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8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退化
共找到
2259
筆 文章
-
-
2021-04-07 新聞.長期照護
長者出外頻走失、跌倒 醫師:11症狀應就醫檢查
一名年逾90歲的老翁,平日喜愛外出本是好事,但有時會迷路,甚至不慎跌倒送醫,叮嚀他不要太常外出,也不聽勸,讓家人擔心不已,精神科醫師指出,「走失問題」恐意味著認知異常、腦部功能退化,即便長者平時生活方式如常,能自理,但若腦部、身體功能下降,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或老年、成年精神科就診。●長者有這11種症狀,應至神經內科或老年、成年精神科就診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表示,認知功能正常到失智症,中間的時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社區中篩檢出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在5年內發展成失智症。劉建良建議,該名逾90歲的老翁「出外走失」恐意味著認知異常、腦部功能退化,建議就醫檢查,「跌倒」則可能是平衡問題,可使用輔具協助行動或訓練自身肌力。劉建良進一步表示,即便長者平時生活方式如常,能自理,但若腦部、身體功能下降,就該帶長者及早至神經內科或老年、成年精神科就診,提早發現問題,並予治療、預防。劉建良說,「腦部功能下降」如不記得剛才發生的事,只記得很久以前的事,或是在熟悉環境中覺得陌生、找不到廁所,甚至平常會用的家具也突然不會使用;「身體活動功能下降」如容易跌倒,耐走度下降,走5至10公尺就覺得累,走路速度下降。此外,劉建良指出,若發現長輩愈來愈沒有耐心,情緒波動大、個性改變,可能是認知功能下降作祟,也應至門診就診,檢查是否罹患失智症,或是否有其他功能退化。劉建良提醒,長者長期服藥或服用多種藥品,相關症狀仍持續,建議找醫師討論病史及服用藥物史,請醫師做藥物整合,釐清是否需要做處方調整。●家人心態要有:確診失智並非限制長者行動自由長者因上述問題就醫,不一定會診斷出失智,但可以了解是否功能退化,提前預防,甚至用科技定位系統協助掌握人身安全。劉建良呼籲,確診失智症並非要限制長者行動的自由,而是協助做更好的照護服務,提供長者可以運用的資源,延緩退化。
-
2021-04-0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女連忘密碼2日憂患「年輕型失智」 精神科醫師這樣說
今日是清明連假的開工日,部分上班族哀聲連連,備感壓力,一名30多歲年輕女性提早上班,已連續2天忘記密碼,加上平時工作高壓、工時長,擔心自己是否罹患年輕型失智症,精神科醫師指出,若罹患年輕型失智症,不會只忘記一件事情,而會是大腦全面遺忘,還會合併其他身體功能退化,如情緒不穩、行為控制、運動協調能力下降,甚至「吃東西嗆到,拿東西拿不好」。失智症常發生在65歲以上年長者內湖三總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表示,失智症通常是發生在65歲以上年長者,若要釐清年輕族群是否罹患年輕型失智症,需要了解腦部功能是否全面性退化,「記憶力」只是其中一個明顯症狀,且健忘不會只忘記密碼,還會遺忘其他事情,另外,失智還會合併其他人體功能降低,如情緒、行為控制不佳、運動協調能力下降,如吃東西嗆到,拿東西拿不穩,容易不小心滑落等。健忘6因素 「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嚴重」導致「健忘」的因素很多,葉啟斌表示,可能原因為「壓力大,事情多」,其二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思維跳躍」,其三是「有憂鬱、焦慮、憂鬱症」等,其四是「減肥不當、肌少症」,其五是「酒精攝取過量」影響記憶力、思考力,最後,「服用藥物」也可能導致健忘,葉提醒,服用一般感冒藥,如果有感覺昏昏沉沉,可能也會暫時忘東忘西,屬於正常現象。葉啟斌進一步指出,連續2天忘記工作帳號的密碼不代表罹患年輕型失智症,呼籲「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嚴重」,反而可以藉此機會了解自己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人際關係等,看看是否需要做階段性調整。對於一般容易健忘的民眾,葉啟斌建議,除了要睡得好,營養均衡外,也可適當減少撲面而來的種種壓力,拒絕有壓力的要求,緩解自身壓力之餘,更要活在當下,發覺生活的所有細節。
-
2021-04-06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4種毛病腳痛 加鞋墊有助好走
● 足部構造損傷或退化不適時,可以鞋墊治療與保養● 足弓高低變化是足部核心功能。長久耗損下,足弓易退化或發炎● 足底筋膜炎、大腳趾外翻、扁平足、高弓足造成的腳痛,有不同的鞋墊處方腳痛,該加鞋墊嗎?其實,不管是足底筋膜炎、大腳趾外翻或扁平足、高弓足造成的疼痛,鞋墊都可成為足部治療與保養的重要一環。足踝像三腳架 結構需平衡人類的足踝是演化上的傑作。我們可以把足踝想像成一個三腳架(見圖),當站立時,下肢負重軸線能通過底面三角形中心點,形成一個平衡省力的結構。另外,透過小腿肌肉的控制,能讓足踝做內旋與外旋、曲屈與伸展等動作,改變這個三腳架的形狀。足踝內旋時,足弓降低腳板變得柔軟,外旋時,足弓提高腳板變得硬挺,如此轉換,使我們在行進間能有柔軟度吸收著地的衝擊力,又能傳導推進力推動身體前進。支撐足弓 緩解疼痛防退化簡言之,足弓高低變化是足部的核心功能。經年累月耗損下,足弓相關構造容易退化或發炎,因此輔助支撐足弓,便是鞋墊最基本的功能。常見的足底筋膜炎就是支撐足弓的弓弦退化並發炎,這時需要鞋墊支撐,減少足底筋膜負擔。成人扁平足是支撐足弓的韌帶與肌腱退化破損,造成足部過度內旋而變形,鞋墊支撐可以減少內旋,讓足部的三腳架結構維持正常,緩解疼痛並阻止進一步退化。可調整高度 改善足部施力鞋墊也可調整不同部位高度,改善足部整體施力分布與方向。例如大腳趾外翻,可透過內側前腳掌加厚的鞋墊,調整腳趾施力並減少過度內旋;踝關節內翻導致的關節炎,我們會在足跟外側墊高,增加足跟的外翻,將足底三角形往外側移動,減輕踝關節內側負擔。高弓足使用鞋墊 分散壓力高弓足使用鞋墊又是另外一種目的。高弓足因腳板內旋功能差,足部較僵硬,壓力集中在前腳板或足跟底面,造成疼痛。這時就需靠鞋墊大面積的接觸來分散壓力,除鞋墊形狀要盡可能和足底形狀密合,材質要有足夠的柔軟度與緩衝力,不能跟僵硬的腳板硬碰硬。健康的腳不需要穿鞋也能運作得很好,但是當構造損傷或退化造成疼痛時,就需要合適的鞋具提供額外的輔助與保養。鞋墊除了基本的足弓支撐外,不同狀況可以透過各種調整達到最好療效。民眾如有足踝不適或有鞋墊處方需求時,可以請社區醫師幫忙轉診到大醫院,透過有經驗的足踝專科醫師完整評估診斷後,提供各種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專業建議,讓您有一雙健康的腳行遍天下。
-
2021-04-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刺青師傅長期彎腰下背痛 水冷式射頻解痛術改善疼痛
一名33歲女刺青師傅因為長時間彎腰低頭工作,引起下背痛,有時疼痛感更延伸至臀部和大腿,透過藥物治療並不見效,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為第三、四節腰椎纖維環破裂與椎間盤突出,經醫師評估建議採取水冷式射頻解痛術治療後,疼痛感大幅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醫師林琮凱指出,患者因長期下背痛,初期有透過止痛藥治療並無改善,到院後確診為第三、四節腰椎纖維環破裂及椎間盤突出,先採取神經阻斷術治療,首次治療後症狀有緩解,但由於工作關係,仍需長時間彎腰刺青,導致三個月後下背痛復發,為求在不開刀狀況下一勞永逸,評估後決定採水冷式射頻解痛術治療,術後效果頗為顯著。他說,椎間盤是兩個脊椎骨間的纖維軟骨盤,像是車子的避震器有緩衝及支撐的功能,外部由多層堅韌的纖維環組成,內部為髓核,當椎間盤因外傷、姿勢不良、不當施力、退化等原因使纖維環破損,可能會因急性發炎產生劇烈下背疼痛,通常經過休息或服用藥物可緩解,但若疼痛感持續,應尋求其他治療方式,以改善生活品質。林琮凱說,水冷式射頻解痛術是一種非手術性治療,經由表皮插入一根含水冷系統的探針,其探針相較於傳統射頻治療針,可產生更大治療範圍,並透過膠原蛋白脫水收縮的過程,達到椎間盤減壓及纖維環固化的效果,且能干擾小神經疼痛傳導,減少神經性疼痛,患者僅需局部麻醉,術後不會出血,也可不需住院。他說,水冷式射頻解痛術不僅可使用於脊椎慢性疼痛,也可用於治療脊椎輕度椎間盤突出、脊椎小面關節炎,甚至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長期疼痛,適合一般保守治療無效且對一般手術治療有疑慮的患者,但屬自費治療。術後並應改掉長時間久坐的習慣,或是利用工作空檔休息走動,平時可鍛鍊背部肌群及臀腰肌肉,才能延續治療效果。
-
2021-04-05 養生.聰明飲食
最好的藥是你的食物 3種飲食法、10大好食物活化大腦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7期 文/郭岳潭 食物和腦細胞存在微妙關係?地中海飲食可防失智。吃哪些食物(營養素)可以活化大腦?營養素如卵磷脂、DHA、膽素、菸鹼酸、肌醇、維生素B群、植化素、β-胡蘿蔔素……;食物如綠花椰菜、鮭魚、鮪魚、蝦子、黃豆、綠茶、巧克力、咖哩、紅酒等。「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最好的藥是你的食物,最好的食物就是你的藥」。近來興起的營養醫學提倡,透過飲食中的營養素,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與預防醫學觀念不謀而合。食物與身體健康有關,好的飲食習慣更有益大腦細胞。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指出,飲食可以保持頭腦敏銳,並減少嚴重記憶力減退的風險,日常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都會影響大腦的功能,以及思考、認知、記憶力、處理訊息的能力。3種飲食有益大腦健康根據美國心臟協會一項追蹤長達25年的研究發現,不良飲食習慣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糖及膽固醇略高,到了40~50多歲時,往往有較低的認知、思考及推理能力,顯示平日飲食確實會影響大腦的功能。程涵宇說明,健康的飲食就是指均衡飲食,選擇脂肪含量較低,而蔬菜及水果含量較高的食物,可以幫助減少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儘管目前飲食及認知功能的研究有限,但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得舒飲食(DASH Diet),以及麥得飲食(MIND Diet),都可以保護大腦功能,有助於降低大腦退化的風險。1.地中海飲食源自於1940~1950年代的環地中海地區及國家,包括:希臘、義大利南部及西班牙的傳統飲食型態。根據研究顯示,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糖尿病發生率、改善血糖及減少癌症風險,對於活化腦力、延緩失智有益。