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2 癌症.肺癌
搜尋
胸痛
共找到
863
筆 文章
-
-
2020-02-18 橘世代.健康橘
胃食道逆流好發哪個年紀?學6招有效不復發
「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嗎?」胃食道逆流是許多人都不陌生的疾病,有時候吃完飯或是喝完咖啡,一陣嘔酸、灼熱感湧上胸口,知道又是這疾病在作祟了。醫師表示,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很多且複雜,除了藥物治療外,透過飲食、生活的調整,才能減少胃食道逆流復發的機會。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黃信閎表示,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為胃酸逆流、口酸、口苦、上腹痛、噁心以及胸口灼熱,也是俗稱的火燒心;除此之外,也會出現非典型的症狀,胸痛、胸悶、氣喘、咳嗽、喉嚨不適或喉嚨痛、聲音沙啞,甚至牙齒酸蝕的症狀。胃食道逆流的原因主要是下食道括約肌異常,原本食道和胃連接處的下食道括約肌可阻擋食物回流,當肌肉功能衰退、因為進食吞嚥時,該處肌肉短暫放鬆時就會有胃食道逆流的風險。另外,當胃排空的速度變慢、肥胖導致腹壓升高,也會讓胃部內容物逆流。但台北榮總內科部部主任侯明志表示,胃食道逆流也可能患者出現典型症狀卻完全找不出原因,有些人在做了許多檢查後發現本身對酸敏感,因此儘管酸鹼值測試不酸,仍有不適的症狀;也可能是因為自律神經導致不時覺得有「東西」逆流。至於胃食道逆流多集中於「橘世代」,侯明志認為可能因為這個年齡層的民眾,食道長期受到酸的侵蝕,或是因為使用久了像橡皮筋一般彈性疲乏、鬆了,而越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另外,這個年齡層也可能因多為中廣身材,腹壓較大而導致。●減少胃食道逆流復發1.減重2.戒菸酒、咖啡、茶、辛辣刺激與甜食3.避免穿著過緊的衣褲4.避免睡前2至3小時進食5.睡時床頭抬高15至20公分6.多做腹式呼吸資料來源/黃信閎、柯富揚【熟齡飲食這樣吃↘↘↘】。體型纖瘦內臟脂肪仍過高? 醫師:這樣吃動有助減少隱形殺手。如何吃得營養又美味 哈佛大學建議「餐盤這樣放」。打破迷思! 吃太清淡反而容易衰老無力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6 科別.消化系統
北市聯醫/醫師敏感度高 迅速轉介消化內科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是胃食道逆流就診人數最多的區域醫院。仁愛院區醫務長陳冠仰指出,胃食道逆流症狀常有胸痛、喉嚨不舒服等,不知情患者會先去看心臟科、胸腔科或耳鼻喉科,聯醫他科醫師會協助轉介到消化內科,避免耽誤患者治療,必要時也會評估患者情況搭配身心科治療。陳冠仰表示,約20年前,台灣、新加坡及日本的胃食道逆流患者占腸胃科門診與健檢的3%到7%,台灣不到5%,如今卻增加到近30%,與美國發展趨勢一致。食道癌、食道腺癌發生率也增加,但多數人卻不知胃食道逆流有食道癌化的可能。由於北市聯醫各科醫師會相互交流,整體對胃食道逆流有一定認知,他科醫師若發現異常,都會轉診到消化內科,讓患者更快獲得妥善治療。逆流問題常與工作或生活壓力大有關,因此必要時也會聯合身心科醫師做整體治療。陳冠仰表示,治療的根本還是在改變飲食習慣,飲食控制後,內外科治療才有意義。有些人愛點套餐、吃消夜或多吃幾碗飯就容易破功。民眾若早上醒來發現有喉嚨卡卡、呼吸不過來、喉嚨痛甚至聲音變沙啞等情況,過一陣子或喝點水後還沒有好轉,就應考慮就診檢查是否有逆流問題。
-
2020-02-16 科別.消化系統
健保大數據:胃食道逆流就醫患者以50歲到59歲最多
「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嗎?」不斷播放的電視廣告,可能讓很多患者心有戚戚焉。胃食道逆流是國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除了老化,生活飲食習不佳、工作壓力大,讓年輕人也加入患者行列,且近年大幅增加。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了解胃食道逆流的成因、治療以及就醫參考。患者逐年成長 女多於男胃食道逆流長期困擾許多人,很多人太陽下山就不敢吃甜食,甚至連晚餐都不敢選擇湯湯水水的食物,或是乾脆不喝湯,以免吃了之後一股灼熱感湧上胸口。有時晚上躺在床上準備好眠,卻一股酸味上湧,得馬上坐起來,胃裡酸性物質逆流刺激食道,真讓人不舒服。上述火燒心和胃酸上湧是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其他常見症狀還包括吞嚥困難或進食疼痛,甚至於胃灼熱。而不同於火燒心的灼熱感,有些胃食道逆流會伴隨著胸痛,讓人疑心自己心絞痛,而慢性咳嗽、聲音沙啞、夜間氣喘,也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的表現。胃食道逆流如此讓人難受,健保大數據也顯示,近三年胃食道逆流就醫人數逐年成長,民國105年就醫總人數為61萬5004人、106年70萬9629人、107年76萬5303人。患者以50歲到59歲最多,近三年來占率大約維持22%,其次則為60歲到69歲,約占19%左右,受胃食道逆流苦惱者,女多於男。有疾病認知 就醫多找消化內科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隨著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胃食道逆流患者愈來愈多,而受到廣告及衛教的影響,大多數民眾對胃食道逆流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多知道這是消化系統的疾病,若是到醫院求醫,主要還是消化內科為就診科別,部分規模較小的醫院或診所沒有分次專科,便以內科為主要就診科別。平均就診2.79次 看中醫者不少統計顯示,大部分的胃食道逆流患者在門診治療,107年胃食道逆流患者門診人數76萬多人,平均就診2.79次。相較之下,因胃食道逆流住院人數非常少,107年全年4963人因胃食道逆流住院,平均住院次數約1.03次。至於就醫科別,患者大多數在消化內科就醫,就醫人次94萬2711件,占44.4%,其次是內科,就醫人次46萬9386件,占22.1%;中醫科及家醫科也都超過20萬件,分別10.1%和9.7%;13萬4953人次選擇耳鼻喉科就診,占6.4%。另外,也有2萬7132人次選擇胸腔內科、1萬7766人次在心臟血管內科就診。李伯璋則表示,胃食道逆流典型症狀包括胃酸逆流、口酸、口苦、上腹痛、惡心等,中醫可協助調解症狀;至於民眾選擇耳鼻喉科就診,可能是要看食道有沒有問題,不論是在哪個科別,只要是能夠鑑別診斷,後續就能得到合宜的醫療。近半數患者 選擇基層診所就醫分析107年胃食道逆流患者選擇的就醫層級,近一半選擇基層院所,約四分之一選擇區域醫院。申報量排行前五名診所都超過1萬多人次,排名第一的診所就醫人次更高達1萬9503,將近2萬。全台就醫人次最多的區域醫院,前五名都超過2萬多人次,排名第一的台北市聯醫就醫人次更高達5萬8752,第二的台北附醫則為3萬697。醫學中心以台北馬偕排名第一,就診人次2萬9547,接下來依序為國泰醫院的2萬3309人次、中國附醫的2萬3292人次,台大醫院和台北榮總也分別有2萬2295和2萬1295人次就醫。對於胃食道逆流患者就醫以區域醫院及診所就診人次較多,李伯璋表示,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希望醫學中心妥善照顧急重症者,胃食道逆流是常見的疾病,在基層醫療院所就能被診斷、治療,因此病患能留在一般區域或地區醫院被妥善照顧是健保署的目標。
-
2020-02-16 科別.消化系統
復發機率達6成!不只是喝咖啡、吃甜食害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成因不只是喝咖啡、吃甜食,醫師指出,壓力過大也可能影響下食道括約肌鬆弛,肥胖則可能導致橫膈膜裂孔擴大,這些危險因子均容易使胃酸往上衝,造成胃食道逆流。賁門鬆弛關不住 胃酸往上衝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許秉毅說明,食道與胃交界處有個稱作賁門的開關,正常情況是關閉的,當嘴巴吞進食物時,它會開啟讓食物進入,而後隨即關上,以避免胃中的食物逆流而上。管控賁門鬆緊的是下食道括約肌,一旦鬆弛就會讓賁門無法緊閉,使得胃酸容易逆流而上。下食道括約肌鬆弛的危險因子除了老化,還包括抽菸、壓力大、使用高血壓藥或安眠鎮靜藥、經常攝取咖啡、酒精、辣食、甜食與油炸食物等。另外,陳銘仁表示,暴飲暴食會讓胃排空時間延遲,使得胃中食物較易回流。橫膈膜裂孔擴大 肥胖者常見胃食道逆流還有另一種發生原理,就是橫膈膜裂孔擴大。許秉毅說明,人體食道須先鑽進橫膈膜上的一個小裂孔再進入到腹腔,橫膈膜的肌肉會將食道裂孔掐緊,但肥胖可能使腹腔內的組織往橫膈膜推擠、把裂孔撐大,因此容易發生胃酸或膽汁逆流往上的現象。經常喝酒催吐的人,他們的胃時常撞擊橫膈膜,也容易發生這種現象。檢查方式 胃鏡使用最多當不舒服的症狀出現時,臨床上有幾種檢查工具。健保數據顯示,107年患者接受上消化道泛內視鏡檢查件數達20萬7206件,其他檢查均少人使用。1.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許秉毅說明,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就是胃鏡檢查,胃鏡經由口腔伸入喉嚨,可檢查食道與胃部等器官,醫師可藉由內視鏡觀察與診斷消化道疾病,同時也有切取組織送病理化驗或切除瘜肉等功能,臨床上應用廣泛。