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長期照顧
共找到
275
筆 文章
-
-
2020-08-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者「免疫護照」 專家:約維持半年保護力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目前為止全球確診人數已經突破2300萬人,死亡人數也突破80萬人,而疫情同時嚴重衝擊經濟,有人提出「免疫護照」概念,主張檢驗沒有病毒後,應可恢復工作。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感染者康復後會產生保護性抗體,但目前並不確定是否會有二次感染;其次在是否有保護力上,就目前看來,1、2月分感染新冠病毒者,至少半年後還有抗體。由微生物學會、台灣臨床病理暨檢驗醫學會和台灣長期照顧感染預防暨控制學會等單位共同舉辦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研討會」,今天上午於台大醫學院舉行,邀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台大醫院品管中心主任陳世英、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陳秀熙等學者進行討論。首位登場的教授施信如,講述免疫護照相關議題。她說,新冠肺炎病毒進展快速且會變異,如起初從中國開始時,覺得老年人較會得,年輕人不會得,後來臨床才發現28、30歲的成年人、有在運動健身者、甚至小朋友也會得到;而從臨床症狀來看,大部分都出現嗅覺、味覺喪失,並有侵犯到神經的情況。同時她也提到,長庚院內所收治的新冠重症病人,發現有引起血栓的現象,這都值得進一步研究。她也說,免疫護照這類證明,意在讓檢測出新冠病毒抗體的人復工,但世衛組織稱,尚無證據表明感染病毒康復且有抗體的人不會受到第二次感染;其次,免疫保護力是否能夠維持長期,目前看來,1、2月分感染新冠病毒者,至少半年後還有中和抗體。如果有人拿到免疫證明後到處工作、旅遊,需要觀察一陣子,確定他真的不會被感染。
-
2020-08-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肺炎檢驗研討會 台大公衛教授出席引關注
由微生物學會、台灣臨床病理暨檢驗醫學會和台灣長期照顧感染預防暨控制學會等單位,共同舉辦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研討會,今天上午在台大醫學院舉行。包括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台大醫院品管中心主任陳世英、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陳秀熙等學者進行討論。由於彰化縣政府衛生局因實施精準篩檢未通知中央,遭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要求政風單位介入調查,而台大公衛與彰化縣政府衛生局合作的萬人血清抗體檢驗,也連帶引發爭議,詹長權、陳秀熙今出席研討會,引人關注。研討會不開放媒體進入,提供線上直播。莊人祥致詞時表示,有媒體說是今天823炮戰,期待大家過程中針對目前政策與未來政策提出解方。同時他擔任主持人,介紹施信如教授將講述免疫護照相關議題。莊人祥說,截至目前為止,有65家醫學醫療資機構具有病毒檢驗能力,1天可檢驗逾7400件,會持續針對檢驗量能擴充外,也希望優化檢驗流程,很多醫學中心已經導入自動化大型檢驗儀器,希望這段時間積極奠基檢驗量能因應以後的大流行。他並特別對全國各醫師、檢驗機構等國家隊致上最高敬意,希望一起繼續努力控制疫情。
-
2020-08-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入境者全面普篩? 陳時中:任意用掉防疫物資會造成破口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日前公布民調,指出有超過8成民眾支持入境者進行全面普篩,對此衛福部長陳時中今表示,民眾當然認為有多幾層保護會很好,但政府要顧慮防疫量能是否合理化使用,若任意把防疫物資使用掉,會造成社會傷害、更嚴重的破口。陳時中今出席新北市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開幕儀式,對於入境者是否要進行全面普篩,新北市長侯友宜日前也提出相關建議,他表示依據嚴重度做不同的邊境管制措施,是指揮中心重要的任務,指揮中心對於整個防疫物資與防疫量能有自己的考量,民眾當然會認為多幾層保護最好,一層、二層、三層甚至十幾層。陳時中表示,但政府必須要顧慮防疫量能是否合理化使用,若疫情再度發生,任意把防疫物資在沒有需要時就使用完畢,就會造成社會傷害,形成更嚴重的破口,對於民眾的期待,指揮中心會依據風險度規畫保護措施。至於是否考慮對菲律賓以外的國家進行入境者全面普篩,陳時中說,會依據當地風險狀況及該國入境者在邊境篩檢的陽性率作為指標,菲律賓這段時間增加的陽性率突然提高很多,才來參考近來新增的確診病例,發現近14天增加3500至5、6000的確診病例,數字非常高,所以特別對菲律賓班機特別進行篩檢跟檢疫。陳時中表示,如果有任何國家近來在入境被查到陽性率特別高,再配合該國確診病例很高,會考慮採取相同措施,另外該國的醫療量能也是指揮中心考慮的重點之一。
-
2020-08-05 橘世代.好野橘
分散長照風險-外溢保單:養健康習慣,有機會省保費
根據衛福部最新「國人健康平均餘命」統計,二○一八年國人的平均壽命為八十點六九歲 ,健康餘命達七十二點二八歲,也就是說「不健康生存年數」長達八點四一年為歷史新高,代表國人愈來愈長壽之餘,因年老或生病造成的不健康日子也同步增加,凸顯長期照顧險的重要性,但長照險保費較高,專家建議,可考量結合外溢保單,以超前部署概念分散長照風險。面對國人不健康生存年數增加,儘管提早妥善安排投保長照險,可替自己未來的老年生活加添保障,南山人壽表示,不少人的顧慮都是長照險保費較高,民眾若選擇投保外溢保單,藉由外溢保單所搭配健康促進機制,讓自己更健康。所謂外溢保單,是結合保戶自主健康管理的保險商品,鼓勵保戶主動降低自身風險或提高健康情況,再由保險公司提供保費折減等「外溢效果」。若將外溢保單結合長照,有助延長健康餘命,也替老年生活加添保障。例如南山人壽就推出類似概念的特定重大傷病定期健康保險,除了可享廿九項特定重大傷病一次性給付外,其中十一項較容易有後續照護需求的特定重大傷病,提供十年定額分期給付的生活照護保險金,體況達標者還可再享有增額給付。南山人壽也邀請保戶選擇使用量身開發的App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如果身為公教人員,還有更經濟實惠的長照保險,國泰人壽推出「呵護公教長期照顧終身健康保險」,是一張專為公教族群設計的外溢型長照保單,保險金額一萬元為例,公教人員本人及十五足歲以上子女不論年齡、性別,一年保費一千五百元,配偶一年保費則為二千六百元,CP值相當划算。國泰人壽表示,為鼓勵公教人員養成走路習慣,這款長照系列保險商品只要走路步數達標,並符合保險金給付要件者,皆另按保險金額百分之三給付步數達標額外保險金,以保險金額一萬元,長期照顧保險金或意外失能生活補助保險金最高給付一九二次為例,等於最高增五點七六萬元保險金給付。不過,保險專家也表示,外溢保單不一定就較同類型的定期健康險或重疾險來得便宜。首先要先檢視保戶自己生活習慣,如果自認身體健康又有良好生活習慣,或自主性強且有毅力,就可嘗試買這類具外溢保單享折扣。更多精選延伸閱讀↘↘↘。保險QA/關於「洗腎」理賠的5大保單!。最敢說真話的保經:保險理賠分成「三種」,你都知道嗎?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8-04 新聞.長期照護
醫療+社區雙出擊 力推精神長照翻轉刻板印象
精神醫療長期照護是中央推動長照2.0政策重要的一環,根據衛生福利部精神照護資訊統計至今年6月資料顯示,國內精神照護個案數有2262人。成大醫院斗六分院今天啟動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也結合社區據點給予病人及家屬支持、喘息等服務,讓他們減少受到異樣眼光,獲得完善的照顧系統。精神疾病長期照顧面臨評估工具未符合精神長照需求、尚未建立完整長照服務體制、精神長照人力資源待培訓發展、精神病人汙名化、家屬無法得到社會支持與資源,和入住機構個案老化,家屬拒絕病人返家等六大窘境。且經雲林縣衛生局調查,全縣68萬人口中,常見精神疾病盛行率占14%,嚴重精神疾病盛行率為1%,其中有5028人領有慢性精神病手冊,但因社會普遍對精神疾病存有異樣眼光,多數患者是由家人照護或至慢性精神機構接受治療,無法完整銜接復健及社會互動,另外還有近4500人是未經診斷、擔心汙名而正常生活的潛在患者。「慢性精神病患的長期照顧,不能只強調去機構化」,雲林縣衛生局長曾春美說,院內「精神與長期照護部」長年提供包括門診、精神科急慢性,及日間病房、精神護理之家、精神科居家照護和成癮門診,透過精神病人長照中心的啟動,也能強化社區精神醫療追蹤服務,提升民眾對心理衛生議題的正確認識,翻轉對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長吳晉祥表示,精神病人長照中心提供個案管理及資源連結、精神病人長照人員培訓,及社區公共教育等服務,也結合社區據點提供共餐、延緩失能、安全看視、家屬支持團體輔導諮商及照顧課程,讓患者能從精神機構回到社區。吳晉祥說,未來患者有就醫困難,精神團隊會提供居家服務治療,減低再住院率,讓患者在病程發展過程獲得合適的服務資源。
-
2020-07-27 名人.精華區
聰明用輔具 創造長照樂齡生活
衛福部統計,2018年國人平均餘命80.69歲、健康餘命72.28歲,代表著國人被疾病纏身、失能的「不健康生存年數」平均8.41年,史上新高。這8.41年是我們不樂見的,增進健康餘命,讓不健康生存年數的照顧負擔降到最低,便是我們勢在必行的任務,而輔具是照顧的好幫手,是長照幸福的重要工具。藉輔具提升自立能力像各式精準運動復能器材,可促進長輩肌力、平衡力與認知,降低跌倒、失能、臥床風險;藉由枴杖、輪椅等行動輔具,讓走不遠或無法走的人,能自由且安全的前往想到的地方。藉由轉移位輔具的運用,能使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更省力、減少傷害,並維持被照顧者尊嚴;生活輔具的適時運用,讓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能省力而有效率,提升自立生活能力。懂得選擇輔具並善用藉由克服樓梯問題的爬梯機或樓梯升降椅,以及無障礙接送福祉車,讓失能者也能輕鬆外出不會長期關在家。住宅的無障礙改造,讓家中環境成為人人能安全進出與活動的場所;藉由視聽溝通輔具,讓眼茫茫、耳重聽的長輩不再害怕無法與他人溝通而關係疏遠。我們都會老,長照是你家、我家每一個人的事,懂得選擇並善用輔具,能讓我們一起共創更美好的生活。輔具大展找尋照顧解方全球受疫情影響,國際知名輔具專門展,如德國Rehacare展、日本HCR展,今年都停辦。台灣疫情解封,在遵守各項防疫相關措施之下,「2020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ATLife)」即將順利開展,讓更多人能接觸輔具、瞭解輔具。前往展會參觀,可學習、試用、選購、找尋照顧解方,大家都應認識輔具在長期照顧的重要性。我們期望,打破大眾對輔具代表障礙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是輔具創造樂齡生活的想像,讓全民能夠實現理想的成功老化,藉由輔具而樂活,創造幸福的長照生活。復健人員提供專業服務今年將展現獨步全球兩大特色,一是全球首創「長照12大哉問產品指引」導覽手冊,現場限量發行,針對長照可能面對的12個常見的照顧問題,提供對應解方與相關產品。二是由復健復能專業人員參與,包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聽力師、復健醫學專科醫學會、義肢裝具師等,使輔具因有專業服務而加值。台灣輔具專業服務與產業有著巨大的凝聚力及量能,去年大展,四天創下近12萬人次參觀的紀錄。今年國際局勢重大變化,台灣更要證明我們不容忽視的輔具專業服務與產業軟硬實力。輔具產業是台灣經濟的王牌。今年也將於展中進行英文現場直播,讓遠在國外的觀眾共襄盛舉,更讓全世界看到台灣輔具專業服務與產業。
-
2020-07-24 新聞.長期照護
照顧者女性居多…是歧視女性還是歧視男性?其實是歧視這件事
