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0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搜尋
遺傳
共找到
1500
筆 文章
-
-
2024-05-30 養生.營養食譜
苦瓜、芥菜…5種常見甘苦卻超營養的菜!專家教去苦味秘訣,這樣處理可以少吃點苦
很多人不吃苦瓜、芥菜等這種「苦苦的」蔬菜,但這些帶有苦味的菜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素,農糧署教大家,其實可以利用一些聰明煮法來降低它們的苦味。5種常見苦味重卻營養的菜苦瓜 苦瓜是瓜中的維生素C之王,苦味來自所含的葫蘆素及苦瓜素。其中白皮苦瓜苦味最低、綠皮次之,山苦瓜最苦。另外如絲瓜、瓠瓜、櫛瓜、南瓜等多數瓜類,苦味來源就是葫蘆素(cucurbitacin),該成分常見於葫蘆科作物,栽種時的環境因子及遺傳因子都會影響苦味程度。【去苦味秘訣】去籽時將內膜刮乾淨,或料理前先汆燙,可降低苦味。芥藍芥藍含有鈣及維生素A、C等營養,芥藍的莖、葉及花苔皆可食用,苦味來自有機鹼和金雞納霜。【去苦味秘訣】搭配油脂食材,起鍋前加糖。芥菜 芥菜含有維生素A、B、K,苦味是來自芥子油苷(硫代配糖體)。【去苦味秘訣】搭配油脂肉類,加點糖或酒降低苦味。萵苣 萵苣品種多元,生食熱炒皆適宜,更含有維生素A、C、B群等營養。苦味來自白色乳汁中的「萵苣素」,苦味輕重與品種、溫度及肥料管理有關。【去苦味秘訣】料理前可沖洗或浸泡冰水降低苦味。A菜A菜又被稱作「臺灣萵苣」,含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葉綠素、ß胡蘿蔔素、菸鹼酸、鐵、鈣、磷等營養素。但要注意不要加熱過久,否則營養容易流失。【去苦味秘訣】在洗淨後快速汆燙再沖冷水,能有效去除苦味,再用油蒜快速翻炒一下即可。太苦的就別吃!其實多數帶有一點點苦味的菜都還是可吃的。但之前網路曾傳出「絲瓜變苦會有毒」?以現今農育技術,一般情況下其葫蘆素含量非常少,但當食用量過高時,仍可能造成腹瀉問題,但絕不會到中毒傷害人體之毒性程度。農糧署仍提醒,如果不小心吃到太苦的菜就別吃了,以減少腹瀉情形發生。【參考資料】.《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 .《農業兒童網》 .《農業部農糧署》農產品常見網路食安疑慮及解答.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5-28 醫療.精神.身心
每天只想躺平、出現行屍走肉或黯然銷魂感覺,小心都是「這疾病」引起!治療達到「這目標」才不會慢性化!
近來不想做任何事的「躺平族」日增,許多抱怨萬物齊漲,收入無法像工時一樣增長,挫折壓力超載、出現情緒障礙甚至身心耗竭。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謝光煬今提供他多年觀察癥候心得,提醒大家留意身邊親友隱藏的情緒危機,及早發現因應,才能防止意外。「重度憂鬱」會讓人躺平如同爛泥:情緒受苦的早期特徵有那些?謝光煬指出,處在困境、情緒受苦的人可能出現特徵: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社交退縮、不與他人互動,無心工作或不專心,曠職或工作表現退步,過量吸菸、飲酒等。最嚴重的憂鬱發作時,人會恍惚遊蕩猶如「行屍走肉」、或是整天躺平像「一灘爛泥」,出現這些狀況要小心是重鬱發作。「重度憂鬱」發作會使整個人看起來無精打采,會整天躺床,什麼也不想做,哪兒也不想去,如同一灘爛泥,恍神、反應變慢、魂不守舍,有如行屍走肉。邋遢、凌亂、不梳頭洗臉、不整理房間,有沒有吃喝、有沒有睡覺什麼都不在意、都不重要了。謝光煬指出,這樣的狀況持續兩周以上,就要趕快就醫,有些人持續長達數月,經常出現輕生絕望言詞。重鬱症的終身盛行率超過10%,即每10人就有一兩人在一生當中經歷重鬱發作,遺傳影響高達四成,絕對不是罕見疾病,親友發病也不應該有異樣眼光看待。重鬱症是重大的情緒疾病,治療目的以症狀完全緩解為目標謝光煬說,重鬱症不只是一時心情低落,而是重大情緒疾病,造成嚴重社會、職業功能障礙,不易自己痊癒,可能一再復發。發病期間病人內心極其苦悶煎熬,就像經歷心靈的重感冒或暴風雨,卻往往不被理解,被認為無病呻吟。時遭汙名化貼上「懶惰、軟弱、抗壓性差、消極頹廢」等負面標籤。謝光煬表示,重鬱發作是人類情緒最低落的谷底,所謂「黯然銷魂」描述的就是這樣的狀態。經歷重鬱發作的就是重鬱症的病人,需要專業的協助。很多患者不承認有病、不願就醫。大家要改變觀念、現在「看精神科」已很普遍。重鬱治療以症狀完全緩解為目標,研究顯示,若僅部分緩解,可能慢性化,未來復發機率提高3倍。積極藥物治療一般三個月內2/3可完全緩解;難治的還有較新的心理治療、電痙攣、重覆式經顱磁刺激(rTMS)等有效方式,可達成完全緩解。謝光煬提醒,發現疑似重鬱發作,務必就醫,尋求專業治療協助,不要獨自承受,不要諱疾忌醫。病人需要理解和支持,包容和鼓勵。而關懷、陪伴、傾聽、同理、不妄加評斷,就是最好的支持。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7 活動.活動
元氣網照護百科AI討論區 24小時即時解惑照護大小事
「家人患有失智症,每到傍晚我就開始擔心日落症候群,不知如何是好?」、「失智家人晚上睡不著、躁動不安,怕引來鄰居側目怎麼辦?」、「巴金森病會遺傳嗎?」、「家人患有巴金森病可以做什麼樣的運動?」對於上述的提問,你是否也心有所感?這些都是照顧者最真實的心聲。 你是正在尋求照護解方的照顧者嗎?現在,你的提問除了可以得到專家和其他有經驗的照顧者的建議和方向,還可以即時獲得元氣網AI討論區的指引。元氣網照護百科AI討論區與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合作,透過AI技術串連健康與疾病相關資訊,讓你在最短時間內獲得詳細解答。相關疾病與照護問題,就讓元氣網AI討論區回答你: 「請問應該如何預防失智?」要預防失智症,有一些方法和建議可以幫助減少風險。1. 保持身體健康:保持均衡飲食、適量運動、維持正常體重是重要的。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會增加失智風險,所以要避免高血壓、高膽固醇等。2. 保持活腦:保持社交互動、學習新技能、挑戰思考是有助於保持大腦活躍的。3. 睡眠:充足的睡眠對大腦健康非常重要,要注意規律作息、遠離失眠。4. 心理健康:要保持心態積極、減少壓力,學習適當的應對方式。 「請問巴金森病可以做什麼運動?」對於患有巴金森病的家人,運動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幫助緩解症狀並提高生活質量。一些適合的運動包括:1. 步行或慢跑:這項運動可以幫助提升心臟健康、增加肌肉力量以及改善身體協調能力。2. 游泳:水中的運動能夠減輕關節和肌肉的負擔,同時有助於增強全身肌肉。3. 瑜珈:能夠幫助提高身體靈活性、平衡感、以及減輕焦慮和壓力。4. 壁球或桌球:這些運動可以幫助提高眼部協調能力,從而提高視覺表現。 除了以上運動外,定期接受物理治療以及運動治療也是幫助管理巴金森病症狀的有效方法。 回覆人 GPT-3.5 人工智慧機器人[請留意,AI回覆內容不能取代任何專業醫療諮詢或診斷] 「登入」、「提問」、「看解答」簡單3步驟,跟著元氣網一起尋求疾病照護解方,詳細操作手冊請點我
-
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健保大數據/胰臟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手術No.1台大醫院/前導化療後手術 提升第三期患者存活期根據健保署數據,台大醫院是執行最多胰臟癌手術的醫學中心。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吳健暉表示,台大醫院胰臟癌手術特色是「前導化療後手術」,過去罹患第三期胰臟癌、無法開刀切除腫瘤的患者,至台大醫院也能在複方化療縮小腫瘤後切除。台大醫院每年約收治300至400名胰臟癌患者,吳健暉表示,其中可直接以手術切除的患者約占1/3,經前導化療後切除腫瘤的患者占1/3,無法開刀的患者亦占1/3。近年微創手術成外科主流,吳健暉表示,台大醫院亦投入相關臨床研究,但以腹腔鏡為主,較少使用費用高昂的達文西手術,傳統手術亦有進行,但與他院不同之處,在於前導化療後手術。吳健暉說,前導性化學治療在國外已成趨勢,台大醫院的作法是在術前使用複方化療,並定期監測患者腫瘤指標下降趨勢,以及相關數值變化,若患者腫瘤縮小或維持穩定,再進行手術。「不少第三期胰臟癌患者本無法開刀,在化療後切除至今存活。」吳健暉表示,第三期、無法進行手術的患者,平均存活時間只有一年,但在接受前導化療且完成手術後,有患者存活至今已三、四年,且無復發跡象。醫學中心手術No.2台北榮總/達文西微創手術純熟 重粒子治療儀全國唯一台北榮總在胰臟癌手術領域精湛,患者人數眾多,北榮胰臟癌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石宜銘表示,該院於胰臟癌手術有兩大優勢及特色。石宜銘表示,在兼顧病人安全、乾淨切除病灶的前提下,北榮十多年來全力發展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胰臟癌微創手術,減少術後疼痛,技術成熟,至今已為659人手術,其中高達八成是採微創手術,去年針對胰頭癌共進行161例微創手術。北榮目前已於國際期刊發表20多篇論文,發現利用微創手術能提升胰臟癌病人治療成功率。第二特色為去年八月成立胰臟癌治療暨研究中心,擁有全國唯一重粒子治療儀器,提供胰臟癌精準治療。在胰臟癌患者手術及後續照顧上,石宜銘說,北榮雖然是一位患者掛名一位主治醫師,但事實上由外科部5名主治醫師共同負責,因達文西微創手術時間平均長達8小時,較傳統手術多出2小時,耗時冗長,需多名醫師合力完成,後續也可共同照顧。石宜銘指出,對於無法手術的患者,北榮有3名專門進行胰臟癌化療的醫師,還有重粒子治療醫師,且治療團隊每周開會,共同討論病例,讓病患享有優質治療。醫學中心手術No.3成大醫院/第一例困難手術患者 至今20多年仍健在胰臟癌早期確診難、治療難、常快速擴散,有研究指出,大於2公分,遠處轉移的機率高達75%,存活率低。成大醫學院院長沈延盛團隊手術成功率、存活率都領先國際,尤其沈延盛開的第一例困難手術患者、至今20多年仍健在,不斷有各地轉診、國外病患遠道而來求助。患者多認為胰臟癌如同被判死刑,沈延盛找到獨特手術法、經驗累積傳承,且指導部分醫院克服困難。早在2003年還缺乏標準療法時,他就在當時院長林炳文支持下成立胰臟癌跨科治療團隊,結合多科臨床研究,團體作戰提高存活率與病患生活品質。沈延盛說,胰臟癌預防首要減少胰臟發炎,避免癌變。健康生活飲食加運動,是目前唯一能做的,吃新鮮蔬果,別大吃大喝,高蛋白、高脂肪都不要,避免增加胰臟消化負擔。傳言糖尿病、高糖或飲酒易得胰臟癌,沈延盛說,目前研究無法證實其因果關係,但抽菸會讓胰臟癌風險增加兩倍、檳榔也含致胰臟癌有毒因子。研究指出,遺傳約占10%、年紀越大機率越高,以現有科學知識預防困難,仍有運氣成分,但綜合經驗顯示:一日五蔬果加運動的人,罹患胰臟癌機率最低。區域醫院手術No.1高雄阮綜合醫院/消化外科歷史悠久 跨科團隊提供最佳治療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2年胰臟癌手術人數,高雄市阮綜合醫院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共收治了28例新診斷胰臟癌患者,其中15例接受手術治療。阮綜合醫院消化外科主任曾譯諏表示,該醫院消化外科有悠久歷史,由醫師、專科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復健師、社工等專業團隊組成,提供最佳治療方案。大部分胰臟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診斷困難,有「癌王」稱號,須靠電腦斷層、核磁共震等儀器,甚至內視鏡超音波切片才能正確診斷,很多患者往往在疾病晚期才被發現,只能以繞道手術或緩和治療等來延長存活。目前常見的胰臟癌手術包括惠普式手術(Whipple's procedure)或稱胰頭十二指腸切除手術,及胰尾切除手術。手術時間長且有較高術後合併症,術後恢復期長,不過因科技及醫療進步,已提高手術治療成功的機率。阮綜合醫院透過跨科的合作模式,建立癌症治療團隊,從內科醫師透過檢查確診,再由外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手術。針對臨界可切除腫瘤的患者,採用前瞻性治療策略,包括術前輔助性化療提高手術切除率,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提高存活率。112年胰臟癌手術人數5大院所
-
2024-05-24 醫療.牙科
