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9 科別.皮膚
搜尋
跌倒
共找到
1078
筆 文章
-
-
2020-06-08 科別.骨科.復健
影/疫情不敢就醫忍2個月 男子終於到醫院治肩傷
52歲張姓男子今年二月初到日本滑雪跌倒,回國後因疫情不敢就醫,忍著左側肩膀疼痛,忍了兩個月再也無法忍受左手輕輕舉起就痛苦難耐,最終到醫院就診,超音波顯示下滑囊積水僅約1cc左右,經過醫師專利認證擺位姿勢技術引流滑囊積水並抽吸,男子左肩疼痛腫脹立即改善,還順利引流出3cc積水。衛福部豐原醫院復健科醫師余學致表示,通常超音波顯示滑囊厚度超過0.4公分以上才比較好抽吸,加上張男滑囊增生的厚度只有0.25公分不易透過標準檢查姿勢直接抽吸,去年11月自己申請台灣中華民國專利認證成功的「擺位姿勢技術引流, Su Ci method」,將原有增生0.25公分厚滑囊,成功集中姿位引流到0.8公分厚,並順利抽吸出3cc積液立即改善疼痛腫脹感。豐原醫院復健科醫師余學致說,疼痛的手擺成手插口袋的姿勢,再將手臂向前內轉到胸前,成一個較不自然大拇指朝下的動作,滑囊積水自然會被集中到肱骨大結節附近的空間,就能順利將看似微量的積水,成功增加數倍集中引流效果再透過超音波導引抽吸而出。張男滑雪跌倒撞到左側肩膀,致肌腱急性撕裂傷併發炎,出現滑囊積水現象造成疼痛腫脹、導致無法將手舉起,經過擺位姿勢技術引流並抽吸,左肩不再疼痛,也能再拿東西。
-
2020-06-04 科別.骨科.復健
輕忽骨鬆 小心脊椎壓迫性骨折
現代人活到80、90歲已不稀奇,但常面臨骨質疏鬆症的威脅。特別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在65歲族群中,每四人就會有一位,到了85歲以後,更增加到每兩人中就有一位。若輕忽脊椎壓迫性骨折而不治療,脊椎仍需負荷身體活動及重量壓迫,可能導致椎體持續塌陷變形,由正方形變梯形、三角形,最後幾乎成一直線,病人恐會變成如「鐘樓怪人」般嚴重駝背畸形,也會造成嚴重背痛而導致心肺功能變差。因骨鬆而導致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可能只因咳嗽、打噴嚏、用力解便、彎腰、抬重物或不小心跌倒就發生了,常產生突發性的嚴重背痛,由X光可見其胸或腰椎的椎體已有塌陷,再加上核磁共振的檢查,就能確診骨折的位置。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可採保守與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是剛發生時臥床休息,使用止痛藥及抗骨鬆藥物,或穿背架來緩解疼痛,但所需時間較久,且長期使用止痛藥可能會造成胃潰瘍和腎臟病變,而臥床太久也會產生褥瘡、肺炎及泌尿道感染而有致命風險,且加速骨質流失,導致更嚴重的骨鬆性骨折,也無法避免駝背畸形。脊椎壓迫性骨折病患要立即改善背痛,可選擇微創「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或駝背整形術」,病患需接受靜脈或局部麻醉,傷口小約2公分,手術時間短,過程只要半小時,可緩解背痛、預防駝背畸形,手術後當日即可穿背架而下床活動。若因年齡過大或患有慢性病,擔憂手術風險而拒絕手術,又有好幾節椎體發生壓迫性骨折而不加以治療,且因椎體的高度若只剩原本的三分之一以下,此時即不建議使用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或駝背整形術,必須接受傳統手術治療,包括全身麻醉、開大傷口及打鋼釘等,但要留意麻醉風險,以及可能再次接受手術。
-
2020-05-30 養生.聰明飲食
除了蛋白質,還有兩個營養素可以增強肌肉健康!
要增強肌肉健康,除了蛋白質外還有兩個營養素大有關聯:維生素D以及綜合維生素B群。以往都認為維生素D對促進骨質健康較相關,現在也有研究證實,強化肌肉也要仰賴維生素D。多曬太陽可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若是年長者不方便外出導致日曬不足,深海魚類(鱈魚、鮭魚、鮪魚)以及菇類(香菇、木耳)也有含維生素D,但含量不高。必要時可直接補充保健食品。綜合維生素B群,則能幫助蛋白質吸收利用以及肌肉生成、能量代謝。粗糙食物(原型食物),例如全麥麵包、糙米、雞蛋、綠葉蔬菜、雞肉、豆類含量都很豐富。 以下為增強肌肉一日飲食調整範例。原本三餐-早餐:燕麥粥+米漿午餐:白麵線拌苦茶油晚餐:白粥+醬瓜+菜脯+豆腐乳以上範例,不止是蛋白質含量太少,整體熱量也太低了,若胃口不佳,可在三餐外再添加點心,改為少量多餐。 調整後-早餐:燕麥粥(燕麥含維生素B群及膳食纖維,可保留)+豆漿(蛋白質較豐富)+香蕉(補充膳食纖維、熱量、維生素B群)早點:鮮奶布丁一個午餐:白麵線拌苦茶油+清蒸魚+番茄蛋花湯午點:一杯牛奶(240cc,補充維生素B群)晚餐:白粥+醬瓜+滷白菜,可再搭配肉鬆、涼拌皮蛋豆腐,木瓜一碗(好咀嚼的水果)此外,光補充營養效用有限,還需要搭配活動,才能真正補到肌肉。無論是年輕人還是年長者都應該多活動,這會讓肌肉保持強健。傳統上許多兒女為了體貼長輩,都認為長輩身體較虛弱應該多休息,間接導致運動量下降,這是錯誤的觀念。研究指出,如果臥床10天,腿部肌肉就會損失10%!因此經常見到原本硬朗的長輩,在跌倒後怕痛不敢動,經過一週以上就變得連坐起來都有困難。不管有沒有疾病,在身體許可範圍內都應該盡量走幾步、抬抬手、轉轉腰。 要活就要動,千萬不要讓肌肉流失了!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5-30 橘世代.健康橘
孝親,不再有憾…讓媽媽高雅老去也高雅再見
2017年,母親農曆生日正好落在次年的元旦,本想這樣的巧合就選當日家聚,為母親慶生,沒想到計畫趕不上變化,我們在2017年12月29日為母親辦了追思禮拜。資優老人 一顆童心愛摸兩把母親94歲,雖重聽但仍能溝通;目略不明,看電視、書報尚無大礙;雖常抱怨雙腳無力,但我觀察枴杖只是拿著心安,步履輕盈跟得上我們的腳步;雖有高血壓等慢性病,但藥物控制得宜。每周固定洗頭,時間到了就去燙髮,衣著搭配合宜,每張照片都高雅、慈祥、嫻靜。好友稱她「資優老人」,當之無愧。一直慶幸母親晚年生活仍能自理,雖然她頻頻抱怨活到這麼老很辛苦,但和曾孫逗樂時童心未泯,打起麻將神采奕奕。我忽視了母親行動遲緩了,反應漠然了,表情呆滯了,短期記憶消失了。老化、退化,隨著歲月累積是不會放過任何人的。當母親連續兩天述說著全身痠痛,有別於以往的抱怨,我隱隱覺得不安。輪班陪伴 半夜跌跤我們崩潰雖然我們輪班陪伴,不幸仍然發生了。母親半夜跌了一跤,急診進加護病房。高齡加上頭部外傷,雖意識清楚,表達無誤,但因血壓高,血氧低,面臨插管抉擇!家人一陣兵荒馬亂,現場討論、電話連線,各個淚眼婆娑,小妹甚至站不住,倚著牆邊蹲著。爭辯、妥協;再爭辯、再妥協,最終,我們尊重母親在意識清楚時所做的決定:不急救、不插管、不發訃聞。在病情變化的驚心動魄中,及母親往生後治喪過程裡,都因依循母意,讓我們化悲傷、驚恐為動能,在回憶中因想著母親一生的行誼,感受為人子女的幸福與傳承的責任。親朋好友在慰問致哀時安慰我們:「母親沒受太多苦難,高壽又走得不拖泥帶水,真是福報。」我也是這樣自我安慰,但心中仍有遺憾。呼喊掙扎 疼在娘身痛在兒心當我們向醫護人員表明不插管急救時,我問:「能否轉安寧病房?」醫護人員告知不符住安寧病房的條件。我說,我想要的是人性的照顧。母親一進加護病房就插導尿管、包尿布、打點滴,因極度不舒服,想盡辦法拉扯,當然就被約束起來。又因是頭部受傷需要觀察,這段期間不能用鎮靜藥物,母親就這樣呼喊掙扎直到氣力用盡。我們不可能選擇在家壽終正寢,母親意外跌倒,我們也不可能不就醫,但就醫的結果卻不是我們想要的處置。挪威阿公 無痛安寧走上終點曾看到有位作者寫她挪威的公公如何善終。作者公公在挪威住安養院,高齡91,退化也有失智,也是跌倒但傷在手臂,院方縫合了傷口也打了嗎啡止痛。沒有進一步送醫是考量他的高齡,不宜再精密檢查受苦,只給嗎啡止痛,醫師說這是醫學倫理上的考量。後來她的公公不吃不喝,也沒打上營養針劑,護理師耐心向家屬解釋,人工注入的養分,只會徒增痛苦;進食與否要由病人自行決定,這就是生命的盡頭。僅僅5天見識公公的「好死」,作者說家屬的態度很重要。我知道這在台灣是行不通的,但這卻是我想要的,有可能嗎?【延伸閱讀↘↘↘】。人生必修課/放下恐懼,我們來聊聊「你想要的死亡」。失去至親/郭慧娟:沒有什麼反應是「應該」的,不要認為哭才是正常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30 科別.骨科.復健
老後身高少4公分? 當心這3部位易骨折
骨鬆患者,小心易骨折部位!根據統計,骨折1年後,男性死亡率約為22%,女性約為19%。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顧問醫師林高田表示,骨折本身不會致命,而是由於骨頭斷裂後,引發許多併發症導致死亡,例如臥床太久造成肺炎,間接增加死亡率。 林高田醫師說明,骨鬆一開始很難警覺,一直要到壓迫性骨折,髖骨骨折或饒骨骨折,才會警覺鈣質流失,骨頭密度變低。事實上,骨質疏鬆所引發的骨折,有著幾項特徵,提醒民眾多注意,特別是不同年紀骨質疏鬆的人。容易骨折的三個部位也有所不同: 1.五十至六十歲間「橈骨遠端」:位於手腕處。女性比男性多,多因50-60歲開始骨質疏鬆,若同樣跌倒用手去支撐,年輕人可能會斷在舟狀骨或腕骨,或是韌帶處受損,但對老年人來說,骨質疏鬆容易斷在骨頭,尤其是舟狀骨,手腕處的骨折。 2. 六十至七十歲間「髖骨骨折」:骨盆像一個碗狀凹進去,骨股頭則是一個圓球,而髖骨活動的角度特別大,不受限制。骨股頸下面的大小轉,上面突出來稱為「大轉子」,下面稱叫「小轉子」,大轉子與小轉子之間距離很寬,被稱為「轉子間骨折」,隨著年紀大骨質流失,此處的骨頭早已空空洞洞,易形成髖骨骨折。 3.七十至八十歲以上「脊椎斷裂」:包括腰 椎、胸椎皆有可能。脊椎骨折分慢性和急性,骨頭裡面是海綿骨,而骨小樑則是骨頭很小的結構,因為骨鬆而慢慢垮掉,這也就是年紀大了,身高漸漸變矮的原因之一。 林高田醫師指出,從一般骨質疏鬆觀點來看,如果患者的身高與年輕時相比,尤其是女性停經以後,骨鬆情形越來越明顯,導致身高變矮,若差距4公分以上,就要開始注意骨質疏鬆的可能。醫師說,骨密度的變化通常不會非常快速,不像量血壓、血糖需要一直要監測,建議約2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即可,也可前往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網站,點選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進行自我檢測,先以簡易的評估方式,提早警覺預防,判斷是否為骨鬆高危險族群,千萬別等到骨折時,才驚覺骨質已流失,造成不可逆的後果。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老倒縮只是老化現象? 你可能已經骨質疏鬆了 長期補鈣卻不見效果? 忽略這1件事等於白吃了
-
2020-05-30 科別.腦部.神經
進展很快?有藥醫嗎?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與五大疑問