飲食特色為每天攝取大量蔬果、使用橄欖油、搭配香草與辛香料調味、天然乳製品、堅果,每星期攝取至少2次魚貝類與豆類,以及2~3次蛋及家禽類,減少及避免攝取紅肉、加工肉品、甜點,以及適量攝取紅酒。攝取大量蔬果、堅果,能夠補充足量的抗氧化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及維生素E,避免大腦細胞受到自由基破壞,攝取魚貝類與豆類可以保持血管暢通,有助於大腦血管健康,以及避免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可以降低失智症風險。2.得舒飲食DASH Diet的原文為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也就是可以預防高血壓的飲食方式。研究也證實,得舒飲食有助於血壓控制,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益於保護心臟。飲食特色為高纖維、高鉀、高鈣、高鎂、低脂、低飽和脂肪的飲食方式,選用全榖雜糧取代精緻米飯與麵包,每天攝取5份蔬菜及5份水果,每天攝取低脂乳品、乳製品或高鈣食物,選用豆製品、魚及低脂肉品,並減少食用紅肉及內臟,選用液態植物油,天天一湯匙堅果。3.麥得飲食結合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的一種飲食型態,又稱為「心智飲食」,主要是學者為了針對腦部老化進行研究,所設計出來的飲食型態,結果顯示,可以改善老人認知功能或延緩認知退化。飲食特色為10大益腦食物,包括:綠色葉菜類、其他蔬菜類、堅果類、莓果類、豆類、全穀類、魚類、家禽類、橄欖油、紅酒,以及避免7種傷腦食物,包括:紅肉、奶油及人造奶油、起士、糕點甜點、油炸及速食食品。10大好食物活化大腦01沙丁魚、鮭魚營養素:Omega-3脂肪酸功效:大腦中約有60%由脂肪組成,其中一半是Omega-3脂肪酸,用來構建大腦及腦神經細胞,對於學習力及記憶力至關重要。高脂魚類是Omega-3的豐富來源,有助於增強記憶力、改善情緒,以及保護大腦、減緩大腦功能提早退化及智力下降,並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研究顯示,經常吃魚的人,大腦中有更多的灰質神經細胞,可以幫助增進思考、記憶及穩定情緒,而缺乏足夠Omega-3脂肪酸的人,容易有學習障礙及憂鬱症。02咖啡營養素:咖啡因及抗氧化成分功效: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高濃度的抗氧化劑,對大腦有多重正面影響,可以使大腦保持警覺性、調節血清素改善負面情緒、幫助集中注意力,以及降低退化性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例如: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03藍莓營養素:花青素功效:藍莓含有抗氧化的花青素,是一種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的植化素。根據研究發現,藍莓可以增進大腦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改善記憶力及延緩短期記憶力的喪失,同時能降低大腦退化。04薑黃營養素:薑黃素功效:薑黃中的薑黃素是高抗氧化劑及高抗發炎的活性成分,根據研究證實,可以通過血腦屏障,有效滋養大腦細胞,具有保護大腦的益處。薑黃素可以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幫助活化大腦細胞,增進記憶力及降低智力退化,並有助於清除大腦的澱粉樣斑塊,預防及改善阿茲海默症;薑黃素也可以增強5-羥色胺及多巴胺,幫助調節情緒、改善憂鬱症狀。05花椰菜營養素:維生素K、芥子油苷及酚類功效:花椰菜含有多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及抗發炎作用的化合物,脂溶性維生素K有助於鞘脂的形成,也就是組成大腦細胞中的重要脂肪之一,有助於保護大腦功能,以及增進記憶力,芥子油苷及酚類等抗氧化成分,可以避免自由基傷害大腦組織。06黑巧克力營養素:類黃酮、咖啡因、表兒茶素功效:黑巧克力含有多種抗氧化功能的植化素,幫助促進大腦功能,尤其是增強學習力及記憶力,有助於減緩與年齡有關的智力下降,以及改善憂鬱情緒。根據研究顯示,經常吃巧克力的人,記憶力及心理健康的表現,高於較少吃巧克力的人。07堅果營養素:維生素E功效:堅果中含有多種可以增強大腦活力的營養素,包括:維生素E,健康脂肪及植化素,對於大腦健康有益處,維生素E可以保護大腦細胞免受自由基破壞,有助於減緩智力下降。根據研究顯示,多吃堅果可以提高認知能力及增進記憶力,預防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神經疾病;也有研究發現,吃堅果可以改善心臟健康,擁有健康的心臟與健康的大腦,具有正面的相關性,尤其核桃含有Omega-3脂肪酸,更有益心臟及大腦的健康。08橘子營養素:維生素C功效:橘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可以幫助保護大腦,免於受到自由基損害腦細胞的傷害。研究發現,吃足量的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以預防認知功能下降及阿茲海默症,建議每天只要吃一顆中等大小的橘子,就能獲得一整天所需的維生素C。09雞蛋營養素:維生素B群、膽鹼功效:大腦健康與維生素B6及B12、葉酸、膽鹼有關,雞蛋是維生素B群及膽鹼的豐富來源,對於大腦的正常功能、發育及調節情緒都非常重要。維生素B群在大腦健康中具有多種作用,有助於減緩老年人智力衰退及認知功能下降的進程,其中維生素B12參與合成大腦化學物質,缺乏維生素B12及葉酸,容易罹患失智症及憂鬱症。蛋黃富含的膽鹼,是一種重要的微量營養素,負責產生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於增進記憶力及調節情緒。10綠茶營養素:咖啡因、L-茶胺酸、多酚功效:綠茶與咖啡,都是有益大腦的絕佳飲料,富含的咖啡因可以提升大腦活性、增強大腦功能,增進記憶力及注意力。L-茶胺酸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增加大腦神經傳導物質GABA的活性,不但可以保護大腦,還可以增加大腦中α波的頻率,透過抵銷咖啡因的刺激作用,有助於減輕焦慮,以及幫助放鬆身心、改善疲勞。另外,綠茶富含抗氧化劑多酚,可以保護大腦免受精神衰弱,並降低退化性失智症及帕金森氏症的風險。傷腦的7種壞食物1.含糖飲料常見的含糖飲料,包括:果汁、汽水、運動飲料、能量飲料等。許多含糖飲料的主要成分是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由55%的果糖及45%的葡萄糖組成,攝取過多會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動脈硬化,引起腦部炎症並損害記憶力、學習力,增加失智症的風險。2.精製碳水化合物精製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飯、白麵條、白吐司,大量食用會導致血糖及胰島素快速上升。研究證實,高升糖指數及高升糖負荷食物,會損害大腦的功能及降低記憶力。3.反式脂肪反式脂肪也稱為「氫化植物油」,常見有起酥油、人造奶油、糖霜,經常用於蛋糕及餅乾中,大量攝取容易造成大腦容量降低、認知能力及記憶力下降,並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4.高度加工食物高度加工的食物添加大量的糖及脂肪,例如:薯片、爆米花、泡麵調味包及即食食品,這些食物通常熱量高且營養成分低,會減少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產生,對大腦健康有負面影響,容易增加大腦發炎,並降低學習力、損害記憶力,造成認知功能下降。5.阿斯巴甜阿斯巴甜為一種人造甜味劑,成分有苯丙氨酸、甲醇及天冬氨酸,常用於許多軟性飲料及無糖產品中。食用過多的阿斯巴甜,可能破壞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增加大腦炎症及氧化,也容易影響學習及產生負面情緒。6.酒精適度飲酒可能對健康產生正面影響,但過量飲酒則會導致記憶力減退、行為改變、睡眠中斷,以及負面情緒。長期過量飲酒則會損害大腦,導致大腦體積減少、記憶力減退,酗酒者經常缺乏維生素B1,也容易產生腦病變。7.高汞重金屬魚  大型魚類如鯊魚、旗魚及鮪魚,容易有高汞重金屬的情形,汞是一種神經毒性元素,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及大腦神經傳導,導致大腦功能受損,以及破壞大腦發育,建議孕婦及兒童應該特別避免。延伸閱讀: 。魚油護心、補腦、抗發炎!一天吃多少? 食藥署給正解 。健忘、走路不穩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訊免惡化
-
2021-04-04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解救囚居老人大作戰
聯合報最近的「老宅困老宅人」主題,報導了台灣因為「人老、屋老」雙老問題而產生的「囚居老人」現象。報導中很多案例可能是健步如飛的年輕人或居住於電梯大廈的住戶難以想像的。●有因為中風無法下樓,15年沒見過鄰居的二樓住戶,僅僅二樓就成為都市的偏鄉。●有因為膝關節退化開刀後,十幾年來只能睡一樓客廳,失去隱私與尊嚴的阿嬤。●有每周看醫師,都要請搬家工人背下樓的洗腎患者。很多都市老舊公寓在興建之初,並沒有考慮老人上下樓的困難。中南部也有很多透天厝僅有樓梯,屋主年輕時還能樓上樓下行動自如,但是隨著身體機能的退化,只能困居一樓。據統計,目前居住在無電梯公寓的老人接近43萬名,若不能趕快想辧法解決問題,隨著老人身體機能更加退化,或照顧者本身也因年紀漸增而無力扶抱老人上下樓,則突破囚居困境將更遙遙無期。在無法安裝電梯的情況下,除了找搬家工人或家人自己背長輩下樓,也有許多專業輔具或無障礙設計可協助長者上下樓。安裝樓梯升降椅是一個選擇,樓梯升降椅會沿著樓梯架設,只要樓梯寬度有70公分左右就可安裝,不過若要從一樓裝到五樓,所需費用也不少,也可能會因安裝經費的比例分攤問題或住戶不同意而無法安裝。另外一個方式,也可考慮購買或租借「爬梯機」,目前有履帶式爬梯機和輪動撐桿式爬梯機兩種選擇,不過履帶式所需迴轉空間較大,若梯間窄小可能就不適用;輪動撐桿式爬梯機則需要較高的操作技巧,一定要受過訓練才可操作。除了自行購置,目前有些民間團體及輔具中心提供爬梯機的單次或月租服務,不過因為數量有限,需提早預約才行。租用爬梯機可算是目前解決囚老困境最快的方式,而且目前長照2.0也有補助使用爬梯機服務。以台北市為例,若具有長照資格者要使用爬梯機服務,月租最高可補助4000元、單趟專人操作服務最高補助700元,有需要者都可洽各地社會局諮詢。只是目前爬梯機的數量可能還不夠,政府若能補助輔具中心多購置一些爬梯機,當能解燃眉之急。其實,囚居的困境不只在上下樓,獨居老人在家若發生緊急事故如何通知外人?居家室內移動的安全性如何確保?大門的門檻或高低落差有無改善?這些都應一併考量。所幸,目前一些輔具的發明,已可有效改善這些問題。以獨老居家緊急事故為例,目前已有很多隨身的科技設備可以在第一時間呼救,甚至有跌倒偵測器,在老人跌倒時便可自動發出求救訊號。居家無障礙的改善,除了基本的扶手安裝,室內段差的消除、浴室的防滑施作都是重點。另外,大門高低落差的消除,若因泥作工程可能會占用馬路或騎樓的公有地,也可採用非固定式的斜坡板來改善。以上所提輔具設備,很多都在長照2.0的補助範圍,民眾若有需要可提出申請。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除了解救現在陷於囚老困境的長者,更重要的是防堵更多老人步入囚居牢籠。要避免此狀況,除了政府的宣導及補助,更重要的是民眾要強化健康意識,維持運動習慣,讓自己不會因為年紀增長而喪失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
