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1 橘世代.時尚橘
搜尋
跌倒
共找到
1078
筆 文章
-
-
2020-07-10 科別.心臟血管
夏日室內外溫差大! 這幾種疾病都會跟著惡化
台灣夏天天氣高溫炎熱,慢性病族群卻更要適時補充水分!高溫的天氣除了讓人中暑以外,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因為酷熱的氣溫容易造成血壓不穩定。中醫認為血壓穩定的高並不可怕,很多老人的血壓都是保持140至150,可怕的是血壓高高低低,像坐雲霄飛車一樣,這比持續高血壓對血管所產生傷害還要大。例如夏天,在舒適的溫度下,血壓會較低,但如果溫度偏高過熱,血壓會反射性的升高,特別是常常在冷氣房中進進出出,從戶外的高溫一下子進入低溫的冷氣房,血管由擴張驟然收縮,由於血壓的突然改變,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風險自然就增加。所以縱然是夏天,門診上仍不乏血壓突然升高的病人,此時中醫常會使用耳尖點刺放血救急,讓病人頭暈腦脹的狀況可以快速減緩。中醫師周宗翰說明,除了血壓不穩,三高患者也要特別小心高溫造成的腦部供血不足。當身體缺乏水分又大量流汗,血液裡面的血脂、血糖的增高導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減慢,致使腦組織的正常供血減少,就會出現頭暈、記憶力不集中、健忘等,腦部供血不足更容易在老年人身上引發中樞神經退化,出現認知功能、記憶力、思考能力衰退。而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這些病症,在天氣炎熱又沒有空調的情況下,更可能是導致該病症惡化的原因之一。這類型的中樞神經退化早期治療是關鍵,如果夏天感覺身體有些許異常,如手會不自覺地顫動等就要特別注意。細微的神經損害,雖可藉現代的肌電圖、醫學影像等檢查進行了解,但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經由檢查檢出,部分神經早期退化的潛隱病變,能由檢查而確診的並不多見,多數容易被病人忽略,像是手指不自覺地輕微抖動、情緒變化、偶發性跌倒等。如果置之不理,待退化情況愈來愈嚴重,直到精密醫學檢查發現有明顯變化時,往往病情已趨於嚴重。周宗翰指出,為避免病況加重,首先需要補充水分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而中醫通腦竅,化瘀阻的中藥如丹參、天麻、石菖浦、荷葉、紅花,可用來緩解腦供血的不足;三七、葛根具有多種保護血管的功能,它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從而有效地防止血液過於黏稠,讓血液流動更加順暢,阻止了供血不足的可能。而以下的「醒腦紓壓消暑飲」在改善腦部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痛、失智與輕微神經退化有很好的緩解作用。醒腦紓壓 消暑飲材料:天麻5錢、葛根5錢、菊花3錢、淡竹葉3錢、決明子3錢。作法:將葛根5錢、淡竹葉3錢、決明子3錢放入約3,000c.c.的水煮滾20分鐘,再將天麻5錢、菊花3錢放入關小火煮10分鐘,放涼即可當平時保健飲品飲用。功效:天麻久煎則無力,所以要後下,具有穩定降腦壓的功效;菊花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也是不能久煮;葛根可以當作中醫的肌肉鬆弛劑,對於頸部的循環非常有幫助;淡竹葉對於清暑熱有非常好的功效、決明子可以消食化積、潤腸通便,預防天氣炎熱引起的腦壓增高。搭配頭部穴位按摩 緩解夏天頭暈、頭痛可用雙手指腹全頭按摩,然後加強按壓百會穴(兩耳往上交會至頭頂處)、太陽穴(眉尾和眼角之間的凹陷處)、風池穴(在後頸部兩側、髮際與脊椎外側筋處),促進頭部血循,緩解夏天因為溫差造成的頭暈、頭痛。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溫度一天天飆高!  猛吹冷氣消暑,這種病可能纏身 白天用美白產品會反黑? 常見成分使用時機一次搞懂 抗生素vs.消炎藥別傻傻分不清 吃錯問題恐怕更嚴重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最好的預防方式掌握3原則
-
2020-07-07 科別.骨科.復健
長時間看平板手肘麻痛 小心罹患肘隧道症候群
一名高二學生因迷上武俠小說,拿著平板電子書雙手肘撐在桌上閱讀,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導致手肘到前臂又麻又痛,無名指及小指無力,到醫院求診,經檢查診斷為「肘隧道症候群」,經醫師以「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這名學生手肘已恢復正常。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何宇淳表示,大家可能都曾不小心撞到手肘的內側,一瞬間整隻手又麻又痛又無力,因為這裡有一條神經通過,名為尺神經。尺神經控制著無名指及小指,若因撞擊或長時間受壓迫,造成尺神經發炎,進而導致手肘麻痛、無名指和小指痠軟無力等症狀,則稱為「肘隧道症候群」或「尺神經麻痺」。運動傷害、意外撞擊、跌倒、骨折、姿勢不良,如打電腦、閱讀、趴著午休等,都是常見尺神經壓迫的原因。何宇淳指出,使用「超音波影像檢查」,可觀察到神經本體及附近組織受傷狀況,還可動態檢查,在手肘動作下,觀察神經滑動情形,再利用「神經傳導檢查」,判斷神經受損嚴重程度,並依據嚴重程度決定治療方式。症狀輕微的人只需物理治療,改變姿勢避免再壓迫到神經,很快就可痊癒;若處於急性發炎狀況,可能就需要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治療;當物理治療或藥物都無法有效改善時,且神經受損嚴重,應考慮手術減壓治療。「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則是一種快速精準治療,透過超音波找出受傷區域,判斷嚴重程度,定位應治療區域,在即時影像下導引針頭,進行神經解套和注射劑導入治療,可調控發炎反應、緩解疼痛,促進神經修復,減少手術治療機會。何宇淳也建議,閱讀時同一個姿勢不要維持太久,如果長時間閱讀,不要用手肘去撐,建議用書架。一旦發生上肢麻痛且無力,最重要的是找出受傷的原因和部位,才能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神經的受傷不能等待,時間拖得越久,越可能留下長期麻痛與肌肉萎縮的後遺症。
-
2020-07-06 科別.骨科.復健
圖解》擺脫足底筋膜炎就靠練腳掌!專家教這樣練改善,還可舒緩關節痛
編按:為什麼要「練腳掌」?腳掌是穩定全身的力量!穿高跟鞋、運動傷害、老化等等,90%的人腳掌都是不平的!腳掌主要用來保持平衡,也是踩踏地面並驅動前進的力量,腳掌不平不正,全身就會跟著歪斜,伴隨而來的是腰痠背痛。「臀部是引擎,腳掌是輪胎」,即使引擎(臀部)有力,輪胎(腳掌)爆胎的話,就無法順暢前進!鍛鍊腳掌、穩定地基,即能改善腿膝無力發麻、足底筋膜炎等症狀。我一直都是一個人生活,所以覺得能夠身體健康活到老才是最重要的事,沒想到我卻在5年前罹患了「足底筋膜炎」。每當我走路或起身時,腳掌就會很痛,雖然也曾上骨科求診,但是當時醫生並沒有仔細教導我怎麼做才能改善,後來我上網找資料,也試過了針灸治療,卻一直不見起色。於是,我去向曾經指導過我「臀部運動」的松尾教練諮詢,他建議我:「既然問題出在腳心空間不夠,只要訓練腳掌使足弓恢復正常,就能有所改善。」 所以我才會開始做「腳掌運動」。後來我在做「腳趾猜拳」等運動的期間,疼痛竟逐漸減輕了。當初要是沒去上松尾教練的課,對於腳掌痛的情形,我可能會一直忍耐下去。快速檢測!你的腳掌是否有問題:1.一蹲下就好像要往後倒2.無法用腳尖站立保持不動3.沒辦法站著穿襪子4.走路經常絆倒或易跌倒或常扭到5.腳掌某部分容易長繭(硬化的皮膚)或水泡6.走路超過15分鐘就會覺得小腿肚脹脹的7.腳尖打直平行靠攏站立時,會變成內八的姿勢8.在柔軟地面或地面凹凸的地方走路感覺很吃力9.有拇趾外翻、小趾內翻、足底筋膜炎等足部疾病腳趾猜拳鍛鍊 → 腳趾猜拳(布)用腳趾猜拳比「布」,提升腳掌平衡感*腳趾打不開的話,可以用手輔助。鍛鍊 → 腳趾猜拳(石頭)用腳趾猜拳比「石頭」,形塑內側縱弓與橫弓*鍛鍊內側縱弓與橫弓,這樣就能運用腳掌的外側強化踏地前進的力量。鍛鍊 → 腳趾猜拳(上剪刀)用腳趾猜拳比「上剪刀」,以便腳趾活動自如*動作不靈活的人,代表腳趾活動力衰退了。請反覆練習,直到能「確實」彎曲為止。書籍介紹練腳掌是最好的復健!:三萬人親身實證,鍛鍊腳掌有助運動傷害回復、舒緩關節痛、擺脫足底筋膜炎作者:松尾タカシ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0/01/02作者簡介/松尾タカシ臀部運動專家。一九六八年出生於佐賀縣,活用長年來身為健身指導員的經驗,著眼於機能解剖學上別具重大意義的「臀部」,研發出「Progress Body」健身法,藉由鍛鍊臀部肌肉,打造出一輩子都能健步如飛的體魄。為個人、團體及企業提供教學服務課程,此外還著手開發獨創健康器材,至今已有逾三萬人接受過由他指導的「健步強身課程」。著有《屁股練好,健康自在走到老:不跌倒、不受傷、不失智,拒絕臥床、預防腰痛與膝痛》。 網站:hipup-artist.com/延伸閱讀: 走路治百病!日本醫學博士「28天健走法」,擊退高血壓、降血脂、減少壞膽固醇!
-
2020-07-06 科別.骨科.復健
長時間看電子書 手臂麻又痛 原來是患肘隧道症候群!
