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關節炎
共找到
835
筆 文章
-
-
2022-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後如何取得「臺灣清冠一號」?對新冠病毒確診者有什麼作用?沒確診者可以當防疫茶飲用?
近來染疫人數不斷升高,依現行主管機關確定病例輕重症分流原則,無症狀及輕症者採居家照護。中醫藥研究所根據研究「臺灣清冠一號」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無症狀帶原與初發作症狀者,其處方組成為荊芥、防風、薄荷、桑葉、黃芩、板藍根、魚腥草、瓜蔞、厚朴、甘草等10種中藥材。清冠一號有什麼功效?當人體在感染了新冠冠毒後,會需要加強防護以減少病毒入侵、消滅已入侵的病毒、袪除發炎理產物,還需要注意體能的維護,當這些作用都兼顧之後,才利於痊癒。「清冠一號」共有十味藥材,功效即是順應痊癒條件來進行組合配伍,可分為四大類:1.抗病毒:魚腥草、板藍根、黃芩;2.增加呼吸道防護、減少病毒入侵:桑葉、薄荷、荊芥、防風;3.袪除病理產物(如:發炎液、痰液):瓜蔞、厚朴;4.調節其他各味藥物、維護體能:甘草。「臺灣清冠一號」如何對抗新冠病毒?將入侵的新冠病毒予以阻擋和抑制,主要有三個作用:1.阻斷病毒棘蛋白與人體細胞表面上ACE2接受器的結合,減少病毒入侵細胞內的數量;2.抑制細胞內3CL蛋白酶的活性,阻止病毒的複製;3.抑制肺泡上皮細胞分泌TNF-α及IL-6,減少細胞激素風暴的風險。感染新冠肺炎後,如何取得「臺灣清冠一號」?衛福部提供確診個案居家照護者使用公費「臺灣清冠一號」,流程:一、預約視訊診療得採以下方式:A、地方政府指定責任院所:個案可連繫責任院所,請該院所協助安排中醫師通訊診療評估個案狀況。B、民眾自行預約:可利用中醫師全聯會網頁查詢提供通訊診療院所名單及聯絡方式;或撥打22縣市中醫師公會專線協助媒合住所附近中醫院所進行通訊診療。二、診療後之領藥/取藥方式:委託親友至通訊診療之中醫院所領藥,或由通訊診療之中醫院所送藥至個案住所。收治於醫院或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之確診個案,若需使用「臺灣清冠一號」,可請主治醫師會診中醫師,經中醫師依其臨床症狀及評估治療效益與風險後,開立公費「臺灣清冠一號」提供口服治療,協助病人減緩症狀。臺灣清冠一號可作為日常飲用的「防疫茶」嗎?清冠一號是屬於積極「治療」處方,而非「保健」茶飲,對身體體質偏虛寒的兒童、老年,或腸胃比較敏感的人,也有可能出現輕度胃悶、腹瀉、乏力的現象;因此,健康、低感染風險的民眾,並不需要使用「清冠一號」,也不宜將「清冠一號」當做「防疫茶」長期服用。日常需要常接觸不特定族群有染疫風險者,可飲用什麼防護?日常飲用的「防疫茶」建議可採用建議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其配方為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揑破)、甘草二錢。一天的飲用量大約300-500 ml,可與開水交替、間歇飲用。防疫茶的藥材配方是屬於「可做為食品使用之中藥材」,對於身體無特殊疾病者,若喝得稍多,對身體並不會有不良影響;但是本身有發炎性疾病(例如:肝炎)、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或相關疑慮(例如:有在服用其他許多藥物......)者,就不宜直接飲用,喝之前記得請先諮詢專業中醫師。
-
2022-05-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新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 達法定金額上限600萬又一案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4月28日召開第178次會議,這次共審議51案,八案核予救濟,包括AZ五案、莫德納兩案、BNT一案,另外有一案因發現新事實,將重新審理。其中,此次核予救濟的案件最高金額為600萬元,為接種AZ疫苗後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此案是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的第二案。本次核予救濟的金額自新台幣5000元至600萬元不等。其中,桃園市劉○○(編號:3323)因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造成腦部血栓及導致腦壓升高,併發後續腦出血致死。但個案無慢性病史也無任何潛在疾病史,且發病時間在接種AZ疫苗可能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合理時間內,因此判定與接種AZ疫苗相關,核予救濟新台幣600萬元。上次核予600萬元為3月10日召開的第175次會議,台北市游○○(編號:2841)也判定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致死與接種AZ疫苗相關,而核予救濟。當時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案為目前核予救濟的最高金額,也已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本次通過救濟案件摘要:※BNT一案:臺南市謝○○(編號:4394)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接種疫苗後21日陸續出現頭痛、頭暈及說話變慢等情形,就醫後經醫師診斷為失語症。住院期間個案之血液檢體及腦脊髓液Anti- NMDA檢驗結果均為陽性,診斷為抗 NMDA 受體腦炎,並接受自費血漿置換術及自費抗CD20 單株抗體治療。目前並無醫學實證顯示抗NMDA受體腦炎與COVID-19疫苗關聯性,惟發生時序上仍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 19疫苗(BNT)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 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 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00萬元。請繼續追蹤個案預後情形1年,並每6個月提會報告。※莫德納兩案:1.新北市郭○○(編號:407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 自述於接種疫苗後2小時出現全身紅疹,隔日因紅疹併癢感、輕微呼吸困難等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疑似蕁麻疹。依發生時序研判,其症狀與接種 COVID-19 疫苗(Moderna)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000 元。2.雲林縣張○○(編號:279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及臨床表現等研判,個案接種COVID-19疫苗(Moderna) 後 6 日死亡,查個案曾因股骨缺血性壞死接受人工關節置換,亦曾於109年因車禍導致創傷性硬腦膜下出血,至110年1月仍有腦部晚期出血紀錄。依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較可能致死原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或與其嚴重腦出血病史有關,惟接種疫苗後並無就醫資料,致無從判斷確切死因。考量時序上無法排除發生心肌炎之可能性,且個案屬接種mRNA 類型COVID-19疫苗後可能發生急性心肌炎之風險年齡族群。綜上所述,個案死因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 (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 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 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75萬元。※AZ五案:1.桃園市蔡○○(編號:332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之症狀與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相符,與接種COVID-19 疫苗(AZ) 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200萬元。 請繼續追蹤個案預後情形 1 年,並每 6 個月提 會報告。2.台北市黃○○(編號:285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本身有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乾燥綜合症、系統性硬化症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史。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於接種COVID-19 疫苗(AZ)後 7 日出現臉部、四肢及軀幹紅斑情形,而後陸續因皮膚廣泛性紅疹、關節痛及腰痛等症狀就 醫,經醫師診斷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合併急性發作。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 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 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3 萬元。3.苗栗縣李○○(編號:3258)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23 日因右側肢體無力且有麻感就醫,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結果顯示右側延腦有一處急性腔隙性梗塞,理學檢查及血液檢驗結果顯示有高血壓、高血脂情形,以及抗心磷脂抗體 IgM 為 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 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9 萬元。4.桃園市劉○○(編號:3323)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無慢性病病史,亦無任何潛在疾病史足以引起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個案血液檢驗結果顯示其確實罹患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其發病時間亦在接種 COVID-19 疫苗(AZ)後可能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合理時間內,研判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與疫苗接種相關。又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造成腦部血栓及導致腦壓升高,併發後續之腦出血致死,故其死 亡亦與接種COVID-19 疫苗(AZ)相關。綜合 考量個案之受害就醫過程、醫療處置及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等相關事項,依據「預防接種受 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 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600 萬元。5.台北市林○○(編號:370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5 日因臉部麻痺、僵硬及手腳麻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惟個案神經生理檢查及腦 脊髓液檢驗等相關檢查結果並不符合典型格林巴利症候群之臨床表現,然考量相關神經檢查結果確有異常,故研判其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7萬元。
-
2022-05-23 養生.保健食品瘋
口服玻尿酸能治關節炎、護膚抗老?教授揭一關鍵
華夏科技大學化妝品應用系的林宗寬副教授在2022-5-11用電郵和我聯絡。他說:【台灣市面上仍有許多誤導消費者的資訊與產品,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簡稱消基會)是一個非營利性社團法人機構,本人以服務性質無償兼任消基會檢驗委員會委員,協助消基會在消費產品的檢驗與宣導。……拜讀林教授在網路上[科學的養生保健 ~ 避免謠傳 防止誤導]相關系列文章具有很高參考價值,不知林教授是否同意本人在協助消基會撰寫「美顏飲」的文章中,授權引用您的文章?以避免因為不實資訊與謠傳誤導,來維護保障更多台灣消費者的權益。最後,感謝您撥冗閱讀此信,也期待您在網路上的[科學的養生保健 ~ 避免謠傳 防止誤導]相關文章能造福更多消費者。】三天後林宗寬副教授又寄來電郵:林教授您好:目前台灣市面上有很多口服的玻尿酸(Hyaluronan、Hyaluronic acid)保健品,主要功效訴求是以保護膝關節、皮膚保濕抗老、保養眼睛。面對台灣玻尿酸保健品市場的亂象,在協助消基會準備撰寫關於口服玻尿酸保健品,不知是否可向林教授請教對於口服玻尿酸保健品的一些看法?其實,早就有讀者來問我口服玻尿酸是否真的有效,例如Gary在2021-3-24在最有效的膠原蛋白?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的留言。所以,今天我就在這裡做個總回覆。玻尿酸和膠原蛋白都是巨大的分子(前者是醣類,後者是蛋白質),都不可能穿過腸壁,進入血液循環。所以,在正規醫療上,它們的應用通常是以注射的方式來進行,例如皮下或關節注射。但是,保健品業者卻聲稱口服玻尿酸和膠原蛋白也能達到跟注射一樣的效果。保健品業者當然知道玻尿酸和膠原蛋白不可能穿過腸壁,所以他們就別出心裁創造出所謂的小分子玻尿酸或膠原蛋白。可是,小分子就能穿過腸壁嗎?蔗糖是雙醣,在小腸裡會被分解成兩個單醣(葡萄糖和果糖),而也只有單醣才能穿過腸壁,進入血液循環。可是,玻尿酸是由大約4萬個單醣組成的,而縱然是所謂的小分子玻尿酸也還是由好幾千個單醣組成的,怎麼有可能穿過腸壁?保健品業者當然也知道所謂的小分子玻尿酸還是一樣無法穿過腸壁,所以他們就出錢請一些研究員來發表一些似是而非的論文,提出種種解釋來「證明」小分子玻尿酸是如何能進入血液循環,例如什麼穿過細胞間隙,經由盲腸吸收等等詭異的理論。這些怪論對懂得生理學的人來說,當然就只是硬拗硬掰,但是對普羅大眾而言,就宛如鐵證如山。要知道,口服玻尿酸的研究全都是由保健品業者資助的。可是,研究人員卻沒有在論文裡坦白交代這樣的利益衝突,而之所以能躲避規範,是因為這些論文都是發表在那些急需爭取投稿的低水準期刊。美國風濕病學院和美國骨科醫師學會都有在它們的指引裡提到用注射玻尿酸來治療關節炎,但是卻完全沒有提到用口服玻尿酸來治療關節炎。美國皮膚科醫學會也是一樣有提到用注射玻尿酸來消除皺紋以及用塗抹玻尿酸來保養皮膚,但就是完全沒有提起口服玻尿酸。WebMD有發表一篇玻尿酸的文章,它說:「人們通常還用口服玻尿酸來治療尿路感染、胃酸逆流、眼睛乾澀、傷口癒合、皮膚老化和許多其他情況,但沒有良好的科學證據來支持這些用途。」Medicinenet也有發表一篇玻尿酸的文章,它說:「有很多人想用玻尿酸來防止老化。 事實上,玻尿酸一直被宣傳為“青春之泉”。 然而,沒有證據支持這樣的說法,即口服或塗抹在皮膚上可以防止與衰老相關的變化。」哈佛大學也有發表By the way, doctor: Is there any drawback to hyaluronic acid capsules?(順便問一下醫生:玻尿酸膠囊有什麼缺點嗎?)。作者Donald Reilly醫生說:「就我們所知,如果口服的話,幾乎沒有任何玻尿酸會到達膝蓋,所以很難看出膠囊如何產生很大的效果。 但許多人發誓說有效,就像對葡萄糖胺一樣。 由於口服玻尿酸唯一可能傷害的是錢包,所以我不會浪費精力去跟他們爭論說口服沒有用。」也就是說,反正相信口服玻尿酸有效的人是花他們自己的錢,做為一個醫生,又何必浪費時間和精力去跟他們爭辯。很不幸的是,就是因為正規醫學界懶得花時間和精力去糾正,才會姑息養奸,造成口服玻尿酸迷思的氾濫成災。原文:口服玻尿酸能治療關節炎,護膚抗老?