2021-04-02 該看哪科.耳鼻喉
坐車就想吐?3敏感時刻最易發生!專家教5招抗暈
國內休閒旅遊風方興未艾,相信很多人都有暈車、暈船的經驗,只是程度不一,有的人只要坐上車就開始暈車,有的人只有感冒身體狀況不好時才會暈車,或者遇到極巔的山路才會暈車;不論是坐車、坐船或搭飛機,凡因為這種行進活動而造成身體不適的就稱為「動暈症」。眩暈和動暈症別搞混 感官衝突理論所致動暈症是如何造成的?耳鼻喉科醫師薛智仁表示,有人分不清楚眩暈和動暈症。所謂眩暈是指一般情況下,平衡系統發生左右不平衡所引起的,而動暈症就是因交通工具的搖晃,造成耳朵平衡器官的衝突,而造成噁心、嘔吐、頭暈。薛智仁說明,這就是所謂「感官衝突理論」(Sensory Conflict Theory),也就當人體在交通工具裡,視覺、聽覺和身體移動的感覺不相協調時,就容易發生暈車、暈船,這也是為什麼坐前座往前看感覺車子的移動時,暈車的情況會好一點。動暈症發作 臉色蒼白、嘔吐是常見症狀動暈症發作時每個人嚴重程度不同,症狀也不完全相同。一般動暈症常見症狀是在坐車坐船時出現臉色蒼白、冒冷汗、噁心,甚至嘔吐;除此之外,有些時候還會合併嗜睡、打 呵欠、唾液分泌增加、頭痛、打嗝、伴怠、神情淡漠,少數人則會因為嚴重的嘔吐致使身體脫水,甚至出現意識模糊。女性較易出現動暈症 這幾個敏感時刻要注意哪些人較容易暈車、暈船?其實幾乎每一個人都會被動暈症所影響,只是程度不一。會明顯受動暈症影響的人大約只有5%,其他9成的人則反應差不多。此外,研究也發現,女性也比男性容易出現動暈症的症狀,尤其是在月經即將來潮時或者懷孕時,甚至於在懷孕的時候,只要一個輕微的誘發性動作,就可能引起嚴重的嘔吐。另外,年齡也是影響的因素之一。研究發現,2歲以前的嬰兒幾乎不會出現動暈症,而2~12歲則是動暈症最明顯的年紀,從12~21歲便又慢慢的減低,這樣的情形會一直持續到40歲左右;過了50歲之後還在暈車、暈船的情形就少許多,但一般認為動暈症會隨著年齡而減少,可能是因為年紀大之後平衡器官的退化所造成。開車的人不會暈車 動作由自己操控很多人都有經驗,會暈車的人自己開車就不暈。薛智仁強調,暈車是視覺、聽覺和身體感覺不平衡所致,當自己開車時,轉彎及變換車速的動作都由司機操控,使感官有所準備,較不會有不協調的情況,所以較不會暈車。搭乘交通工具 5招預防動暈發生1、行前睡眠要充足:搭乘任何長途的交通工具的前晚,一定要睡好,並且不要因為過度興奮而通宵不眠。2、不要過量飲用含酒精的飲料。3、服用暈車藥:凡坐車坐船必暈的,最好搭車前半小時服用止暈藥。這類藥物常見成分是抗組織胺類,可以減低內耳前庭器官的敏感度,有止吐的效果。4.、避免在交通工具上閱讀:坐車、坐船時,建議不要讓視線停在靜止的物體上,減少頭部晃動;必要時不妨平躺並閉上眼睛,可以緩和情緒,減緩不適。5、避開動暈症的人:若同伴中已有人發生暈車而嘔吐時,最好能避開,以免被暈車的氣氛所感染,或聞到嘔吐 物而被刺激誘發。坐飛機暈眩 缺氧導致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搭乘長途飛機時,也會感覺到頭暈頭脹、下肢腫脹等的不良經驗,有時有人也會有反胃等不舒服症狀,就是所謂俗稱的暈機症狀。一般多以為是機艙擁擠而暈機,其實這些症狀多數是缺氧引起,類似高山症。不過,藉由一些改善也能減輕症狀,例如:穿寬鬆衣物、多喝水、避免喝酒及服用安眠藥、多起來活動,或是維持深而緩慢的呼吸等都有幫助。延伸閱讀: ·出遊最怕暈車! 除了挑對位置,按2穴位也行得通 ·如何分辨是單純頭暈、還是眩暈症? 專科醫師完整解析症狀、治療方式...愛熬夜得小心
-
2021-04-0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走路常踢到地板、半蹲無力,肌無力警訊!2招測試下肢肌力夠不夠
●長期肌無力易讓關節代償,造成關節過度磨損、退化●騎腳踏車、走斜坡,可訓練肌力●椅墊調高、膝蓋彎曲角度稍大於90度,踩踏較不傷膝走路常常不小心踢到地板差點跌倒,或是想坐下時,到半蹲動作就沒力而一屁股坐到椅子上嗎?其實這些都是肌肉無力的症狀。長期肌無力會讓關節代償,久而久之造成關節過度磨損、退化,這些問題可不是老年人專利,年輕人也該注意。肌力不夠造成關節磨損關節退化除了先天因素外,最常見就是用力錯誤或肌力不夠,造成關節磨損、壓力上升。棨晨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顧允文表示,關節退化的初期,因為關節內有水分及軟組織潤滑,所以一開始不會痛,等到磨損嚴重、已磨到軟骨,才會感覺疼痛。治療可利用熱敷、電療、做肌力訓練等物理治療方式處理,也可選擇是否加上注射玻尿酸、增生療法PRP (Platelet-rich plasma),甚至手術等侵入性治療方式。顧允文指出,人的身體是聰明的,會藉由代償方式完成所需動作,例如推不動15公斤的腿推機,卻可以負擔自己的體重上下樓梯,這是因為部分肌肉收縮沒力氣,其他身體部位就會出來代償。小心用力的方式和角度要訓練肌力,走樓梯、騎腳踏車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提醒必須小心用力的方式和角度,例如使用跑步機時要有一點點斜坡,讓關節微彎、肌肉比較好用力,這樣比起平地走,可減少對膝關節的傷害。此外,膝蓋在全彎時負擔最大,建議騎腳踏車時,可以把椅墊調高,讓膝蓋彎曲角度大於90度一點點、不必全彎就能踩踏,這樣的施力方式較不傷膝關節,或是在健身房騎躺式腳踏車,也較不易造成膝關節負擔。顧允文強調,騎腳踏車時,要留意大腿、小腿及腳板施力應呈一直線,如果外開青蛙腿,代表肌肉使用不平均,內外八的姿勢也會導致膝關節被壓迫。矯正肌肉施力緩解關節痛很多人關節疼痛反而不敢動,但顧允文建議,如果照X光確認退化不嚴重的話,應盡早開始做肌力訓練,透過矯正肌肉的施力方式,將有助減輕疼痛,但運動量一定要從輕量漸進,才能避免運動傷害。簡單測試下肢肌力夠不夠腿推機至少要推得動自己體重,若做不到代表肌力不夠,都是靠其他肌肉代償,會造成關節軟組織擠壓。慢慢坐下的分解動作,在屁股快接觸椅面時,維持半蹲而不會往後倒,如果撐不住,也代表肌力不足。
-
2021-04-01 名人.黃軒
男女誰的錢包較髒?研究揭易滋生細菌的錢包材質
你天天都會用銭包,有沒有想過我們囗袋中、包包中的錢包有多髒?如果我告訴你,馬桶蓋實際上不是公共廁所中細菌最多的物品,你會怎麼想?英國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與普通廁所相比,帶入公共場所的【女性錢包】,實際上受到了更多細菌的污染。研究進一步發現馬桶的把手,其沾黏的細菌比女性錢包的還少。五分之一錢包所攜帶的細菌,實際上可能對人類健康會構成威脅。你的錢包有多髒?95.2%人的錢包,長了滿滿的細菌。其中 : 73.1%的錢包,輕度污染細菌13.0%的錢包,中度污染細菌13.8%的錢包,重度污染細菌這當中有49.3%只長一種細菌,其餘一半( 50.7 %) 都會是「二種以上的細菌」。你的錢包常有哪些細菌?64.8%都會是微球菌(Micrococcus)。接下來才是金黃葡萄球菌(64.1%),最後才是芽胞桿菌感染(Bacillus,13.8%)。你多久才會清潔自己錢包?你們有沒有回想一下,你真的有在淸㓗自己的錢包嗎?這真的是個人衛生清潔,比刷牙洗臉更容易疏忽的日常生活的情況呢!研究人員發現,100位人約【只有兩個人(2.1%)】真的會每個月,至少會淸㓗自己的錢包一次(鼓掌⋯⋯)。多少人,連一次都不會清潔自己的錢包?這次的研究發現是【81.5%】的人,從來不在乎自己的錢包有沒有清潔呢?(比較在乎,裡面有沒有錢?)你常常會把錢包放在哪裡?問問大家,你們回到家,脫下褲子、衣服⋯⋯後,你的錢包呢?你會放在哪裡呢?有11.3%置放在廚房桌上,17.5%的人放在餐桌上,其他的呢?嘿嘿,大部分不是一直放入黑不見底的包包,就是依然在口袋裡,這些都是暗無天日、潮濕、不透氣,易兹長細菌的好地方。錢包的材料影響43.4%的人愛用皮做的錢包、有38.6%的人會使用38.6%人工合成的錢包,最後才是用帆布做的錢包(17.9%)。【人工合成】的化合物錢包,比其他材質的錢,更易有細菌。如果表面粗糙,又「有刻紋的錢包」,更容易會滋生細菌,可能是凹凸造型,製造了很多「微細角落」,非常適合細菌的滯留。男生和女生,誰的錢包最髒?你的印象中,男人和女人誰的錢包最髒?這次的研究發現是女人,女人的錢包其實是最髒的。可能的原因,女人最喜歡把錢包放在靠近廚房的桌面,不喜歡清潔錢包,女人最愛把錢包,又放入自己的包包裡,這些都是細菌非常喜歡生長環境。而男人只有在固定的口袋內而已。Bacterial growth was higher on the purses of women than on those of men (LR = 5.3; P < 0.05).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women in the study were more likely to place their purses on kitchen tables, never emptied their purses, and more frequently stored them in their bags. A previous study reported that the insides of women's handbags and shopping bags were laden with bacteria.The bacterial load on the women's purses could possibly increase due to the storage inside the bags.年紀愈大,錢包易髒這次的研究發現,原來年紀變大了,錢包更髒。推測原因,年紀越大越不想做細微的消毒工作,可能是眼睛退化例如老花眼等,不宜做細微的動作清洗、當然也可能是連錢包放在哪裡,都會忘記了呢! it was found that as the age of the participant increased, the probability of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the purse and the mean CFU count also increased (P < 0.05).包包內的細菌培養基如果你包包裡,淩亂不堪把所有小物品放在一起,再怎麼名貴,你也是帶著細菌培養基,到處亂走而已。包包通常最髒的東西是【面霜】或【護手霜】,因為濕度都是細菌的温床,緊隨其後的是【口紅】和【睫毛膏】⋯⋯而你的錢包又常在包包裡和這些物品滾來滾去,大槪你的錢包也不會乾淨到哪裡,再加上如果你又不會清洗錢包⋯⋯以上的髒髒錢包,日常生活就會出現在你的手中⋯⋯資料來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13311/?report=reader#__ffn_sectitle※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3-3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退化性膝關節炎別急著開刀 先讓醫師試一試這方法
