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運動
共找到
9151
筆 文章
-
-
2024-11-21 醫療.骨科.復健
改善腰痛最好的方法是「練核心」!復健科醫師公開「3大動作」 預防改善都有效
腰痛是困擾許多人的毛病,據醫師在診間的觀察,有腰痛或腰部相關症狀的病患,竟高達一半以上!若被腰痛纏上,走路也走不好、坐也坐不好,就算要運動也害怕運動傷害,會加劇腰痛症狀,到底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個棘手的病症呢?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前復健科系主任周適偉醫師表示,要預防及改善腰痛,最好的辦法就是「鍛鍊核心」!「核心」是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最近重訓風氣興盛,大家可能有聽過「核心訓練」,不過卻不一定真的了解,核心到底是在練什麼?首先我們先了解何謂「核心」,從身體的橫膈膜到骨盆底,這一段就是指核心,而核心中最重要的就是腰。核心的重要性為何?周適偉醫師在診間看到許多病人都會有個疑問:「為什麼以前我年輕都沒有腰痛的毛病,年紀大了就出現了呢?我的坐姿都一樣啊!」這個疑問的答案就是所謂的核心。在年輕的時候,人的體能高峰落在25歲,在這個年齡之前,可能不需要特別訓練,核心也很強健,但過了25歲,當核心隨體能逐漸掉下來,就會因為支撐不住,而在其他部位出現疼痛的狀況。以坐骨神經痛為例,當坐骨神經受傷,又或者腰的核心不夠強壯,撐不住了,身體就會靠臀來支撐,臀支撐不住就改靠大腿,大腿支撐不住就改靠膝關節、小腿,甚至踝足部,一路往腰核心遠端或是往下漸漸出問題,因此若不想讓疼痛擴散,將核心訓練強壯是非常重要的。健身教練教的棒式有用嗎?在重訓的時候,常聽教練說可以透過做棒式運動來訓練核心,這樣的核心運動對腰痛有幫助嗎?周適偉醫師指出,棒式的確是核心訓練的動作之一,但並不算是很有效動作。為何會這麼說呢?周適偉醫師解釋,核心訓練最重要的兩個關鍵,就是「慢」和「轉」。首先,所有核心動作都一定要慢,太快的動作都只是在練大肌群,只有慢慢做才練得到小肌群;第二是轉,沒有做到轉,就不能叫做核心動作,因為脊椎兩側的肌肉,排列都是斜向的,並不是直向的,如果動作缺乏轉,這些斜向的肌肉只能練到一點點,只有透過慢轉的動作,才能動員核心肌群、澈底鍛鍊。像許多人在健身房做的基本棒式,有符合慢的條件,卻沒有符合轉的條件,因此在周適偉醫師看來,並不算是很有效訓練核心的動作。怎麼樣的動作才有效?周適偉醫師歸納以下3個訓練核心的動作,建議每天可進行一次:舞動山河:準備一條彈力帶(磅數依個人體能挑選),將兩端對齊並打結,形成一個圓圈。坐在地上並將雙腳腳跟放到彈力帶圓圈中間,將彈力帶打一個八字環後,包覆在雙腳小指頭上。接著將膝蓋打直,腳掌往身體方向勾,腳後跟併起,接著把雙腳腳掌往外側打開,最後將腰微微抬起,過程中維持吐氣,此動作維持10秒後緩慢回復到原位。橋式抬腰:後腦杓及肩背平貼在地面上,兩腳與肩同寬,屈膝成90度,以肚臍為中心將腰部抬到最高點,過程中維持吐氣,此動作維持10秒後緩慢回復到原位。尾閭中正:將一顆硬式網球或軟式棒球夾緊於會陰處,過程中球會稍微往前跑,並沒入於兩邊臀部之間,此時會感受兩邊臀部向內轉及大腿向外轉,此動作維持10秒後緩慢回復到原位。延伸閱讀: 濕疹、尿布疹、念珠菌感染...「萬用藥膏」止癢抗炎真那麼神?醫師從成分到用法一次解密
-
2024-11-21 養生.運動健身
初學者天天堅持慢跑5公里卻想睡?達人:「隔天跑」比每天跑更健康
很多人透過跑步增加運動量和保持健康,但有人遇到每天跑步卻出現疲倦不適的副作用,疑惑是不是該間歇性休息,達人建議對跑步新手而言應用隔天跑取代天天跑,讓身體有恢復的時間才能走得更長久。一位網友在網上發問,他在進行有氧慢跑,每天堅持3~5公里,已持續一段時間,但跑著跑著會想睡覺,有種醉氧的感覺(註:醉氧是人的生理機轉適應了高海拔地區的低氧環境後,又重新進入氧氣含量相對高的地區,就會再次發生不適應的情況,從而出現疲倦、無力、嗜睡、胸悶、頭昏、腹瀉等症狀。),想知道是怎麼回事以及如何調整。運動博主「慢跑陳Sir」回應,這是初學慢跑者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是身體疲勞的信號,即使自己感覺還OK,也很多人認為每天跑步是自律或有毅力的表現而努力堅持,但是從運動學角度來說,合理的「跑休」其實對身體更好,不僅可以減少受傷風險,還可以使身體的疲勞充分恢復。陳Sir表示因為運動過後,肌肉處於撕裂狀態,而重組需要時間,肌肉在一次次撕裂和重組之間變得愈來愈強大。所以對於初學跑者而言,科學的跑步方法是「跑一休一」或「跑二休一」,不僅能讓人跑得更輕鬆,也能讓你跑得更長久。初學跑者注意身體的疲勞警訊跑步會產生「跑者高潮」讓人容易有快感容易上癮,但很可能會太依賴這份熱情,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最終導致身心疲憊反而本末倒置、傷害健康。跑步時可能會覺得不但沒有進步反而退步、跑後身體反應更加難受、運動過後持續感受輕微關節或肌肉疼痛、完成一次訓練的難度增加、或者難以跟上平常的跑步速度等等。穿上跑鞋時心情也不像以前那麼愉快,覺得比較沒動力。每天的睡眠品質都比較差、覺得比較沒有精力、食慾下降或者情緒起伏變化較大等。新手建議跑一休一 用動態休息取代對新手跑者而言,應該衡量自己的體能,剛開始一周跑3~4天得出學者建議一次不要跑超過30分鐘,一周可安排兩次非跑步訓練和至少一次的休息,新手可以嘗試跑一休一,休息日進行其他訓練或完全休息,等耐力、速度都提升之後,再慢慢增加訓練量。如果休息期間覺得有罪惡感或靜不下來,那可以選擇聽起來很矛盾的「動態休息」,出外散步、騎自行車或是游泳,速度雖然悠閒,卻不會讓你覺得自己毫無進展,由於關節和心肺韻律沒有承受劇烈影響,身體還是維持在重建階段。資料來源/迪卡儂運動誌、hello醫師、慢跑陳Sir
-
2024-11-21 醫療.心臟血管
每個人血壓高的時間點都不同 醫建議血壓藥應在這時段前投藥
歐洲心臟學會(ESC)近期調整高血壓診斷標準,新增居家血壓當作判斷依據,135/85mmHg即可被診斷高血壓,醫院血壓則維持140/90mmHg。台灣則在2022年下修高血壓診斷標準,以居家血壓為依據,超過130/80mmHg則被認為是高血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黃群耀表示,目前診斷血壓有三大方式,醫院測量、居家測量、24小時血壓偵測器。研究發現,民眾於醫院量測血壓常會受到白袍症候群影響,返家後血壓卻又回到正常值,因此,台灣2022年跟進美國,將居家血壓數值當作診斷高血壓的標準。歐洲的居家血壓建議高於台灣5mmHg,黃群耀指出,正負5在臨床上都是「可以接受」的範圍,但是很多患者是血壓乖乖牌,偶爾在家量測血壓,一超過130/80mmHg就嚇得馬上就醫。事實上,控制高血壓最大的關鍵是「預防併發症」,如果連續三次以上,居家血壓都超過標準5mmHg以上,就必需要積極治療,初期介於臨界點,會建議先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年輕型高血壓 常舒張壓比較高黃群耀說,收縮壓與舒張壓「任一數值」只要超標,就可以被判定是高血壓。血壓是指心臟跳動後,將血液加壓,透過血管運輸到各器官,心臟收縮時產生收縮壓、心臟加壓時產生舒張壓,通常舒張壓的時間會比收縮壓長,曾有傳聞「舒張壓比收縮壓更重要」,但其實兩種血壓都很重要,兩種數值各自代表不同的意義。以臨床經驗來說,收縮壓比較高,大多是血管硬化、血管瓣膜類的疾病,僅收縮壓高於標準的患者,年紀大多比較大。如果是舒張壓比較高的患者,年紀通常比較輕,大多有著吃太鹹、少運動、嗜酒等習慣,因為體內水分不足,所以血液流動慢,舒張壓通常比較高。不過,導致血壓高的成因複雜,還得考量神經、荷爾蒙、壓力等因素。年紀大血壓高 易出血性腦中風網路流傳「老人血壓控制不需要太講究,且愈高愈好!」黃群耀說,老人血壓仍建議控制在140/90mmHg以內,最好達到130/80mmHg,會有此傳言,與2014年美國國家聯合委員會(JNC)公布的JNC7的指引有關,當初建議年齡大於等於60歲以上的族群,血壓僅需要控制在150/90mmHg,但更新的研究顯示,如果60歲以上血壓控制在150/90mmHg以上,會增加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後來立即修正此建議。黃群耀強調,血壓控制是為了對抗「高血壓併發症」,特別是亞洲人的血壓過高,容易引發中風,建議改善血壓最好的方式,仍是少油、少鹽飲食,同時多運動,再者才是使用藥物。近年對於血壓藥的使用,愈來愈趨向「客製化」,黃群耀表示,每個人血壓高的時間點都不同,像已故的行政院前院長孫運璿,他是在清晨時發生出血性腦中風,推測他高血壓的時間點是在清晨,如果他固定在下午服藥,血壓控制恐會不佳,即使現在的降血壓藥物都強調是「長效型」,但實際降血壓效果,僅有前16到18小時,並不是24小時。已被診斷高血壓者,黃群耀建議,應在每天不同時段於居家量測血壓,了解血壓的高峰與低峰,而血壓藥的投藥時間,應該是在自己血壓高峰前投藥,如清晨都是高血壓時段,應該於睡前服藥,才能達到「預防」高血壓併發症發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21 醫療.心臟血管
前警政署長猝逝…冷熱交替好發心血管疾病 醫揭發病前有一重要警訊
前警政署長張四良19日凌晨辭世,享壽83歲,由於不久前才與好友、部屬聚餐,席間並無異狀,驟然的噩耗讓人震驚。最近天氣多變,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提醒,環境冷熱交替時,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都會升高,患者發病前幾天或一、兩周,通常走路或運動時感到不適,建議民眾留意身體警訊,及時警覺與求助。最熱和最冷好發心血管疾病 發病前走路就不舒服衛福部統計,2021年急診20大疾病,包括頭(部)傷害、食道與胃和十二指腸疾病、泌尿系統其他疾病、流行性感冒(流感)及肺炎,其中缺血性心臟病位居第11名。洪惠風說,缺血性心臟病包括急性冠心病、慢性冠心病,其中心肌梗塞、不穩定型心絞痛,屬於急性冠心病。針對忽冷忽熱的天氣,洪惠風曾引述醫學雜誌《循環》(Circulation)的一項研究,天氣最熱和最冷時,包括中風、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等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且冷比熱更可怕,兩者相差4至5倍。他也提醒,患者發病前的幾天或一、兩周,通常走路或運動時會感到不適。心肌梗塞病情十萬火急 拖久了很多後遺症另外,胸悶、胸痛,肩部、頸部、背部,甚至是下巴痛、左手痛、耳朵痛,或呼吸困難、疲憊、冒冷汗等症狀,可能都與心肌梗塞有關,行動或運動時,不適感能更明顯。洪惠風說,也有患者在發病前沒有症狀,只是突然胸悶、胸痛,接著心律不整倒地,此時若未及時接受心肺復甦術(CPR)或立刻送醫,很有可能因此死亡,「不是每個心肌梗塞的患者都救得回來。」洪惠風強調,心肌梗塞就像火燒房子般十萬火急,要把握每分每秒趕快就醫,越早把血管打通,被火燒掉的房子區域就越小,甚至可以幾乎完全康復,「但如果病情拖久了,就會留下很多後遺症,甚至死亡。」洪惠風說,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包括身體老化、罹患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患者,且若長期情緒不佳、壓力過大、飲食與作息不良、病毒感染、組織發炎等,發病風險就也愈高,而當心肌梗塞當下,救援的黃金時間非常重要,及時警覺與立刻求助,才能留住一線生機。
-
2024-11-21 醫療.消化系統
良好的腸道有助健康老化 專家授5個應優先考慮的日常生活習慣
