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2 退休力.健康準備
搜尋
關節炎
共找到
853
筆 文章
-
-
2023-11-29 醫療.骨科.復健
爬山傷膝?錯,膝蓋磨損的關鍵在肌力!「登山控」醫師授延長膝關節使用壽命不二法則
正確爬山6常識(1) 爬山並不會較容易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2) 爬山後的膝痛,以軟組織原因,如韌帶、肌腱等發炎,比軟骨磨損更為常見。(3) 增強膝關節周圍肌力至關重要,也就是爬山要循序漸進慢慢鍛鍊升級。(4) 退化性膝關節炎急性發作時要休息並治療,這才是要暫時停止爬山的時刻。急性發作時常會膝蓋腫痛、積水,並微微發熱。(5) 使用登山杖相當重要,雙杖較好,護膝也可考慮。(6) 下坡衝擊力大,膝關節負荷多,肌力不足者請減速。登山是我最大的興趣,登山的時候,友人最常問我的問題不外是:登山究竟會不會傷膝蓋?自從某醫界大老宣稱,爬樓梯或登山是「最笨的運動」,說這兩項運動都會對膝關節造成嚴重損害,甚至不可逆。自此,登山界每個人都人心惶惶,爬傷膝蓋,但不爬傷心,不知如何是好?我也是這樣,對我這登山控來說,假日不去山上走一走真是難過,封山還得了!其實這句話有對也有錯,膝蓋保護其實肌力訓練最重要,如何避免爬山傷膝蓋才是重點?我覺得有義務要好好和大家說明登山與膝關節的關係,讓大家了解真相到底是什麼呢?以生物力學的角度來說,走路膝蓋的負重最大可達體重的3倍,但登山時上下坡或上下階梯時,特別是下坡,膝蓋的負重會大大增加,據研究,在25度下坡角度下,膝關節負擔最多可能會到達走平路的1.6倍,也就是體重的4到5倍間,若考慮到登山常遇到的地形,可能有很多奮力上攀或向下深踏的動作的狀況(圖一),膝蓋負擔會更為增加,因此登山對膝關節來說,的確會造成額外負擔。強度大的高山活動 有助於預防初期肌力衰退再以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在正常老化的狀況下,肌肉力量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50至60歲平均會減少15%,往後每10年遞減30%。平衡度與靈活性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因此,肌力的不足的確會讓膝關節處於風險中,使得登山時膝關節容易受傷。雖然如此,2011年陽明大學發表的碩士論文,探討〈登山活動對運動傷害、身體組成與大腿肌肉形態功能之探討〉,研究者將有五年以上登山習慣的中、高年人分為兩組 (1) 高山組、(2) 郊山組(高度在1500公尺以下)。另外對照兩組:(3) 無規律運動中、高年者與(4) 年輕受試者。以問卷及理學檢查做為研究方式,探討登山對於人體可能之影響。此研究發現:高山組肌力最佳,而無規律運動組最差。長期規律進行費力的登山活動,可改善中高齡男性肌力下降的情形,也證實了強度較大的高山活動,有助於預防老化造成的初期肌力衰退,讓人有年輕的狀態。膝蓋磨損問題與年紀關聯性較高 非運動造成在膝關節磨損方面,以股骨末端軟骨厚度而言(圖二),兩登山組與年輕受試者結果幾無差異,皆明顯優於無規律運動組,膝蓋的磨損問題與年紀關聯性較高,而非運動造成,反而是登山過程中能夠強化膝關節附近肌肉的肌力,如股四頭肌與膝關節屈肌,減緩軟骨磨損。這與筆者多年的臨床觀察相同:復健門診來看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多缺乏運動,常見體重過重但腳很細。真正登山者的膝關節退化反而不太顯著,登山者較常因膝蓋周邊軟組織,如韌帶或肌腱的受傷而產生疼痛。肌力越差 越容易造成關節軟骨磨損膝關節的磨損與肌力呈一互補,肌力越差者在日常生活活動中,就容易造成關節軟骨磨損,登山者若膝關節周圍肌力足夠,反而能保護膝蓋防止磨損。平常有登山習慣者,肌力慢慢鍛鍊,自然經得起使用;平常不運動的人,加上中廣身材,膝關節負擔重,一般走路就會造成磨損,反而退化明顯。突然作超過能力的運動,更傷。無怪乎研究顯示,最有證據力的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法,竟然是肌力訓練。但若膝關節已有軟骨磨損發炎,或是有韌帶受傷者,也就是正在急性疼痛的時期,發炎容易造成受傷軟骨被發炎細胞清除,年紀大又長不回來,易造成局部磨損,這樣的情形應先減少活動包括登山,接受治療,努力控制發炎狀況。有研究顯示,半月軟骨受損或十字韌帶斷裂,皆會增加膝關節面局部的壓力,造成磨損加劇,因此許多年輕時膝關節受傷病患,若未好好治療,容易發生早發型的膝關節退化現象。已有膝關節退化者但非急性發炎期的登山者,不用害怕,預防重於治療,除平日要鍛鍊肌力,由健身房、騎車、走平路、進而爬小山的循序漸進法,可能是最好的預防進一步退化方法,也就是一種漸進式肌力訓練,常使用的訓練方式是反覆半蹲與站立,靠牆半蹲與站起是一種簡便安全的訓練方式(圖三),踩腳踏車、飛輪與阻力訓練,也是常見的訓練方式。另外採用如使用登山杖、穿護膝、下坡慢行等方法,都有效果。奧地利學者針對登山嚮導的研究顯示,使用雙側登山杖走25%下坡,比未使用登山杖者,可減少 15-25% 膝關節的受力,有效減少膝部負擔(圖四)。而下坡倒退走到底會不會較不傷膝蓋?目前沒有看到科學性的研究。但因為倒退走用的肌肉,和關節磨損的地方,和正走不太一樣,因此原本不舒服的地方可能會不痛, 但還是會加重其他肌肉關節的受力。主要是因為膝蓋需打直,膝蓋骨-股骨關節(patellar-femoral joint)壓力更大, 後大腿肌群過度延展及臀肌得要更使力,如果前側屈髖肌又太緊,這樣的姿勢可能就更危險, 甚至容易跌倒。登山後膝痛 休息兩三天後多可好轉膝痛是登山時或登山後常見的問題,登山者常表示下山過程中就會出現膝蓋周圍疼痛,但在休息兩三天後即見好轉,這種最可能為運動造成的肌肉酸痛,應可随著鍛練逐步改善。若這疼痛持續數周,韌帶受傷也要考慮,穩定膝蓋的外側與內側側韌帶常受傷,特別是深踏很多的步道,也就是要陡降的步道,有名的如北插天山、志佳陽大山的下坡路段。為了穩定膝蓋,內外側側韌帶都會負擔很多的力量,容易在突然的扭力下受傷。這樣的受傷也反映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不足,在疲累時穩定的任務過度的交給韌帶來負擔。韌帶的受傷較肌肉難恢復,所謂「傷筋動骨一百天」。韌帶受傷就是傷到了「筋」,需要較長的休息時間與適當的治療。另外,膝關節外側的髂脛束與內側的鵝足肌腱也是登山常見的膝痛來源,這些都是「傷筋」。膝關節疼痛不論是關節軟骨、韌帶或肌肉的受傷,在急性期皆要是當減少活動,需要時要加上藥物或復健治療,以便控制發炎、減少疼痛、讓受傷組織有足夠修復期。慢性期則可加上進階的復健治療,目標在學習加強肌力與靈活度的方法,運動方面則要循序漸進,逐步鍛鍊,才能有超乎年紀健康的膝關節,重享彩色人生。某些較嚴重的退化,最終要走向置換人關膝關節的地步,也不用害怕。現今置換人工膝關節已是極為成熟的手術,成功率相當高,要記得,術後復健相當重要,好好復健人工膝關節,之後爬山不是問題。好好訓練下肢及核心肌力,絕對是延長膝關節使用壽命的不二法則。(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登山傷膝蓋?聽登山控教授醫師怎麼說!)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27 養生.聰明飲食
肥胖、慢性發炎的原因?植物性食物中的凝集素對身體有害嗎?
我在2023-7-5發表植物的逆襲 – 偽科學經典,指出《植物的逆襲》這本書是偽科學的經典。讀者Samson Shu Lun Tang在2023-11-1在回應欄留言:「我也對植物不宜飲食的說法很懷疑,但也想認識『凝集素』多一點,以堅定對這本書的不可信的理念。所以,希望閣下說多點『凝集素』相關資訊。謝謝你」《植物的逆襲》這本書是基於「凝集素有害論」,而很多人,包括很多醫生,都陷入此一迷思。我發表過兩篇有關凝集素的文章:2017-7-17:生吃,熟食,抗營養素:「事實上,在美國,幾乎沒有什麼蔬菜是不能生吃的。只有一樣例外。那就是豆類。大多數的豆類含有高量的紅血球凝集素,而此毒素是有致命性的。有些豆類,如豌豆,含有較低量的紅血球凝集素,所以可以小量地生吃(但為了安全,沙拉吧不會有)。不管如何,只要用蒸或水煮十分鐘,就可以將豆類中的紅血球凝集素減少200倍。但是,用慢鍋煮是沒有用的。這是因為攝氏80度以下的溫度是無法破壞紅血球凝集素。」2020-7-10:草菇、香菇柄,會引發中風?。這篇文章是在評論王輝明醫師所聲稱的「香菇柄會導致中風」。他說因為香菇柄含有「蛋白質凝集毒素」,所以會導致中風。但是,醫學文獻裡並沒有「蛋白質凝集毒素」這個詞,所以它顯然是「紅血球凝集素」的誤稱。我也指出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香菇柄含有「紅血球凝集素」,更不用說什麼它會導致中風。有關凝集素的科普資訊,最詳盡和最中肯的是哈佛大學的一篇文章(2022年一月最後審查)。我把全篇翻譯如下:凝集素或血凝素是一種「抗營養素」。它們存在於所有植物中,但生豆類(黃豆、扁豆、豌豆、大豆、花生)和小麥等全穀物中的凝集素含量最高。由於流行媒體和時尚飲食書籍將凝集素列為肥胖、慢性發炎和自體免疫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它們受到了廣泛關注。但這些說法背後的真相是什麼?凝集素被定義為與碳水化合物結合的蛋白質。凝集素在自然界中用來保護植物的相同功能可能會在人類消化過程中造成問題。它們能夠抵抗腸道中的分解,並且在酸性環境中保持穩定,這些特性可以保護自然界中含有凝集素的植物。被攝入後,凝集素可以導致紅血球聚集在一起,還會引起噁心、嘔吐、胃部不適和腹瀉。較輕微的副作用包括腹脹和脹氣。動物和細胞研究發現,活性凝集素會幹擾礦物質的吸收,尤其是鈣、鐵、磷和鋅。 豆類和穀物通常含有這些礦物質,因此凝集素的同時存在可能會阻止這些礦物質在體內的吸收和利用。凝集素也可以與消化道內壁的細胞結合。這可能會破壞營養物質的分解和吸收,並影響腸道菌叢的生長和作用。由於凝集素能長時間與細胞結合,因此它們可能會引起自體免疫反應,並且理論上在類風濕性關節炎和 1 型糖尿病等發炎性疾病中發揮作用。這些理論觸動了有利可圖的反凝集素運動,催生了防止體內凝集素活動的暢銷書和酵素補充劑。然而,關於人類飲食中活性凝集素的攝取量及其長期健康影響的研究非常有限。包括凝集素在內的抗營養素最常在發展中國家的飲食中進行研究,這些國家普遍存在營養不良,或者食物種類非常有限,全穀物和豆類是重要的日常主食。重要的是要記住,我們很少吃含有大量活性凝集素的食物。原因之一是凝集素在生的狀態下最有效,而含有它們的食物通常不生吃。烹飪,尤其是使用煮沸或燉等濕高溫方法,或在水中浸泡幾個小時,可以使大多數凝集素失去活性。凝集素是水溶性的,通常存在於食物的外表面,因此與水接觸後會被去除。一個例子是乾燥的豆子。為了準備食用,將它們浸泡幾個小時,然後再煮幾個小時以使豆子軟化,從而使凝集素失去作用。罐裝豆子是在液體中煮熟和包裝的,因此它們的凝集素含量也很低。然而,在低熱下煮生豆(例如在慢燉鍋中)或未煮熟的豆子不會去除所有凝集素。我們的身體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酶,降解一些凝集素。其他使這些化合物失去活性的過程包括使穀物和豆類發芽,以及機械性地去除含有最多凝集素的豆類和小麥粒的外殼。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種類的凝集素,人們對它們的反應也有很大差異。 具有潛在消化敏感性(例如腸躁症)的人可能更有可能因食用凝集素和其他抗營養物質而出現負面症狀。由於報告的凝集素敏感性症狀可透過身體不適來識別,因此合理的解決方案可能是少吃或少吃引起消化問題的食物。凝集素可以作為抗氧化劑,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造成的傷害。它們還會減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這可能會防止血糖急劇上升和胰島素水平升高。早期研究也著眼於使用無毒的少量某些凝集素來幫助刺激無法長時間進食的患者的腸道細胞生長,以及由於凝集素能夠導致癌細胞死亡而用於抗癌治療。在許多大規模人口研究中,豆類、全穀物和堅果等含凝集素的食物與心血管疾病、體重減輕和 2 型糖尿病的發生率較低有關。這些食物富含 B 群維生素、蛋白質、纖維、礦物質以及健康脂肪。因此,食用這些食物的健康益處遠遠超過這些食物中凝集素的潛在危害。原文:植物的逆襲—凝集素有害論的真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6 焦點.杏林.診間
歷經8次手術逢凶化吉!陳清文醫師蹲跪扎針薰蒸,解我纏身頑疾
雖說人生無常不離病苦,但是面臨疑難或重大手術,每每會懷疑蒼天為何是我?歷經大小手術8次,幸得上天垂憐,總能在醫師精湛手術下,逢凶化吉。年過不惑時,經常因多種病痛頻繁往返醫院檢查,終由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診斷,我具侵犯性自體免疫的類風濕關節炎。或許正因該病,導致三叉神經痛及脊椎缺損,膝關節磨損及眼疾。我在北榮做了三叉神經的加馬刀手術及脊椎缺損鋼釘補強大手術,2年後由北榮骨科主任陳正豐進行雙膝金屬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之後又做了眼疾雷射手術。至此因體內的高金屬含量,被戲稱活體機器人。在此特別感恩天母中醫診所陳清文醫師,因加馬刀手術後一年痼疾復發,經友人推薦嘗試中醫耳針,遂與他結緣。在他精心調治下,終於除去心頭頑疾。陳醫師不論刮風下雨,騎乘機車準時往返診所。他的慈眉善目,親切把脈問診,投以深深關懷,病患莫不感到暖暖慰藉。他本著「藥有君臣佐使千變化,病無貧富貴賤一般心」的信念,行醫數十載,特別在扎針上,以其奔8之年,仍以半蹲半跪方式為之,並佐以22種中藥蒸薰患部,每天求診無數,常有自外縣市遠道慕名而來的患者。在我求醫過程中給予幫助的,均是我的貴人,至今歷歷在目。深感「醫師有你們真好」。
-
2023-11-26 醫療.消化系統
整個肚子痛?指不出位置?醫:「廣泛性腹痛」通常嚴重,應盡速就醫!
