開心,「如果一千個學生裡有十幾位願意投入生命科學研究,我們就很滿足了。」梁賡義是「廣義估計公式」的設計者,早已享譽全球,在國衛院創院院長吳成文邀請下,捨棄美國優渥的薪水、學術環境,在SARS肆虐的2003年6月回台出任國衛院副院長。「當時想,自己在台灣出生、長大,能在台灣做點事情,感受很不一樣,這不是能用金錢量化的。」梁賡義回憶。兩任院長的真心話大冒險梁賡義曾「三顧茅廬」邀請時任國防醫學院少將校長的司徒惠康擔任國衛院副院長,終於在2018年等到他。兩任國衛院長淵源甚深,感情甚篤,究竟梁賡義與司徒惠康眼中的彼此是什麼模樣,以下的「真心話大冒險」可見分曉。Q1最欣賞對方的一件事?梁賡義:司徒副院長負責院內「聘審委員會」,國衛院是學術單位,研究人員的聘用、升等審查非常重要,他扮演把關的角色,做事腳踏實地,花很多精神,也非常盡責,深深感受到他用心良苦。司徒惠康:梁院長是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只要設定好目標就全力以赴。看似困難的事情,帶著我們衝,例如建置疫苗二廠的經費高達卅億元,經院長不斷奔走,試著說服行政院高層、業界人士,終於取得資金來源。Q2共事期間歧見最大的一件事,如何取得共識?梁賡義:我們出身學界、教育界,很多理念、價值觀相似。一定有一些小隔閡,但討論後很容易達成共識。司徒惠康:近期唯一稍有意見不同,就是院內同仁調薪。我擔心調薪導致財務負擔過大,院長則認為應鼓勵同仁。後來拍板比照公職人員調薪4%,近年物價飛漲,年輕同仁確實需要經濟支持。至於經費來源,我們再去籌措、設法撙節。Q3請用歷史人物形容對方。梁賡義:我用「趙子龍」、「岳飛」來形容司徒副院長。趙子龍不惜單槍匹馬、血戰沙場,也要護送阿斗。司徒從小在花蓮長大,從基層做到國防醫學院校長,中間有太多人找他出任其他職務,他都為了國醫推辭;岳飛精忠報國,非常孝順,司徒與母親同住,盡力照顧母親。兩位歷史人物都有軍事背景,司徒正是一位儒將。司徒惠康:人有很多面向,我用兩個人來形容院長:「墨子」和「張良」。墨子主張科學實證以及兼愛、非攻,強調平等,院長對待基層與資深主管,一視同仁;還有張良的執行力和謀略,張良為推翻秦國、為父報仇,賣光家產找大力士暗殺秦王,雖未成功,但沒有放棄,後來跟著劉邦,成就漢朝霸業。
-
2022-10-14 醫聲.Podcast
🎧|唐鳳親撰序文!專訪健保署長李伯璋談他的「健保改革日記3.0」
今年,全民健保政策在民眾端的滿意度,再度突破九成,無疑是滿意度最高的政策,卻也有其挑戰——在健保總額財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妥善分配資源,持續照顧偏遠、弱勢族群,避免血汗醫護的現況,同時直面昂貴的新藥新科技,在在都是考驗,顯見「改革」已經成為必然。將近七年前,一位來自台南的外科醫師,時任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院長的李伯璋,接下了健保署署長的職務。他用「一生懸命」的堅定,推動部分負擔、分級醫療兩大政策,以減少浪費為出發點,期望讓醫療資源有更有效率的分配。一步一腳印的改革歷程,李伯璋與健保署同仁,將其集結成冊,編成「走向雲端 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如今已經發行3.0版本新書,該書非常驚人的,從構思到付印、上架,僅花了不到三個月時間,其中最困難的「收齊稿件」,也只花了十餘天。除了李伯璋本人親自擔任總編輯,數位發展部首任部長唐鳳,也「跨行」為該書撰寫序文。唐鳳寫道,他與健保署多年合作,從旁見證健保署「屢屢突破萬難,使命必達,展現組織堅韌精神。」🎧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曾任外科醫師40年 李伯璋:醫界快樂工作,民眾將受益「走向雲端 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3.0」的序言中,李伯璋寫道,自己來自醫界,瞭解醫界疾苦,也一直努力扮演醫界和健保署的溝通橋樑。「從署長的角度來看,必須要照顧所有人的需要。」李伯璋笑稱,全台五萬名醫師,大家各有想法,人人都可以來當健保署長,不過在位者就必須有更宏觀、全盤的思維。事實上,李伯璋擔任外科醫師逾40年,家中還有兩個正在擔任醫師的兒子,鎮日「回饋」對健保的看法,他比任何人還要了解醫界對於健保的期待。在剛就任署長時,李伯璋曾問幕僚,醫界對健保署滿意嗎?健保署同仁以「不知道」作為回應。事實上,在百分之92.3民眾滿意度的背後,醫界對於健保的滿意程度,僅約三成。李伯璋說,在單一保險人的制度下,幾乎所有醫事人員都必須與健保簽約,他深知道,健保署作為醫界和民眾、雇主等利害關係人之間的平台,「如果能讓醫界快樂的工作,真正受益的會是民眾。」總額占比下降、點值貶值 血汗醫護現況待解健保總額被圈內人比喻為一塊「大餅」,每年由民眾、雇主與政府等共同協商,決定餅的大小,多數的醫療費用都是由此大餅支出。李伯璋說,健保給付的項目,若依照類型區分,主要包括花費近三成且逐年成長的藥費,花費約一成的檢驗檢查費用等,其餘才是歸給醫事人員的診療費與診察費,分別僅占三成五及一成七,並且正逐年下降。在健保制度中,醫事人員對病患進行醫療行為的報酬是健保「點數」,而一點可以兌換成多少錢,就與該年度醫療服務多寡與總額中配給給醫事人員診療、診察費的金額有關。李伯璋指出,在能夠支付給醫事人員的總額逐漸減少的前提下,點值就會貶值,醫事人員的收入也會下降。「對醫療人員來說,他們的付出應該要得到合理的給付。」李伯璋說,在健保總額財務有限的情況下,具體可行的作法,就是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把產生的點數量控制下來,提升點值,讓醫療生態回復正常。他認為,這將可以減緩血汗醫護的現況,同時,還能讓健保經費更多挹注於「急、重、難、罕」的弱勢患者身上。為此,李伯璋在上任以來,一心投入「有感的部分負擔」與「落實分級醫療」兩大健保改革方向。「有感的部分負擔」 新制調整後健保年省近百億在《全民健康保險法》中,針對部分負擔的規定是可採取「定額制」或「定率制」,現行的制度是定額制。以藥費來說,民眾需負擔的金額最高僅為200元。李伯璋說,這會造成民眾的「零元效應」,導致醫院沙龍化、藥物的浪費等情況。健保署規劃的部分負擔改革方案中,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將改為收取藥品部分負擔20%,上限300元。李伯璋說,此新制原訂於今年五月上路,然因疫情、社會等因素推延,至今仍未執行。他直言,希望部分負擔盡快上路,每年將可為健保省下超過99億元。>>看新制部分負擔說明不過,新制部分負擔相當於要民眾在就醫時,從口袋中多掏出錢,難道不擔心民眾反彈嗎?李伯璋強調,關鍵是要讓民眾「有感」,但也不能是讓民眾難以負擔的金額,「如果收得太離譜,民眾也會受不了。」他說,相信民眾可以理解,新制部分負擔是希望病患都能得到良好的醫療品質。「健保是大家的,我一直不希望把健保財務壓力,只放在醫院、醫師身上。」李伯璋說,過去健保署擔心民眾難以接受,所以不敢要求民眾。然而,在財務越趨窘迫的今天,健保亟須民眾、雇主、醫界、政府「共同承擔責任」。李伯璋用行醫經驗比喻,由於醫學仍有其極限,醫師無法一肩扛起患者的生死,但應該要善盡告知責任,與患者建立信任關係,就能減少醫療糾紛。他回憶,過去一名患者去世之後,胞姊把妹妹所寫的日記拿給李伯璋看,患者於其中寫道,「就算不幸離世,也要死在李伯璋醫師手裡。」醫者與病人之間的互信,李伯璋希望也能存在民眾與健保之間,藉由責任的共同承擔,讓健保「越改越好」。資訊科技用於健保 加速落實分級醫療由於就醫便利性高,部分民眾就醫時習慣不論大病、小病,都前往大醫院,希望受到「名醫」的照顧,這導致分級醫療推展困難。李伯璋指出,過去推行分級醫療時,「並沒有利器,只能靠道德勸說。」