腸道有人體「第二大腦」的稱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關乎消化系統正常運作,與老化也密切相關。為了打造健康的腸道,專家建議有5項生活習慣可以優先考慮,這也是他每天正在做的事。1.戶外運動專家指出,曬太陽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也是他每天早上都會散步的原因之一,並且還會進行一些額外的運動。戶外活動除了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還能幫助減輕壓力並提升心情。整體來說,散步對消化健康非常有益。2.吃高纖食物纖維有助於讓我們保持飽足感、充滿活力,並且維持規律的消化。專家建議攝取大量的水果、蔬菜以及其他富含纖維的食物,例如豆類和種子,將幫助你獲得這種營養素的好處,包括長壽。有研究發現,定期攝取足夠的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纖維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其他常見死因的風險較低。3.限制酒精攝取經常性喝酒,例如每天晚上習慣性地用一杯酒來放鬆,可能會增加患心臟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不過在控制的情況下,例如特別的場合或與朋友外出時,一兩杯酒是可以享受的,並不需要感到內疚。適量非常重要,尤其是酒精。4.限制3C產品使用時間限制螢幕時間可能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關鍵。專家建議,優先考慮更多真實的人際互動,減少讓自己受到媒體的刺激。有研究顯示,孤獨感會使你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增加,這也是為什麼與家人和朋友面對面聯繫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而過度滑手機對健康有不良影響,因為它可能會擾亂你的睡眠,並引起憂鬱、壓力等情緒問題。5.充足的睡眠專家建議,優先考慮睡眠,早早上床並確保自己在一個非常黑暗、涼爽的房間裡得到八小時的睡眠。當你獲得足夠的睡眠時,你是在支持免疫健康、心臟健康、皮膚健康和精力狀況。但如果你不優先考慮睡眠,它可能會對你的記憶、工作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當我們想到腸道健康不佳時,脹氣、不規則的排便和腹痛等常見症狀可能會浮現在腦海中,但還有哪些較少被注意到的腸道不健康的症狀?專家就透露了一些你可能忽視的4個腸道不健康的徵兆。1.經常頭痛如果你不確定是什麼原因引發你的頭痛,那可能與腸道健康有關。有研究指出,偏頭痛與腸胃疾病和腸道發炎有關,若藉由「對腸道微生物群有益的飲食方式」,例如攝取足夠的纖維,頭痛或偏頭痛有可能得到改善。2.總是感到疲倦你是否有足夠的睡眠,但仍然感到整天昏昏欲睡?身體和心理的疲勞是腸道健康不佳的另一個症狀。有研究提出了疲勞與腸道微生物群狀態之間的聯繫。疲勞也可能與一些特定的消化問題有關,例如便秘。3.濕疹發作雖然濕疹可以是遺傳性疾病,但你的皮膚刺激可能會根據腸道健康的狀況而加劇。有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可能與濕疹的症狀相關。包括濕疹在內,偶爾為某些皮膚狀況開立的抗生素會加劇腸道微生物群惡化。長期使用抗生素可能會導致菌群失調的症狀,如慢性疲勞、發炎和消化問題。4.壓力或焦慮增加事實上,人體95%的血清素是在腸道中產生的,這也代表壓力程度與腸道健康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有研究探討了腸道發炎與焦慮和憂鬱風險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腸道微生物群在壓力反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資料來源】.5 Habits a Gastroenterologist Does Every Day for Healthy Aging.4 Sneaky Signs You May Have an Unhealthy Gut, According to a Gastroenterologist
-
2024-11-21 焦點.健康知識+
咖哩是抗發炎好物、辣椒可緩喉嚨痛?感冒適合及不適合吃的食物整理
最近身邊感冒、流感的人愈來愈多。多數人偶爾都會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扁桃腺炎、鼻咽炎等,如果症狀輕微,有的人甚至不看醫生,靠自身免疫力自行痊癒。但流感則最好還是要就醫治療,以免引發重症。而不管有沒有看醫生吃藥,如能輔以食物補充營養、舒緩症狀,一定可以好得更快。當你快感冒了、或感冒了,請注意以下這些適合及不適合吃的食物,如秋冬盛產的柑橘類水果就是感冒時的好食物,辣椒竟能緩解喉嚨痛!而咖啡因及油炸物等,請暫時不要吃,以免病情加重。感冒適合吃的10項食物1.雞湯具有抗發炎作用,湯汁也提供必要的水分補充,以及電解質、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等營養素。2.柑橘類水果如柳丁和葡萄柚,其含的維生素 C 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從一開始就降低患感冒的風險。3.優酪乳優酪乳含有活的有益細菌,例如乳酸菌和雙歧桿菌,這些益生菌有助於維持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對整體免疫健康有幫助。4.辣椒辣椒無法治癒感冒,辣椒當中的辣椒素可以稀釋粘液以清理鼻塞並緩解充血、但幫助清理呼吸道,還可以作為溫和的鎮痛劑,緩解喉嚨痛。5.蜂蜜蜂蜜的抗氧化劑可以減少炎症並促進組織修復,舒緩喉嚨,減少刺激和感染,使其更容易吞咽並抑制咳嗽。6.大蒜與柑橘類一樣,大蒜可以從一開始就降低感冒的風險、增強免疫力。感冒了也可更快地恢復並減輕症狀的嚴重程度。7.香蕉香蕉富含碳水化合物,提供快速、易消化的能量。香蕉還富含鉀,對體液平衡、神經功能和肌肉收縮都很重要。8.生薑生薑含有薑辣素,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抵抗感冒和流感,減緩喉嚨痛和發炎情況。可將新鮮生薑片浸泡在熱水中 10 分鐘,當水喝。9.咖哩咖哩包含了所有治療感冒的最佳成分,如大蒜、生薑和辣椒,提供抗發炎、抗菌等好處。10.新鮮蔬果蔬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水分。它們也是纖維的主要來源,多吃能創造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環境,進而強化免疫系統。感冒不適合吃的5項食物感冒、流感生病時,也應暫緩吃一些平時你可能愛吃的食物,它可能本來就不是很健康,在你生病時更會讓你症狀惡化。包括酒精、咖啡因、糖分、高鹽、油炸食物。感冒一定要吃藥嗎?也有不少人疑惑,感冒一定要看醫生吃藥嗎?一般是建議,輕微的感冒是可以靠自身抵抗力逐漸痊癒,但若因自體免疫不足,病毒感染到其他器官引起喉嚨發炎、鼻竇發炎、嚴重可能會引起肺炎等併發症,一定要盡速就醫治療。及症狀較嚴重流感,也最好就醫治療。事實上,對抗感冒沒有什麼特效藥,就是多休息、多喝水、平時多運動,吃藥的目的只是讓患者在感冒的過程中舒服一些,但並不能縮短病程。食藥署也指出,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入侵所致,市售綜合感冒藥主要的作用亦是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感冒,且要依症狀挑選感冒藥,才能對症下藥。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發布的數據,本流感季從十月至今,已累積219例流感重症,以A型H1N1居多,並已有34人死亡,創下十年同期新高。下周又迎來一波冷空氣,疾管署預估12月流感流行期將提早報到,提醒慢性病及長者、幼兒等高風險族群應盡快接種疫苗,減少重症和併發症的發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20 養生.運動健身
65歲要能做10下!以伏地挺身當健康指標準確嗎?專家說話了
梅約國際醫療機構(Mayo Clinic)的專家說,伏地挺身是測量肌力和耐力很好的方法,可以當各年齡層的健康指標。你能做幾下?這個健身院的基本功,不必驗血,不必全身攝影或掃描,甚至不勞你動到全身肌肉,只動到雙腿、腹肌、兩肩、兩臂和背部,馬友診所根據年齡和性別,從25歲起算,說男性能夠一口氣做到28下,女性20下,就是「體能很好。」年紀越大,次數越減。根據梅約診所的標準,25到35歲的女性,若能做19下伏地挺身,男性21下,就算體能良好。到了45歲,女性做14下,男性16下,也仍在體能狀況佳的行列。再往上算到55歲,能做10下伏地挺身的女性,和能做12下的男性,健康應該不會有大問題。到了65歲,男女的健康標準都是10下伏地挺身。有些健身專家不以為然。紐約的健身教練艾列瑟艷科(Natalya Alexeyenko )認為,影響體力和體能的因素很多,很難根據做多少下伏地挺身,嚴格定出某一年齡層是否健康的標準。她說,「鍛鍊史、受傷或手術紀錄、目前的生活型態、營養、壓力的大小、姿態端正否、關節運動能力、睡眠品質、康復的情況,都能夠影響一個人能做幾下伏地挺身。」2019年一份針對男性的研究報告指出,能夠做完前述標準伏地挺身的成年人,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比做不到的人,低了96%,幾乎一倍。經常運動,好處多多,包括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減少29%,各種原因死亡的風險減少31%,失智的機率減少35%,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降低38%,得糖尿病的風險也減低42%。運動的好處不論年齡,疾病防治中心進一步指出,對「年長者,還有額外的好處--跌倒的風險較低,延長獨立生活的壽命,改善腦部健康。」為了自己的健康,即使做不到梅約診所建議的伏地挺身標準,多運動也是很好的補救之方,甚至更有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20 養生.保健食品瘋
每天吃B群對身體好?醫揭6類人易缺乏 但多吃反造成一副作用
上班族精神不濟,常會吃B群提振精力,醫師提醒,雖然身體感到疲憊時,攝取B群確實能迅速增強精力,但B群吃太多可能會讓身體真正需要休息的訊號被忽略,若過度依賴B群來延長身體的工作時間,長期可能導致過勞警訊,呼籲保健食品還是要適量均衡攝取,並進一步了解身體疲憊的真正原因。聯青診所副院長、功能醫學專科醫師蘇聖傑表示,維生素B群是人體必備的營養素,可有效參與粒線體的運作,確保將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運輸及燃燒,並順利轉化為能量的關鍵要素之一,有助維持人體能量代謝、神經功能的正常。葉酸、菸鹼酸都屬於維生素B群蘇聖傑說明,維生素B群種類繁多,常見的有B1、B2、B3(菸鹼酸)、B5(泛酸)、B6、B7(生物素)、B9(葉酸)和B12,每種功能各有不同,是人體必備的營養素。若體內缺乏維生素B群,會導致粒線體無法高效將食物轉化為能量,可能導致身體無法獲得充足的能量而有疲累情況。蘇聖傑指出,過度依賴B群來提振精神並非理想狀況,但維生素B群在維持能量和整體健康方面的角色仍相當重要。若想透過補充B群達到最佳效果,必須與其他營養素搭配。單靠B群補充並不能取代均衡飲食,人體需要多種營養共同運作,就如同一個團隊一樣。6大族群易缺乏維生素B群蘇聖傑提醒,以下族群較容易出現B群缺乏的情形,包含:長期挑食或素食者:可能因缺乏動物性食物中的特定B群(如維生素B12)高齡者孕婦酒精依賴者長期處於慢性壓力或高壓環境中的人睡眠障礙者如果發現即使補充了B群,身體的疲憊感仍未改善,透過代謝評估可以進一步釐清攝取量是否不足,或是否需要更合適的B群補充。此外,搭配男性、女性荷爾蒙分析及腎上腺壓力皮質醇檢測,還能進一步了解其他潛在的疲勞因素。這些評估能夠提供可靠依據,指導精準的營養補充方案,以改善健康狀況。蘇聖傑補充,身體的疲勞感是一種警告信號,如果僅僅依賴補充品來掩蓋疲勞,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過勞及其他健康問題。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的基礎,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以及避免依賴單一的保健食品,才能真正改善精力。【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934.html】