牙周病患者有福了! 水雷射可深層滅菌又不怕牙齦大幅萎縮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灣有八、九成的民眾有牙周病問題。新竹品味牙醫黃頌恩醫師說,牙周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造成牙周病有兩個主要的因素,一是細菌(牙菌斑),二是自體免疫力。黃醫師說,牙菌斑並非僅一種細菌而已,若把口腔環境想像成社區聚落,口腔細菌會因為口水、吃進去的食物慢慢附著在牙齒上面,最早附著在牙齒表面的原生細菌多偏良性,但隨著細菌累積地越來越多,晚來的細菌便會慢慢偏厭氧而住到牙齦下面,影響到原有的牙齒,長久便會侵蝕既有的牙齒環境,讓牙齒周圍發炎。若把另一項造成牙周病的因子-免疫力,想像成是抵禦「攻城」細菌的衛兵們,細菌入侵過程中便會引發發炎反應,這些不良細菌擅長偽裝成讓白血球難以辨識的模樣,能成功攻城,或是造成免疫力判斷錯誤,產生過量發炎反應(如同軍事武器造成焦土政策),形成牙周病,因此平常就要養兵、練兵,讓自己的免疫力平衡以抑制細菌量。常有患者會問為牙周病是遺傳的嗎?黃醫師說,基因遺傳並非主因,最主要的病因還是牙菌斑,若維持良好口腔清潔習慣,且每3~6個月回門診洗牙,可有效讓附著在牙齒上的細菌量降低,而免疫力的平衡也有助於讓自己降低罹患牙周病的風險。即便有牙周病也莫喪氣,只要定期回診追蹤和在新科技治療輔助下依然能長治久安。水雷射療程相比傳統翻瓣治療,可避免牙齦9成萎縮量,保存更多自體組織新竹品味牙醫黃頌恩醫師說,以前若想要清潔藏在牙齦下的牙根結石,只能靠醫師的手感與經驗。根據過往的研究顯示,儘管再有經驗的專科醫師,都還是會受限於牙根和牙齦造成的操作死角,沒有辦法完全清除掉所有的結石。現在採用新科技「水雷射」治療可有效克服此問題。黃醫師解釋說,水雷射在牙科的運用原理是藉由水將能量吸收,產生小爆破,藉這些能量釋放的過程來清除牙齒表層的細菌及牙結石,降低其他健康的組織受到傷害,且在水雷射清創的過程中可以鬆開牙囊袋,利於醫師看到牙根表面的殘餘物、清除牙結石,徹底清除特殊死角。後續的雷射熱效應也有助於促進傷口加速癒合。黃頌恩醫師說,會讓患者排斥做牙周病治療的原因之一便是擔心完成療程後,牙齦會萎縮、牙齒變敏感。治療前原先的牙肉會因發炎反應變得腫脹,視覺上會誤認牙齦比較大。過去在牙周病治療上,對於比較嚴重點的情況會在深層清潔(非手術性治療)後進入到翻瓣手術,難免會傷到較多自體組織。水雷射輔助牙周治療是一項非常精準微創的牙周治療,水雷射可以移除受感染的牙周囊袋內側,或是使牙根表面的結石鬆脫去除,甚至還可以做到深層滅菌、止血,在清潔的過程中對周邊組織的破壞降低很多,可以幾乎避免掉9成的牙齦萎縮量,保存最多的牙周組織。自體組織保存越多,對牙周組織的癒合能力越好。使用水雷射輔助非手術性牙周治療可以降低進入翻瓣手術的機會與牙齒數量。台灣每年數十萬人植牙 水雷射有效降低植體周圍炎發生風險植牙也會有植牙的牙周病,稱為「植體周圍炎」。若有牙周病、抽菸、糖尿病、口腔衛生不良、植牙後未定期回診檢查維護,都會提高其風險,植體周圍炎嚴重時可能需要移除植體。黃頌恩醫師說,植牙的植體是螺旋紋,牙科清理的金屬器械很難將受感染附著在植體上的組織清乾淨,此時用水雷射可以在較不破壞植體表面和不規則骨頭的情況下,讓感染源鬆脫,如此就利於醫師清理,目前醫學上還沒有可以根治的植體周圍炎的方法,但可以將水雷射輔助療程運用在此,大幅降低患者進到的手術室的機會。 黃頌恩醫師說,即使是面對比較棘手的患者,水雷射治療也能帶來助益。她有一位年紀七十歲的患者,第一次就診時口內已有5顆植體、3顆植體侵入鼻竇,這之中還有4顆植體周圍牙肉已經腫脹且骨頭遭到破壞,她便懷疑患者有糖尿病,這樣的牙齒夢魘痛到患者根本無法好好吃飯、睡覺,考慮到高齡再加上患者本身不想進開刀房做手術。黃頌恩醫師一邊請患者控制血糖,一邊用水雷射將植體周圍炎清除乾淨,當牙齒周邊的牙菌斑汙染源清除後,靠定期清除牙菌斑來盡可能保留植體,延緩惡化,生活品質變好。雖說水雷射輔助療程的費用近10萬,但提前預防牙齒惡化,避免後續更多醫療費用不失為一種辦法。 黃醫師提醒,有些人因為害怕看牙、洗牙導致未提早發現牙周問題,等到發現時問題已經變嚴重,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情況,日常可以做的保養便是選擇合適的牙刷來刷牙,每半年就要洗牙一次,若是有糖尿病的患者,更應該與醫師討論,看是否需要增加回診牙科的頻率,牙周病就跟糖尿病、高血壓一樣,只要遵從醫囑,定期回診追蹤,即可以免去後續不必要的醫療照護問題與開銷。黃頌恩醫師中山醫學大學牙醫學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牙醫學碩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牙周病暨植牙專科訓練美國牙周病暨植牙手術專科醫師衛福部部定牙周病科專科醫師 →品味牙醫官網:https://www.prevail-dental.com/
-
2024-05-24 焦點.長期照護
我先生失智,我女兒在美國…手術同意書無人簽字的情況無解?
「妳的家屬呢?過來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名。」「可是我沒有家屬可以來簽名。我先生失智了,我女兒在美國。」我瑟瑟發抖著躺在病床上,在開刀房門口等候,準備接受手術。瑟瑟發抖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三月初的台北仍是春寒料峭,但手術房的冷氣恐怕連十五度也沒有,以致我不免冷得發抖。旁邊還有其他等候開刀的病人,看起來人人自危。終於,有一位護理師手持資料夾,過來開始唱名:「鄭秋豫!」「我就是。」「妳的家屬呢?過來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名。」「我沒有家屬陪同,我自己可以簽名。」「不行,除了妳本人簽字同意,還要妳的直系家屬來簽名,手術中若出現狀況可以做決定。」「可是我沒有家屬可以來簽名。我先生失智了,我女兒在美國。」一陣沉默。「我一定不是第一個,以後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我可以留幾個電話號碼給妳,必要時聯絡。」「可是他們如果不是直系家屬,不能做決定。」我不免失笑了!很輕鬆地說:「那就請醫師到時候看著辦吧!」手術不能耽誤,此事至此無解,只能不了了之,我終於還是被推進了手術室。這次動刀的原因正是先前所提過的,因為我飽受來自遺傳的拇趾外翻、足弓塌陷和足底筋膜炎的折磨已多年,也就醫多年,無奈行走、站立皆越來越疼。醫師建議以外科手術矯正拇趾外翻,至少解決一個造成雙足疼痛的問題。這場手術要鋸骨、打釘,再休養復原,聽來頗為嚇人,但其實只是小手術一樁,受點皮肉之苦,無須緊張。我已年過七十,很多器官皆已老舊;現今醫藥發達,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皆可修補,修修補補在所難免。根據我自己的定義,七十到八十歲是人體修補期,需要修補就趁早處理,以利復原。因此和女兒嵐嵐商量後,就排定時間,獨自開刀來也。清早八點時,空腹至醫院報到住院,午後手術,住院一夜,次日上午待醫師查房後,宣布一切順利,即可辦理出院手術返家。出院時,雖然蹣跚慢步有些狼狽,卻連助行器和柺杖也不需要,自己走到醫院門口,叫輛計程車就回家了。三個多月後,我再度住院給另一隻腳做同樣的手術時,同樣的簽名戲碼又再度上演,也同樣地再度不了了之。可見只要進手術房接受外科手術,就需要有合法人士在術前簽署同意書,但是若現場實在無人簽字,又如何能勉強?二度術後,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這兩次,護理師在術前表示只有我的直系家屬才能簽署手術同意書一事,其實有些過分謹慎。首先我發現,直系親屬簽署手術同意書並非必要條件。手術同意書本來只需病人本人簽署。根據衛生署公告、二○一八年五月開始適用的新版手術同意書,若立同意書者非病人本人,「與病人之關係欄」應填入與病人的關係,包括:(一)病人為未成年人或因故無法為同意之表示時,得由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簽名。(二)病人之關係人,係指與病人有特別密切關係之人,如伴侶(不分性別)、同居人、摯友等;或依法令或契約關係,對病人負有保護義務之人,如監護人、少年保護官、學校教職員、肇事駕駛人、軍警消防人員等。還有一項:手術進行時,如發現建議手術項目或範圍有所變更,當病人之意識於清醒狀態下,仍應予告知,並獲得同意,如病人意識不清醒或無法表達其意思者,則應由病人之法定或指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代為同意。無前揭人員在場時,手術負責醫師為謀求病人之最大利益,得依其專業判斷為病人決定之,惟不得違反病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換言之,可以在術前簽同意書的人並不少;手術進行中,如遇特殊情況,而病人無法表達、又無親人在場時,的確是由手術室裡的執刀醫師決定的,所以我術前的失笑之語並無不妥。但我兩次手術前,都遇到現場醫護人員「執法偏嚴」,堅持需要我的配偶或直系親屬來簽字,我推測恐怕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之故。其實如果換個位置來思考,完全可以理解醫護人員為何選擇從嚴解讀,因為他們職業的最大風險,莫過於一旦涉入醫療糾紛所可能面臨的精神壓力、工作保障,甚至財力損失。不過,無人簽字反映的社會現象卻不容忽視。隨著全民健保的普及與醫療進步的結合,高齡人口越來越多是事實,無論是老人獨立生活,或是子女無法就近處理,配偶已逝或無行為能力、沒有子女或子女不在國內──沒有關係人、也沒有法定代理人的老人一定會越來越多。舉我個人為例,以我目前的健康狀況,就連指定法定代理人的資格也不具備。因為所謂的法定代理人是為了「協助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為法律行為」所設計的制度,換言之,只有「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才具備指定法定代理人的資格。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遇到無人簽字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我們也迎來了人類有史以來壽命最長的時代,高齡化是已開發國家的共同社會現象與趨勢,台灣自不例外。根據內政部於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八月十一日公布的「111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七十九.八四歲,其中男性七十六.六三歲、女性八十三.二八歲。而與聯合國公布的二○二○年全球平均壽命比較,我國的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較全球平均值高了六.七歲及八.六歲。二○二三年六月的戶口統計資料也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約為四百一十九萬,佔全台灣人口比例的18%。預計到二○二五年時,老年人口將超過20%,即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超過六十五歲。其中,首當其衝會遇到無人簽字問題的是獨居老人──台灣的獨居老人至二○二三年已有六十餘萬人,佔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的16%。高齡照顧的問題越來越多,無人簽字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此外,隨著社會變遷及價值觀的改變,短時間內,頂客族與不婚族只會增加,少子化也只會日益嚴重。在可預期的未來,無法指定法定代理人、也無人簽署手術同意書的機率,預計只會有增無減。外科手術前無人簽署同意書一事,代表的不僅是我個人的經歷,也是一個日益普遍,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我相信除了醫療單位及醫護人員,其他有關單位及工作人員,如社會局、社工、長照機構的工作人員,早已經常面臨並處理同意書的問題,只可能這件事的優先順序,排不到待解決的問題前面,尚未喚起社會的關注而已。(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
2024-05-21 失智.大腦健康
擁有這種基因晚年失智風險高 研究顯示症狀可能提早10年出現
