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9 焦點.長期照護
搜尋
長期照顧
共找到
275
筆 文章
-
-
2025-01-06 失智.長期照護
春節長照服務不中斷:提前預約確保安心過年
農曆春節將至,為讓失能民眾及家庭照顧者可以在年節期間持續獲得長照必要服務,衛生福利部提醒民眾,年節期間有需求者可按照各縣市政府規定事前預約長照服務,使服務不中斷。春節期間各縣市仍持續提供部分長照服務,包括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喘息服務及餐飲服務等,各縣市114年春節期間提供長照服務情形,可參考附表;呼籲接受長照服務民眾可依各縣市所訂期限提前預約服務,以利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或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於春節前先安排連結服務資源,進一步資訊可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諮詢。聘有外籍看護工家庭之被照顧者,只要經評估為長照需要等級2至8級者,其所聘外籍家庭看護工春節期間如有休假或因故請假無法協助照顧,可優先預約申請勞動部補助短照服務;家庭照顧者為減輕照顧負荷也可事前申請喘息服務。衛生福利部再次呼籲,有長期照顧服務需要的民眾,可利用市話、手機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春節期間來電,請留下聯絡方式,於114年2月3日起會由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專責人員,主動聯絡。
-
2025-01-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為出版「接住受苦的心」感恩
本週的主題是「感恩」。醫師這行業常常是被「感恩」的對象,但我們很少有機會聽到醫師內心的感恩。一位剛康復的醫師寫出他的心聲,「感恩並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但好醫師就是懂得『感恩』的醫師」。一位篤信基督教的醫師寫出自己如何決定將靈性關顧帶入職場,而以「接住受苦的心」之期望,選擇精神科醫師之路。一位醫師因為最近嚴重的背痛而受到親朋好友紛紛來電問候鼓勵,而深深體會自己的存在並不孤單,感恩之情,油然而生。2024年5月「接住受苦的心」這本書經由啟示出版出書。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台大精神科林信男醫師的靈性診療筆記」。1962年我剛進醫學院習醫時,讀了瑞士精神科醫師Paul Tournier的一本著作A doctor's casebook in the light of Bible。當時頗受感動,心裡自忖,期望將來行醫時,也能像Paul Tournier一樣,將靈性關顧帶入職場。這個期望成為我選擇精神科的契機。很感恩,經過62年,「接住受苦的心—台大精神科林信男醫師的靈性診療筆記」出版,將我的期待做一個交代。這本書是由我口述,王竹語先生撰述,啟示出版周品淳女士擔任責任編輯。初版的書很快銷售完,並於次月再刷。這顯示我們的社會確實需要靈性關顧。其實從事醫療工作,不論是那一次專科,都須重視病人和其家人之受苦的心。俗語說「家家有本難念經」,更何況是有病的人和其焦慮不安的家屬。當我們都願意以「接住受苦的心」面對事情,並以此種心態彼此相待,困境就會從絆腳石轉成踏腳石。感謝上帝讓我台大醫學院畢業後,能進入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接受專科訓練成為精神科醫師。到今年,我的精神科醫師生涯已經超過半世紀。這期間,我經歷了個人生命中的風雨,也閱歷了許許多多病人和他們的家人的苦難。在戒嚴時期,因我弟弟被列為「高雄美麗島事件叛亂犯八大寇」之一,我的職場和家庭生活都受到不少特殊的關注。為了探視監禁在綠島的弟弟,有一段時間,我必須台北、綠島來回奔波。這些經歷讓我親身感受不當的政治體制下,人民的受苦之心。1989年我的右眼發生嚴重的視網膜剝離,並在治療過程中發生嚴重的併發症而致右眼失明。但問題並未止於右眼失明,幾年後,因治療視網膜剝離放置眼中的扣環脆裂成無數碎片在眼中流竄,導致右眼頻繁出血,並且一直不斷流眼屎。我曾數次住院清理右眼中的碎片,最後於2020年在全身麻醉下才清理乾淨。經歷這超過30年的眼睛疾病,讓我體會身為病人之受苦的心。我也要藉此機會感恩許許多多的病人與家屬,因為你們允許我接觸你們受苦的心,讓我在精神科領域得以成長。我曾長期照顧一對先後患思覺失調症的姊弟。家長用心且耐心的照顧頭一個發病的女兒,女兒也體貼父母的辛勞而充分配合治療。沒想到幾年後兒子也發病了。接連兩個子女都患思覺失調症,真讓為人父母的無語問蒼天。照顧一個生病的子女已經壓力夠大了,怎麼還有第二個?女兒發病後工作能力多少受損,但還好她能接受比較勞力而不那麼勞心的工作。雖然有時也會抱怨以她的學歷應該找更好的工作,但經勸說後仍能穩定持續工作。但兒子就無法接受實況,只做了幾個月的工作就拒絕繼續上班。還到處投訴受不公平對待與歧視。後來不只不願意工作,也拒絕治療而致病況惡化。思覺失調症確實會使病人能力受損,病人心裡確實會受苦。但照顧病人的父母更是受苦。其實各種不同工作不應有貴賤之分。如果當事人是基督徒,我常舉耶穌在世時樂意當木匠的例子勸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一首詩歌說明工作無貴賤之分,摘錄其歌詞供讀者參考:昔日耶穌在世上,謙卑學習做木匠;今日信徒在工廠,當學我主好榜樣。身在工廠熟技能,有如保羅織帳篷,一面為人謀福利,一面傳揚主真理。探尋能源下礦坑,勤勞捕魚來維生,工作勞動皆神聖,同時為主做見證。播種鋤草不得閒,夜以繼日忙整年,流浹背淚如珠,歡欣收成榮耀主。地位不分高或低,收入多寡不嫌棄,盡忠職守主喜悅,靠主安居樂敬業。
-
2024-12-1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用親密感滋潤軟化失智者的「不適切性行為」
編者按:本週的兩篇文章一篇是實習醫學生從一位酒精成癮病人的追蹤訪談引起反思,寫出非常令人驚豔的學習心得,透過深度的聆聽才悟出自己在沒有同理他人的情況下就先下了批評,在自己腦中替對方描繪出人格特質,忽略了聆聽與瞭解的問題。透過這樣的自省,學生悟出醫療人員以優越者心理導致了許多需要幫助的人無法鼓起勇氣向周遭的人求助。另一篇是諮商心理師寫出她如何耐心幫忙因為失智症老人的不雅行為而引起困擾的家庭。她強調增加「親密感」的互動,可以減少失智症病人的「不適切性行為」、重視高齡與失智者身份的情感需求,並強調長期與失智照顧場域裡性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一家老小一前一後陪同失智症爺爺來找諮商心理師,主要照顧者是面容憔悴的奶奶,女兒牽著小小女孩。奶奶與女兒看著心理師,面露尷尬紛紛推託著:「妳先講」、「你說啦」。爺爺坐在一旁門外椅子上,神情冷淡盯著前方。靜默一陣子後,女兒聲音微弱略帶沙啞的說:「奶奶最近說爺爺在家裡會一直摸下面(下體),奶奶看到爺爺在摸下面,奶奶覺得會很髒……奶奶覺得爺爺是變態、老色鬼,很生氣時還忍不住打了爺爺手背,希望讓爺爺不要再摸了!」奶奶聽完臉色沈重。心理師察覺氣氛複雜後,請奶奶在外先等待,單獨與女兒討論。女兒在奶奶踏出門後,泛淚的描述著爺爺撫摸下體這事,讓全家人非常尷尬與不知所措,女兒更擔心年幼的孫女返家看到爺爺在摸下體,不雅觀的行為,會不會影響到孫女的幼小心靈,甚至爺爺會不會去摸孫女或鄰居,性騷擾其他人……一連串可能會發生的事情讓女兒感到非常不安。女兒煩躁的是忙著工作與養兒育女之外,失智又有性騷擾行為的爺爺跟家庭暴力的奶奶兩人的長期照顧安排也無法確定,各種情緒積累下女兒在壓力崩潰的邊緣……聽完女兒的顧慮擔心後,心理師轉而請女兒在外等候,單獨與奶奶聊聊。心理師:「奶奶,爺爺生病這件事您怎麼想啊?」奶奶:「爺爺是有失智症,但他不是壞人啦!」心理師:「那奶奶您照顧爺爺這麼多年,累不累啊?」奶奶:「他是我先生,我照顧他應該的啊!想當年結婚時,我就說要照顧他一輩子,現在他生病了,當然要我照顧啊!」奶奶細數著照顧爺爺的日常生活起居,也提到失智症照護一路以來,爺爺變了個人似的,整天疑神疑鬼、覺得有人要害他、覺得奶奶在外有男人等等,奶奶照顧起來更累了!奶奶:「最近啊,爺爺黃昏時會特別『歡』,會一直亂摸,有時亂摸自己、還想摸我,真的是不色鬼齁!」心理師:「您說的爺爺是亂摸,是摸什麼啊?」奶奶:「摸下面啊,有時爺爺的手就一直放在褲子裡面摸著!真的很髒,我就去抓他的手,讓他不要一直亂摸,我沒有打啦,那是我女兒亂講的!」關心整件事情來龍去脈後,心理師向家人說明爺爺會覺得有人要害他、奶奶在外有別人等,是很典型的失智症的精神行為問題(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而爺爺會忍不住一直摸著性器官,這在失智症症狀裡屬於「不適切性行為(Inappropriate Sexual Behavior)」,主因是爺爺大腦些部位受傷,在判斷環境與控制行為的能力也變差,因此爺爺可能沒有意識到在別人面前摸性器官與未經他人同意就觸碰別人身體等,這些都是「不適切的性行為」。若爺爺這類混亂行為的頻率比較高,藥物治療上可以請醫師開立協助情緒穩定的藥物給爺爺,甚至太過嚴重時可以請醫師安排住院治療。同時也向奶奶說明爺爺是失智症症狀,不是「變態」,並非是典型的「性騷擾」行為,建議家人先向醫師說明現在照顧困擾,請醫師以藥物治療協助。而非藥物治療層面上鼓勵家人增加日常生活裡與爺爺的身體接觸,透過肢體上的互動讓爺爺感受更多親密感,例如幫爺爺洗澡後,慢慢幫爺爺全身都擦上乳液,也可以考慮幫爺爺按摩頭部與剪頭髮。當爺爺不自主去摸性器官時,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請爺爺幫忙拿乳液或者做些家事,讓爺爺忘記要去摸性器官。女兒與奶奶聽完心理師說的,兩人面色放鬆了些,略帶笑鬧著說:「那等等我們就先去買乳液,今天回家就來試試看,來試試看互相擦乳液的這個小遊戲!」看著一家人離去的背影,希望這場「乳液小遊戲」讓親密關係軟化些,多點滋潤感。諮商心理師小呢喃:*增加「親密感」的互動,減少失智症病人「不適切性行為」:透過身體肢體的接觸,可以具體感受到家人傳遞來的體溫與關愛,如修剪指甲、擦指甲油、敷臉、梳頭髮、刮鬍子、擦全身乳液、全身按摩等這類身體接觸,若進一步調整身體接觸時頻率與力道,試著放慢速度、放鬆心情,讓彼此感覺到體溫的連結,增加親密感與安全感,也能減少失智者的問題行為。*重視高齡與失智者身份的情感需求:每個人不論年齡或身心理狀態都會有親密感、性需求或性慾望等情感需求,當年齡與身心障礙身份雙重身份時,「性權」是被忽略的權益,當高齡者或失智、失能者被視為無欲無求的狀態,有情感需求時卻飽受批評與質疑,實質上即便性能力受損,每個人都會有安撫、關心、溫暖的親密關係需求,正視高齡與失智者的情感需求是很重要的事。*長期與失智照顧場域裡性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失智者隨著認知功能衰退,表達親密需求能力減退,衝動控制能力也降低,病人可能會過度直白表達出個人性欲望或性需求,而照顧者或工作人員會是最直接感到不舒服與性騷擾,因此處遇與預防策略是當前長照性別教育需要更詳盡規劃的事啊!