他認為,透過新制部分負擔,以及資訊科技的運用,可以加速落實分級醫療。李伯璋說,如果民眾在自家附近醫院診所看診的時候,醫師可以在電腦中看到在大醫院的檢查結果,民眾就會更有意願在基層診所看診。他指出,過去要實現醫療資訊共享,需要透過燒錄光碟等方法,曠日費時。李伯璋任內在前衛福部長陳時中的支持下與中華電信合作建置光纖網路,將資訊上傳雲端,現在醫療院所不論層級大小,都能同步看到患者的就醫資訊。「診所的醫師,也曾經在醫學中心裡面受過訓練。」李伯璋說, 小診所的醫師能力並不會因為工作環境是一間「小廟」就打了折扣,民眾需要的是醫師的知識與判斷力,整合患者在大醫院使用專業設備的檢查資訊,將能加快分級醫療,這也是他推動資訊科技應用於健保的初衷。【相關文章】李伯璋/分級醫療 讓醫病雙贏破冰船比喻健保署角色 李伯璋:為健保開闢航道在「走向雲端 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3.0」的封底,印有一艘破冰船,穿梭在廣袤的冰河上。簡短的摘要中寫道:「健保在實務上努力改革成效及服務數位轉型經驗,就像駕駛破冰船開闢安全的健保航道,祈願民眾、醫療人員與健保署能互相信任、不畏艱難,共同克服各種挑戰!」健保署這艘破冰船的「船長」,非李伯璋莫屬,一路從外科醫師、醫院院長,做到健保署長,他看過醫界「被健保壓榨」,也聽過弱勢病患為了救命用藥的疾呼。李伯璋堅定走在健保改革的路上,除了當部分負擔最有力的傳道人,也要為健保開闢出一條最可行的航道。李伯璋衷心希望,透過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讓民眾更珍惜醫療資源、讓醫事人員獲得應有報酬、讓弱勢患者延續生命,更重要的,是要回歸初衷,讓健保這把大傘,繼續為病患分擔個人難以承擔的風險。【新書介紹】https://www.mohw.gov.tw/cp-16-71893-1.html李伯璋小檔案現職: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經歷: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院長台灣移植醫學會理事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外科主任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林琮恩音訊剪輯:林琮恩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
2022-09-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打不完銷毀好浪費?專家分析防疫物資決策關鍵非成本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近3年,各國紛紛採購疫苗以防堵疫情。但有媒體報導,至今年9月止,政府採購5千多萬劑各品牌疫苗中,已銷毀300多萬劑、約6%.5疫苗過期報銷,浪費公帑約12億元;其中高端報銷5億元居冠。指揮官王必勝今表示,為了超前部署,一定會有疫苗屆效問題,全球各國都有這樣的狀況。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則表示,防疫物資的決策關鍵應是人口數,而非成本會計。根據指揮中心最新統計,到9月15日疫苗數為349.5萬劑,佔已進貨及捐贈總量6576.3萬劑的5%.3。指揮中心前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先前的H1N1也是有大量報廢疫苗,但不能當作浪費,以目前新冠疫苗報廢的數量算很少,在良好的控制下才有這樣的數目。對於疫苗屆效銷毀,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流感疫苗因為有過去接種經驗,因此以人口數約3成購買,但以美國等其他國家為例,都是以人口100%計算購買,甚至超買。而面對新病毒,因為未知數很多,「國外都很清楚寧可多,不能少」。以美國為例就購買了約5億劑,是其人口的好幾倍。後來也證實,因為病毒一直變異,疫苗保護力有限而不只要打1劑,需要接種到兩劑、3劑。蘇益仁表示,防疫物資不能夠用常態的物資想法規劃購買,決策點應該以「人口數」思考。雖然每個國家資源不同,但應盡量以人口數的100%計算;或至少要購買6至八成,以達到群體免疫力。他也表示,疫苗接種還受限於民眾接種意願等因素影響,不可能打得剛剛好。例如當時H1N1時購買1千萬劑國光疫苗,接種到500多萬時發生「劉小弟事件」就無法繼續催種,銷毀約3、4成以上的疫苗。
-
2022-09-22 醫聲.領袖開講
開卷有醫|別再遇漲則反!張鴻仁:「這些人」將屆退,2030健保必漲
我大膽的預測說二○三○年是健保大限,前提是整個社會還在用傳統思考在想健保。什麼叫做傳統思考?首先,就是「遇漲則反」,我們的民眾很有趣,只要漲價先反對再說,更有趣的是政府也一樣,不喜歡漲價,台灣公立醫院的破舊,很多人沒感覺,我不點名了,因為我看過日本、美國、瑞士、德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的醫院,我們的醫院真的「差粉多」,長期營養不良、不投資,再撐十年,就是英國上世紀末的破敗景象。我們前面說過英國後來不知花了多少兆元,十年後才恢復生氣,亦由低支出國變成高支出國。全世界沒有低支出國,可以長期有效、質優的辦理全民健保的,我沒有把握未來會有第二個李明亮及第二個楊志良,不過我們漲個價,真的需要這樣嗎?我們在反抗什麼?其次,很多人說,因為醫院把我們的錢都A走了,這樣想的人還不少,我們來看統計,二○一八年,最賺錢的二十家醫院(只計醫務收入,股利、停車場、美食街都不計),二○一七、二○一八合計不過賺了八十億左右,連「茅山道士」電子代工業的毛利率三〜四%還不如,獲利這麼低,為什麼我們覺得錢都被這些醫院「A走了」?二○一五年自由時報以「支出破兆,肥了醫院」為題,大作文章,不過已經是五年前的往事了。退休潮我生於一九五六年,剛好是戰後嬰兒潮的中間,我的前輩一九五五年以前出生的,都已屆退休年齡,通常外科要體力,所以封刀早,退休後看診的當然不少,但是許多名醫去了像「醫者診所」一樣只有自費,脫離健保體系的醫院。我六十歲之後,班上同學已經有一些人退休,開始雲遊天下,明年六十五歲,在公立醫院會全數退下,十年後,我相信我的同學,如果還在看診,應該是極少數。而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班一九六五年出生者,二○三○年剛好屆齡退休,我們以那年為基準,說明這二十年間出生的世代最具生產力的醫師,大部分已經退出市場。我說「最具生產力」不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沒有生產力,而是這一個世代早就不跟社會計較,不計較超低診察費,所以用性價比而言,這是最具生產力的一代。而這一代奉獻完了,接下來就沒有了,沒有願意用這種低價奉獻的好醫師?當然不是,永遠有「笨蛋」願意犧牲奉獻,但是一個制度不能靠少數人的犧牲與奉獻。二○三○年 全民健保大漲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代醫師,在二○三○年滿六十五歲都會退出江湖,所以「二百元醫師診察費」必須結束。這個道理很簡單,怎麼可能一個被社會認為是菁英的這一群,每天做牛做馬,犧牲奉獻,卻連房子都買不起,然後社會期待他們安心看病,開刀不出錯!所以我鐵口直斷二○三○年健保大漲,在這之前大約還剩幾年的好光景。