帕金森氏症是腦部變化帶來的問題,患者可能動作比較慢,比較不協調,看起來很僵硬,還常常跌倒,甚至拿杯子、寫字時手抖個不停。由於多數患者介於50歲到70歲之間,剛開始發病時大家都會說:「啊,沒什麼,應該就是變老了,不中用了。」而疏於早期檢查、早期診斷,沒能及時面對帕金森氏症,之後生活品質可是會大打折扣。要證實罹患了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是個從過去病史與身體檢查來診斷的疾病。如果家屬觀察到身邊的人或長輩最近在動作、活動上好像怪怪的,可以先用以下的表格自我檢測。這裡有十個問題,其中若有三個回答「是」,請趕緊到神經科就診。看門診的過程中,醫師會仔細詢問患者的狀況變化,並了解患者動作不協調的程度。假使需要影像學檢查,會選用腦部核磁共振,看看是否有發炎或腦瘤等其他狀況。假使連核磁共振都無法支持診斷,或當不確定究竟是原發性震顫或帕金森氏症的話,還是可以輔以單光子電腦斷層造影,藉著多巴胺轉運體活性及影像活性分佈來做診斷。確診之後,有藥可以醫嗎?帕金森氏症的治療選項不少,例如左旋多巴(Levodopa),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B Inhibitor),和多巴胺受體增強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等。每個人症狀不同,做的工作不同,像有些患者受到動作僵硬的困擾,有些則是面臨震顫抖動的折磨,這時所需要的藥物就不一樣。假使患者工作很常需要打字,卻又受帕金森氏症所苦,通常依經驗來說,使用上左旋多巴會帶來最大的好處,醫師就會選擇左旋多巴作為起始用藥。復健對帕金森氏症患者有用嗎?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的疾病,患者最常受動作僵硬、緩慢、或顫抖之苦,也就是說,患者沒辦法好好做日常生活中的動作,過去拿個杯子,寫個字,或穿衣服都不是難事,但當帕金森氏症變嚴重的時候,這些都會變成大事,喝個水就掉杯子灑水,要填個病歷資料寫很久,甚至衣服都套不上、扣不上,讓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另外,帕金森氏症患者走路時手臂不會自然跟著擺動,平衡變差,容易跌倒。一跌倒,可能就還會造成骨折、頭部出血等更麻煩的狀況。因此,早期介入動作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被診斷為帕金森氏症之後,就要開始介入運動治療。運動可以幫忙控制體重,同時在學習正確的運動方式及學習肌肉運用後,協調性會比較好,減少走路跌倒的機會,職能治療師則能幫助患者熟悉如何處理日常生活遇上的困難。因此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在整個過程中都非常重要。帕金森氏症會進展的很快嗎?疾病的進程總是因人而異,有的患者患病後狀況會急轉直下,有的則是還算穩定。而且這跟在疾病的哪個時期診斷發覺也有關係,如果在帕金森氏症早期就注意到狀況不對勁,及早帶患者去就醫,早一點用上適合的藥物,就可能改善症狀,減緩個人變差的速度。若太晚才注意到,就醫時疾病已經比較嚴重,當然後來就比較難治療比較難改善。不過整體而言,帕金森氏症的神經退化是相對緩慢的,患者常是經過幾年到十幾年的時間,才會進展到生活失能。(若像「漸凍人」這樣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發病到死亡平均是三到六年,僅有極少數的患者會活超過十年。)另外,大家應該也常聽到另一個與神經退化有關的疾病:阿茲海默症。雖然這兩個都是神經退化的疾病,但退化的方向不一樣。阿茲海默症主要是從認知功能退化,所以患者會先表現記憶力很差、情緒控管不佳等變化。而帕金森氏症則是以動作功能開始退化,先表現出僵硬、緩慢、和顫抖的動作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假使患者被診斷為帕金森氏症,但後來很快就表現出記憶力變差的認知功能障礙,代表預後不佳!患者可能會比較快速的惡化。還有一個預後差的指標則是使用左多巴胺但成效不彰。帕金森氏症會致死嗎?帕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介在50到70歲之間,在這階段的人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比例較高,慢性病較多,就比較容易感染,或有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症等問題,所以一般帕金森氏症的患者並不是死於帕金森氏症,而是心臟病發、癌症等這年齡層的常見死因。然而,若患者已經罹患帕金森氏症多年,動作很不協調、容易跌倒,那就可能因為吃東西咀嚼、吞嚥不順,嗆到變成吸入性肺炎,或是跌倒導致骨折、顱內出血。這些狀況就可能致命。原文:
-
2020-05-29 橘世代.健康橘
「50歲,很年輕」法國女人教你看見 - 年齡優勢
在我五十歲生日那一天,我已決定從此不再提起我的年齡。不向任何人提起,尤其是不再對我自己說。很顯然的,所有我能找到可以尊重這個心願的方式,就是開始寫一個部落格「快樂五十」(Happy Quinqua),而且帶著深摯的慈悲,迎接這種矛盾悖論。我們想盡辦法相信,五十歲的年齡正處在人生中間段的分野,同時也讓自己去看重這一個階段生命的優勢。不,五十歲並不是人生對半的中點,也不是人生四分之三的階段。五十歲,既不是人生的結束,也不是生命的最後一部分。五十歲,是一種很輕鬆怡然的意識,是一種抽離的完成,各種經驗的總和,是完整的整數,也是一扇門,通向尚未探索的新奇事物之康莊大道。五十歲,可能很恐怖,也可能很精彩。如果我們有計畫、有預期,如果生命的髮夾彎都正確地開始轉向了,那麼,五十歲肯定會更輕鬆自在些。如果我們沒有轉向,那很棒。如果我們幾乎就坦然接受了這個歲數,那更好不過。我們很慶幸誕生在這一個時代,多虧有充裕豐足的食物、化妝品的推陳出新和生活質量的提升,讓五十歲的年齡依然每年都能恢復一點點年輕的活力。所以,如果再加上愛情、幽默感、良好的遺傳基因⋯⋯和一點運氣的話,拍拍手,妳馬上就年輕十歲啦!這是最好的同花順條件。儘管如此,關於預期壽命這件事!這個統計概念,即使不斷在積極進化中—在我五十歲的時候,我生命的後半段,所剩已經越來越少了。伴隨著痛苦,我發現,我身後的春天,比我眼前未來的還要多。如果我的經歷體驗能夠引導我一點點,我會竭盡全力與記憶達成一些妥協,以避免懷舊的情緒蔓延。我盡可能消除心中的遺憾,我相信,所有我年輕氣盛時的那些特徵,到現在半點都不缺︰深夜狂歡的活力;節慶歡聚熬夜後,隔天照樣生龍活虎;抑制不住和衝動的性行為;這個歲數的男人會搞的偷吃及出軌的行為⋯⋯現在,我樂享碩果僅存的一切,並且向供應我們許許多多優質能量的時代致敬。因為那些協助使人從五十歲能回春到四十歲的佐劑,可是我們母親那一代人沒有機會擁有的。我練習以全方位的意識去發現好玩的、溫柔或愉快的片刻時光,而游標就游移在第一口啤酒和生命中的鹽3,這類極不起眼的生活細節中。每天從日常生活擷取,一些無意中看到的、讀到的或喝酒時聽來的趣聞,然後把這些搞笑、窩心的事都分享出去。這樣流動不的人生,一點都不覺得乏味無趣,這樣過日子,是多麼快樂愜意的事啊!在日常生活中,在身處的城市裡和時代之中,請發掘出美好的那些面向,並且從別人的身上和他們的微笑裡,看到善意的那一面。從別的角度方向,回歸到事情的本質。為了把一件事情看得更完善,請用另一種角度去觀看。然後,為了陶醉在這迷人的時光,讓自己更開懷—請妳用花朵讓生活更加芬芳;以笑聲讓心靈明亮起來。把喜悅歡樂盡早傳播出去。所有這一切,都是我成就的一部分。然後,有一些時刻是消極、寧靜安詳的。這樣的時光,不是我追求的;沒有強求,更不是我能掌握的。我不做決定,不強調,不大驚小怪,我終於心悅誠服,願意誠心迎接它們了。無疑地,這就是幸福(le bonheur),在最簡單的字源上名符其實︰合適的時光(la bonne heure)。心悅誠服的幸福時光五十歲,也許就是這樣至高無上的時光,妳主權在握,沒有緊迫盯人的時間表催促著妳。妳所擁有的時光,也不是分割瑣碎的當下瞬間,而是擁有像絲絨般的柔軟滑順,和等在前方的時間之流。對這種生活一再加速向前的情況,我嚮往能再擁有一些特權,擁有更多一點特別珍貴的片刻光陰,而擁有少一點忽忽流逝的平淡瞬間。我之所以寫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夠分享一個客觀而仁慈的觀點,來談論五十歲以後的女性。透過一些片段軼聞插曲,又不失全面觀照的介紹,帶點酸又不失幽默的口吻,來探討年逾五十歲的女性所面臨的徘徊徬徨、勇氣、狂熱和掙扎奮鬥。這些大齡女子,不得不反抗數十年來經常貶抑女性的各種偏見。而為了留在競爭比賽中,她們從未放棄過日復一日的戰鬥。大齡女子們,妳們承受了經年累月蓄積的壓力,直到五十歲才一舉爆發,成為生活失去平衡而昏頭轉向的受害者。這本書,就是專為妳們而寫。因為,對於讓人如坐針氈的生命「大限」,一旦我們克服死亡的恐懼和命定的心態,一旦我們擺脫對出生年份的情結,一旦我們熟悉了普遍增生在脖子和膝蓋以上的贅肉,而且欣然接受這些歲月的痕跡,終於能夠從別人對我們肉體外表品頭論足的眼光中解放時—於是,我們終於可以呼吸了,可以繼續往自己的道路前進,安靜地,靠近自己。如果,在途中,忽然心血來潮,有一股欲望召喚我們,想要種植一棵「桌椅樹」,把這棵傢俱樹4養大,然後跳到桌上,高聲手舞足蹈,又有誰能攔阻我們呢?和「大齡五十後」作個了結有一天,我們的世界,依照時代的氛圍產生新型態的分類,而出現了結合「五十歲世代」(quinquagénaire)與「青春期」(adolescent)這兩個詞彙,縮寫成的新詞彙「大齡五十後」(quinquado)。這是社會學家瑟爾吉.蓋林(SergeGerin)發明的詞彙。「大齡五十後」通常指的是年屆五十歲,意氣風發的熟男、熟女,生活過得像青春期男孩女孩般熱力四射的世代。二〇一五年九月,出現在瑞士《時代日報》(Le Temps)上的一篇文章發表了這個主題。接著,另一篇文章發表在《觀察者》(L’Obs)雜誌上。然後,是其他人也陸續探討相關的話題。所有這些文章都引用了我的部落格,並且將我當成「大齡五十後」的典型例子。一時之間,人們好像突然發現月球一樣,驚奇地爭相告知稀鬆平常的大發現。越來越多五十歲的男人女人,生活變得自由自在,因為離婚了;他們沒有子女在身邊,因為子女已離開父母;他們身材苗條,因為勤於運動健身;而且擁有更多空閒的時間,因為他們工作的時間減少(或者根本不工作)了。他們在做什麼?他們都購買什麼東西?「大齡五十後」取代了五十歲以下的家庭主婦,成為眾媒體和其他廣告商優先瞄準的目標。年過五十歲的「大齡五十後」,即將像以往舊世界的三十歲世代那樣,成為主力消費的一群。我記得,後來我確實確認過,容光煥發、五十後的大齡女子,的確是能夠控制自己體重的一群人:她們吃堅果種籽、吞食海藻,用香橙當調味料,在飲食當中撒一些奇亞籽,經常練習塑身美形的芭蕾快瘦伸展操(le barre au sol)。並且,五十歲熟女也允許自己勾搭年輕小鮮肉,搞曖昧的性遊戲,會「直截了當」打斷小鮮肉的話,然後「很嚴肅地」為他的話下結論。這些行為,並不妨礙她們隸屬於跑步俱樂部,也不影響她們拿起有機啤酒直接將瓶口塞入口中喝,不妨礙她們騎摩托車或腳踏車旅行,也不妨礙她們玩線上遊戲《世紀帝國》,而且對當下所有系列的遊戲名稱和英雄頭銜都瞭若指掌。當時有人問我︰「大齡五十後」的現象,會擴大嗎?那當然!但,很快的,媒體所呈現的「大齡五十後」的熟女們,是一群無法控制自己精力、拒絕老去的女人,是會上夜店狂歡,穿女兒的破洞牛仔褲,在自己褲襠私密部位刺青,擁有年輕的戀人(而且隨意變換情人),並在肚臍眼上穿個洞,裝飾一顆鑽石的世代。我當時理解到,這種譁眾取寵的詮釋,和我正在進行的寧靜進化的想法,實在是差了一萬八千里。我甚至可以想像媒體接下來報導的新聞會是以下狀況:有個金髮俏齡五十的熟女,她穿著太小的低腰牛仔褲而喘不過氣。她和女兒在舞池裡縱情放肆,然後貪婪地吸吮著小她十五歲的時髦年輕小伙子的小舌。我們想像,記者強行鼓吹她,往這樣的套路走︰「繼續!搖臀!我們在拍你們,現在,吻他,吻他⋯⋯」年齡不是主題,而是能量因此,我們要退出「大齡五十後」這個詞彙,讓我們找出另一個新的方向,來象徵這群五十歲以上的女性們。呈現出她們大齡後的生活狀態,是帶著好奇心和幽默感,對生活抱著充分的責任感,而且十分關注對自己有益的事物。年齡不是主題,而是大齡女子所擁有的能量,而且,她們打算盡可能地長時間保持這種新奇。這些五十後的女性,透過她們所有的經驗,是很可能讓這些都變得更加充實豐富的。她們可以和子女去聆聽嘻哈、饒舌歌曲的演唱會,也會去歌劇院聽古典歌劇。她經常慢跑,也不時散步。她看時尚雜誌《她》(Elle),也閱讀史賓諾莎的書,她可以擁有一個老情人和一個年輕的丈夫,或者相反。所以,隨妳高興怎麼稱呼她。對我來說,她就是一個還年輕的女人,只是順帶一提,她五十歲。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作者介紹: 米蓮.德克洛(Mylène Desclaux)出生於法國,米蓮.德克洛的時鐘裡有幾種人生︰曾經從事出版業及廣告業,亦擔任企業老闆,結束這一切活動後,目前住在巴黎,全心投入撰寫部落格「快樂五十」(HappyQ),《妳可以狼狽跌倒,但一定要優雅起身》是她的第一本著作。本文摘自《妳可以狼狽跌倒,但一定要優雅起身》,大好書屋 2019/11/16 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與「老」共存/張曼娟:孩子不是我們的未來,老才是。「50歲後,更懂以簡馭繁」 把寶貴時間戴在手上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29 橘世代.好學橘
