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6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搜尋
退而不休
共找到
53
筆 文章
-
-
2024-11-09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4退休力論壇/ 聯合報社長游美月:準備退休力必須加把勁
不到2個月台灣就要進入超高齡社會,聯合報根據超過5千人填答的「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分析國人退休準備程度,平均分數為57.5分,不僅「不及格」,更是近4年最低。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面對人口結構變遷,除個人、家庭應做好準備,政府在社會安全方面,也應加大力度,「推動退休力必須加把勁」。聯合報系今天舉辦「2024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游美月與前金管會主委王儷玲、中國信託銀行專家團隊協理蔡安棋、資深媒體人高愛倫、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高齡友善推廣組組長徐昊平、資深山域嚮導老師阿布、IKEA宜家家居台灣人才與文化部總監李佳潔與會分享,並邀來The Brass 銅管重奏團演出「寫給退休練習生的重奏曲」,由台灣經典名曲夜來香、流浪到淡水等歌曲,重新編曲而成。博覽會上公布民眾街訪內容,針對退休年齡,年輕的Z世代代表說「現在就想退休」,嬰兒潮世代代表則認為應該「退而不休」;至於幾歲才算老,有剛退休的民眾認為有病痛就是老了,也有72歲的教師認為,只要保持學習能力,永遠都不會變老,而民眾普遍認為,退休生活健康、理財是最重要部分,其次則是要有心愛的家人相伴。游美月表示,自己是嬰兒潮世代,但不認為自己「老了」,深知「生活要愈來愈用力,才會愈來愈有趣」;因應台灣社會進入老年化趨勢,聯合報2020年起推動退休力指標調查,期盼各界關注退休準備議題,如今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不僅社會、個人需要做出調適與改變,政府在政策執行、社會安全方面也應加大力度,社福機構也應積極投入,幫助民眾與家庭。聯合報今日頭版刊登退休力測驗結果,指標共有財務、健康、活躍好學、自在獨立、社會連結5大面向。游美月帶領現場民眾讀報,她表示,民眾自我評分不及格,代表台灣的退休力還必須加把勁,身處史上最長壽的時代,各世代應共同面對,增強退休力,營造有能力、餘裕的退休環境,才能共同享有美好快樂的生活與日子,聯合報將與專家合作,持續提供民眾諮詢管道,做國人最好的後盾。
-
2024-11-03 養生.樂齡保養
為運動相聚、更挑戰自己 熟齡社團「中山六君子」備戰2025世壯運
有一群人,因為運動而聚在一起,但光是運動還不夠,他們還有野心挑戰比賽;他們不是年輕人,平均50歲起跳,更有人超過70,但年齡從來不是阻力。運動強健體魄,競賽考驗毅力,「志在參加」不是他們的選項,既然決定參賽,那就得拿個獎牌回來。熟齡人生,在運動場上依然精彩。「這球我來」、「你去那邊」……台北松山區清晨的操場並不寧靜,一群中年民眾正在備戰世界壯年運動會。他們是名為「中山六君子」的中山國中晨間運動社,幾乎每天相約練習,年齡在他們身上幾乎看不到影響。他們並非專業運動員,有的人甚至沒有什麼運動經驗,但憑藉著團隊友好的氣氛,運動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40多人從半百到古稀,跑步、排球、騎車樣樣來。這群人多由附近社區民有里的居民組成,團員並沒有參加資格限制,人數不固定,目前約在40多人左右,然而大多年過半百,不少人已經退休,甚至古稀之年者也不在少數。王世雄今年71歲,團員總喊他「王董」,平時身分是內外銷貿易公司董事長,也是晨運社的發起人。他說,一開始大家各自在操場運動,久了也互相認識,但頂多互相點個頭,後來決定成立社團大家一起運動。中山六君子的運動多元,禮拜一跑步、禮拜二排球、禮拜三騎車、禮拜四跑步、禮拜五籃球、禮拜六排球等,因此練習場地後來也拓展到整個大台北,不只在中山國中。「安哥」張博安是創始成員之一,他自稱是個運動老頭,在40多歲的時候就是跑馬拉松,每天總想著跑步,接觸這幫朋友後,才擴及其他運動,70歲開始學游泳,更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取得救生員執照。從六人成軍,健身、競爭更要保持君子風度。「中山六君子」團隊起初是六個人,因為打籃球三對三鬥牛,恰好需要六人。但其實六君子是源自元朝畫家倪瓚的「六君子圖」,以松、柏、樟、槐、楠、榆六棵樹,象徵堅毅不搖、內外兼修的精神。王董說,一開始大家從籃球開始打,難免肢體碰撞,想在運動同時秉持君子風度,也希望朋友間彼此誠心、信用、正當、務實。「50歲以前我從不運動,連接送小孩上放學都搭計程車。」62歲的簡雪華,在50歲那年發現容易暈眩等初老症狀,便開始至中山國中操場運動,沒想到跑出興趣來,加入中山六君子社團後,跑步能力更是突飛猛進,從10公里、21公里,到現在連42公里的全程馬拉松也只是「小菜」一碟,曾在沖繩、艋舺參加賽事。身為家庭主婦,她笑說,本來煮完晚餐愛看八點檔電視劇,現在都不看了,選擇出門和中山六君子練球。排球最有挑戰,不想志在參加,更想取得名次。今年70歲的劉志崧,報名了七項世壯運項目,他60歲時加入社團至今,已超過10年,屬資深成員。曾在台塑公司服務20年,他回憶,當時只要是廠長級主管,都必須參加台塑運動會,跑五千公尺長跑項目,自己就曾與創辦人王永慶跑過步,在公司風氣中,養成運動的習慣。跟著中山六君子練排球後,在復健科診所就醫時,被醫師問到「打什麼球」,他回答排球時,把對方嚇到下巴快掉下來。中山六君子報名的世壯運項目中,排球最具挑戰性,為了確認目標,他們曾召開會議,決定「不要只是志在參加,要以取得名次為目標」,因此每人交出會費,找來總務管理資金、聘請專業教練,每日六點就集合,團練一小時至校園警衛現身趕人才離開,雖不像國家隊專業,但精神一點也不馬虎。退休後要有行動力,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社團創辦人之一陳慶祥「祥哥」更是發下宏願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可不行,退休後要有動力、自發性參加活動,才能達成目標。」「添哥」周再添對台灣爭取世壯運的過程頗有關注,他說,最終主辦單位在巴黎與台灣之間,決定要讓哪一個國家地區舉辦賽事,巴黎有奧運場地優勢,台灣則因曾經舉辦過世大運,最終決定由台灣主辦,這也是亞洲首次舉辦,且賽事涵蓋八成以上奧運項目,且不限資格,「人人都能當國手,不僅能讓自己更健康,更是一種國民外交,能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名字。」晨運夫妻檔1-王世雄&黃淑娟:親切晨運阿伯,進公司變霸氣王董。人稱「王董」的王世雄,今年71歲,在民國100年時成立中山晨運社,近期轉型為中山六君子社團,以新北市世界壯年運動會為目標,正在密集訓練。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在社團中呼風喚雨的他,是一家冷凍食品貿易公司董事長,過了法定退休年齡65歲,雖逐漸交棒兒子掌管公司事務,但也坦言很難真正放手,目前退而不休。公司交棒給兒子,他照樣每天進公司。中山六君子成員沒有幹部之分,但王世雄總是掌握大局,提醒大家何時開始暖身,何時準備收操離開學校。外型神似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穿著一身運動裝束,看似平易近人,旁人透露,「王董夫婦」平時出席晚宴,可是全身昂貴禮服,氣勢鎮壓全場,與晨運時的「阿伯」樣貌差異甚大。「我們是做冷凍食品貿易,也賣寵物零食,包括雞、鴨、鹿肉、柳葉魚、鬼頭刀等,共廿多種產品。」與妻子黃淑娟白手起家,創設冷凍食品公司,王世雄雖認為「為公司永續經營,一定要交棒」,也開始讓兒子獨當一面,但談到公司產品,眼神中仍充滿熱忱。他坦言,自己大概很難完全放手,至今還是每天都會進公司,「運動完人生總要有個方向,年齡不是問題,心態才是。」退休投入志工,又變運動選手,與友同樂又能瘦身。王世雄與妻子黃淑娟結婚近40年,30多年前創業時,公司全部資產只有一台打字機,後因客戶拜訪所需,才開始尋覓辦公室,至今形成小具規模的冷凍食品公司。如今夫妻二人逐漸交棒兒子,黃淑娟說,看著兒子經營網路世界,感受到自己在數位時代中已難跟上腳步,但也在過程中學習到如何從外銷轉向國內市場,並與消費者實際接觸。今年已67歲的黃淑娟說,擔心退休後失去方向,自己投入慈濟基金會擔任志工,正好慈濟團隊投入明年新北世界壯年運動會行列,加上中山六君子成員、好友「添哥」極力推薦,因此決定從志工變成選手,報名排球等選項,不僅能參與難得的國際賽事,可與朋友同樂,還能瘦身,簡直一舉數得。晨運夫妻檔2-周再添&陳美莉:運動修身、上課修心,有能力想回饋社會。中山國中一帶運動風氣盛行,不少附近住戶都是操場運動常客,「再添美莉」夫妻檔也是其中一組人馬。周再添、陳美莉夫妻原先在中鼎集團上班,一個負責核反應爐的工程,一個則是公司會計。退休後,兩人「內外兼修」,不只運動籌備世壯運,也尋求宗教修心,更想趁著自己還有能力時回饋社會。從小就愛運動,古稀之年仍積極參與賽事。大家口中喊的「添哥」周再添,今年已71歲,正著手備戰明年世壯運籃球、田徑、排球共七項比賽。添哥年輕時就有運動習慣,學生時期因為個頭較小,校園籃球比賽上場機會不多;但是進入職場後,每周周末持續運動,是公司籃球社一員,曾拿下台北市捷運盃冠軍。61歲時因照顧媽媽離開職場,開始接觸中山國中晨運社,現在每天都是訓練時間。周再添說,不少人退休後少了生活重心,體力反而衰退,憂鬱也伴隨而來。自己除了運動、爬山外,也會跟太太一起去社區大學上課、念經、學佛,希望透過信仰減少心浮氣躁。陳美莉去年退休,起初只是陪著先生一起練習運動比賽、當世壯運志工,但看著社團運動氣氛融洽,也加入比賽,變成排球參戰選手。她說,自己運動幾乎是零基礎,一開始不敢加入,但看著大家凝聚力強烈,也投入訓練,從團體戰著手訓練。支持修法放寬退休年齡,減輕世代壓力、傳承經驗。在雙親過世後,兩人完成志工基本訓練,希望除了參加世壯運挑戰自己外,也可以回饋社會。身體健康無虞的他們認為,現行規定65歲就退休實在太早,支持修法放寬勞資雙方協商,延後退休年齡;一來減輕年輕人負擔,也讓經驗傳承不要中斷。周再添表示,現在高齡化社會來襲,年輕人要養老人實在很辛苦,自己經濟能力沒問題,也不計較收入多寡,希望在民間發揮力量。陳美莉也說,「我們照顧老人有經驗,照顧小孩也沒問題」,現在體力都還不錯,希望在世壯運之後朝照顧相關志工發展。投入志工、穩定運動,經濟穩定是不可或缺前提。陳美莉表示,單靠勞退等支應退休生活恐怕不太夠用,他們兩人利用被動收入,例如儲蓄型股票、ETF、基金,股票市場賺利差、分紅等理財。陳美莉說,從先生退休時開始準備兩人退休資本,雖然有點慢,幸好還來得及。小孩目前30多歲,已經建議他們及早開始規畫,建議一般民眾要提早20年計畫退休生活,把剩餘的資產、必須花費,不論金額大小筆都要詳盡規畫,自己安心、也不會造成下一代負擔。
-
2024-10-12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古稀之年返醫界 自律確保精準手術
同事看到聯合報徵稿,興奮地告訴我、鼓勵我將醫師生涯及為何退而不休的故事投稿,讓更多醫界優秀後進堅定初心,共同提升台灣醫療品質與守護每一位病患的健康。近年來,台灣興起銀髮族重返職場風潮。在醫界,醫師退休繼續行醫相當普遍。從踏入醫學院醫學系第一天,到放下教鞭與醫院退休那天,半世紀50年歲月,累積的是不可數的手術病例培養出的醫術穩定、教學相長厚積的醫學倫理,及年齡與身心最佳狀態。古稀之年,許多人選擇含飴弄孫,安享退休樂齡生活,我選擇重返職場,動機極為單純:想繼續貢獻專業,為飽受病痛之苦的患者解決問題。欲實踐一生奉獻醫學的心願,各方面都必須「自律」,且嚴格執行規律生活,不熬夜、無菸酒不良習慣、固定運動保持體能,最重要的是不斷汲取醫學新知,每次手術前一晚複習手術過程,確保每個環節完美零失誤。如同當年叮囑學生:「病人手術後好與壞,取決於醫師如何下第一刀」。嚴以律己不忘初衷,尊重自身專業,將服務的醫院、病患視為自家與親人,爭取國家標章認證,提升手術品質安全性、減少併發症、將技術與成效分享醫療界,促進台灣醫療品質穩健躍進。
-
2024-07-30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 今年是幾分?/退休教閩南語 學AI融入社群
第三次退休力檢測,分數61分,屬於「好奇海豚」,五大核心能力中,「健康」、「財務」、「活躍好學」差強人意,「社會連結」及「自在獨立」則準備不足。我很注重身體保養,期能遠離病痛,不拖累家人。年初體檢發現血糖飆高,醫師建議三餐改吃糙米飯,減少攝取精緻澱粉,在家也每天血糖檢測,如今獲得控制,終於鬆了一口氣。年歲增多,更應留意健康狀況,防範慢性病找上門。些許的財務儲蓄與月退俸,只要量入為出,日子還過得去。近期股市捷報頻傳卻抵不過通膨帶來的失落感,令人懷念昔日100元有找菜色豐盛的便當。然而「有健康才有一切」,保有健康的身心才最重要。下學年回學校支援閩南語教學,讓我退而不休、生活充實。閩南語溯本清源稱作「河洛語」,傳授閩南語是人文教育一環,將來運用人工智慧(AI),更能維護台灣多元文化價值。因此,學習人工智慧是我的重要課題,課餘應積極融入社群,彌補社會連結的不足。退休力檢測,讓我知曉退休準備不足之處加以改善,建議鄉親朋友多多參與。
-
2024-06-28 醫聲.Podcast
🎧|咖啡這樣喝不僅養身還能促進好菌,這「5種人」要小心不能亂喝