肚子痛日常相當常見,但如果出現整個肚子都在痛、面積廣泛、指不出位置的情況就得提高警覺。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廣泛性腹痛」通常沒好事,往往代表著有嚴重的問題存在,建議盡速就醫,不要再觀察。 整個肚子都在痛?指不出位置?廣泛性腹痛」通常問題嚴重! 王威傑醫師表示,廣泛性、難以定位、說不出哪裡痛、按壓也未必壓得出位置的腹痛,通常和臟器破裂、內分泌代謝、嚴重發炎有關。例如主動脈剝離、中空器官破裂、糖尿病酮酸血症、骨盆腔發炎、發炎性大腸炎、缺血性腸炎、紫斑症等。 主動脈剝離:腹主動脈剝離常見在中腹部一帶,但是嚴重時也可能無法定位,患者常會喊著就是肚子很痛,卻不知道哪裡痛,另也常見出現背痛、冒冷汗等。 臟器破裂:各臟器破裂除了該處疼痛,也可能因出現空氣空間而使得疼痛無法定位,例如卵巢、子宮、腸道等。腸道破裂也可能使得細菌外流,使周遭臟器大範圍發炎。 糖尿病酮酸血症:糖尿病的酮酸中毒,多數也是在下腹疼痛,但指不出實際位置,患者通常也會有喘的症狀出現。此情況在血糖控制不穩、近期合併感染的患者更需要特別留意。 骨盆腔發炎:骨盆腔位在下腹位置,發炎時常見是整個骨盆腔都一起呈現充血、發炎反應,因此大多情況下是一整個下腹疼痛,也較難以言喻確切疼痛位置。 發炎性大腸炎:較嚴重的發炎性大腸疾病,例如克隆氏症,通常是整個大腸一起發炎,位置就會廣泛。其他症狀也包括了腹瀉、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結節性紅斑等。 缺血性腸炎:缺血性腸炎的腸中風,常見位置在左上腹、右下腹等處,不過也有可能出現位置較大、分辨不出位置的情況。若遲未就醫將有在短時間內腸道壞死、致命的風險。 紫斑症:血管性疾病的紫斑症也會出現無法定位的腹痛,在這之前通常也會先出現發燒。其他症狀也包括暫時性的關節疼痛或關節炎,也因血管發炎皮膚會出現紫色斑塊的症狀。 肚子痛指不出位置、範圍廣?醫:盡速就醫,尤其風險族群! 民眾一般在遇到腹痛時常會再多加觀察,王威傑醫師提醒,遇到說不出個所以然的腹痛盡速就醫為佳,別再觀察。特別是曾有消化性潰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或近期出現感染等疾病史;以及進行過腹腔手術、或是發生過車禍;年紀大於80歲的年長者;或是出現四肢體紫、發燒超過3天等合併其他不尋常症狀等,這些高危險病史或無法判斷腹痛原因的族群都應特別留意。 腹痛指不出位置+危險徵兆 醫:即刻就醫,不可拖延! 王威傑醫師也提醒,如果腹痛指不出位置,又出現了「危險徵兆」,通常意味著病況已經相當嚴重,甚至可能危及性命。包括了腹壁僵直、按壓放開之後更痛的反彈腹痛、意識不清、冒冷汗、喘、脫水、血壓降低、血便、腹痛且痛到背後等,如有觀察到這些症狀應即刻就醫尋求緊急醫療協助,以確保生命安全。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右下腹痛怎麼辦?可輕微也恐致命!醫指3情況早檢查不要拖.肚子痛、腹瀉怎麼辦?痛到什麼程度該就醫?緩解方式一次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4 焦點.元氣新聞
秀傳超音波導引人工膝關節手術 精準度提高 2.8倍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台灣,膝關節退化盛行率高達15%,等於全台約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之苦;膝關節退化原因以年紀引起的「退化性關節炎」為最大宗。手術是改善關節炎最後一線治療方式,手術精準度若高就能大幅改善病灶預後、提升人工關節存活率。秀傳體系與國內醫療器材大廠共同研發「超音波導引人工膝關節手術」,精準度與未使用超音波導引手術相比提高2.8倍。退化性關節炎人數增 關節受損末期僅能手術治療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骨科醫師古鳴洲說,因為社會高齡化與國民體重增加,加上各種激烈的競技運動盛行、退化性關節炎需要治療的人口急速上升。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早期可以採取消炎、止痛藥物,但是長期使用有影響肝腎功能或干擾抗凝血機制,對心冠疾病治療造成影響。局部施打藥物成為廣為骨科醫師推薦的治療方法,譬如玻尿酸注射或類固醇。施打高濃度自體血小板血漿(PRP)也是常被使用的方法。而手術治療則是針對末期關節炎患者,或其他治療無效時。退化性關節炎可分為四個期別。第一期是軟骨有輕微磨損、可隱約見到骨刺,但硬骨並未變形;第二期是軟骨輕微磨損、骨刺明顯可見,關節輕微變窄;第三期是軟骨中度磨損,骨刺多處可見,關節已明顯變形,硬骨變白等;第四期是軟骨已被骨刺磨穿,硬骨變形,病人常走一步痛一下,這就是需要置換人工關節的主要適應症。古鳴洲說,造成退化性關節炎與過度使用關節或姿勢不良、活動不足有關,因此年紀愈長,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愈高,最常發生在承受全身力量的「膝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精準度決定手術成功度膝關節有三個關節面,為內側及外側股脛關節面、前側髕骨股骨關節面。如果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在膝關節的二面以上,通常會建議做「全膝」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如果只有一面關節損壞,則可能會建議做「半膝」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半膝雖然傷口較小,但未來10到20年再損壞的機率略高於全膝置換。人工膝關節手術目前大多皆採開放式微創手術,微創主要著重在減少軟組織的傷害、保留十字韌帶。一般來說手術成功率極高,但手術步驟甚多、技術複雜,醫師需要經過長期的培養與訓練才能維持穩定的手術品質,減少失敗機率。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裁切骨頭、關節韌帶鬆緊度的調整、安裝關節組件、墊片置放等都需要精準的角度與距離的掌握,若放置不夠精準恐會增加長期組件鬆動的失敗率。近年,機器人手臂透過電腦導航具有精準的手術導引,可以降低術後關節對位不正或是再次翻修的機率,是過去30年來電腦科技在骨科的主要應用。但是機器手臂手術價格不菲,自費要25萬到50萬元。退化性關節炎主要還是發生在過度使用的勞動者或是運動不足、姿勢不良的婦女為主。高額的自費對於一般的民眾來說還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因此秀傳醫院研發超音波導引讓一般民眾也可以享受高精準度、高品質的人工關節手術。古鳴洲說,超音波導引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主要是針對「全膝」人工膝關節置換,使用超音波探頭幫助醫師在手術中,提高使用手術的精準度。古鳴洲說,這項技術加上近年在國外逐漸成為主流的運動型的關節對位法(Kinematic Alignment)與十字韌帶保留術(Cruciate Retaining Knee),可以提升患者術後的復原速度與保留原有的膝關節感覺。他樂觀的預測其效果與機器人手臂的精準手術導引相當。除了經費上面的考量、其實手術時間也是一個原因。超音波導引不會增加手術的時間,不需要改變原有手術的流程。算是對醫師與病患雙贏的一項創舉。目前秀傳體系已經幫300多例患者執行過超音波導引人工膝關節手術,病人滿意度普遍極高。術後運動增股四頭肌力 保護膝蓋降低受損機率古鳴洲表示,完成人工膝關節手術的患者不應不痛就滿足,術後要持續增加「股四頭肌」的肌力運動,包含抬腿運動等,逐步增加肌力保護膝蓋,避免受損。術後三個月內皆建議避免跪姿、提重物、跳躍、爬山、爬坡等運動,術後六個月建議可以開始游泳、健走等,逐步可恢復正常生活。如果要從事慢跑、打高爾夫球或是網球都應該經過復健師的評估與建議。古鳴洲醫師小檔案● 現任: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 學經歷: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碩士英國倫敦大學臨床骨科碩士台北醫學院醫學士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秀傳紀念醫院骨科主任、醫療品質副院長、院長英國骨科醫學會會員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會員、運動醫學會會員、關節重建醫學會會員中華民國關節重建醫學會第11屆 理事長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監事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專長:關節疾患、關節退化、人工關節手術、膝關節鏡手術
-
2023-11-22 焦點.杏林.診間
被退化性關節炎折磨十幾年…看聯合報找到名醫陳威明 甩開拐杖翻轉人生
我的右膝不好,50多歲就為退化性關節炎所苦,從吃消炎止痛藥、復健、開兩次關節鏡手術、注射PRP及玻尿酸針劑,大概能改善腿痛的方法都試過了,但仍只能拄杖而行,每晚常痛苦的自夢中哭醒,被折磨到68歲。某日在聯合報健康版,看到現任台北榮總陳威明院長治療關節重建的報導,他是國內首位自2001年以微創手術置換人工膝關節的先驅,因此決定要去看他的門診。當我見到這位和藹可親的醫師,他診斷我必須做微創手術置換人工膝關節。「妳放心,可用健保材料做手術,傷口小復原快,術後3天就可以回家,不久妳就可以去跳舞了。」2018年8月8日我成功做了這項手術,術後第5天便很輕鬆去北海一周踏青。術後第5周回診,看診時他舉起我的右足轉了幾圈,很滿意的說:「沒問題了,手術100分。」臨別時他還給我一張蓋了職章的單子,並説:「下次一年後再來,帶著這張就可以去掛號,請代問候家人好。」開刀後,我就拋棄了兩根拐杖,日行萬步上山下海雲遊世界,並且每日可以做太極功夫,翻轉了我的餘命生涯,怎能不感恩。我想寫一篇感謝的文章,他婉謝並回覆:「我太忙,病患太多,等開刀的人要等7個月,覺得很對不起他們,妳還是不要幫我寫了。」如今藉此機會,讓我用這篇文章表達我對他的謝意與敬意。
-
2023-11-21 醫療.骨科.復健
促進組織癒合的生長因子 高濃度血小板治療適用症狀一次看
台中市30歲蔡先生車禍膝蓋受傷,忙工作未復健,1個月後爬樓梯膝蓋痠痛又無力,急求診。經豐原醫院診斷為膝蓋髕骨肌腱撕裂傷,採用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增生治療,搭配復健與正確運動方式,注射三次後,症狀大幅改善。「大腿是身體第二顆心臟」,復健科醫師張憲伯提醒,養成運動習慣,以免肌力退化、衍生病痛。高濃度血小板治療 啟動人體修復反應蔡先生正值拚事業年齡,今年4月車禍以為年輕力壯,傷口會自行恢復,沒想到1個月後,走樓梯膝蓋疼痛不已,向衛福部豐原醫院復健科醫師張憲伯求助,經診間超音波檢查,發現蔡男膝蓋髕骨肌腱有撕裂傷,才會久痛而不癒。張憲伯表示,運用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簡稱PRP)增生治療,藉由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啟動人體修復反應,促進軟組織重啟自癒的能力。蔡先生注射後再搭配股四頭肌、臀肌運動與復健,至今已能正常上、下樓梯,膝蓋不痛,也不再卡卡。張憲伯解說,人體受傷的自我修復機制是靠血小板,血小板釋放出多種促進組織癒合的生長因子,誘導血管新生及膠原蛋白合成,因此PRP適用於軟組織,例如:肌肉、肌腱、韌帶、軟骨的修復再生,且血小板濃度越高,生長因子越多,修復效果越好。關節、軟骨、肌肉、肌腱與韌帶 皆為高濃度血小板治療適用症狀療程需抽取患者10至20cc血,萃取濃度最高的血小板,再注入病人的患部。張憲伯說,優點是血小板生長因子濃度高修復速度快,且是自體產物,因此不會排斥,也沒有抗原抗體過敏問題,也無類固醇相關副作用。適用症狀包含:關節、軟骨、肌肉、肌腱與韌帶的修復,若民眾有肩頸痠痛、下背痛、網球肘、媽媽手、板機指、退化性關節炎、足底筋膜炎、韌帶損傷、肌腱炎、五十肩等,都是適用對象。張憲伯也提醒,若患者注射後超過2周仍有發炎現象,需就診進一步檢查。而大腿可說是身體的第二顆心臟,支撐身體重量、跑步、蹲跳等複雜動作,平日養成運動習慣、維持肌力,以免肌力流失造成身體損傷。
-
2023-11-16 焦點.杏林.診間
多重共病就醫困難 再好的名醫都比不過一位有「同理心」的醫師!