超前部屬「樂齡照護」! 未來的陪伴者是機器人
在全球老化的趨勢下,失能人口增長,內政部統計,2018年國人平均餘命80.7歲,「需要依賴他人照顧」的不健康存活年數為8.8年,在超高齡社會中,長老獨居比例愈來愈高,如何將科技與醫療結合,讓年長者「活得老、活得健康」,成為刻不容緩的要務;工研院率先打造整合科技與照護服務,提前練兵,希望解決獨居老人遇到的問題,樂齡陪伴機器人PECOLA則是其中一項秘密武器。根據「107年簡易生命表」,2018年的國人平均壽命,以六都而言,以台北市83.6歲最高,其餘依序為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非六都的各縣市平均壽命則以新竹市81.1歲最高。「唉唷喂呀、啊好痛!」工研院指出,跌倒是我國65歲以上人事故傷害第二大死亡原因,獨居長者跌倒事件頻傳,工研院樂齡陪伴機器人PECOLA可在獨居長輩跌倒或發出緊急關鍵字,啟動即時雙向視訊模組,通知被照護者的家人或醫護照護者,縮短救助獨居老人的時間。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組長李國徵說,年長者的需求看似簡單卻也不簡單,無非吃得好、睡得好、心情好、身體好,PECOLA的服務主要希望提供研發環境感知(Ambient Intelligence)技術,讓年長者「不穿不戴」就能蒐集到飲食、睡眠、情緒、活動力等生理資訊,適時提供子女關懷年長者的話題。PECOLA研發團隊花費一年時間,先後訪談營養師、醫師、安養中心、日托中心、健身業者、線上遊戲等業者專家,共同探索銀髮需求,邀請2百多名年長者與子女,透過深度訪談與服務體驗實際瞭解使用者痛點與高齡獨居的科技應用需求;研發團隊最後歸納出銀髮族生活中「身體好、吃得好、情緒好、睡得好」等四好需求。李國徵指出,研發團隊針對四好需求,開始建置PECOLA的互動功能,首先開發隨之在側的移動載具,讓年長者容易「建溝通」,再運用環境感知技術收集生活資訊,讓子女可以主動關心年長者來「找話題」。功能包括透過影像辨識技術分析獨居老人飲食菜色,比對進食前後餐點差異歸納飲食概況;使用WiFi訊號偵測睡眠期間呼吸率,觀察老人睡眠與生理狀況;以影像式動態心率技術,利用活動分級及運動量辨識,讓獨居老人可用音樂律動鍛鍊身體提高活動力。更重要的是,PECOLA可運用深度學習技術偵測跌倒事件,主動撥號給子女建立雙向視訊,並將上述生理資訊彙整成報表傳送到子女手機,讓子女全面掌握年長者的睡眠、飲食、情緒、活動力等資訊,提高關懷的頻率與增加話題。為隨時隨地提供服務,PECOLA進入家中後,會先進行室內地圖建模,利用3D立體攝影機提供自主導航、場景識別的功能,觀察獨居老人生活作息後調整定位點,自我提升避障能力。李國徵說,變老是無可避免的,工研院希望透過規畫「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在健康樂活領域利用智慧長照科技的協助,能讓銀髮生活更健康、更便利、更精采,實現慢老人生的美好願景,攜手呵護家中的銀髮寶貝,一起健康樂活、安心慢老。 【熟齡精選延伸閱讀↘↘↘】。防疫宅在家/想測自己多聰明?動腦App,讓思緒天馬行空。眼花看不清楚?「LINE字體放大」拯救你的視線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29 養生.聰明飲食
補鈣不只靠牛奶! 這些天然食物特別適合長輩
骨骼與關節問題,有時難以明確區分。許多人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骨質疏鬆還是關節軟骨退化,其實兩者之飲食調整是不同的? 缺鈣的骨質疏鬆症台灣70歲以上70-80%以上民眾都有鈣質攝取不足現象。就算鈣質攝取不足,年輕時通常並不會有特別不舒服的現象。但長期鈣質攝取不足,會讓骨頭中的鈣持續流失,一直到老年期,只要跌倒,很容易就會造成骨折的嚴重後果,而骨折若是發生在髖關節(臀部附近)甚至脊椎,就必須長期臥床調養,整體身體狀況會迅速衰退,若產生併發症還有可能致命!也有長輩雖然骨質疏鬆但從來沒跌倒過,但是可能會聽到抱怨腰酸背痛,而且身高變矮,駝背等,這些都是因為缺鈣造成嚴重骨質疏鬆,使脊椎支撐力不足,壓迫到神經所造成的典型症狀。高鈣飲食 哪些補鈣食物特別適合長輩?從年輕到老,不管那個年齡層多補充鈣對身體都很好。35歲以後,補充鈣質就雖然無法真正補充到沉積於骨骼,但依然可以避免骨質疏鬆的發生!其中,女性又比男性更有補充的急迫需求,因為女性更年期比男性早,過了更年期後,賀爾蒙改變會導致骨鈣快速流失。所以,哪些補鈣食物特別適合長輩呢?年長後,因腸胃吸收能力變差,因此也應該選擇好吸收的鈣質來源。奶、豆製品都是既好消化也易咀嚼的選擇。除了牛奶、優酪乳的直接奶類來源外,乳酪、起司等濃縮奶製品含鈣量更豐富。調味奶實際上含乳量很低,並不推薦。豆製品中,「豆漿」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但本身鈣含量並不高。傳統豆腐、豆干、豆皮等,製作時會添加食用級石膏,鈣含量反而較高。芝麻、海帶、紫菜、蝦米都鈣質含量豐富並且很適合當配料。常見並且易咀嚼的烹調方式有:紫菜蛋花湯、海帶雞湯、開陽白菜(白菜添加蝦米或蝦皮)。芝麻亦可直接購買原味芝麻醬,芝麻味噌拌菠菜、涼拌雪白菇、添加在豆漿或米漿中做為甜點都能增添風味,十分美味。有些家庭會熬大骨湯、魚湯給小孩老人補鈣,然而實際測量,看似營養豐富的白濁色湯頭主要成分是油脂,實際鈣質含量100cc還不到5mg。若希望以熬湯方式補充鈣質,建議添加少量的醋,能幫助骨頭中鈣質釋放。但是,效用還是沒有牛奶、豆製品好。美味淺嚐輒止,高湯並不適合當作補鈣首選。要讓鈣質更容易吸收保留,可以多曬太陽,幫助身體合成能運輸鈣質的維生素D。但建議應避開早上10點到下午2點的時段,以避免中暑。而曬太陽時,至少露出臉及手臂上肢,每天曬10-20分鐘就有很好的功效,無須過量。然而,促進維生素D合成的紫外線穿透性很差,極易被衣服、玻璃甚至薄薄一張紙隔絕,因此,長袖長褲、撐陽傘、擦過厚的防曬油,都會影響維生素D合成。此外,應該盡量減少喝酒、濃茶、咖啡,這些飲料會讓鈣質特別容易流失。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5-28 科別.骨科.復健
積極藥物治療 降低骨鬆骨折機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人長時間待在家防疫,減少進出醫療院所,不少骨鬆患者因而暫停接受骨鬆藥物治療。骨科醫師認為,骨科患者與呼吸道相關就診患者差異性大,只要依照防疫原則,感染機率很低,應盡可能回到醫療院所就醫,持續接受適當治療。瀚群骨科診所院長蔡文基表示,防疫期間,許多人減少外出,曬太陽機會降低,恐造成維他命D攝取量不足,進而導致骨質流失、循環變差、肌力減少,易發生跌倒與骨質惡化。若已是骨鬆患者,可能加劇病情。一般人如果只是吃鈣片,採行居家運動如輕度重訓、瑜伽,據統計,強化骨質的有效率不到一成,至多維持部分骨質不流失或改善肌力而已,增加骨密度效果有限。蔡文基建議,骨鬆確診病患,使用骨鬆藥物介入治療,可以提升骨質密度,降低骨鬆骨折風險。近期門診觀察,過去常規治療的病患,因疫情不僅延緩看病,也暫停接受治療,不過,五月疫情趨緩,也可能患者在家悶太久,已陸續回診治療。蔡文基強調,骨鬆治療是一項長遠的健康投資,規律接受骨鬆治療,增強骨密度效果會更好。目前臨床已有許多骨鬆藥物可用來預防或治療,蔡文基表示,常見口服藥或注射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荷爾蒙藥物與類保骨素皮下注射,可增加骨質密度,使骨鬆不惡化,甚至可以固骨本。易發生骨鬆骨折的部位有手腕、脊椎或髖關節。蔡文基說,若發生骨鬆骨折,術後除了進行復健,也要搭配骨鬆藥物治療,骨折癒合才會更好,行動恢復機會比較大。據統計,髖關節骨折的病人,若沒有輔助骨鬆藥物治療,一年內死亡率約為20%至25%;但用藥治療病人,一年後死亡率則降至10%。蔡文基建議,病人仍應考慮以骨鬆藥物治療,整體預後較佳。過去,髖關節骨折手術後,復健至少半年至一年才會恢復正常行走;現今,經由復健及藥物治療,大約二個月即可恢復正常行走了。此外,若骨鬆不治療,另一側髖關節或骨折過的脊椎鄰近骨節,術後幾年也易再骨鬆骨折。蔡文基強調,積極藥物治療,才能降低再次發生骨折的機率。建議骨鬆骨折患者術後做復健、飲食生活作息調整外,也要固定回診接受骨鬆藥物治療,定期監測骨密度狀況,恢復效果更好。了解更多關於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28 癌症.癌友加油站
該愛的愛、該放的放、該做的治療也沒少!民歌之母陶曉清晚年乳癌「中籤」後這樣面對
聽她的嗓音從收音機傳出,介紹著西洋流行音樂、民歌......她以電台廣播人的身份,策劃與召開民歌演唱會;在1970年代中期後,民歌逐漸成為台灣流行音樂界的發展方向之一,伴隨著無數人度過珍貴的青春年少,而她也在2000年,獲頒金曲獎的特殊貢獻獎;2017年,獲頒廣播金鐘獎的特殊貢獻獎─她是「台灣民歌之母」陶曉清。 她的生命河流(註)裡,始終熠熠生輝閃耀著:一個好女兒、好太太、好媽媽,還是知名廣播人!但到了中年後,她在好友介紹下,遠赴加拿大研讀心理課程,彷彿真正「回家」般自在,64歲正式領到加拿大海文學院(Haven Institute)的畢業證書與合格的心理諮商師。 【註】陶曉清在著作《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中,道盡了心的掙扎與覺醒,以及一路上探索自我的努力。她說:「我無法決定未來,但我可以決定用什麼態度面對每一天 。」中年後訓練「心靈肌耐力」,64歲成為心理諮商師 「我去加拿大上課,是我生命很大的轉折點。其實我不覺得自己有欠缺,而是一種深沉的『自我壓抑』。想想我的工作是自己喜歡的,從來也不缺錢、不缺食物;過去沒有黑歷史,完成很多重要的事,我要死的時候沒有不可以。」 「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我發現我一直都在做模範,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有失誤過,沒有踩過爛泥巴 ,卻把自己搞得很累。我太驕傲了,不懂得求援、不容易相信別人,經常活得很孤獨。但我終於願意放自己一馬,也放別人一馬。」 「我爸、我兒子、我老公,甚至我的朋友們,每次我一生氣他們就拿我沒辦法。從小就發現這招有用,所以,好朋友一聽我說『隨便』,反而照著我的話做。我在加拿大上課後,他們教導我,人生不設限,同時自我負責的態度,這些讓我更加深刻知道『我是誰』,尊重了自己,更尊重別人。」 「老師常提醒我:『沒有人需要你的照顧,你是一面鏡子,把自己降到最低,完全地相信其他人有自己的力量。在課堂裡,我們完全可以犯錯,而體會在失敗裡,往往有最大的學習。」 十多年的心靈成長旅程,也讓她晚年獲知乳癌「中籤」後,不讓眼淚有太多表現的機會;該愛的愛、該放的放下,該做的治療一個沒有少,今年74歲的陶曉清,繼續用她擅長的廣播發聲,在「牽手之聲」網路電台擔任台長,穿越時空的限制,繼續傳遞音樂與關懷。 沒有怨天尤人!罹癌積極治療,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我的母親55歲因為乳癌過世,小妹20多年前就發現有乳癌,我一直是乳癌的高危險群,之前的乳房檢查沒有少過,乳房攝影、超音波都做,所以我一摸到、確診後就決定開刀。」 「我比較沒有經歷『否定』的過程,也沒有怨天尤人,只是覺得輪到我了罷了。但是那一刻被宣判,仍是逃不掉。」 「在我千百個浮上來的念頭中,第一直覺是我要死了!罹癌情緒很複雜,對死亡的恐懼會出現,其實那是對『未知』的恐懼;可是當下那一刻還是會驚恐。恐懼不會不見,只是會愈來愈少。」 「對於面對死亡,我想如果能好好告別,比較能放下對死亡的恐懼。這幾年我看到好多人,像是樹木希林 、大衛鮑伊的人生態度以及逝世,也給我許多新的體悟。回顧我的一生,已經很豐富了,其實人生很難了無遺憾,只能盡量把遺憾降到最低;也很難講看破生死,我們不是什麼聖者大師。」 