現代人咖啡成癮已不是新鮮事,截至2023年為止,台灣一年賣約28.5億杯咖啡,驚人的黑金經濟,顯見大眾的熱愛。乳癌治療權威、台大醫學院外科部名譽教授及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提醒,早上十點和下午三點,是飲用咖啡最佳時段,每天至多喝三杯;尤其咖啡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正面影響,化療期間也可飲用,不會對治療產生負面影響。🎧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適量飲用咖啡益處多,「黑金」還能降低罹癌風險張金堅指出,近十年來研究顯示,咖啡的益處多於壞處,飲用適量的咖啡,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正面影響。尤其許多癌症患者,擔心罹癌後是否不能飲用咖啡?他表示,乳癌患者治療後可以適量喝咖啡,特別是賀爾蒙接受體陽性的人,不會增加復發的風險;尤其咖啡對大腸癌、肝癌等癌症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在化療期間也可適度飲用咖啡。「過去我從不喝咖啡,學生時代喝過一次,不僅胸悶還肚痛,後來只喝茶和白開水。沒想到退休後,因經常搭高鐵,在高鐵上聞到那股咖啡的濃醇香,喝下竟感覺神清氣爽,就這樣一試成主顧。」張金堅豪爽地說道,強調自己退而不休,生活依舊十分忙碌。自從愛上咖啡後,他不僅品嚐咖啡,還深入研究咖啡的成分和其對健康的影響,發現咖啡中有超過一千種成分,其中咖啡因僅佔1.5%,更含有綠原酸、咖啡酸和奎寧酸等酚酸類成分,是人類攝取抗氧化物的最大來源;抗氧化物還能中和自由基,減少其對細胞的損害,有助於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而咖啡中的多酚和益生原,能促進腸道好菌的生長,對乳酸桿菌的生長效果更好。這「五類人」要小心飲用咖啡然而,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喝咖啡,張金堅也提醒,有以下症狀或疾病的患者,應慎重飲用咖啡:1.心血管疾病患者:過量攝取咖啡因,可能導致心悸或血壓升高。2.胃食道逆流或胃潰瘍患者:咖啡會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加重症狀。3.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咖啡會增加腸道蠕動,可能加重症狀。4.失眠症患者:咖啡因會干擾睡眠,應避免在下午或晚上飲用咖啡。5.孕婦和12歲以下兒童:孕婦應控制咖啡攝取量;兒童因生長發育尚未完全,不建議飲用咖啡。而大家最擔心的「咖啡因」是否會攝取過量?張金堅建議,每天喝兩至三杯咖啡最適宜,攝取量不要超過400毫克,這樣既能享受咖啡提神效果,又不會對健康造成負擔。尤其可以儘量在早上十點及下午三點時飲用咖啡;適量的咖啡能夠提振精神,但要避免在晚上或臨睡前喝咖啡,容易影響睡眠品質,進而導致失眠。他也提醒,咖啡雖然有很多健康益處,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適量且適時飲用才是關鍵。張金堅小檔案現職: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外科部名譽教授經歷:衛生署桃園醫院院長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學歷: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N.Y.(U.S.A.)腫瘤免疫研究員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許凱婷音訊剪輯:蘇湘雲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蘇湘雲特別感謝: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
-
2024-05-19 焦點.長期照護
高齡手機成癮2/別把「顧孫」當唯一選項 恐喪失社交機會
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到了退休階段,有些人想遊山玩水,有的人幫子女照顧孫子,但愈來愈多人倡議,離開職場後開啟「第三人生」,不過男性在這方面碰到的挑戰較大,專家認為,可能是因為對唱跳活動不感興趣,或者拉不下臉參與等,建議可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參加活動;但也提醒中生代,不要只是把退休的父母當作免費保姆,卻又不允許對方干涉自己對孩子的教養,否則「顧孫」10年,可能就此錯失結交同齡好友的良機。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 歲以上者有 5.34% 「做事時提不起勁或沒有樂趣」,4.78% 「無法停止或控制憂鬱」 ,隨著年齡增加,憂鬱傾向跟著增加,以「做事時提不起勁或沒有樂趣」增加幅度最大,有2.07%。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觀察,女性比較願意走到據點、長青學苑、樂齡學習中心等地參加活動、學習新知,但男性僅約一成,會是比較擔心的,推測可能是因為,男性長者對於唱跳類活動興趣不大,所以應該要找有共同興趣的夥伴,一起從事喜歡的活動。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分析,老一輩的男性,本來就比較少做人際有意義連結,很多時候也是工作取向,或者覺得自己曾經是大老闆,會拉不下臉;有些男性長者會一起喝酒、打牌、打球,但體力漸漸變差,人也會變得更孤單,「我覺得孤單是最大的議題」。吳玉琴指出,有些人規畫退休要到處玩,但不可能玩20年,還是要有生活重心和步調,邁向第三人生時,就要重新思考生活重心,建立「退而不休」的壯世代的概念,「年齡不是重點,而是你們怎麼過你的生活」;袁瑋則說,離開職場後的工作重心沒了,會轉向嘮叨晚輩而變得疏離,袁瑋說,長輩們不妨想想,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對於世代間的差異,可以思考看這麼做對晚輩會不會比較有幫助。袁瑋表示,現在很多中生代,會把小孩丟給父母照顧,卻又不願對方干涉教養,可能會讓長輩覺得被利用,「如果長輩花時間照顧小孩,就少一個拓展人際的關鍵」,本來在65歲退休時,有機會交到很多年齡與興趣相仿的朋友;一但付出10年照顧孫子,很可能讓長輩錯失一段學習科技的黃金時間,繼續陷入數位落差的流沙。 袁瑋提醒,晚輩除了協助長輩適應AI等數位技術,更需要成為「詐騙守門員」,畢竟現在的詐騙手法更新快速,例如冒充理財專員等,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甚至曾有詐騙份子假冒在國外的退休醫師,透過臉書交友,騙取老太太的存款。人都有情感需求,尤其是情緒上龜毛、易怒的長輩,往往很難和家人相處融洽,容易變得封閉,只好將自己的情感需求寄託在網路,這些「專業」詐欺犯,往往就會帶著目的、順著長輩的脾氣,例如一起抱怨家人、附和「你真的很辛苦」等等,進一步取得信任。除了冒用身份外,科技發達的現代,甚至出現「深偽技術」(Deepfake)的詐騙手法,袁瑋表示,晚輩要多提醒長輩,這些是很常出現的手法,幫助他們建立警覺心,尤其任何金錢轉移,一定要讓家人知道。針對高齡族群的憂鬱情形,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說,去年篩檢65萬人,有4000人轉介治療、3000多人轉介到社福資源介入,但老人不太適合和年輕人一樣推三次免費心理諮商,因為要叫他們坐著,講出自己的「百轉千迴,難度比較高」,但他們會去診所或衛生所等地,也會去社區據點,由社工篩檢、個管師協助轉介,力拚今年再公布新的老人憂鬱症方案,但確切時間要等新部長上任,看過後才會對外說明。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05-06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退而不休?挑對路走比較重要
伴隨人口快速高齡化,如何優化銀髮生活、延緩衰老衍生之各項負面影響,已成為當前的重大挑戰。研究指出,中高齡民眾享有老後生活品質有幾項要素,包括個人的活動力、生活滿意度、財務狀況、自覺健康、精神壓力與認知功能等。近年的新興議題則是,非因經濟困難的情況下,長者持續工作是否對生活有利?研究結果有些反覆,有研究顯示,高齡者持續工作,維持社會參與,可減緩憂鬱與失能的風險,但亦有研究指出,這些好處受過去職業所承受的工作壓力狀態而有差異。憂鬱與失能 老後生活殺手從事需要高度專注與思考的工作者,退休往往後保有較佳的認知功能,但其身體活動能力卻不見得占有優勢。相對的,過去工作偏體力勞動強度大的人,則較容易出現認知力減退。另有研究發現,工作自主性低、長時間工作、體力負荷過重的工作都會加速生理老化。持續曝露在高壓工作中的時間越久,對老後記憶、空間認知能力影響也越大。憂鬱與失能是老後生活品質的兩大殺手,研究指出,憂鬱會增加長者生活能力的衰退,尤其是缺乏社交生活的人。相形之下,退休後持續維持工作狀態與社交圈的長者,即使有些許憂鬱,也能減少後續的失能。所以,工作與社交活動對長者都提供了生活動力,提升認知訓練、增加日常活動、強化人際網絡,都有助於走向健康長壽。退休後持續工作 慎選類型綜觀林林總總的研究,工作的利弊對長者而言實屬兩難。退休前久處高壓力環境或高體力負荷的工作會影響晚年身心健康,但退休後能有收入來源、維持社交生活,對於預防身心功能衰退與減少憂鬱症狀都很重要。因此,如果一個人退休前的工作是高壓、高體力負荷、工時長的服務工作等,退休後雖然持續工作有好處,也不應再持續相同類型的工作,然退休後就業的選擇多半與過往的經歷與能力有關,還是需要慎選職業或社交的內容。退休後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帶有複雜的層次與氣韻。對有的人來說,工作就像一蔭如夢的迷宮,離開後才能喘口氣,另一些人視工作為浮木,退休後發現自己無所適從地漂流在無垠大海。曾經,有位老匠人,工作環境充滿了灰塵和吵雜,退休後也在閒暇時把玩著鉚釘和螺絲,沉浸在鐵器零件中。對他而言,工作就是生活。相反地,也有人打拚一生,退休後發現日子顯得前所未有的漫長,最終重拾學生時代的樂器,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寧靜。我們都渴望在生命的最後一程旅程找到自己的天地,無論是陽光下的菜園、滿是雜書的小屋、還是遠山的一抹雲彩,能找到值得全心投入的事物而努力,退休與工作之間的界線也不那麼明顯,不過,老後生活都會因此而持續產生意義。
-
2024-01-31 焦點.健康你我他
退而不休投入公益志工,秉持「此心態」達到「服務別人,成長自己」
年輕時進入大公司服務,講求高效率、高水準的概念,當時目標計畫與產銷倍增所得倍增,養成了年度新企畫迄今。92年與96年,我們夫妻先後離開職場,轉入公益服務人生,不知不覺志工生涯已經20多年,感覺時光不虛度,生命不虛耗,發揮所能奉獻餘生。多年來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南投縣政府衛生局食品科、南投市衛生所、南投市公所光明里關懷據點服務。退休後要讓生活有目標,保持愉悅的心,日復一日秉持「健康、快樂、無煩憂」心態做公益。志工不只助人,也使自己充滿正能量,讓身心覺得更年輕服務群眾。時代日新月異,為了跟上潮流努力多元化,學口琴、參加社團活動、參與志工受訓,體驗服務的重要性。服務別人,成長自己,是我從事志工最大的收穫,經年獲得獎勵,得獎不是目的,更不是終點,只是持續為公益盡些心力罷了。口琴是輕巧便於攜帶的樂器,無論何時何地,皆能輕易展現自己的才藝,自娛娛人、與眾同樂,音樂具有撫慰身心靈作用,並可舒緩緊張情緒,降低焦慮感。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與母校(台北市商)校歌不謀而合,也是我退休後座右銘。如今邁入80歲人生,今年將仍一本初衷服務,終生堅持理念,熱心公益,為社會盡些心力。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10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樂齡創業:中高齡就業新出路
最近參加一些朋友的聚會,由於大家年齡都在奔六的旅途上,因此退休成為共同話題。有些人想早退,有些人不想退;有些人則覺得可以將工作量減少,退而不休。其實,只要事先有計畫,不管怎樣都好,重點是不要等到退休那天才做準備,否則突然走下舞台,沒戲唱了,還活在過去觀眾的掌聲中,不免淒涼。話雖如此,但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誰能預期自己活多久,以前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是長命百歲也不足為奇。原本預期的退休金大概夠用二十年,若多活二十年,這「長壽風險」你有準備嗎?最近有很多新聞探討中高齡就業問題,雖然國內已通過「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但「年齡歧視」的問題一直存在。從僱主的立場,考量中高齡者體力和體能可能逐漸衰退,以體力為主的工作還是要年輕人。另一方面,年長者因缺乏相應的數位技能,可能無法適應資訊更迭快速的工作環境。因此有報導指出,很多的高齡者重回職場,只能選擇清潔員、保全等工作。若高齡就業不易,那麼「樂齡創業」是否可以成為中高齡者重回職場的另一選擇?其實大部份的人在退休前已累積數十年的工作相關知識及經驗,社會應該思考如何活化這些技能,讓中高齡者持續發揮專長,保有工作上的成就感。而不是讓他們在不熟悉領域或工作環境中消磨時間。政府或學校有很多資源鼓勵年輕人創業,在樂齡創業方面卻付之闕如。相對於青創,我認為樂創的成功機率可能更高。因為樂創的本質不在於要創造多大的豐功偉業,樂齡創業者因為風險的承受度較低,因此可能追求的是低風險、低回報的微型事業,重點是要能「老有所用」,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出發,延伸過去的專業知識及技能。他們也希望創業有一些社會意義,而不是只追求賺錢。日本就有很多「地方創生」的成功案例,參與創業的有很大一部份是年長者。同時,透過創業,高齡者也將激發出積極的生活態度,保持身心健康,並且重新跟社會產生連結,減少孤獨在家的機會。而透過營運所生之獲利,不僅能讓高齡者敢於消費,讓經濟重新注入活水,也可減輕政府及家庭的財務負荷。樂齡創業有很多值得推廣的好處,不過創業並不一定都會成功,萬一賠掉了老本怎麼辦?在國外就有類似的育成中心出現,日本有「銀座第二人生」協助熟齡者創業,韓國也有「人生二次收成中心」提供長者創業的培訓課程。歐美國家也有很多政府提供創業補助金,鼓勵中高齡者投入創業,減少創業的風險。反觀台灣,許多創業貸款都有年齡限制,以勞動部的微型創業鳯凰貸款為例,在年齡資格上就限制只能65歲以下成年女性、45-65歲國民及20-65歲離島居民才符合資格。這應該也算是一種年齡歧視,亟待改進。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我們應該將高齡者視為資產來活化,熟齡創業為中高齡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事業選擇。中高齡族群應該把握機會讓自己的第二人生有一個更積極的意義。期待政府、社會以及中高齡人口本身能共同努力,以創造一個更適合熟齡創業的環境,促進社會的共同發展。
-
2023-12-02 退休力.活躍好學
2023退休力論壇/奧運金牌30歲就「退休」 陳怡安:把心態歸零才能重新開始學習
退休年齡延長,許多人65歲仍退而不休。但對於運動選手而言,退休界定與一般民眾不同,30歲就面臨退役轉職。聯合報今舉辦「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前跆拳道金牌奧運國手陳怡安說,歷經年少得志、人生失意,自己認知到,把心態歸零,保持學習的動力,是面對人生境遇轉折的最好良方。陳怡安在1988年、1992年奧運示範賽中拿到金牌佳績。她表示,年僅15歲就拿到奧運金牌,生活面臨很大轉變,壓力隨之而來,但也隨著光環成長。跆拳道納為正式項目後,自己已離開前線,在擔任體育主播,雖決定復出,然因運動傷害,最終沒能選上雪梨奧運賽。卻也因此學會在人生不同階段,做出不同調整。陳怡安表示,卸下選手身份時,自己才30歲,對一般民眾而言,或許還很年輕,但對於競技運動選手而言,卻已屬「高齡」。在奧運遴選失利後,經歷很長的人生低潮,在家哭了半年,也離開在體育台的工作,最終藉由手工藝,找到療癒自己的方式,重新與自己對話。「把心態歸零,不再以奧運金牌、體育主播看待自己,才能重新開始學習。」陳怡安表示,放下過去的身份及光環,重拾為了紓解比賽壓力而發展的打毛線、做紙雕、手工皂興趣。後來,她創立手工皂品牌,推廣愛自己也愛環境的環保肥皂,完成少女時代的開店夢想。做手工藝與在跆拳道場上奮鬥的形象大相逕庭,民眾該如何拓展與職涯不同的興趣?陳怡安透露,自己先從打毛線開始,這與運動員接受訓練十分類似,必須專注當下,慢慢完成一件事。建議民眾,廣泛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必設想學會後有什麼用途;另外,曾經排斥的事物,也能在退休前後開始拓展,及早建立退休準備,轉換過程就能更加順利。「人生應該隨時保持新鮮感。」陳怡安說,孩子長大、事業穩定後,自己回到體育圈,在中華奧會擔任委員,除帶隊至國外比賽,也至國外參加會議,提供自身經驗。在各界的期待下長大,她很能理解年輕選手的壓力,讓孩子選擇合適的方式發展,自己則從牌提供支持。身為運動員,有著強健體魄,陳怡安表示,自己很有可能活到100歲,因為保持學習的習慣,對生活保有熱忱、好奇心,運動、健康、理財也要儘早開始,被問及想要什麼時候退休,「我回答,我沒想過退休,想要當個老不休。」她透露,自己已開始訓練,準備參加2025年世界壯年運動會的西洋劍項目。
