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職能治療
共找到
246
筆 文章
-
-
2020-05-25 橘世代.健康橘
年輕失智比老年人更嚴重 「知覺統合治療」扶家人一把
老化不一定會失智,但相對地隨著年紀增長,罹患失智的機率也會增加;失智也不是老年的專利,身強體壯的中壯年族群也有可能被失智給盯上。年輕型失智者意指65歲以前確診的失智者,目前推估台灣約有1.2萬的年輕型失智者。不同於老年型失智,他們認知能力退化速度可能更快,但身體狀況仍佳,需要不一樣的照顧方法——知覺統合治療或可為年輕型失智者開另一扇窗。為了提供更適合年輕型失智者(指65歲以下確診失智者)的照顧,台灣失智症協會在專為照顧年輕型失智者設立的Young記憶會館,開設了知覺統合治療課程,由於看見了知覺統合治療對年輕型失智者的效果,許多非居住台北市的家屬仍然堅持並期待每個星期到Young記憶會館來上課。根據2018年國際失智症協會(ADI)資料推估,2018年全球新增1千萬名失智症患者,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失智症人口已有5千萬人,推估到了2050年全球失智人數將高達1億5千2百萬人。另有數據顯示,2018年估計花費在失智症的照護成本為1兆美元,到2030年將倍增到2兆美元。目前,台灣失智人口推估已經超過27萬人,預估未來每年將以平均1萬人的速度增加。除了一般熟知的老年失智,台灣年輕型失智者也在逐年增加。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便指出,依人口盛行率推估目前台灣年輕型失智者超過1.2萬人,乍看之下,數目似乎不多,但是年輕型失智者發病、確診之時,正值中壯年,多數仍在職場,且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一旦確診,影響所及更甚於老年失智。行為異常、自我中心 年輕失智者需求與老年不同年輕型失智表現症狀多元,在老年型失智常見的症狀,像是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在年輕型失智症患者身上一樣會有,但更多的是可能出現行為異常、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而出現諸多不適當的脫序行為;除此,年輕型失智症在個性、情緒、語言、溝通、辨識面孔能力上的改變,也明顯較老年型失智更嚴重。因為年輕型失智照顧需求不同於老年型失智,就目前既有的日照中心等機構,仍以老年失智照顧為主,不完全適用於年輕型失智者。由於年輕型失智者照顧不同於老年型失智,台灣失智症協會2年前在震旦傳善獎贊助下,設立了全台首創的Young記憶會館,提供專屬年輕型失智者的服務,兩年來Young記憶會館諮詢與收案數每年都有大幅成長,但很明顯全台年輕型失智者服務量能還是極為不足。知覺統合治療 穩定情緒、找回自理能力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職能治療師沈明德表示,Young記憶會館開設知覺統合課程實在是一大創舉。因為年輕型失智者進入中重度期後可能無法融入一般生活,或聽不懂指令,但因為活動量大,可能無法與一般高齡失智者一起活動,所以像這樣的個案很難適應一般日照中心的生活。因此他們一直思考,已經進入中重度的年輕型失智者,如何參與活動,於是想到用於兒童的知覺統合治療。沈明德進一步指出,所謂的知覺統合治療是透過視、嗅、味、聽、觸覺、前庭覺及本體覺等7種感覺刺激,並特別著重前庭覺及本體覺的刺激,來引發失智者在正常、無壓力的環境中,達到放鬆,甚至正向的行為變化,幫助失智者穩定情緒,可改善失智者步態、肢體協調及生活自理能力,大幅提升年輕型失智者的生活品質。且透過陪同上課過程,家屬同時也學習到照顧技巧,照顧品質也獲得提升。沈明德指出,中重度年輕型失智者往往一開始聽不懂指令,不過在職能治療師引導下,許多失智者開始可以在團體中一起跑、一起跳、用彈力繩舞動肢體,幫助失智者穩定情緒、減少焦慮及無意義行為。