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搜尋
蕁麻疹
共找到
152
筆 文章
-
-
2022-01-23 該看哪科.中醫
輕熟女蕁麻疹反覆發作 中醫揭如何才能好得快
南投縣30歲陳姓女子因就寢前,皮膚容易冒出一片片紅疹,吃藥或擦完藥後緩解,但沒幾天又再度發作,且奇癢無比影響睡眠品質,也影響隔天的工作,忍無可忍便至南投醫院就醫,經診是「蕁麻疹」,想要好得快,中醫籲要內外調理改善。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蕁麻疹即中醫所謂「風疹」,是身體的一種過敏反應,主要發作於皮膚,發作時可見皮膚上出現膨起的疹塊,伴有紅腫熱癢感,搔抓後可能越抓越癢、越冒越多,通常在一段時間後就會自行消退,隔一段時間又再發作。南投醫院中醫科表示,蕁麻疹依病程長短,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蕁麻疹與藥物、飲食、感染或接觸其他過敏原引起,病程通常不超過6周;倘若是發作超過6周以上就為慢性蕁麻疹,且大多找不到發病原因,少數可能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南投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卉蓮說,在蕁麻疹治療上,西醫臨床第一線用藥大多為抗組織胺,第二線除了加重抗組織胺的劑量外,有必要時使用類固醇;但從中醫角度,造成蕁麻疹的原因多是體質、氣血受內外在因素影響,能以中醫療法改善。賴認為,蕁麻疹耗發多因體質免疫力差、氣血虛弱,受到外邪侵犯、飲食不當或情緒變動過大,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引起過敏,可依證型辯證施治。除一般中藥內服,也能按摩風溪、內分泌、神門、肺、心等耳穴按摩減緩皮膚癢不適症狀。而想要蕁麻疹好得快有技巧,需內外調理改善,賴卉蓮建議,飲食方面須避免容易誘發蕁麻疹的食物,像辛辣重鹹類,醃菜類、優格優酪乳、酒精飲品等發酵食品及堅果類、含咖啡因飲食、甲殼類海鮮,也要避免吃到不新鮮的食物等。南投醫院也提醒,除了注意飲食,也應該減少對皮膚的刺激,如穿著寬鬆衣物、不戴過多首飾、洗澡水溫勿過熱等等,最重要的是癢的時候盡量不要抓,維持規律作息,保持心情放鬆,找適當的紓壓管道都有助於改善蕁麻疹。
-
2022-01-22 該看哪科.中醫
中醫詳解9大體質養生食材各不同!郭祐睿院長:補得多不如吃得巧
國人注重健康,習慣養生、進補,大多會著重在各種食材對健康的好處,不過一般人除了選好的食材以及營養均衡,了解自己的體質也相當重要,澄明中醫診所院長郭祐睿醫師就指出了9大體質,適合的食材也有所不同。 中醫9大體質,養生建議各不同! 郭祐睿院長表示,中醫講究天人合一,根據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適應四季、四時陰陽變化,並依據個人體質選擇食物攝取,對於養生更有幫助。以中華中醫藥學會在2009年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來看,人的體質大致上可分成9大類型,包括了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鬱質、血瘀質、特稟質,各自有不同的飲食方式。 1.平和體質:平和體質的人身體運作正常,沒有什麼症狀或疾病在身,日常維持正常生活即可,如營養均衡攝取,並且注意良好的習慣,避免形成其它體質。 2.氣虛體質:氣虛體質的族群,時常會有身體疲乏、喘促及多汗的情況,飲食上適合吃益氣健脾的黃色食物,例如大麥、小米、馬鈴薯等,有助改善這類情況。3.陽虛體質:陽虛體質則時常身體產熱不足,容易手腳冰冷,飲食方面就適合甘溫益氣的黃色食物,以及補益氣血的紅色食物,例如牛肉、辣椒、核桃等。4.陰虛體質:陰虛體質者,常常會有口乾咽燥、夜間發熱等虛熱情況,飲食營養就建議著重在有助讓身體充滿水分的黑色和白色食物,例如黑木耳、白木耳、蓮藕等。5.痰濕體質:痰濕體質大多型體肥胖,且腹部較為肥滿,也有口黏苔膩的情況,建議飲食適度的多攝取健脾利濕的食物,例如白蘿蔔、黃瓜、冬瓜等。6.濕熱體質:濕熱體質的民眾,常會有油光滿面的情況,且時常覺得口苦、舌苔黃膩,飲食建議可吃清熱化濕、性平篇甘寒的食物,例如芹菜、白菜、苦瓜等。7.氣鬱體質:氣鬱體質族群,時常會感到心情抑鬱、憂鬱,飲食建議可選擇疏肝行氣、解鬱的食物,像是菠菜、麥芽、白蘿蔔等都是很好的選擇。8.血瘀體質:血瘀體質者的症狀,皮膚會較為黝黑、龜裂,舌質也較為紫黯,這類族群就會建議可以食用活血氧血、疏通經絡的食物,例如山楂、洛神花、紅藜等。9.特稟體質:特稟體質的人體質較為特殊,常見症狀如過敏,像是氣喘、咽喉發癢、鼻塞、流噴嚏等,也容易有蕁麻疹、濕疹、藥物過敏、哮喘、花粉症等問題,另外也包括了遺傳疾病等先天疾病,飲食上會視當下疾病及症狀建議及調整。 補得多不如吃得巧,視體質飲食更有助健康! 郭祐睿院長表示,民眾在養生進補前先與中醫師詳細評估、了解體質,若胡亂飲食或進補,除了未必能真的補到位,身體還可能越吃越糟,以秋冬民眾常吃鍋物進補來說,虛寒體質就適合溫補,火氣大的人則適合涼補,一樣的鍋物未必適合每個人,特別是有癌症、三高、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等族群更要謹慎,否則補再多若不適合也是枉然。除此之外,日常也應保持多色飲食的習慣,並多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加工食物,飲食三低一高,也就是低鹽、低糖、低油、高纖維,比起胡亂進補養生,正確的飲食觀念對健康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從中醫五行看食物顏色養生!郭祐睿院長:吃對更有利健康。 .進補因人而異,盲目進補恐傷身!醫:把握4觀念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03 該看哪科.皮膚
吃什麼都過敏?蕁麻疹怎麼辦?醫詳解治療方及教2招助止癢
許多民眾日常吃個東西便會出現蕁麻疹,不過也有人吃這個也會、吃那個也會,那麼恐怕得留意是慢性蕁麻疹在作亂,而問題另有原因,並不在食物。 蕁麻疹可分2大類,超過6周留意慢性蕁麻疹! 美麗信義皮膚科診所曾奕騰醫師表示,蕁麻疹為常見的一種過敏反應,在臨床表現上皮膚會出現邊界分明、搔癢的膨脹疹子,形狀大小不一,一般而言來得快、去得也快,約在數十分鐘、數小時間消失,也可能過沒多久又在同一個位置或不同位置出現。 蕁麻疹種類繁多,初步可略分成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兩大類,較為常見的為急性蕁麻疹,兩者症狀一樣,主要以時間作為區分,6周內為急性蕁麻疹,若反覆發作超過6周便會合理懷疑為慢性蕁麻疹,需更多加觀察背後可能引起的風險因素,兩者的風險因子、治療方式有所不同。 急性蕁麻疹成因:曾奕騰醫師表示,引起急性蕁麻疹的成因,主要包括4大因素,包括食物、藥物、感染、其他過敏原等。食物常見如海鮮、帶殼海鮮、鯖魚、芒果、奇異果、堅果、花生等。藥物則如部分抗生素藥物、止痛藥物,當中以NSAID較為常見。感染以病毒占多數,任何種類的病毒皆有可能,又以小朋友較為常見,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其他如塵螨、貓毛、各類穢物等,皮膚碰觸到過敏原亦有可能出現蕁麻疹,不過因人而異,也因此有些過敏原也被歸類在「不明原因」,患者往往需仔細回想或記錄發作前可能食入或接觸的過敏原,釐清真正的原因。 以海鮮引起的蕁麻疹來說,一般而言吃下後便會發現,並可能在數十分鐘、數小時內反覆發作,病程通常在數天後漸改善,病人如有察覺便可避免,即便反覆發作也鮮少至6周,多數不超過兩星期。 慢性蕁麻疹成因:慢性蕁麻疹的成因,就沒有像急性蕁麻疹如此明確,以現有研究來看,多數原因不明,一部分與自體抗體有關,確切原因不易判斷,誘發惡化因素也相當廣泛,主要包括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工作或課業壓力較大、焦慮、季節交替等,需多留意並加以避免。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納悶,為什麼吃這個也出現蕁麻疹,吃那個也蕁麻疹,其實真正的問題很有可能就是慢性蕁麻疹。 如何治療蕁麻疹?醫:急性、慢性各不同! 急性蕁麻疹治療:曾奕騰醫師指出,慢性與急性蕁麻疹因成因不同,治療重點自然也會有所不同。急性蕁麻疹一般會以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治療為主,如遇嚴重、甚至引起眼皮、嘴唇腫起來、呼吸道阻塞等血管性水腫,則會使用口服或注射類固醇,或是注射腎上腺素等,讓急性水腫消退,通常病程在數天即可獲得緩解。 慢性蕁麻疹治療:慢性蕁麻疹通常症狀不會像急性那麼猛烈,多數是間歇且反覆發作,常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因此如同控制三高等慢性病一般,需要長期規律治療,通常第一線治療一樣以口服抗組織胺以改善當前情況,若效果不佳,第二線則會考慮使用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雖然需長期治療,但通常不是一輩子,用藥治療期因人而異,平均約為2年,較易控制的可能半年內有機會緩解,但亦有10年才獲得控制的案例,患者須注意如與前述所提到的生活、作息、壓力等惡化因子,如控制三高一樣,若風險因素控制不佳,自然不利於疾病治療。蕁麻疹當下怎麼辦?醫:冰敷可緩解癢感。 蕁麻疹發作搔癢難耐,民眾多會想辦法改善當前症狀。對此曾奕騰醫師提醒,除了盡量不用手抓以外,也不可用熱水沖燙,熱水沖燙當下雖因受到熱水刺激搔癢感覺可能獲得改善,但容易引起使血管擴張造,使得蕁麻疹更加嚴重。藥物方面也建議避免自行購買使用,特別是類固醇藥物,雖然抗組織胺藥物在遵循指引相對安全,但不論何種疾病都建議先尋求醫師協助為佳。 建議蕁麻疹發作但沒有口服藥物時,可用冰敷、冰涼且不具刺激性的家用外用藥物,雖然不具治療效果,但可以暫時緩解癢感,冰敷可幫助收縮血管可改善部分症狀。不過仍需注意少見的「冷蕁麻疹」不可使用冰敷,建議就醫檢查治療。 《延伸閱讀》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反覆發作難以入睡?專家教治療3大關鍵 .皮膚起紅疹可能是新冠肺炎?醫師:留意5大皮膚症狀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25 養生.聰明飲食
過敏可以吃什麼舒緩?13種實證天然抗過敏食物大整理!
