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3 醫療.泌尿腎臟
搜尋
荷爾蒙
共找到
1376
筆 文章
-
-
2023-06-02 醫療.婦產科
產後性愛疼痛高達35%!陰道乾澀越忍越痛苦,做「1件事」重返和諧性生活
女性的性生活疼痛相當常見,不過多的是女性因感覺害羞、尷尬而未尋求改善,長久下來影響床事,甚至更進一步影響夫妻關係。星幸福美學診所洪若霓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建議盡早檢查治療,有助恢復美滿性生活、也助維持夫妻感情。女性產後性愛疼痛高達35%,醫指常見原因,籲應更加重視! 女性常見性交疼痛原因:根據2020年12月發表在國際婦產科醫學期刊《BJOG》的數據顯示,高達35%的產後婦女曾經歷性交疼痛,而且在產後一年仍有22%的女性會有這樣的困擾。而台灣有研究報告顯示國人性交疼痛的原因,其中最常見的原因為陰道感染19.95%,第二原因為更年期佔了16.8%。 產後常見性交疼痛原因:洪若霓醫師說明,產後媽咪發生性生活疼痛有幾個原因,產後哺乳會讓媽咪處在低雌激素狀態,導致私密處的狀態可能會類似更年期婦女。陰道水分不足潤滑度不夠,會乾澀不適。而賀爾蒙影響,外陰部前庭組織萎縮,也會讓外陰部過度敏感,夫妻房事摩擦時容易疼痛。陰道內酸鹼值的改變,抵禦細菌能力下降,陰道感染發炎也可能引起疼痛。此外,若自然產時會陰縫補太緊或疤痕組織增生,導致續發性陰道口狹窄,及會陰疤痕新生伴隨的慢性疼痛問題也容易讓女性在性行為時感到疼痛。 治療改善性愛痛先找出原因,醫:身體、心理都需要注意! 洪若霓醫師表示,造成性行為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必須要確實找出問題點才能對症治療改善疼痛。若是陰道口太小可以進行手術調整。而陰道內部常見的陰道乾澀、萎縮鬆弛、反覆感染發炎症狀,除了可以擦荷爾蒙藥膏外,也可以施打私密雷射、電波治療、PRP或PLT高濃度血小板生長因子等方式治療。 而若是心理因素引起的疼痛,建議夫妻們也可以進行諮商或參加夫妻關係課程,學習更多關於性生活和情感連結的知識和技巧。 她陰道乾澀越忍越痛苦,經治療重返和諧性生活! 一名新北市35歲女子經歷產後陰道乾澀及反覆感染之苦,與老公進行房事時會有撕裂疼痛感而被迫中斷,她本想著忍耐一下就可以回到以前美滿的性生活。 但經過多次嘗試,疼痛的狀況還是沒有改善,和老公的性愛變成痛苦,雙方心理壓力變大導致生活中的爭執跟著變多,嚴重影響雙方感情,後來求助於專門治療性生活疼痛的門診。 經洪若霓醫師檢查,判斷案例是因產後雌激素低下導致的陰道乾澀,再加上生產時會陰修補太緊引起的續發性陰道口狹窄。在接受陰道口擴張手術及陰道雷射治療後,性交疼痛的問題獲得大幅改善,恢復到產前的和諧性生活。 性愛痛尷尬不就醫影響性事?醫籲別害羞早治療維護感情! 性生活疼痛是一個相當常見的問題,但仍有許多女性因為害羞或尷尬而不願意尋求專業醫療幫助,只自行購買潤滑劑或陰道擴張棒使用。根據國外調查統計,28%女性遇到陰道不適時會認為這是自然老化的現象且感到尷尬,所以沒有告訴另一半,進而導致性生活頻率降低、性生活滿意度下降,長久下來對夫妻關係和個人心理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洪若霓醫師提醒,當出現性生活不協調,乾澀、鬆弛、疼痛等私密處困擾時,不需因為害羞尷尬而羞於告知對方真實的感受,或是互相責備影響夫妻感情,更呼籲大家要正確對待性生活疼痛的問題,千萬不要視之為羞恥的事情,而是應該勇敢面對並及時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才能讓性生活更加美滿。 《延伸閱讀》 .陰道痛、有異味、分泌物異常?陰道炎常見3型態一次瞭解! .毛巾沒洗如同用馬桶擦身體!專家指3地雷,常過敏、私密處感染留意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30 醫療.泌尿腎臟
頻尿、尿不乾淨…攝護腺肥大症狀超困擾,為何寧放尿管不動手術?醫透露常見2原因
男性步入中老年,常飽受攝護腺肥大所苦,據統計,50歲後約5成男性因攝護腺肥大出現下泌尿道症狀,到80歲盛行率高達8成,常見症狀包括排尿斷續、尿不乾淨、尿流緩慢、尿後滴滴答答、頻尿、尿急感甚至尿失禁、夜尿等,且會隨著肥大的程度日益嚴重。臨床上除了藥物外,也有諸多新手術可選擇,醫師提醒患者,若有排尿異常、明顯餘尿感、尿流很慢等,應及早就醫檢查、治療,「疏通下水道」找回生活品質。一名74歲的李先生因攝護腺肥大,數年來透過藥物治療,仍苦於日漸嚴重的排尿無力、餘尿感,因李先生平時喜愛收集健康文章,獲取新知,了解到手術治療攝護腺肥大後,仍可能發生併發症,又擔心高齡手術風險,於是一直告訴自己「要忍耐」,但毎日能否順利排尿,仍然是生活中的考驗。攝護腺肥大盛行 隨年紀增長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攝護腺是男性特有器官,位於膀胱出口下方,會因年紀增長、男性荷爾蒙刺激、慢性發炎等因素,漸漸增生肥大,擠壓到尿道,影響下泌尿道功能,包括排尿斷續、尿不乾淨、尿流緩慢、尿後滴滴答答、頻尿、尿急感甚至尿失禁、夜尿等,且會隨著肥大程度,日益嚴重,據統計,50歲以後,約5成男性開始因攝護腺肥大出現下泌尿道症狀,80歲的盛行率高達8成。攝護腺肥大治療方式,會依患者身體狀態、臨床症狀以及攝護腺大小而定。張雲筑指出,通常先使用口服藥物治療並觀察,但當藥物治療有限、因攝護腺阻塞造成反覆泌尿道感染或結石、尿滯留、腎功能惡化等時,會建議手術治療,術後恢復期約1至2周,1個月後多可恢復正常生活。2原因不敢動手術,寧願長期置放尿管張雲筑表示,許多人礙於2個原因不敢做手術,第一是「怕痛」,因多數術式採取創造新尿道,亦等於新傷口,每次排尿都會痛;第二,父執輩鮮少人接受過雷射手術,對於傳統手術經驗不佳而望之卻步。因此,患者50多歲出現攝護腺肥大問題,但到60至80歲間才會接受手術,「等於平均忍10年」,有些人寧願長期置放尿管,反而造成泌尿道反覆感染、發燒,得送急診打抗生素甚至住院,十分冒險。攝護腺雷射手術術後併發症低 但4種人先緩緩近20年醫療科技進步,攝護腺肥大的治療方式選擇多元,張雲筑說,醫師會評估患者本身的健康條件,年齡,有無慢性病或其他病史,以及攝護腺肥大程度,麻醉風險等等,與病患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像是使用內視鏡雷射微創手術,出血少、組織熱傷害較淺,適合高齡或有多重內科共病患者。常見攝護腺雷射手術治療又分為汽化術、切除術與剜除術,自費價格落在17、18萬元左右。張雲筑以雷射剜除術為例,像是「從橘子果皮上把果肉完整剝除」,醫師會沿著攝護腺肥大的區域與周邊區域的交界處,將所有增生組織剝離後,再絞碎經由膀胱吸出,再手術率、術後出現尿失禁、尿路狹窄等併發症機率極低。不過她提醒,若正在服用大量抗凝血劑、剛中風過、裝設心臟支架、癌症治療中等患者,會建議先以藥物治療,待心肺功能穩定後,再評估是否執行雷射手術。根據美國研究,過去曾有攝護腺急性發炎患者,以及未達63歲的年輕攝護腺肥大患者,做完雷射手術後較有疼痛感。張雲筑說,若50多歲發病的攝護腺肥大患者,會評估他的攝護腺是否特別肥大,若有合併結石、排尿不順等問題,才會建議患者手術。根據韓國統計,臨床上約10至15%的患者接受攝護腺雷射手術。老化社會,攝護腺肥大治療是各國關注焦點,今年4月書田診所院長黃榮堯、主治醫師張雲筑發表的銩雷射攝護腺剜除手術研究,分別以「攝護腺肥大患者下泌尿道儲尿功能改善」、「極低的膀胱頸狹窄發生率」、以及「極低的術後應力性尿失禁發生率」三大主題手術成果,獲錄取於今年的110屆日本泌尿外科協會年會JUA發表。疾病百科/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又稱前列腺,是男性生殖器官。男性年紀漸長之後可能由體內荷爾蒙變化而造成攝護腺肥大,為男性常見的泌尿道疾病,不適症狀嚴重時,可考慮以手術治療。》看完整疾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8 醫療.新陳代謝
為何打胰島素治療糖尿病如此重要?醫:容易發生併發症、加速胰臟功能惡化
【本文重點】胰島素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最佳方式之一,但台灣接受胰島素治療者不到兩成。胰島素是體內不可或缺的荷爾蒙,口服藥無法完全取代。當口服藥效果不佳、糖化血色素超過7.5%,就要考慮胰島素治療。一旦錯失治療時機,發生併發症,加速胰臟功能惡化。高齡化社會獨居糖友多,需要社區資源協助。--by ChatGPT胰島素發明已經一百年,至今仍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最佳方式之一,但台灣接受胰島素治療者不到兩成。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糖尿病中心主任陳榮福指出,在診間觀察,仍有兩成患者應施打胰島素但抗拒接受治療的病人,有些糖友甚至需要長達五年的遊說期。病情控制不佳,會產生大小血管病變,導致洗腎、視網膜病變等重大傷害。胰島素是穩定控糖的關鍵,口服藥無法完全取代。胰島素是體內不可或缺的荷爾蒙,由胰臟β細胞分泌,在正常的情形下,進食後胰臟β細胞會加強分泌胰島素,讓更多的糖分進入細胞內轉換成能量。但當胰臟做工太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發生阻抗,就會讓血糖控制不穩,漸漸的導致糖尿病。因此,當身體的胰島素不足時,就需額外給與,這就是糖尿病人為何要接受胰島素治療的重要原因。胰島素是身體的好朋友,也是必需之物,即使至今有很多口服降血糖藥上市,仍然沒有一種口服藥可以完全取代胰島素治療。陳榮福指出,100年前醫界開始萃取出胰島素,進行糖尿病的治療,後經基因工程的技術成為患者的必需藥物,是治療上的「神主牌」,這就是為何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最後仍得回頭使用胰島素的原因。當口服藥效果不佳、糖化血色素超過7.5%,就要考慮胰島素治療。近年糖尿病治療有很多選擇,陳榮福觀察,早年醫學中心接受施打胰島素治療者可以達到三成,但近年不及兩成,在治療多元的情形下,糖友們的糖化血色素(HBA1C)小於7%的比率雖然有稍微增加到三至四成左右,但比起歐美國家五成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狀況,仍有一段差距。臨床上醫師會評估患者,若已使用2-3種口服藥或合併使用腸泌素,血糖仍控制不佳,糖化血色素在7.5%以上,就必需考慮接受胰島素治療。陳榮福在診間觀察發現,約有兩成的患者應該打胰島素但拒絕接受,原因是害怕打針及對胰島素錯誤的認知,將它貼上標籤,醫護平均得花兩年的時間說服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有些甚至花上五年的時間。一旦錯失治療時機,發生併發症,加速胰臟功能惡化。錯失治療的時機,會增加產生併發症的機會,實際上,這會加速胰臟功能的惡化,讓正在使用的口服藥效果愈來愈差,接受再多口服藥都達不到控糖的標準。最糟糕的狀況是,糖尿病對大小血管的傷害,傷及腎臟、眼睛及心血管,洗腎、失明、中風、心臟病都是惡化後的併發症。民眾會不會接受胰島素,醫病間建立信任關心很重要,尤其衛教師的功能相對重要,陳榮福認為,患者沒有心理準備接受「打針」這件事,加上注射胰島素需要有技巧,家庭系統支持愈強,接受度愈高。另外,醫護團隊的衛教做得好,減少患者及家屬的心理障礙,注射胰島素的比率也會增加。糖尿病是需要長期治療監控的疾病,產生的併發症擴及全身,兼顧方便及治療有效性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重點,也因此混合劑型的治療是趨勢。而民眾現在應把血糖控制好,照顧好自己,將來才有可能享受更先進的治療。高齡化社會獨居糖友多 需社區資源協助台灣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者已佔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以上,且獨居人口愈來愈多,由於糖尿病的治療需要家庭支持,在邁向高齡化社會時,問題開始浮現。陳榮福表示,65歲以上糖友已占28%,約有16萬到20萬人口,患者老化是趨勢,若家庭支持系統薄弱或獨居者,怎麼協助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會是很大的公衛問題。有些長照中心提供血糖監控,是否可以協助設立「駐點代打」,或社區藥局可以怎麼協助患者治療,這需要政府介入幫忙。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8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多少要打胰島素?打針會讓腎壞掉?胰島素要打一輩子嗎?
