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關懷
共找到
1669
筆 文章
-
-
2021-09-29 養生.家庭婚姻
日研究:孩子2歲還愛先生的太太只剩三成四!心理師教你有孩子後婚姻維持的必修4學分
孩子2歲時你還愛老公嗎?日本研究指出,竟有將近七成太太回答:不愛了!其實,不是不愛了,而是媽媽已經累到沒有力氣愛。潔哥:有小孩後的婚姻才算是正式開始 婚姻的真實面貌是什麼?有孩子後才會知道。網紅「潔哥/李秉潔」2019年和交往18年的老公「岳妹」終成眷屬,婚後2年育有1女「FaFa」,卻突然在9月1日的IG發限時動態「奉勸大家千萬不要隨便結婚」,並於2日再發限動,她正在「思考下一步怎麼做」,老公「應該完全沒有看到限時動態或關心我的狀況」,但她強調「很多東西都是要經營的」,「目前還是維持原樣…打上來抒發一下心情而已」。 潔哥更在9月4日臉書發文,很多人都私訊她發生什麼事了?她承認最近跟岳妹是有點瓶頸期,「就是跟各位人妻一樣,人妻們應該非常了解我的心情,很常不爽老公時刻想離婚吧哈哈哈哈。」 她說,現在的重點在於「我覺得不爽的點,但岳妹似乎覺得這是小事,多次溝通無效」,讓她開始考慮要不要去做婚姻協商,讓專家看看他們的盲點是什麼?「這是我的下一步!遇到問題就解決,自己解決不了就找專業。」 不過,面對婚姻觸礁的問題,也讓潔哥非常感嘆,「我們在一起20幾年了,真的沒想到有小孩後會有這麼多摩擦!」她心有戚戚焉表示:「只能說有小孩後的婚姻才算是正式開始。」日研究:孩子2歲還愛先生的太太只剩三成四 難道生小孩後的婚姻,注定失落愛情?中崙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張璇表示,夫妻在產後失和的情況非常普遍,根據日本Benesse次世代育成研究所曾做過的一項調查發現,懷孕時有七成的女性認為自己很愛先生,但到了孩子2歲時,卻只剩下34%的太太還愛著先生,下降的幅度相當劇烈。 該研究指出,情感生變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先生不夠體諒妻子育兒的辛苦」,以及長期以來對家務、育兒工作不夠關切和投入,使妻子心生怨懟,造成關係緊繃、惡化。 張璇心理師提醒新手爸媽,當家裡多了一個新生兒成員,絕對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事件!即使寶寶的誕生是在父母的預期中,但還是會對原本平衡的家庭系統造成巨大的衝擊,夫妻必須對此有所警覺,提早做好準備。有孩子後婚姻維持必修4學分1.向伴侶表達自己的需要 張璇心理師表示,雖然傳統觀念認為育兒持家是女性的責任,但現今多數女性都要兼顧工作,因此讓另一半多參與育兒工作是很重要的。不少男性從小沒有做家事的習慣,加上在原生家庭看到的都是媽媽在做家事、育兒,因此容易對家務保持距離。 夫妻都需要適度減少工作及個人社交娛樂,來爭取與家人之間較多的相處,互相支持協助。張璇心理師建議妻子在懷孕時,就要多帶丈夫參與育兒準備工作,例如一起去媽媽教室、一起採買嬰兒用品。孩子出生以後,也要引導老公照顧小寶寶,別因為他做得不好就通通自己來。2.情緒平復後再溝通 張璇心理師指出,新手爸媽因身心壓力使衝突機會變多,為了不使關係進一步撕裂,要注意別在氣頭上溝通、要求對方要做什麼事,此時反而應該離開現場冷靜一下,等情緒平復以後再溝通;並時常表達對伴侶的關懷、鼓勵與體諒,因為彼此都在適應父母角色及更多的家庭責任。3.寶寶托育要預先安排 懷孕期間,夫妻最好先共同為子女出生後的照顧做妥善規劃和安排,設法多尋求育嬰方面的人力支援及社會資源(如台北市各區的親子館等),以減輕彼此的身心負擔與壓力。若不想給親友長輩帶,提早打聽住家附近的優良保母,夜間若須帶孩子回家照顧可先協調分工。4.營造共處的時間 試著安排小小的雙人假期,即使只有一天或半天也好,讓彼此可以有喘口氣的機會。或以週為單位,儘量找出雙方可以一起活動的時間,如每週有一個晚上可以單獨一起在外用餐或運動。未共處時,也可以多使用通訊軟體表達對伴侶的關懷與鼓勵。※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9-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未稀釋BNT事件 莊人祥推估個案遭打「4倍濃度疫苗」
新北市出現25人遭施打未稀釋BNT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推估個案遭施打4倍濃度疫苗,25名個案將至少追蹤關懷1週,執行基本血液檢驗,交由專家評估身體狀況。新北市接種站昨天出現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輝瑞BNT疫苗接種異常事件,該接種站由恩主公醫院負責,醫護人員將未開封25瓶疫苗誤判為接種後的剩餘劑量,將未稀釋疫苗施打在25人身上。莊人祥今天下午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中表示,每瓶BNT疫苗含0.45毫升冷凍濃縮原液,這次事件是將未稀釋疫苗原液抽取0.3毫升供接種,也就是只抽取2/3。BNT疫苗未開封時每瓶含0.45毫升冷凍濃縮原液,注入1.8毫升生理食鹽水稀釋後,以每劑0.3毫升連同耗損,每瓶為6劑份;以6劑乘上2/3,莊人祥推估這25人接種的BNT疫苗比稀釋過BNT疫苗的4倍濃度。莊人祥說,mRNA疫苗可能發生的心肌炎及心包膜炎等不良反應,大部分發生於接種後約7天,且接種第2劑發生機率較第1劑高。新北市衛生局持續督導恩主公醫院追蹤關懷25名個案身體狀況,如出現不適症狀務必協助就醫,將由衛生局協助醫院與民眾處理醫療賠償。外界也好奇施打原液BNT疫苗者是否無需接種第2劑疫苗,莊人祥表示,現階段仍在收集文獻及諮詢專家階段,多數文獻都認為可以接種第2劑BNT疫苗,還沒有確定不需要再施打第2劑,或需要接種其他疫苗種類作為第2劑的結論,指揮中心會再尋求專家意見。
-
2021-09-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侯友宜談恩主公誤打BNT原液 衛生局:沒改善就延懲處
新北市三峽恩主公醫院昨天誤打BNT原液,25人因此受波及,市長侯友宜認為,確保所有民眾平安最重要,會不斷對25人關懷跟健康監測,至於對醫院則由衛生局負責加強訓練。衛生局長陳潤秋回應,除停止1周施打作為懲處外,也會要求恩主公落實人員精進與SOP演練。陳潤秋表示,這25人打到未稀釋的BNT原液,院方已全數聯絡上召回醫院去檢查,有部分民眾有注射部位疼痛,其他大多沒嚴重不良反應,這點會責成醫院關懷持續檢查,至少要密切追蹤1周,日後持續關懷。而自今天起1周,恩主公將暫停施打疫苗,陳潤秋說,這1周會請院方提出改善計畫並看醫院的演練狀況再看是否恢復,如果沒恢復就往後延。陳潤秋表示,中央也會針對這次狀況調查,包括怎麼引起、哪個環節有問題,衛生局後續則會在需要時介入民眾跟醫院的溝通,首要任務是確保這25人健康無虞,有關是否浪費疫苗或是有故意都會納入調查範圍。侯友宜說,對這25人會不斷關懷跟監測,希望這樣能確保所有人平安,這是最重要,有關恩主公醫院會交由衛生局給予加強訓練,要不斷做好檢討並跟專家學者討論,未來持續監測這25人並改進,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
-
2021-09-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25人打BNT原液 指揮中心:醫療賠償請衛生局協助處理
新北市恩主公醫院驚傳疫苗接種疏失,有25位民眾遭施打「未經稀釋的BNT疫苗原液」,新北衛生局也自即日起停止恩主公醫院疫苗施打作業一周。針對此事件,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醫院已暫停後續接種,直到能改善接種流程;醫療賠償部分,會請衛生局協助醫院與民眾處理。莊人祥表示,恩主公醫院昨天發生疫苗接種異常事件,主要是人員把沒有開封的25瓶BNT疫苗誤判是接種後的剩餘劑量,目前知道有25人接種過未稀釋的BNT疫苗。已責請新北市衛生局要求該醫院緊急通知25位民眾進行後續追蹤關懷處置,該院也已暫停後續接種,直到能夠改善相關接種流程,也還會請專家調查和實際查核相關狀況。莊人祥表示,目前參考國外文獻,有關BNT疫苗大劑量接種,可能產生的副作用還是明顯局部或全身反應,主要是接種部位疼痛和紅腫,並未看到嚴重不良反應。至於心肌炎主要在第二劑接種後七天,因此也會加強衛教,希望醫院多找心臟科醫師支援觀察。
-
2021-09-27 養生.運動天地
全銀運動/線上課程零距離 宅在家也能運動
「要活就要動」聽起來簡單,但能身體力行、持之以恆的人卻不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降低疾病風險、鍛鍊肌力、增強免疫系統、促進新陳代謝等,是最好的良藥。疫情期間,全民待在家中的時間變長,透過簡單安全的居家運動,也能維持良好身體機能及心理健康。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表示,居家適度運動能提升防疫能力,民眾雖然無法外出運動,但可以透過線上課程訓練,穩定身心良性循環。國健署因應疫情,與遠距健康平台WaCare全銀運動合作,將實體課程活動搬到線上,開設一系列主題運動、長者銀髮知識課程,落實全場域健康促進,打破了疫情下無法群聚的限制。長者更要動 遠離代謝症候群新冠疫情對長輩影響甚鉅,約有三個月無法到社區據點、日照中心參與活動,功能大幅退化。國健署提醒,防疫期間,在家應避免久坐少動,仍需適度運動,一方面遠離代謝症候群,一方面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增強下肢肌力,降低跌倒風險。呼應高齡化社會及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健康的老年生活要從現在準備起,包括長者的健康促進、延緩失能、三高預防以及成人慢性病保健等政策推行。防疫已改變了民眾生活模式,加入資通訊科技開發虛實整合服務,可跨越時間、地域的限制,隨時隨地都能進行健身訓練。教練到你家 把健康送到偏鄉「全銀運動」邀請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運動教練等專家,透過遠距科技讓民眾在家一起Live動起來。羅素英提到,運用數位科技運動已成趨勢,許多長輩透過手機、平板與電腦參與線上課程,強身又健腦,新科技同時刺激認知功能。這波「全銀運動」熱潮,同步把健康送到原鄉和偏鄉,羅素英分享屏東瑪家部落的現場實況,長者的聲音在螢幕另一端此起彼落,詢問自己身體狀況及需要加強的部位,專家線上即時解答和解說姿勢調整,讓遠端參與長者感受到滿滿的關懷,從被動到自發性維持運動習慣。「全銀運動」陸續增加中醫養身、腸胃保健、大腦體操、生活常識等課程,羅素英鼓勵更多社區投入,漸進式強化長者的運動能量,提升老後生活品質。
-
