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搜尋
關節炎
共找到
855
筆 文章
-
-
2024-11-03 醫療.百病漫談
慢性發炎檢測有用嗎?該不該定期進行發炎檢測?專家曝實情
慢性發炎導致疾病-商機篇哈佛大學在2022-3-29發表Should you be tested for inflammation?(您應該接受發炎檢查嗎?)。作者是Robert H. Shmerling醫生,哈佛醫學院風濕病科臨床主任。長期發炎會導致慢性疾病和死亡,但如果您只是依賴頭條新聞來獲取健康信息,您可能會認為消除炎症可以消除心血管疾病、癌症、失智症,甚至可能消除衰老。不幸的是,事實並非如此。儘管如此,近年來我們對慢性發炎如何損害健康的了解已經大大加深。有了這種認識,就出現了三個常見問題:我是否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患有發炎?我怎樣才能知道我是否患有發炎?有發炎的檢測嗎?發炎的檢測醫療保健使用許多發炎檢測。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測試無法區分急性發炎(可能因感冒、肺炎或受傷而發生)和更具破壞性的慢性發炎(可能伴隨糖尿病、肥胖或自體免疫疾病等)。以下是四種最常見的發炎檢測:1.紅血球沉降速率(ESR)。此測試測量紅血球沉降到垂直血液管底部的速度。當發炎存在時,紅血球下降得更快,因為血液中蛋白質含量較高,使這些細胞聚集在一起。雖然會因實驗室而異,但正常值通常在 20 毫米/小時以下,而超過 100 毫米/小時則是相當高。2.C反應蛋白(CRP)。當發炎存在時,肝臟中產生的這種蛋白質往往會升高。正常值是小於3mg/L。超過 3 mg/L 的數值通常用於識別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但全身性發炎可使 CRP 升至 100 mg/L 或更高。3.鐵蛋白。這是一种血液蛋白質,反映了體內儲存的鐵質。最常用於評估貧血者是否缺鐵,在這種情況下鐵蛋白水平較低。或者,如果體內鐵過多,鐵蛋白水平可能會很高。但當存在發炎時,鐵蛋白水平也會升高。典型的正常範圍是 20 至 200 mcg/L。4.纖維蛋白原。雖然這種蛋白質檢測最常被用來評估凝血系統的狀態,但當存在發炎時,其水平往往會上升。正常的纖維蛋白原值為 200 至 400 mg/dL。發炎檢測有用嗎?在某些情況下,測量發炎可能非常有幫助。診斷炎症狀況。其中一個例子是一種稱為巨細胞動脈炎的罕見疾病,其ESR 幾乎總是升高。如果新出現的嚴重頭痛和下顎疼痛等症狀表明一個人可能患有這種疾病,那麼上升的ESR就可增加對這種疾病可能性的診斷。監測發炎狀況。例如,當某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時,ESR 或 CRP(或兩種測試)有助於確定疾病的活躍程度以及治療的效果如何。這些測試都不是完美的。有時會出現假陰性,有時會出現假陽性。您應該定期進行發炎檢測嗎?目前,發炎檢測並不是所有成年人常規醫療照護的一部分,專家指南也不建議這樣做。就我所知,只有一個團體在沒有特定原因的情況下會建議對所有人進行常規發炎檢測,那就是,直接向消費者出售發炎檢測的公司。發炎可能是無聲無息的——那為什麼不進行測試呢?確實,慢性發炎可能不會引起特定症狀。但是,對許多疾病而言,常規的篩檢是比炎症檢測來得更有幫助。例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丙型肝炎及其他慢性感染、自體免疫疾病。大多數這些病症的標準醫學評估不需要進行發炎測試。如果您確實患有這些病症之一,您的醫療團隊可以推薦正確的治療方法。總結發炎測試在醫學評估和監測某些健康狀況(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中佔有一席之地。但作為常規測試,它顯然沒有幫助。更好的方法是養成健康的習慣並接受常規醫療護理,以識別和治療導致有害的發炎。版主總結:儘管慢性發炎的確是跟某些疾病有關,但如果您因為擔心發炎而私自購買檢測方案(例如Zoe這家公司的「個人化營養計劃」),那您就只會是詐騙的受害者。真正重要的是,要用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來降低發炎的風險。原文:慢性發炎導致疾病-醫療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9 焦點.健康知識+
每天都在做的1習慣讓身體發炎又助長癌細胞!醫師:一小時等於抽一根菸
每個人身體裡都有癌症因子,但因著不同飲食、生活、運動、壓力各方面發展,有些人會得、有些人則不會。據研究發現,癌症的發生只有1成是基因,而有9成是生活飲食造成;也就是說,癌症是你養出來的!人體自帶癌細胞日前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指出,人體每天都會產生一些癌細胞,但會不會發出來,就看你保養得如何。飲食生活習慣不對、免疫力低下,身體的癌細胞就會變成腫瘤。節目中列出大眾常無形中踩雷的「十大壞習慣」,包括吃太甜太鹹、喜歡加工紅肉、睡覺不關燈、不喜歡刷牙漱口……等。其中「久坐不動」,看似沒什麼,對身體的傷害卻很大。劉博仁表示,澳洲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久坐一小時,就相當於抽一根菸!」一堆常久坐的上班族、家庭主婦根本躺著中槍。「久坐不動」罹癌機率升醫師解釋,我們坐的地方、下盤整個血液循環是變慢的,從骨盆腔、腹腔到下肢循環,靜脈會容易擴張,並堆積乳酸;而乳酸是非常酸的一個代謝物質,將刺激癌細胞生長。「久坐不動」也非常容易累積自由基,針對這些久坐族去抽血測自由基和發炎指標,數值都非常高,而「自由基高」、「發炎指數高」都與癌細胞息息相關!劉博仁提醒,所以真的建議不要坐太久,上班不時起來活動之外,下班也可以多去運動。5種防癌食物這樣吃除了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從飲食著手也很重要,節目中提到「5大超級防癌食物」:包括十字花科蔬菜、大蒜、菇類、魚和好油脂。1.十字花科蔬菜:白色或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大小白菜或青江菜、白蘿蔔等,內含「蘿蔔硫素」與「異硫氰酸鹽」,能有效促進肝臟的解毒效率;像是吃太多的塑化劑,它就會代謝快一點。其中番茄雖不算十字花科蔬菜,但其中茄紅素對口腔黏膜、攝護腺的癌症預防有較好的效果,建議多用油拌炒,將茄紅素溶出來,身體會比較容易吸收。2.大蒜:蒜中含有「蒜素Allicin」,是一種含硫化合物,有研究發現,愛吃蒜的人大腸息肉會比較少、降低部分大腸癌的機會,但建議食用生大蒜,經過烹飪過程蒜素會被破壞。3.菇類:各種蕈菇類中都有「多醣體」,在腸子中能調節淋巴的免疫,對抗癌有幫助。菇類還含有「D2」,也稱為麥角固醇,吃到體內會慢慢轉化為維生素D,也有抗癌成分。國外也有研究發現,常吃菇類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會下降,所以整體菇類對提升人體免疫力是有好處的。但有自體免疫疾病,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民眾注意勿食用過量。4.魚類:以中小型的深海魚類為主,魚肉中含有抗癌成分EPA、還有DHA兩種油脂,能促進人體吸收Omega 3脂肪酸,對於抗癌、腦力與眼力保護有顯著效果。其中,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有較好的的Omega 3脂肪酸;國外有研究表示,若一周吃3次魚,能有效降低心肌梗塞、心悸或心律不整等疾病的罹患率。5.好油脂:這裡指的是不飽和油脂Omega 3、6、9。Omega 3除前述的魚油有EPA、DHA,吃素的人也可攝取紫蘇油、亞麻仁籽油,都含有不錯的Omega 3脂肪酸。Omega 9則像橄欖油(70%出頭)、苦茶油(83%)、酪梨油(53%),內含的「油酸」成分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從養生抗老角度來看,適合用於烹飪。但建議烹飪盡量不要大火快炒,溫度過高會破壞油脂中好的成分,可使用「油水炒」,也就是將青菜川燙過後,再放入鍋中、加入油脂中小火拌炒。看到這裡,小編要起來動一動了!記住,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吃對身體有益的食物,都能減少癌細胞的生成。尤其上班族和婆婆媽媽們,大家都要平安健康。※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這「習慣」對健康傷害極大!一小時相當於抽一根菸,並可能刺激癌細胞生長
-
2024-10-23 養生.聰明飲食
「長壽果」花生營養價值高 但專家提醒有3個注意事項需當心
花生由於營養價值高,對健康有益,又被稱為「長壽果」,花生的市場規模超過 900億美元,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堅果之一;濃郁的香氣,烘焙後脆爽的口感都是花生受人們喜愛的原因。史丹福健康照護中心(Stanford Health Care)營養師麥克里蘭(Abbie McLellan)表示,花生可以生吃、烤、炒或煮的多樣性及獨特風味,使其成為生活中常用的食材,包括烘焙食物、湯、沙拉、亞洲料理、糖果,還有花生油、花生醬等。被視為堅果的花生其實是豆科植物,生長在熱帶雨亞熱帶地區,中國、印度和奈及利亞是全世界花生最大的生產國;美國每年生產超過60億磅花生,約佔全球花生總產量5%,其中大部分來自喬治亞州。據全國花生委員會(National Peanut Board)的資料,花生在19世紀後期開始流行,當時棒球比賽、馬戲團的小販都有販售;現在,花生仍是全美各地棒球比賽和各種表演的主要零食,也是餐廳、速食連鎖店德州客棧牛排館(Texas Roadhouse)和Five Guys頗受顧客喜愛的免費贈品。無論在哪吃到花生,它們都對健康有益。美國農業部資料指出,一杯花生含有近7毫克鐵、134毫克鈣、245毫克鎂、549毫克磷與高達1030毫克鉀;這些營養素可強化免疫系統、皮膚、眼睛、骨骼、心臟健康。營養學家塔瑪吉(Katherine Tallmadge)表示,花生除了含有必要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外,對健康的益處還與大量的植化素有關。植化素是一種化學成分,在預防慢性疾病上扮演重要角色。此外,一杯花生還含有超過37克蛋白質,對能量和肌肉的維持、修復與生長大有助益;相同分量的花生還含有超過12克膳食纖維,對消化道健康與控制血糖十分關鍵。而每杯花生含有17毫克菸鹼酸,比其他任何堅果都高。這種維生素B群有助支持消化系統與神經系統,也與減少關節炎疼痛有關。麥克里蘭表示,花生還提供健康的不飽和脂肪,如Omega-3與Omega-9脂肪酸,有益心臟健康。塔瑪吉說,花生含有的輔酶Q10是強大的抗氧化劑,可保護心臟免受損傷。花生的好處比多數人想像的還要多,但以下是避免食用過量的3個原因。首先,一杯花生含有800多卡路里與72克脂肪,若過量食用,不利於健康的體重管理。塔瑪吉指出,許多堅果對會過敏的人造成問題,而花生過敏可能致命。此外,各種花生食品也含有潛在的有害添加成分,麥克里蘭說,吃加鹽的花生很容易便超過每日建議的鈉攝取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0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保命防跌可以這樣做
最近名嘴張友驊不幸跌倒病故,引起大家對老人跌倒問題的關注。事實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高齡者會經歷一次或多次跌倒事件,而這些跌倒事故輕者可能皮肉流血,重者可能導致骨折、頭部受傷,甚至死亡。如何預防老人跌倒是非常重要的議題。老年人為什麼容易跌倒?這涉及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多方面因素。以生理狀況而言,隨著年齡增長,長者的肌力、平衡感和反應能力逐漸下降,若同時有骨質疏鬆、關節炎和視力減退等問題,更進一步增加跌倒風險。尤其是下肢肌力減弱會使站立或行走難以保持平衡,失去重心。另外,許多高齡者患有三高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平衡能力或導致眩暈。此外,某些藥物,特別是鎮靜劑、降壓藥和抗抑鬱藥,可能會引起副作用,影響意識或肢體協調,亦會增加跌倒的風險。從心理層面而言,曾經有過跌倒經驗會讓老年人產生「跌倒恐懼」心理,為了避免再次發生跌倒而減少身體活動,如此一來反而進一步削弱體能與平衡能力,形成惡性循環。生活場域的不安全也會增加老人跌倒的機。如何做好防跌保護呢?建議可以從個人穿著、家居及公共空間的改善著手。以鞋子為例,很多高齡者在浴室跌倒,一雙有良好防滑效果的拖鞋便能防止老人因地面溼滑而跌倒。外出時應選擇合腳、防滑的鞋子,避免穿著過高的鞋跟或容易磨損的平底拖鞋,以確保行走時的穩定性。為防止頭部及髖關節因跌倒而骨折受傷,現在也有廠商研發出具吸收撞擊緩衝材的頭部物保護帽,及可自動彈出保護氣囊的防摔背心。對於行動不便或平衡感較差的老人,則建議適當使用助行器、拐杖、助步車等,有效減少跌倒風險。根據國健署統計,長者跌倒受傷地點52%發生在室內,家居環境的防跌措施不容忽視。以浴室而言,除了浴缸或淋浴空間的防滑墊,也可考慮用透明防滑劑施作在整個浴室。另外,為防止老人從馬桶起身或久站不穩,浴廁也必需安裝適當的扶手。居室空間可能有一些段差或階梯,可考慮設置斜坡板以減少絆倒風險。社區公共空間的設計和改善也對防跌至關重要。社區內道路和建築應設無障礙通道,並盡可能減少騎樓或樓梯間的雜物堆積。在城市規畫上應考慮多設置公共座椅,讓老年人在感到疲憊時有地方可以坐下,避免因體力不支而跌倒。科技進步則為預防老年人跌倒提供了更多創新的解決方案,如跌倒自動偵測系統,可在老人跌倒時自動通知相關人,以確保老年人在跌倒後能得到及時幫助。智能燈光系統、語音控制設備等智能家居技術則可以自動調整光線、檢測異常動作,甚至在老人跌倒後自動報警。也有科技公司正在開發針對老年人的虛擬實境(VR)訓練系統,這些系統可以通過模擬不同場景,幫助老年人提高平衡感和反應速度,進一步預防跌倒。老人跌倒問題是全球性挑戰,防跌不僅需要個人和家庭的關注,更需要社會和科技的全面介入。通過改善個人穿著、家居環境及社區設施,並結合科技的應用,可以顯著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風險,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安全感。關心老年人的安全,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承擔的責任。
-
2024-10-17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最愛問【疫苗接種】媽媽是帶狀皰疹的高風險群,哪裡可以打帶狀皰疹疫苗、諮詢疫苗資訊呢?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陳宥達帶狀皰疹就是俗稱的皮蛇,我們小時候感染的水痘復原後,病毒會潛伏於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年紀大、有慢性疾病、有帶狀皰疹家族史、經常疲勞壓力大、曾確診Covid-19的族群之情況時,潛在病毒會再活化機會變大,皮膚出現皰疹樣的水皰,沿著身體單側或一條帶狀區域分佈。急性期的疼痛,可能比生小孩還痛,慢性期的疼痛會比類風溼性關節炎還痛。舊款的帶狀疱疹疫苗效果並不太好,施打後五年可能只剩3成保護力,且因為是活性減毒疫苗,所以免疫力低下的民眾,並不建議施打。近兩三年出現新款非活性重組疫苗,不但相對安全,且免疫力較差的民眾也可以施打,必須施打兩劑,間隔2-6個月,通常10年後的保護力還高達89%,會建議18歲以上免疫不全或免疫低下,以及50歲以上民眾,可以至有家醫科、內科的醫療院所進行施打。【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15 養生.聰明飲食
40歲男酷愛火鍋把膝蓋吃壞!雙膝關節「一塌糊塗」近五年無法走路
季節進入秋冬,天氣一涼許多人就會想吃火鍋,但大啖美食的同時也要留意自身健康狀況,當心不忌口讓身體部位產生永久性的傷害。陸媒報導,重慶一名40多歲男子酷愛吃火鍋竟然把膝蓋吃壞,外科醫師介紹近日來看診的一個病例,這名中年男罹患痛風20年,愛吃火鍋又不忌口,一直忽視症狀沒有積極治療,前來就醫時關節已處於完全脫位狀態,雙膝病變嚴重已四、五年無法行走,醫生看了X光片驚呼簡直「一塌糊塗」。經過膝關節置換手術,男子膝蓋活動基本已恢復正常。醫生提醒罹患痛風的病人一定要注意飲食,火鍋、燒烤、啤酒等對尿酸有影響的飲食要盡量避免。痛風成因營養師王姝穎表示,痛風發生的原因為普林(purine)代謝異常,體內長期尿酸過高,引起「高尿酸血症」,久了之後,尿酸鹽在關節處沉積形成結晶,引起發炎疼痛。若未及時治療及控制飲食、生活作息,會引發急性或慢性的痛風關節炎,而痛風一旦發作,終身都會受到影響。痛風飲食掌握「三不一多」王姝穎表示「忌口」是痛風患者的飲食原則,掌握「三不一多」口訣:不要喝湯、不要喝酒、不喝含糖飲料、多喝白開水。喝酒會阻礙尿酸排泄,而甲殼類、貝類的普林含量很高,若是食用海鮮火鍋,特別是煮火鍋的湯含有大量肉類與海鮮,喝多了會增加痛風危險。另外含有果糖的飲料也會增加尿酸濃度,也容易誘發痛風發作。王姝穎建議,每天至少喝2000㏄的水,多攝取全穀雜糧類、蔬菜水果,有助於排出尿酸;牛肉、豬肉、羊肉屬於高普林食物,不妨改為多食用豆類、豆腐、豆漿等植物性蛋白質食物。
-
2024-10-13 醫療.百病漫談
結石、痛風、神經痛,哪個「痛死人」的疾病最痛?如何避免疼痛發作?
