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3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搜尋
肺部
共找到
1310
筆 文章
-
-
2021-12-2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台中總是灰茫茫?專家:口罩+定檢揪肺病
一想到台中,就聯想空汙跟火力發電廠,在中部生活多年的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許惠悰表示,「台中地區空氣品質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差。」以科學數據來看,分析二○○九年至二○二○年從台中空氣品質監測資料,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下降近六成,只剩十五點四微克每立方公尺,空氣品質已獲得大幅改善。為何還是存在著「台中空氣品質不佳與空氣汙染嚴重」的印象?大部分民眾認知的觀點,是來自於空氣中的「能見度」,根據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研究,PM2.5與能見度不佳之間的關聯性,僅占百分之五十成因,其他因素則與大氣結構、溼度等息息相關。台中市環保局局長陳宏益說,台中空汙成因複雜,研究發現,火力發電、六輕工業、移動式汙染以及氣候與地形等,使得台中地區易產生複合式顆粒物(PM)等空汙,恐提高哮喘、肺阻塞、肺癌等風險。市長致力打造無煤城市為此,台中市成立空氣汙染減量工作專案小組,積極推動「藍天白雲空汙治理計畫」,監督空氣品質變化,近來已獲成效,PM2.5平均值去年已明顯下降,自從該計畫推動以來,平均值去年已降至符合國家環境標準,創下歷年新低,更是六都第一。台中市長盧秀燕發表在「二○二一台中市自願檢視報告」(VLR)中,環保的部份,訂定十四項指標及十二項計畫,針對空氣品質,會持續推動「藍天白雲行動計畫」,原則為「先公後私、先大後小」,宣示打造台中無煤城市,力拚二○五○年淨零碳排。「我們透過人工智慧讓大型工廠空汙無所遁形」,陳宏益說到,五月監測系統發現,大里工業區某鑄造廠異常排煙,環保署派員至現場稽查採樣,發現粒狀物超標,依空汙法裁罰十萬元,並限期改善。市府團隊於二○一六年至二○二○年間完成為期三階段的環境調查及健康風險評估,針對空氣PM2.5及揮發性有機物、重金屬等致癌物進行調查,是台中市整體大氣環境的第一部完整背景調查報告。依調查結果、排放量及不同減量情境,環保局著手研議增訂「台中市重大空氣汙染管制自治條例」,未來透過長期追蹤及分析比對,定期檢討及調整最適合台中市的空氣品質改善策略。護肺首重個人健康管理許惠悰也肯定台中市政府持續推動火力發電廠降載措施。他建議,保護肺部健康,民眾最好的方法就是戴口罩,在疫情期間民眾養成戴口罩習慣,希望能持續下去,即使疫情趨緩,還是應該有所警覺,只要空氣品質指數變差,就應出外就應戴口罩,且經常替換。
-
2021-12-2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室內外空品連動 中國附醫倡肺年齡
台中地區空氣品質,與火力發電廠之間是否有關連性,一直是當地關注的議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表示,先不論空汙成因,民眾應該提高警覺,多使用空汙APP,掌握即時空氣品質,盡量減少暴露於高汙染地區,或做好戴口罩等防護措施。「PM2.5無所不在,如長期累積在肺部組織,勢必引發諸多疾病。」夏德椿說,因為PM2.5是許多疾病的傳播推動者,為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肉眼看不見,卻是有毒物質、病毒、細菌以及過敏原的載體,細小的顆粒可以到達較深部的肺葉組織等下呼吸道,導致系統性血管發炎,而且PM2.5的高活性,人體呼吸道結構對它並無有效過濾和阻攔能力,一旦吸入後,易進入支氣管、肺部,甚至腦部。想要減少懸浮微粒對健康的危害,大台中地區的民眾可以從個人健康管理做起,外出前透過網路了解戶外即時空品,外出時,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戶外散步慢跑時,少走大馬路,應該至公園、運動中心,或是車輛較少的馬路。根據研究,室外空氣的品質會與室內連動,民眾長時間會待在家裡、辦公室等,可以擺設空氣清淨機,且固定更換濾網。在霧霾天氣時,盡量少開窗,也可在家裡陽台種植綠蘿、萬年青、虎皮蘭等冠葉類植物,吸附空氣中的有害物質。透過「肺功能檢查」,一般人在廿五歲時,氣管達到最高峰的成熟階段,此時約有四千兩百至四千五百西西的肺活量,稱為「肺年齡」,每年約以卅西西肺活量的速度持續遞減。夏德椿呼籲成年人定期肺功能檢查之外,五十歲以上、老菸槍、有肺癌家族史及因職業傷害導致肺功能較差等高風險族群,應在醫師評估下,定期檢查,留意肺年齡衰老狀況。
-
2021-12-19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與病共處的漫漫長路 自體免疫病友的真心話
自體免疫疾病是一種無法被根治,將伴隨病友一生的疾病。無論是身體長時間的不適,或是擔心其他器官遭到攻擊的恐懼,都使許多病友徬徨無助,這條與病共處的漫長路究竟如何好好走?邀請十位病友、家屬與我們聊聊他們的想法。Q:自體免疫疾病對生活與家庭最大的影響?張姐〡類風濕性關節炎20年病友生病給我最大的遺憾,是造成家人間的疏離感。以前我親自為家人做飯,後來因關節腫痛,做飯力不從心,從此家人共聚一堂用餐的機會減少了。這個病有一天能夠痊癒是我們最大的希望,我也努力讓自己其他器官可以一直健健康康。小俠〡乾燥症15年病友我應該更早前就生病了,很多症狀多年來像滴水穿石般攻擊我的身體。一開始發病時因為身體發炎,容易覺得累,可以隨時睡著,當時看著同齡的朋友下班後聚會玩樂,我不解為何他們都有這種體力,我卻不行,沒有意識自己原來生病了。Q:平常會如何照護自己的健康狀況呢?胡小姐〡乾燥症1年病友我跟小俠是大學同學,沒想到又因病相繫,我自己會持續追蹤肺功能,想告訴大家的重點是,要跟上一次「自己的」數據比較,我們的標準一定比一般人低一些,所以隨時觀察自己的身體各數值有沒有異常變化,才是最重要的。林大哥〡硬皮病12年病友一開始知道硬皮病會攻擊肺部,危害生命,我就牢牢記得醫師告訴我的:心態要正常樂觀,病情和人生才會改善。冬天到了,硬皮病病友的手腳會僵,一定要注意保暖,然後「適度」運動,我們的肺沒有一般人健康,千萬不要過度運動。Q:與病共處這麼長的時間,最深刻的是什麼呢?包姐〡類風濕性關節炎50年病友我是台灣第一個換人工關節的人,術後醫師告訴我手術失敗了,因為變形的手沒辦法恢復原樣,但我還是很開心,因為不痛了就已經非常好。我最大的心願是醫療愈來愈進步,以後罹病的病友可以不用再受我們受過的苦。龔姐〡紅斑性狼瘡40年病友紅斑性狼瘡可能會有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炎和硬皮病等共病,讓我感到最可怕的是肺部病變,一旦纖維化成了菜瓜布,就回不去了。所以只要身體出現特殊狀況,回診時我一定會告知醫師。我們也要永保樂觀心情,認識和接受疾病,和平共處。Q:有沒有特別想給病友的鼓勵或提醒?陳大哥〡多發性肌炎病3年病友患病初期,因為在國外忙碌而忽略,直到後來體力衰退嚴重,連上下床都困難,緊急返台直接從機場進醫院,確診是皮肌炎。提醒病友不要太恐慌,我想告訴大家,治療過程中,醫病互信最重要,我非常信任我的主治醫師,一切交給他。林小姐〡病友家屬我母親的特發性纖維化發病時來得又急又快,緊急送醫後確診是特發性肺纖維化,但所幸媽媽符合健保給付用藥,很幸運地在治療後重回正常生活。醫師告訴我們,罹患這種「沉默的重症」一定要趁早治療,想辦法保留肺功能。聽聽醫師怎麼說免疫疾病患者 應留意肺部警訊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林聖皓醫師「肺纖維化可以稱它為沉默的重症」,由於肺纖維化是一種不可逆的肺病,但初期症狀為久咳或喘,很容易被輕忽,通常急性肺纖維化的患者一來到診間,就知道肺部狀況可能無法逆轉了,且過去沒有藥物能夠治療,五年存活率甚至比許多癌症來得低。所以一旦確診肺纖維化,愈早配合醫師治療,愈能延緩肺功能惡化的速度,保留較多肺功能及生活品質。林口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方耀凡醫師「重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肺部健康,已是風免科的趨勢。」多數合併肺炎的患者,一開始會咳嗽,但很難有警覺心,接下來會出現明顯的喘。疾行個短短幾十公尺,就喘到上氣不接下氣。提醒不論有無疾病,都要定期關注自己的肺部狀況,不要忽略任何小徵狀,尤其免疫疾病患者最好每半年做聽診後背下肺葉、肺部X光檢查與肺功能檢測;如有發現肺功能異常,每年至少進行一次HRCT電腦斷層掃描。【相關內容精彩影音看更多】【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2-19 癌症.乳癌
HER2陽性乳癌頻復發 貝西:身心靈切開 治療就沒那麼痛苦
乳癌發生率為台灣女性癌症之首,死亡率更排行第2名。每年新增15000多名個案且有年輕化趨勢,HER2陽性乳癌約佔全體乳癌2成5,因容易轉移,即便早期就手術切除,仍有近2~3成病患有復發、轉移機會,晚期僅約五成存活率。元氣周報採訪病友生命故事,帶出HER2陽性乳癌患者面臨的困境與挑戰,讓大眾聽到病友的聲音。一身時尚行頭,眉宇間透露明星氣質,讓人很難想像眼前笑臉迎人的貝西,已年過50。更難想像的是,她一生中兩度罹癌,近30年人生皆與癌細胞相伴。貝西回憶20多歲、當空姐時,被診斷出淋巴癌,因年輕不懂事,加上當時沒有好的止吐藥,她常因身體不適在地上哭鬧,搞得全家雞飛狗跳。時隔20多年又罹患乳癌,她已身為人母,個性成熟許多,不願「一人罹癌、全家地獄」,看著三個小蘿蔔頭握拳大喊「媽媽加油!」,她知道自己必須樂觀活下去。乳癌來得兇猛,等不到新藥救命,三周藥費高達17萬。貝西說,42歲那年,她摸到右乳硬塊。得過一次癌症的她,自認有易感體質,立刻就醫檢查,結果乳房除了已知的囊腫,還多了一顆腫瘤,醫師開刀竟只取出囊腫。術後不到三個月,腫瘤就從原先「比綠豆還小」,迅速長至2.5公分,最後確診為HER2陽性乳癌第二期。貝西轉院治療,摘除整個右側乳房,同時施打化療藥物,病情獲得控制,但沒想到五年後,癌細胞轉移到肺部、鎖骨淋巴結和腦部,已是四期乳癌。健保針對HER2陽性乳癌標靶用藥,僅給付有轉移者使用18個月,貝西說,自己曾於健保大傘下獲得部分藥物給付,但目前幾乎全部自費。這五年來,醫師嘗試用不同藥物組合為貝西控制病情,再加上養病開銷,粗估花費超過千萬元,「我都不敢仔細去算,現在三周的藥費就高達17萬元」,貝西坦言,不但花光積蓄,還有負債。日前好不容易取得全球僅一百位的乳癌新藥臨床試驗名額,卻又因癌細胞腦轉移,須開刀切除而錯失機會。「我現在的治療是在拖延時間,拖到有新藥救命的一天,也不知道能不能等到健保給付?」貝西無奈地說。副作用痛苦難耐,靠轉念、冥想苦中作樂。貝西的治療,都是在化療的基礎上,搭配各式標靶藥,但腫瘤始終存在。她透露,藥物副作用常痛到須喊出聲才稍微緩解。即便如此,她仍苦中作樂,笑稱注射的化療藥像是「胡蘿蔔汁」;另一項治療則是打完針後,頭、手、腳須冰敷,否則可能像燙傷一樣紅腫,起初她冰得疼痛難耐,後來一轉念,「想像自己在北海道或歐洲滑雪。」她笑說,「把身心靈切開,治療就沒那麼痛苦。」她也會藉由冥想和腫瘤說話:「藥物是甘露,我們一起解脫。」用正向的心情與腫瘤和平共存。回首抗癌歷程,貝西以麻將術語比喻:「原以為生命已經北風北,即將下莊,結果很幸運還能連莊,希望有新藥讓我可以一直連下去。」因為信仰,貝西相信上天留她必有意義,是為幫助更多病友。對於未來,她除希望健保能放寬用藥規定,讓患者早期用藥,不要拖到末期狀況不好了才給藥,也希望國外乳癌新藥盡速納入健保,讓她這樣的乳癌病友有活下去的機會。感謝閨密、孩子一路相伴我越光鮮亮麗 越不會變成病人罹癌後,貝西不讓自己看起來像病人,「要『藉假修真』,我越光鮮亮麗,越不會變成病人。我也很感謝朋友們,一直當我的啦啦隊。」貝西說,她有八個好閨密,知道她化療掉髮,就稱讚她戴頭巾是世界上最好看的;掉眉毛就帶她紋眉;她痛到不想出門,就派司機來接她打麻將或吃飯,讓她轉移注意力。「我也是罹癌後,才知道有這麼多人愛我,讓我變謙虛、懂感恩。」而貼心的三個孩子更是她活下去的動力,如今孩子皆已成年,小女兒率先結婚,她雖不捨,但「能看一個(結婚)是一個,有人託付,我才放心」,言談中滿是母愛。
-
2021-12-16 新聞.元氣新聞
口罩+空氣清淨機 擋氣膠保健康
大高雄空汙嚴重,環保署空品監測站發現,該地區空氣品質指標(AQI)差強人意,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表示,即使日後疫情降級,大高雄民眾至室外仍應戴口罩,家裡則考慮使用空氣清淨機等,才能護肺、保健康。新冠疫情迄今已快滿兩年,學者、指揮中心常提及「氣膠」傳播,但許多人仍搞不清楚「氣膠」為何物,是「氣體、塑膠」的結合體嗎?望文生義,既是膠狀物質,為何新冠病毒傳染力超強?王家蓁解釋,「氣膠」就是民眾熟知的懸浮微粒,其中包括PM2.5,這是體積小於二點五微克的懸浮微粒,也是AQI六大監測項目的重要關鍵。 比起飛沫,氣膠在空氣懸浮更久達數小時,增加傳染風險,民眾須持續戴口罩,才能降低新冠病毒的氣膠傳播風險。除了增加染疫機率,氣膠也是重要空汙指標,高雄空品不及格,部分原因就在於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濃度偏高,如果長期處於空汙環境,廢氣、懸浮微粒進入下呼吸系統,組織持續發炎,容易引發氣喘、肺氣腫,甚至提高肺癌風險。 受到境內工業汙染、交通廢氣,及境外沙塵影響,王家蓁指出,大高雄AQI表現不佳,全年中約三分之二時間處於超標(一百單位以上),僅三分之一為普通及良好等狀態。王家蓁提醒,研究證實,戶外空氣汙染會連動室內空氣品質,一般人有九成時間待室內,南部地區民眾更應重視吸進肺部的空氣,設法阻絕病毒氣膠、PM2.5進入肺部的機率,在戶外時,養成戴口罩習慣,室內則需開啟空氣清淨機或通風系統,盡量保持空氣對流。