研究人員首度發現,具兩個載脂蛋白ε4等位基因(APOE4)的人(擁有此基因為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年過65歲後不只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較高,而且症狀可能比其他同齡患者早7到10年出現。西班牙巴塞隆納聖保羅研究所(Sant Pau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員佛替亞(Juan Fortea)等人6日發表研究報告說,APOE4基因是失智風險因素,科學界已有論斷,但對天生具有不只一個,而是兩個這種基因的人,就不只是風險因素,而是「病因」。他說,約15%阿茲海默患者有兩個APOE4基因,這表示,基因本身就是病因。過去,醫學界認為基因問題,是很年輕就失智的患者才有的狀況,占所有阿茲海默病例不到1%。如今。關於APOE4基因的新發現,醫學界必須要盡快研究出治療方法。本報告的共同作者、波士頓布瑞格翰與女性醫院的史柏林(Reisa Sperling)教授說,醫師不能光給帶有APOE4基因的患者服用Leqembi;雖然Leqembi是目前為止唯一能夠稍微延緩阿茲海默症狀惡化的藥物,但對APOE4基因患者卻有危險的副作用。西班牙巴塞隆納聖保羅研究所研究員佛替亞醫師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具兩個APOE4基因的人,年過65歲後不只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較高,而且症狀可能比其他同齡患者早7到10年出現。(Sant Pau Research Institute)然而史柏林並不建議有阿茲海默症家族病史的人,急著去檢驗自己是否帶有APOE4基因,畢竟大多數病例不是由這種基因所引起。全美有600多萬阿茲海默症患者,少數經過家族遺傳的基因,已知是50歲之前發病的原因。唐氏症(Down syndrome)也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APOE基因會影響人體處理脂肪的效率,65歲以後罹患阿茲海默症者,多少和這基因有關。它主要有三型:APOE2能保護人體,不受阿茲海默症襲擊;APOE3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罹患的風險;APOE4則是晚年罹患的一大風險因素。全球約2%人口會從父母其中一方遺傳到一個APOE4基因。具有兩個APOE4基因,風險更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8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為何被稱為「婦科第一凶癌」?初期症狀有哪些?婦科醫點名: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卵巢癌(Ovarian Cancer)被稱為「沉默殺手、婦科第一凶癌」,正是因為它缺乏明顯的早期症狀,出現症狀時也常常被誤認為是腸胃道問題,因此大部份被診斷出來時,都已是第三、第四期。而且也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國人到醫院的次數減少,同樣也減少了健檢的機會,當然也包括了癌檢。究竟卵巢癌的症狀有哪些?CA-125能篩出卵巢癌?怎麼吃可以預防卵巢癌?快由婦科權威陳保仁醫師與宋明樺營養師說給你聽:子宮內膜異位症跟卵巢癌有關係嗎?根據大型統計,在卵巢癌患者當中,發現有七成患者都同步有內膜異位症的狀況。但這不代表內膜異位症就會造成卵巢癌,而是兩者的成因(不正常的排卵、外來的刺激導致卵巢表皮受到刺激的突變)有相當的類似,它們的危險群(晚婚、晚生、比較胖、愛吃高油脂食物等)也幾乎一模一樣。卵巢癌初期難發現!一發現就末期?卵巢癌稱為沉默殺手有兩大原因:1.症狀不容易判別:初期症狀有肚子脹脹,脹氣、吃不太下食物、腹脹導致肚子變大、變瘦。2.因為不容易早期偵測,發現期數晚就可能較難治療。導致發生率稍微上升,但死亡率、死亡人數甚至更高。月經通常不會異常,除非腸胃吸收變差、荷爾蒙變差,月經才可能略有影響。因此若出現經常性(兩三周以上)的腹脹沒有改善,就建議可以就醫檢查。宋明樺營養師:「沒有毒的食物,只有毒的劑量」雖然卵巢癌的發生和遺傳、家族病史、年齡或荷爾蒙有關,但我們可以從飲食控制著手。以下為飲食建議:1.避免高油高糖高鹽飲食:現代人多外食,當中不外乎就是高油高糖高鹽,而高油高糖和卵巢癌有相當的關連,尤其高油的動物性油脂、反式脂肪都可能增加卵巢癌風險。2.一天一餐吃素:間接減少動物性油脂的比例。3.留意澱粉攝取:精緻澱粉(麵包、甜點)會影響血糖、荷爾蒙平衡、身體慢性發炎。如果烤土司、烤麵包等加熱澱粉等溫度過高,就容易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醯氨」,進而導致卵巢癌的發生。*用氣炸鍋比較健康?氣炸鍋原理是高溫烹調,因此不管是澱粉、蛋白質、蔬菜,只要透過高溫調理,就可能增加成分的變質。如果長時間攝取,無形中吃下可能隱藏在當中的致癌成分。身體隨時在癌變?如何空出時間修復是關鍵癌症不會突然產生,而是慢慢的長成。我們的身體有抑制癌症的基因,就像是身體的警察,可以幫忙打擊壞人,但如果壞人一直出現,警察來不及撲滅,就可能導致癌症。我們的身體其實隨時都在癌化中,只要有修復期才是關鍵。除了飲食控制外,定期篩檢也很重要。目前就是靠「CA-125」指標來參考。CA-125是一種蛋白質,但不只卵巢受損,只要是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腸子發炎、月經來時內膜的脫落等狀況,都可能導致指數上升。而CA-125的標準值為35,目前的共識是70以上,就可能要留意了。超過標準值不代表就是罹癌了,它只是屬於篩檢及追蹤指標,並非診斷指標。目前唯一較有共識的是「基因檢測」。專家解析安潔莉娜裘莉My Medical Choice國際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她之前在《紐約時報》投書My Medical Choice,文中披露自己因為帶有家族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的BRCA1基因變異,所以選擇雙乳切除手術,也計畫進一步接受預防性的卵巢加輸卵管切除手術以減少卵巢癌的發生。BRCA1/2這兩大基因群,可能與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乳癌、大腸癌等癌症相關,一旦有這些基因,罹癌風險就有可能增加。不過要提醒,但並非只要透過基因檢測就可以檢查出卵巢癌,因卵巢癌只有10~20%與基因有關。還包括受外在影響,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致癌因子,因此,更要注重攝取飲食、體重維持還有運動等,才能減少癌症的發生。也有人會問,拿掉卵巢是否就不會罹患卵巢癌?其實卵巢長癌的病灶在上皮,肚子裡有許多地方和它是同個來源(如腹膜)。因此卵巢拿掉,還是有可能造成腹膜長癌。因此定期的追蹤,與醫師互相溝通,了解治療的風險再下決定,才是良好的醫病關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8 寵物.寵物疾病
「長壽狗」可以活多久? 研究揭密影響毛小孩壽命關鍵
多老的狗可以稱呼「長壽狗」?什麼樣的狗活得比較久?國際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最近1篇動物研究報告顯示,小型且鼻子較長的狗類壽命較長,至於面部扁平、鼻樑較短的品種則死亡風險較高。「長壽狗」可以活多久?該項研究係由英國學者麥克米蘭博士(Kirsten McMillan)擔任主持人,他表示,雖然先前的研究已證實性別、臉型和體型皆為影響犬類壽命的因素,卻沒有人研究過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沒有人探索演化歷程與壽命間的潛在關係。研究團隊共分析近60萬筆數據,結果發現,犬類的平均壽命為12.5年,而母狗的壽命略長於公狗。整體而言,體型較小、長鼻子的純種母狗壽命較長,中位數為13.3年。至於鬥牛犬或八哥犬等扁平臉品種犬隻,平均壽命為11.2年,較西班牙獵犬等鼻子中等長度的狗死亡風險增加40%。獸醫師蔡志鴻表示,短吻犬係指具有「頭比較短」、「扁臉」等兩大特徵的犬種,包括,英國鬥牛犬、法國鬥牛犬、巴哥犬、吉娃娃、西施犬、鬆獅犬、北京犬等,均為「短吻犬症候群」高風險族群。蔡志鴻指出,短吻犬的顱面較短,內部構造異常,鼻孔狹窄、鼻腔彎曲、氣管發育不良、喉頭塌陷,種種缺失,以致上呼吸道容易阻塞,長期下來,將造成慢性缺氧,肺部換氣功能愈來愈差,且增加心臟疾病風險。蔡志鴻建議飼主,想要購買上述短吻犬種之前應慎重考慮,因為這是人類刻意繁殖的高風險犬種,除了呼吸道結構缺損問題,如果血統純正,免疫系統相對較差,罹癌風險高於一般混種狗。如真要飼養純種短吻犬,蔡志鴻則建議飼主應該做好「狗狗短命、容易生病」等心理準備,且需先為愛犬準備一筆醫療預備金。另需固定帶至動物醫院接受健康檢查,到了夏天,可得開啟冷氣,避免毛小孩中暑。研究揭密影響毛小孩壽命關鍵此外,研究團隊實際觀察155隻純種狗,發現體型較大的狗壽命較長,而鼻子長度也是關鍵因素。例如,迷你臘腸犬平均壽命為14年,而法國鬥牛犬(短吻犬)平均壽命僅9.8年。再者,純種狗的壽命中位數長於雜交品種,兩者分別為12.7年和12年。對此,蔡志鴻認為,其結果與臨床觀察截然不同,一般來說,純種狗遺傳性疾病較多,壽命較短,以純種法鬥為例,除有「短吻犬症候群」風險,脊椎容易畸形,且免疫系統較差,罹癌風險較高,其平均壽命遠低於米克斯(一般混種狗)。延伸閱讀:.追蹤六年研究發現:長期養寵物者「可防止認知功能下降」.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7 醫聲.Podcast
🎧|男性乾癬好發年齡較晚 鄭運鵬深受其擾且有5%機率遺傳帥兒「德德」
前民進黨立委鄭運鵬過去自爆自己年輕時飽受乾癬折磨,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表示,下一代出現乾癬的機率大約5%,因此有機率遺傳給神似韓星車銀優的帥兒子「德德」。乾癬發病的時間,與異位性皮膚炎不太一樣,只要兩年內積極治療,不復發機會大大增加。🎧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蔡呈芳分析,乾癬是「皮膚免疫系統部分失衡的一種疾病」,也是一種發炎性疾病,病患的皮膚會大量、迅速增生,引發皮膚發紅、皮屑迅速產生等症狀。據研究統計,若父母都有乾癬,小孩有近三成機率也會有乾癬問題,但若只有父親有乾癬,下一代產生疾病的機率只有約5%,但若雙胞胎中有一人有乾癬,另一人出現的機率就高達75%。台灣也有統計發現,乾癬病患中,20%的人在三等親中有人罹患乾癬。乾癬和異位性皮膚炎 是不一樣的疾病「乾癬和異位性皮膚炎不一樣。」蔡呈芳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通常在一歲左右就會發病,所以父母通常了解這種疾病和先天體質、遺傳有關,但乾癬的好發年齡比較晚,女性多為17、18歲發病,男性大多在25歲左右發病,因此常有家長誤解,以為乾癬是孩子熬夜、常打電動、不運動、常宅在家裡等因素造成,進而引發親子衝突。另外,蔡呈芳也發現,有些乾癬病患因家人、長輩「過度關心」,常燉補或要求孩子「補東、補西」,導致疾病惡化。這種現象的背後原因在於,乾癬是一種發炎性疾病,當病患常吃燉補藥膳、料理,容易火上加油,促使身體發炎更厲害,症狀也隨之加重。在蔡呈芳門診中,就有病患因順從家人指示而吃太補,症狀加重後到其他地方求救,其他地方的人說這是「排毒」,後來拖到病情十分嚴重才就醫,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發病一、兩年內積極治療 不復發機會大大增加蔡呈芳提醒,乾癬病患若在發病一、兩年內積極治療,約三分之一的病患不會復發,治療通常在四到六周就能產生效果,以最有效的生物製劑來說,約三分之一的病患可以逐漸把回診時間拉長,藥物劑量也可以逐步調降,不見得要終生用藥。此外,在生活上,也要留意壓力不要太大,且要好好睡覺、避免不必要外傷,像如果皮膚癢,又一直摳,便容易產生傷口,乾癬也會更嚴重。在乾癬控制上,最重要的是,一旦出現乾癬,病患一定要接受正規、專業治療,遵守醫師建議、指示,情況才會好轉,皮膚外觀也才有機會恢復正常,生活品質也才比較好。蔡呈芳小檔案現職: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台大醫院一般及皮膚過敏免疫科主任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蘇湘雲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蔡呈芳理事長
-
2024-05-14 養生.抗老養生
抵銷短命基因影響變長壽 養成4個健康習慣有助延長你5年壽命
