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葡萄糖
共找到
569
筆 文章
-
-
2023-10-25 醫療.新陳代謝
65歲以上注意!老年糖尿病人死亡率1.27倍 3類運動助延長壽命、減緩併發症
李伯伯上星期覺得頭暈想睡,這幾個月體重減輕至醫院就診,經過醫師檢查,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醫師向李伯伯解釋,糖尿病是因為胰臟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者胰島素阻抗,胰臟功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衰退,但是透過飲食運動和藥物的配合下,也能將血糖控制好。高齡者(65歲以上)糖尿病,跟非糖尿病的人有什麼不一樣?.死亡風險高:65 歲以上新發病糖尿病病人,死亡相對風險高於非糖尿病患者,台灣本土健保資料庫發現高齡者如果有糖尿病,死亡率會增為 1.23-1.27 倍。.血管併發症風險高:發生心血管併發症相對風險也高於非糖尿病患者1.54-1.70 倍。.低血糖風險高:隨著年齡增加,長者對於低血糖自覺(hypoglycemia awareness) 的閾值 (threshold) 會下降,所以長者一旦發生低血糖,會來不及反應,更容易發生認知功能障礙。高齡糖尿病患者可能因為日漸衰退的肝、腎功能、或腸胃吸收影響到原本代謝降血糖藥物的效果、多重藥物間交互作用、認知功能障礙影響飲食行為模式、或高齡家庭照護上的問題等,使其更容易引發低血糖風險。除了控制好血糖以外,低血糖常造成更大傷害,平時要多注意避免低血糖發生。.老年症候群風險增高:高齡糖尿病人常伴有多重藥物使用、日常生活功能下降、認知功能障礙、憂鬱、尿失禁、失眠、視力障礙、衰弱、肌少症、跌倒與骨關節退化,即所謂老年症候群,研究證實高齡糖尿病患者發生老年症候群的機率會增加,而且與其預後與死亡率有關。.衰弱症及肌少症:肌肉量隨著年齡的增加會慢慢流失,研究指出糖尿病人具有 3 倍以上的骨骼肌肉質量減少的風險,高齡糖尿病人的衰弱症比率約為32-48%,高於非糖尿病老年人的5-10%,一旦身體的肌肉減少,就會影響肌肉儲存能力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更不容易控制血糖。高齡糖尿病人血糖、血壓、血脂控制都很重要血糖、血壓和血脂控制目標,會隨著健康狀況而有不同,下表提供參考:如何安排運動據美國糖尿病與運動醫學學會指引認為高齡患者與年輕族群無異,但要特別考量安全性,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先請醫師評估心肺功能,起始選擇低強度的運動,如周邊神經病變或自主神經病變者,須額外注意足部的保護與姿勢性低血壓等風險。如何安排運動:.有氧運動:每週150分鐘,例如:快走、腳踏車、慢跑、有氧舞蹈…等,慢慢開始進行再逐漸增加運動強度,避免造成低血糖或運動傷害。 .阻力運動:每週2-3次,有助於增加肌耐力和肌肉量,例如:使用寶特瓶、彈力帶…等,簡單的器材來訓練大腿和手臂肌肉。.伸展和平衡感運動:每週2-3次,有助於改善柔軟度、平衡感,也能預防跌倒例如:瑜珈、太極…等。均衡攝取營養牙口不好、腸胃吸收功能下降、食慾不佳等問題,都會影響高齡者熱量攝取不足和營養不均衡,有肌少症的長者,除了熱量要攝取足夠之外,每餐也要吃一個手掌心大小的蛋白質,像是蛋、豆製品、魚、雞豬牛肉及牛奶,若是牙口不好可以選擇豆腐、蒸蛋、無糖豆漿、瘦絞肉…等較軟的食物,建議至少每年一次營養師的飲食評估與建議,降低低血糖及肌少症的風險。隨著全球人口快速老化與糖尿病治療上的進展,日益增多的高齡糖尿病患者,在防治與健康照護上更是重要,照顧高齡糖尿病人除考量減緩併發症進展與延長壽命外,更需同時兼顧長者日常功能的維持與生活品質的提升,讓我們為高齡長輩良好的行動能力和認知能力努力,一起健康老化。延伸閱讀:.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高血壓與高血脂關係密切!「7大飲食禁忌」一次公開 .有三高怎麼吃?可以水果多吃?「飲食11原則」遠離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5 醫療.心臟血管
心跳幾下是正常?心跳過快或過慢會怎樣?如何正確測量心率?
隨著一整天的時間變化,你的心臟都會加速和減慢,以適應身體對氧氣不斷變化的需求。休息時心率較低。當運動時,你的心臟會加速並泵出更多的血液,從而使富含氧氣的血液流動並到達你的肌肉。你的心率(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是多少?你的心率或脈搏是你的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所謂正常心跳或心率則因人而異。你的身體會自動控制你的心跳,以適應你正在做的事情或周圍發生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當你活躍、興奮或害怕時,你的心跳會加快,而當你休息、平靜或舒適時,你的心跳會下降。你的心率也是你整體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因為從本質上講,你的心率可以衡量你心臟泵出血液的難易程度。換言之,當你的心率太快或太慢時,可能是心臟或其他健康問題的徵兆。預期正常的心率應該是多少?事實上,量測心跳即是測量休息時心率(Resting Heart Rate),休息時心率是指當你休息或不活動時,每分鐘心臟跳動的次數(Beats per minute, Bpm)。一般來說,你的休息時心率取決於你的年齡和整體健康狀況。 你的休息時心率取決於年齡和整體健康狀況。若你越年輕,你的心率往往越高,心跳也就越高。兒童的預期休息時心率範圍為:.新生兒(出生至4週):100-205 次 bpm*。.嬰兒(4週至1歲):100–180 bpm*。.幼兒(1至3歲):98-140 bpm*。.學齡前(3至5歲):80-120 bpm。.學齡(5至12歲):75-118 bpm。.青少年(13至18歲):60-100 bpm。*這些心率適用於醒著的兒童。當他們睡覺時,他們的體溫可能會更低。對於成年人(18歲以上),預期休息時心率範圍為60-100 bpm。當你的休息時心率超出這些範圍(過高或過低)時,可能是出現問題的徵兆。.心搏過速:這是指你的休息時心率超過100 bpm,這是一個異常高的心率。.心搏過緩:這是指你的休息時心率低於60 bpm,這是一個異常低的心率。然而,如果你的體力活動非常活躍,你的休息時心率可能低於每分鐘60次。競技運動員的休息時心率可低至40 bpm左右。然而,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個心率將低得危險。如何測量你的心率?要測量你的心率,只需檢查脈搏。雖然心率和脈搏之間存在聯繫,不過它們在定義上並不完全相同:心率是指你的心臟在給定時間的跳動速度,脈搏是你感受心率的方式。每次心臟跳動時,它都會擠壓並推動血液通過體內的動脈網絡。脈搏是指當心臟泵出更多血液以維持血液循環時,動脈壓力會短暫上升。在兩次心跳之間,你的心臟會放鬆而降低壓力。你可以在靠近皮膚表面的動脈上感覺到血液在泵送,像是你的脖子、肘部內側,甚至腳的頂部,不過手腕仍是測量脈搏最方便的地方。要檢查手腕脈搏,請將食指和中指的指尖放在另一隻手腕的手掌側,意即位於手腕拇指側上的骨骼和肌腱之間,並用手指輕輕按壓,直到感覺到血液在手指下跳動。當你感覺到脈搏時,計算15秒內的心跳次數,然後將此數值乘以4以計算每分鐘的心跳次數以獲得你的心率。哪些因素可能影響你的心率?雖然正常的心臟跳動次數因人而異,有許多因素會影響你的心率,包括:.健身和活動強度:心臟是一塊肌肉,能通過運動得到加強。進行大量體育鍛煉或運動能力很強的人通常心率較低,因為他們的心臟狀況更好。.吸菸:菸草煙霧中的一氧化碳會減少血液中的氧氣量,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刺激身體產生腎上腺素,兩者都會導致你的心率上升。.情緒: 壓力、焦慮、恐懼或強烈的情緒會提高心率。慢性壓力會使你的身體不斷過度暴露於偏高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壓力賀爾蒙中,這會升高你的心率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身形:額外的體重會給你的身體和心臟帶來壓力。多餘的脂肪會限制血液通過靜脈和動脈的流動,導致心臟以更高的頻率跳動。此外,肥胖會導致稱為心律不整的異常心率,嚴重時會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氣溫:在炎熱潮濕的氣候和運動期間,你的心率會增加並泵出更多的血液來冷卻皮膚表面,並將熱量從核心傳遞出去。當身體在寒冷的天氣中失去熱量時,你的心率會降低以保持核心溫度。.脫水:當身體在運動或某些原因導致脫水時,血液會變稠,血液中的代謝廢棄物會堵塞血液,你的心臟會更加努力地排出廢棄物並維持正常的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另外,酒精也會導致你的身體脫水並導致心率加快。.咖啡因、藥物、營養和草藥補充劑:咖啡因、海洛因以及某些去充血劑(decongestant)和支氣管擴張劑會刺激神經系統以增加心率。某些補充劑,如鉀或葡萄糖胺會導致心率不規則。.藥物:心臟病患者通常服用的抗憂鬱藥以及乙型阻斷劑和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等藥物可能會降低心率,而甲狀腺藥物可能會增加心率。.心血管疾病、高膽固醇或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會導致危險的心搏過緩(low heart rate)。高膽固醇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從而增加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脈搏的速度和規律性可能會發生變化,同時可能意味著心臟病或其他需要解決的疾病。.身體位置:休息、坐著或站著,你的脈搏通常都是一樣的。不過有時候,當你站立前15到20秒時,你的脈搏可能會上升一點,但幾分鐘後它應該會穩定下來。哪些原因可能導致你心率過快?通常身體狀況不佳的人,他們的休息時心率可能會更高,這是因為效率較低的心臟需要更頻繁地泵血,才能輸送相同的血液量。 更重要的是,任何對你的身體或精神造成負擔的事情都會導致你的心率上升。例如受到感染的狀況,你的心臟必須更頻繁地跳動才能滿足身體的需求。又是或者精神壓力,例如焦慮會激發你戰鬥或逃跑的反應,這與心率加快和血壓升高有關。可能造成心率較高的原因包括: .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脫水。 .抽菸。 .飲酒。 .感染和疾病。 .血凝塊。 .壓力和焦慮。 .睡眠不足。 .懷孕。 .某些藥物。 哪些原因可能導致你心率過慢?較低的心率可能表示心臟工作效率較高。例如對於運動員來說,休息時心率為40 bpm可能是非常正常且健康的。 大體上,當你的心臟變得更強時,它可以在每次收縮時向身體泵出更多的血液,心臟不必頻繁地跳動以泵送血液來滿足需求。因此,休息時心率也會隨之降低。 另外,65歲以上的成年人心率通常比年輕人低,因為他們的心臟會因經年累月的磨損而減緩。同時,保持較低的精神壓力也有助於降低心率。可能造成心率較低的原因包括: .運動員般的生活方式。 .65歲以上。 .放鬆的狀態。 .一些心臟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和抗心律不整藥物。 .某些健康狀況,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和糖尿病。 .電解質失衡,例如高鉀。 如何降低過快的心率?你的心率可能會因緊張、壓力、脫水或過度勞累而暫時飆升。通常坐下、喝水或緩慢深呼吸,可以降低心率。為了長期降低心率,以下為可參考的方式:.多運動:從長遠來看,鍛煉是降低心率的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每天鍛煉30分鐘會逐漸減緩你的心率。.減輕壓力:放鬆方式像是冥想、太極拳和其他減壓技巧,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降低休息時心率。.避免菸草製品:吸菸者的休息時心率較高,戒菸可讓心率下降。.減肥:身體肥胖,心臟就越需要努力為它提供血液,減肥可助減緩心率升高。值得注意的是,你的心率和血壓是兩個獨立的測量值。雖然心率是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但血壓是血液通過血管的力量。你的心率可能會安全地翻倍,而你的血壓可能只會略有增加。兩者都是心臟健康的指標,都應定期監測。心跳過快或過慢何時要看醫師?你的心率只是健康狀況的一項指標。為了了解你的心率是否為潛在問題的徵兆,你還需要更多資訊。 首先是尋找模式,像是透過使用智慧手錶監測心率或量測脈搏來了解你的心率通常是多少,這樣有助了解什麼對你來說是正常的心率。如果你發現心率超出正常範圍,請檢視自己是否出現以下跡象:.與心率過快相關的可能症狀:胸部不適、胸痛、呼吸急促。 .與心率過慢相關的可能症狀:疲勞、頭暈、暈眩、昏倒。如果出現異常的心率以及以上這些引起關注的症狀,這應該是你尋求醫療協助的提示,因為心率的變化以及這些症狀可能表示你的心臟功能未達到最佳狀態。 除了上述狀況外,如果有出現以下跡象,也建議應該與你的醫師討論你的心率狀況,包括:.如果你的心率持續過快或過慢。.心跳漏一拍或不規則。.如果你在檢測脈搏時感覺到一種震動感,而不僅僅是單一的「咚」聲。這被稱為「震顫」,可能是某些心臟和循環問題的徵兆。.如果你有心悸(能感覺到自己的心跳,而不是摸脈搏的不愉快感覺)。【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Pulse & Heart Rate.What’s a Normal Heart Rate? And What Your Heart Rate Is Telling You.The Heart Foundation:YOUR HEART RATE.Mayo Clinic:What's a normal resting heart rate?.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ll About Heart Rate (Pulse).WebMD:What to Know About Your Heart Rate
-
2023-10-24 養生.抗老養生
霜降來臨後,楓葉會紅遍山頭?霜降養身從這「兩原則」挑,順利度秋過冬!
2023年10月24日是傳統節氣的「霜降」,代表天氣變冷、開始降霜了,中醫師指出,這段期間由於白天與晚上的溫差變大,稍一不慎就容易感冒,應注意添衣,而在保養方面可選擇滋陰潤燥與行氣活血的藥材,可保健康。「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為什麼霜降時楓葉會紅遍山頭?霜降本意是天氣漸冷,本來寒冷的露水遇到更冷的空氣凝結成霜。入秋以後,楓樹輸送養分能力減弱,葡萄糖容易停留在葉片中,經陽光作用後,葉黃素會轉變生成花青素。等到深秋,差不多霜降時,葉綠素不斷減少,而花青素不斷增加,葉中紅色幾乎取代綠色,最終成為鮮紅的樹葉了。霜降已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接下來要轉入冬季。台灣地處熱帶與亞熱帶的區域,跟流行中國的節氣有些許出入,天氣並不會如此寒冷,不會出現降霜的情景。霜降養生原則:「滋陰潤燥」、「行氣活血」傳統中醫認為秋在五行屬金,帶有肅殺之意,而且隨著接近冬季,日照時間會愈來愈短,白天與晚上的溫差可達7~8度以上,尤其是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病史的人尤其要注意保暖。霜降即將要進入立冬之際,中醫師建議霜降不必像立冬或冬至開始進補,民眾可選擇具有「滋陰潤燥」效果的食材,例如:含有膠質的豬皮、海蜇皮和雞腳凍等,以及經過燉煮後會產生滑潤黏液的食材如山藥、木耳、川七和地瓜葉等,都是不錯的潤燥良品。為了迎接冬天而作準備,可選用「行氣活血」的食材,幫助人體提升自我免疫力,對抗冬天的疾病。可挑選紅筋的九層塔或芙蓉頭燉排骨或雞肉,就是一道不錯的藥膳,具有溫補和行血的功效,幫助氣血通暢。九層塔有兩種,坊間鹽酥雞常用的九層塔,屬於青筋的九層塔,增加食物香味,燉補所用的九層塔則屬紅筋,民眾可到青草店詢問購買。台灣與霜降相關的農諺1️.二期到霜降,冬稻不受三朝降:台灣此時的二期稻作已至收割期,表示水稻完熟收穫應在霜降完成。2️.霜降風颱跑去藏:表示颱風不會再發生,但台灣地區一直到十一月,仍有颱風侵襲的紀錄,不可掉以輕心。3️.霜降豆,寒露麥:霜降時適宜種花生。參考資料:二十四節氣:霜降 元氣網:霜降早晚溫差大易感冒 多吃這類食物滋陰潤燥
-
2023-10-23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控制不佳易失智!麥得飲食、中強度「這些運動」助控血糖
● 胰島素阻抗會降低大腦血糖代謝功效● 血糖波動大,恐加劇神經功能損傷糖尿病屬於全身性疾病,被稱為「百病根源」,雖沒有立即致命的危險,但長期血糖控制不當,易引起許多併發症,包括大小血管及神經病變,甚至失智上身。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江俊宜表示,糖尿病危害健康至深,尤其血糖忽高忽低,會造成器官組織功能損害甚大。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是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群,其致病機轉包括高血糖、低血糖、胰島素阻抗、慢性發炎等。江俊宜說,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長者,會因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明顯感覺記憶力、判斷力變差,影響日常生活。糖尿病患者常因為胰島素進入大腦形成具損害性的蛋白質,產生大腦皮質變薄狀況,若不治療改善,將會進展成失智症。高血糖 讓身體處於發炎狀態高血糖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血管壁變得脆弱,無法順利輸送足夠養分到各器官,產生各種病變。糖尿病控制非常重要,但血糖並不是愈低愈好,當血糖過低時(低於70mg/dl),會出現手腳無力、頭暈、心悸、發抖、冒冷汗等症狀,嚴重時會導致昏迷,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若血糖波動過大,會加劇血管、神經功能損傷,傷害腦部血管,血液循環不良而致血管性失智症。控血糖 可飲食運動雙管齊下想要穩定控制血糖,除了監控血糖、定期服藥,一定要養成均衡營養、規律運動的好習慣。江俊宜強調,糖尿病患者應定時定量攝取各類食物,適當分配每一餐的主食、湯水、蔬果,飲食調節有助於血糖控制。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抗阻性,使血糖降低,最好以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佳,例如:快走、慢跑、游泳、單車、登山健行山等。只要持續20分鐘,開始微喘出汗,就會消耗葡萄糖、燃燒脂肪,幫助鍛練肌肉。江俊宜指出,糖尿病患者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血糖值,飯前、飯後血糖不能差超過100mg/dl,若數值差異大,要避開食用高升糖指數食物。糖化血色素也是監控指標之一,理想數值是7,8以上就要小心預防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糖尿病友是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原因與血糖控制不良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江俊宜提醒,當出現健忘或認知功能下降時,應立即至神經內科門診進行評估診斷。糖尿病患如何預防失智症?1 控制血糖:避免數值忽高忽低,傷害血管及器官。2 均衡飲食:除了均衡攝取,可執行「麥得飲食(Mind Diet)」幫助穩定血糖。3 適量運動:選擇中強度的有氧運動,促進胰島素發揮功能。4 自我檢測:使用「AD-8 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篩檢量表,早期發現症狀。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3 養生.保健食品瘋
補鈣要吃哪一種最好?營養師列出「挑選3要點」幫你買到CP值最高的鈣
根據衛福部最新國民營養調查中顯示,鈣質是國人最缺乏的礦物質,除了1-3歲的嬰兒以外,其他年齡層的人不分性別,全部都有鈣質缺乏的問題!!!也因為如此,補鈣相關的保健食品,在台灣一直都是熱門的選購項目之一,但市面上的鈣產品種類眾多,每一個產品的成分、配方及使用的原料都不盡相同,到底哪一種才是對身體最有效、最有CP值的鈣產品呢?【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將在今天的文章告訴你,選購鈣保健食品時可以注意哪些地方來幫你選到最優質的鈣!3點都掌握,優質產品聰明購一、先看鈣來源:海藻鈣優先鈣保健食品的鈣來源依其型式不同,可再細分為碳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磷酸鈣…等,它們的實際含鈣量、人體吸收率、來源都有所不同。而其中Sean最推薦的鈣來源是海藻鈣!海藻鈣是碳酸鈣的一種,但它跟傳統的碳酸鈣可是有大大的不同喔!傳統的碳酸鈣雖然鈣含量高,但人體吸收率卻很低;海藻鈣不僅是天然來源,含70種以上微量營養素外,其特殊的微孔隙蜂巢結構,能大幅提升鈣質吸收率,又同時保留含鈣量高的優點,可謂是非常少見的優質鈣來源,更特別的地方在於,海藻鈣是純素食來源的鈣!對於素食族群來說是最理想的選擇。因此建議大家可以優先考量以海藻鈣作為鈣來源的產品。二、再看成分:含維他命D和K優先在選購鈣保健食品時,也要注意看成分中有沒有加入「維他命D」和「維他命K」喔!因為這兩種維他命是對鈣質吸收和骨骼健康非常重要的營養素,維他命D可以提高小腸細胞對鈣質的吸收率;維他命K則可幫助鈣的轉化,把攝取的鈣填補在骨骼的隙縫中,提升骨質密度。另外要提醒的一點是,維他命的來源也很重要!市面上的維他命來源可分為天然來源或化學合成,天然來源的維他命成分較為溫和,攝取起來較無負擔;反之化學合成對人體的負擔較大。因此建議大家選擇酵母發酵或植物萃取等天然來源的維他命,營養價值高,吸收率也更好。三、最後看配方:有增加鈣吸收率的複方優先我們飲食中含有草酸、植酸等物質,它會與鈣質結合形成不溶性的鈣鹽,導致腸道對鈣質的吸收能力下降。除了維他命D以外,還有沒有什麼東西能再加強人體對鈣質的吸收率呢?答案是有的!若你在選購鈣商品時,有看到如納豆膠(γ-PGA)或酪蛋白水解物(CPP)成分的話,它們可以增加鈣質的溶解性,在腸道中提升可被有效利用的鈣量。不過,酪蛋白水解物多為動物性來源,對於素食族群來說,就會建議選擇以素食來源的納豆膠做為配方的鈣產品囉!最後Sean建議大家在吃鈣產品的時候,隨餐或餐後1小時內食用。因為鈣質在酸性的環境下吸收率較佳,而我們在進食時,胃酸分泌較多,此時補充鈣質可以使其與充足的胃酸反應,進而提高鈣質的吸收效率。希望大家都能聰明、輕鬆又有效率的補鈣!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2 養生.聰明飲食
醣類就是碳水化合物嗎?為什麼控制醣類吸收時間非常重要?