-
2021-12-16 新聞.元氣新聞
小港醫院在地研究 抗空汙肆虐
穿過繁華高雄市,經過小港,矗立眼前是數不清的煙囪。高雄為鋼鐵造船等重工業重鎮,成就台灣經濟榮耀,但讓居民飽受空汙之苦,小港醫院是當地唯一區域醫院,長期在社區扎根研究發現,高濃度的PM2.5空氣懸浮微粒,提高氣喘、肺阻塞、肺纖維化甚至肺癌的呼吸道疾病發生率。秋冬時節 空汙難散高雄市環保局長張瑞琿表示,受工業發展、先天地理及氣象條件等影響,高雄確實有空汙問題,例如,秋冬季節東北季風盛行,高雄處弱風尾流區,空汙隨著季風南下,再與本地汙染源疊加,更不易消散。在大林蒲賣香腸的阿伯說,常遇到環島騎士指在雙園大橋由南往北方向,映入眼簾是看似壯觀的八百支煙囪,但工業發展代價是在地居民的健康。肺部疾病 風險大增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在地長期追蹤,副院長洪志興表示,透過與高醫大合作,自一○五年起,在空汙程度嚴重的工業核心區域,每年都幫一千多位林園、大林蒲地區鄉親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找出不少肺結節個案,其中六例都已經是早期肺癌。空汙環境會嚴重影響肺部健康,例如,肺阻塞罹病風險大增,且提高氣喘發作機率,而急性嚴重發作的比率也隨之增加。而小港醫院的研究發現,當地空氣常含有重金屬,例如「砷」會提高肺纖維化的罹病機率,且會經皮膚吸收,也增加了十幾種疾病的風險。減煤行動 改善空品為有效改善高雄空氣品質,市政府積極推動多項改善措施,執行更嚴格的標準,張瑞琿指出,高雄市長陳其邁上任後立即推動「減煤」行動,召開空氣汙染防制會議,希望國營事業帶頭改善空氣品質。市政府也同步針對固定源、移動源及逸散源等三大空汙面向,積極改善,例如透過環保署空氣品質指標預報系統顯示,隔天高雄空品AQI大於一百時,環保局就會先行要求排名前廿大的列管排放量工廠,或各區排放量前百分之八十的工廠,須在夜間降載、減排,期盼將隔日空品危害降至最低,及加速汰換高汙染車輛。住林園的年輕人「狗蛋(化名)」說,最討厭穿衣風格就是「工業風」,每天一出門就是工廠、廢水、跟看不到天空的空汙。更令他意外的是,媽媽是家庭主婦,很少出門也不抽菸,卻被驗出早期肺腺癌。家種植裁 吸有機物洪志興指出,民眾每天待在室內時間可能超過九成,他建議,在家中煮飯時,一定要注意空氣流通,但在上下班時段,盡量不要打開門窗,以免汽機車廢氣的PM2.5進入室內。在居家生活中,盡量開啟空氣清淨機,透過活性碳吸收懸浮微粒,另可種植可改善空氣品質的植栽(虎尾蘭、黃金葛、波士頓腎蕨等)或放置沸石,以吸附有機物質。外出時先上網了解空氣品質,如PM2.5為黃燈以上,務必戴口罩。洪志興呼籲,卅歲以上吸菸者、有肺癌家族史的年逾四十歲者,以及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應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測,並在醫師評估下,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影像篩檢。如久咳超過三周、容易喘及呼吸急促,常胸悶胸痛,則需積極就醫。
-
2021-12-15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咳喘逾兩周 小心肺纖維化
咳嗽、氣喘、疲倦,常被當成感冒之類的小毛病,但要小心這可能是肺纖維化的前兆。醫師提醒,肺纖維化是不可逆的疾病,尤其特發性纖維化(IPF)的成因不明,加上常被輕忽而易延誤治療。不明原因最為棘手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肺纖維化主要病灶是肺部間質受損,造成間質性肺病,肺泡漸漸纖維化,嚴重惡化的肺有如菜瓜布,因此俗稱「菜瓜布肺」。王鶴健說,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會因間質性肺病發生肺纖維化,但最棘手的是一些原因不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PF)」,可能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胃食道逆流、暴露粉塵環境,或與癌症治療和抗心律不整的藥物有關。忽視症狀未做檢查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聖皓表示,肺纖維化患者因肺部硬化,無法順利進行氣體交換,造成缺氧而不停喘和咳,且易疲累,多數人初期忽視未做詳細檢查,然而健保資料庫統計,急性肺纖維化病患的存活中位數不到一年,堪稱是「沉默的重症」。因此近年醫界格外重視,林聖皓說,民眾若出現易喘易累,咳嗽超過兩周,應至胸腔科檢測,一旦確認是間質性肺病,會安排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HRCT)。近年肺纖維化能夠透過治療,延緩病情,多年前收治一位73歲的男性病患,因早期發現,積極配合治療下,肺功能下降速度明顯減緩,目前年紀已82歲。部分職場易暴露粉塵部分職場環境,也容易暴露在粉塵之下,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副研究員洪粕宸表示,民眾要留意長時間粉塵的暴露,除早年在礦場的工作者外,運輸及搬運業及農牧業是高危險群,近年興起的外送快遞及美容美髮產業工作者,也應改特別留意自身的肺部健康。洪粕宸說,勞工健康保護規則規定,特別危害性工作場所的勞工應每年進行特殊勞工健康檢查,例如肺功能測試和X光。也建議從事相關工作者,先認知作業場所有哪些危害,減少接觸危害發生源,或改用危害性質較低的物質。早期治療延緩惡化王鶴健表示,肺纖維化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有機會延緩肺部惡化。民眾如果出現咳、喘、累等症狀超過兩周,應積極就醫。高風險族群以及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建議配合醫師診斷半年做一次肺功能檢測,出現異常者,可每一至二年做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HRCT),了解肺部健康狀況。【更多內容精彩影音】>>>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 【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15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一張圖讀懂指甲健康密碼 醫:5種指甲異常盡速就醫
指甲外觀不僅和指甲的健康狀況有關,身體是一整組的,出現疾病也會在各處留下蹤跡,包括指甲。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平時可多觀察指甲狀況,以利發現異常盡早檢查,有些情況甚至與癌症、腎病變、心臟病有關。 指甲看得出健康?醫:身體健康也會影響指甲。 王威傑醫師表示,身體的健康狀況會影響指甲生長,自然也可以從指甲觀察,各別都可能暗示著身體當前的狀況,而有些情況甚至還可以再細分。 直條紋:直條紋的指甲,若是有出現突起、且在大拇指上,大多為正常老化的良性現象,不必緊張。但直條紋且散發性地出現於幾指,就可能與指甲失養症、修指甲錯誤、長期咬指甲、摩擦、接觸化學用品等有關。而若出現線狀出血,除了受傷以外,也包括可能為細菌性心內膜炎、硬皮症。若出現較寬的直黑條紋,且只出現於一隻手指,就要特別小心,尤其是東方人,此很有可能為黑色素細胞瘤,為皮膚癌的一種。 橫條紋:橫條紋大多為為白色,若在多個手指發現,且有多條凹陷的痕跡,其可能為梅爾克氏線,因身體血中蛋白不夠或流失,造成甲床水腫而起,需考量蛋白質流失的原因為何,如腎病變症候群、化療後等。而多指、且每指呈現單條橫條紋、凹陷,則可能為博氏線,常見於以往曾出現重大生命危機者,如休克、心肌梗塞、嚴重感染、燒燙傷等。此情況嚴重時可能會造成整個指甲脫落。 至於橫白粗條紋,通常一隻手指只有一條,也可能出現於各手指,用力壓可能會暫時消失,此可能為米氏線,常見與砷中毒等重金屬中毒,或是後期腎臟衰竭、洗腎有關。而也因為起因通常都已有一段時日,因此白線也較粗。 白斑、白點:白斑、白點常見為散發性,各指甲皆可能出現,是一種屬於指甲基質角化異常的良性現象,原因與外力、生活壓力有關。因此可多檢視最近生活是否常有外力影響指甲,或有重大的生活壓力。 凹陷變薄:凹陷變薄的指甲,主要和乾癬及甲床分離有關。若為乾癬,常見為多指、未必每指都會有。若是甲床分離,原因則可能與外傷、太常碰水等有關,而乾癬、甲狀腺亢進、異位性皮膚炎、接觸化學物質等也可能使得甲床分離。 容易脆裂:指甲容易脆裂的情況,可分成厚和薄的來看。若為厚的,可能和灰指甲有關,但也有皮膚癌中的鱗狀細胞癌的疑慮。薄的常見出現凹陷湯匙狀,此情況大多與缺鐵性貧血有關。 近端較白、遠端較暗沉:此情況可視指甲遠端的暗沉範圍及顏色來看,若遠端暗沉較深、僅有約三分之一,其可能為泰瑞氏指甲,與年齡老化有關,但也有肝硬化、心臟衰竭等疑慮。而遠端若顏色較淺、範圍較大、約占一半,則可能為黑色素沉澱,常見出現於洗腎患者身上。 杵狀指:一般來說,兩手指甲背對背靠在一起,會有個菱形的空間,杵狀指則會合在一起沒有此空間。此情況常見為癌症的警訊,如肺癌,或肺部積膿,也可能是心包膜炎、心肺血管降流等問題,需多加注意。 發現指甲異常怎麼辦?醫:檢查出原因中的關鍵 許多民眾發現身體出現異常,多會打聽可以吃什麼來補,包括指甲問題,王威傑醫師提醒,指甲外觀異常雖然也可能與營養有關,但如前述,也可能藏有各種疾病、甚至是癌症等風險,且即便是營養缺乏所致,也不能單靠補充營養來改善,應從「原因中的關鍵」著手。 例如民眾觀察到指甲變薄、易裂,推測自己可能有缺鐵性貧血,應找出為何會缺鐵性貧血,如月經異常,那麼就得找出月經異常的原因並改善,而非胡亂補鐵。又或者白色橫條紋的指甲,可能是因為蛋白缺乏,背後可能為腎病變使得蛋白不斷流失,因此再怎麼補也補不起來,此問題自然得尋求醫師協助,關鍵就在及早就醫,經檢查找出原因,以利治療及改善。 5種指甲異常盡速就醫,留意癌症等重大疾病! 王威傑醫師也從中特別提醒,5種情況應盡速就醫,別再觀察,因為這往往和癌症等重大疾病有關。包括了單一指脆裂的情況,可能為鱗狀細胞癌。單一指出現黑色、棕色紋路,可能黴菌感染或黑色素細胞瘤,也是癌症的一種。而杵狀指則與肺部相關癌症有關。多指、單條的粗白線,則有金屬中毒的疑慮。多條痕條紋,則可能為腎病症候群,患者未必知道。上述情況就別再遲疑,盡早釐清原因,以免延誤。 《延伸閱讀》 .指甲內捲、嵌甲怎麼辦?醫指常見NG穿鞋、修剪指甲方式別再犯 .指甲倒刺拔掉、咬掉易成甲溝炎!醫教2步驟輕鬆清除,也要留意缺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2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沉默的重症 小心肺纖維化
提到肺病,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肺癌或慢性肺阻塞等,但還有另一種肺部殺手----肺纖維化。患者的肺部因間質性肺病逐漸侵犯而引發肺纖維化,最後整個肺惡化如菜瓜布,奪走患者生命,是醫師眼中沉默的重症。Q:間質性肺病是什麼?與肺纖維化的關係?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一般人對間質性肺病比較陌生,所謂「間質」,就是肺泡間的結締組織,是人體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區域,肺纖維化即是肺泡病變。把肺的結構想成一棵被風吹成橫倒的大樹,樹幹到樹枝是呼吸道,樹葉是肺泡,肺泡(葉子)生病了,即為肺纖維化。部分肺纖維化的原因不明,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特發性」就是成因不明,治療非常棘手,而且是不可逆的疾病,只能盡量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延緩肺部惡化。另外肺纖維化部分成因來自自體免疫疾病,目前已證實容易引發肺纖維化的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乾燥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與紅斑性狼瘡。Q:為什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容易引發肺纖維化?臺灣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這是因為失控的免疫細胞會攻擊自體組織和器官,一旦攻擊到肺部間質,阻擋氧氣進入血管,患者呼吸愈來愈困難,整個肺部也逐漸纖維化。但偏偏肺纖維化初期症狀不明顯,多半只是容易喘、乾咳和疲累,常被病人當成是感冒,不是以為「多喝水多休息就會好」,就是隨便吃感冒藥或咳嗽藥,結果延誤了治療。Q:該怎麼確認自己有沒有罹患肺纖維化呢?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臨床上判讀肺纖維化有三大口訣:「喘、咳、累」,若咳嗽兩周以上,或是以前快走爬樓梯沒問題、現在卻氣喘如牛,就要小心,盡快就醫檢查。臺灣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是高風險族群,更要提高警覺;相對地,醫師的警覺性也很重要,一定要定期為病人進行肺功能檢測和影像檢查,若確實發生肺纖維化,醫病一起努力,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更有效的控制疾病,預後的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聯合報將於12月12日下午兩點在元氣網粉絲團舉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彩解析,並首映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肺纖維化線上講座,詳細訊息看更多>>>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55/5892408【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1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接觸石綿引發職業性肺病 醫師:未來10年患者逐步增加
