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3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腦血管
共找到
633
筆 文章
-
-
2022-09-22 醫療.消化系統
經常腹痛、血便狂拉,當心腸炎變腸癌!一次看懂潰瘍性結腸炎
腸腸出狀況、治療不能輕忽!小芸(化名)從20歲時開始嚴重腹瀉,有便祕宿疾的她,原本心想「趁機把大腸清一清」也沒什麼不好;沒想到從腹瀉演變成一天多次血便,吃完東西就拉血。直到發燒昏倒送醫、血色素不到正常值的一半,住院一個多月期間經詳細檢查才確診為「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若未治療,不只影響生活品質,更會增加腸穿孔、狹窄,甚至是大腸癌的風險。 目前健保針對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給付多種生物製劑,病友可以和醫師討論使用的可能性,幫助盡早達成停類固醇、規律用藥、黏膜癒合等3大治療目標,找回快樂自在的生活。 潰瘍性結腸炎好發青壯年族群!可能與其他疾病混淆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好發於20-40歲的青壯年族群,主要是因為人體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導致腸道過度及持續性的免疫發炎反應。 依據健保重大傷病登記,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每10萬人口約有13名。近年發生率及盛行率逐年上升,盛行率14年大幅增加5.1倍,推測除了與國人飲食西化、環境變遷有關,王鴻源理事長認為,「國人對發炎性腸道疾病認知提升」也是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潰瘍性結腸炎疾病症狀包括持續腹瀉、腹痛、血便、大便解不乾淨感覺等,並不具特異性,與大腸激躁症、感染性腸炎,甚至大腸癌等疾病症狀類似,以致部分患者未能警覺與及時就醫。 其實,臨床醫師在診斷潰瘍性結腸炎時,除了問診了解患者過往病史、臨床表現之外,會透過大腸鏡檢查黏膜發炎與潰瘍的分布,加上病理組織切片確認診斷,並排除其他感染性腸炎。必要時,還需加上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才能確定診斷。 反覆發作、未妥善治療 當心併發腸癌+腸道外疾病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李柏賢指出,發炎性腸道性疾病若沒有在早期接受有效的治療、好好控制發炎,腸道就會因為反覆發炎、潰瘍,產生膿瘍、瘻管、狹窄、阻塞、穿孔或是癌症等嚴重併發症,進而需要切除部分腸道。 其中潰瘍性結腸炎導致大腸癌的風險又比克隆氏症高,但是隨著腸道發炎程度的改善,腸癌風險也大幅下降,進而減少腸道手術。此外,在生物製劑的年代,潰瘍性結腸炎病友的腸切除率下降一半以上。顯示積極有效、精準控制發炎,可以大大改善疾病預後,有效避免併發症發生。 最常侵犯器官為關節、皮膚及眼睛,會造成周邊關節炎、脊椎炎、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症、眼睛虹彩炎。此外,有些研究指出長期慢性發炎也會增加心腦血管以及周邊血管阻塞的風險,所幸這樣的風險會隨著全身性發炎的控制而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腸道外症狀四分之一出現在診斷發炎性腸道疾病之前,因此若有相關症狀合併三個月以上肚子痛、拉肚子、血便、貧血以及體重減輕,則需盡早就醫,排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可能性。 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健保武器多 3大關鍵助達標 對於輕度潰瘍性結腸炎病友,傳統用藥就足以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中重度發炎的病友則可接受生物製劑治療,達到更有效、更安全的發炎控制。隨著生物製劑在發炎性腸道疾病及相關併發症治療上,扮演愈來愈關鍵的角色,許多新的生物製劑也陸續被納入健保,提供醫師及病患更多的選擇。在選擇生物製劑方面,除了考量共病、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外,不同施打途徑(靜脈、皮下)、頻率(每兩周、四周、八周或十二週打一次)更是提供充分的彈性及方便性。讓病友可以在與醫師討論後,依照個人工作型態、施打能力及就醫可近性共同決策,選擇適合自己的用藥。 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有3大關鍵,包括: ・盡早停類固醇,減少副作用 ・方便用藥,提高治療配合度 ・臨床沒症狀,加上內視鏡黏膜癒合無發炎。才能避免復發、住院、手術以及併發症,迎回健康人生。 拒絕被馬桶綁架人生,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呼籲潰瘍性結腸炎病友積極與醫師配合,規律治療,追求早日治療達標。同時,提醒民眾如有腹瀉、腹痛、血便、貧血和體重減輕等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尋求協助,以利早期診斷與對症治療,避免腸炎變腸癌。
-
2022-09-20 醫療.牙科
牙齒遇缺不補影響大!醫:咀嚼功能愈好,腦部退化愈慢
● 牙齒遇缺不補,影響咀嚼功能、認知功能退化● 台灣75歲以上長者,每10人有一人全口無牙● 缺牙長者易營養失調、全身虛弱高齡長者維持健康的基本功是什麼?答案是「一口好牙」。世界衛生組織建議,80歲以上長者應至少保有20顆具功能的牙齒,但衛福部調查顯示,台灣僅4成80歲以上長者達標,每10個75歲以上長者就有一人已全口無牙。牙齒「遇缺不補」,可能會有營養失調、共病增加等負面效應,健康危機跟著來。牙醫師提醒,若補缺牙選擇植牙或做假牙時,應以「能清潔」為考量,定期回診洗牙時再由牙醫師進行評估和調整,以確保維持咀嚼功能和口腔健康。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表示,2016年衛福部調查顯示,65歲以上長者自然牙顆數大於20顆比率為60.3%,70歲以上長者為52.8%,75歲以上長者為48.2%,80歲以上長者為40.2%。65至74歲長者全口無牙率為4.4%,75歲以上長者全口無牙率則翻倍到9.9%,亦即每10人就有一人全口無牙。咀嚼功能愈好 腦部退化愈慢陽明交通大學牙醫學系教授許明倫說,長者維持牙齒咀嚼功能,可有效延緩認知功能的退化。陽明大學研究發現,65歲以上長者咀嚼功能愈好,腦部退化愈慢,與法國、瑞士等多國研究結果不謀而合。日本研究發現,全口牙齒達到20顆以上的長者,認知功能退化比率僅16%;若全口無牙,認知功能退化比率高達44%。如果有裝上假牙,認知功能退化比率為26%,顯示假牙有延緩認知功能退化的積極作用,因此,許明倫建議,有缺牙應該要設法處理,設法找回咀嚼力,不要任憑「遇缺不補」。牙齒咀嚼功能的維持,也有助維持各項重要身體機能,包括吞嚥、營養、體力。許明倫表示,如果牙口功能不好,吞嚥障礙比率會增加,因為口腔無法把食物嚼得夠碎,可能引起吞嚥困難或障礙,增加發生吸入性肺炎的風險。「臨床上常見老年人營養失調、全身虛弱,其實與『缺牙』有很大的關係。」黃茂栓表示,缺牙會影響咀嚼功能,導致人無法攝取足夠營養,久而久之恐引發營養失調,身體會愈來愈虛弱,各項身體機能會逐漸變差。許多研究證實,功能牙顆數與生存餘命有顯著的正相關,因為咀嚼好可帶動營養、吞嚥、攝食量,整體健康狀況、身體素質都提升,多重共病也會比較少。無論假牙植牙 都要仔細清潔「植牙或做假牙的重點是要有功能。餐後要刷牙,自然牙要清,假牙也要清。」黃茂栓說,長者口水分泌變少,更容易蛀牙,若沒做好清潔,假牙或植牙也會藏汙納垢,導致受傷、發炎、疼痛等棘手問題。曾有病人因長期疏於口腔清潔引起牙齦腫脹,導致假牙深陷、拿不下來;也遇過不菸不酒不嚼檳的老太太,因為口腔組織長期受到假牙的磨損和刺激而罹患口腔癌。黄茂栓提醒,長者的牙齒治療計畫,「清潔好操作」是首要考量,有時候植牙並不是首選,反而能取下的活動假牙更好清潔,但關鍵在於長者或照顧者要懂得做。「定期回診」也是重點,牙醫師可協助確認口腔清潔是否到位,且隨著口腔環境的改變調整假牙,讓假牙穩固貼合不晃動,才能保護口腔不受傷,同時發揮咀嚼功能。「評估口腔健康、擬定治療計畫,定期洗牙就是最好的機會。」黄茂栓提醒,一般人6個月洗牙一次,但針對5類高風險病人,健保給付3個月洗牙一次,應多加利用,讓牙醫師成為長者守護咀嚼力的好夥伴。5類高風險群3個月可洗牙一次1.腦血管疾病患者2.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3.不符合健保牙醫門診總額特殊醫療服務計畫條件的身心障礙者4.使用雙磷酸鹽類或抗骨鬆單株抗體藥物患者5.惡性腫瘤患者
-
2022-09-14 醫療.心臟血管
防運動意外中風、心肌梗塞!醫提醒慢跑對這族群風險相對高
有肥胖、三高、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為保健康會開始培養運動,不過因此而中風、心肌梗塞的消息也時有所聞。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提醒,平時沒有運動習慣者,運動應循序漸進,不可一步登天,如此才更能有助養生、也避免危險發生。 三高、平常沒在運動等族群,別突然「強度相對較高」運動!郭志東醫師表示,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平時沒有運動習慣者、想開始培養運動者,血管通常或多或少都會有斑塊存在,這類族群若在一開始就進行強度較高、時間較久的有氧運動,容易使得血管收縮、血壓波動較大,此情況恐怕會有較高的風險使斑塊破裂、阻塞、形成血栓,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 雖說慢跑、跳繩等,這些運動一般而言強度並不高,但對風險族群而言已相對較高,動完會很喘的運動都應先避免,建議先從強度較低的運動開始培養,也先讓身體習慣。 運動先培養習慣循序漸進,避免過強釀心腦血管疾病!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郭志東醫師建議,可先從散步、競走、快走開始,可走約15分鐘休息5分鐘,若體力還行可走2-3回合,但也不必太過免強,只走1輪也行,此時的目的是在於以適度的運動先開始培養習慣,不用太過苛求。 觀察身體狀況,經約2周後皆無問題,便可稍微增強強度,此階段也不必一次到位,先以接近快走和慢跑之間的「微慢跑」進行即可,約15分鐘休息5分鐘,切記強度避免對於自己而言過強。視個人情況,可待經過約1個月左右再考慮是否再增強強度,並時時注意自身身體狀況。 其他運動也可以如騎單車、游泳等有氧運動,游泳也需注意應先沖個水再下水,以避免直接下水溫差過大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防運動意外中風、心肌梗塞,心臟醫教6觀念更有助養生。避免運動發生危險,郭志東醫師指出,除了初學者需循序漸進,也有其他細節需要注意,例如補充水分、暖身運動、注意保暖、測量血壓、注意用藥等。 許多人常見運動後才開始補水,醫師表示,事實上運動前中後都得適度的補充水分,運動、天氣炎熱等因素,都會有流汗、流失水分的情況,身體水分不足,也會使得血液濃稠,對有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而言也易有靜脈栓塞、暈倒、撞到頭、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 暖身運動目的除了避免抽筋、肌肉痠痛等,也包括讓身體先稍微熱起來,以免直接進入運動狀態,使得血管收縮、血壓波動較大。 保暖方面,不論是在凌晨、夜晚較涼時出去運動,或是變天、秋冬時運動,都建議穿個薄的、可適度保暖的外套,不宜直接穿著短袖進行,以避免溫差變化相對較大而帶來風險。 開始運動前,也建議先測量血壓,了解當前血壓是否穩定,以避免發生危險。至於用藥,不只是心血管疾病等藥物,有不少藥物都可能使得身體出現血壓較低等各種身體狀態較不佳的情況,此時運動風險自然也會較高,但也不可因為運動就不吃藥,建議此族群以原本自己的用藥時間,往後推算約1小時後再運動。 留意運動需注意的細節、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更有利於血管健康、避免中風、心肌梗塞等麻煩找上門! 《延伸閱讀》 .運動看時辰更健康,這時段運動更有益健康! .男星激烈運動猝逝!醫:心臟驟停如土石流,日常4步驟護心!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9-14 焦點.長期照護
桃園榮家找辣妹熱舞蹭阿公,該不該?網友意見幾乎一面倒!