2021-09-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皙福先生與夫人結縭60年,確因癌末比她先一步離世 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Tell me, 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Mary Oliver【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難得的收到了三篇來自不同背景的醫師寫出他們「跨越醫病之間的高牆」的經驗。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寫出與一位老年癌末病人溫馨的互動,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另一位醫師因為遇到相當有主見、不容易與醫護人員溝通的病人,使他想到「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最後一位醫師生病後,自己注意到身體變化,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才能做一個稱職的病人。皙福先生皙福先生有嚴重的貧血,白血球數也低,去年初夏骨髓檢查發現是「骨髓增生不良」(myelodysplasia)而且骨髓裡的芽細胞(blasts)數量已經瀕臨血癌的程度。皙福先生剛過81歲生日,過去得過攝護腺癌及黑色素瘤,都是開刀痊癒。骨髓增生不良卻是一個很難纏的病。一年多前,我跟皙福先生第一次討論化療建議與治療計畫時,剛好我的同事有個病人跟先生年紀相仿、氣質相近(耳聰目明又手不離卷),也住在同一個鎮;貝克先生患有血癌已經接受化療半年左右。取得雙方的同意後,我介紹他們認識,可以交流經驗。皙福先生每週至少來我們的診所一次做抽血檢驗,化療一個月打五天。一開始,一個月要輸血一兩次,病情也保持穩定了一年左右。皙福先生的夫人因為失智,已經在離他家隔街的一個療養院住了幾年了。他們有三個子女,都住在離他們驅車可至的城鎮。皙福先生非常的獨立,也非常能幹。有一回,因為腹谷溝疝氣卡住,疼痛不堪,在急診室過了一晚,所幸,那段腸子又慢慢縮回腹腔,也迴避了緊急開刀的需求。因為他的血液疾病,開刀的風險很高,外科醫生建議他買一種專門設計給腹谷溝疝氣穿戴的護帶,防止腸子再掉出來。皙福先生從網路訂購護帶,發現不好用,把貨品退還,換了另一個護帶,又不合用,返返複複至少四次才找到一個有效又好用的護帶;之後,疝氣的問題再也沒有發作。這樣的耐心與堅持,讓我非常的欽佩。皙福先生來門診時,總是帶著他的iPad 以及從圖書館借的書。他使用iPad記錄他的病史資料進程,也經常搜尋閱讀相關醫療資訊。他也很會適當的使用他的iPhone 或iPad與他的醫師聯絡。記得一年前,他的小腿上有個傷口,皮膚有點發紅;因為事情發生在週末,在電話上問了他的症狀後,我建議他照個照片,把影像傳給我看,再決定需不需要用抗生素。透過這種方式,在過去一年,我們迴避跑急症室的一般做法,處理了舉凡小傷口,尿道感染及輕微便血的狀況。我的iPhone有好幾張他傳給我的大便上有小量凝固鮮血的照片!我特別欣喜的是皙福先生的好奇心及好學的態度。每次我跟他解釋病情,包括骨髓的正常功能、為什麼他的血球數很低,正常的血球壽命,以及輸注的紅血球能維持多久等等。他總是聽得很專注,也提問很好的問題。我們也常常交換我們正在閱讀的非醫療書籍的心得,以及點到為止的嘲弄川普政府的種種荒誕事蹟。今年的四月初,他向我請了兩個禮拜的假,搭飛機去亞利桑那州去處理(賣掉)他在那裡的一個房子。他跟他的夫人過去每年到那裡過冬,他要去把一些家庭照片及紀念品,裝上他的舊車子開回新罕布夏州;那是將近4300公里的距離!「阿隆(皙福先生的名字),你確定要自己一個人開車嗎?為什麼不坐飛機回來呢?」「沒問題的。我想把我的舊車開回來送給要去上大學的孫子。我跟我太太過去都是開車往還,聽有聲書也容意打發時間,累了就找旅店休息。」我們安排在他出發前輸血,回來後回診驗血,也都平安無事。今年的五月及六月,皙福先生兩度在化療一週後因發高燒住院。特別是六月那一次,他有大腸桿菌的尿道炎及菌血症;剛住院時因為意識不清,生命徵象不穩定而住入加護病房。幸好他對抗生素的反應很好,一兩天後就度過危機,但是體力也耗損了不少。有一天,我去醫院看他,皙福先生完全不知道我前幾天也天天訪視他。當我跟他説明發生了什麼事,他看著我眼淚盈眶地説:「I don’t know what I do without you.」(我不知道沒有你要怎麼辦!)之後,皙福先生的骨髓切片檢查跟以前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我判斷他的骨髓疾病已經惡化,輸血需求增加、感染症變嚴重,血小板數也下滑。皙福先生在波士頓的 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腫瘤諮詢醫師跟我討論後,建議換一個新上市的口服藥。一週前,我跟皙福先生説明換藥的理由(病情已經惡化)、治療的目標(穩定血球數,減少輸血需求)。我也很坦誠地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也許還可以有一年左右的存活期。通常醫生在告訴病人他們有限的生命時,接下來常常用的一句話是“Get your affairs in order.”(把身後的事都交代好)。我説不出口。停了一陣子後。皙福先生凝視著我,平靜地説他昨天已經去找他的律師安排一些事情。我們又討論了這個疾病惡化時常見的併發症,及致死因素;許多病人是因為嚴重感染而過世。面對著這位我很尊敬喜歡的病人講這些很傷感,但不得不説的事,雖然表面上卻必需很平靜、專業,像在給學生上課一樣,心裡其實很難過。我給他一份這個新藥的資訊,並且説明藥價可能會非常昂貴,我們的社工師會幫他找財務協助,大約會花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拿到這個藥(Ivosidenib, an IDH1 inhibitor)。昨天,皙福先生回來他每週定期的驗血。我們發現Ivosidenib的自費價格每個月超過3000美元,社工師還在努力尋找財務支援。這樣天價的治療,任何有點思考能力的人都會問「值得嗎?」。皙福先生自己讀了一些資訊,也思索了許多問題。他的第一個質疑是 Ivosidenib用在血癌的臨床實驗,病人的中存活期(median survival,50%病人的存活)是13個月。我上週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的存活期還可能有一年左右,用不用藥似乎沒有什麼差別。我告訴他,這個藥可能會減少他的輸血需求(65%病人用藥後不再依賴輸血),存活期也有可能遠超過13個月。他也可以選擇支持療法,也就是不用藥物,只接受輸血。當血小板數很低,輸血的需求到了一週兩三次的情況,有的病人可能選擇安寧治療。「記得貝克先生嗎?他在藥物治療失效後,選擇放棄輸血,只做居家安寧。」我説。「是嗎?」雖然他們只見過一次面,皙福先生記得這位儒雅的病友。「因為嚴重貧血,體力會很虛弱,沒有行動能力,甚至會呼吸困難。安寧護士會用嗎啡讓病人保持舒適,慢慢地睡著離去。」我們談了居家安寧需要有家人全天候陪伴,住院安寧可能有病房費的負擔。皙福先生早已想好這個問題。他太太的療養院也有安寧病房,經濟上也沒有問題。之後,我們沉默了一陣子。「 Are you sad or emotional? 」(你很難過嗎?)我問。其實,我是在説我自己,因為我捨不得這位像知己般的病人離開。我們都眼淚盈眶。他沒回答,只是伸出手跟我碰拳(fist bump,因為疫情期間,人們迴避握手或擁抱)。不朽人生前兩天開車時,在公共電台聽到一則感人的故事。一位第一次懷孕的媽媽莎霞,在生產前就知道她的同卵雙胞胎,一個是健康的,另一個患有無腦症。醫生告訴她,無腦症的孩子可能會胎死腹中,或出生不久後就死去。她悲傷的心情可以想見;到底自己做錯了什麼,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或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才導致胎兒的異常發展嗎?她的無腦症兒子出生後六天過世。她跟她先生同意將孩子的一些器官組織捐給學術基構做研究。捐贈的同意書説明家屬將來沒有權利尋求研究結果或任何賠償。兩年半後,她的兒子有一天問她,弟弟是不是在天堂裡?他在那裡快樂嗎?這樣的童言讓她有個衝動,想知道她去逝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剛好過了幾天之後,她到波士頓出差。她知道兒子的眼角膜是捐給哈佛大學的研究機構,就打了電話過去,説明了自己的身分,請求一個造訪研究室的機會。接線生愣了一會兒,因為她從來沒有接到過類似的請求,但是她很熱心的幫忙,莎霞造訪了哈佛;帶她參觀的人也引她見到眼角膜研究室主任。他跟她解釋,新生兒的眼角膜細胞比成人的細胞有再生能力,但是器官的來源很稀罕、珍貴。「妳兒子的眼角膜細胞在我們研究室裡生長著。將來會造福很多人。」那一刻,莎霞覺得她的心幾乎要跳出她的胸口!「我的兒子在人間!」 「他在哈佛,他進了長春藤大學!」之後,莎霞全家人又陸續造訪了其他研究機構,去了解兒子的臍帶血細胞、視網膜及肝臟都用於哪些研究。誰知這個只「活著」六天的生命,變成永恆不朽呢!人生好走當我們告別人間,房子、車子甚至傳家珠寶可以留給子孫後代;但是詩人Mary Oliver問我們 What have we done with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皙福先生留給他的家人和我的至寶,將是他的智慧、精神與思想價值。後記當我告知皙福先生我以中文寫了他的故事,他問我能不能給他一個英文版。看了我特別為他寫的英文翻譯後,他寫了很長的電訊給我。他和他的夫人結縭60年,她很依賴他,也很需要他的陪伴(companionship)。皙福先生覺得自己很有福氣,生在很好的家庭;他跟他的夫人旅遍世界;他們有很好的兒女子孫,一生結識了許多好友;真是沒有什麼遺憾了。他卻從沒料到他會先他的夫人一步離世。他並不懼怕死亡,而是捨不得她孤單。我告訴他我完全了解他的心情。我在網路找到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中英對照,傳給皙福先生。他傳給我 Sullivan Ballou letter ,一封美國內戰陣亡軍官寫給他即將喪夫的妻子的告別信。那幾天,我的心滿溢著感動,為人間的真情摯愛哽咽無語。適逢美國紀念911恐攻二十週年,許多電視節目回顧那轉眼間灰飛煙滅的無數生命,令人感念生死的無常。不管年輕健壯或老病潺弱,我們在塵世的日子總是有限的,因此,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live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as well as it can be.
