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30 養生.人生智慧
搜尋
蜂窩性組織炎
共找到
207
筆 文章
-
-
2022-09-07 醫療.皮膚
為什麼嘴角又冒出小水泡?醫師告訴你唇疱疹難預防原因
●唇疱疹為疱疹病毒引起,難預防、易復發●吃好、睡好、心情好,防止唇疱疹上身●避免罹患唇疱疹,異位性皮膚炎及濕疹患者注意皮膚保養「怎麼嘴角又冒出一顆顆小水泡?」看來唇疱疹又上身了。這種刺癢又疼痛的唇疱疹,讓不少人好困擾,經常反覆發作,尤其在熬夜、壓力大、火氣大之下,造成免疫力下降時,容易出現唇疱疹,嘴唇腫起一群小水泡。很難預防 正常病程約一周唇疱疹為感染單純疱疹病毒所引起,最常見的是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台北榮總皮膚科主任陳志強說,唇疱疹很難預防,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感染及復發,患者可能在小時候就曾經感染過,例如家長與孩子親嘴時就會傳染,感染後此病毒會躲在體內神經節「伺機而動」,當熬夜、打麻將、壓力大、沒睡好,抵抗力降低時,就容易復發。唇疱疹好發於上、下嘴唇及鼻翼周圍,當免疫力低下時,容易發作。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唇疱疹症狀為一群小水泡,感覺有點刺癢及疼痛,水泡約3至5天後會慢慢結痂,待結痂慢慢痊癒即可,正常病程約為一周。唇疱疹容易復發,一年復發次數在3次以內,算是正常,但一年復發次數超過3次以上,顯見身體免疫力不佳,需要多加注意。有皮膚炎 小心疱疹性濕疹治療唇疱疹,陳志強指出,出現早期症狀後,可在患處塗抹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增生,降低疼痛感,避免症狀惡化,也可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值得注意的是,患有慢性異位性皮膚炎及濕疹患者,若感染到引發唇疱疹的單純疱疹病毒,易引起疱疹性濕疹,病情嚴重時,恐引起次發性感染,危及生命。陳志強說,此時病毒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除臉部外,也可能擴及頸部等部位,患者應盡速就醫。陳志強曾收治一名濕疹患者,感染單純疱疹病毒後,造成全臉、頸部出現唇疱疹症狀,但患者卻讓非皮膚科醫師看診,醫師真的誤認是濕疹發作,給予類固醇藥物治療,沒想到病情快速惡化,經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患者才漸漸痊癒。搔抓破皮 嚴重恐致敗血症趙昭明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為皮膚角質細胞的絲聚蛋白基因突變,導致皮膚出現發炎反應,若感染單純疱疹病毒,引發唇疱疹,病情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但臨床上並不常見。去年趙昭明曾收治一名8歲異位性皮膚炎男童,整臉出現紅色丘疹及水泡,且搔癢,確診為感染唇疱疹,加上患有異位性皮膚炎,造成水泡大規模擴散,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上常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一旦搔抓破皮,易引起次發性感染,嚴重時恐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而危及生命。要多喝水 洗臉溫度別太熱 趙昭明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平時需注意皮膚保養,加強皮膚保濕及防曬,洗澡或洗臉的水溫不要太熱,更要多喝水,一天喝水2000㏄,維持皮膚處於穩定狀態。若皮膚遭到細菌或病毒感染,如唇疱疹等引起皮膚搔癢時,應避免搔抓,以防症狀更加惡化。此外,陳志強強調,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癌症患者、免疫低下患者,唇疱疹復發的機率會增加,務必提高警覺。
-
2022-09-07 醫療.耳鼻喉
9歲童打疫苗前發燒、流黃鼻涕 一檢查竟是急性鼻竇炎
國內持續為兒童接種新冠疫苗預防感染,不過一名9歲的阿噹(化名),最近預計接種兒童新冠肺炎疫苗時,體溫量測37.8度,且一早就開始頭痛、近3天也有鼻塞、黃膿鼻涕等症狀,醫師建議暫緩接種,先至門診評估,經小兒科醫師檢查後,診斷為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急性細菌性鼻竇炎常發生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後、或過敏性鼻炎患者身上。鼻腔及鼻竇黏膜因呼吸道感染、過敏,發炎而腫脹,分泌物增加,一旦鼻竇出口阻塞,分泌物無法排出,細菌就容易滋生,進而引起急性細菌性鼻竇炎。蘇軏說,急性細菌性鼻竇炎常見症狀,包括鼻塞、黃膿鼻涕、臉部腫脹疼痛、嗅覺異常,部分患者也會合併發燒、頭痛、咳嗽、口臭等。可透過病史、理學檢查及X光片檢查進行鑑別。蘇軏表示,以這名幼童患者狀況,口腔內有多顆蛀牙及補綴痕跡,喉嚨後壁有鼻涕倒流,敲擊左側顴骨周圍會疼痛,近一步安排X光片檢查,發現左側上頷竇不透明度增加,診斷為急性細菌性鼻竇炎,給予抗生素治療,並建議在症狀改善後,再安排疫苗接種。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治療多以藥物緩解症狀,常見藥物有抗組織胺、化痰、止痛藥等,同時須配合10至14天的抗生素療程,並依醫師指示回診以確認治療反應,不可症狀稍有改善便自行停藥,以免治療效果不佳,甚至併發蜂窩性組織炎,嚴重的話會有影響視力的風險。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患者日常照護建議?蘇軏說,除補充水分外,鼻涕特別濃稠時,會擤鼻涕的孩童盡量把鼻涕排出,3歲以上能配合憋氣和用嘴巴呼吸的孩童,可用洗鼻器進行鼻腔沖洗,或是透過洗澡時的熱蒸氣,加速排除鼻腔中濃稠的分泌物,同時遵照醫囑用藥,緩解身體不適。蘇軏提醒,過敏性鼻炎患者或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後,出現黃膿鼻涕、臉部腫脹疼痛等急性細菌性鼻竇炎相關症狀時,應盡早就醫鑑別診斷,降低產生併發症的機率。
-
2022-09-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緩升...確診再回三萬例! 本土+3萬6393
疫情緩升...確診再回三萬例! 本土+3萬6393國內今天新增3萬6393例本土個案、314例境外移入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1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確診數和上周二相比,增加5000多例,上升16.7%。今日新增3萬6393例本土病例,為1萬6699例男性、1萬9670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795例),台北市(4,606例),台中市(4,574例),桃園市(3,588例),高雄市(2,894例),台南市(2,183例),彰化縣(1,540例),新竹縣(1,045例),屏東縣(993例),苗栗縣(925例),新竹市(894例),宜蘭縣(884例),雲林縣(854例),花蓮縣(758例),基隆市(660例),南投縣(581例),嘉義縣(555例),嘉義市(369例),台東縣(331例),澎湖縣(186例),金門縣(156例),連江縣(22例)。今日新增2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0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4日至9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25日至9月3日。今日新增31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6例男性、14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2例),韓國(9例),印尼(7例),新加坡(6例),泰國(5例),德國(4例),馬來西亞(3例),以色列、柬埔寨、香港、美國及印度(各2例),西班牙、紐西蘭、孟加拉國、土耳其、加拿大及菲律賓 (各1例)移入,另24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6日至9月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50萬3725例確診,分別為2萬9391例境外移入、547萬428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0115例死亡病例,其中10,09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48例、台北市1,134例、台中市1,015例、高雄市946例、台南市778例、桃園市767例、彰化縣594例、屏東縣411例、雲林縣320例、南投縣297例、苗栗縣246例、嘉義縣237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3例、花蓮縣及嘉義市各166例、新竹縣159例、台東縣143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16歲少女長期臥床 染新冠後住院七天亡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49例、死亡21例,其中出現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為16歲少女,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住院七天後仍不治死亡;死因為肺炎和新冠病毒感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新增2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0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4日至9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25日至9月3日。其中一名16歲少女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於機構長期臥床,未接種疫苗。8月22日快篩陽性確診,27日因背部有蜂窩性組織炎急診住院,檢查同時有肺炎,經治療後仍病況惡化於9月2日死亡,死因為肺炎和新冠病毒感染。目前累計13至18歲青少年中重症共14例,包括8例肺炎,皆有慢性病史、3例MIS-C、2例共病,以及1例心肌炎;其中死亡共五例。另無特殊兒少中重症個案;從一月至今中重症個案累計2萬4537例,其中死亡9261例。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一噴鼻就通,再噴卻變嚴重!自購去鼻充血噴劑恐致藥物性鼻炎