近日桃園榮民之家榮家辦理中秋聯歡豔舞助興影片引起熱烈討論(>>看詳細新聞),舞者於熱舞過程中動作大膽,影片傳出引發各方爭議,但網友意見幾乎一面倒,「讓阿伯開心,總比坐在那兒打瞌睡好」、「我可以預約卅年後住進來嗎?」,連醫師和長照專家也說,從需求面來看,成年及老年人很重要的基本需求應該被尊重。《元氣網》為大家整理事件經過及各方意見,提供長照更多想像與可能。 桃園榮家:傳遞溫暖打破長者的孤獨感桃園榮民之家為緩解長輩過節「孤獨感」,今年中秋節前夕相隔兩年舉辦晚會,找來勁歌熱舞團,但因舞者動作火辣大膽,甚至讓長者摸胸,尺度相當大,影片傳出後引發爭議。桃園榮家解釋,節慶活動因應長輩需求舉辦,因舞者熱情引發輿論討論,將會檢討。但桃園榮家表示,「孤寂是行動不便或是年邁長者普遍的心理特徵。」今年中秋晚會是相隔兩年首度舉辦實體活動,長輩相當期待及興奮,因應長輩需求,過去常舉辦唱跳活動,藉歡樂氣氛讓舞者與長者親切握手互動,傳遞溫暖打破長者的疏離感,期間還有長者太過感動而落淚,甚至從輪椅上站起來。贊成網友:最重要的是老人家開心網友留言:「其中有阿公感動,從輪椅站起來….不就證明這是成功的活動嗎⋯⋯」、「老人家開心就好。酸民是在靠背什麼啊」、還有人很氣憤「是應該要檢討(怒)!應該也要辦老奶奶的!」、「難道辦古箏表演,會對阿公比較好嗎?」、「最重要的是老人家開心,你看他們多開心啊!」反對網友: 太刺激對長輩不好當也有人持反對意見,「這種活動是在製造需求,而不是滿足需求。」還有人擔心太刺激對長輩不好,「老人家若興奮過度,容易有高血壓和心臟問題,該正視並維護年長者安全。」主張應有醫師及護理人員在場,救護車也要待命。榮家的安排獲得不少醫師支持。精神科醫師沈政男在臉書認為,舞者和榮家都值得讚許,但下次該注意,改請猛男舞者,讓長輩換換口味。沈政男:脫衣舞搬進安養院,國外早有先例沈政男說,把脫衣舞搬進安養院表演,國外早有先例。2014年,美國就有安養院上演猛男秀,看得老人家心花怒放,不過家屬卻告到法院,稱這對老人家不妥。但他認為,「任何可以引發老人家興趣的活動,都是好活動」。而以其從醫以來觀察及經驗,帶失智老人家做活動,最困難就是引發他們的興趣,很多時候準備了半天,以為長輩反應會很熱烈,未料卻是睡成一片,表演者就像對著一堵牆在自言自語,而感到挫折。反觀,清涼熱舞有很大的功效,因為感官刺激相當強烈,保證阿公阿嬤不會睡著;此外,這類表演也是一種滿足性慾的管道,而老人家跟年輕人一樣,也會有情慾需求。因此這樣的活動,沒什麼不好,安養院的用心,其實值得讚許。沈政男甚至認為,脫衣舞與其他色情表演,在台灣社會無法正當存在,是退步的象徵。還好民間的活力仍然存在,還有人願意抵抗異樣眼光,繼續從事這樣的表演。而他也給榮家建議,下次該注意的是,改成請一團猛男舞者,讓阿公阿嬤換換口味。姜冠宇:長照不應該被限制想像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桃園榮民之家什麼狀況他不清楚,但長照本身不應該被限制想像,試想,如果畫面是金盞花大酒店,是西裝筆挺健康老爺爺,他大方花錢買這些表演,外界還會怒罵不像話嗎?這個活動真正失職的是不夠平權,沒有顧及到阿嬤也有看猛男跳舞、與猛男互動的權利。姜冠宇說,如果有什麼事情讓長者心情好,可刺激他們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食慾和運動耐受度,這也是漸進增加長者的免疫力;表演者注意感控措施,不會擴大養護機構的感染;活動細節沒有侵犯他人、觸犯法律、犯罪意圖的問題,也不會對身體真的造成危害,如造成腦血管破裂的狀況就好,剩下的外界加諸他人的道德觀感問題而已。專家:滿足長輩需求 社會應正面檢視也有專家表示,機構對長者來說就是「家」,但礙於失能等因素,無法自由行動,近年機構舉辦活動多希望滿足住民需求,評鑑也特別強調「住民滿意度」,不少活動因應長輩建議而舉辦,如一個月一次的「快樂餐」,讓長輩吃他們想吃的食物,如炸雞等,勁歌熱舞某種程度也是為了滿足長輩需求,社會應正面檢視。另外,性仍人之大欲,但大家普遍對老後性需求避而不談。醫師指出,相較年輕時,老後需求轉往身心層面,像是觸摸皮膚、牽手、親吻等,或尋找第二春,也能滿足心靈需求。新竹榮家設立「榮莒室」 有需提出申請新竹榮民之家今年七月設立「榮莒室」,提供衛浴、冷氣、電視等設備媲美旅館,藉以解決榮民生理性需求,只要是榮家住民或夫妻檔有性需求都可申請使用。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指出,雖然隨年紀增長、荷爾蒙變化,老年人仍希望有親吻、擁抱等肢體接觸,滿足身體與心靈;喪偶或單身長者會透過社團活動認識其他單身男性或女性,近一步交往或第二春,家中後輩應以開放心態對待。手天使服務 滿足老人及身心障礙者 一名不具名照顧服務專家表示,曾有照服員協助長者代購飛機杯等情趣用品,或鼓勵長者尋求第二春,多認識其他新朋友。國內外為滿足老人家或身心障礙者性需求,則有「手天使」提供相關服務,協助安撫情緒。但謝嘉娟提醒,若長者突然性情大變或出現嚴重情緒變化等精神症狀,也要警覺是否有內科疾病。先前一名伯伯本來彬彬有禮,有天開始亂脫衣服、裸奔,原因是內科疾病導致瞻望所引起;也有長者突然會摸護理師屁股、牽別人手;還有一位病人突然脾氣暴躁,經過電腦斷層發現長腦瘤,都必須要注意。謝嘉娟說,老年男性若因性功能障礙而服藥,需注意藥物來源,避免買到偽藥,若老人家同時有心血管疾病,正使用含有硝化甘油成分的藥物,也要注意藥物交互作用,應與泌尿科醫師討論。
-
2022-09-12 焦點.長期照護
中秋晚會跳艷舞乳貼阿公 醫曝「能增加免疫力」
桃園榮民之家為紓解長輩過節孤獨感,相隔2年舉辦中秋晚會,找來勁歌熱舞團,舞者在熱舞過程中動作大膽,乳貼阿公跳艷舞,影片傳出引發各界爭議,桃園榮家事後解釋是因應長輩需求舉辦,舞者引發輿論將檢討;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表示,長照本身不該被限制想像,若是能刺激長者腦部血液循環、增加食慾和運動耐受度,也可漸進增加長者的免疫力。姜冠宇表示,雖然桃園榮民之家是什麼狀況他不清楚,但長照本身不應該被限制想像,試想,如果畫面是金盞花大酒店,是西裝比體健康老爺爺,他大方花錢買這些表演,外界還會怒罵不像話嗎?今天只是功能差一點、經濟背景差的,就要被認為他們沒這權利嗎?姜冠宇表示,這個活動真正失職的是不夠平權,沒有顧及到阿嬤也有看猛男跳舞、與猛男互動的權利。姜冠宇說,平時去機構訪視或遠距視訊,這些長者不理就是不理,反應一天天越來越遲鈍、越來越懶得動,甚至懶得吞嚥,還有憂鬱交加、身心惡行循環等狀況,護理師講什麼溫暖化都跟屁話一樣。姜冠宇說,如果有什麼事情讓長者心情好,可刺激他們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食慾和運動耐受度,這也是漸進增加長者的免疫力;表驗者注意感控措施,不會擴大養護機構的感染;活動細節沒有侵犯他人、觸犯法律、犯罪意圖的問題,也不會對身體真的造成危害,如造成腦血管破裂的狀況就好,剩下的外界加諸他人的道德觀感問題而已。姜冠宇表示,就當作是一個創意,曲終人散,如此而已,機構是阿公阿嬤的,要走夜店風也是他們的喜好,最後推薦「老人Z」這部老到不行的先知動畫,看那個年代對於長者科技的恐懼,然而現在新創早就滿天飛,就會知道其實都是大家給予自己的限制罷了。
-
2022-09-06 醫療.腦部.神經
腦中風半癱 機器人助黃金期復健
腦血管疾病始終位居國人10大死因的前幾名,每年約有三至五萬人中風,奪走一萬多條人命,更多患者肢體癱瘓、手腳無力,復健科醫師提醒,腦出血中風患者應在住院期間接受急性復健治療,把握復健黃金期,遠離失能風險。一名45歲女性日前突然失去意識、暈倒在地,緊急被送至急診室,檢查發現,急性腦出血導致中風,因病情危急,一度住進加護病房。情況穩定後住進一般病房,當時右側肢體癱瘓,行動不便,家人擔心日後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在復健科醫師建議下,患者住院期間即接受「外骨骼穿戴式動力機器人復健訓練」,藉此輔助神經復健功能,持續一個月的訓練,右側手腳靈活度逐漸好轉,右手可以梳髮、拿湯匙吃飯。「想要減少急性腦中風患者失能風險,務必掌握復健黃金期。」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賴宇亮說,許多中風患者在鬼門關前走一遭,身體虛弱無力,一聽到要復健,就直搖頭,一旦錯失復健契機,日後想要自行站立、走路,可能難如登天。賴宇亮建議,腦中風患者應在住院期間開始復健,在醫師評估下,利用「穿戴式動力手部復健器」、「穿戴式外骨骼下肢機器人」等復健儀器,忍痛持續復健,才能免於失能,不成為家人的負擔。賴宇亮說,「穿戴式動力手部復健器」採多指節設計,外部動力輔助帶動患者手指,導引重複訓練患者,依病患個別需求、阻力、速度,藉著機械的精準及重複,達到改善患者關節活動,降低肌肉張力,增進耐力和促進動作控制的目標。至於「穿戴式外骨骼下肢機器人」,主要用於訓練阻力,透過下肢活動的輔助裝置,以膝關節為軸心,輔助動作與控制,提升中風者腿部力量,藉由重複快速的訓練,刺激神經復健的記憶,提升活動力。目前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醫復健團隊共有兩套「穿戴式外骨骼下肢機器人」,分別適用於全癱、半癱的腦中風、巴森金氏症等患者,如住院期間能夠積極復健,就有機會讓患者站起來,練習走路。至於另一套系統則適用於仍有行動能力的中風患者,在復健師指導下,定期接受每次一小時訓練,藉此訓練肌力及平衡感。以該名女性患者為例,在高強度的反覆練習下,促進神經系統的可塑性。
-
2022-09-03 退休力.理財準備
「重大疾病險」保障7項疾病 專家告訴你3種保單要怎麼選擇
