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搜尋
過敏
共找到
2328
筆 文章
-
-
2021-12-26 名人.林頌凱
為何有人打玻尿酸打到最後換關節?名醫揭玻尿酸真正用途
「玻尿酸注射」是膝關節退化行之有年的治療。只要符合健保規定,病人每半年可以藉施打玻尿酸避免關節惡化,二十多年來造福了許多患者免於行動不便的噩夢。在我的門診也有很多人是為了打玻尿酸而來,有時候比例甚至高達三分之一。我在打針的時候常被問到:「醫師,我的鄰居說,他朋友打玻尿酸打到後來竟然要換人工關節!」這是真的嗎?吃藥就能止痛,為什麼要打玻尿酸?注射玻尿酸在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事實上,身體的關節液本身就含有玻尿酸,只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其玻尿酸的分子量及濃度比健康人低,因此造成關節液生物特性的改變,降低原本用來保護軟骨和關節的作用。醫學證據顯示,直接在退化性關節炎的膝蓋注射玻尿酸,可以提供關節潤滑、吸震、避免關節進一步磨損,也可以抑制發炎反應和疼痛物質,讓患者減少疼痛,增加行動力,更重要的是延緩關節的退化。打玻尿酸另一個很重要的好處是降低長期吃止痛藥的風險。如同大家所知,所有的藥物對於肝、腎都是額外負擔,長期吃藥可能會導致洗腎或肝功能退化。傳統止痛藥還可能增加高血壓和胃出血的風險。退化性關節炎病人吃了止痛藥可能不痛,但副作用卻讓身體內臟功能敗壞,實在得不償失。玻尿酸是直接注射在關節腔中,不會引起全身性副作用(除了極少數的過敏反應以外),而且半年才治療一次,不失為相對安全又有效的治療。值得注意的是,玻尿酸注射的效果在輕、中度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療效較佳,如果關節軟骨已嚴重磨損,注射玻尿酸的效果有限。為什麼有人打玻尿酸打到最後換關節?這有幾種可能:1.病人以為打了玻尿酸就可以一勞永逸,於是繼續從事高危險性的工作或運動,並且忽略平常的關節保養,以至於關節持續退化。2.病人原本關節就已經嚴重磨損,打玻尿酸也無效。3.病人把打在關節的針誤認為是玻尿酸。過往膝關節疼痛的注射治療多半是類固醇,打了針隔天就能正常走路或工作,快又有效。只是類固醇打多了會加速關節退化,得不償失。病人以為打了玻尿酸才導致換關節,殊不知打的是類固醇。從結果來看,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就是要換關節,而這本來就是正常老化的過程。注射玻尿酸是為了要延緩退化的速度,但並不保證膝蓋就此不再退化。要知道沒有固定治療的病人,其關節退化速度比固定治療的人一定快上很多。用簡單方便的方式,再加上適當的關節保養,協助老人家能夠多用上幾年健康的膝蓋,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12-2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有喝酒習慣會不會讓麻醉無效?醫師詳解你最想問的麻醉問題
Q:麻醉可能發生哪些風險?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麻醉部主任儲寧瑋表示,麻醉藥都有毒性,如果劑量不對,或是打在不對的地方,就會有風險。例如不該進入血液循環的局部麻藥如果不慎打進血管,可能立刻引起致命的心律不整,或導致大腦神經細胞異常放電而癲癇發作。儲寧瑋表示,深度麻醉時,呼吸、心跳、血壓會受到抑制,如果狀況危急,會需要立刻插管或打強心針急救。為了避免這類風險發生,麻醉醫學已發展出很多監視麻醉深度的方式,可監控腦波、疼痛、呼吸聲音等,第一時間發現病人是否麻醉深度不夠或過深,及早調整,讓手術順利進行,並將術後噁心嘔吐等副作用減到最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疼痛中心主任溫永銳表示,術前醫師會詳細了解病人的家族史、病史、藥物過敏史,上次開刀用過什麼藥物,作為評估發生麻藥過敏機率的參考。現在麻醉藥安全性已大大提升,發生「惡性高熱」這類罕見嚴重過敏反應的機率已降低,也有可及早偵測處理的做法,大幅減少死亡率。溫永銳指出,鴉片類的麻藥也有可能造成比較輕微的藥物副作用,例如皮膚過敏、皮膚癢。有些手術前要放中央靜脈導管,為了預防感染,導管前端會有抗生素的塗料,有些病人會對這個抗生素過敏,卻誤以為是對麻藥過敏,其實各種藥物都可以能有致敏,單純對麻藥過敏的機率並不高。溫永銳表示,現代醫學對於麻醉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對於麻醉風險幾乎是零容忍。儲寧瑋表示,麻醉中變化的處理是分秒必爭,麻醉專科醫師的工作會在同一地點的幾間手術房流動。同時照顧不同地點、不同棟樓的病人,都是不被允許的。因為一旦麻醉中的病患發生緊急狀況,恐延誤救治時間。Q:半身麻醉病患處於清醒狀態,覺得很緊張怎麼辦?儲寧瑋表示,這很常見,通常現場醫護人員就會一邊做事一邊陪病人閒話家常,外傷開刀就問他怎麼受傷的,剖腹產就跟她聊聊媽媽經,再不然就放音樂,這些都有助轉移注意力。如果病人還是很緊張,只要病人沒有用藥禁忌症,也會考慮給鎮定的藥物,讓他進入叫得醒的淺眠。Q:麻醉方式可以自己選擇嗎?儲寧瑋分析,麻醉方式的選擇,有三個考量順序。首先是要看病人的身體狀況和手術部位及方式,舉例來說,下半身手術若需要時間較長,並不適合半身麻醉,但如果全身麻醉對於病人身體負擔太重、風險高,那也不得不採取半身麻醉。在不違背第一個考量的情況下,第二個考量會納入外科醫師的偏好。前述都考量過了,如果有不只一個可行的選項,這時候就會尊重病人的選擇。不過,中途改變麻醉方式有時候是必要的。溫永銳表示,例如一開始是半身麻醉,手術時間最多大約只能三小時,但如果手術中發現需要延長時間,這時候就必須改變麻醉方式,例如給予靜脈注射或是插管做全身麻醉。Q:麻醉後可能發生哪些不適症狀?醒得愈晚愈可能覺得不舒服嗎?儲寧瑋表示,麻醉退了之後最常見的不舒服症狀包括傷口疼痛、噁心嘔吐、煩躁不安,年長者經歷深度麻醉後,有時候也會因為大腦受到壓抑還沒完全恢復,出現數小時至數天的譫妄,例如日夜顛倒、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激躁不安、幻聽或是幻視。從歷時較長的手術中醒來時,也可能會感覺肌肉痠痛,大部分症狀都會在幾天內自行恢復。雖然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在恢復室才醒來,其實不然。儲寧瑋說,其實在開刀房拿掉管路時,就會確認病人是否已經可以自行呼吸、叫了有反應,但由於病人還意識不清,即便有應答,事後也沒有記憶。最理想的醒來時間是在手術結束時,在開刀房就醒來,儲寧瑋表示,這代表麻醉劑量剛剛好,也是麻醉醫學透過各項嚴密監測持續精進,希望達成的目標。溫永銳表示,麻醉相關的監控,在部分手術並無健保給付,但若病人經濟能力許可也有意願,都會建議使用,可提高安全性。Q:在脊椎骨上打針麻醉(半身麻醉)會腰痠背痛嗎?儲寧瑋表示,理論上不會,因為所使用的針非常細,是27或29號針,從骨頭與骨頭之間的縫隙之間打進去,對組織傷害很小,出血極少。一般點滴是22或24號針,抽血是23號,小孩的頭皮針是25號,數字越大,代表針越細。溫永銳表示,有些媽媽會說,無痛分娩完兩三年了,還在腰痠背痛,近年醫學上有新的想法,認為或許打針真的有可能造成韌帶受傷,韌帶是血液循環比較少的組織,所以不易恢復,而造成疼痛。Q:平時常喝酒的人,會不會發生麻醉無效問題?儲寧瑋表示,有酗酒或長期服用大量安眠鎮定劑的病人,對於麻醉藥的耐受性可能較高、代謝較快,藥量需要高一點,也特別需要監測麻醉深度,這部分在術前評估就會問,如果病人沒有如實告知,麻醉科醫師在施作後也會發現病人較不容易進入理想的麻醉深度。對於麻醉科醫師來說,怎樣算是有可能影響麻醉效果的飲酒習慣呢?儲寧瑋表示,經常性的飲用烈酒就算,比如一個禮拜喝三次高粱,也有遇過病人每天喝半瓶高粱;如果只是偶爾小酌少量葡萄酒,影響不大。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12-25 養生.聰明飲食
過敏可以吃什麼舒緩?13種實證天然抗過敏食物大整理!