鼻竇炎患者不僅鼻涕多、鼻塞、鼻涕倒流,長期感染可能導致耳朵悶塞感,甚至引發中耳積水、支氣管炎、腦膜炎等嚴重問題。醫師建議,急性鼻竇炎患者可透過藥物緩解,嚴重慢性鼻竇炎患者可透過內視鏡手術,將堵塞的鼻腔空腔出口「重新打開」,術後定期洗鼻即可穩定病情。噴得愈多藥效愈差,鼻塞更嚴重,別自購成藥使用。新莊錦明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周慶明表示,急性鼻竇炎通常都會用抗生素,類固醇鼻噴劑則可抑制粘膜發炎腫大。這兩種藥比較沒問題,耳鼻喉科醫師最困擾的,是常有病人自行去藥局買某知名品牌的「去鼻充血鼻噴劑」。周慶明表示,這種去鼻充血鼻噴劑,剛開始一噴鼻子就通,但連續用幾天後會反彈,鼻塞變更嚴重,病人得愈噴愈多,藥效卻愈來愈差,這就是「藥物性鼻炎」,後續還是得換回口服藥,折騰更久。由於這種噴劑目前不需處方,醫師只能苦口婆心勸病人耐心常規用藥,千萬不要自己買成藥噴。術後仍須持之以恆噴藥、洗鼻,才能維持良好狀態。台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志峰表示,如果口服藥、類固醇鼻噴劑、洗鼻子這些保守治療都無效,影像檢查確認蓄膿明顯、有鼻息肉阻塞,症狀持續就會建議用手術切除息肉、把蓄膿清乾淨。通常術後一到三個月改善最明顯,隨著時間滿意度略為下降,但病人若能持之以恆做好「噴藥、洗鼻子」等保養工作,還是會比術前好很多。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易錚表示,慢性鼻竇炎患者可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否為鼻竇炎,大多數症狀不嚴重患者,可以鼻沖洗、鼻用類固醇噴劑緩解症狀;但仍有一半的患者,無法以藥物緩解症狀,這時會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透過鼻竇內視鏡外科手術處理。內視鏡搭配手術導航,臉上無傷口、恢復快。周慶明表示,民國七十幾年以前沒有內視鏡手術,鼻竇炎開刀要切開、翻開臉頰,術後臉會腫很多天;現在用內視鏡微創手術,搭配手術導航系統和精密手術器械,臉上沒傷口,出血量少,隔一、兩天就出院了,恢復很快。三軍總醫院耳鼻喉暨頭頸外科部主治醫師孫萬烜表示,鼻竇炎是因為鼻竇空腔出口被黏膜腫脹堵塞住,導致膿積在裡面排不出,鼻竇內視鏡手術利用微創方式,將鼻腔出口開得更大,讓黏液、髒汙可自然從鼻孔排出。嚴重慢性鼻竇炎未治療,恐致眼睛化膿引起蜂窩性組織炎或腦膜炎。「醫師是把房間門窗打開,但病人平常要自己整理房間。」孫萬烜表示,慢性鼻竇炎患者鼻腔內宛如霉味很重、許久未開門窗的房子,醫師把門窗打開,加強採光及通風,但平時需要靠病人調整體質,養成沖洗鼻子習慣,保持黏液排解功能暢通,才能避免手術後鼻竇炎再度復發。孫萬烜曾收治一名30多歲年輕人,長期聞到臭味及狐臭,看過多家診所也無法改善,經過內視鏡、鼻腔X光及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慢性鼻竇炎,雖患者自認沒鼻塞,其實鼻腔空腔全是膿液,還滿到滲出來,「糟得一塌糊塗」,後續透過內視鏡手術才改善。若慢性鼻竇炎沒有積極治療,可能導致眼睛化膿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甚至一路鑽到顱底引發腦膜炎。蔡易錚表示,一名50多歲個案,本身有糖尿病,其鼻竇炎感染嚴重,導致左眼後端全是積膿,整個眼睛睜不開,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經由手術將息肉、膿清除,才恢復視力。術後鼻息肉持續增生頑固型鼻竇炎 常見於過敏體質者有些患者即便做鼻竇內視鏡手術,症狀仍未改善,孫萬烜表示,過敏體質患者如過敏性皮膚炎、氣喘等,因本身免疫力反應躁進,手術後鼻息肉持續增生,無法抑制黏膜肥厚,也就是「頑固型鼻竇炎」,術後半年或一年再復發,可能評估使用更強藥物治療或再次手術。蔡易錚表示,台灣約有五分之一氣喘、過敏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鼻息肉增生情況嚴重,手術後無法痊癒,因此必須長期追蹤,同時搭配手術及內科治療,像是抗過敏藥物或鼻用類固醇藥物。若免疫力更差的患者,症狀不斷復發,亦可透過自費生物製劑治療。
-
2022-07-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30多歲男蜂窩性組織炎確診亡 增8童MIS-C達高峰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40例中重症個案,包括79例中症、61例重症。死亡個案新增57例,最年輕為一名30多歲男性,本身長期臥床,因蜂窩性組織炎住院,確診新冠陽性,治療後仍然不治。另外也新增8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3人住院中;主要中部個案為主、達高峰。國內今年1月1日至7月28日累計448萬8443例本土個案,包括中重症20776例,其中7980例死亡。目前輕症無症狀比例為99.54%。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創傷性腦出血,長期臥床,7月22日因蜂窩性組織炎住院,同時採檢新冠陽性,住院後出現肺炎,7月25日開始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7月26日不幸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過世。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今新增8例MIS-C個案,年齡介於2到11歲,5男3女,先前在5月13日到7月14日之間確診,並於6月8日到7月22日之間MIS-C發病,包括發燒、局部腫痛、腹瀉等症狀,其中5人已出院,3人目前住院中,住院其中2人合併其他感染。包括3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沒打過疫苗,7月5日確診新冠肺炎,7月16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嘔吐、腹瀉、食慾及活力下降,7月20日到急診就醫,診斷急性腸胃炎,住院檢查發現輪狀病毒抗原陽性,抽血檢查發炎及血栓指數升高,醫師診斷為MIS-C。另一名8歲女童,沒有慢性病史,7月14日確診新冠肺炎,有打2劑疫苗,7月21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全身皮疹、咳嗽、流鼻水等症狀,7月23日到急診,X光顯示輕微肺炎,肺炎黴漿菌的IgM快篩陽,疑似MIS-C住加護,7月28日轉一般病房,目前仍住院中。
-
2022-07-12 癌症.乳癌
癌症術後水腫不可逆 積極就醫莫遲疑 微創手術可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一般及消化系外科今天發表「癌症相關肢體淋巴水腫」案例處置成果;主治醫師陳漢坤說,依據各國大型研究個別癌症淋巴水腫發生率及國民健康署公布每年新增各大癌症新增病人數,台灣每年約新增3至5千癌症相關肢體淋巴水腫病人,因癌症術後水腫不可逆、應積極就醫。案例59歲女病患日前右手腫脹合併疼痛加劇求診,陳漢坤檢查發現右乳癌合併腋下淋巴轉移、引發右手臂淋巴水腫。第一階段乳癌治療後四月接受淋巴靜脈吻合術,以紅外線定位、超音波微創手術,恢復良好淋巴水腫情況已大幅改善,現接受後續治療。陳漢坤指出,肢體淋巴水腫時間因各個癌症嚴重程度與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而不同,通常數月到數年才有症狀,平均發作時間約2到5年。最初症狀不明顯,可能只疼痛、麻木或腫脹感。持續一段時間到淋巴水腫,早期病人就會感覺到患側肢體較腫脹,不過稍微活動或抬高患肢就能恢復;隨著病情進展到淋巴水腫中期,患側肢體更腫,且不容易消腫。這時如果不開始治療,水腫就會惡化,進展到水腫中後期,病人患側會比另一邊明顯粗一圈,另因關節處變腫和皮膚角質化緣故,病人患肢會變得很不靈活,覺得很沈重,穿衣服因為兩邊的肢體粗細不同很不方便。而淋巴水腫處也容易感染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如果病人一直沒有得到妥善的治療,最後進展到淋巴水腫晚期,患肢會嚴重變形,就俗稱的「大象腿」。陳漢坤表示,已有淋巴水腫的病人,可根據自身情形選擇物理治療或手術;不過無論任何淋巴水腫手術,術後仍需好好配合物理治療做後續保養,才能保有最佳的生活品質。
-
2022-07-0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同理心病人的感受,讓症狀獲得改善!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療人員的省思」。一位放射師在自己的小孩皮膚病時而復發無法以西醫的治療得到滿意的結果時,聽信一位醫師的建議「喝蛇湯」,雖然半信半疑,但愛兒心切,就試了這方法居然得到根治,也因此回想自己也聽過一些不是西醫確證有效的睡姿、飲食方面的改變可能有助於尿道結石的報導。一位腫瘤科醫師想起自己二十幾年前沒有救活的病人,寫出自己當時可能犯下的錯誤所做的省思令人佩服,我們也邀請一位在美國的資深腫瘤科醫師對這位醫師的省思所做的客觀的評論。醫療團隊能有機會以更開放的態度檢視其他醫療的可能性,或分享自己對過去所犯錯誤的檢討,可以使自己變得更謙虛。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各大醫院急診室裡出現許多焦急的父母,他們的身上都抱著身體不適的年幼小孩。看到這個情形,讓我想起九年多前照顧幼兒的辛苦。兒子年紀滿六個月後就開始生病,由於先前有照顧大女兒的經驗,因此對於一般感冒的照護還能駕輕就熟,但是八個月後,屁股或大腿的內側就開始出現像青春痘的紅腫突出物,雖然有到藥局諮詢藥師的建議:購買軟膏塗抹傷口,避免細菌感染。但是幾天後,突出物的紅腫還是沒有改善,突出物的症狀有愈來愈硬的感覺,到門診就醫檢查後才發現是細菌性毛囊炎,也就是一般民眾俗稱的「釘仔」。醫師除了開藥與一般外科治療外,也叮囑小孩的照顧者要勤換尿布;睡覺時,室內環境要保持通風與涼爽。雖然我和我的家人都有按照醫師的醫囑,但一年內還是因為釘仔的問題,陸陸續續到醫院就醫治療,其中更因為蜂窩性組織炎的關係,兩次住院接受清膿與抗生素治療。還記得第一次住院治療前,連續兩天晚上都到醫院掛急診,原因都是高燒不退;由於身體持續反覆高燒,急診的小兒科醫師會診小兒外科醫師後,建議住院接受治療。住院期間,除了抗生素的治療外,小兒外科醫師每天都會到病房裡幫兒子清除釘仔內的化膿。面對兒子治療時的疼痛,心中都會感到不捨,只能在治療中與治療後,不斷安撫兒子不安與疼痛的情緒。幾天後,發炎指數正常,醫師說:「可以出院了,但是五天後還要再回門診追蹤。」想不到出院不到三個月後,兒子又因為釘仔的問題,再次住院。小兒外科賈醫師在住院病房看到我和我的小孩後還嚇了一跳:「怎麼這麼快又住院了?」我和我的老婆詢問賈醫師:「為什麼兒子會一直生釘仔?」賈醫師說:「可能是和他的體質有關係,不過我在讀書時,老師曾對我說過:『改善釘仔的症狀,有一種另類療法:喝蛇湯。』或許你們可以試試看。」對於醫師的建議,雖然心中半信半疑,但是為了改善兒子的症狀,我和老婆在兒子出院後,就開始嘗試讓兒子喝蛇湯。神奇的是,兒子生釘仔的症狀真的獲得改善,身體比較不會長痘子。我自己在醫院的泌尿部門上班,因為兒子的關係,也會同理心病人的感受。當看到民眾因為同一側反覆得到尿路結石而痛苦時,我會建議他們:最好多變換睡覺姿勢,因為長時間壓迫患部,會造成腎臟的血流不順,很容易產生尿路結石。美國加州大學曾針對110名尿路結石患者的睡眠習慣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八成右側腎結石患者習慣右側朝下、左側朝上的睡覺姿勢;七成左側腎結石患者則習慣左側朝下、右側朝上的睡覺姿勢;睡覺翻來覆去者僅佔17%。當然還會告訴他們:「睡覺前不要吃太多東西!」因為尿液中的各種物質濃度非常容易受到食物影響,並且在進食後二至四小時達到最高峰,因此在就寢四小時前用完餐,並且嚴守就寢前不吃任何食物的習慣,是很重要的預防結石之道。
-
2022-06-30 焦點.健康知識+
被小黑蚊叮癢又腫!醫授3招自救:這時段最容易成目標
前一陣子天氣因為大雨還算涼快,但這幾日,氣溫一上來,蚊子又開始猖獗,時常有小朋友因為被小黑蚊咬後,過敏反應明顯,被咬的地方腫得跟「米龜」一樣,而被帶到急診,到底小黑蚊跟普通蚊子有什麼不同?怎麼小黑蚊的後座力這麼強?被小黑蚊咬又要注意什麼? 小黑蚊體積小、口器短 吸血於無形 急診科醫師翁梓華表示,大家應該都有經驗,蚊子飛行時會發出嗡嗡的聲音,但小黑蚊基本上是「靜音模式」,同時蚊子體型比小黑蚊大上數倍,相較起來,小黑蚊體積小、口器短,更能吸血於無形。 有趣的是,小黑蚊並不屬於病媒昆蟲,因此不會像蚊子一樣可能會傳染登革熱,但絕對不要因此而掉以輕心,因為被小黑蚊咬後的「紅、熱、腫、痛」真的不容小覷。 雨後易大量繁殖 這時間點是吸血高峰 根據2005年一篇研究論文針對372個被小黑蚊咬過的人進行研究,結果顯示48%的人會有立即的過敏反應,而也有11%會在6-24小時後發生延遲過敏反應,恢復期根據個人體質不同需要一週到一個月,甚至還有少數的人會有全身性的過敏反應,像是發燒或是淋巴結腫大,比起被蚊子咬,小黑蚊帶來的不適感,多上許多。 翁梓華指出,小黑蚊喜歡潮濕,只要溫度適中,特別是在雨多之後會大量繁衍,而小黑蚊出沒的時間,多是在白天,特別是早上十點到下午三點是小黑蚊的吸血高峰期。 避免小黑蚊叮咬 個人、居家防護這樣做 那麼該如何避免被惱人的小黑蚊叮咬?翁梓華分享,應避免小黑蚊吸血高峰期出現在周邊有潮濕地區的環境裡,並減少暴露於空氣中的皮膚面積;因為小黑蚊口器短,基本上只要有布料在,小黑蚊的口氣就無法穿透,因此有效減少皮膚與空氣的接觸,會是防範小黑蚊的好方法。 在居家環境方面,則要清除青苔或是潮濕的環境,以及安裝細目的紗窗紗門,因小黑蚊體積過小,一般的紗門很難擋得住,若是居家環境附近有小黑蚊,建議要將紗窗紗門換成細目的。 小黑蚊叮咬 緊急處置這樣做 至於如果真的不幸被小黑蚊叮上了,翁梓華建議急診常用的方法處理被叮咬的地方: 1、適度的冰敷:冰敷有助於緩解發炎的反應「紅熱腫痛」,同時避免搔抓,這樣還可以降低搔抓所引起的二次誘發發炎反應。 2、外用藥膏:醫院會使用一些含有抗組織胺、類固醇或是局部麻醉劑的要高,穩定傷口的發炎狀態。 3、若是有嚴重過敏反應:醫師則會選用肌肉注射或是靜脈注射的抗組織胺或是類固醇,但當發炎進展到「蜂窩性組織炎」的時候,醫師就會使用抗生素做治療。(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 )  延伸閱讀: ·天氣漸熱蚊子愈來愈多! 專家揭「防蚊液使用原則」:小心中毒 ·為什麼每次都只有我被咬?「4種人」是蚊蟲的天選之人,跟酸性體質有關係嗎? 
