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8 橘世代.好野橘
搜尋
迷思
共找到
946
筆 文章
-
-
2020-06-0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不射精就能延年益壽?教授破解「固精」的養生迷思
讀者bryan2020-5-22在房事過多?的回應欄裡詢問:你好,林教授。我想请教这篇文章里的射精频率除了房事之外,是否包括自慰射精呢?这篇文章的确给很明确的认知,是因为有科学根据。我之前有阅读关于中医肾气的讲解。之所以我的房事很少,一个月一次吧。然后自己自慰也是没有射精,那请问这样会否提高摄护腺癌的风险?请林教授指点。感恩房事過多?這篇文章是在2016-10-28發表,而至今也就只收到這麼一個回應。由此可見,我這個網站的讀者大多是已經《知天命》的人士吧。不過,儘管如此,我還是決定要寫這篇文章,因為這位讀者所提起的問題是牽扯到一個千年的養生迷思。先來回顧一下房事過多?這篇文章的重點:有一篇2016年發表的回顧性論文說,每月射精21次或以上的男性患攝護腺癌的風險要比每月射精4至7次的男性低33%(註:包括房事和自慰的射精)。這篇論文是出自哈佛大學,而它的6位作者裡的前5位都是女性,所以它不可能會是男生編織出來,要拐騙女生多做愛的障眼法。至於為什麽越常射精,攝護腺癌風險就越低,目前未經證實的解釋是,射精可以清除可能會刺激或損害攝護腺的有害物質。好,現在可以來談讀者bryan所說的《中医》,《房事很少》,和《自慰也是没有射精》。中醫理論的形成和演變是深受道教的影響,尤其是在養生方面,更是奉之為圭臬。早在周秦時期,房室養生之術就已形成,而當時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就是老子。他認為性慾會消耗精氣,令人衰老,所以主張要節欲保精。可是在漢魏以後,房中術的觀點起了重大改變,從《節欲保精》轉為《縱慾閉精》。例如被後世奉為醫神和藥王的唐朝道士孫思邈就在他的巨著《千金要方》裡說:「但能禦十二女而不復施瀉者,令人不老,有買色。若禦九十三女而能自固者,年萬歲矣」。也就是說,若想要長命萬歲,就要和越多女人嘿咻越好,但關鍵是一定要守住精關。至於《十二》和《九十三》是個人經驗,還是瞎謅的,就不得而知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老子的《節欲保精》,還是孫思邈的《縱慾閉精》,都是把精液當成是男人的精神元氣,必須守住。這就是為什麼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擔心射精會損害健康。這就是為什麼市面上會有一大堆補腎固精丸。這就是為什麼讀者bryan會盡量避免房事,而自慰時也避免射精。可是,從老子時代到現在,兩三千年了,從來就沒有人因為施行固精術而長命百歲,更遑論長命萬歲了。和尚和天主教士是不結婚的,但是他們也沒有活得比較久。反過來說,絕大多數的百歲人瑞是有老婆的,有些甚至是兒孫滿堂。就現代醫學而言,儘管沒有《固精》這方面的研究,但至少是還沒有出現過《射精過度頻繁症》的病患。事實上,所有的研究都指出,正常的性愛(當然是包括射精)是對健康有益的。至於避免射精是否會提高攝護腺癌的風險,答案是從沒有這樣的案例。但不管如何,《固精》這個荒謬的中醫傳統思維,必須予以徹底革除。這就是為什麼我要來寫這篇對許多讀者已經派不上用場的文章。原文:固精,年萬歲:醫神胡扯
-
2020-05-27 新聞.用藥停看聽
葡萄糖胺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這6大族群要注意
吃葡萄糖胺保骨本?關節沒力,吃葡萄糖胺更給力?市售葡萄糖胺琳琅滿目,從葡萄糖胺液、葡萄糖胺錠,甚至擦的葡萄糖胺都有,標榜可以減少關節摩擦力、增加關節潤滑或舒緩關節炎等,卻也讓民眾陷入「食用葡萄糖胺可以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等迷思,誤以為葡萄糖胺可以取代正規治療。葡萄糖胺是什麼?葡萄糖胺是人體組織中的胺基酸單醣,它是軟骨基質及關節液的主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及抗發炎作用,人體可以自行生成,還可以提供關節保護,但隨著年齡增長,體內葡萄糖胺合成速度不及消耗速度,會因缺乏葡萄糖胺造成關節退化與磨損。葡萄糖胺製造時分成硫酸鹽類(glucosamine sulfate)、鹽酸鹽類(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及N-乙醯葡萄糖胺(N-acetylglucosamine)等三種型式,其中「硫酸鹽葡萄糖胺」較能有效減緩關節疼痛,被衛生福利部列為處方用藥,但鹽酸鹽類與N-乙醯葡萄糖胺尚無研究證實其醫療功效,目前列為食品管理,依法不得宣稱其療效。然而,消基會在抽查市售22件標有葡萄糖胺成分產品,包括7件液體飲品、11件固體(錠狀、膠囊及散劑)及4件奶粉,其中5件未標示葡萄糖胺鹽酸鹽含量,讓消費者無從得知攝取量,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2條,有混淆消費者之虞。要如何聰明攝取葡萄糖胺?根據人體實驗結果,硫酸鹽類葡萄糖胺每人每天攝取1500毫克即可,多食無益,還必須搭配低衝擊性有氧運動,例如游泳、散步及騎腳踏車等非跳、蹲類型運動,或者體重控制,才能強化關節力量、活動度及減緩膝關節退化。6大族群服用前建議先徵詢醫師攝取葡萄糖胺類產品的副作用並不常見,但是有少數人攝取後會有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噁心、胃灼熱等,或者是過敏反應如血管水腫、氣喘及光敏感等,尤其針對海鮮過敏者、使用抗凝血劑者、服用糖尿病藥物者、眼壓過高者、高血壓患者及肝腎功能不全者六大族群,應先徵詢醫師建議後再使用。呼籲民眾使用葡萄糖胺類產品時,必須注意產品包裝成分、諮詢醫師或藥師建議,若出現腹痛、噁心及過敏等非預期反應症狀,應立即停用、就醫,並且透過「全國健康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專線(02)2358-7343進行通報。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5-26 科別.骨科.復健
防骨鬆 補鈣+D防跌增肌力
骨質疏鬆是國內年長者和停經後婦女的沉默殺手,常完全沒有症狀,直到患者跌倒骨折後才發現有骨鬆症。本報健康版本月徵文以骨鬆為題,從來稿歸納出預防骨鬆三撇步:身型矮小、駝背長者需注意;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居家防跌、防滑不能少。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李安婷說,診間很多身型瘦小的長者,嚴重駝背,甚至有些長者肌少症,因為力量不夠或失去平衡而容易跌倒,一摔跤可能造成骨折,通常在送醫檢查後才發現有骨鬆,但為時已晚。建議高風險族群,如50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婦女等應接受骨密度檢查,若確診骨鬆應接受治療。對於網路流傳喝咖啡易導致骨鬆的迷思,李安婷認為,目前研究仍然無法證實兩者有明顯關聯,建議攝取不要過量就好,一日兩杯為限,生活習慣應戒菸酒,且每日攝取足夠鈣質和維生素D,居家環境也盡量設置防跌和止滑設施,避免跌倒。因骨鬆患者多數為年長者,可能合併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內分泌異常、免疫疾病、肝腎病和肌少症等慢性病,骨鬆常伴隨多重共病,李安婷提醒,民眾治療上需更加謹慎。李安婷舉例,有些慢性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副作用之一可能為骨鬆;有些患者甲狀腺功能異常,電解質不平衡,會導致鈣過度流失或吸收異常,增加罹患骨鬆風險。不過,依照現行健保給付標準,骨鬆者需要合併骨折等特定條件,藥物治療才能有健保給付,導致很多骨鬆者暫時不考慮自費藥物治療,加上對骨鬆沒有警覺性,或擔心長期用藥會有副作用,遲遲未接受治療,一旦骨鬆骨折,恐造成更嚴重後遺症及影響未來生活品質。目前骨鬆治療常見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類和單株抗體類等,使用藥物前應適度檢查血中鈣磷濃度及評估腎功能。傳統的雙磷酸鹽類有口服和針劑等方式;單株抗體類藥物為皮下注射方式。極少部分病人會有顎骨壞死風險,建議接受此藥物治療前,先找牙醫師進行口腔檢查,使用藥物期間避開顎骨侵入性的治療。不管是使用哪一種骨鬆藥物,李安婷建議,病患應持續治療至少一年以上,並定期檢查追蹤,由醫師評估是否持續用藥,每日攝取足夠鈣質及維生素D,並視個人體能,多做負重、肌力和平衡運動,強化骨骼與肌力,減少跌倒及骨折的風險。了解更多關於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24 新聞.健康知識+
年紀漸長睡眠需求較少是迷思 神經科學家教你提升睡眠品質
【文、圖/摘自天下文化《為什麼要睡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作者沃克】中年和老年的睡眠身為年紀漸長的成年人,睡眠開始變得問題百出。年長的成年人常有一些健康狀況,加上較常服用藥物帶來的效應,使得年長者平均而言較難達到和年輕人相同分量的睡眠,透過睡眠恢復疲勞的程度也不及年輕人。有人以為年長者的睡眠需求較少,這完全是迷思。年長者所需的睡眠應該與中年時差不多,只是較難產生同樣分量的睡眠。有一項支持證據是:一些大型調查已經顯示,儘管年長者實際上睡得較少,仍說自己需要更多睡眠,而且實際上會嘗試睡得和年輕人一樣多。還有更多科學發現支持老年人仍需要一整夜的睡眠,和年輕人一樣,我很快會加以說明。不過在那之前,讓我先解釋隨著年齡增長的主要睡眠問題,以及為何這些發現有助於釐清年長者不需要睡那麼多的錯誤看法。隨著年紀漸長,睡眠有三項主要的改變:一、量與質的降低;二、睡眠效率的降低;三、睡眠的時機受干擾。睡眠的質與量都衰退青春期之後,深度非快速動眼睡眠約在二十歲出頭穩定下來,但不會維持非常久。很快(或許比你想像或希望的更快)就會發生巨大的睡眠衰退,其中深沉睡眠又衰退得特別嚴重。相對於快速動眼睡眠在中年大致維持穩定,深度非快速動眼睡眠的衰退在三十歲前後就已發生。當你的生命進入第四個十年,非快速動眼睡眠腦波的質和量都出現明顯的減退。你的深睡時數減少,而深度非快速動眼腦波的波形變得較小、較弱、數量也減少。進入四十歲中後期,和十幾歲時比起來,老化會剝奪你60% 到70% 的深睡。當你七十歲時,損失更達80% 到90%。當然,在我們夜晚睡著時,甚至當我們早上醒來,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睡眠腦波品質的好壞。這往往表示,許多年長者進入生命後期時,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深睡質和量衰退了多少。這是重點:年長者沒有把自己的健康衰退與自己的睡眠衰退連結起來,儘管科學家明白兩者的因果關係已有數十載。因此年長者看醫師時會抱怨自己的健康問題並尋求治療,卻很少提出睡眠問題尋求協助。於是醫師在醫治老年病患的健康問題之餘,缺乏動機去注意睡眠問題。這裡要澄清的是,並非所有與老化有關的健康問題,都可歸咎於不良睡眠。但與老化有關的身心健康問題與睡眠障礙之間的關聯,遠比我們自己與許多醫師真正認知到的要多很多。我要再一次強烈建議擔心自己睡眠狀況的年長者,不要求助於安眠藥。我的建議是先尋求已獲得科學證實的非藥物介入方法,這些方法應由合格的睡眠專科醫師提供。夜裡頻繁醒來,睡眠的效率降低隨著年紀增長的第二個改變,同時也是年長者較有意識的狀況,是睡眠變得片段化。隨著年紀愈大,我們在夜裡醒來的次數愈頻繁。這有許多原因,包含疾病和藥物的作用,但其中首要原因是膀胱變得無力,導致年長者更需要在夜裡起來上廁所。夜晚減少水分的攝取會有些幫助,但也無法完全解決問題。由於睡眠片段化,年長者的睡眠效率會降低。睡眠效率的定義是躺在床上時真正睡著時間的百分比:如果你花八小時躺在床上,而睡覺時間達八小時,你的睡眠效率就是100%;如果在這八小時中你只睡了四小時,則睡眠效率是50%。健康的青少年能享受到約95% 的睡眠效率。有一個可供參考的標準是,多數睡眠醫師認為高品質睡眠的標準之一,是睡眠效率高於90%。當我們八十歲時,睡眠效率往往掉落到70% 或80% 以下;你可能以為70% 或80% 聽起來還好,但這表示在床上的八小時中,會有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是醒著的。睡眠效率低不是件小事,這從評估數萬名老人的研究結果可以得知。