「已經很多年沒用的健保卡,想不到這一次拿出來用,是因為我得了大腸癌⋯」,50歲的陳先生,一開始以為只是痔瘡,沒想到一路追查病因居然是大腸癌,只能先留職停薪,想到兩個還在求學的兒子,讓他感到非常憂心。然而,唯一感到安慰的是,當初有投保重大疾病險,100萬元的保險金讓他可以安心治療,家人生活也足以維持。當生活中不幸遇到惡性腫瘤、心臟、腦血管等重大疾病時,除基本醫療險作為治療時的給付外,要治療這種重大疾病,需要的看護費、暫停工作導致的金錢損失等,都是疾病來臨時要面對的經濟壓力。重大傷病或慢性疾病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治療或休養,這期間不但收入可能中斷,再加上醫療照護費用,往往成為家中經濟負擔。重大疾病險 保障7項疾病許多民眾好奇,已經有投保基本的住院醫療險或癌症險,還有必要再投保重大疾病保障嗎?全球人壽表示,傳統的醫療險,不論是定期、終身或實支實付醫療險,大多以「住院」才會啟動理賠機制,而癌症險也必須「罹患癌症」才會理賠,若罹患其他疾病,癌症險就不理賠。目前市面上重大疾病保障,基本可區分為「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與「特定傷病險」,這三類保單的理賠方式相同,都是在符合保單給付的條件下就直接給付一筆理賠金,這筆理賠金運用彈性,可以及時作為治療費用,或是請看護、基本生活費用等,在黃金治療時期不需為了醫療費用煩惱。但這三類保單,在理賠認定上有所不同。「重大疾病險」基本上是保障7項疾病,包括癌症、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慢性腎衰竭、癱瘓、重大器官移植手術等,只要醫師診斷確定罹患這7項重大疾病,就會啟動理賠。「重大傷病險」則較單純,只要被保險人初次罹患疾病,並取得健保署核發非屬除外項目的「重大傷病證明文件」,或「區域醫院」層級以上的醫療院所開立重大傷病診斷書、病歷摘要或其他足以證明符合全民健保「重大傷病」之證明文件,就能申請理賠。「特定傷病險」則是依照各家商品設計不同,基本上包含10至20多項特定疾病,有的保險公司甚至針對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理賠。有家族病史 注意保障範圍這三種保單要怎麼選擇?國泰人壽表示,最好是依自身需求、預算及家庭狀況來選擇,像是有家族病史者,就要特別考量家族疾病是否在保障範圍內,若不包含在7項疾病的重大疾病險內,可以選擇特定傷病險或重大傷病險,才能確實轉嫁疾病發生時的經濟風險。富邦人壽表示,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年1月底國人重大傷病證明有效領證人數已高達99.4萬人,等於每24位國人就有1位領有重大傷病證明,儘管有健保制度,但有些健保不給付的新型療法或藥物費用昂貴,重大傷病險具有保障範圍廣、理賠給付清楚明確的優勢,保障範圍涵蓋22大類、可細分300項以上的重大傷病。保障型保險平台 保費便宜3成想買重大疾病險,除了透過業務員向壽險公司投保外,也可以透過金管會主導成立的「保障型保險平台」進行投保,因為省去業務員佣金,透過這個平台投保重大疾病險,保費比市面上便宜3成。金管會推出「保障型保險平台」,主要目的是讓國人可以用較便宜的金額擁有基本的保障型保險。目前平台上主要有3大險種,包含重大疾病險、定期壽險、小額終老保險。重大疾病險在平台內受歡迎,目前市面上重大疾病險的附加費用率都要20%左右,但在金管會要求下,平台上的重大疾病險降到12%,加上省去業務員佣金,讓保費可以比市面上便宜許多。平台上的重大疾病,保障範圍與市面上相當,都是7項重大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末期腎病變、腦中風、癌症、癱瘓、重大器官移植等,但不會有壽險給付,且針對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後障礙、癌症、癱瘓等4疾病只理賠重度。也因為這屬於金管會的政策、保費又比市面上便宜,因此民眾在平台上買便宜重大疾病險也有限制,每人投保最高保額不得超過50萬元。大部分壽險公司提供繳費年期1年期或20年期供選擇,若是年輕族群可優先考慮20年期,熟齡族則可用1年期強化保障,最高可續保至70歲。
-
2022-09-01 醫療.腦部.神經
腦部退化跟飲食有關?專家: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麥得飲食,有益大腦健康
西方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什麼就會像什麼。」飲食習慣影響一個人甚鉅,妥善安排飲食內容,是獲取健康人生的關鍵要素之一。近年來各種健康飲食之道蔚為流行,而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是在現代營養學中很受推崇的飲食方式,可以改善現代人好發的心血管疾病。大腦發炎與罹患阿茲海默症息息相關,攝取大量的蔬果能提升體內抗氧化含量,有利防止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腦細胞受損,同時增加大腦中避免腦細胞遭受損害的蛋白質含量。為了更深入了解地中海飲食對人體心血管的影響,一群由西班牙醫師帶領的研究團隊,曾經做過一項大型的臨床試驗。他們招募了七千四百四十七位年齡從55到80歲的受試者,這些人在參加研究計畫時沒有罹患心血管疾病 [Estruch, 2018],但都是高風險的心血管疾病潛在患者,有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過高的低密度脂蛋白、過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肥胖,或是冠狀動脈疾病的家族史。受試者被分為三組:第一組是建議採用地中海飲食,且獲得初榨橄欖油。第二組是建議採用地中海飲食,且獲得綜合堅果。第三組是控制組,不給予卡路里限制的建議,也不督促他們運動。這份研究主要觀察指標是心肌梗塞、中風,以及因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數。次要觀察指標是主要觀察指標,以及任何原因造成的死亡人數。研究團隊每季會進行營養師會談與飲食習慣問卷,藉此了解受試者的實際執行程度,以及定期與受試者或他們的家庭醫師聯繫。根據受試者的病歷來了解是否有發生心血管疾病事件,所有事件均透過裁決委員會來認定,並做紀錄。結論是,比起控制組,地中海飲食兩組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較低。主要觀察指標心血管疾病發生事件數。透過統計資料可以發現,在整個試驗案中的七千四百四十七人之中,共有兩百八十八人在後續追蹤五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事件,整體來說,有3.8%的人發病。若分組來看其心血管疾病發生事件數,第一組遵從地中海飲食加攝取橄欖油,為九十六人(占第一組的3.8%); 第二組地中海飲食加攝取堅果為八十三人(占第二組的3.4%);而控制組則為一百零九人(占控制組的4.4%)。從受試者後續五年追蹤數據來看,兩組地中海飲食組比起控制組有較低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在統計上,這兩組的風險比(Hazard Ratio)顯著地低於控制組。次要觀察指標結果觀察主要觀察指標,以及任何原因造成的死亡人數。研究團隊想知道,飲食習慣改變是否會影響總死亡率,結果發現這三組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差異,但仍然可以看到地中海飲食加上初榨橄欖油組的總死亡率有較低的趨勢。本項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加上初榨橄欖油或是加上堅果的飲食習慣,可以有較低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相對於控制組,減少了30%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然而,這樣的飲食控制並不會影響死亡率。研究團隊在一開始就測試了受試者的各種心血管疾病指標,結果發現各三組受試者一開始的數值是沒有差異的,表示最終結果很可能是受到飲食改變影響,而非原先就有明顯差異。一項英國研究透過資料庫蒐集了五千七百八十九位平均年齡為60歲的受試者,將他們分為低、中、高地中海飲食遵從度三組 [Kojima, 2018]。結果發現,中度、高度地中海飲食遵從組的身體衰弱(Frailty)風險比低度遵從組來得低,比起低度遵從組,中度遵從組降低了38%的身體衰弱風險;高度遵從組則降低了56%。此項實驗證實,採取地中海飲食的人有較低的身體老化衰弱風險。三大健腦飲食: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麥得飲食‧地中海飲食原則是高鈣、高纖、抗氧化,以蔬菜、水果、橄欖油、豆類製品、堅果、魚類及乳製品為主,盡量減少紅肉的攝取,並且用香料入菜,使用較少的鹽來調味。若是配合五穀根莖類食材(例如十穀米、地瓜、馬鈴薯⋯⋯)也是不錯的選擇。‧得舒飲食(DASH)是一種控制血壓的飲食方式,首次於1996 年美國心臟協會的會議中被提出,1997 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這種飲食方式強調水果、蔬菜、低脂牛奶、全穀物、魚、豆類、堅果等,減少鈉、糖、紅肉的飲食。由於限制了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同時增加了鉀、鎂、鈣、蛋白質,以及纖維的攝取,被認為對心臟有益,有助於控制血壓。‧麥得飲食(MIND)混合「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的飲食方式,被公認可預防認知能力的下降,幫助改善大腦功能,降低罹患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這種飲食方式強調攝取植物性食物,盡量避免飽和脂肪與添加糖。平時可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各種顏色的蔬菜、莓果類、堅果類、橄欖油、全穀類、魚類、豆類、家禽類、紅酒等;此外,應避免人造奶油、起司、甜食、速食與油炸物、豬牛羊等紅肉。