不是每個人都能活到100歲,但努力實現長壽生活是有機會辦到的,特別是對那些有早逝遺傳風險的人來說,養成某些健康習慣是延長壽命的關鍵。一項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實證醫學》(BMJ Evidence Based Medicine)的研究表明,透過簡單地調整日常習慣,你的壽命可能會增加5.5年。在該項研究中,科學家對超過35萬名歐洲血統的人進行了為期約13年的追踪研究,研究了生活方式和遺傳學對人類壽命的綜合影響。 整體來說,研究人員發現,雖然基因和生活方式似乎對人的壽命有累積效應,但如果遵循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過早死亡的可能性都會增加78%。此外,與沒有早逝遺傳風險且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相比,具有早逝遺傳風險並遵循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早亡的可能性是其兩倍。不過研究結果同樣表明,過早死亡的遺傳風險可能會被良好的生活方式所抵消約62%。研究人員建議,那些具有早逝遺傳風險的人,如果在40歲時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延長預期壽命近5.5年。哪些健康的習慣可以延長你的壽命?該項研究檢視了每個人的六種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吸菸狀況、體力活動、飲食、飲酒量、體型和睡眠習慣。但研究人員發現,以下四個因素似乎構成了最佳的生活方式組合,對長壽影響最大:.吸菸:那些不吸菸或從不吸菸的人,其過早死亡的風險比有吸菸的人要低。.運動:風險最低的人符合建議的美國人體能活動指南,該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體力活動和兩天的肌力訓練。.睡覺:表現最好的人每晚睡七到八小時。.飲食:吃含有大量水果和蔬菜的健康飲食與較低的過早死亡風險有關。如同一種壞習慣往往會導致另一種壞習慣,複合的健康生活方式能帶來更好的益處,進而延長壽命。需要注意的是,該研究是觀察性的。因此,研究人員只能說某些因素與更長壽命之間存在聯繫,而不是這些因素實際上會導致某人活得更久。該研究的合作者Xue Li博士告訴《webMD》,「我們的建議是專注於養成並堅持健康的習慣,無論你的基因怎麼說。」【資料來源】.Healthy lifestyle may offset effects of life-shortening genes by 60%+.Adopting These 4 Habits Might Add Up to 5 Years to Your Life, Study Finds.A Healthy Lifestyle Can Add Years to Life, Despite 'Bad' Genes
-
2024-05-1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定期篩檢遠離大腸癌 大腸鏡檢查精準順利仰賴有效「低渣飲食」
好不容易排到大腸鏡檢查,進行了痛苦的低渣飲食、服用清腸藥物,卻因為腸道清不乾淨,「被退貨」要擇日再重作,一切前功盡棄。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如果大腸內殘留太多糞便,大腸鏡的光學鏡頭照不到清晰影像,就無法準確發現病灶或息肉。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全球第一,連續15年居十大癌症之首。衛福部國健署公布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大腸癌連續15年蟬聯第一。糠榮誠說,除了飲食西化、生活作息、基因遺傳外,也跟政府推動大腸癌篩檢政策有關,補助50歲至74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大腸癌發生人數平均每年新增1萬6千多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是女性的1.5倍,跟經常外食應酬、抽菸及喝酒等因素有關,且肥胖會增加罹癌風險。糠榮誠說,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晚期大腸癌發生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很高。腸子沒清乾淨,糞便糞水殘留,影像不清晰等於白做。愈來愈多人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除了糞便潛血檢查,無痛大腸鏡日益普及,可精準揪出息肉、腸道黏膜病變,檢查的同時能進行息肉切除,杜絕癌變後患。進行大腸鏡檢查,要注意腸子是否有清乾淨,若糞便或深色糞水殘留在腸壁,照不到清晰影像,等於白做了。低渣飲食、使用瀉劑+補水,三原則清理腸道。糠榮誠說,正確清腸步驟,一定要低渣飲食、喝光瀉劑、補充水分,否則當醫師宣布腸道不乾淨,必須重作,花錢又費時。低渣飲食的目的,是減少食物在消化後留下殘渣,降低糞便量;檢查前喝完瀉藥清掉宿便,並補充水分避免脫水促進腸道蠕動。許多人聽到要讓腸道保持乾淨狀態,擔心低渣飲食執行不夠徹底,乾脆禁食只喝水,糠榮誠提醒,不吃東西可能導致頭暈、低血糖、虛弱無力。糠榮誠建議,民眾可選擇低渣專用代餐,只要在檢查前一天食用,可少餓兩天肚子,不用擔心吃錯食物,也不須擔心飢餓無力。經過專業配方的代餐包,控制每日粗纖維素攝取量在4公克以下,熱水或微波復熱即可,口味美味營養,顛覆大眾「代餐=難吃」的既定印象。清腸劑進化到量少味佳,不必再喝大量藥液。喝瀉劑是進行大腸鏡檢查的另一道關卡,光是拿到清腸藥就很痛苦,因為一包要對1000cc的水,味道令人抗拒難以下嚥,甚至吐出來影響藥效。目前市面上有另一種藥劑,只要泡150cc的冷水,檸檬清甜口味,友善易服。好好遵循「大腸鏡檢查攻略」,確實進行低渣飲食、服用清腸劑及多喝水,就能讓檢查的效果最大化。多數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50歲以上務必定期受檢。大腸癌有九成以上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雖然大部分的息肉屬於良性,但仍有癌變的機會。50歲以上是大腸癌的好發年齡,糠榮誠強調,息肉從發生到癌化演變,通常約5至10年左右,應定期接受篩檢。有家族遺傳史的人,則要40歲開始進行檢查,每5年做一次。隨著年齡增長,大腸癌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大腸鏡檢查能有效降低病灶,在檢查過程發現息肉即可直接取樣切片、切除,並不會感到疼痛。
-
2024-05-09 醫療.皮膚
髮量少顯老態!雄性禿不只男人有,揭女性雄性禿4指標
可別以為禿頭掉髮是男人專屬毛病,女生也是會有雄性禿。開業皮膚科醫師張佳穎表示,臨床門診統計,女性因頭髮問題就醫的前3名中,首位就是「女性雄性禿」,盡管不可能變成禿子,但頭頂頭髮變細、變空,看起來就是顯老。頭髮稀疏程度是顯老重要關鍵 女性很在意三千煩惱絲張佳穎解釋,頭髮稀疏程度更是顯老的重要關鍵,臨床門診統計,女性因頭髮問題就醫的前3名分別為「女性雄性禿」、「壓力性落髮」以及「產後掉髮」,只要頭髮一少,不管做了多少醫美,打過昂貴的電波,看起來就是老態明顯。張佳穎說,許多人以為只有男生才有遺傳性落髮、雄性禿,其實女性雄性禿患者也不少,且愈來愈多,而這正是停經後女生頭髮稀疏的主要原因。如何辨識女性雄性禿? 專業皮膚科醫師提出4大指標男性雄性禿屬於「M型禿」,兩側髮際線往後退、後腦杓髮量變少,而女性雄性禿則是「FAGA女性的雄性激素分泌」,而典型症狀為頭頂大面積的髮量變少、頭皮清晰可見。如何辨識女性雄性禿?張佳穎提出4大指標,分別為「髮際線後退」、「頭頂分線變寬」、「頭髮變細」、「馬尾愈綁愈小束」,如出現這些惱人症狀,務必盡快就醫檢查。每天掉髮超過100根 應該提高警覺是否出現禿髮危機知名歌手温嵐表示,這幾年勤跑兩岸演場會活動,工作壓力沉重,而頭髮不斷地吹、染、整燙,確實也會傷害髮質。每次照鏡子時,都特別留意「髮際線」是否往後退,就怕自己外觀受到影響。張佳穎指出,掉髮是人體代謝的正常現象,但若發現每天掉髮超過100根,就應該提高警覺。如果發現自己頭髮稀疏,而自行使用生髮水、養髮液,或聽信偏方亂塗產品,則可能引發反效果,掉髮危機更嚴重。★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7 醫療.精神.身心
研究證實頑固型憂鬱症會遺傳!「x等親」罹病風險增9倍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情緒精準醫療中心李正達主任團隊研究發現,頑固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簡稱TRD)患者的1等親,大幅增加9.16倍罹患頑固型憂鬱症的風險,也增加了2至3倍得到其他精神疾病的機會,為首篇證實頑固型憂鬱症有基因遺傳風險的研究,於今(113)年4月獲得精神領域頂尖國際期刊《JAMA Psychiatry》接受刊登。逾30%憂鬱症患者抗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研究發現可能與這原因有關李正達主任表示,憂鬱症對於社會的影響愈來愈大,全世界皆然,持續未得到控制的憂鬱狀態,將大幅影響生活品質、增加自殺風險,以及加速大腦退化。然而,有超過30%的憂鬱症患者對於抗鬱藥物的治療效果不佳,研究發現,此類頑固型憂鬱症比一般憂鬱症患者有著更明顯的大腦功能缺損。以下圖為例,同年紀但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TRD頑固型憂鬱症患者(下圖左),其大腦皮質活性下降的情況較一般憂鬱症患者(下圖右)更為顯著,當然也解釋了,此類患者的認知功能表現下降,以及社會職業功能的減損。早期的研究發現,若憂鬱個案對於特定種類抗鬱劑的治療反應良好,則其家族中另一憂鬱成員對於同一種類抗鬱劑的治療反應大多也會不錯;此外,近來基因的研究也發現,頑固型憂鬱症可能與突觸、神經可塑性、腦部滋養因子等相關基因的變異性有關,雖然目前研究的結果並不一致,這些發現已暗示了頑固型憂鬱症可能與遺傳有高度關聯性。頑固型憂鬱症具高度遺傳性 應及早選擇其他抗鬱治療恢復健康李正達說明,本研究分析我國人民就診資料,在串接不同資料庫後找出患者的1等親,包括父母、手足、子女後結果發現,頑固型憂鬱症患者的1等親,不但大幅增加9.16倍頑固型憂鬱症的風險,也增加了2至3倍得到其他精神疾病的機會,像是焦慮症、強迫症、憂鬱症、躁鬱症、甚至思覺失調症等。本研究證實了頑固型憂鬱症,在家族間有著高度的遺傳性,也間接支持了頑固型憂鬱症有著高度的生物性致因,也就是有更明顯的腦部異常,更提醒在臨床上若遇到對於抗鬱劑治療療效不佳的患者,應更早期積極的開立更有效的藥物或非藥物治療方式,例如: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來治療其顯著的大腦功能異常。此外,李正達強調,抗鬱劑治療頑固型憂鬱狀態,反應了當下大腦及生理上存在著更多的異常,此最新研究結果暗示,遺傳在此生理異常背後的機轉上伴演一定角色,然而,對於抗鬱劑治療效果不佳、並不代表對其他藥物或是非藥物的治療方式就沒有效,早期且正確地選擇對的抗鬱治療方式,合併健康的生活型態,就能使憂鬱情緒快速改善,並恢復健康穩定的生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7 癌症.飲食與癌症
喝酒臉紅是「基因缺陷」易致癌 近5成台灣人都不宜飲酒
你喝酒臉會紅嗎?可能帶有遺傳基因缺陷。衛福部心健司表示,台灣人因基因特性,4成9民眾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導致無法有效代謝酒精,容易致癌。為倡導民眾遠離酒精危害,衛福部響應台灣酒精不耐症衞教協會發起5月9日「台灣無酒日」活動。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理事長陳哲宏說,基因缺乏乙醛去氫酶會讓酒精中的一級致癌物「乙醛」無法順利代謝,增罹癌風險。「喝酒會臉紅代表不適合飲酒。」陳哲宏指出,民眾對喝酒有迷思,甚至認為喝酒臉紅表示酒精被代謝掉、肝功能好,可多喝酒沒關係,但喝酒臉紅是缺乏代謝基因乙醛去氫酶,導致肝臟無法正常將乙醛代謝成無毒的乙酸,因此微血管擴張。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資料顯示,酒精與食道癌、肝癌、大腸癌、直腸癌、口咽癌、喉癌和乳腺癌等7種癌症密切相關。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主任、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方俊凱說,酒精、乙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明訂為一級致癌物,不論有沒有基因缺陷導致的酒精不耐症,民眾都不應該喝酒過量,若有酒癮,建議尋求專業管道戒酒。方俊凱說,酗酒的原因很多元,多數酗酒者不知道該如何不喝,很多人睡不好喝、心情不好喝,但開心也想喝,只要想喝就喝,因此酒癮中心會先幫助求助者了解狀況,並依照個案轉介到醫療院所,後續的治療衛福部有補助,涵括心理治療、家庭治療、藥物治療,甚至醫師評估後,若長期治療復健需求,亦有相關補助經費。衛福部心健司長陳亮妤指出,有飲酒困擾甚至有酒精成癮現象的民眾,皆可透過免付費戒酒專線0800-255959(愛我無酒無酒),或至全台灣138家指定酒癮治療機構,尋求專業協助。此外,衛福部推動「酒癮治療費用補助」,對於自願到酒癮治療機構接受成癮治療者,每人每年最高可申請酒癮治療費用補助4萬元。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05-06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生長擴散速度快 可能3個月內急遽惡化!AI輔助揪出早期腫瘤
