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搜尋
血壓
共找到
4675
筆 文章
-
-
2021-07-31 新聞.元氣新聞
醫師整理「看奧運前必做8件事」 引千網友暴動:我心律不整!
東京奧運的各項比賽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精彩的賽事都讓許多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一起緊張,對此,ICU醫生陳志金則在臉書上盤點看奧運賽事前必做的「8件事」,引起近千名網友回應贊同。陳志金在個人臉書上發文分享「觀看奧運比賽注意事項」,前3個重點分別是:「 開場前,請先將膀胱排空,以免滲尿」、「關緊門窗,以免吵到鄰居、或小嬰兒」、「選擇講評比較安靜的那一台」。除此之外,陳志金也列出下面5重點「必要時,準備兩台電視,時間強碰的比賽,真的很為難」、「心臟病、高血壓者,要記得吃藥,或者與你的醫師討論,是否選擇看賽後比數就好?」、「勿邊看邊吃,以免哽到,連喝水也可能會嗆到」、「叫喊前,請先確認你身邊都是支持同一隊的人,以免樂極生悲」、「保護你的大腿,以免被拍打,尤其是坐在太座旁」。其中,讓最多網友感同身受的是第三點,「第三點真的超級重要」、「選擇主播安靜一點的那台真的很重要!太吵的很煩」、「講評真的很吵,連小學生都說為什麼要一直講話」。更有網友紛紛表示「對!醫生,我看得心律不整,喉嚨痛」、「真的,我老公說我太激動了!」「完全就是這種情境」、「剛剛差點憋到快尿道感染了」。另外,也有網友補充其他「看奧運的注意事項」,「貴重、易碎物品請移往安全區域」、「請保護看不懂比賽的嬰兒、寵物,以免受到驚嚇」、「帶賽的,去旁邊看重播就好」、「加一個,炒菜時不要看羽球賽或桌球賽,會情不自禁拿菜鏟揮起來」。
-
2021-07-31 養生.聰明飲食
泡菜吃多易胃癌?營養師4觀念每天吃助養生!
泡菜常見於各種美食,是各種台式小吃、日本料理、韓式料理的靈魂腳色。而泡菜容易罹患胃癌又或者有助養生,位處兩端不同的看法也眾說紛紜,對此嫚嫚營養師指出關鍵,並解析胃癌一說的可能性,也建議有助養生的吃法! 多吃泡菜養生?致癌?營養師:要看哪種泡菜。 嫚嫚營養師表示,泡菜為延長保存期限會以醃製的方式製作,日前傳泡菜吃多容易致癌,大多就是出自於醃漬的製作過程,確實不少研究指出醃漬物吃多,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包括癌症,例如中式鹹魚、使用硝酸鹽、亞硝酸鹽醃漬的火腿、熱狗、培根等皆為醃漬物。不過泡菜也常見分「醃漬泡菜」和「發酵泡菜」兩種,對健康的影響也有所差異。 醃漬泡菜(常見台、日泡菜) 嫚嫚營養師淺談製作方式,純醃漬的泡菜,常見台式泡菜、日式泡菜,製作多以高麗菜先進行抹鹽,靜置待其出水後徹底清洗,接著裝進玻璃罐內並加入配料及主要以糖、鹽所製成的醃漬醬料,其後放置冰箱約三至四小時後即可食用。 發酵泡菜(常見韓式泡菜) 經發酵的泡菜常見為韓式泡菜,則多以大白菜等蔬菜先進行抹鹽,並且加壓徹底逼出水份然後徹底清洗,到這階段和純醃漬泡菜差異不大,不過接著就會放入大量以辣椒、薑、蒜等辛香料調製而成的紅色醃料中醃製,並置於常溫中發酵約3~10天。 兩者皆使用天然蔬菜,並抹鹽、逼出水份後徹底清洗,但在醃漬的過程就開始有所不同,而後者更經過發酵,這點是主要關鍵,營養成分、對身體的影響都會有所不同。 發酵泡菜(常見韓式泡菜)助養生,如同吃優酪乳配蔬菜! 養生關鍵一:蔬菜、辛香料營養 嫚嫚營養師表示,純醃漬的泡菜為醃漬物,吃多可能有容易致癌的疑慮。但發酵後的泡菜,本身除了具有蔬菜、辛香料的營養及好處,如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Beta胡蘿蔔素、辣椒素、槲皮素等各種植化素等,也具有最關鍵營養,那就是發酵過程當中所形成的乳酸菌。 養生關鍵二:乳酸菌、fHDMPPA 嫚嫚營養師表示,發酵後的泡菜據研究發現,每公克約有107~109 CFU/g菌數形成單位),台灣國內依相關規定,每罐乳酸、發酵乳等含菌量都需要大於或等於107 CFU/ml或g或,可見發酵後的泡菜乳酸菌含量是和優酪乳相當,吃泡菜時如同在喝優酪乳一樣攝取乳酸菌。 乳酸菌也有好壞之分,例如益生菌就是當中最知名的乳酸菌之一,而發酵泡菜中據目前研究多是好的、有助健康的益菌。對人體的好處,包括了抗氧化、降低身體發炎反應,且能透過「競爭性抑制」作用,減少致病菌的數量,如同十個座位有十個都是益菌,壞菌便無處可坐。而乳酸菌可產乳酸的特性,也會調整腸胃道的酸鹼性,較酸的環境不利壞菌生存,又更進一步降低壞菌處量。除此之外也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身體排除有害物質。再加上蔬菜本身的膳食纖維也有助腸道健康,且人體約有7成的免疫細胞存在於腸道周圍,腸道健康便也有助調節免疫系統。發酵泡菜大國:韓國,就曾做過不少研究,也發現每日吃一碗約300公克的泡菜者,糞便乳酸菌的含量有明顯提升。 發酵泡菜也被研究出當中含有一種名為fHDMPPA的活性化合物,可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也就是所謂的壞的膽固醇,可間接減少動脈粥狀硬化問題。整體而言泡菜對人體的好處相當優越。 韓國胃癌人口高是因為泡菜?營養師指可能原因。 日前有不少研究指出,常吃發酵泡菜的韓國人,胃癌人口數也相當高,有、無吃泡菜者的比較,罹癌率約相差兩倍以上,此消息也引起廣大的注意,後續也有不少專家認為不論是何種泡菜都容易致癌。 不過對此嫚嫚營養師則認為,研究對象以韓國人為大宗,韓國人吃發酵泡菜也多常見於喝燒酒、直接飲用熱湯等場合,這些也都是容易形成胃癌的常見危險因子,因此韓國的泡菜是否真為引起胃癌的主因,可能還需要更確切的研究。而以營養學來看,好處是相當多的。 發酵泡菜(常見韓式泡菜)適量助養生,營養師教這樣吃更助健康! 嫚嫚營養師表示,發酵過的泡菜對人體健康很有幫助,適量的食用有助養生。不過重要的是,要吃到優良的發酵泡菜才有助健康,包括了其確實為經過良好的發酵過程、製作過程衛生安全無虞等。 因此嫚嫚營養師建議,一天可吃約100公克,約一小碗的量,可每天吃作為一日蔬菜所需來源,不過不可單吃泡菜而取代其他蔬果營養,身體要健康也需要各種多元、多色的營養。並且建議選擇大廠牌、商譽好的品牌,較能確保食安,並且時常更換廠牌,以分散風險。 另外也提醒,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患者需要注意泡菜食品鈉含量,若是每100公克超過600毫克鈉的食品都應盡量避免或少吃。而許多人吃泡菜若有拉肚子的情況,要知道這並不適身體正在排毒,而可能是食物中毒或起了發炎反應,若察覺與泡菜有關,便應停止食用。 《延伸閱讀》 .味增湯助防癌、養生、抗氧化!營養師:白天喝更有助健康! .綠豆湯清熱解毒、保護脾胃。醫:加薏仁更有助利濕。4族群不宜!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31 新聞.用藥停看聽
「記得配溫開水!」 吃藥能配飲料嗎?藥師告訴你不能不知的服藥禁忌
「吃藥要記得配溫開水喔!」這是藥師在發藥時常說的小叮嚀。所謂的溫水,大約是從室溫25℃到不超過體溫的37℃之間。但民眾常會忘記或求一時方便,直接以茶、果汁等飲品服藥。這不僅會影響療效,還可能提高不良反應發生的機率。食藥署提醒民眾,除非藥品有特別標示,否則服藥時仍應配服溫開水為主。 服藥時,不能不知的藥品交互作用 日常飲食中,很容易因一時不慎發生藥品交互作用,食藥署叮嚀民眾在服藥時應多加注意且避免以下情形 :一、酒精 服藥期間應避免飲酒,因為酒精除了可能影響藥效,還可能增加副作用。例如:酒精會增加胰島素降血糖作用,導致低血糖的風險、增加止痛藥acetaminophen肝毒性風險、增強安眠藥中樞神經抑制作用,更會與抗生素、血壓藥等產生交互作用,甚至可能因嚴重低血壓、低血糖而導致休克。二、葡萄柚或柚子 葡萄柚或柚子中含有抑制肝臟代謝酵素的成分,可能影響某些藥品的代謝,使其在血中濃度增加,提高不良反應發生率,甚至產生嚴重副作用。可能影響的藥品包括 : statin類降血脂藥、免疫抑制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這類降血壓藥等,若正在服用上述藥品,應避免食用。三、紅麴、納豆 紅麴和納豆具少量降血脂功能的成分,在服用降血脂藥品時若大量攝取,可能會使藥品在血中濃度增加而導致副作用產生,像是橫紋肌溶解,嚴重甚至會導致腎衰竭,應避免併用。四、含咖啡因的飲品 咖啡、可樂、茶等含有咖啡因,會增加氣管擴張劑的作用,且降低安眠藥的效果。當服用某些種類的抗生素、避孕藥、降血壓藥或抗心律不整的藥品,會降低咖啡因的代謝,使體內咖啡因濃度增加,進而提高咖啡因副作用的發生機率。 食藥署提醒,若是不知道自己的飲食是否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除了在領藥的當下可詢問藥師,也可利用住家附近的社區藥局進一步詢問,藥師都會給予最適切的諮詢和用藥指導。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7-30 養生.聰明飲食
吃當季/防癌、防失智、降血壓…水蜜桃對身體有十大益處!挑選桃子靠2技巧
在日漸炎熱的酷暑中,來顆冰冰涼涼又甘甜的水蜜桃,再舒爽不過了。每年七、八月夏天,正是桃子的產季。常逛超市的大家,近期是否注意到蔬果架上,越來越常看到這毛茸茸、淡粉色的水果?根據《健康線上(Health Line)》,桃子起源於中國大陸,屬於硬核類水果,且與李子、櫻桃、杏桃和杏仁在分類上屬於近親。營養學者瑞秋・哈特雷指出,桃子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維生素A、益生元纖維、鉀離子及抗氧化物,且本身即屬於好消化的水果。桃子不僅好吃,對身體也多有益處,不但防癌、保護皮膚及視力,還能降血壓、預防失智…等,為人體帶來至少十種好處。營養含量高且豐富 對大腦、心血管、皮膚皆有益一顆中型的桃子中,包含了人體每日所需維生素C的15%。維生素C是人體免疫系統健全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時也有助於移除會傷害細胞,進而誘發癌症的因子「自由基」。此外,桃子中的維生素A含量亦可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0%,而維生素A因為有助於建構呼吸系統中的黏膜,健全的黏膜代表抵禦感染的能力更佳。意即拜高維生素含量所賜,桃子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及防癌。桃子的抗氧化物成分,則有助於對抗「氧化壓力」——一種自由基與抗氧化物比例失衡,造成抗氧化物過度消耗而對健康造成威脅的現象。氧化壓力與中樞神經的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吃桃子亦有助於預防阿茲海默症(失智症之一)。美國《健康(Health)》網站文章寫到,桃子的鉀離子含量,可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8%。鉀離子在體內扮演利尿劑的功能,降低血鈉,預防高血壓,同時也能消除脹氣。桃子的另一個功用,是能保護視網膜及水晶體,因為其中含有葉黃素,已被證實有助於預防白內障及黃斑部病變。桃子的利處並不僅限於此。其中含有的氟化物,可以潔白牙齒;其高纖維含量的特性,對於消化及減重有所幫助;維生素A中的β胡蘿波素、維生素C和高達85%的水分含量,則可以使皮膚恢復光澤、水潤及彈性。挑選桃子先聞再壓 太成熟流失維生素C知道上述好處後,是不是想買顆桃子來吃了?《網路醫生(WebMD)》文章建議,挑選桃子時可以使用「聞」和「摸」兩個技巧。一顆桃子聞起來甜味越濃,表示它越成熟。而輕輕以指腹按壓,也是判斷成熟度的好方法:按起來堅硬的桃子,帶回家後還可以置於常溫處數日,一旦成熟後,則要趕快放進冰箱,因為成熟的桃子會開始流失維生素C。連皮帶肉吃最好 徹底清洗避農藥你也在猶豫要不要連皮帶肉地吃下桃子嗎?事實上,桃子的果肉和果皮,對人體而言,都是無毒、可食用的。營養學家說,桃子的營養成分大都集中在果皮附近,特別是纖維素和抗氧化物,含量比果肉來得多。研究指出,桃子皮對於保護人體器官,如腎、肝和腦,免於氧化損傷的功效極大。食用桃子皮的壞處則是其可能含有農藥。攝入過量的農藥可能導致罹患帕金森氏症及特定種類的癌症的機率增加。因此若要同時享受桃子皮帶來的營養,並避免受農藥所害,建議大家先將桃子仔細洗過再吃,或者挑選獲得認證的有機桃子。如果因為桃子皮的絨毛觸感,覺得吃起來不習慣,則可以選擇油桃,它與桃子很接近,擁有類似的營養組成,但其表皮光滑,如同蘋果一般。吃水蜜桃十大益處1.有助於增強免疫力2.防癌3.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4.降低血鈉,預防高血壓5.消除脹氣6.有助預防白內障及黃斑部病變7.潔白牙齒8.助消化9.助減重10.使皮膚恢復光澤、水潤及彈性參考資料:.https://edition.cnn.com/2021/07/22/health/peach-recipes-summer-wellness/index.html.https://www.healthline.com/nutrition/peach-fruit-benefits#TOC_TITLE_HDR_8.https://www.healthline.com/nutrition/can-you-eat-peach-skin#downsides.https://www.webmd.com/diet/ss/slideshow-peaches-health-benefits.https://www.health.com/nutrition/health-benefits-peaches
-
2021-07-29 養生.聰明飲食
麵其實無防腐劑!營養師指出真正3地雷,簡單4招健康吃泡麵