文/耳鼻喉科 劉承信醫師 鼻子過敏超惱人,過敏症狀鼻塞打噴嚏流鼻水最常見 在台灣有近三成的人飽受過敏及非過敏性鼻炎的困擾。最主要的三大症狀:流鼻水、打噴嚏及鼻塞,另外還會合併有眼睛癢、黑眼圈、嗅覺降低、頭暈目眩、鼻涕倒流、呼吸困難等症狀。過敏性鼻炎也容易有共病如鼻竇炎、氣喘、中耳積水,也會帶來身體其他部分如眼睛、皮膚、氣管、睡眠、打呼、臉型發育甚至腸胃的影響。 鼻子過敏怎麼辦?實證天然抗過敏食物食療大整理 我實在的建議是從健康均衡的原型食物攝取。食療是日常維持身體健康的保健好方法,需要長期維持,並沒有快速的治療效果。 實證天然抗過敏食物 蘋果多酚食物來源:蘋果。一般蘋果一顆可能就有200-500mg的蘋果多酚,市售蘋果汁約39~136 mg/100ml臨床效果:每天攝取50mg或200mg蘋果多酚的果汁連續四週, 或是每天攝取500mg蘋果多酚持續12週,可以在花粉季節顯著的改善過敏症狀並且減少藥物使用。 葉綠素C食物來源:銅藻及部分藻類富含,天然食物攝取比較容易降解,多半都是人工製成的添加劑比較多臨床效果:每天攝取0.7mg連續12週,可以改善成人過敏症狀。 共軛亞麻油酸食物來源:天然是牛羊等反芻動物的乳汁和肉(羊肉、牛肉、乳製品),另外用葵花油、紅花籽油經氫化處理是保健補充品常見的製造方式。臨床效果:每天攝取3g連續12週,在花粉季節使用可以減少過敏症狀、減少藥物使用、降低發炎指數。 蜂蜜食物來源:蜂蜜臨床效果:雖然部分研究顯示沒有顯著效益,但更多研究顯示可以改善過敏性鼻炎的症狀。相關研究有的是每天8g蜂蜜、每天1茶匙蜂蜜,最高甚至吃到1g/kg體重的劑量。 異槲皮素食物來源:秋葵、芒果、藥草如塔黃或釋迦的葉子、茶樹、垂管花。很常被製作成口服補充營養素。 臨床效果:連續8週每日攝取100mg,可以減少過敏反應,但對於眼睛症狀的控制比鼻子的症狀更明顯。 甲基硫醯基甲烷食物來源:雞蛋、豆類、肉類、魚類、大蒜、洋蔥、蘆筍、甘藍,但肉類經料理後保存效果較佳。很常被製作成口服補充營養素。臨床效果:每天可以使用到4g。多篇研究使用2.6g連續一個月或是3g連續兩週,對於季節性過敏、鼻塞與鼻部症狀都有顯著改善的效果。 螺旋藻食物來源:最常見是鈍頂節螺藻,主要是內含胺基酸、礦物質、必需脂肪酸、維他命、類胡蘿波素臨床效果:有研究說明天天使用2000mg達6個月,對於過敏性鼻炎的症狀與滿意度可以得到改善。 番茄萃取物食物來源:番茄。內容成分包含類胡蘿波素(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葉黃素)、維他命、多酚(類黃酮、酚酸、單寧)臨床效果:有研究發現連續8週使用360mg,對屋內塵蟎過敏的病人可以改善鼻過敏症狀,增進生活品質。 維他命C食物來源:水果(芭樂、釋迦、龍眼、奇異果、草莓),蔬菜(甜椒、青花菜、芥蘭)都含有維他命C。 臨床效果:過敏患者容易產生活性氧物質,使得鼻黏膜產生發炎變化並弱化抗氧化的能力,最終更強化了過敏症狀。部分研究發現可以讓兒童的過敏性鼻炎症狀減少。 維他命D食物來源:曬太陽、魚類(鮭魚、鮪魚、鯖魚、沙丁魚)、牛奶、 雞蛋(蛋黃)、菇類、肉類(鴨肉、豬肝) 臨床效果:研究顯示維他命D缺乏與過敏症狀很有關係,5個月的維他命D補充可以改善對花粉/草過敏的兒童之過敏症狀,而更多研究顯示對於維他命D缺乏的病人改善更明顯。 維他命E食物來源:各種油料種子和植物油中,在穀類、堅果類和綠葉蔬菜中都可以找到。 臨床效果:目前證據顯示有些有效、有些無效。有研究指出在過敏季節時每天使用800 mg,可以稍微降低鼻部症狀,然而並無法降低整體過敏日數,也不會因此就可以減少過敏藥物使用。 益生菌益生箘對於過敏性鼻炎,無法完全根治,只能改善症狀;環境、基因、免疫功能才是決定疾病是否出現,益生箘無法預防過敏性鼻炎發生;無法短期改善,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無法當作主要治療,僅能當作輔助保健。 過敏鼻炎體質調整快速重點整理,舒緩過敏症狀看這裡 重點一:吃什麼?認識過敏食療聖品與營養物天然食物包括番茄、蘋果、蔬果維他命、益生菌、藻類、雞蛋、秋葵、蜂蜜、紅花籽油都有幫助,營養補充品就看個人。均衡六大類營養、補充蔬果、健康生活,不用斤斤計較吃了多少毫克,就是最好的過敏食補。 重點二:吃多久?連續4-12週調整體質通常都是4-12週的連續使用才可以見到微薄的效果,不應該把食物當成治療,而是內化成每一天的健康飲食與健康生活當成根本,加上專業醫師的治療,才是最好的過敏控制。 重點三:多有效?鼻子過敏舒緩而非鼻子過敏根治抗過敏食物雖然只是輔助,卻是過敏控制的根本。多篇研究顯示有效果,但研究結果可能受到保健食品的贊助影響。不要想用吃來治療過敏,而是用吃促進健康,控制過敏。 《延伸閱讀》 .鼻塞是過敏?鼻竇炎?鼻咽癌?醫:單側鼻塞兩周盡早就醫! .蕁麻疹怎麼辦?吃什麼都過敏?醫:恐怕另有原因,2招有助止癢!
-
2021-11-28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慢性蕁麻疹多與食物無關 醫師教你避開生活4大雷區
台灣有超過500萬人發生過蕁麻疹,是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其中慢性蕁麻疹被多數民眾認為是食物引起,因此在飲食上特別忌口。當民眾到基層診所就醫時,經常被告誡應避免哪些食物,從24種不能吃的清單,增加到36種、再到下一間醫院,甚至被高知有高達48種不能吃,無法真正解決困境,讓患者很是苦惱。慢性蕁麻疹為自體免疫疾病 絕大多數與食物無關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朱家瑜理事長表示,慢性蕁麻疹成因複雜,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絕大多數與食物無關。台大醫院透過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慢性蕁麻疹患者伴隨發生焦慮症、睡眠障礙,或是陣發性情緒疾患等精神疾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43到2.32倍,而慢性蕁麻疹患者合併使用精神科用藥是一般人的1.95到2.70倍,特別是進入冬季,若患者心理壓力大或情緒不佳,病況就會進入惡性循環,使得病情逐漸惡化。3大症狀反覆發生超過6週 即為慢性蕁麻疹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黃毓惠醫師指出,蕁麻疹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癢,外觀上可分為風疹塊及血管性水腫。風疹塊外觀如同蚊子叮咬般、大小不同的腫塊,通常在24小時內皮膚會恢復正常外觀。至於血管性水腫好發於眼睛、唇舌、咽喉等血管密集的黏膜處,因此也有金魚眼、香腸嘴的別稱;倘若是在咽喉黏膜發生水腫,則會因阻塞呼吸道而有致命的危險。上述症狀若反覆發生超過6周,即為慢性蕁麻疹。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約有20到25萬人為慢性蕁麻疹患者,且患者多為30到49歲的女性。目前誘發疾病原因不明,但推測可能和女性的體質與壓力大有關,且這類女性患者多屬於職場女強人類型,平日可能兼顧工作與家庭,長期處在高壓生活環境中。避開生活4大雷區 謹記口訣台大皮膚部卓雍哲醫師提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避免「食、衣、住、行」4大雷區。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麻辣鍋等含酒精、香精、辣味的食物。再來要避免未清洗換季衣物便直接穿,也要注意勿因天冷長期緊閉門窗,導致屋內空氣不流通,粉塵累積。出門應避免溫差或日光照射等誘因。除此之外,患者應放心配合醫師、耐心持續用藥,提高疾病認知,並以積極正確的態度來面對,才能使症狀得到良好的控制。(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急性、慢性蕁麻疹有什麼不同? 醫曝「日常刺激因子」:你可能不自知 ·全身發癢、出現紅疹恐是蕁麻疹上身! 醫揪「致病因」:95%人都發生過
-
2021-11-26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脂漏性皮膚炎傻傻分不清楚? 醫:一張表看懂兩種皮膚炎差異,細心照護並不難!
異位性皮膚炎與脂漏性皮膚炎是常見的皮膚疾病,有時會造成混淆,亞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雅竹表示,兩者的成因、症狀不盡相同,但只要配合醫囑治療,平常生活中細心照護,避開誘發因子,病友都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異膚三大成因:基因遺傳 保水力差 免疫失衡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蔡雅竹醫師分析,異膚主要來自三種因素,第一和患者基因遺傳有關,其次是皮膚屏障功能不完全,保水能力下降,易受外來物質刺激和誘發發炎,第三,現在醫界研究更發現和免疫細胞Th2也有密切關係,也就是免疫失調。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年齡層的表現會不一樣。嬰兒約二到三個月大時發作,常常在臉部會出現紅紅的潮濕斑塊。如果出現在四肢,多半集中在伸展面,例如膝蓋和手肘。到了兩歲以上的兒童期,發作部位轉移至四肢的屈側,主要是手肘內部和膝蓋後方的膕窩。當患者成長到青少年和成人,病灶多集中在四肢屈側,嚴重時甚至可能到全身性的紅皮症。生物製劑可改善中重度異膚病灶針對異膚的治療,蔡雅竹醫師表示,近年已有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物,可以幫助中重度患者改善病灶,效果很不錯。小分子口服藥物,方便性佳,止癢效果快,但基於用藥安全,病人仍須定期抽血監測肝腎血脂肪等功能。至於輕度和局部發作的異膚患者,蔡雅竹說,可先由外用藥膏著手,像是類固醇或非類固醇式免疫調節藥膏。中重度患者除了針劑,亦可選擇如口服類固醇(急性發作時使用)或傳統免疫抑制劑或照光治療,但必須遵照醫囑,不要自行購買服用或突然斷藥。異膚患者的日常照護關鍵在於為皮膚保水,應使用不含香料的保濕乳液,成份盡量單純。蔡雅竹說,一般的凡士林就是不錯選擇。洗澡的水溫控持在攝氏 35-37 度,沖澡泡澡小於10-15分鐘,不要太久,洗後盡快全身擦上乳液,最好一天擦三次。但她也提醒,塵蟎是可能的誘發因子,嬰幼兒患者應少接觸絨毛玩具。脂漏性皮膚炎成因: 體質 皮脂腺 皮屑芽孢菌蔡雅竹醫師說,脂漏性皮膚炎也有三大成因,分別是:個人體質、皮脂腺的組成和分泌量異常、皮屑芽孢菌增生,但三種成因會相互影響。例如皮屑芽孢菌原是人體常見的共生菌,在外界環境刺激下,皮脂腺旺盛,此菌過度增生,引起發炎反應,造成皮膚發紅和脫屑。成人的脂漏性皮膚炎,普遍出現在T字部位,包括鼻子兩側、眉心、眉毛和髮際線,更嚴重的連胸部中線都會出現,有的患者甚至連整個頭皮都有。嬰幼兒的脂漏性皮膚炎,也可出現於包尿布的皮膚皺摺處。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別擔心以年齡層來說,脂漏性皮膚炎會在嬰兒出生兩三周時發生,但蔡雅竹表示,過一陣子即會代謝掉,嬰兒大概三個月時開始逐漸緩解,家長不必緊張,照顧時只需以清水為寶寶清洗,並盡量不要處在太熱的環境。青春期後也是脂漏性皮膚炎的好發時機,多半與荷爾蒙開始發達有關,甚至直到成人。蔡雅竹說,壓力和季節變化是常見脂漏性皮膚炎復發的原因之一,脂漏性皮膚炎則大多用藥膏可控制,蔡雅竹表示,使用局部類固醇效果較快,只要劑量和位置正確就不必擔心副作用,也可使用局部免疫調節藥膏,不需用到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物。日常照護 洗髮精很重要在日常照護上,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於頭皮,洗髮精很重要。蔡雅竹醫師表示,含有活膚鋅成份的洗髮精,有抗菌效果,有助於脂漏性皮膚炎的頭皮,患者可以留意洗髮精成分;選用含有字尾「- azole」成份的產品,也有抗菌效果。此外,含二硫化硒的洗髮精,也有抗炎和細胞穩定作用,可抑制皮屑快速產生;植物性松焦油的成分也有抗發炎作用。使用這些洗髮精洗頭時,要停留在頭皮5-10分鐘左右,但蔡雅竹提醒患者不用手抓摳皮屑,以免引發傷口感染。在日常飲食方面,脂漏性皮膚炎患者要少吃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喝酒、抽菸更應避免。異位性皮膚炎VS脂漏性皮膚炎比較表蔡雅竹醫師現任: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經歷:臺大醫院皮膚部研究醫師亞東醫院皮膚科總醫師亞東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專長:■皮膚免疫疾病與生物製劑治療: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慢性蕁麻疹 ■落髮生髮門診:雄性禿、休止期落髮、圓禿■一般皮膚疾病:帶狀皰疹、青春痘、脂漏性皮膚炎、濕疹、黴菌等 ■常見皮膚腫瘤診斷及治療■皮膚醫學美容及雷射光療
-
2021-11-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巧克藥師:約20%新冠患者症狀出現皮膚紅疹?