碳水化合物與醣類碳水化合物與醣類的差別碳水化合物和醣類的分類非常混亂。碳水化合物大部分的化學結構式都用Cm(H2O)n來表示「水與碳結合的化合物」,以前也稱為「含水的碳」。但有些碳水化合物的結構式並非如此,因此不稱為碳水化合物,而是改稱「醣類」或「糖」。不過,現在大家還是習慣使用「碳水化合物」,「糖」和「醣類」的定義也有點混亂。(審定註:「碳水化合物」是舊名稱,新名稱以「醣類」稱之。醣類為一大類的營養素,分為單醣類、雙醣類、寡醣類和多醣類,一般再將具有甜味的單一醣類,以「糖」稱之,如葡萄糖、蔗糖,英文字尾多為ose。)以前的碳水化合物可用營養來分類,有可當作熱量的「醣類」,和無法當作熱量的「纖維質=膳食纖維」。若從結構上分類,可分為單醣、雙醣、寡醣和多醣。若按照這種分類,纖維素等纖維質屬於多醣類。目前的分類仍保留碳水化合物這個用語,裡面再分成醣類和纖維質。醣類分成單醣、雙醣、寡醣和多醣,單醣和雙醣為常見的醣類。但是,若按照此分類,纖維素在結構上屬於多醣,但本身是纖維質,因此無法納入多醣類。正因為現在仍保留碳水化合物的用語,習慣將sugar翻成「糖」,才會造成這樣的混亂。代表性之砂糖(sugar)的主要成分為蔗糖(sucrose)這種雙醣,由葡萄糖和果糖結合而成。醣類的消化與吸收由酵素分解為單醣再吸收醣類要變成最小單位的單醣,才能被身體吸收;想吸收雙醣或多醣等養分,需先分解為單醣。而身體攝取最多的是多醣類的澱粉。在口腔咀嚼食物後,透過口腔唾液裡的消化酵素α-澱粉酶,分解為麥芽糖這種雙醣。再經由胃部來到十二指腸,和含有α-澱粉酶的胰液結合,進一步分解為麥芽糖和糊精。再送到小腸,由上皮細胞絨毛分泌的麥芽糖酶,分解為葡萄糖這種單醣。最終被分解的葡萄糖由上皮細胞絨毛膜吸收後,透過微血管經由肝門靜脈送到肝臟。而乳糖和蔗糖這些雙醣來到小腸後,乳糖由乳糖酶分解,蔗糖由蔗糖酶分解後再吸收。吸收的速度與血糖值醣類被分解為單醣後由小腸吸收。像葡萄糖這種單醣一旦被吸收,血糖值會急速上升,當胰島素分泌正常時還能控制,但會增加胰臟、血管或身體的負擔。為了避免發生這種狀況,分解吸收的「時間」非常重要。比起精製白米,糙米可以慢慢被吸收。用餐順序「蔬菜→魚肉類→碳水化合物」,也能讓醣類的吸收趨於穩定。醣類的代謝製造生命活動需要的ATP由小腸消化吸收的葡萄糖除了儲存於肝臟,也能變成血液裡的血糖循環全身。葡萄糖增加,血糖濃度(血糖值)跟著增加,必須把血糖儲存於肌肉或脂肪組織以調整濃度。肌肉裡的葡萄糖變成肝醣這種多醣類,脂肪組織裡的葡萄糖則變成體脂肪。血糖是熱量的重要來源,由自律神經調整其濃度。尤其大腦或神經系統只能利用來自醣類的熱量,必須確實維持血糖值。再者,葡萄糖可以透過無氧呼吸下進行的糖解作用,以及有氧呼吸態下進行的檸檬酸循環(TCA cycle)這兩大系統,製造熱量後,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而醣類轉換為熱量時,一定要有維生素B1構成的輔酵素。葡萄糖分解為兩個,形成二個分子的丙酮酸或者是乳酸,這時可以製造二個分子的ATP(腺苷三磷酸)這種熱量儲存物質[糖解作用]。丙酮酸得到氧後,於粒線體內轉換為乙醯輔酶A,與草醋酸縮合形成檸檬酸。然後再經過好幾個階段,透過檸檬酸循環變回草醋酸,再次變成檸檬酸之前製造三十〜四十分子的ATP[檸檬酸循環作用]。而想進入檸檬酸循環作用必須透過呼吸取得氧氣。缺少氧氣的話,丙酮酸會變成乳酸,不僅代謝作用止於糖解作用,還會堆積乳酸這種疲勞物質。檸檬酸循環(TCA cycle)粒線體的糖解作用形成丙酮酸,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時的一種生理反應循環。檸檬酸循環於體內進行時可產生熱量為身體所用。熱量一天的必要攝取量(按不同年齡)仟卡(kcal)是活動或驅動大腦或心臟等體內各部位的必要之熱量單位。所謂的1kcal就是,讓1公升水的水溫上升1℃所需要的熱量。熱量攝取過剩或不足都會影響身體健康,而不同年齡、性別或活動量,一天必要的攝取熱量之標準也不同。(審定註:仟卡(kcal)亦可稱大卡(Cal),熱量單位亦有用仟焦耳(kj)表示。1 kcal = 1 Cal = 4.184 kj。)根據厚生勞働省「日本人的飲食攝取標準」(2020年版),人一天預估的必要熱量可由[基礎代謝標準值×參考體重×身體活動強度]來計算。基礎代謝就是沒做任何事的安靜狀態下用來維持呼吸、心跳、體溫等生命活動之最小限度的熱量。而所謂的身體活動強度,就是運動或日常活動等,一天有多少活動量的指標。至於未成年所需的熱量,男性15〜17歲的成長期需要2800kcal,女性12〜14歲需要2400kcal。※ 本文摘自《來自日本NHK 打造健康每一天的營養大全》。《來自日本NHK 打造健康每一天的營養大全》作者:上西一弘, 藤井義晴, 吉田宗弘譯者:高淑珍出版社:方舟文化出版日期:2023/09/2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2 焦點.用藥停看聽
預防中風服用抗凝血劑,含維他命K的這些食物不可多吃!必知6件事 自行停藥很危險
有許多三高患者、有中風高風險因子者,平日都有在吃抗凝血劑。不過服用抗凝血劑有許多需注意的事,尤其千萬不可自行調整劑量及自行停藥,否則將引起中風。在飲食上也有一些禁忌。元氣網以下整理關於抗凝血劑的認識及服用上需注意的重點。抗凝血劑的作用在防止血液凝固,用來治療及預防血管栓塞、預防中風,臨床上用途很廣,例如:深部靜脈栓塞、肺栓塞、心房顫動等。三軍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維祥曾於聯合報撰文指出,目前口服抗凝血劑的選擇有傳統口服抗凝血劑以及新型抗凝血劑兩種,傳統的抗凝血劑為常見的warfarin(歐服寧)、Coumadin(可邁丁);新型抗凝血劑則包括有pradaxa(普拴達)、xarelto(拜瑞妥)、eliquis(艾必克凝)、lixiana(里先安)。抗凝血劑怎麼吃?依照醫師指示,定時定量服用,抗凝血劑一般一天服用一次。為確定抗凝血劑的功效,醫師會隨著患者的病情、是否服用其他藥品或是飲食習慣等進行劑量調整,患者需遵照醫師指示定期返院抽血檢驗(國際標準化凝血酶原時間比值,INR),以觀察藥效是否有達到預期、有無造成出血。抗凝血劑常見副作用?如果使用過量,可能引起出血不止。自行調整劑量及自行停藥,則可能引起中風。1.出血現象(例如:嘔吐出血或類似咖啡渣的棕色物質、血便或黑便、血尿、紅色或暗棕色尿、突然出現瘀傷、牙齦出血、經血過多、從未發生過的頭痛、腹痛或背痛)2.倦怠、發熱、發冷、喉嚨痛、嘴痛、皮疹及搔癢等。服用抗凝血劑的飲食禁忌抗凝血劑很容易與其他藥品或食品產生交互作用,而影響藥品的吸收與代謝。食藥署提醒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的民眾,對於所有食品都應適量攝取,如欲併服健康食品、中藥或其他藥品時,應先向藥師或醫師諮詢,以確保用藥安全。1.日常飲食中,有些食品會降低抗凝血劑的藥效,當攝取過多時,抗凝血劑藥效就會減弱。例如富含維生素K的蔬菜,如菠菜、莧菜、甘藍菜、綠花椰菜、萵苣、動物肝臟等,每日應定量平均攝取,不宜過多,建議每日可攝取約 3~5份,每份菜量約掌心大小。2.不少食品或中草藥會增加抗凝血劑的藥效,大量食用可能會造成出血的風險,例如:丹參、當歸、銀杏、鳳梨酵素、蔓越莓、葡萄柚、魚油(每日超過2克)、維生素 E(每日超過400 IU)、輔酶Q10、高劑量維生素C、含維生素K的營養劑或維他命及葡萄糖胺等,都須經醫師同意才可吃。3.抗凝血劑會與許多藥物發生交互作用,因而增加或減低抗凝血效果,所以請不要自行服用任何其他藥物(尤其是阿斯匹靈,抗生素、中藥等)。4.抗凝血劑的藥效會受酒精影響,請儘量少喝酒精性飲料。5.茶類,如烏龍茶、綠茶、紅茶等,須經醫師同意才可食用。服用抗凝血劑其他注意事項1.不可自行停藥千萬不要自行停藥。有許多病例因為各種原因自行停藥,結果停藥之後沒多久就中風了。在使用抗凝血劑如果有任何問題,都要與醫師討論,擅自停藥非常危險。2.不可擅自調整藥物這類藥物雖然能抑制血栓形成,但也會降低凝血功能造成嚴重出血,服用藥物應該遵循醫師指示劑量,不可以擅自調整劑量。3.接受任何侵入性檢查治療前必先告知醫師接受手術、拔牙等手術治療,以及服用其他藥物之前,應該先讓主治醫師了解自己有在服用抗凝血劑,以避免不必要的藥物交互作用。三軍總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維祥曾在聯合報撰文提醒,口服抗凝血劑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出血,若要進行外科手術或拔牙之前,需同時告知手術醫師和開藥醫師,針對您的手術類型、栓塞風險、出血風險、抗凝血藥物種類以及腎功能狀況進行評估,再來決定是否有必要停用抗凝血劑以及需停幾天的藥。4.避免不必要的受傷出血謹慎使用牙刷、刮鬍刀,避免刮傷皮膚、黏膜導致不必要的出血。5.留意服藥後的副作用及徵狀服藥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須經常自我檢視,包括是否有疑似出血(不明瘀傷、血便、血尿、黑色便、暗色尿、流鼻血、牙齦出血不止)、全身皮膚不明原因淤青、有出血點,血尿或糞便呈現黑色、不明原因疼痛腫脹、疑似中風表徵(臉部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突然單眼或雙眼視力模糊、語言障礙)、疑似靜脈栓塞(下肢腫脹、疼痛)等。若有這些症狀,應儘速就醫,請醫師調整劑量。6.懷孕須告知醫師懷孕時服用抗凝血劑有導致胎兒畸形的風險,計劃懷孕前或餵哺母乳,一定要告知醫師。【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衛福部南投醫院衛教資料.台中榮民總醫院衛教資料.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11 養生.聰明飲食
胺基酸就是蛋白質嗎?人體需要幾種胺基酸?動物性與植物性蛋白質差別在哪?
