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6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聲帶
共找到
106
筆 文章
-
-
2024-12-04 焦點.元氣新聞
當年為平鑫濤插不插鼻胃管與繼子女鬧翻!作家瓊瑤淡水家中身亡 最後留書曝光
《聯合報》報導,知名作家瓊瑤(本名陳喆,27年次)4日下午1時22分傳出在新北市淡水區住家輕生,消防救護人員獲報到場,發現她在住家房間內輕生,但發現時已無呼吸心跳,明顯死亡未送醫,享壽86歲。據瓊瑤63歲兒子表示,媽媽留有遺書,交代秘書今天中午回家看看,入屋後發現立即通知119,但救護人員抵達時瓊瑤已身亡。我「死亡」的方式,是在我生命的終站實行的!瓊瑤的秘書下午3時3分在臉書貼出瓊瑤最後的留書與最後的作品《當雪花飄落》,瓊瑤寫道:我「死亡」的方式,是在我生命的終站實行的!年輕的你們,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生命,一時的挫折打擊,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磨練」,希望你們經得起磨練,像我一樣,活到八十六、七歲,體力不支時,再來選擇如何面對死亡。無法阻止平鑫濤被插鼻胃管 瓊瑤覺得「背叛了他」早年瓊瑤以《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多部電視劇捧紅兩岸三地許多男女主角,也因此成了當紅劇作家。不過晚年則因為與繼子女為照顧失智平鑫濤鬧得沸沸揚揚。2年前84歲的瓊瑤也透露擔心自己得失智症,鼓起勇氣去醫院做了MRI(磁振造影檢查)等完整檢查,當時她開心宣布「我沒有失智症,也沒有失憶症」。2017年瓊瑤為照顧失智丈夫平鑫濤心力交瘁,在臉書上以「背叛─別了!我生命中最摯愛的人」為題記錄、分享感受,由於三名繼子女在治療上與她意見相左,她說孩子們堅持插鼻胃管,她最終只能「含淚投降」。但看到丈夫插管後痛苦的模樣,瞬間覺得自己背叛了他。當時瓊瑤與繼子女不斷互相放話,也讓急救插管、安寧照護問題成為話題。平家子女當年與瓊瑤為照顧平鑫濤,多次在媒體傳話爭鋒相對,他們不想讓爸爸不吃不喝好像活活等死,才決定插鼻胃管,「插管一般是說氣切,不能講話,不是鼻胃管,不要無限上綱。」後續平家子女也說想把爸爸接回自己照顧,瓊瑤又在臉書貼上一封「給平瑩、平珩、平雲的一封公開信」,稱要請三位平家子女「高抬貴手」,「人在做,天在看,不要如此殘忍和惡毒」。她稱平家子女說想把爸爸接回自己照顧,她也成全他們。「插鼻胃管」與「氣管插管」不同許多人聽到鼻胃管,認為裝上後就再也拿不下來。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曾受訪指出,鼻胃管是暫時性灌食,只要多做吞嚥訓練,仍然可以恢復自主由口進食。鼻胃管置放時有些不舒服,插完也需適應一段時間,但絕大部分病人後來都能習慣,不會造成痛苦。要特別釐清的是,插鼻胃管與「氣管插管」不能相提並論。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朱為民曾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鼻胃管是從鼻孔置入,經過食道到胃裡的細管。優點是可以讓不能由口進食的病人透過管灌吸收營養;但放置時不舒服,會引發嘔吐反射,有異物感。有些失智長者也會覺得一直有管子不舒服、很煩,會去拉扯,管路也可能因為清潔不當導致感染。氣管內管則是從口腔直接放進氣管的管子,較粗,放置的過程更不舒服。優點是接上呼吸器可確保氧氣進入肺中,但缺點是非常不舒服,管子長期置放容易造成口腔壓瘡以及聲帶潰瘍。哪些病人需「留置鼻胃管」?中風、臥床、吞嚥困難及胃腸道阻塞等病人,往往無法自己進食,但為避免營養攝取不足,而須放置鼻胃管。健保署統計,2021年留置鼻胃管3個月以上的病人,共7.9萬人。★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11-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變成病人後的醫師
編者按:「醫病平台」休息了一段時間,終於又開始了。本週的兩篇文章都是出自七老八十的資深醫師,一篇是行醫多年的醫師在本身生過大病之後的「頓悟」,分享如何跨過醫病鴻溝,對醫病關係有更深入的心得。一篇是退休後的醫師,由多年勤於閱讀筆耕之後,由醫學史的觀點,提出醫學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並重、結合,應是我們目前面對的最迫切的課題。三十幾年前我還在美國大學醫院當神經科教授時,有一次因為心律不整感到不適,在家醫科同事的堅持下,我住進了醫院內科加護病房,透過許多「第一次」的體驗,深深感受到當醫師變為病人時,才能真正體會到病人與家屬的感受。在出院後,我以一篇以「生過病的醫生可能更會照顧病人」為題的文章,在美國台灣人中文報紙「太平洋時報」刊出。在那文章裡我提到了過去自己的就醫經驗,包括首次接受電腦斷層檢查,才有機會真正體會到病人置身於閉塞空間以及噪音刺激的恐懼與難受,而引起不少迴響。記得還在美國定居時,我因為健康保險的體檢,在毫無症狀的情形之下,血液生化檢查發現肝指數有些不正常,而回國探親時,曾經請教一位我非常佩服的慢我幾屆的台大醫院肝病專家,當時因為還沒有有效的對抗肝炎病毒的藥,而當時唯有的Interferon(干擾素)又有許多副作用,可能對我的忙碌工作會有影響,而我又沒有任何肝炎的症狀,所以也決定先不要治療。後來回台定居幾年以後,才確定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而開始在肝炎專家的學長指導下接受抗病毒治療一段時間,而肝功能得以恢復正常。後來在專家指導下,成功地停用長期抗病毒治療,而得以繼續維持肝功能正常,並且抗原轉為陰性多年。但在這位肝炎專科醫師的指導下,幾年來每六個月都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以防B肝病人日後發現肝腫瘤的可能。想不到今年八月底,腹部超音波檢赫然發現肝臟有異常,接著馬上做了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證明了肝右葉長了一個腫瘤。我與也有醫師背景的內人一起聆聽肝腫瘤外科同事,說明他對所有檢查結果的看法以及對治療的建議。他以電腦程式綜合這些影像所描繪出來的彩色立體圖像,對這顆座落於肝臟右葉深處2.1 公分小腫瘤做了非常詳盡的說明。他說,要完全切除這深藏的腫瘤,可能需要犧牲不少正常的肝臟,而我的肝功能種種數據顯示我可以承受「甚至整個右葉都拿掉」的大開刀。好處是我們可以從切除的組織在顯微鏡下確定病理診斷,但我可能需要住院至少一星期,之後還需在家靜養兩星期。另外,他也提出可以考慮非開刀治療,由放射科血管專家醫師,執行「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ACE)」,將水溶性抗癌化療藥物與油性物質(Lipiodol)混合,加上「微粒球」注射到主要提供腫瘤養分的肝動脈分支,以阻斷腫瘤的生機。這種治療對對身體的傷害遠比開刀小,做完以後如果沒有意外,隔天就可以出院。但問題是這樣做,我們就無法像開刀取出腫瘤一樣,做出確切的病理診斷。回家後,我與內人平心靜氣地再三討論。家母在診斷B 型肝炎多年後,1983發現肝癌,當時台大醫院一位放射科年輕主治醫師赴日本學習這種栓塞治療法剛學成歸國,記得家母是台灣早期接受這種治療的幸運者之一,她前後在台大醫院經過幾次栓塞,而享有非常理想的生活品質,最後到1992肝癌復發,發生多處轉移而過世。許多從來沒有想過的往事在這幾天陸續浮上心頭。猛然想起1997年當我還在美國大學醫院服務時,因為體重銳減,而做了全身健康檢查,意外地發現兩側聲帶有明顯的運動障礙,經過耳鼻喉科教授仔細檢查才發現這是「先天性聲帶麻痺」,這也解釋了我從小呼吸聲音比較明顯,常被問及是否有氣喘,而且從小就無法參加劇烈運動。我非常感謝這位耳鼻喉科同事發現了我五十幾年「宿疾」的原因。他很親切地告訴我,我的身體已經老早就習慣於這與生俱來的毛病,說話與一般運動也都沒有問題。但他一再叮嚀,將來如果我需要做全身麻醉的檢查或開刀時,一定要記得向麻醉科、外科醫師告知自己的先天性聲帶異常,因為像我這種病人在術後拔管時,有時會有氣道不暢而發生缺氧的嚴重後果。這再三叮嚀的「忠言」促使我馬上與外科、耳鼻喉科、麻醉科同事進一步請教。種種因素更使我傾向不考慮開刀的治療。我在星期日中午住院,接待的同事親切地解釋了住院病人須知,並告訴我不久將會接到「重大傷病卡」,可以幫忙減少醫療負擔。他大概看到我面色凝重,趕忙解釋健保的政策下,癌症是屬於「重大傷病」。孰不知我之所以如此「過度反應」,是因為我一時無法接受自己在癌症醫院任職多年,今天竟會對「癌症」的診斷有這種不應該有的反應。住進病房以後,我回到「教研大樓」的辦公室,拿自己慣用的漱口杯及一些文具。當我走回醫院病房的通道時,突然有種說不出的孤寂淒涼之感。這條常走的路,今天只是因為走進醫院時,不再是「醫師」,而是「病人」的身份,竟然會有天淵之別的感受。不覺想起過去帶著醫學生做床邊教學,碰到無法接受自己有「癌症」的病人時,我常會與病人及學生分享一篇很好的文章,「感謝上帝,我得了癌症」。這是一位醫師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的A Piece of My Mind專欄的好文章,台灣也有很好的中文翻譯。還記得一位女病人在看了這篇文章後,要求我給他英文的原文。原來她本身是高中英文老師,她深受這篇文章所感動,而希望能與學生分享這「課外讀物」,讓學生體會多學外文,才能品嚐好文章的原汁原味。此時重讀這文章更能領會其中的深奧。 我住院隔天就在局部麻醉下,接受了由鼠蹊部的「股動脈」穿入導管成功到達腫瘤部位的動脈,做了應該做的治療。我是在意識完全清醒下經歷十分順利的療程,但坦白說,我當時並不擔心自己,只是惦念內人因為前晚在病房陪我而沒睡好,在我進去接受療程之前,她被帶到急診應變中心發現血壓升高並有微燒……回到病房以後,見到了內人,看她沒事,我也安下了心。當晚唯一的不方便是因為股動脈穿刺的關係,有段時間右腿不敢動而稍感不適,但比起全身麻醉、剖腹摘瘤的驚心動魄,我真的躲過了一劫。隔天我就出院了。百感交集,我決定把箇中感受以「由癌症醫院『醫師』轉為『病人』」為題,寫出心中的諸多雜感,發表於我已經寫了二十幾年的經典雜誌的「杏林筆記」專欄。同時,我也才想起來,最近因為身體出了些狀況而停了一段時間的「醫病平台」。這是我們幾年前與一群關心台灣醫病關係的文藝醫界人士共同發起的電子報,希望能使「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有個平起平坐的園地,共享醫界、病人、家屬在治病、生病的親身體驗,希望透過醫病彼此的了解,可以改善台灣社會的醫病關係。坦白說,透過這次個人所經歷的親身體驗,才發現醫師本身生病後,更能了解跨越醫病鴻溝的困難。更重要的是,癌症比起其他疾病有更多的未知數,而這句我們醫師常掛在口邊勸告病人「要定期追蹤」的出自好意的叮嚀,更使「醫病籓籬」另一邊的癌症病人,加深他們的隱憂。這次的親身體驗,使我深感這種罹癌病人與家屬應該得到更多的支持。這幾個月來「醫病平台」之所以暫時停刊與我個人的健康有關,也因此決定改寫了個人已發表的「由癌症醫院的『醫師』轉為『病人』」,來做「復刊」的首篇文章,也希望我們能夠繼續在「醫病平台」追求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分享彼此的經驗心得。同時這幾年來,關心醫學教育的有心人也發覺在這專欄過去所發表的醫學生分享他們習醫的赤子之心,以及醫學院老師在培育良醫的用心良苦,感動了不少社會大眾、病人、家屬。這是我們當初所未曾預料到的。我衷心地希望我們的共同努力可以使我們的醫療環境更勝一層樓。
-
2024-11-13 焦點.健康知識+
打嗝怎麼辦,怎麼讓打嗝停止?偏方效果因人而異 醫指點1招非常有效
打嗝打不停怎麼辦?許多人都有短促小「ㄜ」的打嗝經驗,但如果持續打個不停,既尷尬又困擾。日前有益智節目分享「手指戳肛門」能治打嗝的作法,引發網友熱議及實測,並分享「真的有效」心得。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有一些治打嗝的偏方,在無害情況下試試無妨,但如果打嗝已經造成身體不適,應該就醫找出根本原因。打嗝原因多 通常是短暫性生理現象朱光恩說,打嗝有許多原因,包含胃食道逆流、吃太飽、吃了容易脹氣的食物、食道潰瘍,以及進食時說話導致過度換氣等。打嗝的機制是橫膈膜收縮異常,上述原因都會讓橫膈膜不自主地短暫抽動,進而肌肉收縮、聲帶關閉,發出「ㄜ」的聲音。打嗝通常都是短暫性的生理現象,不過,有些狀況會造成連續性打嗝,例如中風、肌肉或神經過度刺激、情緒壓力等。朱光恩提醒,若是止不了打嗝,可能要靠肌肉鬆弛劑、鎮靜劑、止痛劑,甚至是抗精神病藥物來治療,讓橫膈膜不要一直持續收縮,保持在放鬆狀態。治打嗝偏方 效果因人而異打嗝通常很短暫,一下子就會消失,經常打嗝有可能是身體的嚴重警訊,朱光恩說,打嗝超過3天以上,一定要就醫治療。以肝癌來說,肝臟靠近橫膈膜的位置,腫瘤壓迫到橫膈膜時,會出現嗝不停的症狀;胃腫瘤也會引起胃擴張,肋膜癌、食道癌、胰臟癌的腫瘤大小也可能影響橫膈膜的收縮。坊間流傳許多治打嗝的偏方,朱光恩表示,效果因人而異,關於「手指戳肛門」的方法,並沒有文獻資料證實。至於網友實測後大讚有效,他認為跟按摩的原理一樣,刺激神經起到反射作用,減緩了打嗝頻率。朱光恩分享,「深呼吸」治打嗝非常有效,放慢速度吐納,使橫膈膜收縮得更深,並帶進更多的氧氣,保持均勻規律,其作用為抑制橫膈膜的收縮。日常要避免打嗝,應注意吃東西細嚼慢嚥、進食時少說話、少喝碳酸飲料及少吃產氣食物,多補充好菌緩解胃部不適。
-
2024-11-06 癌症.其他癌症
徐若瑄得甲狀腺癌!摸到頸部有腫塊會是癌嗎?醫曝甲狀腺腫塊有1特性