-
2023-11-22 退休力.理財準備
忽略退休5變化,財務支出很殘酷!老化5階段看你適不適合「退而不休」
最近突然接到一通電話,那頭說話的語氣有點慌張,是一個我過去規劃過的客戶打來。她說:「我發現我的錢好像不夠用,每個月會透支,存款一直減少,方便來幫我看看嗎?」陳小姐一直都單身。退休前就幫自己做好退休規劃,她覺得自己已經付完房貸,退休後應該沒有太多的花費,因此屆臨退休的她,認為自己每個月的花費應該三萬元綽綽有餘。殊不知最近連續三個月的支出都超過4萬元,因為退休後沒有收入,支出還大於預期,於是心裡感覺很慌張,所以找我討論未來的財務狀況。退休的財務規劃一切美好,現實的財務支出總是殘酷為了釐清現況,我請陳小姐先連續記帳三個月,了解他的支出狀況後再說。三個月後來檢視,發現陳小姐退休前和退休後的支出產生很大的變化:變化一:一個人做飯,反而浪費食材,選擇外食更花錢退休前工作很忙碌,三餐有二餐都是在職場便當簡單吃。退休後,因為自己不會下廚,一個人做料理食材也很難管理,買多了大部分食物都堆在冰箱然後就進了垃圾桶,所以大多在家裡附近的咖啡廳或簡餐看看書報、一面輕鬆享受一個人的餐點。自然餐飲的費用增加了。變化二:忽略住宅修繕的費用一直覺得居住的社區環境不錯,和鄰居相處也很輕鬆,社區的保全也很和善,房貸也早就繳完了。退休前直覺地認為在居住的方面除了管理費、稅等沒什麼花費;平常工作忙碌,退休後長時間在家,才發現壞了已久的落地窗軌道還沒修,房子好像有點老舊,有些東西都該修繕汰舊換新了。變化三:沒有戒除搭計程車的習慣,花費太多錢在交通費行:退休前,大部分時間只有從家門到職場,出差公司可申請出差費,假日偶而出門坐計程車,好像也還好。退休後,雖然大眾運輸有優惠價,但是自己搭計程車習慣了,還沒學會大眾運輸和轉乘路線,於是交通費用大增。變化四:交際費用比工作時還要多!退休前,如果碰到婚喪喜慶紅白包通常都是禮到人不到,因為工作忙碌,假日大多在家休息鮮少外出,偶而和同事出門逛逛街,所以也沒有太多的交通費或是交際的費用。退休後,以前沒參加的聚會為了敘敘舊看看老朋友幾乎都會去參加,這樣就增加了許多費用;好朋友在一起難免去聚餐吃吃喝喝喝,聊得盡興還會續攤下午茶,然後一時興起又會約下一次的輕旅行或者國外旅遊的規畫,好不愜意。這個時候都會覺得退休真好!但是,荷包越變越輕…….。變化五:醫療保健費用開支增加最大的支出是醫療保健,從前不覺得自己老,退休後開始吃保健食品,每個月又是一筆支出。還好年輕時買的醫療、防癌、重大疾病險等都是終身的,退休前都已繳費完畢,只剩少許實支實付、意外險的費用,一旦生病也還有保險金的補償不用太擔心。高年級實習生,賺錢又可以享受生活,為什麼要拒絕?很多人平常工作忙碌,屆齡退休後,一開始很開心,終於可以睡到自然醒,不用匆忙趕上班,不用趕業績或報告。但現在醫學發達,平均的壽命延長,65歲退休反而會讓自己有「大把的時間」來花錢。所以,該怎麼做才好?事實上,因為醫學發達,除了平均壽命延長,多數人身體健康也還不錯,好像不是想像中退休,也就是什麼事都不做,快快樂樂享受退休生活。其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資料,許多已開發國家將65歲當成老化與否的分水嶺:55~64歲是「前老」。65~74歲是「初老」。75~84歲是「中老」。85歲以上是「老老」。95歲以上是「人瑞」。透過這樣的分類,可以清楚看到每個人老化程度不盡相同,每個階段需求也不同,如果在前老、初老與中老的階段,還是有很多人會選擇延長工作,除了讓生活有個依歸,也可以多少避免退休的財務危機。在跟陳小姐溝通後,她重新調整了退休的財務狀況,剛好老東家也有意找她回去接一些專案,陳小姐馬上答應了,她說:「繼續工作只要不要太累,可以和年輕人互動,又可以賺點錢,為什麼不呢?」作者/徐采蘩經歷:統一保險經紀人公司總經理、簽署人大學講師專業證照:高齡金融規劃師家族信託規劃師台灣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大陸CFP金融理財師大陸CPB私人銀行家考試院人身保險經紀人國家考試合格考試院人身保險代理人國家考試合格考試院財產保險經紀人國家考試合格
-
2023-10-28 養生.抗老養生
名人養生/如同治理公司,退休生活也有計畫且規律的執行!5個堅持讓92歲張忠謀容光煥發
7月底台積電全球研發中心落成啟用,邀請了7月10日剛過92歲生日的創辦人張忠謀出席並致詞。台積電刻意在張忠謀生日月舉辦盛大的落成啟用典禮,當作他的92歲大壽生日大禮,也向他致敬。張忠謀自從2018年裸退後,已顯少參與工作,此次出席並致詞,氣色仍顯精神,不像一位9旬高齡的長者。退休前的張忠謀,工作講求效率,非不得已不加班、不應酬。退休後,寫作、旅遊、打橋牌、閱讀,他的人生態度及養生法則,如同他治理公司一樣,都靠著毅力,有計畫且規律的執行。工作態度「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從創立台積電到2018年6月宣布退休,擔任台積電董事長逾三十年,在這個足以左右台股指數、被稱為護國神山的重要企業任要職,如果你以為他每天都工作到三更半夜,那就錯了!張忠謀過去受訪時自述,他從20多歲開始就秉持不加班精神,因不喜應酬,每月應酬不超過兩次,且一定於1個半小時內結束,好讓自己早睡早起、作息規律。他也以此要求員工,增進工作效率和成效,能不加班就不加,希望員工們都能兼顧家庭生活,有健康、平衡的生活。「健康而平衡的生活」 張忠謀反對員工長期過勞原報導刊載時間:【2012-11-24/聯合報/記者高宛瑜報導】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透過公司內部網站談話,希望員工努力工作以外,兼顧家庭生活、運動等,擁有健康、平衡的生活。他反對員工長期超時工作,即使自願加班,「每周工時最好不要超過五十個小時」。張忠謀以影片方式,對員工發表「工作時間」談話,提出兩個原則、兩個贊成和三個反對。他說,近幾年,台積電的技術推進到與世界最強大的半導體公司競爭的地位,有這個地位,是員工的努力和大量資金注入,以後要保持這地位,甚至更進步,需要大家繼續努力;所以,原則一「努力工作是必要的」。但「工作究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原則二希望員工都有「健康而平衡的生活」,工作之餘有家庭生活、運動、個人興趣和社交生活。張忠謀表示,基於這兩個原則,公司贊成主管與員工共同思考,如何增進工作效率和成效,「工作效率與成效往往比工作時間更重要!」也贊成在主管和員工雙方同意下,如果要加班,應依照勞基法規定,請領加班費或申請補休。張忠謀說,他不反對同仁因對工作有興趣,自願下班後工作,以強化自己的實力,但不希望同仁每周工時超過五十個小時。另外他堅決反對主管要求員工加班,但又不核發加班費或不給予補休;反對即使有加班費,同仁卻長期超時工作;反對同仁受主管或同儕影響,「感覺非要長時間待在公司不可」。養生哲學多年前張忠謀曾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公開他的五大養生祕訣,作家李偉文在談論健康退休的書《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評論:這些道理講起來都不難,難在真正做到;真做得到,就會活出健康又令人羨慕的人生。較特別的是,張忠謀的養生是兼顧身心靈,用閱讀及音樂為心靈「排毒」。關渡醫院院長、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恭,為張忠謀的養生策略打了120分超高分。張忠謀五大養生祕訣:●第一,早睡早起,作息規律。這一點最重要,但也最難做到。●第二,不加班,不應酬。有道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點除非是專業人士或自己就是大老闆,不然也不容易。●第三,持續運動,飲食清淡,維持一魚一肉的簡單菜色,烹調少油低鹽。●第四,閱讀搭配音樂紓壓。媒體稱這是張氏獨門祕方,在一天的不同時段讀不同類型的資料與書籍,搭配不同的音樂。●第五,有系統有計畫的終生學習。我猜所謂的有系統,大概是指大腦必須費點勁的困難學習。近年科學研究證實,只有這種挑戰大腦的認真學習,才會產生較多的神經連結,又稱「認知儲備」,能為大腦存摺多添點資產,以備將來大腦神經退化(失智症)時,有多的餘裕可以應付。張忠謀養生招數 醫師也說讚原報導刊載時間:【2017-02-01/聯合報/記者鄧桂芬報導】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年逾80,但目光有神、思考犀利,而讓他能持續率領企業壯盛的背後原因,就是貫徹養生之道,作息規律、天天運動,更用閱讀及音樂為心靈「排毒」。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現職為關渡醫院院長、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恭為他的養生策略打120分超高分,他強調,張養生兼顧身心,最難能可貴的是執行力十足,令人佩服。張忠謀曾接受媒體訪問,講述養生之道。他從20多歲開始就秉持不加班精神,因不喜應酬,每月應酬不超過兩次,且一定於1個半小時內結束,好讓自己早睡早起、作息規律;且每周至少6天快走40多分鐘運動。特別的是,他將音樂和閱讀當作心靈排毒法,釋放一整天下來的壓力。陳亮恭說,張的養生策略不複雜,重要的是實踐能力,一般人難天天執行,更何況張還在職場,而非退休在家。可貴的是,張不忘關注心靈,部分長輩會隨著年紀愈大,愈發失落及憂鬱,利用閱讀益智、音樂鑑賞,有效穩定情緒防失智。伉儷情深張忠謀與夫人張淑芬都是二度婚姻,2001年結婚,20年來感情甚篤,經常不管公事私事,都是出雙入對、形影不離。張忠謀在七十歲時重新步入禮堂,找回幸福。美滿的婚姻、有可以牽手走一輩子的伴侶,也是讓人心境開朗的關鍵。他說她溫柔體貼 她說他善體人意 相識15年終決定攜手一生原報導刊載時間:【2001-02-10/經濟日報/曹正芬】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和新婚夫人張淑芬,2月2日晚間首次在圓山大飯店攜手亮相;張忠謀形容張淑芬,「溫柔體貼,一個人如果有伴侶,對心境、健康都有幫助」。張忠謀選農曆年在加州完成結婚儀式,婚宴僅有張忠謀高達90歲的母親、女兒,及女方親屬參加,只請了兩桌,儀式很簡單,1月29日,台積電部分員工才知道張忠謀在美結婚。張忠謀與妻子張淑芬1月30日刊登結婚啟事。張忠謀和張淑芬相識時間逾十年。「伊莉莎伯」是張忠謀中學時寫的小說中的女主角,伊莉莎伯長的漂亮,性格活耀,頗具交際手腕,在男女感情中有主導權; 認識張淑芬的人亦是如此形容她,張淑芬英文好,個性活耀,長於社交。7月生的張忠謀是巨蟹座,根據星座學來看,巨蟹座的人敏感、多情,感情細膩並執著,也相當戀家,對感情品質很挑剔。張忠謀過去從不提張淑芬的姓名,相識逾十年才結婚,顯露出張忠謀對感情的深刻。張忠謀很嚴肅,不苟言笑,有時還會罵人,但張淑芬眼中的張忠謀,很和藹可親,也為人著想。張淑芬說,張忠謀很關心台積電的員工或朋友,但他從不讓別人知道,這讓她很感動。最讓張淑芬感動的是,當她生病,身心痛苦時,張忠謀很著急,分分秒秒都在她身邊照顧著她。讓她覺得張忠謀是可以共度一生的人。張淑芬和張忠謀認識十幾年了,在工研院時,張忠謀是張淑芬的長官,工作上是從屬關係,當時張忠謀的火爆脾氣在工研院是出了名,張淑芬「很害怕、很尊敬」張忠謀,她說,那時候她對張忠謀還沒有產生情愫。兩人交往密切,是這半年內的事。張淑芬說,雖然她和張忠謀在十年前相識,兩人有很多共同的朋友,因此兩人除了在工作場合上碰面,就是在應酬場合,或家中聚餐時碰面,離開工研院後,兩人聯絡機會就少了。張淑芬以前看張忠謀,是部屬看老闆,因此會敬畏他,但現在,她眼中的張忠謀是一般的男人,如同一般太太看待自己的丈夫,感覺截然不同。張淑芬剛剛搬家,此刻她最想做的,就是陪在張忠謀身邊照顧著他。退休生活張忠謀在退休前就規畫好,退休要立即做四件事:完成自傳、打橋牌、旅遊與閱讀,但2018年中剛退休,就又立刻接下APEC領袖會議重擔,一刻也不得閒。而他年輕時在國外的大學生活階段培養了許多興趣,包括聽音樂、看歌劇、打橋牌等,這些興趣一直到他退休了也還一直維持著,甚至還與隊友組隊參加橋牌世界盃長青組的比賽,退休生活仍精力充沛。身心靈全面退而不休,讓張忠謀得以一直保持精神抖擻、容光煥發的狀態,絲毫看不出是已近百歲的高齡長者。張忠謀談退休 三件事都做了原報導刊載時間:【2019-11-03/經濟日報/記者簡永祥報導】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昨(2)日參加台積電運動會,他以「回家」的愉快心情與媒體分享他退休後生活。他說,日前已完成自傳下冊第一篇針對「德儀盛衰」7.5萬字手稿, 接下來會專心撰寫約10萬字的第二篇「台積奇蹟 」,並保證明年一定出版; 夫人張淑芬則很開心說她現在最快樂。張忠謀說,去年6月5日他退休時,提出退休後會做三件事,依序是撰寫自傳下冊、參加橋牌比賽及與太太一起旅遊。下冊將分為兩大篇及一段職涯插曲,從1964年在史丹佛念完博士開始寫,包含在德州儀器待了25年,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原本預計這一篇幅字數5萬字,但最近完成初稿,寫了7.5萬字,這幾天可以開始準備寫插曲約3,000字;第二篇主軸是「台積奇蹟」,估計10萬字。他說,原本預定自傳下冊今年3月前能出版,但時間已延誤了,現在不講出版時間了,但會積極寫,希望明年底前一定出版。至於參加橋牌比賽,張忠謀認為他和隊友報名世界盃的長青組,他的隊伍在24隊循環賽中,一連打了八天,順利進入前八強,打敗很多世界級高手,雖然他在進入決賽的前八強中被淘汰,隊伍獲第五到第八名,但他已相當滿足,因為是世界賽,被打敗的選手中有好幾個以前都是世界選手。至於旅遊,他和太太過去旅遊很多次,但印象最深刻是最近去巴黎看趙無極畫展,五天的旅程中走了四個博物館,吃了好幾家米其林新餐廳,特別的是看畫展時兩人牽著手,有朋友從背後拍下這個畫面,這張照片也讓張淑芬畫了第二幅執子之手。另一旅遊的大體驗是兩人搭郵輪暢遊南澳十多天,飽覽南澳美景。張淑芬則表示,她的生活很簡單,有三個工作,當張太太是第一,她也花了更多時間運動,讓身體保持健康,能更好地照顧張忠謀;第二就是做慈善;第三是持續畫畫。張淑芬表示,張忠謀退休後的這段時間是她最開心的日子,因為先生終於回到家庭、回到她身邊,不必為了台積電煩心、平靜的張忠謀,給了她很多安全感。她說,張忠謀不鼓勵她做任何事情,但給她很多空間,很謝謝他。(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3-07-29 養生.抗老養生
名人養生/84歲彭淮南長壽秘訣大公開!規律運動、多吃素、保持好心情