【本文重點】糖尿病患者對於施打胰島素針劑多有排斥,但胰島素在血糖控制中扮演「救援」、「強化」和「補充」角色,是維持正常生活的必需品。只要規律用藥、飲食控制、多運動,也許能延緩胰島素注射時間且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糖尿病患者應注意規律回訪,如發現大小血管病變,及時治療,更能延緩病情惡化,避免併發症的出現。--by ChatGPT「我的病情有這麼嚴重嗎?不能只吃藥,一定要打針嗎?」絕大部分糖尿病患在被告知「必須考慮施打胰島素」時,態度幾乎一致,均相當抗拒,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秘書長陳敏玲表示,在糖尿病治療上,胰島素扮演三種角色,分別為「救援」、「強化」和「補充」角色,其中救援和強化的目的為「及早血糖控制好,避免日後難照顧」,可視為控制血糖的最佳選擇,糖友無須排斥,只要規律用藥、飲食控制、多多運動,仍有機會「停針」。胰島素是人體必需荷爾蒙,控制血糖的守門員。對於糖友排斥、畏懼施打胰島素針劑,陳敏玲整理出最常聽到的六大提問及迷思,首先為「自己病情真有這麼嚴重,需要打胰島素?」,再者「擔心這一打就是一輩子的事情」、「每天打針,想起來就痛。」、「打針比吃藥麻煩」、「現在打針,是不是過一段時間就必須洗腎?」、「打了之後,是否容易低血糖?」。胰島素為人體的一種荷爾蒙,由胰臟β細胞所分泌,負責掌管體內糖分儲存到肌肉或脂肪的主要管道,讓升高的血糖降回正常值,可以說是人體控制血糖的守門員,為正常存在的內分泌。在正常情況下,吃東西時,胰臟加強分泌胰島素,以帶動更多的糖分進入細胞內,轉換成能量。在非進食情況下,則會維持基礎量分泌,陳敏玲說,「胰島素是一種人體必需的荷爾蒙」,不用將它視為可怕的東西。糖友胰島素分泌量剩五、六成,隨老化遞減。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狀況都不好,平均分泌量僅剩健康時的五、六成,且隨年齡老化,分泌量逐年遞減2%至3%。陳敏玲表示,如血糖數值始終控制不佳,糖化血色素超過9,高血糖情況嚴重,而體內的胰島素細胞所剩不多,口服藥物效果又不理想,就只能靠「外打」,以維持正常運作。儘管胰島素是人體原有的內分泌,在治療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絕大部分病友一聽到必須施打胰島素時,仍是面有難色,不少人先試用偏方,等到病情惡化之際,才不得不乖乖回到醫療院所打針。台灣糖友施打時間晚,器官長期「浸泡在糖水中」。據統計,歐美先進國家的糖尿病患者中,約四成透過胰島素施打,穩定病情,相較之下,台灣糖友對胰島素針劑的接受度明顯偏低。陳敏玲表示,與國外相較,台灣糖友平均接受胰島素針劑治療的時間延後了六至七年,在這段沒有扎針的期間中,看似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但全身多處器官彷彿浸泡在糖水中,血糖黏在血管中,導致其硬化,百病叢生。最常見的是,眼睛黃斑部病變,視力愈來愈差,而體內大小血管功能不佳,腎臟功能逐漸惡化,而心臟血管、腦血管,以及神經組織也會出現病變,最後就是導致全面性崩潰,只剩洗腎一途。針劑作用快速,讓胰臟獲得喘息,預防嚴重併發症。陳敏玲強調,對於血糖嚴重超標的第二型糖友來說,在醫師評估建議下,先使用胰島素,可讓胰臟獲得喘息,進而改善病情,更快讓血糖穩定。此外,針劑作用直接、快速,更能有效預防嚴重併發症。陳敏玲提醒,糖友務必規律回診,持續監控病情,每三個月監測一次糖化血色素,每年接受腎功能、視網膜病變與足部等併發症檢查,如發現大小血管病變,及時治療,延緩惡化。破解胰島素迷思Q:打了針就停不下來,腎臟也會因此壞掉?陳敏玲表示,不管使用哪一種治療方式,只要妥善控制血糖,就能維持更久的腎臟功能,並延緩高血糖傷害腎臟的速度,而打胰島素又是最能快速控制血糖的方法。Q:每天打針很痛,想到就害怕?許多糖友怕打針,陳敏玲說,胰島素空針針頭極細,施打時痛感相當低。且前國內已引進每日注射的長效型胰島素針劑,即使偶爾錯過施打時間,藥效可達42小時,除了減少打針頻率,讓血糖波動平緩,且低血糖風險極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7 焦點.健康知識+
「尿液檢查報告」有看沒有懂?教你如何看懂尿液檢查報告的結果
隨著國人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健康狀況,健康檢查逐漸成為民眾們關注的議題,而健康檢查的項目眾多,其中包含血液檢查、尿液檢查、肝腎功能檢查,以及腫瘤癌症篩檢等,究竟檢測後的檢查報告要如何判讀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驗尿前須注意哪些事,而尿液檢查項目結果又代表什麼意思呢......驗尿前和執行需要注意哪些?‧採取中段尿,以早上起床的第一次尿液為佳,女性應避開生理期留尿。‧採樣前、後都要洗手。‧採樣時請按照說明操作,避免污染尿液樣本。‧驗尿前可以比平時多喝 1~2 杯水,身體才能產出足夠的尿液作為樣本,但要注意,飲水過量可能會導致檢驗結果失準。‧通常驗尿前不用特別改變飲食習慣,且如果醫師沒有限制飲食,測試當天除了水也可以喝一點果汁或牛奶等液體。常規尿液檢查包含以下項目:一、 比重(Specific gravity):成年人尿液比重正常值為1.010~1.030可評估飲水習慣、腎臟濃縮能力(腎小管再吸收、濃縮功能之指標)、稀釋作用。低比重尿 1.030:見於糖尿病、脫水、嘔吐、心臟衰竭、腎病症候群等。二、 酸鹼值(PH值):正常酸鹼值5.0-7.5若酸鹼值為8,見於細菌感染、發炎、腎功能不良、服用利尿劑等。三、 白血球(LEUKOCYTE):正常數值陰性(-)正常為陰性,若呈現陽性表示可能為泌尿道感染四、亞硝酸鹽(NITRITE):正常數值陰性(-)檢測泌尿道系統是否有細菌感染;饑餓狀態、大量食用維他命C會出現偽陽性。五、尿蛋白(PROTEIN):正常數值陰性(-)觀察腎臟機能重要指標,正常為陰性(1)生理性蛋白尿:激烈運動(運動過量)、過度疲勞、冷水浴過久(暴露於寒冷環境下)、攝取高蛋白質食物、壓力、服用阿司匹林。(2) 姿勢性蛋白尿:因站立時間過長,腎臟血管受到壓迫導致。(3) 病理性蛋白尿:腎小球病變、澱粉樣變性病、腎病症候群、糖尿病性腎病變、高燒、妊娠毒血症。六、葡萄糖(GLUCOSE):正常數值陰性(-)若出現陽性(+)可能為糖尿病、荷爾蒙失調、肝病、藥物治療、懷孕、胰臟炎、肝病變、甲狀腺疾病、腎小管功能障礙等。七、酮體(KETONE):正常數值陰性(-)酮體為體內脂肪代謝不完全產物,若為陽性(+)可能原因包括:糖尿病、饑餓(禁食)、發燒、長期腹瀉、嘔吐、甲狀腺機能亢進、懷孕、高蛋白飲食、劇烈運動等。八、潛血(Blood):正常數值陰性(-)若出現陽性表示尿液中存在紅血球,而女性經期可能出現偽陽性反應。九、膽紅素(Bilirubin):正常數值陰性(-)異常升高和肝病或是溶血有關。延伸閱讀:.他每天大吃1食物「尿尿超多泡泡 」罹糖尿病!醫師一查:失控了.尿尿顏色像西瓜汁!血尿是得了什麼病?恐是3種疾病所致.尿液出現3顏色要當心!專家揭尿液顏色表健康狀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7 焦點.健康知識+
「螢光蝦壽司」與「螢光劑」有關嗎?螢光劑有沒有毒?螢光劑知識一次看
「螢光劑」,又名螢光增白劑,是一種螢光染料,也可稱為白色染料,是一種複雜的有機化合物。螢光劑的特性是能吸收入射光線產生螢光,使所染物質獲得類似熒石閃閃發光的效應,讓肉眼看到的物質很白,達到增白的效果。近日有網友到知名連鎖壽司品牌「爭鮮」外帶壽司,帶回家吃時卻發現,蝦壽司在關燈的室內竟然發出藍綠色光芒,擔心壽司受到細菌感染,或是有添加螢光劑等食安疑慮。在過去,其實也有發生過粉紅湯圓、紅龜粿、白蘿蔔等食物,為了美觀而添加螢光劑的食安事件。到底螢光劑有沒有毒?對健康會有什麼影響?螢光劑可以如何檢測出來?日常生活中螢光劑又有哪些用途?關於螢光劑的知識一次看!螢光劑有哪些用途?根據衛生署第267期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資料,螢光增白劑是一種合成染料,具有增白的效果,因此常被用於紡織、製紙、肥皂及清潔劑中。螢光劑是利用化學物質的螢光反應來改變物質的顏色觀感,例如加在洗衣精中的螢光增白劑是一些經由紫外線照射後會放出藍光的物質,由於藍光跟黃光是成互補色,會讓原來偏黃的衣服或紙張纖維呈現潔白及鮮豔的視覺感。自然界中,有螢光反應的物質其實處處可見,包括各種螢光染料、植物中的葉綠素、蝦蟹的甲殼素、維生素A、E、B2及B12、天然洗潔劑、部分從石油提煉出的化合物、螢火蟲、螢光魚、人體蛋白質、酚醛樹脂、含丁二烯的橡膠和塑膠、尿醛樹脂、紙鈔等都有螢光反應。只要是使用含有螢光反應的天然原料製成的各種民生商品,都可能被檢測出螢光反應。蝦蟹的甲殼素也可能有螢光反應。螢光劑對人有什麼影響?螢光物質主要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含「非遷移性螢光劑」的螢光物質,另一種則是含「可遷移性螢光劑」的螢光物質。「非遷移性螢光劑」沒有遷移性,就算有螢光反應,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使用有螢光反應的樹脂或原料製成的商品即是屬於此類。至於「可遷移性螢光劑」,如添加螢光增白劑,由於可能會透過人體皮膚吸收,因此有危害健康的疑慮。臺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治醫師兼部主任楊振昌指出,螢光劑對人體危害討論最多的是「致癌性」及「致敏性」問題,多份研究報告及文獻指出,螢光劑有不少是由二苯乙烯(stilbene)衍生而來,因此被懷疑可能具有致癌性,但目前仍沒有明確證據顯示螢光劑含有致癌性。螢光劑是否對眼睛或皮膚產生敏感症狀也仍有爭議;而在環境荷爾蒙的研究上,雖然在少數的體外細胞研究顯示可能會有此種作用,但後續的動物實驗上,同樣沒有證據顯示螢光劑具有環境荷爾蒙作用。楊振昌建議,雖然螢光劑對人體沒有明確毒性,但由於相關的研究仍不夠充分,無法完全排除對較敏感的人(如嬰幼兒)有沒有產生傷害的風險,建議有疑慮或是皮膚特別敏感的人,還是要盡量避免接觸相關物品。至於螢光劑可能造成什麼健康上的影響?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如果是發育未完全、較脆弱的嬰幼兒觸碰,有可能會造成腸胃不適、皮膚過敏,甚至溶血現象。除了傷腸胃與皮膚外,過量的螢光劑被人體吸收,不像一般化學成分容易被分解,一旦與人體的蛋白質結合,想將其去除就相當不容易,除非透過肝臟的酵素分解,才能將它排出體外,但也無異加重了肝臟的負擔。螢光劑可以如何檢測?依衛福部公告的檢驗方法,可先以波長365nm之紫外燈做測試,若檢體表面發出紫到藍白色的螢光時,只能初步檢出是否含螢光反應,但無法辨別出是非遷移性或可遷移性,須進一步以無螢光反應之紗布進行染色法,以確認是否有可遷移性螢光劑檢出。為維護國人消費健康與權益,衛福部有公告,以紙或不織布為材質的面膜化粧品,材質中不得含有可遷移性螢光劑;食品方面,對於食品及和食品接觸的紙製品,如器具、容器及包裝等,則是規定都不得使用螢光增白劑。如何預防螢光劑的危害風險?雖然目前沒有研究證明螢光劑對人體有明確毒性,但對部分民眾來說仍有健康上的疑慮,生活中我們可以怎麼做,來避免螢光劑的危害?專家建議以下幾個方式:1.新衣服可用驗鈔筆等紫外燈照射,觀察是否有使用螢光劑;另外,可搓揉白色系或花色部分,觀察是否有螢光劑遷移的現象。2.使用一般的洗衣精或肥皂洗衣,不要購買有「增艷潔白」功能的洗衣精。3.避免購買特別白淨或過於鮮豔花色的衣物,建議可改選米白色、象牙白等白色系服飾較不容易有螢光劑成分。4.新衣服(尤其是嬰幼兒的衣物),穿之前先用溫水浸泡及清洗,可有效去除可遷移性螢光劑。將衣物浸泡於小蘇打粉溫水溶劑中,也可快速去除螢光劑。5.越貼身的衣物,越要小心檢查清潔,避免螢光劑直接接觸肌膚的風險。米白色、象牙白等白色系服飾較不容易有螢光劑成分。最後,美之道皮膚科診所院長邱品齊醫師提醒,不是所有會產生「螢光反應」的物品都等於有添加螢光劑,當物質受到紫外線照射時,其中某些特殊的化學鍵被紫外線激發,被激化的能量如果轉換成肉眼可見的可見光釋出,這就稱為「螢光反應」。像是日常常喝的綠茶,或是調味用的醬油,在照射到紫外線後都有可能產生螢光反應,但這是屬於天然螢光反應(Natural fluorescence),是物質本身的特性且對健康無害,提醒大家要區分清楚,不要自己嚇自己!延伸閱讀: 腐蝕小強骨骼、毒死整窩蟑螂...台大化工博士家中都用這個:成功殺死蟑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3 醫療.精神.身心
睡眠不足真的會胖!研究:睡不飽「這時段」最容易亂吃:非消夜時間
睡覺就能減肥是真的!營養師李婉萍表示:「來門診諮詢瘦身方法的民眾,營養師除了會針對飲食和運動給予建議之外,通常還會再三提醒,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這跟少吃多動一樣重要!」一份最新研究指出,只要每天多睡1小時,就可避免多吃下最多500大卡的熱量,有效幫助瘦身。大多數人總是很疑惑,睡覺也能減肥嗎?李婉萍在臉書粉絲頁發文指出,睡眠不足可能是肥胖,或是減肥不見成效的因素之一。瘦體素和飢餓素是什麼? 到底睡眠對減肥的影響是什麼?李婉萍表示,可以從體內2個很重要的激素來看:瘦體素(Laptin):這是一種能抑制食慾的激素。當瘦體素濃度較高,對於控制食慾和增加身體代謝率有幫助。而當我們在睡覺時,瘦體素濃度通常會上升,告訴大腦目前有夠用的能量,不用觸發飢餓信號。但要是睡得不夠,血液中的瘦體素濃度便會降低,就算當下其實不需要食物,大腦也會發出飢餓訊息,並且把攝取而來的卡路里儲存變為脂肪。 飢餓素(Ghrelin):和瘦體素相反,它是一種能促進食慾的激素。睡覺時濃度會下降,身體就不會感覺到飢餓;要是睡眠不足,容易分泌過多飢餓素,以致身體會以為需要攝取更多熱量。 另外也有科學家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壓力荷爾蒙上升、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這2種因子也會使得體重跟著增加。睡飽可少攝取500卡熱量 關於睡飽可以降低熱量攝取有助減肥,這件事有沒有實證呢?李婉萍指出,根據一份發表在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篇文獻表示,該研究召募80名體重超重(身體質量指數BMI在25~29.9),且平均每晚睡眠時間少於6.5小時的成年人,隨機分成兩組並追蹤2週。 其中透過培養良好睡眠衛生習慣而每晚多睡1小時左右的實驗組,和睡眠不做任何改變的對照組,相比結果發現,實驗組平均每天攝取的熱量下降約270大卡,甚至還有一些人減少了500大卡。至於對照組,每天攝取的熱量平均還增加了115大卡。且在這個實驗中,研究團隊並沒有針對飲食或運動提供任何建議。同時為了避免受試者得知計畫目的後會改變其生活方式,影響實驗結果,所以只告訴他們是要了解睡眠習慣和新陳代謝之間的關聯。 另一項以體重正常、BMI值22~26男女成年人為對象的研究顯示,每天晚上只睡4小時的人隔天會吃進更多食物,多攝取的熱量高達300大卡。如果對象換作是胖小孩,也有類似的現象,一篇文獻指出學齡兒童若能增加睡眠時間,比起睡覺時間變少的孩子,吃的食物較少、體重也會減輕。澱粉控、嗜零食,恐因睡不夠 除此之外,已有研究表明,睡眠也會影響人們對食物的偏好。睡眠不足的人不但容易感覺飢餓,也傾向挑選熱量及碳水化合物含量都較高的食物來果腹,比方那些不健康的零食和垃圾食品。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睡眠不足的參與者較難抗拒餅乾、糖果或薯條這一類飲食,即使他們在2小時前才剛吃完一頓足以供應每天90%熱量的一餐,而且對食物的慾望在傍晚時會最為明顯;若是和至少睡滿8小時的人相比,他們選擇的食物熱量多出50%,零食中的脂肪含量則是2倍。李婉萍指出,良好的睡眠是讓我們身體每個細胞獲得休息和修復的重要關鍵,有助調節心率、荷爾蒙和新陳代謝。儘管睡眠會影響食慾,但要是身體已經獲得足夠的休息,就不需要再多睡了。 按照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各年齡層族群的睡眠時間,應達到以下時數:.6~13歲的孩子每天應睡滿9~11小時 .14~17歲青少年為8~10 小時 .18~25歲少年應達7~9小時 .26~64歲的成年人7~9 小時 .65歲以上則需要7~8小時 不過,還是要依照每個人的狀況,多睡或少睡1小時,都是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李婉萍提醒,舉凡我們所吃的食物、活動量多寡、運動習慣、睡眠狀況與壓力,都是成功減重的一環,而適合每個人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好好觀察自己的生活模式、找出問題並解決它,才能看見理想的瘦身成效。【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0625.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2 焦點.健康知識+
抗老化醫學是什麼?抗老化醫學有科學依據嗎?教授這麼說
讀者Johnny Wu在2023-4-2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好,想請問一下,最近有看一本書,是日本的兩位醫師,本間良子和本間龍介的著作,孩子怎樣也講不聽?原因竟然是腎上腺素疲勞,想請問教授這個有科學根據嗎?作者的背景有個美國抗老化醫學會的研究醫師,在美國真的有這個單位嗎?坊間有很多書都在講抗老化,如何去判斷這些書有沒有科學根據?謝謝教授」關於讀者Johnny Wu所問的「腎上腺疲勞」,我已經在前天發表。請看腎上腺疲勞症候群:一個醫學神話。關於讀者Johnny Wu所問的「作者的背景有個美國抗老化醫學會的研究醫師,在美國真的有這個單位嗎?」,這個單位名稱是American Academy of Anti-Aging Medicine,簡稱A4M。它是由兩位整骨師(Osteopath)Robert Goldman和Ronald Klatz創建於1993年,而主要的業務是認證所謂的「老化醫學專科醫生」(獲得認證的醫生每年要繳324美元的會員費)。但是,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和美國醫學專業委員會(American Board of Medical Specialties)這兩個正規的醫學會都不承認A4M這個組織以及它認證的醫生。由此可見,「日本的兩位醫師,本間良子和本間龍介的背景有個美國抗老化醫學會的研究醫師」,是畫虎爛。醫學期刊Gerontologist(老年醫學家)在2003年發表The war on “anti-aging medicine".(“抗老化醫學”之戰)。它的文摘的第一句是:老年醫學界的主要成員最近對抗老化醫學發起一場戰爭,試圖詆毀(discredit)他們認為是欺詐和有害的產品和療法,並將他們的研究與他們認為的抗老化運動偽科學區分開來 。這句話裡的「欺詐和有害的產品和療法」以及「抗老化運動偽科學」,指的就是American Academy of Anti-Aging Medicine。洛杉磯時報在2000-5-8發表Troubling Record for Anti-Aging Doctors(抗老化醫生令人不安的記錄)。它的第一段是:研究老化的主流醫生一直對美國抗老化醫學會持懷疑態度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認為該組織的醫師認證標準不夠嚴格。本報對 50 名身為學院成員的加州醫生的評論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這種批評。根據委員會記錄,截至 4 月下旬,在 A4M 印刷和互聯網目錄中列出的 50 名醫生中,有 12 人受到至少一次州醫療委員會的紀律處分。紐約時報在2007-4-15發表Aging: Disease or Business Opportunity?(老化:疾病還是商機?),其中一段是:自從 15 年前芝加哥的兩位整骨師 Ronald M. Klatz 和 Robert M. Goldman 創立該學院以來,該學院已將其教學發展成為一個利潤豐厚的企業,聲稱擁有 20,000 名會員,運營著一個網站,授予「抗衰老再生醫學」認證的全球公約和醫學教育計劃。在此過程中,該學院也一直成為批評的焦點,被嘲笑是庸醫或炒作,並將該學院貼上醫學和法律似是而非的標籤。CNN 在2011-12-18發表(2016-12-14更新)The risks of anti-aging medicine(抗老化醫學的風險)。其中一段是:事實上,抗老化不是美國醫學專業委員會認可的專業,這意味著醫生不能正式獲得委員會認證。然而它有自己的專業協會,即美國抗老化醫學會 (A4M)。這篇文章也列舉下面三個抗老化醫學的風險:一、危險的激素療法:抗老化醫生武器庫中最大的武器是隨意開出荷爾蒙處方。這個概念是,如果你讓一位 60 歲的女性複制她 20 歲時的荷爾蒙環境,她會覺得自己像 20 歲,這本質上是喝幼兒血的想法。二、時尚診斷:新的抗老化流行語之一是腎上腺疲勞。該綜合徵背後的理論是,慢性壓力會導致腎上腺激素的產生減少,從而導致疲勞和睡眠問題。但是,雖然有一種叫做腎上腺功能不全的合法疾病,腎上腺疲勞卻是一個虛假的診斷。更重要的是,氫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會導致骨質疏鬆症、糖尿病和器官功能障礙。三、推銷保健品(Pill-a-palooza)。 許多抗老化醫生以非常高的價格出售他們自己的營養保健品系列。這是一個比可卡因毒販獲得的更高的利潤。但是,絕大多數研究表明抗老化補充劑不起作用。此外,它們在出售前不需要獲得 FDA 批准,因此無法保證它們是安全或有效的。中國日報網(China Daily)2012-2-2發表US group accused over cancer fraud(美國團體被控癌症欺詐)。它的第一和第二段是:中國致力於傳播科學知識的組織「科學松鼠」的成員Li Qingchen醫生週四表示,美國抗老化醫學會 (A4M) 一直在使用未經批准的癌症療法來欺騙中國患者。李補充說,美國癌症協會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 A4M 使用的癌症治療對癌症患者有益。從這些論文和新聞報導可以看出,所謂的抗老化醫學只不過是一個為了騙錢而創立的偽科學。原文:抗老化醫學是偽科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1 焦點.健康知識+
心情低落、常覺得累是腎上腺疲勞?腎上腺疲勞是不是一種病?