「如果社會能改變對『照顧』的既定印象,政府能建構完整的長照政策和公共照顧體系,讓照顧不再被認為是家務事或是個人的事,並能尊重照顧者、重視照顧事,那麼照顧這件事才不會變得可怕;接受它是高齡社會中一件正常、普通的事。」根據統計,目前台灣的家庭照顧者中,超過八成都是女性,其中還不包括蠟燭兩頭燒的「隱形照顧者」。我們在訪問的過程中還發現,辛苦的台灣女人們擔任家庭的主要照顧者,往往被家人認為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甚至連自己也認為:「誰叫自己身為女人。」 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標籤,還是如此深遠地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但誰該是照顧家人的第一順位,是她還是他,或是「我們」一起照顧。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微笑地說:「雖然大部分的家庭照顧者都是女性,但不只是在照顧領域,台灣的女性自覺和性別平等,還有好長的一條路要走。」 話鋒一轉,覃玉蓉指出:「目前台灣的長期照顧者,如果感到處境堪憐,充滿層層疊疊的不安和壓力,主要是來兩個原因,一個是台灣勞動條件落差大;一個是台灣根本不重視照顧工作。」台灣對照顧者的勞動環境,一直都不太友善。 ▍ 不平等讓女性成了照顧弱勢 長期忽視更成了弱勢中的弱勢「台灣女性在職場上同工不同酬,薪資普遍只有男性的八成,回到家庭後,又需滿足家庭中對女性的期待角色;而台灣照顧者的人權太低,無論是本勞或是外籍勞工,其實都是都吃力不討好,有苦無處說的困境。所以當女性成為照顧者後,在勞動條件上的不平等,加上照顧勞動的不平等,容易變成『弱勢中的弱勢』。」女性容易擔任主要照顧者,其實符合了目前社會家庭對女性的期待,尤其是對於奉行傳統孝道的家庭,女性的相對剝奪感較低。但只因為對家庭的經濟貢獻度較低,所以必須辭職照顧父母;只因為單身沒有嫁出去,就必須照顧父母;只因為你是媳婦,所以下班後還是得照顧公婆……每個因為的背後,都有脈絡可循;只不過許多照顧者長期照顧到最後,都會發出怒吼:「我受不了。」表面是損失了薪資、消耗了體力;看不見的長期損失更為嚴重。不只是犧牲了長期的職涯發展,甚至是磨損了健康、耽誤了健康,照顧者的重要時光與被照顧者綁在一起,如果沒有其他力量從中協助喘息,照顧者無形中累積的長期負面情緒與壓力,是非常可怕的,也難怪許多媒體以「長照悲歌」詮釋照顧者的現況。 ▍ 照顧本身不可怕 是社會讓這件事變得可怕覃玉蓉表示,社會在專業上,會認定照護工作應該是高工時、高專業,卻又在職業上,認為它是低成就、低報酬的工作-「因為照顧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所以我不要碰它。」那麼,到了最後,誰願意擔任照顧者呢?再來,一旦接下這個角色,似乎就注定了要為責任而「犧牲」。因為它的責任重,其他人不想做;因為它的專業,其他人做不來;家裡總要選個人來做,那就讓家裡薪資水準較低的人來做吧!仔細盤算一下,是不是發現其中許多矛盾和衝突的地方呢?需要照顧者,卻又不協助他;需要照顧者,卻又看不起他。所以覃玉蓉堅定地指出:「是社會促成血淚照顧者,是社會讓照顧這件事情變得可怕。」 ▍ 男性有脆弱的權利 性別平等其實讓男性較沒壓力在台灣,不管是女性或是男性,同樣能感受到在長期照顧上的孤立無援。除了女性權益還須長期抗戰、努力爭取外,更重要的是爭取「照顧者的權益」。許多女性因傳統觀念束縛、相對剝奪感不強,還能辛苦努力地過每一天,但對於台灣許多男性而言,剝奪感和自尊心都是十分強烈的,加上從小不熟悉與不了解照顧工作,讓照顧的每一天都苦不堪言,所以家總才指出「男性照顧者是高風險者」。「傳統的男性教養是不能哭、不能喊累,要堅強、要承擔,諸此總總,讓男性不願意向外求救,或是不懂得如何向外求救。當他們逼不得已成為了照顧者,容易比女性有更多的挫折感,也更不容易對外尋求資源。每天起床,要面對地還是漫漫不知盡期的照顧歲月,身、心、錢都不斷地被消耗,所以才說男性是高風險照顧者。」婦女新知基金會推動性別平等,也是讓男性有了解和接受自己各種情緒的機會,真正地選擇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活出他人期待中的自己。 ▍ 沒有誰該成為「受害者」 應該是讓照顧變成一件普通的事「如果社會能改變對『照顧』的既定印象,政府能建構完整的長照政策和公共照顧體系,讓照顧不再被認為是家務事或是個人的事,並能尊重照顧者、重視照顧事,那麼照顧這件事才不會變得可怕;接受它是高齡社會中一件正常、普通的事。」一個成熟進步的社會,不管是男人或是女人,沒有誰該成為受害者,或誰就該平白犧牲,這首「長照悲歌」已經悲情太久了,也該換個曲調彈了。如果你不希望今天發生在別人家庭的事,明天發生在你身上,請與愛長照一起分享長照資訊,讓更多的人關心長照議題,促進公共照護體系的完善;甚至可以再更積極地規劃自己的健康老化。社會由眾人組成,沒有人可以完全脫離社會獨立生存,眾人之間是休戚與共,想要怎樣的未來,需要靠眾人來決定。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7-16 橘世代.健康橘
別讓太多的「理所當然」綁架你 照顧者請先照顧好自己
我國自古以來有關於孝道的名言佳句和文學作品不勝枚舉,幾千年前《詩經-蓼莪篇》中就有這麼一段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中國人視親恩如同浩瀚宇宙般寬闊深遠,因而「百行孝為先」這樣的觀念,深深烙印在中華民族的基因裡頭,人們不分富貴貧賤總是想盡辦法,盡可能地讓至親獲得最高的生活品質,尤其侍奉高齡的父母親更是不遺餘力。孝親的觀念淵遠流傳,照顧家人為「理所當然」之責,但是,多數人忽略了過往傳統農村社會是由人口眾多的大家庭所組成,家裡發生什麼事多少有人手可以互相照應;現代家庭人口數單薄,一旦遇有家中成員需要長期照顧,難免會累壞了照顧者,因為漫長的時間性和「理所當然」這個單純的想法,反倒成為扼殺原初良善心意的一把利劍。照顧者彷若是拯救家庭的超人、強人,而散失個人空間形同為家庭的「公僕」,還常常是不支薪的這位成員,長期下來恐怕也難以負荷沉重的身心壓力。善待自己的身心黃太太照顧不良於行的婆婆已經6年,由於跟公婆住在一起,負責照顧生病長輩的責任自然而然地落在她的身上。婆婆生病的這幾年,親朋好友們的關心絡繹不絕,黃太太也總能適切的扮演好媳婦的這個角色,其表現之好可謂是百裡挑一無話可說,但是久而久之她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她自己也感覺到生活上始終提不起勁。平時先生忙於工作,小孩忙於課業,黃太太多年來獨立在家照顧婆婆,與外界的互動關係減少,和許多好友也斷了聯絡。有時候身體稍感不適,如感冒、頭暈等,也難有可以代為打理家務和照顧婆婆的人手,這看似無形的無解之題,卻是確確實實的影響著照顧者的身心狀態。不吝於尋求資源政府近來大力推動長照計畫,黃太太在家中使用電腦時,發現偶爾也會出現長照相關的宣傳短片,抱著好奇與姑且問問的心理,黃太太起身推著婆婆前往相關單位詢問。這才發現可以申請照顧服務的涵蓋層面已經不少,例如可以幫助婆婆的問題像是:協助沐浴及洗頭,陪同就醫,甚至也可以提供家務協助來清潔和洗滌主要活動區域,以及換洗衣物和備餐、陪伴服務,還有代購、代領或代送的服務。亦或者是臨時有事,也有半日和全日的居家喘息服務、日間照顧中心喘息服務、機構住宿式喘息服務、巷弄長照站臨托等可供選擇利用;黃太太得知這些服務內容後,心理如釋重負。保有自我的存在「如果有半天的休息時間,我可以做什麼?」黃太太腦海中忽然閃過這樣的一個問題,心裡也驚訝這樣的想法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因為這般的願望是如此奢侈、如此不實際。有了可以幫忙的照顧者,終於可以再次享有自我,可以再度規劃自己的生命節奏,她想到:「好久沒有跟好友小玲外出喝下午茶,好久沒有參與喜歡的社團活動,還有好多以前曾經熱愛的事物...」,在黃太太臉上終於泛起久違不見的笑容。除了作一位克盡己責的媳婦角色之外,難得的休閒時光讓黃太太有了舒緩長期照護壓力的出口,短暫外出充電時間可以再度回歸自我,「我」又能再度發光、發熱。黃太太諮詢回家後,跟黃先生分享這個訊息,黃先生也支持她和樂於見到這個為家庭帶來方便的服務。我們平日家庭生活中的日常器具和交通工具尚需保養,人更是需要寶貝了!家庭中責任感強烈的照顧者,通常在照亮別人之餘忘記照顧自己,而要健全家庭,照顧者其實最應該先照顧好自己,家庭始能更為完備。如果說「愛」就是「責任」,也務必使責任不會成為壓垮自己和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善用一切資源,無論是親洽諮詢或是撥打1966長照專線、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都是一個新的窗口、新的契機。睿智保持身心的最佳狀態為家庭永保安康的長久之計,因此適切休息平衡靈魂與身體,為最聰明的照顧者。本文轉載自《仁寶i照護》【關於更多照顧者的故事↘↘↘】。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照顧者也會生病,別把自己當「超人」!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7-15 橘世代.好野橘
保險QA/關於「洗腎」理賠的5大保單!
臺灣目前洗腎人口約八萬多人,發生率排名為世界第一,被稱為洗腎之島。所以針對「洗腎」的保險理賠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目前針對洗腎,有可能會符合的有下列五大險種: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失能扶助險、長期照顧險和醫療險。重大疾病險首先可能符合理賠的就是「重大疾病險」,這個險種歷史悠久,談到洗腎許多人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它。然而重大疾病險在二〇一六年有做一次統一的修正,把原本的「尿毒症」改為「末期腎病變」。重大疾病險的理賠大多屬於「一次性給付」,也就是投保一百萬額度,確定符合後就理賠一百萬,只賠一次,契約就終止。所以在保險規劃上,通常將重大疾病險視為「事故剛發生時」的一筆前期救助金。這是洗腎第一個可能理賠的保險。重大傷病險重大傷病險是比較新的險種,同樣是屬於「一次性給付」的方式。理賠認定很簡單,只要符合健保重大傷病的標準即可(有除外項目需注意)。在健保的標準中,洗腎可能申請到的有兩種,分別是「永久期限」和「三個月期限」。在健保的認定上,如果暫時無法認定是否需永久洗腎,可能就會先給予「三個月期限」的重大傷病證明。等到確定為「不可逆尿毒症」後,才會發予「永久期限」的證明。這邊就要談到「重大傷病險」的優勢了。不論是「永久」或「三個月」,只要有健保重大傷病的證明,就可以申請保險金了。重大傷病險的認定非常簡單明確,因此可預期理賠爭議也較少,是第二個可能理賠洗腎的險種,也是非常推薦的險種之一。失能扶助險談到失能扶助險(以前稱殘扶險)可能會讓有些人訝異,「洗腎」也可能符合失能?沒錯,洗腎是可能符合失能的。在失能扶助險中,有一個項目叫做「胸腹部臟器」,在裡頭的泌尿器官就有談到「腎臟」,所以洗腎當然有可能會符合失能扶助險的理賠。長期照顧險長照險的理賠標準是「狀態的認定」,也就是說它是以「某一段需要照護的時間」來做判斷。如果醫師判斷,因洗腎的原因造成「生理功能障礙」,就有可能符合理賠標準囉!醫療險你看到醫療險是不是一頭霧水,醫療險怎麼會理賠洗腎?事實上,醫療險真的會理賠洗腎,不過要看你的條款有沒有就是了。醫療險的理賠原則是「要住院才賠」,所以許多人都認為醫療險不賠洗腎。但在很久以前,曾經有保險公司推出可以理賠洗腎的醫療險喔!只要出院後再到醫院接受洗腎治療,就可以按日理賠一筆「洗腎保險金」。但後來因為洗腎人數大增,這類商品也漸漸絕種。所以不能說醫療險不賠洗腎,只是你沒買到這種保單而已。以上介紹了五種可能理賠洗腎的險種,包含前期一次性給付的「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嚴重時給予幫助的「失能扶助險」、「長期照顧險」,還有現在已經絕版的「洗腎醫療險」,你的保單規劃了哪幾種呢?保險只是事後的彌補,理賠再多保險金也無法換回健康的身體,所以在關心洗腎的保險規劃之餘,更重要的是好好控制飲食,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這才是根本之道。本文摘自《淺談保險觀念:最敢說真話的保險專家,告訴你條約背後的真相》,一心文化,2020/07/01出版【關於更多保險理賠大小事↘↘↘】。年紀大保險好難買?專家提醒:3種保單絕不能少。保險理賠僅值「一台國產車」壽險保障必知5大攻略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7-15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真是好生意?居服單位暴增三倍搶人亂象多