第二人生穿越時空,繼續與聽眾「牽手之聲」 陶曉清說,可能是長期都在做「心理準備」,即使摸到乳房硬塊、被醫師確診時,心中雖仍有百般複雜的情緒,卻也少了「為什麼是我」的掙扎不願接受。67歲確認乳癌後,在10個月的療程裡,開刀、化療、放療,她與乳癌直球對決,而今身體健康,還能提攜後進,開啟晚年生活的另一片天。 「我記得罹癌後,我跟乳癌病友協會說,我現在拿到門票了,可以做你們的會員了!後來我又跟他們說,我現在好了,可以為你們做點事了。」 「他們(乳癌病友協會)好像一直在等我,因為他們一直想做網路電台,而廣播正好是我擅長的事;等到我病癒後,大家開始找免費軟體、伺服器......我來訓練癌症病友做廣播節目,每年都會訓練病友,將我的經驗傳承。」 50歲後不再心口不一,擇你所愛、愛你所擇 問陶曉清,喜歡現在的生活嗎? 「一天天過吧!讓自己慢下來,好好吃一頓飯。我覺得悠閒地洗個澡、大個便,就是幸福的事(笑)。我一急躁就出狀況,容易發生意外、跌倒,因為人一急就沒活在當下。」 「人要不煩惱是不可能的,但煩惱實際上對我們沒幫助,我們不需要保留它,有時我們可以想辦法轉移注意力, 像是我在社大做「日本和紙畫」創作,會帶來專注的快樂,我定期跟營養師『約會』,或是追劇、寫書、跟好朋友旅遊、訓練主持人等等,這些都讓我好開心,生活裡到處是快樂。如果生活品質不好,活著有什麼意思?」 陶曉清在中年之後,探索內在、了解自己,她認為「每個人生命的河流不同,自己選擇去承擔」、「自己能改變的就改變,改變不了的,就放下吧!」以至於即使歷經過乳癌化療,她仍勇敢面對。 「有時我們心口不一,那就讓我們心裡產生矛盾,便是一種『耗損』。像是想丟掉隔夜菜,又怕浪費;吃了怕對健康不好,丟了又有罪惡感......因此我覺得尊重自己當下的選擇吧!這樣才能活得輕鬆自在,也是『愛自己』的方式。在自覺的狀態下確認『這是我的選擇』,若要付出,必當是心甘情願。」 她中年時的「覺醒」,讓她不只是大家眼中的「陶曉清」,而是成為她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為什麼愛、又為什麼笑,在人生各種角色與自己中獲得平衡;也讓我們清楚知道,幸福,始終是自己的選擇。 原文刊登:.生死很難看破、人生很難無憾!成功戰勝乳癌,民歌之母陶曉清:讓生活慢下來,就很幸福延伸閱讀:.出門玩「蹲」不下去,人生就少了樂趣!拒絕肌少症,你需要4個重要處方.40歲後學會「放鬆」,到老都不怕慢性病!舞蹈家華碧玉:養生,其實首重「養心」.婚姻一個人難維持,老公不忠要原諒嗎?離婚可怕,婚姻裡的孤獨,更可怕
-
2020-05-27 科別.骨科.復健
50歲以上罹患骨質疏鬆症機率高 醫師:高鈣飲食預防
在醫院門診時經常可看到瘦弱又駝背的年長女性測身高時,發現比年輕時少好幾公分,站立時頭部無法靠牆貼緊,可能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李安婷指出,根據台灣國民營養調查報告,50歲以上男性,平均約4人就有一人為骨質疏鬆症,50歲以上女性,平均約3人就有1人為骨質疏鬆症,女性在停經後的骨質流失速度更快。李安婷表示.人體骨骼的骨量約在30歲前達到高峰後,之後骨質會隨著年齡慢慢流失。如果年輕時沒有顧好骨本,或者骨質流失過多,骨骼結構中的孔隙變大,變得疏鬆且脆弱,骨質密度下降,就是骨質疏鬆症,骨折機率也會明顯增加。近期研究也發現,台灣的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第1名,全世界第9名。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有50%患者會再發生第二次骨折,不只會伴隨著急性疼痛、增加住院臥床機率、需要長期復健等,也會增加死亡風險,還會大大影響生活品質。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天至少需要攝取鈣質1200毫克與維生素D3 800至1000國際單位(IU)。高鈣飲食包括乳酪類、豆類、深綠色蔬菜、芝麻、海藻、香菇、小魚乾等,必要時可服用鈣片補充。維生素D3來源包括陽光照射、食物、或者補充劑。規律運動運動可以增加骨密度與肌力,特別是抗阻力運動,改善生活及平衡功能,減少將來跌倒與骨折的風險,預防與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減少骨折,若有家族史、危險因子或是擔心自己有骨質疏鬆的狀況,可以到醫院檢查骨質密度。
-
2020-05-27 科別.腦部.神經
不自覺手抖?小心巴金森氏症
許多人有手抖的困擾,特別是拿筷子、寫字的時候,更有人會不自覺的手抖。嚴重的手抖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也常造成社交時的尷尬場面。而老年人出現手抖,是身體健康出了什麼問題?手部顫抖的原因有很多種,巴金森氏症是其中一種常見造成手部顫抖的神經退化疾病。其實顫抖是一種蠻常見的症狀,在醫院門診也經常遇到這類困擾的病患來諮詢,想了解到底是什麼問題造成的。顫抖 常從單側肢體開始巴金森氏症大多數病人於五十至六十歲之間發病,不過,也有少數有家族遺傳的病人在年輕時就發病。此疾病的特色,包含手腳會不由自主地顫抖、肢體僵硬、面部較無表情、行動變得緩慢、走路變得不穩、平衡變差容易跌倒。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靜止時就會有顫抖的情形,而且通常從單側肢體開始出現。會造成這些症狀,是因為中腦的黑質組織內的多巴胺細胞退化死亡,導致大腦中缺乏多巴胺,也就造成肢體顫抖,身體僵直、行動緩慢的症狀。而隨著神經退化的數量越多,症狀也越嚴重,但目前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退化的真正機轉仍不清楚。藥物治療 後期易生副作用在巴金森氏症疾病初期,主要是藥物治療,以短效型及長效型的多巴胺藥物為主,以彌補神經退化所減少的分泌量。在疾病初期藥物通常效果不錯,但隨著疾病的進展,症狀會越來越明顯,所需使用的藥量也會增加,便容易產生藥物相關的副作用,包括幻覺、惡心、腸胃不適,甚至全身不自主的肢體異動症等。後期 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在巴金森氏症疾病後期,如果藥物治療的效果不佳,或是產生嚴重的藥物副作用,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以改善病患之生活品質。這類的治療,主要包含傳統的腦部燒灼術,以及後續發展出的腦部深層刺激器植入手術。其中腦部深層刺激器植入手術,可將微小電極植入蒼白球、視丘及視丘下核等區域,電極通電後可調控局部神經細胞的功能,以達到症狀改善的目的,同時也可以減少口服藥物的用量。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目前巴金森氏症有越來越多治療的選擇,要有正面的心態,並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及衛教,可以大幅改善病友的生活品質。若民眾有手抖的困擾或是上述提到的其他情況,應盡快尋找合格的神經內科門診諮詢。
-
2020-05-27 科別.骨科.復健
年長女性靠牆站 檢測骨質疏鬆
瘦弱又駝背的年長女性若發現比起年輕時少了好幾公分,站立時頭可能無法靠牆貼緊,可能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李安婷指出,防骨質疏鬆症,預防勝於治療,平時可攝取足夠的鈣、維生素D3和規律運動等。根據台灣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男性為23.9%,女性為38.3%,50歲以上男性平均約4人就有一人為骨質疏鬆症,50歲以上女性平均約3人就有1人罹患,女性在停經後的骨質流失速度更快。李安婷表示,人體骨骼的骨量約在30歲前達到高峰,之後骨質會隨著年齡慢慢流失,如果年輕時沒有顧好骨本,或是骨質流失過多,骨骼結構中的孔隙變大,變得疏鬆且脆弱,就是骨質疏鬆症,骨折機率也會明顯增加。李安婷建議,防止骨質酥鬆,50歲以上成人每天至少需要攝取鈣質1200毫克與維生素D3,高鈣飲食包括乳酪類、豆類、深綠色蔬菜、芝麻、海藻、香菇和小魚乾等,必要時可服用鈣片補充,維生素D3來源包括陽光照射、食物,或者補充劑。另外運動可以增加骨密度與肌力,特別是抗阻力運動,改善生活及平衡功能,減少將來跌倒與骨折的風險,若有骨質酥鬆家族史或擔心骨質疏鬆,可以到醫院檢查,了解骨骼狀況。
-
2020-05-26 科別.骨科.復健
防骨鬆 補鈣+D防跌增肌力
骨質疏鬆是國內年長者和停經後婦女的沉默殺手,常完全沒有症狀,直到患者跌倒骨折後才發現有骨鬆症。本報健康版本月徵文以骨鬆為題,從來稿歸納出預防骨鬆三撇步:身型矮小、駝背長者需注意;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居家防跌、防滑不能少。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李安婷說,診間很多身型瘦小的長者,嚴重駝背,甚至有些長者肌少症,因為力量不夠或失去平衡而容易跌倒,一摔跤可能造成骨折,通常在送醫檢查後才發現有骨鬆,但為時已晚。建議高風險族群,如50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婦女等應接受骨密度檢查,若確診骨鬆應接受治療。對於網路流傳喝咖啡易導致骨鬆的迷思,李安婷認為,目前研究仍然無法證實兩者有明顯關聯,建議攝取不要過量就好,一日兩杯為限,生活習慣應戒菸酒,且每日攝取足夠鈣質和維生素D,居家環境也盡量設置防跌和止滑設施,避免跌倒。因骨鬆患者多數為年長者,可能合併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內分泌異常、免疫疾病、肝腎病和肌少症等慢性病,骨鬆常伴隨多重共病,李安婷提醒,民眾治療上需更加謹慎。李安婷舉例,有些慢性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副作用之一可能為骨鬆;有些患者甲狀腺功能異常,電解質不平衡,會導致鈣過度流失或吸收異常,增加罹患骨鬆風險。不過,依照現行健保給付標準,骨鬆者需要合併骨折等特定條件,藥物治療才能有健保給付,導致很多骨鬆者暫時不考慮自費藥物治療,加上對骨鬆沒有警覺性,或擔心長期用藥會有副作用,遲遲未接受治療,一旦骨鬆骨折,恐造成更嚴重後遺症及影響未來生活品質。目前骨鬆治療常見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類和單株抗體類等,使用藥物前應適度檢查血中鈣磷濃度及評估腎功能。傳統的雙磷酸鹽類有口服和針劑等方式;單株抗體類藥物為皮下注射方式。極少部分病人會有顎骨壞死風險,建議接受此藥物治療前,先找牙醫師進行口腔檢查,使用藥物期間避開顎骨侵入性的治療。不管是使用哪一種骨鬆藥物,李安婷建議,病患應持續治療至少一年以上,並定期檢查追蹤,由醫師評估是否持續用藥,每日攝取足夠鈣質及維生素D,並視個人體能,多做負重、肌力和平衡運動,強化骨骼與肌力,減少跌倒及骨折的風險。了解更多關於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出國、婚宴解禁? 陳時中:台灣很美先玩 國外晚點開放