三叉神經痛|像被刀割 疼痛指數高達10分「三叉神經痛患者會痛到無法講話!」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新曜表示,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像是被刀割或是被電到的感覺,雖然來得快去得快,但是疼痛指數可能高達9至10分,甚至手摸到、被風吹到都會劇痛,痛到無法講話。三叉神經是由腦部延伸到額頭、顴骨、下巴,由於神經位置靠近牙齒,常被誤以為是牙痛。有時候會請病人先去牙科檢查,排除牙齒問題後,再回到神經外科處理。林新曜說,三叉神經痛多數是因為腦部血管壓迫到神經,但仍有少數是因為腫瘤壓迫而導致,就必須處理腫瘤問題,得釐清疼痛原因。若為血管壓迫導致的典型三叉神經痛,林新曜表示,在發作之前很難預測,原則上會先使用藥物治療,如止痛藥或是抗癲癇藥物,而常用特效藥物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容易導致過敏,因此需要搭配做HLA-B1502基因檢測。由於疼痛表現是周期性,藥物也必須搭配使用。若藥物無法改善疼痛,則會執行開顱手術,透過在腦幹旁邊放墊片避免神經受壓迫。林新曜說,現在也有加馬刀照射減緩疼痛,或以微創手術阻斷神經,也是避免開顱手術的治療方式,但是由於復發率較高,開顱手術仍是效益較高的治療選擇。膽結石疼痛|常在吃完油膩大餐後發生膽結石可能卡在膽管造成暫時性阻塞,也可能讓整個膽囊發炎,變成持續性膽囊發炎。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賴宏飛指出,最常見吃大餐後因為食物油膩造成肚子絞痛,可能持續30分鐘至1小時,疼痛感會從右上腹部往肩膀、背部延伸,同時伴隨噁心、想吐、盜汗。膽結石分成膽固醇結石以及色素結石。賴宏飛表示,患者約有七成是膽固醇結石,當膽固醇攝取過量、超過飽和,可能會產生結石;色素結石則分為黑色素結石跟棕色素結石,與溶血反應跟膽道感染有關。賴宏飛表示,八成膽結石患者沒有症狀,如果因為健檢發現膽結石,但沒有特殊症狀,會建議持續觀察、追蹤,並不需要治療。若有合併其他症狀、疼痛則會考慮用藥物溶解石頭,或是手術處理,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把膽囊拿掉等。賴宏飛說,若手術僅拿掉膽結石,容易復發,因此通常會將膽囊取出。膽囊為儲存膽汁處,拿掉膽囊後,肝臟仍會製造膽汁,但因為缺乏儲存處,手術後一、兩個月容易出現軟便、拉肚子等症狀,但身體會慢慢適應。膽結石危險因子包含肥胖、懷孕、年紀超過40歲、特殊基因等。賴宏飛建議,民眾可以透過健康飲食,避免高油、多吃高纖食物預防。泌尿道結石|結石往下掉 疼痛從背蔓延到下腹泌尿道結石疼痛難耐,疼痛感會從後背、後腰一路延伸到下腹部,同時伴隨噁心、嘔吐、血尿等。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李致樵說,腎結石通常不會痛,要等到石頭掉落到輸尿管時才會開始疼痛,疼痛為間歇性,輸尿管收縮時才痛,若結石未排出,疼痛不會改善。當泌尿道結石出現疼痛,李致樵表示,如果是小顆的結石,會請病患多喝水並配合藥物治療。每天要喝水3000c.c.,並且配合跳繩等運動,同時也搭配口服止痛藥、抗痙攣藥物,結石約一至兩個禮拜可以排出。然而,少數難以靠口服藥緩解疼痛的患者,可能需要到急診打止痛針,如果仍壓不住疼痛,就必須安排緊急手術。若為超過0.5公分的較大顆結石,就需要靠體外震波、內視鏡等手術處理。李致樵說,約六至七成患者可靠體外震波處理,有些患者得用到內視鏡,則需要搭配麻醉。結石與先天基因、後天飲食、生活習慣有關。李致樵表示,若發生過結石或有家族史,每天應該喝3公升以上的液體,最好以白開水為主,夏天容易流汗,需要喝更多水,同時排尿量應達2公升,並且應清澈、無色。飲食則要多吃蔬果,避免草酸、磷酸、普林類食物,如內臟、海鮮、高湯等,另外也要避免攝取過多動物性蛋白跟鹽分。但李致樵提醒,如果從來沒有發生過結石,或是沒有家族史的民眾,不需要特別改變飲食。癌症疼痛不處理|影響存活期和生活品質癌症疼痛雖不至於立即威脅生命,但有研究顯示,不處理疼痛可能會讓存活時間縮短。高聖欽說,四成癌症患者會面臨疼痛,三成更是中重度疼痛,原因是癌症腫瘤侵犯組織造成不適。然而,外科手術切除、化療、免疫治療等是治療癌症不可或缺項目,但是過程耗時,疼痛無法立刻緩解,或是患者處於癌症後期難以做積極治療,因此疼痛控制相當重要。高聖欽表示,第一線治療為選擇口服止痛藥物,輕中度疼痛使用一般的消炎止痛藥就可以控制。然而,中重度疼痛則可能需要鴉片類藥物(如嗎啡),但可能會面臨噁心、嘔吐、嗜睡、便祕等副作用,衛教上需要特別說明。若患者無法口服,也可使用口腔黏膜的口頰片,或是注射類藥物。然而,約有兩成病人因為藥物副作用強大,或是效果不好,會採取兩大類介入性疼痛治療。高聖欽指出,第一是局部疼痛的神經破壞、神經阻斷,類似剪斷電話線,把疼痛訊號傳遞到大腦的途徑截斷,讓人無法感受到疼痛,但並非所有部位適用。第二種是從脊椎椎管給予嗎啡類止痛藥,但是侵入性高。若病人餘命預估超過3個月,會採永久性置放,將幫浦埋放皮下,減少感染風險等;若是平均餘命較短,會使用導管連結體外機器。帶狀疹後神經痛|免疫力低下族群要小心「抽痛、像電流流過、麻麻的、穿衣服也會痛……」馬偕紀念醫院麻醉科資深主治醫師高聖欽表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表現多樣,會影響生活品質、睡眠、工作等,疼痛程度因人而異。感染水痘病毒後,體內神經仍會殘留病毒,但是平時受到免疫力壓制,一旦免疫力降低時就會發作。因為疱疹沿著神經分布,發作時會呈現帶狀,並且伴隨疼痛、異物感。高聖欽說,一般而言,發作後隨著疱疹癒合,約一至兩周就會痊癒,不用過度擔心。可使用抗病毒藥物縮短病程,搭配止痛藥治療。然而,帶狀疱疹可能會演變成長期神經痛,特別是免疫力差、年紀大、癌症患者、服用類固醇等族群,或是疱疹分布在眼眶、額頭附近者。高聖欽表示,如果一般止痛藥效果不彰,則需要使用針對神經痛的藥物,可以減少變成慢性疼痛的機會。若藥物效果有限,就要考慮侵入性治療,如打類固醇搭配局部麻醉藥物、脊椎神經刺激器。他提醒,現在帶狀疱疹已經有疫苗,雖然健保尚未給付,但高風險族群建議接種,可以降低變成長期神經痛的機率。痛風急性發作|止痛藥、秋水仙素縮短病程痛風患者形容,痛風發作時「連風吹過都會痛」。痛風發生在關節,如腳踝、腳趾、手肘、膝蓋等處,外觀腫大,有時肉眼可見,最常見的部位在大拇趾第一關節處。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偉哲表示,痛風關節炎是關節腔的組織液產生尿酸結晶,誘發發炎反應。然而,關節痛不一定是痛風,需要進一步區分,如抽血檢驗尿酸濃度。血液中尿酸濃度高,跟飲食、生活狀態、飲食有關。有時檢驗數值中,血液尿酸濃度高(男性超過13mg/dl、女性超過11mg/dl),但痛風並沒有發作,只要調整生活習慣即可,如少吃高普林食物、少喝酒,多喝水。然而,痛發一旦發作,患者處於急性期,此時止痛藥角色至關重要。陳偉哲說,這時候通常會給予消炎止痛藥以及秋水仙素,用來縮短病程,而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避免濃度波動引起發炎。如果痛風發作較為頻繁(一年超過兩次),要把患者尿酸濃度控制在6mg/dl以下時,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2 醫療.骨科.復健
妻夫木聰飽受五十肩困擾 醫揪「1症狀」示警:2周內應立即就醫
43歲日本男星妻夫木聰,近期大方招認已經衰老,不只記憶力明顯退化,還飽受五十肩困擾,日前出席記者會時稱「右手舉起來就很痛。」北醫附醫復健科專任主治醫師康峻宏說,43歲有五十肩並非新聞,有20歲就罹患五十肩的病例。多數患者都拖到手已難以伸展或伸展時會痛才就醫,他提醒,預防五十肩或防堵惡化,伸展運動極為重要,如果肩膀卡卡休息超過2周未改善,就應就醫。康峻宏說,五十肩並非是50歲才會得到的疾病,50歲是疾病發生高峰期,五十肩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原發性導致的原因不明,恐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次發性多與動作錯誤、運動傷害,讓肩關節長期處於發炎引起。通常原發性五十肩的患者年紀較輕,次發性患者多落在50歲前後出現明顯症狀。五十肩的正式名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肩關節囊長期發炎導致周邊組織沾黏,當關節過於伸展時就會疼痛。導致肩關節囊發炎的原因,第一種是運動傷害,如肩關節夾擠,肩峰下的棘上肌與二頭肌的肌腱、肩峰下滑囊和關節唇被夾擠所產生的肩膀疼痛,會導致肩關節夾擠的運動,如打網球、游自由式、向上舉重,這類肩膀會快速旋轉的動作都可能造成夾擠,長期夾擠,讓肩關節受傷發炎,就會引發五十肩。第二種是肌肉時常拉傷,像做家事勞務的家庭主婦、長時間寫板書的老師、塗抹水泥的工人等,都會時常因為舉手等動作,造成肩頸肌肉拉傷,導致肩關節囊發炎。避免運動或是職業傷害引起的五十肩,康峻宏提醒,一定要保持適當的柔軟度,肌肉伸展運動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人類多數執行的事物,都是在人體「前方」執行,因此身體前方的肌肉多數都偏向緊繃,如胸大肌、三頭肌,建議平時要做向後的伸展,並強化後背肌群,如後上背的肌肉,降低運動或是工作時關節炎發生的機會。如果不幸罹患五十肩,透過復健也能獲得改善的效果,如果五十肩引起的輻射疼痛等,可透過注射止痛藥等獲得改善。他提醒,多數患者都是等到手已經舉不起來才就醫,患者常會因為「太痛」不願復健,也讓五十肩惡化,為避免類似事情發生,平時肩膀卡卡,且覺得疼痛不適,自行休息1到2周仍未改善,應立即就醫,及早治療愈可以避免發炎引起的後續沾黏。
-
2024-10-09 醫療.精神.身心
年紀越大睡得越少?專家告訴你真正需要的睡眠時間及如何睡好
關於老年有許多誤解,其中一項便跟睡眠有關:與年輕時候相比,只需比較少的睡眠時間,但是真的嗎?事實上,65歲以上的人應該與年輕人有相同的睡眠量,也就是7到9個小時的睡眠。為何有說法認為年老需要的睡眠比較少?原因可能跟年齡增長,睡眠方式發生變化有關,睡眠往往變得更淺、更片段化,這意味著年長者在夜間醒來的次數更多。專家指出,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生理時鐘的自然變化、某些藥物或關節炎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健康狀況造成的。為何持續的睡眠對健康老化很重要?良好的睡眠有助於年長者的記憶力、情緒和整體健康。專家表示,它支持心臟健康,增強免疫系統,並保有足夠能量。休息良好的人也不太可能跌倒或發生事故,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和協調性得到改善。除此之外,睡眠也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調節情緒、改善認知功能並增強情緒恢復能力。根據美國國家老化委員會的資料,睡眠不足可能導致以下問題:.每晚睡眠少於六小時與失智症有關。.睡眠問題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睡眠品質顯著影響心臟衰竭、糖尿病和腎臟疾病的可能性。.養成並維持良好的睡眠習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睡眠不良對整體健康的負面影響。年齡增長如何能睡得更好?隨著年齡的增長,睡得更好的一種方法是保持較佳的睡眠衛生。睡眠衛生指的是你可以掌控的健康習慣、行為和環境因素,以幫助你獲得良好的睡眠。專家指出,每天在相同的時間上床睡覺和醒來是非常重要的。創造一個放鬆的就寢程序,保持臥室黑暗、涼爽和安靜,以及避免白天長時間打盹,都能帶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在晚上,減少咖啡因或酒精的攝入也是關鍵。另外,改善睡眠衛生還可以包括冥想等正念練習,以及留意營養和身體活動量。專家提醒,助眠藥物可以在短期內提供幫助,但應與認知行為療法相結合,並長期謹慎使用,以避免可能的依賴。改善睡眠衛生6重點1.保持一致的睡眠和起床時間當身體習慣同一時間睡覺和起床,你會更好更快入睡,並在醒來時更加神清氣爽。2.睡前一小時開始放鬆空下睡前一小時很重要,目的是告訴你的身體和思想是時候放鬆下來了。3.讓你的房間舒適專注於讓你的床和臥室成為一個促進睡眠的地方。4.減少睡前飲酒和吃零食深夜飲食可能會影響消化系統,目標是睡前三小時內不吃東西,也要注意當天稍晚時的咖啡因和酒精攝取量。5.平靜心情讓你的大腦休息是良好睡眠衛生的關鍵。6.避免睡前運動運動對健康和睡眠很關鍵,但睡前一兩個小時內運動可能引發失眠或入睡困難。【資料來源】.This Is How Much Sleep You Really Need When You're Older.How Sleep Impacts the Top Age-Related Health Concerns.Here’s What Happens When You Don’t Get Enough Sleep.Sleep Hygiene: 7 Tips for a Better Bedtime Routine
-