-
2022-05-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女子扭傷膝蓋仍慢跑致前十字韌帶斷裂 醫「種」還給她
1名30多歲女子日前一時興起與友人攀登高山,不慎扭傷膝蓋,後來又無視膝蓋腫脹,依舊每天慢跑訓練,直到膝蓋持續反覆疼痛、步態不穩,甚至還會軟腳才就醫,經醫師診斷是前十字韌帶斷裂,所幸手術後才讓她恢復正常行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醫師蔡孟學說,前十字韌帶位在膝關節的中央深處,主要負責膝關節前後以及旋轉的穩定度,從外觀看不到也無法按壓,必須透過核磁共振等才能診斷,若前十字韌帶功能不佳,膝關節容易扭傷,不僅影響運動表現,長期下來更可能會造成關節軟骨以及半月板的損傷,甚引發創傷後膝關節炎。他說,像是打籃球或踢足球這類需要快跑、急停轉身的運動,一旦腳著地沒踩穩,膝關節呈現內八的狀態,前十字韌帶就很容易斷裂,患者就是太急於下山,導致未踩穩摔倒而受傷。另外,車禍等外傷也是致病原因,患者雖然當下不會感到特別疼痛,僅感覺走路怪怪的,但卻已導致受傷。蔡孟學說,前十字韌帶斷裂就像是被扯斷的麻繩鬆散,膝關節內關節腔的血會滲到周圍,沒有血腫也不會癒合,必須透過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一般可透過膝關節鏡手術重建十字韌帶,這樣可減緩疼痛、增加膝蓋穩定度、強化運動功能及避免早期關節退化。他說,韌帶重建是指取一段新的韌帶,透過關節鏡將新的韌帶「種」在適當的位置,以取代原本受傷的十字韌帶,至於手術後膝關節功能恢復的狀況,取決於新韌帶的選擇、單股或雙股重建、取代位置等因素。若透過十字韌帶重建,搭配前外側韌帶固定,將可提供更高的穩定度,特別是旋轉的強度,讓術後恢復更佳。蔡孟學建議,韌帶及固定物的選擇,有不同的來源及固定方式,各有其優缺點,患者必須與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本身的治療方法,手術後也必須要按部就班的持續復健,有助於受傷部位的復原、增強肌力,避免以後運動再受傷。
-
2022-05-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肩頸疼痛懷疑確診?確診簡單2招拉筋 舒緩肩頸不求人
● 長期姿勢不良、壓力大,易導致肩頸痠痛● 有肩頸問題,勿強力轉動脖子,避免拉傷● 按摩、姿勢矯正、肌力訓練,找回順暢感新冠疫情大爆發,許多人出現肌肉痠痛現象,甚至因肩頸疼痛而緊張擔心「我是不是確診了?」隨著年紀增長,肌力逐漸退化,肩膀和脖子特別容易痠痛,加上久坐、低頭滑手機,長期姿勢不良下,就會讓身體處於緊繃狀態。WaCare專家、物理治療師林立峯說,透過按摩、姿勢矯正、復健運動可調節改善肩頸力,告別肩頸的痠、痛、麻。忽略身體警訊 恐釀功能性損傷現代人壓力大,肩頸痠痛的患者愈來愈多,林立峯表示,頸部及上背部疼痛有許多原因,包括頸椎退化性關節炎、頸椎椎間盤突出、上背部筋肌膜發炎、長期姿勢不良以及不當施力引起的外傷等,稱為「肩頸症候群」。可透過自我鍛鍊緩解症狀,若仍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症狀及疼痛不減,建議就醫對症治療,才能恢復日常生活功能。肩頸痠痛是很常見的慢性疼痛,不適感可能會持續3至6個月以上,若置之不理,長久累積下來,會造成功能性的損傷,若壓迫到神經,則會出現麻痛感,嚴重者需要手術治療。林立峯強調,平常應注意坐姿、使用3C產品的姿勢,建議多做肌力訓練,增強肌肉力量及耐受力,同時保護肌肉不受到傷害。調整睡姿坐姿 拉筋重訓能改善改善肩頸痠痛的日常保養,林立峯說,可先從矯正姿勢著手。首先是睡姿調整,睡眠占了每日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建議可使用記憶枕或毛巾捲條協助頸部的支撐,讓頸部和脊椎自然放鬆,但不宜趴睡,趴睡容易增加腰椎的弧度,更易導致肩頸痠痛與手臂發麻。其次是坐姿調整,上班時適度調整椅子高度,坐下時,小腿垂直、腳掌與小腿成90度最佳。舒緩肩頸不求人!林立峯指出,伸展拉筋、肌力訓練等復健運動,能幫助緩解肩頸的痠痛,做簡易的肌肉放鬆操,可以強化軀幹核心力量;伸展拉筋時,幅度盡量拉到最大,以不痛為原則,最方便的招式是利用靠牆後仰伸展、上半身轉體、肩胛骨收緊及伸展等動作,活動上背部的表層肌肉,配合呼吸慢慢調節身心。肩頸放鬆2運動【肩膀拉筋伸展式】1.將右手舉起,左手抓住右手肘往下壓。2.讓肩膀感到拉緊,有緊繃感即可,停留10秒。3.換邊,將左手舉起,右手抓住左手肘往下壓。【上背部表層肌肉伸展運動】1.坐在椅子上,左手固定於椅邊,右手將頭壓向左前方,停留10秒放鬆。2.換邊,右手固定於椅邊,左手將頭壓向右前方,停留10秒。3.連續左右交換5次,伸展肌肉。
-
2022-05-16 新聞.長期照護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此專題為願景工程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倡議〉七分鐘,這是吳文佑從停車場走上高屏溪舊鐵橋橋墩的時間。監視器畫面中,他的腳步毫不猶豫,不曾徘徊、停歇。五十三秒後,吳文佑用繩索自縛頸部,俐落爬上鐵橋欄杆,往下一跳,生命終結。此刻停車場的轎車後座,躺著吳文佑親手勒斃的父親遺體。至案發當天,他已辭職照顧久病老父兩年餘,鄰居未曾聽他喊苦。「萬惡的罪業我來承擔」,是吳文佑放在家中的紙條內容。這場命案歷時三十二分鐘。前十分鐘開車,最後十分鐘走路、上吊,至於中間的十二分鐘,監視器僅拍到吳文佑進入轎車後座。動手前 求助訊號隱晦據承辦員警回憶,當天傍晚分局先接下吳文佑遺體,再找到轎車上的吳父,並循線回到吳家發現遺書。他們透過證物與勒痕研判,吳文佑上吊使用的麻繩,與勒斃父親的極可能是同一條。這起二○一九年雙殺「人倫悲歌」震驚社會,到底什麼原因,使五十五歲的吳文佑走上絕路?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照系教授陳正芬指出,若照顧者因「愛」拒絕外界介入,反倒容易累垮自己,「親力親為」觀念必須改變。她感嘆,這些長照弒親、家暴當事人動手之前,早已滿身創傷,不知該如何抒發,「求助的訊號很弱,很隱晦」。照顧者 平均八年抗戰陳正芬強調,照顧會隨時間愈發困難;當長者更衰老、需求更高,照顧者的負荷便愈加沉重,可能超過極限而不自知,這重擔絕不是一個人就能撐過。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說,「許多照顧者沒準備之下,就被迫站上照顧位置」,既沒經驗也無頭緒,更缺乏時間思考策略,壓力瞬間就來了。一當了「照顧者」,平均是八年抗戰。吳父有攝護腺肥大、高血壓,又因車禍不良於行。吳文佑當了數十年泥水匠,粗工導致退化性關節炎。但兄弟姊妹都在外成家,單身的他自然成為「照顧孤島」,拖著腳照顧病父。行動不便的兩人只在老舊透天厝一樓生活,睡在客廳,傍廚房而居。高齡八十歲的在地鄰長形容吳文佑:「真的是很老實、孝順的囝仔」。吳父生病前,老鄰長常和他坐在巷口泡茶。吳父逐漸老衰,偶爾拄著拐杖亂跑,讓兒子尋上半天;有時則拒絕出門,吳文佑必須連哄帶吵,抱著老父上車,才有辦法就醫。失親人 一家都盡力了「大家都知道照顧老人很辛苦,我也問過吳文佑要不要找看護?他都拒絕,覺得照顧爸爸是他的責任。」鄰居婦人和吳家孩子同輩,一起長大。提起往事,她懊悔當時應多勸勸吳文佑。綜合鄰居說法,大家都看過吳文佑盡力陪伴父親,幾乎沒聽過他喊苦。就連吳家子女返鄉,吳文佑也堅強地要手足別擔心。協助調查的里長尹平成說:「他們一家都盡力了。」親戚會定期探望,給生活費,「怎知會這樣?」他感嘆:「大家都不敢再提這件事;一下走兩個人,活著的家人有多痛,你能想像嗎?」如今父子雙亡,眾人只能靠監視器畫面推理「到底發生什麼事?」吳文佑離開後座,走上鐵橋之前,是否對父親說了什麼話?他是否如往常,擁抱父親直到最後一刻?已無人知曉。※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延伸推薦: 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補充維生素C幫助修復!專家曝「1吃法=白吃」 還會帶走體內維生素
壓制不住的疫情,迅速蔓延開來。然而,想要預防經常性的小感冒、嚴重的流感,就要平衡體內的免疫系統,以提升抗病力。免疫力意即免除疾病 分先天性、後天性兩種 免疫力的好壞影響身體的狀況,免疫力好的時候,自然不容易受到外在病毒、細菌等感染,而免疫力之所以稱為免疫力,意味著能免除疾病。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孝義表示,人體反覆受到基因或外在病菌的攻擊,自體細胞組織無法發揮保護作用,以致經常發生感冒、傷口難以癒合、不斷感染等情形,就有可能是免疫力低落;老年人、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癌症或接受化學治療的病患,都是最容易出現免疫力低落的族群。此外,人體的免疫力可分為先天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兩種,先天性免疫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後天性免疫則需經過調節與適應後才會出現。當人體感受到有外來細菌或病毒侵犯時,約4小時內會啟動先天性免疫機制,96小時內調節後天性免疫機制,以達到全身免疫的效力。免疫力低落、太強都非好事 失去平衡疾病一籮筐身體健康與否與免疫力好壞大有關係,免疫力低落容易感染病菌,引發疾病;但免疫力太強,也會導致身體產生的抗體攻擊自己,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都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免疫是細胞處在「平衡」狀態下所產生的保護力,一旦失去平衡,過與不及都會引發疾病。年長者、嬰幼兒、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足、飲食營養不均衡等,都會影響體內免疫平衡,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流行性病毒傳染力大增下,更容易誘發疾病。以下是免疫力低落,所容易引起的疾病,尤其在冬季,更容易發病:1、流行性感冒:因免疫力不足以抵抗流感病毒,導致病毒在體內肆虐,造成患者出現急性上呼吸道症狀,包括發燒、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咽喉腫痛等,有時也可能出現腸胃道疾患如上吐下瀉的症狀。(推薦閱讀:打過疫苗、Omicron像小感冒為何要害怕? 一張圖速懂Omicron恐怖點)2、上呼吸道疾病:免疫力低落者,組織黏膜功能不彰,人體與外界第一線接觸是透過鼻腔、口腔等黏膜過濾病菌、髒污,一旦鼻黏膜或口腔黏膜失效,導致致病因子直接進入呼吸道,就會引起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症狀。3、神經疾病:如帶狀疱疹(皮蛇)就容易因為免疫力不足而引起。帶狀疱疹與水痘是同一種病毒,曾經長過水痘或有接種水痘疫苗的人,水痘病毒會潛藏在神經組織,當免疫力低下時,體內衛兵無法抵禦水痘病毒的攻擊,就會誘發帶狀?疹,引起劇烈的神經疼痛、出疹等不舒服的症狀。4、口腔潰瘍:口腔是最能看出免疫功能好不好的部位,受到病菌感染或過敏,甚至是營養素的缺乏等,首先都會從嘴破、口角炎等開始表現,因此,當出現口腔潰瘍時,患者須有所警惕;不過,免疫力過高,也會引起口腔潰瘍,這是因為自體免疫攻擊口腔黏膜所導致,可以經由抽血檢查,確定是免疫力過高或是低落所引起。5、腸胃炎:因病毒入侵引起的病毒型腸胃炎,會導致上吐下瀉的症狀,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都喜歡在寒冷的冬季活動,當免疫力低下時,即是病毒肆虐的最好時機,容易造成急性腸胃炎。增強免疫力 調整壓力、補充維生素C免疫力隨著年齡增長會有所下降,長期服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或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也可能會影響到免疫力的平衡,林孝義建議,平時注意個人飲食與生活習慣,盡量讓免疫力維持恆定狀態,才能阻止病菌侵襲,避免疾病的發生。此外,在壓力大時補充維生素C,可有益於壓力荷爾蒙的調整;另一方面,也需認知自我的瓶頸及極限,不要拚命吃來不斷增加免疫力,因為免疫力過與不及都不是一件好事。林孝義說,維生素C的攝取可透過營養補充品來達到目標,每天攝取到的維生素C若超過2公克,容易導致輕微腹瀉的狀況。天然維生素C的來源,像是柑橘類水果的柳丁、橘子、葡萄柚、奇異果、草莓、芭樂等,皆有豐富的維生素C,不過,補充高維生素C食物千萬別過量,若每天超過10公克持續一段時間後,當不吃高劑量的維生素C時,身體反而會適應不良,容易有維生素C的缺乏。高油、高糖食物抑制免疫功能 早睡早起促進身體代謝而在炒菜時添加的蔥、薑、蒜也是抗發炎,增加免疫力的好食材。一旦發現快感冒了,或天冷引起的流鼻水,不妨可喝熱薑湯或燉煮大蒜雞湯,選用天然食材補身體、增強免疫力;同時也應減少垃圾食物的攝取,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如麻辣鍋、鹽酥雞、炸雞、蛋糕、餅乾等鹹食與甜食,會抑制體內免疫功能。(推薦閱讀:感冒咳嗽不止小心是支氣管炎!喉嚨有痰要咳出來嗎? 醫解答「正確做法」)古有明訓:「早睡早起,身體好」,但現代人不只工作繁忙,娛樂選擇也多,犧牲的就是不斷延後上床睡覺的時間。長期作息不正常,將會降低免疫力,因此,每天至少要睡足8小時,讓身體獲得足夠的休息與修復,並養成運動的習慣,以促進新陳代謝,加速體內廢物的排除,增強身體抵抗力。延伸閱讀: ·輕症居家照護發燒、喉嚨痛該吃什麼藥? 1張圖馬上懂 ·發泡錠預防感冒、補充維生素? 營養師拆解「服用禁忌」:小心副作用