蛋白質與胺基酸胺基酸結合體有構成細胞或酵素等不同功能蛋白質是許多胺基酸結合而成的物質,是除了水以外,人體含量最多的物質。據說自然界約有五百種胺基酸,其中可構成人體的胺基酸只有二十種。這二十種胺基酸能製造人體五萬〜十萬種蛋白質。換句話說,只要缺少某一種胺基酸,就無法製造人體所需的蛋白質。這二十種胺基酸中,體內可以合成必要量的有十一種,稱為「非必需胺基酸」。而無法於體內合成,或合成效率不佳,加上能合成、但必要量遠遠不足的組胺酸共有九種,一定得由食物裡攝取的稱為「必需胺基酸」。一般來說,飲食習慣正常的人,幾乎不用擔心缺乏這些胺基酸,但經常採取極端減肥法或偏食的人就要特別注意。蛋白質於體內反覆分解與合成,以維持生命的運作。除了製造肌肉或皮膚等身體結構外,也能製造代謝所需的酵素或免疫球蛋白等防禦物質,或可調整功能的荷爾蒙等,與人體的生理機能息息相關。蛋白質的消化與吸收透過消化酵素分解為胺基酸加以吸收透過食物入口的蛋白質,經過咀嚼咬碎為一定的大小後,被吞嚥下肚。進入胃部的蛋白質,由以鹽酸為主要成分的胃液和胃液裡的胃蛋白酶分解成多肽。接下來進入十二指腸,由胰液裡的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彈性蛋白酶、羧肽酶等消化酵素分解為寡肽。最後,在小腸,透過上皮細胞的微絨毛膜所分泌的胺基肽酶或二肽酶等消化酵素,分解為最小單位的胺基酸,或兩個胺基酸串成的二肽。就這樣被上皮細胞的微絨毛吸收後,全部變成最小單位的胺基酸,從微血管經肝門靜脈送往肝臟,再送到全身各個組織。蛋白質的代謝可作為生物體合成成分或熱量來源食物攝取後,經由消化吸收分解的胺基酸,會連同構成肌肉或內臟的身體蛋白質所分解生成的胺基酸,於肝臟或血液等處混合互溶,稱為「胺基酸代謝池」。之後胺基酸被送到全身,合成新的身體蛋白質或酵素、荷爾蒙、免疫抗體等物質。蛋白質像這樣重複分解與合成的機制,稱為「轉換更新」;其更新的速率跟年紀有關,年紀越大,更新速率越慢。再者,不同組織的更新速率也不一樣,像血漿或肝臟的蛋白質大約二十天,半數的蛋白質就會更新,肌肉的蛋白質則需要半年,半數才會更新。在合成過程中沒用完的胺基酸經過分解,分裂為胺基與α-酮酸(轉胺基反應)。含氮的胺基形成阿摩尼亞(氧化脫胺基作用),透過尿素循環轉為尿素,成為尿液排出體外。而剩下的α-酮酸除了糖解作用或被送到檸檬酸循環 (三羧酸循環:TCA cycle)當作熱量,也可作為合成脂肪酸或葡萄糖的材料。轉換更新身體每天約有1〜2%的蛋白質會更新身體的器官要靠蛋白質轉換更新才能再生組織。其更新速率因蛋白質種類有所不同,像紅血球約120天,肝臟約20天,肌肉約需180天,半數才會更新。此外,蛋白質也能當作熱量來源,但當體內的血糖非常充足,無須分解蛋白質當作熱量,有時未使用的剩餘蛋白質可由體內清除。動物性與植物性蛋白質蛋白質有動物性與植物性之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魚肉蛋等動物性蛋白質,以及豆類或穀物等植物性蛋白質。這兩大類的必需胺基酸含量不同,動物性蛋白質大多含有充足的九種必需胺基酸,但植物性蛋白質的必需胺基酸含量是不足的。下面的「胺基酸評分」利用水桶比喻這九種必需胺基酸的平衡狀態。而必需胺基酸的數值關係到體內如何利用這些胺基酸。這九種胺基酸中,只要有一種數值偏低,其他八種能用的數量也會偏少。這個數值偏低的胺基酸稱為「第一限制胺基酸」,但只要攝取富含其他不足胺基酸的食品,即可提升胺基酸評分。假設評分數值最大是一○○,即便數值超過一○○,胺基酸評分仍以一○○標示。除了這種胺基酸評分,也可利用「PDCAAS」(蛋白質消化率校正胺基酸評分,體內實際消化吸收的使用比例,換算為化學評估)、「DIAAS」(可消化必需胺酸評分)等最新指標。胺基酸評分框成水桶的9片板子當作9種胺基酸,只有一種是不夠的,裡面的水也留不住。將這些胺基酸的平衡狀態圖表化。我們可透過日常飲食的其他食材補充缺乏的胺基酸,或確認是否可成為優質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以雞蛋為例,可食部分100g的蛋白質含量有12.3g。一顆雞蛋的蛋白質含量約6.2g,可提供成人每天約10%的蛋白質攝取量。植物性蛋白質植物性食品中,大豆的蛋白質含量多,脂質含量少,富含膳食纖維。相較於動物性食品,植物性蛋白質吸收速率慢,需要更多時間消化,有利減肥。為了胺基酸的平衡,可將米飯與魚肉類一起食用,以補充大豆蛋白中必要量極為有限的「含硫胺基酸」(甲硫胺酸、胱胺酸)。※ 本文摘自《來自日本NHK 打造健康每一天的營養大全》。《來自日本NHK 打造健康每一天的營養大全》作者:上西一弘, 藤井義晴, 吉田宗弘譯者:高淑珍出版社:方舟文化出版日期:2023/09/2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6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有哪些併發症?會致命嗎?做好7事預防
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且每年以2萬5千人的速度持續增長。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介紹,糖尿病有四種類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類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最多。糖尿病是非常難纏的慢性病,若沒有控制好,會產生很多併發共病。《元氣網》整理糖尿病有哪些併發症,及預防糖尿病方法。糖尿病致命的原因是什麼?得到糖尿病雖然不會立刻導致死亡,但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不加控制,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的狀態下,長期積累下來的慢性併發症幾乎影響到身體中的各個器官,嚴重危害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健康,在這些併發症的交互作用下,就有機會危及糖友性命。糖尿病控制好會有併發症嗎?糖尿病併發症主要與高血糖有關,但近期研究也發現,併發症也會與人體的血糖波動相關。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要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外,也需要減少血糖的波動。更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併發症,病況就難以逆轉;幸好大多數糖尿病併發症需要時間累積,所以糖友們成定期健檢習慣,就能有效降低或減緩併發症。糖尿病患者常規檢查:●血糖、血壓和體重:每天測量●糖化血色素:每3個月檢查●足底神經檢查、眼底檢查、心血管、腎功能:每半年-1年檢查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有那些? 1.糖尿病神經病變: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資料指出:約有50%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神經上的問題,長期的高血糖的生理環境,會讓糖尿病患者的神經發生損傷,導致末梢神經不易將訊息傳回或不靈敏,例如:會讓糖尿病患者出現刺痛感、麻木或喪失痛感,有時也會讓腦部的動作命令無法傳遞到關節或肌肉,影響到糖尿病患者的正常運動。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症狀發展不算迅速,當身體出現刺痛、麻木或者部分感覺喪失時,建議糖友此時需要進一步將血糖控制更理想,避免讓糖尿病神經病變持續惡化,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發生。2.周邊動脈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血管長期浸泡在糖水中,就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動脈血管壁會發生慢性發炎、血管壁受傷、血小板聚集在傷口上,最終導致血管中的通暢度顯著降低,就像水庫淤積一樣,只剩下小部分空間讓血流通過。糖尿病患者如果動脈與神經持續受到損傷,就會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或中風的問題。同時糖尿病其他的共病,例如:高血壓或高血脂也會讓這問題更快惡化,糖尿病患者約有超過一半,最終死於併發的心血管疾病。 3.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率世界各國的報告不一,根據全民糖尿病觀測站的數據指出,糖尿病腎病變約在罹患糖尿病的15~20年間達到顛峰,在第一型糖尿病病人的發生率約有35%,第二型糖尿病病人的發生率大約在大約在30%~50%左右。如果以台灣目前洗腎病人進行分析,其中約有40%~50%是糖尿病引起。糖尿病患者體內過多的葡萄糖,最終會產生許多對身體有害的代謝物,例如:糖化終產物(英文是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縮寫為AGEs)。這些物質會傷害腎臟細胞或組織,最終導致腎絲球過濾率的下降。如果病人本身還有高血壓、低密度脂蛋白(LDL)過高,都會讓腎臟更容易受損,腎絲球過濾率持續下降,最終走上洗腎一途。4.糖尿病足(足部潰瘍):目前約有1/4的糖尿病病人會出現糖尿病足,主要成因是由於糖尿病神經病變加上周邊動脈疾病,這雙重併發症影響下,糖尿病患者會出現足部長期無法癒合的傷口(足部潰瘍)的風險,同時又因為重複感染讓病情更加嚴重,治療後沒有好轉,嚴重時需要透過截肢來防止感染擴散,挽救糖尿病病患的生命。5.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白內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高血糖環境,對眼睛中許多的部位也會造成積累性的傷害,因為高血糖會對眼睛中的小血管造成傷害,因此會增加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和白內障的機率,如果沒有妥案的治療,會讓糖尿病患者有失明的危機。6.中風、失智:糖尿病人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2~4倍,主因也是因為高血糖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如果發生在腦部血管中,就會讓腦部的血流量降低引發缺血性腦中風,而其他部位脫落的動脈阻塞斑塊,也時來到腦部的血管阻塞期來,同樣也會導致中風的發生。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讓血液容易出現高血糖、低血糖、血糖波動太大和胰島素阻抗等問題時,不止會傷害到腦部的神經細胞,加上周邊的血管也容易受損,長期下來都會讓糖尿病患者明顯增加失智的風險。7.心肌梗塞:根據《新光醫訊》說明,新增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在10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高達20%。主因就是糖尿病容易導致動脈粥狀硬化,最終導致冠狀動脈發生阻塞,導致心肌梗塞的發生,糖尿病患者若能減低自己冠狀動脈硬化的發生,也就能減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如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正因為糖尿病併發症如此可怕,以下有幾個原則可以協助糖尿病病患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1.盡力做好血糖控制:養成定時監測血糖的習慣,遵照醫務人員的指示來控制血糖水準。2.戒菸、戒酒:抽菸會加重心血管和神經的傷害,酒精可能導致血糖升高或降低,為了糖友們的健康,最好加以戒除。3.控制好血壓和膽固醇:血壓與膽固醇都會加重心血管問題,為有效降低併發症,也許嚴格控制,必要時需要搭配飲食與運動。4.定期體檢和眼科檢查: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控制,就能有效預防會控制併發症的嚴重度。5.接種疫苗: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較低,接踵疫苗可增加免疫力,避免日後引起嚴重的併發症。6.注意足部護理:用溫水洗腳、擦乾雙腳,使用乳液或凡士林滋潤腳和腳踝,每天檢查腳部是否有老繭、水泡、傷口、紅腫等問題、避免赤腳行走等。7.認真對待壓力:糖尿病病人應有充足睡眠,保持積極的心態。願意按照醫囑規事,糖尿病並不會成為糖友積極健康生活的阻礙。參考資料:美國CDC全民糖尿病觀測站的資料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1 醫療.新陳代謝
控制血糖穩定的優先選項 營養師:2種飲料最推薦及1種最不推
就像食物一樣,有些飲料有助穩定血糖,有些則會導致血糖失控。營養師坎貝爾(Kiran Campbell)表示,對需要控制血糖的人來說,有兩種飲料要優先考慮。1. 白開水儘管這是不用想也知道的事,但事實上,47%的美國人都沒有喝足夠的水。坎貝爾說,水是控制血糖值最重要的飲料,水既不會升高血糖,也不會降低血糖,但它可以透過調節影響葡萄糖穩定和尿液生成的激素來防止血糖過高。這一點很重要,雖然水本身不會降低血糖水平,但脫水會使血糖值升高,因為它會導致血糖濃度過高。【延伸閱讀:糖尿病前期是可以改善!醫教你如何靠運動和飲食控制逆轉最後機會】2. 無糖綠茶坎貝爾說,有一種飲料可以降低血糖,那就是不加糖的綠茶。她指出,科學研究顯示,喝綠茶的人比喝無咖啡因咖啡、紅茶或烏龍茶的人,葡萄糖的代謝(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單糖,再轉化成葡萄糖,是細胞獲得營養的方式)可獲得改善。坎貝爾提到綠茶的這項功效,是因為綠茶中含有一種特殊的多酚,名為「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研究發現,表沒食子兒茶素與降低血糖有關,說明飲用不加糖的綠茶有助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延伸閱讀:什麼時候運動最能有助控制血糖?研究揭糖尿病患最佳鍛煉時間】營養師史利契特(Sarah Schlichter)表示,如果想防止血糖飆升,首先要特別注意的是含酒精飲料。她說,酒精會影響激素,減弱胰島素適當降低血糖的能力,進而導致血糖值不穩定。她說,烈啤酒和混合飲料對血糖的穩定尤為不利,因為它們往往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另外,汽水、甜茶、能量飲料、運動飲料、加糖咖啡飲料和含果汁的飲料都會導致血糖飆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30 養生.聰明飲食
「乳糖不耐症」不能喝牛奶,該怎麼補鈣?15種「含鈣食物」大公開
「我喝牛奶會不舒服!」台灣有多數人有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困擾,通常是喝奶製品後就會發生。什麼是「乳糖不耐症」?意指喝乳製品後,出現脹氣、想放屁、肚子痛或是拉肚子的狀況。乳糖不耐症的原因為什麼會造成乳糖不耐症?因為小腸中分解乳糖的酵素-「乳糖酶」缺乏或不足導致。 乳糖酶缺乏的情況下,.喝入牛奶、優酪乳等乳製品.小腸無法分解乳糖.這些未經消化的乳糖接著送往大腸.大腸內的細菌會將乳糖代謝成短鏈脂肪酸及氣體.可能會使腸道蠕動過快,誘發痙攣收縮,以致出現腹脹、拉肚子、腹痛的症狀乳糖不耐症的種類乳糖不耐症會因為不同的因素導致乳糖酶缺乏,大分為以下3種, 先天性:因基因遺傳因素,導致先天缺乏乳糖酶。 原發性:較常見。乳糖酶在嬰兒時期時高,但斷奶後乳糖酶就會慢慢減少。 續發性:因腸胃炎、乳糜瀉、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克隆氏症等疾病,造成體內乳糖酶的產出減少或停止,但通常疾病康復後就會好轉。乳糖不耐症症狀乳糖不耐症的症狀通常會在食用含有乳糖的食物後30分鐘~2小時內出現。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噁心等,但嚴重程度會取決於攝取的乳糖含量。.腹瀉.噁心、嘔吐.胃痙攣.脹氣、腹脹.腹痛.放屁乳糖不耐症測試氫氣吹氣試驗(Hydrogen breath test):當飲用含有乳糖的液體一段時間後,檢測呼出氣體中的含氫量。若呼出氣體的含氫量過高,代表沒有完全消化和吸收乳糖。 乳糖耐受測驗(Lactose tolerance test):空腹的情況下飲用含有高乳糖含量的飲料,飲用後2小時抽血檢測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若血糖沒有上升或上升不明顯,代表身體可能無法分解乳糖。 糞便檢查(Stool acidity test):適用於嬰幼兒,檢驗糞便中是否有未被消化的乳糖。乳糖不耐症者能吃什麼?根據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報告顯示,有9成國人普遍鈣質攝取不足,每人平均鈣質攝取量僅587mg(每日建議量1,000mg)。乳糖不耐症者不僅少喝、不喝牛奶,若又沒有從其他食物來攝取鈣質,就更可能會有鈣質不足問題。想補鈣,可以參考以下鈣質含量高食物(mg/每100公克食物): 小魚干 2213黑芝麻 1757黑芝麻粉 1449髮菜 1187蝦米 1075麥片 468紫蘇 401紫菜 342豆干絲 287五香豆干 273凍豆腐 240紅莧菜 218芥藍菜 196黃豆 194魩仔魚 157乳糖不耐症者不能吃什麼?乳糖不耐症者真的不能喝牛奶嗎?有乳糖不耐症可以喝的牛奶嗎?雖每個人程度不同,但大多數患者可耐受乳糖的單一劑量為12克(約250毫升牛乳)。因此可以嘗試4方法,提高對乳製品的耐受性,.不要空腹、並搭配其他食物一起飲用.少量喝,喝250毫升以下的牛奶量.吃或喝優格、優酪乳等乳糖較低的食物,食用後較能避免不舒服的症狀.選擇植物奶、低乳糖、無乳糖牛奶,或是以A2 酪蛋白為主的牛奶若正在受乳糖不耐症所苦,可以先避免食用含乳類及乳酪的食物減輕症狀。 乳製品:牛乳、冰淇淋等等。肉類:含乳類及乳酪的肉品,如西式香腸等等。油脂類:乳酪、乳油、沙拉醬。其他:含乳類或乳酪的麵包、蛋糕、餅乾及飲料。如:可可、巧克力、太妃糖、牛奶糖等等。 喝牛奶肚子痛的其他原因好食課文章顯示,除了乳糖不耐症外,喝牛奶肚子不舒服還有可能是「酪蛋白敏感」「乳清蛋白敏感」導致。 1.酪蛋白敏感牛奶中有30%的酪蛋白,酪蛋白分成多種不同形式,像是A1、A2等,有研究發現許多人對於牛奶產生不適應,是由於牛奶中酪蛋白的A1-beta形式,進入到腸胃道中,會引起發炎因子增加與免疫反應。 使得腸胃出現類似乳糖不耐的症狀,另外也有研究發現A1-beta形式的酪蛋白還有可能引起乳糖吸收不良,加劇乳糖不耐的症狀! 2.乳清蛋白敏感有聽過喝完乳清蛋白補充品會拉肚子嗎?有可能是腸胃對於乳清蛋白敏感,例如α或β-乳球蛋白,產生腹瀉、不舒服的症狀。 延伸閱讀: 每天吃3顆蛋,竟可降壞膽固醇!你一定要知道的 5 個膽固醇新常識
-
2023-09-25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高高低低正常嗎?教授告訴你誰才需要隨時追踪血糖數值