2024-10-03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走一走會喘,肺纖維化主要3症狀!嚴重後期恐需肺移植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四:肺纖維化【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疑肺纖維化 有效換氣空間僅兩成八十歲的老先生,瘦瘦小小的,手指關節都已經變形。類風溼性關節炎長期治療多年,近幾年來,咳嗽和喘症狀越來越嚴重,大部分乾咳。但最近喘到走路都有問題,免疫風濕科醫師轉介到胸腔科門診檢查。老先生呼吸喘合併胸痛,呼吸音是像撕開魔鬼氈一般的細濕囉音。因為生命徵象不穩,直接安排轉急診安排住院檢查。老先生的胸部X光懷疑肺纖維化,住院期間的電腦斷層顯示蜂窩狀(honeycombing)變化的肺部纖維化病灶,看起來像菜瓜布一般。肺功能是嚴重限制性肺病變,剩餘肺容量高達八成,表示個案的有效換氣空間只有兩成,所以是阻塞性合併限制性肺病變。給予個案支氣管擴張劑後,喘和胸痛症狀有所改善,幾天後老先生順利出院,後續在門診追蹤治療。肺纖維化主要症狀:喘、咳、疲勞這樣的肺纖維化個案,是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CTD-ILD),在肺纖維化個案裡面,相對是預後較好,對治療較有反應的一群。然而,在結締組織疾病也就是自體免疫疾病中,合併肺部病灶,則是預後較差的一群。因此,若是自體免疫患者,若有慢性咳嗽或喘的症狀時,需盡早評估是否有肺部侵犯,造成肺纖維化的風險。肺纖維化通常指間質性肺病變進展到較後期的表現。間質性肺病變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肺間質間的發炎、纖維化、不正常增生和破壞的疾病。發炎增生或受破壞的肺泡壁組織,會影響換氣功能,導致個案喘、咳嗽、缺氧和疲勞等症狀。治療肺纖維化先找病因 找不到病因的特發性肺纖維化預後差目前仍未有有效的方式可以逆轉纖維化,主要的治療著重於隔開導致纖維化的病因:如石綿、矽、抽菸、煤礦、感染及輻射等;隔開導致過敏性纖維化的成因:鳥糞、黴菌等等;治療導致纖維化的前驅疾病:硬皮症、皮肌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修格蘭症候群等;控制原發性的病因:類肉瘤性纖維化、蘭格罕組織細胞增生症、血管炎及肺癌等。當以上原因都無法歸類,也找不到肺纖維化的成因時,就會歸類為特發性間質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 IIP),其中又以影像表現為尋常性間質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UIP)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預後最差。比起其他可以隔離病因、過敏原或治療原本疾病得到改善肺纖維化,特發性肺纖維化以前真的沒有什麼藥物可以使用,比起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病對類固醇有較佳的反應,特發性纖維化對類固醇的反應很差。因此,特發性肺纖維化過去在胸腔科被視為不亞於肺癌的嚴重診斷。特發性肺纖維襪的成因不明,但發現在年長男性和重度吸菸者相關,其他諸如胃食道逆流患者、以及職業暴露粉塵者(木工、金屬粉層、養鳥人、美髮業者)、人類皰疹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及C型肝炎病毒感染,都有被提到可能有相關風險。藥物治療搭配肺復原訓練 嚴重後期恐需肺移植自2015年開始,歐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指引將Pirfenidone (比樂舒活)和Nintedanib (抑肺纖)納入治療建議。這兩個抗纖維化藥物,雖然無法逆轉肺纖維化,但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延緩病程。Pirfenidone是第一個在日本研發的抗纖維化藥物,高劑量長期使用則可顯著減少肺功能的惡化,增加六分鐘行走測距離,可能可以減少死亡率與急性發作率。而Nintedanib據說本來是希望發展作為抗癌用藥,後來發現抗肺纖維化的表現比抗癌表現好,目前長期使用可顯著減少肺功能的惡化,可能可以減少死亡率與急性發作率及嚴重性。台灣健保對於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個案,在肺功能還沒有相當差時,符合特定條件可以申請使用。而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抗纖維化的藥物一樣有幫助,研究指出有效減少肺功能下降,但目前健保只給付全身性硬化症相關的間質性肺炎可在特殊條件肺功能下申請,若是其他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需考慮自費使用。然而,不管是哪種間質性肺炎,只要個案在一年內肺功能有明顯惡化,符合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診斷,健保也提供有條件的給付,因此,對於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的個案,若肺功能和臨床進展快速,可考慮評估是否適用此條件。肺纖維化的照顧和治療,在新藥發展搭配肺復原的訓練,已大幅改善個案的肺功能下降幅度和生活品質。未來,還有很多新藥和幹細胞的臨床試驗在進行,期待可以逆轉肺纖維化。在當前還無法逆轉的狀況而言,真的走到嚴重後期的個案,需考慮的是肺移植的治療,國內肺移植手術這幾年也進步很多,從九日還在醫學院念書那時候師長說術後大多活半年,到近年全國醫院統計一年存活率超過四分之三,五年存活率超過一半,有大幅的進步。對於後期的患者,也是一個治療選擇。走一走會喘 留意肺部疾病可能9月19日,是台灣菜瓜布肺日取名為919走一走會喘的意思,若身邊的朋友家人有明顯慢性喘、咳、疲勞等症狀,務必請他到胸腔科進一步檢查,評估肺部疾病的可能。參考文獻:1.實證診斷及處置指引----特發性肺纖維化 2023更新版2.2023台灣PPF診治共識 ProgressivePulmonary Fibrosis漸進性肺纖維化3.2009-2022年醫院別器官移植術後存活率資訊公開(113.6.12新增) https://www.nhi.gov.tw/ch/cp-13152-ec21e-3502-1.html(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4-09-30 醫療.骨科.復健
什麼睡姿比較不會引起腰酸背痛?喜歡趴睡當心落枕,1疾病尤其注意
採取什麼睡姿,才不會引起腰酸背痛?事實上,仰臥或側臥都無妨,但要注意睡眠中應盡量使脊椎處於自然放鬆的狀態。 仰臥或側臥都無妨以仰臥來說,最佳的睡姿就是在平躺後,身體脊椎仍能維持前述提及的從側面看為類S形曲線,做法上除了頭部用枕頭略為墊高外,膝蓋(膝關節炎患者如不適,也可置於小腿)下方也應放置一個硬枕,讓下腰部輕鬆置於床墊上,以協助釋放下背部承受的壓力,並使腰椎可以呈現微幅向前彎曲的角度。 若是偏好側臥,則可以採取雙腳微彎、一前一後的姿勢,並在兩腳間夾一個抱枕,以提高舒適度。由於人體心臟位於左胸部,故一般側睡多建議向右側睡,以相對減輕心臟負擔;不過,有椎間盤突出引起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在發作期間,則建議可以朝正常側側睡,也就是讓痠痛明顯的那隻腳處於高位(跨在正常腳上方,中間隔一個抱枕),如此可降低患側肌肉強直,減輕疼痛。 較不推薦趴睡趴睡的人也不少,但趴睡時頭部往往要90度向左或向右偏,固定姿勢太久,很容易造成落枕現象,一般較不推薦。尤其是頸椎已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固定頸椎擺位太久,關節循環不佳,尤其不宜。但對某些椎間盤突出的年輕患者,在急性發作期為免脊椎週邊的神經在睡眠中承受身體太大壓力,可以暫時採取趴睡姿勢,緩解軟骨壓力,待急性期過後再改為仰睡或側睡。 年輕患者的坐骨神經痛多起因於椎間盤突出。這類患者要改善疼痛症狀,除接受復健治療,改善不良姿勢與腰部牽引治療外,也可在於急性期進行後仰式下背運動,即採趴睡姿勢,讓腹部平貼床面,用雙肘(情況更好時改雙手)撐起上半身,只要未加重疼痛,可每小時內執行5分鐘。這個復健動作適合在急性期中天天進行,有助於椎間軟骨往前方(即椎間)回推,減少對神經的壓迫症狀,使下背部肌肉放鬆,緩解疼痛症狀。 延伸閱讀: ·每晚躺床「秒睡」小心是身體警訊! 美睡眠協會曝「健康睡眠關鍵」 ·失眠、睡不好!專家激推「5種食物」提高睡眠品質 尤其這1水果要睡前吃
-
2024-09-30 焦點.元氣新聞
為什麼顧關節產品吃了總是無感?有沒有『硫酸鹽葡萄糖胺』是關鍵!
退化性關節炎,又讓您行動卡卡或是感到疼痛不適了嗎?而您每天服用的顧關節產品為什麼總是無法感受到效果呢?因為市面上宣稱顧關節的產品大多都是「食品」。「食品」與「藥品」最大的差異在於:「食品」的產品主要是為食用者補充營養素,無足夠的文獻支持效用;而「藥品」是經過嚴謹的科學試驗,證實安全且含有可對「症」發揮作用的成分『硫酸鹽葡萄糖胺』1;簡單來說,目前市面上標榜顧關節的產品,唯有含『硫酸鹽葡萄糖胺』才屬於「藥品」。因此,想有效改善退化性骨關節炎的症狀,關鍵是您吃的產品有沒有含有『硫酸鹽葡萄糖胺』成分。回顧140篇退化性關節炎論文 再次證明『硫酸鹽葡萄糖胺』的醫療級地位以2020年12月發表於《肌肉骨骼疾病治療進展》期刊之全面性療效回顧研究「硫酸鹽葡萄糖胺:健康效應的綜述性評估」2為例,該篇研究是綜合過去140篇相關論文、超過21項研究結果的探討,最終證明顧關節產品的成分『硫酸鹽葡萄糖胺』每日使用1,500毫克劑量,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族群可產生積極影響,。然而,『硫酸鹽葡萄糖胺』能為退化性關節炎帶來哪些積極的影響呢?(1)軟骨組織會耗損,可適時復原關節軟骨比方說,每當跑步或爬樓梯時,膝關節都會承受不小的衝擊和壓力,此時軟骨組織扮演了關鍵的緩衝角色,能讓骨頭不致於產生嚴重的摩擦與碰撞3;只是,軟骨組織會隨著使用時間或受力不當而逐漸耗損,需要適時補充『硫酸鹽葡萄糖胺』,因為『硫酸鹽葡萄糖胺』可促進黏多醣合成,而黏多醣是軟骨組織的主要成分4,將有助於復原關節軟骨。(2)透過潤滑作用,降低關節疼痛與炎症的發生率人在活動時,除了仰賴軟骨緩衝,還應隨時添加潤滑油,以減少關節的磨損,進而降低疼痛和炎症的發生率;所謂的潤滑油,指的是包覆於關節周圍的滑囊液,而『硫酸鹽葡萄糖胺』有助於改善滑囊液的黏性和增加滑囊液的產生,可藉以維持關節的潤滑度。5(3)抑制關節退化,改善關節機能關節機能涵蓋活動力、靈活度、穩定性和持續進行活動的耐久性等面向;換句話說,『硫酸鹽葡萄糖胺』既可復原關節軟骨,還能產生潤滑作用,故能帶來抑制關節退化並具復原作用、減少關節疼痛和改善關節機能等裨益6。推翻你對『硫酸鹽葡萄糖胺』的2謬誤只是,許多消費者對含有『硫酸鹽葡萄糖胺』的顧關節產品有些不正確的誤解,以下是最常見與事實不符的2大謬誤:謬誤1、『硫酸鹽葡萄糖胺』,吃了也沒用!?近來,坊間流傳:「『硫酸鹽葡萄糖胺』,吃了也沒用!?」但事實並非如此!除了上述提及的回顧研究,還有眾多研究支持『硫酸鹽葡萄糖胺』的臨床實證。例如:2019年刊登於《國際風濕病期刊》的研究論文「結晶型硫酸鹽葡萄糖胺與其他葡萄糖胺的區別」發現,每天服用1,500毫克的『硫酸鹽葡萄糖胺』是優化骨關節炎治療的合理選擇,因其能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並發揮較為持久的影響7。謬誤2、不是標榜含有葡萄糖胺的產品,都對退化性關節炎有效!民眾以為只要含有「葡萄糖胺」的保健產品都對退化性關節炎有效;殊不知,市面上產品含葡萄糖胺類成分主要有3種,但根據衛福部指出對退化性關節炎有療效的,唯有『硫酸鹽葡萄糖胺』且屬於「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因此民眾在購買前應仔細諮詢專業醫師和藥師,並遵循指示使用1。含有『硫酸鹽葡萄糖胺』,才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醫療級照護方案 總體而言,希望照護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在選擇顧關節產品時需注意兩點:首先是選擇含有經醫學實證證實其效果的『硫酸鹽葡萄糖胺』,也就是認明「硫酸鹽」,葡萄糖胺保關節;其次,每次的用法用量應遵循仿單,方能針對適應症發揮療效。只要把握這兩點,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你與家人都能享有醫療級的退化性關節炎照護方案。資料來源:1. 衛生福利部(2008,5月6日),衛生署說明製品含葡萄糖胺成分之管理類別硫酸鹽葡萄糖胺是藥品,鹽酸鹽或不含鹽類的葡萄糖胺是食品維骨力僅為商品名不代表所有含葡萄糖胺成分產品。https://www.mohw.gov.tw/fp-16-28517-1.html. Accessed on 26 Mar 20232. Veronese N. et al. Ther Adv Musculoskelet Dis. 2020 Dec 26;12:1759720X20975927.3. Zhu J, et al. Elife 2020;9e57656.4. McCarty MF, O'Keefe JH, DiNicolantonio JJ. J Diet Suppl. 2019;16(2):179-192.5. Jerosch J. Int J Rheumatol. 2011;2011:969012.6. Beaudart C, et al. Drugs. 2020 Dec;80(18)1947-1959.7. SaengnipanthkulS, et al. Int J Rheum Dis. 2019;22(3):376-385.