台灣早年多利用石綿製成各類產品,民眾可能因工作關係長期曝露,經過30、40年潛伏期,恐出現惡性間皮瘤、肺癌、石綿肺症等疾病。醫師表示,台灣於2018年1月禁用石綿,但現有老舊屋瓦、隔離絕緣物質等可能還含有石綿,預估未來10年受到石綿侵犯的職業性肺病患者仍會逐步增加,希望民眾多重視石綿可能帶來的危害。台北榮總今天舉辦「職業性肺部疾病診斷原則與個案討論」研習會。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醫師吳明玲說,職業性肺病是有職業疾病歷史以來,較常見的職業疾病之一,職業性肺病包含塵肺症、職業性氣喘、間質性肺病、過敏性肺泡炎、肺部感染症、中毒吸入性肺傷害及肺癌等。北榮長期爲民眾進行職業病診斷,如石綿引起的肺病,主要是惡性間皮瘤、肺癌、石綿肺症、胸膜斑與瀰漫性胸膜增厚等,疾病潛伏期長達10年,甚至達30至40多年,因不容易診斷疾病與石綿暴露的相關性,必須透過病理切片診斷、詢問過去職業史等。吳明玲說,台灣於1980年代製造含石綿的產品數量很高,但當世界知道石綿有長期危害後,開始推動禁用,台灣2018年1月禁用石綿,包括製造、販賣及產品等,雖然民眾石綿暴露多發生在早期,可是現在環境還是有石綿物質存在,如老舊屋瓦、隔離絕緣物質等,因此工人拆除房屋時,還是有可能接觸到石綿,預估未來10年受到石綿侵犯的職業病患者仍會增加。台北榮總至今共服務9名受到石綿侵害患者,其中4人病逝。吳明玲說,這不是因爲醫療技術不佳,而是患者確診時年齡多為60歲以上,且病情快速惡化,往往確診1年後病逝。甚至有病人家屬認為台灣應多加強診斷技術,還捐款20萬元給予職業環境醫學會,希望救助更多石綿肺病患者。此外,吳明玲說,職業性氣喘患者症狀與一般氣喘患者類似,如咳嗽、喘鳴聲等,但職業性氣喘患者是開始特定工作後,才發生氣喘或明顯惡化,以及工作環境暴露特定致敏原等,並合理排除非工作環境引起的氣喘。吳明玲提醒,如果曾經接觸過石綿,而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的症狀,或是開始特定工作後,發生氣喘或症狀明顯惡化,應提高警覺是否與職業病有關,建議應就醫診斷。政府對勞工安全議題逐年重視,「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於今年4月30日公布,預定明年5月1日實施。此法將推動有害作業工作者離職後預防職業病健康追蹤檢查服務,期望透過健檢追蹤,早期診斷出職業性病症,如塵肺症、職業性癌症、職業性肝病等,以獲得適當的醫療照顧與職業病補償,並加強推動職業病預防工作。
-
2021-12-08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喘、咳、累逾兩周 自體免疫病患者當心
肺是人體重要的器官,醫師提醒,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容易引發「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致死率高,患者應提高警覺,一旦出現喘、咳、累超過兩周的狀況,要立刻就醫,盡早搶救肺部健康。失控的免疫細胞 會攻擊肺台灣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表示,肺部有如海綿,為人體進行氣體交換,滿布微血管和肺泡,血管和肺泡間的地帶是間質,並讓氧氣進入血管和紅血球結合,運送到全身。但人體罹患免疫系統疾病時,失控的免疫細胞有時會攻擊肺部,使肺臟中的纖維母細胞活化,修補受傷的部位,導致氧氣難以進入血管,產生「間質性肺病」(ILD),患者愈來愈難吸收氧氣,整個肺部逐漸纖維化,成為「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蔡長祐說,容易引發間質性肺病的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症、硬皮病、皮肌炎與多發性皮肌炎,而且「一旦罹患間質性肺病,死亡率都會很高。」尤其硬皮病患者最易併發間質性肺病,要特別當心。早期發現治療 可延緩惡化患者在發病初期常會輕忽「咳」和「喘」,以為只是小毛病不去就醫,錯過早期治療的時機。蔡長祐強調,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對任何輕微症狀都不應輕忽,例如以前快走、爬樓梯沒問題,但現在快走幾步或一點斜坡卻很喘,就要警覺極可能是肺部出問題。一旦確診肺纖維化很難治癒,所幸現在有新藥推出,蔡長祐表示,新藥可抑制發炎纖維母細胞,防堵新纖維再生,因此只要能早期發現、治療,就可延緩病情惡化,病人可享有較好的生活品質。醫師警覺 定期為病人肺檢測另一方面,蔡長祐指出,醫師的警覺也很重要,風免科每半年會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最常見的測試是DLCO(一氧化碳擴散試驗),還要做VC(功能性肺活量)、FEV-1(一秒鐘吐氣量)和FVC(用力肺活量)等檢測。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為高危險群之外,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副研究員洪粕宸指出,部分職場也是肺纖維化高風險環境,雇主與勞工應先認知作業場所的危害發生源,盡可能地降低肺部傷害。每年應進行包含肺功能測試和X光的特殊勞工健康檢查。聯合報將於12月12日下午兩點在元氣網粉絲團舉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彩解析,並首映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肺纖維化線上講座,詳細訊息看更多>>>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55/5892408【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2-07 養生.運動天地
為什麼運動是最好的藥?研究證實:能治療26種病
我在前天和昨天分別發表了自由基有害?運動有害?上集和下集,駁斥那些會讓民眾對運動產生疑慮的網路資訊,但總覺得應該還要進一步讓讀者知道運動對健康的重要,尤其是它能治療多種疾病。我是在2016-3-18創設這個網站,5天後就發表了兩篇跟運動有關的文章(什麽是最好的運動;馬總統的伏地挺身),而到現在總共已經發表了56篇跟運動相關的文章。在這些文章裡最常出現的一句話就是「均衡飲食,有恆運動」。為什麼我會這麼注重運動?道理很簡單,因為「運動是最好的藥」。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用exercise 和“best medicine”做谷歌搜索,共搜到琳瑯滿目大約是數百篇的文章,其中這幾篇是比較有來頭的:哈佛大學:Exercise is still the best medicine(運動仍然是最好的藥)Discover Magazine(發現雜誌):Why Exercise is the Real Miracle Drug(為什麼運動是真正的奇蹟藥)Long Island Center for Ear Nose Throat Health(長島耳鼻喉健康中心):Exercise- The Best Medicine!!(運動——最好的藥!!)Mercy Health System(慈悲健康系統):How exercise can be the best medicine(運動如何可以是最好的藥)美國心臟協會:Staying active is ‘the best medicine’(保持活躍是「最好的藥」)Texas A & M(德州農工大學):THE BEST MEDICINE: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ADULTS(最好的藥:提倡年長者做運動)我也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搜到這三篇:2015-11-25:Exercise as medicine – evidence for prescribing exercise as therapy in 26 different chronic diseases(運動作為藥物——用運動作為治療 26 種不同慢性疾病處方的證據)。這篇綜述為讀者提供了最新的循證基礎,用於將運動作為治療 26 種不同疾病的藥物:精神疾病(憂鬱、焦慮、壓力、精神分裂症);神經系統疾病(失智症、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症);代謝疾病(肥胖、高脂血症、代謝綜合徵、多囊卵巢綜合徵、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間歇性跛行);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囊性纖維化);肌肉骨骼疾病(骨關節炎、骨質疏鬆症、背痛、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癌症。本文會討論運動療法對發病機制和症狀的影響,也會討論可能的作用機制。我們會解釋科學文獻,並且會針對每種疾病為讀者提供有關運動處方的最佳類型和劑量的最佳建議。2021-8-1 :Exercise Is Medicine for Immune Function: Implication for COVID-19(運動是免疫功能的良藥:對 COVID-19 的影響)。本綜述支持體育活動是可以改善免疫監控,並有可能在三個預防級別對抗 COVID-19 感染和症狀。在一級預防層面,多項證據支持體育活動是對抗傳染病的免疫系統輔助手段。最近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規律的體育活動與降低 COVID-19 的風險有關,類似關於其他呼吸道感染的報導。雖然仍需要跟COVID-19 相關的特定研究,但來自其他類型傳染源(如流感)的調查數據支持體育活動在增強 COVID-19 疫苗效力(二級預防水平)方面的潛在作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 COVID-19 可導致某些患者持續發病,而體育訓練和康復(三級預防水平)可用於改善身體素質、生活質量和免疫健康。2021-11:Exercise as Medicine for Older Women(運動作為年長婦女的藥物)。運動跟保護作用有關,但我國大多數成年女性不符合《美國人運動指南》中規定的體育活動建議。 本文討論了運動如何影響疾病並防止功能衰退。 也闡明了為什麼運動不是通用的萬能藥,而是醫生可以精確使用以影響無數健康問題的工具。 本文將提供有關身體健康評估和綜合治療的細節,以及醫生如何能更多利用運動來保持年長女性患者的健康。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有發表How much physical activity do adults need?(成年人需要多少體育活動?)。它說:「成年人每週需要進行150 分鐘兩種類型的體育活動來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我們知道每週運動 150 分鐘聽起來很多,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您每週進行超過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或每週超過 75 分鐘的高強度活動或同等組合,您將獲得更多的健康益處。」美國衛生部也有發表厚達56頁的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2nd edition(美國人運動指南,第 2 版)。讀者Peter Liao昨天在臉書留言:「感謝教授解答我的疑惑, 之前對家庭醫生建議不要太常常運動,每天走走路就可以這個觀點感到疑惑」。我的回應是:「這類醫師不外乎就是本身懶惰,或是想討好客戶。」原文:運動是最好的藥,能治療26種病
-
2021-12-06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肺纖維化致死率高 初期喘咳易被誤為感冒