你是否常感覺膝蓋不舒服?的確,臨床醫師表示,在日常診間中常會遇到膝蓋不舒服的患者,抱怨著在上下樓梯時膝蓋便會疼痛,或是出外上廁所蹲下跟站立時有困難等等,經過檢查後常常發現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問題。隨著年齡增加,關節軟骨慢慢磨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醫師陳冠宇指出,在膝蓋的使用過程中,隨著老化等因素會造成關節內部的軟骨會有所磨損,此時緩衝、潤滑的功能便會變差,而有著上述相關的症狀,這就是退化性膝關節炎。臨床上退化性膝關節炎在現代醫學方面,可以選擇服用藥物、復健治療、注射療法或是手術治療來處理;在中醫來說,則可以考慮服用中藥、針灸治療或是傷科手法調整結構等方式。除此之外,相關的衛教像是一些生活習慣的調整以及肌力訓練的活動也很重要。透過針灸、傷科手法,鬆解緊繃肌肉陳冠宇表示,就中醫傷科以結構處理的角度來看膝蓋的問題,其實膝蓋是連接大腿及小腿的中繼點,就像是一條繩子的中點,產生問題往往是因為上段或下段的大腿、小腿發生不正確的扭轉,使膝蓋張力過大,使用久了,就有活動不利甚至變形、退化的情況。我們可利用針灸、傷科手法來鬆解緊繃的肌肉,理順筋膜,配合中藥的治療常常有很好的療效,很多曾被診斷需要開刀的患者在經過中醫相關的治療後,都能夠恢復日常生活機能,不需要開刀。陳冠宇說,有膝蓋問題,在開刀之前,可以考慮來中醫看診治療,說不定可以免挨一刀,又能省下金錢花費及術後復健的時間。在開刀之後如果仍有不舒服的症狀也可以配合中醫治療,減少恢復的時間,也取得更好的療效。延伸閱讀: 。膝關節炎讓走路變惡夢! 4退化元凶你中了幾項? 。關節鏡軟骨再生膝關節炎患者新選擇
-
2021-03-29 新聞.健康知識+
沒壓力不一定健康 研究:適度有助認知
壓力過大不好,沒有壓力也不一定健康。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指出,在完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人類的認知功能恐會因此退化,且同理心較弱;隨著年齡增長,適度的壓力反而能激發人類的認知功能發展。沒有壓力真的好?該研究透過與2,804名參與者連續8天的訪談,觀察其慢性病、生理及心理狀況,並統計白天經歷的壓力來源數量,以及過去24小時內的積極經歷,而研究期間有1成的參與者表示沒遭遇壓力,且傾向於表現出積極情緒,慢性病機率也較低。然而,研究主筆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教授大衛・阿爾梅達說,雖然那些自稱沒有壓力的人或許更能享受日常生活,且罹患慢性病的機率較低,但相對的這類族群在認知測試中表現較差,且不太能夠共感他人情緒,或近一步提供情感支持。研究也指出,這些沒有壓力的男性,多為年紀較大者,且未婚、不太能夠從事積極工作。壓力增強生產力阿爾梅達表示,無數研究已證實過大的壓力可能引發許多負面的生理反應及情緒障礙,包括肥胖、慢性病及憂鬱症等,但研究也證明,日常壓力源甚至可以代替社交活動,促使人類解決問題,然而這項關聯性仍需要更多研究支持。此外,據《今日醫學新聞》報導,阿爾梅達相信,適度的壓力象徵著「充實的生活」以及明確的生活指標,可以成為人類的動力來源,且壓力是生活的一部分,對多數人而言不可避免,且最重要的應該是面對壓力時,維持正面情緒。【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1-03-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超音波導引注射改善
南投80歲周姓阿嬤喜歡散步,這幾年來覺得右髖關節卡卡,僵硬疼痛,幾百公尺都走不下去,經診斷為髖部退化性關節炎。阿嬤獨居擔心手術影響生活,南投醫院以「關節內髖關節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後,阿嬤關節炎大幅改善,現在能連走4公里,讓阿嬤重拾散步樂趣。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隨著年齡增長,軟骨組織逐漸受損,影響關節的穩定度。髖部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會出現負重或活動受限,並有關節僵硬、疼痛等症狀,影響日常生活。依嚴重程度接受藥物、復健治療,若症狀未改善則可能需手術治療,而現在醫師評估下,也可考慮關節內髖關節注射治療來修復、穩定關節。周建文說,關節內髖關節注射具有挑戰性,對準確性的需求更高,通常使用影像引導注射,大多數醫師都在透視X光檢查下進行,但透視檢查需要昂貴笨重的設備,操作人員和患者遭受輻射暴露,且無法觀察重要的神經血管和軟組織結構。與透視X光和電腦斷層相比,超音波檢查不產生輻射、不用注射顯影劑、麻醉也不需住院,且能夠以更便宜的方式在門診施行,容易為患者所接受。目前超音波導引注射已廣泛應用於疼痛醫學及運動醫學,相信對更多疼痛患者有多一種治療選擇。並且隨著機器解析度增加,超音波導引注射更精準、便利。
-
2021-03-28 養生.聰明飲食
2成失眠者反應記憶力退化 營養師:這5種營養素助好眠
睡不好,百病叢生。一名50多歲的女性失眠長達10年以上,發現記憶力逐漸退化,容易記不得近期發生的事情,至睡眠門診就診後,合併睡眠心理師及藥物治療,如今白天精神改善,不會忘東忘西,但醫師提醒,根據健保資料顯示,部分助眠藥物可能導致記憶力退化,建議民眾平時可從日常飲食攝取助眠的天然食物,如牛奶、雞肉、魚、蛋或綠葉蔬菜等含色胺酸營養素的食物,協助改善失眠問題。●失眠百病叢生 情緒焦慮、記憶力退化樣樣來林口長庚主任睡眠中心莊立邦表示,臨床門診中,失眠患者約有兩成會合併有記憶力退化的問題,常常白天精神不濟、無法集中精神,有時也會合併有情緒易焦慮、容易與他人產生摩擦。●最佳睡眠時間:1天7小時 助學習、記憶、修復免疫及內分泌系統睡得好,可幫助清除腦中廢物,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根據2019年《營養學》期刊綜論,睡眠有助於修復免疫、內分泌系統,並能促進清醒狀態時神經的復原,在學習、記憶方面皆扮演重要角色,如同腦中勤勞的「清道夫」;許多研究亦指出,最佳睡眠時間約為1天7小時。●睡不好可就醫 平常飲食多攝取「色胺酸」等五類營養素助眠若實在睡不好,除可至相關醫療院所就診外,日常飲食可多攝取助眠食物,莊立邦指出,營養素「色胺酸」能幫助合成褪黑激素,進而產生睡意、維持睡眠狀態,平常可吃牛奶、雞肉、魚、蛋、花生、豆類、起司、堅果或綠葉蔬菜等。許惠玉補充,另外四類營養素也有益於提升睡眠品質。1.GABA2.維生素B群(B3、B6、B12、葉酸)3.鎂4.維生素A、C、E等抗氧化物許惠玉指出,GABA是一種具神經傳導功能的胺基酸,能夠抑制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具安定腦部的作用,日常可從發芽米、糙米、番茄、芽菜、發酵食品(如泡菜、紅麴、味噌、納豆)中攝取。維生素B3能幫助保留住體內的色胺酸,維生素B6及葉酸能夠協助合成褪黑激素的前驅物質,B12有助褪黑激素的分泌,可從肉類、乳品、內臟、全穀、豆類、綠葉蔬菜、菇類等食物中攝取。鎂能防止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放鬆情緒,可吃綠葉蔬菜、芝麻、杏仁、豆類、全穀、海鮮、香蕉等。抗氧化物能夠降低發炎反應,避免發生睡眠障礙,可吃蔬菜、水果、堅果等。
-
2021-03-28 癌症.胃癌
發現幽門桿菌到確診約3.4年 胃癌患者多數有2症狀
108年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胃癌位居第8位,與107年相比下降一名。健保署統計107年至109年因胃癌就診的人數,從1萬7588人增至1萬8011人。分析第一次診斷胃癌的縣市分布,六都中,北市位居第一、高雄居次,再者為台中。醫師分析雖然與醫學中心分布有關,但仍與飲食有一定的關係。健保資料首次顯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到確診胃癌的平均時間,約為3.4年。胃癌為日積月累而成,患者年長者居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唐瑞祥表示,胃癌患者長期以來都是集中在65歲左右,屬於相對「老」的疾病。年輕人雖然常大魚大肉,但胃癌的形成需日積月累,臨床上少見40歲以下的患者。唐瑞祥表示,胃癌患者年齡較長的另一個原因,是有些年長者味覺退化,容易愈吃愈鹹。臨床觀察,胃癌通常難以早期診斷,與忽略症狀且未能即時確診有關。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診的1萬8011人,過去5年因腸胃疾病就診的平均次數達6.01次,最高有患者5年內因腸胃疾病就診次數達到208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表示,該名個案是在100年被診斷為胃癌,後續反覆因消化性潰瘍就診,最高在105年就診55次,分析是胃癌治療後仍不斷復發所致,也可能是焦慮引起的過度就醫。胃癌患者確診前,都有「反覆腹痛」、「胃度度」的症狀。據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近五年因腸胃疾病就醫的十大原因(表格見P5),前三者依序為急性胃炎未伴隨出血、腹痛、胃食道逆流性疾病併食道炎。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十種診斷名稱都是反應症狀,白話文統統是指「腸胃不適」。健保署推動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把疾病分得更細緻,但是臨床醫師並未將診斷下得更精準,有些醫師習慣下腹痛的診斷,或是急性胃炎未伴隨出血,健保也不會給予懲罰,這十大排名僅能反應,多數胃癌患者確診前都有「反覆腹痛」、「胃度度」等症狀。患者確診胃癌前10年,胃鏡檢查平均4.91次,可能低估。根據健保資料統計,109年胃鏡檢查申報量為95萬1059人次,其中做息肉切除的有29萬多件,等於約有30.8%發現異常,唐瑞祥表示,息肉以良性居多。分析109年胃癌患者過去10年胃鏡檢查的次數,平均為4.91次,其中最高達45次。林口長庚一般外科系系主任葉俊男表示,胃癌患者過去10年平均胃鏡檢查的次數絕對是低估的,健保資料庫未納入自費範疇,現在健康檢查,胃腸鏡幾乎是基本套餐。胃癌患者分布,台北市最大宗,與醫學中心較多有關。分析107年到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第一次就診縣市分布,第一名為台北市,其次依序為高雄市、台中市、桃園市、新北市、台南市。非六都的第一名為彰化縣,最後一名為連江縣。陳依婕表示,六都人口最多,北市位居第一,與醫學中心最多有關,新北人口雖是六都之冠,但因鄰近北市,加上縣市內醫學中心數量比北市少,使患者大多被吸到北市,高雄與台中也有類似情形。陳依婕表示,彰化縣為非六都的第一位,應為彰基體系醫院的協助,後續排名的宜蘭以及新竹,應與生活習慣有關。唐瑞祥表示,過去胃癌被認為與社經地位、衛生習慣有關,北市位居第一,仍值得後續觀察。李伯璋表示,連江縣為胃癌患者第一次就診最少人數的縣市,除了與人口數少有關,分析也與台大公衛長期於當地做「胃癌根除計畫」有關。發現幽門螺旋桿菌 及早殺菌為妙唐瑞祥表示,幽門螺旋桿菌雖是罹患胃癌的風險因子之一,但不代表一定會因此罹癌。根據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曾經被診斷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僅占14%,從被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到被診斷出胃癌,平均約3.4年。另外,曾經被診斷有藥酒癮的比率為10%。唐瑞祥認為,無論是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或是被診斷有藥酒癮,占率都被低估。不過從被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到確診胃癌的時間來看,民眾若被檢查發現帶原,應立即接受殺菌治療,不該拖延。
