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6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迷思
共找到
943
筆 文章
-
-
2022-03-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兩年來成為另類社工 陳時中感覺壓力很大
「衛福部相關工作很多,兩年來又要防疫,壓力是很大,成為另類政策性的社工。」4月2日是台灣社工日,陳時中今與電視劇「通靈少女」主角原型、台灣首位棒球女裁判,更是一位助人專業的社工人員劉柏君,一起直播暢談社工的甘苦。陳時中說,社工很辛苦,也很了不起,請大家看到我們做的好的地方,如果做不好,可以給予批評指教,但不要過度責備,希望大家一起加入社工。行政院日前宣布,通過建置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預計5年投入400億元經費,並聘請1萬名志工,強化社會安全網運作。陳時中說,社會安全網是維護社會安全,以往政府單位各有不同的體系照顧弱勢族群,但彼此網路串連不佳,而政府希望把網絡串連起來,不要漏接,希望做好社會安全,當然新增一萬名社工是不夠的,但人力需要培育,再從各方面投入。「以往是由家庭維繫一個社會,但現代家庭弱化需要專業的人幫忙處理。」陳時中說,尤其是脆弱家庭常有經濟、家暴安全等問題,需要有保護性社工、心理社工師等,讓弱勢家庭得到保護,因此社工的工作其實非常多。劉柏君說,高中三年期間的晚上都在公廟服務,幫大家問事情,當時以為是在幫助人,但對於大學要念什麼科系,完全沒有想法,後來看到社工系,感覺神壇牆上一邊掛著玉皇大帝諭旨,另一邊是社工師證書,且都是助人的專業,但讀大學接觸到諮商輔導等課程。「這時才發現一個人會出問題,不見得是自己的問題,也可能是家庭、社會等影響。」劉柏君說其實一個人不順利,不見得是鬼神的問題,而是方方面面的,就讀社工系、擔任社工也是療癒自己。陳時中說,社工薪水低,服務案量大,導致處理問題只能表層化,且無法回饋成就,感謝主計總處增加社工薪水,同時透過資訊系統幫助社工,不讓社工單打獨鬥,給予志工更多的保護。劉柏君說,要為社工請命,希望多增加薪水留住社工,主因是社工處理的問題都不是真、善、美,服務範圍更是從出生到死亡、搖籃到墳墓,如兒童家暴案須提供支持性、保護性、替代性服務。 如她在拍片期間,還曾經手上抱著案主,無法送去安置只好帶去片場,那時真的很累,就小睡一下。民眾真的應要多給予鼓勵。社工的人都有夢想,但要面臨很多問題,可是民眾常有迷思,認為把問題直接丟給社工即可。陳時中說,社工一定要專業久任,才能把事情做好。如在立法院備詢時,接觸一個漏接的案子,當時外界要求咎責,但不應從咎責的角度,而是想到社工的辛苦,必須要除錯才能進步,而不是出事就要找替罪羔羊,「這是不對的」,要互相體序讓制度進步。劉柏君說,像她擔任棒球裁判也是有誤判的時候,會遭到球迷謾罵,但如果罵的有用, 她就上大聯盟當裁判了,大家需要的是社會正向支持的力量,讓環境一起變好。
-
2022-03-17 新聞.元氣新聞
聰明就醫 病友盟:選合適醫院省荷包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出爐,民眾得聰明就醫,否則荷包恐大失血。台灣病友聯盟表示,民眾就醫前應多先了解自身病症,落實分級醫療,不要迷思大醫院的醫師一定比較好,選擇合適醫療院所。不過,有網友點出輕症患者至醫學中心急診就醫費用可能比門診還低的盲點。舉例來說,急診檢傷分類第四、第五級的輕症患者,如直接到台大醫院等醫學中心急診就醫,除需付掛號費二百五十元外,另付八百元部分負擔,因不需付藥品及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自付金額為一○五○元。相較之下,如果是到台大門診就醫,掛號費一百元、部分負擔四百二十元,藥費、檢驗檢查費用上限三百元及四百元,總計一二二○元,這比輕症急診還要貴;有網友認為,直接到醫學中心急診就醫,好像比門診划算。衛福部社保司長商東福說,至大醫院急診醫療費用與門診醫療費用看似相差不多,但健保署試算後發現,輕症患者到門診就醫,因病情輕微,不需安排檢查,藥費也不需多付部分負擔,因此門診醫療費用仍遠低於急診醫療費用。此波調整後,區域醫院藥費與檢驗檢查費用逼近醫學中心,以台安醫院(區域醫院)來說,門診未經轉診部分負擔為二百四十元,掛號費一百五十元,藥費上限三百元,檢查檢驗費用上限三百元,總計九百九十元,接近醫學中心水準。相較之下,地區醫院、基層診所自費增加幅度有限,更具競爭力。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台灣以往就醫方便、費用較低,民眾常喜歡往大醫院就醫,但如今部分負擔調整,建議先到基層診所看診,有需要再轉去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落實分級醫療才算聰明就醫。
-
2022-03-17 癌症.抗癌新知
需要化療代表已經癌症末期?化療一定會讓頭髮掉光?醫師替你破除4大化療迷思
癌症長年來高居國內十大死因首位,現在治療的方式愈來愈多元,然而許多病人提到化療就很恐慌,因為聯想到嚴重難耐的不良反應,或是和癌症末期畫上等號。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吳佳哲醫師,破除臨床上常見的化療迷思,他強調化療在癌症治療扮演重要角色,與醫師正確溝通,了解使用化療的時機與注意事項,才能有效抗癌。癌症化療的四大迷思迷思一:使用化療代表疾病已經到末期?化學治療是利用化學藥品來摧毀或抑制癌細胞,是癌症的治療方式之一,醫師會依據癌症的種類、腫瘤的分期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手術、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以及選擇不同的化學治療藥品。例如開刀主要針對局部處理,若腫瘤已經離開原發部位,甚至轉移到其他器官,就必須藉由化療做全身性治療;然而像白血病這類血液癌症,化療則是治療的優先選項,而且反應非常好。因此,並非癌症末期才使用化療,現在,化療甚至普遍運用在早期癌症來增強手術的效果:比如在手術前先做化療,讓腫瘤縮小以增加手術成功率;對於乳癌或肺癌這類容易轉移的癌症,手術後追加輔助性化療,可降低日後腫瘤轉移或復發的機會。迷思二:化療的不良反應一定會讓頭髮掉光?化療是透過化學藥品阻斷癌細胞的生長,讓癌細胞凋亡,但同時也會傷害到正常細胞,常見不良反應包括大量掉髮、嘔吐、口腔黏膜破損等。其實不同化療藥品產生的不良反應不盡相同,以乳癌為例,俗稱小紅莓的化療藥品(doxorubicin)打1至2個療程後,掉髮的發生率幾乎100%,但使用另一個化療藥品vinorelbine(如:溫諾平、威若賓),其不良反應主要為白血球低下及腸胃症狀,但幾乎不會嚴重掉髮。病人可以和醫師先溝通最擔心什麼不良反應,在達到治療效果的前提下,有機會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以避開特定不良反應的藥品。迷思三:化療一定要住院才能治療?早期鉑金類化療藥品可能造成嚴重的嘔吐不適,病人會非常虛弱,往往需要住院;但現在有許多藥品可大幅降低嘔吐的不良反應,因此做化療未必一定要住院,而是視病人的身體狀況而定。又如大腸直腸癌患者使用5-FU化療藥品,由於要持續輸注24小時甚至48小時,早期必須要住院治療,但現在可選擇用化療奶瓶(攜帶式化療輸液器),可以隨身進行化療,病人仍可兼顧工作或是家庭照護,進而提高生活品質。迷思四:化療過程感到不適只能勉強忍耐?化療的療程雖然有預估計畫,但往往隨病況變化去調整治療步調,醫師會定期替病人抽血監測,若預期繼續用藥可能產生併發症,就會延後治療或暫停治療。有些不適感是很主觀的,像是化療造成的疲倦感,醫師很難明確知道有多嚴重,建議病人可以透過症狀的描述,讓醫師去評估如何調整治療方向。事實上過程中若有任何難耐的不良反應,都可以跟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後續治療要如何調整,例如施打劑量減少、延長施打頻率、抑或是單純處理不良反應就好,醫師會在療效與不良反應當中去取得平衡。治療選擇由醫病共同決策 維持體重助抗癌吳佳哲醫師強調,罹癌後的治療選擇需要醫師與病家共同討論,除了衡量有哪些治療武器跟可能面臨的不良反應,還要考量病人年紀、身體狀況、疾病別、器官剩餘功能等,才能量身打造最符合需求的個人化醫療。他建議病人做化療時放輕鬆,比如有些針劑一次要打3小時,可以帶本書去看來轉移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要讓自己維持體重及體力,這是抗癌基本的要件,因此如果治療後味覺變得不好,未必要堅持清淡飲食,而是要想辦法讓病人能正常吃飯,比如吃些重口味食物增加味道,或是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如果真的吃不太下去,才退而求其次藉由配方營養品來補充。若有醫病溝通的相關疑惑,歡迎瀏覽醫療爭議關懷資源專區或洽詢醫療關懷諮詢專線:(02)2351-0740。
-
2022-03-10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少吃多動還是瘦不下來?這些技巧助你促進消化又能瘦肚,輕鬆解決肥胖問題
你是否也覺得明明已經少吃多動,卻還是瘦不下來嗎?小心用錯方法增加復胖危機又傷身!營養師分享「長壽飲食法」,教你利用喝低熱量的蔬果汁、少量的正餐,加上規律的運動,不碰糖類、酒及辛辣食物,達到快速瘦身目的📢除了「長壽飲食法」再教你6招,改善雕塑曲線|調整均衡飲食|舒緩焦慮情緒!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學會健康瘦身妙招。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意想不到!專家傳授這些技巧讓你輕鬆擁有好身材「減肥好難~」應該是很多人的共同心聲,尤其工作後身材越來越容易走樣,長時間久坐、沒時間運動,小腹凸、游泳圈、蝴蝶袖樣樣來,陷入減肥的無限輪迴,但明明已經少吃多動,卻還是瘦不下來,為什麼總是如此呢?快跟著專家學習這些技巧,助你促進消化又能瘦肚,輕鬆解決肥胖問題。【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3 個自主運動(暢通氣血、提升免疫力,鍛鍊理想體態)。✅ 進行 1 個健腦活動(多與人互動、多動腦,幫助活化大腦,預防腦力下降)。✅ 閱讀 4 篇健康知識(健康飲食讓血糖控制平穩,抗發炎,還能降血壓)。★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閱讀】居家活動●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閱讀】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運動】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中醫健身-八段錦基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師 林宏恩⏰ 10:00-12:00【閱讀】居家活動預防大腦退化,堅持這4個生活習慣,遠離失智老了就會不靈光?研究證實,若堅持對大腦與身體都好的4項「多方位生活習慣」,可以有效預防、延緩或改善已經退化的身體或頭腦功能,快跟著專家了解如何將習慣入生活,預防腦退化,從現在開始!👉《點此看全文》減重也能改善腦功能?原來「這些改變」能延緩腦部與身體機能退化⏰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熟齡減重該怎麼做? 營養師傳授「長壽減重法」,掌握4原則瘦身並不難!減肥的方式相當多,如何不為難自己,又能達到減肥的目的,讓生活趨向更健康、更快樂?建議減重可掌握4原則(低醣飲食 / 避免精製糖等加工品 / 水果不可以吃到飽 / 規律運動),從飲食和運動下手,而各原則也都有該注意的細項,快跟著專家了解如何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不再復胖!👉《點此看全文》減肥計算熱量迷思!營養師教減肥時該吃的食物,讓你不再瘦不下來⏰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促進消化又能瘦肚 陳淑麗教你2招瑜伽:資深藝人 陳淑麗⏰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與家人談天⏰ 18:00-19:00【閱讀】食在美好吃到足夠營養素、血糖控制平穩 專家揭CP值最高的健康飲食方式一天24小時,幾乎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投入工作,被工作纏身的社畜,幾乎沒有時間照料自己的健康,三餐時常有一餐沒一餐,飲食均衡更是難以兼顧。北醫附醫營養師、運動教練皆建議CP值最高的健康飲食方式「先吃菜、肉,再吃飯」,不僅能吃到足夠的營養素,也能減少澱粉攝取,讓血糖上升的速度變慢。👉《點此看全文》醫師推薦每週喝「這杯茶」,緩解現代人常常用腦過度,達到補氣、提升免疫力!⏰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運動後馬上沖冷水澡?心臟科醫師:身體吃不消運動後習慣馬上沖個冷水澡嗎?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葉宏一建議,運動後不要立刻洗澡,因為此時身體處於興奮狀態,洗冷水澡會讓擴張的血管急速收縮,血壓上升、洗熱水澡會讓體熱無法下降,血管持續舒張,血壓過低,運動再加上洗熱水澡大量流汗使體內水分不足,這些都造成身體不適。👉《點此看全文》洗澡時千萬別戴「這商品」,恐造成細菌入侵雙眼!⏰ 20:00-21:00 【運動】一夜好眠放鬆舒緩-舒眠瑜珈幫助入眠:運動專家 白芳齊⏰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3-10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和茶能不能當水喝?喝太多會水腫、水中毒?營養師教怎麼喝水更健康