-
2024-12-10 焦點.元氣新聞
妻子患水腦症竟遭殺害 醫揭3大症狀:長者有無「磁鐵步」是關鍵
新北市新莊區73歲林男長期照顧68歲罹患水腦症的邱姓妻子,疑似身心俱疲,昨天將妻子從床上抱起,從客廳14樓窗戶丟下,導致妻子當場死亡,犯案後到中平派出所自首,詢後被依殺人罪送辦,釀成這起長照悲歌。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名鑫說,年長者的水腦症可能與腦腫瘤、腦出血有關,但多數為不明原因引起的常壓性水腦症,而常壓性水腦症於年長族群不並罕見,在門診中三不五時就會看到一例。張名鑫說,大腦會分泌腦脊髓液,並經由腦室的導水管排出至脊髓循環、回收利用,但當此循環系統被腫瘤阻塞,或是受腦部功能影響,分泌量過多或吸收量不足,甚至是不明原因,造成腦脊髓液無法正常排出,讓大腦被腦脊髓液壓迫後,引發大腦結構異常症狀。張名鑫指出,常壓性水腦症三大症狀,第一、智力衰退,可能出現判斷力、記憶力減退,做事情的能力下降;第二、走路不穩,就是患者走路時,腳步無法完全抬起,感覺是腳底是黏在地板上,且有如磁鐵黏在地板上,因此,有人形容是「磁鐵步」;第三、尿失禁。家人在照顧方面一定會十分困難,張名鑫說,如果患者出現智力退化,家人必須幫忙做很多照顧的工作,而走路不穩時,身邊可能需要有人攙扶,注意患者不要跌倒,因跌倒可能骨折、腦中血,甚至是尿失禁部分必須時常換尿布等,家人在照顧上,真的十分辛苦。張名鑫說,常壓性水腦症治療,需要透過外科手術,自大腦腦室置入導管,將過多的腦髓液引流到腹部,減輕大腦的壓力,如果能早一點發現、早一點治療,症狀輕微患者的智力退路、走路不穩、尿失禁等症狀可以獲得緩解,但若延誤治療,手術的效果恐會不好。★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
2024-12-10 焦點.長期照護
老老照顧又釀悲劇!呂秋遠籲旁觀者別只會比手畫腳,有問題通報社會局不是通報網友
新北市昨傳出老老照顧悲劇,73歲林姓老翁長期照顧68歲症臥病在床的妻子,疑因身心俱疲,昨將妻從住處丟下致死,涉嫌殺人罪聲押獲准。律師呂秋遠在臉書表示,網路出現公審聲音,林姓老翁應該為行為承擔罪責,可是對於照顧「維持現狀就是萬幸,只會更糟不會更好」的人來說,「不是他死,就是我死」這樣的念頭,經常出現在腦海裡,你知道嗎?照顧者請優先照顧自己 不要把責任一肩挑針對國內長照問題,呂秋遠表示,如果你是照顧者,請優先照顧自己。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沒能力就一起想辦法,不要把責任一肩挑起。「你不是土地公,也不是媽祖婆,沒必要有求必應」。要懂得求救,不要擔心造成別人困擾。「你要是垮了,才會讓別人困擾,因為做事的人就是你」。如果求救以後,還是沒人願意分攤工作,可以請社會局介入。「沒人願意幫忙時,到法院訴訟,是一件必要的事」。呂秋遠表示,先聲請監護宣告,讓自己成為被照顧者的法定代理人。接著就可以跟其他人請求履行扶養義務。也可以讓帳目清楚,「不會有人一直叫,說誰吞了誰的錢」。旁觀者不要在旁邊比手畫腳對於旁觀者而言,呂秋遠表示,請不要在旁邊比手畫腳,嫌這個不好嫌那個不對。出錢的不代表就是老大,照顧者才是。「有本事你就自己來,出錢只是最基本的而已,因為照顧者的人生在這裡暫停,但是你的人生仍然繼續在走」。呂秋遠說,不要懷疑照顧者貪財,「就算他把長者的錢或房子『騙走』,問題也在於你」,不去照顧不去探視,然後懷疑照顧者居心不良,這是很不應該的事情。呂秋遠表示,如果不能親自照顧,多給照顧者支持,不論是錢或是時間。聽照顧者抱怨也是應該的,「靜靜的聆聽對於他而言,就已經是一種很大的安慰」。如果要說話,請記得溫柔一點,因為除非是實際的援助,否則給任何建議其實都是「何不食肉糜」。發現不當行為請通報社會局,不是上網通報網友如果非當事人,呂秋遠表示,發現鄰居或陌生人被霸凌,可以記錄下來,但是不要急著拍照、攝影上網。「你拍到的只是他們人生的百分之零點幾,卻可能毀了他們一生」。不要自掃門前雪,或許他人需要幫助,但不好意思開口,我們可以主動詢問對方是否需要協助。如果對方拒絕,請聯絡社會局協助處理。呂秋遠表示,要捐錢可以,「但是請透過社會局,他們會監督善款」,而且用在需要的地方。不要任意捐款或物資,有時候只會造成別人的困擾。「社會安全網是我們都應該幫忙的事」,呂秋遠表示,請支持長照系統的設計,我們都會變老,該繳的錢、該做的事,我們一起來努力。看到鄰居因為心力交瘁,而可能有不當行為,請記得通報社會局,不是上網通報網友,也不是事後公審這個人,我們希望悲劇,可以盡量減少,可以不要再發生。 ※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11-15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9.七十四歲兒子照顧九十六歲母親,推理小說家葉桑把失智母親當女兒寵愛
將年老的失智母親當成今生的女兒來疼愛,她是他的一生。在最新一集的《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中,74歲的推理小說家葉桑分享了他照顧96歲失智母親的24年歷程。即便自己也步入老年,他依然選擇陪伴和守護母親,用愛撐起這段漫長的時光。隨著台灣失智症人數持續攀升,許多退休年齡的子女,尤其是沒有兄弟姊妹的獨生子女,正肩負著照護失智父母的重擔。內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6月底,全台有超過51萬人面臨「老老照顧」的困境。未來,這或許是你我都可能面對的挑戰。獨子身兼三職 照顧失智母葉桑是位獨子,在父親過世後,單身的他責無旁貸地扛起照顧失智母親的責任,同時還兼顧寫作和ISO稽核員的工作。失智症者的症狀會隨著病程發展而改變,這對照顧者是一大考驗,主持人陳韻如相當好奇,他如何在如此繁忙的生活中,同時承擔起照顧失智母親的責任。葉桑強調,社會資源對於失智照護至關重要,一定要對社會提出需要協助的訊號。高齡照顧者常見困境老老照顧不容易,長年單打獨鬥的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強調與失智者建立情感連結是持續照顧的關鍵。他表示:「我與母親之間的感情始終如一,我絕不會放棄她。」高齡照顧者常見的困難包括體力和財力的不足,因此需要申請社會資源來協助照顧。葉桑住在傳統公寓的五樓,由於母親行動不便,他後來通過家照據點申請爬梯機,方便母親就醫,讓他的照顧工作變得更加輕鬆。失智照顧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除了繁瑣的日常照顧,還要安撫他們的精神狀態,長期下來照顧者容易身心俱疲。葉桑在照顧失智母親的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壓力,從最初的重複進食到後來的失能照顧。隨著母親罹患「失語症」,他無法理解母親的表達,讓他感到無比無力和挫折。失智母親是今生的女兒葉桑的母親並非生母,雖然彼此無血緣,卻甘苦與共長達24年的照顧關係,葉桑透露在父親墓碑前允諾照顧母親,這個諾言成為他照顧母親的信念,他將年老的母親當成今生的女兒疼愛,隨著母親的失智病程,他對待母親的態度從朋友到女兒,最後母親完全失能,他將母親當成寵物無條件的愛她,更多葉桑與母親的動人故事,請收聽本集節目。本集重點:✎如何照顧年邁母親,同時身兼三職?✎情感連結是長期照顧的關鍵?高齡照顧者如何克服體力與財力困境?✎照顧無血緣媽媽,背後有暖心原因!?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lihi.cc/11HLm🎧Apple Podcast:https://lihi.cc/1OHl1🎧KKBOX:https://lihi.cc/ReIRA🎧Spotify:https://lihi.cc/H2jM7⭐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10-1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安寧照顧基金會 推廣安寧觀念34年 教你我好好說再見
「八○年代開始推動『安寧療護』時,連醫護人員都不知道怎麼做,民眾更不了解,辦宣導活動才剛進入主題,許多覺得忌諱的人聽見『安寧』兩個字立刻起身離開。」安寧照顧基金會前執行長林怡吟說,經過基金會30多年提倡安寧觀念後,「現在,社會不但普遍了解『安寧療護』是生死議題,甚至主動邀請基金會辦理講座。」台灣的安寧療護緣起於馬偕醫院鍾昌宏醫師等幾位醫療人員在美進修時接觸到「安寧療護」(hospice),回國後在各自的領域推廣。1990年馬偕醫院在淡水分院設置全國首個安寧病房,於12月成立安寧照顧基金會,向全國推行。不只隸屬基督教長老教會的馬偕醫院,其他醫院及非營利組織,例如「安寧之母」趙可式教授於天主教康泰基金會及耕莘醫院;「安寧推手」陳榮基教授在台大醫院和佛教蓮花基金會,都為安寧療護奔走。早期推安寧 民眾常誤會林怡吟將基金會34年歷程,以10年為界分三個階段。第一個10年第一道障礙在「名稱」,有民眾誤會安寧是指納骨塔,或以為安寧等於死亡。因此基金會早期辦活動時,盡量拿「美好的未來」等說詞模糊帶過,努力讓社會認識安寧療護,也邀請醫界到國外取經,學習開設安寧病房,從照顧癌末病人起步。第二個10年,安寧療護出現進展,包括「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公布施行、安寧療護納入健保及收案對象從癌症病人、漸凍人擴大至八大非癌的末期病人。林怡吟表示,醫療人員的養成教育,大多側重新技術及新藥物,未必關注安寧療護這一塊,加上醫療進步、台灣就醫可近性高,民眾更難放手。但是,死亡為自然的過程,醫療有其極限,末期病人應在意識清楚時,先認識並接觸安寧療護資訊,否則當生命終點來臨時,家屬在慌亂中無法了解病人心意,往往只能做出艱難的決定,使病人陷入不必要的痛苦。30年努力 談生死成顯學第三個10年,社會對安寧的看法有極大轉變,多數人不再避談生死。林怡吟說,以前基金會發函詢問機關行號,是否需要安排安寧相關的免費講座,回應不踴躍。現在卻是企業及機構主動邀請,還希望安排系列講座,以瞭解安寧療護的全部內容。「民眾對安寧療護的認同,也推著醫療端往前走,有時候民眾觀念跑得比醫療人員還快。」林怡吟指出,據統計,加護病房中的醫療處置17%是無效的,因此在生命抵達最後關頭時,第一線醫療是否應跳脫常規框架,看到病人及家屬曾經的期待與需求。救不救 醫病溝通不簡單林怡吟說,急診室醫護常脫口而出問家屬「救不救?」但醫病的溝通並非那麼簡單,在極短且慌亂的時間內,家屬若不知道完整的資訊,很難有合適的回答。基金會為此辦理多場專業課程,幫助醫護人員學習在面對不同情境與家庭背景的病人時,如何進行有效的醫病溝通及換位思考。基金會近年更關切照護者的需要,設立線上諮詢室,照護者隨時可以諮詢醫療決策、照護技巧、社會資源,也可獲得悲傷撫慰。林怡吟舉例,有一位諮商申請者的爸媽在三個月內相繼離世,作為女兒的她無法走出自責和悲傷,經過基金會線上諮詢室三次專業的諮詢與輔導後,她的情緒才歸於平靜。生命教育 自在面對死亡每年10月第二個周六是「世界安寧日」,安寧照顧基金會也推出各式活動,2016年的世界安寧日,基金會和導演吳念真的綠光劇團合作,演出以美國小說改編的《當妳轉身之後》,用劇場來傳達醫病如何溝通、臨終病人身心靈的痛苦等。林怡吟說,安寧不只是拔不拔管、急不急救,而是「更自在地面對死亡,才能好好活著」的生命教育。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小檔案成立1990年12月,馬偕基金會與台灣基督教長老雙連教會共同發起成立「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2007年更名為「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服務事項●積極對社會大眾推動安寧療護及生命教育之理念,辦理各式宣導活動與社群經營。●結合安寧理念,對社會大眾進行生命教育,強化生命尊嚴及預立醫療自主的觀念。●製作並提供各式文宣、手冊、繪本、練習冊、影片、桌遊等生命教育教材。●辦理安寧療護繼續教育課程、預立醫療自主繼續教育課程及工作坊。●針對不同病家需求提供醫療費用補助、住院及居家看護費、安寧居家交通費、急難救助及悲傷撫慰費用等補助。●與醫療院所及長期照顧機構合作,提供必要支援,協助更多需要安寧療護的病人獲得適當之照護及關懷。
-
2024-10-17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最愛問【就醫疑問】為什麼媽媽的醫師鼓勵我們全家都在同一個地方看診?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同心海華診所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林義傑鼓勵全家在同一個診所看診,是家庭醫學科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家庭醫學科醫師不僅照顧個人,也強調家庭整體的健康狀況。當一個家庭的所有成員都在同一個診所就診,醫師就可以更完整地掌握家庭病史、生活環境和遺傳因素等關鍵,這有助於醫師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治療與建議,特別是在預防慢性病和遺傳疾病方面,避免醫療照護變得片段和碎片化。當家庭醫學科醫師長期照顧一個家庭時,醫病關係會變得更緊密,醫師能更全面地瞭解家庭成員的健康習慣、心理壓力來源及生活方式。這樣有助於提升治療的精準度,也讓醫病溝通更加順暢。醫師可以協調全家的預防保健計畫,如疫苗接種、癌症篩檢等,讓健康管理變得更有系統,避免分在不同院所就醫所造成的重複醫療或是管理漏洞。家庭醫學科也重視心理健康,如果家庭成員因彼此的影響造成情緒或身心的壓力,甚是有焦慮,恐慌等情況,醫師也能在第一時間瞭解,提供即時有效的治療,最重要的是,當全家都看同一位醫師,不但能節省時間,簡化就診流程,避免多次轉診或重複的檢查,也能讓治療更精準,醫病關係更溫暖互信。【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翻轉老人癡呆汙名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帶失智者走進陽光
60多年前,一群來自比利時的修女來到台北萬華,開設診所、建立醫院,專為貧困者提供醫療服務。還促成第一個專門為失智症防治與照顧而設立的非營利組織「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25年來推動將「老年癡呆症」正名為「失智症」,更為台灣失智症的照護與預防,帶來翻轉性的改變。新冠疫情爆發時,台北的「萬華」頓時登上熱搜關鍵字。在那段苦不堪言的期間,幸而有在地人伸出雙手,幫助弱勢者撐過疫情。在這個多老人多窮苦者的行政區,有一個矢志服務失智老人的基金會,從無到有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更創設全國第一間專責型失智症照顧中心。比利時修女來台 照護弱勢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說,25年前基金會得以成立,自有土地和建物,多虧了一群比利時的修女。她們來到台灣,1959年時落腳萬華區開設診所,專門提供窮苦人家低廉甚至免費的醫療服務。為了有更好的醫療,修女從國外募款,覓地興建聖若瑟醫院,以照護婦幼為主。1981年修女們將醫院無償捐給天主教台北總教區,同時捐出永和一塊土地和部分基金興建永和耕莘醫院。兩年後醫院落成啟用,延續聖若瑟的愛人精神,繼續照顧弱勢。1979年進入耕莘醫院體系服務的鄧世雄醫師,很早就意識到台灣的老人長期照顧問題。1991年永和耕莘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醫院附設的護理之家,提出全人、全程、全隊、全家的照護理念,也陸續接辦許多養護中心,建構包含機構、社區、居家等模式的長期照護網絡,更觀察到失智症是一個被嚴重忽略的棘手疾病。歧視字眼正名 獲立法支持30年前社會大眾對失智症非常陌生,醫療照護資源匱乏。1998年,天主教台北總教區、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及永和耕莘醫院共同發起成立「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是台灣第一個為失智症防治與照顧而設立的非營利組織,首要任務就是把帶有歧視的「老年癡呆症」,更名為「失智症」,獲得當時的衛生署長張博雅支持,立法正名。鄧世雄回憶,基金會草創時備極艱難,照顧失智長輩不同於一般的護理,還要能應對長輩的複雜精神行為症狀。為了深入理解患者需要什麼,學習世界各國失智症照護模式,尤其是非藥物治療,他們還派了一批永和耕莘醫院的護理師前往香港、日本、比利時等地作專業培訓,以內化成自身的技能。