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5 醫療.耳鼻喉
搜尋
聲帶
共找到
106
筆 文章
-
-
2022-12-18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樂動心旋律》談中老年人性生活
「醫師,為什麼我總是反覆泌尿道感染?」在我的婦女泌尿門診,許多女性因泌尿道感染而焦慮,釐清可能危險因子很重要。「您覺得您的泌尿道感染與性生活有關嗎?」我問。「性生活?」患者睜大眼睛,露出疑惑、害羞的表情。「我年紀大了,早就沒性生活了。」我看了病歷,患者才五十多歲。這在門診並不少見,許多過了更年期的婦女早早就沒有性生活。然而,中高齡人士就不該有性生活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今年(2022)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樂動心旋律(CODA)》中,女主角父母年紀雖大,但感情極好,也有活躍的性生活。《樂動心旋律》描述一位生長在聽障家庭的年輕女孩,父親、母親還有哥哥都是聽障(英文片名CODA即是:Child of Deaf Adults)。身為家裡唯一聽得見的孩子,不僅要面對與一般人不同的成長環境,還要擔任家人與外界溝通的橋樑,辛苦可想而知。她有歌唱才華,也想報考音樂學院,然而最親愛的家人卻聽不見她的歌聲。雖然生活有種種不便,經濟也不寬裕,家庭成員感情卻極好。女主角與男同學相約在家中練唱,卻被父母激烈的「床上運動」叫聲中斷,男同學只好臉紅尷尬地離開。在國人眼中,可能不少人會疑惑:女主角的父母親都頭髮灰白了,怎麼對床事還如此熱衷激烈?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而性生活對高齡者身心都有好處,有助夫妻情感,防止生殖器萎縮,刺激性激素分泌,減緩身體退化歷程。根據美國一項研究統計,57歲到65歲人群中,73%每個月有二到三次性生活,75歲也有53%維持正常性生活。至於東方社會,則可能保守得多。當然,中高齡性生活也面臨一些挑戰,其中包括荷爾蒙的變化。對女性來講,更年期後雌激素下降,陰道壁變薄,變乾澀,往往抱怨性生活帶來的不是愉悅,而是痛楚,這時適當的潤滑是必要的。如果沒有婦癌或乳癌的病史,可以使用經陰道雌激素,可改善陰道乾澀。另一方面,男性雖然沒有明顯的更年期,但雄性素仍會緩步下降。神經血管的退化可能導致勃起功能障礙。現在有口服治療勃起障礙的藥物,如果沒有心血管疾病同時使用硝酸鹽藥物,可以在泌尿科醫師診治之後使用。中高齡常有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對性生活也有負面影響。可能導致男性勃起功能障礙。女性患者容易有陰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因此慢性病的控制對於維持中高齡者性生活是重要的。《樂動心旋律》是年輕女孩追夢的故事,在劇情安排上並沒有讓人驚訝的地方,但是當最後女主角在音樂學院入學考試吟唱主題曲Both Sides Now,從一開始的怯懦,直到看到三個聽不見她歌聲的親人:爸爸、媽媽、哥哥坐上二樓觀眾席,女主角開始引吭歌唱,一邊用手語表達出歌詞裡的情感,我深深感動了。女主角的父親說:「我願意放棄一切,只為聽到妳唱歌」,那是何等深刻沉重,卻不可能達到的心願,聾啞人士只能用手放在女主角的聲帶上感受。月有陰晴圓缺,世上沒有完美的事,然而我們可以用愛,讓夢想可以起飛,讓缺憾得以彌補。
-
2022-12-15 焦點.生死議題
如果有這樣的機會,人生的最後一句話你想對誰說?想再見誰一面?
做過多次病情解釋的我,從未聽聞家屬拒絕器官捐贈的理由如此悲傷。你曾經想過嗎?如果在人生的最後一刻有機會,你想再見誰一面?你的最後一句話,想對誰說?//阿菊嬤由於肺炎住進加護病房。沒多久卻因肺炎與敗血症導致病況惡化,呼吸衰竭到需要插管的程度。在插管之前,我問同仁們:「在我們幫阿菊嬤插管前,可以讓她的家人進來和她說說話嗎?因為阿嬤已經八十歲了,身體也不是很好,插管後不見得拔得掉,所以這有可能是她最後一次和家人說話了。我們能在阿嬤的身體狀況還允許的情況下,先讓她的家人進來,再插管嗎?」同仁們雖然有些擔心有什麼臨時狀況,但也都同意這麼做。阿菊嬤的先生俯在病床前,用日語輕喚著妻子的名字,手一邊輕梳著她的劉海,像在哄孩子睡覺般。阿公的聲音裡含著悲傷,像是害怕妻子會一覺不醒。阿菊嬤閉著的眼睛滲出了淚水。兒孫輩輪流進來和阿嬤說話,阿公始終陪在她身邊。最後大兒子再度走進來,問她:「阿母,你還有什麼要交代的嗎?」原本始終閉著眼的阿菊嬤,這時突然睜開眼,斷斷續續,艱難地說:「要……顧……好……你……阿……爸……」阿公聽了,忍不住大哭起來,加護病房裡的我們都跟著鼻酸。為阿菊嬤插完管後,護理師曉燕學姐問我:「唐唐醫師,你為什麼會想到在插管前,讓阿菊嬤的家人進來和她說話?我以前從沒遇過醫師這麼做。可是我覺得這樣子很好,感覺很暖。」我想了想,回答她:「可能和我在前一間醫院工作時遇過一位喝鹽酸的病人有關吧。直到現在我都還很後悔,那個病人,我沒有讓她和家人說到最後一句話就幫她插管,後來她卻再也沒有機會說了……」//那是個假日午後,消防隊說要送來一名喝鹽酸自殺的婦人阿春姆。由於我們醫院沒有能力處置這樣的病人,所以我立刻請他們直接將病患送去可以處理的醫院。但因為能夠轉送的醫院都距離太遠,因此消防救護人員最後還是先把阿春姆送來我們這裡。阿春姆的聲帶被鹽酸灼傷,說話有嘶吼聲,明顯呼吸急促而且費力,胸口快速地上下起伏,一看就是過不了多久就要喘到沒力的樣子。我當下判斷需要先插管再後送,會比較安全。在徵得阿春姆和她的家屬同意後,我並未多想便直接準備插管。在插管之前,阿春姆一直掙扎著想和家人講什麼。不過因擔心她一旦說話,會讓已經受損的聲帶更腫脹,造成後續的插管困難,所以我不斷喝止她,不讓她講話。插完管後,阿春姆順利地被轉到後送醫院。然而在開刀時才發現她的內臟已遭到鹽酸嚴重腐蝕,根本無法動手術,醫師只好將她的肚皮縫合,送進加護病房。兩天後,阿春姆過世了。聽到她走了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在插管前不阻止她開口就好了,如果那時讓阿春姆再和她的家人說些什麼就好了,如果……雖然理智告訴我當初的決定沒有錯,因為如果那時候讓病人繼續說話,情況真的很可能會惡化到困難插管,甚至根本沒有辦法將她轉到後送醫院。可是在情感上,我就是過不去!因為那可能是這輩子她能對家人說的最後一句話。或許是懺悔,也可能是一聲「我愛你」,也許是一句讓她和家人心裡都不會留有遺憾的話。我一口氣傾訴這段往事。一旁的阿銘學長聽了,拍拍我的肩,對我說:「唐唐,我覺得你當下做的決定一點錯也沒有。假如我是你,也會跟你做出一樣的選擇。雖然你覺得阿春姆最後沒有和她的家人說到話有遺憾,但其實你那時候做出的選擇就是最好的了。你要相信你自己啊!」學長的這番話,讓我想起自己曾開導救護技術員阿信的一段戲劇台詞:「你做了當時你認為最好的處置。即使那是錯的,你在當時仍認為那是最好的。你不能改變做過的決定,所能做的就是不要讓它毀了你。你要學會原諒自己。」曉燕學姊接著說:「對啊,唐唐,而且你也從阿春姆身上學到了一件事,不是嗎?你讓阿菊嬤的家人進來看她,和她說話了啊。如果有一天我像阿菊嬤這樣了,能遇到像你這樣的醫師,我會很感謝的。」//其實我是非常討厭碰觸生死議題的人。醫學生見習時,每每聽老師告知病人罹患了癌症的那個當下,我總是無法直視病人悲傷而震驚的神情,也難以為他們做後續的心理輔導與建設。所以後來選科時,我選了最不需要碰觸癌症的心臟外科。沒想到陰錯陽差地,最後反而走了更需要在第一線面對猝不及防「生死一瞬間」的外傷與重症外科。不過走在這條路的過程中,有許多人陪伴著,像是阿銘學長和曉燕學姐溫柔、和善的回應,讓我心裡那塊過不去的硬石崩塌了。雖然他們說我的舉動很暖,但事實上,真正被溫暖到的人是我啊。我也不停地學習、成長,讓自己不再那麼害怕面對生死。但願未來遇到每一位像阿菊嬤的病人,在可以有選擇的情況下,都有機會讓他們與家人見到最後一面、說出想說的話,然後,不留遺憾地前往另一個世界。(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出版《昏迷指數三分:社會破洞、善終思索、醫療暴力……外傷重症椎心的救命現場》)
-
2022-12-06 癌症.頭頸癌
「如果一定要得一次癌症,我寧願選甲狀腺癌」為何外科醫師這麼說?
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1],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是台灣十大癌症中的第八名,於男性中排名第十二,於女性中則是排名第四。甲狀腺癌的發生個案數約佔所有惡性腫瘤個案數的4%,而死亡個案數僅佔所有惡性腫瘤死亡數的0.35%,由此可見甲狀腺癌是一個相對來說發生率較高、死亡率較低的癌症。若能夠早期發現,甲狀腺癌可以說是一個相對好治療且預後相當好的癌症。本篇文章將帶你認識甲狀腺癌的症狀、預後、治療,並詳細介紹甲狀腺切除手術及術後照顧。甲狀腺癌有什麼症狀呢?預後如何?甲狀腺是一個人體很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對人體生長發育、代謝、適應環境都有莫大的影響。甲狀腺位於脖子前方,周圍有氣管及控制聲帶的喉返神經等重要器官通過。甲狀腺若癌化,則會有脖子腫大或淋巴結腫大的表現。嚴重的話,腫瘤可能會壓迫到氣管或喉返神經,造成呼吸困難、聲音沙啞的症狀;壓迫到氣管或後面的食道,造成喉嚨有異物感或吞嚥困難的症狀。因此,若發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儘速就醫至一般外科確認,醫師會透過觸診、超音波檢查或是細針穿刺檢查,確認有無惡性的可能性。依據組織學下的特徵,甲狀腺癌可以被分為四個類型—乳突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濾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 FTC)、髓質癌(Medullary thyroid cancer, MTC)、退行性/分化不良甲狀腺瘤(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 ATC)。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乳突癌約佔所有甲狀腺癌的91%、濾泡癌佔5%、其餘類型則是各約佔1%左右。在甲狀腺癌當中,乳突癌是最常見、也是預後最好的甲狀腺癌,根據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研究統計,五年存活率將近100%,無轉移的濾泡癌及髓質癌也與乳突癌相差無幾。不過較不常見的退化性/分化不良甲狀腺瘤的預後就比較差了,五年存活率僅有34%。至於有轉移的甲狀腺癌,可以分為轉移到附近組織及淋巴結的局部轉移(regional),以及離開甲狀腺周圍的遠端轉移(metastatic)。甲狀腺癌的遠端轉移容易透過血液、淋巴,轉移至肺部、骨骼、肝腎等器官;髓質癌及分化不良癌比起另外兩種類型更容易遠端轉移。局部轉移甲狀腺癌的五年存活率,乳突癌99%、濾泡癌98%、髓質癌90%,分化不良癌剩下9%;遠端轉移甲狀腺癌的五年存活率,乳突癌75%、濾泡癌63%、髓質癌40%,分化不良癌則只有4%的人可以活超過五年[2]。甲狀腺癌有什麼治療選擇呢?一定要開刀嗎?甲狀腺癌的治療包含外科手術、術後放療、以及輔助的標靶治療。一旦懷疑有惡性組織的可能,甲狀腺癌的首選治療就是進行外科手術;術後放療及標靶治療都是用來輔助術後可以將癌組織清得更乾淨。外科手術切除的範圍有多大呢?選擇包含了甲狀腺全切除術、單側甲狀腺切除術、以及淋巴廓清術。雖然醫師會考慮許多因素,但為了讓癌細胞沒有藉屍還魂的可能性,只要腫瘤大於1公分,幾乎都會選擇全切。● 如果有淋巴轉移的可能,必須加做淋巴廓清術。● 若腫瘤範圍介於1到4公分,會與病人討論、評估可採取單側或甲狀腺全切手術。● 如果出現了局部或遠端轉移,腫瘤大於4公分,曾經接受過放射治療,則必須選擇甲狀腺全切手術[3]。甲狀腺全部切除的好處是後續好追蹤、不會受到剩餘正常甲狀腺組織的干擾,而且術後放療的效果較好,但壞處就是術後要一輩子服用甲狀腺素以維持甲狀腺功能;單側甲狀腺切除術的好處是可以保留部分的甲狀腺、不需要一輩子服用甲狀腺素,但是會受到剩餘甲狀腺組織的干擾而無法做術後放療,而且追蹤不易。傳統的甲狀腺切除手術會直接在脖子前方劃下切口,導致許多人因為擔心術後不美觀而不願接受手術,不過不用擔心,現在有內視鏡輔助或微創手術的選項可以選擇。小於1公分的微小乳突癌,可以考慮用微創方式經口或經腋下切除單側甲狀腺。非上述情形的也有內視鏡輔助手術可以選擇,雖然在脖子前方仍會有傷口,但比傳統手術小很多,看起來也更美觀,大部分病患接受度也更高。術後放療是在手術後接受口服放射性碘治療,利用癌細胞會吸收碘的特性,使用具有放射性的「碘-131」釋放出的β射線,瞄準並撲滅剩餘癌細胞。因為體內的碘會影響身體對放射性碘131的吸收,療程前需採取「低碘飲食」。另外,療程前也須停用甲狀腺素,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療程期間及療程後需注意輻射安全防護,一週內多喝水、多排尿,盡量獨立寢居、避免出入公共場所,減少與小孩和孕婦的長期間近距離接觸。輔助的標靶治療可用藥物不多,主要作為外科手術的輔助角色,手術與放療無法清除時,才會使用Sorafenib或Lenvatinib輔助清除癌細胞。切除甲狀腺後會有後遺症嗎?術後要注意什麼呢?所有手術都有一定的風險,甲狀腺切除手術的併發症有以下幾點:1. 喉返神經受傷,造成聲帶功能受損、聲音沙啞2. 術後頸部出血、壓迫氣管,導致呼吸困難、容易喘3. 手術傷及副甲狀腺,影響血鈣吸收,造成血鈣過低,抽筋、手腳發麻等缺鈣現象不過手術併發症的發生與醫師技術有關,建議選擇技術純熟的外科醫師,較能避免後遺症的產生。除了擔心後遺症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做好術後照顧的工作。因為甲狀腺素是人體必須的賀爾蒙,切除了全部的甲狀腺後,病患需終身補充甲狀腺素,以維持人體正常機能。服用甲狀腺素有兩個目的,一是切除甲狀腺後病患常出現甲狀腺低下的問題,補充甲狀腺素可以改善不舒服的症狀,二是高甲狀腺素可以抑制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的分泌,抑制殘餘甲狀腺組織的生長。療效好、復發少的甲狀腺癌—「如果一定要得一次癌症,我寧願選甲狀腺癌」甲狀腺癌的治療非常簡單,基本上只要切除甲狀腺加上術後放療或標靶治療,預後可以接近100%。甲狀腺癌病患有許多年輕女性,許多人因為在意美觀而不願接受手術治療。不過以我自己遇過的病患為例,有一位阿姨年輕時有甲狀腺癌加肝臟轉移,經過手術切除後,10多年來追蹤良好,甚至現在孫子都上國中了。由此可知,即使有遠端轉移,大部分甲狀腺癌的預後還是非常好。因此,還是鼓勵那些有症狀的患者去醫院接受檢查,有惡性的可能便及早接受甲狀腺切除手術,只要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應是相當良好。參考文獻: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2. ASCO, 03/2022:https://www.cancer.net/cancer-types/thyroid-cancer/statistics3. NCCN guidelines Version 3.2022-Thyroid carcinoma【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兆偉醫師】甲狀腺癌一定要切除甲狀腺嗎?會不會有後遺症?外科醫師來解惑】