讀者Johnny Wu在2023-4-2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好,想請問一下,最近有看一本書,是日本的兩位醫師,本間良子和本間龍介的著作,孩子怎樣也講不聽?原因竟然是腎上腺素疲勞,想請問教授這個有科學根據嗎?作者的背景有個美國抗老化醫學會的研究醫師,在美國真的有這個單位嗎?坊間有很多書都在講抗老化,如何去判斷這些書有沒有科學根據?謝謝教授」「腎上腺素疲勞」應該是「腎上腺疲勞」(Adrenal Fatigue)才對,而完整的說法是「腎上腺疲勞症候群」(Adrenal Fatigue Syndrome)。我用「腎上腺疲勞」做搜索,搜到下面這兩篇文章:早安健康 2022-2-12:40歲體力卻像80歲的腎上腺疲勞,7超級食物助修復。它的第二段是:「日本抗老化學會專門醫本間良子指出,腎上腺分泌的皮質醇,能幫助人應付壓力,並消除會造成傷害的自由基。但是,長期承受壓力、作息不正常、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過多的食品添加物,都會加重腎上腺的負擔,導致腎上腺疲勞,並出現失眠、暴躁、荷爾蒙失調等症狀。累積過多無法消除的自由基,也會提高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風險。」Heho 2022-1-19:心情低落、常覺得累?造成腎上腺疲勞症候群的三部曲。它的第二段是:「腎上腺疲勞症後群是21世紀的文明病之一,最早是由美國自然療法權威威爾森(James L. Wilson)博士提出,腎上腺的功能是幫助身體對抗壓力、調節免疫系統和維持體內礦物質濃度的內分泌腺體,所以當一個人處於極大的身心壓力下,會導致腎上腺的運作機制失調,產生疲倦、嗜睡、焦慮、失眠等症狀的腎上腺疲勞症後群。」啊!自然療法!問題就出在這裡。請看我發表的自然醫學:既不自然,也不科學十大癌症“自然療法”有關「腎上腺疲勞症候群」,我們來看下面這兩篇論文:2016年:Adrenal fatigue does not exist: a systematic review(腎上腺疲勞不存在:系統評價)。這項研究針對 58 項「腎上腺疲勞症候群」的研究做了系統性的回顧,得到的結論是:本系統評價證明,沒有證據表明「腎上腺疲勞」是一種實際的醫學狀況。 因此,腎上腺疲勞仍然是一個神話(myth)。2018年:We are tired of ‘adrenal fatigue’(我們厭倦了“腎上腺疲勞”)(註:tired也有疲勞的意思,所以跟fatigue相映成趣)。它的文摘是:非專業媒體上有許多文章討論腎上腺疲勞的存在和診斷不足(under-diagnosis)。 腎上腺疲勞的支持者指出,由於反覆的壓力源,數百萬人的腎上腺活力不足(under-active),導致許多非特異性症狀,如疲勞、失眠、關節痛和體重增加等。在迄今為止的研究中,提出的評估腎上腺疲勞的方法產生了相互矛盾的結果,並且評估下丘腦-垂體-腎上腺 (HPA) 軸的方法常常不合適。此外,只有少數研究實際檢查了 HPA 軸。目前的證據不支持腎上腺疲勞的存在或補充劑對支持腎上腺功能的作用。美國的內分泌協會(Endocrine Society)在2022-1-25 發表Adrenal Fatigue,其中一段是:「腎上腺疲勞」一詞已被用來解釋一組據說發生在長期精神、情緒或身體壓力下的人身上的症狀。沒有科學證據支持腎上腺疲勞是一種真正的疾病。醫生擔心,如果您被告知患有這種疾病,可能無法找到並正確治療您症狀的真正原因。此外,所報告的腎上腺疲勞治療並未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批准,並且可能很昂貴,因為保險公司不太可能承擔這些費用。哈佛大學在2020-1-19發表Is adrenal fatigue “real"?(腎上腺疲勞是“真的”嗎?),其中一段是:許多網站都提到如何診斷和治療腎上腺疲勞。然而,內分泌學會和所有其他醫學專業不承認這種情況。沒有科學證據支持腎上腺疲勞是一種真正的醫學狀況。傳統醫學和補充醫學之間的這種脫節增加了挫敗感。Cedars-Sinai 醫院在2018-1-16發表Debunking Adrenal Fatigue(揭穿腎上腺疲勞)。它的副標題是:腎上腺疲勞是指我們的腎上腺因壓力而過度勞累並停止產生我們需要的激素,包括皮質醇。這是一個醫學神話(myth)。關於讀者Johnny Wu所問的「作者的背景有個美國抗老化醫學會的研究醫師,在美國真的有這個單位嗎?坊間有很多書都在講抗老化,如何去判斷這些書有沒有科學根據?」,我會在下一篇文章討論。原文:腎上腺疲勞症候群:一個醫學神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1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藥時機大不同!藥師教掌握服中西藥3時間點:用對療效更好
各藥物服用的時機大不同,有的是飯前;有的是飯中、飯後。容易霧煞煞、忘記吃,又擔心補服會吃過多劑量?為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服藥觀念,食藥署邀請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吳柏翰藥師來為民眾加以說明。服藥三大時間點 用對療效更好!吳柏翰藥師指出,不只是西藥,中藥的服藥時間也有許多注意事項,不妨從飯前服藥、飯後服藥與飯中服藥三個時間點加以了解:・飯前服藥飯前是指吃飯前30分鐘至1小時或飯後2小時以上。有些藥品容易被食物影響吸收,所以需飯前吃,如:甲狀腺素藥品(levothyroxine)。有些藥品需空腹吃,是與藥效發揮時間有關,如:血糖藥在飯前吃以降低餐後血糖。中藥補氣、補益藥,驅蟲劑,建議在飯前吃以增加藥效發揮及吸收。・飯中服藥有些藥品隨餐服用可增加效果(在吃完藥後立刻吃飯或是吃第一口飯之後吃藥),如部分血糖藥(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另外也有部分藥品和食物合併服用時,吸收效果更好,例如,部分抗肝炎藥品(Tenofovir alafenamide)。中藥有些方劑與食材一起烹煮食用,更加相輔相成,可促進藥效抵達作用部位,如四神湯(山藥、芡實、茯苓、蓮子等)。・飯後服藥飯後是指吃飯後1小時內要吃藥。因為有些藥品吃完後會有腸胃相關副作用,若能在飯後服用,相對可減少副作用發生,例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另外,維生素、鐵質補給也應在飯後服用,可達到更好的吸收效果。中藥類藥品如屬祛風濕、清熱解毒類藥品,也建議在飯後服用,可降低對腸胃道的刺激,若是治療胸膈以上部位(如:心、肺)的中藥方藥,在飯後服用則可增加藥效。忘記吃藥可以補服?把握「吃藥週期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忘記吃藥時,等想到再補服,就可能在短時間內吃下兩倍劑量!因此,吳柏翰藥師提醒,忘記吃藥時,可先以「吃藥週期的一半」為基準,計算自己需不需要補服。例如:一個藥品必須在早、中、晚服藥,如果每餐之間間隔6小時,那吃藥週期的一半就是3小時。假設早餐後忘了吃藥,那麼在吃藥週期的一半,3小時以內都還能補吃;但超過3小時才想起的話,就可省略早上那次,中午時按當次劑量服用即可。惟少數藥品補服時需調整劑量,領藥時務必和藥師諮詢清楚。藥物好多種該怎麼存放?丟棄藥物應注意這些!藥品的最佳保存方法,一般是放在避免太陽直射且避濕的乾燥櫃中,存放溫度以25℃以下為佳,可避免藥品變質。但有些藥品要放入冰箱冷藏,例如:部分眼藥水、糖尿病用藥胰島素等,故拿到藥品時,可先檢視藥袋上之資訊,或可諮詢藥師藥品儲存上是否有特別限制。若有剩餘、變質、過期,要丟棄檢收,可以怎麼做呢?吳柏翰藥師指出,一般藥丸、錠劑可裝在夾鏈袋丟棄;藥水、藥膏則是先將藥水倒入、藥膏擠入夾鏈袋,接著在夾鏈袋內放入咖啡渣或是衛生紙,將液體吸收避免溢出,密封好後再丟到一般垃圾桶。剩餘的藥罐、藥袋,則依材質種類回收。此外,抗癌藥、免疫抑制劑、抗生素、荷爾蒙製劑等危害生態環境藥品及「使用過的廢棄針具、針頭」(應以硬罐子裝罐),請拿到藥局或醫院由其協助回收與處理,避免危害生態環境。食藥署也提醒,用藥時請依照藥袋上的指示服藥、保存及廢棄處理,如有問題可向藥師諮詢確認,共同為自身用藥與環境安全把關。《延伸閱讀》 .藥品異常不要吃!5狀況應退換、通報確保用藥安全 .外用止痛藥正確使用4關鍵,緩解痠痛不卡關!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1 焦點.食安拉警報
雙酚A吃下肚會怎樣?歐洲食品安全局再次下修每日耐受量 比2015年嚴格20000倍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雙酚A(BPA)是一種常見於食器或食品包裝的化學物質,研究認為這種成份會對人體的生育力、內分泌和荷爾蒙系統帶來負面影響,也可能引發皮膚過敏,基於健康與食安考量,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也提出新建議,並將雙酚A的每日耐受量調降至0.2奈克。你用來承裝食物的容器含有雙酚A(BPA)嗎?你知道雙酚A會對人體帶來哪些危害嗎?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日前進行一項公共衛生風險評估,並提出新的食品安全建議,將雙酚A的每日耐受量(TDI)降低為每公斤體重0.2奈克,比過去的標準低了20000倍!什麼是雙酚A?為什麼不能用在嬰兒奶瓶?雙酚A究竟是什麼呢?根據《Food Navigator》於2023年4月19日的報導指出,這是一種用來製造聚碳酸酯塑膠產品的化學物質,許多食器或食品包裝的塗層上,都有它的蹤跡,含有雙酚A的容器一旦接觸到食物,就可能進到食物中,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提醒,這可能對人體或動物的生育力、內分泌和荷爾蒙系統帶來負面影響,甚至造成皮膚過敏。因此,歐盟境內全面禁止雙酚A用於嬰兒奶瓶和特定產品,法國更是全面禁止任何食品包裝、容器和器具使用雙酚A。EFSA的食品接觸材料、酶和加工助劑小組主席Claude Lambre博士表示,為了進一步了解雙酚A的毒性,本次評估審查了800多項自2013年1月起發表的新研究,研究團隊也發現脾臟中一種名為輔助T細胞的白血球細胞百分比增加,這種T細胞在人體的細胞免疫機制中具有關鍵作用,一旦數量增加可能導致過敏性的肺部炎症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每日耐受量17年間調整3次,最新標準嚴格20000倍其實早在2006年,EFSA就發布了第一份雙酚A風險評估報告;2015年則提出一份新的綜合評估報告,將每日耐受量從每公斤體重50微克減少至4微克,但當時EFSA認為尚缺乏更多有關雙酚A毒性的數據,基於研究充滿不確定性,因此僅將4微克作為臨時標準。到了2023年,EFSA再次針對雙酚A進行健康風險評估,透過將膳食暴露估計值與臨時TDI進行比較,專家們發現所有年齡層的平均暴露量與高暴露量消費者都超過了TDI上限,意味著雙酚A隱藏的健康問題不減,因此決定將每日耐受量調整為每公斤體重0.2奈克,比2015年制定的標準還要嚴格20000倍。這項最新的科學建議將成為歐盟各國政府採取適當監管措施的參考,歐盟委員會和成員國對雙酚A的限制,也可能從食品包裝改為食品中雙酚A含量的嚴格控管。新標準合理嗎?塑膠業者、消費者組織看法兩極雖然EFSA基於民眾健康提出了新的科學建議,但這對歐洲塑膠產業無疑是一記打擊,同時也對新的每日耐受量提出異議,歐洲塑膠行業公會的聚碳酸酯/雙酚A小組批評,EFSA的評估具有嚴重的科學缺陷,導致TDI數值過於保守,不適合作為風險管理的標準,並以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發表的報告為證,報導中強調,基於科學和研究方法的分歧,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並不支持EFSA提出的新TDI。歐洲藥品管理局(EMA)也對 EFSA 重新評估的方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根據 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對胃腸道接觸雙酚A的科學數據的分析,得出的TDI為每天每公斤體重0.2微克,比EFSA新的TDI值高出1000倍。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反對EFSA的研究成果,歐洲消費者組織(BEUC)的發言人就表明,EFSA降低TDI數值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呼籲雙酚A應盡快被淘汰,相較法國已禁止雙酚A用於嬰兒產品和食品容器,歐盟也應該跟上腳步,全面禁止在所有食品包裝和兒童產品中使用雙酚A。延伸閱讀▶塑膠袋裝熱食會致癌嗎?9種塑膠包裝的優缺點一次告訴你▶使用要小心!選購塑膠器皿應注意耐熱溫度、使用方法▶食品接觸材質疑雲-該擔心金屬罐頭食品中的雙酚A嗎?(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0 醫療.婦產科
凍卵要花多少錢?有年齡限制嗎?有政府補助嗎?凍卵流程、費用及副作用一次看
冷凍卵子,俗稱「凍卵」。卵子取出後,將卵子保存在-196℃液態氮內,待想要生育時再解凍,以進行人工受孕或試管嬰兒療程。台灣晚婚現象普及,平均生育年齡也隨之上升,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女性生育第1胎的平均年齡為31.09歲,其中生育年齡為35歲以上者更達23.5%。不少女性為了日後生孕做準備,選擇凍卵,台灣女星林志玲、劉品言也曾公開表示做過凍卵。本篇將帶您了解凍卵流程、費用及凍卵副作用和常見問題等。凍卵療程3流程冷凍卵子,俗稱「凍卵」。卵子取出後,將卵子保存在-196℃液態氮內,待想要生育時再解凍,以進行人工受孕或試管嬰兒療程。根據《茂盛醫院生殖中心》說明,凍卵療程可細分為3個流程,分別為凍卵前檢察、凍卵療程追蹤及取卵凍存,整個療程需2-3周時間。‧流程1:凍卵前檢查凍卵前要做抽血(卵巢庫存量指標AMH、FSH濾泡刺激激素)、超音波(卵巢濾泡顆數評估)兩項檢查,以確認卵巢功能是否正常。若卵巢庫存量指標(AMH) 大於 2、濾泡刺激激素(FSH)小於 10,卵巢功能就算正常。經醫師評估後,就可進入凍卵療程。●卵巢庫存量AMH指數:AMH <2 (ng/ml)卵巢衰退、2≤AMH≥5(ng/ml)正常、AMH >5 (ng/ml)多囊性卵巢。‧流程2:凍卵療程追蹤月經來朝第1~3天到院,施打排卵針,並進行抽血及陰道超音波檢查。待月經第8~9天時,需回院追蹤濾泡及確認取卵時程,期間配合藥物誘導排卵。‧流程3、取卵凍存濾泡成熟時,施打破卵針,並於約36小時內到院進行取卵。取卵過程大約10分鐘,為避免不適,需做全身性麻醉。取出卵子保存於-196°C液態氮桶內。凍卵費用要多少錢?實際凍卵費用依個人用藥情況有所差異,每家生殖中心收費規定也不太相同,凍卵費用包含:門診掛號費、AMH檢測費、荷爾蒙檢查費、傳染性疾病檢查費、陰道超音波檢查費、排卵針劑、冷凍卵子材料費,花費大約落至8-10萬。其中,卵子冷凍保存費每年約8千至一萬。若要解凍卵子進行試管療程,費用大約為10萬至15萬元不等。政府有凍卵補助嗎?目前「單純凍卵」不在政府補助範圍內,僅部分縣市提供補助,如桃園市、新竹市(尚未上路)。桃園市凍卵營養金補助為促進婦女生育意願,維護女性權益,桃園市推出「凍卵營養金補助」,補助對象為設籍桃園市30歲至40歲女性民眾,於112年1月1日起,在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合約之9家衛生福利部許可人工生殖機構進行冷凍卵子療程,補助營養金1萬元及第2年與第3年保存金各6,000元,合計最高總額為22,000元。桃園市推出「凍卵營養金補助」,補助對象為設籍桃園市30歲至40歲女性民眾,至指定醫療院所進行凍卵,可申請補助營養金1萬元及第2年與第3年保存金各6,000元,合計最高總額為22,000元。(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新竹市「祝妳好孕」凍卵補助預計母親節上路根據《新竹市政府》表示,補助分為2個項目,預計母親節上路:1. AMH檢測補助對象為112年1月1日前設籍於竹市25至40歲的女性,為卵巢功能做健康檢查名額2,000免費1次的AMH抽血檢測、抽血檢測每人補助1000元。2.凍卵補助編列每年1000名為補助對象,一生一次最高2萬元凍卵補助及每年2000元、最多5年的凍卵保存管理費,獲補助之女性最高可獲31,000元的補助費用。哪些人需要凍卵?凍幾顆卵才夠?台灣晚生現象越來越普及,為了日後生孕做準備,建議30~35歲若無生育規劃,先做凍卵才能將其效益最大化,根據《國泰醫院》指出,經由年紀及評估卵巢庫存量指標AMH,可在療程前估算會取到幾顆卵。如卵數不夠,則會建議二次凍卵,並且年紀越大,需要二次取卵的可能性也會上升。年齡評估取卵數:‧小於35歲:取10顆‧35~40歲:取15~20顆‧40 歲以上:取20~30顆 台灣晚生現象越來越普及,為了日後生孕做準備,建議30~35歲若無生育規劃,先做凍卵才能將其效益最大化。以下族群可盡早考慮凍卵:1. 35歲後尚無生育規劃之女性2. 卵巢早衰患者3. 有抽菸習慣4. 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5. 曾動過卵巢手術6. 月經週期變短
-
2023-05-19 退休力.健康準備
72歲吳念真自曝跌倒2次換住電梯大樓!跌倒成熟齡第2大死因,7症狀自我檢測肌少症
