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1 科別.耳鼻喉
搜尋
膝蓋
共找到
1009
筆 文章
-
-
2020-05-20 科別.骨科.復健
長短腳很常見,沒問題?骨科醫:後天性的恐下肢病變
長短腳原因分為先天、後天性兩大類,後天性若沒有徹底治療矯正,恐衍生下肢病變。衛福部台東醫院骨科醫師陳俞志表示,後天性長短腳不是鞋底加厚就能解決問題,要讓醫師檢查,對症下藥處理才是根本。「醫師,我走路一跛一跛,是不是長短腳。」陳俞志說,這是民眾在門診常提出的疑問,後天因素造成的長短腳較常見,若沒根治,可能產生後遺症。他說,很多人都有長短腳問題,關鍵在是否影響正常走路,先天性長短腳多半是因雙腳發育不同所致,經醫師診斷為先天性長短腳,可以鞋墊或鞋底加厚方式,有助行動平衡。另一大原因是車禍骨折、膝蓋開刀所致,造成兩隻腳長度不同的後天性長短腳,這類患者建議透過物理治療、改良姿勢來矯正。陳俞志舉例,27歲黃小姐因車禍意外造成長短腳,造成走路不便,無法久站,求診時,他托住黃女的左腳膝蓋,立即聽到十字韌帶鬆動的聲響,初步評估必須手術,解決她走路偏斜、無法久站的困擾。他說,要治療後天性長短腳,最好由骨科醫師檢查,確認長短腳問題,以對症下藥。若沒徹底治療,可能衍生骨盆歪斜、脊椎側彎、椎間盤突出及坐骨神經痛等問題。
-
2020-05-18 橘世代.健康橘
跑步到底傷不傷膝蓋?可以靠保健食品改善嗎?
有人過60歲以後為自己寫下世界6大馬拉松完賽紀錄,一些路跑社團60多歲的會員全馬可以跑出4小時上下,甚至3小時半大有人在,讓比他們年輕10多歲,已經出現膝蓋關節炎症狀,力不從心的會員羨慕,希望藉重保健食品找回雄風。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吳易澄指出,跑步是不是傷膝蓋一直都有兩派爭論,一派認為跑步會造成膝蓋磨損和傷害,加速膝蓋退化;另一派認為跑步對膝蓋周邊的肌肉有強化、整體保護的效果,國內外這方面研究越來越多,而且偏向適當的路跑訓練不會造成膝蓋退化,且能延緩退化的時間。醫師表示,其實如果能先做好體重控制和搭配適度的運動,不會影響下肢關節炎患者從事路跑運動,如果有過重又疼痛的人,可以考慮先選擇其他適合的運動,同時減重、控制飲食,如果體重和關節炎都得到良好的控制,即使很多中度到高強度的運動,都是未來可以選擇的。吳易澄醫師表示,市面退化性關節炎保健食品種類多,簡單分可以從關節成分補充、抑制發炎兩大類區分,第一大類補充關節成分的保健食品比較熟知的是軟骨基質和關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葡萄糖胺。早期的研究認為葡萄糖胺可以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疼痛,不過最近這幾年呈現兩派說法,門診也顯示有些人服用後有效,有些就不顯著。美國骨科醫學會認為葡萄糖胺效果不明顯,關節炎患者不需花錢服用,可是歐洲的相關學會認為,硫酸鹽類的葡萄糖胺還是有效果,可以減少疼痛和改善功能。目前醫療專家的共識認為症狀輕微,可以考慮服用三至六個月葡萄糖胺,看是否有改善,如果是中、重度關節炎就比較不建議對這類保健食品期待太高另一大類是維他命E、植物固醇、薑黃素的保健食品,吳易澄強調,無論哪一種保健食品都不應該取代原本的治療方式,因為吃了再多保健食品卻沒有適當的治療、運動、體重控制,都無法減緩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進展。【健康精選延伸閱讀↘↘↘】。「步伐跨對方法」500步,換來3000步的健康。疫情後的我們,是否能具備當初的心肺能力?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區手記/當我忘了你…疫情下的失智老人們
在紐約市,共有50萬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及其照顧者,其中包括25萬患者;而華人患者及其照顧者的比率,則占其中的6%至8%。「我們通常說,新冠並無歧視性,每個人都可能會感染,阿茲海默症同樣也沒有歧視性,也是每個人在變老時可能會面臨的症狀,希望大家對這個群體多一些理解與關愛。」阿茲海默症關愛服務(CaringKind)華人外展經理石蔚靜說。新冠肺炎疫情給這些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老人和照護者,帶來了額外的挑戰;失智老人有些已連身邊的家人、親友都遺忘,但疫情之下,請不要忘記他們。沒見到家人 失智者辭世和關懷阿茲海默症的華人社工打電話時,她正處於已經調整好的悲傷之中,她告訴我,短短一周之內,已有三位失智老人或他們的家屬「去了」,還有幾個有感染風險的家屬,她不時給他們打電話,但電話的另一頭,卻始終無人接聽。第一位失智老人住在療養院。療養院從3月上旬起,就已經謝絕所有外客拜訪,電話也很難打通,像一個完全封閉、消息既模糊又滯後、誰都不知道裡面到底在發生什麼的、非常不祥的場所。4月初的一天,家屬接到療養院打來的電話,說老人發了高燒,已被送入醫院,醫院傳來消息,說老人確診新冠,為家屬安排了通話視頻。雖然失智老人的語言能力被剝奪得差不多了,認不得視頻另一端的女兒,但女兒能見到父親已屬難得,焦慮也輕了,向醫院約定翌日再讓父親與母親視頻。醫院同意了,很久未能見到丈夫的妻子也帶著期許;然而,還沒有等到視頻接通,老人就與世長辭。「太突然了。」全家人到現在也沒有緩和。環境的改變,對失智老人有很大的影響,失智者出現挑戰性行為的誘因之一便是環境:天氣、噪音、溫度、光線、搬到另一個陌生的地方,都可能扣下令失智者情緒失控的扳機,令他們變得更焦慮、緊張、害怕與恐懼。另一位女士的失智母親已有90歲高齡,也住在養老院裡,女士不時打電話問護理長母親的近況;護理長總說,還好,還好,上一周則說,她母親的檢測呈陰性,無礙,只是住處從三樓搬了六樓。當時,紐約州長葛謨(Andrew Cuomo)還沒有頒布新規,那些檢測呈陽的老人,仍可由醫院轉至養老院治療,於是,療養院二樓三樓的房間,都被臨時用作收治出院後的新冠老人。母親搬到了六樓,她非常地擔心,房間是全然陌生的環境,也沒有了三樓會說中文的護理員的陪伴,這會使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更糊塗、混淆;她打電話給另一位有失智老人住在療養院的家屬,卻發現這位家屬,竟然連老人已經搬住樓層的消息都不知情。放不下愛妻 八旬夫先走第二位老人80多歲了,與他失智的太太感情很好,他在每一次的分享會上總是感慨,「我沒有別的擔心,別的掛礙,只是怕我先走,沒辦法放下自己的太太」。疫情期間,他們有兩位護理員輪班照顧太太;一天,他們被告知其中的一位護理員得了新冠肺炎,不能來作工了,另一位護理員及老人夫婦,也需要自我隔離。老人開始咳嗽,喘不過氣。救護車過來,初步診斷他的病情,不建議他現在就去醫院;也因為不放心離開他的太太,老人便待在家。他的身體開始越來越弱,不到兩個星期,就因為心臟衰竭而辭世,護理員叫了急救車後,把老人生前最喜歡的帽子、圍巾、大衣都給一一他穿戴周整,這才姍姍等來了救護車。很少有人清楚,已經處於阿茲海默症晚期的太太,是否還能明白,摯愛著她的先生,已經永遠地離她去了。所幸留下的護理員,還在24小時地照顧她,在需要自我隔離的那個星期,她本可以為了安全撇下他們,但是她留下來了。為阿茲海默症群體提供服務的華人社工石蔚靜說,在正常情況下,老人應該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治,也許也不會去世;要好好感謝那位護工,不知道是什麼讓她能夠從那一刻撐下來,陪伴、照顧他們至今。症狀恐相似 麻痺照料者阿茲海默症的症狀,有些與新冠症狀的表現相似,這也會麻痺照料者,使他們大意;而長者在失去了語言功能後,又無法有效地向外界求助或表達自己的身體與心理感覺。第三位失智的華裔老人,胃口漸漸變得不好,東西也越吃越少;由於阿茲海默症患者本身就可能伴隨吞嚥功能的衰退,家人在起初,以為只是老人胃口不好,並未將之與新冠聯繫。