不論是颱風天或居家防疫,泡麵是民眾日常不便出門飲食、又或是省錢的好幫手。絕大多數民眾認為泡麵含有防腐劑,不宜多吃,也笑說「泡麵吃多小心變木乃伊」,為吃得更健康,常見先「初泡」洗掉防腐劑。不過對此嫚嫚營養師表示,泡麵真正有害健康的關鍵其實不在防腐劑,而是另有其因,若加以改善,泡麵其實也可以吃得健康。 泡麵本體其實沒有防腐劑,營養師指真正3地雷! 嫚嫚營養師表示,一般而言泡麵麵體本身其實完全沒有防腐劑,因爲食安法規定不能添加。依台灣的「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防腐劑目前有24種可用,且只有正面表列出來的食品可以添加,當中不包括泡麵的麵體。除此之外民眾常誤解的也包括罐頭和保久乳,這些也沒有防腐劑。 沒有防腐劑,泡麵為何可以長期保存? 嫚嫚營養師解釋,泡麵之所以可以長期存放,關鍵不於防腐劑,而是透過加工、包裝等技術達到此目的。食品保存關鍵在於去除或控制微生物的生存條件,主要包括了溫度、水份、氧氣。以泡麵而言,製作過程大致上會先將麵煮熟,再進行淋汁增添風味。其後早期的泡麵多以約140度的熱油進行油炸乾燥,將麵體當中的水份降到10%以下,因此含油量較高。而後期則多為熱風乾燥,含油量較低。 泡麵真正影響健康的3大地雷 泡麵本體沒有防腐劑,但調理包則可能添加,不過即便如此也不會有其他調味料來得多。嫚嫚營養師認為真正影響健康的主要問題,在於調料包中的飽和脂肪過高、鈉含量過高以及營養不均衡。 絕大多數的泡麵口味都偏重,皆有過鹹、鈉含量過高的情況,通常都是每100 g鈉超過1000mg的「高鈉食物」,且會普遍也有使用「棕櫚油」而有飽和脂肪過多的情況,關鍵包括了調理包及前述提到麵體也會經過淋汁調味等。而調理包內雖然也會有乾燥蔬菜,較豐盛的泡麵也可能會有肉類調理包,但蔬菜因加工營養大多已被破壞,且份量過少,而肉類調理包的蛋白質來源也並不多,因此營養缺乏。 綜合上述,一般泡麵整體而言會呈現一個高油、高鈉、低營養密度的食物。偶爾吃對健康影響不大,但若像疫情之下出門不便,民眾長期吃、甚至照三餐吃,雖然沒有防腐劑傷身的疑慮,但恐提升三高等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的風險,再加上營養不良,身體健康狀況恐得再多加留意。 營養師簡單4招,泡麵也可以吃得很健康! 選蒸煮麵條: 嫚嫚營養師表示,泡麵其實若多留意細節,其實也可以吃得很健康。建議在挑選泡麵時,可選擇較為健康的蒸煮麵條為主,這類型的麵體是以熱風風乾,可避開麵條因高溫油炸所帶來的高油問題,油炸麵體和蒸煮麵體經研究比較,光是麵體熱量可相差達100大卡以上。 先過熱水: 泡麵建議煮的勝於泡的,因為後面才有利於加入其他食材。在煮的過程中,可先泡過一次熱水,目的不是為了洗掉防腐劑,而是在洗去麵體製作過程中可能淋汁的調味,降低鈉含量,此動作也可以洗去一部份油炸麵體的油脂。 調味減半: 調味料建議放一半就好,如此可再將鈉含量減半。若是有肉類調理包,嫚嫚營養師建議就不用太執著在這一包,直接煮即可,後續還有可以再「降鈉」的方式。說到這,許多民眾會認為水加多一點,就不會太鹹比較健康,但其實若整碗湯都還是喝下去,整個泡麵的鈉也還是全數下肚,並無差別,這點要多留意。 加入配料: 泡麵原裝內容物調整完畢以後,接下來建議可加進各種簡單的配料,包括了雞蛋、豆腐、蔬菜、菇類、辛香料等。雞蛋建議可一次加一到兩顆,對健康成人不會有膽固醇過高的疑慮,已有不少研究證實膽固醇高與食物攝取關係比較小。蔬菜特別推薦可以加入橘紅色的蔬菜,如含有茄紅素的牛番茄、含胡蘿蔔素的胡蘿蔔等,此兩種營養皆為脂溶性,高溫烹煮後更有助吸收。而若覺得麻煩,也可以加進高麗菜等容易手剝或不用切即可烹煮的蔬菜。建議整體蔬菜量可超過整碗泡麵的一半或更多,越豐盛越好。如此一來便可填補調味料減半的味覺缺憾又能增加飽足感,且重要的是營養大幅提升。 【延伸閱讀】 .營養師推薦的8種零食!在家解饞又健康,黑巧克力還助減肥! .享受美食別讓鈉超標!避開高血壓等心血管地雷,這樣吃健康、美味同時兼顧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2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打完疫苗後更應該調理身體 中醫師鄒瑋倫分享舒緩副作用妙方
即便本土疫情趨緩,疫苗施打仍是很重要的事,但許多人打完疫苗後出現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等副作用,該怎麼緩解?元氣網粉絲團本月直播請到中醫師鄒瑋倫以過來人的經驗,公開她的舒緩副作用妙方,並教大家簡單提升免疫力撇步。鄒瑋倫表示自己是醫事人員,屬於公費疫苗施打的第一類,因此在本土疫情爆發前夕,就已經打了AZ疫苗。她原本預期身體不會有太大反應,結果打完疫苗後第十三個小時出現不適,幾乎是以爬的方式回家,而她的診所護士甚至有血尿、下半身無法動彈的狀況。如果施打疫苗後症狀劇烈該怎麼辦?鄒瑋倫認為施打疫苗應該順勢而為,打完疫苗該休息就休息,而非硬撐著去上班,若第二天有不適甚至可以考慮請假,這樣通常都能很快恢復。她建議打疫苗前需要評估自身狀況,像是前一晚失眠沒睡好,施打當天身體有不舒服的狀況,就先暫緩別硬碰硬逞強。施打疫苗後除了疲倦,疫苗手臂是最常見的症狀,有沒有簡單方式能緩解?鄒瑋倫建議,當症狀都已解除,只剩手臂腫脹不適時就別再吃止痛藥,可以從推天河水下手,把腎經的水推回身體裡,這也是氣功常見解熱的方式。此外還可以按摩曲池穴,讓代謝循環變快。打完疫苗後應該多喝水外,鄒瑋倫還建議可以多吃水果補充維他命C,也可以透過茶飲幫助身體代謝,例如青草茶、綠茶、烏龍茶都有解毒消炎的作用。不過她建議茶飲要在早上喝,而且茶飲也別泡太濃,避免影響身體生理時鐘。對抗新冠病毒打疫苗固然重要,鄒瑋倫指出維繫自身免疫功能也不能輕忽。除了吃飽睡好睡足,她認為穴位按摩促進經絡,也是很好保養免疫功能的方式。她建議一方面可藉由深呼吸,在吐氣之際敲打壇中穴化解鬱悶之氣,另一方面可以推章門穴疏肝理氣,有解鬱、養肝經及肝血的作用。由於台灣三級警戒持續兩個多月,許多人都變胖不少,該如何因應降級解封後恢復身材?鄒瑋倫表示很多上門的病人,在居家辦公期間胖了三到七公斤,並有脂肪肝和下肢水腫的情況,她建議可以按壓帶脈穴(肚臍旁)、風市穴(大腿外側)、四白穴(臉上)等穴位提高代謝循環。另外現在正值夏天最熱節氣,該怎麼吃可以讓身體更健康?鄒瑋倫表示,大暑到處暑這段期間是一年之中最悶熱的時候,有心血管問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或有皮膚濕疹過敏,經常中斷睡眠、做噩夢的病人,最常在這時候上門求診。因此,她推薦三款茶飲可以助改善兼顧免疫力。鄒瑋倫推薦的第一款居家防疫茶飲是清冠一號稀釋、改良版本,有助肺部代謝、降暑熱、解毒、抗病毒的效果。她特別提醒,沒有得新冠肺炎的人是不能喝清冠一號濃縮液,改喝稀釋或加減方的版本會安全很多。針對夏日養心消暑的部分,鄒瑋倫則推薦酸梅湯與青草茶兩款茶飲。酸梅湯對降肝指數、脂肪肝效果很好,並有助提振精神、防暑熱,比手搖飲更健康。而青草茶有固胃、開脾、除水、利尿的功效,對於解暑、解毒、消炎也很有幫助。三款茶飲之外,鄒瑋倫推薦三苦(苦瓜、蕎麥、A菜),三瓜(西瓜、哈密瓜、香瓜)和三湯(冬瓜湯、綠豆湯、雞湯),分別能鎮靜利尿、解毒消炎及緩解倦怠無力。由於台灣夏日濕度高,為了讓脾胃正常運作,避免脾胃、心臟因暑而傷,她也推薦麥門冬、五味子、雞湯,以便提氣、補氣及解熱。她也提醒刮痧容易耗氣,應該兩星期一次,若是經常刮痧容易導致氣虛,反而容易更加倦怠。
-
2021-07-28 醫聲.罕見疾病
爭取罕藥/手腳麻常腹瀉 罹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
雙腿無力、手麻腳麻、步伐不穩,又常腹瀉,年近60歲的黃先生近幾年多次至骨科、復健科、腸胃科就診,始終找不出病因,最後才確診為罕病「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P),在醫師建議下,30多名家族成員接受基因檢測,竟有近10人帶有突變基因。 台大醫學院解剖暨細胞生物學教授、台大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說,FAP屬於自體顯性遺傳疾病,只要父母一方有此變異基因,子女罹患此病機率可達五成。謝松蒼說,大部分罕見疾病都在幼兒階段發病,但FAP患者卻在中老年時發病,出生後,「不正常澱粉樣蛋白」即持續沉積身體各部位神經,約在55歲後出現周邊神經病變,症狀為腹瀉、姿勢性低血壓,以及肢體不便等。在傳統治療上,FAP可說是無藥可治,患者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病情持續惡化,直到死亡。謝松蒼說,曾有患者自訴「自知毫無希望,希望到我為止,不願禍及子孫。」表達往生以後捐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究之用。近年來,RNA干擾術之治療問世,讓FAP病友重拾希望,臨床顯示,此新藥可抑制突變蛋白質的製造,減少類澱粉沉積,進而降低神經損害。謝松蒼指出,該藥有效延緩患者病情,甚至在停留在某個階段,不再惡化。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指出,北部某醫院藥劑部主任為FAP病友,在病逝前,關心此新藥發展。台大醫院參與RNA干擾術治療之全球臨床試驗計畫,主持人之一即為謝松蒼教授,國內部分患者因參與臨床試驗而能免費用藥。 陳冠如強調,新藥療效明顯,但每月藥費約需一百萬元,絕非一般人所能負擔,國內尚無病友自費用藥。由於不少病友為家庭經濟支柱,期盼健保能合理地給予協助,給付病情較輕者,維持身體狀況,繼續工作,不致拖累家庭。
-
2021-07-28 該看哪科.婦科
多囊患者該如何調整飲食?已證實2種飲食法助改善
讀者SC在2021-6-28在乳癌風險大增118%?揪出兇手?的回應欄裡留言:您好,我想請問多囊的患者應該如何調整飲食呢?是低碳高纖維高蛋白嗎?可以多寫一些關於激素失調、多囊等等的相關文章嗎?謝謝回覆「多囊」指的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簡寫成PCOS),而它是生育年齡女性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發生率大約是5-20%。它的特徵包括(1)臨床學上所呈現的月經稀少,甚至停經,以及雄激素過多症(如體毛過多),(2)生化學上所呈現的雄激素,促黃體激素,及胰島素濃度過高,和(3)形態學上所呈現的多囊卵巢(卵巢表面出現充滿液體的小囊)。多囊與肥胖有強烈的關聯性:38% 到88%的多囊患者是肥胖或過重。多囊也跟2型糖尿病有關聯性:超過一半的多囊患者在40歲時會罹患2型糖尿病。所以,多囊,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治療是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要多做運動和採行低醣飲食。低醣飲食的確能改善多囊患者的症狀,例如請看2019年發表的The Effect of Low Carbohydrate Diet o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對多囊卵巢綜合徵的影響: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它發現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能減重,降低胰島素抗性,降低雄激素水平,等等常見的多囊指數。在各式各樣的低醣飲食方案裡有一個叫DASH的是比較有名,而且也已經被證實是有很好的效果。DASH是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的縮寫,而這個全名的中文翻譯是「終止高血壓的飲食方法」。從這個名字就可看出這個飲食方案是用來治療高血壓的,而且它也是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極力提倡的。但是,儘管原來的用意是要治療高血壓,DASH也被證實能幫助減肥,控制血糖,和改善多囊症狀,例如請看2017年發表的The effects of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iet on weight loss, anti-Müllerian hormone and metabolic profiles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終止高血壓的飲食方法對多囊卵巢綜合徵女性體重減輕、抗苗勒管激素和代謝特徵的影響:一項隨機臨床試驗)。簡單來說,DASH飲食就是多吃蔬菜、水果、魚、家禽、豆類、堅果和全穀物,盡量少吃飽和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全脂乳製品和熱帶油,如椰子、棕櫚仁和棕櫚油,也盡量不要喝含糖飲料。讀者如果需要較精準的菜單,請參考梅友(梅約)診所。另一個也已經證實有效的飲食方案是叫做Pulse,例如請看2020年發表的Effect of a pulse-based diet and aerobic exercise on bone measures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基於Pulse的飲食和有氧運動對多囊卵巢綜合徵女性骨骼測量和身體成分的影響:一項隨機對照試驗)。Pulse這個字如果是英文的話,那意思就是「脈搏」,但它並不是英文,而是源自拉丁文Puls,意思是濃湯。但是,Pulse飲食方案其實跟濃湯只粘到一點邊。所以,就字面而言,Pulse到底是什麼意思,就不需要去追根究底了。至於中文,我還沒看到有正式的翻譯。簡單來說,Pulse飲食就是以豆類為主的飲食。豆類富含蛋白質和纖維,而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則相對較低。但是,Pulse飲食所採用的豆類是有限制的。簡單來說,幾乎所有乾燥過的豆類都算,但生鮮的豆類則都不算。例如紅豆、綠豆、黑豆都算,但是豌豆、菜豆、甜豆則都不算。至於黃豆嘛,我看過的資料是有些說算,有些說不算。說不算的是認為黃豆含有太多的脂肪,所以熱量過高。還有,花生也不算,而這也是因為花生的脂肪太多,熱量過高。不管如何,USA Pulses網站有列舉25種屬於Pulse的豆類,也有提供許多Pulse的食譜。請有興趣的讀者自行點擊查閱。原文:多囊患者應該如何調整飲食
-
2021-07-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不良反應死亡事件新增96例 解剖後死因出爐
國內接種不良反應死亡事件新增96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96例中有65例屬於非嚴重事件,其中3例死亡,其中有1例為疑似嚴重過敏,27例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病例,另新增兩件解剖案例為心血管疾病,「今日起,會把針對不良事件詳細分析的資料,呈現在網站上。」指揮中心公布,累計已解剖110例,其中78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6例疑似肺炎,3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1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1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4例待釐清。另外死亡部分接種AZ疫苗出現1死,為87歲民眾於接種17日發生,莫德納疫苗有2例死亡,年齡介於69歲至86歲民眾,於接種2天至12天發生,其中2例AZ原通報非死亡不良事件通報後轉死亡。針對國內確診案例中,今日新增1例確診者死亡案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該案為居住在雙北地區的70多歲男性,曾於5月28日呼吸困難,本身有糖尿病、心血管、腎臟病、高血壓史,於發病隔日去急診,隔日確診陽性,後來肺炎呼吸衰竭,氧氣濃度無改善併發心律不整,最後因狀況惡化,不幸往生。國內對於確診者的治療用量是否短缺。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瑞德西韋量很大,單株抗體也訂了一定的量。羅一鈞指出,目前國內住院人數剩下420位,另外單株抗體儲備了5000人份只用了數百劑左右。