你知道新冠肺炎症狀也可能出現在皮膚嗎?根據美國與英國的皮膚醫學刊指出,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可能會有「新冠皮疹」,讓患者可以觀察到自己的皮疹,且出現的時間較長,能輔助新冠病毒診斷率,減少傳播風險。皮疹雖然只能作為輔助診斷,但卻可作為民眾自主觀察、提高警覺的症狀。如果發現自己曾有接觸史,再加上身上出現「不明紅疹」,並合併有發燒、腹瀉、乾咳等症狀,就須馬上就醫。輕症者,例如有手腳指凍瘡樣病灶,則須通知14-21天內接觸的人。延伸閱讀:慢性病患打新冠疫苗 醫師:不需停藥以下為幾種可能是新冠皮疹的症狀:【蕁麻疹】膨起的紅疹通常持續五天左右。若排除皮膚病史、且無因食物引起過敏,卻又常出異常的蕁麻疹(Urticaria)及上呼吸道症狀,就須特別警覺!【水泡】小顆的、大多同一時期出現的水泡(Vesicular),並分布在軀幹或四肢。水泡病灶通常出現在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疾病的早期。【網狀青斑】網狀青斑(Livedo reticularis)大約6%患者是這種病灶,呈現暗紅色或紫色的網狀斑紋,且可能在四肢或臀部。這類患者通常「病情比較嚴重」,大多是「老人」,伴有凝血功能異常或血管病變,幾乎100%都要住院,且預後較差。要注意和一般正常人(例如年輕女性或小孩)生理性的大理石狀皮斑(cutis marmorata)做區分。【瘀斑】皮膚上出現瘀斑(Petechial),會有一顆顆紅紅紫色的瘀點。【麻疹樣】麻疹樣(Morbilliform)大多在軀幹。和麻疹的紅疹很像、也和其他的病毒疹很像(例如 HIV或登革熱),也像藥物引起的疹子,因此叫麻疹樣。【腳趾凍瘡樣】肢端缺血(Acral ischemia)在手指或腳趾(比較常在腳趾)會有紅色或紫色的疹子,有時趾頭會水腫,也可能有水泡。通常會痛。一般持續14天左右。大約20%患者是凍瘡樣病灶。比較特別的就是這種紅疹,通常患者是小孩或年輕人、且發生在疾病的尾聲。網路上有大量的照片,在GOOGLE圖片輸入關鍵字-新冠腳趾(Covidtoes)就會出現很多參考照片。-----[同場加映]:我疑似有新冠肺炎紅疹怎麼辦?※有其他症狀(發燒、乾咳、腹、咽喉痛)+皮膚紅----->急診(並告知高度風險)※無其他症狀+皮膚紅疹+可能接觸史----->急診※無其他症狀+皮膚紅疹+無接觸史----->皮膚科門診※無其他症狀+以前有麻疹、最近又發作+無接觸史----->皮膚科門診※無其他症狀+以前有麻疹、最近又發作+有接觸史----->自主居家隔離,觀察是否有其他症狀※無其他症狀+凍瘡樣趾----->自主居家隔離,通知可能接觸過的人參考資料:1.‘COVID Toes': Mysterious Skin Condition Could be Linked to Coronavirus, Derms Say2.Manalo, I. F., Smith, M. K., Cheeley, J., & Jacobs, R. (2020). A dermatologic manifestation of COVID-19: Transient livedo reticular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83(2). https://doi.org/10.1016/j.jaad.2020.04.018本文經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頭暈、手腳無力是低血糖還是中風?2招辨識急性中風症狀-Johnny游/五個融合運動及鍛鍊的步驟 在家也能輕鬆對抗疾病-防疫在家不能運動?腎友在家自我運動和穴道按摩增加抵抗力!【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1-19 該看哪科.皮膚
金魚眼、香腸嘴、風疹症狀反覆6周以上 恐為慢性蕁麻疹
台灣有超過500萬人發生過蕁麻疹,屬於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醫師提醒,蕁麻疹患者皮膚會紅、腫、癢,出現類似「金魚眼」、「香腸嘴」、「風疹塊」症狀超過六周,可能是慢性蕁麻疹,民眾應儘速就醫、穩定用藥治療,有機會可控制病情。一名男性蕁麻疹患者,因全身「癢」到受不了,長年不分季節都睡在大理石地板上,女兒一度認為爸爸「犯了瘋病」,直到治療後,症狀控制,才終於能好好睡覺。另外一位女病患尼姑,看診時曾被醫師告誡不能吃某些食物,導致三年來只吃蔬菜配白飯,壓抑至極。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黃毓惠指出,蕁麻疹是自體免疫相關疾病,患者皮膚會紅、腫、癢,外觀上可分為「風疹塊」及「血管性水腫」。風疹塊外觀如同蚊子叮咬般、大小不同的腫塊,通常在24小時內皮膚會恢復正常外觀。血管性水腫好發於眼睛、唇舌、咽喉等血管密集的黏膜處,因此也有金魚眼、香腸嘴的別稱。若是在咽喉黏膜發生水腫,可能引發呼吸道阻塞,有致命危險。黃毓惠說,上述症狀若反覆發生超過六周,即為「慢性蕁麻疹」。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約有20至25萬人為慢性蕁麻疹患者,且患者多為30至49歲女性。目前雖誘發疾病原因不明,但推測可能和女性的體質與壓力大有關,大多屬於「職場女強人」類型,平日兼顧工作與家庭,長期處在高壓生活環境中有關。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說,台大醫院透過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慢性蕁麻疹患者常伴隨發生焦慮症、睡眠障礙或是陣發性情緒疾患等精神疾病,風險是一般人的1.43至2.32倍,慢性蕁麻疹患者合併使用精神科用藥是一般人的1.95至2.70倍,特別冬季,患者心理壓力大或情緒不佳,病情可能惡化。朱家瑜指出,皮膚科醫學會今年推出更新診治共識三面向,協助基層醫師有效診治慢性蕁麻疹。包括「診斷」包括症狀反覆發作持續超過六周,即為慢性蕁麻疹患者。「處置」藥物治療單純化,接軌國際指引建議。「評估」治療成效納入患者自覺評估,有助治療最適化調整。黃毓惠本身也是慢性蕁麻疹患者,國中開始發病,進入醫學系後,準備專科醫師考試時,同時需要照顧病患,又忙於前往日本進修,龐大壓力讓病情失控,「癢」到完全無法入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她以過來人經驗分享,多數患者誤以為用藥後可「立即見效」,其實應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長期控制、與病共存。黃毓惠表示,臨床上許多病人不願吃藥,有些是擔心藥物副作用,她說,目前臨床多以口服抗組織胺藥物為主,不需過於擔心副作用。近日又看見民眾誤信偏方,網購鹿胎盤、牛樟芝等來吃,她提醒千萬不要亂服藥,有人亂吃藥導致紅疹面積更大,情況更糟,應遵從醫囑正確服藥。台大醫院皮膚部醫師卓雍哲表示,蕁麻疹的「癢」是個主觀症狀,患者可透過自覺評估,反饋給醫師,讓醫師做最適當的治療方針,而慢性蕁麻疹是全身性疾病,須兼顧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患者可自主照顧,避免過敏原來改善症狀。他提醒,日常生活中可避免「食、衣、住、行」四大雷區,患者可放心配合醫師、耐心持續用藥、安心日常生活,提高疾病認知,並以積極、正確的態度來面對,才能使症狀得到良好的控制。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麻辣鍋等含酒精、香精、辣味食物。衣:避免換季衣物未清洗便直接穿。住:避免天冷長期緊閉門窗導致屋內空氣不流通,粉塵累積。行:出門應避免溫差或日光照射等誘因,誘發蕁麻疹發作。
-
2021-11-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打完疫苗亂經、狂掉百根頭髮 專家曝這族群施打要注意
國內疫苗開打後,不少女性反映接種完出現掉髮、亂經情形,就連洗澡完、吹頭髮將近會掉100多根髮量,表示「跟當初產後掉髮狀況很像。」專家指出,國內外均發現民眾施打疫苗後,出現落髮、經血量增多或延期等症狀,若免疫系統差或屬易發炎體質,更要注意日常保養。蔡小姐指出,她曾在7月29日施打一劑AZ疫苗,8月中開始大量掉髮,另外莊小姐也表示,9月8日同樣施打AZ疫苗,每吹一次頭至少會掉20至30根頭髮,且經期量變少,但過去不曾發生過這樣的情況,就醫後醫師也說頭皮健康、抽血報告正常。美國華盛頓州註冊醫師、自然醫學博士林侑融指出,目前無大型數據直接證實婦科問題與新冠疫苗有直接關係,但若本身荷爾蒙系統不穩定、有婦科宿疾,如易有經痛、經前症候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或有巧克力囊腫者,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的確可能誘發出更嚴重的經期失調,因此注射疫苗後仍要注意是否有出血量不正常或是經期延期等問題發生。她列舉,當生活中身心壓力大、作息不定、營養不足時,剛好又屬敏感體質,此時再遇上疫苗施打引起的免疫反應,猶如未修繕的老房子剛好遇上小地震,就很容易被震垮。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就容易發生問題。除了亂經外,當身體產生免疫發炎反應,若是作用在頭皮,就容易會形成落髮,若在身體皮膚上也可能有蕁麻疹出現。林侑融表示,新冠疫苗是極新的疫苗,過去也並沒有特別針對落髮族群進行實驗,但國外也陸續有個案發表,如患者為自體免疫落髮形成「圓禿」,過去病情穩定,但施打疫苗後又復發造成大量掉髮,並研判跟AZ疫苗造成的自體免疫性反應類似。日本、南韓數據也發現,女性施打後落髮狀況比男生多2.5倍,其原因推測為跟身體荷爾蒙中的「雌激素」有關,因為該激素容易誘導體內發炎,因此包含紅斑性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也是以女性居多。但她也強調,民眾若出現大量落髮,要判斷是否為疫苗造成,或是壓力性落髮、貧血導致落髮、營養不足或賀爾蒙失調導致落髮、甚至是自體免疫型的圓禿落髮,都仍未定論,因為這需要更詳細的血液檢驗,才能鑑別診斷出真正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有時,一般的常規檢測,是驗不出原因的。林侑融說,「基因遺傳獨特」、「體質獨特」的人,的確可能會有不在預期中的症狀發生,無法就直接與疫苗畫上等號,也可能為本身的宿疾、慢性病未能根除有關, 應著重在調養體質。若本身有婦科疾病,也建議施打疫苗前後可事前做血液檢查,避免在症狀急症或復發階段接種疫苗,事後也能多留身體變化及徵兆。若民眾施打疫苗後,身體有落髮或經血異常,可以按壓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及關元穴,幫助調經及氣血循環,此外避免炸物、碳烤物、紅肉等發炎食物,可以「彩虹飲食法」補充多樣性植化素,如花青素、類黃酮、胡蘿蔔素等,對身體都是良好的消炎劑。
-
2021-10-21 養生.抗老養生
秋天重滋陰潤肺! 中醫師告訴你「該做什麼、該吃什麼」
寒露是中國24節氣的第17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5個節氣。寒露的意思是露水日多,氣温比白露時更低。氣候變化上可明顯感覺到雨水漸少、天氣乾燥、白天仍熱但夜晚涼爽。 滋陰潤肺食物忌食生冷冰品 粥品熱湯食補暖身防病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理論,此時應養陰防燥、潤肺益胃。飲食上以「滋陰潤肺」的食物做為首選。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治醫師瞿瑞瑩表示,像是能祛風潤燥的芝麻、潤腸通便的蜂蜜、滋陰養胃的蓮藕、生津潤肺的山藥,以及能滋潤清熱的菊花和當令盛產的秋蟹,都是適合此節氣的飲食內容。不過瞿瑞瑩也特別提醒,秋蟹雖然肥美但性寒,皮膚容易過敏和腸胃功能不好的人,還是少吃為宜。雖然秋老虎餘威未消,但飲食上建議不要貪食生冷食物和冰品冷飲,早餐可以溫熱粥品或包子饅頭等熱食作為選擇,特別是老人、小孩和體弱者。瞿瑞瑩也提到,像是山藥薏仁芡實粥、四神湯等,具有加強營養、強健脾胃功能,也適合此時節進食,烹煮上可以加入些許米酒調味,但如果是給小孩吃,則建議不要添加米酒。早睡早起注意足部保暖 戶外活動抒發抑鬱情緒所謂「秋收」、「冬藏」,進入秋冬就要轉為收斂,調養生息。瞿瑞瑩也建議,生活作息上,寒露起宜早睡早起,早睡以避免陰寒之氣、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則有助舒展肺氣。秋天開始容易感到昏昏欲睡,早上起不來,午後也特別提不起勁,建議可以調整睡眠時間、提早入睡,先從提早15分鐘開始,慢慢增加至30分鐘、45分鐘、再到1小時;中午也可小憩片刻,除了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也能減輕壓力,趕走此時節容易發生的抑鬱情緒。早起則是因為秋天日照時間漸短而黑夜時間變長,早上外出活動曬曬太陽吸收陽氣,但要提醒有心血管疾病的長輩,記得慢慢起床,不可急速起身,外出活動時別忘了加強頭頸口部的保暖。所謂「寒從足生」,寒露時節要特別注意腿部的保暖,記得穿襪子或是溫水泡腳,以免受到感冒等疾病的侵襲。寒露後日照時間漸漸變短,也會影響心情,容易出現情緒不佳、多愁善感的憂鬱心情。建議可多到戶外散步、快走或爬山,藉此調節精神和鍛鍊身體,舒展抑鬱。(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吃秋蟹不忌口小心誘發蕁麻疹! 皮膚科醫曝「常見症狀」:嚴重恐無法呼吸 ·吃粥整腸健胃? 4種狀況會愈吃愈慘