待老人持續多天不願進食後,太太撥打了911;急救人員瞭解情況後,瞥見老人這又啜飲了兩口蘋果汁,便作出不建議他們現在就去醫院的判斷。三天後的凌晨12時,4月中旬,老人愈發孱弱,家人又打了急救電話,救護車在1時左右將老人送至醫院,夜裡3時,老人不治。在老人的死亡證明還未頒發的次日,尚在悲痛之中太太也倒下了,因新冠重症而送至加護病房(ICU),轉至普通病房後,至今仍未出院。美酒加咖啡 老歌添溫情死者各有各的倉促與悲情,生者也各有各的難題或者在難題中,仍然堅存的活力與愛。吳玉梅先生的症狀已達三至四級,也就是中晚期。在家照顧丈夫時,她喜歡播放鄧麗君的「美酒加咖啡」,她一遍又一遍播放這首歌曲,讓丈夫以為自己就是歌裡那位一杯又一杯飲酒又貪酒的人,鄧麗君唱到第四遍「一杯再一杯」時,她對已進入角色的丈夫開玩笑:「哎喲,不能再喝了,要醉了,要醉了」,這時,大小便需人照料、已經不認得吳玉梅的丈夫會突然回神,搖頭笑道:「我沒醉,我沒醉」。也許,相比語言的退化,音樂是老天賜予阿茲海默症患者最好的禮物,是門關上了之後的又一扇窗;阿茲海默症的培訓員詹梅桂說,長者在語言功能上,經歷會從早期的忘詞、詞不達意,直至晚期的不會說話。然而即使忘記了第二外語和母語,當熟悉的樂聲響起,患者似乎又回到過去美好的情境、回到年輕的充盈的生活當中,心情也變好了,「聽覺,也是五覺中最後才失去的」。美酒加咖啡,似乎打開了丈夫有限的語言匣子,他現在能從一數到五,唱一句「茉莉花」,認出麻將牌裡的紅中白板、二筒西風;「發財還不認識。」吳玉梅說。丈夫在失智前,最喜歡打麻將。吳玉梅打算等他認全了一整副牌,就和他打開放式的麻將,先把牌攤下來,像開卷考試一樣地打,希望有一天還能再把牌豎起來,像過去一樣、痛痛快快地打。其實,83歲的吳玉梅,病歷也厚厚一沓,做過九次手術,切過雙乳、膽囊、勁椎骨刺,有不鏽鋼的膝蓋和神經痲痺的手,但是她說:「病是病,我是我」,「還能夠活著,應該開開心」。照顧著晚期的丈夫,她也盡量和我說著趣事,笑聲也很長,彷彿過了死門,就應該珍惜,享受生的雀躍。喪失了智力 保留了情感彭美金的丈夫在患阿茲海默症之前,口條清楚,能言善道,喜歡每天看報紙,記憶力也特別出眾,在疫情期間,彭美金會每天為他讀新冠新聞,以至當護理員問丈夫,最近在發生什麼事時,失智的丈夫還能不假思索地回答:「肺炎咯」。培訓員詹梅桂介紹,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長者,他們的生命像是在往回走,起初他們忘記五分鐘前發生的事,後來他們忘了昨天的事,後又失去了短期的記憶,最後,也許他們僅剩年輕的記憶和童年時發生的往事。家屬和護理員在照料阿茲海默症患者時,需要瞭解他們的個人成長史、生活史,為他們安排生活的慣例與喜好,使他們盡可能地去做一些自己熟悉的、喜歡的、有意義的活動,以保持心情的暢達,彭美金為丈夫讀報紙,也許也會有這個功效。我再一次給她打電話時,彭美金說了疫情期間為失智老人及其家庭帶來的額外的難題,也談到因為我先前寫的一篇文章,她收到了熱心讀者給她寄去的口罩,她向我致謝時。安靜的背景聲中,第一次出現了另外一個聲音,清晰的,孱弱的,他似乎在重複彭美金的感謝;我好奇,問這是誰在說話呢,那個聲音又再一次地爆發,這一次,我非常清晰地聽到了他口中那重複的語言。「是我的丈夫。」彭美金說,他說的是:「非常感謝」、「非常感謝」。「很多人認為,中晚期的患者喪失了智力,也沒有了情感。」詹梅桂告訴我,「然而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是在的,只是不會表達」。
-
2020-05-11 科別.骨科.復健
健走、游泳、騎腳踏車…做什麼運動才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案例健走、游泳、腳踏車,哪個有效增骨質?「請問大家,健走、游泳、騎腳踏車這三項運動,哪一項對提升骨質密度最有幫助?」在一次社區演講中我問台下的聽眾這個題目,我發現有不少人答錯,因此我認為有必要用一篇文章來說明。只要有規律運動,就能享受運動帶來的健康益處。但是若要提升骨質密度,選擇特定的運動效果會更好。Dr.戴的骨科保健室這樣運動,有效預防骨鬆什麼運動可以讓骨骼更強健,有效預防骨質疏鬆?走路可以嗎?慢跑?騎單車?游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您必須要知道「沃爾夫定律」。◎沃爾夫定律:骨骼也是用進廢退這個定律是由19世紀的德國外科醫師朱利葉斯沃爾夫所提出的。如果骨骼的負重增加,骨骼自然就會慢慢長得比較強壯。不但骨頭內的骨小樑會變得更粗,更能承受重量,骨頭外層堅硬的皮質骨厚度也會增加,使骨骼變粗,變得更能承受力量。反之,若骨骼受力減少,沒有外來的負重刺激,骨骼結構會較脆弱,骨頭也會變得比較細。一旦突然跌倒或受到撞擊,就會容易骨折。◎骨細胞就是壓力感測器在早期的認知,科學家只知道骨頭中有負責吸收骨質的破骨細胞(osteoclasts)和生成骨質的成骨細胞(骨母細胞,osteoblasts),另外有一種骨細胞(osteocyte)存在骨頭中,我們卻不知道它的作用。後來的科學家發現,骨細胞本身就是一個壓力感測器。當骨細胞感受到外來的壓力時,就會發出訊號,減少破骨細胞吸收骨質,增加成骨細胞的骨質生成。◎負重運動就是最好的運動了解前面的原理後,就可以了解要怎麼選擇最適合的自己的運動。預防骨質疏鬆,最終的目的在預防骨折,尤其是幾乎免不了開刀的「髖部骨折」。所以髖部的骨質密度自然是我們最關心的。「腳踏實地」的運動可以讓髖關節和整個下肢骨承受身體的重量,髖關節的骨密度自然就會越來越好。快走、慢跑、跳繩、太極拳、韻律舞等,都對骨質密度有幫助。如果身體狀況良好,到健身房做負重訓練、肌力訓練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游泳雖然很適合膝蓋不好的人,但是因為是漂浮在水上,所以對骨質密度沒有太大的幫助。騎單車是坐在座墊上,對髖部骨質密度幫助也不大。◎要運動但不要運動傷害無論選擇什麼運動,能夠產生興趣進而持續最好。養成運動習慣也是避免運動傷害的一環。「想到才偶爾動一動」的「假日運動員」,才是最容易產生運動傷害的族群。運動前記得要有足夠的暖身,運動後也要做適度的伸展收操。運動中,則是要避免嘗試不屬於自己能力範圍的動作,以避免受傷。現在就放下手機,離開螢幕,讓我們運動去吧!(本文摘自原水出版《骨質疏鬆&肌少症診治照護全書》)
-
2020-05-10 橘世代.時尚橘
為人母仍像少女 張榕容:「想吃就吃,不要去違背想做的事」
33歲的張榕容擁有台法混血臉孔,五官深邃,自童星出道就是目光焦點,現在已是1個孩子的媽,外貌卻仍像少女一般。對於保養張榕容自有一套方法,她表示,「減肥是很殘忍的事,維持身材如果可不用減肥最好。」張榕容表示,現在每個星期有2天瑜伽課,上完課會在健身房快走30到40分鐘,她提到過去因為拍戲傷到膝蓋,導致無法劇烈運動,所以會選擇快走的方式運動,而平常拍戲沒時間,則是自己在酒店裡拉筋、訓練核心。除了運動,飲食也會搭配,她每天要喝2000C.C.的水,說道:「盡量讓自己1星期只吃2次炸物,會想吃就吃,不要去違背想做的事,不然會很痛苦。」她每天吃2餐,如果有機會則會實行16小時斷食,笑稱:「剛開始會很餓,多1歲新陳代謝就不好一些,要慢慢開始習慣。吃東西不要吃到很飽,現在盡量吃7分飽就好,所以我吃buffet(自助餐)很不划算。」張榕容過去也曾用過錯誤的減肥方式,她說,「不吃東西反而會反彈,我當時1天吃1顆蘋果,復胖很快、非常快,因為會有報復性飲食,而且精神壓力會很大。所以最後決定吃7分飽,胃習慣後胃口就會變小。之後只要吃到8分、9分就會覺得不舒服。」因此建議正常飲食,但培養少量的方式。【熟齡精選保養特輯大公開↘↘↘】。台劇「最強小三」張家瑋揭秘心機美肌 5妙招永保「水水的」。先吃蛋白質、最後吃澱粉 林依晨飲食也要「零負評」。這樣做年輕10歲!賴雅妍獨門保養,把握喝水黃金時間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5-10 橘世代.健康橘
圖解居家運動操/4個步驟跟著做,有椅子就能運動!