因此,他們發現到團體中有些重度失智者,上完課程後的步態、肢體協調都獲得改善,增進他們自行穿脫衣物、從坐到站等生活自理能力,大幅提升生活品質。年輕型失智者一旦發病,疾病進程和退化速度比老年型失智症更快,但因其正處於身強體壯的年紀,體力比年長者更好,行為脫序的問題更嚴重、發作更頻繁,因此常讓家人在照顧上疲於奔命,承擔的壓力相對更大,亟需政府和社會的重視。退化比老年失智快 年輕失智者亟需了解陪伴年輕型失智者家屬張鎮華便表示,太太罹患失智症9年,已經進入重度失智階段,生活自理能力愈來愈低,現在梳洗、換衣、進食等都需要人幫忙,說話能力也逐漸喪失,只能用簡單字語、微笑或皺眉頭來跟外界互動。張鎮華分享,還好妻子參加了知覺統合治療,得以減緩身心退化,甚至有時還可以在有人攙扶下慢慢走一小段路,真的讓家人非常感動。陳錦姬的先生在47歲確診失智,至今9年已走到重度末期;但是陳錦姬還是不放棄希望,堅持每週遠從基隆到台北Young記憶會館上課,因為透過知覺統合治療,先生還能保有一些站立能力,就是這樣的維持給了他們勇氣繼續努力,面對未來的挑戰。不過,沈明德也指出,服務年輕型失智者的職能治療師,對於失智者的觀察與了解非常重要,如此才可以因應不同個案需求給予引導與協助。他舉例,有一個案容易躁動也不易安撫,需要看牙醫時就是個大工程,後來他們發現,當個案躁動時,只要將其雙眼蓋住,就會安靜下來,個案得以順利看牙醫。這是因為職能治療師平時對於病人的觀察細微,才得以發現。這也顯示針對年輕型失智者提供知覺統合治療的職能治療師,培養起來實在不容易。Young記憶會館成立兩年來已經服務了110多個家庭,個案來自基隆、桃園、新竹、台中、高雄、台南、花蓮等地。而根據失智症協會提供的失智症關懷專線統計,107年共有173筆來電是詢問年輕型失智者服務的相關問題,且來電者身分除家屬、醫療照護等專業人員外,也有約5%是來自失智者本人,可見年輕型失智者服務需求的急迫性。Young記憶會館目前為年輕型失智者家庭量身打造多元服務,每週一到週五有知覺統合團體治療、上下肢肌力訓練、戲劇治療、音樂體驗活動、家屬支持團體與諮詢服務等;每週六,空間則搖身一變轉換成Young咖啡坊,由年輕型失智者接待、介紹、備餐、出餐、整理到結帳,透過職務再設計,年輕型失智者可以發揮能力、增進社會參與、延緩退化,也讓長時間處在照顧情境的家屬獲得放鬆舒壓。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9年5月號(NO.86)》【精選熟齡延伸閱讀↘↘↘】。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與「老」共存/張曼娟:孩子不是我們的未來,老才是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精神疾病與暴力:多層次與多部門之防制觀點
【編者按】最近嘉義鐵路殺警案的一審宣判,引起台灣社會的震撼以及各方人士的異議紛紛,也凸顯了司法精神醫學的專業判斷要讓社會大眾了解,仍有很長的艱辛路要走。我們即時登載三位精神科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精神科醫師第一時間來稿,表達他對這事件可能加深社會對精神病人誤解的隱憂,而指出矯正錯誤的觀念、歧視、汙名化是台灣社會應該努力的方向。我們接著邀請兩位這方面的專家學者:一位資深精神科醫師介紹早期如何發展台灣精神鑑定工作的拓荒史,並語重心長地呼籲,提升精神醫療的門診、住院及社區醫療的完整性,可以降低此傷害;一位中生代參與司法精神鑑定工作多年的精神科醫師提出其呼籲:要達到社會安全網之理想,需要多層次與多部門之防制觀點,而不是只有精神醫療系統之努力就可以做到。希望我們的共同努力,可以提升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消除因不了解引起的恐懼與偏見,也幫忙台灣社會大眾以及非專長於這方面的醫護人員更了解這錯綜複雜的專業問題。