不過,約有半數胃食道逆流患者照胃鏡並無異狀,此時可優先考慮使用目前臨床上最有效的治療藥物,也就是氫離子幫浦阻斷劑試試看,有機會緩解不適。由於胃鏡檢查無異狀者,健保不給付這項藥品,因此需要自費,不過一顆僅約12元,短期吃並不貴。2.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定當胃鏡檢查無異狀,也可以考慮進行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定,這項檢查將管線經鼻孔陸續進入食道與胃部,如果胃酸往上湧,就能測得食道變酸,但因為檢查過程不適,鮮少人使用。有時患者的症狀可能不是來自胃酸逆流,而是膽汁或氣體逆流,此時可使用24小時食道酸鹼度及電阻測定,若是液體湧上電阻會下降,若是嗝氣往上電阻則會上升。3.上消化道攝影上消化道攝影是讓患者喝下顯影劑,觀察胃收縮時是否有異物往上逆流,但可能沒這麼剛好能觀察到胃液逆流,因此這項檢查較不敏感。很少數患者的胸痛症狀是源於食道痙攣,此時可用食道測壓檢查觀察是否有食道痙攣的情形。防胃酸上衝餐餐七分飽 睡覺上身稍墊高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許秉毅提醒,胃食道逆流不是用藥就一勞永逸,其復發機率高達六成,若能同時搭配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復發風險就可能降至四成。好習慣像是減少吸菸以及避免咖啡、酒精、辣食、甜食與油炸食物等,建議每餐吃七分飽就好,飽餐後散步五到十分鐘使胃酸往下流。晚上睡覺可將上半身稍稍墊高,上半身與下半身約呈30度,藉由姿勢引導胃酸順著地心引力而下。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健康資訊暨流行病學研究室副教授楊曜旭表示,腸胃疾病調理的大原則是「三分治、七分養」,除了藥物治療,患者宜保持心情愉快、三餐正常飲食、細嚼慢嚥、減少刺激性食物與菸酒。其中在飲食方面,牛奶、乳製品雖然可以緩衝胃酸,但可能會引起脹氣不適,所以應該適量喝;富含膠質的食物,像是地瓜葉、秋葵、黑木耳、白木耳、紫菜、海帶、豬腳筋、雞爪、海參等,都適合胃食道逆流患者食用。
-
2020-02-15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不好全身都受累!台大醫圖文解說正確心臟保養
心臟負責推動全身血液循環,每分每秒都持續跳動。然而,日常生活中卻有很多可能傷害心臟的狀況,一定要盡量避免,做好心臟保養,以免心臟持續受傷,導致心臟衰竭。血糖太高,心臟也受害!台大醫院心臟外科許榮彬主任指出,血糖偏高時,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容易輕忽,其實血糖過高,全身器官都會受到影響,控制血糖的目的就是為了預防糖尿病相關併發症。過高的血糖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讓動脈逐漸狹窄、阻塞,輸送往器官的血流減少,各器官的功能都會受到影響,例如在腦部可能造成血管阻塞、缺血性中風;在心臟可能造成冠狀動脈阻塞,導致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周邊血管阻塞,肢體會缺血,導致肢體疼痛不良於行,由於血液循環差,傷口不容易癒合,部分患者恐怕需要截肢。總而言之,糖尿病的併發症是多面向的,從頭到腳都會出狀況,特別是可能導致心肌病變,讓心臟功能進一步惡化,而演變成心臟衰竭導致死亡,不可不慎。 持續高血壓,心臟難負荷許榮彬醫師表示,高血壓會導致全身血管病變,腎臟、眼睛等器官都會受損,影響相當全面。血壓過高會造成血管受損,甚至破裂。例如急性發作的主動脈剝離,是非常危險的狀況,患者可能感到劇烈撕裂性胸痛,極為難受且死亡率很高。腦部血管破裂的出血性中風,可能造成死亡,也會有神經學後遺症。如果是慢性的高血壓,我們的心臟會因為長期負荷過大而漸漸邁向心臟衰竭。當冠狀動脈狹窄、阻塞,心肌無法獲得充足的氧氣,心絞痛、心肌梗塞的機會愈來愈高,容易演變成心臟衰竭。血脂過高,血管狹窄、阻塞,恐致心臟衰竭高血脂是很常見的狀況,許榮彬醫師解釋道,血脂包含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膽固醇對身體有幫助,而低密度膽固醇會導致動脈硬化,對身體有害。全身各器官都需要血液供應,當血管受損,就會造成器官病變,雖然原因不同,但是造成的結果都類似:腎臟血管阻塞會造成腎臟衰竭,肢體血管阻塞會造成缺血、疼痛,腦部血管阻塞會造成腦中風,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會造成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一定要多加注意。抽菸傷肺又傷心!許榮彬醫師提醒道,對心血管疾病而言,抽菸是個重要的危險因子,抽菸也會造成血管病變,進而導致器官損傷。不過抽菸除了造成血管損傷之外,還可能致癌。提到抽菸,大家容易聯想到肺癌,其實不只有肺癌,抽菸將導致口腔癌、食道癌、乳癌、膀胱癌、腎臟癌等多種癌症的風險增加,是非常重要的危險因子。即使一天只抽一根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就會明顯上升。吸入二手煙也同樣有害。 戒菸的好處很多,戒菸12小時後,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濃度恢復正常。戒菸兩週後,血液循環及肺功能開始改善,戒菸一年後,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減半。戒菸五年後,口腔癌、食道癌、膀胱癌的風險減半。戒菸十年後,死於肺癌的風險減半。戒菸十五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和不抽菸者相同。許榮彬醫師強調,心臟功能不好的患者務必戒菸,避免刺激心臟。吸菸會讓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皆會加重心臟負擔,導致心臟衰竭惡化。酒精會傷害心肌細胞,惡化心臟功能酒精會造成心臟細胞的傷害,許榮彬醫師道,所以有所謂「酒精性心肌病變」,飲酒過量或長期喝酒的病患,心肌細胞可能受損,造成心臟衰竭。雖然大家可能聽過適量飲酒有好處的說法,但是酒精對心肌細胞本身是有害的,所以究竟適量飲酒是否有益處?一天可以喝幾毫升?目前仍沒有定論。美國心臟學會不建議民眾藉由喝任何酒類來獲得好處,尤其是心臟衰竭患者務必戒酒,避免酒精對心臟造成進一步的傷害。留意溫差,避免冷熱交替刺激大許榮彬醫師道,「心臟外科的病患,很多都有心臟衰竭,我都建議病患不要泡密閉式三溫暖,至於露天的空氣流通比較好的地方,沒有說一定不能去,但要注意冷熱之間不能刺激過大。」心臟疾病就是要避免刺激過大,尤其是在冬天天氣很冷,從室內到室外,突然接觸到冷空氣就是心臟病最容易發作的時間。洗熱水澡、泡溫泉也是同樣道理,原本處在溫暖的環境,忽然回到溫度較低的環境,刺激太大容易誘發急性發作。在大熱天進入冷氣房也得注意,要盡量避免溫差太大。心臟衰竭患者的病情很容易變動,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都要多加留意。規律運動,有益心臟功能許榮彬醫師解釋道,心臟衰竭患者還是要維持適度運動,至於適合什麼運動,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對心臟病患而言,快走是不錯的運動方法,舉重就不建議。醫院都有復健科門診,能夠在完整評估後,給予運動處方。台大醫院有心臟衰竭小組,小組成員包括內外科醫師、復健科醫師、個管師、營養師等。如果是因為心臟衰竭住院的患者,我們都要照會復健科醫師,出院後也可以轉介到復健科門診做運動諮詢。 除了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等危險因子外,還要跟大家提醒一點,部分心血管疾病與遺傳有關,所以心臟病患的兄弟姊妹、子女,也建議要做檢查,看看有沒有心臟疾病,若有的話,提早就醫及保養,可以避免心臟功能一再惡化,最終導致心臟衰竭。許榮彬醫師回憶道,遇過不少例子,都是父母親動完心臟手術後,兒子陪同回來看門診,經過五、六年後,突然發現兒子沒有陪來,經過詢問才知道兒子在家裡心肌梗塞過世。「我現在都提醒患者,治療告一段落後一定要叫兄弟、姊妹、子女,尤其是兄弟和兒子,去做檢查,因為心血管問題平常可能沒有症狀,唯有做檢查才知道血管有沒有阻塞。」許榮彬醫師道,「我一直想要跟社會推廣的就是,心臟病會遺傳,因為彼此有類似的體質及相同的生活環境。由於初期症狀都不明顯,容易疏忽,突然走掉實在太可惜。」心臟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心臟功能不好,全身都會受牽連,心臟衰竭又是所有心臟疾病最終的終點,因此死亡率很高,甚至比某些癌症還要高。大家務必維持理想體重、規律運動、健康生活型態、避免各項危險因子、按時服藥、定期檢查,做好日常保養,才能養心、護心。原文:正確心臟保養,醫師圖文解說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心臟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2-15 科別.心臟血管
周邊血管阻塞會致死!4種人是高危險族群