肺纖維化致死率高,但初期症狀輕微不明顯,容易輕忽。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多年前曾收治過一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中年婦女患者,當時她咳得非常嚴重,甚至咳到鄰居來敲門抗議,但當時無藥可醫,最後不治離世。間質性肺病 引發纖維化間質性肺病(ILD)引發的肺纖維化近年引起醫界重視,因為該病初期症狀的喘和咳,常被誤認為感冒而輕忽,以致延誤治療,堪稱隱形殺手。王鶴健說,肺的主要功能是進行氣體交換,如果把肺的結構想成一棵倒下的大樹來看,樹幹到樹枝是呼吸道,樹葉是肺泡,肺泡(葉子)生病了,病變發生在肺泡之間的結締組織─間質,即為間質性肺病。王鶴健提到,部分間質性肺病會嚴重到肺部纖維化,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PF)。他解釋,所謂「特發性」,就是找不到原因,最為棘手,國外醫界研究認為可能的關聯性包括:胃食道逆流或金屬粉塵的環境曝露、家族性遺傳等,但至今都不是百分之百明確。職場粉塵多 也是高風險另外,包括硬皮病、乾燥症、皮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發生ILD的高風險族群。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副研究員洪粕宸也指出,部分職場是肺纖維化高風險環境,主要與粉塵暴露有關,運輸及搬運業及農牧業皆是高危險群,因此勞工健康保護規則也針對特別危害性工作場所之勞工,要求應每年進行特殊勞工健康檢查,例如肺功能測試和X光。另近年興起的外送快遞及美容美髮產業工作者,也應特別留意自身肺部健康狀況。部分自體免疫疾病 先從肺開始台灣目前未全民推廣肺功能檢測,王鶴健建議,成年人至少做一次,吸菸者更要主動追蹤。而部分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先從肺開始,引發肺纖維化,卻沒有關節、皮膚等表徵性症狀,建議醫師也要警覺,定期為自體免疫疾病病人進行肺功能檢測(DLCO)、胸部高解析度電腦掃描HRCT及肺部聽診;也期許病人主動詢問醫師,目前已有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藥物,可減緩肺功能下降的速度,早期發現介入,可有效延長生命,提高生活品質。聯合報將於12月12日下午兩點在元氣網粉絲團舉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采解析,並首映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肺纖維化線上講座,詳細訊息看更多>>>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55/5892408【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03 寵物.寵物故事
毛小孩,我很想你/Q將陪伴十年 帶給家人歡樂
家貓Q將從今年五月後食欲不振,身形明顯瘦了,體重輕了,獸醫檢查結果是心臟肥大,不久後發生咳嗽、血尿現象,進出獸醫院多次,一直無法改善肺部及腎臟問題。中秋節前一天早上,要幫牠灌食,抱起牠時就感覺不對勁,全身軟趴趴的,牙關緊閉,無法餵食,只好放下牠出門上班。接下來太太陪著牠,Q將先走去貓砂盆,排了很多尿後慢慢走進屋子,每走個幾步就躺了下來,躺夠了之後又站起來走,很辛苦地走到孩子房間的門內,躺了下來,喘了兩口氣,就這樣走了。回想Q將往生前一天的晚上,我躺在地板榻榻米上,Q將難得的走過來躺在我旁邊,把頭枕在我左手臂上,牠已經好久沒有這樣靠著我、陪我睡了,我摸摸牠的頭跟牠說話,牠瞇著眼睛,似乎忍著身體的病痛,享受著我最後的撫慰。Q將不在的日子,剛開始有點不習慣,常想像牠跟往常一樣在早上四點左右蹲在床沿,用牠濕濕的鼻子碰觸我的手,然後靠著我的腳一邊磨蹭,和我一起走出房門開始一天的活動,每天清晨是我們獨處的時光。現在獨自一人吃早餐時,我還會想著牠蹲在身旁的小椅子上,伸出可愛的小手要我餵食。Q將是我家的一份子,夏天牠喜歡躺在地板上翻身玩耍,或跳上衣櫃窩在紙箱裡睡覺,冬天牠想跟誰睡就跟誰睡,最喜歡窩在我的兩腿之間,熱熱的體溫好像暖爐般。感謝牠陪我們家人度過十年半的日子,帶給家人非常多的歡樂,謝謝牠、想牠。
-
2021-12-02 癌症.肺癌
三期肺癌難開刀 免疫療法燃生機
自己跟家人均不抽菸,也無肺癌家族史,50多歲陳女士確診第三期肺癌時,在診間近乎崩潰,在先生及孩子的鼓勵,以及醫師指示下,完成化療、放療,並嘗試免疫療法,確診迄今已經三年多,目前定期回診,身體狀況良好。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柯皓文表示,許多人常將標靶藥物與癌症治療聯想在一起,但許多癌友因為基因並無突變,而無法使用標靶藥物,所幸在免疫療法問世後,讓這群癌友燃起一線生機。許多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無法手術,如又少了抗癌利器標靶藥物可用,就只剩化療、放療等傳統治療可選擇,甚至面臨著復發轉移的這一天到來。以陳女士為例,2018年接受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肺部腫瘤,進一步確診為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影像檢查顯示,癌細胞已經侵犯局部淋巴結,無法手術,而標準治療即為同步化療、放療。柯皓文表示,陳女士經過評估後、接受為期一年的免疫療法,以鞏固治療效果,目前情況穩定,並未復發。近年來,國際大型臨床研究證實,三期肺癌患者在同步完成化放療後,如能接受免疫療法,作為鞏固治療,可延長整體存活期、降低惡化風險,五年無疾病惡化率存活期可達三成,死亡風險也能降低三成。柯皓文指出,三期肺癌患者如能開刀,還是盡量手術切除腫瘤,但如果無法動刀,或是手術仍無法取出所有腫瘤,可考慮免疫療法,以提高存活率、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聯合報舉辦「抗癌不肺力 掌握肺癌治療先機」線上講座,邀請到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徐偉勛、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柯皓文,分享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在肺癌的治療新趨勢,豐富又實用的內容,記得準時收看!線上直播時間:2021/12/4(六)14:00了解更多直播資訊:https://reurl.cc/Yja8G0
-
2021-11-30 癌症.肺癌
肺癌導致昏迷 標靶治療後行動自如
60多歲婦人被送至急診時四肢癱瘓、失去意識,原先家人焦急以為是腦中風,沒想到影像檢查發現腦部、肺部、腹腔等處均有腫瘤陰影,證實婦人已罹患肺癌,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腦部,才造成昏迷、神智不清。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徐偉勛表示,台灣肺癌盛行率高居不下,因早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等到轉移至腦部、腹腔,出現頭痛、疑似腦中風狀況,或腹部劇烈疼痛,就醫診斷才發現已到肺癌晚期。肺癌治療講究精準用藥,一般建議透過切片確認肺癌的基因型別,並選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以達到抑制腫瘤的效果。以這位確診為EGFR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的婦人為例,醫師評估後給予第三代標靶藥物,並輔以腦部放療,在短時間內腫瘤明顯縮小,恢復意識,目前行動自如,回診時也不需家人攙扶,與剛發現生病時判若兩人。國外大型研究臨床證實,治療EGFR突變型晚期肺癌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效果明顯較好,且副作用較少,但因費用昂貴,我國健保雖已給付,仍標準較為嚴格。徐偉勛建議,病人及家屬應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若符合條件可使用第三代作為一線治療,未符合條件者,若經濟狀況許可或有醫療保險,仍可選擇自費第三代標靶藥物。應如何及早發現肺癌呢?徐偉勛表示,50歲以上老菸槍、有肺癌家族史者,以及罹患肺阻塞、肺結核等病友,應在醫師評估下,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以便及早發現肺癌、掌握治療時機。徐偉勛強調,「罹患晚期癌症,不再是世界末日!」在基因檢測及癌症用藥的進步下,癌症治療講究精準用藥,大幅提高存活率,鼓勵癌友堅持下去、不放棄,積極面對治療。●聯合報舉辦「抗癌不肺力 掌握肺癌治療先機」線上講座,邀請到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徐偉勛、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柯皓文,分享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在肺癌的治療新趨勢,豐富又實用的內容,記得準時收看!線上直播時間:2021/12/4(六)14:00了解更多直播資訊:https://reurl.cc/Yja8G0
-
2021-11-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復健科醫師談疼痛:徒手按壓檢查有時勝過影像檢查
【編者按】「疼痛」一直是醫療端非常棘手,而病人端非常痛苦的大難題。這次因為一位旅美資深復建科醫師的投稿,而有機會邀請國內麻醉科以及神經內科的資深學者,分別就三種不同醫療專業的角度寫出他們對疼痛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忙大家了解「止痛」固然重要,但探究疼痛的原因更是不容忽視。病人需要有耐心,能夠告訴醫師詳細病史,並用心回應醫師的問診,接受醫師的身體診察,而這絕不是昂貴的儀器檢查就能找出疼痛的病因。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治療並不只是藥物,其他非藥物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也都是非常重要。多數病人的病況 其實「觸診」就能被診斷有一次我從檀香山飛往洛杉磯,機上呼叫醫師,我一向志願幫忙,便去看個究竟。一位年輕醫師捷足先登,他已把病人平躺在走道上,囑咐空服員每五分鐘量血壓。我蹲下向病人探問狀況,她才廿來歲,健康無病,也沒服藥,先前無恙,上廁時不小心,頭碰到輕薄的廁門,稍感頭暈。我在她指出的頭部碰撞處,用手指輕按,找到痛點,這就是頭暈的來源,只須輕按五分鐘即可化解。這位年輕醫師我大聲喝住,不讓我碰觸病人;我說頭暈係頭皮下的筋膜扭傷縮緊所引發,輕撫五分鐘就好了。他不加理睬,堅持我勿插手,偏要全權處理,沒查明頭暈的原因,卻說她的頸椎可能斷了,頭頸千萬動不得,會導致全身麻痺。(輕碰一下廁門會打斷頸椎嗎?頸椎斷了只會頭暈嗎?) 我多說也沒用,只好袖手退下。見他驅走乘客空出四個座位,讓病人靜躺幾小時,並要空服員繼續每五分鐘量血壓,即使每次都正常,甚至聯絡洛杉磯機場,備好救護車待命,抵達時送她去醫院急診。這事令我搖頭三嘆,他反應過度、小題大作,將輕微頭暈當成緊急大病,缺乏理智的醫療判斷,胡搞一番,簡直太離譜了!可憐的病人,平白遭受如此折騰驚嚇,無謂地浪費時間與費用,著實替她叫屈。一位跛腳的病人由神經科醫師轉診過來做復健,他身體健壯無異樣,唯跛腳走路已有幾天。我觀察他的步態,看出腳底有問題,問他痛不痛,他說腳底痛,檢查之下發現有厚繭痛,我在厚繭處貼上軟墊避開負重,走起路來隨即不痛不跛。他說神經科醫師已開處方,要他去驗血、照腦部CT scan,把跛腳當作是腦的病變。我問他該醫師知不知道你的腳底痛,他說醫師沒問,也沒檢查。我向該醫師報告實情,他才取消所有的檢驗。 一位病人頸前右側有一小硬塊,按之會痛,便知是扭傷縮緊的肌肉,我輕按十分鐘就化解消失。她的家庭醫師卻視為甲狀腺的腫瘤,藥物治療多年,甲狀腺機能一直都正常。我很納悶,硬塊不在甲狀腺上,也沒連結,而是相距2-3 cm之外;若是腫瘤,按之不痛也不消失,該醫師竟沒觸摸檢查,逕以甲狀腺腫瘤治之。難道頸前的腫塊就必是甲狀腺而不會有其他嗎?還有一位病人腰痛了數天,醫師以為是腎結石,做了很多檢驗才罷休,腎結石引起突發性劇痛而異於腰痛,難道是腰痛的首選、沒有別的考慮嗎? 躁動手 (restless hand) 一概認定為神經的問題,許多病人被誤作帕金森氏病 (Parkinson’s disease) 經年服藥。要之,前者的躁動 (特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 幅度甚大,動作時才發生,休息時則靜止不動,波及身體許多部位,不只手指。後者只有手指在靜止時出現微顫 (fine tremor),即所謂滾丸狀 (pill-rolling) 微顫,手一動就消失;另外,帕氏病還有運動過慢 (bradykinesia)、鉛管樣 (lead-pipe) 或齒輪樣 (cogwheel) 僵硬(rigidity)、姿勢前傾站不穩、碎步走路越走越快 (慌張步態festinating gait)、表情木訥等症狀。兩者的症狀懸殊,非常明顯,如此混淆,真是要不得。我一位病人半夜腹痛,到急診室求醫,醫師說是胃痙攣,做一大堆檢驗,搞了幾小時仍找不出病因,準備做腹腔鏡。她遲疑婉拒,翌晨來找我,我一聽就知是腹肌的筋肉傷,不是胃腸的毛病,輕按半小時就治好。事後她心有不甘,打電話去急診室痛罵一頓。我另一位病人頭暈,去急診室做了許多檢驗,還住院兩天觀察,都搞不出名堂。隔天找我看病,我輕按十五分鐘就根治,頭暈原是頭皮下的筋膜因傷縮緊之故,並非其他的問題,鬆開就是了。 疼痛的真相 徒手檢查可找出確切的傷處醫學界這類的糗事何其多!茲以我專業的「疼痛」為課題,根據親身的閱歷,再舉例略述之:首先應該把疼痛的真相弄清楚:疼痛必有根源,痛表示受傷或發炎,諸種疼痛的根源在於筋肉 (肌肉muscle、筋膜fascia) 傷,而與炎症無關,因炎症痛短期內就消失;一旦受傷,傷處長年留存累積,不治則時痛時隱,終生不癒。