多年前曾有就醫不愉快的經驗,教授顧著指導實習醫師,說明類風溼關節炎不會痊癒,指明變形的關節處,讓躺在診療床上的我倒吸一口氣,感覺愈來愈冷,許久不敢再踏入醫院,當下我彷彿被推入深淵般無力,充斥滿滿的沮喪。大疫三年間,停止泡湯復健等活動,關節腫痛僵硬,鼓起勇氣再度求醫。萬芳醫院風溼免疫科陳瓏方醫師嚴肅警告我,需與疾病和平共存,要勇敢面對控制疾病,才能保有生活品質,晚年活得有尊嚴及有良好的行動力,是銀髮族的重點。因為多重共病,上下午各有門診,上午診進入診間已1點多,下午診是加掛的號,時間勢必很晚。偏偏才拔牙有傷口需側邊進食,牙醫囑咐要馬上潔牙,糖尿病患者傷口癒合困難,需防菌血症上身。本想外出不便就不進食,思及衛教師指導高血糖有昏倒危險,低血糖亦然。眼下已誤了午餐,深恐再誤了晚餐,此刻缺牙處不聽話的陣陣抽痛,亂我心神。我說明困難,請醫師幫我轉知下午診醫師,先讓我看診,她回應不知午後診狀況,不宜作此處置。我深知不該唐突卻徬徨失措,醫師盯著螢幕,緩緩說道,那我先比照開藥,下次再請專科醫師調藥,你就可回去了。我發現,以病人為中心,整合醫療的極致是有同理心的醫師,萬芳醫院陳瓏方醫師,謝謝您的神救援。
-
2023-11-16 養生.聰明飲食
喝2碗就破千卡!麻油雞、薑母鴨、麻辣鍋...6種鍋熱量及鈉含量一次看,5招教你健康進補
入冬後天氣越來冷,而天冷了就是要來鍋熱呼進補的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麻辣鍋...,來暖胃跟滿足口腹之慾。但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吃鍋之前先看一下每種鍋的地雷(熱量&鈉含量),以及營養師的飲食建議,才不會在大快朵頤一番後,增加身體負擔。6種鍋熱量+鈉含量圖鑑天冷吃麻油雞、薑母鴨、麻辣鍋、羊肉爐、藥膳鍋、酸菜白肉...超過癮,但在吃之前請先了解一下各式鍋物的熱量及鈉含量,才不會吃完鍋後熱量及鈉含量超標。以下數值約為喝完兩大碗湯(650ml)之估值,每份食材烹調方式不同,就有機會逆轉唷!.麻油雞熱量:1000kcal / 鈉含量:1320mg.薑母鴨熱量:900kcal / 鈉含量:2700mg.麻辣鍋熱量:850kcal / 鈉含量:3200mg.羊肉爐熱量:700kcal / 鈉含量:2400mg.藥膳鍋熱量:680kcal / 鈉含量:2291mg.酸菜白肉熱量:500kcal / 鈉含量:3600mg5招教你健康進補看完上面6種火鍋的熱量及鈉含量,有沒有發現熱量最低的酸菜白肉鍋,鈉含量竟最高,這是因為酸白菜是經過鹽巴下去醃製的而成的。衛福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mg(=6g的鹽),基本上你喝兩碗熱湯就會超標了,既然湯鍋的熱量&鈉含量都爆表,要如何健康補呢?高敏敏教你怎麼攝取比較ok。1.少油烹調 半水酒麻油雞和薑母鴨絕對是冬天不可缺少,但因為皆加了酒做烹調,如果是有高血壓、尿酸過高的朋友,務必小心攝取→建議這樣吃:.減少酒及麻油的用量 使用半水酒烹調.享用前記得將浮油刮除 減少油脂攝取2.必加蔬菜 才均衡一般薑母鴨或麻油雞等,都是以肉為主,蔬菜攝取較少。→建議這樣吃:.建議加入蔬菜類下去熬煮 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3.輕醬料 避開稠醬料火鍋的湯底已經高納高熱量,不建議再使用重口味醬料。→建議這樣吃:少使用豆瓣醬或豆腐乳調味,建議以蔥、蒜、辣椒、蘿蔔泥為主,再加入少許醬油,當然享用最原味的口感也是最好的選擇喔😉4.少吃加工製品以原型食材為主,避免像是蛋餃、魚餃、丸子、蟹肉棒、油豆腐等加工製品。→建議這樣吃:可以以蔬菜、魚肉、雞肉、海鮮、豆腐等為主5.量身打造 聰明補吃飯皇帝大,但了解食材適不適合自己也很重要。→建議這樣吃:一般人建議以青菜為主,以肉為輔多吃原型食材。也可以多增加菇類、藻類的攝取 維持營養均衡。簡單來說,只要把握幾個原則,吃鍋進補也可以吃得很健康:多蔬食、少加工、湯不喝光、醬不多加。吃鍋進補 這些族群要小心1.易嘴破、皮膚濕疹者已處於嘴巴潰瘍、皮膚尋麻疹、濕疹、皮膚紅腫癢的情況下,身體可能已處於發炎狀態,若在此時進補恐造成發炎狀況加重,反而延長病情。2.自體免疫疾病者若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乾廯患者,進補可能導致免疫過度亢進。3.糖尿病者建議以少油、高纖食材為主,而像是南瓜、芋頭、玉米、山藥等主食類食物,則要注意攝取量,以免血糖過高。4.高血壓者建議減少烹調使用的酒量及醬料,以免血壓過高。5.痛風患者減少喝湯 因為酒精不利於體內普林代謝,也須注意肉的份量並多喝水。6.腎臟病友湯及肉類蛋白質中的鉀含量偏高,有腎臟疾病的患者要注意攝取量。看完以上高敏敏介紹的「6種火鍋熱量+鈉含量圖鑑」後.麻油雞、薑母鴨、麻辣鍋、羊肉爐、藥膳鍋、酸菜白肉,你最喜歡吃哪一種鍋?別忘了把握「多蔬食、少加工、湯不喝光、醬不多加」原則,讓你也能健康進補,吃完身體不負擔。延伸閱讀:.飯、湯、肉、菜先吃誰?營養師曝「正確用餐順序」吃飽又易瘦.減肥總失敗又復胖?「6招不復胖飲食法」照著做體重不會忽高忽低.鹹酥雞點蔬菜減肥?營養師警示油炸後熱量飆5倍,這類食物恐致癌
-
2023-11-07 癌症.飲食與癌症
薑黃素能抑制癌症腫瘤生長,吃薑也有同樣效果嗎?醫師解答
大家都吃過咖哩烹調的食品,有咖哩雞肉飯、咖哩牛腩… 等。但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咖哩是什麼做成的。 其實咖哩是從一種植物叫薑黃的根莖部分磨成粉末,再加一些香料調製而成。『薑黃素』是早在 1870 年從「薑黃屬」植物的薑黃首次分離出來的植化素,「薑黃屬」包括:中藥的薑黃、鬱金、莪朮。植物學:界、門、綱、目、科、屬、種薑屬≠薑黃屬≠蝴蝶薑屬我們吃的嫩薑、老薑、薑母是「屬」植物,與「薑黃屬」不同種,僅含少量的薑黃素。 「薑黃屬」植物包括:薑黄、鬱金香、莪术。薑黃素是在根莖部份研磨而成。大家熟知野薑花,很多人喜歡它的清香白色花朵,是「蝴蝶薑屬」,盛開時像一群翩翩起舞白蝴蝶。薑黃素具抗氧化、抗發炎、抗癌等活性2007 年在「 實驗醫學與生物學的進展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期刊發表了一篇『薑黃素:印度純金Curcumin : the Indian solid gold』,說明薑黃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病毒、抗細菌、抗真菌及抗癌等活性,有潛力對抗各種的癌症、糖尿病、過敏、關節炎、阿茲海默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生命的香料Spice for Life」。 在癌症基礎研究方面,已知藥理作用的分子靶點有 EGFR、IGF-1R、AKT、NF-kB、Bcl-2、COX-2、ERK、AP-1、 Sp、VEGR、VEGFR1、MMP-2/9、p53、p21、Bax、STAT3/5。 總結來說,薑黃素可以調控這些分子靶點的訊息傳遞,對肺癌、乳癌、T 細胞急性淋巴癌、肝癌、攝護腺癌、大腸癌、鼻咽癌等,能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在癌症臨床研究方面,美國有許多醫療研究機構進行各種癌症的臨床試驗,其中以腸道及胰臟的惡性腫瘤為最多。 薑黃素與患者免疫功能增強與腫瘤縮小有關聯2008 年美國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發表了一篇臨床試驗研究報告 NCT00094445:「薑黃素治療晚期胰臟癌之二期臨床試驗」。24 位先前接受手術、化療、放療或標靶治療失敗的胰臟癌患者,每天給予 8 公克薑黃素錠,連續 2 個月。結果發現患者血液的「免疫指標」包括:介白素-6, 8, 10、介白素 -1 受體拮抗劑,以及「訊息傳遞物質」包括:單核球的 NF-kB 及 COX-2 等,都有明顯增加。論文總結:患者免疫功能增強與腫瘤縮小可能有些關聯。『薑黃素』有清楚的抑癌理論基礎及美國臨床試驗實證,對癌友們在接受正規治療的同時,考慮合併使用正確的植化素,期待它有加乘的療效出現。(本文出自《腫瘤科賴易成醫師手札》粉絲團,非經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05 退休力.健康準備
健康力準備 從走路開始運動名醫林頌凱對抗肌少症 關節炎的祕密武器
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你準備好了嗎?退休準備不再只靠一桶退休金,想要自在生活維持健康更不能少。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指出,長者會面臨的骨質疏鬆、肌少症及退化性關節炎等,都可能影響「走」出門的意願。這些問題都可以靠運動來增加自己的行動力,藉由新科技更能讓運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抗肌少症、退化性關節炎,運動是解方之一。台灣在兩、三年後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意即每5個人就有一名65歲老人,老人國的年代已來臨,人人都有機會活到100歲。聯合報自2020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提醒民眾要時時檢視自己的「退休五力」: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是否五力兼備。今年,將舉辦第一屆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邀請專家學者提供你退休的準備方案。退休五力最重要首推健康力,對長輩而言,健康力的準備必須從「走路」開始,而培養走路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林頌凱指出,慢性病及老化帶來的身體改變,可能造成行動力下降,也可能因疾病產生病痛,運動或許是解方之一,像長輩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很多人因疼痛就不敢運動,但實際上,正確運動可減少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問題。呼朋引伴增添動力,避免易發生「衝撞」的運動。運動還能增強肌力保護與支撐關節,改善身體平衡及增加穩定度,防止長輩跌倒的風險,還可以預防肌少症的發生。如何鼓勵長輩運動?林頌凱認為,長輩需要認知運動的必要性,最好可以呼朋引伴一起來運動,而且鼓勵長輩先從有接觸過的運動項目開始,再來就是留意運動環境的安全性。運動項目若能自己單獨執行最好,可以減少跟別人衝撞的可能,像是快走、游泳、騎腳踏車就很適合,像球類,如網球或籃球,發生衝撞意外的機會大,就需要考慮;至於環境,若能在有健身教練及專業器材的運動中心是最好的。健身器材結合人工智慧,讓運動更有效安全。科技的幫忙也可以讓運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林頌凱專研運動科學,他指出,科技可以讓運動更有效及安全,目前很多健身器材都會結合心跳監測系統及心肺功能測試,經由監測的數據告訴你該有的運動強度及運動時間;更進階的像是AI FIT就結合人工智慧,在進行個人測試及身體結構分析後,開出專屬的運動處方箋,還能定期追蹤身體素質的改變。在運動的過程中,若有專業團隊的幫忙當然最好,但林頌凱強調,八成的運動相關問題,都可以從周遭不同的專家獲得解答,有骨質疏鬆或退化性關節炎的人想要運動,你的醫師或復健師就能提供基本的運動資訊;若想要打太極拳、外丹功,那麼一起運動的師兄師姐、學長學妹們都有專業知識,也能幫你解答;到健身中心運動,那麼教練就是最好的老師。因老化而產生的很多疾病,都要搭配運動、飲食及藥物,因此,不想臨老無法走出家門,想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那麼「覺醒」及做好心理準備很重要。林頌凱也將在退休力論壇發表專題演講,告訴民眾如何利用新科技讓運動更有效,進而增加長輩的行動力,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
-
2023-11-05 醫療.骨科.復健
日行萬步並不能預防肌少症 關於肌少症常見7大問題一次解答
存肌肉跟存錢一樣重要,要及早開始,等年紀一大把才開始儲蓄,恐怕入不敷出。肌肉是人體的健康存摺,提供保護力,維持行動力,更與關節骨骼健康相輔相成。熱愛健身的日本知名女星天海祐希曾說:「男人會背叛你,肌肉不會。」事實上,只要飲食攝取不足、停止運動,或因受傷臥床,肌肉就會快速離家出走。因此,持續的、適量的蛋白質補充,加上規律運動,才能讓肌肉對你死心塌地、不離不棄。以下7個關於肌力的是非題,對的打○,錯的打×,半對半錯打△。( )1.日行萬步,每天都有走路運動,就可以預防肌少症。( )2.男性比較不會有肌少症問題。( )3.看起來瘦瘦的人,比胖胖的人容易發生肌少症。( )4.光是攝取足量蛋白質,並不會生成肌肉,必須搭配重量訓練。( )5.有足夠的肌力,比較不會腰痠背痛、也不容易受傷。( )6.重量訓練容易受傷,老人家還是甩甩手、走走路比較安全。( )7.補充足量維生素D,也與肌肉的功能、強度有關。【肌力是非題解答區】1.( X )肌少症的原因有很多,諸如荷爾蒙變化、飲食蛋白質攝取不足、神經系統老化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缺乏運動。雖然走路是一般大眾最易執行的運動方式,然而至今肌少症相關運動訓練研究,幾乎都涵蓋了重量訓練/阻力訓練的元素,不外乎是因為重量訓練被發現有更佳的改善效果。縱使有幾篇文獻指出,單純的有氧運動,像騎腳踏車依然能改善老年人的代謝,且有增進肌肉質量與肌力的好處,還是建議盡可能地從事益處更多的運動種類;美國運動醫學會就建議,老年人的運動處方應該包含有氧運動、阻力訓練、伸展活動與平衡訓練等項目。2.( X )雖然一般而言,老年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肌肉質量,但隨年紀增加,男性的肌肉流失速度比女性快,更容易造成肌少症的問題。近幾年針對亞洲地區的統計,包含中國、韓國、伊朗等地的研究都指出,男性肌少症的比例較女性更高,原因推測可能來自於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與睪固酮(testosterone)快速下降的結果。3.( X )對老年人來說,以外觀身材胖瘦來判斷肥胖與肌少症與否,不是一個良好的方式,且身體質量指數(BMI)也不是一個明確的指標。隨著年紀增加,肌肉質量下降與身體脂肪增加常同時出現,產生所謂「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這類族群更容易發生血糖、膽固醇等代謝疾病問題,因此建議需要醫療介入與運動治療。4.( Δ )肌少症的治療包含了運動處方以及充足的營養,而目前對於單純攝取足夠的養分,但卻不運動的人,幫助能有多大不是很明確。一些研究指出,蛋白質、維生素D、抗氧化劑及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老年人健康有助益,不過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效果如何。5.( O )研究顯示,肌少症的老年人有較高比率出現背痛的問題,背痛同時也會降低運動意願和生活品質,進一步導致肌少症的惡化。另外,較好的肌力有助於走路時的穩定性,降低老年人跌倒風險,同時也減少骨折發生的機會。6.( X )重量訓練有助於改善肌力、爆發力、肌耐力,並增加肌肉質量。在安全監督下的重量訓練,對老年人來說是安全且適合的,同時須留意老年人本身的身體狀況,例如關節炎患者可嘗試較多的等長收縮運動(如,棒式、側棒式、橋式頂峰暫停、靠牆深蹲),以避免多組重量訓練造成的關節疼痛;若有罹患心血管疾病,則要避免過度憋氣訓練而造成血壓升高甚至暈厥的風險。7.( O )維生素D是維持肌肉骨骼健康的重要營養素,在過往研究中被證實能改善肌力、增進行走的耐力與平衡,降低跌倒風險。研究抽血檢查發現,血中維生素D濃度低的老年人身上更明顯。因此當懷疑有肌少症問題時,不妨也考慮檢查維生素D與鈣離子濃度,並同時檢查和治療可能存在的骨質疏鬆,對老年人的健康才有最大助益。肌少症評估怎麼知道自己的肌力是否衰退中?根據2019年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會議的建議,以下的動作及量表可作為肌少症評估的工具。.6公尺行走測試:花費時間≤6秒及格.5次椅子站立測試:花費時間
-
2023-11-02 養生.聰明飲食
並不是不吃火鍋就好!預防痛風飲食4指南,紅肉、精緻點心都是地雷
痛風一發作的又痛又腫,想必讓許多人很困擾!陳醫師也常遇到來看診的病人反應有痛風的問題,發作起來的劇烈疼痛,可是連走路都會有困難。痛風是一種急性的關節炎,主要是因尿酸過多或是尿酸代謝異常,導致尿酸的結晶積在關節,引起發炎而出現劇烈疼痛、紅腫、發熱的症狀。預防痛風飲食指南想要避免痛風發作,飲食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可不是只要不吃火鍋就好!陳醫師為大家整理出預防痛風的飲食指南:●五穀雜糧與蔬果類:最重要的原則就是 保持均衡飲食,而攝取全穀雜糧類及天然蔬果,減少加工食品,能有助於降低尿酸,減少痛風的發生,更能攝取到豐富的營養。●優質蛋白質:建議適量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如豆製品),讓體內的尿酸濃度不易快速累積。此外,也要盡量避免高普林的動物性蛋白質,例如:紅肉、內臟、海鮮,這些都容易讓體內產生過多尿酸而引發痛風。●健康油脂:高脂肪飲食易導致尿酸代謝速度降低,因此像是油炸物、精緻點心,雖然真的很好吃,但一定要適量喔!建議攝取健康油脂為佳,如堅果、植物油等,研究指出有助於降低痛風的發生。●補充足量水份:每天保持喝水至少2000c.c.以上,可以防止尿酸累積,同時幫助身體代謝尿酸。此外,也要減少含糖飲料及酒精,以免生成大量尿酸且難以排出喔!(本文轉載自骨科醫師陳鈺泓臉書粉絲專頁)延伸閱讀/痛風是怎麼回事?在臨床上是指一種極度疼痛的關節炎。當體內嘌呤代謝異常導致尿酸濃度太高時,尿酸就會在血液中呈現過度飽和狀態,於是就會以尿酸結晶的型態沉積在人體的組織裏,誘發出不同型態的疾病,因此控制尿酸值在正常範圍,為有效治療痛風發作的唯一途徑。》看詳細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0 醫療.骨科.復健
終結五十肩的「肩」苦人生:解析五十肩的種類、好發族群、診斷和治療!