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在1998年9月21日國際失智症日舉辦成立大會,由當時副總統連戰、樞機主教單國璽擔任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與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等人共同揭開序幕,率先投入強化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積極進行議題倡導。郎雄曾代言 開辦記憶門診「不要再說他們是癡呆、老番顛。」鄧世雄感歎說,沒有照顧過失智者無法體會其中的辛苦,社會應對失智者及家屬多些關心和包容。在基金會服務多年的處長陳俊佑說,為了翻轉失智症被汙名化問題,基金會推動一系列活動,包括邀請老藝人郎雄擔任第一支公益廣告代言人、耕莘醫院開辦「記憶門診」、舉辦懷舊金曲慈善演唱會等,希望社會看見這群可愛的失智長輩,仍保有許多能力,不應該被遺忘遺棄。2000年,基金會創設國內第一家專責為失智症患者量身打造的「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落成,該中心也成為各界觀摩學習的典範。也開辦日間照顧中心,讓家屬有喘息時間,有安心休憩的港灣。基金會也疾呼,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失智症,獲政府重視列入老人健檢項目,帶動國際失智症協會推動各國失智症篩檢之風潮。拍攝紀錄片 成失智症教材基金會還拍了許多紀錄片,成為重要教材。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處長王寶英說,有紀錄片能讓更多人透過真實的生活場景,知道什麼是失智症。基金會也倡議失智照護的四大目標:「認識他、找到他、關懷他、照顧他」。感於失智症預防的重要,基金會還出版各式預防及延緩失智的教材、書籍,也研發具實證預防與延緩認知功能下降效益之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課程,免費於全台各地訓練課程帶領人,引進全台各社區,帶領民眾學習從生活中預防失智症。25年過去了,在照顧老人的工作中,鄧世雄體會到:「當你真心地去幫忙、關懷弱勢朋友,只要你做得好,別人就會幫你。」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小檔案成立:1998年成立迄今,是台灣出現第一個以「失智症」為名的非營利組織,積極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服務事項:●機構服務2001年開始提供住宿型服務,達到安養、復健、娛樂、品質生活等照顧需求。●社區服務屬於長照A單位服務,符合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的個案,可擬定照顧服務計畫,多元課程延緩失能、失智。●失智宣導2003年開始推動「全國失智症宣導計畫」,透過創意宣導教材製作,讓社會大眾認識失智症。
-
2024-09-23 焦點.長期照護
食譜/長者飲食少量多餐 下午茶補充營養!熟悉食材地瓜燒製作簡單
隨著老化,會影響身體健康的維護,尤其年長者是容易營養不良的高危險族群。不僅牙口退化、咀嚼功能受阻,還偶有吞嚥障礙發生,對老年人而言,「吃」變成說不出的無奈。但因身形漸進削瘦,造成免疫抵抗力下降,只要略有風吹草動,就可能會染病引起健康不適。因此,老年人的營養策略,宜採「少量多餐」的飲食介入設計。長者營養策略 宜採「少量多餐」「吃的量少但吃的完」設計原則,營養熱量才能被身體所利用吸收,而多餐的供給才能符合年長者的營養熱量需求。正常的三餐外,若提供年長者一個悠閒的下午茶,在愉悅的心情下享受美味點心,想必能讓長者食欲大開,補足所需營養熱量。地瓜是長者熟悉的食材,但在他們的記憶中,除了蒸地瓜,就是烤地瓜或蜜地瓜,推薦一道好吃易製作的下午茶點心─「地瓜燒」,不需用到太標準化的食譜,因為地瓜有甜度,只需略加些補助食材,就能錦上添花了。地瓜燒食譜食材:地瓜、奶油少許、鮮奶、蛋1粒、葡萄乾或蔓越莓、白芝麻或黑芝麻或碎杏仁作法:1.地瓜去皮,放入電鍋蒸熟,取出搗成泥。2.趁熱放入奶油,拌均勻。3.放入葡萄乾、鮮奶拌均。4.待溫度降低點時,加入全蛋拌勻。5.將拌勻的地瓜泥取一定量,塑成圓型或製成扁片型皆可。6.放入烤箱前撒上些許芝麻或碎杏仁。7.烤箱溫度上下火180℃烤20分。8.出箱,放冷,冷藏再食更佳。營養分析:地瓜燒有優質碳水、蛋白質及堅果類的補充,可以製作給家中長輩嘗嘗。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在宅急症照護政策上路 人力、設備、長照銜接3大挑戰
「當時雲林崙背放颱風假,有些地方,淹水淹到小腿,我們的居家護理師還是得冒著風雨前往……」今年七月,凱米颱風來襲,過去很少放颱風假的雲林,竟一連放三天颱風假。當時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剛上路不久,在淹水區有正在接受「在宅急症照護」服務的病患,而當地居家護理所護理師還是鼓起勇氣,前往病患家中探視。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於今年7月上路,在健保署所主辦的「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雲林好所宅診所醫師黃子華分享,進行在宅急症照護服務時,居家護理師人力的充足與否,與相關給付、合理報酬息息相關,遇到上述情況,誘因又不足,此時就會擔心護理師會不會很快就辭職。留住優質人才,必須有足夠誘因。在論壇中,不少與會專家指出,在宅急症照護執行的過程,常出現「人力」、「設備」與「健保系統與長照系統銜接」等三大挑戰,像上述與會者談到專業人力的留任,便引起許多迴響、討論。高雄祥全診所醫師張倡榮也認為,在周末、假日時段,進行在宅急症照護服務時,更需要專責醫師、護理師,才能確保服務不中斷,雖然現在運用科技,可以讓檢查、治療更有效率,但「護理人員到宅訪視、治療,還是不能少的環節」,必須要有足夠誘因,才能留住優質人才,確保服務品質穩定、符合所需。儀器、設備要齊全,更能提升服務品質。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則分析,「居家訪視」、「遠距醫療」與「遠距檢測」為在宅住院、居家照護的「鐵三角」,以奇美醫院為例,該院團隊過去進行居家醫療、居家檢測時,便花費許多心思「將醫院科技帶到病患家裡」,像率先引進可攜式X光機,或連續血糖監測儀、AI判讀、相關APP等科技的運用,都是為了打造「沒有圍牆的醫院」,讓長輩有機會透過居家訪視「幸福到終老」。對於在宅急症照護所需要的設備,根據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理事長曾勤媛的觀察,當居家護理所團隊進入病患家中,常需使用腹部超音波、CRP檢測(C反應蛋白檢測,CRP為重要急性發炎指標)等儀器,一旦經費不足,多數社區居家護理所就買不起設備,服務自然受限。她建議,若政府可針對居家護理添購設備、儀器上補助一些費用,相信對於服務品質、設備的提升,將帶來助益。健保、長照要銜接,服務才能更順暢。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收案的對象包括「居家醫療病人」與「照護機構住民」。在實際執行時,健保與長照系統的銜接,也受到許多關注與討論。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居家醫療、安寧、居家護理與長照體系是合作團隊,不過如果銜接不足,便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溝通、討論。黃子華以長照A級單位的團隊為例,他說,曾有年長病患感染肺炎,病患與家人不願去醫院,而外籍看護來不到三天,連拍痰都不會,必須靠居服員幫忙,一旦誘因不夠,團隊應變彈性就會大為減少。提供詳盡的宣導說明,政策執行更接地氣。在論壇現場,也有來自屏東的長照機構人員指出,當長照體系下的A級單位個管師、居服員聽到要推行在宅急症照護政策,不少平常工作量繁重的A級單位個管師、居服員擔心工作量超出負荷。他建議必須有更詳細的說明、宣導,也要有更細緻的銜接計畫。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司長祝健芳表示,在長照體系下,居家服務多以居家場域為主,若病患是居家住院,在給付申請項目上,必須釐清哪些是治療項目,哪些是身體、生活上的照護,期待未來長照3.0與醫療端的銜接可以更為緊密。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廣告
-
2024-09-05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基隆市】長輩多住山坡上 張賢政:「3箭」連結長照資源供在地安老
高齡人口超過21%,轄內土地有九成五是山坡地形,也就是說,對在雨都基隆生活的老人家們來說,爬山坡與爬樓梯成了日常。基隆市衛生局長張賢政表示,根據內政部偏鄉定義,基隆市沒有偏鄉,但實際上摩托車到不了的地方,百階樓梯就是偏鄉,先天因素更難以連結長照資源。面對基隆市的長照服務涵蓋率僅六成七,衛生局正在如火如荼的加緊腳步,推出各項高齡友善政策,成立長期照顧服務管理所、24小時LINE線上健康照護諮詢服務等,以提供基隆市的老人家們在地化的高齡照顧。設專責單位整合長照資源 基隆急起直追照顧長輩為了接住基隆市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基隆市急起直追布建高齡服務。張賢政表示,增加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個管人員、社區失智據點、長照交通接送車,也將再推出接送預約平台,讓民眾可以更有效利用長照交通接送車。而過去分屬於衛生局、社會處的長照業務,基隆市成立「長期照顧服務管理所」專責單位,以減少使用者與業者不便,並提高行政效率。第一箭:提高日照中心涵蓋率衛生局不僅在運動場館建置銀髮健身俱樂部,對於衛福部提出的「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政策,張賢政表示,已經新設1家日照中心,另核發五家籌設許可,預計會先到14家的目標,把涵蓋率提升至80%,可以活化空間,並平衡日照資源分佈。針對老人家常見的失智症、巴金森病,基隆市除了有21處社區長者健康促進站,提供專業運動指導外,亦會提供其所需服務如居家服務、輔具租賃,也與牙醫師公會及職能治療師公會合作,衛教長者口腔保健,避免清潔不佳、嗆食導致吸入性肺炎,亮眼成果曾獲衛福部口腔健康司肯定。第二箭:持續擴增在宅急症照護人力至於中央健保署推出的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張賢政說,基隆正在急起直追,目前已有四個醫療團隊小組申請加入,衛生局將持續邀請鄰近醫院投入支援。第三箭:24小時Line照護平台提供即時諮詢基隆市今年8月開通的Line長輩照護平台,延續自兒童節上路的Line親子照護平台,其由專業醫護提供24小時線上健康照護諮詢服務。親子照護平台截至7月底已有近4千位好友,滿意度達九成八;下半年將導入個管師,擴增業務至兒童發展評估與早療、系統性轉介回日常就醫診所、有提供出生日期幼兒疫苗接種通知等,讓基隆市照護更加個人化。然而,張賢政表示,長輩問題多元,老化與疾病互相交織成更嚴重的功能衰退,如多重慢性病、認知功能退化及肌無力等,長輩照顧平台挑戰大,因此目前先以急性健康照護為題諮詢為主,年底前再依據諮詢需求重點,連結長輩長照、預防保健等資源。降慢性病發生率 基隆3大方案助存健康老本肥胖是多種慢性病的開端,若要減少日後長照需求,民眾須提前為老後存本。張賢政指出,市府透過「提供全榖與未精製雜糧」、「運動科技推動健康體位」、「代謝症候群改善方案」等三大健康生活型態方案,協助市民從日常建立健康生活習慣,降低慢性病發生率。根據112年基隆市民飲食習慣調查顯示,僅15%每天至少攝取一次未精製的全榖雜糧類食物,因此基隆市針對店家有供應全榖雜糧、少油、少糖、少味精、可調整軟硬度等依個人需求調整的服務,特別標示出給民眾參考,方便民眾選擇健康菜色,且未來也可發展不同疾病患者對應的標示。除此之外也由社區營養中心與社區據點合作,升級據點共餐營養設計。運動的部分,基隆市因應地形及多雨的氣候,今年起推動讓不同年齡層都能參加的超慢跑,吸引許多民眾參與,其中監測體重的3個社區、1個職場,辦理為期三個月的每週一次課程,同儕效應搭配營養諮詢,平均一人減輕2公斤,未來將擴展到其他社區及職場。若民眾已罹患代謝症候群,應納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劃,但張賢政坦言,過去基隆執行成果不夠理想,在逐一拜訪各醫療院所,推動獎勵方案,先從代謝症候群照護做起,加上國健署簡化行政流程後,截至6月底,轄內115間西醫診所已新增至30間加入計畫,2,513人接受收案。篩檢、疫苗雙管齊下 打造友善照護城市此外,基隆市既有的「闔家歡篩檢」,開放年滿30歲的市民參與三高、代謝症候群、腎臟病與胸部X光篩檢、65歲長者功能評估,做早期預防保健,也將視今年爭取國健署推動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於基隆市的試辦成果,將此項目逐步納入其中。對於傳染病的預防,張賢政指出,落實中央的疫苗政策,提供新冠、肺炎鏈球菌、流感公費疫苗之外,也正積極爭取明年編列預算,補助經濟弱勢族群接種腸病毒、輪狀病毒疫苗。民眾也可藉由「基隆市健康地圖」,查詢成人預防保健院所、C肝口服新藥健保給付院所及血壓站服務地點,定期篩檢、量血壓,自主追蹤身體狀況。
-
2024-09-02 醫療.精神.身心
年長者誘發憂鬱症常見3原因!醫:存好「3三本錢」 不怕老了病來磨
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自殺深受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俗話說久病厭世,這是老年人心情的寫照,特別是長年的疾病已造成身體失能、影響日常生活,這樣的情形更會讓人想早點解脫。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表示,老年人自殺原因於生理及心理因素無法完全分開,而心理因素誘發自殺意念,確實與老年憂鬱密切相關。林明憲說,臨床發現,許多老年人對自己的憂鬱情緒並不自知,往往是家人發現長輩情緒低落、沒有活力,或是食欲不振,體重突然減輕,往往在6個月內體重減輕原體重的10%應多加注意,提醒經排除身體疾病外,如發現長者出現憂鬱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3原因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柔嘉表示,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三大原因,第一、生理識別:也就是說,當年輕時認識的朋友、老伴一一的離開人世,將引發老年人面臨死亡的焦慮,且又無人可以傾訴、訴說時,容易罹患憂鬱症。第二、久病不癒:即便不是現在常見的癌症,如退化性關節炎影響的不只是關節疼痛,更可能影響活動的自由度,尤其,許多老年人住在傳統公寓沒有電梯,無法走下樓梯外出,長期的孤獨造成情緒低落;另一方面,此時孩子已紛紛離家,平時只能用視訊、電話聯繫,但老人家多有重聽問題,聽不清楚孩子說話,心情會感到十分挫折,引發晚年憂鬱。第三、頓失重心:特別是退休人士,如果沒有自己的興趣,失去工作後,生活沒有重心,也容易引發憂鬱,因此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未來的老人,建議從年輕時就應培養興趣。若能從這三方面著手防治,應可降低老年人罹患憂鬱症及自殺風險。黃柔嘉在北市聯醫總院擔任諮商心理師6年來發現,如果老年人多增加外出的機會,可以大幅降低誘發憂鬱的機會。如有些長者心胸開放多參加共餐、社區老人課程,並建議家人可以多陪伴長者,不要讓長者感到孤單,子女可以多陪伴長輩外出,甚至邀請長輩一起採買蔬果等,讓長輩腦部多接受外界的刺激,以降低心情憂鬱及負面思考。因憂鬱需要就醫時 不要馬上掛精神科或身心科「當家中長輩因憂鬱需要就醫時,千萬不要馬上就到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黃柔嘉說,此時應到家醫科、整合醫學科,避免長輩忌諱而不願就醫,反而讓病情持續惡化,而衛福部近年來推動長照,可以安排到宅心理諮商的服務,讓長者說出內心的話,有助降低憂鬱情緒。