喝水不只解渴,也是幫助身體維持正常機能的重要關鍵,許多人疾病纏身,或許就可以檢視是否有飲水不足的問題,但喝水也不是一次喝飽喝滿就好。嫚嫚營養師指出喝水與水分缺乏對身體的差異,並也提醒喝水的正確觀念,以免水有喝像沒喝一樣。 水分充足有利身體運作,健康問題自然少! 嫚嫚營養師表示,水對身體運作相當重要,各細胞、生化反應都仰賴水協助運作,在飲水充足的狀態下,人體才有利正常的代謝廢物、維持正常血循、運送營養物質、調節體溫、維持血量及濃度等,身體正常運作下自然有利健康,也常額外附帶著減重的好處。 喝水對人體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防範泌尿道、生殖道感染,女性在一生當中約有40~50%的機率會出現泌尿、生殖道感染,復發率約20~50%,而男性在進入更年期後,也常見因攝護腺肥大而出現泌尿道感染,喝水有助減少感染機會。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研究發現飲水有助防範心腦血管疾病,飲水充足者,出現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機率,遠比不常喝水、飲水不足者來得低。不過也提醒,心腦血管疾病的因素繁多,發生與否無法單看飲水,但飲水確實是被觀察到有利防範的重要因素。而反過來看,若長期身體缺水,身體便容易出現上述各種問題,甚至可能出現中暑,日常飲水不足者也容易發生便秘,不論從何者來看都不利健康。營養師解飲水3大迷思:飲料當水喝、水腫、水中毒。 飲料、咖啡、茶當水喝?對於水分充足,許多民眾會認為平時有喝飲料、咖啡、茶,都是液體,也可以補充水分。對此嫚嫚營養師表示,這些飲品確實都可以補充水分,不過也會額外攝取到其他物質,例如糖、咖啡因等,若仰賴這些飲料取代水,不是水分不足,就是喝足到每日人體必須攝取量對身體造成負擔。以糖來說,糖被各界專家視為食物中的毒品,容易上癮且有害健康,影響的不只有被稱作「疾病之母」的肥胖,也包括影響血糖波動、也和各種發炎、疾病息息相關。據統計國人肥胖人口已將近半數,正與近年興起的手搖飲、飲食型態改變有關。而咖啡因攝取量建議每日小於300毫克,約每日2~3杯咖啡或5~8杯茶,若攝取過量,可能出現心悸、失眠、亢奮、焦慮等不適。提醒這些飲品日常可喝,但建議適量為佳,且盡量以無糖為主,更避免以各類飲品取代水。 水喝太多會水腫?也有人認為水喝太多會水腫或出現水中毒的情況,對此嫚嫚營養師表示,水腫的原因很多,以一般生活型態來看,常見原因如懷孕、經前症候群、久站久坐或缺乏運動等血循不佳、重口味納含量過高、蛋白質攝取過少等,以疾病來看,如腎病症候群、肝硬化、心衰竭、癌症等,部分藥物也可能影響,原因相當多,但不包括喝水,且若是因飲食、血循不良等生活方式不佳所引起,喝水反倒有助改善。若有出現水腫可能代表身體正有某些問題或狀況,當中最常見也最平凡的就是口味偏重,應盡改善為佳。 水喝太多會水中毒?至於水中毒,確實有可能發生,但較為少見,這是在極為不當的飲水方式下會出現的情況,例如運動後直接一次飲用3000-5000c.c的水,一次大量的攝取水分易影響水的電解質平衡、引起低血鈉、水中毒,患者將出現噁心、倦怠、頭痛、頭暈等,嚴重甚至喪命。國外確實曾有馬拉松選手因此喪命的案例傳出過,不過這種情況較為少見,不必過度擔憂,留意飲水方式即可。水不是有喝就好,營養師教4觀念更有助健康。 良好的飲水習慣,嫚嫚營養師建議,一日飲水量可以自身體重乘以30計算,如體重為50公斤者一日攝取至少約1500c.c,夏季等身體容易流汗、流失水分時提升至乘以40,並且分開時段飲水,一次制在200-300 c.c,ㄧ小時不超過1000ml,避免過量。 許多不習慣喝水的人,一開始會像是為了作功課,將一次飲水量喝光,這除了可能有前述所提到的較少見的低血鈉、水中毒疑慮外,較常出現的問題在於,若一次將一日所需的水分一次補足,身體也會在短時間之內排出,其他時間又沒再喝水,水會幾乎沒參與到身體當中的各機能運作,可說是有喝和沒喝差不多。 另外也注意,避免渴了才喝水,雖然少喝水的人未必會出現口渴,但發現口渴時,身體一般已是處於缺水的狀態,身體機能自然也受影響。提醒飲水除了以水為主,每日應補充足夠的水分,也要適度的進水,如此更有助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水喝太少小心血栓!醫:易中風、心肌梗塞,別渴了才喝水! .別讓身體缺水!醫:喝太少恐增腎衰竭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08 新聞.元氣新聞
孕媽咪產後哺乳遠離「石頭奶」 降低乳癌、卵巢癌發生
母乳可降低寶寶腸胃道、呼吸道及中耳炎的感染,對嬰兒發育相當重要。根據統計,有超過9成4的媽媽想哺餵母乳,但臨床醫師指出,母嬰同室在國人觀念常有迷思,包括坐月子不要讓媽媽太累,或者怕寶寶吃不飽逼媽媽吃補物,恐增加身心壓力,甚至加劇乳腺阻塞,對哺育的觀念需再教育。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寶寶出生至少餵母乳6個月,後續以副食品餵到2歲,透過母乳哺育,讓寶寶得到更好營養、加強免疫。我國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制度,從民國90年的38家,到110年已增至163家,涵蓋全國出生數73.4%,大約每4個寶寶就有3個是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誕生。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前理事長暨母乳哺育認證計畫主持人許淳森醫師表示,母乳是嬰兒健康發育的重要物質,包括腦部發育、練習口腔咬合、語言發展等皆為重要步驟。母乳也有許多免疫活細胞,可預防嬰兒生病。餵母乳對寶寶好,對媽媽也有好處,包括子宮恢復較快、減少產後出血、體重身材恢復較快等。許淳森指出,國際期刊《刺絡針》(Lancet)曾發表研究結果,顯示媽媽如果哺餵母乳累積12個月以上,可大幅降低乳癌、卵巢癌發生。要順利哺乳關鍵在產後1至2周內調適,這時媽媽常遇到困境因而要求退奶,包括傷口疼痛、失眠、產後憂鬱或低潮等,尚未做好準備而產生焦慮等,醫院會盡可能給予支持,避免過早退奶。許淳森表示,「母嬰同室」在國外相當普及,但在台灣推動20餘年,仍有少部分不同聲音。他歸類幾項,包括家族長輩認為媽媽產後應該「坐月子」,不應過於勞累,另外有些公婆則擔心愛孫吃不飽,要媽媽努力吃才能多產奶水,但其實都是錯誤知識,除爸爸、媽媽以外,全家人都應該了解哺育正確觀念。彰化基督教醫院護理部督導長李心慈指出,最常碰到產後迷思,包括「多吃奶水分泌才會多」、「寶寶哭是因為餓」、「怕寶寶吃不飽」等,都會讓媽媽身心壓力過大。她表示,奶水量分泌要多,必須把握產後黃金1至2周,在出現生理性脹奶時,盡可能不分晝夜地疏通乳腺,包括母嬰同室哺餵或手擠,盡可能讓奶水疏通。李心慈說,媽媽產後分泌的初乳通常量不多,護理師會用空針收集,增加媽媽自信心。後續奶水分泌量秉持「供需原理」,大腦腦下垂體會根據寶寶吸允量,來調節奶水分泌量,只要寶寶小便一天4至6次,代表食量正常,媽媽無需擔心寶寶沒吃飽,狂吃花生燉豬腳等補品,反增壓力。此外,寶寶哭並非代表餓,有可能是尿布濕、或衣服包太厚。親餵母乳的媽媽何小姐分享,兒子雖然早產,但住保溫箱期間,允許狀況下也會做親餵。產後同樣遇到脹奶情況,感謝老公李先生幫忙冰敷,假日時也幫忙多帶孩子,產檢時,衛教師也提供產後資訊,包括如何親餵母乳、並定期電話關懷哺餵情況。起初餵母乳很辛苦,但看到孩子健康長大,且幾乎很少感冒,讓她覺得一切值得。吳昭軍呼籲,孕媽咪選擇母嬰親善醫療院所,透過孕產期3部曲服務,容易成功哺餵母乳:第1部曲(產前):在母乳哺育專業知能的醫護人員指導下,輔以正確衛教素材,瞭解正確哺乳觀念及技巧,另外醫療院所舉辦爸媽教室或支持團體,邀請爸媽共同學習母乳哺育知能。第2部曲(產中、住院期間):在生產後30分鐘內,與寶寶有直接肌膚的接觸,寶寶同步適應離開媽媽子宮後的溫度與環境,同時醫護人員也會協助產後婦女開始哺餵初乳,在疫情趨緩後,恢復親子同室的互動,可以隨時依寶寶需求餵奶,不受時間限制。當哺乳媽媽遇到任何哺乳相關問題或困難時,醫護人員會主動提出協助,並給予專業的建議。第3部曲(產後出院):在出院前,醫護人員也會教導哺乳媽媽如何在回家、以及上班後持續哺乳,包含如何以手擠奶、集乳器集乳與如何貯存母乳等方法,同時也會提供24小時諮詢電話,隨時解決產婦哺乳問題,另外亦會提供出院後追蹤關懷服務,或設置母乳諮詢門診等,以支持媽媽順利哺餵母乳。國民健康署也提供多元管道支持媽媽及爸爸諮詢哺乳與育兒使用,包括提供孕產婦免費關懷專線0800-870-870(0800-抱緊您抱緊您)及孕產婦關懷網站服務(http://mammy.hpa.gov.tw),或免費下載「雲端好孕守」APP(定位搜尋最近的哺集乳室及母嬰親善醫療院所),歡迎所有準爸媽們多加利用。
-
2022-03-04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吃素容易骨質流失?醫破迷思:改善生活習慣,3招教你存骨本
人體的骨量在35歲開始走下坡路,40歲到59歲是人一生中骨骼疾病風險升高最快的時期,尤其50歲以後,平均有1/3的女性、1/5的男性就會發生一次骨折,其中最大的風險因子就是骨質疏鬆。 花蓮慈濟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主任葉光庭醫師指出,一般人會覺得骨折往往是車禍或劇烈外力等意外造成,但是對於骨質疏鬆患者來說,可能上下樓梯,就會無預期發生骨折。 他在診間就就常跟骨鬆病友開玩笑,平常拿拐杖預防只要花幾百元,但萬一跌倒骨折就要花上好幾萬元以上來治療,所以日常保養及預防非常重要。 葉光庭醫師表示,根據骨質密度的檢測結果,T值如果大於-1,屬於骨質正常;若是位於-1至-2.5之間,就屬於骨質缺乏,這時候不一定要吃藥,但是建議要定期追蹤,並且透過飲食跟生活型態去改變。 如果T值小於-2.5,就需要看醫生尋求協助,除了生活型態改變之外,還可以搭配藥物使用。不過,治療藥物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或對牙齒造成影響,所以最簡單而且重要的方式,還是要從健康生活習慣做起。 喝咖啡、吃素,非骨質疏鬆成因 許多人認為喝咖啡會導致骨質疏鬆,但其實研究發現,「每天一杯咖啡,對骨質流失幾乎沒有影響。」不過每個人對咖啡因的耐受度有限,成人一天最多喝3杯美式咖啡,再多就會攝取咖啡因過量,而造成心悸、噁心等症狀。 另外,很多人也有迷思,以為吃素容易造成營養攝取不足,其實無論是素食或葷食,重點都是要營養均衡,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例如,黑芝麻或深綠色蔬菜,可以有效增加鈣質的攝取。 改善生活習慣,3招預防骨鬆 葉光庭醫師說,要預防骨質疏鬆最重要的生活習慣,是要「規律運動,不吸菸,節制飲酒,避免熬夜。」一般人只要做到三招,「頂天、立地、補充鈣」,就有機會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 1.頂天 適度曬太陽可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轉化,是人體90%維生素D的來源,建議至少每周三次,每次15至30分鐘。 2.立地 透過負重運動增加骨密度,建議多從事健走、慢跑、舞蹈、跳繩、登山、爬樓梯或者舉啞鈴等具有對抗地心引力的負重運動。但如果有關節疼痛或退化問題的人,建議避免進行爬樓梯或彈跳等方式。 3.補充鈣 增加鈣質食物攝取,平常飲食中增加鈣質的攝取,例如牛奶、起司、豆腐、莧菜、黑芝麻、金針、海帶、小魚干、堅果等,都是富含鈣質的食物。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皮膚發炎、頭髮稀疏、指甲變脆好難受!有這9個症狀,小心缺乏蛋白質,記得均衡攝取.爸爸去世,守護媽媽的是自我讚美:它不是毫無意義漂亮話,是澆灌自己心靈,讓陽光照進來.多次人工受孕仍失敗,她曾認為自己有缺損…「接受自己盡力了」體悟:挫折也是一種人生練習