新冠肺炎增溫,很多人為了防疫宅在家,減少出門運動,但又想到很多研究證實適度運動能增強免疫力,尤其橘世代規律的運動更是不可少,相當兩難。童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陳佑昇設計一套椅子運動,隨時隨地就地取材,想到就做。若宅在家,也可跟電視、網路教學,跳健康操、做八段錦、學氣功、伸展操等。陳佑昇說,防疫期間,除了戴口罩、勤洗手,維持適當的社交距離,如何簡單運動就成為一大課題。他提醒,橘世代想提升免疫力,均衡飲食、睡眠充足、規律且健康生活習慣、定時運動缺一不可,其中,運動不宜過度激烈,尤其是從事體操等伸展運動,動作要慢並量力而為;運動頻率可依衛福部「333運動法」,就是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運動3分鐘,且每次運動後心跳需達每分鐘130次以上。椅子運動四步驟一、扶高背椅半蹲:先站立,腰挺直半蹲,膝蓋彎曲高於90度,再恢復站姿;蹲下、站起算1下,早晚各25下。二、坐椅子舉水瓶:單手往側邊伸直,吸氣上舉水瓶直到高過頭頂,吐氣放下,換手,每次5分鐘,也可往前伸直舉水瓶,也是每次5分鐘。三、腿伸直手摸腳:椅子坐1/3,一腳伸直踩地,翹起腳尖,再以手摸腳尖,再換腳做,各3分鐘。四、抬腿伸展:椅子坐1/3,一腳踩地,膝蓋呈90度,然後膝蓋打直抬腿,翹起腳尖撐10秒,左右腿各15個。【健康精選延伸閱讀↘↘↘】。只要一張椅子兩瓶礦泉水 在家也能輕鬆練肌力!。坐椅子就能拉筋 防疫不悶!熟齡族在家活絡筋骨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8 橘世代.健康橘
圖解教學/三招靠牆健身術 在家就能輕鬆練
原來只要一面牆,就能健身。以下介紹的3個動作:靠牆踮腳、扶牆挺身和靠牆懸坐,完全不用任何器材,只要有一面牆就能訓練。像是在家看電視的片刻,或到公園快走、慢跑,想要再加一點肌力訓練讓運動效果更好等情況都可做。動作一、靠牆踮腳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秘書長李毅涵Jack教練表示,靠牆踮腳是為了訓練小腿和腳踝穩定性,讓雙腳更有力氣,對年紀稍長者來說,還可預防跌倒。步驟1:面對牆、雙腳平行站姿。步驟2:雙手扶牆、慢慢踮起腳尖。步驟3:踮腳到最高後,再慢慢放下,讓腳掌回到地面。【教練提醒】1. 注意雙腳與肩同寬,身體與牆之間的距離不用太遠,讓手能夠輕鬆扶著牆即可。2. 踮腳時注意直上直下,這樣重量才平均。3. 覺得雙腳很輕鬆的人,可試試單腳,訓練強度更高。動作二、扶牆挺身Jack教練觀察發現,很多人無法做標準版的伏地挺身,因此忽略上半身的訓練。「扶牆挺身」為簡易版的伏地挺身,讓上半身較無力氣的人,也能訓練到手臂和胸大肌。步驟1:面對牆,手掌平貼牆上、與肩同寬,膝蓋微微彎曲,雙腳與肩同寬。步驟2:手肘保持微微彎曲,屈肘向下,慢慢讓身體前傾、靠近牆面。步驟3:再用手臂和胸肌的力量,將身體撐起、推離牆面,讓手肘回到步驟2的位置。【教練提醒】1. 手肘位置不要高過肩膀,以免受傷。2. 傾斜角度可依自行能力調整,角度越大訓練強度越高。3. 若想加強訓練胸部,雙手打開的寬度要比肩膀寬。動作三、靠牆懸坐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會擔心膝蓋功能退化,靠牆懸坐會訓練大腿的股四頭肌,也會強化膝蓋周邊的肌肉和肌腱,搭配踮腳更能訓練到小腿,讓下肢更有力氣。步驟1:背緊貼著牆、身體往下蹲,腳也慢慢往前移動。步驟2:雙腳與肩同寬,膝蓋呈90度,膝蓋與腳尖方向平行。步驟3:位置確定後,小腿再往牆壁移動一點,接著反覆踮腳和放下。【教練提醒】可先用手撐著牆,等高度定好後,再把身體往後靠,避免跌倒。課程提醒【誰不適合這套動作】若膝蓋疼痛、踮腳時小腿會不舒服、肩膀已有不適者,建議先看醫生,待該部位不痛後再進行訓練。【練習前的準備】運動前務必暖身,才能降低運動傷害發生,如原地小跑步、開合跳和抬腳等動作,讓肌肉和關節活動開來。暖身要做到身體微微出汗,讓身心狀態都做好運動的準備。【練習後的身體反應】若運動過程中覺得膝蓋、小腿或肩膀不舒服,就馬上停止。相關課程。圖解教學/每天給自己10分鐘 3個動作練出退休好體力加入【健 康 橘】社團接收最新資訊 │ 了解更多【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
-
2020-05-08 科別.骨科.復健
影/右膝化膿治療4個月復工 水果媽媽:最棒母親節禮物
67歲周媽媽年輕時就靠著在市場賣水果拉拔4個孩子長大,因長期久站導致右膝罹退化性關節炎,忍痛多年,直到今年初因右膝痛到受不了,手術換人工關節,沒想到因糖尿病傷口感染、化膿2個多月,轉診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應用3D列印模具製造含抗生素活動型骨水泥治療,待感染改善後,拆掉活動型骨水泥,並裝上新的人工關節,前後治療4個月,順利回到工作崗位,讓周媽媽開心地說「這是最棒的母親節禮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醫師林宗立說,退化性關節炎女性比男性多,主要表現為膝蓋軟骨磨損出現疼痛,若經藥物治療、輔具矯治、針劑治療等無效,嚴重需換人工膝關,其中約2%患者(多為慢性病或免疫不全患者)會發生手術後感染。林宗立指出,周媽媽是家裡生計支柱,每天至少站12小時,加上體重逾90公斤,右膝蓋很快就退化,今年初,右膝痛到受不了換人工關節,後因傷口感染、化膿2個多月,接受清創、抗生素治療仍未改善,經轉診到中國附醫,確診為慢性人工關節感染,合併金屬鬆脫,必須以兩階段手術進行治療。林宗立說明,第一階段手術為拔除舊有人工關節,徹底清創,再置入含抗生素骨水泥,幫忙殺菌,待感染獲得控制,約3個月後進行第二階段手術,移除抗生素骨水泥,並且置換新的人工膝關節。周媽媽在接受第一階段手術,置入3D列印模具製造的活動型骨水泥後,不須依賴輔具,膝關節可活動角度約0至90度,能自行使用助行器步行,三個月後,感染獲得控制,即接受第二階段膝關節重建手術,術後一個月恢復良好,順利回到工作崗位。林宗立說,傳統的活動型骨水泥多為醫師手作或翻模,表面粗糙、結構不穩,易破裂鬆脫或關節移位脫臼,導致膝關節功能變差、療程延長、增加再重建手術的困難度,病人需再次接受手術。 含抗生素的活動型骨水泥,有助於控制感染,且膝蓋能自由活動,減少關節僵硬與肌肉萎縮,因此有利於第二階段的手術重建。林宗立指出,他和院內3D列印中心團隊共同研發3D列印模具,藉由3D列印技術改善傳統活動型骨水泥的缺點,達到關節平滑、結構強化、精準量化,且尺寸個人化,已獲得專利認證、技術移轉、及國際期刊發表。有效幫助患者控制感染,改善膝關節功能並增加其活動角度,減少併發症發生,對患者真的是一大福音。
-
2020-05-07 養生.運動天地
椅子、彈力帶 讓長者輕鬆活絡筋骨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延燒,不少銀髮族宅在家不敢出門。在家裡,也可利用椅子、彈力帶等拉筋伸展,動作停留約10秒以上,就可以增加肌力。門諾醫院表示,糖尿病患請在飯後1小時做運動,並記得穿運動鞋保護腳部,若身體不適就要暫停。門諾醫院社區健康部專案組長陳茜如表示,若要訓練上肢柔軟度,可把椅背靠牆,人坐直,雙手手掌交叉慢慢向上延伸,也可坐著拱背、肚子內縮,雙手手掌交疊慢慢向前伸展。想訓練上肢肌力,可坐直後雙手平舉手肘伸直握拳,手往外側轉停留8秒後恢復。還可把寶特瓶裝滿水,手拿水瓶、上臂不動,身體微微前傾,下臂慢慢往後抬,也可雙手拿水瓶往兩側延伸,舉至平肩膀的高度,維持8秒,建議每個動作重複5至10次。平衡訓練部分,椅子前端靠牆,雙手扶著椅背,墊腳尖;或雙手扶著椅背,一腳勾起5秒後,再換另一腳。也可單手扶著椅背,雙腳前後成一直線站立;或坐在椅子前端背挺直,足尖著地後再換足跟著地,建議每個動作維持5秒,重覆5至10次。下肢肌力訓練,雙掌扶著膝蓋,微蹲馬步,腳尖朝前,雙腳盡量分開。可利用彈力帶或毛巾,將椅背靠牆稍向前坐,兩手持彈力帶於腰間,單腳踩彈力帶緩慢伸直;或稍向前坐,雙腳踩彈力帶緩慢伸直,建議每個動作重複5至10次。陳茜如說,網路上有國健署的銀髮族運動影片,大概半小時左右,每天跟著做運動,讓身心更健康。看橘世代更多新聞
-
2020-05-06 養生.運動天地
專家教你這樣做!一個動作就能伸展全身肌肉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鬆筋解痛の最強瑜伽伸展式》,作者Kaz(森 和世)】一個動作就能伸展全身肌肉正如同之前所告訴大家的,實踐下犬式伸展運動有說不完的好處。其中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只要做這個動作就能同時伸展很多肌肉。在此特別為大家詳細解說可以伸展到的重點肌肉。①斜方肌:從頸部後方延伸到背部的肌肉。可以幫助手臂發揮功能、讓肩胛骨維持在正確的位置。②上臂三頭肌:上臂後側的肌肉。主要是在手肘伸展時發揮作用。③脊椎起立肌:沿著脊椎,從頸部上方一直延伸到骨盆的肌肉。具有輔助脊椎的功能。④背闊肌:位於肩胛骨下方的大範圍肌肉。每當手臂彎曲時會收縮。⑤臀大肌:從臀部延伸至大腿的大範圍肌肉。腳往後踢的時候會發揮作用。⑥膕旁肌群 (腿後側肌群):位於大腿內側的肌肉。主要是在膝蓋彎曲時發揮作用,也用於站立時維持姿勢。⑦腓腸肌:位於膝蓋內側,經過阿基里斯腱連接到腳跟的肌肉。有維持行走、跳躍、站立等姿勢的功能。⑧比目魚肌:從脛骨上方經過阿基里斯腱連接到腳跟的肌肉。與腓腸肌具有同樣的功能。
-
2020-05-05 科別.骨科.復健
七旬婦換膝怕痛 醫師一招讓她術後當天就下床走
南投縣七旬宋姓婦人雙膝疼痛多年,近半年痠軟無力,無法久站,還出現喀喀聲,經診因退化性關節炎致膝蓋變形,膝關節軟骨也磨損殆盡,但她憂術後疼痛抗拒動刀,醫師因此以微創關節置換手術搭配雞尾酒療法,術後當日就能下床走路。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退化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主要為關節過度使用、磨損、肥胖、外傷等因素, 初期症狀不明顯,但晚期可能會出現關節疼痛、僵硬、變形等症狀,宋姓婦人就是出現上述狀況,因此求診就醫,並接受治療。而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多為藥物、針劑及手術治療,不少年長者擔憂術後疼痛,部分家屬不捨長輩動刀,也怕損及日後行動靈活度,因此抗拒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寧可忍痛拖延,反而因長期疼痛導致憂鬱、社交退縮,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國軍台中總醫院支援南投醫院骨科醫師陳建甫說,宋婦就是怕術後疼痛一再推遲手術,因痛到寸步難行,診出其膝蓋外觀變形,雙腿膝關節的軟骨均磨損殆盡,無法再忽視,經過討論以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加上雞尾酒療法,改善疼痛狀況。其中,雞尾酒止痛療法就是置換人工膝關節後,將調配好的雞尾酒止痛藥物注入關節周邊,達到止痛、消炎等效果,大幅降低疼痛感;並以股神經注射麻醉,達到預防和緩解術後疼痛,宋因此術後當日就能下床走路、復健,也縮短住院時間。院方表示,使用雞尾酒止痛療法可減輕患者術後疼痛,復原快能早點下床活動,縮短復健時程,更減少傷口腫痛、血液栓塞風險,並加速肌肉修復,因此建議患者面對退化性關節炎應與骨科醫師共同討論、評估全人工膝關節手術的治療方式。陳建甫也提醒,經專業醫療評估,醫師會針對不同的退化程度,給予個別適合的治療方式,而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最好的方法,除了平時應控制體重,別進行超過負荷的運動,並適當休息才能有效避免關節受傷。
-
2020-05-04 橘世代.健康橘
只要一張椅子兩瓶礦泉水 在家也能輕鬆練肌力!