-
2022-05-13 新聞.元氣新聞
生物相似藥 健保署有條件擴增給付範圍
為推動國內生物相似藥的給付,健保署以「不高於原開發廠最低價之百分之八十五為原則」引入生物相似藥,並縮短審查流程,並擴增給付範圍,健保署長李伯璋坦言,由於重大傷病患不必部分負擔,因此國內病患對於較便宜的生物相似藥較為無感。健保署自二○一九年開始加速生物藥品收載,對於生物相似藥的健保核價規定,以「不高於原開發廠最低價之百分之八十五為原則」。此外,生物相似藥可直接進入共同擬訂會議,並以報告案方式進行,不需提到專家會議討論,這項措施讓平均審查速度縮短約三個月左右,審核效率大為提升。不只如此,健保署也有條件擴增生物製劑與生物相似藥給付範圍,以治療多重免疫疾病的生物製劑-抗腫瘤壞死因子單株抗體製劑為例,在降價前提下,健保署已同意擴增給付範圍至類風溼性關節炎與僵直性脊椎炎,而同樣機制也適用於生物相似藥,健保署期盼這樣的做法可讓更多民眾受惠。李伯璋坦言,健保署在擬訂政策時,必須考量平衡,藥廠利潤過低便會退出市場,如何取捨、取得平衡,是很大的挑戰。對於有專家、學者建議將生物相似藥納入健保相關品質評鑑指標,李伯璋認為,需不同領域的專家、團體參與討論,達成共識,才有可行機會。
-
2022-05-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民眾認為消炎止痛藥一定會傷胃,但其實不全然是這樣的,消炎止痛藥通常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單純的解熱鎮痛劑,最廣為人知的成分就是乙醯胺酚,就如同電視廣告標榜:「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但這類解熱鎮痛劑只有單純的止痛和退燒效果,並沒有消炎作用,適用於急性頭痛或肌肉酸痛的患者,不過,也不能大量使用,否則會傷害肝臟和腎臟的健康。長期服用,引起腸胃道副作用外,也會傷腎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第二類藥物則是醫師最常開立的,包括阿斯匹靈在內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這類藥品除了有解熱鎮痛的效果之外,還能夠消炎。因此,除了用在頭痛、急性筋骨酸痛或生理痛之外,也可以用在痛風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及類風性關節炎等疾病的治療,但長期服用下來,仍會引起腸胃道的副作用,也會傷腎。忘了吃消炎止痛藥怎麼辦?柳朋馳指出,至於飯後忘了吃消炎止痛藥,如果是在距離下次吃藥時間一半以內,比較靠近忘記吃的時間點時,可以在想起來的時候立即補吃,並且搭配較多的開水或食物,來減少藥物對腸胃道的刺激,通常是不需要再加吃胃藥的。但如果想起來的時間,已經接近下一次的吃藥時間,就等下一次的吃藥時間到了再吃。延伸閱讀: 。買不到普拿疼怎辦? 藥師曝「2種成分」也行:皆具止痛、退燒效果 。服用普拿疼退燒、舒緩頭痛? 多數人用錯時機了!小心致命
-
2022-05-10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37歲女發燒、紅斑、關節炎 罹罕見成人史迪爾氏症
1名37歲女性日前發燒畏寒兩三周,身體和四肢出現鮭魚色斑丘疹,一度擔心自己罹患新冠肺炎,經轉介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經醫師診斷,確診她罹患罕見的「成人史迪爾氏症候群」,所幸經服藥治療後,才獲改善。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蔡肇基說,患者自述連續多日反覆發燒到39度以上,整個人都快虛脫了,全身伴隨著大小不一的鮭魚色斑丘疹,但沒有出現體重減輕、流鼻涕等症狀。患者曾打了兩周抗生素和吃了類固醇都不見起色,臉還因此腫成月亮臉,讓她不敢見人。經安排一系列血液檢查,抽絲剝繭後發現,患者的發炎指數上升,其中關鍵的「血清蛋白鐵」指數相當高,排除其他免疫學疾病後,確診為成人史迪爾氏症候群。蔡肇基說,此症屬於全身性發炎免疫疾病,目前沒有確切的成因,好發在15至25歲以及36至46歲的人身上。血液檢查有7成以上的患者,會出現肝功能異常,血液中的紅血球沉降速率、血清蛋白鐵指數也會明顯飆高。臨床上,患者常常會有超過一周間歇性的高燒、身體出現紅疹、喉嚨痛、關節痠痛以及淋巴腫大等症狀,但因為診斷不易,常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藥物過敏、細菌感染等。蔡肇基指出,成人史迪爾氏症若是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會產生其他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可能會危及生命,第一線常使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來治療,而大多數病人需要類固醇合併其他免疫調節劑治療才能控制病情,療程通常會持續一年左右。他強調,成人史迪爾氏症發病原因不明,若發現自己每天反覆發燒多次、身上出紅斑、關節發炎的相關症狀等,就可能是成人史迪爾氏症作祟,一旦確診也別灰心,只要積極配合醫囑治療,也能像小惠一樣,與疾病和平共處。
-
2022-05-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退化性髖關節炎 震波療效佳
近年國內風行健身、跑步、爬山等運動,有民眾感覺鼠蹊部及大腿痠痛不適,以為姿勢不良造成扭傷或肌肉痠痛,多休息就沒事,但新竹國泰醫院發現,有些案例可能是「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導致的退化性髖關節炎,嚴重可「痛得像鑽入骨頭」,建議久病不癒應就醫檢查。竹市36歲王姓女子近年運動、跑步或長時間走路後,就感到左鼠蹊部及大腿外側痠痛不舒服,起初不以為意,但後來起床卻發現髖關節僵硬,痠痛感越來越重,「彷彿會鑽入骨頭般難受」,平躺睡覺也因膝蓋痠痛不適難以入眠,甚至蹲下都困難。經新竹國泰醫院骨科醫師尤俊衛診斷,確診王女患有「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導致的退化性髖關節炎第一級,研判因嬰幼兒時期髖臼發育不正常,導致髖關節解剖位置結構性異常,運動後浮現問題。尤俊衛表示,可選擇再生療法,目前有以超音波導引髖關節、關節囊及韌帶作葡萄糖增生治療,或高濃度自體血小板注射促進軟骨再生及增加關節的穩定度,或使用非侵入性的震波治療等,王女選擇每周施行一次震波治療,3次基本療程後便宛如重生。尤俊衛說,通常嬰兒出生3個月內可透過全身檢查、超音波等方式發現此問題,開始走路的孩子則可觀察是否跛行或走路如鴨子一般搖晃,若未能早期接受治療,成年後容易造成嚴重的髖關節炎。
-
2022-05-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母親節提醒媽媽做預防骨質疏鬆健康檢查!醫師揭5大骨鬆危險因子跟5種保持骨骼健康的方法
骨質疏鬆症是多因素造成之骨骼疾病。骨質疏鬆症盛行率近年來越來越高;台灣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每5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正常人的骨頭由許多排列緻密的骨小樑組成,而骨質疏鬆的病人骨頭間則呈現空洞,很像被蟲蛀掉、咬掉。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民眾由於骨頭較為空洞,因此受力程度明顯降低,輕微的意外例如:走路不小心跌倒就有可能造成骨折。追蹤研究指出,每位髖關節骨折的骨鬆患者,未來再發生骨折的危險性較一般人高三倍。此外,在骨折後的一年內,患者的死亡率高達 15-30%。若能提早診斷並接受治療,可以降低骨鬆骨折發生率及死亡率。值得注意的是,骨質疏鬆並非正常退化,不僅是老年人要注意,特定的年輕族群也有可能罹患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危險因子包括:年紀、性別、種族、生活型態和本身疾病,而具有危險因子民眾應接受骨質密度檢查,以了解自己是否有骨質疏鬆症。◎更年期過後或早期停經的婦女,以及因疾病接受卵巢切除術的婦女,由於雌激素減少而造成骨質大量流失。◎年紀大或是雄性激素缺乏的男性。◎有骨質疏鬆的家族病史。◎長時間抽菸、喝酒、服用類固醇、抗癲癇藥物(Dilantin)、以及抗凝血劑(Heparin)等。◎缺乏運動、或長期臥床的病患、甲狀腺亢進、副甲狀腺亢進、類風溼性關節炎等。建議保持骨骼健康的方法一旦被診斷出骨質疏鬆症,除了藥物治療外,還會建議從營養、運動以及預防骨質流失等方面下手。◎避免吸菸、減少飲酒量。◎根據年齡,每日攝入足量的鈣1200 毫克。◎確保攝入足夠量的維生素D。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50歲以上的成人應每日攝入800國際單位。若飲食中無法獲得足夠的量,才需要使用維他命D補充劑。◎定期從事負重運動,使骨骼與肌肉抗拒地心引力,如步行、慢跑、爬樓梯、舉重等,同時也必須評估是否需要減少高爾夫球、網球或籃球等需要扭力的運動。◎與醫師討論目前使用的藥物是否會導致骨鬆﹙例如:糖皮質激素﹚。健康檢查就是在健康無症狀之下做身體檢查,提早發現疾病或潛在的危險因子,進而治癒或延緩致命的病因。可做健康狀況評估是否有潛在疾病,以能早期發現及治療,以減少疾病加重的機率,並了解自我身體機能,進而採行正確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以確保健康。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花點時間來照顧身體,「健康是一種習慣」需要身體力行,定期的健康檢查習慣若能越早養成,守護自己也守護家人,加上健康的生活模式,健康就越容易擁有。
-
2022-05-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背痛未必是肌肉筋膜問題,痛到冒冷汗恐是主動脈剝離!8種情況速就醫