這三種飲食雖各有特色,但都有益於腦部健康。地中海飲食著重橄欖油、多蔬果、適量攝取起司、堅果和紅酒。得舒飲食強調高鉀、高鈣、高鎂、高纖、低飽和脂肪和膽固醇。麥得飲食則兼具兩者之優勢並稍加修正。哪些不健康食物對大腦健康有害,應該避免?此外,有哪些不健康的食物對大腦健康有害,是應該避免的呢?‧油炸食物香噴噴的炸薯條、鹽酥雞、炸雞排等,含有對腦部極具傷害力的壞油,這些壞油裡有大量的自由基,會造成發炎反應,使腦血管狹窄,減少腦部血流供應,因而產生缺氧,使大量腦細胞死亡。‧高糖飲食很多年輕人熱衷的珍珠奶茶、含糖飲料、可樂,其實是腦健康的殺手。從這些飲料中攝取過量的糖分會累積在體內變成脂肪,因而刺激身體的發炎反應,傷害腦細胞。高糖飲食也會使代謝醣類的胰島素敏感度下降或胰島素阻抗上升,這就是糖尿病的前兆,而糖尿病也是失智症風險之一。所以,除了運動之外,一定要搭配健康飲食,才不會互相抵銷。一個人攝取的糖分越多,衰老得越快!攝取過多甜食,身體發炎、罹患糖尿病、癌症、中風或是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越高。如果老年人在飲食上減少糖分攝取,精神也會更充沛。‧高鹽飲食很多人喜歡重鹹的食物,但其中含有大量鹽分,會導致高血壓。高血壓不但會引起心臟病或腦中風,也會使腦部小血管發生病變,產生小中風或白質變性。而這些變化其實也是失智症,特別是血管型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的高風險因子。三高者飲食注意要點患有高血壓者應採取「三少二多」的原則:「三少」為低油脂、少調味品、少加工食品,少用豬油或牛油等動物油,適量使用植物油,減少身體負擔;「二多」為多蔬果、多高纖,像是糙米、大麥、堅果等。高血脂者應減少飲食中的總脂肪量,油炸會增加脂肪的攝取,最好以蒸、煮代替烤、炸的烹飪方式。試著將高脂肪食物換成少量不飽和脂肪食物,例如:鮭魚、鯖魚、杏仁、腰果等。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養腦,不養老:腦科學家的逆齡健康法》
-
2022-08-31 醫療.腦部.神經
高溫流汗暗藏心血管危機 醫提醒高血脂族群脫水恐致中風
夏日高溫來襲,現在出門沒幾分鐘就汗流浹背已成為常態,坊間止汗、消暑的妙招更是五花八門。然而「流汗」除了會使身體黏膩不適,其實也可能暗藏心血管危機。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腦血管科林浚仁醫師表示,多數民眾都知道天氣冷會使血管收縮,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卻鮮少人知道曾有研究指出,高溫同樣也可能釀成中風危害。 高血脂病人脫水恐致中風 長輩或有心血管病史者要多補水 光只有天氣冷或熱,不會直接導致心血管疾病,溫度的極端變化才是關鍵,花蓮慈濟神經內科羅彥宇主任笑稱,「否則赤道國家跟南北極應該最多人中風」。從生理學角度來看,氣溫驟升或驟降都會刺激交感神經,讓心跳加快或血壓變高,誘發心血管疾病。此外,夏天容易流汗、體內水分變少,脫水的情況下容易使血液變得濃稠,若本身合併高血脂等風險因素就會導致血管堵塞,增加中風發生的機率,「如果血管本身狀態好,理論上輕微脫水不會造成什麼問題,但當脫水發生在心血管疾病患者身上,缺血性中風風險就會提高」。 林浚仁醫師也提醒,天氣熱對65歲以上老人家影響更大,家中長輩在高溫環境要多補充水分,原先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更應嚴防中暑,並管理中風風險。 70歲男疑脫水致暫時性腦缺血 醫:出現中風前兆應儘速就醫 林浚仁醫師分享先前曾遇過一名70歲男性高血脂病人,他長期有頸動脈狹窄問題,某個夏日午後到田裡種菜,結果回家就發現左手拿東西會掉,吃飯還摔破碗,半個小時後又恢復正常。「應該是他身體脫水,人體水分過度流失、腦血管血流變濃稠,誘發了暫時性缺血。雖然後續症狀有復原,但暫時性腦缺血屬於缺血性腦中風的前兆之一,最好能當成一次腦中風發作來謹慎看待。」林浚仁醫師建議,一旦發生類似事件,應主動告知醫師,確認是否需採取更積極的治療方式。 目前阿斯匹靈是臨床最常用來預防中風的抗血小板藥物,不過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胃潰瘍、胃出血等腸胃道出血副作用,若在治療期間感到消化道不適,胃脹不舒服,可與醫師討論視情況更換兼顧療效與安全性的其他治療選擇。 高血脂患者應從源頭避免中風 低密度膽固醇值越低越好 羅彥宇主任表示,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子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例如年齡越高發生中風的機會就越高;另一種則是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脂、抽菸、肥胖等,其中低密度膽固醇就是高血脂中被認為是影響腦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若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數值高就應該積極用藥控制,才能從源頭避免心肌梗塞或中風發生。 曾有研究指出低密度膽固醇每降低1%,發生心血管疾病的相對危險性可降低1-1.5%,羅彥宇醫師指出,如果民眾以口服藥治療遲遲無法達到目標數值,或是對副作用不耐受,可與醫師討論能否改用降膽固醇針劑治療,「其實針劑算近年很大的突破,之前遇過幾個血管狀況非常差的病人,合併使用口服藥和降膽固醇針劑後,成功將低密度膽固醇降到16mg/dL左右,若民眾經濟能力許可,建議可將數值盡量降低,對心血管和腦血管的保護力更好」。 《延伸閱讀》 .台商喝酒應酬竟半身癱瘓!輕忽心血管風險釀二次中風 .猝死4大風險你中了嗎?揪出心房顫動是遠離威脅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後留意心血管症候群 醫教你認識9大新冠後遺症、長新冠
資訊來源: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陳玠宇 長新冠症狀五花八門,認識9大新冠後遺症!台灣逐步走向後疫情開放時代,防疫政策亦逐步鬆綁,當前新冠肺炎流行變種病毒株Omicron之重症死亡率較低,根據目前統計資料,整體死亡率約為萬分之二至十左右,絕大多數感染多為輕症,即便未進入中重症,仍有部分感染者可能會有殘存後遺症,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新冠確診者在染疫後3個月內,發生持續性症狀或後遺症長達2個月以上為「長新冠症候群」,目前統計全球約有1至2成感染者,在病毒急性感染康復後會有此現象,涵蓋症狀五花八門,包含各器官、系統或感官病症,常見的有: (1)呼吸系統性:持續呼吸困難、喘、肺部纖維化、呼吸道痰液增多、慢性咳嗽。 (2)心血管系統:心悸、胸悶、胸痛、心肌炎、心律不整、血栓。 (3)腦神經系統:焦慮、憂鬱、情緒失常、失眠、疲倦、腦霧、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功能障礙。 (4)骨關節系統:肌肉關節痠痛、骨質代謝異常。 (5)內分泌系統:甲狀腺功能異常、月經週期改變。 (6)腎臟泌尿系統:腎功能惡化、急性腎損傷、排尿改變。 (7)腸胃消化系統:腹脹、腹痛、腹瀉、噁心、反胃、食慾不振、胃食道逆流。 (8)皮膚系統:皮膚紅疹、潰瘍、掉髮。 (9)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包含兒童MIS-C及成人MIS-A。 染疫後留意「心血管症候群」,不尋常胸悶、胸痛提高警覺!針對心血管系統方面,近期美國研究發現,感染新冠肺炎之試驗者,在12個月後與對照組相比,增加併發症發生率。心血管併發症約有4.5%,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包含心肌梗塞、中風、總死亡率約為2.3%。心律不整約為2.0%,其中超過半數為心房顫動。其他心血管失常病症,包含心臟衰竭及非缺血性心肌病變約為1.3%。血栓栓塞病症約為1.0%,缺血性心臟病約為0.7%,當中7成3為急性冠心症,而4成為心肌梗塞。腦血管病症約為0.5%,當中7成為中風,0.1%為心臟或心包膜發炎病症,包含心包膜炎與心肌炎。 男出現長新冠症狀劇烈,檢查發現嚴重心律不整!32歲黃先生,無已知之過去病史,今年5月中旬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除了有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外,也併發胸悶、心悸、喘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幾近暈厥,由於症狀加劇,遂至心臟內科門診求診,經檢查發現併發嚴重心律不整,心室頻脈發作持續時間長達將近20秒,經醫療處置及藥物調控後,已漸趨穩定,心肺症狀也逐漸改善。 高風險群慎防染疫後重症,作好防疫勿信謠言保健康!近期亦有研究針對Omicron變種病毒分析演變成重症之危險因子,包含未接種疫苗之個體,尤其是40-64歲男性合併兩種以上之共病症,或是65歲以上多重共病症患者。然而,有接種疫苗之65歲以下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演變成重症風險則較低。 在現今全球逐步解封開放的後疫情時期,新冠肺炎類流感化是必然的趨勢,因此做好個人防疫,增強自身免疫力,以及提早給予高風險病人口服抗病毒藥物,針對病症嚴重患者給予必要之針劑抗病毒藥物、免疫調節藥物、支持性治療與呼吸輔助是當今最重要的課題,切勿聽信網路或坊間謠言,隨意接受未經科學實證之治療或偏方,以免傷身得不償失。 《延伸閱讀》 .腦中風警訊!醫教「微笑、舉手、說你好」檢視。 .慎防心肌梗塞,不明胸痛別大意,醫教3分鐘觀察!