最近媒體關於幾起思覺失調症病人的犯罪行為與法院裁判結果,引起了社會輿論關注,當中有許多互相矛盾之解讀;或有認為行為人藉由疾病脫罪(跟行為人之精神疾病症狀無關),或者認為這些行為人非常危險(似乎因為病情嚴重無法控制其行為),同時又要求對這些行為人重罰(似乎又認為病情不嚴重應負完全責任)。而可預見的是,不管案件的裁判結果如何,媒體所描劃出可怕的精神疾病病人的暴力行為,將繼續深植人心,對於思覺失調症之病人產生污名化之效果,將使得病人以及潛在之病人以罹患疾病與接受治療為恥,導致不願就醫的問題更加惡化,造成許多病人之症狀難以獲得良好之治療,反而提升病情不穩之風險,實非國家社會精神健康之福。殺人行為有多種風險因子,從個人、家庭、社區至社會層次之因素皆有,且經常同時運作,並非精神疾病單一因素即可促成殺人行為。日本法務省關於無差別殺人之研究發現,殺人者大多為男性,年齡較輕,家庭交友關係較為不佳,工作經濟與住居皆較不穩定。而且,大多數無前科。個性特徵則包括:敏感、自我批判、自卑、容易煩惱、想法偏頗……內心有許多不平、不滿與憤怒。精神病理學的部分,則包括:人格障礙(不一定是反社會)、人際疏離、暴力傾向、酒精或藥物濫用、曾遭罷凌或虐待等等。關於個案之報導與研究也發現,從開始有殺人風險之出現至殺人行為之發生,當中經過了許多階段,包括疾病之發生、治療之可能與過程、家庭之支持、經濟之壓力、遭遇挫折時之社會救助、殺人行為衝突情境時警察系統之資源等等,皆有社會安全網之支持或防護措施介入(預防或改善)之機會。可惜的是,社會輿論通常只關注個人的處罰,而在憤怒情緒宣洩之後,社會其實仍然處於同樣的風險境界,未來經歷類似加害人處境的其他人,在仍然無法獲得足夠良好支持防護之情況下,可能還是會成為另一個加害人。學術研究顯示,有精神病之人殺害陌生人之情況非常稀少,很難累積良好的實證資料,無法以個人條件或特質預測何人於何時可能產生殺人行為;而且,即使我們加強防治,讓有真正風險的人不會做出此種行為時,因為缺乏可供觀察的變化,其實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我們對於某人有此防治成功的效果;雖然我們無法釐清所有的導致殺人的因素,但是,所有可能的因素我們都要著力,因為我們別無選擇。因此,要達至社會安全網之理想,只有精神醫療系統之努力並不足夠,必須從個人至社會多層次之努力,涉及多部門(衛政、社政、司法、警察、經濟、媒體等等)之合作,真正投入人力、時間與經費資源,持續經營,在個人層次進行治療及關懷輔導,在社區層次以守門人系統察覺需要協助之人,以主動式社區照顧模式,結合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就業輔導人員、教師、警察及消防人員等,更為細緻地照顧到病人的身體心理健康、就學、就業、住居、家庭社會互動等的需求,以降低風險實現的結果。同時,政府也需要經由法律與政策之調整,努力創造出一種社會、經濟與文化架構,使得資源之取得與協助之提供更加便利(對於病人與支持者皆然),減少病人在不利或不平等架構下之污名化感受,讓病人有立身之地與發展之機會,同時結合多種專業、動態性地隨著時間經過進行調整,不以負面預防為首要目標,反而是將正面社會福利政策當作主要的努力方向,希望將來在足夠良好的社會福利政策下,或許已經有潛在的加害人受到協助而改變了人生的方向,同時達到降低這種少見的、但又對於社會穩定感傷害巨大的犯罪類型的可能。
-
2020-05-10 醫聲.慢病防治
思覺失調/個管與社區銜接資源不足 精神病人復歸路仍艱辛