據衛福部日前統計,2021年有1813名國人因跌倒死亡,在65歲以上長者死因中排名第2。名導演吳念真日前出席一場活動時就表示,自己之前住在山區透天,光是樓梯就50幾階,自己與老婆都曾在樓梯跌倒,現在年紀漸大,最近也買下台北市88坪的大樓住宅,讓他自嘲:「我今年72歲了,還在為房事煩惱!」,也驚訝北市房價非常高。 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吳念真上月受邀出席活動時,分享購屋經驗。他表示,過去20多年都是住在新店「青山鎮」獨棟別墅,「光是樓梯就有52階」,跟老婆都曾在樓梯跌倒過。 吳念真也因此認真考慮,是否該換無障礙的平面大樓,因此他將內科的商辦賣掉,買下位於北市88坪大樓當退休宅,據悉這間新房總價超過8000萬元。 吳念真表示,在換屋的過程中,被台北市的高房價嚇到,感嘆自己人生第1間房,當時在台北每坪單價8~9萬元,雖然利率有11%之多,但仍可在期限內繳清房。對照如今的高房價,年輕人若沒有親人幫忙,真的很辛苦。 彭淮南也從老公寓搬到新大樓 不僅是吳念真,過去《今周刊》也曾報導,央行前總裁彭淮南也自麗水街老公寓搬到電梯大樓,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因為年紀大了才換有電梯的房子,換屋不是為了投資,是老公寓無法改建加裝電梯。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也曾表示,長者購屋除了把電梯列為必備,也會希望有24小時管理、不脫離原有生活圈,因此高齡長者成為蛋黃區購屋的中堅族群。 根據衛福部2021年公布的2020年最新十大死因統計,65歲以上長者10大死因,事故傷害排名第6位,每10萬人口就有56.4人因事故傷害死亡,有1813人因跌倒死亡。 高齡長者嚴重跌倒可能導致長期臥床,甚至骨折、顱內出血、死亡,過去也不乏名人因跌倒離世的案例,知名詩人管管2006年就是在家中不慎跌倒不治,而資深台語唱將高向鵬則是2021年過馬路時摔倒,昏迷1年仍在2022年10月辭世。此外,國寶歌仔戲大師、「陳美雲歌劇團」團長陳美雲日前也因步履失穩滑倒,就再沒醒過來。 中年後肌力下滑、易跌倒 對此,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楊育菱表示,因為老化導致身體的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容易跌倒,同時伴隨著身體活動量降低、活動功能變差、步行速度及耐力下降,會導致日常活動能力降低、失能,增加住院或死亡風險,是不能輕忽的。 肌少症症狀7個自評標準回答是的選項越多,越有可能有肌少症(台中榮總提供)□ 提不動菜籃或購物袋。□ 手沒力、打不開瓶罐。□ 走路變慢、不休息能走的距離變短。□ 走路不穩、容易腿軟常跌倒。□ 從床上坐起或椅子上站起來需要用手支撐。□ 無法一口氣走樓梯上樓。□ 需要柺杖或扶手才覺得比較安心。 至於要如何預防或治療肌少症?楊育菱說,第一招是重視營養。每天建議要攝取1.2-1.5g/kg蛋白質,最好能分在三餐攝取優質含有leucine(白胺酸)的蛋白質,例如牛奶、黃豆、花生、雞肉、瘦肉、魚等;而維他命D的補充也相當重要,可以多吃鮭魚、鮪魚、鯖魚或起司、蛋黃等;含抗氧化物質的蔬菜、水果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也需要攝取。 第二招則是運動。運動可以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特別是阻抗性運動,這也是目前預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例如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運動,建議民眾每週至少做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包含暖身與有氧運動、肌肉訓練、緩和伸展及平衡協調運動。 最後是利用藥物。目前不建議使用生長激素、男性荷爾蒙、女性荷爾蒙,倒是有一種常用的降血壓藥(ACEIs),具有增加肌肉組織、改善生理功能的作用,且仍有一些新藥還在試驗中。楊育菱提醒,中年過後就要適度對於營養及運動更多所著力,才能預防老後發生肌少症,避免跌倒骨折等風險。●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在去旅遊車上腦出血,子孫決定不開刀、不急救!暖醫:想一想還有什麼事放不下?讓她安心善終 .抗癌的秘訣相當簡單!只要這樣吃「3大類全食物」就好了.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
2023-05-19 焦點.健康知識+
20種最痛疾病堪比自然產!皮蛇像被火燒、偏頭痛被尖物刺…還有這種病異常勃起超痛苦
生病之所以辛苦,在於疾病帶來的疼痛有多巨大!多數小病可能是輕微、短暫的症狀,但有些病的疼痛程度特別高,可能使患者極度痛苦到無法執行日常事務,對生活造成影響。根據英國媒體《THE SUN》引用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資料,NHS列出了被認為最痛苦的20種疼痛疾病。像是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皮蛇)、痛風、叢發性頭痛…等,都入列,有些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或更甚。(以下為隨機排列,並非依據疼痛強弱順序)帶狀皰疹(皮蛇)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看詳細疾病百科〉帶狀皰疹(皮蛇)新光醫院疼痛照護中心主任陳瑞源曾受訪指出,因為帶狀疱疹病毒會破壞神經,發作初期開始感到疼痛,多數患者以「火燒、電擊或針刺」形容發作時的痛苦,研究發現,皮蛇疼痛指數比生產痛還高。痛風痛風是體內尿酸代謝異常而引起的疾病。當人體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尤其是尿酸值變化大時,容易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裡形成結晶,進而結石、產生痛風石。痛風痛起來,不但不良於行,還會痛得要人命。患者經常會在夜晚出現關節部位嚴重的疼痛、紅腫和炎症,疼痛感逐漸嚴重,甚至無法忍受,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疼痛發作時會在半夜熟睡中痛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類似於腳趾被火燒一樣。看詳細疾病百科〉痛風心臟病發作心臟病發作有些前兆症狀,最典型的是胸痛,還有其他如上背痛、胃絞痛、腿部或腳踝腫脹、極度疲勞、感到噁心出汗…根據女性健康雜誌網《Womens Health》報導,有患者形容心臟病發作就像有一隻大象壓在胸口上或上背部,如果上背感到劇烈的壓力,可能是心臟病的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心臟病叢發性頭痛叢發性頭痛好發季節變換的1月到3月,根據病患描述,疼痛起來的程度不亞於生孩子,疼痛等級高達10分,教人生不如死,也稱做「自殺頭痛」。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王署君曾受訪指出,叢發性頭痛的病患常被誤以為是偏頭痛,根據研究,病患平均疼痛八年之後,才會被正確診斷為叢發性頭痛。看詳細疾病〉你是偏頭痛?還是叢發性頭痛?偏頭痛看詳細疾病百科〉偏頭痛很多人可能無法體會偏頭痛到底有多痛,台灣頭痛學會曾分享案例,患者指出,偏頭痛發作時,猶如大象在腦中奔跑或遭尖銳物穿刺,痛到想剖開腦袋。叢發性頭痛與偏頭痛經常會被混淆,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曾於臉書分享這二種頭痛的區別: ※偏頭痛1.好發於女性2.頭痛位置不一定侷限在一側3.搏動感的抽痛4.頭痛到需要休息5.怕光與聲音6.噁心嘔吐7.每次疼痛可持續4-72小時8.少數產生視覺障礙、聽覺障礙預兆※叢發性頭痛1.好發於男性2.疼痛位置在單側眼周及太陽穴部位3.嚴重頭部戳刺痛4.自律神經症狀:流淚、眼睛紅、眼皮腫、鼻塞、流鼻水等症狀5.是極難忍受的疼痛,又稱為自殺型頭痛6.發作週期像鬧鐘般準時固定7.每次疼痛可持續30分鐘-3小時8.頭痛時坐立難安與激動腎結石藝人胡瓜以前曾在半夜腎結石發作,痛到在地上滾不動,他形容像腰被扯裂,當時趕緊掛急診開刀。有結石的人都知道,痛起來真是要人命,有醫師指出,結石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過程。不同位置的結石,症狀也有差異。振興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楊景偉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當結石掉入輸尿管,卡在輸尿管的結石發作,會出現血尿、解尿疼痛、腎臟水腫、發燒、惡心、嘔吐等症狀,若結石在上段輸尿管則易引起腰痛,發生在中段是腹痛,結石在下段會下腹痛。看詳細疾病百科〉腎結石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是大腦中最粗的一根神經,主管顏面感覺,分別位在額頭、鼻子下巴附近。通常會在眼周、耳周、牙齒周圍及臉部引起強烈疼痛、灼熱、電擊感,與隱隱作痛、或持續性的牙痛不一樣。嘉義長庚副院長暨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仁宗曾受訪指出說,據統計,三叉神經痛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發作前常沒有預兆,但可由觸摸臉部、風吹、咀嚼、說話或刷牙而引發如電擊般的疼痛。看詳細疾病百科〉三叉神經痛急性胰臟炎胰臟發炎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急性胰臟炎意味着胰臟因某種因素受到重大傷害而受損,其病程緊急且持續數天至數周。急性胰臟炎主要以上腹部疼痛為主,通常進食後加劇、前傾身緩解,可能轉移痛至背部,還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燒等症狀。急性胰臟發炎程度,可能從輕微至相當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死亡率甚至可達10~20%。看詳細疾病百科〉急性胰臟炎鐮刀型貧血鐮刀型貧血是一種紅血球異常的罕見遺傳性疾病,患有此症的病人,因紅血球變型成「鐮刀型」或「新月型」,造成紅血球攜氧量減少,並容易發生紅血球破裂現象形成貧血。如果患者體內的紅血球出現大量破裂,可能造成血液濃稠而阻塞血管,使患者出現骨骼、關節、腹部劇烈疼痛。鐮刀型紅血球也可能堵塞陰莖的血管,造成陰莖異常勃起,且經常久久無法消退,令患者很痛苦。泌尿科醫師指出,病患陰莖海綿體持續充血,時間一久會疼痛,痛到根本不會想發生性行為。看詳細疾病〉他太持久她喊救命 原來有怪病、中年男子勃起持久超過4小時,原因竟是「這種貧血」引起闌尾炎(盲腸炎)闌尾炎以病程可區分為「急性闌尾炎」與「慢性闌尾炎」,急性闌尾炎發病快且嚴重。常見症狀為噁心、嘔吐、發燒及右下腹悶痛感,當手按壓患者右下腹部,再放開時,疼痛會加劇,即「反彈疼痛」,必須立刻動手術切除。看詳細疾病百科〉闌尾炎(盲腸炎)胃潰瘍胃潰瘍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胃潰瘍纖維肌痛症日前,24歲的日本知名AV女優結城莉乃才宣布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神祕的疼痛」纖維肌痛症是一種慢性全身疼痛,因壓力改變神經穩定性,出現全身廣泛疼痛,合併記憶力衰退、疲憊、失眠、頭痛、憂鬱和下腹痛等周邊症狀,也可能與其他疾病共存。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韋達曾受訪指出,肌痛症的疼痛感不見得是針刺、刀割,它類似深層組織疼痛,常見疼痛部位在肩頸、背部和四肢,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身體緊繃而非疼痛,增加診斷困難。看詳細疾病〉全身痛到想輕生 小心纖維肌痛症骨折很多原因會造成肋骨骨折,如車禍、跌倒、高處墜落等造成的外傷,甚至急救時的胸部按壓等。桃園孫德金診所醫師孫德金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一旦受傷通常是嚴重頭頸部外傷的結果,且會傷及重要神經血管。中段肋骨骨折斷端容易刺傷肺部,下段骨折則容易刺傷脾、腎、橫膈膜。側面肋骨骨折最痛,後面次之,再來是前面。痛不只是疼痛,還會讓你不敢用力呼吸、不敢咳嗽、不容易清除痰液而造成肺炎,讓你不敢翻身、不能好好睡覺休息,傷口不容易癒合。看詳細疾病百科〉骨折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是脊椎的退化性疾病,因椎間盤脫水、失去彈性,造成上面的小神經發炎、疼痛,甚至產生肌肉緊繃、關節老化,這些都會引起下背疼痛。痛的程度要看壓迫到哪些神經,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坐骨神經,疼痛會往下延伸至腿部、腳部,甚至造成患者腳麻無力,就變成坐骨神經痛。少數還可能造成脊髓腔狹窄或壓迫到膀胱神經,出現馬尾症候群,導致患者大小便失禁、肛門會陰部周圍麻木等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是指疼痛感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區域,通常始於下背部與臀部,沿伸至大腿、小腿與足踝。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看詳細疾病百科〉坐骨神經痛五十肩(肩周炎)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曾受訪指出,五十肩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保護身體筋骨的女性荷爾蒙減少,肌腱關節逐漸磨損老化,多重情況影響下,肌腱開始發炎疼痛,有的患者會痛到像刀割般,愈痛愈不敢動,愈不動關節就會慢慢沾黏起來,進而演變成五十肩。症狀包括肩頸部疼痛、肩膀僵硬、手舉不起來、肩關肩在某些角度的活動度受限等,患者夜間睡覺時疼痛感會更為劇烈。看詳細疾病百科〉肩旋轉肌袖病變(五十肩)關節炎關節炎是導致關節疼痛和炎症的病症,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但不只是年紀增長,發生挫傷、拉傷、扭傷、骨折等因素,也會引起關節炎,最終造成關節退化。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看詳細疾病百科〉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成因複雜,可能受環境、病毒、細菌共同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出錯,攻擊身體,病人全身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嚴重發炎。特殊症狀是「晨僵」,即早晨出現關節劇痛而痛醒,且關節僵硬的感覺會持續一段時間,通常要等到中午左右才慢慢改善。看詳細疾病百科〉類風濕性關節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許多女生都會經痛,經痛可能是因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等不同情況引起。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剝落後在體內到處蔓延,若跑到卵巢內生長,則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跑到腸胃附近,就容易產生腹瀉、胃腸疼痛及腹腔內沾黏。婦科名醫劉偉民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的主要症狀就是經痛,特點為隨著時間延長,越來越痛。年紀越大,症狀越來越嚴重,且容易合併腸道炎,因為子宮內膜侵犯腸壁,甚至刺穿腸道,有人因此經常腹痛、腹瀉。看詳細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異位症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根據chatgpt解釋,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慢性疼痛疾病。它通常發生在手臂、腿部、手腳等四肢,但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CRPS的疼痛程度超過了正常的傷害程度,例如,即使是輕微的刺激也可以引起強烈的疼痛。疼痛可能是持續性的、劇烈的、燒灼感、刺痛感或麻木感,且疼痛可能會向四肢的其他部位擴散。此外,CRPS還可能伴隨著局部的腫脹、皮膚變色(通常是紅色或藍紫色)、溫度變化、運動功能受限、肌肉痙攣、關節僵硬等症狀。手術後疼痛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手術後常因組織受損引發術後急性疼痛。通常疼痛程度在術後前1-2天最強烈,之後隨著傷口癒合而減輕。病患實際感受到的疼痛強度,會因傷口大小、深度、部位、是否合併感染或發炎、及本身對疼痛的敏感度而有所差異。常見症狀包括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速、臉色蒼白、肌肉緊繃、腸蠕動降低、皺眉冒汗等。初期疼痛劇烈時,多以強效類鴉片藥物止痛。【參考資料】.《THE SUN》PAIN THRESHOLD The 20 ‘most painful’ conditions that can affect your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NHS.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
-
2023-05-17 養生.健康瘦身
醫生教你瘦!不挨餓、不吃藥、不復胖成功減重24公斤的祕訣大公開!