-
2022-08-22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
台灣每年有3~5萬人發生腦中風,根據衛福部資料,近年腦中風的死亡率雖從全台第一名調降至第四名,不過中風後的病人失能比率將近6成,顯示中風仍是導致失能的最大原因。腦中風前兆有哪些?而腦中風總是來得又急又快,該如何預防、緊急處置和降低失能,是全台民眾關注的課題。這篇文章會告訴你:📍腦中風前兆有哪些? 📍腦中風症狀怎麼辨識? 📍為什麼腦中風要打119?📍腦中風發生時,什麼事不能做?📍哪些人可能會腦中風? 📍急性腦中風發生時,「誰」在保護你? 📍全台急性腦中風救護懶人包! 「藝人納豆在年初驚傳中風送醫,女友依依回憶那天,納豆雙手舉起時不平衡、左半邊臉沒有反應、口齒不清。」「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於餐會間,突然身體不適,左手無法舉起、說話困難,緊急送醫後確定是出血性腦中風。」「藝人余天在家時,突然感覺右手、右腳麻痺,趕緊打給家人求救,經檢查發現腦部有血管堵塞,判定為小中風。」從數據看腦中風Infogram發生腦中風時,一定要知道的6件事!1.腦中風有哪些前兆?腦中風是因為腦部的血流受到阻礙,無法供應氧氣給大腦,而發生腦功能的障礙,以下為發病時可能會有的前兆:●半側肢體或臉部麻痺無力●暈眩、步伐不穩●口齒不清、語言障礙●四肢不協調、平衡障礙●原因不明的劇烈頭痛●理解能力喪失●半身感覺障礙●眼球偏向一邊、無法看向對側2.如何辨識腦中風?為提高民眾警覺,台灣腦中風學會對民眾宣導好記的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其中一項做不到,應該立即撥打119送醫,爭取治療黃金時間。●Face微笑: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Arm舉手:單側手腳是否無力、舉不起來●Speech說你好:說話是否口齒不清●Time儘速就醫:發生以上任一症狀,應立即撥打119送醫3.發生中風症狀,為什麼要打119?三總神內主治醫師同時是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表示「搶時間是中風治療的一環」,腦中風屬「急、重、難」疾病,消防救護員在運送腦中風病患的路程扮演重要角色,例如送醫途中能提早聯繫責任醫院,讓醫療先動起來,另外是救護路途的順暢,節省時間、及早接受藥物治療,對病患後續復原有很大的貢獻。📍119可以,快速辨識症狀:急性腦中風的症狀有時與其他疾病類似,民眾在緊急狀況時可能無法做出判斷,這時就需要依賴消防救護員的敏銳度和專業經驗,做第一時間的辨識。📍119可以,通報責任醫院:在送醫途中,消防救護員可提早通報與聯繫責任醫院,提供病患狀況讓醫院能盡早啟動腦中風救護團隊,加快病患到院後的處置。📍119可以,縮短到院時間:救護車不僅可使救護路途更順暢,節省病患到院時間,更重要的是將病患送往能夠治療急性腦中風的醫院,幫助病患及早接受藥物治療及可能的手術治療。4.發生中風症狀時,這些事千萬不能做!❌ 聽說在指尖、耳垂放血,可以延緩腦中風症狀?有些人聽信民俗療法,以為透過放血,促使血液疏通,能搶救腦中風、緩解症狀。事實上,腦中風是因為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腦功能障礙,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國健署也指出,出血性腦中風若以針刺放血,反而可能刺激血管造成收縮,惡化出血狀況,不利病情。❌ 腦中風是因為血壓高,趕快吃降血壓藥就會好?當腦中風發作,因大腦的調節功能故障,加上腦血管已被阻塞,吃降血壓藥物不僅無法救急,還會使得血液灌流至腦部的量更加不足,可能加劇病情,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不等救護車,自行開車或搭計程車去醫院更快?急性腦中風的治療,僅有具備緊急處理能力的合格醫院才能處置,許多人自行到診所或習慣就診的醫院後,才發現這些醫療院所不具有能以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或動脈取栓手術的技術與設備,白跑了好幾趟。所以,一旦發生腦中風,應立即通知119,由消防救護員協助送往具有緊急醫療能力,可處理腦中風的合格醫院,並紀錄發作時間點以利診斷。>>【延伸閱讀】搶救腦中風 迷思大破解5.每間醫院都可以治療急性腦中風嗎?台灣針對責任醫院分為一般級、中度級和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可以治療急性腦中風的醫院以中、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為主,其中也有責任醫院設有腦中風中心,都能夠在119通報後,以最快速度啟動醫療團隊,使病患能得到立即、有效及最少併發症的治療。>>【查詢離我最近的中、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6.腦中風病患到院後,會做哪些事?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兩者的治療方式依發生原因而有所不同,不過相同之處是,兩者都必須在短時間內,快速做出正確的治療判斷。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之比較表格Infogram病患送到醫院後,可能會經由電腦斷層(CT)及核磁共振(MRI)檢查是否有出血狀況,作為判斷治療方向的依據;若確診為缺血性腦中風,須於發病的黃金治療3或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才能夠達到最佳的療效;若是出血性腦中風,則須把握時間,緊急手術治療。所以腦中風病患從發病到送醫,每個環節都不能被耽誤,以免錯失治療良機。「這些人」和腦中風有關係,一定要小心!哪些人可能會腦中風?腦中風與你的距離,原來這麼近常見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是各種疾病的源頭,腦中風也不例外;而現代人常有的壓力大、過勞也是危險因素;心房顫動更是容易被忽略的危險因子,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的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以上。腦中風危險因子:●糖尿病患者 ●心臟病患者 ●高血壓患者 ●抽菸、飲酒過量●心房顫動患者 ●壓力大過勞●肥胖●高血脂患者 ●中風家族史 ●中風病史>>【延伸閱讀】除八大危險因子 紅斑性狼瘡患者中風風險高專家點名:壓力大、過勞者須檢視腦中風風險李俊泰說,消防與醫護都是往急難現場衝的工作,本身也是壓力大的風險族群,他印象極深是一名消防員從中風康復,且在巡迴課程現身說法,從發生症狀到意識到自己可能是急性中風,後續就醫處置急救的過程描述得栩栩如生,讓其他消防隊員也趕緊回頭檢視自身健康狀況。呼籲民眾,若有嘴角歪斜、身體單側無力、說話不清楚或頭痛暈眩等症狀,應提高警覺,立即撥打119送醫,可以的話,記下發病時間,蒐集病患過往病史,提供救護員快速辨識的參考。>>【延伸閱讀】突然不識字 38歲消防員腦中風救一人就是救全家,鋪設腦中風照護網路台灣正快步走向超高齡社會,隨之而來的心血管疾病增加,李俊泰形容,醫院每天都有民眾因罹患腦中風造成臥床失能,如能依循糖尿病照護網絡,為腦中風從預防、治療到長期照護鋪設「腦中風照護網路」,救一人等於是救全家,國家財政上也能省下龐大的長照負擔。舉例來說,針對高風險、高齡族群是否在常規健檢中納入心電圖檢查等,提早揪出心房顫動等症狀。但因事涉跨部會整合以及健保給付等資源,仍待政策支持。>>【延伸閱讀】首次中風弱化症狀感受度 二次中風更難察覺、死亡率達25%「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全台巡迴,攜手護台灣!消防、醫療、媒體三方合作,共創護國神山!新冠肺炎期間,台灣腦中風學會攜手聯合報與消防體系,將腦中風急救與演練融入消防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中,目前已走過17座城市,近4000人受訓演練。藉由此次課程,消防學員回饋第一線救護的觀察,可能影響救護時間的原因分別有,民眾有指名醫院的習慣,造成跨區送醫問題;偏鄉所在的中重症責任醫院不足,例如台東;醫院內神經科與急診科是否有緊密合作機制,讓病患在急診室即可盡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搶治療時效。>>【延伸閱讀】急性腦中風「急、重、難」 治療搶時間、降失能※全台消防大隊,若有團體課程需求可聯繫:02-86925588分機2396(王小姐)、分機2384(劉小姐)。【全台急性中風救護故事】懶人包報你知>>【延伸閱讀】搶救腦中風!跟時間賽跑 桃竹苗形成區域聯防>>【延伸閱讀】中風進程快 速辨識快送醫 新竹工程師多,年輕人熬夜、壓力大要注意!>>【延伸閱讀】究竟是不是中風?台大醫教你「一條皺紋辨別法」>>【延伸閱讀】掌握急性腦中風黃金時間 救命關鍵該怎麼做?>>【延伸閱讀】疑似中風症狀突然發生 打119搶快送醫降低失能風險>>【延伸閱讀】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 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延伸閱讀】腦中風?!速辨識、快送醫遠距治療助攻 避免患者失能>>【延伸閱讀】腦中風治療3部曲:119通報、到院治療、術後復健>>【延伸閱讀】為何冬天容易中風?溫差大是致命主因!專家籲做一事保命>>【延伸閱讀】阿公和平常不一樣?這些症狀可能是中風!快打119求救>>【延伸閱讀】注意「最後正常時間」速就醫 攸關腦中風投藥、復健治療>>【延伸閱讀】搶快送醫減少失能!當救護員安撫腦中風患者 圍觀者勿影響病患情緒>>【延伸閱讀】八成患者不知自己中風!先打119 勿自行就醫>>【延伸閱讀】急性中風治療分秒必爭 花蓮消防啟動「接駁救護」南病北送搶救生命>>【延伸閱讀】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延伸閱讀】手腳無力只是疲累?千萬不要忍!當心是急性中風>>【延伸閱讀】急性中風不能拖!與時間賽跑,搶救離島重症【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8-17 醫療.心臟血管
午睡者高血壓風險增12% 心臟內科醫師揭可能跟2原因有關
結束忙碌的上午,中午小睡片刻能幫助提振下午精神,不過根據美國心臟協會《Hypertension》刊登一項研究表示,與不午睡的人相比,通常在白天打盹的研究參與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患高血壓的可能性增加 12%,中風的可能性增加 24%。根據《CNN》報導,研究針對 36 萬人的數據進行分析,這些人於 2006 年到 2010 提供研究方午睡信息,研究還發現若年紀小於 60 歲者,與從不午睡或很少午睡的人相比,午睡會使患高血壓的風險增加 20% 。而即使即使研究人員排除高血壓高風險人群、2 型糖尿病、現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睡眠障礙和夜班工作的人群,結果仍然成立。針對此研究結果,美國西北大學睡眠醫學中心主任 Phyllis Zee 博士表示,「從臨床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凸顯了從醫者定期詢問患者午睡和白天過度嗜睡的重要性,並評估其他可能改變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因素。」但這項研究也有限制,像是研究只針對午睡的頻率而非午睡的時間,不過南加州大學睡眠專家 Raj Dasgupta 博士表示,「研究沒有定義午睡、小睡的定義,若午睡要睡到 1、2 小時,並不是小睡。」他指出,定期、長時間的小睡可能是潛在睡眠障礙的徵兆。午睡與高血壓有關?可能為睡眠障礙、工作壓力大那麼午睡與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是否真的有關聯?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解釋,根據研究結果,推測可能原因為會睡午覺者可能前一晚沒睡好以至於隔天早上沒精神,需要透過午睡才能繼續下午的活動。若前一晚上睡不好,根據研究證實,有失眠或是睡眠障礙者本身血壓就會較高、波動較大,進而造成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發生率上升。林謂文醫師分享,「臨床上看到很多失眠、睡不好的人,血壓都不是很好控制,此外,作息日夜顛倒或是一些壓力比較大、過勞者,都會加重血管阻塞的風險。」他也分析另一個原因可能為有午睡需求者,其白天工作量、體能負荷非常大,或是精神壓力大以至於中午需要空檔休息,才能夠持續下午的工作,而這類族群本身血壓就會較高,在早上精神及體力負荷下,其交感神經會一直處於抗奮狀態,在交感神經不斷興奮、作用以保持全神貫注的情況下,通常這些人的血壓會比較高一些,而血壓高也會增加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午睡不會直接造成心血管疾病!林謂文醫師強調,並不是因為午睡會直接造成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適度的休息很重要,精神耗費大時午睡是一個幫助休息的好方法,若無失眠問題,習慣每日午睡、小憩 30 分鐘是沒問題的,不過以下族群較不建議午睡:⚫晚上嚴重失眠者⚫作息日夜顛倒不固定者⚫調時差此外,林謂文醫師補充,像是年紀較大者、慢性病、三高、自律神經失調、心臟病、心臟衰竭、呼吸道系統疾病的病人,或攝護腺肥大、膀胱肌肉收縮功能失調,習慣夜尿者,這類族群一旦失眠,會更難控制血壓,因此應特別注意。參考資料:Association of Nap Frequency With Hypertension or Ischemic Stroke Supported by Prospective Cohort Data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in Predominantly Middle-Aged European Subjects
-
2022-08-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整天都想睡覺,是肝不好引起的嗎?