國人的飲食習慣逐漸西化,三高疾病發生率已經逐年提升,所導致的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及週邊動脈血管疾病的盛行率也在不斷攀升。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早已蟬聯10大死因前3名多年,也使得一般民眾始終將焦點放在心血管疾病,反而忽略了週邊血管阻塞疾病所造成的危害與嚴重性。 台北慈濟綜合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兼週邊血管中心主任黃玄禮指出,週邊血管阻塞的成因與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相同,包括糖尿病、高血壓、抽菸、高血脂症、年齡老化、慢性腎功能不全及血液黏稠度過高或有發炎情況的人,都是週邊血管病變的高危險族群。 1、男性:黃玄禮進一步說明,除了上述高危險族群外,在臨床統計上,也有男多於女的趨勢,以輕症患者來看,男女比率約為2:1,推斷與男性抽菸人口較多有關係。 2、年長者:年紀大的人,多數是因為器官出現退化所致,55歲以上的一般民眾,有週邊動脈血管疾病的盛行率約5%,在台北慈濟醫院新成立的週邊血管中心所做的統計中,分析過去8年因較嚴重的週邊動脈血管阻塞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的550個病患,40~59歲的年齡層中,其發生率為3.5%,而在80歲以上的年齡層中,週邊動脈血管阻塞的發生率也占25.6%。 3、抽菸族群:抽菸也會增加週邊動脈血管阻塞的風險達2~6倍,且有超過4成週邊動脈血管阻塞的患者皆有抽菸史。 4、糖尿病患:糖尿病患所導致的週邊動脈血管阻塞,更高達8成左右 。注意肢體末端變化,避免截肢 根據統計,有將近80%患有週邊血管疾病的病患,好發處大多集中於髂動脈以下部位的下肢動脈血管,而罹患此類疾病的患者,也常會合併心臟冠狀動脈、頸動脈或腎動脈狹窄阻塞等問題。總而言之,無論是動脈或靜脈週邊血管阻塞,都是非外傷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 因此,及早發現、確定診斷且積極治療,才能有效防止疾病的惡化,改善生活品質且降低死亡風險。而在治療上,除了使用藥物之外,也應該積極戒菸、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持續且規律地復健。另一方面,若藥物治療效果不彰,也可考慮血管重建手術,以避免患肢截肢的風險。 延伸閱讀: 血壓高有前兆! 除了無感2症狀都是重要警訊 胸痛是心臟出問題? 先看看是不是這7種原因引起的
-
2020-02-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非新冠肺炎診斷書能開嗎?醫師:不可能!發燒別趴趴走
前立委林靜儀醫師今天在臉書PO文,「不要去醫院叫醫師開奇怪的診斷書!」指有學校要求發燒學生要醫師證明「非流感或新冠肺炎」才能上課;也有公司要求員工開「無感新冠肺炎」證明去上班,她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診斷必須跑RT-PCR和做斷層掃描確診,請不要浪費醫療資源。台中市衛生局長、耳喉鼻科醫師曾梓展說,醫師僅能針對症狀開立「症狀、研判病因」,不可能開立「非流感或新冠肺炎」診斷證明。以新冠肺炎為例,有潛伏期,且需要檢驗確診,更不可能開立;他建議,民眾若發燒等不適,請戴上口罩盡速就醫、居家休息,不應去上班、上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呼籲,民眾平時應養成肥皂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及做好咳嗽禮節。自中港澳入境者,應配合落實居家檢疫14天不能擅自外出,一旦發現違反規定,最高可罰15萬元。居家檢疫期間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可主動與當地里長或地方衛生單位連繫,並依指示戴口罩儘速就醫,就醫時請務必告知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及時診斷通報。相關資訊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或至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查詢。曾梓展建議,民眾平時應做好勤洗手,就醫戴口罩防疫,若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應盡速就醫;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流感危險徵兆,更應盡速至大醫院看診,依醫師指示使用流感抗病毒藥劑,詳情可上台中市衛生局網站查詢 。
-
2020-02-13 科別.耳鼻喉
老翁罹食道弛緩不能症 食道夾出杏鮑菇
台中一名70歲男性有中風病史,過去兩年受吞嚥困難所苦,過年時症狀突然加劇,食物吃下去沒多久便吐出來,急診經X光檢查後發現有肺炎表現;進一步以胃鏡檢查發現原來有一塊杏鮑菇卡在食道,後來確診為「食道弛緩不能症」併吸入性肺炎;所幸夾出後,除了抗生素治療肺炎,也暫時以鼻胃管進食,之後再以復健方式訓練他的吞嚥功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指出,食道弛緩不能症發生原因不明,通常每年20萬人約僅有1至2人罹患,當患者的下食道括約肌持續性收縮、無法放鬆,就會出現漸進式吞嚥困難,並伴隨胸痛、嘔吐、胃酸逆流、營養不良等症狀,通常從有症狀到確診,平均需要2年時間。此外吸入性肺炎常見於較年長的患者,是因外物或液體吸入肺部後所致。患者因吞嚥功能障礙,將口咽部的分泌物反覆吸入肺裡,造成吸入性肺炎,若未能及時治療,恐出現肋膜積水或膿胸的情形。他說,患者兩年前因吞嚥困難就診,當時研判傷及吞嚥神經,故安排至復健科進行吞嚥訓練,但患者沒有持續復健,兩年來因吞嚥困難爆瘦20幾公斤;過年時與家人團圓時,發現食物吃下肚後,過沒多久便會吐出來,加上容易嗆到,察覺狀況有異緊急送醫。檢查發現,其X光影像相較兩年前變得更加模糊,但臨床表現與典型中風患者不同,若因中風致使吞嚥、咀嚼神經受損,恐怕連食物都無法吞下去,故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並會診肝膽腸胃科醫師進行胃鏡檢查,發現食道和胃交界處呈現鳥嘴狀,以致於食道充滿食物殘渣。甚至醫師在食道末端還夾出一塊體型完整的杏鮑菇,大小約3公分,研判是嘔吐的主因,經緊急取出以及給予抗生素治療,並先暫時以鼻胃管進食。黃建文提醒,有吞嚥困難問題的年長者,千萬不可輕忽症狀,除了找出原因外,更要配合醫囑積極治療,另外在長者食物的選擇和處理上應特別留意,才能維護長者及照護者的生活品質。
-
2020-02-13 科別.感染科
慎防類流感 中彰54人重症7死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台中市上周類流感就醫率14.61%,仍處於流行期,新增3人因流感重症死亡,今年累計已通報的33名流感併發重症患者中,30人沒有接種疫苗。台中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勤洗手、有流感症狀戴口罩速就醫,目前尚有3萬多劑流感疫苗,請尚未接種的民眾盡速接種,增加保護力。彰化縣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743人次,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為15.86%,今年至今,彰化縣確診流感併發重症21例,3人併發重症死亡,死亡3人均未接種流感疫苗。依據疾管署監測,中市類流感就醫率,今年第4周(1月19至25日)為14.74%、2447人次,今年第5周(1月26至2月1日)為21.73%、3999人次,上周第6周(2月2日至2月8日)14.61%、2009人次,上周的就醫率14.61%較上上周21.73%減少,但在流感重症死亡人數新增3人,累計今年台中市有4人因流感併發重症死亡。台中市今年累計已通報33例流感重症病例,患者從6歲到87歲,其中17人超過60歲,4例確診為流感重症死亡,有10人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值得注意的是通報流感重症33例中,有30人未接種疫苗。台中市衛生局說明,去年台中市準備73萬105劑公費疫苗,第一階段小學到高中學生,第二階段老人及學齡前幼兒,第三階段開放50至64歲成人、孕婦及6個月以內嬰兒父母、高風險慢性病人、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至今,尚有3萬多劑。衛生局建議,民眾平時做好勤洗手,就醫戴口罩防疫,若出現呼吸道症狀應盡速就醫;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流感危險徵兆,更應盡速至大醫院看診,依醫師指示使用流感抗病毒藥劑。
-
2020-02-12 新聞.健康知識+