我在2023-9-7發表糖尿病前期飲食,兩個論點完全不同的醫師,主要目的是回覆讀者Bear的提問。文章發表後,Bear和其他幾位讀者留言討論了很多有關血糖波動的問題,例如這三個留言:(1)我使用CGM發現,小的麥香魚漢堡(無蔬菜),食用前血糖91,一小時後190,二小時後89,實在相當可怕。白麵(牛肉麵,不是細麵)也可以一小時衝到160,二小時後又降到一百以下,(2)游XX醫師甚至在推出的133餐盤,強調飯只要一份(四分之一碗)。但是我飯吃三分之一碗已經瘦到不成人形了,殘念~~~目前嘗試吃半碗糙米飯,之所以小心翼翼是我發現我吃澱粉類對血糖上升很敏感,(3)我比較不清楚的是,如果二小時血糖在60以內,但最高血糖衝到140以上(150、160),是可以接受還是算是不健康?找不到相關資訊……Bear的這三個留言牽扯到兩個頗具爭議的議題:(1)CGM,(2)所謂的「血糖震盪」。「血糖震盪」並非正規的醫學名詞。為了找到它的原始出處,我在谷歌做逐年搜索,搜到它最早是出現在護眼好夥伴 玉米這篇文章的第二段:「但玉米因屬於低昇糖指數(GI)食物,醣類密度每一公克僅占0.2公克左右,適合替代白米飯等高GI主食用,是減重時期的好選擇,雖不致飯後血糖震盪,但若吃多了還是會胖喔!」這篇文章是發表在台灣癌症基金會的網站,作者是營養師張心怡。它本身並沒有註明發表日期,但谷歌搜索顯示發表日期是2011-8-25。所以,這篇文章是不是「血糖震盪」的最早出處,還無法確定。可以確定的是,這個詞的最主要推手是一個所謂的「自然醫學營養治療師」。她首先是在2012-5-30發表的新書《要瘦就瘦, 要健康就健康: 把飲食金字塔倒過來吃, 就對了!》裡說「未搭配油脂與蛋白質的碳水化合物會大力震盪血糖」。然後她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又一再地用影片和文章來倡導「血糖震盪」這個另類醫學名詞。(註:我有發表幾篇文章不具名地批評過這位「治療師」,例如高血壓是因為水喝太少?,胃酸逆流是因為胃酸過少?,以及自然醫學:既不自然,也不科學)針對這位「治療師」的謬論,糖尿病專科醫師黃峻偉在2015-9-4發表正常人的血糖波動。他一開頭就說:『很多人,包括醫學系畢業的醫學生,對於血糖的波動並不了解,因此常常被「血糖震盪」這種錯誤名詞給騙了,以為真的有「血糖震盪」這種東西。當然,身為科學人,要打臉就一定得拿出科學資料出來佐證。』黃醫師在最後說:「事實上就是,正常人其實不需要經常性的測量血糖,因為那樣的血糖波動,根本沒太大意義,而且只是浪費錢的做法。在台灣,一般族群40~64歲有三年一次的健康檢查,65歲以上有一年一次的健康檢查,都會檢測血糖值,而高危險群(高血壓,家族糖尿病史,妊辰糖尿病,過重或肥胖,代謝症候群等)才需要加強血糖的檢測。」有關「血糖波動」(Blood sugar fluctuation),黃醫師引用的論文是2008年發表的The route to diabetes: Loss of complexity in the glycemic profile from health through the metabolic syndrome to type 2 diabetes(糖尿病的途徑:從健康狀態到代謝症候群再到第 2 型糖尿病,血糖譜的複雜性喪失)。這篇論文顯示,「血糖波動」在「正常人」是很輕微,在「代謝症候群患者」是中等,在「第 2 型糖尿病患者」是嚴重。這也就是為什麼黃醫師會說「正常人其實不需要經常性的測量血糖」。事實上,縱然是在沒有糖尿病的人,血糖一樣是會起起伏伏。本文插圖的上半部就是兩個健康的人一天中體液葡萄糖濃度的變化(相當於血糖濃度的變化)。這個圖片是拷貝自2007年發表的Continuous glucose profiles in healthy subjects under everyday life conditions and after different meals(健康受試者在日常生活條件下和不同餐後的連續葡萄糖曲線)。一篇2019年發表的論文再度顯示「健康的人的血糖波動是完全正常的」,請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Profiles in Healthy Nondiabetic Participants: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健康非糖尿病參與者的連續葡萄糖監測曲線:一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這兩篇論文其實就是讀者Bear第三個問題裡所說的「找不到相關資訊」的相關資訊,而它們都顯示,所謂的「血糖震盪」根本就只是「血糖波動」的危言聳聽版本。2019年那篇論文標題裡的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是縮寫成CGM,而這也就是我要討論的第二個爭議性議題。有關這個議題,讀者Elliot已經在我的網站多次留言,提供了很多值得參考的資訊。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請大家看紐約時報在2023-7-12發表的Who Should Be Tracking Their Glucose?(誰應該追踪他們的血糖?):CGM最初是 20 多年前為依賴胰島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開發的。現在,至少有五家公司向非糖尿病患者營銷CGM,聲稱了解您的血糖水平可以幫助您減肥和改善健康。最大的兩家 CGM 製造商 Abbott 和 Dexcom 也開始瞄準非糖尿病用戶。在Abbott 2022 年的年度報告中,該公司表示計劃擴大 CGM 的應用範圍,「用於糖尿病以外的領域」;在 2022 年,該公司 CGM 的銷售額總計 43 億美元,比 2021 年增長了 20% 以上。僅生產 CGM 的 Dexcom 同樣將其使命從專注於糖尿病轉向更廣泛的健康領域。2022 年該公司的收入增長了近 20%。內分泌學家表示,CGM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對於不屬於這些群體的人來說,很少有證據表明了解血糖水平對某些食物的反應對健康有利,部分原因是血糖峰值通常不會那麼大。史丹佛大學內分泌學家 Sun Kim 醫生說:「我認為大多數人一聽到它,就會覺得這聽起來超酷。但年輕健康的人通常會厭倦佩戴它們,因為沒有什麼真正改變。」所以,如果您不是糖尿病患者,就不要為了追求時髦而佩戴CGM了。畢竟,它除了白白送錢給製造商外,唯一會帶給您的「好處」是「過度診斷焦慮」。原文:血糖「震盪」、幹嘛要戴CGM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21 養生.健康瘦身
什麼時候運動瘦最快?研究揭幫助減肥的「最佳時段」,一類運動最推薦
你都什麼時候運動?根據近期一項發表在《肥胖》雜誌上的研究指出,在早上7點到9點之間運動鍛煉的人,其BMI和腰圍低於中午或晚上鍛煉者。美研究:早起運動最能減肥減重除了靠飲食,運動也很重要。而大多數人運動,除了會考慮運動的頻率、強度等因素,根據一項發表在醫學雜誌《肥胖》上的新研究指出,考慮何時鍛煉也很重要,因為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對於維持健康的新陳代謝和健康的體重很重要。研究結果指出,在早上7點到9點之間鍛煉的人,其BMI和腰圍低於中午或晚上鍛煉的。此外,晨練還有降低血壓,減輕壓力,減少焦慮的好處,並有助通過刺激大腦活動來改善認知功能,並提高全天的工作效率。研究團隊調查了2003年至2006年期間參與美國CDC營養檢查調查(NHANES)的5,285人,該研究的主要作者香港理工大學康復科學研究助理教授Tongyu Ma博士指出,研究將個人分為早上、下午和晚上三組,研究人員發現,與下午(28.4)和晚上(28.2)鍛煉的人相比,早上鍛煉的人的平均BMI(27.4)較低。如何計算BMIBMI計算方式:體重(公斤)/身高(公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供「BMI線上計算器」,可直接線上計算。美國人的體重標準與台灣人不太一樣。台灣應根據國健署所訂的成人肥胖定義,BMI超過27就是肥胖。肥胖定義晨運為何較能減肥?4可能原因專家說,研究結果背後的原因可能與生理和生活習慣有關。1.早起的人通常晝夜作息較規律,而與減肥和肥胖有關的激素,如胰島素和皮質醇,與晝夜節律密切相關。2.早上在禁食狀態下運動,身體依靠儲存的脂肪來獲取能量,而不是從食物中儲存葡萄糖。這可能意味著晨起者的身體在鍛煉期間和第二天都能更快速的燃燒脂肪。3.晨運完,新陳代謝就會保持升高,因此卡路里燃燒在白天保持較高水準。4.早起的人通常會吃早餐,也傾向於吃得更健康,最終攝入的卡路里總量比中午和晚上的同齡人少。清晨有氧運動最適合至於要選什麼運動項目,專家建議,清晨有氧運動,如騎自行車、跑步甚至快走,都有利減肥。【資料來源】.CNN health.衛福部國健署
-
2023-09-16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骨質疏鬆補鈣就好?營養師教你吃「3種營養素」增加鈣吸收率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最新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鈣是國人最缺乏的礦物質!!!這表示我們飲食中所攝取的鈣質遠不及身體所需。這時候就要多攝取含鈣食物,或是藉由鈣片等保健食品來補充不足的鈣。但你知道嗎?身體對鈣質的吸收並不是吃多少就補多少喔!補鈣最關鍵的重點是如何讓身體把鈣真正地吸收進去。所以今天的【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要和大家認識常見的鈣補充劑類型,及補鈣以外還能透過哪些營養素來提高身體的吸收率!鈣補充劑的類型市面上關於鈣的保健食品依其型式不同,可細分為碳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磷酸鈣…等,它們的實際含鈣量、人體吸收率都有所不同,所以接下來就讓Sean來為大家介紹兩種最常見的鈣補充劑型式吧!• 檸檬酸鈣(Calcium citrate)檸檬酸鈣做為一種常見的鈣補充劑型式,研究指出檸檬酸鈣的吸收率約35%左右,且檸檬酸鈣的吸收較不受胃酸影響,因此食用時機也比碳酸鈣型式的補充劑更為自由,空腹或餐後都可以食用。但它也有缺點,檸檬酸鈣大多都是化學合成,且這種型式的鈣含量比例僅約21%,食用量要增多才能補足身體所需的鈣,也不適合給有慢性腎臟病的患者食用,可能會使身體對鋁的吸收率上升而影響健康。 • 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碳酸鈣算是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一種鈣補充劑型式,鈣含量比例約40%;人體的吸收率則為27%左右。其特色是鈣的含量是目前所有補充劑型式中最高的。但傳統碳酸鈣的缺點是在胃中溶解後會產生氣體,使人在食用後出現脹氣的情形,且傳統碳酸鈣所含的鈣質要在胃酸存在的情況下才好吸收,所以一般都建議飯後或隨餐食用。近期被熱烈討論、視為補鈣首選的海藻鈣,是屬於一種全新型態、有著高吸收率的碳酸鈣,它的優勢在於具有微孔隙蜂巢結構,可以大幅提升人體對鈣的吸收率,結合高含鈣量及高吸收率兩種優勢,是鈣質補充的好選擇。 【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3種營養讓你增加鈣吸收率看到這裡,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我們人體對鈣質的吸收率其實都不算高!這是因為我們飲食中含有草酸、植酸等物質,它會與鈣質結合形成不溶性的鈣鹽,導致腸道對鈣質的吸收能力下降。但所以在這個章節裡,Sean就要和大家分享三種能提高鈣質吸收率的營養素,以及生活中可攝取到它們的食物!一、納豆膠納豆膠,其正式名稱為γ-聚麩胺酸(γ-Polyglutamic Acid; 簡稱γ-PGA),是自然發酵納豆中黏液的主要成分。γ-PGA能與鈣離子結合形成可溶性鈣,增加鈣質的溶解性,在人體中提升可被有效利用的鈣量。一般要吃到納豆膠的方法,自然是透過攝取納豆而來,不過對於不甚喜歡納豆、或是平時很少吃到納豆的人來說,也可以考慮食用含有γ-PGA的保健食品。二、維他命C維他命C的其中一項重要的功能便是促進鈣質吸收,這是因為維他命C是一種酸性物質,在胃中可以與胃酸相輔相成,增加鈣的解離量,進而增加鈣質在小腸的吸收率。而維他命C較常出現在蔬果當中,例如甜椒、花椰菜、紅心芭樂…等。三、維他命D維他命D在人體內扮演類似荷爾蒙的角色。在維他命D的幫助下,可以提高小腸細胞對鈣質的吸收率,以維持血鈣的平衡。若沒有維生素D的存在,飲食中的鈣僅剩10~15%能被吸收!因此獲得充足的維他命D,是確保鈣質能充分吸收的必要基石。除了透過適度日曬來使身體自行合成維他命D外,我們也可以透過飲食來攝取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如黑木耳、蘑菇、鮭魚…等。俗話說:「吃得飽,不如吃得巧!」我們補充鈣質也是同樣的道理,除了鈣要補充足夠,還要搭配協助鈣吸收的各種營養素,才能將我們吃下的鈣發揮最大的吸收與利用。在文章的最後,Sean還有一個小提醒要告訴大家,根據學術研究建議,單次鈣質補充量在500mg以內吸收率最好,因此在食用鈣補充劑時,建議分次在不同時段食用,才可以發揮最大的吸收效率喔!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5 養生.聰明飲食
健忘、代謝差、便祕...6大初老症狀你中幾項?營養師曝抗老必吃食物,延緩進入初老階段
你有初老症嗎?是否發現過了30歲之後,開始容易忘東忘西、代謝差、腰酸背痛⋯體力大不如前,初老症狀變得越來越明顯。營養師高敏敏提醒,過30歲後人體老化是很正常,建議早點注意攝取以下提到的營養(食物),減緩老化症狀,讓身體保持更好的狀態。30歲後身體出現6大症狀+要補充的營養年過30歲後,容易出現記憶衰退、排便不順、免疫下降、關節卡卡、要酸背痛、代謝變差,可以透過飲食補充營養來減緩老化症狀,來看看初老症狀你中了幾項?1.記憶力衰退,經常忘東忘西→該補充的營養:魚油+卵磷脂.魚油:腦部缺乏營養老化,會讓腦部活動力降低,多吃深海魚類補充Omega-3,其中的DHA可以活化腦部細胞。.卵磷脂:大豆類製品的卵磷脂是神經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多吃不僅能提升記憶力,還能改善女性更年期症狀。2.嗯嗯不順 經常卡卡的→該補充的營養:纖維+好油+水,缺一不可.纖維:若有便秘問題,每天建議吃5份以上蔬果(衛福部建議膳食纖維攝取量為25-30克/天)。.好油:適量添加優質脂肪,像是酪梨、堅果類,能增加大便的潤滑度。.水:每天要喝至少1500~2000cc的水,再搭配運動,幫助腸胃蠕動。3.免疫下降,經常感冒→該補充的營養:蛋白質+鋅+植化素.蛋白質:製造免疫細胞需要蛋白質參與,建議多補充優質蛋白質(豆類、魚肉)。.鋅:鋅有助於生長發育、維持免疫系統。.植化素:不同顏色的蔬果,都富含不同的植化素功效,能有效抗發炎及抗老化。4.關節卡卡活動有異常聲音或沒那麼靈敏→該補充的營養:葡萄糖胺+魚油.葡萄糖胺:關節的軟骨會隨著正常老化,出現磨損的情況,有時可能是生活姿勢有誤,導致關節承受過度壓力。可多攝取葡萄糖胺(是軟骨基質、關節液的主成份之一),可透過甲殼類、山藥、海藻等等食物攝取。.魚油:魚油具有抗發炎效果,能減少關節發炎的疼痛不適。5.腰酸背痛→該補充的營養:鈣+維生素D+鎂.鈣:人因老化導致骨質流失是很正常的,但若是沒有及時補充,老年後會提升骨折風險。可以透過多喝牛奶補充鈣質。.維生素D:吃芝麻、多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鎂:而綠色蔬菜也有幫助神經傳導及肌肉運作的功效。最重要的是「加強肌肉量也很重要」,有足夠的肌力才能支撐全身骨骼。6.代謝變差→該補充的營養:維生素B群+維生素C+水.維生素B:維生素B在消化食物、製造能量、代謝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將脂肪、碳水、蛋白質轉變為能量。.維生素C:維生素C可減少自由基的傷害,幫助膠原蛋白等組織合成。.水:水是想維持良好的新陳代謝的必備元素,必不可缺少的就是補充足夠的飲水。調整良好的睡眠作息、充分的運動,可以更好的維持新陳代謝。看完以上營養師列出初老的6大症狀:記憶衰退、排便不順、免疫下降、關節卡卡、要酸背痛、代謝變差,以及要補充的營養(食物),知道平日飲食要怎麼吃才能減緩老化症狀,讓身體保持更好的狀態了嗎。高敏敏提醒,人體老化是正常現象,及早注意攝取的營養可以延緩初老症狀,但若你的身體長時間感到不適,還是要及時就醫。你有沒有覺得自己出現「初老」症狀呢?趁早補充營養,從年輕就開始抗老吧。延伸閱讀:.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每天觀察自己大便!出現4大便是腸胃警訊!醫曝「7便便形態」這種最危險.丹麥老年研究中心:臉看起來年輕,真的較長壽!怎麼做才能逆轉老化?
-
2023-09-11 養生.保健食品瘋
額外補充「植物固醇」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植物固醇是健康新救星嗎?
我在2018-3-16發表壞膽固醇應在15-50之間?,指出江晨恩醫師錯誤解讀一項測試一個名叫alirocumab的降膽固醇新藥的臨床研究。2023-8-14讀者coinball在回應欄裡詢問一篇發表在《台視樂活》的文章。這篇文章的標題是植物固醇,健康新救星?,而讀者關心的是它的第一段:「植物固醇降膽固醇的原理,在於植物固醇會搶先一步在動物性固醇在人體內的小腸上的接受器結合,並和蛋白質及磷質等鍵結,由於膽固醇要被人體吸收,必須和食物中的各種蛋白質、磷脂質及小腸的接受器結合,當植物固醇搶先把接受器占滿了,吃進去的動物性膽固醇就無法被人體吸收,便能降低人體的膽固醇指數。」讀者的問題是:這段是代表植物固醇不止阻礙了膽固醇吸收,還會阻礙我的蛋白質吸收嗎?首先,植物固醇的英文是phytosterol,而谷歌是把它翻譯成植物甾醇。台灣、中國、和香港的中文網站也大多是採用「植物甾醇」,所以在接下來的討論我也會採用「植物甾醇」。(註:「甾」發音同「在」)有關植物甾醇是如何能降低膽固醇,最新又最完整的綜述論文是2017年發表的Food Ingredients That Inhibit Cholesterol Absorption(抑制膽固醇吸收的食物成分)。其中一段是:植物甾醇抑制膽固醇吸收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包括多種途徑。提出的機制包括抑制膽固醇酯水解;與膽固醇競爭溶解成混合膠束;膽固醇和植物甾醇的共結晶;競爭穿過腸細胞頂膜的運輸;以及受損的細胞內膽固醇再酯化。由此可見,《台視樂活》那篇文章所說的「植物固醇會搶先一步在動物性固醇在人體內的小腸上的接受器結合,並和蛋白質及磷質等鍵結……」是錯誤的。我們再來看《台視樂活》那篇文章裡的另一段:「不過這些天然食物雖然富含植物固醇,但卻要吃很多的蔬果才能吃進1公克的植物固醇,例如要吃下相當5.8公斤的花椰菜、8.4公斤的櫻桃或胡蘿蔔,或是得吃6.3的公斤香蕉,才能攝取1公克的植物固醇,恐怕肚子都要撐爆了。因此,目前植物固醇通常被添加在牛奶、食用油,或是做成膠囊的保健產品內,方便民眾吃到足夠的量。」這段話是完全正確,但問題是,額外補充植物甾醇真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嗎?就目前的科學證據而言,額外補充植物甾醇的確是能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但額外補充植物甾醇是不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就不確定了。事實上,一些近年來的研究反而認為額外補充植物甾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請看下面這兩篇綜述論文:2021年:Phytosterol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植物甾醇與心血管疾病)。在最近修訂的2019年ESC/EAS血脂異常指南中,首次推薦植物甾醇作為改變生活方式的輔助手段,以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然而,德國心臟病學會 (DGK) 對添加植物甾醇的食品補充劑持更為批評的態度,並呼籲開展隨機對照試驗來調查硬心血管結局。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植物甾醇本身俱有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本綜述根據體外和體內研究、臨床試驗和遺傳證據的結果討論了這一爭議。【註:ESC/EAS是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歐洲心臟病學會/歐洲動脈粥樣硬化學會)的縮寫】2023年:Plant Sterols and Plant Stanols in Cholesterol Management and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植物甾醇和植物甾烷醇在膽固醇管理和心血管預防中的作用)。儘管缺乏調查其長期安全性和心血管功效的隨機試驗,富含植物甾醇/甾烷醇的功能性食品已成為最廣泛使用的非處方降膽固醇方法。補充植物甾醇的降低膽固醇作用已得到充分證實,並且已經描述了對其他脂蛋白和葡萄糖穩態的潛在有益影響。然而,研究植物甾醇補充劑或循環植物甾醇與動脈粥樣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各種標誌物之間關係的實驗和人體觀察研究已經證明了有爭議的結果。最近遺傳學研究的令人信服的證據也表明循環植物甾醇血漿濃度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存在有關,從而引起了人們對植物甾醇補充劑安全性的擔憂。因此,本次綜述的目的是提供有關植物甾醇/甾烷醇對脂質修飾和心血管結局影響的最新數據,並討論任何安全問題和實際問題。從這兩篇論文可以看出,儘管額外補充植物甾醇的確是能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但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額外補充植物甾醇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一些證據顯示,額外補充植物甾醇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所以,把植物甾醇說成是健康新救星,也就是說,鼓勵額外補充植物甾醇,是具有危險性的健康指引。原文:植物固醇是健康新救星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幫助抗發炎、調節胰島素!詳解鋅的功效:有哪些食物富含鋅?