一名高二學生因迷上武俠小說,拿著平板電子書雙手肘撐在桌上閱讀,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導致手肘到前臂又麻又痛,無名指及小指無力,而到醫院求診,經過超音波檢查,診斷為「肘隧道症候群」,經醫師以「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這名學生手肘已恢復正常。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何宇淳表示,大家可能都曾不小心撞到手肘的內側,一瞬間整隻手又麻又痛又無力,因為這裡有一條神經通過,名為尺神經。尺神經控制著無名指及小指,若因撞擊或長時間受壓迫,造成尺神經發炎,進而導致手肘麻痛、無名指和小指痠軟無力等症狀,則稱為「肘隧道症候群」或「尺神經麻痺」。運動傷害、意外撞擊、跌倒、骨折、姿勢不良,如打電腦、閱讀、趴著午休等,都是常見尺神經壓迫的原因。何宇淳指出,除了理學檢查外,使用「超音波影像檢查」,可觀察到神經本體及附近組織的受傷狀況,還可動態檢查,在手肘動作下,觀察神經滑動的情形,再利用「神經傳導檢查」,判斷神經受損的嚴重程度,並依據嚴重程度來決定治療方式。症狀輕微的人只需物理治療,改變姿勢避免再壓迫到神經,很快就可痊癒;若處於急性發炎的狀況,可能就需要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的治療;當物理治療或藥物都無法有效改善時,且神經受損嚴重,應考慮手術減壓治療。「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則是一種快速精準的治療,透過超音波找出受傷的區域,判斷嚴重程度,定位應治療區域,在即時影像下導引針頭,進行神經解套和注射劑的導入治療。常用的注射劑有低濃的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血漿生長因子(PRP),可調控發炎反應、緩解疼痛,促進神經修復,減少手術治療的機會。何宇淳也建議,閱讀時同一個姿勢不要維持太久,如果長時間閱讀,不要用手肘去撐,建議用書架。一旦發生上肢麻痛且無力,最重要的是找出受傷的原因和部位,才能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神經的受傷不能等待,時間拖得越久,越可能留下長期麻痛與肌肉萎縮的後遺症。
-
2020-07-04 科別.骨科.復健
注意!65歲後或停經婦女 飲食補骨速度趕不上骨質流失
嘉義醫院近期推動「養護機構住民骨質密度整合照護」,導入預防保健、骨質密度檢查,評估住民骨折風險程度,醫師指出,年紀超過65歲或停經後婦女,光靠補充高鈣飲食、多運動,「補骨速度趕不上骨質流失速度」,建議長輩應主動篩檢自身骨質密度。衛福部國健署資料顯示,60歲以上人口,16%患有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隨人口老化增加,嘉義醫院團隊日前開辦「住宿型養護機構住民骨質密度整合照護」服務,昨天由骨科醫師楊典育帶領營養師、復健師團隊,到嘉義博愛仁愛之家,說明骨質密度檢測及因應,提醒長輩如何補鈣,透過適度運動增強肌耐力。楊典育表示,許多人從未意識骨質疏鬆嚴重性,也從未檢測骨質密度,總以為多食用牛奶、小魚乾等高鈣食物,就能強化骨質密度,卻不知年紀超過65歲或停經後婦女,只靠飲食、多運動,補骨速度趕不上骨質流失速度,建議主動到醫院篩檢骨質密度,由醫師診斷是否有骨鬆情形。楊典育指出,高齡或臥床、行動不便患者,活動少、肌肉就減少、無力,會導致骨質疏鬆,根據臨床經驗,骨質疏鬆後要完全「補」回來,真的很困難,多數藥物治療只能減緩流失,透過檢查提早發現,才能盡早透過體適能運動合併藥物治療。「不只要存老本、更要存骨本!」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表示,長者跌倒主因是肌肉無力、骨質密度下降、老化等,運動加上肌力鍛鍊,跌倒意外機率就會降低。嘉義醫院放射科主任陳建志表示,透過雙能量X光骨密度儀,掃描10分鐘即可獲結果,具有良好影像解析度,可以提供專業診斷,但骨密檢查健保不給付、須自費,價格約600到1500元。
-
2020-07-04 科別.骨科.復健
預防骨質疏鬆症?骨科醫師傳授強筋健骨3要素
骨質疏鬆症可說是老年人的頭號殺手,平時沒有明顯病徵,但是若因此發生併發症,例如,好發於手腕、髖部、脊椎等的骨鬆性骨折,即會導致嚴重疼痛不適,以及自我照顧能力下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林心畬表示,骨質疏鬆症不易自我察覺,病患常因跌倒而骨折就醫,經醫師建議進行骨密度檢查後,才發現罹患嚴重骨鬆而不自知。老年人因跌倒而發生的骨折中,以髖關節的骨折最為常見,女性的發生率約為男性的二至三倍。老年人一旦發生髖部骨鬆性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女性達11%,男性達18%,簡直與某些癌症不相上下。林心畬指出,近期研究發現,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為亞洲第一,可知此病症在台灣盛行率之高,顯示如何預防骨質疏鬆,避免髖部骨鬆性骨折發生,是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強筋健骨要素1 安全運動每周運動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例如健走、健身操、交際舞、肌力訓練等,均可以有效刺激骨細胞活性,促進合成骨基質。根據體育署統計,有達到上述規律運動習慣的成人僅約33%,國人對於運動習慣養成尚有進步空間。強筋健骨要素2 正確補鈣國健署普查發現,成人每日約攝取鈣質約500mg,與每日建議攝取量遠遠不足。林心畬提醒,每天應攝取3~5份高鈣食材,以達到每日攝取鈣質1000mg(毫克)以上。可從奶製品、豆製品、帶骨魚蝦、綠色蔬菜、黑芝麻等食材攝取,確保骨細胞有足夠的骨骼原料。他說,對於補鈣,許多人以為多喝大骨湯就有用,事實上,鈣質在一般烹調過程不易溶解釋出,故大骨湯幾乎沒有鈣質,多食無益。此外,含鈣食材食用後,須借助胃酸溶解方能為人體所吸收,若長期服用胃藥,也會陷入缺鈣的危險。強筋健骨要素3 要曬太陽林心畬說,骨骼系統由骨細胞合成骨基質形成,骨基質則由膠原蛋白及磷酸鈣共同構成,維持骨骼健康的根本就是活化骨細胞,攝取充足營養素建構骨基質。若身體缺乏維生素D,使腸道出現鈣質吸收困難,骨骼出現骨細胞活性下降,誘發骨基質溶解,骨骼空洞化,最終導致骨質疏鬆。建議每周曬太陽3~5次,每次15分鐘,讓身體自行合成維生素D。林心畬指出,台灣陽光充足,建議冬天可選擇中午前後之時段,夏天宜選擇早晨或傍晚之時段,穿著短袖短褲暴露手腳,藉由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促使維生素D合成,也不怕曬傷。而在梅雨季、颱風天等缺乏陽光的日子,不妨藉由飲食稍作補充,多吃鯖魚、鮭魚、秋刀魚、香菇、黑木耳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材。高鈣食譜設計參考
-
2020-07-03 養生.抗老養生
讓免疫系統更年輕!專家推薦9種適合熟齡族的運動,膝蓋無力也做得來
要活就要動!隨著年紀增長,體能狀況容易下降,長者更應保持每天活動,即使是輕鬆的活動也有幫助。此外,運動與長壽之間存在著正相關,且英國研究發現,運動可以保持免疫系統的年輕和效率。專家推薦9種適合長者的運動,提醒民眾保持規律運動習慣,以提高肌力、活化大腦、預防失智。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陳怡君表示,65歲以上長者應保持每天活動,減少坐下、躺下及不動的時間。事實上,任何類型的活動都比不活動好,即使是輕鬆的活動也有幫助。 所謂的輕度活動要有「移動」的動作,例如:起床泡杯茶、在家中移動、慢步走、清潔打掃、整理床鋪或房間、站立姿勢等。 運動好處多!有氧運動、肌力訓練都重要 除此之外,建議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在規律運動的老人中,產生免疫性T細胞的胸腺明顯大於無運動的老年人,甚至與年輕人相當。 陳怡君解釋,老人運動的好處包含:健全免疫系統、堅固骨骼、使平衡更好、活化大腦連結,預防失智改善認知功能等。 運動分四類,重要性相等,分別為有氧運動、肌力訓練、平衡運動、柔軟度運動。 有氧運動主要在訓練整體健康和耐力;肌力訓練能強化肌肉和骨骼,平衡運動可增強維持平衡的肌肉,預防跌倒;柔軟度運動則能增加活動角度減少僵硬。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周至少累積150分鐘的中等費力運動,其中包含3次平衡及防跌運動、2次肌力訓練,以提高肌力、平衡感和柔軟度,降低跌倒風險。 有氧運動很簡單!跳舞、騎自行車樂趣多 中強度有氧運動會提高心率,使呼吸次數變多,身體也有升溫的感覺,常見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包含:快走、水中有氧運動、騎自行車、跳慢舞、雙打網球、推除草機、遠足等。 若運動中仍可以保持說話但無法唱歌的程度,即代表所從事的運動已達到中強度的程度。 肌力訓練選擇多!太極拳、瑜珈都很棒 除了進行有氧運動外,建議再加上肌力訓練,可在有氧運動的同一天或不同天進行,需依據自身健康狀況及能力選擇。想要達到肌力訓練的效果,應該運動到需要短暫休息才能再繼續運動的程度。 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健身房中,有很多方式可以訓練,例如:提有重量的購物袋、瑜珈、皮拉提斯、太極拳、舉重、使用阻力帶、俯臥撑、園藝活動如:挖土和鏟土等。 適合長者的9大運動!快走、游泳好選擇 下列為治療師建議年長者適合的九大運動項目: 1. 快走(有氧運動) 與慢跑相比,是低強度有氧運動,可提高心率和肌肉使用。對膝蓋或腳踝無力的人來說,快走是更好的選擇。 2. 固定式自行車(有氧運動) 是有氧運動的一種很好的形式,不會對關節產生傷害。 3. 游泳(有氧運動) 受水浮力支撐,對於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者,是很好的運動,水提供的阻力會有肌力訓練效果,即使不會游泳,也可以在水中活動。 4. 深蹲(肌力及平衡訓練) 5. 太極拳(平衡、靈活度訓練) 6. 手臂舉重(肌力訓練) 增強上背部和肩膀肌力。 7. 健身體操(肌力平衡訓練) 8. 伸展 伸展所有肌肉保持靈活度,防止關節僵硬。 9. 瑜伽(柔軟度、平衡性、力量訓練)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更年期骨質流失更快,40歲起防骨鬆!白雁:練氣功強化骨骼、改善體虛.找回好氣色!緊實肌膚、減少皺紋,中醫師:「美顏微針」能改善皮膚暗沉.中年後還想交男朋友,又怕子女反對?愛情是抗老特效藥!一定要談戀愛的4個理由
-
2020-07-02 科別.牙科
當心!骨質疏鬆藥惹禍 婦拔牙後傷口壞死!
66歲林姓婦人3月初在診所拔牙,傷口遲遲未好,甚至還長出大肉芽,經診所轉介到豐原醫院牙科治療,醫師一問之下,才發現林婦因服用治療骨質疏鬆藥物所致。醫師表示,兩個月就有5名患者因服用骨質疏鬆藥物,造成拔牙後傷口遲遲無法癒合。豐原醫院牙科主任黃廷芳表示,台灣女性骨質疏鬆嚴重,一跌倒就容易出現手、腳骨折情形,因此醫師會開雙磷酸鹽藥物預防骨質疏鬆,每天或每周吃一次,或3個月施打一次、一年注射一針等,以減少骨質流失,但副作用會造成低血鈣、皮膚感染及其他感染,也可能造成顎骨壞死。林姓婦人3月初曾經施打雙磷酸鹽藥物治療骨質疏鬆,3月底到診所拔牙後,傷口遲遲未好,甚至5月初還長出一個很大的肉芽,經診所轉介後發現林婦拔牙處的骨顎壞死,前後兩顆牙齒也受影響,因此立即作清創手術,傷口才慢慢癒合。另外,2個月來有5名患者因服用骨質疏鬆藥物,沒事先告訴牙科醫師,導致拔牙後骨顎壞死情形,經由各診所轉介手術清創治療後,目前傷口也都慢慢恢復中。黃廷芳表示。正常拔牙的患者約在1周傷口就會癒合,服用雙磷酸鹽藥物則容易造成傷口癒合緩慢,甚至在治療期間還容易反覆出現傷口壞死情形,因此建議患者在拔牙前,一定要先告知牙醫師有服用骨鬆藥物,或是在注射骨鬆藥前,先給牙科醫師評估,把該治療或該拔的牙齒處理好,再接受注射藥物,才能減少拔牙後顎骨壞死情形。
-
2020-07-01 科別.骨科.復健
清潔工跌跤「該邊」怪怪的 右臀手術取出這一條?