背痛是日常相當常見的毛病,但未必是閃到腰等肌肉筋膜問題,嚴重也有可能是危及生命安全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或是臟器感染等。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背痛主要可能,並提供一般情況可應對方法,也提醒若有察覺不對應盡早就醫,以維護生命安全。 為什麼會背痛?醫指主要3大原因。 結構性背痛:王威傑醫師表示,背痛主要可分成結構性、發炎性、臟器性三大類。結構性包括肌肉、筋膜、韌帶、脊椎等,各結構關係密不可分,一個結構出問題,其他也可能受到影響。肌肉、筋膜、韌帶常見如扭傷、拉傷、發炎等。脊椎相關如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椎間盤退化、癌症骨轉移、骨質疏鬆造成的壓迫性骨折等,其中前二者則可能背部某處脊椎呈現明顯突出,後三者可能造成脊椎塌陷,出現「矮、駝、痛」的情況。脊椎相關問題也容易有椎體敲痛的情形,也就是敲擊患部會有明顯疼痛感。 發炎性背痛:發炎性則由各類發炎性疾病所引起,如僵直性脊椎炎容易晨間僵硬,疼痛在活動之後會減緩。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除了出現乾癬以外,也會影響到脊椎等關節。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等,除了腹瀉、血便以外,也會出現脊椎疼痛。骨結核則易有低燒、半夜發燒盜汗的情況。 臟器性背痛:臟器性常聽到、也常被聯想到的如腎盂腎炎,容易有發燒、噁心、嘔吐、泌尿道感染等,疼痛常見於腰部兩側。除此之外也包括泌尿道結石,疼痛於腰的兩側或轉移到腹股溝,容易出現血尿。 特別注意劇烈疼痛!要特別注意的是,主動脈剝離和心肌梗塞也可能出現背痛。主動脈從胸腔至腹腔皆有經過,不單只在胸腔,出現主動脈剝離時,會產生劇烈的疼痛,甚至嚴重到冒冷汗,疼痛在背部也有可能出現。心肌梗塞則在發生時除了胸悶胸痛外,常見也會出現心臟周圍各處的延伸性疼痛,或稱轉移性疼痛,如左肩、左臂、頸部、下巴等,背部疼痛也可能出現,和主動脈剝離一樣,痛到冒冷汗是嚴重的警訊。 背痛未必是肌肉筋膜問題,8種情況盡速就醫不要拖! 綜合上述,王威傑醫師提醒,出現背痛時可先觀察有無其他症狀出現,若出現脊椎敲擊時會痛、半夜平躺特別痛、身高變矮或駝背、晨間僵硬、單側麻木或抽痛、噁心想吐、發燒等,這類問題通常恐怕不單純是出自於肌肉或筋膜,應盡早就醫檢查。而若是出現劇烈疼痛,甚至冒冷汗,更應即刻就醫。 肌肉筋膜背痛通常一週好轉,超過四週、4種情況早檢查。 觀察背痛,民眾也常會以時間計算,對此王威傑醫師表示,症狀感受以外的觀察方向,若以時間來看,一般而言小傷通常1周就會好轉,但視情況也會有較久的時候,最久別觀察超過4週,超過建議盡早檢查為佳,包括「內科治療無效」藥物遲遲無法改善。其他像是第一次出現不明背痛但小於20歲或是大於50歲者,以及長期使用類固醇、有骨質疏鬆症、癌症病史等也都不能大意,盡早就醫為佳。 背痛怎麼辦?4招助改善!醫:貼布別超過4小時。 民眾出現背痛,最常見優先使用的如痠痛貼布,不過有時效果相當有限,對此王威傑醫師表示,痠痛貼布主要對淺層肌肉筋膜效果較佳,對於較深層或是肌肉筋膜以外的問題效果有限,甚至沒用。因此背痛出現時,民眾可先嘗試使用痠痛貼布改善,但不宜過久,視藥物有所不同,應詳細了解包裝上用藥說明,一般約4小時左右就得取下,以避免接觸性皮膚炎或過敏,若未改善也可以適度使用消炎止痛藥,藥效可透過血液傳到全身。酸痛貼布和消炎止痛藥也可以兩者一起使用,適量使用鮮少有藥物過量疑慮。另外背痛剛出現時也可以使用冰敷降低發炎反應,後幾天則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復原,並適度休息。上述為推斷是肌肉筋膜疼痛等一般疼痛的處理方式,因此建議若狀況較輕可多觀察其他症狀,較嚴重應先檢查確認,若遲未改善則盡早檢查。 《延伸閱讀》 .睡覺躺平會背痛,側躺就沒事?醫指常見2原因,4招有助改善! .閃到腰未必是扭傷!醫:3情況速就醫,5姿勢搬物避免受傷。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注射新冠疫苗差一點洗腎? 醫籲有四症狀趕快檢查
注射COVID-19疫苗會不會有副作用?彰化縣60歲陳姓婦女、45歲李姓婦女在注射後約兩個月,各自出現泡泡尿、水腫、血壓異常上升等症狀,確診為「A型免疫球蛋白型」急性腎絲球腎炎。衛福部彰化醫院副院長陳殷正今天表示,注射COVID-19疫苗後要注意水腫、泡泡尿、血尿、血壓異常上升等4種症狀,可能是少見的腎臟併發症。陳殷正說,這兩起個案的共通之處是不久前打過新冠肺炎疫苗,陳婦只注射一劑BNT、李婦完整注射三劑莫德納,都屬於mRNA疫苗,而根據患者的切片結果,都是和免疫反應有關的「A型免疫球蛋白型」腎絲球腎炎,兩名患者懷疑是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腎臟內科醫師黃耀宣引用國際醫學期刊資料,指出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出現腎臟病變的個案以3類人居多,包括自體免疫疾病者、癌症患者及腎功能較差者,彰化醫院這兩起個案恰好是屬於這3類。陳姓婦女罹患類風濕關節炎,長期在免疫風濕科就診追蹤,病情穩定,日前發現雙小腿及腳掌有水腫現象,尿尿冒泡,因身體沒有不舒服就沒理會,過了幾周水腫也沒消退才就醫,抽血發現腎絲球過濾率竟僅有10(正常值100~120),和她兩個月前的免疫風濕科門診檢驗數值60相比,腎功能急遽衰退,差一點需要洗腎。45歲李婦有腎臟病史,因血尿、泡泡尿和血壓異常上升,就醫後也確診為「A型免疫球蛋白型」腎絲球腎炎,治療後已回穩。陳婦雖同樣發生A型免疫球蛋白型的腎絲球腎炎,造成急性腎損傷,經過緊急治療也腎功能慢慢回穩。黃耀宣說,國際醫學期刊曾發表疫苗副作用的論文,急性腎絲球腎炎病例在全球都有,但比例很低,出現症狀就及早治療的結果都還不錯,民眾不用過度擔心,整體而言,施打疫苗還是必須的,畢竟發生較大副作用的比例很低。黃耀宣又說,腎絲球腎炎是以腎絲球損害為主的發炎反應,「A型免疫球蛋白型」是最常見的一種,可能原因是某些不明機轉或免疫性因素造成,當腎絲球被破壞後,導致大量的蛋白質進入腎小管,使得尿液呈現泡沫狀,被稱為蛋白尿,俗稱為泡泡尿,可能併隨出現臉部及四肢浮腫、血尿、高血壓等4種常見症狀。
-
2022-04-2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別再說「小時候胖不是胖」醫曝台灣已是肥胖國度
不少人都聽過「小時候胖,不是胖」,誤以為只要長大後就會改善。醫師提醒,台灣已正式進入「肥胖國度」,肥胖是許多疾病前兆,適度減重維持體態,維持運動習慣,才能有健康生活。麻豆新樓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莊立奇表示,肥胖會造成生長荷爾蒙異,常讓孩童長不高,也會增加脂肪細胞數量,成年後更可能肥胖;加上孩童喜愛速食、零食、含糖飲料等精緻澱粉、游離糖加工食品,易造成血糖及胰島素波動,導致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還可能破壞腸道菌相,造成過敏、自體免疫疾病,基礎代謝力下降,形成易胖難瘦體質。「肥胖就是一種慢性疾病。」莊立奇說,台灣已正式進入「肥胖國度」,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45歲以上無論男女,超過50%都有過重(BMI 24至27)、甚至是肥胖(BMI大於27)問題,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多達8項與肥胖有關。他指出,肥胖是許多疾病前兆,除心臟病、腦中風,肥胖還會造成脂肪肝,增加肝硬化、肝癌機率;引起高血壓造成腎功能退化、性功能障礙;還有骨關節疾患如退化性關節炎、骨刺、椎間盤突出;更可能增加如胰臟癌,子宮癌、食道癌等罹癌風險莊立奇說,許多人常將肥胖歸咎於內分泌失調,其實這是倒果為因;一般肥胖大多因為飲食不當、營養不良(營養過剩或不足)所致,如果吃的東西讓血糖快速上升,接著身體便開始分泌胰島素讓血糖降低,當血糖快速下降就會變成脂肪儲存而容易發胖。他指出,肥胖其實就是飲食不當、營養不良,日積月累,加上中年後運動量減少所堆積出來結果。他提醒,應盡量攝取天然、完整,沒有加工精製過原型食物,當營養愈豐富多元,就越能減少血糖、胰島素震盪,不易產生飢餓感,不至於攝取過多熱量。
-
2022-04-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居家隔離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專家教你必備5物品
Omicron病毒傳播力強,國內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昨日破6000例,居家隔離人數也急速上升,政府發布確診「居家照護」防疫指引。若自己或家人是輕症確診者該怎麼辦?居家隔離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又該如何準備輕症隔離的物品?提升免疫力 避免負面情緒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共同邀請各領域專家,為可能面臨的輕症隔離預作準備,第一堂Live課程由專精於急重症照護的護理師周珈汶分享「隔離必備五物品」,以及居家環境清潔須知,直至解除隔離治療條件,並進行自主健康管理。輕症居家照護儼然已成為一種常態,除了保持平常心,仍要提升自我免疫力,避免被負面情緒淹沒。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最新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居家照護措施,應事先準備好居家防疫包,以因應不時之需,每天要量測體溫、觀察身體狀況,共同平安度過防疫時期。周珈汶建議,備妥防疫包物品:包括體溫計、血氧機、拋棄式手套、漂白水及藥品等五物品,確診者應每天測量血氧、早晚量體溫,一般正常血氧濃度約為95%到100%,低於94%即要注意血氧偏低,可能有隱形缺氧問題。可備好各部位相對應用藥輕症患者會出現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等上呼吸道症狀,以及全身痠痛、腹瀉、發燒、頭痛等,周珈汶說,可先準備各部位的相對應用藥,例如,含乙醯胺酚成分的止痛藥,可緩解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炎、發燒;具止瀉功能的腸胃藥、止鼻水的抗組織胺。居家照護時,每天補足2000cc水分,促進身體代謝,可添加含維生素C的發泡錠,增加抵抗力。輕症居家隔離以「一人一室」(含單獨房間及衛浴)為原則,若有同住家人且無法隔出單人空間,則要隨時清潔環境衛生。周珈汶說,同住者要隨時戴口罩、勤洗手;居家空間以漂白水消毒,尤其是使用完衛浴設備後,應穿戴拋棄式手套仔細擦過門把、水龍頭、蓮蓬頭和馬桶等,室內一定要保持通風。周珈汶提醒,手部消毒使用75%酒精,環境消毒使用漂白水,漂白水以1cc加50cc冷水稀釋,用來拖地板、擦拭桌椅、家具。透過「健康益友App」看診針對「居家照護」防疫指引,周珈汶表示,各縣市政府已提供確診者所需的生活照顧支持,也啟動藥局地圖和藥師送藥服務,透過「健康益友App」看診、拿到處方後,利用藥局地圖選擇藥局並打電話聯絡藥師送藥到府,過程不會直接和確診者接觸。另外,也可持紙本處方箋或其他電子處方箋,查詢住家附近提供送藥到府服務的藥局,電話聯絡並委由親友或藥師送藥到府。隔離在家怎麼「伴」?看元氣網送你這些居家處方!✅處方一:4/25、4/27、4/29 免費線上Live課,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立即領取▶https://pse.is/45jb9n✅處方二:隔離在家隨時免費看 8 堂自主課,專家將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立即領取▶https://pse.is/44zjbp✅處方三:想知道其他輕症隔離的患者在家中的經驗與心情嗎?快加入Line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立即加入▶https://bit.ly/3MlHBcF
-
2022-04-2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什麼中風後肩膀疼痛?復健科醫揭可能的3大原因