即使把其他控制因子考慮進去,如身體質量指數(BMI)、性別、種族、是否吸菸、多常運動、是否長期服藥等,只要年長者的睡眠效率分數較低,他們的死亡風險就會較高、身體健康程度較差、更可能發生憂鬱症、覺得自己缺乏活力、認知功能較低(典型的症狀是記憶力變差)。任何人不管在任何年紀,如果睡眠長期受到干擾,都會出現生理病徵、心理健康不穩定、警覺性變差、記憶力受損。老化的問題在於,家人觀察到老人這些發生於日間的症狀,就跳到失智的結論,忽略了睡眠不良也可能是原因。並非有睡眠問題的老人都有失智問題。但我將在第7 章提出證據,清楚顯示睡眠困擾為什麼是導致中老年人失智的原因之一。關於老年人的片段化睡眠,有一個更為立即且同樣危險的影響,值得在此提出:夜間上廁所導致的跌倒和骨折。我們在夜裡醒來時,常常還是糊裡糊塗的,除了認知較不清楚,環境也較黑暗。還有,由於你本來躺在床上,當站起來開始移動時,血液會因為重力而從頭部被拉向腳部,結果會感到頭暈而步履不穩。老年人尤其容易如此,因為老人的血壓控制通常也有問題。這一切狀況都顯示:老人在夜間上廁所時,絆到、跌倒與骨折的風險會更高。跌倒骨折會顯著影響行動能力,也明顯加速老人生命的終結。在注釋中,我提供了一份清單,是給年長者的夜間睡眠安全建議事項。褪黑激素、睡眠壓力、近日節律一起來搗亂隨著年齡增長,睡眠的第三項改變,是近日節律的時間改變。和青春期形成強烈對比,年長者往往經歷睡眠時機的往前,導致睡覺時間愈來愈早。這是因為隨著年紀漸長,褪黑激素的釋放時間和達到尖峰的時間都愈來愈早。一直以來,退休人士社群常去的餐廳都知道這種上床時間的改變,這可從餐廳推出的「早鳥特惠」窺知。近日節律的這種改變看起來似乎無害,卻可能引起老人的無數睡眠(及清醒)問題。老年人常希望可以在晚上維持清醒久一點,才好去戲院看戲、或去看場電影、和朋友相聚、讀書或看電視。但當他們進行這些活動時,常發現自己在沙發、躺椅、電影院的座位上醒來,原來在夜晚才進行到一半時,他們已經不小心睡著了。由於褪黑激素提早釋放,讓他們毫無選擇。連看似無害的打盹,也帶來危險的結果。晚上較早打盹,會讓珍貴的睡眠壓力洩掉,清掉腺苷持續累積一日所帶來的睡意。幾個小時之後,當年長者躺在床上試圖睡覺時,可能已經沒有足夠的睡眠壓力來幫助入睡,或保持熟睡的狀態,於是他們就有了錯誤的結論:「我有失眠症。」晚上稍早時令人不以為意的瞌睡,卻有可能是晚上難以入眠的原因,實際上他們並非失眠。到了早上又有另一個問題來了。我們在第2 章提過,近日節律與睡眠壓力的系統是獨立運作的;儘管老人在晚上難以入睡而有了睡眠債,近日節律卻從早上四、五點就開始提升,開始典型的老人早起時程。近日節律的清醒鼓聲日漸愈敲愈響,年長者想要繼續睡下去的希望也就愈來愈渺茫。讓事情更糟的是,近日節律的強度和夜間褪黑激素的釋放,也會隨著年紀而減弱。把這些因素加起來,惡性循環於焉形成:許多年長者努力對抗睡眠債,試著在晚上維持清醒,卻無法抵抗在剛天黑時就打盹,晚上真正上床時又難以入眠或無法整夜熟睡,不料近日節律的衰退,讓他們比自己希望的時間更早醒來。下午多晒一點陽光是有一些方法幫助年長者把近日節律的時間往後推,並提高近日節律的強度。儘管這些方法不完美,我覺得有點可惜。稍後的章節會談到,夜間明亮的人造光對二十四小時近日節律的危害;夜裡的照明壓抑了褪黑激素的正常提升,把成年人的平均睡眠時段推向早晨時分,讓他們不能在合理的時間睡覺。然而,這種延遲睡眠的效應,卻可以在年長者身上做良好的應用。許多年長者因為早起,上午很活躍,因而在前半天已照射到一天之中多數的明亮光線。這樣並不理想,因為會讓二十四小時內在時鐘偏向早起早睡的循環。年長者如果想要把上床睡覺的時間往後移,應該把接受明亮光線的時間移到下午較晚的時候。然而,我並不是建議老年人停止晨間運動。運動可以幫助建立穩固良好的睡眠習慣,在老年人身上更是如此。我建議做兩項調整。首先,晨間做戶外運動時戴上墨鏡。這會減少晨光對你視交叉上核時鐘的影響,避免這個時鐘維持早起的日程表。其次,下午的後半段要再到戶外接受陽光,但這次不戴墨鏡。記得做防晒措施,比如戴帽子,但把墨鏡留在家裡。充分的午後陽光可以延後褪黑激素的釋放,把睡覺的時間往後推。年長者也可和醫師討論夜間服用褪黑激素的可能。在年輕人或中年人,褪黑激素除了調整時差外,並沒有證實對幫助入睡有效;但在年長者身上,褪黑激素處方卻已顯示可以讓變得遲鈍的近日節律和褪黑激素節律增強,縮短躺在床上到實際睡著的時間,使用者本身也能感到睡眠品質和晨間精神狀態的提升。
-
2020-05-24 新聞.健康知識+
皮膚吸收的毒比吃更難代謝?教授破解「經皮毒」迷思
讀者CH13在 2020-5-9在我發表的兩篇文章(再談牛奶致癌,牛奶致病的真相)的回應欄裡提出質疑,而我也已經在2020-5-15和2020-5-18分別發表長期喝牛奶提早死亡?及牛奶是乳癌高風險因子?來回應。這位讀者在她的質疑裡有說《乳癌患者,第一件事就是要戒牛奶還有經皮毒的產品》,所以有一位署名夏小姐的讀者就在牛奶是乳癌高風險因子?的回應欄裡問《經皮毒的產品是哪些呢》。《經皮毒》這個詞,我花了差不多5個小時的搜索之後,才基本上確定它是由一位名叫《竹内久米司》的日本人創造或引入台灣和大陸的。我是用谷歌做逐年的搜索,才查出《經皮毒》這個詞最先是出現在一本2009年台灣出版的翻譯書《無孔不入經皮毒:防禦疾病,從保護皮膚開始》,而其作者就是竹内久米司(請看博客來網站)。我現在就把這本書廣告裡的幾項恐嚇行銷手法拷貝如下:●小心,你的皮膚每天都在吸「毒」?! 認識「經皮毒」,全力防堵生活中的無形毒害,是你刻不容緩的保健對策!●媽媽常頭痛、小孩過敏總是好不了,皮膚就是致病的媒介?●生理期來總是痛苦難耐?洗髮精與潤絲精可能是元兇!●染髮劑會引發貧血或腎功能障礙,你還敢用嗎?●牙膏是導致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遠因?不可思議的疾病關連!●漱口水可能會致癌?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用於化妝品的化學物質高達2500種以上,妳還能隨心所欲塗抹嗎?洗髮精、潤絲精、牙膏、漱口水、化妝品……….,2500種以上!所以,夏小姐,您的提問《經皮毒的產品是哪些呢》,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你身邊的每一樣東西》。為了要查證《經皮毒》的醫學文獻,我必須先知道它的英文名稱,所以我就在谷歌搜索,結果搜到一個叫做《Transdermal Toxic经皮毒》的臉書網頁。我才稍微遛了一下,就刷的一聲掉進蛇洞魔窟,嚇得我連滾帶爬逃之夭夭,差點沒掉了半條老命。歷劫歸來後,我就立刻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Transdermal Toxic,結果是零,又搜索Transdermal Toxin,結果也是零。所以,很顯然,這門學問實在是太先進了,以至於連世界最大的醫學圖書館都還沒來得及收錄。不過,我常聽說台灣的醫學非常先進,所以就上網看看有沒有醫生在談《經皮毒》。吔,果然名不虛傳,還真有行家說教,例如皮膚吸收的毒,比吃更難代謝!醫師:避免「經皮毒」致癌,家用品怎麼挑?和經皮毒無孔不入! 捍衛健康從皮膚保養開始。第一位醫師說:【一般吃進去的毒素,多半可經由胃酸抵擋,由肝、腎代謝,但經皮毒是直接吸收,卻沒有「解毒」的途徑,比起病從口入,造成的傷害恐怕更為深遠。】第二位醫師說:「由於肝臟具有排毒功能,因此經由嘴巴吃進肚子裡的毒素,90%以上都能被代謝分解;但經皮毒若要排出體外,卻只有10%能排出體外,…卻突然發現自己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聽起來是不是很專業,很有道理?但是,很不幸的是,他們沒有告訴你,從肚子進去的毒素,不論是種類或份量,都可能是比從皮膚進去的高出幾百倍,甚至幾千倍。而且,縱然是從皮膚進去的毒素,也還是有可能被血液循環帶到肝臟去分解。所以,這種所謂的《皮膚進去的比吃的更可怕》,純粹就只是假專業之名來製造恐懼,而其目的就是創造商機。更重要的是,不管是那本書,那個網頁,或是那兩位醫師,他們都沒有告訴你一個秘密:Only 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這是毒理學之父Paracelsus的傳世名言,而它的意思就是《不管是什麼化學物質,只要劑量夠大,就是毒,只要劑量夠小,就不是毒》。請看水喝多了也會中毒。所以,只要不說出劑量,這世界上所有的化學物質都是經皮毒,都是經口毒,都是經奶毒,都是經鳥毒,沒完沒了。這樣的書,這樣的言論,除了為自己和為所謂的無毒產品做行銷之外,沒有任何意義。市面上的洗髮精、潤絲精、牙膏、漱口水、化妝品,等等,只要是合法生產的,都沒有道理被貼上《經皮毒》的標籤。如果後來發現某些成分的劑量是過高,那就當然需要調低。但是,在還沒有確鑿證據之前就相信那些王錄仙的《經皮毒》邪說,只是會讓自己無時無刻生活在恐懼中。原文:經皮毒,行銷恐怖
-
2020-05-22 科別.心臟血管
血壓藥是否要吃一輩子? 看看醫生怎麼說
我們與高血壓的距離有多近?高血壓是引起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的高危險因子,還可能引起尿毒症、失明等併發症,但是高血壓沒有明顯症狀,全台高血壓患者中,竟有三分之一直到腦中風或心肌梗塞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壓!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訪談高雄榮民總醫院一般內科主任林清煌醫師,釐清高血壓的警訊與用藥迷思,讓民眾可以及早預防,及時治療。何謂高血壓血壓是因心臟搏動輸送血液時,血流對動脈血管壁造成的壓力,有血壓存在,才能驅動血液為各組織器官帶來養分,並帶走廢物。血壓過高過低都不好,收縮壓高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高於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過高的血壓可能造成血管破裂,或管壁組織剝落阻塞血管,這在全身各部位都可能發生,而造成不同類型的併發症,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腎功能惡化甚至衰竭、視力模糊、頸動脈狹窄造成頭暈、四肢末梢動脈硬化而使手腳冰冷等。注意警訊:頭暈脹痛、易倦怠 可能是高血壓林清煌醫師提醒,高血壓的症狀並不明顯,民眾若時常頭暈脹痛、易倦怠,就可能是血壓高的警訊,需要進一步量測血壓,並尋找可能導致血壓升高的病因,以確診是否為高血壓。若家族有高血壓病史,建議40歲以上民眾養成量血壓的習慣,隨時追蹤自己的血壓變化。血壓以在家量測較準確,有些人會有「白袍高血壓」症狀,亦即在醫院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會緊張,導致血壓飆升比平時高。量測時建議採靠背坐姿,靜坐五至十分鐘再量。在早晨起床無漲尿時、以及睡前血壓,是未來是否可能產生心血管危害的主要指標,因此建議固定這兩個時間量測。另外,吃藥前、身體不舒服時,也建議量血壓。血壓以在家量測較準確,有些人會有「白袍高血壓」症狀,亦即在醫院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會緊張,導致血壓飆升比平時高。量測時建議採靠背坐姿,靜坐五至十分鐘再量。在早晨起床無漲尿時、以及睡前血壓,是未來是否可能產生心血管危害的主要指標,因此建議固定這兩個時間量測。另外,吃藥前、身體不舒服時,也建議量血壓。林清煌醫師並建議,居家量測可購買市售電子式血壓計,購買後仍需要定期校正,以維持血壓計準確度。藥物控制:規律服用、生活保健 有機會停藥若確診為高血壓,必須吃藥控制,維持血壓低於140/90毫米汞柱,以避免末梢器官病變。醫師會根據病人年齡、血糖、腎功能、有無痛風、電解質或心臟問題等因素,給予適合的藥。所以民眾因為高血壓就醫時,一定要與醫師坦誠溝通,說清楚病史、生活飲食習慣、居家血壓紀錄及用藥的不良反應,因為這牽涉到應給何種高血壓藥、是否有禁忌症,以及是否需要調整用藥等。不少病人因擔心長期吃藥傷腎,而不願規律服藥,林清煌醫師強調,過高的血壓才是傷害腎臟的元兇,藥物可幫助血壓維持穩定,反而可以保護腎臟。病人也常詢問血壓藥是否要吃一輩子,林清煌醫師表示,其實藥物依賴程度因人而異,他治療過一位60多歲的病人,除了規律服藥以外,還加上運動、清淡飲食、早睡等生活方式調整,目前已從三顆藥逐步減到四分之一顆,今年可望停藥。因此鼓勵病人配合醫師積極治療,加上生活保健,高血壓控制得宜,還是有機會停藥的。預防併發症:天冷血壓高 諮詢醫師調藥量高血壓最嚴重的併發症就是腦中風及心肌梗塞,尤其冬天更是好發季節。林清煌醫師說明,氣溫低會導致血管收縮較無彈性,且血液濃稠度提高,增加血栓風險。病人如果血壓一直偏高,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藥量,用藥的增加或減少都需要與醫師討論,依照醫囑來服用。此外,林清煌也建議高血壓患者於低溫時應避免出門,若出現溫暖的冬陽,不妨出去曬曬,「跟著陽光走,天公保健康」。另外,作菜煮湯加點薑,晚上以溫熱水泡腳,以刮痧梳按摩頭皮保持經絡通暢,都是冬天保護自己遠離中風、心肌梗塞的好方法。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別輕忽頭暈、頭痛等高血壓警訊,平時應養成量血壓習慣,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罹患高血壓的病人,要規律服藥、調整生活習慣並定期回診,就能與高血壓和平共處,遠離可怕併發症。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5-21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拯救加太多鹽的菜餚?主廚教你5招太鹹補救方法