藝人徐若瑄在今年初檢查出罹甲狀腺癌,一度無法接受,直呼「為什麼是我」,但隨即積極面對,入院手術。不少人都是在摸到頸部腫塊檢查出甲狀腺癌,但有腫塊也不一定是癌,醫師指出,甲狀腺癌腫塊通常位於兩鎖骨之間,且硬度很高「像石頭」。徐若瑄重養生卻罹癌 自曝有家族遺傳基因據「鏡週刊」報導,徐若瑄證實在今年初健檢發現甲狀腺癌,是長在喉嚨內的零期癌,當時她愣了5秒一度無法接受,直呼「為什麼是我」!徐若瑄去年才離婚,今年又罹癌,讓她陷入低潮,所幸也很快積極面對,隔天就立刻入院手術治療。徐若瑄也在罹癌消息曝光後於IG上PO照片說「我現在很好喔!」她說自己一直很養生,有運動習慣,也很注意飲食,無奈有家族遺傳基因,還好有固定健檢的習慣,才得以早期發現並治療。得甲狀腺癌沒什麼?未分化型很危險甲狀腺癌主要分為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未分化癌三大類型,以甲狀腺乳突癌最為常見,占比8至9成,且若確診時未出現淋巴轉移,手術治療後,20年存活率高達9成,是「人類最好治療的癌症」之一。若能夠早期發現,甲狀腺癌被認為是相對好治療且預後相當好的癌症。也因此,「很多人以為得甲狀腺癌沒什麼」?,事實上,高雄榮民總醫院核醫科主任、台灣甲狀腺醫護衛教暨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諶鴻遠曾受訪指出,甲狀腺癌仍有10%-30%會是非常嚴重的!他指出若確診較少數的未分化型甲狀腺癌,癌細胞非常具有侵略性,病患可能在確診半年內失去生命,須謹慎以對。甲狀腺癌主要徵兆 聲音沙啞、頸部腫塊硬度高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以承曾受訪指出,「聲音沙啞、鎖骨間摸到硬塊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徵兆,但更多人是沒有任何症狀,在健檢時接受超音波檢查才發現罹癌。」張以承說,甲狀腺癌腫瘤局部侵犯,會影響聲帶、造成嗓音沙啞;腫塊則會位於兩鎖骨之間,且硬度很高「像石頭」。因此,若自己摸到頸部前方有腫塊,或健康檢查發現有頸部結節,不知道是良性還是惡性的,都應進一步檢查確認。有甲狀腺結節、家族史 需高度留意依據國健署癌症統計報告,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排名,女性發生人數約為男性的3倍,且好發於中年女性。甲狀腺結節、家族史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若發現超過一公分的甲狀腺結節,臨床上會先以細針穿刺判斷是良性或惡性,每半年到一年穿刺一次,並連續進行三次,若都是良性則持續觀察即可,不必動刀切除。此外,甲狀腺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發炎等情況,有可能導致癌化。【參考資料】.《噓新聞》去年底才離婚又驚爆罹甲狀腺癌 徐若瑄震驚「為什麼是我」 .徐若瑄IG .疾病百科/甲狀腺癌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2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喉癌常見致癌3因素 聲音異常持續2週以上要警惕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七:喉癌【建議就診科別】耳鼻喉科五十歲的陳先生,平常沒有什麼慢性病,上班常需要喝酒應酬,平常也有吸菸的習慣,最近因為喉嚨不太舒服,常常覺得有異物感,需要清喉嚨,同時聲音沙啞和咳嗽,症狀已經超過兩個禮拜。一開始陳先生還以為是感冒,可能是工作太累,每天要講很多話造成,加上抽菸的人不免有些咳嗽,覺得應該休息一陣子就好了,所以並沒有就醫。然而,休息一陣子後,症狀還是沒有改善。陳先生自己服用了一些感冒藥物,也沒什效果,因此來到耳鼻喉科門診就醫。尹醫師詢問病史後,理學檢查看鼻腔口腔沒有異樣,頸部也沒有摸到腫塊。但陳先生聲音沙啞已超過兩個禮拜,因此進行了鼻咽喉內視鏡進一步檢查。內視鏡發現兩側聲帶紅腫及邊緣不規則,高度懷疑是惡性病灶。陳先生在醫師建議下,全身麻醉進行喉直達鏡檢查及切片手術,切片結果是喉部鱗狀上皮癌。喉癌男女發病比例約17:1 常見致癌3因素喉癌是男性常見的癌症,根據癌症登記公開資料,民國110年,喉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0.65%,男女發病比例約17:1。九成以上的喉癌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喉癌常見的致癌因素有三個,即抽菸、飲酒和慢性刺激。其中抽菸被認為是主要的危險因子。香菸本身的刺激以及其所含的焦油與致癌物質,都會引起喉部細胞的變化,逐漸發展成癌症,尤其鱗狀上皮細胞癌跟香菸更是相關,不只可能發生在喉癌,其他諸如口腔癌、肺癌、食道癌、膀胱癌、子宮頸癌等等,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飲酒也會增加喉癌風險,但傷害不如抽菸那麼大。然而,同時飲酒和抽菸的個案,會加重對喉部的影響,因此菸酒成癮過量的人,喉癌的風險也會增加。在慢性刺激方面,諸如會刺激咽喉的事件,如都市空氣污染,長期需要講大聲講話造成聲帶過度使用,都有可能增加喉癌的風險。其他增加喉癌的風險因素包含:暴露於化學物質:如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甲醛、殺蟲劑、紡織及皮革纖維、鎳、鉻、石綿;疱疹病毒感染;乳突病毒感染;放射線治療後;胃食道逆流等。諸如此類可能會刺激喉部的因子,都有可能增加喉癌的風險。喉癌好發在中高齡男性,在小孩或青少年極為罕見,一旦發生於小孩或青少年,則需另外考慮遺傳因素。聲音沙啞持續兩週以上要警惕聲音沙啞是喉癌最常見的症狀。沙啞在個案還在疾病初期,黏膜化生,還沒進展成癌症前可能就存在。病人亦可能同時具有喉異物感、咳嗽、痰帶血絲、呼吸困難、吞嚥困難、咽喉疼痛和耳朵疼痛等症狀。臨床上,許多良性疾病也會有聲音沙啞的症狀,使得大家容易忽略聲音沙啞的危險性。對於持續兩週以上的聲音異常,就要考慮到耳鼻喉科進行詳細的喉部檢查。尤其是年齡介於50至70歲,合併抽菸喝酒的男性,更不可輕忽喉癌的危險性,應盡早至耳鼻喉科檢查。喉癌檢查除原發部位 鄰近呼吸道和食道也要注意耳鼻喉科醫師可利用喉反射鏡檢查喉部及下咽部,若需要進一步檢查,會使用內視鏡協助。內視鏡若於喉部發現有懷疑病變之時,則可安排全身麻醉下進行直接喉頭內視鏡,在直接喉頭內視鏡下配合手術可進行病變處切片檢查以確立診斷。此外,除檢查喉癌的原發部位、大小以及周圍組織侵犯的範圍外,耳鼻喉科在評估喉癌個案時,會考慮有無鄰近的呼吸道和食道侵犯,因此會同時建議支氣管鏡、硬式食道鏡評估有無腫瘤侵犯。搭配如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掃描等,幫助評估腫瘤大小及、頸部淋巴轉移狀可能、其侵犯範圍的判讀。喉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手術與放射線合併治療為主流。早期喉癌的個案,放射線治療也會有不錯的療效。相較於手術治療需要大範圍的切除,放射線治療有時候可以給個案保留吞嚥等功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而對於需要大範圍切除的個案,手術也有使用其他部位皮瓣進行重建咽喉的可能,此部分就需要整形外科的協助。化學治療也是一個選擇,但通常都會搭配手術或放射治療一起執行,或是使用在無法手術的個案。另外,近幾年十分熱門的免疫治療,在無法完全切除腫瘤的個案,也有一定的角色,有待未來更多研究提供更多的證據支持。參考文獻:1.中華民國 110 年 癌症登記報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屬2.喉癌,張燕良主任、陳明勗醫師、劉致顯醫師、劉致和主任,國泰綜合醫院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category.asp?category_id=9283.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Head and Neck Cancers, Version 4.2024 — May 1, 2024(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08 醫療.巴金森病
說話小聲 吃飯卡卡 巴金森病吞嚥障礙藏致命危機 專家建議2練習防肌肉退化
「許多巴金森病友等到發生吸入性肺炎送醫後,才發現其實早有吞嚥障礙的症狀。」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語言治療師黃瑄湄表示,巴金森病的動作障礙不只影響身體肌肉動作,也會導致說話、呼吸及吞嚥功能退化,輕則講話小聲、含糊不清,重則進食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釀致命風險;建議出現症狀時及早向神經內科醫師反應,轉介復健科醫師和語言治療師評估,安排臨床吞嚥評估和吞嚥攝影檢查,藉由提早積極訓練肌肉,幫助延緩退化的速度。同時,維持良好的口腔清潔,避免細菌因為嗆咳到肺造成嚴重吸入性肺炎。不只影響肢體動作 說話吃飯困境加速退化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大腦神經退化疾病,國際研究指出,病友多於55至60歲間發病。典型的動作障礙常見手抖、小碎步與走路不平衡等,但隨病程發展,語言、呼吸及吞嚥功能也可能開始退化。黃瑄湄分享,口腔肌肉與控制說話的發聲系統有關,也會同步影響肺活量、喉嚨肌肉和聲帶動作。一旦退化,病患就會出現說話小聲、難調整語速、感覺話堵在嘴裡或字擠在一起等狀況。然而,更大的危機是口腔與喉嚨肌肉退化引起的吞嚥障礙。吞嚥功能退化時可能使巴金森病友容易流口水,進食速度慢,喝水、進食易嗆到,食物卡在喉嚨或有異物感,也無力咳出,這些不僅減少病患喝水、進食意願,長久下來也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罹患肌少症。後期,病友們可能會因為反覆的嗆咳,而將液體、食物以及口咽部的致病菌帶入肺部,抵抗力降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便會造成死亡。睡不好嗆咳更危險 坐姿與口腔清潔要到位黃瑄湄說,部分巴金森病友會合併有睡眠障礙症狀,因此,若病友已出現吞嚥困難的狀況,再加上睡眠品質不佳導致日夜顛倒,在用餐時一半睡著,都會增加嗆咳風險,另外分心吃飯配電視也應要避免。建議巴友在用餐時姿勢應要穩正,精神要好,若有意識到異物,才能及時咳出。她也補充,口腔不潔也是巴金森病友可能發生肺炎的原因之一。因口腔與腸胃道一樣有分好、壞菌,巴金森病友可能因口腔、喉部肌肉退化造成食物殘留仔在口腔和咽部,病友們往往不易察覺殘留在口腔、喉嚨的食物,時間久了這些殘留就容易滋生細菌。若平時少注意口腔清潔,形成牙菌斑或造成蛀牙疼痛,此時嗆咳將使壞菌進入肺部,引發吸入性肺炎,增加死亡風險。自我觀察變化 還可提早開始練習肌肉強度「大部分病患不容易判斷自己的病況,一旦有相關症狀,就應及時向醫師反應。」黃瑄湄表示,出現吞嚥障礙的巴金森病友經由神經內科醫師轉介至復健科後,語言治療師會進行臨床吞嚥評估以及吞嚥影像檢查,又分螢光吞嚥攝影檢查(VFSS)或吞嚥內視鏡檢查(FEES),觀察吞嚥過程是哪部分有異狀,再交由語言治療師針對困難進行客製化訓練。黃瑄湄分享,曾在一場巴金森病友會中透過「紅綠燈」方式,請巴金森病友自評吞嚥功能的狀況,透過後續檢查,發現大部分病友都高估自身狀況,甚至沒有察覺自己已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她建議,病友與家屬可以透過觀察日常中的細微變化,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一旦出現說話變小聲、吞嚥問題,提早與主治醫師反應進行後續治療與控制。也鼓勵在還未出現症狀時,病友平時可在家可以透過幾式簡單的日常練習,鍛鍊口腔與喉嚨肌肉的強度,延緩肌肉退化的速度:●吞嚥練習:第一式:「微笑」練習:把嘴角向兩旁拉開,拉得愈開愈好,維持 5 秒鐘。第二式:「吐舌」練習:把舌頭往前伸,伸得愈遠愈好,維持 5 秒鐘。 第三式:「123 喝水」練習:喝水時頭保持直立,先喝一口水,用力含著,數到 3 用力吞。●發聲練習第一式:張大嘴型念出「妹密賣摸姆」,每個音都誇大嘴形,拉高音調,想像自己的聲音可以投射到非常遠的地方,總共練習 5次。第二式:張大嘴型發出「阿」的聲音,並拉長聲音5秒,同樣想像自己的聲音傳得很遠,總共練習 5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8-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如何避免快速退化?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
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數年,已持續吃藥這麼久,行動卻不見起色,除了綁垃圾袋、繫鞋帶穿襪等日常生活愈來愈困難,還常因腿軟等症狀站不穩跌倒,家人嘮叨「要活就要動」,其實對罹病多年的病友來說,他們並非不想走動,而是動不了,既擔心病情惡化,又氣自己,好沮喪……巴金森病最新治療建議有哪些?擔心副作用怎麼辦?有哪些招式可以幫助症狀延緩,改善腳無力?病友三大困境一次看。在這篇文章你可以看到📍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社群與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姐妹社團合作,發起全台第一份巴金森病友生活經驗大調查,並邀請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等病友團體推廣。本次調查以線上填答的方式進行,總計回收1057份有效樣本,其中約七成五為巴金森病友、家屬或主要照顧者。受個資法保護與尊重病友隱私,或因巴金森病友行動不便等因素影響,調查以自願填答之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為對象,且回覆對象偏向活躍於數位行為之病友及家屬。此外,本次調查結果,病友罹病期別多以早、中期為主,協助指導該調查的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推測,可能與中晚期病友對於線上調查的數位應用落差有關。吳瑞美表示,不同病程及罹病年份的巴金森病友,會出現的症狀及所需的治療都有所差異。每位病友對於藥物或手術治療的反應也不同,因此,在治療上需要配合病人的年紀、罹病期別與症狀表現、以及是否有其他共病等狀況全方位考量,量身打造治療方針。根據調查結果,吳瑞美期待以巴金森病友及照顧者常面對的疑問與困擾,提供大方向、原則性的參考指引,然而,不同期別的病友困擾各異,並非每個病友都會遇到一樣的狀況,透過規律回診,與醫師一同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與照護方式,是延緩疾病退化最重要的觀念。本次調查反映巴金森病友常有外出行走障礙、藥物副作用、藥效減退等三大困擾,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綜合整理元氣網過去之相關報導,將巴金森病各專家分享重點一次看:【困擾一】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有三成五的病友出現藥效時好時壞的情形,且僅有兩成病友做過「藥效減退自評表」巴金森病友可能曾在症狀相當輕微時,使用B型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B Inhibitors);隨著病情進展,腦內自體分泌的多巴胺會減少,藥效需求也就增加,多數病友使用的藥物,大致可分為兩類:以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及刺激多巴胺接收體的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 DA)。根據2023最新發表的《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巴金森病治療建議》,早期巴金森病患者的用藥,在大於60歲至70歲以上病患因對副作用的耐受程度較低,建議優先使用左旋多巴;而在60歲(含)至70歲以下病患,則建議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台北神經醫學中心教學副院長葉篤學表示,雖然因應患者體質不一,部分患者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可能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異常衝動等副作用,但也能避免過早出現如異動症等會為病友生活品質帶來影響的運動併發症。