鋅是人體含量第二高的微量元素(僅次於鐵),鋅在人體裡之所以關鍵,是因為它是酵素結構中的重要因子,人體內有幾千種酵素,其中有超過300種的酵素裡少不了鋅,這些酵素參與營養的代謝、以及免疫調節、DNA複製、蛋白質合成等眾多生化反應,與人體細胞增生與成長也很有關係。所以在人體內大約有2克的鋅,分別存在於血液、皮膚等部位。此外,它在新陳代謝較為活躍的細胞,如骨骼、腎臟、肝臟、腦部和頭髮中也含量豐富,而男性體內的鋅含量在前列腺中最多,這也是為何鋅對男性特別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是鋅又是微量礦物質中最容易缺乏的營養素之一,其實鋅在營養中的重要性比較晚期才被學界注意到。1961年在伊朗發現了一些生長遲緩的兒童,這些伊朗兒童的飲食只包括馬鈴薯、牛奶和不含酵母的麵包,因營養不足而身高較矮,而且出現貧血和性發育遲緩的現象。經過頭髮檢查後,才發現他們缺乏鋅,症狀也在補充鋅之後得到改善。之後在埃及也發現了類似症狀的兒童,經過提供含有肉類的飲食後,症狀也得到改善。鋅在成長階段的兒童、飲食不均衡的節食者、嚴格素食者、以及進食量較少的老年人等群體中特別容易不足。此外,重病患者需要增加代謝來對抗疾病,導致鋅消耗增加,或因腹瀉而造成鋅損失,使得鋅缺乏的情況更常發生。人體一定得從食物中攝取鋅,許多植物性食物如豆類、穀類、菠菜等天然就含有一種叫植酸的成分,植酸會透過鰲合作用降低鋅的吸收,所以尤其是素食人口更特別需要注意鋅的攝取。飲酒過量的人也容易造成鋅的缺乏。鋅配合維生素C會提高它的吸收率,這也是為何傳統上吃牡蠣會加檸檬的原因之一,古人雖然不懂其中的道理,但是卻從經驗中養成了有效的食用方法。鋅的功效鋅不足會導致各種缺乏症,因為鋅參與核酸的合成,是細胞分裂增殖所需的重要成分。因此,鋅缺乏會在細胞生長快速的組織導致明顯的缺乏症。成人最典型的鋅缺乏症之一是味覺障礙,進而降低食慾並使缺乏症更加嚴重。其他症狀包括皮膚乾燥、皮膚炎、脫髮、指甲斑點、胃腸問題、免疫功能下降、腹瀉、貧血、傷口癒合緩慢等。而男性可能出現性功能低下,如精子數量減少等症狀。女性若在懷孕期間缺乏鋅,可能導致胎兒生長不良或畸形。成長期的孩童缺乏鋅,可能導致細胞生成和蛋白質合成緩慢,進而出現明顯的發育遲緩,甚至使得青春期的第二性徵發育遲緩。維持正常味覺與嗅覺味蕾在成人體內約有3,000個,味蕾細胞會以非常短的週期不斷更新。 而鋅有助於細胞的正常更新,並且與味蕾的形成密切相關,因此鋅缺乏可能導致無法進行味蕾的新生。當舌頭上的味蕾老舊時,可能導致味覺遲鈍等味覺障礙,甚至會影響食慾,所以為了保持正常的味覺,鋅是重要的營養素。幫助蛋白質與核酸代謝、促進身體成長鋅對細胞更新是關鍵的營養素,當人體在合成新的細胞時,需要進行DNA複製,並根據DNA進行蛋白質合成的生化反應。 這些反應需要許多由鋅構成的酵素才能催化進行。尤其是在幼兒的成長階段,細胞分裂活躍,為了促使身高增長和生長發育,新細胞不斷形成,所以鋅的角色非常重要。即使成年後,肌膚、指甲、胃腸等細胞也會持續更新,鋅也是這些生理反應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而人體消化代謝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產生生長所需要的能量也都需要酵素來協助,鋅對這些反應也非常重要。強化免疫力、對抗發炎反應鋅對免疫細胞的功能是必需的,缺乏鋅可能導致免疫反應下降,因此有研究顯示,服用鋅可以顯著減少老年人的感染風險並促進免疫反應正常。此外,鋅也具有抗氧化效果,可以降低發炎症狀,在2010年對40名老年人進行的研究中發現,每天攝取45毫克的鋅的受試者發炎指標明顯降低。幫助皮膚健康與抗痘皮膚的代謝非常快速,大約以4週的週期進行更新,尤其是皮膚裡大約有三分之一都屬於蛋白質,所以需要鋅來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所以有縱紋和指甲有白斑的情況、以及膚質不佳的人可能存在鋅不足的情形,建議增加鋅的攝取。此外痤瘡(俗稱青春痘),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發炎性疾病,由於皮脂腺阻塞、細菌感染和發炎所引起。患有痤瘡的人常有鋅較低的現象,而研究顯示,外用和口服鋅可以減少發炎、抑制痤瘡桿菌的生長、抑制油腺活動,可以改善痤瘡的情形。預防掉髮與頭髮稀疏頭髮主要由蛋白質組成,而鋅有助於這些蛋白質的合成,鋅作為酵素成分,有助於促進頭皮和頭髮的更新,預防過度脫髮和頭髮稀疏髮。維持生殖機能鋅有助於合成多種激素,並參與調節激素的分泌。 因此鋅與生殖功能密切相關,它有助於刺激女性激素的分泌,也對精子的形成至關重要,缺乏鋅的青少年會出現生殖機能發展緩慢的現象。調節胰島素、幫助新陳代謝鋅是胰島素合成所必需的,它還可以調節胰島素的分泌量、降低胰島素抗性。 因為胰島素是一種降低血糖的激素,所以鋅對於保持正常血糖水平非常重要。此外,鋅還能抑制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膽固醇的上升,並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因此被認為對預防和改善慢性三高有幫助。幫助酒精代謝研究顯示,鋅是分解酒精所需的「酒精脫氫酶」這種酵素所必需的成分,所以有助酒精代謝與分解,因此,常飲酒的人需要特別注意鋅的攝取。鋅的食物來源鋅有動物性的來源,如海鮮、貝類、肉類、乳製品等,或是植物性的來源,如豆類、堅果等等,人體以動物性的來源吸收率較好,因此素食人口需要注意鋅的攝取,如果擔心有不足的現象時,不妨考慮補充鋅的營養品如綜合維生素、礦物質也是個好選擇。鋅有什麼食用禁忌或副作用嗎?不同鋅的來源該怎麼挑選?許多植物性食物如豆類、穀類、菠菜等天然就含有一種叫植酸的成分,植酸會透過鰲合作用降低鋅(以及鐵)的吸收。所以尤其是素食人口更特別需要注意鋅的攝取。而飲酒過量的人也容易造成鋅的缺乏。此外,鋅與銅與鐵在人體吸收上有拮抗作用,所以任何一項成分攝取太高將會影響其他成分的吸收。依照衛福部的建議,成年男性每日鋅的攝取量為15毫克;女性則為12毫克,孕婦或是哺乳中的媽媽建議加強攝取。維生素C會提高鋅的吸收率,所以這或許也是為何傳統上吃牡蠣會加檸檬的原因之一。而常運用於營養補充品的型態的檸檬酸鋅、葡萄糖酸鋅吸收率都遠高於氧化鋅,是較佳的型態。此外最近許多鋅的來源號稱是酵母鋅,以天然作為宣傳,其實只是來源不同而已。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1 醫療.骨科.復健
大谷翔平尺側副韌帶撕裂!運動的人都可能發生 圖表看最常受傷的運動項目
近日的美國職棒聯盟MVP獎大熱門,天使隊的大谷翔平。在比賽中受傷退出首發,右手肘經核磁共振(MRI)檢查後,診斷為尺側副韌帶(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UCL)再度撕裂。這已是大谷翔平第二次撕裂。他在 2018 年也受過同樣的傷,並接受Tommy John韌帶重建手術。目前正評估是否接受二次重建手術。本季球季因此報銷。大谷翔平為何再次受傷?讓復健科醫師陪你,用一張圖搞懂大谷翔平為何再次受傷?尺側副韌帶撕裂為投手最常見的受傷部位之一,投手手臂的高速投球動作,特別在揮臂加速期的過程,會造成關節與韌帶極大的扭轉壓力,這也是投擲類運動員為何常受傷的原因。而大谷翔平目前雖因手肘的韌帶撕裂無法投球,但他也開啟了他擅長的「右投左打」的打者模式。為何在在尺側副韌帶撕裂的狀態下,他仍然能有強勢的打擊?甚至仍能在高強度的大聯盟內有亮眼的表現呢?因為投手投球與打者打擊時,所運用到的肌肉為不同肌群,各部位承受的壓力與張力也不一樣,加上大谷翔平為「右投左打」的模式,因此右手肘韌帶的負荷較小。雖然切換到打者模式,但棒球打者的運動傷害,也仍應謹慎看待。免得一不小心又有了新的運動傷害。因棒球選手常見的受傷部位,在投手與打者有著蠻大的差異。以下讓復健科醫師陪你,用一張圖搞懂大谷翔平右投左打的潛在受傷風險?投手常見的受傷部位●旋轉肌群 / 肩關節唇撕裂:投球揮臂時因壓力導致輕度至中度撕裂●尺側副韌帶(UCL)撕裂:UCL負責肘部穩定性,甩臂時受傷撕裂導致疼痛●手掌/手指:手腕損傷與球、球棒、地面或其他球員碰撞而受傷●足部腳踝扭傷:過度使用導至疲乏衝刺、滑壘或不合的鞋子導致受傷 打者常見的受傷部位●胸廓損傷:揮棒過程因肌群過度收縮與伸展,導致受傷,感覺像肋骨骨折●大腿後肌拉傷:常因缺乏熱身、過度疲勞或突然加速導致●膝蓋受損:常因反覆衝刺、急停、扭轉而導致尺側副韌帶撕裂 運動的人都可能發生大谷翔平的受傷,雖然感覺在遙遠的美國大聯盟。但尺側副韌帶的撕裂其實也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熱愛運動的你,所喜愛的運動,是否也是容易尺側副韌帶受傷的運動呢?國外研究統計了16年間136位尺側副韌帶受傷的選手,去統計他們從事的專項運動。經過統計後發現,我們可以從得知最常見受傷的運動第一名為棒球、第二名為壘球、第三名為美式足球、第四名為標槍。其他的項目還有排球、籃球、體操、啦啦隊、綜合格鬥。我們可以發現前四名的容易受傷的運動,很大的共通點都是投擲運動。且棒球投手的受傷率,是遠遠大於其他運動的。你所熱愛的運動,是否也榜上有名呢?如果有,在運動時請做好賽前暖身與賽後伸展。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是否需手術?視韌帶斷裂程度而定但若我們已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我們的韌帶仍然受傷了。到底該怎麼辦呢?難道每個人都需跟大谷翔平一樣,去做韌帶重建手術嗎?先別擔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上面那136位運動選手的受傷狀況,與他們後續治療方式。這136位受傷的專業選手中,大部份都是扭傷發炎(60位),接下來是部分撕裂(39位),而完全斷裂(36位),二次斷裂(1位)。一般來說,開刀與否與韌帶受傷的嚴重程度成正比。臨床上,若是韌帶完全斷裂(第三級)且關節活動不穩定,可考慮接受韌帶重建手術。而如果韌帶受傷的嚴重度,未達完全斷裂的程度。僅為扭傷發炎(第一級)或部份撕裂(第二級)。則可選擇復健治療、增生療法注射、PRP血小板生長因子注射….等非手術治療。以這136位受傷的專業選手為例,絕大多數的扭傷發炎的選手,接受非手術治療即可(93%),部分撕裂的一半會開刀(51%),而完全斷裂的則是八成會開刀(78%)。因此萬一我們真的受傷了,建議盡快找專業的醫師精確診斷與詳細檢查外。可透過高解析的超音波,來確認韌帶的受傷程度,判斷決定治療的方式。除了手術外,現今醫學發展進步,也有許多非手術的治療法能幫助受傷的你。像是從血液中萃取高濃度的血小板生長因子(platelet-rich plasma, PRP)來修復韌帶再生,注射高濃度的葡萄糖也可以協助組織增生。同時醫師也能依據不同的韌帶受傷狀況,選擇各式不同的復健儀器來幫助修復。復健治療師們,也能透過各種復健治療訓練,來恢復動作的功能讓你重返熱愛的運動賽場。復健科醫師與治療師,是受傷的你最好的陪伴者與守護者!受傷的你除了上述治療方法外,有沒有什麼復健運動是在家可以做的呢?以下再讓醫師陪你用一張圖來搞懂:尺側副韌帶受傷的自我復健運動。尺側副韌帶受傷 – 自我復健運動●垂直負重曲腕運動手部可握水瓶或輕啞鈴,以垂直之角度彎曲手腕,一組 10 次,重複 3 組●側向負重曲腕運動手部可握水瓶或輕啞鈴,向內側將手腕彎動,一組 10 次,重複 3 組●反向伸展手腕運動以健側手,反握患側手指,將手掌與手腕反向伸展,一組 10 秒,重複 3 組現代之醫學治療發達,雖可透過各種醫學治療來延續投手的職業生涯。但如何「預防受傷」才是關鍵。應透過賽前的科學化訓練、賽中不過勞地嚴謹配球與分配局數、賽後的疲勞恢復與修復計劃。同時讓醫師、治療師、運動防護員、教練們。大家一起多管齊下地守護運動員與選手。才是延續運動選手生涯的最重要關鍵。(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大谷翔平再次受傷!尺側副韌帶撕裂~從受傷到恢復全解析)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1 養生.保健食品瘋
最強「花青素」食物是什麼?花青素有10大好處 但吃多仍有副作用
許多保健品都標榜含有「花青素」,並指花青素具有護眼、抗氧化甚至抗癌作用。究竟花青素是什麼?花青素功效有哪些?哪些食物含有花青素?花青素會有副作用嗎?本篇一起了解。花青素是什麼?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是一種屬於生物類黃酮的水溶性植物色素,存在於植物細胞的液胞中各種水溶性的紅色、藍色或紫色類黃酮色素,在不同酸鹼值的條件下,花青素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在目前已知的花青素中,以紫紅色的矢車菊色素(cyanidin)、橘紅色的天竺葵色素(pelargonidin)及藍紫色的飛燕草色素(delphinidin)等3種為最常見,可以使植物的花朵、果實、苞片、葉片呈現出腥紅色、粉紅色、紫色、藍色,而花青素與醣類物質以糖苷鍵結合後即為花色素苷(anthocyanins)。花青素10大功效好處適量攝取花青素有助於減少氧化反應與疾病風險。花青素功效也有越來越多實證,以下為花青素的10大好處:花青素10大好處1.降血壓:花青素可降低三酸甘油脂及壞膽固醇的水平,同時增加好膽固醇水平,有助調節血壓並防止血壓升高。2.抗發炎:花青素有助於減緩發炎反應,緩解紅、腫、熱、痛。3.抗氧化:花青素具有抗氧化特性,可以幫助清除自由基。當自由基在體內聚集會引起氧化反應,而氧化反應可能導致慢性發炎,增加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風險。4.抗癌:花青素可以對抗自由基、降低發炎反應以及阻止癌症基因變化,有助於預防腫瘤形成並阻止癌細胞擴散及繁殖。5.預防神經退化疾病:花青素可保護神經元避免受到氧化刺激、抑制神經炎症和調節細胞傳導途徑,增加流向大腦的血流量並激活控制記憶、語言和注意力的大腦區塊,有助於預防阿茲海默症等大腦退化疾病。6.穩定血糖:研究指出,花青素可以緩解發炎反應並增加葡萄糖耐糖量,有助於預防第2型糖尿病。另外,有研究發現,花青素補充劑可提高胰島素能力,進而防止血糖飆升。7.預防泌尿道發炎:花青素及前花青素的抗氧化作用,可抵抗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黏附在尿道壁上並抑制細菌生長,降低細菌在泌尿道造成發炎機率,達到預防泌尿道感染。8.改善消化:花青素有助促進腸道微生物菌群,改善腸道健康。研究發現,肥胖人士在食用花青素及少量纖維8周,腸道中的厚壁菌門及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減少達25%,而擬桿菌則大幅增加150%,厚壁菌門是有助於消化並促進吸收脂肪。9.預防脂肪肝:吃下高脂飲食後會大幅增加肝臟組織中的脂肪細胞,而花青素能降低脂肪細胞。10.有益眼睛健康:據廖偉呈藥師指出,花青素的抗氧化作用,可幫助清除自由基,減輕對眼部水晶體及視網膜的傷害、減輕初期近視發展的潛力、促進視覺敏銳度提升夜間視力以及預防因老化引發的白內障及黃斑性病變問題。花青素食物推薦雖然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花青素,但可從食物中攝取。根據Zoe保健食品營養師整理,以下12種常見含花青素食物及每100g的花青素含量: 花青素保健品怎麼挑?市面上有各式各樣標榜含有花青素的保健品,何采璇營養師建議,在挑選護眼保健品應注意以下3件事: 具科學實證之產品:留意產品或搜尋產品頁面是否有相關研究科學實證,建議可挑選成分為北歐野生種藍莓的產品,功效較有保障。 選擇複方配方:選擇含有葉黃素、花青素與維生素A的複方保健品挑,護眼效果更好。 適口性高:建議挑選味道自己喜歡的、顆粒小好吞服的產品,適口性高才有意願持續使用。Q1、花青素有副作用嗎?攝取富含花青素的天然食物是最有效且安全的方式,但花青素補充劑建議應保守選擇。由於透過花青素補充劑可能會比從食物中攝取而獲得更多的多酚,根據動物研究,高劑量的多酚補充劑可能會造成腎臟損傷、甲狀腺激素分泌失調甚至導致腫瘤,且多酚補充劑有可與部分藥品產生交互作用,建議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花青素較為安全。Q2、葉黃素、蝦紅素、花青素護眼功能差異?根據廖偉呈藥師指出,葉黃素有吸收藍光及抗氧化的作用,保健品須服用至少2-4個月以上才效果;蝦紅素除了抗氧化外,可藉由改善眼睛調節力、抑制眼睛發炎、增加視網膜細微血管的血流量,達到改善眼睛酸澀疲勞及抗發炎的作用,須連續服用2-4周才有效;而花青素可改善眼睛微細血管循環,若搭配松樹皮萃取可能具有調節眼壓的效果。【參考資料】恩主公醫院、Healthline、克里夫蘭診所、國家醫學圖書館、Dr.Axe、香港保健食品協會【延伸閱讀】 血液循環不良難怪視力變差!眼科醫師:3分鐘「指甲按摩術」,改善青光眼和飛蚊症
-
2023-08-22 養生.聰明飲食
夏日「三果」你吃過嗎?木鱉果茄紅素爆表 「七姐果」蘋婆七夕吃最剛好!!