三高、慢性病疾患天冷注意! 11項保命絕招要牢記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祐祐叔叔和秀秀阿姨平時喜歡在清晨健走,就愛和太陽公公比賽誰比較早出門運動。當冬天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一出門那股冷颼颼寒風吹來,直接刺入骨裡,祐祐叔叔和秀秀阿姨常常不禁打起哆嗦來,但他們總覺得忍過去就好了,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對於追求健康而勤於運動的叔叔、阿姨來說,其實非常危險。當寒流來襲,氣溫在14°C以下,往往還會伴隨空氣濕度變低,天冷、活動少,飲水量往往會減少,血液濃稠度就會增加、血液循環就變得緩慢,血壓容易呈現不穩定狀態,這樣的現象會使血管內的血液凝固機會上升,增加心肌梗塞及中風之急性發作。根據每年衛生福利部數據顯示:冬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尤其有三高的慢性疾病、心血管病患及老年長輩,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以免發生無法挽回的憾事。依衛生福利部統計104年十大死因,第二名就是心臟疾病。寒流來襲時,提醒三高患者,氣候變化容易引發心臟血管意外發生,呼籲除了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一般而言,高血壓病人的血壓冬季偏高,因此降壓藥的劑量在冬季、夏季是有差別的,所以在冬季當您的血壓出現較大的波動,例如開始經常收縮壓持續升高在20毫米汞柱以上,必要時應回診,讓醫師看過您量測的血壓數值變化,適當的調整降壓藥。冷氣團來襲期間,若出現心臟病發作症狀,如胸悶、胸痛、心悸厲害、莫名原因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嘔吐、異常的極度疲倦、頭暈等,應立即送醫接受治療;有冠狀動脈病史者,若是居家有醫囑開立的「救心」(也就是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TG),在送醫前,可先依醫師指示方式使用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後立即就醫。彰基遠距健康諮詢中心護理師陳淑麗表示,秋冬環境溫度變化,要多加注意的事項,有下列11個重點需要注意,才能保護自我健康。1.定期自我監測血壓、血糖,有慢性病個案,請務必遵守醫囑規律服用藥物,不可擅自暫停藥物或增加用藥劑量。血壓波動變大時,應更落實量測、記錄,並提前回診讓醫師依照您血糖、血壓數值變化,調整您的血壓、血糖藥物。2.建立良好生活型態,如:健康飲食、減少鹽分攝取、不抽菸、節制飲酒、規律運動及維持健康體重,避免疾病控制不佳,引起心血管併發症。3.冠心病、心絞痛等個案,在寒冷的冬季或遇到冷空氣的刺激,首要請做好避免傳染到感冒上身,尤其是流感,常常引發嚴重併發症,所以流感疫苗的施打請一定要配合。4.用餐過度飽食或飲酒較多後,可能誘發心臟疾病發作,因此建議進食量大約8分飽即可。5.心臟病或中風在早晨發作的機率特別高,因為早晨氣溫較低,血管會收縮來保存身體熱量。在秋冬季節,年長者和慢性病個案,應避免在早晨外出進行運動鍛鍊,最好等太陽出來,溫度回升後或改成傍晚時段再運動。吃飯前、後一小時內也不宜運動,並建議不要單獨運動,應該揪伴一起運動。6.寒流來臨時要降低運動強度,平時跑馬拉松就改成健走。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暖身工作,可以暖身5~10分鐘再開始健走,運動中穿著保暖通風的衣物,以免增加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率。運動中有不舒適現象,例如頭暈、胸痛、心悸厲害、盜汗等情形時,應立即停止運動。7.適度釋放壓力;要避免過於長時間勞累,晚上足夠睡眠至少6小時,避免情緒過於激動等。8.臨床實證研究顯示,膽固醇控制好,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建議年過40 歲者,定期健康檢查並追蹤異常血脂數字,三高個案和本身體質偏向高血脂者,建議積極就診,請醫師評估是否需服用降血脂藥來有效降低壞的膽固醇。9.冬季氣候乾燥又身體皮膚減少排汗,有些人嫌如廁解尿頻繁而較少喝水,部份老人家對口渴的感覺變差也較少攝取水分,也會容易導致血栓形成,所以要適度增加水分,簡易換算一天飲水量=體重(公斤)x30C.C.=一天建議飲水總量。例如60公斤的人,每天至少應攝取1800 C.C.水分,有額外流汗、水份體液流失情況,應適度再增加飲水量。10.保持理想體重;肥胖者應設法減輕體重,世界衛生組織計算標準體重之方法:身高(m)×身高(m)×22=標準體重,標準體重正負10﹪為正常體重,正負10﹪~ 20﹪為體重過重或過輕,正負20﹪以上為肥胖或體重不足。11.冬天泡湯是最舒服的,建議飯前、飯後一小時內不可泡溫泉,酒後更不要泡溫泉,心血管個案請泡湯不宜超過心臟,因為溫泉的水溫會促使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心臟負荷過重,末梢血管擴張後造成大腦的血液循環變少,容易引發中風風險。(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流感來勢洶洶! 除了戴口罩還有7件事更不得馬虎 6種人感冒病程快! 你需要做「這件事」增強保護力 
-
2020-02-05 科別.心臟血管
火燒心未必胃出問題 就怕心肌梗塞
「有時候急著要跟屋主或客戶約時間看房,都會喝一杯咖啡,隨便吃一點東西就解決。」身為房仲超級業務員的廖先生,工作表現相當亮眼,每月業績都是所屬區域的前三名。熱中工作的他,常常日夜都是處於工作狀態,三餐飲食不定時,更別說要顧全營養均衡。如此的生活作息及飲食形態,胃食道逆流、肥胖、消化不良問題早就找上他,並且前陣子開始偶爾伴有類似胃酸逆流產生的火燒心胸悶感,但廖先生總以為只是胃部老毛病,不太放在心上。日前到北投健康醫院進行健康檢查後,發現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CAC score)分數為108,進一步安排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更驚訝地發現左冠狀動脈前降枝已將近100%阻塞。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心臟的動力主要來自三條冠狀動脈血管供應血液,這三條冠狀動脈其中任何一條出現堵塞,都會導致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而受損,甚至造成心臟組織永久性壞死。一般人常以為「火燒心」是胃部問題徵兆,事實上,若有胸口出現廣泛性疼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冒冷汗、暈眩、嘔吐或是手痠麻、上腹部悶脹不適,都應該警覺是不是心臟血管也出了問題!急性心肌梗塞在發生時,有時完全沒有前兆,可能會突然失去意識、血壓下降甚至休克。錢政平提醒民眾,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女性、工作高壓力族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抽菸習慣、心臟病病史或家族史(家族中若有罹患心血管疾病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多2~4倍),是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若再伴隨胸悶、胸痛症狀者,建議可進行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冠狀動脈鈣化分析,初步了解血管鈣化、硬化情形,必要時再進行心臟血管攝影。提早發現、提早預防及治療心血管疾病,減少許多的遺憾。
-
2020-02-05 科別.感染科
別只關心武漢肺炎!威脅更大的流感重症死亡已達61例
武漢肺炎引發社會不安,但流感對國人的威脅更大。國內上周新增八十七例流感重症病例,及五例經檢驗與流感相關死亡個案,死亡病例都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幾乎都在發病後短短五天內喪命,其中一名八十四歲北部婦人僅發病一天就離世。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上周五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五十一至九十歲,皆有慢性病,卻都沒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經檢驗四例感染H1N1、一例為H3N2,都是感染A型流感。該名八十四歲北部婦人有中風史,且臥床十年以上。該婦在今年一月上旬出現發燒、呼吸困難等症狀,家人緊急送醫,在急診檢查已出現敗血症及肺炎症狀,隔日在急診留院觀察,開始心律不整,還來不及送進加護病房,經搶救仍不治。自去年十月起迄今年二月三日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八五八例,年齡層以六十五歲以上為主,占四成以上,其次為五十至六十四歲,約占三成;九成八的病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且近八成具有慢性病史;流感重症死亡病例累計六十一例,九成八病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流感疫情仍處高峰,國內上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達十萬多人次,較前一周下降。但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二成二,仍在上升中,林詠青研判,上周為春節連假,多數門診休診,所以急診才會較多,疫情趨勢仍待觀察。林詠青提醒,家中長者若行動不便,可洽各地衛生局申請到宅接種,衛生局會評估轄區弱勢長者獨居及行動不便長者接種情形,協調衛生所或合約院所至住家提供到宅接種服務。截至二月二日止,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尚餘約四十二點二萬劑,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呼籲,符合公費接種資格的民眾盡速接種。台中市衛生局建議,民眾應做好勤洗手,就醫請戴口罩防疫,若出現呼吸道症狀應盡速就醫;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流感危險徵兆,更應盡速至大醫院看診。
-
2020-02-04 科別.呼吸胸腔
醫病天地/六旬婦進補竟咳血 支氣管擴張症作祟