為示範防疫新生活運動,衛福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下午與副指揮官陳宗彥、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發言人莊人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等人同赴屏東墾丁,進行兩天一夜樂活防疫行程。對於國人出國、婚宴人數放寬等解禁部分,陳時中表示,台灣也很多好玩的地方,建議民眾先把台灣認識清楚,等待國外疫情更舒緩後,會再開放國外;而婚宴人數放寬部份,陳時中說,現在開放為250人,對新人結婚來說應該夠了。今日是「防疫之旅」的第二天,陳時中在屏東縣長潘孟安的陪同下,來到全台最南的日照中心鵝鑾鼻日照中心開幕典禮,長輩們用即興歌詞和月琴樂音迎接防疫英雄,陳時中更手拿月琴與長輩齊唱「洗手歌」,氣氛和樂。陳時中會後受訪時說,屏東縣政府對農業、觀光、天氣有很大的關心,縣長也下了很多功夫去做,讓他非常讚賞。他笑說昨天來到墾丁時雖下一點雨,但晚上天氣就變好、逛街人潮多,他後來換上的木屐也發揮功用。媒體同步問到解禁部分,何時輪到開放出國?陳時中說,觀光也是樂活防疫的一環,我們此次墾丁行,也是宣導快快樂樂觀光,不過民眾仍要注意社交距離;另外,他也認為應「國土國用」,呼籲民眾先把台灣認識清楚,等待國外疫情更舒緩後,指揮中心自然會對國外適度開放。台灣有很多地方好玩,他建議民眾可先把台灣走過走遍,欣賞台灣之美。而在婚宴人數放寬部份,陳時中說,現在婚宴舉辦人數已開放到250人、25桌,對新人結婚所邀親友數來說應該夠了,之後會視疫情趨緩程度再開放更多些,請民眾別急,「我們一步一步走,不要跌倒」。而媒體也問到,恆春旅遊醫院新大樓拆除重建啟動的進度緩慢及預算問題,陳時中說,身為國境之南,恆春半島醫療處於長期弱勢,對於工程有困難,如用台北的思維來看可能不夠,不過就他所知,現在經費預算部分已加碼到4億5000萬(原預算3億3800萬),衛福部會跟縣政府通力合作,持續把它做好。
-
2020-05-24 新聞.健康知識+
年紀漸長睡眠需求較少是迷思 神經科學家教你提升睡眠品質
【文、圖/摘自天下文化《為什麼要睡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作者沃克】中年和老年的睡眠身為年紀漸長的成年人,睡眠開始變得問題百出。年長的成年人常有一些健康狀況,加上較常服用藥物帶來的效應,使得年長者平均而言較難達到和年輕人相同分量的睡眠,透過睡眠恢復疲勞的程度也不及年輕人。有人以為年長者的睡眠需求較少,這完全是迷思。年長者所需的睡眠應該與中年時差不多,只是較難產生同樣分量的睡眠。有一項支持證據是:一些大型調查已經顯示,儘管年長者實際上睡得較少,仍說自己需要更多睡眠,而且實際上會嘗試睡得和年輕人一樣多。還有更多科學發現支持老年人仍需要一整夜的睡眠,和年輕人一樣,我很快會加以說明。不過在那之前,讓我先解釋隨著年齡增長的主要睡眠問題,以及為何這些發現有助於釐清年長者不需要睡那麼多的錯誤看法。隨著年紀漸長,睡眠有三項主要的改變:一、量與質的降低;二、睡眠效率的降低;三、睡眠的時機受干擾。睡眠的質與量都衰退青春期之後,深度非快速動眼睡眠約在二十歲出頭穩定下來,但不會維持非常久。很快(或許比你想像或希望的更快)就會發生巨大的睡眠衰退,其中深沉睡眠又衰退得特別嚴重。相對於快速動眼睡眠在中年大致維持穩定,深度非快速動眼睡眠的衰退在三十歲前後就已發生。當你的生命進入第四個十年,非快速動眼睡眠腦波的質和量都出現明顯的減退。你的深睡時數減少,而深度非快速動眼腦波的波形變得較小、較弱、數量也減少。進入四十歲中後期,和十幾歲時比起來,老化會剝奪你60% 到70% 的深睡。當你七十歲時,損失更達80% 到90%。當然,在我們夜晚睡著時,甚至當我們早上醒來,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睡眠腦波品質的好壞。這往往表示,許多年長者進入生命後期時,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深睡質和量衰退了多少。這是重點:年長者沒有把自己的健康衰退與自己的睡眠衰退連結起來,儘管科學家明白兩者的因果關係已有數十載。因此年長者看醫師時會抱怨自己的健康問題並尋求治療,卻很少提出睡眠問題尋求協助。於是醫師在醫治老年病患的健康問題之餘,缺乏動機去注意睡眠問題。這裡要澄清的是,並非所有與老化有關的健康問題,都可歸咎於不良睡眠。但與老化有關的身心健康問題與睡眠障礙之間的關聯,遠比我們自己與許多醫師真正認知到的要多很多。我要再一次強烈建議擔心自己睡眠狀況的年長者,不要求助於安眠藥。我的建議是先尋求已獲得科學證實的非藥物介入方法,這些方法應由合格的睡眠專科醫師提供。夜裡頻繁醒來,睡眠的效率降低隨著年紀增長的第二個改變,同時也是年長者較有意識的狀況,是睡眠變得片段化。隨著年紀愈大,我們在夜裡醒來的次數愈頻繁。這有許多原因,包含疾病和藥物的作用,但其中首要原因是膀胱變得無力,導致年長者更需要在夜裡起來上廁所。夜晚減少水分的攝取會有些幫助,但也無法完全解決問題。由於睡眠片段化,年長者的睡眠效率會降低。睡眠效率的定義是躺在床上時真正睡著時間的百分比:如果你花八小時躺在床上,而睡覺時間達八小時,你的睡眠效率就是100%;如果在這八小時中你只睡了四小時,則睡眠效率是50%。健康的青少年能享受到約95% 的睡眠效率。有一個可供參考的標準是,多數睡眠醫師認為高品質睡眠的標準之一,是睡眠效率高於90%。當我們八十歲時,睡眠效率往往掉落到70% 或80% 以下;你可能以為70% 或80% 聽起來還好,但這表示在床上的八小時中,會有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是醒著的。睡眠效率低不是件小事,這從評估數萬名老人的研究結果可以得知。即使把其他控制因子考慮進去,如身體質量指數(BMI)、性別、種族、是否吸菸、多常運動、是否長期服藥等,只要年長者的睡眠效率分數較低,他們的死亡風險就會較高、身體健康程度較差、更可能發生憂鬱症、覺得自己缺乏活力、認知功能較低(典型的症狀是記憶力變差)。任何人不管在任何年紀,如果睡眠長期受到干擾,都會出現生理病徵、心理健康不穩定、警覺性變差、記憶力受損。老化的問題在於,家人觀察到老人這些發生於日間的症狀,就跳到失智的結論,忽略了睡眠不良也可能是原因。並非有睡眠問題的老人都有失智問題。但我將在第7 章提出證據,清楚顯示睡眠困擾為什麼是導致中老年人失智的原因之一。關於老年人的片段化睡眠,有一個更為立即且同樣危險的影響,值得在此提出:夜間上廁所導致的跌倒和骨折。我們在夜裡醒來時,常常還是糊裡糊塗的,除了認知較不清楚,環境也較黑暗。還有,由於你本來躺在床上,當站起來開始移動時,血液會因為重力而從頭部被拉向腳部,結果會感到頭暈而步履不穩。老年人尤其容易如此,因為老人的血壓控制通常也有問題。這一切狀況都顯示:老人在夜間上廁所時,絆到、跌倒與骨折的風險會更高。跌倒骨折會顯著影響行動能力,也明顯加速老人生命的終結。在注釋中,我提供了一份清單,是給年長者的夜間睡眠安全建議事項。褪黑激素、睡眠壓力、近日節律一起來搗亂隨著年齡增長,睡眠的第三項改變,是近日節律的時間改變。和青春期形成強烈對比,年長者往往經歷睡眠時機的往前,導致睡覺時間愈來愈早。這是因為隨著年紀漸長,褪黑激素的釋放時間和達到尖峰的時間都愈來愈早。一直以來,退休人士社群常去的餐廳都知道這種上床時間的改變,這可從餐廳推出的「早鳥特惠」窺知。近日節律的這種改變看起來似乎無害,卻可能引起老人的無數睡眠(及清醒)問題。老年人常希望可以在晚上維持清醒久一點,才好去戲院看戲、或去看場電影、和朋友相聚、讀書或看電視。但當他們進行這些活動時,常發現自己在沙發、躺椅、電影院的座位上醒來,原來在夜晚才進行到一半時,他們已經不小心睡著了。由於褪黑激素提早釋放,讓他們毫無選擇。連看似無害的打盹,也帶來危險的結果。晚上較早打盹,會讓珍貴的睡眠壓力洩掉,清掉腺苷持續累積一日所帶來的睡意。幾個小時之後,當年長者躺在床上試圖睡覺時,可能已經沒有足夠的睡眠壓力來幫助入睡,或保持熟睡的狀態,於是他們就有了錯誤的結論:「我有失眠症。」晚上稍早時令人不以為意的瞌睡,卻有可能是晚上難以入眠的原因,實際上他們並非失眠。到了早上又有另一個問題來了。我們在第2 章提過,近日節律與睡眠壓力的系統是獨立運作的;儘管老人在晚上難以入睡而有了睡眠債,近日節律卻從早上四、五點就開始提升,開始典型的老人早起時程。近日節律的清醒鼓聲日漸愈敲愈響,年長者想要繼續睡下去的希望也就愈來愈渺茫。讓事情更糟的是,近日節律的強度和夜間褪黑激素的釋放,也會隨著年紀而減弱。把這些因素加起來,惡性循環於焉形成:許多年長者努力對抗睡眠債,試著在晚上維持清醒,卻無法抵抗在剛天黑時就打盹,晚上真正上床時又難以入眠或無法整夜熟睡,不料近日節律的衰退,讓他們比自己希望的時間更早醒來。下午多晒一點陽光是有一些方法幫助年長者把近日節律的時間往後推,並提高近日節律的強度。儘管這些方法不完美,我覺得有點可惜。稍後的章節會談到,夜間明亮的人造光對二十四小時近日節律的危害;夜裡的照明壓抑了褪黑激素的正常提升,把成年人的平均睡眠時段推向早晨時分,讓他們不能在合理的時間睡覺。然而,這種延遲睡眠的效應,卻可以在年長者身上做良好的應用。許多年長者因為早起,上午很活躍,因而在前半天已照射到一天之中多數的明亮光線。這樣並不理想,因為會讓二十四小時內在時鐘偏向早起早睡的循環。年長者如果想要把上床睡覺的時間往後移,應該把接受明亮光線的時間移到下午較晚的時候。然而,我並不是建議老年人停止晨間運動。運動可以幫助建立穩固良好的睡眠習慣,在老年人身上更是如此。我建議做兩項調整。首先,晨間做戶外運動時戴上墨鏡。這會減少晨光對你視交叉上核時鐘的影響,避免這個時鐘維持早起的日程表。其次,下午的後半段要再到戶外接受陽光,但這次不戴墨鏡。記得做防晒措施,比如戴帽子,但把墨鏡留在家裡。充分的午後陽光可以延後褪黑激素的釋放,把睡覺的時間往後推。年長者也可和醫師討論夜間服用褪黑激素的可能。在年輕人或中年人,褪黑激素除了調整時差外,並沒有證實對幫助入睡有效;但在年長者身上,褪黑激素處方卻已顯示可以讓變得遲鈍的近日節律和褪黑激素節律增強,縮短躺在床上到實際睡著的時間,使用者本身也能感到睡眠品質和晨間精神狀態的提升。
-
2020-05-22 養生.樂活旅遊
她50歲,她就是一個還年輕的女人:法國女性快樂自信的秘密
在我五十歲生日那一天,我已決定從此不再提起我的年齡。不向任何人提起,尤其是不再對我自己說。很顯然的,所有我能找到可以尊重這個心願的方式,就是開始寫一個部落格「快樂五十」(Happy Quinqua),而且帶著深摯的慈悲,迎接這種矛盾悖論。我們想盡辦法相信,五十歲的年齡正處在人生中間段的分野,同時也讓自己去看重這一個階段生命的優勢。不,五十歲並不是人生對半的中點,也不是人生四分之三的階段。五十歲,既不是人生的結束,也不是生命的最後一部分。五十歲,是一種很輕鬆怡然的意識,是一種抽離的完成,各種經驗的總和,是完整的整數,也是一扇門,通向尚未探索的新奇事物之康莊大道。五十歲,可能很恐怖,也可能很精彩。如果我們有計畫、有預期,如果生命的髮夾彎都正確地開始轉向了,那麼,五十歲肯定會更輕鬆自在些。如果我們沒有轉向,那很棒。如果我們幾乎就坦然接受了這個歲數,那更好不過。我們很慶幸誕生在這一個時代,多虧有充裕豐足的食物、化妝品的推陳出新和生活質量的提升,讓五十歲的年齡依然每年都能恢復一點點年輕的活力。所以,如果再加上愛情、幽默感、良好的遺傳基因⋯⋯和一點運氣的話,拍拍手,妳馬上就年輕十歲啦!這是最好的同花順條件。儘管如此,關於預期壽命這件事!這個統計概念,即使不斷在積極進化中—在我五十歲的時候,我生命的後半段,所剩已經越來越少了。伴隨著痛苦,我發現,我身後的春天,比我眼前未來的還要多。如果我的經歷體驗能夠引導我一點點,我會竭盡全力與記憶達成一些妥協,以避免懷舊的情緒蔓延。我盡可能消除心中的遺憾,我相信,所有我年輕氣盛時的那些特徵,到現在半點都不缺︰深夜狂歡的活力;節慶歡聚熬夜後,隔天照樣生龍活虎;抑制不住和衝動的性行為;這個歲數的男人會搞的偷吃及出軌的行為⋯⋯現在,我樂享碩果僅存的一切,並且向供應我們許許多多優質能量的時代致敬。因為那些協助使人從五十歲能回春到四十歲的佐劑,可是我們母親那一代人沒有機會擁有的。我練習以全方位的意識去發現好玩的、溫柔或愉快的片刻時光,而游標就游移在第一口啤酒和生命中的鹽-這類極不起眼的生活細節中。每天從日常生活擷取,一些無意中看到的、讀到的或喝酒時聽來的趣聞,然後把這些搞笑、窩心的事都分享出去。這樣流動不的人生,一點都不覺得乏味無趣,這樣過日子,是多麼快樂愜意的事啊!在日常生活中,在身處的城市裡和時代之中,請發掘出美好的那些面向,並且從別人的身上和他們的微笑裡,看到善意的那一面。從別的角度方向,回歸到事情的本質。為了把一件事情看得更完善,請用另一種角度去觀看。然後,為了陶醉在這迷人的時光,讓自己更開懷—請妳用花朵讓生活更加芬芳;以笑聲讓心靈明亮起來。把喜悅歡樂盡早傳播出去。所有這一切,都是我成就的一部分。然後,有一些時刻是消極、寧靜安詳的。這樣的時光,不是我追求的;沒有強求,更不是我能掌握的。我不做決定,不強調,不大驚小怪,我終於心悅誠服,願意誠心迎接它們了。無疑地,這就是幸福(le bonheur),在最簡單的字源上名符其實︰合適的時光(la bonne heure)。心悅誠服的幸福時光五十歲,也許就是這樣至高無上的時光,妳主權在握,沒有緊迫盯人的時間表催促著妳。妳所擁有的時光,也不是分割瑣碎的當下瞬間,而是擁有像絲絨般的柔軟滑順,和等在前方的時間之流。