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2 該看哪科.皮膚
搜尋
蕁麻疹
共找到
144
筆 文章
-
-
2021-04-02 養生.聰明飲食
即使加熱也難以去除!2NG行為讓吃魚過敏風險增
鮪魚、鮭魚、旗魚、鰹魚等「青皮紅肉」的深海魚含有豐富的營養,成為許多家庭餐桌上的海鮮佳餚,不過,毒物科醫師提醒,天氣逐漸炎熱,購買後,務必妥善分包冰存,分次取出,解凍後食用,以免引發組織胺中毒。組織胺 中毒機率最高根據食藥署108年食品中毒資料,在所有天然毒素中,以「組織胺」所引發的中毒機率最高,主要在於四面環海,漁產豐富,只要氣溫一高,又未冰存,就會提高中毒風險。台北榮總內科部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表示,組織胺是在新鮮度差或腐敗水產魚肉中常見的1種天然化合物,當魚體保存不當遭受細菌汙染時,細菌就會將魚體內的組胺酸分解成組織胺。食藥署表示,由於組織胺對熱非常安定,即使加熱,也不易破壞,一旦生成,就不容易去除,臨床顯示,只要食入超過500mg/kg的組織胺後會引起中毒症狀。組織胺中毒 以過敏症狀為主楊振昌說,組織胺中毒以過敏症狀為主,像是,臉部與口腔泛紅,皮膚發癢、長出蕁麻疹,或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有時合併神經中毒症狀,如臉麻。楊振昌指出,組織胺中毒,不太會有致命危機,如至急診,通常打點滴,補充水分,並給予抗組織胺藥物,並進行症狀治療,但過程身體相當不適,如外出旅遊遇食物中毒,勢必遊興大減。除了魚類組織胺中毒,河豚毒素中毒也經常發生,食藥署分析國內河豚毒素中毒案件,大多數患者並不知自己食用河豚,或是吃了未有完整包裝標示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預防水產品中毒 購買時這樣做如何預防這類水產品中毒?食藥署建議,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不知名的水產品。楊振昌則提醒,民眾購買海鮮等水產品後,應該分包冰存,例如,鮪魚、鮭魚體積較大,必須切片,建議分開包裝,妥善保存,想吃多少,再拿多少,避免細菌感染。(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冷凍魚比較不新鮮? 專家解惑!「NG解凍」小心營養流失 ·吃魚怕重金屬下肚? 營養師揪「2部位」能不吃就不吃
-
2021-03-24 該看哪科.皮膚
常常莫名過敏、皮膚癢?2招找出原因別單靠類固醇
(影片來源:唐豪悅醫師) 常常莫名過敏、皮膚癢?2招找出原因別單靠類固醇 過敏在台灣是相當常見的健康問題,根據衛福部資料分析,106年國人因過敏性疾病就醫者就高達341萬人。過敏反應常見引起皮膚、眼、鼻過敏,且往往是一連串的出現。而因為氣候潮濕的關係,塵螨是台灣人最常見的過敏原,不少人過敏也都歸咎於此,卻也常在未接觸塵螨的情況下莫名出現過敏不適,許多人甚至長期使用類固醇卻不見好轉。想要改善過敏,了解自己的過敏原就顯得格外重要。 常常莫名出現過敏?留意過敏原不只有塵螨!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皮膚科唐豪悅醫師指出,日常生活當中有相當多的過敏原都有可能引起過敏,常見如灰塵、狗毛、貓毛等吸入性過敏原以及植物、花粉等環境中的過敏原等,又或是堅果、蛋白、牛奶、海鮮等食入性過敏原。 若民眾時不時出現莫名的過敏情況,其也有可能是自己誤解或不了解自己的過敏原,以至長期接觸而不自知。建議可從日常生活觀察或做過敏原測試,釐清自己真正的過敏原為何,避免不明的過敏情況一再發生,這主情況也常見出現在許多有皮膚問題的患者身上。 過敏別單靠類固醇,2招有助揪出過敏原! 不少有皮膚過敏問題的患者,過敏症狀往往一發生就持續了好幾個月,唐豪悅醫師指出,皮膚過敏若持續長達六個月或以上,即可視為慢性皮膚疾病,例如慢性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常常莫名皮膚癢等,這些患者往往需長期使用類固醇,但情況卻也控制不下來。遇到這樣的情況,唐豪悅醫師建議別單靠類固醇,可透過過敏原檢測的方式進行檢查了解。過敏原檢測可檢測出上述吸入性過敏原、食入性過敏原、環境中的過敏原等。 唐豪悅醫師也表示,過敏原檢測年滿2歲就可以開始,並在檢測後3年複檢進行比對,了解狀況是否有所改善。而若小朋友本身就是中度、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常出現全身發炎反應、常常鼻子不好、打噴嚏等,更是鼓勵盡早檢查為佳。 至於成人過敏原檢測時也可先進行回溯,想想自己接觸到了什麼、處於何種環境當中等,並與醫師做討論,如此更有助釐清找出真正的過敏原因。目前過敏原檢測上處自費項目,建議民眾可在進行檢查前,先與日常較常接觸、看診的醫師進行詢問、討論。 避免過敏一再發生,找出、避免根源是關鍵 透過檢測了解過敏原,有助於降低皮膚炎誘發的風險以及嚴重性,並提供日常飲食建議避免食物過敏發生的可能。唐豪悅醫師也提醒,改善皮膚過敏狀況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遠離過敏原,包括了先了解自己的過敏原,以及生活環境的清潔。例如塵螨、灰塵是最為常見的過敏原,對此容易出現過敏的民眾,日常生活就應保持整潔,避免堆積灰塵,並且調控濕度,以免滋生塵螨。徹底根除過敏原,有利避免莫名的過敏狀況一再發生。 《延伸閱讀》 .防範塵螨引過敏、氣喘 毒物專家6招:枕頭要用熱水洗 .眼、鼻、皮膚過敏怎麼辦?中醫穴位、茶飲、熱敷等3招有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18 養生.聰明飲食
毒性是氰化物的1250倍!河豚的毒素在哪裡?