-
2021-07-2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懶人包/正確減重怎麼做?醫詳解非藥物治療方式
受到疫情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很多人的體重也默默增加了。台中康澄診所肝膽腸胃科許柏格醫師提醒,千萬別放任體重飆升,因為肥胖可能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包括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脂肪肝、胃食道逆流、心血管疾病等。體重過重會增加膝關節、髖關節的負擔,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機會也比較高。肥胖患者的上呼吸道可能在睡眠時塌陷,而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大腦無法得到充分休息,白天的工作效能勢必受到影響,倘若呼吸中止的時間過長,嚴重缺氧甚至可能危及性命。許柏格醫師指出,陸續也有研究指出,肥胖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之後的併發症較多,死亡率也較高。愈來愈多證據告訴我們,肥胖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疾病,需要積極介入治療。在台灣,身體質量指數BMI〔1〕介於18.5-24之間為健康體位,BMI在24以上屬於過重,BMI在27以上屬於肥胖,許柏格醫師表示,一般來說BMI超過30時建議接受治療,若是BMI超過27且具有肥胖併發症,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便需要積極介入,除了治療各項併發症,也要利用各種方式來控制體重。多管齊下,擺脫肉肉肥胖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成功減重亦非一蹴可及,許柏格醫師分析,想要成功減重且避免復胖,必須從飲食、運動著手,並與醫師詳細討論,搭配使用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目前可用於減重的藥物,主要是利用「減少熱量吸收」或「抑制食慾」等機轉來發揮效用。減少熱量吸收的藥物可讓食物中的脂肪無法被酵素分解、吸收,而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所以在使用後可能有脹氣、油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狀況。抑制食慾的藥物能延緩胃排空,並讓大腦有飽足感,達到減少攝食量的目的。部分人會感到噁心、嘔吐、腹瀉、腸胃不適等副作用。非藥物治療可透過胃鏡或手術來進行,許柏格醫師解釋,胃鏡減重的方式包括胃內水球、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等,大多是由腸胃科醫師來執行;手術減重的方式有胃繞道手術、胃縮小手術等,主要由外科醫師來執行。胃內水球是將一顆水球放入胃裡,以佔據胃容積、增加飽足感。醫師會透過胃鏡將一個水袋送入胃裡,然後根據每個人的體型,注入400-700毫升的水。由於胃內水球在六個月後破裂的風險會提高,所以需要再做一次胃鏡將水球移除。胃內肉毒桿菌注射是在胃部注射肉毒桿菌素,以延緩胃排空、減少食慾、增加飽足感。許柏格醫師解釋,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的作法是利用胃鏡將肉毒桿菌素注入胃黏膜下,大部分是注射在胃的幽門部。肉毒桿菌素可以減少胃部平滑肌的收縮,而達到延緩胃排空的效果,注射後肉毒桿菌素可維持3-6個月。接受胃內肉毒注射後可能有脹氣、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腹痛較為少見,不過有問題仍需回院觀察〔2〕。相較於胃內水球,腸胃穿孔的機會較低〔3〕。許柏格醫師說,胃內肉毒注射可用於BMI介於30-40間的族群或是BMI在27以上且具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肥胖併發症的族群〔4〕。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目前屬於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Off Label Use),事前必須與醫師詳細討論。胃內肉毒注射與胃內水球的副作用大多在一個禮拜內比較明顯,然後身體會慢慢適應。若在三天內出現急性腹痛,就要馬上回診檢查。健康減重才是長久之道!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對減重非常重要,許柏格醫師強調,營養師會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日常活動量,然後根據每天需要的熱量,擬出兼顧均衡營養的飲食計畫。遵循營養師的建議執行,漸漸改變飲食習慣,有助維持減重效果、減少復胖的機會。減少攝入熱量時,也要增加熱量消耗。許柏格醫師說,請務必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包括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每週5到7天,可依照每個人的體能狀況,循序漸進。規律運動有助減重,也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控制有幫助。「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再與醫師討論藥物或非藥物治療,」許柏格醫師叮嚀,「千萬不要誤信偏方,使用正確的方式,健康減重,才是長久之道!」參考資料:1. BMI(身體質量指數)=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2. Kaya B, Esen Bulut N, Fersahoglu M. Is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A Injection Effective in Obesity Treatment? Surge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20;2020.3. Ferhatoglu MF, Kartal A, Filiz AI, Kebudi A.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a calorie-restricting high-protein diet combined with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pplication among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eighty-seven grade 2 obese patients. Obesity surgery 2020;30:3472-9.4. Ferhatoglu MF, Kartal A, Filiz AI, Kebudi A.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a calorie-restricting high-protein diet combined with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pplication among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eighty-seven grade 2 obese patients. Obesity surgery 2020;30:3472-9.原文:
-
2021-07-2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廚房裡就有!羅勒 迷迭香 鼠尾草 淨化身心聖品
我們的日常飲食中可能會不小心接觸到一些農藥、荷爾蒙殘留、抗生素、瘦肉精、環境荷爾蒙、重金屬、塑化劑等無法預期的壞東西,有些人會用斷食來達到淨化,但並非每個人的體質都適用斷食這種激烈方式來幫助身體排毒。我會選擇一些有機的藥草來輔助身體,達到它原本系統該有的代謝、淨化排毒及排泄功能。在淨化時請注意挑選藥草及香草的來源,建議回到食材的原味,體驗全食材的天然感受。如今藥草師比較常用的藥草約250種,一般人大概只認識幾種香料,但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當年用的藥草或香料直至今日我們仍然使用!這些食材對身體益處多多,以下精選10種希波克拉底在2500年前為患者調製處方的藥草及食材。羅勒:緩解頭痛、頭暈、嘔吐、便祕、肚子痛及壓力造成的失眠。心靈較脆弱的人,拿不定主意的人,注意無法集中或容易因為神經緊張,導致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及潰瘍的人,羅勒精油可以強化自信及心理能量。鼠尾草:鼠尾草的拉丁文是指「Strengthen the brain」,即「強化腦部,促進記憶」,喉嚨痛時喝杯鼠尾草茶也能改善,但哺乳媽媽不能飲用,因為鼠尾草有斷奶的作用。大蒜:能夠降低膽固醇及俗稱壞的膽固醇(LDL)、高血壓及調節免疫力。新冠肺炎流行期間,美國紫錐花缺貨時,許多藥草師改用大蒜替代,但一天要用上一球生大蒜才有效,因此大蒜又稱「便宜紫錐花」。牛蒡:對於濕疹、乾癬、皮膚炎效果很好,同時能夠排除過多的尿酸,預防尿酸沉積於關節中。牛蒡含有膳食纖維、菊糖等,有益腸胃道消化及改善便祕,但不建議單獨使用過量,容易使皮膚出疹,建議與蒲公英共用。肉桂:糖尿病期刊研究顯示,每天只要半小匙的肉桂粉就能減低血糖、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膽固醇及總膽固醇。這是因為肉桂具有生物活性,類似胰島素的功能,並能延緩胃排空,讓血糖上升幅度不會過劇。芹菜:能降血壓,它的籽具抗發炎作用,用於改善關節炎、降低尿酸,具有輕微的利尿作用,希波克拉底當年用芹菜來安定神經。科學研究發現芹菜有很豐富的鈣,事實上它的根、葉、莖、籽都能使用。丁香:帶有麻辣感覺,因此被視為有麻醉(analgesic)效果的香藥草,如果牙齦發炎,可以將丁香磨粉直接塗抹於牙床按摩。丁香同樣也對消化、噁心、反胃有幫助。迷迭香:能夠刺激血流循環及有助腦部功能,由於它能促進顱內血流,所以近年還有研究認為它與鼠尾草同樣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防止記憶減退、嗅覺退化、視力衰退等,可多用於料理中或者使用其純露內飲。山楂:有助心律不整、心臟及血管功能,改善腎臟疾病造成的心臟問題,並增加冠狀動脈血流及強化心肌功能。有助於照顧微細末梢血管的功能,能夠改善老年人下肢麻痺、認知退化及記憶不好的症狀。守住記憶力茶飲準備材料:迷迭香1份、鼠尾草1份、洋甘菊1/2份、香蜂草1/2份製作與使用方式:按比例混合成半磅用量,每次取2-3小匙與250ml熱開水沖泡,浸泡15分鐘後再飲用。如果是新鮮香草,必須取1/4杯新鮮香草混沖成1杯熱開水。迷迭香、鼠尾草及香蜂草是最有助記憶力的香草植物,國家地理雜誌曾研究發現地中海人瑞最愛喝的飲品就是蒲公英、迷迭香及鼠尾草;英國新堡大學長時間研究植物與失智症關係的同時,發現香蜂草及鼠尾草萃取物的功效類似乙膽鹼酯酶抑制劑,作用在紋狀體(肢體協調性、睡眠)及海馬迴(情緒),不會作用於大腦皮脂,有助記憶力、情緒穩定及認知能力。但可不是鮮採幾葉沖泡就有效果,要使用足夠用量才有效。
-
2021-07-25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WFH to MFH 自我監測的潮流
大學同學送我一支電動牙刷,看起來高貴實用,我沒看說明書就用起了這支電動牙刷,但用著用著,卻發現這支牙刷跟以前的電動牙刷不太一樣,它沒多久就會震動一下,嘴巴裡還滿是牙膏時,我研究了起來,發現它每30秒就會激動一次,到兩分鐘時會用力震動,還傳個笑臉……突然間我明白了,這是支智慧牙刷,它要我刷牙時上下左右四個象限各刷30秒,到兩分鐘時就會給我拍拍手,給個笑臉鼓勵。用了沒幾次,我就發現自己刷牙總是虎頭蛇尾,最先的30秒還沒刷完時間就到了,可是到最後30秒總覺怎麼刷了那麼久牙刷還沒給我鼓掌。要是沒這個牙刷,我還真不知道自己刷牙的壞習慣是前認真、後敷衍,總是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非常聽從牙醫的指示。人實在很奇怪,總是渴望別人的掌聲,在改正之後,就連被牙刷的罐頭式笑臉稱讚,也覺得很高興。在Netflix「教宗的承繼」電影中,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的本篤十六世,為了滿足計步器步數的要求,常常邊走邊談正事;許多類型智慧型手機手錶或手環,也總是提醒我們每天走路步數是否達到要求,活動、站立、運動的時間是否足夠,深層睡眠是否充足;讀書軟體也會提醒今天讀書時間是否達到……當達到要求時,機器就會給個鼓勵的話語,要我們再接再厲;沒達到要求時就好言相勸,從不會疾言厲色酸言酸語,給我們難堪;當連續目標達成,還會發個也不知道有什麼作用的徽章勳章,說些好話,讓我們得意一下。也許這些指標就像是管理學上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吧,當儀器幫助我們控制好指標,就能讓我們管理好生活,讓自己更健康。疫情嚴重時怕交互感染,醫院大廳的血壓計收了起來,其實在醫療器材普及的今日台灣,家中血壓遠比醫院門診的血壓重要。因為有人清晨血壓高,有人下午高;有人睡前高,有人平日高、假日低;有人冬天高、夏天低;也有人一頭痛就血壓高,有人血壓一高就頭痛;有人頭暈不舒服引起血壓高,有人血壓高引起頭暈不舒服;有人吃了豆腐乳、羊肉爐、喝了湯就血壓高,有人吃了止痛藥就血壓高……這些都靠自我量測才能理出頭緒。也有原本控制良好的血壓突然降低,立即就醫才發現是胃出血引起的,或是敗血症讓血壓下降,甚至是無痛性心肌梗塞引起的血壓降低。血壓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要是光依據醫院三個月測量一次的血壓就調整藥物,未免決定得太過草率武斷,台灣高血壓學會跟心臟學會在2020年提出了一個家中測量血壓的共識,建議722法則,一周連續7天,早晚各兩次平均,一般人家中血壓應小於135/85,還有許多疾病的病人建議要小於130/80。血糖的監測也是一樣,除了家中血糖監測外,還有皮下植入的持續監測。家中血氧監測,更能告訴我們許多隱藏的狀態,避免無症狀缺氧發生的憾事。還有些家用的心律監測,告訴我們是否有心律不整的發生。疫情來襲後,在家工作WFH成了世界的趨勢;但從身體照顧的角度,許多家中的醫療器材可以幫助我們,甚至於督促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做更好的監控。我認為只需要把WFH的W翻轉過來變成M,monitor from home,MFH,就能代表這個未來健康方面的自我監測潮流。