【本文摘要】55歲的陳小姐罹患五十肩,常在半夜劇烈疼痛而痛醒,經奇美醫院提供復健徒手治療和超音波導引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成功改善症狀。五十肩主要發生在40至60歲之間,女性更容易罹患。該疾病的主要症狀包括肩膀疼痛和活動角度受限。診斷五十肩的關鍵在於鑑別疼痛模式,可使用肩部X光攝影和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進行診斷。治療方式多樣,但目前最有效的是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搭配徒手復健。--整理自ChatGBT。罹患五十肩的病人因半夜劇烈疼痛驚醒,奇美醫院使用復健徒手治療搭配超音波導引注射解套55歲陳小姐,本身患有糖尿病,長期服用口服藥物控制。職業是文書工作,前陣子突然感到肩膀痠痛。一開始並不以為意,隨著時間逐步惡化到肩膀在舉高時,發生在特病角度時會出現活動受限的問題。更糟的是,夜間睡覺時壓到疼痛中的肩膀,劇烈的疼痛會讓陳小姐驚醒,肩痛已嚴重影響到工作和日常生活:包含穿衣、拿東西、洗澡等等。陳小姐最初在附近診所接受治療,治療效果不佳。陳小姐後來來到奇美醫院復健科接受進一步的治療,奇美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邱如凰經診察後,輔以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最終診斷結果是俗稱的五十肩,醫學上專業名稱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陳小姐最先接受復健徒手治療,期間儘管症狀有改善,但肩部活動角度仍有部分受限,經邱醫師評估後,建議使用超音波導引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進行改善,完整療程治療後,陳小姐的肩膀舉高角度明顯大幅度進步,疼痛指數也改善許多。陳小姐開心的表示,終於可以安穩地好好睡上一覺。「五十肩」基本資料:類型、症狀和病程邱如凰醫師說明,五十肩容易從俗名而被認為是50歲的人才會遇上的疾病,實際上「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的中年人,女性病人得病比例較男性為高。根據奇美醫院復健部的統計,2013年到2023年的就醫數據,目前已有近千位病人因五十肩引起的困擾來奇美醫院求診。五十肩可以分為兩類:1.「原發性五十肩」通常原因不明2.出現以下4種情況時,會增加「次發性五十肩」的罹病風險:●病人本身有是糖尿病病人●病人本身是甲狀腺疾病的病人●因腦中風長期不動者●骨折而長期不動者。五十肩最常見的症狀:●肩膀疼痛:這疼痛可能向上或向下輻射至頭頸部或上臂,尤其在高舉手臂過頭或將手臂移到背後時會感到疼痛和僵硬。●肩膀活動角度受限,角度會限制病人肩部無法自由運動。過去通常認為五十肩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病人會依序經歷四個疾病階段,時間可能會長達兩年。最近的研究指出,如果不接受相療,大多數病人雖最終疼痛會減輕,但肩膀活動角度仍然受到限制,甚至有些病人可能會長期停滯在某個階段,導致症狀持續無法得到緩解。五十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病程:邱如凰醫師提供●疼痛期:1-3個月,疼痛首次出現。●漸凍期:3-9個月,疼痛加劇,肩部活動角度受限程度增加。●結凍期:9-15個月,疼痛逐漸減輕,肩部活動角度受限達到最嚴重。●解凍期:15-24個月,疼痛幾乎消失,肩部活動角度仍然受到限制。診斷五十肩重點在鑑別「疼痛模式」,兩種影像學檢查常應用在診斷50肩邱如凰醫師指出,在五十肩的臨床評估上,先要鑑別疼痛的模式,排除是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並可使用其他影像學的工具協助診斷:●肩部X光檢查:馬偕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此項檢查主要是看肩部骨骼結構,有無異常的肩峰形狀、肩峰下骨刺或肩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X光缺點無法直接看出肌腱等軟組織是否有受損,且具有放射性。●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邱如凰醫師說明此檢查可輔助肩部X光檢查不足,優點在於可以看到骨頭以外的肌肉、肌腱、關節囊和韌帶等軟組織結構,並且不具有輻射線,可在診間即時性的動態檢查,快速初步篩檢可能存在的問題,並協助區別肩部旋轉肌肌腱斷裂、鈣化性肌腱炎等疾病。五十肩治療方式多元,目前最佳治療的方式是「這個」邱如凰醫師指出,目前五十肩的治療有以下幾種方式:●復健治療包含關節鬆動的徒手復健●深層熱療●類固醇注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目前多數研究報告認為以「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搭配「徒手復健」效果最佳。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是醫生藉由「超音波」進行導引,將大量液體精準地注入關節腔中,藉以撐開沾黏的關節腔。此種方法,不僅可縮短疾病持續的時間,還能加速緩解疼痛,長期下來可達到改善病人肩部受活動角度受限的效果。肩關節囊擴張術的注射可在門診操作,不需要住院,也不需要進行全身麻醉,一次療程以2~3次為多,會因病人的情況而有不同的差異,五十肩病人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不盡相同,需要由專業醫師判斷找到最適合病人的治療選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19 醫療.骨科.復健
巴西足球巨星內馬爾半月板破裂!半月板在哪?該如何預防?
巴西足球巨星內馬爾(Neymar)日前隨國家隊征戰世界盃資格賽,不料上半場結束前遭遇嚴重膝傷,經詳細檢查後,確認左膝前十字韌帶與半月板撕裂,至少要休息7到8個月,本季提前報銷。半月板在哪?半月板是膝關節軟骨與軟骨之間的纖維組織,在膝關節內有內側和外側兩個半月板,也就是在大腿股骨和小腿脛骨之間、髕骨之後。內側半月板呈橢圓形,較厚、較大;外側則呈圓形,較薄、較小。由於形狀很像弦月,所以被稱為「半月板」軟骨。半月板有哪些功能?半月板富有彈性,具有緩衝作用,可以吸收膝關節所受到的壓力,可以減少軟骨與軟骨的碰撞和摩擦。因此,有人形容半月板是膝關節的避震器。但半月板會隨年歲增長難免組織磨損、失去彈性。為什麼半月板會破裂?可分成創傷型和退化型,退化型半月軟骨受傷多因自然老化造成,常與退化性關節炎一起發生。創傷型則多發生在運動員或年輕人身上,1/3的患者會同時合併前十字韌帶損傷。但如果是體重過重、平時缺乏運動、股四頭肌(大腿前方肌肉)肌力較弱者,半月板受損機率會提高或提早發生。隨著年紀變大或受傷跌倒,造成半月板磨損或破裂產生碎片,患者走路或彎曲膝蓋時就會不舒服,覺得膝蓋難以伸直,甚至出現喀擦聲或卡住。這種情況吃維骨力或打玻尿酸,花錢卻沒有效果,其實只要簡單的關節鏡手術就能解決。醫師建議,老人家保養膝蓋一定要「省著用」,盡量避免爬山、長時間跑步,以免增加膝蓋負擔。平常可以多抬腿或游泳、水中行走,加強肌耐力,也可以用溫熱水按摩膝蓋等。半月板破裂會有那些症狀?.膝蓋腫脹.膝蓋僵硬.膝蓋疼痛.膝蓋異常聲響.膝蓋活動不順.蹲下困難.伸直困難該如何預防半月板破裂?.避免從事過度激烈的運動。.活動時使用護具保護膝蓋。.多做抬腿或游泳等加強肌耐力的運動。簡單來說,要避免半月軟骨受傷,運動時就要做好膝蓋保護。如果覺得自己肌耐力不夠,從事運動前,務必穿戴上膝關節護具,甚至挑選服貼性佳的護膝來戴。運動前也要充分暖身,一般需要至少12~15分鐘,且運動切勿過量及過於逞強。出現急性運動傷害,應立刻依保護受傷部位、休息、冰敷、固定患部、抬高患部減緩血液循環原則進行治療,才能讓運動有最好的功效,並降低傷害的發生。醫師建議,平時對「股四頭肌」肌力訓練,可做深蹲運動,訓練股四頭肌及核心肌群,並做好體重管理,過重民眾最好避開對膝蓋壓力大的運動項目,預防膝蓋受傷。深蹲要點:1.雙手平舉,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臀部向下坐。2.重心在腳後跟,膝蓋不超過腳尖,背部挺直。3.蹲10到20下為一個單位,中間間隔休息30到60秒,建議每次訓練3個單位即可。要如何治療半月板破裂?當膝部疼痛已影響日常生活的活動,經藥物或復健治療無效,並經檢查證實為半月軟骨破裂時,須接受關節鏡治療。關節鏡治療可分為半月軟骨部分切除、全切除、半月軟骨修補及半月軟骨移植手術。若破裂位於內側2/3時,多選擇部份切除手術,應盡量避免全切除,以免提早發生退化性關節炎;若破裂位於半月軟骨外 1/3時,則可考慮修補治療,在年輕人及急性受傷時,修補癒合的機會較高,但在半月軟骨本身品質不佳、合併前十字韌帶損傷、膝內翻或患者不合作時,會產生較差的修補結果。【資料來源】.元氣疾病百科:半月軟骨破裂(半月板破裂).運動損傷半月板 年輕人最常見.年輕人膝關節卡卡!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治療新選擇.運動後膝蓋打不直 醫:可能半月板受傷了.爬山減肥 膝蓋「啪」一聲半月板裂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9 名人.好食課
為何半夜睡到一半會抽筋?二圖看懂抽筋原因及飲食改善方式
忙碌一整天終於可好好睡一場覺,結果半夜抽筋讓人苦不堪言!到底為何會半夜抽筋?可不單單只有天氣冷這麼簡單!就讓好食課Lexie張宜臻營養師一次解析10大抽筋原因及怎麼吃+做來幫助預防抽筋!為什麼會抽筋抽筋主要是因為肌肉猛力收縮導致,但抽筋的原因很多種,有時無法單純論是哪一原因導致,以下營養師列出常見的10大抽筋原因供參考:1.運動過度:激烈運動、久站或運動超過負荷導致肌肉使用過度,除了運動當下抽筋外,因肌肉疲勞也可能導致半夜發生抽筋問題。2.長期久坐:長時間坐於椅子上,缺乏活動及伸展,下肢血液循環不順也會導致抽筋。3.睡覺姿勢不良:睡覺如果習慣腿交叉或是側睡壓到一側腿,就容易因血液循環受阻或壓到神經而抽筋。4.天氣冷:氣溫下降,使得血管收縮,末梢血液不循環導致。5.年紀大:年紀大除了新陳代謝、血液循環較不好外,因神經元減少也會導致神經傳導異常而抽筋。6.懷孕:懷孕可能因荷爾蒙分泌、體重增加而提高肌肉負擔、水腫,或是因營養需求增加,導致媽媽自身營養不足導致抽筋。7.酗酒:酒精會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導致頻尿流失更多礦物質,並且肝臟代謝酒精也需要消耗維生素與礦物質,容易造成礦物質失衡而導致抽筋。8.電解質失衡:鈣、鎂、鉀、鈉皆為人體重要的電解質,可幫助調節肌肉收縮放鬆與神經傳導,缺乏容易導致抽筋問題,有過度流汗、腹瀉、節食等問題需注意。9.藥物副作用:部分避孕藥、治癲癇、骨質疏鬆、利尿劑等藥物可能導致抽筋。10.部分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衰竭、關節炎或神經受損等情形都可能因為電解質失衡或是神經異常而有抽筋問題。怎麼預防抽筋問題飲食上多攝取鈣、鎂、鉀、維生素D食材鈣:鈣質幫助調節肌肉放鬆與神經傳導(富含食材:乳製品、芝麻、莧菜、豆乾)。*其他補鈣食物可在這篇:https://pse.is/59pete。鎂:鎂可舒緩神經焦慮與放鬆肌肉(富含食材:黑豆、堅果、深綠蔬菜)。鉀:協助神經傳導與掌控肌肉收縮(富含食材:香蕉、奇異果、地瓜葉、馬鈴薯)。維生素D:維生素D助鈣質吸收,缺乏易造成抽筋(富含食材:雞蛋、乾香菇、鮭魚、強化牛奶)。四件事改善抽筋問題1.減少飲酒:酒精會增加礦物質流失,建議戒酒,或保持男生一天不超過20克酒精(相當於兩罐啤酒)、女生則不超過10克酒精。 2.多喝水:每日喝足體重公斤數*30毫升水,幫助促進新陳代謝與維持血液循環。3.睡前做伸展運動:睡前可多按摩腿部或是做伸展運動拉拉筋,並做抬腿動作,幫助維持下肢血液循環。4.做好保暖措施:睡前可用熱水泡腳,夜晚氣溫低建議棉被整個蓋住腳,或是穿襪子保暖來預防抽筋。*備註:以上建議是針對一般健康族群,無特殊飲食限制者,如為特殊疾病者建議至醫療院所諮詢醫師、營養師。【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半夜抽筋原因多!營養師4+4帶你告別抽筋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0 焦點.用藥停看聽
藥物不當使用可能導致眼疾!可能影響眼睛功能的7種藥物與症狀
眼睛是靈魂之窗,是人類感知周圍,極為重要的感官之一,10月12日是「世界視覺日」,今年主題「Love Your Eyes At Work」,聚焦於職場工作環境,提醒上班族多重視自身的眼睛健康。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電子產品的生活習慣,容易造成眼睛疲勞,加重眼睛的負面影響,民眾可透過「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方式,減少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讓眼睛能夠適當休息,搭配規律運動、均衡飲食、戒除菸酒等,都可保護眼睛視力。如有眼睛不適,可經由眼科檢查找出問題,在臨床上遇到眼睛不舒服、視力模糊的民眾,除了可能是生活習慣所引起的眼睛問題外,藥物的不當使用也可能是導致眼睛疾患的因素,民眾求診時如有開始使用新藥物或改變用藥時,應告知醫療人員,才能協助找出真正病原因,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調整相關藥物的使用方式。此外,醫師針對各類眼睛疾病也可能處方眼用藥水,如散瞳劑、縮瞳劑、抗生素、類固醇、抗組織胺藥物等,治療應遵照醫師、藥師指示用藥與保存藥物。開封後的眼藥水,如於一個月內尚未用完建議丟棄;如為未加防腐成分的一次性包裝眼藥水,則建議每次開封後盡速用完並丟棄,以避免孳生病菌。可能影響眼睛功能的藥物與症狀:1.Ethambutol:常用於結核病治療,可能造成視力模糊、中央盲點、辨色力異常、球後視神經炎等。2.Amiodarone:常用於心律不整治療,可能造成畏光、視力模糊、角膜病變等。3.Quinine:常用於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瘧疾治療,可能造成視網膜病變等。4.抗憂鬱劑、抗焦慮劑:可能造成視力模糊、複視、眼睛乾澀、白內障等。5.抗組織胺藥物:常用於鼻炎、過敏治療,可能造成眼睛乾澀等。6.雙磷酸鹽類藥物:常用於骨質疏鬆治療,可能造成葡萄膜炎、鞏膜炎等。7.類固醇:常用於各類發炎、過敏治療,可能造成眼壓升高、白內障等。》更多藥物詳細適應症用法,請看藥物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1 醫療.骨科.復健