-
2021-10-12 該看哪科.感染科
防蜂窩性組織炎 三高患者護雙足
「我又來住院了。」70多歲、有糖尿病的伯伯,因為有香港腳,腳上細小傷口反覆發炎,兩年來已三度住院。這次是左腳紅、腫、熱、痛,影響作息,就醫檢查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超出正常值,確診為「蜂窩性組織炎」。北榮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夙容表示,蜂窩性組織炎的住院患者,約6、7成有代謝性疾病,務必注意雙腳保養。陳夙容指出,皮膚是身體最大的器官,負責屏障有害物質、細菌及外來異物進入人體,當皮膚受損導致屏障出現漏洞,病原菌入侵,在皮下組織產生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即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最大的風險因子,來自傷口或受損皮膚,例如割傷、燙傷、動物咬傷所產生的傷口;皮膚疾病如蕁麻疹、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或乾癬,導致表皮不完整,細菌也易入侵造成傷口感染。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血脂,也是蜂窩性組織炎的高風險因子。陳夙容說,平常如果沒有確實用藥,可能會造成血管脆化、老化、肢端血液循環變差,許多老人足部有傷口卻不自知,因神經病變所致,進而反覆發生蜂窩性組織炎。陳夙容強調,代謝性疾病患者除了控制病況,雙腳保養格外重要,必需穿著鞋襪保護腳趾避免受傷;可以使用乳液保濕,預防皮膚龜裂,有皮膚疾病的人應定期用藥、保養。出現傷口時,像是蚊蟲咬傷、割傷,應正確清潔傷口、包紮、定期換藥,若是慢性傷口,應定期消毒,作好傷口護理。臨床也有一些病人沒有皮膚病、沒有受傷,還是罹患蜂窩性組織炎。陳夙容解釋,傷口不一定肉眼可見,只要皮膚狀況不佳,如香港腳導致脫皮、皮膚乾燥龜裂等,就有可能讓皮膚屏障出現漏洞。對一般人來說,需注意腳指甲不宜短,以免甲溝炎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到海邊要格外小心,海水裡面藏有海洋弧菌,是常見造成蜂窩性組織炎,使傷口急速惡化的菌種。陳夙容說,輕微蜂窩性組織炎,可服用抗生素治療,但蜂窩性組織炎病況變化快,隨時可能惡化,嚴重可能會進展至骨髓炎、甚至導致壞死性筋膜炎及敗血症,恐需外科手術清創,建議不明原因紅腫痛超過兩天,應盡速就診。
-
2021-10-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疫苗常見7大皮膚症狀 皮膚科醫籲一情況速就醫
新冠疫苗施打日漸普及,除了較為常見的注射點疼痛、頭痛、發燒等副作用外,民眾也陸續發現皮膚上出現紅疹、腫脹等皮膚過敏反應。 出現這樣的情況讓許多人不免緊張,對此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昭瑜醫師在社群分享,此情況多屬正常現象,但也有需要多加留意的情況,並教大家如何分辨及改善症狀。 打完疫苗皮膚紅、腫、癢?醫指常見7皮膚症狀! 黃昭瑜醫師表示,新冠疫苗反應可分成「急性過敏反應」及「延遲性反應」兩種,急性過敏反應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包括氣喘、腫脹、昏厥等,建議施打疫苗後觀察30分鐘,因此打完疫苗都要求在施打地點觀察15分鐘,並建議返程途中持續觀察。 延遲性反應如本次討論的皮膚過敏反應,往往較晚發生,患者可能在隔日後才陸續出現,包括了局部注射反應、延遲性手臂腫脹,又稱新冠手臂(Covid arm),以及蕁麻疹、麻疹樣、紅斑性之痛症、注射填充物紅腫、皮下廣泛小出血點等。 前6種情況屬於輕微、正常的延遲性過敏反應,較常見出現於莫德納、BNT等mRNA疫苗上,民眾出現時並不必過度緊張,改善症狀即可,可循皮膚科醫師開立口服藥物及藥膏使用,並做冰敷改善症狀,後續可正常接種第二劑疫苗。 不過「皮下廣泛小出血點」,就需稍加留意,此可能為血栓血小板低下,是非常罕見的症狀,常見會合併頭痛、腹痛、全身倦怠、下肢腫脹、視力模糊等症狀,必須和血管炎區分,並且需盡速就醫,以策安全。 除了上述7種延遲性皮膚症狀外,黃昭瑜醫師也提醒,若是接種完疫苗後30分鐘到4小時之內,出現了嚴重的血管神經性水腫、氣喘等症狀需提高警覺,此屬於急性嚴重過敏,需盡快就醫,並且不適合施打該疫苗,提醒民眾多加留意。 副作用多留意免恐慌,疫苗早打做好防疫最妥當 黃昭瑜醫師提醒,上述資訊是引用美國皮膚科醫學期刊JAAD及國際期刊NEJM,可作為參考,但無法取代醫師的專業判斷,呼籲民眾保持警覺即可,不必過度恐慌。 也呼籲民眾,疫苗多少有副作用,新冠肺炎籠罩全球的當下,預防重症、死亡最好的方法還是盡早施打疫苗,有疫苗就盡早施打,以取得並提升保護力,並且持續遵守防疫原則,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即便現階段台灣疫情日趨穩定,一樣應做好各項防疫措施,以利一起度過疫情威脅,更有助安穩的防疫新生活。 《延伸閱讀》 .一圖看懂!打完疫苗可以XX嗎?10件日常大小事,重症醫詳解! .打完疫苗肌肉痛、關節痛?醫指2大主因,超過一周盡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07 該看哪科.皮膚
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恐截肢 別讓小傷口變大問題5點提醒
一名70餘歲,患有糖尿病的伯伯,近2年來第3度因為左腳紅、腫、熱、痛影響生活作息而到急診求診。醫療團隊為其進行檢查,發現他的白血球及發炎指數超過正常值,加上左腳局部發炎徵兆,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伯伯合併有香港腳、糖尿病,雙腳時不時有細小的傷口,難怪發炎始終好不了!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夙容表示,每個月都會遇到數名因蜂窩性組織炎入院的病人她也提醒民眾,平日只要注意雙腳的保養,便可大大降低罹病機率!什麼是蜂窩性組織炎? 究竟是怎麼發生的?陳夙容指出,皮膚是身上最大的器官,負責屏障有害物質、細菌及外來異物進入人體危害健康。當皮膚受損導致屏障出現漏洞,病原菌入侵在皮下組織產生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即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最大的風險因子來自於破裂的傷口或受損的皮膚,如割傷、燙傷、動物咬傷所產生的傷口;皮膚疾病如蕁麻疹、帶狀皰疹(皮蛇)或乾癬導致表皮不完整,細菌就能大舉入侵造成傷口感染。糖尿病、高血壓 都可能導致反覆發炎有時候一些長輩會納悶:「我明明沒有皮膚病,也沒有受傷,為什麼還會得蜂窩性組織炎?」其實並不一定需要有肉眼可見的傷口,只要皮膚狀況不佳,如香港腳導致脫皮、皮膚乾燥龜裂等狀況就有可能讓皮膚屏障出現漏洞、讓細菌有機可趁。此外,體內的白血球、淋巴球及其它免疫物質會隨血液循環到發炎部位進行殺菌作用,現代社會普遍生活水準提升,大多數老人家身上多少帶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文明疾病,若未用藥好好控制就會造成血管脆化、老化、肢端血液循環變差,進而導致反覆發生蜂窩性組織炎。趁早治療避免惡化 5點提醒蜂窩性組織炎是個隨時可能惡化的疾病,嚴重可能會進展至骨髓炎、甚至導致壞死性筋膜炎及敗血症,若嚴重至此則可能需要外科手術清創、或截肢!因此,即使在疾病初期只有發紅的局部症狀,仍不可輕忽,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即時發現身上不尋常的紅熱腫痛,盡早就醫,才能防患未然!陳夙容提醒,有些長輩因為蜂窩性組織炎反覆發作而住院,除了身體免疫力較弱而導致的反覆感染之外,更有可能來自於對身體一些小傷口的處理不當以及對自身健康狀況的忽視。家中長輩如果有反覆發炎困擾的話,不妨注意以下幾點:1. 控制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避免循環變差,增進自身抵抗力。2. 穿著鞋襪保護腳趾避免受傷,注意腳趾甲修剪避免甲溝炎發生。3. 使用乳液保濕,避免皮膚龜裂;若有皮膚疾病應按指示定期抹藥保養。4. 當有蚊蟲咬傷或割傷時,應正確清潔傷口、包紮、定期換藥。5. 如果有慢性傷口,定期消毒,作好傷口護理。
-
2021-10-06 該看哪科.感染科
流感疫苗10月1日開打偏冷清 醫師提醒莫輕忽
新冠肺炎疫情漸趨緩,但進入秋冬之際,新一波流感疫情即將升溫,醫師表示,流感病毒極容易產生變異,因此建議民眾每年都需接種一次,但今年疑因新冠肺炎疫爆發,民眾搶打新冠肺炎疫苗,卻忽略接種流感疫苗,且人數差了好幾倍,提醒高風險民眾仍應盡早施打流感疫苗,以建立身體的保護力。高雄健仁醫院感染科醫師林偉政表示,流感疫苗10月1日起開打,第一階段對象包含衛生及禽畜相關防疫人員、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受照顧者及工作人員、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者、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國小至高中職學生, 110年11月15日起,接種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的成人。林說,據疾管署統計,截至去年11月底,公費流感疫苗總接種數約571萬劑,整體使用率約94%,但今年民眾似忽略流感疫苗接種的重要性,各地施打情況冷清,以健仁醫院為例,歷年只要流感疫苗開打,一早就有民眾來門診等候打針,多則200多人,反觀今年僅20多人來,整整差了10倍之多。歷年流感多自11月下旬開始,在年底至隔年初達到高峰,每年3月後再趨於平緩。流感病毒極容易產生變異,會造成疫苗對不同抗原型的病毒保護效果減低,接種約4至6個月後效果就會下降,因此建議每年都打。林偉政表示,台灣公費流感疫苗自2019年起已全面轉換成四價疫苗,今年採購的疫苗包括法國賽諾菲產製的巴斯德四價疫苗(供6個月以上民眾使用),台灣國光產製的安定伏裂解型四價疫苗及台灣東洋產製的輔流威適四價疫苗(供3歲以上民眾使用),3家廠牌疫苗都不含佐劑,保護效果都相同。一般流感疫苗的保護力,平均約30%到80%。對18歲以上成人預防住院的保護力約41%,重症保護力則可達82 %,即使疫苗株不吻合時保護力仍可達30%到50%。流感疫苗接種後,多數人注射部位會疼痛、紅腫,少部分有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噁心、皮膚搔癢、蕁麻疹等,但1至2天內會自然恢復;罕見的副作用包括過敏性休克,臂神經叢炎、顏面神經麻痺、腦脊髓炎等神經系統症狀和暫時性血小板低下等血液系統症狀。林偉政說,今年流感疫苗施打期程剛好碰上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的時間,兩種疫苗都是不活化疫苗,可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或間隔時間接種。但為避免合併施打時,一旦發生不良事件無法釐清原因,衛福部建議流感與新冠肺炎疫苗施打時間至少間隔7天以上。高風險及高傳播族群,建議還是應該要儘早接種。
-
2021-10-02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入秋「過敏」大爆發! 中醫「2食療+按摩穴位」排寒溼
夏秋交替之間,天氣漸漸變涼、吹風也比較多,加上台灣的天氣夾帶著濕氣,又或者飲食吃冰吃甜,冰代表著寒、甜代表著溼,寒溼累積在人體。入秋天氣變涼了,有些小毛病找上門,中醫告訴你食療保健和穴道按摩方法,讓你順順健康換季。外部環境的濕氣,或者與體內寒溼交互影響下,中醫診所院長葉妍廷認為,很多人在入秋時分出現過敏症狀,像是上呼吸道、皮膚過敏,年長者則是關節痠痛。但是葉妍廷也補充,相較於古代,現代環境的變化因素太多,季節時令和多方面的環境因素都應該考慮。對應季節交替產生的上呼吸道疾病、皮膚過敏,葉妍廷提供食療解方與相應的穴位按摩位置。上呼吸道疾病像是慢性鼻炎、打噴嚏、鼻水、喉嚨有痰、微微咳嗽。保養要避免吃生冷甜食水果、多吃生薑、多喝熱水、多保暖。散寒除濕暖肺粥功效:溫肺化痰,解肌燥濕材料:紫蘇3錢、桂枝3錢、杏仁3錢、花椒2錢、蔥白30g、生薑8片作法:白米100g搭配水1.5L熬粥,加上鹽巴、適量調味飲用按摩穴位合谷、印堂、迎香、魚際、啞門、天突、定喘、肺兪皮膚過敏天氣慢慢變涼、風也比較多的時候,體表排洩作用被阻擋,不怎麼會排汗,在體內皮膚的一些廢物,沒辦法隨著流汗排出去,因此有過敏性的疹子,像蕁麻疹、溼疹。保養要避免吃生冷甜食水果、麥類製品與黃色食物,也不要吃帶殼海鮮。避免直接吹風、開除濕機、人體多運動排濕氣。 利濕止癢護膚茶功效:幫助肌膚代謝,去濕解毒材料:土茯苓、山楂、赤小豆、薏苡仁、金銀 花、木通、燈芯草各3錢作法:使用2L水煎煮成1.5L,當作茶飲 按摩穴位曲池、血海、太衝最後葉妍廷提醒,飲食最好減少攝取冰飲和精緻糖甜食,這會讓寒溼累積在人體,也要去運動排汗,維護身體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 醫藥記者 梁少珊) 延伸閱讀: ·小心家中「這10樣東西」激發過敏原! 專家教你日常照護秘訣 ·錯誤洗澡方式小心洗出過敏! 醫列「3NG行為」:你中了?