文/耳鼻喉科 劉承信醫師 鼻子過敏超惱人,過敏症狀鼻塞打噴嚏流鼻水最常見 在台灣有近三成的人飽受過敏及非過敏性鼻炎的困擾。最主要的三大症狀:流鼻水、打噴嚏及鼻塞,另外還會合併有眼睛癢、黑眼圈、嗅覺降低、頭暈目眩、鼻涕倒流、呼吸困難等症狀。過敏性鼻炎也容易有共病如鼻竇炎、氣喘、中耳積水,也會帶來身體其他部分如眼睛、皮膚、氣管、睡眠、打呼、臉型發育甚至腸胃的影響。 鼻子過敏怎麼辦?實證天然抗過敏食物食療大整理 我實在的建議是從健康均衡的原型食物攝取。食療是日常維持身體健康的保健好方法,需要長期維持,並沒有快速的治療效果。 實證天然抗過敏食物 蘋果多酚食物來源:蘋果。一般蘋果一顆可能就有200-500mg的蘋果多酚,市售蘋果汁約39~136 mg/100ml臨床效果:每天攝取50mg或200mg蘋果多酚的果汁連續四週, 或是每天攝取500mg蘋果多酚持續12週,可以在花粉季節顯著的改善過敏症狀並且減少藥物使用。 葉綠素C食物來源:銅藻及部分藻類富含,天然食物攝取比較容易降解,多半都是人工製成的添加劑比較多臨床效果:每天攝取0.7mg連續12週,可以改善成人過敏症狀。 共軛亞麻油酸食物來源:天然是牛羊等反芻動物的乳汁和肉(羊肉、牛肉、乳製品),另外用葵花油、紅花籽油經氫化處理是保健補充品常見的製造方式。臨床效果:每天攝取3g連續12週,在花粉季節使用可以減少過敏症狀、減少藥物使用、降低發炎指數。 蜂蜜食物來源:蜂蜜臨床效果:雖然部分研究顯示沒有顯著效益,但更多研究顯示可以改善過敏性鼻炎的症狀。相關研究有的是每天8g蜂蜜、每天1茶匙蜂蜜,最高甚至吃到1g/kg體重的劑量。 異槲皮素食物來源:秋葵、芒果、藥草如塔黃或釋迦的葉子、茶樹、垂管花。很常被製作成口服補充營養素。 臨床效果:連續8週每日攝取100mg,可以減少過敏反應,但對於眼睛症狀的控制比鼻子的症狀更明顯。 甲基硫醯基甲烷食物來源:雞蛋、豆類、肉類、魚類、大蒜、洋蔥、蘆筍、甘藍,但肉類經料理後保存效果較佳。很常被製作成口服補充營養素。臨床效果:每天可以使用到4g。多篇研究使用2.6g連續一個月或是3g連續兩週,對於季節性過敏、鼻塞與鼻部症狀都有顯著改善的效果。 螺旋藻食物來源:最常見是鈍頂節螺藻,主要是內含胺基酸、礦物質、必需脂肪酸、維他命、類胡蘿波素臨床效果:有研究說明天天使用2000mg達6個月,對於過敏性鼻炎的症狀與滿意度可以得到改善。 番茄萃取物食物來源:番茄。內容成分包含類胡蘿波素(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葉黃素)、維他命、多酚(類黃酮、酚酸、單寧)臨床效果:有研究發現連續8週使用360mg,對屋內塵蟎過敏的病人可以改善鼻過敏症狀,增進生活品質。 維他命C食物來源:水果(芭樂、釋迦、龍眼、奇異果、草莓),蔬菜(甜椒、青花菜、芥蘭)都含有維他命C。 臨床效果:過敏患者容易產生活性氧物質,使得鼻黏膜產生發炎變化並弱化抗氧化的能力,最終更強化了過敏症狀。部分研究發現可以讓兒童的過敏性鼻炎症狀減少。 維他命D食物來源:曬太陽、魚類(鮭魚、鮪魚、鯖魚、沙丁魚)、牛奶、 雞蛋(蛋黃)、菇類、肉類(鴨肉、豬肝) 臨床效果:研究顯示維他命D缺乏與過敏症狀很有關係,5個月的維他命D補充可以改善對花粉/草過敏的兒童之過敏症狀,而更多研究顯示對於維他命D缺乏的病人改善更明顯。 維他命E食物來源:各種油料種子和植物油中,在穀類、堅果類和綠葉蔬菜中都可以找到。 臨床效果:目前證據顯示有些有效、有些無效。有研究指出在過敏季節時每天使用800 mg,可以稍微降低鼻部症狀,然而並無法降低整體過敏日數,也不會因此就可以減少過敏藥物使用。 益生菌益生箘對於過敏性鼻炎,無法完全根治,只能改善症狀;環境、基因、免疫功能才是決定疾病是否出現,益生箘無法預防過敏性鼻炎發生;無法短期改善,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無法當作主要治療,僅能當作輔助保健。 過敏鼻炎體質調整快速重點整理,舒緩過敏症狀看這裡 重點一:吃什麼?認識過敏食療聖品與營養物天然食物包括番茄、蘋果、蔬果維他命、益生菌、藻類、雞蛋、秋葵、蜂蜜、紅花籽油都有幫助,營養補充品就看個人。均衡六大類營養、補充蔬果、健康生活,不用斤斤計較吃了多少毫克,就是最好的過敏食補。 重點二:吃多久?連續4-12週調整體質通常都是4-12週的連續使用才可以見到微薄的效果,不應該把食物當成治療,而是內化成每一天的健康飲食與健康生活當成根本,加上專業醫師的治療,才是最好的過敏控制。 重點三:多有效?鼻子過敏舒緩而非鼻子過敏根治抗過敏食物雖然只是輔助,卻是過敏控制的根本。多篇研究顯示有效果,但研究結果可能受到保健食品的贊助影響。不要想用吃來治療過敏,而是用吃促進健康,控制過敏。 《延伸閱讀》 .鼻塞是過敏?鼻竇炎?鼻咽癌?醫:單側鼻塞兩周盡早就醫! .蕁麻疹怎麼辦?吃什麼都過敏?醫:恐怕另有原因,2招有助止癢!
-
2021-12-22 新聞.用藥停看聽
磺胺抗生素易嚴重過敏 服藥前先基因檢測
全球前五大嚴重藥物過敏的藥物「磺胺抗生素」,也是台灣藥害救濟排名前六名常見的藥物,發生嚴重過敏原因則多是人體內有特定基因導致。長庚醫院藥物過敏研究中心發現,亞洲人特定的基因檢測,將可預防磺胺類抗生素引起嚴重藥物過敏的發生。台灣每年約有數十萬人、亞洲數百萬人因各種感染症,使用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Baktar),但卻不知道自己的基因體質有發生嚴重藥物過敏反應的風險,其風險程度比一般人高45倍。若能早期於病人服藥前進行用藥前基因檢測和疾病早篩,將可有效預防嚴重藥物過敏的發生。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鐘文宏表示,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Baktar)是非常常見治療感染症的藥物,如治療青春痘、上下呼吸道感染症、腎臟及尿路感染症、腸胃道感染症等,但不少人因帶有特定基因,導致服用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出現嚴重藥物過敏的反應,輕則出現局部或全身的搔癢紅疹,嚴重可能引發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藥物反應伴隨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與全身症狀(DRESS)等。其過敏臨床表現,可能會誘發全身性紅疹與產生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也可能因藥物誘發肝腎功能受損或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然而在一些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或毒性表皮溶解症的患者中,還可能會有眼睛視力受損的永久後遺症。鐘文宏表示,曾有一名18歲的少年,因治療青春痘服用此抗生素後,最終卻導致肝衰竭而死亡。另一名中年女性,因有泌尿道感染而服用此磺胺類抗生素,後續竟引起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疾病,雖幸運地活下來,但產生眼睛視力嚴重受損的後遺症。磺胺類抗生素藥物使用的人眾多,從青少年到老年人都會使用,國人及亞洲人帶有危險基因的盛行率高達一成,未來應推動用藥前風險基因檢測,若患者帶有危險基因型需避免使用磺胺類抗生素,改用其他類抗生素取代。長庚醫院皮膚部研究團隊去年發現,若帶有特殊人類白血球抗原基因型(HLA-B*13:01和相關基因型)的人,使用撲菌特錠抗生素藥物,就有可能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該研究成果已刊登於「過敏與臨床免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
2021-12-21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抗生素治痘痘竟肝衰竭死 磺胺抗生素藏致命基因危機
全球前五大嚴重藥物過敏的藥物「磺胺抗生素」,也是台灣藥害救濟排名前六名常見的藥物,發生嚴重過敏多是人體內有特定基因導致。長庚醫院藥物過敏研究中心,發現亞洲人特定基因,可以作為預防磺胺類抗生素引起嚴重藥物過敏,長庚醫院今完成磺胺抗生素過敏基因檢測技轉至世基生醫。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鐘文宏表示,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Baktar)是非常常見治療感染症的藥物,如治療青春痘,但不少人因帶有特定基因,導致服用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出現嚴重藥物過敏的反應,輕則出現局部或全身的搔癢紅疹,嚴重可能引發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藥物反應伴隨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與全身症狀(DRESS)等。其臨床表現可能會誘發全身性紅疹與產生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另也可能因藥物誘發肝腎功能受損或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然而在一些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或毒性表皮溶解症的患者中,還可能會有眼睛視力受損的永久後遺症。鐘文宏表示,曾有一位18歲的少年,因治療青春痘服用此抗生素後,最終卻導致肝衰竭而死亡。另一名中年女性,因有泌尿道感染故服用此磺胺類抗生素,後續竟引起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疾病,雖幸運地活下來,但產生眼睛視力嚴重受損的後遺症。長庚醫院皮膚部研究團隊去年發現若帶有特殊人類白血球抗原基因型(HLA-B*13:01和相關基因型)的人,使用撲菌特錠抗生素藥物就有可能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且其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5倍,該結果已刊登於「過敏與臨床免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
2021-12-21 該看哪科.中醫
天冷就頭痛全年穿襪子睡覺都沒用!結果試這招獲得改善