疼痛不可能來自沒痛神經的組織,脊椎、關節、血管無痛覺,因此腰痛與脊椎、膝痛與膝關節、偏頭痛與血管,互不相關;身體仰賴神經才有感覺,能感覺痛表示神經完好,否則神經損壞便已喪失痛覺,疼痛並非神經的問題。疼痛來自機械性扭傷的肌肉和筋膜,有如頭髮糾纏打結。徒手檢查可找出確切的傷處,X光、CT scan、MRI無以顯示。各類療法若不梳理扭纏的傷處,即屬無效,例如藥物、打針、冷熱敷、電療、推拿、矯整附件、開刀、針灸等;任何刺激傷處的動作,易致惡化,亟宜避免,包括牽引、拉筋、推拿、運動、按摩壓揉、鍛練肌肉等。若在確切的傷處施以輕按候住及輕拉候住的精準療法,筋肉傷以及急性炎症痛皆可輕易祛除,輕按或輕拉啟動自癒功能的生理反應而鬆解筋肉,候住則維持反應直到復原。醫學論述對筋肉傷略而不述,致令醫師對筋肉的傷痛所學有限,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全予忽略,沒做檢查也無從治療。事實上,所有疼痛均源自筋肉傷,醫學書在這方面卻付諸闕如,可以說助益很少也不可靠,讀者多遭訛傳誤導,落得「盡信書不如無書」。我一直懷疑那些撰寫醫學教科書的學者教授,是否依據問診檢查病人並親手治療所獲取的實際臨床經驗?究竟有幾個親自去診治病人?搞懂傷處在哪?或只沿襲傳統既有的謬誤,而對真確關鍵的病因茫然無知、視而不見、置之不理?遂致以訛傳訛延續窠臼,卻已悖離實情而不自知。結果,診斷偏差而無以「搔到癢處」,治療隨之歧誤而沒能「對症下藥」,診、療皆錯。腰酸背痛的病因,眾口皆曰椎間盤突出或骨刺,壓迫了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痛,實則腰痛與脊椎或坐骨神經並無因果關係;脊椎的內部結構沒有痛神經,絕不致痛,壓迫神經引發的痛極其短暫,腰痛根本就是脊椎周圍的筋肉傷在作祟,按觸之下便可找出。醫師都沒檢查筋肉,只知遵照教科書,因循盲從,必然偏誤。手痛概皆認定是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壓迫正中神經、網球肘不外是肱骨外上髁炎 (lateral epicondylitis of the humerus) 發炎造成、肩痛都是軸轉肌袖口撕裂 (rotator cuff tear)、五十肩係黏稠性包囊炎 (adhesive capsulitis) 沾黏、膝痛即是半月板撕裂 (meniscus tear)、偏頭痛乃是腦血管的張縮所致、月經痛起因於荷爾蒙失調。這些全錯了,都是筋肉傷。 腳麻當成糖尿病性末梢神經症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連同皮蛇痛 (shingles pain)、三叉神經痛 (trigeminal neuralgia) 都指向神經的病變。殊不知吾人依賴神經來感覺麻痛,能感覺麻痛表示神經正常,若神經損傷或病變,便就失去感覺,不麻也不痛;麻痛與神經病變,兩者不可能同時存在,有其一便無其二,所以疼痛與神經病變毫不相干,沒有神經痛 (neuropathic pain) 這回事。關節內部結構沒有痛神經,不管關節何種狀況皆無痛,即使骨磨骨、半月板撕裂、關節炎也不痛,痛在關節外具有痛神經的筋肉。膝、臀痛與關節無涉,乃是關節外的筋肉扭傷所致,觸診即可找出痛處,一、二小時就能治癒。可惜醫師都不予檢查, 卻誣賴關節,大費周章把膝關節、髖關節換掉。 呼吸困難多是胸肋、橫膈膜、腹肌的筋肉傷,致使胸式、腹式呼吸受限,比心肺的疾病更常見。乾咳來自喉嚨而非肺部,治療氣管肺臟則徒勞無功。鼻塞喉癢是胃液逆流 (acid reflux) 最顯著的症狀,甚少出於喉嚨發炎或過敏。小腿抽筋不是因為缺鉀缺水,而是筋肉傷。腳痛絕非腳底筋膜炎 (plantar fasciitis),實是筋肉 (筋膜多於肌肉) 扭傷,並沒發炎。疼痛都是筋肉傷惹的禍一般大眾以及醫療人員對疼痛的病源,因誤導而缺乏正確的認知。腰酸背痛其實來自肌肉與筋膜扭傷,並非書上所說的骨刺、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坐骨神經痛、關節炎或其他脊椎的問題。筋肉傷的診斷,只須徒手檢查,按觸疼痛的部位、肌肉的緊硬,檢測肌力的強弱、彎轉的幅度,觀察姿勢的歪扭、走路的姿態,很容易就可以準確地找出疼痛的根源,無需其他的檢驗來作診斷。認清病源並找到確切傷處之後,有了正確的診斷,腰痛即可輕易有效治之,而且節省花費;不是靠吃藥、打針、開刀,而是徒手施以輕按候住及輕拉候住的精準療法,筋肉傷很快就能治癒而不再有痛,不啻名副其實的「妙手回春」。療法不對或不足,則終久纏身無解。疼痛都是筋肉傷惹的禍。診斷若不檢查筋肉,便誤入歧途;治療若不及於筋肉,就徒勞無功。
-
2021-11-29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方法/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
全球失智症人口增長,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8萬人,預估尚未被診斷的失智者將近13萬人。專家呼籲,避免發展成失智症,除了應及早診斷、治療,預防失智更重要,民眾應遠離三高、菸酒、頭部外傷、憂鬱、聽力障礙、空氣汙染等危險因子。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失智症危險因子共有五大項,分別為三高、頭部外傷、抽菸、憂鬱及聽力障礙。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根據2017年研究顯示,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下,有三分之一的失智症可預防。2020年最新失智症預防研究更發現,控制注意中年時期頭部傷害、減少飲酒傷害及老年後避免空氣汙染等三項危險因子下,預防失智症更提升至四成。三高未控制 失智風險高三高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王培寧說,三高若沒有控制好,可能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容易出現記憶、認知衰退,尤其血壓超標,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空汙影響 認知功能差近年研究觀察,「空氣汙染」成為新的失智症危險因子,王培寧指出,空汙引發失智症以PM2.5影響最大,包括工廠、燃燒、油煙皆為PM2.5來源,不只影響肺部,也影響大腦健康。國外研究指出,空氣汙染嚴重區域,民眾的認知功能較差,長期追蹤也發現,民眾認知退化速度也較快。聽力受損 憂鬱機率增不只中老年人需要預防失智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醒,全球11億的年輕人頻繁使用耳機,未來將面臨「聽力受損」,聽力不好會造成大腦負荷,認知問題也影響大腦結構,造成社交疏離感,恐增加失智、憂鬱、跌倒機率。2021年美國阿茲海默研究中心最新發表,戴助聽器可減少三成機率進展為失智症,若本身已是失智者,戴助聽器退化速度也變慢。老年憂鬰 不處理會失智有些老年人因「憂鬰症」影響認知功能,出現類似「失智」情況,造成「假性失智」,若沒有好好治療,假性失智也可能會退化成真的失智,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罹新冠肺炎 恐提早失智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王培寧表示,國外研究發現,年輕型失智症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確診新冠肺炎機率更高,若原先已輕度失智者,恐因長期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加速退化,提前進展到失智症。王培寧說,感染新冠病毒引起中風、癲癇、肝腎功能等急性期問題,也引發長期新冠後遺症,尤其新冠病毒會攻擊人體內ACE2受體,其受體在大腦中廣泛分布,而導致大腦、認知功能受傷害,專家也警告,感染新冠肺炎恐提早失智、快速退化。新藥問世 治療輕度失智王培寧提醒,預防失智症,早期診斷、治療很重要,但並非所有失智症都屬於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時,除了觀察認知功能,也可透過生物標記來判定。美國FDA今年通過阿茲海默症新藥,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試驗中受試者在高劑量、連續14個月使用才有顯著效果,但高劑量恐有局部腦水腫、發炎、微出血反應等副作用。
-
2021-11-2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定期健檢 及早得救保健康
男追女。女:「對不起,我已經名花有主了!」男:「沒關係,我可以移『花』接木!」女:「我們沒有什麼可談了!」男:「我們就是戀愛還沒有談!」鍥而不捨要不討人厭引起反感,說話的技巧是很重要的,看病治病上亦是如此。病人:「醫師,我得了癌症會死嗎?」醫師:「當然每個人都會死!」病人臉色蒼白,昏厥過去。有生必有死,這是造物者給一切生物的法則,但一般人要能接受這個事實,的確要經過一番掙扎。年輕時,初生之犢離大去之日還久,因此,只考慮活在當下,大多數人都想趕快賺錢養家或過著富裕的生活。但是出家人老早就看破了這一切,生死物欲、七情六欲置之度外,非常不容易,需要很大的決心與意志力。只是對整體社會而言,也不能每個小孩一出生就出家去,這樣整個社會架構會瓦解,社會也不會進步。因此,應該基於每人對於生命的悟道程度而定,而這些悟道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後天環境影響的。對醫師而言,他的職責就是使每個人能健康的活著,也就是驅趕死神,讓眾生得以健康並延壽。但除了醫師來呵護眾生的健康之外,每個人都要有平日保養的觀念,會傷害人體健康的事不要做,例如不要大吃大喝,不要吃太油膩、高熱量的食物,不要酗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大自然萬物的規則,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就是這個道理。除了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之外,有先天性或後天的疾病就要有基本常識,才能避免不幸,例如家裡有人有糖尿病,得糖尿病的機率也會比別人高;家裡有人得癌症,自己中鏢的機率也大。此外,隨著年紀的老化,人體細胞也會跟著突變,甚至長出癌症,因此定期健檢就很重要,除了原來的國病-肝病的控管之外,近年來增加最多的肺癌、大腸癌更不能忽視。因此,針對常見的癌症,一定要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也就是每年一超(腹部超音波檢查),定期做肺部電腦斷層,以及定期做胃鏡及大腸鏡檢查,這樣才不會被宣判得了癌症末期才來問:「醫師要不要緊,可以得救嗎?」那時通常為期太晚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1-24 癌症.肺癌
肺癌病友群像/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宜及早 病友盼接續治療願共同負擔
五十三歲的黃琪証,原是電子公司技術員,二〇一九年因胸痛,加上喉嚨不適而就醫,一揭曉已是肺腺癌四期。黃琪証猜想,吸入過多工作場域的化學溶劑揮發氣體,是導致他罹癌的原因,「那時工作上要接觸很多藥水,整個工作空間都是藥水揮發的氣味,很難聞。」生病之後,無法再忍耐強烈的氣味,他便向公司提出退休申請。夜夜難眠肺部腫瘤壓迫胸腔因為長期嗓音沙啞,嚴重時甚至發不出聲音,黃琪証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就醫後經一系列檢查,才確診肺腺癌,且因腫瘤已經轉移到腦部、淋巴結、唾腺,醫師判定癌症期別為四期。黃琪証回憶,腋下淋巴轉移,腫瘤大小「宛如棒球」,十分駭人。然而,最令他痛苦的,是因肺部腫瘤蔓延至肋膜而產生的胸腔壓迫感,他說,「那是一種很難形容的感覺,不是痛,但是很難受,整晚都睡不著。」妻子在旁看著,心裡很是擔心,卻無能為力,只能默默守候。黃琪証說,夫妻倆時常就這樣清醒著,直到天色泛白。黃琪証目前使用第一線化療,輔以放射治療,很幸運的是,黃琪証對化療藥物反應很好,腦部、淋巴及唾腺的轉移腫瘤,治療後皆縮小,僅剩右肺的腫瘤仍須觀察,病情穩定控制。目前黃琪証在清潔公司擔任司機員,每日下午才開始工作,讓他在治療的同時,仍保有經濟來源。身高挺拔、陽光穩重的黃琪証,在他身上,一點也看不見肺癌的陰霾。黃琪証回憶,住院治療時,隔壁床的病人因病而貧,平常只能吃麵包補充體力。「很多生病的人,連幾千元都付不起,更不用說自費昂貴的治療,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作為黃琪証的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羅永鴻說,確診後,針對健保已經給付的肺癌常見基因EGFR、ALK、ROS1進行檢測,都沒有驗出。當時,免疫治療仍未納入健保給付,羅永鴻於是建議黃琪証使用健保給付的化學治療,輔以放射治療,病情穩定控制。肺癌在第一線化療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約為六到十二個月,他已度過最危險的時候。羅永鴻說,病患仍有一大難關要過,即使現階段控制良好,未來仍可能會出現「抗藥」的一天,屆時須重新檢視治療計畫。免疫治療給付門檻高 醫籲「及早使用效果佳」黃琪証目前使用第一線化療,若出現抗藥,疾病惡化,依照健保給付原則,必須先用第二線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是肺腺癌健保給付的第三線選項,且仍須符合PD-L1生物標記大於等於百分之五十的門檻。