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於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首次擠進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前十大,而致死率也是目前癌症中最高;在美國,胰臟癌是排名第二大死亡的癌症,僅次於肺癌。胰臟癌無早期症狀 生長及擴散速度快台大內視鏡光學診斷暨治療中心主任廖偉智表示,胰臟癌無早期症狀,且生長及擴散速度快,發現時多已經是晚期,不能積極治療,5年存活率僅10%。廖偉智於台中榮總所舉辦的「2024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成果發表會」分享,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包含初期症狀不明顯、CT影像難以肉眼辨識,因為有些檢查顯示跟良性病變相似。而且胰臟位在人體臟器正中間,導致診斷不易,若沒有及早揪出病灶,常錯過寶貴的治療時間。廖偉智強調,胰臟癌來勢洶洶,可能在3個月內就急遽惡化,從早期演變為晚期無法治療的棘手狀況,癌細胞快速轉移到周圍組織、遠端器官。近年台大醫院開發世界首創「胰臟癌人工智慧偵測模型」,可偵測到小於2公分的早期胰臟癌,偵測率高達9成,人工智慧輔助讓篩檢工具大躍進。胰臟癌人工智慧偵測模型 可偵測小於2公分腫瘤胰臟癌需要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一旦腫瘤超過2公分,要先化療或放療縮小腫瘤,再進行切除,可藉由手術得到根治的機會。廖偉智提醒,抽菸、喝酒、家族遺傳、肥胖、少運動、糖尿病、慢性胰臟炎等,都是誘發癌症的危險因子。尤其菸酒會增加胰臟發炎機率,若經常發炎,則容易產生癌病變。糖尿病患者得到胰臟癌的風險也比較高,廖偉智呼籲,日常要做好體重控制、血糖管理,避免胰臟快速或大量分泌胰島素,避免高油、高糖、高鹽飲食增加胰臟負擔。疾病百科/胰臟癌胰腺癌為由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看完整百科
-
2024-05-06 醫療.心臟血管
壞膽固醇LDL濃度越低的人反而死的越早?教授告訴你最新研究證據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在2024-4-19用LINE寄來一篇文章,問我是否可信。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有很多人也在詢問它是否可信。這篇文章既沒有註明發表日期,也沒有顯示作者是誰。由於它是長達1628個字,又分成20個長長短短的段落,所以為了節省篇幅我就只把前6段拷貝如下(紅色字):現代醫學之罪!你知道嗎?美國的第三大死因竟是"現代醫學"!一項持續15年,追蹤19,000多人的研究報告表明,醫生們聲稱的“壞膽固醇LDL”濃度越低的人,反而死的越早!這可顛覆你的認知了吧?告訴你一個秘密:有史以來銷售額最高的藥物,就是用來降低“壞膽固醇LDL”濃度的Lipitor,中文名叫「阿托伐他汀」或「立普妥」,這個藥,生產商是輝瑞(Pfizer)公司總共賣出了1,310億美元,賺得缽滿盆滿!降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是個大騙局,長期服用會導致阿爾茲海默病、癡呆症等症狀。來自食物的優質脂肪和蛋白質有助於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膽固醇的生成。但大藥廠控制了醫療行業默默害人,把明明對人體有益的膽固醇貶損為邪惡,誤導人們服用他們的有毒產品!膽固醇高不好?我們都被騙了!美國喬爾·D·瓦拉赫博士(Dr.Joel Wallach)是最著名的錄音帶《死去的醫生不說謊》(自 1994 年以來已發行約 4,000 萬張)的製作人。他說,阿爾茲海默病是醫生造成的,40年前根本就沒有這個病。而現在,阿爾茲海默病已是美國65歲以上成年人的第四大殺手。在討論這六段文章之前,我想先讓讀者知道,台灣有位心臟科名醫是全家都在吃「他汀類」藥物,說是「超前部署」,請看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他汀類藥物保養心臟?。還有,台灣的心臟科醫師們在一個心臟科醫學會裡互別苗頭,看誰的LDL是最低,請看靠吃藥打針來降低LDL是值得炫耀嗎。有關上面的第六段裡提到的Dr. Joel Wallach,我在2018-10-8發表的建議低鹽飲食,應當被處死裡面有這麼說:「Dr. Joel Wallach是自然療師。他除了叫大家要多吃鹽之外,還叫大家每天要吃10顆蛋,每天要吃一條奶油,等等語不驚人誓不休的顛覆性言論。凡是正規醫學所建議的健康之道,他全都要大家反其道而行。他還出書,演講,攻擊正規醫學。那,為什麼他要這麼做呢?他在1997年創立了一家叫做Youngevity的公司,以多層次傳銷(Multilevel marketing,簡稱MLM,在台灣就簡稱為直銷)來賣各式各樣的所謂的營養品。在這家公司的網站可以看到,它要大家每天要補充90種所謂的營養品,其中包括60種礦物質。基本上,化學元素表上面的各種元素,全都要補充。總之,這位自然療師就是鼓勵您要放縱食慾以達三高,這樣您才會心甘情願地去享用他那90種補充劑的驚人療效。」我想,從上面這段話,您應該就能了解為什麼Joel Wallach會說「阿爾茲海默病是醫生造成的」了吧。事實上,第六段裡提到的「最著名的錄音帶《死去的醫生不說謊》」,就是這位自然療師精心編織出來,專門攻擊正規醫學的荒謬言論。我在2024-4-4發表的自然醫學博士的潛在價值有這麼說:『套句Quackwatch 版主Stephen Barrett醫生的話:「自然醫學博士這個文憑有個潛在的價值- 它是一個可靠的信號,表明不應向該人士諮詢建議。」』不管如何,有關「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會導致阿爾茲海默病、癡呆症」,我們就來看一篇最新(2022年)的研究論文:Statin use and risk of dementia or Alzheimer’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他汀類藥物的使用和癡呆或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觀察性研究的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結論:這些結果證實了他汀類藥物治療不存在相關的神經認知風險,並表明他汀類藥物具有潛在的有利作用。需要進行特定的隨機臨床試驗來探索這種潛在的神經保護作用。至於「壞膽固醇LDL濃度越低的人反而死的越早」,我們也來看兩篇最新的研究論文:2021年: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lifespan: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壽命:孟德爾隨機研究)。結論:此遺傳證據支持較高的 LDL-c 水平會縮短壽命。在沒有心血管風險的一般人群中,降低 LDL-c 療法可能會帶來壽命益處。2022年:Association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 with the risk of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with 1,232,694 participants(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與死亡和心血管事件風險的關聯:對 1,232,694 名參與者進行的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結論:LDL-C ≥ 130 mg/dL 與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相關,顯示LDL-C 高的成年人應採取介入措施,將LDL-C 水準調節至低於130 mg /dL 。我在2016-3-18設立這個網站時就在關於本站裡說:「現今網路活絡,手機氾濫,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在瞬間傳遍全世界。像有關養生保健的資訊,往往在沒有查證的情況下,立即就被傳送到無數至親好友的眼前。我當然也常收到這類資訊。遺憾的是,一百個裡面,難得有一個是正確的。」八年多了,這段話猶然如新。原文:壞膽固醇越低死的越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0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王蘭福控制飲食、多運動養生,「騎腳踏車」是健康祕訣
衛福部台東醫院守護後山鄉親健康128年,去年2月台南部立新營醫院副院長王蘭福轉調接掌部東,胸腔內科專長的他,盡其所能將畢生所學奉獻給偏鄉外,更要帶領這台百年醫療團隊列車,提升部東醫療服務量能。王蘭福養生祕訣管理一間百年醫院,若沒有健康的身體和心靈,著實是很難勝任,王蘭福的養身之道就是控制飲食、多運動,始終讓自己維持運動的好習慣,喜愛運動的他,尤其喜歡騎腳踏車,以保持穩定的健康狀態。王蘭福表示,現在2個孩子都讀大學,太太工作也較不忙,所以兼顧家庭蠟燭兩頭燒的辛苦面已經不太常發生,反倒是工作的壓力在所難免,所以休假時他會到處旅遊走走調適心情,讓自己的身體和心緒獲得紓解,有好的身心,才能帶領團隊不斷向前邁進,更上一層。發揮所長 對抗肺結核王蘭福畢業於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是一名公費醫師,87年畢業後,幾乎都在偏鄉地區的縣市服務,包括苗栗、玉里、新營和現在的台東,就這麼巧讓他的胸腔內科專長,得以在肺結核好發的偏鄉縣市盡情發揮,治療更多鄉親。台東縣肺結核發生率居全台第三高,王蘭福表示,結核病常見「發燒、咳嗽超過2周、體重減輕」三大症狀,潛伏期雖然能長達5年但無傳染力,萬一發病只要按時服藥2周即可降低傳染率,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治療6至9個月就能痊癒。肺腺癌是國內癌症第1名,王蘭福也關注台東民眾的肺,雖然台東有乾淨的好空氣,但肺腺癌的成因與長期抽菸、廚房油煙及家族遺傳史有關,建議民眾一定要定期接受檢查。招募新血 推長照醫療對於台東偏鄉醫療,王蘭福認為,目前部東醫院的規模及設備雖不比台東馬偕和台東基督教醫院,但就醫療體系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尤其部東醫護上下團結一心,疫情期間肩負起收容重症患者的大任,近年更守護起東海岸醫療的責任,讓台東醫療不重疊浪費。部東醫院有128年歷史,歷經無數次的大樓整建及組織調整,但唯一不變的就是持續堅守台東醫療的第一線。要如何讓部東的運作更有效率和提升服務量能?王蘭福上任後積極招募新血,讓本院和成功分院陸續增加了胸腔內科、眼科、牙科、精神科、急診醫學科、麻醉科等8位專科醫師;同時優化醫院資源,與其他醫院合作引進更多資源。「未來醫院持續重視專科醫師的增加和長照的發展。」王蘭福說,目前部東精神科醫師已漸完整,也針對老人、一般成人及孩童的診療爭取更多醫師到部東服務,同時面對台東高齡化的問題,長照醫療將是他推動的重點服務之一。王蘭福小檔案年齡:51歲專長:一般胸腔疾病、肺癌、肺結核、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重症加護現職:部立台東醫院院長、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碩士經歷:台北榮總胸腔部住院醫師、總醫師、臨床研究員;玉里榮民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部立苗栗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台南新營醫院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照顧健康是自己的責任,唯有照顧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才能做更多對自己、對社會有意義的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30 焦點.健康你我他