洪爺爺中風後一直努力復健,原本幾乎動彈不得的右手終於開始有些動作,家人跟醫療團隊都很開心。然而這幾天洪爺爺做復健顯得意興闌珊,因為失語症的關係,洪爺爺似乎想表達什麼又無法清楚說出。復健科醫師發現,洪爺爺肩膀一活動就露出不舒服的表情,檢查後發現洪爺爺的肩部肌腱發炎,經過治療,洪爺爺終於恢復精神繼續復健,期待右手可以活動自如的那天來臨。為什麼中風後會肩膀痛?中風後的肩膀疼痛是常見卻常被忽略的狀況。據統計,每10位中風病人,就有1到2位受肩膀疼痛困擾,最常見於亞急性(中風後1 ~ 6個月)及慢性期(中風6個月後)的中風病人。中風後的肩膀疼痛好發於年長者、本身有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等狀況、中風後有感覺或活動功能障礙,以及張力痙攣(spasticity)的病人。肩膀疼痛對一般人已非小事,對中風病人來說,更可能造成憂鬱、疲憊、睡眠障礙等情形,並影響復健成效,不可不慎。中風後的肩膀疼痛可分為三大類:• 肌肉骨骼相關:中風後的上肢力量不足,可能使肩關節不穩定,造成肩關節脫位(subluxation),傷及肩部關節及肌腱等軟組織,常見疾患包括沾黏性肩關節炎、肱二頭肌肌腱炎及旋轉肌腱炎等,肌肉骨骼相關的肩膀疼痛通常會被動作誘發,例如將手舉高就覺得疼痛。• 中樞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原因是支配肢體感覺的神經傳導出狀況,很多病人是傷及腦幹、丘腦或頂葉等構造。疼痛的特徵類似神經性疼痛,疼痛會突然、短暫、劇烈,甚至會有燒灼或刺痛感。 這個疼痛與動作無關,不動都會痛!• 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上肢從肩膀到手都可能會有疼痛或水腫,通常找不到明確病灶,目前認為跟中樞及周邊神經、交感神經及局部發炎都可能有關係, 尤其容易發生在初期無力又缺乏被動關節活動。特色是痛覺過度敏感,例如輕碰就覺得極度疼痛, 時間過久甚至會導致肌肉萎縮以及指關節紅腫攣縮。上述三種中風後的肩膀疼痛原因可能互相重疊,病人的肩痛原因不只肇因於其中一種,因此中風後的肩膀疼痛診斷治療需特別謹慎。中風後的肩膀痛如何預防與治療?急性期(中風後1-2月內):預防勝於治療, 中風初期肌張力低,正確的上臂擺位及使用肩帶支撐無力的上肢,能避免肩關節脫位,也降低關節肌腱韌帶受到拉扯受傷的機會,避免後續發生關節攣縮。此時維持肩關節的活動度很重要,此外研究顯示,可行範圍內強化肩膀的肌力可以減少中風後肩膀疼痛的發生機率。可以依照中風的時期從事不同的復健運動,病人能獨立坐姿時,就可以開始自己執行一些肩部運動, 以同時增加關節活動度及肌力,例如手向前推球。雙腿向外張開,腳掌在膝蓋正下方,大球置於身體前方,雙手手掌平放於大球上,中風的手無力,可用健側手幫忙壓住手背,來執行運動。手向前伸,將球往前推,軀幹自然放低,伸展背部以及肩關節,稍作停留再回到起始姿勢。此組動作共重複6 ~ 8次。亞急性(中風後2 ~ 6個月):肌肉骨骼相關疾患、中樞性疼痛及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都可能於亞急性期開始出現。若有肌肉骨骼相關疾患,例如肱二頭肌肌腱炎、沾黏性肩關節炎,可使用口服藥物、復健或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中樞性疼痛可使用藥物或中樞神經刺激治療;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則可以藥物、復健或神經阻斷術等方法治療, 當然逐步增加主動運動更是重要。若病人可以開始站立,可從事肩膀肌群穩定度訓練,例如撐手站立。雙手固定前方椅背, 屁股離開後方椅子,重心向後移到腳跟,膝蓋打直。身體重心前移,讓更多重量落在雙手上,盡量將膝蓋打直並停留。此組動作共重複6 ~ 8次。慢性期(中風6個月後):若有張力,可考慮使用肉毒桿菌注射降低張力痙攣。 隨著神經能力的復原,肌力提昇、肩關節更為穩定後,可從事下面的進階肌力訓練。 結語中風後的復健對患者的功能恢復十分重要,然而中風後的肩膀疼痛常常被忽略,影響中風患者的生活品質及復健動力。治療中風後的肩膀疼痛不僅能緩解疼痛、促進生活品質,更能減少中風後憂鬱及疲憊,提升睡眠品質,增加復健效果。如果你的家人復健時說出或指出肩膀疼痛,請盡快跟復健科醫師討論,讓中風患者盡快擺脫疼痛,才能更專注復健,以期好的療效, 重拾獨立自主以及有尊嚴的人生!參考資料:Paolucci S, Iosa M, et al. Prevalence and time course of post-stroke pain: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hospital-based study. Pain Med 2016;17(5):924–30.Anwer S, Alghadir A.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17:14.Dawson AS et al. Stroke rehabilitation. Best practices writing group: management of shoulder pain following stroke. In: Canadian best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stroke care. Ottawa, Ontario, Canada: Heart and Stroke Foundation and the Canadian Stroke Network; 2013. p. 47–50.Jang SH, Yi JH, Chang CH, et al. Prediction of motor outcome by shoulder subluxation at early stage of stroke. Medicine (Baltimore). 2016;95(32):e4525.Jung KM, Choi JD. The Effects of Active Shoulder Exercise with a Sling Suspension System on Shoulder Subluxation, Proprioception, and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Med Sci Monit. 2019 Jun 30;25:4849-4855(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肩膀好痛!原來中風後也常常會肩膀疼痛!)
-
2022-04-21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飲食控制對痛風發揮的作用其實有限?教授這麼說
讀者Shaun昨天(2022-4-18)在大腸水療,宋美齡長壽秘訣的回應欄留言:「林教授您好,這兩天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提到『痛風是人體內尿酸新陳代謝異常所引起的急性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除了藥物治療,痛風患者最重要的就是飲食控制。首要建議多吃蔬食,因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能降低尿素的再吸收,尤其多數蔬果為鹼性食物,能促使尿酸在尿液中溶解,以減少痛風發作。』請問這種說法有依據嗎?謝謝您!」讀者提供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前天發表在元氣網的文章,標題是:「痛風怎麼吃才不會營養失調?專家教如何減少痛風發作」。作者是一位牙醫師,也就是標題裡所說的專家。有關「酸鹼食物」和「酸鹼體質」,我在2016年發表了鹼回命,在2017年發表了蚊子專咬酸性體質?,在2018年發表了酸鹼騙局被戳破,但又進階了和又一個治癌胡扯,然後在2019年又發表了酸鹼騙子陰魂不散。在這五篇文章裡我都會重複說:「只要你的腎臟及肺臟功能是正常,你的血液的酸鹼度就會永遠維持在7.35到7.45之間,不管你是做任何事情或吃任何食物。」真沒想到,今天又需要再重複一次,而且還是針對「專家」。不過,為了慎重起見,我還是到PubMed用alkaline、food、diet、gout做搜索,結果真的是搜不到有任何論文可以支持「鹼性食物能促使尿酸在尿液中溶解,以減少痛風發作」這樣的說法。至於這位專家所說的維他命C能減少痛風發作,我有搜到一篇2021-2-22發表的Role of Vitamin C in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Gout-A Literature Review(維他命C在痛風預防和治療中的作用——文獻綜述)。它說:「來自體外和動物研究的報告似乎很有希望,並且可以解釋維他命 C 和尿酸之間的生理關係。 大多數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高維他命 C 攝入量與降低血清尿酸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儘管有正面的觀察,但觀察性和干預性的研究卻很少,而且它們的結果並沒有明確定義每天大量攝入維他命C 在預防痛風發展和復發方面的益處。」Linus Pauling Institute是Linus Pauling博士在1973年創立的,而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證明維他命C能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它有一個專講維他命C的網頁,而在預防和治療痛風方面的敘述是:「儘管觀察性研究表明補充維他命 C 可能有助於預防痛風事件和復發性痛風,但迄今為止進行的干預研究尚未證明這一點。 此外,目前幾乎沒有證據支持維他命 C 在痛風患者管理中的作用。」至於那位專家所說的「痛風患者最重要的就是飲食控制」,我有搜到下面這四篇論文:2017-1-1:Dietary Management of Gout: What is the Evidence?(痛風的飲食管理:證據是什麼?)。它說:「我們有注意到,只有 3 項隨機對照試驗檢查了飲食干預對已確診痛風患者的作用,但沒有一項顯示出益處。 2014 年發表的 Cochrane 評價報告表明,沒有高質量的試驗來支持或反駁使用生活方式干預來治療急性或慢性痛風。」2018-9-10:Nutri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gout: An update from clinical epidemiology(痛風的營養建議:臨床流行病學的現況)。它說:「痛風的營養建議通常是基於低質量證據。 就減肥作為一種管理策略而言,現有證據支持超重/肥胖痛風患者減肥。 然而,目前的證據僅包含少數方法學質量低的研究(主要是觀察性的)。」2021-7-1 :Dietary and Lifestyle-Centered Approach in Gout Care and Prevention(以飲食和生活方式為中心的痛風護理和預防方法)。它說:「通常建議痛風患者遵循低嘌呤(即低蛋白)飲食以避免嘌呤負荷。 然而,這種方法可能會導致不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攝取增加,進而導致代謝綜合徵,隨後升高血清尿酸鹽水平並導致不良心血管後果。」2021-11-19:Role of diet in hyperuricemia and gout(飲食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風中的作用)。它說:「迄今為止,很少有研究專門評估各種飲食方法對痛風患者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特異性結局的影響。總體而言,飲食因素似乎對血清尿酸水平的影響較小,其對痛風長期臨床病程的影響尚不確定。有限的證據表明,避免某些食物和飲料可能會降低痛風發作的頻率。降尿酸治療仍然是治療的主要方法。飲食因素在痛風的治療中發揮的作用有限。」所以,那位專家所說的「鹼性食物能減少痛風發作」,是缺乏科學證據,而【「維他命C」和「飲食控制」能減少痛風發作】,則只是基於薄弱的科學證據。原文:鹼性食物能減少痛風發作嗎
-
2022-04-2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影/婦肩關節退化痛到睡不著 微細血管栓塞術助除痛苦
70歲陳姓婦人兩邊肩膀持續疼痛一年多,近半年痛到無法舉手、睡覺側身壓到也會痛,吃止痛藥、復健與傳統療法都沒有顯著成效,童綜合醫院影像導引疼痛治療門診,由放射介入治療科主任李政君進行診療,檢查確診患者因肩膀關節退化導致發炎,進行微細血管栓塞術後,疼痛感明顯改善,睡眠品質變好。陳婦因長期肩膀感覺到疼痛,明顯痛楚持續一年多,右手更嚴重,近半年來更是痛到沒辦法將手舉高,連梳頭髮和綁頭髮都無法自理,晚上睡覺也不能翻動身體,只要碰到肩膀處就疼痛,造成睡眠品質很差,吃止痛藥沒有用,進行熱敷、復健等方式都沒有幫助。她到童綜合醫院影像導引疼痛治療門診找放射介入治療科主任李政君進行治療,安排超音波與磁振造影(MRI)檢查後,確認患者雙肩因為使用過度與磨損而產生退化性關節炎,發炎組織新生成異常的微小血管,進而導致疼痛出現;也因關節受損造成關節液來不及代謝而產生積水,進而影響關節活動。先將積水抽出後,李政君再進行微細血管栓塞術,經由X光導引下,將微小導管從手部撓動脈置入,放至肩膀疼痛處,再把栓塞藥劑慢慢注入到疼痛部位血管,消除發炎造成的新生血管;單側手術時間僅花費一個小時,無須住院,術後患者疼痛感明顯降低。李政君表示,微細血管栓塞術不同於過去治療方式(口服藥、塗抹外用藥或復健等方式),可以直接阻斷發炎部位血管,改善疼痛情況並延緩持續惡化,不用開刀住院,效果在術後一到二日內就有明顯成效,對生活品質有非常好的幫助。
-
2022-04-17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廚房/痛風怎麼吃 營養才不失調?