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年輕時可能忙於工作、家庭,許多年長者剛退休時都很開心,終於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但過一段時間,突然發現生活頓失重心,心情直接受到衝擊;門診中許多退休族群談到,退休後發現時間好多,卻不知如何安排,只能一整天坐在家裡看電視,與自己當初的想法落差很大,內心感到莫名的恐慌,孤獨感更加強烈。李俊宏呼籲,當步入55至65歲間,就應開始準備及安排人生下半場的退休生活,包括退休的前後,自己在工作、生活的心情轉換,以及往後的日子怎麼去照顧自己,並維繫一個良好的社會生活,如主動參加長青學苑、銀髮社團等,而不要等到真正退休後卻無所適從。黃柔嘉說,近年來除關注老年憂鬱、自殺議題外,也開始注意家庭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尤其現在許多家庭是老老照顧,呼籲照顧者可以為自己保留一個休息、喘息的時間,降低長期照顧所造成的心理負擔,避免成為下一個憂鬱、自殺的高風險族群。約四分之一老年人有憂鬱症狀 部份症狀與失智症類似國人隨著年齡增長,自殺率愈高。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吳其炘表示,衛福部近年統計,老年人自殺率已微微下降,但仍高於其他年齡層,且自殺人數持續上升,每年老年人自殺死亡約達900至1000多人,特別是國內人口老化快速,大家都還在適應老化的過程,社會、家庭仍缺乏相對的支持及準備。依衛福部最新統計,112年65歲以上老年人自殺高達1130人,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老年人原本就是自殺高風險族群,主因是受到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尤其是久病或失能患者,當明顯感受到身體老了,心情產生孤立、憂鬱,此時若又缺乏社會、家庭、親友等支持,無法獲得關心、照顧;此外,當老伴過世,依賴的人不在了,整個人也會陷入憂鬱,自殺風險相對提高。老年人的憂鬱議題值得重視,李俊宏說,依國外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約四分之一都有憂鬱症狀,如思考、精神出現遲滯的情形,也就是少話、生活沒有動力、提不起勁、不想動,或是食欲減退等,其中也包含憂鬱症,這比例相當的高,原因是身體老化後,大腦也逐漸退化,造成腦神經荷爾蒙的失去平衡,影響大腦調節、認知功能等,增加罹患憂鬱的機會。李俊宏說,部分憂鬱症狀與失智症十分類似,當家人發現家中長輩有疑似憂鬱症狀,仍建議就醫檢查,釐清是否為失智症;老年人可能同時也飽受失眠、孤獨所苦,而造成酒精成癮、安眠藥物成癮等問題,且鰥寡孤獨是老年人常遇到的問題,隨著年齡愈來愈大,在情感及生活上,對於另一半的依賴也愈來愈重,一旦老伴過世,整個人就會陷入憂鬱,無形中增加了自殺風險。存好「三本錢」 不怕老了病來磨「俗話說,老了最怕病來磨。」李俊宏說,高齡醫學常提到一位老年人要存三大本錢,第一、要存好「老本」,讓自己老時經濟無憂,特別是如果老年人需要租屋,其實在台灣並不友善,許多房東不願意租給老年人,申請社會住宅又十分耗時,年輕時就應開始存好老本;第二、要存好「身本」,讓身體保持健康;第三、要存好「腦本」,隨時注意腦健康。國衛院最新研究指出,高血壓會影響老年人自殺?吳其炘指出,許多老人家十分擔心高血壓,進而影響情緒、生活品質,造成情緒低落、焦慮等問題,且高血壓控制不佳,更可能引發腦中風,在在增加自殺風險。至於消化性潰瘍增加老人家自殺風險。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說,已開發國家的老年人常見疾病,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癌症、肺部疾病等,消化性潰瘍並非主要疾病,但因老人家患有腦部、心臟疾病時,必須需要服用阿斯匹林等抗朽血栓的藥物,但此類藥物容易造成消化性潰瘍,因此,臨床上許多醫師會開立藥物防止消化性潰瘍,而開立藥物就必須打入消化性潰瘍的診斷碼,藥物才能獲得健保給付。邱瀚模表示,消化性潰瘍目前治療效果都不錯,且一個人選擇自殺常是多元因素所致,如神經退化性疾病、憂鬱、失眠等都可能是選擇輕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須了解其背後的原因,消化性潰瘍應不是長者自殺主因。★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06 活動.精彩回顧
113年老人保護觀摩研討會 攜手護老共創零暴力目標
高齡人口的快速擴增,近年老人保護通報案件數亦逐漸增加。老人保護案件類型多元,除肢體暴力、精神暴力外,尚有照顧疏忽、遺棄及機構虐待等樣態。另老人隨著年歲增加所涉健康及失能、子職及人倫的社會規範與依存關係、子女扶養或照顧責任等議題,常交織糾葛,如又牽涉精神疾患或物質濫用,更是增加社工介入及處遇的挑戰及難度。因應日漸增加的老人保護通報案件及複雜度,為符實務需求,增進老人保護工作之服務成效,透過本次由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主辦,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以下簡稱老盟)承辦之「老人保護社工人員專業職能訓練計畫」,於8/5假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辦理「113年度老人保護觀摩研討會」,現場與會者來自全國22縣市近200位社政、衛政、警政、司法等跨域老人保護工作者,齊聚一堂共同交流分享。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表示,老人保護議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她強調:「有關注比沒人關注好」,因為關注將引導更多資源投入這一重要領域。近年來,老人保護議題與其他議題密切相關, 張司長期盼,透過與網絡資源的合作,能夠在老人保護前端做到預防以及有效媒合與轉介。老盟張淑卿秘書長表示「老人保護是值得被關注的高齡重要議題之一」,她感謝政府傾聽民間聲音,從出版老人保護工作手冊、委託學者研發老人疏忽辨識工具,到提供老人保護社工的精進教育訓練,再到今日的研討會,張秘書長強調,這絕對不是工作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今日研討會帶來三個主題論壇,從社政、衛政、司法、警政等不同專業視角來看台灣社會目前面臨的老人保護議題。主題一「以家庭為中心聆聽照顧者的求助訊號」,探討在服務老人保護案件過程中,如何轉換服務視角看見照顧者的角色與需求並納入處遇計畫中,與談人不約而同提到善用跨網絡合作資源並進行有效連結,目標是希望能夠與家庭產生連結,專業工作者得以理解家庭內發生的事情,及時發現並阻斷危機。強調老人保護流程需要更多的建置,網絡的工作絕不會是單一社工的責任。主題二「個案意願與公權力介入之衡平與討論」,探討專業人員面對老人安置議題、涉及精神疾病強制送醫等與個案意願亦產生拉扯的情境,討論公權力如何介入、介入適當時機、以及介入方式與技巧等。主題三「世代正義合法框架下的平衡:老人保護安置費用代墊追償的困境」,則是探討國家財務與子女扶養義務的平衡,以及追償過程社工的角色定位。本次活動特別邀請了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內政部警政署、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及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等相關部會進行綜合座談。張淑卿秘書長在總結時提到,老人保護的定義至關重要,這將決定有多少網絡需要參與,以及跨網絡各角色的功能和定位。更重要的是,為了促進網絡合作與彼此理解,專業人員的培育和儲備能力也需要被高度重視。未來期望各方共同努力,攜手推進老人保護議題。
-
2024-07-14 退休力.社會連結
永不放棄的照顧者!71歲古金順顧妻6年也失智,找社工交接:男性可能不夠細心,放下面子找資源協助
七十一歲的古金順,六年多來一路照顧失智的太太,是一位「永不放棄的照顧者」。他觀察,男性照顧者雖然相較女性照顧者是少數,也可能不夠細心,強項卻是善於尋找長照等相關資源協助。六年前,某天古金順和太太去百貨公司,太太去上洗手間,卻找不到回來的路;他和太太、兒子到台中旅行,晚上住飯店,太太突然開門說要去廁所,但方向根本不對。古金順覺得太太不太對勁,就醫診斷為失智症。古金順帶著太太參與失智課程及活動,但課程兩小時,交通來回也要兩小時,舟車勞頓又費時費力,瀕臨累倒邊緣。就在他不知該怎麼辦時,參加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舉辦的活動,進一步了解長照資源,決定善加利用,他前後換了兩家居家照顧服務公司、三名個管師,視太太狀況做出最好的調整。兩年前的母親節,太太突然行動不靈活,無法站立,原來罹患了巴金森氏症,便開始使用每天八小時「家庭托顧」,搭配交通接送,以及餵食、擦澡、換尿布等居家服務。古金順說,女性天性會照顧人,男性不會又愛面子,「只好」努力找資源。他上網看影片,吸收別人照顧經驗、選擇合適的方式套用到太太身上。沒想到,這一、兩年來,古金順常忘記曾講過的話,不斷重複同一件事情,有時迷路、失去方向感,有時感覺大腦突然沒電了,想不起來要做的事情。就醫檢查發現是長期照顧太太的壓力、引發憂鬱症、躁鬱症,甚至已經輕度失智。他主動聯繫家總的社工,展開「安心交接計畫」,萬一自己倒下,太太還是可以獲得照顧,也減輕兒子壓力。「社會有很多資源,照顧者勇於求助,對自己好,也對家人好。」古金順給同為照顧者的男性一些心得,放下面子,不要害羞,帶家人走出來,參加活動,多接觸外界,同時尋找長照資源,接受協助,自助人助。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6 退休力.社會連結
改善「成為照顧者就是一種犧牲」情況!男性照顧者新型態,自信暖男懂得善用長照資源
長泰老學堂執行長林金立在第一線服務中,對於男性照顧者的增加非常有感,這五、六年來,詢問或是申請照顧資源而留下聯繫資料的,有愈來愈多是男性照顧者。他認為,男性照顧者增加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可能是,這些男性比傳統的照顧者更有自信,也更願意承認「我是男性照顧者」。男性照顧者新型態,自信暖男懂得善用長照資源過去鄉村也有男性照顧者,他們多半是沒有遠走他鄉發展的兒子,擔負照顧老父母的責任,鄰里間常會形容,「這孩子較憨慢(無才能),但是跟老爸老媽比較親,緣分比較深。」但這幾年,林金立遇到的新進男性照顧者,樣貌和傳統的有些不同。他們年約五、六十歲,學歷與知識水平不低,對資訊的接收程度也很高,會第一時間知道政府在長照推出的新福利與措施,社交能力也不錯。他們很大比率認為,照顧父母是孝道、是自己的責任,太太不願意照顧,他也不可能要已婚的姊妹回家照顧,就很自然接下照顧責任。林金立有不少男性朋友,採都會、家鄉二地居的模式,運用長照資源照顧父母,平日在南部照顧,假日回到北部家裡與妻小相聚。這些男性都很會善用長照資源,讓照顧更省力。新款男性照顧者也比傳統照顧者更願意轉化照顧知識,告訴別人可以怎麼做,以發揮正向影響力。林金立舉例社區內的江先生為例。江先生是水電師傅,前幾年幾乎停掉工作照顧中風的媽媽,媽媽離世那年,江太太車禍導致無法自主行動,他接著擔起照顧太太的任務。後來太太好了,他卻不好了,他發現自己晚上失眠睡不著,出現身心狀況,情況愈來愈糟,只好去看醫生,經過一段時間服藥治療後痊癒。後來江先生成為親友間的「照顧達人」,常分享自身經驗告訴別人怎麼做,熱心引薦長照資源給親友。每個家庭的照顧故事裡都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心酸,男性又格外會「隱惡揚善」,獨自面對照顧裡的孤單與困境,林金立提醒,即便是看起來自信、游刃有餘的男性照顧者,需要時也要記得求助。照顧公共化…國家資源挹注 推動長照安排假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指出,要改善「成為照顧者就是一種犧牲」的情況,最根本的方式是,照顧責任的公共化,透過政策,讓國家的角色進來,減輕照顧者負擔,而且這種國家資源的介入絕對不只是發錢,而是更多長照資源的布建。在整體環境上,如果住宅、交通的無障礙設施可以做得更好,讓老人家能夠生活自理、可以安全的出門移動,即便有點動作緩慢或是行動不便也能出門採買、看展、旅行,不擔心跌倒,不需要完全依賴照顧者,社會就不太需要這麼多照顧者。這幾年,婦女新知、家總及多個民間團體共同推動「長期照顧安排假」的修法,覃玉蓉說明,職場上的中年勞工多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得擔負兒女及父母的照顧責任,在缺工的趨勢下,若要支持勞工能承擔長期照顧責任,又保有工作,就要有不同的思維,把勞工也同時視為照顧者,透過「長期照顧安排假」的制度設計,當家中長輩需要照顧時不需要離職,可以有時間盤點照顧資源、安排照顧計畫。民間團體提出的版本是,前三十天連續且完整的有薪假,讓照顧者集中心力做好照顧安排,以及後續一百五十天無薪的彈性運用假。延伸閱讀/為什麼別人不用照顧?60歲艾先生照顧失智母多年,大哥身障、二哥在美國,身為老么卻只能自己顧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30 焦點.元氣新聞
整理包/病人急症在宅照護、通訊診察治療,適用對象有哪些?2新制7月上路一次看懂
衛福部醫事司為提升就醫可近性,7月1日正式新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什麼是通訊診療?適用患者有哪些?讓讀者一次看懂。整理包/通訊診察治療通訊診察治療是什麼?以往醫師診療、開藥,必須實際看到病人才可以執行,衛福部醫事司於107年通過「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納入山地、離島、偏僻地區民眾,及長照機構病人、急性住院病人出院返家後的追蹤照護及在宅醫療等特殊情形,透過遠距通訊設備,即可獲得醫院醫師的診療及開藥。通訊診察治療提升醫療服務的連續性及近便性,確保醫病安全、通訊安全兼具醫療品質、分級醫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眾就醫多有所限制,衛福部放寬「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如擴大特殊情形病人適用範圍、放寬開立處方箋、增加得通訊診察項目等,並加強資安規範;疫情過後,衛福部宣布修正辦法,並在今年7月1日上路。哪些醫療項目可以進行通訊診察治療?衛福部表示,除了原先的急性後期照顧等5類對象,新法還新增5類特殊對象,包含「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案病人」、「疾病末期照護」、「矯正機關收容照護」、「行動不便照護」、及「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總共有10類對象,預估受惠人數達247萬人。1. 急性後期照顧2. 長期照顧服務3. 國際醫療照護4. 疾病末期照護5. 行動不便照護6. 矯正機關收容照護7. 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8. 居家醫療照護9. 家庭醫師收治照護10.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案病人衛福部表示,新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改了可線上看診的情形,包含前七類「實施計畫經衛生局審查通過」與後三類「符合健保包裹式給付計畫」情形。通訊診察治療提供哪些醫療服務?1. 診察2. 詢問病情3. 開給方劑4. 衛生教育5. 開立處置醫囑6. 原有處方之調整或指導7. 會診8. 提供醫療諮詢9. 精神科心理治療10.開立檢查、檢驗單如何進行通訊診察治療?衛福部表示,民眾如欲通訊診察,應於看診前先詢問醫師,自己是否符合資格。看診時使用實體或虛擬健保卡,看診後如需服藥,醫師開立電子處方箋,患者持電子處方箋到社區藥局領藥、繳費;如行動不便者由醫師或藥師到宅醫療及送藥。線上看診的開藥規定,三大情形開放醫師給藥:1. 初診開藥:國際醫療、矯正機關收容照護,或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無法線下就醫者2. 複診開藥:所有特殊情況皆適用3. 開立管制藥品:屬於慢性病照護之精神病照護、疾病末期照護線上看病安全嗎?