天氣寒冷,不少人吃鍋進補,南投有名6旬婦人煮羊肉爐進補,2碗下肚竟咳出鮮血,送醫確診為支氣管擴張症合併感染,醫師呼籲有相關症狀患者在感染時期,不建議吃補。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該名婦人到院持續有濃痰,痰中帶血,醫師初步確認症狀是在吃完羊肉爐後才發生,經胸腔內科檢查為支氣管擴張症合併感染,住院並進行藥物治療,症狀獲改善。南投醫院胸腔內科醫師王耀麟說,「支氣管擴張症」是支氣管不正常且不可逆擴張,症狀有慢性咳嗽、咳嗽伴隨痰,部分患者甚至有咳血、呼吸困難及胸痛等症狀,疾病無法完全痊癒,只能持續追蹤,必要時接受治療。中醫科醫師張慈文表示,這類疾病患者在未感染期間可稍微進補,但若已出見感染症狀,不建議吃補,否則會增加發炎反應,出現發燒、出血、膿瘍等症狀。張慈文指出,急性感染或慢性疾病患者碰上急性發作,應先就醫且服藥控制,以免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王耀麟也提醒,支氣管擴張症不會痊癒,患者應均衡飲食,定期返診追蹤,並遵守醫囑改善肺功能,降低反覆感染的風險。支氣管擴張症患者要怎麼吃才健康?張慈文建議,可多吃山藥、百合、木耳等保養肺部或支氣管的食物,避免吃橘子、柚子、西瓜、火龍果、蓮霧等太冷水果,花生、燒烤炸等太燥熱食物勿過量,生薑或乾薑別單吃,須配合紅棗、枸杞、黑糖才不會過燥。
-
2020-02-02 癌症.肺癌
存活率比胰臟癌更低 名符其實的癌中之王是這癌
肺癌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民眾若有久咳、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需多加留意。一名住在雲林的65歲羅先生,本身是老菸槍,菸齡已逾40年,去年起突然咳嗽嚴重,且反覆發燒、食慾下降、體重突然掉了五公斤,就醫檢查確診為小細胞肺癌四期。經醫師建議下採化療加免疫療法治療一年多,目前病情控制中。收治羅先生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務秘書陳崇裕表示,肺癌死亡率高,主要是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症狀包括咳嗽、喉嚨沙啞、胸悶、高燒不退等,易被當作感冒或其他呼吸道疾病,而未能及早就醫和正確診斷,造成逾六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而肺癌主要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陳崇裕說,國人常罹患的肺癌為非小細胞肺癌,裡頭可分為鱗狀上皮細胞癌、肺腺癌及大細胞肺癌,以國健署201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約占90%。小細胞肺癌則分為小細胞肺癌及合併小細胞肺癌,患者相對少見,僅占約10%,老化、抽菸和空氣汙染是最大的危險因子。不過相對於非小細胞肺癌臨床上已有手術、化療、標靶等多種治療選擇且控制效果好,陳崇裕說,小細胞肺癌則因發現時多為晚期不適合開刀、癌細胞增生快、近五成患者癌細胞轉移、化療後易復發等因素,患者五年存活率僅6%,比胰臟癌的9%更低,是名符其實的癌中之王。針對細胞增生快的特性,陳崇裕說,小細胞肺癌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即神經內分泌細胞長出的腫瘤,可長在身體任何地方,其特性宛如幹細胞般,分裂速度快。而過往晚期小細胞肺癌僅有化療可用,雖治療效果好、反應率高,初期有80%以上反應率,但復發速度快、又容易產生抗藥性,多數患者在化療結束三個月左右就會復發,若再使用同一種藥,治療效果明顯下降,存活中位數只有4.9個月,近六成患者存活不超過一年。陳崇裕表示,根據國外2018年研究顯示,小細胞肺癌患者若使用化療合併免疫法,可增加五成存活期、降低四成死亡風險。目前臨床研究上也發現,小細胞肺癌患者若使用化療及免疫療法合併治療,最長可多活二年左右。陳崇裕說,雖然大多數肺癌患者在癌細胞擴散前都無特殊異狀,但若出現久咳不癒、胸痛、聲音沙啞、痰中有血絲、反覆支氣管炎或發燒、呼吸喘鳴聲等,建議立即就醫進一步檢查。
-
2020-01-31 養生.抗老養生
氣溫乍暖還寒 3種人穿不暖恐誘心血管疾病
根據中央氣象局預報資料顯示,年假後半段到收假日氣溫一路溜滑梯,年初三開始(1月27日)受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各地天氣逐漸轉冷,更在年初五(1月29日)可能達寒流且日夜溫差大;然而,低溫與早晚溫差大均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因此面對氣溫下降,一定要加強保暖。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強調,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天從起床到外出,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行為,適時增添衣服,外出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務必做好禦寒防護措施,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之發生。 趁著春節假期,外出走春、拜訪親友或出遊,除了注意保暖外,如果選擇泡湯驅寒,心血管疾病與年長者,天冷泡湯時易因溫差過大而可能促發心血管疾病,因此,建議泡湯時要結伴同行,勿單獨泡個人池,泡湯勿超過15分鐘、泡湯後勿太快起身、溫度勿超過40℃、避免冷熱水交替,泡湯前後都應喝足水份、以及飲酒或吃大餐後隔1.5小時以上再泡。 此外,在寒流期間,也要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是情緒起伏太大,三高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 若有心臟病史的人,任何時間都要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如有出現心臟病的徵兆,像是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立即就醫;另要注意中風症狀,記住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力氣(Arm)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並快快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 延伸閱讀: 陽光露臉別被騙了! 慎防溫差傷心 8個好習慣讓心臟更強壯 怎麼穿都還是好冷? 常吃8樣食物讓你從胃暖到心 
-
2020-01-31 癌症.肺癌
9成肺癌患者都無抽煙習慣,問題竟出在「油」!醫教弄懂6種油用法
57歲張媽媽,職業是全職家庭主婦,為了家人的健康飲食,堅持每日三餐在家烹煮,避免外食。2年前在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時,發現右上肺葉處有一處約0.8毛玻璃結節,陸續追蹤其毛玻璃結節成長到1.1公分且結構清晰,後續確診為肺腺癌初期。 「我從來都不抽菸,家人也沒有得過相關的疾病,為什麼我會得到肺癌?」張媽媽一臉驚慌看著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後的影像並詢問醫師。 在醫師進行健檢結果解說諮詢中了解張媽媽的生活型態,不抽菸也沒有家族史的確會降低罹患肺癌的機率,但有幾個生活習慣無形地將她推向高危險族群中。她在日常料理時,並不是每次烹煮都會開啟排油煙機以及習慣等到油熱到煙冒出來再將食菜放入鍋中,要注意的是炒菜所產生的油煙也是一種煙害,吸入身體後可能會導致肺部病變。 衛福部就曾針對過去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研究調查,烹煮時未使用排油煙機的女性,罹患肺癌風險竟高出有使用排油煙機者達8.3倍。「肺癌」已是台灣癌症生率之冠,也是歷年女性癌症死亡率排行之首,其中罹患肺癌的女性高達9成都沒有抽菸習慣。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表示,由於台灣人飲食習慣,處理食材較喜愛經熱油烹煮後再食用,廚房環境內高溫油煙就是罹患肺癌的隱形殺手,家庭主婦不開排油煙機習慣也相對增加罹患肺癌的機率,並提醒民眾要注意幾點事項:1.保持廚房的通風,每次熱炒料理時務必開啟排油煙機。建議民眾在挑選排油煙機時,可注意馬力及覆蓋率的規格。2.食用油在加溫時勿使其加溫到冒煙狀態。油在開始冒煙時的溫度,就是代表已經無法承受高溫便開始分解、裂變、氧化及產生有害物質了。3.注意食用油的冒煙點,不是所有的食用油都適合任何的烹調方式。高溫煎炒、油炸要使用冒煙點180~200℃或以上的椰子油或玉米胚芽油;中火烹煮可以使用冒煙點160~180℃的大豆油、葵花油;亞麻仁油或菜籽油的冒煙點較低約107℃,建議以涼拌方式料理食材。4.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肺腺癌的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的女性,非高危險族群成人,可考慮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有肺癌家族史、抽菸、油煙威脅等及有肺癌家族史高危險族群建議每年定期接受檢查。LDCT可做為肺癌篩的檢有效工具,有機會發現肺癌早期病灶,可偵測到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 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通常等到有明顯症狀如:咳痰帶血或胸痛都已是肺癌晚期,幸好張媽媽有健康檢查的觀念,讓她在肺癌初期無明顯症狀時就被發現,只需手術進行治療,免除接受化療的不適。這也讓張媽媽大呼:「定期安排健康健查真的很重要!早一點發現,早點接受治療,拖到晚了再來治療,難受都是要自己承擔。」●作者簡介_蔡聰聰醫師專長:內科、胸腔暨重症專科 現職: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內科部主任 學歷:菲律賓遠東醫學院 醫學系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特約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部特約主治醫師中心綜合醫院中心診所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聯安預防醫學診所內科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會刊英文顧問中華民國內科,胸腔暨重症醫學專科醫師延伸閱讀: 喝了人生變黑白!蜆精不能護肝,反而傷肝●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