今天「冬至」代表天氣將進入最冷的時候。高雄40歲李小姐自覺手腳冰冷、經常感冒,為了保暖,她全年都穿襪子睡覺;但只要吹到冷風,左側的太陽穴就會抽痛,嚴重甚至牽連至前額或後腦部脹痛,尤其秋冬季節更是加劇,有時還會伴隨噁心的腸胃不適。高雄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主任戴滋慧表示,這是風寒之邪長期鬱積體內,阻塞經絡循行,所造成的病狀,可利用中醫「三九貼」內的溫熱藥材,透過肺經穴道走竄疏布體內,將長期鬱積的寒邪中和驅離,就可恢復正常的經絡循行,溫化寒凝,還給身體健康的狀態。李小姐連續進行3年的三九貼治療後,冬日偏頭痛發作次數大降,這一年來甚至不再發作。三九貼常用的外敷藥物為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細辛、吳茱萸、肉桂、干姜、生姜汁等。屬於辛溫通絡、祛寒化痰的藥物。戴滋慧表示,「三九貼」是以發泡性、刺激性藥物,經過調製後貼敷於特定穴道,是屬於中醫外治法。「三九天」是從冬至這一天算起,每9日為一數,第一個9日為初九,第二個9日為二九,第三個9日為三九,因此高市聯醫中醫科今年度的「三九貼」治療自12月22日起提供服務。「在古代九為大數、陽數,初九到三九不斷累積,意味著日益陽長、陰消寒、去溫來。」戴滋慧說,這段期間天氣寒冷,人體抵抗力下降,容易罹患上呼道疾病,如感冒、過敏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或者是腸胃疾患,身體痠痛,皮膚搔癢等,也是保健預防上述疾病的好時機。近年研究證實,穴位貼敷對於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炎的症狀有明顯的改善,而貼敷一年後的追蹤研究,有九成以上患者覺得治療有效。高市聯醫中醫科醫師洪偉君表示,臨床上發現某些因溫度下降血液循環不良所造成疾病,像是腸胃不適、身體痠痛也有不錯效果。40歲的陳小姐,長期姿勢不良導致肩膀痠痛,遇到天氣變化,症狀更嚴重,除了一般常規治療外,搭配三九貼症狀也獲得大幅改善。洪偉君表示,現代人因生活忙碌,無法完整配合三個九天,不過只要把握冬季後兩個月內,每隔5至7天貼敷一次,連續三次即有效果。若已經在進行三伏貼治療者,三九貼可謂是三伏貼後的加強治療。醫師提醒 ,貼敷後約2至4小後可自行取下,輕微灼熱、刺激感是正常現象,切勿過度搔抓造成皮膚傷害。敷貼後若劇痛或是嚴重搔癢難耐,可提早取下。其中發燒感染性疾病、皮膚容易過敏、孕婦、未滿周歲嬰兒、心臟病、高血壓病患較不適用此療法。
-
2021-12-2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室內外空品連動 中國附醫倡肺年齡
台中地區空氣品質,與火力發電廠之間是否有關連性,一直是當地關注的議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表示,先不論空汙成因,民眾應該提高警覺,多使用空汙APP,掌握即時空氣品質,盡量減少暴露於高汙染地區,或做好戴口罩等防護措施。「PM2.5無所不在,如長期累積在肺部組織,勢必引發諸多疾病。」夏德椿說,因為PM2.5是許多疾病的傳播推動者,為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肉眼看不見,卻是有毒物質、病毒、細菌以及過敏原的載體,細小的顆粒可以到達較深部的肺葉組織等下呼吸道,導致系統性血管發炎,而且PM2.5的高活性,人體呼吸道結構對它並無有效過濾和阻攔能力,一旦吸入後,易進入支氣管、肺部,甚至腦部。想要減少懸浮微粒對健康的危害,大台中地區的民眾可以從個人健康管理做起,外出前透過網路了解戶外即時空品,外出時,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戶外散步慢跑時,少走大馬路,應該至公園、運動中心,或是車輛較少的馬路。根據研究,室外空氣的品質會與室內連動,民眾長時間會待在家裡、辦公室等,可以擺設空氣清淨機,且固定更換濾網。在霧霾天氣時,盡量少開窗,也可在家裡陽台種植綠蘿、萬年青、虎皮蘭等冠葉類植物,吸附空氣中的有害物質。透過「肺功能檢查」,一般人在廿五歲時,氣管達到最高峰的成熟階段,此時約有四千兩百至四千五百西西的肺活量,稱為「肺年齡」,每年約以卅西西肺活量的速度持續遞減。夏德椿呼籲成年人定期肺功能檢查之外,五十歲以上、老菸槍、有肺癌家族史及因職業傷害導致肺功能較差等高風險族群,應在醫師評估下,定期檢查,留意肺年齡衰老狀況。
-
2021-12-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開放2、3劑全面混打 納入莫德納、BNT、高端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宣布,自二十四日起開放第二、三劑全面混打,第三劑的間隔時程仍維持五個月,疫苗廠牌則有莫德納、BNT和高端,AZ被排除在外;第一劑打AZ者,第二劑可選擇莫德納、BNT和高端,間隔至少八周。明年二、三月接種最高峰陳時中也提醒,不管是第二、三劑,高端都是選項之一,但這是民眾自己做出的選擇,有些國家實施疫苗接種的入境限制,大部分只承認WHO認證疫苗,高端不在認可名單內,想打高端的民眾要注意。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十二月底約四十多萬人符合第三劑接種資格,我國於十月大規模接種第二劑疫苗,評估第三劑接種最高峰將落在明年二、三月。蔡英文總統在臉書發文說,目前國際疫情仍然嚴峻,疫苗覆蓋率第一劑即將來到百分之八十,第二劑突破百分之六十五,現在要繼續拚第三劑,將開放十八歲以上民眾追加施打,請大家持續為防疫來努力。專家會議決定開放混打陳時中說,衛福部預防接種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前天召開專家會議,評估國內外疫情風險、疫苗供應現況,參酌各國情況,決議調整接種政策。第二劑方面,指揮中心原本只允許第一劑接種AZ者,第二劑可混打BNT或莫德納。陳時中表示,雖然建議第二劑疫苗仍以同一廠牌為主,但委員決議開放混打,不會限制民眾打哪一種疫苗,只是疫苗間隔時間不同。例如,第一劑打AZ者,第二劑則可選擇莫德納、BNT和高端,間隔至少八周;第一劑接種莫德納或BNT疫苗者,可接種不同廠牌的mRNA疫苗或高端疫苗,間隔至少四周;至於第一劑接種高端者,則可選擇兩廠牌的mRNA疫苗。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認為,政策太複雜,民眾不清楚,可能會沒打到,接種間隔不該訂死,應該讓想打的人盡量打。傾向改到醫療院所預約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開放混打後,傾向讓民眾自行到各醫療院所預約接種疫苗,不必再至一九二二預約平台登記。至於第三劑的追加劑接種,ACIP建議以AZ以外的三個廠牌為主,其中莫德納只需接種半劑量,BNT和高端則為全劑量。不過,疫苗嚴重過敏或不良反應者可考慮接種AZ疫苗。陳時中表示,專家認為AZ疫苗作為追加劑效果比其他廠牌差,因此未將AZ疫苗列為追加劑選項,但若對其他疫苗有過敏或不良反應者,可自行與醫師討論接種AZ。
-
2021-12-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混打開放全廠牌 指揮中心宣布周五實施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會昨開會,專家共識認為,高風險族群幾乎都已滿五個月,第三劑無需調整施打間隔;另因疫苗供貨充足,應可開放自行選擇全廠牌混打,「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最快將於周五實施。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對於打第二劑的建議以同一廠牌完成兩劑接種,想要混打也沒有強制限定,主要是間隔時間不同。第一劑打AZ第二劑可打其他三種廠牌,間隔至少八週;第一劑接種莫德納或BNT,則可接種不同廠牌的mRNA疫苗或高端疫苗,間隔則為四周;至於第一劑接種高端者,經過醫師評估可打mRNA疫苗,都以全劑量接種。但提醒有些國家地區對於入境有限制,WHO所認定的疫苗目前高端還不在列,民眾要想清楚做對自己最佳的判斷。另外,對於追加劑的接種,ACIP建議以AZ以外的三個廠牌為主,對象為18歲以上民眾都應接種。本來考慮縮短時間但委員仍建議五個月,廠牌部分,基本上都可以,但只有莫德納為接種半劑量,BNT和高端則為全劑量,mRNA疫苗或蛋白疫苗有不良反應者可考慮接種AZ疫苗,陳時中表示,因專家認為AZ作為追加劑效果比其他差,但也考慮其他兩類疫苗可能有過敏或不良反應,可考慮AZ。
-
2021-12-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三劑縮短間隔? ACIP共識:維持5個月、混打不限廠牌
新冠肺炎出現Omicron變異株,在世界各國迅速傳播,日前國內有專家建議,針對高風險族群應可縮短間隔從5個月至8到12周。ACIP委員會今天下午舉行會議,會中專家達成共識認為,高風險族群幾乎都已滿5個月、開始施打,因此無需調整;另外針對1、2劑混打因目前疫苗供貨充足,「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正在彙整會議決議,最快明天公布相關政策。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針對第3劑間隔,。ACIP會中專家們認為還是維持5個月,一方面國際上縮短成3個月的只有英國,而英國因主要接種AZ疫苗,抗體效價較低且正面臨疫情再度來襲,因此需要縮短間隔;另一方面國內該先接種的高風險族群至今已幾乎都滿5個月,已可開始接種,因此無需調整。至於第3劑的選擇,黃玉成表示,根據資料打過兩劑AZ者再接第3劑AZ的效果不佳,若曾打過兩劑AZ者,以mRNA和次單位疫苗為優先,但若嚴重過敏者有特殊需求,可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疫苗。另外,現階段指揮中心只提供曾接種1劑AZ疫苗者第二劑可混打BNT或莫德納疫苗。黃玉成表示,今天ACIP會議中,專家們也認為目前疫苗供應充足,應可開放讓民眾自行選擇混打的廠牌,「想打怎麼打、就怎麼打」,只要跟醫師討論好就好。不過對於今天專家會議的結論,莊人祥表示,彙整相關決議後待陳核同意後,最快明天向大眾說明。
-
2021-12-19 寵物.寵物疾病
糖尿病、關節炎和皮膚過敏 寵物名列前茅三大毛病