病人:「我整天都想睡覺,外面說我有脂肪肝,是肝不好引起的嗎?」我抬頭看了一下這位病友,胖胖的,脖子短短的,我心中有了答案。我說:「你睡覺會打呼嗎?」病人:「我自己聽不到,我回去問看看。」隔了一周,病人回診。他說:「我問家人我會不會打呼?太太搖頭不知道,反而媳婦哈哈大笑說:會喔!很大聲呢!」我心裡想:「睡覺打不打呼,怎麼老婆不知道,反而媳婦回答呢?」原來太太睡不同樓層,媳婦睡隔壁,晚上常聽到公公鼾聲如雷。我給他戴了血氧機,晚上監測,果然沒錯,每天晚上血氧有幾次都掉到九十以下,明顯的呼吸中止症候群。古語有云:「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表示自古以來,打鼾是常有的事,但古人壽命短,胖子也少,而目前世界各國人民平均都活到八、九十歲,中廣型的胖子也越來越多,呼吸中止症候群的人也越來越多。胖的人脖子脂肪組織增加,加上年紀大以後肌肉鬆弛,因此晚上睡覺時,空氣經過狹窄的氣道引起呼吸聲,二氧化碳排不出去,引起呼吸停止,到一個程度之後,因氧氣不足又刺激腦部強力呼吸,所以才聽到病人停止了一段呼吸又突然大力吸氣起來,長期以往,大腦氧氣不足,容易造成大腦細胞受損,記憶力減退,白髮增多,又因晚上大腦沒有獲得足夠的氧氣休息,白天動不動就打瞌睡,人也會容易疲倦。這種病人大都肥胖,體內脂肪過多,因此超音波一做多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最嚴重脂肪肝甚至引起肝硬化。治療呼吸中止症候群,要先檢查是何原因引起的,除了上述的咽喉組織鬆弛引起之外,也有人因鼻咽狹窄,扁桃腺過大,或晚上咬牙等種種原因引起,大部分的原因是肥胖引起,此時就要減重減油多運動,減少熱量的攝取,這才是根本之道,也可預防將來因腦血管或心血管疾病發作而造成的不幸。呼吸中止症候群嚴重者睡覺需戴著呼吸器,像外太空人一樣,晚上腦袋就不會缺氧,白天嗜睡、記憶力減退的症狀也自然會消失。●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8-0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了解人體缺陷,才能延年益壽
夫妻預立遺囑,把女兒找來。老媽:「將來不要把我的骨灰跟妳爸爸放在一起。」女兒:「為什麼?」老媽:「你爸不洗澡,臭死了!」老爸:「我也不要跟妳媽在一起,吵死人了!」有夫妻相處之道的智慧,兩人才能幸福快樂白頭偕老,反之,如果缺乏這種相忍為家的智慧,久而久之,一定會造成吵吵鬧鬧,死後也要互相隔離的後果。有關身體養生之道的智慧也是很重要的,話說人是肉身打造的,人體是由各司其職的器官組成,器官由不同的組織組成,組織又由顯微鏡下才看得見的細胞組成。男女交配,小小的一個精子細胞與卵細胞受孕之後就能形成一個胎兒,胎兒呱呱墜地之後,一、二十年後長大為成人。人類這個生物可能有幾十萬年,但當初打造人體的規格與現今社會有明顯的脫節,也有不少缺點。例如古人平均壽命只有四、五十歲,因此只聽古語說:「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卻未聽古人感嘆:「吾年未七十而一夜七次郎。」(一個晚上起來七次上洗手間),也未聞古書記載古人感嘆腰痠背痛,也未聽古人有突發性心肌梗塞等現代文明病,因為這些都是人類壽命延長之後,中老年以後才出現的疾病。古人大都英年早逝,可能多死於各種傳染病。例如肝炎可能古代就有,但古代醫學不發達沒有B、C肝炎的檢驗,也無從診斷肝硬化、肝癌。國父孫中山59歲死於肝內膽管癌,是有做病理解剖才知道,知名武俠小說作者金庸也在幾年前因肝癌而去世。古代醫學不發達,許多死因是不大容易推測的,但可以判斷,近年來癌症成為國人甚至世界許多先進國家死因的第一位,是因為許多傳染病都因為醫藥進步而控制了,壽命延長,人的細胞在幾十年暴露在各種致癌因子中,自然而然長出癌症來,例如長期抽菸或二手菸容易得肺癌,肉食容易得大腸癌,時常喝酒或吃燒烤食物容易得食道癌等。除了癌症之外,年長者也容易有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這是因為世界文明化以來,飲食油膩,大魚大肉吃得多,加上生活習慣改變,因此血管慢慢硬化狹窄,終於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總之,了解夫妻相處之道,將來走了才能「白骨相隨」,永不分離,了解養生之道,才能過著快樂又彩色的人生。了解肉身打造的人體天生缺陷,從而了解如何養生,並定期做好各器官的檢查,才能延年益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8-02 醫療.新陳代謝
40歲以上6成腰圍過粗 小心代謝症候群
台灣中年發福又有代謝症候群的人超過6成!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成人健檢資料顯示,40歲以上的國人,逾六成有腰圍過粗問題,且患有代謝症候群,進而容易引起三高慢性疾病的發生。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量腰圍」是有效預防代謝症候群的方法。吳建遠指出,根據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一半以上是慢性疾病,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等,這些疾病有共通的危險因子為「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加「二害」(腰圍過粗、好膽固醇不足),只要符合三項以上,即是罹患了代謝症候群。4成5民眾 逾一年沒量腰圍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許惠恒說,腰圍失控,不僅可能引起三高慢性疾病上身,更可能使醫療支出大增。為了能夠及早預防或控制代謝症候群,最簡易的方法就是量測腰圍。但根據基金會2022代謝症候群認知調查發現,4成5民眾超過一年沒有量測腰圍。國健署107年健康促進調查(HPSS)也有類似結果,18歲以上民眾對於「腰圍過大較容易得到代謝症候群」有高達7成5的正確認知率,但有近5成超過半年沒有量腰圍,甚至近1成5從未量過腰圍,顯示民眾擁有足夠的健康識能,但沒有落實量測腰圍。許惠恒指出,腰圍過粗也就是腹部肥胖,代表內臟脂肪囤積,容易引起體內慢性發炎反應,導致血糖、血脂、血壓三高異常,出現所謂「代謝症候群」。罹患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為無代謝症候群者的六、四、三、二倍。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應養成定期量測腰圍,並記錄與追蹤其數值變化的習慣,且成年男性腰圍要保持在90公分以下、女性要保持在80公分以下,同時強調採行健康生活型態的重要性,如體重控制、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等,才能掌握健康與優質生活。
-
2022-08-01 醫療.新陳代謝
年過不惑腰圍過粗 罹糖尿病機率恐大增6倍
國健署根據109年資料顯示,40歲以上接受成人預防保健的國人,超過6成腰圍過粗,同時患有代謝症候群。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最新國人十大死因中,「三高加二害」更是重點危險因子,因此希望推廣國人定期量側腰圍,隨時監測身體狀況。吳建遠表示,根據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有一半以上是慢性疾病,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等,這些疾病有共通的危險因子「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加「二害」(腰圍過粗、好膽固醇不足),只要符合三項以上,就是罹患了代謝症候群。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許惠恒則說,根據基金會2022代謝症候群認知調查發現,有4成5的民眾超過一年沒有量測腰圍。但腰圍失控不僅可能引起三高慢性病上身,更可能使醫療支出大增。因此,為能及早預防或控制代謝症候群,最簡易的方法就是量測腰圍。許惠恒也指出,腰圍過粗(腹部肥胖)代表內臟脂肪囤積,易引起體內慢性發炎反應,導致血糖、血脂、血壓三高異常,是謂「代謝症候群」。罹患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為無代謝症候群者之6、4、3、2倍。因此,為響應「89量腰日」,加深民眾對健康腰圍「男性應小於90公分,女性應小於80公分」的印象,國健署、健保署與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共同舉辦「量腰存健康」記者會,邀請22縣市首長、明星響應量腰;同時也邀請民眾利用「健保快易通APP」的「健康存摺」功能,只要記錄上傳腰圍量測的數值,前1.5萬位完成者可獲得購物抵用金,且期間所有完成者可參與抽獎活動,詳細資訊可上財團法人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官網查詢。
-
2022-08-01 醫療.中醫
高雄男子夏天猛灌手搖飲 口破腹瀉竟是中風警訊
高雄一名男子熬夜晚睡,天熱狂灌手搖飲和冰品,口破、腹瀉也不在意,身體不適送醫才發現是右腦血管梗塞。中醫建議可透過中醫清肝熱配合補氣養陰方式調理,預防憾事發生。高雄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提醒民眾,過去大家熟知冬季低溫會增加中風的機率,但其實夏季室內外的溫差變化,更是中風的高危險因子。一名45歲男性身體平常沒有什麼病痛,有運動習慣,每到夏天工作旺季時,就必須晚睡、熬夜;天氣熱總習慣來杯冰冷的手搖飲或冰品消消暑氣,偶爾口破、腹瀉也不以為意。直到日前起床時,突然發現左手擠牙膏沒力氣,漱口還會漏水,趕緊到醫院就診才發現右腦血管梗塞。高雄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醫師李育權表示,夏天進出冷氣房的瞬間,溫差常常超過十度以上,對周邊血管收縮和自律神經調節心跳、血壓的能力,都是一大挑戰;更不用說天熱流汗多,身體水分流失使得血液濃度上升,工作壓力情緒抑鬱,伴隨勞累的累積形成肝火上炎的體質。在暑氣外襲下,飲食不當內生痰濕,這是「暑濕」造成氣陰兩虛兼夾肝火,使得經絡阻塞的中風。李育權指出,特別是夏季需要長時間戶外工作者,像司機、郵差、工人等,還有壓力大、常熬夜者,近期常出現口乾、口苦、眼睛易乾澀、突發耳鳴或是排便狀況不正常,建議透過性味酸、甘的藥物養陰生津,同時酸性藥物也有收斂火氣的效果。中藥常用五味子和麥門冬的組合,作為益氣生津的基礎。古籍記載五味子有「大益五臟之氣」的功效,當夏天感到困乏無力時,以五味子配合其他中藥服用,能使人精神變佳。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五味子對身體許多臟器有助益,對心血管能改善心肌的營養,有強心、降壓的效果。在腦部能活化神經系統,延緩組織的老化,並且調整免疫機能,也能抑制肝細胞的損傷,甚至還有促進生殖系統的功能。高市聯醫中醫科專業調配的養氣飲,便是以五味子、麥門冬為基底,加上較平和的黨參、刺五加補氣,以及枸杞補益肝腎、甘草清熱解毒,經醫師診視處方後,可作為夏日保健養生的選擇。
-
2022-07-2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懂得養生防癌 90歲還能玩股票
去病房探視90歲病人,只見她在病床上,眼睛看著螢幕,執筆在紙上書寫個不停。「自從兩眼開了白內障之後,電視上股票數字看清楚得多了,不必再問小孩,也不會看錯而買錯股票了!」家人在旁邊插嘴:「阿嬤腦筋粉清楚,這是她最大嗜好!」我問阿嬤:「那妳投資的錢哪裡來?」她說:「沒錢都跟女兒拿呀!女兒比較孝順!」「那賺的錢呢?」「賺的錢當私房錢,這樣他們知道我有私房錢,才會來看我呀!」生活的智慧很重要,其實養生保健的智慧更重要。年紀大了,許多器官自然會退化,但退化速度的快慢,與養生之道有關。例如到了90歲,腦筋還粉清楚會玩股票,表示頭腦保養得很好,頭腦保養好不好,除了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或腦瘤之外,會退化基本上是動脈硬化及高血壓,動脈硬化除了體質之外,膽固醇的控制很重要,因此要飲食清淡,血管才不會硬化、狹窄,血壓控制得好,腦血管才不會受影響,也不會腦中風。腦袋的保養之道,與心臟的保養之道是相似的。心臟是人體的發電機,如果心律不整,或心血管不通,心肌梗塞可能中年,不到老年就致命了,當然不會到90歲還能玩股票。至於肝臟保養,就是不要傷肝,可以偶爾傷心。不要傷肝第一要件是不可酗酒,不可隨便吃有的沒的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以免變成猛爆性肝炎。此外,最重要的是至少每年腹部超音波「超」一下,才能知道你的肝臟或腎臟或胰臟是否長了東西而不自知,如有B、C肝更要每半年「超」一次。俗語說:「防人之心不可無。」用在醫學上說:「防癌之心不可無。」中年以上隨時都會長癌症出來,因此聰明養生防癌之道,也是疫情中必備的國民常識。●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7-21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為何控不好?醫:須連續監測變化