張嘴喀喀響、頭痛肩頸痛,當心顳顎關節在作怪!自我檢查量表及改善關鍵一次看
顳顎關節有問題若未就醫、未改善,遲早會慢慢地造成關節退化或衍生其他問題。有二成多的顳顎關節退化沒有明顯的徵兆,有些年輕人咬不太動食物,連細軟的麵條都可能咬不斷。有時以為是熬夜或運動過度,導致身體太疲累出現各種不適,等到無法張嘴吃東西或下巴反覆脫臼,才驚覺顳顎問題已經拖延太久,就醫時診斷為組織嚴重沾黏,此時張口說話也會變得很辛苦。自我檢測顳顎障礙你是否常這邊痛、那邊痛,但是不清楚到底是骨頭關節出問題,還是肌肉痠痛或神經被壓到,不妨使用量表自我檢測。量表|你的顳顎關節有問題嗎?初步了解自己是否有顳顎關節的問題,可以從以下10個問題來檢查。● 嘴巴張不太開。● 下顎不能順暢的往左右兩邊移動。● 咀嚼時會疼痛或容易疲累。● 經常頭痛或是偏頭痛。● 自覺肩膀、頸部僵硬。● 顳顎關節附近或是耳朵會痛。● 嘴巴打開會有「喀喀」聲音。● 有半夜磨牙的習慣。● 牙齒上下或前後的咬合不正。● 容易緊張,嘴巴咬合難放鬆。評分方式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評分有=10分沒有=0分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5分總分與顳顎關節問題之關聯性0~15分 無風險20~40分 輕度風險45~60分 中度風險70~100分 高度風險附註:1. 此量表僅為風險預測,低風險不代表不會發生、高風險不代表一定會發生。2. 顳顎關節的問題很多,可以被診斷出來的疾病也很多,如果已經有不適徵狀,建議自我評估後,尋求物理治療師或醫師協助改善。顳顎關節障礙是如何發生的?肌肉為何會緊繃?常常多數是因為飲食時的嘴巴開闔使用不當。其次是意外,例如吃東西時,突然在軟嫩的食物中咬到一小塊硬骨頭,嘴巴咬合突然「喀喀」一聲,下巴出現錯位。還有許多是受到外力撞擊,導致關節、肌肉受傷,嘴巴合不起來。顳顎關節的開闔有一定的角度、範圍,若遇意外、撞擊超出它的負荷,則易造成損傷。另外還有些是因為拉肚子口服「下火神器」黃連素,或是因為噁心嘔吐,口服了一種很常見的胃腸道動力藥普瑞博思(西沙比利)引起錐體外系反應,急性肌張力障礙,導致了顳顎關節脫位。以下是常見造成顳顎關節障礙的原因:● 牙齒咬合不良、吃東西時是否都只用一側咀嚼。● 緊張、焦慮、自我要求高者。● 精神壓力大、過度疲勞者。● 作息不正常、睡眠品質差、飲食習慣不佳者。● 有白天或夜間磨牙習慣者。● 平時習慣牙齒緊咬。● 喜歡咀嚼較硬的食物、咬筆桿、咬指甲、嚼口香糖。● 長期頭頸部姿勢不良、托下巴、噘嘴、咬嘴唇。● 臉部或下顎關節曾受外力撞擊導致外傷或骨折。● 張口或持續說話時間過長、持續張口呼吸。● 一些藥物的影響。上述幾種顳顎關節障礙處理的方式雖然不同,但在進行治療改善時都會掌握兩大原則:1.相對位置的結構要回到正常位置。2.過緊和受傷的部位要如何復位和修復。顳顎關節的症狀●肌肉痠痛當肌肉在長時間使用後,可能因為超過了肌肉原本的肌肉力量或是肌肉耐力的負荷,而會導致些許的痠痛。就如同比較少走路的朋友,一時心血來潮參加了馬拉松比賽,在比賽的過程,就可能因為身體負荷過大而痠痛到難以完成。臉部雙頰附近的肌肉也是這樣,有時候突然一時嘴饞,吃了一些很有嚼勁的食品,或是突然因為接了某個重要的職務而壓力山大,短時間內肩膀、脖子、後背、腰部就開始緊繃起來了。過了幾天,怎麼發現眼睛也痠了;再過二天,才察覺到怎麼吃東西的時候,臉頰部分的咀嚼肌也變得痠痛起來。●「喀喀」響嘴巴有卡住的感覺關節有響聲也分成不同的類型,有些患者張開嘴時會有「喀喀」的聲音,有些患者則是張開有、合起來沒聲音,或在開闔的過程中有聲音,像這種有聲音但不疼痛的情形,可能會持續10到20年,這是一種初步的類型。有些患者在開闔時,嘴巴會歪斜放不正,咬合好像有些卡卡的,比較緊繃的患者甚至可能會合併一些痠痛。口腔張開的幅度,通常約可張到自己手指指幅的三指半到四指,當張開嘴巴的幅度小於二指幅時,往往會伴隨疼痛,即使沒有動作也會。因每個人體型比例不同,所以測量方法是以自己的手指四指併攏、垂直置於上下排牙齒間,如果嘴巴不能張開到三指幅寬,就會使口部活動範圍逐漸變小。● 顏面歪斜或大小臉「我的左臉拍照比較好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顏面不對稱,主要是因為咀嚼習慣,常使用左邊或右邊臼齒咬磨食物,有一側的腮幫子特別大。偏好側睡某邊、習慣托一邊臉頰也會影響對稱發育,不過若嘴巴咬合、肌肉施力不均,長期下來也會引發顳顎關節炎。顳顎關節相關問題跟五十肩形成的原理類似,是屬於長期缺乏活動所造成的,肌肉、關節的逐漸緊繃、僵硬,慢慢就會產生活動困難現象。如果自覺嘴巴打不開、張口有疼痛感,心想乾脆改將食物改成以調理機榨汁成流質來飲用,久了就會越來越張不開嘴巴。顳顎關節的問題很多,可以被診斷出來的疾病也很多,如果已經有不適徵狀,建議自我評估後,尋求物理治療師或醫師協助改善。
-
2023-09-2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健保大數據/紅斑性狼瘡治療特色院所
治療人數No.1中國附醫/參與制定SLE診療建議 病友優先使用新藥健保統計,紅斑狼瘡門診治療人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3,602人居全國第一名。中國附醫風濕免疫中心副院長陳得源說,風濕免疫中心團隊提供優質跨領域照護,就醫病友眾多,且為跨國新藥試驗的首選醫學中心,讓病友優先使用新藥,收案數與品質居冠。中心也代表我國參與制定亞太SLE診療建議(Lancet Rheumatology 2022),期望病友達標治療。SLE真正病因仍不清楚,目前已知免疫調節異常、遺傳、感染、荷爾蒙、食物、紫外線及空汙等因素,都可造成病症。陳得源說,SLE症狀因人而異,包括臉上蝴蝶狀紅斑、光敏感、口腔潰瘍、盤狀丘疹、關節痛、腎臟病變、神經精神異常、血液異常、抗核抗體(ANA)陽性及免疫檢測異常,當出現上述症狀中四項(含)以上,應高度懷疑SLE,未達四項也應注意,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另須注意嚴重合併症「肺動脈高壓」。SLE嚴重度也因人而異,治療藥物選擇常因「時」因「症」而異,即為「個人化」治療。因對致病機轉的了解與生醫科技進展,新型藥物日益增多,包括新穎免疫抑制藥、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可快速緩解SLE病情及改善預後。治療人數No.2台中榮總/創新診斷工具 即將成立整合照護中心健保數據顯示,因紅斑性狼瘡就醫的患者人數,台中榮總以3,370人居全國第二。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黃文男表示,該院過敏免疫風濕專科設立於1982年,是全國最早。共有18名風濕專科醫師與護理師、醫檢師及個管師組成照護團隊,2009年商業週刊評選百大良醫,共有13名風濕科醫師入選,其中台中榮總就占了4人。更於2017年榮獲亞太風濕病醫學會認證,是全國第一間風濕病卓越中心。今年將成立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整合照護中心。過敏免疫風濕科每年臨床照護病患數超過12萬人次,建立全國最大的紅斑性狼瘡世代研究,也與國外接軌合作,致力於建立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低疾病活動度的達標治療。照護有三大特色:1.創新診斷工具:獨特的抗核抗體(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篩檢檢查)人工智慧判讀系統,提供快速正確的診斷。2.達標治療個案管理:從收案到每三個月評估達標與否,每年評估器官損傷及生活品質。3.數位化品質管理:全國首創照護指標儀表板及病患生活品質手機自評系統,照護團隊討論決定紅斑性狼瘡照護指標達成策略,每季評估並持續執行、改善策略。治療人數No.4台北榮總/擁有龐大病患資料庫 分析工具助精確診斷健保署最新統計,台北榮總111年紅斑性狼瘡患者門診就醫人數2,678人,名列全國第四。北榮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表示,北榮為醫學中心,許多患有風濕免疫相關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人都會前來求醫。院內治療過敏風濕免疫相關疾病領域有三項特色。1.北榮在過敏風濕免疫相關疾病治療領域發展悠久,醫師訓練、疾病診斷及治療均有很好的傳承,可說是目前全國各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的發源地。2.風濕免疫科醫師訓練有素,看診經驗豐富有耐心。許多紅斑性狼瘡病人年紀較輕,一旦病情嚴重,侵犯到腦、肺等器官,甚至可能造成肺出血,病情十分複雜,醫師會努力將重症病人救回來、不放棄。北榮同時擁有龐大的紅斑性狼瘡病患資料庫,近年來過敏風濕免疫方面基礎研究也做得很好,針對不同的病情,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式。3.擁有特別的免疫細胞偵測及分析工具與方法,藉此工具可以偵測病人的疾病活性及嚴重度,做更準確的診斷。北榮也不斷參與國際臨床試驗,讓有需要的病人嘗試更先進的治療方法,獲得控制疾病的機會。治療人數No.5台大醫院/治療選擇增加 十年存活率已破九成健保署統計,台大醫院111年紅斑性狼瘡患者門診就醫人數2,508人,在全台醫療院所中排名第五。台大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鄭喬峯說,患者聽到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多會相當緊張,不少人到醫學中心詢問第二意見。症狀嚴重的患者,常有併發症、影響重要器官,不少病人因此被轉至醫學中心緊急處理,或希望留在大醫接受完整治療。紅斑性狼瘡過去預後不佳,十年存活率僅二至三成,現已突破九成。預後變佳的同時,病人持續定期回診追蹤,人數累積,也是門診人數較多的原因。至於患者樣態,因紅斑性狼瘡好發於年輕女性,台大醫院門診病人亦呈現女多於男,比例約8:2。他表示,目前治療選項,依國際指引多建議使用奎寧作為基本藥物,能讓病人免疫狀況穩定、減少疾病復發。另一常見藥物是類固醇,對急性控制有效;若疾病演變為慢性,則會使用類固醇維持疾病穩定。鄭喬峯指出,臨床上也會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治療紅斑性狼瘡患者;針對重症病人,也會提供化療藥物,但減低劑量。此外,國際上越來越常使用生物製劑,近期一項生物製劑也獲得健保給付。免疫抑制劑也能用於治療紅斑性狼瘡引發的腎炎。
-
2023-09-2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健保大數據/症狀百變、診斷不易 紅斑性狼瘡最愛找女性
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疾病,部分與「家族性」有關,但並非家族有人罹患紅斑性狼瘡,下一代或是親友就會罹患。紅斑性狼瘡就像是「百變女郎」,臨床表現症狀多元,有時候可以表現得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腫痛,又或是用發燒、畏寒、類似感染的症狀表現,也讓臨床診斷不易。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紅斑性狼瘡患者人數以及治療現況。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屬於「重大傷病」,如果沒有妥善控制免疫系統,免疫細胞可能會胡亂攻擊健康的組織。臨床診斷的依據是患者身上是否有出現蝴蝶斑、圓盤性紅斑、口腔潰瘍、關節炎、腎臟病變、神經病變、心包膜炎、溶血性貧血、光敏感等,另可以透過抽血檢驗史密斯抗體、抗雙股去氧核糖核酸抗體、抗磷脂抗體是否異常。目前無法治癒,醫學界努力尋找致病機轉。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紅斑性狼瘡的命名,與它的臨床表現有關,醫師認為「如被狼咬到」而稱之,紅斑性狼瘡的英文簡寫是SLE,而L即為Lupus,它的意思就是狼。紅斑性狼瘡好發於女性,目前難以確定罹病原因,現在治療紅斑性狼瘡的方式,僅能控制、沒辦法治癒,需長期透過服用類固醇或是其他藥物,控制身體的免疫系統。雖然紅斑性狼瘡僅能長期服藥控制,但醫學界仍積極找尋紅斑性狼瘡的致病機轉,期待能治癒紅斑性狼瘡。像台北榮總與陽明交大先前發表研究顯示,紅斑性狼瘡可能與NLRP12基因表現有關。研究發現紅斑性狼瘡的患者體內NLRP12基因的表現量普遍低下。NLRP12基因表現低下時,人體內第一型干擾素就會升高,干擾素是人體通知免疫細胞作用的細胞素,長久下來會使免疫韌性降低,處於發炎體質。傳統治療以類固醇、奎寧為主,目前已有新成分藥物。石崇良表示,紅斑性狼瘡使用的藥物,最大宗的以類固醇、奎寧為主,只要有看診的患者,健保都能提供照顧。現在使用的雖然都是老藥,但最近已有紅斑性狼瘡的新成分藥物,即一種免疫製劑,申請健保收載中,未來有機會成為患者健保用藥的新選擇。紅斑性狼瘡患者嚴重時,可能需要住院,也可能爆發全身性多重器官衰竭。依照健保署統計,107年到111年曾診斷有紅斑性狼瘡而死亡的人數,介於800到1,400人。脆弱族群慎防發病,列入疫苗的優先施打對象。石崇良說,紅斑性狼瘡的病患屬於醫療上定義的「脆弱族群」,無論是新冠疫苗、流感疫苗的優先施打對象,紅斑性狼瘡的患者都會納入其中。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為例,紅斑性狼瘡的脆弱體質,染疫後也增加住院的機率,患者需格外注意,避免感染。紅斑性狼瘡的患者也比較容易合併腎臟疾病、泌尿道感染以及有一定的機率會出現心血管疾病,如腦中風等。石崇良表示,有些患者是因為合併症,才發現自己罹患紅斑性狼瘡,現在紅斑性狼瘡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如果家族中有任何人有紅斑性狼瘡的家族史,自身又是女性,就得提高警覺,隨時檢視身體的狀況,不管是泌尿道感染或是腎臟疾病等,都得多一層思考是否有有免疫疾病的可能性。治療過程/想吃保健食品或中藥,務必與醫師討論。如果不幸罹患紅斑性狼瘡,一定要按時服藥,不要輕易減藥或是停藥。平時要保持情緒平穩,減少緊張刺激的環境,適當地舒緩生活壓力,同時也能參與紅斑性狼瘡的病友團體,相互交流用藥或是保健方式。患者如果有需要服用保健食品,或希望採取中醫治療,一定要與醫師討論,避免增加腎臟負擔,或是引起其他藥物交互作用等。石崇良說,強化免疫力除了均衡飲食以外,也建議要多運動,可以採取比較緩和的運動,如瑜伽、伸展運動等,強化免疫力,降低任何感染性的疾病上身,防止紅斑性狼瘡的病情惡化。