講到百香果、火龍果,你一定知道,應該也吃過。但木鱉果是什麼啊?許多人可能根本沒聽過也沒吃過。有「天堂果實」的美譽的木鱉果有很豐富的茄紅素和β-胡蘿蔔素,茄紅素含量甚至強壓你以為很強的番茄。「天堂果實」木鱉果 茄紅素含量爆表東南亞盛行的木鱉果,在越南是婦人重要的養生蔬果,但台灣並不常見,嘉義、台東有少量種植,有的坐月子中心會採購做產婦健康料理。有「天堂果實」美譽的木鱉果含有豐富的茄紅素、β-胡蘿蔔素和膳食纖維等,脂肪含量極低。一般我們認知番茄的茄紅素很高,但根據農糧署東區分署指出,美國農業部研究發現木虌果成熟果實含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及茄紅素,其種子外面一層紅色的假種皮,茄紅素含量是番茄的70倍以上。木鱉果果肉帶苦味 種子不能吃木鱉果的球形外觀長滿了刺,果實從綠色果皮轉變成橙紅色或黃色,約需3周,轉色之後大約又過了一周果皮開始變軟,剖開後有黃色果肉,可以製作果汁或是直接當水果食用。其嫩葉和果實可食用,但種子有微量毒性,吃的時候需先將種子處理掉。成熟的木鱉果種子是中藥材的一種,中醫會以種子入藥。但一般人千萬不要隨便拿來吃。食材達人朱慧芳曾在元氣周報專欄撰文寫木鱉果,根據農友說法,木鱉果跟苦瓜同屬,所以果肉吃起來帶點苦味。剖開木鱉果的果皮,呈現的果肉類似木瓜,纖維質感和顏色又跟芒果長得很像,但嘗起來卻帶有苦瓜味。木鱉果在台灣不算常見,嘉義、台東等地有少量種植。朱慧芳也去問過果樹專家,專家指出木鱉果早就在台灣落地生根,算是台灣本土作物,長久以來一直都是原住民食材,原住民採收木鱉果的嫩葉和小型果煮食,並不吃長大變色之後的果實。同場加映:鳳眼果(蘋婆)蘋婆因外觀看起來就像是張大眼睛的鳳眼,因此又叫鳳眼果。目前7至8月正是蘋婆盛產期,在彰化員林百果山有大面積的種植。另因蘋婆產期跟農曆七夕相近,因此也有「七姐果」的別名,習俗上有些人會在七夕時用蘋婆祭祀「七娘媽」,來紀念牛郎織女相會。蘋婆成熟後外皮會變成朱紅色,並慢慢裂開,裡面的果實呈黑色。烹煮後吃起來口感像糖炒栗子般香甜軟綿,也有人覺得像蛋黃。值得注意的是,蘋婆對對貓狗等動物屬劇毒,只要微量就可能造成急性腎衰竭與神經損傷,就算蒸熟,對貓狗仍有毒性。家中有養毛小孩的人,一定避免讓寵物誤食蘋婆。同場加映:無花果無花果主產於中東和西亞地區,台灣也有小部分種植,果實富含葡萄糖和果糖。無花果含豐富纖維來源,可降低膽固醇,幫助血糖控制、預防便祕,並容易覺得飽足。無花果也含鉀,有助血壓控制。1個大無花果約有熱量47大卡.脂肪0.2g.碳水化合物12g.糖10g.鈉1毫克.纖維2g.蛋白質0.5g。市面上有些產品聲稱無花果茶號稱能夠降血糖、血壓、血脂及治療糖尿病等療效。不過專家提醒,研究顯示對於調控血糖、血脂有益的大多為無花果葉,而非水果。無花果屬於中升糖指數水果(55-60),無花果實富含葡萄糖和果糖,若是攝取過量,仍舊會影響血糖。將無花果視為多樣化飲食的一環,偶爾吃是可以的,但若有高血糖、高血脂之患者,不該作為治療的方法,仍應繼續遵從醫囑,才能控制好血糖與血脂。【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蘋婆.維基百科-木鱉果.臺東區農業專訊.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8-20 養生.聰明飲食
全穀米怎麼煮才能讓家人願意吃?營養師提醒別以為健康就多吃
「一天不吃澱粉,就會減少熱量來源,它是人體主要熱量來源,不能完全不吃。」北市聯醫陽明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陳穎比喻,澱粉之於人體,就好比汽油之於車輛,為人體必須,更是燃燒熱量的來源,可直接分解產生葡萄糖,讓人體吸收利用。蛋白質與油脂雖也可作為熱量來源,但須經轉換成葡萄糖,人體才能作為主要熱量來源。一天三餐主食中,至少有一餐吃非精緻澱粉。陳穎說,要避免攝取的是白米、白麵粉等「精緻澱粉」,推薦吃的則是外層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的胚芽米、糙米,以及玉米、燕麥、紅豆、紅藜等「全穀及未精緻雜糧」。「很多人誤將玉米、馬鈴薯當青菜。」陳穎提醒兩者都屬於主食類,蓮藕、地瓜也都是主食類,但是磨成粉精緻後,營養就大大減低,所以建議吃其原型較佳。陳穎建議,每天至少三分之一的澱粉主食來源為全穀及未精緻雜糧,也就是三餐有一餐吃這類食物。她經常在外演講,統計在場參與者的飲食習慣,發現女性對於全穀雜糧的接受度較高,男性則相反。白米混雜糧,烹煮前先浸泡,漸進式調整飲食習慣。「媽媽們煮飯常見的困擾是,先生、兒子不愛吃全穀雜糧。」陳穎傳授自家煮一鍋飯就能皆大歡喜的小撇步,將白米放在下層,浸泡後的糙米、什穀米、蕎麥、燕麥等則在上層,接著放進電鍋煮熟,同一鍋分層,各取所需,想吃什麼飯自己挖。她說,若家中成員牙口不好,為避免全穀類食物吃起來太硬,建議煮飯前可先泡熱水,例如中午要煮、早上就先泡,比例可從白米2、雜糧1混合,進而調整成1比1。要是還覺得太硬,可加入口感較軟的南瓜、地瓜或紅豆、綠豆煮成飯,增加飲食多元變化。但要提醒的是,黑豆、黃豆非全穀雜糧,而是蛋白質來源。白米、全穀雜糧熱量差不多,別以為健康就「多吃一點」。「每日飲食指南裡,一天最好要吃到1.5碗份量的全穀雜糧。」陳穎分析食物代換,同樣都是飯類,2碗稀飯是1碗飯的熱量,若改成八分滿的地瓜、芋頭,差不多是半碗白飯的熱量。陳穎點出許多人的飲食迷思,認為改吃全穀雜糧,份量就能多一點?答案是白飯或全穀雜糧的「熱量都一樣」,全穀雜糧不是低卡食物,不代表可以多吃,只是全穀雜糧多了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其澱粉量並沒有少太多,同體積的熱量還是一樣。口感較硬、需多次咀嚼,較有飽足感也不會吃太多。「全穀雜糧的好處是吃不多,減重者可以多利用作為主食來源。」陳穎建議吃硬一點、咀嚼多次、較有飽足感的纖維食物,因為進食速度慢,份量相對就吃不多,要是容易咀嚼吞嚥,很容易就會吃過多。此外,全穀類富含維生素B群,有助於神經發育和身體代謝等。陳穎提醒,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全穀雜糧,有些人腸胃不好易脹氣、需限制磷攝取量的腎臟病後期患者等,須經營養諮詢門診評估,營養師會給予建議。營養師推薦優質澱粉.紅地瓜含有β胡蘿蔔素及維生素C等抗氧化物,可增加血管彈性;大量膳食纖維能刺激腸道蠕動、通便,對便祕有不錯效果。《本草綱目》記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小米《本草綱目》記載,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小米比白米的色胺酸多出7倍,色胺酸有放鬆情緒、穩定神經等作用。.台灣紅藜被譽為料理界的紅寶石,其膳食纖維是地瓜7倍,富含鉀、鈣、鎂、鐵、磷等礦物質,還有植化素能抗氧化,具有保健功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0 養生.聰明飲食
抗性澱粉能讓血糖緩慢上升 詳解抗性澱粉食物來源及該如何吃
不少減重的民眾、糖尿病患者對「澱粉」避之唯恐不及,擔心容易造成肥胖,或導致血糖快速上升,生活中只敢吃蛋白質、蔬菜類。但專家表示,若挑選「抗性澱粉」就不必擔心,它不易吸收、具飽足感,且能延緩血糖上升。除了選擇富含抗性澱粉的食物,把一般澱粉「放涼」,也是增加抗性澱粉的好方法。抗性澱粉有助減肥嗎?體積大、不易吸收、加速腸道蠕動,間接達到減肥效果。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劉伯恩表示,抗性澱粉定義是「不會被人體吸收的澱粉」,其優勢為不會被人體消化系統分解為葡萄糖、由小腸吸收,故減肥民眾能放心攝食,建議選擇馬鈴薯、香蕉、糙米等食物。抗性澱粉升糖指數(GI)低,能讓血糖緩慢上升,胰島素慢慢作用,也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劉伯恩說,抗性澱粉具有「體積大」、「不易吸收」的特質,能夠拉長胃的排空時間,維持長時間的飽足感,同時減少葡萄糖吸收量,達到減重效果。抗性澱粉也能在人體形成一層「物理薄膜」,阻擋油脂、糖分吸收,也能促進體內環保,加速腸道蠕動,故便祕病人也可多吃抗性澱粉。抗性澱粉攝入後,人體吸收的比率約為30%至40%;如為非抗性澱粉,則80%都會被人體吸收。抗性澱粉為什麼能幫助瘦身?原理類似「膳食纖維」,但吃起來更有甜味。他表示,抗性澱粉瘦身原理與「膳食纖維」類似。依照衛福部國健署建議,一般成年民眾每日應攝取25克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多存在於葉菜類食物中,但該類食物60%以上由水分組成,膳食纖維含量僅約40%;抗性澱粉在食物中的組成比率雖依種類而有不同,但由於水分較少,至多僅占二成,且多為固體食物,攝入體積不必像膳食纖維那麼多,且「抗性澱粉比較人性化,比起較乏味的膳食纖維,能讓人嚐到甜味。」劉伯恩指出,抗性澱粉可分為四大類型:.第一型接觸消化酶也無法分解,惟經完整咀嚼或研磨後,仍可被少量分解,如全穀雜糧類。.第二型完全無法分解的澱粉,如綠色、未成熟的香蕉。.第三型可還原型的澱粉,食物經冷卻後澱粉結構改變,成為抗性澱粉,如冷卻後的白飯。.第四型以化學方法製造的修飾澱粉。如何增加抗性澱粉?別再趁熱吃,放涼至15-20度,就能提高抗性澱粉比例。「台灣人習慣『吃飯趁熱』,實則很不健康、容易肥胖。」劉伯恩表示,他二十多年前在美國就看到當地麵包常以冷凍處理,藉此增加抗性澱粉含量,台灣則強調「剛出爐更好吃」,民眾常為此大排長龍購買,「所以外國人吃麵包比較不會胖。」他建議,剛煮好的白飯溫度落在攝氏40度左右,若稍微放涼到15至20度,就能提高抗性澱粉的比率,也能減少胃酸分泌,但也不要放到太冷,以免傷胃。稀飯則容易造成血糖上升,糖尿病民眾應避免。麵包可在冷凍後稍微回溫後食用,但不要過度加熱。挑選麵包時也可選擇蕎麥製成的麵包等含麩質較少的種類。烹煮方式會影響抗性澱粉嗎?避免高溫油炸、煮太熟,才能保留抗性澱粉。至於食物烹調方式,如何保留抗性澱粉?劉伯恩說,民眾烹調時可避免高溫油炸的調理方式,油炸時油溫通常超過攝氏180度以上,容易破壞、改變抗性澱粉化學結構。烹調含有抗性澱粉的蔬果時,也切忌「煮太熟」,以熱水短暫汆燙即可。抗性澱粉建議在白天食用,因會促進腸胃蠕動,若太晚攝入容易影響睡眠。劉伯恩表示,不少減重民眾除了改變食物選擇,也風行「168斷食法」,即16小時空腹、8小時進食,屬「限時減重」;但學術派的醫師、營養師,則較推崇「限量減重」,藉由控制食物量達到減重效果。劉伯恩指出,限時減重的方法一開始雖能看見效果,但因空腹時間膽汁無法分泌,累積在膽囊中,容易造成膽結石、膽囊發炎,且空腹時間太長,人體細胞分裂無法進行,長時間下來會產生問題。加上因進食時間減少,民眾會在短時間內食用高熱量食物,容易造成膽固醇過高。兩種減重方法應該並行,12小時進食、12小時空腹較為合適。抗性澱粉攝取須知.米飯稍微放涼再吃,但不要放到太冷,以免傷胃。.麵包可在冷凍後稍微回溫後食用,不要過度加熱。.抗性澱粉會促進腸胃蠕動,建議白天食用,太晚攝入易影響睡眠。.避免高溫油炸、煮太熟,破壞抗性澱粉化學結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0 養生.聰明飲食
吃澱粉不是原罪!醫曝不吃澱粉後遺症有哪些:重點在如何吃對
吃了會變胖、血糖會飆高……加上近年生酮飲食流行,「澱粉」成為人人喊「禁」的小惡魔。曾幾何時,餐桌上重要的澱粉類主食,成為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食物。事實上,澱粉是人體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吃澱粉本身不是原罪,重點在於民眾多半吃錯澱粉。健身、減重風氣盛行,不少民眾為了減重、塑身而不吃澱粉,只吃肉類及蔬菜。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治元指出,以蛋白質取代澱粉雖能減輕體重,但人體長久缺乏葡萄糖,將難以應付急性血糖變化需求,不吃澱粉類食物也會造成體內微量元素失衡。營養師表示,澱粉攝取過少恐造成情緒低落、女性停經等問題。為什麼澱粉類對身體有影響?勞動量太少、澱粉吃得多,就可能出現肥胖、血糖問題。王治元表示,攝入蛋白質能提高人體肌肉質量,但肌肉中的肝醣只能在肌肉中使用;澱粉經分解後形成葡萄糖,累積在肝臟中,則可提供全身使用。人體面對壓力時分泌的激素如腎上腺素、可體松,能提升血糖、支應人體所需能量,若澱粉攝取過少,難以應付短期升糖需求。故早年營養學建議,每日熱量來源應有五成來自澱粉。他也說,現今社會型態轉變,針對勞動力密集度低的白領階級,若攝取太多澱粉而無法消耗,就會助長血糖變化,造成糖尿病等疾病發生。但減少澱粉攝取量的同時,也不宜將澱粉攝取歸零,除了因應短期升糖所需,也因澱粉是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如鈣、鐵、錳的重要來源,尤其糙米等含有米糠的穀類,微量元素含量高,若長時間只吃白米飯,或不吃澱粉類,也會造成體內微量元素失衡。澱粉類該吃多少才恰當?攝取量應與活動量平衡,40歲後減少澱粉攝取量。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澱粉攝取量多寡應與活動量取得平衡,若攝入過多又沒有消耗,囤積在體內會形成脂肪肝、三酸甘油脂過高、肥胖等狀況。現代人活動量少,自己攜帶計步器,在主動留意活動量的前提下,一天才走了3000步;若恰逢外出工作、乘坐計程車等情況,活動量可能更少,澱粉的攝取量就要減少。此外,年齡愈長活動量也愈少,年過40歲的民眾也應減少澱粉攝取。不過,李婉萍說,澱粉能被人體分解為葡萄糖,進而產生能量,且葡萄糖能通過腦血管,提供腦部營養,若攝取的澱粉量不足,人體恐會進入「休眠狀態」,除了精神不濟,甚至會主動停經。澱粉進入體內也會轉換為「色胺酸」,帶來快樂情緒,澱粉攝取不足時,會導致焦躁不安、情緒低落。澱粉和精緻澱粉有何區別?糙米、芋頭等非精緻澱粉營養多,優於麵包、麵條等精緻澱粉。澱粉可分為「精緻澱粉」與「非精緻澱粉」。李婉萍說,前者不具其他營養素,單由澱粉組成,如麵包、麵條等;後者則包括纖維、維生素等其他成分,即時常被誤認為蔬菜的澱粉類,包括玉米、南瓜、紅藜麥等。糙米、胚芽等穀類具有外殼,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芋頭則含有纖維、維生素B群,還有鉀、鎂等礦物質,也屬於非精緻澱粉。建議民眾選擇非精緻澱粉,其中纖維素能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提升腸胃健康,久坐容易便祕的上班族能夠受益。澱粉類除了飯還有哪些食物?同樣是豆子,吃起來「鬆鬆、綿綿的」就是澱粉。李婉萍表示,正常體重的人一天至少應攝取「一碗飯」,即200公克澱粉類食物,低醣飲食的標準則是每日攝取50克醣類。除了白飯以外,也可加入其他澱粉類食物一起食用,包括地瓜、菱角等。部分蔬果類其實是澱粉,如芋頭、山藥、南瓜、地瓜、三色豆中的玉米及青豆等,民眾選擇時應多加注意,避免誤判攝取量。李婉萍也說,民眾選擇食物時,能藉由「口感」初步區分澱粉類食物與非澱粉類食物,前者吃起來「鬆鬆、綿綿的」,後者則相對「結實、Q彈」。例如同屬豆類,鷹嘴豆口感較為鬆軟,屬於澱粉類;屬於蛋白質成分的毛豆、黃豆則吃起來較為紮實。有人認為,在早餐時多吃澱粉類,能幫助提升整天精神。李婉萍表示,早餐吃不吃澱粉並無太大差別,台灣常見早餐選項如豆漿等食物,幾乎都有醣類,即使食物本身不含糖,也能在人體中轉換為醣類。建議早餐選擇以健康飲食為主,如果是「麵包配奶茶」,組成成分只有油脂、澱粉、糖,還不如不要吃的好。她也提醒,一般上班族早上9點工作、12點休息,期間幾乎都坐在位置上,若早餐攝取太多熱量、無法消耗,反而容易囤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9 養生.聰明飲食
大蒜、燕麥、魚油...「10種清血管食物」一次看!這樣吃有助預防血管硬化、降低膽固醇
我們的血管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慢慢的衰老,不僅會增加血管硬化、心腦血管疾病、血栓等疾病發生的機率,更可能導致中風等危險。而血管硬度是血管年齡的一個指標,想讓血管年輕化必須有效預防血管硬化,建議從改變飲食習慣開始,除了少油少鹽,多吃以下10種食物,可以讓血管變得更年輕、更健康。10種讓血管年輕化食物1.魚油魚油中的EPA具有降血脂、降血壓、抗血栓的功能,因此被譽為血管清道夫,針對心血管健康方面有許多助益,包括: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酯與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維持紅血球的完整性、降低血壓及血液的黏稠度、減少血小板凝集素的生成來對抗血栓等。2.冷壓橄欖油油脂是熱量的重要來源,若吃適量優良油脂,有保健功效,冷壓、未加工的橄欖油有益心血管,適量無汙染的魚及其油脂則對眼睛及腦部有助益,可相互搭配。3.莓果類莓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抗氧化物及花青素,也含有多量「食物的黃酮類化合物」,可以幫助血管擴張以及溶解積聚在血管內的脂質斑塊,適度攝取藍莓、蔓越莓、草莓等莓果,有助於維持血管暢通,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4.酪梨酪梨好處多,能保護心血管、抗氧化、延長飽足感,所含的礦物質中以鉀、鎂都相當豐富。根據研究指出,每周吃2次以上酪梨,可以降低16%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可降低21%冠心病風險。5.大蒜大蒜是常用的香辛料,有「血管清道夫」之稱,可抗動脈粥狀硬化、預防心血管疾病、延緩老化,也能抑制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在防癌、抗氧化上也有很好的功效。6.燕麥燕麥含豐富的水溶性纖維「β-聚葡萄糖」(β-glucan),依大量科學研究證實,每日攝取超過3公克以上β-聚葡萄糖(約60公克重的生燕麥片),可以降低「血中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7.洋蔥洋蔥含有硫化物(二烯丙基硫醚)跟豐富的維生素C及槲皮素,能幫助提高血液流動,有助於降膽固醇、促進燃脂、抗氧化等效果,還能預防改善血栓、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疾病的效果,是很好的蔬菜。8.黑木耳黑木耳含有多種抗凝血物質,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於血管壁,使血液黏稠度降低,預防血栓形成,可減緩粥狀動脈硬化等疾病風險。9.水果蘋果、芭樂、香蕉等各種水果都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成分有助於避免膽固醇在血管內中堆積,能協助身體抗氧化跟抗發炎。10.綠茶綠茶含有大量的兒茶多酚、綠茶素,具有很好抗氧化力作用,可幫助減缓血糖上升、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脂、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血管健康,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護心飲食法12要點預防血管疾病的主要措施改變也是飲食習慣,而護心飲食原則為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和得舒飲食(DASH diet)皆與降低冠心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有關,可有效預防血管硬化,多吃以下提到的食物有利於血管健康食物。地中海飲食.每日多攝取綠色蔬菜、水果、全穀物、堅果、豆類.少吃紅肉和甜食.使用橄欖油做為主要用油.每週至少吃2次魚貝類.適量攝取白瘦肉、乳製品、蛋.攝取足夠的水分.適度飲酒(紅酒)得舒飲食.選擇全穀根莖類.天天5+5蔬果.紅肉改白肉.選擇低脂奶.吃堅果、用好油看完以上介紹的10種幫助清血管的天然食物及護心飲食法,知道平日該怎麼吃才對你的血管跟心臟有益!想讓血管年輕化,有效預防血管硬化,從改變飲食習慣開始,長期下來可以讓血管變得更年輕健康。延伸閱讀:.高血壓與高血脂關係密切!「7大飲食禁忌」一次公開 .紅茶、綠茶、烏龍茶,哪些茶助降血壓?研究曝只有3種茶有效.高膽固醇食物第一名,他吃到心肌梗塞!降血脂護心血管 譚敦慈教必吃4種食物
-
2023-08-16 醫療.新陳代謝
空腹血糖總是破百,恐進入糖尿病前期!「做好10件事」能逆轉