-
2022-12-01 醫療.消化系統
咽喉逆流比胃食道逆流難察覺!醫師點出「逆流」5危險信號
該如何知道自己有逆流典型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會有胸口灼熱的症狀——進食後會胸口疼痛,尤其是吃完油炸物或油膩的食物後。大多時候,醫生會將此患者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疾病。較困難的問題是如果你是「非典型」或「隱性」逆流,也就是咽喉逆流,該從何得知呢?逆流的常見症狀.沙啞.慢性咳嗽.短暫窒息.吞嚥困難.喉嚨有個腫塊.鼻涕倒流.胸口灼熱咽喉逆流在白天或夜晚都可以發生,但是大部分咽喉逆流的患者不會有胸口灼熱症狀(因此是「隱性逆流」)。針對這一點的解釋為逆流物質停留在食道上的時間不夠久,因次不會使器官出現難受症狀;然而,即使只是一點胃液進入喉嚨,就會產生症狀。喉嚨和聲帶對於逆流導致的刺激和損傷,其敏感程度是食道的一百倍。咽喉逆流的症狀為聲音沙啞、喉嚨太多黏液、淸喉嚨、鼻涕倒流、慢性咳嗽、喉嚨有個腫塊的感覺、喉嚨疼痛、短暫窒息、呼息短促、氣喘、鼻竇問題、吞嚥困難、牙齒疾病,甚至口臭。有些人會有間歇性或慢性沙啞,有些人會有嚴重鼻腔和喉嚨倒流的問題—即過多黏液或痰—所以導致慢性的淸喉嚨。如果發現任何一種上述症狀,特別是如果你抽菸,那麼應該問問你的醫生你是否有咽喉逆流的可能性。逆流症狀指數(THE REFLUX SYMPTOM INDEX,RSI)下列9個問題,請依照自己的狀況,圈選0-5 分,最後將所有分數加總,以得到你的逆流症狀指數。最常診斷和治療咽喉逆流的專科醫生為耳鼻喉科醫生。而身為耳鼻喉科醫生,我們使用逆流症狀指數(RSI)作為篩檢工具。你可以藉由回答上述問題來瞭解自己的逆流症狀指數。一般來說,咽喉逆流的魔法數字是15,但是逆流症狀指數並非一定能夠確認你罹患咽喉逆流,因為有些咽喉逆流的患者,其逆流症狀指數很低。另一方面,大多數咽喉逆流患者具有一個以上的症狀。潔米醫生所治療的患者,逆流症狀指數平均大於20。如果你察覺自己有任何一項逆流徵狀,請去看醫生。逆流的危險信號以下是一些嚴重逆流的警告信號與症狀(咽喉逆流和胃食道逆流)。其中一些症狀,可能還表示存在更危險的情況。1. 用餐後出現壓迫性胸痛,讓你懷疑自己心臟病發;顯然,為了以防萬一,你應該立刻前往急診室。2. 半夜從酣睡中醒來,像條離開水裡的魚一樣咳嗽和大口大口地呼吸;這稱作喉痙攣,你不會因此而死,但是感覺起來會。3. 慢性咳嗽超過三個月,但是胸部X光正常。對於難以診斷的慢性咳嗽,逆流是最常見的原因。4. 除了正在進食之外,喉嚨如果總是感覺起來有腫塊;通常是咽喉逆流。5. 早晨聲音沙啞、漸進性(惡化)的聲音嘶啞,還有吞嚥疼痛,都可能是咽喉逆流的症狀,甚至可能是喉癌。你應該去看耳鼻喉科醫生。逆流相關症狀和疾病(咽喉逆流與胃食道逆流)逆流與睡眠障礙你一天當中吃了什麼、吃了多少和何時進食皆可以嚴重影響你的睡眠品質—反過來說也會影響你的專注力、情緒、工作習慣和整體的生活品質。如果你有逆流,避免過度進食,尤其是過度飮酒。此外,飯後3小時你不應該躺下;如果你有夜間逆流,你應該準備一個三角枕或類似的東西以抬高頭部和胸部。光是支撐頭部的普通枕頭沒有幫助。抬高胸部能使你的晚餐更難恣意遊走;重力會幫忙。對逆流患者而言,酒精是個打擾夢鄉的問題製造者。它會放鬆食道瓣膜,放行胃的內容物逆流。此外,如果你在腦袋不淸不楚的情況下睡著,那麼你就是眞的喝醉了,而且可能會在三到四個小時後醒來,出汗的同時腦中還充滿一百萬種不同的想法;這就是酒精戒斷的跡象。永遠不要在頭腦混沌不淸時去睡覺。做些呼吸運動,盡可能保持淸醒並飮用大量白開水。如果你半夜會醒來咳嗽,那麼有兩種可能的原因:一種是逆流,另一種則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而這也可能會因為逆流而更加惡化。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你的喉嚨會在睡眠期間塌陷,尤其發生在更深層的睡眠週期中。睡眠呼吸中止症與打鼾有關,但是打鼾可以是逆流或其他情況所造成,如體重過重或鼻道慢性充血。睡眠呼吸中止症是非常常見卻被低估的疾病。如果你想得到一夜好眠,吃一頓淸淡的晚餐,且至少在睡前3小時用餐。避免過鹹的食物,它可能會讓你因為脫水而醒來,並且避免飮用超過一杯葡萄酒或等量的酒。當然,不要喝含咖啡因的飮品。想要眞正輕鬆入睡,你可以嘗試溫水浴、舒緩的音樂和洋甘菊茶(不要薄荷茶!)。再次重申,太晚進食是逆流的關鍵風險因子。如果可以,我們會堅持讓每位會逆流的人在晚上8點關閉廚房,尤其是有氣喘等呼吸問題的人。此外就是—永遠不要吃宵夜或睡前零食。潔米醫生的臨床案例費莉西雅是一名70歲女性,她身材苗條且愛運動,從前是名舞者,而且為了維持體態,每天會從事一小時的瑜珈。她因為慢性咳嗽和早晨聲音沙啞而前來尋求協助。她的喉頭是場災難。藥物對她沒有效果。她告訴我關於自己「健康的」日常養生法:一份大量的晚餐,接著是做一小時的瑜珈,睡前再吃一顆澳洲史密斯青蘋果。嗯,是這樣的:你永遠不應該在飽腹的情況下運動,或是在用餐後3小時內躺下!此外,吃紅蘋果還可以,但是對於逆流患者來說,一顆酸(非常酸)的史密斯青蘋果就像是一塊逆流磁鐵,特別是在睡前食用。我直截了當地告訴費莉西雅。請她把她的「大餐」改到中午享用,瑜珈練習與點心挪到更早的時間,並且以紅蘋果取代她每日一顆青蘋果的習慣。光是這些改變,就足以使費莉西雅的症狀完全消失。書籍介紹書名:【跨科解密】胃食道逆流修復全書:美國權威醫師12年實證,兩大飲食階段✕75道低酸料理,14天終結各種逆流症狀作者:潔米.考夫曼, 喬丹.斯特恩, 馬克.鮑爾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2/08/25作者簡介潔米.考夫曼(Jamie Koufman)是世界上逆流疾病的主要權威醫生之一,也針對逆流議題在美國國內和國際間巡迴演講。近三十年來,她的開創性研究集中在探討逆流對聲音和呼吸道的影響。她創造了「隱性逆流」(Silent reflux)和「咽喉逆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兩個涉及喉頭和喉嚨逆流的醫學術語。考夫曼醫生是紐約聲音研究所(The Voice Institute of New York)的創辦人和主任,該研究所是美國最重要的綜合聲音治療中心之一。她是紐約醫學院(New York Medical College)的臨床耳鼻喉科教授,自1994年以來每年都被列為「美國頂尖醫生(Top Doctors in America)」。考夫曼醫生撰寫了一個關於嗓音障礙、聲帶手術、逆流和經鼻內視鏡的醫學部落格:www.VoiceInstituteofNewYork.com。喬丹.斯特恩(Jordan Stern)是具有美國專科執照的耳鼻喉科醫生(頭頸外科),在上呼吸道疾病的治療方面有超過20年的經驗。他也是綜合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和打鼾中心「BlueSleep」的創辦人及主任,並且組建了一個跨專業團隊,致力於治療成人和兒童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和打鼾。斯特恩醫生經常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和頭頸部腫瘤方面進行發表和演講。他是聖文生頭頸腫瘤外科計畫(Saint Vincent’s Head and Neck Oncologic Surgery)和紐約眼耳醫院頭頸外科服務(New York Eye & Ear Infirmary’s Head and Neck Surgery)的前主任。自2007年以來,他每年都被列入《紐約時報》的「頂尖醫生(Top Docs)」名單中。他與鋼琴家馬格達萊納.巴切夫斯卡(Magdalena Baczewska)一起製作了〈Music for Dreams〉(見www.bluesleep.com)。馬克.麥克.鮑爾(Marc Michel Bauer)是法國廚藝學院(French Culinary Institute)的主廚和備廚,在過去的18年裡,他在那裡磨練烹飪和技術能力,並熱情從事教育和啟發後輩。身為一名法國主廚,他曾是曼哈頓「Délices de France」的行政主廚。他在法國獲得了烹飪藝術和科學的雙重高級認證,並在紐約州立大學學院(SUNY College)獲得了理學士學位。鮑爾主廚透過使用從國外旅行中獲得的當地食材和技術,以及透過調整食譜以滿足特殊飲食需求來設計新菜餚的能力,為烹飪帶來了豐富的創造力。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曾與許多業內的頂級廚師並肩工作,包括亞倫.賽拉克(Alain Sailhac)、雅克.貝潘(Jacques Pépin)、安德列.索爾特納(Andre Soltner)和雅克.托雷斯(Jacques Torres)。由於親身經歷過胃酸逆流的痛苦,他認為有必要創造出簡單的食譜,使逆流患者能夠享受食物,不受飲食的限制。延伸閱讀: 調整「自律神經」,要從「脊椎」開始!日本整骨專家教你:睡前3分鐘「這樣跳」,緩解身體無力、夜間失眠
-
2022-11-19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友吞嚥障礙?及早訓練延緩惡化,讓吞嚥不卡卡
家中2歲的小孩口吃、講話含糊?長輩吃東西常嗆咳等吞嚥障礙,又或者擔心裝鼻胃管就再也無法摘除?這些都是語言治療師的專業範疇,只要經過治療都能改善,不過,民眾也許困惑如何媒合語言治療師給予協助。對此,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怡仁表示,除了患者在醫師看診評估後的轉介,還有長照服務也能夠申請,透過一對一指導修正等,就連鼻胃管的患者也有機會重拾「無管人生」。陳怡仁說明,吞嚥過程有四個期別,分別為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喉期、食道期,只要其中一項結構改變或神經肌肉出現問題,都會面臨吞嚥障礙,而語言治療師處理的是前三項期別,第四期則需要轉介胸腔相關科別診治。當中,裝有鼻胃管的中風患者、頭頸癌患者、摘除舌頭的舌癌患者,以及巴金森氏病和失智症都是臨床上常見,若沒有妥善處理,容易導致脫水、吸入性肺炎,嚴重恐釀成生命危險。符合長照2.0可申請由於語言治療師的處置需要有醫囑,在申請的管道上,除了到醫療院所看診後的轉診外,就是進入長照系統申請服務,對象包含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或是重大傷病卡者等符合長照2.0申請資格者。再者,像是腦性麻痺的學生,可以透過學校系統與醫院的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的報告書,也能夠申請。「同一種疾病造成的吞嚥障礙,呈現的方式也會不同。」陳怡仁說,這需要經過語言治療師進一步評估,有些可能要從改變食物質地、大小,或調整進食時的姿勢等,以往常聽人說長輩喝水時要低頭,其實並非通則,「個案歸個案」無法用既定的治療公式套用在病患身上。他也說,治療上還有指導患者口腔的肌肉運動、喉部的閉合運動等安全吞嚥方式,這些都能夠訓練到吞嚥時相關肌群,透過語言治療師一對一的實際動作並修正行為,以獲得改善。及早訓練延緩惡化他分享臨床上碰過較特殊的案例,是一位巴金森氏病加上失智症的60多歲女性,家人主訴患者吃東西不吞都含在嘴裡,這很明顯是失智症造成,但巴金森氏病也可能帶有吞嚥障礙,必須要進一步分析評估,就像是另一位患有巴金森氏病的50多歲女性的案例,她就是屬於聲帶肌肉影響發聲,而不是出現吞嚥障礙問題。他補充,巴金森氏病牽涉到神經、肌肉控制等,確實會較早出現吞嚥障礙,而失智症在吞嚥方面的問題主要是容易忘記吞,不像巴金森氏病是因為肌肉力量與協調控制上出現問題,兩者都能透過語言治療師治療,並以藥物控制病情,延緩惡化,在臨床上所碰到的患者都是從神經內科轉診而來。的確,對於巴金森氏病患者及家屬而言,吞嚥困難已造成身心上的負擔,從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便能看出,巴病患者被吞嚥困難所苦,經常嗆咳演變成肺炎,得多次進出醫院,醫師評估需要裝鼻胃管,卻也讓患者身心更加鬱悶,類似的留言不在少數。對於插著鼻胃管的患者,陳怡仁說,因為患者用口腔進食會有危險性,才需要插管給予足夠養分,這在語言治療師治療訓練下,是能夠脫離管線,加上今年6月健保署及厚生基金會倡導「無管人生」,只要經由醫師和語言治療師的評估成功摘除導管者,每人次給予健保點數獎勵,這也成為醫療院所或機構努力替病患拔掉鼻胃管的一個動力。【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10-18 癌症.頭頸癌
34歲女星無預兆罹甲狀腺癌爆哭!醫:女性發生率是男性三倍,做好2件事助預防