長照2.0推動四年以來,經費增加十倍,負責實際提供服務的單位(B單位)數量超過目標值,並且以居家服務成長幅度達三倍最多,卻分布不均並傳出各種搶個案亂象。立法委員吳玉琴與台灣社會福利總盟今召開公聽會,在場團體指證歷歷,並呼籲中央趁選舉淡季檢討給付方式和資源分配,不過衛福部代表卻始終避談中央責任,雙方彷彿身在平行宇宙,沒有交集。吳玉琴委員辦公室指出,2017年起推動長照2.0,至今邁入第4年,經費已增加10倍多,長照B單位數量超出目標值3800多處。衛福部資料顯示,2017年到2020年四月,長照資源布建數快速成長,居家服務成長幅度高達189%,專業服務和喘息服務成長幅度也高達150%,家庭托顧成長115%、日間照護成長77%。老五老基金會執行長游麗裡指出,長照資源雖暴增但分布不均。以台中市和彰化縣為例,2019年台中市有148家機構,平均每家機構服務91案,佔該市老人數的4.83%,共服務13480人。但彰化縣只有25家機構,平均每家機構服務高達304案,共服務7589人,僅占該縣老人數的3.73%。台灣社區式長期照顧策略聯盟理事長黎世宏表示,各類服務單位中,以居家服務成長最多,因為居服據點設置成本最低,給付又高,每個案每年平均產值2.5萬,接到100個個案,一年就有250萬獲利。黎世宏表示,對服務單位來說,個案就代表財源,由於中央派案原則是以個案選擇為優先,許多B單位會免收自付額或祭出折扣以爭取個案,也會以鼓勵照服員「帶槍投靠」的方式來挖人。黎世宏說,甚至有地方民代成立B單位,直接要求長照服務資源包括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給一定的案量,地方政府只好自行想方設法審查或阻擋,但礙於民代對於地方政策和經費的影響力,最後常擋不住。游麗裡表示,有些B單位會分潤給負責派案的A單位,創造「一條龍」,也看到有多個A單位和多個B單位都是同一個老闆,等於連鎖開業,無論如何交錯派案的,錢都滾不出自己的口袋。黎世宏表示,理論上市場競爭能為消費者帶來最好服務,但因長照資訊不透明、政府對於品質控管的失靈(四年才評鑑一次、地方稽核人力嚴重不足),現在已導致資源分配歪斜、大者恆大、劣幣逐良幣等惡果,不利於長照發展和品質提升。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主任葉建鑫表示,反觀失智症團體家屋,是越來越難做,因為設置和訓練成本都很高,給付和獲利卻很低,人員招募超困難,一年內離職者高達11位,等於訓練完就離職。面對民間團體訴說長照市場搶人亂象,呼籲中央在選舉淡季好好檢討給付方式和資源分配,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卻避談中央責任。薛瑞元說,長照已經是受到管制的產業,未來政策方向絕不會走極端左派或右派,一定是找平衡點。至於資源布建,薛瑞元說這是地方政府的工作,希望地方有能力盤點現有資源,根據需求人口分佈來建置。薛瑞元反問在場團體說,「如果有帶槍投靠的狀況,請讓我知道,因為這代表地方沒有在管,負責派案的照管中心在幹什麼?」引起全場團體譁然,紛紛爭相表示,確實有此情況,因為派案原則以案主意願為優先。但薛瑞元說,原則是「考慮案主的意願」,不是「案主意願優先」。
-
2020-07-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溝通!化解病人負面情緒的教戰守則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生的臨床學習心得」,由三位剛走入醫院接觸病人與家屬不到半年的醫學生,由不同角度寫出他們的學習心得:一位關心病人而竭盡所能勸服病人與家屬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找出病因,但卻因為發現是無法治癒的病而引起了自己內心的不安;一位因為病人抱怨別的醫師一時不知如何應對,之後學到的應對之道;一位分享他如何透過自己的觀察,而找到與病人溝通的「鑰匙」,打開與病人溝通之門。希望這些赤子之心的描述,可以感動社會大眾願意讓學生參與照護,使他們早日成為良醫。病人A:「唉,開完大腸直腸刀,體重一直掉,我這樣要怎麼辦,開刀前好好的,現在變成沒生活品質,甲醫師怎麼都不處理,什麼也沒說,哪有醫師這樣的」 病人A患有大腸直腸癌,上個月剛做完低前位切除手術、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和小腸造口,術後發生電解質不平衡和體重下降,目前在腎臟科追蹤和到院打點滴一周。醫學生是醫院裡最沒有架式、是醫護人員中最底層的生物,也因為如此常常病人把他們不敢跟主治醫師說的抱怨一股腦都丟到我們身上來,面對這些抱怨我們該如何應對?本文是最近在醫學生個案討論會提出與主治醫師討論後整理出來的學習心得。病人A可歸類為對當下主治醫師的抱怨,面對這樣的對話,當下可能會不知道說什麼,是要否定說「主治醫師沒有錯,開完刀本來就會這樣,是正常的」,還是要附和說「我們也覺得主治醫師沒有解釋清楚」,我想這兩個答案都不對。常常病人有了病痛,只是想要找到一個稻草人讓他發洩情緒,即使是正常的預後情形,病人也會牽拖到醫療照護上,這沒有不對。當一個病人生病五次,你問他說哪一次生病最痛苦,他會說這次,當下的情緒會遮掩住過去的事實。最好的答案應該是在讓病人發洩後能夠回憶起過去的事實,以下將介紹兩個答覆SOP。第一個口訣是EVE,是衍生自身心科和心理學,給較喜歡像內科醫師那般循循善誘的醫學生採用,EVE分別代表Empathy/Validation/Elaboration和Exploration,以答覆病人A為例:1.Empathy病人說體重一直掉,就先附和說「這樣一定很辛苦齁」,讓病人覺得你有put yourself in his shoes,有被了解的感覺。接著是使出乾坤挪移之術,反問說「那你在家都是怎麼吃的」,把主觀的情感(甲醫師怎麼都不處理,什麼也沒說),轉化為客觀的事實(出院後的飲食情況),如此帶領病人走出他的情緒枷鎖,走向一起思考解決辦法的道路上。2.Validation接著,稱讚的說道「這麼辛苦,但是你還是願意跑過來打點滴」,讓病人肯定自己,讓他知道自己跟醫護人員有一起在幫忙解決他的痛苦,沒有人放棄他,他自己沒有,醫護人員更沒有。現在需要的就只是等待與耐心,等待時間讓身體自行修復。3.Elaboration和Exploration「除了體重下降,還有什麼其他的困難嗎?」確認病人所擔心的真的是體重下降嗎,還是另有隱情,如果我們搞錯方向,就沒有解決到病人問題了,所以一定要確認。確認完畢後,最後引導病人think aloud,不是不說出來,更不是光說不練,而是藉由反覆的說出來,來與我們一起想出改善的方法。在進行以上三個步驟時,要注意適時的抽離。事情對人的影響是與距離成反比的,離得越近,病人就越能支配我們的心情,減輕和擺脫其影響的辦法就是尋找一個立足點。單純的陪病人一起笑一起哭只能做到陪伴,唯有適時的抽離才能做到帶領病人走出單行道。如果比較外科個性,或是不避諱的認為醫師安慰病人說到底就是話術的醫學生,這邊建議第二個教戰守則,SOP是「先聽→回顧→轉移話題→讓病人自己說服自己」。其中的關鍵是「邏輯」,讓病人自己發現自己的矛盾,進而化解病人對醫護人員的抱怨。1.先聽先讓病人講,一方面確認病人最在意的點,另一方面也是真正關心病人、跟病人站在同一陣線上,就如同以上EVE中的Empathy。2.回顧回顧當初醫師所講的,醫師在術前病解一定會說到手術的風險、後遺症、術後會面臨的狀況等,以大腸直腸手術來說,後遺症包含接口滲漏或是營養吸收不良,前者嚴重者需要重新開刀縫合和引流,後者會導致體重下降和電解質不平衡,所以說術後現在病人A所面臨的問題,在術前甲醫師都有跟病人A說,只是他忘記或是當時不在意,這時候就要反問病人:「當時候醫師是不是有跟你說手術的風險和後遺症?有哪些?那你現在遇到的是不是那時候有說的?」當病人發覺這些都是正常手術後會發生的情況時,就會自覺抱怨是無解的,錯更不是醫師的錯。3.轉移話題當你與病人陷入回顧後的尷尬時,就可以開始轉去較輕鬆、不要再談醫病間緊張關係的話題,一樣將主觀的情感,轉化為客觀的事實。4.讓病人自己說服自己當做到以上三個步驟時,就可以讓病人自己發現自己的矛盾,醫師當初有講過但是我沒注意聽,如此就進入最後一個步驟,讓病人自己說服自己。最後,可以以鼓勵和祝福病人作結。除了以上教授的兩種方式,如果是長期照顧的住院病人,「找到一個會讓你愛上那個病人的理由」可以讓你對病人的態度改觀,舉個例來說,有個病人都不講話,住院後不管是醫師或是護理人員詢問都只是簡答,有天有個醫學生下定決心要改變這一切,坐到這位病人的床沿,一個個問題問下去「你喜歡電玩嗎」、「你喜歡大自然嗎」、「你喜歡吃美食嗎」……最後問到「你喜歡跑步嗎」,他終於說「是」,再問下去才發現他是世運的田徑國手,這位醫學生便跑去跟整個護理站說,之後大家就都來朝聖,這位病人發現大家怎麼都變得這麼熱切,怎麼都跟他聊他所愛的跑步,這位病人就從此變得多話了。最後,要注意的是面對病人時,有兩個要忌諱的點。一是「絕對不要認為自己只是個醫學生,不能做到什麼事,而逃避病人」,當病人開始抱怨,學生該轉化自己的心情為「太好了,機會來了,該好好練習溝通技巧!」,有太多太多,這些在醫學生時期的訓練將讓你比同儕在未來與病人想處的更好、醫療糾紛也更少。二是「絕對不要盲目地為醫界辯護,這只會讓病人產生醫醫相護的觀感」,面對他人在損害同行的名譽時會不以為然、甚至義憤填膺的為同行辯解,這很自然,但這只是更加深醫病之間的鴻溝。溝通就是要放下原生立場,試圖了解對方為何會有這般強烈的情緒,而透過傾聽了解,才有可能化解病人的負面情緒,如此才能維護良好的醫病互動。
-
2020-06-28 養生.樂活人生
社交孤立會要人命!為什麼年長者不再建立新關係?
【文、圖/摘自如果出版《老年的意義:我和那些老人共處的一年》,作者約翰.利蘭】大家對老年有個特別有害的迷思:認為老年人不再工作,也沒有性生活了,在美國,這幾乎是最貶低人的兩件事。然而這兩種說法都未必是真的。年長者之間的愛,是許多人覺得噁心的話題,尤其牽涉到性的時候──如果那老年人正巧是你父母(很可能就是),那就加倍噁心。皮膚鬆弛,骨骼脆弱,循環不良,記憶的空白愈來愈嚴重──「維多利亞的祕密」內衣廣告或青春浪漫電影裡歌頌的,恐怕不是這些事。我母親那一代的人很少看到自己父母老年再婚或約會,許多人到八、九十歲為止的戀愛經驗都很有限。他們早早結婚,之後共度餘生。芝加哥大學一個名為「國家社交生活、健康及老化計畫」(National Social Life, Health, and Aging Project)的研究發現,七十五到八十五歲的女性五人之中只有一人說自己人生中有超過兩名性伴侶,而男性則是兩人中有一人。如果現在新的戀情要在他們的年齡層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們必須在沒有角色模範、毫無頭緒的情況下自己摸索。嬰兒潮的人從前造就了一波性革命,而社會學家期待他們帶來劇變,然而有些長者其實一直享有活躍的性生活。二○一○年,印第安納大學性健康促進中心(Center for Sexual Health Promotion)的研究人員提出,八十多歲的男人和女人之中,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性生活仍然活躍。(特別是七十歲或以上的男人替人口交的情況多於接受口交,而女人這兩種情形都不多,很可能是因為女人活得比伴侶長。)不過隨著年紀增長,性可能導致新的麻煩。八十五歲之後,四分之一以上的人說他們有些認知困難。和失智症患者發生性行為,會引起是否為合意性交的問題;愈來愈多人的壽命增長,進入那個範圍,而我們才剛開始設法處理這問題。有失智症的人時常流落到護理之家,而許多護理之家拖拖拉拉,並未積極針對住戶想進行性行為的情況,替職員草擬正式的因應政策,更不用說和住戶與家屬溝通他們的方針了。所以性變得像死亡一樣──雖然會發生,但沒人談論,至少不會公開說。海倫和霍伊住的機構「河谷區的希伯來之家」是其中的特例(其他許多方面也是)。一九九○年代以來,希伯來之家的一個政策是促進住戶之間建立親密關係(包括阿茲海默症患者),並允許住戶觀看情色書籍或影片。護理人員會藉由住戶的一些行為改變(例如食欲低落),留意到他們在人際關係中不快樂(而且員工每月舉辦活動來追悼過世的成員,這在安養機構中更罕見了)。最近,希伯來之家新增了一個約會服務,稱為銀髮之約(G-Date,grandparentdate),不過不大成功:最近的數據顯示,希伯來之家的八百七十名住戶中,只有大約四十人有對象。許多人曾長期照顧病榻上的伴侶,情感耗竭,不想再經歷一次。露絲.威利格也很熟悉這種經驗。我開始拜訪她時,她的丈夫已經過世二十一年,這段期間她從沒約會過。我問她,她在老年必須放棄什麼事,她沉默一下,然後說:「最明顯的當然是性,不過我沒那麼介意。我以前很喜歡散步的,現在不行了。」她表明她比較懷念散步。老年學家時常擔心像露絲這樣的人,他們獨居,而且選擇不參與團體活動,包括他們從前喜歡的活動。多娜.M.科拉多(Donna M. Corrado)是紐約市老人局(Department for the Aging)局長,她說:「社交孤立會要人命。不出門、不好好吃東西、不服藥的人活不長。」我探訪露絲的時候,她時常提到考慮要出去玩或去上運動課,最後總是打消念頭。對她來說,離開從前的公寓後,愉快的社交生活就一去不復返了。然而也可能是人們隨著年歲漸長,就這麼對某些社會接觸喪失興趣,將自己的精力用在他們覺得比較有意義的人和關係上。露絲有時會擔心她的孩子或孫子女,但她從來沒提過她覺得寂寞。社會學家將這種情形視為某種規劃──年長者剩下的時間有限,他們會用會支持自己的人來填滿,不再掛念令他們疲備或需索無度的人。年長者不再建立新關係,而是更依賴他們現有的關係。與其尋找伴侶,不如維持強力的社會連結,而且也只有本質上正向的社會連結才有價值;處於糟糕的關係中,或是和惡親戚相處,對年長者和年輕人一樣不好。蘿拉.卡斯騰森寫得好:「爛關係造成的損害,可能大於好關係造成的益處。」