84歲的中央銀行前總裁彭淮南身體健康仍如一條活龍,讓許多人好奇他是怎樣照顧身體的。對此,他憶起二十幾年前一度體重過胖,也讓他注意到健康的重要,開始謹慎飲食,再加上適當的運動,減重將近20公斤,才回到現在的標準體態。重視養生他,每天都會早起在公園晨走運動,十年如一日的好習慣讓他看起來仍十分硬朗。前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自1998年2月25日起擔任央行總裁,其任期經歷過四位總統、15個內閣,長達20年,是中華民國歷史上在位最久的央行總裁。在退休交接典禮上說:「我在銀行業服務長達51年5個月之久,第一個工作是銀行員,最後一個工作也是銀行員。」美國《全球金融雜誌》從2000年第一次給予時任央行總裁彭淮南A級評等,再加上從2005年至2017年,共累積14度蟬聯A級的成績,為全球唯一的「14A總裁」。 「退而不休 心繫國事」 彭淮南獲頒清大經濟學博士2018年2月退休後許久未見的中彭淮南近期終於公開露面,去年2021年4月29日彭淮南獲頒國立清華大學名譽經濟學博士,在致詞時說出多年來驅動他一往直前的動力,是「使命感與國人的鼓勵」。即使卸下央行總裁大任,仍然不斷求知,關心國事與各種經濟問題,包括曾積極投入非本業的離岸風電售價議題。想將最好的政策分析及時呈現,供政府參考,彭淮南認為這是他一生的志業。默默行善,關心同仁健康 柔情讓人感念根據經濟日報記者陳美君報導,彭淮南雖外表嚴肅、工作上是財金鐵漢,但私底下卻是充滿愛心、關懷弱勢的長者。2006年5月,彭淮南看到媒體報導,約有12萬名小學生没有營養午餐可吃,他即找了四家文教基金會,總共捐了400萬元給教育部專款専用於學生午餐。當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向媒體表示:「彭淮南對國家的貢獻很大,但大家都不知道!」不只如此,他非常關心同仁的健康;在他任內開始,央行每年定期安排醫療機構來行為同仁做超音波等檢查。如果同仁生病情況較為嚴重,他也會主動為同仁尋求醫療機構的協助。曾聽一位直屬長官提及,十多年前他因視網膜剝離在台大醫院治療,據說每天早上一定會接到彭前總裁託夫人代打電話詢問病情,多年來一想到這件事就讓他熱淚盈眶。退休生活:秉持終身學習精神,保持運動習慣每日晨走退休後的彭淮南轉擔任央行無給職的榮譽顧問,每天8點半到央行、5點半離開。秉持終身學習精神,退休後每天總要找出時間閱讀,從閱讀中經常會獲得滿足感;他曾說,越讀書越覺得自己所知有限,正好印證「學然後知不足」的道理。重視養生他,退休後仍維持每天早起運動在公園晨走的習慣;以快走、體操為主要運動,跑步容易傷膝蓋要盡量避免。過去的他習慣在清晨赴大安森林公園快走,如今搬了新家,好天氣時仍會到大安森林公園散步,適逢雨天就會選擇中正紀念堂、在有屋頂的迴廊裡伸展筋骨,十年如一日的好習慣讓高齡84歲的他,看起來仍十分硬朗。飲食控制 多色蔬果健康吃出身一貫道家庭,彭淮南自幼憑藉一貫道觀念為人處事,不畏批評謹守目標,贏得人民信任。也因為信奉一貫道,彭總裁除了每天快走運動之外,平時多為素食。根據聯合報記者吳雯雯報導,彭淮南強調「健康是最重要的」,平日他的飲食及運動都以健康為前提,而且已經達到「專業級」的水準。他說,每天應該要吃5~6種蔬果,強調多吃多色蔬果比較健康,因為營養素不同,然後再喝上一大杯綠茶。美國前總統布希最不愛吃的綠花椰菜,更獲得彭淮南大力推薦,因為具有「抗癌」功效,對健康很好。而不僅是花椰菜,彭淮南對其他蔬果也有所研究,例如紅葡萄比白葡萄好,且要連皮一起吃下去,才不會浪費營養素,而紅酒也比白酒還得好;蕃茄的茄紅素對健康也很好,但「煮過的蕃茄比生吃來得更營養」,其中以色列品種蕃茄的茄紅素高出一般蕃茄兩倍以上,台大醫院福利社買得到。不過,彭淮南也非完全吃素,喜歡吃牛排的他,偶爾還是會找時間到台北某老字號飯店大快朵頤一番,但絕不過量。他對於自身的飲食也有所控制,早餐是每日最為豐盛的一餐,半顆酪梨、蔬菜沙拉加兩片鮭魚、少許納豆、純度100%的黑巧克力,再加上9粒堅果。他透露持盈保泰的祕訣,強調人的身體狀況好壞,一半是天生,另一半則是靠正常的生活作息、飲食以及平靜的心態,尤其像他這樣的公務員,「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滿意你,總會面對很多的批評,心態調整很重要」。參考資料:彭淮南養生術 每天至少5種蔬果一大杯綠茶標竿人物/彭淮南 財金鐵漢 關懷弱勢彭淮南換屋 新屋坪價近150萬(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3-03-17 醫聲.Podcast
🎧|ChatGPT來襲年輕世代憂失業 高醫教授:應學習思辨、培養斜槓專長
近期生成式人工智慧ChatGPT掀起討論熱潮,部分論者認為,將帶來新一波的科技革命。高醫藥學院名譽教授李志恒日前接受本報專訪表示,自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發展就逐漸影響人類生活與工作型態,科技演化速度也不斷加快,尤其是從1990年代資訊化開啟時代新頁以來,更形明顯,製藥產業也出現資通訊科技取代人工的情況。李志恒說,面對「資訊與機器取代人力」的時代,教育改革也是重點,學生因資訊取得容易,知識廣度容易達成,但卻常成為「淺碟式」的認知,思考專精度不足,所以重點應轉為讓學生習得思辨能力,分辨資訊真假。李志恒也鼓勵年輕世代培養斜槓專長;同時支持年長的「資深公民」退而不休,繼續學習新知,貢獻社會。🎧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資訊取得方式轉變 高教應重視博雅教育「在我們的世代,以及我們之前的千百年,知識的取得都必須透過紙本。」李志恒說,過去人類的智慧結晶,集結在圖書館中,透過老師的教導,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得以認識世界、養成價值觀。1990年代,全球從工業化社會正式進入資訊化時代,李志恒說,資訊取得變得快速而容易,只要有電腦、有手機,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網路「與知識連結」,傳統教育「傳承知識」的本質已經被改變。李志恒表示,西方教育中很重要的思維,是希臘羅馬時代的邏輯思考、辯證法,雖在國內大學以通識教育的樣貌呈現,長久以來卻未受到重視,「我們常把通識教育、博雅教育當作營養學分。」他指出,隨著時代改變,尤其步入數位時代,年輕世代應該從老師身上學習的是「分辨知識真與假」的能力,「學生在離校前學好邏輯辯證的能力,未來的人生中才能自己終身學習。」科技加速演進 導致例行性工作流失李志恒年初出版新書「一身兩世:給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我們」,他透露出書動機,除了希望為自己所屬的戰後嬰兒潮世代留下紀錄,也期待不同世代間,能夠以包容、理解取代對立。李志恒說,若以世代觀點來看,年輕世代生活在資訊、機械大量取代人力的時代,面對「努力未必有成果」的窘境。「綜觀人類發展歷史,可以發現科技的演化是加速進行的。」李志恒說,18世紀蒸汽的使用帶來第一次工業革命,輕工業興起,造成一部分的人失業,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帶來重工業發展,人類生活雖然改善,卻有更多人失業。他指出,時至今日,歷史再次重演,電腦、人工智慧取代人們的工作。李志恒以製藥產業為例,1970年代的藥廠製造錠劑,生產線從原料混和、製粒、打錠、裝瓶、包裝和品質化驗,都需要人力;到了工業4.0時代,有了機器、電腦進行製程管控,原先每條生產線需要20人的藥廠,只需要2、3人就可以維運,主要的人力資源剩下藥品研發的高端人才,「這告訴我們,新世代的專長如果不是機器無法取代的,我們的工作可能終有一天會消失。」「例行性工作機會流失是科技演化的必然結果。」李志恒建議年輕世代,要具備不同專長,發展「斜槓」能力,並且不同專業都要有一定的專精程度,才能在這個世代存活。他舉例,以藥廠來說,如果員工在藥學知識以外,同時具有資訊專長,萬一面臨裁員時,比較不會首當其衝。人類壽命延長 資深公民退而不休不只年輕世代在資訊時代面臨挑戰,隨著醫藥科技進展,人類壽命延長,高齡長者屆齡離開原本工作崗位後,也要適應與社會共存。李志恒指出,19世紀德國宰相俾斯麥為工人設計了70歲請領退休金的制度,但是當時德國平均壽命只有45歲;20世紀中葉,美國建立社會安全制度,規定65歲可以請領養老金,但以當時美國人的平均壽命來看,不少人60多歲就已過世,真正能享受退休生活的人非常少。他說,65歲退休制度後來延用流傳全球,但如今民眾就算活到80歲,體力雖有下降,「但可能都還蠻健康。」李志恒說,這群「資深公民」還有智慧可以貢獻社會,若退休在家,對年輕人不僅沒有幫助,還會增加年輕世代心中的掛慮。李志恒建議,應將高齡人力適當運用,讓資深公民退而不休,不論是兼職投入基層能力,在百貨公司、大賣場工作,與年輕世代互相幫補,或繼續學習新知、運用過去的專業貢獻社會,均為可行方向。他分享,2006年他在公務人員任內,曾奉派以色列商議禽流感防治事宜,當時該國的衛生部長,正是一位高齡長者。李志恒解釋,當時以色列高齡長者自認在其國內權益不受重視,於是組成「老年年金黨」,並推派候選人投入國會議員選舉,成功選上數個席次。他指出,由於國會組成聯合政府,故該黨獲得2席部長席次,其中一位正好就是衛生部長,「我建議資深長者如果覺得自己還能貢獻社會,可以透過不同方式,持續增加社會參與度。」李志恒小檔案現職: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名譽教授亞洲毒理學會理事長學歷:紐約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博士高雄醫學院藥學系學士經歷:台灣藥學會理事長衛生署管制藥物管理局局長高雄醫學大學毒理學碩士學位學程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林琮恩 音訊剪輯:林琮恩腳本撰寫:林琮恩 音訊錄製:周佩怡
-
2023-02-27 養生.營養食譜
朱慧芳/自製巧克力,可以嗎?
難得的陽光周末,到熱鬧的市集逛逛,第一個吸引我的攤位就是來自屏東,自產自製的巧克力攤位「可可斯坦」。斯坦Stein是種樹人劉世添的英文名。一旁滿面笑容,請大家試吃巧克力豆的是可可Coco嗎?吳翠霞笑著說「不是、不是,種可可樹、做巧克力是先生退休後的興趣,我配合他。」兩位原本跟巧克力八竿子打不著邊的上班族,退而不休,把興趣經營得有聲有色,從104年開始種可可樹,隔年開始收成,親力親為摸索實驗,現在已經達到全年都有產品的成熟階段。種植可可樹,大約需要五年,才能把樹寶寶養大到可以生產。「斯坦」劉世添很幸運的從朋友處取得了已經四年大的小樹,移植之後,隔年就開花結果,讓原本想要玩咖啡豆的他,半推半就的走上濃郁的巧克力之路。屏東的氣候,很適合熱帶樹種生長,只要注意給水,可可樹不需要施肥,就可以長得很好。對可可樹充滿信心的斯坦認為,只要有充足的陽光和水分,在台灣不分南北都可以種。為了證實他的看法,他將一盆可可樹苗交給我,相約五年後,一起到這棵名為可可斯坦的樹下採果。一株可可樹,一年大約可以產出20到40顆果莢,我拿起沉甸甸的果莢,估計每顆至少一斤(600克)到一公斤之間的重量。不過,從可可果莢到可可豆,加工過程中會有超過九成的消耗。也就是說一公斤的果莢最多只會有100克的可可豆。我在腦中盤算了一下,思索著是不是該多種幾棵。因為,從可可豆製作成純巧克力,還會再少掉一半的重量,怎麼算都該多種幾棵。這也難怪,台灣生產的可可豆和巧克力相關產品,價格要比進口的高出許多。畢竟在巧克力的原生地中南美洲,產量都是以十噸、百噸為單位,跟斤斤計較的本土產能似乎是不同的東西。對我來說,種可可樹是生活的情趣和健康的追求,因為製作可可豆和巧克力並不是太過困難的事,只要不拿市面販售的巧克力產品當標準,而是回到食物本身該有的原始滋味,花點時間自己製作巧克力,跟在家吃飯一樣是最理想的飲食方式。巧克力的營養價值,取決於純度,這裡所謂的純度並不是巧克力包裝紙上印的百分比,而是距離新鮮果實的工序程度。打開可可豆莢,裡面的可可豆被包裹在白色軟黏的果肉裡,類似釋迦果肉包覆著種子一樣。嚐起來酸甜的果肉,含有糖分,在溫度40至50度時會自然發酵。發酵四至五天後,除去乾燥的果肉,就是可可豆。可可豆上還有一層薄殼,經過烘乾、碾碎後,用吹風的方式就可以把豆殼去掉。接下來是用研磨機把碾碎的可可豆磨成膏狀,可可豆熔點在攝氏35度,少量製作,用家庭廚房的小磨臼也是可以的。商業化的製程中,在這個階段之後,會把可可脂肪分離出來,因為可可脂熔點比人體體溫稍低,很適合添加在化妝品原料中。廉價的巧克力,是用其他便宜油脂取代被抽掉的脂肪。如果是自己手做,不需要把可可脂分離,在可可膏的階段,就可以放入容器凝結,做出純度百分百的巧克力塊。不過,純度百分百的巧克力,酸苦帶澀,雖然營養卻稱不上美食,放入溫牛奶中攪拌攪拌,倒是很棒的巧克力健康飲。經過可可斯坦耐心仔細的解說,我決定上網買幾顆可可果實,自己嘗試製作巧克力。很慶幸在台灣可以吃到在地生產、少量手作的巧克力,這是任何名牌或高貴包裝無法取代的真食幸福。
-
2022-12-13 退休力.一個人圖鑑
如野菜般強韌性格,張獻文「與其靠別人,不如好好養活自己」
張獻文自空軍退伍後返回部落專研野菜。一個人的生活準備,最重要就是「不要怕事」,一旦怕事了,就甚麼事都做不起來。最擔心自己健康出問題,畢竟獨自生活,一旦生病了,就得自己設法照顧自己。黑番茄圓圓亮亮、雪櫻子隨著風擺動葉片,這些「野菜」都是張獻文種在菜園裡的寶貝。十一年前他自空軍退伍後返回部落,發現原住民作為日常食材的野菜健康又無毒,但知道的人不多,於是收集各族野菜想種回部落文化,他一人打理全部的工作,「與其靠別人,不如好好養活自己。」 像落地生根的野菜一樣強韌。和家人聚少離多 並非單身也等同單身「自己並非單身,但也等同單身。」五十六歲的張獻文說,雖然有家庭,但過去廿年軍旅生涯,和家人聚少離多,大部分時間一個人都待在營區部隊。現在雖然退休,太太和女兒住台東市區,他在達仁鄉森永部落種野菜、 奔走各縣市推廣野菜教育,「說目前一個人也算是吧。」專研野菜 為部落找出路,為自己找人生新方向張獻文自空軍退伍後返回部落,離家多年,部落沒落的速度讓他心驚也不捨,退休的他正在自己尋找人生新方向,有一回前往自家農地,發現長輩食用野菜,想到原住民野菜是大自然給予人們最健康的食物,為何不好好利用?於是專研野菜,也為部落找出路。或許是軍人獨立自主的個性和習慣,張獻文決定後半輩子都靠自己來生活,「現今的社會不再是靠兒女或家裡面來照顧自己。」他認為未來社會獨自變老的人會愈來愈多,與其靠別人,不如給自己生存的技能來養活自己,不愁沒飯吃,看別人臉色。一個人生活 最重要就是「不要怕事」他表示,一個人的生活準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怕事」,因為一旦怕事了,就甚麼事都做不起來。張獻文決定種野菜前,確實會擔心成功與否,一開始他選擇種植的十幾種野菜,有一半無法順利栽種培育,雖然失望,但沒有灰心,跑去很多農政機關及學術單位一再請教學習,最後終於成功。 當然,得失心不要太重,樂觀正面面對,時時轉念思考。張獻文說,光是栽種就死一半,很多人會選擇放棄,更別說還要去不斷的請教別人,一直嘗試,尤其像他都快要步入老年了,人家說「人愈老愈怕事」,但他偏不信,這些事反而成為轉念後的動力,「事多了就不怕沒事做。」最擔心健康出問題 時時保持小心一個人在部落打拼,張獻文坦言最擔心自己健康出問題,畢竟獨自生活,沒有家人在身邊,一旦生病了,就得自己設法照顧自己。所以他定期健檢,隨身準備生活所需藥物,手機隨時保持暢通,以便不時之需。「一個人時時保持小心。」一般生病還好,最怕摔倒或意外,他時時走路走穩,注意周遭環境,下田也小心翼翼,避免自己受傷。每天充實過日子,從軍中就開始學會分配時間,反而讓他愈活愈年輕,愈活愈值得,真正理解退而不休。他說,剛退伍時沒有事做,人老得快,四十幾歲感覺像六十歲,現在五十六歲反而像卅幾歲一樣。人真的不能退休沒事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快樂的事,保持隨時動腦,動身體,人就活化起來。張獻文從自家的五分地開始種起野菜,十一年來栽種野菜超過上百種,成功栽植廿種常用野菜。如今不只在部落成立野菜農園,還遠赴台中、桃園及新竹等部落教導野菜種植技術及行銷推廣,還開賣野菜料理,看到大家喜歡野菜,他一個人的辛苦就值得了。●張獻文小檔案 年齡:56歲職稱:台東達仁鄉森永部落野菜推廣人面對一個人,給大家的一句話:不要怕事,事多了就不怕沒事做。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08-02 養生.人生智慧