歲末年終,冬天感又增添不少,美國寵物食品協會獸醫師、劍橋動物醫院院長翁浚岳提醒,最近氣溫變冷,再加上耶誕佳節、春節假期即將到來,毛小孩容易因不當飲食導致疾病惡化,糖尿病、關節炎和皮膚過敏正是名列前茅的三大「毛」病。翁浚岳指出,狗狗罹患糖尿病、關節炎的成因不同,但共同的風險因子就是「過胖」。所幸,這些「毛」病都可以透過調整日常飲食、慎選處方飼料改善症狀。糖尿病-追蹤檢查 控制體重首先是糖尿病。翁浚岳指出,狗狗糖尿病和人一樣,分為第一型、第二型,其中因遺傳或是疾病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的第一型糖尿病較多見,較常出現在中小型犬雪納瑞、西施、臘腸、吉娃娃等品種,第二型則是因過度肥胖造成胰島素抗性所導致,這也是在貓咪身上最常出現的類型。但無論哪一種類型,可能都必須靠施打胰島素治療的方式來控制。狗狗罹患糖尿病的初期症狀不明顯,健康檢查時也難以用單一次血糖檢測判定,這時可以利用「果糖胺」檢測,因為果糖胺可以代表三周左右的平均血糖值,或檢查尿液是否出現尿糖的反應。此外主人可以觀察狗狗是否有三多-「吃多、喝多、尿多」現象,有時還會發現狗狗尿液附近出現螞蟻蹤跡時,就要小心狗狗可能已有糖尿病上身。狗狗一旦罹患糖尿病,就是主人挑戰的開始,除了藥物治療,狗狗需控制體重,避免與主人共食;另外可選擇低脂、高纖或是糖尿病專用的處方飼料,協助控制病情。關節炎-調整飲食 避免跳躍另一個「毛」病是關節炎,隨狗狗的年齡變老,關節會退化,過胖也會使得關節炎變得惡化。翁浚岳表示,狗狗罹患關節炎時會出現走路姿勢歪扭、不穩,活動力變差等症狀,就像「阿婆走路」。如狗狗已罹患關節炎,應避免從高處跳上跳下等動作,建議可選用含葡萄糖胺、魚油(Omega3)等成分的處方飼料,從日常飲食調整做起。在翁浚岳豐富的門診經驗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隻23公斤「重量十足」的雪納瑞,因過度肥胖同時罹患糖尿病和關節炎,在他治療建議下好不容易減下5公斤。他提醒狗狗若罹患糖尿病,往後還容易有高血壓、腎臟病等共病,必須終其一生與其抗戰,最好從日常飲食就能節制,並且挑選相關病症專用的飼料保養。皮膚過敏-改善環境 慎選食物狗狗在冬季好發的「毛」病還有皮膚過敏問題。翁浚岳指出,誘發狗狗皮膚過敏原通常有三大原因,分別是外在環境變化,例如花粉等刺激;塵蟎、跳蚤等蟲害,以及食物過敏,導致狗狗皮膚不斷搔癢、起紅疹等外觀變化。要找到皮膚過敏原不容易,如導致狗狗過敏常見的過敏原來源就是食物,主人須運用「食物排除法」,逐一替換可能導致過敏的食物,觀察過敏現象是否再發生,同時選擇水解蛋白配方或低過敏原處方飼料,也有助於改善皮膚過敏。PFI美國寵物食物協會建議飼主,毛小孩若在飲食或行為發生異常時,首先還是需尋求專業獸醫師的諮詢,以免延誤黃金治療時間;依據寵物不同的需求,為牠挑選有保證、信譽的品牌飼料商,慎選質與量。更多寵物健康資訊請上:PFI 粉絲團zh-tw.facebook.com/PFI.TWPFI 官方網站www.petfoodinstitute.org/Pet Food Institute 美國寵物食品協會 關心您的寵物健康
-
2021-12-18 該看哪科.皮膚
沒流汗卻罹汗皰疹 壓力大、睡眠不足、過敏者要當心
南投40歲陳小姐近日手指側邊冒出一顆顆小水泡奇癢無比,甚至整隻手脫皮、發紅腫痛,就醫確認是汗皰疹,陳小姐相當困惑,冬天手部沒什麼流汗,卻出現汗皰疹。醫師表示,汗泡疹和流汗無直接關係,但過敏體質、壓力大或是長期睡眠不足者,要注意季節交替時可能會出現汗皰疹。南投醫院皮膚科醫師李瑜芬說,汗皰疹會發生在手指、腳趾的側邊,急性期通常以散布性的小水泡呈現,部分患者會因為癢到受不了而將水泡抓破,進而造成感染風險。若是反覆發作時,則容易轉為慢性,水泡也可能變得比較不明顯,轉為出現乾燥、發紅、脫皮、疼痛等症狀。汗皰疹成因尚無明確研究證實,可能原因還包括過敏體質、壓力大或是長期睡眠不足者,當季節交替時,汗皰疹患者也會增加。至於治療,一般會依患部範圍及症狀來治療,大部分會開立藥膏讓患者塗抹,可以嘗試在晚上塗抹藥膏之後,再裹上一層凡士林,並戴上手套。除了避免藥膏沾到其他地方,也能夠幫助吸收,改善乾燥。搔癢嚴重的患者則會建議口服藥物;而反覆感染持續6個月以上者,經醫師評估後可考慮針對局部嚴重的部位,進行照光治療,運用特定波長的紫外線光照射皮膚,改善病況。李瑜芬建議,患者需維持良好生活作息,睡眠要充足,飲食少攝取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盡量避免壓力太大與勞累,少使用對皮膚造成刺激的物品,平時可使用成份單純乳液塗抹手腳,加強保濕。
-
2021-12-17 新聞.元氣新聞
腎病支出蟬聯健保花費首位 健保署推用藥安全三層防護
健保署統計,腎病醫療支出連年蟬聯健保花費首位,去年整體醫療費用達562億元,其中84%用於門診洗腎病人。為保護腎病患者的腎臟功能,避免因用藥而造成腎損傷,中央健康保險署「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推出腎病用藥安全三層防護。此防護計畫歷經1年規劃,預計明年2月推出,估計每年約有22萬名病人受惠。健保署「腎病用藥安全三層防護」與腎臟醫學會、醫院協會、醫師公會及藥師公會共同合作。第一層於摘要區靜態提示就診患者為中重度與重度慢性腎臟病人,請醫師避免處方具腎毒性藥物;第二層於醫師處方時,電腦主動提醒該病人非類固醇抗發炎用藥(NSAIDs)28天內使用情形;第三層針對第3至5期慢性腎臟病人及透析病人,醫師處方NSAIDs逾一定天數進行提示。「NSAIDs用藥若是3個月內用藥天數超過30天的異常病人,較用藥未異常病人會提早129天進入洗腎階段。」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此經健保大數據分析去年新透析病人前1年NSAIDs用藥情形發現。因此,為守護腎病病人用藥安全,健保雲端查詢系統2019年10月起,建置電腦主動提醒非NSAIDs,包含貼布、軟膏、口服等用藥28天內使用情形;同年12月於摘要區提示中重度與重度慢性腎臟病人,提醒醫師儘量避免處方NSAIDs、顯影劑等具腎毒性藥物,及建議轉診至腎臟科評估腎功能及追蹤治療。李伯璋說,為積極保護腎臟病人的腎臟功能,延緩病人進入洗腎,而與腎臟醫學會等公協會攜手合作,針對第3期至第5期慢性腎臟病人及透析病人,當醫師處方NSAIDs逾一定天數進行提示,預計於明年2月起推出「高風險腎臟病人NSAIDs用藥主動提示(API)」,估計每年約有22萬名病人受惠。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彙集病人跨院所就醫資料,目前提供12項主題資料,協助醫師判別病人是否重複用藥與檢查,每天約有150萬查詢人次,88%病人在就醫或領藥時,醫事人員有查詢本系統。2018年起更陸續新增醫療影像分享機制、電腦主動提醒醫師重複用藥與檢查、藥品交互作用及過敏藥物等功能。2020年因應防疫需要,彙集跨部會資訊,讓醫事機構及相關公務部門,即時查詢民眾的旅遊史(T)、職業別(O)、接觸史(C)及群聚史(C),減少院內和社區感染擴散風險,成為防疫第一線防線。健保署將持續突破框架彙集病人就醫資料,目前規劃收載病人自費就醫資料,盼透過健保雲端系統協助忙碌的一線醫療人員,快速掌握病人完整就醫資料,減少非預期藥物交互作用、重複處方與檢驗檢查,降低對病人的傷害及醫療浪費。
-
2021-12-15 養生.聰明飲食
劉德華10年不吃飯、Ella三餐都吃飯,哪個好? 別再汙名化白飯,你該知道的白飯4大好處
香港電影導演王晶就透露「四大天王」劉德華,為了維持身材,不僅以吃素多年,竟然10年沒碰過米飯,「劉德華那種日子不是人過的!」減肥、如何瘦得健康都是許多人的人生課題之一。不吃白飯,是一般人最常想到減肥的方式之一,香港電影導演王晶就透露「四大天王」劉德華,為了維持身材,不僅以吃素多年,竟然10年沒碰過米飯,「劉德華那種日子不是人過的!」王晶也在微博發文表示,「自律是藝人的必修課之一,因為要保證上鏡絕對好看。不光是演員,其他的演藝人也都是有在堅持自律去維持最佳身體狀態的。」而近年來盛行低醣、低碳飲食,吃白飯好像較沒營養又容易胖,使得白飯變成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存在。但是,白飯真的是減肥大忌嗎?白飯其實是無辜的?不吃反而身體出問題很多人會認為,減肥就要減少精緻澱粉的食用量,因此減少吃白飯的量。但事實上同份量的糙米雖然比白飯保留更完整的營養素,但白飯仍保留大部分的營養。中華民國自律神經失調症協會理事長郭育祥在他的診所官網為文指出,「雖然經過2~3道的加工程序,但白米的本質並沒有被改變,就好比將高麗菜的外葉剝除,食用裡面的嫩心一樣,仍然是純粹簡單的天然食材。營養不僅尤在,更是去蕪存菁,取其精華。」郭育祥也表示,以白飯當作主食更可以增加飽足感,飯後不想再亂吃,以及可以維持血糖穩定,不容易突然感到飢餓等可以幫助減肥的優點。另外,營養師倪曼婷在臉書表示,碳水化合物是構成熱量的三大營養素之一,本來就是熱量主要來源,的確可以透過減醣減重沒錯,但要是減少蛋白質或油脂攝取也一樣會體重減輕。她也曾遇到執行生酮飲食的個案,因為持續三個月不吃白飯(再加上每餐約500克重的魚/肉類+幾顆雞蛋),雖瘦了10公斤以上,但後來卻出現高血脂、頭暈、暈眩、情緒不佳等不適反應。除此之外,倪曼婷也指出,有遇過不吃碳水化合物,導致經期大亂且不斷落髮的例子。而且有許多人不吃或少吃米飯,改吃麵包、麵條等精緻澱粉,但這些較好吸收的醣類進入體內會使血糖快速增加,促使胰島素分泌將血糖快速降低,轉變成脂肪,使人更容易胖。減重醫師公開2招白飯吃法減重醫師蕭捷健與營養師劉家芸在YouTube頻道《跟著吃貨找醫師》中指出,大家看到白飯就像看到鬼一樣,白飯沒那麼可怕,也因為身體需要澱粉燃燒脂肪,如果長期不吃澱粉,會使得身體很快進入停滯狀態。蕭捷健也表示,自己會吃白飯,尤其是「運動前一餐」一定會吃白飯。其實吃東西會變胖取決於升糖指數(GI值),如果食物GI值越高,吸收速度越快速,而攝取高GI食物也易造成血糖、胰島素上升,而胰島素上升會加強身體吸收熱量!若還想降低白飯升糖指數,蕭捷健表示兩招可以有效降低:1.放冷:因為冷卻後的白飯會變成「抗性澱粉」,促使消化吸收速率變慢。2.加入白醋:也會降低升糖指數。另外,也可加入粗糧雜豆,提升整體飽足感,營養價值高。營養師王為國說,身體需要從食物獲得能量才能運作,我們需要從飲食攝取醣類、脂質、蛋白質等3大營養素。一般建議攝取醣類熱量占總熱量五至六成,蛋白質占一成五到兩成,脂肪占兩成五到三成五,以維持身體正常生理機能。延伸閱讀:減肥還在不吃「白飯」?難怪你又累又發胖!營養師公開「澱粉、蛋白質、脂肪」黃金比例Ella陳嘉樺也是吃白飯減肥!原本Ella也是以吃沙拉、雞胸肉等方式減肥,但卻發現造成手腳容易冰冷,水腫狀況嚴重。看了中醫後才知道,因為身體太寒,造成體內濕氣重,反而代謝不好,因此中醫建議她吃白飯去濕氣。而Ella靠吃白飯,竟也瘦下3公斤!她的「三餐白飯減肥法」訣竅是:1.三餐都以白飯為主食2.搭配蔬菜和肉類3.晚餐在5點半前吃完(減少晚餐飯量)4.只戒掉手搖飲和甜食5.水果屬涼也在下午4點前吃除了助減肥,白飯還有什麼好處?哪些人更該吃?除了減肥必吃外,其實白飯還有很多好處。中醫師李琪表示,白飯好吸收、好消化,又能維持腸胃的正常運作,因此多吃白飯對健康很有幫助!而白飯的好處為:好消化、不會上火,是因為它的特性是味甘、性微涼,具有補益脾胃、益氣生津的效果。1.好消化:「補益脾胃」的特性,能夠增加腸胃的活動力,加上白米已去除所有的外殼和胚芽,非常好吸收。2.不會上火:它「益氣生津」的特性,能夠幫助補充水分,增加糞便的濕潤度;而「微涼」的特性能夠降低腸道熱度、消除火氣,使排便順暢,減少上火機率。另外,中醫師李琪也指出,有以下狀況的人吃白飯更可以緩解不適:1.胃炎、胃潰瘍2.胃食道逆流3.便祕4.腹瀉5.長期疲倦6.長痘痘、濕疹、皮膚過敏延伸閱讀:別再誤會「白飯」了,其實便秘、胃食道逆流的人更該吃!中醫師點名:9大身體問題,吃白飯可穩定症狀若不想吃白飯,又該如何吃?營養師劉家芸在YouTube頻道《跟著吃貨找醫師》推薦,若是不想吃白飯,可以選擇玉米、南瓜、地瓜、蓮子等「原型食物」,這些都屬於好澱粉,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幫助腸胃蠕動。營養吃趙函穎在其著作《營養師的減醣生活提案》中指出,若是你是愛吃澱粉的「白飯控、麵食控」,不妨選擇跟飯、麵很像的減醣替代澱粉食材,如花椰菜飯、豆腐飯、櫛瓜麵、蒟蒻麵等。其實花椰菜飯,就是把白花椰菜切碎取代白飯。因為白花椰菜的顏色和煮熟後的口感與白飯很像,膳食纖維量是白飯的2倍,含醣量卻只有白飯的6%,能增加飽足感,並解決排便不順,很適合想瘦身,或控制血糖的人吃。延伸閱讀:吃白飯易胖、營養又低?不要再誤會白米飯了,不吃飯改吃這些「精緻澱粉」才糟糕10多年來堅持不喝牛奶!85歲台灣糖尿病之父:牛奶喝越多,乳癌、心血管疾病比率越高
-