-
2021-03-2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台灣近幾年來瘋跑步,不管是白天、晚 上、海邊或公園都能跑,成為一股新的運動風潮;不過,因為跑步時會有彈跳動作,對膝關節具有衝擊力,假使肌力不足的人直接跑步,不僅容易造成關節的傷害,也可能因為劇烈的心肺運轉,一時間無法負荷而造成不適的症狀。健走非散步、走路 助降低3成慢性病風險有不少研究說明,其實簡單的健走,就能達到身體保健的效果,甚至能降低3成的慢性病風險,具體的效果甚至還比跑步、跳舞等複雜、劇烈的運動更棒。不過,健走可不是散散步、走走路而已,健走時的姿勢、頻率和強度都是有標準的。 健走速度依每個人不同 這樣區分是否走對不過,每個人的身體功能強弱不同,健走的速度是否有所不同呢?物理治療師陳子敬表示,的確因為每個人年齡的不同、身體功能的強弱,健走的速度應該有所區分。最簡單的辨別方式,就是在健走時還能夠「講話」,這就是最好的健走速度,假使在健走時稍微講點話就喘呼呼,代表健走的強度太高;相反的,假使健走時還能夠唱歌,則代表強度太低,以這個方法來區分,是最為簡單的方法。 健走比跑步不傷膝蓋 貿然強烈運動恐傷身近幾年來,許多單位經常在假日舉辦路跑活動,不過慢跑這個運 動可不是人人都適合。復健科醫師林宗慶分享,自己的診間經常有病患因為腳扭傷,或是膝關節發炎而來就診,追問原因才發現是不當跑步所造成的。這些人通常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平時不太愛運動,肌肉強度不夠,在沒有充分提升肌肉強度的狀況下,突然間開始跑步,當然容易造成肌腱、關節的傷害。因為跑步會有彈跳的動作,這對於膝關節、腳踝關節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性,假使以時速8公里的速度來講,膝蓋要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4~5倍之大,若平時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或者大腿肌肉強度不夠的狀況下貿然跑步,不僅容易造成膝關節及肌腱的傷害,心肺功能不佳的人,更可能因為劇烈的心肺運轉,而造成程度不等的胸悶問題。相反的,健走不僅是耗能的有氧運動,最重要的是,健走時雙膝承受的重量只有體重 的2~3倍,除了對膝關節的壓力小,對下肢肌肉的要求也比較低,比起強度較大的慢跑相對安全許多,是適合每個人的入門運動,尤其對於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年紀較長或是大腿肌力不夠的人更為適合。 勞動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原地踏步也不等於健走許多主婦每天忙著做家事,工人忙著搬運貨物,甚至上班族每天在公司走來走去,滿身大汗喘吁吁的他們,都覺得運動量夠了,可是這樣真的能夠當成每天的運動嗎?陳子敬說,很多人都會搞不清楚運動與勞動的差別,運動是在心情放鬆且伸展,並運用全身各處肌肉下活動,有助新陳代謝、抒發身心壓力、增強健康並訓練體能。原地踏步可取代健走嗎?陳子敬回答,不行。天氣狀況不佳時,許多人會選擇在室內以原地踏步的方式來訓練,但原地踏步就僅是抬腳的概念,訓練到的就是大腿的肌肉,而走路是全身性的運動,不僅是肌肉而已,就連關節也都一併活動, 所以,原地踏步不能夠取代健走。 跑步機無法取代健走 小腿不是變粗是變結實走跑步機可以代替健走嗎?陳子敬並不建議,原因在於跑步機是比較針對抬腳 的運動,運動者不需要往前推的動作,小腿推的力量比較不明顯,而在戶外健走就不一樣了,不僅需要抬腳跨步,腿部同時還要往前推邁進一步,這跟跑步機的跑步傳送帶是完全不一樣的訓練,所以,在時間、空氣品質及氣候允許的條件下,建議還是以到戶外健走為佳。然而,不少愛美的女性也相當關心,健走太久小腿會變粗嗎?陳子敬說明,不會,走路走太多小腿不至於會變粗,正確說法應該是小腿肌肉線條變「結實」,反而能讓小腿線條變得更好看,因為健走屬於有氧運動,小腿不容易變粗,若是重量訓練的話,小腿變粗的可能性才比較高。延伸閱讀: ·運動容易損膝蓋? 日常3動作殺傷力更大 ·在家運動要穿運動鞋嗎? 物理治療師曝「2大關鍵」...穿錯恐傷關節
-
2021-03-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阿嬤髖關節退化難走路 醫師一招治療重拾走路樂趣
南投80歲周姓阿嬤喜歡散步,這幾年來覺得右髖關節卡卡,僵硬疼痛,幾百公尺都走不下去,經診斷為髖部退化性關節炎。阿嬤獨居擔心手術影響生活,南投醫院以「關節內髖關節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後,阿嬤關節炎大幅改善,現在能連走4公里,讓阿嬤重拾散步樂趣。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隨著年齡增長,軟骨組織逐漸受損,影響關節的穩定度。髖部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會出現負重或活動受限,例如半蹲、撿東西困難等,並有關節僵硬、疼痛等症狀,影響日常生活。依嚴重程度接受藥物、復健治療,若症狀未改善則可能需手術治療,而現在醫師評估下,也可考慮關節內髖關節注射治療來修復、穩定關節。周建文說,關節內髖關節注射具有挑戰性,因為髖關節位於身體深處無法觸及。而股神經、動脈和靜脈非常靠近前髖關節。執行診斷注射時對準確性的需求更高,通常使用影像引導注射,大多數醫師都在透視X光檢查下進行注射。透視X光檢查有助於關節內針放置,可在顯影劑注入後直接目視確認後注射。但是,透視檢查需要昂貴笨重的設備,操作人員和患者遭受輻射暴露,且無法觀察重要的神經血管和軟組織結構。與透視X光和電腦斷層相比,超音波檢查不產生輻射、不用注射顯影劑、麻醉也不需住院,且能夠以更便宜的方式在門診施行,容易為患者所接受。目前超音波導引注射已廣泛應用於疼痛醫學及運動醫學,相信對更多疼痛患者有多一種治療選擇。並且隨著機器解析度增加,超音波導引注射更精準、便利。。
-
2021-03-25 該看哪科.皮膚
年輕化!25至65歲有360萬人禿頭 正確救髮醫師告訴你
受到空汙、生活壓力及不良飲食等影響,禿頭族不只是雄性禿體質專利,還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統計,台灣25-65歲有禿頭困擾者高達360萬人,卻因為沒有正確救髮、誤信偏方導致問題更加嚴重,植髮醫師楊名權呼籲,正常毛囊長出的頭髮至少有60年髮齡,若60歲以前毛囊提前退化導致不正常落髮,應尋求專業管道評估治療。現年32歲的藝人阿虎,跟兄弟都遺傳到父親的雄性禿,工作緣故,阿虎常得使用大量髮膠,卻因為太忙忽略了頭皮清潔,一次聚餐場合,朋友對著他的頭頂喊出「挖塞,你禿頭!」才開始正視「沒毛危機」,然而,為了讓自己頭髮長快一點,一度聽取偏方,把避孕藥抹粉擦在頭頂甚至塗生薑、辣椒都沒效果,最後求診醫師,以往剃光頭或戴帽子的日子過去了,面對觀眾,阿虎現在頂著一頭「自信」。楊名權表示,一般正常毛囊的生長期平均3-5年,短則2年,女生因為雌激素關係可長達6年,這段期間,一根頭髮會歷經一個月退化期及三個月休止期,之後再新長一根自成循環,平均一根毛囊可循環至少20次,等於正常人的髮齡至少60年,意思是,頭髮若在60歲以後自然凋零都屬正常老化,但60歲以前呈現稀疏就非正常。楊名權說,雄性禿是遺傳因子,但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睡眠品質不好,後天因素加速禿頭有年輕化的趨勢,在他的門診中,甚至有高二男生因升學壓力過大提早掉髮來求診,病患性別來看,男性占八成,兩成為女性,有些女性其實也有隱性雄性禿,還可能遺傳到兒子。「若懷疑自己是否禿頭,最簡單的檢測方法,就是每天洗頭髮時檢查排水孔的落髮量。」楊名權表示,正常人每天自然落髮約50至100根,觀察每次洗頭髮的落髮量乘上兩倍,若超過100根以上就要注意,此外,也可觀察髮質是不是越來越細柔,可以跟後腦杓的髮質做比較,若頭頂髮質開始細柔,可能是雄性禿的前兆。強健頭髮,清潔不可少,楊名權說,油性髮質一天至少洗頭一次,安全帽、物理性遮蔽頭髮的物品如髮片勿戴過久,坊間強調解決落髮的洗髮精,多半只是讓問題「不再惡化」,現在醫學技術相當步,頭髮是有生命周期的,早期診斷才能早期治療,只要毛囊沒有萎縮,搭配雷射生髮,即利用低能量的方式照射頭皮,刺激毛囊幹細胞生長,頭髮「是可以再長回來的」。
-
2021-03-25 新聞.元氣新聞
帕金森手術全額給付?健保署:再研議
金曲歌后詹雅雯日前被診斷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已中度萎縮。國內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患者約有6萬多人,當藥物出現限制時,僅能透過手術改善,目前主流的帕金森氏症手術「深腦部刺激術」(DBS),部分醫材雖納健保,患者仍需自付20到30萬元,導致窮患者無力支付,立委林奕華盼衛福部能將深腦部刺激術納入全額給付,並將帕金森氏症納入重大傷病,對此,健保署認為需要再研議。帕金森氏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神經疾病,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因此導致患者出現顫抖、動作緩慢等症狀,初步會投以多巴胺藥物,但藥物效果仍有限,部分藥物控制不佳的患者,可採取燒灼術或是深腦部刺激術改善,其中深腦部刺激術已成為目前帕金森氏症最主要的手術方式。帕金森氏症病友也是帕金森氏病友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吳昌期表示,三年前健保署開始同意DBS費用部分減免,他身受其惠,但仍須支付約20萬到30萬的費用,DBS發展許久,但現在還是只提供給「有錢」、「有能力」的人才能接受手術,盼政府能將帕金森氏症納入重大傷病範疇,減少費用的支出。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洪千岱說明,目前健保有給付的範疇是需要放置在患者體內的電池與線材,但執行DBS最重要的是核磁共振、3D定位,也導致需要額外支付20萬到30萬的費用。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參議吳科屏表示,DBS的手術給付早在民國98年納入健保給付,後續也在104年、105年、108年陸續將特材、刺激器納入給付,整組約要價57萬元左右。不過,對於特材給付可隨時討論、檢討,另,納重大傷病涉及整體醫療資源的運用與公平性,需審慎評估。
-
2021-03-24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專題/居家醫療 拯救被老屋困住的長者