-
2022-06-24 養生.健康瘦身
90歲阿嬤減肥成網紅,YouTube衝出百萬點擊!抓住一重點,營養師孫幫糖尿病嬤健康瘦10公斤
90歲的台東阿嬤,因為太節儉吃出一身病,時常出入醫院,一年多前答應孫子營養師Sunny的減肥計畫,成功從75公斤瘦到65公斤;在紀錄短片中,自嘲身形像大象的阿嬤,聽話配合的真誠表現,感動不少人。對於祖孫一塊拍片拼健康的動機,Sunny說:「人會老會退化,懂吃、懂保養可以強健身體機能,讓精神矍鑠,減少病痛,這對資深高年級生的晚年來說最重要。」 網路上,一支「我幫阿嬤瘦下來」的YouTube影片創造了百萬點閱,影片創作者營養師Sunny黃君聖笑說:「其實這是第二次挑戰,第一次減肥是失敗了,輸給阿嬤的悲情牌。」 Sunny的阿嬤長年住在台東,有一塊菜園自給自足,非常獨立,不依賴兒孫。8、90歲的年紀,胃口還是很好,尤其愛包肉粽,一天可以吃3、4顆,因為節儉惜食,什麼都吃,臭酸也吃,拿東西給她吃也從不嫌不好吃,吃完還會跟你說:「謝謝喔」。 身高150公分的阿嬤,最胖曾胖到80公斤,有三高糖尿病、中風3次,北上就醫時就住在女兒「安媽」家裡。近年,孫子Sunny考上營養師執照,提議幫阿嬤減肥,阿嬤的反應是:「不可能啦!不可能會瘦啦!」她搞不懂,瘦下來怎麼會和健康有關?委曲地說:「別人肥沒代誌,我哪會按呢?」 聽信偏方血糖飆,乖孫出手幫減重 前年,阿嬤因為血糖過高,腳傷無法癒合,來台北就醫。Sunny趁阿嬤住在家中的3個禮拜,控制三餐份量,才減了4公斤,就被阿嬤溜了。「阿嬤看傷口好像復原了,一直吵要回台東,這裡沒有田地可以種,看她好像很可憐、很無聊的樣子,我只能順從。」 老人家的保養觀念是鄉土驚悚劇,回去後聽信偏方在傷口塗麻油,塗到蜂窩性組織炎,又沒定期吃血糖藥,一年後再送來台北,血糖值已飆到300,一度狀況危急,讓女兒安媽失眠,「那時覺得上帝要召回時不久矣。」 幸好14天後阿嬤平安出院,Sunny和安媽下定決心,「不能讓她就這樣回去,一定要幫她減重,不然又要住院了。」在半推半就下,被病體折磨到不成人形的阿嬤,總算答應配合。 熟齡減重就要「慢」,變瘦也改變心態 「理論上,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控制好熱量就會變瘦。阿嬤有糖尿病,減重要循序漸進,並監控血糖變化。」Sunny坦言,老人家年紀太大,一開始並沒把握會成功,但減重2、3個月後,醫囑血糖穩定、不用再打胰島素,後來還不用吃血糖藥,給了全家很大信心。 「減重是跑馬拉松,不是短距離衝刺,重點是長期維持。」Sunny強調,熟齡減肥要慢,要犒賞自己,因此設定每周日讓阿嬤放假,去吃火鍋、韓氏料理等她想吃的美食。 減重前,腳小小、肚子超大,自嘲像大象的阿嬤,瘦下來後讓親友驚訝讚美:「變了一個人!」 「阿嬤的改變豈止外表,還有心態。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是老化的最大特徵,阿嬤變得精神好、更開朗。」像是試戴曾經反抗的助聽器,和媽媽去訂做塑身衣,「一次還訂兩件!」Sunny說。 祖孫三代當YouTuber,阿嬤出道成網紅 在安媽、Sunny安排下,祖孫三代一塊教營養當YouTuber,阿嬤的開場白是:「我是阿環小姐,又來上班了!」Sunny解釋,阿嬤年輕時開雜貨店,「阿環小姐」是客人對她的䁥稱。 雖然阿嬤知道有很多人看影片,但對「網紅」沒概念。對阿環小姐來說,拍片比較像是上班,做一件有意義的任務,才願意留在台北。 安媽透露,Sunny是阿嬤的開心果,「他拿東西給阿嬤吃時,一句歌仔戲『請了~』逗得阿嬤笑呵呵,他個性溫柔從不大小聲,反而是我當女兒的有時會大聲說話,難怪阿嬤現在說要跟他一輩子。」 「拼健康」的阿嬤如今是許多人的模範,也是Sunny的驕傲,「我常聽很多人說,我年紀大、代謝不好無法減重,我都會告訴他們,我阿嬤90歲都可以減肥成功,你還年輕,不要太快放棄。」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曾忙到要包紙尿褲上班、看到2同事暴斃立刻決定離職!意外躲過股災後,她決心過沒鬥志的生活… .一場沒有哭聲,只有爭吵聲的喪禮...4個兒子都啃老!壓垮親情的最後一根稻草:分家產.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
-
2022-06-09 焦點.健康知識+
蚊子喜歡咬愛吃肉的人?皮膚科醫師教如何有效止癢及防蚊
蚊子日常相當常見,雖然事小,但耳邊的嗡嗡聲、叮咬後皮膚搔癢紅腫,總是讓人心煩意亂。而不少民眾認為「蚊子喜歡找愛吃肉的人」,被叮咬時也有人認為「在包包上釘個十字可以止癢」,不過事實上好像又不是這麼一回事。究竟蚊子喜歡哪種人?被咬後又要怎麼止癢?如何防範蚊子?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一一解惑。 為什麼常被蚊子咬?被針對?蚊子喜歡愛吃肉的人? 曾奕騰醫師表示,關於蚊子叮咬的對象有不少相關研究,當中包括了人體的表面溫度、二氧化碳排放量、氣味、生物體積、活動程度等,但對於蚊子是否真的特別喜歡愛吃肉的人,這點則尚無可信的研究定論,推測為以訛傳訛。 不過許多人確實總覺得常被蚊子咬,明明在同一個空間內,就只有自己被針對。對此曾奕騰醫師表示,除了上述的因素外,也有一種可能是「感受較明顯,感覺被針對。」醫師解釋,人對蚊蟲叮咬的反應強弱因人而異,有人較強,有人較弱,蚊蟲確實可能選擇性叮咬,但更常見的情形是同個空間大家都有被咬,只是因為反應較強較明顯,所以覺得一直被咬,這和個體對蟲咬免疫反應有關。 醫師更進一步解釋,越常被同一種蚊子咬的人,身體的免疫系統也會日漸習慣,被蚊蟲叮咬的感受也會越來越不明顯,反之,較少接觸的就可能相當強烈明顯。例如嬰兒被蚊子咬到,因為免疫系統尚未成熟、還沒習慣該品種的蚊子唾液,通常就會腫很大一包;隨年紀增長,就少有這種情況,或被咬時一小包。許多人在國內被蚊咬一小包,在國外或出遊被咬就一大包,這也是同樣的道理。而被蚊子咬也未必會當下就出現反應,很多情況是被咬後約1-3天才出現延遲症狀。 被蚊子咬如何有效止癢?用指甲釘十字真的有用? 民眾被蚊蟲叮咬時,大多就是抓癢,曾奕騰醫師提醒盡可能避免。抓癢雖然較直接較舒服,可以暫時舒緩癢感,但往往會陷入越抓越癢的惡性循環,也就容易抓破傷口,若形成傷口有細菌感染的可能,嚴重也可能形成蜂窩性組織炎,這聽起來誇張,但蜂窩性組織炎常見就是因各種小傷細菌感染所致。 醫師建議,被蚊蟲叮咬時,最好的改善方式就是消炎止癢,方式可包括冰敷、輕拍、塗薄荷油等,若有抗組織胺藥物也可遵照仿單使用。而民眾口耳相傳的「釘十字」其實也是有用的,原理和輕拍一樣,是藉由小幅度的刺痛轉移發癢的注意力,不過要注意的是避免太用力,以免指甲抓破形成傷口。 防蚊、驅蚊養成習慣別用手打,醫:小心打到「隱翅蟲」! 防範蚊蟲叮咬,曾奕騰醫師建議,日常可以準備蚊香、電子蚊香、電蚊拍等防蚊道具,並定期清除積水容器、檢查居家環境、維持清潔。戶外場合則可穿淺色長袖長褲,備著防蚊液,可塗抹外露部位,而防蚊液應循合法、正常通路購買,避免買到來路不明的,防蚊不成反倒引起不可預期的皮膚疾病。 曾奕騰醫師也提醒,民眾日常驅趕蚊蟲時,應養成揮趕驅逐的習慣,原因在於很多蚊蟲其實長的大同小異,打下去的未必就是蚊子,又或者即便知道不是蚊子也照打,若打到不明的昆蟲很有可能引起急性皮膚疾病,例如「隱翅蟲」就是個常見例子,打下去會破裂、蟲體會釋出名為「隱翅蟲毒素」的毒液,將會帶來強烈的接觸性皮膚炎,稱「隱翅蟲皮膚炎」,會出現紅、腫、熱、痛、嚴重時潰爛甚至留下傷疤。因此醫師建議日常養成習慣,看到蚊蟲應以雙手揮舞驅趕,或直接使用電蚊拍為佳。 《延伸閱讀》 .看到蟲別亂打,小心被報復!隱翅蟲易皮膚爛,醫教3情境應對。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醫指好不了4關鍵,6招防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04 失智.長期照護
父親失智怎麼辦?照顧失智患者不硬碰硬,運動、社交都能預防,3道把關防走失
失智症被認為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健康威脅之一。全球有超過5千萬人患病, 預估到2050年有1億5千2百萬人失智,台灣也有超過29萬名失智者。在愈來愈高齡長壽的社會,每個人都有可能罹患失智症,如何對待失智症,攸關了社會的未來,以及每個人能否有尊嚴地老後。《橘世代》將和你在不同的失智故事裡,思考我們如何面對失智海嘯。吳伯伯和女兒去超市採買,結完帳在門口等人,女兒問他等誰?他說:「等你弟啊!」其實弟弟已在國外生活多年。女兒勸說:「年輕人讓他慢慢逛,不要催他,我們先回家。」吳伯伯覺得有理,便回家了。「在失智症患者世界裡,沒有『真理愈辯愈明』這件事。」吳伯伯是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吳佳璇的父親,陪伴失智父親多年,每當父親時空錯置,吳佳璇從不指出思路不合邏輯,反而遁入爸爸的世界裡,說他的語言,說服他。她察覺怪異 教授老爸撿回收物父親確診失智症前,大學教授退休、身強體健的他常騎著腳踏車在社區撿資源回收物,堆滿前院;吳佳璇覺得父親不對勁,但那時他還能報稅、旅行、學新東西,她也沒理由要父親就醫。一直到2015年父親因為蜂窩性組織炎到醫院看診,吳佳璇偷偷幫他也掛了精神科,才確診失智症。面對父親失智的現實,「我們沒有很驚訝,反而覺得終於想到辦法幫助他了。」父親是阿茲海默型失智,可以透過藥物延緩退化。吳佳璇知道,如果將功能尚好的父親關在家裡,父親一定會大吵大鬧,更重要的是,足不出戶會讓失智症病患更急速退化,她照顧的原則是,在安全前提下,讓父親盡可能地和世界互動。多重防走失 為他建置友善網絡為了防止父親走失,她先跟父親常上的診所、銀行、店家打招呼,請大家多多關照;並讓父親戴上GPS手表、在門口加裝感應式門鈴、在父親衣服縫上可以聯繫她的QR code、帶父親去警局按指紋備檔,也為父親請了看護。一輩子都在學風自由的大學任教的父親怎可能事事聽從安排?但吳佳璇哄老人家的功力一流,例如父親抗拒GPS手表,她就說:「你平常都不帶手機,我們會找不到你,這手表有手機功能,很方便。」又例如,大門裝了感應式門鈴後,父親很生氣吵著要拆掉它,吳佳璇解釋:「你一個人住要注意安全,這可以防壞人潛入。」她的說法總能讓父親埋單。多重的防走失措施,加上吳佳璇和父親住得近、又有個好看護作幫手,她順利為父親失智的前幾年建構起自由又安全的生活圈。父親那些年參加很多課程、活動,也交到很多新朋友。一直到2019年。防父親失序 反覆用假公文安撫那天,父親出門說要去研究室,竟把腳踏車騎上水源快速道路,被用路人舉報,警局派警車護送他下來。他到附近警局時宣稱那裡是斗南火車站,而剛剛他的腳踏車騎在台三線上,正要回雲林古坑老家。此事踩到了吳佳璇的「安全」底線,而且迷路、時空錯置愈來愈嚴重的父親讓吳佳璇意識到,再讓父親騎車遲早會出意外。吳佳璇將父親的腳踏車藏起來,父親成天吵著要車,吳佳璇就偽造了公文,寫著父親因違規致腳踏車遭沒收,還強調若他強行騎車,子女會被罰巨款。後來只要父親吵腳踏車,吳佳璇和看護就出示假公文給他。這樣的場景反覆數百次,一個月後,父親終於忘記他的腳踏車。推翻魔神仔 不斷研讀相關知識失智退化是不可逆的歷程,目前父親的病程已進到失智末期,今年初已認不出她,也無法自行移動了。這7年多,吳佳璇為了跟上父親的腳步,她複習醫學專業文獻,研讀失智有關訊息,失智照護指引、照顧者的心路歷程、長照政策動向,甚至新科技如何運用於長照,都成為她關心的議題。