34歲女星林欣霈過去曾演出「真愛找麻煩」、「真愛趁現在」等偶像劇,外型亮麗、身材窈窕的她,即使淡出演藝圈多年,也經常在社群平台分享生活點滴,人氣相當旺,但近日她卻驚爆今年6 月安排健檢當作生日禮物,未料卻發現甲狀腺異常,回診後確認為惡性腫瘤,回想當初得知結果,她說,走出醫院後呆站在門口崩潰大哭:「老天爺!為什麼是我?!」林欣霈昨(17)日在臉書發長文公開3個月來的抗癌歷程,表示在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數量異常,之後轉診進一步做超音波和穿刺,發現甲狀腺附近長了5、6顆腫瘤,其中1顆已鈣化,最大達3公分,等待報告結果又是一陣緊張與煎熬,原本她還不斷地自我催眠希望是良性,無奈最終被告知是惡性腫瘤,罹患甲狀腺乳突癌,「我記得我腦中一片空白,呆站著誰也沒有打電話,口罩因為眼淚跟鼻涕的關係都濕了。」不過,她很快地收起眼淚、整理好情緒,「遇到了就處理!難過擔心負面抱怨,都不能解決問題。」在等待開刀治療的過程,林欣霈調整作息、避免勞累,所幸因癌症是初期,手術過程順利,她開心喊:「恭喜我!畢業了,抗癌成功」並稱目前繼續做放射碘131治療、定期回診拿藥和追蹤即可。林欣霈經過這段抗癌歷程,除了感謝親友的陪伴,她也想跟大家說:「可以的話,試著將心比心,給患者一些正能量,不需要責備也不用陪他們難過,只要給他們放鬆跟愉悅的心情,帶他們轉移注意力,但關心也要拿捏,過多的關心也會讓患者感覺壓力。」什麼是甲狀腺癌? 女性發生率是男性三倍【2022/10/18 聯合報/記者陳雨鑫報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聖為表示,甲狀腺位在兩條鎖骨正中間凹陷處,往上1.5公分左右,靠近男性喉結位置的下方。甲狀腺主要負責分泌甲狀腺荷爾蒙,又被稱為甲狀腺素,負責調節新陳代謝、心跳等。根據研究,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女性遠高於男性,比例大約是3比1,造成甲狀腺病變,較為明確的證據顯示,與幼年時曾暴露過量的放射線有關,如曾接受頭頸癌、腦瘤等放療,會大幅增加成年後出現甲狀腺癌的機率。許多文章顯示,甲狀腺癌女性高於男性,主要與壓力、內分泌失調有關,張聖為表示,臨床上確實有蠻多個案有這類的現象,但研究並未明顯證據證實。除了林欣霈以外,藝人寶媽、前副總統呂秀蓮都曾罹患過甲狀腺癌。甲狀腺癌好發年齡約在50歲上下,九成的甲狀腺癌屬於良性,僅一成為惡性甲狀腺癌。甲狀腺癌分為四大類型,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濾泡癌、甲狀腺髓質癌、甲狀腺分化不良癌,其中以甲狀腺乳突癌為最多,占整體的8成到9成,通常乳突癌的患者會有3到4成的機率,已經出現頸部淋巴轉移,剩餘的1成則以甲狀腺濾泡癌為主,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分化不良癌發生機率少之又少。張聖為表示,林欣霈於34歲罹患甲狀腺乳突癌,雖然年輕但治療預後較佳,若大於55歲才被發現罹患甲狀腺乳突癌,有更高的機率出現淋巴轉移,且治療預後較差。甲狀腺癌有什麼症狀?張聖為表示,無論是甲狀腺癌或是甲狀腺結節等,有八成以上的患者不會有任何症狀,僅有二成左右會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摸得到腫塊等。多數的甲狀腺疾病患者都是透過健康檢查被發現,如檢查頸部超音波、抽血檢測甲狀腺功能等,或是本身有甲狀腺亢進或低下者,定期追蹤發現。甲狀腺癌如何治療?張聖為表示,甲狀腺癌以手術治療為主,如果甲狀腺癌經切片檢驗為良性,手術治療的前提則是評估甲狀腺癌是否已影響到患者,如腫瘤壓迫到聲帶、外觀不佳、影響吞嚥等,良性腫瘤切除,不一定會切除整片甲狀腺,也不會切除淋巴。若是惡性甲狀腺癌,則建議立即手術,避免淋巴轉移通常都會一起切除淋巴。進行手術治療後,避免惡性癌細胞殘留,會搭配放射性碘131治療,原理是甲狀腺素會與碘結合,讓結合後的甲狀腺素成為標的,進行放射治療,徹底消除惡性的癌細胞。後續則是服用甲狀腺促進素等方式治療。如何預防甲狀腺癌?避免罹患甲狀腺癌,張聖為表示,第一預防輻射線暴露,減少不必要的X光檢查,第二是查看自身是否有癌症家族史,定期做健康檢查;其餘的方式則是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飲食攝取充足的營養、調節生活壓力、保持運動等。如果有甲狀腺亢進或甲狀腺低下,應定期追蹤服藥,避免有癌變的機率。關於甲狀腺癌,你應該要知道的事為什麼會發生甲狀腺癌?在醫學界至今仍不清楚真正的原因,但可能跟遺傳、飲食、孩童時期因腮腺炎接受X光或放射線治療者等相關。一般來說,甲狀腺癌的存活率很高,而且大部分是良性腫瘤,所以只要遵循醫囑,大部分都可以回歸正常生活。在過去的統計可以發現到,大部分罹患甲狀腺癌的病患為女性,以發生率來說,女性是男性的三倍,常見的年齡是35~55歲。想要預防甲狀腺癌,可以這樣做:◎洗澡時可仔細檢查自己的頸部,看看是否有異常凸起的腫塊,若有發現異常,應儘快找醫師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定期接受身體健康檢查,甲狀腺癌與遺傳因子有關,若家人有甲狀腺癌,可以定期追蹤檢查。參考資料:認識甲狀腺癌:https://reurl.cc/vWVQne元氣網疾病百科甲狀腺癌:https://reurl.cc/qNQGDE
-
2022-10-07 醫聲.罕見疾病
一年藥費數百萬!罕病FAP病友:新藥不納健保恐走投無路,絕望欲赴瑞士安樂死善終
因恩慈專案獲得治療,又因專案終結而無藥可用,他的兄長絕望欲赴瑞士安樂死善終;父親早在數年前因病過世;因同樣的疾病離世的堂叔,捐贈了大體供醫學研究之用;57歲的吳先生本人也發病了,雖也參加恩慈計畫而取得藥物,但該案將於今年底結束。金融業出身的他,引用業界術語坦言,「我的生命已經沒有Plan B(備案)了。」流竄在吳先生家族中的致命威脅,是名為「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P)」的晚發型罕見疾病,在全台不分期別,僅有約一百二十名患者。前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恭平表示,FAP係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意即若父母其中一人罹病,其子女不分性別,罹患FAP的機率高達五成;國內FAP患者的「運甲狀腺素蛋白(TTR)」突變基因型態多為「A97S」,特性是發病時間晚,平均發病年齡約為55歲。FAP疾病進程快 不治療患者2至3年面臨失能「病來得晚,惡化卻很快。」林恭平說,不少FAP患者初診時,主訴症狀是手腳發麻,在無法接受治療的情況下,兩、三年間就逐漸喪失行動能力,需坐輪椅或臥床,日常生活受盡折磨;若生理機能持續退化,患者多在發病後,平均八年就離世。擔任金融業協理級主管,長期外派美國的吳先生,在大哥52歲確診FAP後,他利用年節回台的時間與姊姊一起接受基因檢測,結果發現自己具基因變異,姊姊則幸運地未檢出異常。那年,吳先生才剛邁入50歲。確診後一年,吳先生請調回台,FAP的症狀,也隨著病程演進而逐漸出現。林恭平指出,FAP的典型症狀包括遠端肢體感覺異常,自律神經問題導致的頻繁腹瀉與姿勢型貧血,顯著的體重下降,以及類澱粉纖維素堆積導致的心律不整;若為男性,則會有勃起障礙。這些症狀特異性不高,導致疾病診斷耗時長,且易被誤診為特定的免疫疾病。吳先生起初對於姿勢型貧血不以為意,直到有一天,母親回家時按了電鈴,他起身開門時,竟失去知覺,跌落地面,「我才知道,這跟一般的貧血完全不一樣。」喝水都困難 肌肉退化患者自理能力漸衰「我爸還在的時候,住的是公寓,每次要看醫生,我就要一路把他揹下樓。」隨著肌肉機能逐漸退化,FAP患者自理能力漸衰。退化沒有放過吳先生,他拉起短褲褲管,原應壯碩的大腿,竟纖瘦無比。所幸,在恩慈療法下服用藥物,吳先生發病至今逾六年還能走動,然而不論出入何處,都要拄著雨傘行的拐杖。當然,他的生活也大受影響。愛好旅遊的他,如今每天至多只能行走四千步,且上下樓梯格外吃力。甚至,連簡單地打開瓶蓋喝水,對他來說,都十分困難,遑論扣鈕釦等細微動作。自從病症加劇,吳先生已鮮少穿著需扣釦子的衣服,褲子也選擇寬鬆、好套上的為主。此外,因爲聲帶處的類澱粉物質堆積,他的聲音也逐漸沙啞。日前與許久未見的大學朋友相聚,對方還以為他感冒了。頓失生活重心 吳兄抑鬱欲安樂死「我只跟他說,我們有遺傳疾病,我不想說太多。」診斷出FAP後,吳先生便回台辦理退休,早早遠離工作,和老同事也自此不再聯絡;只剩下幾個大學時期的老朋友還有聯繫。「那是一種自卑感。」同期同事累積了工作資歷,過著光鮮亮麗的主管生活,他卻只能退休在家,在僅剩的閱讀、散步兩個興趣支持下,度過百無聊賴的日子。「我哥哥更慘,除了看醫生以外,沒再出過門。」吳先生的兄長,曾受任職的航運公司派駐杜拜,在當地擁有兩位司機;如今,隨著FAP病程進展至第二期,幾乎難以行動,前後落差不言可喻,因此相當抑鬱。吳先生說,隨著供給治療藥物的恩慈計畫結束,兄長無奈之下心生赴「瑞士旅遊」——安樂死的念頭。新藥遲未納保、要價數百萬 吳先生:已走投無路以瑞士旅遊代稱,除了透露對兄長的不捨,更是因為擔心自己有天會走到那一步,讓吳先生難以開口說出「安樂死」三個字,他透過恩慈專案使用FAP口服藥物近兩年,該專案將於今年底結束。然而,此藥物至今遲遲未被納入健保,而該藥藥價昂貴,成人使用一年就要花數百萬台幣,常人難以負擔。對於未來,吳先生只說,如果FAP新藥再不納保,真的走投無路。FAP的顯性遺傳特性,讓吳先生家族中不少人都為此病症所苦,不過因為健保尚未將FAP治療用藥納入給付,知道自己帶有FAP的基因變異,將在未來的某一天發病,只是徒增絕望、心理壓力。吳先生說,包含他的兩位女兒在內,許多家庭成員因此並不願意接受基因篩檢,過著過一天、算一天的日子。知道又如何?無藥可用家族不願篩檢「就算現在不篩,結婚前也一定要篩。」吳先生說,透過婚前的基因檢測,決定是否孕育後代,可以減少新生FAP個案,「讓FAP這個罕見疾病更罕見,最終消失。」為造福FAP病友,吳先生表示,除了自己出來面對鏡頭提出呼籲,其堂叔在過世後將大體贈與台大醫院,是國內首位捐出大體的FAP病患。林恭平說,以葡萄牙的研究為例,帶有FAP基因變異的患者,有超過九成的機率會在人生中的某天發病,台灣雖無相關研究,但他鼓勵家族中有FAP患者的民眾,盡快進行基因檢測,「至少先有了解,加上已有治療選項,可以進行後續規劃。」若已懷孕,也可透過胎兒的基因篩檢,知悉胎兒是否有基因變異。取得用藥具防治意義 病團:應終結家族遺傳惡夢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則表示,幫助FAP患者取得治療,提高其家族成員篩檢意願,在FAP疾病防治上意義非常重要。由於FAP發病時間晚,患者正值壯年,多是家庭支柱;此外,就像吳先生,患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可能已經生兒育女,令人憂心,「幫助他們取得治療,是鼓勵他們去做篩檢,終結家族遺傳的惡夢。」早期FAP無藥可用,患者只有換肝一途,不但成效不佳,患者還要煎熬等待肝臟移植。林恭平說,近年國際上有RNA靜默治療等新療法通過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治療成效佳,可以減緩患者的退化、失能。林恭平曾有患者透過臨床試驗取得治療,結果過了五、六年,還能自由行走,「在以前,早就必須坐輪椅了。」他呼籲藥商與健保議價取得共識,幫助患者盡快用藥。針對FAP新藥給付,陳莉茵說,患者到了第二期,肌肉退化等情況嚴重,需要藥物延緩惡化速度,盼藥商合理降價。然而,議價須有合理誘因,她建議放寬使用門檻,讓各期別FAP患者均可使用,患者人數多,藥商就比較願意減價。「照顧罕見疾病就是照顧大家的下一代,治療是防治的第一步。」陳莉茵說,找出FAP高風險家庭、做有效的防治,才能真正避免悲劇不斷複製、重演。
-
2022-10-06 焦點.長期照護
鼻胃管、氧氣管大不同,外觀即可辨識!鼻胃管灌食照顧9原則 出現褐色液體恐是這裡出問題
最近一則與鼻胃管相關的新聞讓人聞之不忍(>>看詳細新聞),一位外包廠商員工在醫院負責推送病床,擅自替病人接管,誤把氧氣筒接到鼻胃管,讓病人的胃像氣球一樣撐爆,引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搶救數月不治死亡。留置鼻胃管是不得已的醫療措施,醫師提醒鼻胃管和氧氣鼻導管大不相同,將氧氣筒接到鼻胃管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情。檢方調查,一位部立桃園醫院外包員工於2020年3月某日,將準備做腹部超音波的病患連同病床推到一樓診間,明知非醫療人員不得從事醫療行為,仍在無人指引情況下,擅自操作管線,把氧氣筒接到病人鼻胃管,造成悲劇。事發後,病人雖獲妥適治療,但同年7月仍因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及全身多處潰瘍傷口組織感染等問題死亡。家屬為此狀告外包員工過失致死罪,且認為時任院長的徐永年、護理長和外包商負責人等也該負刑責。但除了外包員工案依過失致死罪嫌起訴,其他人皆獲不起訴處分。哪些病人需「留置鼻胃管」?中風、臥床、吞嚥困難及胃腸道阻塞等病人,往往無法自己進食,但為避免營養攝取不足,而須放置鼻胃管。健保署統計,去年留置鼻胃管3個月以上的病人,共7.9萬人。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蘇建維說,鼻胃管從單側鼻腔進入,經過咽喉、食道抵達胃部,方便餵食時採用管灌方式,將營養品直接送到病人胃部,再藉由胃腸道吸收營養。蘇建維說,一般來說,胃的容量約為1200至1600毫升,平時胃難免都會產氣,此時可以把鼻胃管開口打開,讓胃部氣體排出,且胃的肌肉層很厚,其實不容易被氧氣撐破,研判患者胃部原就有胃潰瘍等裂縫,才有可能被氧氣撐破,至於需要多少氣體才會把胃部撐破,難以評估。鼻胃管從單側鼻腔進入 氧氣管從兩側進入蘇建維說,鼻胃管及氧氣管外觀上有很大的不同,氧氣管鼻導管放在病人兩側鼻孔,給與病人足夠的氧氣,鼻胃管則是從單側鼻腔進入,並於單側鼻腔外預留一段長度,以方便進行管灌餵食,且鼻胃管有栓子可以關閉,將氧氣筒接到鼻胃管真的很少見,這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如果是有照顧病人經驗的照護人員,應不會發生。鼻胃管餵食 出現褐色液體恐是胃部血應如何照顧放置鼻胃管的病人?蘇建維說,首先,鼻胃管應由專業醫護人員放置,放置後會檢測鼻胃管是否暢通,照顧者管灌餵食病人,速度不宜過快,量也不宜太多,避免病人發生嗆咳情形,並隨時觀察病人是否順利吞嚥,以及觀察鼻胃管有無逆流出褐色的液體。如果發現鼻胃管出現褐色液體,有可能是胃黏膜出血,或是鼻胃管摩擦食道、胃部導致出血,此時需要進一步檢查,釐清出血原因加以治療,或重新放置鼻胃管。台北榮總對鼻胃管病人灌食照顧原則共有9點:1.每餐於灌食前後或早晚,執行口腔清潔。2.應每日更換固定鼻胃管的膠布,將鼻胃管旋轉90度,以防鼻胃管黏在胃壁上,或胃黏膜期受鼻胃管頂端壓傷。更換膠布時,切記不要重覆貼同一位,向左或向右側固定,免鼻腔內壓損,並注意勿移動鼻胃管插入的深度。3.請將藥物與食物分開灌入。4.灌食時若感覺不容易進入,可擠壓鼻胃,並試著用食空針抽,再灌溫開水沖通管子。5.製作管灌飲食時,應確保食物之清潔衛生。6.罐裝管食物開封後快使用,若不完可加蓋冷藏,於24小時內使用完畢。7.鼻胃管滑脫處理:住院期間立即通知醫人員協助處理,但若您在家中,請與您的居家理師聯絡。8.預防鼻胃管滑脫,建議採重固定方式,除了膠帶將鼻胃管固定於病人鼻或臉部之外,可以將鼻胃管前段固定貼於臉頰上或中段使用別針固定於衣襟,避免滑脫。若意識不清或躁動無法配合之病人,為預防自拔,必要時可採保護性約束。9.塑材質的鼻胃管最多留置二周必需更換。矽膠材質鼻胃管,材質軟不易變質,但需自費,可一個月更換。【資料來源】.北榮鼻胃管與灌食之照護經訓練復建 鼻胃管有機會拔除近年鼻胃管的留置在社會討論度高,雖是為了維持病患營養而不得不然,但因影響病人外觀,患者除了忍受疾病折磨,還須面對外在心理壓力,生活品質及生命尊嚴大受影響。為鼓勵醫療團隊積極協助病人移除鼻胃管,改善生活品質,健保署通過獎勵措施,新增「成功移除長期留置鼻胃管並恢復經口進食」診療項目,總共投入約3900萬元,預估每年約有1.3萬名長期留置鼻胃管病人受惠,讓病人從此告別鼻胃管。【延伸閱讀】健保署推獎勵讓病人享無管人生 每年1.3萬人受惠老後不想插鼻胃管 年輕時先預防這幾種病如果老後不想插鼻胃管,現在可以怎麼做?羅東博愛醫院吞嚥機能重建中心主任葉書銘接受「50+」採訪指出,病人需要插上鼻胃管灌食,最常見的原因包括失智、中風、衰弱等慢性病。因此,不想插鼻胃管,就要預防這幾種疾病。飲食上,營養均衡、多吃堅果、魚油、避免精緻、高糖的食物,可延緩大腦退化。日常生活中常常動腦、與人社交,可增加「認知儲備」,有助預防失智。運動則應兼顧有氧和阻力訓練,增進心肺功能、維持肌肉量。此外,進行吞嚥訓練時,語言治療師有時會請病人大聲說話。葉書銘笑說,「大家沒事可能不會大聲講話,但是多唱歌還不錯!」唱歌不僅可以訓練喉嚨、咽喉等部位的吞嚥肌群,也可控制聲帶閉合,減少日後進食嗆咳的機率。他指出,持之以恆地維持健康飲食、運動和作息,不僅未來插管機率大幅降低,還可以預防多種慢性病。健康的老年,從中年就要開始做準備【延伸閱讀】為何相較於國外,台灣使用鼻胃管比例偏高?葉書銘醫師教你想要不插管的老年該做哪些準備