老年人經常身體都不同的病痛,除跌倒、挫傷等身體上能看見的外傷以外,身體的退化、內部器官變化,也須多留意。桃園市聖保祿醫院社區健康科主任高慶雲指出,近年來,代謝症候群、腫瘤病患越來越多,主因為不常運動、飲食不健康,這類病症從身體外觀較看不出,他提醒,只要符合國健署成人健康檢查的民眾,建議都要去做檢查,多一層安心、多一重保障。高慶雲指出,40歲至90歲的人,最常出現代謝症候群、腫瘤和衰老症狀。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包括腰圍過大、血壓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不足、三酸甘油脂(TG)不足,及空腹血糖上升,出現異常狀況。他表示,代謝症候群好發於中壯年時期,因運動量不足、飲食不均衡,更有年輕化的趨勢,也曾有過20多歲年輕人出現代謝症候群的案例。腫瘤已蟬聯十大死因20幾年,高慶雲說,雖然罹患腫瘤的病患也有年輕化趨勢,不過也有特別預防的辦法。他指出,除做定期做健康檢查外,高危險群也可以多加留意,包括有工作接觸史、家族史、肥胖和不運動等,多注意可以提早發現。代謝症候群、腫瘤和衰老症狀這3項,皆與運動不足、飲食有關。高慶雲說,保健身體的方法為「健康促進」,現今社會充斥不少手搖飲商店,飲料更是老少都愛,為飲食健康著想,可戒掉含糖飲料或選擇少糖。另外居住空間不足,導致民眾家中無寬敞空間能夠運動,加上戶外空間、運動中心等,又會因天氣、距離受限,讓人提不起勁,因而越來越少運動。老年人的運動選擇也是有撇步,高慶雲說,老年人通常膝蓋不好、會怕跌倒、有退化性關節炎,因而不適合選擇慢跑等下肢運動。他表示,可將運動融入家中,在窄小的居住空間達到運動效果。如看電視時,拿一張較穩固好坐的椅子,雙手各拿一瓶礦泉水舉著,以訓練手部上肢肌肉,這樣一來不僅有運動量,更不會因為做下肢運動而傷害到腳部及膝蓋。熟齡健康這樣做↘↘↘。減脂之路卡關嗎?跟著營養師動吃動,靠3招大突破!。熟齡族要自由 這個關鍵力絕不可少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2 養生.運動天地
高血壓、糖尿病…媽媽有疾 運動要特別注意!
●大噸位媽媽 先改變飲食 再搭配運動瘦身「羅馬不是一天造成,體重也不是一天生成。」衛福部桃園醫院復健部主任李偉強說,隨著年齡,新陳代謝變慢,大噸位媽媽身材走樣。建議選擇自己喜歡的有氧運動,每周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快走、爬樓梯,是不錯的運動。面對不容易自律的天性,可以請健身教練陪著運動。有慢性病者,建議到有附設健身中心的醫院,接受客制化的燃脂健身課程。李偉中提醒大噸位媽媽,不要當家裡的剩菜剩飯「終結者」,減少甜食,特別提防手搖杯,只要一杯,所含的熱量可能相當於一餐的量。運動後藉由深綠青菜及各種顏色的蔬果,雞蛋、優酪乳等優質蛋白質增加飽足感,取代過多的澱粉攝取。●關節炎媽媽 腫脹疼痛時 至少休息一到兩周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吳易澄表示,膝蓋或下肢關節的壓力,在躺下時趨近於零,站起來走路時是體重的1到2倍,上下坡是3到4倍,跑步是4倍以上。隨著運動強度增加,關節負擔的壓力也會增加。體重和退化性關節炎有很大的關係,建議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的時候要減重,可以搭配飲食和適合的運動。體重較重又有關節炎的媽媽運動時,如果發生腫脹、疼痛,要適度休息一到兩周,並避免會造成疼痛的動作,一到兩周後如果症狀未改善、甚至更嚴重,就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關節發炎時運動,可能讓疼痛更嚴重,伴隨膝蓋積水和韌帶發炎、慢性關節病變等問題,使退化性關節炎更嚴重。如果本來就少運動,或年紀較大肌力不足,或有結構方面的問題,如骨盆前傾,長期下來會造成下背痛和其他部位疼痛,都可以請醫師評估如何改善。●中風過的媽媽 運動復健 先請醫師專業評估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玉晴指出,大家都知道運動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關節骨骼強度、促進腦內啡分泌等好處。但對中風患者來說,因為不同障礙類型及程度,往往讓簡單的運動變困難。尤其肢體運動功能缺損的病人,更容易因缺乏中風後的運動復健,衍生關節硬化及肌肉萎縮,所以中風過的病人,除了吃藥及控制中風危險因子,運動的處方很重要。一般而言,中風後的復健型態,隨病患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而有不同。在急性期住院期間,運動目標會訂在預防失能、促進肢體的知覺、動作的平衡及協調性,運動處方會以維持重複性的肢體動作,及提升休息時的心跳率為主。●高血壓媽媽 服用藥物 留意熱衰歇、血壓驟降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周佳儀強調,高血壓媽媽首先要注意有沒有心臟、中風病史,有的話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如果只是一般高壓血問題,當收縮壓大於200、舒張壓大於100時,建議先別運動。而在血壓正常的情況下,依然要注意運動中,收縮壓和舒張壓要在220、105以下。如果有使用乙型交感神經受體阻斷劑(β-Blocker) 、利尿劑等藥物,會影響體溫調節,特別注意在較熱的環境運動時,容易造成熱衰歇,要注意通風和水分攝取,熱瑜伽就屬這類運動。另外,如果媽媽有服用甲型熱離子交感神受體阻斷劑(α Blocker)、鈣離子阻斷劑(CCB)等心血擴張藥物,運動時可能發生血壓突然下降的問題,嚴重可能昏倒,要格外注意。●糖尿病媽媽 避開藥效尖峰期 留意低血糖症狀周佳儀表示,糖尿病媽媽運動時,要注意能量消耗多,可能出現低血糖症狀。像運動中突然全身顫抖、走路不穩、不正常發汗、冒冷汗、焦慮、手指麻、視覺糢糊、思緒鈍,可能都是低血糖症狀,要立刻停止運動,補充糖分。糖尿病患者有定時服藥時間,要知道藥物最尖峰的時效,因為那時候血糖最低,要避免運動。如果真要做長時間、長距離的運動像馬拉松,一定要有人陪伴,以防出現低血糖。另外,糖尿病患者身體水分代謝比較快,要注意補充水分。如果已經有視網膜病變、剝離,建議避免高強度運動,例如羽毛球等急煞、跳躍多的運動,會增加危害健康風險。
-
2020-05-02 養生.運動天地
讓媽媽開始運動 揪團同樂最有用
送媽媽最好的禮物,就是陪她去運動!邁入50大關,是許多慢性病和女性相關癌病的高風險期。雖然遺傳基因不能改變,但飲食和運動可以讓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如何讓沒有運動習慣的媽媽們動起來呢?子女的引導非常重要,呼朋引伴也是能持續下去的關鍵。停經後的女性,因為缺乏雌激素保護,多種疾病風險上升。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劉建廷表示,以骨頭密度而言,女性35歲起,骨質隨年齡每年流失0.5-1%,50歲之後骨質流失明顯加劇,每年流失達1-3%。運動和營養對停經後婦女更加重要。研究顯示,在工業革命後,人們每日行走步數減少七成,「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就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缺乏運動 常是慢性病主因劉建廷表示,缺乏運動是多種慢性病主因,規律運動的重要性,在於防止體重上升、加強心肺功能和肌力;預防和肥胖有關的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減緩骨質流失,降低跌倒、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減輕憂鬱和焦慮、改善心理安適與認知功能,預防失智。三重國民運動中心執行長、教練林志儫表示,若長期不運動,身體會告訴自己不需要那麼多肌肉,肌肉細胞會流失掉,但身體想維持身形,因此脂肪會膨脹。缺乏運動會使骨鈣質流失,也增加非疾病型的健康問題,如手腳冰冷、容易失眠。運動可刺激腦內啡生成,保持積極正向,維持記憶力、專注度等。一旦開始動 八成可養成習慣林志儫說,萬事起頭難,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常不知如何開始,不過「只要開始接觸運動,後續接受度都滿高。」以三重國民運動中心為例,上過一、兩次課,留客率超過五成,八成可養成運動習慣。他也觀察到,「女性族群的運動關鍵是要有夥伴、社群性」,他鼓勵媽媽們跟姊妹淘、鄰居相約,或兒女帶媽媽去運動。林志儫舉例,運動中心也有這樣的例子,有些長輩媽媽不願意運動,但因運動中心每月有一天女性免費課程,還送毛巾,對長輩可多給獎勵,後來長輩體驗到運動的好處,進一步一周來運動三、四天。他也觀察,女性運動容易有攜家帶眷的效果,有的阿嬤來運動,阿公甚至全家都跟來,他笑說,鼓勵女性運動「CP值最高」。伸展、有氧、重訓 多樣比單一好劉建廷指出,「運動需要循序漸進、多樣化」,如過於執著日走一萬步或慢跑,對腰椎及膝蓋可能造成過大的負擔,因此有氧運動、阻力訓練(核心肌群、重力訓練)和伸展運動也要做。劉建廷說,長輩常做的運動,十之八九是伸展類,再來是快走、跑步,對肌力訓練比較陌生。他表示,人體用力是依循「中軸穩定、四肢發力」,因此練好核心肌群,就可成為身體天然的保護。如練好背肌、腹肌,可保護腰椎;訓練頸椎附近肌群,則可保護頸椎;大腿肌力訓練,可延緩、預防膝蓋退化。林志儫建議,一開始選擇的運動,不見得適合自己,要多嘗試。完全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嘗試從快走、慢跑、騎腳踏車、低衝擊的瑜伽、有氧舞蹈等開始。