-
2023-09-18 焦點.健康知識+
禮來藥廠何以成為全球胰島素霸主?藥物獵人揭和這一技術有關
一九二三年,胰島素首度在北美洲上市,出售給糖尿病患者。雖然康諾特藥廠在加拿大擁有胰島素銷售權,但在美國,禮來則擁有獨家銷售權。這不光是製藥界的革新,更是醫學實踐上的革命──針劑革命。皮下注射在一八五三年就發明了,過去向來是由受過訓練的醫師執行。但現在胰島素治療則需要病人自行注射,因為第一型糖尿病必須每天注射三、四次,不可能如此頻繁就醫。一般孩童(及孩童的父母)會得到醫師指導,知道如何自行施打這種蛋白質藥物。禮來的藥物固然有效,不過,牛與豬生產的胰島素畢竟和人類胰島素不完全一樣,有時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有些病人會長疹子,而動物胰島素引起的反應中最常見的是脂肪萎縮(lipoatrophy),也就是失去皮下脂肪。解決方式當然是使用真正的人類胰島素,但如何取得呢?當時唯一取得胰島素的方式就是取出胰臟──沒什麼人自願提供器官吧!在胰島素販售超過五十年後,糖尿病患者還是只能使用動物性胰島素,不舒服的過敏反應時有所聞。班廷從狗的胰臟萃取出胰島素,又過了半個世紀,一九七○年代出現了新契機。一九七二年,史丹佛大學專門研究病毒的教授保羅.伯格(Paul Berg, 1926出生)做了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實驗之一。他從細菌細胞中移除一段DNA,把這DNA插入猴子細胞。他是把細菌的DNA接到無害的病毒上,伯格就是用這種病毒當成特洛伊木馬,侵入猴子細胞的防禦系統,將細菌基因直接植入猴子的基因組。這過程稱為「重組DNA」(recombinant DNA),因為它結合了兩個不同生物的DNA──細菌與病毒。為什麼這個實驗很重要?因為一旦猴子細胞接受了外來的DNA,細菌的基因就能在猴子細胞中生產和在細菌細胞中一樣的蛋白質。換言之,細菌的基因可一同操作猴子細胞,製造新的分子產物。藥物獵人對於逆向操作則是躍躍欲試──現在能從哺乳類細胞取出基因,植入細菌中看有什麼結果了。一九七五年,研究人員將兔子製造血紅素的基因插入培養皿中的大腸桿菌,這是第一個將哺乳類基因移轉到另一個生物上。科學家操縱細菌細胞,使之產生兔子血紅素,可說是基因學的分水嶺,也代表基因藥物即將誕生。冷泉港計量生物學會議(Cold Spring Harbor Symposium on Quantitative Biology)在同一年召開,這是最早以重組DNA為主題的重要學術會議。我記得我的論文指導教授從會議回來之後,非常興奮分享他所得到的新知。「人類任何基因都可在試管中做出人類蛋白質,」他淘淘不絕地說,「要從哪裡開始著手,根本不用多說。當然應該先複製胰島素基因,製造人類胰島素。」在發展基因藥物的初期,胰島素基因是很好的選擇,原因不僅是胰島素的需求很大。胰島素的基因很短,愈小的基因愈容易操作。一九七六年,赫伯特.博耶(Herb Boyer,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的生化學教授)與羅伯特.斯萬森(Robert A. Swanson,一名風險資本家)在舊金山創立新公司,運用重組DNA的新技術,開發新藥。這間公司叫做基因泰克(Genentech),第一項計畫就是生產人類胰島素。這是全新的藥物搜尋法,有別於植物時代,藥物獵人四處搜尋新的植物新分子;或合成化學時代,是從既有分子中尋找新的合成法;更不像在泥土時代,是從泥土中尋找新的抗菌化合物。基因泰克遍尋人類基因組,尋找DNA片段,製造出有用的蛋白質藥物。即使充滿潛力的基因藥物圖書館是新的,但藥物搜尋的故事仍與過去一樣。尋找有用的新藥非常辛苦,找得愈久,路途愈是艱辛。基因泰克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分離出人類胰島素基因。他們錢燒得很快,得找新的金援才能持續開發藥物。這夥伴要能提供足夠現金,讓胰島素計畫在商業上開花結果。基因泰克最顯而易見的合作目標是:禮來與施貴寶。到一九七○年代晚期,禮來仍穩坐胰島素生產的龍頭地位,在美國胰島素市場的占有率為百分之九十五。相對地,施貴寶公司是比較小的利基業者,占有剩下百分之五的市場。基因泰克的高層主管推測,施貴寶應是較好的選擇,畢竟施貴寶應該會想提升小小的市占率,而重組人類胰島素恰好是前所未見的契機。基因泰克找施貴寶談合作。雖然施貴寶是大藥廠,研究人員為數眾多,但毫無重組DNA技術的經驗。因此施貴寶和所有大藥廠一樣,在面臨不了解的新科學領域時,就去找顧問。他們找來亨利.哈里斯爵士(Sir Henry Harris),他是牛津大學醫學欽定教授(regius professor),擁有非常顯赫的藥學顧問資歷。哈里斯原本是醫師,後來改研究腫瘤細胞,成就非凡。可惜的是,哈里斯在生物實驗室的經歷,尚不足以評估基因泰克的提議,畢竟那和他未曾接觸過、最先進的基因科技有關。哈里斯雖沒有適當的專業,卻不乏自信。哈里斯看過了基因泰克的報告,對於如何在細菌細胞中製造胰島素的方法細節,做出以下分析:蛋白質是三維分子。任何一種蛋白質的三維形狀,會深深影響利用這種蛋白質的生理過程運作。構成任何蛋白質分子的特定胺基酸,可透過許多不同的幾何而產生許多不同的形狀,但某個蛋白質要能在人體內良好運作,其形狀必須讓人體生理機制辨識得出來,才能加以利用。到目前為止,哈里斯的說法都正確無誤,但接下來就出現不合理之處了。他堅持,人類胰島素基因若放進細菌裡,細菌製造的蛋白質三維形狀就會和原先人體製造的不同。由於不適當的胰島素分子形狀,無法重組成正確的型態,因此基因泰克絕不可能生產人類胰島素。哈里斯建議施貴寶不予合作。施貴寶公司非常認真看待哈里斯的意見,因而回絕基因泰克的合作提案。施貴寶的反應令基因泰克十分訝異,即使基因泰克積極說明為什麼哈里斯的想法錯誤,但施貴寶的高層就是聽不進去。畢竟基因泰克只能承諾他們可解決幾何難題,卻沒有提出任何具體證據。因此基因泰克改找上禮來。禮來則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評估這情況。他們體認到,基因泰克做出人類胰島素的機會雖然小,卻意義重大。要是基因泰克成功了,禮來又未能參與其中,將對禮來造成嚴重的財務衝擊。胰島素算是禮來在市場上最具有控制權的產品,幾乎可說禮來擁有唯一已知的胰島素療法。他們無法承擔失去這整個市場的風險,無論潛在損失的機率多小。因此在一九七八年,禮來同意和基因泰克合作。結果顯示,哈里斯爵士誤判了重組DNA、再製造適當蛋白質形狀的難度。他推測,把人類基因產生的胰島素置入大腸桿菌,只會製造出形狀錯誤的蛋白質。這一點是沒錯。但基因泰克旋即解決了這看似棘手的難題。它開發出一種生化科技,能收集到形狀不適當的胰島素,再成功折成適當的形狀。在禮來的金援下,基因泰克在試管中製造出這種珍貴的蛋白質,交出第一批人類胰島素。一九八二年,人類胰島素首次上市。如今市面上的胰島素幾乎全靠重組DNA的技術,而禮來至今仍是全球胰島素的霸主。哈里斯爵士的錯誤意見,也對我的職業生涯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一九七○年代末期,我對重組DNA的新發展非常有興趣,渴望能及時運用這項新技術。但我在一九八一年受雇於施貴寶時,哈里斯剛發表完對於基因藥物的悲觀看法,於是我的主管告訴我,公司完全沒興趣使用重組科技,進而製造蛋白質藥物。施貴寶錯過了藥物搜尋史上最重大的革命──我也是。相對地,我奉命運用分子生物法,開發傳統藥物,而我後來都在做這件事。當我在泥土圖書館與合成化學圖書館尋找傳統藥物時,其他人正如火如荼,在新開幕的基因圖書館中翻找書架。藥廠競相在細菌內培養新的蛋白質,希望能有效治療疾病。由於許多激素都是蛋白質,因此眾人最初都把重點放在製造激素上。在重組胰島素大獲成功之後,接下來上市的重組蛋白質包括人類生長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這是在一九八五年推出的侏儒症用藥。基因泰克生產人類生長激素,是因為用重組技術來生產這種激素相對簡單,即使人類生長激素的市場遠遠小於胰島素。之後在一九八六年,百健公司(Biogen)又推出治療癌症的干擾素(interferon);一九八九年,安進(Amgen)推出治療腎衰竭的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一九九二年,基因研究院推出的第八凝血因子(factor VIII)可治療A型血友病。大藥廠原本非常興奮,以為掌握重組科技,就等於是掌握了無限的能力,可治療任何缺乏某蛋白質而導致的疾病。可惜最初的熱潮很快消退。事實上,缺乏某種蛋白質而導致的疾病沒有那麼多。到了一九九○年代初期,製藥業推出了十幾種新的重組藥物之後,就不知道該治療什麼病了。藥物搜尋向來依循相同的軌跡:發現有潛力的新分子圖書館,找到幾項重大發現,整個產業的人瘋狂湧入這間圖書館,不久之後這圖書館的資源就耗竭了。當然,似乎永遠有新的圖書館可供搜尋。新興生技產業就很快發現了另一座新的圖書館:重組單株抗體(recombinant monoclonal antibody)。單株抗體是這樣運作的。病原體出現後,人體內的白血球就會產生抗體,這種化學物質會攻擊入侵的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與其他外來物。不過,每種病原體都不一樣,有時差異非常極端(比方說引起香港腳的黴菌與絛蟲),怕的抗體也不同。因此,如果想殺死某種入侵者,身體就必須製造正確的抗體,最好能製造各式各樣專門對付不同病原體的抗體,而且每一種都能命中目標,摧毀病原體。人體的白血球會透過相當複雜的過程,只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白血球(尤其是B細胞)偵測到病菌後就會開始快速複製,但每個白血球子細胞都和母細胞有些差異。人體可在極短的時間,產生數以百萬計的白血球細胞變體,每一種變體都會產生不同抗體。因此,我們或許可說身體是即時「隨選武器」系統:如果偵測到敵方的噴射戰鬥機,就會產生不同的地對空飛彈;如果偵測到敵方的坦克車,就會產生不同的反坦克火箭;若偵測到敵方軍人,就會產生不同的槍。藥物獵人認為,若某種抗體能做成有用的藥物,則可把人類的白血球細胞放進培養皿並操縱它,使之產生特化的白血球細胞,產生理想的抗體(通常是讓白血球接觸某種物質,使不可或缺的特化細胞形成)。接下來,藥物獵人可以分離出產生理想抗體的特化細胞,之後再用重組DNA的方式,從細胞中取出能製造抗體的特定基因,再利用這些基因,要多少抗體就做出多少抗體。最後,藥物獵人即可把這抗體轉變成有用的藥物。以這種方式生產的抗體稱為單株抗體,因為這種化合物是取自單一一種高度特化的白血球細胞種類(單株意思就是「單一的種類」)。單株抗體圖書館現在是重組DNA藥物開發的中流砥柱,已研發出許多種藥物,例如可治療多發性硬化症、風濕性關節炎等諸多疾病。※ 本文摘自《藥物獵人:不是毒的毒×不是藥的藥,從巫師、植物學家、化學家到藥廠,一段不可思議的新藥發現史》。《藥物獵人:不是毒的毒×不是藥的藥,從巫師、植物學家、化學家到藥廠,一段不可思議的新藥發現史》作者:唐諾.克希, 奧吉.歐格斯譯者:呂奕欣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3/08/1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3 養生.聰明飲食
金針菇助減重、控血糖!但「今天吃明天見」,白吃了?營養師解謎
金針菇營養價值豐富,對人體有不少好處,不過因為吃了之後隔天排便往往能再見到金針菇,因此被戲稱為「明天見」、英文學名「See You Tomorrow」,這也不免讓人納悶吃了之後整個完整拉出來,是不是白吃了? 對此劉怡里營養師指出金針菇的營養及好處,會再見到金針菇其實也是出自於它的營養,營養一樣有被妥善利用。 金針菇助減重、控血糖、好處多!吃了「明天見」?營養師指關鍵。 劉怡里營養師指出,金針菇為蔬菜類,和其他天然蔬菜一樣都有不少營養,其中最出色的包括了菸鹼酸、葉酸、高鉀、高纖等,各自對人體都有不少的正面影響。 脂肪代謝、穩定心情:菸鹼酸俗稱維生素B3,幫助脂肪代謝,因此金針菇常見和肉類、高油脂食物搭配在一起,有利將脂肪代謝出來。另外也穩定神經,有利排解憂鬱、暴躁情緒等,有身心疾病或情緒不穩的族群也相當適合。 神經發育、保養血管:葉酸最廣為人知的益處在於神經發育,多數研究認為新生兒神經缺損是因懷孕時未足夠補充所致,因此對於孕婦而言是尤其重要的營養。另外葉酸也有助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消除水腫、血管健康:鉀對人體而言具有利水、利尿、消水腫的效果,可幫助人體鈉鉀平衡、維持血管健康。對於口味偏鹹、重口味、高鈉的人而言也是建議可多加攝取的。 腸道健康、減重控糖:膳食纖維對人體而言非常重要,除了可增加飽足感,也有助促進腸道健康、幫助排便、減重、控制血糖等,菇類普遍都具有非常豐富的膳食纖維,金針菇就是屬於高纖的食材。 吃了「明天見」白吃了?金針菇之所以吃下之後,隔天排便還有高機率再看到,是出自於名為「幾丁質多醣體」的營養,是膳食纖維的一種,人體難以消化吸收,但還是可以成為大腸益菌的食物,幫助腸胃蠕動,益菌多了也助預防便秘、腸道疾病。而前述提到的部分營養還是會被人體吸收,民眾看到的僅是金針菇的「空殼」。 金針菇營養豐富有助養生,留意細節、食材變化更加分! 吃肉時配金針菇:劉怡里營養師建議,除了前述提到吃肉類時可搭配金針菇幫助油脂代謝,也可留意一些小細節、運用食材加以變化,吃了更安心也更有助營養補充、增添風味。 烹煮前切除根部:金針菇相較其他蔬菜較有嚼勁、難咬斷、一株又是一大把,在烹煮前建議切除根部讓其分散,如此可避免一次入口、避免噎到,也提醒特別是年長者和小朋友更需特別注意細嚼慢嚥。 簡單做成營養湯塊:另外也可以將金針菇煮熟後切成碎塊,並加進其他煮熟的蔬菜等食材碎塊,加些水,放進冰塊盒內冷凍成為湯塊,煮湯、煮火鍋時除了更增添鮮甜風味也提升營養價值。此方式須注意先煮熟食材再冷凍。 和蛋打在一起超營養:除此之外金針菇也可以簡單切成碎塊,和蛋打在一起做成煎蛋,不論是作為早餐或其他各餐,都是營養價值相當豐富的料理。 金針菇具高纖、高鉀特性,部分族群建議酌量或避免。 建議避免族群:雖然金針菇營養價值高,但也還是有部分較不適合食用的族群。劉怡里營養師表示,金針菇屬於高鉀、高纖的食材,因此限鉀的腎臟病患及腸胃狀況不佳或剛開刀的患者不建議食用,以免鉀超標或加重腸胃負擔。 免疫系統疾病不宜?網路上也有許多資訊提到,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系統疾病族群不宜吃金針菇,對此劉怡里營養師則表示,此觀點若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可能有些中醫師認為不適合;但從營養學來看這些疾病和免疫系統有關,和食材、食物無關,且並無刺激,應無影響。 《延伸閱讀》 .地瓜葉超護眼3C族必吃!常見護眼營養幾乎都有,好處不只這樣。 .你以為是蔬菜,其實是澱粉。8食材別混淆,聰明吃避免變胖血糖飆!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11 醫療.中醫