-
2022-03-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逾86萬人患膝關節炎 忍痛少動生活品質恐打折
全台每年逾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疼痛時連走路都成問題。醫師提醒,膝關節保養與治療方式多,減重、練肌力、服藥或手術都可改善,若忍痛不治療恐退化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有「換膝權威」稱號的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以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今天出席「膝關節置換新趨勢」記者會,分享民眾對於膝關節保健、治療建議與迷思。陳健煜提到,衛生福利部統計,每年有逾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另每年也有近3萬人置換全膝關節。不少人膝蓋痛就想要手術,甚至認為手術能一勞永逸。陳健煜表示,事實上膝關節炎治療方式多元,多半會先服用消炎止痛藥物,或注射葡萄糖、玻尿酸、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保守治療,若未見效才會評估手術。黃炫迪說明,膝關節炎症狀以疼痛占最大宗,其次依序為痠軟無力、僵硬、腫脹、關節變形等。有老人家害怕換膝手術,忍痛忍到無法走路,失去活動能力,連帶影響心肺與代謝功能,退休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黃炫迪也分享一項針對350名換膝病患與家屬的調查,多數受訪者表示在換膝之前,無法走太遠也不想移動、無法久站、行走不穩定、上下樓梯困難等;有75%受訪者表示曾想忍痛、少移動,就是不敢動手術治療。陳健煜說,早期不建議年過80歲的長者開刀,但如今台灣已步入高齡社會,不少長者熱愛健身、登山,因此即便是高齡者,經評估活動力許可,也能置換人工膝關節,生活品質更佳。陳健煜先前就收治一名75歲熱愛跳國標舞的熟女,受膝關節炎之苦多年,先前擔心術後復原不佳,長期忍痛不敢手術,但服藥、注射治療成效漸差,最後選擇置換人工膝關節,術後3個月就重返國標舞界。黃炫迪也說,建議年過40歲後,更要加強大腿肌力訓練,並維持體重,只要減重5%,就能大幅減緩膝關節壓力。他呼籲,膝關節炎勿忍痛,治療改善方式多,可尋求專科醫師好好診斷治療。
-
2022-03-0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破解厝邊迷思/血糖愈低愈好?一旦昏迷更危險
Q:高血糖很危險,會造成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病變,血糖數值是不是愈低愈好?要低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呢?A:一般人聽到「三高」,會認為高數值很可怕,其實低血壓、低血糖、低血脂也代表代謝異常,超過標準值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屬於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的低血糖,常因飲食異常、藥物不規律及空腹運動所引起,血糖急速降低無法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就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開始產生心悸、顫抖、冒冷汗、全身無力等症狀,如果沒有立即處理,當腦部養分供給不足時,就會導致昏迷,甚至死亡。大多數民眾重視高血糖的控制,認為數值應該「愈低愈好」,反而忽略了低血糖的危險性。血糖值低於70mg/dL以下就屬於低血糖,除了影響大腦的營養供應,也容易引起心律失常、神經損傷。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三餐定時定量、切勿空腹運動,並按時口服降血糖藥物;控制血糖以循序漸進、平穩降糖為原則,定期回診追蹤,千萬不要任意增減藥物或食用偏方。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簡銘男(本專欄與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合作)
-
2022-02-27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後補充蛋白質卻沒能長肌肉?專家曝無效原因及高蛋白正確吃法
健身愛好者重量訓練後,常補充高蛋白粉,修補及重建受損的肌肉,促進肌肉生長。高蛋白粉依來源不同,分為從牛乳分離的乳清蛋白、酪蛋白,或從黃豆而來的黃豆蛋白,甚至也有從白米分離的米蛋白。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高蛋白粉就是蛋白質產品,但部分商品為增加風味,或避免高蛋白粉結塊影響口感,會添加糖分等碳水化合物。補充高蛋白粉恐誘發痘痘生成。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各家高蛋白粉產品成分比例不同,除蛋白質,可能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當碳水化合物中的糖類比例愈高,補充後將使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第一型上升,容易造成皮膚油脂增加、誘發痘痘,提醒補充高蛋白粉應注意產品含糖量不可太高,最好選用低糖或無糖產品。長出「健身痘」時,如果症狀輕微,可先暫停補充或改用其他低糖、無糖產品,若症狀嚴重仍需就醫治療,以防病情惡化。以下是補充高蛋白粉常見三大迷思,由專業營養師為大家解惑。 1.運動後只要補充高蛋白粉,就能增加肌肉生長?解答:搭配足夠重訓才有增肌效果,只做有氧運動無效。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說,須從事份量足夠的重量訓練,補充高蛋白粉才有效果。「重量訓練增長肌肉過程,是先破壞肌肉,造成肌肉損傷,再補充高蛋白質,促進肌肉修補及重建。」肌肉要達到一定損傷,補充高蛋白粉才有意義,如果只是快步走、跑步等有氧運動,補充高蛋白粉對增長肌肉則無效果。蘇秀悅說明,快步走等有氧運動主要是消耗熱量,運動後補充水分即可,重量訓練才需要補充高蛋白質。她說,重量訓練應由專業教練設計,每次運動時間一小時,針對不同肌群進行五至六種訓練動作,每種動作需做12至15次,並重複循環三次,每周訓練三天,以訓練一天、休息一天模式進行。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說,重量訓練後,新陳代謝快、能量消耗多,除補充高蛋白粉,應合併攝取一份醣類,如一片吐司、一顆三指輻寬的地瓜,可以讓高蛋白粉充分作用在肌肉重建。張斯蘭說,診間常見健身者錯誤補充高蛋白粉。有人擔心運動後吃東西會變胖,沒有立即吃高蛋白粉,反而在沒有運動時補充,無法達到增肌效果;也有人為促進肌肉生長而補充過量。錯誤的補充時間及份量,均可能造成腎功能損傷。門諾醫院營養師蔡坤融建議,蛋白粉應要在運動後30分鐘內喝完,這是因為身體正處在新增肌肉的時間點,這時攝取蛋白質最有效率,吸收比較多,肌肉生長也快。2.年長者肌肉量流失,可以補充高蛋白粉嗎?解答:可諮詢營養師適當補充,但由天然食物中獲取蛋白質最佳。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許多年長者肌肉量流失,常有肌少症,可否直接補充高蛋白粉,增加肌肉量?張斯蘭說,年長者可能因牙口不好,無法咀嚼肉類,或是食量小,無法攝取每日所需蛋白質,造成肌肉流失、肌力不足,可以諮詢營養師,經由補充高蛋白粉增加蛋白質攝取,但仍建議由一般食物攝取足夠蛋白質最佳。許惠玉說,身體新陳代謝、頭髮和指甲生長等都需要蛋白質,不反對高齡者補充高蛋白粉,但要先諮詢營養師,注意高蛋白粉所含的糖分,以防攝取過量,增加體內熱量及脂肪生成。蘇秀悅提醒,對年長者來說,不是吃蛋白質就會長肌肉,如果沒有從事重量或負重訓練,光吃高蛋白粉也無法增加肌力。3.高蛋白粉很營養,可以取代蛋白質食物?解答:補充蛋白質須依靠多元飲食,以原型食物優先。許惠玉說,高蛋白粉雖然蛋白質含量高,但不可以當作蛋白質主要來源。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豆、魚、蛋、肉類還含有其他人類所需的營養素,如紅肉類有礦物質鐵、維生素B12等,海鮮有微量元素鋅等,這些都是高蛋白粉沒有的,且每項食物所含蛋白質的結構及胺基酸比例也不同,因此補充蛋白質須依靠多元飲食。健身的人若要補充蛋白質,建議先攝取原型食物,如雞胸肉、雞蛋、蛋白、豆乾等,高蛋白粉只能偶而取代,不可成為唯一的來源,忽略攝取其他食物。
-
2022-02-27 養生.運動健身
健身後只要攝取蛋白質就好?營養師破解重訓迷思
Q:健身後只要攝取蛋白質食物就好?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林郁婷表示,運動後飲食並非只要攝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也要一併攝取,建議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以3:1或4:1的比例攝取。因為運動中主要消耗肝醣,而肝醣是由碳水化合物攝取,才能儲存在肌肉中,若沒有攝取碳水化合物、只吃蛋白質,身體便會轉而消耗肌肉中的蛋白質,讓肌肉流失更嚴重。Q:蛋白質攝取集中在健身後那一餐,比較容易長肌肉?林郁婷建議蛋白質攝取要平均分配到每餐,不要集中在健身後的那一餐。此外,攝取過多蛋白質或只吃單一蛋白質的人,都容易造成身體負擔。健身教練周慶安則說,飲食要均衡才是健身最重要的準則,例如一般人蛋白質攝取量為0.8g至1.2g/公斤,健身者則最多可達2g/公斤,但多數人不會這麼仔細精算,或是只買雞胸肉吃,便容易超量。Q:運動後的「黃金補充期」是指?建議吃什麼食物?健身初學者通常有個迷思,認為辛苦健身後馬上進食,健身的辛勞都將白費。但周慶安表示,其實運動有「黃金補充期」,運動後半小時至1小時,是身體吸收養分最完整的黃金時間,此時肌肉需要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若因為怕增加脂肪而不吃,反而會使肌肉量下降。他建議運動後,可以吃香蕉、巧克力牛奶補充養分。Q:空腹運動可以消耗更多脂肪嗎?有些人認為空腹運動能消耗更多脂肪,但營養師並不建議,空腹運動會讓身體處在低血糖狀態,容易發生危險。林郁婷指出,消耗脂肪多寡跟運動強度有關,她建議運動前吃一點較好消化的液態食物,比如豆漿、牛奶等。Q:很多人推薦健身者要吃水煮餐,可降低熱量攝取,每個人都適合嗎?健身初學者常見誤區,除了只攝取蛋白質,容易讓腎臟出問題外,也包括「餐餐水煮」的飲食方法。林郁婷不建議健身者吃水煮餐,雖然熱量比一般飲食低,但因為不用油烹煮食物,容易因油脂攝取過少,導致脂溶性營養素無法吸收、也會影響神經傳導及荷爾蒙代謝,造成營養不良、荷爾蒙失調。周慶安認為,「每餐吃水煮餐有點痛苦」,確實有些學員一開始會吃水煮餐,但運動的力量會下降,加上每人需要的熱量不同,因此他也不建議吃水煮餐。此外,油脂也是力量訓練的一環,建議補充好油,比如亞麻仁油、魚油等。Q:何謂碳循環飲食?健身者如何運用?所謂碳循環飲食(碳水化合物循環飲食),是指依照訓練強度,決定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周慶安說,進行低強度運動時,訓練的肌肉單位比較小,此時可以攝取比較少的碳水化合物,讓身體燃燒更多脂肪;而進行高強度運動時,則可以補充較多碳水化合物,以促進肌肉生長。不過使用碳循環飲食前,建議找專業健身教練諮詢,必須了解食物選擇與個人一天所消耗的熱量,除了基礎代謝率所需的能量,還要計算運動與其他活動可能消耗的熱量,再依據增肌或減脂目標做調整。
-
2022-02-2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別怪身體跟自己作對!5大面相檢查「坐」對了嗎?