資安有保護嗎?衛福部表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資訊系統涉及病歷資料的傳輸、交換、儲存或開立處方、檢查。因此,檢驗單者須遵守四大資安規範:1. 具備個人身份驗證機制2. 具備資料傳輸加密機制3. 符合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4. 委託建置及管理資料的廠商,應具備資訊安全標準驗證通訊診察治療優點、罰則衛福部指出,如像糖尿病患,醫師就可以利用通訊診察方法,這樣可以降低病人來返醫療機構產生的舟車勞頓。但若沒有通過審查,就進行通訊診察治療,依「醫師法」處處2萬到10萬元罰鍰,並不會處罰患者。整理包/在宅急症照護整理包失能或疾病特性而造成病人外出就醫不便,衛福部健保署為提升就醫可近性,7月1日正式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什麼是在宅急症照護?適用患者有哪些?可以為患者省下多少錢?讓讀者一次看懂。在宅急症照護是什麼?1. 健保署105年起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透過醫院、診所等單位轉介,改善不同類型居家醫療照護片段式的服務模式,提供緊急諮詢訪視、山地離島地區遠距會診,以整合性全人照護,包括居家護理、呼吸器依賴居家照護、安寧居家療護。2. 110年,輔導建置在宅長期支援診所(急重症)試辦計畫,推動在宅長照及在宅住院。3. 111年,將遠距科技智慧照護應用急重症暨安寧病患在宅住院創新模式計畫,個案合作診所可藉由遠距生理監測,即時及延續性監測病況,並藉由iCue智慧離床感測器,即時並持續監測病人呼吸和離床情況。4. 113年7月1日起,健保署正式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實施多年的「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其中未包括在宅急重症照顧,且照護機構住民的醫療需求未被滿足,為讓此類急重症病人,也能獲得良好照顧,減少不必要的住院,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哪些族群、哪些症狀可以選擇在宅急症照護?「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是提供病人住院的替代服務,減少急診及住院情形,也減少照護機構住民因急症往返醫院,以強化各層級醫療院所進行垂直轉銜合作,健保署預估,受惠人數逾5000人。收案三大對象:1. 居家醫療急症患者個案2. 照護機構住民(如長照機構住民)3. 急診感染症輕症的行動不便民眾收案對象三大適應症:1. 肺炎2. 尿路感染3. 軟組織感染在宅急症照護時,醫護人員提供哪些醫療服務?「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醫療服務:1. 醫師、護理師及其他醫事人員訪視、訪談2. 視訊診療輔助3. 藥品處方調劑4. 協助連結長照資源5. 個案健康管理6. 遠端監測,如經遠距生理監測,以即時及延續性監測病況,並藉由iCue智慧離床感測器,即時並持續監測病人呼吸和離床情況如何申請在宅急症照護?參與對象須以參加醫院相關居整計畫、居家照護及安寧居家療護,或是照護機構須參與「減少照護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一般民眾:撥打1966(衛福部長照專線),以評估個案狀況,協調至鄰近醫院的居整等相關計畫,再由醫院評估收案,或至鄰近醫院詢問。照護機構住民:詢問入住的照護機構人員,在宅急症照護相關服務。參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民眾可以省下多少錢?若是以肺炎患者療程為9天計算,以往採用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身份參與,以111年平均每人住院費用為7萬7204元,而民眾部分負擔以10%計算為7720元,當參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後,平均每人住院費用為6萬4197元,而民眾部分負擔為2470元,共可以省下5250元。尿路感染患者於部分負擔,可以省下3024元;軟組織感染患者可以省下2605元。在宅急症照護優點、挑戰?優點:鼓勵醫事服務機構連結社區照護網絡,提供住院替代服務,降低病人住院日數 或減少不必要的住院。此為尊重病人在家接受治療的意願、減少病人及家屬往返醫院與照顧負擔、降低住院期間交叉感染的風險。挑戰:在宅照顧須考量民眾與家屬就醫觀念,有些家屬反應,寧可待在醫院急診走廊,也比在家中治療安心,家屬就醫觀念仍須改變。
-
2024-06-28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陪失智母唱歌聊天 曹汶龍用正向的心接受母親返老還童過程
神經內科權威曹汶龍從台北三總退休後,先後移居花蓮、嘉義,母親范玉蘭一路跟著他生活。然而,母親85歲時被診斷失智,他深諳陪伴失智患者要懂得互動,陪媽媽唱歌、聊天是他的日常,3年前母親平靜地在他懷裡斷氣。母子互動過程留下許多珍貴檔案,也成為他分享失智照顧的素材,感染力、說服力十足,印證「親情陪伴是最佳良藥」。「紅紅的太陽下山啦,伊呀嘿呀嘿…」曹汶龍常陪媽媽唱童謠或老歌,媽媽住院時,他在床邊說著大野狼故事,母子間也常有一些輕鬆的對話,他問母親「我是誰?」母親回「那你是誰啊?」母子常說說笑笑,曹汶龍用正向的心,接受母親返老還童的過程。陪伴要訣 順其心避爭執曹汶龍回顧,母親在失智症初期記憶力減退,會把錢包在衛生紙裡,也懷疑別人取走她的錢,他於是為母親準備一個專屬五斗櫃,給一把鑰匙,讓母親心愛的物品、現金不再亂放,想查看就隨時拉開抽屜。「陪伴失智者就是適度順著病人的心,避免爭執,也給對方安定感,照顧者可用豁達的心與失智和平共處,把心態降到和失智者同樣程度,就能發現雙方笑容都變多了。」曹汶龍是主要照顧者,曾看過有失智症長輩在3個兒子家輪流住,每個孩子家各住1個月,老人家有被丟來丟去的感覺,讓人見了有些不忍。他說,長輩要的其實不多,「看到我們笑他就笑,看到我們憂愁他也跟著憂愁」,正能量會影響家中氣氛。用同理心 對待診間病患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疾病,曹汶龍說,在歐美國家,失智不是家庭問題,很多長輩很自然地被送到機構,但台灣長輩習慣在家中安老,兒孫照顧責任加重,失智照顧消磨最大的是心力,他用同理心對待走進診間的長輩和家屬,看診時常起身關懷、親和力十足,也常在診間用手機播出長輩熟悉的歌曲,鼓舞家屬的心,解開照顧者內心深處的結。曹汶龍在嘉義民雄打造2層樓日式建築,1樓是母親和看護的大空間,從1樓上2樓沒有樓梯,只有斜坡道,可在室內牽著母親走坡道運動,若天氣好就請看護推母親到戶外曬太陽。他固定陪母親吃早餐、晚餐,午餐時段會給看護工餐費,建議她推母親到附近超商吃便當,增加人際互動機會。77歲的曹汶龍,病友暱稱「曹爸」,2011年接近屆齡退休時,從花蓮慈濟醫院到大林慈濟醫院接任神經科主任,發現雲嘉地區老年人口比率高,失智患者及家屬資源不足。他便為失智症病友及家屬成立病友會、家屬支持團體,攜手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社工、志工提供多元服務,讓家屬能交流照護經驗、相互扶持,在照顧路上不孤單。醫師下鄉 成立關懷據點2012年大林慈濟醫院成立失智症中心,曹汶龍出任主任,將失智照護理念帶入社區,為讓失智照護模式與理念在各地遍地開花,近年陸續在嘉義、台南、雲林、彰化、台北等地成立14個記憶保養班(失智關懷據點),醫師下鄉的外送服務,民眾更願意把長輩帶出家門,認識、友善失智症風氣愈來愈盛。母親罹患失智症,讓曹汶龍在行醫路上更能發揮同理心,即使已屆遲暮之年,他仍充滿再前進動力,並將他與母親生前互動影片放上社群,分享照顧心得,故事被拍成大愛電視台戲劇「你好,我是誰」,療癒許多失智家庭的心。在曹汶龍悉心照料下,父母都很長壽,父親曹劍輝在85歲時得肺炎,一度病危,經搶救後回穩,在他細心照顧下又活了10年,之後經歷急性腎衰竭昏迷考驗,又搶救回來,再活6年才往生。曹汶龍說,父親的不健康餘命長達16年,在85歲前,仍可獨立自主生活。能做利他的事 活出價值曹汶龍分析,台灣人健康餘命與平均餘命差距近8年,仰賴家人或照顧者照料8年,代表陷入長期失能狀態。陪伴父母從健康到衰老,曹汶龍有許多感觸,「活多久不重要,能做利他的事,活得才有意義、才有價值。」曹汶龍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年齡:77歲●照顧對象:母親●罹患疾病:失智症●發病時間:2014年、85歲罹患失智症,3年前92歲辭世●症狀:初期出現記憶力減退、把錢用衛生紙包起來,懷疑錢被別人偷走等●治療:家屬悉心陪伴、看護工照料、失智症藥物●陪病心得:長期照顧是難以承受之重,透過服務外送到社區,在全台各地催生「記憶保養班」,給家屬更多能量去轉移壓力,也讓失智長輩能活得喜悅、有尊嚴。
-
2024-06-27 醫療.感染科
2024流感新冠疫苗懶人包/流感可能與新冠共同流行!10月雙疫苗開打時程及對象整理
疾管署指出,4月底才結束的流感稱公費藥劑延長使用,因為流感進入流行期再次重啟。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即日起至7月31日再次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措施,只要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皆可使用。此外,10月1日起將開放11類公費對象接種流感、新冠疫苗施打,《元氣網》以下整理10月的雙疫苗開打時程及細節。流感疫苗+新冠疫苗開打時程第1階段流感疫苗+新冠疫苗開打時間:2024/10/01起11類公費對象:.醫事及衛生防疫人員.65歲以上.55歲以上原住民.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第2階段開打時間:2024/11/01起施打對象:流感疫苗: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新冠疫苗:滿6個月以上民眾是流感還是新冠?由於本年流感可能與新冠共同流行,若有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類流感症狀,應用新冠家用快篩輔助檢測。若有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盡速就醫,並由醫師依主訴與臨床判斷,評估是否符合公費藥劑用藥條件,倘經醫師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流感配置藥劑,包括克流感、易剋冒、速剋流及瑞樂沙。》公費流感藥劑配置查詢新冠的部份,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國內主流株為JN.1、KP.2、KP.3。目前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方法仍能有效偵測病毒,已核准抗病毒藥物亦持續有效。美國CDC評估接種XBB疫苗於青壯年與高齡者,皆具有效疫苗保護力,建議高風險者補接種疫苗,以得到更佳的保護力。》新冠/肺鏈疫苗專區查詢【參考資料】.疾管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6-13 養生.人生智慧
3子女忙工作不顧失智母,父怒捐遺產不讓繼承!網友竟提:「xx」是父母留給子女最大的情勒
台灣在2025年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這樣的現象導致有越來越多的年長者需要被照顧,「長照需求」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照顧者所承擔的照護壓力、醫療及生活花費,甚至壓垮不少家庭。若家中有年邁的爸媽生病需要人長期照顧,子女又忙於工作無法分身乏術,怎麼辦?就有一對老夫妻盼不到子女的孝順,妻因有失智需子女照顧,但三子女卻忙工作不願協助照顧、年節不回家,導致老先生獨自伴妻到人生盡頭後,心灰意冷之下,他將賣地獲得上億的現金全數捐出。面對這樣的情況,如果是你會如何抉擇?若子女不盡孝會讓他繼承遺產嗎?延伸閱讀:盼不到子女回家幫忙!他伴失智妻到人生盡頭捐出上億家產小孩不照顧自己,會讓他繼承遺產嗎?對此,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眾意見,引發廣大網友們留言回覆自身看法。部分網友支持把遺產全捐。「支持!兒女不孝,就別留半毛給他們,對自己好點,百年老就把財產全捐,如兒女在回求也不要暖心,在生不孝等著繼承財產,叫他們要錢自己賺」、「當然捐出!因兒子沒盡孝道。但別亂捐,有時捐出去該得的沒得到進有些人口袋」、「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與選擇,也沒有孝順到父母,那父母親把他們養大已經很偉大了,錢就無需給孩子,捐出來拯救需要幫助的人還有福報,兒孫自有兒孫福」、「支持全捐!不要讓他分到一分錢,對這類的子女或兄弟姐妹皆如此」、「誰照顧我就給誰,沒人要照顧就捐獻出去,造福人群」。多數網友建議要替自己人生做打算。「沒必要期望別人要來承擔(孝順)自己的最後一段路!子女自己活得很好也是一種孝順。錢自己的想怎麼用就怎麼去安排,個人自由!」、「不要期待小孩回家照顧你,父母有錢請人照顧才是上策,小孩回家照顧你等於害了他未來人生,有空回家看看,就已很孝順了,錢自已賺就自已花掉或捐給需要的人也是褔報」、「去住高級老人院」、「有上億家產為何不去機構?把兩老過的尊嚴一點,又有人照顧」、「這一代的老人應該要想清楚,上億去最高等最好的機構應該夠了,尤其是失智症,更需要專業人員,不然兒女被搞瘋了垮了,要你那上億資產做啥?」、「時代不同!年輕人的觀念都跟老一輩不同了,凡事靠自己,生前要做好規劃」、「養兒防老越來越少,不知感恩的兒女越來越多!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守住自己的房子,老伴和財物。不要對兒女抱太大的希望,古人說的好:久病床前無孝子。」、「既然有錢住好的安養院,自己安排好」。也有網友有其他不同的看法。「財產是父母留給子女最大的情緒勒索」、「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要過,不要用孝綁住子女的未來,人都會老、死,怎樣健康快樂有尊嚴走人生最後一段時光才是重點,整天巴著兒女而不積極面對自己當下的生活,只想做個下流老人!」、「換個角度思考!孩子都大了也有自己的事業去忙錄也沒錯。生老病死每個人都會經歷,人生本來就來去的時候都一個人。看開一點,畢竟我們的責任已了,能不能陪伴或照顧也就無所謂,並不是孩子們無情,身為老一輩的人別誤會,而是一代有一代遇到的問題要處理,您就適懷吧!」、「都有上億家產,為何還要講得好像孤苦老人一樣?」、「那要看父母親以前從孩子小到大是怎麼對待小孩子的再說吧?否則為什麼三個小孩子都不願意照顧爸媽」。如何為老後生活做規劃?隨著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提前規劃老後生活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5點建議,助您替未來做充分準備:1. 財務規劃建議提早開始積累退休基金,確保老後生活的經濟來源穩定。考慮多元化投資,分散風險,例如股票、不動產等。此外,購買適當的保險,如健康險和長期照護險,以應對潛在的醫療費用和照護需求。2.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充足睡眠。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和治療潛在疾病。學會管理壓力,保持心理健康。這些措施不僅能提高生活質量,還能減少未來的醫療支出。3.社交與心理支持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社交網絡,參加社區活動或志願者工作,保持與家人和朋友的聯繫。這不僅能豐富生活,也能在需要時獲得情感支持、保持心態年輕。4.居住安排根據自身和伴侶的健康狀況和需求,提前考慮居住安排。選擇適合的居住環境,例如無障礙設計的房屋或適合老年人居住的社區。如果有需要,考慮進入專業的養老機構,確保獲得專業的醫療照護和支持。5.法律與遺產規劃提前進行法律規劃,制定遺囑和信託,明確財產分配和照護安排。這不僅能確保自己的意願得到尊重,也能避免子女之間的糾紛。諮詢專業律師,了解相關法律條款,確保規劃合乎法律要求。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提早準備老後生活是每個人都應重視的課題。透過財務規劃、健康管理、社交支持、居住安排和法律規劃,老後除了不會過度依賴子女的照顧,也可以讓您更從容地迎接未來,確保老後生活的品質和尊嚴。延伸閱讀:.「跟家人吃飯,哪怕一輩子一次也好」73歲癌末老人感謝照服員如女兒般照護.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 面對情勒6方法解套.堅持留在家裡照顧,就是對她的愛嗎?母親一句話讓張曼娟恍然大悟.「80歲父堅持不讓請看護」孝子扛照顧過勞死!該不該請看護6要點一次看懂