殺警案兇嫌罹患思覺失調症卻長期未回診治療,間接衍生害命悲劇,同時反映我國精神醫療照護網與社會安全網不夠綿密。我國精神照護資訊管理系統所列管個案約14萬人,然而全國僅配置99名計畫性的社區關懷訪視員,且社區中銜接支持病人復能或就業等資源不足,出院病人復歸社會之路仍顛簸。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方俊凱表示,精神疾病治療的理想目標是讓病人順利回歸社會,工作自立。不過,我國提供出院病人的相關資源匱乏,以執行個案管理的社區關懷訪視員為例,全國僅配置99名一年一聘的人力,其中多是畢業不久的社會新鮮人,工作幾年、感到沒保障就離職,使個管業務難完整延續。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主任張家銘表示,我國僅於22縣市各設置一間心理衛生中心,人口數於台灣相當的澳洲則設有1197間,並以更充分的人力進行細緻分工,舉例來說,針對風險程度不同個案規劃不同的個管人力比,風險由高至低規畫人力為1比4-6、1比8-10、1比25-30不等,因此能更適時適切地為病人串聯醫療或社會資源。方俊凱表示,有限人力僅能執行最低限度要求,往往見到病人沒有自傷傷人行為就結案,難以積極轉介職能治療或支持就業等資源。這部分看似能由醫院社工支援,但是主管機關並未有相關給付,醫院未必認為有義務要自掏腰包作公益。即使馬偕醫院設有自殺防治中心,並自行承接政府計畫開展支持就業方案與庇護工場等,「我們也怕政府經費斷炊,相關服務就沒了」。衛福部設有社區的住宿型復建機構(康復之家)與日間型復健機構(社區復健中心),作為出院病人復歸社會的中繼站。截至去年底,住宿型機構共有154家共計6650床,日間型機構則為68家,共計可服務3308人。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張自強表示,社區復健中心提供多元的生活與職能訓練,病人上完課即可返家,是相對理想的中繼站。不過,2011年起政府給付調整,針對康家支付每人每日508點,且業者有機會與病人加收住宿與餐點等相關費用,因此對經營者較具誘因,其服務量首度超越社區復健中心;社區復健中心給付則為每人每日480點,扣除房租與人事成本,相對無利可圖而使量能萎縮。相關給付應考慮再行調整,鼓勵增加社區復健中心服務量能。
-
2020-04-29 橘世代.健康橘
名為「長照2.0」的曙光,這次換張曼娟牽起媽媽的手去上學
前年夏天,一個燠熱的午後,我牽著母親的手,推開了攝影社的玻璃門。還沒開口說話,正在吃泡麵的老闆娘抬起頭望向我們,而後說:「拍身心障礙手冊的相片嗎?」她的口吻聽起來很尋常,我的心臟卻被重擊了一下。原來,母親看起來已經如此明顯了。那時候的她,因為水腦症與小中風引發失智,雖然我用盡一切力量來照顧她,卻無法改變她的失能,她不知道時間;無法分辨空間;說過的話與做過的事都不記得;她的目光遲滯,彷彿置身於另一個時空中。腦神經內科醫師對我說:「幫媽媽辦身心障礙手冊吧。這樣比較方便些。」而又因為攝影社老闆娘的一句話,讓我決心申請「長照2.0」。經過了一連串的訪視之後,母親像一個入學新生那樣,被安排了屬於她的課程。有職能治療師與物理治療師每週到家裡為她上一次課,原本整天只想躺在床上、肌肉迅速流失的母親,可以做許多運動了;原本提起筆來一個字也寫不出來的她,能夠好好簽下自己的名字了。不久,我們又報名了社區整合照顧服務站「石頭湯」課程,每個星期一去服務站上音樂律動課。一個班有十位長輩,第一次上課時的場面,令我感到驚訝和悲觀。原來,並不是所有的長輩都像我的母親這麼期待上課,有坐著輪椅而來的長輩,因為中風,身體不方便,根本不想留在這裡,滿臉不樂意的拍打著陪同者,想要離開。也有一開始就暴走的長輩,大聲呼喝,怒氣沖沖,揮舞著拳頭,不願坐下來上課。可是,個子不高大、能量卻很充足的劉翠蘭老師真是個鋼鐵玫瑰,她不為所動的帶領大家唱著<茉莉花>,一邊使用道具律動身體。一小時的課程結束後,母親閃亮著笑容,說下星期還要來。這是為輕微失智的長輩設計的課程,劉老師雖然年輕,卻很有耐心,懂得如何鼓勵長輩,引導他們回答問題、開口歌唱、協調肢體。之前不想上課的長輩還是繼續來上課,他們臉上的愁怒已經被柔和的喜樂所取代。下起滂沱大雨的那一天,長輩們雖然都淋溼了,還是陸續到班上報到。當坐著輪椅、穿著雨衣的長輩也出現時,現場響起熱烈掌聲,我為自己的悲觀感到慚愧。劉老師曾經是鋼琴老師,她如今彈奏的,是因疲憊與迷失而喑啞的靈魂之弦,這些靈魂甦醒,發出動人的明亮樂聲。我一直試圖將自己的手從媽媽的掌中掙脫出來,邁開步子向前奔跑,只有六、七歲的我,對於上學這樣的事總是迫不及待。