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6 醫療.耳鼻喉
搜尋
胸痛
共找到
863
筆 文章
-
-
2024-01-04 醫療.心臟血管
「易喘易累」是否需進行心臟檢查?心臟科醫師帶你了解心臟檢查的眉角
如果聽到長輩說:「最近心臟不好!」就要懷疑可能有心臟問題,應盡快做心臟檢查。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浩維表示,心臟是人體的引擎,所有血液都靠它輸送,若血管不通暢就易產生全身性問題,易喘易累可能都與心臟不好有關,建議可做心電圖、X光、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肌灌注掃描、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檢查。心臟病與三高密切相關許多長者具有慢性疾病,尤其台灣人口已有高齡化的趨勢,高達700萬人有兩種以上慢性疾病。其中慢性心臟病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皆密切相關,監控好自身健康狀況,成為台灣老年化社會下每個人的課題。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浩維表示,民眾常因為胸痛、喘、心悸等因素來到醫院就診,大部分是3種因素所引起:1.心臟缺氧的問題導致心律不整,讓供應至血管內的氧氣不足。2.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嚴重可能造成急性心肌梗塞。3.心臟瓣膜有異常,導致胸悶的狀況。心臟病要如何檢查?常見的檢查流程有哪些?如果心臟缺氧會導致心律不整,讓供應至血管內的氧氣不足;冠狀動脈狹窄嚴重,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倘若心臟瓣膜異常,易出現胸悶狀況。李浩維說,除非急診,常見心臟方面的相關檢查如下:1.靜態心電圖:一般民眾如果出現心律不整問題,首先會檢查靜態心電圖,確認心跳速率,當心臟有心肌缺氧、心肌梗塞都可看出差異。2.X光檢查:X光檢查可以輔助診斷,部分民眾易喘是因為心臟衰竭擴大到肺部機能,導致肺水腫,X光便可以診斷心臟有無擴大、主動脈弓有無變寬等徵兆。3.運動心電圖:當靜態心電圖檢查無異常,患者仍有臨床症狀,則會安排運動心電圖檢查,加上壓力環境,看缺氧反應是否更加明顯,觀察患者在跑步時心臟耗氧量增加時,從心電圖變化判斷是否心肌缺氧。4.4小時心電圖:主要用來檢測心律不整的狀況。心律不整多半是心臟瓣膜問題,如果常覺得心臟收縮有刺痛感,或有心悸問題,就會安排這樣的檢查。5.心臟超音波檢查:主要可以看到心臟結構與收縮功能、瓣膜情況等,像二尖瓣膜脫垂或血管阻塞造成心臟運動情況異常,可藉由心臟超音波看出心臟是否健康的端倪。6.心肌灌注掃描:如果長者無法跑步做運動心電圖檢查,會安排心肌灌注掃描,透過注射微量放射性同位素,而後拍攝心臟的血流影像,藉以觀察心臟血液是否有供應不足、受阻等問題7.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利用多偵測器電腦斷層掃描儀掃描心臟冠狀動脈結合心電圖同步的造影技術,能清楚呈現冠狀動脈的詳細解剖構造和狹窄病變,可惜是該檢查屬於自費項目。8.心導管檢查:如果以上檢查都沒有辦法排除患者症狀的來源,就會使用心導管檢查的方式。心導管就像是直接進入心血管去照相,通常是非侵入性的檢查做完後,仍懷疑有心臟缺氧問題,藥物控制無法改善,就會安排心導管檢查,並且常會合併氣球擴張術、心臟支架置放手術一併進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3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可按壓人中穴急救?醫:無論是否甦醒,自救、救人都只有唯一一辦法
你可以先知道: (1)按壓穴位能有刺激效果,在即將陷入昏厥時維持甦醒,能爭取自行求救的時間和機會,但對心肌梗塞的病灶本身並沒有效果。(2)發生心肌梗塞時應撥打119求救,就算病人暫時仍是甦醒、也可能後來昏厥或惡化,在不確定病因、病程發展的情況下,打 119 尋求線上指導最可靠。網傳「心肌梗塞奪命 醫曝自救術:按壓這2穴道」的轉傳文章,內容提及名人疑似因心肌梗塞過世,網紅拍片教大家,在感到自己即將昏迷前按壓人體的急救穴位,幫助醒腦、是「急救昏厥」相當重要的穴道。但相關內容經轉載之後,變成上述標題,容易使人被誤導、以為穴位能「救心肌梗塞」,急診科醫師表示,心肌梗塞發作時應該立刻撥打119電話求救、依照 119,中醫師也表示,按壓穴位只是在快要昏厥前、幫助維持甦醒,爭取求救的機會和時間,對心肌梗塞的病灶本身並沒有改善的效果。 心肌梗塞急救按壓人中? 原始謠傳版本 心肌梗塞、及時急救方法方法、重按人中穴。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穴位幫助甦醒 無助立刻改善血栓本身 MyGoPen 致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林在裕,他表示按壓穴位、刺激人體造成反應的效果因人而異,但是必須在有呼吸、心跳的情況下,醒腦開竅才有效,人中或其他穴位可能可以幫助快要昏厥的病患甦醒,但是對於病情的本身,也就是栓塞的問題是沒有用處的,不管是梗塞型腦中風、或是心肌梗塞,都是長時間累積而成的,從小的斑塊不斷的沉積,血管管徑從 6 成、7 成、8 成逐漸堵塞,在血管血栓形成的過程,中醫輔助治療也需要其他的穴位來幫忙,而且需要一段時間,不是靠一次的治療就能見效的。 無法確定情況是否會惡化 都應先打 119 求救 林在裕表示,傳言說的情況並不清楚,不管是自救或是有一個人在你面前倒下,未必就能知道是心肌梗塞所導致的心臟停跳,或是突發性心律不整而導致的心跳停止,或是只是低血糖昏倒等其他昏厥,在病人快要昏厥的這個時候,按壓人中可能是有效的,緊急地讓病患維持甦醒。林在裕強調,如果像傳言所說的是心肌梗塞的話,臨床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劇烈胸痛,如果發現患者有這些症狀的時候,穴道按摩能使狀況不要變差,而且即使病患短暫的維持著甦醒的狀態,也還可能再度昏厥,所以應該打 119,如果甚至都已經失去意識,就更是應該打 119 求救。 林在裕指出,當病患失去意識時,除了請人幫忙先打119,該做的事就像所有的急救程序一樣,第一步要先測一下有沒有脈搏,對中醫來講就是先把脈,然後看有沒有呼吸,如果呼吸、心跳都在,就必須按照急救的標準流程。 根據國健署於 2018 年公佈的「到院前心肺復甦宣傳」影片,片中男子跑步時路倒,正確的急救程序應為: (1)路人幫忙撥打 119 報案,119指揮中心派出救護車支援,手機開擴音 (2)依據 119 的指示,檢查病患的意識和呼吸(3)如果沒有呼吸,依指示操作 CPR(心肺復甦術) 影片中強調,有超過 8 成的心跳停止案件,發生在住宅和街道,如果無法在第一時間急救,心跳恢復的機率可能每分鐘會降低 7% 到 10%,可見由 119 指揮中心線上指導民眾執行 CPR 才是搶救的關鍵。傳言說法「在感到自己即將昏迷前按壓穴位,能幫助醒腦,是急救昏厥相當重要的穴道」,語意上應是指幫助醒腦、幫助保持甦醒狀態,但相關文章轉載之後出現「心肌梗塞奪命 醫曝自救術:按壓這 2 穴道」等標題,易使人誤解,以為按壓穴道「可以救心肌梗塞」。 心臟停跳CPR、AED最重要 按穴位恐耽誤急救時間 國健署上述影片中,也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陳維恭衛教說明,「一位心臟突然停止的病人,如果可以在4分鐘之內進行 CPR,病人腦部損傷就會下降、同時能增加 3 倍的電擊存活率」,可見挽救心臟停止病人最重要的介入手段為 CPR(心肺復甦術)及 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而且時間分秒必爭,傳言多方轉傳後原意已模糊、且恐使人耽誤寶貴的救命時間。 結論 按壓人中等穴位刺激病患「只能幫助醒腦」,使快要昏厥的病患維持甦醒,但對於疾病的本身,例如傳言所說的心肌梗塞並無療效,網紅影片原意為按壓穴位、自助醒腦,爭取求救的機會和時間,但轉傳之後出現「心肌梗塞自救 按壓這 2 穴道」等標題,易使人誤導以為按壓穴位能「救」心肌梗塞,恐耽誤只有 4 分鐘的黃金搶救時間。衛教資源: 國健署 - 到院前心肺復甦宣傳-短版 認識冠心病 諮詢專家: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中興院區 中醫科醫師 - 林在裕(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12/MI.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2 焦點.元氣新聞
張誌家心肌梗塞猝逝,友人曝「求救文」!心臟科醫曝恐非傳統型
前職棒投手張誌家今天驚傳心肌梗塞過世,享年43歲,張媽媽已證實這項消息。輔大醫院院長、心臟血管專科醫師黃瑞仁說,張誌家年輕、有名,又是運動員,「冠狀動脈突然完全阻塞猝死,機會不高」,他不認為猝死原因是傳統心肌梗塞,研判原因恐是肥厚性心肌病變,或先天性冠狀動脈開口異常所致,但真正死因仍須解剖才能得知。黃瑞仁指出,張誌家是出名的運動員,年輕時每天都在接受高強度訓練,如果有心肌梗塞、心絞痛、狹心症等症狀,應該早就被發現了,一般來說,急性心肌梗塞好發年齡約為5、60歲,原因是冠狀動脈完全阻塞,這樣的情形發生在運動員身上,「機會真的不高,幾乎是不太可能」,因此,這不是傳統認知的冠狀動脈硬化、阻塞,引發的急性心肌梗塞。黃瑞仁說,若是運動員在球場上突發心肌梗塞,可能原因有三種,第一、肥厚性心肌病變所致,這一類患者可能不適合進行競爭性運動比賽;第二、先天性冠狀動脈開口異常,必須透過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檢查才能確定。第三、心律不整而造成猝死。不過,外傳張誌家猝死前曾經飲酒。黃瑞仁說,如果是喝酒引發嘔吐,而嘔吐物阻塞呼吸道,也可能引起呼吸道窒息猝死,也不能排除此一原因,但還是以肥厚性心肌病變、先天性冠狀動脈開口異常引發猝死的可能性較高。張誌家猝逝友人曝「求救文」 醫:這情形運動員更危險【記者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前職棒投手張誌家今日驚傳心肌梗塞過世,享年43歲,張誌家家人已證實消息。張誌家友人表示,他去年9月曾在臉書發文「曬太陽後腦兩側特別容易頭痛」,希望尋求親友意見。急診醫師表示,這類症狀符合「高血壓」徵兆,臨床上許多血壓飆高而引發的頭痛,長期高血壓容易使血管硬化,成為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族群,運動員轉教練後,生活型態驟變「反而更加危險」。張誌家傳出在中國大陸猝死,他在台中老家的友人聽到消息不敢置信,對於有人傳說他疑有飲酒更說不可能,還說張誌家並不喝酒。據了解,張誌家這幾年轉當教練,更考上高爾夫球教練執照,近日在中國大陸工作,因為和家人失聯,朋友趕抵其宿舍查看時,卻見他趴在桌上已無生命跡象。彰化秀傳醫院急診醫學部總監、台灣急診醫學會監事黃炳文表示,天氣冷、心肌梗塞的病患增加,運動選手會倒下通常都是心臟問題,面對冷急症,運動員時常更加危險。黃炳文說,運動員平時運動量大,因此飲食長期高熱量,轉作教練後運動量下降,飲食習慣改不過來就會體重暴增,若又有許多邀宴,高油脂、高膽固醇的豐盛飲食,更加會累積心血管的負擔。「運動員常覺得撐過就好了,但一次沒撐過去可能就發生憾事。」黃炳文指出,運動員耐力比一般人好、更能撐,當出現胸悶、胸痛時,都覺得不嚴重,因此選擇撐過去,前面幾次撐過了,但當一次危險撐不過去可能就過世了。張誌家友人表示,張誌家於去年9月19日,在他的臉書發文,內容為「有沒有醫學常識豐富的朋友能解惑一下,最近常常莫名頭痛,尤其是曬太陽的時候,這個症頭直接影響最近打球的成績,痛的地方通常在後腦兩側,有朋友瞭解是什麼情形嗎?──覺得很糟。」對此,黃炳文也說,臨床上遇到的頭痛病患相當多,且通常就是「高血壓」問題,本來130毫米汞柱的血壓,頭痛時一量飆高到230毫米汞柱,是「隨時會倒下」的數值。黃炳文表示,急診接收到的患者中,不少高血壓患者都是因為「不遵從醫囑服藥」,直到頭痛得不了才吃高血壓藥;長期不妥善控制高血壓,很容易讓血管硬化,導致心肌梗塞急性發作,因此一旦有胸悶、暈眩或是頭痛等症狀,務必趕緊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2024-01-02 焦點.元氣新聞
前旅日球星張誌家驚傳心肌梗塞逝!青壯年猝死多因心血管出問題 醫提醒3危險徵兆4生活型態易致命
2024年才剛開始,前旅日球星、中華職棒La New熊隊投手張誌家今(2日)驚傳因心肌梗塞於大陸過世,享年43歲,張誌家母親已證實這項消息。據了解,張誌家在病發前有過飲酒行為。台大醫師指出,喝酒本身會刺激心血管,讓血管擴張、血壓降低,體內一旦超過20公克酒精,就會刺激交感神經,讓血壓升高,「更容易引發心律不整、心房顫動」,成為許多意外發生的原因,若有3症狀務必趕緊就醫。前職棒投手張誌家心肌梗塞過世 醫提醒3大危險徵兆【聯合報/ 記者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若是飲酒過量造成的猝逝,主要來自「心律不整」,喝酒對全身器官都會有刺激,而血管則是會擴張,讓血壓降低,這樣的狀況下容易腦中風,而非心肌梗塞,因此通常問題會出在「交感神經」上。王宗道指出,酒精會刺激交感神經,反而讓血管上升,因此一加一減之下血壓的增減因人而異,但只要超過20公克的酒精,更容易使人心律不整、心房顫動,許多民眾便是因此突然倒下;但也有可能是飲酒交感神經活躍後,引發的嘔吐情形,導致嗆咳等因素,同樣有生命危險。天氣冷又喝酒,務必要做好保暖。王宗道表示,天氣冷民眾愛吃火鍋、羊肉爐又喝酒等等,冬天最好每天測量自己的血壓,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血壓數字,本來90至140毫米汞柱的血壓目標,危險族群就要降到80至130毫米汞柱,可降低四分之一的死亡率,且保暖工作要做好。身體的警訊也要留意3項徵兆,王宗道提醒,民眾一旦出現「胸悶、活動時易喘、心跳不規律」3項徵兆其中1項,務必馬上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若身邊有心律不整倒下的親友,一定要趕緊送醫,可以的話取得最近的AED並施予搶救,一定要在黃金10分鐘內及時搶救。青壯年猝死多因心血管出問題 4生活型態易致命【元氣網整理】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但約有一半以上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急性心肌梗塞更是令人措手不及,患者通常在發病後1個小時內猝死,是一種死亡率相當高的急症。45歲以上男性、停經女性、有三高、抽菸、壓力大、缺乏運動,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忽冷忽熱天氣 心肌梗塞猝死增心肌梗塞好發冬季,但忽冷忽熱的天氣,也讓心肌梗塞猝死的風險更明顯增加。柳營奇美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鐘國瑋曾受訪指出,心肌梗塞發生前典型症狀是胸悶、胸痛、呼吸急促、冒冷汗等;其中三高患者、有抽菸習慣、肥胖及有心臟疾病的家族史等更是高危險族群。此外,秋冬或冬春氣候交替,也常因氣溫忽冷忽熱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進而引發心肌梗塞,讓人猝不及防。年輕人猝死多因心血管問題 4致病因子易致命猝死大致可分為「心源性」與「非心源性」,高達八成都與心血管有關。包括心肌梗塞、心律不整、急性心衰竭、冠心症、心臟停頓等就屬心源性猝死。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曾受訪表示,年輕人心血管出問題主要原因,包括肥胖、熬夜、久坐、抽菸等,都與生活型態不佳有關。張釗監指出,體脂肪過高對於心血管是沈重的負擔,長久下來會讓血管彈性變差,增加血管破裂或產生斑塊的機率,進而引爆心肌梗塞、腦中風機率增高。疑似發生心肌梗塞,應如何處理?心血管疾病權威名醫王宗道提醒,攝氏26度到28度是對心血管最友善的氣溫,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提高阻塞機率,加上冬天還有血壓升高、水喝得少、飲食可能較重鹹油膩等不利因素,只要發現「心痛、喘、冒冷汗」,就要趕快叫救護車。心肌梗塞的救治分秒必爭,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說明,謹記「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這個口訣,當身旁的人突然倒下去,馬上叫救護車。如果能正確急救,也可以幫他撿回一命。(CPR教學影片)急救處理流程發現「心痛、喘、冒冷汗」→叫救護車→等待時先進行心肺復甦術(CPR)→上了救護車由醫護接手CPR,持續心臟按摩→抵達醫院【延伸閱讀】.疾病百科/心肌梗塞.艾成離世7個月 40歲親弟心肌梗塞猝逝.常見猝死原因多與心血管有關 醫授3步驟防範:優先調整體重.乍暖還寒心肌梗塞好發期 醫師提醒一症狀出現是警訊
