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長庚醫院
共找到
1273
筆 文章
-
-
2021-05-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液體OK繃如何使用? 指頭關節小傷最適合
一名手工板模工使用美工刀時,不慎割傷手指關節處,他馬上清洗傷口並止血,但指關節處包紮不易,又怕傷口碰水會潰爛,此時從日本紅到台灣的液體OK繃就派上用場,輕塗幾層,乾燥後就能保護傷口。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天開記者會,說明液體OK繃使用事宜。食藥署醫粧組科長吳正寧表示,液體OK繃俗稱醫用三秒膠,可在傷口上快速乾燥形成保護膜,特別在手腳指、指關節等不容易包紮部位,效果更佳,目前國內液體OK繃產品以進口為多。液體OK繃通常有股刺鼻臭味,吳正寧說明,液體OK繃成分為成膜劑「硝酸纖維素」,此屬揮發性有機溶劑,成分與指甲油類似,也是臭味的來源,但正常使用對人體無害,乾燥後會形成薄膜保護傷口;另也添加殺菌與樟腦成分,會產生抗菌作用。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提醒,並非所有傷口都適用液體OK繃,輕微刮傷、裂傷或刀傷可用,但較深或範圍較大的傷口、褥瘡或燙傷,因有感染風險,就不適用。吳正寧也提醒,大面積傷口、化膿或眼鼻黏膜部位不可使用液體OK繃;另液體OK繃含有樟腦成分,蠶豆症患者也不宜使用。液體OK繃依照功能分為三級,吳正寧表示,若民眾網購,僅能購買第一等級的液態OK繃,只能保護傷口,不能宣稱有促進傷口癒合等療效,若違反規定者,可依違反「醫療器材管理法」處新台幣3萬到100萬元罰鍰。
-
2021-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升溫!基隆長庚明起一般、加護病房暫停探病
疫情升溫,基隆長庚醫院今天下午宣布,一般病房、加護病房明天起暫停探病,但有4種情況例外。門診、急診、檢查、洗腎病患就醫,陪伴家屬限1名。基隆長庚醫院指出,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要求,基隆長庚醫院門標管制如下:一居家家隔離(含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謝絕至醫院陪病或探病;二進入醫院全程佩戴口罩並洗手。門診、急診、檢查、洗腎病患就醫,陪伴家屬限1名。基隆長庚表示,一般病房、加護病房都暫停所有病房探病。但下列情況例外,1是法規需要家屬簽同意書;2病患解釋病情需要;3病病情惡化或醫療處置需要,必須家屬陪同;4為12歲(含)以下訪客暫停入院探視。基隆長庚說,住院陪病者採實名登記制度,請持「陪病證」進入醫院。
-
2021-05-03 該看哪科.皮膚
不痛不流血就沒事?關於痣的三大迷思,最要當心「惡性黑色素瘤」
愛美是人的天性,許多人喜歡做醫美除疤、除痣,但是得注意,別把癌當痣!一名30多歲妙齡女前往醫美除痣時,發現手上有顆不規則的黑痣,醫師擔心有病變疑慮,經過切片化驗後,發現是皮膚癌中致死率最高的「惡性黑色素瘤」。 該名女子在醫師建議下除了進行手術切除患部,也進行前哨淋巴結切片,發現痣的深度雖然不深,但已有擴散跡象,屬第三期惡性黑色素瘤。此外,因BRAF基因檢測呈現陽性反應,在醫師的建議下進行標靶藥物進行治療。 收治該病例的臺灣免疫暨腫瘤學會、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表示,過去常見民眾因身體長了痣擔心影響外觀或運勢考慮除痣,但其實痣有無健康疑慮,才是最該重視的關鍵。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指出,根據皮膚科醫學會的問卷調查顯示,有近半數民眾平常不會留意身上的痣。提醒民眾,平時應多留意痣的變化,才能即早發現身上的痣是否為惡性黑色素瘤,掌握黃金關鍵期。 對於痣的三大迷思,你一定要知道! 迷思一:長痣不自知,恐埋惡性黑色素瘤危機 根據最新調查,除了有半數民眾不會主動觀察身上的痣外,亦有高達6成民眾無法分辨身上的痣是否是近一年新增或幾乎無特別留意過痣何時出現。民眾應隨時提高警覺觀察與留意身上的痣,一旦是一年內出現,且形狀大小規則不一,就得多留意。 迷思二:別只重命相與外在美,小心遺漏惡性黑色素瘤的好發位置 有超過9成的民眾最在意臉部的痣。此外,曾有45%民眾考慮除痣,且45%民眾中,有高達60%曾因外觀考慮除痣;因命理因素想除痣的民眾也有超過1/3。 亞洲人惡性黑色素瘤的好發部位為四肢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較難察覺處。但根據調查發現,民眾對指甲、腳底等肢端痣的重視程度相當低,僅不到10%民眾會特別留意指甲、腳底等部位,恐錯失惡性黑色素瘤早期的黃金治療期。 迷思三:不痛不流血就沒事?錯誤認知恐延誤治療關鍵期 調查結果顯示,民眾認為痣有健康疑慮的前三名分別為會痛、潰瘍有傷口與會流血,皆有高達7成的認知度。醫師提醒,雖惡性黑色素瘤為台灣少見的癌症,但惡化速度極快且癌細胞容易轉移,治療相當困難。民眾除了多加留意,一旦發現痣的外觀出現變化,如擴大、不規則、顏色不均等,就須提高警覺,並非會痛、會流血才是有問題的痣。
-
2021-04-2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別輕忽 嚴重引發血栓
經常久站、久坐的人,小心腿上布滿青筋的「靜脈曲張」上身。醫師提醒,靜脈曲張不只是外觀上不美麗,嚴重者甚至引發血栓、肺栓塞等併發症,可能致命。一名中菜廚師長期久站,導致靜脈曲張愈來愈嚴重,不時有痠、麻、抽筋、腫脹、疼痛等症狀。因未及時治療,某天突然呼吸不順、胸口喘不過氣,緊急就醫確診為血栓及肺栓塞,住院治療兩周後才順利出院。台北、桃園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張學倫表示,靜脈曲張是常見的疾病,發生率約為兩成,和遺傳、年齡有關,女性、常久坐或久站的工作型態、懷孕,都容易導致靜脈曲張。靜脈曲張除了外觀問題,嚴重患者發生深層靜脈栓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3倍;產生肺栓塞是一般人的1.73倍;發生周邊動脈血管疾病是一般人的1.72倍。許多人會用抬腿、按摩方式改善靜脈曲張問題。張學倫說,抬腿雖可讓血液回流,卻緩不濟急;按摩只能舒緩痠、麻、腫脹,無法改善根本問題,甚至可能讓已很脆弱的血管因按摩而破裂。張學倫指出,要根治靜脈曲張,最好的方式是以手術處理壞死、堵塞的血管。過去以傳統手術切除壞死的血管,不但需要全身麻醉,且恢復期長,術後也需要一直穿著彈性襪維持血液回流。目前新式微創手術主要有兩種,一是雷射燒灼術,一是靜脈膠水閉合術。雷射是以導管雷射直接燒灼病變靜脈的血管壁,成功率達95%以上,術後需穿彈性襪一至三周,預防再惡化;膠水閉合則是利用導管將靜脈膠打入病變的靜脈使其閉合,成功率98%以上,術後則不需再穿彈性襪。根據長庚醫學資料庫及健保資料庫,針對2005至2016年1323位接受新式微創血管內治療的靜脈曲張病患進行研究及追蹤,發現減少血栓機率減少51%、減少肺栓塞機率44%、周邊動脈疾病也減少36%。張學倫說,兩種手術的傷口小、恢復快,術後可立即下床行走;但微創手術健保並無給付,需自費6至10萬元。
-
2021-04-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恐致血栓! 新式微創手術減少併發症