她當年發現預防走失這件事,國內資訊盡是老人被「魔神仔」抓走的鄉野傳奇,她進而查閱國外資料,找到了日本NHK電視台調查關於失智失蹤的書籍,她許多預防走失的做法就是參考此書,她因此跟出版社推薦,並翻譯了這本書。從專業出發 把小愛擴散到社會投入父親的照護後,吳佳璇發現關於失智,不但臨床醫療能量不足,民眾對於失智的理解與照護觀念也缺乏,發願要做100場演講,至今已分享100多場了。關於失智症患者和照顧者的故事,由吳佳璇口中說出來不是疲憊與心酸,而是精神科醫師女兒,如何從專業出發,隨著父親病情一路鬥智的過程。她不但讓父親得到了妥善照顧,也把愛父親所做的努力,化為給社會的幫助。認識失智症 運動、社交都能預防失智不是健忘、不是正常老化,是疾病,而且不是單一項疾病,是一群症狀的組合。除了記憶減退,其他認知能力像是語言、空間、計算、判斷、抽象思考、注意力也會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失智症由腦部疾病、身體系統性疾病、藥物或成癮物質使用所引起。比較常見的失智症包含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路易氏體、血管型等,在治療上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目前藥物無法恢復已受損的大腦細胞,但可以改善症狀或延緩病程;在治療上會藥物與非藥物並行。運動、地中海型飲食、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等,醫界認為都能有效預防失智症。3道把關防走失失智症協會建議從三個面向把關,防止失智者走失憾事發生:1居家把關:加裝複雜的鎖、以畫或窗簾遮蓋出入口,減少失智者獨自外出;門上加裝風鈴或感應式門鈴,及時發現失智者外出。2友善社區:讓街坊及商家了解失智者現況,若遇到失智者時,協助告知家人。3增加識別失智者的機會並申辦防走失措施:●家人隨時更新失智者照片、隨身攜帶協尋資訊。●申辦愛的手鍊、緊急聯絡卡等防走失服務,另可購買GPS個人衛星定位器。
-
2022-06-03 該看哪科.皮膚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台灣氣候潮濕,也常出現連續下雨的日子,梅雨季節更是濕到不行,家中許多物品常會出現發霉的情況。不過需要留意的不只物品,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提醒,也要小心「身體發霉」。 台灣悶熱潮濕不只物品發霉,常皮膚癢留意「身體發霉」。 曾奕騰醫師表示,常常皮膚癢的原因繁多,當中就包括受氣候潮濕、黴菌感染影響,使得「身體發霉」,像是民眾較熟悉的香港腳,就是其中一種,醫學稱足癬,也常會合併俗稱灰指甲的甲癬。另外其他身體部位也可能出現感染,例如出現於胯下、股溝的股癬,於身體軀幹、四肢出現的體癬,頭皮、頭髮的頭癬等。而皮膚皺褶處除了皮癬菌感染以外,也可能會有念珠菌感染的情況。除此之外,民眾並不陌生的汗斑,其致病原馬拉色菌屬,也就是舊稱的皮屑芽孢菌,不過廣義而言也是一種黴菌所造成的感染疾病。 身體發霉、黴菌感染,不只發癢影響生活品質。 曾奕騰醫師指出,人體受到黴菌感染,常見會出現皮膚發癢難耐,不過也會視患者的感染嚴重程度、急慢性期、病人免疫反應而有所不同,情況嚴重影響也不僅如此。通常感染程度較嚴重、急性期、免疫反應強的族群,發癢的感受、難耐就會較為明顯,以香港腳為例,就有不少患者出現的不只皮膚癢,甚至皮膚龜裂、滲血等,或更嚴重的引起細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當中所需要注意的也包括因為不適不當的抓癢、搓腳使得病情惡化。 黴菌感染好不了4關鍵,醫指常見方法多無治療效果。 面對黴菌感染,民眾大多自行處理,常見如沖熱水、擦小護士、自行買成藥等等,但沖熱水不僅無助殺菌,反而容易額外增加不必要的燙傷,而小護士則對黴菌感染沒用,自行買成藥常見僅達部分效果但無法治癒,許多民眾黴菌感染遲遲好不了,不外乎就是這幾個原因。另外也包括未改善患部及環境,個人習慣依舊不佳等。例如放任潮濕環境不管;有人會覺得穿濕的鞋子無所謂;香港腳正接受治療,卻又繼續穿著有黴菌的鞋子,這樣自然也難好。 醫師建議,民眾若出現黴菌感染,應盡早就醫檢查,尋求醫師協助,多數使用外用抗黴菌藥物就可以有效治療,療程視病況而定,通常約2-4周就會康復。若是較為嚴重、免疫功能不佳的族群,則可能以口服抗黴菌藥治療,一般約2-4周,但療程仍須依據病情進展調整。 治療難易度也會因部位有所不同,若為甲癬或頭癬等,往往相較不易治療,視情況療程約數月或是更久,輕者以外用抗黴菌藥物即可,不過兩者大多皆會需要外用及口服抗黴菌藥物合併治療。而極度嚴重者,則會考慮使用指甲研磨或手術治療。提醒民眾,即便較嚴重的病況以正規治療也會需要一段療程,但換言之以一般自行處理的方式更不容易好轉,因此若受感染還是應盡早請醫師協助為佳,以利早日康復。 保持清潔乾爽、個人衛生,6招防黴菌感染釀皮膚癢! 防範黴菌感染的侵擾,曾奕騰醫師建議,平時也應注意清潔乾爽、個人衛生。除了發現感染應盡早就醫外,原本正在使用的物品也應妥善清潔。容易出汗者貼身衣物可穿著純棉,濕了就更換。運動者也建議穿純棉的三角褲,如此可作為身體部位的防範。而肥胖者則建議減重,並留意皮膚皺摺處濕悶。 足部防範,可穿著毛巾底的襪子或五趾襪,濕了就換或半天就換。並日常準備約三雙鞋作更換,若是出門遇到雨天鞋子濕就應曬乾,隔日不可再穿。也可以準備通風且較不吸汗的拖鞋或涼鞋。 另外也提醒,若有養「有毛的寵物」,如貓、狗、兔子、天竺鼠等,發現掉毛情況或皮膚疾病也應盡早帶至獸醫檢查,以避免被寵物傳染。在注意環境及衛生、留意皮膚狀況、尋求醫師協助下,可有效降低受黴菌感染的困擾。 《延伸閱讀》 .夏季皮膚癢、燒襠怎麼辦?皮膚科醫師推1法寶超止癢! .冬季癢別亂沖水!他痛到開不了口。醫教4招助改善,常見NG別再犯!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5-31 該看哪科.皮膚
下雨天鞋襪濕引腳臭怎麼辦?皮膚科醫曝防臭關鍵
陰雨綿綿的天氣,下不完的雨,不僅讓人心情好憂鬱,最討厭的還有鞋子被淋濕這件事,對通勤的上班族和學生來說更是苦不堪言,腳被悶在濕鞋裡一整天,味道瀰漫讓人非常尷尬。腳臭原因多 「腳潮濕+密閉鞋款」最常見腳臭的原因,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和1.腳潮濕+密閉鞋款、2.鞋子材質、3.發炎:如細菌、黴菌感染等、4.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患併發甲溝炎等。 其中,以「腳潮濕+密閉鞋款」最常見,由於四肢汗腺分布多且發達,當汗液接觸到空氣、環境或是被細菌感染後,就會出現異味。鞋子材質要慎選 這類恐致接觸性皮膚炎其次,鞋子材質也很重要,像是牛、羊皮或是合成皮製的鞋子較不透氣,腳悶在裡面容易發臭,需要穿能吸汗的棉質襪來加以改善。尤其合成皮的鞋類更可能因為上膠或上漆,含有一些化學物質,除了可能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外,一旦遇到汗水,兩相混合,就可能會有皮革化學味冒出來。許多人常穿的布、球鞋,雖然能吸汗,但也容易因此變得潮濕,使用後必須加以風乾,其效果比塞報紙或使用除濕用品為佳,並且最好能準備兩到三雙鞋交替穿。(推薦閱讀:襪子穿到鬆垮、破損才汰換? 小心細菌滋生釀4大足部問題)香港腳不一定會臭 未治療恐致蜂窩性組織炎一般人常誤以為是香港腳造成的臭味,其實不然。趙昭明說,香港腳會有味道,但不一定會臭。香港腳是黴菌感染造成角質增生、腳皮變厚,在趾間出現糜爛及水泡的症狀,會發臭主要還是因為腳汗分泌,衍生臭味,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嚴重的話,可能造成蜂窩性組織炎。(推薦閱讀:沒傷口卻蜂窩性組織炎? 醫解謎「關鍵病因」:皮膚乾燥、腳跟龜裂要小心)除腳臭秘方 有傷口小心感染至於網路上流傳許多「除腳臭秘方」,趙昭明表示,如果只是想以「浸泡」方式除臭,即使可行,效果也很短暫,可能泡完隔天早上就沒效了,不僅完全沒有滅菌效果,如果腳上有傷口的話,更要小心造成感染。1、睡前以酒精擦拭腳部:酒精具有消毒效果,是可行的方式,但須使用濃度75%的酒精,因會揮發,所以每天使用無虞。2、以茶葉包煮水泡腳:茶葉雖有除臭效果,但用在腳上頂多只能幫助洗淨而已,效果有限。3、用粗鹽溶於水泡腳:鹽巴可消毒,但泡完腳後必須擦乾。4、蘿蔔切薄片加水熬煮洗腳:中醫認為蘿蔔可以「去熱」,但用以洗腳除臭效果應有限。5、海邊踩沙吸熱氣:主觀感覺居多,頂多只有短暫性效果。6、冷熱交替泡腳:只有清潔效果,不能除去病灶。7、硼酸、白醋等溶於水泡腳:不建議,恐刺激皮膚。此外,若有腳臭的人,穿在腳上的襪子也一定很臭,則可以使用弱鹼性的小蘇打粉中和臭酸的襪子異味,發揮除臭效果。(推薦閱讀:臭襪子洗過仍有味道? 這樣洗才能保持彈性又不臭)延伸閱讀: ·灰指甲不是灰色的! 皮膚科醫曝「最常見顏色」:8種人易罹患 ·每天穿同雙鞋小心得香港腳! 一張圖認識「香港腳4大型態」:水泡、厚皮也在內
-
2022-05-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最小重症 8個月大女嬰進加護
昨日增加四萬多例本土個案,另有廿一例重症個案,其中十二人死亡,另有一例八個月大女嬰在加護病房治療。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該名八個月大的女嬰為目前年紀最小重症個案,目前共有兩例一歲以下的幼兒確診重症案例,另一例為十個多月的小孩,同在加護病房治療。羅一鈞表示,該名八個多月大的女嬰,身體健康,沒有慢性病史,五月四日高燒到三十九度,家長帶至某大型醫院急診就醫,PCR篩檢為陽性。當時急診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先返家觀察。不過,返家兩天內,出現餵奶量下降、活力減退且發燒持續、局部抽搐,均為重症警示徵兆,家長再度抱至急診,院方評估後,情況危急,收治住院。羅一鈞指出,該女嬰於住院後,持續抽搐、低血壓,院方將她轉至加護病房,為求穩定生理跡象,施以插管,連接呼吸器,並配合瑞德西韋、類固醇、抗癲癇等藥物治療,呼吸心跳穩定,獲得改善。北市開設兒童專責門診,是否推廣全國,廣設兒童綠色通道?羅一鈞表示,之前就有縣市陸續開設兒童專責門診,例如,新北、台中、高雄等,只要符合防疫門診條件分流,均容許也鼓勵。昨新增七十一中重症個案,二十一人重症,其中六人未曾接種疫苗。另增十二例死亡個案,年齡在五十歲到九十歲,其中有三例未接種疫苗,十一人有慢性病史,死因多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多例屬於共病死亡,包含,心臟衰竭、急性心肌梗塞、蜂窩性組織炎等。截至昨天,共有三三萬七四二例輕症、無症狀患者,占百分之九十九點七六,中症及重症患者合計七七七人。
-
2022-05-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增21例重症「12例死亡」八個月大女童高燒重症住ICU