擔心掉髮你用哪招?/少燙染吹整 戴帽防紫外線
「奶奶,妳的頭髮又少又軟,都看到頭皮了。」「唉!最近掉髮很嚴重,扁塌細軟好困擾。」我忍不住嘆息,有年華老去的傷感。掉髮是許多人的困擾,原因很多,例如壓力、情緒焦慮、產後或化療後、免疫失衡、皮膚疾病、基因遺傳、更年期等,屬於生理的影響;反覆染燙、紫外線照射、吹風機的熱傷害等,則是人為外力的影響。外子的雄性禿是基因遺傳的結果,他頂上無毛,也落得輕鬆,「真好,從此不必剪髮了。」更年期後,老化引起白髮、落髮,為了拯救逐漸稀疏細軟、扁塌的頭髮,皮膚科醫師建議我,從頭皮保健、規律作息及均衡飲食做起。退休後,我努力改善毛髮,把專業的醫療交給醫師,少燙少染少吹整,「先燙再染」效果更持久,是護髮祕招。洗髮時溫度不要太高,縮短吹髮時間,以減少熱傷害。如果戶外活動時間較長時,我會戴帽子,預防紫外線傷害。飲食方面,避免吃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平時常食用鮭魚、堅果、黑芝麻、海帶、豆類、蛋、全穀類等,營養充足,有助頭髮強健茂密,讓髮絲不毛躁、不分叉,更有光澤、更健康。預防掉髮方法,還有應養成運動習慣,紓解壓力,選對洗髮精、睡眠充足、避免抽菸及過量喝酒等,這些也很重要,才能保養出一頭濃密秀髮。
-
2024-04-30 醫療.新陳代謝
喉嚨痛、脖子腫是感冒嗎?竟是「甲狀腺炎」惹禍!女比男風險高的甲狀腺炎QA一次看
一位30歲新手媽媽,在生產後約2個月左右開始出現心悸、手抖與體重減輕等症狀,本以為只是因為照顧小孩太累,因而不以為意;但在分娩後約6個月,這位媽媽開始感覺到體力越來越差且很容易怕冷,體重也漸漸增加,甚至出現2周胖快6公斤的狀況。驚覺不對之下,急至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求診,才發現自己原來有甲狀腺賀爾蒙不足(甲狀腺低下)的問題,醫師診斷她為「產後甲狀腺炎」(Postpartum thyroiditis)。在接受甲狀腺賀爾蒙的初步補充與治療1個月後,她的疲憊感已大幅解除,體重也開始下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舜禾說,「產後甲狀腺炎」屬於「自體免疫甲狀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家族,又稱「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發病原因常常是因為病人以前本來就有「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的體質」,生產後因免疫反彈被誘發並且加重。不過除了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甲狀腺炎」還可以分成哪些?症狀都一樣嗎?甲狀腺炎會自癒嗎?飲食上是否有什麼禁忌?甲狀腺炎是什麼?甲狀腺位在頸部喉結下方,正好在男生打領結的位置,大小、形狀也類似,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內分泌器官,掌管體內新陳代謝、生長以及發育的功能,較常見的甲狀腺炎為「亞急性甲狀腺炎」以及「橋本氏甲狀腺炎」,兩者都好發於中年女性。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大部分是在感冒後發生,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患者的症狀包括心悸、盜汗、喉嚨痛、手抖等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症狀。橋本氏甲狀腺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可能與遺傳以及部分環境因子(碘攝取過多或是吸菸),患者體內會產生抗甲狀腺抗體,會破壞自己的甲狀腺組織,如果沒有調整飲食妥善治療,有可能會發展成甲狀腺癌。甲狀腺炎症狀有哪些?亞急性甲狀腺炎根據雲林基督教醫院衛教資料,亞急性甲狀腺炎最常見的症狀是在頸部甲狀腺的部位感覺疼痛,且可能併有發燒,頸部疼痛可延伸至耳朵、下巴或喉嚨,其他症狀包括聲音沙啞、吞嚥疼痛、倦怠、肌肉或關節酸痛。在發炎初期,因甲狀腺組織受破壞,可能釋放出甲狀腺荷爾蒙,而產生短期的甲狀腺亢進。病患因此出現心悸、怕熱、緊張等甲狀腺亢進的症狀。然而,之後卻又可能演變成暫時性的甲狀腺功能低下。絕大部份病人的甲狀腺機能最後會回復到正常。橋本氏甲狀腺炎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林安琪表示,橋本氏甲狀腺炎多見於40~60歲的女性,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5~10倍。發病初期常無特殊症狀,常見症狀為硬且有多發性結節的甲狀腺腫。此外,亦可能合併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症狀。病人可能一開始只有甲狀腺腫,後來慢慢出現甲狀腺低下的症狀 (疲累、無力、怕冷、便祕、浮腫、皮膚及頭髮變乾變粗等) 。少數會出現甲狀腺亢進的症狀,如手抖、體重減輕、緊張、心悸、大便次數稱加,甚至凸眼等。甲狀腺炎的飲食禁忌?飲食禁忌主要針對橋本氏甲狀腺炎。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婉禎指出,橋本氏甲狀腺炎的治療以吃「低碘飲食」最重要,即避免多吃海中植物及海鮮,如海苔、海藻、海帶、紫菜、昆布等,包括昆布湯或昆布熬煮的火鍋湯底和拉麵湯;也可以考慮買無碘鹽,並減少外食機會;服用保健品時也要留意其含碘量。吳婉禎表示,透過飲食可降低病人甲狀腺腫、防止病程進展造成機能低下。若發生「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則需給予甲狀腺素補充治療,大部份人需終生服用甲狀腺素,每天約100~200微克,建議飯前服用,服用劑量的調整需請教醫師,切勿自行調藥。甲狀腺炎如何診斷?王舜禾醫師表示,橋本氏甲狀腺炎(自體免疫甲狀腺炎)可以藉由抽血與超音波診斷。依過去的研究顯示,此類患者有9成以上有抗甲狀腺過氧化酶抗體(Anti-TPO Ab),因此可透過抽血來判斷是否有相關體質。因為甲狀腺可能曾經經歷反覆發炎,所以超音波下可見甲狀腺呈現不均勻回音(heterogeneous echogenicity),可以此來診斷。甲狀腺炎如何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根據雲林基督教醫院衛教資料,多數病人需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症狀。若症狀較嚴重,也可能需服用皮質類固醇。一般而言,服用類固醇1天之內,就可大大改善症狀。1週後便可逐漸減少類固醇劑量,但少數較嚴重的病人可能需使用類固醇長達3個月或更久。除消炎藥物外,若病患進入甲狀腺機能低下期,也必須暫時服用甲狀腺素補充。若有甲狀腺亢進通常不需要治療,因為症狀常是短暫且輕微的。橋本氏甲狀腺炎治療方式同上述,飲食上改採低碘飲食,如果有出現甲狀腺機能低下,則需補充甲狀腺素。為什麼產後會發生甲狀腺炎?王舜禾醫師表示,在正常生理中,因為胎兒有一半基因來自於父親,為了防止母親的免疫細胞認為胎兒是外來物而導致攻擊胎兒,母體會在懷孕期間下調自體免疫力,形成免疫「容忍期」,但在分娩後母體免疫力會「大幅反彈」,因此有許多自體免疫疾病都容易在產後2~6個月內發生,而「產後甲狀腺炎」就是自體免疫疾病的其中一種。「產後甲狀腺炎」屬於自體免疫甲狀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家族,發病原因常常是因為病人以前本來就有「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的體質」,生產後因免疫反彈被誘發並且加重。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
2024-04-27 焦點.健康你我他
擔心掉髮你用哪招?/地中海擴大,老公躺平笑看
婚後,發現公婆的髮量極少,公公只有前額頂上一綹頭髮,婆婆70後掉髮嚴重,開始戴假髮出門。先生不惑之年,頂上頭髮也日漸稀疏,理髮時僅修剪兩鬢及後腦勺下的髮量。先生深知這是遺傳問題,面對頂上地中海似的面積愈來愈大時,內心沒有太多掙扎,除了使用健髮洗髮精一陣子外,便不再採取任何自力救濟的方式。先生很豁達,還常拿自己外在不足開玩笑。 最初,先生一年理三次髮,每當他說:「我今晚要去修頭髮。」兒子就虧他:「爸爸你都沒什麼頭髮,還理什麼頭啊。」先生無所謂還笑回:「理髮店老闆賺我的錢最好賺啦。」後來先生買了一組電動理髮器,請我幫他理髮,他說:「也沒剩下多少頭髮,乾脆都理光啦。」 從此沒再走進理髮院,現在我是他的御用理髮師。看得很通透的先生,早甩掉三千煩惱絲的困擾了。
-
2024-04-27 焦點.健康知識+
為什麼我容易生病?人體免疫系統失守所致!營養師曝「做好1件事」提升免疫力
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就像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裡面有著扮演各種角色的士兵,透過層層把關,來保護我們的身體免於外來病原體等微生物的侵害、維持身體健康,而這些保護我們的動作稱為免疫反應,在人體內可以分為「先天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是指不需要先接觸過抗原、病菌、或是微生物就能作用,是我們與生俱來就擁有的抵抗力,具有「非專一性」,意思是只要有外來病菌或微生物入侵,就會觸發的保護機制,這種保護機制是很即時且沒有記憶性的,下次再遇到相同的外來物入侵仍然會啟動一樣的保護機制。對於人體而言,有以下這些先天性免疫的器官或反應: .皮膚:皮膚可以說是病原體及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這種物理性屏障可以初步隔絕掉環境中散落在空氣裡的病原體,若真的不慎接觸到也能延緩他們真正進入人體內。 .黏膜屏障:我們體內大部分「有開口」的地方都有黏膜屏障保護我們,黏膜上可能會有絨毛、纖毛,透過擺動可以將外來物排出;也能分泌黏稠的體液,例如口水、淚水,用物理性的方式將外來物沖刷出去,而這些體液裡面可能含有酶、鹽分或一些化學物質,能夠加速排出這些外來物。 .吞噬作用:當有病原體或微生物入侵時,進入到血液、淋巴、內臟時就會被經過特化的白血球快速殺死、吞噬、並排出,它們會分工合作,有的負責開先鋒、有的負責大範圍掃射、有的可以再進化變成更強大的士兵。這些白血球像是一般軍隊,只要辨識出是外來的入侵物種就會一律消滅。 .發炎反應:在執行的免疫作用時,由於聚集了大量的白血球分泌多種激素,因此身體會有紅、腫、熱、痛的狀況出現,稱作發炎反應。發炎雖然會感到不適,但卻是身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喔!透過發炎反應能夠阻止病原體繼續透過傷口進入身體或擴散,並且會持續直到白血球將入侵的病原體完全清除之後,發炎的才會慢慢消失。後天性免疫後天性免疫必須在接觸過抗原、經過刺激之後才會產生的免疫反應。它是具有高度的專一性及記憶性的,在與特定病原體接觸過後,產生能專門對抗它的免疫反應,而下次再遇到相同病原體時,因為已經有記憶因此可以更快速、更強力的執行該免疫反應。 前面提到先天性免疫的白血球就像是一般軍隊,只要辨識出是外來的病原體或微生物就會一律消滅。那麼執行後天性免疫的細胞就像是「特種部隊」,它們經過更加嚴格的訓練,特別針對頑強的勁敵進行有效的攻擊。在人體內主要可以分為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分別由T細胞及B細胞這兩支特種部隊來負責。 .細胞免疫:通常會接續著先天性免疫的吞噬作用,主要由活化後的T細胞來進行。人體內有多種不同功能的T細胞,彼此之間分工合作,目的是讓受到感染的細胞產生細胞凋亡。例如:輔助型T細胞在受刺激後可以活化其他白血球、胞毒型T細胞會辨識遭到特定病原體感染的細胞並加以破壞等等。 .體液免疫:體液免疫主要是由活化後的B細胞來負責,B細胞在活化之後能夠產生大量的「抗體」,抗體可以中和毒素、讓病原體失去感染能力、強化吞噬作用等等,這些抗體就像是飛彈一樣,可以進入血液、組織、淋巴液裡面來執行免疫反應,因此體液免疫又可以稱為「抗體免疫」。 