靜脈曲張是十分常見的疾病,只要久站、久坐,就容易造成腿上布滿青筋。但是醫師提醒,靜脈曲張不只是外觀上不美麗,嚴重者甚至可能引發血栓、肺栓塞等併發症,可能致命。台北、桃園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張學倫表示,透過新式微創血管內手術治療,可減少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一名中菜廚師,工作久站導致靜脈曲張愈來愈嚴重,不時有酸、麻、抽筋、腫脹、疼痛等症狀。因未及時治療,某天忽然出現呼吸不順、胸口喘不過氣等症狀,緊急就醫確診為血栓及肺栓塞,住院治療兩周後才順利出院。張學倫表示,靜脈曲張發生率約兩成,是很常見的疾病,和遺傳、年齡有關,而女性、常久坐或久站的工作型態、懷孕也都容易導致靜脈曲張。但靜脈曲張不僅導致外觀問題,其發生深層靜脈栓塞的風險是正常人的5.3倍;產生肺栓塞是正常人的1.73倍;產生周邊動脈血管疾病是正常人1.72倍。而許多人會用抬腿、按摩方式來改善靜脈曲張的問題。但張學倫表示,抬腿讓血液回流的方式不是沒效,但緩不濟急;至於按摩則只能舒緩酸、麻、腫脹的症狀,但無法改善根本問題,甚至可能讓已經很脆弱的血管因按摩而破裂。張學倫說,要根治靜脈曲張,最好的方式仍是以手術處理壞死、堵塞的血管。過去以傳統手術方式切除壞死的血管,不但需要全身麻醉,且恢復期長,術後也需要一直穿著彈性襪維持血液回流。而目前新式微創手術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雷射燒灼術,一是靜脈膠水閉合術。雷射是以導管雷射直接燒灼病變靜脈的血管壁,成功率達95%以上,術後需穿彈性襪一至三周,預防再惡化;膠水閉合則是利用導管將靜脈膠打入病變的靜脈使其閉合,成功率98%以上,術後則不須再穿彈性襪。張學倫說,兩種手術的傷口小、恢復快,且術後可立即下床行走,「馬上跳土風舞、接孫子都可以」。但微創手術目前健保並無給付,需自費。而長庚醫院皮膚科及長庚大學於利用長庚醫學資料庫及健保資料庫,針對2005至2016年1323位接受新式微創血管內治療的靜脈曲張病患進行研究及追蹤,發現可有效減少產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減少血栓機率減少51%、減少肺栓塞機率44%、周邊動脈疾病也減少36%。該研究成果今年三月也登上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循環-介入性治療雜誌(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不過為避免其他血管又出現靜脈曲張,張學倫提醒,日常保養重點應避免久站、久坐,穿彈性襪保持血液回流,並應戒菸、維持規律運動和理想體重。
-
2021-04-2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來台讀書腎病變得洗腎 疫情下甘比亞母飛千里捐腎救子
八年前從甘比亞來台念書的傑先生(Mr.Jarjusey),三年前因血尿就醫,被診斷已是第五期慢性腎病,雖持續追蹤,但腎功能持續惡化,去年開始洗腎,媽媽不捨他未來得終身洗腎,今年2月隻身從甘比亞飛抵台灣,捐腎救子,由林口長庚協助腎臟移植手術,術後二人皆已恢復,預計下周傑先生就可以回到工作崗位。近五年,林口長庚平均每年進行47例腎臟移植手術,占全國腎移植量的八分之一,病患移植存活率一年達95.5%、5年也達92.4%,腎臟存活率為:一年90.3%、3年85.7%、5年81.9%。林口長庚一般泌尿及腎臟移植科主任王敘涵表示,去年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即使去年傑媽媽就有意捐腎,但來台不易,院方協助申請「特殊或緊急專案入台簽證」,讓傑媽媽克服種種跨國簽證程序,於今年2月抵台,完成居家隔離及自主健康管理後,到院評估腎臟狀況。林口長庚由腎臟科醫師郭彥志說,當初協助評估傑媽媽腎臟,也花了一番功夫,因為傑媽媽僅會講甘比亞當地的母語曼丁卡語,台灣幾乎找不到翻譯,最後找到正在北醫就讀護理系的甘比亞學生擔任翻譯,才順利完成評估與檢查。腎臟移植手術於上個月動刀,由基隆長庚泌尿科主任劉冠麟先摘取傑媽媽的左腎,再由王敘涵進行腎臟血管顯微重建移植手術後,將傑媽媽的腎臟移植給傑先生,術後兩人腎功能都已恢復正常,傑先生更是下周即可返回工作崗位。劉冠麟表示,移植手術是在所有外科手術中困難度最高的,腎臟移植的過程中,為了減少缺血的時間,必須「快又準」,得仔細保留腎臟與其血管及輸尿管等組織,植入時也得仔細重建動靜脈、輸尿管。術後患者也得規律服用抗排斥藥物,避免排斥反應發生,須結合內外科的專業。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馮思中表示,透過移植幫助患者脫離洗腎,除了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也有較高的比率回到工作崗位。
-
2021-04-2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防空汙,外出要戴防霾口罩嗎?胸腔科醫破解迷思
●防空汙,外出要戴防霾口罩●選用醫療級口罩CP值最高,可防飛沫、阻擋病菌與粉塵●對抗PM2.5,N95口罩最有力,有效阻擋達95%以上最近空汙頻拉警報,為了防疫,加上對抗細懸浮微粒PM2.5侵襲,外出第一步就是「戴口罩」。市面上口罩種類不少,花色更是五花八門,雖已有專門的防霾口罩,但不一定需要所謂帝王級口罩,胸腔科醫師分析,CP值最高還是大家常戴的「醫療級」口罩。紙口罩、布口罩 只能防塵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出版「空氣汙染與肺部健康」手冊指出,戴口罩是防空汙的初級防線,目前市面口罩約有六種,分別為紙口罩、布口罩、活性碳、醫療級、N95以及經濟部CNS15980認證可防PM2.5的防霾口罩,其中,防霾口罩可根據PM2.5濃度分A、B、C、D四等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分析說,紙口罩、布口罩對PM2.5防禦零效果,戴上去只能阻止大粒灰塵或物理性防曬;至於活性碳口罩,無論有沒有過濾層,抵擋PM2.5的效率差,雖然不貴,容易取得,實用效果仍有待科學驗證,建議呼吸道過敏時可使用。醫療級口罩 相對適合「CP值最高的是醫療級口罩。」林孟志表示,醫療級口罩容易取得,有三層過濾層,除了可阻擋PM2.5,也能擋住飛沫傳染的病毒,即使防護力只有3、4成,但從一般人活動外出頻率來看,仍是相對適合的選擇,缺點是密合度不好,建議可外加一層布口罩,增加使用壽命,也能提高貼和度,阻絕效果同步提升。若要防止無孔不入的PM2.5,最有力的選擇應該是N95口罩,但林孟志認為,N95口罩呼吸阻力大,戴上後換氣不易,也不便宜、取得不易,對一般人來說,仍是「理想跟現實有點差距」的選項。標榜防霾 未取得認證經濟部標檢局2017年推出「防霾口罩檢測標準」,可讓民眾視空氣汙染狀況選擇佩戴的口罩,雖然立意佳,但林孟志提醒,目前許多標榜防霾市售口罩仍未取得認證,選購上務必要當心。林孟志表示,不是戴上帝王級的口罩就一定最好,雖然防霾PM2.5口罩依空品程度分成ABCD四級,但像台灣空汙嚴重的中南部,多半處於AQI150以下,PM2.5指數平均在30至50之間,民眾其實只要選擇佩戴C、D級口罩,就可獲得良好防護,並不用刻意選擇B級以上的口罩。口罩有壽命 一天換一個口罩也是有壽命的,林孟志說,隨著佩戴時間增加,接觸空氣抵擋力也會遞減,「正常來說,一天就要換一個」,在此前提下,要選用符合醫學、科學認可的口罩,買合理價格以及合理效益的口罩,才能跟空汙長期抗戰。
-
2021-04-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大有疫苗恢復假好幸福 其他醫院這樣做
AZ疫苗開打近一個月,公費對象接種情況不如預期。到貨的31萬劑疫苗,至今只接種了3萬4197人,約一成多。之前外界關心「疫苗接種假」,台大醫院指出,該院給予有薪的恢復假,至今接種1507人中,有7%申請。除了台大醫院,台北榮總也給予公假,北醫附醫和長庚則針對接種疫苗出現不適的員工,給予病假,依勞基法給薪。新光醫院則在醫護人員接種疫苗前調整班表,接種後一日排休,若之後有發燒等不適情形,得依法請病假。勞動部日前建議針對施打疫苗的民眾給予一劑兩天的「疫苗接種假」,衛福部長陳時中今早於立法院受訪表示,應會參照勞動部意見,不強制雇主給薪。至於是否能比照防疫隔離假給予防疫補償金,陳時中則表示,沒有預算。不過,台大醫院安全衛生室主任謝明儒表示,考量接種後可能出現不適症狀,台大院方提供有薪水的恢復假,接種後如有不適,例如發燒同仁便可申請恢復假。若夜間發燒有疑慮不知是否該到院採檢,院方則提供24小時諮詢專線,由主治醫師和總醫師值班,判斷是否立即就醫採檢或觀察休息。謝明儒表示,台大目前接種1507人,約為7%請恢復假,症狀大部分是因為發高燒,合併肌肉痠痛、頭痛。請一天假者較多,少數請假兩天。除了台大醫院,台北榮總也會給予公假。北榮表示,接種疫苗後若出現兩大類症狀,一是發燒,二是頭痛、肌肉痛等,經醫師評估後,依診斷證明書給予防疫公假,照常支薪。北醫附醫和長庚醫院則針對接種疫苗出現不適的員工,給予病假,依勞基法給薪。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員工接種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都可以請病假,且院內提供最好的醫療資源協助恢復。不過目前院內並沒有設定一個假別叫做「疫苗恢復假」,但近期社會上都在討論恢復假,公共衛生組正在討論是否要額外設立假別。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表示,目前勞基法沒有「有薪恢復假」一詞,但考量接種疫苗後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院內醫護人員若要施打疫苗,通常會先調整班表,接種後一日排休,若隔兩日仍有發燒等不適情形,需要休息、就醫等,得依法請病假,並給予半薪。