如果這次財務危機,在處理的過程中,社會上主流的民意對醫界是正面的,那麼危機可能暫時不會來到;如果不幸又重演過去「逢漲必反」的戲碼,那麼,還在醫學院或剛出道的醫師會接受到一個過去二十年來醫學院的「反健保」傳統訊息,就是健保其實是個爛制度,政治人物用這樣的制度來壓榨醫護人員,然後製造健保便宜又好的假象,這個看法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尤其對年輕醫生/醫學生非常有說服力,只是在醫師用腳投票之前,在戰後二十年內出生的這個世代,還是看病主力時,問題是被掩蓋住的。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造成「五大皆空」,第二波是飛往對岸,第三波走向產業,第四波天下何處無芳草,走向全世界。十年後的世界會非常不一樣,沒有公平合理的待遇,要求醫護人員做牛做馬,一定不可能,這是我的預測。能考上醫學院的人,頭腦都很好,沒有生存問題,只有選擇做什麼的問題,而最容易用腳投票的,當然愈年輕愈好。所以我們愈早打破他們「診察費」有一天會合理化的美夢,愈有利於他們做「出走」的決定。同樣是開刀,不能領美元,至少領人民幣,怎麼會有很多人只領台幣還要受氣?我講的太直接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社會長期壓低他們的價值,而希望這群人永遠當大家的僕人?您真的覺得這是合理的期望?看一次病應該付多少錢?很多醫師一個診次(三小時),可以看五十個病患,有人犧牲吃飯時間看到午餐後,可以超過百人,這其中,最多是拿藥,非常簡單的診療,這是簡單型;在基層,感冒、腸胃不舒服最常見,流感流行,內兒科、耳鼻喉科擠滿病人,一個晚上,幾十個上百個病人不少見,但是二○二○的武漢肺炎一流行,大家突然都不敢隨便上醫院,感冒自己處理不是壞事,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皆如此。所以如果未來,大部分醫生看診,複雜型例如:不明胸痛、腹痛、慢性肝炎、心肌梗塞、小兒過敏性疾病、老人各種慢性病夾攻,看診時平均要二十至三十分鐘,那麼一個診次,十個人就很多了,這時候,難道診察費不應是一千元以上?醫護人員這些主要成本都是倍數起跳,健保費當然要加倍!不過,漲一倍聽起來很可怕,但是漲價之後,台灣依舊全球最便宜,那麼到底是哪裡出錯?健保費率為什麼需要加倍?首先,未來的醫師需要兩倍的預算以上,才能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第一,醫師已經開始通用《勞基法》,所以到了時間,不是加班費加倍,就是人力加倍,其次,醫師診察費,不可能還是二百多元,我估計,至少漲五倍,但未來看診將區隔簡單和複雜。未來如果有下一代的醫師,要追隨許金川醫師做超音波,難道超音波的健保給付不該漲幾千元?魏福全院士是個特例,但是接生、手術,我們還有可能用現在全世界都視為不可思議的超低價?所以說,光是醫師的成本就至少要好幾倍,那護理人員呢?護理人員的問題主要是護病比太低,也就是一個護士要照顧的病人太多,我去年接受了一個小手術,住了三天,仔細觀察了護理人員的辛苦,她們一接班就像作戰一般,八個小時一分鐘都無法休息,還要交接班、寫病歷、做報告,到了小夜/大夜,大家都希望平安,只要一、兩床病患有狀況或急診轉來一個病患,人手馬上就人仰馬翻。台灣的護病比太低,所以有陪病文化,人手不足靠家屬、靠外勞,歐美國家那種不准陪病的制度一旦全面施行,人力也是兩倍以上起跳。除了護病比,我認為護理人員的薪水太低,低多少?新進人員至少要調百分之五十,有經驗的資深同仁應該加倍,還有全球超低的病房費,一天五百多元,用美元算也不貴。其他各種手術,需專業人員操作的檢查,沒有多少是合理的,所以,成本增加超過一倍,健保費當然要漲一倍。我們在前面的一章節分析過,全民健保的便宜,是來自於贏在起跑點,在上世紀開辦時,沒有多花錢就完成全民納保,同時領先全球採用大數據管理,每年省數百億至千億,加上總額預算的管制,二十年下來,基期加上成長率的複利率,雙重效應下,我們少花了幾兆元。單以今年來看,用韓國為標桿GDP八.一%左右,二○二○年我們應該多支出九千億,那要漲多少才夠,我認為五年要多花一兆以上,健保費率要翻倍,您一定想,這怎麼可能?漲個五%、十%就吵翻天,怎麼有可能翻兩倍?我同意,所以我說二○三○健保大限,因為要說服國人接受漲價,難上加難,所以嘜憨了!子孫自有子孫福!漲多少才叫做大漲?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沒有經歷過健保費大漲,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下圖(圖13)是美國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八年這二十年間的平均醫療保險費的增加情形,以家庭費率為例,一九九九年大約六千美元,二○一八年已逼近兩萬美元,如果用台美國民所得和物價指數來調整,以五比一來看台灣,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二○一八年,受雇者平均投保薪資四萬三千左右,雇主負擔百分之七十,受雇者負擔百分之三十,如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大約三萬也就是約一千美元。 許多有在海外就醫經驗的人都知道,台灣醫療費用的便宜,不是算百分比的,而是算倍的,同樣的金額,在海外就是用美元、歐元、英鎊計算,這麼大的差距,十年後要補足缺口,基本上健保費至少要漲一倍以上!您一定說:「有沒有開玩笑?漲百分之五就幾萬人上街頭,所有Call-in罵翻,怎麼可能漲一倍?」我今天寫這段話,並不是要教政府如何漲價,而是說從了二○二○年,保費沒有加倍,到了二○三○年會找不到醫生和護士,到時全民健保自動崩潰,大家回到上世紀的八○年代,自己吃自己!公立醫院崩解長期缺乏足夠資金挹注的系統會先在哪裡出問題?首先是公立醫療體系,上世紀的一九七、八○年代,我們曾經迎來公立醫院崩壞的時代。我的好友在二十年前被榮總派去宜蘭醫院當院長的唐高駿醫師,分享過一個有名的故事,他本身是急重診的專科,長年服務在台北榮總,他說:「從實習醫師到主任數十年如一日,救護車的聲音只有一種,由遠而近,然後停止,然後聽到救護員推床進急診室。」他到宜蘭的第一天,救護車由遠而近,然後呼嘯而過,逐漸遠去。他說:「這一輩子,沒有感覺更大的挫折,空有一身功夫,病人過門不入。」這是因為這間日據時代宜蘭人眼中的大病院,到了一九八○年代已經爛到不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缺乏資金的投入。要把醫院轉虧為盈,需要先投資要買新設備,請來好的醫生,所以要先虧,做出名聲之後,病患回流,醫院做起來了才開始賺錢。最有名的例子是上世紀九○年代的台南的奇美醫院。但是公立醫院很難,政府不會先給一大筆錢,不過,長話短說,唐院長由於急重診的能力,加上管理的天分,在短短的幾年內,把宜蘭醫院起死回生,現在是陽明大學的附設醫院,是守護蘭陽地區健康的重要中心。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曾經有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公立醫院都很爛,原因是「低薪,缺乏投資」,那個時代是私人醫院大幅成長的時代,因為台灣開始經濟成長,需求就上來,供不應求,民間自然會投資來滿足市場需求。勞保當年給低價,所以那個時代的醫療就「兩級化」。兩級化各位有沒有發覺,過去十年來,自費項目愈來愈多?這兩年有一種很夯的血糖測量儀,亞培的瞬感(Freestyle Libre),可以連續測十四天,用貼的,不必扎針,全亞洲只有台灣買不到。這一個大約三千元台幣,可以用十四天的產品,在電子業非常流行,大家都是去日本或香港帶回來的,這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先在中日韓星港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之後,我們還要排在後面,而更大的影響是健保兩級化。