否則,羅永鴻說,依健保給付原則,僅剩「繼續化療」一途可走。然而,羅永鴻說,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在第一線用藥時就使用免疫治療的患者,治療成效最佳;到了第二、第三線用藥時,患者「體力及免疫力虛弱」,使用免疫藥物的療效自然不如第一線使用好。羅永鴻感嘆,許多肺癌患者「撐不到第三線」,在獲准使用健保免疫藥物前,就已病逝,「連用藥機會都沒有。」他認為,應「能及早使用更好的藥物,就應及早用,不要等到最後。」在患者對藥物反應最佳的疾病階段使用,才能真正幫助到肺癌患者。新治療武器既精且良 患者多願共同負擔為提高癌症病友新藥可近性,羅永鴻說,患者共同負擔是可以考慮的方向,健保資源有限,「健保之外,需要其他的經費來源,增加患者用藥機會、增加存活率,同時保障健保財務永續。」黃琪証也認同共同負擔主張,他認為,若未來須要用到癌症新藥,「自己付一些總比無藥可用好。」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發現,為爭取及早接受新藥治療,超過七成癌症病友願意共同負擔;其中有67%的癌症病友願意負擔每月二萬元,取得創新藥物的治療,提升存活率。為了不讓病友面臨健保不給付,必須全額自費的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出以「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解決癌症新藥給付困境,該制度具有三大特色:1.多元參與機制包括癌友、健保署、藥廠並兼顧經濟弱勢;2.讓尚有不確定性之癌症新藥,經由真實世界數據的提供,幫助健保做最有效資源的運用;3.融入癌友共同負擔概念,降低癌友的財務負擔,增加新藥可近性。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太多癌症病人和家屬跟我們反應,與其遙遙無期的等待,不如與政府共同承擔一部分,讓自己或親人的生命,能有活下去的可能與希望。」
-
2021-11-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在鼻腔就消滅病毒!台大研發噴鼻疫苗可望終結突破感染
上市新冠疫苗皆以原始病毒株設計的肌肉注射針劑,雖能減少重症及死亡,卻無法阻止病毒在鼻腔大量繁殖,結果Delta株突破感染頻傳,也有血栓、心肌炎等副作用。台大醫院擁有專利疫苗佐劑及Delta病毒RBD三聚體合成技術,今正式公佈新型「噴鼻疫苗」動物試驗成果,專門對付Delta病毒,抗體總量不輸上市疫苗,還能在鼻腔建立IgA抗體常駐大軍。台大盼能透過產學合作完成臨床實驗,為世界貢獻更強效、安全、便利的抗疫武器。台大醫院副院長王亭貴表示,台大防疫中心在科技部支持下成立,由醫學院院長倪衍玄主持,設有多個分組。其中疫苗研發組主要人員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暨小兒部教授黃立民、檢驗醫學部教授張淑媛、獸醫系副教授陳慧文。黃立民表示,自然感染時,上下呼吸道都有抗體保護,但肌肉注射的疫苗只能誘導下呼吸道和肺部產生抗體,病毒仍可在上呼吸道大量繁殖。一般病毒是病毒量越高越重症,但新冠病毒的打破了這個定律,即便完整接種且無症狀者,上呼吸道病毒量與未曾接種者一樣高、會傳播。Delta病毒與細胞結合,突變關鍵在RBD蛋白質部位,黃立民表示,將RBD合成為「三聚體」形式才能做出夠力的疫苗。疫苗團隊成功合成Delta病毒RBD三聚體,與台大醫院專利的疫苗佐劑結合,做成噴鼻疫苗,並與某上市新冠疫苗廠商合作,透過實驗鼠比較噴鼻疫苗與此上市疫苗的效果。結果發現,接受噴鼻疫苗的實驗鼠,IgG抗體總量與上市疫苗相當,中和抗體效價也都有達到640倍以上。噴鼻疫苗能額外產生IgA抗體,保護上呼吸道不受病毒侵犯,這是市面上傳統肌肉注射疫苗都做不到的。黃立民表示,現有疫苗和試劑都是以原始病毒株設計,但主流病毒已是Delta變異株,過去測量結果已經失真,勢必要配合新病毒株做新的疫苗、試劑、藥物。IgA抗體已被證明是最好的方法,可在病毒繁殖進攻之前就在鼻腔消滅它、減少突破感染,這是噴鼻疫苗的優勢,因此現在全球有七個噴鼻疫苗在研發中,但都還沒有上市,競爭激烈。黃立民表示,鼻噴疫苗作用於局部,理論上較不易引起全身性副作用。從過去流感鼻噴疫苗的經驗可知,鼻噴劑主要副作用是因局部腫脹壓迫神經或血管,而引起顏面神經麻痺,但局部腫脹消除後就能緩解。鼻噴疫苗使用方便、適用對象廣,鼻過敏、氣喘等上呼吸道過敏性疾病者都可以使用,除非有對疫苗所使用的蛋白質。 Delta病毒RBD三聚體除了有助研發疫苗,還能發展試劑。張淑媛表示,檢醫部分離出新冠病毒以來,持續與台大醫學院教授葉秀慧合作,已分離出125株變異株,對於測試疫苗中和能力、試劑精準度,大有幫助。台大醫院已針對Delta病毒發展出「中和抗體快篩套組」的原型,以後不必到高規格第三級實驗室也能大量、快速篩檢中和抗體。
-
2021-11-23 醫療.自體免疫
指甲與關節角度差160度代表肺不好!醫師教從指甲狀況判斷健康
● 指甲的顏色及形狀,能反映身體近二個月健康狀態● 指甲表面失去光澤,杵狀指六成是肺癌● 沒有月牙,不一定代表身體不健康指甲暗藏了許多身體密碼,指甲的顏色及形狀變化,能即時反映身體近二個月的健康狀態,中西醫師在臨床上多會透過指甲當作診斷的依據之一。正常指甲的顏色應偏粉紅色、表面有光澤、月牙占指甲比例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間。只要任一種出現異常,都反映出身體相對應問題的警訊。正常指甲 粉紅色有光澤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吳善弘表示,正常指甲的顏色為粉紅色。中醫診斷患者身體狀況時,指甲顏色是其中一項重要的依據。指甲顏色偏白,顯示氣血兩虛,可能是肝虛、心血虛,恐患者的心臟不好、代謝不佳,或有免疫疾病。指甲顏色偏紅,顯示燥熱,體內可能有感染發炎情形,多數男性指甲顏色偏紅,不一定是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天生體質燥熱。指甲顏色發紫,可能是缺氧,肺部器官不佳所致。指甲顏色呈現黑色,可能是罹患黑色素瘤,應立即就醫。失去光澤 當心慢性疾病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指甲顏色偏白,常是免疫疾病患者的表現方式之一;顏色呈現黃色,則可能是惡性腫瘤、免疫不全、甲狀腺炎或使用四環黴素等藥物所致。指甲顏色雖然能反映出疾病的表徵,但有時候不是單一疾病所致,需全盤考量。吳善弘指出,健康的指甲表面會有光澤,但當指甲表面失去光澤時,可能與甲狀腺疾病或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關。趙昭明表示,西醫對於指甲的形狀,有非常明確的研究。若手指頭與指甲呈現「杵狀指」,即指甲與關節角度相差約160度就是杵狀指,與肺部疾病有非常大的關係,可能是肺氣腫、肺結核、肺膿瘍、肺癌或支氣管擴張,也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病、馬凡氏症等疾病所致。據國外統計,約六成杵狀指的人罹患肺癌。湯匙指 可能缺鐵性貧血指甲呈現湯匙狀,俗稱「湯匙指」,指甲中間凹陷,如同湯匙般,很可能是心臟病、風濕病、雷諾氏症、紅斑性狼瘡所致,湯匙指也代表體內缺鐵,有缺鐵性貧血問題。指甲表面凹凸不平,且屬於點狀凹陷,則可能是乾癬所致。指甲表面出現橫紋或直紋,吳善弘說,很可能已經處於重症狀態,指甲的生長緩慢,完全長出一整片指甲可能要二個月,當指甲出現橫紋,顯示身體已有問題滿久了;白色橫紋可能心臟病、肝硬化、腎臟病所致;直紋則是體內缺「鋅」,或生活不規律、壓力導致。指甲的月牙也常被當作健康的指標。吳善弘表示,月牙可以反映氣血的狀況,如果每一個指頭都能看見月牙,且比例是占手指甲的五分之一,顏色呈現乳白色就屬於正常。一般而言,每一個人通常都會有一些月牙,不過有些人體質較為虛弱,可能天生就沒有月牙。趙昭明指出,月牙形成,其實是甲基質在向上生長產生的,有些人甲基質受傷可能不會產生月牙,也不代表不健康。對症改善 才能讓指甲復原擦指甲油會讓指甲比較乾燥,常做指甲會讓指甲變薄、容易斷裂,吳善弘提醒,要注意指甲的保養。指甲雖然可以反應身體近期的健康狀況,但不會因為擦指甲油,就讓指甲狀況不佳、身體變差。要讓指甲恢復光澤、顏色,吳善弘建議,氣血不足的人,要多運動;有慢性病的人,應妥適用藥控制,生活習慣維持規律正常,才能讓指甲恢復健康。
-
2021-11-22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婦人長期氣喘咳嗽、胸悶 醫查出竟是炸雞塊裹麵粉引起
一位67歲的婦女有長期氣喘合併慢性咳嗽、胸悶多年,醫師透過電腦斷層檢查和詳細問診,研判病患罹患過敏性肺泡炎,並查出害她反覆發作氣喘的元兇就是她工作上必須接觸的麵粉;所幸好及時發現,也教導病人工作中應戴上口罩,才使她避免再吸入麵粉,造成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長安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許人文指出,病患胸部X光只看到些微浸潤與腫脹,但是經過電腦斷層檢查,很清楚看到兩側肺野有典型的拼布狀塊狀變化,這些高低密度一塊塊的變化,代表兩側的小支氣管都受到外來粉塵的刺激,造成了過敏免疫反應,導致肺部持續發炎;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肺纖維化,死亡風險比癌症還高。他說,婦人反覆發作的氣喘跟工作有很大的關聯性,但要在臨床上發現這種疾病其實並不容易。許人文說,原來這名婦人的職業是在工廠裡幫忙炸雞塊,並在雞塊要下鍋前先為雞塊裹上一層厚厚的麵粉,卻因麵粉粉塵不斷地被吸進兩側的支氣管和肺部,造成了過敏性的肺泡炎,也就是所謂的過敏性肺炎。他說,病人在指導下已了解自我的疾病與工作環境的關係,因此在工作時會全程戴上密閉型口罩,做最妥善的肺部保護,目前症狀已持續改善中,不再反覆的氣喘發作。許人文提醒,民眾如有超過持續8周以上的乾咳、久喘等症狀,建議前往胸腔內科進行檢查,避免延誤病情。【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1-20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沉默的重症 早期「喘、咳、累」竟比肺癌更致命
肺是人體重要的器官,受損嚴重可能致命。肺纖維化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常會因為出現咳、喘等症狀,而誤認是支氣管炎、氣喘或是心臟相關疾病,若延誤治療,其死亡風險甚至比肺癌還高,發生急性惡化的病人,平均存活率不到一年,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提醒,有些間質性肺病的原因不明,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所謂「特發性」,就是找不到原因,最為棘手,國外醫界研究發現可能的關連性,包括胃食道逆流或金屬粉塵的環境曝露,家族性遺傳也可能有關,但至今都不是百分之百明確。特發性肺纖維化的病情會無情地不斷惡化,肺部逐漸纖維化。王鶴健說,有些人是慢慢惡化,如溫水煮青蛙,病程七到十年;但也有人快速惡化,兩三年即不治死亡。有相關症狀或為間質性肺病高風險族群者,應該要有肺部健康意識,及早檢查、及早治療。>>>>【病友暖心訪談完整系列影音專區,看更多】Q:什麼是肺纖維化?A:王鶴健說,肺纖維化主要病變發生在肺泡間的結締組織,該處即是間質,是人體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區域,把肺的結構和肺泡比喻成一棵被颱風吹倒的大樹來看,樹幹到樹枝是呼吸道,樹葉是肺泡,肺泡(葉子)生病了,即為間質性肺炎。當肺泡和血管當中及之間的組織持續發炎,就會變厚、變硬、和出現疤痕,而肺纖維化就是出現疤痕的醫學名稱,隨時間而惡化,疤痕亦會變得更厚,受影響的位置更廣泛。同時,肺部會無法將氧氣輸送到血液。肺纖維化是一種高度威脅生命的肺部疾病,但一開始因為症狀輕微不明顯,多數患者容易輕忽。王鶴健提醒,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屬於間質性肺病高風險族群,極易惡化至肺纖維化,定期檢查與病患自身的疾病意識非常重要。>>【延伸閱讀】肺纖維化致死率高 初期喘咳易被誤為感冒Q:為什麼會發生肺纖維化?A: 有些間質性肺病的原因不明,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他王鶴健解釋,所謂「特發性」,就是找不到原因,最為棘手,國外醫界研究發現可能的關連性,包括胃食道逆流或金屬粉塵的環境曝露,家族性遺傳也可能有關,但至今都不是百分之百明確,以50至60歲年長者為好發族群。目前已知恐誘發肺纖維化之成因:・長期吸入有害化學氣體或溶劑・吸入石綿、矽、煤灰・服用藥物或接受腫瘤化學治療、接受放射線治療・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是間質性肺病的高風險族群,因他們產生的自體抗體會攻擊人體的結締組織,也會攻擊肺部肺泡,引發發炎和病變,甚至惡化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DL)。