-
2021-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國人入境夏威夷免隔離10天 預約採檢前需注意這件事
我國國泰、馬偕及長庚醫院等共11個醫療院所,於4月17日正式列入美國夏威夷州「信賴檢測夥伴」名單中,國人持此11個醫療院所之新冠病毒陰性檢測報告入境夏威夷,免除強制隔離10天,國泰醫院今表示,民眾可透過網路或電話方式預約採檢,並主動告知入境目的地為夏威夷;今日已有4名人士進行快速篩檢,前往夏州目的大多為求學、工作等。繼日本、加拿大、南韓後,台灣成為夏威夷州第4個「信賴檢測夥伴」,國泰醫院近期也與夏威夷州政府完成簽署「行前檢測方案」合作備忘錄(MOU),成為夏威夷州「信賴檢測夥伴」醫院,旅客只要持台北國泰醫院、汐止國泰醫院或新竹國泰醫院出具的COVID-19檢測陰性證明,入境夏州後可豁免檢疫10天,方便國人前往探親、經商、洽公或旅遊。國泰醫院表示,與夏威夷州的「行前檢測方案」實施以來,今日首度有民眾進行採檢,共計4名,其中1名是外籍人士,以及前往就學的學生與其家人,加上前往工作的社會人士。為減輕民眾負擔,國泰醫院調降COVID-19自費檢測常規檢驗費用至5800元,並得在採檢48小時內領取報告;快速檢驗收費7000元,提供可當日領取報告。國泰醫院提醒,因夏威夷州有規範的報告格式,凡有需要檢測證明的國人,可透過網路或電話方式預約,並須主動告知入境目的地為夏威夷。4月17日起,持我國11個夏威夷州信賴檢測夥伴醫療院所陰性報告入境夏州,可免除10天強制隔離檢疫,院所分別為,台北國泰綜合醫院、汐止國泰綜合醫院、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台北長庚紀念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台北馬偕紀念醫院、淡水馬偕紀念醫院、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及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等。
-
2021-04-22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累到不想治?恐罹患癌疲憊!一量表自我檢測
● 92%癌患有「癌疲憊」,末期癌友常因癌疲憊放棄治療● 癌疲憊是持續疲憊或有耗竭感,無法透過休息、睡眠緩解● 癌疲憊可以治療,可採取運動、營養飲食、睡眠等方式因應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癌症幾乎已成為慢性病。但一項調查卻顯示,九成二癌友最難熬過「癌疲憊」,尤其末期癌友,癌疲憊是抗癌過程中的大魔王,有三成中重度癌疲憊癌友因此放棄正規治療,影響預後。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於2015年進行「癌因性疲憊症流行病學調查」,針對1207名癌症病人調查發現,高達92%癌患有「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但只有56%癌友會把這樣的困擾告知醫師,其實27.6%癌友的癌疲憊已達中、重度等級。誤當化療疲累 很少人會說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馬偕醫院兼任主治醫師謝瑞坤指出,許多癌友把化療過程的疲累視為理所當然,極少主動向醫護人員描述此一困擾,進而影響癌疲憊評估與治療處置。不同於一般的疲倦,癌疲憊是持續且主觀的疲憊或有耗竭感,與日常活動無關,無法透過休息、睡眠緩解,嚴重時,連坐著、躺著,甚至整日臥床都感到疲憊。罹癌3、4期 癌疲憊會加重謝瑞坤說明,發生癌因性疲憊症原因,包括癌症本身及癌症治療過程,通常第一和第二期的癌友的癌疲憊與癌症本身有關,程度也較輕微,但到了第三、四期,癌疲憊會加重,常會出現失眠、疼痛、食欲不振、憂鬱等現象。一名院長級醫師因大腸癌三期接受治療,一般要接受12次化療,但他做完第二次就因癌疲憊累到想放棄。「癌疲憊是可以治療的。」謝瑞坤建議,受癌疲憊所苦的癌友,可根據「癌因性疲憊症治療指引」,了解自己需要的治療,門診患者可於回診時評估,以0至10分評斷,0分是完全無疲憊,1到3分屬輕度疲憊,可採取運動、營養飲食、睡眠等方式因應,若4分以上為中重度疲憊,建議藥物治療。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任游啟昌說,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癌因性疲憊症列為疾病,癌症治療需要長期抗戰,預先知道各種副作用,並了解這些副作用是「可處理的」,有助提升信心,在抗癌路上堅持到底。
-
2021-04-21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不自我設限 血友病患也能活出自信光采
血友病患醫療上要長期抗戰,健保每年挹注在1200名血友病患藥物資源約34億,高雄長庚等醫院也扮演醫療後盾,高雄長庚血友病中心主任蕭志誠照顧患者健康,也像是心靈導師,鼓勵病患只要落實醫囑,生活其實與常人無異,一樣能追逐夢想,發光發熱。高雄長庚醫院響應世界血友病日「順應變化Adapting to change」主題,今天起連3天在兒童大樓一樓辦「友凝友我 充電挑戰」血友病衛教展覽,邀血友病友分享治療心得,也鼓舞更多病友能勇敢跨出改變的那一步。展覽現場設置飛輪互動裝置,邀請民眾透過騎乘飛輪替病友「充電加油」,將累積的里程數轉換為「充電圓夢基金」,盼藉由大眾的行動支持,讓更多病友得到實質幫助。蕭志誠指出,國內約有1200名血友病患,幾乎都是男性,臨床較常見症狀除關節出血,部分病友會發生關節病變,只要做好預防性治療與個人化醫療管理,生活其實與常人無異,能放心嘗試許多事情,治療上最怕產生抗體,但醫療日新月異,很多棘手狀況都能克服。蕭志誠也說,許多人將血友病、白血病兩者混淆,世界血友病聯盟將每年4月17日訂為世界血友病日,就是希望大眾能對血友病有更多認識,血友病主要治療方式為預防性注射,每周施打1至2次長效型凝血因子,搭配個人化醫療輔助工具,就能有效降低病友出血風險。28歲血友病患阿旭目前在南科工作,他說,因為疾病,在成長過程中,他要比同儕更謹慎,有時候是老師等旁人會反應過度,許多活動無法參與,其實只要做好醫療,就能和血友病當好朋友,彼此相互理解,就能跨出去,也能過得自信精采。
-
2021-04-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自費AZ疫苗打氣旺 預約秒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開放自費AZ疫苗接種預約,各地情況踴躍。部立桃園醫院、成大醫院四月名額一開放預約就秒殺,台大醫院五月三日前已額滿。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首批自費接種開放一萬劑,可供五千人施打,若公費疫苗有剩、自願接種者眾,將評估提供更多自費疫苗。但AZ公費疫苗打氣不佳,到貨近卅一萬劑,到昨僅三萬二千多人接種,立委擔心後續若突然來了數百萬劑,如何處理?指揮官陳時中說,先前兩批疫苗抵台前,指揮中心都是臨時被通知,下批要是來太多「我們可能就不會收了」,如突然進了五百萬劑無法消化,會跟藥廠提出反對。莊人祥說,國內連著兩批AZ疫苗效期均偏短,若廠商最近通知供貨,指揮中心將了解數量、效期及施打時程,要求對方提供效期較長的疫苗,以及分批運送。至於昨各地開放預約接種自費AZ疫苗,每天提供六十個自費AZ疫苗名額的台大醫院,到五月三日共五四○個名額已額滿;台北馬偕有六百人預約,部桃二四○個名額預約瞬間額滿;成大醫院每周開放兩天共一二○個名額,未來四周名額都被預約光;嘉義長庚醫院、屏東基督教醫院四月也額滿。台東縣林姓男子昨預約接種,他說暑假有出國計畫,國外疫情嚴重,擔心不打疫苗、光靠口罩很難做好防疫,「有人質疑AZ疫苗防疫效果比流感疫苗還低,但至少比完全沒防疫要好吧?」成大醫院說,自費疫苗接種身分有限制,明天開打可能有些人不符資格或身體不適而無法注射,現場是否會釋出名額將視情況決定。此次自費接種對象包括商務、出國工作、留學及就醫等人道考量者,是否開放更多人自費接種?莊人祥說,現在剛開放自費,需再觀察,目前預約人數仍在可供應範圍,如預約人數逼近五千人,且公費疫苗有剩,就會釋出更多疫苗到自費接種。
-