職場中的大齡者悲歌! 45歲被優退、美魔女被轉調單位
憂心通膨吃老本,1111人力銀行最新調查,八成三上班族「退而不休」,但職場中的大齡者悲歌仍時有所聞。有電子業研發採購在步入中高齡之時被服務的公司優退;就連保養得宜、外型姣好,看不出實際年齡的美魔女護理師,也因為年紀遭遇職場歧視。現在50歲的Tony過去一直在電子業負責研發與採購,現在在外資企業擔任駐台業務經理的職務,每個月的薪資優渥,但其實他曾在步入中高齡之時被服務的公司優退。回想起當時,擔任過採購主管的他,薪資曾經超過8萬,就算卸任主管職,每個月也能領到6萬多塊的薪水,但因為被優離他只能重新開始找工作。原本規劃平順退休的他,鎖定的都是採購專員、管理師之類的基層職務,但面試他的主管,卻質疑他太資深工作經驗太多,而且開出的薪資只有擔任主管時的一半,決定遷就的他,好不容易順利報到入職,卻因為遇到工作狀況時忍不住反應,被視為找麻煩,最後決定離職。好在過去擔任採購時,與人為善,跟許多企業合作愉快,被其中一間企業相中,擔任駐台的業務經理,全權負責在台灣的業務,因為合作的窗口都是以前打下的人脈基礎,薪資收入也回到過往的水準,現在工作非常愉快。現年49歲的Lilian外型姣好看不出實際年齡,是植髮手術的專業護理師,擁有豐富的經驗。即使常被稱為「美魔女」但仍因為年紀遭遇職場歧視。Lilian說,因為植髮手術需要大量用眼,一台刀下來常需要5~6小時,所以確實很傷眼,先前服務的公司就以你年紀比較大了,這個工作對眼睛比較傷,公司幫你轉調單位對你來說可能比較好。Lilian說,她是擁有執照及豐富經驗的護理師,公司忽然要我轉去做諮詢,等於是業務性質,原先擔任護理師月薪大約近70K,但工時很長有時為何配合手術時間幾乎都是常態性加班,轉調諮詢後她為了爭一口氣做業績也超拼,因此月入跟擔任護理師時持平,但Lilian自覺在一群小她20多歲年輕諮詢師一起工作倍感壓力,因此做了一年多後選擇離職,目前是以接案方式擔任其他植髮中心的計時護理師。薪資大約只剩先前的五成,但相對的工作時間也彈性很多。Lilian說,為了安心退休幾年前就開始做小額的基金投資,之前換屋賺了200萬,目前在新北市土城的自住物件也市價翻倍成長,對於房產的投資相對有信心,目前已鎖定日本北海道小樽的物件,礙於疫情可能要過一陣子才會積極行動。另一方面以台灣的勞退機制來說她還需要補滿將近一年的年資,所以最近也有在找護理師的全職工作,雖然退休對她而言沒有直接的經濟壓力,但身心上都還很有行動力,所以並不希望太早退休。
-
2022-07-25 焦點.元氣新聞
元氣課頂尖系列/退休後怎麼過?跟著李富城樂齡抗老
電影「退而不休」精闢詮釋上班族面臨退休的徬徨與焦慮,有些人享受其中,有些人不知所措,如果沒有提早準備,可能會因為終日無所事事而提早退化。退休生活該怎麼過?適當的財務規畫可以幫助自己從容以對,身心健康也要維持住,才能讓老後的日子充實而精彩。元氣網全新改版上線「頂尖系列」大師Talk,首場邀請氣象專家李富城於8月5日開課,告訴大家「老後生活,其實可以這樣過」。大家可以跟著李富城一同進入四四南村時光迴廊,身歷其境聽故事、學哲理,樂齡抗老。從退休準備、人生哲理到自我健康的堅持,86歲的他,依然堅持每天運動、自己做菜,退休也代表著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從前沒有做到的事。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再過3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這些人大部分已屆退休。相較於人生前半段忙碌奔波,人生下半場期待該如何活出不一樣的美好樣態。李富城分享,「退休,並非退了就休息、整天安逸度日,應該保持學習的熱忱,為自己創造生命價值。」李富城工作至82歲,才真正從職場退下來,退休後打造個人工作室,持續關注氣象、經營臉書,轉換成YouTuber用數位科技串起社會連結。實施運動計畫找回肌力李富城說,本來以為退休後可以繼續投入氣象專業,但妻子罹癌去世,對他的打擊甚大,好長一段時間都走不出來,直到失憶恍神,驚覺可能有失智傾向,才努力走出自我封閉的世界。軍職出身的李富城,健康狀況一向良好,沉浸在悲傷情緒中的日子,流失體力與肌力,發現小腿肚變細後,他積極實行運動計畫,每天從北投騎單車到關渡,沿途捕捉光影雲隙。更制訂生活計畫、保持固定作息,李富城嚴守「定時定量」及「過午不食」原則,日常飲食大多是自己烹煮,包括手工揉製麵團等。他自豪「家中的麵食僅用鹽、醬油、麻油調味,用最天然的食材自己做菜」,並分享在臉書上獲得好評。除了運動和飲食,李富城強調,定期健康檢查也很重要,多年來,他的三高數值控制得宜,有健康的身體,才能談退休「好」生活。名人的老後生活怎麼過?影音課程免費線上收看,下一場邀請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分享慢老逆齡的生活學,許自己一個期待的老後。氣象專家李富城「老後生活,其實可以這樣過」三堂課準時上課! 📍 8月5日(五)上午10:00 大師之路 那些造就大師的故事:李富城的人生哲理📍 8月12日(五)上午10:00 大師視野 退休不等於停止:李富城的老後生活📍 8月19日(五)上午10:00 大師智慧 健康心靈:李富城的健康堅持「頂尖系列」大師Talk影音課程免費線上收看:https://pse.is/4c7e2e
-
2022-02-12 養生.人生智慧
生死門前走一遭 愛惜有限光陰!賴鼎銘每天打拳、走9千步,超前部署老年
周日下午,台大文學院門口總聚集一群太極拳友,有老有少,所謂陰陽動靜和諧,正體現在這群學員的組成上。裡頭一位帶頭大哥被眾人笑稱「幫主」,但這位幫主長相斯文,和江湖味絲毫沾不上邊,他是66歲監察委員賴鼎銘,曾任兩所大學校長,如今退而不休,持續關注人權與媒體改革,更是學界知名太極拳高手。接觸太極拳的起點,需回到36年前。雲林農家子弟賴鼎銘正值壯年,苦讀拚上公費留學名額,準備出國大展身手,豈知為遠行做了健康檢查,竟診斷出黑色素瘤,那是皮膚癌中最危險的一種。心懷壯志的青年被迫停下腳步,「整個生日都在醫院裡度過」。生死門前走一遭的經驗,也從此改變賴鼎銘的人生觀,開始接觸國術、養生、讀經,求道至今。身體力行 理解自我需求「我看過很多老師剛退休,生活突然閒下來,還沒找到新的動力,短短幾年迅速衰弱,突然就走了。」眼見前車之鑑,又因為年少經驗影響,賴鼎銘早早超前部署,待退階段便開始規畫老年生活。賴鼎銘認為,追求「獨立自在」之前,得先理解自我需求。他舉例,享受美食和旅遊要花錢,就得認真儲蓄;若想買塊地下田,或投入運動,則要維持心肺與肌力,每種興趣,都有不同的基礎。「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其實這很困難,你必須先讓身心達成平衡。」賴鼎銘強調,退休人士得體認侷限,知道自己還能做到什麼,才能實現「隨心所欲不逾矩」。一輩子從事教職,賴鼎銘深感「台灣的教育只重視專業知識,忽略心靈」。他形容,吸收與掌握知識,靠腦袋與背誦;但談到養生,不論拳譜記得多滾瓜爛熟,仍必須靠身體力行。持續學習 退休充滿活力在半退休生活中,賴鼎銘的滿足感就來自參透哲理。除了練太極,他也打縱鶴拳、讀易筋經。每融會貫通,悟出一層新境界,便覺人生簡單而充實。他認為,「自我實現與持續學習,兩種退休力其實相關聯」,找到能令自己投注熱情的事情,這和年輕時胸懷壯志,夢想買房買車不同,「只是小確幸也沒關係,如果我人生的頂點已到,那就在有限範圍裡做到最好。」受到疫情影響,賴鼎銘參加了十幾年的太極拳班被迫暫停三個月,待解封後,許多同學都成了「中輟生」。他靠著LINE群組關心同好,有老人家仍擔心群聚,更多人是「被迫改變習慣」後,找不回從前的動力。每天打拳 走9千步 內外兼修 主動幫助同輩「不只做好自己,我也想把這些緣分顧好。」賴鼎銘感嘆,各種社團、老後教育是維持退休族心智健康的重要場域,既然他仍行有餘力,就得主動幫助有需要的高齡者們。現在賴鼎銘仍維持每天一早打拳、走九千步的生活習慣,每周日下午還會帶頭開班,讓不方便早起的拳友出門走走,更意外吸引一批年輕人加入。簡單,卻帶給他無比滿足,賴鼎銘如此定義自己的退休人生:「生命無常呼吸間,有限光陰當愛惜。」
-
2022-01-16 養生.人生智慧
只要用對方法就可延緩老化 名醫張金堅創咖啡健康學養生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39期文/吳佩芬 攝影/鐘君賢73歲的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仍然寶刀未老,一星期仍然保持看門診且開兩到三台刀,刀法還是「嚇嚇叫」。他說,「歲數大了,在器官上會輸給年輕人,人不要不服老,服老的心情要有,但也要有抗老的心態,只要用對方法,就可延緩老化。」從幾十年前開始,張金堅展開他獨創的「抗老撇步」,透過走路運動、喝咖啡、清淡飲食、專業、從事公益活動獲得成就感,還有經常保持愉悅的心情。從1972年開始,張金堅行醫迄今已有47年了,在他的年輕年代,外科是大科,很多醫學系畢業生都很想進入外科工作,張金堅也選擇了和他外向個性比較相符的外科,外科醫師個性都比較爽直、判斷力強、行動力強,但也比較容易衝撞。在台大醫院完成住院醫師、總醫師訓練之後,張金堅就到鄭州路的台北市立中興醫院擔任外科主治醫師,不久,被當時的台北市立中興醫院院長、前總統蔣中正御醫熊丸拔擢為一般外科主任;一年後,台大醫學院臨床研究所博士班剛成立,張金堅為了強化專業,也考進了台大醫學院臨床研究所博士班。受恩師陳楷模影響,成為乳癌權威張金堅會成為國內專致於乳癌的醫師,和他就讀博士班時的指導教授陳楷模有很大的淵源。陳楷模專精於小腸的大量切除及乳癌,張金堅回憶道,「陳楷模教授個性比較兇悍、嚴厲,外號雷公,在他底下,一定要戰戰兢兢,不能打迷糊仗,但是,他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博士班畢業之後,張金堅帶著太太、一雙年幼兒女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行醫,一年多後返台,直接進入台大醫院擔任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在當時擔任台大醫院外科主任陳楷模的麾下,順利的從講師升等為副教授、教授,之後,還躍升為外科部副主任、主任。張金堅表示,當時求診的乳癌病人因為發現時都比較晚,乳房外表已經糜爛、腫瘤很大,甚至已經轉移了。因為沒有所謂的多科團隊,當時的化療又簡陋,放射線治療也不像現今的定位準確,在幫病人進行放射線治療時,經常會把病人的皮膚電得爛爛的,化療用藥也沒有標準治療流程,開刀就把病人的整個乳房連同腋下的淋巴腺全部拿掉。很多女病人因為罹病,老公外遇,跑走了,拖著生病的軀體照顧年幼的小孩及公婆;張金堅深覺女性乳癌病人真的很辛苦,也感受到以醫師為主的權威醫療環境,以及傳統乳癌治療的弊病和無奈。成立乳房醫學會,跨科整合照顧當醫療慢慢進步,乳癌可以選擇整個切除、部分切除的手術方式,乳癌的化療藥物也日新月異,張金堅深感,「乳癌照顧一直都是以醫師為主,缺少所謂的病理科、放射科、腫瘤科、腫瘤內科、藥師、心理師等,也沒有重建,這是個不完整的醫療團隊,對於相對弱勢的病人比較吃虧。」因此,張金堅決定要成立乳房醫學會,希望乳癌治療能多科整合照顧。另外,在病人照顧方面,雖說陳楷模教授早在張金堅擔任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之前,已成立真善美乳癌病友俱樂部,但畢竟成員只局限在台大醫院治療的乳癌病友。因此,張金堅決定要擴及服務到全國的乳癌病友,於是在1996年成立乳癌防治基金會,是個跨醫院的全國性乳癌病友團體,也是全國第一個。乳癌防治基金會成立22年,已落實全民乳癌篩檢衛教,關心罹病者的醫療及身心靈健康,並鼓勵國內學者進行乳癌的本土性研究,除了頒獎給國內傑出乳癌研究人員,每年定期舉辦大型病友會,邀請專家演講,同時讓病友們唱歌、跳舞同歡,並分享彼此的罹病經驗,鼓勵新診斷乳癌病友。基金會也因此獲得國家品質標章及特優基金會的獎項,以及張金堅個人的癌症終身成就獎。醫技雖進步,別忘醫病平等在很早年就投入乳癌診斷、診療的張金堅,對於21世紀的基因體醫學、精準醫療、分子醫學的時代,他認同,乳癌已經慢性病化,但是,他更關注在醫病平等的理念上。他說,我們以一位慢性病人的方式對待乳癌病人,持續關心治療後的10年、20年後續追蹤,稱為「存活者的議題」,比如說用藥的慢性副作用,用藥後的智力是否變差,用了哪些藥物會對於神經末梢有損害,罹病後是否和社會脫離等,即所謂醫病共享的政策,疾病治療不是醫師講了算,還要和病人共同討論。賢內助協助下,遵循一輕、二淡、三少、四慢原則退而不休的張金堅,在關心病人健康之餘,也很在意自己的健康。身為外科醫師的他,邁入70歲之後,還能持刀平穩,開刀手不抖,維持良好的平衡感,和有開刀的體能,都要歸功於賢內助的協助,張金堅沒有肆意揮霍年輕健康的本錢,這些都是經年累月好好管理自身健康的成果。在飲食上,張金堅著重吃得不要太豐盛,一輕、二淡、三少、四慢是基本原則。張金堅坦承,「前面三項,我都有達成,四慢是因為我是外科醫師,個性急,還在努力當中。」◆一輕,不要加工品、鹽漬品,多吃蔬果,要原味的食材,少農藥、有機的食材,要洗乾淨,清楚食材履歷,當季的食材、均衡的飲食。◆二淡,不要重口味,不要高溫烹煮食材,不要添加太多鹽,不要太油,不要太甜,不要太辣,不要太多的佐料,不要過量的燒烤,不要太多的烹調,烹調簡單,盡量少外食,三餐多在家食用。◆三少,不要吃太飽,7分飽。 ◆四慢,要細嚼慢嚥。重視早餐內容,開啟一天的活力三餐飲食的調養,張金堅很重視早餐。早餐部分,張金堅的米飯等碳水化合物吃得少,爾偶太太會煮點稀飯吃,通常會準備小塊麵包,配點洋蔥、胡蘿蔔、堅果如核桃、杏仁,然後配點秋葵、酪梨、地瓜葉等蔬果。他說,秋葵5~6條,肚子就飽了;燙點地瓜葉,沾一點點醬油膏,就很美味了;另外,還來點荷包蛋,補充蛋白質。中餐的話,因為要開刀、看診,就吃醫院的便當,飯只吃1/10的份量,主食的魚肉、雞肉和豬排等,只吃一半而已,青菜的部分就會吃完。晚餐則會豐盛一點,太太會煎煮新鮮魚,清湯中放點排骨、白蘿蔔,還會準備地瓜葉、菠菜、高麗菜等,盡量不要高溫炒,以汆燙、水炒方式居多。假如晚上有應酬吃大餐,隔天就會自動減量,大約減少一半的份量,應酬時,吃少量就好。照顧植物,讓步調變緩慢、心情愉悅運動方面,因為上了年紀,盡量選擇比較溫和的運動。張金堅一星期游泳一次,一次一個小時。平常會和太太結伴到鄰近的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繞園散步,可以走到7千步,加上平日看病人、上下樓梯、巡房等,加起來應該有1萬步。還好,有篇研究發現,日行7千步已經足夠了,會爬樓梯、但不下樓梯,因為要保護膝蓋的健康。對於老人很重要的情緒管理,張金堅會選擇快樂的嗜好來做,他的快樂嗜好就是園藝和咖啡。他表示,盡量不動怒、不能急躁,並靠著喝咖啡、關照植物,讓自己的步調變慢,咖啡香氣、在一片綠茵中吸收植物釋出的氧氣,心情就會很舒適。張金堅個是早起的鳥兒,但他也樂在其中,在夏天早上5點、冬天早上6點起床,喝200~300c.c.的白開水後,就會到頂樓整理花園,才下樓吃早餐,除了出國不在家之外,拔草、澆水、搬移植物盆栽,他天天報到,樂此不疲。