-
2022-09-26 醫療.耳鼻喉
吃遍各式偏方都沒用!蔡其昌聲音沙啞自稱「有頭髮的蘇貞昌」,醫提4改善方法
隨著選戰升溫,民進黨台中市長參選人蔡其昌的聲音最近明顯沙啞,他說,中西醫和偏方,該用的都用了,就是沒辦法改善,還自嘲聽到他現在的聲音「沒有頭髮的是蘇貞昌,有頭髮的就是他」。看在耳鼻喉科醫師眼裡,蔡其昌應該是聲帶使用過度水腫,惡化下去可能會長繭,並提供4項應注意細節,或有改善。蔡其昌今受訪時被問到何以聲音沙啞的像蘇貞昌?他說選戰實在太忙,像是一早上就有兩場輔選站台,中午有7場老人會,下午和晚上都還有活動,像是膨大海、羅漢果、老菜脯、溫熱開水、喉片、中藥特調配方等都試過了,但都無法改善,醫師告訴他,原因就是太累了,講話時要像花錢「省省的花」。耳鼻喉科醫師許慶芳說,聲帶使用過度就容易沙啞,水一定要喝得夠,因為講太多,聲帶會乾,音質也不好聽,所以要保持溼潤。另則是要噤聲讓聲帶休息,可行之道是必要的才講,不必要的就不要講。再則是,要避免大聲,因為大聲對聲帶最易造成傷害,所以喊口號要特別避免。還有就是避免吃辛辣、上火和補的食物,因為它易造成聲帶持續發炎,不易消腫。許慶芳說,膨大海泡著隨聲喝,消腫速度還是會快些。另也建議,既已吵啞,聲帶就已腫,若再勉強講,聲帶就容易長出小硬塊,變成長繭;小的硬塊要花約3個月休息才會消,但太大就要手術了。
-
2022-09-26 焦點.長期照護
為何相較於國外,台灣使用鼻胃管比例偏高?葉書銘醫師教你想要不插管的老年該做哪些準備
編按:高齡者因進食困難插上鼻胃管灌食,是台灣照顧現場極常見的現象。使用鼻胃管的病人,還有可能拔管、恢復以口進食的能力嗎?羅東博愛醫院吞嚥機能重建中心主任葉書銘指出,把握復健黃金期,吞嚥障礙是有機會逆轉的。老後不希望依賴鼻胃管灌食,中年有哪些該知道的事?2017年,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失智、中風,妻子瓊瑤和平家子女為了他該插鼻胃管與否而發生爭執。插上鼻胃管後,還有可能恢復以口進食嗎?羅東博愛醫院吞嚥機能重建中心主任葉書銘指出,民眾或許認為,高齡者一旦裝上鼻胃管,就只能灌食到生命的最後。其實,經由積極復健,病人是有機會拔除鼻胃管的。他以自己的病人為例,有位80多歲、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奶奶,因為手術後腹腔感染,住院將近一個月。出院後,原本可以自理生活的奶奶,卻因為臥床過久,失去自主行動和進食的能力。剛轉到博愛醫院時,奶奶不只插鼻胃管灌食,也有心臟衰竭、肺部積水等問題。心情低落的奶奶告訴醫師:「你讓我吃能很快就走的藥好嗎?」治療完肺部積水、經過吞嚥訓練後,3週後奶奶成功移除鼻胃管,恢復以口進食及體能訓練。出院前,「無管一身輕」的奶奶,已經可以自由行動,人也精神許多。台灣病人插鼻胃管比例高於歐美!方便照顧,但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風險宜蘭羅東博愛醫院吞嚥機能重建中心,於2021年5月嘗試開立全台第一個鼻胃管移除病房。葉書銘指出,像奶奶這樣成功拔除鼻胃管的案例,在臨床上並不罕見。「我們看到一些有機會經口進食的病人,卻因為種種原因長期放置鼻胃管,其實滿可惜的。」他認為,相較於國外,台灣使用鼻胃管的比例偏高,主要有幾個原因。第一,有吞嚥困難的長者吃飯或餵食,一餐往往要花上一、兩個小時。對照顧人力不足的家庭、護工必須一對多照顧的長照機構而言,放置鼻胃管灌食是較有效率的做法。其次,歐美病人在意身體形象。當無法以口進食時,病人多半會選擇做胃造廔手術,在胃上方開「胃造口」,經由廔管灌食。但國人對於在腹部上打洞、穿孔的手術,接受度仍偏低。此外,對於病情已無法逆轉的末期病人,許多家屬仍有「不吃會餓死」的觀念,希望灌食到最後。然而,葉書銘指出,放置鼻胃管灌食雖然方便照顧,卻仍有發生吸入性肺炎的風險。一來,病人雖不經口進食,仍可能被自己的口水嗆到、進入氣管,引起肺部發炎。而鼻胃管通過胃與食道之間的幽門,若灌食太多、消化不良且灌食後平躺,食物可能逆流,同樣會引起吸入性肺炎。因此,若能經由訓練,讓病人找回以口進食的能力、拔除鼻胃管,才能從根本解決吸入性肺炎的問題。移除鼻胃管的復健訓練,怎麼做?哪些病人有機會拔除鼻胃管?三大評估指標,家屬願意支持很重要葉書銘指出,病人發生吞嚥障礙、無法以口進食的原因很多,包括衰弱、中風、失智、腦外傷、脊椎損傷⋯⋯等。能成功移除鼻胃管的病人,通常需具備幾項條件:第一,年齡愈輕、認知功能未受損的病人,普遍恢復潛能較佳。年紀愈長,病人愈可能有衰弱、失智等多重疾病,導致拔除鼻胃管的難度提高。第二,病人發生吞嚥障礙的原因,是近期的急性事件或慢性失能?若是前者,把握復健黃金期,盡快展開訓練,往往可以很快拔除鼻胃管。但若是後者,例如病人已因失智長達數年無法以口進食,則逆轉的可能性也較低。最後,家屬的支持程度、是否有充分的照顧資源,亦是能否拔除鼻胃管的重要關鍵。葉書銘回憶,鼻胃管拔除病房第一位收治的病人,是位輕度中風的患者。患者中風之後,還因糖尿病傷口感染導致左腳膝下截肢,身上還有因照顧不佳產生的褥瘡。葉書銘評估,若病人可以裝上義肢、恢復體能後積極復健,成功拔除鼻胃管的機率不低。然而,家屬因經濟考量,無法讓病人住院訓練太久。患者無法在短時間內拔除鼻胃管,選擇先行出院。出院後一個月,病人就因為發生吸入性肺炎再度住院,不久後即過世。葉書銘指出,曾因吞嚥障礙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病人,即使移除鼻胃管,仍要注意患者飲食質地、進食姿勢,進食時間也可能比一般人久。「有時,家屬認為沒有人力照顧、只能送機構,就會選擇繼續放管路。」照顧者的支持意願,對復健成效有極大的影響。想拔除鼻胃管,復健怎麼做?把握前2個月黃金復健期,拔管成功機率高葉書銘建議,想讓病人拔除鼻胃管,可先至復健科門診進行評估。藉由鼻咽內視鏡、吞嚥攝影檢查,確認病人在哪一個進食階段發生問題。若評估有機會拔管,則安排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嚥訓練,學習吞嚥技巧、強化吞嚥反射和相關肌群的力量。病人進步到什麼程度,可以拔除鼻胃管?葉書銘指出,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將食物由稀薄到濃稠分為0~7級。當病人可以吞下3種質地以上的食物、進食量也不錯,經檢查確認進食無嗆咳等安全問題時,就有機會移除鼻胃管。依病人的體能、病況,吞嚥訓練可能為期數天或數週。葉書銘指出,曾發生過吸入性肺炎、失智、中風、腦傷導致吞嚥中樞異常的病人,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訓練。以中風病人為例,病情較嚴重者,甚至得訓練超過半年才能拔除鼻胃管,安全地進食。他建議,病人剛放置鼻胃管的前2個月,可把握時機積極復健。否則,除了吞嚥肌群持續退化,進食與照顧模式的改變,很可能演變為長期仰賴鼻胃管灌食,拔管難度也隨之提升。儘管復健並不輕鬆,但葉書銘指出,病人吞嚥功能進步,不只可拔掉鼻胃管享用美食,也可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即使是不放鼻胃管、選擇做胃造口的病人,若吞嚥功能嚴重退化,也可能被自己的口水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因此,不論是放置鼻胃管、做胃造口的病人,吞嚥訓練都能幫上忙。中年開始為不插管的老年做準備!健康飲食、運動,防多種慢性病老後不想插鼻胃管,現在可以怎麼做?葉書銘指出,病人需要插上鼻胃管灌食,最常見的原因包括失智、中風、衰弱等慢性病。因此,不想插鼻胃管,就要預防這幾種疾病。飲食上,營養均衡、多吃堅果、魚油、避免精緻、高糖的食物,可延緩大腦退化。日常生活中常常動腦、與人社交,可增加「認知儲備」,有助預防失智。運動則應兼顧有氧和阻力訓練,增進心肺功能、維持肌肉量。此外,進行吞嚥訓練時,語言治療師有時會請病人大聲說話。葉書銘笑說,「大家沒事可能不會大聲講話,但是多唱歌還不錯!」唱歌不僅可以訓練喉嚨、咽喉等部位的吞嚥肌群,也可控制聲帶閉合,減少日後進食嗆咳的機率。他指出,持之以恆地維持健康飲食、運動和作息,不僅未來插管機率大幅降低,還可以預防多種慢性病。健康的老年,從中年就要開始做準備!原文:幫病人移除鼻胃管,找回吃美食的樂趣!葉書銘醫師:想要不插管的老年,中年該做哪些準備?
-
2022-09-12 醫療.耳鼻喉
田馥甄感冒失聲...聲帶注射類固醇真有效?醫揭最適合的保養
歌手田馥甄(Hebe)原定9月9日起至12日於高雄巨蛋舉辦4場「一一」巡演,但後來緊急公佈因田馥甄感冒嚴重失聲,本來已經備妥4支類固醇,但為了給粉絲完美的演出,忍痛延期一周。過去有許多歌手都在演出時「倒嗓」,天王等級的張學友、劉德華都曾有過,醫師就表示,聲帶注射的類固醇並非萬能,通常仍要搭配休息24至48小時不能講話,才能夠見效。田馥甄9月9表示,團隊本來已經備妥4支類固醇,萬不得已時要往聲帶直接注射,要照常舉辦演唱會,但後來主辦團隊考量總彩排的聲音狀況仍不佳,因此決定延期,場次改至16日至19日演出。振興醫院耳鼻喉部嗓音醫學中心醫師張智惠表示,聲帶需要透過黏膜震動來發出聲音,感冒時很容易聲帶會水腫,就沒辦法達到震動發聲,這時候就建議以「口服類固醇」治療;若是工作需要,要立刻發出聲音,現在有「肌肉注射」、「聲帶注射」兩種針劑的治療方式。肌肉注射的類固醇施打,能夠急速讓身體用類固醇消腫,但長期使用會讓身體的腎上腺素分泌失衡,因此目前最新的「聲帶注射」,則是更針對病灶進行治療。不過,張智惠表示,聲帶注射屬於「微創手術」,手術過後的24至48小時內,若患者沒有好好休息,注射的類固醇會從施針的傷口處流出,失去治療的意義。最好的方法還是在服用藥物後,讓聲帶好好休息。張智惠提醒,聲帶因為倒嗓接受治療後,最好還是要做好聲帶保養,刺激性酸辣、易造成胃酸逆流的食物都不能碰,若不慎逆流,胃酸卡在喉嚨,會一直想要清喉嚨,會惡化修復;含咖啡因的茶類、咖啡、氣泡飲都要少碰,最適合的保養還是「喝溫水」。通常因為感冒接受聲帶治療的民眾,大約5至7天會痊癒,張智惠表示,若生病時胃酸堆積,又硬要講話唱歌,可能讓聲帶受損,出現合併症狀,像是長囊腫、息肉,甚至潰瘍,有時病患不好好休息,就會讓本來兩周可以好的病灶,拖到2個月才好痊,就算適用氣音講話也不可以,盡量避免使用聲帶,若有必要則小聲講即可,毋須使用氣音。
-
2022-07-28 醫聲.醫聲要聞
主動脈瓣膜狹窄免全麻 TAVI手術成長輩新選擇
根據統計,75歲以上的長者約3.4%有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問題,病患會發生心絞痛、呼吸困難、昏厥,甚至是猝死。治療方法除了傳統開胸手術更換人工瓣膜之外,現在還有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簡稱TAVI手術),成為高齡患者的新選擇。主動脈瓣膜是由三片柔軟、富有彈性的瓣葉構成。當心臟收縮時,主動脈瓣膜會打開讓血液順利通過;舒張時,瓣膜則會關閉,以防血液回流。每一次的心跳之間,都會重複這個模式。然而,長者的主動脈瓣膜會因衰老而鈣化、硬化,導致主動脈瓣膜無法正常張開,心臟須更費力地將血液擠出,以將輸送血液往身體各處。長此以往,心肌將會衰弱,引起胸悶、疲倦、呼吸短促、心悸、心雜音,增加心臟衰竭與猝死的風險。病患若無替換瓣膜,一年死亡率高達50%,五年存活率幾乎為0,主動脈瓣膜狹窄堪稱是高齡殺手。對此,目前共有2種療法,包含開胸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和TAVI手術。前者進行時,醫師會先替病人進行全身麻醉,且暫時停止病人的心臟活動,裝上呼吸器及人工心肺機維持基本血液氧氣循環機能,再將胸骨切開,移除受損的瓣膜,植入新的人工瓣膜。不過,高齡長者及高風險人群的身體條件本就不佳,若接受傳統開胸手術,隨後產生相關併發症或是死亡的機率也不小。因此2002年法國醫師發表全球首例TAVI手術成功案例後,北榮於2010年跟進,並持續改良麻醉技術,試圖找到對病人傷害最小的方式。傷口小、恢復期短 TAVI手術減輕長者身體負擔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實驗外科主任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張效煌說明,團隊由心臟內外科、麻醉醫學部、放射線部、神經醫學中心、護理部組成。術前,團隊會替病人做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相較於急診腦部掃描每3到5毫米一個切片,執行TAVI手術時,電腦斷層是採用0.3-0.75毫米一個切片,影像呈現更精準,可幫助選擇最適合支架辦膜尺寸。為了讓老年患者更快恢復,避免全身麻醉及氣管插管的合併症,早在8年前,臺北榮總團隊就以無痛及局部麻醉的方式,為患者進行手術。術中,醫護人員在X光機下,為病人局部麻醉,並穿刺一個0.5公分的傷口,「95%病人都是大腿插針,5%則另外採取其他做法。」張效煌指出,大部分患者是透過股動脈進入,少部分因下肢動脈狹窄阻塞,改成鎖骨下動脈、頸動脈、升主動脈等部位。接著導管挾帶著支架瓣膜至主動脈位置,將保護套往外拉,新的支架瓣膜撐開舊的瓣膜,確認放妥之後,抽掉導管即可。張效煌解釋,老人家全身麻醉風險高,且插管可能傷及「聲帶或會厭軟骨」,如此年長者吃東西、喝飲料便容易嗆到,進而增加吸入性肺炎的機會,因此採用局部麻醉,縮短術後恢復期,並減少插管機會,便可降低對長者的傷害。手術全程不到半小時,病人約20分鐘後甦醒,兩、三天內就能回家。簡單、無須全身麻醉、不用插管的優點,縮短手術與病人恢復的時間,大幅減少高齡長者的身體負擔。支架瓣膜使用期限至少10餘年 高風險族群也可做TAVI手術支架瓣膜屬於生物瓣膜,同樣適用有孕期規劃或無法長期吃抗凝血劑的人,生物瓣膜的使用期限約10幾年,壞了也能再做一次手術,「裡面就再裝一個支架瓣膜,所謂瓣中瓣的概念。」但張效煌提醒,年紀增長加上沾黏,第二次開心手術風險就會比較高。不只是主動脈瓣膜狹窄,逆流患者也可執行TAVI手術。主動脈瓣膜逆流患者的瓣膜毫無硬化、十分光滑,無法使支架瓣膜的金屬框縫隙卡住患者既有的鈣化結石,需要特別處置,「先裝葉克膜支持全身血液循環系統,再讓心臟快速跳動以減少晃動,等放好瓣膜後,再拆掉葉克膜。」張效煌補充,在北榮心臟血管外科、心臟內科等跨科別醫療團隊的通力合作下,這類手術的成功率極高,相關成果也已經發表於2021年6月線上版《歐洲心臟病學會-心衰竭》(ESC Heart Failure)國際醫學期刊,希望造福更多高風險病患。TAVI手術的應用對象除了患有主動脈瓣膜疾病的高齡長者,其實也包含外科手術高風險族群,如曾動過胸腔手術、放療或燒燙傷造成胸口嚴重留疤、洗腎、肺功能不好、癌症的患者。不過當患者處於感染狀態,則不宜接受TAVI手術,「我們幫身體裝任何東西,先決條件就是你在執行治療時,是不能有感染的,因為植入物容易被感染。」由於TAVI手術屬於高價醫療行為,過去病人須自付百萬元,幸好2021年健保有條件給付,開放80歲以上高齡病人、已接受過開心手術,或主動脈鈣化嚴重、曾接受治療等不適合接受外科手術的族群等。但今年7月1日起,健保給付不僅刪除年齡限制,也限縮資格,有需要的民眾須多注意。
-
2022-07-14 醫療.骨科.復健
人生到最後都不想靠鼻胃管灌食!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如何及早逆轉?