-
2021-10-01 該看哪科.皮膚
蜂窩性組織炎住院逾6成有代謝疾病 醫:做好雙腳保養
「我又來住院了。」一名70多歲、有糖尿病的伯伯,因為有香港腳的緣故,腳上細小的傷口反覆發炎,兩年來已經是第三度住院,因為左腳紅、腫、熱、痛影響生活作息,進一步檢查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超出正常值,確診蜂窩性組織炎。臨床醫師觀察發現,蜂窩性組織炎住院患者,約有6、7成本身有代謝性疾病,務必多注意雙腳的保養。什麼是蜂窩性組織炎?北榮感染科醫師陳夙容指出,皮膚是身上最大的器官,負責屏障有害物質、細菌,及外來異物進入人體危害健康。當皮膚受損導致屏障出現漏洞,病原菌入侵在皮下組織產生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即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最大的風險因子來自於破裂的傷口或受損的皮膚,例如割傷、燙傷、動物咬傷所產生的傷口;另外,皮膚疾病如蕁麻疹、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或乾癬,導致表皮不完整,細菌就能大舉入侵造成傷口感染。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血脂,都是確診蜂窩性組織炎的高風險族群。陳夙容說,平常如果沒有確實用藥,可能會造成血管脆化、老化、肢端血液循環變差,臨床上遇過許多老人,有傷口在腳部卻不自知,全是因為神經病變所致,進而導致反覆發生蜂窩性組織狀況。因此,代謝性疾病患者除了控制病況外,陳夙容說,雙腳的保養格外重要,必需穿著鞋襪保護腳趾避免受傷;可以使用乳液保濕,避免皮膚龜裂,有皮膚疾病的人應該按指示,定期抹藥保養。出現傷口時,陳夙容指出,像是蚊蟲咬傷、割傷,應正確清潔傷口、包紮、定期換藥,假設是慢性傷口,定期消毒,作好傷口護理。臨床也有一些病人納悶,明明沒有皮膚病、也沒有受傷,還是得到蜂窩性組織炎。陳夙容解答,傷口並不一定肉眼可見,只要皮膚狀況不佳,如香港腳導致脫皮、皮膚乾燥龜裂等狀況,就有可能讓皮膚屏障出現漏洞。以一般民眾而言,需注意腳指甲不宜剪過短,怕甲溝炎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另外,赴海邊需格外小心,海水裡面藏有海洋弧菌,是常見造成蜂窩性組織炎,並使傷口急速惡化的菌種。陳夙容說,一般蜂窩性組織炎,輕微只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療。然而,它是一個隨時可能惡化的疾病,嚴重可能會進展至骨髓炎、甚至導致壞死性筋膜炎及敗血症,恐需要外科手術清創、或截肢,建議如果不明原因紅腫痛超過兩天,就需要盡速就診。
-
2021-09-30 該看哪科.皮膚
澎湖多起皮膚紅疹搔癢 黃毒蛾毛毛蟲列可能肇因
澎湖縣多起皮膚紅疹搔癢,澎湖縣政府衛生局今天說,綜合多家醫院判斷,最接近丘疹樣蕁麻疹或接觸性皮膚炎,其中與黃毒蛾毛毛蟲毒性較接近且症狀最多,極可能是這次事件「兇手」之一。衛生局說,入秋以來,澎湖氣溫都還維持在攝氏30度左右,中秋連假時才見東北季風吹起,而在空氣中傳播毛毛蟲纖毛,造成紅疹搔癢皮膚炎,與天候變化有關,其中以黃毒蛾毛毛蟲毒性較接近,且這類病例最多,研判是這次事件「兇手」之一,還待進一步判斷。衛生局表示,目前症狀零星,但民眾外出時,最好穿長袖衣物,減少暴露部位,如果有紅疹搔癢,建議以溫水淋浴沖洗,更換乾淨衣物並盡速就醫,切勿隨意買藥物或乳液塗抹,以免症狀惡化。
-
2021-09-07 該看哪科.皮膚
清蒸代替辣炒!皮膚科醫教你吃螃蟹過敏怎麼辦
美味的秋蟹季來臨!許多饕客早已做足準備享用螃蟹大餐,但甲殼類海鮮尤其是螃蟹,對於易敏體質的族群來說,若不忌口容易引發過敏反應,造成皮膚出現紅疹凸起,嚴重更可能導致休克!這是因為螃蟹富含易導致過敏的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或是海鮮裡的組胺酸(Histidine)因為存放條件不理想,被孳生的細菌代謝成組織胺(Histamine),就會引發蕁麻疹。皮膚科陳冠宇醫師表示,過往只要到了秋蟹季,診間前來就診的病患數明顯增加,一問之下多半是因為受不了美食誘惑大啖秋蟹,使得皮膚敏感的患者如蕁麻疹等症狀加劇。因此特別提醒,若有過敏病史或為蕁麻疹患者,在大啖秋蟹前,建議可參考過敏原檢測。如對於螃蟹類呈現高度過敏時,則不建議食用。若為低度過敏時,食用秋蟹建議料理方式以清蒸代替燒烤或辣炒,或是在食用前可預先服用抗組織胺藥物避免症狀發作。蕁麻疹症狀腫如”加菲貓” 急性發作嚴重恐導致休克陳冠宇醫師提及蕁麻疹發作部位可遍布於全身,患者會感覺癢、體溫升高,最為困擾的是當病症出現在臉上,嚴重時患者眼睛會腫起來如「加菲貓」,而嘴唇就像「香腸嘴」,影響平時的社交及工作。如果蕁麻疹未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也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症狀如喘、腹痛、關節痛等,甚至會導致無法呼吸。曾經有一位住在梨山的中年女性患者,因慢性蕁麻疹突然急性發作,使氣管腫脹,呼吸困難,所幸在救護車火速將患者送到醫院後,經過醫師治療才控制病情。陳醫師回想這位案例時仍餘悸猶存,因為當時情況危急,若是耽誤太久可能就一命嗚呼。因此,提醒蕁麻疹患者,平時務必配合醫囑穩定治療,在急性發作時切莫輕忽,應立即就醫,以免有生命危險。新一代抗組織胺不嗜睡,1小時發揮藥效且可持續24小時一天只需服用一顆,提高服藥順從性陳冠宇醫師提及蕁麻疹的治療方式一般為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通常在急性蕁麻疹病灶較嚴重時,會選擇使用第一或二代抗組織胺藥物合併類固醇治療。而慢性蕁麻疹的病患,需花費較長的時間治療,故需避免副作用的產生,使用「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進行治療,可在1小時內便發揮藥效緩解症狀,且藥效可維持24小時,不僅不會影響病患的肝腎功能,也不會造成嗜睡,提高服藥順從性;另外,多數老年患者會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而一天只服用一顆的「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須擔心會和其他藥物產生相互作用而影響藥效的發揮。網路偏方不『蕁』常!醫叮囑:長期且持續治療方為永久之計除了秋蟹季節需格外留意,針對網路上流傳的治療蕁麻疹偏方:如米酒及薑汁擦拭患部、或用保鮮膜將患部包裹起來等,陳冠宇醫師也一一解釋並破除迷思,包含使用米酒及涼感藥物擦拭患部,雖會短暫感到舒緩,但米酒會造成刺激性皮膚炎; 而保鮮膜與薑汁塗抹也會導致症狀更加嚴重。建議若病患無法立即就醫,又想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地緩解,可冰敷或是沖冷水澡降低體溫、減緩不適。雖然慢性蕁麻疹無法立即根治,但只要長期、持續治療,就可以減緩發作及嚴重程度。原文:
-
2021-09-05 新聞.健康知識+
打疫苗頭暈癱軟是暈針還是休克?醫曝5項辨別指標
國內持續趕拚新冠疫苗的覆蓋率,副作用、不良反應等也備受關注,也有人會在施打後出現暈針的反應,讓人緊張是單純的暈針又或是休克。對此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社群上分享初步辨識的方法,提醒民眾打完疫苗多加留意,但不必過度緊張。 打疫苗頭暈是暈針?休克?醫指5點多留意! 黃軒醫師表示,施打疫苗出現暈針或休克的情況,不單是只有新冠疫苗才會出現,是各個疫苗都有可能發生不適症狀。暈針主要是因迷走神經反應而起,不會有生命危險;休克則主要是因過敏反應所致,可能會有致命的危機。兩者看似相似,但對生命的影響有著極大的差異,可從時間點、感受、呼吸、心跳、皮膚等作觀察。 暈針: 黃軒醫師指出,暈針通常會在施打疫苗後的5分鐘之內發生,多的是施打當下就出現,當事人可能出現頭重腳輕、身體漂浮、忽冷忽熱、身體癱軟的情形,甚至是出現短暫的暈厥、意識昏迷或倒下,且可能因情緒緊張有過度換氣的情況,不過血氧濃度多半正常。在心跳方面,可能出現變慢的情形,及暫時性低血壓,皮膚則常見濕黏、冰冷,臉色迅速慘白、冒冷汗,就像被嚇到一樣。不過這些情況一般而言較為短暫,經短時間休息後清醒便恢復正常。至於民眾關心的第二劑疫苗,暈針者是可以施打的。 至於休克,黃軒醫師則表示症狀多半比暈針明顯還要更糟。休克因過敏反應往往會經過一段時間才出現,相較暈針沒那麼快,通常約在5~30分鐘左右出現,患者往往會有昏迷、意識不清的情況出現,整體狀態會遠比施打前、比前述的暈針情況還要更差,此情況會是一種警訊。在呼吸方面,由於上呼吸道痙攣,可能因支氣管嚴重收縮而呼吸困難,且有呼吸喘鳴的聲音,此時血氧濃度往往低下。至於心跳,因為休克屬於急速變化的重症,即便意識恢復正常心跳也還是可能處於持續加快的狀態,且血壓依舊低下。在皮膚上的表現,有別於暈針的臉色慘白,病患會出現的是搔癢的蕁麻疹、潮紅、眼瞼水腫等過敏反應。至於第二濟疫苗,因已發現過敏反應,自然不能夠再進行施打。 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透漏,曾遇過出現休克的患者,對方表述當下感受到將死的感覺,因此患者的危機意識和醫護人員將其當真這兩點相當重要,若處理不當,患者可能過沒多久就會當場死亡。暈針、休克處理大不同,接種後自我觀察很重要! 暈針和休克除了症狀不盡相同,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黃軒醫師表示,暈針因身體癱軟需有個位置休息,避免身體造成外傷,並安撫情緒至意識恢復即可。但過敏反應引起的休克關乎人命,在發現情況不對就應實施基本的救命術,如意識呼吸評估、維持呼吸暢通等,並緊急呼叫急救小組,給予氧氣、打針輸液、監測生命徵象、給予急救藥物腎上腺素,若未改善則每5-15分鐘重複注射一次。 黃軒醫師提醒,上述的這些症狀不見得每個患者都會出現,也有可能出現上述以外的症狀,不過醫護人員有受過相關訓練及經驗,處變不驚,也期待民眾不必緊張。最重要的是,接種後除了仰賴醫護人員,接種者也應留意身體狀況,以利發生的當下即刻處理,保障生命安全。《延伸閱讀》 .打疫苗前後這樣吃增強保護力!營養師:接種前要睡飽、避免空腹! .高端、AZ、莫德納、BNT打哪支?疫苗比一比,洪暐傑醫師破除迷思!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01 該看哪科.皮膚
婦人遭紅火蟻咬傷引過敏性休克 低溫療法救回一命
新竹一名中年婦人日前在工作時,被發現無意識倒臥在地,送醫前已失去生命跡象,經過東元綜合醫院急重症醫療團隊全力救治,奇蹟恢復生命跡象。院方表示,婦人是因紅火蟻咬傷引起過敏性休克,醫療團隊使用低溫治療等施救,成功將婦人救回,休養觀察一個月後順利出院。成人加護病房(ICU)主任謝宗鑫表示,婦人到院前已失去心跳及呼吸,急救8分鐘後恢復生命跡象,經檢傷發現左腳大拇指瘀血,已有敗血症跡象,推測她已昏迷一陣子才被發現送醫。到院後經過些許時間,婦人身上才出現被紅火蟻咬傷的病徵,主要傷勢集中在雙手手肘以下,脖子、胸前也有零星傷口,最嚴重的雙手則是出現大片密集度極高的膿皰,因為傷勢集中在手部,透過家屬問診,推測婦人疑似在工作中因搬動地面上的建築材料,雙手觸及紅火蟻巢穴,讓螞蟻從手部攀爬至手臂以及軀幹其他部位。婦人歷經低溫治療、呼吸器供給、抗生素治療後奇蹟恢復生命跡象,被咬傷的膿皰也結痂癒合,目前已出院返家。謝宗鑫說,根據國內研究資料說明,紅火蟻咬傷會造成身體不適,主要是因為紅火蟻毒蛋白中含有「類鹼性毒素」,局部被紅火蟻咬傷,大多數病人除了疼痛、騷癢以外,不會有太劇烈的不適反應,且症狀會隨著時間緩解,不會有太嚴重的後遺症。不過有兩種情況最為危急,像是被紅火蟻叮咬的範圍大,造成毒素劇烈反應,可能導致器官衰竭、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甚至有死亡的可能;或是少數對紅火蟻毒蛋白過敏的人,只要少數幾隻咬到,可能產生過敏性休克而致命,要特別小心。且紅火蟻叮咬時有旋轉及攻擊多次的習性,因此傷口比一般螞蟻更嚴重、更密集。謝宗鑫也提醒,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機率增加,行經草地、塵土多的地方務必留意,如有發現紅火蟻棲息地,應遠離土丘巢穴,切勿驚擾並通報相關單位處理。萬一不慎遭紅火蟻咬傷,第一時間以肥皂和清水清洗被叮咬的部位,暫時冰敷被叮咬的部位,被叮咬後避免將膿皰弄破,避免傷口二度感染,倘若身體出現心悸臉紅、蕁麻疹、喉嚨腫脹、胸悶、心跳加快等有過敏反應,應盡速至醫療院所就醫。
-