-
2020-06-22 新聞.長期照護
外籍看護工難入境 長者失能照顧看這裡
新冠肺炎疫情打亂出入境步調,萬一新聘外籍看護工受疫情影響無法入境,家中長輩照顧需求怎麼處理?勞動部表示,雇主可選擇承接在台等待轉換的外籍看護工;也可撥打1966長照專線或至各地長期照顧服務管理中心洽詢長照資源,協助家中照顧需求。勞動部說明,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若雇主新招募的外籍看護工因為疫情無法入境來臺工作,可選擇到各地的公立就業服務站,辦理承接在臺等待轉換的外籍看護工,以減少國外引進的等待時間,相關申請程序可撥打勞動部專線02-8995-6000洽詢。為了處理疫情期間,聘僱外籍看護工的失能者照顧需求問題,衛生福利部在109年3月30日訂定因應疫情照顧處理機制,符合長照需要等級2級以上的失能者,如果新聘僱的外籍看護工因疫情不能入境、原聘僱的外籍看護工返鄉暫時無法來臺,或是入境後需居家檢疫或隔離14天,已放寬可使用居家照顧、社區照顧等照顧服務;另如果原本已在家中服務的外籍看護工因故須居家隔離,為減少失能者家庭照顧壓力,也放寬得使用喘息服務等長照資源。勞動部表示,以上相關資訊都可至勞動部跨國勞動力權益維護網站查詢;如果有長期照顧服務相關的需求,可撥打衛生福利部1966長照服務專線或至各地長期照顧服務管理中心洽詢相關長照服務資源及申請程序。
-
2020-06-20 橘世代.健康橘
50+穴位按壓/逆轉睡不好、看不清楚、肩頸痠痛
睡不好、看不清楚、肩頸痠痛,您是否深受這些毛病困擾,影響生活品質?璽悅中醫診所院長羅珮琳指出,熟齡族伴隨年紀增長,失眠、老花眼和肩頸痠痛的症狀日益明顯,中醫會利用針灸按摩,刺激穴道改善問題,一般人也可以嘗試按壓穴道,有助減緩不適感。羅珮琳說,古籍《黃帝內經》記載,由於老年人內臟老化、衰退、氣血不足、陰陽失交等,導致白天精神不濟,夜晚失眠,加上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更容易失眠。像在診間有患者因為長期照顧生病的親人,壓力大難以宣洩情緒,經常睡不好。除了失眠,羅珮琳指出,當年紀大,體內氣血衰退,會反映在身體各器官包括皮膚彈性變差、肌肉無力等,其中反映在眼睛上就是老花眼。另外,上了年紀的人,骨密度變差伴隨骨鬆症出現,加上脊椎退化,恐出現壓迫性骨折,肩頸痠痛便是症狀之一,由於骨質差,使肌肉緊繃,引發痠痛麻感。但有些肩頸痠痛可能不是單純年紀大引發的身體退化,她說有患者長期抱孫子,以為是姿勢不良導致肌肉痠痛,直到症狀遲遲無法改善, 就醫檢查才發現已是肺癌轉移至骨頭。面對熟齡毛病,羅珮琳說,在中醫調理上,肩頸痠痛可透過熱敷改善血液循環,再針對肌肉痛點,搭配針灸推拿,放鬆局部肌肉。但坊間有些民眾喜歡按摩放鬆,甚至喜歡愈痛愈好,她提醒按摩過程中,微微的脹痛感可以,切勿過度刺激肌肉,恐引發肌肉發炎,還有懷孕的人也需留意特殊部位無法按壓。至於失眠,可搭配助眠中藥材如珍珠粉、酸棗仁、遠志等;食療上依患者失眠情形調理,例如火氣大,食用白木耳蓮子湯,氣血虛,可食用桂圓紅棗茶。另外老花眼因為與肝腎有關,在藥材選擇上以補肝腎和氣血為主,例如熟地、山藥、枸杞和菊花等。羅珮琳說,有些患者會中西藥合併使用,最好與醫師討論藥物,切勿任意停藥,避免中藥的成效不佳。另外民眾也可以在家做簡易穴道按摩,一穴道按壓5下,一下按壓3秒,完成一循環,逐步舒緩熟齡毛病。失眠穴道:1.安眠一:耳垂後與頭部相連處有一個凹槽稱「翳風穴」。耳朵後方有一個半圓形的乳突狀骨,乳突骨的下方則是翳明穴,在翳風穴與翳明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一。2.安眠二:從「翳明穴」往「風池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二。3.神門穴:將手腕的橫紋分為六等分,由小指側計算1/6處就是神門穴,神門穴剛好在肌腱的凹陷處。老花眼穴道:1.睛明穴:兩眼的眼內角與眼眶交界處。2.攢竹穴:左右眉頭內側凹陷處。3.絲竹空穴:在眉梢凹陷處。肩頸痠痛穴道:1.風池穴:頸部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2.肩井穴:肩外側緣和大椎穴之中間點,左右各一。3.曲垣穴:背部左右肩胛骨內上側。 【熟齡健康精選延伸閱讀↘↘↘】。黃心娣保養由內而外、穴道按摩藥膳調理不馬虎。防疫在家免焦慮 中醫師:按摩穴道鎮定心緒又助眠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搞不懂長照防疫?新竹市發表首本QA工具書 邀21名專家解惑
免疫系統較弱的年長者是罹患武漢肺炎的高風險族群,讓長照防疫成為防疫期間的重點工作。為此,新竹市衛生局蒐集民眾最想問的55個長照防疫問題,再邀21名專家解惑,最後將QA內容集結成《長照防疫最想問》工具書。無論未來面對何種疫情,民眾手邊都有參考資料可用。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歐美不少死亡病例來自長照機構或安養之家的院內感染,日本70歲喜劇演員志村健也是染疫6天後就過世,讓家有抵抗力較差的慢性病長者都繃緊神經。不過,照顧長輩的場域不同,包括有居家、社區、或長照機構,長照防疫重點殊異,且多數失智症患者更無法理解「為什麼要戴口罩」,實難配合各種防疫措施要求,讓家屬或照顧者相當頭痛。為此,新竹市衛生局從長照服務單位、照顧者、及網路等線上線下管道,搜羅民眾的長照防疫疑問,例如「體溫測量該以哪一種溫度指標最標準」、「失智症患者不願意戴上口罩,怎麼辦」等55題最真實的問題,再邀請感染症、高齡醫學、長期照顧、失智症照護等領域的21名專家協助解惑,最後集結成《長照防疫最想問》一書。新竹市衛生局長王宗曦表示,《長照防疫最想問》很可能是國內第一本以長輩、照顧者及長照工作人員防疫需求為出發點的工具書,雖然目前疫情趨緩,但其實生活中的感染源無所不在,在後疫情時代,應讓防疫知識落實為日常。王宗曦說,《長照防疫最想問》提供各種長照場域適用的防疫情境及標準作業程序,無論未來面對何種疫情,都能當作防疫的參考工具書使用。新竹市衛生局印刷限量1,500本《長照防疫最想問》工具書,有興趣民眾可向衛生局及三個行政區衛生所索取,可電洽(03)5355191。另也提供電子書版本,可上衛生局官網及「udn讀書吧」免費閱讀(https://lihi1.cc/l44hW)。(新竹市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0-06-04 橘世代.健康橘
方季惟演唱會「空兩位」,帶天上爸媽來聽唱歌
「從小我就覺得媽媽好漂亮,」方季惟秀出照片,原來她的秀麗五官其來有自。曾拿下選美比賽第二名的媽媽,經人介紹原本以為嫁進好門,後來才發現夫家重男輕女,生下方季惟這個女孩子,竟被夫家刻意冷落,又慘遇倒債承受壓力,明明不是自己欠下的債務,卻得出面向債主道歉協商,再加上方季惟爸爸年輕時風流愛玩,讓媽媽總是焦躁憂愁,心情鬱悶。尤其人們常說「老小」,說的就是人年齡越長,個性越孩子氣。方季惟說,自己很難不受到情緒感染,尤其看著母親心情起起落落,血壓更沒有正常過,擔心緊張忙送醫院,「媽媽所有毛病卻又瞬間都好了。」方季惟發現,爸爸離世後,媽媽有時對著牆壁說話,「我想她在對我爸爸聊天。」家人這時候也才發現,媽媽的個性變得更易怒,「本來我們也想,是不是因為媽媽這麼多年一直在隱忍,爸爸走了之後她不再忍,所以脾氣才有改變。」但是媽媽言行上的變化卻已經不容忽視,「她就是什麼都能懷疑、很害怕,同樣的話一直講,有時講話用詞又重又直接,家人就會生氣嫌她煩。」父親離世後六年,她帶著媽媽就醫,才發現其實媽媽已是重度憂鬱、失智。方季惟扛起照顧父母的責任,一扛就近乎二十年。漫漫歲月,方季惟冷暖自知,有時為了爸媽的醫藥費,她會接拍戲劇賺錢,即使在拍戲時被劇組欺負,也自我調適吞忍下來,在人面前從不訴苦。只是不喊苦,不代表不辛苦。她曾經在跑通告上節目時,畫了一張全家福的圖片,裡面有爸爸媽媽和五個小孩,她還在圖裡寫下「圓滿」兩字,這是方季惟心裡覺得最重要的一切。「只是心理分析師看到我畫的全家福,直說快哭了,因為全家人只有我沒有腳,像是飄在空中。」一張畫透露出,近二十年不斷付出照顧家人的方季惟,其實心裡也藏著想被好好照顧的孩子。「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嚴重失眠。」和許多長期照顧者的情況相同,方季惟晚上幾乎沒有辦法好好睡覺,因為失智媽媽常常會有各種突發狀況,有時身體不舒服,大半夜還會叫女兒幫她按摩。扛著照顧責任的那些年,方季惟幾乎夜夜難入眠,她曾氣極大吼,「我快要累死了。」結果媽媽聽了,跑去跟兒子說,「你姊姊說不想活了,」讓方季惟實在既好氣又好笑。「當壓力實在大到破表時,我就去念經,」她瞪大眼睛認真地說。除了仰賴信仰解壓,她也靠智慧解決紛爭。失智媽媽的狀況時好時壞,即使有時清醒,媽媽總是負能量滿檔,和家人的相處常常一言不合就吵了起來,家庭氣氛緊張,小事也能一觸即發。身為大姊,方季惟想盡辦法,不讓家人的情感因為媽媽生病而破壞殆盡。把媽媽當小孩一樣照顧方季惟長年參與公益活動,明白「失智是不能用正常眼光去看的狀況,否則就會有很多衝撞。」她知道媽媽也怕被唸被嫌,許多暴衝的回應其實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她決定把媽媽當成自己小孩照顧,站在媽媽這一邊。「她孫子有時嗆阿嬤,『這句話你今天講四遍了。』我會幫著回,『哪有,這是第一次,』媽媽看起來就很有精神,覺得她沒有講輸。」除了選邊站,方季惟還有獨門的哄媽媽妙招。媽媽有時善變,說好的事情會隨著心情反悔不認。那次母女同遊日本,到了原定晚餐時間,媽媽突然說累了想睡覺,不吃了。方季惟心裡清楚,太早的睡眠對於夜晚休息沒有好處,媽媽餓著肚子心情也不會好。但她不急著對槓衝突,只是看著端進房間的晚餐,故作驚喜說,「哇,看起來都好好吃唷,」一邊嘖嘖大讚這個好嫩,那個很鮮,誇張演得很開心。原本已經躺下的媽媽果然上鉤,「那不然你分我幾口,」得逞的方季惟按捺心中笑意,一口一口餵媽媽,也順利把晚餐吃完了,兩人心滿意足,一片太平。即使風風雨雨,心終究平靜「自從演了媽媽的角色,我才知道,害怕卻又要保護家庭的媽媽有多勇敢。」方季惟開始理解,媽媽內心滿載負能量,是因為不被理解、舊傷淤積。因此她除了照顧媽媽身體,也製造機會讓媽媽抒發心情,學著原諒那些曾經傷害她的人。像是曾經對媽媽嚴厲又偏心的阿嬤也生病了,方季惟教媽媽幫婆婆洗澡,透過身體接觸化解心靈創傷。方季惟也帶著媽媽出席曾經欺負過她的人的葬禮,藉由送這些人最後一程,助念讓往生者功德圓滿,也把心中怨懟送走。至於那位倒債落跑、讓鉅額債務落到作保的方季惟爸爸身上的朋友,可以說是媽媽這輩子心中最怨恨的人。事隔多年,雙方又見了面。「這個捲款落跑的人後來失智了,誰都不認識,但是一見到我媽,卻一直哭一直哭。」方季惟回憶,當媽媽看到眼前這個淚流滿面卻已經頭腦不清楚的老人時,「覺得他應該是知道錯了,」不但不再怪他,反而同情他的際遇。方季惟媽媽輕輕放下多年身心重擔,從這一刻釋懷了。二○一七年七月七日,媽媽坐在椅子上安然辭世,走的時候平靜安詳,就像是睡著一樣,又剛好是父親辭世的第七年,種種巧合讓方季惟覺得,是爸爸來接走媽媽了。「人不能帶著怨走,那些苦悶會傷到自己,我相信媽媽最後已經釋懷了,兩老已經在極樂世界團圓。」方季惟有些欣慰地說。為了不讓卸下人生重擔的媽媽擔心,方季惟在服喪期間都告訴自己不要流淚。但她坦言,父母走了之後,雖然每天都過得忙碌,只是午夜夢迴時,她也曾經問自己,「身上的責任已了,接下來的日子,要為什麼而活?」「佛法教我學會坦然面對,承擔完成了就放下。人每一刻、每個呼吸都在死去,活就要活在當下。」多年來學佛定心的方季惟,驀然回首,發現風風雨雨的人生已過去,當下正是風和日麗。「以前我曾經想過,如果我今天唱歌,不是為了替家裡還債,拍戲也不為誰的醫藥費,應該就不會執著於一定要怎麼樣。」在玉女當紅的階段,她珍惜羽毛,甚至為了避免瓜田李下的緋聞影響形象,在錄影時習慣獨自在一旁看書,讓人難以靠近。「我現在唱歌不會再緊張了。在後台大家說說笑笑再上去唱,很開心啊,沒有壓力。我很幸運,歌迷沒有嫌棄我的皺紋,」方季惟的招牌鐵肺又發功,哈哈大笑聲聽來格外渾厚深長。如今她只要有演唱會的活動,就會帶著父母的照片,在場中為兩老留座位,「來,一起乖乖坐好,聽我唱歌。」那天,方季惟緩緩唱起「想你想到夢裡頭」,眼神閃耀的光芒依舊,藏在歌聲裡的是時間沉澱後的成熟。來自天上父母的掌聲鼓勵,方季惟說:「我,聽到了」。本文摘自《歲月釀的檸檬紅茶:快樂小孩方季惟將時光化做美好祝福,寫給終將成為大人的你》,天下生活 2020/05/13出版【更多精彩閱讀↘↘↘】。孝親,不再有憾…讓媽媽高雅老去也高雅再見。蠟燭親人老照片…心靈做七愛無限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15 新聞.長期照護