在鐵工廠上班的一位女清潔工近日不慎在廠區滑倒跌跤,當下僅覺得右臀刺痛一下,雖赴住家附近診所先治療小傷口,但返家後總覺得「該邊」怪怪的,直到一周後赴「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就醫,經骨科醫師王振華詳細診斷檢查,赫然發現長達9公分的尖銳細長異物侵入右臀,且深入髖關節,經立即安排手術取出,發現是條鎢鋼絲,不僅緊緊貼著坐骨神經,還差點刺穿,幸好手術成功取出,避免更嚴重傷害。收治病例的骨科醫師王振華指出,患者來院就醫時,檢查發現右臀的小傷口已自行癒合,但患者反應她在跌倒之後,只要坐下就覺得鼠蹊部有異物感,總覺得怪怪的、不舒服。因患者有壓痛感,進一步安排X光檢查,結果赫然發現一條尖銳細長異物就在她右臀內。王振華醫師進一步指出,經立即安排患者接受手術,由於異物深入組織,依據經驗法則及術中C型手臂X光機導引下,總算找到異物,是一條一端尖銳、長約9公分的鎢鋼絲,其位置不但深入髖關節,還緊緊貼著坐骨神經旁,一部分並穿過坐骨神經下方,差點穿刺坐骨神經,幸好已完整取出。王振華醫師說,推測可能是患者在被刺中後,因沒有立即取出異物,經過肌肉收縮的力量才會將鎢鋼絲慢慢帶入體內、且深入髖關節旁。術後患者並接受感染控制、消炎止痛,避免深層組織發炎感染。他並提醒,類似意外造成的異物侵入體內應及早取出,否則會引起發炎及傷口感染。以這病例為例,若未及早取出,鎢鋼絲角度只要稍微歪一點,除了可能傷及神經、血管之外,若不慎穿刺肛門、直腸,將引起很嚴重的下腹腔感染。因此民眾只要遇上跌倒、撞傷或被魚刺刺中等意外時,經過一週傷口仍有紅腫、流出分泌物或不明發燒,就須警覺是否有異物入侵,應就速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
2020-07-01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滑一跤 9公分鐵絲竟從手臂刺入滑到「該邊」作怪
高雄一名在鐵工廠上班的女清潔工最近在廠區不小心滑跤,當時只覺得右臀刺痛一下,雖到診所先治療傷口,但回家後老覺得俗稱「該邊」的鼠蹊部怪怪的,一周後再找醫師檢查,赫然發現似有尖銳細長異物卡在髖關節,動手術取出後原來是條長達9公分鎢鋼絲,研判是從她右臂刺入後,長趨直入骨盆部位,還差點刺穿坐骨神經!收治這名清潔婦的高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王振華說,婦人求治時,右臀的小傷口已經癒合,但她反映,自從跌倒之後,只要坐下來就覺得鼠蹊部像有異物卡住,很不舒服,且壓了會痛,醫院經照X光檢查,發現一條尖銳細長異物就在婦人髖關節附近。院方立即安排她接受手術,依據經驗法則及術中C型手臂X光機導引下,總算找到異物,原來是一條長約9公分的鎢鋼絲,它的位置不但深入髖關節,還緊貼著坐骨神經旁,尖銳的一端已穿過坐骨神經下方,差點穿刺坐骨神經,還好動刀完整取出。王振華醫師推測,婦人摔跤時右臂被鐵絲刺中,因沒有立即取出,經過肌肉收縮的力量才會把鎢鋼絲慢慢帶入體內。手術後已為患者做感染控制並消炎止痛,避免深層組織發炎感染。他說,侵入婦人體內的鎢鋼絲,角度只要稍微歪一點,除可能傷及神經、血管外,萬一不慎穿刺肛門、直腸,會引起很嚴重的下腹腔感染。因此民眾若是跌倒、撞傷或被魚刺刺中等意外時,經過一個禮拜,傷口仍然紅腫、流出分泌物或不明發燒,就應該警覺是否有異物入侵,趕快就醫檢查。
-
2020-06-29 橘世代.健康橘
有圖/別讓「骨質疏鬆」摔壞生活,跟著治療師練骨力
85歲的李姓老翁在家中浴室滑倒,由家人送至醫院檢查後,發現為髖骨骨折,需要接受手術及復健治療。對長者而言,跌倒常是造成骨折的原因,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骨質疏鬆症」。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表示,骨質疏鬆症是停經婦女及老年人容易好發的一種疾病,由於骨質疏鬆症是骨質長期流失所引起,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略。骨質疏鬆症病人跌倒時,常造成不同程度的骨折傷害。一般來說,跌倒時如果用手撐,容易造成手腕骨折,如果髖部著地則會造成股骨近端骨折,而跌坐在臀部時最常見的就是脊椎壓迫性骨折;長者一旦因骨質疏鬆加上跌倒發生骨折,進而影響身體活動功能或臥床,容易引發其他併發症,甚至提高死亡率。因此,如果已發生骨鬆型骨折,如橈骨(腕)、髖部及脊椎,一定要檢查及治療,以免再發生同樣的骨折。容志雄建議,想要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平日要有正常生活習慣、攝取足夠鈣質及維生素D、注意自身骨質密度、適度運動,才是延緩骨質疏鬆症的不二法門。由於婦女停經年齡約為50歲左右,停經後的6年內是骨質流失最快的時期,建議停經婦女可與婦產科醫師討論,依身體狀況適度補充女性荷爾蒙,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及骨質疏鬆問題。補充鈣質的部分,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之外,也應減少會加速骨質流失的高蛋白與高磷食物,例如肉類(尤其是紅肉)、內臟、蛋黃、豆類、含糖飲料等;酒類與含咖啡因食物,不利於身體吸收鈣也應避免食用。另外,每天早晨或傍晚到戶外曬太陽10-15分鐘,增加維生素D的生成,可以幫助鈣質吸收。適當運動可以促進骨質生成、增加肌力和耐力、改善血液循環、增加骨骼血液流量和增強骨骼的耐受力,但運動強度也須視年齡及身體狀況調整,最近有民眾倡導跳繩來預防骨質疏鬆症,雖然有幫助,但仍須量力而為,以免關節受傷,反而得不償失。如果本身已是骨質疏鬆症的病人,應接受藥物治療,且避免負荷重物、彎腰,同時要防止跌倒,以免造成骨折;如不慎跌倒骨折,應盡早接受手術治療以解除疼痛,並且避免長期臥床,才能減少褥瘡、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的發生。容志雄提醒,60歲以上民眾可到醫院接受骨質密度檢查,確認是否有骨質疏鬆的問題,並且依檢查結果定期追蹤或治療,才能維持好骨力。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曉惠也指出,銀髮族和停經後婦女是骨質疏鬆症高危險族群,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沈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人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等外觀變化,但只要一個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甚至導致臥病在床,引發其他症狀,不容小覷。李曉惠說,通常骨質密度約在30歲左右會達到一生的高峰,但之後骨質每年便以1%的速度流失,在更年期早期的婦女每年流失的速度更可能達到2%~3%,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是預防骨質疏鬆症不可少的;至於預防或改善骨質疏鬆的運動項目,可做「荷重運動」、「負重運動」等給予骨頭壓力的運動,能刺激成骨細胞的增生,進而增加骨質密度。「荷重運動」指的是身體承載體重,對抗重力的運動,運動種類包括中強度的快走,高強度的慢跑、跑步、爬樓梯、跳舞、網球及特殊撞擊運動的登階/踏箱、跳躍、踏步運動、跳繩,但為安全考量,建議銀髮族抗「骨鬆」的「荷重運動」為中強度的快走,在快走時建議將步伐加大,以每秒2步速度前進 (心中默念1001即為一秒);根據骨質疏鬆學會的資料發現,每天堅持快走30分鐘,持續15周之後就可以提升0.4個骨密度標準差,等於讓自己的骨質回升10%的密度。「負重運動」指的是肌力訓練,藉由肌肉負重訓練也能提供骨頭壓力的刺激,建議銀髮族可針對二頭肌、三頭肌、三角肌、臀大肌及腓腸肌做訓練,每下停5~10秒,每個動作每天做至少20下。李曉惠治療師提醒,除運動以外,還需要攝取均衡且足夠的營養素來維持骨骼健康,更要從年輕時就要開始「儲存骨本」,如多攝取骨骼健康所需的鈣質及蛋白質等、透過適當日曬來增加體內維生素D3轉化、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及節制飲酒、避免過度飲用咖啡、避免熬夜等健康生活形態,才能真正對抗「骨鬆」。【健康精選延伸閱讀↘↘↘】。「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骨質疏鬆」無警訊該怎麼辦?觀察身高能嗅出端倪!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8 科別.骨科.復健
衛福部核淮 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許多長輩的夢魘,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退化性關節炎的盛行率也逐年增加,衛福部統計,我國每6.5人就有一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衛福部前年9月通過特管辦法後,開放細胞療法,如今細胞療法也能用於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亞東醫院與長庚醫院先後通過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改善疼痛。林口長庚骨科部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會愈高,50歲以上發生率為二到三成,70歲以上就會增加到七成,女性發生率遠高於男性。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感、關節僵硬、關節腫脹等,會讓患者不願外出,且也會增加跌倒骨折的機率。造成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年紀的因素以外,其餘像是過胖、經常要搬運重物導致關節長期負重,或常常要屈膝的工作,曾骨折或脫臼等都會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張毓翰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初步會採取肌力訓練,加強關節周邊的肌肉力量,減少關節受損的機率,不過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通常都是「痛到受不了」才來就醫,改善疼痛感往往是患者的重點訴求。一般改善疼痛的方式是開立消炎止痛藥,有些嚴重一點的患者會接受關節腔內注射玻尿酸,或是自體濃縮血小板血漿注射(PRP),張毓翰說,不同的治療方式都有優劣,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對腸胃道會有傷害,而玻尿酸或PRP的效果則是因人而異。隨著細胞療法的開放,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也可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但缺點是要價不菲,一個關節20萬元以上。張毓翰說,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建議是「非」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使用,嚴重到若要置換人工關節者,此方法不建議使用。張毓翰說,細胞治療目前仍屬於「高端醫療」,初步認為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效果比PRP顯著,根據研究八成患者使用後有改善疼痛感,但價格實在太高,主要貴在實驗室培養幹細胞的費用,也期待未來成本降低,使用人數可以更加普及。
-
2020-06-25 科別.骨科.復健
五十歲後會遇上骨質大量流失的「骨質跳樓期」,醫師建議從年輕開始存骨本!
打從人類一出生起,就有了骨密度,隨著年齡增長,骨密度就會以慢慢地增加,正所謂一眠大一吋,不斷地茁壯長大,骨質一路增加到二十歲,此時骨質的生成遠大於破壞的速度。差不多到達二十歲的時候,開始進入平衡期,會持續到四十歲左右。這段時間的生成跟破壞差不多, 也叫作骨質高原期(plateau) 或是最高骨本時期(peak bone mass)。骨質隨年齡加速流失,儲存骨本要趁早等到通過了「高原期」,四十歲之後就是每年開始流失了,只是流失得比較緩慢。而以女生而言,到了五十歲會遇上「停經期」,雌激素分泌逐漸衰減,導致骨質大量流失,出現「骨質跳樓期」,一路流失到六十歲左右,才又恢復到四十到五十歲骨質慢慢流失的狀態。以上就是一個人的骨本生命週期,呈現出一個弧形曲線,可以發現到年紀越老,骨質疏鬆的發生率自然就越高,此時老人家的骨本其實跟小孩子一樣了。古諺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果真如此,老人家的骨頭就和孩童一樣脆弱,一跌倒可能就會導致骨折,所以身旁的照顧者就相形重要了。若是照著曲線脈絡,這裡提倡一個「儲存骨本」概念,可以在年輕時期就先把骨本提高,將「高原期」再往上提高一些,如此一來,便可以留到年老時慢慢地流失,也就不至於一下子就發展成骨質疏鬆症了。台灣現今的社會環境,造就了許多宅男宅女,實在令人相當憂心,假使在二十歲之前,這群孩子們依然維持如此的生活型態,加上時常熬夜、飲食失衡,造成最大骨本不夠多,抵擋不住最後流失的速度,未來就會是骨質疏鬆的候選人名單。「存骨本」的做法需要從小扎根,可以在青春期時,透過飲食中鈣的攝取、多從事負重運動、多曬太陽,藉此慢慢提高骨本的存量。同時減少熬夜,避免降低成骨細胞的活性,才能遠離骨質疏鬆症。很多人都知道骨頭裡面富含鈣質,但鈣在哪裡?「多喝牛奶,就可以補充鈣質嗎?」「石醫師,為了遠離骨質疏鬆,從現在起,我每天都要啃一塊豬骨頭!」咦,你可能還沒吃進鈣質之前,牙齒已經先掉光了。「礦物化」或「成骨化」,指的是把骨骼結晶黏著到骨蛋白表面的過程。那什麼是「骨骼結晶」呢?──是由鈣、磷跟氫氧基(Ca6(PO4)10(OH)2)所構成的一顆顆鈣鹽,而骨頭的鈣就是被深埋在這個結晶裡面。因此,假使身體中的鈣質不夠,可能就沒辦法黏出那麼多的骨骼結晶,如此的話,這脆弱的骨蛋白就無法「礦物化」,沒有骨結晶黏著到的地方,將變成致命弱點,很容易就裂開來。所以,補鈣、補磷就是為了構成這個骨結晶,鎂鋅銅錳等元素,則是讓結構連結得更加緊密的關鍵,其中磷、鎂、鋅、銅、錳都可以透過日常飲食攝取,唯獨鈣質往往是不足的狀態。「你要補鈣喔?我煮大骨湯給你喝。」老人家常常會這麼說,但是透過實驗發現,湯裡面根本就沒有鈣質,正因為骨結晶粒子太大,人體無法妥善吸收,而真正的鈣質卻被鎖在骨結晶裡面出不來。所以,大骨湯不是沒有鈣,而是它的鈣被鎖在骨結晶裡面,一般煮湯的能量根本不足以打破骨結晶的共價鍵,所以鈣質無法游離出來。