臺灣四面環海,漁產豐富,國人飲食中常見水產品,而新聞報導也偶有食用水產品中毒的事件。根據食藥署108年食品中毒資料,「組織胺」發生中毒機率為天然毒素中最高;另每年11月到3月的河豚產季,也會有偶發河豚毒素事件,屬於神經毒素類中毒,如果未能及時處理,恐有致命的風險。新鮮水產儘快吃,有效防止組織胺河豚是一種毒性極強的魚種,是大家熟知氰化物的1250倍,稍微接觸到一點就可以在數分鐘之內奪去一個人的性命!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是一種結構穩定的毒素,主要存在於河豚的內臟,而肝臟與卵巢則是其中毒性濃度最高的地方,高溫也無法讓這種毒性變性。組織胺是在新鮮度差或腐敗水產魚肉中常見的一種化合物,成因是當魚體保存不當遭受細菌污染時,細菌會把魚體內的組胺酸分解成組織胺。由於組織胺對熱非常安定,不容易以加熱方式破壞,因此一旦生成就不容易除去,當消費者食入超過 500 mg/kg的組織胺後會引起中毒症狀,症狀包含:臉部與口腔泛紅、出現蕁麻疹、發癢、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目前國內發生的河豚毒素中毒案件中,多數是不知道自己食用的是河豚或未有完整包裝標示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為預防中毒,應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不知名的水產品。食藥署已公開組織胺及河豚毒素等海洋毒素的檢驗方法,同時也提醒民眾避免購買不新鮮、不常見或來路不明的水產品,才能吃得安心,避免海洋毒素中毒。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3-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日本輝瑞疫苗嚴重過敏累積17例 比例高於歐美
日本施打輝瑞疫苗後,累積17人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負責疫苗業務的行政改革大臣河野太郎今天表示,日本嚴重過敏的情形高於歐美;厚生勞動省將於12日開會討論此事。日本2月17日起針對醫療人員優先施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目前施打的疫苗是由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和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聯手研發。日本共同社報導,至3月9日止,日本已有10萬7558人施打疫苗,共有17人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anaphylaxis)。厚生勞動大臣田村憲久表示,國外每100萬人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比例,美國有5件,英國20件。厚勞省將在12日的審議會討論過敏反應比例,以及過敏症狀程度是否與歐美各國類似等。日本截至3月7日已有3例嚴重過敏,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8日新增5例出現嚴重過敏,9日又新增9例,均為20多歲到50多歲的女性,在接種疫苗後發生過敏反應,症狀包括出現蕁麻疹、喉嚨痛、呼吸困難、手腳發麻等。其中有部分個案患有氣喘、高血壓等基礎疾病,或曾對藥物與食品過敏,但也有個案沒有任何基礎疾病;目前所有人的過敏症狀都已改善。報導指出,目前過敏反應累積17例,全部都是女性,約每6300人出現1人過敏。
-
2021-02-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日本疑發生首例疫苗副作用 接種後出現蕁麻疹
日本政府今天透過推特宣布,接獲富山縣一處醫院通報,有醫療人員接種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後疑似出現蕁麻疹症狀的副作用,這是日本從17日開打疫苗以來首例。日本施打的疫苗,是由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和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聯手研發。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政府從本月17日起,開始讓大約4萬名醫療從業人員接種疫苗,相關作業正在日本各地進行中。日本政府今天透過首相官邸特設推特帳號公布,19日開始接種疫苗的富山縣富山勞災醫院,有醫療人員接種後疑似出現蕁麻疹症狀的副作用。政府指出,厚生勞動省將持續努力蒐集有關疑似副作用的案例資訊,並努力宣導周知疫苗接種安全須知。厚生勞動省表示,日本截至19日下午5時止,共有5039人接種疫苗,這次是首度公布疑似出現接種副作用的案例。
-
2021-02-1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春暖花開誘發4大過敏疾病 「5要3不要」抗過敏
● 4大過敏疾病:異位性皮膚炎、鼻過敏、氣喘、眼結膜炎● 溫差大,過敏體質的人易誘發過敏● 常見過敏原,9成以上是塵蟎春暖花開,氣候變化大,有過敏體質的人容易免疫系統失衡而誘發過敏,該如何超前部署才能避免過敏疾病發作?2大過敏原:塵蟎與黴菌在台灣引發過敏疾病的過敏原,包括塵蟎、黴菌、蟑螂等。其中9成以上是塵蟎,多活在居家室內的沙發、床墊、地毯等陰暗的角落裡;黴菌也是常見的過敏原,家中的植物、久未清理的空氣清淨機、地毯、舊玩偶、枕頭等,都是易孳生黴菌的地方。常見4大過敏疾病,分別是異位性皮膚炎、鼻過敏、氣喘、眼結膜炎等。過敏症狀如果在皮膚會引起異位性皮膚炎及蕁麻疹;若在鼻子會引發過敏性鼻炎;若在下呼吸道肺部,會誘發氣喘;如果在眼部會引發過敏性結膜炎。這些過敏症狀有時候會合併出現,也有人一發作全身都出現症狀。抗過敏,掌握「5要3不要」要抗過敏、預防過敏疾病發生,就必須增強免疫力,建議謹守「5要3不要」原則。1. 要多運動要挑對時間、地點運動,清晨空氣乾淨運動較佳,有公園、河濱步道空氣品質最好,可從事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登山及游泳等運動。規律運動可以強化免疫功能,減少過敏發作。2. 要吃鮮物要多吃新鮮食物,包括牛乳、蛋、大豆、肉及穀類等食物;更要忌菸、酒、烤、炸、辣、冰等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加工品。3. 要戴口罩空氣品質不良時,要佩戴醫療用口罩,避免冷空氣直接刺激鼻腔,可以改善過敏現象,也可減少溫差太大帶來的肺燥,造成咳嗽、鼻塞等呼吸系統不適。4. 要善用空氣清淨器,臥室保持乾淨、濕度適中臥室是每個人待最久的地方,「保持臥室乾淨整潔」是清除塵蟎首要工作,建議容易過敏的人每周清洗更換床單、被套一次,天氣好時曬一下太陽,可以殺菌。更要善用空氣清淨器,臥室濕度最好維持在50至60%。5. 要補充足夠溫開水每天要喝足夠的溫開水,維持代謝功能,成人建議一天飲水量是體重乘上30cc。6. 不要久待空氣品質差的場所室內泳池、燒烤店、停車場、酒吧等,以及影印間、老舊3C設備儲藏等處所空氣汙染物多,容易引發過敏,最好避免停留太久。7. 不要熬夜維持良好的作息,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也非常重要,尤其熬夜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有過敏問題的人,一定要避免,可降低鼻過敏發作頻率。8. 不要吃過敏食物近年來頻傳的食品添加物也是致敏的元凶之一。飲食中充斥太多的化學物質,讓原本就有過敏體質的孩子誘發了過敏症狀,只有積極消除這些外在因素,才能讓過敏症狀有所減緩。
-
2021-02-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及莫德納疫苗會引發過敏反應?最新報告出爐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今天(2021-2-12)發表Reports of Anaphylaxis After Receipt of mRNA COVID-19 Vaccines in the US—December 14, 2020-January 18, 2021(在美國接種mRNA COVID-19疫苗後的過敏反應報告 – 2020年12月14日至2021年1月18日)。我把重點整理如下:根據CDC 2021年2月尚未公開的數據,美國在2020年12月14日到2021年1月18日期間共接種了9,943,247劑輝瑞疫苗和7,581,429劑莫德納疫苗,而確定的過敏反應案例共有66件,其中輝瑞疫苗佔47例(比例是每百萬劑接種出現4.7例),而莫德納疫苗佔19例 (比例是每百萬劑接種出現2.5例)。CDC醫師評審這些過敏反應案例得出結論,這兩種疫苗的過敏反應臨床特徵相似。此外,在30分鐘內有症狀發作的過敏反應案例與30分鐘後有症狀發作的過敏反應案例之間沒有明顯的臨床差異(建議所有人在接種疫苗後觀察期為15分鐘,而對那些有過敏反應病史者建議觀察期為30分鐘)。過敏反應案例常見的體徵和症狀為全身性蕁麻疹、瀰漫性紅斑疹、血管性水腫、呼吸道和氣道阻塞症狀以及噁心。 66例案例報告中有21例(32%)先前曾發生過敏反應,包括接種疫苗(狂犬病、A型H1N1流感、季節性流感及其他不明疫苗)、顯影劑(MRI、碘、未指定的靜脈注射)、不明的輸液、磺胺藥、青黴素、前氯過嗪、乳膠、核桃、不明的堅果、水母和不明的情況。在61例(92%)過敏反應案例中,患者接受腎上腺素作為緊急治療的一部分。所有66人均接受了醫療保健治療,其中34例(52%)在急診科治療,其他32例(48%)則住院(包括18例重症監護,其中7例需要氣管插管)。根據病歷審查以及治療醫療機構和臨床醫生的隨訪,在需要氣管插管的7例患者中,症狀發作的中位時間為6分鐘(少於1分鐘,到45分鐘)。除了一名患者外,所有案例都在11分鐘內發生過敏反應。所有接受插管的7位患者均接受腎上腺素,6位接受皮質類固醇,5位接受抗組胺。這些患者中有4例出現面部,舌頭或喉部血管性水腫。住院時間為1至3天。在向監管機構報告時,已知有61位(92%)具有隨訪信息的個人已經出院或康復;沒有死亡案例。原文:輝瑞及莫德納疫苗引發過敏反應之最新總匯報告
-
2021-02-12 養生.生活智慧王
發熱衣清洗最忌4動作! 保暖效果秒降...你也這樣做嗎?