-
2021-09-26 新聞.元氣新聞
神外科醫江明哲:東部偏鄉可當國際醫療援助培訓出發點
國際外科學會中華民國總會今在台東辦醫療巡迴展,有多次國際醫療經驗的醫師江明哲建議,外科同業醫師可將東部偏鄉做為國際醫療援助培訓出發點,在疫情影響不能出國的情況下,國際醫療關懷也可趁機會關注台灣偏鄉醫療需求。去年11月,國際外科學會由醫師關暟麗號召全國30多名主任級醫師,攜帶高科技診療儀器,在長濱衞生所義診,當場診斷、立即看報告,免除民眾一般看診還要排檢查、等報告的歷程,至少可省下往返台東市2次、約240公里的舟車勞頓,鄉民反應良好,今年11月將在長濱鄉進行第2次醫療服務。國際外科學會今在台東美術館艾蘭哥爾藝文咖啡館辦醫療巡迴展,回顧過去國際外科在偏遠國家的醫療貢獻,也將選擇台東偏鄉長濱為服務邁入台灣服務第一站。立委劉櫂豪、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洪宗楷、國策顧問張甲長、台東前縣長陳建年與會,討論來台東偏鄉醫療發展方向。國際外科學會30多名醫師參與國際醫療巡迴展,也安排在地參訪,實地走訪台東偏鄉了解現況,好對東部醫療資源發展提供更多援助。劉櫂豪說,他曾與蔡英文總統出訪諾魯共和國,在當地看到台灣醫療團的服務,對醫師在當地簡陋環境、設備不足情況行醫感到相當佩服。洪宗楷說,他曾住過院,深切感受偏鄉民眾就醫的重要性,希望國際醫療的人道關懷行動也能照顧東部弱勢地區
-
2021-09-26 癌症.抗癌新知
兒童癌症成第4大死因 國際獅子會推動兒癌防治
因應癌齡年輕化趨勢,國際獅子會300D1區2021年兒童癌症防治宣導委員會,全面推動夢想飛翔、愛的逆轉勝、癌症小戰士、預防重於治療的防癌理念,預計在雲林、嘉義、大台南辦理3場兒癌防範宣導,將兒童癌症早期防範知識擴展到社區,讓各年齡層的家長及學童,了解兒童癌症防治的重要性。兒童癌症防治宣導委員會主席盧彥里說,很多人誤以為兒童年紀輕輕不會罹癌,好像癌症是老年人專屬的病症,但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癌症是18歲以下的兒童及少年第4大死因,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0-17歲兒童新發癌症人數,每年均值達5至600人,標準化發生率以10年趨勢來看,每10萬人口約15人。兒童最易罹患白血病,男童好發淋巴瘤,幸好兒童癌症的治癒率比大人高,各種癌症的5年存活率皆達50%以上,整體5年存活率約8成,顯示早發現,早治療的重要。盧彥里說,兒童對化學治療的耐受程度也較成人佳,因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細胞再生能力好,能夠承受較密集且高劑量的化療,加上各種支持療法進步,連同預防細菌感染的抗生素,都有助於療程的進展。若瑟醫院護理長陳美蓉也應邀與會暢談家長對兒童防癌的要領,她說,照顧兒童的父母須熟記「燒紅大腫痛神視輕白」九字訣,只要孩子出現這些病況,最好馬上就醫檢查,以能及早發現兒癌。總監張兆榮表示,今年國際總會主題是「We Serve」,希望獅友能深入社區帶動不同領域的人參與關懷;預計10月30日在口湖鄉下崙村興安代天府舉行首場兒童癌症防治宣導,歡迎大家踴躍參加,一起來認識兒癌防治的重要。
-
2021-09-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90歲阿嬤骨髓炎4年多 熱心護理師協助就醫終痊癒
南投縣90歲陳姓阿嬤在921大地震時全身多處骨折,送醫搶救救回一命,5年前阿嬤在田裡工作,不小心劃傷左小腿放置鋼板的皮膚,因為出門不方便,4年來傷口經常化膿,去年由伊甸基金會轉介到南基醫院,護理師熱心協助接送,經過1年多治療老人家傷口終於痊癒,可以安心生活。南投基督教醫院護理師楊諭晴說,去年到陳姓阿嬤家中探訪,發現她左小腿4乘5公分的傷口深可見骨且發炎化膿,於是二話不說載著阿嬤一路顛簸回到南基,找骨科醫師沈泰杉幫忙,經過將近一年的時間,在大家齊心努力下終於將阿嬤的傷口治好,才能看到現在的阿嬤一如往常開心的繼續農做。阿嬤說,921地震時她受傷被送到醫院開刀,左小腿安裝鋼板,沒想到5年前工作不小心割傷,她自己塗藥卻發炎化膿,開刀把鋼板移除,但傷口一直未痊癒,前後手術好幾遍時好時壞,幸好楊諭晴不辭辛苦,載她到南基治療。沈泰杉說,阿嬤傷口感染已引發骨髓炎,預期是漫長的治療,於是找來阿嬤家屬解釋治療計畫,在楊諭晴護理師不辭辛勞的協助下,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治療完成,成功治好骨髓炎及傷口。他說,南投偏鄉人口老化嚴重,長輩就醫更加困難,還好有社福機構及熱心的護理師,得以讓阿嬤繼續開心生活,他提醒民眾傷口不要亂塗抹草藥及偏方,不可服用來路不明藥物,也請民眾多關懷家中長輩。
-
2021-09-24 新聞.元氣新聞
衛部研討住院看護明年納健保 家總:盼減輕民眾負擔
健保資料顯示,國人每年逾353萬人次住院,住院天數平均9.29天,民眾得花錢請看護或請假在家照顧,但看護費一天要2400元,成為民眾經濟負擔。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今起開會討論明年健保總額,也討論明年是否將住院看護納入健保給付,由醫院籌組照護團隊、調度人力,健保、民眾各負擔部分照護費用。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表達支持,並肯定衛福部積極作為。衛福部研擬「住院整合照護計畫」,盼將住院看護費納入健保給付,草案以健保支付750元、民眾負擔900元等部分負擔方式,減輕民眾經濟壓力,並由醫院依照民眾需求,協助安排照護人力;若家屬想自行照顧或自聘看護,也可選擇不參與。以目前全台急性病床數、佔床率推估,前三年30%至50%的病床加入計畫,所需經費約47.5億至79.3億元。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每個人都可能生病,也會碰到住院、聘看護的困擾,若這項政策通過,解決數百萬家庭痛苦,尤其在高齡化、勞動力銳減的台灣,實在沒有說不的理由。家總支持衛福部目前規劃方向,包括醫院看護納入正式人力培訓與管理、符合勞動條件的給薪與休息時間,以維護照顧品質。家總也支持民眾採部分負擔,但希望衡量負擔比例,可能對住院時間較長者造成壓力。陳景寧指出,民眾住院自聘看護有4大困境,包括聘僱不易且每天兩千元以上費用負擔沉重,且危及家人工作穩定性;看護隨機派遣缺乏培訓與管理、品質良莠不齊,危及照顧品質;辛苦訓練的照服人力流向醫院看護,24小時超時看護工作卻又缺乏效率,常見一個病室有多床聘僱看護,卻常處於閒置狀態,危及已不足的照服人力;人員進出增加也不利醫院感染管控風險,尤其新冠疫情爆發後更為凸顯。陳景寧表示,根據過去觀察醫院推動經驗,若要推動看護納管,必須要有一定經濟規模,否則效果不佳且恐淪為空談,因此支持衛福部提出60億元開辦計畫,反對3億元專款小規模試辦。據了解,今日健保會討論住院看護納入健保,各界持不同意見,包括現有照護人力不足、醫院端是否有辦法執行,家人住院家屬沒去照顧會被說不孝,若一間病房三病人共用一名看護,照顧重症者費時、對其他輕症者不公平,以及納入看護是否能減輕護理工作、並鞏固醫院營運等,人力及經費是最大考量。
-
2021-09-22 失智.長期照護
身心障礙失智者85%住在家 改善三大跌倒地雷區
台灣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失智症者逐年增加,去年達到6.6萬人,其中85%居住在社區,且76.2%有外出習慣。家裡雖是長輩熟悉的環境,但高齡者每年至少跌倒一次的比率高達40%,建築師廖慧燕今天說,長輩常常在三區跌倒,包含浴室、客廳與臥房。事實上,利用記憶、嗅覺及視覺等感官線索,並融入提示標誌及簡易裝置,就能減少環境中的障礙,讓長輩住得更安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說,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人口高達16.5%為老年人,約有388萬名長輩,推估有28萬的失智人口,80歲以上民眾,失智症盛行率13%,多數照護者都很期待家庭照護能有所改善。【延伸閱讀:失智症十大警訊】先前三級警戒社區據點,以及相關設施活動都關閉與暫停使用,失智者居家時間變長。雖說居家環境是失智患者熟悉的地方,但室內環境過於老舊,動線堆放雜物等,不友善的環境設置將暗藏危險,並增加居家意外事件的風險。因此,國健署今天提出5招,盼與民眾一起打造失智友善的家園。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說,首先是定位標誌,讓高齡或失智者能夠自行定位找尋其方向,且提供對應的提示標誌;其次為空間規劃,環境品質符合高齡或失智者需求,安全到達目的區域,搭配無障礙的空間及設施。羅素英指出,第三需要乾燥止滑,保持居家環境的地板乾燥或增貼止滑條,第四則是採光充足,室內採光宜充足,避免陰影或太強的光線;最後,標示日期時間懸掛時鐘及日曆。第1招-定位標誌:讓高齡或失智者能夠自行定位找尋其方向,且提供對應的提示標誌。第2招-空間規劃:住宅內的空間尺度及環境品質符合高齡或失智者之需求,安全到達目的區域,搭配無障礙的空間及設施,以利與家人或照顧者互動。第3招-乾燥止滑:保持居家環境的地板乾燥或增貼止滑條以免滑倒。第4招-採光充足:室內採光宜充足,避免陰影或太強的光線。第5招-日期時間:懸掛時鐘及日曆,提醒其正確的日期與時間。【延伸閱讀:失智安全居家環境宣導影片】針對失智症初、中期身體跟心靈狀況,以建築師觀點,廖慧燕說,目標是運用僅存的功能發揮最大的效益,減少照護者的工作。「防跌」是很重要的居家安全,廖慧燕指出,長者常見的跌倒包括滑倒、絆倒與跌落,針對防跌,適當照明、淨空動線與防滑地板,加上設置扶手非常重要。浴室是家中最常摔傷的地方,廖慧燕說,這時需注重防滑,地面應儘量保持乾燥、乾淨,且應採用具防滑性能的地面材料,值得注意的是避免使用小片防滑墊、地毯,任何會移動的墊子,都是增加摔傷風險。預防跌落,則是需在樓梯兩側、走道及馬桶等增設扶手。【延伸閱讀: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工作手冊】失智者的照護,賈淑麗說,環境不只是無障礙還要友善,目標提升大眾對失智症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消除歧視和偏見,讓失智症患者與其照護者均能得到支持及關懷,維持尊嚴、自主及平等的生活。