2021-04-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氣夯?自費疫苗開放預約首日 台大滿到下周一
AZ疫苗指揮中心今起開放自費接種預約,只要有出國需求的人均可向31家設有旅遊醫學門診的醫院提出預約申請。目前預約情況踴躍,台大醫院到下周一皆已額滿、台北馬偕到周六也已有600人預約。我國於3月22日起開放施打新冠疫苗,打氣遠不如預期,目前僅3萬2389施打。然而我國已到貨的兩批AZ疫苗、共31萬劑效期短,到期日分別為5月31日及6月15日。雖然先前已陸續開放醫護人員、防疫人員和空服員等公費對象施打,但每天僅接種一至兩千人,恐趕不及疫苗到期前打完。指揮中心上周決定進一步開放一萬劑AZ疫苗供民眾自費接種,適用對象包括商務、出國工作、留學及就醫等人道考量者,今天起可上網預約,並於周三開始接種。台大目前開放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一診,一診60人,目前預約情況已從周三滿到下周一。台大醫院公共事務室主任趙于萱表示,台大是把自費門診和旅遊門診分開獨立作業,如果接種人數踴躍,則要視醫護人力再考慮是否加開下午門診。台北馬偕周一到周六,每天上下午各開一至兩診,每診60人,目前到周六已有600人預約;南部的成大醫院則雖只開禮拜四一診,也已額滿。至於有媒體指稱,台北長庚已滿到23日,長庚醫院則表示,台北長庚並未在自費接種名單中,長庚體系僅有嘉義長庚開放接種,目前兩周已有43人預約。而三總則表示,由於疫苗接種預約一般旅遊醫學門診合在一起看診,因此詳細接種人數要到接種日才能得知。自費接種無需負擔疫苗費用,但須自費掛號費、診察費、注射費等。收費標準醫學中心上限為600元,區域醫院550元、地區醫院500元;若被超收,可向指揮中心反映。台大:到5月3日,9天共540名額都已額滿。北醫:即日至四月底有三診,目前有33人預約,每週兩診,時間在週一週三下午15:30。北醫院方表示,目前已在評估是否加開門診。
-
2021-04-17 癌症.頭頸癌
男子洗澡後掏耳朵驚見血絲 就醫確診是罕見外耳道癌
許多器官都可能罹癌,但很少人知道原來耳朵也會長腫瘤。1名50歲男子洗澡後習慣以棉花棒掏耳,但最近1年來,掏了右耳後,總發現棉花棒上有血絲,就醫檢查確診為少見的外耳道癌。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楊昭輝表示,外耳道癌成因不明,一般研判與慢性外耳道炎,或曾接受放射療程有關。此外,經常以棉花棒掏耳朵,外耳道如果因此破皮、發炎,則可能增加細胞變異風險,建議不要自己動手掏耳朵。臨床顯示,外耳道癌症狀為外耳道不明流血、耳朵長期出現分泌物、耳朵悶痛、聽力下降、顏面神經麻痺等。該名男子於診間自訴,多年來,洗完澡後總會掏耳朵,但1年多前,掏完右耳後,棉花棒總有血絲,起初懷疑是自己施力不當,才挖破耳道皮膚,但持續出現血絲,讓他覺得不對勁,最後至高雄長庚就醫。楊昭輝說,耳鏡檢查發現,該個案右耳的外耳道出現長約1公分的泛黑腫塊,經取檢體進行病理切片檢驗,證實是外耳道鱗狀細胞癌,所幸病程分期仍屬早期,評估後執行腫塊與顳骨切除手術,術後持續放射線治療,預後良好,未影響聽力,且能保留耳朵外觀。臨床顯示,外耳道癌依腫瘤侵犯範圍可分為1至4期,1、2期算早期,經手術治療切除腫瘤,5年存活率可達7至8成以上。若到了第4期,癌細胞擴散到顳顎關節、血管,此時5年存活率則在5成以下。楊昭輝提醒,民眾不要自己亂挖耳朵,如有外耳道不明流血、耳朵悶痛、長期出現分泌物、聽力下降、顏面神經麻痺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找出真正病因。★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4-16 癌症.肺癌
2021癌症論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 標靶接力延長存活
走路經常喘不過氣,61歲的李先生就醫後確診晚期肺癌,並已併發肺部轉移及肋膜積水。他積極接受治療,透過基因檢測找到致癌關鍵EGFR基因突變後,採取第二代標靶藥物「接力治療」,克服了抗藥性基因,持續治療7年多,腫瘤穩定控制。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健保署、國健署共同主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於3月27、28日完美落幕,22位國內癌症領域重磅權威詳解國家級抗癌計畫,會中癌症病友亦分享抗癌經歷。罹患肺癌的李先生至今穩定治療,只要定期回診拿藥、接受檢查,與一般人無異,直呼不敢相信。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說,李先生罹患的肺癌類型為肺腺癌,當初擬定治療策略時率先進行基因檢測,發現是EGFR基因突變,並預想之後可能出現抗藥性,為了克服藥物失效問題,希望能接續用藥,在第一線治療時便使用了第二代標靶藥物,之後接力第三代標靶治療。王金洲說,晚期肺腺癌的致癌驅動基因中,EGFR基因突變約占六成,在第一線治療有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在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一段時間後,病患最常出現的是T790M抗藥性基因突變,此基因突變的出現,提供了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的契機,能延長每一段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讓晚期治療走向慢性病化」。王金洲說,肺癌治療策略的擬定,要看病患對治療能忍受的幅度而定,後線的治療方式當面臨健保難以給付或有經濟考量時,亦可走恩慈專案或臨床試驗,鼓勵病患維持正向態度,根據自身狀況積極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
-
2021-04-16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得腦瘤22年切除又復發 做好三件事至今無恙
22年來,我有一莫名腫塊存在腦內,曾在台北榮民總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和三軍總醫院進行腦瘤相關檢查,當時由三總神經外科醫師林欣榮(現為花蓮慈濟醫院院長)幫我處理,經過X光、磁振造影(MRI)影像檢查顯示,屬於2至3級腦瘤,因此住院開刀切除。二次復發後,到榮總作加馬刀放射線治療;第三、四次復發則到內湖三總手術,住院約四個月,過程相當辛苦。之後持續接受中醫針灸治療。我從88年3月得腦瘤至今超過22年,雖然每周接受針灸治療,但受到腦瘤影響,身體仍會出現部分傷害。目前我的身體狀況屬無恙狀態,我認為做好以下三件事,是讓我身體保持健康的好方法,也分享給大家。一、保持心情愉快平衡:在多次開刀後,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且不發怒,才能讓身體在平衡下過退休日子。二、必須多活動:每天維持早上散步或跑步約一小時,下午五點左右到活動中心參加活動,以身體健康為目標,開始做相關活動,必須持之以恆。三、暫停開車:每次開車應遵守交通規範,自從林欣榮醫師曾提過以後開車可能要暫停,但我仍繼續開車,直到第三次生病時,才停止開車,讓身體逐漸恢復正常。暫停開車很重要,否則在開車過程中突然病發了,是相當危險的。
-
2021-04-1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癲癇記憶變差 新型手術大幅改善
45歲程小姐是一名糖尿病衛教師,原有流利口才和專業,提供病患與家屬諮詢,但10多年前開始出現記憶變差,講話無法連貫等症狀,在家中常突然恍神、流口水,某次全身抽搐送醫,才發現罹患癲癇。病況嚴重時,最多需吃6種藥物控制,所幸去年接受「ROSA」機器手臂輔助系統手術治療,癲癇症狀未再發生。林口長庚腦功能暨癲癇科醫師謝向堯表示,除少數癲癇因遺傳或基因突變引起,許多癲癇都是後天因素,與腦部結構異常有關,腦功能退化疾病如失智症,或是腦血管疾病如多次腦中風,已成為中年以後發生癲癇最常見的原因。全台約有13到14萬名癲癇患者,其中四分之一病人屬於頑固型癲癇,手術治療是最後希望。林口長庚腦神經外科醫師王昱棨指出,傳統開顱手術對神經系統破壞大,恐發生半邊癱瘓、意識不清等嚴重副作用。此外,定位系統路徑規畫還需人工計算,做一次要5至6小時,傷口較大,需剃掉部分頭髮,術後有感染或併發其他疾病風險,常讓患者卻步。林口長庚醫院腦功能暨癲癇科主任鄭美雲表示,醫院去年引進最新型ROSA輔助深部電極植入手術,可以精準定位病灶,且傷口小,誤差不到1公釐,有些患者甚至不用剃頭髮,手術時間減半,大幅降低手術風險,且術後復元快,但該手術尚未獲得健保給付,各縣市的自費價格不一。王昱棨表示,程小姐起初僅發覺自己口才變遲鈍,後來連句子都無法說完整,記憶力也受到影響,有時如斷片般不知道自己上一秒在做什麼,某次全身抽搐送醫,檢查後才知道是癲癇症,左腦也檢查出一個2公分的動靜脈畸形瘤。經醫療團隊評估,決定採用微創燒灼術,輔以「ROSA機器手臂」治療,術後兩日出院,至今未再發生癲癇症狀,藥物用量減少中。