-
2021-07-25 養生.抗老養生
只要1分鐘就有巨大改變 專家曝22個簡單健康習慣
我想好好吃飯,但沒時間;我也想好好運動,但沒時間。關於照顧自己的健康,我們總覺得是一件耗時的事,不管是自煮三餐還是到健身房運動。但專家告訴你,有些在短時間就能完成的事,都可以維護你的健康,有些只需要一分鐘,甚至更短,就能為健康帶來巨大的改變。早晨起床喝一大杯水有人為了提神,早晨起來立刻沖一杯黑咖啡,但腸胃病學家Will Bulsiewicz博士說,人體會因為整夜睡眠和起床尿尿而造成極度脫水,在喝咖啡之前,請先喝一大杯水,你會發現,比起用咖啡刺激大腦和腎臟,補充水分可以讓你更快清醒。睡前用漱口水漱口30秒含住漱口水至少30秒,讓所有牙齒有足夠時間接觸漱口水的抗菌特性。「雖然什麼時間都可以進行,但建議睡前做效果會更好。」洛杉磯牙科醫師Sargon Lazarof說,睡眠期間嘴巴比較乾燥,口腔細菌會更活躍而造成傷害,漱口水可以減少這種情形發生。你健康嗎?試試這動作坐在堅固無扶手的椅子上,背部挺直,雙腳著地,站起來、坐下,盡可能快速重複此動作十次。一項研究指出,中年人做這個動作的時間若超過26秒,或者無法完成,會增加早死風險。如果發現自己無法達到標準,是時候該好好運動了。嘗試深呼吸找一個小小的空檔,深呼吸兩到三次,在專注呼吸的同時,想想三件對你來說進展順利的事,或者在不久的將來你期待的事情,然後把它們寫下來。洛杉磯南加州大學Glenn R. Fox博士說,這樣的練習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壓,並改善情緒。吃碳水化合物前 灑一點橄欖油或醋「吃麵包、義大利麵或馬鈴薯等碳水化合物之前,在上面淋一些橄欖油或醋。」非營利性食品和營養教育組織Oldways的營養總監Kelly Toups說,優質脂肪和酸可以大大減少碳水化合物對血糖的影響,有助血糖平穩,這也是保持精力充沛的關鍵。每天做一分鐘深蹲對沒時間運動的你,這絕對很容易,且隨時隨地可進行。醫學博士、也是私人教練的Alex Robles說,「深蹲強化雙腿的肌力,改善臀部、腳踝和脊椎的靈活度,並增加全身血流量,也能鍛鍊到核心肌群。」如果是初學者,一分鐘內最多做25個深蹲,如果一開始有點困難,可以準備一把穩固的椅子,扶住椅背再進行。自備蔬菜棒或水果攝取足夠蔬果對健康的重要性一再被提及,但每天至少三蔬二果的建議,很多人都做不到,原因是覺得太麻煩,外食族更難攝取足量。其實只要每天早上花幾分鐘切碎或燙熟蔬菜,例如喜愛生菜的人,準備一盒胡蘿蔔、西洋芹和小黃瓜棒,取代零食,或者切一盒水果帶到辦公室,並不會花費你太多時間。「這是一種增加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植化素攝取的簡單方法。」《多吃植物( Eat More Plants)》的作者 Desiree Nielsen博士說。足量的蔬果可以改善消化、保持皮膚健康、幫助保持血糖穩定,植化素還能抗發炎,讓身體更能抵禦日常傷害。研究也顯示,足量蔬果攝取可以改善情緒並增加動能。餐後使用牙線牙齒兩側是食物殘渣和細菌聚集的地方,即使用餐後沒時間好好刷牙,練習使用牙線,只要一分鐘就能做好齒縫清潔,降低蛀牙與牙周病的機率。牙線的使用技巧● 使用牙線時,盡量不要卡在牙肉上,避免用力過猛造成牙肉傷害。● 牙線貼著牙齒,呈現C字型,刮走牙齒表面的牙菌斑,一個牙縫要清潔兩次,分別貼著左右的牙齒各刮一次。整排牙齒的最後一顆側邊也要記得清潔。每個月花一分鐘檢查乳房「固定在每個月經期結束後一星期進行,此時荷爾蒙對乳房組織的影響已消退,乳房會變得比較軟且小,最適合做自我檢查。」醫學博士Sherry Ross說。● 雙手叉腰站在鏡子前● 將手臂舉過頭頂,觀察鏡子中乳房的變化。● 輕輕擠壓乳頭,看是否有任何分泌物流出。● 仰臥,將一隻手伸過頭頂,另一隻手在乳房組織上以畫圓周的方式,順時鐘方向輕輕的、緩慢的觸壓乳房。檢查部位必需包括整個乳房及乳頭,注意乳房構造和觸感。● 若有任何可疑的腫塊或分泌物應馬上就醫診察。簡單方式舒緩背部疼痛姿勢不良常造成背部疼痛,有一個很簡單的方式舒緩。坐在椅子上,脊椎挺直,雙手放在大腿上,肩膀放鬆。將肩膀往後拉,感覺後背遭受擠壓,並維持五秒鐘。「每天重複三到四次,可增強背部肌肉,並減輕背部疼痛。」洛杉磯脊柱中心骨科外科教授Neel Anand醫學博士說。他提醒,懶散地癱坐在椅子上,會使背部的肌肉和韌帶拉傷。花一分鐘好好塗防曬乳皮膚癌基金會副總裁 Maritza I. Perez醫學博士說,這一個不花太多時間的動作,可以保護你的皮膚遠離皮膚癌與老化的威脅。除了在臉部塗抹足量的防曬乳,也別忘了眼瞼和鼻子周圍區域,再多花幾秒塗抹手背、脖子和耳朵,這些是皮膚癌的常見部位,千萬別忽略。為自己泡一杯綠茶綠茶的好處已被多項研究證實,只需要一分鐘的沖泡時間,就能做出對健康有益的飲料。根據心臟病防治歐洲期刊的一項研究,每周至少喝三次綠茶,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約可降低25%。每天爬一段樓梯一項研究顯示,每天三次、每周三天、持續六周,在20秒內攀爬60個階梯,可提高心臟健康約5%。研究報告的作者Martin Gibala博士說,5%看起來或許不是巨大改變,但心肺功能小幅的增長,就能改善整體健康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站起來動一下「久坐會使毒素滯留,促進血管損傷,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哈佛醫學院臨床講師Monique Tello醫學博士建議,至少每一小時站起來一次,減少久坐對血管的破壞。用餐前把餐點分成一半當你坐下來用餐時,花點時間把餐點分成一半,把這兩份食物之間當成你吃飯的「減速帶(speed bump)」。醫學博士Michelle May說,當你吃完其中一半,它會提醒你暫停並放慢速度,以重新評估你目前的飢餓感,並在你吃飽之前停下來。這個方式可以避免過度進食,非常有幫助。隨時讚美別人不管是當面說還是傳送簡訊,不要吝於讚美身邊的人。「這是一種隨時可以做的善行,可以快速提升接受者的情緒,而你自己也同樣受惠。」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Laurie Santos說,研究顯示,這類隨機的善舉,可以提高生活滿意度。晚上把燈光調暗太陽下山後,別把家裡開得燈火通明,人類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多的光線暴露會影響睡眠。「這個簡單的動作,能促進有鎮靜作用的褪黑激素分泌。」你可以因此更容易入睡並保有睡眠品質。從事正念練習澳洲雪梨的臨床心理學家Clinton Moore博士建議,找一個有秒針的時鐘,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移動的秒針上,持續一分鐘。練習的次數愈多,就越能增強注意力與正念,有助情緒健康。洗手完擦乾雙手你知道洗手至少20秒, 但這樣還沒有正確完成,需要再花20秒來正確擦乾雙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教授effrey D. Klausner說,「潮濕的手更容易沾染細菌。」等紅綠燈時訓練骨盆底肌「每次遇到紅燈時,做五次凱格爾運動(訓練骨盆底肌),每次約5到10秒。」德州婦產科醫師Heather Bartos說,定期做凱格爾運動,可以強化骨盆底肌,從而預防失禁等問題。想像尿尿到一半暫停,用到阻止尿液流動的肌肉,而不要使用腹肌、大腿或臀部肌肉。每天至少跑步一分鐘根據《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上的研究,每天至少跑步一分鐘,骨骼健康狀態會提高4%(與不跑步的人相比)。「這很重要,特別是更年期後骨質流失速度每年約1%。」參與研究的Victoria Stiles博士說,每天慢跑60秒基本上可以扭轉大約四年的骨質下降趨勢。對自己好一點當你想要責備自己,對自己說一些苛刻或貶低自己的話時,先停頓一下然後問自己:我會對最好的朋友說這些話嗎?洛杉磯專門研究女性健康的心理學家Jessica Zucker博士說,「這個簡單的問題,讓你有空間思考,我們經常對別人表現出同情心,卻不輕易饒恕自己。」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1-07-25 養生.抗老養生
除了基因,有2/3壽命是由自己掌控!醫師認證人瑞健康長壽祕訣
醫療科技進步、養生觀念盛行,全球愈來愈多人成為百歲人瑞。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顯示,到2050年,100歲以上的人數預計將成長八倍。不管你想不想成為百歲人瑞,至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健康的老年生活,比歲數更重要的,是正向的心靈與生活品質。全球各地的健康人瑞有一些共同特點,除了與生俱來的基因,「事實上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壽命,是掌控在自己手上。」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醫學博士、老年病學家Susan Friedman說。「那就是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僅延長壽命,還能讓你在老年生活裡優遊。」以下是全球人瑞經醫師認證、值得學習的長壽祕辛。時時伸展防跌倒101歲的Tao Porchon-Lynch是世界上最年長的瑜伽教練(已於2020年離世),在世界各地教授瑜伽超過45年,並且已練習長達70年。她長壽的祕訣之一,可能就是不停的伸展。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的Tanya Gure醫學博士說:「我所治療的活躍老年人,都有規律的運動,而伸展是其中的關鍵。」伸展有助於提供他們活動的能力,且預防跌倒。每天都要出門走走隨著年齡增長,高齡者待在家的時間愈長,但《美國老年醫學會雜誌》201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保持社交和身體活躍可以延長壽命。研究人員觀察70至90歲之間的人,離開房子的頻率和壽命的關係,發現每天出門的人比不出門的人活得更久。定期走出家門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更多參與社交、文化和體育活動的機會,從而促進健康和長壽。有信仰的支持住在紐約的Duranord Veillard活到111歲,他在 108歲生日時告訴記者,他對上帝的信仰使他能過著健康長壽的生活。2018年1月發表在《國際老年精神病學》的一項研究,針對90至101歲的義大利人進行調查,發現多數人與他們信仰的天主教有密切的聯繫,顯示信仰可能在長壽中發揮作用。Friedman博士說,靈性和歸屬感會對老年人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保持正向樂觀《衰老(Aging)》期刊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調查了95至107歲德系猶太人的人格特質,發現他們多數擁有積極的態度和幽默感,顯示這些特質有助健康長壽。義大利農村90至101歲的居民也是如此。研究人員發現,最年長的村民表現出韌性、堅毅和樂觀特性,使他們能達觀面對生活中的起落。多吃蔬菜準沒錯114歲的俄亥俄州婦女Lesie Brown,每天吃一個番薯,她的家人認為這是她長壽的原因。賓州101歲的Christina Kislak Wahala,則將她的長壽歸功於富含新鮮蔬菜和漿果的飲食。Friedman博士指出,生活在以長壽健康知名的「藍色區域(Blue Zones)」的人們,至少80%的飲食來源是植物,以植物為基礎的天然飲食,膽固醇低,且能提供大量纖維、抗氧化劑與豐富營養素,保持身體免疫系統正常運轉,維持健康。● 藍色區域(簡稱藍區)指的是全世界人民最長壽的五個地區,包含義大利的薩丁尼亞(Sardinia)、希臘的伊卡利亞(Icaria)、日本的沖繩、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Nicoya)、美國加州的洛瑪琳達(Loma Linda)。積極主動維護自己的健康Gure博士注意到,長壽患者的共同點是,他們多半積極主動維護自己的健康。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疫苗接種並注重慢性病管理。這意味他們會及早發現健康問題,與醫師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因此更能周延制定個人的健康管理,保持更好的生活質量。多吃豆類食物如果要在你的飲食中加入一種主食,那就是豆類。它富含纖維、蛋白質和複合式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ohydrates,分解的速度較慢,不會使血糖上升太快)。「豆類是神奇的食物。」Friedman博士認為,它們可能是長壽的祕訣之一。世界上長壽的藍區居民,都將蠶豆、扁豆、黑豆和大豆等豆類作為他們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動個不停當111歲的Downing Kay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會和兄弟姊妹在家裡跳舞,而現在作為一個超級百歲人瑞,她依然每周參加一次Zumba舞蹈課程。Friedman博士說,身體保持最佳狀況者,通常是終身都有運動習慣的人。「身體很多疾病的出現,都與久坐有關,這使我們面臨各種慢性病風險。」運動有助抵銷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因素,且被證實可改善情緒。2017年,《刺胳針(Lancet)》雜誌上一項針對13萬人進行的研究,發現每天運動30分鐘或每周150分鐘,可使死亡風險降低28%。不一定非得上健身房運動,將步行、健行和園藝種植等融入生活中,都對健康有相當助益。多與朋友哈啦社交研究指出,與社交網絡規模較小且多樣化程度較低的人相較,擁有大型且多樣化社交網絡的人,死亡風險較低。Friedman博士說,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非常需要與人互動,離群寡居會是個大問題。」朋友除了提供情感支持,家人和朋友還能從旁發現你是否生病、需要就醫。與他人親密接觸的人,生活也會更活躍。