-
2021-09-21 養生.家庭婚姻
「婚姻三機、月子中心」二選一怎麼選?兩派網友各執己見:婚姻真的不簡單
婚姻中的每一筆花費,都得經過縝密的思考!因防疫在家,近來網路流傳「三機救婚姻」,分別為洗碗機、掃地機和烘衣機,這三機可以幫夫妻省去時間,以及家事分工的爭吵,多點時間處理孩子或是喘息空間。但負擔不起三機的家庭來說,買了這3項也許就無法有額外的支出,因此有人便上網發問,該如何做出取捨?三機vs產後住進舒服的月子中心PTT有則發文表示,「當錢只夠選擇一種時,若我買烘衣機+掃地機+洗碗機,預算就不夠住月子中心;不買的話就可以住月子中心。女孩都怎麼選?是選3機還是月中?」貼文一出後立刻引發熱議! .月中派:3機其實沒這麼必要,在產後能有舒適的環境對產婦幫助很大「住月子中心,洗衣掃地洗碗都給老公做」「月中!出來才有體力繼續洗碗掃地曬衣」「月中,後面這三機可以慢慢存,生小孩頂多2次」「有時效性,三機不一定要現在買」「月中啊,生完真的要好好休息」「月中,三機之後用其他名義慢慢買齊」「不選月中唸一輩子,不買三機頂多念到買」「月中,身體重要,其他那種能分期的根本不是問題」「其他是家中用品,為何能用你的月中取代,做家事不是一個人的責任」 .3機流:月中爽一月,三機爽十年「當然是三機,有小孩後家事根本做不了」「這些機器真的用過都回不去」「買三機,有錢再考慮生小孩」「換一個都出得起的老公」「全都要大概要30萬,如果家庭連這點閒錢都沒有,建議不要生」「只能擇一就不適合生小孩了」「先買三機,存到錢再生小孩」「月中炫富用的,選實在一點的」「 三機吧?娘家有後援就可以省月中錢」「三機買便宜的其實沒多少錢」「買三機+不生」 每個家庭都不同,不會有標準答案至於該怎麼選擇,其實根據每個家庭本身習慣、溝通、是否有大寶在家等條件不同,答案一定略有不同。好比上述的月子派言論,也許坐好月子養好身體,但老公不一起承擔家務,出月子中心後接踵而來的家事,也會讓媽媽喘不過氣、累垮身體。而平日沒在溝通禮讓的夫妻,縱使家事有3機的幫助,也會衍生出「誰要去將衣物取出摺好」、「誰要收拾髒碗盤到洗碗機」等問題。然許多網友做出「兩者都不能選,就別生孩子」的言論就較為偏頗,養兒育女的確需要很大的開銷,但結婚、生孩子都是個人的選擇,只要夫妻雙方心態正確,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就算家境不那麼富裕,依舊可以過著開心的人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9-20 新聞.元氣新聞
十二夜讓她走上動保路 一點關注就能匯聚改變的力量
每年8月的第三個星期六是「國際流浪動物保護日」,我們在八月底時報導了國內流浪動物的現況與改變。在台灣,還有許多動保人士默默為爭取動物權而努力,一點一滴改變浪浪予人「悲情」的印象。今天推出的番外篇,是一位女孩受電影「十二夜」感召,而與父親投入動保之路的故事。身穿白色上衣,寵溺的看著身旁浪犬,是Claire給我的第一印象。現任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監事的Claire(王愛中),曾擔任新北市兩所動物之家的志工,平日跟著9貓1狗生活,統統都是她從街頭還有收容所陸續收養回來。從電影院出來後,和爸爸用行動關懷台灣動物權。談起走入動保領域的契機,《十二夜》是一切的起點。當時的她剛回到台灣,跟著剛從公務機關退休的爸爸一起進電影院看,兩人都哭了,不敢相信這樣的事情會在台灣發生。她跟爸爸決定要展開行動,她成為動物雜誌編輯,並走進了收容所擔任志工;爸爸則加入動物生命關懷協會,以監督行政機關及立法為目的,保障台灣動物權利,後來更成立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關注動物權立法。走進收容所當志工,帶狗狗放風是最快樂的事。台灣的動物收容所早期多建在郊區,一個籠子通常會有8到9隻狗狗一起待著,隨著入所動物越來越多,收容所也逐漸變得擁擠,如果沒有適當的洗澡清潔,很難吸引民眾認養。因此Claire每周到收容所第一件事情,就是帶著狗狗出來擦洗身體,過程中也會觀察哪幾隻狗的狀態最近比較適合被認養,可以多帶他們出來散步走走,提升認養的機會。牽著多隻收容所的狗狗到野外奔跑活動,對她來說便是去收容所擔任志工最快樂的時光。對所內動物如數家珍,迅速媒合認養人。許多志工會親手幫動物拍攝照片、經營社群帳號,讓更多人看見收容所裡的浪浪。也有的志工對所內的動物如數家珍,只要有人上門想認養,他就會是最好的推銷員,每一隻狗的名字、個性、甚至是過去的狀態都很清楚,能迅速為認養人媒合到合適的毛小孩,為他們找到新家。除此之外,她還會跟幾個志工一起布置環境,希望可以改變收容所過去帶給大眾既定的印象,也可以是充滿音樂、歡笑與創意的地方。零撲殺關掉了後門,至少是改變的開端。許多人都認為零撲殺政策上路匆忙,Claire反而認為政策的實施對推動台灣動保仍有正面影響。她說明過去收容所執行動物撲殺有20年之久,這麼多生命離開,收容所並沒有改善,動物的生死在這裡像是一個循環、沒有人在意。體制上的改變,像是一個齒輪,終於能推動更多人思考如何改變認養的現況,甚至加入更多創意。Claire形容零撲殺政策「像是關掉一個後門」,至少是改變的開端,讓縣市政府願意正視流浪動物問題,甚至著手改善動物收容及認領養環境。大眾的關注,可以改變收容所的悲情。「當你讓民眾感覺到你很珍惜這些在所內的動物,讓他們在這邊活得有價值,就會影響民眾對動物的態度,會更認真的對待寵物。」「收容所只能有悲情嗎?」Claire在部落格上提問。從不敢踏入收容所,到著手改變收容所印象、寫文章推廣領養概念,Claire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再次給收容所一個機會,撥空走進去看看,「了解這裡需要什麼,缺乏什麼,充滿什麼;大家在努力什麼、我們改變了什麼。」每一個人付出的一點關注與努力,都能促成巨大的改變。而改變,正在發生。
-
2021-09-19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感到焦慮恐慌 高雄「疫外危機陪你安心」助調適
疫情影響民眾生活,不少人有焦慮、憂鬱、失眠、恐慌情形,且防疫少出門,與家人相處機會多,也可能因家事或兒女教養等問題起摩擦,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為此攜手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開辦「疫外危機,陪你安心」團體,邀臨床心理師設計一系列情緒壓力調適活動,至10月8日止,都可上網報名參加。高市臨床心理師公會表示,衛生福利部去年統計顯示,受疫情影響,民眾到精神科就診次數較前年增加,常見的身心症狀包括焦慮、憂鬱、失眠、恐慌、頭痛、肌肉緊繃等,且因休閒娛樂活動時間減少,在家時間多,家人、伴侶、孩子間可能產生相處問題,關係變得緊繃,甚至爆發家暴與自殺事件。三級警戒期間,不少人工作和上課型態改變、經濟和生計受影響,也造成身心不少的困擾。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今年7月起邀請臨床心理師開辦「疫外危機,陪你安心」團體,內容包含情緒與壓力調適、正念冥想、親職教養、親密關係處理等,因應三級警戒,改為線上進行,讓民眾可以安全地參與。此外,也為防疫及醫護們特別設計正念團體,協助他們在緊繃之餘也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好好照顧自己。最後一梯次「在情緒中照顧己」團體,即起至10月8日推出六周,有興趣的民眾可上網報名。高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陳靖說,高市府衛生局為照護民眾在疫情下的身心健康,今年5月即與臨床心理師公會簽屬合作「疫外危機,陪你安心」計畫,6月起陸續推出線上紓壓安心講座、電台訪談,也對有進一步需求的民眾提供關懷訪視與個別諮詢,有興趣者可留意高市衛生局官網 https://khd.kcg.gov.tw/tw/index.php 或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官網 http://www.kcpa.org.tw/ 與臉書。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9-19 新聞.長期照護
扛電視進部落 照服員帶長輩運動