上半身穿著一件黑色、厚重毛料西裝外套,下半身卻是一件寬鬆、顏色泛黃的白色睡褲,六十多歲的趙爺爺一如往常地,在凌晨兩三點起床,拎著一只公事包,嘴裡嘟囔「要去上班,快要遲到了」,卻走不出客廳。原來罹患失智的他早已忘記如何開門,更重要的是,中風之後,肢體單側偏癱,僅能勉強站著,除非兒子背著下樓,否則單靠自身力量,無法外出,因為他住在舊式公寓四樓。・為無法出門的長者 他們將診間送進家中都蘭診所是台北市第一個居家醫療專門診所,創辦人張凱評醫師表示,該診所沒有診間,只有討論室,目前收案服務中的個案均為「出了不門」病人,處於失能、失智狀態,行動不便。張凱評說,都蘭診所成立宗旨,是希望讓大台北都會區裡、二樓以上無電梯的病人與家屬,能夠安心看病,不要因病而貧,甚至因貧而殞命。台灣健保制度舉世聞名,醫療便利性為全球資優生,但仍有許多失能失智患者長期臥病、意識不清、行動障礙,加上住家沒有電梯,或缺乏無障礙空間,社區潛藏著眾多「出不了門」患者。張凱評以趙爺爺為例,在居家醫療之前,足足半年時間未曾下樓,離開家門一步,雖然他仍認為自己是個公務員,必須準時上班簽到,但受限於行動能力,無法上下樓梯,而家人只能配合演出,告訴他「今天是例假日,不用上班。」・被老屋困住的長者 遠比大家想像多張凱評指出,許多病人被公寓樓梯給困住了,但住在一二十層的大樓,也不見得就能暢通無阻,順利就醫。有個案住在電梯華廈,一樓大廳至電梯之間,卻還有好幾階樓梯 ,坐在輪椅上,可是寸步難行。此外,許多屋齡超過四五十年的老舊公寓,樓梯為筆直斜線,而非傳統「之」字形設計,從一樓呈45度斜坡,直通三四樓,動線看似簡易,但失能者如需緊急就醫,簡直就是一場惡夢。張凱評說,儘管樓層不高,只有三、四樓,同樣潛藏致命危機,若病患需要緊急送醫,家人、救護人員可是吃盡苦頭,只要一個失手、不留神,擔架或輪椅翻覆,恐出人命。大部分老年人不願意離開熟悉環境,即使不能下樓,活動空間有限,但依然希望待在老家,換了新環境,反而住不習慣,壓力沈重,身體機能退化速度可能更快。・改善老宅困老人 醫療與政府資源缺一不可「國內人老、屋老的困境越來越嚴重」,張凱評說,如何在自家、社區安老,這是政府及社會大眾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除了研發更具人性的行動輔具,他也建議長照服務需結合在宅醫療,提供優質的醫療照護,讓「出不了門」個案也能擁有不錯的生活品質。舉例來說,八十多歲陳姓奶奶住在辛亥隧道附近山坡的公寓,雖然住在一樓,但家裡距離捷運及公車站牌還有一大段路,因身體虛弱,腿部無力,也成為「出不了門」失能個案。在照專協助下,引進長照資源,加上居家醫療適時介入,醫師、營養師提供醫療及飲食建議,物理治療師持續復健,最近已可透過助行器來移動身體,從山坡慢慢地往下走。▌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完整報導https://vision.udn.com/vision/cate/122046【囚居晚年】數位報導https://bit.ly/3rDih82
-
2021-03-23 新聞.長期照護
老屋樓梯千奇百怪 長輩下樓步步驚心
隨著年齡逐漸退化,長者雙腿開始不便行走,但我國無電梯公寓及透天厝卻占全台老人住宅七成,長輩每次下樓都需步步驚心,甚至再也出不了門,家彷彿成為牢籠。這時爬梯機、樓梯升降椅及升降平台等「增強垂直可近性用輔具」出現,化解樓梯障礙、減輕照顧者負擔,縮短了我們與一樓的距離。「爬梯機」一般可分為「履帶式及輪動撐桿式」,皆無須安裝,更不用占據公共空間,無須與鄰居協議。但國立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提醒,爬梯機較難操作,使用者需先受訓。「履帶式爬梯機」藉由底座履帶咬合樓梯邊緣前行,比「輪動撐桿式」易上手,不過只適用於直梯,並需考量樓梯級寬、級高、斜邊長、傾角、梯級鼻端等條件。且履帶式底座體積大,樓梯間必須有迴轉平台。至於輪動撐桿式體積雖小,可適用較多場地,但操作難度更高。「不存在最好的輔具,只有『最適合你』的。」李淑貞強調,每座老公寓、社區的硬體條件不同,腹地、高低差、樓梯形式更千奇百怪,選購前應先洽詢各縣市的輔具中心。李淑貞說明,專家會仔細評估用戶的「居家環境、使用者需求、活動能力」等面向,尤其是已領有身障證明者,輔具中心都會盡快完成規劃。民眾應先尋求專家評估,且完整受訓後,再開始操作輔具;若擔心成本過高,也可詢問有輔具租借、專員操作服務的社福團體。電梯雖是最終解方,安裝過程卻最費工。建築師林嘉慧說,加裝室內或室外電梯最困難處,「不是技術或空間不足,而是人心。」取得加裝電梯建照前,需取得所有住戶同意,對一樓住戶而言,既用不到電梯、空地還會被占用,通常最難說服。至於安裝前同樣需要其他住戶同意的「軌道式樓梯升降椅」,林嘉慧表示,仍會有住戶因樓梯走道變窄而不願點頭,所幸在她的經驗中,升降椅的反對聲音通常較加裝電梯少。但李淑貞提醒,當樓梯斜面超過75度,或公寓樓梯及平台加裝後淨寬未達75公分,就不可安裝。▌數位專題:‧老宅困老人 台灣難解的雙老難題‧居家醫療 拯救被老屋困住的長者‧四代同堂、家中有家 打造理想老後居所
-
2021-03-23 養生.聰明飲食
吃鮭魚好處到底有哪些?專家曝2大鮭魚營養成分
這幾天的鮭魚之亂造成鮭魚一時又成了大眾目光的焦點,只是大家比較注意鮭魚壽司又被免費吃了幾盤,或是某位改名鮭魚的人名字到底改了幾次。其實鮭魚是個非常營養的食材,大片少刺的肉質對老少都非常適合,而現在的台灣的鮭魚來自進口的先進化養殖,所以衛生與價格方便都很親民,是值得大家享用的優良天然食物。韋恩以營養的角度看,鮭魚有兩點特色,可以說是無人可比,特別值得推薦。鮭魚含有特別高的蝦紅素沒有蝦紅素,鮭魚可能沒辦法費力長時間地溯溪上游,海鳥的候鳥沒按法長時間地跨洋連續飛行。這就是號稱海洋最強抗氧化劑的蝦紅素的神奇之處。鮭魚肉呈現鮮豔的橘紅色,正是因為含有豐富的蝦紅素所致。蝦紅素有優越的抗氧化力蝦紅素又稱蝦青素或是藻紅素,蝦紅素最珍貴的特性,是非常有效的抗氧化劑。蝦紅素是天然類胡蘿蔔素家族的一員,所以呈現橘紅色的特徵。蝦紅素最早是是由諾貝爾醫學獎得主Dr. Richard Kuhn在龍蝦身上發現的,天然的鮭魚肉、蝦蟹等等呈現紅色,就是反應了蝦紅素的顏色。只是大部分的動物不會自行生產蝦紅素,只是從食物裡累積來,蝦紅素的源頭是由微小的微藻類產生,像已知自然界中含量最豐富的蝦紅素來源是雨生紅球藻,蝦子以紅藻為食物,因此會把蝦紅素累積在身體裡。蝦紅素的抗氧化力(自由基清除能力)是維生素C的6000倍, CoQ10的 800倍,綠茶兒茶素的560倍,維生素E的500倍,所以又被稱為超級抗氧化劑。因此,蝦紅素在在醫療保健上,被研究證實有廣泛的功效,包括預防心血管疾病、減緩關節炎、提高運動表現、眼睛保健等多種用途上。尤其是蝦紅素證明有調節免疫反應,與抗發炎能力,對過敏也有很好的助益。近來還有臨床研究發現,蝦紅素對眼睛對藍光的保護上,與葉黃素可以發揮很好的加乘效果。不過,蝦紅素要吃到有效劑量,鮭魚每天要吃1公斤純化過的蝦紅素可是一公斤幾十萬台幣的珍貴成分,不過我們也可以從天然食物中獲得,只是不同食物含的蝦紅素濃度差別很大。自然界的來源中,雨生紅球藻的蝦紅素含量可以高達40000ppm,北極蝦只能到達1200ppm,磷蝦僅能到達120ppm,而鮭魚就只有5ppm。也就是說,如果要獲得文獻中每日蝦紅素的功效建議攝取量4毫克的話,鮭魚必須要一天吃個1公斤才夠,這對一般人可說是相當的困難,所以這樣來看,攝取純化濃縮的的蝦紅素也是另一種比較可行的選擇。鮭魚是珍貴的天然DHA、EPA來源近百年,全球專家學者不斷研究證明魚油中的omega 3 脂肪酸-EPA/DHA擁有強大保健效力。以營養觀點來看,對健康比較好的脂肪是不飽和脂肪酸,最可以做代表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就是魚油。魚油的DHA/EPA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優質的魚油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幫助減少動脈斑塊形成,因此能預防心血管疾病,是均衡飲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魚油有助於保護好眼力,根據研究,魚油可以降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乾眼症,青光眼的發生率,是眼睛的重要營養。此外,魚油還有神經的保護效果,除了保護腦神經與防腦部退化之外,也能保護視網膜。還可以穩定情緒、幫助集中力、有助於學習效果。媽媽在孕期補充魚油,對胎兒的視力發展和腦部機能有幫助,DHA可促進胎兒的腦神經發育,也能保護視網膜。此外,深海魚油能穩定媽媽的情緒,避免產後憂鬱的發生。而哺乳媽媽食用魚油,可透過乳汁幫助寶寶腦細胞增殖、增大,以及腦神經細胞間髓鞘形成與突觸聯合等,強化寶寶腦部的發展。50克的鮭魚生魚片DHA/EPA就可達標以現在的飲食建議來看,一般成年人每天DHA及EPA的建議量約400毫克到600毫克;若是心血管疾病者,則建議攝取量為成年人的2倍,也就是每天800~1200毫克。而以現有分析資料來看,養殖的大西洋鮭魚每100克含有975毫克的DHA以及1311毫克的EPA,因此,只要攝取50克的鮭魚,大約5片的生魚片,就可以達到一天的所需了。而依照現行食品法規規定,魚油作為一般食品原料時,每日食用量以所含EPA及DHA總量計,限制不得超過2公克,所以如果是吃高純度的魚油膠囊,可要注意不必吃太多。所以其實也不用湊熱鬧去改名鮭魚,然後鮭魚壽司吃到飽,其實輕鬆吃個幾碟生魚片,該攝取的DHA/EPA就可以達標了。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1-03-23 科別.骨科.復健
蹲跪盤腿坐易退化性關節炎!預防關節退化,4件事平常就要做到
膝蓋用太兇提早報銷?哪些人容易退化性關節炎 膝蓋用太兇,恐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鄧修國受訪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50歲以上、關節軟骨曾受傷、O型腿等族群。女性則因膝蓋角度,容易發生髕骨外翻造成磨損,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相對較高。常進行激烈運動如打籃球,也會增加關節受損機率。 鄧修國醫師解釋,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發生部位包括膝蓋,髖關節、手指頭,腰部關節、脊椎關節也可能出現。年齡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部份年輕患者則因半月軟骨、十字韌帶受傷,或是車禍傷害而導致外傷性關節炎,最後也會產生與退化性關節炎相同的磨損退化。 上下樓梯會痛走不遠 當心退化性關節炎上身 鄧修國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初期主要症狀,最常見為上下樓梯時疼痛、蹲站時疼痛、自覺可行走距離縮短。發生於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除了疼痛之外也會有卡卡、不順暢感,或是發出聲音。 此外,工作與生活習慣,也可能增加退化性關節炎風險,鄧修國醫師指出,蹲姿、跪姿太過頻繁、經常搬、提重物、肥胖等等都是危險因子,導致軟骨容易磨損。臨床上多會建議病人控制體重,過重易使全身關節承受過度負擔。 自覺腰痛也是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之一。當脊椎關節發炎時,病人可能採取站直姿勢時就會有疼痛感。鄧修國醫師解釋,脊椎關節的退化往往並非單一因素,有可能是椎間盤先發生問題,造成壓迫、滑脫等周圍組織變化,才慢慢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或是脊椎關節不穩定,也較容易出現退化。 肌肉訓練助延緩退化 退化性關節炎需要開刀嗎 鄧修國醫師建議,平日可練習核心肌肉訓練,對膝關節、髖關節、腰關節都有一定幫助。男性由於肌肉較為發達,關節炎比例略少於女性。即便已經有關節退化現象,也可以採取簡單的肌肉訓練,如多練習股四頭肌運動,可減少膝蓋關節退化磨損。 退化性關節炎以嚴重程度可分為四期,鄧修國醫師表示,前期可使用藥物、復健、打針等治療方式。也可接受關節鏡手術,將半月軟骨修補整齊或縫合,或是改善髕骨外翻狀況,都能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進展。 當退化性關節炎進入第四期後,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就會建議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手術可分為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或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多數病人為內側關節磨損,可視情況選擇部份或全人工膝關節。鄧修國醫師指出,關節退化太嚴重或60歲以上者,目前還是建議採取全人工膝關節置換。 吃葡萄糖胺讓關節用更久?如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平時如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鄧修國醫師建議,控制體重、避免盤腿坐、跪坐、蹲坐等姿勢,適當肌肉訓練都有幫助。至於葡萄糖胺、軟骨素、第二型膠原蛋白等,屬於補充軟骨成份的保養品,惟效果因人而異,對第三期以後的退化性關節炎作用不大。 醫師提醒,退化性關節炎屬於不可逆的退化疾病,一旦發生無法恢復正常,但透過正確治療與運動,可延緩退化速度,讓關節可用時間延長。 《延伸閱讀》 .膝蓋老是喀喀響是退化?許嘉麟醫師2招輕鬆保養 .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分不清?小心拖久關節變形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23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警訊自我檢測/你正值發病年齡嗎?帕金森氏症10症狀中3項別輕忽