【文、圖/選自臉譜《調味學》,作者貝琪.瑟林加特】鹹味最厲害的能力之一,就是壓抑食物中討厭的苦味,同時還能凸顯比較討人喜愛的部分,如甜味。如果在切半的葡萄柚上加一小撮鹽,就能讓風味飽滿、壓抑部分苦味,而且讓葡萄柚通常比較細微的甜味變得更明顯。我做甜點的時候,都會至少加一撮鹽,以強調甜味、帶出主要的風味,不管是哪種甜點都一樣。做某些特別的甜點時,我會加不止一撮鹽,以凸顯甜和鹹的對比。若你是海鹽巧克力豆餅乾或鹹焦糖冰淇淋的成癮者,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沒有了鹹味,一道菜會缺乏整體感,失去平衡。特定食材嘗起來味道太重,其他的則味道不足,最終成果可能無法和諧搭配。想像一個混亂的阿卡貝拉合唱團:男高音是由尖聲號叫歌詞的女歌手負責;女低音則凶猛地吼回去;男中音跑去抽菸休息了;男低音幾乎聽不見;第一和第二女高音則是在表演廳另一邊唱歌。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指揮—一個領導者,負責把他們組織起來、好好表演,引導出每個成員的優點,也得把太強勢者變得更柔和一些。鹹味就是食物的指揮,把食材統合起來,讓你注意到某些特定的口味調性,其他部分則被融合起來,最終成就某種討喜而繁複的組合,以及一致的和諧感。如何判斷食物是否少了些鹽可能比你想像中還簡單,不過仍舊需要專心跟練習。在舌頭中央部分(中間味覺)的味蕾,比舌頭上其他部位都來得少。好好利用這個知識—中間味覺就是味覺比較不敏感的地方,所以可慢慢增加鹽的分量,讓食物從舌尖到喉嚨令你感受到的味道保持一致,而不是到了舌頭中間突然嘗不到味道。食物不夠鹹時,你可能會覺得舌頭中間像有個「黑洞」一樣—味道到了那邊突然變得微弱。食物碰觸舌尖時,你能感覺到它即將展現的味道潛力,但再往後移,卻是:呃,沒了。或許舌頭後方會稍微嘗到味道,但稍縱即逝(尤其是苦味)。這就是菜餚裡的鹽非常不足時給人的感覺。但是呢,慢慢加鹽能橋接起中間味覺,讓平衡的味道一路漸次延伸到舌後方。當你的鹽終於足量時,風味就會前後一致,還會像好酒一樣有餘韻。理想上,這一切發生時,食物嘗起來不會特別鹹—事實上風味反而應該很平均,不會有其中哪一種大出鋒頭壓過其他風味的情況。無論是在食材或菜餚中加鹽,都能帶出其本身的重要風味,但大概也不用我多說:如果一開始用的就是水準以下的食材,那麼鹽可發揮的助力便很有限。調味得宜、卻是用上禮拜軟趴趴的材料做成的沙拉,不會比用上禮拜軟趴趴的材料做出來、但毫無調味的沙拉好到哪裡去。解讀什麼狀況代表鹽不夠食物裡的鹽加得不夠時,你可能會發現以下問題:● 舌頭中段像被棉花或紗布包住一樣,味覺變遲鈍● 食物碰到舌頭中間時覺得味道不見了● 嘗得到菜餚裡的某些元素,其他東西卻都不見了● 覺得這道菜中的各個元素互不相讓、爭著出頭如何拯救加了太多鹽的菜餚1.加大分量或稀釋:換句話說,就是加進更多其他材料,讓鹽分散開。如果你拌的沙拉太鹹了,就多加一點萵苣。若是湯呢? 加鮮奶油或一點(無鹽)高湯稀釋。什麼事別做? 在湯裡加切塊的馬鈴薯,想「吸收掉多餘的鹽」。說真的,免了。這根本沒用,最後還可能跑出沒人樂見的黏糊「澱粉湯」。有些廚房迷思就是這麼雋永。2.加一點甜味,可以是糖、蜂蜜、水果乾等。大腦會被徹底說服,相信食物含鹽量沒那麼高。但猜猜怎麼著? 其實鹽量一點也沒變。3.加入少量的檸檬汁或醋,翻動或攪拌均勻,持續嘗嘗看味道,直到你覺得沒那麼鹹為止。酸會降低對鹹味的感知。如果你常覺得餐廳的食物太鹹,不妨要一塊檸檬角或一點醋,可能最後仍不免腳踝水腫,但至少飯吃得比較開心。4.加入油脂以「包覆舌頭」,這樣能降低對鹹味的敏銳度。比方說,在太鹹的泰式湯品中加一點椰奶;或是在太鹹的沙拉醬汁中多打一點橄欖油進去。5.若以上任一種方法沒用的話,將這四種方法隨意組合嘗試。
-
2020-05-21 橘世代.健康橘
夏天烈陽逼近!「最划算的防曬」要先打破5迷思!
近來高溫令人頻頻吃不消,如何防曬?更顯重要。醫生表示,防曬不分年齡層, 防曬做得好,未來沒煩惱,不只可避免皮膚曬傷變黑及減緩皮膚老化,還可降低皮膚癌上身機會。台南柳營奇美醫院皮膚科醫師林旻憲表示,防曬做得好,保健康又省荷包,絕對是呵護皮膚最划算投資,要做到完整且確實防曬,一定要有正確防曬觀念,且要打破一些似是而非的迷思。迷思一:要做好防曬還不簡單,不就是把防曬乳擦好擦滿而已嗎?林旻憲說,首先,防曬不分年齡,對銀髮族長輩來說,一樣很重要。而防曬最重要的精髓在於「多層次的防護」。首先,要避免在烈日當頭之際外出活動,因為沒有紫外線影響,皮膚就不會曬傷、曬黑。其次,白天外出時要穿戴衣帽、太陽眼鏡遮蔽紫外線,善用遮陽傘或建築地物製造的陰影來躲避陽光。最後,在皮膚上面塗抹廣效域的防曬乳;換句話說,單靠防曬產乳來做好防曬是絕對不夠的,躲在陰影下卻偷懶不擦防曬品也同樣無法躲避紫外線的攻擊。防曬必須透過多層次的防護,才能大幅減少紫外線對於皮膚的傷害。迷思二:網路世界裡流傳一個說法「人的皮膚在18歲之前已經累積80%的紫外線輻射量。」這是真的嗎?那豈不是在18歲之前做好防曬,以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超過18歲才知道要積極防曬是不是已經太遲了?林旻憲說,如果將平均壽命78歲的人,一輩子接受的紫外線輻射量設定為100單位,研究顯示在18歲之前、40歲之前、60歲之前所吸收的紫外線,分別是23、47、74單位。換句話說,在18歲之前,皮膚僅僅吸收不到四分之一紫外線生涯總曝曬量,對於皮膚的影響,並沒有高達80%如此巨大。所以如果有心做防曬,18歲之前不算早,40歲以後也不嫌晚。迷思三:外面出大太陽我知道要防曬,不過陰天看不到太陽應該就不需要防曬吧?林旻憲指出,根據美國國家氣候預報中心研究,即使是烏雲蔽日白天,仍然會有三成的紫外線,會通透雲層抵達人的皮膚。因此陰天到底要不要防曬?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其實雲層所阻絕的大多數是紅外線熱能,當人們覺得周遭環境變得陰暗涼爽時,自然會失去對於紫外線警戒。如果與在艷陽天有防曬人相比,在陰天沒有防曬的人反而有可能暴露在更多紫外線之下。迷思四:常聽醫師說「陽光可以協助身體產生維生素D,維生素D可以讓身體吸收足夠的鈣質。」努力防曬會不會反而讓身體缺少維生素D?甚至會因為鈣質不足而導致骨質疏鬆?林旻憲表示,近年陸續有許多學者去研究「使用防曬乳會不會導致人體缺少維生素D?」這主題,大多數結論是,就一般日常使用,防曬乳並不會讓身體缺乏維生素D;每一天只要曝曬陽光15分鐘,皮膚就會產生足夠生活所需的維生素D,再者;維生素D也可以從日常飲食或是營養補充品中攝取。除非是嚴重營養不良宅男宅女,不然一般人大可不必擔心身體會缺乏維生素D,不用擔心因為認真防曬而導致骨質疏鬆。迷思五:臉上已擦了隔離霜,還要擦防曬乳嗎?隔離霜可不可以取代防曬乳?林旻憲指出,「隔離」兩個字,很容易造成消費者混淆,似乎隔離霜就是金鐘罩鐵布衫,應可以輕易阻擋紫外線吧?其實不然,隔離霜,主要是用來潤色及妝前打底,的確有部分市售產品會添加低階防曬成分,也標示了防曬係數,讓隔離霜兼具一部分防曬效果。不過隔離霜提供的防曬效果還是很有限。所以隔離霜或許具備部分防曬功能,不過它沒有辦法像防曬乳一樣提供完整防護,隔離霜是沒有辦法取代防曬乳的。【熟齡肌膚保養精選特輯↘↘↘】。保養品準備換季了嗎?保濕、面膜兩大重點快筆記。夏天「皮膚癢」原因多! 小心誤用藥越擦越癢我們成立「橘世代粉絲團」囉!不定時好康抽獎,快加入吧!現在立即按讚
-
2020-05-20 科別.泌尿腎臟
腎虧就是腎功能差嗎? 中西醫看「腎」大不同
中醫有所謂「腎虧」、「腎虛」、「敗腎」等說法,指的是陽痿等「性功能障礙」,因此許多男性總是對腎功能斤斤計較。只要一提到「補」就興致高昂,甚至刻意忽視尿液混濁、泡泡等腎病症狀,能不做檢查就不做,擔心被貼上「腎虧」標籤,成為「不行」的男人。腎功能異常或病變 不一定是腎虧 事實上,中醫的「腎虧」與腎功能好壞根本是兩回事。中醫講的「腎」和西醫講的腎臟「Kidney」是不同的;中醫說的「腎」,涵蓋生殖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腦下垂體及腎上腺軸等,是多功能的總稱。而腎虧的原因更包含藥物、內分泌、血管、神經,甚至心理等五花八門因素。只可惜大多數人不知其義,以為腎虧、腎虛、敗腎就是腎功能不好,導致明明有異樣也不願就醫,這是國人常見的錯誤迷思之一。我有很多腎衰竭的病人雖然必須定期洗腎,但還是和一般人一樣可以有正常的性生活。因此,一旦懷疑腎臟有異樣,或是腎臟相關檢查結果異常,都應盡速就醫做進一步檢查,以免拖到最後,因腎功能嚴重衰竭導致荷爾蒙分泌異常,對性功能就真的大有影響了。中西醫看「腎」大不同想靠吃藥補腎 恐怕越補越大洞有些罹患腎功能障礙的男性患者,會私下告訴我,他們的腎功能問題可能是「房事太操勞」的關係。當我詢問患者為何會如此推測時,才驚覺有不少患者相信房事太多會傷腎耗精,為了怕日後「敗腎」,所以吃了不少草藥「補腎」,讓我不禁啼笑皆非。如我先前所說,中醫指的「腎虧」與西醫的「腎功能」並不相同,如果男士們為了怕房事過多引發「敗腎」,而吃了一堆來路不明的補品或是草藥,反而可能提高腎臟損傷的風險。(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 《腎臟科名醫江守山教你逆轉腎:喝對水、慎防毒、控三高》)書籍簡介 腎臟是人體的「超級濾心」,負責過濾血液、調節體內水分、製造尿液排泄廢物與毒素,同時也是維持骨骼健康、調節人體免疫力、保護胰臟免於發炎、強化神經與肌肉機能的重要器官。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台灣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數超過200萬人,平均每8個人就有1個人罹患。更可怕的是,高達96%的人,不知道自己腎臟出了問題,往往病情發展到「快洗腎」,才知道自己罹患腎臟病!本書詳盡介紹不同種類的腎功能檢查方法、台灣5大常見腎病變與3大腎病併發症,如果你已罹患腎病,本書可幫助你了解如何透過飲食控制、正確用藥、生活注意事項,避免腎病進一步惡化,成功逆轉「腎」!
-
2020-05-19 橘世代.時尚橘
「姑且先放著」的東西,還是別放為好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去某地旅行時收到了「紀念品」。如果是充滿心意的餽贈品就另當別論,只是收到陌生人的紀念品,其實有一點點傷腦筋。我會給這類物品一段暫時留在手邊的「緩衝時間」。跟朋友聊旅行心得時,跟他分享「我收到這個」,東西就算物盡其用了。緩衝時間約莫從一個月到最長半年不等。我曾見過兩個互為對照的空間。一個是在某次演講,我前往一間青年會議所的事務所兼招待室。「請您在這邊稍等。」對方這麼說,並帶我到招待室。進去後發現裡面的空間非常驚人。沙發上堆滿雜物,沒有地方可以坐下,東西堆在地板上,物品上面又堆了雜物。從某種層面來說,是非常標準的「雜亂空間」。另一次是在某一家製造商的招待室。裡面擺了一組招待客人用的沙發跟桌子,雖然收拾得很乾淨,不過它其實跟前者並無不同。因為這兩個地方同樣不愛惜屋內擺放的東西。製造商招待室的櫃子上擺著木雕鮭魚與木雕熊、東北的木頭人偶小芥子、九谷燒出品的瓷器、還有各種木雕。無論是物品的挑選抑或擺放方式都沒有任何意義。恐怕都是別人送的禮物,因為不知道怎麼處理,乾脆拿來當作擺飾,看得出來沒有人特別愛惜。這些常見於日本家庭的代表性擺飾,如果擁有者十分珍惜愛護它們,就會非常顯眼。如果只是「姑且先放」的東西,還不如不要放來得好。「姑且」的態度不只反映在物品上,也反映出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本文摘自《家事 斷 捨 離:第一本打破收納迷思、讓每個人都能不必特別花時間就做好家事的減法生活書!》、台灣廣廈2018/10/05出版【更多「斷捨離」精選閱讀↘↘↘】。斷 捨離主義者:第一步與「回憶物」 好好說再見。三大「收納效果」讓日本主婦,從收納新手變身成為教主級達人!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5-17 科別.皮膚
這幾個錯誤的臉部保養方法 竟是青春痘的元兇!