2020長智論壇揭幕/長照家庭避免失和 線上開啟對話
長期照顧歷程可能長達9.9年,照顧分工有落差,易使家庭出現矛盾。專家呼籲,在家庭關係尚可時,應先邀全家人召開照顧協議。若不知怎麼談,可透過「家庭照顧協議線上工具」產出指引,帶領家庭開啟對話,降低因長照而失和的風險。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桃園市失智共照中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主辦「2020長智論壇」系列活動,昨天揭幕。與過往不同的是,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首場活動改線上直播與同步手語翻譯的方式進行,宅在家也能吸收照顧新知。首場活動由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以「家庭照顧協議:別讓衝突毀了家的愛」為題開講。陳景寧說,家總與聯合報107年合作調查發現,家庭因照顧吵架的比率僅三成,但這與「家醜不外揚」觀念有關,因為調查也發現,僅三分之一的家庭會談照顧問題,其他不是偶爾討論就是不曾談過。但若不對話,當有醫療、照顧、或經濟問題,家庭成員可能慌亂,甚至針鋒相對。法扶基金會專職律師周信宏觀察,長照家庭訴諸法律,訴訟一打就是一年起跳,不只耗時,請求金額裁定也低,而且幾乎直接撕裂家庭關係。家總近年推動「家庭照顧協議」,並受衛福部委託研發線上工具,該工具會從「長照四包錢」開始盤點家庭手邊可用之資源,再產出類似「會議議程」的指引,幫家庭開啟對話。陳景寧提醒,討論照顧協議有三不:不插嘴、不翻舊帳、不強求公平,才能順利聚焦,不被情緒綁架。協議完成後,建議全家人簽名後再送法院,該協議就具法律效力,未來若有爭議,即可提供法官參酌。
-
2020-05-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下的母親節 長照探親「好久沒摸奶奶的臉」
愛要及時,疫情當頭,這句話讓許多長照家庭感受更深。廿多歲小玲自高雄到台北工作,從過年就沒有見過住在長照機構的奶奶,指揮中心一宣布長照機構可有條件探視親人,她立刻預約探視奶奶。但也有人因為疫情造成遺憾,長輩因發燒住進負壓隔離病房,無法見到最後一面。不必哀求「看一眼就好」疫情攪亂大家生活,新冠肺炎疫情一月底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三月廿日宣布長照機構禁止家屬探視,直到五月一日才有條件解禁。禁止探親期間,許多長照機構收到不少立委、家屬的請託,甚至哀求「看一眼就好」,但礙於疫情只能拒絕。小玲獨自北上工作,每次回家一定到機構探視奶奶,這次受到疫情影響,「我好久沒有摸到奶奶的臉了。」家人也曾「求」過長照機構,小玲的爸爸想念年邁的母親,忍不住拜託機構通融,但得到的回應都是「視訊就好」,但失智的奶奶面對鏡頭沒有什麼反應,爸爸想到禁令不知道何年何月,就難過不已。這樣的回憶 覺得很感恩直到指揮中心五月宣布長照機構有條件解禁,爸爸和姑姑馬上飛奔前去探視,小玲也立刻預約母親節回去看奶奶。她說,雖然奶奶不曉得這幾個月世界上發生什麼變化,每次見面也得重新自我介紹,但「就算這樣的回憶只有我記得,也覺得很感恩」。同仁仁愛之家董事長林金立也很感慨,有位長輩有意在家安寧,卻碰上疫情,上個月長輩發燒,雖然大家認為這可能是長輩即將遠行的生理反應,但礙於防疫規定,送長輩至醫院篩檢,長輩於是獨自住在醫院負壓隔離病房。家屬想見長輩最後一面,但僅能視訊,後來長輩等不到採檢結果就離開了,家屬深深遺憾。長輩還會教導家人防疫林金立說,五月起有條件開放長照機構探視後,第一個假日就湧現人潮,近兩日申請讓長輩外出的家屬倍增,家屬也非常配合,會客時間把握在一小時內,許多沒有失智的長輩,比家屬還擔心染疫,探視期間還會教導家人要如何防疫。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第明說,指揮中心開放有條件探視,其中實名制預約對機構影響不大,機構探視本來都得登記,這次開放後,家屬更珍惜探視時間,過去探視平均花卅分鐘,現在多會多聊聊或是帶出去走走,多一些相處時間。
-
2020-05-07 橘世代.好野橘
你是疫情受災戶嗎?報稅紓困,不可不知!
納稅人在過去親自到稅務機關報稅,通常現場人多要費時間排隊;今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108年度所得稅申報期限全面延長至6月30日,報稅達人、台北大學會計學教授王怡心指出,她建議橘世代的納稅義務人,可乘此機會,用較多時間來學習網路報稅,除了防疫還可以與時俱進。王怡心是立委費鴻泰的太太,兼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她指出,受疫情影響的納稅人,可以在納稅期間向稅捐機關申請延後1年繳稅,或是分3年繳納。為減輕疫情造成民眾經濟負擔,今年退稅也提前1個月,如果在6月1日前網路申報者,可在提前在6月30日就領到退稅金額;然而,6月2日至6月底網路申報,退稅日期為7月31日;其餘申報退稅案則於9月30日退稅。王怡心表示,今年新增「長照特別扣除額」,每人每年12萬元,但是設排富條款,費鴻泰與多位立委共同提案,減輕中低所得家庭的納稅義務人照護身心失能者的負擔,通過所得稅法第17條增訂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每人每年定額12萬元。其中,納稅義務人可申報其配偶或受扶養親屬,如為符合衛生福利部公告須長期照顧的身心失能者,今年申報108年度綜合所得稅時即可適用。有關符合資格者,無論是否為聘僱外籍看護工、入住長期照顧服務機構或由家人自行照顧,於申請適用長照扣除額之適用資格時,應檢附相關證明文件。王怡心說,扶養親屬免稅額也放寬「無謀生能力」認定原則,所得稅法第17條第1項第1款規定,納稅義務人在符合財政部相關規定下,今年可申報扶養未滿60歲直系尊親屬、20歲以上子女、兄弟、姊妹、其他親屬或家屬之條件之一為「無謀生能力」,因為財政部重新核釋「無謀生能力」認定標準。此外,財政部也公告108年度每人基本生活費調高為17.5萬元,這些都可提供納稅人參考。【關於理財Q&A大小事↘↘↘】。小資族輕鬆學存股!日賺2倍薪、報稅更有利。存股新鮮人小心!如何避免最容易犯的2大地雷。退休到底要準備多少錢?超詳細算法一次讓你看個夠!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
邁入暮年,失能、失智,真的是不可逆的選項嗎?如果我們讓失去能力的人,經過訓練,可以再次增能與復能,並且維持他們日常生活的獨立、延緩失能、強化健康自我維護,必定可以替社會減少照顧上成本的支出,也讓失能者在生存、生活與生命3個面向中,獲得希望與尊嚴。2026年,我們將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高齡社會帶來的人口高齡化、退休潮、安養需求增加、勞動力減少的衝擊,也相對影響到整體經濟、社會福利以及醫療資源。雖然台灣在2017年起,即開始實施「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但是面對各種不同的問題,什麼才是最佳的照顧模式?而對於長者來說,什麼樣的生活品質才能符合人性尊嚴?或許我們應該跳脫既有的思維桎梏,努力讓亞健康的長者,甚或是失能長者能夠再次被賦予能力,重拾活躍老化的生活,這樣的改變,不僅是醫護相關背景人員,也是全體國人所要面臨的挑戰。本期專訪考試院考試委員李選,她以護理博士的專業背景,為我們說明,醫護人員要如何做更好的訓練與培養更佳的技能,以面對高齡社會及長照需求所帶來的衝擊。人口高齡化迫在眉睫 醫護人員面臨挑戰「以65歲以上人口來說,2018年才邁入總人口的14%,到現在2020年初,已達到15.3%,可見得人口老化的問題非常嚴峻。」李選表示,現在新興疾病與慢性病病人人數日增,對於健康(Health)與安適感(Wellbeing)的影響極為廣泛,因此導致身心失能者日漸增多,也大幅增加了醫療照護的需求。雖然在高科技發展下,可以藉由科技的協助來讓生命延長,例如呼吸器、鼻胃管等,但是高頻率的住院以及門診就診,讓65歲以上人口光是在健保方面的支出,就占了超過36%,所以我們正面臨醫療資源不足以及外在環境的劇變。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醫護人員必須面臨的挑戰。李選不諱言,很多銀髮族的觀念有些偏頗;不知道自身的健康要努力經營,或是要經過鍛鍊才得以增加能力,所以她強調,人要不斷地「增能」,也要讓漸漸失去的能力再「復能」。而家屬的認知、長者與家人或是與照顧者間的互動方式、家庭空間、外在環境空間的改善等,這些都是必須克服的難題。人的一生需求包含了生存、生活與生命3個面向,過去護理教育多以疾病為導向,也就是以醫療機構執行醫療照護的生存面為主(Health),現今的高齡照護則必須兼顧社區與居家環境的健康需求、生活品質、生命意義及醫療需求的整合,以達到人民安適感(Wellbeing),所以在專業準備度上仍需加強。為了因應這些挑戰,醫護人員的養成需要面臨哪些改變呢?李選表示:「在《護理人員法》中,有關於醫療輔助行為是較容易上手的,但是健康問題的評估、預防保健的措施、以及護理指導與諮詢,都必須擁有泛知識、具有相當的成熟度、長期的生活職場歷練等,才可以漸漸地內化培養。」因此由資深護理人員負責照顧高齡者,會比較適合。健康促進須加強 賦能推廣極重要對於目前討論度極高的「自立支援」(不包尿布、不臥床、不約束),李選有精闢的見解,她認為「老」是生命必經的歷程,但是年齡絕非評斷能力的標準。李選告訴我們一個實際的例子:「我曾經在瑞典看到一位84歲的護理人員,她很樂觀且極有自信的表示,她努力工作不但可以做為其他年輕同事的指標,也可以得到病患的信任。」在青銀和諧共處的職場,這位護理人員不但創造自己的產能,也因為服務他人而讓生活更充實。因此,李選以「賦能」(enable、empower)的名詞來表達,其中包含了「增能」與「復能」,也就是說,如果能夠給予高齡者知能(認知與能力)的訓練,即便是在老化或是疾病的影響下,高齡者仍然可以維持自主、獨立、與尊嚴的生活,也可以增強人際關係,並且提升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如何執行「賦能」?李選指出:「簡單的說,例如在增能方面,可以替長者增加飲食的營養,在復能方面,若是長者某方面肢體能力不足,可利用輔具,若是牙口不好,則可以使用假牙或是植牙,所以現在有很多醫療輔助方法,不但可以增能,亦可以復能。」「很多長者在入住安養機構之後,健康情形卻每況愈下,因為家屬認為護理人員對被照顧者的服務應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若是要求長者多多自主行動,往往會造成醫病之間的關係緊繃。」李選指出,實際上,健康促進可以讓長者的能力漸漸增加或是恢復,但若是醫護人員與家屬之間的認知有明顯落差,不但增加醫療成本,案例也無法恢復健康,而醫護人員更無任何成就感可言,這是很大的癥結點。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論是在護理之家、養護機構、或是居家照護的場域,我們希望家屬都可以給予支持,讓護理人員可以用設計的思維,訓練照服員為高齡者制定增能或復能的客製化訓練,包括:肌力與關節的訓練、吞嚥訓練、排便訓練、營養飲食訓練、心智訓練、感官訓練等,進而發展興趣、增加互動機會、累積正能量,因此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若個案可以逐漸恢復能力,不僅是個案成功邁向身心健康,對護理人員來說也是極大的成就感。「目前台灣65歲以上人口約有360萬人,失能者輕重不同,約占12%到15%,換算下來約需要43萬張病床,但現有的護理之家以及長照機構等單位的病床數總額,竟不到2萬張床,所以若是能夠提早增能,就可延緩失能與功能退化,而不至於造成照護資源與家庭的極大負擔。」李選指出,若能在出院準備計畫時,即對個案做出評估,並且提早訂定增能、復能的方案,可在居家或是機構中實施,將有助於個案提升生活品質,並且消除情緒困擾,使其能夠逐漸回歸正常生活。增能復能為核心理念 生活自立為最終目標目前台灣的安養機構或是護理之家多以「收容」為主,而非以「賦能」為核心,所以很多個案在進駐後,往往出現加速退化失能的情形。李選對於「重建樂活護理之家」給予肯定,她表示,這是一個以「增能」、「復能」為主,專為中風個案提供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的護理機構,以「護理、照護、運動」來設計各項活動,協助中風後在恢復期的個案可以經過各種訓練,得以提升整體能力,進而移除管路,重新回到家庭。「重建樂活護理之家」的核心理念是「陪同他們走一段回家的路」、「在有限生命中活出光彩」、「護理讓尿褲與三管成為多餘」,這些核心理念都是值得大家借鏡的地方。「因應高齡社會,護理人員的專業教育,除了生存以外,還要加強生活與生命,所謂養成教育先埋根、在職教育要施肥、社會教育更重要。」李選表示,待考試委員的職務卸任之後,她將要盡全力來推展「賦能」,她笑說,因為自己也邁入銀齡,所以若是護理人員都有「賦能」的共識,日後自己一定可以擁有尊嚴且自主的生活。最後,李選強調:「認知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改變既有的認知,邁入銀髮要活就要動,能工作不是命苦而是幸福,那麼,即使到暮年,也會彩霞滿天,有生命的智慧與正向積極的心態,快樂面對老後生活,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有魅力的銀髮族。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20年4月號(NO.97)》【關於「生命」這件事↘↘↘】。跟世界好好道別,Home Hospice陪走人生最後1哩路。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bEwE3T