兩級化,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未來全民健保會變成「基本保險」的代名詞,很像當年的勞保單,要開好一點的藥都要自費。基本保險就是經濟艙的意思。未來許多藥品/醫材都要自費,如果全民健保還不大幅調高醫師診察費,也應該讓醫師自由訂價,由民眾自付差額。病房費也不該再管制,政府只負責足夠的保險病房,不管制非保險病房,由醫院自由訂價。或許大家比較喜歡這樣的制度,健保就像吃大鍋飯,營養夠、卡路里充足就好了。想吃好料自己加菜或到高檔餐廳。我認為台灣的社會雖然支持分享,但也要注重個人責任,因為有了責任,浪費的問題自然大幅減少。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的高度在於分享,然而民主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我只有一票,花了這麼多篇幅在說明一件事,未來若健保長期營養不良,那麼整個健保體系就會如同一九八○年代的公立醫院一樣,房舍老舊、人才出走,以保險的角度看,就是兩級化。侯署長愛說笑曾任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骨科聖手侯勝茂醫師喜歡說一個笑話:「有一個病患去就診減肥,醫師開了藥之後,他每天作夢,都夢見在追美女,幾個星期下來就瘦了!這個病患的朋友聽到這麼有效,也去求診,但是作的夢不一樣,他每天夢見被怪獸追,幾個星期下來,也瘦了!第二個病患就問醫師,為什麼和他朋友作的夢不同?醫師回答他說:『你的朋友用的是自費,你的是健保,效果雖然相同,但是感覺差很多!』」不過如果不只是感覺差一點呢?大家知道到今天,健保只給付傳統鼻胃管,材質好一點的要自費?這才多少錢?我們摳了二十幾年,什麼現象都有,未來醫師在手術室還要備電鍋,所有口罩重複使用,比較省?別說笑了。我的結論是,全民健保不會倒,但是會兩級化,有錢人自費用好的藥、好的材料,付不起的用基本品,一樣有效,維持低保費,如果輕病看診再管制的嚴一點,會比較像「台式的新加坡制」,優點是抱怨浪費的聲音會愈來愈少,因為大部分花自己的錢。戰爭尚未結束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溫斯頓.邱吉爾(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erhaps it’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Winston Churchill)二○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抗疫指揮官陳時中在指揮中心請媒體記者吃龜苓膏,慶祝「三零」—連續三天零確診,同時連續十六天零本土病例,以及零社區傳播。當天,我在植物園,一群大砲級的攝影愛好者,在捕捉春鳥的鏡頭,剛整修完的南海學園到處是家長帶著小朋友,許多餐廳人氣回籠,我在一間大飯店的餐廳,看到一家似乎沒有訂位而被服務人員請走的父親,一臉訝異的表情,似乎是說「怎麼會客滿」。二○○三年參與過抗煞的同仁,都記得當年我們太早宣布三零,之後和平醫院封院的黑暗歷史。我剛好讀到比爾蓋茲對這次的疫情投書《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最後他引用了邱吉爾在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打敗德軍時的名言:「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台灣抗疫團隊先發投手陳時中投滿六局,已經取得了勝投候選人的資格;不過,誠如美國棒球名人尤吉.貝拉(Yogi Berra)所說:「在比賽結束之前,都不算結束!」在棒球賽中,現在很像我們以三:○領先對手,但是抗疫的戰爭,不論先發、中繼或終結者,隨時會被打爆,一個失投、一個失誤、一個運氣不好,立刻翻盤。而二十五歲的全民健保,在世界的歷史上,還非常年輕。我們苦熬了這麼久,拿到許多「世界第一」,而接下來會怎麼樣?我沒有答案,如同這次的武漢肺炎,今年夏天會平靜下來?秋天再捲土重來?只有天知道!※ 本文摘自張鴻仁《二○三○健保大限》,印刻文學出版。 《二○三○健保大限》作者:張鴻仁出版社:印刻文學出版日期:2020/06
-
2022-09-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親上火線澄清沒有卡疫苗 王必勝:當時還買小菜慶祝
國內去年採購BNT遭政府「擋疫苗」質疑聲不斷,指揮中心昨天才說明採購過程,指揮官王必勝更直接點名當初政府跟BNT原廠合約破局就是中國政治力介入。原本周二不參與記者會的王必勝,今天再度為此親自出席澄清,民間捐贈疫苗是「公私合作的典範」,不知現在拿出來惡意操作目的為何。王必勝表示,政府原於去年規畫採購的BNT疫苗,相關程序皆已進行至議約階段,都是因中國政治力介入,致後續程序受阻。且BNT疫苗採購的價格,捐贈單位均全程參與,付款後才捐贈給政府,沒有貪污舞弊的問題。至於有關抵台的BNT疫苗需拆下「復必泰」字樣布條,都是捐贈單位基於與合約規定不符要求拆下,三間企業和民間團體去年都聲明絕無政府拒絕簽收的情事,希望外界不要再以訛傳訛。另外,外傳慈濟基金會購買AZ疫苗給印尼政府使用,卻遭台灣政府拒絕慈濟捐贈疫苗。王必勝也強調這是不實訊息,政府去年三月下旬即提供民眾接種AZ疫苗,比印尼早開始推動疫苗接種。王必勝也透露,當時指揮中心包括前指揮官陳時中都很期待疫苗到來,因此民間企業、團體與BNT簽約完成時,大家還買了小菜在指揮中心慶祝,絕對沒有「誰卡疫苗」的問題,大家都衷心希望疫苗趕快來。他也認為,慈濟日前所提的「被告知購買困難」,只是想表達購買疫苗這件事困難,但在大家合作下順利圓滿完成。
-
2022-09-13 養生.生活智慧王
公廁馬桶蹲式比坐式乾淨?專家曝比坐墊更容易傳播病毒處
近期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拋出將北市公廁汰換為免治馬桶的政見。陳時中表示,這項政策借鑒了東京都市美學,為了給市民使用公廁時更舒適,將在台北市政府管理的公廁推行「公廁三寶」,包括廣設免治馬桶、提供足量的消毒酒精與坐墊紙。免治馬桶可體貼婦女與老人,如廁更衛生,並且讓公廁三寶達到廁所設施升級、使用文化升級與提升幸福感的目標。公廁衛生引激辯 多數人仍拒上坐式馬桶不過這件事倒是激起網友對於公共廁所維護與公共衛生的激烈討論。近期多數人對公廁的抱怨,其實是味道濃烈,數量少且不夠乾淨,即使是捷運站的公廁,也有很多人不敢上坐式馬桶;公園等地的公廁更不用說,女性大多是避而遠之。另外,不少迷思提到坐式馬桶可能沾染細菌,例如2019年,有人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出公廁應全面改為坐式馬桶,以體貼不能蹲下的老人或身障者;卻有多數人指稱「坐式馬桶很髒」,僅有少數人附議。雙手是公廁最容易傳播病毒的媒介另一個廣受討論的,是不少與公共場合有關的細菌與傳染病。相信不少人都擔憂公廁成為細菌、病毒的溫床,尤其是那一圈坐墊,許多人擔憂不知前一人在上面留下什麼,而不願「坐下來」如廁。婦產科醫師林靜儀說明,一般公廁最容易傳播病毒的媒介,是「你的手」。「每個人的雙手,才是碰觸自己生殖器以及門把,按壓沖水鈕的媒介。請大家如廁前洗手。若不放心,隨身攜帶酒精噴一下手會摸到的部位;為別人著想,用後離開前也幫忙消毒一下門把。」另外,「除非一個接一個、然後某人有大量分泌物抹在門把上,你立刻接著碰觸,不然,你自己的免疫系統就能保護你免於環境中常見病菌的感染。」另外,部分男性以為,生殖器碰到馬桶坐墊會傳染性傳染病,林靜儀也說「馬桶坐墊不會傳播性傳染病,因為上廁所過程生殖器不會與馬桶接觸。」顏宗海:歐美也有相關迷思 但坐式馬桶也有優點顏宗海分享,其實歐美也有與公廁有關的迷思,例如公廁容易傳染性病與女性陰道炎,當然這些都是錯誤的迷思。不論是細菌或病毒等微生物,想透過馬桶傳染,機率極低。「因為共用馬桶感染性病,可能性極低。」顏宗海認為,坐式馬桶比蹲式馬桶,較為衛生一些,因為蹲式馬桶容易濺起水花。而有些地方的坐式馬桶提供坐墊紙,也可多加利用。如對衛生有疑慮,上廁所時可以做這些事:在馬桶圈上墊上坐墊紙,先噴酒精;上廁所前後,用肥皂與水,以大家很熟悉的「內外夾弓大立腕」口訣徹底洗手。女性則要記得如廁後,需要往後擦,以免將肛門的細菌帶到陰道造成感染。(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大便完「水洗、濕擦or乾擦」哪種乾淨? 醫揭「正確擦屁股」:多數人都錯了 ·上廁所小心也會染疫!醫警告「3處」恐藏病毒 找衛生紙頭、抽擦手紙慘了