-
2024-09-25 養生.聰明飲食
「健康」與「不健康」植物性飲食大不同!這類飲食讓女性痛風風險倍增
根據一項2024年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顯示,健康的植物性飲食與痛風風險之間有顯著關聯!這項研究追蹤了美國數十萬名男女的飲食習慣,分析他們的植物性飲食模式與痛風發生的關係。研究發現,健康的植物性飲食(如:攝取全穀物、蔬果和堅果)與降低痛風風險有密切關聯;反之,不健康的植物性飲食(如:過量果汁、飲料),則導致痛風風險增加。痛風與飲食的關係痛風是一種常見且非常疼痛的發炎性關節炎,主要因為體內尿酸過多,導致尿酸結晶在關節內沉積,進而引發劇烈疼痛和腫脹。飲食在痛風的發病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特別是某些富含「嘌呤」的食物,如紅肉、內臟、海鮮等,這些食物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尿酸,導致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升高,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此外,含糖飲料,尤其是果糖含量高的飲料,也被證實與尿酸水平上升密切相關,會進一步促使痛風的發生。然而,並非所有的飲食習慣都會增加痛風風險。相反地,一些研究顯示,適量攝取低脂乳製品、咖啡以及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能有助於降低尿酸濃度,幫助減少痛風發作的機會。低脂乳製品中含有某些成分,可能能夠促進尿酸排泄,而咖啡和維生素C則可透過抗氧化及其他代謝途徑減少尿酸的生成。因此,飲食管理對於預防和控制痛風非常重要,選擇適當的食物能夠有效降低發病風險,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健康植物性飲食顯著降低痛風風險,女性受益最大!2024年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顯示將植物性飲食區分為「健康」與「不健康」兩類。健康的植物性飲食強調全穀物、蔬果、堅果和豆類等富含營養的食物,而不健康的植物性飲食則包含高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如甜點和含糖飲料。研究發現:.健康植物性飲食:堅持健康植物性飲食的民眾,痛風風險顯著降低,特別是女性。這可能與全穀物、茶、咖啡等食物的抗氧化、抗發炎作用有關。.不健康植物性飲食:過量攝取不健康植物性食品,如果汁和含糖飲料,則顯著增加痛風風險,尤其是在女性中更為明顯。遠離痛風!4個關鍵飲食調整助你保持健康根據這些研究結果,預防痛風的飲食建議應集中於增加健康植物性食物的攝取,並減少食用不健康植物性食品。建議民眾可以採取以下飲食調整:.多吃全穀物:如糙米、燕麥等,這些食物富含纖維,有助於減少尿酸的生成。.選擇富含抗氧化物的蔬果:蔬果中的抗氧化劑可以幫助減少體內的發炎反應,降低痛風發作的風險。.限制含糖飲料和果汁:這些飲料不僅會增加尿酸水平,還會導致體重上升,進一步增加痛風風險。.適度攝取低脂乳製品:研究顯示,低脂乳製品有助於降低尿酸水平,對於預防痛風有潛在益處。即使是植物性飲食,也需注意食品的健康性,選擇富含營養的食物,避免加工過度的高糖高脂食品,不僅有助於降低痛風風險,也能促進整體健康!參考資料Rai SK, Wang S, Hu Y, et al. Adherence to Healthy and Unhealthy Plant-Based Diets and the Risk of Gout. JAMA Netw Open. 2024;7(5):e2411707.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11707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4 養生.聰明飲食
秋蟹來了!和柿子一起吃有毒?3種常見迷思解惑 教你螃蟹怎麼挑最好
說到秋天不能錯過的美味,螃蟹絕對榜上有名,每年的9~12月是螃蟹盛產的季節,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中,每100克的紅蟳是122大卡,其中有20.9g蛋白質、6.5g碳水化合物及3.6g脂肪,同時含有維生素B群、維生素A、維生素E及鈉、鉀、磷、鈣、鎂、鋅、鐵等微量元素,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也十分營養好吃~尤其當季的蟹肉不只肉質鮮美、價格也經濟實惠,還有許多人大老遠跑到海港去,就為了要吃到最新鮮的螃蟹!但這麼好吃美味的海鮮,其實有很多食用禁忌?並不是人人都能大口享用!坊間有許多關於螃蟹的傳聞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就讓我們來為你破解迷思吧!秋蟹3種常見迷思解惑迷思一:螃蟹和柿子一起吃有毒?在農民曆中常會附一張食物相剋表,上面就畫了螃蟹與柿子一起吃會中毒,網傳這是因為海鮮中的有機砷會與水果中的維生素C發生反應,產生有毒物質-無機砷(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事實上,即使同時吃這2樣東西,在人體中也沒有足夠的條件能發生反應,所以並不會產生毒性。但因為螃蟹蛋白質含量豐富,遇到柿子中的單寧酸容易變性、結塊,形成不易消化的單寧酸蛋白,一起吃的話容易造成腸道不適,所以建議分開吃喔!迷思二:孕婦不能吃螃蟹?在早期有孕婦吃螃蟹容易流產的說法,但這樣的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推測有可能是因為螃蟹的食物是魚蝦貝類的遺骸,因此螃蟹死後消化道細菌滋生的速度更快,加上海鮮類的組織結構較鬆散,極易腐敗,進而使蟹肉中的蛋白質分解形成組織胺,產生毒性。此外,早年衛生條件較不理想、螃蟹保存不易,如果吃下不新鮮的食物,發生中毒現象,對孕婦及寶寶都很危險,所以才建議孕婦不要吃螃蟹;但現在食物保存的方式進步且多元,只要能確保食材新鮮,風險就能大大減少。也有人說懷孕期間吃甲殼類,生下的小孩容易對甲殼類過敏,不過那也是比較早期的看法,目前有越來越多相關實驗證實,懷孕期間避免特定過敏原的飲食,對於小孩過敏的發生機率並無影響,甚至建議小孩在出生後早點開始食用部分致過敏的食材,如:花生、蛋…等,更能降低過敏發生率,因此,孕婦懷孕中的飲食和小孩過敏的關連並不高。若孕婦本身對螃蟹過敏,或是懷孕期間體質改變,容易食物過敏的話,就不建議食用螃蟹。如果有特殊情況,亦可在諮詢過醫生建議後決定。基本上,只要是新鮮、經過適當處理及烹調的螃蟹,孕婦是可以食用的(生食風險高,是該避免!)。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螃蟹性質偏寒,如果本身容易腸胃不適或屬於寒性體質的話,應少量食用就好,或搭配蔥、薑、蒜等溫熱性食材一起烹煮,可以中和螃蟹的寒涼~迷思三:痛風不能吃螃蟹?在討論痛風能不能吃螃蟹前,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痛風吧~~痛風是一種極度疼痛的關節炎,由於血中尿酸濃度過高,導致尿酸形成結晶並沉積在關節或周圍軟組織,此時就容易引起發炎反應,造成關節疼痛、腫脹或變形。說到痛風大家一定會提到普林,普林也稱為嘌呤(purine),是細胞中DNA及RNA的組成物之一,其衍生物也具有多種功能,如:ATP為體內重要的能量形式。而尿酸是普林的代謝產物,當普林代謝異常或尿酸沒有適時排出體外時,就會形成高尿酸血症,有些人雖然有高尿酸血症,卻毫無症狀,而有些人會因此發展成痛風。在血液中的尿酸約有80%是由我們體內的新陳代謝過程所產生;剩下20%由飲食攝取而來。因此,減少高普林食物的攝取,如:紅肉、內臟類、海鮮等,可以降低痛風發作機會,如果吃到普林含量高的食物,也可以利用多喝水來幫助尿酸排泄,所以有痛風的民眾如果非處於急性發作期、想吃螃蟹的話,可以諮詢醫師的意見,看看是否能食用喔!另外,酒精和果糖會影響尿酸代謝,增加發作風險,因此容易痛風的人應減少飲用酒類及含糖飲料,並避免與高普林食物同時吃。螃蟹怎麼挑最好?在看完這些與螃蟹有關的小迷思後,接下來要帶大家挑選好吃的螃蟹:.首先,新鮮的最好!因螃蟹較一般肉類(豬肉、牛肉)更容易腐敗(原因可參考前面-迷思二:孕婦不能吃螃蟹?),所以新鮮度很重要!.如果是冷凍螃蟹,可以選擇捕撈後以急速冷凍方式處理的螃蟹,品質會更佳。.再來,螃蟹有分公母,牠們腹甲形狀不一樣,公蟹是三角形,母蟹是圓形,如果喜歡吃蟹膏要挑選公蟹、愛吃蟹黃要挑母蟹。.最後,挑選時可以拿在手上比較一下重量,選擇重量較重、蟹腳捏起來較結實的會比較有肉喔!相信大家在看完文章後就會發現,在一般情況下,除了原本吃螃蟹就容易身體不適的人(如:對螃蟹過敏者)需忌口外,一般人都可以適量食用螃蟹喔~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0 養生.生活智慧王
蒜頭殺菌又抗癌!變綠色、藍色...發芽還能吃嗎?教你4方法剝蒜不沾滿手蒜味
蒜頭(garlic)含有大蒜素及鋅、硒、銅、鎂和鍺等諸多營養成份,具有提升免疫力與養生保健的雙重作用,被美國癌症醫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列為抗癌蔬果之一,更有人稱蒜頭是「抗癌之王」。蒜頭(大蒜)的10種功效蒜頭為蔥科蔬菜,和蔥、韭菜、洋蔥是近親,台灣產季多集中在3至4月,以雲林、彰化、臺南為主要產地,而雲林部分地區及宜蘭的產季為11-2月,經乾燥處理後可持續延長供應至11月。依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資料顯示,每100公克的蒜頭含有熱量122卡、水分65.6克、膳食纖維4.2克、鉀423毫克、鎂20毫克、葉酸44.8微克等等營養成分。以下整理說明蒜頭功效與好處:抗菌:蒜頭含有無色、無味的蒜氨酸,經擠壓將其組織破壞或切碎接觸空氣後會產生大蒜素,是蒜頭臭味的來源,具有潔淨血液、殺菌及保健作用,被視為天然的抗生素。另外,營養師Emma說明,大蒜素具有優異的殺菌能力,對胃幽門螺旋桿菌有很好的清除效果,可幫助循環、預防血栓,不過煮熟後會減少大蒜素,抗發炎能力也會下降。增強免疫系統:2016年一項研究表明,蒜頭萃取物 (AGE) 可增強免疫系統,對於預防感冒、流感有幫助,因大蒜中的化合物可能具有抗病毒特性,除了增強免疫系統之外,還可能有助於防止病毒進入體內細胞或在細胞內複製。抗腫瘤、抗癌:台北榮總營養部營養師舒宜芳指出,蒜頭可抑制致癌物亞硝胺的形成與代謝,強化身體解毒酵素的作用,並加強細胞的修補功能與免疫力,藉以抵抗癌症的侵犯,有助預防胃癌、大腸癌與喉癌等癌症,而其萃取物可降低癌細胞的增生能力,並調節免疫功能與發炎反應,甚至引發癌細胞的程式化死亡,可抑制攝護腺癌細胞與乳癌細胞株的增生。調節心血管功能:蒜頭含有的大蒜素為一種抗氧化劑,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能有助於預防血栓形成,而紅血球可將大蒜中的硫化物轉化為硫化氫,有助於擴張血管,進而達到調節血壓的作用,不過對於降血脂的功效尚需更多研究證實。降低化學性肝毒性:大蒜可保護肝細胞免於受到某些有毒物質的侵害,可以防止對乙醯氨基酚引起的肝毒性,而大蒜萃取物可減少脂質過度氧化並增強抗氧化防禦系統。維持血糖穩定:大蒜含有楊梅素 (myketin),對於降血糖相當重要的一種植化素,而大蒜素可促進胰島素分泌,使細胞有效吸收並運用葡萄糖,以達到降血糖、穩定血糖濃度之作用。不過,國健署指出,目前動物性試驗方面已證實,黑蒜頭具有較佳的抗氧化能力,可減輕高血糖引起胰島素抗阻性,對預防糖尿病和其併發症有助益,但人體試驗尚無實證具有治療糖尿病的功效。可能有助預防失智:大蒜含有抗氧化劑,可支持身體保護機制以防止氧化傷害,進而降低失智症等相關疾病的風險。目前動物研究表明,大蒜中的大蒜素也可能有助於防止認知能力下降,不過尚需更多研究證實對人體有效。 改善骨骼健康:大蒜可能有助於減少導致骨質疏鬆症的氧化壓力,尤其是停經後女性。另外2018一項研究發現,連續12 週每天補充1克的大蒜,有助於減輕患有膝骨關節炎和肥胖/超重女性的疼痛。 清潔皮膚: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指出,大蒜的抗菌特性和抗氧化劑可殺死引起痤瘡的細菌進而達到清潔皮膚之作用。不過,大蒜可能會導致皮膚灼燒感,建議諮詢醫師專業建議後再嘗試。 消滅香港腳黴菌:大蒜具有抗菌之作用,對於消滅黴菌也有影響,患有香港腳者可將腳浸泡於大蒜水中或將生大蒜塗抹在腳上,可能可以消滅引起香港腳患者搔癢的黴菌。4種快速剝蒜小撇步!輕鬆剝蒜皮不沾滿手蒜味相較於進口蒜頭,台灣國產蒜之蒜梗直挺、實心,蒜仁尖細,蒜球外觀類似蓮霧,且辛辣風味優於進口蒜。蒜頭可謂各式料理最佳辛香料,不過每次備料時剝蒜總是讓手上沾滿蒜味怎麼辦?農糧署公開4種快速剝蒜小撇步,讓你輕鬆剝蒜皮也不會沾了滿手蒜味。.搖晃剝皮法:把乾燥的蒜頭裝進保鮮盒搖晃約20秒,利用摩擦力與撞擊力去皮。.刀背拍扁法:以刀背將蒜頭拍扁後,蒜衣與蒜頭就會自動分離,不過蒜頭無法保持原粒完整。.微波剝皮法:放入微波爐設定7~10秒,以熱力使蒜頭皮肉分離,要留意微波過久會使蒜頭變熟。.溫水剝皮法:浸泡在70~80度溫水10~15分鐘後,就能輕鬆將蒜皮撕下,但蒜頭泡水會使蒜味變淡。參考資料:農業兒童網、台灣癌症防治網、鮮享農YA - 農糧署、台灣癌症基金會、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Healthline、Cleveland Clinic 延伸閱讀:防癌聖品》這樣吃大蒜,能預防感冒、增強免疫力...但這種人吃了反傷身曾是台積電工程師、管理上千名員工...40歲就「肝硬化前期」!他靠「全身拍毒法」養出自癒力
-
2024-09-07 養生.運動健身
有椅子就能做的運動「椅子瑜伽」!教你方便在家或辦公室做的6個簡單動作
可改善肌少症的「椅子瑜伽」,一般被認為是給長者做的運動,不過一項研究指出,這運動也很適合患有膝骨關節炎的女性及久坐的上班族。椅子瑜珈的好處?誰適合做?做瑜珈有許多好處,包括促進血流、改善睡眠、改善呼吸、降低血壓、憂鬱和焦慮、慢性疼痛和發炎,及心理上的愉悅。瑜珈的招式相當多,椅子瑜珈則是坐在椅子上或使用椅子進行的傳統瑜珈,一般被認為是針對老年人的運動,許多被診斷出肌少症的長者,物理治療師會建議他們做椅子瑜珈。根據2023年哈佛學者統合分析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練習瑜伽,對行走速度、下肢肌力與平衡皆有助益。然而《CNN Health》報導,根據《醫療保健》雜誌2023年發表的一項小型研究指出,椅子瑜珈對 65 歲及以上患有膝骨關節炎的女性來說可以達到預防的效果,它可以幫助在日常活動提升體適能,降低骨關節炎發展為殘疾程度的風險。其實椅子瑜珈非常溫和,適合多數年齡階層做,尤其久坐的上班族更需要這種隨時可做的運動,不但能改善健康,提高身體靈活性、改善彎腰駝背等姿勢、腕隧道症候群等,也能減輕壓力,非常適合緩解緊張和肌肉酸痛。椅子瑜珈 每天做5分鐘勝過每週1次1小時許多人因為很難特別抽出一大段時間做運動,因而無法達到持續運動的目標。《CNN Health》訪問瑜伽教練則建議,最開始的目標只要設定每天五分鐘就好,「每天做五分鐘的椅子瑜珈比每週做1次1小時的瑜珈好。」每天5分鐘養成習慣後,之後可能慢慢的就會想做更久了。在家或辦公室方便簡易做的椅子瑜伽動作以下整理幾個招式,特別適合在家或辦公室方便做的動作,動作簡單,也適合初學者。一邊在做這些姿勢時,請透過鼻子吸氣和呼氣,充分調動橫膈膜 (主要呼吸肌肉),讓呼吸更深、更平靜。(瑜伽動作資料來源:台北慈濟醫院、資深藝人陳淑麗)先熱身:坐在座位旁,面向前方,雙手和雙腳一起或分開畫圈。也可以身體靠牆做簡單的伸展,重點是手臂內側要往外推,然後將兩隻手向上舉,維持腳跟向下踩,讓骨盆兩側一直向上延展,伸展過程中肋骨要放鬆,並且調整呼吸吐納。.貓牛式: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處,雙手輕放在膝蓋。吸氣時,肩膀向後張,脊椎向上延伸;吐氣時,背部向後拱起,腹部內收。.脊椎轉體: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處,單手放在另一個膝蓋外側,一手扶靠椅背。吸氣時,脊椎向上延伸並扭轉上身;吐氣時,維持原位。.女神式: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雙腿打開,腳尖朝外側踮起。吸氣時,雙手向上畫圓;吐氣時,雙手向下畫圓並對掌於胸前。.戰神式: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雙腳成弓箭步,眼睛正視前方。吸氣時,雙手向上伸展;吐氣時,雙手向前後打開。.側彎將右手舉在空中並向左傾斜,然後換邊將左手舉在空中並向右側傾斜。.扭曲扭轉到一側,保持姿勢三到五次呼吸,然後換邊。【參考資料】.《CNN Health》Chair yoga is not just for older people. It’s good for everyone, especially the desk-bound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9-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長壽專家」稱每天5種維他命回春21歲?教授曝現有研究真相