年輕女生,追求臉部皮膚清新、潔淨是最高目標,但往往希望與結果是相反的。原因為何?絕大部分是臉部皮膚保養的觀念出了大問題。為何會有青春痘?青春痘發生的原因,主要由於體質變的燥熱化、油脂分泌過度,及臉部皮膚表皮的角質層脫落不全造成毛孔閉鎖,二者缺一不可。 體質燥熱一定就長青春痘嗎?體質燥熱化不一定長青春痘,但可能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痔瘡、流鼻血、多眼屎、失眠的症狀。體質燥熱的原因不外,賀爾蒙的改變,如青春期、月經期、懷孕期的影響;生活上常失眠熬夜;飲食上肉類、油炸類、辛辣、咖哩攝食過多。當然調理體內之賀爾蒙要使用藥物治療,保持生活正常不熬夜及多吃蔬果。但若兼有皮膚角質阻塞毛孔才會長出青春痘。 如何改善毛孔阻塞?皮膚角質阻塞毛孔,多由於臉部皮膚真皮層中毛囊之皮脂腺分泌油脂過多,日常臉部皮膚未完全洗淨或清潔不夠,或者過度曝曬陽光也會引起皮膚之發炎。改善之道,每1-2週使用臉部去角質膏清潔,並每日2-3次使用去油性洗面皂洗臉,並避免曝曬太陽,以免皮膚發炎。 常洗臉皮膚緊繃是正常嗎?患有青春痘者應一日多次洗臉或使用去油性濕紙巾,去除臉上的油脂,洗完後臉皮略為繃緊是正常現象,一段時間皮膚會再分泌油脂保護皮膚。 常塗抹隔離乳、防曬乳是否正確?東方人總有一觀念「一白遮三醜」,為了保持臉部白皙,道聽途說,總愛在臉上抹上所謂之隔離霜及防曬乳,以保美白。常見青春痘者臉部皮膚總是出油較多,再抹上隔離霜,說是為了隔阻髒污的空氣,反而阻隔皮膚油脂的正常分泌,也就是把油脂反而隔離堆積在內,不得滲出;塗防曬乳也就是在皮膚上塗了一層完全阻隔光線之保養品,也使得油脂正常排泄,出現了困難,青春痘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不洗臉就不長痘是真的嗎?常有一迷思流行於痘友當中,「出油的臉部皮膚,不能洗淨,越洗越出油」。臉部皮膚分泌油脂的目的,在於保持臉部表皮最外層的角質層,有適當的潑水防水及阻隔作用。因表皮不會分泌油脂,來源靠真皮層毛囊之皮脂腺,若油脂分泌太少則皮膚乾燥,油脂分泌太多則皮膚油膩。除非強烈刺激如化學性強力洗淨,造成皮膚損傷,才可能增加分泌油脂以保護。臉部分泌油脂是一種生理上的常態及防護作用。所以洗淨油脂保持毛孔的通暢,才是保養皮膚的最高原則。 保濕真的能改善臉部油水平衡嗎?常碰到全臉青春痘或臉皮嚴重出油的人,還大談如何保濕。甚至有一言論:「因皮膚有二層,外油內乾故仍須保濕,若不保溼則油水不平衡」完全錯誤。到底為什麼要保濕?保濕是每個人需要的嗎?皮膚表皮的最外層為角質層,由皮膚新陳代謝及枯掉的表皮細胞膜疊堆而成。健康的皮膚,角質層也會少量蒸發或吸收水份,注意妝扮的女生為了讓皮膚更平整細緻,也讓化妝品更好吸收,會採用去角質的手段,磨掉最外層的枯掉之細胞膜,但會造成表皮水分蒸發過快之副作用使皮膚易乾燥脫皮。這時使用保濕化妝品,剛好可以發揮效用。人們最早使用油脂類產品,以前100年開始前使用由油與水乳化之霜類化妝品,由於生物科技進步,現多使用水溶性之玻尿酸成份來保濕較舒適。 勿信銷售員話術青春痘皮膚油膩者就不會有皮膚乾燥之問題,不明究理跟著流行,或銷售人員之鼓吹。擅用保濕化妝品會造成皮膚毛孔阻塞並影響水分正常散發,會使青春痘惡化。 本文由中醫師陳潮宗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飽受痘痘肌困擾? 皮膚科醫師傳授三招讓青春痘隱形 反潮時刻 吹出5大皮膚問題   
-
2020-05-14 養生.健康瘦身
美魔女中醫師吳明珠 教你擺脫小腹婆 成為夏日焦點
對於小腹,一般人有種說法是,因為女生的小腹裏裡有子宮,身體為了保護子宮,所以就容易在腹部地方堆積脂肪,其實,主要的關鍵是在於女性荷爾蒙的關係。因為女性素、黃體素會因為月經週期的關係,而影響到我們脂肪的分布區域,所以對於我們女性來講,小腹婆比較容易找上我們!所以我們當然就要時時、常常注意,以免小腹無形中、暗中變成大腹婆!原因:當然小肚肚形成原因除了先天的生理荷爾蒙影響之外,有些原因和體質非常有關係,比如說有一種和水的代謝有關的小腹:1.水濕型肥胖您可以試著拍拍自己肚臍一下的小腹,看看是不是有"咚咚咚"的 聲音,而且平常容易下身特別容易腫,感覺特別重,這種就是屬於體內水分無法適當的排除、代謝身體廢水的體質,時間久了,容易體質變虛寒,五臟循環功能不良,脂肪就不止跑去屯積在腹部了。所以此種體質者要減少吃生冷、冰品、配合運動多出些汗,使身體的基本代謝率增加 ,排出不要的廢水! 2.氣虛型肥胖此種體質,一般表現為腹部肌肉鬆弛,無法支撐內臟,造成腸胃下垂,形成小腹。此類患者,很容易疲累,皮膚乾燥,憔悴感明顯,其它地方可能都不胖,就是小腹下垂往外凸。此類患者 建議要多注意生活作息,也要適量的運動,並按摩穴位!請醫師開一些補元氣的調理藥方配合更好,如四君子湯、四神湯也可多喝。 3.便秘長期的便秘讓腸胃失去原有的功能,便便堆積在肚裡,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小腹婆啦!這種小肚肚通常是硬硬的、又往上突出。解決方法除了每日適量的運動增加腸蠕動外,蔬菜水果、優酪乳也要多吃,讓腸子的纖維質增加好菌滋長,壞菌死亡,自然小腹婆就沒妳的份! 4.生活習慣彎腰、駝背、一吃飽飯後就馬上坐在椅子上打電動、看電視,時間久了,小腹就跑出來了!這種生活上的習慣不佳,就要自己提醒自己,飯後去公園散個步或起來幫媽媽洗個碗吧!對策:曾經擁有的小蠻腰,要如何再次擁有?不用透過別的方法!只要您每天多照顧您自己一點點,多愛您自己一點點,您就可以媚力重現! ◎指壓小腹穴道:使用時機:飯後一小時到兩小時之間。注意事項:月經期間、腹瀉時停用。 指壓穴道時間:早晚作,每次15-30分鐘。方法:a平躺在床上時,用食指指壓肚臍上一指的位置水分穴,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避免水腫,及幫助腸胃蠕動、鍛鍊腹肌。b 再拿捏肚臍兩旁各一指的位置盲俞穴,及肚臍旁各兩指的位置天樞穴c 肚臍下方四橫指幅的位置關元穴。 以上幾個穴道都有幫助消化、排氣、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當然 更有消除小腹贅肉的作用。 ◎運動1.早晚15分鐘2. 床上腳踏車運動:躺在床上,雙腳舉高,呈90度後,之後像在踩腳踏車一樣,雙腳上下打圓運動,由100下開始增加。3. 床上抬頭運動:平躺於床上,不要用枕頭,頭抬起,眼睛看著小腹,再將頭放平,每次由30次開始。 ◎配合的茶飲:1.清暑瘦身茶材料:乾荷葉 1錢、洛神茶 5朵、清水1000c.c.代糖適量作法:將藥材洗淨後放入茶壺中,水煮開後沖入茶壺中煮5分鐘後至出味成紅色即可加入適量代糖,或放涼後過濾取汁,放入冷藏室冰一下,涼涼的喝更可口,也就是夏日的清涼、增強免疫力兼瘦身的清暑涼飲!服法:飯後飲用。不宜:腸胃虛寒者,容易腹瀉、腹脹者、月經期間宜減量。說明:荷葉,性味:苦平,可清暑通氣,辟暑滌煩熱,更可沁肺悅心…加上洛神花對暑夏燥熱性的虛火上升、高血壓、全身倦怠,飲後可消暑降火,提神解勞。 2.清秀玫瑰茶材料: 粉紫色玫瑰 5朵、烏梅 2顆、新鮮薄荷2片、清水500c.c.作法:藥材快速洗淨後,以沸水將茶杯燙過,將玫瑰、烏梅、薄荷放入杯中,沖入沸水燜5分鐘至出味即可。服法:飯後飲用。不宜:腸胃虛寒者,容易腹瀉、腹脹者宜減量。說明:玫瑰可舒導肝氣,烏梅可殺菌、生津、止渴,更有清熱除煩作用,薄荷除了有清涼的香味外更可預防感冒,緩解頭痛和口臭! 3.三花減肥茶藥材:玫瑰花、茉莉花、枳殼、川芎、荷葉各5克作法:所有藥材放入茶杯中,加沸水1000 c.c.沖泡並燜10分鐘,或稍煮5~-10分鐘,或 稍煮5分鐘,即可代茶飲用。服用:飯後當茶飲用,連飲2~3個月。宜忌:1. 適合單純性肥胖症。此藥性味甘平,長期服用無不良作用。2. 月經期間,孕婦忌用。功效:寬胸利氣、袪痰消腫、活血養胃、降脂減肥提神。適用於素有痰飲、高血脂及肥胖症者。 4活力綠茶飲材料:綠茶 粉 2 茶 匙、何 首 烏、澤 瀉、丹 參 各 3 錢作法:用 七 碗 水 煎 成 二 碗 ,可 降 脂 , 幫 助 新 陳 代 謝服用時間:飯後早晚一碗,連飲2~3個月。忌:月經期間,孕婦忌用、腹脹者慎用。功效:增加代謝、消脂、減肥。 以上的內外綜合平小腹法,方法簡易容易施行,每天快樂的配合,一定會讓您 擺脫小腹婆行列。本文由中醫師吳明珠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大口吃肉也能瘦身? 營養師點名3健康疑慮別忽略 沒吃什麼也胖? 減重專家破除減肥3大常見迷思
-
2020-05-13 科別.婦科
健康保衛站/產後喝生化湯 依體質而定
台灣許多婦女在生產後會用生化湯調理健康,醫界估計產婦坐月子有高達9成喝生化湯;不過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提醒民眾,生化湯並非喝愈多愈好,主治醫師王瑜婷表示,生化湯的當歸、川芎、桃仁等成分能活血化瘀,但服用時間點、天數及配方需依不同體質而定,過量或長時間服用,有可能破壞子宮內膜生成,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王瑜婷指出,生化湯可幫助產後子宮收縮,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但中醫師臨床使用前會評估產婦狀況,生化湯組成可能依狀況加減部分藥材。她說,剖腹產時開立生化湯通常不超過5帖;自然產婦常在生產當日或產後3日內使用,使用天數視產婦氣血狀態而定,通常不超過7帖。王瑜婷指出,有人生化湯存有迷思,認為吃越多越好,又未諮詢合格中醫師意見,吃了1個月後破壞子宮內膜,造成陰道點滴出血。生化湯幫能幫助子宮恢復良好收縮能力,需適當使用,民眾有需求務必先經由合格中醫師處方,避免自行購買。
-
2020-05-12 橘世代.時尚橘
日本斷捨離女王:第一步與「浪費」說再見 重新找回生活主導權!