編按:人生到最後,都想保有以口進食的樂趣,如何達成?語言治療師王雪珮指出,吞嚥障礙好發於高齡族群,尤其是肌少症的衰弱長者、罹患失智、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腦部疾病的病人。如何鍛鍊吞嚥肌群,避免吞嚥能力退化?家中長輩吃東西時常咳嗽、不時覺得喉嚨卡卡?小心,這並非正常老化現象,可能是吞嚥障礙。根據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的研究統計,在一般社區,65歲以上的民眾約12.5%有輕度以上的吞嚥困難問題。在長照機構、安養中心,長者吞嚥困難、有吞嚥障礙的比例更可能高達5~6成。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功能會隨著老化而衰退,是正常現象。然而,高齡者也可能因肌少症、失智、帕金森氏症等腦部疾病,導致病理性的吞嚥障礙,長期置之不理,長輩將難以自行進食、營養不足,需要以鼻胃管等方式提供人工營養,更有食物掉落氣管、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可能。什麼是吞嚥障礙?認識進食4階段,食物掉入「禁區」可能導致吸入式肺炎對一般人而言,三餐正常進食,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其實,送入口中的食物要順利進入食道並抵達胃部,需要動用好幾組神經、肌肉,準確無誤地執行大腦發出的指令。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可分成4個階段:1. 口腔準備期牙齒切碎、咀嚼食物,舌頭攪拌混合唾液將食物做成濕潤的食團。2. 口腔期舌頭把食團往後送到咽部,引發腦幹的吞嚥反射。若是舌頭肌肉無力、腦部功能受損的病人,如失智症等,在這一階段會不斷地將嚼爛的食物含在口中不吞,無法繼續吞嚥。3. 咽部期鼻腔後方的軟腭肌群收縮、氣管上方的會厭軟骨蓋上、食道上方的括約肌放鬆,讓食物下滑進入食道。在此一階段,若肌肉無力,口腔、鼻腔和氣管的「閘門」無法順利關上,食物就可能卡住鼻腔、掉進氣管,導致人嗆到、咳嗽,甚至進而引發肺部發炎。王雪珮指出,一般而言,當食物卡住氣管口時,人會有異物感,用力將食物咳出。但有些腦部損傷、神經反射異常的病人,即使食物掉落氣管也不會咳嗽。於是,照顧者以為沒事、繼續餵食,導致更多食物掉落氣管,讓吸入性肺炎惡化。這種情形,被稱為「靜默式吸入」。4. 食道期食物進入食道,緩緩往下移動至胃部。在此階段,若食道口的括約肌無法放鬆、咽部缺乏足夠的肌力將食物往下推擠,都可能導致食物卡在食道口或食道中,無法往下移動。哪些人容易發生吞嚥障礙?體重下降、吃東西不順,3方法可自行評估王雪珮指出,吞嚥困難的問題好發於高齡族群,尤其是肌少症的衰弱長者,約3成同時有吞嚥障礙。此外,腦神經方面的疾病,例如,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以及腦部損傷的中風、腦部腫瘤病人,都可能發生吞嚥障礙。如何判斷長輩是正常老化,或者吞嚥障礙?王雪珮指出,若吞嚥困難症狀已影響長輩的進食量、飲水量,甚至導致體重非預期地下降5% 以上,就要懷疑是病理上的吞嚥障礙,建議到吞嚥門診做進一步地評估。此外,一般高齡者難免會有喝水嗆到、吞藥丸「卡卡」的情況,除了觀察食量、體重等,也可以透過以下兩個簡單的測試,確認是否為高風險族群。1.「反覆唾液吞嚥篩檢測試」(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RSST)。在30秒內反覆吞口水,若次數小於3次,即可能為吞嚥障礙高風險群。2.使用「EAT- 10」篩檢量表自我評估。這套量表包含10個問題,0分代表「沒有問題」,4分則是「問題非常嚴重」。受試者可從0~4分中,按自己的情況給分。10題總分大於或等於3分,可能是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EAT 10」量表10題:1.吞嚥問題是否導致體重下降2.吞嚥是否干擾外出飲食3.吞嚥液狀物需額外費力4.吞嚥固狀物需額外費力5.吞服藥丸時需額外特別費力6.吞嚥是否會導致疼痛7.飲食的愉悅是否受吞嚥問題影響8.吞嚥時,食物會黏著咽喉9.吃東西時是否會咳嗽10.吞嚥時是否有壓迫感若以上兩項測驗未通過,建議至醫療院所吞嚥門診,由醫師、語言治療師進一步檢查。王雪珮提醒,腦神經疾患的病人大多在神經內科門診求治,當有吞嚥困難問題時,不一定會尋求復健科協助,有時容易錯過復健的黃金時間。也有些患者因疾病難以自我表達,忽略吞嚥問題,建議家屬若懷疑病人有吞嚥障礙,可至醫院進行吞嚥攝影查,找出吞嚥過程的問題。一般人如何預防吞嚥障礙?發生吞嚥障礙後如何復健?健康的高齡者要預防吞嚥障礙,可以做「吞嚥健康操」,強化口腔、咽部、喉部等吞嚥相關的肌群。三餐飯前做10分鐘,進行基礎保養。由語言治療師設計的「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可協助高齡者強化吞嚥肌群。而若懷疑自己或家人已發生吞嚥障礙,則建議至醫院復健科、耳鼻喉科,由具備嗓音、吞嚥功能專長的醫師診斷。根據檢查結果,由醫師轉介語言治療師進行復健。王雪珮指出,吞嚥障礙的復健有2個重點,一是訓練吞嚥的能力,另一則是訓練咳嗽的能力。前者就像吞嚥肌群的健身課程,由語言治療師以遊戲等多元的方式,讓長輩練習吞嚥,強化肌力。此外,能夠吞嚥以後,「練咳嗽」也同樣重要。王雪珮指出,有些長輩腹部核心肌群和喉部肌肉無力,一旦食物不慎卡住氣管口,也無法用力咳出。她建議,長輩平時就可練習用腹式方式咳嗽,先吸氣吸到7、8分滿後閉氣2秒鐘,接著肚子內收、以喉部聲帶力量,讓氣流衝出、用力咳嗽。如果長輩進食時不慎嗆到,照顧者貿然拍背,反而可能使原本卡在氣管和食道間的食物掉落氣管。這時應請長輩身體前傾,鼓勵長者盡量喉嚨用力咳,藉著衝出的氣流,讓卡在呼吸道口的食物遠離呼吸道。接著,請長輩乾吞幾次,讓食物順利進入食道。反覆咳嗽、吞咽,最後發出「啊」的長音,聲音乾淨才算危機解除。及早發現吞嚥障礙、積極復健 90歲也能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王雪珮觀察,在臨床上,吞嚥障礙的患者常不知道該找哪一科求診,因而錯失治療黃金時間。她曾遇過一位65歲的病人,覺得自己「喉嚨卡卡」,到肝膽腸胃科、神經科檢查都沒發現問題,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心病,轉介到身心科服用抗焦慮藥物。最後,病人到復健科做了吞嚥攝影檢查,才發現藥物卡在氣管、食道的入口,舌根和咽部也有食物殘留,找到處置吞嚥問題的策略。她指出,發現長輩進食困難時,找到有吞嚥專長的醫師及語言治療師求診,才能及早復健、改善問題。有些長輩吞嚥功能衰退、多次誤嚥、發生吸入性肺炎,最後在醫師的建議下插鼻胃管灌食。然而,病人不再以口進食後,吞嚥機能仍會持續退化,最後就連吞口水都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即使用鼻胃管,也要維持吞嚥機能。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改善吞嚥障礙。王雪珮舉例,有位90多歲的長輩心臟、腎臟衰竭,原本已放置鼻胃管灌食。經過一個月的積極復健後,他已經可以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甚至吃到想吃的牛肉麵。愈早復健,效果愈好。若是認知功能受損的病人、復健意願低落的病人,也可由醫師和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嚥評估、找到合適的飲食質地,再由營養師進行餐食規劃。將吞嚥訓練策略融入進食之中,讓患者不知不覺增加吞嚥頻率、強化相關肌群的力量。目前台灣也開始發展適合吞嚥障礙者的「照護食」(又稱銀髮友善食品)。這類食品依照病人的吞嚥能力,分成軟食、細碎食物、濃稠泥餐、流質飲品等不同質地,讓長輩安全地補充足夠的營養,又保有飲食的樂趣。「吃,就是最好的運動。」王雪珮說。即早發現問題、好好練肌肉,人生到最後都能保有以口進食的樂趣!原文:人生到最後都不想靠鼻胃管灌食!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如何及早逆轉?
-
2022-06-21 癌症.食道癌
何時該切除食道?醫師詳解食道癌手術過程及術前術後照顧
認識人體腸道構造食道是一條中空管狀構造,由外層的肌肉和內層的黏膜構成,總長度約25公分,上面接著下咽部,下面接著胃部。食物吞入後的路徑,是從口腔、咽部、食道、胃,再到小腸、大腸消化吸收,最後形成排泄物由肛門排出。食道就像一個中繼站一樣,功能是靠肌肉收縮把食物送到下面的腸道消化吸收。如果食道堵住了,食物就無法被送下去,人體便無法獲得營養,可能會產生體重減輕、吞嚥困難的症狀。食道癌手術切除時機在台灣,食道癌有九成都是鱗狀細胞癌,由內層黏膜細胞增生形成。這種鱗狀細胞癌好發於老菸槍身上,而且通常長在食道的中上段。腫瘤起初還沒變大時,因為還沒塞著整個食道管徑,通常不會有很明顯的症狀。除非剛好做胃鏡發現食道病灶,不然大部分人都是等到有症狀才發現腫瘤,這時癌細胞常常都已經轉移出去。腫瘤如果長到黏膜下層,因為會有轉移出去的風險,就要做手術切除。如果影像上已經確定有轉移到淋巴結,不只要進行手術,還要加上術前化療、放療,先讓腫瘤縮小、把轉移出去的癌細胞殺死,再做手術切除,會切得比較乾淨。食道癌手術核心概念了解食道癌的術前、術後照顧前,先認識食道癌手術的基本概念會非常有幫助。食道癌的手術是一種腸道重建手術,雖然步驟十分繁雜,也常常耗時六七小時以上,但其實它的核心概念非常簡單。1. 食道切除與腸道重建手術精髓就是把長了腫瘤的食道切除,再把胃管拉上去跟剩下的食道接合在一起。胃管指的是把原本胖胖的胃切成一條細細的管狀構造,再拉到胸腔代替原本食道的功能。整個手術最重要的地方是胃管和食道的接合處,如果血液循環不好或是沒有接好,會讓傷口癒合不佳,有可能在術後發生滲漏的情形。一旦有滲漏,食物就沒辦法好好送到腸道消化吸收,產生非常嚴重的併發症。食道很長,佔據了一小段頸部、整段胸腔以及一點腹腔的空間,中間會經過許多重要構造,如主動脈、心臟、喉返神經等。把食道跟其他構造分離時,要格外小心不能傷到其他重要構造,因此手術時間往往會耗時較久。傳統食道癌手術會在胸及腹部切一條很長的傷口,但現在已經很少這樣做。現在食道癌切除都是使用胸腔鏡及腹腔鏡,分別在胸腔與腹腔各切幾個小小的傷口。如果食道癌病灶比較高的話,也會從脖子清除淋巴結,從兩側脖子各切出一條傷口。因為術後可能會流血、接合處可能會滲漏,醫師會在傷口附近置放引流管,除了引流組織液外,也可觀察有無滲漏的情形。2. 空腸造瘻新接好的管子,在還沒確認功能前,不太適合一下給予太大量的內容物,避免壓力太大造成管子接合處滲漏。食道癌手術也是一樣,剛接好的胃管和食道,不能馬上給予食物,如果接合處破洞,食物跑到其他地方,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感染,產生危險的併發症。因此,在食道癌術中,除了把食道切除並做腸道重建外,醫師還會放一個空腸造廔,以供術後短暫的餵食管道。空腸屬於小腸的其中一段,空腸造廔的作法就是直接經過皮膚放一根管子到空腸,如此一來食物便可直接進入小腸消化,不經過口腔、食道以及剛接好的胃管。食道癌術前準備食道癌的術前準備跟其他手術差不多,一樣是要做好術前評估、填寫同意書、前一天晚上12點開始禁食。比較特別的是腸道準備,因為要進行腸道重建手術,希望腸道內是完全乾淨的,所以會在前三天開始調整飲食並進行清潔灌腸。 食道癌術後照顧重點上述有提到,手術的核心概念是把食道腫瘤切除再重新接合腸道,因此術後最重要的便是維持腸道的暢通,希望能恢復原本腸道的功能—進食並消化吸收營養。以下列出術後的照顧重點:維持腸道暢通:最大的關注重點是胃及食道接合處有無滲漏。若有滲漏,則可能產生感染的症狀。此外,也要注意排便情形。即使接合處沒有滲漏,灌食後仍無法排便,代表腸道出了問題,要通知醫師尋找背後的原因。留意併發症:食道旁邊有許多重要構造,即使盡量避免,術中仍有可能不小心傷及無辜。傷到喉返神經,則可能會造成單側或雙側的聲帶麻痺,導致聲帶沙啞或呼吸困難;傷到胸管,則可能產生乳糜露滲漏(Chylothorax)導致免疫力低下或營養吸收不好。術後如果注意到上述症狀,或有任何異狀,務必告知醫師或護理師。疼痛控制:跟所有手術一樣,只要有傷口的地方,就有可能會產生疼痛的情形。每個人對疼痛的感受不同,一般術後都會給予止痛藥,但如果仍然疼痛難耐,可告知護理師或醫師,請他們調整止痛藥種類或劑量。傷口及引流管照護:術後會由醫師或護理師定期換藥,視傷口情形決定何時拆線。注意維持傷口清潔乾燥,期間發現傷口有紅腫熱痛或敷料滲濕的情形,請告知醫療人員來評估。除了傷口外,身上會有非常多的引流管,用來引流和觀察傷口滲漏的情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評估工具!可採取半坐臥姿以利引流管引流,並盡量避免管路拉扯或受壓。醫師會評估每日引流管的流量及顏色,再決定何時拔除引流管。呼吸調整:手術會使用胸腔鏡,而胸腔鏡的原理是讓其中一側的肺部塌陷,增加手術空間。因此,術後可多深呼吸、咳嗽,讓肺部擴張回原本的大小。有些醫師會在術後固定抽痰,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產生。營養調控:手術對腸道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壓力,需要一點時間讓腸道休息恢復。術後會先從靜脈給予營養,接著再慢慢從空腸造瘻灌奶。如果灌奶後,排泄都正常、沒有嘔吐的情形,就可以開始練習經口進食。一開始會從喝水開始,再慢慢調整為半流質、流質食物,等到可以吃固體食物時,就會拔除空腸造瘻。復健訓練:手術後胃管會取代食道的功能,成為胸腔內食物經過的通道,但是胃管畢竟不是食道,功能沒辦法像以往一樣健全。因此,術後都要進行吞嚥復健訓練,配合上述營養調控慢慢調整食物,避免吞嚥嗆到產生吸入性肺炎,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另外,術後在允許範圍內要盡早下床活動,可促進消化、痰的排除,加速復原速度。出院後醫師會安排定期門診追蹤。除了關注排便、傷口、營養、吞嚥復健之外,醫師會安排X光,確認有無吸入性肺炎,也會給予胃藥,舒緩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另外,腸道接合處很容易產生疤痕組織,使管徑變狹窄,術後門診追蹤會安排在接合處放一支支架,避免術後管徑再狹窄。食道癌的切除是一個滿大的手術,術後照顧會比其他手術更辛苦。但只要好好遵從醫囑,注意自己的進食、營養情形,都可以很好的復原。術後再接受其他治療,就能更徹底把癌細胞清乾淨,勇敢戰勝食道癌!【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趙盈凱醫師】認識食道癌手術—談食道癌術前術後照顧】
-
2022-05-2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長輩容易嗆到、吞嚥困難怎麼吃?專家教你食物製備技巧改善長輩飲食,預防吸入性肺炎
案一:78歲吳女士在去年中風癒後假牙不合,進食過程長且容易咳嗽,3個月體重減輕了3公斤。女兒擔心母親營養不良,用心購買媽媽愛吃的排骨便當,更費心地把食物剪碎。但吳女士仍因吸入性肺炎反覆住院。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吳女士可吃糊狀或濕潤細軟的食物(IDDSI 4-5),液體稠度(IDDSI 2-4),病人的進食與健康情況大獲改善。案二:48歲王先生3年前罹患鼻咽癌已經痊癒,最近進食時發現只能喝流質,有些流質會嗆到,有些流質吞不下,且體重減輕。王先生擔心癌症復發,經檢查後發現是因為放射性治療後肌肉纖維化導致吞嚥困難。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王先生調整液體濃稠度----低中度稠(IDDSI 1-2),當食物質地調整後,其實營養密度也減少的問題。國內已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14%,而社區中即便沒有明顯疾病的長者,仍有10~12%有吞嚥困難的問題。長者如果吃東西一個不注意,食物可能會誤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再者也有可能因為吞嚥障礙,影響到進食慾望,造成體重減輕,長期下來因為營養不良,使免疫力下降!如何觀察長輩有無吞嚥困難?可觀察三表現:1.容易嗆到:進食後常覺得喉嚨癢癢的想咳嗽,可能是有少量食物或口水跑到氣管。2.吞不乾淨:吞東西後仍然有食物殘留在口腔或咽部,總覺有東西卡住或要連續吞好幾次。3.吞不下去:口腔或咽部肌肉無力,無把把食物吞下。復健部醫師透過「病史詢問」、「臨床檢查」、以及「儀器檢查」的方式評估病人的吞嚥功能狀況。語言治療師則利用食物,邊吃邊進行吞嚥訓練的「直接吞嚥訓練」的方式、以及在訓練的過程中不使用食物為訓練材質,只加強參與進食吞嚥過程的肌肉動作能力與神經協調反應的「間接吞嚥訓練」,來強化舌頭、雙唇、臉頰、軟顎、咽部、聲帶等肌肉運動能力與神經協調反應。如何預防吞嚥困難造成各類合併症、不當飲食造成的營養不良狀況?參考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來製備飲食,食物(Foods)分為3∼7等級,飲品分為0∼4級。固體食物分別是糊狀(4 級)、細碎及濕軟(5 級)、軟質及一口量(6 級)、容易咀嚼(7-EC 級)、食物原狀(7 級)。飲品的分級則分為0~4級,分別為稀薄( 0級)、極微稠( 1 級)、低度稠( 2 級)、中度稠( 3 級)、高度稠( 4 級)。如何運用工具來測量食物質地的硬度、內聚性、黏附性、彈性等?可使用餐叉、湯匙、筷子或手指,讓吞嚥困難飲食在任何地方、遇到任何照顧者都可以標準化。吞嚥困難飲食設計:1.食物部分注意:食物形狀大小是否方便入口?食物質地(硬度、黏稠度)、食材選擇(選擇易煮軟的食材)2.營養部分:全榖雜糧要煮的鬆軟、以豆魚蛋肉的順序做攝取、蔬菜選軟葉菜或瓜果類蔬菜、吃柔軟的水果(香蕉、木瓜)、乳品類、烹調用油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者、堅果需磨碎或咬碎、水分可調整液體濃度。
-
2022-05-13 該看哪科.耳鼻喉
咳嗽對身體影響有哪些?9種常見急性咳嗽原因,出現呼吸困難速就醫!