晚上的門診還未開始,助理就先跟我提醒,預約患者高先生因為痛風,必須延期治療。腦海立即浮現40多歲高先生壯碩卻有些肥胖的身影。痛風是人體內尿酸新陳代謝異常所引起的急性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除了藥物治療,痛風患者最重要的就是飲食控制。首要建議多吃蔬食,因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能降低尿素的再吸收,尤其多數蔬果為鹼性食物,能促使尿酸在尿液中溶解,以減少痛風發作。炸雞&紅黃綠紫蔬歐姆蛋(3人份)處於痛風的間歇期,食物的選擇可以更彈性。用小火香煎的雞腿肉,保留雞肉酥脆,卻不油膩。其實炸雞不過是促進食欲的「配角」,此料理主要蛋白質來源是含有多種胺基酸的雞蛋,尤其普林含量低,是痛風患者最適宜的營養聖品之一。蔬果部分,彩椒位居維他命C含量的翹楚,茄子不僅是鹼性食品,幾乎不含普林,還具有利尿的功效。這道料理可供配飯,或作為全麥吐司中的餡料。食材:去骨雞腿2支、黃彩椒一個、綠色糯米椒150克、紫洋蔥1/2個、小番茄10粒、大蒜3瓣、巴西里3枝、雞蛋3粒、鹽與黑胡椒適量作法:1. 雞腿撒上鹽及黑胡椒;黃彩椒、紫洋蔥切圓圈狀;糯米椒切小段;小番茄剖半;大蒜、巴西里切末;雞蛋打成蛋液,加一點鹽並攪拌均勻。2. 雞腿放入平底鍋中、雞皮朝下,以小火煎至兩面金黃,稍涼後再切塊。3. 利用作法1鍋中的雞油先炒香蒜頭,接著放入糯米椒、紫洋蔥繼續翻炒,再放入彩椒及小番茄稍微炒一下,並以鹽巴及黑胡椒調味。4. 均勻倒入蛋液,等到側邊開始凝固(中間還是呈現液體的狀態)就可以熄火。待餘熱慢慢加溫後即完成上桌。豆腐&彩蔬味噌巧達濃湯(4人份)咦?長時間熬煮的肉湯,不是痛風患者的飲食禁忌嗎?事實上,在痛風非急性期,也可以選擇普林含量相對低的魚種如鮭魚,才能兼顧營養均衡。本道料理加入各式蔬菜,以充分吸收普林。選擇豆腐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豆類因普林高,一直被誤為痛風的NG食品,但近年研究證實並不會增加痛風發作風險。食材:鮮嫩豆腐350克、鮭魚120克、胡蘿蔔1/2條、芹菜2枝、秋葵120克、菜豆60克、酪梨1/2個、馬鈴薯2顆、洋蔥1/4個、低脂鮮乳1200毫升、味噌1/2大匙、鹽與黑胡椒適量、百里香3枝作法:1. 嫩豆腐切小塊;鮭魚撒少許鹽及黑胡椒,切小塊再低溫煎或烤熟;胡蘿蔔、芹菜、秋葵、菜豆、酪梨、洋蔥切小丁;馬鈴薯切小塊,一半先蒸熟並壓碎,與低脂鮮乳攪拌成泥。2. 開中小火,鍋中先放入洋蔥炒香,接著放入胡蘿蔔炒至有一些變色,依序放入百里香、芹菜、鴻喜菇及馬鈴薯拌炒。3. 牛奶馬鈴薯泥倒入作法2,鍋中再放入鮭魚、酪梨、秋葵、菜豆及豆腐。4. 放入味噌,並以鹽及黑胡椒調味。水果&花椰菜佐優格塔塔醬(2人份)滿滿的蔬果組合,非常適合痛風患者急性發作時期食用。綠、白花椰菜富含維他命C及高抗氧化營養價值。多種水果具有多重植化素,尤其櫻桃富含花青素、具抗氧化及抗發炎作用。塔塔醬中的美乃滋則改為具有豐富蛋白質的希臘式優格。食材:無籽黃葡萄12顆、蘋果半顆、櫻桃120顆、綠白花椰菜400克、羽衣甘藍150克塔塔醬:南瓜1/4個蒸煮後壓成泥;紫洋蔥1/4個切小丁,泡水洗去刺激味;水煮蛋2個切丁、希臘式優格300克、酸豆1小匙、巴西里(或香菜)兩枝切末、檸檬汁1大匙、鹽與黑胡椒適量作法:1. 蘋果切丁、鍋中加鹽並氽燙煮熟花椰菜。2. 塔塔醬做法:將以上塔塔醬食材全數混合,最後以鹽及黑胡椒調味。3. 接著將食材蔬果如羽衣甘藍、蘋果、葡萄、櫻桃及綠、白花椰菜擺盤即可享用美味。
-
2022-04-17 養生.運動健身
熟齡有膝關節問題怎麼辦?雲門教室律動老師教你2組膝蓋律動操,延緩關節老化
2020年國人平均壽命81.3歲,逐年創新高。隨著人口壽命延長,熟齡的膝關節問題,成為多數人的困擾。衛福部統計,國內關節炎盛行率約15%,相當於350萬人口有關節炎問題;加上飲食和生活習慣改變,退化性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提倡不分年齡與性別,都需學習與身體相識、與身體共處的雲門教室,特別示範兩組「膝蓋律動操」,幫助大家簡單護膝、延緩關節老化。許多人認為爬山、上下樓梯容易損傷膝蓋,卻沒注意一些習以為常的生活姿勢,像是坐著翹二郎腿、坐在矮板凳挑菜、跪著擦地板等動作,都讓膝蓋過度彎曲,身體重心歪斜,日積月累形成額外負擔。以往膝關節退化的治療,多著重於軟骨的保護和修復,但近年研究發現,如果能透過韌帶與肌肉的強化,加強支撐力量,就能有效避免關節軟骨的磨損和退化。雲門教室律動老師示範兩組膝蓋律動操,陪伴大家養成每天10分鐘的運動習慣,搶在軟骨磨損之前,增強膝關節的韌帶和肌肉能力,用心呵護、好好保護,讓自己的膝蓋一路靈活又健康。膝蓋律動操提升膝蓋肌耐力坐直,雙腳平行與髖部同寬,雙手輕扶椅子兩側,將小腿抬至與膝蓋平行,維持5~10秒後放下,重複數次後,再換邊抬腳。潤滑膝蓋,感受膝蓋靈活度雙腳跟肩同寬,慢慢下蹲後站起。站起時,雙腳踩地,脊椎向上延伸,重複2~3次後,可試著加快速度,感受膝蓋的力量和靈活度。律動小提醒:下蹲時,膝尖請不要超過腳尖。
-
2022-04-15 醫療.自體免疫
起床晨僵 手指變形 罹類風濕性關節炎
惠惠永遠忘不了38歲那年的某天早上,一起床就全身關節暴痛,想要求救卻痛到走不動,只能爬向房門口,強忍劇痛站起身,但因為手指關節變形,連門把都轉不開,幸好家人發現,緊急將她送醫檢查,這時惠惠才知道她的十根手指變形疼痛,不是餐廳工作造成,而是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收治惠惠的台東關山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洪明理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成因很複雜,可能受環境、病毒、細菌共同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出錯,攻擊身體,病人全身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嚴重發炎,所幸現在藥物治療效果很好,如果惠惠能早點就醫,手指應不致於變形。洪明理指出,因為惠惠就醫得晚,在餐廳的工作非常依賴手關節,所以就算用到最大劑量的類固醇和止痛藥,都難以緩解她的痛苦。還好後來惠惠符合健保給付條件,開始使用生物製劑,之後症狀大幅改善,打止痛針的次數、服用的類固醇劑量統統都減少,經過五年的治療,今年43歲的惠惠終於笑顏逐開。洪明理提醒,「早晨出現關節劇痛而痛醒」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殊症狀,而且早上起床後,關節僵硬的感覺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醫學上稱為「晨僵」,通常要等到中午左右才慢慢改善。如果有早上痛醒、晨僵等症狀,症狀持續六周以上,就要高度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疾病,應及早就醫,不要自以為「下午沒事就沒事了」,錯失早期治療先機。如果置之不理,洪明理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破壞關節以外,還會引起許多全身性的併發症,例如眼睛的鞏膜炎和乾眼症,甚至會造成心臟疾病。若全身發炎未妥善控制,疾病晚期可能導致慢性肺纖維化,影響肺功能造成永久性傷害。【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2-04-13 新聞.元氣新聞
致力縮短城鄉醫療差距 北榮院長首度親赴花蓮示範手術
根據衛福部2020年統計,北北基地區將近7000多家醫療院所,花蓮卻只有284家。為了縮短城鄉醫療差距,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前往花蓮,親自示範「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玉里、台東、鳳林分院的骨科醫師都到現場學習,期望未來幫助花蓮居民不需舟車勞頓到台北,也能享有醫學中心的技術和醫療服務。陳威明為台灣骨腫瘤及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權威,行醫30年已完成超過3萬例手術,他今天親赴花蓮主持榮總玉里分院新任院長胡宗明的就職布達典禮,並於會後示範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這是首度有台北榮總院長親自至玉里分院施行手術。這次幸運接受骨科權威執刀的83歲林老先生,深受左腿退化性膝關節炎所苦。對於自己不需北上就能由總院長執刀,當地又有玉里分院醫療團隊細心照護,林老先生表達由衷誠摯感謝。陳威明曾在花蓮鳳林分院服務兩年,偏鄉醫療資源不足,面臨的限制與挑戰,他都相當了解,也因此更尊敬偏鄉醫師,也希望加強總院與分院的人才技術交流,縮短城鄉醫療差距。陳威明鼓勵年輕醫師有機會能下鄉服務,體察偏鄉醫療困境,可以學到不同的經驗和人生體會。新任榮總玉里分院院長胡宗明自國防醫學院畢業,取得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歷經精神科主治醫師、老人精神科主任、精神部主任、副院長等,曾任東區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推動小組委員、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推動小組委員、社團法人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無給職理事、健保署政策專業諮詢專家等。胡宗明推動精神科專業領域貢獻卓著,109年以玉里分院職能治療社區職業復健「治療性社區玉里模式」,榮獲國家品質標章認證(SNQ)。
-
2022-04-1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肩關節鈣化性肌腱炎 3次震波治療鈣化消失
67歲陳姓婦人肩膀經常疼痛,她到衛福部豐原醫院掛復健科門診,檢查發現她手臂上抬與內轉時會因嚴重疼痛而無力,當天安排X光檢查後,發現除有旋轉肌肌腱炎,還出現嚴重的鈣化,也就是肩關節鈣化性肌腱炎,醫師建議他做一般常規復健外,再安排3次的自費震波治療,一個月後追蹤照X光片,發現鈣化點已完全消失,肩關節疼痛與功能都得到大幅度的改善。豐原醫院復健科張憲伯醫師表示,體外震波對於鈣化性肌腱炎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根據研究透過3次震波並追蹤3個月後,鈣化點多能顯著變小,甚至有36%病人的鈣化點可以在震波3個月後完全消失,相較於一般沒有復健需要經過3到10年才有1/3的病人會慢慢吸收,打震波的效果快而顯著,除了消除鈣化外,7到8成的病人在震波後,症狀可以得到顯著改善,功能也能顯著提升,對於有肌腱炎甚至是鈣化性肌腱炎的病人是一大福音。震波用於骨骼肌肉的治療,研究發現有7到8成的治療效果,世界臨床醫學實驗也證實,體外震波是安全有效,震波可促進肌腱血管新生,進而改善血流供應,加強受損細胞的恢復,且震波能立即紓解疼痛,因此深受有骨骼肌肉問題困擾者所喜愛,並具有非侵入性、不須吃藥、治療時間短、治療後可直接回家、低危險性、高治癒率,能有效降低手術的需求。張憲伯說,震波除對肩關節鈣化性肌腱炎有效,對其他骨骼肌肉問題,包含足底筋膜炎、退化性膝關節炎、髕骨肌腱炎、髖關節炎、肩膀旋轉肌發炎、五十肩、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板機指、腕隧道症候群、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甚至癒合不良骨折等都有效,一般2到3次的震波療程,搭配治療師教導的衛教,多能得到安全、快速又有效的治療效果。復健科余學致醫師表示,隨醫學進步,對肩關節肌腱鈣化快速又有效的治療方式,除震波外,透過軟組織高頻超音波檢查,若是靠近骨頭端的肌腱鈣化,利用其研發的Su Ci method導引注射方法,能更準確定位,也能得到非常良好的成效,提供給有肩關節肌腱鈣化困擾的民眾,除了復健外更多更快速治療的選擇。