我在2024-8-14發表健康飲食5原則,讀者Deerhsu昨天(2024-9-3)在回應欄裡寄來一個連結,要求我講評。該連結打開的是一篇當天發表在《中時新聞網》的文章:回春21歲!78歲長壽專家:每天「5種維生素」助延壽。這個標題裡的「長壽專家」是麻醉科醫師,從未做過任何跟長壽相關的研究。至於「5種維生素」則實際上是(1)綜合維他命,(2)低劑量阿司匹林,(3)輔酶Q10,(4)酪梨大豆萃取非皂化物,(5)富含麥角硫因的食物。更諷刺的是,這篇文章的插圖是一位穿著健身服,正在吃健康食物的年輕女性。這就顯示,如果說她以後會長壽,那就應當歸功於她有做規律的運動和吃健康的食物,而不是因為她每天吃「5種維生素」。這篇文章在結尾處有註明文章來源是:5 supplements a doctor who says he’s reversed his age by 20 years takes every day(醫生說他每天服用5種補充劑,逆轉年齡20歲)。這篇英文文章是前天發表在Aol網站,作者是Serafina Kenny。但是,它完全沒有提起消息來源,所以有可能只是作者編出來的故事。文章裡所說的醫生是麻醉科醫生Michael Roizen。我用這個名字和supplements(補充劑)做谷歌搜索,搜到的唯一資料就是這篇文章本身。所以,這就更顯示文章是編造出來的。這篇英文文章在列出每一種所謂的補充劑之後,就先說Michael Roizen為什麼服用,然後接著說沒有證據顯示服用此一補充劑能延壽。由於《中時新聞網》那篇文章並沒有完整呈現英文原文裡的「負面」資訊,所以我就把這些「負面」資訊列舉如下:1.綜合維他命: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2022 年對研究進行的審查發現,沒有證據表明它們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或癌症。 今年6 月,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 390,124 名美國成年人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沒有證據表明它們可以延長壽命。(註:最新的大型研究顯示綜合維他命反而會增加死亡風險,請看我在2024-6-28發表的綜合維他命→死亡風險增4%←39萬人,20多年數據)2.低劑量阿司匹林:長期定期服用阿司匹林有風險,因為它會稀釋血液,使身體在出血時不能形成凝塊。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不建議 60 歲以上的成年人服用預防性阿司匹林。(註:請看我在2023-7-27發表的低劑量阿司匹林增加腦出血風險4成)3.輔酶Q10:2022 年發表在《抗氧化劑》上的一項涉及37 名參與者的小型研究發現,該補充劑並沒有增加肌肉中輔酶Q10 的含量,而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人可能會在肌肉中出現疼痛。根據美國國家補充和綜合健康中心的說法,儘管有一些說法,但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 CoQ10 可以改善血壓和心臟衰竭。(註:請看我在2022-9-14發表的Q10的功效)4.酪梨大豆萃取非皂化物:ASU 代表avocado-soybean unsaponifiables(酪梨-大豆不皂化物),是製作肥皂過程中剩餘的植物萃取物。有一些證據表明 ASU 可以治療骨關節炎,因為它具有抗發炎特性,但研究人員表示,需要對人類進行更多的長期研究。5.麥角硫因:大多數食物含有麥角硫因,但蘑菇中的含量尤其豐富。Michael Roizen不服用麥角硫因補充劑,而是從蘑菇中獲取。(註:請看我在2023-10-8發表的麥角硫因能減緩阿茲海默症嗎)從這些「負面」資訊可以看出,英文原文所說的「5種補充劑」要嘛根本就不是補充劑,不嘛根本就沒有延壽的功效。《中時新聞網》那篇文章不但是以鵝傳鵝,還更是變本加厲。原文:每天5種維他命回春21歲?中時新聞網以鵝傳鵝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3 醫療.骨科.復健
擔心關節磨損不敢動?建議這幾項運動交替做!少吃4類食物也有助延緩關節退化
現代人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及各種活動多,關節炎的問題愈來愈普遍。開業骨科醫師嚴可倫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指出,關節不舒服已經不只是老人家的專利!根據調查統計,現代人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尤其是許多人因為生活習慣不佳,長時間姿勢不良、飲食不均衡、又或是過度運動,都會使關節加速磨損,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退化性關節炎。4類食物容易讓關節發炎想要延緩關節退化的速度,嚴可倫建議,除了透過適度運動、維持正確姿勢外,飲食習慣也是需要留意的重點!嚴可倫分享以下4類容易造成關節發炎的食物:1.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人工添加劑、色素和防腐劑,同時也含有高油、高鹽、高糖,這些成分容易引發體內的發炎反應,並且加速關節組織的損傷。建議避免攝取過多的加工食品,盡量選擇天然食材,並補充足量蛋白質,幫助維持肌力也能促進修復。2.高脂肪食物:高脂肪的食物包含炸雞、薯條、肥肉等,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的負擔,更容易引起體內的發炎反應,提升罹患關節炎的風險。日常飲食中應該多選擇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類、堅果和亞麻籽,這些食物有助於減少發炎。3.精緻糖食品:甜點雖然很療癒,但可別吃太多!含有大量精緻糖的食物,如糖果、蛋糕、手搖飲料,會消耗大量細胞能量,促進體內的發炎反應,對關節健康非常不利。建議控制糖分的攝取,如果想要來點甜味加分,可以選擇天然的甜味來源,如水果和蜂蜜都是很棒的選擇!4.酒精:小酌怡情,喝多就傷身啦~酒精會干擾體內的營養吸收,並加重發炎反應,同時增加鈣質的流失,長期下來對關節骨骼都會造成負面影響。資料來源/骨科醫師嚴可倫臉書粉絲專頁 哪些運動對膝關節健康有幫助?不過並不是不吃哪些東西,關節就真的不會退化。這裡還是要再度強調,運動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因為擔心關節磨損而不敢運動,但運動與關節健康其實是相輔相成。衛福部台東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吳雅婷曾受訪指出,常運動確實會造成關節磨損,主要是骨頭與骨頭之間有軟骨緩衝,因運動增加負擔及撞擊力,使用久了或過度使用就會磨損退化,讓關節軟骨磨損增加,最常見就是人的膝蓋關節部位。運動雖然會造成關節磨損,但也能讓關節周邊肌肉組織強壯,肌肉有力量就能穩固關節,在平常活動或走路時,就能減緩對關節的衝擊。所以正確的觀念應該是,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強化關節肌肉組織,並非不運動就能減少關節退化。選擇運動方式也有助減輕膝蓋壓力,例如游泳等水中運動,對膝蓋沒有負重。不妨交替走路、游泳、騎腳踏車,依個人能力分次進行,對膝關節的健康才會有幫助。【參考資料】.骨科醫師嚴可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09-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終生作個醫學界的學徒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臨床教學」,這次我們要特別著重於醫學院畢業以後最初幾年的「第一、二年不分科住院醫師」(PGY 1 ,2)以及臨床科部「住院醫師」暨「研究醫師」(R, CR, fellow)的年輕醫師在教授、主治醫師的指導之下,參與醫學生的臨床教學。這些年輕醫師在病房直接參與病人的照護,而且與醫學生的接觸也遠比教授、主治醫師來得頻繁,因此這幾十年來國內外醫學教育界都非常重視這些年輕醫師在醫學生的臨床教學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希望由各教學醫院分享這方面的經驗,尤其是聆聽這些年輕醫師分享他們對教學的熱忱,以及老師對他們的期待,可以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台灣各大教學醫院對臨床醫學的用心,並且更能接受醫學生參與他們的照護,將來才會有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可以照顧他們的子孫。R17就字面上應該是「第十七年住院醫師」,堪稱史無前例,這是黃老師以其「終生學習」的觀點自稱。如果要介紹醫師的養成到底是什麼回事,我會從十多年前的一個場景說起。那時候我是醫學系七年級的實習醫師,正在內科的風濕免疫病房實習。某個週日,我跟大我一屆的內科第一年住院學長(簡稱R1),泰半時間都在處理一位病人突然飆到破千的肝指數及突然變差的凝血功能。我們一起追蹤抽血、討論、查資料、輸血跟作各種處置,希望把病人安全的在週一交給原本照顧的團隊。週一早上,我在抽晨血,發現這位病人跟我講話的反應變得怪怪的,我一邊想說等一下要跟總醫師(簡稱CR)報告狀況,一邊加緊腳步想把晨血抽完。過一會兒,晨會還沒開始,病房喊了9595,正是那床病人。經過氣管插管及心肺復甦術(CPR),病人年輕的心臟一度恢復跳動。當我們送病人下加護病房時,我的手一直摸著病人的脈搏。在電梯裡,病人的心跳再度停止,我跳上推床跪坐在病人旁邊開始CPR。我們在加護病房努力了一個多小時,病人終究沒有救回來。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一天,加護病房門打開時,家屬的哭聲,因為病人是一位生完小孩、還未滿月的母親。那一天我一直纏著CR學長,我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我們要知道哪些事,才有機會在下一次,把這樣的病人救回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catastrophic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災難性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我從來沒有忘記過這個疾病。過了兩年,我是家醫科的住院醫師。輪訓到精神醫學病房,有個病人因為疑似急性精神病發作而住進精神醫學急性病房。我發現病人的認知功能異常並不典型,沒有常見的妄想、幻聽,但她會說:「我看電視新聞的時候會覺得很奇怪,不曉得她們為什麼這樣說。」我想起實習時風濕免疫科CR的教學,及照顧病人得到的經驗——我知道像紅斑性狼瘡(SLE)、抗磷脂質抗體症候群都可能會影響到腦部。我特別問了風濕免疫相關病史:病人以前從未有過精神疾病的病史,且家族病史有乾燥症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我默默在精神科的抽血裡,夾帶了幾項風濕免疫方面的檢查。結果被我猜對了!抗核抗體及抗磷脂質抗體檢查結果呈陽性,我會診了當初的CR學長(這時他已經是主治醫師了),病人經過大劑量類固醇治療後,認知功能完全恢復正常了。 時間快轉十多年,兩個月前,我在安寧緩和病房,醫學生開始作文獻報告沒多久,院內廣播突然傳來9595的呼叫,而且就來自只有兩層樓之遙的精神科病房。醫學生們轉頭看向我,我說報告待會兒繼續,病人是不等人的,帶頭就衝了(跑CPR的時候是沒人在走樓梯的)。一到現場,我熟門熟路的擠進病人旁邊,邊了解病人狀況邊觀察CPR的進行,伺機找可以幫忙的地方。轉頭發現四位醫學生不見了。原來因為病室裡人多,醫學生們不敢硬擠進來。身為現場最資深的我,當然把他們叫進來,請他們戴上手套準備幫忙接手CPR。在大家的同心協力下,四位醫學生只有兩位幫忙做到壓胸的動作,病人就恢復自發性的呼吸心跳了。走回病房的路上,一位同學很興奮的跟我說,真實病人胸口的回餽力道跟壓安妮是一樣的耶!「當然啊」,我說,「人家有用心製作耶,不過,安妮不會告訴你肋骨斷掉的手感是什麼。有一天你們如果壓斷了,自然就知道了。」 「不過這件事情除了要檢視自己的施力點是否壓在正確的位置與角度外,有時候跟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有很大關係。所以我們要觀察病人病況的走向,預先智慧的討論與判斷,什麼樣的CPR該做?什麼樣的病人要先簽好DNR。」醫學的訓練是很特別也很迷人的過程,從懵懂無知的新兵戰士,到病床邊成熟的指揮官,或者抽絲剝繭找出病人問題的名偵探柯南,就是得透過這些過程——一次次的值班與CPR,一次次鼓起勇氣讓管路、針線穿過人體皮膚及孔道的過程,醫師點點滴滴的成熟,學會在壓力下沉穩應對,並保持冷靜、理性與溫暖。我特別喜歡帶醫學生去參與CPR,因為這是醫師訓練過程中最戲劇、最震撼的場景,可以快速的幫助醫學生成熟,我會提醒他們:「一、兩年之後,也許你就是深夜裡現場唯一的醫師,你準備好了嗎?」不論治療的結果是成功或失敗,醫師在過程中都有收穫。同樣的邏輯也可以套用在人類的每段感情、親情,或探索自己才能與嗜好的過程。不論成功或失敗,總在一次次的探索中,我們越來越了解自己,變成更成熟、更好的人。我很喜歡宋瑞樓教授的一句話:「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態度,終生作個醫學界的學徒。」我還記得,宋教授在八十幾歲於病房教學時,還會對我們醫學生說:「謝謝你們告訴我這件事情,我今天又學到了新的事情。」如果一位八十幾歲的老師可以如此,我們年輕人更該一直保持著住院醫師的熱情。在不斷的教學與學習之間,最幸運的是自己,可以一直保持心靈的探索、好奇與純真!