2021-08-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疫苗變大食怪?醫曝5種「很少人知道卻很常見」副作用
新冠肺炎疫苗開打,不少人打完疫苗出現副作用,其中以酸痛、疲倦、發燒最多,小兒科醫師徐嘉賢另外提出5種較少人知道卻又蠻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腹瀉、皮膚搔癢、注射處腫塊,其他較少見的副作用還有食欲增加、手部麻痺、帶狀皰疹、頭暈、耳鳴,有網友坦言「打完疫苗變大食怪2天」。小兒科醫師徐嘉賢6日在臉書上發文說明「容易被忽略、但常見的新冠疫苗副作用」,他表示,「最近陸續遇到打完新冠疫苗有一些小副作用的民眾,其中以酸痛、疲倦、發燒為大宗」。另外還有一些比較少人知道,卻又蠻常見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這三類副作用比例不少,而且是大部分當天或隔天就會出現。如果本身腸胃道比較不好的民眾,還會持續一、兩周。還有皮膚搔癢,部分民眾施打部位紅腫和搔癢,這個比較少見,冰敷會稍微緩解。有少數比較明顯的,需要局部藥膏才會緩解下來。另一種比較奇特的副作用為「注射處腫塊」,有些民眾一個禮拜之後就自己消失,有些民眾則兩、三個禮拜都還沒變小,但是大部分這些問題都會隨著時間而減緩。其他比較少見的副作用包括食欲增加、手部麻痺、帶狀皰疹、頭暈、耳鳴……等等。不過徐嘉賢表示,千萬不要被這些小小的副作用嚇到,就不敢打疫苗了。跟得到新冠肺炎來相比較之下,這些都算是相對輕微的事情。徐嘉賢表示,「任何副作用的發生,都一定很不舒服,我自己本身打了之後,手痛了三天,感覺像被車子撞到,也失眠了好幾個晚上,又發燒,但是打疫苗所得到的好處,遠比壞處大,所以欣然接受,不能因噎廢食」。其他網友也紛紛留言「打完莫德納一個星期多,注射的地方,有一點點感到搔癢」、「打完AZ第12天M因為我本身治療乾燥症,藥物副作用也會有些腹痛,所以我以為是藥物副作用。但最近這幾天腹瀉愈來愈明顯…昨天還突然頭暈眼睛看東西突然炫光」。還有人留言「打完變大食怪整整兩天」、「打完AZ隔天開始全身肌肉輪流抽筋...像被電到」、「打完之後還竊喜不痠不痛不發燒,隔天開始類似蕁麻疹症狀快一週,又癢又睡不好,吃某些食物還更加重」。
-
2021-08-07 醫療.自體免疫
抗異大作戰/異位性皮膚炎接種新冠疫苗利大於弊!異膚治療如何調整?副作用怎麼辦?
抗異大作戰講座第一場「抗疫!異位性皮膚炎可接種新冠疫苗嗎?」精彩回顧 https://lihi1.cc/RZzbJ接受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已成全民運動,但疫苗可能引發的過敏反應也引發關注,異位性皮膚炎病友更擔心是否會造成症狀惡化。皮膚科醫師分析,在異膚症狀穩定的情況下,病友打疫苗利大於弊,可以安心接種。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與元氣網主辦「異起改變 抗異大作戰」系列直播講座,7月29日起登場,第一場「抗疫!異位性皮膚炎可接種新冠疫苗嗎?」台中榮總皮膚科主治醫師翁毓菁、諮商心理師葉北辰為病友解開許多心中的疑惑。 病友打疫苗萬一過敏 求助醫師辨分明翁毓菁表示,異位性皮膚炎雖是過敏性皮膚炎,但病友的過敏性體質與打疫苗後出現的過敏反應是兩回事,若施打後出現過敏,也可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不用太擔心。但她提醒,異膚病友如果正處於急性發作期,就應先緩打疫苗,等症狀控制下來穩定兩周之後,才是施打疫苗的好時機。三種異膚藥物 接種後停用一周 病友接種後也應留意是否需調整治療用藥。翁毓菁說,有三種異膚用藥在接種疫苗後須停用一周,分別是:Mycophenolate、Methotrexate(MTX)和JAK抑制劑,以免造成免疫力下降,影響疫苗效力。至於外用藥膏和光照治療,以及其他四種常用的口服藥物則無需調整或中斷,建議病友檢視藥袋上的藥名,確認需不需要調整。AZ疫苗曾傳出少數血栓案例,翁毓菁表示,病友施打後萬一發生血栓,即應停打下一劑。此外,不論是哪一種疫苗,若施打後四小時發生急性蕁麻疹且合併有喉嚨緊縮、眼部腫脹等血管性水腫現象,或發生最嚴重的藥物過敏反應「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是一種發生在身體皮膚與黏膜組織上的發炎反應,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居多,是較為罕見的發炎症狀。),應立刻就醫,並禁用前一劑施打過的疫苗。翁毓菁也發現,疫情緊張下,部分病友不敢到醫院看診,但異位性皮膚炎需長期控制,中斷治療會影響效果。她有一位收治多時的病友,就因疫情而中斷治療一個多月,結果病況惡化到必須住院治療。她說,目前醫院都有彈性就醫方式,不想到醫院的病友可多加利用。例如台中榮總,初診病友可線上預約進行視訊看診,複診病友可電話問診。 釐清壓力源 別讓焦慮造成症狀惡化 疫情的緊張引發民眾焦慮,部分病友更感到病灶因此惡化,葉北辰指出,這是因為身心會交互反應,心理壓力增加時,生理症狀會隨之增大,或對原本症狀的忍受度降低。他提醒病友去感受自己有哪些不同的壓力來源,先釐清哪些焦慮來自疫情?哪些來自皮膚疾患?兩者釐清分開後,讓疫情歸疫情、皮膚歸皮膚,就會比較知道如何照顧自己。這段時間要抒解疫情壓力,葉北辰建議病友練習照顧自己的內在狀態,例如專心洗手就是最簡單的做法。他說,洗手時不妨細細感受肥皂的泡沫和氣味、清水沖手的溫度,以及洗後的清爽,讓短短三十秒成為放鬆和享受,再把這種練習應用到生活中,就能隨時讓內在狀態靜下來。接納自己 疫情危機正是轉機 還有些病友因為外在異常,很在意別人的眼光,甚至挫折和自卑。葉北辰也教導病友練習接納自己,除了接納皮膚症狀,也要接納因這些症狀和別人眼光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其次,不妨把危機當轉機,對疫情後的世界展開新觀點。葉北辰說,對病友來說,也許原本認為這世界不是那麼友善,但疫情迫使我們先透過視訊去認識別人,因此後來真正見面時,對方反而不會因病友的異膚症狀投以異樣眼光,病友的焦慮程度下降了,異膚症狀將不再帶來重重枷鎖。●加入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社團,掌握最新節目動態 https://lihi1.cc/JQYdw ●ADCT小測驗:簡單回答6個問題,幫助異友掌控病情 https://lihi1.cc/CfrzJ●抗異大作戰直播講座活動訊息:https://lihi1.cc/8ZPxk
-
2021-08-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解剖124例接種疫苗死亡 86例有慢性病
施打疫苗後死亡解剖釐清死因,指揮中心今公布目前已解剖124例,其中有86例本身有慢性病。此外今新增1名施打莫德納疫苗死亡個案,該個案為66歲男性,接種疫苗後8日死亡。指揮中心表示,目前已解剖124例,其中86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6例疑似肺炎,3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1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2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1例主狀脈剝離,1例蜂窩性組織炎併發敗血症,1例心肌梗塞,6例待釐清。8月2日新增25例(16女9男)AZ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26歲至86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42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肺栓塞、下肢深部靜脈栓塞、過敏反應(誘發氣喘急性發作、蕁麻疹、下肢水腫合併皮膚紅疹)、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之抽蓄與意識改變、持續數日發燒、複視、肝指數偏高、經血過多、手麻、左側肢體無力等等。同期間新增8例(6女2男)莫德納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 20 歲至 79 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 16 日間發生,包含疑似顏面神經麻痺、心律不整、肺栓塞、注射部位紅腫熱痛,及診斷未明之胸痛、呼吸喘與四肢麻木、左側肢體無力等等。累計目前已有548例(255女293男)接種新冠疫苗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年齡為2個月至101歲間(其中370人為75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後當日至68日間發生,其中有465例為接種AZ,有83例為接種莫德納。累計548例中,有4例(1例接種AZ,3例接種莫德納)為原通報非死亡之嚴重不良事件追蹤後轉死亡。
-
2021-07-3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增6例打疫苗死亡案例 最久逾2個月離世
第四輪疫苗今日起開始接種,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29日有20萬5500人接種疫苗,至今已累計782萬6000多人次接種,疫苗涵蓋率31.86%、劑次人口比涵蓋率33.22%。發言人莊人祥說,29日新增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173件,其中101件非嚴重事件、6件死亡,66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新增6件死亡案例中,有3例為AZ疫苗,年齡介於44至81歲,接種21至57天後發生;另3例莫德納疫苗,年齡介於51至88歲之間,接種8至15天發生。另外2例接種AZ疫苗,原是通報不良反應事件非死亡案件,因為後續追蹤後轉為死亡。7月29日新增39例(26女13男)AZ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19歲至86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35日間發生,包含疑似癲癇、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腦中風、中心視網膜靜 脈阻塞、視網膜出血、血小板低下、肝炎、過敏反應(紅疹、呼吸困難、發癢、水泡)、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之發燒、意識不清、頭暈、心悸、胸悶、呼吸困難、噁心與嘔吐、腹瀉、低血鈉、左腳瘀青、右腳麻木等。同期間新增27例(17女10男)莫德納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20歲至82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8日間發生,包含疑似休克、血小板低下、腦中風、腦脊髓炎、心包膜炎、肺炎、急性胰腺炎、蜂窩性組織炎、蕁麻疹性血管炎、顏面神經麻痺、突發性聽力喪失、多型性紅斑、過敏反應(皮疹、紅疹、發癢), 及診斷未明之發燒、意識不清、頭暈、複視及眼瞼下垂、胸悶、胸痛、心悸、心包膜積液、腹痛等。目前累計535例(251女284男)新冠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年齡為2個月至101歲間(其中367人為75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後當日至68日間發生,其中有460例為接種AZ、75例為接種莫德納。
-
2021-07-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一張圖看懂!打完莫德納出現這些皮膚症狀別擔憂