食療補養氣血、刺激身體穴位 中醫師教你如何靠2招改善肌少症
.肌少症好發高齡者,但有年輕化趨勢.中醫治療肌少症,可食療調理體質.刺激身體穴位,能減緩病程惡化一名65歲的熟齡女性因為步伐不穩、雙腳久站無力,至中醫看診,希望以針灸治療舒緩不適,經中醫師診斷,患者的病症為「痿症」或「虛勞」,也就是肌肉萎縮、肌力減弱的「肌少症」,因此患者的肌肉力量逐漸下降,導致日常活動困難。肌少症 也會影響咀嚼吞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肌少症是老年失能殺手,當肌肉逐漸變小、變軟,容易引起跌倒、骨折。有些患者會發生肌肉痙攣或抽搐的情況,有些人則會因姿勢偏一邊或駝背而產生其他疼痛、痠麻;肌少症也會影響控制咀嚼和吞嚥的動作,造成嗆咳、食物卡在咽部等進食困難。除了身體軟弱無力以及各種痠痛不適外,肌少症也會造成大腿肌肉力量下降,無法穩定關節,因此退化性膝關節炎提早上門。林舜穀指出,別再誤以為關節疼痛是半月軟骨受到傷害,建議先檢查是否行動力變差、肌力減弱,找出問題對症下藥。肌少症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但是可以透過飲食、運動長回肌肉量,減緩症狀,甚至逆轉。八珍湯 健脾益氣促進循環中醫治療改善肌少症有哪些方法?林舜穀表示,中藥調補是常用的方法,典型的虛弱症型可從補養氣血下手,推薦結合四君子湯與四物湯的「八珍湯」,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四君子包含茯苓、白朮、人參、炙甘草,以補氣為主;四物則有當歸、熟地、川芎、白芍,主要補血。若加上黃耆、肉桂,則成了「十全大補湯」。林舜穀強調,減緩或改善肌少症,也可以刺激穴位增加肌力,包括分布在股四頭肌的伏兔穴、梁丘穴、箕門穴,可加強大腿伸展和膝蓋屈曲動作;大腿前部股二頭肌負責髖關節的彎曲和旋轉,多按承扶穴、殷門穴,幫助因久坐站不起來的人;大腿外側的闊筋膜張肌可穩定骨盆與膝蓋,按風市穴可加強深層肌肉的運動。小腿前部的脛前肌幫助腳背翹起來、走路不易絆倒,相關穴位為足三里穴、上巨虛穴、下巨虛穴。想要保持身體平衡,小腿後部的腓骨長肌上分布光明穴、陽輔穴,屬於足少陽膽經,多按壓可舒筋通絡。林舜穀說,中醫強調氣血充足,身體功能就不易減退,以中藥調補加上穴位刺激,再搭配運動,可改善肌肉流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7 醫療.新陳代謝
關節疼痛又腫脹,「痛風」能預防嗎?痛風4階段 這時期最關鍵
痛風是一種急性的關節炎,症狀包括關節紅腫、發熱疼痛,原因主要是尿酸的結晶積在關節內,引起發炎疼痛。中醫師表示,痛風可依照症狀分成不同階段,若不想讓痛風發作,就要好好利用痛風「間歇期」來調整,平常也要維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的習慣,必要時可吃降尿酸藥物來預防。痛風又稱「帝王病」,會造成關節疼痛和腫脹的關節炎,發作時通常會持續1、2週,接著消退。仁安堂中醫診所中醫師李俊儀於臉書粉絲頁表示,痛風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治療重點,他也分享「痛風4階段」相關衛教,分別為高尿酸血症時期、痛風急性期、痛風間歇期與痛風侵蝕期,提供民眾參考。高尿酸血症時期:症狀不明顯 李俊儀表示,痛風的第一階段為「高尿酸血症時期」,初期尿酸高的人沒有明顯的症狀,少數人會出現腰痠、關節痠痛的問題;一般而言,血清尿酸值愈高,痛風愈早發作,多數人只有在健康檢查時會認知「原來自己尿酸偏高」。 他建議,痛風的第一階段要注意日常飲食,像是盡量少吃紅肉、海鮮,而且不吃動物內臟;平常也要少喝高湯、少喝酒;若搭配規律的運動,便可以預防痛風發作。 痛風急性期:關節腫脹疼痛李俊儀表示,痛風的第二階段為「痛風急性期」,此時尿酸結晶在關節造成關節炎,導致關節發腫發痛,大多為單一關節炎,通常在午夜或凌晨發病;接著關節在3天內會達到最痛,1、2週便會緩解;多數人痛風發作的間隔時間會長達1年~數年。 他建議,痛風的第二階段同樣也要注意日常飲食和規律運動,很多人可能會在這個階段疏忽照顧,但平常的保健是不能鬆懈的;另外,在關節發炎時期的藥物治療也很重要。痛風間歇期:恐形成痛風石 李俊儀表示,痛風的第三階段為「痛風間歇期」,這時痛風發作的時間會增加,通常因為身體尿酸值愈高而愈頻繁發作;侵犯的關節也會從單一關節到多個關節,尿酸不斷在關節累積,最終形成痛風石。 他建議,痛風第三階段開始便要積極治療,早期痛風石還處於「可溶解」的情況,若長期保持尿酸值正常,便有機會消除痛風石。痛風侵蝕期:嚴重恐洗腎 李俊儀表示,痛風的第四階段為「痛風侵蝕期」,這個時期痛風石已經入侵多個關節部位,關節也被痛風石侵蝕導致變形,嚴重的會造成肢體畸形,使患者生活不便。另外,痛風石也開始在腎臟累積,形成腎結石,造成腎臟發炎,腎臟組織損傷,最終引發腎臟功能衰竭,落得終身洗腎的結果。 他建議.痛風的最後階段除了飲食清淡外,三餐內容都要給營養師過濾。關節的痛風石必要時要手術切除,長期吃藥是無法避免的,這個時期的目標就是不要讓自己的腎臟壞掉,避免終身洗腎。 李俊儀呼籲,痛風是一種伴隨一生的疾病,每次痛風發作都讓人苦不堪言,不想讓痛風發作,就要好好利用痛風的「間歇期」,在沒有痛風的日子保持好好飲食、規律運動的習慣,必要時吃降尿酸藥物,便可以讓痛風的傷害降到最低。【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1413.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3 養生.聰明飲食
營養師盤點5大補腦營養素!除了鮭魚你還可以吃「這些」
時間來到了開學季,相信許多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點,在學習的路上能一路順遂,思緒清晰不當機!最方便且有效的方式就是透過我們的飲食去改變!所以在今天的文章裡,【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要推薦大家幾個對腦部發育非常有用的營養素,提升學子們的專注力與學習力喔! 5個營養素,學習加倍速大腦是人類身體中最複雜、最不可思議的器官,它是我們呼吸、思考、記憶、學習和感受的所在,就像是一個超級電腦,負責掌管我們的一切行為和感覺。我們的飲食中有不少營養素是對大腦特別有幫助的,所以Sean會幫大家把它們一一找出來!一、維他命B群維他命B群家族中一共有八個成員,分別是維他命B1、B2、B3、B5、B6、B7、B9、B12,它們負責身體內各式各樣的代謝反應,是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素,腦部發育自然也不例外。其中維他命B6、B9、B12能幫助合成神經傳導素、保護神經纖維。有研究指出,補充維他命B6、B9、B12後,在各年齡層女性中的記憶表現都有正面的效果;在動物實驗中也發現,維他命B12能夠改善大鼠認知功能障礙的情形。常見的食物如香蕉、黑豆、牛肉片,分別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6、B9、B12。值得注意的是,維他命B12多存在於動物來源,且需要充足的胃酸才能吸收,因此對於不吃肉類的素食者來說,比較不容易攝取到足量的維他命B12。建議這類族群可以選擇天然來源的維他命B群保健食品來補充。二、Omega-3脂肪酸根據美國國衛院(NIH)及美國心臟協會(AHA)建議,每天需補充500毫克以上的Omega-3脂肪酸,因為其中含有豐富且對人體有益的DHA與EPA。研究指出,DHA對於兒童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非常重要;EPA則可以幫助增強記憶與集中力。Omega-3脂肪酸主要存在於魚肉及堅果等食物中。三、類黃酮類黃酮(Flavonoids),也被稱為生物類黃酮,是一種水溶性的植化素,大多存在於植物中。類黃酮被視為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可幫助人體對抗病毒、致癌物、各種毒素與過敏物質,也對神經細胞具保護作用,使其不易老化,有助於神經細胞間的傳遞。有流行病學研究指出,若能固定攝取類黃酮,在認知功能及預防失智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現富含類黃酮的蔬菜有地瓜葉、高麗菜、洋蔥;水果類則有蘋果、葡萄、藍莓…等。四、薑黃素薑黃是一種生長於亞洲的一種植物,常被用來當作辛香料使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其中的機能成分-薑黃素(Curcumin),擁有許多保健效益,例如對抗氧化及發炎、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症狀、促使癌細胞凋亡…等,也因此在近年的保健食品市場上蔚為風潮。隨著對薑黃素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學者們也發現薑黃素除了有上述的功能外,也具有保護腦部神經、增加DHA在腦部的濃度及自行合成的能力;在老年族群中也發現可以延緩或減少失智的風險。五、膽鹼膽鹼(Choline),是所有動物的必須營養素及人體的必要成分,在19世紀時從豬的膽汁中分離出來而被發現。膽鹼負責維持神經細胞膜結構的完整性,也與體內脂肪的運輸有關。它也是重要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的原料,參與腦部專注、學習、記憶等功能。人體的肝臟雖然可以自行合成膽鹼,但需求量也較大,因此衛福部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中也建議,男性及女性每日攝取分別450毫克及390毫克左右的膽鹼。富含膽鹼的代表食物有雞蛋、鮭魚、香菇等。在學習新知的旅程上,勢必會遇到許多挑戰等著我們去克服,但只要懷抱著一顆正向的心,相信所有的困難都能順利解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也會時刻精進自己的技能、充實自己的學識,將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大家。希望我們能在追求知識的道路上,與各位一起攜手前行!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02 養生.聰明飲食
吃薏仁降膽固醇、三酸甘油酯!「1吃法」恐致反效果還變胖,5種人要慎食
在日常生活常吃的四神豬肚湯中,薏仁就是不可或缺的材料,四神湯主要的功效在調理脾胃,而脾胃是中醫認為後天免疫非常重要的器官。近十多年來,薏仁這個原本隱藏在包括四神湯、參苓白朮散、綠豆薏仁湯、八寶粥裡面的食藥材,不僅從配角變成主角,還在養生市場中爆紅,美白、減肥都需要它;降血脂、調整體質也需要;抗過敏、防癌名單中也有;秋冬季流感流行期來臨,抗病毒、防止風濕腫痛也用得到。每天60克薏仁 可降膽固醇在人體的研究也證實,每天只要吃60克的薏仁,血膽固醇明顯下降,無論是血漿總脂質、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的膽固醇」),以及血糖濃度都可;而好的膽固醇,也就是血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則可提高。營養室師劉純君表示,從營養學來說,薏仁裡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纖維素、礦物質鎂、維生素、薏仁多醣(Coixans)、薏仁酯(Coixenolide)等營養成分,目前在市面上看到的薏仁,多半是進口的去除外殼與種皮的穀仁,也就是「白薏仁」。但若想要得到薏仁更多的營養成分,建議選擇只除去外殼,而留下種皮的「紅薏仁」,又稱為「糙薏仁」,因為薏仁的紅色種皮是含有「薏仁酯」最多的地方,薏仁酯在近幾年的研究中顯示,對於癌細胞有抑制作用。所以,台灣生產的糙薏仁,不僅所含的維生素B群和纖維質較完整,含有薏仁酯的防癌作用,也是進口精白薏仁比不上的。薏仁屬優質澱粉 非吃多不胖劉純君提醒,雖研究證實薏仁的膳食纖維可幫助排便,並能有效降低血液中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的濃度,可降低三高族群的心血管疾病危害,但千萬不要誤信網路上傳言——「薏仁是怎麼吃都不會胖的食物」,因為根據「物質不滅定律」,熱量累積多了,體重一定會上升,而且薏仁畢竟還是雜糧類,雖是優質澱粉,但也是澱粉,若是加了糖又吃太多,醣分過高還是會有血糖、三酸甘油酯飆升的危險;而且若是膽固醇含量已超過每100毫升血中含300-400毫克以上,就請不要光吃薏仁,而忽略服用藥物降膽固醇的作用。體虛患者、孕婦 應避免食用此外,中醫師吳明珠表示,雖然薏仁可利水滲濕、健脾補肺、清熱止咳,確實是很好的美白及降脂食物,但也要注意,薏仁吃太多、太久,會使身體冷虛。所以懷孕中或正值經期的婦女,以及體虛的患者,應該避免食用。吳明珠說,薏仁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濕、健脾、排膿、疏筋等功效,即使是市面上比較常見、被認為療效較紅薏仁差的白薏仁,中醫也認為具有抗過敏、保養皮膚、去水腫的食療方。因為薏仁除了利水外,還有「消癰膿」作用,薏仁主要是能增加底層體液,即淋巴液循環調節的活動。另外,台灣夏天炎熱,民眾常在夏日過食瓜果及冰涼飲品,導致秋冬季節變換時,易出現蕁麻疹和濕疹。吳明珠建議,在這段時間中,皮膚容易出問題者,也可多吃些薏仁。維持氣血循環 舒緩關節疼痛民眾容易在秋冬季發生的關節腫痛問題,吳明珠說,《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薏仁主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因此她推薦,在秋冬季預防退化性關節炎腫痛發作,最重要的是要維持關節的氣血循環。同時可從日常飲食加入補氣血的中藥及食療,舒緩退化性關節炎症狀,例如紅豆薏仁湯,就具有補氣血及抗炎止痛的作用,一方面紅豆可以加速血液循環,而紅豆富含鐵質,補血兼強心。至於薏仁則有促進體內血液和水分新陳代謝的作用,可舒緩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因此,薏仁是一個四季皆宜的好食物。不過還是要提醒,薏米化濕滑利的效果顯著,古中醫認為薏仁具有滑胎的作用,因此,孕婦不宜食用,而體虛,男性易遺精、遺尿者也不宜食用。延伸閱讀:.燕麥、魚油...10清血管食物一次看!這樣吃有助降膽固醇.想降膽固醇,但燕麥難吃?其實是你不會煮!教授教最簡單料理方式.早上起床空腹「吃4種食物」最好 愈吃愈瘦、降血壓還能控膽固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31 養生.保健食品瘋