「那麼,什麼東西可以讓鈣質游離出來呢?」外力做不到的事,就交給身體吧!身體當中的破骨細胞會分泌一些很酸的酵素,可以分解掉骨結晶,把鈣提取出來應用。顧好黃金十年,骨鬆不上門「石醫師,除了存骨本要向下扎根之外,對於我們這些面臨停經期的女性,有沒有更好的做法?」一名婦女憂心忡忡地問我。因為男性骨本的流失沒有快速下滑這一段,唯獨女性朋友受到迫切的危機,石頭醫師稱此階段為「黃金十年跳樓期」,身為骨科醫師就要盡力幫患者在這段時間把關,給予良好的照顧與追蹤,一旦妥善度過了這個時期,也就比較不會成為骨質疏鬆症的候選人。◆ 採用藥物或是替代療法除了透過醫師開立對應的處方,或是荷爾蒙替代療法,減緩骨質的流失,同時留意自己的生活型態,比如作息不正常,白天睡覺、晚上醒來,或是根本不曬太陽,導致鈣質吸收出現問題,只要從生活型態改變入手,就可以有所改善。◆ 保持運動和曬太陽習慣「石醫師,曬太陽怕會長斑,我改用營養品補充,可以吧?」不,最自然且最重要的方法,還是曬太陽!若是只依靠飲食進行維他命D補充的話,食物或營養品的攝取量恐會不足,加上本身的肝腎功能也要正常,才能透過肝腎加工,形成活性的維他命D來順利利用,若是本身臟器就有毛病,就算吃再多的健康食品,幫助上也是有限。若是針對身體狀況不佳的病人,通常會建議補充活性(active)的維他命D,可以不需要再經過肝臟跟腎臟的加工,就有作用了。然而由於屬於「藥字號」的品項,需要經過醫師處方籤才能開立,坊間所販售的通常是沒有活性(inactive)的維他命D,屬於健康食品。所以,回到源頭來討論,預防骨質疏鬆的第一步,先從拉高骨本做起,假使讀者已過了這個時期了,接下來就是要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並且透過戶外運動、定時曬太陽、作息正常,讓自己維持骨本,也能顧好老本,享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多管齊下,治療骨質疏鬆症「最近猛然驚覺到,我媽媽開始駝背,老是喊腰痠背痛,而且身高明顯變矮了,還會常常跌倒……。」一名中年大哥著急地來到診間,經過簡單評估後,告知他母親應該是罹患骨質疏鬆了,但一聽到「跌倒」關鍵字,內心不免擔憂了一下。「那麼,我該怎麼辦?有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呢?」初期的骨質疏鬆沒有任何症狀,像個案中的例子,可能是上了年紀,骨質有了明顯的流失,卻沒有明顯的症狀,最怕的就是因為跌倒造成骨折,連帶引起後續的併發症狀。因此,針對上了年紀的患者,石頭醫師通常會建議適度採用藥物合併治療法,透過更及時的延緩骨質流失,達到更有效益的做法。下列就是醫師常用的藥物:◆ 雙磷酸鹽類藥物用以抑制破骨細胞活性的藥物,比如福善美(口服)、骨維壯(針劑)、骨力強(針劑)等等,然而此類藥物可能造成下顎骨壞死,因此口腔衛生不佳者,或者是正要進行口腔手術(拔牙、植牙等),或是口腔癌症的病人,不建議接受此種治療。另一個風險就是容易發生非典型骨折,正因雙磷酸鹽類做法在於殺死破骨細胞,然而過度撲殺破骨細胞之後,本來由破骨細胞所清理的垃圾骨和受傷骨,就會大量被堆積下來,導致骨頭的脆化,於是造成非典型骨折的發生。美國醫療使用規定,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五年就要停藥,一年後再行觀察是否需要再服藥,這個過程稱為「藥物假期」。石頭醫師的做法則是三年就必須停藥一年,一年之後再來測骨密度,後續評估是否需要再治療。◆ 荷爾蒙療法、荷爾蒙替代療法主要針對更年期停經女性,但荷爾蒙療法不建議長時間使用,避免衍生造成乳癌跟子宮內膜癌。目前,已經有所謂的荷爾蒙替代療藥物問世,通常是使用在骨鬆合併嚴重的更年期症候群的病人身上。比如說盜汗、失眠、心悸或耳鳴,加上患有骨質疏鬆症,醫師就會評估採用此法。另外,荷爾蒙療替代藥物有兩項使用原則,第一是低劑量,因為高劑量怕有致癌風險;第二是採用間歇性給予,吃一段時間就要停一段時間,把握住兩個因素,荷爾蒙療法仍然可以被安全的使用。臨床上,我偶爾也會使用荷爾蒙治療,在盡量避開風險之後,就會達到不錯的效果。◆ 標靶治療:寶骼麗(針劑)另一種臨床上使用的標靶治療就是寶骼麗,每半年施打一次,由於目前屬於比較新的藥,所以還未有併發症的統計資料。不過,就醫理上來說,應該跟雙磷酸鹽藥物不太一樣,透過控制破骨細胞的數目,不讓它大量增生,達到破壞的降低。同時,石頭醫師於臨床的使用,還是建議病人三年便停藥,待破骨細胞數量恢復,也能藉此清理一部分的垃圾骨,一年後可以有比較真確的骨密度後,透過檢驗數值的綜合判斷,再來評估是否再開啟療程。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是一門相當專業的學問,主要分屬在骨科、新陳代謝科、風濕免疫科、內科、家醫科醫療中。針對這個困擾大眾的疾病,唯有從根本上作好存骨本的培養,再到中後期延緩流失的因應對策,以及避免跳樓期的恐怖震盪,才能讓每個年齡層、每個性別、每個世代都能夠鎖住骨本,找回健康好骨力喔!石頭醫師的超前部署重點小整理:1.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超前部署就是「保密」、「防跌」,其中的「保密」指的是維持骨密度,「防跌」就是預防跌倒傷害的發生。2.保持負重運動,以及曬太陽習慣,就能有效增加骨密度。所以游泳或是騎腳踏車等運動,就不如走路、打太極拳,或是跳土風舞等負重運動,來得有用。3.關於曬太陽的原則,石頭醫師建議如下:於早晨或是黃昏時段,穿短袖或是短褲的方式,要曝曬陽光三十分鐘;若同時穿短袖及短褲,則只須曝曬陽光十五分鐘。重點是要讓紫外線直接接觸皮膚,因此建議不要中午去曬太陽,以免增加皮膚癌發生的風險。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
-
2020-06-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BMW促進健康減碳救地球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長者的智慧」是起源於一位「退而不休的醫學院教授」,在畢生從事基礎醫學的研究與教學之餘,寫出她對環境保護的關懷與諄諄叮嚀,而有如「連鎖反應」般地誘使兩位比她年輕幾歲的資深醫師寫出他們對身心保健的個人心得。重要的是這三位長者在這幾篇文章所分享的並不是他們過去在其專業所發表或教導的「知識」,而是他們在追求學問的漫漫長路中所領悟的「智慧」。拜讀醫病平台清子教授一文,受益良多,感佩之餘,也來笑顰,談談我推銷多年的BMW運動。BMW是指Bus/Bike(巴士公車/腳踏車)、Metro(MRT)(捷運/火車/高鐵)、Walk(步行/走路)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減少或放棄出門開車或搭私家車/計程車的習慣,多騎單車(Bike),多搭公車(Bus),搭捷運(Metro)、火車或高鐵,從家裡出門到車站,要走路;在捷運車站或高鐵站內也要走路,下車後也須走路到辦公室或學校等,每天大概都會走15分鐘以上。雖然很多國內外的健身指南都告訴我們,運動要動到全身出汗,心跳加快到130。每天要運動30分鐘以上或快走一萬步以上。國衛院溫啟邦教授等根據美兆健康管理資料庫中1996至2008年,共計416,175名(男性199,265名,女性216,910名)個案,平均追蹤約8年所統計分析。研究團隊根據會員所填健康問卷資料,將個案運動量分為不運動、低運動量、中運動量、高運動量及非常高運動量五類,並將各分類組與不運動組做危險性比較,計算出各組的平均壽命。研究發現,只要每天運動15分鐘(每週約90分鐘的運動量)與不運動的人相比,可減少14%總死亡與10%癌症死亡、延長三年壽命。之後,每增加15分鐘的運動,又可減4%的死亡與1%癌症死亡。這個每天運動,低運動量就可以,包括走路15分鐘也有效,重點在天天有恆的動!最近在與溫教授開會後聊天,我感謝他的這個研究給我推動BMW健身,提供了強而有力的科學根據。他笑著說:「春宵一刻值千金,這第一個一刻,非常珍貴。」是維持身體健康的最重要的一刻(15分鐘)啊。退休以後,放棄了四輪轎車,開始嘗試BMW的生活方式:公車(BUS)站或捷運(Metro)站不可能都在家門口,每天以之代步,多少要走一段,捷運站內,也得上上下下走一段,到了目的地,還要走一段。整天加起來,一定超過走路15分鐘的低運動量。就可符合上述每天超過15分鐘走路運動的要求了。每天出門,坐大車,有熟人或生人作陪,有專業的司機駕車,不也是另類的享受嗎?而且敬老悠遊卡每個月還有市政府自動劃撥進來的480元可用。等於是免費乘車啊!不論搭捷運或公車,還有博愛座(Priority seat)可享受,常常也承蒙年輕乘客讓座,令人感受溫馨的呵護,也默禱那位好心讓座的朋友,心神快樂,學業或工作順利;多站一程,增加身體健康。偶爾年輕人閉目養神或低頭划手機,沒有讓座,就輪到我享受站一段、鍛鍊身體了。有一次剛上公車,車子開動,身子晃了一下,有人馬上親切地起身讓座,卻發現讓座的紳士頭髮比我還白,再一看,居然是我的小學老師。兩人相對一笑,留下師生間另一件美麗的回憶。提倡BMW,多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除了個人可以健身延年益壽以外,更可減少能源浪費,減少機車或小汽車的排炭汙染環境,對保護地球永續經營,應該也有貢獻喔!而且如果能夠保持到老了,還能自己健康活動,減緩需要他人服侍的時間,減少家人的負擔。每次看到捷運站電梯前的提醒排對禮讓的廣告,捷運或火車車廂內或公車內博愛座的溫馨說詞,或聽到捷運車內「請讓座給需要的人士(Please yield your seat to those in need.)」的廣播,都會有會心的感動。常常看到各種交通工具很有創意的文宣:諸如「禮讓助人有好運」、「愛心讓座助她好孕」,都會令人莞爾。也期待這些隨機教育,可以不斷提醒國民永遠保持一顆善良助人的心,敬老尊賢。每每看到捷運內空的博愛座,旁邊卻站了不少年輕人,都會有生活在文明國度的欣慰感。感恩啊!老人的骨頭比較多骨質疏鬆,偏偏老人肌力減退,步履不穩,加上可能視力衰退,容易跌倒。而老骨頭經不起跌,一跌就可能骨折,嚴重的髖關節骨折,就容易失能,甚至從此得靠輪椅,乃至臥床不起 ! 所以我常勸老人病友使用拐杖,畢竟三隻腳比兩隻腳穩當。我自己也開始身體力行,帶起拐杖。有一次在機場出關時,隨身行李需要經過X光檢驗,當我把手提包、外套及枴杖放進小箱內送進X光透視機時,旁邊的工作人員,迅速遞給我一把枴杖!讓我深深驚喜與感動。待人要用:「愛心,笑臉,傾聽。」愛心的力量無遠弗屆。以利益眾生為人生優先的價值,實踐助人行善。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之所欲必施於人。」是幫助他人最好的指南。童子軍要「日行一善」,助人為快樂之本!助人帶給對方也帶給自己快樂。不必期待對方道謝或報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時間未到。如果接受你的幫助的人,再去幫助更多的人,這就是善的循環。這也是你的功德與福報。希望大家經常攜帶一把愛心拐杖在心中,看到需要幫助的人,隨時遞出。助人助己,可能有一天,這把枴杖會回傳給你。期待大家以BMW促進健康,改善環保,以心中的愛心拐杖,讓世界更和諧更溫暖。
-
2020-06-24 科別.骨科.復健
百分之八十停經女性,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
「天啊!骨質疏鬆難道是女性的天敵嗎?」美國統計資料粗估顯示,三億人口中約有一千萬的美國人被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當中就有高達百分之八十是女性!回頭檢視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六十歲以上的人口中,百分之六十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女性!當心!賺少花多的低骨本狀態骨質疏鬆以女性比例偏高,主要是荷爾蒙改變的關係,因為停經導致保護骨頭的雌激素大幅減少,少了這個天然的保護傘之後,就會容易加速骨質流失。骨折發生率前四名,分別是脊椎、髖關節、手腕和肩膀,臨床上的女性患者的骨折也多集中在這四處,特別是五、六十歲的停經婦女,因跌倒時手腕撐地,導致手腕骨折;到了七、八十歲,因為上肢反應變慢了,屁股直接跌坐在地,導致髖關節骨折;若是後仰躺,使腰部著地,脊椎骨可能就應聲折斷了。除了女性因停經導致骨鬆問題之外,大多數的人都是處於一種「低骨本」的狀態,就是銀行存款不足,有點入不敷出的概念。儘管這群人還沒嚴重到骨質疏鬆的地步,但是骨頭裡面的鈣質含量降低了,處於一種「賺得少、花得多」且持續流失的時期。過去教科書上稱為「骨質缺乏」,容易誤導民眾以為是什麼疾病,如今已經不再這麼說,儘管這不是一種病症,卻是一種值得注意的趨勢,會隨著年紀或身體狀況而下降的低骨本。透過積極介入之後,可以延緩或逆轉這個過程,讓自己的骨本至少不再流失,或是減緩流失的速度。流行病學調查,髖關節骨折致死率節節升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骨質疏鬆症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僅次於心臟血管疾病,發生嚴重的骨折,還可能導致死亡。臨床門診上,骨質疏鬆的個案,男女比例相差很大,但根據資料統計,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女生大概占百分之十五,男生則是百分之二十二。「為什麼男性的死亡比例更高?」相信是很多人的疑問。有些男性患者菸不離手,本身肺部就不夠好,加上髖關節受傷開刀後,變成長期臥床的狀態,久躺之後產生褥瘡,容易感染,或是積痰形成肺炎,最後併發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仔細推敲之下,可以發現死亡的關鍵在於「臥床」,因為面對年紀較大的病患,通常會提醒家屬:「記得盡快脫離臥床的狀態,能坐就不要躺,能站就不要坐,讓身體維持在一個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此一來,就能避免因骨折所導致的高死亡率。相較於其他癌症與流行疾病,政府民間機構都會不斷宣傳大家早期檢查、早期治療,骨質疏鬆卻沒有積極的宣導和防護機制?原因就出在,即便目前有健保,骨質密度檢查都是需要自費的項目。回歸到「預防醫學」的範疇,其實骨質疏鬆症比起癌症治療,相對簡單多了,只要投入一些資源,把骨本照顧好,就能減少骨折的機會。以家庭社會負擔而言,若是家中有老人發生骨折,勢必會造成家庭照護的問題,使病患與照顧者陷入生活與經濟的困境。因此,就全民福祉的長遠性來看,國家政策的積極介入,進行大規模的骨質疏鬆症預防,確實有其必要性!(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前部署!遠離「肩」苦人生,骨科醫師的肌肉反向拮抗術》) 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