-
2021-04-1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突斷片、失憶連說話都難 竟是腦瘤引發癲癇
40多歲的程小姐是名衛教師,數年前突然時不時「斷片」、失憶,連一句話都難以完整說出,檢查發現是腦瘤引發癲癇,吃到6種藥物都難以控制,靠著微創手術總算擺脫癲癇陰影。收治個案的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王昱棨今天在記者會中分享這例個案,他表示,程小姐因左腦的動靜脈畸形瘤影響語言區,一旦腦部有不正常放電造成癲癇發作時,就會影響到周邊語言及記憶的區域,進而造成失語與失憶症狀。王昱棨說,由於程小姐不想接受開腦手術,只採保守的加馬刀治療,但仍無法有效控制癲癇,後來甚至吃到6種抗癲癇藥,而副作用也導致她頭腦昏沉不已。王昱棨說,據估計,全球約有6000萬人罹患癲癇,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0.6%,推估全台有13萬至14萬名癲癇患者。林口長庚腦功能暨癲癇科醫師謝向堯表示,除了少數癲癇是遺傳或基因突變引起,其餘多數癲癇都是後天腦部結構異常引起,一定得排除腦部病灶或其他相關原因,想辦法把腦部的異常放電現象解決掉。謝向堯指出,大部分癲癇患者都可透過1到2種藥物控制症狀,但仍有25%屬於藥物難治型的頑固型癲癇,只能將希望寄託於手術治療。然而,傳統的開顱手術是大手術、對神經系統破壞較大,病患的接受度一般不高,隨醫療技術進步,利用機器手臂進行微創燒灼術已愈來愈普及。長庚神經內科部腦功能暨癲癇科主任鄭美雲指出,新式機器手臂具備更精密的定位,手術過程中靈活度更好,能精準利用微創燒灼術治療癲癇,不僅手術時間縮短、傷口更小、恢復時間短,對於腦部損傷也大幅減少。鄭美雲說,長庚醫院去年引進新型機器手臂技術,至今已完成7例腦部癲癇手術,術後有2人達成癲癇零發作目標,另有3人僅剩輕微症狀、2人發作頻率減少一半以上,且在半年後都能有效減藥。
-
2021-04-11 癌症.抗癌新知
你累了嗎?高達92%癌患因治癌而出現癌疲憊
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但調查指出,92%癌友最難熬過「癌疲憊」,尤其末期病友,癌疲憊是抗癌過程中的大魔王,有三成中重度癌疲憊癌友因此放棄正規治療,影響預後。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於2015年針對1207名癌症病人,進行「癌因性疲憊症流行病學調查」,高達92%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但把這種困擾告知醫師的比率僅56%,透過量表評估發現,四分之一癌友已達中重度等級。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馬偕兼任主治醫師謝瑞坤表示,許多癌友把化療過程的累視為理所當然,極少主動或無法清楚向醫護人員描述此一困擾,導致疾病很容易遭忽略,進而影響疲憊評估與治療處置。不同於一般的疲倦,癌疲憊是持續且主觀的疲憊或耗竭感,與日常活動無關,無法透過休息、睡眠緩解,嚴重時,連坐著、躺著甚至整日臥床都會感到疲憊。謝瑞坤說明,癌因性疲憊症成因有二,癌症本身以及癌症治療過程,通常,一、二期別的癌友的癌疲憊是癌症本身造成,較為輕微,但到了三、四期,癌疲憊加重,一旦發作,將面臨失眠、疼痛、食欲不振、憂鬱等,一名院長級醫師因大腸癌三期,預計接受12次化療,但做完第二次就因癌疲想直接放棄。「癌疲憊是可以治療的」,謝瑞坤建議,為癌疲憊所苦的癌患,可根據「癌因性疲憊症治療指引」,接受「非藥物」和「藥物」處置,門診患者可於每次回診時評估,量尺以0至10分,0分是完全無疲憊,1到3分是輕度疲憊,可以採取運動、營養飲食、睡眠衛生因應或預防,若出現4分以上的中重度疲憊,建議藥物治療。一名52歲的婦人,五年前乳癌曾抗癌成功,去年回診癌細胞復發,同時合併骨轉移和肝轉移,確診為癌症四期,治療過程自述不管睡多久都相當疲憊,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經評估屬中重程度後給予藥物,體力後來恢復得以繼續治療,現在腫瘤縮小獲得控制,也能繼續上班。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科主任游啟昌說,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癌因性疲憊症列為疾病,我國醫護界也合力編撰完成「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讓癌疲憊漸漸受到外界重視,後期的癌症治療因更需要長期抗戰,要預先讓病人知道各種副作用,並告知是「可處理的」,有助於提升病患信心,在抗癌路上堅持到底。
-
2021-04-0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警訊自我檢測/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 巴金森氏症是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 典型症狀:行動慢、肢體僵硬、手腳顫抖● 及早發現治療,可改善症狀、延緩失能金曲歌后詹雅雯確診巴金森氏症,令人驚訝。此疾病除了會有肢體僵硬、手抖等動作障礙外,也會有憂鬱、便祕或腸胃不適等非動作障礙症狀,因病徵不易判斷,部分病患經半年到一年才確診。醫師提醒,若民眾身體出現疑似症狀時,可以先進行巴金森自我檢測,並至神經內科接受進一步檢查診斷,及早確診治療,可延緩失能。動作障礙 典型三大症狀4月11日為世界巴金森日,此疾病不亞於阿茲海默症,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表示,巴金森氏症的致病機轉是大腦黑質部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導致運動功能失調。典型的三大症狀為病人行動變慢、肢體僵硬、手腳顫抖嚴重,統稱為動作障礙症狀。臨床統計,約八成巴金森氏症病人手部會顫抖,「慢動作」是診斷新病患的臨床依據,不過,亦有非動作障礙症狀經常被忽略。林祖功解釋,當動作障礙出現,代表多巴胺神經細胞已退化約七成,也會造成自律神經退化,早期還會出現憂鬱、焦慮、嗅覺改變、腸胃不適、便祕、失眠等非動作障礙症狀。若能及早用藥治療,約有三成機率可同時改善動作及非動作症狀。夢中吼叫 出現激烈動作國內外研究證實,這些非動作障礙早期症狀也是前兆,病人在發病前十年,可能常焦慮或頻繁作噩夢,甚至出現激烈的睡眠動作,會在睡夢中大吼大叫或拳打腳踢等,更有五到六成的病人常便祕,十年後有可能罹病。林祖功說,這些症狀若頻繁且反覆出現,是一種預警機制,尤其當動作愈來愈變得緩慢時,提醒民眾可透過「巴金森自我檢測表」,從步行、社交等日常生活中察覺異常。50歲以上 可先自我檢測隨著病程愈到後期,日漸嚴重的症狀將使病人的臉部表情僵化、起步或平衡困難,腳部會因顫抖而難以放鬆,看似簡單的事情,執行起來非常困難,導致病人情緒低落、憂鬱且感到挫折,需要家人細心陪伴,走過這段長期照護的日子。林祖功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醫學辭典/巴金森氏症1817年英國詹姆士.巴金森醫師發現六位老年人有行動緩慢、肢體顫抖、肌肉僵硬、步伐拖曳等症狀,投入觀察及記錄此疾病。為紀念其卓越貢獻,將此病症命名「巴金森」,並以他的生日4月11日定為「世界巴金森日(Parkinson's disease)」。此疾病好發於60歲以上,40歲前發病屬於早發型巴金森,呼籲民眾定期檢查、積極治療。【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31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母親肝硬化吐血 護理師活肝移植盡孝心