他的口號是:「園藝活動也是一種運動,也是心性的培養。」他看著植物一天一天地長大,花盛開,心情愉悅,就如同醫療人員細心照顧病人,病人就活得好,沒有好好照顧就會凋謝。化身咖啡達人,自創咖啡養生法張金堅愛上咖啡,是在台中澄清醫院擔任院長期間,在台中、台北往返的高鐵上聞到咖啡香,就起心動念想喝咖啡。他過去喝咖啡都會肚子痛、胸悶,30、40年沒有碰咖啡的張金堅,這次一喝就上癮了,覺得神清氣爽。講起咖啡,張金堅的出發點仍是和健康有關的研究,特別是咖啡豆內含的高抗氧化物綠原酸、咖啡醇、雙萜類、咖啡豆醇等,對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風、牙周病、癌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都有助益,也有研究發現,喝咖啡可以延長壽命。他也走遍了國內外咖啡莊園,還與蔡崇煌醫師及梁捨烘焙專家分別著作了二本咖啡專書,真是一位咖啡癡迷。由於過度烘焙會破壞咖啡豆內的抗氧化物,所以,張金堅偏好喝淺焙咖啡,他說,生豆內含的綠原酸占9.6%,重烘焙就剩下4.8%,因此,利用輕烘焙,綠原酸等抗氧化物較不容易喪失。但是,即使是重烘焙,咖啡飲品中還是存在著這些抗氧化物成分,所以,也不反對喝重烘焙咖啡。重烘焙有炭燒焦香味、巧克力的微苦澀感;淺焙有果酸、有水果香,國人比較偏愛炭燒口味,對於果酸的接受度較低。現在,張金堅每天喝3杯黑咖啡,他不主張加糖、奶精,糖不宜攝取過量,奶精則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反式脂肪酸,建議可以加適量的鮮奶取代。咖啡不是神丹妙藥,仍有飲用禁忌喜歡喝熱咖啡的張金堅說,喝咖啡不能過熱,咖啡在夏天沖泡時的溫度,最好是92~93℃,冬天時可以升到94℃,等到咖啡沖泡好、倒入容器內的溫度85℃是最香醇的。品嚐咖啡的時候,則差不多60℃左右不燙口,才是最適宜的溫度,喝太熱的咖啡,會傷害食道黏膜組織,增加食道癌的發生率。當然,咖啡也不是神丹妙藥,骨質疏鬆症的病人、懷孕初期、小孩、胃酸過多、腹瀉腸胃不適者,都要避免喝咖啡。在喝咖啡的同時,需要補鈣、維生素D、多運動、多曬太陽,而且由於咖啡利尿,最好搭配一杯白開水,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做自己想做的事,擁有滿滿正能量最後,張金堅表示,「我現在還在開刀,我覺得專業還要持續保持,工作是一種快樂,也有成就感的滿足」。張金堅的身體硬朗,講話嗓門大而有力、很清楚,不像老人孱弱無力的聲音。即使70歲高齡,擔任一家生技公司顧問的他,在每2個月的業務會議上,還被要求喊口號;他說:「就叫我來帶頭喊,好像聲音亮,生意就興旺,其他人都喊得不夠響亮,我一喊,聲音宏亮,士氣高昂,氣氛就起來了。」70歲的張金堅仍然擁有滿滿的愉快、樂觀、快樂能量。延伸閱讀: 。臺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 卸下白袍實踐公衛理想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 國內開心手術第一人 邏輯正確,決定手術成敗
-
2021-12-23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2021/走過這「疫」年…理解生死 超前部署老年
大疫之年,病毒帶來了隔離,也無預警帶來死亡與離別,今年是許多人開始思考生命中的告別與獨立的一年。與人告別、單獨面對自己與生活,這過去幾乎是老年或退休階段才會遭遇的課題,如此疫情下提前反思,也是一種超前部署。根據聯合報與元氣網進行的「疫情下的退休力應變大調查」,三級警戒期間,六成的人體驗人生無常,大約百分之五寫下了遺願清單。坦然面對生命的悲歡離合與陰晴圓缺,「二○二一年退休力大調查」發現,七十五歲以上近七成準備了解生死、面對死亡,年紀愈長,愈能夠獨處而不感到孤單和寂寞。 周日下午,台大文學院門口總聚集一群太極拳友,裡頭一位帶頭大哥被眾人笑稱「幫主」,他是六十六歲監察委員賴鼎銘,曾任兩所大學校長,如今退而不休,持續關注人權與媒體改革,更是學界知名太極拳高手。想自在 先理解自我需求賴鼎銘認為,追求「獨立自在」,得先理解自我需求。他舉例,享受美食和旅遊要花錢,就得認真儲蓄;若想買塊地下田,或投入運動,則要維持心肺與肌力,每種興趣都有不同的基礎。「我看過很多老師剛退休,生活突然閒下來,還沒找到新的動力,短短幾年迅速衰弱,突然就走了。」眼見前車之鑑,賴鼎銘早早超前部屬,待退階段便開始規畫老年生活。面對自己,的確必須經過學習。長期研究人際關係的社會學家李明璁表示,台灣人長期以來只有工作和家庭,缺少足以形成「自我感」的「第三空間」,更沒有獨處習慣,一旦退休後,工作沒了,「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以及自己還能夠是誰」,對退休生活產生巨大焦慮。尋同好 建立非功利社群李明璁分析,民國四十至五十年間出生的「新退休族」,雖成長於集體主義盛行的年代,但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多建立在工作上。多年來專注工作,從他人眼中定義自己的成功或失敗,缺乏以自我認同為核心的社群,因此在退休後形成焦慮,「我能做什麼,要跟誰往來,以及活著的趣味是什麼?」他建議,退休族應尋找興趣,例如書籍、音樂或出遊,也可投身志工服務,找到自己的同好,建立起「非功利的社群」,這時往往會發現,退休生活其實仍大有可為,人生才正要精彩開始。旅居日本,在當地長照機構服務多年的何蕙君觀察,台灣社會普遍認為「老人需要照顧」,日本則以「協助老人實現其理想人生」為軸心。何蕙君表示,日本身為高齡化與福利大國,不斷進步的原因來自「團塊世代」,這群現年七十歲上下的退休族,對傳統觀念帶來衝擊。團塊世代在急速西化、經濟起飛的環境下成長,教育和儲蓄資本更高,因此改變了日本社會對「老後生活」的想像,早台灣一個世代開始重視獨立自主。長照是 互相幫忙與尊重當代平均壽命超過八十歲,前卅年努力學習,直到卸下工作,許多退休族才驚覺,社會變動竟如此快速。何蕙君說,長者容易「害怕跟不上潮流,不想被丟下」,這是人之常情,若「互助、學到老、重視自我」等新觀念漸成社會共識,當年輕人老去,換下一代需要被照護時,就不會看輕自己。在何蕙君心中,長照就是互相幫忙、互相尊重。
-
2021-11-20 養生.人生智慧
「你過的是你的人生嗎?」 第三人生對李偉文來說是禮物,也是追求夢想的另一個起點!
如果65歲退休,按現在平均壽命81歲計算,大約還有近20年的時光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好好過!熱愛生活的李偉文,早已啟動退休進行式,秉持著「一生玩不夠」的座右銘,第三人生擘畫了玩樂藍圖,其中也包括學習、放下,依著自己步調,在每個當下都怡然自得。採訪這天,李偉文笑著說:「今天是我的60歲生日!」在很巧合的時間談人生下半場,感觸特別多。這位集眾多角色於一身的牙醫,與自然生態攝影家徐仁修聯手催生荒野保護協會,同時身兼親子教育作家,很早就開始推廣「提早規畫退休」的理念。「退休」指的是一種進行式,不管任何年紀,都要抱持退休的心情來過生活,做好財務規畫、安老居住,唯有提前準備,才能開創美好第三人生。追劇放空也很好 保持作息規律李偉文觀察,因為社群媒體發達,民眾看到親朋好友退休後過得光鮮亮麗,擔心自己沒有繼續活出精采,反而變得不快樂。「千萬不要有比較的心態!」他認為第三人生的重點是重新探索自己,而非活在他人的標準,退休並不是人生的結束,而是迎向另一美好階段的開始。「退休後要做什麼?」是許多上班族的煩惱,李偉文建議培養多元興趣,或重拾年輕時的愛好,避免生活頓失重心、無所適從。日本電影《退而不休》描述一名白領菁英退休後,面對身心理的各種轉變,調適過程有諸多不順,反映熟齡族邁入第三人生的現狀。電影非常寫實,雖然退休後完全自由,可以隨興起床、吃飯和睡覺,但懶散度日久了,容易產生自我懷疑:這樣日復一日有什麼意義?李偉文笑說追劇放空的日子也很好,但要保持作息規律,感覺每天活得有意義,千萬不要毫無計畫地虛度光陰。莫在意別人眼光 重新探索內心「你過的是你的人生嗎?」李偉文點出退休族的迷惘,退休的生命轉折讓人感到不安,因為失去工作上的角色後,也少了原來的社會認同。他以阿德勒心理學說明:「每個人都有人生的課題,沒有必要去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們,做好自己、做個自己喜歡的樣子,重塑態度觀看世界的角度就會變得不一樣。」進入到熟齡期,應該回到探索內心,而第三人生有了許多時間自我覺察,再次啟動對生活的喜悅和熱情。這是一個溫故知新的階段,退休後還能做好多事,朝著喜歡的方向挖掘自己,未來還有無限可能。人可老心不能老 提早5年準備退休是門需要學習的課題,李偉文經常分享自己的觀點,高齡化已是全球趨勢,早在大學時期就已經思考熟年社會、退休規畫、朋友共老等議題。他建議大家在退休前5-10年開始著手準備,免得退休這天真的到來,反而不知道該做什麼事。「我看過很多人剛退休時,變成『沙發馬鈴薯』,短暫放縱一下還可以,懶散久了容易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李偉文以朋友為例,把「喜歡旅遊」當成興趣,玩了一年半載,心靈漸漸空虛,不知不覺陷入衰老的歷程。歲數可以變老,但心態不能老,人生積存的美好歲月不應白白浪費。「好好經營朋友」 好友揪團自建老人公寓活了大半輩子,曾經庸庸碌碌忙著工作,來不及欣賞身邊的美好;退休後,正好有大把時間享受生活。李偉文鼓勵大家,除了心情放鬆、視野放寬,不妨也追求自我實現,退休後是再學習的黃金時期,參與活動有機會交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不論參加什麼活動,沒有好壞的定義,只有回饋的價值。李偉文不斷提醒自己珍惜生命時光,致力追求「慈悲與智慧」,透過大量閱讀啟發自己,號召朋友一起當志工、從事社會服務,雖然常被朋友笑不務正業,但這些都是創造自我價值的關鍵心法。退休只是職涯的結束,並非生命的終點,長達20年的退休時光,除了財富與健康計畫,也要好好經營朋友。李偉文提倡好友揪團預備退休,人際關係是豐富老年生活的泉源,人世間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與家人、好友一起慢慢變老。50歲後,他和朋友組成「蝸行」團隊,共同集資,自建一棟老人公寓,為老年的理想生活做準備。蝸行團隊偶爾相約出遊,聯繫在地公益團體邊玩邊回饋捐款,「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價值與意義,人生隨時充滿正能量!」第三人生對李偉文來說,是禮物,也是追求夢想的另一個起點。
-
2021-11-20 養生.人生智慧
退休力應變沙龍/退而不休 保持學習和社會連結
你想要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旅居波蘭的作家葉士愷說,新世代對退休想像是可以健康自在過生活,不需要為了經濟煩惱;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則表示,現在腦中沒有退休這件事;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說,自己雖從工作退休,但沒有從社會和人生中退休。退休被視為人生最重要的階段之一,但出現於人類歷史不過百餘年,且定義一直改變。陳亮恭指出,退休制度於一八八○年俾斯麥於德意志帝國實施,規定六十五歲退休,但當時德意志帝國平均年齡才四十七歲。俾斯麥為讓老到無法工作的人得到政府照顧,提出退休制度,與如今追求第二或第三人生的退休已經不同。即將邁入七十七歲的施振榮說,台灣平均臥床時間是八年,若以現在的平均餘命八十歲來說,「我現在應該是躺在床上的人」。他六十歲從工作退休,從四十歲就開始準備,五十幾歲時發現冠狀動脈阻塞,於是減少壓力、注意飲食及多運動,如今他雖然從工作退休,但一直保持社會連結,「活在社會就是要不斷地有貢獻,所以必須不斷的學習。」陳亮恭說,他現在腦袋裡是沒有退休,英國經濟部智庫曾調查,勞工不管幾歲退休,退休後平均僅開心兩年,隨後就開始因健康問題看醫師;法國研究也發現,勞工每晚一年退休,可以降低失智症發生風險百分之三至五。其實目前為退休人士設計的許多健康促進方法,透過「工作」都可以達成,包括要有活動量、要用腦力,與人相處應對,退休後要排很多課程才能達到這些目的。陳亮恭認為,有些工作職務必須世代交替,但不代表不用繼續工作,他目前腦中沒有退休這件事。
-
2021-10-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呂鴻基:催生台大兒童醫院 創多項醫學史紀錄
兒童若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早年僅有一半機會能續命。被譽為「台灣兒童心臟學之父」的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呂鴻基,畢生投入兒童心臟病研究,創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開啟「一月救一心」計畫,將心臟病孩童存活率提升至九成,也是他30年奔走各管道,催生成立台大兒童醫院。今年高齡90,呂鴻基仍持續教學、為兒童權益發聲。已救7500位心臟病兒童呂鴻基很喜歡小孩,早早立定志向當小兒科醫師。那個年代治療先天性心臟病不易,他於1965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心臟病學,而台大心臟外科教授洪啟仁早他兩年到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兩人陸續返台後,由呂鴻基診斷、洪啟仁開刀,合力挽救許多寶貴生命。50年前,開一次心臟手術至少要萬元。呂鴻基發現,家屬無法負擔手術費時,選擇讓孩子「自動出院」。於是他號召各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1971年成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以「一月救一心」每月募款4萬元為目標,隨著舉辦慈善音樂會、路跑活動募捐,迄今已救治約7500位心臟病兒童,也推廣學生心臟病篩檢,受惠學童超過200萬人次。參與WHO訂心臟病指引1995年全民健保實施,許多病症陸續有健保給付,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因而集中資源,協助患有特殊心臟疾病的兒童及健保不給付的治療項目。呂鴻基並注意到家有心臟病兒的父母親承受諸多壓力,因此發起成立「中華民國關懷心臟病童協會」,關懷病童的家庭,支持他們勇敢走下去。台灣1950-1980年代風濕性心臟病盛行,呂鴻基研究風濕熱及風濕性心臟病,推動長期預防風濕熱之再發,風濕性心臟病終於在台灣絕跡。世界衛生組織(WHO)聘請他出任專家委員會委員,參與制定「風濕熱暨風濕性心臟病診斷基準指引」,使台灣在國際學術舞台上博得目光。呂鴻基多次代表台灣赴國際交流,看見英國、美國、莫斯科等皆設有兒童醫院,便積極與政府部門溝通、說明,經過30年的推動,以及許多醫師接棒,台大兒童醫院終於在2014年誕生。主張設立「國家兒童局」 現任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沒有呂鴻基,就沒有台大兒童醫院,他目睹呂鴻基為了兒童醫院奮力克服一關又一關的困難。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呂鴻基關心兒童的整個健康福祉,正為設置獨立的國家級兒童醫院奔走,並主張設立「國家兒童局」,以實質保障兒童權益。