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進行中,現在最需要的就是靠疫苗來終結,臺灣當然也不例外。請民眾在輪到你的施打順位時,且在醫師評估身體狀況沒有異常後,即可進行施打疫苗,才能保護自己和家人。2劑莫德納疫苗的保護力達94%相較於前一批多半是AZ疫苗,即將進行大規模施打的是美國的莫德納疫苗,據統計,打完2劑莫德納疫苗的保護力達94%,高於AZ疫苗的81%,但不良反應的頻率也比較高;2劑接種須間隔28天,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應等病情穩定後再接種,而且不得與其他廠牌疫苗交替使用。莫德納疫苗的保護力雖然比AZ疫苗來得高,但根據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接種莫德納疫苗之後出現不良反應事件的頻率也比AZ疫苗高一些。根據統計。有92%的人接種後出現注射部位疼痛、70%會有疲倦感、64.7%頭痛、61.5%肌肉痛、46.4%關節痛、45.4%發生畏寒、15.5%的人會發燒。注意!皮膚方面出現的新冠手臂除此之外,接種莫德納疫苗之後,皮膚方面也會出現某些反應,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接種部位紅斑、蕁麻疹、泛紅,另有少部分可能出現接種部位搔癢等症狀。皮膚專科醫師鄭惠文指出,施打莫德納疫苗後可能會出現新冠手臂,不良反應分為立即性和延遲性兩種,立即性反應可能在第一針的1-5天內發生紅疹,第二針則可能在1-4天內發生;延遲性反應則可能在第一針施打後的7-11天發生,第二針則是2-5天內。此外,第一針的3-8天內、第二針2-5天,有些人會出現蕁麻疹;麻疹樣皮疹則出現在第一針3-8天,第二針2-5天;另外,手掌心上也會在第一針7-12天,第二針1-4天內出現掌紅斑等狀況。別因皮膚反應而擔憂疫苗注射鄭惠文表示,打疫苗後發生皮膚反應的機率,接種第一劑的發生率大約是21﹪,第二劑則比較高為63﹪,兩劑都發生皮膚反應的機率則為16﹪;對於第一劑疫苗發生皮膚反應後,第二劑的再發生率則小於5成,而且症狀會比較輕微,發生時間較快。更重要的是這些施打疫苗後的皮膚反應,都不會合併嚴重的過敏反應,請民眾不用擔心。施打心冠疫苗的好處,絕對是利大於弊,因此,輪到你打的時候,請進速施打。特別提醒,當不良反應的症狀越來越嚴重,且時間超過48小時以上,請馬上就醫。(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
2021-07-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疫苗後新增4死 打莫德納出現腦中風
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事件,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共新增5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包括AZ疫苗3件、莫德納疫苗1件。AZ疫苗3件通報死亡事件,年齡介於81-92歲之間,接種疫苗25-35天間發生;莫德納疫苗1件死亡個案為67歲,接種次日後發生。7月22日新冠疫苗接種14萬7725人次,其中AZ接種12萬202人次(第1劑接種10萬7561人次,第2劑接種1萬2641人次),莫德納接種2萬7523人次(第1劑接種1萬7026人次,第2劑接種1萬497人次)。目前累計接種605萬9596人次,AZ接種320萬3146人次,莫德納接種285萬6450人次,新冠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24.94%,劑次人口比25.80%(劑/每百人)。指揮中心公布,新增32例(21女、11男)疑似AZ疫苗接種後其他嚴重不良事件,發病年齡22歲至87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42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肺栓塞、下肢深部靜脈栓塞、血小板低下、敗血症、心律不整、肺炎、泌尿道感染、因眼瞼下垂就醫診斷惡性腫瘤、蜂窩性組織炎與皮疹、過敏反應(蕁麻疹、紅疹、紫斑、眼皮腫、呼吸喘)、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之意識改變與低血鈉、頭痛、呼吸困難及胸痛、視力模糊、突發性聽力喪失、腹部不適與胸口麻木、手腕腫脹與手指無力痠痛、手臂瘀青與膝蓋疼痛等。同期間新增24例(11女、13男)疑似莫德納疫苗接種後其他嚴重不良事件,發病年齡25至81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4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血小板低下、心肌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併急性發作、臂神經炎、死產、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帶狀皰疹、接觸性皮膚炎及濕疹、過敏反應(雙腳紅疹併紅腫癢),及診斷未明之血栓、高血糖、臉部及腳部麻、手指紅腫等。
-
2021-07-22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莫德納副作用很強嗎?只打一劑保護力有多少?新冠疫苗關鍵十問專家解惑
台灣接種新冠疫苗工作如火如荼,但隨著疫苗覆蓋率愈來愈高,施打疫苗後的不良反應事件、對疫苗品質有疑慮的相關報導,也引發民眾的焦慮,不少人明明想「靠近」疫苗,卻又擔心。臺大醫院在6月22日舉行記者會,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新冠肺炎是新興傳染病,相關資訊多且龐雜,也因混亂而導致民眾恐慌焦慮。台大醫院成立科學防疫小組,針對新冠肺炎進行研究與知識建立,並設立肺炎知識專區,為民眾解答關於疫苗的眾多問題。查小喵出任務,彙整民眾面對新冠疫苗最焦慮緊張的十大問題,運用6月22日台大醫院記者會內容、台大醫院「知識就是力量」共筆資料、新興科技媒體中心(SMC)6月29日記者會資料、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記者會7月1日舉辦的記者會資料及疾管署新冠疫苗Q&A、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的回應,幫大家解惑,期盼大家認識疫苗不緊張。【疫苗的接種時程】Q.1 如果僅接種1劑新冠疫苗,保護力可以達到多少?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根據疫苗的臨床試驗數據,輝瑞第一針效果有 52%、莫德納為 69.5%。在莫德納的臨床試驗中,有7%受試者忘了打第二針,這些人持續追蹤下去,發現他打完第一針14天之內,保護效果就達到50%,過了14天達到92%。嬌生疫苗只要打一針,保護力為 66%,AZ 一針的效果則是76 %。如果只打一針,mRNA疫苗不見得比AZ優。 國際實際使用經驗,黃立民說,在以色列觀察發現, 只打一針輝瑞的防護力是54%, 跟臨床試驗差不多。在蘇格蘭,只打一針輝瑞防護力為91%、AZ為88%。在南韓,只打一針輝瑞是 89% ,只打一劑AZ是86%。黃立民說,只打一針的效果好壞,決定於當時的環境。如果大環境才剛開始施打疫苗,大家都不打,防疫不好,疫苗效果就不是那麼好。但如果打一針時,疫苗都已經普遍打了,被感染機會本來就降低了。但mRNA疫苗的第二針一定要打,這是非常重要的。Q.2 接種新冠疫苗,第一劑和第二劑要間隔多久?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根據免疫學原理,接種完第一劑疫苗後,若免疫系統記得這一針,那之後不管隔多久補第二針,保護效果都可以持續。但如果免疫系統忘記第一針,那就必須重新來過。目前政府規定,AZ疫苗第一和第二劑間隔至少8週以上,莫德納兩劑接種間隔至少28天。黃立民說,根據AZ疫苗的臨床試驗結果,兩劑間隔小於6週、間隔6到8週、間隔9到11週跟間隔大於12週,其保護效果分別是55%、59%、63%和81%,亦即間隔12週保護力最高,間隔到16週效果仍非常好。Q.3 新冠疫苗是否可以混打?混打是不是有方向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目前並不建議疫苗混打,除非接種第一劑時發生症狀並通報不良反應,且經醫師評估不適合再接種同樣或類似成分疫苗,可接種另一廠牌疫苗。建議依原第一劑接種廠牌的建議間隔,按時完成第二劑接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在6月22日疫情記者會表示,確實從國際資料可知,先打AZ後再打輝瑞BNT疫苗,防護效果更好、沒有特別嚴重不良反應、副作用比例比較高。但指揮中心專家仍不建議混打的原因是,目前的國際資料,都是AZ打完打輝瑞,並不是台灣現在有的莫德納疫苗。張上淳說,雖然輝瑞跟莫德納都是mRNA平台疫苗,但精確來說,是兩家不同公司的產品,是不是能這樣推論?嚴謹的科學會希望有其他的資料來佐證。黃立民說,目前很多歐洲國家已建議混打。根據最近一個西班牙做的研究,追蹤 663人, 第一針打AZ的人,第二針中1/3的人不打、 2/3 打輝瑞BNT疫苗,觀察抗體變化。 結果第二針 打輝瑞疫苗者,抗體的幾何平均值從71跳到7700,增加100倍, S蛋白的抗體從98跳到3600, 中和抗體的陽性率從34%跳到100%。因此,第一針打AZ、第二針打BNT,混打效果非常好。但當然副作用增加,發燒會增加一點 。目前已經有些國家建議可以混打,但需注意方向性,第一針打AZ、第二針可以打mRNA,但如果第一針打mRNA,那第二劑也建議打mRNA。Q. 4 疫苗對變種病毒是否有足夠防護力?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簡稱為SMC)6月28日公布的資料顯示,針對目前台灣有社區群聚的英國變種病毒株(Alpha)和印度變種病毒株(Delta),輝瑞/BNT疫苗應對Alpha株,若完整接種2劑保護力為92%,在住院的保護效果則接種單劑就有8成保護力、接種兩劑達到95%;在死亡的保護效果,70歲以上接種單劑就有85%。應對Delta株,完整接種兩劑的保護力是79%,對住院的保護效果則接種單劑也有94%。牛津/AZ疫苗應對Alpha株的保護效果,完整接種兩劑為73%;住院保護效果,接種單劑為76%、兩劑為86%。應對Delta株,完整接種兩劑為60%,住院保護效果則是單劑有71%、兩劑則有92%。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在SMC6月29日舉辦的記者會表示,如果去看疫苗保護力,在病毒學上中和抗體的效價越高,可能對變種病毒的保護力越強。不過必須認知到,事實上無法比較出哪個疫苗比較好,因為除了中和抗體效價外,還有其他免疫系統的強化因素需要考慮。雖然從AZ疫苗的效價來看,對變種病毒保護力會下降一些。不過在變種病毒中,大家擔心的印度變種株Delta,其實對疫苗保護力影響較小,反而是研究顯示,巴西與南非變種保護力較為明顯下降。黃立民說,南非株的1484K是很早的突變點,已經知道突變對疫苗中和抗體效果變差,可是很多病毒並沒有逃脫疫苗的掌握,如果疫苗可以打到很高的抗體,還是可以對抗病毒。因此英國的接種策略是盡快讓大家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且接種疫苗也可以讓重症降低。因此目前遇到變種病毒的策略,就是讓抗體提高,另一個就是做新的疫苗,但後者需要時間。Q.5 台灣的疫苗覆蓋率要達到多少才能解封?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在7月1日媒體工作坊中表示,疫苗覆蓋和解封問題沒這麼簡單,因為打疫苗並非百分之百防護效果,可能10%~30%的人還是會感染到。接種疫苗後可降低感染風險,但沒辦法絕對阻絕呼吸道黏膜帶有病毒的狀況,意即所謂的無症狀感染。 英國研究發現,接種AZ疫苗對有症狀感染保護效果有72%,但對無症狀保護效果幾乎沒有。打疫苗後若接觸病毒,可能不會發病確診,但可能短時間身體會帶病毒,還是可以傳播給其他人,因此在疫情還沒結束之前,還是要持續戴口罩。黃立民指出,根據國外經驗,當社區疫苗覆蓋率到三、四成,就會有感,會開始覺得病毒傳播變慢、個案出來速度變慢。可以合理、審慎樂觀估計,打到三到四成,台灣疫情會比較好控制。【疫苗的不良事件】Q.6 莫德納疫苗副作用很強嗎?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皓翔表示,根據臨床試驗的結果,莫德納疫苗的第二劑副作用比例高,且比AZ疫苗高。台灣目前的狀況,莫德納還沒開始接種第二劑,因此臨床上是不是副作用比較高,目前還沒有資料。