-
2024-11-20 醫療.心臟血管
一起身眼前發黑、眩暈 姿勢性低血壓作怪!5招預防
如果常出現眼前發黑,甚至感到眩暈,尤其是每天早上起床時最常發生這些症狀,小心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在作怪。自主神經失衡 年長者好發姿勢性低血壓又稱「直立性低血壓」,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表示,姿勢性低血壓是一種自主神經系統失衡,常發生在坐下或躺下後,再起立時感到一陣天旋地轉。通常症狀一下子就會改善,容易被忽略,好發在年長者身上。據統計,65歲以上年長者,姿勢性低血壓盛行率高達20%。姿勢性低血壓高危險群,包括65歲以上、有心房顫動者、服用降血壓藥物的高血壓患者,或是有頸動脈阻塞、糖尿病、長期臥床、喝酒過量等情形者。蘇彥伯指出,發生姿勢性低血壓,主要與循環血液量不足、神經系統功能受損、服用特定藥物有關,這些情況可能會讓身體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進而發生頭昏、頭暈、眼前發黑或暫時性視覺消失等症狀。心血管疾病徵兆 潛藏危險不過,有些人出現姿勢性低血壓時並無自覺症狀,所以不容易診斷。蘇彥伯說,有些嚴重的患者會因眩暈、昏厥被送醫急診但找不出原因,檢查過程中患者醒來且無後續不適,就直接出院回家了,建議患者應該再經由心臟科、神經內科、耳鼻喉科做更詳細的檢查。姿勢性低血壓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血壓過低則潛藏休克的危險。姿勢性低血壓3大類型蘇彥伯表示,姿勢性低血壓的成因,可分為藥物型、神經疾病型、心血管疾病型三大類型。1.藥物型姿勢性低血壓有些中高齡長者控制慢性病常服藥的藥物,例如血管擴張劑、利尿劑、降血壓藥物、鎮靜安眠藥等,可能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建議患者要定期請醫師檢視使用劑量、有沒有重複用藥,如果用法不恰當,血壓忽高忽低,就容易傷害心血管。2.神經疾病型姿勢性低血壓糖尿病引發的神經病變、神經退化引起的巴金森病,常會導致神經疾病型的姿勢性低血壓發生,機轉為自主神經功能失調。3.心血管疾病型的姿勢性低血壓急性脫水、出血及慢性的貧血、血液循環差等因素,則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型姿勢性低血壓。常見夏日高溫水分攝取不足,導致血液體積變少,更容易發生低血壓。另外,酒精會讓體內脫水,咖啡及濃茶有利尿作用,都會加劇低血壓。物理方式緩解症狀姿勢性低血壓該如何預防及治療?蘇彥伯說,如果排除藥物、神經受損、心血管疾病等因素,只能靠物理方式緩解,例如放慢動作、調整沐浴水溫、攝取足夠水分、穿著彈性襪等。飲食是否該多攝取鹽分改善?蘇彥伯指出,要評估是否有其他慢性病問題,請營養師規畫菜單,但飲食不需要刻意太清淡,且少量多餐較佳,避免吃太飽讓血液都往消化系統集中,飯後容易頭昏。如何判定姿勢性低血壓一般低血壓的判定標準是收縮壓低於90mmHg、舒張壓低於60mmHg。若在姿勢變換的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超過20mmHg、舒張壓下降超過10mmHg,則可判斷是「姿勢性低血壓」。5招防姿勢性低血壓1.放慢動作:變換姿勢時放慢速度,尤其是剛起床時,不要突然起身。2.注意水溫:不宜泡溫泉、洗熱水澡,容易讓血管擴張,引起相對性的血量降低。3.足夠水分:水喝不夠會身體脫水而致血液體積變少,易發生低血壓。4.穿彈性襪:讓血液由腳踝有效壓迫至大腿,增加靜脈血液回流。5.規律運動:訓練核心肌群,可增加血管彈性、降低動脈壓力。
-
2024-11-20 養生.運動健身
一周一次爬山和每天平地走路哪個瘦更多?研究顯示驚人運動效果
新冠疫情與後疫情的這幾年,爬山這項活動一度成為熱潮,民眾除了去郊山走走之外,甚至還會挑戰百岳攻頂。日本運動生理學教授山本正嘉在《登山與身體的科學》一書中,從生理學的角度,跟大家分享爬山的減脂效果,以及對健康的好處。週末爬山減脂效果等同於每天走路1小時爬山屬於「中強度、長時間」的有氧運動,山本正嘉就做了一項研究,比較在平地步行和登山對於減脂效果的差異。研究對象為10名為體重稍微超標的中老年男性,分成三個小組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驗。A組別:僅進行飲食控制。B組別:進行飲食控制,並每天在平地走路1小時。C組別:進行飲食控制,並每週爬山一次,約5小時。結果顯示,B組和C組的體脂率都從肥胖區域下降到正常值,在一個月內都成功減掉近1%的體脂。另一方面,只有節食而沒進行運動的A組,其體脂率幾乎沒有變化,無法突破體脂肥胖區。這對平日太忙沒有時間運動的人來說,週末爬山聽起來是非常適合的選擇,減脂效果可與每天走路運動比擬。長期輕度登山對健康的影響作者也針對一群長期進行「輕登山」的登山會會員進行研究,他們每週會進行一次約3~4小時左右的「輕度登山」,由於是很多人一起爬,步行的速度較緩慢,而且是選擇海拔約500m、容易攀爬的郊山,比起說登山,更像是遠足、健行。研究將疾病分為與生活型態相關的代謝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以及和運動症候群相關的:膝關節病、腰痛、骨質疏鬆,發現有輕登山習慣的人這些疾病的好發率都明顯低於同齡人。輕登山不只降低疾病發生率,也能增強體能另外,作者也比較了的這些登山會員在「腿部力量」和「敏捷性」與一般民眾的差異。研究顯示,有登山的人股四頭肌的力量比一般群眾高出25%,而身體對光反應的時間也比較快,敏捷性約多了30%。不論是健康狀態或體能,隨著年齡增長都會一點一點下降,而練習輕量登山就像是中老年族群的身體良藥,也是作者在這本書中開給讀者的處方。
-
2024-11-19 癌症.乳癌
患乳癌平均年齡早了7年 醫師建議避熱感應紙改用手機載具
乳癌為我國女性好發癌症排名第一位,相較歐美有年輕化趨勢,罹癌年齡平均早了7年。新光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鄭翠芬表示,國人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西化,提高乳癌風險,她提醒,若熱感應紙含有雙酚A,可能對雌激素分泌造成影響,建議善用手機載具,減少碰觸熱感應紙的機會。鄭翠芬表示,提高乳癌風險因素包括高油、高鹽、高糖飲食,改變體內荷爾蒙的波動;生活中也充斥環境荷爾蒙,例如塑化劑、重金屬、雙酚A等。另外,油脂加上高溫容易讓塑膠製品、紙盒及紙袋溶出化學物質,也建議多使用環保餐具取代一次性塑膠製品。熱感應紙若含雙酚A,可能會對雌激素分泌造成影響。熱感應紙可能用於發票、明細、收據等,但財政部推動電子發票後,已規範感熱紙不得含有雙酚A。為減少接觸,建議多使用手機載具。台北榮總副院長曾令民表示,癌症成因則與生活環境、作息、飲食有關,建議養成「減塑」習慣,避開環境荷爾蒙。過重及肥胖者,有較高的乳癌罹患風險,要趁年輕多運動、控制體重。台灣乳癌發生年齡中位數57歲,各年齡層新確診病患都有增加趨勢,民眾應善用政府公費乳癌篩檢。國健署統計,每年透過篩檢發現的乳癌個案中,59.7%為早期(0+1期)乳癌,未透過篩檢所發現的早期乳癌僅33.4%。目前國健署提供45歲至69歲,以及40歲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明年將放寬篩檢年齡,擴大至40歲以上未滿75歲婦女,確切時間待預算審核通過。國健署提醒,檢查時避開月經來前一周的乳房腫脹期,降低不適感。當天勿在乳房、腋下塗抹除臭劑、粉劑及護膚霜等,避免影響判讀結果。即使乳房X光攝影檢查的結果正常,仍要定期檢查並關注身體變化,若乳房及腋下摸到硬塊、乳房外觀出現局部凹陷突起、乳頭或乳暈潰瘍、非哺乳期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等,應盡速就醫。
-
2024-11-18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照顧老爸老媽 在家也好好玩
依父親的回憶,我們的祖先來台時帶著四個兒子,其中有一位是中醫師,他寫下一本草藥處方,只要是咳嗽、發燒感冒、拉肚子、頭痛、牙痛、神經痛、肌肉痠痛、皮膚炎等,按照處方到中藥房抓藥服用,必定能藥到病除,因此父親對中藥深信不疑。以前住在鄉下沒有醫院,因此隔壁鄰居與親朋好友,只要有任何身體不適,便會登門拜訪,拿著父親寫的處方到中藥房拿藥,父親當時有如免費看病之密醫。父親從年少到老,吃得口味很重,不幸年屆八十時,他罹患腎衰竭必須洗腎,當時母親也有點輕微失智。家裡雖有四十坪大、四個房間,但都住滿沒有多餘的房間,若要請外傭照顧,父親又堅決反對,因此一切照顧便由我來處理。我請教醫師並在其指導下,分享在家中照顧長者可以一起做的活動:1.做家事:在熟悉家裡充滿安全感,可準備三餐調料、打掃清潔以及收拾衣服。2.動動口:在做家事同時,開口聊聊往事,講笑話、唱老歌、朗讀書報,可以穩定溫和情緒。3.多運動:到家附近公園健步行走,有益身心健康。4.培養興趣:例如一起看電影、玩跳棋、下象棋、打麻將、益智遊戲等,可增進親情與感情。上述活動可用手機拍照或錄影,和親朋好友分享,讓長輩帶著快樂的心情入睡,有個愉快的晚年。
-
2024-11-18 養生.生活智慧王
聞到瓦斯味,「這樣開窗戶」恐爆炸!瓦斯外洩怎麼辦?記好4步驟保命
瓦斯外洩引發爆炸時有所聞,為了避免氣爆憾事發生,平時預防瓦斯外洩相當重要。想要確認瓦斯是否外洩,可透過嗅、視、聽、觸四招判別:嗅:瓦斯本為無色無味,為了警示提醒作用,當中大多會加入臭劑。當民眾聞到不尋常的臭味時,應提高警覺。視:空氣中是否形成霧狀白煙?聽:仔細聆聽,是否有「嘶嘶」的聲音?觸:手接近外洩的漏洞,是否有涼涼的感覺?若是想進一步確認瓦斯管線是否有漏氣,則可以用布或刷子沾上肥皂泡沫塗抹在可能漏氣處,如有肥皂泡泡變大則表示有漏氣現象。如果家中使用天然氣,由瓦斯錶最後數字有無轉動查知(有轉動表示有外洩)。瓦斯外洩會爆炸嗎?爆炸怎麼辦?瓦斯分為天然氣及液化石油氣,它們都是易燃易爆的氣體,當空氣中天然氣濃度達5~15%,液化石油氣濃度達1.95~9%時,若被火源引燃便會引發爆炸!因此,遇到瓦斯漏氣時,記得要「輕~輕~」開啟門窗通風,讓瓦斯緩緩排出,千萬不能用力開窗戶,這樣容易因撞擊產生火花發生氣爆。如果不幸遇到爆炸,無論是瓦斯氣爆或任何型態的爆炸,第一時間應當馬上趴下臥倒、背向爆炸點,雙手保護頭部,最大程度降低爆炸時所受傷害。爆炸完後應儘快離開現場,避免二次災害。離開時儘量避開窗戶、柱子、玻璃等,儘量保持冷靜、掩住口鼻(空氣中可能瀰漫大量粉塵)、降低身體高度、快步離開。瓦斯外洩處理步驟?消防局提醒民眾如發現瓦斯洩漏時,應依「禁、關、推、離」四步驟應變:瓦斯外洩處理4步驟步驟1:禁禁止開、關任何電器,以免產生火花。步驟2:關關閉瓦斯總開關或瓦斯桶開關閥。步驟3:推輕輕推開窗戶通風,讓瓦斯飄散出去。步驟4:離離開現場到戶外,並撥打119通報消防隊派員處理。如何預防瓦斯外洩?消防署指出,預防瓦斯外洩應注意以下事項:應將瓦斯桶放置戶外通風處。應將瓦斯桶加以固定。平常不使用瓦斯的時候,應關閉瓦斯桶開關。定期檢查維護設備,確認瓦斯管線有無龜裂漏氣等情形。 資料來源:金門縣政府、新竹縣消防局、亞東醫院、消防署粉專、中華民國工業安全協會、台東縣消防局 延伸閱讀: 甲狀腺、膽固醇、高血壓...第一名眼科醫師教你:從「眼睛」看出身體哪裡有毛病! 看圖就懂》你不是老,是不會走路!日本名醫教你:「這樣走」1步就有6步效果,最輕鬆的全身運動
-
2024-11-18 退休力.理財準備
開心退休要有「4包錢」 理財顧問給3建議讓你提早準備