寒流一波接一波,暖暖包、發熱衣、羽絨外套成為禦寒搶手商品,不過,皮膚科醫師提醒,使用暖暖包、發熱衣時,必須格外謹慎,前者可能燙傷皮膚,後者則容易引發溼癢等困擾。非人人適合穿發熱衣 這些人要注意長庚皮膚科醫師黃毓惠指出,最近診間中的發熱衣搔癢個案明顯增加,以中老年人居多,因為怕冷,穿上發熱衣,一走動或是運動,身體冒汗,無法排出溼氣,引發溼疹。黃毓惠表示,不少患者撩起衣服,前胸後背長出一大片溼疹,有些人症狀嚴重,還冒出毛囊炎,搔癢難耐,一抓就破皮,滲出組織液,確實不好受。「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穿發熱衣」黃毓惠強調,發熱衣重點就是保暖,為求貼身,一般選購小一點尺寸,但流汗後容易悶在衣服內,又溼又熱,因此,原本就容易長溼疹的人就不適合穿這類內衣。此外,好發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或容易長出痘痘人也不適合穿發熱衣,建議選擇純棉的貼身內衣,並採取「洋蔥式」穿法,加上毛衣、外套,1層1層地添加衣服。清洗發熱衣 4方式有損保溫效果不同於純棉內衣,發熱衣材質為特殊纖維,結構特殊,可以鎖住身體散發的水蒸氣,進而轉為熱能,因此,一般建議溫度低於10度時使用,才能避免出汗。此外,應該留意清洗方式,以免損及保溫效果,注意事項如下:1.不可用過熱的水清洗、浸泡。2.避免過度搓揉。3.不能丟烘衣機,應自然風乾。4.洗衣時,應避免加入漂白水或是衣物柔軟精。發熱衣屬於特殊加工的內衣,大部分為化學纖維,市售價格相當大,黃毓惠建議,挑選時,最好觀察含棉成分,比率越高越好,如果穿後容易積汗、起疹子,就不要再穿。(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穿發熱衣禦寒卻愈穿愈癢?不會熱? 專家曝「保暖禁忌」小心冷到 ·內褲總是黃黃的?熱水會破壞材質? 洗錯堆滿菌!快避開這些NG清洗動作
-
2021-01-18 科別.腦部.神經
無來由耳鳴、胸悶、胸痛?當心自律神經失調找上門!
今健康/郭家和 蕁麻疹腸躁症時好時壞?當心是自律神經失調身體警訊 身體常常出現各種老毛病,看完醫生吃完藥,卻又經常反覆發作,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民生承安診所王健宇醫師指出,現代人一天當中從起床睜開眼到晚上睡眠,所有的活動都是靠自律神經進行調節,包括呼吸、心挑、饑餓、排泄都有相關,一旦打亂作息節奏,就可能出現各種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若未妥善控制,有可能引發紅斑性狼瘡、大腸急躁症、慢性蕁麻疹、甲狀腺機能亢進者等疾病。 王健宇舉例,許多人作息失調又採用錯誤解決方式,更容易導致身體平衡失調,比如為了熬夜喝咖啡,隔天照常上班為了提神繼續喝咖啡,如同一台持續運動的車子,該進廠保養卻不進廠,身體就會有「破口」而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問題。以女性而言,壓力大時最常見的就是甲狀腺機能失調,甚至可能因此引發自體免疫疾病。相較之下,因壓力產生的腸躁症,則有男性多於女性的現象。 耳鳴竟是自律神經失調害的?王健宇:先看這兩科再確定 坊間常有民眾,突發性出現耳鳴卻找不出病因,恐也需要注意自律神經問題。王健宇指出,耳鳴與自律神經關係非常密切,提醒民眾如果耳鳴時好時壞,當處於天氣冷、心情低落、壓力大的時刻特別容易發生,就是身體處於壓力破口的不平衡狀態下。也可觀察自律神經失調的其他症狀,比如頭疼、頭暈、胸悶、胸痛、皮膚過敏,這些症狀都會反映身體是否處於平衡之中。 王健宇提醒,耳鳴其實是相對難處理的疾病,民眾如果不時發生耳鳴、暈眩,應先至耳鼻喉科就診。若檢查無明確病因,可再尋求神經內科諮詢。倘若耳鼻喉科與神經內科檢查皆無問題,這類耳鳴很多時候歸類在自律神經失調的範疇。醫師表示,可使用針對耳鳴、暈眩的症狀治療藥物,再搭配調節自律神經失調的藥物,有機會控制在7、8成之間。 面對自律神經失調 先求和平共存找出壓力源 王健宇表示,面對自律神經失調或時好時壞的症狀,應保持平常心配合治療,先求與症狀和平共存、日常生活不受影響。醫師提醒,有自律神經相關症狀與疾病發生時,除應就醫治療外,也建議病人找出造成壓力的源頭,用正確的方式舒解壓力,才能真正讓自律神經恢復平衡,甚至有機會可以脫離藥物。 《延伸閱讀》 .胸悶胸痛該怎麼辦?醫:3重點判斷是否需盡速就醫 .用呼吸改善耳鳴!醫:單邊耳鳴等情況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CDC:輝瑞疫苗嚴重過敏比率是流感疫苗10倍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官員今天表示,近190萬人接種輝瑞&BNTCOVID-19疫苗後僅21人出現嚴重過敏,雖是流感疫苗的10倍,但接種仍利遠大於弊。法新社報導,CDC資料顯示,去年12月14日到23日共為189萬3360人施打輝瑞(Pfizer)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聯合研製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通報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僅21例。CDC官員梅森尼爾(Nancy Messonnier)告訴記者們:「這相當於每施打100萬劑平均會出現11.1例嚴重過敏。」相較於流感疫苗平均每施打100萬劑僅約1.3例嚴重過敏反應,目前輝瑞&BNT疫苗引發嚴重過敏的比率約為流感疫苗的10倍。即便如此,梅森尼爾補充說,其實輝瑞&BNT疫苗引發的嚴重過敏「仍屬極為罕見」,人們最好還是接種疫苗,特別是在疫情大流行對健康危害更大的情況下。她說:「幸運的是,我們知道如何治療嚴重過敏反應,也都有在接種現場做好相關準備,隨時能為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治療。」根據CDC資料,21例嚴重過敏反應出現的年齡層從27歲到60歲,中位數為40歲,有19例接受腎上腺素治療。19例(約占90%)發生在女性接種者,接種後會出現過敏症狀的時間從2分鐘到150分鐘都有,中位數為13分鐘。21例中僅4例需住院,當中3例進加護病房,17例是在急診室接受治療,截至這份研究發表時,20例已出院回家或已復原,沒有致死案例。嚴重過敏反應症狀包括起疹子、吞嚥困難、舌頭或嘴唇腫脹、蕁麻疹、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噁心以及持續乾咳。有關單位建議有過敏史的人避免接種目前獲准的輝瑞&BNT、莫德納(Moderna)疫苗,也要求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別接種第2劑。「華盛頓郵報」指出據他們彙整的資料,目前美國平均每天約2670人染疫病故,在CDC這份研究完成後,後來又發生數例嚴重過敏通報,讓總數來到28例。
-
2021-01-06 科別.耳鼻喉
哈啾不斷、鼻水一直流好困擾 醫師教你如何治療過敏性鼻炎!