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表示,若藥效減退、波動或藥物副作用太強烈,影響病人行動能力或生活品質,就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巴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包含:深腦刺激術(DBS)及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又稱神波刀、醫薩刀,目前只核准本態性震顫以及以震顫為主的巴金森症)目前手術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為主,透過植入細長的電極導線,產生電流調控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藉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降低巴金森病用藥量,減少高劑量藥物使用下容易產生的副作用。但他補充,並不是所有巴金森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需要接受醫師深入的評估,如非典型巴金森病、巴金森病合併失智或憂鬱症病人就不適合進行這類手術。「如何讓帕金森氏症患者腦中多巴胺濃度維持在穩定狀態,是重要治療目標。」陸教授神經科診所院長陸清松以「巴金森病管理策略」圖示說明,多巴胺如能在血中維持穩定濃度,病友就能正常生活,甚至重返職場。如國內引進新劑型左多巴合併速效和緩釋效果,短效、長效成分進入體內,有助於穩定血中濃度,減少藥效波動,讓電力不中斷,找回身體主控權。 【早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確診了巴金森病 我會失能嗎!早期巴友注意「這些事」停下退化的腳步 【中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副作用、合併症通通來!巴金森病中期病況複雜,與醫師並肩作戰更關鍵【困擾二】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三成病友曾自行停藥或加減藥,這些病友中,超過六成自行調藥的原因是出現副作用導致身體不適。葉篤學表示,病友用藥幾年、經過蜜月期後,可能出現運動方面的併發症,如藥效減退或因多巴胺不足而「斷電」無法控制肢體,行動固僵。他也補充,若年輕發病的病友使用藥效較強劑量較高的左旋多巴,約五成患者在五年內會出現異動症,即服藥後的半小時到一小時間,身體會因瞬間獲得大量「電力」而突然不自主地全身扭動。陸清松指出,傳統藥物一天需服用三至四次,每次藥效維持三至四小時,許多病友在接受傳統藥物治療五、六年後,若沒了藥效,會陷入「木頭人」窘境,就像是中了迪士尼艾莎公主的魔法,頓時僵住,動彈不得。不少中期巴金森病人受藥物副作用或是藥物反應的不穩定性所苦,甚至因此出現放棄用藥的念頭,巫錫霖說,面對以上類似狀況的病人,可透過記錄吃藥時間、藥效時長、用藥反應等,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當作參考,更利於調整用藥,尋找最適合的用藥策略。葉篤學補充,醫師也會視病患作息、職業與生活作息需求調整用藥,「治療過程若有特殊的用藥需求,都可以提出與醫師討論」他有位在職場中擔任主管的病患,回診時反應開會時被同事或客戶看見症狀,十分尷尬,於是他透過調整藥物協助病友在工作期間能更好地控制症狀表現。他鼓勵病友,多與醫師討論、依照醫囑用藥,配合規律運動,延長蜜月期超過十年並非不可能。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林祖功也形容,「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當患者需長期用藥,有時藥物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用藥。「部分巴金森病病友常因服藥後,感覺治療效果不佳而到處就醫,如此一來成了藥物白老鼠。」林祖功曾收治一名70多歲巴金森病女患者,始終感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而到處就醫,每位醫師都在嘗試最佳用藥,而病人就是一直使用不同的藥物,不斷受苦。他建議轉換醫師時,應要有前一位醫師的轉診資料,並找尋神經內科醫師追蹤,避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困擾三】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病友及家屬最困擾的情境:第一名為出門怕跌倒有近五成、第二名為身體失去平衡後,漸漸哪兒也不想去則占四成。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靠運動延緩疾病惡化,並避免身體肌肉過於僵硬導致跌倒受傷,物理治療師池悅表示,曾有巴友反應,身體僵硬動不了,沒有信心,或長期沒運動,一動就會累,因此建議先從居家運動開始,以安全、不痛為首要,躺姿、坐姿、站姿各分享3招簡易居家運動: 許多巴金森病友反映腳無力的現象,肌力體能教練鄧浩翔表示,病友可透過訓練提升肌肉量、骨質、運動協調與反應能力,有助於預防跌倒、提升生活品質。他提醒,巴友的訓練動作要能讓自己大力呼吸,甚至有點短促,才能算是訓練,但「先求有,再求好」,不須一步到位。【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巴友如何運動?專家推薦8招減緩僵硬、提升神經功能此外,巴金森病牽涉到神經、肌肉控制等,為延緩病程進入中晚期,病人應配合醫囑服藥及規律運動,並從罹病初期就要開始訓練吞嚥功能。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患者用餐時,有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家人須多給予時間、耐心,尤其病友吞嚥功能不佳,喝水、吃流質食物容易嗆咳,建議在流質食物中適時添加增稠劑。且病友進食時一定要專心,原因是大腦退化後,無法一心多用,此時家人不要和病友說話,避免嗆咳感染肺炎。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語言治療師黃瑄湄分享,巴友若出現吞嚥困難狀況,還可能減少病患喝水、進食意願,長久下來也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罹患肌少症。後期,病友們可能會因為反覆的嗆咳,而將液體、食物以及口咽部的致病菌帶入肺部,抵抗力降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便會造成死亡。因此除了身體四肢等運動,日常也可透過吞嚥練習,避免吞嚥困難的狀況發生。 另口腔肌肉也與控制說話的發聲系統有關,也會同步影響呼吸系統的肺活量與喉嚨聲帶震動。一旦退化,病患就會出現說話小聲、難調整語速、感覺話堵在嘴裡或字擠在一起等狀況。也可透過發聲練習提早鍛鍊。【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說話小聲 吃飯卡卡 巴金森病吞嚥障礙藏致命危機 專家建議2練習防肌肉退化【想解惑】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近五成病友在確診前都曾看錯科:其中,第一名為骨科約佔四成五、第二名為復健科占三成五。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典型的症狀是動作障礙,部分民眾想到手抖就會與巴金森病連結,事實上,仍有三成巴金森病人不會產生顫抖的症狀,尤其是較年輕的病人。有時他們出現的症狀可能是酸痛,僵硬,動作略為遲緩會被誤以為因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才出現的問題。這些看似要掛骨科、復健科、精神科等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的症狀表現。根據台灣臨床統計,巴金森病人常發生的非動作障礙症狀中,逾50%會出現頻尿等泌尿系統障礙;30%的病人有睡眠障礙、記憶障礙、憂鬱焦慮等;約25%會出現消化系統、性功能障礙或心血管疾病;甚至有10%的病人,會出現幻覺或妄想。然而以上的非動作障礙並不一定在確診巴金森病後才會出現,許多巴金森病友回想罹病前幾年,就曾有上述情形,吳瑞美解釋,快速動眼期是睡眠中的做夢階段,此時四肢應該呈現無力狀態,而部分有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RBD)症狀的病人,會真實表現在夢中的狀況,常拳打腳踢或大聲吼叫,一旦出現此症狀,有20%-30%會在5年內轉變為巴金森病,她補充,若出現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也要同時留意非典型巴金森病及阿茲海默症等可能。這些前兆回想起來,當時並不容易發現,吳瑞美表示,由於巴金森病是神經退化引起的疾病,反映出的前兆也常因人而異,患者通常是發現關節僵硬、動作比以前緩慢、散步時的步伐總是落後同伴,才自覺異常,最後於神經內科確診。【原來這些都是巴金森病惹的禍】>>>半夜拳打腳踢 夢話講不停 當心5年內巴金森病找上門!除了大調查的主要困境,聯合報慢病好日子亦邀請巴金森病友留言分享自身困擾,並由全台各縣市11位神經內科醫師為巴友及家庭解惑:【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7-27 焦點.元氣新聞
56歲席琳狄翁奧運開幕華麗復出!獻唱法傳奇女伶名曲 自爆罹罕病「僵硬人症候群」導致肌肉痙攣
加拿大歌后席琳狄翁今天在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尾聲獻唱法國傳奇女伶愛迪琵雅芙經典歌曲「愛的讚歌」(L'HymneA l'Amour),為開幕式畫下完美句點。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巴黎奧運開幕式藝術總監喬里(Thomas Jolly)向路透社表示:「在開幕儀式中,我們有一首愛情頌歌,那就是『愛的讚歌』。我們都想以這首歌為這場表演畫下句點,我們起初的想法非常簡單且明確。我們想請最棒的歌手唱出愛,那個人就是席琳狄翁。」56歲的席琳狄翁(Celine Dion)2022年底,在社群平台上自爆罹患發病率百萬分之一的「僵硬人症候群」(Stiff Person Syndrome, SPS),導致肌肉痙攣。因為肌肉會變得硬化,所以被迫取消歐洲演唱行程,「有時我走路會很困難,不允許運用聲帶按照我習慣的方式唱歌…」。席琳狄翁目前每天都在和運動醫學治療師一起努力,以恢復力量和再次表演的能力,「但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場鬥爭。」根據台大醫院神經部楊智超醫師的衛教內容指出,僵硬人症候群( Stiff person syndrome)是種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主要症狀為軀幹及近端肢體僵硬、緊縮,尤好發於腹部與下背部的肌肉。此病多在成年後發病,六至八成的病人,血中及腦脊髓液中會出現抗麩胺酸脫羧基(酶)的抗體(Anti-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這種酵素是合成中樞神經一種抑制性傳導物質GABA所需的,若遭受到抗體的破壞,可能導致中樞神經抑制功能的不足,使得肌肉產生過強的活性,繼而變得僵硬。最困擾的病徵,也就是身體肌肉變得僵硬,觸感硬如鐵皮,若肢體也出現僵硬時,行走、活動都會受限。因此病罕見,患者很可能被當作太緊張或一般下背痛處理。僵硬人症候群也可能會與其它的自體免疫疾病共存,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格雷夫斯病,橋本氏甲狀腺炎,惡性貧血,白斑症等。另有一部分僵硬人症候群與惡性腫瘤有關,因此建議患者最好也接受腫瘤篩檢。另有一種疾病,也會讓身體漸漸無法動彈,即更殘酷的「漸凍人症」。漸凍人症屬運動神經元疾病,全名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其運動神經元在短短數年間漸進式的凋亡,使患者出現肌肉萎縮、四肢癱瘓、無法言語、無法進食吞嚥、甚至無法自主呼吸等症狀。但意識與認知功能通常不會受到影響,且感覺正常,就像是活生生的靈魂被禁錮在一個僵死的軀殼裡,無法與外界溝通。》疾病百科/漸凍人症【資料來源】.席琳狄翁自爆得罕病 巡演緊急取消 「我很傷心」.楊智超醫師《神經有嘻哈- 漫談神經醫學》僵硬人症候群.台大神經部-僵硬人症候群
-
2024-06-28 醫療.耳鼻喉
說話越來越無力?聲音竟會出賣你的年齡!醫揭「聲帶老化」4大現象
40歲王老師因職業緣故,幾乎每天都需要說話超過5小時以上,最近發現聲音越來越沙啞,甚至失聲。後續,經過內視鏡檢查發現雙側聲帶萎縮,發生「聲帶提早老化」的現象。其實,隨著年紀增長,聲帶也會跟著身體其他器官慢慢老化,但是常被當成年紀大造成的問題,或誤認為痰變多、喉嚨發炎導致的沙啞而被忽略。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張智惠指出,人自出生那一刻起,聲帶就從來沒有休息過,說話的多寡、發聲的習慣及方法、日常生活作息,以及本身的身體狀況,都會影響聲帶是否提早老化。聲帶提早老化的症狀若在日常生活發現以下4種狀況,而且觀察3個月無明顯改善,就要高度懷疑自己的聲帶已經非常疲勞,甚至可能已經出現聲帶萎縮或發炎的狀況,有必要接受專科醫師進行內視鏡檢查:聲音沙啞講話愈來愈無力、音量變小長時間講話後喉嚨會疼痛、容易鎖喉唱歌或聊天時的聲音和過去明顯不同微創嗓音手術恢復快張智惠指出,由於現今醫學的進步,過去需要全身麻醉的聲帶嗓音手術,已發展成在門診以特殊的咽喉局部麻醉下進行各種手術。「微創聲帶內視鏡手術」的優點在於可以減少全身麻醉的花費、風險與不便,並大幅減輕病患術後的不適。微創聲帶內視鏡手術的特點包括:不需住院:手術採局部麻醉,免除全身麻醉的風險且不需住院,手術當天即可返家。恢復時間短:噤聲1~2天即可,相較傳統手術需噤聲5~7天,修復期縮短不少。傷口小:傷口僅微小注射針孔,避免切除病灶後造成的聲帶疤痕。張智惠解釋,不只身體要抗老化,抗老化的觀念也適用在聲帶上。醫師會先了解個案的習慣,找出造成老化的可能因素,以及個人對聲音的要求程度,進而評估及提供最適合的治療。該手術在高解析度內視鏡影像處理系統監控下執行,針對聲帶老化、萎縮、麻痺、痙攣、息肉、結繭、白斑等嗓音問題施行注射手術。因不需住院,恢復期短,病人可以很快速地回到工作崗位及日常生活。【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3967.html】
-
2024-05-24 活動.活動最前線
『養聲樂喉,說的跟唱的一樣好聽』延續大聲公喉嚨力,吞嚥&日常溝通好流利