坐姿不良容易造成脊椎損傷等問題。但往往因為工作關係,讓我們別無選擇時好煩惱怎麼辦? 別擔心!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詹珞瑤),特別製作影片要來幫大家解迷津。物理治療師詹珞瑤表示,「坐」對人體來說就是一大傷害!坐姿不良不僅有損脊椎,對於心、肺等內臟功能也容易有連帶影響。所以詹珞瑤建議大家久坐三十分鐘,就一定要起來活動一下。至於要如何檢視自己的坐姿是否正確? 詹珞瑤也提供了五大方法供大家自我評量。方法分別是椅子高度、椅子深度、椅墊厚度、辦公高度、辦公視野。還不夠了解嗎? 那就趕快點開影片連結看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詹珞瑤)是怎麼說的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找回健康活力!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頻道: 點我看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原始影片: 點我看延伸閱讀減重迷思大破解!醫師教你維持身材不復胖的關鍵常常頭痛、眼睛痠?物理治療師教你自救法「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2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久坐容易腳麻小心會要命!醫揭「索命徵兆」...加碼授挽救撇步
受到冷空氣的影響,全台各地將明顯降溫,早晚日夜溫差大,天冷容易造成血管收縮,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更可能導致下肢靜脈栓塞甚至是肺動脈栓塞,嚴重時還可能危及生命。下肢靜脈栓塞即靜脈曲張 常見於久坐久站族足踝外科醫師朱家宏指出,下肢靜脈栓塞於常見於須久坐久站族群,這類族群因工作需常久坐、且少時間喝水,增加靜脈回流阻力,當長時間充血膨脹的靜脈疲乏鬆弛,即「靜脈曲張」,血液到此容易滯留形成血塊或血栓,若隨著血流塞住下肢靜脈,腿部會莫名脹痛變色,假如未加以控制或進一步治療,血栓受血流推動回到心臟、進入肺循環造成肺動脈栓塞,就可能引發心肺衰竭,猝死風險高。(推薦閱讀:祛寒暖身要吃「4大產熱食物」 改善手腳冰冷、促血液循環)跟著做 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根據統計,40歲以上國人有近五成的人有某種程度的靜脈曲張,久站、久坐是高風險族群,但針對工作上無法避免的朋友,朱家宏也提出簡單四招:1、選擇有壓差且彈性係數較高的壓力襪,靠近趾骨的地方略緊,壓力才會從高壓往低壓跑,有利於靜脈回流。2、抬腿15-20分鐘幫助血液回流,抬腿同時伸展腿部,活動腳踝將腳掌勾起、踩下,讓小腿肚反覆收縮放鬆,強化從遠端擠壓血液回流的效果;切忌抬腿90度,將腿部靜脈血液阻斷在上方反而無法回流,抬再久也沒用。(推薦閱讀:靜脈曲張惡化! 常見3大迷思...彈性襪愈緊愈好、刮痧出血都錯)3、定期做墊腳尖收縮小腿肌肉的運動,增加肌肉血液循環,減少靜脈血液滯留,減低深度靜脈血栓,又稱為經濟艙症候群的機會。4、避免穿過高的高跟鞋、翹二郎腿,並且運動量要足夠,多走路除了有助於增加下肢靜脈血液循環,走路時手腳交替並用,就能使脊椎旋轉、牽動上肢,讓全身筋膜變得柔軟,下肢肌肉也有力,血液回流自然一路暢通。(推薦閱讀:翹二郎腿傷腰、傷骨盆 專家曝:「這個姿勢」殺傷力更可怕)靜脈曲張外顯症狀不明顯 應留意自身改變朱家宏提醒,現代人營養好、膠原蛋白充足,靜脈曲張外顯症狀相較於過去較不明顯,出現腳麻、腳痛、走不動,很少想到是靜脈曲張引起,建議天冷時除了注意保暖,應培養日常生活適當運動,時常檢測自身狀況,才能防止靜脈曲張變得更為嚴重,影響日後腿部的正常功能,預防血管產生病變。延伸閱讀: ·腳水腫、浮青筋是靜脈曲張? 嚴重會致命!生活中「1動作」常無意識就做了 ·這些病都跟久坐有關! 身體「1特徵」罹病機率爆增
-
2022-02-2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只要碰到乳房就覺得噁心、沮喪? 小心你是罹患「悲傷乳頭症候群」了
原本令女性驕傲得漂亮乳房,在婚後變成憂鬱的來源。在網路論壇《Dcard》上,有女網友分享:只要碰觸到乳房,不論是被男友、丈夫或伴侶觸碰,或是自己的手摸到,就會有噁心、憂鬱、沮喪感。有些人因此不能哺乳,或是擁有正常的性生活。性治療師曾寶瑩表示,這是「悲傷乳頭症候群」的狀況,目前學界並未將此症狀列為疾病。也就是說,這些名稱都是出自網友的命名,也有人稱「傷心乳頭綜合症」。正因為如此,網路上有大量的討論,甚至有完全誤解的內容。曾寶瑩治療師就曾在臉書上發表一篇長文,說明這現象以及解決的方式。曾寶瑩治療師提到,曾有婦產科醫師問過她「悲傷乳頭症候群,有解嗎?我有產婦因為這樣不能哺乳。」她才得知《Dcard》上有人在討論,只要被碰觸到乳房,不論是被男友、丈夫或伴侶觸碰,或自己的手摸到,就會產生噁心、憂鬱、沮喪感。這些人因此很難與伴侶展開親密關係,甚至不能哺乳。「夫妻感情很好,先生撫摸乳房的方式也和以前一樣,但就不知道為什麼,只要先生手碰到乳房,太太就會立刻覺得反胃。」觸摸治療 應試著抱持同理心曾寶瑩治療師說明,透過治療個案慢慢察覺壓抑在心底深處的想法:「本來很美麗的乳房,竟然變成了被先生搓揉、被孩子吸吮的物體,自己好像變成了乳牛和妓女。」此時,會先以「觸摸治療」(治療師關注身體的情緒凝結點,運用身體姿勢的改變或是手的觸摸來協助個案轉化情緒)指導她與丈夫以較妥適的方式碰觸乳房。曾寶瑩治療師建議,女孩們如察覺自己有此狀況,可先慢慢撫摸自己的乳房,讓自己安心下來,再試著啟動性興奮感。如果非常嚴重,就找尋身心科或心理諮商的協助。同時,身旁的人或伴侶萬不可指責女方想逃避親熱、不想哺乳,應該試著抱持同理心。 延伸閱讀: ·胸部大易得乳癌?小胸罹患機率低? 醫揪「真正兇手」:快算BMI ·穿鋼圈胸罩易得乳癌?無鋼圈內衣會讓胸部下垂、外擴? 醫師解析「胸罩迷思」
-
2022-02-22 癌症.飲食與癌症
抗癌飲食不能吃糖?營養師揭癌症患者該怎麼吃?