運動初期 未必要請私人教練林志儫表示,運動初期不一定要請私人教練,因為教練會針對個人身體評估並提出計畫,但運動者未必喜愛教練所規畫的運動。而且一開始投注太多金錢,在看不出效果前,可能因此中斷。建議在運動一陣子後,比較清楚自己需要的訓練是哪類,適度重訓提升能力,就會越動越有興趣。劉建廷提醒,不管是哪個年齡層,要運動前最好先諮詢醫師。若有內科疾病如血壓高、糖尿病、心臟病等,要先治療到病情穩定再運動,也要選擇緩和一點的運動,避免病情惡化。若運動時腳麻、背痛,要看是不是有發炎、腰椎退化等問題,建議跟教練反應及暫停,先諮詢醫師。另外,運動要避免溫度過高,以防中暑、熱衰竭;空氣不佳時則建議在室內運動;睡前劇烈運動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容易失眠。林志儫說,「運動永遠不嫌晚」,只要身心狀態舒適、排定時間,建議次數要達到一周三次,每次維持半小時。他說,不論是在都市或鄉村,現在運動資源都不少,如果鄉村沒有運動中心,也可多利用線上同步教學課程,必要時自己準備瑜伽墊,就可以在家運動。愛運動 好處多多● 防止體重上升。● 加強心肺功能和肌力。● 預防某些和肥胖有關的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 減緩骨質流失,降低跌倒、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 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 減輕憂鬱和焦慮、改善心理安適。● 改善認知功能,預防失智。
-
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骨質疏鬆」無警訊該怎麼辦?觀察身高能嗅出端倪!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不少人都減少就醫,對於患有下背痛或骨質疏鬆的50歲停經婦女、老年人,最近更不敢到醫院復健與治療,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外傷中心主任林鎮江,傳授幾招在家不出門也能緩解疼痛的小訣竅。林鎮江表示,骨質疏鬆是種全身性骨量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好發於女性、老人、停經婦女與缺乏鈣質或運動的民眾,罹患骨鬆容易出現髖骨骨折,且一年內每4人有1人死亡、每20人有1人長期臥床,死因則以長期臥床引發感染為主。除高危險群,也有些因為服用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賀爾蒙治療、甲狀腺或腎臟等導致骨質流失,平時鈣質不夠、菸酒不離身、太瘦或不運動也都會影響骨質強度。他說,日常要判斷家中長輩是否有骨鬆,最簡單的方式是看身高,若比年輕身高矮上3公分或後腦杓與牆間距3公分以上等都可能罹患骨鬆,若有疑慮則請專科醫師做骨質密度等檢測。林醫師建議,要避免骨質疏鬆得從生活保健開始,多補充鈣質,可從牛奶、菠菜、沙丁魚、優格或起司攝取,若擔心喝太多奶類會造成拉肚子,可吃一些鈣片,補充蛋白質維持肌肉健康。還有增加維他命D,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多曬點太陽,即便現在防疫不出家門,打開陽台曬個15分鐘,可以幫助身體多製造維他命D,並適當做些運動,像慢跑、快走或爬樓梯,來增強肌肉量,減少跌倒或骨折風險。林鎮江提到,罹患骨質疏鬆的患者,容易伴隨下背痛,下背痛是一種腰部不適的症狀,泛指在肋骨到近端大腿間的疼痛感,高危險職業為上班族跟工人,因為得長時間要從地上搬東西、長時間久坐或是錯誤坐姿,以及骨骼、椎間盤退化的高齡族群。而何時該就醫呢?林醫師說,大部分下背痛是肌肉拉傷引起,通常會自行痊癒,不過只要下肢無力、疼痛72小時內都沒改善,甚至出現發燒、大小便失禁,影響到生活就要盡早就醫。他表示,目前可透過藥物、電療、熱療等方式治療,但近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患者不願就醫或復健,他建議在家可以冰敷、熱敷,來減輕疼痛。如果不適的部位紅腫熱痛,就是處於急性期需要冰敷,冰敷前準備冰敷包,溫度控制在0度,並用濕毛巾包裹,冰敷時間約10到20分鐘,要注意隨時檢查皮膚情況,小心不要被凍傷。解除紅腫 庝痛現象,可用熱敷包,每次熱敷15到30分鐘,溫度約40度,若沒有熱敷包,泡澡也有成效,切記不要邊睡邊敷或重壓熱敷包,更要小心別被燙傷。還可以做增加腰部肌力、肌耐力和柔軟度的運動,像老人家可嘗試平躺床上或地板,接著單腳屈膝,另一隻腳伸直上抬,每個動作維持5秒,重複5到10次雙腳交換,就能達到訓練軀幹及下肢肌力。日常生活中若姿勢不當也會引發疼痛,比如拿地面上的重物時,站穩腳步與肩同寬,不要直接彎腰,先彎曲膝蓋不要彎曲背部,保持腰背挺直,盡可能下蹲再抬起重物,並讓物品靠近身體比較不會受傷。林鎮江表示,在家可做呼吸訓練、冥想或跳瑜珈,保持身心愉快,調整正確姿勢站得好、坐得好,每天多運動,下背痛自然就掰掰了。【更多關於「骨頭」大小事↘↘↘】。「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退化性關節炎悄悄找上門 醫:延誤就醫恐動刀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坐椅子就能拉筋 防疫不悶!熟齡族在家活絡筋骨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呼籲勿群聚防疫,銀髮族在家想運動,可利用椅子、彈力帶等拉筋伸展,動作停留約10秒以上以增加肌力。門諾醫院表示,若有糖尿病請在飯後1小時做運動,並記得穿運動鞋保護腳部,若身體不適須暫停運動。社區健康部專案組長陳茜如表示,要在寬廣的空間、平坦的地面運動,使用椅子輔助時需要倚靠牆面,不要因為在家裡運動只穿拖鞋,要穿運動鞋及舒適的運動衣。糖尿病患者要飯後1小時再做運動,若有服用藥一定要詢問醫師能不能從事這些運動,建議服藥後不要馬上做運動,只要血壓過高、頭暈、身體不適就要立即停止。在上肢柔軟度訓練部分,可把椅背靠牆,人坐直雙手手掌交叉慢慢地向上延伸,也可坐著拱背、肚子內縮,雙手手掌交疊慢慢前伸展;或站立時雙手手掌交叉於背後,慢慢地向後延伸,背部盡量打直。再來右手臂彎曲至頭頸後方,左手輕壓伸展右上臂,5秒後交換手,建議每個動作維持10至30秒。要訓練上肢肌力,將椅背靠牆坐直後,雙手平舉手肘伸直握拳,手往外側轉停留8秒後恢復。還可利用裝滿水寶特瓶,手拿水瓶、上臂不動,身體微微前傾,下臂慢慢往後抬,也可雙手拿水瓶往兩側延伸,舉至平肩膀的高度,維持8秒,建議每個動作重覆5至10次。平衡訓練部分,椅子前端靠牆,雙手扶著椅背,墊腳尖;或雙手扶著椅背,一腳勾起5秒後,再換另一腳。也可單手扶著椅背,雙腳前後成一直線站立;另個是坐在椅子前端背挺直,足尖著地後再換足跟著地,建議每個動作維持5秒,重覆5至10次。下肢肌力訓練,雙掌扶著膝蓋,微蹲馬步,腳尖朝前,雙腳盡量分開。可利用彈力帶或毛巾,將椅背靠牆稍向前坐,兩手持彈力帶於腰間,單腳踩彈力帶緩慢伸直;或稍向前坐,雙腳踩彈力帶緩慢伸直,建議每個動作重覆5至10次。利用彈力帶還可做伸展動作,雙腿前後站穩,雙手握著彈力帶兩端向上延伸,維持10至20秒後放下,重覆至少5次;雙手伸到背後握住彈力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慢慢上下延伸 ,停留10秒後再交換。記得找家中有椅背可固定的椅子,椅背靠牆,坐在椅子前端背挺直,右腳前伸直,膝蓋不彎曲,雙手慢慢向前延伸維持10秒;椅子前端靠牆,單手扶著椅背,另一手抓住同一側腳踝,抬起貼近臀部;也能右腳往後,左腳在前成弓箭步,覺得後側小腿緊即可,再換邊做一次,每個動作停留10秒。陳茜如說,網路上有國健署的銀髮族運動影片,大概半小時左右,可請人幫忙下載,儲存在隨身碟,家裡有的電視可插USB,長輩只要打開就能每天跟著做運動,讓身心更健康。【「在家運動」精選特輯↘↘↘】。教練在線/爬郊山、登百岳 3個動作學起來!在家練出好體力。小空間運動/在家防疫,也能改善循環增強免疫力。在家運動/5招助脊椎減壓、心肺強化、增強免疫!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教練在線/一面牆+3個動作 在家練肌力的有效方法
其實只要一面牆,就能夠健身!以下介紹的3個動作,無論在家或去公園都能做,不僅能強化膝蓋,還能預防跌倒。教練小提醒【誰適合這套動作】從未踏入健身房或剛開始健身的初學者。【誰不適合這套動作】若膝蓋疼痛、踮腳時小腿會不舒服、肩膀已有不適者,建議先看醫生,待該部位不痛後再進行訓練。【練習前的準備】運動前務必暖身,才能降低運動傷害發生,如原地小跑步、開合跳和抬腳等動作,讓肌肉和關節活動開來。暖身要做到身體微微出汗,讓身心狀態都做好運動的準備。【練習後的身體反應】若運動過程中覺得膝蓋、小腿或肩膀不舒服,就馬上停止。【課程建議】每個動作一次做10到15下,10到15下為1組,建議每天做3到5組。相關課程圖解教學/每天給自己10分鐘 3個動作練出退休好體力加入【健 康 橘】社團接收最新資訊 │ 了解更多【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
-