呂鴻基2000年自台大醫院退休,赴桃園敏盛醫院任院長六年;再受邀出任羅東聖母醫院第一位「非神父」院長。歷經3次退休,90歲的他仍退而不休,在台大醫院開教學門診,出席晨會、心臟病例討論會等。精神奕奕、體力充沛。「照顧兒童讓他長大,可發揮最大的潛能、替國家社會做事,這是我們小兒科醫師的目標。」一輩子致力提倡兒童權益,呂鴻基如今依舊呼籲政府重視,包括投資兒童醫療、教育發展等面向。「我做的都是應該做的,人生這樣比較有意義。」呂鴻基說。學生稱他「不可能的任務」呂鴻基在兒童心臟學耕耘超過60年,創下台灣醫學史多項紀錄,包括施行兒童心導管手術、心臟超音波檢查、心瓣膜及血管氣球整形術、建立正常新生兒心電圖標準等,桃李滿天下。學生們替他取了「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的綽號,學生們共同認為呂鴻基做事很堅持,不接受失敗也不接受不可能,告訴他有困難,他還是要求繼續做。虔誠天主教徒的他,感謝上帝一路看顧,使他有機會替國家、替兒童做事。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特殊貢獻獎個人獎呂鴻基小檔案年齡:90歲出生地:台中市豐原區現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台灣兒童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長、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董事長、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士、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經歷: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任、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理事長、亞太區小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心臟學會理事長主要事蹟:●台灣兒童心臟學之父●催生台大兒童醫院●創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台灣兒童心臟學會、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
-
2021-08-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個「老而快樂」的智慧老人! 盡管時光不停地流逝,心中定會留下許多美好回憶
【編者按】旅居國外多年的作家朋友張至璋寄來email,敘述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回台「避難」一段時間,回到美國與也是作家的夫人夏祖麗因為嚴重時差,而彼此擔心老伴「昏睡不醒」的真情流露。感動之餘,忍不住鼓勵他分享老人快樂的生活。接著又邀請兩對「老夫老婦」分享他們的故事:一篇來自醫界神鵰俠侶的醫師陳榮基與護理前輩周照芳、一篇來自名作家黃春明與林美音夫婦。也許有人會以為這好像與「醫病平台」的主題有點差距,但事實上有智慧的老人可以跨過「健康」與「疾病」的鴻溝,見證生命的奇妙:雖然「老而無病」可望不可及,但「老而快樂」卻是這些智慧老人享受到的生命。 台灣目前已經是高齡化社會,80歲以上人口逐漸攀升,老年人的種種問題,常在報章雜誌上被討論和関懷。每位老年人在他漫長的歲月中,各有不同的生活習慣、環境背景和觀念,我也是其中之一。老伴兒曾說,每個人都是一部小說,有機會聽他說説他的過去,一定有非常精彩和動人的故事。小說有短篇、中篇、長篇,那我自己呢?八十年的歳月,是否也是一部長篇小說呢?要從年輕時候想起,可不容易,從六十歲職場退休至今,整整二十年的時間來說,許多事情倒還記得淸清楚楚。其實,我並不太在意自己的年齡,但這二年來有幾件事,怎麼好像是在提醒我,我是真正步入「老年人」的行列,親屬們眼中的長輩了。今年五月中,新冠肺炎疫情再度緊張,六月中一再被提醒,85歲以上、80歳以上的長輩,要記得去打疫苗。還有去年生日,兒子、媳婦,訂了個大壽桃,又給了個大禮物,兒子笑著說:「媽媽,不知不覺您今年80歳了!」 「是啊!媽媽不知不覺也看到更多的白頭髪」這時孫子倆兄妹,雙手一齊抱給我一個大壽桃說:「阿嬤生日樂!」我好高興!好奇地看著這個大壽桃,要阿孫一齊切開來看看,慢慢切開一看,哇!裡面還有6個小壽桃,太有意思了,子母壽桃!一臉驚喜的阿孫急忙拿出小壽桃分給大家,大家吃得好樂!其實,我沒覺得自己有多老,年齡只是年齡,並沒有太影響到我的心情,我想,這可能是我每天的生活,還是過得很忙碌的関係吧!。退休後常被問到:「退休後會很無聊嗎?都在做些什麼?」我說:「怎麼會無聊呢?我時間都不夠呢!」每天固定的家務事之外,有充分的時間看書、聽音樂、唱唱歌、用line和朋友問候聊天、用e-mail回覆來信、小陽台上數十盆花兒、植物要照顧,有時突然發現去年開過的蘭花,奇妙地又長出花苞逐漸開放,讓我好驚艶!更重要是上小學的孫子、孫女每天下課後會過來吃晚飯,這是我們倆老最期待也是最快樂的時刻。有一次,吃飯時想不到老伴兒還說,我每天給阿孫做好吃的,廚藝也進步多了!阿孫也說:「阿嬤你做的菜太好吃了,你把菜單寫下來好嗎?以後我們可以照做。」多窩心的讚美。每天陪伴阿孫的日子裡,自己好像也重溫了一次快樂童年。記得孫子五、六歲活動力特別大,喜歡找阿公在家裡的樓梯上玩射飛機,阿公上上下下不知跑了幾趟,看阿孫高興,阿公也越起勁兒。好玩是好玩實在很累,直到阿孫們回去了,我們倆老如釋重負,心中浮起一股喜悅,不約而同地說:「孫子回來很高興!孫子回去更高興!」這句令人會心一笑的話。如此日復一日快樂的負擔,累歸累,想想每天有阿孫在身邊,也是我們老人家的福氣啊!記得孫子誕生時,我樂得幫忙媳婦照顧孫子,二年後接連著孫女誕生,我每天像上班族一樣,到兒子家照顧二個阿孫,媳婦工作忙,有我這個自告奮勇的婆婆幫忙,她也常表感謝,我說這是我阿嬤最快樂的負擔。轉眼,今年暑假後,孫子要上國一,孫女要升五年級了。十多年來,看著幼幼嫩嫩的嬰兒,學走路、學説話、會跑會跳、會騎腳踏車、會游泳、寫日記、背古詩詞、自己選書閱讀、作文、寫讀書報告、用筆電、會和阿公聊天討論話題,會教阿公、阿嬤使用ipad搜尋資料⋯⋯小可愛的阿孫長大了,也懂事多了,個子一年一年長高,心智也一點一點成長,想到這些心中很是欣慰。老伴兒前幾年的一場大病,辭去所有工作,每天在家看書,整理他說存在腦袋中,要寫出來的東西。星期六、日阿孫放假,我們倆老也放假,沒事,各看各的書,半天下來,他說:「天氣還不錯出去走走吧!」 「好吧!」反正也走不遠就在家附近,看看堤防邊花草、樹木,河邊草地上有時候會看到成群的白鷺鷥,一些不知名的鳥兒飛過。走累了,可到我們常去的小咖啡館喝杯咖啡,靜靜的小咖啡舘,播放著優雅聖歌,心情也隨之舒靜。輕鬆喝完咖啡慢慢走回家已傍晚,看到觀音山落日,像大自然的畫筆,揮灑出一片紅藍灰紫渲染般的落日餘暉,好美!可惜只有短暫的幾分鐘,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啊! 當然,我們這把年紀,不可能像五、六十歲的人那麼勇健、活躍、遊山玩水。會突然覺得容易累,睡眠品質不好,書看久了字會模糊,多走點路腳力不夠,膝蓋不靈活,多提點東西腰椎無力等等。 我們家是沒電梯的五樓公寓邊間,附近是雙溪河濱公園,從五樓窗戶左邊可看到觀音山,右邊看到芝山公園、陽明山,這180度的視野是最大的優點。但是,每當朋友來訪,有的一進門氣喘噓噓!就是年輕人也會又喘又累地問: 「你們每天這樣上下樓不累啊!」 「當然會累,每天下樓不只一趟,可能二、三趟,有時掛號信、包裹,為了不讓郵差先生久等,得快步下樓」。朋友也勸我們年紀大了,該換個有電梯的房子。35年前剛搬來,可以小跑步上下樓,現在不行了,得慢慢走,當做是運動也好,醫生也說老人家多走路是最好的運動,有這麼美的視野,我們還真捨不得換呢!「突然覺得⋯⋯」這句話,倒是成為必須面對的事實。老人家免不了有些慢性病,只要定期回診,應該是可以放心。我更擔心的是,老人家的大腦,會在不知不覺中退化嗎?有何辦法?多動動腦是否可以延緩大腦退化呢?我竟然有個天真的想法:今年年初特地買了幾本新版本的唐詩宋詞,背一背自己特別喜歡的幾首詩詞,每天睡前覆習一、二首,考考自己的腦力有沒退化,有用嗎?自己也覺得好笑。老伴兒又有個觀念「退而不休」——老人家不要說我老了,什麼都不會,跟不上年輕人了!其實,只要體力精神還好,沒有特別的病痛,最好有點事做,動動腦、動動筋骨。這幾年眼看著幾位五、六十年的老朋友一個個走了,心中縂有一股不捨的失落感和無奈,「生命有限」這句話常在心中纏繞著。老伴兒喜歡在晚餐時和阿孫邊吃飯邊聊天:「以前阿公年輕的時候還是農業社會,一家人到晚餐時間最熱鬧了,大人小孩一大桌吃飯,小孩聽大人說今天遇到的種種事情,小孩邊吃飯邊聽,在長幼有序,敬重長輩,熱鬧溫馨的氣氛中,可聽到很多有趣的大人話题和新鮮事,也學習到一些生活中長輩身教言教的規矩⋯⋯」老伴兒還說:「阿嬤每天辛苦為我們做飯,如果沒有阿嬤,阿公是沒辦法這麼細心照顧你們,我們家現在是三代人家族,阿嬤要煮飯給你們吃,爸爸媽媽要賺錢養你們,所以我們家按照排隊順序,不要插隊,只有阿公可以先走。」接著又說:「人老了會離開這個世界是很自然的事,你們會長大,阿公阿嬤到很老很老也會離開你們,這都不要太難過⋯⋯」阿孫二兄妹好像也聽懂了阿公的話,笑笑點著頭。這時哥哥笑著說:「阿公,你已經說很多次了!」妹妹說:「已經説三次了!」接著説:「阿公你的飯前藥吃了沒?」阿公笑笑說:「是嗎?我說過很多次了?阿公真的老了老了,你們要記得就好⋯⋯」是啊!孩子會長大,父母會老去,我深信只要一家人,能在相處的時光裡,時時相互關懷著,珍惜我們所擁有的,盡管時光不停地流逝,我們心中一定會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
2021-01-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賀台大醫學院神經科及台大醫院神經部40周年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邁入老年的醫師做什麼想什麼」。一位剛屆齡退休的放射科醫師分享他第一年的退休生活,促成了我們邀請兩位年過八十的前輩醫師回顧他們的精彩人生,一位精神科教授退休後,改而投身宗教與社會服務方面,與我們分享他豐富的「退而不休」的生活;一位神經科教授將最近慶祝台大神經科四十週年的紀念會上,回顧自己如何在台大醫院神經科由教學與服務為主的臨床科成功地轉型為今日服務、教學與研究並重的大學醫院重鎮。我們接著會邀請年輕醫師發表他們行醫的心路歷程,希望這些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了解醫師,而有助於醫病之間的溝通。 台大醫院神經部於2020年12月26日舉辦慶祝創部40 周年活動,並出版。緬懷洪祖培教授辛苦創建神經科(部)的歷史:1947年林宗義醫師自日本東京大學回台,創建台大醫學院及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大部分科內醫師主要教學及臨床業務偏重精神科。根據此專刊的記載:1951年洪祖培醫師到職,1952年蕭成美醫師到職,1956年杜潤碧醫師到職,1957年陳光明醫師到職,1961年高村井醫師到職,1963年孫睿亮醫師到職,1965年陳榮基醫師到職。這幾位都是比較傾向神經醫學,可惜中間幾位都先後離開。1960年洪祖培醫師承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弼院長(David Landsborough, IV)推薦,前往英國倫敦Queen Square Hospital進修一年,專攻神經醫學。1971年洪祖培升任神經精神科教授。我於1971年承洪祖培教授推薦前往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神經科進修兩年,1973年回來。 經過多年的奮鬥,1980年神經神經科終於分成精神科與神經科,洪祖培教授擔任神經科首任主任。1986年陳榮基接任神經科第二任主任;1992年卸下主任職,接台大醫院教學副院長。1995年台大醫院神經科改稱神經部,醫學院仍稱神經科。 在我當任副院長時,有一天已退休的前醫學院楊照雄院長來醫院院長室與戴東原院長及幾位副院長懇談,楊院長說:「醫學院的基礎醫學教員中,醫師(MD)只剩下一位,而且即將退休了。他覺得醫學院開始時的教員,主要都是MD。將來如果都沒有MD當教員,對醫學院的發展,非常不好。希望醫院能設法幫忙。」大家都了解是因為醫學院的待遇太低。經過研商後,戴院長決定由醫院提供9個主治醫師名額,給醫學院每一科各一名;如果基礎科能夠找到MD來當教員,他可以占用這個主治醫師缺,由基礎與臨床兩科雙聘,他就可支領醫院主治醫師的津貼。這個制度,大大提高醫學院基礎科聘請MD的力道。我很高興看到,在我擔任主任時,神經科居然獲得三位優秀人才,聘到在生理學科任教的郭鐘金醫師(留學哈佛Harvard大學歸來),在解剖學科任教的謝松蒼醫師(留學哈佛大學及約翰霍普斯金Johns Hopkins大學)及在藥理學科任教的劉宏輝醫師。很高興,今天看到他們這三位基礎與臨床雙聘的教授,領先發表二十多年來耀眼國際級的研究與臨床的成就。讓我深感對得起洪祖培教授,對得起神經科,也對得起醫學院! 在慶祝會的報告中,兩位年輕主治醫師在緬懷洪教授的投影片中,秀出一張洪教授今年住院中,還在病房「回診」教學的照片。我接下去請問他們,為何稱呼病房教學叫「回診」?他們說:英文叫「ROUND」,我提醒他們,要翻譯為「迴診」。然後再請問為什麽叫「round」?現場沒有人能夠回答。我告訴大家多年前,我去參訪約翰霍普斯金大學醫院時,因為我的學生謝松蒼在哪裡的優秀表現,他們對我相當禮遇。特別帶我去看,開啟美國現代醫學教育的該校校長William Osler 教授做病房教學的舊醫院。這個建築沒有電梯,樓梯是鋼鐵製成的圓形梯,Osler教授就是繞著圓形梯上下樓層,帶著學生到每個病房做床邊教學。因此美國人就稱床邊教學為「ROUND」,我們就翻譯為「迴診」。我也有幸在那個樓梯迴旋(round)上下,追循先賢的腳步。那位他們很稱讚的Dr. Hsieh,就是今天在週圍神經病變的診療與研究領先全球的台大神經科與解剖科雙聘的謝松蒼教授。 我在1997年從台大退休,應聘到台北縣三峽鎮(今新北市三峽區)開辦恩主公醫院。在離開台大前,曾與解剖科合作,想要設立「腦庫」,沒有成功,一直引以為憾;今天在謝松蒼教授的報告中,欣聞他正努力籌辦「台灣腦庫」。期待他順利成功,完滿我要奉獻台大的最後一個心願,讓台灣神經醫學的發展在台大神經部的領導下,更上層樓! 我也勉勵同仁,在診治病人時,善用介紹人可以增加病人的信任度及治療的效果。我舉了自己的兩個經驗:我曾介紹一位病人給他居住鄉鎮的開業醫師,這位醫師在看完病人後,打電話給我:「報告老師,您介紹的某某病人,我已經看好了,他的那些問題,我已處理好了。請老師放心。」在場的病人不但信心大增,而且還介紹親朋好友,都到這位醫師的診所。另外一次是我的90高齡的中學老師,車禍導致顏面嚴重多處骨折及下巴脫位。牙科醫師打算分兩階段處理,先在未麻醉的狀態下矯正下巴脫臼,然後全身麻醉處理骨折。但是第一階段的處置需要病人的合作,如果病人不合作,只好在全身麻醉下,先後處理這兩個問題。但就要增長麻醉時間,增加危險。主治醫師很親切的告訴病人:「老師(指介紹人)有交代,我會好好治療您的問題,請您放心。」結果病人居然很合作的在清醒狀態下,讓醫師處理好脫臼,然後才在全麻下修補好骨折,恢復完整的功能。 如果你覺得這位老人太嘮叨了,碎碎念,請原諒超過「七老八十」的老人吧!