國內今日新增4萬多例本土個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21例重症個案,有一名八個月大女童是最小年齡個案,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羅一鈞表示,今天公布21例重症個案中,裡面有12例死亡,為10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歲,其中3個案沒打過疫苗。死亡個案的12人當中,除了一人之外,其餘都有慢性病史,羅一鈞表示,多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且有共病死亡情形不少,包含心臟衰竭、急性心肌梗塞、蜂窩性組織炎、癌症等,因此醫院要加開專責病房,若有共病個案有其他住院需求,也要有隔離病室可以收治。至於21例重症病例中,新增一名八個多月大女童,沒有慢性病史,但從5月4日開始高燒到39度,有被家長帶到大醫院急診檢查,經PCR篩檢為陽性。後來透過醫師評估認為算穩定先返家觀察,但兩天內有餵奶量下降、活力減退情形且發燒持續,出現局部抽蓄,又再度帶到急診就醫,院方評估需要住院,且有警示徵兆發生。羅一鈞表示,住院中發現持續抽蓄低血壓,個案轉入加護病房,為穩定生命也插管街呼吸器,穩定呼吸心跳,目前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抗癲癇藥物治療,穩定狀況有改善,繼續處理中。「這一案是八個月大女童,是目前年紀最小重症個案,過去也有一例十個多月大小孩確診,也同樣還在ICU治療,但狀況也有改善,目前累計二例一歲以下兒童確診重症。
-
2022-04-30 該看哪科.眼部
長針眼怎麼辦?醫:同處反覆出現小心惡性腫瘤,6招有助改善
針眼雖然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但總讓人不適又心煩,且往往影響外觀。面對針眼有人會建議用冰敷,也有人會建議熱敷,有人說是眼睛感染,也有人說會傳染。到底該怎麼作?針眼又是什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謝昀臻醫師一一說明,並提供改善方法。 為什麼會長針眼?會傳染嗎?醫指常見易長針眼族群 謝昀臻醫師表示,針眼在醫學上稱「麥粒腫」,是一種眼皮的皮脂腺油脂分泌不正常、細菌孳生所產生的眼疾,可視為眼皮上的痘痘,於眼皮內外都有可能出現,稱「內麥粒腫」或「外麥粒腫」,視情況也會出現不同的症狀,例如較輕微的會感到有異物感,較嚴重的則能摸到腫塊、或間接使得眼睛紅腫、流眼淚等。而雖為細菌感染,但不是傳染疾病,並不會傳染,就像一般的痘痘一樣不會傳染。 基於上述成因,針眼常會出現在皮脂腺油性膚質、酒糟性皮膚炎等皮脂腺容易分泌較旺盛、異常的族群身上,另外像是生活作息較不正常、免疫力較為低弱者,或是習慣高油、高糖飲食者,也會有較高的機率得到。而許多民眾愛美,會有畫眼睫毛習慣,若卸妝沒有妥善清潔也有可能引起,同樣的道理,接睫毛也會有較高的機率引起阻塞形成針眼。若有發現自己較容易長針眼,可熱敷促進循環,降低針眼發生機會。不過雖然針眼可視為眼部的痘痘,但也並非容易長痘痘的人就容易長針眼,痘痘的成因繁多,兩者並無法直接劃上等號。 針眼2種情況不能大意,同處反覆出現小心惡性腫瘤! 謝昀臻醫師表示,針眼雖是一種常見的一般眼疾,也像一般痘痘一樣有可能自行好轉,但也不宜因此就置之不理,畢竟是細菌感染,還是有形成蜂窩性組織炎的疑慮,建議多留意觀察症狀發展,若紅腫熱痛加劇、合併發燒或眼球轉動時眼窩疼痛,便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而雖然針眼通常不會引起其他眼疾,但若是反覆出現在同一處,不論是否嚴重,都建議盡早檢查、檢體化驗為佳,因為皮脂腺也有可能出現惡性腫瘤,也有會像針眼這般的症狀呈現,使得同一處反覆的發炎。換句話說,當前反覆同處出現的針眼,可能為惡性腫瘤,而非一般的麥粒腫。 長針眼該怎麼辦?要冰敷?熱敷?醫教6招改善! 坊間有許多消除針眼的說法,有得可行、有得則未必行得通,謝昀臻醫師指出,像許多民眾或許聽過「長針眼就拉拉眼皮」這樣的說法,這就確實可能有所幫助,目的在於促進皮脂腺循環,不過畢竟僅是促進循環,而各式各樣的坊間作法或許多出自傳統的智慧,但未必有效,因此還是建議以一般較簡單無虞的方式進行,或盡早尋求醫師協助為佳。 謝昀臻醫師表示,較簡單且常見的作法,可以使用乾淨的毛巾等物品進行熱敷,讓循環變好、緩解針眼,腫脹較嚴重時則以冰敷的方式進行,以消緩發炎情況。不過因為是細菌感染,絕大多數的患者還是會需要抗生素等藥物介入協助治療,較嚴重者則會作個引流手術,將針眼切開或擠破,讓分泌物流出藉此消除。不過擠破或切破的方式自己動手當然有風險,因此這樣的方式自然是不宜自行操作,以免誤傷眼睛或形成更嚴重的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等不可預期的結果,應由專業醫師執行。 在經過藥物或手術治療後,經過良好的靜養,通常一周左右便會康復,在這之間也可以前述的方式進行熱敷,並維持良好生活作息、飲食營養均衡維持免疫力、避免高油、高糖等,所謂容易上火的飲食,也有利加速復原。 《延伸閱讀》 .一張圖看懂蜂窩性組織炎、破傷風!傷口再小也不能輕忽。 .眼痛前中後代表什麼?如何改善?眼醫詳解:3情況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27 該看哪科.牙科
家長嚼碎食物再餵給孩子 4歲童狂拉肚子、蛀牙嚴重
新北一名4歲孩童在過去一段時間經常無故拉肚子,且還有嚴重蛀牙,常因此哭鬧不休,每次刷牙更有滿口鮮血,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陳宜宏表示,後來得知家長常將食物嚼碎後再餵給孩子,造成細菌感染,呼籲家長應避免,也得讓孩童定期檢查,把關幼童口腔健康。陳宜宏發現,孩童全口20顆乳牙都有蛀牙,且其中幾顆已侵犯至牙髓,伴有發炎紅腫的情形,若再放任不管恐致蜂窩性組織炎。問診後得知,家長常將食物嚼碎後再餵給孩子,造成大量細菌入侵引發嚴重蛀牙;孩童在蛀牙後又因為牙痛不願咀嚼,家長繼續錯誤餵養,惡性循環下蛀牙情況越演越烈,推斷這些因素可能是造成孩童蛀牙與腹瀉的原因。陳宜宏說明,形成蛀牙的四大要素分別為細菌、食物、宿主(牙齒)與時間,引發蛀牙最主要的細菌為鏈球菌,會代謝食物殘渣中的醣類,產生酸性物質侵蝕牙齒,時間一久就會變成蛀洞,因此要預防蛀牙,除確實清潔也須減少細菌入侵。陳宜宏指出,孩童口腔裡的鏈球菌大多來自主要照護者或父母親,若家人們也有蛀牙,蛀牙菌就會經由親吻、共用餐具或牙刷等方式傳給孩童,進而影響孩童的牙齒健康。陳宜宏提醒,孩童長出第一顆乳牙後的半年內就應接受口腔檢查,並給予照護者潔牙衛教;未來回診頻率可視孩子的潔牙與齒質狀況而定,容易蛀牙的小朋友,約3個月需做一次口腔檢查,其餘則希望每半年一次。幼兒的口腔健康需靠家人共同把關,少吃甜食、確實潔牙、避免唾液交換,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
2022-04-21 該看哪科.兒科
幼童被蚊子叮腫大包 若有過敏體質需當心
2歲幼童在寶母家一覺醒來眼睛下方皮膚腫得像被打、快睜不開了。保母表示晚上聽到蚊子在耳邊嗡嗡聲,早上起床看到小孩就變這樣,因為越來越腫,家長擔心會不會變成蜂窩性組織炎?衛福部桃園醫院醫師王淳峻表示,孩子免疫系統還沒發育完全,碰到蚊蟲叮咬,對有過敏體質的小孩而言,可能會誘發大量的過敏激素,造成嚴重的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有時還有可能起水泡,這些嚴重的反應,隨著成長長免疫系統會成熟,慢慢改善。王淳峻說明,萬一過敏已經發作了,可以口服抗組織胺或類固醇藥物,經過兩天就會緩解了;但如果過敏太嚴重導致喉部水腫甚至呼吸急促,就需要掛急診注射藥物處理。桃園醫院護理師鄒瑞瑩說,預防方法是在蚊子叮咬初期,可使用強效類固醇藥膏擦拭覆蓋被叮咬之處,不用太擔心藥物過量,與其擦半天一班藥膏無效還被抓破,不如乾脆擦含有類固醇藥膏迅速止癢。該如何確定是血管性水腫不是蜂窩性組織炎?王淳峻說,細菌入侵後要造成蜂窩性組織炎,通常皮膚要先被抓破,並且感染48小時後才會腫那麼明顯,若真是細菌感染小朋友早就痛到哇哇叫。若是因為搔癢而抓破皮膚,隔天開始紅腫熱痛,也不要輕忽,建議這就時候需要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
2022-04-04 該看哪科.皮膚
早晚溫差大讓皮膚癢?專家教吃5大食物助皮膚保健
●皮膚癢別過度搓洗,以免破皮出血●注意疾病引起的皮膚搔癢●均衡飲食、遠離地雷食物季節更迭之際,常發生季節性皮膚癢,近日早晚氣溫變化大,許多民眾因皮膚紅腫發癢就診,不少患者還抓到破皮流血感染蜂窩性組織炎。WaCare專家、護理師周珈汶表示,季節性皮膚癢又稱為「缺脂性濕疹」,當氣溫變低時,人體分泌的油脂變少,皮膚容易失去水分而變得乾燥、發癢、脫屑,若過度清潔、沖洗熱水,症狀會更嚴重。NG行為 讓皮膚失去油脂周珈汶說,當身體出現白色細小皮屑,表示油脂分泌不足,有些人誤以為洗不乾淨而加重搓澡力道,皮膚反而更乾裂、乾癢。常見的NG行為包括洗澡時水溫過高、過度清潔、不斷沖洗、去角質等,會把皮膚表面的天然水脂層洗掉,失去水分及油脂的保護。哪些人容易有皮膚搔癢的問題?周珈汶說,老年人、小孩、腎臟功能不好者、糖尿病患者及接受化學治療患者等,他們的皮膚油脂分泌會隨著身體功能變化而減少,應加強保護肌膚、調整生活作息,出現傷口時務必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避免細菌感染出現併發症。改善生活習慣 穿棉質衣服周珈汶建議,可從日常生活習慣下手改善,避免或舒緩皮膚發癢症狀。首先是注意沐浴及泡澡次數不宜太多,水溫避免過高;選擇中性或質地溫和的清潔用品,洗完澡後立刻塗抹保濕乳液;穿著寬鬆舒適的棉質衣服;平常要多喝水、做好防曬。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因接觸面多、過度摩擦的搔癢問題也多。周珈汶提醒,皮膚有異常症狀時,不要自行購買外用藥膏,應先就診找出根本問題對症下藥,有些皮膚癢可能是內臟疾病所引起,千萬別忽視搔癢帶來的警訊,錯過了黃金治療時機。注意飲食忌口 補充營養素皮膚發癢、紅腫有哪些飲食禁忌?周珈汶強調,發病時忌吃羊肉爐、薑母鴨、麻辣火鍋等辛辣及含酒精成分的食物,也要少吃重口味油炸食品,這些都會讓身體釋放組織胺,易產生搔癢感。在預防保養飲食上,建議可多吃富含鋅、維生素A、B、C及必需脂肪酸等五大營養素食物,減少身體發炎反應。當皮膚搔癢難耐時,周珈汶建議,可用冰敷緩解,或拍打取代抓癢,若無法改善症狀,一定要就醫治療,勿信偏方,避免造成皮膚二度傷害。皮膚保健5大營養素食物鋅:牡蠣、牛肉、豬肉、南瓜子、堅果維生素A:豬肝、腰子、紅蘿蔔、南瓜、深綠色蔬菜維生素B:糙米、燕麥、豬肉、牛奶、綠葉蔬菜維生素C:花椰菜、甜椒、芥菜、苦瓜、芭樂必需脂肪酸:鮭魚、鯖魚、酪梨、核桃、芝麻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我45歲,確診肺癌第四期超過三年。這三年來,為了即時使用有效的藥,靠著商業醫療險和癌症險約13萬元的實支實付額度,我還是賣掉一間房子、已經花了六、七百萬。