2021-12-1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接觸石綿引發職業性肺病 醫師:未來10年患者逐步增加
台灣早年多利用石綿製成各類產品,民眾可能因工作關係長期曝露,經過30、40年潛伏期,恐出現惡性間皮瘤、肺癌、石綿肺症等疾病。醫師表示,台灣於2018年1月禁用石綿,但現有老舊屋瓦、隔離絕緣物質等可能還含有石綿,預估未來10年受到石綿侵犯的職業性肺病患者仍會逐步增加,希望民眾多重視石綿可能帶來的危害。台北榮總今天舉辦「職業性肺部疾病診斷原則與個案討論」研習會。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醫師吳明玲說,職業性肺病是有職業疾病歷史以來,較常見的職業疾病之一,職業性肺病包含塵肺症、職業性氣喘、間質性肺病、過敏性肺泡炎、肺部感染症、中毒吸入性肺傷害及肺癌等。北榮長期爲民眾進行職業病診斷,如石綿引起的肺病,主要是惡性間皮瘤、肺癌、石綿肺症、胸膜斑與瀰漫性胸膜增厚等,疾病潛伏期長達10年,甚至達30至40多年,因不容易診斷疾病與石綿暴露的相關性,必須透過病理切片診斷、詢問過去職業史等。吳明玲說,台灣於1980年代製造含石綿的產品數量很高,但當世界知道石綿有長期危害後,開始推動禁用,台灣2018年1月禁用石綿,包括製造、販賣及產品等,雖然民眾石綿暴露多發生在早期,可是現在環境還是有石綿物質存在,如老舊屋瓦、隔離絕緣物質等,因此工人拆除房屋時,還是有可能接觸到石綿,預估未來10年受到石綿侵犯的職業病患者仍會增加。台北榮總至今共服務9名受到石綿侵害患者,其中4人病逝。吳明玲說,這不是因爲醫療技術不佳,而是患者確診時年齡多為60歲以上,且病情快速惡化,往往確診1年後病逝。甚至有病人家屬認為台灣應多加強診斷技術,還捐款20萬元給予職業環境醫學會,希望救助更多石綿肺病患者。此外,吳明玲說,職業性氣喘患者症狀與一般氣喘患者類似,如咳嗽、喘鳴聲等,但職業性氣喘患者是開始特定工作後,才發生氣喘或明顯惡化,以及工作環境暴露特定致敏原等,並合理排除非工作環境引起的氣喘。吳明玲提醒,如果曾經接觸過石綿,而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的症狀,或是開始特定工作後,發生氣喘或症狀明顯惡化,應提高警覺是否與職業病有關,建議應就醫診斷。政府對勞工安全議題逐年重視,「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於今年4月30日公布,預定明年5月1日實施。此法將推動有害作業工作者離職後預防職業病健康追蹤檢查服務,期望透過健檢追蹤,早期診斷出職業性病症,如塵肺症、職業性癌症、職業性肝病等,以獲得適當的醫療照顧與職業病補償,並加強推動職業病預防工作。
-
2021-12-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第三劑該混打還是打原廠牌?專家就濃度、抗體效果、副作用一一解析
國內新冠疫苗第一劑覆蓋率已突破七成八,第二劑覆蓋率達六成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期努力催打,開放AZ族第二劑可混打,BNT以及莫德納族不開放第二劑混打,但第三劑則是全面開放民眾自行選擇品牌。選擇增加,也讓民眾陷入「選擇性困難」,以下整理各種疫苗副作用,以及混打研究,提供民眾選擇。第三劑最佳施打組合「AZ+AZ+全劑BNT」依指揮中心規定,第一劑接種AZ疫苗滿8周,第二劑可選擇施打AZ、BNT或莫德納疫苗。台大家醫科主治醫師何宗祐統整各國數據,AZ族第二劑的選擇,若從保護力看,AZ+mRNA疫苗的保護力達68%,優於接種AZ+AZ疫苗的50%保護力,但混打的副作用如發熱感、發燒、冷顫、肌肉痠痛、頭痛、虛弱等也相對強。AZ族的第三劑選擇,除了再繼續打AZ以外,還有「BNT全劑和「莫德納半劑」兩種選擇。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員周彥宏表示,第三劑最好的施打組合是「AZ+AZ+全劑BNT」,其次是「AZ+AZ+半劑莫德納」組合,原因是BNT疫苗全劑濃度,小於莫德納半劑濃度,抗體效果差不多,副作用風險小。AZ+BNT+BNT優於AZ+莫德納+BNT周彥宏表示,若前兩劑已採混打策略,建議第三劑還是施打mRNA疫苗,但希望以「AZ+BNT+BNT」優先於「AZ+莫德納+BNT」。他指出,兩者效果差不多,但BNT的副作用低於半劑莫德納。周彥宏表示,「AZ+莫德納+BNT」施打方式,雖然是三劑不同品牌,但BNT與莫德納都屬於mRNA疫苗,反應不至於太過強烈,無需擔心。何宗祐說,若本身對AZ疫苗有嚴重過敏及不良反應者,建議第二劑改注射其他mRNA疫苗。如果對含聚乙二醇(PEG)的藥品或化妝品過敏,或曾對核磁共振(MRI)顯影劑,或電腦斷層含碘顯影劑過敏,則不適合施打mRNA疫苗。mRNA族追加劑最好還是原品牌周彥宏表示,AZ混打BNT或莫德納,產生的保護力類似,副作用也差不多,最常見已注射部位疼痛、倦怠、肌肉痠痛、發燒等,如果是成人沒有重大疾病或心臟血管問題,或老年族群、慢性病等健康檢查正常,兩款疫苗都可以選擇施打。無論是接種BNT疫苗或是莫德納疫苗,最擔心的是引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等不良反應,心肌炎與心包膜炎最常發生在接種BNT的年輕男性。不過,目前追加劑的施打條件為第一類到第三類接種對象,且第二劑以接種滿五個月,可先施打半劑量的莫德納疫苗,且尚未包含青少年。其餘一般類別的民眾,符合第二劑打滿五個月的條件,至少要等到明年,屆時可直接上疫苗平台預約接種,第三劑的品牌任選。周彥宏表示,如果前兩劑都是接種BNT疫苗者,第三劑建議繼續打mRNA疫苗,希望還是第三劑施打原品牌疫苗,主要是副作用相對低,無需再讓身體接受新的疫苗刺激。按照目前科學分析,三劑都是mRNA疫苗,心肌炎比率應會隨之升高,但三劑開打國家及人數仍不多,真實事件數據不足,有待觀察,但施打原本品牌當作第三劑相對安全,前兩劑為莫德納疫苗者,也是建議第三劑施打相同品牌。周彥宏表示,已知施打過兩劑BNT疫苗者,心肌炎比率為百萬分之三;施打兩劑莫德納者,心肌炎比率為百萬分之11至12,也因為莫德納疫苗使用的佐劑不同核酸物質多寡不同,以致副作用反應較BNT高。
-
2021-12-09 醫療.自體免疫
搔癢影響睡眠 異位性皮膚炎也會長不高
國內有近兩百萬人深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尤其秋冬時節,皮膚乾癢脫屑情況更嚴重。台大醫院小兒部特聘教授江伯倫表示,約一成以下幼童將終身伴隨疾病,不只搔癢難耐,易出現睡眠障礙,就連身高也矮人一截,加上國人對於類固醇用藥恐懼,導致病情惡化。29歲的邱先生,9歲發病後,身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求學時曾因為搬家大掃除,導致全身搔癢,一度抓到渾身是血,加上平常服用類固醇藥物,出現胃痙攣副作用,曾連續打嗝三天,異位性皮膚炎嚴重影響他的生活品質。江伯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常會因為癢「抓破皮」,一旦出現傷口,易導致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塵蟎過敏原入侵,過敏體質可能無法逆轉。小時候沒有好好控制異位性皮膚炎,約七成會逐步出現罹患氣喘、過敏性鼻炎等慢性疾病,也因為搔癢導致睡眠品質差,生長激素不足,因此會長不高,影響成長。台大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家瑜表示,類固醇是控制異位性皮膚炎很好的藥物,但家長大多恐懼使用類固醇,更有排名顯示,台灣是世界排行第三懼怕類固醇的國家。食藥署今年核准非類固醇的「PDE-4抑制劑」,可改善異位性皮膚炎,提供患者另一種選擇。朱家瑜建議,異位性皮膚炎的日常保養,務必要先擦藥膏、後擦保濕劑,且使用適合溫度的清水洗澡,凡碰觸水之後,也要加強保濕。
-
2021-12-09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減肥、養生小心過敏、血脂飆! 營養師曝「3大雷點」:還會暴肥
一名陳經理希望透過吃素來減肥、改善健康狀態,沒想到回診時,原本150mg/dl左右的三酸甘油脂,竟然飆升到了300mg/dl。經醫師仔細詢問其飲食習慣,才知道,原來是吃素沒有飽足感,讓他吃了大量米飯、麵包當點心,導致熱量超標。吃錯素食 恐誘發全身過敏、血脂飆升營養師劉語潔表示,素食吃對了能夠兼顧環保理念與健康,但吃素食最大的問題,除了常聽到加工製品伴隨的高油、高鈉,還會因為勾芡而吃進過多的熱量,甚至吃錯還可能讓血脂飆高、引發過敏問題。(推薦閱讀:外表出現「6症狀」小心是高血脂! 醫授改善關鍵)關鍵一:均衡飲食大家都知道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組成的重要元素,而優質的蛋白質需要包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劉語潔指出,一般來說肉類、蛋類都含有9種必需胺基酸,但是單一種植物蛋白質比較難全面覆蓋,因此,若是選擇吃全素,就要更注重飲食的均衡。舉例來說,素食者每餐至少需要有2-3份的蛋白質食物,一份大約是250cc的豆漿,或是說半個巴掌大的豆類製品,像是一份豆皮、半個傳統豆腐;蔬菜類則是可以分為深色蔬菜跟菇類兩個部分,再配上五穀根莖類的主食。(推薦閱讀:宋慧喬「豆腐減肥法」吃錯小心胖! 「豆腐熱量排行」曝光:第一名整塊都是油) 而在飯後可以搭配拳頭大的水果,以及早晚各一杯豆漿或是原味優酪乳,這樣多樣性的飲食,就能夠確保攝取到足夠的優質蛋白質、鈣及鐵質。 (推薦閱讀:喝豆漿補鈣,骨質仍快速流失? 營養師曝「真正高鈣食物」防骨鬆、骨折) 關鍵二:蛋白質基礎攝取量再加10%許多人會認為吃植物蛋白質比較難長肌肉,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植物性蛋白質跟肉類相比,人體吸收率確實會比較低。因此,劉語潔建議,吃素者對於蛋白質的目標最好可以再增加10%左右。雖然素食者不能吃肉,但是優質的蛋白質還是很多的,例如黃豆、黑豆、鷹嘴豆、扁豆都是不錯的選擇,建議用原型食物補充比較好;另外,也不建議多吃單一種豆類,因為特定種類的大量攝取,也容易造成腸胃道過敏。 (推薦閱讀:營養師認證「17種蔬菜」煮熟比生吃更營養! 沙拉最愛萵苣、紅蘿蔔、小黃瓜也在內) 關鍵三:維生素與鐵質吸收除了蛋白質以外,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的是「維生素B12」跟「鐵質」,需要特別留意補充。劉語潔說,像是許多發酵食物中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因此在飲食選擇上,可以適時加入泡菜、納豆、臭豆腐、天貝、味噌,增添風味又補充維生素B12。 (推薦閱讀:掉髮、疲倦、舌頭痛...小心身體缺鐵8大徵兆! 營養師告訴你「補鐵該吃什麼」) 此外,植物性的鐵質因為屬於「非血基質鐵」,跟肉類相比較不好吸收,但是可以搭配維生素C來增加吸收率,所以在餐後可以再來一份拳頭大的水果,像是一個橘子、半個芭樂,就能改善鐵質吸收。  延伸閱讀: ·植物肉比鮮肉健康? 營養師解析「兩者差異」:小心隱藏陷阱 ·為何吃素減肥沒瘦反變胖? 營養師曝「素食5大地雷」:你犯了幾種? 