「搬著電視到你家!」疫情期間社區關懷據點關閉,許多長輩無法外出活動,坐在家裡發呆,導致衰弱退化。嘉義阿里山上的照服員為了增加長輩活動量,把大螢幕電視扛到海拔約八百公尺高的原民部落,讓長輩透過鏡頭視訊運動,延緩肌力退化,也到長輩家中檢視居家安全。嘉義阿里山來吉文化健康站是阿里山最北邊的原民部落,服務範圍有五個鄰,主要服務廿一位長輩,大多都是鄒族原住民。照服員陳筱彤透露,文健站活動多樣化,除了帶長輩做健康操外,還有學習羅馬拼音、傳統手工藝等活動,也有延緩失能、心靈文化、健康促進等課程。陳筱彤表示,疫情尚未爆發前,據點與遠距醫療平台「WACARE」合作,讓長輩跟著做運動,老師可透過鏡頭看長輩姿勢是否正確。三級警戒後,長輩不敢去醫院,據點也無法上課,狀況明顯變差,雖然知道要運動,但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坐在家「給電視看」。當時據點暫停,為了讓長輩恢復運動習慣,陳筱彤與夥伴陳瑛、計畫負責人莊雅媊決定把電視搬到長輩家,包括喇叭、連接器材、超長延長線等,讓長輩在家中透過視訊一起運動。到長輩家中,也可順便評估環境是否有潛在危險,像是浴室有無防滑墊,門檻是不是太高、燈夠不夠亮等,避免長輩發生意外。陳筱彤表示,透過遠距醫療平台,除了衛教及運動課程,也提供個人諮詢,有位長輩胃食道逆流不舒服,護理師建議少吃醃漬香腸、睡前不要進食,直接在線上回答長輩問題。近期還找到一處公共涼亭,不僅有屋簷可擋風雨,旁邊也有善心民宿願意供電,讓長輩們可持續參與活動,維持健康身心。
-
2021-09-19 新聞.長期照護
疫情下的居服員/她扛電視上高山 帶著長輩運動不退化
「搬著電視到你家!」疫情期間社區關懷據點連帶關閉,許多長輩無法外出活動,坐在家裡發呆成常態。位居嘉義阿里山上的據點照服員,為了增加長輩活動量,不僅搬著電視大螢幕到長輩家,連線遠距平台線上課程,讓長輩透過鏡頭與老師視訊做運動,除了延緩長輩肌力退化,也可到長輩家中檢視居家安全。嘉義阿里山來吉文化健康站是阿里山最北邊的原民部落,海拔約800公尺,服務範圍有5個鄰,服務對象包括健康或亞健康的55歲以上原住民、或未滿55歲持有身心障礙者,主要服務21位長輩,大多都是鄒族原住民。照服員陳筱彤透露,文健站活動多樣化,除了帶長輩做健康操,有製作小米酒、學羅馬拼音、傳統手工藝等活動,也有延緩失能、心靈文化、健康促進等課程。陳筱彤表示,疫情未爆發前,據點與遠距醫療平台「WACARE」合作,讓長輩跟著做運動,吸收衛教知識等,老師也可透過鏡頭,看長輩的運動姿勢是否正確,若長輩曾開過刀,也可調整別的姿勢替代。但三級警戒後,長輩不敢去醫院,據點也無法上課,精神狀況明顯變差,雖然知道要運動,但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都在家「給電視看」。當時據點尚未開放,又讓長輩恢復運動習慣,陳筱彤與夥伴陳瑛、計劃負責人莊雅媊決定把電視螢幕「搬到長輩家」,包括喇叭、連接器材、超長延長線等,讓長輩在家中與老師一起做運動。她表示,當時到各長輩家裡,也順便評估環境是否有潛在危險,像是浴室有無防滑墊,避免跌倒,或是門檻過高、燈不夠明亮等,避免長輩視力退化發生意外。陳筱彤表示,透過遠距醫療平台服務,除了衛教及運動課程,也提供個人諮詢,像是有位長輩胃食道逆流不舒服,護理師給予建議,像是少吃醃漬香腸、睡前不要進食等,線上直接回答長輩的問題。近期也找到一處公共涼亭,不僅有屋簷可擋風雨、也不用擔心密閉空間,旁邊也有善心民宿願意供電,讓長輩們可以持續參與活動,維持健康身心。
-
2021-09-17 養生.生活智慧王
柚子吃完皮別丟 4步驟成為防蚊液
中秋節即將到來,家家戶戶都在吃柚子,新北三重區順德里長李鴻志與妻子蔡秀敏利用柚皮製作柚子防蚊液。蔡秀敏說,只要4個步驟就可製作防蚊液,驅趕蚊蟲大有成效。李鴻志也帶領志工製作防蚊液義賣,每年所得6萬元全數投入里內弱勢關懷及老人共餐。蔡秀敏指出,先將柚子外皮綠色及白色部份分離,僅取綠皮部分切成細絲狀擺置戶外,讓陽光去濕1小時,再將乾燥綠皮絲裝進空酒瓶或玻璃容器,並放入95%酒精,果皮及酒精約以1:1比例浸泡。蔡秀敏表示,先前的步驟完成後,只要置於室內常溫4個月,天然防蚊聖品就大功告成。若希望防蚊液有香氣時,可以酌量加入薄荷葉,成品的氣味會更清爽。而三重區順德里早年環境髒亂,李鴻志投入低碳環保志業,包含在里內進行植栽設計、活動中心頂樓打造綠色菜園,公園設置有海綿地磚、雨撲滿及高達50種以上水生植物的生態池;另也培訓低碳導覽員,讓保意識深植里民心中。李鴻志說,低碳生活是他重要的任務與使命,附近的蔬食餐廳在公益餐會特別加入綠色菜園裡的迷迭香及香茅,便利超商逐步響應綠色商品,任何改變都讓他振奮不已,也加深他推廣低碳生活的決心。民政局長柯慶忠表示,李鴻志擔任里長近18年,積極投入社區環境營造,讓順德里展現低碳實力,一躍成為地方上頗負名氣的低碳綠能社區,更榮獲行政院環保署「低碳全國示範點」殊榮,實為不易。
-
2021-09-17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素食肉陷阱多!健康吃蔬食,先搞清楚你吃的是天然或加工的
2021 年 8 月 16 日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網記者克雷格女士(Emily Craig)撰寫了一篇獲得民眾廣泛關注的報導,內容是引用英國營養基金會(The British Nutrition Foundation;為健康飲食提供建議的慈善機構)的調查報告,該報告主要是針對市面上的素食肉品(包括:烤肉串、牛排、香腸、漢堡、培根和肉丸等等)進行抽查,結果顯示英國最受歡迎品牌的各類素食肉品比起天然紅肉的含糖量最高差距可達 10 倍,含鹽量最高差距達3倍多,雖然這些素食肉品總的來說,通常會含有較低的熱量和較少的脂肪(也有極少數例外),同時其纖維含量也會比較高,但是,證據已經明顯顯示出,並非吃素就一定會帶來健康,而是必須健康吃素或聰明吃素才能帶來健康。所以,如果只是單獨考慮健康問題,天然紅肉並不一定要完全從飲食中去除,只要注意攝取量和烹調方式即可。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營養和食品科學專家庫恩勒教授(Gunter Kuhnle)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許多肉類替代產品的一個困難點,就是很難模仿原始肉品的味道,這也是為甚麼要添加更多鹽或糖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家不應該僅僅是因為素食不含紅肉就自動把它視為“更健康”,雖然之前的研究已經證實紅肉吃太多(更邪惡的是加工紅肉)與心臟病、某些癌症和早逝的風險增加有關。筆者認為,紅肉食用過多,確實會對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但是若有所節制,也不是一定不健康,而且紅肉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新鮮紅肉也可以成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當然,除了健康的考量外,素食同時會有其他的好處,像是減少迫害動物和減少碳排放等等的所謂人道關懷和環境保護效益。目前台灣仍有一定比例的民眾沒有採取素食(粗估素食者約13%),並且全素食者(Vegan)可能會擔心某些必需營養素的攝入量不足,例如鐵、鋅、鈣、碘、維生素D和 B12 等等。特易購(Tesco)推出的素食品牌《令人驚豔的廚房料理》(Wicked Kitchen)所販賣的素食羊肉含有 2 公克的糖(圖1上排,第三張圖),但同樣重量的天然莫里森羊肉(上排,最左圖)僅含 0.2 公克的糖。與此同時,另一個知名素食品牌《維維拉》(Vivera) 的植物牛排含有 2.4 公克的鹽(上排,最右圖),而在英國第二大連鎖超市《森寶利》(Sainsbury's) 出售的同樣大小的肋眼牛排僅含 0.7 公克的鹽(上排,第二張圖片)。另外,素食香腸含有 2.2 公克的糖(圖2上排,最右圖片),而 Tesco 出售的兩根天然豬肉香腸僅含 0.5 克糖(圖2上排,最左圖片)。其餘像是漢堡肉、培根和肉丸也都是大同小異,含糖、含鹽量特別高,讀者可以自行參考圖1和圖2的內容,並加以比較。通常素食肉品的脂肪含量會比天然肉品來得低,可是消費者也可能會踩到地雷,像是美國洛杉磯超越肉品公司(Beyond Meat)所生產的植物性漢堡肉餅,它就含有 21.4 公克的脂肪,而《森寶利》超市出售的牛肉漢堡肉餅就只有19.2公克的脂肪含量。另外,天然肉類產品通常含有較多的蛋白質,但素食肉品有時也會給些驚奇,像是美國鳥眼冷凍食品公司 (Birds Eye) 的素食香腸比起英國阿斯達超市連鎖店(Asda) 的天然豬肉香腸竟然多出了 3公克的蛋白質含量。劍橋大學代謝研究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尤博士(Giles Yeo)則認為一般民眾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不健康的素食主義者,因為當你吃進一大堆素食加工或甚至超加工的食品後,就會影響到健康。簡而言之就是,天然蔬食,只要注意營養均衡,應無問題,但若是加工蔬食,則必須格外小心。因此有識之士和筆者都應該一起督促政府,考慮採取進一步措施,例如稅收、補貼和對違規行為的處罰,以鼓勵食品加工業者提供民眾更健康的日常飲食,並且確保健康的選擇是很容易從外包裝,一眼就能看得到,分辨出來的,你認為呢?