「退休」是人生重要的階段,也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目標。想像一下,不用再被工作綁住,可以自由安排時間,享受生活,含飴弄孫,或是追求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這畫面真令人羨慕!開心退休 必備「退休四包錢」老丁在一間知名企業工作了快40年,終於到了準備退休的時間,他帶著既興奮但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來跟退休理財顧問諮詢有關退休金請領的相關問題,顧問除了提醒老丁,請領勞保老年年金及勞工退休金的細節和協助試算金額外,也提醒他退休還有「4包錢」,4包要花的錢!要先分項做好規畫,因為美好的退休生活需要穩健的財務基礎作為後盾。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 2022 年的統計,國人平均壽命已達 80.86 歲,其中男性 77.67 歲,女性 84.25 歲。假設 65 歲退休,平均還有 15 到 20 年的退休生活。這段期間,我們的基本生活費、休閒娛樂費、營養保健費、醫療長照費等4大支出從哪裡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退休四包錢」。第一包「基本生活」維持開銷首先是「基本生活」。退休後,雖然不用再負擔房貸、子女教育費等支出,但仍有食衣住行育樂等基本開銷。根據 2023 年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台灣每人每月平均消費支出約為 25,726 元。當然,每個人的生活水平和消費習慣不同,所需的費用也不一樣。建議您在退休前仔細檢視目前的開銷,並預估退休後的生活費用,例如:•住房: 租金、房貸、房屋稅、水電瓦斯、房屋修繕等。•伙食: 在家煮食或外食,不定期與親友聚餐等。•交通: 自用車維修保養、大眾運輸工具交通等。•日常: 家用物品、清潔用品、衣物、美容保養等。•通訊: 電話費、網路費、手機更換、家電添購等。第二包「休閒育樂」享受生活退休後,終於有時間可以好好享受生活,發展興趣,安排旅遊,實現年輕時的夢想。這些休閒育樂都需要一定的費用,例如:•國內外旅遊: 機票、住宿、餐飲、景點門票等。•學習課程: 才藝班、進修課程、書報雜誌等。•興趣愛好: 攝影、繪畫、運動、收藏等。•社交活動: 與親朋好友聚餐、參與社團活動等。第三包「營養保健」注重健康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更需要注重營養保健,維持健康。這方面的費用包括:•均衡飲食: 購買新鮮食材、有機食品等。•保健食品: 維他命、鈣片、魚油等。•健康檢查: 定期健檢、癌症篩檢等。•運動健身: 參加健身房、購買運動器材等。第四包「醫療長照」費用驚人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醫療和長期照護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據衛福部統計,2022年國人平均每人每年醫療保健支出約為 72,687元。萬一又碰到健保不給付的自費項目,例如:植牙手術 、白內障手術、膝關節手術、心臟支架手術 等,更是一筆龐大的花費。而長期照護的費用更是驚人,每月可能需要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這部分的費用包括:•一次性費用: 醫療復健器材、輔具、無障礙環境設施等。•照護材料費:營養品、衛生紙、尿布、醫療用品、手套。•長期照護費: 聘請看護、居家照護、安養機構、護理之家等。如何準備退休四包錢?了解了退休後可能需要的費用,接下來就要思考如何準備這四包錢。以下提供一些建議:1.善用政府資源:•勞保老年給付:勞工朋友退休後可領取勞保老年給付,依投保年資和平均月投保薪資計算。•國民年金:沒有參加勞保的民眾,可以參加國民年金,保障老年基本生活。•勞退新制:雇主每月提撥 6% 的薪資到勞工個人帳戶,退休後可一次領取或按月領取。2.規劃個人儲蓄和投資:•設定退休目標:計算退休後每月所需的生活費用,並設定儲蓄目標。•選擇適合的投資工具:例如銀行定存、股票、基金、保險等,分散風險,穩健投資。•定期定額投資:每月固定投入資金,長期累積財富。3.及早規劃醫療和長照保障:•購買醫療險和長照險:轉嫁醫療和長照風險,減輕負擔。•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降低罹病風險。老丁聽完退休理財顧問的建議之後,決定在退休前認真的將這退休4包錢,要花的錢先好好計算一下,並且先做好規畫和準備,屆時才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好命退休』。作者/孫國城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保險管理學會理賠人員資格壽險公司處經理 從業30年壽險公會人身保險業優秀從業人員現代保險基金會信望愛最佳專業顧問天下雜誌709期專訪專長:保險/退休/傳承/信託
-
2024-11-17 醫療.中醫
早臥晚起、中藥入菜、穴位按摩 中醫教調理正氣維持免疫平衡
進入秋冬,早晚溫差大,也是許多感冒病毒蠢蠢欲動的時節。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莊照宇說,人體免疫力這階段最容易受到挑戰,重症患者、老人、孕婦或小孩都要特別留心。但人體免疫力並非越強越好,免疫力不足雖易被感染,但免疫太強也可能造成身體發炎或自體免疫疾病,故如何維持免疫力的平衡,預防疾病,尤其重要。免疫力即中醫所說「正氣」,強化肺脾功能是關鍵。莊照宇表示,免疫力並不是單一的身體機能,而是和人體的「整體氣血平衡」有關,這在中醫理論稱為「陰平陽秘(陰陽平衡)」。中醫重視扶正祛邪,中醫古籍《黃帝內經》更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免疫力則被中醫形容為「正氣」,然而正氣的充足與否,取決於臟腑功能是否正常、氣血是否充足。其中,強化肺脾功能是一大關鍵,透過補氣、調理脾肺等中醫手段,能幫助民眾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他提到,中醫的「氣」是指身體運作能量,如果一個人氣不足、氣虛,就會容易疲倦、冒冷汗、對病原抵抗力差,故許多補氣中藥,如人參、黃耆、白朮等都有提振身體活力的作用。黃耆紅棗雞湯、黨參山藥排骨湯,補氣健脾溫暖身體。莊照宇說,若原有自體免疫問題,使用這類補氣中藥就要謹慎小心,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評估選藥;養生並非單純仰賴吃藥,更希望結合日常作息,像是平常飲食可適當加入一些中藥材,達到溫和養生、滋補的效果。莊照宇推薦可調節免疫力的兩款中藥食療,其一為「黃耆紅棗雞湯」,將黃耆、紅棗加入雞湯中煮,黃耆有益氣固表、增強脾肺功能的作用;紅棗不只調味,也有養血生津,改善氣色的效果。他表示,此藥膳可以補氣、溫暖身體,適合氣虛體弱者。其二則是「黨參山藥排骨湯」,黨參和山藥搭配排骨煲湯,不僅營養豐富,還可以幫助補氣健脾,適合秋冬調補,改善胃腸功能,此排骨湯也是小朋友開脾胃的常用食療法。簡易茶飲防外感風邪,穴道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針對一般上班族或學生,若沒時間烹煮藥膳,則可選擇中藥茶飲,裝瓶隨身帶著喝,調節免疫力,預防外感風邪,可以準備黃耆、枸杞、紅棗、麥門冬各3錢(約10至12公克),以1200至2000cc的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15至20分鐘,且同一組藥材可重複再煎煮一次。另外,適當的穴道按摩也能改善身體循環,增強正氣,包含合谷穴(手背虎口處)、足三里穴(膝蓋下方約四指處)及(小腿內側)等,每天按壓5分鐘,可促進血液循環、提升體力、免疫力。烤炸甜食易使身體發炎,早臥晚起並適度運動。莊照宇強調,「良好的生活作息更是平衡免疫力的根本之道」,平時可多補充富含維生素A、C、D 之食物,如深綠色蔬菜或紅黃色蔬果、雞蛋、秋刀魚或鮭魚等,配合適度補充水分,幫助新陳代謝、提升免疫。同時應少吃烤炸甜食,因這類食物不只熱量高,易使人變胖,更易使身體累積濕熱,產生慢性發炎,此外,生冷食材、冷飲則會傷害脾胃,使腸胃消化酶的作用活性降低,引發消化不良,影響抵抗力。在秋冬時間,《黃帝內經》提及冬季養生之道在於「早臥晚起」,配合日照運作的時間,保持充足睡眠,養陰助身體修復;結合適度運動,像散步、伸展,促進血液循環,提升身體的防禦能力,也促進腦內啡分泌,避免憂鬱、焦慮情緒。莊照宇呼籲,秋冬季節養護免疫力的關鍵,在於維持人體內外平衡,中醫建議透過補氣中藥、食療、按摩和生活作息調整四方面入手,達到增強體質、平衡免疫力的效果。
-
2024-11-17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反覆感冒、咳嗽未必免疫力差 4個好習慣有助支持健康免疫系統
氣溫變化大,感冒頻繁不易痊癒、過敏嚴重、倦怠感揮之不去,可能都是免疫力下降的警訊。身體的免疫細胞擔當「保家衛國」的任務,太弱容易被各種病菌入侵,太強可能起內鬨打起細胞內戰。在各種病毒肆虐的環境中,如何適當強化免疫力?免疫系統是人體健康的關鍵,不過「免疫力」和人們口語常說的「抵抗力」不完全相同,抵抗力可以視作免疫力的泛稱。以過敏為例,表現出來的症狀,是反覆感冒、咳嗽、流鼻水,醫師指出,「但是他們的免疫力沒有比人家差」,生病只是「身體這次作戰輸了」,下次再碰到這個病菌的抵抗力就上升。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和壓力管理,都是提升抵抗力的方式。被病毒侵犯如「更新病毒碼」,能提升抵抗能力。秋冬天氣變化,免疫力較容易下降嗎?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認為「不會」,免疫力下降應該是指個人的體質,精確來說,「免疫力差」應該是指患者「免疫功能有問題」。每個人都有免疫力,少數罕病個案,是基因等先天因素導致免疫力缺損,遭受病毒或細菌強烈攻擊時,可能完全無抵抗能力,因此引發敗血症等。葉國偉表示,免疫力是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有很多不同的細胞,一般來說,是當身體遇到外來病菌侵犯的時候,細胞會趕快製造出對抗外來侵害的「武器」,作戰贏了當然就不會生病,輸了就會產生疾病症狀,但也代表身體再遇到同個病毒就不會生病、下次的對抗能力會提升,就像是家長常說陪孩子「更新病毒碼」。孩子常咳嗽、流鼻水,過敏症狀可能被誤為免疫力差。有些小朋友常感冒、咳嗽、流鼻水,家長就會認為孩子免疫力比較差,但其實有時候是過敏症狀。葉國偉指出,以過敏症族群為例,表現出來可能是反覆感冒、咳嗽、流鼻水,但是他們的免疫力沒有比人家差,而是身體出現的過敏症狀被誤會成免疫力差。常有人說,高壓忙碌會造成免疫力或抵抗力低下,因而容易生病。葉國偉說,有可能是生活作息改變,壓力大的確會影響身體對抗病菌的侵犯,「抵抗力」變弱就容易生病,未必是「免疫系統」出問題;而且抵抗力變差有時候是暫時性的,只要調整好作息、壓力解除,這些症狀自然就會減少。免疫系統與生俱來,過強可能侵犯正常細胞。葉國偉表示,身體的免疫系統是與生俱來,多數人都有正常的免疫系統,僅少部分的人有免疫缺損,如抗體缺乏、嚴重的複合型免疫功能缺乏等,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遭受病毒或細菌的強烈攻擊,甚至對於病毒完全沒有抵抗能力,或在出生幾個月後,被嚴重的細菌感染,導致敗血症甚至死亡。不過,免疫能力也可能在後天受到影響,例如愛滋病就屬於「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病毒感染會造成患者的免疫能力整個被壓制,容易受到感染。不過,免疫系統太強也不好,會讓身體喪失辨識病源的能力,可能發生攻擊自己身體正常細胞的「自體免疫疾病」。帶狀疱疹病毒活化 多因老化致免疫力下降談到免疫力減弱,常讓人聯想到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說,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活化引起的皮膚病,好發於冬季至早春,通常在過度勞累、緊張、季節變換之際發生,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隨著年紀增長所導致的免疫力下降,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次活化的重要因素。治療方面,使用抗病毒藥、藥膏敷料及減緩神經痛藥物,主要目的是抑制病毒繁殖及水泡擴散,並避免傷口感染以及後續神經痛。預防帶狀疱疹,需要良好的免疫力,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是提升抵抗力的方式之一。