糖尿病患者穩定控制血糖,雖無法「治癒」,但有機會停藥達到「緩解」。醫師指出,許多糖友血糖控制不佳,除了飲食外,工作壓力、睡眠及運動都會影響血糖,建議可考慮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精準掌握全天的血糖變化。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正常血糖值」是糖化血色素小於6%、空腹血糖值小於100mg/dl,不需要藥物或其他侵入性治療;若完全緩解時間超過5年,則稱為長期緩解,可視為治癒。洪建德說,一般家用血糖機,大多是測量飯前及飯後血糖的單點檢測,無法顯示全天的血糖變化,像中午只吃一碗沒肉、沒蛋、沒菜的湯麵,或下午茶、消夜吃米果,結果半夜發生低血糖,卻無法找出原因,也無法發現工作壓力、睡眠、運動種類及時間影響血糖變化。洪建德指出,有患者回診時,透露自己用家用血糖機驗血糖記錄很正常,但檢驗報告的糖化血色素卻異常,若改用連續血糖監測儀監測,醫師才能精準看到患者全天飲食,與事件發生時間與狀態,協助改善衛教,調整藥物種類、時間與劑量。洪建德建議,5類型糖友可評估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進行連續性血糖監測:1.經常反覆低血糖的新病人,期望能盡快緩解。2.血糖變化起伏大,尤其半夜血糖嚴重過低,甚至休克,經解釋與衛教仍然不見好轉。3.糖化血色素不理想,但自認飲食控制已經盡力者。4.有運動量改變、生病或感染、開刀、重大事故者。5.血糖一直都穩定,但是現在糖化血色素突然升高,無法說出到底發生什麼生活變化者。洪建德提醒,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起腦血管病、心血管病、視網膜病變、周邊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免疫力降低等併發症,不可輕忽。家用血糖機驗血糖對於能配合醫囑用藥,誠實面對自身作息、飲食,且糖化血色素結果與紀錄相符者是可考慮的選擇。
-
2022-07-21 醫療.心臟血管
陽明交大估算腦血管年齡 有效預測心血管病變風險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台北榮總組成研究團隊,以人工智慧演算法分析千餘名中老年人腦部核磁共振(MRI)影像,建立數理模型並利用腦白質體積估算腦血管生理年齡,該方法可估算腦神經健康程度,也可作為預測心血管病變基礎。陽明交大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博士黃楚中、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慶波,與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鍾芷萍組成的研究團隊,運用人工智慧演算法分析千餘名中老年人的腦部MRI影像,建立數理模型並利用腦白質的體積估算腦血管的生理年齡。林慶波說,腦白質會隨年齡增長而老化或退化、病變,導致高齡族群出現認知障礙、失智等疾病。如果能衡量腦神經的老化程度,就可以有效辨識潛在的腦血管病變及風險。林慶波表示,每個人由於基因、飲食、教育、生活習慣不同,導致大腦老化歷程不完全一樣,歲數相同的兩個人,大腦老化程度可能相差慎大。由於腦神經病變多半與腦血管病變息息相關,而腦血管的老化大於實際年齡的人,通常高齡疾病風險也較高。該項研究也透過「佛萊明罕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系統」,分析10年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林慶波指出,研究發現腦白質老化程度大於實際年齡的長者,未來10年內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會提升5%,但研究是以健康族群為推論基礎,原本已經有心血管病變或三高族群,可能還需要進一步修正模型與評估。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鍾芷萍表示,腦白質病變是腦部小血管疾病常見的表徵,腦部小血管疾病也多是高齡族群中風、失智原因,該項研究有助於瞭解腦血管生理年齡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除了可有效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腦血管老化有關的心智能力退化外,也提供腦血管生理年齡預測的臨床價值。此重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年齡與衰老》(Age and Ageing),為高齡老化研究領域中的最具影響力的期刊。
-
2022-07-20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控血糖「常忽略3要件」 醫:連續監測找關鍵點
糖尿病患者穩定控制血糖,雖無法「治癒」,但有機會停藥達到「緩解」。醫師提醒,許多患者明明按照衛教飲食,但血糖控制仍然不佳,原因是除了飲食外,工作壓力、睡眠及運動都會影響血糖,相較一般血糖機觀察不出,可考慮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精準掌握血糖變化。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正常血糖值是指,糖化血色素小於6%且空腹血糖值小於100mg/dl,臨床上不需要藥物或是其他侵入性治療;若完全緩解時間超過5年,則稱為長期緩解。時間較長的緩解可以視為治癒,就如同癌症的治療一樣。洪建德表示,一般家用血糖機,大多是測量飯前及飯後的單點檢測,無法顯示全天的血糖變化,像是中午只吃一碗湯麵,沒肉、沒蛋、沒菜,或者下午茶、宵夜吃米果,結果半夜發生低血糖,回頭卻找不出原因;此外,也無法發現工作壓力、睡眠、運動種類及時間影響血糖變化。洪建德指出,曾有患者回診時,透露自己用家用驗血糖紀錄很正常,但檢驗報告的糖化血色素卻異常,患者則反駁「你們驗錯了,我都依照衛教飲食!」若改用連續血糖監測,醫師才能精準看到患者全天飲食,與事件發生時間與狀態,協助改善衛教,調整藥物種類、時間與劑量。洪建德說,像是「經常反覆低血糖的新病人,期望能儘快緩解」、「血糖變化起伏大,尤其半夜血糖嚴重過低,甚至休克,經解釋與衛教仍然不見好轉」、「糖化血色素不理想,但是自認為飲食控制已經盡力者」、「有運動量改變、生病或感染、開刀、重大事故者」、「血糖一直都穩定,但是現在糖化血色素突然升高,無法說出到底發生什麼生活變化者」等5類人,建議使用連續性血糖監測。洪建德提醒,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起各種的併發症,如腦血管病、心血管病、視網膜病變、周邊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免疫力降低等,不可輕忽。家用驗血糖對於能配合醫囑用藥,誠實面對自身作息、飲食,且糖化血色素結果與記錄相符者是可考慮的選擇。若血糖控制不佳又不知該如何調整,可考慮透過連續血糖監測儀了解整天血糖變化,幫助達到緩解糖尿病的目標。
-
2022-07-20 失智.大腦健康
血管型失智症用藥選擇多 專家:最好的藥是照顧者陪伴
失智症去年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全球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七。WHO統計,全球失智人口約5500多萬,平均每3秒就有1人失智。儕陞生技近日發表最新失智症新藥,可針對阿茲海默症和血管型失智症的抹劑,有望降低患者用藥上的阻礙。專家也表示,有越多的治療選擇,對患者來說都是好事,但劑量不宜過猛,要從低劑量藥物開始使用,最好的藥還是「照顧者的陪伴」。據WHO統計,阿茲海默症每年消耗全球1.3兆美元的照護成本,預估2030年患者將大增40%,來到7800萬人,生技製藥業界推估,屆時失智症藥品市場規模可達515億美元。失智症的部分成因是腦神經退化、萎縮,或因血管病變導致腦細胞凋亡,同時會造成腦部的發炎反應,患者人數最多的類型,包括以退化型失智為表現的阿茲海默症,和中風、腦血管病變的血管型失智為大宗。台北榮總玉里分院精神部主治醫師鄭淦元表示,針對血管型失智症,健保署是鼓勵先以腦血管的保養為主,雖然國外有文件指出,認知促進藥物對腦血管有幫助,但其實以認知促進藥物治療血管型失智症並不在台灣核可的適應症當中,部分藥廠僅取得阿茲海默症的相關藥證,這部分臨床上其實還有待改善的空間。失智症臨床用藥目標多為延緩病程和減輕症狀,許多國際藥廠研發口服錠劑、口崩錠、膠囊、貼片、針劑等,因為主成分影響,患者使用後可能會產生頭暈、頭痛、噁心、腹瀉、疲倦等副作用,降低用藥意願。儕陞生技表示,他們最新利用「多元醣體複合物(MGC)」研發針對失智症新藥,為乳膏塗抹的給藥方式,較不被患者抗拒,有助於穩定用藥,近期已啟動第三期臨床試驗規劃,預計明年第一季在美展開人體臨床試驗,有望取得美國FDA快速審查資格。對於新藥物的研發,鄭淦元指出,臨床治療上有更多的工具選擇,對病患來說都是好事,貼片、抹劑因為藥物不會進到腸胃道吸收系統中,相對的噁心、腹瀉等負作用自然就比較少;但不論用什麼類型的藥劑,使用上仍要謹記,要從低劑量藥物開始使用。「照顧者才是最好的藥。」鄭淦元強調,雖然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藥物、輔助工具來幫助失智者,但其實失智症患者最需要的就是照顧者的陪伴與協助;其次則是良好的醫病關係建立,才能讓長輩順利使用不論是口服藥、貼片還是抹劑。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境外移入個案漸增…BA.5恐襲台 黃立民:棄口罩可惜
昨新增二萬六七七九例本土個案、中重症七十五例,三十七人死亡,中重症及死亡個案再創兩個月來新低,但境外移入個案則逐漸增加,昨天共三六七例。本土病例數持續下降,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昨天跨部會防疫會議討論邊境再放寬、單周入境人數鬆綁等議題,將一階段一階段地開放。Omicron新型變異株BA.4、BA.5在許多國家掀起另一波疫情。本土BA.5變異株累計七人,六人和接機有關,一人為社區感染。外界擔心BA.5疫情恐再起,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當BA.4、BA.5變異株本土個案占三成以上,才會出現另一波流行,預估台灣八、九月將出現一小波疫情。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權威黃立民說,全台將開始BA.5變異株疫情,規模多大難預測,「口罩是最簡單的防疫工具,若在這時候放掉,有點可惜。」建議繼續維持。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五周以來境外移入個案逐漸上升,反映國際病例數增加,也與近日開放國門,放寬單周入境人數至四萬等因素有關。周志浩說,昨新增卅七死,年齡介於廿多歲至九十多歲,其中卅三例具慢性病史、廿四例未接種三劑、廿八例超過八十歲。今年本土中重症累計一萬九三七二例,其中七四○八例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昨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廿多歲男性,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三劑疫苗,七月七日在家中昏迷、失去意識,緊急送醫,但已無心跳、呼吸。採檢確診,於當日過世,死因為毛毛樣血管疾病及新冠病毒感染。羅一鈞說,毛毛樣腦血管疾病為一種慢性進行性腦血管閉塞疾病,主因為顱內大血管閉塞,導致其他小血管代償性雜亂生長,異常毛細血管長成一團。今年起至七月十七日,長照通報確診機構數達一五八六家,確診住民人數為四萬四八一二人、確診工作人員數為一萬二○八九人,仍以社福機構人數最多、護理機構次之。四月起至七月十七日,一一九三名機構住民死亡,致死率為百分之二.六。「機構染疫人數跟全國一樣穩定下降。」羅一鈞說,目前住宿式機構確診住民投藥比率達百分之九十三,比率顯著提升,仍屬於合理投藥範圍。
-