薑黃保健食品可能造成肝損傷 來自法國與澳洲政府的警告
我在2023-5-23發表保健品會殺死你嗎,指出多種保健品是有害健康。讀者Elliot 2023-8-16在回應欄留言,提供兩條有關薑黃補充劑造成肝損傷的資訊,其中一條是研究論文,而另一條則是澳洲政府衛生部門發布的警告。研究論文是今年2月發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美國醫學期刊)的Liver Injury Associated with Turmeric—A Growing Problem: Ten cases from the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Network [DILIN](與薑黃相關的肝損傷——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來自藥物性肝損傷網絡的十例 [DILIN])。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1.薑黃被宣傳為治療多種疾病的膳食補充劑,包括關節炎、呼吸道感染、肝病、衰老,最近還用於預防新冠肺炎。2.薑黃素不易吸收,所以對健康幾乎沒有益處或害處。然而,最近上市的薑黃補充劑通常含有胡椒鹼(黑胡椒),它可以大大提高薑黃素的全身生物利用度。例如,據報導,僅 20 毫克胡椒鹼與薑黃一起服用即可將其血清中的生物利用度提高 20 倍。可以想像,生物利用度的提高可能會加劇肝損傷。3.本研究發現10 例與薑黃相關的肝損傷病例,均自2011 年入組,6 例自2017 年以來入組。這10 例中,8 例為女性,9 例為白人,中位年齡為56 歲(範圍35- 71)。5 名患者需要住院,1 名患者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澳洲的TGA(相當於美國的FDA)在2023-8-15發布的警告是Medicines containing turmeric or curcumin – risk of liver injury(含有薑黃或薑黃素的藥物 – 肝損傷的風險)。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1.含有薑黃屬物種和/或薑黃素的藥物和草藥補充劑可以在超市、保健食品商店和藥房購買,無需處方,也無需醫療專業人士的建議。澳洲治療用品登記冊 (ARTG) 中列出的 600 多種藥物均含有這些薑黃物種和/或薑黃素。2.截至2023 年6 月29 日,TGA 已收到18 份關於消費者在服用含有薑黃和/或薑黃素的產品時出現肝臟問題的報告。其中兩例病情嚴重,一例致命。另外 5 起案件涉及的產品含有可能導致肝損傷的其他成分。3.除了這些案例外,科學文獻中還有幾起澳洲和海外的案例報告,以及向其他國家的監管機構報告的多起案例。4.對於吸收或生物利用度增強和/或劑量較高的產品,風險可能更高。5.如果您出現以下任何症狀,應立即停止服用並尋求醫療建議:皮膚或眼睛發黃、深色尿液、噁心、嘔吐、異常疲倦、虛弱、胃或腹痛、食慾不振。6.當以典型膳食量作為食物食用時,薑黃似乎與肝損傷的風險無關。讀者Elliot今天又寄來法國的ANSES(相當於美國的FDA)在2022-6-29發布的警告:Advers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umption of food supplements containing turmeric(與食用含有薑黃的食品補充劑相關的不良反應)。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1.最近,意大利記錄了約20例與含有薑黃的食品補充劑有關的肝炎病例。在法國,ANSES 已收到 100 多份不良影響報告,其中包括 15 份肝炎報告,可能與食用含有薑黃或薑黃素的食品補充劑有關。2.薑黃素的生物利用度非常低,即它很難被吸收到血液中,並且很快就會被身體消除。製造商開發了各種配方來提高這種生物利用度,從而增強薑黃素的效果。儘管它們似乎沒有超過可接受的每日攝入量,但這些新配方可能會增加薑黃素在體內的生物利用度,從而帶來不良影響的風險。迄今為止,食品補充劑的標籤很少註明它們是經典配方還是新穎配方。因此,消費者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攝入潛在有毒的產品。3.此外,薑黃素還存在與某些藥物相互作用的風險,例如抗凝血劑、抗癌藥物和免疫抑製劑。這可能會降低它們的安全性或有效性。因此,ANSES建議服用這些藥物的個人在未尋求醫療建議的情況下不要食用含有薑黃的食品補充劑。註1:讀者Robert在前天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這個影片中江守山醫師提到魚油,D3,薑黃,可以縮小攝護腺,不過因為也沒有提到細節,劑量等等,不知道林教授認為如何?」。有關這位醫師的種種謬誤言論,我已經發表數十篇文章予以駁斥,請讀者自行搜索點閱。註2:有關一些所謂的專家對薑黃的吹捧,我已經發表過十幾篇文章予以駁斥,例如薑黃,自編自導的鬧劇蘋果+葡萄+薑黃,預防攝護腺癌?抗癌食品及戒口的胡扯無芹菜素的芹菜素,抗癌四小寶?一切係你自己一相情願原文:薑黃保健品造成肝損傷 – 法國與澳洲政府警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6 養生.運動健身
久坐不動傷身!每日增加活動1小時,可減少關節炎疼痛、增強肌力
長時間坐著會對於各個年齡層的人而言,都可能帶來健康問題。1項最新研究發現,只要能減少久坐的生活方式,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僅做慢走這項身體活動,也能有助於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和身體健康,進而提高整體生活品質。老年人每日增加1小時活動量 生活品質有顯著改善英國研究人員針對1,400多名60歲以上的成年人進行了追蹤研究,以評估久坐的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該研究的主要作者達拉尼·耶拉卡爾瓦(Dharani Yerrakalva)表示,開始研究的目的是想了解那些在晚年減少身體活動或增加久坐時間的人,是否會在往後的生活中有較差的生活品質。研究團隊在2006年至2011年間評估了受試者的生活品質,包括行動能力、自理能力、疼痛感和情緒狀況,其中活動能力是透過受試者佩戴的計步器所測量的,研究人員在這6年間重複對受試者進行研究,並記錄了數據。研究結果發現,減少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下降、住院風險增加和提前死亡有關。此外,該研究表明,每減少15分鐘的身體活動時間,生活品質就會減少將近一半,相反地,提高身體活動時間的受試者每天只要增加1小時的活動時間,其生活品質就會出現顯著的改善。減少久坐好處多!包括可減少關節炎帶來的疼痛感根據食品和營養顧問、前美國營養學會主席康妮·迪克曼(Connie Diekman)的說法,這些結果證實了保持身體活動對於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因規律的身體活動可為人們帶來活力,並有持續享受生活的渴望。另外,研究人員達拉尼.耶拉卡爾瓦(Dharani Yerrakalva)也指出,參與身體活動可以多種方式來改善生活品質,例如可減少關節炎等常見疾病帶來的疼痛感,還能增強肌力,讓老年人能夠繼續自理生活上的大小事。不只有久坐,憂鬱和焦慮的情緒也會影響生活品質建議可透過增加活動量、減少久坐的時間,改善這些負面情緒。延伸閱讀:.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痛風的人不能吃什麼?能不能吃海鮮、豆腐?低普林的這食物反而不能碰.痛風發作時該怎麼做?營養師建議做這5件事、避免4類食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2 養生.健康瘦身
吃再少也難瘦!7招打敗更年期肥胖,運動要選這一類才有實效
1、每天消耗500大卡一般健康族群,一周減掉0.5公斤,一個月約2公斤最為理想;但更年期女性則不建議以此標準,更年期適度的增重2至7公斤,其實有助婦女朋友順利度過更年期。因此,減重速度太快並不是好事,建議2個月減掉約2至3公斤的速度最為理想。(註:減掉1公斤脂肪,大約要消耗7700大卡的熱量,半公斤需要消耗3850大卡,若分配在一周,相當於每天消耗550大卡。) 「只要維持身體消耗的熱量大於吃進肚的熱量,減重就不是難事。」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減重必須控制每日攝取的熱量,建議每天以扣除500大卡為宜。值得注意的是,維持限制熱量且營養均衡的飲食,一日總熱量女性應不低於1200大卡,男性則不低於1500大卡為原則。 舉例來說,陳太太目前65公斤,沒有特別的勞力工作,一天的減重的總熱量可以這樣算:體重65公斤,乘上30大卡,再扣除500大卡,換言之,一天總熱量建議不超過1450大卡。不過,最為理想的狀態是將500大卡一分為二,250大卡由飲食中扣除,另外250大卡則由運動取代,如此復胖的機率就不高。 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思綺說,「更年期減重千萬不能求快。」更年期減重應以每兩個月2至3公斤為目標,避免透過節食、不吃等方式快速減重,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甚至發生骨質疏鬆等疾病,應以毅力恆心落實在生活,維持長久的體重才是長久之計。 2、餐餐7分飽「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要我們練習控制進食量,只要吃到七分飽就可以了,因為毫無節制的飲食,會使人體腸胃消化系統時時處在工作的狀態,這餐還沒消化完,接著又下一餐吃很飽,消化系統得不到休養,對胃黏膜傷害很大。 最重要的是,練習不吃飽,對體重控制相當重要。近年來不斷有各種動物實驗強調吃太飽對健康的傷害,而七分飽恰恰好是能提高身體代謝、延緩身體老化的進食量。 飽的定義很空泛,陳詩婷說,七分飽沒有一種精確的量化標準,不過當你進食時,感覺到稍微飽了,對食物的熱情已經下降,不吃也沒關係就是七分飽的感覺;最重要的是,吃到七分飽,到下一餐之前也不會提前感覺到餓,如果到下一餐還覺得飽,就是吃太多了。 3、不只要動,更要選擇負重運動陳思綺說,更年期後很多女性都會有骨質疏鬆、肌力變少的問題,若能從事一些負重運動,同時搭配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可以有效保留肌肉量(甚至養出肌肉),以及骨質密度,對於體脂、血脂以及體態的改善,效果都很好。也就是說更年期肥胖運動的關鍵,不在量,而是運動的方式。舉例來說,快走或游泳10分鐘對身體的好處,遠好過慢走散步一小時。 對於更年期減重的女性,陳思綺建議,一周建議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同時進行10至15分鐘肌力的訓練,舉例來說,你可以先半小時的快走,接著舉啞鈴練手臂、深蹲練大腿及臀部肌肉,或是僑式訓練腰臀肌肉,每天輪不同部位的肌肉訓練最為適合。 不過要提醒婦女,雖然負重運動有助肌肉的維持,但仍要視自身的狀況,譬如你有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就不建議跑步或爬山,應以游泳或其他訓練大腿肌肉的運動取代之。 4、生酮飲食風險高,低糖飲食降脂效果好近年風行的生酮飲食,常常與減重、減脂畫上等號,到底什麼是生酮飲食?生酮飲食是將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調到極低,僅占整體熱量的5%(也就是一天攝取的碳水化合物不能超過20克),提高脂肪到75至80%,蛋白質維持在15至20%,強迫人體燃燒脂肪成為酮體,經證實可以在短時間內達到顯著的減脂效果。 不過,陳思綺不建議更年期婦女施行生酮飲食。因為更年期婦女,脂肪代謝速度慢,多數人都有血脂、血壓過高的問題,若以如此高比例的脂肪,當成平時的飲食來源,長久下來會提高心血管風險;況且,如此高比例的脂肪很容易使身體缺乏其他營養素。 低醣飲食降脂的效果也很好。陳詩婷說,臨床發現,只要平時飲食避免高升糖指數的精緻澱粉,採較低糖類的飲食,同時養成運動習慣,一樣能夠達到降脂肪、降血糖、減重的目標,並不需要吃到嚴格的生酮飲食。 低糖飲食的飲食設計就相當多變,譬如每天可以一碗全榖雜糧、3至6份青菜、2份水果,加起來碳水化合物約為100克,這就屬於較低糖類的飲食(一般人碳水化合物一天超過200克),如此營養素攝取也較均衡。 最後提醒你,生酮飲食法的風險仍然較高,因此少被醫療人員主動建議,如果你堅持執行生酮飲食,請務必與醫師、營養師密切溝通討論,並同時強化自我血糖及血脂的監測,以免適得其反。 5、注重天然雌激素的補充更年期過後,因為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無法製造足夠的雌激素,因此飲食中應可多選擇黃豆或黃豆製品,因為黃豆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有助平衡體內缺乏的荷爾蒙,除了可以加強脂肪代謝外,也可延緩更年期症狀。有些民眾擔心補充雌激素會增加腫瘤的風險,研究證明,只要是是從天然食物中攝取,就不必擔心腫瘤的問題。 6、適量補充鈣、鎂及維生素D更年期女性普遍都有骨密度缺乏的問題,建議平時應多攝取鈣、鎂、維生素D等營養素,超過51歲婦女一天需要的鈣質約1000至1200毫克,常見如優酪乳、牛奶、小魚乾、小蝦米、黑芝麻、深綠色蔬菜(包括芥藍、紅莧菜、莧菜、油菜、芥菜)等食物中。鎂則廣泛存在各種深綠色食物中,以及堅果;至於維生素D,可從乾燥香菇、鮭魚、牛奶、雞蛋中吃到,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每天曬曬天然的維生素D的「太陽」,可以選擇早晨或黃昏時,每次約10至15分鐘即可。 7、充足睡眠,提高新陳代謝不僅對停經婦女,針對所有想要減重的所有人,充足的睡眠是必須的,因為睡眠不足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新陳代謝減慢,充足睡眠等於能讓身體細胞獲得充足的休息,才有戰鬥力為我們代謝熱量。【延伸閱讀】5招跟著做,安心度過更年期,先透過1表格檢視更年期了沒 。從幼兒、青春期、更年期,一直到老年期,都可以喝1飲品維持健康(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