對這種生活一再加速向前的情況,我嚮往能再擁有一些特權,擁有更多一點特別珍貴的片刻光陰,而擁有少一點忽忽流逝的平淡瞬間。我之所以寫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夠分享一個客觀而仁慈的觀點,來談論五十歲以後的女性。透過一些片段軼聞插曲,又不失全面觀照的介紹,帶點酸又不失幽默的口吻,來探討年逾五十歲的女性所面臨的徘徊徬徨、勇氣、狂熱和掙扎奮鬥。這些大齡女子,不得不反抗數十年來經常貶抑女性的各種偏見。而為了留在競爭比賽中,她們從未放棄過日復一日的戰鬥。大齡女子們,妳們承受了經年累月蓄積的壓力,直到五十歲才一舉爆發,成為生活失去平衡而昏頭轉向的受害者。這本書,就是專為妳們而寫。因為,對於讓人如坐針氈的生命「大限」,一旦我們克服死亡的恐懼和命定的心態,一旦我們擺脫對出生年份的情結,一旦我們熟悉了普遍增生在脖子和膝蓋以上的贅肉,而且欣然接受這些歲月的痕跡,終於能夠從別人對我們肉體外表品頭論足的眼光中解放時—於是,我們終於可以呼吸了,可以繼續往自己的道路前進,安靜地,靠近自己。如果,在途中,忽然心血來潮,有一股欲望召喚我們,想要種植一棵「桌椅樹」,把這棵傢俱樹4養大,然後跳到桌上,高聲手舞足蹈,又有誰能攔阻我們呢?和「大齡五十後」作個了結有一天,我們的世界,依照時代的氛圍產生新型態的分類,而出現了結合「五十歲世代」(quinquagénaire)與「青春期」(adolescent)這兩個詞彙,縮寫成的新詞彙「大齡五十後」(quinquado)。這是社會學家瑟爾吉.蓋林(SergeGerin)發明的詞彙。「大齡五十後」通常指的是年屆五十歲,意氣風發的熟男、熟女,生活過得像青春期男孩女孩般熱力四射的世代。二〇一五年九月,出現在瑞士《時代日報》(Le Temps)上的一篇文章發表了這個主題。接著,另一篇文章發表在《觀察者》(L’Obs)雜誌上。然後,是其他人也陸續探討相關的話題。所有這些文章都引用了我的部落格,並且將我當成「大齡五十後」的典型例子。一時之間,人們好像突然發現月球一樣,驚奇地爭相告知稀鬆平常的大發現。越來越多五十歲的男人女人,生活變得自由自在,因為離婚了;他們沒有子女在身邊,因為子女已離開父母;他們身材苗條,因為勤於運動健身;而且擁有更多空閒的時間,因為他們工作的時間減少(或者根本不工作)了。他們在做什麼?他們都購買什麼東西?「大齡五十後」取代了五十歲以下的家庭主婦,成為眾媒體和其他廣告商優先瞄準的目標。年過五十歲的「大齡五十後」,即將像以往舊世界的三十歲世代那樣,成為主力消費的一群。我記得,後來我確實確認過,容光煥發、五十後的大齡女子,的確是能夠控制自己體重的一群人:她們吃堅果種籽、吞食海藻,用香橙當調味料,在飲食當中撒一些奇亞籽,經常練習塑身美形的芭蕾快瘦伸展操(le barre au sol)。並且,五十歲熟女也允許自己勾搭年輕小鮮肉,搞曖昧的性遊戲,會「直截了當」打斷小鮮肉的話,然後「很嚴肅地」為他的話下結論。這些行為,並不妨礙她們隸屬於跑步俱樂部,也不影響她們拿起有機啤酒直接將瓶口塞入口中喝,不妨礙她們騎摩托車或腳踏車旅行,也不妨礙她們玩線上遊戲《世紀帝國》,而且對當下所有系列的遊戲名稱和英雄頭銜都瞭若指掌。當時有人問我︰「大齡五十後」的現象,會擴大嗎?那當然!但,很快的,媒體所呈現的「大齡五十後」的熟女們,是一群無法控制自己精力、拒絕老去的女人,是會上夜店狂歡,穿女兒的破洞牛仔褲,在自己褲襠私密部位刺青,擁有年輕的戀人(而且隨意變換情人),並在肚臍眼上穿個洞,裝飾一顆鑽石的世代。我當時理解到,這種譁眾取寵的詮釋,和我正在進行的寧靜進化的想法,實在是差了一萬八千里。我甚至可以想像媒體接下來報導的新聞會是以下狀況:有個金髮俏齡五十的熟女,她穿著過太小的低腰牛仔褲而喘不過氣。她和女兒在舞池裡縱情放肆,然後貪婪地吸吮著小她十五歲的時髦年輕小伙子的小舌。我們想像,記者強行鼓吹她,往這樣的套路走︰「繼續!搖臀!我們在拍你們,現在,吻他,吻他⋯⋯」年齡不是主題,而是能量因此,我們要退出「大齡五十後」這個詞彙,讓我們找出另一個新的方向,來象徵這群五十歲以上的女性們。呈現出她們大齡後的生活狀態,是帶著好奇心和幽默感,對生活抱著充分的責任感,而且十分關注對自己有益的事物。年齡不是主題,而是大齡女子所擁有的能量,而且,她們打算盡可能地長時間保持這種新奇。這些五十後的女性,透過她們所有的經驗,是很可能讓這些都變得更加充實豐富的。她們可以和子女去聆聽嘻哈、饒舌歌曲的演唱會,也會去歌劇院聽古典歌劇。她經常慢跑,也不時散步。她看時尚雜誌《她》(Elle),也閱讀史賓諾莎的書,她可以擁有一個老情人和一個年輕的丈夫,或者相反。所以,隨妳高興怎麼稱呼她。對我來說,她就是一個還年輕的女人,只是順帶一提,她五十歲。※作者介紹: 米蓮.德克洛(Mylène Desclaux)出生於法國,米蓮.德克洛的時鐘裡有幾種人生︰曾經從事出版業及廣告業,亦擔任企業老闆,結束這一切活動後,目前住在巴黎,全心投入撰寫部落格「快樂五十」(HappyQ),《妳可以狼狽跌倒,但一定要優雅起身》是她的第一本著作。【以上摘文選自:《妳可以狼狽跌倒,但一定要優雅起身》、作者:米蓮.德克洛(Mylène Desclaux)、譯者:思謐嘉、圖文:日月文化.大好書屋提供】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5-21 科別.骨科.復健
預防跌倒骨折 行動放慢速度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民眾不敢前往醫院,尤其骨鬆患者自覺疾病沒有立即危險性,而自行中斷治療,這樣安全嗎?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家醫部主任黃駿豐表示,近期有骨鬆病患停止治療發生跌倒骨折,因不願來醫院治療,引發褥瘡或併發肺炎感染,這類病患約增加兩成。提醒骨鬆病患切勿自行停止治療,一旦停藥恐發生立即性骨質流失,若跌倒易併發骨折,提高致死風險。預防新冠肺炎,待在家中時間變長,該如何預防跌倒骨折?黃駿豐建議,採取任何動作時請放慢速度,例如慢慢起身、移位,有些血壓藥物易出現眩暈、半夜頻尿等副作用,應謹慎使用,盡量減少家中障礙物設置,並在地板放上止滑墊,燈光也不宜太昏暗,避免跌倒。為避免罹患骨鬆,黃駿豐說,飲食應多補充鈣質,例如每日喝1至2杯牛奶即可,過量恐有腎結石或心血管疾病風險;乳糖不耐症者、牙口不佳者可食用小魚乾、豆製品或深綠色蔬菜替代牛奶,但深綠色蔬菜盡量選擇鈣量高、草酸低的蔬菜如秋葵、南瓜,降低腎結石風險。輕微骨鬆者可採取伸展和負重運動,例如雙手扶牆伏地挺身或是雙手舉水瓶;骨鬆嚴重者做伸展運動時需更加小心,避免發生骨折。按時搭配藥物治療也很重要,口服骨鬆藥物對腎功能不佳、胃潰瘍、失智者較不適合。黃駿豐說,目前有針劑型骨鬆藥物,搭配個管師固定追蹤,提醒打針時間,較不易忘記而中斷治療。部分骨鬆藥物有顎骨壞死和大腿骨折副作用,但發生機率非常低,病患應與醫師討論個人用藥,安心且固定治療。當病患持續用藥兩年,建議病患回到同一家醫院和同一台機器做骨密檢測,避免落差。病患是否持續用藥關鍵,黃駿豐認為,不是看骨密度上升或恢復正常,骨鬆藥物治療是以降低骨折風險為主要目的。針對脊椎骨和髖骨骨折病患,黃駿豐說,骨鬆學會協助醫院推出骨鬆骨折聯合照護服務計畫(FLS),藉由個案管理方式,辨識出骨鬆高危險病人,提供生活衛教及治療評估。以陽大醫院為例,接受FLS照護計畫的髖骨骨折病患,一年內死亡率可從15%下降至4%,全方位避免骨鬆骨折危機。●了解更多關於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21 科別.泌尿腎臟
頻尿好困擾 男女原因大不同!吃這些食物助預防
年長後,很多人都會遇上困擾的生活小事,例如:出遊總是在找廁所,對長途旅行膽戰心驚。睡前明明也沒喝水,一個晚上起來上廁所四五次,摸黑還怕跌倒。俗話說:「囝仔放尿泉過溪,老人放尿滴著鞋」,難道說是膀胱無力嗎?其實不一定,男女頻尿原因並不同!男性最常見的原因是攝護腺肥大,女性則是泌尿道感染。 首先應該瞭解頻尿的定義。泌尿科醫師指出,在正常喝水情況下,白天解尿8次以上,尿量超過300CC,就是頻尿。夜間頻尿,則是睡眠中需起來上廁所超過2次。如果沒有到這個程度,或是其實白天是吃了過多利尿食物,包含:咖啡或茶、酒、西瓜冬瓜等瓜果類等,或喝了過多的水,是不用太過擔心的! 在男性方面:男性賀爾蒙會隨年齡逐年下降,過了50歲以後,多數男性都會因為賀爾蒙改變而引發攝護腺肥大,壓迫到尿道。若到70歲,罹患率高達八成。常見症狀包括:尿不乾淨感、斷斷續續、一直跑廁所但尿量只有一點點、急尿、夜尿等。要保護攝護腺健康,從年輕到年長,有三類食物可以多補充:1.含鋅食物:鋅是攝護腺組織中含量很高的成分,對維護攝護腺健康很重要。代表性食物是牡蠣、海鮮類、南瓜籽油。由於南瓜籽油不耐高溫,許多人會購買後用來涼拌在食材裡,或是低溫拌炒。2.含茄紅素食物:茄紅素優良的抗氧化營養素,在不少研究中都提到對攝護腺肥大有預防效果。紅色或紅紫色食物中偏多,例如番茄、胡蘿蔔、紅甜椒。茄紅素是油溶性的,建議添加油烹調後再食用更易吸收,質地也更柔軟。現成購買的番茄汁常常會添加大量的糖或鹽調味,較不建議。3.豆製品:許多人知道大豆異黃酮對女性更年期保健很棒,但對平衡男性賀爾蒙同樣有效。豆漿、豆腐、豆乾都適合多吃,同時也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此外,肥胖或愛吃油膩食物者,也會加重攝護腺肥大情況:這與脂肪累積相關。維持標準體重也很重要哦!在女性方面:女性生理構造上尿道特別短,更年期後黏膜萎縮,對陰道泌尿道的保護減少,這些都會讓泌尿道感染變得容易發生,導致頻尿、刺痛。再加上年長後對口渴的感覺也會變鈍,喝水不夠,細菌更容易滋生。以下方法可以預防:1.放一瓶礦泉水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想到的時候就多喝水,不是一次灌,是每次喝幾口讓身體慢慢吸收。但應避免睡前兩小時喝水,預防夜尿。2.常喝無糖優酪乳或者優格,都能補益生菌,讓細菌較不易感染私密處。3.許多人都知道蔓越莓汁可以酸化尿液改善感染,但市售蔓越莓汁有效成分含量並不高,反倒是利用大量的糖中和果實過酸的口感。要達到效果還是建議自製現榨蔓越莓汁。 除了感染之外,曾經懷孕生產的女性,再加上年長肌肉退化,有一定機率會出現骨盆腔肌肉強度不足的情況(這才是真正的膀胱無力),改善方式為每天執行2-3組「凱格爾運動」,每組20次。訓練方式如下:1.緩緩夾緊肛門,直到會陰部也有緊繃感,持續十秒再慢慢放鬆,不需要使用腹部力量。2.不管是任何站立時或躺在床上時,都可以進行。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5-20 科別.骨科.復健
身高少4公分要注意 骨鬆患者當心易骨折「3部位」
骨鬆患者,小心易骨折部位!根據統計,骨折1年後,男性死亡率約為22%,女性約為19%。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顧問醫師林高田表示,骨折本身不會致命,而是由於骨頭斷裂後,引發許多併發症導致死亡,例如臥床太久造成肺炎,間接增加死亡率。年紀不同 易骨折部位大不同林高田醫師說明,骨鬆一開始很難警覺,一直要到壓迫性骨折,髖骨骨折或饒骨骨折,才會警覺鈣質流失,骨頭密度變低。事實上,骨質疏鬆所引發的骨折,有著幾項特徵,提醒民眾多注意,特別是不同年紀骨質疏鬆的人,容易骨折的三個部位也有所不同:1.五十至六十歲間「橈骨遠端」:位於手腕處。女性比男性多,多因50-60歲開始骨質疏鬆,若同樣跌倒用手去支撐,年輕人可能會斷在舟狀骨或腕骨,或是韌帶處受損,但對老年人來說,骨質疏鬆容易斷在骨頭,尤其是舟狀骨,手腕處的骨折。2. 六十至七十歲間「髖骨骨折」:骨盆像一個碗狀凹進去,骨股頭則是一個圓球,而髖骨活動的角度特別大,不受限制。骨股頸下面的大小轉,上面突出來稱為「大轉子」,下面稱叫「小轉子」,大轉子與小轉子之間距離很寬,被稱為「轉子間骨折」,隨著年紀大骨質流失,此處的骨頭早已空空洞洞,易形成髖骨骨折。3.七十至八十歲以上「脊椎斷裂」:包括腰椎、胸椎皆有可能。脊椎骨折分慢性和急性,骨頭裡面是海綿骨,而骨小樑則是骨頭很小的結構,因為骨鬆而慢慢垮掉,這也就是年紀大了,身高漸漸變矮的原因之一。身高少四公分以上 當心是骨質疏鬆林高田醫師指出,從一般骨質疏鬆觀點來看,如果患者的身高與年輕時相比,尤其是女性停經以後,骨鬆情形越來越明顯,導致身高變矮,若差距4公分以上,就要開始注意骨質疏鬆的可能。醫師說,骨密度的變化通常不會非常快速,不像量血壓、血糖需要一直要監測,建議約2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即可,也可前往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網站,點選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進行自我檢測,先以簡易的評估方式,提早警覺預防,判斷是否為骨鬆高危險族群,千萬別等到骨折時,才驚覺骨質已流失,造成不可逆的後果。