-
2024-06-05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尪連作夢都要保護家人 照顧者用愛翻轉家人關係
獨立又堅強的蘇筱晴(化名),有個溫和體貼、深愛她的丈夫。有一天,丈夫循例開車送她去上班,開著開著突然問她「現在要直走,還是要右轉?」回家的路已經熟悉到像呼吸,怎麼會突然失去方向感⋯⋯往後,丈夫失智變成另一個人;蘇筱晴成為丈夫的主要照顧者,歷經種種艱辛,也讓她變成另一個人。有一天,蘇筱晴坐在家中開放式廚房,她的先生在她旁邊走過來走過去,「妳是誰?妳怎麼會在我們家?」這句突然的話,打碎了蘇筱晴全家生活。「哇!那一天他就站在我旁邊,我抱著他一直哭、一直哭、一直哭。啊!他竟然不認識我了⋯⋯」淚流滿面連作夢都要保護家人罹病前,先生不管任何時候都要開車接妻子回家,蘇筱晴工作到三更半夜,他就來通電話,「妳好了嗎,我可以去接妳了嗎?」蘇筱晴跟他說,「你不用來,我自己坐計程車回去。」但他總是說沒關係。當他走進辦公室時,臉上寫滿幸福,還不忘親切問候「大家好,你們都辛苦了。」蘇筱晴溫柔地說,「只要我跟他在一起,他就很滿足。」我向來很獨立,禮拜六下午他帶孩子出去,我就在辦公室工作。那段時間我在家庭裡常常是缺席的。如果照片裡是他們,我就是那個拿照相機的人,我就是一直在做事。」「現在的他會對妻子說,妳為什麼讓我等那麼久,我說你們可以先走,然後他真的帶孩子先走了,以前不會啊,不管怎麼樣,他就是會等下去。」蘇筱晴停頓了一下說,「他生病以後,變了一個人,他不舒服,有刺痛感,到某個時間,整個人好像有好多隻螞蟻在身上爬。」「他會不時去看他的愛車,從我們家三樓窗口往下看。大概有幾年時間,他很可憐,幾乎每天晚上一直不停的做惡夢,沒辦法好好睡覺,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他失魂落魄到不知道是靠什麼活著的。」蘇筱晴說,他的夢境裡都是別人在追他,逼迫他。醒了問他「剛剛怎麼了?」他說,有人要衝進我們家;剛才我們在海邊玩,有人要打我們小孩。蘇筱晴形容先生睡覺時會在床上大喊,甚至握拳亂揮,往往伸手一揮就揮到她。「我發現一個共同特徵,每個夢境裡,都是有壞人想要怎麼樣⋯⋯攻擊,而他想保護他的家和孩子,是一個防衛模式⋯ ⋯」說到先生連作夢都要保護家人,堅強的蘇筱晴再也忍不住泣不成聲,「我覺得就是我們要更多去理解他,他一定有感覺到自己能力不夠, 所以白天一直在想怎麼辦,如何保護他的家人,到了晚上,他作的夢都是這樣⋯⋯」她哽咽著說。🎙️關心失智症非聽不可【Podcast】EP8.該怎麼好好說再見?面對生命的失去與安排失智家人的身後事他已經有他自己的世界坐在餐桌前,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他會突然說出一句不完整的話,有時候我們會問,「那後來呢?」其實也知道這句話是多問的,因為對他而言,對話是沒有「後來」的。「他是在跟自己想像中的場景對話,但是場景是什麼,我不知道。」他已經活在他自己的世界裡了。如何照顧失智症家人?有了婆婆失智症的經驗,加上對失智症知識的涉獵,蘇筱晴說,「抓住一個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照顧他的情緒,絕對不能把他激怒,而是要順著他。當你順著他的時候,他所有的力氣不會去對抗,意思是,他要打仗,你不要激動地把他送到戰場上,反而要把他從戰場上帶下來,就好像你們是坐在公園裡,坐在下午茶地方,當然,不是真正去公園或下午茶,而是給他那樣的氛圍和感受,讓他有那樣的心境,所以他「例如他今天說他不想去,我勸不了,我就不會再費力要他去。」蘇筱晴舉例,「有一次幫他安排在醫院做檢查,我拜託一個朋友開車載他,可是我忘了事前告訴他,結果他在車上生氣了,後來沒有去成,我打電話跟醫院取消檢查,他就是不去,他覺得『我們怎麼可以這樣!』他的概念不是你們沒有尊重我,而是被掌控,他裡面有很多不信任,不知道你們要做什麼。」「我們走過這個歷程,中間一定充滿很多不信任,你要想辦法把不信任拿掉,才可能繼續跟他做朋友、做夫妻,才可能幫助他做他做不到的事情。或是他孤單時你陪伴他,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情。」蘇筱晴叮嚀,「除掉他的不信任感,凡事順著他」、「不要就不要,好,沒關係」。如果他覺得某人動機不善,他就是動機不善,他認定的事情,你是無法說服他的。記憶力曾亮紅燈對失智者感同身受其實,長期照顧失智症先生的蘇筱晴,記憶力也曾出現問題。「我生活中有段時間,像是失智者一樣,記憶力嚴重喪失,有時候一整夜沒睡或只睡一兩個小時,第二天繼續工作,睡四個小時是很難得的。」幾年下來,發現腦有點被掏空了,不能夠思考及做事。例如電話叫車時,對方告知幾分鐘車會到,「我掛了電話,他剛剛說的是幾分鐘啊,是左邊還是右邊,好像只在一兩秒內,那個記憶就不見了。」「還好現在逐漸恢復中,電話掛掉,我知道剛剛說了什麼,但仍有些錯亂的地方。」聽演講也讓蘇筱晴一度很緊張,做筆記時只能聽到講者說的這句話,前面那句完全不記得,但又來不及寫下記得的,筆記內容都是零零散散。蘇筱晴說,所以她可以知道那種感覺,那種挫折感,心裡是很慌的,「怎麼辦,怎麼辦,等一下他們叫我上台去做回應、報告,我怎麼做啊,我什麼都不記得⋯⋯他剛在講什麼,我都不記得耶!」因為自己有過這樣緊張和焦慮感覺,所以蘇筱晴能夠同理失智者內心,因為失智者也是從記憶力喪失開始。同理的過程中她的心是痛的,但她說,「人生如戲,一齣好戲,一定有愛;愛越多,戲越好。」她進一步解釋,「我接了一個劇本,有個失智者在裡面,那我現在要怎麼演這個戲?失智者演的戲,他沒有辦法選擇,他不能主動去把這戲演好,他已經不能了,但是透過幫助者,也就是身旁的人可以幫助他,他就可以把這個戲演好,演出他自己最好的一面,例如把他放在被尊重、被愛、被善待的氛圍裡,他就可以從這樣的氛圍裡演出好戲來。」因為照顧爸爸恢復親子關係蘇筱晴先生目前是重度失智症,蘇筱晴與女兒、兒子三人共同照顧,從頭到腳包括吃、穿、洗澡、刷牙、洗臉、大小便等都需要別人幫忙處理,以及因為合併巴金森氏症,身體僵直,不能翻身起床等,需要照顧,但他可以站立和扶著坐下,特別是可以走路,「很棒的是在扶助下,在家裡走個二、三十圈,他都沒問題。」蘇筱晴原本有請外勞協助,屆滿三年離開後,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外勞,就由家人分工照顧。與子女辛苦的照顧過程中,讓蘇筱晴更加瞭解先生及如何照顧他。三人扎扎實實走了兩年以上照顧的路,現在主要照顧者除了蘇筱晴,另一位是大學剛畢業的女兒。女兒與爸爸的關係較緊張,因為爸爸有了症狀後,對女兒非常嚴厲,像軍人一樣管她,所以女兒總是避不見面,有機會就趕快衝回學校。蘇筱晴說,「這完全不是我先生的樣子,但孩子就覺得跟爸爸在一起很不舒服,其實他們很愛爸爸,尊重爸爸。」後來女兒看到媽媽一人照顧失智症的爸爸很辛苦,心裡想「我必須回家!」於是改成通勤上下學,一起幫忙照顧。大學畢業後,沒有立刻找工作,繼續在家裡照顧爸爸。蘇筱晴說,女兒過去不想和父母靠近,她不喜歡父母摸他,也不喜歡去抱爸爸,「以前是,身體碰一下調頭就走了」。但是現在,她會躺在爸爸旁邊,有時候很親暱的叫「爸爸,爸爸」!然後帶著爸爸在家裡走,又唱又跳的在家裡繞圈。女兒對蘇筱晴說,「如果我畢業直接去找工作,或者因為家裡有外勞,我不用照顧他,那我永遠和爸爸沒有交集了。」「女兒跟我們的關係完全改變了,包括跟我的關係,過去可能誤解太深,我當然也有需要改進地方,但是現在她認識了她媽媽的不同層面,那是過去她不知道的。現在我們可以對話,像朋友般溝通,所以我也得回了一個女兒。」蘇筱晴感謝地說。「他爸爸得病後,還可以祝福一個家,他竟然還有凝聚力耶!他在那裡,當我們都願意來愛他的時候,他就扮演他的角色。」
-
2024-05-27 退休力.社會連結
年邁父母生病承擔照顧責任,只能捨棄工作?透過友善職場的處理,可望讓員工的家庭照顧不斷鏈!
自從年邁的爸媽生病,好好工作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每天夾在家庭與職場之間疲於奔命,無法拋下照顧責任,難道只剩下捨棄工作一途?根據家總統計,大約45歲開始面臨家庭照顧問題,而這正好也是員工成為職場中流砥柱的年紀,愈來愈多員工發生照顧問題,不敢向雇主開口尋求幫助,照顧的壓力持續累積,最後演變成離職。但也有企業運用政府資源支持員工同時兼顧家庭與工作,今日報導就要來開箱「照顧不離職」的企業案例。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23年5月,25~64歲未就業者為286.5萬人,其中因照顧65歲以上家人而無法工作者占5.25%,顯示照顧離職人數每年已逾15萬人。聯合報長期關心員工健康福祉,為實踐企業社會責任,落實ESG目標,與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聯合倡議「友善長照職場計畫」,推動照顧不離職,合庫人壽作為先期導入服務的合作夥伴,交出第一張成績單,兩名受惠案例的情形有如社會縮影,雇主的支持尤為重要,可作為高齡長照社會的借鏡。親人失智 彈性工時幫她一把楊淑婷在合庫人壽工作八年,單身與高齡父母同住便於照顧,五年前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生活步調整個打亂。母親生病後情緒起伏較大,抗拒居服員進到家裡,改安排到附近的日照中心,卻經常不願意坐上交通車,狀況層出不窮,好不容易安撫母親上車後,她必須立刻騎車趕到公司打九點鐘的卡。「那段時間心情很浮躁」。每天早上還沒開始上班,就累得像是打了一場仗。後來楊淑婷的主管察覺到異樣,由於主管也是照顧者,能體會她的辛苦,替楊淑婷向公司申請彈性工時,上下班延後一小時。比其他同事晚一小時打卡,剛開始讓她心理壓力很大,因為整個辦公室都能看到打卡位置,總覺得大家都盯著她,「我會主動解釋家裡狀況,幸好同事知道後都很關心我,也認同公司提供的照顧支持」。楊淑婷的母親今年九十二高齡,她目前仍持續使用彈性工時,因感激公司的體諒使她家庭安頓無憂,在工作上更加投入,年初還獲得升遷機會,證明請假照顧父母以及彈性工時不會影響公司觀感。安置父母 安心請假調配工作另一個例子是在合庫人壽年資十三年的歐姿吟。一年多前,歐姿吟住在台南的母親車禍自摔,導致粉碎性骨折及顱內出血,當下主動向主管說明家裡情況,開始頻繁請假南北奔波,配合醫院門診時間,搭早班高鐵回台南帶母親就醫,之後為了方便照顧,將父母一起接到台北同住。由於合庫人壽長期與家總配合,歐姿吟早已上過照顧前的預備課,更曾擔任志工,與家總一起進行訪視服務,因此很清楚政府的長照資源。家裡發生狀況後,她撥打長照專線一九六六,個管師擬定照顧計畫,「我申請沐浴及復健服務,地區機構派居服員及物理治療師到家裡,真的幫助很大」。尤其是沐浴,行動不便的老人家身體很沉,解決了她無法獨自攙扶母親到浴室洗澡的困難。但南部老人家不習慣台北都市生活,母親發生瞻妄情況,父親情緒受影響,她只好又將父母送回台南,個管師為他們轉介至台南的機構,長照服務串聯很順利。「當時請假調配工作的時間,大約一至兩個月」。現在父母情況穩定,歐姿吟也恢復原本生活。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說,家總推動照顧不離職多年,發現許多人尤其是白領階級,經常誤以為政府的長照資源只提供給特定弱勢族群,以至於有照顧需要時不知如何尋求幫助。她強調,長照是全民皆享的福利措施,但企業必須一起參與,才能有效幫助員工。友善長照職場諮詢 關懷專線提供解方員工離職返家照顧的風險極大,不僅讓家庭照顧者損失一份薪資,也可能因照顧時間長達數年,損失退休保障;在大缺工時代,任何人為了長期照顧提早退休或離職,勢必讓雇主損失熟練員工、花費重新招聘成本、徒增經營風險,國家也會損失勞動力,甚至必須提撥社會救助給予淪入貧窮的家庭照顧者,造成個人、家庭、企業、國家「四輸」。聯合報與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倡議「友善長照職場」,可撥打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設置的0800-507272關懷專線聯絡,也可直接填寫需求單。員工遇上照顧問題 不再害怕開口求助當我們談到照顧,照顧小孩顯得很幸福,雖然疲倦卻可以看見孩子的一路成果,照顧對象變成老人,卻顯得沉重起來,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遇上照顧問題怎麼辦?家總問卷調查,六成以上員工覺得會對同事造成影響,五成七員工覺得考績會下降,如何幫助員工照顧不離職,主管和雇主該看,員工更該看,開箱合庫人壽作法。聯合報數位版看這裡照顧不離職/每年逾15萬人因照顧離職 看合庫人壽如何用「DNA」給員工方便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7 退休力.社會連結
友善長照職場最重要是「這件事」!看合庫人壽如何落實「照顧不離職」,推動永續發展的可能
「金錢或許不是最重要,因為當你家裡有人需要照顧的時候,我想更需要是時間,以及公司能夠理解你的情況。」合庫人壽總經理藍年紳談到照顧不離職觀念時說,員工是企業的重要資產,更是永續發展的關鍵,他鼓勵員工做到合庫人壽的核心精神DNA(daring勇敢、never give up永不放棄、agility敏捷),首要的daring就是鼓勵員工勇敢說出需求,他強調:「你不說,公司也不會知道。」企業鼓勵員工 勇敢說出照顧需求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問卷調查顯示,與藍年紳談到的時間需求相符。合庫人壽的員工平均年齡是43.6歲,正是開始面對家庭照顧壓力的族群,在「是否有照顧生活自理能力受限之家人」一題中,填答的160名員工當中,有23名是家庭照顧者,在照顧的初期階段,近六成的照顧者需要花費約三個月處理照顧安排,而近30%的照顧者每天平均花費5小時以上照顧家人,平均照顧年數則為8.4年。至於最希望公司提供的支持,約65%的員工需要彈性工時。藍年紳表示,合庫人壽的友善長照職場包含兩部分,一是硬體,提供員工舒適辦公環境,再來是軟體,也是長久推動的友善長照職場計畫。公司與時俱進,以前員工申請彈性工時需要總經理特批,現已成一個機制。合庫人壽總管理部協理陳憶溪表示,公司長期與家總合作,每年舉辦兩次照顧課程。目前提供的友善長照職場服務項目,最多員工使用的是舒壓按摩服務。此外職福會提供家庭照顧慰問金,當員工的配偶、父母或子女發生意外或罹患重大疾病,初次可申請5000元,之後每季可申請2000元。合庫人壽拋磚引玉,盼更多企業運用政府資源。藍年紳說,「我們還有很多學習的空間,希望接下來更多企業一起互相學習」。雇主留才6招 成本低又製造雙贏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家總自106年開始推動友善長照職場,觀察到許多「在職照顧者」擔心影響主管對他的觀感或升遷,不敢主動開口尋求幫助。對雇主來說,並非不願意支持員工,主要受限於兩種情況,一是對於長照資源感到陌生,二是不知道員工照顧情況要持續多久,無法預估對公司造成的影響。「在職員工若於3~6個月內穩定照顧安排,將可大幅減少離職決定。」陳景寧表示,政府極力推動許多照顧資源,企業主未能運用非常可惜。為協助企業開始佈建友善長照職場,家總提出雇主低成本留才六招:一、政策制定:指定負責人員與員工求助窗口,處理員工有關「照顧不離職」相關支持、連結資源、意見收集或反饋等。二、雇主關懷信:以最高主管名義發布給員工的一封關懷信,發布上述政策及支持理念。三、公告:公告週知上述政策內容。四、教育課程:辦理至少一場次長照主題課程,鼓勵員工善用資源,兼顧工作與照顧。五、意見調查:調查員工家庭長期照顧需求與困境。六、轉介個案:負責窗口發現有無法解決的特殊個案,可轉介0800-507272 家庭照顧者關懷服務合作,提供個別化服務。此外,陳景寧建議有照顧需求的員工,可自行備妥「家庭照顧計畫」與雇主協商,讓雇主瞭解須提供哪些幫助以及初期照顧安排所需時間,就有更高機會獲得支持。以合庫人壽為例,按部就班執行上述六項友善長照職場計畫,幫助在職員工提升因應長期照顧問題的解決對策與韌力,員工照顧不離職,企業留住人才,製造雙贏。友善長照職場諮詢 關懷專線提供解方員工離職返家照顧的風險極大,不僅讓家庭照顧者損失一份薪資,也可能因照顧時間長達數年,損失退休保障;在大缺工時代,任何人為了長期照顧提早退休或離職,勢必讓雇主損失熟練員工、花費重新招聘成本、徒增經營風險,國家也會損失勞動力,甚至必須提撥社會救助給予淪入貧窮的家庭照顧者,造成個人、家庭、企業、國家「四輸」。聯合報與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倡議「友善長照職場」,可撥打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設置的0800-507272關懷專線聯絡,也可直接填寫需求單。員工遇上照顧問題 不再害怕開口求助當我們談到照顧,照顧小孩顯得很幸福,雖然疲倦卻可以看見孩子的一路成果,照顧對象變成老人,卻顯得沉重起來,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遇上照顧問題怎麼辦?家總問卷調查,六成以上員工覺得會對同事造成影響,五成七員工覺得考績會下降,如何幫助員工照顧不離職,主管和雇主該看,員工更該看,開箱合庫人壽作法。聯合報數位版看這裡照顧不離職/每年逾15萬人因照顧離職 看合庫人壽如何用「DNA」給員工方便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3 失智.失智資源