我的命在和時間賽跑,在這場比賽裡,錢就是膽,如果沒有錢也沒有保險,我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有了錢和保險,可以爭取到一些時間,讓我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有機會等到新的藥物,有機會看到後天的太陽。在這場戰役中,我看到了人性的貪婪,但是更多的是愛與光輝,主治醫師的積極、永遠正向的力量,還有亦師亦友的老闆與闆娘,從不計較的持續給予工作和工資的支持,即使他們知道我已無法投入工作狀態之中。42歲那年,我在國外的工作很忙,身體沒什麼大問題,卻漸漸覺得腳麻、腳痛。我猜是腰椎壓迫神經,就專程回台灣看骨科,醫師說要復健,我也乖乖去了一次。朋友建議我再看個神經內科,神經內科醫師照了X光,又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最後醫師只說「可能是肺癌,幫你轉胸腔腫瘤科,先不用來找我們了。」我記得那天,太太在上班,我自己一個人去看診。醫師說完,我呆掉了,腦海空白,好像暫停,好幾分鐘無法做出任何反應。後來我被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腦部已有十幾顆小小的轉移,骨骼轉移範圍也很大,跟我已經過世的母親一模一樣。我哥看了心生警惕,主動去做LDCT檢查,好險沒有發現癌變。確診沒多久,我的病情就惡化了。肺癌標靶藥有很多,各種藥物都要先確定有對應的基因突變、通過個案審查,才可能有健保給付,但當時我病危,沒辦法開刀做切片,抽肺積水的檢體可能不夠檢驗所需,也很可能等不到審查結果。好在根據主治醫師豐富的經驗,他研判我有很高機會有適合吃標靶藥的突變,建議先自費吃兩種標靶藥,先把病情穩住。我照醫師建議服藥一個禮拜就恢復蠻多,雖然一天藥費就要一萬多元,但關於「命」和「錢」,我已經分不清了,只知道想要有機會活,就是把藥吃了再說。後來基因檢測結果出爐,果真如醫師判斷,我適合吃第三代標靶藥「泰格莎」,但當時沒有健保給付。剛開始一天一顆藥是6000元,一個月就要十幾萬,一年兩百萬,後來降價到一顆4000元,我一直服藥到現在,除了靠商業保險,也要把握藥廠給病友買30顆送10顆這類的優惠。遵照醫師建議,一開始就吃到對的藥,對我來說是很關鍵的決定。母親也是肺癌腦轉移,那時只有一、二代標靶藥,對於腦轉移效果沒那麼好,母親忽然就不認得人了。我很早開始服用第三代標靶藥,腦部十幾顆0.5公分以下的腫瘤,後來影像檢查全看不見。有很多情況類似的病人,醫師都會擔心腦部轉移進展太快,病情會變得很複雜,如果經濟能力許可,都會建議跳過一、二代,早點吃第三代。2020年,健保終於給付泰格莎,第一個條件是用於「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沒有腦轉移」的第一線治療,第二個條件是服藥標靶藥失敗且有EGFR另一個突變的第二線治療。我是「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有腦轉移」,不符合給付條件。我問過醫師,為什麼要這樣訂?醫師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只說可能是因為預算有限,得分階段放寬條件,但他看我很年輕,還是應該趕快積極治療。除了吃標靶藥,為了處理骨轉移,我也做過放射治療,現在也繼續化療。去年骨轉移導致神經壓迫,雙腿不聽使喚,做完減壓手術,雙腿仍無力,去年十一月還進了急診。醫師評估可以開始用「癌自禦」和「癌思停」治療,三到四周住院一次,三次一個療程。其中一個藥物費用視體重而定,比如我體重60公斤就要5個單位,一次就要將近5萬元,住院時如果碰巧沒有健保房,就得住自付差額病房,每天又多一筆開銷。我生病這三年來,前兩年還有工作,狀態還不錯,但去年開刀後走路不方便,沒有繼續工作,雖然現在經濟比較困難一點,但還有醫療險、癌症險,加起來一個月大約13萬的實支實付額度可補貼。對癌症病人來說,一顆藥就代表了生命延長的機會,如果沒錢、沒保險,為了活下去,只能窮盡其他可能的辦法。為了得到救命的藥,有些人會去借錢。病友之間也會互相走告,哪邊有臨床試驗,如果有幸符合參加資格,或許就能得到藥廠提供的「恩慈療法」,就是藥物免費。有些時候,沒錢也沒保險的病人為了得到一線生機,無計可施之下,只能仰賴「學名藥」。學名藥就是原廠藥過了專利保護期之後,其他藥廠可以用同成份去做出同樣的藥,但是因為製程或品質有差異,藥效可能不如原廠藥那麼強、那麼穩定,但原廠藥一天一顆、一個月要十幾萬元,學名藥一天兩顆,但一個月只要兩萬多元。病人深知,透過這種方式買學名藥有風險,很可能衍生糾紛,且遇到來路不明的假藥,卻投訴無門。我吃的原廠藥都是紙盒裝,不太可能重新填裝,但學名藥是瓶裝,有人專門蒐購學名藥的空瓶,之後很可能把來路不明的假藥裝進去,賣給病人、牟取暴利。有自私自利的人兜售假藥,也有病人幫助病人的無私之舉。我聽說過,有病人適合吃自費標靶藥,但他完全負擔不起,有其他病人心疼他的處境,就把自己吃過有效的學名藥,讓出一些來,送給那位沒有錢的病人。我真的希望,政府部門可以給新藥多一點機會,或許可以設計一套制度、規畫一筆專款,針對最前端的新藥,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根據實證編撰治療指引、評估國內多少人可能適合使用,由專家委員會執行有效率的審核,就可以在短時間內讓藥進來、給病人用。我相信這個人數不會很多,金額也不會很高。如果新藥問世之後,等個三、四年,它多少會降價,但這三、四年過去,病人的墳上都長草了。如果想遠一點,及早精準用藥,是可以節省更多醫療支出的。就像早期篩檢,如果有肺癌家族史的人都知道要做LDCT篩檢,就可以及早把很多癌前病變、早期肺癌處理掉,不用等到肺癌晚期。早期治療也是一樣,不要等到病人身體虛弱、出現心包膜積水、肺積水、蜂窩性組織炎等各種併發症,才給他機會。▌癌友小檔案Mr.鄧:45ys、男性108年3月肺癌四期(腦、骨轉移).治療:1. Tagrisso(泰格莎),每月約9萬元2. XALKORI(截剋瘤),每月約6萬元(已停用)3. Atezolizumab(癌自癒),約14.5萬元(約3到4周一次)4. Avastin(癌思停),約5萬元(約3到4周一次).總帳單:預估診斷至今已花費六、七百萬元.健保不給付原因:一診斷就病危,無法取得切片做基因檢測,醫師建議先自費使用標靶藥穩住病情。後基因檢測顯示適合第三代標靶藥「泰格莎」,但當時健保未給付。2020年健保給付泰格莎,用於「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沒有腦轉移」第一線治療,或服標靶藥失敗且有EGFR突變的第二線治療,也未符合條件。▌鼓勵癌友一段話「在這場戰役中,我看到了人性的貪婪,但是更多的是愛與光輝,主治醫師的積極、永遠正向的力量,還有亦師亦友的老闆與闆娘,從不計較的持續給予工作(工資)的支持,即使他們知道我已無法投入工作狀態之中。能老多遠沒人知道,但每走一步,都是人間美好的給予」--Mr.鄧 2022.03【更多相關報導】.攤開癌症帳單/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攤開癌症帳單/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攤開癌症帳單/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3-28 該看哪科.牙科
智齒不拔沒關係? 醫曝「害牙爛關鍵」 還可能變口腔癌
18歲的游同學因右下顎疼痛至牙醫診所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右下智齒因無法正常生長,有發炎情形。然而,拔除智齒後傷口持續悶痛並伴隨麻刺感,近兩個月之久;期間,持續接受消炎止痛治療仍未改善,經將發炎組織取樣化驗,診斷發炎組織已轉變為口腔癌,且癌細胞涵蓋整個右下顎骨。智齒易影響周邊健康牙齒 90%需被拔除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顎面外科夏毅然主任表示,智齒又稱第三大臼齒,是門牙間隙向後算起的第8顆牙齒,生長狀況因人而異,通常會在16歲之後慢慢萌生;然而,90%以上的智齒都需要被拔除。他說明,由於智齒生長在口腔最後方,又是最晚生成的牙齒,往往因生長空間不足,向前傾斜、無法正常萌發,這些長歪的智齒不具功能,且因位置的關係不易清潔,容易引發蛀牙、牙齦發炎、牙周病、蜂窩性組織炎等問題,甚至還會連帶危害周邊牙齒的健康機率高達81%以上;即便是沒有長歪的智齒,若無對應咬合的牙齒,也可能因過度萌發影響咬合,或是反覆刮傷周圍的口腔黏膜,長期下來會造成癌變,為了避免這些情形,牙醫師通常會建議盡早將智齒拔除,以絕後患。(推薦閱讀:美牙醫學會列「8個刷牙方式」等於白刷! 飯後立即刷牙也不OK)16-25歲為最佳拔智齒年齡 少部分恐造成顏面麻痺夏毅然建議,拔智齒的最佳年齡為16-25歲,因為這個時候的智齒萌發不久,牙根尚未發展成熟、齒槽骨質也較鬆軟,較容易被拔除;但拔完牙後腫痛難免,需按醫囑定時服用消炎止痛藥。(推薦閱讀:服用普拿疼小心肝毒性! 藥師揭「 止痛藥劑量上限」:別拿生命開玩笑)另外,有些智齒因位置太接近神經,拔除過程不免傷及神經造成顏面麻痺,不過不會影響外觀、說話及進食,一般約1-3年即可恢復,無須過度驚慌。(推薦閱讀:拔智齒有哪些風險?會造成神經傷害? 牙醫詳解常見疑惑)深埋在骨頭內的 不會蛀牙或發炎可暫不拔除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完全深埋在骨頭內的智齒,不會有蛀牙或發炎的風險,可暫時先不拔除,但仍有3%的機率可能轉變為囊腫,或是少部分會轉變成口腔癌,故即使沒有任何不適,也應定期接受影像學檢查。夏毅然提醒,拔完智齒須持續觀察,若不適感持續2週以上未緩解,甚至越來越嚴重即需提高警覺,尋求進一步診療。延伸閱讀: ·智齒不痛要拔嗎?為什麼智齒沒長出來? 牙醫師揭「必拔標準」及潛在風險 ·味覺改變、嘴張不大當心癌前兆! 牙醫公布口腔癌10大變化 
-
2022-03-16 該看哪科.皮膚
痘痘未必是痘痘,「真的痘痘」長這樣!頭頂的亂擠可能產生驚人後遺症