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表示,當人體罹患免疫系統疾病時,失控的免疫細胞會攻擊自體組織和器官,有些更攻擊到肺部間質,產生間質性肺病而造成肺纖維化,目前證實容易引發間質性肺病的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硬皮症(SSc)・類風濕關節炎(RA)・乾燥症(SJS)・皮肌炎與多發性皮肌炎・紅斑性狼瘡(SLE)近年胸腔科很重視間質性肺病和自體免疫疾病的關係,當患者到胸腔科就診時,醫師會盡量先查出患者是否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史,因為有些自體免疫疾病病人的症狀會先從肺開始,卻沒有一般常以為的關節、皮膚等表徵性症狀。>>【延伸閱讀】喘、咳、累逾兩周 自體免疫病患者當心Q:肺纖維化初期症狀是什麼?A: 在臨床上判讀間質性肺炎的主要症狀有三大口訣: 喘、(乾)咳、累,因為患者肺部由軟變硬,肺泡變硬後要交換氣體很費力,呼吸就會很辛苦,非常容易累。王鶴健形容,間質性肺炎病人的呼吸特徵是淺而快,速率快,但無法深呼吸,因為這樣耗能最少,但很多人會輕忽平時的咳和喘,以為只是小毛病。更棘手的是有些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只出現關節,皮膚,黏膜等外顯症狀,還有些忍受力較高的患者根本不去就醫,錯過了早期治療的時機。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對任何輕微小症狀都不應錯過,例如以前走路、爬樓梯都沒問題,但現在走個幾步或走一點斜坡都會喘,就要警覺極可能是間質性肺病的症狀,應盡速就醫,避免肺纖維化持續惡化。Q:自體免疫患者都會發生肺纖維化嗎?A:蔡長祐指出,在自體免疫疾病中,硬皮症最易併發間質性肺病,幾乎九成硬皮症患者都會發生,再惡化成漸進性纖維化的機會也很大;乾燥症發生間質性肺病的機率也不小。「整體來說,一旦罹患間質性肺病,死亡率都會很高。」不同的自體免疫疾病,病程從間質性肺病,發展至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時間長短也不一定,有快有慢,有人可能一兩二年,才逐步肺纖維化,目前臨床上確定硬皮症最快,他個人經驗發現很多發性肌炎跟皮肌炎也很快,其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乾燥症也不能輕忽。>>【延伸閱讀】咳嗽、走路喘 自體免疫患者小心肺纖維化Q:該如何盡早發現肺纖維化?A:王鶴健指出,目前造成肺纖維化的風險因子尚未完全確認,不過呼籲民眾應理解及辨識出相關症狀,及早尋求醫師建議,相關症狀如:・快走、爬坡時呼吸吃力・出現持續咳嗽狀況・呼吸困難、易喘・容易疲勞等症狀不過,部份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很少出現肺部症狀,例如紅斑性狼瘡,只需要醫師建議定期每半年請醫師聽診後下背肺葉音及肺功能檢查,而乾燥症和硬皮症患者就一定要留意,一旦出現乾咳、喘、累,就應盡快請醫師診斷。王鶴健也說,台灣目前未全面推廣全民肺功能檢測,他建議每人成年時要做一次,吸菸者更提高警覺,隔幾年要做一次 。Q:哪些檢測能確認是否罹患肺纖維化?王鶴健說,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初期症狀也是咳,但有時病人不以為意,尤其吸菸者晨起會「菸嗽」(台語),更缺警覺性,讓肺部逐漸硬化有如「菜瓜布肺」。而間質性肺病近年引起醫界重視,因為該病初期症狀的喘和咳,常被病人以為 感冒而輕忽,以致延誤治療,風免科醫師也開始留心患者出現間質性肺病的可能,醫界近年更積極倡議要善用工具,為自體免疫疾病病人進行肺部聽診、肺功能檢測、以及肺部影像判讀(X光、HRCT高解析度電腦斷層)。蔡長祐表示,處於高風險族群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在疾病診斷初期,至少要做一次肺部檢測,接著長期追蹤,一般風濕免疫科每半年會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最常見的肺功能檢查是FVC (用力肺活量)。另外,也會安排DLCO檢查來檢視患者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能力,以評估患者疾病嚴重度,即是透過一氧化碳,測量出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能力,進而看出病況嚴重性。如果發現肺功能有異常,會進一步進行HRCT(高解析度電腦斷層),透過影像判讀來確認肺部是否已發生纖維化的狀況。Q:一旦確定罹患肺纖維化,該怎麼辦?蔡長祐表示,間質性肺病很難治癒,但現在有新藥推出,可抑制纖維母細胞,防堵新纖維再生,因此有助於放慢病情惡化的速度,例如硬皮病的病人已納入健保給付,應充分與醫師討論並積極治療,已確診肺纖維化較輕微的病友,應定期檢視肺功能狀況,並依醫師建議每年接受HRCT(高解析度斷層掃描),透過影像判讀來確認肺部健康狀況。>>【知道更多】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聯合報與元氣網粉絲團合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采解析,並分享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講座精彩內容完整收錄【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1-20 新聞.科普好健康
82歲阿嬤切除甲狀腺腫瘤! 透過「精準麻醉」 術後恢復較快、不會惡心嘔吐
精準醫療的時代來臨!其中「麻醉」是外科手術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近年也走向「精準麻醉」配合外科手術的治療方式,可透過腦波監測、靜脈注射麻醉藥物,能更精準即時調整麻醉藥劑量,不僅減少了麻藥量,患者術後很快恢復呼吸且清醒,不再疼痛、惡心嘔吐了。腦波監測 可即時調整劑量一名82歲阿嬤罹患晚期甲狀腺癌,腫瘤超過6公分,癌細胞已擴散到食道、右喉返神經與內頸靜脈,難以切除乾淨,她的右聲帶長期麻痺、呼吸只剩一半,加上被癌細胞侵犯的食道可能滲漏破裂、內頸靜脈剝離時可能大出血,導致施行甲狀腺切除手術風險很高,因此事前規畫安排「精準麻醉」配合外科切除手術,費時6個半小時。此次執行甲狀腺切除手術,麻醉醫師就像機長一樣緊盯精密儀器發揮麻醉技術,採用BIS腦波暨DSA頻譜分析精確判斷患者使用的麻醉劑量,即時進行劑量的調整;同時以手術疼痛監測儀(SPI)與四聯刺激(TOF)監測,安心投予止痛與肌鬆劑量,保障術中不會亂動且血壓非常平穩;最後縫傷口時加上專一肌鬆逆轉劑Sugammadex,患者即刻恢復正常呼吸,迅速拔管且10秒鐘內睜開眼睛。患者清醒快 不到3天出院手術結束後,病患很快清醒,不會疼痛、惡心嘔吐,不會急性譫妄,不須延遲拔管,也不用住加護病房,不到3天就康復出院,降低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因此,面對高齡、多病且高風險手術時,「精準麻醉」是複雜手術可以採用的麻醉方法。高雄長庚自2017年開始,施行外科手術時,會導入精準麻醉的概念與眾多實踐技術,根據6713位國人的大數據分析,採用腦波監測,能減少8.6至13.9%的不必要麻藥量,拔管、意識恢復與甦醒會變得更快更好;術後疼痛部分,除了傳統自控式止痛外,還結合口服止痛藥、非嗎啡類長效止痛針劑、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等,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止痛。施打時機與流程 更為優化尤其更優化施打時機與流程,讓麻醉氣體可減量5至14%,嗎啡減少18至20%,術中高血壓減少22至55%,術後止痛效果一直保持。同時也優化手術的點滴速率、因應病患風險選擇適當麻醉藥物、合併多重止吐藥物應用,可讓術後嘔吐不再是許多手術病患醒來的夢魘。目前施行全身麻醉有兩種作法,一種是吸麻醉氣體進行麻醉,台灣大約八、九成的手術是採用此方式,術後常會發生惡心嘔吐;另一種則是靜脈藥物注射,但必須在腦波監測下進行麻醉劑量的調整,避免過輕中途醒來或過重導致延遲甦醒,術後可防止惡心嘔吐及未來認知功能障礙等問題。現代最高品質的全身麻醉,應包括精準麻醉深度、優良止痛計畫、全方位預防惡心嘔吐、提早拔管降低術後肺部併發症等。
-
2021-11-19 癌症.癌友加油站
健康吃愛運動,卻被宣告肺腺癌!她月花20萬抗癌不喪志,罹癌後發現這些事超重要!
2019年5月,Magritte因為久咳,被家人要求去醫院拍X光片,沒想到醫生竟然告訴她:「妳得了肺腺癌,而且是第3期或第4期。」聽到自己得到癌症,她沒有驚慌失措或情緒失控大哭,只跟醫生說:「不可思議!」 樂觀、活潑的她,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罹癌,「第一時間,我覺得自己很健康,平時我吃得健康,有做瑜珈的習慣,很愛走路,精神和心情都蠻豐富的。」 她和家人決定尋求第二意見,於是前往台大醫院。她回憶那一天在診間,看到醫生的嚴肅表情,已經有心理準備:應該就是癌症吧,「第一時間我在想,遺產要怎麼分配?房子要給誰?」停住話題,她感嘆:「反正一切都是天注定。」 「我本來就覺得生、老、病、死是很一般的事情;確診的當下,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就這樣接受了。」她說:「我也很訝異自己的沒感覺,可能是因為這幾年都有修佛,想說這就是修行,它就找到我了。」 分析罹癌的原因,她認為可能是過去太愛吃冰,「從小我媽就一直勸我,不要吃冰,但我太愛吃了,無法忌口,每半年都會感冒一次。」那一回,實在是因為咳太久,才不得不到醫院檢查。 辛苦化療,笑說自己腦袋都星星 「那天,醫生一看到我的X光片,立刻交待助理,要我馬上住院。」她進入台大醫院化療,「第一次住院14天,安裝人工血管、注射化療藥物,最大的困擾是經常腸胃不舒服,有時候覺得腳好腫,抽過好幾次水。」她說:「腳會腫是因為肺部積水,後來,我的心瓣膜也積水。」 因為肺腺癌轉移到腦部,她做了16~18次電療,「現在我的腦都是星星,但不會影響記憶及說話,只是會緩慢一些,有時記性不太好。」她苦笑道:「腦部被癌症侵襲後,不會變好,電療只能控制,並保持原狀。」 離婚沒小孩又單身,幸有家人朋友支持 「在這段過程中,家人的支持是很大的力量。」離婚、沒有小孩,單身的Magritte,很幸運有愛她的親友。「一位大學同學經常來陪我,張羅東、張羅西,有時候我會笑她:『妳是我媽』,真的超級熱心!」 另外一位單身的女性好友,有空時也會來陪伴她。這位好友身體很健康,前陣子忽然在運動中過世,讓她體悟,生命真的很無常。 她很少有情緒低落的時候,只有當家人和朋友偶爾忙碌到沒和她聯絡,才會比較低盪。「不過,我覺得宗教的支持力量很大,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念經。」多年前,她開始學佛,「現在我的心情可以很平靜,要感謝宗教。」 10年前退休,財務已做足準備 罹癌,除了面對死亡,另一個關卡就是財務。幸好,5年級的Magritte向來很有理財想法。10年前就已經退休的她,靠著工作存下來的錢,在海外置產,租金加上儲蓄險,每月至少有2~3萬元被動收入。只是,生病後,她才發現,這遠遠不夠。 「我曾經在保險公司上班,很慶幸當年買了壽險和醫療險。」20多年前,她投保終生癌症險,當時,她將重點放在住院,「除了住院的那幾天,前、後也會支付費用,平均住院一天,包含營養費等,可以拿到1萬元左右。」 不過,她的實支實付一次最多只能給付4.5萬元,「在確診之前,保險業務有問我:『要不要再加?』但壽險公司沒有核可。」 「生病已經快2年,我覺得保險太重要了,它是一個保護傘,不見得要買很多,但要足夠。」她說:「現在,我很鼓勵大家要買保險,這是必要的,生病不要帶給家人負擔。」她也很感謝政府有健保。 努力吃養體力,每月要花20萬藥費 Magritte對第一代和第二代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吃藥,造成她的四肢無法動彈,只能坐輪椅。 行動不便的她,請一位24小時看護照顧。最近,醫生讓她改吃第三代標靶藥物,但因為健保不給付,一顆要價近7千元,光是藥物一個月花費就超過20萬元。 「我將這間房子抵押,貸款幾百萬元,現在已經花了一大半。」生病後,不能吃太差,她在好市多買5000元的牛肉,一個月伙食費要上萬元。問她每個月整體開銷多少?她坦言:「我不敢算。」 儘管Magritte被醫生宣告癌末,她依然保持樂觀的心,「我不覺得自己生活苦耶!可能在海外還有房產,起碼不用擔心經濟有問題。」 沒有經濟問題,她少了一半以上的心理負擔,能全心抗癌,「我只想要把每天的日子過好就好。」 懷抱希望,還要四處旅遊圓夢去 她燦爛地笑道:「我這一生可說是了無遺憾,這輩子雖然不長,但是我到處遊歷,去過很多國家,光是峇里島就去了6次,也曾到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中國等美麗的國家及地方旅行。」 「最重要的是,還有這麼多人愛我。」Magritte還有很多夢想要去完成,她期盼病好了以後,能夠四處旅遊。●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50歲夫妻月入18萬,存款僅3萬?他曾助2萬戶解決家計:答不出這3問題,很難留住錢.從台大班對到一起讀哈佛,連頭髮都太太幫忙理!李應元昔日告白:妳是我最穩定的支持力量.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1-11-1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肺阻塞易與感冒混淆 咳痰喘逾三週要注意!醫教「一分鐘登階」檢測肺功能