-
2020-04-21 養生.抗老養生
張系國/AI和老年生活
有人問楊振寧博士他百歲養生祕訣。楊振寧回答說除了他母親的基因好以外,就是日行萬步,這使他頭腦更加敏銳,做科學研究完全不輸年輕人。醫學博士簡坡理談每天步行的功效,認為走路可以激發創意。我個人的小小貢獻就是不但要日行萬步,還鼓勵分身在走路時和本尊腦激盪大聲談話……1 什麼是人工智慧﹖很多科學術語外行人聽不大懂,我們稱之為夾槓(jargon)。這些夾槓大多數和一般人的生活不發生關係。但不時會有少數科學術語滲透進入我們的日常語言,變成無孔不入無所不在的夾槓。最近有兩個夾槓達到這樣的特殊地位,一個是大數據,另一個就是AI。不論學者專家或市井小民,都言必稱大數據或AI,冷不防就要被這兩個夾槓夾得很疼。而且人云亦云,誰也搞不清楚究竟是什麼意思,聽者也不好糾正或不敢糾正。改一句林語堂的名言,流行用語就跟女人裙子的長短一樣年年改變﹐所以或許犯不著糾正。但是既然要談AI和老年生活,不能不先說明我講的AI究竟是什麼意思。AI是英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兩個字的第一個字母,所以就是「人工智慧」的縮寫。前一陣台灣首富郭台銘參加國民黨的黨內初選,在扣應節目裡被罵慘了。有位「庶民」打電話進來,大罵郭台銘亂搞什麼AI,害得勞苦大眾越來越窮。如果郭台銘聽到,他也只能啼笑皆非。那麼,AI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提到AI,不能不聯想到機器人下棋、愛瘋的Siri成為您的好伴侶,或者自動駕駛的汽車等等。所以有人主張正名,不說AI而用 Machine Intelligence,也就是「機器智慧」來代替。機器智慧的確比較精確,但是當初怎麼會有AI的說法﹖「人工智慧」的相反詞就是「天然智慧」(Natural Intelligence),所以AI是和天然智慧相對而言。既然人擁有天然智慧,機器的智慧就是人工智慧。這說法對不對﹖難道人天生就有智慧嗎?答案顯然是「不一定!」有的智慧似乎是天生的,例如辨識別人的臉孔,並不需要特別學習。南極的國王企鵝出生下來只要和大企鵝短暫相處,從此就能彼此辨識。可是認字就不然,尤其是中文。機器不懂得認字,人也同樣不懂,必須經過長期的學習。大多數情況,無論人也好機器也好,都必須慢慢摸索學習才能夠獲得智慧。如果說天然智慧是「生而知之」,那麼人工智慧就是「學而知之」甚至「困而知之」。這樣一步一步慢慢獲得的智慧,才是我說的廣義人工智慧。所以不僅機器需要有人工智慧,人也一樣需要有人工智慧﹗這樣的廣義人工智慧,我稱之為「慢智慧」或者簡稱「慢智」。這樣的系統,我稱之為「慢智慧系統」或「慢智系統」。慢智系統可以是人所組成,也可以是機器所組成,更有可能是人機共生慢智系統。理想的人機共生慢智系統,不僅機器的人工智慧不斷增長,人的人工智慧也同樣不斷增長﹐兩者相得益彰。這樣的慢智系統對老年人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這就是今天我想談的主題。不妨舉個有爭議性的人工愚蠢的例子:現在公路的收費都由機器取代了人。不僅失業率增高﹐而且被取代的收費員缺乏謀生技能﹐只好去犯罪,例如去搶銀行。自動系統有時候缺乏彈性、不考慮到自動化的社會成本﹐造成更多社會問題,更不要說資訊被人掌握。這究竟是人工智慧還是人工愚蠢?人工智慧,不只是設計機器來解決人的問題﹐也包括人慢慢改變自己的想法,變成更有智慧的人,和同樣有智慧的機器人合作來解決人的問題。2 英國人如何死﹖下流老人的問題英國人如何死,和我們有什麼關係﹖的確沒有什麼太大關係。我們並不關心英國人如何死,正如英國人並不關心台灣人如何死。但是你知道嗎﹖絕大多數的英國人是這樣死的(CNN.COM July 2019)﹕死於醫院 45.4%死於家中 23.7%死於安養院 22.5%其他 8.3%換句話說,大部分的英國人死在醫院裡,其次是家中,再次是安養院。並不是英國人不想死在家裡,而是大環境如此不得不然。2019年12月美聯社報導,最近美國學者的研究,發現在2003到2017間美國人在家中死亡的人數由24%上升到31%,在醫院死亡的人數則由40%下降到20%,可見人們的觀念逐漸在改變。因為全世界的高齡化人口不斷增加,相關的現象就是「孤獨死」也不斷增加。日本的孤獨死,已經達到每小時至少有三個人孤獨死﹐死了超過兩天都沒有人發現。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因此提出「助死士」的概念,幫助老人走完最後一程。台灣的高齡化人口問題和出生率降低有關。你知道嗎﹖2019年1月到6月台灣有85961人出生,同一時期有88098人死亡。這是死亡人數與新生嬰兒人數首度出現交叉,人口出現負成長!(《中國時報》August 2019)聯合報新聞網2016年關於「流沙中年」的報導,台灣有230萬的隱形照顧者,必須一邊工作一邊照顧父母,壓力極大。2012年有一部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奧地利電影Amour(《愛‧慕》)敘述在愛人失智的壓力下,丈夫不得不殺死愛妻然後開煤氣自殺。什麼是真愛必須有不同的詮釋。日本學者藤田孝典提出「下流老人」的概念,即又貧窮又孤獨的老人。(以上有關孤獨死、流沙中年、下流老人的說明引自聯合報部落格Blackjack的文章)誰來照顧老人﹖我們不能不想到機器人。機器人不會發脾氣﹑很有耐心﹑不會虐待老人。為老人設計的機器人必須是人機共生慢智系統,不僅機器的人工智慧不斷增長,人的人工智慧也同樣不斷增長,這樣的慢智系統對老年人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也許可以有助於減少孤獨死、流沙中年、下流老人這些問題。3 為什麼需要慢智系統?慢智系統是設計複雜資訊系統的新技術,它並且吻合某些哲學和神學的原則。複雜資訊系統有些共通的特色﹕它是連接的系統、它從許多來源取得資訊、它擁有知識庫、它可以個性化、它是人機共生的系統、它也是龐大的系統。有位法國科學家也是神學家德日進,在其名著《人的現象》裡預言未來的龐大連接的系統。德日進認為所有的智慧生物都彼此關聯並且連接成為一個整體,他稱之為能界,由地界、人界和天界所組成。複雜資訊系統從許多來源取得資訊。我們看現代化的傳感器所構成的網路,正是這樣的複雜資訊系統。現在的社群網路也是另一種複雜資訊系統。而且我們可以把社群網路裡的人看成傳感器。日本科學家做過研究,如果把人當作傳感器可以提前發出地震警訊。不僅如此,還可以利用動物的本能。2019年8月8日台北地震,網路上流傳一張照片。有位台北居民養的8隻貓在地震前10秒前就知道,都抬頭目光像探照燈。知識庫可以設計用來管理複雜的預警系統。這樣就不會因為人為的錯誤,導致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現在的物件網路可以連接和管理大量的物件,威力強大。所謂的混合智慧系統,就是人機共生的系統。谷歌就是很好的例子。谷歌有上千萬用戶,同時使用上萬個搜尋引擎,是個龐大的系統。複雜資訊系統這些共通的特色,說明它是變化不居的龐大系統,每個系統又包括許多次級系統(超級包)。每個超級包打開來又是一個系統。就如曇花的葉子落地又長出一株,就是個好例子。這些包包之間,有時又會起了共鳴。這就是操縱學的鼻祖威納大師所說的共振現象。如何設計這樣的複雜資訊系統﹖或許慢智系統的新技術能夠提供一些解答。4 什麼是慢智系統﹖慢智系統是能夠不斷提升其表現的一般性系統。慢智系統第一會嘗試不同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第二會逐步認識自身所處的環境然後據此調整﹐並且與其他系統共享這些知識,第三它在開始時或許表現不佳,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它會逐漸進步。慢智系統解決問題的途徑不外乎如下的步驟﹕窮舉、傳播、調適、淘汰、集中。除了這五大步驟,最重要的是慢智系統通常有多個計算循環,包括慢循環和快循環。我們可以用人工神經網路來實踐慢智系統。所以我們不妨把慢智系統看成廣義的人工智慧系統的一種。下面介紹慢智系統的實例﹕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區分開三類空間﹕看護機器人(大空間),個人生活區(中空間),可穿戴裝置(小空間)。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區分開三類時間﹕長期照顧(長時間),短期照顧(中時間),緊急照顧 (短時間)。我的研發團隊所發展的可調適醫療照顧試驗系統,用的是三星智慧手機,傳感器包括腦波偵測器、語音輸入、影像輸入等。所有的軟件包都用安卓程式語言寫,目的是幫助使用者維持心情的平靜。試驗系統已經可以在三星智慧手機上面運行無礙。5 慢智系統的親身經驗先從我自己的經歷說起。從小我就有僵直性關節炎,這是血液遺傳的疾病,因為脊椎炎導致脊椎鈣化。年輕時就常有人讚美我說﹕「張系國這人很正直。」當然我為人正直沒錯,但是他們主要是說我永遠挺直脊椎,卻不知道我有脊椎鈣化的毛病。因為脊椎鈣化,醫生早就警告我千萬不要摔跤,不要做激烈運動,免得帶來致命的傷害。2013年我經歷不大不小的車禍,一位醉鬼駕車從後面撞到我搭乘的車。我的脊椎骨震裂了,好在沒有完全震斷。起先醫生用一個鋼架子把我的頭固定住,希望斷裂的脊椎骨能慢慢養好。我變成科學怪人,非常痛苦,晚上無法入睡。但是隔了一個星期,醫生觀察我的脊椎骨不但沒有養好,反而更彎曲變形。這樣下去,就會永遠直不起腰來。這位醫生姓李,是韓國人,年輕但十分自信,他的太太是中國人。李醫生建議我開刀,植入一個鈦合金的架子把脊椎骨撐起來。他坦白告訴我,有百分之零點七的機會手術可能失敗,我就會癱瘓。但李醫生說,他動手術到現在還沒有失敗過。我考慮一晚,決定還是動手術。結果手術成功,不久我就出院。出院那天,接我出院的友人帶我直奔天天見麵小館,立刻叫了一籠小籠包大快朵頤。想不到在麵館碰到李醫生和他全家,我們相對大笑。但我的脊椎仍然每天疼痛,行走不便。更煩人的是撞我的醉鬼雖然保了險,卻是最陽春的險,保險公司跟我打太極拳,什麼費用都不肯付。我只好自費裝升降椅,這樣才能夠上二樓的書房工作。另外就是找律師打官司告對方。這位律師不錯,和對方保險公司糾纏了半年,對方認賠一大筆錢﹐我和律師對分。如果只靠自己,恐怕一毛錢拿不到﹗雖然我常去醫院做復健,一來醫院的復健科非常擁擠,二來自己開車不方便,復健並沒有太大效果。怎麼辦﹖我記起李醫生叫我多走路,就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每天無論如何要走一萬步。走路是很溫和的運動,好處是人人都可以做。這樣堅持下去,一個月、兩個月,我的病情大有改善。到現在已經六年,基本上脊椎早已不痛,但是我仍舊堅持日行萬步。有人問楊振寧博士他百歲養生祕訣。楊振寧回答說除了他母親的基因好以外,就是日行萬步,這使他頭腦更加敏銳,做科學研究完全不輸年輕人。醫學博士簡坡理談每天步行的功效,認為走路可以激發創意。我個人的小小貢獻就是不但要日行萬步,還鼓勵分身在走路時和本尊腦激盪大聲談話。為了預防老年癡呆,神經學家阿門提倡三保(三寶)﹕每天走路、常聽音樂、服藥健腦。要保持心境愉快,走路時不妨多想和愛人親友共處的快樂時光,因為愛使人振奮。其實愛和恨都使人振奮,所以如果沒人可愛,只要有人可恨就可達到同樣的效果。另外一個心得(也就是智慧)是一切必須靠自己。我知道我的病沒有人能幫助我,我也不願意依賴別人,所以就自己練習做所有的事情,從洗衣掃地到鋪床燒飯都堅持自己做。從前魯迅有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改了四個字:橫眉冷對老闆指,俯首甘為本尊牛我們都太驕傲了,不肯低頭服侍自己,總要依賴別人做。在想像中我可以把自己一分為二,同一個人既是主也是僕。我可以先變成廚師準備飯菜,然後變成主人享受廚師準備的飯菜,再搖身一變成為僕人清理廚餘。自己的分身做自己的本尊的牛馬,勝過雇人來做,也勝過依賴家人做。也有許多事情無法完全依靠機器。例如我在樓梯裝了升降椅,但沒想到升降椅的內側是無法使用任何機器裝置清潔的。只有靠自己用抹布慢慢擦。但是一旦接受「俯首甘為本尊牛」的觀念,把這些都看成一種運動,不但不困難,對身體更有好處。我這個例子看似和人工智慧沒有關係,其實大有關係。因為我自己不斷學習如何適應我的身體的限制。我使用的機器,不管是高科技或低科技的機器,同樣都得適應我的身體的限制。這就是真正的人工智慧﹗6 結論如前所述,我總結一句﹕人工智慧,不只是設計機器來解決人的問題,也包括人慢慢改變自己的想法,變成更有智慧的人,和機器合作來解決人的問題。對於改善老年人的生活,這個觀點尤其重要,因為我們的著眼點是人,而不是機器。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老年人工智慧例如慢智系統和慢智機器人帶來的商機無限!(在2019年8月23日中技社社慶AI研討會的演講)