-
2020-06-22 科別.骨科.復健
摘菜腰疼突跌坐在地 原來是脊椎壓迫性骨折
嘉義縣68歲黃太太退休後自己做了一個開心農場,每天細心照顧蔬菜再贈給鄰居,但某天摘了幾把菜一站起來卻覺得腰部突然痛了一下,跌坐地上爬不起來,嘉義長庚骨科醫師李建穎發現黃太太同時有2處脊椎壓迫性骨折,以「微創脊椎椎體成型術」治療,術後疼痛立即改善,1小時即可下床。黃太太表示,原本每天的退休生活十分愜意、充滿活力,被診出脊椎壓迫性骨折後,第一次看的醫師建議她臥床休息,使用背架輔助並服用止痛藥,但過了1個月病情也沒好轉,從床上坐起來就疼痛難耐,更別說走路或站立,讓她都快得憂鬱症了,後來友人介紹到嘉義長庚骨科門診,照動態X光、核磁共振檢查才發現同時有2個骨折地方。李建穎表示,同時發生2處以上脊椎壓迫性骨折並不常見,但近1個月來就有2位病人同時有2處脊椎壓迫性骨折,表示高齡人口的骨質疏鬆性骨折越來越多,許多停經後的女性或年長者不知自己有骨質疏鬆症,常因不當出力或只是輕微跌倒就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李建穎說,「微創脊椎椎體成型術」使用骨水泥填充脊椎骨裡的空洞,傷口不到0.5公分,術後疼痛可立即明顯改善,但如治療後病人沒有改善不良姿勢和習慣,繼續搬重物,仍可能在其他脊椎骨再次出現壓迫性骨折。李建穎建議,高風險族群可定期做骨質密度檢測,有骨質疏鬆的病患可與醫師討論如何保健、預防與治療,如多攝取乳製品、高鈣食物、適度曬太陽及運動,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3等等。
-
2020-06-22 新聞.長期照護
鬱卒體衰,8旬嬤竟失能1個月!長者衰弱7警訊別輕忽
家住宜蘭礁溪的80多歲王奶奶,患有糖尿病,生活自理不成問題,每次回診都很有精神地走入診間。但上個月被診斷心血管阻塞,她被突如其來的消息擊潰,開始憂鬱、沒有胃口,家人一開始沒有注意,一個月後,社區診所醫師見到王奶奶竟坐著輪椅,呈現失能狀態。王奶奶的故事是輕忽衰弱導致的悲歌,衛福部國健署透過「長者衰弱評估」數據推估,台灣有近3萬名長輩可能成為下一位「王奶奶」。目前國內85歲以上長者每4人有1人可能衰弱,以去年39萬名85歲以上長者計算,我國可能衰弱的長者約為9.7萬人,其中恐有三成不自知。根據國健署108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顯示,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至74歲長者有8.2%出現衰弱前期,1.3%為衰弱狀態;75至84歲長者有15%出現衰弱前期,3%為衰弱狀態;85歲以上長者有26.9%出現衰弱前期,6.9%為衰弱狀態。有很多細微跡象是衰弱警訊,但常被「我老了才這樣、很正常」為由選擇忽視,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長輩過去一年若曾有跌倒經驗、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長期服用多種慢性病藥物、有憂鬱症、失智症、營養不良或慢性病者,都是衰弱高風險族群。有衰弱狀態長者常因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變差,或服用多種藥物及營養不良,增加跌倒風險,導致骨折、失能,甚至臥床不起。開業診所醫師吳震世表示,長輩一旦臥床,平均餘命恐剩7年;反之,及早發現衰弱狀態,尋求社區資源幫助,長輩可多享受14年以上健康老年生活。吳震世指出,若家屬能及早發現王奶奶有憂鬱等衰弱前期徵兆,可帶著她到診所診斷,轉介至心理諮商診所或由社工協助,改善其憂鬱情緒,避免王奶奶因吃不下引起營養不良,減少罹患肌少症及摔倒風險,降低失能機會。國健署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公布新版高齡整合照護指南為基礎,製作「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包含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民眾在家就能替長輩評估,若有任何1項異常就是衰弱前期、符合2項即為衰弱。該評估中的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與定向力,民眾可詢問長輩「今天是幾號?」;行動能力則依是否能在14秒內,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5次進行評估;營養狀況是以過去三個月體重是否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為標準;若過去2周覺得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希望則有憂鬱可能。吳震世提醒,評估項目只要有一項異常,應就近尋求社區診所或醫院的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做進一步評估,衛生局所也可提供如長者運動課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營養推廣中心、失智友善社區等,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
-
2020-06-20 新聞.健康知識+
家中長輩健康出現警訊?國際最新8項評估報您知,若有任1項異常需尋求醫師做進一步評估!
您過去1年是否曾跌倒、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或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如果有的話,要小心可能是衰弱的徵兆。除此之外,有失智症、憂鬱症、營養不良和慢性疾病的長者,也容易有衰弱的風險。「衰弱」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狀態,如果能夠提早發現家中長者健康異常的狀態,盡快尋求社區資源的幫助,才能夠預防及延緩衰弱情形的發生。 85歲以上長者每4人有1人可能衰弱依據國民健康署108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74歲長者有8.2%出現衰弱前期,1.3%為衰弱狀態;75-84歲長者有15%出現衰弱前期,3%為衰弱狀態;85歲以上長者有26.9%出現衰弱前期,6.9%為衰弱狀態。結果顯示年齡越高衰弱比率越高,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更容因為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變差,或服用鎮定藥物、多種藥物,而增加跌倒的機會,以致骨折、失能、住院。家中長輩健康出現警訊?國際最新功能評估報您知為達健康老化的目標,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08年公布新版的高齡整合照護指南(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Guidlines,ICOPE),以社區為基礎,發展以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服務模式,提出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以延緩衰弱與失能,維持及改善老年人身體功能與心理健康。「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包含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6大項目。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與定向力(如:今天是幾號?);行動能力如:是否能在14秒內,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5次;營養狀況如過去三個月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憂鬱情形如過去2週覺得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希望等。民眾在家中可以透過這6項功能評估,了解長者是否有健康警訊。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量表(1) 記憶力:說出 3 項物品,例如:鉛筆、汽車、書,請長者重複,並記住,問完第 2 題後再詢問一次。(2) 定向力:詢問長者「今天的日期?」(含年月日)「您現在在哪裡?」(3) 椅子起身測試:14 秒內,可以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五次。(4) 在過去三個月,您的體重是否在無意中減輕了 3 公斤以上?(5) 您是否曾經食慾不振?(6) 您的眼睛是否有任何問題:看遠方、看近或閱讀上有困難、有眼睛疾病、或有正在治療的疾病 (如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7) 請跟著我唸 6、1、9,是否兩耳都聽得到(8) 過去兩週,您是否感覺情緒低落、沮喪或沒有希望?過去兩週,您是否感覺做事情失去興趣或樂趣?評估發現異常,可以找哪些資源幫助?如果發現評估結果有任1項異常,可就近尋求社區診所或醫院的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做進一步評估。除此之外,衛生局所也可提供民眾有關健康促進的社區資源,例如:長者運動相關課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營養推廣中心、失智友善社區等,讓長者獲得完整照顧,並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擁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6-20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抗骨鬆藥記得定期看牙 避免顎骨壞死
年紀漸長,骨質漸漸流失。張媽媽五年前在家中浴室跌倒導致骨折,經診斷為骨質疏鬆,開始使用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s)藥品。沒想到使用一陣子後牙齦腫脹疼痛,雖然接受拔牙治療,但疼痛感持續加重,牙齒也開始鬆動、化膿,回診才發現,可能是雙磷酸鹽類藥品引起下顎壞死反應。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雙磷酸鹽類藥品是治療或預防骨質疏鬆主要藥品之一,但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可能導致嚴重顎骨壞死等不良反應,如口腔疼痛、腫脹、下唇麻木感、化膿、牙齒鬆動等,最嚴重為顎骨壞死暴露。治療骨質疏鬆藥品眾多,依作用機轉分為抗骨流失藥品,如雙磷酸鹽類、單株抗體藥品等,以及促骨質合成藥品如副甲狀腺素。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表示,雙磷酸鹽類的骨鬆藥品約有七種,但很多民眾以為只要吃了就是「保骨」、「補骨」,因此一直用藥。沈采穎表示,雙磷酸鹽類的治骨鬆藥物導致顎骨壞死,臨床上並不少見,建議長期用藥民眾,服藥兩年就要請醫師評估是否繼續使用,也要定期接受牙科檢查;另外,接受拔牙或其他手術前,也要須主動告知醫師自己正在使用的藥物及病史,評估牙科處置的安全性,降低藥物不良反應風險。
-
2020-06-18 新聞.資訊找查
同一輔具向不同單位申請補助,額度差很大!專家教你看分明
年過七旬的王爺爺不慎跌倒,經治療後須長期臥床,但因肢體癱瘓難以自行翻身,久臥又可能產生壓瘡,因此醫師建議家屬可考慮購買氣墊床防範。不過,孫子上網查詢發現,向不同政府單位申請同樣的輔具補助,補助額度竟然差很大。兩單位補助比率有差如果向衛福部社家署轄下的輔具資源中心或區公所社會課申請,一般戶購買A款氣墊床可獲補助4000元,但如果向衛福部長照司轄下的照管中心申請,則可獲5600元的補助,足足差了1600元。衛福部社家署與長照司均補助身障者添購輔具,有部分補助項目相同,但兩個單位的補助比率卻有差異。在社家署方面,針對低收入戶補助是「最高補助金額上限」的全額,中低收戶補助「最高補助金額上限」的七成五,一般戶則補助「最高補助金額上限」的五成;在長照司方面,同樣針對低收戶全額補助至最高上限全額,而中低收戶與一般戶分別補助九成與七成。補助申請板塊大挪移由於長照2.0補助比率較優,讓國內輔具補助申請板塊大挪移。社家署端申請輔具補助的人次創10年新低,去年較前年流失近1.3萬人次,推測多數流向申請長照2.0端的補助。社家署最新統計顯示,國內身障者輔具補助人次自99年起突破7萬人次,申請人次陸續上升至106年的9.2萬多人次,不過長照2.0上路隔年起逐漸降低,107年略降為8.1萬多人次,去年再跌至6.8萬多人次。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指出,申請人次流失最多的輔具補助項目幾乎是長照2.0也有的補助項目,如A款輪椅座墊在107年有1200多人次申請補助,但去年只剩13人次;B款輪椅座墊補助,自7200多人次降至5700多人次;輕量化量產型輪椅補助,自1.3萬多人次降至9000多人次;氣墊床補助,自8800多人次降至5400多人次;居家用照顧床補助,則自900多人次降至200多人次。A款輪椅座墊與B款輪椅座墊,在社家署補助一般戶的費用分別為2500元與5000元,在長照司則為3500元與7000元;A款氣墊床,社家署補助中低收戶6000元,長照司補助7200元,相差1200元;輕量化量產型輪椅,在社家署補助一般戶2000元,長照司則補助2800元,相差800元。長照2.0每三年補助4萬元長照司統計,約莫半數的長照2.0服務對象具有身障身分,這群人申請輔具或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的比率的確有成長情形。去年一月到四月申請人數為1.2萬多人,而今年光是一月到三月就超過這個數字,申請者達1.3萬多人。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說,身障者經照管中心評估,長照在第二級以上者,就能申請長照2.0服務。在輔具補助上,長照2.0每三年補助4萬元;民眾可同時申請社家署端的身障輔具補助,但未達使用年限的相同項目不得重複申請。
-
2020-06-17 橘世代.健康橘
名人養生祕訣/張忠謀把健康當企業管、馬哈地不被美食誘惑!