-
2022-04-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比食補更重要!專家曝退化性關節炎元凶:愈省壞愈快
一名30幾歲男性,每天使用電腦長達10幾個小時,荒廢原本的運動習慣,結果在短短一個月後,膝蓋就開始痠軟疼痛,更不用說現在50歲的青壯年世代,坐辦公室的比例相當高,當膝關節長時間彎曲,裡面的軟骨受到壓迫,造成軟骨軟化,最後就會出現關節退化的現象老年人半數有退化性膝關節炎 常見症狀有這些以國人最常見的退化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為例,物理治療師鄭融表示,65歲以上的人有一半有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症狀是起床時關節僵硬卡卡,活動後狀況好轉,但隨著壓力不斷累積,關節出現痠軟無力的症狀,下樓梯時尤其明顯,在氣候變化時,也會因為氣壓變化、關節中的微小氣泡擴張,產生脹痛痠軟的症狀,長期慢性發炎造成軟組織增生,也會使關節呈現肉眼可見的腫脹變形,不過因為變化緩慢,自己不易察覺,很多人會到軟骨磨損疼痛才發現自己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女性、肥胖者易好發 少動反而傷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族群以女性跟肥胖者居多,除了先天結構差異,過去女性的運動比例普遍比男性來的低,連帶使得關節再生速率比較差。鄭融說,這其實是很多人都有的迷思,以為預防退化性關節炎,就必須防止軟骨磨損,因此要盡量少動、省著點用,事實上卻是愈省著用,壞得愈快。為什麼少動反而傷關節?關鍵在於關節補充營養、新陳代謝的方式,鄭融指出,關節裡的血管相對較少,養分交換是靠壓力差來進行,因此關節軟骨需要被擠壓,協助裡面的代謝廢物完成比較強力的新陳代謝,如果運動少,關節受到的擠壓撞擊也比較少,養分交換的速率就會跟著變慢。預防勝於治療 「動起來」比吃更重要鄭融也引述近年一項研究表示,這項長達20年追蹤研究,針對有運動習慣的人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較兩個群體的膝關節軟骨厚度,結果發現有運動的人的膝關節軟骨厚度,比沒運動的人多出30%。對於很多人熱衷以食補的方式保養關節,鄭融提醒,營養品可以提高血液中適合關節生長的營養素濃度,讓關節在恢復過程有源源不絕的原料,但要將這些原料送進關節裡,最核心的做法還是要運動,讓關節需要的養分可以從血液進入關節裡面,吃下肚的營養品才有意義。延伸閱讀: ·膝蓋卡卡、疼痛...是骨質疏鬆or退化性關節炎? 醫授「自測方式」:最好先減肥 ·失眠、憂鬱=缺鈣警訊! 「NG食物組合」恐加速骨質流失:巧克力牛奶也在內
-
2022-04-09 養生.聰明飲食
不止酒精,含糖飲料也易導致痛風發作!痛風該吃與不該吃的飲食清單
痛風可藉由飲食降低尿酸及醫師所開的藥物兩種方式,痛風為最可控制的關節炎。國家網路醫藥整理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列出購物清單作為選擇食物的指南,達到改善整體健康、降低尿酸並降低痛風發作的機率。 當體內過多的尿酸積聚,並結晶沉積在關節中時,就會發生痛風。尿酸增加,或腎臟無法完全將尿酸從體內清除。4類增加尿酸並導致痛風發作的食物或藥物,包括:4類可能導致痛風發作的食物或藥物1、貝類、肉汁、紅肉、湯和內臟肉(如肝臟)富含嘌呤。2、酒精過量。3、含糖飲料和果糖含量高的食物。4、藥物,例如:低劑量阿司匹林(因為它有助於預防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不建議痛風患者停止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利尿劑,例如:氫氯噻嗪(Esidrix,Hydro-D);Lasix用於器官移植的免疫抑製劑,例如:環孢素(Neoral、Sandimmune)、他克莫司(Prograf)。痛風及其併發症常見於男性、停經後女性和腎臟病患者。痛風與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和糖尿病有著密切關連。也有可能因為遺傳,導致家中成員多人受痛風影響。一般來說兒童少有痛風問題。採買時,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建議9個採買的食物:1、脫脂牛奶。2、低脂乳製品,像是:優格、起司。3、全穀類產品,查看營養標籤並確認其成分為全穀類,例如:全麥麵粉。4、植物油,像是:橄欖油、菜籽油、向日葵。5、蔬菜。 6、櫻桃。7、維生素C,根據研究顯示,每天補充500毫克維生素C或更高劑量,可降低男性痛風發病率。8、咖啡。9、水壺,便於隨時有容器裝水。採買時,美國關節炎基金會不建議6個採買的食物:1、紅肉、內臟肉,像是:肝臟、舌頭。2、貝類,像是:蝦、龍蝦。3、由精製碳水化合物製成,像是:白麵包、白米飯、意大利麵、糖。4、加工食品,像是:薯片、零食、冷凍食品。5、含糖飲料。6、酒精,如果有喝酒習慣,在24小時內,女性限制喝酒種類不超過一種,男性喝酒種類不超過兩種。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康普茶(Kombucha)在紅甚麼?喝康普茶有甚麼好處、功效?何時喝最恰當?水果發霉還能吃?小心潛藏疾病!營養師授採買學問:注意價格、切好水果、果汁、表皮狀況貧血未必單純缺鐵?醫:留意合併症狀小心癌症,盡速檢查才是上策!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4-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40歲男跑步、騎單車膝蓋卡卡 醫師籲關節不適及早就醫
台灣運動風氣愈來愈興盛,不少民眾熱愛路跑、自行車、登山等戶外活動,但運動傷害發生率隨之增加,退化性關節炎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有年輕化趨勢。花蓮門諾醫院骨科醫師蔡傳恩提醒,若膝蓋疼痛、關節僵硬,或爬樓梯、爬坡時覺得膝蓋無力、疼痛,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應及早就醫治療。花蓮門諾醫院骨科醫師蔡傳恩近日就收治一名熱愛運動的男性病患,幾乎每天騎腳踏車上下班,才40歲就覺得膝蓋卡卡,經注射玻尿酸後有明顯改善。蔡傳恩說,玻尿酸是一種多醣體,具有高度吸水及黏彈的特性,不僅是關節軟骨組成的一部分,也是關節腔潤滑液的主要成份之一,可以幫助關節活動順暢並降低關節軟骨間的磨損,他表示,玻尿酸早期主要用在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近年來也開始用來治療肌腱相關疾病,如肩旋轉肌腱發炎、網球肘、板機指以及阿基里斯腱發炎等,對於發炎、潤滑與止痛都有不錯療效;注射1劑,效果平均可維持半年到1年,對於輕、中度患者,可延緩退化性關節炎速度,但如果關節已嚴重磨損,效果就有限。蔡傳恩提醒,運動姿勢要正確,運動後也要給身體足夠修復時間,不能忽略保養與休息,若感到膝蓋疼痛、關節僵硬、活動時膝蓋發出「喀拉」聲音,或是爬樓梯或爬坡時感覺無力、疼痛,應及早就醫治療,否則一旦惡化,還可能必須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
-
2022-04-04 新聞.杏林.診間
從病歷彼端 走進他的生命旅程
病歷的彼端並非全然關乎科學,我們更能從這些故事學到無價的人生課程。林思偕醫師在一頁頁病歷上的振筆疾書,不輕忽「病」,更關注「人」,以詼諧、感性的文字交疊,終構築成一幅幅情感細膩的診間映畫:是荒謬劇,是溫馨情,更是行醫三十多年獨一無二的生命旅程。老人幾年以前的一個星期天,全院僅存的假日兒童門診。一位老伯遠道而來要求加號。除了急診,沒有別的診可以掛了。有點勉為其難。「這是兒科,他不知道嗎?叫他改天再來吧。」診間外頭傳來一陣爭吵聲。護理師說老人執拗,堅持不肯走。「那就看吧,請他先進來。」他拄著拐杖,步入診間,緩緩坐定。他約八十,鬍鬚盡白,看起來有點虛弱,有點喘。顫抖的手從口袋拿出證件,我得用健保卡先幫他掛號。他四十歲前的病歷大致很稀薄,西線無戰事。慢慢問題多了起來,肥胖、高血壓、關節炎……在人生的下坡路上聽到幽微的鼓聲,然後,疾病就一個堆疊在一個之上,尿毒症堆在糖尿病上;腫瘤堆在退化性疾病上……總之,我有不祥的預感。來者不善,他不會有什麼快樂結局,每翻一頁心就往下沉一點……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老伯的主訴只是最近視力有點減退,使他再也無法閱讀。那是他唯一活著的樂趣,他說。雖然有點濁重的鄉音,但他還滿元氣的。眼科醫師先前看了說是白內障,要確定心臟沒問題再幫他開刀。胸部X光和心電圖已經做了,他來找我看報告,並問我有沒有什麼可以增強心臟功能的良方。我殘存的內科知識還算管用,暫時沒什麼大礙。他那些慢性病,目前沒有立即而明顯的危險。「我希望當我活到您這個年紀時,心臟和您一樣好。」我對老伯說。原本嚴陣以待的,結果只是舉手之勞。聊開之後才知道,他的家鄉回不去了。他是國共內戰後退守台灣的老兵,孑然一身,風燭殘年。生命中無可避免的衰老與傷痕,總有難以承載的時刻。他沒有家人。他做過保全、守衛、臨時工、開過計程車。沒人在乎他的生死。他的老境,注定堪憐。說到激動處,眼眶中有淚水在打轉。幸好我沒讓他白跑一趟。老伯暫展歡顏,起身和我握手道謝。我目送他以蹣跚的步履走出診間……這老伯掛我的號,他心目中的「醫師」,是沒有科別的。而是一種更寬廣的定義。他更讓我知道,醫師幫助病人的方式不只是「診斷」和「開藥」。有時候病人要的,可能只是一個疑惑的釐清,一個訊息的確定,和對他眼前困境的一種體認和同情。單純的善念,可以越過年紀的框架,在冷漠的世代,給病人一些額外的溫暖。看診是種不設限的等待,等待被震驚,等待奇遇撞進我的生命,等我老了以後,化成美好回憶,輕叩我的腦門……折翼的鴿子我在台大精神科實習的時候,遇到的老師都溫文儒雅。他們輕聲詢問病人、傾聽病人,了解病人的身世和心情,知道他們的困惑與煩憂,幫他們抵擋哀傷,遠離恐懼。精神科病人不只什麼焦慮、失眠、憂鬱、思覺失調症……還和許多慢性病、家庭衝突、失業、貧窮糾纏不清。我喜歡老師們低頭沉思,和病人一起努力的專注和溫柔,他們是「全人醫療」的奉行者。誠然,我在精神科值班的經驗「不太優」。我到急診協助安撫狂亂的病人,常常不得要領,反而更激怒病人,只好「來硬的」。我得設法約束病人,為他打上一針鎮靜劑,於是變得跟警衛很熟。後悔沒去上一些「醫護人員格鬥訓練班」的課。或者三更半夜起來陪失眠的病人聊天打牌。他們會隨時變換遊戲規則,動不動就「冰的」(翻桌)……這還不打緊。有一次跟門診,一位身材魁梧的病人悶不吭聲走進來,主治醫師溫柔解釋病情,言語間並沒有任何衝突,只是教病人回去要按時吃藥。沒想到病人前一秒還和顏悅色,竟冷不防出重重一拳揍在醫師的臉上。老師的眼鏡掉在地上。鏡片,連同我想當精神科醫師的夢,一起碎了……然而,我在精神科的回憶不全是灰色的。我在日間病房遇到一個女大學生,未滿二十,美麗而清秀。她反覆住院很多次。媽媽說她會拿剪刀往身上刺,身上傷痕累累,和她臉上富親和力的微笑絕不相稱。與她面談,每天約莫半小時。長她幾歲的我,會講些生活經驗,讀書、打球什麼的,俗爛的反敗為勝故事,試圖把她拉回正常。她聽得入神,聽完繼續找尖的東西刺自己。她是如此脆弱絕望,像折翼的鴿子掉落在車道上,沒有未來。後來我因實習期滿而離開,她的消息也隨之離散。幾年後,她在醫院走道竟認出我。她看起來神清氣爽,已走出憂鬱的幽谷。「嗨!林醫師。你還打桌球嗎?我還記得你告訴我如何打贏一個難纏的對手呢!」她結婚了,有一個和樂的家,先生很疼她。那隻受傷的鴿子又展翅飛翔了。