-
2022-09-0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免治馬桶引熱議 噴水就能乾淨?醫生親揭洗屁股真相
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提出公廁用免治馬桶政見,但因宣傳影片引起性騷擾爭議,引發各界關注,醫師沈政男認為不可行,並分享使用免治馬桶的經驗與如廁習慣,更辛辣揭露「洗屁屁清潔標準」,直言「是要做愛時,讓人家敢舔你」。沈政男指出,免治馬桶在家裡使用非常好用,問題是設在公廁,就會有一個衛生的問題,並非是要說傳染疾病,因為那是最低標準,而是大家能不能接受公共免治馬桶,那牽涉主觀感受。他認為,公廁政見推動應先討論民眾上廁所的習慣,上完大號以後會不會用水沖洗?或者只是用紙擦拭?得了解民眾對於公共免治馬桶的接受度。如果不能接受公共免治馬桶,設了以後也沒什麼人敢用,也會變成蚊子馬桶。至於如廁習慣,沈表示,他在家使用水洗,而非擦拭。但也不是用免治馬桶,而是浴廁的蓮蓬頭,並有刷洗屁屁的專用刷子;這樣做,是因為免治馬桶雖有噴水,但不可能洗得乾淨,不信可在洗完後嘗試以手觸摸,且聞看看,味道仍相當可怕。而屁屁清潔的標準,「是要做愛時,讓人家敢舔你啦」,就該標準反思,若在公廁上完大號,使用公共免治馬桶沖洗屁屁,之後去赴約,對方是否敢舔你?就能知道乾淨衛生的程度。沈也提到,上完大號用水洗,當然比較乾淨衛生,又可以減少衛生紙使用,問題是使用公廁免治馬桶水洗後,還是會用衛生紙把屁屁擦乾淨,還是得使用衛生紙,因此沒有比較環保。對此,沈政男建議,在家時以水洗後用毛巾擦拭,無需使用衛生紙,所以盡量在一大早上完大號再出門,這樣就不需要在外頭上大號,同時養成固定排便習慣,對身體當然比較好。
-
2022-08-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清潔員染疫 驚訝確診讓自己離陳時中好近
吳姐(化名)是信實集團今年在桃園國際機場第1個確診的清潔人員,當時她覺得原來陳時中離自己好近,慶幸沒有傳染給高齡父母,但康復出院時,女兒不敢擁抱她,令她有點受傷。今年1月初時,吳姐自覺感冒了,到診所看病時主動告知在桃機工作,醫生非常謹慎,建議她至醫院篩檢,吳姐遵照醫生指示,立即到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篩檢,採檢結果出來,醫護人員馬上要求她戴好口罩並辦理住院。當時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社區病例並不像現在這麼多、這麼常見,吳姐得知自己確診時很驚訝,心想:「不是已完整打完2劑疫苗嗎?怎麼還會中?」40多歲的她第一時間讓高齡父母知道,老家父母安慰她要面對接受,雖然她的CT值只有13,但她除了較疲倦外,沒有其他症狀,屬於輕症。吳姐很幽默地說,當時以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現已卸任指揮官)離她很遠,直到確診後住院期間,在醫院天天從電視上看陳時中報出自己的確診代號,她忽然覺得陳時中離自己好近。吳姐很佩服疫調人員的專業能力,竟然經由手機定位和監視器,就能把她的足跡,掌握得比她自己還清楚,很 慶幸沒有傳給家人或同事。吳姐坦言,住院時很想念先生和國小三年級的女兒,15天後康復出院時,她內心設想的小劇場是女兒看到她後會飛奔過來擁抱她,沒想到真實情況卻是女兒看她後反而往後退,讓她有點感傷。進一步了解後才知她住院後,女兒對疫情感到很害怕,她也請老師協助教導孩子正確認識疫情,勇敢面對,既然遇到了,就當做是機會教育。不過,由於女兒就讀學校一名主任提到有家長確診時,公布她女兒的姓名,女兒的班級一度被排擠,讓吳姐覺得非常不妥、提出抗議,因為她擔心女兒會遭到不當對待。吳姐說,學校坦言首次遇到學生家長確診而處理不當,向她道歉,同時也加強對全校的宣導教育,希望大家對確診者要有同理心,之後情況也獲得改善。在大人正確的引導下,吳姐很欣慰女兒現在對疫情不再害怕,反而還會問何時還要再隔離,因她住院時,女兒和先生因是接觸者,在家隔離14天,對女兒來說,因爸爸在管教上很自由,讓女兒吃、喝、玩、樂很隨興,女兒認為是另一種「小確幸」。吳姐說,桃機長官及公司長官在她住院期間都來電慰問,要她安心治療,公司也保證出院後可再回工作崗位,讓她感覺溫馨,公司還幫忙申請工傷補助,她覺得雖染疫卻不孤單。吳姐已重返職場,同樣擔任桃機的清潔工作,卻一點也不害怕,她還說,原本今年1月中旬要打第3劑疫苗,因染疫住院,注射疫苗時間依規定延至出院後3個月,她也已在4月中完成。
-
2022-08-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估10月到貨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明審查
BA.5疫情升溫,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昨爆料「九月後整個就會開(國門)了」,「希望大家都能發財賺錢」。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邊境一直朝開放方向前進。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拚本周審查,緊急授權(EUA)通過後,疫苗最快十月到貨。本土案例昨新增二萬五六二一例,二八○例境外移入。新增病例數縣市分佈,以新北市五五三九例最多。昨新增四十例死亡個案中,年紀最小為二歲男童,具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史。另新增兩例兒童重症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國內目前兒童重症一九○例。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廿六日完成EUA審核補件,預計明天審查,力拚本周完成。輝瑞BNT次世代疫苗僅於上周收到少部分文件,至今未有增補。
-
2022-08-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疫情何時平息? 李秉穎:1、2年後才會輕症感冒化