無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疫,在執行時都會產生一群「記憶細胞」,日後如果再遇到相同的抗原時,這些記憶細胞就可以快速的活化並且執行免疫反應,再次激起的反應可以更強大、持續更久的時間。像我們預防接種疫苗就是使用這個原理,利用疫苗事先在免疫系統留下對抗的記憶,日後若有遭遇到特定的疾病,就可以產生更強大的防護力喔!重要的防線-腸道看完上面的內容,有沒有對人體的免疫反應有初步的瞭解了呢?其實除了上面介紹的免疫系統,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腸道」其實也在我們的免疫功能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喔! 腸道是人體吸收養分最重要的器官,上面包含了許多褶皺以及絨毛來增加吸收的表面積,因此腸道的表面積可以達到200~300平方公尺。在好吸收的同時,也有很大的機會接觸到許多外來的病原體以及微生物,因此,為了抵抗這些外來的微生物,腸道內聚集了人體70%的免疫細胞,在免疫調節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也可以把腸道比喻成訓練軍隊的軍事重地。 除了免疫細胞之外,腸道最重要的就是它擁有高達100兆個腸道菌組成的腸道菌叢,這些腸道菌本身的功能以及產生的多種代謝物都深深地影響著人體的代謝、免疫、吸收、神經等等。 腸道菌叢會與免疫系統互相調節:免疫系統維持腸道菌叢的生態、避免病原體生長,腸道菌叢則維持免疫系統的成熟,提供足夠的免疫細胞進行反應。腸道菌叢是瞬息萬變的,為一個動態的平衡,受到環境、壓力、飲食、生活習慣、遺傳、腸道免疫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的菌叢也都截然不同。 在正常情況下,腸道菌叢可以與免疫系統互相調節,所以不會造成失衡的情況。然而,如果受到環境、壓力、飲食、生活習慣、遺傳、腸道免疫等因素,造成好菌減少、壞菌變多、或是腸道菌的多樣性下降,就有可能會造成腸道菌叢失衡,進而導致免疫失調,而引發疾病、感染等等。因此,維持腸道的健康是讓免疫系統正常運作非常重要的一環喔! 人體的免疫系統對於維持我們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它不眠不休的工作,隨時做好準備抵抗外來入侵的病原體及微生物。而透過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我們可以創造良好的腸道環境來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因此,提升免疫力的關鍵其實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我們也可以優先改善腸道菌叢來協助免疫系統增強保護力
-
2024-04-26 醫療.心臟血管
常覺胸悶氣喘?「肺動脈高壓」惡化可能右心衰竭致死
一位68歲阿姨,有紅斑性狼瘡及氣喘病史,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控制,但氣喘、咳嗽、下肢水腫反覆發作,她曾至心臟內科檢查被診斷為心臟衰竭,治療後未見顯著改善,再到醫學中心接受詳細檢查,發現竟是「肺動脈高壓(CTD-PAH)」疾病作祟,經藥物調整後,病況逐漸獲得控制,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肺高壓惡化會造成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肺高壓疾病全球盛行率約占1%,常見胸悶、喘、咳血、水腫、暈眩、心悸與倦怠等症狀,若症狀持續惡化,則會造成右心衰竭、低血壓休克及缺氧發紺狀況發生,嚴重時甚至死亡。肺高壓依據不同成因大致分5大類型:肺高壓5大類型1.肺動脈高壓:因遺傳、風濕免疫結締組織疾病、特殊藥物、肝硬化門脈高壓、愛滋病、血吸蟲病或不明原因等,造成肺動脈管壁異常增厚、阻力上升。2.左心衰竭:因左心室收縮或舒張異常或瓣膜病變等引起。3.慢性肺部病變:因肺部或換氣異常引起,常見於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限制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高海拔缺氧。4.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常見於肺栓塞所殘留的併發症,慢性血栓造成肺動脈阻塞或硬化導致阻力及壓力上升,另有其他肺血管腫瘤、動脈炎或寄生蟲感染等可能。5.其他多重因素:包括鐮刀型血球貧血症、類肉瘤、甲狀腺亢進、腎衰竭等問題所造成。這5型中,以第2型及第3型最常見,也最容易診斷,其他3種型態則較少,必須仰賴有相關照護經驗的專科醫師,才能有效提高疾病的診斷率以及精準治療。據台灣資料統計,紅斑性狼瘡所引起的肺動脈高壓5年內死亡率為20%,因此須謹慎面對。心臟超音波發現右心擴大等異常需警覺診斷肺動脈高壓必須使用合適的檢查工具,依據不同病況安排相關的檢查,而肺功能、心臟超音波、核醫掃描和右心導管檢查為重要的診斷工具。2022年歐洲心臟及胸腔學會下修將平均肺動脈壓力大於20毫米汞柱,即定義為肺動脈高壓;並建議若心臟超音波檢測發現右心擴大、三尖瓣膜逆流流速每秒大於2.8米或右心室收縮力下降等,須進一步判斷是否有肺動脈高壓等疾病。一旦確診肺高壓,須判斷其種類成因對應治療,且須做疾病風險分級,檢視治療前後之療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26 醫療.皮膚
蟹足腫是什麼?怎麼消除?蟹足腫體質判斷、治療5方法及預防一次整理
癢到像螞蟻在咬傷口?疤痕凸起+3症狀,當心是「蟹足腫」!一表看懂蟹足腫治療5方式、5招預防蟹足腫(keloid)是因為皮膚受傷後,在修復過程中,細胞及組織過度增生而形成的增生性疤痕組織,不僅會影響外觀,還可能引起紅、腫、癢和疼痛。女星關穎就曾在社群透露自己有蟹足腫體質,剖腹產兩胎後留下的疤痕形成蟹足腫,她表示不舒服到可以感覺有很多隻螞蟻在肚皮裡咬著傷口,因此在剖腹生第三胎前,醫師先幫她切除疤痕再進行剖腹,生完小孩縫合後直接施打類固醇,持續以類固醇治療1年才逐漸恢復。蟹足腫會好嗎?怎麼判斷是否有蟹足腫體質?蟹足腫消除方法有哪些?怎麼治療?本文一次整理。蟹足腫是什麼?常見的疤痕類型可分為表淺性、萎縮性、肥厚性以及蟹足腫。蟹足腫(keloid)是一種疤痕組織,外觀呈紅色或粉紅色的肉質腫塊,與肥厚性疤痕相似,兩者的差異點在於,肥厚性疤痕的疤痕增生只會在原本傷口範圍內;而蟹足腫則是因皮膚傷口在修復過程中,纖維母細胞增生,產生過量的膠原蛋白而形成的疤痕組織增生,會侵犯到周圍正常的皮膚組織且有擴大現象,如同螃蟹的腳往外伸長的樣子。亞東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游彥辰表示,疤痕組織在傷口癒合後,會有半年至一年的疤痕成熟期,正常的成熟疤痕應是柔軟、顏色接近膚色或是比膚色淡、無特別凸起且無明顯搔癢或疼痛感,若疤痕凸起並伴有紅、癢、痛等疤痕增生現象,就有可能是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蟹足腫體質判斷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分析,台灣蟹足腫年發生率約為0.15%,男女發生比率相當,以女性略多於男性,比例為 1.33。研究指出,蟹足腫常見於10~30歲、A型血、有色人種,與家族遺傳、體質及受傷部位有關,若父母有蟹足腫體質,其子女發生蟹足腫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大約5%~10%患者其家族有此病史。游彥辰表示,有蟹足腫體質者,傷口疤痕增生並不會立即出現,有時會事隔數週、數個月或數年才會發生,好發於前胸、腹部、肩膀、上背部、頭頸處、耳朵等皮膚張力較大的部位,若是蟹足腫體質者,可能長青春痘處、穿耳洞處、蚊子叮咬處甚至是打疫苗處都會發生疤痕增生。至於,要如何判斷蟹足腫體質?嘉義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葉亘耕說明,判斷蟹足腫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卡介苗注射處或是其他受過傷的部位,若沒有出現疤痕增生就可以初步排除掉蟹足腫體質。蟹足腫怎麼消除?5治療方式治療蟹足腫以改善痛癢、讓難以活動的關節提高活動度、改善外觀及減少疤痕體積為目標。目前消除蟹足腫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冷凍治療、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及壓迫法,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謝忱希表示,蟹足腫手術及放射治療皆有健保給付,建議治療後搭配自費的矽膠貼片,有助於疤痕成熟。 蟹足腫治療方式 說明 藥物治療 適用範圍較小的蟹足腫,以注射類固醇和其他局部應用藥物,減來疤痕增生。 冷凍治療 用於範圍較小的蟹足腫,體積較大的蟹足腫不適用。以零下196度的液態氮,讓蟹足腫內的微血管被凍傷、壞死,使病灶萎縮,治療時會有刺痛感。 手術治療 大多在保守治療無效後才會進行手術切除,但手術治療會造成細胞損傷,所以可能會引起蟹足腫再次形成。 放射線治療 以高能量的電子射束,破壞異常生長的細胞並阻止疤痕組織生成的一種局部治療。單獨使用放射線治療對於體積較大的蟹足腫的效果有效,通常在手術後使用,以防止蟹足腫再次形成,術後24~48小時內接受放射線治療,可降低22%復發率。 壓迫法 線性或小型的蟹足腫,可考慮使用矽膠凝膠、矽膠貼片,利用壓迫降低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疤痕養分供給,有助減少膠原蛋白的合成,對傷口也有保濕和防曬的作用;手術後使用壓力墊或彈性繃,也可減少疤痕組織生成。 (表格參考資料:新北市仁愛醫院、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預防蟹足腫5要點想要預防蟹足腫形成,傷口照護相當重要。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秉勳提醒,預防蟹足腫應保持傷口清潔和濕潤、避免過度拉扯傷口、正確使用疤痕治療產品以及避免陽光暴曬。以下整理預防蟹足腫5要點 : 保持傷口清潔和濕潤 :使用溫水和溫和清潔劑清洗傷口,並輕輕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以及使用膠帶、凝膠或膏狀產品等適合的傷口護理產品,以保持傷口適當濕潤。 避免過度拉扯和壓力 :避免過度拉扯傷口,或對傷口及周圍皮膚施加壓力,建議避免激烈或過度運動、提重物及穿著緊身衣物。 正確使用疤痕治療產品 : 適當使用除疤藥膏、矽膠貼、保濕霜等,建議使用前,先諮詢醫師。(推薦閱讀:不想留疤,「矽膠凝膠」vs.「矽膠貼片」哪個好?藥師:「除疤產品」迷思大解析) 避免陽光暴曬 : 陽光暴曬可能會使疤痕更明顯,並增加色素沉澱風險,建議傷口完全癒合前,應避免陽光直射、戴帽子或穿著寬鬆長袖長褲衣物讓傷口周圍的皮膚遠離紫外線 。 避免非必要手術:有蟹足腫體質者,應避免刺青、打耳洞、霧眉及割雙眼皮等醫美整型手術。Q1、蟹足腫不能吃什麼?預防疤痕增生的關鍵就是照護好傷口,建議在傷口未痊癒之前,應避免菸、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血管擴張,刺激疤痕組織增生。【延伸閱讀】蟹足腫醜疤癢 這樣做可避免復發受傷如何不留疤?擦傷、燙傷...5種傷口的照顧方式,除疤凝膠和凡士林哪個效果好?外科醫師一次解析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李秉勳醫師、長庚診所、新北市仁愛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亞東紀念醫院、彭賢禮皮膚科診所責任編輯:林勻熙核稿編輯:陳宛欣延伸閱讀: 3月星座運勢排行》天蠍有偏財運、牡羊投資「2產業」有收穫!12星座「財運、職場、戀愛運勢」前3名是... 肝受傷,低頭看手就知道!中醫師吳明珠教你:發現肝的求救訊號
-
2024-04-25 醫療.皮膚
有無狐臭與濕耳垢高度關聯 「聞、望、問、切」也能提早覺察