近期正值季節交替,日夜溫差變化大,經常間歇降雨濕氣加重。如此不穩定的天氣,讓有鼻過敏的孩童出現「哈啾」不斷、鼻水「共共流」;晚上又鼻塞到難以入睡影響睡眠品質,這讓家長感到相當心疼及困擾。 目前臨床上,過敏性鼻炎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台灣大約有1/3的兒童患有過敏性鼻炎,發生比率是逐年上升。兒童的過敏性鼻炎是因本身過敏體質並接觸到環境中的「過敏原」或刺激因素,例如:塵蟎、動物皮毛、溫差變化、空氣汙染等。常見過敏性鼻炎會有哪些症狀呢?過敏性鼻炎的四大症狀: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其他常見的症狀還包括倒吸鼻涕、清喉嚨咳嗽、揉鼻子等…過敏性鼻炎預防及治療很多家長都會問,這樣的鼻子過敏可以根治嗎?答案是【不可以】!但經過正確醫療治療及環境上的控制後,是可以減緩症狀並得到良好的控制唷!◎避開過敏原或刺激物在台灣地區主要引起過敏性鼻炎最常見的過敏原是「塵蟎」,所以預防過敏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超前佈署,預防重於治療。減少周圍環境過敏原刺激物的接觸為首要第一步。再來可以經醫師評估後,是否需要考慮做過敏原的檢查,看看有沒有對其他物質過敏。◎藥物治療方面過敏專科醫師會依照每個病童「症狀持續的時間」及「症狀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目前常見藥物包括:1.口服抗組織胺 (希普利敏液、勝克敏液、驅異樂);2.抗組織胺鼻噴劑;3.類固醇鼻噴劑 除了以上的藥物外,使用洗鼻器或洗鼻液來「洗鼻子」也能有效緩解鼻炎的症狀作為輔助,減少過敏原停留在鼻腔的時間並同時排出鼻腔內的黏稠分泌物,漸而改善症狀。但針對年紀較小的孩童來說可能無法接受「水灌進鼻腔的刺激感覺」,但目前已有多種洗鼻器的種類可以選擇,幼童可以選用衝力刺激性較小的。建議可依自家孩童年齡大小與醫師討論後,選擇合適自己小孩的洗鼻噴霧器使用。 建議不要自行在外藥局亂買鼻噴劑使用,有些為了快速緩解鼻塞,內含去充血劑的鼻噴劑只適合短期使用,長期使用反而會造成症狀惡化,所以一定要諮詢過專科醫師,這樣才能對症下藥,有效穩定鼻炎症狀唷!!◎減敏療法(Allergen ImmunoTherapy, AIT) 簡單的來說,減敏療法是使用調整過的過敏原,再次訓練孩童的免疫系統,讓孩童身體適應它,漸漸的對過敏原不產生過敏症狀,「減敏療法」可以說是從根本改善過敏體質。以往傳統減敏治療主要是利用皮下注射的方式,但皮下注射的方式偶而會引起氣喘發作、蕁麻疹、甚至嚴重的過敏性休克等副作用,一個療程大約需要至少2~3年,且對於年齡較小的孩童來說定期需要回診接受針劑注射,是困難且辛苦的一件事。因此,近年已進化到新一代經舌下給予減敏藥物,可以針對因塵蟎引起的過敏進行治療,擺脫以往注射方式,改為藥物放入舌下黏膜吸收,不經由全身途徑傳送,安全性更高且可以在家服用提升方便性,一個療程至少先使用一年,如果效果不錯也可以再延長時間。但常見的副作用為口腔癢、喉嚨有異物感、嘴部水腫,這些症狀通常在免疫系統產生耐受性逐漸增加之後,大部分副作用的不適感會慢慢減輕。舌下減敏治療是提供醫師及中、重度對塵蟎明顯過敏的孩童另一種安全的自費用藥新選擇。◎少數需配合手術治療有少數過敏性鼻炎的個案鼻塞症狀,用藥治療後仍無法改善,例如有﹕鼻中膈彎曲、鼻息肉、鼻甲肥厚等…,可能需要施行手術來改善鼻塞的症狀,但手術只是緩解鼻塞症狀,術後過敏的控制還是很重要。過敏性鼻炎是一種惱人的疾病,良好的控制「過敏性鼻炎」需要病童、家長、醫師三方的共同配合,除了藥物治療外,生活上要避免環境中的過敏原,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改善症狀,我們一起努力唷!