你有咳嗽的經驗嗎?其實咳嗽是一種自發的反射動作。當有異物像是痰、細菌或灰塵等東西刺激到喉嚨和呼吸道時,身體會自動咳嗽,和打噴嚏或眨眼等其他反射相似,咳嗽有助於維持呼吸道的通暢。咳嗽是一種重要的反射動作,有助於保護呼吸道和肺部免於受到刺激咳嗽大約以每小時50英里的速度將空氣和附著於黏膜上的異物排出肺部和喉嚨。偶爾咳嗽是正常的,因為有助於清除喉嚨和呼吸道中的細菌、痰和灰塵。但是如果有咳嗽不止及伴隨其他症狀,像是呼吸急促、粘液分泌或血痰,就有可能是其他疾病造成!咳嗽如何影響身體喉嚨和肺部通常會產生少量痰液來維持呼吸道濕潤,作為保護屏障,避免吸入刺激物和細菌。偶爾咳嗽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反而還可以快速清除不小心吸入的異物。9種急性咳嗽的常見原因,一般來說咳嗽情形不會持續兩個月:1.上呼吸道感染:通常與發燒、喉嚨痛和流鼻涕有關。大部分是因為病毒引起,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和流感。2.過敏性鼻炎又稱花粉熱:受到過敏原引發的不適,其症狀有流鼻涕、鼻塞、打噴嚏。3.吸入刺激物:急性接觸某些煙霧或蒸氣,刺激喉嚨和呼吸道發炎,引起咳嗽。4.下呼吸道感染:聲帶以下遭受病毒和細菌感染,通常會引起深度咳嗽和發燒。以支氣管炎或肺炎較為常見。5.肺栓塞:會危及生命的疾病,肺臟血管被血管內的固體、液體或空氣塊所形成的栓子阻塞,導致肺臟組織血液灌流不足造成低血氧。導致突然呼吸急促,有時還會出現乾咳。6.氣胸又稱肺塌陷:肋膜腔內出現了氣體。可能自發性或胸部外傷所致。症狀包括突然的胸痛、乾咳和呼吸急促。7.心臟衰竭:心臟無法推送足量血流維持身體所需,導致咳嗽和呼吸困難。8.鼻後滴流症候群又稱鼻涕倒流:由於黏液從鼻黏膜流至咽喉後部,會出現乾咳。9.胃食道逆流 (GERD):當胃酸回流到食道,引起胃灼熱時,就會發生這種消化系統疾病。當酸進入喉嚨時,也會引起乾咳。急性咳嗽是最不嚴重的咳嗽類型,只持續三週或更短的時間,很可能會自行痊癒。這種類型的咳嗽不需要進行治療。但是,如果咳嗽伴隨著其他症狀,像是發燒、頭痛、嗜睡或呼吸急促,就需要就醫。另外,慢性咳嗽持續時間超過八週,可能是慢性肺部疾病的症狀,也要記得就醫診斷,以免延誤治療!胃食道逆流「9大地雷食物」!?......https://bit.ly/3v0dEsV
-
2022-04-08 該看哪科.耳鼻喉
這種喉嚨痛險要命!40歲男連呼吸都費力掛急診救回一命
感冒喉嚨痛、沙啞、吞嚥困難十分常見,但有一種喉嚨痛卻有窒息風險。台中40歲蔡姓男子因呼吸道症狀一整天,以為是小感冒,到診所就醫服藥未見改善,沒想到晚上症狀加劇,聲音沙啞,飲食難以下嚥,連呼吸都費力,緊急到急診室求助,確診為有窒息風險的急性會厭炎,所幸經住院治療後救回一命。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李上杰說明,近年因疫情,許多人因擔心染疫或就醫不便而忽視呼吸道感染,急性會厭炎的典型表現會在喉嚨處發現腫脹如拇指的組織,甚至有窒息風險。建議民眾如果呼吸有「咻咻」的喘鳴音、吞嚥困難,或是居家血氧濃度監測儀發現血氧掉到90以下,應立即就醫治療。李上杰說,「會厭」是聲帶上方的一片軟骨,當吞嚥食物時會暫時蓋住氣管入口,防止食物跑到呼吸道造成噎到、嗆咳,一旦會厭軟骨發炎腫脹,易阻塞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難,甚至會有窒息致命危險。李上杰指出,引起會厭炎常見原因是感染流感嗜血桿菌,易感染族群為男性、老年人、免疫缺乏病人及尚未接種疫苗的新生兒。治療以靜脈抗生素注射為主,由於急性會厭炎有窒息風險,臨床上會持續觀察會厭腫脹的變化,利用血氧濃度監測儀即時偵測呼吸道阻塞的狀況,以即時讓患者接受氣管內插管或是氣管切開術的治療。李上杰說明,蔡姓患者到院後,醫師發現患者的扁桃腺嚴重腫脹,導致口水只能蓄積在口腔無法吞嚥,進一步安排頸部X光檢查,發現會厭組織有如翹起的大拇指,壓迫呼吸道。綜合血液檢查結果,診斷為有窒息風險的急性會厭炎,所幸住院時配合抗生素、氣管擴張劑後恢復良好,出院後也沒留下後遺症。
-
2022-04-05 該看哪科.中醫
咳嗽反應疾病警訊!中醫師教你自製生薑陳皮白糖水、冰糖燉梨,緩解咳嗽症狀
咳嗽是呼吸道自我保護作用,從生理學觀點來看,咳嗽能排除呼吸道的外來異物、細菌微粒或本身分泌物;然而咳嗽也會因不同原因,而有不同的合併症狀,來看看這些症狀的分析以及可能引起的原因。咳嗽是許多疾病的警訊 分急性與慢性咳嗽俗話說:「醫生怕治咳嗽」,中醫師賴睿昕表示,中醫認為五臟六腑皆會讓人咳嗽,所以咳嗽的病因是很多的,小到輕微的感冒,大到嚴重的肺癌都會導致咳嗽,加上現在空氣污染嚴重,更增添咳嗽難治的程度。咳嗽其實是許多疾病的警訊,絕對不輕忽,劇烈的咳嗽會傷害聲帶、造成氣管黏膜破裂出血。賴睿昕醫師說明,急性咳嗽最常見的原因是上呼吸道的感染,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感冒,通常會合併發燒、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而感冒有一定的病程,大約1至2周就會痊癒,而比較嚴重的肺炎、支氣管炎、咽喉炎等,也容易引起急性咳嗽。另一種就是慢性咳嗽,常見的是胃食道逆流引發的咳嗽,白天幾乎沒什麼咳,但是晚上躺下入眠時,就會咳得相當厲害,鼻涕倒流患者也是同樣在躺下就寢時劇烈咳嗽,還有就是氣喘或是阻塞性肺病等病症。中醫治咳嗽需辯症論治 常見偏方各有用處中醫治咳嗽的方法多,效果也好,風邪感冒而咽癢咳嗽,應搭配祛風藥如荊芥,防風。久咳耗氣宜酌加補氣藥西洋參、黃耆,以防心悸、胸悶。寒性體質或是吃太多冷飲瓜果,引發鼻涕倒流、痰多難清,須加強溫陽祛溼藥如乾薑,附子。至於咽乾咳嗽不止,伴有咽緊感,則要考慮養陰潤肺可使用麥門冬、玄參等。賴睿昕醫師提醒,久咳的患者切勿多吃瓜果類,容易因為太寒導致咳嗽加劇。太甜的食物也會聚濕生痰。花生或烤、炸、辣類食物,會加重咽緊感使人難咳。而常見的偏方,若要使用也是需要辨症論治。▸生薑陳皮白糖水材料:鮮生薑約3至5片(不要過厚)、陳皮適量、白糖適量、水。作法:鮮生薑片加入切碎陳皮,再加入白糖,以沸水開水沖泡,5分鐘後即可服用。對風寒咳嗽和虛寒久咳有療效。▸冰糖燉梨材料:粗梨1顆,冰糖1至3克,可加貝母。作法:梨不去皮、洗淨後挖核,中間放入冰糖;連同削去的皮,一同放入鍋中蒸煮,至果肉變透明即可食用。對於乾咳無痰的咳嗽有效用,可以代替枇杷膏。常摩擦魚際穴保養呼吸與腸胃道 尺澤穴刮痧增強免疫力賴睿昕醫師補充,常常用兩手摩擦魚際穴可以保養我們呼吸與腸胃道,魚際穴與呼吸器官關係密切的穴位,專治療喉嚨、氣管、肺部的問題,它具有解表、利咽、化痰的功能。還有刮痧尺澤穴部位也可有效的止咳,尺澤為肺經穴位,且周圍有很多淋巴組織,對於增強肺部的免疫力也有幫助,但是切記不可刮出血,只需稍微紅出痧即可。★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4-0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打嗝停不了的原因是什麼?專家教簡單10招止嗝及如何預防
多數人都有過打嗝不止的經驗,如果發生在重要場合,更是尷尬。究竟為什麼會打嗝?「當肋骨和橫隔膜之間的肌肉痙攣或收縮,就會發生打嗝,橫膈膜是負責呼吸的最大肌肉。」德州農工大學醫學院博士Jason McKnight說。「在每次痙攣期間,會吸入空氣,當空氣穿過聲帶,就會發出打嗝聲。」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的家庭醫學專家Jennifer Boozer解釋。打嗝是非自願,無法輕易要它停就停。一般認為打嗝是一種發生在體內的反射作用。打嗝的原因是什麼?Boozer博士說,目前並不明確知悉所有打嗝的原因,一般認為,刺激橫膈肌或連結橫膈肌的神經(膈神經和迷走神經)的行為,可能導致打嗝,包括進食太快、喝碳酸飲料或酒精、壓力過大或過度興奮;某些疾病如胃酸逆流,也可能是觸發原因;打嗝也可能是某些藥物的副作用,例如用於治療焦慮症的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s,BZD)。如何停止打嗝?多數情況下,打嗝會在幾分鐘內消失,「有時忽略打嗝,就是最好的方式。」Boozer博士說。但如果你正準備進行演說或開會,沒有時間等它自動停止,該怎麼辦?目前常見的家庭療法包括:● 深呼吸、緩慢呼吸● 喝水(或冰水)● 漱口● 讓某人出奇不意嚇你一跳● 屏住呼吸5-10秒● 拉扯舌頭● 吹氣球● 對著紙袋呼吸● 坐下,將膝蓋拉至胸前一分鐘● 在臉上冷敷以上方式看起來像是偏方,但Boozer博士說,它們其實利用了幾種機制:破壞橫膈肌痙攣的模式(例如屏住呼吸);刺激膈神經或迷走神經以破壞神經衝動(例如在臉上冷敷或漱口)。而將膝蓋拉到胸前,則是透過對橫隔膜施加壓力,達到止嗝作用。McKnight博士則建議,可以嘗試捏住鼻子,然後強迫自己呼氣並向下壓,就像要上大號一樣,保持約10秒鐘。不過他提醒,患有心臟病或呼吸系統疾病的人不適合這樣做。如何預防打嗝?經常打嗝的人,最好注意一下,什麼情況會引起打嗝,例如是在暴飲暴食後,還是吃了辛辣食物或其他刺激物,日後避免這些情況發生。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2-03-29 新聞.長期照護
剪碎食物還是嗆到?台大醫院吞嚥專家出書助長輩享美食
78歲的吳女士去年中風,大病癒後吃飯吃很久、容易嗆咳,3個月體重就掉了3公斤。女兒特別去買媽媽最愛的排骨便當,用心把排骨剪碎,沒想到媽媽依然會嗆到,後來也因吸入性肺炎反覆住院。經台大醫院跨專業團隊協助,家人才知道,不是把食物剁碎、打泥、增稠就好了,經專業評估找出最適當的食物和飲品分級,吳女士可以繼續安心享用美食。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蕭名彥表示,每10個社區長者,就有3個有吞嚥困難的問題,以「容易嗆到、吞不乾淨、吞不下去」為三大主要症狀。老化過程中常見的慢性病,可能導致長者逐漸虛弱、失能,當長輩健康狀況下滑、虛弱,也會增加吞嚥困難的風險。咀嚼吞嚥障礙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副院長王亭貴表示,吞嚥困難的原因除了老化,也可能是腦中風、腦傷、神經退化性疾病 如帕金森氏症、失智症,頭頸癌。需要到醫院詳細評估,找到原因,並且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訓練,如果置之不理,很多長者一次吸入性肺炎就走了,如果能及早尋求專業協助,可望避免憾事發生。台大醫院營養部營養師鄭千惠表示,一般人常以為把食物剁碎、打泥、增稠,就可以解決吞嚥困難的問題,殊不知食物剁碎後,提高了離散性,不但小顆粒容易殘留在口腔,吞嚥時還是有嗆咳的風險。食物泥有時候很黏,不容易吞,或是在打泥過程中出水,增加食物質地的複雜性,不見得更安全。改變食物黏稠度,太稠時可能要花更大力氣才吞得下去,加水也會降低營養密度,結果病人吃了一大碗,還是越吃越瘦。王亭貴建議,可利用吞嚥能力評估量表的十個問題,如果長輩總分達3分以上,就要尋求復健科或耳鼻喉科的專業協助,可先去診所就醫,如果基層醫師評估後認為問題較為嚴重,再轉診來到大醫院。目前各大醫院都建立了吞嚥治療團隊,台大醫院吞嚥障礙評估及治療團隊已成立30年,提供整合復健科、耳鼻喉科、語言治療師、營養師,面對困難個案也有豐富的介入經驗。台大醫院營養部主任陳珮蓉表示,根據國際標準(IDDSI)可將食物與飲品的質地,從硬到軟、從稠到稀,共可分為七個等級。經過專業評估,知道自己適合的等級之後,民眾可參考台大醫院最新出版的《吞嚥困難安心照護飲食全書》,有完整正確的觀念,也按七個等級列舉豐富食譜,民眾可自己在家準備。擔心自己準備的食物不符標準?書中也教導有簡易測試方法,。有了營養師幫忙設計適合的食物,也需要語言治療師介入,幫助長輩學習安全的吞嚥動作。台大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技術科主任張綺芬表示,吞嚥訓練可以直接邊吃邊練習,也可以間接強化吞嚥肌肉的力量,包括舌頭、雙唇、臉頰、軟顎、咽部、聲帶等部位,肌肉有力量,才能夠吞的安全。*吞嚥能力評估工具(Eating Assessment Tool, EAT-10)1. 吞嚥問題讓我體重減輕2. 吞嚥問題讓我不能像以前一樣外出用餐3. 喝飲料時要花很多力氣4. 吃固體食物時要花很多力氣5. 吞藥丸時要花很多力氣6. 吞嚥過程會引起疼痛7. 吞嚥問題讓我無法享受用餐8. 進食會感到有東西黏在喉嚨上9. 進食的時候會咳嗽10. 吞嚥的過程讓我感到有壓力給分方式:0分:沒有1分:輕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嚴重總分等於或高於3分,代表可能有吞嚥困難的風險。
-
2022-03-0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愛吃燒烤、喝酒,易引起食道癌! 避免飲食不良習慣,才是永保食道健康的長壽之道
門診年輕女士,主訴胸口灼熱,「早上起來喉嚨有痰,咳嗽。」「有喝咖啡嗎?」「有,沒喝咖啡沒精神!」是典型的胃食道逆流症狀。「你咖啡少喝,先戒。」「晚上睡前不要吃東西。」「晚上睡覺上半身墊高一點。」我告訴她注意事項,同時開了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給她。第二周回診。她說:「有進步,但早上起床仍然喉頭不舒服!」「我告訴妳的都有做到嗎?」她說:「都有做了,但有一點老公不同意。」「哪一點?」「我老公說,睡覺時要墊下半身,不是墊上半身!」她一臉通紅的說,難怪胃食道逆流不會改善。正常人在胃與食道交界有一個括約肌,好像腰有一個腰帶讓褲子束緊一樣,這個地方稱為賁門,可防止胃酸逆流到食道內。正常人直立時,水往低處流,胃酸不容易往上流到食道,不會使食道灼傷。但睡覺平躺時,如果這個括約肌鬆了,胃裡面的胃酸就可能逆流到食道內,像海水倒灌,使食道灼傷,病人會胸口痛,甚至流到喉頭,引起聲帶發炎、喉頭發炎造成咳嗽。有人先天括約肌較鬆,胃酸就容易逆流,或咖啡、茶喝多了,胃酸一直分泌,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也就不容易改善。就醫學觀點而言,師父打坐、打禪都要坐著,甚至圓寂的時候也要坐著,是有道理的,因為胃酸比較不會逆流到食道,保護食道的健康。胃酸在胃裡面不會把胃灼傷,因為胃表面有一層黏膜保護,但食道沒有這層黏膜,受到胃酸灼傷會引起食道發炎,久而久之了就會發炎變性甚至引發食道癌,就是這個道理。有人愛吃燒烤或嗜愛杯中物,前者對食道是熱的灼傷,後者是酒精灼傷,都容易引起食道癌,不可不慎。小時候常聽長輩說吃完飯要起來走動,不要躺著,現在以醫學眼光來看倒是有其道理。總而言之,人體要長治久安,長壽健康,就要符合中庸之道,少碰傷害食道之物。咖啡、茶刺激胃酸分泌,杯中物灼傷食道,燒烤食物燒傷食道,都會殘害食道造成日後發生食道癌的因素。俗語說:「盜亦有道。」換成醫學來說,「道」亦有「道」,就是保護食道也有其道理,參考師父古人的養生之道,符合中庸之道,避免現代文明殘害食道之不良習慣,才能永保食道健康,也是長壽之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1-13 癌症.肺癌
出現咳嗽、聲音嘶啞、胸痛,是肺癌嗎?一次了解肺癌的症狀、治療、如何預防及飲食建議