根據指揮中心疫苗介紹,莫德納疫苗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92%)、疲倦(70%)、頭痛(64.7%)、肌肉痛(61.5%)、關節痛(46.4%)、畏寒(45.4%)、發燒大於38度(15.5%)。另在接種後不良反應方面,常見為接種部位紅斑、蕁麻疹、泛紅;不常見為接種部位搔癢及罕見不良反應為顏面神經麻痺、臉部腫脹。根據SMC在6月29日發佈的「施打mRNA新冠疫苗後出現心肌炎的病例研究」專家意見指出,有研究找出2017年至2021年的二到四月間有的急性心肌炎的病患,再找出過去二十年內所有可能與疫苗相關的心肌炎病患。研究發現其中四位在接種疫苗後,五天內有急性心肌炎,三位是23到36歲的男性,一位是70歲女性。四位都有施打兩劑的mRNA新冠病毒疫苗(其中兩人打莫德納疫苗,兩人打輝瑞疫苗),都有嚴重的胸痛症狀和心肌受傷的現象,但住院接受治療後均在二到四天內出院。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加護病房副主任巫龍昇解讀上述研究指出,以這麼少的樣本其實只有關聯性,很難推估出疫苗和心肌炎之間的病理機轉與危險因子。臨床上不論是否與疫苗有關,心肌炎本來就有可能發生,此研究中提到目前無法證實心肌炎與疫苗的相關性,此結論也與美國CDC相同。巫龍昇指出,這不是第一篇有關疫苗施打後出現心肌炎的案例報告,美國CDC目前確認的案例是393位,但美國施打mRNA新冠疫苗的人約有一億七千萬人,換算之下與心肌炎事件有關的僅約百萬分之23,實屬少見,希望民眾不要太過恐慌。Q.7 年長者打AZ是不是比較安全? 張皓翔:AZ疫苗可能造成極罕見的血栓風險,而此風險發生在60歲以下族群比較明顯,因此歐洲國家可能因為人種發生血栓比例較高,有某些國家限定60歲以上打AZ。至於說,施打疫苗後死亡率比較,各種不同疫苗其實都有人接種後發生不良事件的死亡通報,AZ在打完之後,死亡率並沒有比其他疫苗高,甚至是比較低的情況。如果擔心施打疫苗後死亡的問題,其實AZ相對反而安全。Q.8 台灣開始接種新冠疫苗後,傳出許多猝死案,與疫苗有因果關係嗎?李秉穎表示,接種新冠疫苗的人之後發生死亡的死亡率,是不是有高於沒有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必須要以科學研究來釐清。比對健保資料庫,各年齡、性別,接種疫苗後死亡與沒接種疫苗後死亡,兩者相比並沒有超過背景值,表示死亡是與疫苗沒有因果關係,沒打疫苗的人也因為年長者有各種疾病會發生死亡。此外,專家也以不同疾病別進行監測,發現心肌梗塞、腦中風等,觀察值也都沒有超過期望值,因此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打了AZ疫苗對年長者會有嚴重不良反應的風險。李秉穎也說,跟國際比較,不分年齡接種疫苗後死亡率在英國是百萬分之20.9,台灣是百萬分之19.6,並沒有高於其他國家;如果只看75歲以上死亡率, 台灣是百萬分之87,韓國是百萬分之146,台灣的死亡率也沒高於其他國家。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皓翔說,台灣開始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一些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的死亡個案,類似的狀況在其他國家剛開始大規模接種疫苗時也有出現,如美國、韓國。張皓翔說,這些通報個案會透過科學方法,釐清死亡是否與疫苗有關,包括檢視特定族群接種疫苗後死亡率有沒有超出背景值,如果有接種疫苗者死亡率與沒接種者並無明顯超出,那死亡應該與疫苗沒有關連。相關的個案會以解剖來釐清死因。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6月29日記者會說明,目前累計240例疫苗接種後通報不良事件的死亡個案,年齡為41至101歲間,其中186人為75歲以上長者。目前已完成解剖44人,其中33例與慢性病相關,其他死因分別為1人為吸入食物窒息,2人死於頸椎骨折,1例嗆噎窒息、1例顱內出血死亡,2例疑因肺炎病逝及2例泌尿感染死亡。Q.9 新冠疫苗中,重組蛋白疫苗是否比mRNA疫苗及腺病毒載體疫苗差?李秉穎說,只看安全性的話,美國重組蛋白的Novavax疫苗公布的資料沒有特別嚴重不良反應,台灣的高端、聯亞的重組蛋白疫苗本身的不良反應,初步資料看來,發燒的發生率不高。mRNA疫苗立即型過敏發生率比較高 ,可能有罕見心肌炎、心胞膜炎問題; 腺病毒載體疫苗立即過敏反應也比較高,可能會發生罕見血栓。因此以安全性來看,重組蛋白疫苗不亞於其他疫苗,有效性方面,還不是很清楚。但Novavax根據最新三期臨床試驗報告,保護力達89.7%跟mRNA蠻類似。 Q.10 血栓副作用如何監測?張皓翔說,接種AZ疫苗後可能發生極罕見的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問題,會發生在腦部、腹腔、下肢,在皮膚表現則會紅點、紅疹。因此建議施打AZ疫苗的民眾要注意血栓相關症狀,若有疑慮,隨時跟醫師聯繫、討論。根據指揮中心疫苗介紹,AZ疫苗與注射後非常罕見的血栓併血小板症候群可能有關聯,接種前請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接種。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接種疫苗後28天內,若出現以下任一症狀,要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 (本文轉載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小喵出任務】新冠疫苗關鍵十問 專家共筆來解惑,原文網址: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427)
-
2021-07-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夏日悶熱這裡癢、那裡也癢!藥師告訴你常見「皮膚用藥」
炎炎夏日即將來襲,面對潮濕悶熱的天氣您是否也曾有一樣的困擾,時常覺得這裡癢、那裡也癢。造成皮膚癢的因素有很多,在門診病人中常見的如:急性蕁麻疹、汗皰疹、黴菌感染、蚊蟲叮咬等,需針對症狀選擇合適的藥物才有效。以下將為大家簡介各種常見皮膚外用藥品以及使用時須注意的事項。類固醇皮膚製劑類固醇藥品具有抑制免疫反應達到抗發炎的作用,常用於濕疹、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牛皮癬等疾病。美國分類系統,依據抗發炎強度將局部外用類固醇分為七個等級。而即使藥品成分相同,不同的藥物濃度以及劑型也會導致強度的不同,醫師會依病況嚴重程度及部位選擇適當的藥品。本院類固醇皮膚製劑品項強度等級對照表類固醇的選擇取決於疾病嚴重的程度,建議從低強度等級開始使用。輕症、臉部及生殖部位會選擇弱效類固醇,療程約為一至二週,因這些部位較容易發生皮膚萎縮、微血管擴張的副作用。中效至強效類固醇用於輕中度皮膚疾病,療程以不超過六至八週為原則。強效及超強效類固醇則用於更嚴重的皮膚疾病如:牛皮癬、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療程依照嚴重程度由醫師評估。相較於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可能造成的水牛肩、月亮臉、骨質疏鬆等副作用,皮膚製劑較不常發生上述的全身性副作用,但仍需注意長期使用是否產生皮膚萎縮、皮膚變薄、血管擴張、萎縮紋、痤瘡樣皮疹、皮膚感染、色素沉澱等皮膚相關副作用,通常停藥後數週能獲得改善。外用抗黴菌製劑皮膚表淺黴菌感染一般會先採取外用抗黴菌製劑的治療策略,若治療失敗或演變成慢性且大範圍的感染才會考慮使用口服抗黴菌藥品。黴菌感染皮膚的部位廣泛,常見的致病菌皮癬菌會感染頭部(頭癬)、身體(體癬)、鼠蹊部(股癬)及足部(足癬,俗稱的香港腳),甚至侵襲至指甲(甲癬,又稱灰指甲)。皮屑芽孢菌為皮膚的共生菌,以分解皮膚的油脂維生。當皮膚分泌的油脂過多或免疫力下降時會使皮屑芽孢菌異常增生,造成汗斑(變色糠疹、花斑癬)、皮膚脫屑(脂漏性皮膚炎)等疾病。另外念珠菌也是主要的致病性黴菌之一。外用抗黴菌製劑用於治療股癬、體癬、足癬等皮膚表層感染的療程約為二至四週,使用藥品後皮膚狀況很快即能改善,等皮膚外觀恢復正常後再持續塗抹一至兩週直到完全根除黴菌的感染才可停藥。頭癬的治療由於黴菌感染至毛髮根部,外用抗黴菌製劑效果時常不佳,通常會併用口服抗黴菌藥一起治療,使用方式為每週二至四次,持續二至四週。本院的甲癬治療品項為雅舒安抗甲癬油劑,頻次為每週一至兩次,手指甲療程約為六個月,腳指甲約為十二個月。由於黴菌喜愛生長於悶熱潮濕的環境,皮膚表層黴菌感染的病人可藉由日常生活的改善,降低再度感染黴菌的機會。◎三大日常生活的改善,降低再度感染黴菌的機會1. 時常更換透氣吸汗的衣物、襪子。2. 洗澡後擦乾患部並保持乾燥。3.不與他人共用毛巾、指甲剪,避免互相傳染。局部止癢製劑有時候症狀輕微,醫師會開立不含類固醇的局部止癢藥膏,本院治療搔癢症之藥品如下: ◎抗組織胺藥品「普膚乳膏」。◎含抗組織胺、局部麻醉劑及數種清涼劑具強力止癢效果的「強力施美藥膏」。◎具皮膚收斂效果能夠保持患部乾燥並抑制分泌的「氧化鋅軟膏」。◎水溶液劑型常用於治療嬰兒尿布疹的「金貝比嬰兒擦劑」。結語針對不同疾病選擇合適的藥品是十分重要的,有空時不妨可以好好檢視家中的藥膏,看看包裝上藥品的成分以及所治療的症狀是否適合自己的疾病,如有需要可諮詢醫師及藥師。皮膚用藥停看聽,常保夏日好心情,亞東醫院關心您。參考資料:1.UpToDate 醫藥學資料庫-Topical corticosteroids: Use and adverse effects2.藥品仿單3.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4.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期刊-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二十六卷第六期-皮膚表淺黴菌感染之治療
-
2021-07-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疫苗副作用愈強,免疫效果愈高?台大醫揭接種前後必做1事
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所規畫的「疫苗預約平台」已經上路,初步開放對象為第9、10類,不少人完成預約。不過,在接種前後該做些什麼準備,或吃些什麼,才能降低副作用呢?接種莫德納疫苗 注射部位疼痛最常見這幾天接種疫苗以美國捐贈莫德納疫苗為主,指揮中心統計,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比率高達8成,發燒比率則只有3%,另外,少數人接種部位出現紅斑或蕁麻疹。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如果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以及出現呼吸困難、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就屬於嚴重過敏反應,務必儘速就醫。副作用越強烈 免疫效果越高一般來說,打完疫苗,副作用越強烈,表示免疫效果越高。大部分年輕人體內免疫系統較強,施打後反應比較激烈,國外研究發現,極少數年輕男性在施打莫德納疫苗後,罹患心肌炎風險變高。不過,打了疫苗,沒有感覺,不覺疼痛,也沒發燒,這並不代表疫苗就沒有效果,因為疫苗仍會刺激免疫系統,進而產生抗體和相關免疫因子。施打疫苗前後多喝水 沒有必要先投藥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施打疫苗前後都應該多喝水,因為人體產生免疫反應時,身體容易輕微發熱,此時,補充水分就顯得相當重要。除了多喝水,打完疫苗,還應該多休息,盡量多睡覺,且不要做激烈運動。至於消炎解熱的止痛藥,則是覺得疼痛再吃,施打前,沒有必要先投藥。美國CDC專家則建議,平時多多攝取抗發炎食物,如蔬果、魚油、薑黃等,可以降低疫苗接種後的副作用。另外,打疫苗的前一晚睡個好覺,且無須禁食,建議食用優格、水果、蛋等健康食物。(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Delta變種病毒14秒就傳染! 「常見3大途徑」:這類材質病毒停留時間最長 ·隱性缺氧、慢性缺氧差在哪? 專科醫師「解析差異」:猝死可能與它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