-
2021-01-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退休精神科教授的「退而不休」生活 2019超前部署充實人生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邁入老年的醫師做什麼想什麼」。一位剛屆齡退休的放射科醫師分享他第一年的退休生活,促成了我們邀請兩位年過八十的前輩醫師回顧他們的精彩人生,一位精神科教授退休後,改而投身宗教與社會服務方面,與我們分享他豐富的「退而不休」的生活;一位神經科教授將最近慶祝台大神經科四十週年的紀念會上,回顧自己如何在台大醫院神經科由教學與服務為主的臨床科成功地轉型為今日服務、教學與研究並重的大學醫院重鎮。我們接著會邀請年輕醫師發表他們行醫的心路歷程,希望這些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了解醫師,而有助於醫病之間的溝通。2019年我像似無意中做了超前部署,安排了多次國內外旅遊。3月中旬參加台大醫學院我們班畢業五十週年的台灣環島旅行。我們包了二部遊覽車從台北出發。行程中台南至台東,以及花蓮至台北的兩段路程還安排改搭台鐵環島之星觀光列車。大家都非常珍惜這次的重逢,藉此機會大家暢談從大一開始,將近六十年來的往事。緊接著,4月初跟一些朋友組團去歐洲,行程特別安排去看舉世聞名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庫肯霍夫(Keukenhof)花園。 7月初,在我的兒女及孫子們的安排策畫下,包括兒子、女兒三家共10人,我們走了一趟加拿大洛磯山脈自助旅行。之前我去過幾次加拿大洛磯山脈,但都是跟團。這次是家人為我做八十祝壽的旅遊。在路易斯湖邊的(Lake Louis)路易斯酒店(Chateau Lake Louis)咖啡廳,我向兒孫們講述我的生涯故事,別有一番風味。行程的最後,我們去溫哥華拜訪親友。由加拿大台灣同鄉會會長張理滄和她先生潘立中安排,得以和我們的親人楊正昭醫師見面。他們在溫哥華非常用心的為當地社區奉獻。潘立中夫婦在2019年捐了百萬加幣改善溫哥華的癌症醫療設施。楊正昭醫師在許多年前,聯合當地的台灣人醫療人員捐贈第一台葉克膜給當地的兒童醫院。楊醫師是我的大前輩,算是台大畢業最早定居在溫哥華的婦產科醫師。不少台灣後輩醫師去溫哥華進修時,都曾獲得他的照顧。楊醫師最讓我敬佩的是,雖然患了非典型肌萎縮側索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既所謂漸凍人)及數種癌症,仍然積極正面看待人生。加拿大之旅後,11月又跟著教會的年長者去日本走了一趟賞楓之旅。 2020年全世界籠罩在武漢肺炎的陰影下,國外旅遊可說幾忽是停擺。可是這一年我在神學院開的課,比往年增加了。在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為一所超教派獨立神學院),在2月和7月分別開了三個寒暑假密集班外,2至6月學期中也分別於台北和台南開課。密集班的課有「精神診斷與DSM-5」及「物質成癮與處遇」,學期中開的課是「精神藥物學」。另外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神學院的推廣教育班,我也於9月開始的學期,在台中開了一門課「聖經人物的心靈探索」。這些課程需要整合精神醫學與基督教信仰。我之所以會在教會系統開這些課,想起來也算是另類無意中的超前部署。我在醫學院大一時讀了一本瑞士精神科醫師Paul Tournier的書,提到他搭配教會的牧師幫助人處理心靈需求的故事。當時心裡有一個感動,這就是我想走的路,也因此決定畢業後選擇走精神科。為了此志向,1990年代我開始利用晚上的時間,修讀台灣神學院的信徒神學系課程,1998年修完神學士課程。2001年利用台灣大學教授休假一年的機會報考台灣神學院,進入台灣神學院修讀文學碩士課程。先當一年全時間學生,然後分段研修,於2005年完成此課程,圓了我修讀神學的夢。2004年我在台大精神科部為我辦的歡送會上說,我沒有退休,只是換了跑道。除了保留參與住院醫師的精神藥物治療學的討論會,我不再維持臨床工作。一直到現在,我持續在神學院及教會開課,講授基督信仰與精神醫學相關的題材,這多少實現了我大一時的夢。在台大醫學院及台大醫院任職期間,我自知自己資質平平,我能做的最好服務是選擇未來有需要,但當時還待發展的領域。這就是早年我踏入精神藥物學、司法精神醫學和老人精神醫學的原委。至於後期投入精神醫學與神學領域,乃是出於個人的信仰。 2020年我的另一件重要記事是我的右眼第五度接受手術。1989年底我的右眼發生嚴重的視網膜剝離。不幸手術後發生併發症,因而又連續二次進手術室。2016年第四度進手術室。以前治療視網膜剝離放置在鞏膜上的扣環(buckle)因日積月累材質變化變成許許多多的碎片脫落,在右眼中到處亂闖,只好進手術室清除碎片。可是之後仍然斷斷續續會跑出碎片。到了2020年的9月情況變得嚴重,右眼頻繁出血。經請教眼科教授,認為以前是在局部麻醉下清除碎片,所以無法徹底清理。於是10月19日在全身麻醉下將右眼裏面的碎片及其他放置的異物全數清除。感謝上帝,到現在已術後三個月,一切情況良好。
-
2021-01-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邁入老年的醫師在想什麼 放射科醫師回顧他2020的退休生活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邁入老年的醫師做什麼想什麼」。一位剛屆齡退休的放射科醫師分享他第一年的退休生活,促成了我們邀請兩位年過八十的前輩醫師回顧他們的精彩人生,一位精神科教授退休後,改而投身宗教與社會服務方面,與我們分享他豐富的「退而不休」的生活;一位神經科教授將最近慶祝台大神經科四十週年的紀念會上,回顧自己如何在台大醫院神經科由教學與服務為主的臨床科成功地轉型為今日服務、教學與研究並重的大學醫院重鎮。我們接著會邀請年輕醫師發表他們行醫的心路歷程,希望這些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了解醫師,而有助於醫病之間的溝通。2020年,被COVID-19給佔去了十一個月。也很難得地讓我們有機會好好看一下世界、想一想未來。有將近五個月、每天下午兩點,我們都守著電視看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看五位大將與記者們的應對、陳部長的淡定始終讓我們佩服不已;6月7日以後,除非有特殊事件、否則每週只有一次例行記者會,剛開始還有點不習慣!今年,為了維護專科醫師的資格,很認真地參加學術研討會,覺得放射診斷越來越有趣、也看到不少後起之秀表現得可圈可點、值得期待。回想起來、當年失眠一夜後所做的抉擇、相當正確。未來放射線診斷的發展將會朝跨業整合、跨院合作的方向邁進,相當有意義、也很合適年輕醫師加入。今年四月有機會到日月潭、順道去九族文化村走走,充分感受到疫情對旅遊的影響,遊客屈指可數,相當冷清。8月時,辦了一次家聚,明顯感受到景氣復甦;這個月,到南部參加醫學會議,四處都是人山人海,讓人格外珍惜身為台灣人的幸福。託退休之福,得以四處和朋友同學見面、聯絡感情,多年不見的舊識,互道彼此在分別之後的生活點滴,多數人都能堅持初心,特別覺得幸運。有一次在會議中場休息時、一位同業過來打招呼,主動提起二十多年前被我教過、一些當年讓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如今他在醫學中心服務,是學有專精、人人敬重的醫師,卻依舊熱情滿滿、真是令人高興。今年七月應朋友之邀到一家醫院擔任顧問、主要工作是為放診檢查及報告做品管,同時也帶資深護理師就住院病人閱片教學;兩者皆與品質提升相關,也是我喜歡做的事情。來年,可能到醫學院從事人文教育的工作,沒想到退休後還能轉換跑道,展開另一種人生;當然,悠遊自在的過日子、還是最重要的首選。我曾認為或許還可以為原先服務的地方做一些事情,最後還是決定放下一切,畢竟三十年努力後、這樣是一個完美的句點。上個月底,莫名其妙地左側膝蓋扭傷、竟然腫了起來,勞駕復健科王醫師及放診科許多同仁診治,得以迅速復原。過去是我帶著大家照顧病人,這次是自己成了病人,充分感受到同仁們的熱情與支持;也只有站在籬笆的另一邊,才能真正體會醫務人員的重要與偉大!過去一年半,我和內人完成環球之旅。還藉著上岸之便,拜訪大學同學,算是另類的同學會。回國之後也繼續進行類似活動,藉開會之便拜訪朋友。我們都很喜歡這種新的生活與體驗,悠遊卡與高鐵提供了許多便利,讓我們得以更深入地認識台灣的許多角落。得以習醫是福氣,退出第一線是必然的事,何時、如何抉擇,則需要思量。這一年半的變化與發展,有些並非個人原本的規劃,但似乎還不錯。COVID-19之疫,台灣醫界的表現,讓我覺得與有榮焉,期待明年疫情得以控制,大家的生活能儘早恢復正常。
-
2020-12-17 退休力.自在獨立
規畫下半場/人生有苦有樂規畫和愛最重要
專為銀髮族設計人生規畫的美國公益組織「Encore.org」創辦人馬克.費德門形容,五十歲以後的日子,雖然充滿矛盾和掙扎,卻也是個「獨特又完整的時期」,每一步都是新的嘗試。不論培養興趣、投身公益,甚至再創事業第二春,退而不休已成時代新趨勢,我們如何演出精彩人生下半場?政大商學院特聘教授別蓮蒂認為,迎接年老人生時,財務和健康雖是兩個基本支柱,若想追求生活好品質,更需要注重「心靈層面」的完整性。她舉例,有錢人因身體狀況不佳需頻跑醫院,因病痛行動受限,或是缺乏親友而成為厭世老人,生活也不會愉快。登上熱門Podcasst頻道開講,頓時成為時下文藝青年眼中最酷老人的麥可周,靠著「減法」規畫老年生活,捨棄多餘欲望,用手中資源走一步算一步。從銀行退休後,他便接手經營一間老漫畫店,不求賺錢只為興趣,也讓自己有個生活目標。豈知當了幾年店長,偶然幫一位學者尋找老漫畫時,麥可周心底逐漸湧現傳承租書店文化的使命感,接著又認識許多對創作及出版有興趣的年輕人。從賺錢到健康,再釀出心靈收穫,「我覺得可以和年輕人一起繼續成長,無憾了。」如今小店成為忘年之交的培養皿。今年六十九歲的張台勝則以「騎重機」兜風紓解壓力,妻子罹患慢性病,姊姊因失智症住進安養機構,退休生活等著他的並非悠閒,而是一連串長照責任。「我偶爾會後悔年輕忽略了家庭。」張台勝在台灣電力公司做到中階主管,負責設備採購及檢測工作,半輩子都處於忙碌職涯中。雖然自己也有輕微糖尿病,前年更騎單車出車禍,但他告訴自己「這條命必須留給家人。」帶領長者走向海洋的「不老水手」行動策畫人王梅當了卅年記者,離開媒體後投身公益領域,再考上博士班研究成人教育,迄今已成功培訓兩百餘名中高齡水手,最年長者達八十六歲。王梅還在跑新聞時就覺得,有關「老」的報導面向非常單一,明明初老、中老、老老是完全不同的狀態,但常被大眾混淆,「提到老人就是長照」,高齡議題等於醫療議題。她認為,這是對老的岐視。於是不老水手力抗舊思維,他們愛上戶外運動及海洋保育,替當代銀髮族創造新路。回憶起離職報社當下,王梅說「我當時唯一想做的事情是寫作,並跟隨自己心中的聲音,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種田是許多人心中退休規畫,說不定可排上退休願望前三名。曾被商業周刊列為全台三大最老直播主的王星威,人生第二春目標便是「王老先生有塊地」,沒想到在田裡卻是各種曬傷、咬傷,扭傷等著他。從總經理職位退休的王星威職涯順遂,種田時卻意外出包,他自嘲,還好颱風吹壞了農作,讓他有理由逃回台北。但畢竟曾是高階主管,王星威事後痛定思痛得出一結論「退休一定要用第二人生想像,才能找到答案。」找到自己的角色還不夠,更要考量演出未必成功,王星威認為,必須「多思考幾個劇本,才能夠找到跟你比較搭的。」當過白領、農夫、講師,王星威決定接下來要當YouTuber,更已在積極籌畫中,這是他的人生第四次揭幕。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