肺癌已成國病,據統計,台灣每年肺癌新發病例約有1萬3000多名,平均每40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近萬人死於肺癌,比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胃癌死亡人數總合還多。醫療進步,早期肺癌透過手術切除等治療,有非常好的預後;晚期肺癌雖棘手,但也有許多藥物能延長存活期。誰是肺癌患者高危險群?如何預防肺癌、早期發現?有哪些治療方式?肺癌可能有哪些症狀?肺癌症狀與生長的位置有關,鱗狀上皮癌與小細胞癌常生長在肺中央的位置,會因為腫瘤壓迫或侵犯食道,造成吞嚥困難,及影響喉返神經,造成聲帶麻痺而聲音沙啞,或壓迫上腔靜脈,引起肩膀、頸和臉部水腫;而腺癌腫瘤易侵犯心包膜,造成心包填塞,導致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成大醫院血液腫瘤醫學部主任蘇五洲表示,不同腫瘤生長位置並不絕對,普遍的症狀就是咳嗽、咳血、胸痛、喘鳴及氣促等,全身症狀則有厭食、體重減輕、虛弱、疲倦。1.咳嗽是最容易聯想到的肺癌症狀,研究指出65%的肺癌病患都有持續咳嗽的問題。2.喘鳴聲哮喘也可能是氣道中的腫瘤阻塞引起。當氣道阻塞或狹窄,空氣通過時便會發出喘鳴聲。3.胸部疼痛胸壁有許多神經纖維末梢,當肺癌侵入胸壁會引起相當嚴重的疼痛。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報告,這種情況可能會因深呼吸、咳嗽或笑而變得更糟。然而,胸痛也可能只是過度咳嗽的副作用,慢性咳嗽會拉傷肌肉。4.聲音嘶啞嘶啞、粗而微弱的聲音,也可能是肺癌另一個指標。喉返神經位在氣管和食道之間,在主動脈之下。它連接到喉部(裡面有聲帶),如果腫瘤壓在這個神經上,可能會引起麻痺。這意味聲帶不會閉合,聲帶閉合才能咳嗽、唱歌和說話。聲音嘶啞也可能是聲帶癌的症狀,這也與吸菸有關。5.呼吸短促呼吸不順暢代表可能存在阻塞,例如,肺部腫瘤阻止足夠的空氣進入。但也可能代表肺部和胸壁間液體積聚。這種情況發生在癌症侵襲淋巴和靜脈結構時,導致液體無法順利排出胸腔而積聚。這被稱為「胸腔積液」,會感覺肺部沒有足夠的空氣,因為液體擠壓,肺部無法擴張。6.多發性肺炎肺炎多次發作是個警訊,當腫瘤阻斷肺部較小的氣道時,它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溫床,這可能導致感染。7.眼睛下垂、腫脹肺癌也可能導致幾種與肺無關的綜合症狀。長在肺部頂端的腫瘤可能會壓迫眼睛和臉部神經,造成一側眼睛的眼瞼下垂、瞳孔縮小,及臉上半部一側的額頭血流及汗流異常。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報告,壓在上腔靜脈上的腫瘤可能會造成臉、頸部、手臂和上胸部腫脹,以及頭痛和頭暈。8.肺癌轉移後常見症狀肺癌最容易轉移到腦、骨及肝,腦部轉移最常見的症狀是意識模糊或平衡感喪失;骨骼或脊椎轉移最明顯是疼痛、神經壓迫導致的下肢麻痺等;肝轉移有時會有黃疸和肋下疼痛,但大部分沒症狀。肺癌有哪些致病因子?肺癌是吸菸者常見的疾病,但不代表不吸菸就不會罹患。事實上,這個致命疾病在非吸菸者身上發生的機率正在增加:一項來自歐洲針對2170名肺癌患者的研究,從2008年到2016年,非吸菸者發展為肺癌的頻率增加了一倍多。美國癌症協會估計,年度肺癌死亡患者,多達20%是從未吸菸者。1.吸菸 80%肺癌患者有吸菸經驗。吸紙菸比吸雪茄危險性高;紙菸與雪茄都吸者,比不吸者高10倍。2.二手菸 5%肺癌患者曾暴露二手菸環境,吸二手菸比不吸者的肺癌風險高1.2至1.8倍。3.廚房油煙50%女性肺癌與油煙暴露有關,油煙冒出後再炒、煎的危險性高出2倍。衛福部資料顯示,過去針對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之研究,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之女性,罹肺癌風險較有使用者風險高8.3倍。4.空氣汙染空氣汙染的影響已實證對人類具致癌性,其主要組成成分「懸浮微粒(PM)」也被個別評估一併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在空汙環境將增加肺癌的風險。5.特殊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衛福部資料顯示,長期暴露在某些重金屬物質(如鉻、鎘、砷等)、柴油引擎廢氣或石綿環境下工作的族群,有較高罹患肺癌的危險性。另外,某些建築特殊石材,有少部份具輻射及氡氣放射氣體,吸入氡氣量過高亦增加肺癌的風險。6.肺癌家族病史研究發現,肺癌與家族史有潛在關係,肺癌病患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得肺癌的風險比沒有家族史者高。7.其他曾有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等肺部疾病病史者,肺癌發生率較高,種族、性別、結婚狀況及遺傳等也有關係。不過近年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機率也很高,如何在罹癌之前就找出這些高風險族群相當重要。由國衛院名譽研究員熊昭、張憶壽與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NCI) 等相關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運用六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Age)、身體質量指數(BMI)、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教育程度(Education)、家族史(Family History)、有無易感基因(Gene)的A、B、C、E、F、G來預測罹患肺癌之風險。不吸菸的女性只要在網站輸入這六項危險因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罹患肺癌的風險有多高,進而及早提高警覺。>>台灣不吸菸女性之肺癌風險計算器肺癌的分類◎小細胞肺癌(約占12%~15%)‧與吸菸有密切關係‧男性患者居多‧有快速分裂、早期擴散的特性。‧病患的預後比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差。◎非小細胞肺癌(約占80%以上)‧肺腺癌:佔非小細胞肺癌的50%,好發於非吸菸女性。‧鱗狀細胞癌:男性常見肺癌類型,與抽菸有關。‧大細胞癌:雖生長速度較緩慢,但常有早期轉移的現象。肺癌診斷方式【非侵入性檢查】1.胸部X光檢查:偵測肺癌最基本的工具,但腫瘤必須大於1公分以上,才有機會被發現,對早期診斷較無幫助。2.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找出早期肺癌的利器,但檢查價格高,有輻射暴露疑慮以及偽陽性高等問題,易引起民眾不必要恐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否適用肺癌篩檢,國內一直未有定論,主要是台灣肺癌患者以肺腺癌為主,與吸菸較無直接關係,且LDCT存有偽陽性,可能使良性結節遭誤判,讓受檢者挨不必要的刀。但根據衛福部「LDCT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最新結果,發現的確有助找出早期肺癌,國健署已著手與醫界研擬擴大適用對象。台大醫院前副院長王明鉅認為,罹患肺癌原因還沒完全被找到,有些女性沒抽菸、沒燒香、沒下廚仍罹癌,建議40歲以上成人,尤其婦女,如從未做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至少應做一次,2至3年再做一次,即使僅發現結節,醫師都有臨床指引,為每個人做出適當醫療決策。【侵入性檢查】支氣管鏡:若病灶長在肺部中央、大氣管分布處,需由支氣管鏡配合氣管內超音波獲得檢體。手術切片:若腫瘤小於1公分,難以抽取,需透過外科手術取得檢體。肺癌的分期與治療‧第一期和第二期:治療方針主要是手術切除。‧第三期:除了手術,也有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同步治療,再加上免疫治療。‧第四期:占所有肺癌病友的一半左右,治療選擇有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肺癌的手術方式肺癌的手術方式粗分兩大類,傳統開胸手術及微創手術,微創手術分為胸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三種手術術式,術後的復發率及存活率大致相當。1.傳統開胸手術→適用嚴重沾黏、胸壁侵犯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禚靖教授表示,手術大多是針對早期肺癌的患者,較晚期如三A期肺癌,則須先進行前導性化療或化放療(Induction Chemotherapy),再進行手術。傳統開胸手術主要是針對胸腔內已嚴重沾黏,或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的患者,才會建議該術式,傷口大約20到30公分,肋骨必須撐開。禚靖解釋,手術後,須待傷口復元,住院天數長,約10天以上,且疼痛指數高。若摒除嚴重沾黏、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等情形,一般都可以採取胸腔鏡手術切除。2.胸腔鏡手術→降低疼痛 縮短住院時間目前台灣以胸腔鏡為主流,至少八成以上的肺癌手術,都是使用胸腔鏡。禚靖解釋,胸腔鏡手術是將內視鏡及器械經過1至3的切口中處理病灶,患者若嚴重沾黏,沒有空間操作胸腔鏡,且容易在手術過程中發生出血、肺部破裂等問題。不過,隨著技術的精進,胸腔鏡也能切除部分較晚期的肺癌病灶。禚靖說,胸腔鏡手術的特色在於無須將肋骨撐開,因此大幅降低了術後疼痛,傷口小、術後的外觀影響少,連帶也縮短了住院時間,一般健保也有給付,僅有部分耗材可能需要自費。雖然胸腔鏡是目前治療肺癌的手術主流,但胸腔鏡的技巧性高,外科醫師必需經過相當的訓練,以確保能安全有效率地執行肺癌切除手術。3.達文西機械手臂→提高切除靈活、精準度隨著科技進步,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在執行肺癌切除時,提供了絕佳的高解析度、三維放大的手術視野,及更高的靈活與精準度,除結合傳統胸腔鏡傷口小的特點外,更有出血較少、更安全等優勢。執行肺癌手術時,必需合併進行淋巴結切除,禚靖說,近年有報告顯示,以達文西手術執行肺癌切除時,淋巴結的清除率似乎優於傳統胸腔鏡手術。但達文西手術主要的限制就是「太貴」,目前並未有健保給付。禚靖說,肺癌手術方式的選擇應由胸腔外科醫師與患者及家屬共同討論後決定,良好的醫病溝通,幫助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晚期肺癌的治療標靶藥物、化療、免疫藥物 延長存活期十幾年前,晚期肺癌患者幾乎都無法活過一年,近幾年,抗癌武器越來越多,包括化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大部分晚期患者都能夠存活一年以上。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指出,許多癌友一聽到化療,就覺得頭皮發麻,心生畏懼,事實上,目前化療藥物精進不少,副作用小,療效更好,病友無須擔心。臨床觀察,約有一成肺癌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僅剩化療可用,高雄榮總胸腔內科主任王金洲解釋,這群癌友沒有特定基因變異,所以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在免疫生物標誌的表現量又低,所以僅能使用化療。李岡遠說,對於大部分晚期肺癌病友來說,化療絕非首選,基因如有突變、免疫生物標誌表現量超過50%,就會依情況使用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如果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這時才會考慮化療,或自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僅能使用化療的晚期肺癌患者處境較差,除了用藥沒得選之外,連治療反應率也較差,僅約兩成;如果適用免疫療法,則有效率達四成五;要是基因變異,使用標靶藥物,則有效率更可超過六成。針對晚期肺癌病人用藥,李岡遠提出三大評估指標,分別為精準的檢測報告、病人生理狀況(能否承受化療副作用)以及經濟狀況,如果經濟能力一般,通常以健保給付用藥為優先考量,如果經濟許可,或由商業保險支付,則會考慮自費於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但免疫藥物過於昂貴,如果作為第一線藥物,須更加謹慎。李岡遠說,目前僅有兩個免疫療法藥物可用於第一線,其中一個藥物無須考慮生物標誌表現量,但須加上化療、血管新增抑制劑,每月藥費驚人,恐需20、30萬元,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肺癌患者的飲食建議【這些不要吃】營養師賀智瑢表示,對於肺癌病人而言,治療前需攝取足夠營養、增強免疫力、維持體重,以提高身體對治療的耐受力與完成率。且因多數的肺癌患者都有過瘦的問題,術後則要在控制體脂肪的情況下增加體重。然而,體重是評估營養不良的重要指標,若1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就是個警訊。賀智瑢說,肺癌患者若有咳嗽、痰黏稠的問題,切忌刺激性食物,且一定要禁菸、禁酒,下列食物也不宜:1.寒涼食物:避免食用屬性偏寒涼的白蘿蔔、瓜類與柑橘類等寒涼食物。2.油炸加工品:不能吃油炸、醃製類等難以消化、容易致癌的加工品。3.刺激性食物:像是辣椒、薑、蔥、生蒜、胡椒等,因容易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等症狀。4.生食:病患若白血球過低時,身體免疫力自然降低,這時也該避免吃泡菜、生菜沙拉、生魚片等生食,避免食物遭細菌汙染,因此食物應該煮熟、水果削皮後再吃。【請你這樣吃】1.六大類食物 都應該攝取賀智瑢表示,營養諮詢門診時,病人最常問要吃什麼?其實什麼都可以吃,多樣化的均衡飲食是提供完整營養最好的來源。換句話說,五穀根莖類、奶類、魚肉豆蛋類、蔬菜、水果、油脂等六大類基本食物都應該攝取。治療期間病友還可多攝取高熱量、高蛋白的黃豆、奶製品等,足夠的熱量則能維持體重,打好治療癌症的基礎。2.補充魚油 Omega-3可抗發炎醫師建議,治療中的病患可多補充含有DHA的魚油,因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緩發炎反應,且補充因癌症而減少的維生素A、C、B2、B6與葉酸。遠離肺癌,你能做的事1.遠離菸害,拒絕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2. 習慣做飯的家庭主婦要使用排油煙機、保持廚房通風。3.多吃蔬果、多運動提高自身抵抗力。國外研究發現,吃蔬果可降低四成以上罹癌。4.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空汙來時務必戴口罩、少出門。諮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2-01-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這波已5童染疫 幼兒感冒有哮吼提高警覺
桃機Omicron群聚事件持續擴大,造成六個家戶感染、五名兒童染疫,指揮中心表示,近日將邀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開會討論,是否讓小朋友接種新冠疫苗。國內兒科專家提醒家長,幼兒如有感冒症狀,且合併「哮吼」,講話及咳嗽時聲音粗啞,就應提高警覺。這波本地疫情造成五名幼童染疫,一人無症狀,其餘四人出現發燒,且各有頭痛、嘔吐、喉嚨痛、頭痛等症狀。兒科醫學會兒童急診主任委員吳昌騰表示,香港研究發現Omicron病毒對肺部侵襲性較低,但易引發上呼吸道症狀,兒童氣管較細小,如發炎腫脹,染疫後症狀類似流感、感冒,很難辨別。美國專家觀察大量兒童病例後發現,部分感染Omicron的兒童聲帶和喉頭發炎,出現「哮吼」症狀,聲音粗啞,咳嗽聲刺耳類似狗吠。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極少數確診兒童會有全身多系統發炎的重症,臨床症狀近似於「川崎氏病」,會發燒四、五天,眼睛紅、嘴唇乾裂、淋巴腫大、出疹、手指、腳趾末端紅腫脫皮,卡介苗注射位置會紅腫。上述症狀可透過免疫球蛋白治療康復,但若發生在一歲以內的嬰兒,會比較危險。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後症狀較輕,與一般感冒難以區別,建議醫師收治感冒幼童時,應詳細問家庭的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居住地、家人工作、就讀的學校是否預防性停課等,如有風險因子,給予快篩。至於幼兒是否適合施打疫苗?黃立民表示,美國建議五到十一歲兒童接種疫苗,但大部分國家態度保守,兒童防疫措施仍以疫苗以外的公衛措施為主。
-