國內新冠疫情逐漸升溫,指揮中心昨預期疫情高峰會落在9月中下旬,下周單日本土確診個案有機會突破3萬例。對此,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表示,許多人對BA.5疫情再起,心情緊張,但他自己不太緊張,認為這波疫情只是一個小波,但就整體新冠疫情,估計1、2年後,疫情才會步入輕症感冒化。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預估下一波BA.5疫情,高峰會落在9月中下旬,而下周單日本土確診個案有機會突破3萬例。李秉穎說,雖然BA.5傳播速度快,但國人疫苗覆蓋率有一定水準,且感染人數也不少,免疫力會有交叉保護作用,預期感染者應多為輕症,而下一波疫情確診人數,為相較最高峰後,應於平緩階段時的確診人數約增10至20%,但未來新冠病毒一定會有新的突變。目前全國染疫人數已達511萬多人,李秉穎說,每一波疫情的感染人數,約為全人口的20至30%,511萬多人染疫為正常範圍,但黑數約為5至10%。節目主持人周玉蔻說,真正確診人數約有600多萬人?李秉穎說,「那應該有。」李秉穎說,依國外經驗,全球只有日本疫情較為特殊,BA.5疫情興起後比先前疫情還要高,這或許與日本年輕族群疫苗覆蓋率偏低有關,但美國疫情僅有小幅上升「不像海浪的浪」,上升約百分之幾十,可見原先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可有效壓制下一波疫情,雖然疫情會有上升及出現突破性感染,但不至於造成非常大的流行,而疫苗接種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長者等高風險族群須接種疫苗。外界認為,於11月26日投票時,一天恐有10萬至50萬確診病例,李秉穎說,「這是不可能的」,相信新冠疫苗、染疫後對新冠病毒有交叉保護作用。但即便這波BA.5疫情結束,也並非風平浪靜,今年冬天疫情還會上升,依國際經驗,疫情就是會依病毒變異一波接一波,就整體新冠疫情,估計1、2年後,疫情才會步入輕症感冒化。至於,9月10、11日為中秋連假,疫情是否會快速上升。李秉穎說,「不必擔心」,因烤肉是在戶外且都是與認識的人烤肉,觀察疫情近3年來,已經歷2次年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疫情均是家族群聚感染,疫情未沒有真正上升,並贊成校園恢復正常生活,疫情應僅是輕微的一小波,不需要過於嚴格的防疫。此外,外界質疑,疫情再起與陳時中辭指揮中心指揮官有關,李秉穎說,疫情再起與病毒突變、防疫政策有關,與陳時中辭指揮中心指揮官,「這當然沒有關」。至於,何時會開放邊境,李秉穎說,將以疫情未來的趨勢及指揮中心的態度而定。
-
2022-08-16 醫聲.領袖開講
專訪衛福部長薛瑞元:醫法雙修 將調部分負擔 還要推這兩項政策
前言:防疫、健保2難題 考驗衛福部長薛瑞元挾著防疫指揮官盛名,連續兩年半來占據新聞版面,陳時中可說是歷年來知名度最高的衛福部長,「阿中部長」、「鐵人指揮官」滿意度一度超過九成,但到下半場,已是毀譽參半,參選台北市長,丟給後繼者薛瑞元「防疫」、「健保」兩大爛攤子。BA.5變異株已入侵社區,未來幾周恐掀起另一波疫情高峰,將成為薛瑞元上任首要挑戰。薛瑞元雖不是防疫指揮官,但身為部長,仍須承擔實際責任,談到疫情時,他戒慎惶恐,「不敢樂觀、積極面對」,但沒有實際指揮調度之權,英雄無用武之地。至於健保,是薛瑞元須承接的另一個爛攤。儘管醫界、醫院早做好準備,部分負擔新制可準時上路,但疑似為了選舉,不想被扣分,陳時中最後決定延後實施時程,將燙手山芋留給下一任。熟悉健保財務困境的薛瑞元接受專訪時,允諾一定會在年底實施新制,不過,當了這次黑臉,不久後還需面對調漲費率的難題,到了明年,健保法定安全準備金一定低於一個月,勢必再面對調整健保費率的議題,屆時薛瑞元可能會成為首位「任內雙漲」的衛福部長。陳時中擅長「口號式」防疫,面對媒體時,總能想出絕讚吸睛的標題,如「射出三支箭」、「即將看到曙光」,博得關注及網路聲量。相較於陳時中掩不住的政治企圖心,七月十八日扶正就職的薛瑞元,顯得穩重儒雅,說起話來,邏輯精準有序,對於前任者留下的兩大考驗,相信專精醫學、法律等兩大專業領域的他,應能想出良方,逐一解決。本文重點一、部分負擔年底前上路 再調費率需要節奏感 二、傳染病防治法缺乏彈性 薛瑞元著手修法 三、砸重金未改善「生少死多」 推兒童醫療網四、周產期致死、早產、感染 列新生兒三死因部分負擔年底前上路 再調費率需要節奏感「健保部分負擔調整,今年一定上路。」健保財務是歷任衛福部長重中之重,年底安全準備金不足法定標準,原本公告5月15日上路的部分負擔新制又因疫情延後,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部分負擔新制年底前一定會實施,但若同時調整費率,「民眾可能會受不了。」計畫先展開健保法修法,納入慢性病防治及全責護理,並重新精算費率。薛瑞元自7月18日上任,在即將屆滿1個月之際接受本報專訪,暢談上任後重大政策方向及挑戰,除了健保,全民抗疫兩年多,希望傳染病防治法有更多彈性因應防疫,所以也將展開傳染病防治法修法作業;國內面臨少子女化,新生兒死亡率又偏高,搶救下一代,計畫建置兒童醫療網及兒童守護天使制度,期盼年底前可順利實施。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暫緩後,衛福部一直強調沒有實施時間表,薛瑞元首度證實年底前一定上路。對於是否還會調漲健保費率,薛瑞元表示,新冠疫情侵襲全球兩年多,改變經濟情勢,近日美國通貨膨漲等議題都可能影響台灣,必須一併考慮,「如果調整部分負擔後,再同時調整費率,民眾會受不了」。另外,薛瑞元也指出,目前健保費率已達5.17%,距離健保法規定的行政調整上限6%,只差0.83%,「早晚會面對調不動費率的問題」,往後勢必要修法,但修法不可能只修費率,必須整體考量。目前福部已組成健保修法小組,計畫將打開費率天花版,但同時將全責護理納入看護給付,並加上慢性病預防兩大方向。住院陪病是許多家庭的難題,請看護更是沈重的經濟負擔,薛瑞元表示,目前研擬醫療體系內的護佐納入全責護理,成為護理師的助手,由健保給付。雖然有人認為,護佐不屬於醫療行為,不該由健保給付,但薛瑞元認為,若是護理照顧的一部分,健保無可迴避,當不同意見爭議不下時,可透過修法解決。疾病預防依法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但薛瑞元說,從疾病管理概念,避免病情嚴重可降低醫療支出,例如國健署及健保署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期盼推廣至所有慢性疾病。薛瑞元回想,他擔任屏東縣衛生局長時,就希望健保整合預防與治療,他還特定北上向當時的衛福部次長林奏延陳情,現在期盼透過修法確定權責,幫助更多患者。若今年調整部分負擔,明年是否就不會調整費率?薛瑞元沒有把話說死,僅說「各種可能都有。」但如果明年不調費率,待總統大選後再調,屆時調整幅度恐不小。他表示,這要看健保署如何精算,並和社會充分溝通,找到節奏感,此為下階段須處理的事情。健保接下來的三個步驟,先是部分負擔上路,再來是研議健保費率調整及「健保法」修法。薛瑞元說,健保法修法為是為了進行收入面、支出面改革,是延續的過程,在既有的道路、架構進行調整,而不是更新、重來的改革。他強調,這並非三代健保,或可稱為「二代健保精進版」,笑說「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再創出新一代健保。」傳染病防治法缺乏彈性 薛瑞元著手修法全國新冠疫情延燒兩年多,衛福部長薛瑞元長期在指揮中心協助防疫,看到目前「傳染病防治法」有所不足,為銜接明年6月30日到期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已成立修法工作小組並展開修法作業,兩大重要修法方向是讓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和隔離檢疫更有彈性。