-
2023-12-31 焦點.健康知識+
跨年夜狂歡迎接2024年藏5大危機 醫曝這一危機為急診中最致命
今晚就是一年一度的跨年夜,許多民眾準備狂歡一整夜,迎接2024年。不過,跨年狂歡之際,竟暗藏5大危機,曾有支援台北市府前跨年活動緊急救護站多年經驗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前主任、開業醫師高偉峰表示,跨年狂歡之際,暗藏昏倒、失溫、猝死等危機,在歡樂的氣氛下,一定要多注意自身安全。1.跨年活動人潮擁擠,要多注意腳步,避免引起踩踏事件。近年來,令人印象深刻的踩踏事件,為去年萬聖節假期在南韓梨泰院發生的踩踏事故,造成逾150人死亡、近200人受傷,同屬大型活動的跨年活動,也是人潮眾多,必須注意。高偉峰說,研究指出,大型活動發生踩踏事件時機,多在進場及離場兩大時段,其中以離場最爲常見。高偉峰提醒,跨年活動結束散場時,民眾不要互相推擠,尤其是下樓梯時要特別注意,如果一個人不小心跌倒,後面的人順勢踩踏下去,容易引發連鎖效應,一發不可收拾。民眾如果擔心散場時,人潮眾多,建議可以選擇提早離場,或多走一段距離,到人潮較不擁擠的地方,再搭車離開。2.參與跨年活動,民眾昏倒為最常見,兩大原因常被忽略。高偉峰說,美國曾有研究指出,民眾參與跨年演場會昏倒的兩大原因,其一為空腹,許多民眾為及早進入活動現場,提早前往排隊而沒有吃東西、喝水,當活動開始後,因低血糖昏倒,或是活動、演場會開始後,上廁所不方便,不敢喝水,也容易昏倒,提醒參與跨年活動要適時吃東西、喝水。另一昏倒原因是,演場會時情緒亢奮,不斷地尖叫或是推擠,一時吸入的氧氣不足,也容易昏倒,民眾應多注意。3.跨年時情緒亢奮,容易引發猝死,不可不慎。美國另有研究指出,在美國一年中最仍易發生猝死的時間,分別是聖誕節假期與跨年夜。高偉峰說,原因是這段時間,民眾情緒較為亢奮,此時交感神經興奮、血壓上升,如果有不明原因胸痛、頭暈、呼吸困難等症狀,應速就醫,或有心血管病史者應提高警覺,而在跨年夜時,他也曾收治癲癇發作患者,建議糖尿病、高血壓、癲癇等慢性病用藥應隨身攜帶,按時服藥。4.跨年夜氣溫降低、病毒活躍,洋蔥式穿衣法、口罩缺一不可。許多民眾參與跨年活動,更會狂歡一整夜,並迎接新年曙光。高偉峰說,此時應多注意身體保暖,最好採用洋蔥式穿衣法,包括貼身的發熱衣、舒適的外出服、毛衣、羽絨外套等,帽子、手套應要適時戴著,且跨年活動人潮擁擠,也是流感、新冠等病毒傳播、擴散的最好時機,也最好佩戴口罩,以防感染病毒,最近此類病人人數已有上升趨勢。5.跨年夜飲酒過量,容易增加路倒猝死機會,「這一點最需要注意」。高偉峰說,擔任北醫附醫急診重症醫學部前主任時,於跨年夜在急診值班觀察發現,因醫院地點鄰近台北101,許多民眾看完跨年煙火後,繼續喝酒狂歡整夜,但卻喝過量,最常於凌晨12時至清晨6時,發生路倒事件,送醫人數約為5至10人,但喝酒路倒時,身體容易失溫,或是不小心被嘔吐物噎到,可能發生猝死,「這一點最需要注意」。以酒精濃度為58%的高粱來說,一名體重60公斤成人,約喝200CC就已有神智不清,400CC則達致死劑量。高偉峰說,臨床上,就曾收治喝酒過量的路倒民眾,已出現呼吸衰竭,必須緊急插管搶救的狀況,提醒跨年夜喝酒狂歡最需注意,千萬不要喝過量,避免發生憾事。高偉峰建議民眾,在參與跨年演唱會前,一定要吃飽喝足睡得好,也建議把水、小零嘴放在隨身背包裡,隨時補充熱量及水份。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31 癌症.肺癌
「非吸菸」肺癌人數逐年增高 胸腔科醫師指家族史佔關鍵因素
肺癌成為我國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有一萬六千多人是新診斷為肺癌的個案。國內積極防治菸害,但「非吸菸」肺癌的人數卻逐年增高。國內研究團隊日前於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刊登的研究結果:不吸菸者若具有肺癌家族史,相較於無家族史者提高了五成左右的罹病風險,其次的風險因子是暴露於空汙以及年齡。國內大型醫院收案試驗,證實肺癌家族史是罹病關鍵。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洪仁宇表示,過去一直認為抽菸才會罹患癌症,但隨著國內吸菸人口降低,罹患肺癌的人數卻持續上升,經多年研究,台灣不吸菸肺癌最大宗的因素是「家族遺傳史」。國內17家大型醫院從2015年到2019年,收案1.2萬多名不吸菸但具有可能會引發肺癌的風險對象:收案條件為55歲到75歲民眾、不吸菸或吸菸少於10包年且戒菸超過15年。具有的風險因子包括:三等血親內具肺癌家族史、處於環境菸害、本身患有慢性肺阻塞或肺結核、烹飪指數(Cooking Index)大於等於110、烹飪過程中無適當通風等。結果顯示,有17.4%的參與試驗者,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後發現肺部有結節陰影,接受切片檢查和外科手術後,有318人(2.6%)被確診為肺癌。而被診斷侵襲性肺癌者,其中多達197人(61.9%)具有家族史。女性患者肺腺癌占比達87%,多數無吸菸習慣。台灣罹患肺癌的類型以「肺腺癌」為最大宗,如果以性別分別,依2020年公布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所有罹患肺癌的男性患者中,肺腺癌的占比為58%;所有罹患肺癌的女性患者中,肺腺癌的占比高達87%,而女性肺腺癌患者,大多沒有吸菸習慣。洪仁宇醫師表示,過去一直認為「吸菸」是導致肺癌的最大宗風險因子,但隨著戒菸人口增加,其餘的風險因子導致的肺癌更值得被重視,其中家族史應該要被格外注意,其餘風險則是空汙、年齡、職業環境、肺部慢性疾病等。不過肺癌初期症狀難辨,常見症狀為咳嗽、全身不適、喘、胸痛、血痰等,平均每位肺癌患者被診斷時約有2.38個症狀。但洪仁宇醫師強調:這類症狀大多不會立即危害生命,加上很像感冒或器官退化的表現,也讓患者就醫警覺性降低,導致患者被診斷時大多已經是晚期。肺癌基因型態漸明朗,藥物治療效果愈來愈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吳寬澧表示,早期肺癌可以透過手術搭配化學治療,預後效果很好,如果是晚期肺癌的患者,手術治療就會成為輔助療法,治療方式則以全身性療法為主,例如標靶藥物,免疫及化學治療等。而隨著基因檢測的技術與標靶藥物的研發越來越進步後,肺癌患者接受藥物治療的效果也愈來愈好。國內的肺腺癌患者,大多是EGFR的基因突變類型,如果是該基因型的肺癌,投藥反應與化療相比,效果明顯高出一倍以上。吳寬澧醫師分享:一位使用標靶藥物的患者診斷為第四期肺腺癌帶有EGFR基因突變,給予對應的標靶藥物後,原本是「大白肺」,服藥兩周後肺部狀況便明顯改善,服藥兩個月後,肺部X光就幾乎沒有「白肺」的跡象。九種基因型投以標靶藥物,接續治療延長存活期。吳寬澧醫師表示,傳統肺癌的治療是依照細胞型態來決定。例如肺腺癌、鱗狀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各自有不同的治療策略。但隨著醫學演進,目前已經被發現且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的肺癌基因型有九種,如EGFR、ALK、ROS1、MET、KRAS、BRAF、NTRK、RET、HER2。現在治療肺癌的選項,還要參照每個人不同的基因變異來決定。整體而言,可能高達七成的肺腺癌病人,有機會使用到標靶藥物。隨著治療方式的進步,肺癌的診療也與時俱進。吳寬澧醫師分享,以高醫為例,院內即採「肺癌多專科團隊」定期會議討論病人治療決策,意即每位來院求診患者的治療方向,事實上也加入了團隊內各專科醫師的意見。而在治療策略方面,近年也逐步發展根據可能的抗藥性來選擇標靶藥物。吳寬澧醫師更以「救援投手」的概念來說明標靶接續治療策略的觀念。以國人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如第一線先採用第二代的標靶藥物作為先發投手,在腫瘤抗藥性出現後,若基因檢測確認帶有T790M的基因突變,則可以第三代標靶藥物上場救援、接續治療。這種做法在一個亞洲大型研究中已發現,病友存活期可達63.5個月。國內長庚醫院的研究也發現可達到61.8個月。吳寬澧醫師說,目前晚期肺癌雖有藥物可治療,但如果能提早發現,才有治癒的機會,且病患預後仍遠遠優於晚期發現的病患。國民健康署針對高風險對象推動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有助於找出早期肺癌患者。符合高風險族群者,應定時檢查,才能及早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8 醫療.心臟血管
為什麼醫師懷疑患者肺栓塞時需要做D-dimer檢測?D-dimer檢測原理是什麼?還可偵測那些重大疾病?
什麼是D-dimer(D-二聚體)檢測?D-Dimer檢測原理是什麼?D-Dimer檢測是檢查血液中 D-Dimer的濃度,D-Dimer是纖維蛋白在人體分解時所產生的蛋白質片段。纖維蛋白與血小板共同參與血栓的形成,所以當D-Dimer檢測出現陽性,甚至是顯著偏高時,代表檢測者體內有大量的血栓形成,此時檢測者可能凝血功能發生問題。而引起凝血功能異常的原因很多,通常無法憑此檢測確切得知疾病為何。同時此檢測也無法得知血栓可能的位置在哪。 血栓在人體的功能為何?與凝血機制有關嗎?血栓是血液凝固時一個重要的機制,產生血栓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體內止血,當體內的血管或組織受傷時,需要藉由凝血因子、纖維蛋白與血小板,在特定的位置產生血栓和更堅固的纖維血栓,凝結成巨大血塊,來阻止傷口中的持續失血,傷口上的結痂與血管中的瘀青就是血栓的一種表現。當覆蓋好傷口或傷口痊癒時,身體需要控制覆蓋傷口的巨大血塊大小,或將凝結在傷口上的巨大血塊移除,這時候身體需要對其中的成分,包括:血栓、纖維蛋白進行分解,就會分解產生D-Dimer進入血液中。所以當檢測結果出現陽性或較正常情況明顯更多的D-dimer,就代表人體有大量的血栓正在形成與分解,也就表示體內的凝血功能沒有正常運作。D-dimer(D-二聚體)可用來檢測那些嚴重疾病?醫師經常透過 檢測D-dimer(D-二聚體),來判斷病人是否發生凝血問題,常見的凝血疾病有:1.深層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英文簡稱DVT):深層靜脈栓塞是在身體深處靜脈血栓所引起的堵塞,這些血栓能夠部分或完全阻塞靜脈的血流。大多數深部靜脈血栓發生在下肢中,尤其容易發生在小腿、大腿或骨盆,少見於手臂中。深層靜脈血栓可能還會伴隨有以下症狀:●腿部或手臂突然腫脹。●腿部疼痛或壓痛,尤其發生在站立和行走時。●腿部或手臂出現腫脹或疼痛的部位發熱。●皮膚發紅或變色。●皮膚表面附近的靜脈異常變大。2.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英文簡稱PE):肺栓塞是肺部出現血栓,阻塞肺部動脈的血流,並影響到肺部的氣體交換,通常是腿部的深層靜脈血栓轉移到肺處所引起。此種情況是急症,需進行急救,不然病人有生命危險。 肺栓塞可能的症狀有:●突然發生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咳血或咳嗽,並且咳嗽或移動身體時,會產生發生劇烈的胸痛。●背痛。●出汗顯著增加。●心跳顯著加快。●容易感覺頭暈或昏厥。3.中風:因為腦血管的阻塞或腦血管得破裂而導致腦部的功能突然發生局部或全部的功能失調,尤其是血栓阻塞引起的可透過D-dimer快速偵測。中風可能的症狀有:●身體一側的上肢或下肢突然麻木或無力●臉部一側突然覺得麻木或無力●突然發生辭不達意、說話困難或難以溝通。●突然單眼或雙眼發生視力障礙。●突然頭暈、身體失去平衡或缺少協調性,不易行走。●不明原因的突然劇烈頭痛。4.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簡稱DIC):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會讓體內形成過量的血栓,導致許多器官的損傷和其他嚴重併發症。D-dimer的檢測數據可在治療DIC時作為治療成效的參考依據。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可能症狀有:●牙齦出血。●噁心、嘔吐。●劇烈的肌肉疼痛和腹痛。●癲癇。●排尿次數較平常少。因D-dimer的檢測難以確定引起的疾病為何,所以醫師通常會使用心血管的影像檢查,協助進行確認疾病為何?常見的心血管影像檢測有:杜卜勒超音波、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A)和肺部通氣和血流灌注攝影(V/Q scan)等。那些因素會影響D-dimer檢測?D-dimer雖然可以很快偵測人體中血栓的多寡,但因為這項檢測的靈敏性極高,所以容易產生許多偽陽性的結果,常見的因素有:●懷孕。●心臟病。●最近手術。●身上有多處外傷傷口。●感染性疾病,例如:新冠肺炎。●老人。●肥胖。●抽菸。●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D-dimer檢測安全嗎?如何解讀數據?D-dimer檢測只需要少量的血液就可以完成,且不需要禁食,不受使用的藥物影響,抽血檢查相對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不同廠牌的D-dimer檢驗正常值並不同,通常只要注意數據是否為陽性,且明顯高於正常的參考值,或醫師有特別講解數據的差異性。參考資料:Cleveland Clinic:D-Dimer TestWebMD:What Is the D-Dimer Test?