2022-01-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兒科醫師頭大「哪個感冒小孩該快篩?」 專家建議這些必問
桃機Omicron群聚感染持續擴大,深入六個家庭、波及五名兒童,兩人未滿兩歲、一人未滿五歲、兩人為國小學童。僅一童偏向無症狀,其餘四人都曾發燒,並各有頭痛、嘔吐、喉嚨痛、頭痛等症狀。國內兒科專家表示,兒童防疫只能靠非疫苗公衛措施,因症狀難以與流感區辨,建議醫師必須詳細詢問TOCC及居住地、學校、家人工作等資訊,有風險因子就該篩檢;本身有其他疾病的孩子,症狀也可能較為嚴重。兒科醫學會兒童急診主任委員吳昌騰表示,美國近期已有超過卅二萬五千多名兒童確診,Omicron確診兒童住院人數高於Delta流行期,西雅圖兒童醫院病童每十人就有兩人確診。香港研究發現Omicron病毒在上呼吸道複製率較高,對肺部侵襲性較低,但由於兒童的氣管比較細小,如果發炎腫脹,就會出現類似流感的上呼吸道症狀。雖然幾乎所有症狀都類似流感,仍有小特徵可留意。吳昌騰提醒,美國觀察大量兒童病例之後發現,某些感染Omicron的兒童因聲帶和喉頭發炎,有「哮吼」症狀,講話及咳嗽時聲音粗啞,咳嗽聲刺耳類似狗吠,建議家長和醫師提高警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新冠肺炎在兒童都比較輕症,最大的問題在於與一般感冒難以區別,一百個有症狀的小朋友可能有一個確診,但光憑症狀,根本不知道要篩哪一個。強烈建議醫師必須要詳細問家庭的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居住地、家人工作、家裡有沒有人生病,就讀的學校在哪裡、是否有同校學生確診或預防性停課等,如果發現疑似有與桃機群聚有關的風險因子,就要快篩。吳昌騰提醒,台灣有非常多過敏兒,過敏性鼻炎、氣喘都很常見,這些既有疾病也會混淆確診症狀。令人擔心的是,感染新冠病毒帶來的壓力,可能會誘發氣喘等過敏症狀加劇,症狀不見得輕微,本身就有一些疾病的孩子若確診,還是可能致命,不可輕忽。黃立民表示,美國有建議五到十一歲兒童接種疫苗,但大部分國家都沒有讓兒童打疫苗,除了考量到輕症較多,也因為相關試驗的安全性資料還不夠多,各國政府的態度偏向「還不急」,仍以疫苗以外的公衛措施作為兒童的主要防疫策略。吳昌騰建議,既然孩子還不能打疫苗,圍繞他身邊的人都應該要接種,才能保護兒童。除此之外,家長必須努力協助落實兒童戴口罩、勤洗手等動作,尤其孩子很容易東摸西摸,就算揉眼睛、摸鼻子很難阻止,但至少吃東西之前務必要把手好好洗乾淨。
-
2021-12-22 新聞.杏林.診間
68歲阿嬤插管治療,喉嚨發不出聲!醫護引導阿嬤一字字慢慢對兒子說出「我愛你」
花蓮一名68歲阿嬤患有神經肌肉病變而插管治療,除了吞嚥困難外,喉嚨也發不出聲音講話,感到非常無助。門諾醫院醫護討論後,利用抽痰裝置接上氣流以震動聲帶,讓阿嬤終於能開口說話,看著阿嬤緩緩地對兒子說「我愛你」,令在場的醫護動容,直呼「這一幕就是最好的回饋與肯定」。門諾醫院指出,阿嬤在9月因呼吸喘、下肢水腫等症狀就醫,經檢查後確診為神經肌肉病變,有呼吸衰竭的情形,經氣切插管後,轉到呼吸治療中心住院。不過因插管阿嬤無法正常講話,看著她渴望說話的表情,語言治療師嘗試用傳統發聲閥,讓阿嬤練習說話,但氣切管氣囊上有較多分泌物,容易因為氣囊的抽空,讓分泌物掉入氣道引發咳嗽,無法順利發聲。不忍看著阿嬤無奈又無助的表情,經語言治療師與呼吸治療師討論,並參閱國外的案例,呼吸治療師利用可抽痰式氣切上的抽痰裝置,外接氧氣氣流,再藉此氣流往上震動聲帶,達到練習發聲的目的,過程中阿嬤不僅可以開口說話,呼吸器的使用也不受影響。隨著語言治療師的引導,阿嬤看著身旁的兒子一個一個字慢慢說出「我愛你」,這一刻阿嬤眼角流下了淚水,陪在身旁的兒子則是牽起媽媽的手說「我們都愛你,全家人都等你回家」。語言治療師許原豪表示,看到阿嬤終於可以開口說話,對治療照護團隊是無比的鼓舞,尤其呼吸治療師黃梅芬善用巧思加以改裝,讓抽痰管和氧氣管成為實現阿嬤說話願望的利器。阿嬤的兒子非常感謝團隊的用心,讓愛說話的媽媽終於不再因為無法說話生悶氣。
-
2021-11-22 新聞.元氣新聞
娃娃音始祖切20顆腫瘤 「比10年前強」近況超驚人
66歲「娃娃音始祖」、資深演員林美照自3年前拍完偶像劇「種菜女神」,歷經急性肺炎、聲帶受損、白內障手術,又切除腸道20顆腫瘤後,足足停工3年將過去用「身體換財富」 所耗損的健康一一養護回來,如今再度亮相的她,不但氣色佳、膚況好,連體能狀態也比10年前的自己強,更令人意外的是,她還成了經紀人的救命恩人。林美照自8歲就開始幫忙扛家計,跟著大姐林夢梅四處演唱,勞碌奔波近一甲子,但賺了錢,身體卻出狀況,去年不但患急性肺炎,還發現腸道長了20顆腫瘤,其中還有一顆是原位癌,在動過腸道手術後,終於恢復健康,她說,「這3年雖然花費了不少錢,但換回身體健康,投資報酬率值得」,為了養生,她遵照擔任營養師的乾女兒指示,進行飲食控制,不再日食一餐、不偏食,加上肌耐力訓練,不僅解決小腹微凸困擾,體重也維持在45到48公斤之間,體能更是呈現逆齡狀態。找回健康的林美照,享受身體神清氣爽的感覺,但也對於情同家人的經紀人越發看不順眼,經常逼迫有三高、身形穩重的經紀人減重,不僅時時耳提面命還索命連環call,最後經紀人受不了耳朵轟炸才接受安排減重,3個月內成功減了12公斤,日前經紀人連續數日發生胸悶、絞痛現象,後經醫治症狀緩解,這也證明林美照強迫減重有效,事後,經紀人一家都對林美照感恩不已。林美照說,之所以如此在乎經紀人的身體健康,是因為對方曾承諾要與她一起努力奪金馬、金鐘、亞太三大獎座,作為紀念彼此合作的里程碑,「 所以,在沒有還清金馬、亞太 債務前,我可得盯緊她,把自己的身體健康給顧好。」
-
2021-11-20 新聞.科普好健康
82歲阿嬤切除甲狀腺腫瘤! 透過「精準麻醉」 術後恢復較快、不會惡心嘔吐
精準醫療的時代來臨!其中「麻醉」是外科手術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近年也走向「精準麻醉」配合外科手術的治療方式,可透過腦波監測、靜脈注射麻醉藥物,能更精準即時調整麻醉藥劑量,不僅減少了麻藥量,患者術後很快恢復呼吸且清醒,不再疼痛、惡心嘔吐了。腦波監測 可即時調整劑量一名82歲阿嬤罹患晚期甲狀腺癌,腫瘤超過6公分,癌細胞已擴散到食道、右喉返神經與內頸靜脈,難以切除乾淨,她的右聲帶長期麻痺、呼吸只剩一半,加上被癌細胞侵犯的食道可能滲漏破裂、內頸靜脈剝離時可能大出血,導致施行甲狀腺切除手術風險很高,因此事前規畫安排「精準麻醉」配合外科切除手術,費時6個半小時。此次執行甲狀腺切除手術,麻醉醫師就像機長一樣緊盯精密儀器發揮麻醉技術,採用BIS腦波暨DSA頻譜分析精確判斷患者使用的麻醉劑量,即時進行劑量的調整;同時以手術疼痛監測儀(SPI)與四聯刺激(TOF)監測,安心投予止痛與肌鬆劑量,保障術中不會亂動且血壓非常平穩;最後縫傷口時加上專一肌鬆逆轉劑Sugammadex,患者即刻恢復正常呼吸,迅速拔管且10秒鐘內睜開眼睛。患者清醒快 不到3天出院手術結束後,病患很快清醒,不會疼痛、惡心嘔吐,不會急性譫妄,不須延遲拔管,也不用住加護病房,不到3天就康復出院,降低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因此,面對高齡、多病且高風險手術時,「精準麻醉」是複雜手術可以採用的麻醉方法。高雄長庚自2017年開始,施行外科手術時,會導入精準麻醉的概念與眾多實踐技術,根據6713位國人的大數據分析,採用腦波監測,能減少8.6至13.9%的不必要麻藥量,拔管、意識恢復與甦醒會變得更快更好;術後疼痛部分,除了傳統自控式止痛外,還結合口服止痛藥、非嗎啡類長效止痛針劑、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等,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止痛。施打時機與流程 更為優化尤其更優化施打時機與流程,讓麻醉氣體可減量5至14%,嗎啡減少18至20%,術中高血壓減少22至55%,術後止痛效果一直保持。同時也優化手術的點滴速率、因應病患風險選擇適當麻醉藥物、合併多重止吐藥物應用,可讓術後嘔吐不再是許多手術病患醒來的夢魘。目前施行全身麻醉有兩種作法,一種是吸麻醉氣體進行麻醉,台灣大約八、九成的手術是採用此方式,術後常會發生惡心嘔吐;另一種則是靜脈藥物注射,但必須在腦波監測下進行麻醉劑量的調整,避免過輕中途醒來或過重導致延遲甦醒,術後可防止惡心嘔吐及未來認知功能障礙等問題。現代最高品質的全身麻醉,應包括精準麻醉深度、優良止痛計畫、全方位預防惡心嘔吐、提早拔管降低術後肺部併發症等。
-
2021-10-10 該看哪科.耳鼻喉
夜咳、咳嗽咳不停怎麼辦? 醫教4招改善,超過2週盡早檢查
日常生活時常會有咳嗽的情況出現,許多人認為就是感冒、過敏等,並沒有太在意。但其實咳嗽的原因不單單僅有感冒或過敏,亦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警訊。 夜咳、咳嗽咳不停?醫指常見4大原因 賴耳鼻喉科診所賴盈達醫師表示,咳嗽主要是呼吸道受到感染或刺激,會出現的防衛性反射動作。透過排除外來異物或有毒物質,以及清除多餘的呼吸道分泌物,咳嗽是一種重要的自我保護機制。 咳嗽發作時間往往因人而異,有人會咳一整天,也有人會在固定時間咳嗽,例如夜咳。不同原因也可能造成咳嗽持續時間不同。促成身體出現咳嗽的原因繁多,在耳鼻喉科領域,最常見的即是感冒、鼻竇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等鼻部疾病,以及喉部胃酸逆流喉部疾病。 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鼻竇炎 賴盈達醫師解釋,以呼吸道感染來說,患者常會出現許多痰,進而刺激喉部產生咳嗽。過敏性鼻炎多與環境有關,如塵螨、灰塵等,常見鼻涕倒流至喉嚨進而刺激引起咳嗽。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只有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才會咳,這是因為鼻涕倒流影響到喉部造成咳嗽。 胃酸逆流 另外,胃酸逆流也是常見原因之一,也與胃潰瘍、胃發炎等腸胃道疾病而起,造成胃酸從食道上來刺激到喉嚨,進而產生咳嗽、喉嚨異物感等情況。這幾種情況在日常較為常見,相信民眾並不陌生。 肺癌 然而,咳嗽也有可能是因較嚴重的疾病所引起,如肺癌。賴盈達醫師表示,咳嗽也是肺癌的常見症狀,因此久咳不癒必須多加留意。值得注意的是,肺癌在癌症罹患率及死亡率都名列前茅,以往許多人認為和抽菸有關,且以男性居多,但事實上有不少的肺癌患者本身並無抽菸習慣,且逐漸有年輕化、女性比例增加的趨勢。賴盈達醫師指出,確實抽菸、二手菸是其中重要的致病因子,但其他也包括了工廠廢氣、汽機車廢氣、廚房油煙等,這些都是需要留意的風險因子。 一般感冒咳嗽一週好轉,超過兩週留意症狀早檢查 賴盈達醫師表示,一般的感冒、呼吸道感染等,通常在一至兩周會逐漸好轉,咳嗽的症狀也會逐漸消退,因此若有超過二至三個星期以上就建議盡早就醫檢查,包括內視鏡檢查、胸腔X光檢查等,了解咳嗽原因為何,除了改善咳嗽的症狀以外,也針對根源進行治療。也建議長期有咳嗽問題的民眾,可多留意自身是否有其他症狀,以利檢查時與醫師討論。 例如前述提到的胃酸逆流,患者也可能會有火燒心等情況出現。而肺癌除了民眾較常聽到易有咳、累、喘等症狀,在某些情形甚至會影響神經,進而出現聲帶麻痺的情況,造成沙啞、聲音異常。聲帶麻痺會造成聲帶閉合不好,因而也可能有吞嚥困難,甚至常常嗆到、呼吸困難等情形,因此一定要特別留意。 婦聲音沙啞、常常嗆到,經檢查發現罹患肺癌! 賴盈達醫師也分享案例,日前有名60歲婦人就診,表示近一個月聲音沙啞,偶有夜咳及進食嗆到的情況,但最近一周且越來越嚴重、愈加頻繁,但患者本身但平時並不多話,也不唱歌,且沒有抽菸習慣,也沒有過敏、胃酸逆流等問題。經內視鏡檢查發現,患者左側聲帶完全無法動彈,因情況較為嚴重,轉診至胸腔內科做進一步檢查評估,在胸腔電腦斷層下發現左肺部已有約2公分的腫瘤,確診肺癌。 久咳盡早檢查以利根治,醫教4招有助改善! 關於自我保健,賴盈達醫師建議可從各項生活習慣著手。包括最基本的戒菸、避免二手菸、口罩儘量不離身,如此便有助避免室外空汙的侵擾。 平時居家環境、工作環境也定期打掃,可使用空氣清淨機,並也同時留意室內溼度,也特別提醒寢具應定期清洗更換,這樣就有助杜絕塵螨等過敏原。 若有胃食道逆流等胃部問題,除了藥物控制,建議應注意飲食正常,三餐均衡,並且避免宵夜或睡前飲食,睡覺時可將枕頭墊高,以降低胃酸逆流的發生率。 至於坊間時常聽到咳嗽、喉嚨癢可吃枇杷膏、香草冰淇淋等改善,對此賴盈達醫師表示,效果因人而異,建議還是先就醫檢查出原因為佳,以利從根本改善 《延伸閱讀》 .6招改善胃食道逆流,這些NG飲食、行為別再犯! .久咳不癒竟可能是肺癌徵兆?醫:超過2~3週等盡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05 該看哪科.耳鼻喉
鼻塞是過敏、鼻竇炎還是鼻咽癌?醫:單側鼻塞2周盡速就醫
鼻塞在台灣相當常見,不少人習以為常,這看似事小的問題卻也可能藏有重大隱憂。賴耳鼻喉科診所賴盈達醫師就提醒,鼻塞若遲遲沒有改善,日久各項慢性病恐找上門,又或者其實是癌症警訊卻沒自覺而延誤就醫,提醒民眾多加留意。 鼻塞是因為過敏?醫:單側達兩周盡早就醫 賴盈達醫師表示,鼻塞最常見的原因不外乎就是感冒、過敏、鼻竇炎等,當中又以過敏為台灣常見鼻塞原因,也就是民眾常聽到的過敏性鼻炎。 台灣氣候多為濕熱,容易孳生塵螨等過敏原,引起身體的過敏反應。過敏性鼻炎常見特徵包括了兩邊同時鼻塞、也可能左右兩邊輪流鼻塞,常合併鼻癢、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癢、皮膚癢等。 鼻竇炎和過敏性鼻炎相似,常會讓人混淆,有別於過敏性鼻炎起於對過敏原的過敏,鼻竇炎主要發生原因是因為感染,也就是位於鼻腔內的鼻竇,因感冒等原因造成的細菌感染或黴菌感染等,所形成的發炎情況。 單側鼻塞等兩周早就醫,可能為鼻竇炎或鼻咽癌! 鼻塞即便看似小問題,但也可能是疾病警訊,應留意相關細節,例如前述的鼻竇炎,又或者是鼻咽癌等癌症問題,一樣都可能造成鼻塞,但常見為單側鼻塞。 賴盈達醫師解釋,一般而言感冒或過敏所引起的鼻塞,因是全身性的免疫反應,鼻塞時會多以兩側出現或輪流呈現。但特定鼻竇炎、鼻咽癌等等的腫瘤疾病引起的鼻塞則非如此,因此常常多以單側呈現為主,且也可能因為神經壓迫的原因形成上述這類不尋常症狀,包括了單側鼻塞、頭痛或頭暈、視力模糊、膿鼻涕、臉部脹痛、脹麻、流鼻血、味覺喪失等。若以上這些症狀,時間超過兩個星期,宜盡速就醫。 婦單側鼻塞不見好轉,檢查驚見大塊黑影! 賴盈達醫師舉例,近日診間來了一位年約60歲婦人,告知左側鼻塞已有一段時間不見好轉,且隨時間漸漸出現臉部脹脹的感覺,還有黃色濃痰、視力模糊等,經內視鏡檢查竟見在鼻竇開口有一個體積相當大的黑影,原來是左側鼻竇嚴重發炎化膿,更進一步檢查發現是因黴菌感染所致,因此出現這些異常症狀。值得慶幸的是並非癌症,否則依症狀來看恐怕拖延已久,再次提醒民眾特別留意單側鼻塞等症狀。 遲未改善恐釀慢性病,醫籲過敏性鼻炎早治療! 即便是雙側鼻塞、確定是過敏性鼻炎,賴盈達醫師也提醒應盡早治療,因為過敏性鼻炎雖然通常並不嚴重,但很有可能在身體形成一連串的影響,進而造成各種疾病、慢性疾病。 賴盈達醫師舉例,情節較輕者像是過敏性鼻炎就常因為鼻涕倒流,進而引起過敏性聲帶炎,造成喉嚨搔癢、沙啞、卡痰等。但常見過敏性鼻炎患者以嘴巴呼吸,嘴巴呼吸不僅容易造成口乾舌燥,也容易因此孳生細菌,進而形成口臭、牙周病、蛀牙等。除此之外不少研究也認為,過敏和失智症、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有所關聯,提醒民眾盡早就醫治療。 鼻塞的治療上,自然是以改善根本問題為主,以最常見的過敏性鼻炎來說,普遍會先以口服藥物或噴劑進行,視情況調整。也建議患者調整作息,避免菸酒,多運動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因為過敏和免疫有關,免疫力的好壞則看日常生活。並且也建議檢視生活環境,控制濕度、定期清掃房間,以避免灰塵、塵螨等隨電風扇、冷氣等在房間內到處飄散。在進行生活改善後,若還是有不舒服,則可考慮進行手術,方式繁多,包括傳統切除手術、新型的雷射手術等,將腫脹的鼻黏膜組織縮小。 不論如何,還是再次提醒,鼻塞事小,但也有可能是嚴重問題,應盡早檢查確認原因,並加以改善及治療,以免後續產生更多不必要的健康問題。《延伸閱讀》 .噴鼻劑改善過敏有副作用嗎?專家祥解! .嘴巴呼吸易生病、口臭、牙亂,醫教4招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