-
2021-09-16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多重策略預防走失,讓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社會新聞時常有高齡長輩走失報導,上個月又傳出台中市八旬阿嬤有失智情形,深夜偷溜出門,被熱心民眾發現報警求助,這已是失智阿嬤第三次迷路,若無熱心員警及民眾則後果堪慮。為確保失智症家人安全,如何預防走失是照護者必經的課題,事前做好預防準備,遇到突發狀況時能較從容應對,預防走失須採取多重策略,「看、戴、按、案、陪」之基本準備工作,及配戴個人定位手錶,如myAngel御守錶智慧定位手錶,亦是相當重要且有效的方式。一、「看」- 觀察每日日常時時留意長輩的個人特徵(如身型髮型),與每日穿著(如類型、顏色),也可在衣服與隨身物品縫/寫聯絡資訊,若走失時可提供警方或民眾其辨識依據;於myAngel御守錶亦可記錄配戴者特徵,發送協尋需求時可供志工辨識。二、「戴」- 為他戴上「定位手錶」當失智長輩自行外出時,配戴「個人定位手錶」可主動式的追蹤、透過手機隨時查看所在的位置,尋人不再毫無頭緒。整理目前台灣推出的定位手錶:家人可為失智者申請「愛的手鍊」,但「愛的手鍊」屬於非主動協尋,因此,只能被動等熱心民眾幫助失智者,往往家屬要等上1~2天才會收到警察局的通知。所以我們特別推薦台灣大哥大推出的myAngel御守錶,這個手錶屬於主動式協尋,走失時除了定位功能尋找,也可發送協尋訊息,精準推播於所在區域的民眾,透過熱心群眾共同協尋,讓失智者家屬能有機會更早找到家人,而且目前已在新北市平溪運行。myAngel御守錶還有其他為失智者的貼心設計:(1) 手錶待機時間很長,一星期僅需充電一次,若失蹤時間過長不怕突然沒電(2) 可獨立連線網路不須額外插SIM卡(3) 可設定電子圍籬,只要配戴myAngel御守錶的失智家人離家太遠,家人就會收到通知告警(4) myAngel App不限1個家人使用,可透過清友模式,讓五名親友同時使用myAngel App隨時查看位置,共同守護更多安心。三、「按」- 到警察局「指紋捺印」攜帶失智症長輩前往警察局辦理指紋建檔,一旦走失警務人員可透過指紋確認身分並聯繫家人。四、「案」- 立即報案當發現失智症長輩走失時,可立即報警,不需等候24小時,攜帶長輩的特徵紀錄、照片等提供予警方,同時可於myAngel御守錶發送協尋訊息,精準投放於所在區域的志工或民眾協尋,並開啟尋人鎖定等功能,加快協尋速度。五、「陪」- 照顧資源尋求外界協助,學習與熟練照顧技巧:如上網查詢、撥打『1966長照專線』、或『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各縣市有照顧者服務據點,尋求專業評估連結資源,提供指導照顧技巧。失智症者是走失的高危險群,一旦獨自遊蕩街頭很可能會發生意外,家屬平時應做好防走失措施,並強烈建議配戴myAngel御守錶這類型的個人定位手錶追蹤器,家人時刻追蹤,更能有效降低走失風險,讓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
2021-09-13 名人.精華區
張家銘╱自助、助人、求助 降低青少年自殺率
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近年受到世界各國廣泛重視。自殺是12至17歲青少年第三大死因,也是18至24歲青年第二大死因。台灣與其他國家類似,近年都面臨青年族群自殺死亡率上升問題,青少年自殺防治,刻不容緩。衛福部調查顯示,高達21.1%的國中生和18.7%的高中生曾認真的想過自殺。台灣青少年自殺人數在2017年至2019年從197人增為257人,增加33.2%,自殺通報由4905人增至為7901人,增加62.9%;而去年15至24歲自殺死亡率下降,但其中女性自殺率上升,原因有待進一步分析。「厭世代」 更加徬徨苦悶特別是千禧年後出生的世代,他們被稱為「Z世代」,也有人稱他們「厭世代」。他們出生就在網路、手機與各種社群之中。不缺物質,但也在變化劇烈年代中,徬徨、不安、苦悶、掙扎。如何理解並促進這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政府跨部會努力與民間共同參與,特別是衛福部與教育部等單位重視。根據董氏基金會過去調查發現,13.3%的高中職學生及18.7%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但僅十分之一因此求助輔導老師,四分之三的學生不願或很難跟父母說。當青少年有情緒問題與自殺風險,最能夠覺察與幫忙,往往是同儕朋友。中學課綱 研究納心理課題最近有高中生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提案,認為教育部應將精神、心理疾病教育納入中學課綱,這個提案得到很多網友的回響與支持,很快通過附議,也獲得教育部回應,將由國家教育研究院研修課綱草案,函報教育部由課程審議委員會進行審議,教育部並將強化教師相關專業素養及知能,落實課程與教學。正因為青少年憂鬱症如此普遍,但又不願意求助,若能在中學階段就開始教導學生基本的精神與心理疾病議題,讓他們知道何謂憂鬱症、甚麼是自殺徵兆,並應強調「自助」、「助人」、「求助」 三個重點。「自助」是學會自我覺察情緒與舒緩壓力,避免累積成為憂鬱症。「助人」則是學會當同儕有問題時,如何陪伴、傾聽與支持,同時辨識自殺風險。「求助」是學會當自己或同儕有嚴重憂鬱或自殺風險時,如何轉介與尋求資源協助。若能如此,當可預防與避免青少年憂鬱症的產生,讓許多青少年的憂鬱症可以得到適當的陪伴與支持,而當嚴重憂鬱或有自殺風險時能及早轉介,應該也可以下降青少年的自殺。自殺防治,人人有責,防治青少年自殺不應只是校園內的事,青少年憂鬱防治與心理健康促進,需要全民共同參與。家長、老師、助人專業人員、社會大眾,以及在教育現場每一位,先做好自我身心健康管理,才能夠有效幫助受困的青少年,促進他們獲得適切的專業協助以及充分的關懷支持。●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9-1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智立勞動合作社」 讓思覺失調者走出封閉小世界
在公視劇場《我們與惡的距離》中,主角應思聰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境遇令人揪心,劇情引起了廣大回響,但落幕之後呢?真實世界裡,這群「應思聰們」仍要繼續過日子,你可曾想過病人實際生活的樣貌以及進入職場的困難,如果他是家人手足,又該如何牽手照顧一輩子。周五上午,幾位思覺失調症病友聚集在北投奇岩站附近的巷弄住宅裡,開心地閒話家常、煮菜共食,下午伸展身體做運動,度過充實的一天。如果沒有事前被告知,不太會發現他們患有精神疾病。這裡是翁美川成立的「智立勞動合作社」,平常時間讓社區媽媽、社會弱勢者來製作農產加工品、環保家事皂、傘布改造包袋等,學習工作技能。每周五則固定空下來,成為思覺失調症社員的聚會,也當成合作社的休息日。正視疾病 透過咖啡屋訓練精神護理專業教育出身的翁美川,渾身散發一股溫暖氣場,不僅長期陪伴、關懷病友,更協助他們走進職場,有了穩定的收入後,也讓生活逐漸步入常軌。1990年,台北市立療養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前身)開辦了全台第一間精神病友咖啡屋「有何不可」,負責計畫執行的督導羅春嬌請高中同學翁美川來幫忙帶領,服務人員全都是院內病情穩定的病友。翁美川傾盡心力教導,從工作中培養時間感與責任感,花時間傾聽每個人的心事,不讓他們陷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彼此建立信任感。「你不會,我來教你!」透過咖啡屋的工作訓練,一步步走出逆境,讓病友正視自己的疾病,也讓大眾理解疾病,消弭偏見與恐懼。翁美川認為,對待自身疾病態度的「病識感」非常重要,思覺失調症的治療除了服藥,規律生活節奏、激發生活熱情有助於改善病情。定時服藥 病友可正常工作本該生命精采的病友,罹病後失去了生命力,被妄想跟幻聽折磨,清醒時常不斷自問:「為什麼是我?」翁美川知道他們的苦,溫柔陪伴的另一面,是秉持清楚、直接的原則,選擇與疾病直球對決。「不要害怕生病這件事,只要好好吃藥、遵守醫囑,控制病徵後也能回復正常生活。」她觀察到,其實還是有許多病友渴望回歸社會,肯定自己是有用的人。關於服藥治療,翁美川不斷傳達控制病情的觀念:「就像慢性病和三高一樣,若沒有定時服藥,大腦損害恐更嚴重。」台北市立療養院的咖啡屋為精神病人提供實際演練的工作情境,往後可以獨立生活照顧自己,甚至有機會到社會工作。翁美川慢慢建立起咖啡屋的工作鏈,辛勤灌溉終於有了成果,看著病友走出陰霾,更加確信自己與病友相處、相伴的使命。翁美川讓經過醫院評估的病友到「士林好所在」工作,透過雙手的扎實勞動,最終回饋成就感、心靈療癒。幾位相處多年、狀況良好的病友後來也任職主婦聯盟合作社三重總社,耕耘未來的生活藍圖。關愛滿滿 築起安全防護網2015年,翁美川和友人成立智立勞動合作社,延續生活者工作坊的勞動精神,並以合作社的方式運作,還將思覺失調症病友納為準社員。社區的關懷照顧一直是翁美川的夢想,她和夥伴們建構了一張安全防護網,接納無助的社會邊緣者。一位來自弱勢家庭的年輕女孩,在這裡得到關愛,也幫忙合作社的雜務工作,臉上透出淡淡微笑。這裡有故事也有歡笑、淚水,每個人都從中得到自我實現。翁美川、羅春嬌長期關懷 被照顧者重拾生產力翁美川與病友串起的緣分,始於高中同窗羅春嬌,從咖啡屋到生活者工作坊、智立勞動合作社,兩人保持密切聯繫,互相討論怎麼做才是對病友最好的方式。羅春嬌自國立護專畢業後,投身精神醫療領域迄今,站在第一線關懷病友。現任職於基隆的康復之家,定期保持周五到智立勞動合作社相聚,分享漁港小村的點點滴滴,她的出現讓所有人笑開了眼。羅春嬌笑說,在群體生活的管理下,住民遵守作息表規範,一起維護乾淨舒適的空間,共住空間充滿秩序。「有些狀況較好的住民會外出工作,午後或傍晚回來;沒有外出工作的,就加入生產線的工作。」羅春嬌認為,即使是賺取微薄的收入,也能證明自己的價值,自食其力回饋家人或社會,從被照顧者轉變成有產能的人非常不容易。有些住民已屆4、50歲,未來照顧自己應不是問題。專門照顧精神病友的康復之家,剛開始也受到社區居民的畏懼、排斥,羅春嬌帶領社工人員協助住民們伸出友誼之手。「我們利用耶誕節、過年等節慶,做咖啡、糕點發送給附近居民。」經過一段時間,羅春嬌發現情況有了好轉,住民謙恭有禮的態度化解了緊張關係。家中有精神病患者,承受壓力不足為外人道,翁美川與羅春嬌應用護理專業於日常,在黑暗隧道裡點亮一盞燈,搭起重返職場和重建生活的橋梁。發病頭5年 黃金治療期思覺失調症2014年正式更名,以前被稱為「精神分裂症」,會產生思考、認知、行為、情感等多方面障礙。藥物能協助患者穩定病情,但病人常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或病人及家屬害怕大眾眼光而延誤就醫或中斷治療,錯失發病頭5年的黃金治療期。患者穩定病情後,還是能重返校園、職場,經過相關訓練,一樣可以工作,穩定性也高。
-
2021-09-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對病人如何用愛心說誠實話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就醫、行醫與醫療政策的檢討」。一位資深醫師冷眼旁觀,點出他所看到的大眾就醫的問題;一位關心醫學倫理的律師誠懇道出他認為醫師行醫應有的修養。非常難得的是健保署李署長在百忙之中回應這兩篇文章,他以台灣濫用健保的真實數據、民眾就醫所需之部分負擔額度非常少,且檢查(驗)並無部分負擔的設計,而提出落實「使用者付費」的制度規劃,搭配弱勢經濟協助措施,才能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就醫行為,讓珍貴的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民眾。讓我們傾聽李署長誠懇的呼籲:「民眾、醫療提供者、健保署各司其職,共同守護台灣健保!」一、醫師與病人以互信為基礎 「人無信不立。」人與人相處建立在互相信任之基礎最為穩固。醫師與病人之關係更是如此。首先,病人找固定醫師,就是相信那位醫師能診斷並治療他的病症。而醫師也要相信病人告知他的身體狀況是真實無偽。 最近我一位老朋友告訴我,他在醫院診斷出得了胰臟癌第三期,認為自己已近死期,我只能安慰他,替他祈禱,並舉另一朋友在一年多前也得到相同癌病,但經化療後,腫瘤變小的案例鼓勵他,但我知道要治好此很難發現的癌症是相當困難的。在此,可以證明,他醫師的診斷毫無質疑,完全信任醫師的診斷正確。二、醫師對病人的愛心表現 醫師是治病救人為目的,本就是有愛心的天職。甚至,不分病人的的身份地位,即使是作罪多端的強盜受重傷或病危送至醫院,醫生也必盡力醫治。 所以,病人信任醫師,也感受到醫師的愛心,病人和醫師的關係必然和睦甚至成為好友。我和固定回診的醫師也因此成為好友。三、醫師用愛心告知病人好消息或壞消息 醫師要將診斷結果告知病人甚至家屬,如果是好消息,則皆大歡喜,病人及家屬聽到醫生臉帶笑容說:「完全好了。」一定非常高興,都會向醫師連連道謝。 但是,醫師要告知壞消息時,也一定要用關懷眼光溫柔甚至婉轉地開口說出如:「你的病不樂觀,難以治好。」或更沉重心情告知預期存活亦即死亡時間。病人、家屬聽到必然難過甚至傷心欲絕。因此,門診桌上常備有衛生紙,當病人、家屬親自耳聽到如宣判決死刑的病狀,眼淚奪眶而出時,醫生、護士就會遞給衛生紙擦乾眼淚,都是用愛出說出誠實話之行動。結論:要告知會致死的病症,是醫師最不願意也不得已的工作。遇到手術失敗,病人死在病床上,乃最感挫折失敗的時刻;再出去告知家屬,更是心中掙扎難以出口,甚至會被不諒解的家屬指責叫罵,受盡委屈。尤其,開刀前曾告訴家屬無問題、會成功類似保證之承諾,甚至會使家屬提出醫療過失致死的告訴。醫師用愛心治療病人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但是說誠實話就不容易。我的一位整型外科醫師朋友就被一位女病人(嚴格講整型美容不是治病)要告他整型她的鼻樑失敗。他提出許多相片證據,證明她的鼻子本就歪斜過度,不能完全修直。但是對方找他手術時,就認為必然可完全成功,我的朋友醫師也希望如此,但手術幾次都未能成功。我只好勸他和對方和解,花錢消災,省去上法院受訊的麻煩,又有失醫生的尊嚴。 所以,醫師對病人要用愛心說誠實話,「誠實無愛心是殘忍,愛心無誠實是偽善」是原則,但要避免不當的診斷,導致病人及家屬的誤會。病人亦要用愛心感謝醫師的用心診治,體諒醫生非萬能。每人的肉體,不能長生不老,也不會無疾而終。更能體會「人人都有一死」,但「死後且有審判」,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過著在世平安喜樂的生活,醫師和病人都是人,要和睦相處,彼此相愛。