蔡長祐提醒,罹患過帶狀疱疹不代表終身免疫,當人體抵抗力下降,還是有可能復發,特別是50歲以上、慢性病患者或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等免疫力較差者,都是高危險族群,應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充足睡眠、調適壓力及接種疫苗,都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感冒頻繁不易痊癒、過敏嚴重、倦怠感揮之不去,都可能是免疫力變弱的警訊,就好像身體內的士兵,要抵抗入侵身體的病菌,可透過調整生活作息、規律運動、釋放壓力等,飲食也是重要的關鍵,包含國健署「我的餐盤」所列的六大類食物。參考「我的餐盤」口訣,盡量攝取原型食物。對於提升免疫力的食物,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李哲佑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質等巨量營養素都不能缺乏,可參考衛福部國健署推出的「我的餐盤」,口訣包含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很多民眾可能會認為,直接吃維生素保健品更方便,但營養師建議應該先補充巨量營養素,並建議從「原型食物」中攝取,如南瓜、馬鈴薯、地瓜等,之後才是維生素C、D和鋅、硒等微量元素,其中鋅、硒可從海鮮類取得;維生素C可從蔬果等攝取;維生素D則能藉由菇類或牛奶等補充。攝取植化素抗氧化:茄紅素、花青素、葉黃素。除了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外,有抗氧化功能的植化素也很重要。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包含葉黃素、葉綠素等,都能免於自由基的發炎反應,間接提升免疫功能。許惠玉說,常見的植化素如茄紅素,協助人體清除導致老化與眾多疾病的自由基,具有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等作用,可從番茄、紅椒、胡蘿蔔等獲取;花青素可抗氧化、抗發炎、預防罹患癌症,以及增強血管的彈性,預防心臟疾病、舒緩過敏症狀等,可藉由紫高麗菜、茄子、紫菜等獲得。增加腸道好菌、睡個好覺,都能增強免疫力。李哲佑說,很多研究都傾向維持腸道健康,免疫力會增加。因為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除了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菌叢的多樣性、生態平衡,更重要的是日常飲食,腸道容易發炎的人,通常是加工製品攝取過多、原型食物吃太少。除了飲食,充足的睡眠也和抵抗病菌有關。李哲佑表示,常見於蛋白質食物的酪胺酸如奶製品等,屬於褪黑激素的原料,建議在睡前約30分鐘至1個小時,可以喝一杯溫牛奶;其餘如最近熱門的GABA也可助眠,常見於糙米、發酵的茶等,但建議不要太晚吃這類食物,以免反而影響睡眠。長期規律運動,再忙都要給自己15分鐘動一動。除了食物,長期規律運動也相當重要。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說,最基本的「健走」簡單又省錢,也可以騎腳踏車,或稍微提高強度,跑步或爬郊山,也可以到健身房運動,「我自己以前也很少運動,現在一天不運動很難過。」有時候覺得工作很累,就要有點「強迫自己」動起來,每天至少半小時,如果真的很忙,15分鐘稍微伸展也好,好過直接坐在沙發上休息。葉國偉說,有時候結束工作很累,也會有想偷懶的時候,但他會強迫自己至少騎半小時的腳踏車,能換來身心舒暢。他也建議民眾,運動不要只做一兩天,就因為肌肉痠痛想放棄;短時間的運動累積起來雖然也有好處,但不建議每次只動個3、5分鐘,因為5分鐘內的運動,通常只是在熱身而已,持續較長時間可以讓心肺功能更提升。每個人對壓力的適應能力不一樣,葉國偉表示,小朋友可能因為考試或學業因素,上班族則因工作節奏帶來壓力,會導致睡不好或亂吃東西而營養不均,進而衍生失眠等慢性問題。如果因為工作或學業壓力,覺得自己的免疫力稍微減弱,就要找到自己的壓力來源並改善,例如正向思考,或把自己的時間管理做得更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7 養生.聰明飲食
強化免疫系統的關鍵營養素 專家推薦10種最佳食物增強免疫力
免疫系統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強化免疫系統有很多方式,包括規律運動和良好的睡眠品質,均衡的飲食也很重要,其中某些營養素更扮演關鍵角色。以下是美國註冊營養師Chelsea Rae Bourgeois推薦能增強免疫力的食物。柑橘類水果提到柑橘類水果,就會想到維生素C,身體的組織生長和修復,維生素C都扮演關鍵角色。它也是一種抗氧化劑,可對抗自由基,有助防癌和其他慢性病。身體無法自行產生維生素C,須由食物中攝取。紅色甜椒紅色甜椒比多數的柑橘類水果含有更多維生素C,且含有另一強大的抗氧化劑β-胡蘿蔔素,也是甜椒呈現鮮紅外觀的原因。β-胡蘿蔔素也是維生素A的前驅物,因此和皮膚、眼睛的健康也有相關。優格許多研究都指出腸道健康與整體的健康存在關聯,腸胃道住著複雜的微生物,與身體的免疫作用有很大關聯。吃優格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可以增加好菌,有助腸道菌叢多樣化。深綠色蔬菜冬季正值葉菜類盛產季,所有深綠色蔬菜都與健康的免疫系統相關,它們富含各種營養素和纖維質,滿足營養需求,也可改善腸道健康。研究顯示,經常食用深綠色蔬菜,可減少體內的氧化損傷和發炎。家禽類雞胸肉、火雞胸肉等家禽類富含維生素B6,對於T淋巴細胞和白血球的生成很重要,是免疫系統發揮最佳功能的關鍵之一。研究顯示,維生素B6缺乏與發炎相關。多脂魚類多數免疫細胞中都有維生素D受體,顯示維生素D與免疫系統正常運作密切相關。多脂魚類是補充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根據國健署資料,每100克鯖魚含25.2微克、每100克鮭魚含11微克維生素D,都超過一日所需。堅果鋅能調節免疫系統內的信號通路,腰果、杏仁和松子等堅果是鋅的絕佳來源。薑薑的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已廣為人知,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健康問題的風險。研究發現,生薑可阻斷促發炎細胞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並抑制導致體內發炎的氧化分子。薑黃薑黃含「薑黃素」,是一種生物活性化合物,有抗發炎、抗氧化特性。薑黃素與免疫系統中的細胞(如巨噬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共同作用,增強人體的防禦能力。大蒜大蒜含有多種與免疫相關的化合物,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透過其抗菌、抗發炎、抗氧化和神經保護特性,促進體內的各種生物過程。例如,支持大腦、腸道和心臟健康。此外,研究也指出,大蒜可以增強免疫反應並減少發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6 養生.運動健身
4秒運動抵銷久坐傷害?你以為高強度間歇訓練省時有效 其實沒這麼美好
現代人生活忙碌,有時撥不出太多時間運動,因此開始有人倡導短時間的「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像是7分鐘HIIT,聽起來就很好達成。甚至現在還出現「4秒運動」,號稱每天重複幾次4秒的運動就能抵銷久坐傷害,然而理想和現實總是有些落差。何謂4秒運動?2020年發表在《美國運動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原本久坐一整天的受試者被要求每1小時起來5次,並在健身單車上用盡全力踏踩4秒鐘,從靜止狀態踩到最快轉速,接著就下來繼續久坐。在一天工作八小時中每小時反覆執行,該研究結果表明,在隔天餐後的抽血報告發現,4秒運動能增加身體燃脂效率達43%,同時餐後三酸甘油酯也降低了31%。醫師指出4秒運動可以逆轉久坐帶來的傷害,增加身體燃脂效率,還能降低餐後血脂。關鍵不在於運動時間很多人認為只要運動時間夠短,就能無痛納入每日繁忙的行程表中,但事實上要移動身軀去運動和所需的時間長短無關。當然和運動90分鐘比,30分鐘聽起來比較容易,但如果把20分鐘和30分鐘的運動拿來比較,20分鐘看起來並沒有比較容易跨越心理障礙門檻;那如果跟20分鐘比,10分鐘的運動(還包括要換衣和熱身等)感覺就沒什麼不同了。研究和現實有落差 高強度運動沒想像中美好如果要縮短運動時間達到效果,這個運動的本質會產生巨大變化。在很多關於運動的研究中,除非研究人員對受試者進行嚴格管控監督,否則受試者不會按照既定實驗程序進行運動;換言之,如果人們在日常用自己的方式進行,通常無法達到實驗預期的水準,這也代表實驗研究和日常鍛鍊的先決條件是完全不同的。像是Tabata訓練(20秒高強度運動、休息10秒)和 Wingate測試(30秒高強度運動、休息4分鐘)設計為使用自行車型測力計進行,設備由研究人員操作,並且全程陪同受試者進行鍛鍊;至於4秒運動也是在特定的訓練自行車上進行。如果是一般人在自家客廳做波比跳,或是在健身房踩自行車使用「增加阻力」按鈕,也達不到實驗室超短時間運動的運動強度。所以當HIIT蔚為流行,即使人們認為自己在很短時間進行一項超級有效的訓練,實際強度也遠低於預期水準。而這些短時間運動都是由多種類型(包括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組成,如果在任何一個環節半途而廢,都可能無法達到它原本有效的水準。就拿4秒運動來說,這些運動需要重複多次進行,當完成所有回數並加上兩次之間的休息時間,整體花費的時間可能和15分鐘的運動時間相差無幾,所以這些運動並不如表面上看的有多省時。如果想要擁有健康勻稱的身體,需要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兼具,有些運動指南建議每週要進行至少150分鐘的輕度運動、75分鐘的劇烈運動,每個人可以將時間分配給自己中意的運動,例如步行150分鐘和慢跑75分鐘。兩類人適合超短時間運動超短時間運動也並非一無是處,對以下兩種族群而言,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1.平常完全不運動第一種人開始進行超短時間運動,就是成功踏出動起來的第一步,即使只是用雙腳走過一個街區也比一直躺在沙發上好;同樣地做10個深蹲也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對這種人而言最需要做的就是增加運動量,無論多少都是好事。2.已進行充分有氧和重訓、想從艱困的鍛鍊中暫時喘息這個族群多半指的是專業運動員,很多一流運動員在幾個月裡將訓練減少到最低限度,藉此贏得獎牌和打破個人紀錄,他們具備堅實的運動能力基礎,進行超短時間運動能從最少的訓練中獲益,例如比平時更好的恢復以及提高某項能力。超短時間運動的Know-How要進行超短時間運動之前必須先捫心自問,考量自己平常的運動類型和為什麼要這麼做,即使不屬於上述兩種族群也不是不能做,最好是把它「添加」到自己日常的活動中,例如如果平常只做有氧運動,那就可穿插一些高強度間歇訓練。如果你只是在追求時間短於20分鐘的運動,應該先問問自己期待運動能達到什麼效果,是不是專注於追求時間而忽略其他更有效的運動方式?或只是想逃避運動的痛苦?例如在大多數情況下,30分鐘正常強度的有氧運動比起10分鐘讓你感到噁心的劇烈間歇運動,結果可能更令人感到滿意。相較於10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但實際效果也許只是輕度有氧等級),30分鐘的踏實有氧運動肯定更有效。透過運動達成健美體態或健康目標,努力和堅持不懈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想要走得長久,必須以安全永續的方式進行鍛鍊,如果只想投機找藉口減少運動量或時間,那就永遠都達不到想要的結果。資料來源/LIFEHACKER
-
2024-11-16 養生.健康瘦身
營養師一年狂瘦50公斤曬夫妻合照「根本換了老公」他曝奇效減肥3心法