喉嚨力,可以延長吞嚥能力、維持生活品質 ;充滿感情和聲音表情的嗓音,讓您的日常溝通更順暢、更有樂趣!您希望跟家人朋友輕鬆講話不費力嗎?您想體會「健聲」(喉嚨力)、「健身」(吞嚥力)和「健心」(表達力)的關係嗎?本系列課程邀請樂齡/高齡族群專家-食食樂語言治療所王雪珮所長帶領團隊~黃靖懿語言治療師、彭瓊葦語言治療系學生,打造基礎喉嚨力 ,內容包含:引導認識喉部發聲及吞嚥相關生理機能、學習強化發聲所需要的肺活量、聲帶、共鳴的基礎方法。本課程同時邀請PODCAST節目『一人剛剛好』、『醇的,83%人生之味』製作暨主持人尹怡君,引導學員透過「五感體驗」體會多元的聲音表情。 怡君老師以豐富的採訪經驗、企業溝通經驗為基礎,協助學員的意念傳達更具影響力~歡迎60歲以上的樂齡者報名,一起預防與延緩喉嚨力的退化、促進生活品質,讓說的跟唱的一樣好聽!課程重點★強化基礎發聲力★調整音調控制能力★培養豐富的聲音表情★五感體驗深化聲音穿透力課程資訊▲時間:113/06/14起~08/30,每週五14:00-16:00,共12週▲費用:原價2400元,嚐鮮價1200元▲上課地點: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726號7樓▲報名須知:60歲以上台北市民優先(需刷健保卡),未滿60歲者候補。滿12人以上開班,未達12人,本會保留開班與否權利。報名方式:課程報名或想了解更多~1.加入官方line,請先傳貼圖! 2.電話聯繫:0910-722-063 / 2871-2211(社區服務/徐先生)
-
2024-03-15 性愛.性病防治
吃便當會染菜花?醫:不只生殖器,「這些部位」都可能感染
吃便當會染上菜花?一位女網友在Dcard上發文說,日前男友的舌頭有異物感且有擴散跡象,到耳鼻喉科就醫被診斷為「菜花」,男友辯稱是「便當不乾淨被傳染」,此貼文引發熱議。書田泌尿科副院長洪峻澤表示,吃便當被傳染人類乳突病毒是有可能但難確認,由於長在舌頭上不應稱為「菜花」,而是舌頭長「疣」。生殖器、肛門、口腔、舌頭都可能感染「疣」「菜花」又稱為「尖銳濕疣」,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第6型及第11型的疣狀贅生物,長在生殖器上或肛門周圍,外觀可能是膚色或棕色的小顆粒或塊狀的病灶,也可能像一顆花椰菜,主要是不安全性行為接觸所引起。洪峻澤指出,目前已知人類乳突病毒有200多種,常見感染部位包括生殖器、肛門、口腔、舌頭等,甚至有病例是聲帶遭到感染。如果舌頭剛好有傷口吃到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便當後,的確有可能會導致舌頭長「疣」但難以確認,因為涉及接觸的「病毒量」及「時間」,因此不一定是性行為傳染所致。長在舌頭上的疣不叫菜花 應找耳鼻喉科處置 洪峻澤說,所謂「菜花」,是指長在生殖器的疣,會由泌尿科醫師進行診治。長在舌頭上的「疣」,不應稱為菜花,應由耳鼻喉科醫師診斷處置。一旦發現長疣後,就必須盡快治療處置,避免愈長愈大、愈長愈多。對於長在生殖器的菜花治療,洪峻澤指出,病灶小的話,是以塗抺藥物治療觀察三至六個月後,沒有復發才算過關;若是病灶大,則立即採取冷凍或電燒切除手術治療。菜花如何預防?1.施打HPV疫苗2.避免和有肛門或會陰部疣的人發生性關係3.維持單一性伴侶,避免不正常的性關係4.性行為使用保險套菜花保養照護重點1.排便前後需洗手,保持肛門周圍清潔衛生及乾燥。2.預防復發及再感染需持續追蹤三個月至半年,直到沒有新病灶產生。(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12 醫療.呼吸胸腔
6到7成的民眾睡覺會打呼,多嚴重該到醫院檢查?「這2族群」打呼易得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個好覺很重要,倒頭呼呼大睡未必是好事!不少人睡覺時會打呼或打鼾,恐是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前兆。汐止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尹丹桂表示,約6、7成的人會有睡覺打呼問題,如果是肥胖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特定族群,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睡覺打呼是睡眠中止症的前兆!引起打呼的原因有哪些?睡覺時會打呼或打鼾,有些人可能會出現夜尿、淺眠、睡眠品質不好等症狀,有人會難以呼吸、感到窒息,「枕邊人」被吵到引起糾紛等狀況。尹丹桂指出,打呼只是症狀,代表上呼吸道的鼻腔到喉部聲帶一段較為狹窄,可能是扁桃腺肥厚、舌頭往後掉、肥胖,或是女性更年期後肌肉鬆弛引起。打呼嚴重到何種程度需要睡眠檢查或治療?依照打呼的嚴重程度不一,患者不一定需要處理,重點在於是否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打呼是否造成缺氧。尹丹桂說,打呼與否往往需要靠旁人發現提醒,自身平常較難觀察到。依據國外調查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約2~4%民眾受此所苦。睡眠呼吸中止症男性比女性多,更好發於肥胖、脖子粗、身體質量指數(BMI)27以上、年齡40歲以上,或是有心血管疾病、缺血性中風等慢性病患者。尹丹桂建議民眾如果有疑慮,可到醫院做「睡眠檢查」來確認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果一個小時打呼沒有超過5次,對身體負擔並沒有那麼大,就不一定需要治療。睡眠檢查需要民眾來醫院睡一晚,透過身上貼偵測儀器、心電圖、腦波等多項生理檢查的綜合參數,來評估缺氧狀況、打呼次數等,得出「睡眠呼吸中止指數AHI」,依照分數分成輕度、中度及重度。有哪些疾病或狀況會讓睡眠呼吸中止症更嚴重?尹丹桂說,頸動脈狹窄者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比率較高,可能跟中樞型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是否跟血管硬化有關,仍未有明確定論。部分心臟科病人如果是年輕患者、血壓控制不好或是有肥胖等問題,會轉介到耳鼻喉科針對上呼吸道進行評估,透過睡眠檢查確診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果有的話,心臟疾病和睡眠呼吸中止症必須一起治療,心臟科會進一步確認血壓、頸動脈等狀況,否則血壓會愈來愈難控制。一名20多歲男子BMI已達33(屬於中度肥胖),來到門診接受睡眠檢查,睡眠呼吸中止指數已達53,屬於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尹丹桂說,患者先接受上呼吸道檢查,沒有上呼吸道肥厚問題,因此建議該患者積極減重並控制過敏,避免肥胖造成未來手術成功率降低。患者減重10公斤後,缺氧指數也下修到47,雖然離標準仍有距離,但已讓睡眠品質獲得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選擇有哪些?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尹丹桂指出,常見使用呼吸器治療,但會有額外管線在體外,不是每個患者都可以接受;或是施行懸壅垂顎咽整型手術(UPPP),也並非每個人都適用,尤其會考量太胖會降低手術成功率,因此建議先減重再手術。睡眠呼吸中止症沒有有效藥物可解決,服用助眠藥物會使得呼吸道肌肉更鬆弛,誘發睡眠呼吸中止症,反而睡不好。尹丹桂表示,有時因為鼻過敏鼻塞會使用鼻塞劑或抗組織胺,或是肌肉痠痛使用助眠效果的肌肉鬆弛藥物,亦或是喝酒讓肌肉放鬆等,都容易引起睡眠呼吸中止。建議民眾求診要回歸問題本身,例如身心科解決焦慮睡眠問題等。預防睡眠呼吸中止症7招●睡前不要做激烈活動,不要看書及電視。●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在床上不做睡眠以外的任何活動。●維他命B6和鉀離子多的食物有助睡眠,例如鮭魚、鮪魚、香蕉。●養成運動習慣,避免肥胖。●厚窗簾阻絕光線,有助入睡。●側睡睡姿,較不會引起呼吸道阻塞。●睡前避免喝酒及服用安眠藥。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想看更多→元氣百科:睡眠呼吸中止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11 醫療.耳鼻喉
不停清喉嚨當心喉部提早老化 治療師教3招鍛鍊你的喉嚨力
喉嚨癢、感覺有痰,常使勁咳出異物感,但是愈用力清喉嚨反而覺得緊繃不舒服,甚至會傷到聲帶。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說,喉嚨的結構非常精細,負責呼吸、發聲和吞嚥,清喉嚨的動作會造成會厭軟骨、聲帶很大的負擔,久了可能「失聲」。40歲之後,喉部肌肉會開始逐漸退化,但因為日常講話、飲食尚無太大影響,所以一般人並不覺得身體有異,到了50、60歲,嗆咳頻率逐漸增加,才會意識到自己有吞嚥障礙問題。王雪珮表示,「喉嚨力」應及早訓練,防止老後經常嗆到,進而導致呼吸道發炎症狀,甚至變成吸入性肺炎。久咳會讓聲帶受傷清喉嚨會傷聲帶外,也是讓喉嚨提早退化的原因之一,王雪珮說,「咳嗽」是極度用力的動作,雖然可以暫時緩解乾癢的症狀,但是咳久了會讓聲帶緊繃受傷、聲音產生變化,包括音調與音質的改變、耐受度降低、無法控制大小聲等。例如男性音調變高,女性則變得較低沉,旁人明顯聽得出來。想要預防喉嚨老化,先從日常保養做起,王雪珮強調,最佳預防之道是「多喝水」,讓聲帶保持滋潤,盡量不要大聲說話。如果是需要長時間講話的教師、客服人員等,可以每半小時稍微休息,喝口水,以減輕喉部肌肉的壓力。常有人詢問:「吃喉糖有幫助嗎?」其實只有短暫的涼爽效果,吃多了要小心血糖上升。腹部發聲避免倒嗓大聲說話、錯誤的發聲方式,容易增加喉部異物感,王雪珮建議,應採「腹部發聲」方式,也就是從所謂的丹田發力,讓氣流共鳴的位置在嘴巴,說話時保持肩膀放鬆、運用臀部肌肉下拉的力量,藉此鍛鍊核心肌群,因此減少傷害喉嚨的機會。若是聲帶受傷發炎了,還繼續拚命用力講話,最後恐變成長繭、倒嗓的狀況。王雪珮提醒,若喉嚨有任何不適,應避吃辛辣、含咖啡因的刺激性食物,多攝取水分潤喉,更要有充足的睡眠,讓聲音回復。如果聲音異常或緊繃不適,先至耳鼻喉科檢查,是否為鼻涕倒流、慢性咽喉炎、胃食道逆流所引起。排除疾病因素後,可請復健科醫師、語言治療師評估喉嚨肌肉力量,做進一步的課程訓練。3招鍛鍊喉嚨力1.發出「一」的聲音,盡量拉長,逾15秒為標準。2.發出「哞」的聲音,保持氣息和聲音的均勻度。3.練習「Do Re Mi Fa So」音階,控制高、低音。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1 醫療.消化系統
一直打嗝怎麼辦?持續多久要看醫生?快速停止打嗝速學7招+3穴位,打嗝原因一次整理
打嗝原因可能與腸胃道、神經系統或代謝性疾病有關,儘管多數打嗝都是暫時性、自限性的,但是長時間持續反覆打嗝也可能是疾病警訊,不可不慎。本文帶您了解打嗝原因及快速停止打嗝方法及穴位。打嗝原因有哪些?每個人都有過打嗝的經驗。打嗝(hiccup,或稱hiccough)的醫學名詞為singultus,指的是膈神經受刺激而引發橫隔膜肌肉收縮,伴隨聲帶緊閉所產生的「嗝」聲音及動作,為一種神經自主的反應。打嗝的原因錯綜複雜,常見的暫時性打嗝可能是自發性,也可能胃脹氣等其他因素引起。以下整理幾種常見的打嗝原因:.飲食過量:吃太多會造成食道被撐大,以至於連帶影響到膈神經造成打嗝。.飲用碳酸飲料:汽水含有許多二氧化碳氣體,會導致胃部氣體增加引起打嗝。.口呼吸:習慣性用口呼吸會造成吞下過多空氣,容易產生腸胃道不適與各種疾病。.腸、胃鏡檢查後:為仔細觀察需將受檢部位充氣,可能造成脹氣或打嗝,通常數小時後可獲改善。.環境或腸胃道溫度突然改變:飲食冷熱交替或是環境溫差過大,皆可能引起打嗝。.菸酒過量:抽菸跟喝酒會刺激橫隔膜。.心理壓力:壓力過大、焦慮或緊張等心理因素都有可能刺激橫隔膜收縮而造成打嗝。為什麼會一直打嗝?持續多久要看醫生?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指出,多數打嗝為暫時性症狀,但若是持續時間較長,可根據持續時間長短可分為持續性打嗝(persistent hiccup)、頑固性打嗝(intractable hiccup);持續性打嗝為持續超過四十八小時、頑固性打嗝為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持續打嗝超過48小時的原因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毒性、代謝性或藥物及膈神經與迷走神經受刺激有關。以下列舉持續性與頑固性打嗝的可能原因:.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可區分為結構性、血管性及感染性等三種因素,如缺血性/出血性中風、腦膜炎、顱內腫瘤、腦幹腫瘤等。.毒性、代謝性或藥物:如糖尿病、酒精中毒及全身麻醉等,舉例來說,糖尿病患者如果飲食不當,造成血糖突然升高會引起酮症酸中毒,導致胃輕癱造成打嗝。.膈神經、迷走神經受刺激:為持續性與頑固性打嗝最常見的原因,如甲狀腺腫、頸部腫瘤、喉炎、胃食道逆流等。多數打嗝只要適當調整呼吸、喝水、按摩或改變姿勢等等方式,在短時間就會停止打嗝。不過,腸胃科醫師鄭泓志指出,如果打嗝現象持續48小時以上,且伴隨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等症狀,甚至演變成長達1個月的頑固性打嗝,有可能是胃部疾病的徵兆,需要盡快就醫。以下為可能引發打嗝的胃部疾病:.胃食道逆流:因食道和胃之間的閉鎖機制受損,造成胃酸逆流進入食道,刺激神經而導致打嗝。.食道裂孔疝氣:胃的一部分通過食道裂孔進入胸腔,可能導致逆流和打嗝。.腸胃炎:胃黏膜的發炎可能導致食物和液體逆流到食道,刺激神經而引起打嗝。.胃潰瘍:胃酸分泌過多可能引起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可能導致逆流和打嗝。.食道癌:食道癌或其他胃腸道相關的腫瘤可能壓迫神經,導致打嗝。一直打嗝怎麼辦?3穴位助改善想緩解打嗝症狀,中醫內科博士李淳廉建議可以按壓攢竹穴、天突穴及內關穴。攢竹穴.功效:散風鎮痙呃逆.位置:位在雙眉內側凹陷處.說明:以雙手中指按壓雙眉內側凹陷處,向內逐漸平均用力,同時做吞嚥動作,持續 2-3 分鐘,穴位處有感到酸脹感為佳天突穴.功效:寬隔和胃、將逆調氣,可用來緩解打嗝.位置:胸骨上窩正中央.說明:彎曲大拇指,以指甲貼喉部,指頂端頂穴位,微微向下逐漸施力,同時做吞嚥動作,局部有感到酸脹感為佳內關穴.功效:具有安神、和胃、寬胸及止嘔吐之效,常用於打嗝、胃食道逆流等胃氣上逆的症狀.位置:手腕橫紋正中線,往上2寸約三指處.說明:以食指和拇指夾住手腕穴位的方式按揉,同時調整呼吸,約按壓6次 7招快速停止打嗝 關於如何停止打嗝,網路上有許多說法,像是喝一大口水分多次吞、憋氣等等。究竟哪些方式才能真的快速停止打嗝呢?以下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肝膽腸胃專科醫師吳文傑建議的止嗝方法,整理如下:1.對著紙袋呼吸(不要套在頭上):用紙袋罩住口鼻重複吸氣吐氣動作,透過吸入些許二氧化碳的方式抑制打嗝。2.將膝蓋拉至胸部並向前傾:以改變姿勢的方式,將多餘的氣體排出。3.喝一口冰水、吞一些砂糖、咬一口檸檬或嚐嚐醋:以刺激神經的方式來達到止嗝效果。4.憋氣:透過增加胸腔壓力以達到止嗝之效。5.壓舌根催嘔:用湯匙或指腹(食指)按壓舌頭根部,誘發嘔吐反射反應約5分鐘內,打嗝就會停止。6.大口喝水:在5分鐘內連續且大口喝水(至少500ml),以刺激口咽部附近的神經,達到抑制打嗝之作用。7.舌尖頂上顎:可有效降低打嗝頻率、減緩不適,也能改善平時不自覺吞口水或清痰的習慣。參考資料: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好心肝會刊第99期、吳文傑醫師的健康筆記、耕莘醫院、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李淳廉的淳萃主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5 焦點.杏林.診間