-
2021-09-07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泛視神經脊髓炎專家會議3:1年藥費90萬 病友盼伸援
三年多之前,沈琴惠為一家知名車用電子大廠的財務長,年薪一兩百萬,盡管工作忙碌,經常往來大陸、台灣,但那時身體健康,認為可以再拼個一二十年,沒想到一次輕微的腳踝扭傷就醫,改變了她的人生,原本是人生勝利組,在確診泛視神經脊髓炎後,為了治病,還得跟人借錢。今年五十六歲的沈琴惠表示,當時腳踝受傷,在大陸出差之前,趕緊就醫,在待診的過程中,身體突然不聽使喚,明明有尿意,卻尿不出來,超音波檢查發現,膀胱脹大,醫護人員緊急以導管排尿。「很正常的進去看診,怎料這一住院就是三個月。」沈琴惠無奈地說,為了找出病因,做了無數檢查,現在一想起抽取脊髓的痛苦,仍會頭皮發麻。四肢活動狀況愈來愈差,影像報告顯示,胸椎四至六節出現浸潤現象,醫護以尖銳物測試她下半身,竟毫無知覺。經過一個多月的折騰,最後確診泛視神經脊髓炎,胸椎神經遭受攻擊,造成全癱,必須長期臥床,為此,被迫離開工作職場,先生提早退休,全心全意投入照護。沈琴惠表示,確診後接受藥物治療,肢體逐漸恢復知覺,必須長期復健,出院後定期回到醫院接受復健,從躺臥病床到坐上輪椅,整整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咬著牙,苦撐過來,「像是嬰兒一樣,從頭開始學習站立、走路。」沈琴惠說,為增加肌力,到現在仍須每周兩次復健訓練,走起路來,仍頭重腳輕,有如「騰雲駕霧」,彷彿腳跟無法著地,麻煩的是,經常尿崩,且排便困難。沈琴惠表示,這兩三年來,大小便失禁,尿液糞便說來就來,這對重視形象的她來說,幾乎無法忍受,無地自容,所幸先生從旁協助,體恤關懷,才慢慢熬過。但這還不是慘的,胸椎神經病變,引發神經傳導異常,極度痛苦,即使服用止痛藥,還是壓不住,好幾次想一死百了。沈琴惠形容,「就像是一股強大電流往上竄,迅速擴散到四肢,痛到在地上打滾。」,嚴重時,一天好幾次酷刑,睡覺翻身,身體一動,隨即遭受電擊。除了身體疼痛,沈琴惠還必須面對龐大的醫療費用,她說,「常被醫院帳單,追著跑。」光是住院三個月醫療費用就超過七十萬,每星期都會收到數萬元的醫療帳單,原以為醫療保單應該夠支付費用,沒想到,泛視神經脊髓炎不在重大傷病範圍中,只能請領住院理賠。藥費、房貸、孩子教育費用,耗盡手頭上的存款,沈琴惠只好開口向公司老闆借了一百萬元,沒多久,這筆錢就用光了,而公司也因她病假時間過久,影響運作,予以資遣。沈琴惠表示,度過急性期之後,病況逐漸穩定,開始接受免疫抑制劑與生物製劑治療,經濟負擔更為沉重,「光是打針,一年得燒新台幣四十萬元,連同其他藥費,一年治病花費超過八九十萬。」生物製劑一針近五萬元,一年打八針,分成四個療程,每次打兩針,每次刷卡就是十萬,沈琴惠表示,常問醫師「可以只打一針嗎?」,實在快付不出來,答案當然是「不行」從臥床三個月,身體全癱,到現在可正常行走,沈琴惠已經相當知足,感謝家人的支持。龐大的經濟負擔,沈琴惠擔心拖垮了整個家庭,一度想「放棄治療」,但因孩子一句「如果媽媽就這麼走了,一輩子內心難安」,讓她願意豁出去,決定賭一把。與泛視神經脊髓炎共存三年,瞭解其中之苦,這一年多來,沈琴惠積極成立病友團體,初期難度相當高,因為個案實在太少了。她分享自身經歷,呼籲政府能夠有效地運用醫療資源,提升弱勢病友家庭醫療環境,降低社會長期照護成本,重塑病患生命價值。
-
2021-09-06 失智.失智資源
復生教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 阿公阿嬤視訊上課不怕疫情來阻擋
新冠疫情未歇的110年8月,臺北市南港區復生教會附近的巷弄,人們因走避酷夏艷陽而安靜無比;然而教會裡牧師張其嵩的筆記型電腦正開著視訊視窗,裡面與會者吱吱喳喳地你一嘴我一句,仔細一看都是平均年齡80多歲的長者,彼此熱烈討論著。「XX阿嬤,妳今天第一名咧,真厲害!」「XX阿姨,妳前幾天打針,有沒有不舒服,記得多喝水!」張其嵩一一點名。「有啦!有啦!」「欸,奇怪!剛才我的麥克風怎麼不見了?」視訊鏡頭的那一端窗格,長者們此起彼落地回答張其嵩的早安關懷。長輩用Google Meet隔空上課,阿公阿嬤沒人缺席。這裡是教會,也是食物銀行,更是失智長者們開心過生活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這正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設置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的典型案例:即以具創意又能連結地方特色的作法,運用市政規畫資源,佈建綿密的失智照護服務網絡,讓南港區在地民眾更方便使用這些服務,延緩失智者失能退化。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復生教會據點一周三次、每次上午9點到下午4點的課程,不得不於5月中旬暫停。「坦白講,家屬都很擔心。」張其嵩說,但轉念思考,來上課長輩的家庭支持系統不錯,他想到各公司行號因疫情居家辦公使用視訊會議,「何不也來給長輩試試?」因此復生教會據點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今年6月起,請據點的12位長輩,一周三次利用Google Meet視訊會議隔空「上課」,並創下沒有一位長者中斷服務的紀錄。96歲阿嬤自己操作視訊按鍵,各個變身科技人。用視訊會議上課,最年長的是96歲的李玉桂阿嬤,她的家人替她架好手機後,李玉桂自己操作視訊的按鍵並沒問題。一起在線上視訊的還有95歲的陳淑英和83歲的劉來富兩位阿嬤,這些年齡介於72歲到96歲的長者們使用數位科技的熱勁,並不輸年輕人。「剛開始不少人覺得不可行,但我們還是做到了。」復生教會據點成立三年來,首次運用視訊上課,課程就很豐富,包括失智認知功能促進、毛巾操和體適能等,阿公、阿嬤都能準時出現在視訊鏡頭前,沒有遲到。張其嵩表示,上課前,長輩家中的子孫會幫忙架筆電或智慧型手機,稍微教一下,長輩很快就能上手,家屬也不再擔心長輩因為不能去據點上課而整天在家睡覺。學員之一胡媽媽眼睛有黃斑部病變,曾因視力不佳而不敢到處走,日益變得行動不便,常待在家裡。胡媽媽的兒子幫她上網尋找到復生教會據點,胡媽媽每天都很期待來這裡上課,這次她也參與了視訊課程。張其嵩分享教會視訊上課兩個多月的經驗。他說,長輩視訊上課人數以8人到10人為宜,因為講師可能要常提醒長輩開麥克風等指令,如果人員過多,要花很多時間指導,可能上課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另外,每堂課的前半小時是測試時間,以確定長輩的設備已開妥當。失智長者參與食物銀行,達到自立生活目標。復生教會多年來也設有食物銀行,提供志工職務讓長輩參與,失智者得以逐步做到自立生活。張其嵩說,聖經馬太福音有「五餅二魚」故事,講述耶穌講道到下午,門徒安德烈的孩子手上有五餅二魚,耶穌神蹟展現而餵飽了5千人。復生教會秉持聖經精神開設食物銀行,也成了失智據點長者的身心寄託。像是一位70多歲的美枝姐,她就負責裁剪材料並包裝各界捐贈物資,連照顧她的外籍看護都一起來幫忙,做得不亦樂乎。教會一樓外牆有原住民彩繪畫作,常吸引路人駐足欣賞。在教會外牆的一處角落,更有5年前臺北市政府環保局贈送的冰箱,提供來自安得烈食物銀行、生技公司和家樂福等機構捐贈的物資,給社區弱勢者取用。而教會更主動出擊,將物資送給附近舊莊國小、胡適國小和誠正國中輔導室,由其轉送給弱勢學生,長者和學生青銀協力以行動實踐助人為快樂之本,也為南臺北市南港區打造一個溫暖、有溫度的失智者自立生活樂園。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廣告
-
2021-09-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常被忽略的的隱性症狀 醫建議中風後憂鬱該怎麼辦
近年來中風佔據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隨著生活型態、環境以及飲食習慣改變,還逐漸中風患者年輕化的現象,愈來愈多30-50之間的腦中風患者出現;腦中風之後肢體無力常是最顯而易見的症狀,其他合併症狀如吞嚥困難、失語症、認知障礙、感覺異常、視覺障礙等,也相對容易被觀察,但情緒議題常常是忽略的的隱性症狀,而其中「中風後憂鬱」是需要被注意的議題。許多人覺得患者因為中風後導致肢體偏癱或輕癱,讓原本可以獨立自主完成日常生活起居的人,一夕間變成需要他人協助,不管是只能臥床、需要輪椅協助等,都讓患者有失去自我的低落感,所以自然而然會導致情緒低落,只要給他們一些時間,不管是靜一靜或是大哭發洩,憂鬱的情緒就會自然消散;但其實這樣的想法並不全然適用在中風患者身上,因為有時候造成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大腦的損傷,而不只是重大壓力造成的社會因素。就讓我們透過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徐伯誠的文章,來認識什麼是「中風後憂鬱症」吧。中風後憂鬱的致病原因目前認為中風後憂鬱的致病原因是多種因素造成,主要包括生物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中風後腦神經細胞的損傷相關,可能引起腦中神經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或是神經滋養因子(BDNF)缺乏,抑或是傷到腦中特定的神經迴路,也造成情緒的症狀,有研究指出特定部位的中風,如前額葉與基底核,也與中風後憂鬱有關。什麼情形容易有中風後憂鬱?中風後造成的障礙程度與發生中風後憂鬱有關,通常愈嚴重者、需要他人協助愈多者,容易造成較大的壓力;另外其他社會心理因素,例如青壯年期中風,可能要面臨長期的經濟壓力也會是潛在的因素,而社會與家庭支持系統的程度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愈缺乏支持系統的患者,產生憂鬱的比率也較高。另外,過往的人格、過去病史,例如再次中風、多重慢性病、以及曾有憂鬱症病史等,也都可能是中風後憂鬱的危險因子。何時要懷疑有中風後憂鬱?中風後的第一年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有中風後憂鬱,超過一年之後的發生率逐漸下降。因為許多患者在中風前幾個月會以住院方式進行密集的復健治療,在旁邊長時間照顧的家人或是看護對於患者的變化應該能觀察到一些變化,常見的徵兆包括情緒上表現出比以往更強烈的悲傷、變得容易哭泣、說話的頻率下降,另外也可能觀察到睡眠品質下降、活動力變差,常反應在復健治療時的表現,甚至有些家屬懷疑患者是因為不積極參與復健而造成肢體表現退步。 返家的患者不像住院的時候按表操課的復健治療,如果患者不肯出門做復健或是不願意與人社交表現,也都要懷疑有中風後憂鬱的可能性。為什麼需要特別強調中風後憂鬱?研究指出中風後憂鬱對於後續復健效果有顯著影響,造成整體功能恢復較差,提高未來醫療花費;另外對於人際社交與生活品質也有顯著影響,最嚴重反映在統計上顯示有較高的死亡率,因此中風後憂鬱是不可忽略的照護議題。如果懷疑中風後憂鬱該怎麼辦?可以有什麼樣的治療方式?如果有前述懷疑中風後憂鬱時,應該尋求醫療團隊的協助,在旁照顧的家人或是看護能提供有用的觀察,同時透過醫師端一些篩檢的問題或是量表協助診斷。目前研究指出使用服用抗憂鬱藥物調節腦中血清素、正腎上腺素或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有幫助改善憂鬱症狀,儘管不能連帶改善肢體功能的缺損,穩定服藥後可讓患者的情緒穩定,重拾復健的動力,這是對於中風患者很重要的改善。親友的陪伴支持與鼓勵也格外重要,讓患者感受到被關懷,一起面對生活的改變,慢慢調適心態與重建心靈,化解憂鬱帶來的負面的影響。面對憂鬱的患者時,醫療團隊的成員也能提供一己之力來幫忙改善,例如復健治療時可以調整訓練方式,採用一些吸引患者的方式;如果有需求時也可以透過臨床心理師協助心理諮商,協助處理情緒問題。家屬或是看護也會有情緒障礙許多家屬從一開始的初期的震驚,馬上面臨到不同時間點必須做出醫療抉擇的難題,以及後續出院或是轉院的安排,加上處理被打亂的工作與家庭生活,也可能會造成情緒障礙,最常見的障礙是憂鬱與焦慮。有研究指出,照顧時間愈長、醫療花費支出愈多,家屬的情緒障礙問題比率愈高。患者及家屬都有各自心理、生理負擔,也都需要適時的處理,尋求可近的資源協助、加入病友團體,可以聆聽過來人的建議,也都能幫忙調解自己的情緒,重建身心健康。 總結來說,中風後憂鬱並不少見,但及早發現,透過藥物治療與家人的鼓勵陪伴,給予心靈上的支持一起面對難關,對於病人與家屬來說都有正面幫助。(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學會,原文網址:復健提不起勁,中風後憂鬱怎麼辧?)