一名68歲的范姓婦人長年患有C型肝炎,去年回診檢查時發現肝硬化,醫師建議肝臟移植,經過比對臟移植人選,由身為護理師的41歲大女兒張淑明切除65%的肝臟,捐獻給摯愛的媽媽。張淑明說,平時幫助素昧平生的病人,現在是自己媽媽生病了,當然更要自己救。張淑明目前任職於東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已有16年的護理職涯年資。她回想當天值早班看到媽媽傳訊息「好像發燒了,覺得人不對勁。」沒想到下班趕回家,就看到母親竟吐血,緊急送往急診住院。經檢查,范姓婦人吐血、排血便、門靜脈堵塞,胃和食道靜脈曲張,隨時會二度破裂吐血,甚至肝性腦病變昏迷、肝硬化轉變成肝癌,醫師建議盡快執行肝臟移植。張淑明說,媽媽從去年11月底開始到林口長庚醫院評估肝臟移植,從子女中篩選出適合肝臟移植的人選,結果是她和妹妹符合資格,但不忍心讓妹妹承擔手術的痛,堅持由她來捐,因與媽媽血型不同,須執行血漿置換,而她患有缺鐵性貧血,為了符合捐肝資格,每天補充鐵劑、補打鐵劑針,使血色素上升,力拚手術成功。「20公分的疤痕,是我與媽媽的生命印記,我很驕傲。」張淑明說,媽媽很疼愛子女,從來沒有開口要求他們捐肝,但她知道媽媽很想和家人一起生活,雖然這次活肝移植,她心中難免害怕,但是失去至親可能會後悔一輩子,對媽媽的孝心就是她堅強的理由,而術後看到媽媽努力熬過插管、血漿置換等復原療程,不曾抱怨過疼痛,氣色逐漸不再暗沉泛黃,「當下覺得一切都值得了!」「我們的肝臟現在是姊妹了!」范姓婦人感謝女兒的勇敢,新肝是女兒用生命換的,一定會好好珍惜,也感謝醫療團隊讓她走出「肝」苦的陰霾,呼籲大家要愛惜自己的身體。術後休養,2人的身體已恢復穩定,張淑明也重返職場,腎臟內科團隊熱烈歡迎、給予高度敬佩,也送上蘋果禮盒,象徵平平安安。
-
2021-03-31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譚敦慈 用吸油煙機、少清潔劑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表示,菸、酒、檳榔都是已知致癌物,BMI大於40的肥胖者,相對於BMI正常者,罹患甲狀腺癌、大腸癌、肝癌和子宮體癌等機率,高出1.1到7.1倍,防癌除了拒絕菸、酒、檳榔,避免肥胖能防癌。譚敦慈表示,研究指出,未使用吸油煙機使肺癌發生機率提高八點三倍,建議炒菜時只要一開火,就打開吸油煙機,熄火後也應繼續開5分鐘,烹調時不要爆炒、爆香,可加水採用濕式料理,或燉、滷或蒸等;使用氣炸鍋也要打開吸油煙機,以免吸入PM2.5。清潔劑的傷害不容忽視,使用清潔劑等於吸入廿根菸,因此打掃時應保持通風、戴口罩,譚敦慈傳授要住高處站高,由上往下噴灑清潔劑,避免吸入傷害。另外,空汙提高心血管和腎友猝死風險,出門要看空汙指標,並戴上口罩。常見的致癌物還包括亞硝酸鹽和黃麴毒素,亞硝酸鹽存在紅色加工肉品中,例如香腸、火腿、熱狗等、青菜因為使用氮肥,經細菌分解,容易產生亞硝酸鹽,一遇到生鮮海產、蛋等含胺類食物,容易變成致癌的亞硝胺。黃麴毒素普遍存在核果類、花生、豆類、南北乾貨、中藥和五穀雜糧等,以及透過長霉發酵的醬料、醃漬物等,此外,各種魚、肉、豆、蛋、奶等也都會有黃麴毒素,可能傷肝降低免疫力。譚敦慈建議採取水煮、避免油炸,去除亞硝酸鹽,香腸可以戳洞後用冷水煮過再料理,避免炸或烤,也可以加蒜或青菜;炒菜時加水,讓溫度不超過攝氏一百度,青菜炒好撈起來,捨棄湯汁,吃多少炒多少,不要重複熱菜,以免營養素流失。青菜和水果是最好的解毒物,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例如芭樂可解18根香腸的毒、木瓜可解9根香腸毒、鳳梨可解5根香腸毒。避免黃麴毒素,建議確實清洗、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和高纖維食物,就能減少近5成5的黃麴毒素;食材儲存於12度以下的冰箱中,也可以減少黃麴毒素生長。譚敦慈也鼓勵大家,只要停止毒物暴露就有改善機會,飲食上多注意,搭配運動流汗、喝水、不喝糖飲,就能輕鬆防癌。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2021癌症高峰論壇:從預防到早篩 殲滅癌威脅
病毒感染引發的癌症最具代表性的是肝癌及子宮頸癌,在政府推出早期篩檢及疫苗政策下,發生率及死亡率持續下降。而為了消滅國病肝癌,可以利用影像檢查搭配微創消融手術,在第一時間就將癌細胞殲滅;至於子宮頸癌,除了WHO的消除計畫,專家建議考量性別平權,疫苗政策應有更廣泛的溝通。目前針對肝癌高危險群族,進行甲型胎兒蛋白檢查及腹部超音波篩檢,但準確性受限,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中心主任黃凱文說,日本已將甲型胎兒蛋白、PIVKA-II等列入肝癌腫瘤指標,台灣最近才將PIVKA-II納入健保給付。腹部超音波對於極小的腫瘤無法提供清晰影像,容易錯失早期病人。黃凱文指出,肝癌細胞不會吸收特異性顯影劑,利用MRI檢查有機會發現早期患者,即單一腫瘤小於5公分或腫瘤2到3顆,小於3公分,若患者不能進行傳統手術,微創消融手術有機會清除腫瘤。微創消融手術難度高,必需將細針穿刺進入腫瘤,利用各種能量清除癌細胞。黃凱文說,現在可利用軟體模擬虛擬實境,術中再經由導航指引,讓醫師準確的位置,清除癌細胞,讓治療靠科學,並非靠醫師運氣。WHO已宣布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賴瓊慧指出,目前有三方案,十五歲女性施打HPV疫苗覆蓋率達9成;子宮頸抺片或HPV檢測,35歲到45歲女性達7成覆蓋率;篩檢異常者9成能做適當的診斷及治療。實際上台灣已逐漸達標,以抹片篩檢為例,推廣之初就達7成,如今望更進一步。賴瓊慧指出,新診斷的子宮頸癌患者4成4一生未做過子宮頸抹片,怎麼找出未做子宮頸抹片的患者非常重要。國健署已與各大醫院進行子宮頸抹片加HPV病毒檢測計畫,希望找出隱藏的個案。除了利用早期篩檢找出患者,HPV疫苗也有助降低子宮頸癌發生率,賴瓊慧認為,HPV與子宮頸癌、陰道癌、肛門癌、外陰癌、口咽癌都有關。在歐美四國進行研究中,接種四價疫苗,HPV感染盛行率、高度子宮頸皮內腫瘤及生殖器疣發生率都降低;蘇格蘭施打二價疫苗後,HPV感染盛行率及高度子宮頸皮內腫瘤發生率也降低。在國家政策上,賴瓊慧建議,需建立女性多年齡世代HPV疫苗接種策略,將HPV檢測納入子宮頸篩檢系統,由於疫苗也減少生殖器疣,陰莖癌及肛門癌及其癌前病變可以預期,對減少頭頸癌也有間接證據,男性接種也有一定的效益,建議建立性別平權的疫苗接種政策。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高峰論壇:三道防線 抗肺癌超前部署
肺癌成為新國病,為降低死亡率,醫界擬定完整治療策略。晚期肺癌治療朝向精準個人化醫療,依據基因檢測結果決定標靶藥物或根據腫瘤細胞免疫標記表現使用免疫療法等,也要治療或預防癌細胞遠端轉移,從第一線治療開始超前部署,尋求最大化延長病患生命。近年來國內最常發生的肺癌類型為肺腺癌,占所有肺癌6成5,罹癌對象以不吸菸女性居多,人數不斷攀升且年輕化,針對晚期肺腺癌病患,醫界已有治療策略。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病患如能優先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是醫師提供的第一道建議。國內帶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人數最多,約占六成,第一線治療有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其餘少數基因突變也有特殊標靶藥物可選擇。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表示,以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患來說,需預想未來用藥的侷限,例如產生抗藥性,第一線治療選擇藥物時,必須依據可能的抗藥性結果來決定標靶藥物治療策略與順序,進行組合。黃俊耀解釋,根據第一及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成果,六成病患會產生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在第二線治療時就能依據此基因突變,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此為第二代標靶的「接續型雙標靶」策略,在台、美、日等十國的全球大型研究中,亞洲病患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十四個月,以韓國族群為例今年最新的真實世界數據,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年,為治療帶來曙光。