-
2020-12-21 科別.耳鼻喉
天冷、壓力大耳鳴就發作?當心自律神經失調!醫:先看這2科找病因
蕁麻疹腸躁症時好時壞?當心是自律神經失調身體警訊 身體常常出現各種老毛病,看完醫生吃完藥,卻又經常反覆發作,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民生承安診所王健宇醫師指出,現代人一天當中從起床睜開眼到晚上睡眠,所有的活動都是靠自律神經進行調節,包括呼吸、心挑、饑餓、排泄都有相關,一旦打亂作息節奏,就可能出現各種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若未妥善控制,有可能引發紅斑性狼瘡、大腸急躁症、慢性蕁麻疹、甲狀腺機能亢進者等疾病。 王健宇舉例,許多人作息失調又採用錯誤解決方式,更容易導致身體平衡失調,比如為了熬夜喝咖啡,隔天照常上班為了提神繼續喝咖啡,如同一台持續運動的車子,該進廠保養卻不進廠,身體就會有「破口」而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問題。以女性而言,壓力大時最常見的就是甲狀腺機能失調,甚至可能因此引發自體免疫疾病。相較之下,因壓力產生的腸躁症,則有男性多於女性的現象。 耳鳴竟是自律神經失調害的?王健宇:先看這兩科再確定 坊間常有民眾,突發性出現耳鳴卻找不出病因,恐也需要注意自律神經問題。王健宇指出,耳鳴與自律神經關係非常密切,提醒民眾如果耳鳴時好時壞,當處於天氣冷、心情低落、壓力大的時刻特別容易發生,就是身體處於壓力破口的不平衡狀態下。也可觀察自律神經失調的其他症狀,比如頭疼、頭暈、胸悶、胸痛、皮膚過敏,這些症狀都會反映身體是否處於平衡之中。 王健宇提醒,耳鳴其實是相對難處理的疾病,民眾如果不時發生耳鳴、暈眩,應先至耳鼻喉科就診。若檢查無明確病因,可再尋求神經內科諮詢。倘若耳鼻喉科與神經內科檢查皆無問題,這類耳鳴很多時候歸類在自律神經失調的範疇。醫師表示,可使用針對耳鳴、暈眩的症狀治療藥物,再搭配調節自律神經失調的藥物,有機會控制在7、8成之間。 面對自律神經失調 先求和平共存找出壓力源 王健宇表示,面對自律神經失調或時好時壞的症狀,應保持平常心配合治療,先求與症狀和平共存、日常生活不受影響。醫師提醒,有自律神經相關症狀與疾病發生時,除應就醫治療外,也建議病人找出造成壓力的源頭,用正確的方式舒解壓力,才能真正讓自律神經恢復平衡,甚至有機會可以脫離藥物。 《延伸閱讀》 .用呼吸改善耳鳴!醫:耳鳴未必是耳朵的問題,單邊耳鳴等情況盡早就醫! .失眠分3大型態 別單靠安眠藥,睡眠日記有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26 科別.呼吸胸腔
氣喘加慢性阻塞性肺病仍抽菸不回診 婦人險送命
一名55歲婦人有蕁麻疹及氣喘病史,卻仍維持抽菸習慣,直到爬梯或快走時常感到胸悶、呼吸費力,才確診為慢性肺阻塞性肺病併塵螨過敏,但是她仍未定期回診拿藥,繼續抽菸解癮,不料日前天氣轉涼症狀加遽,被送入加護病房險些插管,才讓她下定決心戒菸並配合用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育生指出,這名患者小時候即有氣喘,雖然上大學後不再發作,卻常受不明原因蕁麻疹所擾,且大學開始學抽菸,近幾年因工作、生活壓力大,平均一天要抽1包多。約1年前開始,婦人爬樓梯或稍微走快一點時,發現會感到胸悶、呼吸費力,就診後接受肺功能檢查,發現有支氣管狹窄的現象,且血液中過敏性免疫球蛋白指數,是正常參考值的3倍以上;安排過敏原測試,顯示對塵螨嚴重過敏,判斷吳小姐應是本身有氣喘體質,加上長期抽菸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病,雙重因素導致阻塞性換氣障礙。林育生說,當時除了開立支氣管擴張劑外,更建議她要戒菸及注意居家環境清潔,經常洗滌、曝曬枕頭床單等寢具。後來症狀一度獲得改善,也恢復以往的正常狀態,沒想到年初因新冠肺炎疫情,婦人憂染疫沒有回診追蹤拿藥,還又再吸菸。最近氣溫轉涼,她胸悶、喘不上氣的毛病又犯,且比之前發作時更厲害,不僅支氣管攣縮明顯,頸部的呼吸輔助肌也明顯收縮,幾乎是「臉紅脖子粗」抽血顯示二氧化碳數值較正常高出50%,且有血酸症的情形,恐有呼吸衰竭的風險,因此緊急送入加護病房密切觀察。所幸透過雙陽壓呼吸器與藥物治療後,情況終穩定下來,免於插管的痛苦,並於5天後轉至一般病房。林育生提醒,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發作時,都可能聽到喘鳴音,但造成原因不同,前者與體質、過敏原相關,有部分遺傳傾向,後者與長期抽菸,或長期暴露於空氣汙染有關,而這兩類病人族群有部分重疊,婦人即屬於這類病患,除了治療上需更注意,並減少接觸過敏原,還要及早戒菸並規則使用控制藥物,切莫輕易自行停藥。
-
2020-11-04 新聞.健康知識+
打完針後,頭昏暈針怎麼辦?專家教正確3處理方式
流感疫苗開打以來,出現部分頭暈案例,有家長反應孩子在學校打完針後頭暈暈的,被質疑是否因流感疫苗引起的不良反應,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主任林明志對此表示,目前尚未接收到有相關不良反應案例,門診中施打也沒出現問題,推測應該是暈針。「建議打針後頭暈者,可以平躺避免跌倒,或休息30分鐘後再移動。」同儕間互相影響 情緒傳染造成暈針兒科門診中施打多為學齡前兒童,因小學會安排集體施打,林明志主任說,同儕間容易互相影響,原本不緊張的同學,看到前面同學哇哇大哭,心情可能因此焦慮、害怕。暈針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恐懼感刺激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先心跳上升、血壓升高,再因為迷走神經過度矯正,瞬間心跳變慢、血壓降低,進而昏倒。頭暈休息30分鐘 多喝溫開水「情緒起伏過大都會刺激神經,就像突然中樂透,也會因為過度興奮昏倒,但通常一下下就會恢復了。」林明志主任解釋,通常發生在打針或看到針頭的瞬間,如果頭暈,最好立刻平躺休息,避免碰撞跌倒,或是多喝溫開水、休息30分鐘,基本上都會恢復。而近幾年來都沒收到流感疫苗造成的過敏性休克、類過敏性休克的通報,不用太過緊張。疫苗保護力降低重症機率 醫仍建議施打疾管署說明,疫苗有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包括接種後可能會有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少數的人則會有全身性的輕微反應,如: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噁心、皮膚搔癢、蕁麻疹或紅疹等,一般會在發生後1-2天內自然恢復。嚴重的副作用,如立即性過敏反應,甚至過敏性休克等不適情況,發生機率非常低,若不幸發生,通常於接種後幾分鐘至幾小時內即出現症狀。林明志主任表示,在兒醫中心看過太多因流感造成的兒童重症,如心肌炎、肺炎,危險性都很高,而且他本身有一年疏忽未打疫苗,即被傳染A型流感,一週病程苦不堪言,建議兒童還是要施打流感疫苗,避免嚴重併發症。