-
2023-12-27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壓患劇烈胸痛後主動脈剝離!竟是吃降血壓藥沒注意一件事釀禍
48歲劉姓男子有高血壓病史,日前吃過晚餐後,突然發生劇烈胸痛,從一開始的前胸痛延伸到後背痛,家人將他送醫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認為急性主動脈剝離。幸好在接受緊急手術後,已順利恢復健康。醫師詢問病史發現他任意改變血壓藥的服用方式,常自行停藥或加量,才因此釀禍。降血壓藥胡亂吃讓血壓不穩定 竟主動脈剝離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楊文義表示,病患平日雖服用降血壓藥物,但服藥量卻是按自己想法決定,如果量到血壓較高就吃藥,甚至自己加量;如果血壓量測正常,就自行停藥不吃;許多病人都認為有吃降血壓藥就能控制高血壓,但不正確的用藥方式卻會導致血壓不穩定,讓血管在忽高忽低的張力影響下,造成嚴重傷害,甚至發生主動脈剝離的危險情況。主動脈是全身最大的動脈,也是承受心臟壓力衝擊的最前線,當血壓不穩定造成主動脈剝離時,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前胸和後背突然發生劇痛。如果沒有緊急接受治療,容易造成大出血或心包膜填塞而死亡,因此必須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才能降低死亡率。不止老年人 主動脈剝離年輕化楊文義指出,過去主動脈剝離大多發生於老年人身上,但隨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改變,主動脈剝離年輕化已漸成趨勢;提醒民眾,要預防發生主動脈剝離,除了健康飲食、養成運動習慣、遠離菸酒之外,每天測量血壓並保持血壓穩定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已服用高血壓藥物的病人,務必要按醫囑定時定量服藥,切不可自行加量或減藥,才能確保自身健康。疾病百科/主動脈剝離主動脈剝離是罕見但高致死率的急症,常需及時的緊急手術治療以挽救病人生命。急性主動脈剝離在第一時間如果沒有進行手術治療,至少有50%的病人於發生後的48小時內會死亡,約71%的人會在2個月內死亡,一旦破裂甚至連進開刀房的機會都沒有,病人可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因出血過多而過世。》看完整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7 醫療.心臟血管
年長者突然覺得極度疲累、呼吸困難!當心可能是「1疾病」來報到
您可能以為心肌梗塞應該是會出現「心絞痛」的症狀,但其實在長者和女性來說,有四分之一的人心肌梗塞發作時,並沒有心絞痛、胸痛症狀。反而是以極度疲累、呼吸不順、肚子痛等一般認為和心臟病無關的「非典型症狀」出現,這類患者常來不及求救,務必注意。出現這些症狀,也是「心肌梗塞」跡象心肌梗塞最常見的症狀是「胸痛」,可是有部份患者並沒有典型胸痛症狀,往往被忽略而延誤黃金救援時機。刊登在近期《歐洲心臟期刊》中一項研究,收集自2014年到2018年丹麥首都地區24小時醫療服務,以及緊急救護的電話資訊。分析發現,在5年期間共有8336例的心臟病發作救援,其中7222例病患是以胸痛為主要報案症狀,約佔72%,顯示胸痛確實是心臟病發的典型症狀。但統計也發現有24%的病患並無胸痛症狀,反而是以呼吸問題為主要表現。無胸痛症狀的心臟病發患者,主要是79歲以上男性,而在女性的心臟疾病,更有高達4成沒有胸痛的典型症狀。這項研究發現,有胸痛症狀者有接受緊急救護者,是無典型胸痛症狀者的3倍。研究人員表示,沒有胸痛典型症狀,不僅造成患者疏於警覺,也易讓救護人員誤以為是良性非緊急疾病,而有來不及就醫的危險。非典型心肌梗塞患者的發作症狀和一般認知心臟病問題可能並不相關。分析顯示,非典型的心臟病發症狀主要是:呼吸困難、極度疲憊、意識障礙、腹痛等。也希望藉此研究結果,提高大眾警覺,當年長患者和女性病患有以上非典型症狀時,不可忽略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徵兆。 專家意見安南醫院心血管中心副院長李聰明表示,年長病患和女性的心臟病常以非典型的症狀為表現,事實上在受訪當天,該院才搶救回一位非典型心肌梗塞患者。那位患者在辦公室顯現極度疲累的狀態,跟同事說她累得一定要趴一下了,所以她的同事有警覺,趕快送她來就醫,檢查發現患者的心肌梗塞指數(CK-MB/CK)過高,緊救處置而救回一命。女性及年長者突覺極度疲累、呼吸困難 要當心 為什麼老年人和女性的胸痛常以非典型症狀為表現呢?李聰明解釋,要能充份感覺到胸痛,必須是患者本身的神經傳導功能是正常的,因為胸痛的反應,是經由神經傳導到大腦,由大腦下指令,「感覺到」這是胸痛反應。而許多老年人有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患,神經反應受到長期高血糖的破壞,神經傳導功能有障礙,因此患者對於疼痛、冷熱的感知都會比較差,所以較無法能充分反應疼痛的感受。而腦部曾經受損傷,如中風患者,則會影響大腦傳達指令的功能,無法判斷疼痛。而女性對疼痛的耐受性佳,可能不覺得有特別疼痛的感覺,所以也比較容易忽略。李聰明提醒,心臟病發的非典型症狀很多,很多患者常會主訴「好像喉嚨被緊緊抓住、喘、呼吸不適」。也有人是感覺講話講不太出來、極度疲累、手臂麻、手臂痠痛到舉不起來、肚子痛等。有些患者雖然會胸痛,但是胸痛常只持續3、5分鐘,一下子就恢復了,所以不以為意。他提醒如果有這些症狀,或是短暫疼痛持續發作,就要提高警覺,可能是心肌梗塞來報到。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6 焦點.元氣新聞
心律不整該注意! 及早察覺、正確治療避免中風危機
75歲老伯發生腦中風,雖做了多項檢測及心電圖,無奈沒找到陣發性心律不整的證據,因此未能及時針對心房顫動提供藥物治療;過了半年,老伯再次腦中風,醫療團隊與家屬決定把偵測時間拉長,才確診為心房顫動,改用抗凝血劑、控制心房顫動症狀藥物,規則治療後老伯才穩定病況。80歲長者心房顫動比例佔1成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吳尚儒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患者可能會有心悸、呼吸困難、活動喘、胸痛、頭暈等,雖可以透過心電圖檢查,但有些心房顫動患者無症狀,因此很容易疏忽,若未及時檢查診斷及治療,疾病可能持續惡化。80歲以上長者每10人就有1人有心房顫動,若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心房顫動造成中風栓塞的風險就更高。吳醫師提醒,心房顫動無症狀者,也可能發生腦中風,若大家有危險因子,或心跳時常不規則,應盡快就醫檢查。心房顫動勿輕忽 別讓血栓礙了你的生活品質「心房顫動的併發症中,最令人害怕的就是中風。」吳尚儒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患者發生腦梗塞的風險大約是一般人的五倍!中風的患者其嚴重度和預後都會比沒有心房顫動的中風患者還要差。當心房快速且不規則收縮時,便無法有效率地推動血液前進,滯留的血液會形成血栓。這些血栓可能隨著心臟搏動進入血液循環,血栓可能塞住腸子的血管造成腸中風、塞住肢體的血管造成肢體中風,若血栓流向腦部,阻塞腦部血管便會造成腦中風。無論是腦中風、腸中風、肢體中風,皆是可能致命的急症,猝然發作,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即使沒有中風,心房顫動也可能漸漸導致心臟衰竭,影響生活品質及增加死亡風險,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心房顫動只是偶爾發作或沒有症狀就掉以輕心。積極接受治療 降低中風風險預防中風與減輕症狀,避免影響生活,是心房顫動藥物治療的主要目標。由於每位患者的年齡、體重、及各種身體狀況的不同,腦中風的機率並不一樣,心房顫動患者若積極接受治療,可降低大約64%的中風風險,臨床上醫師會用「中風之風險評估量表(CHA2DS2-VASc score)」來評估腦梗塞中風的危險性,得分愈高,代表患者因心房顫動而腦中風的機率愈高,應規律使用口服抗凝血劑,預防中風的發生;另外在某些特定患者積極做心臟的節律控制,如藥物治療或電燒手術,有機會減少病人的症狀或將心房顫動回復正常的節律。兩大危險因子 定期監測血壓與心律高血壓和年紀是發生心房顫動的2大危險因子。全球多項臨床試驗超過萬人的資料顯示,大約60%-80%心房顫動病患合併有高血壓。由於心房顫動臨床上不一定有明顯症狀,又伴隨潛在中風風險,因此吳醫師也提醒,應重視血壓量測,若血壓計有偵測心律不整的功能,當發現有此警示時,建議至心臟內科門診評估,以釐清是否有心律不整的存在,就有機會早期發現無症狀的心房顫動。
-
2023-12-25 醫療.心臟血管
天冷溫差大!暖氣別開超過27度 室外起雞皮疙瘩、全身發抖為失溫2大警訊
冬意濃,近日天氣明顯轉冷,進出室內外或是暖氣房時,要多留意自身保暖措施,避免溫差過大導致健康危害,嚴重甚至有猝死風險。醫師指出,天冷會入睡困難,建議可在睡前半小時開暖氣,並定時1至2小時關閉,以防起床後冷暖溫度變化,血管無法順利收縮。尤其「典型」、「非典型」等10類人更得注意保暖。19日起全台天冷,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說,天冷開暖氣,室內溫度以24℃最佳,若到27℃、28℃則太高,進出暖氣房時,如果溫差超過10℃以上,恐人體無法快速適應外界溫度,容易導致心血管、腦血管事件發生。冬天保暖首重溫度「緩升、緩降」冬天最重要就是保持溫度「緩升、緩降」,避免溫差大讓身體吃不消。柳朋馳建議,保暖措施最好採取「漸進式」,若睡前太冷會影響入睡,可提前開半小時暖氣提升室內溫度,但入睡後人在被窩裡溫度會上升,暖氣即可設置1至2小時定時關機,減少睡眠時人體的水分散失,影響調節溫度的機能;若家中無暖氣,可多加衣服、暖暖包、喝溫開水等,都是增加體內微循環的好選擇。柳朋馳指出,三高病患是罹患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族群,血管舒張過程反應較差,因此更要注意溫差不要過大,「保持恆溫」相當重要,不僅要採洋蔥式穿搭,運動時要小心,建議慢慢暖身、慢慢減少衣物,若寒流來時,則選擇室內運動。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說,因天冷而猝死的個案,通常看似健康,且在你我日常生活周遭,有5類典型、5類非典型易猝死的高危險族群,大家得多加留意,並照顧好身邊的親友。典型易猝死5大危險族群 1.長者2.三高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3.愛抽菸4.愛喝酒5.肥胖非典型(隱藏式)易猝死5大危險族群1.暴飲暴食者2.缺乏運動者3.酒或飯後泡澡、酒醉者4.情緒起伏大者5.感冒未癒者預防連日低溫,國健署長吳昭君提醒,保暖工作務必做好,起床要遵守「 慢、熱、起、穿、行」原則,避免心血管疾病或中風急性發作。使用保暖產品應注意「不能長時間使用」、「不直接接觸皮膚使用」2原則,一旦有異狀應盡速就醫。避免低溫猝死保暖8大要點吳昭軍表示,除了長者、三高患者及嬰幼兒外,早出晚歸或是輪值大夜班的民眾,也要注意「戶外」溫差,造成血壓突然升高,促發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室內」溫差也不可輕忽,門窗不完全緊閉,須適度通風。國健署提供「低溫保健」8大要點:1.環境在室內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等環境,長者容易跌到的地方,燈光需要明亮,地上不堆放雜物,避免增加行走的障礙,若加上天冷末梢血液循環慢,注意頭暈或心臟不適等現象,除了保暖之外,適度的通風也很重要。2.保暖只要有起床的動作,謹記「慢、熱、起、穿、行」5字訣,晚上睡前,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得之處,不管是何時起床,都要記得先在床上活動一下四肢或進行伸展暖身運動,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起身後先坐在床邊,添加衣物保暖,再慢慢地下床,起床後的活動不要過於急促,並補充溫開水,以暖和身體。3.飲食天冷選擇食補或藥補的湯品或鍋類,若含有酒精成分,更要注意身體體溫及外在環境溫度的差異;喝湯時,湯品的溫度不超過攝氏65度,否則易造成食道的傷害。4.泡湯飯前、酒後不可泡湯,建議至少間隔2小時,且水溫勿超過攝氏40度,也不宜單獨泡湯。5.運動運動前要充分熱身,有抽菸、酗酒、肥胖或慢性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高風險族群,可選擇在室內的簡單運動,若要出門運動,建議結伴運動,相互有照應。6.按時服藥與情緒穩定控制病情定期量測及記錄血糖、血壓等數據,並遵照醫囑按時用藥及維持情緒的穩定。7.攜帶健保卡及緊急用藥外出要隨身帶著健保卡,並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等訊息;如醫師有開立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8.有異狀立即就醫身體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惡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不適症狀,或出現腦中風的任一徵兆,無法準確執行「微笑、舉手、說你好」,不要自行開車,應立刻撥打119,並記下發作時間,3小時內迅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起雞皮疙瘩、全身發抖是失溫兩大警訊連日低溫,心血管疾病、腦中風患者比平常多1至3成,其中不乏三、四十歲年輕族群,且幾乎都是老菸槍,醫師提醒,抽菸者的血液黏稠度相對較高,如果水分喝得少,又遇上寒冬,將提高心血管急重症風險,建議做好保暖,室外活動時,若突有「皮膚起雞皮疙瘩」、「全身發抖」等身體失溫兩大警訊,立即提高警覺。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建龍表示,最近天氣變化劇烈,早晚溫差極大,急診多了不少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個案,以60歲以上老年人居多,但也收治多名三、四十歲年輕個案,推測與抽菸習慣有關,這幾名年輕男性患者自述,從高中、大學就開始抽菸,出社會工作後,因同儕因素而繼續抽菸。黃建龍指出,正常的血管內皮細胞可以維持血管擴張跟血流暢通,不至於發生凝固反應,但香菸中的尼古丁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功能,讓血管內膜失去保護血管作用,血液流動時容易產生血栓;此外,尼古丁含有上百種化學物質,提高血液黏稠度,且冬天水喝得少,血液更為黏稠,提醒民眾適時補充水分,不過,腎功能不好或心臟功能不好者則不能喝太多水,以免水腫。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表示,在室外活動時,若突然出現「皮膚起雞皮疙瘩」、「全身發抖」等兩大症狀,就是身體失溫警訊,必須立刻添加衣物,盡速躲到室內或車內,因為室內溫度比戶外溫度高出攝氏3至5度,車內應打開暖氣,讓身體回溫,藉此降低心肌梗塞、中風或猝死等危機。林謂文強調,寒流或冷氣團來襲時,最好禦寒方式為「洋蔥式穿衣法」,長者可穿發熱衣,一般民眾則可穿著透氣排汗的貼身衣物,在外出服搭配毛衣或背心,最後是羽絨外套;另多重視頸部、手部等部位保暖,高齡、三高、心腦疾病等患者可以使用圍巾、手套;再者,進出人潮擁擠場所應佩戴口罩,除可以避免病毒、細菌感染,也有保暖效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3 醫療.心臟血管