-
2021-12-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二劑和第三劑最佳組合怎麼選?AZ、莫德納、BNT疫苗混打保護力及副作用一次看
國內接種新冠疫苗第一劑覆蓋率突破七成八、第二劑覆蓋率已達六成,其中第一劑施打AZ疫苗者,開放可以選擇混打BNT或莫德納疫苗,接種第二劑滿五個月者,還能施打莫德納半劑做為加強劑。然而對於疫苗接種進度較晚起步的一般民眾或年輕人,該如何選擇二劑及三劑疫苗?其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及疫苗效果該如何考量?【第一劑AZ族疫苗接種攻略】●第二劑疫苗如何選?「AZ+mRNA」保護力優於接種「AZ+AZ」打第一劑AZ疫苗,發生極罕見副作用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機率為萬分之一,其他不良反應包含靜脈血栓、腦靜脈竇栓塞、內臟靜脈栓塞、動脈血栓等。AZ第二劑接種後,常見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於第一劑,主要副作用分別為注射部位疼痛占45%,疲倦占25%、發燒占2.9%。醫師提醒,接種AZ疫苗後28 天內,若出現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需要盡速就醫。按照指揮中心規定,第一劑施打AZ疫苗滿八周者,第二劑可選擇施打AZ、BNT或莫德納疫苗。台大家醫科醫師何宗祐統整各國數據指出,「AZ+mRNA」疫苗的保護力達68%,優於接種「AZ+AZ」疫苗的50%保護力,但混打的副作用如發熱感、發燒、冷顫、肌肉痠痛、頭痛、虛弱等,也相對比較強。台大醫院最新研究則指出,「AZ混打莫德納」間隔八周者,抗體濃度比間隔4周者高,接近兩劑莫德納疫苗,對Alpha、Delta變異株的防護效果,幾乎可達100%,但注射部位疼痛、倦怠、肌肉痠痛、發燒等副作用,都比兩劑皆打AZ疫苗組的副作用高。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員周彥宏指出,兩劑都施打AZ疫苗,副作用低很多,50至60歲以上的年長族群,如有重大疾病、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等,建議維持兩劑都施打AZ疫苗。何宗祐說,若本身對AZ疫苗有嚴重過敏及不良反應者,建議第二劑改注射其他mRNA疫苗。一般民眾決定混打前,可考慮是否屬高風險工作者,如醫護照服員、醫護或出國者、高風險場所工作者,若欲獲得較高保護力,可考慮第二劑接種BNT或莫德納。但如果對mRNA疫苗過敏,或對含PEG聚乙二醇的藥品或是化妝品過敏,對核磁共振 (MRI) 顯影劑或電腦斷層含碘顯影劑過敏,則不適合施打mRNA疫苗。若第二劑選擇混打mRNA疫苗,到底該選BNT或莫德納疫苗?周彥宏建議,兩者混打的副作用反應差不多,都比打兩劑AZ疫苗高,會出現接種注射部位疼痛、倦怠、肌肉痠痛、發燒等,如果是成人沒有重大疾病或心臟血管問題,或老年族群、慢性病等健康檢查正常,兩款疫苗都可以施打。●第三劑疫苗如何選?第三劑最好施打組合「AZ+AZ+全劑BNT」周彥宏指出,若前兩劑是打AZ,擔心副作用的老年族或心血管疾病者,同樣第三劑選擇AZ疫苗即可。若想要施打mRNA作為第三劑加強劑者,則有「BNT全劑」和「莫德納半劑」兩種選擇。但周彥宏提醒,前兩劑已施打腺病毒疫苗,若第三劑接種核酸疫苗,由於兩種品牌不同,可能副作用會較大。周彥宏建議,第三劑最好的施打組合是「AZ+AZ+全劑BNT」,其次是「AZ+AZ+半劑莫德納」組合,原因是BNT疫苗全劑濃度,小於莫德納半劑濃度,抗體效果差不多,副作用風險小。但如果前兩劑是混打疫苗,則建議第三劑組合可採「AZ+BNT+BNT」或「AZ+莫德納+BNT」,也就是第三劑加強劑仍以BNT疫苗為優先,副作用較低,其次才是選擇接種半劑莫德納。接種「AZ+莫德納+BNT」這項組合,體內打了三種疫苗不會有問題嗎?周彥宏說,莫德納和BNT疫苗,同屬mRNA疫苗,因此三款疫苗施打反應不致於有太大影響。【第一劑BNT族疫苗接種攻略】●第二劑疫苗如何選?周彥宏指出,現行國際臨床數據及指揮中心規定,第一劑接種BNT疫苗,第二劑只能維持同品牌BNT疫苗接種。一般成人可於接種第一劑滿四周後,即可接種第二劑。台灣青少年接種第一劑BNT,因有心肌炎風險,則需間隔滿十二周才能施打第二劑BNT,副作用較低。成人與青少年都能施打兩劑BNT疫苗,接種BNT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大,成人常見為頭痛、腹瀉、關節痛、肌肉痛、注射部位疼痛、疲勞、畏寒、發燒、注射部位腫脹等,若年輕族群集體接種BNT疫苗,需注意暈針、發生心肌炎副作用風險。根據美國嚴重的不良反應指出,接種BNT發生副作用者,七成都是男性,平均年齡15歲。最常見副作用為胸痛占56.4%、心肌炎占40.3%,且施打第二劑心肌炎比率高於第一劑。我國青少年接種BNT第一劑疫苗後,截至11月30日,心肌炎通報數量累計達23例,其中有19例男性,4例女性。周彥宏認為,病毒感染風險仍高於心肌炎副作用,青少年除非有先天慢性病或心血管問題,否則應接種第二劑BNT疫苗。提醒青少年接種28天內,出現胸痛、胸口壓迫感或心悸、暈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等狀況時,需盡快就醫。●第三劑疫苗如何選?周彥宏表示,若第一劑接種BNT疫苗,則第二、第三劑勢必都接種BNT疫苗。常見副作用為發燒、少部分有血栓及心肌炎症狀,目前按照科學分析來說,三劑都是mRNA疫苗,心肌炎比例應會隨之升高,但三劑開打國家及人數仍不多,真實事件數據不足,有待觀察。已知施打過兩劑BNT疫苗者,心肌炎比率為百萬分之三;施打兩劑莫德納者,心肌炎比率為百萬分之十一至十二,也因為莫德納疫苗使用的佐劑不同和核酸物質多寡不同,以致副作用反應較BNT高。【第一劑莫德納族疫苗接種攻略】●第二劑疫苗如何選?現行規定第一劑施打莫德納疫苗,第二劑同樣只能施打莫德納疫苗,兩劑要間隔四周以上即可施打,但尚未開放國內18歲以下族群施打。接種第二劑莫德納,副作用反應會大於第一劑,常見副作用,包含注射部位疼痛約92%、疲倦70%、頭痛64.7%、肌肉痛61.5%。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整理日本十月施打新冠疫苗數據顯示,「年輕男生」心肌炎發生率中,施打「莫德納大於BNT疫苗」。日本莫德納心肌炎比例中,20多歲男性每百萬發生率為25.7例,10多歲男性中有28.8例;BNT心肌炎比例中,20多歲男性每百萬發生率有9.6例、10多歲男性有3.7例。孔祥琪指出,日本個案可做為台灣參考,其中10多歲男性施打莫德納疫苗,心肌炎發生率與BNT疫苗相差八倍,成人則無明顯差距。日本厚勞省建議,第二劑可改選接種BNT疫苗,台灣則尚未開放mRNA疫苗混打。●第三劑疫苗如何選?周彥宏提醒,若第一劑接種莫德納疫苗者,則第二、第三劑應接種同廠牌莫德納疫苗,與第一劑接種BNT疫苗,則第二、第三劑勢必都是接種同廠牌BNT疫苗,有同樣規畫。常見副作用也是發燒、少部分有血栓及心肌炎症狀,按照科學分析來說,三劑都是mRNA疫苗,心肌炎比例應會隨之升高。《本文未經同意請勿拷貝轉載》
-
2021-12-08 醫療.自體免疫
大掃除全身發癢 男患異位性皮膚炎用藥狂打嗝
29歲邱先生患有異位性皮膚炎,大掃除時全身發癢,用類固醇控制卻讓他皮膚變薄又狂打嗝。醫師說,類固醇是控制過敏的好藥,但若不適合或抗拒使用,也有非類固醇藥物可選擇。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今天舉行衛教記者會,台大醫院副院長江伯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氣喘與過敏性皮膚炎是過敏3部曲,其中異位性皮膚炎容易最先被誘發,之後可能出現其他過敏疾病。江伯倫表示,國內估計有超過200萬名患者,幼童盛行率較高,除了遺傳因素外,飲食、空污、甚至抗生素使用都是危險因子。江伯倫說,皮膚搔癢是異位性皮膚炎主要且最難受的症狀,反覆搔癢感染會形成惡性循環。台大醫院先前研究,異位性皮膚炎會影響孩童生活品質與行為情緒,導致睡眠障礙、焦慮或過動,甚至影響孩童成長。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提到,使用類固醇藥膏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相當有效,是全世界的治療共識,但許多民眾甚至醫師對用藥有迷思,擔心類固醇會導致皮膚萎縮變薄,甚至影響生長發育等。也有患者苦於類固醇的副作用,從小就是過敏體質的邱先生說,經過敏原檢測發現對塵蟎過敏,他回憶大學住宿舍大掃除,渾身發癢讓他抓到破皮流血;他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但每次用藥都會打嗝不止,諮詢醫師才知道他不適合用類固醇。朱家瑜表示,若病友擔心類固醇副作用而停藥或減藥,反而不利病情控制,可與醫師討論使用非類固醇藥物治療。朱家瑜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是因皮膚乾燥加上過敏原引起發炎,故保濕很重要,傳統上最好的保濕劑是凡士林,若太油膩可選擇較清爽的保濕乳液。
-
2021-12-07 新聞.用藥停看聽
恐致行為異常或自殺意念 過敏性鼻炎藥列後線用藥
含montelukast成分藥品可治療過敏性鼻炎,國內共有31張許可證,每年開立處方約90萬件,但卻有導致行為異常甚至自殺意念等副作用,經衛福部食藥署評估,即起將其列為後線用藥。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含montelukast成分的藥品因有神經精神相關副作用,可能導致行為改變、異常舉動、產生自殺意念或行為等副作用,故限縮此類藥品使用,限先前曾用其他藥品,但對過敏性鼻炎療效不佳或無法耐受才可用藥。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接受媒體電話聯訪表示,含montelukast成分的藥品國內共有31張藥品許可證,健保統計每年開立處方件數約90萬件,治療的適應症包含過敏性鼻炎與氣喘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去年曾發布含montelukast成分藥品的警訊,指這類藥品用於過敏性鼻炎病人的臨床效益未大於其潛在的神經精神相關不良反應風險,故決議這類藥品應等到其他治療過敏性鼻炎藥品無效時才可使用。洪國登指出,經食藥署重新評估這類藥品的臨床效益及風險,並提交藥品安全評估諮議小組討論,認為此款藥品對於過敏性鼻炎確實有療效,然而可能產生行為改變、異常舉動甚至產生自殺意念或行為等副作用,因此將其列為後線用藥;而氣喘則有其他用藥可選擇。洪國登表示,依照評估結果,決議醫師開立montelukast成分藥品給過敏性鼻炎病人,必須審慎評估風險與效益,僅於先前已使用過抗過敏藥品或類固醇等藥品治療,但療效不佳或無法耐受者,才可用藥。食藥署提醒,病人使用此類藥品期間,醫師要監測病人是否出現神經精神等相關症狀,並提醒病人或其照護者嚴密監視服藥後情形,如出現行為改變、自殺意念或行為時應立即回診。洪國登也說,因含montelukast成分藥品過去適應症較寬鬆,包含過敏性鼻炎與氣喘等,食藥署也要求持有藥品許可證的廠商,應於明年7月31日前完成適應症及中文仿單變更,僅限用於過敏性鼻炎的後線治療,逾期未完成者將廢止許可證。食藥署提醒民眾,含montelukast成分藥品屬醫師處方藥,應遵循醫囑服用,切勿自行過量或減量使用,服藥後若出現身體不適或是發現自己曾在用藥後發生怪異行為或情緒改變,像是睡眠不佳、憂鬱或焦躁不安等,請立即回診尋求醫師協助。