-
2020-11-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住月子中心女寶滿臉痘化膿引熱議 醫:出現4異狀請就醫
有網友爆出生才20天的女兒住月子中心滿臉疹子還化膿破掉非常痛心,擔憂女兒會留下後遺症,質疑月子中心有疏忽,引起熱議。台中還有一名廖媽媽看到二寶全身起紅疹還拚命往身上抓,簡直嚇壞了,連忙就醫,發現是過敏引起的蕁麻疹。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醫師李春銘說,新生兒常見疹子大致四種,第一種是新生兒毒性紅斑,又稱胎毒斑,通常在一個月內消失;第二種是熱疹,也就是長痱子,通常是悶熱造成,第三種是皮脂腺分泌旺盛造成脂漏性皮膚炎,甚至會出現結痂或皮屑,第四種是過敏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等。另新生兒出生一、二個月內會有脫屑、脫皮現象。他建議家長可觀察疹子變化,若發現疹子一直沒好,長膿惡化、範圍擴大,或孩子不舒服拚命抓等4種異狀,請就醫診治。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部部長林鴻志教授認為,新生兒臉上長俗稱「嬰兒青春痘」痤瘡,出現丘疹或粉刺,通常是暫時性的,寶寶出生後2至4周是好發高峰期。正常狀況下並不需要治療,只要做好日常清潔工作,透過清水搭配溫和的嬰兒沐浴用品清潔孩子肌膚,數周後至4個月內症狀就會慢慢消退;但若孩子臉部狀況仍未見改善,或範圍有擴大,需要赴醫檢查,以找出其他可能的病因。林鴻志解釋,目前新生兒痤瘡成因不明,可能是受到母體或自身荷爾蒙暫時影響,亦可能受到皮屑芽孢菌感染,提醒當新生兒出現痤瘡,應避免孩子抓破皮膚,清潔臉部後,更不可替寶寶塗抹乳液,否則油脂阻塞寶寶皮膚表面,可能使症狀惡化,只要保持皮膚乾燥、定期清潔衣服,寶寶臉部紅腫就會自動消退。
-
2020-10-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皮在癢怎麼辦?皮膚科醫師的就醫用藥解方大公開
台灣氣候悶熱,高溫潮濕可能導致皮膚紅、腫、癢、痛,尤其皮膚癢常讓人難以忍受。部分民眾習慣自行買藥止癢,但其實皮膚癢的原因很多,需要醫師完整的診斷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治療,更有助於及早發現其他潛在原因或疾病,確保健康。藥害救濟基金會針對民眾常見疑惑,訪談皮膚科柯適中醫師,為民眾解答皮膚科就醫用藥的原則,順利解決惱人的皮膚問題。什麼時候該就醫?部分民眾發生皮膚癢的症狀時,可能會先自行買藥擦,但門診常見的皮膚癢原因很多,像是急性蕁麻疹、蚊蟲叮咬、隱翅蟲、黴菌感染、汗疱疹等,通常要針對症狀選擇不同的藥物,對症下藥才有效。因此柯適中醫師建議,若自行擦藥2-3天,症狀卻沒有改善時,應該儘快就醫,以免因搔抓破皮引發感染或更嚴重的皮膚問題。柯醫師並提醒,市售止癢藥膏成份多含有類固醇,若未經診斷下長期使用,可能造成皮膚萎縮或變薄、血管脆弱易出血等,使用量多時,甚至會影響腎上腺素的分泌,抑制身體正常的防衛系統。皮膚癢可能是疾病警訊?!柯醫師說明皮膚癢大多是由外在環境引起,但也有可能是某些潛在疾病的警訊,像是糖尿病、慢性貧血、甲狀腺異常、表皮淋巴癌、腎功能異常、C型肝炎等,都可能出現皮膚癢的症狀。他就曾在門診遇到一位慢性皮膚癢的病人,經藥物治療不太有效果,進一步照X光之後發現是胸腔淋巴腫瘤,雖然發生機率不是很高,但還是提醒民眾要有警覺,若有長期皮膚癢的情形,可觀察癢的狀態是否一直持續或反覆發作,也要注意身心狀態的改變如倦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焦慮等,就醫時告知醫師,評估是否安排進一步檢查。症狀病情怎麼說才清楚?柯醫師強調,看診時,最重要的是讓醫師「眼見為憑」,若因不好意思或其他因素而不讓醫師檢查患部,容易造成誤判病情;其次,建議民眾可事先準備相關資訊,包括:1.皮膚癢發生多久、發生的時間及頻率、地點或環境。2.家人是否有類似症狀,以確認是否為交互傳染。3.目前使用的藥物,以了解病人是否已先用藥抑制症狀,並排除藥物過敏。4.飲食情況,以釐清是否為食物過敏。5.旅遊史及其他生活作息等等,都是醫師診斷的重要參考。可以只擦藥膏不吃藥嗎?柯醫師解釋,針對胯下癢、嬰兒尿布疹、蚊蟲叮咬或異位性皮膚炎這類較輕微的皮膚癢,通常以藥膏局部治療即可;但若是全身系統性的皮膚問題如蕁麻疹,可能在不同部位同時發作,為避免全身擦藥用量太大且類固醇劑量較難掌握,因此較常開立口服藥緩解。此外,針對急性期的搔癢,也常有同時開立口服藥加上外用藥的情形,一旦症狀緩解,通常會調整或減少用藥,避免對病人身體造成其他的影響;而有些皮膚過敏的疾病如蕁麻疹,用藥後仍會反覆發作一、二週,並不是藥物無效,而是疾病必經過程,病人需要持續配合治療才能儘快痊癒。部分病人為求速效要求打針,柯醫師表示打針也有潛在風險,除非病人發生影響呼吸心跳的嚴重過敏,甚至是危及生命的情況,才會建議注射藥物。請勿萬年藥膏一條通門診常見有些病人表示之前開的藥有效,要求開一樣的藥,然而每次皮膚癢的病因不一定相同,可能上次是黴菌感染,這次是異位性皮膚炎;另外,醫師也會依據不同身體部位的皮膚特性來選擇藥物,例如:皮膚較薄的部位(如眼睛周圍),通常會使用劑量較低或較弱效的藥物,以免造成皮膚萎縮或變薄;而手、腳等皮膚較厚的部位,為加強吸收和止癢,則會開立較強效的藥物;此外,腳部濕疹可能伴隨黴菌感染,與手部濕疹用藥又有不同,所以不能藥膏全身一條通。柯醫師建議,無論取得的是原裝條狀藥膏或分裝藥膏(圓盒),要注意成份和保存期限的標示,藥膏拆封使用後,儘量在標示的期限內使用,不要囤積,以免存放過久變質,影響治療效果。最後,柯醫師提醒民眾天氣炎熱要注意防曬、保濕及保持涼爽,皮膚癢發作的時候,可在患部用冷毛巾冷敷,以降溫使症狀緩解,治癒後可視氣候或個人膚質,使用無香精的乳液、乳霜或凡士林保護皮膚,平時做好自我保護,預防惱人的皮膚疾病。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10-08 養生.聰明飲食
秋燥養生指南:忽冷忽熱的秋天,靠吃提升免疫力