天冷猝死案多發生在室內! 醫師警示:出現這5症狀應盡速就醫
近日因寒流來臨,全台各地發生多起疑似為天冷猝死案,而有網友提出疑問,他原先以為猝死案件可能多為遊民或未妥善保暖之人,不曾想竟大多發生在家中或是睡夢中,令他十分詫異。對此,日前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表示,民眾多認為戶外是猝死危險地點,事實上室內才是猝死的好發地點。原PO在PTT上發文,表示最近看到猝死新聞,起初認為應該多為在外面無家可歸,或是低估天氣未加以保暖的人,沒想到很多案件都發生在家中,甚至有人是在睡夢中去世,讓他直呼「連在室內甚至蓋著被子都可能猝死,寒流好可怕」。對此,林謂文日前曾表示,當低溫來襲時,客廳及浴室為屋內最易猝死兩大場所。因客廳、浴室常有對外窗,且在室內常穿著輕薄家居服,疏於保暖,當開窗後室溫變低,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悸,引發中風、心肌梗塞及猝死。因此提醒民眾在室內仍需注意保暖,起床前先暖身預熱身體,讓身體適應溫度,一旦出現胸悶、胸痛、喘、呼吸急促、心悸等五大症狀,應盡速就醫。PTT上的貼文一出,網友也紛紛表示,「因為溫差,室內暖和一接觸冷空氣就猝死。通常都是在臥室開暖氣,很少有人在浴室裝,而且為了省電也只會在臥室開暖氣。半夜起來尿尿,或早上去客廳準備上班,溫差太大就猝死了」、「遇到醫生長輩都會聊,不少都在浴室猝死的」、「起床尿尿時,上半身套上刷毛外套就好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1 醫聲.疫苗世代
專家:新冠病毒比流感具威脅性/新冠高峰來襲2
不少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所造成的全身性影響比想像中嚴重,再度引發關注。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感染性疾病〉(The Lancet-Infectious Diseases)有篇評論、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死亡率、再住院風險皆高於流感,日後出現不良健康結果的風險也增加,多位專家也指出,新冠病毒仍比流感病毒具威脅性,不僅容易演變成重症、致死,也可能留下長新冠後遺症,加重既有疾病症狀,甚至誘發其他疾病,不可不慎。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不同於一般細菌感染會出現發燒、有痰,病毒感染常見的症狀為乾咳,其他呼吸道病毒多數只感染上呼吸道,新冠病毒卻能侵犯到氣管、支氣管等下呼吸道,甚至侵害肺部,出現重症的比率較高。一旦年長者、有氣喘或肺阻塞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免疫低下者等重症高風險族群確診,除了胸悶、胸痛、喘,也有可能出現凝血異常、心血管疾病、肺栓塞、病毒性肺炎,甚至是次發性細菌感染;即使痊癒,也會因住院時間長、器官受損,留下氣管容易過度反應等長新冠後遺症,加重既有氣喘、過敏症狀,恢復時間也更久。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呼籲,民眾勿陷於「新冠疲勞」,對於接種疫苗與及早用藥鬆懈心防,尤其高風險族群切莫掉以輕心。上述研究也顯示,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出院後,容易出現疲倦、心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和神經系統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超過半數的死亡和致殘個案都出現在康復幾個月後,而非剛康復的頭一個月,顯示新冠肺炎對身體的影響非常廣泛、複雜。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指出,多篇研究認為,新冠肺炎對全身傷害比想像中嚴重,像是會對中風、心臟病等有影響;風濕免疫疾病患者感染可能誘發原有疾病發作,有糖尿病史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死亡風險是沒有糖尿病者的二到三倍,且新冠病毒也導致新發糖尿病比例增加。新冠病毒傳播與突變速度很快,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當病毒傳播到醫院照顧人員身上,隨著照顧人員在醫院走動、活動、照顧病人,可能就增加院內群聚感染風險;一旦新冠重症病患大量增加,將排擠到一般病人的治療,導致社會、國家承受重大經濟、醫療負擔。想知道自己是否為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嗎?感染之後該怎麼辦?又該去哪裡才能拿到藥物治療呢?歡迎點擊「COVID‑19 了解 計畫 行動」連結!(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21 醫聲.疫苗世代
民眾「新冠疲累」、疫苗施打率低 社區感染拉警報/新冠高峰來襲1
根據美國疾管署(CDC)所發布最新訊息,新冠變異病毒株JN.1正迅速蔓延,台灣10月也首見該變異株,由於感染力強大,更易造成免疫逃脫,讓民眾再度感染。但醫界擔心,現在民眾已呈現「新冠疲累」現象,較難維持自我健康管理,新冠XBB疫苗施打率也極低,這兩大原因恐致病毒再度蔓延,新冠肺炎社區化更對高危險族群造成威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日前收治一名70多歲糖尿病患者,之前接種過新冠疫苗,感染新冠肺炎後沒有立刻用藥,出現呼吸喘才就醫,血氧濃度已掉到90%以下,X光肺部「白一片」有嚴重的肺炎,最後送加護病房治療才化險為夷。王鶴健指出,「這名患者太沒有戒心,出現新冠肺炎初期症狀後,就應盡早快篩確認,確診後盡快用藥才行。」上周,疾管署也公布一名20多歲北部男性,有潛在神經系統跟腎臟疾病,2020年曾經接種兩劑傳統新冠疫苗,12月上旬出現咳嗽、有痰、發燒等症狀,確認感染新冠肺炎,五天後即不幸過世。疾管署針對新冠確診者,若是65歲以上、肥胖、心腎糖慢病、免疫疾病等就屬於重症、死亡高風險族群,經醫師評估後即可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但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指出,根據一份國際性的調查,國內受訪者當中,竟有超過八成民眾不知道自己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由此可知,許多民眾、高風險族群非常輕忽新冠嚴重性,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發現,有些民眾即使出現症狀,也不去接受篩檢,自然不會及早服用抗病毒藥物。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提醒,目前新冠可能呈現不典型症狀,像只是輕微咳嗽、類似小感冒,而剛開始感染者的病毒量不高,第一次抗原快篩可能陰性,而更容易被輕忽。陽光耀說,為了避免重症,民眾應為自己設立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人人都應該接種新型新冠疫苗,雖不能免於感染,卻能減少重症,第二道防線則是及早用藥,避免病況變嚴重。三軍總醫院感染科特聘教授張峰義也提醒,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就先自我快篩,五天需要篩兩次,若持續發燒達39度,且高燒不退,或者有腸胃不適、無法進食、持續頭痛、呼吸急促、持續胸痛、冒冷汗、血壓偏低等症狀,恐是中重度前兆要盡快就醫。多位醫師提醒,目前社區正百毒齊放,民眾前往人群密集且密切接觸的密閉場所仍建議戴口罩;當擤完鼻涕後或用手碰觸口鼻臉前,必須清潔雙手,以防病菌散播、感染。想知道自己是否為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嗎?感染之後該怎麼辦?又該去哪裡才能拿到藥物治療呢?歡迎點擊「COVID‑19 了解 計畫 行動」連結!(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19 醫療.心臟血管
天冷待在家就沒事?醫曝室內猝死2地點!心肌梗塞想活命謹記4個「不要」
氣溫急降,戶外低溫容易猝死,但醫師提醒,到醫院猝死患者,反而大部分在室內發生,顛覆昔日的觀念。室內容易發生猝死場所是客廳及浴室,提醒大家在家也應做好保暖。原本還是熱烘烘的冬天,上周末氣溫明顯驟降,全台傳出多起猝死案件。明天(19日)開始又會有下一波強烈大陸冷氣團逐漸影響,影響時間也比較長,將影響到周五。其實每次要降溫前,媒體都會提早大肆報導要大家做好保暖,但真正降溫時總還是會看到很多猝死的案例發生。天冷猝死 室內也是的好發地點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指出,猝死好發族群為,年齡大、三高,或是心衰竭、放置心臟支架、中風等心腦疾病患者,但氣溫降低時,這些患者都不敢外出,但為何醫院急診還是收治猝死病人?「理論上,大家會覺得戶外是猝死的危險地點,殊不知,室內也是猝死的好發地點。」林謂文說,戶外天冷,民眾會提高警覺多穿衣物,但室內時都穿輕薄的家居服,反而會覺得「不需要穿的太多、太厚重」而疏忽保暖,且在客廳、浴室常有對外窗,室溫容易起伏,當室溫降低會促進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快,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悸等,應懷疑可能是心腦疾病引起,盡速就醫檢查,否則將引發中風、心肌梗塞及猝死。此外,猝死好發時間為清晨,主要受輻射冷卻影響,以凌晨室溫約攝氏14至17度,與棉被裡溫度約攝氏32至34度,相差至少10度以上,溫差很大,這時起床上廁所,沒有適度保暖,就可能猝死。因此要注意在家也應做好保暖,衣服多穿一點,也可以穿上毛襪。關於天冷猝死●好發時間:清晨●室內2好發地點:客廳、浴室●高危險族群:三高患者、中風、心腦疾病者、心衰竭、放置心臟支架、65歲以上或獨居長者、家中沒有保暖工具的人。●5大症狀:胸悶、胸痛、喘、呼吸急促、心悸●引發結果:中風、心肌梗塞、猝死。心肌梗塞發作,想活命4個「不要」而心肌梗塞發作,經常讓人猝不及防,盡可能最快送醫,才能提高存活及輕症的機率。因此重症醫師黃軒也在臉書提醒,當心肌梗塞發作,必須馬上意識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如以下4件事做了反而會延誤就醫,浪費黃金救援時間。1. 不要一直忍著疼痛典型的心肌梗塞仍以胸口緊、悶痛、像大石頭壓住等表徵為主。那些不把胸部疼痛當作一回事且非常耐痛的患者,又認為自己忍耐一下,胸部疼痛即會自動消失而無需就醫者,這些都是延遲就醫常見的原因。殊不知只要拖延的時間越久,壞死的心肌會越多,死亡率的風險也越高,所以有典型的胸痛,千萬不能容忍。2. 不要胡亂拍打自己那些網路流傳的影片,什麼拍胸脯、打胳膊,按這按那或叫你大力咳嗽,這些都是偏方,正規醫療指南並沒有提到這樣是在急救你的心肌梗塞,這些方法不但不能緩解症狀、不能打通血管,還可能會增加心臟負擔,也就是說你的心肌梗塞可能反而惡化更厲害。3.不要自己亂服藥物懷疑心肌梗塞,有人會趕緊吃阿司匹靈。提醒一下,不要自己當醫生下診斷,自己給藥服用。因為胸痛可能是心肌梗塞,也可能不是,亂吃藥有時候會增加風險。我們常常這樣說:如果沒有低血壓,你可以吃硝酸甘油1-3次,如果無效就不要再吃了,會導致低血壓的。但是問題是:往往病人自己吃硝酸甘油前,根本也沒有習慣先量血壓,不知道自己身體當下的真實血壓,那就不要吃硝酸甘油,因為你可能會導致更低血壓。而萬一你是下壁的心肌梗塞壞死,血壓過低,就容易使你進入休克狀態,這個時候,也就更危險了!4. 不要反覆打電話或上網查詢在秋冬且又是高風險族群,如果發生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只要超過15分鐘或20分鐘症狀沒有緩解,就必須就醫排除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有些人會一直和別人或家人反覆過度的一直討論和商量,還會到處打電話,問要不要去看醫生?要不要去急症室?這樣反而浪費黃金救援時間。【資料來源】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18 醫療.心臟血管
低溫跑台北馬3人OHCA幸救回 醫籲馬拉松跑者及慢性病患留意天氣變化
強烈大陸冷氣團來襲,參加「2023台北馬拉松」的3名選手跑到一半倒地,送醫時一度OHCA(喪失生命跡象),不過送醫後已恢復心跳。急診科醫師指出,跑馬拉松的猝死率,較一般活動高20倍,低溫更有「加乘效應」。他提醒,有家族史,曾有不明原因昏倒或胸燜、頭暈等經驗,賽前要先到心臟科檢查,也要少量多次地補充水分和食物,食物建議選擇能量飲等,高糖、低纖維的品項。台北市政府統計至上午11點,「台北馬」共有3名跑者發生OHCA,緊急救護恢復心跳與血液循環後送醫院,其中1人心導管手術後,已轉加護病房治療中;餘2名於急診室留觀中;另有1名民眾中風,急診室留觀中。馬拉松猝死風險高20倍中華民國大型活動緊急救護協會創會理事長、急診科醫師高偉峰說,統計上,跑馬拉松的猝死風險比平常狀態高20倍,最主要的原因是,血流跑到肢體的肌肉,心臟血流相對不足,突然心臟停止的患者,20歲以上族群,大多是心臟冠狀動脈相關原因導致;20歲以下則是肥厚型心臟病變。國外統計,20%民眾不知道自己有冠狀動脈心臟病;具「父親在60歲以前、母親在50歲以前猝死」的家族史,也要特別警覺。高偉峰表示,如曾有不明原因昏倒、不明原因胸悶或胸痛、不明原因頭暈或呼吸困難,都建議在賽前到心臟科就醫,加上天氣冷時,穿著短袖、短褲或者背心跑步,低溫會帶來加乘效應,因為從高溫到低溫環境,心臟血流阻力會更大,因在劇烈運動時,血液會跑到肌肉肢體,心臟的血就會相對不夠。半馬以上距離補充水分更重要高偉峰也說,途中或者賽前,水分跟食物攝取都要足夠,因為脫水會提高發生風險,建議賽前1.5到2小時開始的每小時,以每公斤體重10毫升的量,少量多次地補充水分,但也不能光喝白開水,否則可能造成低血鈉症,不過也不能單喝運動飲料,如果是半馬以上的距離,就建議要額外補充水分;食物則建議選擇高糖、低纖維的食物,能量飲就是不錯的選擇。高偉峰也提醒民眾避免「越級打怪」,之前有一個只參加過3公里馬拉松的民眾,後來直接挑戰50公里,就發生OHCA的情形,建議還是要漸進式增加運動量,美國運動學會統計,可以每周增加10%的距離來調整。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也說,在天氣冷的狀態下跑馬拉松,風險相對會提高,過去有研究發現,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或從來沒受過訓練者,臨時運動的風險最高,因為天氣冷的狀況下,血管容易收縮、血壓容易高。高血壓患者最怕天氣驟變除了馬拉松跑者要注意低溫之外,高血壓患者也最怕天氣突然轉變,恐導致疾病控制不佳,引發心肌梗塞等危險。台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謂文建議,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近期出門時,應多加件衣物減少冷空氣刺激,尤其頭頸部、手部2部位更需注意。林謂文表示,高血壓患者即使規律服藥,天氣忽然變冷、溫差變化過大時,仍會因交感神經系統受到刺激,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跳變化等情況,溫差劇烈時,血壓波動、升高的情況也較容易發生;尤其民眾外出時,冷空氣直接刺激皮膚,血管收縮恐致血壓上升,嚴重時恐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意外。「除依循醫囑、定時服藥,建議患者定時紀錄血壓變化。」林謂文表示,若高血壓患者在血壓監測時,發現血壓劇烈波動,且比以往升高、難以平復時,應及早返診就醫,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配置;出門時則建議「頭頸部」、「手部」格外注意保暖,如使用圍巾、帽子、口罩等,能減少皮膚與冷空氣接觸的機會,避免交感神經受刺激使血壓升高。民眾常在天冷時吃鍋、飲酒保暖。林謂文說,慢性病患無論氣溫高低,生活型態需維持調控,即使是天冷,也不得輕忽,食物應選擇高纖蔬果類,少吃加工食品、高鹽、高鈉食物、避免飲酒、抽菸等。禦寒之餘,也得隨時監控身體狀況,落實飲食控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7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穩定型心絞痛放支架真的可以減少症狀