-
2020-05-19 科別.骨科.復健
高血壓、糖尿病 骨鬆風險更高
別以為只有年紀大的長輩需注意骨鬆骨折!風濕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肌少症,甚至高血壓、糖尿病等病患伴隨骨質疏鬆的風險更高,是常見共病,患者更要積極預防與治療,避免骨鬆骨折的危機。義大大昌醫院家醫暨體檢科主任及健檢中心主任林友菁表示,糖尿病患通常體重較重,給人不易罹患骨鬆的印象,其實糖友罹患骨鬆骨折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三倍,需謹慎面對。林友菁說,糖友體內血糖高,維持骨骼強韌的膠原蛋白被糖化,骨骼失去彈性及韌度,容易使骨骼脆弱,但骨密度檢測不見得可看出異常,導致糖友易忽略骨鬆骨折的風險。另外,高血壓和骨質疏鬆均是遺傳及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啟動疾病機轉,有研究指出高血壓與骨代謝相關,可能是腎調節缺陷後,導致鈣從骨質移出,進而增加骨鬆風險。研究也發現,骨鬆患者與ApoE4基因變異相關外,近年亦發現此基因與阿茲海默症有關,若ApoE4發生變異,罹患失智症機率較正常人高出5至10倍。老年人常見的肌少症,與飲食不正確、長期運動量不足有關,除了增加骨鬆風險,肌肉力量降低、步態不穩,更容易跌倒而骨折。骨鬆患者如何兼顧共病治療?首先維持良好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例如肌少症患者,飲食上應補充適量蛋白質、維生素D和K,多做肌力或負重運動,如腳踏地運動,增強骨頭活化。其次,藥物治療關鍵在於規律服藥,部分三高藥物證實可減緩骨質流失。林友菁觀察,臨床上骨鬆合併其他共病者常一次服上7至8種用藥,數量多,若擔心搭配口服骨鬆藥物,降低服藥順從性,可與醫師討論使用針劑型的骨鬆藥物。不過,部分骨鬆藥物有顎骨壞死的風險,機率約萬分之一,旦治療骨鬆前可先處理牙齒問題,事先預防。林友菁說,用藥要持續才能真正減少骨折風險,骨鬆須當作慢性病治療,病患切勿擅自停藥,目前骨鬆藥物選擇多元,醫師可針對個人病因、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合藥物。她呼籲,一旦確診骨鬆,應積極治療,平日強化肌肉,搭配負重運動、飲食、藥物多管齊下,才能達到強化骨骼,減少骨折風險。●了解更多關於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18 科別.腦部.神經
遇眩暈怎處理? 記錄症狀快就醫
眩暈是神經科及一般內科門診最常見的主訴症狀之一,約佔神經科門診總人數5至15%。一般人若是出現頭昏昏、腦漲漲、不平衡感、天旋地轉、快昏倒的感覺時,大多都以為是眩暈發作了,其實這些不同的症狀,都可能代表著不同的疾病。而不同的疾病又可能分別合併噁心、嘔吐、手腳無力、頭痛頸椎痛、聽力喪失、耳鳴、耳朵悶脹感、心跳加速、血壓飆高、視力模糊、怕光怕吵等其他症狀。如何找出造成眩暈的病因,並因此對症下藥,是每位醫師的困難課題。眩暈初步分成周邊型與中樞型。常見的周邊型眩暈,包括良性陣發姿勢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梅尼爾氏症(Menière’s disease)、前庭神經炎(Vestibular neuritis);常見的中樞型眩暈,則包括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中風、前庭性偏頭痛(Vestibular migraine)。兩者通常以有無聽力或耳鳴症狀作為區分,周邊型容易合併聽力喪失或耳鳴、耳悶塞感,中樞型則較少見,但這並非絕對,還是要合併所有病史與檢查結果,才能綜合判斷。每個人的平衡感,是由視覺、本體感覺、前庭系統(包括內耳和小腦)三者共同調控,若其中三者其一出了問題,便可能影響平衡,造成眩暈感。身體上很多部位出問題都會引起眩暈,所以對眩暈病人來說,最重要的檢查是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神經學檢查,找到病因後,才能對症下藥。其他相關的檢查,包括聽力測驗、平衡測試、頸動脈超音波,只有極少部分病史及神經學檢查可疑的人,才會需要進一步接受精密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來排除腦部的病灶。一般人若遇到眩暈該如何處理?首先應仔細觀察並記錄所有症狀,包括發作時間、誘發因子、每次發作持續的時間、發作的頻率,以前有無類似情形,有無合併其他相關症狀。在眩暈發作時,應小心步伐,盡量緊靠扶手或牆壁,避免跌倒。然後盡快尋找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醫師就醫。若是已知病因造成的眩暈,則須配合醫囑,規律服藥,進行平衡復健及訓練,以期能早日脫離眩暈、回復正常生活。
-
2020-05-15 科別.骨科.復健
愛的密度,骨鬆知多少/預防骨質疏鬆 練習上下肢肌力
過去,媽媽常說爸爸細瘦的腿是鳥仔腿。雖然爸爸自40歲起每日晨泳,但70歲健康檢查報告已有骨質疏鬆,猜測因與鳥仔腿同是體質因素。那時為了增加爸爸的骨質,曾補充口服骨鬆藥、維他命D,但因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就沒有繼續服用了。爸爸那時活動自如,常以健走持續運動,以減少骨質流失。兩年前,已近80歲的爸爸因顱底腦膜瘤接受放射線治療,去年漸漸無法步行,加上需以類固醇控制腦組織水腫,對原有的骨質疏鬆,更是雪上加霜。醫師說:目前並沒有藥物可以預防骨鬆造成的骨折,長者預防骨折最重要是練習肌力預防跌倒。經由長照物理治療師的指導,爸爸每日在家中練習上下肢的肌力。他坐在床上,雙手扶著助行器,慢慢地將身體前傾,接著向上站起,然後再將臀部向後,以上下肢的力氣控制重力速度,讓身體緩緩坐下,每日連續做30次坐站運動。接著,平躺在床,雙下肢上下舉腿30次,再將雙手舉高互拍30下,共做三回合。治療師教導爸爸以自身的重量當成阻力,來強化肌肉與骨質。下午,爸爸會坐輪椅到鄰近的公園,再以助行器,在溫暖的陽光下,慢慢步行。現在爸爸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不是以前的晨泳或快走,而是慢板的運動,但因爸爸的持續練習,大腿肌肉不再萎縮,這是對付骨鬆最自然的方法。
-
2020-05-15 養生.抗老養生
73歲卻有40歲好體力!名醫張金堅公開3養生秘訣 抗衰老、不生病
「你看,我Line都回得很快,比你還快!哈哈哈!」採訪當天,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以一貫飛快的說話速度、開朗的笑容現身,一邊強調他駕馭新科技一點都不輸年輕人,一邊以敏捷的腳步踩著樓梯,咻咻咻一下就爬上公寓頂樓,來到他精心栽培的花園,再端出令他自豪的現煮咖啡,暢談他「退而不休」的精彩生活。採訪當天,是個風和日麗的午後,張金堅早上剛開完幾台刀,但他看上去仍神采奕奕,未見疲憊;說起又是行醫、又是研究咖啡的斜槓人生,話匣子一開完全停不下來,藏不住對生活的滿滿熱情。最令人訝異的是,眼前這位精神抖擻、廣受病友愛戴的名醫已經73歲了! 退休推廣乳癌防治,再拚創業不輸年輕人! 事實上,張金堅早在64歲就辦理退休,但他的醫學專業與高知名度總是讓他「閒不下來」,隨後受邀接任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的院長,也讓他決定秉持退而不休的精神,繼續在醫學領域貢獻所長、造服病人。 這幾年,張金堅回到台北,每周輪流在台大醫院、耕莘醫院、遠東聯合診所看診,主要治療乳癌、乳房鈣化、乳房纖維囊腫等各種乳房病症。許多病人堅持找張金堅看診,每年更有近百名乳癌病友指名要他開刀。因此,比起退休前一星期要開15台刀,張金堅現在仍有四分之一的手術量,是病人眼中無可取代的王牌醫師。 擁有超過40年的行醫經驗,張金堅深知癌症預防的重要,因此,他創立乳癌防治基金會,積極推動乳房篩檢、病友輔導等服務,直到現在仍經常主持健康講座,在第一線與民眾分享衛教資訊。 醫師開刀、演講不稀奇,有趣的是,張金堅這幾年迷上咖啡,開始閱讀大量醫學文獻,鑽研咖啡與健康之間的關係,不但出書暢談咖啡,甚至遠赴非洲、寮國、越南尋找優質咖啡產地,在70歲時自創了咖啡品牌,比年輕人創業還拼! 名醫抗老秘訣:不忘工作、填滿生活、活到老學到老 「我本來是想用減法過生活,結果比以前更忙!哈哈!」年過七旬仍保有充沛體力和靈活頭腦,不禁令人好奇,身為醫師的他是不是有什麼獨門抗老秘訣。 張金堅不諱言,隨著年紀增長,體力、記憶力、活動力都會隨之下降,即使身為醫師,這些老化現象一點也不會少,「所以人應該是要服老啦!但還是要想一些抗老的方法,把老化的過程slow down(減慢)。逆齡我是覺得不太可能,但凍齡是稍微可以的。」 退休之後,張金堅建議把工作量稍微降低,但千萬不能忘記原本的專業,「因為你會覺得自己還是一個有用的人,還是可以服務社會。」講話、動作都很快的張金堅是急性子,自嘲又是勞碌命,受不了整天無所事事,「所以就要把時間填滿,不要讓他空隙很多!」 醫療工作與咖啡研究佔據了多數時間,透過這兩項活動鍛練腦力、增加人際互動、保持與社會接軌,都是他維護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 張金堅強調,「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活到老真的是要學到老!比如說你要去學會電腦啦、學會手機啦!」醫學的日新月異,更敦促他不斷吸收新知,「如果拿外科醫生來講,以前都是開刀開很大,現在變成都是微創,所以我到現在還是會去參加國內外的醫學會議,甚至去當主持人。」 抗老也要服老!放慢步調讓生活更美好 不過,年紀大了,搭機出國難免造成體力上的負擔,怎麼辦?張金堅輕鬆地說:「一個大原則就是,要服老,但是要有抗老的策略,生活要去調整。」比如,以前出國開會,他總是把去、回的時間算得剛剛好,「那現在因為老了,我就早一點去,晚一點回來,多一些時間去休閒、去旅遊,這個思維就跟以前不一樣。」 搭公車、上下樓梯也學著放慢速度,以安全為優先考量。「服老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慢,慢活的人生就是樂活的人生,吃飯要慢、動作要慢。」說到這,張金堅突然話鋒一轉,「但真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以前一台刀接著一台刀要開,午飯沒吃,肚子餓了看到便當就趕快吃,現在也是不小心就故態復萌,但有慢慢在改,哈哈!」 閒不下來的張金堅,退休後把以前無暇涉獵的事物通通排進行程表,尤其「咖啡」的研究與推廣不但是他第二人生的主角,更可說是行醫之外的第二生命。 一頭栽進咖啡世界!創造快樂不老第二人生 張金堅曾經長達30年,一喝咖啡就胃痛,直到某次偶然喝到好咖啡,身體竟未出現任何不適,引起他的好奇,便一頭栽進咖啡的世界,更在台商牽線下遠赴非洲,見識咖啡的栽種過程,最後決定推出自有品牌,與更多同好分享咖啡的美好。「這是人生嶄新的體驗!你有興趣,就會有更深的感情,就會更投入!」 一杯咖啡,為張金堅帶來的不僅僅是出書、創業的收穫,更重要的是,「你有額外的興趣跑出來,你接觸的人又更多,話題就更多。」因為咖啡,認識許多擁有相同興趣的年輕人,張金堅直言:「越老的時候,老實說,喜歡交年輕的朋友,這樣好像自己也變年輕,『老』這個字就離我很遠,無形的快樂就滋生出來!」 「朋友有很多種,有的聊咖啡,有的聊學問,有的聊旅遊...所以多交朋友不錯,人老的時候,從別人那裡吸收來的精華就可以豐富你的人生,生活就比較精彩。」 