減肥一定要餓肚子嗎?吃許多減肥藥都不見效反而弄壞身體?「宋晏仁醫師 x Cofit 初日」的李唐越醫師將以他自己如何成功減掉24公斤的經驗談,教大家如何正確、健康、有效的減肥,趕快點開影片來看看!曾經因工作壓力肥而讓體重飆破90公斤的李唐越醫師,歷經被病人指著說:「你自己吃那麼胖,你還敢叫我減肥!」因而下定決心上健身房認真減重、以身作則,但即使是醫生也遭受挫折,不當健身的方法讓增肌變成增肥。李唐越醫師分享他減重的祕訣主要有四點,配合有效和規律的運動,以及飲食之外,還要維持動態的生活;他還不藏私地分享獨家減重食譜「李最瘦蛋白爆量鍋」,熱量只有504卡,料理方法非常簡單快速上手。當減重期遇到卡關,李唐越醫師建議停下來檢視身體和心理有沒有被忽略的地方,不要只靠一種極端式飲食法。他認為飲食的控制、規律的運動、作息的調整、壓力的釋放,四者缺一不可。原始影片宋晏仁醫師 x Cofit 初日 YT延伸閱讀喚醒臀肌、核心肌群與腹肌,物理治療師5動作矯正骨盆前傾和腰痠!遠離婦科疾病、平衡女性荷爾蒙兩類食物搞定!「女子漾」提供女性優質生活的體驗與想像,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女子漾網站:https://woman.udn.com女子漾YT:https://www.youtube.com/@udngpower女子漾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女子漾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
-
2023-05-12 癌症.攝護腺癌
85歲李家同自曝罹癌!PSA指數超標一定是攝護腺癌?醫教2生活習慣+7食物預防
【2023/5/11編註 】知名作家李家同教授在臉書發文告知大家自己近期檢查發現罹患攝護腺癌,但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要看以後的檢查才知道。知名作家、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教務長、靜宜大學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校長、暨大資訊工程學系及資訊管理學系教授李家同,今(11日)在臉書發文指出,前些日子做了一次攝護腺切片檢查,被醫生告知攝護腺癌。至於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要看以後的檢查才知道。很多好友知道後對他表達關懷,這讓他感到有一些罪惡感,「因為我實在沒有資格受到如此關懷的。」他表示自己畢竟已經是85歲的老翁,且攝護腺癌也不是什麼非常可怕的癌症,他目前沒有任何不舒服之處。一向關心教育的李家同希望大家不妨多多關心那些家境不好的孩子們,讓他們有更好的競爭力。PSA指數超標,一定是攝護腺癌?醫師教你2種生活習慣+7種食物助預防【 聯合報/楊雅棠、吳貞瑩、宋凌蘭/報導】攝護腺癌高居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6位,台灣每年新增5千多名攝護腺癌患者,其中30%發現時已是晚期、轉移性攝護腺癌,有80%至90%病人轉移的部位是到骨頭。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一般泌尿科主任張延驊醫師表示,因攝護腺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若有症狀也與攝護腺肥大相似,容易被忽略,導致確診攝護腺癌時,已為晚期且合併骨轉移的機率偏高。但與其它癌症相比,攝護腺癌的死亡率相對較低,攝護腺癌第一期到第三期患者,經診斷和治療後,10年存活率可達95%,但如果到了第四期已轉移後才發現,10年存活率就下降到48%。攝護腺癌有什麼症狀?早期攝護腺癌沒有明顯症狀,當腫瘤逐漸侵犯尿道、膀胱頸時,則會發生解尿不順的症狀,如頻尿或尿液難以排空,由於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因此常被忽略。嚴重者也可能出現血尿、尿失禁等。若更晚期發生癌細胞骨轉移時,會有骨頭疼痛、甚至行動不便的情況發生。攝護腺癌成因與高危險群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泌尿科主任周固表示,攝護腺癌的直接原因不明,一般推斷與下列因素相關:1.性荷爾蒙:與男性荷爾蒙(雄激素)有關。2.基因遺傳:如果父親或兄弟患有攝護腺癌,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可能性即會加倍,目前醫界認為遺傳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3.種族:攝護腺癌是美國男性癌症中最常見的癌症,美裔黑人佔所有罹患攝護腺癌的六成,亞洲人的發生率則較低,但台灣患者近年有上升趨勢。4.年齡:男性罹患攝護腺癌風險隨著年齡而增加,一般而言,男性50歲前較少發生攝護腺癌,但過了60歲後,發生率便急劇升高,以六、七十歲發病最多,且年齡愈大,罹患攝護腺癌機率愈高。研究發現,80歲以上男性約八成有攝護腺癌。做什麼檢查可以發現攝護腺癌?國防醫學院院長、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查岱龍說,通常攝護腺癌可透過肛門指診和抽血檢驗「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 PSA),最後加上切片來確診。1.藉肛門指診檢查有否硬塊攝護腺位於膀胱尿道交界處,以手指伸入肛門約4公分處即可觸及,正常攝護腺組織應該是柔軟有彈性的,如果摸到有如結節般的硬塊,甚至堅硬如石頭,則可能是罹患攝護腺癌,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但是肛門指診無法摸到太小的病灶,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測彌補了這項缺點。2.抽血驗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是一種攝護腺產生的水解酶,功用是液化精液讓精蟲易於游動。PSA存在於腺體上皮細胞中,當發生癌病變時,會增加滲漏進血中的量而使血中濃度上升。通常PSA正常值在0至4毫微克/毫升(ng/ml),如果PSA超過正常值,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增加。以60歲男性為例,PSA通常在4毫微克/毫升( ng/ml)以內,若數值高於4,在4到10毫微克/毫升間,罹患攝護腺癌機率則增高20%至24%。3.切片確診攝護腺癌最終的確定診斷,須要靠病理切片,透過針刺切片檢查是否有癌細胞。但即使病理切片結果是良性組織,病患仍須提高警覺,在門診繼續追蹤。PSA指數升高代表一定有攝護腺癌?查岱龍強調,PSA的值異常並不代表就是罹患攝護腺癌,攝護腺發炎、攝護腺良性肥大或尿道發炎,也可能讓數值上升。周固指出,除攝護腺癌致PSA升高以外,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PSA數值,如年齡、攝護腺大小、尿路感染、攝護腺炎、射精、攝護腺受傷、攝護腺受傷以及接受內視鏡檢查或手術。此外,檢查前有性行為,甚至騎馬、騎車多次摩擦,以上原因都可能導致PSA短期或持續的升高,所以PSA升高不用太擔心,但要積極找醫師治療。周固提醒,影響PSA的因素多且PSA代謝慢,一般民眾檢查數值若偏高,可隔3至4個月檢查,若數值仍高,需定期追蹤。期間需控制影響數值的其他因素,如不要去騎腳踏車、馬拉松比賽等摩擦攝護腺的活動,避免影響檢查結果。攝護腺癌各期治療策略 攝護腺癌手術有哪些方式,如何選擇?1.傳統手術:出血多恢復慢 已少使用傳統攝護腺手術,健保雖有給付,但因耗時較久(需四小時以上),傷口大(至少12公分)且恢復期長,甚至還有可能有三成以上機率會漏尿、七成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所以部分患者不願治療。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指出,在臨床上,傳統攝護腺手術出血量高,加上腹腔鏡、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陸續問世,明顯優於傳統手術,大部分醫學中心醫師不會選擇傳統攝護腺手術。 和信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樹人也持相同看法,攝護腺傳統手術時,在病患肚臍下方開一道約12公分傷口,然後分離攝護腺上的性神經,進而完整將攝護腺與膀胱、陰莖、血管等組織分離,進行單獨摘除處理後,才能縫合。 傳統手術術中易大量出血,且開完刀後,患者因傷口劇痛,至少需住院一周外,且會尿失禁至少三到六個月,所以和信醫院幾乎不開傳統手術,他近年來僅開了四例。2.腹腔鏡手術:傷口小 需純熟技術與經驗張樹人表示,腹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相較為二度空間(2D),透過內視鏡讓視野放大約三、四倍,醫師只需在患者腹部上開四、五個約一公分的小孔,以人工方式操作器械,有著失血較少、傷口小、復原時間較快的優點,雖需自費,但耗材等費用比達文西手術低。但張樹人也說,從技術門檻來看,腹腔鏡比達文西手術還要複雜困難,器具無法像手腕一樣旋轉,醫師必須有純熟經驗及技術,才能勝任。3.達文西機械手臂:出血少,但耗材費用高昂與腹腔鏡不同的是,達文西機械手臂為3D空間,相較簡易,張樹人解釋,達文西由醫師操作機器人手臂輔助來執行外科手術,透過高放大倍率鏡頭,放大病灶組織,有助減少對組織造成的傷害,且出血量更少、降低感染機率及尿失禁。張樹人以自己執行手術經驗為例,執行達文西手術時,手術時間都在兩小時內,失血量可以控制在100cc,大幅降低術後疼痛感,復原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短,術後三至四天就能出院。 不過,張樹人強調,依國外研究顯示,腹腔鏡與達文西手術在攝護腺癌的治療效果上,並無明顯差別。值得一提的是,健保目前以「未列項方式」給付達文西切除攝護腺癌,給付5萬966點值,患者必須自付耗材費用,約在20至30萬之間,台大醫院約25萬元,和信醫院約23萬元,如果多使用一隻機械手臂,就多收一至二萬。放射線療法-可用於不適合手術的高齡患者 查岱龍指出,早期攝護腺癌通常侷限於器官裡,建議手術切除,但有時病人身體狀況不好、年齡太大,或本身不願意接受手術,即便是早期患者,也可選擇放射線療法。查岱龍說,「有些病人會選擇兩種以上治療方式。」早期攝護腺癌可做根除性治療,用外在的力量將攝護腺、儲精囊、以及骨盆腔淋巴結切除。除了開刀手術外,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也是另一種常見的根除方式。林口長庚泌尿腫瘤科主治醫師馮思中指出,手術切除的範圍較大,儘管現在已有達文西手臂微創手術,但由於攝護腺癌的病人年齡層較高,手術仍有一定風險。因此,使用放射線治療便是不錯的選擇。此外,針對非早期攝護腺癌,或再發風險高的個案,也會選擇使用放射線治療。每次15分鐘 無傷口無疼痛攝護腺癌放射治療是將高劑量輻射線集中於攝護腺腫瘤和儲精囊、骨盆腔淋巴結等高風險區域,破壞分裂繁殖的癌細胞,屬於根除性治療。放射線治療不用住院,但需要每天到醫院照射一次,每次約15分鐘,持續約七到八周。治療過程中,病人只要在治療室床上靜躺不動,機器自動旋轉定位,並在每個方位進行照射,因此治療中不會流血,不會痛,也沒有傷口。可能傷及直腸和膀胱攝護腺位於骨盆腔裡,放射線可能會造成直腸和膀胱的傷害,並可能影響神經組織的功能。少數人可能會發生出血性膀胱炎或出血性直腸炎、血尿或大便有血等。馮思中表示,雖然放射線治療並非照射全身,而是針對局部,但傳統光子輻射照射範圍較大,可能傷及其他器官造成副作用。現在技術日新月異,目前健保給付包括傳統的強度調控(IMRT)或3D順型(3DCRT)治療模式,以三至七個角度照射治療。許多醫院也有自費項目,如質子治療,可以將劑量集中在某一深度,讓周圍的組織維持在極低的劑量;或是搭配導航式影像放射,讓定位更加精準,以減低副作用。荷爾蒙療法-暫時壓抑癌細胞,主要用於晚期攝護腺癌。在攝護腺癌的治療中,荷爾蒙療法也是常見的治療手段。馮思中說,荷爾蒙療法不是常規的根除治療,只是輔助性療法,僅能暫時壓抑癌細胞,主要用於晚期攝護腺癌,或透過輔助放射治療,控制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男性荷爾蒙是攝護腺癌細胞的「營養」,若要讓癌細胞縮小,就是「把營養拿掉,讓它沒有養分」。給藥簡單 八成晚期患者有效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說,荷爾蒙治療的優點是給藥方式較簡單,可隨時停止,且能延緩癌細胞生長,三期以上患者八成有效,病情約可延緩兩年。荷爾蒙治療為也是所謂的「去勢療法」,目的就是盡量消除男性荷爾蒙的產生,主要有切除睪丸和藥物使用兩種方式,前者常讓病人產生閹割的恐懼,造成挫折感,因此現在較常使用化學去勢,意即藥物的方式進行。研究顯示,化學去勢和手術去勢對於攝護腺癌的控制效果差不多。常有副作用 影響骨質、肝功能書田診所院長蔡培斌表示,荷爾蒙療法藥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控制中樞神經的腦下垂體,進而抑制全身性荷爾蒙產生;另一類是阻斷男性荷爾蒙和其受器結合,達到去除男性荷爾蒙對攝護腺癌細胞的作用。兩大類藥物有口服或針劑,選擇性多,只要符合適應症,大部分健保都有給付。荷爾蒙療法常有副作用,例如,男性女乳化、熱潮紅、骨質變差、心血管疾病等,也要注意肝功能的狀況。化學治療-最後手段 減輕癌症疼痛一般在癌症治療中常見的化學治療,在攝護腺癌的治療較不常聽到。馮思中解釋,並非沒有使用化療,只是因為攝護腺癌對荷爾蒙治療的反應太好了,多半等到荷爾蒙療法失效,且開始有其他部位的轉移,才開始化療。合併骨轉移的晚期患者如何治療?張延驊醫師指出,即使是晚期合併骨轉移的攝護腺癌,仍有不同治療方式可提升生存率。一位72歲的林老先生,出現頻尿、尿流細小等症狀,以為是老化現象而忽略就醫,後來因骨頭開始劇烈疼痛、影響生活品質,才到醫院檢查,確診為晚期攝護腺癌,並已發生骨轉移。起初林老先生採用荷爾蒙療法,以藥物抑制男性荷爾蒙對攝護腺癌細胞的刺激,但約一年後產生抗藥性,骨頭又開始劇烈疼痛,攝護腺癌復發。後來採用近年較新的「同位素療法」,在完成鐳-223的療程後,林老先生已能自由行走,恢復生活品質。張延驊醫師分析,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時,會產生生骨性病灶,癌細胞破壞骨骼結構,骨頭變得脆弱、疼痛,易發生病態性骨折、脊椎塌陷嚴重,不少晚期病患即因骨折離世。同位素療法是將二氯化鐳Ra-223經靜脈注射至體內,因鐳223與骨骼合成重要成分「鈣」化學結構相似,所以會跑到有骨骼轉移的病灶,鎖定癌細胞,釋放強大的放射線,引發高頻率的能量讓雙鏈DNA斷裂,殺死癌細胞。同位素療法便利性高、無痛,副作用多為腹瀉,適合發生骨轉移且骨頭疼痛的病人,但不適合轉移到其它內臟器官的患者。如何預防攝護腺癌?1.避免高油、高熱量的西式飲食書田診所院長蔡培斌表示,高油、高熱量的西式飲食(western diet)為攝護腺癌的風險因子,應該盡量避免。至於坊間相傳茄紅素、南瓜子和石榴,只能做為飲食上的參考,對單一病人來說並沒有真正的療效。2.減少紅肉、燒肉等富含動物性脂肪的食物,少吃油炸物。和信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樹人說,減少攝取紅肉、燒肉等富含動物性脂肪的食物,尤其高溫油炸物,容易產生致癌物質;另外,近期有研究發現,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也是攝護腺癌高危險群,男性須留意。張樹人表示,近三年門診發現,攝護腺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一成多為50歲以下,且多數一來就是末期,扣除年齡因素,主要與致癌環境、飲食西化有關。他舉例,許多年輕人喜歡吃火鍋,吃牛肉時,偏好雪花牛、和牛等油花漂亮肉類,富含油脂,口感較佳,但長遠下來對身體的影響難以估計,因此,他自己專點全瘦、沒有油花的肉片。7種食物 預防攝護腺癌好幫手美國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普遍程度,僅次於皮膚癌,七分之一男性將在有生之年得此癌。但是飲食有助預防,這些食物可保護攝護腺:1.番茄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顯示,一周吃10份番茄,可把得攝護腺癌的風險降18%。該研究不止包括番茄,也納入番茄汁和加入番茄同煮的豆子2.綠茶綠茶含豐富的抗氧化物多酚,被證明是抗癌好幫手。凱斯西方儲備大學的研究發現,綠茶不僅防範細胞氧化,也可阻止癌細胞擴散,因為促成細胞自然死亡。3.咖啡「腫瘤科年報」系統性審查發現,含有抗氧化物的咖啡,喝得愈多,致命形式的攝護腺癌就愈少。不過,審查未能確定咖啡是否預防攝護腺癌。4.地瓜葉含有豐富多酚的另一種食物是地瓜葉。研究顯示,地瓜葉精的多酚含量,比菠菜多42%。此外,地瓜葉還有豐富的維他命B、β-胡蘿蔔素、鐵、鈣和鋅。5.十字花科蔬菜高麗菜、綠花菜、孢子甘藍、白花菜,都屬於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和有抗癌效用的植物化學成份。實驗發現,攝取較多十字花科蔬菜,攝護腺癌大幅減少。6.魚類舊金山加州大學的研究發現,奧美加-3脂肪酸提升大腦健康,也降低攝護腺發炎。每月吃1到3份,男性風險大降36%。但是這並不表示所有含奧美加-3脂肪酸的魚都有用,瑞典研究顯示,鹽漬的魚或燻魚反而提高得攝護腺癌的風險。7.核桃s對老鼠的實驗發現,含有多量整粒核桃或核桃油的飲食,放慢攝護腺癌的生長。核桃含奧美加-3脂肪酸,但它其他成分似乎也有抗癌作用。【參考資料】李家同臉書