2023年11月美國心臟學會年會時,發表了同步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叫做ORBITA-2的研究,說穩定型心絞痛,在沒有使用心絞痛藥物狀況下,跟假治療相比,冠狀動脈像支架這些的介入治療,可以減少心絞痛的發生,改善生活品質,運動時間也能從641秒進步到701秒。對照的是安慰劑組,也就是說所有病人都要進心導管室,躺上導管台後,一半做放置支架這類介入治療「真治療」;另一半呢,則是把心導管的管子、量壓力的導線這些都放進體內,卻虛晃一招,什麼支架都沒放的「安慰劑」治療。之後在病人及研究人員都不知道到底有沒有治療的雙盲下,看看介入治療對於穩定型心絞痛的症狀,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效。這篇研究最有趣的,要先停止服用心絞痛的藥物兩周才進導管室,為什麼要先停藥呢?因為同樣由英國皇家資助,同一組研究人員刊登在2018年刺胳針雜誌Lancet的ORBITA-1同設計的研究,在沒有停止心絞痛藥物時,跟「安慰劑」治療相比,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這一組,竟然不能證實可以減少心絞痛,也沒有增加運動時間(都在統計誤差內)。兩個研究的血管狹窄都大於70%,以ORBITA-2研究來說,血管平均塞81%,血流儲備分數FFR平均為0.63(依FAME研究,FFR小於0.75-0.80代表血管狹窄嚴重),換句話說,都是血管嚴重狹窄的一群人,兩個研究的病人都不多,ORBITA-1有200人、ORBITA-2 301人,追蹤時間只有12周。看到ORBITA-2研究結果,有些啼笑皆非,上次失敗,這次雪恥成功,卻要不用心絞痛藥物才能成功?這些病人抗血小板藥物跟降血脂藥物都是不能少的,再加上可能的高血壓糖尿病藥物,原來藥物就不少,這篇研究說放了支架,可以減少1-2顆心絞痛的藥物,意思是原來加糖尿病高血壓藥物共藥吃八顆藥,現在只需要吃七顆?呃,有很厲害嗎?但無論如何,在介入治療發明近50年後,終於證實了支架不是安慰劑,真的能減少症狀。這裡提到的穩定型冠心病,是指兩個月內症狀都很穩定,沒有變嚴重(例如原來爬三層樓會悶,最近兩個月症狀都一樣,沒有變成走平路一下就悶)。如果是最近才開始出現胸悶、胸痛、氣喘,或運動耐力變差的患者,則屬於急性冠心病,需要立即就醫,與前文的研究無關。就急性冠心病而言,放支架是必要救命措施,可以降低死亡率,提升生活品質,減少日後心臟衰竭的可能性。對急性心臟病發作的人來說,不但要放支架,而且要愈快愈好。2022年一月出刊的《2021年版美國心臟學會治療指引》指出:「在穩定型心絞痛、左心室射出率正常,以及一或兩條血管病變時,打通血管對於『存活率』並沒有幫助。」也就是說在這些狀況時,除非為了解除症狀,否則不需要放支架。治療指引還提到:「若狹窄程度小於70%,且FFR大於0.8時,『不該』打通血管。」並特別強調,這種情況下放支架是有害的。目前治療指引說,支架這類介入治療有三大時機:1.急性心臟病2.穩定型心絞痛用藥後仍然有症狀3.左主幹或是大面積缺氧回到這篇研究,終於證明了支架不是安慰劑,是真的可以「減少症狀」的,所以治療指引還是正確的,當穩定型心絞痛用藥後仍有症狀,是可以放支架來減少症狀的。
-
2023-12-15 醫療.消化系統
喉嚨卡卡、異物感,竟是胃食道逆流!吃制酸劑就有效嗎?想改善就從「5進食習慣」開始
覺得喉嚨卡卡、有異物感,檢查出胃食道逆流,吃制酸劑就有效了嗎?其實胃食道逆流不一定是胃酸過多造成,如果用制酸劑治療,不但有可能讓症狀持續,也可能反而形成藥物依賴。 胃食道逆流的原因是胃酸過多嗎?很多人會以為胃食道逆流是因為「胃酸過多」,才會讓胃酸逆流到喉嚨,因此只要靠制酸劑就能解決。但其實大多數人胃食道逆流的真正原因,是「賁門鬆弛」、「胃部壓力太大」、「食道太敏感」造成的。 胃部在消化食物時,分泌的胃酸會和食物混合,由於高酸度的胃酸具有腐蝕性,因此賁門在胃部消化食物時,基本上是關閉的。但賁門鬆弛,胃酸就可能會往上溢出,造成胃食道逆流、甚至是咽喉逆流。 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胸口灼熱感,俗稱火燒心.胃酸逆流.喉嚨有異物感、喉嚨疼痛.慢性咳嗽,習慣性清喉嚨.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胸痛胸悶這時服用制酸劑,會因為制酸劑中和了胃酸,讓灼熱感的症狀比較舒緩,但因為沒有解決胃酸逆流的根本原因,所以容易反覆發作,也因為中和了胃酸,容易有消化不良的副作用。 胃食道逆流的原因.賁門鬆弛:1.下食道括約肌無力2.橫隔膜疝氣變形.胃內壓力大:1.例如肥胖、吃太飽、穿著緊身衣、過度腹部重量訓練。2.慢性胃炎3.長期胃部排空消化不良4.幽門桿菌感染5.慢性病引起.食道太敏感:正常的胃酸逆流也會有不舒服的症狀1.食道黏膜敏感2.壓力大、焦慮、睡眠品質不佳等 胃食道逆流會自己好嗎?如果並非賁門鬆弛的問題,而是其他原因引起,是有機會透過減輕症狀、改變生活習慣而改善。但如果實行一段時間都沒有改善,建議還是盡快前往腸胃科就醫,由專業醫師判斷改善方式。 如果已經知道是賁門問題,而且症狀嚴重的話,可以進行「熱射頻胃賁門緊縮術」,幫助恢復賁門的緊緻度,避免不斷復發。 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生活習慣1.進食速度放慢,一頓飯至少吃30分鐘,並吃到7分飽即可2.吃飯前半小時、吃飯後一小時先不要喝液體,並在吃完飯後進行10分鐘散步幫助消化3.少吃甜食、薄荷、高脂肪食物、油炸食物、咖啡因食品如茶或咖啡、碳酸飲料、酒精4.運動適量,盡量不要在靠近吃飯時間時運動5.盡量少吃宵夜,也避免在睡前2~4小時進食6.若腹部脂肪過多,請減重7.不要熬夜8.盡量右側睡胃食道逆流會得胃癌嗎?巴瑞氏食道是什麼? 有6%左右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會出現「巴瑞氏食道」的症狀,是一種可能會導致食道癌的癌前病變。但會不會產生巴瑞氏食道主要是跟基因有關,即使胃食道逆流症狀輕微,也可能產生巴瑞氏食道。 巴瑞氏食道代表食道上皮黏膜「變得不一樣」,原本是不耐酸的鱗狀上皮,但因為長期受到胃酸侵蝕,轉變成耐酸的柱狀上皮。但柱狀上皮可能會有變成癌症的風險,所以必須服用藥物、定期追蹤。 通常巴瑞氏食道是做胃鏡時,因為外觀不同而發現,接著可以進行切片來確認,並且分級。目前在台灣,如果確診巴瑞氏食道,可以考慮手術切除,如果症狀不嚴重,也可以透過健保給付一年的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幫助控制及改善。 雖然巴瑞氏食道有致癌風險,但比例不高,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還是可以達到預防效果。 參考資料拉菲爾人本診所:胃食道逆流怎麼辦,症狀會好嗎?改善方法與治療案例分享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小心胃食道逆流找上你~噯氣、火燒心南投醫院:胃食道逆流耕莘醫院:認識胃食道逆流國軍台中總醫院:何謂巴瑞氏食道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1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紅斑性狼瘡讓你一身都是病!11項症狀符合4個即可能確診
你聽過「紅斑性狼瘡」這個疾病嗎?這是個容易發生在15到40歲之間的疾病,且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不是沒有,但目前女性與男性患者的比率是9:1。紅斑性狼瘡的特點是,會影響許多器官,包括關節、皮膚、腎臟、血球、腦部、心臟、肺臟都會受到影響,也因此會與其他疾病有類似、重複的症狀,並不是那麼好診斷,甚至被稱為「偉大的模仿者」。 專看紅斑性狼瘡的醫師可能會搖搖頭,說:「我剛看了二十個病人,每個人的症狀、表現、病程進展都不一樣。有人的症狀來的急,有人是慢慢浮現;有的人一發病就很嚴重,有人發病幾年來總是很輕微。有的患者只有暫時出現症狀,有些卻持續發病。幾乎很難找到病情完全一樣的兩個人啊。」紅斑性狼瘡症狀過去台灣最早受到關注的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內,女主角就患有紅斑性狼瘡,患者可能會有以下的症狀:● 非常疲憊,很難恢復活力,疲憊的程度會讓人覺得連平常過日子都很累,自覺無法勝任生活● 發燒超過38.3度但找不到原因● 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或是肌肉痛● 橫跨鼻樑至兩側顴骨的蝴蝶紅斑● 對光敏感,曬到太陽後皮膚變得更差● 寒冷或有壓力時指尖腳趾會轉藍紫或轉蒼白● 喘不過氣● 深呼吸時感到胸痛● 嘴巴或鼻子的潰瘍● 頭痛● 不明原因掉髮,可能是頭皮某區域的頭髮流失,或頭髮整體變薄、量變少紅斑性狼瘡真正的致病機轉還不甚明確,但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個綜合基因、環境、與荷爾蒙變化而造成的「自體免疫疾病」。簡單來說,我們的免疫系統是用來防衛身體的,遇上外來物時會做出適當的抗體與之對抗。然而自體免疫疾病就是說,身體內產生了抗體,但這個抗體不是用來對抗外界的細菌、病毒、或外界物質,而這抗體反而會攻打自己的身體器官。就像是原本應該保家衛國的軍團,卻突然叛變化身為反抗軍似的。這些反抗軍抗體會侵犯各個器官,引起各個器官的嚴重發炎與組織損害,帶來不少危害。 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病前,可能是受到了壓力大、陽光、藥物、或某些感染的刺激,也可能是家族遺傳,被感染、藥物等刺激物誘發而發病。紅斑性狼瘡病情可能會起起伏伏,時好時壞,也不是所有患者都會出現最具特徵的臉部蝴蝶般的紅疹,因此不一定能在首次發病時就找到病因,也無法從單一檢查就能確診紅斑性狼瘡。11項診斷標準目前風濕免疫科醫師可能會依據準則。在十一個診斷標準中,至少要符合四樣,這四樣症狀不用同時出現,可能是在不同病程時依序出現:● 臉部蝴蝶斑● 盤狀紅斑● 對光敏感● 口腔潰瘍● 關節炎● 肋膜發炎或心包膜發炎● 腎臟疾病(蛋白尿、血尿)● 神經疾病(癲癇、精神錯亂)● 血液疾病(血球數目降低)● 免疫疾病(抽血看到存在某些抗體)● 抗核抗體(抽血看到存在抗核抗體)我們剛剛提過紅斑性狼瘡是個自體免疫疾病,其中身體產生最著名的一個抗體是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抗核抗體,但要提醒大家,抽血看到抗核抗體雖是個重大線索,但不能直接就診斷為紅斑性狼瘡,還有可能是其他病的。美國流行音樂小天后賽琳娜(Selena Gomez)在23歲(2015年)時,因為關節疼痛、皮膚紅疹、焦慮恐慌、及腎臟問題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2017年,賽琳娜25歲,就因為紅斑性狼瘡引發嚴重腎臟病變而接受活體腎臟移植。可見,紅斑性狼瘡影響身體健康的程度可以很廣泛與嚴重。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紅斑性狼瘡會如何侵害各個器官:● 關節關節與肌肉疼痛、紅腫可能是紅斑性狼瘡侵犯身體的第一個表現,紅斑性狼瘡造成的關節僵硬與疼痛在早晨較明顯,雖然紅斑性狼瘡患者常有關節痛,但通常這樣的侵襲不會造成永久性破壞,不至於到讓患者癱瘓的程度。● 腎臟大約五成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其腎臟會受到自體抗體攻擊,而且這與關節受到的侵犯不同,其中的一成到三成患者會進展到腎衰竭,因此,腎臟問題是常見的紅斑性狼瘡的致死原因。但剛開始腎臟受到侵犯時,引起的症狀不明顯,有人會表現腳腫、噁心嘔吐、胸痛、與到處癢這些症狀,但有患者是到了驗尿時發現蛋白尿、血尿等問題才發現。● 腦部抗體攻擊腦部後,患者最常抱怨頭痛,另外也可能表現頭暈、行為改變、出現幻覺、中風、癲癇、記憶困難等問題。● 血管抗體攻擊血管,會讓血管發炎、血球數目下降、增加血栓生成或出血的可能,因此會引發不少症狀。當紅血球數目下降會引發疲憊,白血球數目下降則感染機會大增,血小板數目下降時出血與瘀青的機會都會增加。有些自體抗體的出現則增加了血栓生成的機會,患者因此會有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腦部中風的可能性。這些症狀可能來得又快又急,因此紅斑性狼瘡患者最好定期抽血檢查。● 肺與心臟抗體會導致肋膜發炎,心包膜也會發炎,患者在呼吸時會感到胸痛。另外心臟的肌肉、血管都更容易發炎,影響血液循環,大幅提高心肌梗塞的機會。討論到如何治療時,要先看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及發作部位。若症狀輕微可用減少發炎的藥物,症狀嚴重則要抑制免疫系統運作,降低抗體數目。類固醇、奎寧、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都是選項之一。● 類固醇對付紅斑性狼瘡造成的身上紅疹時,醫師常建議先擦類固醇藥膏。當身體其他器官遭受自體免疫抗體攻擊時,較高劑量的口服或注射型類固醇能減少器官發炎反應。● 奎寧奎寧是用來治療瘧疾的老藥,同時也是風濕免疫科的用藥,能使紅斑性狼瘡的皮膚與關節問題獲得控制,有時也能預防紅斑性狼瘡復發。● 化療藥物化療藥物原本是用來殺死癌細胞的,接受化學治療後會有效地抑制免疫系統的作用,但也會帶來不少副作用。因此化療藥物多是用在嚴重到侵犯腎臟、腦部的紅斑性狼瘡患者身上● 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劑本來是運用在降低器官移植後排斥作用的藥物,現在亦能運用在治療嚴重的紅斑性狼瘡上,降低身體的免疫系統運作。然而,現代醫學仍然無法治癒紅斑性狼瘡,患者們除了配合藥物治療之外,還要參考以下辦法,盡量增進生活品質。雖然無法治癒,但許多紅斑性狼瘡還是能過著活躍的生活的。● 定期回診,並對自己的疾病取得更多認識,與醫師建立良好溝通。● 盡量獲取足夠的休息,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一天睡8-12小時● 防曬與保護皮膚,中午時分盡量別出門在外,並用太陽眼鏡與防曬乳保護眼睛皮膚,減少陽光刺激● 規律運動,運動好處多多,並改善心情與增進骨質,預防肌肉流失● 戒菸,香菸會影響循環系統,加重紅斑性狼瘡的症狀,而且菸草對任何一個器官都不好● 吃得健康,不是暴飲暴食,但要吃得營養與均衡● 如果覺得自己「燒燒的」,要注意量體溫,並找到發燒原因,看看究竟是感染了,還是紅斑性狼瘡復發了。或許大家會想問,賽琳娜(Selena Gomez)這麼年輕就做了腎臟移植,那她的紅斑性狼瘡會不會繼續侵襲新的移植腎臟呢?嗯,這不是不可能的事,但超過九成的紅斑性狼瘡案例並不會。甚至紅斑性狼瘡患者接受腎臟移植與免疫抑制劑治療之後,還有助於改善關節腫脹等其他症狀。但現在賽琳娜除了紅斑性狼瘡外,還要注意很多其他事情,例如接受腎臟移植之後,前六個月是排斥反應發作的高峰期,而且患者開始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後變得很容易感染,甚至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實在還有許多的難關要度過呢!原文:
-
2023-12-13 醫療.呼吸胸腔
癌友化療狂喘咳X光檢查發現肺部竟開洞,兇手竟是「隱球菌」!解析隱球菌的感染和預防
王姓65歲婦人罹患卵巢癌正在接受化療,化療進行初期患者情況穩定,一個多月後,開始出現喘、咳症狀,原本以為只是感冒,病人後來出現嚴重的呼吸道症狀,連呼吸都發生困難,只好緊急安排住院檢查。會診感染科醫師後,從肺部X光影像中發現「右肺葉竟開了一個洞」,加上患者「免疫力不佳」,抽血檢驗後證實遭「隱球菌」侵犯,用藥半年後總算恢復正常。癌症病人進行化療時,容易免疫力下降,普通「感冒」症狀也需要注意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張為碩主治醫師指出,王姓婦人原先採用化療治療卵巢癌,療程預計歷時6個月。化療進行約1個多月,就開始出現喘咳、疲倦無力等症狀,一開始照顧的家人以為是王姓婦人體弱引起感冒,豈料喘咳症狀卻逐步加重,一度甚至需要透過呼吸器才能順利呼吸,於是住院並會診感染科安排進一步檢查。 檢示病人的肺部X光影像,發現僅在右上肺葉單側出現異常症狀,患處「有如被開了一個洞」,患者因化療後免疫力大幅下降,綜合各項症狀後,經由抽血檢驗「隱球菌」抗原試驗確定陽性反應,認診是「隱球菌肺炎」,後續投以抗生素治療,並配合化療進度,約半年後患者順利完成抗生素治療。什麼是隱球菌?隱球菌如何感染到人?隱球菌中常見的致病菌是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最早在1894年發現,是一種能夠產生莢膜的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的「真菌」,較接近黴菌,大小雖與單細胞的細菌接近,因細胞膜的結構屬「真核生物」,與一般的動、植物細胞接近,而與「原核生物」的細菌仍有所區別。新型隱球菌能夠引起隱球菌肺炎和隱球菌腦膜炎,1955年前全球文獻僅有約300個病例,然而隨著免疫抑制療法的普遍化和愛滋病(AIDS)的崛起,全球隱球菌的病例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根據疾管署的衛教資料指出,隱球菌症無特別季節變化,一年四季皆可發生。隱球菌是廣泛存在的伺機性感染病原體,主要感染免疫力偏低的民眾,可引起致命的腦膜腦炎。目前感染以A血清型為主,過去在台灣鴿子和其他鳥類糞便中的調查,也可發現A血清型隱球菌。隱球菌不會透過動物傳染到人,人傳人也非常罕見,主要透過汙染的塵埃引起感染。感染途徑因吸入帶有隱球菌的塵埃到肺部,病人一開始有可能會發生肺炎,而後經血液循環到其他的器官,如中樞神經系統(腦膜炎)、皮膚黏膜、骨骼、前列腺等。隱球菌所引起的腦膜炎,通常是一種亞急性或慢性發作的腦膜炎。隱球菌感染引起的症狀有哪些? 隱球菌肺炎也可發生於免疫力正常的人體,此類病人約有50%沒產生症狀,多半是藉由例行性胸部X光檢查中偶然發現;其他的症狀有:發燒、疲倦、乾咳、體重減輕、胸痛,有時會發生咳血的問題,大部分免疫力正常病人,即使不用抗黴菌藥物治療也會好轉。AIDS病人如果發生肺部隱球菌感染,常見是發燒、咳嗽症狀,如果不加以治療,約有五分之四的病人會發展成隱球菌腦膜炎。隱球菌腦炎病人會發生長時間的頭痛、發燒、頸部僵硬、嘔吐、顱神經功能異常等。病人如果有肝硬化的問題,偶爾會引起來勢洶洶的黴菌血症,此時會有極高的死亡率。一旦能夠確診隱球菌,治療上並不困難,可參考美國感染疾病協會(Infectious Disease Society of America)在2000年發表之「隱球菌疾病治療準則」,針對各種不同病人,給予不同治療策略,使用適合的抗黴菌藥物,治療時也需要注意抗黴菌藥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如何預防隱球菌引起的感染?隱球菌在自然界會存在,尤其在鴿舍較為常見,要避免感染可從以下幾點做起:●勤於清理鴿舍,並定期注意消毒;鴿糞的處理最好是用消毒水消毒或集中焚燒。●鴿舍保持通風、乾燥及低密度飼養。進出鴿舍戴好口罩,最好防護,避免吸入塵埃,減少病菌傳播。●皮膚有傷口時進出鴿舍,須包紮以免接觸而感染。●進出鴿舍留意勿食入帶菌的食物。●高危險群患者包括糖尿病、紅班性狼瘡、T淋巴球缺陷疾病(如惡性淋巴瘤、器官移植病人、長期類固醇治療者)、白血病、愛滋病等免疫缺陷或抵抗力差者,應避免接觸鳥和鳥汙染過的土壤、鴿糞、帶菌的食物等。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婦狂喘咳…X光一拍右肺竟開一個洞 醫揪出「這菌」作祟亞大醫院衛教資料:癌友免疫力差狂喘咳 結果「肺部竟開一個洞」 原來是隱球菌症上身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病介紹:隱球菌台灣內科醫學會:肺部隱球菌感染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
-
2023-12-12 醫療.心臟血管
冠心病導致心肌梗塞猝死,可追溯2原因!5招助慢性病患預防
70多歲麗珠姨自費健康檢查時,電腦斷層發現,她的心臟血管部分鈣化,建議她到專科門診做進一步確認。在完成幾項心臟檢查後,醫師診斷她得了「冠心病」,需在心臟裝上支架,這對自認為健康老人的麗珠姨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什麼是「冠心病」?可分為哪兩類?該如何治療?人體是透過心臟的收縮和舒張動作,把血液輸送到全身,並倚靠3條主要的冠狀動脈提供身體氧氣與養分。當3條心臟主動脈狹窄或被堵塞時,血液無法充分供應心臟所需,就會發生胸悶、胸痛等不適症狀,即發生冠心病。冠心病主要分為急性和非急性兩大類:1.急性冠心病:這是一種緊急狀況,通常是由血管阻塞和血管壁破裂引起血栓造成的,當血管完全被堵塞時會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如果血液還能通過一點點,稱為「不穩定心絞痛」,會有明顯胸痛或昏倒在地,需要緊急送急診,必須在10分鐘內進行心電圖及抽血檢查,如確定危急時,會在90分鐘內進行通血管或裝支架處置。2.非急性冠心病:病人在日常生活並不會發生異常,運動到某個程度時,會感到胸部像有大石頭壓住般的壓迫感或悶痛,稱為「心絞痛」,需就醫並安排運動心電圖、心肌灌注掃描和電腦斷層掃描等心臟功能檢查,以確認冠狀動脈堵塞程度。醫師也會視臨床症狀,與病人討論是否需心導管處置或服藥控制觀察,通常要服用抗凝血劑治療,以確保血液正常流動,避免形成血塊塞住血管,平時還要多注意避免碰撞身體,減少淤血或烏青發生。【延伸閱讀】疾病百科/冠心病50歲後心臟病易好發,三高患者如何有效預防急性冠心病?50、60歲是心臟病好發年齡,特別是急性冠心病。老年人大多是「慢性缺氧型心臟病」,雖然是老年才浮現疾病,但多可追溯原因至青壯年時期的三高或老化所造成。所以當發現自己在年輕時血壓、血脂、血糖報告就顯示異常,應特別注意自己的健康情形,以改善生活方式、調整飲食(如得舒飲食)或增加運動量來控制三高風險,讓身體保持健康。如果已患有三高的慢性病人,請勿輕忽它,要定期就醫治療。慢性病平時也許無症狀,等到出現症狀時可能就要緊急送醫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人不敢到醫院就診,導致原來的慢性病追蹤中斷,未規律回診、服藥及抽血檢查,這些都會增加罹患冠心症的風險。當收縮壓由140mmHg升至160mmHg、或120mmHg升至140mmHg時,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時,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都是增加近2倍。老人家如果平時會感到胸口疼痛要特別小心,可以至老年醫學部、家庭醫學部、心臟內科門診就醫檢查。若感到非常不舒服時,應馬上到急診就醫,當確定為冠心病時,請務必與醫師密切討論治療方式。慢性病患者避免冠心病的方法.控制飲食.規律運動.定期就醫和檢查.規律服藥
-
2023-12-08 醫療.心臟血管
嚴控血壓可減3成心血管風險!血壓藥得吃一輩子?取決於2關鍵
80多歲奶奶原有三高問題,平常血壓收縮壓常飆破160毫米汞柱,卻又常忘記吃藥,甚至誤信年紀大,對血壓的容忍可以提升,直到某次半夜上廁所時,忽然胸痛、冒冷汗幾近暈厥,被家人緊急送醫治療。經檢查發現,竟是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經緊急心導管支架手術處理,並於術後嚴格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終於恢復穩定的生活。高血壓不控制 當心爆發心肌梗塞或中風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說,高血壓稱作「隱形的殺手」,台灣成年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病人往往暴露在風險當中而不自知,一旦當嚴重併發症產生時,往往病患已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甚至死亡。正確量測血壓「722原則」陳玠宇指出,正常血壓收縮壓應小於120毫米汞柱,舒張壓應小於80毫米汞柱;若診間量測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超過90毫米汞柱即為高血壓;若介於中間者則稱作血壓偏高或高血壓前期。目前台灣高血壓學會及心臟醫學會建議,量測血壓應把握基本「722原則」:1周量7天,每天量早晚2回,每回量2次(每次間隔1分鐘),若有心律不整則需每回量三次。在血壓控制標準的次級預防方面,陳玠宇說,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某些高風險族群甚至必須更嚴格控制收縮壓在120毫米汞柱以下,除非是初級預防或近期發生中風病患則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但若有在服用抗凝血劑之病患則維持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至於老人家是否血壓控制亦須如此嚴格?他說,根據近期研究,若血壓控制在110-130毫米汞柱對比130-150毫米汞柱,發現嚴格控制血壓可減少近3成的心血管事件風險。血壓藥是否得吃一輩子?另門診病患最常詢問「血壓藥是否就要吃一輩子?」,陳玠宇說,關鍵取決於自身生活習慣及飲食是否能有效調整,每減少1克鈉鹽攝取,平均可減少收縮壓2.5毫米汞柱;每減重1公斤,可減少收縮壓1毫米汞柱;規律運動可減少收縮壓3至7毫米汞柱;減少酒精攝取可減少收縮壓2至4毫米汞柱;另須戒菸使血壓維持穩定,減少浮動。若能達成的標的愈多,當血壓降到合理標準範圍內,不見得需一輩子服用藥物。
-
2023-12-07 癌症.肺癌
撞球名將楊清順45歲肺癌離世「確實有點早」 醫:年輕患者要釐清2問題
台灣撞球名將楊清順今天上午因肺癌過世,享年45歲。醫師提醒,年輕肺癌患者要釐清家族史與空氣汙染問題,就算自己不抽菸,暴露在二手菸、三手菸中也會增加罹癌風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唯一方法。曾兩度奪得亞運金牌的「撞球之子」楊清順在今天上午病逝,享年45歲。撞壇人士透露,楊清順去年中因身體不適看病,發現肺部腫瘤,因當時癌細胞已擴散至動脈,只能採取保守治療,而第1次化療的經驗讓楊清順覺得太痛苦,因此過去1年改以放射線治療為主。今年病情曾一度好轉,在與病魔對抗1年多後於今天上午病逝。楊清順45歲就因肺癌病逝 「確實有點早」肺癌是無聲殺手,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民國110年癌症登記報告,自台灣發布癌症登記報告28年來,肺癌今年首度登上榜首,確診年齡中位數為67歲,發生率每10萬人口39.7人。楊清順年僅45歲就因肺癌病逝,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告訴中央社記者,「確實有點早」,越年輕的患者要釐清家族史,還有空氣汙染問題。周百謙指出,家族史包括2大層面,一個是基因的問題,包括家中有多少人在比較年輕就罹癌等,第2是家族共同存在的汙染問題,如地下水、重金屬等。早期肺癌風險因子:空汙、菸害不過,周百謙表示,40幾歲確診,可能30幾歲就已有早期肺癌,所以最大問題還是空氣汙染等風險因子,尤其是否曝露在抽菸環境中,就算自己不抽菸,二手菸、三手菸所造成風險也須注意。他以楊清順為例說明,撞球場是室內,若空氣不夠對流,致癌物的濃度會高很多,加上二手菸等空氣汙染源沒有解決,都會使得致癌物暴露比例大增。另外,居家是否有空氣汙染也要留意。周百謙重申,重點是好好篩檢,很多人以為肺癌初期會胸痛、咳血跟喘,其實並不是,根據肺癌的位置,會在不同地方造成不同症狀,往往有症狀都已是晚期,早期發現診斷早期治療是唯一方法。周百謙提醒,台灣抽菸人口一直下降,近期更多患者是基因突變的肺腺癌女性,當不抽菸卻罹患肺癌的族群增加,就要考慮到空氣汙染問題,無論是火力發電廠、工業區、霧霾,或是工作接觸等,都可能使風險增加。衛生福利部去年7月1日起將肺癌篩檢納入台灣第5癌篩檢,補助高風險族群,包含具肺癌家族史者,為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重度吸菸史,為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或戒菸未達15年。肺癌如何預防?1.不吸菸與戒菸:菸為致癌物,吸菸尤其會引起肺癌。2.杜絕二手菸:將二手菸吸入肺部,因其分子微小,容易積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內,會危害肺部健康,二手菸也較容易危害女性的肺部健康。3.為避免空氣污染,危害呼吸道的健康,應做好自我呼吸道的保護,例如:外出戴口罩。4.避免過度暴露於致癌環境:礦業、合成塑膠業、石綿接觸者、油漆製造業、金屬業及過度曝露於有放射線的環境,將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因工作需要難以避免,也需加強工作時的自我保護(衣著、口罩等)以避免身體接觸過多的致癌物質。5.多吃各種綠葉蔬菜和蕃茄對預防肺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看完整百科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6 醫療.心臟血管
冠狀動脈阻塞時,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血管支架」?了解各類血管支架的優缺點和費用差異!