-
2024-09-02 醫療.精神.身心
年長者誘發憂鬱症常見3原因!醫:存好「3三本錢」 不怕老了病來磨
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自殺深受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俗話說久病厭世,這是老年人心情的寫照,特別是長年的疾病已造成身體失能、影響日常生活,這樣的情形更會讓人想早點解脫。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表示,老年人自殺原因於生理及心理因素無法完全分開,而心理因素誘發自殺意念,確實與老年憂鬱密切相關。林明憲說,臨床發現,許多老年人對自己的憂鬱情緒並不自知,往往是家人發現長輩情緒低落、沒有活力,或是食欲不振,體重突然減輕,往往在6個月內體重減輕原體重的10%應多加注意,提醒經排除身體疾病外,如發現長者出現憂鬱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3原因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柔嘉表示,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三大原因,第一、生理識別:也就是說,當年輕時認識的朋友、老伴一一的離開人世,將引發老年人面臨死亡的焦慮,且又無人可以傾訴、訴說時,容易罹患憂鬱症。第二、久病不癒:即便不是現在常見的癌症,如退化性關節炎影響的不只是關節疼痛,更可能影響活動的自由度,尤其,許多老年人住在傳統公寓沒有電梯,無法走下樓梯外出,長期的孤獨造成情緒低落;另一方面,此時孩子已紛紛離家,平時只能用視訊、電話聯繫,但老人家多有重聽問題,聽不清楚孩子說話,心情會感到十分挫折,引發晚年憂鬱。第三、頓失重心:特別是退休人士,如果沒有自己的興趣,失去工作後,生活沒有重心,也容易引發憂鬱,因此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未來的老人,建議從年輕時就應培養興趣。若能從這三方面著手防治,應可降低老年人罹患憂鬱症及自殺風險。黃柔嘉在北市聯醫總院擔任諮商心理師6年來發現,如果老年人多增加外出的機會,可以大幅降低誘發憂鬱的機會。如有些長者心胸開放多參加共餐、社區老人課程,並建議家人可以多陪伴長者,不要讓長者感到孤單,子女可以多陪伴長輩外出,甚至邀請長輩一起採買蔬果等,讓長輩腦部多接受外界的刺激,以降低心情憂鬱及負面思考。因憂鬱需要就醫時 不要馬上掛精神科或身心科「當家中長輩因憂鬱需要就醫時,千萬不要馬上就到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黃柔嘉說,此時應到家醫科、整合醫學科,避免長輩忌諱而不願就醫,反而讓病情持續惡化,而衛福部近年來推動長照,可以安排到宅心理諮商的服務,讓長者說出內心的話,有助降低憂鬱情緒。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年輕時可能忙於工作、家庭,許多年長者剛退休時都很開心,終於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但過一段時間,突然發現生活頓失重心,心情直接受到衝擊;門診中許多退休族群談到,退休後發現時間好多,卻不知如何安排,只能一整天坐在家裡看電視,與自己當初的想法落差很大,內心感到莫名的恐慌,孤獨感更加強烈。李俊宏呼籲,當步入55至65歲間,就應開始準備及安排人生下半場的退休生活,包括退休的前後,自己在工作、生活的心情轉換,以及往後的日子怎麼去照顧自己,並維繫一個良好的社會生活,如主動參加長青學苑、銀髮社團等,而不要等到真正退休後卻無所適從。黃柔嘉說,近年來除關注老年憂鬱、自殺議題外,也開始注意家庭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尤其現在許多家庭是老老照顧,呼籲照顧者可以為自己保留一個休息、喘息的時間,降低長期照顧所造成的心理負擔,避免成為下一個憂鬱、自殺的高風險族群。約四分之一老年人有憂鬱症狀 部份症狀與失智症類似國人隨著年齡增長,自殺率愈高。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吳其炘表示,衛福部近年統計,老年人自殺率已微微下降,但仍高於其他年齡層,且自殺人數持續上升,每年老年人自殺死亡約達900至1000多人,特別是國內人口老化快速,大家都還在適應老化的過程,社會、家庭仍缺乏相對的支持及準備。依衛福部最新統計,112年65歲以上老年人自殺高達1130人,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老年人原本就是自殺高風險族群,主因是受到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尤其是久病或失能患者,當明顯感受到身體老了,心情產生孤立、憂鬱,此時若又缺乏社會、家庭、親友等支持,無法獲得關心、照顧;此外,當老伴過世,依賴的人不在了,整個人也會陷入憂鬱,自殺風險相對提高。老年人的憂鬱議題值得重視,李俊宏說,依國外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約四分之一都有憂鬱症狀,如思考、精神出現遲滯的情形,也就是少話、生活沒有動力、提不起勁、不想動,或是食欲減退等,其中也包含憂鬱症,這比例相當的高,原因是身體老化後,大腦也逐漸退化,造成腦神經荷爾蒙的失去平衡,影響大腦調節、認知功能等,增加罹患憂鬱的機會。李俊宏說,部分憂鬱症狀與失智症十分類似,當家人發現家中長輩有疑似憂鬱症狀,仍建議就醫檢查,釐清是否為失智症;老年人可能同時也飽受失眠、孤獨所苦,而造成酒精成癮、安眠藥物成癮等問題,且鰥寡孤獨是老年人常遇到的問題,隨著年齡愈來愈大,在情感及生活上,對於另一半的依賴也愈來愈重,一旦老伴過世,整個人就會陷入憂鬱,無形中增加了自殺風險。存好「三本錢」 不怕老了病來磨「俗話說,老了最怕病來磨。」李俊宏說,高齡醫學常提到一位老年人要存三大本錢,第一、要存好「老本」,讓自己老時經濟無憂,特別是如果老年人需要租屋,其實在台灣並不友善,許多房東不願意租給老年人,申請社會住宅又十分耗時,年輕時就應開始存好老本;第二、要存好「身本」,讓身體保持健康;第三、要存好「腦本」,隨時注意腦健康。國衛院最新研究指出,高血壓會影響老年人自殺?吳其炘指出,許多老人家十分擔心高血壓,進而影響情緒、生活品質,造成情緒低落、焦慮等問題,且高血壓控制不佳,更可能引發腦中風,在在增加自殺風險。至於消化性潰瘍增加老人家自殺風險。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說,已開發國家的老年人常見疾病,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癌症、肺部疾病等,消化性潰瘍並非主要疾病,但因老人家患有腦部、心臟疾病時,必須需要服用阿斯匹林等抗朽血栓的藥物,但此類藥物容易造成消化性潰瘍,因此,臨床上許多醫師會開立藥物防止消化性潰瘍,而開立藥物就必須打入消化性潰瘍的診斷碼,藥物才能獲得健保給付。邱瀚模表示,消化性潰瘍目前治療效果都不錯,且一個人選擇自殺常是多元因素所致,如神經退化性疾病、憂鬱、失眠等都可能是選擇輕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須了解其背後的原因,消化性潰瘍應不是長者自殺主因。★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31 養生.運動健身
專家簡文仁推薦登山步道!走入山林享受健康生活
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倡「隨時隨地,快樂做運動」,他說,超高齡社會要擁有健康一定要超前布署,不是等到退休後才開始,而且作法上要很生活化,首先,找一條容易親近的步道,難度要符合體能狀況,而且對自己來說交通方便的路線,可以隨時說走就走,而不是規畫一條離家很遠的步道,好幾年才能走一趟。在民眾推薦的步道名單中,台北近郊的四獸山也是其口袋名單,因為進可攻退可守,有腳力有時間可以走四小時,也可以走一段大約半個多小時就下山,其中他最推薦虎山,幾乎每天都去,因為坡度平緩最好走,走一趟大約七千多步,簡文仁通常清晨五點出發,跟一群喜歡運動的好友在山上會合,「沒有特別約,有空的人就上山,聚在一起先大喝十聲,練一下丹田,身心舒暢。」除了虎山以外,若以市區來說,台北市的南港公園是一個好去處,從昆陽捷運站步行十多分鐘可達,綠蔭環繞,還有木、石、氣三個能量廣場,園內寬敞、步道平緩,可散步也可快走。此外,台北盆地周圍的登山步道,像是汐止大尖山、內湖白石湖步道,以及每年五月盛開桐花的土城承天禪寺步道,都是他常去而且適合大眾的健走路線,若是住家附近有河濱公園也是絕佳的運動場域。他說,健走是最安全的運動,無須額外花費,也不用特別技巧,裝備上也很簡單,帶一壺水、擦汗毛巾,穿著輕便吸汗即可,但是「需要一雙適合的鞋子,最好是具備吸震、止滑、透氣三項功能」,畢竟運動是追求健康,不要因為不合腳的鞋子而受傷。即使只是在家裡超慢跑,也要穿適合的鞋來保護雙腳。此外,別忘了帶著愉悅的心情出發,如果只是強迫自己運動,效果不會好,「要享受走路的感覺,欣賞眼前風景,像夏天登山經常看到蝸牛,我最喜歡數一數今天看到幾隻。」讓登山充滿樂趣。他提醒,每個人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果退化性關節炎很嚴重,就不要增加膝蓋負荷,不要再走難度高的登山步道,應進行一些和緩的運動。簡文仁於八月一日成為新任國策顧問,首先以「打造科技人文步道、推出台灣朝聖之旅」為目標,除了鼓勵國人多走路,賞景並認識關於步道的精彩歷史故事,也期待各縣市的特色步道吸引外國遊客,將台灣的登山步道視為一輩子必須朝聖一次的圓夢旅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8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常莫名咳嗽卻查不出原因!乾燥症衍生問題多 還可能有情緒問題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九:乾燥症【建議就診科別】免疫風濕科莫名咳嗽查不出原因 不知是否心理性咳嗽 年近六十的大哥,穿著筆挺的襯衫,談吐客氣有禮,看起來是個嚴謹的人。來到門診的原因是,咳嗽好幾個月了,看了很多診所和醫院都沒有起色。他的咳嗽是乾咳為主,沒甚麼痰,也沒有特定時間,常常覺得喉嚨乾乾癢癢就想咳嗽,有時候喝口水就好多了,平常也沒有過敏性鼻炎或是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肺功能電腦斷層都做過了,也沒有看到甚麼異常,怎麼看醫師都說正常,他都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心理性咳嗽了。門診請他張開嘴巴看看喉嚨,本來想看看有沒有無症狀的胃食道逆流的喉嚨病兆,沒想到反而先看到又紅又薄又乾的舌苔,整個口腔黏膜都非常乾燥,這位大哥說平常睡醒有時候嘴巴都乾到快要張不開。問了一下眼睛的狀況,乾眼也蠻厲害的。立刻幫這位大哥安排了自體免疫抗體的抽血檢查,果然,乾燥症相關自體免疫抗體陽性,轉介了風濕免疫科做了一連串眼睛和唾液腺的檢查,證實是修格連氏症候群(sjögren syndrome)。修格連氏症候群常見口乾眼乾 喉嚨乾癢容易咳嗽修格連氏症候群(乾燥症)是一種以攻擊腺體和淋巴為主的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唾液腺分泌下降,個案常常會口乾眼乾,因為太乾,也常合併唾液腺阻塞、結石的症狀,缺少口水滋潤,不只容易蛀牙,也容易讓喉嚨乾燥,黏膜萎縮,咳嗽受器變得敏感,喉嚨乾癢容易咳嗽。這位大哥接受了乾躁症的治療,再加上胸腔科開立的化痰藥物讓口水變稀後,咳嗽就大幅改善,不再因莫名咳嗽感到困擾。修格連氏症候群導致的乾躁症,其實是好發在中年女性,像這樣五六十歲才診斷的男性並不常見,男女比例約1:9。然而,因為這個疾病輕症通常只有口乾眼乾的症狀,大家常常不以為意,沒有就診就不會被診斷。很多中老年的女性個案,合併嚴重牙周病或牙根蛀牙時,其實已經發病一陣子了。修格連氏症候群其實並不少見,盛行率約0.5%,兩百個人大概就會有一個,事實上,我們過去風濕科的老師都覺得,因為症狀不明顯,很多人沒被診斷,盛行率絕對不只0.5%,可能更多。修格連氏症候群衍生問題多 還可能有情緒問題倘若發現自己有明顯眼乾口乾症狀,常常反覆結膜炎針眼、唾腺阻塞結石、蛀牙又常常是牙根蛀牙的話,建議到風濕免疫科就醫,釐清乾躁症的可能,畢竟修格連氏症候群,不只會引起乾躁症。有四成的個案會有腺體外侵犯,這群個案很多會合併甲狀腺疾病。因此,如果年輕時有甲狀腺疾病的個案,出現口乾眼乾時,要格外注意。修格連氏症候群患者有三到四成合併有焦慮或憂鬱的情緒問題,可能跟人格特質或跟身體一直處在發炎狀態有關。一篇關於修格連症候群人格分析研究指出,這群個案和健康族群相比,有較高神經質、內向、焦慮特質和較低的社交能力(文獻五)。此外,腎炎、肝炎、關節炎、血管炎、肺纖維化甚至是淋巴癌,都是這個疾病嚴重時可能產生的問題。這群個案的皮膚也很敏感,有很明顯的光敏感性,照太陽容易產生各式各樣的皮疹和血管炎,外出須做好防曬的準備。壓力和失眠,可能會惡化自體免疫疾病,九日常跟門診的病友說,自體免疫疾病就像是身體的警示煞車,稍微過勞就會有症狀,提醒自己,要對自己好一點,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生活也不要太緊張,倘若診斷出這種自己打自己的自體免疫疾病,就是提醒病友要好好愛自己的身體,調整生活,睡飽吃好少煩惱,就是減少發炎和協助治療最佳的方式!參考文獻:1.黃德豐,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的臨床症狀與診斷2.魏正宗,抗乾燥症從調整生活開始 http://www.rheumatology.org.tw/health/health_info.asp?/75.html3.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Psychiatry volume 18, Article number: 131 (2018)4.The interplay between cognition,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leep in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patients, Scientific Reports volume 12, Article number: 13176 (2022)5.Personali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 Association with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comorbidity, PLOS ONE |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10466 January 17, 2019(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3 醫療.骨科.復健
補鈣「單次吃、分次吃」哪個對?醫師給各年齡層女性的4大保骨、防骨鬆秘訣