台語金曲歌后詹雅雯驚傳罹患帕金森氏症,她在臉書貼文及照片,圖片中她手腕的住院標示上面寫著台大醫院,文中則表示,近日檢查發現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中度萎縮,2個月內已瘦8公斤。之前詹雅雯就罹患喉部腫瘤,以及無法自行分泌口水的罕見疾病之後,最近2個月來,食慾變差,吃不下東西,爆瘦8公斤,至台大醫院接受檢查,確診為帕金森氏症,左腦已經中度萎縮。目前她持續服用藥物,仍保有行動能力。詹雅雯貼文表示,醫師宣布的當下感到很震驚,覺得是老天爺在開玩笑,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沈澱,覺得能輕的像一陣風也不錯。她認為每個病痛都是有原因的,是在提醒自己要愛自己的身體,應該把速度慢下來,現在最重要的課題是學習聽醫師的話、學習不要恐懼和新的生活方式並珍惜現在擁有的。帕金森氏症 腦部慢性神經退化疾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帕金森氏症是一種腦部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是因為腦內稱做黑質的部位出現退化,導致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肌肉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影響身體活動能力。帕金森氏症病患大多在50至60歲發病,由於運動功能逐漸退化,因為手抖,無法寫字、吃飯,隨著肢體行動困難,患者慢慢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相當折磨。帕金森氏症10大症狀 出現3項別忽略葉篤學提醒,如果下列10項特徵,出現3項,就應該提高警覺,此外,單側肩膀疼痛(五十肩)、鞋子磨損速度變快、作夢時會大叫,這些均為警訊,也容易被忽略。▸症狀1: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 ▸症狀2:走路時手不會擺動 ▸症狀3: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 ▸症狀4: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 ▸症狀5:步伐小、常跌倒 ▸症狀6: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 ▸症狀7: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 ▸症狀8: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 ▸症狀9:音調變小或沙啞 ▸症狀10:寫字變慢字體變小帕金森氏症可分5期 第3期身體平衡能力明顯變差值得注意的是,在症狀表現及病程上,帕金森氏症可分5期,第1期為單側症狀(如單側五十肩)、第1點5期為單側加中心症狀,如脖子僵硬等。第2期是雙側症狀、第2點5期是雙側加上初期的平衡問題。到了第3期,身體平衡能力明顯變差,走路不穩,經常跌倒。第4期就需輪椅輔助,到了第5期,已經缺乏自主能力,必須長期臥床。葉篤學提醒,如能及時診治,透過藥物或是手術,就能夠有效延緩疾病惡化速度。(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巴金森氏症早期有明顯6大警訊! 手抖、便祕、動作遲緩別以為只是在變老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 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醫師曝「4危險誘因」 【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22 科別.心臟血管
一破就要命!心外科醫教你如何預防主動脈瘤炸裂
主動脈瘤是主動脈出現異常膨大,當膨大部位的直徑超過正常主動脈直徑的1.5倍以上,就稱為「主動脈瘤」。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吳毅暉醫師指出,主動脈瘤就像氣球一樣,越大越容易破裂;而主動脈瘤一旦破裂了,會導致大量出血,是極度危險的急症。根據統計,腹主動脈瘤破裂時,大約只有一半的患者能在還有生命跡象時抵達醫院,抵達醫院後,大約有一半的患者無法撐過手術而死亡!主動脈瘤是如此致命,卻往往沒有明顯徵兆。吳毅暉醫師說,主動脈位於人體深處,摸不到也看不見,在醫院看到大部分的患者在主動脈瘤破裂前並沒有異常的感覺。只有少部分的患者有症狀,通常是因為主動脈瘤太大而壓迫到附近的臟器,例如胸主動脈瘤壓迫到返喉神經,因此影響了聲帶的功能,導致聲音沙啞,但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把聲音沙啞跟主動脈瘤聯想在一起,所以非常容易忽略其嚴重性。主動脈瘤型態不同,破裂風險也不同吳毅暉醫師分析,主動脈瘤根據型態可以區分成梭狀(fusiform)及球囊狀(saccular)。梭狀主動脈瘤,呈現左右對稱的膨大,是常見的退化性主動脈瘤;球囊狀主動脈瘤是在血管的局部向外膨出,是所謂「不典型的主動脈瘤」,形成原因可能是感染、創傷,或是在手術的接合處產生的假性動脈瘤。吳毅暉醫師說明:「我們會根據腹主動脈瘤的破裂風險高低來決定治療方式,比如梭狀腹主動脈瘤的直徑在5到5.5公分以下,破裂風險相對較低,大多會先採藥物治療;而球囊狀主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較高,即使是尺寸較小,也會考慮介入治療。」藥物的選擇方面,原則上是使用降血壓藥物,尤其是「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希望可以減少心跳次數、降低血壓及減少心臟的收縮張力。假使仍然無法降低足夠的血壓,則需合併使用其他的降血壓藥物來做輔助。積極治療,預防主動脈瘤破裂如果評估起來主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較高,則會建議採用手術治療。傳統的開放式手術患者需要全身麻醉,醫師打開患者的腹腔,將腹主動脈瘤切掉,然後縫上人工血管;吳毅暉醫師說:「近15、20年越來越普及的『血管腔內覆膜支架置放手術』,是一個微創而且相對安全,也具有長期療效的治療方式。」吳毅暉醫師解釋,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的做法是從兩側腹股溝,把主動脈支架經由股動脈送入腹主動脈,利用X光確定位置後,將主動脈支架完整的釋放。如此一來,血液便會在主動脈支架內流動,不再衝擊主動脈瘤。術後患者的腹股溝只有很小的傷口。與傳統開放式手術相比較,傷口較小、失血量較少、手術時間也較短。因為傷口很小,患者可在局部麻醉或半身麻醉下接受手術,且術後疼痛較少,復原速度快,吳毅暉醫師說:「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後,患者可以早一點下床、進食,甚至在術後2、3天,只要狀況許可,就能恢復正常的日常活動。從多中心的臨床研究發現,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後30天的致死率比傳統開放式手術少了三分之一,因此是目前治療腹主動脈瘤的主流方式。」術前規劃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吳毅暉醫師說,主動脈支架置放是靠著支架的張力與主動脈壁間的摩擦力來固定,但因為血管壁的老化逐漸鬆弛,有時會出現支架位移、血液從支架縫隙內漏到瘤體等狀況,所以術後需要長期追蹤,以確定主動脈支架的穩定性。針對年輕的患者,一般會建議進行傳統開放式手術,做比較精確的縫合;至於年紀稍長的患者,因為通常還會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可能無法承受傷口相對較大的開放式手術,因此使用主動脈支架置放術是比較合理的選擇。過去,部分患者受到先天條件的限制,可能只有40%的患者符合解剖學的條件,能夠接受主動脈支架置放術;但隨著科技進步及更加多元的醫療器材發展,現在大約70~80 % 的病人皆可有相對應的治療措施。吳毅暉醫師說:「從術前規劃、術中仰賴醫療團隊的專業經驗、合作無間、加上良好的術後照護以及長期的隨訪追蹤,我們可以確保病人的長期療效,並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吳毅暉醫師分享:「曾經有病患是在89歲時主動脈瘤破裂而接受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術後恢復順利,活到90幾歲高齡。也有患者在70幾歲接受手術,已經追蹤了13、14年,到現在都還可以打高爾夫球。也有相當年輕的患者,因為罹患結締組織疾病而產生全身性的動脈瘤,我們分階段進行,從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到腹主動脈,一步一步地進行修補與支架手術。這些都是現代醫療技術進步,讓大家看到的成果。」需要接受腹主動脈瘤篩檢嗎?吳毅暉醫師提醒,如果有主動脈瘤的病史,建議不要舉重物,因為舉重物可能讓血壓在短時間內從120 mmHg衝高到180mmHg,這短短幾秒內血壓突然地起伏,很容易衝擊主動脈瘤而造成破裂。長期來說,血壓的控制非常重要,我們的心臟搏動每分鐘大約70下,一整天下來心臟跳動就超過10萬下,也就是說,主動脈瘤一天會被因為心臟跳動而被敲打超過10萬下,血壓分別為120mmHg與160mmHg的風險高低就有相當大的差別。腹主動脈瘤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大於60歲、男性、抽菸及家族病史等。吳毅暉醫師叮嚀,根據美國血管外科學會建議: 65歲以上、曾經抽菸或有家族病史的男性及女性,建議應該至少要做過一次腹部超音波腹主動脈瘤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主動脈瘤破裂!掌握您的健康!原文:
-
2021-03-22 新聞.生命智慧
母親的告別式家族盛大、好友的告別式精采回顧…我要怎麼說再見?