-
2022-04-0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營養師:影響肥胖的因子有7種,教你從BMI檢測自己的健康狀況
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仍然持續中,這段時間以來疫苗接種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都關注的議題,「打了究竟有沒有效?」、「打了會增加什麼風險」之類的問題便是大家最為好奇的。先前就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肥胖者不僅較健康人更容易罹患新冠肺炎,且演變成重症以及不良的預後機率也更高。日前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也提醒,肥胖、內臟脂肪過高者,打疫苗的效果可能會打折扣,這也讓大家開始擔心自己是否也是肥胖的體位而影響疫苗的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大眾正視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體重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為45.4%,雖然上升的趨勢較前幾年已有趨緩,但比例仍在增加中,代表「肥胖」已經是我們必須好好正視與面對的問題。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認識一下什麼是肥胖?肥胖又會造成哪些問題呢?以及教你一些小撇步讓控制體重不再是難事喔!肥胖的定義首先我們要認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WHO建議使用BMI來衡量肥胖的程度。BMI的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下表列出由BMI分類各種體位,在台灣,BMI介於24~27 kg/m2被定義為體重過重,27 kg/m2以上則為肥胖。範例:身高170公分,體重60公斤的人計算BMI計算:BMI=60/1.72 =20.76 (kg/m2)另外,我們也可以使用以下這些方法,來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 體脂肪率體脂肪重量占身體總重的百分比,男性的正常體脂肪率為15~25%,女性則為20~30%,超過這個範圍就算是肥胖喔!• 腰圍衛福部定義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80公分者為腰圍過大,意指腹部脂肪過多,罹患代謝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會變高喔!• 腰臀比腰臀比是由腰圍除以臀圍計算得來的,這個數值更能夠初步的看出脂肪分佈的位置,因此近年來腰臀比也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當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時就算是異常喔! 肥胖的種類常見的肥胖依照脂肪分佈的部位不同有三種類型,而不同類型在減重時要著重的地方也不同喔!• 蘋果型蘋果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及腰部,主要為上半身的位置,體型就像是一顆蘋果一樣,通常男性肥胖屬於這個類型。蘋果型肥胖因為脂肪常分佈於內臟,因而容易提高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減重時應著重在「飲食控制」會更加容易喔!• 梨型梨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臀部及大腿等下半身的位置,因體型類似一顆西洋梨而得名,通常女性肥胖屬於這種類型。梨型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雖不像蘋果型一樣高,但風險相較於一般人仍是比較大的,且仍會增加雙腿的負擔因此容易有靜脈屈張、關節相關的問題。而這類型的肥胖主要需要對抗「頑固脂肪」所以不容易減重,建議除了飲食控制外,最好著重在下半身的肌力訓練才更有效果喔!• 沙漏型沙漏型肥胖是蘋果型與梨型的綜合,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女性身上。通常是本來就有梨型肥胖,停經後因為少了雌激素的保護,囤積脂肪的速度更快,造成上下半身都胖的狀況,內臟脂肪也增加,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了!沙漏型肥胖者減重時建議飲食控制與肌力訓練等運動並行,會有更好的效果呦! 影響肥胖的因子造成肥胖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有些不單單只是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可能還跟生活習慣、疾病…等等其他的原因有關係。在執行減重之前,一定要先知道造成自己肥胖的真正原因有什麼,才能正確的減重喔!• 遺傳參與人體體重調節的基因與神經因素很多都是受遺傳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會有「一家人都胖」的現象產生,當然這一部份也跟共同的生活習慣及環境相關,但遺傳也是決定肥胖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喔!• 飲食習慣經常過度飽食、三餐不定時、宵夜習慣、經常外食、偏食等等不佳的飲食習慣,常常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營養不均,也容易造成內分泌或神經失調,進而導致肥胖喔!• 活動量(運動)活動量多寡是決定每天熱量消耗的一大因素,在同樣的飲食攝取下,久坐不動的人熱量消耗低,容易造成熱量盈餘,體重也會上升喔!另外,運動有助於增加肌肉量,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讓每天消耗的熱量更提高喔!• 睡眠習慣睡眠時間不足會影響飢餓以及食慾的內分泌調節,晝夜顛倒或是習慣晚睡也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造成脂肪堆積進而導致肥胖喔!• 疾病有許多內分泌或代謝相關的疾病都會造成肥胖,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等等,必需先改善疾病的狀況才有機會改善肥胖的問題。• 藥物有些藥物可能會影響體內的代謝系統而造成肥胖,例如:部分糖尿病藥物、類固醇等等。• 心理因素情緒及壓力因為容易影響內分泌以及個人行為,在失調的狀況下容易會導致肥胖。 肥胖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結果,其中就有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肥胖確實造成了許多健康上的不良影響,WHO也提出了肥胖可能會提高罹患以下疾病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主要為心臟病及中風)• 糖尿病• 肌肉骨骼疾病(特別是骨性關節炎)• 部分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肝癌、前列腺癌等等)而除了上述這些疾病之外,由於肥胖會導致體內代謝異常,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健康問題,因此肥胖還有許多「併發症」,包括我們常說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是近幾年很常聽見的「代謝症候群」,這些疾病除了跟生活型態相關,其實也都跟肥胖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有許多研究都證實,肥胖者只要能夠減輕5%~10%的體重(例如90公斤的人,減少5公斤),就能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也減少上述這些風險喔!此外,除了生理上的問題,肥胖可能也會導致心理上的影響,由於出現肥胖的年齡層已經越來越低,在心智都未發展成熟的孩童階段,體重過重以及肥胖的孩子可能會要承受許多同儕間歧視的眼光,甚至是到了成年後進入社會,仍有許多人因為身材問題而飽受冷嘲熱諷。種種原因讓肥胖防治成為現今非常重要的課題。 減重小撇步-成功不再是難事相信嘗試過的人一定知道,減重必需非常有恆心毅力才能成功,除此之外還須具備正確的觀念,才能「健康的瘦」。許多人往往因為沒辦法堅持下去而放棄,導致體重一直停在原地甚至復胖,這邊就來教大家一些減重小撇步,讓你的減重之路不再看不到終點喔!1.設定「可以達成」的目標及合理的速度,每週以減輕0.5~1公斤為原則較適當,並將目標階段化,達成一個階段就可以給自己一些小獎勵,提高堅持下去的動力。2.選擇適當且自己有興趣的運動,除了能夠事半功倍之外也要能持之以恆3.訂定「能夠執行的」飲食、運動計畫,太高難度或短時間內大幅度改變的計畫很容易造成執行上的困難導致失敗4.尋求專業的醫師及營養師協助制訂減重計畫及菜單,並詳細紀錄每日的飲食及運動狀況,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偏方5.食用保健食品須選擇正確且經過認證的6.飲食相關: ✓ 三餐定時定量,且不偏重任何一餐,避免宵夜及點心 ✓ 細嚼慢嚥,增加進食的時長(最好超過20分鐘) ✓ 用餐順序可以將湯、蔬菜及水果往前擺 ✓ 學習拒絕親友遞來的非計畫內食物7.在可能過度進食的時間計劃做點別的事、培養新的興趣,轉移注意力8.保持良好的心情,並避免利用進食來抒發情緒9.充足睡眠,每天睡滿7小時10.同居者、親友間的支持及肯定很重要 看完這篇文章後有沒有更認識肥胖了呢?將自己的身體保持在最好的狀態才能讓疫苗發會最好的效果喔!如果你正在被體重問題所困擾著,也可以來看看我們前面的文章:想減重?各種常見減重飲食方式,你了解多少? 由營養師帶你認識不同的減重飲食,再來搭配上面這些小撇步,一起來戰勝肥胖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