二0一八年五月的馬來西亞大選中,前首相馬哈地(Tun Mahathir bin Mohamad)贏過現任首相納吉(Mohd Najib bin Abdul Razak),終結了國民陣線六十多年的執政,成為全世界年紀最大的國家領導人,是年他已九十三。最令人驚奇的是,這不是一場可以「躺著選」的大選,連隨身採訪記者都受不了馬哈地的滿檔行程,一天內趕赴多個城市演講、開會,體力不輸年輕人,且頭腦清楚,思慮敏捷。當然,人不是機器,使用了九十多年當然有耗損,比如說馬哈地有心臟病,常因心臟問題就診,又得過肺炎。但他重視養生,年輕時讀到的科學研究又說許多動物實驗都已證實,只要給予相對低的熱量食物,就可以增加壽命,於是除了不抽菸、不喝酒,沒有不良生活習慣,他最重要的養生方法就是對飲食相當節制,不管多好吃的東西都只吃一點點。此外,他從二十多歲開始工作至今六十多年,每天六點半起床,天天上班,即使十多年前卸任首相後,仍然天天進辦公室,維持固定作息。另一方面,馬哈地維持運動習慣,包括走路、健身與騎腳踏車。他也持續閱讀與寫作,鍛鍊大腦。更重要的是,他的情緒維持正向樂觀,比如大選那天開票到凌晨三點,結果已差不多底定了,馬哈地一現身記者會現場就拿自己的年齡開玩笑,對滿場等待的群眾說:「是的,是的,我還活著!」這種不忌諱的態度,或許正是他維持活力的原因。足以左右台灣股票指數的龍頭企業創辦人張忠謀同樣認真地把自己的健康當作企業般經營與管理。他的五大養生祕訣是:●第一,早睡早起,作息規律。這一點最重要,但也最難做到。●第二,不加班,不應酬。有道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點除非是專業人士或自己就是大老闆,不然也不容易。●第三,持續運動,飲食清淡,維持一魚一肉的簡單菜色,烹調少油低鹽。●第四,閱讀搭配音樂紓壓。媒體稱這是張氏獨門祕方,在一天的不同時段讀不同類型的資料與書籍,搭配不同的音樂。●第五,有系統有計畫的終生學習。我猜所謂的有系統,大概是指大腦必須費點勁的困難學習。近年科學研究證實,只有這種挑戰大腦的認真學習,才會產生較多的神經連結,又稱「認知儲備」,能為大腦存摺多添點資產,以備將來大腦神經退化(失智症)時,有多的餘裕可以應付。這些道理講起來都不難,難在真正做到;真做得到,就會活出健康又令人羨慕的人生。日本著名的日野原重明醫師活到了一百零五歲,年過百歲仍應邀前往世界各地演講,過世前幾周還在安排下一趟出國行程;台大外文系齊邦媛教授八十五歲獨自住進養生村,花了五年撰寫自傳《巨流河》;美國大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六十歲以後給自己的功課是每年拍一部電影,至今八十多歲仍創作不歇;二十世紀大建築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最重要的代表作都在六、七十歲後才完成;華人世界引領風騷數十年的愛情教母瓊瑤,如今高齡八十多歲,仍然持續寫出許多感人的作品。前些世代的長壽名人,日本前首相岸信介的養生名訓是「不要跌倒,不要感冒,遠離人情世故」。著名的攝影大師郎靜山,在平均壽命才六十來歲的七○年代,歷經跌落山谷的車禍仍大難不死,活到百多歲,名言是「別人的事我多順從,自己的事不勉強」。這些名人最重要的典範是不會給自己的人生設限,認為七、八十歲就該坐在那裡養老,等別人來服侍,而是忘掉年齡,持續做自己辦得到的事,內心繼續燃燒著為世界貢獻智慧的熱情。這種熱情既能讓自己健康又快樂,生命也不會留下遺憾。本文摘自《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時報出版 2020/04/21 出版【書摘試閱↘↘↘】。李偉文:在說「我願意」後,每個人其實需要「6個伴侶」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17 橘世代.健康橘
喝牛奶長骨?自己吃得很營養? 醫師解析:怎麼吃才對
一位婦人騎機車自摔,造成左小腿骨折,雖順利完成骨折復位手術,但一直無法行走,經醫師問診及進行「活血檢驗」發現跟她吃得不對、導致骨質癒合不佳有關。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功能醫學醫師徐毓婷指出,許多民眾以為自己吃得很營養,但其實可能根本沒吃對,這類問題更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徐毓婷指出,婦人接受左小腿脛骨及腓骨骨折手術,並努力喝牛奶和嘗試長骨偏方,但花了錢卻未見成效,術後一直無法行走。X光顯示,她的鋼板和骨頭排列沒有問題,但碎骨之間就是無法長出新的骨頭,以致無法癒合。後來婦人由骨科轉介至功能營養醫學門診,以活血檢驗方式進行檢測,發現婦人雖每天喝牛奶、大骨湯、吃鈣片補充鈣質,但因為血液的流速不佳及體內自由基太多,導致吃下去營養都無法運送到骨折處,所以怎麼補充,骨頭還是不長。徐毓婷說,吃下去的營養到不了該去的地方,還是白費。因此,經補充優質的必需胺基酸、鈣片、維他命D、C的第一個月,她走路的步伐慢慢變大;第二個月從X光片即可看到原本一片黑的骨質,已經變成正在癒合中的白色骨質。她說,每個人出現的症狀或疾病,都是相互關聯且有其根源;身體的狀態和每天攝取的食物、營養有很大的關係。現代人每日攝入過度加工的食物,加上長期累積的壞習慣,疾病不知不覺就找上門了。功能營養醫學,就是在疾病前期,針對營養素的缺乏,及不良的飲食習慣進行調整,讓身體往好的方向走。除了這名骨折婦人,也常有老人家以為每天應得吃淡、有吃飽就好,但卻常因為忽略了好的蛋白質,以致經常疲勞、虛弱,容易跌倒。還有人改不了喝茶和咖啡的習慣,以為可以養生和「顧肝」,殊不知卻可能因喝進太多咖啡因而阻礙骨質吸收,容易引起骨折。另則是太常外食,無法選擇穩定性高的油品,食物經常以豬油、花生油、沙拉油烹飪,都可能影響身體的健康。在改善方面,當發現身體慢性發炎或血液流速不佳,可以用魚油、維他命C來幫助提升血液活性,及清除自由基。而補鈣也不只是吃鈣片,應該還要增加必需胺基酸和足量的維生素D,這樣身體細胞才能真正完整吸收鈣質。且喝牛奶也應注意,若是對牛奶過敏或有乳糖不耐症的病人,反而會因為拉肚子而流失更多營養素。【更多關於「健骨」大小事↘↘↘】。「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橘世代如何存骨本? 醫:先從飲食、太陽下手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17 養生.抗老養生
20歲後身體開始衰老! 治療師列出九個每天必做運動
運動與長壽之間存在著正相關。英國研究發現,運動可以保持我們免疫系統的年輕和效率。在規律運動的老人中,產生免疫性T細胞的胸腺明顯大於無運動的老年人,甚至與年輕人相當,但是老後才開始運動嗎?答案是錯的,在20多歲後,胸腺開始縮小,因此培養終身運動習慣很重要!老人運動的好處有健全免疫系統、堅固骨骼、使平衡更好、活化大腦連結,預防失智改善認知功能。南投醫院陳怡君物理治療師指出,運動分四類,重要性相等,分別為有氧運動主要在訓練整體健康和耐力;肌力訓練能強化肌肉和骨骼,平衡運動可增強維持平衡的肌肉,預防跌倒;柔軟度運動則能增加活動角度減少僵硬。 陳怡君物理治療師分享,下列為治療師建議年長者適合的九大運動項目: 1.快走(有氧運動):與慢跑相比,是低強度有氧運動,可提高心率和肌肉使用。對膝蓋或腳踝無力的人,快走是更佳選擇。2.固定式自行車(有氧運動):是有氧運動的一種很好的形式,不會對關節產生傷害。3.游泳(有氧運動):受水浮力支撐,對於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者,是很好的運動,水提供的阻力會有肌力訓練效果,即使不會游泳,也可以在水中活動。4.深蹲(肌力及平衡訓練)5.太極拳(平衡、靈活度訓練)6.手臂舉重(肌力訓練):增強上背部和肩膀肌力。7.健身體操(肌力平衡訓練)8.伸展:伸展所有肌肉保持靈活度,防止關節僵硬。9.瑜伽(柔軟度,平衡性,力量訓練)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迷上虛擬健身,要小心運動傷害嗎? 沒運動卻有翹臀是天生麗質? 當心是「這病」產生的錯覺 
-
2020-06-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停經後婦女使用抗骨鬆藥品 拔牙安全嗎? 藥記3原則降低顎骨壞死風險
現年72歲的張媽媽,有高血壓、心臟病病史,長期背痛、腰痛。5年前曾在家中浴室意外跌倒,導致骨折,經診斷為骨質疏鬆症,便開始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bisphosphonates)。可是,張媽媽不時會感覺牙齦腫脹疼痛,但因怕痛而拒絕就醫治療,最近因牙痛不已,決定去看牙科並接受了拔牙手術,手術後發現傷口一直無法癒合,牙齦疼痛感加重,下唇麻木感、牙齒鬆動、化膿,再次回診就醫,經追蹤用藥史發現,可能是雙磷酸鹽類藥品所引起下顎壞死的嚴重不良反應。「咦~張媽媽使用骨質疏鬆藥與下顎腫痛,有什麼關係呢?」其實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治療骨質疏鬆症造成顎骨壞死並不常見。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提醒,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治療骨質疏鬆的病人,應聽從處方醫師的醫囑,並定期進行口腔追蹤,若需進行牙科侵入式手術,宜由醫師評估,以降低顎骨壞死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 留意可能嚴重不良反應治療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的藥品眾多,依作用機轉分為抗骨流失藥品,如:雙磷酸鹽類、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單株抗體藥品、女性荷爾蒙製劑,和促骨質合成藥品,如:副甲狀腺素。雙磷酸鹽類藥品是治療或預防骨質疏鬆主要藥品之一,經文獻指出,相較於其他藥品,它能有效減少髖骨、脊椎或非脊椎骨折的風險,有每周或每月服用一次的口服劑型,也有三個月或一年施打一次的注射劑型。然而,有些民眾可能不知道,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可能會導致罕見卻極嚴重顎骨壞死的不良反應,症狀表現如口腔疼痛、腫脹、下唇麻木感、化膿、牙齒鬆動等,最嚴重症狀為顎骨壞死暴露。此外,這類藥品也可能發生大腿、鼠蹊部或髖部疼痛的不良反應,曾有非典型大腿骨骨折的案例報告。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停經後婦女,若正使用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品,例如alendronate、ibandronate、risedronate 及 zoledronic acid 等雙磷酸鹽類藥品或denosumab單株抗體(註),且罹有糖尿病、使用類固醇、有吸菸習慣、口腔衛生不佳或用藥期間曾拔牙者,更應留意上述嚴重不良反應症狀,早期發現,減低傷害。對此,政府也多次針對雙磷酸鹽類藥品發布警示,提醒醫療人員及民眾,用藥期間應避免施行牙科侵入性手術,若需進行牙科治療,宜與處方醫師及牙醫師討論與評估。註:每6個月皮下注射一次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單株抗體藥品denosumab,也可能會有罕見但嚴重的顎骨壞死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降低顎骨壞死風險 藥記3原則原則1:注意不良反應治療骨質疏鬆症的雙磷酸鹽類藥品,引起顎骨壞死的病例僅佔少數,若長期使用且持續出現不適症狀,例如感覺口腔牙齦疼痛、腫脹、化膿、唇或顏面麻木感、牙齒鬆動或脫落、齒槽骨暴露、牙齒傷口無法癒合等症狀,可能就有顎骨壞死的風險,要立即回診。原則2:主動告知病史及用藥史有骨質疏鬆症病史的婦女應定期回診,與處方醫師充分溝通,了解可能的用藥風險;如有需要進行拔牙、植牙等侵入性之相關手術,或是嘴巴或牙齒有任何問題,應主動告知處方醫師,以評估是否需調整相關治療計畫。定期至牙科檢查時,或是進行拔牙、牙周侵入性手術前,亦須主動告知牙醫師相關用藥史及病史,例如是否正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denosumab或類固醇等藥品,以評估牙科處置的安全性,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原則3:用藥期間隨時注意口腔健康正在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的病人,需定期接受牙科檢查及清除牙結石等口腔照護工作,平時注意口腔清潔,養成良好口腔衛生習慣。每天檢查口腔牙齦,若出現牙齦疼痛、腫脹、化膿、唇或顏面麻木感、牙齒鬆動或脫落、齒槽骨暴露、牙齒傷口無法癒合等症狀,應告知處方醫師或牙醫師。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您,雙磷酸鹽類藥品造成顎骨壞死雖屬少數案例,但仍不可忽視。建議民眾應定期做牙科檢查,用藥期間留意不適症狀及口腔健康;做侵入性牙科治療時,與處方醫師及牙醫師充分溝通,減少顎骨壞死發生機率,確保用藥安全。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6-13 科別.骨科.復健
掌握「三不五時」風險因素 做好足踝扭傷防範!