許多癌症患者易誤信偏方、謠言、迷思,包括「聽說癌細胞喜歡吃糖,那就不要吃糖把癌細胞餓死」,進而變成除了甜點、手搖飲等甜品不吃,白飯、麵條等澱粉不吃,就連水果、全榖雜糧類等也通通不吃。嫚嫚營養師指出,這樣的極端作法反而容易使得癌症病程更不樂觀、更加惡化,並分享有助抗癌的飲食關鍵及促進食慾的妙招! 癌症飲食不能吃糖?營養師指1例外! 罹癌一定要吃「醣」。嫚嫚營養師表示,癌友在不吃糖之前,需先了解該禁的是「糖」還是「醣」。天然食物中的醣,不論對於癌友或一般人都是非常好的養份,例如全榖雜糧類及水果,癌症患者不論是在病程或是在治療階段,足夠的熱量非常重要,最關鍵的來源就包括全榖雜糧類,除了能更快速的被人體吸收,也有助於提升蛋白質於體內的利用率,且是主要的膳食纖維來源之一,可幫助廢物、毒素排出體外,降低癌變、情況惡化的風險。而也常被認為不能吃的水果,當中其實都含有非常豐富且多元的營養,例如常聽到的維生素C、玉米黃素等,都是有助於抗癌的成分。若這些食物都不吃,相關熱量、營養無法充足攝取,自然不利抗癌。 不可吃的是「添加糖」。癌友真正需要避免的,是非必要的米字旁的添加糖,易上癮、且有害健康,包括果糖、高果糖糖漿、冰糖、砂糖等,民眾常認為比較健康的黑糖也是其中之一。添加糖除了是普遍學者認為常見的發炎風險因子,容易引起身體各種發炎、引起疾病,也容易影響血糖波動,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使得IGF1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分泌,進而增長癌細胞,這才是真正建議癌友避免糖的主因。 建議吃添加醣的1例外。不過,營養師也指出一個例外情況,癌症有期數之分,各期身體狀況也會有所不同,患者若是在後期、甚至住進安寧病房時,若想吃點甜食,建議不必管控太過嚴苛。此時的患者身體狀況大多不佳,食慾也不好,營養也不足,更需把握任何的進食機會,哪怕會吃下添加糖,也需補充當中可能帶有的營養。在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下,需將飲食對身體的影響考量得更加全面,而非單著重在糖對身體的影響,建議可與營養師及醫師多加討論、適度提供。癌症患者不能吃什麼?營養師指6大地雷要注意! 除了避免吃添加糖以外,嫚嫚營養師也提醒注意食品衛生安全。癌症患者不論是因疾病或治療,免疫力都多在低弱狀態,飲食不潔就很有可能受到感染、產生其他疾病問題。因此除了不建議吃生魚片、沙拉等生食外,也要注意是否確實加熱、煮熟。食物也不宜於室溫擺放過久,若可以冷藏就應冷藏,若置於室溫過了2個小時後就不要再吃,避免可能滋生的細菌,特別是有助補充人體營養也有利於細菌滋長的營養配方。而如遇食物發霉,包括整個食物、旁邊的食物就應全部避免,因為發霉擴散程度不得而知,肉眼看不到,萬不可撥下或切除後食用。也建議盡量避免油炸、加工食品,這兩項食品和添加糖一樣同被視為容易引起發炎的食物,且大多營養成分也相當低,建議多以天然的原型食物為佳。體重是抗癌重要指標,5妙招促進食慾,吃胖助抗癌! 20%癌症患者死於「癌症惡病質」。嫚嫚營養師強調,癌友的熱量攝取非常重要,癌細胞於體內有如強盜一般,會搶奪一般細胞所需的各種營養,當人體營養不足,自然免疫系統等全身機能都無法正常運作,更不利於抗癌。相反的,就算攝取足夠的營養癌細胞會有所成長,但同樣的好的細胞也會壯大。一般看癌症患者的健康、預後狀況、能否撐過療程等,體重是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最怕的就是癌友體重下降,甚至進入到「癌症惡病質」,此階段癌友代謝、免疫等全身系統大亂,難以正常運作,可說是個無法抗癌的狀態,據統計,約有20%的癌症患者死於此因。 卯起來抗癌!案例160公分吃胖到70公斤。嫚嫚營養師也分享,自己所參與過的營養講座,講師是位營養師,也是位乳癌患者,目測身高約160公分的講師為了抗癌,每日吃得相當營養,並將自己的體重提升至到70公斤,讓自己有非常足夠的本錢能夠抗癌。因此即便癌症患者多因治療或疾病不適,常會有食欲不振的情況,也會想方設法、鼓勵多吃些、攝取足夠的營養,對於抗癌才是上上之策。 營養師5妙招促進食慾助抗癌!嫚嫚營養師建議食慾不振的癌友,可少量多餐的進食,一天進食約5到6餐。而口味清淡的食物也多較容易被接受,口感滑順的食物則有助於大多因療程出現嘴破、食道發炎、吞嚥困難的癌友進食,接受度也較高。食材準備上也可以多以色彩明亮、多元的配色為主,容器、餐具也可準備明亮、漂亮的陶瓷材質,都有助於以視覺促進食慾。這些方法都有助於提升食慾,營養充足的情況下更有本錢抗癌。《延伸閱讀》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十大癌症最新統計!最新癌症人數增加逾五千人!務必定期做四篩檢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22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血壓狂飆!營養師提醒留意5大類食物防傷心:清粥配菜也在內
冬天為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低溫容易增加血管收縮的機率,使血管變細,也使得血壓容易增高,導致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因此在寒冷的冬天穿著足夠的衣服保暖相當重要!攝取過多鈉 易釀高血壓除此之外,營養師潘富子表示,飲食上也需多加留意「鈉」含量的攝取。飲食中吃下過多的鈉是造成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高血壓若控制不佳易導致引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想預防高血壓或已有高血壓問題者,避免吃重鹹是第一步。(推薦閱讀: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國人鈉攝取過多 每日不得超過食鹽6克依據2005-2008年、2010-2011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我國各年齡層民眾的鈉攝取量都已超過每日建議量,而且有「男多於女、少多於老」的趨勢。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國中、高中以及青壯年(19-30歲) 男性每日鈉總攝取量分別為4899毫克、4962毫克及4494毫克,已達每日建議值的2倍以上;依照衛生署建議國人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即食鹽6克),每1克鹽含400毫克的鈉。(推薦閱讀:味精吃多會口渴? 錯怪了!真正主因其實是「它」)日常5大高鈉食物 留意攝取份量現代人生活因忙碌,飲食方式講求快速、方便,也隨著冬季氣溫明顯驟降,飲食也會因為了取暖也有些改變,潘富子特別整理了5大高鈉食物,在攝取上必須留意食用份量:1、調理包:調理包的食用方式最適合上班忙碌的族群,只需經過簡單加熱就可開封食用。以一包市售的紅燒牛腩調理包來看,一包約200公克,其中鈉含量就高達約1371毫克;若一天三餐中,吃兩次用調理包當主食,其鈉攝取就已超過當日攝取量。2、泡麵:泡麵的食用方式也是方便且快速,再加上熱呼呼的湯頭最適合在冬天裡取暖食用,尤其以麻油雞、花雕雞或有其它料理酒入味等風味泡麵,更是在冬季裡受多數人的喜愛,但泡麵的鈉含量也是不能小覷,以市售的袋裝花雕雞麵來看,一小袋的花雕雞麵鈉含量也高達1200毫克,整份吃下去相當於已吃下當日鈉攝取量的一半。(推薦閱讀:換個作法鈉翻倍!營養師「鈉含量黑名單」曝光 雞絲麵竟奪冠)3、火鍋湯底:以國人熱愛的麻辣火鍋湯底來看,一碗(200c.c.)鈉含量約1255毫克,超過當日鈉攝取量的二分之一。不過,在冬季裡還是可以開心吃火鍋,但湯底盡量選擇由昆布或蔬菜熬製的清湯底,不僅減鹽也可降低熱量的攝取。(推薦閱讀:他吃鍋「喝光精華湯底」半夜進急診! 醫警告「10種人」要注意:有你嗎?)4、醬菜:冬天裡喜愛的食物還有來碗熱呼呼的粥,白粥的鈉含量雖然不高,但重點是吃粥用的配菜,常以醃漬、罐頭做為保存方式,而製作過程中就會加入大量的鹽,相對食物的鈉含量也提高。以市售的醬瓜來看,一罐醬瓜的鈉含量也有1765毫克,鈉含量也是相當高,千萬別因爽脆涮嘴的口感就一口接一口,而忘了控制份量。5、豆乳醬:國人在冬季裡喜愛用食補的方式做為取暖,在吃薑母鴨、羊肉爐時通常都會搭配豆乳醬一起食用。100克的豆乳醬料,其中鈉含量更是驚人,高達2945毫克。在享受美食時,醬料的份量千萬要斟酌食用。(推薦閱讀:吃鍋進補小心鈉含量比熱量可怕! 「5口味湯底排行」:第1看起來很清)潘富子提醒,由於血壓升高時,多數人自己認為沒有明顯不舒服症狀。尤其是發生心肌梗塞時甚至是猝死總是來的又快又急,真的會讓人措手不及,因此,維持健康的飲食方式,並安排健康檢查對於預防高血壓及控制都是最好的方法。(推薦閱讀: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延伸閱讀: ·吃太鹹小心傷腎、傷心! 「6大陷阱食物」吃起來不鹹但都藏高鈉 ·不吃鹽就不會攝取過多鈉含量? 跟鹹不鹹無關!破解7常見鈉含量迷思
-
2022-02-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自費醫材的昂貴藥物治療,是病人的希望還是負擔?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昂貴藥物面面觀」。隨著醫療科技的發達,人類戰勝疾病的機會激增,帶來絕症病人新希望,但也同時引起空前未有的新問題。一位最能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醫療帶來經濟壓力的社工師,寫出自己以家屬的經驗以及專業上看到病人與家屬所面臨的困境。一位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寫出面對病人與家屬的兩難:一方面殫思竭慮盡其所能地思考如何治療,一方面卻不忘治療可能帶給對方難以面對的經濟困境。一位介入國內新藥通過程序多年的資深專業藥師,分享政府在通過新藥上市的過程,如何戒慎恐懼面面俱到的用心。希望醫病雙方珍惜善用資源,並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除了自費的昂貴免疫療法藥物,是否有第二種經濟上可負擔的選項?】【延伸閱讀:昂貴的新藥是帶來希望或造成負擔?望醫病雙方善用資源,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 十年前,爸爸因為椎間盤突出要進行手術,入院當天醫師詢問是否要使用自費醫材,可能要數萬元,媽媽打電話來問我,是否有「必要」使用,我請教工作醫院的醫師意見後,建議爸爸使用健保給付的醫材就好,謝謝當時手術醫師順利完成手術,讓我的爸爸復原狀況到現在都很好。現在回想,已經忘記當時討論的細節,但是當時決定前的徬徨與焦慮,感覺還是很鮮明,雖然當時我已在醫院工作,但還是會有一點迷思,健保給付的會不會比較不好?也有壓力,身為家中主要經濟來源的爸爸,長年付出勞力為家庭工作賺錢,在「需要」使用自費醫材時,我們卻無法立即答應,還是思考是否「必要」、是否符合「經濟效益」,這樣是否不對。 在工作中,癌症治療的過程也會碰到要討論使用自費藥物的時候,有時是病人主向醫師提出:「只要有幫助,需要自費沒關係。」有時是醫師在提供治療選項時,會給予使用自費藥物的選擇,總覺得這時的選擇會更加的困難,癌症治療的效果會影響生命的長短,治療的療程也不是一次就見效,治療有成效時可能要一直用藥才能維持疾病的穩定,所需花費的金額可能十數萬到百萬都有可能。 病人有知的權利,不因年齡、性別、國籍等而有差別,更不該因為經濟狀況而有所限制,病人有權利知道治療計畫的選項、不同選項的差異、需付出的資源,瞭解清楚後再做出決定,醫師能幫助病人瞭解清楚此項治療的必要性、預期的效果、所需的療程及費用,再讓病人做出決定。以前我會擔心,跟經濟狀況不好的病人討論自費藥物治療,是否會讓他們有被剝奪感,因為沒錢所以不能接受更多的治療,但就實際的工作經驗,健保給付了很多抗癌藥物,多數時候都是從健保給付用藥開始治療,通常都是到了最後才會討論是否要用自費藥物來治療,這個時候都是在爭取一個機會和希望,藉由自費藥物來爭取活久一點的希望,這個希望所產生的經濟負擔是很重的,病人本身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收入、積蓄、保險、親友支援)來支付,能夠負擔的期間有多長,是否有社會資源能夠協助,是否符合被協助的資格,這些都是可以陪著病人討論、進行資源盤點。 如果可以預知結果,不會難做選擇,但往往難做決定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選擇後的結果是否符合期待。若可以事先知道藥物能帶來很好的治療成效,或許只要衡量能否負擔藥物費用就好,也或者懷抱著「活著就有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想法,先投入所有資源換回健康,只要身體恢復,錢再賺就有,但多數的時候,都要先用藥,才會知道是否有效。 做任何決定都會有其信念與價值,藥物「價格」不等於生命「價值」,有病人說過:「此生足矣,使用自費藥物治療,可能只多兩至三個月的時間,對我沒有意義。」也有病人說過:「我孩子還小,如果有機會看他們長大,我要試試看。」有病人覺得錢可以不留子孫,但也不要債留子孫。也有家屬說過:「就算借錢也要治療,能活一天是一天,只要爸爸在,我就有家。」不同的生命故事、家庭文化,會做出不同的選擇,面對生命的態度,每人都不盡相同,有人考慮以自己的需求為優先,有人以家屬的需求為優先,如何選擇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人衡量價值的秤都不同。做決定之前,先收集客觀資料,詢問醫師自費藥物的治療效果,能減少復發機率、延緩疾病變差,增加存活期;要做幾次才會知道效果,如果有效果是否要一直使用,還是使用幾個療程後就可以停止;如果沒做的話,會遇到怎麼樣的狀況。瞭解這些客觀資料後,方能佐以個人主觀的價值來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 在癌症治療過程中,不以成敗論英雄,病人能為自己做出選擇就是英雄。家人、照顧團隊成員可以陪伴病人,瞭解病人考量的面向,討論有無解決的方法,支持病人為自己所做的決定。