依據國民健康署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人自述且經醫師診斷有骨質疏鬆的比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婦女停經後更明顯增加,其比率在50歲以上男性為10.2%、女性為25.2% 骨質疏鬆是女性健康的重要問題,我們的骨密度歲隨著年齡逐年下降,30歲後女性因賀爾蒙影響,骨質會逐步流失,在停經的3到5年,賀爾蒙急速且斷崖式的下降,造成骨質每年以3~5%速度流失。但通過適當的補鈣和保養,可以預防和減少骨質疏鬆的風險。 每個年齡層的女性都應該特別留意補鈣的攝取和保養方式,並適量運動以促進骨骼健康,至於如何保養?平時可以看什麼科檢查骨密度?就讓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治醫師游家偉告訴你。Q1.什麼時候該檢查有無骨質疏鬆?女性在接近更年期或邁入更年期時,就醫時可以順便檢查骨密度;男性則建議55~60歲後,基本健檢外,也可以觀察自身的骨密度狀況,看生活習慣是否需要調整。至於已經骨折者還是建議可做骨密度檢查,如此一來才能了解治療後的改善幅度。 透過DXA等骨密度檢查後,醫師會將你的骨質密度檢查結果與30歲健康成年女性的最佳或顛峰骨質密度進行比較,從而計算出一個比較值(T分數,T-Score)。也由於T分數為標準差的概念,可以假設T分數-1=骨質值就約流失10%。 骨質密度正常:+1.0~-1.0.骨質密度低:-1.0~-2.5.有骨質疏鬆:-2.5以下.嚴重骨質疏鬆:-2.5以下再加上骨折Q2.女性骨密度流失快,該如何保骨本?多數人的骨值巔峰是在30歲,雖然流失的速度也會依據飲食、活動量等個人的生活習慣有異,但是女性會因賀爾蒙影響,骨質會逐步流失,在停經的3到5年,賀爾蒙急速且斷崖式的下降,造成骨質每年以3~5%速度流失。因此女性保骨要注意以下時間點: .青春期:青春期是女性骨骼發育的重要時期,此時會建議好好運動及睡眠,以儲存骨本。 .三十歲:骨質的巔峰,此時更應攝取足夠的鈣、適當曬太陽以及運動。此外,還應該注意鈣的吸收和利用,維生素D可以幫助鈣的吸收。 .三十~四十歲:較可能會遇見懷孕的狀況。則此時期不只適當補充鈣、維生素D外,平時的運動也應加入延展性運動。 .五十歲後:鈣會快速流失時期,因此可補充荷爾蒙及各種營養,再加上有意識的曬太陽與運動,同時還可以有助於預防肌少症的發生。另外要注意的是,運動建議可以有重量運動,還要加上幫助心肺功能的運動為佳。Q3.孕婦缺鈣容易抽筋?許多孕媽咪在孕期很容易夜間抽筋,其實是因為鈣為動態性,而且晚上流失比較多,造成缺鈣、腳抽筋的情況。 而且這時期,胎兒需要孕婦大量的鈣質,孕婦若鈣質補充不足,易造成血鈣濃度過低,引起神經傳導失常,導致抽筋現象。 想要預防腿部抽筋的方法,除了適時適量的伸展,也建議孕婦們平時多攝取高鈣食物。另外,平時還必須要檢視鎂的攝取量。原因是缺鎂會干擾鈣與維他命D的利用,所以鎂的缺乏,通常會在睡夢中因為小腿抽筋而痛醒。Q4.怎麼補鈣?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每日建議鈣攝取量,7-9歲為800 mg、10-12歲為1000 mg、13-18歲為1200 mg、成人則為1000 mg。 許多鈣片劑量通常比較高,但其實骨頭沒辦法吸收到全部,吸收率通常只有25~30%。因此若要吃鈣片補鈣,建議分次補,比單次高劑量的補充好。 另外,也有一些藥物會影響鈣吸收,如腎臟、甲狀腺疾病的藥物,或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類固醇,都對骨質的代謝會有影響。而且,腎臟疾病(如有高血鈣的狀況)就不能單次吃太大量的鈣質,必須分次分量,建議從食物中攝取(屬於溫和型補充),避免血鈣濃度過大變化。因此本身身體若以上問題或疑慮,要補鈣還是建議諮詢醫師為佳。 延伸閱讀: COSTCO秒殺的是「希臘優格」還是「希臘式優格」?差一個字差很多...你以為的健康食品,小心讓你吃下一堆添加物
-
2024-08-21 醫療.牙科
為什麼會口乾?乾燥症患者衍生問題多,醫提醒還可能罹患淋巴癌
口乾會造成口水變少、變濃稠,除了會造成蛀牙、口腔黏膜傷口癒合變慢,嚴重者還會有舌頭灼熱感,甚至出現念珠菌感染,不可不慎。台北榮總表示,口腔或喉嚨乾燥不適,於平時或睡覺都需時常額外補充水分,也對生活造成困擾。其中乾燥症患者不只口乾,也有乾眼症狀,甚至過乾而角膜潰瘍,研究顯示,乾燥症患者有更高的機會得到淋巴癌。為什麼會口乾?台北榮總家庭牙科主任吳詩韻說,口乾原因主要與系統性疾病及局部因子有關;系統性疾病包含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糖尿病、病毒感染疾病、巴金森氏症、上呼吸道感染和年長者等;而局部因子則是藥物、用口呼吸、唾液腺問題、喝水量、抽菸等。吳詩韻指出,口水的功能很多,首先是具有緩衝液的功能,能使嘴巴內的酸鹼值穩定,口水中也含有抗菌成分,可保護黏膜和牙齒的琺瑯質,預防蛀牙;口水也有保濕作用,幫助口腔黏膜傷口癒合,更可以潤滑食物,讓食物容易吞嚥;此外,唾液還含有消化酵素,可水解食物中的澱粉,也幫助感受食物的味道。少喝刺激性飲料 口腔保健不可輕忽口乾治療上,除減少飲用刺激飲料,包括咖啡、濃茶或酒等,也可咀嚼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或使用人工唾液及口腔保濕凝膠;如果口腔已出現潰瘍,可以塗口內膏減緩發炎,但如果是口腔念珠菌感染,就必需就醫治療。平時的口腔保健措施不可輕忽。吳詩韻提醒,包括塗氟、用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可降低蛀牙率;用牙刷、牙線或牙間刷,並定期就醫追蹤;如果有配戴活動假牙就要每日清潔,避免假牙成為細菌的溫床造成感染,並且要多喝溫水,減少假牙與口腔組織摩擦造成的潰瘍。免疫失調產生的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指出,若是免疫出現失調而產生的乾燥症,此為修格蘭氏症候群,大約有高達3成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有此症候群,不只口乾,也會有眼睛乾,甚至過乾而有角膜潰瘍,研究顯示,此類患者有更高的機會得到淋巴癌,早期診斷並評估疾病活性,制定良好的治療策略十分重要。口乾症會影響口腔健康與生活品質,台北榮總設有乾燥症整合門診,由過敏免疫風濕科及牙科醫師提供諮詢與治療服務,幫助症狀改善,以解決口內相關問題。
-
2024-08-1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下肢是人體第2個心臟!李炫昇重視「下半身肌力」,運動要按部就班
從醫35年的屏東寶建醫院院長李炫昇是骨科權威,從高雄長庚醫院退休後,3年多前,在寶建醫療社團法人寶建醫院執行長陳森基三顧茅廬下,決定接下院長重擔。由於屏東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面臨關節炎、骨質疏鬆、合併脆弱性骨折等問題,他期盼善用專長,提供正確知識,讓寶建醫院成為屏東人信賴的醫院。李炫昇來自小康家庭,在父母親鼓勵下念醫學系,從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又取得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精於關節重建、骨壞死、微創人工膝及髖關節置換、關節各種疾病、骨髓炎等。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病人在骨科方面需求增加,據健保資料統計,國人平均每6人就有1人有關節問題,而年長族群約7、8成出現關節問題。李炫昇指出,年長者容易有骨科問題,像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合併脆弱性骨折等;以前年輕族群多是外傷引起關節破壞或變形骨折,現在則是在健身房健身、重訓等引起運動傷害增加。引進醫學中心資源 助病人轉診李炫昇說,骨科以往多做換掉(Replace),但隨著醫藥科技發展,有好的醫材可以做重建(Reconstruction),在關節功能結構重建的過程中調整(Realignment),過去做修補(Repair),現在進步到再生(Regeneration)醫學,也因「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施行可應用到臨床,因此他將再生醫學應用技術引進到寶建。致力骨科研究的李炫昇發現,接受髖關節置換病人中,亞洲有5成是因為骨壞死,但歐美國家接受髖關節置換僅5%病人是因為骨壞死,相差10倍。骨壞死病人大部分發生在男性,尤其是年輕男性,患者開刀多在50歲前後,他研究國人因骨壞死與非因骨壞死置換髖關節病人中,更找到了關鍵基因,並發表在國際期刊上,也獲國家發明獎肯定。寶建醫院在屏東深耕30年,是屏北地區醫療核心之一,李炫昇出任院長後,更將醫學中心資源引進到寶建,期望寶建成為屏東人信賴的醫院。李炫昇說,寶建建立轉診聯繫,讓病人無後顧之憂,若需要到醫學中心,例如做更複雜手術治療,會協助將病人安排轉診到醫學中心,「以病人為中心思考服務,讓病人放心、家屬安心、醫師專心、耐心照顧病人」。醫師不分名氣 用心就是競爭力近期屏東榮總成立、義大屏東分院陸續興建,加上原有地區醫院,屏東各醫院進入醫療戰國時期,李炫昇認為,醫師沒有什麼名醫,唯有關心病人的醫師,真正願意幫助你解決問題的醫師,寶建可做到「用心、專心、細心、貼心」服務,才能有競爭力。李炫昇分享,他曾遇到兩名患者,都因為神明指示來找他看診,且都是在患者病情告一段落後才獲知,讓他深刻感受「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更加珍惜醫師工作。養生秘訣:運動要按部就班,不要想一步登天雖工作行程滿檔,李炫昇仍會抽出時間運動,平常喜歡跑步、跑馬拉松,還擅長球類運動,包括籃球、羽毛球、高爾夫球等;他的飲食很清淡,都是太太細心照料準備,相當養生。「健康需要靠紀律!」李炫昇說,運動要按部就班,不要想一步登天,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尤其要重視肌力,「下半身肌力最為重要」,雙腿占全身60%到70%肌肉,下肢是我們第2個心臟,可見其重要性。李炫昇小檔案● 年齡:63歲● 現職:寶建醫療社團法人寶建醫院院長● 專長: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及翻修手術、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及翻修手術、骨缺血性壞死、困難關節重建、人工關節感染、關節各種疾病、骨髓炎●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高雄長庚醫院院長、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長、關節重建醫學會理事長、美國史丹福大學骨科客座助理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不必遠求,反求諸己,健康需要紀律,要按部就班。
-
2024-08-11 醫療.骨科.復健
蹲下去,站不起來?現在開始努力 雙腿肌力仍可逆
「腳步有力、行走順暢」是許多人在人生下半場的心願,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在元氣講座「走起來!我的每一步,都是快樂的腳步!」分享,想要有健康的退休人生,具有行動力是最基本的,俗話說「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讓自己具備行動力,就得維持肌力、關節力,才能在人生下半場,走得健康、走得遠、走得輕快,享受健康人生。抬腿、綁沙包、彈力帶,在家隨時都能練肌力。簡文仁說,腳步健康要看三大重點,第一腳的韌性要好,走起路來要很Q彈,第二腿部要有足夠肌肉,第三走起路來要有力。一個人的步態決定他是否健康,小孩走路都跳著走,但沒有力的長輩,走路都拖著走,但只要好好保養行動力,長輩也能跟孩子一樣「跳著走路」沒有負擔。許多長輩常會有「蹲下去、起不來」的困擾,簡文仁說,蹲下去起不來的關鍵原因是「肌力不足」,如果是「蹲不下去」,則是關節出了問題,不是關節不夠滋潤導致僵硬,就是關節受傷引起疼痛。簡文仁強調,不要認為現在自己蹲不下去,未來的人生就一輩子「掉漆」,他強調「健康是可逆的」,下肢的行動力取決於肌力、關節力,肌力需要透過運動,特別是負重訓練獲得。很多長輩會說:「我怎麼可能去舉重!」簡文仁建議用日常隨手可得的椅子或是牆壁,增加下肢的肌力運動,如靠牆坐空中椅子,或是坐在椅子上,雙腳向上抬,還可以在腿上綁沙包、使用彈力帶等,都能有助鍛鍊大腿股四頭肌,強健的股四頭肌可以減少關節負擔,降低磨損風險。安全補充保健食品,必須含「該有的成分」。簡文仁說,保持關節健康除了需要強健的肌肉保護,還需保持關節內的潤滑液。隨著年齡增長,飲食不均衡會減少潤滑液的分泌。很多人會問「到底要不要吃保健食品,增加關節潤滑效果?」他說,年輕時,他一定建議不用,飲食均衡就好:但年長者胃口開始不好、吸收能力也欠佳,可以適時補充安全的保健食品。他說,安全的保健食品意指產品「含有該有的成分」,有些產品標榜含葡萄糖胺,裡頭卻加入止痛藥的成分,讓退化性關節炎引起膝蓋疼痛的民眾,誤以為吃了保健食品之後,膝蓋就不會痛,認為是仙丹妙藥。保持關節潤滑,營養攝取要多元,搭配運動事半功倍。當飲食攝取不足時,如果要保持關節潤滑,可考慮補充如葡萄糖胺、軟骨素等保健食品,這些成分有助於增加關節滑液的分泌,維持關節健康。膝蓋的滋養需要記住「營養攝取要多元」,例如選擇複方的葡萄糖胺產品。除了潤滑關節,很多人常忽略肌肉營養的重要性,長輩胃口不好,蛋白質等營養素自然也難吸收,建議可以攝取一種叫做「咪唑胜肽」的成分,咪唑胜肽是一種由兩、三個氨基酸結合而成的細小分子,能讓肌肉獲得所需養分,此時再搭配負重運動,可達到事半功倍效果。若關節已嚴重退化,務必就醫治療,別想靠運動改善。很多長者已出現關節炎,關節炎分為骨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和創傷性關節炎,適當運動可延後骨性關節炎的發生。但如果關節已經嚴重退化,「千萬別再問有哪一種運動可以改善」,盡快就醫透過手術等方式,讓疼痛或是已變形的關節獲得改善。簡文仁說,有關節炎的患者,一定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曾有一位患者因退化性關節炎就醫,醫師建議他游泳,然而,游泳池離家太遠,需要騎機車半小時,他每次游泳半小時,來回騎車就花一小時,膝蓋長時間彎曲,結果加重了關節負擔,使退化狀況更嚴重。曬太陽做簡單運動,增肌力也攝取維生素D。除了做好肌力訓練、滋潤關節,骨頭本身也要兼顧「骨本」,可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平時可以趁太陽微微露臉時,外出對著太陽做簡單的運動。他也發明了一套「骨質疏鬆保鈣操」,單手繞頭一圈,單手結束後換另一手,再來兩手向上升直,先往左上方推、再往右上方推,雙腳在手向上推時微蹲,既可以做到伸展,也能做到腿部負重,又能曬到太陽,一兼二顧。簡文仁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適當的訓練和多元的營養補充,這樣才能確保我們在未來的生活中保持活動力和健康。通過及早介入、積極訓練和合理的營養補充,人們可以在任何年齡階段保持身體的最佳狀態,實現健康快樂的生活。
-
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突然劇烈下背痛無法走路站立…脊椎退化打PRP或類固醇治療就會好嗎?