-
2021-12-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疫苗送禮催打 陳時中:12日前到期莫德納約8萬劑
為了提升國內疫苗涵蓋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推出打疫苗送全聯禮券的催打措施。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因這兩天約有解凍即將到期的莫德納疫苗,到12月7日到期有3.4萬劑、12月9日到期有5千多劑。陳時中表示,12月4日和5日兩天共接種17.7萬劑疫苗,第一劑覆蓋率達78.17%、第二劑覆蓋率為60.52%。由於12月7日到期的莫德納疫苗有3.4萬劑、12月9日到期5712劑、12月12日到期4.5萬劑,中央和縣市政府透過優惠活動希望把打氣拉起來,盼還沒打好打滿疫苗者,儘快利用優惠機會前往接種,也不會浪費疫苗。隨著北車、賣場陸續設置接種站,讓本國、外國籍人士都可前往接種。但有護照過期的外籍人士或失聯移工擔心去接種會因逾期居留被逮捕。陳時中表示,已與內政部協商不會因為打疫苗而被捕,「這可以百分百保證」,但若有其他行為不敢保證,仍希望在這塊土地的人有機會能盡量打疫苗。至於要攜帶的證件,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可帶過期健保卡、居留證等,「有什麼證件就帶去」。另有民眾擔心在賣場等施打站若有不良反應,送醫恐有困難。陳時中表示,第一時間除暈針外,並沒有出現嚴重過敏者,不過各地衛生局對於醫療後送也都有相當準備,不僅有醫師、護理師隨時在側,若有需要,救護車效率也很高,不用擔心。
-
2021-12-0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天氣冷怎麼穿都不保暖?專家曝身體4部位是關鍵
時序進入年末,天氣也愈趨濕冷,但卻有不少女孩「愛美不怕流鼻水」,喜歡穿著會露出小蠻腰的兩截式短版上衣出門,展現身體曲線。但是你知道嗎?這樣不只容易受寒流鼻水,更可能造成腰痛、腹痛等問題。氣溫驟降,各種保暖措施也紛紛出籠,像是厚外套穿上身、隨身攜帶圍巾或手套,甚至是帶著暖暖包來取暖。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部兼任主治醫師方志男建議,時至冬季,特別需要加強保暖的部位包括:1.頭頸部頭部如果受寒,血管一收縮,血壓就上升得很快。而頸部因是六條陽經通過之處,現在人經常打電腦、滑手機,血管與肌肉都很緊繃,一受風寒自然容易血管收縮,造成疼痛,因此醫師建議可戴上帽子、圍巾保暖。另外,如經常受鼻子過敏所苦,可嘗試用吹風機(溫度勿感覺燙,適中即可)吹頭後方的風池穴和風府穴,可有效改善。2.上背部這地方是心肺所在地,膀胱經也會經過上背部。身柱穴、肺俞穴和大椎穴也在這個地方,如受風寒可能會有類似鼻子過敏的症狀、如流鼻水。經常鼻塞的人可輕按上背的肺俞穴,略有改善效果。3.腰部不少人喜歡穿兩截式的短版T恤,大秀小蠻腰,就算寒流來也沒在怕。中醫認為,露出腹部會讓肚臍「吃風」,容易造成腹痛或腰痛。因此建議冬天還是避免露出腹部,讓寒氣入侵,特別是女性,恐加劇經痛。4.足部現在人生活緊繃,末梢血液循環不良,手腳容易冰冷,嚴重時甚至會抽筋。建議可抹一些含有薑或乳香、沒藥的精油,或是雙腳泡一下加了生薑的熱水。(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冷暖暖包貼腳底、電暖器對著吹? 急診醫警告「低溫燙傷危險群」:像溫水煮青蛙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
2021-12-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天冷讓關節炎症狀惡化 醫:酒和咖啡恐增關節腫痛
關節炎患者除了靠運動增強肌力,有些人也寄望能透過「食療」的方式,讓關節更勇健。西醫觀點天冷血管收縮 疼痛症狀惡化振興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建成表示,一般人常說的「風濕性關節炎」便是所謂的關節慢性發炎,只要天氣變冷、變濕就容易疼痛。其中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因為關節使用不當或長期使用逐漸退化,導致反覆發炎的狀況,常見於年長者。陳建成表示,慢性發炎的患者,通常血管會擴張,降低身體疼痛感,但到了秋冬,因為血管突然收縮或是血液循環變差,使得關節組織產生類似發炎反應,導致疼痛症狀惡化,也就是慢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此時不只是痛而已,關節處還會發炎、腫脹。而一旦關節從急性發炎走向慢性發炎,就等於進入沒辦法根治的階段。在治療上,一般會使用各種消炎方式緩解疼痛,包括消炎止痛藥,或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抗發炎。找出過敏食物 避免急性發作至於飲食方面,陳建成表示,因為對抗的是發炎反應,每個人依據體質或是對各種食物過敏狀況不同,建議或避免食用的食物皆不相同。但在學理上,應盡量避免的食物主要有兩項----酒和咖啡。酒類容易引起發炎,而咖啡因則會讓血管收縮,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因此被認為與關節急性發作相關。另外,諸如可樂、蛋、牛奶、海鮮、花生等,有些人容易對這些食物過敏,進而引起關節炎發作,因此可以透過過敏原的測試,了解自己吃了哪些食物會造成關節炎惡化或是放大疼痛的感覺。至於營養補充品,陳建成則表示,目前沒有任何實證顯示可對發作中的關節炎有效。不過因為葡萄糖胺、軟骨素、膠原蛋白和玻尿酸等,都是組成軟骨基質的材料,在「以形補形」的觀念下,適時補充這些食材或是萃取出來的產品,以復健科醫師的立場並不反對。中醫觀點居家煮食 首推當歸、川芎、杜仲中醫師陳潮宗則認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治療關節腫痛須使氣血「通」,因此可使用行氣活血、強化筋骨的藥材來「疏通」;例如,牛膝和續斷等珍貴藥材便有類似的功能。不過,陳潮宗認為,一般在家食用首推當歸和川芎,其中當歸具有活血效果、川芎有行氣止痛和活血功效,另外杜仲則可強化筋骨和補腎,「腎補強了,筋骨就強了。」他建議,可將這些食材與排骨等肉類一起燉煮,一周吃兩、三次,只要不出現痘痘、便祕等上火問題就沒問題。若不會拿捏熬煮濃度,可先將藥材煮成濃汁,並依照個人喜好加上山藥、枸杞,或是具有活血化瘀和發散作用的蔥蒜等,加水稀釋燉煮成一般食用的湯品即可。急性發炎冰敷 慢性疼痛熱敷不過陳潮宗提醒,關節疼痛若為急性發炎,則應搭配使用冰敷,每天六至八次,每次20分鐘;若是長期慢性的關節僵硬、痠痛,則可使用熱敷按摩的方式緩解。陳建成也提醒,從復健科生物力學的概念來看,「骨頭不可能逆轉」,最好的方式還是透過肌力、平衡訓練以及輔具使用來修正動作,才能有效地保護關節。
-
2021-12-05 名人.林靜芸
超過65歲也能保有年輕大腦 名醫曝一習慣越早養成越好
根據109年12月體育署的資料,台灣規律運動人口只約33%,也就是說台灣大部分的人沒有良好的運動習慣,尤其忙著賺錢生活的年輕人。小莉就是典型沒運動的病人。她37歲,被公司派到大陸,抛夫棄子工作了三年。期間她月經變亂,該來的時候不來,來了就停不住。接著發生心悸、失眠、腸躁、憂鬱、蕁蔴疹、肥胖等等困擾。小莉不得不請求調回台灣。她遍尋名醫,得到「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最大的痛苦是晚上睡不著,早上爬不起來。這天她覺得鏡中的自己面容憔悴而來找我,我問了病史,經過小莉同意,替她作了臉部拉提的微整,並要求她日行一萬步,以及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六個月後小莉回診,看起來氣色很好,她說剛開始運動很痛苦,習慣之後就上癮了,她現在認為運動比吃飯重要。她睡眠變好了,月經正常,其他的症狀也改善了。我的門診有很多類似的病人,都是來要美容的。有的血糖高,有的血壓高,有的失眠,或是皮膚過敏。我除了作整形,也會勸病人運動。但得到的回答多是「沒時間」、「很累」,接下來會說「等退休才能運動」。運動對人體健康有許多好處,如果說運動能治百病也不誇張。運動已知能維護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胰臟的功能,幫助睡眠,提高免疫,降低高血壓、糖尿病的風險。最近的研究顯示運動還能免於失智。一般人對於體育優秀的學生保送升學(體保生)常懷著質疑的眼光,其實生理學的角度,體保生的頭腦是有天分的。我們身上肌肉共約600條,每條都有運動神經,大腦經由脊髓傳達指令,使肌纖維活動。大腦-脊髓-運動神經-肌纖維,稱為行動單位,人類每一個動作需要數個行動單位合作才能完成。年輕人行動單位敏捷,年長者運動神經變鈍,肌肉可能衰弱或死亡。不運動的老人肌肉萎縮,走路較慢,無法爬樓梯,容易跌倒,可能失智,甚至無法獨立生活,需要長照。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包爾教授的研究,發現80歲的世界級職業選手,肌肉的數量比同齡不運動者多了30%,肌力大了25%。為了瞭解一般人規律運動是否也有相同的效果,他找了一群30歲開始規律運動的老人(都年過65歲),研究他們的肌肉與大腦影像,發現他們的肌肉比同齡不作運動的人年輕,而且更驚人的是比30歲的人還年輕。30歲就開始規律運動的長者,擁有年輕的肌肉以及運動神經,他們顯然也擁有年輕的大腦。腦影像顯示,不同區域的神經迴路傳輸靈敏,數個神經迴路能夠同步亮燈,包括主管記憶與思考的海馬迴。相反的沒有運動習慣的老人,肌肉較少,肌力較小,大腦神經迴路會塞車,不同區域協調不佳,甚至無法同步。大腦的神經傳輸、尤其海馬迴區域,決定一個人的專注、決策及執行力。沒有規律運動的長者,失智及需要長照的風險較大。運動除了鍛鍊肌肉,還能強健大腦。所以愈年輕養成運動習慣愈好。
-
2021-12-04 新聞.科普好健康
聞不到香味,吃不出食物好壞? 醫:當心「嗅覺失靈」可能是疾病警訊!