高達七成青少年曾察覺自己或身邊的同學有狐臭,卻不知道如何處理,恐怕會產生潛在的社交障礙跟心理焦慮、憂慮。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廖怡華表示,僅少數家長會帶孩子求診,甚至擔心手術會有汗水代償、也不希望孩子承受手術恢復期,或是可能留下永久疤痕。廖怡華說,皮膚有兩種汗腺,一種是小汗腺為水狀分泌物,雖無異味,但與皮膚上細菌作用會產生汗臭味,由乙醯膽鹼支配;另一種是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腋下及泌尿生殖區,為蛋白質分泌物,乳黃色、油狀較為黏稠,由腎上腺素支配。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副部長黃耀立說,提早覺察腋下問題可透過「聞、望、問、切(check)」口訣,除了聞是否有異味、看是否有汗漬外,也要詢問是否有家族史,以及有無濕耳垢。廖怡華表示,狐臭問題會遺傳,家長可以透過耳垢來觀察,濕耳垢與狐臭有高度關聯性。黃耀立表示,解決腋下問題的暫時性方法,包含香水、止汗劑或是施打肉毒桿菌素;永久性的有交感神經切除術、旋轉刀手術及清新微波治療,然而手術會有汗水代償的副作用,或是有血腫感染等風險,恢復期也比較長。微波熱能會透過能量在真皮與皮下脂肪交界處,一次性的破壞大小汗腺,就可達到除汗、除臭以及附帶除毛三合一的效果。黃耀立說,微波為自費手術,費用約7至7萬5千元,但是傷口小、手術時間短,通常若是12歲以上,有長腋毛、味道等問題出現就可以執行手術。
-
2024-04-25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不是健忘也無法治癒 醫師建議掌握黃金治療期延緩進程
失智症不只影響記憶力,空間感、語言功能、情緒都會受到影響,但失智症無法治癒,只能透過早期發現、延緩疾病進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表示,輕度認知障礙為未達失智症的前期階段,是治療黃金期,此時若能診斷出來,把握時機給予藥物,並改變飲食與生活型態,就能有效延緩疾病進程。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高齡長者,據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長者每13人有1位失智者,年紀愈大發生比率愈高,75至85歲盛行率達7%至13%。一般人可能以為失智就是健忘,顏佐樺說,人腦能夠概念化思考的容量有限,忘記某些事情均屬正常,但若長者出現走路不穩、講話顛三倒四,或是描述想像中的不真實事件,家屬就應提高警覺。顏佐樺指出,失智症分為退化型和血管型兩類,前者以阿茲海默症最多,與腦部病變和遺傳基因有關;後者則受到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疾病影響所致,因此腦中風患者、血管病變者、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風險較高。另外,不良生活習慣如酗酒、抽菸、缺乏社交等是高危險因子,其他生理疾病如聽覺障礙、肥胖、憂鬱症、腦部曾受傷等也容易讓失智症找上門。飲食、運動可改善大腦退化,顏佐樺建議,可採麥得飲食(MIND),增加天然莓果類、葉菜類的攝取,選擇能夠抗發炎的食材,如好油脂、薑黃等,並避開紅肉等動物性食品,少吃紅肉等動物性食品,能夠延緩阿茲海默症進展。每年約有1成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疾病會進展惡化為失智症。顏佐樺表示,臨床上,醫療機構會透過問卷、量表搭配心理師檢測、影像分析來判斷有無失智症與嚴重程度;預防醫學的角度,則是透過腦部年齡檢測、基因檢測、問診評估等分析是否有罹患失智症風險。以腦部年齡檢測為例,透過磁振造影,計算出腦部生理年齡與同年齡層比較,同步評量腦部退化程度;腦年齡與實際年齡差5歲為正常範圍,若超過則建議進一步檢查。
-
2024-04-25 癌症.抗癌新知
等罹癌就來不及!「癌症前兆」早在罹癌多年前就已出現,重症醫盤點「常見7症狀」提早預防
你了解你的身體嗎?你的癌症前兆早在罹癌多年前就已出現!其實早在你罹癌很多年前,你的身體已經透過很多不經意的狀態,反覆對你發出警告,但這些警訊卻被你忽略,一直到你身體細胞被癌化出現症狀,才發現自己罹癌,但到這時候一切都太遲了。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整理,在癌症形成之前發出7種預警信號,提醒你提早注意身體狀況以避免罹癌風險!罹癌前身體的7個小症狀1.一直感到疲倦一般情況下,疲勞後只要好好休息很快就能調整回来。但嚴重且長期反覆一直疲倦,就要引起注意!長期(超過6個月)難以恢復的慢性疲勞,被稱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研究人員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與多種體內多壓力來源有關,這些包括了血清功能系統、細胞因子和發炎反應,還有代謝功能失調、線粒體功能障礙,什至遺傳變化都有關。這些機制,導致人体免疫力受到長期的破壞,使潛藏在體內的癌细胞得到快速生長,尤其是消化器官癌症腫瘤,與慢性疲勞和便秘關係更加密切。2.腹部一直腹脹女性如果腹部持續腫脹、有壓迫感、下腹或骨盆疼痛、腸胃不適,出現進食困難或極易有飽腹感,持續數周不緩解,皆有可能是卵巢癌的徵兆。卵巢癌被稱為「婦女的沉默殺手」,因為它的症狀在早期通常不太明顯,且以持續的腹脹感,且不會輕易地消除居多,但是容易會被忽視。3.有經常性腹痛你經常有腹痛,而且夜間更為嚴重,平卧位更使疼痛加重,但又常常摸不到肚子那邊疼痛,甚至最後只有常坐著入睡,這些「找不出疼痛在哪個部位的長期腹痛,要小心癌王胰臟癌的前兆。這也是為何胰臟癌一發現已是晚期的原因,因為你沒有認真對待自己的肚子一直痛痛的,或者更是隨便挪個姿勢,讓腹痛暫時改善,又不去注意身體狀況了。4.一直感到火燒心火燒心又稱胃食道逆流,是形容食道底部的括約肌鬆弛,使胃酸逆流並經過食道至口中,因為強酸刺激所造成的燒灼感,就像是火燒一般,又因為食道與心臟位置皆在胸口處,因此這股燒灼感就像是「燒著心臟」一樣的不適。而長期胃食道逆流、如果合併有腹部疼痛、胃有大潰瘍,再服用止痛、止酸藥物後仍不能緩解,吃飯後還會出現飽脹或疼痛加劇、這樣的持續性消化不良現象,也可能是食道、咽喉、胃部等發生癌症的前兆信號,不可不慎呢!5.一直有血便問題血便常會與痔瘡混淆,有很多有痔瘡患者看到衛生紙上的血跡,以為是自己長年的隱疾而已,殊不知這很可能是大腸癌前兆。如果當血便不去檢查,等到你出現大便變細條、大便一直解不乾淨、排便次數也增多,甚至有些人還引起便秘問題,通常在這些症狀都出現,已經是大腸癌晚期的表現。呼籲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其檢查目的,就是及早發現大腸是否有息肉,或大腸直腸腫瘤,出現了惡變情況。6.尿尿一直有血尿當你的尿液呈現黃色並帶有血跡,而身體沒有其他明顯不適時,可能會誤以為這僅僅是身體上火,然而這種情況可能是膀胱癌的警示信號!在膀胱腫瘤中,惡性膀胱癌佔大多數,良性腫瘤相對較少見。無論是良性還是惡性腫瘤,都可能導致無痛性血尿,即肉眼可見的血液混雜在尿液中。由於缺乏疼痛或其他不適症狀,患者可能不會重視這一個症狀,從而延誤及時的醫療診斷和治療。7.一直在咳嗽咳嗽,是一個普遍的症狀,但如果咳嗽持續且難以治癒,就需要格外注意了。以下咳嗽的情況,可能預示你有肺癌風險:.持續性的乾咳,感覺刺激性強且難以緩解.咳出帶血的痰、痰中有血絲,且這種情況出現得間斷不定.咳嗽時伴隨胸部悶痛或呼吸急促.咳嗽時排出大量泡沫狀痰液.咳嗽並伴有不明原因的低燒或輕微發熱如果出現了持續3個禮拜以上的咳嗽,且服用藥物後,症狀無改善,建議進行胸部X光檢查,以便查看肺部是否存在異常。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肺癌!「身體向你常見多次求救信號,每一次都給了你防止癌變的機會!你要好好珍惜自己!」我們的身體具備自然防禦系統,能夠在癌症形成之前發出多種預警信號,這些信號是身體試圖阻止癌細胞發展的機會。黃軒以自己病患的例子舉例,許多罹癌的病患和家屬,都會問為什麼會罹癌?對此他提醒,其實重視這些預警信號是非常重要,因為這些前兆可能是身體在努力抵抗癌變過程中的反應。只要你抓住每一個機會,對這些信號保持警覺,我們仍可以及時早點診治,更防止了晚期癌症的發展!以上常見癌症罹癌前身體7個小症狀要特別注意,若有相關症狀要當心!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
-
2024-04-24 醫療.泌尿腎臟
腎結石不理,最後會讓你痛不欲生!飲食型態影響結石 靠4招預防
最近天氣開始悶熱,水分容易流失,如果平日習慣重口味、經常大魚大肉及飲酒,會讓身體製造過多的尿酸,慢慢在尿液中結晶,堆積在腎臟、尿道。微小的結石大多不會感到明顯症狀,但是當結石愈來愈大且掉落到輸尿管時,會讓人痛不欲生。常見2種腎結石成因不同腎結石是國人好發的疾病之一,大約有10%國人有罹病機會,好發年齡為30至50歲左右,男性多於女性,但女性常見磷酸類的結石,原因與女性荷爾蒙降低有關。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長暨台北透析診所院長李孟鴻說,腎結石的主要原因是「身體長期處於高尿酸」狀態,意即尿太濃,尿酸未能有效排出而堆積在體內形成堅硬的結晶物,當脫落位移卡住輸尿管時,除了造成腎臟水腫,還會引發劇烈疼痛。常見的腎結石有二種:草酸鈣結石、尿酸結石,前者是因為水喝太少或汗流太多,後者大多是尿酸高、痛風患者。李孟鴻建議,不論哪一種成因,都要多喝水、少吃高普林食物,以及戒酒、戒含糖飲料。4類族群容易腎結石李孟鴻表示,飲食型態影響結石,有幾類族群的人要別小心:1.肥胖、新陳代謝症候群:因為攝取過多熱量,導致身體負擔加重,同時影響尿液酸鹼值,易加速形成腎結石。2.喝酒:啤酒是草酸來源之一,容易與身體裡的鈣結合為草酸鈣,影響尿酸的排泄。3.家族史:結石與遺傳有關,尤其是雙親有腎結石病史,下一代得到結石機率高出許多。4.運動員:攝取大量蛋白質(包括另補充乳清蛋白),再加上排汗量大,易讓尿液過酸、增加結石機率。5.其他:減重太快易生成尿酸,不當長期使用利尿劑也會引發腎結石。除了上述原因,減重太快也容易生成尿酸,不當長期使用利尿劑亦會引發腎結石。李孟鴻提醒,要從改善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下手,多喝水、吃對食物才能降低罹患腎結石的風險。腎結石不理 惡化恐感染出現敗血性休克罹患腎結石若不即時處理,會惡化引起腰痠、腰痛、血尿,造成繼發性感染,甚至出現敗血性休克。應進一步檢查體內是否有其他結石沉積,評估使用適當藥物減輕症狀,或是進行體外震波碎石手術、膀胱鏡或輸尿管鏡手術、經皮腎造瘻取石手術,把結石清除乾淨。預防腎結石飲食4招1.多喝水:每天喝2000-3000C.C的水,平均分配在白天作息中,天氣炎熱流汗較多時,要多攝取水分。2.少喝含糖飲料:戒掉可樂、手搖飲,以開水最好,有些飲料(濃茶、咖啡)含有草酸。3.忌重口味:少吃過鹹食物,攝取太多鈉離子會增加結石的機會。4.適量肉類:勿吃過多肉類,一餐不要超過一個掌心的量。(責任編輯葉姿岑)【疾病百科】.腎結石
-
2024-04-24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與健忘不同!走不穩且講話顛三倒四症狀要當心,提早發現1症狀是治療黃金期
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成重要議題,醫師提醒,一般人可能以為失智就是健忘,若合併走路不穩、講話顛三倒四,甚至表達想像出來的不真實事件,應及早就醫治療助延緩。愈高齡失智比例愈高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65歲以上長者每13人就有1名失智者,愈高齡比例愈高,75至85歲盛行率可達7到13%。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今天透過新聞稿指出,儘管目前醫學無法治癒這種近乎不可逆的腦部退化疾病,但早期發現、尋求醫療介入有助於延緩疾病進程。失智與健忘不同 許多面向都受影響不少人認為失智就是健忘,顏佐樺解釋,其實失智症影響的不只是記憶力,包括空間感、語言功能、抽象思考能力、認知能力、情緒都會受影響。顏佐樺舉例,忘記早餐吃了什麼可能是因為健忘,但如果忘記有沒有吃飯、不知道現在到底幾點,可能就不是單純健忘,而是失智症狀;若長者合併走路不穩、講話顛三倒四,甚至表達想像出來的不真實事件,家屬就該有所警覺恐是失智症,並及早就醫尋求治療。造成失智症原因、高危險因子造成失智症的原因,顏佐樺表示,大致可分為退化型和血管型兩類最為常見,前者又以阿茲海默症最多,與腦部病變和遺傳基因有關,後者則是受到三高等代謝症候群疾病影響而導致的失智症。此外,不良生活習慣是失智症高危險因子,如酗酒、抽菸、缺乏社交與失智症有密切關聯,生理疾病如聽覺障礙、肥胖、憂鬱症、腦部曾受傷也容易讓失智症找上門。提早發現1症狀 是治療黃金期顏佐樺強調,腦部退化不容易逆轉,早期發現格外重要,輕度認知障礙是未達失智症的前期階段,是治療黃金期,建議幫腦部做健檢外,適當健康飲食、多運動等,都有機會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