用愛擁抱失智者,簡單半日小旅行讓失智症家庭留下幸福的片刻
理解長期照顧的壓力「生活就像陀螺」!您一定曾經聽過許多身邊的長輩計劃著「退休要去哪裡走走吧?」人生總是期待著真正退休的時候,可以過著遊山玩水的日子。然而,卻因為「健康因素」而延宕出走的計畫。有些人可能是「失智症」、也有些人可能需要「輔具」才能移動,甚至連出家門都是一種奢望。當家中有人需要照顧時,您可能會發現家屬們忙得一團亂,有時候「維持經濟」、「就醫」、「洗澡」、「準備三餐」等日常生活事件都成了家人間莫大的壓力。支持失智症者能獲得有品質的照護國際失智症協會2013在全球失智症憲章中提到:「我(失智者)應當可以獲得適當的高品質照護」。是的,除了「就醫的權利」,還應包括「被妥善照顧的權利」以及「社會參與的權利」。想陪您一起走走透過怡仁愛心基金會近 10 年推展「青銀共遊共學」的計畫,本次由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失智症中心與社服組號召,規劃「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半日遊活動,邀請長庚失智共照中心輔導的兩個失智服務據點(怡仁愛心基金會-愛琳社區服務據點及桃園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龜山智樂學堂)及大有國中的學生共襄盛舉,舉辦了一場失智者與家屬的圓夢小旅行。一開始抵達活動地點的祖孫相見歡,孩子們雖難掩害羞的心情,但在工作人員及老師的引導下,青澀的少年們熱情地迎向前去和爺爺奶奶打招呼,兩兩同學左右護法陪伴一位長輩,開啟祖孫共遊的溫馨旅程。在土地公文化館導覽員的引導下,祖孫一起了解與土地公有關的民俗文化,特別是講到關於以前婦女生子的習俗與禁忌,有幾位奶奶勾起回憶,侃侃而談過去的經驗,同學第一次聽到覺得驚奇,也聽得津津有味,大呼不可思議。在館內設有野台戲與布袋戲展區,青少年們幫長輩換裝玩起角色扮演,有王爺、有員外、也有小丫鬟,而爺爺們看到布袋戲童心大起,教起孩子們演布袋戲,現場祖孫打成一片、歡笑聲此起彼落。爺爺奶奶們參加完活動直呼這群孩子好貼心!能被關心的感覺真好!期待下一次的活動!堅持做有價值的事情怡仁基金會楊怡珊執行長指出,因了解到許多長輩不想勞煩家人,選擇封閉自己不願出門,長久下來心情鬱悶;而照顧者也因長時間負擔沉重的照顧壓力,而鬱鬱寡歡。當初推動這個「無障礙圓夢旅遊」計畫就是希望能為長者一圓旅遊夢,也讓照顧者有喘息的空間,同時透過青年志工(學生)及失智據點的專業人員一同實踐有盼望的生活感。特別感謝大有國中林挺世校長全力支持,帶著主任及七年級師生一起響應活動,不僅透過祖孫間近距離互動來落實「跨世代生命教育」,亦讓孩子們意識到台灣高齡社會將對每個家庭帶來的影響。同時期盼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一顆友善關懷高齡者的心芽。人人有責:支持失智共照中心及失智據點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陳怡君主任表示,支持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實踐「有品質」、「有生活感」的服務,失智症照顧除了藥物治療外,非藥物的療法在治療上也十分重要,但社會支持絕對是失智症家庭必要的能量。失智症家庭擁有更多社會組織支持,能被理解及接納,才能讓照顧充滿力量。本次活動讓青年孩子透過有目的的陪伴與失智症家庭有更近一步的互動,相信也會帶給青年孩子不同的助人經驗,未來社會也才能往多元包容的方向邁進。
-
2024-05-10 失智.失智專題
日照中心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的6年歷程
背景和里程碑天主教主顧修女會(Sisters of Providence)是一個國際性的修會,民國46年在台灣登記設立。90年在新北市泰山區,本著「敬天愛人」的精神,設立奇蹟之家Miracle Home啟動在地的社會服務,並依次於92年推展居家服務和營養餐食,94年社區照顧關懷據點,98年的瑞智學堂和99年的日間照顧中心, 102年的喘息服務,106年的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以及奇蹟照顧咖啡館等重要服務項目,系列性社區照顧服務發展歷程。一、日間照顧中心照顧型態截至112年底,中心核准收托56位個案,失智者35位(佔62%),一般失能者21位(佔38%)。失智者年齡分布分別為:50-59歲1人、60-69歲2人、70-79歲11人、80-89歲16人、90-99歲5人。其中女性26人(佔74%)、男性9人(佔26%)。照顧服務員14位(專職8位、兼職6位)、社工2 位、護理師1位、督導1位、主任1位,共有19 位長照工作人員。二、支持團體的型態106年底至112年12月,每2個月1次,每次2小時的課程。不過,在109-111年的疫情期間,團體聚會也曾經依照政府防疫規定,總計中斷10次。其餘的團體活動,都會邀請日照中心的家屬、志工、社區的家庭照顧者一起參與。運作流程如下:1.新舊交流: 50分鐘讓新舊夥伴說出目前的照顧狀況和挑戰。2.休息時間: 10分鐘咖啡、茶、點心,讓大家輕鬆交流。3.主題時間: 50分鐘.提供失智照護知識/照顧者身心健康/國際或國內失智症趨勢與實務等內容。.邀請營養/藥學/文物/藝術/園藝/身心科等專業人士 (表格一有*者),進行50-90分鐘的演講。.2023年起輔仁大學醫院的醫師不定期參與課程和回饋。(表格一有⊙者).運用影片”女人40” ,”明日的記憶”,”困在時空裡的父親”,”被遺忘的時光” ,”香草世界”,以及相關的記錄片和影音短片等輔助,營造多元的教育情境。.藉由互動回饋和演練,讓家庭照顧者更充能。4.結語: 10分鐘彙整當天的重點和祝福。 三、課程主題與焦點活動照片四、課程安排理念和運用1.新舊交流:介紹新夥伴,請其先發言,介紹自己、照顧的對象和簡單說明挑戰;舊學員逐一分享最近照顧心得。講師自己或請學員,回應分享人的問題。讓學員從中認識更多的照顧者和每個人的生命故事,而且可以凝聚彼此的情誼和自發性的互相幫助。2.主題內容: 在每次的課堂開始,回溯上一次課程的重點,除了加深印象之外,也讓之前沒有參加的夥伴,有一些基本概念,以便融入團體。在進行當天的課程時,會提醒照顧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與應對技巧。運用影像和音樂藝術,如:照片、歌曲、短片、網路視頻、電影,來了解失智症的多重徵兆、人性的愛恨情仇、家人關係的糾葛與和解、自我的探討、正向的能量和真實案例等,讓照顧者更能掌握失智者的疾病進程和行為狀況。3.尊重和不批判: 避免學員對自己或同儕在個人私密、責任或家庭問題,過度的反應。講師需要掌握學員彼此關係的分際,避免他們過度投入,或在課後公開討論其他人的狀況。如此才能確保照顧者願意在一個安全友善的環境中,真實的反應自己的困境。4.團體動態:照顧者因為教育程度、家庭組成、家人的支持意願、經濟狀況和當地的文化等因素。在課程進行中,常常會出現傷心、憤怒、委屈、不滿等多種負面的情緒。講師除了提供他們較多的抒發時間,也會讓在場的其他家屬,給予鼓勵、支持。講師也會在每次課程後,記錄每一次的學員狀況,以便做為下一次課程互動的參考。5.關懷和社會福利的運用:對於特殊的個案,在課堂中或下課後,講師自己或開放其他學員,提供相關資源的參考。尤其發現個人或家庭最好能夠有後續的追蹤和協助時,也會轉交奇蹟之家專業人員接手。6.善的循環: 由於這個團體進行已經超過6年,目前有一兩位失智者已經往生的照顧者,主動回到團體繼續充電,或是回來分享經驗。甚至於邀請其他機構資深的失智症關懷員,一起來提供學員,尤其是照顧新手,多方面的知能,這是一個良善的傳承和互助。7.強調愛自己最重要:有些照顧者已經瀕臨照顧壓力的邊緣而不自覺,需要適時地安慰、關注和提醒。也希望能從其他夥伴自立自強或正向的態度中,給予一種繼續向前的力量。8.結語:在每次課堂結束前,都會以文字、影片、音樂、藝術創作、同儕鼓勵等形式,協助學員回顧、整理情緒、進行個別省思或團體支持。六、結論失智症的家屬支持,需要及時和持續的方式並行,才能減少高風險的個人或家庭崩裂。隨著醫療的品質不斷提升,失智者的壽命也在延長中。如何有效地在漫長的告別中,給予照顧者適時的能量,是失智盛行率高升的全球趨勢中,不能忽視的重要課題。奇蹟之家的家屬支持團體除了以上的課程外,在有需要的時候,工作人員都可以機動地的協助。發揮了彈性和務實的模式,提升了照顧者的知能和生活品質。同時以社區整合服務的理念,鼓勵照顧者在失智者離世後還能回到這個團體,進行利他、友誼和支持的循環,讓廣義的愛持續及綿延。備註: 本篇文章於113年4月24-26日在波蘭舉行的國際失智症大會上以海報論文的格式發表。依據規定,篇幅和字數不得超過A4兩頁,所以本文作者和奇蹟之家的邱加瑜主任、林秀玲副主任共同具名,以本文為藍本,發表了濃縮版(點我下載PDF檔)。今特別以完整篇幅呈現,和國內從事失智症或長期照顧的夥伴及家屬們分享。
-
2024-05-04 焦點.元氣新聞
112年度報稅6大變動重點!「2方式」申報繳退稅可抽獎,最大獎20萬
又到了五月報稅季,今年報稅有6大變動重點,包括調高每人基本生活所需費用金額、18歲即算成年可單獨申報等。《元氣網》以下整理關於112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的實用資訊,利用網路、手機的e化方式申報、繳(退)稅,還可以參加好康抽獎,最大獎項20萬。還沒報稅的人趕快來看!綜合所得稅申報期間112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期間為113年5月1日至5月31日止。報稅網址財政部電子申報繳稅服務網申報方式網路申報6種登入方式1.已註冊健保卡2.自然人憑證3.電子憑證4.行動電話認證5.戶號+查詢碼6.行動自然人認證手機報稅3種登入方式1.行動電話認證2.戶號+查詢碼3.行動自然人認證手機報稅5步驟1.驗證身分:提供行動電話認證、戶號+查詢碼與行動自然人憑證。2.填寫資料:確認納稅義務人基本資料,新增配偶、扶養親屬資料。3.確認稅額:查看綜合所得稅總額及扣繳稅額資料。4.繳退稅款:提供6種繳稅方式,包含行動支付/電子支付帳戶、委託取款轉帳繳稅、ATM繳稅、信用卡繳稅、活期(儲蓄)存款帳戶繳稅及現金或票據。提供2種退稅方式,包含直撥轉帳退稅、憑單退稅。5.完成申報:下載收執聯妥善收存。人工申報至國稅局填寫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書申報,攜帶文件如下:1.個人身份證件2.薪資扣繳憑單3.所得收入憑單4.列舉扣除額證明文件6大變動重點1.調高每人基本生活所需費用金額:112年度每人基本生活所需的費用金額為20.2萬元,相較111年度的19.6萬元,增加6,000元。2.112年度滿18歲即為成年者。除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得由其他納稅義務人列報為受扶養親屬外,應自行辦理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3.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適用資格放寬。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今年放寬3大適用條件:.自112年10月15日起「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效期由60天放寬為1年內有效;112年10月14日以前開立之「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只要開立日起1年內期間含括課稅年度,就屬有效文件。.新增入住社區式長照機構團體家屋具有住宿事實之適用機構。.入住適格機構期間死亡,倘係前一年度已入住達90日且持續入住至課稅年度死亡者,課稅年度不受須入住達90日之限制。4.個人受控外國企業(CFC)營利所得須申報配合國際反避稅趨勢,防杜個人藉於低稅負國家或地區設立外國企業(CFC)作海外投資並保留盈餘不分配,規避我國稅負,並經行政院核定自112年1月1日施行,今年5月首次申報,CFC當年度依規定計算CFC營利所得後計入個人同年度基本所得額課稅。5.網路申報新增下載「查調資料稅額估算表」服務。中區國稅局說,今年只要透過手機報稅或網路申報系統-線上版,進入申報系統後點擊「查調資料稅額估算表」即可開啟PDF檔,該稅額估算表包含所得、列舉扣除額資料及稅額計算式。6.提供網路申報附件上傳服務,提高上傳容量及延長上傳時間。網路申報附件上傳容量每申報戶由10MB提高至15MB。7項特別扣除額7項特別扣除額,符合條件即可適用。其中:.薪資所得、儲蓄投資、幼兒學前:申報時直接扣除,免附證明文件。.身心障礙、長期照顧、財產交易損失、教育學費:須附證明文件,但如果依稽徵機關提供查詢的資料申報,可以免附。另,長照特別扣除額今年放寬3大適用條件;還有花蓮震災也可以減免,詳細如下:長照特別扣除額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符合衛福部公告課稅年度「須長期照顧之身心失能者」,於今(113)年辦理112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時,每人可扣除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12萬元,但適用稅率在20%以上、股利及盈餘按28%分開計稅或基本所得額超過670萬元者,不得扣除。放寬3大適用條件:1.自112年10月15日起「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效期由60天放寬為1年內有效;112年10月14日以前開立之「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只要開立日起1年內期間含括課稅年度,就屬有效文件。2.新增入住社區式長照機構團體家屋具有住宿事實之適用機構。3.入住適格機構期間死亡,倘係前一年度已入住達90日且持續入住至課稅年度死亡者,課稅年度不受須入住達90日之限制。0403花蓮震災租稅協助受天災影響,個人或營利事業如有發生財產或營業損失,可依規定申請減免所得稅、營業稅、貨物稅、菸酒稅、房屋稅、地價稅、娛樂稅及使用牌照稅。另外,如無法於法定期間內繳清稅捐,可於規定繳納期間內,向稅捐稽徵機關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納,延期最長1年,分期最長3年(36期)。災損減稅3步驟 1.拍照存證:第一時間先拍照存證,後清理現場2.檢附文件:損失清單及相關證明文件(受災財物照片、原始取得憑證、維修估價單、受損財物修復取得發票或收據等)3.申請減免:依規定時限向稅捐稽徵機關申請(可線上申請)何時退稅如果想要最快拿到退稅款,務必注意申報方式及時間。最快的方式是選擇網路申報,5/31前手機電腦都能上網報,再搭配直撥退稅,時間到了自動入帳,省時又安全。第一批退稅113/7/31(三).網路(含手機)申報.稅額試算線上登錄或電話語音回復.5/10前稅額試算紙本回復至戶籍地國稅局第二批退稅113/10/31(四).5/10前稅額試算紙本回復至非戶籍地國稅局.5/11後稅額試算紙本回復至各地區國稅局.人工或二維條碼申報第三批退稅114/1/20(一).逾期申報.申報繳稅及不繳不退,經國稅局核定為退稅案件e化報稅抽獎納稅義務人以手機、或在國稅局以外的處所使用網路,或以線上或語音回復確認稅額試算,完成112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並透過e化方式繳(退)稅,就可以參加好康抽獎活動。共有「網路報稅獎」、「手機報稅加碼獎」及「e化繳退稅加碼獎」等3種獎項,總獎金465萬元,中獎名額高達1萬1,836名,最大獎現金20萬元。中獎獎項會以簡訊發送中獎通知,請特別留意於報稅時務必填載手機號碼,並確認完成申報上傳,才能參加抽獎。【參考資料】.財政部稅務入口網.中華民國財政部臉書粉絲專頁