2020-04-30 科別.骨科.復健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醫生啊,怎麼辦?我現在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五十歲的陳媽手部腫痛了好幾個月,看了國術館、吃了醫師開的止痛藥都沒有用,最後女兒帶她到免疫風濕科看診,才知道自己罹患了類風溼性關節炎。其實,臨床上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都跟案例中的陳媽很像,總是忍痛了很久才就診,但這時候關節已經變形甚至有些已經開始遭到破壞,嚴重可能導致身體失能。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俊銘醫師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類風溼性關節炎好發在女性,特別是三十歲到五十歲之間的女性,男女罹患的比例約為1:3;有學者推測,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因為女性荷爾蒙會讓身體的免疫細胞比較活躍,一旦過度反應,就會造成免疫細胞自我攻擊。類風溼性關節炎典型症狀以手部關節為主,除了會出現明顯的晨間僵硬腫痛外,還可能會有鞏膜炎、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及心包膜炎等嚴重關節外的併發症,不過,所幸比例並不高。但令人擔心的是,這類患者的血管年齡會比一般人更加快速老化,容易出現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陳俊銘解釋,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血管同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以在治療上不僅要解決關節的症狀外,更要注意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問題。 陳俊銘提醒,類風溼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拖延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保持低油、低熱量飲食與培養適當運動習慣,降低再發炎的機會,這樣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讓關節遠離慢性發炎,甚至變形等危機。延伸閱讀: 運動容易損膝蓋? 日常3動作殺傷力更大 瓶蓋打不開別只想到肌少症! 「不死癌」中年婦女最危險 跌打損傷要冰敷or熱敷? 先搞清楚受傷時間再決定
-
2020-04-28 橘世代.健康橘
圖解教學/每天給自己10分鐘 3個動作練出退休好體力
退休後時間變多,沒時間運動再也不是藉口!以下這3個動作,即使在家也能做,每天只要花10分鐘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維持健康和行動力,活出自己理想的退休生活。接下來讓專業教練Jack一邊解說一邊帶大家操作!動作一、屈蹲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秘書長李毅涵Jack教練表示,下肢肌群夠強健,走路或跑步才不容易累,還可提高身體代謝,避免發胖,而屈蹲主要訓練大腿和臀部兩大下肢肌群。步驟一:準備一張穩固的椅子,人站在椅子前,接著雙手在胸前交疊,雙腳平行與肩膀同寬。步驟二:將臀部慢慢向後推,也就是往椅子的方向,想像自己正慢慢坐下。步驟三:當臀部碰到椅子後,再慢慢回到站姿、反覆操作;10到15下為1組,每天執行3到5組便可預防肌力退化。【教練提醒】1. 雙腳應與肩膀同寬且保持平行。2. 膝蓋方向要與腳尖一致。3. 往後坐的過程中注意不要撲空而摔倒。動作二、舉物向上Jack教練觀察,不少人退休後可能有更多的時間整理家裡或下廚,常會遇到把東西放到高處,或出門採買、手提重物的情形。對此,他建議可練習舉物向上,幫助身體更穩定,更能從容面對退休後的生活大小事。步驟一:準備1個裝滿水的2公升水瓶,若覺得太重,可將水倒掉一些,重量可依自身能力或當天身體狀態調整。步驟二:把水瓶放在地上,然後蹲下,蹲下時注意膝蓋方向與腳尖一致,但寬度要比肩膀再寬一點。步驟三:雙手持水瓶,將水瓶拿到胸前後再慢慢起身,再將雙手向上延伸,把水瓶盡量往上帶,建議高過頭部再停止。步驟四:接著再緩慢下降、水瓶放至胸前後再蹲下,將水瓶放回地上,來回算1次;每組做10到15次,每天做3到5組便可達到訓練目的。【教練提醒】1. 上來時,腳先動、手再動;下放時,手先下、腳再蹲2. 過程中記得保持呼吸順暢,切記不要憋氣。動作三、硬舉有鑒於現代人長期久坐的生活型態,長期下來不但容易變胖,更容易引發下背痛,影響行動力。Jack教練建議可透過硬舉訓練下背,讓下背更穩定、強壯,同時鍛鍊核心肌群,退休生活才不會被身體痠痛所苦。步驟一:雙手各持1個裝滿水的600毫升水瓶、放在大腿前方,若覺得太重,可倒掉一些水。步驟二:慢慢將臀部往後推,類似行鞠躬禮,同時把水瓶沿著大腿往下放到小腿的位置。步驟三:放到小腿後再將身體上拉,來回算一次;每組做10到15次,每天做3到5組。【教練提醒】1. 過程中背要打直。2. 留意彎腰的高度,若能將背部與地面保持平行是最好的,盡力即可。課程提醒【誰不適合這套動作】關節、下背已有疼痛者。【練習前的準備】運動前務必充分暖身,才能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例如原地小跑步、開合跳和抬腳等動作,讓肌肉和關節活動開來。暖身要做到身體微微出汗,讓身心狀態都做好運動的準備。【練習後的身體反應】倘若運動過程中,感覺關節或下背不舒服,就要馬上停止。不僅如此,也要注意呼吸流暢,不要憋氣。另外,做舉物上提和硬舉時,水瓶的重量可依自身能力調整,即便先從徒手也無妨,循序漸進增加重量,才能讓運動持之以恆。相關課程圖解教學/挑戰人生第一座百岳 在家練體力的三個準備加入【健 康 橘】社團接收最新資訊 │ 了解更多【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
-
2020-04-27 橘世代.健康橘
「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
隨著老化,身體各個器官逐漸退化,而幾十年來默默支撐我們體重的骨頭也不免發出衰老的訊號。年過花甲的人,常會注意到自己的膝關節無力或是腰椎痠痛的狀況,而這些「有感」的症狀往往都跟骨頭的退化有關,譬如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及腰椎骨刺都是常見的病因。然而有一種疾病是平時沒有感覺,但一旦產生併發症就是嚴重的骨折,這種疾病就是「骨質疏鬆症」。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泓毓表示,骨質疏鬆症因為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所以許多人都會忽略它,使得大部分的人都是在骨折後才開始治療,而這也耗用掉極大之醫療及社會資源。根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而因為骨質疏鬆導致的髖部骨折所造成的死亡率,在2009年的統計中女性為11.2%、男性為18%。由以上數據,可以知道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盛行率高、且發生併發症後死亡率也高的疾病,然而國人在骨折後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的比例卻相當低,在2009-2013年的健保資料統計中,男女接受治療的比例分別只有10%及30%,由此可見骨質疏鬆病患的整體照護仍不足,有待努力。陳泓毓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骨骼的構造會藉由蝕骨作用和造骨作用的相互調節來維持平衡,而當年紀增長,蝕骨作用會相對增強,進而使骨質流失。骨質流失在兩個時間點會特別明顯,第一個時間點是女性停經後,主要原因為雌激素的減少,第二個時間點是70歲以上的男女,主要因維他命D的製造及吸收減少。臨床上,骨鬆初期沒症狀,到晚期則可能因骨折而有相關的症狀,例如脊椎的壓迫性骨折會產生急性或慢性的背痛、駝背或身高變矮(即台語的老倒縮),病人也容易稍微跌倒就發生骨折(即低能量骨折,常見於四肢骨頭和脊椎),如有以上症狀要提高警覺,即早就醫治療。此外,在初期有一些方法可以篩檢,例如台灣人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OSTAi) 是一套簡易的婦女自我評估方法(參考圖二),只需要體重與年齡即可迅速評估骨鬆危險程度,原則上是年紀愈大、體重愈輕,風險愈高。另外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可藉由輸入相關骨鬆危險因子,估算每個人未來10年骨折風險率。若估算的風險偏高,建議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例如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腰椎及髖骨的骨密度,以及照X光偵測是否有脊椎壓迫性骨折。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方式可以預防骨質疏鬆以及避免骨折,其中最基本就是鈣質和維他命D的補充。50歲以上的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鈣質1200毫克及800至1000 IU(標準單位)的維他命D。陳泓毓建議,鈣質可從乳製品、豆類製品,深綠色蔬菜、小魚干、海帶等食物補充,維他命D則可從濕黑木耳、鮭魚、香菇等食物攝取。此外維他命D可藉由日照在身體內轉換合成,所以適度的接受日曬是很重要的。近來研究認為肌肉跟骨骼會相互影響,而有肌少症的老年人較容易跌倒而導致骨折,因此肌少症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肌少症在預防與治療上首重增加運動量和營養。