-
2020-01-24 養生.聰明飲食
年夜飯後運動消脂 國健署:這群人最好有人陪
農曆新年,家戶準備澎湃年夜飯,難得的年假也是民眾放縱五臟廟的時節,慢性病患者常在年節失控,呼籲年節期間仍要控油、控糖、少加工、維持運動,但衛福部國健署提醒,有些慢性病患者習慣早起運動,強調一定要有人陪,避免發生意外。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過年期間,民眾最常會窩在家中,看電視、打電腦、打麻將,為了守歲熬夜等,但長時間久坐不動,恐增加心臟疾病的負擔,一定要定時起身動一動。年節的菜色,往往都比平時來得豐盛,王英偉說,年菜烹調時,建議「少加工、少鹽油」的料理主軸,才可以吃得健康,三高的患者千萬別輕忽年節放縱後的後果,強調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控制病情是沒有假期的,過年期間除了按時服藥,也別忘了定期量血壓、血糖。慢性病患者,儘量少吃零食宵夜及甜點;烹調食物時運用食材的天然風味,減少鹽、調味料的添加,亦要減少飽和脂肪攝取,增加纖維的攝取可增加飽足感。吃完豐盛食物後,就坐下與家人親友聊天、看電視、或打電動等靜態娛樂,不利消化,且易造成體重上升,建議在年節期間,餐後可與家人到鄰近校園、公園散步,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例如伸展操、快走等。此外,習慣早起運動的民眾,因為早晚溫差大,不要急著太早出門,建議先暖身或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且要盡量結伴,特別是長輩以及慢性病患者,以防不適或意外發生。過年期間也建議年菜的準備適量就好,避免剩菜過多,因後續隔餐再食,反覆烹調會造成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素流失,以及使湯品中含有的普林、鉀、鈉濃度更高。國健署表示,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春節期間還是要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壓、血糖數據,以掌握身體狀況。如有出現心臟病的徵兆,像是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要立即就醫接受治療。另要注意中風症狀,請記住FAST的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力氣(Arm)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以上任一症狀發生時,請把時間點(Time)記錄下來,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
-
2020-01-23 癌症.其他癌症
臉突然消風別竊喜! 當心是胰臟在跟你求救
71歲徐伯伯因咳嗽、喘,半年內爆瘦4公斤,驚覺不對勁,以為腸胃出問題先至消化內科看診,經X光檢查發現肺部少量積水,轉診至胸腔內科後懷疑為肺癌,因此醫師安排肋膜腔鏡檢查,發現數個0.3至0.5公分腫瘤,切片化驗確診為胰臟癌合併肺部轉移。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戴芳銓表示,不明原因的肋膜積水,傳統會透過外科手術的胸腔鏡切片檢查,診斷率僅4到5成,且必須考慮患者的年紀,以及承受麻醉和手術的風險;另一種檢查則採抽吸方式,但仍有患者無法單純經抽吸肋膜積水得到明確診斷。最新的肋膜腔鏡檢查方式為採側臥姿勢,利用超音波定位先在肺壁上開一個約1公分的小洞,並放入一個套管,接著將肋膜腔鏡放入,即可觀察肋膜上是否有異常的病灶,再評估是否需要接受其他治療,檢查時間僅約30到60分鐘,傷口則約1到1.5公分,藉此免除傳統開刀需麻醉的風險。此外,肺癌或肺結核、肺癌分期與再切片、局部膿胸治療、肋膜沾黏術、周邊肺病灶等患者,均適用肋膜腔鏡檢查。戴芳銓提醒,引起肋膜積水的原因包括細菌感染引起的膿胸、結核菌造成的肋膜積水、腫瘤帶來的惡性肋膜積水,或心臟衰竭等,當出現乾咳、吸氣時胸腔有撕裂感、突然胸痛、發燒等,務必赴醫檢查,才能有效揪出致病的元凶。延伸閱讀: 胰臟炎奪命快! 有這些症狀要注意了 「癌王」胰臟癌總發現太晚! 9種情況需提高警覺才行 
-
2020-01-22 科別.心臟血管
「先吃藥,年後再就醫吧」心臟出現6種不適 千萬別拖過年
馬上就是萬家團聚,一年中最喜慶的日子。但有的家庭,正在承受著親人猝然離開的巨大痛苦。短短一周,已經有4例我們接診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因為貽誤了最佳搶救時機,在家中和醫院發生心源性猝死,永遠的離開了摯愛親人。而在發病之前,他們都曾就診,都曾被醫生,並且不止一個醫生建議住院治療,而他們的選擇是“再等等,吃藥看看,年後吧”……就是這一念之差,導致陰陽兩隔。心源性猝死,這個無情的殺手,時時刻刻覬覦著冠心病病人,生命在它面前又是如此的脆弱。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是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見原因。雖然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驟,但也並非完全無跡可尋,如果出現以下情況,一定及時就診:1. 既往明確診斷冠心病,包括冠脈CTA明確診斷的冠心病病人,支架術後、搭橋術後的病人,再次出現胸痛、胸悶,不明原因肩背痛的;2. 既往有腦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腎功能不全等疾病,出現胸痛、胸悶,前胸後背壓榨感、緊縮感,伴有出汗、心慌,發作時有恐懼感、瀕死感,持續時間在5分鐘以上,休息後可減輕,或症狀持續不緩解,或反覆發作的;3. 既往高血壓、糖尿病控制尚可,近期無明顯原因血壓、血糖顯著波動的;近期體力明顯下降的;4. 有明確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家族史,從未進行過相關檢查,出現上述症狀的;5. 體檢發現心電圖、心臟超聲有缺血性改變,頻發心律失常,束支傳導阻滯,對比既往結果有明顯變化的;6. 近期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應酬多,出現上述症狀或檢查結果的。出現以上幾種情況的病人,及時到心內科專科門診就診;如果是發生在夜間或節假日,盡快到最近的醫院急診,第一時間完善相關檢查;一旦出現心肌梗死的症狀、心電圖等表現,必須聽從醫生的建議,第一時間進行冠狀動脈造影的檢查,必要時進行血運重建的治療。疾病面前,醫生和病人永遠是最親密的戰友。急性心肌梗死來襲時,您的一個決定,可能決定著您和全家人的未來。心臟出現這六種不適,一定要聽醫生的話,儘快就診。本文摘自《搜狐健康》
-
2020-01-20 養生.運動天地
長者跑步 醫師:須留意頻率控制速度
台灣高齡社會來臨,越來越鼓勵長輩要出來多活動,但是訓練跑步要注意什麼?新竹縣東元綜合醫院心臟節律器暨心衰竭中心主任醫師卜詩筠表示,隨著年紀增長,生理機能退化,想要保持健康、減緩退化速度,年長者必須適當的運動,若是選擇跑步,則須特別留意適度頻率及時間、控制速度與步調,以及了解自身身體狀況。卜詩筠指出,長者運動應該要以自已的體能為主,建議每次運動最少要30分鐘,但是也可以10分鐘為單位分次完成,而且運動前要先熱身10到15分鐘,運動後的緩和運動也不能少。在訓練跑步時,應由短距離慢跑開始,從50公尺逐漸增至100公尺,保持速度30至40秒跑100公尺,再根據體力增加距離,而挑戰馬拉松時,也不必勉強全程都用跑的,可以跑走交替,如慢跑30秒、步行60秒。而慢跑時也須掌握適合的速度,跑步時感覺有點喘但能穩定的呼吸,這樣的運動強度較適合。最後一點就是了解自身身體狀況,卜詩筠強調,若是長者本身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疾病,想參加馬拉松一定要徵詢醫師,跑步過程中,有出現了不舒服反應,如胸悶、胸痛、喘不過氣、受傷等症狀時都應立即停止,必要時馬上就醫。
-
2020-01-18 新聞.健康知識+
肺癌元凶藏廚房!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