-
2024-04-23 失智.長期照護
《不夠善良的我們》林依晨「怎能把媽送進療養院?」失智症照護該學如何放過自己,1件事判斷該不該送!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受到關注討論,探討婚姻、家庭和人性等關係,劇中男主角的母親被診斷出早期失智症,妯娌的劇情對話引發許多共鳴。女主角林依晨說:「怎麼能把媽送進療養院那種地方?」嫂嫂蔡淑臻認為照顧失智症需要24小時盯著,應交給專業單位照顧,回了一句:「還是把媽交給妳?」後來男主角的母親在浴室滑倒不幸失能,女主角林依晨被要求辭掉工作全職照顧婆婆,反映「離職照顧家人」的現實生活寫照。家人罹患失智症該怎麼辦?要24小時全程照顧嗎?是否應該全心全意盡孝道?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有好的照顧者,才會有好的照顧品質」,別苛責彼此。「失智準備」3大照顧重點陳亮宇表示,失智症照護是一門學習如何放過自己的學問,每當家屬詢問「該怎麼辦?」他會請家人先列出以下準備事項:1.對失智症的認識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疾病現象,與正常老化不同,除了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另會出現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需要同理患者。2.失智症的治療失智症無法治癒,可進行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延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早期診斷是控制病情的關鍵,幫助患者學習以正向的態度面對生活,有助於維護最佳的生活品質。3.善用政府資源盤點所有可使用的失智共照資源,例如長照喘息服務,可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長照服務;未符合長照需要等級者,照管中心會協助轉介至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推出「家庭照顧協議」線上指引工具,民眾可上網盤點可運用的長照資源、評估資產與付費能力,最後列印可召開家庭會議的文件。陳亮宇分享,要不要將長輩送到機構接受專業照顧,需評估健康狀態、經濟能力,可諮詢專業人員選擇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安養中心。要不要送安養中心?最重要1件事判斷若患者還能自理基本的生活,陳亮宇建議,留在自己熟悉和舒適的家中照顧,但不要「親力親為」,各種大小事都幫忙處理完了,可能傷害了長輩的自尊,也加速退化。不得已送機構,代表已經退化到一定的程度,家裡照顧能量超過負荷。陳亮宇說,送到安養中心可以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最重要的是維持家庭的關係和溝通。(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位令人難忘的病人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有機會長時間關心照顧病人的心得報告。一般的醫學生在最後兩年的臨床醫學要輪流到各專科,甚至到不同醫院學習照顧病人,很少有長期照顧同一位病人的學習機會。這是來自三位醫學生在五年級時有內科、外科各三個月持續在一個不是「醫學中心」規模之教學醫院的臨床學習心得。院方鼓勵這些醫學生持續關懷病人,出院或轉科之後,回來門診或再住院都繼續保持聯繫,而有機會更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疾病所遭遇的病痛與後續的病情發展,以增加他們了解疾病對病人與家屬的影響。一位醫學生分享他因為長期追蹤病人,才了解主治醫師的用心良苦、病人化療之後副作用帶來的懊悔、以及最後康復的喜悅,使醫學生學習到將來如何照顧病人,可以更加暸解病人的感受以及如何鼓勵病人。→想看本文一位醫學生透過深入的與病人互動,才自問為什麼病人會不敢問醫生問題,而開始思索「到底要當一個怎樣的醫生,病人才不會怕問你問題呢?」。→想看本文一位醫學生陪伴一位第四期脂肪肉瘤的病人,勇敢地接受了困難的大手術,而見證了病人能以爽朗的個性面對可能無法避免的死亡。「我想我們的陪伴某種程度成為了她和死亡間的緩衝軟墊,讓她知道有我們還持續顧著她,和她一起往下奮鬥,面對未知的恐懼。」學生的這句話正是我們希望醫學生對自己價值的肯定,他們因為能更了解病人與家屬,而有「同理心」,同時更能肯定自己,「醫學生真的能夠幫忙病人」,而不再是「路障」。阿姨是我外科第一週就遇到的病人,記得她和四個姊妹和先生一起湧入了診間,阿姨右腳內側在三個月內整個腫起來,大家都很緊張,而我成為了替她寫初診病歷的人,老師不在的診間緊張的氣氛瀰漫,我們都知道後面的路必定艱辛。第二次住院前的紀錄也剛好分配到我寫,周阿姨在 fine needle抽吸後診斷出一個肉瘤(sarcoma),影像上看起來大概有10*20公分大。我記得周阿姨用自己粗獷霸氣的聲音和老師討價還價著,上網看過的她知道這種癌症極為惡性,因此迫切的希望從老師口中聽到一個保證。「目前影像上沒有看到肺轉移,因此以目前的證據來說,沒有迫切的生命危險!」老師那天如此說了,也成為後續周阿姨一直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目前沒有生命危險啦!」周阿姨本身是個成功的旅行社老闆,他們從60年代租遊覽車開始,慢慢做台灣的國中小畢業旅行、後來往鄉里區公所週末旅行團發展,近些年國內市場萎縮決定開始接日韓和東南亞的半自助旅遊,她經歷了「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靠著自己打拼出了三峽的一方天地,也逐漸在讓兒女接手。我感覺她在面對疾病時,從一開始的否認逐漸轉換到不甘,反覆在思考甚麼時候可以去上班,如果自己走了財產小孩怎麼辦,曾經仰賴自己的公司會不會產生很多問題,又或者其實大家根本不需要她?她的生命突然出現了個薛丁格的盒子,沒人知道打開來到底是生是死,周阿姨努力在老師的字裡行間,尋找可以抓住的確定性。刀房內我們隨著氣管內管的起伏屏息,拿出那個緊貼股動脈、股靜脈、股神經的超大肉瘤,阿姨決定賭一把,為了保住腳的功能我們盡力把血管神經旁的組織清下來,因為沒辦法留足「安全邊際」(safe margin),術後放射治療必須照滿劑量,這樣可以獲得2/3的存活率與腳的功能。我手上握著比橄欖球還大的肉瘤送往病理科,沈醫師切開始白色和黃色的組織交雜的湧出,是一顆「脂肪肉瘤」(liposarcoma),裡頭分化不良的肌肉細胞狂草般蒼勁劃過黃色的脂肪,化驗結果是脂肪肉瘤第四期,預後顯然不好。術後的日子,看到阿姨右腳內側的皮鬆鬆的一包,上面有個25公分長的傷口,黑色的縫線、參差的結,限制著阿姨的行動。儘管此時她已經並非我的病人,我仍和同學們一起去看她,聽她每天和我們討價還價自己重新又怎麼理解預後,看著引流的量減少一天天的期待出院。老實說那時的我們很多時候也會被她問到啞口無言,「老師說的是實話嗎?」 「我是不是真的會死?」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答案,此刻我們也無法回答,因此我們也只能隨著傷口逐漸癒合早晚的陪伴,並期望事情不要走下坡。儘管在大腿張力比較小,周阿姨的傷口因為太長而恢復得很慢。在醫院倒也沒也有什麼事,每天就是聽她說說心事和自己的故事,每天吃什麼家裡有幾個人,選前的時候花一個小時努力說服我蔣經國是最好的總統、選舉請投國民黨。我發現信任感建立在時間的流逝,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知識不足且說話笨拙,但反覆的「早安,阿姨妳過得如何?」竟讓我們成為了老師和病人之間的小小傳聲筒。在教學團隊的病人往往沒有意識到,被學生看到或許是部分隱私的消失,但醫師加上醫學生會讓你獲得更充分的照顧,因為我們不會,所以各種大小事都會被我們呈現給老師,從保險不會辦到回家計程車怎麼叫,這樣的好處真的是我過去從未想到過,也是為何教學團隊從一開始被病人拒之門外,最後逐漸被大部分的病人所接受。就這樣,在每天計較到底是100還是150cc量的日子裡,周阿姨終於出院了。接下來的畫面我真的是難以忘記,阿姨第一次回診時我特別跟原本老師小小請假去看她,只見門診外面的椅子旁遠遠就有個身影在跟我招手。我還沒到就聽見她大聲地說:「來來來東西太多了,你幫我拿進去。」滿滿兩超大袋的三峽金牛角,一盒10個她大概拿了30盒進來,真的是多到我兩隻手完全拿進不診間,太有心了。門診的護理師們、老師和我的同學們都覺得又荒謬又有趣,檢查過傷口狀態後就要準備放射治療來挽救生命了。儘管可能面對的死亡,但我想我們的陪伴某種程度成為了周阿姨和死亡間的緩衝軟墊,讓她知道有我們還持續顧著她,和她一起往下奮鬥,面對未知的恐懼。延伸閱讀:3/25 長期追蹤病人是醫學生臨床實習最好的學習方法3/27 病人為什麼會不敢問醫生問題呢?
-
2024-03-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為什麼會不敢問醫生問題呢?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有機會長時間關心照顧病人的心得報告。一般的醫學生在最後兩年的臨床醫學要輪流到各專科,甚至到不同醫院學習照顧病人,很少有長期照顧同一位病人的學習機會。這是來自三位醫學生在五年級時有內科、外科各三個月持續在一個不是「醫學中心」規模之教學醫院的臨床學習心得。院方鼓勵這些醫學生持續關懷病人,出院或轉科之後,回來門診或再住院都繼續保持聯繫,而有機會更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疾病所遭遇的病痛與後續的病情發展,以增加他們了解疾病對病人與家屬的影響。→想看本文一位醫學生分享他因為長期追蹤病人,才了解主治醫師的用心良苦、病人化療之後副作用帶來的懊悔、以及最後康復的喜悅,使醫學生學習到將來如何照顧病人,可以更加暸解病人的感受以及如何鼓勵病人。一位醫學生透過深入的與病人互動,才自問為什麼病人會不敢問醫生問題,而開始思索「到底要當一個怎樣的醫生,病人才不會怕問你問題呢?」。一位醫學生陪伴一位第四期脂肪肉瘤的病人,勇敢地接受了困難的大手術,而見證了病人能以爽朗的個性面對可能無法避免的死亡。「我想我們的陪伴某種程度成為了她和死亡間的緩衝軟墊,讓她知道有我們還持續顧著她,和她一起往下奮鬥,面對未知的恐懼。」學生的這句話正是我們希望醫學生對自己價值的肯定,他們因為能更了解病人與家屬,而有「同理心」,同時更能肯定自己,「醫學生真的能夠幫忙病人」,而不再是「路障」。外科實習的某天,我如常打開病歷系統,想著主治醫師名下應該只有兩位術後住院病人,沒想到卻看到第三個名字。我點開病歷,發現是急診回來的病人,跟主治醫師聯絡後,我便到了放射科的血管攝影室。進入血管攝影室,玻璃窗把醫護和病人隔開:病人躺在冰冷的檢測儀器上,醫師和放射師則在控制室內發號施令。我透過玻璃窗看病人,發現我曾經在門診見過她。她有胰臟腫瘤,手術後又發生了一些併發症,導致腹部的引流管一直不能拔除。我記得她曾經在門診表示放置引流管的位置不適。病人最近幾天發燒,引流管內的分泌物顏色開始改變,因此回到急診求助。主治醫師覺得可能是感染,便安排她接受血管攝影檢查。病人躺在儀器上,而主治醫師一直在控制台這邊與放診科醫師和放射師討論。我嘗試從他們的討論中了解病人的情況,一方面又注意到病人一直朝控制台這邊看。她一定很擔心,想要從醫護人員臉上的表情得到一些有關於自己病情的資訊。我並不敢回應她的目光:儘管我想給她一點鼓勵和支持,但又怕在未完全了解病情以前給她過高的希望。控制室內討論持續,而病人目光從未移開;我實在無法忍受,到最後還是不禁反射性地看了回去,病人也知道我在看她。我不能笑著給她很正面的回應,但至少我想讓她知道,她的不安有人知道。病人回到病房以後,我一個人留下來詢問病史。原來她去年發現乳癌,一輪手術和標靶治療後終於要進入穩定期,卻在電腦斷層上意外發現胰臟腫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兩年來病人在檢查和治療之間不停輪迴,每次治療快要結束又發現新問題,就如這次疑似感染的事件一樣。詢問病史時,我們一般也會問及病人的最近的情緒,以評估病人需不需要額外的支援。我問她心情如何,病人說還可以,然後眼淚就往下流。她開始責怪自己,明明已經小心翼翼照顧傷口,努力運動注重飲食,最後還是感染,是不是還做得不夠好?我沒有時間去想一個萬全的回覆,只能把我腦海中能聯想到的事情整合,然後回答。「有時候事情就是超出我們可控制的範圍,Covid的時候大家這麼小心,還不是有人感染?剛才主治醫師有再打電話給感染科的醫師,報告了你的情況,感染科對抗生素比較了解,說現在給你打的這一種是目前最適合的,以後就要再看細菌培養的報告來調整。」她說她上一次住院也是打這一種,對她有效。我心裡知道上一次有效不代表這次有效,但她好像比較安心一點;我就去拿衛生紙給她。哭了以後大概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被打開,她開始跟我分享從去年乳癌發生開始,她建立了一個Podcast的頻道,分享生病的過程,也透過頻道與其他病友交流。病人本身從事輔導行業,支持病友時,自己也繼續實踐自己的人生意義。她開始問我叫什麼名字,以及平常的實習生活,她叫我追蹤她的頻道,我也當場按下試聽。離開時,她對我說謝謝,謝謝我來陪她。在我的記憶中,她每次回診都是一個人,進急診也是一個人,雖然有結婚也有小孩,但目前因為養病而暫住在媽媽家中;在言談之間也從沒聽到她主動提及先生和兒子。一個人要在醫療機構中穿梭,又面對死亡的恐懼,或許正是她想要透過Podcast來尋找與他人聯繫的原因。離開診間時我在想,我一個人住在台北,今天誰該感謝誰的陪伴還不一定說得清。---昨天晚上H小姐的先生和兒子來看她,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們。早上H小姐就問我:「其實我那天有點聽不懂,我的細菌培養結果其實是……」H小姐的教育程度比較高,也一直很想了解自己的病情。我跟她解釋現在只有培養出一種叫表皮葡萄球菌的細菌,是一種在表皮常見的細菌,現在還不能確認是不是導致她發燒的細菌;而其他地方都暫時沒培養到什麼。「那我什麼時候可以出院?」H小姐前兩天又有點燒起來,看起來還需要觀察一陣子。不過老實說,我也不太清楚H小姐在怎樣的情況下可以出院。「可能暫時還是繼續抗生素療程,不過實際上要怎樣才能出院,我想我還是要請教一下主治醫師。」「哈哈好啊,我平常都交給他,他說什麼我都說好,我不敢再問什麼。我都很乖。」H小姐真的是標準的好病人,很順從醫囑,平常又表現的很樂觀。可是我在想,病人為什麼會不敢問醫生問題呢?如果病人有問題又不敢問,會不會阻礙到這個治療的過程的?雖然說醫師是來幫助病人治病,但醫病之間,或許因為知識的落差,又或是因為社會的刻板印象,醫師好像總是站在比病人在權力的一端。病人可能會害怕提問,又或是想:「我問的問題適當嗎?」這種情況,在比較內斂的亞洲文化,或許更為常見。離開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到底要當一個怎樣的醫生病人才不會怕問你問題呢……」---今天早上H小姐又表達了一些她的看法,說這個發燒的情況起起落落的,身體也覺得還好,是不是可以不用繼續用抗生素,讓身體自己療癒呢?我跟她解釋分泌物顏色還是濃稠,為了控制感染,抗生素療程可能還是要繼續下去。但我也了解,她已經住院一個星期打抗生素,情況好像也差不多,她應該是想要出院了。於是我開始想,到底這五個病人今天為什麼要住院呢?我先把我的猜想寫在筆記本上,不會的空著;然後老師來查房,有些病人的處置跟我預想的一樣,有些我猜錯了。當我猜錯時,我會想,這是醫療知識的落差,還是我對病人的了解不足?到了下午再查房的時候,我提出這些問題,老師居然還花了近兩個小時跟我們討論和解釋,我覺得收獲很大,也覺得可以回答許小姐的問題了。離開醫院前我去找H小姐解釋,推開門她就叫我「親愛的」,我跟她說明天抽血看白血球和發炎指數,如果穩定就改口服抗生素,可以回家了。她給我的回應很正面,我心中希望這次感染下去以後,她這兩年多的治療終於可以告一段落。延伸閱讀:3/25 長期追蹤病人是醫學生臨床實習最好的學習方法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