不要吸菸很重要提高長壽機會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抽菸。儘管偶爾會出現一些又菸又酒的人瑞,但Gure博士說,這樣的案例畢竟不多。相關數據顯示,與不吸菸者相較,吸菸者平均早死10年,並且也會遇到更多的健康問題和殘疾。要乖乖吃早餐即將迎來110歲、來自明尼蘇達州的Erna Zahn說,她每天都吃早餐。早餐不僅為一天的開始提供能量,還可以維持健康的體重。研究人員發現,不吃早餐可能與較高的BMI和腰圍有關,而這些都是代謝症候群、心臟病、糖尿病和其他可能縮短壽命疾病的危險因子。當志工回饋社會志願服務有助老人茁壯成長。「他們有累積一生的經驗、技能和智慧。」Friedman博士說,找到能讓他們提供經驗與智慧的場域,對整個社幫助很大。志願服務對維繫社會人際的連結非常重要,尤其是老一輩和年輕人之間。代間關係(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對於保持活力至關重要。Gure博士舉例,讓老年人成為學校志工,有助於透過保持老年人的精神活躍與社交聯繫,為健康老齡化奠定基礎。吃堅果美國加州的洛瑪琳達(Loma Linda)是全球的長壽熱點之一,這裡的居民比其他北美人平均多活10年,他們不僅吃很多「全食物(whole foods)」,還吃大量堅果。2001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日常飲食中加入堅果。可能會使預期壽命延長1.5~2.5年。研究還發現,在地中海飲食中加入堅果,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降低28%。堅果含有益心臟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提高好膽固醇,降低壞膽固醇。不要緊張 減少壓力壓力、擔憂和緊張不僅會增加眉頭皺紋,還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長期處在高壓會削弱免疫系統,提高罹患各種疾病的機率。」加州方丹谷地區醫院和醫療中心的老年科醫師Christopher Salem說。壓力還會引發炎症,從而導致心臟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各種慢性疾病。他說,「大多數活到100歲的人,都學會了順其自然。」隨時隨地消除生活中的壓力源。雖然消除壓力沒有神奇祕訣,但醫師和研究人員建議,每個人都要找到一種定期休息、放鬆和充電的方法。人生有目標感對沖繩人來說,它被稱為「Ikigai」;對哥斯大黎加人來說,它被稱為「Plan de Vida」。這兩個字彙可以解釋為「活著的目的、生命的計畫」,可以說是人生的使命感。研究人員表示。對居住在義大利農村的老年人來說,在家鄉的土地工作,就是他們人生的使命感,並且幫助他們延壽。老年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生命周期的理解,並且有一定程度知曉生命對他們而言是什麼。對生活有目標感的人,不僅每天有動力出門,面對各種生活情境也更有韌性。「當你失去伴侶或孩子時,會有一定程度的力量繼續前進。」這些人不會孤立自己,會與家人朋友密切聯繫,以度過悲傷期。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1-07-23 養生.聰明飲食
吃塊冰鎮西瓜也會發生心梗?炎熱夏天,醫師教你吃冰鎮食品的正確方式
昨日大暑,將迎來一年中最炎熱的日子。當外面被燒烤成一片火爐時,此刻躲進冷氣房,喝杯冷飲、吃冰西瓜,盡情享受“冰炎兩重天”的刺激。但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猝不及防的健康危險!專家提醒,吃冰鎮食品時,請注意一點!此前一則新聞報導稱,35歲的鄒先生連續工作15個小時後,喝冰水、吃冰西瓜出現持續性胸痛,得了急性心梗住進了醫院。當晚,鄒先生回到家又累又渴,便從冰箱裡拿出昨天沒吃完的半塊冰西瓜吃了兩口,不久便開始持續性胸痛,且不斷加重。張先生趕緊打車來到附近醫院急診科就診,經檢查被診斷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吃塊冰鎮西瓜也會發生心梗?這種情況會不會只是個例外?上海遠大心胸醫院宋賀主任解釋,這是因為食道與心臟的左心房連著,當西瓜通過食道時,冰涼的刺激會使冠狀動脈發生一過性的收縮。如果此時冠狀動脈存在粥樣斑塊,兩個斑塊可能相逢,造成動脈堵塞,這時心梗就發生了。除了吃冰西瓜,炎熱的夏季人們還喜歡喝冰飲料來解暑。據報導,張爺爺為了給兒子買到心儀的新房,在烈日下跑了幾家樓盤,口乾舌燥的他到便利店買了一瓶冷凍飲料,咕嚕咕嚕幾大口就喝完了。結果,剛喝下肚,張大爺便感到心臟一陣陣猛烈的痛感襲來。由於有冠心病病史,家屬連忙把張大爺送到醫院救治。檢查結果是血壓波動從而引發的心肌梗死。「通常大家都認為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其實夏季也是心血管的危險季節。」宋主任解釋,夏季空氣濕度增高,氣壓相對偏低,空氣含氧量下降,人體出汗太多,總的循環血量減少,血液變得粘稠,很容易發生心血管病變。專家提醒,在炎熱的夏天,不能採取過激的降溫手段,如洗澡沖涼、大量喝冷飲、直接吹空調,這些都可能導致危險的發生。打開吃冰鎮食品的正確方式夏季出汗多,如不及時補充水分,又很容易脫水。那麼,酷暑季節,應該如何正確吃冰西瓜以及冷飲才不傷身呢?1.飯前空腹、剛吃完飯後都不宜吃冰鎮食品。一般可選在飯後30分鐘或午睡後喝為宜,含冰塊的冷飲宜下午3點左右喝為好,此時人體陽氣最旺,不易傷害人體。2.不要一次連續吃雪糕、冰棒超過2支;喝冷飲每次以150毫升左右為宜,瓶裝飲料1次別超過半瓶。3.冰箱不是保險箱,一般家庭冰箱無法有效起到殺滅某些病菌的效果。所以,無論是冰西瓜或是冷飲在冰箱中放得過久,品質和安全性會降低。總之,夏季喝水一定要注意少量多次的原則,切忌出汗後大口飲水。(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07-23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你的「濕氣」重不重?一張表自我檢測!口水多、舌苔厚...中醫師:有超過6項,你就是重度濕氣!
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黏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癒。你的身體濕氣重?哪一些症狀代表你濕氣很重?身體濕氣檢測表1.全身無力常有人覺得自己全身提不起勁,頭整天昏昏沉沉的,腰好像背了一個大包袱,很沉重的感覺,兩條腿也好像綁了鉛條,上下樓梯都很困難。這些症狀和濕的關連很大,因為「濕性重著」,濕的特性會讓人覺得很有沉重的感覺,如果身體濕氣重,那可能是脾被濕給困住了,脾原本可以升發人體的清陽,一旦被濕困住了,清陽不升,人體就會產生全身乏力而且有沉重的感覺。有的人覺得自己明明睡很多,但是卻總是睡不飽,甚至愈睡愈累,這也是身體濕氣太重的緣故,濕容易讓人覺得困倦,睡更久反而會更累,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中醫講「濕重如裹」,這種被緊緊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下雨天被淋了個渾身濕透似的那麼難受。2.肥胖,易胖體質有的人覺得自己的體重莫名其妙就增加很多,肚子也變大了,平時飲食都有在注意,明明沒有吃很多,體重卻一直上升,甚至感覺連喝水都會胖。其實身體大約70%都是水做的,所以有時候體重的增加並不是脂肪的增加,而是水分的代謝出了問題,一旦水液的代謝出現問題,輕則造成體重增加,重則會形成水腫。中醫文獻有「肥人多痰」的論點,不是我們所認識的感冒咳嗽有痰的「痰」,這裡所指的「痰濕」更廣泛,包括痰、水、組織液,還包括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等。所以肥人多痰導致高血脂的基本原因,就是「痰濕中阻」,使血液運行速度減慢而造成,所以這種體質就容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病。中醫認為水液的代謝與肺脾腎這三個臟腑最有關係,其中脾的運化水濕出了問題,就會造成肥胖。人體內脾主運化水濕,是津液代謝的樞紐,一旦脾虛不運化,就會產生痰濕,因此,有「脾為生痰之源」的說法。3.兩腿很重,小腿腫脹感常常有人會覺得自已的兩條腿好像灌了鉛一樣,沉重無比,但是按下去又沒有水腫的現象。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如果我們把毛巾弄濕掛起來,過了幾個小時,毛巾的上半部已經乾了,但是下半部卻還是濕的,這就是水往低處流的現象,在中醫來講就是「濕性趨下」的意思,人體也像毛巾一樣,當身體濕氣偏重時,白天站久了,水濕會往下,就會覺得兩條腿很累、很重。那如果是晚上,我們躺平睡覺,一到早上起床時,如果覺得腰背很酸重,那也有可能是濕在作怪,因為我們躺平的時候身體最下端的部位是腰,而不是兩條腿,所以濕氣重的人,才會一早睡醒就腰痠。若心臟、腎臟及其他檢查都正常,卻常常在下午過後水腫是什麼原因?一種可能是特發性(體質性)水腫,多發生在比較容易緊張的女性,下肢水腫早上不明顯,下午或晚上嚴重,上下午體重可相差一公斤以上,這時需限制鹽分及水分的攝取,穿彈性襪、常運動、抬高下肢,則可改善水腫情況。另一種是長時間坐或站立,例如長時間坐辦公桌,血液循環不良,體液較易滯留在下肢,造成水腫。中醫怎麼看水腫?水腫與中醫的肺、脾、腎三個臟腑最有關係。脾不僅可以運化水穀精微,也可以運化水液,把水液運輸到身體各處,供人體使用,也可以轉輸到肺和腎,再進一步排出體外。肺主通調水道,通調是輸通、調節的意思,水道是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道路,肺的宣發和肅降的功能,對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輸通和調節的作用。腎氣的蒸騰和氣化作用可主導水液的代謝運輸,人體多餘的水,可藉由腎化為尿液排除體外,腎這方面的功能與西醫泌尿系統的功能相似。所以水腫在中醫看來有可能是肺脾或腎的臟腑功能失常,需進一步辨證治療。4.口水多,不口渴人有五液,五液指的是五種液體,這包括淚液、汗液、口水、鼻涕、唾液(較黏稠的口水),這五液分別由肝、心、脾、肺、腎五臟來控管。五臟中的「脾」是在管理口水的,如果脾虛,濕邪過盛,就容易出現口水過多的現象,這時只要調理好脾的功能,讓脾可以好好運化水濕,就可以改善口水過多的問題了。口水多的人有的也會有不喜歡喝水的現象,這類濕氣重的人喝的水往往比較少,比較不容易覺得口渴。5.痰多有些人長期咳嗽有痰,被西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實痰多是和本身的體質有關係的,所以有時單純使用止咳化痰藥效果不佳,如果單純使用化痰藥無法解決慢性咳痰,就必須調理身體的痰濕狀況,才能獲得根本解決,這時就必須調理脾胃功能了。為什麼痰濕和脾有關係呢?因為在中醫的認知裡,認為「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所以急性期的咳嗽有痰,可以從肺來著手,慢性的咳嗽有痰,就必須從脾來下手了。唯有調理脾胃,健脾祛濕,才有辦法搞定棘手的咳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文簡稱為COPD,COPD的人主要的表現是咳嗽,他們的咳嗽是慢性咳嗽,很難痊癒。追溯起來,大都有抽菸的病史,年輕的時候喜歡抽菸,一抽就是20年、30年、40年,抽煙時不覺得會怎樣,只是時間一久,幾年後才知道,抽菸其實對氣管及肺部的傷害很大。COPD的病人長期咳喘,嚴重者一走動就喘,有的人必須依賴氧氣來輔助呼吸。為避免呼吸道的傷害,吸菸者及早戒菸是很重要的一件事。6.大便粘馬桶每個人一天可以排便1∼2次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三天以上才排一次便,那就是便秘了。但是有的人的大便就是比較軟、不成形,甚至會很粘,容易粘馬桶。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廁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也說明體內有濕了。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疾病也就離你不遠了。中醫的脾與消化功能有關,脾虛造成運化水穀的功能下降,這時水濕容易形成,一旦消化道較濕,排便就會較軟,較不成形,甚至會粘馬桶。另外,由於脾的運化水穀功能下降,造成消化能力變差,就算吃很少東西肚子也容易脹。7.濕疹濕疹發生的原因還不十分明確,它與皮膚過敏和遺傳有關。有少部分的人對奶類製品會過敏,也有人對羽毛、灰塵等物質敏感而引發濕疹。濕疹初起容易侵犯頭頸部及肘關節皮膚皺摺處,以群集的小水泡、丘疹皰為主,針尖到粟米大小。濕疹搔抓破皮,形成點狀的糜爛,滲出液體,乾燥後皮膚變成黃色的結痂斑片,若不治療容易反覆發作,範圍亦會逐漸擴大。濕疹在中醫與「脾」這個臟腑最有關係,由於脾主運化,脾可運化水穀亦可運化水液,一旦脾的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在皮膚上就可能有濕疹的產生。夏季氣候炎熱、暑氣重,容易形成濕熱環境,當體內的濕氣過多,無法排出體外,濕熱蒸於皮膚之間,就形成了濕疹,所以夏季是好發的季節。8.婦女白帶多由於陰道需要一些津液的滋潤,所以有白帶的產生。一般正常的生理性白帶量不多,質清無色無味,唯獨在排卵期或月經來潮前量會稍多。而不正常的白帶,其質、量、顏色及氣味會有所變化,多數患者會感到底褲濕濕,且有分泌物以及不乾爽之感,白帶的顏色或白或黃,呈水或黏稠狀,或有腥臭味,有時也會伴隨著外陰部搔癢的症狀。民間有一句俗話:「十女九帶。」這說明了白帶常見於婦女,也頗受其困擾。根據白帶的顏色或品質可推測疾病的成因,大部分是感染所引起。如泡沫狀白帶有可能感染滴蟲性陰道炎,豆腐渣樣白帶通常是黴菌陰道炎,而成黃白色黏稠乳酪狀可能是念珠菌感染,黃色白帶有帶膿則有可能是細菌感染,白帶帶紅色在排除月經即將來潮的可能性之後,則必須懷疑是否為惡性腫瘤。因此若有白帶不正常的現象,最好還是至婦產科尋求診治。白帶與中醫的「濕」是最有關係的,中醫的理論認為濕流下焦,影響帶脈(中醫的經脈,通常與婦女疾病有關),而致帶下。中醫的「濕」有纏綿不易去除的特質,導致白帶在治療上無法快速根治,而且容易反覆發作,所以病患必須有恆心,並且設法改善體質因素,才可獲得療效。9.健康檢查有脂肪肝,或高脂血症的問題一般而言,大部分的高脂血患者沒有明顯的症狀表現,大多數的人是接受抽血檢驗後,才知道自己血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高於正常標準。研究發現,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絕對的關係,還會引起繼發性的其他全身疾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肥胖症、脂肪肝等。而血脂肪主要指的是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其中膽固醇正常值為130∼200mg/dl,三酸甘油脂正常值為男性50∼200mg/dl、女性35∼165mg/dl,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家醫院或檢驗所的數值會有些微的差異,這是因為每家醫院用的試劑不同,如果數值在該家醫院的標準值內,就沒問題了。其實,人體血脂的增高,主要原因是攝取過多的含脂肪或含高膽固醇食物,或營養不均衡,都會讓血脂無法正常的代謝或排出。此外,高血壓、肥胖、嗜煙酒、糖尿病及有家族遺傳的人都是高脂血症的危險群。脂肪肝也是不正常的脂肪囤積在肝臟,造成肝臟無法正常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人就會容易疲勞倦怠。古代中醫並沒有「高脂血症」的名稱,中醫對高脂血症的看法屬於「痰濕」的範圍,認為是不正常的代謝產物沒有正常排出,囤積在身體,造成身體的負擔。10.舌苔厚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淨,乾濕適中,中醫會藉由舌診的判讀來觀察身體的狀態,舌苔指的是覆蓋在舌面上的一層薄垢,一般來說會是一層薄薄白色的舌苔,正常的舌苔是薄白苔,如果舌苔變厚了,可能代表的是身體的濕氣很重。除濕穴道介紹:豐隆穴•穴位找法: 位於膝蓋外側與腳外踝連線正中間點處。•治療功效:健脾化濕、促進代謝,紓解腸胃脹氣、打嗝。書籍介紹飲食決定去濕力:去濕中藥茶湯,補脾不生病作者:楊淑媚、蔡昆道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06/30延伸閱讀: 高端疫苗是最落後的技術?AZ可能致癌?「4大疫苗傳言」專家一次解析