骨科門診常有足踝扭傷的病人求診,有人發生輕微扭傷,只覺得輕微疼痛腫脹,仍可輕鬆行走;有人的患部卻嚴重腫痛,寸步難移,足踝不敢著地,跛行前進。發生足踝扭傷的情境各有不同,若能謹慎防範,應可減少受傷風險。為避免足踝扭傷的發生,應掌握導致足踝扭傷的「三不五時」風險因素,做好防範。所謂三不是「不做暖身運動、不休息、不穿戴護具」;五時為「快跑時、爬山時、比賽時、穿高跟鞋時、下雨時」。不做暖身運動:開始運動時是常發生足踝扭傷的時機,尤其在運動前未先做暖身運動者,局部的韌帶和肌腱柔軟度和血液循環較差,動作也尚未協調,一旦突然從事運動,尤其是較劇烈的足踝部運動,足踝部的韌帶和骨骼突然承受過度的荷重,容易引起傷害。不休息:連續運動太久,過度疲憊可能會使局部的韌帶和肌腱結構受到輕微損傷,若未適當休息,持續運動易導致傷害,即成為另一個常發生足踝扭傷的時機。不穿戴護具:國人運動時常未穿戴足踝護具,有些運動如籃球、排球、羽球或網球等,常會運用足踝做跳躍或急轉彎動作,常會出現足踝扭傷的高風險情境,若未穿戴護具,或是原先已發生輕度傷害時,更會增高傷害風險。快跑時:運動和日常生活中,有時需做快跑動作,跑步速度越快,發生足踝扭傷的風險越高,尤其是突然起跑時,或穿著不當鞋具快跑時,因為快跑而引起足踝扭傷的患者中,不少是在趕搭交通工具上班的民眾,或是跑步運動者。爬山時:山道都有斜坡,爬山需要足踝部的良好協調和力量,這些需要肌肉的良好配合才能完成。但山道坡度不一,需要良好的反應力,及時調整步伐,才能安全,否則可能發生足踝扭傷。其他如爬樓梯或斜坡時也有相似的情形。比賽時:從事運動競賽時,需加快奔跑速度超越對手,或突然轉身以甩掉對手,求得先機;有時則是因為不慎跌倒,甚至於被對手絆倒,都會增加足踝扭傷的風險。穿高跟鞋時:高跟鞋會使人體的重心提高,而特殊的窄鞋跟會使身體不穩定,出現搖曳生姿的體態,但相對增高扭傷風險。下雨時:下雨時或雨後的路面濕滑,容易讓人跌倒,同時也增高足踝扭傷的機會。尤其是雨中步行時,雨水覆蓋著路面,發生傷害的風險更高。若這些「三不五時」的因素同時存在,引起足踝扭傷的風險更高,平時多注意避免這些風險因子,才可有效防範足踝部扭傷。
-
2020-06-13 科別.眼部
飛蚊、閃光....恐是視網膜剝離 醫籲:延誤診療恐永久失明!
66歲的林先生,一年多前因跌倒,於左眼眉上縫了三針;不到一周,突然出現飛蚊症,但他不以為意而未立即就醫。直到出現視力缺損時才就診,視網膜早已剝離,雖然透過視網膜剝離修補手術治療,但左眼視力已受損。 有了前次經驗,今年5月,當右眼又出現類似飛蚊症症狀時,林先生立即就醫;經過檢查,確診右眼視網膜已有破洞,且有局部視網膜剝離現像,於門診接受周邊網膜雷射治療後,視力已經穩定。前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潘志勤表示,視網膜剝離是一種嚴重的眼疾,可在任何年齡發生,但高危險族群以中老年人為主,或有視網膜剝離的家族史、曾經有過視網膜剝離,抑或是高度近視、男性、曾接受過眼科手術、有過嚴重眼部創傷等。但最新研究及臨床顯示,台灣視網膜剝離族群有了新特色,分別是50~60歲及20~29歲的女性,這類患者不一定有高度近視的病史,但發病前飛蚊症的症狀會突然增加。該研究也顯示了,台灣視網膜剝離比例高,而且與其他各國相必較,明顯有年輕化趨勢,推測是與高度近視人口多有相關聯。潘志勤解釋,視網膜是服貼於眼球後壁內面的感光組織,功能如同照相機的底片。光線從水晶體穿過,聚焦於視網膜上;視網膜上光感纖維負責照相,經由視神經傳達到大腦成為影像。而底片不佳,再好的相機也拍不出好照片,而視網膜不好,就無法清晰看到景物,因此,若視網膜剝離了,便可能永久失明。潘志勤表示,視網膜剝離分三種,一是視網膜出現裂孔的「裂孔型」,二是視網膜結痂連結玻璃體產生拉扯的「牽扯型」,三為視網膜下積液「滲出型」,也可能出現混和型的視網膜剝離。視網膜剝離發生時,並不會感到任何不適,但可能會出現飛蚊、眼前有黑影,或影像扭曲變形、視力減退,抑或色澤改變、突現閃光(即使閉眼也會感覺得到)等,務必立刻就醫,因為這些症狀表示視網膜開始剝離了。據統計,當有飛蚊症症狀時,發生視網膜剝離的機率大約是15%;如果有飛蚊症合併閃光感,發生率更增加到20%。潘志勤提到,究竟飛蚊症發生多久後會視網膜剝離,目前醫學上仍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就醫不能拖延,就算只差一天就差很多,一旦黃斑部脫離視網膜,就會造成不可逆的視力損傷。他強調,急性視網膜剝離可以藉由雷射快速治療、處理,但如果忽視眼睛健康、未能及早就醫,等到剝離很嚴重時,就無法完全恢復正常視力了。建議飛蚊症狀明顯增加,或出現閃光,以及周邊視野缺損等現象,即是視網膜剝離的警訊,一定要立即就醫,才能保住視力。
-
2020-06-1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状
2020年5月7日美國科學家雜誌(The Scientist)知名記者克萊爾·賈維斯(Claire Jarvis)報導了一則新聞,內容提到愈來愈多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在病人身上被發現,於是醫學界不得不對這個新出現的疾病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首先,在疾病的初期,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把發燒(fever)、咳嗽(cough)、和呼吸急促(shortness of breath)列為新冠肺炎的標準症狀。但該機構隨後發現到,反復寒顫(repeated shaking with chills)、肌肉疼痛(muscle pain)、頭痛(headache)、咽喉痛(sore throat)、以及嗅味覺喪失(loss of taste or smell)【註1】,也都可以是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症狀。隨著全世界以驚人的速度增加感染人數的同時,醫學界也觀察到更多不尋常的症狀,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該疾病的症狀表現和患者的年齡、種族、體質都有一定的關聯性。雖然有的症狀相當少見,甚至有些症狀還不確定是否直接就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小心謹慎總是上策。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1.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2020年5月4日,紐約市衛生局發出警告,有15名年齡在2到15歲之間的兒童,因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住院治療,懷疑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衛生局描述的症狀類似於中毒性休克(toxic shock)和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的混和型。全部15位兒童都有發燒,其餘症狀尚有皮膚紅疹(skin rashes)、腹部疼痛(abdominal pain)、紅眼睛(red eyes)、和嘴唇破裂(cracked lips)等等。這些小孩的PCR核酸測試有些呈現陽性(4人),大部分卻呈現陰性(11人)。另外,在抗體檢測部分,有6位兒童呈現陽性,表示確實感染過新冠病毒。根據義大利的統計,兒童罹患新冠肺炎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的比例很低(約千分之一),因此在疫情初期除了沒有注意到這種出現在兒童身上的罕見症狀外,也不確定是否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因為出現這個症狀的有些兒童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必須特別注意。最近在英國就有一位14歲男孩因為多系統發炎而死在伊芙莉娜倫敦兒童醫院(Evelina London Children,s Hospital),全英國目前約有75~100位的兒童因為此症狀而接受治療中。2020年5月13日義大利貝加莫省(Bergamo)帕帕喬瓦尼第23醫院的兒科主任丹蒂加教授(Lorenzo D,Antiga)發表在柳葉刀的文章證明多系統發炎症狀和新冠病毒高度相關,因為該城市過去5年來,每三個月僅有一名兒童出現此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症狀,而自從新冠病毒爆發後,每個月飆升至10位兒童出現此症狀,足足暴增了30倍。川崎症主要影響五歲以下幼童(infants),會導致急性全身性血管發炎,雖然急性死亡率不高(0.03%),但會導致後天性心臟病(原本20~25%),適當的治療可以預防潛在的致命性冠狀動脈瘤(降低到5%),目前產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應該是被外來物感染後的免疫系統過度發炎反應所造成的。這次新冠病毒所導致類似川崎症的病例大幅度增加,卻是大部分來自學齡兒童(schoolchildren),而非來自嬰兒。自從第一個病例在英國報導以來,在美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瑞士相繼又出現了相當多的病例。2.中風和血栓(Strokes and blood clots)科學家已經觀察到新冠肺炎和血管栓塞之間的關聯性【註2】,即使在醫學界認為是血管栓塞低危險的患者中也會因為感染新冠肺炎之後造成血管栓塞,特別是白種人。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最新報告中,研究人員描述了紐約市5名年齡在33歲至49歲之間的患者,他們因新冠肺炎入院時有嚴重的中風症狀。其中只有一個病人有中風病史,其他都沒有。另外,4月份在《血栓研究》期刊中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荷蘭加護病房中有高達31%的新冠肺炎患者得到“血栓併發症”。另外,除腦部血管會阻塞外,肺部血管也不例外,愛爾蘭醫生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可以導致肺部「數百個小阻塞」。這些血塊阻塞當然會損害肺臟功能,發生呼吸困難,導致血液中氧氣飽和度降低,許多器官承受低氧壓力,最終導致器官衰竭並死亡。2020年5月7日,美國西奈山醫院的心臟科主任法斯特醫生(Valentin Fuster)於《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表了一篇論文,抗凝血藥物可以減少新冠患者體內的血栓形成(clotting),增加患者的存活率。這項研究顯示抗凝血藥物可能在新冠肺炎照護上扮演重要角色,可讓患者免於發生新冠肺炎的致命症狀,包括心臟病(heart attack)、中風(stroke)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目前歐美醫界已經開始給予新冠病患預防性的抗凝血劑。3.新冠腳趾(COVID toes)新冠肺炎感染竟然會在腳趾頭出現類似凍傷的紅色或紫色的發炎性局部水腫,而且是好幾個指頭在一隻腳上或兩隻腳都有,尤其是好發在健康的年輕人(young adults)和十幾歲青少年(children teen)身上,病患主述相當疼痛,而且會有灼燒感和癢的感覺,皮膚科醫生建議,如果發現有新冠腳趾症狀的人,就算沒有其他新冠肺炎症狀,也應該進行新冠病毒篩檢。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皮膚科的福克斯醫生(Lindy Fox)說,每年到了寒冬,她通常會遇到4~5位的病人因為手指或腳趾頭凍傷來看診,可是這陣子新冠肺炎爆發,明明在春天接近夏天,熱得要命,卻有幾打的人跑來看凍傷,而且全都說這輩子從來沒有凍傷過。不光是福克斯醫生,在波士頓麻州綜合醫院負責遠程醫療診所(Telemedicine clinic)的全球健康皮膚科主任弗里曼醫生(Esther Freeman)說,她的門診幾乎都是來看腳趾頭的,因為腫起來,會痛,又不知道為什麼,病人多到她認為應該專門開一個腳趾頭門診,一點也不誇張。過去已知病毒感染就可能會引起小血管發炎,導致類似的凍傷的紅紫色水腫,專家認為這就可以用來解釋新冠腳趾的發生原因。所幸這樣的症狀會在1~2周後消失,病人並沒有出現生命危險。目前正在邀集有這樣症狀的病人,進行持續性的PCR篩檢,以便了解症狀與病毒存在之間的關係。由於新冠病患有時也會服用多種藥物,所以當出現新冠腳趾的症狀時,也要能鑑別診斷出到底是藥物引起的,還是新冠病毒引起的。4.沉默的缺氧(Silent hypoxia)呼吸困難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但也有許多輕症患者完全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可是等到第一次就醫時,醫生才發現病人已經嚴重缺氧。