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威脅生命的心臟疾病中,以「冠狀動脈心臟病」最重要,占所有心臟病一半以上,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率最高,目前以心導管治療植入心臟血管支架最為常見,但該如何選用最適合自己的血管支架?什麼是「冠心病」?常見的症狀有哪些?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張嘉修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常簡稱「冠心病」,冠狀動脈阻塞通常是由於「動脈粥狀硬化」後,形成一種類似脂肪的沉積的瘢塊阻塞在動脈血管中。這類沉積的瘢塊主因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血小板、凝血因子等物質積累成堆積斑塊,並持續與其他物質結合積聚在動脈壁上,隨著時間瘢塊會變得越來越大,冠狀動脈阻塞也會越來越嚴重。冠狀動脈管腔逐漸狹窄的過程,供應心臟的血流會減少,就會導致胸悶、胸痛、喘等症狀。冠心病會導致嚴重的「心肌梗塞」,當冠狀動脈發生嚴重阻塞,血液無法足量送達心臟,就會導致心肌細胞缺氧受損,嚴重時會影響到心臟的正常功能。而「心臟是全身的馬達」,當心臟難以維持血壓和心跳時,就容易引發心因性休克或致命的心律不整,此時猝死率可高達三成。冠心症治療的方式有哪些?冠心病治療的初期會先採用藥物治療,如果症狀較嚴重,建議就要做心導管檢查,血管如果已經有七成狹窄、僅有三成的血流通過時,就要考慮進行「血管重建」治療冠心病3方式:1.藥物治療:服用抗血小板、降低膽固醇藥物。2.做心導管介入術:以氣球擴張術或置放血管支架。3.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取內乳動脈或大腿靜脈,另外接一條血管讓血流繞過阻塞處。張嘉修說,如果血管上的病灶單純,僅1、2條血管有問題,以心導管介入手術、置放血管支架治療為主,盡速打通血管,讓血流恢復;若是3條血管都有問題,或源頭主幹血管有病灶、血管品質不好(太硬或過度擴大),或是曾做過心導管再度阻塞等,會建議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什麼是血管支架?血管支架有哪些類型?該如何選擇?張嘉修指出血管支架是空心的網狀結構,利用氣球擴張術撐開血管,讓血流可以通過,再放入支架作為協助支撐血管之用,因此血管的內皮細胞會與支架接觸。血管支架可分為三類:1.金屬裸支架:因支架上沒有「塗藥」,容易讓血管細胞過度增生。2.塗藥支架:塗藥支架是支架上有化療藥物(如Limus)可抑制細胞過度生長,日後血管會修復較平整。3.可吸收式支架:支架植入後,會漸漸被身體吸收,讓血管重新修復。張嘉修提醒:金屬心臟支架分解吸收過程中可能發生心肌梗塞,加上結構較弱,血管中斑塊如果太硬反而容易垮掉,手術後3個月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其實比塗藥支架高,建議使用在病灶相對單純者、年輕的病人身上。如果病人的經濟許可下,醫師大多會建議採用塗藥支架,研究指出成效相對較好。血管支架手術的注意事項?置放血管支架需從股動脈或橈動脈進入,如果是緊急狀況或休克、心跳過慢等嚴重情況,會從鼠蹊部的股動脈處理;9成則會選擇從手腕的橈動脈執行,血管小、出血風險低,傷口僅2mm大小。術後2小時病人即可下床活動,但須加壓固定4至6小時,因有使用顯影劑,需補充大量水分。張嘉修提醒,置放支架是讓原本狹窄冠狀動脈血管回復正常大小,治療後仍要控制血壓、血糖、高血脂等危險因子,運動也有助於心血管保養,則要避免溫差過大活動如三溫暖、SPA等;手術後要持續吃抗血小板藥物,避免再狹窄狀況發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5 焦點.元氣新聞
心肌梗塞猝死算是意外嗎?重大疾病險、意外險能不能理賠?得視幾個條件
心肌梗塞通常來的又快又急,如果急性發作死亡,到底算是意外,還是疾病?它算重大傷病嗎,能不能理賠?這都要看投保的險種及業者,而可能有不同結果。心肌梗塞是重大傷病?還是重大疾病?預防心肌梗塞發生該買哪種險?重大疾病的相關保險分為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嚴重特定傷病險,三者都是經醫師診斷、確認罹病後申請一次性的理賠給付,但各家各自保障範圍不同。.【重大傷病險】只要被保險人初次罹患疾病,並取得健保署核發非屬除外項目的「重大傷病證明文件」,或「區域醫院」層級以上的醫療院所開立重大傷病診斷書、病歷摘要或其他足以證明符合全民健保「重大傷病」之證明文件,就能申請理賠。保障的範圍最廣,包括22大類、300多項的疾病。》看詳細項目.【重大疾病險】保障項目最明確,含七大疾病:癌症(重度)、腦中風後障礙(重度)、急性心肌梗塞(重度)、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末期腎病變、癱瘓(重度)及重大器官移植或造血幹細胞移植。.【嚴重特定傷病險】各家所推出的嚴重特定傷病險保障項目不同。「重大疾病險」依金管會規範定義的7項重大疾病,包括癌症、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慢性腎衰竭、癱瘓、重大器官移植手術等。多數保險公司的重大疾病險根據七大疾病保障,急性心肌梗塞有包括在內,因此如果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可選擇重大疾病險。心肌梗塞猝死,重大疾病險一定會理賠嗎?不過多數市售重大疾病險也分2類,包括只保障重度的甲型,給付內容包括「重大疾病保險金」和「身故保險金」。另一種乙型保障範圍涵蓋輕度和重度,輕度可獲「重大疾病保險金」保額10%,但沒有「身故保險金」。而二者理賠標準也不太一樣。輕度心肌梗塞須符合下列3項條件其中2項:1.典型之胸痛症狀。2.最近心電圖的異常變化,顯示有心肌梗塞者。3.心肌酶或肌鈣蛋白異常。重度心肌梗塞除須符合輕度條件外,還須俱備「發病90天(含)後,經心臟影像檢查證實左心室功能射出分率低於50%」。即罹患心肌梗塞還必須活超過90天才能獲賠「重大疾病保險金」。但突發性心肌梗塞,常在短短幾分鐘內造成死亡的意外,事前根本沒有徵兆,也來不及做任何檢測。由於重大疾病險對於心肌梗塞的認定須滿足特定條件,萬一不幸在到院前身故,便無法在發病後90日進行檢查,也無法獲取心電圖、心肌酶等檢查數據。因此即使醫師可依照臨床經驗判斷是否為心肌梗塞,也難以獲得重大疾病險的理賠。不過過去也曾有判賠部分保險金的案例,如果遇到類似情形,還是能夠試者爭取看看。心肌梗塞猝死算是意外嗎?意外險賠不賠?心肌梗塞通常都突然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的死亡率更是高。因此許多人有疑問,心肌梗塞算是意外嗎?猝死在意外保險的理賠上經常發生爭議,就是因為事故來得非常突然,死亡原因也不容易判定。根據壽險公司主管表示,突如其來的猝逝意外險不一定會理賠,須看「致死的主因」個案認定。如果保的是意外險,並假設因跌倒與心肌梗塞而猝逝,經過醫學判斷死亡主因是心肌梗塞,是心肌梗塞後才跌倒離世,就不符合意外險的啟動條件,因意外險是針對意外事故進行理賠,必須符合外來、突發、非疾病引起三大要件,心血管疾病短時間猝死就不在意外險理賠範圍內。心肌梗塞猝死 3步驟提高理賠談判籌碼若有親友不幸發生心肌梗塞猝死的狀況,也並非全然得不到意外險的理賠,只要能夠了解死者(被保險人)過去的病史(例如有無心血管疾病),再去釐清導致死者(被保險人)猝死的原因,最後則是要善用法院提出降低舉證責任的見解,透過這三個步驟,應該可以促使保險公司慎重考慮你的理賠請求。【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03 癌症.食道癌
為什麼食道受傷難發覺?醫師告訴你熱飲及熱湯最理想飲用溫度
氣溫一降,身體渴望溫暖,本能會驅使我們尋求熱飲、熱湯的慰藉。廣告詞說「熱熱喝,快快好」,但現實是「熱熱喝,未必好」。尤其東方人愛吃鍋、愛喝熱湯、喝燒滾滾的稀飯,專家不斷提醒高溫食物有害食道黏膜,世衛組織(WHO)更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此外,熱飲帶來的危機還包含「容器」可能釋出的毒物。但,冬天怎能沒有熱湯?該怎麼安全飲用?許多人不知燙口食物可能致癌,主要與高溫食物會損傷食道黏膜有關。長期吃過熱食物可能引起黏膜炎症,進而增加食道癌風險。食道感覺神經不敏銳,燙傷疼痛難靠「自覺」發現。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楊畯棋表示,有些人較不怕燙,熱湯熱飲輕鬆入口,但食道感覺神經與舌頭不同、相較是「非常不敏感」,要靠感覺到疼痛而發現食道受傷「是不切實際的」。楊畯棋說,因高溫食物對食道的傷害不容易馬上有感覺。當食道黏膜損傷漸進地變嚴重時,癌化病灶可能早在病人自覺之前就已存在。因此,不可因為自己不覺得燙口、疼痛,就忽略高溫食物對食道的潛在危害。熱飲溫度應控制在攝氏65度以下,避免對食道黏膜造成損害,但最理想的狀態是,不要吃超過攝氏50度的食物。除高溫食物,抽菸和喝酒更是食道癌危險因子。楊畯棋表示,有動物實驗證實非常高溫的飲料會誘發黏膜損傷;中國大陸研究指出,高溫食物合併每日抽菸飲酒者,罹患食道癌機率較高,但相較之下,抽菸或喝酒比燙口食物更危險。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黃文威則表示,研究清楚顯示,長期大量飲用60度C以上熱飲,會增加食道癌機會。而食道嚴重受傷後,患者可能會覺得吞嚥疼痛、吞嚥困難、胸痛。楊畯棋表示,要判斷熱咖啡、茶飲是否已降溫到可飲用,可在沖泡後稍等一會兒,輕輕吹一口氣或用手臂皮膚靠近感受溫度,在感覺溫度降到「溫熱但不灼熱」時,應已適合飲用。濃湯看起來不燙,卻常在入口後才被燙傷。至於冬天流行的火鍋、麻辣湯、粥品,目前醫學上並無針對特定熱食研究傷害程度。不過,油膩湯品在放置一段時間後,油滴會浮在表面而把熱量鎖在湯水內,從表面不容易察覺到食物熱度,若不注意囫圇飲用,就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燙傷。黃文威說,凡是加熱過的食物都要小心。通常道理大家都知道,傷害就只是疏忽造成。值得一提的例子是,許多人愛喝的玉米濃湯,加入奶油比較多時,高溫不一定會冒煙,很多人匆匆入口才發現太燙,要特別注意。除了熱湯熱茶,黃文威指出,抽菸、喝酒、嚼檳榔、攝取太多紅肉或加工肉品、蔬菜水果攝取不足,尤其還有巴瑞特氏症,都是食道癌危險因子。早期沒有症狀,感覺吞嚥困難、胸部疼痛時已晚期。食道癌最常見的早期症狀「就是沒有症狀」,晚期可能有吞嚥困難、胸部疼痛、咳血、吐血、嘔吐、慢性貧血、體重下降等等。因此,要留意是否有家族史、抽菸、喝酒、嚼檳榔等風險,長期接觸這些因子會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尤其男性、肥胖、蔬果攝取不足的人,更要定期接受篩檢與內視鏡檢查。楊畯棋說,提高警覺才是盡早發現癌變關鍵。若出現症狀,通常病程已較嚴重,應盡早就醫。食道腺癌巴瑞特式食道癌化風險高 與長期胃酸逆流相關食道癌各種危險因子當中,民眾較不熟悉的是食道「巴瑞特氏(Barrett's esophagus)」症狀。常見的食道癌指的是鱗狀細胞癌,但有一成左右是腺癌。腺癌發生與長期胃食道逆流胃酸刺激有關。原本食道黏膜是複層扁平上皮,上皮細胞受胃酸刺激反覆發炎後,會產生黏膜細胞變性,從鱗狀上皮轉變成類似腸道黏膜的柱狀上皮細胞,黏膜變性的食道為巴瑞特式食道。巴瑞特式食道通常是長期胃食道逆流合併症,是食道細胞癌前病變,有腺癌化風險,每年約有0.5%機會進展成癌症。目前巴瑞特式食道診斷,仰賴胃鏡檢查發現疑似病灶後,再合併切片化驗。台灣健保規定,切片確診為巴瑞特氏食道的患者,可以給付一年份質子幫浦抑制劑(PPI),這是目前針對胃食道逆流效果最好的一類藥物。治療後應一年內再次做胃鏡檢查並切片,評估治療效果。黃文威表示,雖然胃食道逆流不一定是高溫飲食造成,要看胃食道逆流的成因及常吃什麼熱食。另外,胃食道逆流的特效藥PPI種類多,有些已不需醫師處方,可在藥局買得到。一旦發現巴瑞特式食道並有分化不良情形,可至胃腸專科門診諮詢是否該接受內視鏡治療根除。當胃鏡看起來發炎不明顯時,可以考慮接受酸鹼值檢測來確定診斷。
-
2023-12-03 醫療.心臟血管
手麻腳麻怎麼辦?是中風嗎?醫師詳解導致麻痺原因,出現8症狀請速送醫