-
2021-07-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泰國爆首例混打疫苗死亡!39歲女老師接種隔天猝死
馬來西亞第一大中文報「星洲日報」和泰媒Thaiger等媒體報導,泰國巴蜀府一名39歲女老師混打科興和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卻在19日接種AZ疫苗作為第2劑疫苗後隔天死亡,成為泰國混打疫苗後死亡首例。丈夫在女老師接種前,曾表示女老師患高血壓,但護理師告訴他們接種疫苗仍安全。目前女老師遺體已進行解剖,確切死因尚待釐清。這名女老師先是在6月28日接種科興疫苗作為第一劑疫苗,之後於19日和丈夫都接種AZ疫苗。夫妻倆接種後都出現頭痛和發燒等常見副作用,但女老師隔天晚間開始感到噁心、嘔吐。丈夫在晚間7時下樓看望女兒,之後回到樓上時,女老師已猝死。
-
2021-07-23 養生.聰明飲食
芒果熱量高嗎?「三類人」要注意 營養師一招健康吃不過量
炎炎夏日,深受民眾喜愛的「芒果」的時令也來臨,許多飲料、甜品也紛紛推出季節限定的芒果品項,創造許多話題。近日營養師余朱青便發文分享芒果相關知識,更提醒民眾享用芒果時,要特別注意分量攝取,貼文引起熱議。營養師余朱青經常在個人FB粉專「余朱青 Julie 營養師」分享生活趣事與健康飲食的資訊,近日也發文說明芒果的相關知識,她透露前陣子老家寄來一大箱的芒果,讓她靈機一動想要跟讀者分享芒果的營養好處,「無論是拿來入菜,或是做成冰沙、芒果牛奶都非常適合!」余朱青指出芒果的熱量其實沒有想像中高,且營養價值豐富,「有維生素A、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營養素」,適量攝取能夠「增加防護力,且幫助血壓穩定,維持細胞膜及呼吸道黏膜組織完整」。她進一步說明芒果的建議食用份量,「吃芒果時可放到一般碗裡,大約8分滿碗,等於一份的水果量,熱量約60大卡左右。」文末她也提醒「糖尿病患者、腎臟病患者及過敏者」,在享用芒果時需要特別注意份量攝取,消暑之餘也要吃得健康。
-
2021-07-23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警訊/年輕人容易重聽?聽力受損未矯正,小心大腦退化快!保護聽力避免3種NG行為
👉別讓這些疾病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您需要知道的都在這▶「啥、什麼?」聊天互動常發出聽不清楚的問號,不斷需要對方重複,小心聽力正不知不覺中退化中!研究顯示,聽力損失與罹患失智症有因果關係,避開 3 個危險因子,再加上聽力師助攻,有很大的機會預防或延緩失智症。不少人都有長時間戴耳機的習慣,總是插著耳機聽音樂、通電話,音量過大、持續時間過長,這些都會對聽力造成傷害,有些人甚至出現耳鳴及聽力下降,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耳聾,造成不可逆轉的聽力受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首份《世界聽力報告》,估測到 2050 年,全球近 25 億人,即四分之一人口將經歷某種程度的聽力受損。聽力退化跟老花眼一樣,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面臨的問題,聽力師黃詠耀表示,失智症常發生在 65 歲以後,但其實 15 至 20 年前就開始累積失智風險。若中年出現聽力退化障礙,即使是很輕微的程度,適時運用聽力輔具可大幅減少失智機率。「聽覺是溝通的主要感官媒介,影響接收情緒、活化大腦記憶。」黃詠耀解說聽覺對大腦的關聯性,若少了聲音刺激,大腦其他部位的活躍程度也會跟著降低。(推薦課程:你也常常聽不清楚嗎?聽力退化不治療,當心罹患失智症! 聽力師教你靠「這個」,讓聽力不再困擾)聽力受損導致認知功能衰減,危害比你想的嚴重聽力受損會造成哪些生活不便呢?黃詠耀指出,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主要包含人際社交、身心疲累、容易跌倒。這些狀況累積成情緒問題,提高失智的風險,智能衰退速度也會加快。●人際社交:因為聽不清楚親友說話的內容,慢慢減少人際活動,接著出現缺乏自信、憂鬱,進而封閉自己。●身心疲累:聲音傳送到大腦的過程因為聽覺神經損傷而受阻,自動強化其它感官知覺來代償,容易產生疲勞。●容易跌倒:聽力受損減低了對環境的感知,影響平衡感及步態平穩,衍生跌倒的意外。黃詠耀另提到,失智症的常見症狀跟聽力受損很相像,長輩因為聽不到、聽不清楚而脾氣變得暴躁,談話時內容對不上,以及溝通方式產生變化,照顧者須多加留心是否為聽力問題。別逃避戴助聽器,透過復健重拾聽力跟聽力不好的人說話時,務必放慢速度、音量適中,配合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千萬別放大音量像吵架般。對於聽力受損要有預防意識和及早因應,助聽器的介入越早越好,刺激大腦內的聽覺區域。配戴聽覺輔具前,可協請聽力師評估,並定期追蹤後續狀況調整需求。一般需要 2 至 3 個月配戴適應期,戴上助聽器之後,再進行聽能復健能讓效果更加乘!聽力退化除了年齡因素,也會因糖尿病、高血壓、中耳炎而誘發。建議平時應做好保健、提早發現病灶、定期前往醫院檢查,黃詠耀表示,保持正常作息,少菸、少酒、少糖,還要注意以下 3 種NG行為,才能有效避免聽力受損。1、過大音量:避免3C和家電產品的音量過大,尤其是使用耳機,適時讓耳朵休息。2、掏耳垢:耳垢能抑制細菌增長,過度清潔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出力不當會造成耳部受傷。3、意外:廟會爆竹聲或車禍事故等,導致聽力受損。💡更多udn會員專屬健康影音課程,點此立即了解▶
-
2021-07-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莫德納最年輕死亡案例 指揮中心:本身有免疫疾病
我國疫苗昨天接種20萬2449人次,累計接種 589萬4500 人次,AZ疫苗接種 306萬8120 人 次,莫德納疫苗接種 282萬6380 人次。而7月21日新增8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包括五例AZ疫苗、三例莫德納,另有四例原本AZ不良通報住院後死亡。莫德納疫苗接種後死亡個案中,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一名為36歲男性,本身有心臟衰竭、乾癬等免疫疾病,接種疫苗後兩天後身體發熱、13天後於家中發現死亡,死亡原因還需要研判,應為最年輕接種莫德疫苗納後死亡個案。莊人祥表示,3 例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發生死亡個案,為1女2男,年齡為 36 歲至 84 歲間,為接種疫苗後 4日至 13日間發生。五例接種AZ疫苗後死亡個案為3 女 2男,年齡則介於67至91歲,接種3至33天後發生。目前已有478 例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其中 340 人為 75 歲以上長者。針對死亡個案已累計解剖108例,其中76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6例疑似肺炎,3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1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1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4例待釐清。另外,屏東Delta病毒感染事件,今天傳出不幸死亡的第一起確診個案,為案14816,也就是陪確診果農到枋寮醫院開刀的太太。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該名70多歲女性個案為國內首例Delta死亡個案,本身有慢性糖尿病、高血壓病史,6月27日開始有腹瀉症狀,因家中有其他確診者而安排採檢,採檢陽性,後續併發肺炎、呼吸衰竭住院。最後因嚴重肺炎而於昨天過世。不過羅一鈞表示,非變種病毒株的肺炎和Delta病毒,病程、死亡率沒有不一樣。
-
2021-07-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枋寮果農婦染Delta不治 果農夫自責:對不起老伴
屏東Delta變種病毒群聚感染案,從枋山鄉擴展到枋寮鄉,共17人確診,其中2例為枋寮鄉果農老夫妻,住院25天的72歲的案14816果農妻昨天下午死亡,是台灣感染Delta變種病毒首起死亡病例,確診病患到今天還有3人住院,都是輕症;因腳傷仍在住院的枋寮果農,直到老伴病逝臨走前都無法見老伴最後一面,心情低落又自責,眼眶泛紅直說「對不起老伴」。枋寮鄉長陳亞麟說,73歲的枋寮果農自上月27日確診後就住進醫院,因腳傷嚴重,到今天仍未能出院,果農妻隔兩天居家隔離確診後也送醫收治,因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史,染疫病況惡化後一直呈昏迷的彌留狀態,昨天下午病逝急送火化;老農從住院那天就未見到老伴,直到病逝也無法見老伴最後一面,心情低落又自責,公所將協助家屬處理後事。枋寮果農的親友說,這對老夫妻結褵近半世紀,大半輩子務農,辛苦撫養子女成人,可以在家享含飴弄孫之福,但放不下果園工作, 進入愛文芒果採收季,兩人常一早忙到晚,在鄰里也有好人緣;果農在醫院隔離治療時,得知他的染疫造成社區人心惶惶,心情一直很低落,得知老伴因他染疫重症延至昨天不治,低頭自責直說「對不起老伴」,眼眶泛紅,讓人鼻酸。屏東縣Delta變種病毒有17例,其中15例是枋山群聚,枋寮鄉2例為果農夫妻,屏東縣政府疫調,並經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判,案14816與案14407(枋山嬤)6月16日上午在枋寮醫院的就診時間和候診空間有重疊,高度研判有流病關聯。
-
2021-07-22 醫療.泌尿腎臟
腳中風分四等級 醫:膝蓋以下沒感覺是警訊
●腳中風是動脈裡血栓滯留或血管阻塞,阻斷血液循環●腳中風會有疼痛、麻木、感覺異常、脈搏消失、蒼白症狀●適度運動可增加血液循環,可避免腳中風上身台灣多數腎友常合併有糖尿病,這類患者最怕洗腎洗到截肢、失明。導致截肢最常見的原因就是「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俗稱「腳中風」。根據統計,每4位腎友就有1人有腳中風症狀,三總洗腎室護理長徐碧秀表示,其實腳中風是可以避免的,平時做好腳部保暖的保養,隨時注意腳的知覺變化,及早呼救,就能避免腳中風發生,甚至演變成需要截肢的情形。泡溫泉 腳感覺不到熱罹患糖尿病長達30年,且已洗腎近一年半的陳又菱說,她的腳就像廣告描述「阿嬤你的腳怎麼沒感覺?」的狀況,發現腳失去知覺是某次在海邊踏浪時,腳跨在石頭上日光浴,一小時回家後,整隻腳起水泡,破了好大一個洞,醫師說,「妳的腳嚴重燒燙傷」,她才驚覺腳的神經末梢都已經沒有感覺了。在此之前,她的腳早已有些異狀,像泡溫泉時,腳不太感覺到熱,得用手測水溫,原以為是洗腎或糖尿病正常的反應,卻不曉得這完全是腳中風的症狀。腳中風警訊 分四等級徐碧秀說,腳中風並不是因為腎臟不好或洗腎洗太久所致,而是台灣的腎友幾乎都有合併慢性病,最常見是糖尿病和高血壓,這兩種疾病都會造成血管硬化、彈性變差,血管被堵住,血液就無法流到末梢,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麻痛感,長期照顧不好就可能導致截肢。腳中風會出現疼痛、麻木、感覺異常、脈搏消失、蒼白等症狀,徐碧秀說,這些症狀都是腳中風的警訊。腳中風分四個等級,從輕到重,最輕微僅是偶爾會有腳麻、腳痛症狀,再來就是會出現間歇性跛行,即走路會麻痛,不過休息後症狀會消失,後續是有麻痛感即使休息也不會恢復,最嚴重是不小心弄出傷口,傷口難以恢復,慢慢發黑也沒有及時就醫,就可能會截肢,有些患者則是長期血液無法進到末梢,腳指頭出現潰爛,這也是重大警訊。
-
2021-07-2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炎炎夏日沒吹冷氣無法度日? 當心「空調病」不請自來