薛瑞元說,依現行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全國共22家應變醫院,可將傳染性疾病患者集中收治於專責病房,但面對Omicron疫情,發現病患遍布各地,且疫情初期重症患者多,不可能集中收治於少數醫院,加上新冠病毒與SARS不同,沒有發燒的明顯定義症狀,也完全在有傳染力之前集中收治。薛瑞元表示,即便要集中收治確診病人,還必須清空應變醫院病房,但部分應變醫院同時也是急救責任醫院,清空病房會排擠其他疾病患者的就醫需求,「這樣是行不通的」。所幸新冠疫情初期於Alpha變異株流行時,由各醫院分散收治確診病人,度過疫情衝擊,修法方向為集中與分散收治並存,因應疫情變化,可彈性處理。其次是修法調整傳染病確診病人的隔離檢疫方法及流程,薛瑞元說,如傳染病的通報時間、確診病人的隔離措施、隔離通知書發放等,將一併檢視,如Omicron疫情時,一天增加數萬例確診病人,衛生單位於行政上來不及處理,將檢討法規,「不要訂的太死」,目前疾管署已著手清點相關問題清單。民眾到底何時可以拿掉口罩?薛瑞元對此笑而不答,但他強調,「對疫情的態度是樂觀的。」目前Omicron仍不斷出現變異株,雖然可能還會有1波疫情,但國內疫情趨勢應接近香港、南韓、新加坡,目前防疫由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擔任指揮中心指揮官,相信「一切都在控制中。」砸重金未改善「生少死多」 推兒童醫療網少子女化又加上新生兒死亡率高,台灣面臨「生得少又死得多」困境,行政院去年底核定「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時,行政院長蘇貞昌曾對於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達千分之4.5的數據,表示「實在慚愧,不該如此」。婦產科醫師出身的衛福部長薛瑞元接受專訪時,不斷強調「我希望把兒童醫療網絡快點做好,且愈快上路愈好」、因為每個孩子都不能少。台灣新生兒千分之4.5的死亡率,高於鄰近國家日本的千分之2.5、韓國的千分之3.2。薛瑞元表示,台灣已經砸重金防治新生兒死亡,卻未見效果,死亡率仍舊偏高。分析一歲以下新生兒死亡原因,第二名與第三名都與早產有關,早產死亡的孩子,通常位處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地區,猜測是偏鄉地區的醫師,大多是照顧到沒辦法照顧才轉至大醫院,最後造成憾事。薛瑞元說,這項發現也凸顯台灣的兒童醫療照顧網,於醫療體系中出現嚴重的問題。少子化讓兒科市場變小,醫師不願投入兒科領域,願意投入的醫師,因為照顧的孩子人數變少,鮮少有處理重症經驗,環環相扣,讓台灣出現偏鄉沒兒科醫師,部分地區醫院雖然有兒科醫師,但也只剩1、2位,大多只會處理急症,不會處理重症,更遑論照顧早產兒。薛瑞元說,如果上一代的兒科、婦產科「老師傅」全部屆齡退休,台灣兒科重症將面臨空前危機。「如果再不投注資源培訓兒科重症醫師,未來想治療重症孩童可能只能往國外送」。他強調,這件事非常有可能發生。現階段除了加碼兒科醫師於健保的點數外,重點將擺在發展照顧兒童重難罕症的「核心醫院」,讓重症孩童能集中收治,增加有意投入兒科重症醫師的訓練。薛瑞元說,任內希望「加速」推動的還有幼兒專責醫師制度,也就是「守護天使計畫」,孩子1出生就有一位專責兒科醫師負責追蹤疫苗施打、健康狀況等,追蹤的孩子一周內家長沒有回音需強制通報,一旦失聯則由社政或警政系統追蹤,這項制度希望今年年底前就能將資訊系統建置完成,並從原本部分地區的試辦計畫落實到全國。周產期致死、早產、感染 列新生兒三死因台灣2021年新生兒跌破16萬,再創新低,除了少子化帶來國安危機,新生兒死亡率高問題也迫在眉睫。國內兒科醫師認為,在現行健保制度下,應給予新生兒足夠醫療保障,確保每個行政區都要有兒童責任急救醫院;此外孕婦及家屬在孕期也要提高警覺,若出現胎動減少或陣痛疑似胎盤早剝,應儘速送急診,否則恐造成新生兒嚴重腦部傷害,甚至喪命。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全世界早產率約8%至10%,但民國85年左右,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約千分之3.5,為提高國內醫護人員新生兒醫療照護能力,早產兒基金會特地送我國醫護赴日本著名早產兒照護的母子醫院進修,返國後擔任種子教師,新生兒死亡率也降低至千分之2.4,近年國內研究顯示,新生兒死亡率降低到千分之2.5。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名譽理事、馬偕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許瓊心表示,新生兒三大致死原因,包括周產期致死、早產及感染問題。以高危險妊娠孕婦生產來說,雖不是全部的新生兒都必須急救,但可能有4成的新生兒會出現非預期急救,若生產當下沒有熟悉新生兒急救的醫護在場,可能造成孩子不必要的疾病,甚至死亡。近期一名第一胎剖腹產、第二胎選擇陰道產的孕婦,在診所生產時發生子宮破裂,因診所醫師無法處理,也未事先告知家屬,導致孩子卡在陰道,緊急送醫學中心急診時,因新生兒窒息腦傷嚴重,家屬忍痛放棄,更衍生醫療糾紛。許瓊心說,這樣的狀況在國外根本不可能發生,我國這類的狀況是「可以避免」,應讓產婦安全地懷孕、安全地生產,有緊急狀況時,也要有新生兒科醫師及時處理,才能降低新生兒死亡率。許瓊心表示,近年衛福部有意做政策性調整,推動周產期轉診計畫,鼓勵診所將高危險妊娠孕婦轉往醫學中心生產,但此做法仍須更接地氣,且持續多年建立制度。此外孕婦及家屬本身也要提高警覺,近期一名孕婦前一晚突然肚子悶痛,因為已經32加5周,有早產可能,但為了等原本看診醫師上班,仍多等了1晚,隔天一早到醫院發現胎兒心跳僅剩60,緊急剖腹30分鐘後取出胎兒,仍然救不回。李宏昌指出,照顧新生兒不簡單,且早產兒可能有心臟、眼睛、肺部、腎臟等問題,都需要小兒次專科醫師處理,但因病人不多,醫院為了符合評鑑資格,有保障特殊專科醫師名額,但對醫院仍屬於「燒錢」單位,以現行來說,國家對兒科醫護是「虧待」,希望薛部長上任後,能建立每個行政區至少一家兒童責任急救醫院,讓每個孩子獲得最快速及最好的照顧。
-
2022-08-15 焦點.元氣新聞
健保費率負擔年底上路 薛瑞元:健保費率不同步調
健保部分負擔研議多時,方案多已討論定案,就等衛福部拍板上路,先前預計前衛福部長陳時中任內將解決此事,但至今政策仍未上路。衛福部部長薛瑞元今表示,衛福部預計疫情年底進一步趨緩,屆時才是推動健保部分負擔上路的好時機。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對於健保的部分負擔相當積極,希望能夠儘速推動上路,但直到陳時中辭職卸任,衛福部全員都歡送他去競選台北市長了,卻還是沒辦法順利將健保部分負擔方案送上路。薛瑞元今日表示,衛福部推測年底疫情應該會進一步緩和,緩和後,百業恢復生機,民眾正常生活、景氣復甦,屆時推動健保部分負擔上路是相當好的時機。至於健保累率是否會同時調整?薛瑞元則說,健保累率不會同時調整,怕造成民眾的過大壓力,健保費率的調整的實際時間,還要再觀察整體經濟的狀況,才會做進一步的決定。
-
2022-08-14 焦點.元氣新聞
人物側寫/防疫、健保2難題 考驗衛福部長薛瑞元