-
2022-02-20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想瘦哪就瘦哪?醫師:雕塑身材三大要素不可少!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很懶,都希望是可以瘦我們在意的地方就好,因此局部瘦身運動,從以前到現在就一直非常流行。至於可行性有多少?「好邱醫師」將告訴你雕塑身材的三大真相。多年來,各界都瘋傳「局部瘦身」的有效方法,好邱醫師破除迷思,強調要達到局部瘦身,必須有三大必要條件:體重脂肪要減少、重訓強度要夠、重訓完馬上接著做中等強度以上有氧運動30鐘。好邱醫師表示,他常看到大家的瘦身計畫中,星期一瘦手臂、星期二瘦小腿…這跟想要全身都瘦,有什麼不一樣?並要大家仔細想想,我們真的需要局部瘦身嗎?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找回健康活力!好邱夫妻 頻道: 點我看 好邱夫妻 原始影片: 點我看延伸閱讀改善體態、矯正駝背 彈力帶6招學起來為什麼對甜食毫無抵抗力?醫師:問題可能出在睡眠!「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18 新聞.健康知識+
突然體溫偏高是發燒嗎?醫揪「背後原因」:很多人都沒料到
除了生病發燒之外,有時在服藥後也可能會讓體溫偏高!廖偉呈藥師,為大家說明藥品為何會引發體溫偏高,常見原因如下:1、過敏性反應一般在使用藥品1-3週後出現症狀,尤其是抗生素,可能有起疹、嗜酸性白血球增加等現象。主要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外來藥品當成抗原,產生體液性免疫反應,抗原抗體結合後的免疫複合物,可促使體內顆粒性白血球釋出致熱原而產生發燒現象。此外,也會啟動細胞免疫反應,導致胸腺產生淋巴激素活化免疫反應,並促使巨噬細胞將內生性熱原釋出。(推薦閱讀:我發燒了嗎? 一張圖秒懂「5種測量方式」標準)2、影響體溫調節機制‧藥品增加熱能產生有些藥品會增加身體新陳代謝,增加熱產生,如:甲狀腺素、綜合感冒藥或緩解鼻炎藥品的交感神經作用劑(Phenylephrine/Pseudoephedrine/Caffeine)、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的抗憂鬱劑、藥酒(保力達B、維士比等),或含酒料理,也有可能提升體溫。(推薦閱讀:吃錯感冒藥恐致肝衰竭、猛爆性肝炎! 食藥署揭「服用禁忌」:你犯幾個?)‧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某類藥品會抑制汗腺分泌,而影響身體的散熱。如:降低過敏或改善鼻炎的第一代抗組織胺(Chlorpheniramine/Diphenhydramine)、暈車藥所含的抗膽鹼成分(Scopolamine)、某些具抗膽鹼作用之帕金森藥品(Biperiden, Trihexyphenidyl)、三環抗憂鬱劑(Imipramine/Chomipramine/Doxepine)等。(推薦閱讀:過敏性鼻炎發作!使用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差在哪? 耳鼻喉科醫解答「各別用途」)‧阻礙心血管系統對熱調節心血管系統是身體調整體溫的重要角色,但有許多降血壓藥品或是影響心跳速率的藥品,或多或少會降低心血管系統對體熱的調節能力,導致體溫偏高如:乙型阻斷劑。而血管擴張劑,可能使周邊動脈擴張,血液滯留於周邊動脈血管,影響體溫調節,此外常被應用於消水腫或降血壓的利尿劑,也可能導致水分流失,間接影響散熱功能。‧抑制下視丘對熱的調節抗精神疾病藥品(Chlorpromazine)為多巴胺阻斷劑,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會造成下視丘體溫設定點改變,導致體溫過高。(推薦閱讀:高燒不退會燒壞腦? 想太多!家醫科醫師破解迷思)3、藥理作用的延伸這類原因導致的藥物熱較為少見,主要因藥品的藥理反應,引發內生性熱原的釋放,如:梅毒病人在接受盤尼西林類抗生素治療6-8小時後,體內的梅毒螺旋體釋放出內毒素導致發燒現象。(推薦閱讀:超過38℃發燒了! 感染科醫師解析退燒藥正確使用時機)而藥理作用引起發熱狀況,也常見於癌症病人在使用抗腫瘤藥品後,因體內的惡性腫瘤細胞,被化療藥物毒殺後而產生藥物熱現象。延伸閱讀: ·發燒、咳嗽、嗅覺改變...是新冠肺炎or流感? 美國CDC盤點「10個共同症狀」 ·發燒該多穿衣服or少穿? 醫曝「正確答案」...多數人都錯了
-
2022-02-16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破解厝邊迷思/瘦子不會得糖尿病?小心隱形肥胖
Q:一般人對糖尿病患者的印象是肥胖和超重,對於身形纖細的瘦子來說,應該不是罹病的高危險群,不用擔心糖尿病找上門吧?A:肥胖是容易罹患糖尿病的因子,但不是絕對!不良的生活習慣才是主因。糖尿病是身體代謝異常,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導致血液裡的糖分升高,高血糖不僅會造成血管受損或硬化,還會損壞器官和神經。許多體型偏瘦的民眾會輕忽糖尿病的可怕性。有些人的內臟脂肪堆積、體脂肪高,但是從外觀上根本看不出來,加上久坐、少運動,反而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這些看起來不胖、體脂卻嚴重超標的「泡芙人」,更要小心隱形肥胖的危險性。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與肥胖、不良習慣等有關,第一型糖尿病則是先天遺傳和免疫系統造成,千萬別誤信「瘦子就不會得糖尿病」的迷思。糖尿病有多吃、多喝、多尿和體重減少的「三多一少」症狀,若突然消瘦,一定要注意,這是身體健康亮紅燈的警訊。建議民眾平時應養成量測三高數值的習慣,定期健康檢查,找出潛藏的疾病。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心血管中心超音波影像學兼遠距醫療主任洪崇烈(本專欄與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合作)
-
2022-02-13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努力運動卻不會瘦?醫師:問題可能出在飲食!
大家都知道減重是八分吃兩分動,但為什麼運動的減脂效果不好?「一分鐘健身教室」史考特醫師表示,運動不是沒用,只是在減重這場戲裡,飲食才是主角,運動只是配角!如果只是運動,就算再累,大概減脂效果也有限。學者檢視了飲食與運動兩者之間的關係,發現當我們運動消耗大量熱量時,身體會降低其它的熱量支出來代償。史考特醫師也指出三大重點:適度運動仍對增加熱量消耗和健康有幫助、減重主要靠管控飲食、避免過度運動等,提醒明明有運動卻一直沒瘦的朋友們,從今天開始檢視自己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對於健康與體重,都會很有幫助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改善飲食習慣!一分鐘健身教室 頻道:點我看一分鐘健身教室 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減重迷思大破解!醫師教你維持身材不復胖的關鍵常常頭痛、眼睛痠?物理治療師教你自救法「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1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厝邊健康最愛問/高血糖傷血管 悄悄侵蝕腸胃道
一名中壯年糖友,每次飽餐過後都覺得肚子脹脹的、冷冷的,有時還會感到輕微腹痛,起初只懷疑是消化不良,直到身體受不了去醫院就診後,發現竟是糖尿病引起的腸胃道血管病變。「厝邊健康最愛問」特別邀請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的醫師,解答街坊鄰居最常見的疑問。血糖未控制 恐致腸胃道缺血馬偕紀念醫院心血管中心超音波影像學兼遠距醫療主任洪崇烈表示,腹部疼痛、脹氣,可能是腸胃道有血管阻塞,進而引發腸胃道缺氧產生的症狀。就他在馬偕門診觀察,很多患有粥狀動脈硬化疾病的糖友,容易出現腸胃道血管病變的問題,但早期症狀通常很難發現。洪崇烈說,糖尿病會漸進性傷害身體,由小到大蠶食血管與器官。血液中糖分過高,糖分氧化的產物堆積在血管壁,使它變僵硬、纖維化,進而誘發心血管疾病;其中腸胃道血管病變與腎病變,因病變之初不易辨識徵狀,糖友就醫時往往已腸胃道嚴重缺血,或因腎絲球惡化步入腎衰竭的命運。洪崇烈表示,糖尿病對身體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它所造成的血管病變可分為大血管和小血管兩大類,依照發生位置產生不同症狀。大血管一類包含大腦、冠狀動脈、心臟等處血管病變,可能引發中風(顱內血管病變)、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病與斑塊堆積;此外還有常見卻容易忽略的腸胃道血管,血糖若控制不好,血管病變在此處會造成腸胃道缺血。腎功能檢查 每年一次揪病變小血管一類好發在視網膜與腎絲球,視力異常與白內障都是視網膜病變的典型症狀;腎絲球則是小血管病變之初最細微的地方,會造成蛋白尿、腎功能惡化,若沒有積極治療可能得面對腎衰竭,甚至洗腎的命運。洪崇烈提醒糖友和65歲以上民眾每年應安排一次腎臟功能檢查,偵測蛋白尿是目前可較早偵測腎絲球病變的方式之一,能協助醫療團隊更早找出腎病變的潛在病人。洪崇烈指出,以馬偕的糖尿病臨床照護經驗和美國治療指引來說,由於糖尿病的藥物治療有多種選擇,從第一線的降血糖藥物到強效的胰島素刺激藥物,由醫師綜合考量病人體質、器官健康狀況與用藥風險,如:是否患有高風險的心血管疾病、腎功能有無潛在性衰竭,全面評估後選擇最適合的藥物。病人應遵照醫囑服藥,回診時與醫師充分溝通討論。吃藥傷腎? 遵醫囑破解迷思洪崇烈說,病人常擔心長期吃藥會傷腎,看到血壓或血糖控制下來就自行減藥或停藥,其實更致命。新型的口服降血糖藥同時具有保護心、腎的效果,正確使用降血糖藥不但可以控管血糖,也能預防血管、腎臟及眼睛病變,扭轉「吃藥傷腎」的觀念,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讓醫師依照共病問題選擇最適當的降血糖藥物,搭配飲食和運動,幫助糖尿病獲得良好控制。
-
2022-02-06 新聞.健康知識+
喝酒前別吃巧克力、番茄!專家教預防、解除宿醉最有效科學方法
不管應酬還是和朋友狂歡,放縱飲酒過後,常要付出宿醉的代價。坊間流傳很多宿醉療法,專家表示多是迷思。首先要了解為什麼會宿醉?酒精對胃黏膜來說,是一種非常直接的刺激物,在飲酒經過一夜之後,胃部會有空洞、噁心感。另一方面的問題出在大腦,酒精會觸發大腦中負責檢測血液中毒物的特定區域,該區域會引起噁心、嘔吐的反應,以幫助身體清除毒素。宿醉也被認為是酒類飲品中,一種被稱為同屬物(congeners)的化合物引起,它是在製酒發酵過程中的副產物。當你喝酒的時候,就是在強迫身體同時代謝酒精和同屬物,這也是宿醉產生的原因。同屬物的理論有助解釋,為什麼威士忌這類深色酒品,比清透的酒類帶來更可怕的宿醉。一項研究指出,波本威士忌是同屬物含量最高的酒品,伏特加則幾乎沒有。要避免宿醉,或讓身體盡快從宿醉中醒來,專家提供以下幾個方式:喝酒前先吃點東西食物可以緩解酒精對胃壁的刺激。在飲酒前或飲酒中進食,都可以透過減緩胃排空的速度,幫助身體漸次處理酒精。這可以改變酒精吸收到腸胃道的速度,並使酉每系統有時間分解酒精。遵循1:1原則在喝酒前喝大量非酒精飲品,也有助預防宿醉。建議在每杯酒之間穿插一杯開水。上床睡覺前,可喝一點電解質飲料,幫助身體保持更多水分。補充電解質雖然白開水是補充水分、避免酒後脫水的最佳飲品,但飲用含電解質或含鹽的飲料,是治療宿醉頭痛的有效方法。運動飲料、番茄汁或大骨湯都是好選擇。吃一頓豐盛早餐吃一頓豐盛早餐,有助穩定血糖,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從食物中吸收的能量,將被肝臟利用,讓辛苦加班處理酒精的身體得到能量。早餐應選擇優質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例如雞蛋、酪梨吐司、一大碗燕麥和新鮮水果。小睡一下喝了幾杯酒後,看似沉沉昏睡過去,實際上的睡眠品質比平常差很多。雖然缺乏睡眠並不會導致宿醉,但會使症狀惡化。小睡一下可以減緩宿醉的不適。喝酒前別吃這些食物巧克力、番茄空腹喝酒會刺激腸胃,導致胃酸逆流。巧克力、番茄可能造成刺激,使胃酸逆流更嚴重。咖啡咖啡因的提神作用,或許可以讓你感覺不那麼醉或睏倦,但可能因而導致喝更多的酒,最後爛醉。高鹽食物喝酒前吃高鹽分的食物,會發生水腫問題。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02-05 養生.聰明飲食
熟齡減重該怎麼做? 營養師傳授「長壽減重法」,掌握4原則瘦身並不難!