專治沙啞、失聲 耳鼻喉科醫師張智惠用美聲溝通讓患者更聽話
「我的皮膚比較白皙,可能因為媽媽是韓國人,這應該是遺傳,蠻感謝爸媽的。」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張智惠有著亮麗的外表,聲音更是甜美。令張智惠感動的是,病人除注意她的外表,更注意她的聲音,也因此在講解病情、治療方針時更有說服力,讓病人印象深刻,建立良好醫病關係。自己愛唱歌,更能同理有嗓音困擾的人。張智惠說,她是專門治療嗓音的醫師,病患多是生活上常用到嗓音的族群,包括歌手、老師、主播、表演者等,這類患者用聲需求比一般人多,也對自己聲音的敏銳度較高,一旦出現些微變化,就會尋求醫療。另外,也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打呼等病人。「我很喜歡唱歌,因此對喜歡唱歌,或聲音沙啞、有嗓音困擾的病人,會多一份同理心。」張智惠說,她外表看起來比較年輕,向年輕的病人解說時,溝通比較順暢;相對的有些長者有刻板印象,認為有經驗的醫師應是頭髮灰白,難免擔心她經驗缺乏,但經她詳細解釋病情、溝通後,都會說「醫師看起來很年輕,但看診經驗很豐富。」醫師也是聲音耗損行業,自我保養下足功夫。病人除了注意她的外表,更會注意她的聲音,常會說「希望我的聲音可以治療到像醫師一樣好聽。」她說,聽到病人這樣說還滿開心的,如果因聲音好聽而建立起良好的醫病關係,對病人也會比較有說服力。張智惠曾收治一名60多歲女性,喜歡打扮、化妝,也愛唱歌,但因聲帶老化、萎縮,導致聲音沙啞,希望獲得改善。她會提醒患者,聲帶也是需要保養的,而利用微創手術治療,也能讓聲帶回春。張智惠有令人羨慕的美聲,其實下足功夫。她說,醫師也是職業用聲族群,門診常需連續說話4至5小時,一整天下來,聲帶也會疲勞,如果用聲方式不對,最後可能鎖喉而發不出聲音。她回想剛成為主治醫師時,一天下來說太多話,造成聲帶、咽喉負擔。後續經振興醫院嗓音醫學中心語言治療師的建議,自我進行語言訓練,增加聲帶的彈性與耐力,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用聲方式。南韓出生但中文無礙,提醒民眾注意「燒聲」問題。媽媽是南韓人的張智惠,在南韓出生,但從小在南韓都是讀台灣學校,中文完全沒有問題,直到大學前才回到台灣,並考上陽明大學醫學系。張智惠說,她的個性屬於「快、狠、準」,喜歡開刀,快速解決病人的問題,成就感較高,且她喜歡唱歌,因而選擇耳鼻喉科的嗓音治療。新年度對自己工作的期許?張智惠說,希望更多人知道,振興醫院設有嗓音醫學中心,因為很多民眾喜歡唱歌,嘶吼一整晚後常「燒聲」、「失聲」、喉嚨不舒服而喝澎大海、枇杷膏等,但唱歌後一周若還是聲音沙啞,應就醫檢查,及早治療,縮短聲音沙啞的時間。保養美聲晚上7點後不進食,咖啡等飲品絕不過量。醫師工作繁忙,如何維持外在與內在最佳狀態?張智惠說,平時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一直看診、開刀,心情容易疲乏,在非工作時間會讓自己多休息,每一季會出國旅遊一次,緩衝一下,調適心情,心情輕鬆,工作效率會更好。皮膚白皙的她,平時如何保養?張智惠說,主要是擦保養品,而因她同時是醫院美容特別門診的主治醫師,有時會利用音電雙波,讓自己的皮膚保持彈性。「我很喜歡睡覺,但醫師工作又必須早起。」張智惠說,平時生活習慣是,盡量在晚上10點半睡覺,早上約6點半起床,如此身體代謝、修復都會維持穩定,維持年輕、健康、心情愉悅。此外,三餐定時、少量,而餐間會吃水果,晚上7點前吃完晚餐後就不吃東西,原因是她比較早睡,為避免皮膚浮腫、胃食道逆流影響嗓音,也可以讓腸胃道早一些休息。「吃的部分,我是蠻小心的。」張智惠說,為保養嗓音,不會過量飲用咖啡、氣泡水、酒類,而她喝紅茶容易卡痰,喉嚨不舒服,因此會避免。建議民眾也可以多注意自己吃了什麼、喝了什麼會讓喉嚨不舒服,就要盡量避免。張智惠醫師小檔案.現職:振興醫院耳鼻喉部、嗓音中心主治醫師.經歷:振興醫院耳鼻喉部總醫師、住院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職業用聲者、喜歡唱歌者、年長者聲音沙啞,不要覺得沒有救,現在有多元治療方式,能讓你回到年輕的聲音。.臉書粉專:韓系美聲女醫 張智惠醫師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25 醫療.耳鼻喉
喝什麼可以緩解喉嚨痛?醫教5招,鹽水、蜂蜜水都可減輕疼痛
不少人都曾有在半夜或假日,氣溫稍涼喉嚨就開始痛,但半夜或假日附近醫療院所沒看診,耳鼻喉科醫師建議,可喝溫水、茶或蜂蜜水,並用鹽水漱口,平常也可以準備1周份量的普拿疼、止痛噴劑或殺菌噴劑等,過了一天仍未改善甚至加劇,就要就醫尋求專業協助。輔大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在「生涯一筋 胡皓淳醫師─輔大醫院 耳鼻喉科 新莊五股泰山」臉書專頁指出,喉嚨痛相當常見,可能只是半夜氣溫稍微涼了一點,喉嚨就開始痛,有時候半夜或假日出現症狀,但住家附近診所或醫院沒看診,大家可從5種方式著手紓緩症狀。但若持續1天未緩解,甚至症狀加劇,就要前往醫療院所就醫。5招舒緩喉嚨痛胡皓淳提供的五個方法:●方法一:溫和的喉嚨潤劑。胡皓淳建議,可選擇溫熱的茶或蜂蜜水,可以緩解喉嚨不適,因為蜂蜜有抗菌和抗炎的特性,能夠幫助緩解症狀,同時減輕喉嚨疼痛。●方法二:鹽水漱口。鹽水漱口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能夠減少喉嚨的發炎和紅腫,將1茶匙左右的食鹽溶在溫暖的水中,並使用這個溶液漱口,可以有助於清潔口腔,減輕不適感,也可以使用生理食鹽水漱口。胡皓淳表示,如果口腔有破洞,鹽水止痛效果會更好,因為身體本來就有鹽分,使用等張溶液漱口,就像沖水把傷口的細菌帶走,對傷口刺激會更舒服,溫度選擇和體溫接近的37度常溫水即可。●方法三:多喝水。多喝水是緩解喉嚨痛的關鍵。胡皓淳指出,攝取充足的水分,有助於保持黏膜的潤濕、減緩發炎,同時有助於身體應對感染,偏感冒症狀,就是多休息、多喝水。●方法四:使用止痛藥物。胡皓淳說,普拿疼等非處方藥物,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緩解喉嚨痛的效果,但使用時應該按照藥盒或藥劑師建議使用,可以先吃1顆,不過止痛藥通常都建議6至8小時吃一次,如果是小朋友出現喉嚨痛症狀,可以使用普拿疼水劑,也可以選擇止痛噴劑或殺菌噴劑。胡皓淳提醒,如果吃1天還未改善,甚至接連出現咳嗽、黃痰、鼻塞、流鼻水、發燒等症狀,就要到醫療院所就醫,建議民眾可以準備1星期份的常備藥品,並在每半年定期檢查家中藥品,是否有過期的情形。●方法五:聲帶休息。不少民眾都有大吼大叫後,導致喉嚨痛的經驗,例如前陣子的總統大選,或者跨年晚會,如果喉嚨痛和這些狀況相關,則應避免過度使用聲帶,適當的休息可以幫助聲帶恢復。(「生涯一筋 胡皓淳醫師-輔大醫院 耳鼻喉科 新莊五股泰山」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ENTDoctorHu/?locale=zh_TW。)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14 醫療.精神.身心
2024選舉落幕留後遺症 醫師教你燒聲、選舉症候群該怎麼因應
2024選舉落幕政治人物留後遺症 醫曝幾乎每個人都有2024總統、立委選舉落幕,各政黨政治人物或熱情支持者多留下一後遺症,需要好好復元。對聲音十分敏銳的耳鼻科醫師發現,政治人物為拚選舉一直說話,或熱情支持者參與選舉造勢場合,或多或少都留下「燒聲」的後遺症;林口長庚醫院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辛立仁說,聲音「燒聲」最重要的原因是,聲帶過度使用,若要恢復原先美好的聲音,務必注意3大撇步,避免聲帶慢性發炎病情惡化,最後恐需手術治療。「身為耳鼻喉科醫師,對人說話的聲音十分敏銳。」辛立仁說,最近看電視關心選情發現,各政黨政治人物的聲音,「幾乎都有燒聲、嘶啞的情形」,建議選後要多休息,並多喝常溫水或微溫水,水溫約介於攝氏20至28度,且每6到20分鐘就要喝一口水,使聲帶獲得休息,另一般緩減喉嚨不適、化痰的保健品也可以服用,這都有改善的效果。辛立仁指出,聲帶有如身體所有組織一樣,過度用力使用將出現紅腫等發炎反應,當聲帶紅腫、充血會影響震動功能;「燒聲」主要原因是,聲帶紅腫後,患者說話時,還是希望發出和原先一樣的聲音,並繼續用力說話,形成惡性循環,造成聲帶「微創傷」。爲防止「燒聲」病情惡化,辛立仁提出3大撇步:第一、不要用力說話:聲帶紅腫時,不要再用力說話,盡量輕聲細語或完全不要說話,且避免用力清喉嚨,降低聲帶繼續受傷的機會。第二、飲食注意忌口:燒聲時,切記不可吃高溫、油炸、冰、甜等食物,包括麻辣鍋、冰品、冷飲、甜食等,降低喉嚨增加分泌物而清喉嚨的頻率,其中過熱的雞湯等湯品最需注意,因熱雞湯的表面,往往有一層油脂,湯品實際的溫度可能更高,喝下後,對聲帶、喉嚨都是刺激。第三、不可延誤治療:一般來說,「燒聲」症狀維持5至7天,如果超過二周沒有痊癒,研判聲帶已出現不可逆的創傷,如出血性息肉等,建議應速就醫,此時會採用消炎、化痰、制酸劑或類固醇等藥物,其中制酸劑是為避免胃食道逆流,降低聲帶刺激;同時會由語言治療師進行衛教,教導正確發音、說話,避免聲帶持續損傷;但若「燒聲」拖上3個月、6個月延誤治療,聲帶恐會長繭,最後需手術治療。落選方支持者患選後症候群 精神科醫曝注意此關鍵指標2024總統、立委選舉落幕,幾家歡樂幾家愁,落選一方支持者,面對選情不如預期,心情恐無法立即調適,恐出現選後症候群。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選舉過程是民主政治的洗禮,落選一方支持者總會心情不佳,常有失落情緒,但這種感覺最多1周後,應該都會過去,若超過1周心情仍無法恢復,其中最重要關鍵指標,是一直出現睡不好、失眠等情形,建議應就醫尋求協助。「面對選舉,每個人都喜歡贏,沒有人喜歡輸。」楊聰財表示,如果落選方支持者心情不佳,接下來又出現睡不好、吃不下、不想活動等情形,顯示此時已受到負面情緒嚴重影響,尤其睡眠是健康的第一根柱子,「睡不好覺,百病生」。他建議,利用假期多出門走走、曬曬太陽,並找三五好友說說話、發洩一下負面情緒,並保持正向思考、情緒及行動,及早讓生活恢復正軌。楊聰財說,選舉不論輸贏,重要的是「勝不驕、敗不餒」,即便落選一方,應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這次不理想,以後再努力的想法,隨時保持正向態度,因為選舉是一時的、健康是一生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0 癌症.頭頸癌
聲音沙啞、喘不過氣要當心!63歲男經醫檢查竟是「這癌症」第四期
一名63歲男性,一直覺得聲音沙啞、喉嚨卡卡,甚至快喘不過氣,台中市澄清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奐宇發現他講話聲音沙啞,發出急促喘息聲,察覺不太對勁,經內視鏡檢查,發現喉嚨有一顆近3公分大的腫瘤,幾乎要掩蓋呼吸道,情況危急,進一步診斷為下咽癌第四期。聲音沙啞恐是癌症警訊他說,聲音沙啞若是持續沒有改善就要注意,可能是癌症的警訊。一般感冒的沙啞一周左右就會好,如果沙啞持續兩周以上,應盡速就醫進一步檢查。林奐宇說,患者到診間主訴聲音沙啞、吃東西吞嚥困難,且講話時已經出現「咻咻」的喘息聲,趕緊安排內視鏡檢查,在喉嚨處發現一顆將近3公分大的腫瘤,喉道僅剩些微的縫隙能維持呼吸,建議做保護性的氣切手術,以維持呼吸暢通,並做腫瘤切片檢查。不過,患者一時難以接受,拒絕手術治療便自行返家。卻在3天後,因感覺快要無法呼吸,被送至澄清醫院急診室氣切急救才保住一命,切片診斷為下咽癌第四期,目前正在血液腫瘤科做放射線治療清除腫瘤,情況穩定。林奐宇說,門診中因沙啞症狀發現罹患癌症的患者不在少數,也曾遇過一位72歲男性聲音沙啞、氣音持續2周以上未好轉,發現疑似左側脖子有凸起腫塊,內視鏡檢查為左聲帶麻痺,進一步診斷為肺部腫瘤轉移到頸部淋巴,至少已經是肺癌第三期。因此,聲音沙啞是罹患肺癌、喉癌、下咽癌、食道癌等癌症的其中一種表現警示,甚至會伴隨吞嚥困難、呼吸不順,需要特別注意。這些壞習慣恐致癌 好發於40至60歲男性 澄清醫院癌症防治中心主任暨血液腫瘤科醫師陳仁亮也說,造成肺癌、喉癌、下咽癌、食道癌等癌症,常見都與習慣性抽菸、喝酒、吃檳榔等不良嗜好有關係,尤其是口、咽、喉部癌症好發於40至60歲的男性,初期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有時有症狀已經是晚期,提醒除了不要輕忽沙啞等警訊外,定期健康檢查與癌症篩檢是最重要的。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9 癌症.其他癌症
8點檔女星兵家綺 追蹤3年甲狀腺腫瘤變成癌!腫塊會動是惡性?醫教判斷關鍵