回顧罹癌好友的精采此生參加過不少告別式,印象最深刻、也最震撼的是一位六十歲往生的好友,放映的第一張投影片就是她罹患癌症後,接受化療的光頭照片:身著病服、打著點滴,體貼的先生陪伴在旁。她堅定的眼神,勇敢、豪率,令人動容。投影片從她人生的最後時刻一直往前推:事業成就、桃李天下、家庭圓滿、國外求學、學業優異到乖巧可愛的小女孩……短暫的片段如同時光隧道般,帶我們陪著她走完精采人生。事後,一位朋友很感慨地說:「平常要多拍照,告別式才會精采豐富。而且要趁現在還不是很老,去拍一張美美的大頭照,以備靈堂使用。」我不禁心想:我要怎樣的告別式呢?人老了,有一天都會這樣記得我五、六歲時,住在鄉下的外祖母去世了。瘦小的外祖母是位非常慈祥、輕聲細語,散發著溫暖光輝的長輩。我們這些孩子都非常喜歡她來家裡,因為如果犯了錯,母親拿起藤條要責打時,趕快跑到外祖母身邊就沒事了。外祖母的遺體躺在大廳裡,墊高的門扇板上,面色祥和,旁邊點著香。母親帶著我繞外祖母一圈,說:「免驚,阿嬤是好人,很疼我們,不會害我們的。」──這是我對往生者的初次印象:安靜、平和、自然,無有恐懼,而且人老了,有一天都會這樣。父親病逝時是九十一歲。中部小鎮的喪禮,大多在自家門前搭棚、設靈堂,且占了馬路的一部分,因此,需事先向派出所申請路權。當時,我們晚輩站在靈堂旁,一面哀戚答禮、一面聽到背後的車聲,不免有點擔心被撞。幸好路過者都尊重往生者,也體諒家屬,車子慢行而過。晚輩跪拜時,六十歲出頭的大嫂因膝蓋退化,跪下後無法起身,還得讓身旁的大哥拉她一把。禮儀師趕緊說:「不方便者可以免跪,行禮即可。」喪禮的繁文縟節之一是請法師及居士誦經、唸佛。我手邊沒有經文,不知內容,只覺得聲調平庸而反覆,但聽久了,心境卻慢慢平靜,頗為療癒。那時五十多歲的我,想著退休後,也許可以從事禮儀師的工作,希望能以莊嚴、溫暖的方式撫慰生者。大哥卻笑說,殯葬業是個大事業,我的外表和專業能力都明顯不足。他說得對,但從此,我就特別注意喪禮撫癒人心的療效。父親去世後六年,九十七歲的母親往生了,我們仍然在自家門前搭棚、設靈堂。由於母親是大家族中最高齡的長輩,當時跪拜的晚輩多到即使三人一排,還是排到棚子外。這讓我感受到臺灣傳統的喪禮,可說是大家族成員見面、緬懷、思源的機會,也是個人省思、感恩和療傷止痛的起動力。基督教的追思禮拜在教會舉行,莊嚴典雅,除了牧師講道、獻詩班,大家一起禱告、讀經、唱詩,非常療癒,而且離開時,每人手上還常帶回一盒點心呢!從現在開始回看一生,不留下遺憾我單身,與大家族的親戚們平常少聯絡,想到等哪天自己走了,那時候朋友也都老了,能來參加告別式的人可能寥寥無幾,怕是既難堪,又心酸。所以,我決定免掉告別式,但要自行製作一生的投影片,而且從現在開始做,同時反省做人有哪些要改善或學習的、還想去哪裡玩、哪些事還沒做,趁現在還來得及一一補足。不過,投影片將來給誰看?總有幾位親友吧。或許也可以放到YouTube,永存雲端喔。(本文節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
2021-03-20 科別.骨科.復健
8旬嬤1周跌2次骨折開刀!醫師公開「常跌地點」教保命防跌
台中80歲張姓阿嬤2周前在家裡滑倒,造成左髖部股骨頸移位性骨折,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沒想到出院前一晚,趁看護沒注意自行下床絆倒受傷,醫師X光檢查發現,又從原本手術的人工關節旁邊骨折,再次手術把骨折及人工關節復位,並作加強及修補,才順利恢復,家屬也積極請教如何預防老年人跌倒骨折的相關衛教。台中醫院骨科醫師黃敏旭說,老年人平衡感較差,難以控制自己的姿勢,加上視力退化、老花、對黑暗的適應不敏感,易在黑暗中碰撞、跌倒。根據統計,老年人最常跌倒的地點即為「家中」,易發生跌傷事故地點為浴室、廚房及樓梯等,如室內光線不夠、地板過於光滑都容易跌倒受傷,且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患有骨質疏鬆症,更是一跌就導致骨折。黃敏旭說明,老年人髖骨骨折若採保守性治療,容易產生褥瘡、泌尿道感染,大小便不好照顧;痰咳不出,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食慾不佳,身體容易虛弱等等,建議老人家若跌倒骨折可以積極和醫療團隊討論評估手術相關治療,避免上述臥床的併發症,術後1到2個月使用助行器輔助及復健,及早回到正常生活,減輕患者痛苦,也減少家屬的負擔。黃敏旭建議,預防長輩骨折,照顧者有正確認知也是關鍵因素之一,照顧者平時多注意居家環境安全,從生活細節做起,如增設扶手、防滑設備等居家環境改善或使用手杖、拐杖、助行器加強年長者站立或行走的穩定度與支撐力的輔具著手,降低老年人再次跌倒的風險。黃敏旭醫師提醒,依失能程度不同,所需使用輔具的目的也不同,更需要專業人員進行評估才行。台中醫院於長照大樓一樓設立臺中醫院輔具中心,除了有各式醫療護具更有專責人員提供完善的衛教指導,產品健檢,另外,針對特殊需求患者,也提供客製化服務,以達到最佳活動功效。
-
2021-03-19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警訊自我檢測/金曲歌后詹雅雯確診帕金森氏症,左腦已中度痿縮!10大症狀出現3項就要警覺
「金曲歌后」詹雅雯之前才克服喉部長腫瘤、無法自行分泌口水的罕見疾病之後,近2個月又因食慾不振,體重驟降8公斤就醫,檢查後竟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已經中度痿縮。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簡稱PD)是一種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神經退化疾病,是高齡族群三大退化性神經疾患之一,普遍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典型的臨床症狀以動作(活動)障礙為主,包括:手腳不自主的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巴金森氏症的病症會持續漸進,最後將會出現嚴重的活動困難,生活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台灣帕金森之父、神經內科教授陸清松曾受訪指出,帕金森氏症好發在50歲以上,因腦部組織黑質細胞數量下降,多巴胺濃度不足,以致引發肢體障礙,必須服用藥物補充多巴胺。「如何讓帕金森氏症患者腦中多巴胺濃度維持在穩定狀態,是重要治療目標。」多巴胺是治療帕金森氏症最好的藥物,如能在血中維持穩定濃度,病友就能正常生活。【十大症狀,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
-
2021-03-1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巴金森主題/「你這麼好的人,怎會得這種病!」…若你遇見「巴金森氏症」,這些話別說!
縱使得了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之前參加一個女性成長團體聚會,輪到一位六十歲出頭的優雅女士發言。她患了巴金森氏症。她說,幾年前和先生到一間機構辦事,趁著她先生剛好走開時,櫃檯小姐笑咪咪地說:「你先生很愛你喔!」她問:「怎麼說呢?」櫃檯小姐回答:「你病成這個樣子,又行動不便,要人扶持,他還肯帶你出來。」她聽了,心中一沉,真後悔多此一問,早知道只要笑笑或說聲謝謝,不就得了。不過這件事也讓她領悟到,雖然是病人,還是得盡量維持自立、自強的形象,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縱使得了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此後每天,她一定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齊齊,尤其外出時更是如此。而且更積極地與醫師配合,按時服藥,並依病情調藥。每天在家做溫和的運動,努力復健,要做一位模範病人。她告訴大家,行動不便是因為生病,而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適時地幫忙,但不需要憐憫。巴金森氏症,有藥物可治療巴金森氏症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的病因是中腦的黑質組織的神經細胞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減少,造成在休息狀態時會顫抖、僵硬,還有行動緩慢和平衡不佳等症狀。通常,症狀從單側的手、腳開始,逐漸擴散到兩側肢體、身軀,影響到平衡與轉身,需靠輔具行走,生活也需要有人幫忙。但每個人疾病的進展速度不同,而且可以用藥物控制。然而,巴金森氏症並非只是動作協調性的問題。巴金森氏症病人也可能會出現憂鬱、焦慮等症狀,更可能因為手抖、講話慢、面部表情僵硬和動作遲緩,自覺形象變差,而不願與人接觸或參與社交活動,逐漸變得孤立。巴金森氏症的平均發病年齡是六十歲。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六十歲以上的人中,約有一%罹患巴金森氏症,但有少數人在五十歲以前就發病,稱為「早發性巴金森氏症」,例如美國影星米高‧福克斯(Michael Fox)在三十歲時,被診斷有巴金森氏症。可見巴金森氏症並不如想像中的少見,你、我都可能遇到。巴金森氏症是第一個有藥物治療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在一九六○年初期即發現左巴胺的療效,而且此後一直有新藥出現。近年來,視丘下核深部腦刺激術,也是治療方法之一。巴金森氏症患者,容易被誤解有一次,我參加國外旅遊團,其中有位先生一看就知道是巴金森氏症患者。他雖然動作稍遲緩,手有點抖,步伐小,身體有些前傾,但是走步道、逛景區,都跟得上團隊的步調。除了請他坐遊覽車的前排,比較好上、下車外,大家沒有對他另眼看待。然而,一般人不大了解巴金森氏症,甚至會誤解其症狀,例如把「說話慢」當作是認知障礙,「動作遲緩」認為是缺乏運動,「平衡差」以為是喝酒或服藥太多,「手抖」表示焦慮或睡眠不足,而「面部缺乏表情」則是不友善。親友患了巴金森氏症,我們該如何應對?請慎重地看待這是一種疾病,表達關心,請對方好好接受治療。如果不曉得要跟對方講什麼話才好,那就不要講,也沒關係。千萬不要給強烈的個人意見或隨便下斷言,以免造成傷害,例如:●「你這麼好的人,怎會得這種病!是不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壞事?」生病不是犯錯或遭受懲罰,生病更是與道德或修養無關,無論好人、壞人都是會生病的。●「你的手都沒抖,怎麼會是巴金森氏症?我手抖得很厲害,也沒得到巴金森氏症啊!」也許說話者是動作性手抖,也就是拿東西、夾菜時會抖。不像巴金森氏症是在休息狀態時,手會顫抖。看似同樣的症狀,但細節不同,診斷也可能不同。●「你根本沒病,多運動、多走路就會好的。」多麼不切實際又不負責任的話。把病人當作平常人尊重一般人如果在路上、餐廳、捷運車廂等公共場合,遇見巴金森氏症患者(或是行動不便的人)該如何?我們的眼光很自然地會落在病人身上,但是在短暫的注目後就不要一直盯著對方看,或交頭接耳地議論。如果對方需要幫助,可以適時、適當地給予協助,例如幫忙攙扶、讓出空間或座位(但不是躲閃)。有時,把病人當作平常人看待,是對病人的一種尊重。(本文節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18 科別.心臟血管
你是主動脈剝離高危險群嗎? 醫揭「奪命過程」:完全無預兆
先前有藝人於家中浴室猝逝,死因疑似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引起社會大眾對於主動脈剝離的關注,近日又發生男模在運動後不適,就醫判定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經搶救後仍不治;究竟什麼是主動脈剝離呢?主動脈剝離 高血壓危險性最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彥彰說明,主動脈是負責將心臟打出的血液輸送全身使用的血管,需要承受由心臟射出的高壓血流。若主動脈的血管壁內緣產生破損,而血流由破損缺口灌入主動脈的血管壁之中,造成血管壁撕裂,就稱做主動脈剝離。黃彥彰進一步補充,主動脈剝離主要成因分為退化性因子(如高血壓)、先天性基因因子(如馬凡氏症候群、Loeys-Dietz syndrome),或外傷性因子。主動脈剝離的病患中,將近8成都有高血壓病史;高血壓是這些風險因子中的比例最高,同時也是其中唯一可控制與矯正的風險因子。 改變生活習慣 飲食+運動是關鍵而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增加甚至只占高血壓對人體造成傷害中的一小部分,其他高血壓對人體的傷害包括了增加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衰竭,腎臟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在高血壓的預防與控制中,第一步便是做好生活習慣的改變,黃彥彰指出,飲食中減少鹽分的攝取,減少甜食、含糖飲料,紅肉的攝取量,改以蔬菜、水果、低脂的乳製品、全穀物、白肉(家禽或魚肉)來替代。另外,增加平時運動的質量,若能達到每次40分鐘以上的無氧運動,每周三至四次以上更好;體重過重的人可以考慮減重,每減少一公斤血壓便下降毫米水銀柱。最重要的是,戒菸與減少酒精的攝取,男性不超過每日30毫克的酒精,女性不超過每日20毫克的酒精。 血壓高居不下 藥物控制莫輕忽如果在生活習慣已經矯正過後,平時收縮壓仍然高於140毫米水銀柱或舒張壓仍高於90毫米水銀柱,又甚者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或已經有一部分高血壓病併發症已經出現,則需要與醫師討論,使用高血壓藥物積極地對血壓進行控制。黃彥彰提醒,無論是生活習慣的改變或是藥物控制,都是需要持之以恆才能有效減少高血壓相關併發症。 延伸閱讀: ·主動脈瘤如同體內未爆彈! 「5症狀中1」數分鐘恐沒命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 心臟血管外科告訴你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