挾著防疫指揮官盛名,連續兩年半來占據新聞版面,陳時中可說是歷年來知名度最高的衛福部長,「阿中部長」、「鐵人指揮官」滿意度一度超過九成,但到下半場,已是毀譽參半,參選台北市長,丟給後繼者薛瑞元「防疫」、「健保」兩大爛攤子。BA.5變異株已入侵社區,未來幾周恐掀起另一波疫情高峰,將成為薛瑞元上任首要挑戰。薛瑞元雖不是防疫指揮官,但身為部長,仍須承擔實際責任,談到疫情時,他戒慎惶恐,「不敢樂觀、積極面對」,但沒有實際指揮調度之權,英雄無用武之地。至於健保,是薛瑞元須承接的另一個爛攤。儘管醫界、醫院早做好準備,部分負擔新制可準時上路,但疑似為了選舉,不想被扣分,陳時中最後決定延後實施時程,將燙手山芋留給下一任。熟悉健保財務困境的薛瑞元接受專訪時,允諾一定會在年底實施新制,不過,當了這次黑臉,不久後還需面對調漲費率的難題,到了明年,健保法定安全準備金一定低於一個月,勢必再面對調整健保費率的議題,屆時薛瑞元可能會成為首位「任內雙漲」的衛福部長。陳時中擅長「口號式」防疫,面對媒體時,總能想出絕讚吸睛的標題,如「射出三支箭」、「即將看到曙光」,博得關注及網路聲量。相較於陳時中掩不住的政治企圖心,七月十八日扶正就職的薛瑞元,顯得穩重儒雅,說起話來,邏輯精準有序,對於前任者留下的兩大考驗,相信專精醫學、法律等兩大專業領域的他,應能想出良方,逐一解決。
-
2022-08-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關鍵44天 部桃抗疫經驗出書
隨Omicron病毒株的出現,台灣COVID-19第三劑疫苗涵蓋率已達七成以上,兒童疫苗數量日漸增多,COVID-19確診者中,輕症病患占大多數,當前台灣的防疫走向,已步入與病毒共存階段。回首過去台灣COVID-19抗疫戰役,在2021年1月,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發生院內群聚感染事件,由於防疫團隊的努力與堅持,快速在44天內控制不讓病毒擴大,該院也重新恢復營運,這段過程記載於「關鍵44天—部桃抗疫經驗」一書,鑑古推今,成為我國防疫史珍貴的一頁。迅速畫定區域 分流作業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簡稱部桃醫院)於2021年1月11日傳出第一例醫師確診感染後,陸續造成21名醫護人員與民眾感染,同時隔離了四百多名該院員工,並於同年2月19日恢復營運。當時的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表示,在台灣發生COVID-19疫情之初,桃園醫院因鄰近國門,收治了全國兩成確診案例,可說病毒正兵臨城下,發生院內群聚感染在所難免;部桃群聚感染之所以能快速落幕,與醫院迅速畫出特定區域分流作業、內部領導體系健全,以及區域聯防各醫院配合收治轉出的病患等措施有關,這些都是COVID-19防疫史上值得記下一筆的精采篇章。此書也訪問到現任衛生福利部次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的王必勝,在那段時間,身為桃園醫院前進指揮所指揮官、衛福部醫療及社福機構管理會執行長的他肩負極大壓力,書中首次揭露他當時的心情起伏。王必勝透露,當獲知部桃事件一觸即發,心急如焚,那時他正與陳時中在視察檢疫所的路上,幾度想立刻回台北處理。後來陳時中也委任他進駐部桃醫院指揮作戰,防疫團隊所有成員以細膩的感染管控監測,搭配該院員工的配合,快速拆解感染擴大炸彈。安撫員工情緒 廣播建功部桃醫院是部立醫院旗艦醫院,雖是COVID-19疫情下首家發生超過20人群聚感染醫院,但當時擔任該院院長的徐永年卻在事件中持續扮演穩定軍心的艦長角色。在疫情之初,徐永年透過廣播安撫員工情緒,告知不用擔心因門診、住院暫停,全院收入減少影響薪水生計問題;同時也擘畫部桃醫院的願景,積極向中央請命,提出期盼該院升級為醫學中心,以及為因應未來新興傳染病全球化影響,台灣需要在國門附近興建國家防疫大樓等建言,面對未來重重挑戰,部桃醫院必須做好萬全準備,責無旁貸。《關鍵44天部桃抗疫經驗》電子書線上看http://user153168.psee.io/4bgwa7
-
2022-08-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戰疫堡壘/一句「歡迎回家」讓武漢包機旅客熱淚盈眶
仙境級檢疫所新北烏來檢疫所/一句歡迎回家 武漢包機旅客熱淚盈眶2020年1月29日,全球新冠疫情剛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完成場地會勘,當天即成立國內第一間集檢所﹘﹘「烏來所」,部屬臺北醫院副院長郭憲華臨危受命,擔任烏來所指揮官:「既然擔任開路先鋒,烏來所就必須是最好的,盡最大努力成為示範堡壘。」烏來所成立三天後,迎來國內首批住民--------五名違反檢疫規定的自由行陸客。當時有人攜帶快煮壺煮泡麵,結果因此跳電,後來改由集檢所提供每天兩次熱開水。通過兩次重大考驗,化解清潔人力短缺危機。而成立第七天,更承受第一次重大考驗﹘﹘武漢包機。當凌晨時分,28名旅客抵達烏來所時,郭憲華一句「歡迎回家」,讓如同逃難般返台的同胞熱淚盈眶。工作人員特地準備熟食,逐一放在房門口旁的小桌子,再廣播通知取餐,許多人開門看到餐點,開心到尖叫。而另一次重大考驗,就是清潔人力短缺。當時因媒體跟拍報導,清潔班成員遭受鄰人排擠,十人當中有七、八人提離職,郭憲華趕緊聯繫承接醫院清潔工作的業者協助,所幸最後只有兩名員工離職,順利化解危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前指揮官陳時中和新北市長侯友宜後來親自到訪,提振士氣之餘也粉碎外界感染疑慮。確診者憂心失智母親、幼兒無人照顧,即時協助解決。而在升級為加強版檢疫所,收住輕症和無症狀患者時,烏來所更是全員戒備。「無法即時幫確診者解決問題,這是最大的壓力。」郭憲華說,一名女性確診者入住後,整夜哭泣,因為相依為命的失智老母無人照顧,工作人員立即和衛生局與社會局聯繫,將患者母親接到檢疫所同住,個案才安心養病。最讓郭憲華不捨的案例,是一位單親媽媽撫養三個年幼孩子,媽媽在工作場所染疫,連夜被送到烏來所。親友們怕被波及,無人對孩子伸出援手,確診媽媽心急如焚,入住首日哭一整天。「我也是母親,能感同身受。」郭憲華說,後來將孩子接來檢疫所,由資深護理師指導同住的防疫措施,另外也準備故事書、彩色筆和玩具等,安撫幼童情緒,讓一家人得以團聚。烏來所的用心贏得住民肯定,有歸國學子在離開檢疫所前一天,用便利貼寫下「謝謝照顧,你們辛苦啦,感恩」,讓工作人員感到窩心。郭憲華也由衷感謝所有工作人員:「他們是無名英雄,是檢疫所背後最堅強的後盾。」元老級檢疫所桃園林口檢疫所/強調住民非犯人 檢疫所房門從不上鎖為迎接武漢包機,林口檢疫所在2020年1月31日成立,由衛福部桃園醫院代理院長陳日昌擔任指揮官,首批迎接的住民就是2月3日抵台的第一批武漢包機台胞。從零開始一度混亂,累積經驗成作業指引。陳日昌說,因不確定班機抵達時間,大家從早等到晚,直到深夜好幾輛遊覽車抵達,完成149人入住之後,問題才剛開始。因初始的相關作業指引,准許住民可在同樓層活動,因此有人串門子、參觀對方房間,彷彿住飯店。隔天經討論後,才改為必須嚴格要求留在房間內檢疫。這14天從零開始,雖然一度混亂,但林口所也累積經驗,成為指揮中心日後擬定集檢所作業指引的重要參考。考量住民不是犯人、隔離不是羈押,林口所房門從不上鎖,陳日昌說,給予開門的自由宣示的就是集檢所不是監獄、保警駐守在每層樓的出入口,目的是「保護」住民免於病毒感染。照三餐關心,確認確診者講話「氣順氣足」。後來遇上英國專案,因正值霸王級寒流,林口本就濕冷,體感溫度只有攝氏一度,浴室熱水瞬間變成冷水,林口所也緊急採購大量棉被、睡袋,讓住民不致凍壞。2021年5月中旬,臺灣爆發社區感染,確診患者瞬間暴增,林口所也變身成加強版集檢所,著手在醫院外備戰,除了morning care之外,更加碼三餐主動關心,要確認每一位確診者講話「氣要順、氣要足」,就是為了及早發現隱形缺氧的徵兆。而在完成諾富特飯店專案後,因沒有新住民,林口所原本要暫時關閉,結果又爆發萬華、中和等社區感染,讓工作人員毫無喘息時間,回想每次任務都是急急如律令,都在準備休假前,深夜被叫回。儘管累得半死,但看著住民解除隔離後開心地揮手離開,工作人員就感動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