王金洲曾治療一位61歲男性患者,確診晚期肺癌時已出現轉移,口服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後,如預期地出現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順勢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如今治療近7年,狀況穩定,走向慢性病化。在臨床上,成大醫院內科部副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表示,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病患特別容易發生腦轉移,曾有病患因聽力喪失就醫,經神經科轉介發現肺部腫瘤,癌細胞侵犯腦部造成聽力障礙,此時病患的第一線治療選擇便是以副作用小,能減緩腦轉移的標靶藥物為主。林建中說,美國國家肺癌治療指引已將第一、二、三代EGFR標靶藥物都列為第一線治療選擇,第三代標靶治療對腦部穿透力較強,針對腦轉移有治療的獨特性,研究顯示治療後整體存活期可由過去廿至卅個月,拉長到近四十個月。「醫師,我連呼吸都在痛。」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說,晚期肺癌四成會發生骨轉移,這種痛到骨頭深處的「椎心之痛」,不亞於分娩,患者也可能因血鈣過高而意識不清,或發生病理性骨折傷及脊椎,導致肢體改變、壓迫下半身神經失去知覺。臨床統計,骨轉移若未接受治療,34%的病患在診斷後3個月會發生骨骼併發症,在乳癌病患中,骨轉移後發生骨骼併發症者的存活期較短,從16個月縮短成7個月,顯見治療的重要。林世強表示,骨轉移治療要打「團體戰」,須回歸原本癌症的治療,並針對骨折部位手術,或使用局部放射線治療及症狀控制藥物,亦有能延緩骨骼併發症及減輕疼痛的標靶藥物,能抑制癌細胞分泌細胞激素,切斷骨骼不斷被破壞的惡性循環,提升生活品質。王金洲說,肺癌的治療策略看病患身體及心理狀況擬定,後線的治療方式當面臨健保難以給付或有經濟考量時,亦可走恩慈專案或臨床試驗;黃俊耀也鼓勵癌友,跟醫師討論,設計個人化的獨特治療策略,讓治療走向5年、10年,甚至15年。
-
2021-03-30 新聞.元氣新聞
最新醫院盈虧榜:林口長庚再靠股利奪冠 亞東竟最虧
健保署連續七年依法公布領取健保費用兩億元以上醫療院所的財報,2019年整體結餘前三名為林口長庚(72.2億元)、高雄長庚(59.4億元)、台大醫院(24.4億元)。不過,林口長庚醫務本業其實短絀5.6億元,是靠非醫務收入的股利77.81億元在撐,高雄長庚和台大醫院則是醫務及非醫務都有結餘。有29家醫院虧損,亞東醫院2019年整體短絀4.34億元最多,為近三年該院首度轉盈為虧。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劉林義表示,這次公布2019年財報,包括223家院所,共領取健保4438億,佔66%當年度健保總額。林口長庚醫院連續四年蟬聯整體結餘之冠,近三年整體結餘都有70多億元,但主要都來自股利,其醫務短絀其實正在擴大,2018年醫務短絀3.9億元,2019年醫務短絀5.6億元。劉林義分析,醫務收益來自健保和自費,這223家院所有69%至78%屬於醫務本業有結餘,醫務利益率平均落在5%,並不是很高。加上非醫務結餘之後,整體收支有結餘之家數更多,佔85%至91%間。從近年趨勢來看,劉林義表示,2018到2019年,整體有節餘的家數從185家增加到194家,醫務本業有結餘的家數也從150家增加到167家。健保署公布財報排名的同時,也公布了護病比和病床數,供外界參考,希望醫療院所將盈餘給辛苦的醫事人員加加薪。至於短絀,劉林義分析,整體短絀院所共29家,有的是新成立的醫院,有的是符合偏遠認定原則的醫院。其中有5家短絀超過一億,包括亞東醫院(短絀4.34億元)、輔大附醫(短絀3.75億元)、嘉義長庚(短絀3.36億元)、中醫大新竹附醫(短絀2.29億元)、新樓醫院麻豆分院(短絀1.15億元),除了亞東醫院,其他四家醫院都已連續三年虧損。2019年整體結餘前十名分別是林口長庚(72.22億元)、高雄長庚(59.81億元)、台大醫院(24.46億元)、桃園長庚(21.49億元)、中國附醫(19.75億元)、基隆長庚(16.73億元)、北榮(13.56億元)、高醫(8.49億元)、中榮(7.42億元)、彰基(7.26億元)。2019年醫務結餘前十名分別是中國附醫(16.27億元)、台大醫院(14.24億元)、高醫(9.38億元)、高雄市立大同醫院(5.96億元)、北市聯醫(5.87億元)、新竹馬偕(5.71億元)、北醫附醫(5.33億元)、部立雙和醫院(4.59億元)、陽明醫院(4.56億元)、桃園長庚(3.57億元)。三家上榜的診所:醫務本業都有結餘,包括遠東聯合診所(領取健保4.33億、整體結餘8100萬)、書田泌尿科診所(領取健保3.5億、整體結餘2800萬)、安慎診所(領取健保2.61億、整體結餘600萬)。
-
2021-03-30 新聞.元氣新聞
108年最賺錢醫院排行 林口長庚72億元蟬聯首位
健保署公布108年全台領健保逾新台幣2億元的醫療院所財報,林口長庚醫院年賺72億元蟬聯全台最賺錢醫院,其次為高雄長庚醫院近60億元、台大醫院24億元。根據健保法規定,凡是請領健保費用超過一定門檻的醫療院所須公布財報,並分階段調降公布門檻,民國102年至106年公布財報門檻為4億元,107年首度降至2億元,首見基層診所上榜。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今天公布民國108年醫院財務報告,全台領取健保費逾2億元的院所共有223家,包括醫學中心19家、區域醫院81家、地區醫院120家、基層診所3家,223家醫療院所領取健保總金額高達4438億元。整體財務報告顯示,108年最賺錢醫院同樣由林口長庚醫院蟬聯首位、年賺72.22億元,第2至5名依序為高雄長庚醫院59.81億元、台大醫院24.46億元、桃園長庚醫院21.49億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19.75億元;去年第5名的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年則掉至第7名,收入從前一年的19.65億元銳減為13.56億元。若單看醫務收入,則由中國附醫年賺16.27億元居冠,2至5名依序為台大醫院14.24億元、高醫附醫9.38億元、高雄大同醫院5.96億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5.87億元;前一年位居前5名的北醫附醫這次排名第7名,收入從5.81億元略縮水至5.33億元。
-
2021-03-30 新聞.元氣新聞
C肝患率高出國家標準3倍!雲林長庚投入篩檢治療有成
雲林縣長庚麥寮分院連續3年對沿海五鄉鎮進行C肝檢篩檢追縱治療,已見成效,但據整體C肝抗體陽性比率仍很高,罹患率高出國家標準3倍以上,甚至有的村落還高達4、50%,配合國家推動預防醫學,台塑企業和長庚除將持續篩檢追縱,更將增加慢性脫水篩檢,為老人健康把關,也期能降低C肝癌罹患率。雲林長庚醫院長黃東榮今天會同長庚科大護理學院長陳美燕及台塑總管理處長王景哲、台塑麥寮管理部協理蔡建樑等人召開C肝篩檢成果發表會,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衛生局長曾春美與會,對長庚能建立完整的C肝篩檢治療數據,作為掌握雲林沿海居民健康依據,甚為珍貴。謝淑亞希望以此模式和縣府建立更多樣化的保健平台,解決偏鄉諱疾忌醫的保守民風及交通不便難題,為保護居民健康更上一層樓。長庚醫院以一部微電影細說這項健康篩檢的困難,道出沿海民風保守,連主動請求民眾篩檢都被拒於門外,足可看出這3年推行健檢的困頓,不過長庚團隊已成功突破,排除萬難在雲林沿海包括崙背、褒忠、東勢、四湖及彰化大城共5鄉的C肝防護作出好成績。雲林長庚院長黃東榮指出,3年來發現雲林沿海5鄉的C肝陽性反應比率偏高,抗體陽性總平均高達14%比國家標準的4%高出很多,C肝抗原率平均也達17%,有的村落甚到高達40、50%,其中崙背鄉也達30%,這與醫療環境不足或生活習慣及共用針頭有關,這三年篩檢追蹤治療,已略見成效。黃院長指出,以四湖鄉來說,C肝抗體率雖高,但抗原率是五鄉之中次低,顯見C肝治療已有初步成效,目前C肝藥效佳,去年6月有17接受治療,其中10人已測不到病毒,7人還追蹤中,只要民眾能多參與篩檢並接受妥善追蹤治療,一樣可擁有美好人生。黃院長說,除C肝篩檢,從醫療實務發現沿海老人脫水情況嚴重而不自知,這對心血管、肝腎、呼吸道引發各種致命病變的影響甚大,為防患未然,未來將增加脫水檢測計畫。台塑麥寮管理部協理蔡建樑也表示,配合長庚的篩檢,台塑也組成居家關懷小組,宛如後援部隊協助提升受檢率及後續追縱照護工作,讓每位受檢者感受更深的關懷,也呼籲民眾不要諱疾忌醫,及早檢出、及早治療保平安。