-
2020-04-21 新聞.生命智慧
用音樂輔療帶爺奶走進時光隧道 照顧者感動到眼眶都濕了
在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比率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高齡社會」;也就是每7人中便有一人是老人,人口高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長期照顧議題更加刻不容緩。今日,來到位於北投的老人養護長照中心,為長者們進行音樂輔療的課程。對於每位長者,皆予以個別的協助和指導,幫忙捏捏手臂的肌肉、穴道,並小心翼翼地捶捶肩背。用心,感受和陪伴。接下來進入課程,多可以事半功倍。課程正式開始,受歡迎的節奏課,拿起鈴鼓、三角鐵、響板...,叮叮咚咚、乒乒砰砰,大夥兒精神都來了,亂中有序的節奏裡,頗是趣味。接著,在悠悠的歌聲中,爺爺奶奶們很是陶醉,唱到盡情之時 ,甚是話說當年...。彷彿進入了時光隧道,陪著老人家們一同回憶和想像。有著甜蜜,當然也有深深的嘆息!老歌金曲的魅力,一直都是經典不敗的活動之一。在沒有間斷的二個小時的活動課程中,儘管眼神中透露著些許的疲憊,但爺爺、奶奶們欲罷不能,甚至玩心未泯。接近尾聲的十分鐘,有位年約八旬的爺爺突如其來的邀請我跳支吉魯巴,隨著音樂繚繞,爺爺牽起我的手,又是轉圈,又是扭腰擺臀,長者們看得好不快樂。終於,在混亂的腳步和熱烈的喝采聲中,終結了同手同腳的「吉魯巴」。爺爺開心地對我說:「跳得真好!」。我驚訝著:剛才不就是記憶中的土風舞、啦啦隊、健康操的結合嗎?而後,便攙扶著爺爺步履蹣跚地走向他的休息室。曲終人散,瀰漫著一股格外冷清的氣氛,真教人不捨。心想,剛才的吉魯巴爺爺,身手可矯健靈活呢!怎麼才一個轉身,兩腿就不聽使喚了?一旁的照護人員告訴我 ,其實老人家有時候是「看人」來決定他的狀況(病情)。完全明白了照護人員的提點。短短的二個小時的陪伴,竟可以輕易地打破許多時日來的膠著與沉默...走著走著,巧遇剛才前來探視長者的家屬,先是道謝著一個下午的熱情陪伴,接著說「老師們都把長者照顧的太好了,雖然感激,但是這好像是綿延不絕的無底洞,日子一天天過,身為家屬的我們負擔好沉也好重。」不禁,鼻子酸了,眼眶紅了。現今隨著長照2.0的推行,服務更加多元也可受惠更多的人。秉持著音樂治療關懷師的職責,貢獻棉薄之力,給予需要幫助的人,在有愛的氛圍中接續與陪伴。
-
2020-04-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研擬例外…准探病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全面禁止赴醫院、養護機構探病,疫情尚未解除,解禁時間也遙遙無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指出,已研議訂定部分例外情形,讓家屬可前往醫院與養護機構探視。醫療機構探病原則昨天已先公布,依指揮中心開設層級決定,目前為一級開設,除特殊情況,全數不得探病,後續降級開設後,將逐步解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為避免醫院及養護機構感染,原則上暫停家屬探病。指揮中心目前正研議,擬訂定部分例外情形,讓家屬可前往醫院與養護機構,例如住民嚴重身心不適且機構無法協助緩解,或其他經評估後認為有必要讓家屬探視的狀況,但草案仍在規畫中。跨專業長期照顧協會常務理事、貴族老人長期照顧中心主任桑予群說,機構內失智型長輩因見不著家人來,出現鬧情緒、自殘行為,權宜之計是讓他和家屬在公園、機構通風良好的地方,戴上口罩做好防護工作見面,安撫長者情緒。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則說,確實有感覺到家屬與患者在禁止探視政策下的不便,這陣子不少患者選擇出院或延後醫療,住院量大幅下降,視訊探病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若疫情逐漸趨緩,指揮中心應可視情況調整做法。住民長時間見不著家屬,對機構而言,長期下來也是壓力。桑予群不諱言,「目前看起來,確實有情緒快崩潰的現象,但勉強還是可以安撫」,因為醫師、營養師和復健師也無法進入機構,很多日常的活動都暫停,現在只能透過其他活動,如烹飪等,或讓長者看歌仔戲,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甚至有長者追劇,打發時間。醫護人員表示,若真的需要見面,醫生會評估讓家屬戴口罩探視,或在會議室由醫生向家屬說明病情。
-
2020-04-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禁探視! 子女不在旁 她10天驟逝
陳奶奶今年住進護理中心,她的五名子女天天排班24小時照顧,珍惜最後相處時間。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該護理中心實施訪視限制措施,原本病況穩定的陳奶奶不到十天突然陷入昏迷,送醫後不久就過世。子女求情 盼輪班陪伴安置陳奶奶的護理中心3月起每天只能早晚探視各一小時,且一次只限一名家屬。陳奶奶的子女向護理中心求情,但只能照規定走。陳奶奶中午、晚上各一個小時有子女陪伴,住的是單人房,一天有22個小時要自己面對寂寞。以往入夜睡覺有子女輪流陪伴,3月開始獨自熬過漫漫長夜,多數的照護行為也改由護理人員接手,造成陳奶奶很大的心理壓力。護理中心實施訪視限制措施不到十天,病況向來穩定的陳奶奶突然陷入昏迷,隨即立刻送醫緊急住院。主治醫師也困惑為何陳奶奶的病情急轉直下,「這十天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堅持探親 警察都來了跨專業長期照顧協會常務理事、貴族老人長期照顧中心主任桑予群表示,暫停探視令一出,99%家屬都能諒解,但見不著親人,情緒難免起伏。傳出有人主張探視權,堅持要探視親人,最後連警察都請來了。最近某機構有一名臥床近十年的長者往生,臨終前,家屬哭著哀求要見最後一面,最後只能全副武裝,拉起簾子讓家人道別。摸不到手…視訊哭不停媽媽住在長照中心的陳小姐說,視訊以來,不能面對面見面,摸不到媽媽的手,不能幫她抓背止癢,感覺媽媽話變少,妹妹每次視訊都哭不停,很想將媽媽帶回來照顧。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為避免長照機構體弱的高齡長者引發群聚感染成防疫破口,禁止訪客探視,屏東縣恆春督督教醫院貼心推出「行動視訊車」,讓長者可以和家人視訊對話。有家屬說,雖然視訊可撫慰家人和入住長者的思念之情,但和真實見面的感覺有差,但疫情嚴峻期間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記者吳姿賢、陳惠惠、唐秀麗、吳淑玲、徐白櫻、王昭月、潘欣中、張裕珍、施鴻基、陳斯穎)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曾經有過幾個「張曼娟」。那是學生時代讀小說「海水正藍」時,遇見思念媽媽的早熟小男孩,流下的心疼眼淚;那是談戀愛時,衝去南台灣的小火車站,買了「永康」到「保安」站的車票,獻給情人「永保安康」的心意;那是周治平「江南有雨嗎?」歌裡的鄉愁、張清芳「深邃與甜蜜」曲中的苦澀戀情;慢慢的,兒孫的書桌上也出現了張曼娟:有聲書、奇幻學堂、成語學堂、唐詩學堂。現在,張曼娟還在。從未停止分享自己人生的她,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張曼娟第一次察覺自己跨入「老」的疆土,是在5、6年前。有天張曼娟搭電梯,住在同棟樓的一名青少年踏進電梯後對她說:「我知道妳,你們家就是有那個很老、很老、很老的老人家的,對不對?」那是張曼娟第一次聽到有人用連3個「很老」來形容父母親。「第一次聽很不習慣,但後來思考,那時母親年近80、父親年近90,對青少年來說,他們『很老、很老、很老』也沒錯。」80歲照顧102歲 台灣社會真的很老從那天起,張曼娟發現不少朋友家裡都有8、90歲的老人家需要照顧。與此同時,她聽說母親有個好姐妹,也是年近80,還在照顧102歲的老母親;老人照顧老人的例子俯拾即是。有天晚上,張曼娟送父親進急診室,整晚一直有病人被送進來,每個都比父親老,多數是因「老化」後的身體機能退化:血壓低、尿道受感染、肺部水腫…,她永遠記得那天的驚駭,「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到,台灣社會真的很老很老了。」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這幾年來,張曼娟因為照顧年老的父母,經歷了一段驚惶失措、難以向外人道、只有照顧者才懂的旅程。對張曼娟而言,思考是習慣、寫作是日常,這些辛苦並非過了就煙消雲散,反而化為生命裡必須思考的議題、值得寫下的學習。她記得,父親剛過80歲的幾天後,因為聽力退化,加上罹患罕見疾病紫斑症,凝血功能下降,必須天天服用大量類固醇,心情低落。有天早晨,張曼娟在睡夢中驚醒,聽見父親嚎啕大哭,痛徹心扉地問:「人為什麼要老?老了為什麼這麼悲哀?」但沒有人能回答父親。張曼娟的父母未曾照顧過老人,不知道老之將至是怎麼回事,當老毫無預期來到生命裡,便手足無措。「照顧父母有辛苦,但也很幸福」,她從父母身上學習:老是怎麼回事?預想「我要怎麼老?」預設「我要成為什麼樣的老人?」沒有上一代匱乏感 自許成為睿智老人「我的學習是,要當一個『不等待的老人』」張曼娟觀察,人年紀愈大愈期待他人關注,總是在等待:等尊敬、等關心、等付出、等待兒孫回來…。等待成為不快樂的來源,也成為旁人的壓力。張曼娟父母這代老人,經歷過戰爭與饑荒,生命有著匱乏與不安。最近新冠肺炎導致大家排隊搶口罩,母親還心慌的問她:「會不會有天真的沒有糧食可以吃?」母親經歷過1942年河南大饑荒,這場饑荒死了超過300萬人,她母親一直覺得這樣的悲劇會再發生。「我們這一代思考與自我實現機會多,沒那麼深的匱乏感,更容易安定,我們不應該等待別人給與,要成為自給自足的生命」,張曼娟期待自己是一個「睿智的、雋永的」老人,面對困難她極少抱怨、刻意交不同年紀的朋友、願意吸收不同的觀點,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喜歡當下的自己 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年輕時的張曼娟,敏銳而自我,文學作品感動無數人;如今站在中年與老年的交界點,舉止言談反而散發著自在的從容:「活到某個年紀真的就像孔子說的『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她笑著說,很多人問她,若有時光機,想要回到生命哪個階段?「沒有!」對張曼娟而言,每個階段都很棒,「但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今日的張曼娟,肯定比昨日更豐盛,對生命的理解、對自己的認識也更多了。回首人生路,張曼娟有時候會覺得心疼,「原來我曾經那麼孤獨、不被理解」,但也看見自己從未放棄,終於做到了一些事、幫助了一些人。喜歡當下的自己、期待未來的生活,這是張曼娟。張曼娟陪伴著我們走過生命的許多階段,包括學習老去、面對老化這段時光。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張曼娟最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立即參加:https://bit.ly/2V3qbtD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4 橘世代.好野橘
失智也有保險養護費?搞清長照險、失能險、特定傷病險差別大