你有手麻的問題嗎?大多數人認為手麻是中風的前兆,擔心自己是不是急性腦中風!究竟出現手麻症狀是不是腦中風?突然手麻怎麼辦?該如何與中風做分辨?元氣網整理了關於「手麻」的3個問題,一起來看看你的手麻是什麼原因造成。手麻是中風嗎?導致手麻腳麻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心臟血液循環不良、神經壓迫、腦幹中風後遺症都有可能。亞東醫院神經外科岑昇信醫師表示,手麻的成因有很多種,這其中有的是因為生病,身體給我們帶來的警訊。.糖尿病:糖尿病的患者常常會有手部及腳部感覺遲鈍的問題。病患會覺得手掌、腳掌好像穿了手套和襪子一樣,接觸東西時感覺不如以往敏銳。糖尿病病患出現這樣的問題,往往是因為長期的糖尿病或血糖控制不良,造成周邊神經病變。.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造成的手麻,屬於感覺遲鈍的類型。手部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或重複同樣動作的工作者,為高風險群。家庭主婦、廚師、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之民眾,常會因手腕的過度使用而面臨這樣的問題。手腕的橫腕韌帶(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在手腕過度使用的情況之下會慢慢增厚,造成正中神經的壓迫、引起手麻的問題。.頸椎退化、狹窄造成的神經病變:頸椎退化、狹窄造成的神經病變,也屬於感覺遲鈍的類型。長時間需要低頭、固定同一姿勢、缺少適當頸部休息的民眾,其頸椎退化的速度會比一般人來得快,這類型的民眾,也更早面臨頸椎狹窄所造成的神經病變。頸椎退化、狹窄的患者,除了會有上肢感覺遲鈍的問題,也常常伴有頸部痠痛的情況。.心肌梗塞:冬天日夜溫差大,會讓血管容易收縮,因此特別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原本就有心血管病史、慢性病史的患者更要特別留意,如有胸悶、胸痛、易喘等狀況,都要立即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腦中風:血管收縮也會讓血壓高低起伏,進而讓硬化的血管斑塊剝落,增加中風發生的機率,有發生過腦中風,或是有高血壓病史的朋友,都要記得定時測量血壓並且注意保暖。民眾遇到手麻的問題,可以通過醫師的看診,診斷出是否為病理性的原因。這些原因中,有些只要通過簡單的藥物治療、復健,即可得到改善。若出現以上問題,可以及早就醫,才不至於延誤治療。為什麼會突然手麻?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陳炯瑜醫師表示,天氣冷會讓人不想動,加上熱漲冷縮的反應,導致代謝變慢、血液循環不佳,造成手腳冰冷易麻,而血液循環不良也不只會出現在身體四肢末端,也會出現在重大器官內的微血管中,因此千萬不能輕忽手腳冰冷、容易手麻腳抽筋的現象。日常可以透過適度的伸展按摩、補充B群以及熱敷、泡熱水澡的方式來幫助減緩手麻和抽筋問題,但也別忘了尋求專業檢測,來檢視自身狀況,才能真正由內而外守護身體健康。如何與中風做分辨?但若民眾若突然發生單側手麻腳麻,且伴隨著身體異常,如身體半邊無力、單眼突然看不見、將1個東西看成2個、不自主流口水、無法控制表情、走路不穩、語無倫次,有可能是急性腦中風引起的肢體麻痺,請盡速就醫,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就近將患者送往有腦中風急救醫院掛急診。參考資料:.亞東醫院-我的手會麻 是『頸椎退化』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手腳發麻可以靠放血治病?醫:道聽塗說.元氣網-寒流來襲!當心手腳冰冷、手麻、腳抽筋 醫教3步驟舒緩不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2 醫療.中醫
冬天進補上火怎麼辦? 中醫師解析「上火5類型&如何降火」:別以為喝青草茶就沒事
人的火氣從何而來?為何五臟六腑都上火?口乾舌燥、嘴破、便祕、眼屎多、長痘痘、口臭、失眠、食慾不振、煩躁不安、全身倦怠,這些火氣大的症狀是如何發生的?這代表身體出了什麼問題?人會上火,究竟什麼是「火」?是食神電影中所說的那把熊熊烈火嗎?還是指一個人的「火爆個性」呢?生病是五臟六腑的火失衡 對應症狀一次看在中醫論點中,五臟相生,因此上火的情形也都會發生在這些所謂的五臟六腑中,包括心火、肝火、腎火、肺火、胃火,但值得注意的是,中醫觀念裡的「心」、「肝」、「腎」、「肺」、「胃」並不是單單指這些臟腑,而是指相對應的系統。中醫師陳潮宗指出,五臟六腑的火是平衡存在,不過有時因為自身的飲食、作息或疾病,導致蘊含體內的火失去平衡,這時就會使身體出現外顯症狀,嚴重者還會併生疾患,不只在治療上耗費時日,更難過的是因為疾病造成的痛苦,因此,平時身體如果出現輕微症狀時,就要有所警惕。 ▲心火心主神明,即心是君主之官,就是統領身體一切系統的將帥。心火旺時主要影響血脈、呼吸及腸胃系統,嚴重者還會有心血管疾病或腦部疾病。心火氣盛主要是因為情緒、壓力所導致。 ‧表現症狀:心煩急躁、面赤口渴、心中煩熱、易失眠多夢、口舌生瘡、肌膚瘡瘍、便乾尿血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保持良好心態、控制情緒、減少緊張、減少思慮、避免處理繁雜或涉及眾多人際關係的煩心事。 2.飲食方面: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之物、禁酒、多運動。 3.藥物方面:可服用黃連、蓮子等清心瀉火的藥材。 ▲肺火肺主皮毛,當人們穿衣多、住房暖、活動少、飲食熱量高時,體內就容易積熱,而有肺火顯盛的現象,嚴重時將影響呼吸道、腎臟、肝臟等部位。 ‧表現症狀:咽乾疼痛、咳嗽胸痛、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口鼻乾燥、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以「呼吸咳嗽洗肺法」清肺,選擇空氣新鮮的地方,透過反覆深呼吸、呼氣,盡量排出肺內氣體,並由主動咳嗽的積極性保護性反射動作,來幫助呼吸道排出分泌物,達到清潔肺部、增強免疫力功用。 2.飲食方面:多吃屬性偏涼的食物,如白蘿蔔、白木耳、大白菜、芹菜、菠菜、冬筍、香蕉、水梨、蘋果、百合、楊桃、枇杷,並多飲水,少吃肉類及巧克力等高熱量食物。 3.藥物方面:在醫師指導下,如患者為肺熱鬱閉者,服用通宣理肺丸、麻杏石甘草湯;如為陰虛肺熱者,服用養陰清肺口服液、金果飲等。此外,包括白薇、地骨皮,也是清瀉肺熱的主要中藥材。 ▲胃火跟飲食的量、質與時間關係密切,主要跟濕熱、食滯兩方面有關,嗜酒、嗜吃辛辣食物、過量飲食等都會引起胃熱上火,容易影響到脾、胃、腎、肺等器官。輕微胃火盛的人,總是有吃不飽的感覺,但其實這是胃熱給大腦的錯覺;當火盛到了某一階段,胃部就會出現發炎現象,反而會變成什麼都吃不下。 ‧表現症狀:胃部灼熱疼痛、腹脹、口乾、口臭、大便稀爛、便祕、牙齦腫痛、胃口不好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多注意口腔衛生。 2.飲食方面:遵循清熱、清滯的原則,飲食節致、禁吃過熱、甜膩的食物,增加黃綠色蔬菜與時令水果的攝取,以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不足。 3.藥物方面:川蓮、燈芯花、蓮子芯、麥冬等有瀉胃火功效。 ▲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所以調整情志、穩定情緒很重要,焦躁情緒會火上加油,保持心情舒暢有助於調節體內火氣。此外,睡眠不足、睡眠品質不好,也是造成肝火上升的原因。當經常熬夜打亂人體正常的作息時間,肝臟不能如期在晚上11點到凌晨3點進行休息和排毒的工作,只能加班將體內積存的雜質和毒素清除,就加重了肝臟負擔,長久以往將不只影響肝臟健康,也會造成心臟方面疾病。 ‧表現症狀:下午頭易脹痛、頭暈、耳鳴、眼乾、口乾舌燥、口苦、口臭、兩肋脹痛、睡眠不穩、身體悶熱、舌苔增厚、暴躁易怒、長青春痘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改善急躁個性、睡眠充足、心情放鬆。2.飲食方面:不宜吃辛辣、過油膩及過酸的食物,避免煎炸食物,羊肉、海鮮、肥肉、烏梅等燥熱的食材應能不吃就不吃。3.藥物方面:金菊花、溪黃草、夏枯草、白芍等合煎飲用,可平息肝火。 ▲腎火從中醫觀點中,腎本身有腎陽及腎陰之分,腎陰負責製造人體津液、體液輸布到全身,幫助人體平靜、降溫;而腎陽是作為腎陰體液等運送的動力,當腎陽過亢時就是腎火上升的現象,女性在更年期時常見症狀如熱潮紅、盜汗等就是腎火上升的症狀,嚴重時也會影響到肝臟和脾臟。 ‧表現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耳聾、掉髮、齒搖、睡眠不安、煩熱、形體消瘦、腰腿痠痛、生青春痘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不熬夜、維持穩定的作息時間。2.食方面:減少冷飲、高熱量、刺激性食物,多補充高纖維、維生素C的食物。3.藥物方面:中醫常用知柏地黃丸來清瀉腎火。 「實火」、「虛火」降火大不同當我們出現口渴、口乾、口臭、口苦、嘴破、口舌生瘡、痤瘡、失眠眼睛乾澀、小便偏黃味道重、耳鳴、頭痛、便祕等症狀時,老一輩的長輩都會輕描淡寫地跟我們說:「你是火氣大啦!多喝青草茶降火氣就好了!」沒錯,這些病徵的確就是上火的綜合症狀,但若是以為上火喝喝青草茶就可以了事的,那就大錯特錯了。上火的種類可分成「實火」、「虛火」,兩種治療之道又有所不同。 【實火】 常受實火侵犯的患者,類型多是喜愛飲食烤、炸或辛辣的的燥熱食物,體質上呈現壯碩體態,脾氣暴躁、易怒的人,在症狀表現上為口渴飲多、口苦、口臭、易口破、舌苔偏黃、舌頭生瘡、舌頭顏色紅、脈衝有力、煩躁易怒。 ‧治療之道:因患者的體質壯碩,可以瀉法調理,例如使用苦寒的方劑,像是黃連解毒湯、龍膽瀉肝湯、普濟消毒飲等是中醫師常開立的處方。 【虛火】 與實火相反,常發生在體質虛弱的人,如因熬夜、長時間工作導致體能過度消耗或過勞者。症狀表現上為口乾但喝不多、舌苔薄少、舌頭顏色偏紅、失眠、眼睛乾澀、腰膝痠軟、脈數細且多。 ‧治療之道:因為身體有不同程度的虛損,因此,應以滋潤補養需損的方法治療,中醫師開立玉女煎、清心蓮子飲、知柏地黃丸等處方用藥。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8 醫療.感染科
肺炎黴漿菌10大QA 醫授預防3絕招
中國大陸肺炎黴漿菌疫情愈來愈嚴重,且同時有多種呼吸道傳染疾病傳播。中國衛健委26日公布,各年齡層流行病原體,其中黴漿菌多在5到14歲年齡層流行,而全年齡層皆流行的為流感病毒。國內專家預測,因應年節的人流活動,明年國內黴漿菌疫情恐會相對嚴峻。聯合報諮詢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整理10大肺炎黴漿菌QA,幫助民眾趨吉避凶。Q1:黴漿菌是什麼?A1:肺炎黴漿菌是一種介於細菌與病毒間,發現最小可以自行繁殖的病原體,只是它與一般細菌最大的不同是它沒有細胞壁,因此常見的抗生素,對於治療黴漿菌是無效的。黴漿菌的名稱,常會誤以為是「黴菌」,主要是當初被命名時,醫學界以為黴漿菌是一種黴菌,但後續發現是一種細菌。Q2:黴漿菌怎麼傳播?哪些人容易被感染?A2:黴漿菌是以飛沫傳播、鼻腔分泌物等經由親密接觸傳播。最常傳播的地區以辦公室、學校、托嬰中心、幼兒園、家庭等密集互動的空間為主。黴漿菌好發於5歲到15歲的族群,主要是該群孩童,並沒有對黴漿菌的免疫力。另外,黴漿菌容易侵犯呼吸道粘膜已經受損的患者,如已經得到流感、感冒、新冠肺炎等患者,如果已經感染呼吸道疾病者,得格外注意再被黴漿菌入侵。有研究指出,過敏的孩子呼吸道較為脆弱,也較容易感染黴漿菌。台灣一年四季都有黴漿菌病例報告,但以夏、秋兩季較多,平均每4到8年就會發生一次黴漿菌大流行。Q3:黴漿菌潛伏期多長?A3:黴漿菌相較於其他細菌或病毒,在人體內複製的速度慢,因此潛伏期長,感染後大約1周到4周才會出現症狀。Q4:感染黴漿菌有哪些症狀?A4:感染初期幾乎無症狀,後續症狀會先從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開始,喉嚨痛、咽喉炎、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無力等。這些症狀出現後,大約再過2到4天,會出現乾咳、倦怠等症狀,持續數周,甚至數月之久。感染黴漿菌的患者容易出現的合併症,有腦炎、氣喘、肺炎、蕁麻疹等。根據統計,約10%黴漿菌患者會合併肺炎,其症狀是出現黏液痰、發燒、發冷、呼吸困難、胸痛、嚴重倦怠等。小小孩感染黴漿菌引發肺炎時,較少會出現發燒,但會出現喘嗚、嘔吐、腹瀉等症狀。Q5:感染黴漿菌該怎麼治療?A5:黴漿菌若合併肺炎,會以抗生素作為主要治療方式,目前有三款抗生素,是主要治療的藥物,為紅黴素、四環黴素、氟喹諾酮類抗生素;目前紅黴素有新款的藥物,療程約5天,其餘2款治療時間為10天到14天。Q6:有疫苗可以預防黴漿菌嗎?A6:沒有任何一款疫苗,可以直接預防黴漿菌。但黴漿菌的特性是侵犯脆弱的呼吸道系統,如果能避免感染流感、新冠等呼吸道疾病,則能間接保護自己感染黴漿菌。Q7:治療黴漿菌療程太長,可以分階段治療嗎?A7:黴漿菌主要治療藥物為「抗生素」,抗生素必須要吃好吃滿或打好打滿,只要中斷治療,極可能產生抗藥性,未來恐無藥可用。Q8:感染過黴漿菌,也能得到「無敵星星」,不用再擔心感染了嗎?A8:黴漿菌是一種細菌,細菌性的感染不會永久免疫,未來當身體免疫力低下,呼吸道系統脆弱時,同樣會再次感染。Q9:該怎麼預防黴漿菌感染?A9:比照所有預防呼吸道感染的方式,勤洗手、戴口罩、降低與人的接觸。Q10:大陸黴漿菌疫情升溫,我住在台灣該害怕嗎?A10:大陸疫情爆發,主要與黴漿菌在大陸已有嚴重抗藥性,若國際之間往來頻繁,即使是住在台灣也可能增加感染,但做好基本的防護,勤洗手、戴口罩、降低與人接觸,以及施打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疫苗,即可度過此波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