只要有毅力方法得宜,誰都能減肥成功。一名營養師原本胖到120公斤,透過控制飲食和運動等科學減重,短短一年就狂瘦50公斤變成一個大帥哥,他曬出前後對比照,很多人都以為他老婆是不是換了個小鮮肉老公。營養師博主「明叔」一年前還是個超級大胖子,體重高達120公斤,胖到連後腦杓都突出一大塊腫包,他還自我安慰那只是枕骨高。明叔的爸爸還要他去給腦杓抽脂,太太也點出他腦袋上的皮根本是疊在一起的。後來明叔下定決心減肥,利用戒糖和適度運動等方法,一年來收穫絕佳成效,從120公斤狂瘦到70公斤,他在網上曬出一年前和現在與老婆的合照,減肥前後的極大反差讓網友直呼「這根本是換了個老公吧」、「從夫妻照變母子照」。許多網友敲碗明叔的減肥秘方,他表示方法很簡單,就是戒掉添加糖+慢碳水+適當運動。1.戒添加糖:不碰所有的可添加糖,看成份表例如常見的蔗糖,果糖、麥芽糖、葡萄糖、蜂蜜、某某糖漿等全都不吃。存在大自然中的、但又不是特別甜的東西可以吃,過甜的不吃,比如說菠蘿蜜、榴蓮、芒果等。2.慢碳水:不用戒斷碳水,攝取GI值低的碳水化合物,因為GI越低的食物被機體消化的速度就越慢。就有時間去活動、去運動把熱量消耗掉,而不給它轉化成脂肪的機會。3.適當運動:明叔坦言以前自己是0運動,能躺著就躺著,所以先動起來更重要,而不是高難度高消耗,就從提前下車走路回家開始,不坐電梯爬樓梯開始,慢慢地就有運動習慣了。現在保持70公斤的明叔表示瘦下來有2年了,平時保持乾淨飲食,包括青菜,沙拉,牛肉湯,這種低糖慢碳優質蛋白的食物占飲食的一半以上,不讓體重反彈就是要愛上這種飲食法。他表示控糖以後最大的感觸是之前真的吃了太多的添加糖。糖會上癮,吃的越多越不覺得甜,想要吃更多。吃的少了,反而一點點就覺得很甜也很滿足。他強調減肥的真相是好的飲食習慣和規律運動的培養,絕對不是各種快速的減肥法,更不要去相信那些自稱能快速鏟肉的商品。減肥就是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調整、不斷接的過程。資料來源/明叔很認真
-
2024-11-1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衛福部樂生療養院院長長王偉傑 喊話「全院顧一人」 給病人最好醫療
專精腎臟科疾病的王偉傑,今年9月接任衛福部樂生療養院院長,他擁有豐富的臨床和行政歷練,帶動腎臟切片精準治療,為桃園地區腎臟病防治效能作出貢獻。尤其在新冠疫情嚴重人心惶惶下,他帶領團隊運用血漿置換術,讓重症病人的存活率大幅提升,他深信「醫師陣容強大、醫療品質做好」,是醫院令人信任的關鍵。樂生療養院是一所具有歷史性的療養院區及現代性的醫院,分新、舊兩個院區。舊院區為療養院在新北市新莊區,為日治台灣專治癩病(漢生病、早年稱痲瘋病)院區,提供漢生病院民居住使用,已是文化資產保存的歷史建築園區;新院區為醫院在桃園市龜山區迴龍,是地區醫院,千禧年後提供民眾一般急重症和門診醫療服務迄今。崇拜學長 立志選定腎臟科行醫近30年的王偉傑是眷村孩子,在兄姊鼓勵下考上醫學院,並進入衛福部桃園醫院(部桃) 服務,因崇拜腎臟科學長做學問精神,立定志向走上腎臟科領域,即使當上樂生醫院院長,仍在部桃無酬看診,只因掛心腎臟科的老病人。以前桃園腎臟科醫師各自為政,在王偉傑建議下組成腎臟科聯誼會,每季固定辦學術研討進行個案討論,發表醫學研究論文。尤其新冠疫情大爆發期間,起初很多重症病人倒下,他發想可使用血漿換置用於染疫的腎臟病人身上,大大提升病患的存活率,並爭取列入健保給付。王偉傑深知腎臟切片可提升腎臟病防治效能,當大家都在做洗腎時,他卻反其道進行腎臟切片,果然透過切片精準治療,治癒許多腎臟病人或減緩其病情,未來他也會把在腎臟病防治成效帶進樂生醫院。網羅良醫 獲在地居民信任樂生療養院是很特殊的醫院,王偉傑接任院長後,首要打造該院為綜合性地區醫院,讓各科別醫師陣容壯大,目前已先後網羅腎臟、身心、胸腔及中醫、肝膽腸胃科、骨科、一般外科專科醫師進駐,發展該院急重難症治療,讓新北市新莊、樹林、桃園龜山迴龍地區居民,今後不必大老遠赴醫學中心看病,就近就能有好醫師看診。「樂生絕不只是療養院,樂生做很多急重症醫療。」王偉傑說,該院的科別足夠、儀器不差,絕不輸其他衛福部醫院,且各科醫師充足,逾90%病人在此都可以獲得照顧,希望能得到地方民眾信任。王偉傑常告訴病人:「你一人來醫院、全院照顧你」,過去他常以醫院為家,「要給病人安定感」,一度讓妻子很吃味,他的信念是「醫療無法渡天下眾生,只能渡有緣人」,有緣成為他的病人,他就給予最好的醫療。爬山紓壓 愛吃納豆當養生王偉傑說,醫師工作忙碌、壓力很大,他盡量早睡早起、規律作息,有空閒就在醫院走樓梯或拉划船器運動,保持體力;樂生醫院有後山,因此他把每周爬山列入紓壓項目中。為了養生,他澱粉類吃得少,早餐喜歡吃納豆保養身體,保持心情樂觀,若遇到關卡與煩惱時,就念經、再好好睡個覺,讓一切歸零思考。每年有空閒時,王偉傑會帶家人環島或旅遊增進感情,他特別喜歡去日本,每年組團去日本一、二次,尤其喜愛去日本老溫泉旅館泡湯,在日本欣賞溪流清澈如畫,和家人朋友爬山、喝小酒談心,令人開心。王偉傑● 年齡:55歲● 專長:蛋白尿、糖尿病、高血壓、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腎臟切片、泌尿道感染、電解質異常、一般內科疾病、急重症血液淨化● 現職:衛福部樂生療養院院長、中原大學副教授●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中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 經歷:衛福部桃園醫院腎臟科主任、桃園醫院新屋分院院長、桃園醫院副院長、衛福部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副執行長、教育部定副教授、中原大學副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重於治療,疾病發生早期就要早點治療
-
2024-11-16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4退休力大調查/人生無限 65+也能繼續奉獻
來自南韓職棒的「三振舞」,在知名啦啦隊員李多慧場邊表演後,在台掀起風潮,年逾七旬的整形外科教授林靜芸也學會這套舞蹈,常在自家診所放起音樂,舞動肢體,自娛娛人,逗得護理師、老病人哈哈大笑。林靜芸沒有想到有一天會在診所跳起舞來,她說只要頭腦清晰、手指靈活就會繼續行醫,也說:「人生充滿無限可能,不用畫地自限。」早晨六時的國中操場,台北市都還沒有清醒,「中山六君子」晨運社的大哥大姐一身勁裝,已開始在暖身拉腰,準備團練,目標是明年的世界壯年運動會。他們大多數是退休人員,但退而不休,不但並未完全離開工作,也想回饋社會,包括努力拿牌為國爭光。社會連結 退休五力中最低壽命延長,「65+」後還有悠長歲月,活得好是人生下半場重要挑戰。退休五力中,「健康」和「理財」是老後生活基礎,但要讓生活豐富多彩,得靠「社會連結」等心靈退休力。根據退休力大調查,社會連結連續四年在退休五力中分數最低,今年僅五十點九四分。在社會參與部分,約五成願意「累積某項知識、能力或技能」、「從事能讓自己感到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但「擔任某個領域專家、顧問,分享自身經驗」和「有從事志工的經驗或門路、管道」比率不及三成。高齡者社會連結得分普遍高於年輕人。保持閱讀 逾75歲比率最高保持閱讀習慣與年齡成正比,七十五歲以上最高,願意學習新科技設備各年齡層皆接近六成,以六十至六十四歲最高;願意了解社會新趨勢、新價值觀皆超過七成,以六十五至六十九歲最高。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所有生物幾乎都在過了繁殖期後,就開始走向衰老,但人類與其他生物很不相同,即使過了繁殖期,還能繼續活很久。延遲轉大人,人的壽命變長,社會角色必須轉換與改變,但不管活到幾歲,人們還是會在生命中尋找值得奉獻的意義。例如慈濟環保站、回收點遍布全台,他們稱為「做環保」,不只將垃圾分類回收,物命再生也讓長輩找到生活的寄託。陳亮恭分析,除了回收本身的環保意義,更讓地球環境崩毀速度更慢一點,期待留給後世更好的生活環境。林靜芸也認為,社會結構改變,大缺工時代來臨,政府應妥善運用銀髮族的能力與經驗,協助創造人生舞台,回饋社會。她也說,一直以來,與人互動,讓病人變得更年輕,是她覺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而到目前為止,也對自身技術充滿自信,她說仍會繼續提供醫療服務,開心奉獻,成為樂齡的外科醫師。延後退休 不必靠年輕人養七十一歲的周再添和太太陳美莉是「中山六君子」晨運社的運動夫妻檔,兩人都認為六十五歲退休太早,支持延後退休。尤其超高齡社會,年輕人要養老人實在很辛苦,自己經濟能力沒問題,也不計較收入多寡,希望有機會發揮力量。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65+」族群不應該被視為負債,人生下半場,歲月正好,老盟持續推動老人福利法修法,認為應納入更積極的「長者發展權」,讓長者成為社會資源而非負擔。政府應該規畫「長輩彩虹光譜」,利用職務再設計適材適用,強化社會參與。
-
2024-11-16 焦點.健康知識+
總是忙到沒時間好好吃飯、睡覺?4個周末行動足以讓你平衡日常惡習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多數人每天趕上班上課,許多事情都得匆忙完成,例如快速隨便的解決一餐,也忙到沒時間好好睡覺及運動。不過科學家已經證實,明智地利用周末時間補做平日沒時間做的事,可能足以抵消你在一周內所做的事情。專家分享利用周六和周日的活動補跑,一樣可以改善健康。1. 周末補眠我們都知道睡眠很重要,但不少人每天三更半夜才睡,可能因為工作課業,也可能是熬夜追劇,有時可能一天只睡2、3個小時。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Sleep foudation)建議,睡眠時間依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需求,中壯年的成人階段(26-64歲),大約需要7-9小時的睡眠時間。睡眠不足可能導致肥胖、高血壓、慢性發炎,及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等風險。理想的情況當然仍是每天要有規律充足的睡眠時間,不過如果平日做不到,選擇在週末多睡一點時間也好。研究表明,在周末補眠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預防肥胖、減少憂鬱,甚至能延長壽命。台大醫院的研究團隊近期也在國際期刊《睡眠與呼吸》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周末多賴床幾個小時,不僅能讓身體恢復活力,還可以降低70%以上罹患失智症的風險。2. 「周末戰士」運動效益不會比較差很多人想運動,但平日真的沒時間。國外研究發現,努力在每周1到2天內完成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周末戰士」(weekend warrior),其達到的健康效益不比天天運動的人差。因此,對於青壯年或長者而言都一樣,以一周運動總量為目標,若無法天天運動,假日就是補運動的最佳時刻。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也在聯合報撰文提醒,每周90分鐘或每天15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應該是最低的有效量,不能再少了,在這個基礎上,每天若能再增加15分鐘運動,還可以進一步降低死亡風險。此外,選擇多元而複雜的運動比單純重複動作的運動好。總之,有動比不動好、多動比少動好、多元比單調好,依照個人狀況循序漸進加量加強為首要原則。3.好好吃一頓周末早午餐多數人在上班上課的日子,要不是不吃早餐,不然就是隨便吃,也經常是匆忙購買快速即時不健康的東西吃。周末就請花點時間坐下來吃一頓營養的早午餐。不過早午餐的餐盤內容也很多是超級加工食物,應盡量選擇原型食物、富含蛋白質、低糖、低脂的食物。好好吃一頓早午餐的意義,不但在於選擇營養美味的食物,也在於可與朋友或家人一起享用,研究顯示與親友一同用餐還可促進心理健康。至於為何選擇早午餐,而不是較早的早餐?因為吃早午餐可增加隔夜禁食時間(一天的最後一餐和第二天的第一餐之間的時間),有助減重及改善腸道健康,而且還能睡飽一點改善睡眠。4.周末出去走走周間長時間待在室內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嚴重破壞,尤其久坐就被認為是「慢性自殺」的一種行為,《The Telegraph》訪問約克大學環境與健康教授Peter Coventry表示,它會損害人的情緒、注意力、記憶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長待室內缺乏太陽光照射也是一大問題,這會導致身體缺乏維生素D,對骨骼和免疫功能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周末盡可能多從事戶外活動或園藝活動,藉著到處走走跑跑,改善體能與心理健康。【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5 養生.營養食譜