小民的母親最近常忘東忘西,有次說要出門買菜卻遲遲未歸,他出門尋找,發現母親在路邊徘徊,原來是想不起來為什麼要出門,憂心母親失智,帶母親就醫,診斷是憂鬱造成的假性失智,只要治療就可改善。小民暫時鬆口氣,但他也意識到,未來母親甚至是自己都可能失智,有必要及早作風險規畫,但五花八門的保險產品,讓以往不曾留意失智保險的他,陷入不知該如何選擇的難題。小民是典型上班族,月入近6萬元,平日省吃儉用有點小積蓄,擔心如果直接找保險員詢問,對方很可能為作成這筆「 生意」,刻意誇大產品的好處,為此他曾上網做功課蒐集一些相關資訊,但還是一頭霧水。富邦人壽曾做 「失智症病識感與準備度全台大調查」,結果顯示,50至59歲受訪者中,65.7%的人家中有失智症患者,等於每3位50世代中,就有2人正在承受失智照護壓力,而失智平均病程約在8到10年。失智養護費用 每月4萬起跳還有調查顯示,一旦失智,不管是請外籍看護或送養護中心,每月的費用至少22000元;若加上紙尿褲、營養補品、醫療耗材等,平均每月至少4萬元,對一般家庭是長期、沉重的負擔,這些數據讓小民更加焦慮。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俊伴表示,坊間針對各種不同需求的保險確實很多,一般人平日沒接觸,一時間難以抉擇是常態。如果僅是針對失智投保避險,有「長期照顧險」、「失能扶助險」 以及「特定傷病險」3種可選擇。他以小民為例說明,不管選擇哪家公司投保,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長照險、失能險及特定傷病險,3者對失智的給付有什麼差別?了解差異後,再去比較各家公司同質產品的優缺點。專家指出,特定傷病險給付,保障內容包含失智症、嚴重巴金森氏症等22項傷病。長照險理賠則是依據巴氏量表或其他臨床專業評量表診斷,門檻較高;失能險理賠無關巴氏量表,只要符合保單條款上所條列失能及特定傷病項目就可獲得理賠。長照險須定期重新認定若選擇投保長照險,能否因失智獲得理賠?最重要的關鍵在是否符合「長期照顧狀態」,若符合就能獲得長照保險給付。但什麼是「長期照顧狀態」?「長期照顧狀態」的衡量標準有2項,一是「生理功能障礙」、一是「 認知功能障礙」,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即可,但較麻煩的是,被保險人如小民或小民母親,每6個月或1年須再回醫院重新認定。永達保經儲備處經理陳宗玉表示,依據巴氏量表「生理功能障礙」評量項目包括: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行動及更衣等,至少要喪失3項生活自理能力。「 認知功能障礙」評量包括:時間、場所、人物,有2項以上分辨上的障礙方可。為什麼每半年或1年要重新認定?陳宗玉說明,主要是這些功能障礙有可能因為照顧而改善,由於長照險除一次給付的理賠外,還有定期給付的照護金,因此每年都要重新認定,如有改善則停止定期給付的照護金。民眾也許會有疑問,暫停給付照護金後,萬一狀況又惡化會再恢復給付嗎?答案是會。失能險失能狀態僅需認定1次不過,長照險通常僅針對失智,涵蓋範圍較廣,保費比較貴。失能險保障範圍定義清楚,保費相對便宜,申請理賠時,失能狀態僅需認定1次,不必再回院重新認定,但失能狀態的判定有分11個等級。特定傷病險是依罹患特定傷病判定,如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同樣也無需每年回院重新認定。依需求投保 不是買愈多愈好失智是個漫長的老化過程,可能只是因退化而非因意外或疾病所引起。有可能符合長照險理賠標準的失智,未必符合失能險或特定傷病險的理賠標準;而特定傷病險也有可能無法涵蓋失智後續的長期照護需求。正因為如此,「只考慮失智其實太狹隘」,陳宗玉表示,要以自己需求為導向,才能選出最適合的商品。她分享幾年前一個理賠案例的故事,一名30多歲年輕女博士,在知名企業擔任高階經理人,有天突然覺得眼睛不舒服,查不出病因,沒多久兩眼因視神經萎縮失明。還好她投保的是失能險而非長照險,因為失明雖殘廢了,但還可以自理生活,認知能力也沒問題,不符合長照險的理賠標準。陳宗玉指出,保險不是買愈多愈好,多花錢又買不到保障就冤枉了。多數人買保險都是零碎式的,建議先做全面性的思考規畫,才能以最少的錢享有最大的保障。何謂「長期照顧狀態」?一旦符合「長期照顧狀態」,就能獲得長照險的保險金給付,而長期照顧狀態需符合「生理功能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二項情形之一為條件。1.生理功能障礙:須經診斷判定持續存有3項以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s)障礙(如表一)。2.認知功能障礙:除經診斷判定持續失智狀態並有2項以上分辨障礙(如表二)外,並須依臨床失智量表或簡易智能測驗達中度(含)以上。看更多報導:《橘世代》【保險理財大公開↘↘↘】。年紀大保險到底怎麼買?專家提醒:3種保單絕不能少。買了好多保險卻賠不到?熟齡族這樣買最到位!。保險業務不願說的秘密 長照險、失能險怎麼買?。人人都適合買「儲蓄險」?這三種人先別買!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3-01 科別.骨科.復健
陪中風家人復健 態度很重要
家屬的錯誤陪伴 影響復健療效「我的家人中風了!」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常常看到家屬是抱持著以下幾種不同的態度:1. 放牛吃草,不聞不問只有在門診的第一天會看到孩子陪伴,之後漫長的復健過程中,孩子就不曾再露臉。每次看到的就是年老的父母親拄著拐杖,旁邊跟著每隔一段時間就更換的外勞,老人家臉上常見的是滿面愁容。來做復健時,只有感受到醫師、治療師和病友們的溫暖支持鼓勵,才會看到他們一絲靦腆的笑容,很令人不捨。2. 亦步亦趨,捧在手心家人中風後,家屬全心呵護,絲毫不敢放鬆。病人腳稍微抬起,立刻蹲下去幫他穿鞋;病人手一伸出,茶水立刻奉上。病人試著要站起來,他就死命地拉著肩膀,還可能不小心把病人給弄傷了!不僅是自己如此,也要求外勞要一樣做到,不可有任何閃失。這樣的病人通常進步最慢,復健療效也最有限。3. 耳提面命,緊迫盯人這樣的家屬通常個性很急,求好心切。第一天看診就會問:「他什麼時候才會好?」在復健治療時,總會在病人旁邊碎碎念:「趕快把手伸出去。」「趕快把腳抬高。」「人家都可以做到,你為什麼不行?」還抱怨治療師:「還在床上做復健?不能趕快讓他下來走嗎?!」看到病人做得滿臉通紅,一臉沮喪,醫療人員還得花很大的力氣,才能重建他的自信心。聽聽醫師怎麼說對於中風的家人,好的陪伴很重要,請你要做到下列幾項:● 急性期穩定後,黃金恢復期6個月到一年,一定要用心陪伴,努力復健。● 千萬不要一味要求病人趕快會走,基本功(軀幹穩定,平衡控制)最重要。萬一步態錯誤定了型,以後很難改,而且常常會引起後續關節疼痛的問題。● 日常生活(進食、刷牙洗臉、移位)鼓勵病人只要能力所及,盡量自己來。適當輔具的協助可以降低難度,讓病人重新找回獨立自主的能力,進而有成就感。建立自信很重要。● 在復健治療中,多結識其他病友與家屬,彼此分享經歷,互相支持鼓勵,看到別人走過的歷程,不致徬徨沮喪。● 神經恢復穩定時,並不代表病人的功能進步也就此打住。復健科醫師會協助病人在不同階段,透過評估,設定合理目標。記得多和醫師聯繫溝通。● 不要比較,不要碎碎念。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擁抱,一個微笑往往更有效。● 別忘了,你自己也是需要被支持的。必要時的喘息服務,讓你走得更遠哦!需要支援,可以聯絡各縣市的「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中風的病人家屬是復健醫療很重要的團隊夥伴。積極正向的態度,避免過與不及的對待方式,密切與復健醫療團隊的溝通都很重要。別忘了也要把自己照顧好,自己的「定」讓病人安心,適切的鼓勵讓病人有信心。從「臥→坐→站→走」 循序漸進做復健如我們所知,小嬰兒的動作發展「七坐八爬」,慢慢地扶著東西站起來,逐步鬆開手之後,邁開生命中的第一步,然後越來越穩,能跑能跳。患者其實就如同小嬰兒一樣,要先從躺到坐開始訓練,坐穩再開始練站姿,能站穩且適當重心位移後,行走也就有機會了。也就是說依程度從最差到最好為「臥→坐→站→走」漸進的階段。即使長者只能躺在床上,還是有許多復健運動可以開始做。當他發現自己雖然肢體動作受限,可是已經可以開始為未來的復原作準備,對他的心理上也是一個很大的支持。躺姿訓練-舉棍抬膝訓練目的:臥床期間,可開始啟動臀部、下肢肌力訓練、肩關節、髖關節與腰部的活動度和延展度。 (若無棍子,可用雨傘代替)
-
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第32例確診為非法移工 反映出台灣防疫缺口
內政部統計,台灣截至去年上半年有近五萬名失聯移工,我國第32例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正是一名非法看護。她的確診,帶出非法移工防疫遭忽視的議題。專家表示政府應盡速補破網,如在非法看護宣導方面,應積極印製各國語言的防疫宣導單張,由里長提供給使用看護工的家庭,或發放至外籍移工常聚會的活動據點等。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全聯會副理事長吳第明表示,失聯移工是防疫上較難觸及的一塊,他們散布在醫院、家庭、工廠、路邊攤、山上茶園等許多地方,但不是每個工作場域的雇主都有能力落實防疫教育、提供其自保指引。因此,政府應盡速補破網,如在非法看護宣導方面,除了在移工仲介端布達防疫指引,還可考慮透過里長進行里民防疫宣導,因為里長較能掌握街坊鄰居誰家有請外籍移工。另外,還可在外籍移工常聚會的小吃攤、公園、車站等活動據點發放傳單等,以將防疫資訊有效傳遞。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照顧家庭所需要的防疫教育資訊,適用於家庭成員也適用於移工,不過須考量移工閱讀資訊會有語言門檻,因此政府應設計多國語言版本的衛教宣導品。衛福部疾管署初步在官網放置多語的、教導正確洗手的宣導單張,但整體而言,多數官網上的宣導海報、單張、手冊、多媒體均以國語為主。對此,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在實體宣導品方面,將與疾管署討論是否印製不同外勞輸出國的語言版本,以利移工以母國語言吸收資訊。
-
2020-02-15 橘世代.健康橘
別讓自己累垮...照顧長輩請讓「新朋友」一起來
調查結果顯示,多數民眾仍然認為「照顧」是家人的責任。但專家提醒,其實照顧可利用外部資源做更彈性的安排,凡事親力親為,照顧者恐會先累垮。「新家人」鄰居和照服員反而是更強支援系統。中華民國家庭關懷總會理事長郭慈安表示,照顧責任全家扛是傳統孝道觀念所致,但並非最好的方式。不少子女年輕離鄉打拚,若突然回家照顧父母,一來打破生活規律,二來和父母相處也不如過往親密。此時與父母最親密的人反而是鄰居,或是提供長照服務的照服員。這群「新家人」其實是更強的支持系統,況且長期照顧是一項專業,運用外部資源導入適當服務,可能比家人自己顧得還要好。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林金立也認為,過去照顧是以家人優先、外部資源次要,現在順序應互調。只是長輩可能會抗拒外人照顧,或認為子女「不孝」;若是老老照顧,配偶更可能獨攬所有的照顧責任。郭慈安坦言,她曾見家屬向父母介紹照服員「這是我的朋友來找你聊天。」當長輩聊得開心也願意信任這名「朋友」,家屬就能放心地慢慢抽離,將主要照顧工作交給專業人員。由於照顧安排需要時間,家總倡議政府制定「長期照顧安排假」。郭慈安強調,用意並非讓家屬請假回家照顧,而是讓家屬能騰出時間來盤點可用的照顧資源,再做適當分配,提供長輩最好的照顧安排。4招小技巧 照顧安排更聰明1.觀察長輩生活作息,釐清哪些活動需要他人幫助。2.盤點照顧人力及可用的長照資源,進行照顧安排。3.確認突發狀況時能尋求協助的單位,例如長照機構、醫療院所等。4.告知社區鄰里長輩的健康狀況,如獨自外出可請託共同照看。看更多報導:《橘世代》【延伸/你所不知道的長照↘↘↘】。突破長照困境 石頭湯模式啟動新未來!。照顧不離職 善用長照資源有3招。面對長期照護的壓力 試著降低門檻放過自己也放過家人 填問卷抽好禮 吳若權曾說:「照顧父母就像在照顧未來的自己。」、張曼娟在專訪中分享:「可以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是我今生最榮耀的身分。」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邀請您花5分鐘的安靜時光進行填寫。《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2S0nsz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