當我們在享受美食時,食物的美味是經由許多感覺來共同產生,其中主要的神經系統有嗅覺及味覺。因此如果嗅覺或味覺有問題時,除了無法感受到食物的味道,情緒與生活品質受影響外,還可能增加許多潛在危險,甚至是疾病的警訊,也可能是得了新冠肺炎症狀之一。台灣嗅覺失能 約10%至15%根據1994年美國國家健康調查,估計全美約有270萬人有嗅覺失能問題,占成人人口1.4%。2004年在瑞典對1,387名自願者進行的研究中,發現高達15.3%的受訪者主訴自己有嗅覺失能的情形。雖然各國的盛行率不同,嗅覺障礙患者實際總量並不在少數,台灣的嗅覺失能比率約為10%至15%。引起嗅覺功能異常的原因眾多,最常見是上呼吸道病毒或細菌感染,例如感冒、鼻過敏、慢性鼻炎及鼻竇炎會導致嗅覺失能,而近兩年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即是新冠病毒感染所致,也出現嗅覺、味覺喪失的症狀,是一大警訊,不可輕忽。其次,車禍造成頭部外傷,使得嗅覺神經路徑受損,更是台灣常見造成嗅覺失能的原因。頭部外傷 也會嗅覺異常上呼吸道感染是嗅覺功能障礙的最常見病因之一。病毒可能會破壞嗅覺神經上皮和受體細胞或嗅覺中樞途徑。據國外研究,22%至68%新冠肺炎患者會發生嗅覺功能障礙,20%至33%患者出現味覺功能障礙,患者可能是嗅覺神經上皮或嗅覺中樞途徑被破壞有關;味覺功能障礙的可能原因,包括味覺器官中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改變和唾液腺感染。在嗅覺神經病變造成的嗅覺損失中,其嚴重度反應神經損傷的程度,也關係到預後。因頭部外傷而嗅覺異常者,在受傷六個月至一年內是治療的黃金期,嗅覺減退者尚可改善;若因病毒感染造成嗅覺異常者,對症治療可能會改善;鼻部疾病者,則可能需要藉由外科手術,才能改善嗅覺狀況。沒食欲沮喪 影響生活品質如果失去了嗅覺,不僅生活品質受影響,更增加了許多的潛在危險,例如:若無嗅覺,則無法感受到食物香味的愉悅感,也就沒有了食欲,變得沮喪,甚至有人出現社會退縮現象,更嚴重的是會減少對生活危險的警覺性,包括可能吃了已腐敗的食物而不自知,導致吃壞肚子,或無法發現外漏的瓦斯而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甚至發生火災時無法聞到煙味而即時應變,造成公共危險。味覺異常相當普遍,它會伴隨於許多疾病,例如乾燥症、糖尿病、腎臟病等代謝改變的疾病,它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嚴重甚至導致病患營養不良。目前對於味覺有影響的因素,包括年紀、藥物、接受中耳手術及口腔或扁桃腺手術或接受頭頸部放射線治療等。找出失能原因 對症治療常用的嗅覺診斷方法,主要是嗅覺閾値檢定法及嗅覺識別檢查法,包括自我檢測電腦化嗅覺測試等,找出嗅覺失能的原因,進一步做相關檢查,再對症治療。嗅覺失能的治療,臨床上一般以類固醇治療,常用的方式是給予短期的口服類固醇,對於不適合使用全身性類固醇的患者也可考慮使用局部類固醇。針對外傷後嗅覺喪失的患者使用類固醇治療,16.4%嗅覺功能進步;進一步加上鋅劑治療,則28.2%的嗅覺功能進步。若接受嗅覺訓練三個月後,23.8%的患者嗅覺功能有進步。臨床會請病患做嗅覺訓練半年,復原效果更好。
-
2021-12-03 新聞.健康知識+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鋒面通過及東北季風再增強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天氣又將轉冷;12月4日、5日東北季風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天氣偏冷,其他地區早晚亦偏冷。 禦寒保暖 多件式穿法很重要冬天為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對於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及長者,當氣溫驟降或溫差過大時,容易引發血管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急性中風發作的機會。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指出,禦寒保暖的重要性,像是帽子、圍巾或絲巾、口罩、手套、輕便發熱保暖材質、微貼身、多件式穿法(可依溫度調整穿著)、襪子及軟質止滑的包鞋。(推薦閱讀: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 熱湯、熱食勿超過攝氏65度 保持空氣流通在飲食方面,喝熱湯或熟食取暖,避免超過攝氏65度;維持722(7天、2次、2遍)原則量血壓;遵守「慢、熱、起、穿、行」生活原則;定時服藥,不隨便增、減藥物或停藥,及門窗關小與空氣流通的同時,小心室內使用電器及瓦斯,都是急遽溫度變化下自我保護的方法。 (推薦閱讀: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 抗寒8要點 出現不適立刻就醫1、要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2、要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3、多喝水、均衡吃、情緒要穩定:適量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且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另外,也要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以及突然的激烈運動等。 (推薦閱讀:口渴才喝水? 營養師揭「身體受不了6警訊」:小心變老、易胖) 4、不宜泡湯或泡澡: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且泡湯溫度勿超過攝氏40度,飯後2小時後再泡湯,較為安全。 5、不增加身體額外的負擔:運動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 6、定期量測與規律服藥: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遵照醫囑按時用藥。 (推薦閱讀: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7、外出要隨身帶著健保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 8、有症狀立即就醫:若突然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保命要訣就是搶時間快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延伸閱讀: ·氣溫驟跌!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認證:「3部位穿暖」全身熱 ·氣溫驟降、溫差大恐讓心血管撐不住! 專家曝「起床第一件事」...加碼保暖穿法
-
2021-12-0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全台3-5%的人因天氣感到憂鬱! 常按「5穴位」紓解壓力、安神定志
小雪時節 心情保持平和不躁動 冬季萬物生機減少,易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憂鬱症患者可能會在這段時間情緒惡化。特別是在小雪節氣後,氣溫繼續下降,此時心情易受影響,變得情緒低落或感覺煩躁。 因為日照時間變短,體內血清素含量不足,容易讓人感覺到沮喪和情緒低落。根據統計,全台約有3至5%的人,會因為天氣感到憂鬱。從中醫角度來說,抑鬱發生多由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激所致,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因此冬天在精神上就該順應「冬藏」特性,心情上盡量保持平和、不躁動生氣,讓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治醫師瞿瑞瑩建議可以按壓太衝、合谷、內關、百會、耳神門等穴位,達到紓解壓力、身心平靜的功效,讓身體能順應冬季時節,安神定志、精神內守以養五臟。 1.太衝穴:腳的大拇趾和第2趾縫間,往上1個拇指寬處,有助於疏理肝氣、清熱明目。 2.合谷穴:手的大拇指和第2指縫間,虎口凹窩處,有助於和胃通腸、疏風止痛。 3.內關穴:手腕橫紋中間往上3指寬處,可寧心安神,有助於緩解心悸、心慌。 4.百會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處,有助於安神定志、調整自律神經。 5.耳神門穴:於耳朵三角窩內尖端處,有助於鎮靜安神、改善焦慮失眠。 加強保暖 預防中風和心肌梗塞 小雪之後,要特別注意保暖、避免受寒。瞿瑞瑩提醒,有氣喘病史的民眾與小孩也要多留意季節變化,避免毛料等過敏材質,嚴重氣喘者也要記得隨身攜帶相關藥品。 衣著上著重保暖透氣、不要太緊,建議可採洋蔥式穿法,內層透氣排汗、中層保暖舒適、外層防風防水,或可搭配帽子、圍巾、手套加強保暖。室內如需使用暖爐、暖氣,建議時間不要過長,也可以在室內放一盆水,保持空氣濕潤,避免身體水分流失、造成皮膚乾癢。 因為冬天比較不容易流汗,天氣如果太過寒冷也建議家中長輩可以不用天天洗澡,簡單梳洗即可;建議太陽下山前先洗澡,預防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水溫避免過燙、洗後塗抹乳液,減少冬季皮膚癢的發生。 冬天因為天氣冷、溫差大容易使血管收縮,是心肌梗塞和中風的好發季節,提醒心血管疾病和三高患者要注意保暖、控制三高、起身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中醫認為黑色食物入腎經,適合冬天服用,建議可多吃黑豆、黑木耳、海帶等黑色食物;且黑豆種皮含花青素,有助於保護血管彈性,預防動脈硬化;黑木耳和海帶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增加排便,對腸胃蠕動差的民眾相當適合,並且減少糖分和油脂吸收,穩定血糖和血脂肪。(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當憂鬱症患者告訴你想輕生,該怎麼辦? 4句話千萬不要脫口而出 ·心悸、胃痛竟是自律神經失調? 醫揭「7高危險群」小心變憂鬱症
-
2021-12-01 該看哪科.皮膚
沖熱水恐越洗越糟 皮膚科醫教4招有助改善冬季癢
天氣逐漸轉涼、變冷之際,許多民眾也開始出現皮膚癢的情況,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人會認為是清潔不佳而加強清潔,也有人會認為是水分不足而沖水或泡水,不過情況往往更加嚴重。對此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羅陽醫師表示,面對此問題需先了解原因,如此會更有利於改善。 冬季癢常為缺脂性皮膚炎,風險族群多留意! 羅陽醫師指出,雖然皮膚癢的問題很多,不過在冬季最常出現、民眾所稱的冬季癢,大多是「缺脂性皮膚炎」,其主要皮膚油脂有關,溫度、氣候都是影響因素之一,例如夏季比較會流汗、分泌油脂,就比較不常出現乾癢情況,反之冬季就較為常見,常好發於血液循環較差、經常摩擦、暴露於外的身體部位,例如手肘、關節、小腿脛骨、腿部等四支外側。而油脂分泌較少的族群、皮膚相關疾病者,往往乾癢情況也會較為常見或更為嚴重,例如油脂本就分泌較少的年長者;因洗腎所致或天生皮膚乾燥者;有乾癬、慢性濕疹、過敏、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疾病者。 冬季癢沖熱水、肥皂有用?醫:恐怕越洗越糟! 遇到冬季癢,許多民眾會用熱水沖燙、肥皂清洗、加強水洗、去角質等,羅陽醫師表示,這些其實都是錯誤的方法。先不論這些方法通常並無法改善其他皮膚疾病,若是缺脂性皮膚炎反而會更加嚴重。熱水沖燙不僅更容易沖洗掉油脂,也可能形成燙傷或發炎,有助短暫麻痺搔癢的困擾,但實則不利。而缺脂性皮膚炎並非清潔不佳所致,肥皂沖洗、加強清洗也只會使得原本所剩不多的油脂被沖刷殆盡。另一方面,若要以沖水來補水,也只是讓患處當下被浸溼,並沒有保濕效果,問題還是在。而角質為皮膚最外層的屏障,也具有保濕效果,去角質會破壞屏障,因此自然也不建議。 冬季癢別亂沖水,他痛到開不了口! 日前一名年約20歲的男性案例,因學校附近風大、天冷乾燥又沒有擦乳液,臉部出現皮膚乾癢的情況,他原以為是清潔不當,因此用肥皂、洗面乳、去角質等方式加強清洗,但未獲得改善,後來便試圖用沖熱水的方式加強補水,情況反而越來越嚴重,最後甚至臉部乾痛到難以張口進食、說話,經檢查後確實為缺脂性皮膚炎,且已惡化相當嚴重,甚至出現裂痕傷口、出血,所幸在治療後得以改善。 預防、改善冬季癢別亂來,簡單4招有助改善! 羅陽醫師表示,遇到冬季癢民眾大多試圖自己改善,不過若確定為缺脂性皮膚炎所引起,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擦乳液或凡士林,乳液也建議盡量使用無添加化學成分,以避免刺激皮膚,別試圖清洗、殺菌、加水等。 另外,天冷的時候有冬季癢問題的民眾,也建議暫時避免直接穿用毛衣,除了因為皮膚容易受到此材質刺激引起不適,上頭也容易藏有塵螨等,若更不利於冬季癢的患者,遑論若肌膚出現傷口、裂縫,過敏物質更容易讓情況加劇。 冬季癢二至三天沒改善,盡早檢查防惡化! 羅陽醫師提醒,若上述風險該避免的都避免了,也擦乳液了,能做的都做了,經二至三天情況還是依舊甚至是更加嚴重,就建議就醫檢查為佳,看是否可能已惡化或衍伸出其他問題,如前述因改善方式不當的案例,若更嚴重,恐怕會有細菌感染的疑慮。 缺脂性皮膚炎治療上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例如若是純粹出現乾癢情況,多以劑量較低的類固醇藥膏治療,若已出現裂縫、傷口,劑量會視情況另行斟酌,各部位劑量也會有所不同,例如臉部和腿部的劑量就會不一樣,不過大致而言,通常約一至兩天便會開始改善,約一至兩周便可康復。 《延伸閱讀》 .簡單防範天冷6疾病風險!醫: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冬季癢非冬天限定,醫教5招改善冬季乾癢、冬季濕疹!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