玉米全解析》減肥吃白玉米、顧眼吃甜玉米...4種玉米功效一次看!加碼教你「超好喝玉米濃湯」做法
玉米是一種營養價值豐富且具有多種健康益處的食物。雙色水果玉米甜度較甜玉米高,有豐富的維生素E及纖維素,可抗衰老、助消化;甜玉米β-胡蘿蔔素含量最豐富;紫玉米則有豐富花青素,幫助抗氧化。 「玉米」是一種廣泛種植且受歡迎的食物,除了微甜微甜的口感外,玉米也因其豐富的營養價值而倍受青睞。它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有助於維持身體的健康。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資訊顯示,玉米筍及白玉米熱量較低。若要以玉米取代澱粉攝取,要特別留意,糯玉米的熱量約等於同等份量白飯的熱量。玉米可代替白飯?玉米是一種營養價值豐富且具有多種健康益處的食物。高敏敏營養師在粉絲專頁發布關於玉米的衛教資訊,其內容顯示,雙色水果玉米甜度較甜玉米高,有豐富的維生素E及纖維素,可抗衰老、助消化;甜玉米β-胡蘿蔔素含量最豐富;紫玉米則有豐富花青素,幫助抗氧化。 提供能量:是碳水化合物的良好來源,可以提供身體所需的能量,有助於維持日常活動和運動的活力。 促進消化: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腸道健康,預防便秘並延緩血糖上升,飯後較不容易感到飢餓,脂肪也較不易合成。 提供維生素和礦物質:玉米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K等多種維生素,以及鎂、鉀、磷等礦物質,這些營養素對於免疫系統功能、細胞生長和修復、骨骼健康等都非常重要。 保護眼睛健康:玉米中的維生素A和抗氧化成分有助於保護眼睛健康,預防視網膜退化和其他眼部問題。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玉米中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對於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維持心臟的正常功能有幫助。 抗發炎:玉米中的一些成分(如花色素苷)具有抗發炎作用,有助於減輕身體的發炎反應。 改善水腫:玉米中的鈣具有預防水腫的效果。玉米的健康風險 黃麴毒素致癌黃麴毒素是一種重要的致癌因子,特別在台灣潮濕且高溫的環境中,黃麴菌容易生長繁殖。主要污染的食物包括穀類、豆類等,若在運送和儲存過程中不當,就可能受到黃麴毒素的污染。黃麴毒素是由發霉食物產生的化學物質,具有高度致癌性,其中以黃麴毒素B1最為具有致癌性。 花生、玉米、穀類和種子等食物容易受到黃麴毒素的污染,尤其在長期儲藏的情況下,需要格外注意。為了保護自己的健康,我們應該選擇新鮮的食材,確保食品儲存和處理的衛生環境,以及適當的儲存方式,以減少接觸黃麴毒素的風險。 另外,也要避免「食用過量」與「睡前吃」。雖富含膳食纖維,但攝取過度可能會造成便秘問題,且食用太多也有機會導致過多的熱量;睡前吃玉米恐影響脹氣,讓睡眠品質變差。玉米濃湯的做法矽谷美味人妻曾撰文教大家,使用鮮奶油製作出美味的玉米濃湯! 材料:玉米粒1罐、鮮奶油1/2杯、鮮奶1杯、去邊白吐司2片(可用高纖吐司代替)、鹽1/4小匙、黑胡椒少許。 做法:1. 吐司去邊撕成小塊,並預留一小碗玉米粒2. 將剩下的玉米粒連同湯汁,鮮奶,鮮奶油,吐司塊放到鍋中,用手持電動調理棒打成濃湯3. 再將玉米粒加回濃湯裡,小火煮沸,加少許鹽和黑胡椒調味 參考資料農糧署、農業知識入口網、高敏敏營養師 延伸閱讀減肥就吃「蒸玉米」!營養師:解便秘,還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萬用食材「玉米筍」,有無苞葉哪個好?一文公開「玉米筍」的挑選、保存撇步:原來「這狀況」應冷藏玉米是澱粉,竟然可以助減肥!糯玉米、黃玉米、白玉米...熱量差3倍!想減肥請選這種吃 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林勻熙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11款「超商常見飲料」竟是「糖份炸彈」!米漿、牛奶都上榜...營養師:第一名恐喝掉20包糖
-
2024-11-15 養生.抗老養生
哈佛教授讓85歲父嘗試抗衰老秘訣 他0慢性病和失智:像30歲一樣健康
澳洲生物學家、哈佛教授大衛·辛克萊(David Sinclair)是知名鑽研遺傳學,研究抗衰和治療老年疾病的學者,現年55歲的他外貌看起來像是30多歲的年輕人,他有一套自己的凍齡秘訣,這些方法被套用到85歲的父親安德魯(Andrew)身上,也收穫很好的效果,高齡的爸爸活得像3、40歲的青壯年。辛克萊在自撰的書《Lifespan》中提到,父親安德魯70多歲的時候表明不想在晚年變成虛弱的老者,因此開始了一些新的改變,其中包括運動、旅行、冒險、社交和飲食,這些運動的強度甚至連30多歲的人都會感到累。安德魯這些年來上山下海,甚至前往非洲、沙漠和熱帶雨林旅行,他向教練證明自己比小30歲的兒子還強壯。年過80歲的他沒有記憶力衰退的問題、沒有疼痛和慢性病、沒有抑鬱,他感覺自己還像3、40歲時的狀態一樣。運動安德魯每周做高強度訓練兩次,一次70~90分鐘,先在划船機熱身15分鐘,再跑2500公尺,然後做伸展運動和舉重訓練,其中包括卧推、腿部推舉、捲腹運動等。他還每周做一小時的皮拉提斯提高靈活度,以及幾乎每天步行5~7公里。他偶爾還會爬樓梯,最近的紀錄是15分鐘爬上40層樓。飲食只有運動無法保證80歲長者的健康,安德魯很注意飲食,不吃垃圾食物,只吃家常菜和健康的餐廳外食,包括大量蔬菜、雞肉和海鮮,偶爾加入一點牛肉。早餐吃麥片、常常忙到沒吃午餐。一周喝幾次酒但不過量,也會偶爾吃點甜食,但也不會吃太多,不喝含糖軟性飲料;他會吃很多水果,但坦言沒有喝到足夠的水,這部份還在努力中。補充劑安德魯會服用多種補充劑和藥物,包括二甲雙胍、降血壓和膽固醇的藥物、NMN補充劑(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菸醯胺單核苷酸)、白藜蘆醇,有時想到還會補充維生素D。辛克萊強調父親並不是在做臨床實驗,也無法得知這些藥物和補充劑對他有什麼影響,還需要更多實驗證據和對照組才能證實,但即使這些東西有幫助,也不能忽視父親對健康付出的巨大付出與努力。安德魯坦言如此健康還有「運氣」成分,與他同年紀還活著的人不是足不出戶就是住在療養院。辛克萊表示父親分享的這些方法雖然不是所有人都適用的處方,但這讓他非常健康,他表示這就是長壽的意義,健康活著陪伴孩子度過人生重要時刻。資料來源/Lifespan
-
2024-11-15 養生.運動健身
走路沒有運動效果?專家教加入4動作讓你「氣血翻湧」:體虛者也能練
現代人生活忙碌,許多人利用走路當作唯一的健身方式,但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光只是慢速散步無法達到運動效果也無法增加肌力,但如果加入一些動作能達到對身體更有益的效果。健康管理師博主Grace指出現代很多女性氣血不足,症狀包括臉黃、掉髮、睡不好,依據中醫原理只要在走路裡加入一些動作,就能陰陽中和、氣血翻湧。第一招:大步流星步子跨大,手甩起來,舉過頭頂,大幅度拉伸全身經絡,讓氣血活躍起來。第二招:搓腰行走一邊慢走,雙手一邊搓搓後腰的八髎(註:位於臀部上方,骨盆的後壁、尾骨的上面),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是調節氣血的這種開關,久坐的女生戳開這裡就把氣血循環打開了。第三招:左右旋肋左右擺臂大步行走,幫助疏通肝膽經,寬胸解鬱,做完感覺心情都變好了。第四招:前後擊掌一邊走一邊擊掌,不僅可以開肩美背,讓整個人的儀態看起來更挺拔,還可以震動手掌的反射區,加速指尖末端循環。Grace表示這四個動作一邊走一邊練,氣血不足、體虛的人如果不能劇烈運動,也不建議久坐不動,那就從走路開始練起來。資料來源/GRACE佳佳
-
2024-11-15 醫療.新陳代謝
每周健走3天、每天5000步 有助控糖遠離糖尿病
台灣18歲以上糖尿病盛行率約11%,推估全台有218萬糖尿病人口,昨天是「世界糖尿病日」,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與台南市政府衛生局日前於奇美博物館舉行園遊會暨點燈儀式,台南市長黃偉哲指出,糖尿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若代謝症候群指標達三項或糖化血色素(HbA1c)在5.7%至6.4%之間,建議接受檢查,降低風險。「2024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暨點燈儀式」日前舉行,今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幸福健康」,糖尿病衛教學會策畫「健康i台灣,達標一起GO!」健走挑戰,鼓勵民眾每天步行5000步,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黃偉哲也對市民提醒,必要時可至308家代謝症候群防治診所檢查,降低糖尿病風險。健走挑戰還設立了機關團體組競賽,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慢病好日子」團隊在競賽中,榮獲醫藥設備廠商組第一名,台南市政府衛生局則在全台衛生局組獲得第二名。每周健走3天 有助控糖健走好處多多,成大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建議,推行健走,主要是國人運動風氣較不盛行,不只是糖尿病患,連照顧者也活動量不足,健走比其他的有氧運動容易量化,可透過應用程式記錄,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3天、單次2.5小時,健走5千至1萬步,直至流汗、微喘,有助控制血糖。歐弘毅表示,健走隨時可做、在短時間內就能達到人體所需的一般活動量,可幫助增強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健走雖然簡單,但每天要達標並非易事,透過這項挑戰,希望喚起社會各界健康意識,無論是糖友或一般民眾,都應養成中強度有氧運動習慣,並利用數位科技來追蹤進度,達成健康目標。數位療法 提供精準治療台南市政府衛生局長李翠鳳說,數位科技讓糖尿病管理更為便利,如胰島素注射智慧軟體這類「數位療法」,可為糖友提供個人化精準治療方案;數位化不僅增強控糖效果,還促進糖尿病預防知識的普及。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也在活動現場推出「慢病好日子」攤位,讓市民在輕鬆的氛圍中了解糖尿病相關知識。黃偉哲提醒,糖尿病患者須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不只應定期治療與追蹤,應透過健康飲食、控制體重,防止併發症產生,台南市已有145家醫療院所加入糖尿病共照網,為糖友提供全面性照護。歐弘毅指出,糖尿病患若要健走,建議挑選適合的鞋子、服裝、場地,循序漸進、過程中覺得不適可放慢速度,或立即停止,適時求助。【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1-15 焦點.健康知識+
體重減輕多少不正常?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當心可能是這十種疾病!