炎炎夏日迎高溫,酷暑如何過安穩?不少人戲稱夏天裡都靠空調來續命,不過享受涼爽的你可得當心「空調病」!什麼是空調病?在醫學上,空調病並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疾病,而是由於空調使用不當而引起的各類人體不適症狀。這些症狀表現在神經系統方面,即為頭暈、頭痛、乏力、嗜睡等;表現在消化系統方面,會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表現在免疫系統方面,則是鼻塞、流鼻涕、喉嚨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可以說,凡是由空調引起的相關疾病,都能被稱為「空調病」。引發空調病的原因引發空調病的原因有很多,且有可能為綜合原因。當人長期處於相對低溫的環境時,人體毛孔關閉,導致體內的汗液無法及時排出,擾亂新陳代謝,有損身體健康;當人從室外的高溫環境突然進入空調環境時,溫度的驟降會引起人體內的植物神經系統紊亂,從而引發空調病的各類症狀。此外,自然環境空氣中富含負離子,負離子被稱為「空氣中的維生素」,對人體健康有促進作用,而在冷氣房中,由於空間密閉、空氣不流通,負離子空氣的含量極低,這也是為何長期待在空調間會覺得頭昏腦脹的原因。如何判斷是空調病還是感冒?那麼,當我們出現相關不適症狀如鼻塞、流鼻涕時,要如何鑑別是空調病還是真的感冒了呢?可以用以下方式進行自測:一是當出現相關症狀時,在溫度稍低的早晨或傍晚離開冷氣房,去戶外適當活動,若症狀減輕,即可確定為空調病。二是調高空調溫度設定,或關閉空調、開窗通風,症狀減輕,也可確定為空調病。若採取了以上方法並不能緩解不適症狀,則需要及早就醫。若患上空調病,大部分患者可通過脫離空調環境的方式自行緩解,恢復正常。而對於空調病來說,防大於治,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日常預防來遠離空調病。如何防治空調病?1.合理設置冷氣房室內溫度要合理設置冷氣房內溫度,不要過低,還有,從室外回來的時候別急著打開空調,讓身體機能有所平穩後再打開空調,空調溫度最好保證在26℃左右,既環保又舒適。2.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需要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儘量在開空調前打開門窗進行室內外空氣的流通,保證室內的新鮮空氣存量比較多。同時,在空調環境內待上1-3個小時後就繼續簡短的休息,到非空調區域進行休息,能保證人體機能能夠更好地得到新鮮的空氣。3.定時更換空調的過濾網和清洗空調換氣部位空氣的不流通,有些細菌就會殘留在空調的過濾網上,這些細菌通過風流的轉換就會在封閉的空間裡留存,這樣容易導致皮膚疾病或者是一些病毒型的症狀,要定期更換過濾網,還有以後在開空調前先進行房間內的通風,空調打開後,在屋裡適當放些水或者是加濕的設備。4.在冷氣房注意衣服的增減,減少冷飲的飲用肚臍是人體對外界抵抗力最薄弱的部位,加上夏季人的胃酸和消化液的分泌減少,抵抗細菌的能力減弱,在有空調的場所容易受冷熱的刺激引起胃腸功能的紊亂,導致致病菌的入侵,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系統疾病。在空調屋子裡要注意衣服的增減,尤其是在肚臍部分加上一些「防衛」。同時要減少冷飲的食用。多喝些溫水或者是用生薑熬些湯水進行服用,能有利於腸胃功能的正常運轉。 5.注意保濕,多喝溫水多吃蔬菜水果待在冷氣房裡皮膚容易乾燥,要每天更換一盆清水或者是添置加濕器,對於容易長痘痘的皮膚膚質,最好是每天都注意臉部的清潔和保濕,同時輔助一些乳液或者是面霜。同時要多喝溫水,多吃蔬菜水果,能增加維生素的攝入,保證身體的免疫力。6.冷氣房裡多活動,搓手搓腳調養身體長期在冷氣房,會出現手腳冰涼,打寒戰,全身起雞皮疙瘩等等,就是發寒的症狀,或者是老年人,由於新陳代謝比較緩慢,容易有手腳麻木等等症狀。所以冷氣房裡不宜久坐,應該隔一個小時或者2個小時,就起來走動,動動胳膊,動動脖子,能有利於身體血液的循環,同時也可以不斷地搓手搓腳,先對搓手背50次,再對搓手掌50次,每天早晚各搓一次,可以促進大腦與全身的興奮樞紐。7.加強戶外鍛鍊,增強身體免疫力在冷氣房裡待久了,肩膀和腰背易遭受風寒濕等病邪的侵襲,就容易造成腰肩腿疼,渾身酸軟,尤其是老年人的肩周炎、關節炎等等都容易出現反覆。在室內,要經常動動胳膊,走動,也可燒制一些熱薑湯,先在熱薑湯裡加少許鹽和醋,然後用毛巾浸水擰乾,敷於患處,反覆數次。同時要在氣溫較低的時候比如傍晚或者晚上,多到戶外走動或者加強體育鍛鍊,增強身體免疫力。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通常來說空調病的症狀並不十分嚴重,但若在使用空調的過程中操作不當,也可能會引起嚴重後果。如部分人群喜歡將空調風對臉直吹,有可能導致面神經麻痺(即面癱);而對於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中老年人群,由於血管脆化、彈性減弱、調節能力差,當空調風對身體直吹後,很容易導致腦卒中等嚴重後果。因此,特殊人群在使用空調時更要重視空調病的防治。(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07-20 新聞.長期照護
防疫宅在家 小心肌少症找上門
疫情期間,宅在家中活動量減少,小心肌少症找上門!豐原醫院復健科為了協助被疫情與心情困住的長者對抗肌少症,並增進長者的肌力與免疫力來對抗各種病毒,透過遠距視訊的方式,教民眾在家就能做正確、合適的運動與肌力訓練。豐原醫院指出,年過40歲之後,若不保持運動,肌肉的質量平均每10年會減少8%,年過70歲之後每10年會減少15%。肌少症不只是肌肉數量減少、肌力減弱,還會影響長者的行動能力增加失能風險、容易跌倒與骨折、降低生活自理能力、身體代謝緩慢等健康問題,也會增加認知功能障礙、生病機率與死亡率。根據美國的研究,肌力也可增進免疫力,規律運動者就算染上了新冠肺炎,重症與死亡的比例顯著低於不運動者。豐原醫院家醫科主任張敬仁表示,若生活中走路速度變慢、毛巾擰不乾、坐姿起身需要撐扶手才起得來、爬一個樓梯就覺得吃力、一年內跌倒2次以上、沒刻意減肥的情況下,半年內體重下降5%,這可能就是肌少症的徵兆,若有以上症狀可尋求家醫科或復健科醫師做評估,並安排進一步的運動訓練。張敬仁說,要避免肌少症,肌肉訓練、營養補充與休息恢復三者缺一不可,也要戒掉抽菸喝酒的壞習慣;許多人都只想選擇輕鬆的營養補充與休息,但別忘了缺少肌力訓練,過多的營養與休息只會長脂肪。張敬仁提到,透過運動與肌力訓練可促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血壓、減少糖尿病風險、增強免疫力、促進腦內啡分泌而達到止痛,並減少壓力、燃燒脂肪生成肌肉、減少腦細胞死亡,更有增進腦部協調、活化腦部、增進記憶力與心智能力等優點。肌少症帶來的影響,不只是病人本身的失能,也會拖累身邊的家人,因此鼓勵長輩與家人一起訓練。
-
2021-07-20 癌症.卵巢.子宮
婦科最常見癌症之一 醫:晚期卵巢癌術後治療不要等、不要停
「醫師,我的下腹都脹脹的不舒服,很容易頻尿。」王太太揉揉肚子說,「最近食慾越來越差,體重掉了好幾公斤。」替王太太做完子宮頸抹片後,醫師便利用超音波檢查卵巢、子宮,發現有一側的卵巢變得腫大、形狀不規則,而且骨盆腔裡還積了不少腹水。雖然出現症狀的時間不長,但評估起來王太太已經屬於晚期卵巢癌,國泰醫院婦產科黃家彥醫師回憶,經過詳細解釋後我們就安排患者住院手術。卵巢癌容易在骨盆腔內散布,手術中醫師會盡量將看得到的腫瘤切除。術後也接續進行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希望可以把握治療時機,提升治療成效。卵巢癌好發於中老年人,高峰大約在50-60歲,是婦科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卵巢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往往要到腫瘤變大影響周遭器官、或形成腹水時,才會出現症狀,可能的症狀包括腹脹、背痛、頻尿、骨盆不適、月經異常、性交疼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排便習慣改變等,黃家彥醫師說,等到出現症狀時大部分都已經是卵巢癌晚期,是相當棘手的癌症。「卵巢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優先,能夠開刀的患者要及早接受手術,不能開刀的患者可以先接受化學治療,後續再評估是否可以手術。」黃家彥醫師解釋,「動手術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取得足夠的檢體以確定診斷,另一方面是盡可能將腫瘤切乾淨,卵巢癌很容易擴散到骨盆腔、或侵犯其他器官,醫師會盡量切除腫瘤。」因為解剖構造的關係,卵巢癌的標準手術會切除卵巢、子宮、淋巴結、網膜、還有癌細胞擴散地方。接受手術治療後,大多數患者需要接受化學治療,然而還是有將近8成的晚期卵巢癌會復發,黃家彥醫師指出卵巢癌的治療困境,「即使開刀清得很乾淨,化療也都有完成,但是晚期卵巢癌的復發機率依舊很高,平均在18個月後復發,影響患者的存活。」標靶治療幫助提升治療成效受惠於分子醫學的進步,標靶治療也應用於卵巢癌的治療,舉例來說,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可以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發揮作用,有助延長存活期。當惡性腫瘤愈長愈大時,癌細胞的數量會愈來愈多,而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氣及養分,黃家彥醫師解釋,為了獲取更充足的血液供應,腫瘤會分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促使周遭血管新生,長出分支。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能夠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結合,減少腫瘤組織的血管生成,讓癌細胞無法獲得氧氣及養分,進而達到控制癌症的效果。因為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是利用抗血管新生的機轉來控制癌症,所以對於各種期別、細胞型態、基因型態的卵巢癌,都能發揮效果。黃家彥醫師解釋,根據2021年美國癌症治療指引(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第3、4期卵巢癌病患於初次手術後,建議使用化學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有助提升治療成效。在完成化學治療的療程後,可以繼續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鞏固治療成效,達到更理想的疾病控制。「一般來說,卵巢癌術後大概2週後,如果傷口復原狀況穩定,就會開始進行化學治療。一般需要做六次療程的化學治療,在第二次化學治療療程開始,可開始加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黃家彥醫師解釋,「完成化學治療的療程後,若繼續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可以延緩卵巢癌復發的時間、延長存活期。由於標靶藥物的專一性較高,相較於化學治療,副作用較少,也較輕。常見的副作用有高血壓及蛋白尿等,大多可以處理。」晚期卵巢癌及早治療不要等,繼續治療不要停!卵巢癌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女性朋友每年要定期到婦科檢查,除了做子宮頸抹片,還可以用骨盆腔超音波檢查子宮與卵巢,才有機會提早發現卵巢癌,若是等到出現腹脹、背痛、頻尿、骨盆不適、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大部分已是晚期卵巢癌。發現卵巢癌後,如果能夠開刀就要盡快動手術清除腫瘤。由於晚期卵巢癌於術後復發的機會很高,所以術後請接續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合併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有助提升治療效果。黃家彥醫師說,化學治療結束後,可維持標靶治療,有助延緩復發、延長存活期。面對晚期卵巢癌,請與醫師密切配合,及早治療不要等、繼續治療不要停!原文:晚期卵巢癌術後治療不要等、不要停,醫師圖文重點提醒搜尋附近的診所:婦產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1-07-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溫外出沒喝水 8旬嬤差點心肌梗塞
國內迎來「微解封」,民眾在保持通風、社交距離下可以出門,現階段出門還需佩戴口罩,外出飲水不便。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指出,日前一位80多歲有慢性病的阿嬤,早上出門運動,因疏於補充水分,運動時感到胸悶,就醫做心導管檢查發現已經血栓,這是心肌梗塞前兆,呼籲民眾多喝水,調節身體機能,若有症狀應盡速就醫。臨床上發現,夏季出現冠狀動脈阻塞或血栓,與喝水不足有關,葉宏一說,隨著氣溫升高,體表血管擴張,心臟負荷會增加,加上夏天流汗多,身體水分易蒸發,會讓血液變得濃稠,尤其老年人多半認為外出喝水容易頻尿,要找廁所不方便,就不補充水分,一旦飲水不足,就易導致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引發心肌梗塞。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小覷,葉宏一提醒,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惡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避諱就醫。身體脫水會讓心跳加速,衛福部國健署說,缺水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長者、幼童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應特別注意,建議在中午11點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輕便、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並隨身攜帶水。防疫期間保持涼爽和補充水分尤為重要,但心血管疾病合併腎臟病病友,補充水分需與醫師討論評估。國健署指出,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也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此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補充加入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電解質飲料,在做好個人防護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
2021-07-2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腎上腺異常增生,也會讓血壓失控?