新冠肺炎襲捲全球,全民肺部健康意識抬頭,其中肺阻塞(COPD)對於肺部的威脅不容忽視!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十秒鐘就有一人死於肺阻塞,每年死亡人數高達三百萬人,遠超過新冠肺炎一年內近兩百萬人的死亡人數。呼籲常暴露於菸害、廢氣、空汙、粉塵等危險因子的族群應提高警覺,日常可透過「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肺功能,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持續三週以上的咳、痰、喘症狀,則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建議盡快至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確保肺部健康。 肺阻塞如同身處廢氣中 及早就醫延緩肺功能下降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暨台大醫院內科部王鶴健理事長表示,肺阻塞疾病照護在政府及學會推廣疾病衛教及肺阻塞之整合型照護計劃下,已從十大死因排行中下降至第八位;根據統計,台灣四十歲以上國人肺阻塞盛行率約6.1%至9.5%,但就診率僅2.1%。為了讓民眾更了解肺阻塞,學會除了發展「一分鐘登階」評估肺阻塞風險,今年更邀請民眾票選具象化視覺,最終以「肺阻塞如同隨時身處在汽機車廢氣中,讓人喘不過氣」讓民眾最有感,提醒大家只要有相關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 以為只是單純老化?你認識肺阻塞嗎?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召集人、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表示,最新調查發現,逾4成民眾不認識肺阻塞,有近5成出現持續三週以上咳、痰、喘等疑似症狀也不會尋求醫療協助。多數民眾認為症狀沒有很嚴重、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甚至視為年紀增長的正常現象。 由於肺阻塞初期較無明顯症狀,甚至容易和一般感冒混淆,但感冒的症狀並不會持續出現;此外因應疫情期間大家有配戴口罩的習慣,在日常運動、走路、爬樓梯都可能會有戴不住口罩的問題,而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相對較差,配戴口罩時較一般人更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導致難以長期配戴口罩。 一分鐘登階+咳痰喘初步評估 遠離肺阻塞威脅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疾病委員、彰化基督教醫院林慶雄副院長指出,肺部功能一旦損傷幾乎無法逆轉,當肺阻塞發生重度急性惡化,兩個月內死亡率更高達20%。現行肺阻塞診斷主要以肺功能機器進行檢測,較耗時且需專業人員操作,為了幫助肺功能篩檢能更為普及,學會目前正積極發展肺阻塞簡易篩檢方式,希望找出更多早期患者,及早介入治療。鼓勵平時透過「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肺功能檢測,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持續三週以上的咳、痰、喘症狀,則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務必及早就醫檢查開始治療。 30階以下:若爬不到30階就喘到爬不下去,可能是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議盡快至醫療院所適當科別檢查 30-50階:可能是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請持續注意肺部健康 50-80階:是肺阻塞低風險族群,請繼續往超越80階邁進 《延伸閱讀》 .喘咳痰3周當心肺阻塞避免肺功能惡化醫:及早就醫、正確用藥是關鍵 .咳、痰、喘小心肺阻塞?1分鐘自我測試肺功能好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17 癌症.肺癌
肺癌病友群像/拼搏一生卻罹癌 車行頭家:錢若花光,當如何?
從事機車修理業近二十年,在台南經營車行,還拿到全台僅約千人取得的乙級機車修護技術士執照,四十五歲的阿煌哥猜想,一生投入的事業,可能是令他罹患肺癌的原因。如今,他因確診肺癌四期,每隔三週就必須南北往返,赴台北榮民總醫院接受治療。化療、免疫藥物、血管新生抑制劑,能做的治療阿煌哥都努力嘗試,各項治療中,僅有化療獲健保給付。每月高達十七萬的治療費用,正啃噬著他辛苦打拼而來的積蓄。他感嘆,初罹癌時,積極接受治療之外,他也坦然接受,跟著朋友遊山玩水;誰知抗癌兩年,治療與生活費幾乎花光他的積蓄,他現已轉念:「既然上天留我,要趁還能工作,多存點錢,留給之後治療用。」然而,看著漸漸縮水的存款、逐步逼近的商業保險給付上限,阿煌哥眼裡隱約透露著迷茫,「要是有一天,錢都花光了,我該怎麼辦?」為了減輕經濟壓力,他和主治醫師討論,藉由減低血管新生抑制劑劑量,降低每月需支付的藥費。「沒想過會罹癌」 為空汙把關卻罹肺癌二〇一九年,阿煌哥因頭痛急診住院,竟被檢出腦瘤。腦中遍佈8顆腫瘤,最大者達3.8公分,他苦笑:「當時想說,哪顆如果破掉,我大概也完蛋了。」幸好,阿煌哥自費於台北榮總接受加馬刀治療,腦瘤已萎縮消失,只剩一顆約一公分的腫瘤。然而,進一步檢查卻發現,腦中的腫瘤是肺部轉移而來,左側肺部靠近心臟處,有一顆近五公分的腫瘤,醫師告知,已是肺癌四期。「之前都想說,自己不會得癌症。」阿煌哥苦笑著說,因為車行協助執行機車排氣定期檢驗,台南市政府也補助機車行的工作人員,定期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他卻因為覺得不會罹癌,而未赴檢查。阿煌哥說,家族中無人罹癌,反倒是機車修理的同行中,他不是唯一罹患肺癌者,不少機車行老闆、老闆娘,皆被發現罹患肺癌。他想,比起基因致癌,所處環境可能才是造成他罹癌的主要原因。未檢出致癌驅動基因 新型藥物皆需自費然而,因未檢出肺癌致癌驅動基因,阿煌哥的治療幾乎都須自費。血管新生抑制劑、免疫藥物以及化療中,僅化療可以有健保給付。阿煌哥感嘆,當時治療腦瘤的加馬刀,健保給付上限為三顆腦瘤,他腦中有八顆,故需全額自費,花了近十七萬,「那時很難理解,為什麼不能健保幫我出三顆(腦瘤治療費用),其他五顆我可以自己出?」事實上,其他藥物亦是如此,面對健保「非全有、即全無」的給付機制,阿煌哥語氣中透露著無奈。除了加馬刀,癌症新藥價格更是高昂,他認為,若能部分負擔,健保出一點、自己再出一點,「一定能減輕我們(病友)的壓力。」阿煌哥靠著工作累積的存款,加上年輕時為支持保險業朋友而投保的商業保險,支付龐大藥費。然而,他仍擔心,這樣會不會「坐吃山空」?為付可觀藥費 重回崗位工作初罹癌那一年,阿煌哥專注於治療,將台南的機車行的業務交給妹婿及另一位師傅。阿煌哥透露,或許是他的手藝較好,也可能是老客戶在店裡看不見他的身影,誤以為店家易主,一年內收入僅剩原先的三分之一。營業額從原先近二、三十萬,下滑至不到十萬。為穩定收入來源,阿煌哥今年開始,重新回到店裡工作,生意也才開始有了起色。不少老客戶間接得知他罹癌,看著他每天仍在店內忙進忙出,心生不忍,「他們都跟我說,都已經生病了,如果能不要做,就不要做了。」阿煌哥感激客戶的體貼,但他也說,他們不知道我的治療細節,為了支付高額藥費,甚至預先存下一些「救命基金」,很需要經濟來源,不可能放下車行不管。他說,在店裡,已不敢拿下口罩,深怕再次吸入致癌物質。近年來,吸菸造成的肺癌已逐漸下降,肺癌發生率卻不減反增,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空汙環境是導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說,PM2.5是一種非常細小的懸浮微粒,是頭髮直徑的28分之1,可以輕易經肺泡組織穿入微血管而進入人體;和阿煌哥一樣,長期暴露於空汙環境中的工作者、民眾,屬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打破全有全無疆界 病團提癌藥部分負擔新藥新科技不斷創新突破,醫師有許多更好的治療武器,然而,肺癌新藥如阿煌哥使用的血管新生抑制劑、免疫治療等,價格極高,且給付門檻高,患者常須面對若健保沒有給付,就需全額自費,此種「非全有,即全無」之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直言:「在全有、全無之間,應研議一個以額外財源支持癌症新藥之基金,從政府、癌友、藥廠之多元參與形式,同時兼顧照顧經濟弱勢病友,並確保健保永續發展。」為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納入癌友共同負擔機制,並推動多元參與,讓病友、健保、藥廠三方共同支付藥費,在救急、救命的同時,減輕病友經濟負擔。【延伸閱讀】>>肺癌病友群像/年少有為驟罹癌 病友:若再抗藥下一步是什麼
-
2021-11-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肺阻塞、新冠肺炎「雙重打擊」 50歲男肺結疤、戴鼻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每10秒就有1人死於肺阻塞(COPD),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男性,危險因子包括菸害、空汙、粉塵、廢氣等。而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若本身肺阻塞又確診新冠肺炎,對肺部即是「雙重打擊」,肺部幾乎纖維化,醫師提醒,若民眾出現三周以上咳、痰、喘問題,應儘速就醫,且應儘早完整接種新冠疫苗,降低重症死亡機率。11月17日為世界肺阻塞日,國民健康署攜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舉辦「每年近5000人慢性肺阻塞疾病死亡 立即戒菸 遠離咳、痰、喘」記者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副院長王鶴健表示,根據統計,國人40歲以上肺阻塞盛行率約6.1%至9.5%,但就診率僅2.1%,仍有許多潛在患者流連在外。2021年「後疫情時代咳痰喘」調查,針對1112名40歲以上且有暴露於危險因子的民眾,調查結果顯示,有4成高風險族群不認識肺阻塞。而有6成高風險族群曾連續3周出現咳痰喘症狀,當中近5成的人沒有尋求醫療資源,認為症狀沒有影響日常生活、年紀大很正常。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召集人、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表示,肺阻塞初期較無明顯症狀,容易和一般感冒混淆,但感冒症狀不會持續出現。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較差,戴口罩更容易頭暈、頭痛,更容易「罩」不住。肺阻塞依照風險、症狀及惡化病史,分為四種族群,GroupA為症狀少、風險低,GroupB症狀多、風險低,GroupC症狀少、風險高,GroupD症狀多、風險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疾病委員、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指出,肺部功能一旦損傷,幾乎無法逆轉,且肺阻塞發生重度急性惡化時,兩個月內死亡率高達20%。古世基表示,一名66歲退休病患,過去為了應酬每天2包菸,菸齡超過20年,退休後出現咳、痰、喘症狀,尤其天氣變化呼吸更急促,運動、生活日常嚴重影響,就醫診斷為肺阻塞合併過敏體質,透過藥物、肺復原運動及戒菸,肺功能獲得改善,運動耐力也提升。古世基說,若肺阻塞又確診新冠肺炎,等於是「雙重打擊」。他分享,一名50多歲男性個案,本土疫情爆發時確診,他本身肺阻塞輕微,但確診新冠一周後呼吸衰竭,送急診插管進加護病房,經2周治療後拔管,肺部仍結疤、纖維化,即便出院,一活動仍容易掉血氧到85%,低於最低正常值90%,這類患者需門診、肺復原協助復健,也建議家中準備血氧偵測儀,若血氧過低需戴氧氣鼻管,絕不可能恢復到過往狀態。王鶴健指出,為落實肺阻塞篩檢生活化,鼓勵民眾平時透過「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肺功能檢測,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三周以上咳、痰、喘症狀,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建議盡快到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林慶雄說,依照患者風險程度給予整合性照護,以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如戒菸、營養補充、運動、肺復原運動)雙廣齊下,維持患者肺功能。古世基表示,以國際統計來說,確診新冠肺炎的危險因子,除了高齡外,排序第一為心血管疾病,第二名則是糖尿病,第三則是慢性呼吸道疾病、肥胖等,呼籲民眾「疫苗一定要打」,可減低重症機率。一分鐘登階指標:1.「30階以下」:若爬不到30階就喘到爬不下去,可能是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議盡快至醫療院所適當科別檢查。2.「30至50階」:可能是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請持續注意肺部健康。3.「50至80階」:是肺阻塞低風險族群,請繼續往超越80階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