新罕布夏州里托鎮地區醫院急診室列維坦醫生(Richard Levitan)說,有些病人第一次到達醫院時,他的血氧含量就低於50%,遠低於正常人的95~100%之間,而只要低於90%就屬異常。照理說患者應該已經神智不清,甚至昏迷不醒才對,但病患自己卻完全察覺不到,還能繼續跟門診護理師聊天,等到醫生看到X光片發現病患已有嚴重肺炎,甚至某些病患需要人工呼吸器維生,這種狀況醫學界稱之為「沉默的缺氧」。因此,醫生建議在家隔離的輕症新冠患者,應該使用小型的血氧檢測儀(留在美國定居的潘老師同學說,美國的網站上都有在賣),監測血氧濃度,避免憾事發生。科學家目前也正在加緊腳步,研究為什麼新冠病毒會導致這種異常的沉默缺氧。另外,急診室醫生建議,所有已經診斷出新冠肺炎的住院患者,不論病人有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在入院後的前14天內,每天都要使用脈搏血氧儀,以定期檢查他們的氧氣水平。他們還建議所有咳嗽,疲倦和發燒的疑似病人都應進行脈搏血氧儀監測,即使他們尚未進行病毒檢測,或者是他們的拭子檢測呈現陰性,因為這些檢測的準確率並非100%。通過這樣做,就可以在肺部損傷嚴重之前就識別出並及早治療,就可以降低美國目前的死亡率。 5.腸胃道問題(Gastrointestinal issues)2020年4月份,加州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胃腸病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針對116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總共有32%的人出現胃腸道的症狀,其中包括食欲不振(22%)、噁心嘔吐(22%)、和腹瀉(12%)。已知新冠病毒會利用人類的ACE2受體來感染人類細胞,因為ACE2在胃腸道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廣泛分布,所以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在感染新冠肺炎之後,會出現腸胃道的症狀。當有腸胃道症狀時,用PCR測糞便的樣本時,就應該會呈現陽性,與沒有腸胃道症狀的人相比,體內清除病毒的時間會比較長,而且由於營養吸收較差、食慾不好,要特別注意營養補充。研究人員表示,在他們目前的患者中,所有患者都是在出現胃腸道症狀之前,先出現呼吸道症狀,而目前尚未發現患者在出現呼吸道症狀之前就出現胃腸道症狀。因此,如果出現呼吸道症狀的患者,緊接著又出現了腸胃道的症狀,就大大提高了患者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但相反的,如果你只是單純的腸胃道症狀,就不要自己嚇自己,以為是新冠病毒,窮擔心。6.譫妄症(Delirium)譫妄症是一種急性專注力及認知功能障礙的病症,在老年人中,有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伴隨著“迷失方向”和“感到困惑”的症狀。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羅傑斯醫生(Jonathan Rogers)表示因冠狀病毒而住院治療的重症患者,出院後約1/3的人出現譫妄症、意識模糊、和躁動等的精神疾病,他在醫學期刊(Lancet Psychiatry)中,針對SARS和MERS兩種冠狀病毒的病人進行了回顧型研究,發現確實有這樣的傾向。但目前針對3550名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尚未出現精神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洛桑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在《瑞士醫學雜誌》中發佈了用於診斷老年新冠肺炎的臨床指南。他們強調老年人得新冠肺炎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胃腸道疾病、跌倒、以及譫妄症。另外,老年患者的尿路感染和譫妄症之間的關聯性也需要加以注意。【註1】嗅味覺喪失是新冠肺炎患者大腦被感染的警訊。【註2】大量血管阻塞是白人新冠肺炎死亡原因之一。
-
2020-06-11 科別.骨科.復健
肩膀也會骨質疏鬆?醫師告訴你那些部位較易骨折
「肩膀也會骨質疏鬆?」相信是很多人的疑惑。你沒聽錯,肩膀也會骨鬆,只是比例比較少而已。肩膀雖然不是骨質疏鬆最常見的部位,卻是人們可能忽略的關鍵位置。一般而言,骨質會不會容易流失而疏鬆,通常取決於骨頭的結構和功能。骨頭結構分為兩層,外面硬的那層是皮質骨,又稱為緻密骨;比較深層的是髓質骨,也稱作海綿骨,由無數根的骨小樑所構成的。兩者比例影響著骨頭的強度。 如果說,你的皮質骨(緻密骨)比較厚,代表骨頭對抗壓力的能力比較好;反之,若是髓質骨(海綿骨)比例偏高,那麼就要特別留意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好比鴕鳥蛋和一般雞蛋,蛋殼越厚越細密,就越不容易敲破。身體各部位的骨頭,皮質骨和髓質骨構成比例都不相同,有的地方皮質骨比例高,有的地方髓質骨比例高。皮質骨越厚,越不易骨鬆?「唉唷,我的肩膀受傷了!」今年剛滿七十歲的王太太,因為不小心在廁所滑了一跤,來不及用手掌阻擋跌倒,使得肩膀直接撞擊地面,造成上臂肱骨粉碎性骨折。透過X光檢查之後,發現肩膀早有嚴重的骨質疏鬆,這次跌倒只是把問題凸顯出來而已。從結構上來看,是否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取決於骨頭的髓質骨比例,像是先天上髓質骨比例高的脊椎,外殼硬的皮質骨就比較薄弱,會大大提升骨折風險。再以功能上來看,儘管皮質骨和髓質骨的比例適中,某些骨頭也還是會因為跌倒後容易撞擊而受傷,就會把這些骨頭列入骨質疏鬆好發的位置。舉例來說,髖關節主要用來支撐身體的重量,當臀部跌坐在地板上時,就會造成髖骨的傷害;或是跌倒時直接用雙手撐地,也會造成手腕的骨折。髖關節、手腕等處的皮質骨比例高於脊椎,但為何仍容易發生骨折?主要因素就是跌倒後,這兩處的骨頭是容易受到撞擊的地方。因此,不妨思考一下,肩膀的髓質骨比例其實比手腕更高,理論上肩膀的抵抗力應該小於手腕,那麼為什麼手腕卻比較常發生骨折?就是因為手腕代替肩膀受罪。年輕人跌倒,通常會用手腕撐地,順勢跳起來就沒事了;但老人家就不同了,一旦跌倒時,手腕撐地,骨頭就會應聲斷裂。當然,若是老人家的肩膀直接撞擊地面,肩膀也會受傷骨折。只是就整體統計而言,手腕骨折比例還是高於肩膀,其中原因就是跟跌倒的姿勢有關。骨鬆引發骨折,排名前四名部位「石醫師,我爸爸平時都好好的,怎麼一摔倒,就爬不起來了?」究其原因,在於年紀越大,骨質流失越厲害,也就容易造成粉碎性或壓迫性骨折。隨著人口老化,加上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骨質疏鬆症與骨折發生率都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其中,骨折正是骨質疏鬆相伴而來的「隱形殺手」,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只要跌了一跤之後,即便接受手術治療,可能從此再也就站不起來了,甚至為此跌掉了性命。以下,就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因為骨質疏鬆症而導致身體好發骨折的地方。●骨折好發第一名──胸腰椎胸腰椎交界處的第十一胸椎到第二腰椎的地方,這四節最容易發生壓迫性骨折。除了骨頭組成有較高比例的髓質骨(結構問題)之外,也因容易跌倒時而受傷(意外撞擊),於是成為骨折好發率的第一名。●骨折好發第二名──髖關節髖關節是支撐身體的大關節,皮質骨與髓質骨的比例也很好,照理說來,應該不容易因骨質疏鬆症。然而,發生跌倒的當下,若是老人家手腕來不及反應撐地緩衝,造成臀部直接撞擊地面,可能就會使髖骨受傷骨折了。●骨折好發第三名──手腕五、六十歲的人發生跌倒的瞬間,大都會反射性的使用手腕用來撐地阻擋。肩關節、髖關節和腰椎,也就有了代罪羔羊的保護了。所以儘管手腕的骨頭組成比例不錯,可是當骨質開始流失、抵抗力下降的時候,一次強力的撞擊,仍會導致手腕骨折。●骨折好發第四名──肩膀肩膀的骨質結構類似脊椎,特別是皮質骨很薄、髓質骨比例又高,因此極其容易造成骨質疏鬆。但是因為肩膀比手腕較不易受傷,所以一般人不會留意到肩膀的骨鬆問題,尤其是跌倒時,手腕或是臀部已經先著地,吸收了大部分的能量,相對地保護到肩膀免其受傷。根據統計,手腕骨折大多好發在五、六十歲的中年婦女;而髖關節及脊椎的骨折則好發在七、八十歲。這就說明了,七、八十歲老年人的上肢反應力已經很差了,所以一滑跤時,通常已經跌坐在地上了。骨質疏鬆在於沒有明顯症狀,有時直到發生骨折才有所驚覺骨質疏鬆症並沒有明顯症狀,不像糖尿病會透過疲倦、口渴、多尿,或是體重減輕來示警,頂多感到些許的腰痠背痛。然而,腰痠背痛的原因很多,年輕人和老人家又不同。美國有份統計資料,高達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曾發生過腰痠背痛,因此很難用此評斷是否罹患骨質疏鬆症!除此之外,駝背、身高變矮等症狀,就相對有意義許多,可能是脊椎發生變化或受傷,骨質有所流失,導致哪一節的脊椎骨受到壓迫或是塌陷的情形。可怕的「隱形殺手」,不會告訴你,它已經悄悄來到你的身邊,骨質疏鬆在於沒有明顯症狀,有時候直到發生骨折才有所驚覺,原來自己已成骨鬆一族!(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前部署!遠離「肩」苦人生,骨科醫師的肌肉反向拮抗術》) 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
-
2020-06-10 養生.聰明飲食
許多銀髮族都有肌力不足現象! 對抗肌少症,蛋白質不可少
雖然沒有大規模研究調查,但許多掛門診的銀髮族都有肌力不足的現象,甚至有人50歲出頭就有症狀。身體肌肉量不夠,會讓人走路遲緩、容易疲勞、手無力,甚至延伸出其他疾病,這種影響全身的症狀又稱為「肌少症」。 以下幾項可以自我檢測,是否出現肌肉太少的功能性症狀: 1.就算是室內平地,走路遲緩。2.握力不足:取物困難,毛巾擰不乾。3.行動困難:從沒有扶手的座椅站不起來,爬一層樓樓梯需要休息兩三次。4.平衡感變差,跌倒機率增加,一年兩次以上。5.非刻意減重但體重在六個月內減輕5%。6.在綠燈轉紅之前常常來不及過馬路。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隨著年紀增長,本身就會讓身體的骨骼肌肉流失。年過40,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70歲後則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流失。如果再加上活動量不夠、營養又不充足,肌肉損失速度更快!年長者咀嚼能力變差,慢慢地就容易變得不愛吃肉。再加上有些高齡者是獨居,為了方便起見會吃前一餐的剩菜,就打發一餐,就很容易導致營養不良。也有些年長者雖然沒有以上問題,但是擔憂飲食太豐盛會導致痛風、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飲食過於節制,也容易導致營養不良。飲食以原型食物為主,減少額外調味飲食「清淡」是正確的,但清淡並不是指不吃這些食物,而是減少額外調味,盡量吃原型食物、原味烹調。年長者胃口原本就較小,消化能力也較弱,因此刻意節食已經無特殊意義。年長者需多食用更多蛋白質類食物雖然年長者活動量較少,但因為肌肉流失較快,為了預防這種情形,年長者反而應該比年輕人吃更多的蛋白質!在腎臟功能正常情況下,年長者需要吃到每天每公斤體重1.2公克蛋白質。換算來說,一個60公斤的長輩會需要吃到72公克的蛋白質,約略為5-7份的豆蛋魚肉類,若是素食者,可以用豆腐、豆漿等等取代。這些份量,均衡分配到三餐吸收效果會更好。但是,要量化蛋白質「一天到底要吃幾份/幾克」對年長者可能較困難。大致上來說,雞蛋一顆是一份、一顆雞蛋大小的肉類約是1-2份。整天加起來吃的肉類大約一個巴掌大小及厚度。但是,豆漿、牛奶因水分較多,要一個240cc才算一份。 1.正餐:可以選用雞肉、魚肉,口感鮮嫩,年長者接受度也較高。有時候因為不易咀嚼,年長者會只吸肉汁而將肉類「吐渣」,這時候僅能攝取到脂肪,可能無法攝取完整的蛋白質。因此,如果是豬肉,不妨選用絞肉、肉末製作成蒸肉丸、肉丸湯,在肉丸中添加蛋白及太白粉會更軟嫩。不宜烹煮過久,以免肉質變老。雞蛋,質地細緻的嫩豆腐也可以多吃。 2.兩餐之間:也可以利用蒸蛋、布丁、豆花等蛋白質豐富的小點心。若是自己烹調較為困難不便,藥局門市也有多樣化選擇的高蛋白均衡營養補充品可以購買,當作正餐外的補充。市售也有現成的純蛋白質粉,味道清淡好消化,可以直接添加在任何食物中做補充而不太影響食物原本的口味,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