斷捨離初學者的問題中,以下的問題占最多數:「捨不得丟掉照片……」「捨不得丟掉別人送的禮物……」「不知道怎麼處理父母的遺物……」緊接在這個問題之後,他們會問我:「我該怎麼辦?還是丟掉比較好嗎?」很多人抱著「捨不得丟掉」的煩惱,轉向他人尋求解決方法。對此,我都如此回答:「該不該丟並不是由我來決定,因為那是你的東西,不是我的。」接著我繼續反問他們:「你想捨棄它的原因是什麼?」「你必須捨棄它嗎?為什麼要捨棄它?你能告訴我嗎?」這時提出問題的人便陷入沉默。沒錯,他們第一次開始仔細思考這個問題。我最初向大眾宣傳斷捨離的概念時,經常要面臨多數人對於「浪費」的不同價值觀。「竟然要我丟掉!我不能這麼浪費。」「做事這麼浪費,別人不知道會怎麼想。」他們像這樣緊抓著「浪費」兩個字,卻從不深入思考何謂「浪費」。我因此察覺到一件事。雜物會不停累積,並不是價值觀覺得「浪費」的表現,而是「思考停止」的指標。現在的我便是從「浪費」的刻板想法,切換成「捨棄」的新思維。不管是照片、禮物、遺物,只要是自己覺得必要的物品就能留下,若是不需要的東西就捨棄。東西有保留的理由,那就留下來。想不到保留的理由,那就捨棄它。就是這麼簡單。沒錯,自己絕不能停止思考。放棄思考就等於放棄了人生。斷捨離不但是培養如何恢復思考,更是學習如何取回人生的真諦。別被「丟」與「不丟」侷限了自我。我本身會提倡斷捨離,正是因為我並不擅長斷捨離。常常會忍不住留戀難捨、延後決定,這是「被物品主導」的證據。後來我轉換成「由空間主導」的生活,更能從俯瞰角度審視周遭事物,減少雜物堆積的現象。希望各位明白,「空間」等於「思考」。本文摘自《家事 斷 捨 離:第一本打破收納迷思、讓每個人都能不必特別花時間就做好家事的減法生活書!》、台灣廣廈2018/10/05出版【「斷捨離」精選延伸↘↘↘】。穿搭一成不變反而很不便?! 找出「淘汰衣服」5特色。斷 捨離主義者:第一步與「回憶物」 好好說再見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1 橘世代.時尚橘
丟掉的是作品還是回憶?減法生活與孩子一起練習斷捨離
不僅止於料理,社會也很注重收到「手作」產品的感謝心意。收到手作的東西,總是無法隨便處置,拿去丟掉好像會遭天譴。其實不是這樣,丟掉並不會有什麼天譴。我認為粗劣的手工藝品肯定比不上工業製品,個人手作產品無法跟專業製品比擬。當然,因為興趣而喜歡手作也沒關係。把做好的成品拿來裝飾家裡,或是穿戴在身上都讓人身心愉悅。不過請不要硬塞給別人當禮物。「手作」並不等於表達「愛」。如果是自己孩子所畫的圖,就算是稚拙的作品也會覺得開心。我跟著一次電視節目的訪問企劃,去了某戶人家幫忙收拾雜物。那戶人家的父母住在主屋,他們的長子在同一塊地上蓋了一間自己的家。有一幕是我們要幫忙整理過去長子住在主屋的房間。他們的長子非常會畫畫,媽媽保存了他小時候畫的一幅作品。長子看到那幅畫之後說了一句:「確實畫得不錯,不過沒有想像中的好。」說完便把自己小學時代的作品拿去丟掉了。大家都怎麼處理以前在學校畫的作品呢?作品本身充滿成長的證明跟回憶,總讓人捨不得丟掉。關於這些東西「我該怎麼處理?」的諮詢也很常見。面對這類作品,必須重視「保鮮度」。當孩子畫好圖帶回家時,父母要先好好稱讚孩子,接著讓孩子跟作品一起拍張照片,這樣就解決了。孩子只要獲得充分稱讚就會滿足,因為他們就是為了看見父母的笑容才把作品帶回家來。而且幫他們拍照也會讓孩子們很開心,之後作品要怎麼處理就不再是問題了。有些家長會把作品拍下來,收集成相簿。但是拍照的重點應該要讓孩子跟作品一起入鏡,只拍作品其實毫無意義。請好好保存孩子露出欣喜表情的模樣吧!留下作品跟孩子笑容的「那一瞬間」孩子們十分努力才完成了作品。父母不該像評審一樣批評,而是要好好稱讚孩子。然後連同孩子的笑容一起「拍下紀念照片」,如此一來孩子跟父母都會心滿意足。本文摘自《家事斷 捨離:第一本打破收納迷思、讓每個人都能不必特別花時間就做好家事的減法生活書!》,台灣廣廈2018/10/05出版【關於更多「斷捨離」大小事↘↘↘】。專屬熟齡的「斷 捨離」 享受輕快人生旅程。斷 捨離主義者:第一步與「回憶物」 好好說再見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5-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思覺失調症」輿論翻騰 常見誤解有哪些?
【編者按】最近嘉義鐵路殺警案的一審宣判,引起台灣社會的震撼以及各方人士的異議紛紛,也凸顯了司法精神醫學的專業判斷要讓社會大眾了解,仍有很長的艱辛路要走。我們即時登載三位精神科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精神科醫師第一時間來稿,表達他對這事件可能加深社會對精神病人誤解的隱憂,而指出矯正錯誤的觀念、歧視、汙名化是台灣社會應該努力的方向。我們接著邀請兩位這方面的專家學者:一位資深精神科醫師介紹早期如何發展台灣精神鑑定工作的拓荒史,並語重心長地呼籲,提升精神醫療的門診、住院及社區醫療的完整性,可以降低此傷害;一位中生代參與司法精神鑑定工作多年的精神科醫師提出其呼籲:要達到社會安全網之理想,需要多層次與多部門之防制觀點,而不是只有精神醫療系統之努力就可以做到。希望我們的共同努力,可以提升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消除因不了解引起的恐懼與偏見,也幫忙台灣社會大眾以及非專長於這方面的醫護人員更了解這錯綜複雜的專業問題。我們多從新聞社會事件、戲劇認識思覺失調症,看到的往往是片面的資訊,因此對疾病常充斥著誤解,對多數正在努力治療的病友而言是一大衝擊。其實思覺失調症透過治療,有機會幫助病友回到原本的生活,但首先需要對疾病有正確的態度,看看以下常見的迷思你中了幾個? ●從新聞報導中覺得思覺失調症病友都具有危險性?●路上看到自言自語、行為怪異的人,都沒辦法治療了?●不願意服藥的病友就醫也沒辦法醫治?●病人不想看病,只能選擇關在家裡?減少疾病汙名 是大眾幫助病友的第一步期發生的隨機殺人案,兇嫌稱自己有多個人格、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同時辯護律師也以精神障礙為由,認為兇嫌並非故意殺人。雖然兇嫌已遭羈押等待偵查以及後續的司法判決,然而此事件再度引起社會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擔憂,例如是不是如同新聞中兇嫌所述,會無法控制自己、會傷害別人等。事實上,思覺失調症與暴力攻擊或是犯罪間的關聯性並不是如此。過往許多重要研究,如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中瑞典1973至2006年國家醫療及法律追蹤資料顯示,沒有合併物質濫用的思覺失調症與一般人相較僅微幅增加暴力的可能,而與患者自身的手足相比則沒有顯著增加暴力風險。在另一篇統合分析研究中,結論也提及物質濫用是在思覺失調症中明顯增加暴力的危險因子,應著重於防範或治療合併的物質濫用上,如酒癮或是毒癮等。但即使如此,思覺失調症患者在一些被渲染的社會事件中,還是容易被冠上不定時炸彈、具有不穩定性等汙名化的說詞。不論藥物再好 不願穩定用藥 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回到疾病本身,「思覺失調症」是一個大腦的疾病,主要的症狀有幻覺及妄想等。症狀嚴重時患者會認為有人要加害於自己,感覺被跟蹤監視,或持續受到視或聽幻覺的干擾,自言自語、莫名傻笑等。但疾病的表現也可能有許多其他的症狀,如患者開始變得畏懼社交、關在自己房間、過度執著於非邏輯性的思考、學業或是工作的能力變差、顯得多疑防備、舉止打扮怪異或是日常生活喪失動力等等。近年醫療的進步,抗精神病藥物能夠改善許多症狀,並減少過往藥物帶來的副作用,有非常多患者在固定治療下可以回歸社會、重返職場或是校園。但不管是效果多好的藥物,如果患者抗拒,不願意接受持續的治療協助,恢復穩定的可能性就會大打折扣。臨床上常會看到患者因無法盡早診斷或治療,錯失較佳的重拾正常生活的機會,或是中斷治療後因為症狀復發而失去工作或是喪失原本好不容易的重新建立的人際互動。而有些情況則是家屬太過害怕與患者起衝突,不敢勸說患者治療或是叮嚀服藥,只好看著患者症狀漸漸變得嚴重,再次發病。協助病友有方法 認識治療選擇、建立互信關係研究資料顯示,讓患者「充分了解藥物資訊」及「良好的醫病關係」是規律治療的關鍵。例如藥物有許多種選擇,從一日需要服用多次的口服藥、一日服用一次的口服藥物、兩周一次、一個月一次到三個月一次的長效針劑都是可以使用的治療選項,治療目標是讓患者在藥物協助下維持腦部神經傳導的穩定及改善認知功能。由於思覺失調症治療是一個長遠的過程,正如許多慢性疾病,醫師與病友及家屬間的互信關係在治療上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曾經遇到有年輕的患者,經過半年的治療症狀仍然起伏不定,患者在診間很少說話,常常都是家屬代為發言,有幾次家人也提到患者都忘記服藥。但在一次患者單獨前來的機會下,才發現家屬常認為病患本身很懶散,對事情都不願用心,患者被責備後就更不願意配合治療。之後經過幾次與家屬溝通,告知缺乏動力其實是症狀的一種,鼓勵患者多與家屬對談,也設立一些生活目標讓家屬感受到患者有努力達標。家人關係間漸漸支持性變多,而患者改接受長效針治療也明顯減少忘了服藥的狀況,症狀獲得相當改善。困難就醫者 可與醫師討論居家治療目前在幫助思覺失調症病患康復的就醫部分,除了急性發病或是危急狀況下,考量急性病房住院治療以外,其他包含精神科門診治療,讓患者回診時讓醫師了解病情變化,透過敘述日常生活的情況來評估恢復的狀態,是否需要調整治療等;若是患者抗拒到醫院或是常無法規律治療而復發,也可與醫師討論居家治療的可能性。居家治療是藉由醫師直接到社區中訪視患者,討論治療方案,促進穩定服藥或是固定施打長效針劑,以達到降低復發及減少精神症狀之影響;若是病症已經大幅進步,但日常生活、人際互動或是工作能力尚未恢復,日間留院或是社區復健中心的安排,可協助患者練習生活技巧、團體互動能力、調整生活型態,患者作為學員固定參加精神復健活動,練習漸進融入社區或工作職位。思覺失調症治療是一種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造成失能的腦部疾病,而治療則是一條蜿蜒的漫漫長路,家庭間互相的協助與關懷,患者的治療意願及主動配合,增加協助的社會資源,支持團體,在這條治療的路上都是重要的角色,也期待未來透過越來越多的復原病友,能讓社會大眾了解精神疾病本身並不可怕,進而減少錯誤的觀念、歧視或是汙名化。
-
2020-05-10 養生.心理學解密
夢到外遇、生病只是做夢?夢境諮詢師告訴你三種最容易被預知的夢境
「昨夜我做了一個夢,夢到我過世很久的媽媽站在我的床邊......」談到夢境的神秘詭譎,人人都有大量的「夢的回憶」想要理解;連續的夢、黑白的夢、驚心動魄的夢、思念感傷的夢......可是一大早醒來就忘了大半,或是偶爾跟朋友討論、紓解,卻苦而不得蛛絲馬跡。 其實許多夢境都是潛意識的作用,也就是你與自己的深度對談,夢境諮詢師李香盈要帶著你展開「尋夢之旅」,每個夢境都是你記憶的儲藏室,讓我們跟夢境管理員借把鑰匙,看看裡面的愛恨憎別離。 「我自己從小就記得各種夢境,更有記錄下來的習慣,大學讀了心理科系後,愈發了解夢境的意涵。我分析了十幾年的時間,累積了千筆的解夢個案,我先和大家分享一個原則,就是每個夢都非常『個人化』。」 進到自己的夢中,原來自己的「真實面目」是這個樣子 「即使人類的心理歷程可能有相同的感受、共同的聯想,但同樣一個夢境,例如『逃亡』,別人的潛意識訊息,不代表是你的;所以許多民俗解夢、心理測驗,都只能做參考,你還是要探索內在,找到解答。」 李香盈說,雖然大數據的資料可以被歸納,但因為人類的意識心智十分神奇與複雜,所以解夢守則的第一條便是:不要把別人的夢當成你的夢,別人的隱喻表徵,也不是你的隱喻表徵。夢境就是你個人的潛意識。 「例如夢到心臟不舒服,有可能是健康的警訊,也有可能是心情低迷;又例如夢到腳受傷,有可能代表行動力出不來,或是生活上遇到了阻礙;有人夢到身上有傷口,有可能代表心裡的傷口。白天你所察覺而逃避的事,夜晚潛意識就來為你複習,愈了解夢境與潛意識,就愈能了解自己。」 可是真的有許多人提到「預知夢」、「親人托夢」,甚至還有警察辦案提到夢境會給線索?難道這些都是假的?李香盈笑著說,世界上有許多不可思議的事,她不會妄加判斷,但世界上真的有「預知夢」,也許你現在就在做預知夢。 預知夢是真的!外遇出軌、健康危機都有跡可循 「在我的觀察裡,很多人做了預知夢,自己卻不知道;或是明明不是預知夢,卻以為是預知夢。」李香盈指出三種最容易被預知出的夢境,一是健康、二是個人狀況、三是預知關係。 「夢裡的符號充滿了象徵與隱喻,在夢境諮詢時,需要仔細探索夢境裡的劇情與感受,才能與個案核對近況,確認線索、做出判斷。有些人夢到戰爭、原子彈要爆發了,其實是內心的情緒快要忍不住爆發了,這就是種當事者的『預知夢』。」 「另一種不是預知夢的夢,常見的是許多人長期夢到另一半外遇,大多時候都不是真的外遇,而是內在翻湧的不安全感,夢境只是幫你『演出來』;但如果夢境充滿外遇的暗示,卻沒有直接演出來,就要留意,這是潛意識察覺訊息的『預知夢』。」 李香盈分享另一個故事(經個案同意分享)。一對夫妻分手又復合好幾個月後,妻子連續好幾次夢到,看見老公往另一個方向走,想要追過去找他,但找不到門,或是樓梯不見了;妻子醒來只覺得很奇怪,跟老公明明好好的呀?