現職: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科主任專長:糖尿病、肥胖症、骨鬆、甲狀腺疾病明明年紀輕輕,血壓卻高得驚人,有時還會合併有低血鉀的情況,常常會覺得疲倦、肌肉無力,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有一位40多歲的女性,血壓常常高到170/110mmHg,鉀離子又低到只有2.8、2.9mEq/L,比正常值3.5mEq/L低很多。主訴除了血壓高、四肢無力外,也常莫名焦慮,尿也會比較多,常常要跑廁所。經過一連串的複雜檢查,才確診是單側腎上腺腫瘤引起的皮質醛酮高血壓,在接受腹腔鏡手術後,很快出院。目前血壓維持在理想的範圍內。僅需定期回診追蹤。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科主任歐弘毅醫師說,「三角形的腎上腺,位於腎臟的上方,兩側腎臟都有,腎上腺會用膽固醇當原料,製造多種荷爾蒙,包括醛固酮、類固醇等等,會影響腎臟對血壓的調控跟電解質的平衡。當腎上腺有腫瘤或過度增生,同時合併分泌過多的醛固酮時,有時會出現很難處理的頑固性高血壓,有時會合併有低血鉀(但也有人的血鉀數值正常),有時也會出現焦慮、恐慌等等精神狀況。皮質醛酮高血壓是目前公認最常見的續發性高血壓。如果沒有好好治療,中風、心衰竭的風險會比一般高血壓還高。」如果高血壓同時有低血鉀或合併有腎上腺腫瘤,或是高血壓用了好幾種藥物,還是很難處理,就要高度懷疑跟醛固酮有關。事實上,這類皮質醛酮高血壓診斷的標準很清楚,但因每個實驗室的標準不一,再加上確診的過程非常複雜,吃力不討好,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要靠學術熱情來迅速確診也不是這麼容易。有很多病人並不知道自己就是皮質醛酮高血壓的病友。歐主任強調,「臨床上看到皮質醛酮高血壓,屬於腎上腺增生比較多,約占2/3,單側腫瘤占1/3。一般建議若是單側腫瘤,可以慎重考慮開刀。若是雙側的增生,則建議服用皮質醛酮受體拮抗劑來控制病情。但也由於皮質醛酮高血壓,並不太會看到立即的急性危害,有很大比例的患者不想開刀,會寧可吃藥控制。但不管是動手術或規則服藥,只要及早治療,都能讓疾病的風險降低。若是太晚診斷,血管硬化已經發生,就算積極開完刀,還是有可能有高血壓,還是需要服用高血壓藥物來讓血壓控制在一個比較理想的數值。」#div-gpt-ad-1503996040247-0,.inline-ad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1-07-19 新聞.長期照護
長者高溫外出忘記喝水 專家:嚴重恐致心肌梗塞
國內迎來「微解封」,民眾在保持通風、社交距離下可以出門放風,現階段出門還需佩戴口罩,外出飲水不便。專家分享,一名八旬有慢性病的老人,近期上午出門運動,因為疏於補充水分,出現胸悶不適症狀,就醫後經診斷發現已產生血栓,有心肌梗塞前兆,呼籲民眾多喝水,若有症狀快就醫。天氣熱飲水不足需注意,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葉宏一今天指出,隨著氣溫升高體表血管擴張,心臟負荷增加,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臨床上發現,夏季出現冠狀動脈阻塞或血栓,與喝水不足有關。葉宏一分享,一名80多歲、有慢性病的女性長者,利用夏天早上運動,因為沒什麼喝水,運動期間開始感到胸悶,就診做心導管發現已經血栓。他說,老人多半認為外出喝水導致頻尿,需要找廁所不方便,但夏天還是要多喝水,調節身體機能。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國健署也說,缺水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像是英國心臟基金會呼籲,長者、年幼小孩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應特別注意,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11點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輕便、通風、淺色衣物,甚至穿戴帽子,及戴上太陽眼鏡並隨身攜帶水,疫情爆發期間保持涼爽和補充水分尤為重要,惟心血管疾病合併腎臟病病友,補充水分需與醫師討論評估。由於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小覷,葉宏一提醒,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避諱就醫。另外,國健署也補充,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補充加入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電解質飲料,在做好個人防護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
2021-07-19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飲食中補充鋅能幫忙控制高血壓嗎?研究結果給出這樣建議
2021 年 6 月 13 日美國今日醫藥新聞網站刊出了記者伯曼先生(Robby Berman)所撰寫的一篇文章,內容提到人體內相當重要的一個微量礦物質-鋅 ,由於大家常常會有一個概念,那就是男人要補鋅,女人要補鐵,或甚至有人談及性功能時要補鋅(或吃生蠔),感冒時要補鋅,頭髮變白要補鋅,甚至川普得到新冠肺炎時,白宮御醫開出的處方中也有鋅…等等,許許多多的講法,不勝枚舉。而此次伯曼記者關心的議題和高血壓控制有關,這是一個非常普遍又重要的議題,所以特別為文來為大家報導一下。醫學界都會呼籲國人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來幫忙控制高血壓,但若仍然無法將血壓維持在適當範圍內的時候,醫生就會使用降壓藥來一同輔助控制血壓。降壓藥的作用途徑不只一個,但其中有一個是放鬆血管壁的肌肉,降低血液流動時的阻力,進而降低血壓。大約在60 多年前,科學家就已經知道,血管壁周圍平滑肌內的鈣和鉀的水平,會影響血管的擴張和收縮,進而影響血壓。但萬萬沒有料到,2021年6月1日澳洲科學家卻因為一次意外,發現了金屬鋅可以放鬆血管平滑肌,進而降低血壓。這篇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文章,是由澳洲墨爾本大學失智症研究中心艾顿教授(Scott Ayton)和生化與藥理學科心血管治療小組赖特教授(Christine Wright)所共同完成的。其實艾顿教授每天主要的工作是在研究失智症,而不是高血壓,可是就那麼的偶然,一個驚人的發現浮出水面,當時他們正在研究鋅基藥物對阿茲海默症病人的腦功能影響時,卻發現到使用這些藥物治療的大白鼠們,牠們的血壓顯著且出乎意料地下降。於是,艾顿教授就找上同校但專長是在化學和藥理的專家赖特教授來幫忙。搜尋一些關於鋅的科學研究文獻後發現,缺乏鋅與動物模型中的高血壓有關,另外,負責維持細胞內鋅水平的基因也與高血壓疾病有關,但是,在人類的研究中,並沒有證據表明膳食攝入鋅與高血壓之間存在關聯性,同時血液中鋅的含量與血管壁肌肉細胞中的鋅含量也沒有正相關。而澳洲的這項新研究發現,主要是和血管壁肌肉細胞內鋅的含量有關,而不是血液中鋅的含量。所以,首先回答本篇題目的問題,答案是“應該不行”。一般而言,當動脈壁的平滑肌細胞收縮,造成血管變窄時,就會升高血壓,因為血液必須強行通過這些狹窄的血管,供應身體各處所需,而當血壓增加把血管壁向外撐開時,過高的向外壓力就會產生潛在的破壞性,導致血管受損或甚至破裂。血管平滑肌中的鈣會導致這種收緊,而鈣又可以被血管平滑肌組織中的鉀調節,且這兩種金屬的數量也受周圍細胞的影響,像是血管內皮細胞和血壓感受神經。墨爾本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鋅也可以同時影響血管平滑肌細胞、內皮細胞和感受神經細胞,進而減少血管平滑肌中的鈣含量並使血管壁放鬆,降低血壓。為了進一步證明鋅在調控血壓上面的角色,艾顿教授和赖特教授特別使用了兩個模擬藥物,離子載體藥物(Zinc Ionophores)和螯合劑(Zinc Chelation)來看看是否會影響大鼠的血壓。離子載體是運輸離子(例如鋅)穿過細胞膜的化學載體,它會增加鋅在血管平滑肌中的濃度,而螯合劑則是和鋅結合,阻止鋅進入細胞內。結果顯示,使用離子載體可以使大鼠的血壓降低,血流增加,而且不會增加心跳。另外,當使用螯合劑對來自大鼠和人類的離體血管進行實驗時,發現會使血管收縮。雖然研究結果令人興奮,但仍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來了解鋅是否會對不同的細胞有不同的影響。研究人員特別指出,與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相比,心臟和大腦的血管對鋅的敏感性更高。這項研究的發現可以為降壓藥提供另一個作用的途徑,但是肯塔基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阿奈特教授(Donna Arnett)就特別提醒大家,根據之前在大鼠腸系膜動脈中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當飲食額外補充金屬鋅時,它並不會放鬆血管。只有當使用離子載體藥物,人為提高血管平滑肌細胞內的鋅水平時才有效,因此,在沒有人體實驗進一步證明前,不建議人類利用補鋅來幫助控制高血壓。當然,如果隨後的研究最終證實了鋅在血壓管理中的確定作用,那麼新的高血壓治療方案還是會受到歡迎,雖然目前已經有許多降壓藥物可以使用,但因為有些人可能產生了耐藥性,也有些人對現存藥物有副作用等等。一般成年男性及懷孕期女性,每天建議鋅攝取量為15毫克,未懷孕女性成年人則為12毫克,鋅的主要飲食來源為海鮮、動物性肉類、蛋、全麥穀類以及堅果,飲食正常不偏食者應該不必擔心缺乏鋅,除非是過於偏重植物性食品或者是全素飲食者,因為高量植酸的食物會影響鋅的吸收,而且動物性食品含鋅量比較多。另外,每日補充量上限為40毫克,個人情況不同,請務必諮詢你的醫生。參考文獻:AH Betrie, JA Brock, OF Harraz, AI Bush, G-W He, MT Nelson, JA Angus, CE Wright, S Ayton. Zinc drives vasorelaxation by acting in sensory nerves, endothelium and smooth muscl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 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