心情好,人當然不老。 不吃隔夜菜、冷凍食品!享受美食但控制「額度」 此外,張金堅在飲食、運動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尤其中年後新陳代謝降低,張金堅會控制澱粉的攝取量,也不吃油炸食物。早餐他常吃的是堅果、水果、煎蛋、麥片加鮮奶或少量吐司,再配一杯咖啡;若是外食,就專門挑夾鮪魚、蔬菜、水果的三明治,少碰火腿等人工肉品。 在家吃飯時,張金堅夫婦堅持選購當季食材,不吃冷凍食物和隔餐飯菜,烹調方式以清蒸、汆燙為主,多吃各類蔬菜,像是地瓜葉、空心菜、川七等,也強調彩虹蔬果,食物盡量多一些顏色,增加抗氧化物的攝取。而張金堅最愛的料理是用紅蘿蔔、白蘿蔔和干貝熬煮的排骨湯,用料簡單卻清甜美味!味噌湯、生魚片、納豆、優酪乳等也是他喜歡的健康飲食,身體自然越吃越好。 不過,張金堅偶爾還是會吃牛排、少量的三層肉滿足口腹之慾,「好魚好肉你都不吃,也是違背良心!」他調皮地說,但強調會控制紅肉的攝取量,只要某天吃太多,隔天就會節制,「你的扣打(額度)用完了嘛!就不能再用了!」不但少吃點,而且會多走路運動,「這不能討價還價,你缺一個都不行的。」 心理狀態也是健康的關鍵。「人老的時候,心要越單純,返老還童其實滿重要的。」張金堅說,複雜的事情要簡單化,越簡單越好,「不要想得太多、不要複雜化,有三件事情你做一件就好了,不要去做力不從心的事情。」安分一點,反而快樂一點。 退休以後,「健康最重要,其他都假的!」 年紀越長,智慧增加,但常人的煩惱,開朗的張金堅一樣也有。 「老實跟你講,人到老的時候都有死亡的恐懼,要是我哪天跌倒或是中風,或是被宣布癌症...雖然我是醫生,但什麼事情也由不得你啊!」即便身為醫師,張金堅不諱言他曾經痛風發作,目前也有高血脂、胃食道逆流,頸動脈、冠狀動脈甚至有些狹窄,必須按時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 他堅持健康飲食和運動,並且每年健檢,「你自己的身體,沒有就沒有了,人一躺下去就bye-bye了,所以健康最重要,其他都是假的!」妥善控制之下,張金堅仍然擁有超越同齡的好體力,並懂得珍惜時間,「會去思考怎樣讓自己活得更好,那就要更豁達,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生命就加值了!」 原文刊載於2019年04月11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73歲卻有40歲好體力!名醫張金堅公開:從三餐到運動的養生秘訣,抗衰老、不生病延伸閱讀:.身價7千萬還哭窮!他每年被動收入750萬元,42歲後悔太早退休:生活太花錢了.壓力、自律神經失調,害她2個月暴瘦15公斤!40歲被醫生判定早衰,她靠這招找回身體平衡.準備入籍台灣,惹怒黃安「真給黃家丟臉!」...黃秋生冷回:我根本不姓黃
-
2020-05-14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七旬失智嬤購物跌倒 國健署籲3招建構友善環境
「失智保護有三招,友善環境靠你我。」台灣目前已有逾28萬名失智者,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2017年健保資料中因失智症就醫者約17萬人,其中高齡者更佔多數,65歲以上就佔了16.8萬人。而據國健署統計,早餐店、大賣場及大樓是失智者除待家中外,較常出沒地點。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呼籲,台灣失智症患者越來越多,全民可多些愛心、耐心,看到行動緩慢或疑似失智者時,可運用「主動關懷」、「幫助選擇」、「安撫情緒」等保護3招,主動上前幫助,讓失智者與其照護者均能得到支持及關懷,於社區安心生活。國健署今舉行「三招打造失智保護網」記者會。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因失智症患者多數為居住家中並在社區中活動,為了讓各職場的人員了解如何幫助失智症患者,國健署特別錄製三支影片,包括:「早餐店篇」、「大賣場篇」及「大樓保全篇」,內容包括如何協助失智者購物、點餐、問話、主動協助等,呼籲各界聯手一起打造失智症者友善的社會環境。出席的全聯門市店副理張祐誠,分享日前店內遇到年約七旬的老婦人在店內選購商品、準備走到結帳區時摔倒,並短暫昏迷,由於店內人員平時就有訓練,因此隨即上前問候並立即送醫;而看到老婦人身上有配戴聯絡資訊,也隨即與其家人聯繫,才知老婦人有失智症,所幸送醫後無大礙。羅素英說,國健署自2018年起即與地方政府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計畫」,2019年在九縣市建置十個失智友善示範社區,透過不同場域的宣導與工作人員的教育訓練,提升工作人員對於失智症的認識。而對失智者的保護三招如下:主動關懷:大樓保全、早餐店與賣場的員工接觸的客人形形色色,若覺有異狀,可主動詢問來降低失智者的焦慮;幫助選擇:早期或輕度失智者會有思緒中斷、忘詞等狀況,可上前提供選擇幫顧客完成任務;安撫情緒:失智症者可能因短期記憶缺失,出現重複的行為,用穩定口氣安撫其情緒,可減輕衝突、緩解失智者的焦慮。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5-14 科別.骨科.復健
預防骨鬆骨折 骨科醫師教「保密防跌」這樣做
千萬別輕忽骨鬆骨折。本報健康版本月徵文以骨鬆為題,發現讀者於骨鬆骨折後,不是脊背佝僂,就是得仰賴助行器。醫師指出,以髖部的骨鬆骨折為例,發生後半年,僅不到二成患者能回復原本功能;一年後,則約有15%的患者死亡。若能盡早介入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有助降低二次骨折及死亡的風險。一名82歲老奶奶在時不慎絆倒摔斷脊椎,因年事高、有骨鬆,醫師不敢開刀,使奶奶身高從160公分縮至150公分,再也挺不起腰板,苦不堪言。另有一名50多歲母親不慎於曬衣時從凳子跌下而骨鬆骨折,此後得拄枴杖,且需有專人照顧。萬芳醫院骨科部專任主治醫師陳昱斌表示,骨鬆是伴隨老化產生的慢性疾病,是因蝕骨細胞和成骨細胞作用失衡而造成骨質流失,其盛行率占老年人約13%至15%。陳昱斌說,骨鬆骨折後恢復期長,雖骨頭會長回,但骨質原本就差,復原的品質也不會好。研究顯示,髖部骨鬆骨折後一年內約15%的長輩會走向死亡,主因是骨折後活動力下降,且容易再次骨折,可能發生壓瘡或泌尿道感染併發肺炎等,嚴重恐致死。想要預防或避免骨鬆骨折,根本治療在於「保密防跌」,也就是保持骨密度和預防跌倒。「保密」包括多運動鍛鍊下肢,補充營養品、肉類、小魚乾、起司等鈣質和維他命D3;有研究顯示,規律補充鈣質與維他命D3,能降低約一成的骨折發生率。「防跌」則要注意夜間照明、浴廁止滑、注意用藥防暈眩,避免長輩夜晚上廁所跌倒。骨鬆目前有多種可抑制蝕骨細胞的治療選擇,以減少骨鬆骨折的發生。陳昱斌提醒,應及早接受骨鬆篩檢以評估是否需要用藥,不建議事後亡羊補牢。目前骨鬆合併骨鬆骨折發生的患者,可符合藥物健保給付條件。及早藥物治療介入,可避免因骨鬆骨折而造成未來更大的治療與照顧上的負擔。萬芳醫院積極推動骨鬆聯合照護服務,今年開設「骨質疏鬆與肌少症照護中心」,結合骨科、復健科、慢性病科、營養科等相關領域專家,提供全面性照護的「處方箋」。除提供完整骨鬆與肌少症檢測,且能提供未來十年的骨鬆骨折風險評估與跌倒危險報告。陳昱斌說,民眾只要對骨鬆或肌少症有疑慮,例如停經後婦女,或發現自己跟年輕相比身高減少逾3公分、體重過輕、活動力差等,皆可預約篩檢。了解更多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14 科別.骨科.復健
冰熱敷、運動... 在家不出門 也能緩解下背痛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不少人都減少就醫,對於患有下背痛或骨質疏鬆的50歲停經婦女、老年人,最近更不敢到醫院復健與治療,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外傷中心主任林鎮江,傳授幾招在家不出門也能緩解疼痛的小訣竅。林鎮江表示,骨質疏鬆是種全身性骨量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好發於女性、老人、停經婦女與缺乏鈣質或運動的民眾,罹患骨鬆容易出現髖骨骨折;也有些因為服用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賀爾蒙治療、甲狀腺或腎臟等導致骨質流失,平時鈣質不夠、菸酒不離身、太瘦或不運動也都會影響骨質強度。林醫師建議,要避免骨質疏鬆得從生活保健開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多曬點太陽,即便現在防疫不出家門,打開陽台曬個15分鐘,並適當做些運動,像慢跑、快走或爬樓梯,來增強肌肉量,減少跌倒或骨折風險。他表示,目前可透過藥物、電療、熱療等方式治療,但近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患者不願就醫或復健,他建議在家可以冰敷、熱敷,來減輕疼痛。還可以做增加腰部肌力、肌耐力和柔軟度的運動,像老人家可嘗試平躺床上或地板,接著單腳屈膝,另一隻腳伸直上抬,每個動作維持5秒,重複5到10次雙腳交換,就能達到訓練軀幹及下肢肌力。
-
2020-05-11 科別.骨科.復健
健走、游泳、騎腳踏車…做什麼運動才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案例健走、游泳、腳踏車,哪個有效增骨質?「請問大家,健走、游泳、騎腳踏車這三項運動,哪一項對提升骨質密度最有幫助?」在一次社區演講中我問台下的聽眾這個題目,我發現有不少人答錯,因此我認為有必要用一篇文章來說明。只要有規律運動,就能享受運動帶來的健康益處。但是若要提升骨質密度,選擇特定的運動效果會更好。Dr.戴的骨科保健室這樣運動,有效預防骨鬆什麼運動可以讓骨骼更強健,有效預防骨質疏鬆?走路可以嗎?慢跑?騎單車?游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您必須要知道「沃爾夫定律」。◎沃爾夫定律:骨骼也是用進廢退這個定律是由19世紀的德國外科醫師朱利葉斯沃爾夫所提出的。如果骨骼的負重增加,骨骼自然就會慢慢長得比較強壯。不但骨頭內的骨小樑會變得更粗,更能承受重量,骨頭外層堅硬的皮質骨厚度也會增加,使骨骼變粗,變得更能承受力量。反之,若骨骼受力減少,沒有外來的負重刺激,骨骼結構會較脆弱,骨頭也會變得比較細。一旦突然跌倒或受到撞擊,就會容易骨折。◎骨細胞就是壓力感測器在早期的認知,科學家只知道骨頭中有負責吸收骨質的破骨細胞(osteoclasts)和生成骨質的成骨細胞(骨母細胞,osteoblasts),另外有一種骨細胞(osteocyte)存在骨頭中,我們卻不知道它的作用。後來的科學家發現,骨細胞本身就是一個壓力感測器。當骨細胞感受到外來的壓力時,就會發出訊號,減少破骨細胞吸收骨質,增加成骨細胞的骨質生成。◎負重運動就是最好的運動了解前面的原理後,就可以了解要怎麼選擇最適合的自己的運動。預防骨質疏鬆,最終的目的在預防骨折,尤其是幾乎免不了開刀的「髖部骨折」。所以髖部的骨質密度自然是我們最關心的。「腳踏實地」的運動可以讓髖關節和整個下肢骨承受身體的重量,髖關節的骨密度自然就會越來越好。快走、慢跑、跳繩、太極拳、韻律舞等,都對骨質密度有幫助。如果身體狀況良好,到健身房做負重訓練、肌力訓練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游泳雖然很適合膝蓋不好的人,但是因為是漂浮在水上,所以對骨質密度沒有太大的幫助。騎單車是坐在座墊上,對髖部骨質密度幫助也不大。◎要運動但不要運動傷害無論選擇什麼運動,能夠產生興趣進而持續最好。養成運動習慣也是避免運動傷害的一環。「想到才偶爾動一動」的「假日運動員」,才是最容易產生運動傷害的族群。運動前記得要有足夠的暖身,運動後也要做適度的伸展收操。運動中,則是要避免嘗試不屬於自己能力範圍的動作,以避免受傷。現在就放下手機,離開螢幕,讓我們運動去吧!(本文摘自原水出版《骨質疏鬆&肌少症診治照護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