英國歌后愛黛兒(Adele)前陣子被發現又瘦了一圈!她公開是採用「長壽飲食法」瘦身,利用喝低熱量的蔬果汁、少量的正餐,加上規律的運動,不碰糖類、酒及辛辣食物,達到快速減肥的目的。事實上,減肥的方式相當多,如何不為難自己,又能達到減肥的目的,讓生活趨向更健康、更快樂?建議熟齡減重可掌握4大原則。1.低醣飲食糖會促使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素正是一種合成性的荷爾蒙,會驅使脂肪的合成,因此,減重的關鍵就是「控制攝取總醣量」,建議醣攝取量控制在一天150克以內。加上從蔬菜、水果獲得的醣類,換算下來,一天白飯不能超過一碗半,用這個方法,堅持一個月,多數人可以明顯看到成效。不過,很多人為了求好心切,會戒斷包括主食在內的所有醣類,其實,人類本身就需要醣類的滋養,如果醣類攝取不夠,代謝脂肪的能力會下降,也就是說,完全不碰主食的人,未來出現復胖的機會相當高,而且容易引發內分泌失調、注意力難以集中等問題。2.避免精製糖等加工品減肥計算熱量固然很重要,但食物的選擇更重要。日前一位女性分享,她早餐、中餐幾乎沒吃,晚餐只喝一杯珍珠奶茶,一天攝取的熱量根本不到1000大卡,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瘦不下來。癥結點就是她陷入熱量迷思,選錯食物了,常吃精緻糖類、加工品等食物,而這類食物是會讓身體趨向脂肪的合成,儘管限制整體熱量、搭配規律運動,也很難瘦下來。所以,減肥期間,更應該選擇食用天然、身體好代謝的食物。3.水果不可以吃到飽很多人以為水果富含天然酵素、維生素、礦物質,減重期間可以肆無忌憚的吃,那就錯了。水果固然營養,別忘了,其主成分仍是果糖,很容易被身體消化吸收,過量攝取,不僅造成血糖震盪,還很容易生成三酸甘油脂,變成體脂肪、內臟脂肪。正確做法是一天以2至3份為限,若是糖尿病患,就得嚴格限制在兩份以內(一份水果大約是一個拳頭大小)。4.規律運動飲食控制雖然可以減少熱量達到變瘦的目的,但過程中也會一併消耗掉肌肉,而肌肉正是掌管基礎代謝率、未來是否復胖的關鍵。因此,透過適當的有氧及阻力運動,訓練肌肉,不僅能提高基礎代謝率,也會更健美有型,達到真正的「塑」身,而非僅是「瘦」身。
-
2022-02-0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過年打麻將、買大樂透 賭癮患者治療恐破功
春節期間家庭聚會習慣玩麻將、撲克牌,彩券刮刮樂獎金加碼,但對平時有賭博問題困擾的民眾,過年絕對是「高風險」期,北市聯醫松德院區2年前開設全台創的博弈門診,治療個案超過百位,醫師蘇璿允表示,穩定治療的個案常在過年前後「破功」,對有賭博成癮問題者,除藥物治療,也可參加團體心理治療。蘇璿允指出,賭癮發作就在一念之間,發大財的美夢、欠債不過年的壓力、老家親友邀約不好意思拒絕、牌桌熱鬧的氣氛很難不理會,都會成為對抗癮頭最有挑戰性的誘惑。北市聯醫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開設全台首創的博弈門診,治療各地賭博成癮個案已百位以上,但發現穩定治療後的個案常在過年前後「破功」,贏了一把覺得手氣正旺,之後卻將一年辛苦賺來的心血還給莊家,又欠了一大筆債,引發家人爭吵更傷感情。蘇璿允說明,賭癮其實是大腦生病了,掌管快樂的腦區被賭博的念頭綁架,掌管自制力的腦區也受損,就像車子煞車故障,擋不住衝動。因此,賭癮復發只靠自己「意志力」是難以解決的,就像高血壓、高血糖等都是生理現象,需要醫療協助處理。蘇璿允表示,輸錢不甘心、想翻本,瞞著家人借錢也要賭,煩悶的時候特別想賭一把發洩,若有上述這些心態,很可能已符合醫學上對賭博疾病的標準。建議有賭癮困擾者,尋找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避開年節聚會的賭博氣氛,也要避免「小賭怡情」的僥倖心理,對這些人來說,小賭一把就像點火,引起大腦失控後,會導致更大的惡性循環。蘇說,來到博弈門診的個案,與醫師討論之後,可以用藥物治療,降低賭博念頭,阻斷原本腦區跟賭博的連結,讓大腦有機會修復,以及參加團體認知心理治療,練習金錢管理,破解對賭博的迷思。
-
2022-02-01 性愛.性福教戰
93歲性治療師的12個性愛建議:性生活不應該到了某個年齡就結束
編按:高齡93歲(2022年)的「露絲博士」是美國最有名的性治療師,從80年代起,她在廣播到電視節目大方分享性知識,至今仍然持續活躍於媒體和社交網路。她提醒年齡、更年期都不是性的阻礙,甚至希望在安養院裡可以設計一間「約會室」,讓每個年齡的人都需要被愛撫和擁抱。在民風尚稱保守的1980年代,要在螢光幕前公開討論性愛話題、甚至直接講出性器官名稱,是大多數人無法想像的事。然而,這位露絲博士(Dr. Ruth)所主持的廣播與電視節目「Sexually speaking」從1980年代開始播出將近40年,每集吸引超過45萬名觀眾收看,她透過節目探討正確而健康的性觀念、鼓勵人們不再將性視為遮遮掩掩的禁忌話題,且出版了44本相關著作,可以說是美國最負盛名的性治療師與性教育專家。她笑說,自己可能是第一個公開在收音機裡說出「陰蒂」這個詞的人。身材嬌小、身高不到150公分的她,不僅大大影響了一代美國人對於性的觀念,甚至被稱為「性解放教母」,而直到年過90歲的現在,她仍然在第一線活躍。露絲以提供坦率而有趣、熱情開朗但尊重個人的建議聞名,她獨特的幽默感和談話魅力,讓她總能自然不扭捏地討論這些敏感話題。出生在猶太家庭的她說:「在我們的信仰和教育中,性從來不被認為是一種罪過或羞恥。」逃過納粹屠殺的孤兒 為別人做些事證明活下來的意義總是笑容可掬,看起來就像是鄰家奶奶的露絲,其實有著頗為坎坷的的童年經歷。1928年她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的猶太家庭,為了躲避納粹的追捕,父母在二戰時想盡辦法將這個唯一的孩子送到瑞士的兒童之家,自己卻難逃被屠殺的命運。她說:「我就是大屠殺下倖存的孤兒。」戰後她輾轉來到了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巴黎,甚至曾加入猶太地下組織擔任狙擊手學習射擊,因此差點被炸斷雙腿。她在1956年來到美國並定居曼哈頓,先後取得社會學與教育學的碩博士學位,然後接受了7年性治療師的專業培訓。1980年,她得到在紐約市一個廣播電台主持談論性教育的機會,這時她52歲。她曾在訪問時說:「那時我並不知道,自己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會是談論性高潮和勃起,但我的確明白自己必須為別人做些事情,好證明自己活下來有意義。」在她主持的廣播和電視節目中,她除了傳達正確的性知識——負責任及安全的性行為、如何防治性病傳播,破除種種錯誤觀念和迷思,也強調無須對性愛感到罪惡或羞恥:它不只帶來愉悅與快感,也是增加伴侶間信賴與親密感的絕佳方式之一。她不忌諱在大眾面前討論性愛話題,但當有人開玩笑地問她對於「人獸交」的看法,她沒有感到困窘或被冒犯,而是幽默地回答:「我不是獸醫,下一題。」輕鬆化解尷尬場面。孤獨盛行的現代 更需要面對面交流與親密感除了在公眾媒體上大方討論性愛話題,露絲也長年支持推動同志權益、尊重不同性向,「對我來說,只要2個成年人在他們的家裡保有隱私且彼此同意,任何事都沒有正常或不正常的分別。」她如此說。而在愛滋病還被視為世紀絕症的年代,她也公開鼓勵愛滋病患者勇敢接受治療,且不應受到歧視。「我們對這個疾病的了解可能還不夠,但每個人都必須受到尊重。」而隨著媒體使用習慣的改變,82歲時她也在年輕人愛用的推特上開了官方帳號(目前有超過10萬人追蹤),經常在推特上發表各種幽默語錄。比如她在黑色星期五購物週期間發的這條推文:「與其在漫長的隊伍裡等待結帳,不如多花點時間和你的伴侶待在床上!」在性知識不普及的年代,人們的疑問可能是前戲的進行方式、女性如何到達高潮,或是如何解決男性不舉等「技術層面」問題。這些疑問如今可能已經有了答案,但現代人面臨的問題卻可能在更根本的層次:如何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或人際聯繫。「這不僅是性方面的問題,而是在許多人的生活中,甚至沒有稱得上重要的其他人存在。」露絲認為,現在人習慣什麼事都透過3C產品進行,而忽略了面對面的交流,「我們花愈來愈少時間專注於彼此的關係,以及對方的需求、興趣是什麼,而是一直在看手機。」她也對於現代人因為過於忙碌而減少性愛頻率感到懷疑,「性愛是件美好的事,值得我們為它找出時間,在人生中保有更重要的位置。」90歲的幸福秘訣:保持健康、做喜歡的事許多人好奇,她為何能夠在90歲後的高齡,仍然保持充實而幸福的生活?露絲回答:首先她很幸運地擁有健康的身體,另外一個秘訣則是: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或是喜歡自己正在做的事。她會和年輕人一起聽搖滾音樂會,看歌劇,也仍然持續在大學教書、演講。「雖然因為身體的老化,有些年輕時能輕鬆完成的事現在可能做不來了,但這並不表示我們無法再享受生活,當然——性愛也是。」露絲博士12個性愛實用建議以下則是露絲博士的12個關於性愛的實用建議:1. 我們不是複製人,不需要跟所有人在同時間、每週做相同次數的性愛,只要雙方都能夠適應接受就好。2. 其實在出門晚餐前做愛真的蠻不錯的。3. 不需嫉妒伴侶的性幻想對象,這是大錯特錯!當伴侶在一起多年之後,適度的幻想可以說是激發慾望的重要關鍵,但話說回來,這也不需要和對方分享就是了。4. 如果你總是在等待對方給予高潮快感,那麼你可能要經常失望或等待了。這需要透過彼此的互動和默契而達成。5. 你的性生活不應該因為到了某個年齡就結束。6. 男士們若想要擁有更好品質的精子,不妨多吃些核桃。7. 偶爾放下螢幕,去認識活生生的人。8. 美好的性愛體驗需要足夠的時間:包括結束後的親密擁抱和溫存。9. 擁有愉悅和活躍的性生活,有助於減輕更年期的症狀。10. 我希望在安養院裡可以設計一間「約會室」,可以像旅館一樣掛上「請勿打擾」的標誌,每個年齡的人都需要被愛撫和擁抱。11. 如果你喜歡自己的身體,你的伴侶也會有同樣的感受。12. 很累的時候就別做愛。對有了年紀的人來說,最佳的性愛時間可能是在一場充足的睡眠之後。資料來源/The Guardian、Banger.jp、marie claire原文:年齡、更年期都不是阻礙!93歲性治療師的12個性愛建議:孤獨時代愈需要親密感
-
2022-01-3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過年後胖一圈? 5招飲食訣竅吃美食不怕胖!