怎麼會做這些奇怪的夢。 直到過了一個月,老公外遇女同事讓她當場抓包,她才驚覺:「我的潛意識跑得比較前面,我心裡深處知道他又變心了,他又在對我說謊,我只是不想面對。」 過世親人托夢有意義,每一次做夢都在療傷止痛 「還有一種經常來找我諮詢的夢,那便是『親人托夢』了。各種宗教幾乎都相信,夢是與親人連結的方式之一,因為我們與至親的感情連結,不會因為一方離世就中斷;而親人每次在夢中的變化,就是你哀傷歷程的變化。」 托夢是大家很喜歡討論,甚至將之戲劇化的題材,李香盈則以「悲傷五階段」(註)舉例,協助我們在沉睡中一起療癒。悲傷歷程沒有固定順序,也不見得會全部經歷。 否認 「悲傷歷程的第一階段是『否認』,所以經常聽到有人說,『為何我跟他比較好,卻是別人夢到他,我卻夢不到?』因為即使意識很希望夢見親人,但潛意識還無法面對;或是夢到了一如往常的生活相處,等到快清醒了,才發現到他已經過世了。」 憤怒 「面對親人離世,有些人會經歷憤怒的情緒。可能會夢到攻擊、戰爭、大規模武器等等,當然也有可能與親人有很嚴重心結,所以夢到與親人吵架、衝突。」 討價還價 「有時我們在夢中會想要改變結局,好迴避現實的遺憾。只是雖然夢中有改寫結局,但醒來都很悲傷。像是有一位個案夢到見到他爸爸最後一面,但現實中是沒見到的;而另一位則是夢到更早以前有帶媽媽去看醫生,讓媽媽可以提早接受治療......藉著夢境,想要改變現實的結局。」 憂鬱沮喪 「關於憂鬱,最常見到的是,夢到過世的親人回來了,可是他看起來卻很可憐,穿得破破爛爛的,其實是我們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出去。」 不同宗教對此會有不同安慰的儀式,只要對當事者好,李香盈認為都可以嘗試,若能為親人做些事,當事者會比較心安;有時把心裡的話講出來,或是用寫信的,都是紓解情緒很好的方法。 接受 「如果開始接受的話,可能會夢到兩種比較典型象徵,一種是夢到親人來說『再見』,這時親人的狀況比較好了,可能恢復了健康, 回去觀世音菩薩旁邊等等;第二種是夢到自己打包行李去旅行,已經整理情緒、收拾心情,終於準備好可以再出發;在失戀、失婚者,也會看到這個歷程,感覺到心境的變化。」 李香盈說,「人的哀傷要慢慢走,我們只能陪伴。夢境是一個表徵,不代表全部。」 投入潛意識「解夢」,釋放內心深處的壓力與情緒 最後關於夢的迷思,李香盈還有好多想分享給大家,像是「夢裡曾經見過你?」,其實只是「似曾相識」的誤會;又或是很多人說「做很多夢會累」或是「做惡夢好累」,李香盈以自己的經驗分享,她每天都做好幾個清晰的夢,可是卻不覺得累;因為真正會讓你感到疲累的,是心裡深處的壓力與情緒。 還有春夢?被追殺的夢?重複的夢?夢想成真的夢?...... 先來做夢吧!往後再一一分享給你。記得今晚無論你做了什麼夢,明早就把它記錄下來吧!每個夢都很有意義,因為每個夢都是你與自己在深度對話。 【註】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的「悲傷五階段」理論指出,人們會歷經這五種心情轉折: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沮喪、接受。原文:.「預知夢」是真的!夢到外遇、生病都有意義 李香盈:走入夢境,探索真實的自己延伸閱讀:.女人50歲燦爛如花,穿搭是次要,自信是首要!造型師4秘訣,輕鬆穿出美麗好身材.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他兒子兩年沒找工作、不談戀愛...一副要當「啃老族」的樣子!吳若權: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你不冒險
-
2020-05-09 橘世代.健康橘
康思云15年領悟 找回自己的母親節
彭秋華今年的母親節,因為疫情沒有家族聚餐,卻收到了兒孫輩準備的「禮物包」—裝著圍裙、杯子、筆記本等日常用品,用品上的圖案是外孫「小飛」手繪作品。禮物的發想來自於彭秋華的女兒康思云。手作禮物送媽媽 全家都參與康思云從小就喜歡手作禮物送媽媽,彭秋華每個禮物都留下來:學生時代送的紙黏土貓咪、大學時做的項鍊…,這些很有時光感的禮物,讓她直呼:「家裡快擺不下了!」今年母親節,康思云原本想手繪媽媽形象後線上送印,做成日常用品當禮物,但又希望這個禮物可讓全家人都參與,於是改了形式。先是做問卷讓大家填答:「如果用種動物來形容秋華,會是哪種動物?」「今年想對秋華表達感謝的一件事,是什麼呢?」她和小兒子小飛就根據大家的回覆來創作,具體化成生活物品。康思云是「新活藝術」執行長,也是位藝術輔療師,平日的工作是透過不同的藝術媒材創作,帶長輩整理、回顧生命,甚至發起許多圓夢計畫。回到生活領域,66年次的她和多數中年女性一樣,同時要扮演女兒、太太、媳婦、媽媽的角色,比較不同的是,她將自己擅長的發想與藝術創作,充分在家庭生活中發揮。每年母親節總有不同的方式,幫媽媽慶祝。原以為有15年媽媽資歷又兼具創意的康思云,在她身上可以聽到一個母親節的溫馨故事。但康思云很誠實:「沒有,我覺得母親節好累!」1次準備4份禮 受罪母親節成為媽媽的前10年,她從不覺得「母親節」是屬於自己的節日。從小喜歡手作,自製禮物送媽媽已是習慣,加上體貼人的個性,讓她希望「媽媽們」在這個日子裡感受到被重視,總在母親節1個多月前就開始準備禮物。「我要幫媽媽、婆婆、小孩保母準備禮物,我是外婆帶大,也一定要有她,而且4個人的禮物還不能一樣,因為媽媽看見外婆收到什麼、婆婆會去找保母,如果發現禮物一樣就尷尬了」。此外,那時候小孩年紀小,母親節還要忙著參加孩子學校的活動、要煮飯、要幫小孩洗澡…,康思云一口氣說完要做的事後下了結論:「那天根本不是快樂的。」隨時間推演,康思云的母職負擔與工作分量都愈來愈重,準備禮物的快樂心情早已不復存在,反覺得疲累。老三小飛出生那年的母親節,她跟先生說:「我告訴你,所有幫其他人過的,都不算是我的母親節!」她把為婆婆過節的責任交還給先生;她跟兒子說:「母親節你們陪我逛街,我看到喜歡的東西,你們出錢買來送我。」但偶爾還是會做禮物給「媽媽們」,卻開心地發展出「一種想法可以做出N款客製化禮物」的方法。這5年來,她終於懂得「享受」這個屬於她的節日。日常對話勝送禮 讓愛不保留母親節時,先生有時會下廚,或是全家去吃她喜歡的食物。兒子也用零用錢幫她買了許多小禮物,每當有人看著她的胸針或是圍巾問:「這好好看喔,哪裡買的?」她總是驕傲地說:「兒子送我的!」康思云一直相信,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係更需要經營,但她這幾年才體會到,用心經營的前提是「先照顧好自己」,避免自己在瑣事中枯竭耗盡、讓自己保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愛,是媽媽可以給家人最好的禮物。而母親節呢,喜愛過節的康思云仍然慎重以對,但這15年的母親節經驗教會她,生活不是單一節日而已,是更多的日常對話和笑容堆積起來的。比送禮物更重要的是,在那天真實傳達你的感謝讓媽媽知道。照片說故事家族相片書 給外婆的禮物康思云去年母親節送給外婆的母親節禮物是本相片書。她在家族LINE群組裡宣告要為外婆做本相片書,請家人提供自己和外婆的合照,並回答3個問題:1.你如何形容她?2.和她有過最難忘的事?3.最感謝她的事?她將大家提供的文字和圖片,編成一本書,每個人一個跨頁,左邊放照片、右邊放想對外婆說的話。外婆拿到之後好喜歡,天天都拿起來看。客製化禮物1張愛心照 滿足4個媽康思云找了1張照片模組,用12張小照片上的不同手勢,拼出一張有愛心形狀的大照片,放入相框中,這個送給媽媽的禮物只要置換其中幾張照片,就可以改送婆婆,還有外婆,甚至是保母,一個禮物買4個不同的框,成為4個媽媽的母親節禮物。創意禮物 來這找靈感康思云會參考國外網站,像是Pinterest就是很好用的圖片分享類的社群網站,裡面輸入關鍵字像「mother's day」、「Hand-made」等就會有許多創意禮物的點子。康思云提醒,不要陷入禮物要手作才有誠意的迷思,如果你花心思了解媽媽、時時「更新」對她的理解、知道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無論是不是手作,都是獨一無二的好禮物。看更多報導:《橘世代》【精選延伸閱讀↘↘↘】。曬媽媽青澀照片 網友驚艷:氣質像女明星。零修圖時代 「高顏值」阿母的最美身影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08 新聞.健康知識+
用香水可以遮蓋異味? 3迷思5購用叮嚀.讓您正確享受香氣
許多消費者會選用香氛用化粧品來遮蓋惱人的異味,或者是透過迷人香氣增加魅力,消費者常有「香水可以治療狐臭嗎?」、「香水可以直接噴灑在皮膚上嗎?」、「香水噴私密處可以遮蓋異味?」等迷思。實際上,香氛用化粧品,僅能遮蓋氣味,過度使用香水、體香膏,結果不但無法遮蓋氣味,反而產生「比臭更臭」的味道。因此,如有嚴重狐臭的情形,還是要就醫診療;而一般消費者香水使用的量不大,是可以直接擦在皮膚上面,不過如果本身容易皮膚過敏、氣喘、皮膚容易癢、容易濕疹的人,使用時還是要留意;而私密處部位較為敏感,胡亂使用香水噴灑,反而可能會增加刺激、過敏等風險,建議私密處保持個人衛生清潔乾淨即可,若個人衛生沒問題,私密處仍有異味,則可能是私密處受感染,應盡速就醫診治。香氛用化粧品購用5叮嚀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提醒您,依據化粧品範圍及種類表,香氛用化粧品常見的有香水、香膏、香粉等產品,選購及使用時要把握「香氛用化粧品購用5叮嚀─看標示、要測試、避部位、放陰涼、限期用」的原則,避免民眾有錯誤迷思,才能正確享受香氣,香氣宜人。1.選購時要「看標示」,特別是品名、用途、保存期限等,不買來路不明標示不清的產品。2.肌膚較敏感的消費者,使用香氛用化粧品前,建議「要測試」如果皮膚沒有刺激或過敏等不良反應時,才可安心使用。3.在使用時則要「避部位」,要避免使用黏膜部位、朝口鼻噴灑或直接噴在臉上,以避免吸入。4.香氛用化粧品儲存時要「放陰涼」,存置於陰涼處,避免放置於陽光直射、高溫潮濕的地方。5.香氛用化粧品開封後要「限期用」,並留意產品效期及是否變質,如產品已經分層、變質、變色或有異味等情況,就不要使用。本文摘自國民健康署 原文請點此
-
2020-05-06 名人.好食課
痛起來要人命!營養師教你怎麼吃預防及對抗痛風
有過痛風經驗的人,只要再次聽到「痛風」二字想必都會避之唯恐不及,俗話說羅馬並非一日造成,而痛風當然也是,平時大魚大肉、飲酒不節制等都是容易導致痛風發生的原因。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調查,台灣民眾的痛風盛行率約有2.2%,男性比女性高,可以達到3.3%,若是加上高尿酸血症及未發病者,其人數相當可觀(連結)。這次的專欄,營養師要和大家分享痛風是什麼?要如何預防改善痛風問題!痛風的源頭-高尿酸血症什麼是尿酸呢?尿酸是細胞內DNA、RNA組成物「普林」(purine)的代謝產物,約80%是來自人體自然代謝所產生,剩下的20%則是由飲食攝取含普林的食物而得。體內普林會經由肝臟代謝形成尿酸,最後由腎臟隨著尿液排出,但若因為代謝或排泄異常,導致體內尿酸濃度過高則會造成「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的病人可能不會有任何症狀,但是若不加以控管,這些過高濃度的尿酸很容易形成結晶而在微小血管、體溫較低的組織,如:關節、腳趾、手指處沈積,進而引發身體免疫系統過度的發炎反應產生腫脹和劇烈疼痛,甚至導致變形。多數的疼痛會在午夜清晨時發作,症狀可能持續幾天至數週,這也是痛風患者最不能忍受的階段,除了藥物的治療,平時的飲食及生活型態也是在解決痛風患者問題很重要的一環,接下來就由營養師來為大家介紹幾種預防痛風發作的飲食原則。一、少吃含較多普林的食物美國第三次全國營養調查發現,血液中尿酸的濃度會隨著肉類及海鮮攝取量增加而提高,吃較多肉的人相較於吃比較少的其血液尿酸值多了0.48 mg / dl,而海鮮攝取較多的人血液尿酸值多了0.16 mg / dl。若再以不同種類的肉類來細分,加工肉製品會使血液尿酸值增加的幅度最大(0.48 mg/dl),其次是牛肉(0.45 mg/dl),最後則為豬肉(0.27 mg/dl)(連結)。過去好食課也有撰寫痛風與食物的關係:「每天吃超過1.92份的肉類,會比吃少於0.81份的族群高出41%的痛風風險,這份報告中也指出攝取較多海鮮的人也有較高的痛風罹患風險,最高會增加51%,但是吃植物性食物(包含黃豆、蕈菇類)並不會提高痛風風險。」「台灣也有學者探討痛風罹患風險與飲食內容的關聯性,結果發現痛風罹患風險和豆類、蕈菇類的攝取量呈現負相關(連結)」因此痛風患者應減少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可以選擇黃豆製品等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可以降低痛風的風險!➤ 【營養迷思】吃海鮮?吃豆腐?吃肉?哪一個才是痛風的原因呢!二、痛風患者要少喝酒和含果糖飲料酒精及果糖會在體內代謝成乳酸,與尿酸競爭代謝排除的路徑,並且也會加速尿酸的形成,空腹飲酒更是容易造成痛風發作。美國風濕病學會招募了近兩百名具有痛風風險的受試者,發現與未飲酒組相比,有飲酒的受試者痛風發作機率竟然高達近2倍(連結)!