-
2023-05-12 醫療.新陳代謝
1天胖3公斤可能嗎?高敏敏曝「體重起伏8原因」,做好1件事量的體重最準
你有每天量體重的習慣嗎?踩上體重計後,是否覺得像玩數字猜謎一樣,永遠猜不透自己的體重?然後會在內心碎念,「為什麼今天又胖2公斤?為什麼運動後體重不減反增?」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提醒,別被數字綁架,影響體重起伏有8大原因。影響體重起伏8原因一天之內胖1~3公斤是有可能的嗎?高敏敏提醒,如果體重總是飄忽不定或是下不來,有可能是這些因素導致。1.喝水量多寡水是影響體重的關鍵之一,當你喝水量多時,體重可能會增加。但不用太擔心,因為水分會代謝排出,再加上足夠的水分才能幫助身體新陳代謝、提升減重效率,也能減少口渴、飢餓感發生。所以千萬不要為了減重都不喝水,喝水會幫助減重事半功倍!2.鈉含量攝取過多當重口味、重鹹、加工食品吃太多,會使得鈉攝取過量、導致細胞的滲透壓平衡失常,換句話說就是高鈉易導致水腫,使身體儲存更多水份。所以如果想讓多餘的水份及鈉排出,可以多攝取幫助利尿及高鉀的食物,做到「留鉀排鈉」。3.精緻澱粉攝取過多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比例高,身體也會儲存水份,因為身體需要較多的水分去儲存碳水化合物中的醣類。但營養師提醒大家,適量的碳水化合物也很重要,建議大家不要為了減肥不吃澱粉,還是要均衡攝取並以未精緻澱粉為主。4.生理期前後當女生生理期來時,會導致荷爾蒙的浮動。進而出現存水、脹氣等情況。但在這期間會水腫其實也不用太緊張,大概在生理期第三到四天後就會恢復正常。5.流汗、尿液量影響當你流汗跟排尿,身體水份流失時,體重自然會下降。6.糞便堆積量如過你常常便秘,造成太多糞便囤積在體內,也會增加體重。而且糞便排出時,腸內的脹氣也會一起排出,因此上完廁所才有無事一身輕的感覺。所以建議多攝取高纖食材,並盡量在固定得時間排便。7.壓力荷爾蒙過高跟女性生理期前後原因有些類似!當壓力荷爾蒙上升時,身體會儲存更多水分,導致體重會跟著忽高忽低。建議可以放鬆心情,趁空閒時間多去戶外走走散心,以免造成雙邊齊來的惡性循環。8.肌力訓練進行肌力訓練時,肌肉纖維可能會被撕裂,導致身體在修復肌肉時會儲存水分。所以運動後有些部位如果有點浮腫不用太擔心,觀察一兩天就會消散了。除了上述8個讓體重變重的原因之外,高敏敏提醒,如過要一天內增加1kg,要攝取7700kcal的熱量才可能。所以一天突然紮實的胖2公斤,是不太可能的情況...總結來說,建議大家量體重最好的方式是「每天固定時間,並在同一狀態下測量」,才能獲得最正確的數字,也更能接近自己理想的體重喔!而除了注意體重的數字變化,也要關心「體脂肪含量」跟「肌肉量」,別只當體重數字的奴隸。延伸閱讀:.基因或生活方式造就的肥胖哪個對健康危害大?答案恐出乎意料.為何該把握早餐後排便?醫揭3大便祕原因:改善便祕飲食3重點.減重會失敗,跟做了這3件事有關!吃飯時集中注意力、速度放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0 養生.健康瘦身
明明沒吃多卻愈來愈胖…「壓力型肥胖」除調整作息、飲食,還需搭配一治療
● 過勞肥是壓力導致賀爾蒙失調造成● 需要調整作息和運動,並搭配心理治療● 可按壓風池穴、肩井穴舒緩壓力每天超時工作、工作壓力大,被壓得喘不過氣?連吃飯時間都沒有,身材卻像吹氣球一樣,竟增胖了不少。台灣肥胖症衛教防治學會常務理事劉伯恩表示,這就是所謂的「壓力型肥胖」,和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係,除改善飲食外,也需要調整作息和運動並搭配心理治療。壓力型肥胖如何發生?伴隨的症狀有哪些?壓力型肥胖也稱為「過勞肥」,劉伯恩表示,這類型的肥胖是因為壓力造成體內荷爾蒙失調,出現代謝問題而導致的肥胖。他舉過去病例分享,曾有一位年紀不到30歲的內科工程師前來看診,身高170公分、體重卻高達120公斤;病人表示平常也沒有吃太多東西,體重卻一直上升。細問之下,才發現工程師不到半年內就胖了40公斤,時間點恰巧是換新工作後發生。因為工作壓力大,常常熬夜、失眠,且就算睡著了,做夢也都夢到工作相關的事。加上頭髮出現圓禿,且肥胖的部位主要在肚子,因此可以推斷為「壓力型肥胖」。劉伯恩表示,壓力一大體內會分泌一種叫做可體松(cortisol)的荷爾蒙,讓身體處於備戰狀態。如果壓力一直持續,可體松就會促使身體想要攝取更多熱量,漸漸地攝取過多的熱量、糖分就會轉變為脂肪。除此之外,可體松和類固醇作用類似,因此大量分泌可體松就像長期服用類固醇,進而出現水腫、肌肉量減少等副作用,使得體脂率上升。另外,壓力性肥胖因為內臟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於活躍、副交感神經相對低落,也容易導致便秘等情況發生。如何治療壓力性肥胖?多吃哪些食物可改善?運動有用嗎?劉伯恩表示,針對壓力型肥胖者使用減肥藥反而沒有效果,因為大部分減肥藥的機轉主要是排油或是抑制食欲;如果要改善壓力型肥胖,應先舒緩其壓力,改善荷爾蒙等代謝問題。因此通常可先使用藥物舒緩壓力,臨床經驗上30%的患者會給予治療失眠藥物、40%會給予鬆弛劑;另外也會給予色氨酸相關藥物,讓血清素(Serotonin)上升。劉伯恩解釋,當人體血清素濃度降低,使人感到心情低落和飢餓,造成負向的壓力循環。除藥物外,也可多吃木瓜、堅果、香蕉等提升血清素的食物。也可多補充鈣、鎂兩礦物質,協助穩定情緒。食物選擇上則要避免容易發炎的食物,如含麩質、GI指數(升糖指數)高的精緻澱粉等,或是以地瓜、玉米等富含抗性澱粉的食材取代,以穩定血糖和血脂。劉伯恩表示,除飲食外,運動也不可忽略。剛開始不需做過於激烈的運動,可一天至少做一個舒緩的體操,或是一小時至少做三分鐘的腹式呼吸,增加含氧量和讓腹部肌肉活動。以求診的工程師為例,當時一天只做體操,2周就瘦了10公斤。之後則必須循序漸進增加強度,最好以中高階以上的有氧運動,如爬樓梯、慢跑等,才能達到熱量燃燒的效果。中醫角度如何治療或改善壓力性肥胖?中醫師陳潮宗則表示,很多人壓力一來容易暴飲暴食,造成壓力性肥胖。以中醫來看,可以遠志、酸棗仁、石菖蒲或天王補心丹等藥材來加以舒緩、調適;這些中藥材仍要由中醫師開立為宜。如果無醫師診治,民眾則可避免吃「酸的」食物,以免過度刺激食欲。另外,也可透過按摩穴道方式舒緩壓力,例如風池穴和肩井穴。風池穴位於後枕部的枕骨之下,先將身體坐直,沿著後頭骨下兩條大筋,摸到外緣凹陷處就是風池穴;可用兩手大拇指按壓。肩井穴則位於肩上,乳頭正上方和肩線交會處,可雙手抱胸,手指搭在肩頸交會處;可用食指或中指指腹向下揉按。
-
2023-05-10 性愛.性福教戰
男30歲後無慾望?許藍方解答「性慾退化」2關鍵原因,做好這件事可預防
【本文重點】許多夫妻或伴侶都會想擁有美滿的性生活,能幫助提升彼此的感情與增加親密關係。但「隨著年紀增長,體力大不如前,導致男人性慾越來越低」,真的是如此嗎?有「最美性學博士」稱號的許藍方在YouTube頻道替大家解答。--by ChatGPT男性30歲後 荷爾蒙濃度降低影響性慾男人年過30歲後,性慾會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低嗎?許藍方解釋,生理跟心理都會影響慾望的產生。就生理方面來說,男性荷爾蒙跟性慾息息相關,荷爾蒙濃度會在30歲之後開始慢慢下降,到40歲之後下降的幅度又會更多;隨著男性荷爾蒙濃度的下降,性慾也會隨之降低。「維持運動」可讓性慾不受年紀影響但40歲後的男人就一定比較沒慾望?而20歲的少年就一定精力旺盛很想要嗎?許藍方表示「其實不一定」,除了上述的男性荷爾蒙會影響你「想不想要」之外,當下的情境,心情、對象、周遭環境、身心靈環境、身體健康狀況,也都會影響。許藍方也提醒,年紀老化會導致身體越來越衰落、沒力,讓你沒有年輕的精力跟肌肉量。如果想要預防的話,不要讓你的身體機能老化太快。許藍方建議靠「維持運動」來防止身體的機能老化,盡量讓你的肌肉量維持跟年輕一樣,這樣性慾就不一定會受年齡影響。「成家立業」壓力 才是影響性慾主因但其實,心理的影響會比生理更大!許藍方表示,影響性慾很大的原因是「工作壓力」,30歲之後都是要成家立業的年紀,會有成家、工作、賺錢、養小孩等種種的壓力,被這麼多壓力追著跑,就算你是20歲的年輕人也不會想做愛。「身、心、性」維持在健康狀態 但老了慾望下降又怎麼樣?許藍方表示,只要你偶爾有性慾、做愛有吃飽就好,就是正常現象。若你的慾望下降很異常,性慾低到自己也覺得很奇怪,許藍方建議,可以去找泌尿科醫師幫你抽血看看,是不是真的身體哪裡有問題,或是找身心科醫師諮詢,多方面的找出讓自己性慾低下的原因。只要你的慾望每次都有被滿足,不一定老了一定要跟年輕時一樣慾望很旺盛,才叫做厲害。厲害是在於你不管在幾歲,都能把自己的身、心靈、性,維持在滿足及健康的狀態,這才是最重要的!延伸閱讀:.顏射、口爆、內射...「射精最愛7部位排行」女性接受度最低是這部位.做愛狂換姿勢較持久?許藍方解答「性愛最佳時間」,持續一動作10分鐘易高潮.愛愛前吃菠菜、西瓜更易性高潮!高敏敏推薦必吃「10大催情食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7 醫療.腦部.神經
讓腦力凍齡!醫師教你如何健腦:擴充大腦能力、開創記憶力
【本文重點】依賴智慧型手機將對大腦認知功能造成負面影響,因為它們造就了短期記憶,無法專注且追求速度,影響了聯想和生活周遭連結的能力。適當的健腦活動包括健康飲食、安心睡眠和快樂運動,以及做利他的事可以幫助恢復腦力和記憶力。學習新事物增加大腦神經可塑性,挑戰感官和發現周邊的美好事物有助於開創記憶力。--by ChatGPT現代人過度依賴手機,很多事情都「谷歌一下」,電話號碼也不必記,幾乎事事都靠手機提醒,讓不少民眾憂心記憶力會衰退。台北慈濟醫院失智共照中心副主任、身心醫學科醫師李嘉富指出,智慧型手機對生活是有很大幫助,但若不斷使用,真的會影響記憶力。資訊太多過目即忘,短期記憶讓人健忘。李嘉富說明,現在手機不斷追求速度,很多內容都要在幾秒鐘內抓住使用者眼球,這些都造就「短期記憶」,常常過一段時間便會忘記內容。在接受這些資訊時,沒有用聯想、跟生活周遭連結的情況下,腦力越來越不好,也忽略了周邊的美好事物。手機資訊爆炸情況下,常常原本在做一件事情,也因為突然跳出一個廣告,又轉移到另一個情境,做任何事都無法專注。有些人因為依賴手機,一會兒沒看就特別焦慮、緊張、害怕,長時間下來,也會因為一直低頭,導致脖子痠痛及身體不適。健腦活動:健康吃、安心睡、快樂三動,做利他的事。李嘉富表示,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簡單的健腦活動,可以輕鬆執行。1.健康吃:人在壓力很大時,情緒容易波動,而血清素就是調解情緒的重要物質,一些含有色酸胺的食物如南瓜子、麥片、雞蛋、鮮奶等,對於情緒穩定協調有幫助,自然腦力就有彈性。2.安心睡:很多人常常沒有睡好,已有科學期刊報導,人在熟睡的時候,腦細胞會縮小、縫隙變寬變大,脊髓液會沖刷掉一整天廢棄毒蛋白,阿茲海默症就是因為腦中有類澱粉蛋白這種毒細胞。3.快樂三動:包含運動、動腦及良好人際互動,民眾常會說很累或沒時間運動,其實只要簡單的曬太陽、健走、慢跑及一些簡單體操,都能讓體力恢復。動腦則可透過讀書會分享心得、學習新技能等活動,能讓大腦網路打通及連結。人際互動則是能幫助正向情緒,增強記憶。李嘉富還推薦,美國有科學家用核磁共振發現人腦中有塊「慈悲利他區」,當人們做了好事,就會產生幸福感,民眾可以靜觀感恩三步驟「專注於心、靜觀呼吸、念念感恩」解決煩惱,經過四個月多組對照實測後發現,有做利他活動的民眾不那麼憂鬱,血壓及自律神經也都穩定了,腦中就不會釋放壓力荷爾蒙,對大腦有相當大的幫助。學新語言、適量看推理劇,有助擴充大腦能力。李嘉富指出,大腦神經是有可塑性的,頻繁使用就會進步,不用就會退步,如果透過學習新的刺激,在認知能力、記憶力、靈活性、情緒調節及處理事情能力都會提升。曾有研究指出,有12個危險因子占失智成因40%,其中一項就是教育,所以透過不斷學習,特別是第二語言,就可以去了解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的素養及文化,跟當地的人互動,大腦調節能力就擴張出來了。而近期熱門的推理劇,也可以透過觀看過程,思考人與人之間關係,對記憶有幫助。但也不建議整天反覆看令人擔心、焦慮、害怕、生氣、有壓力的內容,這將造成情緒緊繃,更進一步影響大腦。反覆記、多聯想、接觸身邊萬物,能開創記憶力。李嘉富表示,要增加記憶力,還是要透過「重複學習」,像電話號碼反覆多記幾次到記起來,記憶力就會增強;或者透過諧音聯想、思緒上的連結及圖片等,都能幫助記憶。另外是「挑戰感官」,不要害怕學習新的技能及知識,像一些長者本來不會用手機,透過引導後潛能被開發,有信心後,記憶力也會被開創出來。李嘉富強調,要回到生活當下,如接觸戶外花草刺激嗅覺,喚起感官,它才能被用,並不斷進步;另外,也能每天花一點時間靜下心來呼吸跟覺察身體,放鬆緊張焦慮的心情;或者寫感恩日記,讓身心充分休息,記憶力就會活絡、被啟發。別貼標籤/精神科藥物傷腦?正確用有正面效果長者多有多重慢性病,一般認為長期用藥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李嘉富解釋,要看什麼藥,像很多人因為睡不好要求醫師開鎮定劑、安眠藥,長時間使用確實會導致記憶力下降,若服用超過三周,可能會有依賴性,就要尋求專科醫師協助。李嘉富說,很多人對身心科有誤解,認為精神科的藥物「傷腦」,對腦細胞不好,像血清素的抗憂鬱藥物常被貼標籤,但其實血清素本來就是大腦神經傳導物質,量穩定時會讓大腦比較安定。李嘉富表示,因為壓力上升將導致神經滋養因子(BDNF)下降,腦細胞就會凋零,特別是海馬迴會萎縮,用了血清素藥物活化BDNF後,腦細胞甚至會長回來,所以正確使用相關藥品,反而有正面效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7 醫療.整形美容
滿足各年齡層媽媽變美的願望 一表看懂母親節送醫美最佳選項