減重許多人一直嘗試努力卻不見得做的到的事。而如果沒有刻意減肥,體重卻明顯下降,這樣的情況並不尋常,可能暗示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都有可能。體重減輕多少是不正常?由於荷爾蒙、水分滯留和其他生理心理因素,體重每天可能會變化0.5~1公斤以內。體重明顯下降的情況並不常見,但在不改變飲食量、不加強身體活動或不嘗試減肥的情況下,當體重在半年內減少5到10公斤,或是原來體重的5至10%時,便屬於不正常,此時體重減輕已成為問題。根據《Health Day》訪問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臨床營養學部高級營養師Christine Goukasian指出,「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是一個危險信號」,雖然並非所有情況都不正常,但任何持續或不尋常的症狀也暗示著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障礙都有可能。《元氣網》以下整理來自各醫師的診斷說法、《Health Day》的研究數據,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可能是以下這些疾病。癌症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數據,這是無意中體重減輕的第一大原因,大約十分之四的癌症診斷都是這樣開始的。體重下降不僅是晚期癌症的徵兆,患有早期腸癌、胰臟癌、胃癌和肺癌、淋巴癌等癌症患者的體重也會減輕。腸胃及消化道疾病10% 到 20% 的意外體重減輕歸因於飲食失調導致腸胃道問題,例如慢性腹瀉、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或過度使用瀉藥等。身體消瘦伴隨腹瀉,食欲差,消化功能差,有可能是消化性潰瘍、便秘、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等消化道疾病,或過度使用瀉藥導致。甲狀腺亢進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曾受訪表示,女生如果沒有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不明原因減輕,很可能是罹患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亢進多發生在年輕女性,通常是家族遺傳,但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發病,誘發因素多與「壓力」有關。厭食症甲狀腺亢進症狀以手抖、容易喘、心悸、盜汗、體重減輕作為表現。甲狀腺亢進症狀較難察覺,等到出現明顯的手抖、心悸等,往往已經超過三個月以上,且即使是體重減輕,也常被認為是一件「開心的事」,不會被在意而錯過就醫時機。因此,大多數的甲狀腺亢進患者都是健康檢查時才會被揪出。糖尿病黃莉棋指出,另一種體重減輕最常見的原因則是糖尿病,糖尿病典型的症狀為「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減輕。糖尿病病人胰島素分泌異常,使葡萄糖進入細胞的作用喪失,身體容易無法獲得足夠能量,以致於體重減輕。糖尿病前期的病人,通常不會有體重減輕的症狀,而是正式進入糖尿病後才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焦慮、憂鬱、強迫症、厭食症和壓力等心理健康問題也可能影響食欲。營養師指出,如果你對吃飯或睡覺沒有太多興趣,以至於錯過了吃飯,那麼你就會減肥。而一些用於治療精神健康障礙的藥物也可能會影響食欲、味覺和嗅覺,並導致體重減輕。牙口問題例如牙齦疾病、假牙不合、吞嚥困難,味覺退化等問題,都可能造成進食不舒服,導致食欲減退。肌少症/衰弱症體重不明原因下降,活動力變差,有可能是衰弱症或肌少症前兆。肌少症好發在營養不良、缺乏運動、糖尿病友等年長族群。這些失能前的表徵,除了及早診斷,最好落實規律運動,及配合補充蛋白質,以延緩疾病發生。每周333─運動3次、每次30分鐘、每次每分鐘最高心跳數達130下,有助延緩體能衰弱、至少保住肌肉不流失。神經系統疾病除了老化之外,65以上老年人體重變輕,還可能潛藏如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老人憂鬱症等風險,這些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欲、吞嚥及食物攝取能力下降。其他疾病其他還包括慢性感染或發炎疾病,如肺結核、愛滋病、自體免疫疾病等,以及心、肺、腎、神經系統的疾病、藥物的副作用,皆有可能導致體重減輕。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大家平時應多關注自身的身體狀況,養成定期量測體重、血糖與血壓的習慣,才能早期發現異常揪出疾病。若莫名其妙的體重減輕,一定要找出病因,如果就醫仍找不出原因,可以先觀察一二個月,若體重有回升跡象可以解除警報;但若是其他疾病引起,疾病則會慢慢「現出原形」,一旦出現其他症狀就要盡快就醫。至於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建議可以先看家醫科,讓醫師藉由問診找出問題,而不是去做健康檢查。【參考資料】.《Health Day》.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4 醫療.泌尿腎臟
重訓+高蛋白飲食=NG護腎運動!醫建議的最佳護腎運動是它
高油、高鹽飲食,加上作息不正常,都可能傷害腎臟健康。一名診斷為腎臟病第三期的男子,見到健檢報告紅字,開始積極運動養腎,但他只做重訓,且為了長肌肉採高蛋白飲食,醫師告知此為「NG運動」,高蛋白飲食加重腎臟負擔,重訓難達到全身血液循環,建議腎臟病患者應採取有氧運動,每天20分鐘可達護腎效果,延遲洗腎時機。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台灣洗腎人口破9萬人,位居全球前三名,且加上高齡化社會,未來腎臟疾病患者可預期會愈來愈多。慢性腎臟病分為五期,第一期為早期、第五期是腎功能耗損最嚴重者,進入洗腎皆為第五期患者。避免進入到洗腎階段,坊間很多「護腎心法」,最有效的方式僅有三個:藥物及飲食控制、規律作息、規律運動。護腎的最佳運動為「有氧運動」護腎最佳運動為「有氧運動」,顏宗海表示,肝臟與腎臟都是血管密集器官,血液循環能幫助器官代謝物質,有氧運動屬於全身性運動,大幅增加血液循環,不只對腎臟好,對於其他的身體功能也是利多。腎臟病友運動千萬要適量,不能「過量」,過度有氧運動,可能造成橫紋肌溶解症,橫紋肌極速損傷,讓肌肉的蛋白質及肌球蛋白滲漏,過程中會代謝出具有腎毒性的物質,反而會增加腎臟的負擔。腎臟病友不建議重訓同理,腎臟病友也不建議重訓,重訓難以像有氧運動有全身血液循環效果,且容易過量運動,加上重訓者大多希望「增肌」,採取高蛋白飲食,高蛋白就對腎臟是負擔,如果腎功能已經不佳,恐適得其反。顏宗海表示,建議腎臟病友少吃高磷食物,如泡麵、餅乾、飲料,磷由腎臟代謝,腎功能不佳,磷會堆積在腎臟內,容易導致高血磷症,初期會有皮膚癢、骨頭痠痛等症狀,長期容易導致血管鈣化,增加中風機率。根據統計,最容易導致洗腎疾病,依序為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絲球腎炎、多囊腎以及腎結石。顏宗海表示,高齡化社會,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患者會愈來愈多,也讓腎病候選人增加,呼籲國人對於飲食以及生活作息得多加關注,規律運動也應納入日常的習慣中。
-
2024-11-13 醫療.泌尿腎臟
我的腎臟健康嗎?醫師教看「雞生蛋」指數 怎麼吃怎麼喝才不傷腎
台灣腎臟病盛行率攀升,全台慢性腎臟病人口突破200萬!雖多數人處於疾病前期階段,但也因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甚至到末期腎病變,才可能出現如尿毒症等情況,因此恐高達96%腎臟病患者未察覺,因此早期預防和定期檢查十分關鍵。腎臟病如何檢查?飲食能如何預防?由洪永祥診所透析醫療服務中心院長、三軍總醫院腎臟科兼任主治醫師洪永祥告訴你。初期症狀難察覺!致病原因有哪些?台灣有「洗腎島」之稱,因腎臟病患者數量龐大,約有10萬人需要進行洗腎,超過200萬人患有慢性腎衰竭。這類疾病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在第四、五期時才出現「蛋白尿(泡泡尿)、水腫和高血壓」等問題。此時,病情已非常嚴重,可能需要進行透析治療。腎臟病的主要誘因是慢性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這些疾病會逐漸損害腎臟功能。常見的患者在生活習慣不佳下,可能長期忽視如蛋白尿等症狀,認為這是飲食或生活習慣引起的小問題。實際上,這些警訊應及時處理,否則病情惡化到後期時,治療難度將大大增加。腎臟健康如何確定?檢查記住「雞生蛋」雖然腎臟疾病的進展較慢,這也為早期發現提供了機會。定期健康檢查,特別是「血液和尿液檢查」,對於提早發現異常十分重要。透過及早改變飲食習慣、控制血壓和血糖等措施,能有效延緩腎臟功能的惡化。在腎臟檢查中,可以找到「雞生蛋」3個檢驗項目,了解自己的腎臟功能狀況,.雞:「肌酸酐」,能反映腎臟的過濾能力。肌酸酐會因肌肉量而異,肌肉較大者可能會有較高的肌酸酐,因此運動後檢查容易出現誤差。.生:「腎絲球過濾率」,從肌酸酐數據計算而來。把肌酸酐、年齡和性別帶進公式,就可以算出腎絲球過濾率,60分以上才算及格,分數越低,代表腎功能越不好。.蛋:「蛋白尿」,可能是腎臟炎症的徵兆或腎臟病變的結果。檢測出蛋白尿後應及時就醫,以便早期治療保護腎功能。飲食怎麼吃?台灣腎臟疾病盛行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國人廣泛攝取高油、高鹽、高糖飲食,特別是加工食品和夜市小吃,如水餃、小籠包、炸雞等,無形中對腎臟造成負擔。為了保護腎臟健康,應選擇清蒸、水煮等低油、低鹽的烹飪方式,並多攝取蔬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加工食品如水餃和小籠包內含豐富的油脂,特別是五花肉餡的食物,不僅熱量高,還含有大量飽和脂肪和鈉,這些成分會讓腎臟長期處於高負荷狀態,增加慢性腎臟病的風險。許多人誤以為這類食物相對健康,事實上它們可能比油炸食品更具隱藏風險。此外,含鈉量高的食物如日式拉麵和鐵板麵也是腎臟的隱形殺手。一碗日式拉麵的鈉含量可能高達4000到6000毫克,遠遠超過每日建議的2400毫克。長期攝取過多的鈉會導致高血壓,進而損害腎臟的健康。喝水顧腎 怎麼喝才對?喝水,是保持腎臟健康的關鍵。腎臟過濾功能依賴足夠的水分,特別是腎絲球的運作。每個腎臟中有數百萬個微小的過濾單位,稱為腎絲球,這些單位需要充足的水來過濾廢物。雖然茶、咖啡、湯等飲品可以計入每日的水分攝取,但建議以「白開水」為最佳選擇。因為純水能最有效地幫助腎臟過濾體內廢物,避免不必要的糖分和添加物負擔腎臟。茶和黑咖啡中含有抗氧化成分,適量飲用對健康有益,但過量攝取咖啡因可能引發過度利尿,反而對腎臟不利,特別是在腎功能衰退時。至於飲用量,一般來說,每人每日需攝取的水量與體重相關,大約60公斤體重的人需攝取2000cc的水分。雖然液體可以來自多種飲品及食物,如水果、湯等,但建議避免過多含糖飲料如汽水或碳酸飲料,這類飲品會增加身體負擔。藥物、保健食品會傷腎嗎?慢性腎衰竭患者的飲食通常受到許多限制,例如需選擇低磷、低鉀和低蛋白的食物。但許多保健食品的設計是針對一般人群的,磷和鉀的含量未必受限。以益生菌為例,它們通常來自乳製品發酵,這些產品可能含有高磷和鉀,對腎臟健康可能造成風險。另外,在藥物方面,使用上應根據醫師的評斷來決定,適當使用才能達到療效。如最常被民眾使用的止痛藥,短期內使用止痛藥可以控制發炎(長時間的發炎可能會造成腎臟的問題),但如果長期服用,則需要謹慎。可以選擇一些短期內對腎臟影響較小的藥物,如非腎臟代謝的普拿疼,或者局部使用的貼布藥膏,來減少對腎臟的影響。也要提醒,西藥在急需時可以使用,但長期依賴藥物不是最佳方案。最重要的是要消炎,避免讓腎臟受到更多損害。如果對藥物使用感到擔心,建議多喝水,並尋求醫師的建議來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案。腎臟與心血管的關聯腎臟疾病與血管類疾病有密切的關聯,特別是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息息相關。腎臟病和三高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三高可導致腎臟病,而腎臟病也可能引發三高。實際上,大約80%的情況下,腎臟病患者是因為代謝症候群而間接受害,這些症狀可能逐步發展為糖尿病、高血壓,最終導致腎衰竭。避免肥胖是控制這些問題的關鍵。曾有位55歲的高血壓患者原本腎功能穩定,但因工作緣故造成飲食不當,進而導致肥胖、腎功能迅速惡化,蛋白尿也隨之出現。經由控制飲食和體重,他的狀況才有改善。因此,維持健康體重對於預防腎臟病及其相關共病非常重要。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家裡有喇牙代表什麼?喇牙有毒嗎?怎麼趕走牠?專家:千萬別用拖鞋打!用「這招」就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