不僅是酒,加拿大針對果糖及痛風的前瞻性統整研究則指出,攝取較多果糖的人其得到痛風的機會多了1.62倍(連結)。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人平均每週至少喝一次含糖飲料,甚至有四成民眾每週至少喝七次以上,長期飲用下來,不僅造成痛風的危險也會帶來其他不良的疾病風險(連結)。若是口渴想來上一杯飲料消暑解渴,建議痛風患者可選擇無糖的咖啡、茶,其代謝產物不會累積在體內中,也可增加水分的攝入量,幫助尿酸的排除。三、慎選保健食品市面上有許多宣稱會降低尿酸、預防痛風的保健食品,但目前尚未有能預防痛風的健康食品認證,若是有商品宣稱可預防痛風,都是屬於違法的。營養師在這裡搜集了幾個經人體試驗證實的天然保健素材,提供給大家參考:1.維生素C:在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發現,若持續兩個月每天補充500 mg的維生素C,血液中的尿酸值有降低的情形,對於痛風的預防及控制都是有益的(連結)。人體90%的維生素C攝取量來自於新鮮蔬果中,因此只要按照著每日飲食指南中一天3-5份蔬菜、2-4份水果就不必擔心攝取不夠喔!2.咖啡及茶:在前一段有提到,痛風患者選擇無糖的咖啡、茶能增加更多水份的攝取,如此一來便會增加排尿量而有利於尿酸的排除。另外,美國也有針對咖啡及痛風發生率之間的關係做了探討,比起完全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飲用1-3杯或4杯以上的人,後者罹患痛風的風險分別降低約22%和57%。不過此種方法可能導致咖啡因攝取過量,因此仍須依照自身狀況斟酌飲用(連結)(連結)。3.牛奶及優格:牛奶中的乳清酸可以幫助尿酸的代謝排除(連結),還有一些特殊的蛋白成分能抑制痛風患者體內發炎反應並降低痛風發作的風險(連結)。依據我國的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早晚飲用一杯奶或者食用乳製品不僅能獲得足夠營養所需也能幫助痛風發作風險降低喔!除了飲食上要注意以外,有許多研究指出減重可以減少痛風發作機會,但是「快速減重」會使體內組織大量分解產生許多普林,有引起急性痛風發作的風險。所以,肥胖的痛風患者在減重期間,應配合專業營養師的計畫,平時也應避免暴飲暴食,維持理想體重,搭配適度的運動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對抗痛風的不二法門。【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痛起來要人命!營養師教您如何預防及對抗痛風】
-
2020-05-05 名人.好食課
雞肉都有打生長激素或施用抗生素?營養師解惑5迷思
【你買的這隻雞有用藥嗎?】雞隻用藥議題,最常聽到的就是「是不是有打生長激素?不然怎麼長這麼快?」、「是不是有使用抗生素?會不會影響食用者的健康?」等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認識雞隻用藥吧!【雞隻為什麼要用藥?】雞隻們就和人類一樣,總有需要增強免疫力的時候,或是生病時會需要藥物輔助身體康復。藉藥物的幫助,雞隻們可以快快恢復體力,也避免影響其他雞隻的健康。【雞隻都用什麼藥?】輔助染病雞隻們恢復健康所使用的藥物是「抗生素」,會混入飼料中給雞隻食用,如同人類生病時會吃的抗生素藥物,是用來「抗菌」用的。業者若有依照用藥說明,嚴格執行停藥期,並且在屠宰前將雞隻送驗,可以確保無藥物殘留在雞肉中。而我們常常聽到的「生長激素」,則是因為不合法,而且藥物成本很高,大量飼養雞隻的情況下不可能一一施打,所以鄉親們可以放心,雞隻們沒有使用生長激素藥物哦!【雞隻用藥有什麼影響?】若長期過量使用抗生素藥物,雞隻體內可能會產生「抗藥性細菌」,隨排泄物釋出至環境中,或在屠宰過程中污染於肉品上,則可能增加與人體接觸的可能性,進而產生健康疑慮。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US CDC)指出,這些抗藥性細菌可能會透過以下途徑傳散:・製備或食用未完全煮熟,且有抗藥性細菌污染的肉品・製備或生食被抗藥性細菌污染的蔬菜或水果・接觸動物的排泄物(直接接觸或透過其他環境)・碰觸動物後沒有把手洗乾淨另外,抗生素藥物殘留過高的肉品,也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腸道菌叢哦。【雞隻飼養可以不用藥嗎?】可以!但業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呵護雞隻們!目前有業者會採用低密度的水簾式飼養方式,讓雞隻有通風舒適的環境生長。加上餵食全植物性飼料,給雞隻均衡的營養。並且要持續維持環境的衛生和安全,來保障雞隻有健康生長的環境。【雞隻用藥難避免,這樣挑選安心吃!】肝臟是我們代謝的主要器官,透過「雞肝檢驗」可以確保雞隻體內沒有藥物殘留。我們可以選擇無用藥飼養,且有雞肝檢驗證明的肉品;或是直接觀察肉品包裝上有沒有TAP或CAS的標章,這些標章有規範業者要送驗雞隻,確保肉品中無藥物殘留,提供消費者安心的食品。【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好食課懶人包】雞隻用藥跟你想的不一樣】
-
2020-05-03 醫療.眼部
眼睛也會「長皮蛇」! 醫警告這2種人發生率高
新冠肺炎疫情緊繃,不僅蔓延國際,國內居家檢疫人數也不在少數,相關防疫人員都疲於奔命,在此身心俱疲的同時,疱疹病毒在體內蠢蠢欲動。帶狀疱疹俗稱「皮蛇」,因初期症狀表現變化多端容易被忽略,加上老一輩迷思,擔心皮蛇沿著神經分布繞成一圈後就有致命危機,容易尋求錯誤的治療。嘉義長庚醫院眼科吳沛倫醫師表示,帶狀疱疹和水痘是由同樣的病毒所引發,初次感染後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再活化的病毒會順著神經控制的皮節分布長出叢聚性的疼痛水泡和皮疹;在皮膚上的水泡出現前,會先出現不明原因刺痛和麻脹感,這是神經發炎產生的疼痛,即使水泡消失仍可持續超過三個月,是為疱疹後神經痛。 雖神經是雙側分布,但各管轄一邊,因此帶狀疱疹只會感染一側神經,幾乎不會有繞圈情形。吳沛倫指出,帶狀疱疹可能出現在任何身體部位,若是長在額頭、頭皮、眼皮或是鼻子時,會波及到我們的眼睛,因為病毒已經侵犯顏面三叉神經的第一支(眼分支神經);帶狀疱疹發生率約10至20%,年齡愈大、尤其60歲以上的人免疫功能降低,發生情形愈高。 眼睛一旦受到病毒感染,輕則出現頭痛、結膜炎、角膜炎、虹彩炎等,嚴重者會有角膜潰爛、角膜混濁、視神經炎、動眼神經麻痺、青光眼、急性視網膜壞死,並留下視力受損的後遺症,最嚴重可導致失明。 治療上,服用抗病毒藥的黃金期是發疹的三天內,可減少發疹數量,減少疼痛。治療中皮膚患部可以塗抹抗生素藥膏,但千萬不能戳破水泡以免次發性感染,也可穿著寬鬆衣服避免磨擦水泡引起疼痛;若侵犯到眼睛時,則須視病情給予局部抗發炎和抗病毒的藥物等,有時還需加抗青光眼降眼壓藥物,以免青光眼造成視力下降,充足的休息、水分及營養的補充都有助提升免疫力。延伸閱讀:免疫力差帶狀皰疹伺機而動! 身體出現4症狀要有警覺「皮蛇」好了還很痛是怎麼了?
-
2020-05-02 養生.運動天地
做家事能算運動量嗎? 銀髮族運動迷思 醫師替你解答
Q:為什麼每周維持動習慣,卻一直沒有變瘦呢?這樣運動有達到效果嗎?體育署曾調查,銀髮族是最愛運動的一群人,肌少症問題卻依然嚴重。不少人好奇,為何每周維持動習慣,卻一直沒有變瘦?這樣運動有達到效果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劉晟昊指出,雖然運動會消耗熱量,但若不能高於飲食攝取的熱量,體重就無法下降。部分民眾以為運動就會瘦,這個觀念不一定正確。比如很多運動員、健美人士雖然每天運動,體重卻維持在很高的標準,就是因為他們也同時攝取很多的蛋白質或熱量來維持肌肉的成長。要靠運動減重,飲食控制很重要!劉晟昊表示,一個人每天都有自己的基礎代謝率,大約1500大卡至2000大卡左右,因每個人從事日常的活動不同,加上運動消耗的熱量減去攝取的熱量,每減少7700大卡,會大約減少一公斤脂肪。劉晟昊說,要辨別有效的運動,可藉由有無達到目標心率做判斷。最大心率指的是心臟在最大壓力下,每分鐘跳動的最高次數。而最大心率的測法,目前學者說法很多,最常用的概估是220減去實際年齡,50歲以上的民眾或中老年則用208減去年齡乘以0.7較準確。所謂有燃燒脂肪效果的心率,最少要在最大心率60%至70%之間,效果最明顯。通常活動達最大心率50%以上,就有維持健康的效果;但要燃燒脂肪,至少要最大心率60%以上。一般的有氧運動或課程,都可以達到最大心率70%以上的效果。劉晟昊指出,健康成人建議運動量為一周三到五天,強度為最大心跳率的55%至90%。運動時間可以由運動強度而定,建議執行20至60分鐘,或以片段10分鐘累計30分鐘以上,運動時間可視運動強度做調整。Q:掃地、拖地、洗衣服……每天從早到晚忙家務,也能算運動量嗎?劉晟昊表示,能否達到目標心率,才是有效運動的指標,掃地、拖地等日常的家務活動,很難達到目標心率。一般可以10分鐘高強度運動,穿插在日常生活的空檔中,這樣會比長時間低強度的活動有效。劉晟昊解釋,一般所稱的中強度運動,包括在進行運動時,可正常呼吸、説話的非競賽運動,例如快步走路、休閒式騎腳踏車、慢速游泳、社交舞蹈;高強度運動則是運動時呼吸會顯得急促,並有喘氣增加的情形,如健身操、騎自行車、慢跑等。一般生活中的勞動,不見得能達到適當的運動量。Q:體重下降了,但為什麼最在意的小腹卻一點都沒變小?體重下降的原因,是日常生活中的總攝取熱量小於燃燒熱量。劉晟昊表示,要改變身體型態,體重其實不是重點,而是體脂肪比率,一旦有效降低體脂率,小腹自然容易縮小。Q:排汗衣、防震鞋……運動裝備挑得好,可以增加運動效果嗎?穿普通的衣褲鞋襪不行嗎?劉晟昊指出,一般運動用品的主要用途是保護身體,減少運動傷害。尤其強度越大、越長時間的運動,越需要能保護腳部不受傷的運動鞋。排汗衣則可讓人在運動時,有適合的涼爽度與體溫,並可保護皮膚不受摩擦或過於潮濕的傷害,例如濕疹。劉晟昊表示,運動鞋需與運動項目、型態做搭配。有些鞋子對腳踝的穩定性較高,適合跑跳;有防震功能的鞋子則適合長時間跑步,保護腳底避免筋膜發炎。而球類運動中,有許多橫向側移或需急停、變換方向的動作,就需要鞋底跟地板有較好的摩擦力,幫助人體快速轉換方向,但為免腳踝過度內翻,造成扭傷風險,就需要抓地力夠好的鞋款,避免重心不穩或滑倒。有些特殊功能的鞋子如慢跑鞋,設計上有防止足弓產生內旋的動作,就適合跑步時腳掌有過度往內翻旋情形的族群使用。尤其是扁平足跑步,常會因足弓過低,造成足部過多內旋動作,引起內側足底壓力上升,或更可能往上影響到膝關節與髖關節,產生過度內旋的現象。
-
2020-05-01 新聞.健康知識+
火災時該往上逃or往下跑? 消防員說這樣做才安全
林森北路錢櫃KTV大火,由於現場火災警報沒有作用,走廊已經濃煙瀰漫,包廂內消費者還在歡唱,打開門才發現已經難以逃出。消防隊員張勝舟在臉書提醒,如果開門發現已經有濃煙,最好躲回原本房間並封住門縫等待救援。急診科醫師也說,火場緊急後送傷患,很多因濃煙燒傷呼吸道,或一氧化碳中毒。台北市政府消防局安和分隊隊員張聖舟也在臉書指出,如果不幸身處火場,只能往下跑或躲在原樓層房間,絕對不能往上跑,因為濃煙會往上竄,煙上升速度比人跑步快很多。也不要躲在廁所,大部分廁所都是塑膠門,很容易因高溫融化,而且門下面有通風口,很容易讓濃煙擴散進去。張聖舟也說,用溼毛巾遮住口鼻也是迷思,火燒的速度非常快,花30秒或1分鐘找水時,從可能原本可以逃出去,變成火勢變大逃不出去。而且溼毛巾不是防毒面具,濃煙會混雜在空氣中,並吸入口鼻,而如果濃煙會被溼毛巾阻絕,同樣道理空氣也可能會被阻絕。因此在火場時能往下逃就往下逃,否則應該妥善阻隔煙霧等待救援。新光醫院急診主任醫師張志華強調,火場傷害除了燒傷外,呼吸道狀況也很多。因濃煙溫度非常高,呼吸道灼傷會馬上水腫,特別在聲帶附近腫起來,很容易造成呼吸困難。並且火場很多東西都在燒,濃煙中恐怕有各式各樣的傷害物質,最直接有影響就是一氧化碳,如果一氧化碳中毒很容易就昏倒在現場沒辦法逃出。張志華也同樣建議,如果在密閉空間,房間沒有被濃煙波及,但走廊已經都是濃煙,不要貿然往外衝,沒有適當保護,大量吸到濃煙反而不利逃生。如果可以確保房間內不受到入侵,仍然有機會維持等待救援,但假使不清楚現場狀態與逃生路線,貿然往外快跑,反而不利於火場存活。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OPPS! 燒燙傷後如何除疤? 燙傷快冰敷? 錯了!護理師教你正確處置SOP
-
2020-04-29 科別.眼部
控制近視點散瞳劑很傷眼? 揭密3個常見迷思