在還沒有被確診為糖尿病之前,有一段時間叫做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高於正常值,但尚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階段。糖尿病前期的診斷通常是透過測量空腹血糖濃度或葡萄糖耐糖試驗來確定的,以下是常見的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 判斷糖尿病前期2方法1.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的空腹血糖通常在100毫克/分升(mg/dL)到125 mg/dL之間。2.葡萄糖耐糖試驗:在這個測試中,會先空腹飲用含有75克葡萄糖的水溶液,然後在2小時後測量血糖。糖尿病前期的診斷標準是2小時血糖在140 mg/dL到199 mg/dL之間。逆轉糖尿病前期10件事糖尿病前期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因為在這個階段採取積極的生活方式干預,可以幫助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包括透過健康飲食、適度的運動、減少體重、控制血壓和控制膽固醇等方式,來改善血糖控制,這些措施皆有助於延緩或預防糖尿病的發展。1.健康飲食: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選擇低糖、高纖維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全穀物、瘦肉、魚類、堅果和豆類的攝取,並避免高糖食物、加工食品和含糖飲料。2.控制體重:如果超重或肥胖,減輕體重可以幫助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有助於控制血糖。3.定期運動:增加體力活動有助於降低血糖,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或游泳。4.紓解壓力:長期壓力可能影響血糖,嘗試透過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鬆技巧來減輕壓力。5.充足睡眠:確保每晚都能有足夠的睡眠,有助於維持身體的正常代謝。6.限制飲酒:飲酒應適量飲用,因為過量飲酒可能會影響血糖控制。7.定期檢查血糖:按照醫師建議進行定期血糖監測,以確保血糖水平在正常範圍內。8.戒菸:吸菸可能加劇糖尿病風險,因此戒菸可以對改善健康狀況有積極影響。9.藥物治療:在一些情況下,醫師可能會考慮開處方藥物來幫助控制血糖,但這通常是在生活方式改變無法足夠控制血糖時考慮的選項。10.與醫師合作:固定回診,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提供個人化的治療建議。延伸閱讀:.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控糖.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5 醫療.心臟血管
每分鐘心跳超過「這次數」就算太快!胸悶、頭暈...心跳太過13種症狀,嚴重恐猝死
心跳速率以每分鐘心臟跳動次數(Beats per minute, Bpm)計算,會受到各種因素而改變,例如運動時心跳會加快,而休息或睡覺時心跳會變慢。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民國111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位居第二名,而高血壓疾病則位居第七名,且相較於110年十大死因,心臟疾病年增加8.3%,高血壓性疾病則年增加10.6%。然而,心跳頻率與高血壓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心跳頻率快者易罹患高血壓,血壓高患者也易出現心跳頻率高的狀況。正常一分鐘心跳正常值範圍應是多少嗎?心跳過快、過慢會造成什麼影響?本篇帶您一次搞懂心跳正常值。正常心跳一分鐘幾下?心跳速率以每分鐘心臟跳動次數(Beats per minute, Bpm)計算,那正常一分鐘心跳正常值應是多少?其實,心跳速率會受到各種因素而改變,例如運動時心跳會加快,而休息或睡覺時心跳會變慢。通常人在休息狀態下,心跳次數介於每分鐘60~100次之間,即為「靜止心率」(RHR),若每分鐘心跳次數低於60下為心跳過慢,高於100次稱為心跳過快,若高於150可能是甲狀腺亢進或心律不整所致,應儘早到醫院檢查。心跳過快會造成什麼影響?基本上,心臟跳動有一定規律,心跳過快通常是因為心房或心室有問題。若心跳每分鐘高達300多下即是「心室顫動」,會造成心肌無法正常收縮,可能導致引發心臟衰竭而猝死。如果發現心跳經常過快,應盡速就醫查明病因並接受治療。心跳過快常見症狀如下: 心悸 胸悶、胸痛 頭暈、意識不清、昏厥 倦怠、虛弱無力 呼吸喘、呼吸困難 盜汗 低血壓、手腳冰冷心跳過快可能伴隨胸悶、胸痛等症狀。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衛教手冊指出,一般正常休息狀態下,並不會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心悸),因此若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就容易產生不舒服。而「心悸」指的是自覺心臟跳動的一種不適感,可能心臟收縮太強、太快、太慢或心跳不規則所引起。心跳過慢會造成什麼影響?每分鐘心跳次數低於60下,即為心跳過慢。心跳太慢會使心臟沒有力氣推動充足的含氧血至身體各處,會造成大腦與其它器官能獲得的氧氣量不足。對於老年人、運動員和平時有鍛鍊習慣者或睡著時,心率通常會下降到每分鐘40到60次,仍屬於正常範圍,但如果在清醒時或一般活動時,心率仍少於每分鐘60次,可能代表心臟潛藏一些問題。心跳過慢常見症狀如下: 胸痛 頭暈、全身無力、昏厥 疲倦 心悸 呼吸困難、急促影響心率的11種原因正常心率因人而異,心跳正常值落在60~100次範圍間,然而心率也會因各種因素而變化。根據《心臟基金會》表示以下11種為影響心率變化的因素:1. 健身和活動強度心臟可透過鍛煉來增強力量。平時從事體力活動、有運動習慣或運動能力佳的人通常心率較低,因為他們的心臟狀況較好,然而久坐和較少運動的人,心臟必須更頻繁地跳動,才能滿足身體的氧氣需求。2. 吸菸由於菸霧中的一氧化碳會減少血液中的氧氣量,且尼古丁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兩者會導致心率增加。不僅如此,吸菸也會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發作及中風的風險。3. 情緒壓力、焦慮、恐懼或強烈情緒等會增加心率。慢性壓力會使身體持續過度暴露於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中,會增加心率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4. 過胖過多的脂肪會影響血液流通靜脈、動脈,導致心臟跳動速度加快。此外,肥胖也會導致心律不整,嚴重時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過多的脂肪會影響血液流通,導致心臟跳動速度加快。5. 體溫在天氣炎熱、潮濕及運動過程中,會使心率會增加並泵出更多的血液以冷卻皮膚表面,並將熱量從核心轉移出去。故當天冷時,為預防失去熱量,心率也會降低以保持核心溫度。6. 脫水在運動或脫水時,血液會變濃稠,血液中的代謝廢棄物會堵塞血流,使心臟必須更用力排出廢氣物以維持正常的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另外,酒精也會導致身體脫水並使心率加快。7. 咖啡因、藥物、營養和草藥補充劑咖啡因、海洛因以及某些減某些去充血劑(decongestant)和支氣管擴張劑會刺激神經系統,增加心率。某些補充劑(如鉀、葡萄糖胺)可能會導致心率不規則。8. 藥物影響心臟病患者常用的抗抑鬱藥、β受體和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等藥物可能會降低心率,而甲狀腺藥物可能會增加心率。9. 心血管疾病、高膽固醇或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會導致心搏過緩(low heart rate);高膽固醇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使動脈阻塞造成流向心臟的血液受阻,進而增加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10.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脈搏頻率和規律性可能發生變化,也可能表示患有心臟病或其它疾病。11. 身體姿勢基本上休息、坐著或站立時,脈搏都是相同的。不過有時剛站立前15到20秒時,脈搏可能會稍微上升,但通常幾分鐘後便會穩定下來。如何測量脈搏?若有心血管疾病、平時有服用心血管藥物及身體出現頭暈、胸悶等症狀,建議測量血壓及脈搏。根據《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衛教資料,測量脈搏應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的指端輕按在腕關節與大拇指同側的動脈上,測量一分鐘,不可用力加壓。隨著科技發展,目前許多手機、手錶都有監測心率功能,可跟醫師討論後,選擇適合的測量工具,尤其年長者及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應定期監測心率。4招避免心跳過快情緒緊張、壓力或過度勞累,都可能使心率可能暫時飆升,雖然坐下來、喝水、緩慢地深呼吸通常可以降低心率,但為了保持心跳穩定,《心臟基金會》建議應遵循以下4件生活好習慣: 1.多運動:運動降低心率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建議每天運動30分鐘,不要過於頻繁地逼迫自己。 2.減輕壓力:嘗試放鬆、冥想、太極拳和其它有助減輕壓力的方法,有助降低靜止心率。 3.戒菸 4.減肥: 減肥有助減緩升高的心率。【延伸閱讀】 家裡種「虎尾蘭」吸收8成有害氣體!多久澆一次水?可以放房間嗎?教你6招照顧虎尾蘭
-
2023-08-14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前期是可以改善!醫教你如何靠運動和飲食控制逆轉最後機會
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且每年以2萬5千人的速度持續增長。要預防糖尿病上身,甚至「逆轉」糖尿病前期,醫師表示,臨床上確實有病患相當努力,即使在診斷出糖尿病後,努力監測、運動、控制血糖,回歸到一般人的正常值範圍。營養師提醒,台灣人飲食習慣中的手搖杯、水果都是血糖控制的風險因子,尤其「果汁」更是血糖殺手。》看更多糖尿病預防方式糖尿病前期會有什麼症狀?醫:未透過定期檢驗難以察覺。根據統計,111年度健保支出疾病排名中,糖尿病以402億點位居第3名。同時,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預防糖尿病上身,成為台灣的健康課題。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醫師林怡瑄表示,一般人空腹血糖約在70至100之間,若高到100至160就屬於「血糖偏高」;飯後血糖要在140以下為佳,糖尿病患者則會高到200以上,不過標準值仍得視患者年齡而定。林怡瑄說,糖尿病前期症狀不明顯,難以自我察覺,除非血糖飆到300以上,導致嚴重意識不清、昏迷,否則都得透過定期健檢才能得知。一般健檢多檢測空腹血糖,飯後血糖無法掌握,也無法及早因應,若家中有血糖機定期追蹤,才有可能在糖尿病前期就採取積極作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黃建寧曾受訪指出,許多人提到糖尿病會聯想到吃多、喝多、尿多,但出現這些典型高血糖症狀時,病人往往已發病超過5年;糖尿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但只要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值、餐後兩小時血糖值,其中任一項超過正常值,雖未達糖尿病標準,已屬糖尿病前期,須即早控制血糖以免惡化。糖尿病前期定義症狀不明顯,但有「三多」:喝多、吃多、尿多。空腹血糖介於100-125 mg/dl、飯後兩小時140-199mg/dl,屬前期糖尿病。換言之,糖尿病前期是一種血糖高於正常數值但不足以診斷為2型糖尿病的健康狀況。》看更多糖尿病疾病發展糖尿病前期會增加心臟衰竭、中風和其他疾病等併發症風險!根據2023年刊登在《柳葉刀區域健康-歐洲》(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期刊的研究顯示,血糖升高的人,即使患有糖尿病前期未達糖尿病標準,其罹患中風或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30%至50%。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近43萬名英國生物銀行的參與者數據,這些人的血糖頻譜範圍包括血糖值在「正常」範圍內的人、糖尿病前期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研究人員發現,血糖數值在正常範圍內時,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越低越好」。與血糖數值正常的人相比,血糖數值最低的人患任何形式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要低10%。另一方面,血糖升高低於糖尿病標準的男性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0%,而血糖升高低於糖尿病標準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0-50%。除此之外,被診斷患有糖尿病的人其風險則增加了一倍。研究主要作者Christopher Rentsch博士表示,結果發現心臟病風險不僅限於確診為糖尿病的人,患有糖尿病前期的男性和女性也受到顯著影響。研究團隊還發現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在正常血糖範圍內,較低的血糖數值似乎更能預防心臟病。英國糖尿病協會Lucy Chambers博士表示,該項研究提醒我們,長期高於正常的血糖數值會損害血管,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這種影響不僅可以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看到,也可以在糖尿病前期患者身上看到。 整體而言,該項發現與2021年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相符,該分析發現糖尿病前期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其他薈萃分析研究也表明,與糖尿病患者相比,服用降壓藥物的非糖尿病患者其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有類似的下降趨勢。【延伸閱讀:胰島素阻抗有哪些症狀?可以吃什麼及不能吃什麼?】糖尿病前期一定會得糖尿病嗎?可以恢復正常嗎?糖尿病的成因相當多元,林怡瑄提醒兩大高危險族群,第一是有家族病史,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中有糖尿病史者,得特別注意自身的血糖控制,並觀察是否為飲食生活習慣相近,導致的高血糖。第二個高危險群則是生活上少運動、飲食高油高糖者。「糖尿病前期是可逆的。」林怡瑄說,患者在只要能好好控制飲食、規律運動,調整生活習慣,絕對有機會讓血糖回到正常數值。國泰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曾撰文提醒,糖尿病前期雖然大多沒有症狀,不需要藥物治療,但若沒有調整生活型態,或遵守飲食控制以及規則運動,仍然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千萬不可忽視。如何控制糖尿病前期?醫:運動頻率要高於一般人。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醫師游能俊曾受訪表示,若是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仍可透過部分的藥物以及飲食控制、運動改善體重後,有機會讓葡萄糖耐受不良症不進入到糖尿病階段。糖尿病前期的藥物主是要使用「二甲雙胍」,游能俊表示,二甲雙胍已經在臨床使用60多年,可以減少發生血管病變的機率,該藥物也有治療心血管疾病、肝癌、乳癌等效果。部分患者對於自己是糖尿病前期,還得要服藥會感到困惑,但這是能降低血糖值的第一線用藥。除了要搭配藥物使用,游能俊表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若體重過重,最好減重7%,一個星期至少要累積150分鐘運動時間,且不得連續兩天都不運動。運動不建議只仰賴有氧運動,可多接受些重量訓練。整體而言,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運動頻率要比一般人高,建議從事中強度運動,最好是每天30分鐘。年紀較大的民眾,若無法做中強度運動,在公園走路要加快速度、走到流汗。【延伸閱讀:什麼時候運動最能有助控制血糖?研究揭糖尿病患最佳鍛煉時間】如何執行糖尿病前期的飲食控制?進食順序:青菜→蛋白質→澱粉類,水果飯後吃。糖尿病前期的飲食控制非常重要,美兆健康管理中心營養師王筱婷建議,血糖忽高忽低會導致所謂的「血糖震盪」,過程中容易生成脂肪,血糖控制要以「穩定」為目標。建議三餐避免吃白米飯、蛋糕麵包等「精緻澱粉」,進食順序上先吃青菜,再吃蛋白質,最後才吃澱粉類;水果安排在餐後進食,空腹吃容易使血糖飆升。「雖然建議少吃精緻澱粉,但並非不吃飯。」王筱婷提醒,不吃澱粉不代表血糖不會上升,油脂類食物也會使血糖升高,但通常是在飯後2至6小時內;澱粉類則是飯後2小時內會造成血糖上升,要從「總量」進行控制。同時,澱粉也是身體利用效率最高的能量來源,可以選擇糙米、紫米等非精緻澱粉類食物,較不會造成血糖飆升。【延伸閱讀:控制血糖並非難事!研究揭在這個時間點以前吃完飯可能有幫助】糖尿病前期有哪些食物應該避免?醫:「果汁」對血糖的影響常常被忽略。林怡瑄提醒,有糖尿病風險的民眾,三餐烹調應少油少鹽,減少喝手搖杯的次數,「果汁」對血糖的影響常常被忽略,成人建議一天兩份水果,但打一杯果汁的水果份量遠高於兩分,除了糖分過高,纖維也不足。有人覺得點「無糖珍奶」比較安全,但當中的珍珠是澱粉類,且會用糖熬煮,最好避免。王筱婷說,人體吸收液體食物的速度遠快於固體,新鮮水果打成果汁不但變成液體,同時纖維也被截短;市售果汁不僅糖分可能超標,其中人工添加物更可能危害身體;牛奶中的「乳糖」也常常被忽略,因此即使無糖拿鐵也會讓血糖產生波動。林怡瑄說,逢年過節難免有月餅、綠豆椪等中式或西式糕點,都是「熱量炸彈」,又甜又油。家人團聚不妨「控制份量」,以分享、減量的方式進食,或選擇減糖月餅、代糖糕餅等,最重要的還是要「減量攝食」。林怡瑄表示,糖尿病前期會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問題,這時胰臟仍可分泌胰島素,但身體的肌肉、脂肪等組織卻沒辦法妥善利用,讓血糖進入細胞內,體內胰島素濃度又過高,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典型病徵。長期下來,胰臟恐衰退更加嚴重,因此會開立口服降血糖藥,幫助患者減少胰島素阻抗的發生。【資料來源】.Raised blood sugar levels link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Prediabetes Increases Risk of Heart Failure, Stroke and Other Conditions責任編輯:辜子桓延伸內容:如果不幸從糖尿病前期進入糖尿病,可以來到聯合報慢病好日子,有推出專為糖友設計的【享學糖】系列影音,邀請糖友現身說法、分享經歷之外,亦邀請專家針對飲食、運動和用藥,提供養成生活好習慣的方法,有糖尿病也要好好過日子。●EP.1 我有在飲食控制了,糖尿病可以不治療嗎?●EP.2 聽說運動可以治百病?糖尿病可以不吃藥嗎?●EP.3 破解迷思!「吃甜食」是罹患糖尿病的主因?