常在8點檔演出貴婦角色的女星兵家綺,在民視「市井豪門」殺青後,甲狀腺亢進回診竟發現癌細胞,醫生建議她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醫師表示,嗓音沙啞、摸到硬塊都是甲狀腺癌前兆;年輕女性常罹患甲狀腺癌,但多為預後良好的甲狀腺乳突癌。根據聯合報報導,兵家綺原本就有甲狀腺亢進、甲狀腺腫瘤,這幾年一直持續追蹤,但最近因感喉嚨、耳朵不適,晚上睡覺還會心悸失眠,回醫院檢查後發現,持續追蹤3年的甲狀腺腫瘤最終還是轉變成癌細胞,令她無奈表示:「該面對還是要面對。」原以為只要切除癌的部份就好,沒想到醫生建議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她日前也在臉書發文:「祈求不要擴散到淋巴。」【記者林琮恩報導】甲狀腺癌分3類 患者大多是年輕女性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以承說,甲狀腺癌主要分為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未分化癌三大類型,以甲狀腺乳突癌最為常見,占比8至9成,且若確診時未出現淋巴轉移,經手術切除與碘131放射治療後,20年存活率高達9成,是人類最好治療的癌症之一。他也說,甲狀腺髓質癌占比約為一成,且較為難治;甲狀腺未分化癌則具有猛爆性發作的特色,非常兇猛,但近年隨免疫治療新藥研發,不少病人能可獲得治療。張以承表示,甲狀腺癌患者以年輕女性較多,且八、九成都是甲狀腺乳突癌,預後良好。自己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服務時,曾有一位護理師午餐時突然摸到甲狀腺腫塊,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但因結婚在即選擇不動手術,追蹤至今已過十年仍未造成影響。甲狀腺癌多數無徵兆 2成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聲音沙啞、鎖骨間摸到硬塊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徵兆,但更多人是沒有任何症狀,在健檢時接受超音波檢查才發現罹癌。」張以承說,甲狀腺癌腫瘤局部侵犯,會影響聲帶、造成嗓音沙啞;腫塊則會位於兩鎖骨之間,且硬度很高「像石頭」。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聖為曾受訪表示,大部分的甲狀腺相關疾病,像是甲狀腺癌或甲狀腺結節,超過八成的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只有約二成左右的人可能會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或可以觸摸到腫塊等症狀。多數甲狀腺疾病的患者是透過健康檢查才被發現的,例如進行頸部超音波檢查、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等,或者是因為本身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的症狀,所以定期接受追蹤檢查才能發現問題。腫塊移動與否可判斷腫瘤良性或惡性?至於是否能以腫塊移動與否判斷腫瘤的良性、惡性?張以承說,不論腫塊是否移動都有可能是惡性腫瘤,若腫瘤已發生局部侵犯,會因組織沾黏而固定不動,但在局部侵犯之前,患者吞口水時腫瘤也會跟著移動。甲狀腺結節、家族史 甲狀腺癌主要危險因子張以承說,甲狀腺結節、家族史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若發現超過一公分的甲狀腺結節,臨床上會先以細針穿刺判斷是良性或惡性,每半年到一年穿刺一次,並連續進行三次,若都是良性則持續觀察即可,不必動刀切除。此外,甲狀腺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發炎等情況,有可能導致癌化。他表示,細針穿刺的準確率約為七成,開刀是最有效的防治方式,但全台具甲狀腺結節的民眾約佔人口一成,不可能每人都開刀切除。通常是穿刺後為惡性、超音波觀察到嚴重鈣化的患者,才會進一步治療。目前醫學界至今仍不清楚甲狀腺癌真正發生原因,但推測可能跟遺傳、飲食、孩童時期因腮腺炎接受X光或放射線治療者等相關。整體而言,甲狀腺癌的存活率很高,在所有癌症中算是預後良好,而適當的治療尤其重要。透過積極的態度和適切的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夠康復。》看更多甲狀腺癌預防方式
-
2023-10-12 醫療.耳鼻喉
林美照聲帶受損2度動手術,工作損失500萬!「燒聲」怎麼辦?瞭解引起聲音沙啞的原因、治療與照護
【2023/10/11編註】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有「娃娃音始祖」封號的資深藝人林美照,4年前因聲帶受損動手術,被醫生要求噤聲7天,忍了一周才發現完全發不出聲音,2年前換醫生再動手術。林美照近日受訪還透露當年手術失敗為了調養身體,推掉許多工作,初估約損失500萬!還好目前沒經濟壓力,只要好好照顧身體就好。到底聲帶發生什麼事?聲帶受損怎麼處理才不會造成危害,《元氣網》以下整理聲音沙啞的聲帶治療手術與保養事宜。● 「燒聲」就是聲音沙啞,經聲帶治療手術與保養,多半能重拾美聲美嗓。● 聲音沙啞常見原因可分為3種情況,內視鏡檢查聲帶問題可分為2類。● 針對燒聲原因選擇合適的治療,配合日常保養與正確發聲讓效果更佳。振興醫院耳鼻喉部嗓音醫學中心的張智惠醫師提醒,如果聲音忽然改變,超過兩周減少用聲、多喝水、少吃刺激食物也沒改善,很可能是急性聲帶發炎後的合併症、聲帶相關疾病或聲帶逐漸老化萎縮引起,建議要做內視鏡檢查確認病因。現在治療發展進步,可讓聲帶「回春」,配合日常生活的保養,可重拾美聲美嗓。發聲構造有哪些?瞭解聲帶的發聲原理 張智惠表示,要發出聲音,咽喉部的「聲帶」是主力,結構包含上皮層、黏膜下固有層和深部的肌肉層。當肺部呼出空氣時,氣流通過狹窄的聲門時,聲帶的黏膜會產生如海浪般的波動,此波動使附近的空氣介質振動形成聲波。張智惠提醒聲音好不好聽,其實是很主觀的,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聲音沙啞,一般人都可能覺得無所謂,但對於職業用聲者、喜歡唱歌 或對自己聲音比較在意或敏銳的人來說,就會引起困擾。聲音沙啞 常見3種情況張智惠指出,導致聲音沙啞的原因很多種,其中常見的有3種情況:一、需要每天用聲的職業用聲者:例如老師、客服員、聲樂家、配音員、播報員。二、發聲習慣不正確:包括習慣性清喉嚨、習慣用脖子的力量說話,說話音量過大甚至喜歡尖叫嘶吼。三、與咽喉部保養相關:如離不開菸酒,飲食生活作息差造成長期有胃酸逆流者,風險都比較高。內視鏡檢查 聲帶問題分2類門診經內視鏡檢查,張智惠表示常見的聲帶問題包括兩類:第一類原因是聲帶疾病,例如聲帶長繭、長息肉或囊腫、感冒後慢性咳嗽或胃酸逆流加重,導致聲帶受傷發炎腫脹等情況,聲音通常會明顯變沙啞粗糙,而且容易斷音。第二類原因是聲帶老化萎縮,聲音改變初期比較不明顯,通常伴隨講話講不久容易累、唱歌容易走音、音量變小。近期新冠肺炎的感染也會加速聲帶的老化和萎縮。張智惠補充,嗓音門診也常見一些全身麻醉過後或頭頸部手術後導致的聲音沙啞,不過這類比較少見。有些人長時間受插管刺激,比如接受過心臟手術,肺部手術甲狀腺、頭頸部腫瘤或頸椎手術,影響到喉返神經,引起聲帶麻痹,聲帶動作和閉合受到影響,也會導致明顯氣音與沙啞。聲帶沙啞治療的選擇有哪些?張智惠表示依照聲帶的問題提供多種治療方針。如果內視鏡確認只是輕微發炎、水腫、長小繭,醫師可開立消炎口服藥、請病人多休養,通常一到兩周就會完全恢復。如果有息肉、囊腫,或較嚴重的發炎,可透過門診微創聲帶手術,局部注射類固醇,術後噤聲休養24小時,就可以解決這些聲帶病灶。如果是聲帶萎縮、神經暫時或長期失靈引起的聲帶麻痺,張智惠說,這些在過去比較難以挽救的情況,現在可靠門診微創聲帶手術注射玻尿酸或自體脂肪,達到回春的效果。自體脂肪中脂肪顆粒讓聲帶體積變豐滿,其中的幹細胞成分,會刺激聲帶本身的再生作用。聲音沙啞術後透過日常保養與正確用聲技巧,確保術後品質張智惠表示,術後噤聲48小時,搭配醫師開立的咽喉保養的藥物,持續做好個人日常保養、耐心回診學習用聲技巧,術後會感覺嗓音逐漸進步穩定,講話變輕鬆。日常保養是幫助手術發揮最佳效果的關鍵。會建議病人要盡量改掉不好的用聲習慣,例如用脖子力量講話、常常清喉嚨或用力咳嗽、抽菸、喝很多刺激性的飲料如咖啡或茶。睡前2小時也不要吃東西,以免夜裡食道逆流,酸性物質滯留在咽喉黏膜比較久時間,造成傷害。張智惠表示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做這項門診手術,如果內視鏡檢查沒有明顯閉合不全或萎縮的聲帶,建議先透過語言治療,加強聲帶本身的耐力和功能,讓治療師幫忙檢視用聲習慣,學習更好的用聲技巧,找回輕鬆又有力的發聲方式。【延伸資訊】更多喉嚨保養問題:https://www.angeladoctor.com/(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1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者食不下嚥,該不該插鼻胃管?專家:不是裝上後就無法拿
逐漸進入中度失智的楊奶奶,最近吃飯常盯著食物,經由引導才知道要張開口進食,可是含在嘴巴裡沒有咀嚼動作,偶爾咬一咬就吐掉,協助餵食或將食物打成泥狀方便飲用,結果頻繁出現嗆咳。楊奶奶因攝食不足,引發營養不良和脫水,家人討論是否要以鼻胃管灌食補充養分,又擔心裝了就得放一輩子。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說,隨著年齡增長,吞嚥功能衰退是正常現象,但可以透過訓練強化口腔、咽部、喉部肌群,一方面延緩退化,一方面維持吞嚥機能。進食飲水受影響、體重明顯減輕,建議到門診評估。照顧長輩,最害怕進食問題,老化、失智、中風族群都會面臨飲食困難,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吞嚥動作,因咽部肌肉力量不夠、認知功能變差,食物跑進氣管而引起嗆咳,反覆發生容易造成要命的「吸入性肺炎」。除了失智者會出現吞嚥困難,沒有任何疾病的長者也可能有這種狀況。吞嚥問題好發於高齡族群,國健署公布,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有12.8%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受吃飯、喝水所困擾。如何判斷長輩是正常老化,還是發生吞嚥障礙?王雪珮表示,若症狀已影響到日常的進食、飲水,且體重明顯減輕,建議到門診進一步評估。應找耳鼻喉科、復健科檢查,再由語言治療師協助吞嚥復健,包括訓練吞嚥肌肉、改善進食方式、調整食材的質地等。王雪珮分享,民眾也可以使用「EAT-10」篩檢量表自我評估,判別是否為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若測驗未通過,且進行吞嚥攝影檢查確定是吞嚥障礙,就要積極促進吞嚥肌群的活動度、協調性。另外,適時調整飲食質地訓練咀嚼吞嚥,王雪珮強調,照顧吞嚥困難的長輩,並非只是將食物煮更爛,或把食物打成泥,有些長輩會覺得打碎的食物難吃而拒絕進食。經治療後,若還是難以自行進食、營養不足,就要考慮裝鼻胃管,提供營養支持。多做吞嚥訓練,有機會拿下鼻胃管,恢復自我進食。許多人聽到鼻胃管,認為裝上後就再也拿不下來。王雪珮說,鼻胃管是暫時性灌食,只要多做吞嚥訓練,仍然可以恢復自主由口進食。不妨運用失智症的finger food(手拿食物)、hand by hand(手把手)技巧,慢慢進食軟質食物、一次一口量咀嚼吞嚥,漸漸減量管灌次數。營造寧靜舒適的環境,集中注意力在進食過程,千萬不要協助餵食,讓長輩拿著餐叉、湯匙、筷子或用餐輔具,甚至直接用手抓食,把「吃東西」變成口腔運動。當灌食次數減少,在醫師及語言治療師評估無嗆咳危險後,有機會拆除鼻胃管。王雪珮強調,即使移除了,也要持續注意長輩的飲食質地、進食姿勢,日常可多唱歌、大聲講話,訓練吞嚥肌群同時控制聲帶閉合等,降低進食嗆咳的機率。吞嚥肌群訓練1. 嘴唇部位大聲發出ㄚ、ㄟ、ㄧ、ㄛ、ㄨ的音,嘴型張到最大且明顯,練習嘴唇肌肉,最後做雙唇閉合和嘟嘴的動作。2. 臉頰運動鼓起兩頰,類似吹氣球的動作;再噘嘴內縮兩頰,看起來像臉頰凹陷,每個動作各維持5秒,反覆練習。3. 舌頭運動伸出舌頭、伸愈長愈好,舌頭左右擺動,接著沿嘴角四周繞一圈;再換舌頭頂上顎,發出「答答答」的聲音。4. 咽部運動將舌頭後縮,假裝漱口的動作,可試著發出「ㄎ」的聲音,維持10秒,最後再做乾吞口水動作。5. 頭頸放鬆頭部緩緩向前彎曲,感覺肌肉緩慢伸展;再慢慢轉回正頭部,接著練習左右轉向,放鬆周圍肌肉。
-
2023-09-25 醫療.呼吸胸腔
可改善口腔插管不適 呼吸治療師告訴你哪些病人需要氣切?
60歲李先生因車禍導致頸椎損傷送急診救治,臨床身體評估發現,患者意識清楚、全身肌肉無力,電腦斷層顯示為高位頸椎損傷,因呼吸窘迫、橫膈肌肉無力,加上腹部肌肉癱瘓,導致呼吸功能受損,繼而引發呼吸衰竭,因此緊急接受經口內氣管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經口內氣管插管在急重症單位是一種常見且重要的技術,對於重症病患插管與機械通氣,亦是維持生命所必須的處置。李先生於加護病房住院期間,先接受氣管內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雖積極訓練及嘗試脫離呼吸器,但因訓練期間發生肺部擴張不全,導致呼吸訓練中斷。醫療團隊評估患者為呼吸器困難脫離個案,向家屬解釋病情,說明經口內氣管插管與接受氣切對於呼吸器脫離訓練的差異性。所謂的氣切,全名為氣管切開術,是從頸部切開氣管,並放置氣切套管的外科手術,氣切造口可取代經口內氣管插管,目的是讓空氣進出肺部,避免呼吸道阻塞。使用氣切套管呼吸阻力較小,可改善病患因口腔插管引發的不適,有助於脫離呼吸器。氣切術後,可增加病人舒適性,維護口腔衛生,減少喉頭水腫、聲帶受損。1. 若是上呼吸道阻塞、頭頸部或胸腔外傷、昏迷或四肢癱瘓需要長期臥床病人,須盡早接受氣切手術。2. 脫離呼吸器有困難,需較長時間訓練者。病患若是呼吸器使用大於21天以上,建議儘早氣切,以利脫離呼吸器。3. 無法自行咳痰,可能有吸入性肺炎危險者,如頭部外傷、中風、缺氧性腦病變、神經肌肉疾病、慢性肺疾等。4. 曾嘗試拔除氣管內管卻失敗。病情穩定,經醫護人員評估訓練後,可醫囑移除氣切套管。氣切傷口約7天會自行癒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8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前兆有哪些?8早期症狀是警訊,做好7事可遠離癌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佔據第一超過40年,110年的報告指出,台灣有5萬人因癌症而死亡,發現癌症時鐘再度撥快,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因此預防癌症是人人都該關心的事。但癌症是一種慢性病,癌症發生之前通常會有一些徵兆來敲門,有一些症狀一直治不好,或是反覆發生,時間持續1至2個月,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哦! 癌症前兆通常讓大家意想不到,那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癌症前兆總是出乎意料可能因為基因、長期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與環境的差別,而身體每個部位都會有產生癌細胞的可能,早期發生的症狀也大多有所不同,不過根據癌細胞的特性,仍可找出許多癌症共通的早期症狀,以利及早治療。 1.身體長出不明原因的腫塊可能正在產生發炎反應,長出硬塊腫塊,以此發出求救訊號。腫塊出現於脖子兩側、腋下、鼠蹊部或是鎖骨上方等等淋巴結的位置,是癌細胞在轉移時使淋巴結腫大而容易被察覺的地方。在此提醒大家,感冒、蛀牙或身體受到其他感染時,脖子淋巴結也可能因對抗病菌的免疫反應增加而腫大,不要太過惶恐。 2.不明原因發熱發燒、夜間盜汗、異常疲勞的頻繁感冒感冒或是異常疲憊似乎只是免疫力不好,但其實免疫力下降也是癌症前期的症狀之一,可能是免疫系統遭到破壞,身體無法抵抗病菌,尤其是肺癌。因為肺部除了提供身體氧氣之外,還會維持身體的免疫。又或者是淋巴癌,因淋巴系統受癌細胞攻擊造成損傷,所以人體防禦功能漸漸失效,引發虛弱、發炎的徵兆。如果在1個月內感冒2~3次以上,每次感冒會維持1星期,初期很容易被忽略,如有以上情況發生,建議盡早至大醫院檢查。 3.大便、小便不正常 想大便卻大不出來,肚子裡面充滿便意、很急迫的想要上廁所,但卻有種大便堵在肛門口的感覺,如果大便帶有血,可能是大腸息肉或是大腸癌的機率很高。 