57歲張媽媽,職業是全職家庭主婦,為了家人的健康飲食,堅持每日三餐在家烹煮,避免外食。兩年前進行健康檢查時,發現右上肺葉處有一處約0.8毛玻璃結節,陸續追蹤其毛玻璃結節成長到1.1公分且結構清晰,後續確診為肺腺癌初期。但張媽媽從來都不抽菸,家人也沒有得過相關的疾病,為什麼會得到肺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表示,不抽菸也沒有家族史的確會降低罹患肺癌的機率,但有幾個生活習慣無形地將她推向高危險族群中。她在日常料理時,並不是每次烹煮都會開啟排油煙機,以及習慣等到油熱到煙冒出來再將食菜放入鍋中,要注意的是炒菜所產生的油煙也是一種煙害,吸入身體後可能會導致肺部病變。 衛福部曾針對過去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研究調查,烹煮時未使用排油煙機的女性,罹患肺癌風險竟高出有使用排油煙機者達8.3倍。「肺癌」已是台灣癌症生率之冠,也是歷年女性癌症死亡率排行之首,其中罹患肺癌的女性高達9成都沒有抽菸習慣。 由於台灣人飲食習慣,處理食材較喜愛經熱油烹煮後再食用,廚房環境內高溫油煙就是罹患肺癌的隱形殺手,家庭主婦不開排油煙機習慣也相對增加罹患肺癌的機率,蔡聰聰提醒要注意幾點家庭主婦常常忘記做的事項: 1、保持廚房的通風,每次熱炒料理時務必開啟排油煙機。建議在挑選排油煙機時,可注意馬力及覆蓋率的規格。 2、食用油在加溫時勿使其加溫到冒煙狀態。油在開始冒煙時的溫度,就是代表已經無法承受高溫便開始分解、裂變、氧化及產生有害物質了。 3、注意食用油的冒煙點,不是所有的食用油都適合任何的烹調方式。高溫煎炒、油炸要使用冒煙點180~200℃或以上的椰子油或玉米胚芽油;中火烹煮可以使用冒煙點160~180℃的大豆油、葵花油;亞麻仁油或菜籽油的冒煙點較低約107℃,建議以涼拌方式料理食材。 此外,肺腺癌的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的女性,非高危險族群成人,可考慮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有肺癌家族史、抽菸、油煙威脅等及有肺癌家族史高危險族群建議每年定期接受檢查。LDCT可做為肺癌篩的檢有效工具,有機會發現肺癌早期病灶,可偵測到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 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通常等到有明顯症狀,如:咳痰帶血或胸痛都已是肺癌晚期。因此,定期安排健康健查真的很重要,早一點發現,早點接受治療,拖到晚了再來治療,難受都是要自己承擔。  延伸閱讀: 不抽菸也會得肺癌 2件事沒注意很容易就中標 死亡人數僅次肺癌! 肺阻塞3NG用藥行為恐加速惡化 
-
2020-01-16 科別.感染科
嚴防流感肆虐!台中進入流行期半個月重症9人其中1死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台中市上周類流感門急診就醫率達12.72%,越過疾管署訂定的流行閾值11.5%,進入流行期。台中市今年到昨天15天內,因流感併發重症累計9例,其中1名53歲男性癌症病患死亡、6人在加護病房,2人轉普通病房。台中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台中市尚有公費疫苗13萬多劑,請符合公費疫苗施打對象盡速施打,增加保護力;緊接著春節假期即將到來,春節南北探親訪友,易增加感染機率,建議民眾勤洗手、出門戴口罩,有呼吸症狀立即就醫,避免趴趴走;台中市14家區域級以上醫院春節期間開設類流感特別門診,與急診病患分流,避免交叉感染。台中市衛生局說明,去年台中市準備73萬105劑公費疫苗,第一階段小學到高中學生校園開打,接種率76%,第二階段老人及學齡前幼兒,老人接種率超過4成,第三階段今年元旦起開放50至64歲成人、孕婦及6個月以內嬰兒父母、高風險慢性病人、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台中市衛生局指出,台中市14家區域級以上醫院在從本月18日到2月2日春節期間開設類流感特別門診,有類流感症狀請到類流感特別門診就診,避免與急診就醫病患交叉感染。另外,民眾返鄉參加聚會、活動或規劃國內外旅遊的機會增加,建議民眾以「拱手」取代握手,返家後記得洗手、更換衣物。衛生局提醒民眾,若出現呼吸道症狀應盡速就醫;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流感危險徵兆,更應儘速至大醫院看診,依醫師指示使用流感抗病毒藥劑,詳情可上台中市衛生局網站查詢。
-
2020-01-16 科別.感染科
不可不信 流感疫苗護心血管
一名七十多歲、心臟衰竭的老先生去年得了流感,不到一個月就突然惡化,休克送醫急救,再也沒能醒過來,心臟功能愈來愈差,家屬最後放棄急救,醫師則感嘆網路謠言害人不淺。原來是這位老先生認為打疫苗會危及健康,不敢去打,以致悲劇收場。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表示,感染流感病毒後,身體發燒,心跳變快,需要更多氧氣,加重心肺功能負擔,對於心衰竭、腦中風、裝過心臟支架等心血管疾病患者,風險更高,易引發急性冠心症。黃瑞仁說,氣溫偏低時,血管收縮,一旦得了流感,身體發燒、脫水,血液變得濃稠,循環變差,就可能造成動脈硬化,斑塊剝落、阻塞,導致心肌梗塞,增加中風或心血管疾病風險。為此,美國心臟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心臟衰竭治療指引均建議,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每年施打流感疫苗。黃瑞仁表示,門診遇到心衰竭、放過支架等患者,常會苦口婆心地建議接種流感疫苗,但總有人不信邪。以該名老先生為例,於十幾年前罹患心臟衰竭,接受過繞道手術,持續至台大回診,規律用藥,病情穩定。去年九月因為胸痛胸悶,確定心血管阻塞,做了心導管,放置支架。黃瑞仁指出,老先生術後情況良好,出院之前他還再三提醒,務必施打流感疫苗,老先生卻老神在在,回說,「從來沒打過流感疫苗,還不是活得好好的。」沒想到,老先生才出院十天,因罹患流感住進另一家醫院,病情危急,突然休克,轉送至台大醫院,雖經搶救,並收治在加護病房,最後仍死於急性心衰竭。研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可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發作,黃瑞仁提醒,心衰竭、曾裝過支架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千萬不要鐵齒,一定要施打流感疫苗,最好也一併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
2020-01-14 科別.皮膚
年終忙到不可開交 除了流感還要嚴防「它」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年底總是特別忙、壓力大,身體負荷加重,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流感、肺炎以及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易纏身,忙碌奔波之際,務必小心防範。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紀鑫主任特別提醒,一、二月進入流感高峰,「一燒三痛」是流感主要症狀,即發高燒、頭痛、喉嚨痛、全身酸痛。無論投票或春節返鄉,出入公共場所將提高感染風險,且因病毒會藉由飛沫傳染,選舉造勢嘶喊時也可能會讓疫情擴散。 紀鑫主任表示,曾有住樓上樓下大家族,一個家庭成員得流感,後續三個家庭包括老人、小孩無一倖免,而辦公室一人得,同事陸續中標的情形更是普遍。此外,也要小心流感之後因免疫力低弱,下呼吸道受細菌或病毒入侵引發的肺炎,患者會有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狀,嚴重恐引發呼吸窘迫。 感染流感後身體虛弱,或年終忙到不可開交,都會使免疫力下降,這時候更要擔心的是帶狀疱疹。據統計,約每三人就有一人會在一生中罹患帶狀疱疹。曾得過水痘、年紀大以及糖尿病、腎臟病、免疫缺乏者等都是高危險群,增加帶狀疱疹發作風險。得到帶狀疱疹剛開始臉、胸、背皮膚會起紅疹,之後出現類似水痘的水泡,再成結痂,因為是從神經節長出來,所以會發生劇烈的神經痛。急性期恐痛約兩星期左右,好了之後引起的後續神經痛,可能長達三個月以上,嚴重甚至要用強力止痛藥鎮定神經。「痛起來就像電擊、火燒、針扎」是很多患者的真實描述,也有患者痛到失眠、高血壓發作、憂鬱症,生理、心理都承受極大煎熬,若發生在臉部,眼睛角膜受影響,甚至有失明危險。 雖然年紀越大風險越高,但只要免疫力低下,年輕人一樣有機會得到帶狀疱疹。一位30幾歲在外商公司擔任高階主管的年輕爸爸,因海外成立分公司要常出國,加上太太剛生產,不但忙到焦頭爛額,且當新手爸爸壓力也大,得帶狀疱疹一時未發現,孩子出生後,只是抱一下,就將病毒傳給未滿月的兒子,而引發新生兒水痘,緊急住院一星期才慢慢恢復。 流感季高峰期,除了做好勤洗手、戴口罩等防範措施,施打疫苗能降低流感、肺炎的風險,帶狀疱疹也可以藉由疫苗減少發作機會,施打後六週開始發揮功效,研究資料顯示能達到70%的保護力,即使得到,神經痛的比率會大幅降低。建議50歲以上、慢性病患者施打,就算得過再打,也能降低再發機會。紀鑫主任強調,成人有九成得過水痘,多數人都有得帶狀疱疹機會,大家不知何時會因壓力大使免疫力下降,所以還是建議可以諮詢醫師如何預防。 (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免疫力差帶狀皰疹伺機而動! 身體出現4症狀要有警覺 「皮蛇」好了還很痛是怎麼了? 