長痘痘總是讓人生理和心理都相當不舒服,頭頂的痘痘也特別疼痛又難擠,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痘痘有時「未必是痘痘」,且硬擠恐怕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建議應尋求醫師協助,若真的要擠也得注意相關安全事項,以避免造成嚴重的傷口,頭頂的嚴重甚至永久的局部落髮。 痘痘未必是痘痘,別亂擠,「真的痘痘」長這樣! 曾奕騰醫師表示,首先需先釐清民眾和醫師所說的痘痘為何,若以能擠出東西作為標準,以及醫學上的定義來看,同樣都是紅腫膿泡,未必是民眾所期待能擠出東西的「真痘痘」,常見可能包括出現機率較高的毛囊炎、嚴重的細菌感染、黴菌感染等,這些都有可能形成像痘痘的外觀,但未必能擠出東西,而若擠不出東西,民眾往往又會硬擠,也就容易形成更嚴重的傷口。 真的符合民眾能擠、擠得出東西需求的,在醫學上稱為「痤瘡」,也就是民眾所期待的「真痘痘」,這種痘痘常見好發於臉部、頭皮、上臂、背部等,形成主要有4大要素,包括角質增生、油脂分泌、痘痘菌、人體產生發炎反應。而最最關鍵的,在於有無粉刺,其外觀白白的,是一種角質混合油質形成的阻塞物,也就是民眾擠痘痘時所期望擠出的東西。而長在頭上的,通常發炎程度較為嚴重,且此處為神經敏感區域,真皮層也較厚,容易形成堆積,因此往往較痛也不容易擠出。 亂擠痘痘問題多,頭頂的嚴重恐永久局部落髮! 曾奕騰醫師表示,若無消毒工具,用手擠或一般針具刺破,或是擠錯痘痘,相當容易形成更進一步的細菌感染或更嚴重的發炎,原本只有一種細菌引起發炎的痘痘,易形成多種細菌感染。而若真的是痘痘,在未形成或製造出痘痘的引流出口時硬擠,也會使得痘痘無法往外破開,反而是在內部的增皮層甚至更深,讓範圍擴大。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情況民眾擠完都會有明顯的腫脹。而不光是頭頂,難擠的痘痘民眾往往會用更大的力氣擠破,若形成傷口嚴重的話更可能近一步形成蜂窩性組織炎。民眾最忌諱的落髮也可能出現,形成局部落髮,待後續發炎反應消退、細胞修復後大多會長回,但若情況嚴重甚至形成疤痕,也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也就是永久性的局部落髮。 考量辨識、器具、技術,大痘痘、常客痘醫師處理為佳! 曾奕騰醫師建議,民眾如遇痘痘還是尋求醫師協助為佳,避免亂擠形成不必要的麻煩,特別是較大較嚴重的痘痘,考量的包括痘痘辨識、器具使用及消毒、以及執行技術,而若會一直長痘痘者,醫師也會提供相關藥物避免不斷增長,這些都比民眾自行處理來得佳。 一般而言,會使用外用抗生素藥膏或凝膠、過氧化苯等氧化劑凝膏,若效果不佳則考慮短期口服抗生素,降低發炎反應。若真的相當嚴重則會用引流手術,將發炎物質引流出來降低發炎,也就是民眾所期待的「放它出來」。而嚴重或反覆不斷發炎長痘痘者,則會考慮是否以口服A酸治療,可減少油脂及角質生成,並有抗發炎效果。有雄性禿的患者往往出油量也較高,痘痘的發生率也會比較高,就會建議從雄性禿的治療著手以控制油量,如雄性禿相關的口服用藥。 痘痘怎麼擠比較好?醫指成功擠破2關鍵! 不過要民眾不擠痘痘也很難,曾奕騰醫師表示,若真的要擠,雙手和針具一定要清潔,先以肥皂清洗或用酒精消毒,並避免隨便一個縫衣服的針具,應以清潔痘痘相關的針具進行,以避免針具上的其他如生鏽等情況形成不可預期的問題。 民眾擠痘痘通常都是在有東西破開時停手,但若擠半天擠不開時,通常已形成更嚴重的傷害,這自然應避免。因此醫師建議真的要擠,時機也要抓對,擠痘痘的關鍵時機在於成熟,也就是看得到白頭、粉刺、且有個肉眼可見的細微開口,這樣的痘痘稍稍用力便可擠破,若沒有變白、沒有開口、稍出點力沒有破,則代表時機尚未成熟,便不建議擠,好的東西值得等待,硬摘的果實不會甜,應靜待成熟為佳。前提是,這是正期待能擠出東西的「真的痘痘」,也就是痤瘡。 防範痘痘、頭頂長痘,醫:注意清潔很重要! 在防範痘痘方面,曾奕騰醫師指出,除了作息不正常是常見關鍵,頭頂容易長痘痘的族群,多半容易流汗、出油,又或是長時間戴帽子、工作通勤等需要帶安全帽,而安全帽沒清自然也容易長。另外,臨床上也發現抽菸和長痘痘有所關連,當中的化學物質容易促進身體發炎,醫學上觀察到抽菸者長痘痘的機率比一般人來得高。 因此醫師建議應盡可能作息規律,抽菸者盡量避免抽菸。清潔也重要,頭雖然未必需要每天洗,若較不會出油者,兩三天洗一次是可接受的,但容易出油者,一天下來頭就會油的族群就應每日洗頭。並盡可能不要帶帽子把頭皮悶住、出汗,機車族安全帽非戴不可,但同頂內裡避免長期久戴,建議可選用或增設能夠更換的內裡,在和生活便利取得平衡下1周清更換或洗一次,或最久1個月一次。如此便可有效避免痘痘不斷增長。 《延伸閱讀》 .戴口罩狂長痘痘?醫教5招預防口罩痘作祟! .屁股痘痘別亂擠!醫:和臉上的不一樣,6招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14 該看哪科.耳鼻喉
鼻毛別用拔的!耳鼻喉科醫教4觀念妥善修剪鼻毛
鼻毛長出來,甚至鼻毛外岔,總影響外觀,讓人尷尬又不美觀,許多人會定期剪光鼻毛,也有人會用拔的方式清除,不過針對這些修鼻毛的方式,賴耳鼻喉科診所賴盈達醫師提醒,清除鼻毛這簡單的小動作,其實也有一些細節需要留意,若有不慎恐怕也會受傷、感染、或進一步影響健康。 鼻毛有如過濾網別剪光,避免有害物質長驅直入! 賴盈達醫師說明,鼻毛的位置在鼻孔至鼻腔前端,皮膚與鼻黏膜的交接處,也就是鼻前庭,對人體的生理作用有如過濾網一般,可過濾部分的細菌、病毒、過敏物質等有害物質,雖無法完全100%阻絕,但若是完全沒有這屏障的阻擋,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將可能長驅直入,自然可能影響健康。 醫師表示,鼻毛剪或不剪,也需在外觀和健康上取得平衡,太長或剪太多都不宜,若是太長影響的是外觀,但若是剪太多,或甚至全部清空則不利健康,特別是台灣過敏體質者較多,若完全清除恐怕也較容易引起過敏甚至氣喘。雖然過敏、氣喘等呼吸道疾病,和鼻毛修剪與否是否有直接關聯還尚待更多研究證實,而呼吸道疾病也有其他的風險因素存在,不過國外確實也有研究發現,鼻毛較為濃密者,氣喘的機率比同批鼻毛較少的受研究者來得低,從生理結構上來看是個可作為參考的細節。 鼻毛別用拔的,小心蜂窩性組織炎! 值得注意的是,清除鼻毛除了不宜全部清除之外,許多人也會用手拔的方式進行,對此賴盈達醫師表示,鼻毛用拔的,除了當下會有讓人受不了的疼痛感,也可能進一步傷害鼻腔。醫師解釋,鼻毛不易拔除,過程往往需要用力,這動作就容易使得鼻前庭受傷,當鼻前庭受傷細菌便得以入侵,如常聽到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就可能出現局部的發炎、腫脹,或是形成毛囊炎、長痘痘等,也可能形成更嚴重的細菌感染,或甚至更進一步引起蜂窩性組織炎。診間就有不少患者因不明的鼻腔腫脹就醫,經檢查發現有細菌感染的情況,一問之下得知有拔鼻毛的習慣。 4觀念妥善修剪鼻毛,醫:外觀、健康取得平衡! 賴盈達醫師建議,民眾在清除鼻毛時可把握4個觀念,別用拔的、別剪太多、安全剪除、剪外露的。鼻毛用拔的傷害正如前述,可能造成發炎或感染等。而安全剪除指得就是使用鼻毛刀或是圓頭型的安全剪刀,避免傷害到鼻前庭或鼻孔外部皮膚而受傷。也避免剪太多使得失去基本的保護作用,在外觀和健康取得平衡下,建議剪鼻孔洞口外露的就好,在剪的時候可以面對鏡子微笑、直向伸展臉部、張嘴等各種表情檢視,這些動作會讓鼻孔、鼻翼得以延伸,若有較長的鼻毛就會外露,剪除這些外露的鼻毛即可,而若是用鼻毛刀,也避免整個伸進去清除。如此一來就可以在外觀及健康上取得平衡。 《延伸閱讀》 .脖子、腋下的小肉芽是什麼?是腫瘤嗎?要如何消除? .屁股痘痘別亂擠!醫:和臉上的不一樣,6招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24 該看哪科.皮膚
天冷容易皮膚癢?醫師詳解好發原因、部位及常見症狀
●皮膚癢好發部位:手指末端、背部、小腿●常見皮膚搔癢、脫皮、龜裂、疼痛等症狀●好發族群:家庭主婦、美髮業者、市場攤販近日氣溫下降,很多民眾皮膚發癢嚴重而不斷搔抓,冬季搔癢症及濕疹患者明顯增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說,天冷皮膚容易乾癢,常見手指末端、背部及小腿等三個部位發生搔癢症,這些部位的汗腺、皮脂腺分布密度較低,年齡增長皮膚老化,易導致皮膚出現乾燥、搔癢、脫皮、龜裂、疼痛等症狀。抓到破皮 小心細菌感染天氣寒冷,冬季搔癢症及濕疹的患者約增加二成。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年長者、易皮膚過敏者,以及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洗腎、乾癬、魚鱗癬等患者,或異位性皮膚炎、免疫功能不佳等患者,都容易皮膚乾癢。一名50多歲的女性皮膚嚴重搔癢就醫,兩側小腿皮膚因為不斷搔抓,出現龜裂、抓破皮出血等情形,甚至發生細菌感染。趙昭明研判,天冷、溫度低,造成皮膚過度乾燥而引發搔癢症,所幸經藥物治療後,皮膚搔癢症狀緩解。頻用酒精消毒手 也易惡化潘企岳指出,家庭主婦、美髮業者、市場攤販等,因為常洗手、洗碗,必須碰水,因此容易發生皮膚乾癢問題;為了防疫,許多民眾勤洗手、頻繁用酒精消毒雙手,也使雙手油脂、水分快速流失,造成乾癢症狀惡化,特別是醫護人員雙手發紅、乾裂、脫皮特別明顯,且今年冬天比往年冷,患者增多。如何預防皮膚乾癢?趙昭明強調,首要多喝水,避免水分流失後,皮膚角質層更加乾裂;其次,洗澡水溫不要太高,不要過度搔抓;要多穿棉質衣物,少穿麻質、尼龍材質等貼身衣褲,以免刺激皮膚。當出現皮膚搔癢時,切記不可用力搔抓,慎防細菌感染,避免引起蜂窩性組織炎。保養多擦凡士林、護手霜「避免皮膚乾癢,保養最重要。」潘企岳指出,若輕忽保養,當皮膚嚴重乾燥時,雙手皮膚容易發炎、罹患濕疹,背部、小腿則出現冬季癢症狀。建議多使用凡士林、護手霜等油脂成分較高的產品護手,背部、小腿也要多補充水分,可塗抹乳液保濕。保濕產品如何選擇?趙昭明建議,如果是皮膚較為乾燥族群,可以選擇油脂比例較高的產品,如凡士林、乳液等;若非皮膚乾燥者,則使用油脂、水分較為平衡的產品,但使用前應先諮詢皮膚科醫師意見。天冷少泡澡 避免水分流失在治療上,潘企岳指出,一般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塗抹抗生素、濕疹及保濕藥膏治療。若症狀嚴重,睡覺時背部、小腿嚴重搔癢,則應盡速就醫治療。「天冷時,沖澡比泡澡好。」潘企岳說,天冷時最好不要泡澡,避免身體油脂、水分流失加速,沖澡時間也不宜過長,最好在15至20分鐘完成,洗澡後應立即使用乳液塗抹身體各部位,避免油脂、水分流失。洗澡水溫則因人而異,如果要洗熱一點,沒有太大關係,「洗澡時間就短一點。」
-
2022-02-17 癌症.頭頸癌
拔完智齒疼痛難忍竟釀口腔癌 醫:超過2周要盡速就醫
18歲的游同學因右下顎疼痛至牙醫診所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右下智齒因無法正常生長,導致發炎。但拔掉智齒吃止痛藥2個月都沒效果,經採樣化驗被診斷為口腔癌,慈濟醫院表示,手術完至今追蹤7年,沒有復發跡象。牙科部顎面外科主任夏毅然表示,經診斷後,游同學的發炎組織已轉變為口腔癌,考量游同學年齡尚輕,若直接進行手術將造成巨大傷疤,影響身心,遂由頸部下刀,翻開皮膚再切除癌變的下顎骨並截取小腿骨進行修補,術後並未在游同學的臉上留下任何疤痕。智齒又稱第三大臼齒,是門牙間隙向後算起的第8顆牙齒,生長狀況因人而異,通常會在16歲之後慢慢萌生,90%以上的智齒都需要被拔除。夏毅然說明,由於智齒生長在口腔最後方,又是最晚生成的牙齒,往往因生長空間不足,向前傾斜、無法正常萌發,這些長歪的智齒不具功能,且因位置的關係不易清潔,容易引發蛀牙、牙齦發炎、牙周病、蜂窩性組織炎等問題,甚至還會連帶危害周邊牙齒的健康機率高達81%以上。即便是沒有長歪的智齒,若無對應咬合的牙齒,也可能因過度萌發影響咬合,或是反覆刮傷周圍的口腔黏膜,長期下來會造成癌變。為了避免這些情形,牙醫師通常會建議盡早將智齒拔除,以絕後患。夏毅然建議,拔智齒的最佳年齡為16至25歲,因智齒萌發不久,牙根尚未發展成熟、齒槽骨質也較鬆軟,較容易被拔除;但拔完牙後腫痛難免,需按醫囑定時服用消炎止痛藥。另外,有些智齒因位置太接近神經,拔除過程不免傷及神經造成顏面麻痺,不過不會影響外觀、說話及進食,約1到3年即可恢復,不用過度驚慌。夏毅然提醒,民眾拔完智齒須持續觀察,若不適感持續2周以上未緩解,甚至越來越嚴重即需提高警覺,尋求診療。