運動的部分包含有氧運動及阻抗訓練,在做運動前應先衡量自己平常的活動量跟體力,譬如平常活動量少且有慢性病的人比較適合先從增加輕度的身體活動開始(例如散步、做較不費力的家事等),若不確定自己適合哪種運動應和醫師討論。營養方面,老年人需補充比年輕人更多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和肌力,所以一般老年人的蛋白質攝取量,可定為每公斤1-1.2公克左右(腎功能不佳的人不適用),且建議平均分布於三餐當中。其他和跌倒相關的危險因子也需一併注意,包括感官退化(視力不佳、重聽)、慢性病(失智症、憂鬱症、巴金森氏病、中風、關節炎、失眠等)、藥物使用(鎮定劑、抗憂鬱劑、高血壓藥物、嗎啡類止痛劑等)及環境安全(浴室需防滑、走廊要明亮等)。綜合來說,中老年的民眾應要開始注意骨頭的健康,避免骨折的發生,而良好的骨頭照顧包含了維持足夠的骨骼強度以及預防跌倒。若過去曾經有低能量骨折病史或有相關骨鬆風險,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藥物治療的部分目前健保有給付符合條件的骨折病人,且藥效一般而言皆顯著,因此鼓勵有需求的民眾和醫師諮詢相關用藥。【更多熟齡「骨頭」大小事↘↘↘】。長者防跌 要小心及注意居家環境。熟齡族「保命防跌」 幾個居家眉角要先注意!。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7 養生.運動天地
假日運動反而不健康? 當心這些傷害悄上身
30歲陳小姐平日忙於工作,幾乎不太運動,但擔心自己身材走樣,又希望運動增強免疫力,來對抗新冠病毒入侵,而假日至游泳池瘋狂運動,沒想到,隔天起床,右膝蓋疼痛腫脹,無法走路。緊急就醫超音波檢查膝關節發現,她髕骨上方有異,用空針抽出30毫升的積水,確診為關節使用過度造成的運動傷害,台中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張瓊玟提醒,運動健身應當循序漸進,避免當「假日運動員」。張瓊玟表示,陳小姐平時沒有運動,一到假日卻超量游泳運動,加上暖身不足或運動姿勢等問題,導致膝關節發炎積水,而類似情況也常見於跑步運動,或是假日登山。平常缺乏運動,肌力不足,一旦過度運動,運動量過大,就可能導致肌肉或肌腱受傷,這就是俗稱的「假日運動員」,為運動傷害的高危險群。醫師提醒,平時就應建立固定運動習慣,不要全部集中在假日,周一至周五也可抽出時間運動。國民健康署建議「531」原則,每周平均運動5天,每天平均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10次以上,只要運動程度達到微喘,但還能說話的強度。張瓊玟指出,想要減少運動傷害達到減重目的,還必須均衡飲食,適當補充蛋白質,供給身體肌肉所需基礎,此時,配合運動鍛鍊肌力,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就能事半功倍。凡是萬事起頭難,建議想運動,卻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先找到適合樂趣的運動,然後呼朋引伴,找些朋友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運動,提升運動樂趣。此外,應該避免重複單一運動,才能減少運動傷害,可以安排不同運動方式,例如:有氧運動、肌力重量訓練、伸展活動等,對體能表現有加乘效果。(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健身房運動最好不要戴口罩? 疫情期間教你幾招自我保護 腳一踩就痛! 放鬆足底筋膜每天6動作有做有差
-
2020-04-26 橘世代.健康橘
退化性關節炎悄悄找上門 醫:延誤就醫恐動刀
一名剛滿50歲吳小姐,去年結束28年教師生涯,退休後,她每天到操場健走騎腳踏車,不料才過一周,竟出現膝蓋痠痛的情形,連爬樓梯都無力;輔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張書豪表示,很可能已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可透過強化肌力、復健運動或藥物等方式治療,「若就醫時間太晚,最後恐怕得動刀。」張書豪指出,隨著年紀漸長,難以避免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其中膝蓋、髖關節、手部、背部等地方最為好發;以職業類型來說,勞動工作者因常需彎腰、深蹲、抬重物,較易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但現代人因缺乏運動習慣,許多40、50歲的人即便坐辦公室工作,也常有關節痠痛的情形,加上肌力不足,長久下來,退化性關節炎恐悄悄找上門。退化性關節炎主要病因為關節軟骨受傷或磨損,導致關節表面凹凸不平,或出現骨刺,主要的症狀有關節疼痛、僵硬、腫大,最嚴重甚至可能變形;患病者在活動關節時,常聽到不正常的磨擦聲,做起立、蹲立等動作皆窒礙難行。張書豪表示,當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症狀時,若採取按摩、推拿等方式,雖可緩解不適,但對長期治療幫助不大,主要建議採鍛鍊肌力、復健運動等方式,增加關節活動度及肌耐力,延長關節使用期限;若狀況較嚴重者,可輔以藥物治療,注射玻尿酸、類固醇,但萬一就醫時間延誤,關節已失去功能,則可能需開刀置換人工關節。為了讓民眾在家也能有效鍛鍊肌力,減少關節痠痛,張書豪提供4種方式:第一「仰躺抬腳訓練」,伸直膝蓋,腳掌與小腿呈直角,保持姿勢將腿抬至45度左右,維持10秒再慢慢放下。第二「膝蓋伸展訓練」,坐在椅子前端,雙腿微彎,腳掌與小腿呈直角,伸直膝蓋維持10秒。第三「抬腳跟訓練」,站立並將雙手撐在牢固桌子或椅子上,慢慢踮起腳尖,維持10秒鐘再慢慢放下。第四「靠牆訓練」,上半身靠牆,屁股貼緊,腳跟離牆面約15公分,輕輕往下蹲,膝蓋不超過腳尖,停留10秒,再慢慢用膝蓋把身體撐起站直。張書豪說,以上4種運動皆可每日進行,每種反覆做20至30次,視個人身體狀況調整,中間需適當休息;若想出門運動,少做慢跑、跳躍等對膝蓋傷害較大的動作,可改為游泳、快走等緩和方式。【更多熟齡需知大小事↘↘↘】。挑戰人生第一座百岳 在家練體力的三個準備。長者防跌 要小心及注意居家環境。在家運動/只要10分鐘 熟齡族在家2招養肌力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3 科別.骨科.復健
運動後膝蓋打不直 醫:可能半月板受傷了
一名20歲大學生跟朋友在海水裡玩摔角遊戲,回來後只覺右側膝蓋怪怪的不太舒服,經醫師診斷是右腳膝蓋半月板撕裂,後來透過「膝關節內視鏡手術」治療,才恢復正常行走。長安醫院骨科醫師邱宗恆指出,半月板是一片有彈形的C形盤狀物,可以做為膝蓋的緩衝墊。每個膝蓋都有兩片半月板,一片在膝蓋外側,另一片在內側,可以將重量平均分布於膝蓋,保持膝蓋的平衡。若是半月板撕裂,會讓膝蓋的功能無法正常運作。他說,經核磁共振檢查,這名大學生膝蓋外側半月板後角明顯撕裂,因撕裂的位置很靠近後面的軟組織關節囊部位,因此必須做適當的縫合。膝關節內視鏡手術和傳統開放性手術相較,醫師不必為了看清傷勢把關節完全打開,而造成對肌肉的損害;只需要兩個小切口,一個用於關節鏡,另一個切口放入手術器械。由於傷口小、破壞少、恢復快,住院時間明顯縮短,患者恢復情況也更為良好。他說,經常需要急煞、扭轉方向、變換方向的運動,如籃球、排球、羽毛球、甚至網球,都很有可能發生半月板破裂的情形。若運動後發現膝蓋打不直,關節部位有異物卡住的感覺,就應該就醫檢查。此外,要避免半月軟骨受傷,平常運動時就要做好膝蓋保護。如果覺得自己肌耐力不夠,從事運動前,務必穿戴上膝關節護具,甚至挑選服貼性佳的護膝來戴。運動前也要充分暖身,一般需要至少12~15分鐘,且運動切勿過量及過於逞強。出現急性運動傷害,應立刻依保護受傷部位、休息、冰敷、固定患部、抬高患部減緩血液循環原則進行治療,才能讓運動有最好的功效,並降低傷害的發生。
-
2020-04-22 科別.骨科.復健
120公斤壓垮膝關節 術後行走自如
體重120公斤的劉姓婦人行動不便,必須有人攙扶,換了人工關節還是走不動,才接受減重手術,術後3個月瘦了25公斤,終於可以行走自如。劉婦說,「早知道就應該先減重,膝蓋也許可以用更久。」台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提醒,疫情嚴峻期間,千萬不要因為待在家,「多吃、少動」的生活型態,讓身體肥一圈而增加負擔。60歲劉婦表示,體重一直是自己的大問題,但怎樣都瘦不下來,10年前朋友就推薦接受減重手術,卻總是考慮很多,等到無法行走,骨科醫師建議兩邊都要換人工膝關節,手術先換了一邊,沒想到還是得靠旁人扶著走路,才痛下決心接受胃繞道手術。李旻憲指出,婦人手術後3個月減了25公斤,體態輕盈後,不僅可以自己走路,連降血壓藥也從每日3顆減到只要1顆,血壓就能維持正常,原因就是減重讓血液輸送面積縮小、心臟負荷變小,降血壓藥也就可以跟著減量。很多「超重量級」的人有意採取減重手術,卻很擔心手術風險。李旻憲說,任何手術都一定會有風險,但目前醫療科技發達,手術風險跟著降低,台中慈濟醫院採用醫療級高畫質、高解析度影像整合式微創手術設備進行手術,比傳統內視鏡更清晰,對血管辨識度更高。李旻憲提醒,少吃、多動是減重不二法門,最近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是新型冠狀病毒引發肺炎的高危險群,感染後病情往往會迅速惡化,在家防疫也要少吃、多動,維持健康體態,達到身心強壯。
-
2020-04-22 科別.骨科.復健
腳踝扭傷別輕忽 3招復健自救