-
2021-03-28 癌症.胃癌
健保大數據/胃癌治療特色醫療院所
患者人數No.1台北榮總/成立胃腫瘤醫學中心 全方位照顧病患據健保署統計,109年台北榮總的胃癌門診申報件數為1萬6935件,位居醫學中心第一;胃癌手術申報件數則為945件,在醫學中心排名第二。北榮胃腫瘤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方文良表示,北榮成立胃腫瘤醫學中心,提供術前到術後的團隊治療,使病人能夠更加信任、安心。方文良說,由於胃癌開刀術後的輔助治療,包括化療、標靶藥物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乃至術後追蹤和營養補充,都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外科、腫瘤科、病理科、放射科、腸胃科、營養師等多科團隊參與。北榮胃腫瘤醫學中心除了將這些科別的醫師集中在相鄰診間,每兩周也會就手邊案例進行相關討論。在診間,醫師也會直接開啟圖文並茂的網頁,向病人衛教可能的治療方式。需要開刀的胃癌病患,也有個管師協助追蹤,在診斷完一個月內進行手術。方文良說,通常侷限在黏膜層的原位癌,可使用內視鏡治療,達到器官保留的目標,但需有豐富經驗的醫師執刀。而較後期的胃癌手術,則以3D腹腔鏡手術以及傳統開腹手術為主,其中3D腹腔鏡手術,北榮一年約執行60至80例,除了術後恢復較快速,操作上也能讓手術進行更順利。患者人數No.2台大醫院/胃癌治療原則 可以開刀就盡量開109年台大醫院胃癌門診收治件數達1萬2582件,僅次於台北榮總。對此,國內胃癌權威、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陳炯年說,在胃癌治療上,該院由內科、外科、腫瘤科、影像醫學科、病理科及營養等部門組成堅強團隊,提供最好的醫療,贏得病患及家屬的肯定。分析台大胃癌患者的期別,陳炯年發現,近年來早期胃癌患者比率明顯增加,應與國人愈來愈重視健康,不少民眾定期健檢,透過胃鏡檢查出早期病灶有關。不過,確診時已末期的患者仍居高不下,令人遺憾。陳炯年表示,胃癌型態眾多,有些胃癌幾乎沒症狀,當患者感到腹痛、腹脹,都已經到了末期。 陳炯年指出,台大門診胃癌患者始終維持在一定數量,不少患者拿著在其他醫院所做的檢查報告,至台大尋求第二意見 ,並接受手術評估,而胃癌治療原則為「可以開,就盡量開。」陳炯年觀察近幾年來院內胃癌開刀數量有減少趨勢,主要原因在於國人重視飲食,且公共衛生水準變好,減少幽門桿菌的感染風險,加上胃鏡等健檢日漸普及。他提醒,如果持續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及嘔吐、解黑便,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手術人數No.1林口長庚醫院/確認化療有效再手術精準用藥提高存活率據健保署統計109年各層級醫院胃癌手術,林口長庚的手術申報數最高,有993件。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系主任葉俊男分析,林長各科別都講求團隊合作,對於胃癌患者也不例外,也因為團隊合作的介入,統計各期別的五年存活率不僅高於全國平均值,更高於其他醫學中心的平均值。根據林口長庚統計近三年的新確診胃癌人數,並沒有過大的起伏,差不多都在200多人到300人左右。葉俊男表示,治療胃癌最好的方法仍是手術,林口長庚針對胃癌患者提出的治療方針,不是以能留下多少胃為目標,而是如何把癌細胞切到最乾淨,因為晚期胃癌的高復發率是醫師最想避免的。一般晚期胃癌的治療,常常是先手術徹底把病灶切除後再化療,不過許多化療藥物對於患者而言敏感性不高,因此團隊是結合內外科的醫師,一改過去先手術再化療,而是先化療確認藥物有效,再手術,後續再繼續化療,這稱為「先行化療」。葉俊男說,胃癌患者大多年紀較長,化療效果若不能精準下藥會把療程拖太長,影響預後,因此手術前,先確認化療藥物對於患者是否有效,若無效,手術後也能立即更換其他化療藥。手術人數No.3中國附醫/術前術後營養治療 九旬翁恢復良好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胃癌手術人數,位居全台第三名。胃癌治療團隊召集人一般外科楊美都副院長說,該院特色為手術前的詳細評估及手術前後適當的營養治療。以一名95歲患者為例,因為幾乎吃不下,暴瘦到35公斤,經常臥床。就醫時發現腫瘤堵住胃幽門而腹脹無法進食,經由團隊醫師、營養師及護理師共同努力,住院前兩周先施以營養治療。透過全靜脈營養(點滴注射調配的營養劑),並增加心肺功能訓練及肌力訓練後安排手術。病患除了胃癌還發現合併有小腸憩室及小腸基質瘤,胃癌根治手術及小腸問題一次解決。術後配合均衡飲食及部分靜脈營養,無任何併發症,術後三周出院。楊美都說,文獻報告即便是早期胃癌仍有4%到12%會轉移到胃周圍淋巴腺。此外,微小的腫瘤(小於0.5-1.0公分)轉移到腹膜腔及骨盆腔,無法由電腦斷層或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發現,因此建議接受傳統剖腹開刀看得最清楚。透過切除足夠安全範圍的病灶、胃周圍淋巴腺以及合併小腸、大腸、腹膜等病灶徹底清除,必要時術後加上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細胞治療,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療結果。
-
2021-03-2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足部潰瘍截肢死亡率高達4成 注意9警訊預防感染
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一直是榜上有名,糖尿病會引起的許多併發症,不僅在照顧上須要特別留意,對照顧者來說也是需要額外多費心。其中最需要留意的就是足部傷口照護!根據統計,糖尿病患者一生約有12~25%的機率會有足部潰瘍,20%的患者也是因足部問題住院治療,而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十年後,平均有1%病患截肢,截肢後的死亡率在三年內高達40%。因此提醒糖尿病患者,千萬不容忽視一點傷口,患者及照顧者都須好好留意,避免日後造成截肢的遺憾以及照顧上的困難。 ▍糖友常見3種原因 導致傷口潰爛一般傷口若有適當的照顧,如沒有其他感染問題發生,大約一到兩星期內可以復原,但糖尿病患者因以下幾個原因,傷口若不細心照料與觀察,很容易演變成傷口潰爛! 1. 血管病變因代謝異常使血液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引起周邊血管病變造成血管硬化或是堵塞,以致傷口部位的血液循環不良,氧氣,營養素、藥物及免疫細胞無法到達受傷的組織來幫助傷口癒合。2. 神經病變因代謝異常使得感覺、運動神經以及自主神經受到影響,對於皮膚上的觸覺部敏銳,若足部出現傷口、紅腫也無法正常察覺。而自主神經病變也造成末梢神經無法正常控制血液供應,末梢循環無法發揮作用,進而引起組織缺血。3. 感染糖尿病患者因長期高血糖,降低白血球活性,及吞噬、殺菌的功能造成免疫功能下降,故較容易受到皮膚上的細菌感染,若是足部清潔習慣不良就容易受到黴菌侵犯影起香港腳,或是一點傷口都可能引發感染。 ▍9點警訊需注意 恐引發足部感染最後提醒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血糖並且留意足部清潔外,若有以下症狀也需要提高警覺,並免引發感染造成更嚴重的問題! (1) 足部的感覺異常。(2) 足部的皮膚顏色改變。(3) 足部的皮膚溫度改變。(4) 足部的傷口癒合不易。(5) 走路或休息時腿部會出現痠疼的情形。(6) 足度的脈搏微弱或摸不到。(7) 腳踝經常水腫。(8) 足部的皮膚龜裂。(9) 足部的雞眼或繭的部位周圍紅腫。 參考資料: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糖尿病中心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台大醫院林口長庚醫院糖尿病關懷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