-
2021-12-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腳麻、腿腳冰冷為前兆 防周邊動脈阻塞看走路步態
一位年約六十歲的男性,腳痛多年、不良於行,平時外出與生活起居都由兒子負責。疫情期間患者腳部的症狀加劇,連躺著或坐著不動都感到十分疼痛,忍痛三個月後,兒子發現其腳部發黑失去知覺,緊急送往醫院搶救,才發現是腳部動脈阻塞。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多因不良習慣所致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指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on disease, PAOD),是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一種過程及表現,在台盛行率高達 15.6-32%。其是因周邊血管動脈粥樣物質不斷擴大和繼發性血栓形成,引起動脈管腔逐漸狹窄甚至閉塞,流至遠端的血量以及供應遠端組織的養分及氧氣減少,進一步使肢體出現慢性或急性的缺血症狀,倘若未接受積極治療,往往進展至肢體壞疽甚至截肢情形。此外,周邊動脈阻塞與許多心血管疾病相同,都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或三高慢性病所引發的血管病變,好發於五十到六十歲者。初期症狀輕微 常被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顏旭霆表示,周邊動脈血管疾病 40-50%的病人沒有臨床症狀,初期的症狀輕微,常被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延誤就醫;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為動脈粥狀硬化惡化的指標,也將增加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若血管硬化指標(Ankle-Brachial Index,踝肱血壓比值) ABI≦0.9,十年內死亡率更是會提升兩倍。未積極處理 嚴重恐需要截肢周邊動脈阻塞的患者腿部血管會隨著疾病進程慢慢阻塞,前期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隨著疾病病程進展,患者漸漸在行走一段時間後腿部肌肉會發生缺血、疼痛的現象,休息一段時間後就恢復正常,醫學上稱為「間歇性跛行」。陳沂名說明,多數人會誤將間歇性跛行視為年紀大所引致的退化性疾病,但這其實是周邊動脈阻塞所造成的,若發現時未積極處理,很有可能會導致腿部缺血發黑、肌肉溶解,最嚴重恐需要截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分4級 腳麻、腿腳冰冷為前兆顏旭霆補充,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依Fontaine分級(Fontaine Classification)分為四等級:第一級患者症狀輕微,多為腳部冰冷或出現腳麻,但有些患者完全沒有症狀出現;第二級患者腿部動脈阻塞,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症狀;第三級患者阻塞嚴重,腿部即使在休息狀態下仍會疼痛;第四級動脈幾乎完全阻塞,腿部出現壞死或壞疽的現象。間歇性跛行是最容易觀察到的症狀,若發現走路一段時間後小腿肚就開始疼痛,休息後又恢復正常,那就該懷疑是周邊動脈阻塞,前往醫院做更進一步的血管檢查,6小時黃金時間內若沒有打通血管,有很高的機率必須截肢。值得一提的是,若已經出現症狀,自行靠飲食調整無法減少阻塞的情形,一定要經由專業醫師評估狀況後,才能預防狀況加劇。延伸閱讀: ·走路腳拖地小心是「垂足症」! 醫揪「危險姿勢」:5職業易發生 ·沒傷口卻蜂窩性組織炎? 醫解謎「關鍵病因」:皮膚乾燥、腳跟龜裂要小心
-
2021-12-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單腳腫成象腿 留意髂靜脈壓迫
一位年約60多歲女性,左腳因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服用抗生素後狀況改善,但左腳腫脹卻遲遲沒有消退,一踩到地板就感到麻痛。後來會診心臟科發現,她的雙腳不對稱水腫,左腳已腫成象腿,超音波檢查確診為「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髂靜脈位於盆腔內部,當被壓迫或產生血栓時「非常難被發現」。因為髂靜脈上方有一條動脈,髂靜脈與動脈並行,當腹腔空間被擠壓時,就可能壓迫到動脈再壓迫到髂靜脈。郭志東指出,壓迫原因非常多種,如腫瘤、膀胱疾病、坐姿或走路姿勢不正確、長期便祕壓迫、年紀大肌肉纖維化等,因此,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大多發生在年輕男性、50歲以上女性身上。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初期幾乎沒有症狀,雙腿也難發現是否有水腫,必須等到血液回流明顯堵塞,才會開始出現,走路會感到腳部脹痛,或是穿褲子腿部變很緊,才可能察覺。郭志東說,髂靜脈壓迫症候群也會發生血栓等致命危機,通常髂靜脈壓迫症候群不會雙腳同時腫脹,建議平時要查看雙腿的水腫是否不對稱,或是壓小腿內側,壓下去查看是否有明顯的凹痕,且恢復速度慢,如果是,表示有水腫。若發現雙腿水腫不對稱,加上自行檢測確認有水腫時,可以到心臟內科照超音波確認。輕微的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可以透過抬腿、穿彈性襪幫助靜脈回流。嚴重的患者則會使用導管放置支架治療。郭志東提醒,冬天天氣冷,民眾減少活動,水又喝得少,更容易導致血栓的發生,呼籲民眾一定要多加注意。
-
2021-12-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單一下肢腫成像象腿 髂靜脈遭壓迫恐釀致命危機
一位年約60多歲的女性,左腳因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由於症狀輕微,服用抗生素後狀況改善,但左腳「腫脹」卻遲遲沒有消退,左腳一踩到地板就感到麻痛。後來會診心臟科醫師,發現她雙腳不對稱水腫,左腳已腫成像是象腿,照超音波檢查,確診為「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國泰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髂靜脈位於盆腔內部,當被壓迫或是產生血栓時「非常難被發現」。他解釋,髂靜脈上方有一條動脈,髂靜脈與動脈併行,當腹腔空間被擠壓時,就可能壓迫到動脈再壓迫到髂靜脈。郭志東表示,壓迫原因非常多種,如腫瘤、膀胱疾病、坐姿或走路姿勢不正確、長期便秘壓迫、或是年紀大肌肉纖維化等,因此,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大多發生在「年輕的男性」、「50歲以上的女性」。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初期幾乎沒有症狀,雙腿也難以常覺是否有水腫,必須要等到血液回流明顯堵塞,才會開始出現,走路會感到腳部脹痛,或是穿褲子腿部變很緊,才可能察覺。郭志東表示,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同樣會發生血栓等致命危機,平時建議要查看雙腿的水腫是否不對稱,通常髂靜脈壓迫症候群,不會雙腳同時腫脹,或是平時可以壓小腿內側,壓下去查看是否有明顯的凹痕,且恢復速度慢,如果是,表示有水腫。建議發現雙腿水腫不對稱加上自行檢測確認有水腫時,可以到心臟內科照超音波確認。輕微的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可以透過抬腿、穿彈性襪幫助靜脈回流。嚴重的患者則會使用導管放置支架治療。郭志東表示,提醒冬天天氣冷,民眾減少活動,水又喝得少,更容易導致血栓的發生,呼籲民眾一定要多加注意。
-
2021-11-25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最可怕的併發症 衛教師:有1/4病友因此住院
●長期血糖控制不好,易衍生併發症●嚴重糖尿病會造成末梢神經血管病變●嚴控血糖,飲食攝取升糖指數低的食物糖尿病並不可怕,但怕的是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好,易衍生併發症,尤其是糖尿病足。統計發現,高達四分之一的糖友因為足部問題而住院治療。一有傷口 容易惡化到深層常見嚴重糖尿病併發症會造成末梢神經血管病變,引發糖尿病足,使腳的感覺變遲鈍,加上血液循環不好,肢體養分不夠,一旦出現傷口,很容易惡化到深層、侵襲骨頭,甚至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其實,只要嚴格控制血糖及血壓,同時做好足部護理,可以大幅降低糖尿病足的危險。控制血糖 醣類攝取勿超量除了嚴格遵守醫囑用藥外,飲食會攝取的六大營養素中,澱粉類及水果類會直接造成血糖波動,必須視個人血糖狀況攝取。假使一天吃3碗飯或水果超過一碗的量,即是醣類攝取超量,因此,如果外食族三餐都吃便當,且把飯都吃完,就算過量攝取。糖尿病患的血糖理想目標:飯前80至130mg/dl,飯後2小時80至160mg/dl,糖化血色素7%以下。若擔心血糖太高,可留意食物的升糖指數(GI值),大部分蔬菜、糙米、燕麥等全榖雜糧,都屬於GI值低的食物,適量搭配吃蛋白質的食物,有助緩和醣類上升幅度。若是血壓及血脂控制不好,建議少吃紅肉及肥肉,以植物性蛋白,也就是豆製品為主較為適合。足部護理 依照5項目執行糖友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完整的足部檢查,以確認是否有潰瘍及截肢的危險因子。平時在家的足部護理,可依照以下5建議執行。1.每天檢查腳:拿面鏡子仔細照腳底與腳趾處,檢查有沒有傷口。2.做好足部保濕:足部龜裂容易造成不易癒合的傷口,每日洗完腳後,建議使用清爽的乳液擦拭,避免擦在腳趾間,以免滋生細菌黴菌,長成水泡。3.趾甲剪平直:一般人修剪趾甲,習慣依趾甲形狀剪成圓弧形,可是糖友們因為傷口癒合不易,建議要剪平直,以免造成甲溝炎或趾甲嵌入肉裡;若長雞眼或繭,請直接找醫師處理。4.穿適當的鞋襪:鞋子合腳舒適,避免穿涼鞋及高跟鞋等包覆性差的鞋子;買鞋建議下午時買,因為下午通常是腳最大的時候;襪子選擇白色棉質能吸汗的襪子,受傷才能很快辨識。5.保持足部循環:糖友們應該適時增加腿部運動,避免跪坐、久坐或盤腿坐,而讓血液循環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