秋天的天氣忽冷忽熱,除了容易不小心感冒以外,還有討厭的過敏。日夜溫差大加上「秋燥」的威力,過敏兒的症頭也開始發作,呼吸道過敏的人會咳嗽、流鼻水等等,皮膚過敏的人會皮膚乾癢、蕁麻疹等等,身為過敏兒一員每次換季都是第一波有感民眾。中醫師表示「秋天是適合養生的季節 ,遇上秋燥健康從吃開始」,所以在秋天更需要吃補養生,把自己顧得臉頰紅潤、健健康康。現在來看看好吃兼顧養生的食物,適合在涼涼的秋進補一番吧!1.蜂蜜甜甜的潤燥養生,對於潤肺止咳很有效果,不過只適合乾咳久嗽的類型,如果有痰的咳嗽就不適合吃蜂蜜囉!另外蜂蜜也能改善皮膚乾燥的問題,容易皮膚乾燥的人可以趁秋季好好甜一下。2.山藥可以滋陰養肺、調整代謝,重點是澱粉含量低,吃了也不怕發胖,天氣冷來一碗四神湯再好不過了~3.南瓜有潤燥的效果外,還富含豐富的β胡蘿蔔素,經過人體消化轉換後可以形成維生素A ,保護呼吸道黏膜的健康。4.梨子可以清熱解毒、潤肺止咳,是對抗秋燥的好幫手。榨成果汁後加入蜂蜜,對滋潤喉嚨的效果更好喔~偷偷告訴你,宮裡的娘娘最喜歡的冰糖燉雪梨,除了止咳外還可以保養喉嚨。5.銀耳含有豐富的胺基酸,具有潤肺生津、緩解皮膚乾癢的效果。非常適合拿來製作甜湯的銀耳,可以製作成桂圓銀耳湯、冰糖雪梨銀耳羹等等美味的甜湯。秋天是螞蟻人正大光明吃補的季節,大家已經等不及要吃嗎?來源出處:扶原中醫診所
-
2020-10-05 養生.抗老養生
醫病天地/擴胸、飲菊麥茶 入秋趕氣鬱
50多歲婦人在親人過世後,開始出現憂鬱和恐慌症狀,就診後獲得改善,但近日入秋後又復發回診,服用養氣補肺的藥物情緒才安穩許多。聯新國際醫院中醫師陳藝文表示,秋季環境水分減少,容易使肺上火、肝氣鬱結,產生悶悶不樂的情緒,更可能因身體發炎、免疫力紊亂,衍生出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病。陳藝文說,中醫的五臟對應5種情緒,肺臟對應憂鬱悲傷的情緒,是5種情緒當中最常見、棘手的。黃帝內經提到「悲則氣消」,意思是悲哀過度,氣自然消失,甚至可導致臟氣衰竭而喪命。氣消則情緒悶悶不樂,不想出門活動,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臨床上也發現許多皮膚病和情緒息息相關,悲傷的情緒也會造成肝氣鬱結,氣鬱則化火,產生身體發炎、免疫力紊亂的現象,因此秋季容易有情緒上的波動,皮膚病的患者也會增加,如蕁麻疹、汗皰疹、濕疹、異位性皮膚炎、自體免疫疾病的乾癬等。陳藝文指出,可以透過泡澡方式,在水中放入快樂鼠尾草以及迷迭香葉片,水溫40度以下為宜,泡15分鐘;也可飲用菊麥茶,將白菊花5朵,浮小麥5錢,紅棗2顆切開去子,放入800ml熱開水,加蓋悶15分鐘即可飲用;或進行擴胸運動,伸展心肺經絡,活動肩背肌群,趕走心中的氣鬱,「通則不鬱」。
-
2020-09-24 科別.皮膚
蕁麻疹一變天就發作!7種含有組織胺的食物別再吃了
每當天氣開始變濕、變熱,或是氣溫不穩定,身體就像一台「警報器」一樣開始啟動,冒出許多許多的小疹子,又癢、又刺痛,抓也不是、不抓也不是,甚至會在晚上的時候癢醒。而每次發作的時候,擦藥只能暫時舒緩,只要生活作息一沒有注意,馬上又會癢起來,疹子也越長越多,令人非常難受。在這種時候,可能常常會聽到「這些食物不要吃」、「那些食物可以多吃」,但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其實對於過敏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要避開太多「組織胺」的食物,因為組織胺就是會刺激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災害」。面對過敏該避開的是「組織胺」!什麼是組織胺?在皮膚過敏的時候,醫師第一步通常會開「抗組織胺」,而通常抗組織胺對於蕁麻疹的效果很好,因為蕁麻疹的發作原因中,就有大量的抗組織胺。組織胺是一種身體的「保護機制」,在組織受到傷害的時候,比如有花粉、灰塵、或是吃了容易過敏的食物,或是因為燙傷、咬傷等皮膚的受傷,就會分泌,來召喚免疫細胞的作用。而過敏就是一種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所以藉由「抗組織胺」,就能來緩解紅腫熱痛癢等不舒服的症狀。而除了使用藥物之外,其實食物也有分成「富含抗組織胺」跟「低抗組織胺」的食物,所以在觀察到「改變飲食就可以讓某些人好轉」的現象之後,研究人員也開始對於組織胺的食物跟過敏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不含組織胺的飲食可以協助治療蕁麻疹」。2018年韓國皮膚科協會、韓國皮膚病研究協會共同發表一篇研究,表示「儘管食品過敏測試結果為陰性,但所謂的食品過敏還是很普遍的一種現象」,只是那些症狀可能很輕微,像是打噴嚏、臉潮紅、頭痛、腹瀉,有些人可能會呼吸急促,但蕁麻疹的患者症狀特別多、特別嚴重。但其實這些症狀不只是一種免疫系統反應過度的「過敏」,在皮膚肥大細胞釋放出組織胺之後,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血液在皮膚上聚集,才導致了疹子,可以說那是身體代謝、身體環境不平衡造成的一種結果,而這個結果跟飲食很有關係。研究團隊針對22名患有蕁麻疹的受試者(11位男性、11位女性)進行研究,讓他們進行4週的「無組織胺飲食」,他們在接受測試之前,平均用抗組織胺治療了2年左右,在接受測試之後,這些患者的藥物劑量並沒有減少,但「症狀明顯改善」。●瘙癢程度:明顯降低。●出現疹子的天數:明顯減少。●出現疹子時,面積的大小:明顯減少。●腫脹的天數:有減少。●對睡眠的干擾:減少。●對工作/學校的干擾:有改善。研究團隊提供的「無組織胺菜單」研究團隊推測,減少食品中所含化學成分、組織胺,可以讓腸道的屏障維持穩定,不容易讓身體產生對食品的「偽過敏反應」,自然就能改善蕁麻疹的狀況,不過因為測試的時間沒有很長,所以還沒辦法看到明顯的效果,「但如果配合營養師的合作,其實要維持無組織胺飲食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不過如果沒有營養師,什麼東西該吃、什麼不該吃,研究團隊也提到有一個大方向,就是「下列的東西都不要吃」。這些富含組織胺的食物不要吃!1.魚類:鮪魚、鯖魚、秋刀魚2.肉類:豬肉、雞肉3.發酵食品:①醃漬食品如醃白菜、醃蘿蔔②醬料如辣椒醬、蛋黃醬、番茄醬③奶類製品如優格、優酪乳④酒類如葡萄酒和啤酒4.速食食品5.水果:葡萄、香蕉、草莓、柑橘類水果、鳳梨、番茄6.堅果(包括花生)7.咖啡因:包含咖啡、綠茶、巧克力參考資料A Histamine-Free Diet Is Helpful for Treatment of Adult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延伸閱讀:一張圖看十二經絡養生時間表,依循作息養生事半功倍!