-
2021-09-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緩和療護也協助喪親家人走出哀傷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走出喪親的幽谷」。一位癌末老年病人在接受醫院的安寧療護下過世,病人的女兒一時跌入憂傷幽谷不能自拔。病人的外孫女剛好在同一醫院任職,於是在女兒的鼓勵下她接受這醫院的臨床心理師的治療,成功走出幽谷。女兒主動與我們分享母親如何走出傷痛的心路歷程;心理師以如詩如畫的文筆娓娓道出如何幫忙病人透過「成功的」哀傷,建構新的關係;資深身心科醫師深受這位同事的故事所感動,進而闡述緩和療護是以病人、家屬、照顧者為中心的健康照顧,並分享一位病人與家屬從靈性宗教的層面去尋求解脫生死的故事。讓我們透過這奇妙的因緣,一起聆聽這醫院同仁一起彈奏的美麗哀愁三重奏。「走出喪親之痛的三大步驟:關懷至親、建立興趣、參與社群」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作者用她內在的諸多能力走出人生中最大的失落哀傷。她從外在資源尋得想法,結合自己的潛力,理出有效可行的方法。她也描述母親如何去存放外祖父骨灰罈的寺廟禱告祈福,而作者全家更全力去陪伴、協助母親,母親也去參加志工團體活動,因而走出喪父之慟,並且「重新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緩和療護是以病人、家屬、照顧者為中心的健康照顧緩和療護 (Palliative Care) 起始於1967年,其時英國倫敦的西西里、桑德斯醫師為照顧臨終病人創立安寧照護 (Hospice Care)。半世紀後,其照顧層面己擴大並含蓋相關親人。2020年美國之國家完整癌症網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將緩和療護定義修訂為:緩和療護是以病人、家屬、照顧者為中心的健康照顧 (Palliative care is an approach to patient/family/caregiver-centered health care …),它聚焦於用最適中而有效的方式,去處理令人困擾的症狀,同時依據病人、家屬、照顧者的需求、價值觀、信仰與文化,整合社會心理及靈性的照顧(註)。在安寧病房裡,緩和療護團隊以各成員分工合作去協助病人及家屬。一般是緩和療護專科醫師主導為病人做完整身、心、社、靈的評估及處理身體狀況之苦痛不適,社工師清楚整理出病庭支持系統、家人連絡,心理師或是身心科醫師對家屬做預期哀傷評估,對有高度困難面對失去親人的家屬做準備,並於病人過世數週後以電話或email詢問家屬的生活調適經過,必要時安排心理諮商治療。這位作者學得運用「書寫情緒」去重整自己的情緒,記念逝去的親人。親人去世後,家人都會有各種錯綜複雜的情緒。書寫可以澄清整理這些情緒。 也可以與他人分享,進而在書刊雜誌發表,成為一種昇華。宋朝詩人蘇軾以他思念早年過逝的妻子(年僅27歲)所寫的「江城子」(寫於1075年):「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夜來幽夢忽還鄉……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這詞千古流傳,有助蘇軾的文名。從靈性或宗教的層面去尋求解脫人在無可奈何又極度痛苦時刻,不知不覺會在心裡、夢中反覆呈現種種情緒反應。有人尋求親友的協助,有人尋求心理諮商,有人會禱告,或求神拜佛。在我們民俗信仰中也有去寺廟抽簽、博杯(擲筊)。靈性上於無解困境中忽見一線曙光,是莫大的助力。有位41歲的末期直腸癌病人,他在台灣拿到生化碩士後前往美國有名的大學以傲人的成績取得博士,之後一路順遂在頂尖學術期刊発表論文多篇,在三年前成為該校副教授為其硏究中心主任,不幸半年後即發現有第三期直腸癌,在手術、化療及電療之後有一年的時間身體恢復並回去工作。但是在半年前發現癌症不但局部復發並多處轉移去腹膜、肝及肺臟。在該地醫學中心嘗試進行化療及標杷治療,但是都沒有效果。在此狀況下醫師建議考慮緩和療護。他與妻子跟雙方父母商量後決定回台灣來,這時我們緩和療護團隊見到這對中壯年的夫妻以及兩方父母。病人父母及弟弟住在新北市。父親是公務機構主管退休,他一生態度嚴謹,律己處世一絲不苟,病人求學過程中不許有任何課外活動更不許交女朋友。病人在拿碩士學位時當助教,與他後來的妻子相識,當時她在念大學,女方父母不反對,但男方父親激烈反對,並拒絕與這位女友相見,他認為婚姻大事應該在修成博士有正當固定工作才能談。結果是病人及女友前後在美國名校再遇而成婚生子。這次病人返台住進癌症醫院,父親日夜照顧、陪伴病人,他獨處時則淚流不已,不能吃不能睡。他悔恨過去對兒子嚴厲的管教。經由團隊成員多方協助,病人父親終於有機會在病人夫妻面前表達衷心的歉意,病人也在此時感謝父親對他的要求與照顧,使他在學業上有成就。病人最後對他說:「我可以接受你為我做的一切!」 「我會永遠愛你。」 病人出院後居家照顧時,一家人都住在他妻子父母家,因為他們的家離醫院近並且有比較大的空間,病人的小姨子也很會招呼五歲的兒子。在居家照顧期間他們也會去附近寺廟燒香祈福。在病人進入臨終階段時病人與妻子有明確的表達,在病人過世後妻子要把小孩帶回美國養大。病人父親知道此後見到唯一的孫子機會是非常少了。所幸他們都能達到共識把骨灰留在台灣。他們雖然有談到三個靈骨塔的選項,一個接近病人妻子父母家,一個接近病人父母家,一個在兩者之間。但在末選定那一個時,病人就進入昏迷。病人過世後兩週,喪事已經辦妥,團隊一直惦記病人父親的哀傷狀況。與病人父親建立良好關係的團隊成員用電話聯絡上他,他很激動說:「有非常神奇的現象出現! 一個意想不到的圓滿結果!」原來在告別式順利進行時,喪儀公司問及靈骨塔,了解雙方家人都無法達到共識,就建議去問病人,大家同意在病人靈位前「博杯」(擲筊),結果那個接近病人父母家的靈骨塔連得三個「聖杯」,讓父親喜出望外,淚下不已。父親解釋說病人在上高中之前跟他很親近,那時他週末加班時常帶病人去辦公室,也會帶他去那邊後方去爬山,而現在的靈骨塔就是在那山上!父親認為病人已經完全諒解他並且再恢復他們以前的父子關係,他當然覺得有神助、是奇蹟,也讓他能走出深度自責的哀慟。 他也考慮去參加志工活動,以他的經驗嘗試去協助他人走出喪親的悲痛。如何將喪親的重大壓力變成助力,也去協助他人,並尋得生命的意義?在人生中面臨種種壓力是不可避免的。這其中最嚴重而常帶來長期身體心理重大困擾的是喪親,特別是老年喪偶。但是壓力不一定是壞的。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Kelly McDonigal 在2014 年TED Talk 有一個很有趣的演說:「如何把壓力變成你的朋友(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她指出很多近年來的研究,面對壓力的態度會影響經驗壓力的結果,並且使人從中適應成長。有一個令人驚訝的研究發現,有些人在喪親情況下還能在他人受到困難時伸出援手,這些人後來不止他們身心出現疾病的機率不異於常人,而且他們更健康,活得更久、更快樂。因此,人生中的哀傷苦難是壓力也可能是助力。要走出哀傷苦難, 每人都得用各人內(潛)在的優點(天份), 綜合社會人際及大環境(文化背景) 的助(阻)力,療癒恢復能力;更好的會從中成長、提升,找到人生的新價值 (意義)。註:美國之國家完整癌症網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集合美國31家最好的癌症中心的專家,每年修訂各癌症臨床照顧指引(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廣為世界癌症中心引用。它2020年之緩和療護照顧指引中將緩和療護定義修訂為:「Palliative care is an approach to patient/family/caregiver-centered health care that focuses on optimal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distressing symptoms, while incorporating psychosocial and spiritual care according to patient/family /caregiver needs, values, beliefs, and cultures.」
-
2021-09-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9月6日起 役男入營前快篩免付費
內政部今天表示,目前役男入營前,均已實施旅遊及接觸史調查、額溫量測及自我健康關懷聲明卡檢核等防疫措施,為了加強役男入營相關防疫作為,指揮中心今天宣布,6日起新增實施入營役男應於入營前3日(不含入營當日)免費快篩,以保障入營服役群體安全。內政部表示,新制實施後,即將入營的役男,應於入營前3日(不含入營當日)持徵集令(常備兵役、補充兵、一般替代役)、入營通知書(研發替代役)或錄取通知書(志願役)及健保卡,至鄰近的COVID-19全國指定社區採檢院所(https://antiflu.cdc.gov.tw/ExaminationCounter)或其他由地方縣市政府的指定醫事機構,進行免費COVID-19抗原快篩。內政部表示,入營集合時,役男須先出示健保快易通APP篩檢結果提供查核,篩檢結果為陰性者,才可以報到入營。內政部表示,內政部提醒役男,前往快篩前,應先洽詢欲前往採檢的院所或醫事機構是否已實施役男入營公費快篩作業、篩檢時間及是否須預約等注意事項。至於明天將入營的替代役役男,因作業整備因素,規劃於役男抵逹成功嶺後,再實施篩檢。
-
2021-09-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首批93.2萬劑BNT疫苗抵台 張淑芬、顏博文接機 陳時中連說多次「感謝」
攜帶台灣首批93.2萬劑輝瑞BNT疫苗的班機,台灣時間1日晚間11時從亞塞拜然起飛,台灣時間2日上午7時抵達桃園機場,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現場接機。該航班編號CV7962,1日下午從盧森堡起飛,中停亞塞拜然巴庫,深夜再起飛來台。攜帶首批輝瑞BNT疫苗的班機為盧森堡貨運航空彩繪機,航班編號CV7962,機身繪有逗趣漫畫非常顯眼。衛福部長陳時中率先發言,他兩度表示,感謝、感謝、再感謝。陳時中說,台積電、鴻海到慈濟、法律團隊,這段時間非常努力,克服所有困難,簽訂合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飛到歐洲去,把細節做了適當的安排,與國內充分配合,他代表衛福部向台積電、鴻海到慈濟,表達感謝、感謝、再感謝。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表示,政府授權、協助,郭台銘辛苦到歐洲催貨,台積電法務部各方面協調,慈濟的宗教慈愛,大家的努力成就這件美事。尤其是現在全球都缺少疫苗,加上很多地方都要打第三劑,應該感謝BNT與復興醫藥的協助,讓第一批疫苗比原定時間,提早一個月抵達。很高興能代表郭台銘、台積電到現場見證這個重要時刻,民間機構的鴻海公司、永齡基金會、慈濟和台積電共同捐贈1500萬劑的BNT疫苗給疾管署作為防疫作用,今天是第一批,有90多萬疫苗。從民間機構評估贈與到今日疫苗的到來有許多的不容易,也代表許多各方面共同努力而成功。張淑芬說,讓她感到很溫馨的是,這兩個月中,鴻海、永齡與台積電,一直互相信任、推崇,如果不是如此,事情不會這麼快完成,讓人感覺到團結就是力量,台灣能在疫情中平平安安,也呼籲企業朋友一起投入抗疫的行動,幫助台灣一起度過難關。最後一位發言的慈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表示,很高興BNT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抵達台灣,台積電、鴻海暨永齡兩位可敬夥伴堅忍不拔,才可有這個成就,政府各級單位協助,讓12到17歲學生有機會施打疫苗,感謝原廠、復興醫藥促成提前交貨,也感謝許多企業領袖、慈濟會員的愛心支持,共同參與為保護台灣人民健康安全的疫苗捐購。祈福台灣早日脫離疫情,恢復平常的生活。BNT疫苗今抵台 郭台銘委託張淑芬接機【經濟日報 / 記者尹慧中、蕭君暉╱台北報導】台積電、鴻海╱永齡基金會與慈濟基金會購買捐贈政府的BNT疫苗預計今(2)早抵台,依據最新消息,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因在隔離期間,特別委託表姊張淑芬接機。張淑芬目前擔任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台積電昨日證實,張淑芬將代表台積電前往接機。換言之,張淑芬將身負代表郭台銘與台積電的重任。郭台銘辦公室昨天發布聲明,永齡基金會購買捐贈政府的BNT疫苗預計今早抵台,正好郭台銘處隔離期間,特別委託表姊張淑芬代為接機,感謝大家關心、祝福大家健康平安。永齡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表示,永齡基金會、鴻海與全民共同抗疫,期待疫過天晴,兩單位無派人規劃接機,郭台銘感謝張淑芬的參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自2018年6月股東會退休後,已交棒公司管理事務,張忠謀夫人張淑芬持續負責台積電志工相關服務的四大主軸,包括照護獨老、推廣孝道、關懷弱勢、保育環境,張淑芬日前在捐贈零接觸防疫採檢站的公益活動上,也多次表達和大眾一樣關心疫苗進度。據了解,台積電捐贈疫苗事宜因涉及金額較大、採購調度複雜,難由單一單位負責,因此台積電先前在今年上半年董事會內部已多次討論,並在8月10日董事會拍板追加認列預估不超過1.75億美元的疫苗總成本,包括疫苗採購、必要之冷鏈物流及處理服務與保險費用。
-
2021-09-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Delta變異株傳播力強 15日起強化機組員返臺防檢疫
疫情指揮中心今(1)日表示,近期國際COVID-19之Delta變異株疫情持續嚴峻,其傳播力強、發病時病毒量高,且國外頻傳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後突破性感染案例,考量整體流行病學特性與過去Alpha株顯有不同等因素,指揮中心滾動式調整機組員返臺防檢疫規定,將於9月15日零時起(航班抵臺時間)實施:1.長程航班(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機組員:(1)未完整接種疫苗者:7天居檢(PCR採陰)+7天加強自主健康管理+D10、D14 PCR採檢(得採深喉唾液或鼻咽拭子)。(2)完整接種者(完整接種疫苗達兩週且抗體檢測陽性者):5天居檢(PCR採陰)+9天加強自主健康管理+D9、D14 PCR採檢(得採深喉唾液或鼻咽拭子)。2.短程航班(當班往返且未入境第三地)機組員:(1)未完整接種疫苗者:14天加強自主健康管理+每7天PCR採檢(得採深喉唾液)。(2)完整接種疫苗者(完整接種疫苗達兩週且抗體檢測陽性者):7天一般自主健康管理+每7天PCR採檢(得採深喉唾液)。指揮中心說明,為確保機組員於國外執勤健康及安全,落實外站「零接觸」管理、機上「全程防護」,是關鍵機制,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將持續督導,並加強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提供健康服務、關懷諮商等,且妥善規劃派飛執勤頻率,以共同維護機組員身心健康。指揮中心提醒,機組員執勤時應遵守民航局訂定之相關作業規範,提高自我警覺,落實自我健康監測及異常通報措施,且加強手部衛生清消頻率,以維護自身及親友之防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