農曆新年即將到來,擔心在過年期間體態會走樣嗎?Youtuber「CYFIY兆佑」將提供5個過年期間可以注意的飲食小技巧,雖然不能讓你變瘦,但至少可以讓你安心的享用桌上的大餐!熱量平衡是影響體重的主要原因,Youtuber「CYFIY兆佑」在影片中教你控制飲食的方法,包括過年前後該如何分配好熱量,以及改變飲食順序增加飽足感、注意容易忽略的堅果類攝取量、嘗試簡單的斷食,還有細嚼慢嚥增加咀嚼時間等,都可以幫助新年後身材不走鐘。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改善飲食習慣!CYFIT兆佑YT:點我看CYFIT兆佑YT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減重迷思大破解!醫師教你維持身材不復胖的關鍵常常頭痛、眼睛痠?物理治療師教你自救法「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1-30 名人.林靜芸
為何不吃肉類、海鮮,膽固醇仍高?名醫破解飽和脂肪迷思
我從小不吃肉,肥肉、雞皮、內臟完全不碰,海產也少吃。所以母親每天給我吃一個蛋,最懷念是後院母雞剛下的蛋,蓋在熱騰騰的白飯上,淋一點醬油,攪拌之後真的是每粒飯都香噴噴。我還喜歡吃荷包蛋、滷蛋、白煮蛋、蒸蛋、煎蛋、蛋包飯等等。母親常說蛋可以孵出小雞,養分很夠。求學時期我的身高在班上數一數二,真該感謝我聰明的母親。直到35歲時,體檢發現我的膽固醇偏高,檢討起來唯一可能是蛋吃太多。我從此開始戒蛋並增加運動,奇怪的是膽固醇仍隨著年齡緩慢升高。更氣人的是外子嗜食肉類,他的膽固醇數字卻很漂亮,身為心臟外科醫師的外子疼我,常安慰說:「膽固醇稍高沒關係,我替病人作開心手術,膽固醇高的生存率比較高。」又說「有回替餐餐吃肥豬肉的80歲病人開心臟,手術時特別仔細檢查血管,居然沒有鈣化,也沒有狹窄,血管很健康。」外子努力想告訴我,吃蛋吃肉沒關係,我卻認為是他自己愛吃,講的話不可靠。而且教科書寫得很清楚,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愈高,血管壁中脂肪堆積的程度愈高,因之動脈硬化得到冠心病或中風的危險就愈高。50歲之後,我為了健康的理由,開始吃肉。外子的話果然沒錯,我的膽固醇不受影響。美國2015年臨床營養學雜誌追踪二萬名每周吃數顆蛋的人20年(其中有一位每天吃23顆蛋),並沒有增加心肌梗塞或是血管疾病的風險。2016年美國國家飲食指引去除每日不應攝取多於300毫克膽固醇的限制。一個雞蛋大約250毫克的膽固醇,其中較多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而且蛋黃的卵磷脂可以溶解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美國取消食用雞蛋會引發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的說法,我在「戒蛋」30年後重新吃蛋,早餐一杯牛奶加一個荷包蛋,充分感受補充營養的幸福。至於我的高膽固醇「禍首」是什麼呢?原來體內的膽固醇80%是身體自行合成,與食用膽固醇無關(所以吃什麼食物會增加膽固醇,人與人的差異很大)。而一般原則,人體膽固醇增加是吃太多飽和脂肪及人造反式脂肪。所謂飽和脂肪,簡單的說就是室溫呈固態的油,包括椰子油、棕櫚油、植物奶油、酥油等等,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包括蛋糕、餅乾、麵包、甜點、乳酪、冰淇淋、椰奶、巧克力和處理過的肉,例如臘腸等等。美國飲食指引建議食物盡量烤、煮、蒸、水煮或涼拌,不要炸或煎,吃肉時去掉肥油,或是將肉燉煮,享受烘焙食品時避免油酥類。仔細研讀之後,我恍然大悟。我一向強調簡單生活,早餐經常是菠蘿麵包或烤吐司塗植物奶油(為避免高膽固醇,以植物奶油替代牛油,結果踩到地雷)、咖啡加奶精(含反式脂肪)。加上生性不喜浪費,家裏快過期的甜點,我一定負責吃掉,因此吃下不少酥皮食物。找到解答之後,我的高膽固醇總算控制下來。英國建議成年人每天飽和脂肪攝取男性不應超過30克,女性不應超過20克。一般人總把飽和脂肪、膽固醇,與肉類、海產連在一起,較少懷疑甜點、蛋糕。相信與我一樣不喜吃葷卻有高膽固醇困擾的人很多,謹以此篇經驗與讀者分享。
-
2022-01-27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過年大吃大喝,身材走樣?「超自律身材計畫」學起來,在家就能燃燒卡路里
長期久坐、吃太多,身材越走樣?減肥吃錯變更胖?維持健康體態一點都不難📢教你7招,控制熱量|提高身體燃脂|鍛練核心肌!快跟著元氣網一起做好身材管理,輕鬆瘦身又補鈣。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超自律身材管理計畫飯菜熱量很高嗎?補鈣瘦身怎麼吃?維持健康體態一點都不難,搭配健身、優雅的瑜伽伸展,你也可以做好身材管理,成為超自律又有自信的靚仔與靚女。【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 (拉筋伸展緊繃肌肉,練核心甩肥肚肉)。✅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 (培養專注力,手眼協調能力大提升)。✅ 閱讀 4 篇健康知識 (超營養食材推薦!低卡低GI,補鐵又補鈣)。★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適合運動初學者的「核心運動: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督導 盧玠民⏰ 10:00-12:00【活動】居家小活動用有趣的橡皮筋魔術訓練手眼協調: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職能治療師 鄭凱文⏰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常見便當配菜哪個熱量高?大家常覺得最沒誠意的菜色是三色豆,但它們含有紅蘿蔔的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可以守護黏膜健康,澱粉類的青豆仁也有豐富膳食纖維,可以跟精緻澱粉替換著吃,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的玉米,也是3C族及辦公族必備的營養之一。👉《點此看全文》這些食物吃多恐致高血壓!2地雷配菜少碰為妙⏰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居家運動,簡易瑜伽伸展操:運動專家/健身會館館長 林蕎茵👉課程來源👉更多WaCare全銀運動線上課程⏰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 【活動】放鬆運動 與家人談天⏰ 18:00-19:00 【閱讀】食在美好櫛瓜低卡低糖高纖維 補鈣瘦身好食材櫛瓜富含抗氧化物,包括維生素A、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等營養素,有助於皮膚和眼睛黏膜修復保養。台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藥學博士楊玲玲說,櫛瓜的礦物質如鉀、鈣、鐵、銅、錳、鎂、磷等含量也很高,尤其鉀含量豐富,能幫助人體將多餘的鹽分排除,還可消水腫、預防高血壓;鐵質有改善貧血的作用,很適合貧血的女性食用;容易骨質疏鬆的人,可多吃櫛瓜補充鈣質。👉《點此看全文》為什麼櫛瓜被喻為世上最健康的食物之一?⏰ 19:00-20:00 【閱讀】洗澡沐浴洗臉或洗澡的泡泡越多越乾淨? 皮膚科醫師帶您破解3個NG迷思「曾遇過民眾使用水晶肥皂洗全身,導致皮膚受損、紅腫、過敏的情形而就醫。」由於水晶肥皂屬於洗衣皂,其產品標示已說明僅供洗滌衣物用,因此提醒民眾不要用於清潔皮膚。👉《點此看全文》清潔方式錯誤反而傷肌膚!一起來破解皮膚清潔NG迷思⏰ 20:00-21:00 【閱讀】一夜好眠睡覺躺平會背痛,側躺就沒事?醫教4招有助改善腰痛在日常相當常見,原因也相當多,其中有一種腰痛,是患者躺平時會痛,改成側躺後便不會,相當擾人睡眠。平躺時會痛,但側躺就不會,這種情況常見2大原因而起,包括骨盆過度前傾以及椎旁肌疼痛。👉《點此看全文》睡覺時腰痛該怎麼辦?原來是這「2原因」,這樣做有效破解⏰ 21:00 ~準備就寢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