可是媽媽把我攢得緊緊的,絲毫不肯放鬆,她總是有很多的顧慮,擔心突然有車子疾馳而過,擔心巷子裡衝出失控的大狗。快到校門口時,終於成功滑脫了媽媽汗溼的手,往前奔跑了一段路,然後回頭看著她有些無奈的快步走來。其實到這裡,送我上學這件事也就差不多了,她會讓我自己走進校門;而且不久之後,因為在家裡從事育嬰工作,她再也沒有送我上學了。五十年後,我們再度牽著手去上學。這一回,媽媽是學生,我成了家長。媽媽依然把我的手攢得緊緊的。我們每星期要走一段路到社區整合照顧服務站,去上為輕微失智者開設的音樂律動課。自從媽媽因水腦症而有了失智狀況,我們度過了幾個月的艱苦時光,起初是家中成員無法接受,為什麼一個人突然就搞不清楚白天晚上了?為什麼同樣的話一說再說,同樣的事不斷糾結?應該喝水卻不喝水,吃過飯了還嚷著餓?父親覺得老婆變了一個人,不知道該如何相處;兒子覺得老媽可能中邪了,應該帶去驅魔;只有我是最淡定、最能面對現實的,因此,我不驚惶也不憤怒,唯有憂傷。我知道媽媽困在茫然無邊際的迷霧中,連自己也找不到,又如何能要求她顧慮到家人的感受呢?「她簡直就是不可理喻。」「她根本不願意溝通,給我裝傻。好啊,從此以後我再也不跟她溝通,她的事不要來煩我。」在這些焦躁的抱怨話語中,我沉默。只是走進迷霧裡,為她安排座椅休息;為她留下許多線索和謎底,讓她不致繼續沉落。有時候就只是留在她身邊,讓她感覺自己不是孤獨的。當我申請了「長照2.0」,那真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媽媽從每天賴床不起到期待課程,遇見許多老師、志工和同學,她能完成自己的藝術作品,找到一群新姐妹,開心的唱歌跳舞,各方面的功能都恢復得愈來愈好。對失智者來說,雖然沒有藥物能治癒,但我相信,接觸人群、從事團體活動、找到自己的興趣,對於認知與生活趣味都有很大的幫助。看著長者們在台上表演,我用力鼓掌,把手都拍疼了。牽著媽媽的手去上學的每一天,我都覺得很感激,因為不知道能送到哪一天,所以格外珍惜。本文摘自《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天下文化 2020/03/31 出版【更多張曼娟老師系列報導↘↘↘】。「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bEwE3T
-
2020-04-23 科別.骨科.復健
手指持續麻痛 當心可能「滑鼠手」
當你的手指經常出現麻痛感時,當心可能「滑鼠手」找上門了!若是手指手腕持續有手麻症狀,就可能是罹患了「腕隧道症候群」,俗稱為「滑鼠手」,這是上班族、家庭主婦常見的職業病。所謂「腕隧道症候群」,是指當穿越過手掌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時,手指就會開始出現麻痛症狀,好發於家庭主婦、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經常性使用腕部活動的職業者等。此外,孕婦、腕骨骨折的人、糖尿病患者等,都有可能導致腕隧道狹窄而壓迫到正中神經,進而引起手麻疼痛。滑鼠手多採保守治療,可以製作手部副木,固定手腕在正常的位置下,避免腕部過度的伸展或屈曲,以預防疾病的惡化;或是利用電療、蠟療、熱敷來減輕正中神經發炎的症狀,並緩解疼痛;至於症狀嚴重者,必須手術,以減輕正中神經的壓迫。一位60歲患有腕隧道症候群的家庭主婦,就醫時抱怨手部麻痛並無力,日常生活受影響,扭毛巾時手會麻痛、提菜籃會感到疼痛、半夜會因手麻而睡不好,在接受兩個月的復健及調整生活型態,疼痛症狀明顯改善。另一位年輕男性患者,從事文書工作,長時間使用電腦,主訴手腕在屈曲角度時,會感到些微麻痛感,在調整休息時間及配合復健運動後,症狀亦獲得改善。建議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做以下簡易的手部復健運動,有助於減輕症狀。
共
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