【本文重點】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師唐豪悅表示,適度的醫學美容治療可以增加自信心;例如,20至30歲的女性傾向於關注皮膚護理,而30至40歲的女性則關心如何處理肝斑和其他色素問題。唐豪悅鼓勵人們與他們的醫師溝通他們的目標以獲得最佳效果。此外,一些人正在尋求傳統中醫療法進行小顏術手術。雖然這種手術以前用於幫助人們恢復癱瘓後的運動控制,但現在這種手術可以重新塑造一些骨骼,以獲得更對稱的外觀。--by ChatGPT適度的醫學美容可以增加自信,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表示,不同年齡層會有不同醫美需求,20至30歲女性多以皮膚管理,包括清潔毛孔、粉刺、出油或痘疤為主,較常選擇水飛梭等保養清潔課程;而年輕女性也追求「瘦小臉」,或墊下巴、鼻子讓臉型比例更完美,但又不敢做手術,因此在下巴、鼻子施打玻尿酸,也能達到立體效果。台灣女性黃褐斑盛行率高,30至40歲在意膚色管理。根據臨床統計,台灣35至45歲女性出現黃褐斑(肝斑)盛行率偏高,形成原因包括遺傳、疾病影響、紫外線刺激、濫用化妝品、睡眠不足、飲食不規律、荷爾蒙變化等,尤其女性懷孕時、更年期前後,臉上的黃褐斑顏色還會加深、面積增加。唐豪悅表示,30至40歲女性會特別注重膚色管理、雷射除斑,抬頭紋、皺眉紋、眼周細紋等會施打肉毒做處理,而黑眼圈、淚溝等問題,亦可於眼下部位施打玻尿酸。近年醫美可近性增加,價格也愈加親民,唐豪悅指出,首度嘗試醫美的民眾,初次預算約落在5000至10000元間,不太敢嘗試太侵入性項目,大多選擇單點改善為主,後續才會嘗試5000元左右的肉毒,甚至12萬元的鳳凰電波等。40至50歲女性,部分會出現法令紋、木偶紋,或有些微下垂、鬆弛等狀況,也會選擇微整形填充,或打鳳凰電波進行調整。與醫師充分溝通,最忌一窩蜂趕流行、買醫美團購券。即使高齡女性依舊愛美,70多歲的林小姐,長期住在美國,因為仍在職場工作,希望保持年輕外貌,才是對客戶、自己的尊重,每年會定期返台打電音波保養,透過拉提、緊緻,改善鬆弛肌膚,讓自己維持最佳狀態。唐豪悅表示,每個人老化程度不一,而非侵入性項目仍有其局限性,像眼袋、眼皮下垂或皮鬆,目前還是得透過外科手術改善。母親節將至,醫美也成為母親節禮物熱門選項,唐豪悅表示,包括皮秒、肉毒等項目,價格約數千元不等,作為母親節禮物也不會太傷荷包,還能讓媽媽變漂亮。不過醫美並不是打一次一勞永逸,而是需要定期保養,才能維持美麗狀態,呼籲民眾做醫美要有合理期望值,應與專業醫師充分溝通、了解可能副作用,不要一窩蜂趕流行,或買不適合自己的醫美團購券,才能減少爭議發生。透過手技調整,改善雙頰、下巴線條。除了西醫醫美,以中醫經絡理論出發的傳統整復,也能「靠手回春」。專長施行「整復小顏術」的傳統整復推拿師郭唐佑表示,人頭部結構由23個骨塊組成,當年紀增長至21歲,顱骨縫隙會不斷增大,左右臉會不對稱,若平時趴睡、手托下顎或外力撞擊,骨間縫隙還會加大。另外,嬰兒若沒注意翻身造成扁頭,顴骨看起來也會很大,小顏術是以徒手撥筋、調整結構,將臉部骨塊壓合、緊密,移位矯正達到小顏效果。談起小顏術起源,郭唐佑表示,因顏面神經麻痺、眼歪嘴斜患者肌肉麻木、氣血循環不佳,「精氣淤滯」導致面癱,透過手技按壓風池穴、攢竹穴、四白穴、迎香穴、頰車穴、顴顟穴等,加速患者血液循環,放鬆臉部線條,避免肌肉過於緊繃。後續發現該術式有小顏效果,因而進階應用於醫美層面,讓雙頰、下巴線條更加明顯,也能將骨骼調正。放鬆額頭、眉部肌肉,同步改善法令紋。一位70多歲女性,因耳朵內長帶狀疱疹,導致右半臉面癱,笑起來右嘴角無法上揚,右眼也無法完全閉合,導致睡覺時仍無法避光,經過小顏術調整,症狀大幅改善。郭唐佑指出,部分40至50歲女性自覺臉部鬆垂,透過小顏術可放鬆額頭、眉部肌肉,搭配精油按摩、拉提,同步改善法令紋、放大雙眼。而許多上班族女性感覺頭部腫脹、思緒不清、偏頭痛,皆可透過手技消除疲勞、頭部脹麻的不適。基於安全性,不建議臉部結構曾受傷者、正在戴牙套者施作;若臉部有假體包括墊下巴、鼻子者應提前告知;若有施打肉毒者建議一周後施作,打玻尿酸建議一個月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7 養生.抗老養生
營養師推「八二法則」防衰老又滿足口欲 還能減少自由基產生
【本文重點】母親節前夕,營養師分享了幾個凍齡的方法:抗氧化飲食可延緩衰老,高鈣飲食可以留住骨質,維持腦力可以增加思維敏捷度。她建議在日常飲食中減少油炸、加工食品、糖和澱粉的攝取量,飲食中多攝取蔬菜,並維持「八二法則」,即健康食物占八成。她還建議多攝取維生素A、C、E等抗氧化成分和Omega-3等好油,避免高溫烹煮的食物,多選涼拌或蒸煮食材。--by ChatGPT「妳們看起來像姊妹一樣!」現代媽媽懂得保養,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除了外貌,內在年輕也要兼顧,看不見的骨質和營養流失,正悄悄偷走健康。抗氧化飲食可減緩衰老,有效率的高鈣飲食留住骨質,多學習維持腦力。母親節前夕,陪媽媽一起學習凍齡。全天下女性都想永保青春,透過日常飲食也能做到抗氧化,讓身體機能維持最佳狀態。「自由基」是老化、疾病元凶,營養師建議減少油炸、加工品及糖、澱粉份量,並提高蔬菜量,最重要是維持「八二法則」,健康食材占飲食的八成。新光醫院營養課股長許為捷表示,自然界中的物質由原子、分子、化合物組成,物質周遭皆有電子圍繞,一旦失去電子後,將會變成自由基,處於活性極強、不穩定狀態,會急著想掠奪其他物質的電子。以人體來說,呼吸、新陳代謝、免疫反應等皆會產生自由基,會破壞細胞、產生疾病及老化。維生素A、C、E、微量營養素如硒,抗氧化能力強。許為捷表示,在一般狀態下,人體的自由基處於平衡狀態,當人體受到病毒攻擊,自由基會協助抵抗,但當體內有過多自由基時,會造成身體發炎,也會引發連鎖反應,使得細胞、DNA、脂質遭破壞,進而使身體細胞老化、功能受損,甚至引發疾病。以運動員為例,因長期運動導致體內自由基過多,外表較同齡來得成熟;而不良習慣如愛吃油炸、加工品,或壓力、熬夜、焦慮也會產生自由基。攝取維生素A、C、E等,或補充微量營養素都有助抗氧化。許為捷指出,「硒」是穀胱甘肽過氧化酶(GSHPx)的輔因子,可避免細胞受到氧化破壞,可透過堅果、海產、瘦肉或保健食品補充;硫化物亦可抗氧化,可攝取十字花科、洋蔥、蒜、韭菜;茄紅素也擁有高抗氧化能力,有助心血管健康。低溫烹煮減少自由基產生,Omega-3不能少。許為捷表示,20至40歲女性若有懷孕規畫,可補充葉酸、鐵質;40至60歲女性則需著重保護心血管,補充魚油Omega-3、維生素D3及鈣質,B群有助維持造血功能,讓免疫系統運作正常;50至60歲女性為避免肌少症,除了鈣質,亦可多補充鎂,可安定神經、幫助睡眠。許為捷提醒,無論任何年齡層,應降低糖類攝取,也應避開高溫烹煮的食物,包括炸物、滷味等,近年日本流行低溫烹煮(sous vide),維持美味又能降低體內產生自由基機會。而民眾可採取地中海飲食,包括大量蔬菜及魚肉,尤其魚肉脂肪中含有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人體抗氧化。更年期女性穩定荷爾蒙,需攝取足量蛋白質。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營養師莊譓馨表示,更年期導致女性荷爾蒙減少,穩定荷爾蒙可延緩老化,也能預防骨質疏鬆、心血管問題。蛋白質、好油是構成荷爾蒙的重要原料,許多女性怕膽固醇過高,不敢補充蛋白質,反而會引發肌少症,建議每天應攝取足量蛋白質,每10公斤需要一份,60公斤的成年人一天需要6至8份蛋白質,例如每餐至少要吃一個手掌心大、1公分厚度的魚、肉或豆製品。莊譓馨指出,黃豆、山藥及亞麻仁籽富含雌激素,亦可提升荷爾蒙分泌;而晚睡影響荷爾蒙分泌,使負責修復功能的生長激素及褪黑激素不足,加速老化,建議在晚間11點至凌晨4點間進入熟睡狀態。若採168斷食,建議早餐要吃、晚餐跳過。近年許多民眾瘋168間歇性斷食,莊譓馨表示,間歇性斷食原理是當人體留有12至16小時空腹時間,身體會啟動荷爾蒙進行細胞修復,包括改善胰島素阻抗及心血管等問題。有些民眾選擇不吃早餐做168斷食,但減肥效果不顯著,她建議可以改為晚餐斷食,早餐是一天能量的重要來源,建議自製養生飲品,例如豆漿搭配亞麻仁籽、黑芝麻或卵磷脂,補充維生素E、鈣質、鐵質,營養又顧腦。而現代人壓力大,會想吃甜食紓壓、照顧大腦情緒,她建議民眾採取「八二法則」,健康食物占八成、兩成留著「放縱」,維持健康也能讓心情愉快。外食族蔬果量攝取不足,也常面臨高油、高糖及精緻澱粉問題,長期下來增加身體發炎機率,不僅是老化元凶,還會造成心血管、慢性疾病、癌症發生。莊譓馨建議,民眾多攝取五色蔬果,增加抗氧化來源,並減少高溫烹煮、油炸食物,可多選涼拌、蒸煮食材。莊譓馨建議多攝取含Omega-3、Omega-9的好油,例如橄欖油、苦茶油、亞麻仁油等,以及葵瓜子、杏仁、松子、芝麻等堅果類,皆有助於抗發炎及保護心血管。肝臟代謝排毒蔬食沙拉材料:甜椒、酪梨、番茄、蘆筍、奇異果、水煮蛋(2顆)、巴西堅果(2顆)、紅洋蔥、香菜。作法:將材料加入後,用檸檬汁、橄欖油、鹽、黑胡椒調味。營養價值:1. 酪梨、蘆筍:富含穀胱甘肽,能幫助肝臟代謝排毒。2. 巴西堅果:硒是榖胱甘肽抗氧化機轉的重要營養素。3. 番茄、紅洋蔥和香菜能增強抗氧化、修復細胞。富含抗氧化維生素食物:1. 維生素A:豬肝、奶油、起司、蛋、牛奶。2. 維生素C:芭樂、彩椒、奇異果、檸檬。3. 維生素E:葵瓜子、玄米油、杏仁、松子、黑芝麻。資料來源╱營養師莊譓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6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免費線上課程】高壓族必學!融入生活的五感療癒料理、運動 助你真正放鬆
壓力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任何年齡層都可能面臨。但你知道嗎?高壓一族除了眾所皆知的上班族、照顧者外,其實老年人也會因為身體狀況改變、失去親友、照顧家人、退休後的生活改變等,而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憂鬱情緒喔!如果你是上班族、高齡長者、照顧者,快加入元氣網【融入生活的五感療癒料理、運動】線上課程,透過料理、運動體驗那些意想不到、或是平常總是忽略的感受,達到真正的放鬆、心靈紓壓。 在課程開始前,請你先...● 每天送自己至少10分鐘的時間。● 邀請你認為需要紓壓的長輩、朋友一起進行。營養師的3堂料理課:感受融入生活的觸覺、嗅覺、味覺、視覺紓壓● 觸覺紓壓:從觸摸食材開始,感受不同食材的質地、柔軟度,如揉捏、敲打、揉敲、指壓。● 嗅覺紓壓:將食材味道分門別類,並記住自己喜歡的香氣、放鬆的時刻,往後聞到相同或類似的氣味,就會喚起愉悅的記憶。● 味覺紓壓:專心吃、慢慢享受,細細品味食材帶給味蕾的層次變化。● 視覺紓壓:料理成品,不但能帶來成就感,還能透過色彩、擺盤、形狀,創造視覺享受。料理過程除能提升自信心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邀請家人一起動手做、分享成品,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和互動。別忘了,與家人攜手做料理的同時,也要保持愉悅、笑聲,因為笑聲能降低壓力賀爾蒙,產生愉悅感。知道如何感受做料理的過程後,就馬上開始跟著元氣網一起進行好做、好看、好吃的「三色肉丸」、「番茄海鮮燉飯」、「紓壓小盆栽」吧!三色肉丸——摔打是料理的美味催化劑製作肉丸時,從觸覺上感受不同食材的質地,再通過甩打、揉捏,讓沉積已久的情緒得到釋放、讓壓力變成美食的助力,不僅製作出來的肉丸口感更加筋道Q彈,還能強化額外的風味,讓我們做得紓壓。👉點看食材準備、料理步驟▶ 番茄海鮮燉飯——合理利用工具把複雜的料理變簡單製作番茄海鮮燉飯時,利用工具讓複雜的料理過程變得輕鬆簡單,當我們覺得倦怠、心情不好的時候,聞到出鍋時的食物香氣、品嘗料理時的味蕾變化,增添愉悅感的同時,還可以幫助舒緩緊張和情緒,讓我們吃得紓壓。👉點看食材準備、料理步驟▶ 紓壓小盆栽——通過裝飾甜點激發創造力製作紓壓小盆栽時,通過裝點的過程來幫助我們轉換心情、激發創造力!吃甜點還能刺激有「快樂荷爾蒙」之稱的血清素合成,讓大腦愉悅;決定甜點的色彩、形狀與擺盤,帶來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讓我們看得紓壓。👉點看食材準備、料理步驟▶ 運動專家的5堂體育課:旋律結合互動式紓壓運動,啟動學習新感官你一定知道運動是最好的減壓方法,而多項研究也證實,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增加血清素濃度,讓心情變好,消耗掉身體內讓人感到壓力的物質例如腎上腺素,幫助身體放鬆。但你知道,運動也能配合旋律達到身體與聽覺紓壓的效果嗎?快看元氣網健康聚樂部了解如何進行「互動式」紓壓運動。你適合做哪一種運動?看元氣網健康聚樂部貼心課表做完料理,休息一下,運動專家接著會告訴你如何進行融合聽覺紓壓、身體律動、情感增進的互動式運動,配合步伐搭配節奏,讓你的生理及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為幫助高壓一族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元氣網貼心提供專屬長輩、照顧者及一般民眾的一日課表建議,邀請大家自主分配個人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長者專屬】為高齡者量身打造緩和運動,並加入行動力、強化肌肉量、互動元素,零基礎也可以!隨著年紀的增長,肌肉質量會逐漸流失,且根據統計,60歲以後,肌肉質量會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肌肉強度以1.5~3%下降,因此持續運動、強化肌肉,非常重要。但對於過去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者來說也不能操之過及,因此元氣網健康聚樂部特別推出適合長者的運動菜單,還加入「互動」元素,讓長輩在運動的同時還能紓解壓力、提升社會參與。上完這門課,可以得到● 正確的運動知識● 一套適合長輩的「1日運動計劃」● 幫助長輩增強肌力、遠離臥床👉立即練起來▶【適合照顧者、上班族及一般民眾】運動節奏輕快,讓高壓一族在運動專家的指導下,能安全運動、爆汗、釋放壓力長期處於疲憊狀態,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容易提不起勁。紓壓的方式百百種,但你試過透過運動來紓壓嗎?運動不僅可以活絡筋骨、放鬆緊繃的肌肉,還可以降低緊張、焦慮的情緒。你是高壓一族嗎?現在就跟著元氣網健康聚樂部運動專家一起在家進行拳擊有氧,隨著音樂節奏盡情享受揮拳、踢腿、爆汗的痛快感覺吧!上這一堂課,能幫助你● 增加身體的協調性與敏捷度● 宣洩壓力、增強自信心● 從運動中找到快樂,消除疲勞、淨化心靈👉立即練起來▶|5月紓壓主題推薦文章|● 照顧者你累了嗎?居家照護「10大壓力徵兆」你中了幾項?● 邁入老年因不斷失去加劇失落感 專家教4招預防老年憂鬱● 減少參與休閒活動恐憂鬱 專家授2招加速恢復● 養生要兼顧身心靈 回家看毛孩呼呼大睡也能很療癒、很滿足還有更多紓壓相關文章等着你,快來一起看看我們的失智主題圈!👉點此前往▶
-
2023-05-05 醫療.新陳代謝
你的胖,是愛吃還是過勞造成?每天多睡1小時,肥胖率下降24%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曾調查統計,台灣50%每天工作超過12時的上班族有「過勞肥」現象,每天工作超過8~12小時的人也有40%是過勞肥,厚厚的內臟脂肪造成許多大腰圍的「大腹翁」或「小腹婆」,穿衣服可能勉強蓋得住,但是對健康危害不可小覷。現代人過勞肥與工作忙碌、家庭與事業蠟燭兩頭燒有關。不論男女,家庭是一端、工作又一端都要兼顧,超時工作忙碌的結果,基本的吃飯、睡眠、運動都會忽略掉,身體負荷不了,就產生「過勞」現象。此外,很多人要藉重大量咖啡和茶飲提神,等到要休息時,常又亢奮的睡不著,吃不好、睡不好,生理時鐘大亂。導致過勞肥大致有以下3大因素:◆體內激素錯亂:身體在長期面臨巨大壓力時,為了克服壓力,會增加分泌壓力荷爾蒙可體松(cortisol),可體松是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的主要成分,有刺激食慾的效果,也會降低下視丘飽足訊息的敏感性(不易有飽足感),導致體重增加。另外,可體松的增加與瘦素(leptin)抗性有關,會造成過度攝食及肥胖的結果。◆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會變胖!」威斯康辛睡眠世代(Wisconsin Sleep Cohort Study)研究,選取30~60歲的受試者,加以追蹤睡眠時數與身體質量指數(BMI)的關係,結果發現,當受試者睡眠時數為7.7小時,BMI值達到最低。睡眠時數較少時,抑制食慾的荷爾蒙瘦素會降低,每晚睡5小時者的血中瘦素較睡8小時者低約15.5%;相反的,促進食慾的荷爾蒙ghrelin增加,每晚睡5小時者的血中ghrelin比睡8小時者高14.9%。西班牙一項針對1,772位15歲以上成人的研究發現,肥胖與睡眠時數有負相關。睡眠時數每天大於9小時者,其肥胖的盛行率是小於6小時者的0.43倍。每增加1小時的睡眠,肥胖的盛行率下降24%。◆太晚吃東西:很多人情緒緊繃一整天後,會以吃喝放鬆,容易喝酒或吃過量造成熱量過高,或者吃東西時間距離睡覺時間太短,就會導致熱量囤積而易肥胖。延伸閱讀: 。增肌減脂別只想到雞胸肉!營養師大讚「4大類食物」 馬鈴薯、泡菜上榜 。練不出腹肌該增肌or減脂?專家曝「1原因」害肚子肉擠出:2招效果看得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5 癌症.飲食與癌症
有實證醫學的植化素!研究指「這種水果」有效預防攝護腺癌復發