2022-07-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中重症兩個月新低 20歲男罹「毛毛樣」家中猝死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連帶死亡、中重症個案數也雙創兩個月以來新低。今天新增死亡個案37例、中重症75例,其中最年輕個案為20多歲男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於家中猝死,採檢後確診,死因為毛毛樣血管疾病及新冠病毒感染。羅一鈞表示,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1萬9372例,其中7408例死亡。死亡個案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33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三劑、28人超過80歲。最年輕個案為20多歲男性,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三劑疫苗。7月7日在家被家人發現昏迷、失去意識,緊急送醫,但已無心跳、呼吸。採檢確診,於當日過世,死因為毛毛樣血管疾病及新冠病毒感染。根據罕病基金會資訊,毛毛樣腦血管疾病,簡稱MMD,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腦血管閉塞疾病,主要是因顱內大血管閉塞,導致小血管代償性雜亂生長,異常毛細血管長成一團,而形成煙霧狀,所以也稱之為「煙霧病」,患者會出現出血性中風、反覆性小中風、感覺運動神經麻痺及偏頭痛等症狀。另外,自今年1月1日至7月17日,長照通報確診機構數達1586家,確診住民人數為4萬4812人、確診工作人員數為1萬2089人,仍以社福機構人數最多、護理機構次之。羅一鈞表示,機構染疫人數跟全國一樣穩定下降。而自4月起至7月10日,累計死亡人數1193人,致死率為2.6%。針對確診後開立口服藥物情形,羅一鈞表示,機構內就地隔離安置集中照護的確診住民投藥比率達93%。根據統計機構內投藥率從五月僅56%,已大幅提升。
-
2022-07-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利大於弊 小兒科醫師:幼兒打疫苗至少具7至9成保護力
高雄2至5歲小兒莫德納疫苗23日至24日將開打,6個月以上至5歲幼兒也開放預約接種,小兒專科醫師王志祿今午表示,幼兒接種疫苗利大於弊,針對確診重症至少具7到9成的保護力,鼓勵父母讓孩子接種。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午召開防疫記者會,指BA.1、BA.2病毒獲控,但BA.4、BA.5在北部仍發生本土個案,意味這種病毒株進入社區,8、9月民眾仍需落實防疫,多加小心。高雄今新增2628例,是近期單日最低數,相較於6月7日1萬2500例已是第6周呈下降趨勢,目前盛行率來到17.72%,65歲以上重症死亡個案下降到300出頭,占整體12%。全市專責病房及負壓病房數降到1466床,97%為居家照護個案,尚有542人確診住院。現任高雄醫師公會祕書長,同時也是小兒專科醫師的王志祿表示,據小兒科統計,19歲以下兒童確診數仍在20%左右,0到4歲約占6%,比例算很高。他說,每個0到4歲的個案都是「重量級核子彈」,家長照顧起來很費心,尤其幼兒確診,父母隔兩天亦多半確診,因此需特別小心。王志祿說,高雄0至4歲確診兒童約9萬3389人,盛行率高達23.25%,幼童感染也會演成中、重症,有得哮吼,咳得像狗,必須插管才能度難關,包括腦炎,缺血性中風,腦血管病變都可能發生。尤其MIS-C(兒童多系統炎症症候群),與川崎症症狀雷同,都是不明原因發燒,冠狀動脈受損,確診2到6周內,有時致死率高達2%,「不得則已,一得就很慘」,但MIS-C與川崎不同的是,會拉肚子、紅眼、皮疹。王志祿特別提醒,幼兒確診後的2個月,要注意否冠狀動脈腫脹或血管瘤,如果感染,有時進展比川崎症嚴重,須打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因此曾確診過的孩子,若六周內持續發燒,需馬上就醫。他表示,曾打過一劑疫苗,33名MIS-C幼兒可降到7位,疫苗施打滿14天,可降到5位,滿42天可降到2例,這是疫苗接種的好處,要預防幼兒流於中重症,打疫苗針對重症至少有7到9成保護力,打2次疫苗則有8到9成保護力,家有6月5歲幼兒,一定要施打,利大於弊,目前高市有224家幼兒疫苗合約院所可預約施打。陳其邁表示,每個孩子大家都「惜命命」,2歲以下幼兒可以盡量到醫院施打,2至5歲幼兒可到社區接種站施打。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表示,市府預約系統,約前僅預約二分之一,還有名額。
-
2022-07-13 醫療.腦部.神經
辨識腦中風 專家教4重點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驚傳出血性腦中風送醫急救。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李俊泰表示,腦中風是突發事件,民眾警覺性、敏感度十分重要,大家應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眼球偏移」口訣,可以及早辨識腦中風患者,避免延誤治療。腦中風分兩類,八成是梗塞型,二成是出血型,李俊泰說,觀察中風症狀,可透過FAST辨識,F是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出現嘴角歪斜現象,也就是能否正常微笑;A是單側手臂無力下垂(Arm),也就是舉手測試;S是說話口齒不清(Speech),說「你好」加以辨識,加上觀察眼球有無向右或向左單側偏移;T是記下時間(Time)立即就醫。遠離腦中風 要做到五件事為遠離腦中風,李俊泰指出,一輩子要做到五件事,分別是控制三高、維持運動習慣、戒菸、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了解有無心房顫動,有腦中風家族史的人尤須提高警覺。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說,不論是出血型或梗塞型腦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都是關鍵因素,而高血壓好發於40、50歲以上民眾,如果未好好控制血壓,容易在腦血管壁旁形成微小的動脈瘤或血管阻塞、狹窄,進而引發腦中風。甄瑞興提醒,民眾每天要定時量血壓,注意收縮壓應維持在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除量測血壓外,飲食宜清淡,如此可降低血壓3至5毫米汞柱,同時也要維持心情平靜,不要暴怒,盡量避免搬重物,以免血壓飆高。
-
2022-07-13 醫療.腦部.神經
副市長突中風 醫師:不只在冬季夏天也要注意這些情形
台北副市長蔡炳坤在餐會間突發出血性腦中風,情況不樂觀,引發關注,很多人都以為冬天才是中風的好發季節,但醫師表示,從臨床上來看,台灣中風似乎與季節變化無關,特別是夏季從很熱的地方進入冷氣房裡,容易讓血壓飆高,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預後好不好還是要看出血量與部位,特別是有三高、肥胖、抽菸及血管異常者,是危險族群,應維持健康生活形態,才能避免中風。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哲肇表示,發生出血性腦中風,能不能良好恢復,要看出血量與部位,年齡也是一個考量,像是藝人納豆也是出血性腦中風,目前恢復的情況很不錯,可能年輕有加分,而他曾遇過三十多歲中風的患者,因為出血的部位在腦幹,是大腦最重要的部位,即使接受手術也很年輕,恢復的情況仍很差。張哲肇表示,很多人以為冬天才是中風好發季節,但過去的相關研究對氣溫是否影響中風發生率,其實並沒有定論,有的研究認為有、有的認為不影響,在台灣臨床上,一年四季都有中風患者,並沒有說冬天的患者就比較多,夏天數量也不少,可能在溫度劇烈變化時,容易造成血壓高,如果平時血管保養又沒做好,腦部血管脆弱、硬化,就可能破裂出血,造成中風。像是冬天從溫暖的房間內到寒冷的戶外,保暖沒做好就容易中風,夏天則是進出冷氣房,也是容易影響血壓。此外,夏季太熱脫水,血液比較濃稠,會增加缺血性中風機會,太熱休克則會造成血壓低,血送不到腦部的缺血性中風。他表示,腦部一旦出血,如果血量不多,有可能自行吸收,是否手術要看情況,如果顱內壓偏高,可能會造成連鎖效應,讓原本在出血第一時間內未受損的腦部,傷害面積擴大,所以開腦一方面是取出血塊、引流血水,另方面也是降腦壓。而哪些人是中風的高危險群?張哲肇表示,平常有三高、特別是高血壓的患者,要隨時注意血壓的變化,而高血糖與高血脂也會使血管變脆弱;此外,肥胖也是中風的重要因子,臨床上有些熬夜玩3C後中風的病例,多數都肥胖,而長期抽菸,菸中的成分也會影響血管。其他像是有動脈瘤、血管畸型等,也容易血管破裂中風,他建議高危險還是應該透過高階健檢,來確定是否有血管異常,及早預防,而家族中如果二等親中有兩人以上曾發生中風,可能與基因相關,也建議要多檢查。
-
2022-07-12 醫療.心臟血管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腦中風 專家曝兩大復元關鍵因素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驚傳出血性腦中風送醫急救。腦中風專家、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據媒體報導,蔡炳坤手術已經結束,目前應是受麻醉影響,處於深度昏迷,往後必須觀察腦出血的範圍及位置,期盼平安度過術後48至72小時急性期,提醒民眾平時應規律量測血壓,避免罹患高血壓不自知,而已是高血壓患者應按時服藥、控制血壓,以防腦中風上身。甄瑞興說,出血性腦中風分為兩類,一是腦部原就有動脈畸型,二是高血壓長期未獲控制,造成大腦動脈有許多小的動脈瘤,其中以高血壓未獲控制,為出血性腦中風最重要因素,當受氣溫冷熱交替、氣候炎熱、暴怒、情緒激動等影響血壓上升,造成動脈瘤及腦血管突然破裂,隨即引發中風。甄瑞興指出,出血性腦中風多好發於吃飯、運動、走路、談話等活動中,而梗塞性中風多好發於半夜睡覺,腦血管血液流速降低引起阻塞後,早上睡醒後,出現左側或右側半身突然不能動症狀,此為兩種中風最大的差別。甄瑞興說,治療出血性腦中風為採用開顱手術,優先清除腦部血塊、降低腦壓,再合併降腦壓藥物,但手術對腦部都是一種傷害,需觀察術後3至5天,尤其是48至72小時急性期,期盼腦水腫可以緩解,慢慢甦醒,平安度過難關。甄瑞興表示,出血性腦中風的出血範圍大小及位置,為影響復元兩大因素,如果而腦出血範圍不大,復元效果好,而如果出血位置若在運動、語言等區域,未來就會影響活動、說話等,但右腦中方比左腦中風會好一點,因語言區在左腦,右腦中風不至於影響語言能力。
-
2022-07-12 醫療.心臟血管
遠離腦中風傷害 專家教你一句口訣及這輩子要做的5件事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驚傳出血性腦中風送醫急救。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李俊泰說,腦中風都是突發事件,民眾警覺性、敏感度十分重要,為盡速辨識腦中風,民眾應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眼球偏移」口訣,目前學會也全國走透透,教導消防隊急救人員可以及早辨識中風患者,避免延誤治療。李俊泰說,腦中風分為兩類,8成是梗塞型,2成是出血型,如果是梗塞型中風,可以立即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因此,搶救時間十分重要。李俊泰說,觀察中風症狀可透過FAST,F是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若出現嘴角歪斜現象,也就是能否正常微笑。A是單側手臂無力下垂(Arm),也就是舉手測試,S是說話口齒不清(Speech),說句簡單的「你好」加以辨識,並再加上觀察眼球有無向右或向左單側偏移,T是記下時間(Time)立即就醫。為遠離腦中風,李俊泰說,這一輩子要做到的5件事,第一、控制三高,第二、維持運動習慣,第三、戒菸,第四、男性腰圍不可超過90公分,女性不可超過80公分,第五、了解有無心房顫動,最後是有腦中風家族史應須提高警覺。目前腦中風幾乎已無夏、冬之分,大家應是每天都要注意,小小心心過日子。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說,不論是出血型或梗塞型腦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都是關鍵因素,而高血壓好發於40、50歲以上民眾,如果未好好控制血壓,容易在腦血管壁旁形成微小的動脈瘤或血管阻塞、狹窄,進而引發腦中風。甄瑞興表示,已開發國家民眾的腦中風患者不多,主因就是民眾有好好控制血壓,但開發中國家民眾常不注意控制血壓,導致中風機會增加,提醒民眾每天要定時量血壓,注意收縮壓應維持在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甄瑞興提醒,除量測血壓外,平時飲食口味應吃得清淡,如此可降低血壓3至5毫米汞柱,同時也要維持心情平靜,不要暴怒,盡量避免搬重物,避免血壓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