-
2020-01-13 科別.心臟血管
天氣轉冷心血管患者爆增 醫師:胸悶痛趕快就醫
今天全省各地天氣轉冷,台南市70歲李姓婦人今天上午7點多因胸痛自行前住東門消防分隊求助,李服用隨身攜帶心臟病藥後疼桶解緩,由家人載送就醫。安南醫院今天統計,近一個月來,因心血管疾病到該院求診病患增加約三成。安南醫院心血管中心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韋廷說,天冷氣溫降低,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患者應多加注意,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及冒冷汗等症狀,最好提高警覺,快到醫院就醫。陳韋廷指出,心臟病是我國國民十大死因之一,冠狀動脈疾病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在台灣罹患此病的人數正逐年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連現在的年輕人都容易得到冠心病,也不能輕忽大意。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又稱狹心症,陳韋廷表示,主要是心臟供應養分的冠狀動脈因長時間膽固醇累積,形成不規則粥塊脂肪,讓動脈硬化與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壞死。好發於中老年人、有家族病史、抽菸、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性格急躁、壓力過大及缺乏運動的人。陳韋廷說,臨床表現為突然出現胸骨後或心前區絞痛,疼痛上達左肩、臂部及頸部,伴有惡心、頭暈、面色蒼白、煩躁心悸、呼吸短促、出冷汗、甚至暈厥等症狀。陳韋廷說,預防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的不二法門,就是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平時多攝取高纖低膽固醇食物,烹飪時應以低油、低鹽為原則,維持良好運動習慣、放鬆心情並戒除菸酒。冠狀動脈病已日趨重要,每個人都應提高警覺,盡早正確的診斷與治療,並應注意預防,期能減少冠狀動脈病的發生,永保健康。
-
2020-01-11 科別.心臟血管
走五百公尺休息5次被妻笑 中年男血管已幾近塞爆
彰化縣48歲科技男林先生日前帶妻兒到木柵動物園玩,走短短500公尺都因太喘,休息了五次才走到,還被老婆笑「肉腳」,原本還不以為意的他,在同事建議下到秀傳做檢查,才發現冠狀動脈左主幹血管幾乎快完全阻塞,緊急安排心導管手術裝支架治療,才免於發生憾事。林先生說,以往他健康狀況並無異狀,但日前和家人去動物園,竟走到喘不過氣,還頻冒冷汗,回家後因覺得症狀有緩解,就沒太在意,由於他是在隸屬秀傳醫療體系的翔生資訊公司上班,同事建議他說還是應到醫院檢查,才讓他及時發現事態嚴重。秀傳醫院心臟科主任沈道永說,林先生進行秀傳醫院最新引進的「寶石全景電腦斷層」檢查,結果他的冠狀動脈左主幹血管已阻塞近95%,幸好及時發現,否則隨時都可能心肌梗塞危及生命。林先生先前服務的公司應酬多、作息較不正常,他有輕微高血壓,但做了詳細檢查後,才發現他血脂也高。沈道永說,心肌梗塞常見症狀有胸悶、胸痛、冒冷汗、心悸、頭暈、喘,民眾若有這些症狀,或是有噁心、手麻、背痛、呼吸不順等症狀就應提高警覺,尤其是三高病人若有這些症狀最好能應做詳細檢查。秀傳放射科主任陳泰逸說,最新的寶石全景電腦斷層,在一次心跳0.28秒的時間即可完成全部心臟血管的攝影掃描,而且可降低82%的輻射劑量,並有超高解析度0.23mm,末梢血管清晰可見。沈主任說,尤其最近天氣變化大,溫差大更容易造成血管痙攣、斑塊剝落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提醒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保暖,心肌梗塞常是一瞬間就發生,可能毀了一個美滿的家庭,不可輕忽。
-
2020-01-08 癌症.肺癌
國健署:LDCT篩檢有利有弊 3月先推醫病共享決策指引
針對醫學界建議官方考慮補助四大肺癌高風險群作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國健署表示,LDCT篩檢有利也有弊,官方尚未決定是否補助篩檢,不過今年3月將優先推出醫病共享決策指引,載明這項檢查的適用對象與優缺點,供民眾參考。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LDCT是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的一種,對偵測小於一公分的肺部結節有高敏感性。但根據美國大型試驗,即使是重度吸菸者去作這項篩檢都具高度偽陽性,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另外,作一次胸部電腦斷層暴露到的輻射量相當於照80至120張X光片的輻射量,LDCT則降至八至十張X光片,雖然後者低出許多,但如果不是高風險族群去作檢查,是暴露在不必要危害。林莉茹表示,國健署將參考國際作法,優先推出肺癌篩檢的醫病共享決策指引,內容包括哪些人適合作這項檢查、檢查益處與壞處等,提供民眾與醫師共同討論的工具,預計今年3月正式公布。至於未來是否考慮由官方補助高風險群篩檢,林莉茹說尚未決定。肺癌初期往往症狀並不明顯,林莉茹表示,如果持續咳嗽而且未見好轉、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骨關節疼痛、無預警的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等症狀,就要警覺可能是肺部的求救訊號,及早就醫接受評估。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19-12-31 科別.心臟血管
撕裂性胸痛突然找上門!這種慢性病是「主動脈剝離」最大元兇
主動脈剝離是急症,患者可能在幾秒內,從「原來好好的」變「強烈撕裂性胸痛」。更重要的是,主動脈剝離經常很要命。一起來看懶人包! 主動脈剝離指的是主動脈結構出問題,血管內膜上有個小型的撕裂處(結構有問題處),使原本在主動脈內流動的血液經過內膜撕裂處時,血液從真腔(血液原本的流動之處)進入主動脈壁受傷後產生的假腔(因為結構受傷而產生的夾層)中。主動脈壁的結構受到破壞,血液從真腔進入假腔之後,主動脈能送進各器官的血流必受影響,畢竟血液都流到錯誤的位置啦!這下子,我們的大腦、脊椎、腎臟、腸子、雙腳等器官就接收不到主動脈該送來的血液,因而產生缺血性症狀。所以,主動脈剝離是急重症,常常引發的後遺症包括:● 死亡:若主動脈破裂,會造成嚴重的內出血,死亡率極高● 視主動脈剝離位置不同,帶來的併發症不同,但都是起因於主動脈剝離後器官血流不足而引起。例如急性心衰竭、腦中風、腸缺血及壞死、急性腎衰竭、肢體缺血等重大併發症。主動脈剝離常發生在六十到七十歲的男性。主動脈剝離的症狀可能與其他心臟病發的症狀非常類似,且隨著血流受阻的位置不同,患者症狀也不同,因此有人說主動脈剝離是「偉大的模仿者」。然而主動脈剝離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胸痛!患者會抱怨突然感到強烈的、撕裂性的胸痛及上背痛,痛感可能延伸至脖子或下背,這種痛的強度很強,可能在幾秒內就從不痛到變成這輩子從未經歷的痛感。若患者抱怨這是「此生最痛的胸痛」,就要很小心是不是主動脈剝離!另外,視主動脈剝離發生處不同,患者會受影響的器官不同,也會表現以下可能症狀:● 喘不過氣● 肚子痛(腸胃血流受阻)● 腰痛(腎臟血流受阻)● 意識不清、昏倒。(腦部血流受阻)● 突然間說不出話、看不見、半側無力,就像中風的症狀(腦部血流受阻)● 單側手臂的脈搏很弱危險因子包括:1. 沒有控制的高血壓,大部分主動脈剝離都發生在罹患高血壓多年的患者身上,因為血壓高會加速血管的老化,破壞血管結構,增加主動脈受傷撕裂的機會。2. 動脈粥狀硬化3. 主動脈瓣膜缺陷4. 主動脈窄縮5. 某些遺傳性疾病6. 高強度重量訓練,主動脈血壓會上升太快太多7. 使用古柯鹼(可卡因),會讓血壓突然變高想預防主動脈剝離,你應該要:1. 好好控制血壓,超過四十歲後最好在家放個血壓計,每天監測血壓數值。2. 戒菸,若真有抽菸習慣,趕快戒掉。(成功戒菸有方法,讓醫師來幫助你)3. 維持適當體重原文:強烈撕裂性胸痛 – 主動脈剝離(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29 癌症.肺癌
咳嗽咳不停到底是什麼問題?醫師列舉5項可能疾病
秋冬季節咳嗽者眾多,咳嗽的產生有許多可能,有時難判斷到底是什麼問題。約莫三個月前,60歲的秋月(化名)開始乾咳,她一度認為是換季導致的感冒或過敏所引起,因此沒有多想就到附近診所拿藥。除了乾咳,她沒有別的症狀,但是怎麼吃藥咳嗽就是沒有好轉。她轉診至大醫院檢查,醫師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一小塊陰影,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有直徑一公分左右的腫塊,進一步經穿刺活檢確診是肺腺癌,期別是第二期。三軍總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部主治醫師劉紹正在臨床上遇過不少類似秋月這樣的個案,難辨別咳嗽究竟源於什麼問題,最怕小病拖成大病更難醫。劉紹正表示,一般來說,上呼吸道(鼻、咽、喉)感染時,鼻水容易流出而不易累積成濃痰,咳嗽多是乾咳,但躺臥時會因為鼻涕倒流而更咳;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通常不會影響聲音變化。上呼吸道感染病程約三到五天,體虛者可能達一周;但如果感染位置影響到喉部聲帶,聲帶會發生腫脹、閉合不佳,聲音聽起來就會變沙啞與破音。下呼吸道(氣管、支氣管、肺)感染則易有濃痰,咳嗽多是濕咳,且因為感染位置較深容易咳痛肋膜;且可能因痰液濃稠導致咳嗽效率不佳,而使得咳嗽需要更用力與持續更常時間,因而容易合併聲帶炎而使改變。下呼吸道感染有時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復原。劉紹正表示,如果是乾咳,還有可能是過敏、胃食道逆流等。過敏咳源於過敏原(如溫差、花粉、灰塵等)刺激咽喉部與氣管上的咳嗽接收器,若過敏原持續存在,咳嗽或鼻水等過敏反應就不止歇,但過敏原消失,症狀則將慢慢痊癒。胃食道逆流患者可能因胃酸逆流到下食道或咽喉,刺激到咳嗽接收器而咳,有人在剛吃飽時較咳,有人在躺臥時較咳。長期胃食道逆流的人,可能因胃酸侵蝕喉部與聲帶而導致水腫,聲音將變的低沉。如果乾咳轉為濕咳,除了感冒病毒從上呼吸道走向下呼吸道,還有可能是黴漿菌作祟。黴漿菌感染的症狀與感冒類似,有些人會以久咳表現,一般來說病程約兩三周,起初無痰,漸漸咳出白痰或濃痰。無論是乾咳或濕咳,當合併高燒、胸悶、胸痛,就需要立即去看醫生。若只有咳嗽久久未癒,沒有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狀、非過敏體質或已去除過敏原、無胃食道逆流等,就需要警覺可能是呼吸道系統癌症,同樣須盡快就醫。劉紹正表示,呼吸道的惡性腫瘤咳不掉,因此容易使人乾咳不停。如果患者腫瘤變大影響排痰,則可能因此造成續發性感染,咳嗽就有濃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