我平時喜歡運動,無論仰臥起坐、深蹲、瑜伽、慢跑…,都難不倒我,身體靈活度極佳,七十高齡的人,仍精力充沛,四處遊山玩水,讓同年齡層友人羨慕不已。古語有云:「人不可自詡。」這一年內,發生兩次劇烈下背疼痛,一次是採PRP增生療法,最近是施打類固醇治療,終於認輸豎起白旗了。出國突發病 原來脊椎退化去年國外旅遊時,突然從腰部到臀部之間劇烈疼痛,無法站立、走路、彎腰,全身顫抖,立即急診,打針吃藥後勉強撐回國,到教學醫院骨科就醫。經X光、超音波檢查,診斷是脊椎退化,第4、5節輕度滑脫,可能因過度活動、久坐不動、姿勢不良、搬重物,導致肌肉、韌帶拉傷所致,吃了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痠痛才逐漸舒緩。我因腎臟功能不好,不敢過度服用止痛藥,醫師建議打PRP增生療法,可以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但需自費,兩周施打一次,經過兩個月沒有明顯的效果,坐硬板凳或沙發椅,腰椎受到壓迫,常痛到無法行走,直到打了3劑PRP後,活動角度才明顯改善,隨著時間效果越明顯,大概到5個月後恢復正常活動。可是PRP的保護期並不長,才過半年腰背再次劇烈急性疼痛。這次到神經科看診,醫師對疼痛部位、性質、嚴重程度評估後,採用從腰椎硬脊膜外低劑量類固醇治療,這是一種緩解脊椎神經疼痛的方法,以達到消炎、止痛、神經調控的效果。接受類固醇注射後,疼痛立即減緩恢復正常。我有「類固醇恐懼症」,醫師說類固醇的劑量非常低,合理地使用類固醇,是治療發炎及自體免疫疾病的首選藥物。做伸展運動 保護脊椎健康很多腰背痛患者長期穿戴腰部護具,不但造成腹部核心肌群弱化,也無法減緩坐骨神經疼痛。醫師指導幾個伸展動作,目的在使腹肌緊縮、伸展下背,增加肌肉群之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透過簡單的伸展運動、改善不良姿勢,保護脊椎的健康。下背痛,我看過骨科、復健科、神經內外科、疼痛科等門診尋求治療。心裡很徬徨,下次腰背疼痛時,要如何選擇,打PRP增生療法還是類固醇治療?下背痛治療 嚴重者要開刀【諮詢╱振興醫院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 整理╱記者黃妙雲】年長者常見反覆發生椎間盤突出問題,若一直沒有治療處置,久了會出現椎間盤退化,進而可能長骨刺,或因椎間盤的支撐力不夠而導致輕度脊椎滑脫,就容易閃到腰,引發腰背疼痛、甚至無法彎腰、站立、行走等下背痛症狀。如果椎間盤突出產生嚴重骨刺,且因神經孔狹窄壓迫到坐骨神經,就會引起坐骨神經痛,在急性發作時,往往會讓人動彈不得,坐立難安、無法行走,必須先服用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止痛,再考慮是否要施打PRP、葡萄糖水等增生療法,或是注射低劑量類固醇治療,若無法有效改善,更嚴重者則可能要開刀治療。「自體血液高濃度生長因子(PRP)注射療法」是一種增生療法,只要抽自己的血分離出PRP再打回患部,讓組織增生,可以減緩、修復軟骨細胞壞死磨損,防止發炎,延緩關節的退化,減輕關節疼痛。一般是施打3劑、約3至5個月才有效,但可能半年後又要再施打。若從腰椎硬脊膜外注射低劑量類固醇,則可以針對受傷組織周圍的發炎進行治療,而類固醇是消炎止痛藥,使用低劑量約一周可分解,作用效果達兩周以上,疼痛即獲得緩解。預防下背痛或改善腰背疼痛問題,建議應加強核心肌肉訓練,若是下背痛的患者,則必須穿戴護腰做肌力訓練,避免二度受傷。
-
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爬山到底會不會讓關節退化?醫師這樣說!登山健行4個正確姿勢讓你不受傷
爬山是很好的休閒運動,但有些人年輕時很愛爬,但年歲漸長為了怕傷膝就不太敢爬了。骨科醫師跟大家分享登山健行的正確姿勢,對的姿勢可以減少膝蓋與關節的壓力,避免受傷。登山健行4個正確姿勢台灣是被群山環繞的寶島,大小山非常多,因此不少人平日的休閒運動就是去登山健行。不過有些人年紀較長後就不太敢爬山了,主要是怕會傷膝。但爬山明明是很好的休閒運動,為了怕傷膝而放棄,實在可惜。亞東醫院骨科醫師陳鈺泓在臉書發文指出,登山健行時,上下坡確實難免會造成膝蓋的壓力,如果這時候又沒有使用正確姿勢,一不小心就容易受傷。陳鈺泓分享登山健行4個正確姿勢。1.盡量全腳掌落地:想要預防膝蓋疼痛的問題,腳掌落地的方法是關鍵!有些人會習慣以 #腳尖 落地,長時間下來會造成小腿肌過度使用而緊繃,增加抽筋的機會。應盡量以全腳掌落地的走路方式,能更好的支撐全身力量,也較不容易疲勞,同時減少對腳踝的衝擊力。2.膝蓋微彎不打直:在上山或下山時,盡量保持膝蓋微彎步打直的姿勢,利用大腿肌、髖部、核心肌群的力量支撐身體重量,可以減少對膝蓋與關節的壓力,減少疼痛及受傷的風險。3.抬頭挺胸跨小步:有些人爬山時喜歡以大步大步跨的方式前進,不過這樣容易增加肌肉負擔,加速肌肉疲勞,隔天也比較容易出現 #鐵腿 的不適感。因此,建議以小步伐的方式行走,不僅能增加穩定性,同時提高肌肉的持久性;而保持抬頭挺胸不駝背,可以幫助維持正確脊椎曲線,也有助於維持呼吸的頻率。4.使用登山杖輔助:爬山對膝蓋的負擔並不小,尤其是下坡段時如果沒注意,更容易加速軟骨磨損。建議在登山健行時可以攜帶登山杖,透過登山杖的輔助,適時分擔上下坡時對膝蓋的壓力及衝擊力,同時也能幫助維持平衡。4種問題暫緩爬山聯新國際醫院骨科主任侯咸仰醫師也曾受訪表示,爬山運動是優點多於缺點,只要膝蓋沒有問題,爬山並不會因此加速關節退化。很多研究都指出,運動的人,相較於一般久坐不運動的人,關節越不容易退化,因為穩定的下肢肌力,是減緩退化很重要的因素。只要不過度使用讓膝蓋超出可承受範圍,仍然可以爬山,不必因噎廢食,但是要「量力而為」。有以下這些情況的,就先不要爬了。1.退化性關節炎即使有退化性關節炎,仍可以登山,但應選擇坡度較和緩的山。下坡時切記不能衝太快,雙手持登山杖,緩步下山。但如果膝蓋已退化到出現疼痛,應先就醫瞭解狀況,再評估是否適合登山運動,並以不加劇疼痛為原則,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2.其他膝足問題者有髕骨股骨症候群、滑囊炎與膝膕肌腱炎者,可能會因下山速度太快、肌力不足等情形而產生發炎狀況。另外,踝關節穩定度不夠者,也極易產生急性踝關節扭傷。扁平足、高足弓問題,長期會造成膝蓋與脊椎不適或疼痛,不管是平時行走或登山,都應選擇適當的鞋墊與鞋子,以避免長期姿勢不良,減少疼痛。3.駝背狀況輕微者駝背不影嚮登山,可從比較平緩的山開始,如果會影響上下山視線或視野,建議謹慎選擇登山路線。4.肥胖者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體重過重的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較高,登山對膝蓋造成的負擔大,建議選擇其他運動類型,先強化肌肉與適度減重,再進行登山活動。【參考資料】.陳鈺泓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8-07 養生.運動健身
看似不喘、不累,姿勢錯誤當心跑出一身病!5眉角掌握超慢跑訣竅
你今天超慢跑了嗎?跟著節拍器邁開步伐,掌握節奏律動的超慢跑,近年非常流行,愈來愈多人跟上這股運動熱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超慢跑看起來不喘、不累,但如果姿勢錯誤、過度訓練,也是會跑出一身病來。太頻繁、沒熱身 恐傷膝武俊傑分享,診間一位中年男子,聽聞超慢跑很容易上手,還有減重、控制血糖的好處,於是嘗試這項流行的全民運動。剛開始跑覺得很有趣,宛如跟著節拍抬腳律動,直接增加跑步次數,原本一周跑2至3次,到後來幾乎天天進行,結果跑兩周後就到門診報到。該名患者提到,超慢跑要掌握「步伐要小、頻率要快」的技巧,速度設定在「1分鐘180步頻」左右,從入門的跑5分鐘增加為10分鐘,為了提高健身效果,他每天都練習超慢跑。不料,膝蓋竟出現卡卡的感覺,緊繃、疼痛感愈來愈明顯,就診檢查發現,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武俊傑強調,超慢跑看起來輕鬆不傷身,還被譽為懶人瘦身法,很多人一跑起來就忘了控制運動量,甚至以為是低強度運動就拉長跑步的時間,跟久走會增加腳底過多或反覆的外力一樣,跑多了也是會產生足底筋膜炎。經建議患者在超慢跑前,搭配暖身、伸展動作,並注意姿勢的正確性後,狀況改善許多。背挺直、膝微彎 別踮腳不同於一般跑步的腳跟先著地姿勢,武俊傑指出,超慢跑因為步伐快速,應該要讓前腳掌先著地,但是要注意,不要變成踮腳跑步,否則容易造成小腿、阿基里斯腱、足底筋膜的負擔。超慢跑雖然相對緩和,跑前熱身絕對必要,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運動傷害。在跑步的過程中,武俊傑提醒,記得抬頭挺胸、背部挺直,如果頭部向前傾,反而會造成肩頸肌肉不平衡、頸部受傷。任何運動都不要過量,超慢跑看似無害,初學者一定要使用節拍器跟著步頻,控制好運動時間,當過度的運動讓肌肉極度疲累時,連帶會引起身體產生發炎反應。超慢跑正確姿勢5要點1.背部挺直、微抬下巴,眼神要注視著前方,保持抬頭挺胸。2.跑步時膝蓋要微彎,大腿不要抬太高,可減少對膝蓋及關節的負擔。3.注意前腳掌落地的力道,輕輕踩踏,避免腳步愈來愈沉重。4.維持小步伐、高步頻的方式,不要忽快忽慢,跟著超慢跑的節奏。5.雖然動作幅度小,仍要注意手臂擺動,隨著身體自然擺幅。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