台灣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近視王國,盛行率高。眼科醫師使用長效散瞳劑,減緩學童近視已有二十多年,時至今日,散瞳劑仍是第一線對抗學童近視的武器。但還是會遇到心存疑慮的父母,存在一些錯誤認知及迷思,因此,特別專訪眼科診所總院長林穎新醫師,希望能打破家長疑惑,擁有正確的護眼觀念。根據調查顯示,小學畢業學童的近視率約50%,國中生近視率為75%,成人20歲更是高達90%左右。林穎新醫師指出,從小建立良好視力保健觀念,由家長、老師及醫師共同協助,勿讓小朋友過早接觸3C產品,包括用眼習慣、姿勢、距離等,都須留意,並定期至眼科檢查視力。為了不讓孩子提早成為「四眼田雞」,早期發現近視問題,提早介入,建議讓小學生點「散瞳劑」或配戴「角膜塑形片」,減緩數度數快速加深。迷思一:點散瞳劑能降低近視度數?林穎新醫師表示,散瞳劑是乙醯膽鹼抑制劑,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使得眼睛裡的睫狀肌無法用力,處於放鬆狀態;強迫放鬆時,瞳孔自然會放大,目的是讓睫狀肌放鬆,讓學童不要過度用眼。因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藉由散瞳劑抑制近視,而不是降低度數。散瞳劑又分為短效型及長效型,短效型散瞳劑一般用於檢查眼睛時,確認是否有假性近視,或眼底視網膜檢查等,需將瞳孔放大而使用,但短效型劑散瞳劑控制近視效果不佳;因此,需要以長效型散瞳劑,來減緩近視度數加深。 迷思二:點散瞳劑會引起併發症?散瞳劑除了能讓睫狀肌放鬆,還有強制瞳孔放大效果,長期點散瞳劑的孩童,通過水晶體進入眼底的紫外線,相較起來比一般人多,眼睛也容易畏光。林穎新醫師指出,依理論推測,點了散瞳劑後,如果平時沒有做好眼睛防曬的工作,是有可能增加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因此,眼睛防曬顯得相當重要!家長在幫孩子配鏡時,選擇抗UV400功能的鏡片,才能隔離紫外線,戶外活動時,也記得配戴太陽眼鏡。 迷思三:散瞳劑濃淡程度不須調整?林穎新醫師說明,長效型散瞳劑可預防近視度數增加,劑型上也有濃度的差別,介於0.01%~1%區間範圍內,取決於用藥控制、副作用,須取得平衡,若濃度太淡無法控制近視,濃度過強會畏光,建議依個別醫師指示用藥。點了散瞳劑會使進光量多、瞳孔變大,到了夏天陽光太強,濃度可調淡;冬天時,濃度則可調高,依照季節及每位學童情況,進行衡量與拿捏,調整散瞳劑的濃淡程度。 有些家長錯誤認知,以為近視戴眼鏡就好,林穎新醫師表示,戴眼鏡只是為了讓眼睛看清楚,使學童不要瞇瞇眼,太近看物品。想要控制度數,還是須點散瞳劑或使用角膜塑型片,並維持良好的用眼習慣。事實上,學童近視容易在半年內,快速增長,建議定期一個月左右檢查回診,追蹤度數變化、眼軸拉長速度及用藥濃度,才能適度且有效的控制近視。(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防疫宅在家近視度數飆! 眼科醫曝防高度近視2關鍵 用食物顧目睭! 3烹調方式最能吃進完整營養 
-
2020-04-27 新聞.健康知識+
錢櫃大火/「不要把生命賭在運氣上」 專家籲火場逃難切記5不
台北市錢櫃KTV大火造成多人死傷,又讓人省思大火現場正確逃難的重要性,消防署前組長林金宏在臉書「林金宏的消防天地」貼文指出,在外面有濃煙的情形下,「關門避難、關閉空調、通知119」,應該是活命最重要的三個步驟。此外,有逃出火場的民眾在受訪時表示,「我們往上走…」、「我們就躲進廁所…」等,台北市政府消防局安和分隊隊員張聖舟也在臉書指出這些都是錯誤做法,「在錯誤的逃生觀念下順利逃生,只能說非常幸運。正確的逃生觀念能夠大大提高逃生機會。不要把生命賭在運氣上。」根據消防員張聖舟及內政部消防署網站「逃生避難原則」,綜合整理以下5項火場逃生不該做的事:火場逃生「5不」:一、不要往上跑張聖舟指出,正確火場逃生只能往下跑或是躲回原樓層的房間,沒有往上逃生的選項,唯一例外是你在地下樓層。因為濃煙都是向上蓄積,時間越久上層的煙只會越來越濃,溫度只會愈來愈高。另外在濃煙密佈的逃生梯間中,煙上升的速度絕對快過你跑上樓的速度。所以在往樓梯間逃生時,若沒有濃煙就往下跑,若已經濃煙密佈了就把樓梯間的門關上並且躲回原本樓層的房間。找一間有對外窗戶的房間,關上門後找布或衣服把底下的門縫塞住,能夠抵擋濃煙多久,就代表你能延長待救到消防員來多久。並且對窗外求救,可以讓外面的人知道有人在裡面待救及你的位置。二、不要躲廁所張聖舟指出,絕對不要躲廁所,因為大部分的廁所都是塑膠門,在濃煙高溫下塑膠門都會融化,門下面還有通風口,這些都是讓濃煙竄進來的漏洞。三、不要濕毛巾掩口鼻張聖舟說,濕毛巾掩口鼻也是一種迷思,火的蔓延速度非常快,當你花30秒或一分鐘找水時,有可能原本可以逃得出去的火勢變得逃不出去了。而且濕毛巾不是防毒面具,掩住口鼻呼吸,濃煙就參雜在空氣中被吸入。若是覺得濕毛巾可以隔絕濃煙,那應該也會隔絕空氣。四、不可搭乘電梯逃生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網站指導的「逃生避難原則」指出,火場很可能會發生斷電情形,使用電梯逃生容易因為斷電而受困在電梯內。五、不可用塑膠袋套頭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網站指導的「逃生避難原則」指出,用塑膠袋套頭不但無法裝到新鮮空氣,反而會因呼吸而在塑膠袋上產生霧氣,影響逃生視線及速度!若遇火場高溫,塑膠袋也會熔化而黏在皮膚上!
-
2020-04-27 橘世代.健康橘
全球掀起蔬食風潮 英國皇室都共襄盛舉「素食婚禮」!
走在街頭,你是否發現,生活週遭出現了許多蔬食餐廳,身邊吃蔬食的朋友好像也變多了。其實,蔬食風潮已在全世界蔓延,人們基於對蔬果的需求與喜愛,及關注健康和愛護環境的理想,紛紛加入蔬食行列。而台灣得天獨厚的農業環境,順應時節的多樣美味蔬果,讓我們有更多飲食選擇炎熱的夏季即將來臨,在各界大聲疾呼要減少碳足跡、避免溫室效應、地球暖化日趨嚴重的同時,是否想過我們也該做點什麼?其實,在日常飲食中不吃肉或少吃肉,就是減碳最簡單的方法。不管你是想採行蔬食,亦或已是蔬食者,都可以從讓「蔬活」更便捷、利己更利他做起!愈「蔬」愈健康 從個人、動物到生態全都受益如果在「Google Trends」, 輸入關鍵字「vegan」搜尋特定時間的變化趨勢,你可以發現不管搜尋哪個國家,「蔬食」都呈現上升的趨勢。不可否認,蔬活已成為國際飲食趨勢,許多重視環保生態、關懷動物生命與注重自身健康的民眾紛紛採行蔬食飲食,因為無論從個人、動物或生態的角度,蔬食生活都好處多多。2009年,由一群專門探討蔬食營養的醫師與營養師所成立的「台灣素食營養學會」,認為吃蔬食對個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益,可預防癌症及慢性病、幫助消化、精神好。學會也觀察到,國內近年來吃蔬食的年輕人增加,以動物保護為出發點,他們把動物當朋友,對動物友善,進而少吃或不吃肉。這些年輕人選擇的是一種不傷害動物的生活方式,藉以體現自我的價值觀,他們也認為,吃蔬食同樣能享受飲食的美好與口腹之慾,比起吃肉更能吃得心安理得。蔬食有益健康 具預防醫學意涵「蔬食已被國內外許多專業醫學會及衛生主管機關推薦,做為治療疾病、預防醫學及促進健康之用。」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指出,很多慢性病單靠藥物無法完全控制病情,醫師通常要求病人調整日常飲食,被建議最多的就是吃植物性蔬食。他也提到,近年來許多西方人崇尚吃「魚素」,葷食中只吃魚類海鮮,不吃肉,新鮮蔬果占重要比例的「地中海飲食」就屬此類。植物中豐富的纖維可幫助人體的消化系統,稀釋易造成肥胖的熱量密度,有促進健康、減少肥胖等作用。蔬食風潮也吹向許多專業運動員,像是舉重、健身、馬拉松和網球選手等。其中,塞爾維亞網球選手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就是在轉吃蔬食後,網球生涯攀登高峰且成為球王!為了推廣健康飲食之道,他和妻子在家鄉蒙地卡羅開了蔬食餐廳,以「新鮮、來自大自然食物」為食材特色,在當地掀起蔬食熱潮。此外,日前剛舉辦的英國哈利王子世紀婚禮中,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婚禮菜單全部供應蔬食,就連婚禮蛋糕也用無蛋、無奶的食材製作。據悉新娘梅根是位蔬食主義者,飲食習慣慢慢影響了哈利王子,現在兩人都熱衷這樣的飲食方式。身為全台最大的蔬食連鎖通路里仁,店中除了眾多當令的有機生鮮蔬果,還針對素食者的飲食需求,開發出多款有利於環境與健康的純素食品,及特別採用植物性膠囊的葉黃素、Q10納豆等養生品。就連肌膚保養品,也都盡量選用植物來源成分,並堅持不進行動物測試。里仁希望每個人都能從日常的一把蔬菜及少吃肉做起,共同來實踐我們對環境的保護及對所有生命的尊重。經妥善調配過的蔬食 營養充足適合全民儘管全世界熱衷蔬食人士不斷增加,但仍有不少想跟進吃蔬食的人,或已經開始蔬食生活的民眾,對於蔬食生活存在著許多疑惑,以及對蔬食有錯誤認知或迷思。有些民眾不免擔心,長期吃蔬食會不會營養不良或不均衡?台灣素食營養學會營養師邱雪婷說,營養不夠或不均衡,往往是吃不對食物所致! 2016年美國營養學會提出的正式聲明也表示:「經妥善調配過的蔬食飲食,適合各年齡層、孕婦、運動員食用。」此外,蔬食不僅能保護環境,還有飽和脂肪低、高纖維、高植化素等好處,利於降低血脂肪,幫助血糖控制,預防各種慢性疾病。邱雪婷認為,只要願意學習怎麼吃,就不用擔心營養問題。鄭乃源院長也提醒,維生素B12大部分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若是全蔬食者需額外補充營養補充品,且含蛋白質的食物也要增多。擔心吃蔬食會吃不飽、容易餓的人,邱雪婷建議,選擇纖維質較高的五穀雜糧,以糙米飯、五穀飯代替白米飯,纖維較高的食物能延長消化時間,增加飽足感,或適量搭配富含好油脂與纖維素的堅果類食物。鄭乃源院長也說,現代人吃太多加工層次高的食品,使熱量密度變高,就算吃很少卻依然肥胖!「與其這樣不如多吃富含充足纖維素的蔬食,纖維素高、有飽足感、熱量又不高。」◎本文摘自《里仁為美》【更多關於「蔬食」大小事↘↘↘】。別小看常見菜!美國研究:日喝半杯菜汁,有效抗空汙。「你吃什麼=你是什麼!」解釋為什麼你該吃蔬食。新手食譜/蔬食煎餅上桌!在家變化早餐很簡單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6 新聞.健康知識+
林森錢櫃大火 急診醫師:躲包廂別亂竄
台北市林森北路錢櫃KTV上午發生大火,火勢雖已於11時30分撲滅,但仍有多人等待救援,傷者目前已知分送台大、馬偕、新光等醫院。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急診醫學科主任簡立建表示,因火災會導致停電,切勿隨意逃生,反而因找不到出口而將自己推入更危險的處境。簡立建表示,要謹記「小火快逃,濃煙關閉」的原則,因此看到許多人躲在包廂內等搜救,是好的。因為火災、濃煙會導致停電,因此也很難看清逃生路線,反而會讓人迷失反向,往很危險的方向走。他說,之前雪隧大火,便曾聽救治的民眾說,當時連蹲在地上都看不清指示燈,因此要穿過濃煙非常不易。簡立建說,火場濃煙因為燃燒的材質「非常毒」,而現在許多KTV會以防火材質做包廂門,因此最好的方式還是把門關起來,就像現在常說的「分艙分流」並將門縫塞起來,躲在窗邊等待救援。至於許多人有迷思火災發生時,到底該「往上逃」還是「往下逃」?消防人員則表示,KTV一進去要先看逃生路線,且KTV又是特別高風險的場所。若是發生火警,千萬不可往上跑,因為濃煙上升的速度比人快,而且會蓄積在上層,因此應該「往下逃」。如果無法往地面層逃生,則應考慮原地待救,關門阻擋火煙,從陽台或窗戶向外求援。
-
2020-04-2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宅在家 靜心學習正是時候
從來我們都不覺得能安靜地待在家裡,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直到新冠病毒疫情來襲,才發現把日常生活搬進家裡,有那麼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上班族要學習遠距開會、爸爸媽媽要學會不悶壞孩子……。因為疫情,連學習知識的方式也會有所改變,不能出門,你可以在家裡找一個安靜的角落,收聽《一刻鯨選》的主題音頻內容。在眾多知識內容裡,我們特別想與你分享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失智症中心,徐文俊醫師的《認識失智 擁抱生命》音頻課程,認識失智,不光只是為了預防失智或是照顧失智者,這也是一門關於生命的修練,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在變老之前,學好這一門人生必修課。你會聽見台灣的失智症權威醫師,分享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知識,三個大單元,總共10集內容。一般人會在意的失智大小事、失智症治療的臨床前沿知識、如何陪伴與照顧失智者,徐文俊醫師都會為你娓娓道來。如果你最近覺得自己有些健忘,不太確認是初老還是失智前兆,你可以來聽聽徐文俊醫師分享的失智十大警訊與常見的迷思。如果你是一位家有失智者的照顧親屬,那我們想要給你最大的陪伴與安慰,怎麼跟失智者開啟良好的溝通、怎麼跟家人一起合作照顧失智者、怎麼樣取得社會資源與協助,讓徐文俊醫師成為你的幫助,順利的修完這一門關於生命的課程。《變老之前,最該記得的一門課》>>10集有聲音頻一刻鯨選,好知識就在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