腳踝扭傷常見,若輕忽治療,可能變成慣性扭傷,影響行動。物理治療師提供3招供傷患居家復健,也提醒腳扭傷要先冰敷,不能熱敷,搞錯了會使患處腫成像「麵龜」,得不償失。一名愛打羽球的大男孩,最近運動時腳沒踩穩,「啪」一聲,腳踝外側疼痛無比,他以為休息就沒事,結果腳踝腫得像「麵龜」,就醫發現外側韌帶撕裂。高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黃富明說,近年運動風氣興盛,很多人不慎扭傷腳踝,病例數約增2成,如果輕忽未治療,會引發慣性扭傷。「很多人腳扭傷,以為要先熱敷,其實大錯特錯!」黃富明說,扭傷時第一個動作應先冰敷,不是熱敷,否則會使血管擴張,讓腳更腫。扭傷時,也可把腳抬高,減少體液滯留,減少患處負荷,也別逞強走動。腳踝扭傷在治療上有儀器物理治療、徒手治療、運動治療、體外震波及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PRP)等,若是放棄治療,會造成踝關節結構不穩,支配踝關節的肌肉不平衡及平衡功能受損,變成慣性扭傷。黃富明提供3招居家復健作法,第1招「腳踝幫浦運動」,讓患肢墊高於心臟,在不痛的情形下重複讓腳底板下壓再往上翹,每回做20至30下,1天3回,幫靜脈回流到心臟。第2招採坐姿,膝蓋伸直,再找條彈力帶綁在腳板往身體內側拉,讓腳板外翻,每天3回,增強外側肌群。第3招是在扭傷後期練「金雞獨立」,讓患肢單腳站立,先扶牆練習到慢慢放手,每次10至15秒,每回做10至15次,1天做3回,訓練腳踝穩定度。
-
2020-04-21 養生.健康瘦身
120公斤婦太重難行走 動手術3月瘦25公斤
體重120公斤的劉姓婦人行動不便,必須有人攙扶,換了人工關節還是走不動,才接受減重手術,術後3個月瘦了25公斤,終於可以行走自如。劉婦說,「早知道就應該先減重,膝蓋也許可以用更久!」台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提醒,疫情嚴峻期間,千萬不要因為待在家,「多吃、少動」的生活型態,讓身體肥一圈而增加負擔。60歲劉婦表示,體重一直是自己的大問題,但怎樣都瘦不下來,10年前朋友就推薦接受減重手術,卻總是考慮很多,等到無法行走,骨科醫師建議兩邊都要換人工膝關節,手術先換了一邊,沒想到還是得靠旁人扶著走路,才痛下決心接受胃繞道手術。李旻憲指出,婦人手術後3個月減了25公斤,體態輕盈後,不僅可以自己走路,連降血壓藥也從每日3顆減到只要1顆,血壓就能維持正常,原因就是減重讓血液輸送面積縮小、心臟負荷變小,降血壓藥也就可以跟著減量。很多「超重量級」的人有意採取減重手術,卻很擔心手術風險。李旻憲說,任何手術都一定會有風險,但目前醫療科技發達,手術風險跟著降低,台中慈濟醫院採用醫療級高畫質、高解析度影像整合式微創手術設備進行手術,比傳統內視鏡更清晰,對血管辨識度更高。李旻憲提醒,少吃、多動是減重不二法門,最近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是新型冠狀病毒引發肺炎的高危險群,感染後病情往往會迅速惡化,在家防疫也要少吃、多動,維持健康體態,達到身心強壯。
-
2020-04-21 橘世代.健康橘
挑戰人生第一座百岳 在家練體力的三個準備
登百岳是許多人喜歡從事的休閒運動之一,但對平常沒有固定運動習慣的50歲族群來說,長達3、4小時的登山運動,若是平常沒有完善的體力準備,可能登一次百岳,會為身體帶來不必要的運動傷害。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秘書長李毅涵Jack教練教授3個動作,不需要運動器材,只要找個空曠處,或是鋪一片瑜珈墊,就可在家獲得一定的運動量,並有效伸展身體。這3個動作持續練習完後,就能具備基本體能去登百岳。Jack教練也提醒,在登百岳之前,除了做肌力訓練,先從近山爬爬看,因為要挑戰百岳除了身體肌力,還有氧氣濃度的問題,事先練習要做好準備,若有專業嚮導隨行最好。動作一:弓步走路Jack教練:弓箭步是以單腳來支撐這個身體,正與我們爬山的動作相似,因為大腿、小腿、髖關節在應付不同高低落差的山路要很大的力氣,因此練習弓箭步走路會比屈蹲來得更有效。步驟一:先測試原地往前跨的弓箭步動作,是否做得到。步驟二:往前弓箭步走三步,可視肌肉痠的程度,來回走幾趟。動作二:側棒推髖Jack教練表示,因為爬山要揹重物、揹行李走山路,身體要應付很多不穩定的路況,核心肌群就特別容易疲勞與痠痛,因為山路都是崎嶇不平,可能左晃右晃、在行進的途中、身體需要側屈,因此以側棒推髖這個動作來訓練左右方向核心的穩定動作。步驟一:髖關節靠在地板上或墊子上,手肘撐,膝蓋屈膝九十度。步驟二:把臀部往上推。步驟三:換邊再做一次。動作三:四足跪姿Jack教練指出,四足跪姿的穩定訓練要舉單手和單腳,如果同時把手和腳抬起來離開地面,對個人來說很難完成的話,不妨先從單手離開地面或是單腳離開地面;若是連單手、單腳離開地面身體都很不穩定,可以選擇用棒式來取代,將手撐在地板上,類似伏地挺身的動作,這樣靜止的訓練,訓練到核心有一定的強度後,再來挑戰四足跪姿的穩定訓練。步驟一:四足跪姿,手腕撐的位置在肩膀正下方,膝蓋支撐的位置在髖關節正下方,背打平。步驟二:右腳跟左手往前延伸,並保持身體穩定,換邊再做一次。教練小提醒【誰不適合這套動作】若是脊椎側彎或腰有受過傷的人群不建議做這套動作。【練習前的準備】1.運動前應適度讓關節活動一下,五分鐘快速的擺手、擺腳、原地踏步、蹲,讓關節暖和,肌肉比較不容易拉傷。2.找一小塊空曠的場地,若是覺得地板冰涼,可使用瑜珈墊。【練習後的身體反應】1.若是做了上述動作後,關節與骨頭會痛,有可能是關節施力不當或是骨質無法支撐肌力訓練的重力,需馬上停下。2.注意不要憋氣,因憋氣可能造成胸壓過大,血管壓力飆高,若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憋氣會增加發作的風險,當發現有面紅耳赤、頭暈的現象,應視個人身體狀況休息。【課程建議】不要每天做同一套動作,可做一天、休息一天,讓肌肉適度休息。【相關課程】想練肌力│增強核心│輕鬆伸展加入【健 康 橘】社團接收最新資訊 │ 了解更多【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
-
2020-04-18 橘世代.健康橘
長者防跌 要小心及注意居家環境
跌倒是老年人常見的意外,「5老有1跌,10跌有3傷」,據統計,每3名老人就有1人每年至少跌倒1次,其中1成導致嚴重傷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說,跌倒造成的後遺症約有3成外傷,嚴重會導致骨折或顱內出血,最後導致長者失能。老人跌倒後也常會有心理創傷,變得不敢活動、外出或長期躺床,導致肌肉流失更無力衰弱、骨質疏鬆而更容易骨折、關節僵硬導致疼痛加劇、便秘、失眠、心肺功能下降、社交隔離、焦慮、憂鬱等,因此家中有長者的民眾知道如何防跌是很重要的。周伯翰說,長者跌倒通常是多重因素交互影響造成,可針對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預防。環境因素是指不安全的生活環境,老人最常跌傷的地方是浴室及廁所,戶外則是有高度或坡度的地面。建議居家活動範圍維持適度光線明亮,清除平常行經路線障礙物,並在家具尖銳處加上防撞緩衝裝置,地板應維持乾燥與防滑,可鋪設軟墊減少跌倒時受傷程度。降低地面與門檻落差也可避免長者絆倒,浴室廁所裝防滑墊與扶手,樓梯也要裝防滑扶手,並在梯緣貼止滑條,長者常在半夜上廁所,建議在長者房間設廁所或裝便盆。疾病也會導致長輩跌倒,視聽力障礙、關節炎或關節退化、巴金森氏症、中風、失智症、姿勢性低血壓及藥物副作用,如降血壓藥物、抗精神藥物、安眠藥、利尿劑等。周伯翰說,因疾病造成的身體活動受限,需依個人適當調整,如行動緩慢者可拿拐杖保持平衡,膝關節退化健行時則用登山杖,長者要遵循醫囑、規律服藥,若出現頭暈、肌力無力、步態不穩等需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降低跌倒風險,下床或起身動作要緩慢,可先在床邊坐1分鐘,防止姿態性低血壓而暈跌。看橘世代更多新聞【更多熟齡精選延伸閱讀↘↘↘】。50+登山客要注意! 登山前、中、後都有「保健守則」。只要10分鐘 熟齡族在家2招養肌力。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7 橘世代.健康橘
比上健身房更有效 10分鐘有效練出好腿力
教練在線/4招增強「大腿肌力」!爬樓梯不再氣喘噓噓許多中年、沒有運動習慣的熟男熟女,隨著年紀增長,開始會覺得站不穩、走不久,出門遊玩走沒幾步就累了,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秘書長李毅涵Jack教練提醒,訓練腿步肌力,可以有效改善上述情形,也能預防肌少症,因此,不一定要上健身房,增強式的肌力訓練,也是一個解決運動量不足的很好選擇喔!教練小提醒Q1、適合的年齡層或體能?A:沒有運動習慣,或是超過55歲的人,做此套動作要注意自己會不會不舒服,若是發現心臟喘的受不了,或膝蓋不適,隨時停止做此動作。Q2、若練習這套動作一個月,身體有什麼明顯改變?A:感覺爬樓梯比較輕鬆,腿部力量變大。Q3、做此套運動需注意的地方?學員常有姿勢錯誤的地方是什麼?如何能避免受傷?A:若是有膝蓋或下半身本身受傷的疑慮,就不要做這套動作,因為這套動作裡有許多跳的動作,會增加對膝蓋的衝擊。學員常有姿勢錯誤的地方是跳的時候屈膝下蹲,重心太往前,屁股應該要往後坐,膝蓋不要超過腳尖。所有姿勢,膝蓋腳尖都要維持同方向,並做好緩衝,做好緩衝的意思是落地時,記得要有意識的輕,若是身體狀況沒辦法跳就不要跳,用掂腳代替即可。【相關課程】。「棒式運動」立即學!10分鐘教練課 增強你的核心肌群。15分鐘教練課!養好肌力、練出平衡感。脖子緊緊的?10分鐘教練課 伸展全身肌肉加入【健 康 橘】社團接收最新資訊 │ 了解更多【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