植化素防癌系列之「石榴」 一位攝護腺癌併骨頭和肺臟轉移的老先生回診看癌指數報告及續拿荷爾蒙標靶藥物,發現PSA有慢慢上升,我建議家屬是否在現階段的治療外,再加上有實證醫學的植化素試試看。「石榴」大家應該不陌生,是秋天盛產的水果,果實裡面多室,每室有許多紅色子粒漿果,吃起來多汁、甜而帶酸,植化素就在這個可食用部份。 關於「石榴」的癌症基礎研究以及美國醫療機構進行國家臨床試驗計劃: 「石榴」癌症基礎研究・「石榴」的作用分子靶點至少有16個(NF-B、Bcl-2、BAX、BAK、VEGF、cyclin、CDK、JNK. AKT, MTOR, ERK. COX-2、iNOS,p21、p27.p28.・「石榴」在攝護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惡性黑素瘤等,抑癌生長的機轉是經由許多不同的訊息路徑傳遞,包括:抑制細胞核轉錄因子、誘導細胞凋路徑、抑制腫瘤血管增生、調控細胞週期素及其依賴性激酶、抑制哺乳類Rapamycin標靶路徑、抗發炎及細胞外調控激酶路徑等。國家臨床試驗計劃「石榴」對攝護腺癌的預防與治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2006 年發表一篇二期臨床試驗『石榴果汁對男性攝護腺癌手術或放射治療後PSA上升的二期研究』,總共 46 位患者進入研究,實驗組患者每天喝石榴果汁8盎司(約236毫升),直到病情惡化為止。【研究結果】1、喝石榴果汁的癌指數PSA上升一倍時間約為54個月,沒有喝石榴果汁僅15個月,說明喝石榴果患者有較好的疾病控制,復發時間由15個月延長至4年半,二組比較有明顯的統計差異(p < 0.001)。 2、喝石榴果汁與沒喝石榴果汁抽血檢驗比較:1)以患者血液做攝護腺癌 LNCaP 細胞體外培養,前者血液的細胞生長減少 12%(p < 0.0048),細胞凋亡增加 17%(< 0.0004)。也就是說,喝石榴果汁患者血中含有石榴植化素, 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2)前者血中之一氧化氮含量增加 23%(p = 0.0085),血中脂質氧化狀態也明顯減少(p < 0.02)。說明喝石榴果汁患者血液中的石榴植化素,具抗氧化能力,可以清除自由基(相片五)。 【結論】「石榴」是有效預防攝護腺癌復發的化學預防劑(chemoprevention agent)。(本文出自《腫瘤科賴易成醫師手札》粉絲團,非經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4 養生.運動健身
美國運動醫學會盤點運動前必了解10要點!有效幫助增肌減脂
近年來國內的運動風氣興盛,越來越多人開始鍛鍊身體、訓練體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和頻率很重要,在進行鍛鍊前應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及運動前後該如何補充,去了解體內哪些賀爾蒙或因子會影響到運動表現。所謂知己知彼,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成效,以下為美國運動醫學會提出關於運動營養你必須知道的10件事:一、決定健康的要素:身體的肌肉和脂肪比例在運動前先了解自己肌肉是否太少、脂肪過多,並且找到增加肌肉和降低脂肪的方式(鍛煉和飲食)。經過訓練後,站上體重計時,體重可能沒有變化,但身型比例看起來變好,而且身體也更健康。二、增肌不僅需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還需要搭配1.強化肌耐力2.維持足夠的熱量,有助於促進體內荷爾蒙的合成3.良好的營養分佈,維持身體組織健康4.充足的睡眠5.選擇正確的時間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以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三、蛋白質:不僅是多補充就好,重點在於質量和補充時間點如果本身已是運動員,身體需要的蛋白質是非運動員的兩倍,但只吃蛋白質是不夠的,必須在正確的時間和合理能量平衡下補充,否則隨意補充蛋白質並不能滿足身體所需。四、三餐不定時容易影響健康三餐不定時或是因忙碌沒有吃東西,都可能無法滿足身體的熱量需求,也會產生許多的健康問題,包含體脂升高、體重過輕,因此對於心臟造成損害。五、吃對食物有助於維持腸道菌叢生態新鮮水果和蔬菜攝取不足會影響腸道菌相生態平衡,進而導致體脂肪增加,同時降低了運動表現。而食用大量新鮮蔬果有助於維持腸道中的好菌生長,不僅如此還可以攝取到適量的碳水化合物,進而獲得能量。六、食物選擇很重要當長期攝取加工食物、空熱量食物,會出現營養問題。飲食中盡量以多樣性、原形食物為主,讓身體可獲取均衡的營養。七、運動下身體能量不足熱量攝取量不足以提供運動消耗的能量與維持正常身體健康功能的能量消耗。八、體內水合作用差,運動表現不佳維持體液平衡很重要,包括維持心臟搏動、出汗率、將營養物質輸送到細胞及促進清除體內代謝廢物。九、運動後身體修復很重要透過運動對肌肉施加壓力助肌肉增長,在運動後會需要讓肌肉修復的時間,如此才能從鍛煉中充分受益。而充足睡眠、維持適當的飲食行為對於肌肉修復也有很大的幫助。十、學會調適壓力長期高壓力易影響飲食的行為,處於高壓容易想吃高脂肪、高糖等高熱量的食物。想找到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可以嘗試聽音樂、唱歌等,有助於提升運動表現。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2 醫療.新陳代謝
內分泌失調都跟它有關!醫曝腦下垂體功能異常會造成哪些症狀
「醫師,公司體檢發現我的血壓、血糖都偏高。」28歲的陳小姐拿著報告進到診間。由於患者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家族史,於是醫師便開始使用藥物治療。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林怡瑄醫師回憶起病患回診時,提到容易感到疲倦、無力,於是便替她抽血檢測,結果發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特別高。後續的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的腦下垂體有腫瘤,於是後續便轉介給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手術治療。神經外科醫師使用內視鏡,由鼻腔進行顯微鏡經蝶竇移除腦下垂體腫瘤手術。術後,患者的血糖和血壓都逐漸回復正常。林怡瑄醫師說,即使患者外觀沒有明顯庫欣氏病的樣貌,但是若出現高血糖、高血壓、無力等症狀,也要提高警覺並讓專業醫師評估,才能及早發現病因,及早接受治療。腦下垂體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位於顱底骨正中央的蝶鞍部,在後方視神經交叉的附近。腦下垂體的前葉可以分泌生長激素(GH)、泌乳素(PRL)、促甲狀腺素(TSH)、濾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和促腎上腺皮質素(ACTH)。這些激素分別有不同的功能,例如生長激素可以刺激肝臟合成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進而影響脂肪分解、脂肪酸氧化、肝臟新陳代謝、骨骼、牙齒、神經的生長,調節免疫反應,以及心臟血管內皮增生等作用相關。泌乳素與女性在懷孕哺乳期時的乳汁分泌有關;促甲狀腺素主要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調節全身新陳代謝;促腎上腺皮質素會刺激腎上腺分泌皮質醇,和全身的代謝與脂肪分布等有影響;濾泡刺激素與黃體生成素則會刺激性荷爾蒙分泌,控制精子與卵子的成熟。腦下垂體後葉主要負責釋放抗利尿激素(ADH)和催產素(Oxytocin)。林怡瑄醫師說,抗利尿激素可以調節身體的血壓、以及身體內電解質平衡和水分調節;催產素則在生產過程中會大量釋放,刺激子宮收縮,幫助順利分娩。除了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外,它們也對腦部的內分泌和情緒調節產生影響。這些激素在男女體內都有,只是比例不同。哪些原因會導致腦下垂體功能異常?除了先天發育異常可能導致腦下垂體功能異常。林怡瑄醫師說,腦部外傷、腦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手術、放射線治療也可能影響腦下垂體功能。而感染或自體免疫疾病造成的發炎反應也是導致腦下垂體功能異常的原因。另外,大量失血造成血壓過低,讓腦下垂體血流供應不足,也可能導致腦下垂體功能喪失。腦部腫瘤也是造成腦下垂體功能異常的原因,無論是腦下垂體自身的腫瘤還是周邊腫瘤的壓迫,都可能影響它的功能。腦下垂體功能異常會造成哪些症狀?腦下垂體腫瘤大部分為良性,可分為「功能性」與「非功能性」。林怡瑄醫師說,功能性的腦下垂體腫瘤會分泌過多的荷爾蒙,而造成相對應的症狀。泌乳激素瘤會導致異常乳房發育及乳汁不正常分泌;生長激素瘤在小孩會導致巨人症,在成人則會出現肢端肥大症,導致手腳變大、額頭變寬、嘴唇變厚等等症狀;促腎上腺皮質素過多會導致庫欣氏症,症狀包括高血壓、高血糖、中樞型肥胖、肌肉無力、容易出現瘀斑及骨質疏鬆等;促甲狀腺激素過多會一直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造成甲狀腺亢進的症狀,如手抖、心悸、緊張、焦慮、體重減輕等。當腦下垂體遭到壓迫時,可能出現分泌不足的狀況,使功能受到影響。林怡瑄醫師說,也有些腦下垂體腫瘤並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可能是在接受檢查時意外發現腫瘤。但是隨著腦下垂體腫瘤漸漸長大,便可能出現壓迫性症狀,例如頭痛、視力模糊、視野缺損等,所以必須持續追蹤觀察,必要時治療上便需要手術移除腫瘤。貼心小提醒腦下垂體是非常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種荷爾蒙調節全身的生理機能。林怡瑄醫師說,當腦下垂體功能異常時,全身都會受到影響而出現各式各樣的症狀。大家若有發現相關問題,可以至內分泌科就診,和醫師詳細討論,共同找出病因並及早治療!原文:
-
2023-05-01 焦點.杏林.診間
卵巢癌病人只放腹水堅持不治療!醫師想起柯P講過的一段話決定這樣處理
病人是長相清秀、談吐輕柔的中年女性,來診主訴「腹脹想要放腹水」,在女兒攙扶下,她緩慢地步入看診室,儘管穿著寬鬆的衣服,但偌大的腹部仍舊非常明顯,下肢也因為靜脈回流受阻顯得異常腫脹,被迫只能穿著寬鬆的涼鞋。病人外觀看起來並不像酒精性肝硬化,臨床經驗告訴我應該是卵巢癌病人,我請護理姊妹找一張床讓病人躺下、備物,我則是去推超音波過來準備掃描。儘管腹水穿刺引流是急診人再熟悉不過的醫療處置,但每一次看見病人因為腹壓過大必須半坐臥才喘得過氣,腹部與下肢因為過度腫脹失去皮膚應有的紋路,身體受盡病痛折磨至此,還是不免在內心深處嘆一口氣。超音波掃描定位、穿刺、腹水回流、接上管路、接上空瓶、開始引流。乳糜色的腹水源源不絕地流進瓶子,病人輕嘆一口氣後閉上雙眼休息。腹水量非常驚人,一瓶接著一瓶,看來幾公升是跑不掉了,我趁看診空檔到床邊檢查引流是否順暢,順便詢問病人病情,確實是卵巢癌患者沒錯。「目前在哪一間醫院治療呢?治療狀況如何?」「我沒有在醫院治療,是採自然療法。」我在內心深處嘆了第二口氣,想了想,還是決定跟病人說。「小姐,這樣講可能很冒犯,但,我接受的醫學訓練告訴我,妳應該接受手術,把診斷跟分期弄清楚,然後按照指引接受相對應的治療才是。」「醫師,謝謝你。」病人看了一眼旁邊的女兒,接著說:「我做了很多功課,開刀、化療、標靶,這些治療一樣會衍生很多問題,我還年輕,我想要維持我認為比較好的狀態陪伴孩子久一點。」「了解…… 引流看起來很順暢,如果沒有不舒服,我們就多引流一點,回去會比較舒服,妳先休息,不打擾妳。」「醫師,我知道你是關心我,謝謝你,真的。」我回到位置上,繼續替其他病人看診,腦海裡卻無法不去回想我曾經看過的那些鼓起勇氣接受治療、最終病情仍舊惡化的卵巢癌患者,撐著受盡折磨後呈惡病質的身體,挺著跟眼前的病人一樣因為頑固性腹水而變得偌大的肚子,反覆地進出醫院。一段時間過去,引流已經將近5公升,病人腹部與下肢腫脹消去大半,也開始看得見皮膚紋路了,儘管還可以繼續引流,但跟病人討論之後,我們決定引流先到這邊就好,請護理姊妹協助病人移除引流管路。「醫師,謝謝你,護理師,謝謝妳。」病人在口罩後面的眼神帶著一點點來診時沒有看到的笑意,在女兒攙扶下,緩步離開急診。隨著臨床經驗累積、親眼所見,我慢慢能夠體會,如何面對疾病,醫師並不一定是對的,病人也不一定是錯的,但,究竟該如何面對生老病死?我想起柯P講過的話:「園丁無法改變春夏秋冬,只能在春夏秋冬之間,讓花朵長得好看一點;」「醫生無法改變生老病死,只是在生老病死之間,讓病人活得好看一點。」醫療有其極限,也總是充滿各種不確定性,但做為一個醫療人,至少「讓病人活得好看一點」,永遠是我們能夠把握的。我們繼續努力,心存善念,盡力而為。(本文獲楊大緯醫師臉書《楊大緯 面對問題的急診醫師》授權刊登,非經允許請勿轉載)疾病百科/卵巢癌卵巢是女性的生殖器官,主要功能是排卵,並且產生女性荷爾蒙,包括動情激素及黃體激素,卵巢癌是指女性卵巢內的正常細胞出現異常分裂的情形,並形成腫瘤。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往往誤以為腹脹不適是單純的腸胃道問題,多次就醫發現不尋常,輾轉至婦產科確診時經常已是晚期。》看完整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30 焦點.用藥停看聽
健保署公布近5年給付金額十大藥品 分別由這2類藥物奪榜首
【本文重點】據健保署公布,今年健保總額已達8,364億元,其中醫療費用仍占最大宗支出,但癌症、罕藥、新藥類的支出近年不斷攀升,造成健保負擔。近五年給付金額前20名藥品裡面有三年由癌症標靶藥奪下第一寶座,另外有兩年則被C肝藥物拿下。由於癌症病人逐年增加,每人平均藥費逐年提升,且以癌藥種類分析,標靶藥金額最高,且占比最多。此外,高齡化社會造成慢性病用藥量增加,該類藥物為單顆或單劑用量破千萬的多年累積,也是顯示台灣社會的問題。--by ChatGPT健保總額今年已來到8,364億,總額整體支出仍以醫療費用占最大宗,但近年藥費支出受新藥、癌藥、罕藥三大類藥物的費用逐年提高,特別是癌症患者逐年成長,光是癌症病人醫療費用在111年就花費1,334億元,其中標靶藥物占率最高。健保署公布近五年給付金額十大藥品,其中有三年都是由癌症標靶藥奪下第一名寶座,另二年則由C肝藥物拿下。統計近五年健保給付前20大藥品,107年給付第一名藥品為「賀癌平凍晶注射劑」,給付金額為21億多元。108年第一名為C肝用藥「夏奉寧膜衣錠」,給付金額為39億多元;109年也是C肝用藥「宜譜莎膜衣錠」,給付金額為35億多元;110年以及111年都由肺腺癌標靶藥物「泰格莎膜衣錠」拿下,給付金額分別為41億多元、31億多元。若以單一年度、單一藥品突破20億給付的品項計算,107年僅有一款藥物「賀癌平」突破20億大關;108年有二款藥物破門檻,都是C肝藥物,分別為「艾百樂膜衣錠」及「夏奉寧膜衣錠」;109年有二款,分別是C肝用藥「宜譜莎膜衣錠」及預防血栓藥物「保栓通」;110年有二款藥品「泰格莎」及「保栓通」達標;但111年則有三款藥品破20億,治療愛滋病的藥品「吉他韋」、「保栓通」,另外就是「泰格莎」。癌症患者年年增,癌藥成健保藥價最大負擔。如果以藥品給付單價分析,111年給付最高的藥品為治療罕見疾病「法布瑞氏症」的藥物「法布瑞梅凍晶注射劑」,一劑給付金額為17萬5,190元,一年使用量不到1萬劑,因單價過高,讓該藥物於111年於給付金額排名中位居第六位。針對罕藥健保署設置專款使用。其餘單價高的藥品,不是生物製劑就是癌症標靶藥物,如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欣普尼」以及「復邁注射劑」,單價分別為2萬1,934元、1萬元,連續五年,這兩款藥物都在前20大給付金額排行榜中;標靶藥物占比更多,賀癌平、泰格莎、癌思停、蕾莎瓦等,價格從863元到43,236元不等。標靶藥物占比最高,其次為化療藥、荷爾蒙藥。據健保署統計,癌症就醫人數從107年的72萬多人,增加到111年的83萬多人,每人平均藥費從107年的5.5萬元提升至111年的6.5萬元,醫療費用也從14.4萬元增加到15.9萬元。若以癌藥類型分析,標靶藥最高申報金額為241.8億元,占所有癌藥的61.7%;其次是化療藥,申報金額為85.0億元,占21.7%;再者為荷爾蒙藥物,申報金額40億元,占10.2%。健保署醫審組副組長張惠萍表示,癌症患者年年增加,全球都有相似現象。近年藥廠的新藥多以開發癌藥為主,新藥有專利期保護,沒有競爭對手之下,價格通常是天價,當癌藥綁定新藥就成了最大挑戰。冠脂妥一年用量破1億顆,顯示高齡化慢性病問題。不過,從單顆或單劑藥品使用量來看,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藥物用量最多,凸顯高齡化社會的慢性病用藥,不僅會增加醫療費用的支出,藥價也會隨之成長。單價僅11.5元的降血脂用藥「冠脂妥」,近五年都位居給付金額排行前五名。用量從107年的8,400多萬顆,隔年就破1億顆,到了111年用量已超過1.3億顆。只要是單顆或單劑藥品破千萬用量的,不是降血脂藥,就是降血糖、降血壓藥。治療B肝藥物「貝樂克」也是千萬用量的用藥大戶。張惠萍表示,B肝患者不像C肝已有幾乎「根治」的藥物,貝樂克屬穩定控制B肝病毒量的藥物,需長期使用,但貝樂克支付價為102元,相對於三高用藥價格較高,人數多且單價高,則是入榜原因。111年健保給付金額前20大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