另外,如果年齡已經超過50歲,才出現排便拉肚子、便秘交替等症狀,那也要注意可能是大腸癌,建議及早去做檢查。有很多人會以為拉肚子、便祕、常常放屁、大便很臭,可能就是大腸癌,不過其實通常是其他的腸道疾病。小便如果有血尿,則要留意泌尿道上皮癌,包含膀胱癌、輸尿管癌、腎盂癌、尿道癌、腎臟癌或是男性攝護腺癌的風險。 4.皮膚不明原因出現搔癢、紅疹 皮膚某些部位止不住癢,而且持續數週以上,超過3個月出現不明搔癢、紅疹,但是近日並沒有觸摸到過敏物質或被蚊蟲叮咬,則需要留意可能有皮膚癌或淋巴癌風險。淋巴癌細胞會釋放特殊化學物質,引發病患皮膚癢。肝癌、腎癌的患者,也可能因為有毒物質累積在體內,造成皮膚癢。不過,肝腎癌症造成的癢,通常會是全身性的,而非局部性的。 5.皮膚上的黑痣外觀有變化赫然發現自己身上有某顆痣,越看越奇怪而感到焦慮嗎?如有形狀不對稱、邊緣不平滑甚至突起或凹陷、痣的顏色不勻稱、黑痣大小直徑超過0.6公分且持續長大、黑痣發生出血、潰瘍等,很有可能是皮膚癌的跡象。 6.食慾不振、噁心想吐、體重在1個月內快速下降癌細胞是一個不正常且快速分裂的細胞,因此需要非常多的血液、氧氣及營養素,迅速帶走身體所有的養分,因為這樣體重會非常明顯的下降。若沒有刻意減肥,1個月內減少超過原本體重的10%,就要當心留意了。在腸胃道、肺部下方、肝臟、胰臟等腹部的腫瘤,因容易壓迫到中樞神經或是腸胃道系統,導致噁心想吐、胃口不佳,食量甚至比以前少很多很多,所以持續性的食慾不振或是吞嚥困難都是需要注意的前兆。 7.不正常的出血、瘀血腫瘤在體內增長時,會生成新的血管,是不成熟且脆弱的,所以輕輕碰撞就會瘀血、流鼻血不止、刷牙出血明顯。如果是更年期停經女性,要特別當心陰道出血,延續好幾週甚至幾個月的話,這很可能是子宮內膜癌造成的,建議到婦產科評估檢查。血癌(白血病)可能會導致身上憑空出現許多紫斑、紅點,或許是血小板、凝血功能不好的徵兆,如發生在小孩子身上,要特別留意。8.乾咳、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如果最近沒有長時間說話、大聲講話或感冒失聲,但聲音突然變沙啞,時間持續兩個星期以上未恢復時須多加注意,要小心可能腫瘤組織侵犯到喉部神經或是壓迫聲帶,導致沙啞情況發生,形成咽喉部位的癌症,例如喉癌、甲狀腺癌、食道癌等。 ▎日常生活7件事遠離癌細胞 已有許多研究報告顯示,腫瘤的發生是可以預防的,癌症也是可以藉由早期發現治療而治癒的,因此除了隨時觀測自己的身體狀況,想要預防癌細胞崛起也要從日常生活做起,以下介紹幾種生活方式,如果能確實做到,就可以幫助降低6~7成因癌症死亡的機率,趕快掌握訣竅,你也能打造出不罹癌的體質。 1.正確的飲食正確的飲食是營養均衡,並且要低脂、高纖、多蔬果,避免煎炸、燒烤、煙燻、醃漬、發黴的食物,多吃高纖全麥、糙米或是新鮮蔬菜、水果,遵循蔬果579,兒童一天要攝取5份、女性7份、男性9份,除了攝取足量份數,也要搭配多種顏色的多樣化的蔬菜及水果,因為蔬果中抗癌分子們植化素,存在於五顏六色的蔬果中,藉此攝取到不同作用的植化素,大幅減少癌症發生的機率。2.天天運動30分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每天運動30分鐘,讓身體的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增多,使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如爬山或有氧跑步、游泳等等任何類型的運動,將有助於防止乳癌與大腸癌的發生。只要每週5天,每次運動流汗30分鐘或以上,就能降低罹癌的發生。3.維持健康體重維持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介於18~24之間,避免過重或過輕。肥胖是癌症的危險因子之一,研究顯示大量的脂肪細胞會製造並釋放過多的荷爾蒙,有可能會促使大腸直腸癌或是乳癌發生,肥胖及體重過重都將是提高癌症罹患的風險。4.注意酒精過量攝取避免酒精含量過高的飲料,但如果想要喝酒,建議男性每天不超過2份酒精當量(如:750c.c啤酒、60c.c威士忌),女性不超過1份(如:375c.c啤酒、110c.c紅酒)。有證據顯示飲酒會增加各種癌症風險,如口腔癌、食道癌、咽喉癌、肝癌、大腸直腸癌等。雖然飲酒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但仍要適量為宜,如果酗酒又過度抽菸,可能會增加頸部癌症的發生。5.避免吸菸及二手菸的環境吸菸更是致癌的主因之一,所有癌症的死亡約有25%與抽菸相關,因為香菸中含有很多已知的致癌物,可能會直接引發肺癌、口腔癌、頭頸癌、食道癌等等,而間接引發的癌症包含血癌、胃癌、肝癌、大腸癌、子宮頸癌等。而且不只吸菸者本身有風險,吸到二手菸的人同樣也暴露風險之中。戒絕香菸、避免接觸二手菸,開始抽菸者應及早戒除。6.避免過度日曬日光中的紫外線不只會造成曬傷、加速皮膚老化,更是皮膚癌最大的危險因子,應該避免過度日曬。通常早上十一點至下午三點,是一天中陽光最炙熱的時候,記得使用防曬乳並穿著保護衣物做好防曬準備。7.早期篩檢及治療建議定期健康檢查以及做防癌篩檢,尤其是高危險族群的民眾,則必須針對可能罹患的癌症做例行必要的防癌篩檢。此外,女性朋友也應該學會如何做乳房自我檢查,年輕男性則必須注意如何做睪丸定期健康檢查,所有人都要必須留意做好自己的全身皮膚檢查。如果自我檢查時有發現任何癌症早期徵兆或警訊時,要儘早諮詢專科醫生,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心中隨時要自我提醒:多吃蔬果、多喝水、多運動、保持愉快的心情,指引身體的每個細胞找到正確的新陳代謝路線,打造健康的生活型態,將癌細胞拒於門外,減少讓腫瘤趁虛而入。(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1 醫療.耳鼻喉
10分之1長者有「這問題」,嚴重會引起吸入性肺炎!照護與治療重點報你知!
【本文重點】:高齡長者常因老化而有吞嚥困難問題,老是在吃飯時、喝水時發生嗆咳,尤其嗆咳頻繁,易引發吸入性肺炎而致命,長期吞嚥困難也可能導致營養不良,而肌少症使得骨骼、肌肉質量減少,都會影響吞嚥肌群功能減退。專家建議,長者可透過吞嚥困難篩選工具表自我檢測,若有異常應盡快至復健科、耳鼻喉科就診,平時可透過吞嚥健康操訓練,強化吞嚥功能,遠離吸入性肺炎危機。長者引起吞嚥困難的原因有哪兩類?一名80多歲老先生,長年飽受吞嚥困難影響,進食、喝水都容易嗆咳,數次發生吸入性肺炎,也因老化關係,聲帶萎縮嚴重、關不緊,導致講話聲音沙啞,也增加嗆咳頻率,近2年都戴鼻胃管以灌食維生。日前從胸腔內科轉至耳鼻喉科,經手術改善聲帶問題,搭配後續復健,才順利拔除鼻胃管,老先生一度感動落淚,因為不僅恢復正常外觀,也終於能正常進食,吃到他最愛的香蕉。吞嚥困難原因主要分為神經肌肉功能異常、結構性因素2大類。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佳融表示,高齡長者因老化關係,神經感覺變得遲鈍,咀嚼、吞嚥能力也會下降,因吞嚥需搭配肌肉與神經功能,肌少症的長輩吞嚥反射能力降低,也會造成吞嚥障礙,使進食速度變慢、將食物含嘴裡不吞下;若嗆到時無法快速將食物咳出,液體流入氣管則變成吸入性肺炎;而聲帶萎縮、關不緊等結構性因素也造成吞嚥困難。65歲長者每10人就有1人吞嚥障礙?常見警訊有哪些?語言治療師王麗雅表示,吞嚥障礙定義是從準備吞嚥時的所有行為、感覺和主要動作反應,包括認知期、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部期、食道期等,其中一階段受阻,就可能是吞嚥困難。像是嘴唇無法閉合,邊吃食物邊掉落,食物卡在前唇溝、兩頰;久久無法吞食;食團越過聲帶掉進氣管,造成靜默性吸入;長期胃食道逆流刺激導致喉嚨發炎;嚴重失智症難分辨生熟食,皆屬於吞嚥異常。王麗雅表示,如果長者在短時間內體重下降、吞東西變得費力、覺得喉嚨有異物感等,都是吞嚥困難警訊之一。此外部分長者雖然可以正常吃便當,但無法正常「吃藥」,因為藥物是固體、水為液體,吞嚥困難長者要同時處理固體、液體很困難,家屬亦可從「吃藥」面向觀察,提早發現初期吞嚥困難問題。長者發生吞嚥障礙該如何照護?如何治療與改善?根據統計,65歲以上長者每10人就有一人輕度吞嚥障礙,李佳融提醒,現代社會有許多獨居長者,一旦發生吞嚥困難、吸入性肺炎,恐會導致肺部纖維化,後續再度嗆咳、住院頻率都會增加。在排除食道、上呼吸道腫瘤問題後,可透過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改善,例如液體食物添加增稠劑,減少液體流入氣管風險,也要細節慢嚥,專心吃飯避免分心。李佳融表示,臨床上觀察,若長輩吃飯超過1小時、食物含嘴裡不吞、不想吃東西,或患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都容易出現吞嚥障礙。可透過復健、手術延緩退化速度,降低吸入性肺炎機率,若屬於結構性問題患者,例如聲帶萎縮,需評估透過手術改善;而沒有中風、認知障礙疾病,僅單純退化造成的吞嚥困難長者,根據統計,有8成機率透過復健可改善,不一定要長期戴鼻胃管,有機會移除。王麗雅表示,每日可做吞嚥健康操,加強吞嚥肌群力量,並注意用餐姿勢,像是坐輪椅長輩可用枕頭支撐頭部、腰部,讓背部呈現90度,不要趴著吃飯;若長者躺電動床,要將床立起,頭部、腰部也要墊枕頭。用餐期間也要專心吃,並控制進食量、速度;或調整食物質地,例如加食物塑形粉等,提高長者用餐意願;餐後也要注意口腔清潔,避免長者吞下殘留食物增加嗆咳、吸入性肺炎機率。吞嚥困難高危險群1.腦血管疾病,例如中風等。2.神經退化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3.癌症疾病,例如頭頸癌等。4.65歲以上長者、一般神經肌肉老化退化。資料來源/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佳融、語言治療師王麗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4-2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不喝咖啡頭疼,喝了胃又疼」,如何是好?
門診中。「醫師,我早上起來喉嚨苦苦的,有痰,怎麼回事?」「醫師,我晚上一躺下來就覺得火燒心,好難受!」「醫師,我早上起來一直想咳嗽,怎麼回事?」「醫師,我胸悶、胸痛,是不是心臟病?快掛了?」「醫師,我胃好痛!」「不能少喝一點咖啡嗎?」「不行,不喝咖啡頭會痛!」「頭痛一定要喝咖啡才能解痛嗎?」「是啊!改不掉啊!」這是門診中真實談話,「不喝咖啡頭又疼,喝了咖啡胃又疼!」魚與熊掌難以兼得,如何是好?這種情形令人想起了古書的記載:「欲寄征衣君不還,不寄征衣君又寒」,左右為難,「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感嘆!近年來,胃食道逆流成為新的國民病,幾乎比高血壓、糖尿病發生率還高,究其原因與喝咖啡蔚為風潮有關。有人說喝咖啡可以說是另一次鴉片戰爭,古人喝茶,茶葉裡也有咖啡因,但濃度不像咖啡那麼高。近年來,西風東漸,以茶會友被以咖啡會友取代。咖啡由於咖啡因濃度高,造成的文明病也非常可觀。正常人是食物入到胃,胃酸才會分泌,但喝咖啡會刺激胃酸分泌,因此胃裡面經常有胃酸,尤其晚上睡覺平躺時,胃酸往食道回流,造成食道下方灼燒,嚴重者食道變性,甚至演變為食道癌。正常人胃與食道中有個括約肌,醫學上稱為賁門,有些人括約肌鬆了,因此平躺時胃酸就回流到食道,甚至到喉嚨,引起咳嗽,聲帶發炎,甚至引發胸痛,以為是氣管炎或是心臟病。此外,咖啡因會刺激腦中樞,短時間讓人提神清醒,長此以往,睡眠中心一直受到刺激,好像車子已經停了卻又一直踩油門一樣,造成許多人失眠,晚上睡不著,白天精神恍惚,門診病人中,這種病人越來越多了。少量咖啡的確可讓人精神振奮,促進血液循環,一旦成癮,不見其利反見其害,令人想起滿清末年,林則徐為何要查緝鴉片而引發鴉片戰爭之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4-18 焦點.健康知識+
打嗝、嗝氣不一樣?愛嚼口香糖易嗝氣 打嗝超過48小時需注意
打嗝、嗝氣、放屁,都是常見的生理現象,也與腸胃道的氣體有關,這麼多的「氣」到底哪裡來的呢?「氣」太多造成困擾如何處理?一名年輕的電子公司老闆,進到診間後,不斷打嗝。需要時常與客戶開會甚至出國視察的他,打嗝已經嚴重造成工作與生活上的困擾。醫師詳細問診後,發現緊湊的工作步調以及龐大的壓力,讓他無法在正常時間好好吃飯,吃東西只能狼吞虎嚥,所幸透過飲食習慣改變並使用控制胃酸與消除緊張、壓力的藥物,便不再打嗝。現代人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大,下班喝酒應酬、深夜來點宵夜舒壓、週末聚會吃到飽⋯這種種不良的飲食習慣,常引起腸胃脹氣、嗝氣、放屁等症狀,這些「氣」若太多太頻繁,恐造成生活困擾,也可能是身體的警訊之一,除了該重新檢視生活習慣外,如果症狀持續一段時間未改善,可能需要進一步找醫師診斷。打嗝:打嗝原因多且複雜 「吃進去」的氣太多最常見打嗝是一種神經自主的反應,是因為身體控制橫膈膜的膈神經受到刺激,引發橫膈膜肌肉收縮,同時間聲帶緊閉,就會產生「嗝」的聲音。膈神經從中樞神經一路往下來到橫膈膜,這條路上若受到影響,就可能引發打嗝反應。例如吃太多將食道與胃撐大,連帶影響到膈神經;喝碳酸飲料、酒、嚼口香糖、含口含錠讓人不自覺會吞入過多空氣;胃酸逆流、喉頭發炎;亢奮、情緒起伏太大,甚至溫度變化也可能刺激膈神經引起打嗝。如果只是一時的打嗝,各地都有流傳一些偏方,在無害的情況下試試無妨,例如突然被嚇一跳、拿杯熱水慢慢將之吹涼等,然而,若打嗝情況持續48小時未見改善,仍建議就醫。在肝膽腸胃科,因打嗝求診以男性居多,這類型的病人往往因為工作壓力大、吃太快、胃酸逆流而打嗝不斷,造成困擾。在治療上,會建議改變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並針對胃酸逆流跟精神壓力合併用藥,就能改善。打嗝超過48小時需注意然而少部分打嗝的成因可能比想像中複雜。若超過48小時尚未緩解稱為「持續性打嗝」,超過1個月以上,醫學定義為「頑固型打嗝」。病患胸腔、胸廓可能因為肌肉拉扯感到不適,甚至連喉嚨、頸部都不太舒服,無法順利吃飯、喝水,影響工作、睡眠。此時可能代表著有更嚴重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抽絲剝繭,或利用侵入性的檢查如腸胃鏡、抽血,甚至要轉介其他科別醫師來找出真正的病因,對症處理。頑固型打嗝有可能與代謝、藥物有關,例如有酗酒習慣導致長期營養不良而引起;糖尿病控制不好導致神經病變、肌肉病變;有腎臟病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如低血鉀、低血鈉,常會抽筋,引起神經異常反應。藥物方面,如麻醉用藥、鎮定劑、化療用藥、類固醇,以及一些巴金森氏症的用藥;體內安裝心臟節律器的患者,其中的微弱電流也可能刺激膈神經引起打嗝。而頸部到胸廓的腫瘤,例如甲狀腺癌、食道癌,也可能刺激到膈神經;另外,打嗝也牽涉到迷走神經的自主反射,也可能是中樞神經出了問題,如腦中風、腦部感染發炎、外傷或腫瘤等。不過這類型的病人佔比不大,不必過度焦慮。隔氣:吃太快、愛聊天,吞進太多氣體嗝氣相對打嗝單純些,多半與飲食習慣不良,如吃太快、邊吃飯邊說話,吞進過多的氣體有關。也因此諸如嚼口香糖、口含錠、喝碳酸飲料、抽菸等行為都有可能不自覺吃進更多氣體,引起嗝氣。