-
2023-08-10 醫療.新陳代謝
胰島素阻抗是什麼?胰島素阻抗有哪些症狀?可以吃什麼及不能吃什麼?
早在一個人被診斷患有2型糖尿病之前,身體就開始發生看不見的變化。這既是壞消息(沒有症狀意味著你不知道自己患有這種疾病),同時又是好消息(如果你面臨風險,你可以預防或延遲它)。最重要的看不見的變化之一,即發生在胰島素阻抗上。胰島素阻抗可以逆轉嗎?出現胰島素阻抗會有哪些症狀?胰島素阻抗可以吃什麼及不能吃什麼?以下為幾個常見問題的解答。什麼是胰島素?胰島素是一種由胰臟的胰腺分泌的荷爾蒙,可以幫助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肌肉、脂肪和肝臟的細胞,並在這些細胞中用作能量。葡萄糖來自你吃的食物。不過肝臟也會在需要時產生葡萄糖,例如當你禁食時。當進食後血糖升高時,胰腺會向血液中釋放胰島素,然後胰島素會降低血糖,使其保持在正常範圍內。正常情況下胰島素作用如下:.你吃的食物會分解成血糖。.血糖進入你的血液,向胰腺發出信號以釋放胰島素。.胰島素幫助血糖進入人體細胞,從而將其用作能量。.胰島素還向肝臟發出信號,儲存血糖以供以後使用。.血糖進入細胞,血液中的血糖下降,從而發出胰島素也下降的信號。.較低的胰島素濃度會提醒肝臟釋放儲存的血糖,因此即使你有一段時間沒有進食,也始終有能量可用。什麼是胰島素阻抗?由於多種原因,當你的肌肉、脂肪和肝細胞可能會對胰島素做出不適當的反應,這意味著它們無法有效地從你的血液中吸收或儲存葡萄糖,這就是胰島素抵抗。因此,你的胰腺會產生更多胰島素,以試圖克服不斷升高的血糖濃度,這稱為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只要你的胰腺能夠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克服細胞對胰島素的微弱反應,你的血糖濃度就會保持在健康範圍內。如果你的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產生抗性,就會導致血糖濃度升高(高血糖),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導致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當胰島素阻抗發生時作用如下:.大量血糖進入血液。.胰腺分泌更多胰島素,將血糖輸送到細胞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細胞不再對所有胰島素做出反應——它們已經產生了胰島素阻抗。.胰腺不斷分泌更多的胰島素,試圖讓細胞做出反應。.最終胰腺跟不上,血糖不斷升高。除了2型糖尿病之外,胰島素阻抗還與其他幾種疾病相關,包括:.肥胖。.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謝症候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延伸閱讀:糖尿病前期是可以改善!醫教你如何靠運動和飲食控制逆轉最後機會】胰島素阻抗和糖尿病有什麼區別?任何人都可能出現胰島素阻抗,無論發生的時間是暫時或長期。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性胰島素阻抗可能導致糖尿病前期,如果不治療或無法治療,則可能導致2型糖尿病。當你的血糖濃度高於正常但不足以診斷為糖尿病時,就會發生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通常發生在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胰島素阻抗的人身上。糖尿病前期可導致2型糖尿病,這是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當你的胰腺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你的身體不能很好地使用胰島素(即胰島素阻抗)時,就會發生2型糖尿病,從而導致高血糖。胰島素阻抗如何影響身體?胰島素阻抗的發展通常會增加胰島素的產生(高胰島素血症),因此你的身體可以維持健康的血糖濃度。胰島素濃度升高會導致體重增加,進而使胰島素阻抗惡化。高胰島素血症還與以下情況有關:.三酸甘油酯濃度較高。.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胰島素抵抗也是代謝綜合徵的主要特徵,代謝症候群是一系列將腰部多餘脂肪和胰島素抵抗與心血管疾病、中風和 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聯繫起來的特徵。出現胰島素阻抗會有哪些症狀?如果你有胰島素阻抗,但你的胰腺可以增加胰島素分泌以將血糖濃度保持在一定範圍內,那麼你不會出現任何症狀。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胰島素阻抗的情況會變得更糟,胰腺中產生胰島素的細胞也會受損。最終,當你的胰腺不再能夠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克服時,將導致血糖升高(高血糖),這確實會引起症狀。高血糖的症狀包括:.口渴感增加。.頻繁排尿。.飢餓感增加。.視力模糊。.頭痛。.陰道和皮膚感染。.傷口和潰瘍癒合緩慢。導致胰島素阻抗的原因有哪些?關於胰島素阻抗到底是如何發展仍有待發現。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確定了幾種使人或多或少發生胰島素阻抗的基因。此外,老年人更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有多種因素和條件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胰島素阻抗。科學家認為,體內脂肪過多和缺乏運動是導致胰島素阻抗的兩個主要因素。後天(即並非與生俱來)導致胰島素抵抗的原因,包括:.體內脂肪過多:科學家認為肥胖,尤其是腹部和器官周圍的過多脂肪(內臟脂肪),是胰島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依據專家建議,男性腰圍為40吋或以上、女性腰圍為35吋或以上與胰島素阻抗發生有關。.缺乏身體活動:運動使你的身體對胰島素更加敏感,並增強可以吸收血糖的肌肉。缺乏運動會產生相反的影響並導致胰島素阻抗。.飲食:高度加工、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和飽和脂肪的飲食與胰島素阻抗有關。.某些藥物:某些藥物可能會導致胰島素阻抗,包括類固醇、某些降血壓藥物、某些愛滋病毒治療藥物和某些精神藥物。【延伸閱讀:什麼時候運動最能有助控制血糖?研究揭糖尿病患最佳鍛煉時間】如何判斷胰島素阻抗及測試方式有哪些?胰島素阻抗很難診斷,因為沒有常規測試,只要你的胰腺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克服阻抗,你就不會出現任何症狀。由於沒有單一測試可以直接診斷胰島素抵抗,因此醫師在評估胰島素阻抗時會考慮幾個因素,包括:.病史。.家族史。.體檢。.體徵和症狀。.檢測結果。你的醫師可能會要求進行以下血液檢查來診斷胰島素阻抗和/或糖尿病前期或者是糖尿病:.血糖:空腹血糖(FPG)可用於篩查、診斷和/或監測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糖化血色素A1c(A1c):測試你過去三個月的平均血糖濃度。.血脂檢查:測量血液中特定血脂,例如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你的醫師也可能會安排一些測試來幫助診斷與胰島素阻抗相關的其他疾病,例如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如何治療胰島素阻抗?由於並非所有導致胰島素阻抗的因素都可以治療,例如遺傳因素和年齡,因此改變生活方式是胰島素阻抗的主要治療方法。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健康飲食:避免攝入過量的碳水化合物(這會刺激過量的胰島素產生)並減少不健康的脂肪、糖、紅肉和加工澱粉。相反地,建議吃全食飲食,包括更多的蔬菜、水果、全穀物、魚和瘦肉家禽。.運動:定期進行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有助於增加葡萄糖能量的使用並提高肌肉胰島素敏感性。.減輕多餘的體重:嘗試減輕多餘的體重以嘗試治療胰島素阻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減少胰島素抵抗)。.降低血糖濃度。.降低血壓。.降低三酸甘油脂和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提高H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胰島素阻抗需要吃藥嗎?目前沒有專門治療胰島素阻抗的藥物,但你的醫師可能會開出藥物來治療共存疾病。包括:.降血壓藥物。.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他汀類藥物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胰島素阻抗可以恢復嗎?形成胰島素阻抗有多種原因和影響因素。雖然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如健康飲食、定期鍛煉和減肥,可以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並降低胰島素阻抗,但並非所有原因都是可逆的。胰島素阻抗可以吃什麼及不能吃什麼?一般來說,吃低血糖指數到中等血糖指數的食物,並限制高血糖指數的食物可以幫助你逆轉和/或控制胰島素阻抗。吃含纖維的食物還有助於調節血糖濃度,因為你的身體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消化纖維,這意味著你的血糖不會飆升太多。血糖指數(GI)是一種測量方法,根據碳水化合物對血糖濃度的影響程度對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進行排名。血糖指數基金會(GIF)將食物的GI分為低、中或高,一般以純葡萄糖為100作為參考基準:.低GI:55或更低。.中等 GI:56–69。.高GI:70或更高。高GI食物通常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和/或糖,纖維含量低甚至不含。低GI食物通常碳水化合物含量較低,纖維含量較高。高GI食物的例子包括:.白麵包。.馬鈴薯。.早餐麥片。.蛋糕和餅乾。.水果如西瓜、棗子等。低GI食物的例子包括:.豆類和豆類。.蘋果和漿果類水果。.非澱粉類蔬菜,如蘆筍、花椰菜和綠葉蔬菜。.堅果。.奶製品、魚和肉。【資料來源】.NIH:Insulin Resistance & Prediabetes.CDC:Insulin Resistance and Diabetes.Cleveland Clinic:Insulin Resistance
-
2023-08-05 養生.聰明飲食
60歲楊紫瓊凍齡秘訣大公開!一圖看「影后三餐食譜」,只吃1型態食物+每日3運動
【本文重點】60歲楊紫瓊因電影《媽的多重宇宙》贏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成為首位亞裔女性得主。她保持健康陽光的形象,沒有老化的跡象。營養師高敏敏分享她的三餐飲食食譜,60歲凍齡秘訣大公開。--by ChatGPT楊紫瓊靠著電影《媽的多重宇宙》如願摘下了奧斯卡女主角獎,成為首位亞裔影后!在台上說:「女士們,別讓任何人告訴妳,妳已過了巔峰。永遠不要放棄!」60歲的她完全看不出歲月的痕跡,健康陽光的形象,只有光彩動人可以形容,營養師高敏敏特別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分享影后的三餐飲食大公開。楊紫瓊三餐飲食食譜早餐:燕麥片搭配牛奶/咖啡通常會選擇燕麥片搭配牛奶/咖啡,也會改吃燕麥片+蜂蜜+葡萄乾+咖啡;這樣的組合有澱粉但高纖、低熱量。.麥片:大家如果不想吃麥片,也可以其他未精製澱粉做替換,像是地瓜、芋頭、南瓜、糙米、玉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蜂蜜:而蜂蜜比起其它的精緻糖來說,多了一些微量的礦物質跟營養元素。因為天然的蜂蜜是工蜂們把辛苦採集到的花蜜在蜂巢中濃縮熟成的產物裡面的葡萄糖及果糖可以補充能量。.葡萄乾:另外新鮮的葡萄曬乾後會產生更多營養物質:類黃酮、酚酸、槲皮素等優秀抗氧化物,可以增加身體保護力,少量攝取是很不錯的。.黑咖啡:最後搭配黑咖啡是因為黑咖啡比較不會胖,因為額外的添加物少、熱量也最低。適量喝、正確喝還能幫助增加新陳代謝、保持清醒、提升工作效率、燃燒脂肪、抗氧化。午餐:大蒜羅勒義大利麵+新鮮沙拉午餐會選擇大蒜羅勒義大利麵+新鮮沙拉,或選擇雞肉沙拉+水果,用高纖和低脂蛋白質取代紅肉(魚肉、海鮮皆屬低脂蛋白質),補充適量澱粉及蛋白質之外還有膳食纖維及植化素,這樣搭配下來就是很營養均衡的一餐!晚餐:龍蝦(低脂海鮮)+蒸蔬菜+紅酒(少量) 通常會選擇低脂海鮮+蒸蔬菜+少量紅酒,也會選擇吃魚肉+雞肉+白飯+蔬菜。比較要注意的是酒精適量即可,畢竟喝酒=喝油!高敏敏提醒,酒的酒精濃度越高,熱量也越高。平時多喝水:4種年齡從體重看一天該喝幾cc平常以水為主,多喝水可以避免飢餓感。健康的人可以依照飲水建議量來喝:.一歲以前的嬰兒:不須特別額外喝水.學齡兒童(7~12歲,20Kg以上皆適用):「體重kg X 50~60,每日上限2400ml.青少年(13~18歲,50kg以上皆適用):「體重kg X 30~35」,每日上限3500ml.健康成人:體重kg X(30~35)多吃原型食物 每天瘦身3運動有沒有發現,楊紫瓊的擇食上會選擇原型食物,畢竟加工食物不只熱量高、含鈉量高、油脂也偏高,都是造成肥胖老化及不健康的兇手。如果餓了或嘴饞,建議可以吃各式水果優格,或無調味堅果、穀物棒等低卡零食,補充好油脂及維生素。擇食之外,楊紫瓊秉持著「少量多餐、不節食、不餓肚子」的健康飲食習慣,不讓自己餓肚子很重要。除了健康飲食,楊紫瓊更是遵守「每日瘦身3運動」,每天都會進行鍛鍊,像是游泳、瑜珈、快走等運動,來維持自己的靈活性,雖說是簡單的3運動,現代人來說是有點小挑戰。高敏敏表示,其實想要有效瘦身,最好的方式就是「飲食搭配運動」,你會發現更加有感。除了以上鍛鍊,其他運動也很推薦大家執行,建議一週運動2-3次。更可以融合有氧和重訓,維持體能的彈性與平衡,用運動訓練身體不同部位維持完美體態,並幫助身體延展、拉伸肌肉。最後,高敏敏提醒,找出適合自己的飲食法並養成健康好習慣很重要,堆積在身上的也肥肉要想辦法趕緊剷除,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長久保持優雅健康,找到自己的修身之道。延伸閱讀:.減肥總失敗又復胖?高敏敏授「6不復胖飲食法」,照著做體重不會忽高忽低.咖啡因可助減肥?研究:血液中咖啡因含量高者BMI較低,患糖尿病風險也低.極端節食三風險「恐造成飲食障礙」 日常減肥撇步這樣做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