-
2020-09-23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運動讓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逆轉勝 改善疲勞與關節活動
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疾病惡化後,關節活動度只能一去不回頭嗎?雙和醫院的僵直性脊椎炎運動班搭配運動與藥物,證明疾病真的可逆轉,經過10到12週的運動課程後,病患的疾病活性、疲勞感、關節活動度、平衡感、功能都有明顯改善。雙和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張又升表示,歐洲風濕病學大會(EULAR)與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均強調,運動對於僵直性脊椎炎的重要性,尤其主動運動優於被動運動,例如游泳、地板運動等都是很適合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運動,但是過去較缺乏本土實證,證實運動究竟能為病患帶來多少益處。根據雙和醫院運動班的經驗,有超過40名學員,在醫師、個管師、物理治療師,共同推動為僵直性脊椎炎病友量身訂做的周末運動班,進行經過10到12週的運動課程。張又升指出,運動班經驗發現,運動可以改善疾病活性,例如減少僵硬和疼痛、增加功能。呼吸訓練及心肺有氧運動可以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改善脊椎的運動、平衡和功能。還可以改善肌力、刺激骨質減少骨質疏鬆。從雙和醫院僵直性脊椎炎運動班的初步成果發現,病患的疾病活性、疲勞感、關節活動度、平衡感、功能分數都有顯著進步。其中又以疲倦感改善最多,其次是關節活動度。張又升說,很多學員起初覺得自己做不到要求的動作,物理治療師可以從旁協助調整學員的運動強度與正確性,尤其知道學員哪些部位有沾黏,做動作的調整。在運動班中,有一名75歲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脊椎已經彎曲,行走緩慢,需要依賴兩支拐杖才能走路,藥物治療讓疼痛與發炎狀況控制得宜,但是病患覺得效果有其極限,也不再抱著逆轉的希望,在配合運動治療後,如今已經能自行走路,有時甚至不需使用枴杖。張又升強調,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仍以藥物為主軸,尤其是急性發炎期,更需要規律使用生物製劑等藥物,不可偏廢。他呼籲,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透過規律的運動可以減少發作機會,且要熱身充足、緩和地運動、知道身體的警訊,如果已經發炎,運動是緩不濟急的,且過度運動也會刺激發炎,病患若能藥物與運動雙管齊下,還是有機會「逆轉勝」。主治專長:• 自體免疫疾病(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硬皮症、多發性肌炎、皮肌炎、乾燥症、血管炎)• 風濕症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痛風、骨質疏鬆、肌筋膜疼痛)• 過敏症(過敏、過敏性鼻炎、蕁麻疹、過敏原檢查)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內科學科助理教師獎項2019 臺北醫學大學年輕學者研究獎
-
2020-09-17 科別.皮膚
老人罹類天皰瘡致死率高 長庚研究找出可能元凶
多重用藥老人家當心,長庚醫院最新研究發現,特定降血糖藥、保鉀型利尿劑及帕金森氏症藥品,恐增加罕見皮膚病「類天皰瘡」風險,若蕁麻疹好不了或出現飽滿水泡應立即就醫。長庚醫院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公布這項研究成果,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紀景琪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罕見皮膚病,在台灣發生率為每年每百萬人4.7例,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以中老年族群較多,男女比率差不多,類天皰瘡是一種免疫系統認知錯亂,誤把正常的皮膚當作敵人進行攻擊,導致皮膚結構解離而產生水泡。新北市土城醫院藥劑科藥師劉賢德指出,根據過去部分案例報告顯示,藥品是引起類天皰瘡的主因之一,為釐清在眾多藥品中哪些藥品有較高關連性,長庚醫院皮膚部與土城醫院藥劑科團隊攜手針對多種藥品進行大型統合分析的實證研究。劉賢德說,研究團隊分析6572名類天皰瘡病患研究後發現,使用新一代降血糖藥「雙基胜肽酶抑制劑」產生類天皰瘡的風險是未使用族群的1.92倍,「保鉀型利尿劑」約為1.75倍,帕金森氏症藥品則略高,顯示年長者、有神經系統疾病等族群是類天皰瘡高危險群。研究結果已發表在2020年6月頂尖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皮膚科學」(JAMA Dermatology)。外界好奇,為何年長者、神經疾病患者是類天皰瘡高危險群,又和這些藥物有何關聯。紀景琪說,根據推估,有腦中風病史者腦部某種抗原會被打開,恰巧皮膚上也有同一種抗原,若又用了這3類藥物,形同在抗原上塗了螢光劑,讓免疫系統更容易辨認及攻擊,增加發病風險,推測年長者、神經疾病患者風險較高可能與此有關。紀景琪指出,文獻報告顯示,全台每年約有108例新診斷類天皰瘡個案,從用藥到出現症狀可能僅短短1個月,也可能長達6個月,尤其現代老人家多重用藥狀況普遍,務必提高警覺。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陳偉迪強調,類天皰瘡目前的治療方式以類固醇藥品為主,或另外加其它免疫調節劑輔助,此病患者通常年紀較大且伴隨其它疾病,一年內致死率高達20至30%。紀景琪說,這些藥物在臨床使用上有無法避免的風險,但僅少數體質的人會因服用藥物而誘發類天皰瘡,呼籲原本已在使用這些藥品的病友應依醫囑安心使用,不應擅自停藥,但皮膚若出現搔癢的紅疹、蕁麻疹,經治療卻遲遲好不了,或是出現多發性飽滿水泡,就應立即就醫,由皮膚科專科醫師評估並進行治療。
-
2020-09-11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無礙智力 照顧者壓力大
台灣「過敏兒」30年來增加20倍,許多孩子一變天就打噴嚏、咳嗽或抓癢,注意力不易集中,有家長擔心會影響智力發展,高雄長庚兒童醫院為此花了3年研究,發現過敏基本上並不影響兒童智力,反倒是孩子過敏症狀愈多,父母或祖父母照顧的壓力更大,他們的身心負擔尤值得關注。高雄長庚花3年研究 登上「科學報導」國際期刊兒童過敏免疫科醫師郭和昌說,台灣過敏兒愈來愈多,幾乎每5個就一個患氣喘,每2個有一個鼻子過敏,皮膚過敏占12%,這些孩子常因鼻子或皮膚過敏坐不住,動來動去,注意力不集中,被懷疑是「過動」或智力有問題。郭和昌說,他與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張鈴偲、兒童心智科醫師王亮人以191名1歲到14歲的兒童及他們的家長做為樣本,共同投入研究3年,找出解答,過敏兒在神經發展功能與健康兒童有無差異,對兒童智力並無影響,但對主要照顧者來說壓力很大。相關研究最近刊於「科學報導」國際期刊。王亮人說,採樣過敏兒中,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的比例分別是87.2%、74.3%、29.3%和8.3%,其中近20%的孩子同時有3種以上過敏疾病,「過敏症狀愈多,家長的壓力愈大」。本身是護理師的吳小姐,家裡3個孩子是過敏兒,兩個兒子因皮膚常脫屑、紅疹,親朋好友看不下去,紛提供她偏方,更有人罵她當護理師還把孩子照顧成這樣?讓她很無言。
-
2020-09-11 科別.兒科
過敏兒會不會變笨? 高雄長庚3醫師花3年找出答案
台灣「過敏兒」30年來增加20倍,許多孩子一變天就打噴嚏、咳嗽或抓癢,注意力不易集中,有家長擔心會影響智力發展。高雄長庚兒童醫院為此花了3年研究,發現過敏基本上不影響兒童智力,反倒是孩子過敏症狀愈多,父母或祖父母照顧的壓力更大,他們的身心負擔尤值得關注。過敏兒會不會變得比較笨?不少家長普遍存在疑惑,高雄長庚兒童過敏免疫科及兒童心智科共同投入研究3年,找出解答。兒童過敏免疫科醫師郭和昌說,台灣過敏兒愈來愈多,幾乎每5個就一個患氣喘,每2個有一個鼻子過敏,皮膚過敏則占12%。這些孩子常因鼻子或皮膚過敏坐不住,動來動去,注意力不集中,被懷疑是「過動」甚或智力有問題。之後他與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張鈴偲、兒童心智科醫師王亮人以191名1歲到14歲的兒童及他們的家長做為樣本,再分過敏組與非過敏組對照,經專業問卷研究過敏兒在神經發展功能與健康兒童有無差異,結果發現,對兒童智力並無影響,但對主要照顧者來說壓力很大。相關研究最近刊於「科學報導」國際期刊。王亮人說,採樣的過敏兒中,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的比例分別是87.2%、74.3%、29.3%和8.3%,其中近20%的孩子同時有3種以上過敏疾病,「過敏症狀愈多,家長的壓力愈大」。本身是護理師的吳小姐,家裡3個孩子是過敏兒,其中兩個兒子因皮膚常脫屑、紅疹,親朋好友看不下去,紛提供她偏方,更有人罵她當護理師還把孩子照顧成這樣?讓她很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