也有人是因為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出現功能上的異常、較為敏感,如同罹患腸胃炎一樣,時常感覺腹部脹脹的,想把氣排出來。少部分長輩因為假牙不適、牙口差,導致咀嚼功能不好,一口飯一直嚼、嚼不爛又一口吞,也可能吃進過多空氣導致時常想嗝氣。這樣的情況就必須找牙醫師處理口腔問題。有些門診病人因為覺得氣體很多,時常想要嗝掉氣,造成困擾而求診,醫師通常還是會先從病人的飲食習慣問起,再看看是否需要進一步安排胃鏡,檢查有沒有腸胃發炎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但嗝氣這種情況多半可以靠一些方法改善,例如飯後多走動,促進消化,讓氣體向下移動排出。相較氣體往上嗝出,氣體向下排是較好的方向,因為嗝氣可能排出的是食道中的氣體、也可能是來自胃部的氣體。若是從胃上來的氣,含有揮發性的酸性物質通過賁門到了食道,食道不像胃有黏膜保護,也很敏感,長期下來就有可能造成食道灼傷。排氣:產氣食物常是元兇排氣(放屁)的氣體來源除了吃東西連帶吃進去的空氣外,在腸道內,食物經過發酵後也會產生氣體,有時食物(尤其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殘渣產氣,或者腸道內處於壞菌多、益生菌少的不平衡狀況、便秘等,都可能讓腸道的氣體過多,讓人感覺腹脹不舒服,又或者頻頻放屁。女性因為腸道附近有子宮與卵巢,腸道先天比起男性來得長,也更多彎曲,所以先天上較容易有脹氣問題,就像是折氣球,越長的氣球,彎折愈多氣就容易堵住,容易感到腹脹甚至便秘。如果時常覺得腹脹、頻繁放屁,首先可以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吃多了產氣的食物,以一週為單位,一樣樣排除,進而在平日飲食避開容易導致產氣的食物。太油的食物也需要避免,有時候肚子裡鼓鼓脹脹的未必是氣,而是吃進不好消化的食物,會讓腸道蠕動速度變慢,產生腹脹的感覺。許多民眾喜歡的無糖口香糖中含有的木糖醇或一些優酪乳、食品中添加的寡醣,分子較大,人體無法分解吸收,可能干擾腸道運作,容易產氣、引起腹脹,也需要格外留意。「氣」能夠有效排解倒還不是大問題,有時脹氣嚴重,不管怎麼動都無法讓氣排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也不是,讓人難受。 如果患者只是單純脹氣問題,最常用的是消脹氣藥物例如Gascon,具有改變氣泡表面張力效果,讓氣泡凝結在一起,讓吸附在胃腸道的氣體比較可以透過打嗝或放屁等方式排出體外。坊間的益生菌或消脹氣的非處方用藥,偶爾使用無妨,但如果時常感到脹氣、頻繁放屁,造成不適,尤其如果嚴重腹痛、持續性的拉肚子、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如過去幾十年都是便秘,突然變成拉肚子),體重無原因下降,脹氣導致沒胃口、呼吸不順等,就要趕緊就醫,找出問題,例如是否是腸道發炎或腫瘤。雖然少數情況下,嚴重脹氣、無法放屁,可能與腫瘤堵塞住腸道有關,不過,脹氣、放屁並非大腸癌的危險因子,民眾不必過度焦慮。改善飲食習慣 腸胃順暢不生氣不管是打嗝、嗝氣或是脹氣、放屁,當頻率過高或嚴重程度大到造成身體不適時,就要注意,多半與自身飲食習慣、生活壓力有關,也是健康的警訊之一。除了就醫找出病因、接受治療外,若能先從改變一些生活習慣做起,包括慎選吃進口中的食物、減少吃讓自己容易產氣食物,避開碳酸飲料、酒精;不要邊吃飯邊聊天、飯後走動一下,相信能慢慢找回腸胃的平衡,腸保平安、「不生氣」。容易產氣的食物 蔬菜類:綠白花椰菜、高麗菜、紅白蘿蔔、大頭菜、大小白菜、芥蘭菜、洋蔥、蕈菇等。水果類:蘋果、西瓜、柑橘、果乾製品。蛋白質類:豆漿、豆腐、豆乾、牛奶、羊奶。澱粉:麵、麵包、芋頭、玉米、蓮藕、馬鈴薯、糯米;各種豆類,如紅豆、綠豆等。飲料:碳酸飲料、酒精、咖啡。其他:含寡醣、木糖醇的食品;油炸物、甜食。【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9期(2022-07-12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3 醫療.耳鼻喉
吃東西常嗆到,喝水、吞口水都沒有用!耳鼻喉醫師警告:恐是1疾病前兆
文摘自吞嚥的動作看似簡單,其實是人體許多部位的複雜分工、細緻合作所達成的完美結果,從看到食物起,吞嚥動作就開始了,連心中喜不喜歡這食物、烹調方式等,都是吞嚥重要的一環。食物吞嚥4階段振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薛智仁指出,正常的食物吞嚥過程,由上到下大致吃東西常噎到嗎?吞不下食物?喉嚨老是覺得卡卡的,連喝水、不斷吞口水都沒有用?別小看簡單的吞嚥動作,它可是一門大學問。可分為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咽喉期及食道期等4個階段。●口腔準備期:當食物放入口中,因為無法直接吞嚥,我們的嘴唇、牙齒、舌頭、臉頰肌肉、顳顎關節等部位必須通力合作,動作必須協調,才能把食物咀嚼磨碎,形成食糜,這就是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食物經由咀嚼並與唾液混合之後形成的食糜,由舌頭將食糜往後推送,引起吞嚥的反射動作。當然食物的性質不同,吞嚥過程也會有部分差異,例如是液體狀的食物,就不需要有咀嚼動作,直接流過口腔往後推送。在此階段,口咽之間需緊閉,才不會影響吞嚥的流暢。●咽喉期:吞嚥反射把食糜繼續推送經咽部到食道上方,此時咽部關閉、喉部上提、聲帶關閉、咽部與食道之間的括約肌放鬆,食糜順著咽部肌肉的蠕動進入食道,過程大約只有1秒。這1秒的時間看似簡單,其實學問可不小,因為不論是吞嚥、呼吸、說話等,用的都是同一個通道,正常人不會有何感覺或困難,也不需要特別思考,而是一種非自主性的吞嚥反射,從舌根把食物往後送之,軟顎必須往上升,後咽壁往前傾,口咽及鼻咽的通道要閉合不可有空隙(食物才不會進入鼻腔),同時喉往上抬(所以,吞口水時會看到喉結往上抬),聲帶閉緊(避免食物與水進入氣管),會厭軟骨下壓,喉部及咽部空腔分開,咽部及食道間的括約肌鬆開,食物或水進入食道,如此精緻複雜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都出錯不得。●食道期:食糜經過食道,約需8∼20秒的蠕動時間,接著食道與胃之間的括約肌鬆開使食物通過,在正常情況下,食物通過後括約肌就會立刻關閉,以免食物逆流進食道。在這4個吞嚥階段,任何一個或一個以上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患者無法順利進食、噎到或嗆到,不但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時還可能阻塞呼吸道,造成生命危險。吞嚥困難 嗆咳都可能吞嚥這麼重要的功能,也會有發生困難的時候。薛智仁表示,吞嚥困難在醫學上稱為「吞嚥障礙」,指的是在機能上、構造上或心理上的因素,造成進食時食物不容易咀嚼、吞不下或是容易嗆到,就可稱為吞嚥障礙,嚴重且長期吞嚥困難的患者,比較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產生營養不良。吃東西常嗆到,也可能是吞嚥障礙的症狀之一,薛智仁說,很多平常出現的症狀,都可能是吞嚥障礙引起,包括咀嚼或吞嚥時需要過多的口腔動作、進餐中或進餐後常出現咳嗽或嗆咳現象、一進食或喝完飲品就咳嗽或嗆咳、每一口食物都必須吞嚥2、3次才能吞下、進餐後舌面上仍然殘留許多食物、食物堆在口腔內的一側而患者卻不自覺、咀嚼時口中的食物往外掉、明顯流口水(尤其在用餐時特別明顯)、平時嘴邊嘴角常有多量的分泌物或口水、進食後說話時常會有咕嚕等聲音。 吞嚥困難的2大發生原因小小一個吞嚥動作,是由許多器官共同合作完成,只要任何一個部分出現異常,都可能讓患者有吞嚥困難的感覺。形成吞嚥困難的原因,薛智仁表示,大致上可分為運動性吞嚥困難與機械性吞嚥困難2種。◎運動性吞嚥困難指的是支配吞嚥步驟相關的肌肉或神經發生問題,使得吞嚥時肌肉蠕動不全或在食物的輸送過程無法順利進行,而吞嚥反射必須透過神經傳輸,當感覺神經或運動神經出錯,也可能影響吞嚥。會引起這類吞嚥困難的病變,包括中風後吞嚥困難、巴金森氏症、瀰漫性食道痙攣、食道弛緩不全症、食道硬化症、軟顎或硬顎缺損、失智症、顏面神經麻痺、帶狀皰疹影響控制吞嚥功能的迷走神經等。◎機械性吞嚥困難指的是常見的食道腔狹小,或較少見的吞入食物太大導致食道被哽住,而舌癌、口腔癌、或食道與胃交接處的賁門附近有胃癌等,也是機械性吞嚥困難的原因之一。食道腔狹小原因,可能是食道良性或惡性腫瘤、食道發炎潰瘍結痂而縮小了食道腔空間等,例如食道癌、逆行性食道炎或潰瘍治療後結痂性食道狹窄、誤食硫酸或鹽酸等腐蝕性物質,經過治療後纖維化的狹窄等。小症狀可能大疾病從疾病來看,只要會影響到正常食物吞嚥4個階段的疾病,都可能造成吞嚥困難。口咽部的疾病如口咽炎、口咽損傷或潰瘍、口咽的腫瘤等;食道的疾病如食道炎、食道良性腫瘤、食道癌、食道有異物卡住、食道肌肉功能失調、甲狀腺過度腫大等。其他部位的疾病也可能引起吞嚥困難,像是神經或肌肉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重症肌無力、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等;或是全身性疾病如狂犬病、破傷風或中毒等,也會影響吞嚥功能。常見的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影響吞嚥功能,有些患者老是覺得喉嚨卡卡的,吞口水也卡卡的,怎麼清都清不乾淨,就可能與此有關。由於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愛吃刺激性食物,導致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很多,而逆流的胃液消化酶可能引起咽喉食道黏膜的破壞,造成咽喉炎等,會影響吞嚥功能。不過,如果吞口水不受影響,吞嚥固體食物卻有困難時,則有良性或惡性腫瘤的機會就大增了。小心癌症上身引起吞嚥困難的疾病幾乎遍及全身,而出現的特徵則視疾病造成口腔、咽部或食道問題而異。薛智仁指出,會引起比較嚴重的吞嚥困難症狀者,最令人擔心的是惡性腫瘤,若發生在口腔、咽部疾病,主要特徵是在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咽喉期的吞嚥初期,就會有遇到障礙的感覺,且常常伴隨著嗆咳、喉嚨裡似乎有食物殘留感等症狀。若發生在食道疾病引起的吞嚥困難,以食道癌來說,主要特徵為持續性、進行性的吞嚥困難,最初可能只覺得吞嚥食物通過食道時有不適感或阻塞感,幾個月後逐漸發現食物通過時會受到阻礙,漸漸地無法吞嚥固體食物,接著只能攝取流質食物,到最後甚至完全不能進食或進食後會嘔吐等。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遠離疾病威脅吞嚥困難的高危險群,包括容易引起腦中風的三高族群、曾有腦部外傷、腦性麻痺、帕金森氏症、口咽食道部位的惡性腫瘤、老人失智症等的患者,這類患者要多加注意。薛智仁說,有些日常的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必須改變,才能避免吞嚥困難發生,遠離疾病威脅。像是菸癮、酗酒、嚼檳榔、吃太燙、煙燻、醃漬、刺激性食物等,會增加口咽癌或食道癌風險;嗜食辛辣、油炸、太油太甜食物者,再加上生活不規律、壓力大,易引起胃食道逆流、心血管與腦血管病變等,這些都可能引發後續的吞嚥困難。吞嚥困難的原因眾多,薛智仁強調,治療時必須先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例如胃食道逆流,則可先從改變飲食及生活調整做起,並可加上藥物治療;如果有惡性腫瘤或狹窄問題,則可考慮手術移除或繞道手術,對於受損的吞嚥功能,則可進行吞嚥復健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6 癌症.頭頸癌
「霹靂火」編劇鄭文華咽喉癌逝 一次了解成因、症狀與預防
【本文重點】咽喉癌是一類常見的頭頸癌症,發生在喉嚨或喉頭,主要發生在男性。其癥狀包括喉嚨痛、聲音沙啞等,需要及時就醫。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過量飲酒、病毒感染、飲食缺乏水果和蔬菜等。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療法等。預防喉癌可以通過戒菸、適量飲酒、健康飲食和保護自己免受HPV感染。--by ChatGPT台灣電視史經典復仇劇「台灣霹靂火」、「台灣龍捲風」,所創話題與收視紀錄,至今近20多年來仍無戲劇打破紀錄,該系列編劇也是前三立創作中心總監鄭文華在去年12月因為咽喉癌離世,享壽65歲。什麼是咽喉癌?咽喉癌是一個通用術語,適用於在喉嚨(咽癌)或喉頭(喉癌)中發生的癌症,屬於頭頸癌的一種,主要發生在男性。喉部結構複雜,包括9塊軟骨和各種軟組織,是呼吸道的重要部分,上下分別與口咽和氣管相連接。若喉癌細胞擴散,可能侵犯周圍部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運作。咽喉癌可根據其發生部位分為聲門癌、聲門上癌和聲門下癌,其中最常見的是聲門癌,佔所有咽喉癌超過60%的發生率,其次是聲門上癌,發生率超過30%,而聲門下癌的發生率則較低,不到10%。咽喉癌的症狀包括喉嚨痛、聲音沙啞等,這些症狀發展緩慢,且與其他疾病相似,因此患者經常忽視早期症狀,最終可能延誤發現的時間。》看更多咽喉癌診斷方式咽喉癌跟其他發生在喉嚨的癌症有何分別?根據梅約診所資料,以下為常見發生在喉嚨部位的癌症:.鼻咽癌始於鼻咽部——鼻子後面的喉嚨部分。.口咽癌始於口咽部——口腔後面的喉嚨部分,包括扁桃體。.下咽癌始於下咽——喉嚨的下部,就在食道和氣管上方。.聲門癌始於聲帶。.聲門上癌始於喉頭的上部,包括影響會厭的癌症,會厭是一塊阻止食物進入氣管的軟骨。.聲門下癌始於喉頭下方的聲帶下部。咽喉癌危險因子有哪些?.使用菸草,包括吸菸和咀嚼菸草。.過量飲酒。.病毒感染,包括人類乳突病毒(HPV)和EB病毒。.飲食中缺乏水果和蔬菜。.胃食道逆流。.在工作中接觸有毒物質。抽煙和飲酒被認為是引發喉癌的主要因素,此外,若長期暴露於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如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甲醛、殺蟲劑等,也可能成為導致咽喉癌的慢性刺激因素。然而,其中最具危險性的因子仍是抽菸,因為香煙中含有已被證實為致癌物質的焦油,過度吸入會導致喉部黏膜增生、變性,並可能引起癌症。咽喉癌症狀有哪些?.聲音沙啞(持續兩週以上).咳嗽.痰中帶血.分泌物增加.呼吸困難.吞嚥疼痛.喉嚨痛新光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李佳融曾受訪表示,咽喉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但如果超過兩周以上都未痊癒的聲音沙啞症狀,應懷疑可能不是感冒、感染所致,必須就醫檢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咽喉癌治療方式有哪些?咽喉癌的治療方式基於許多因素,例如咽喉癌的位置和階段,所涉及的細胞類型,細胞是否顯示HPV感染的跡象,你的整體健康情況以及個人偏好等。根據梅約診所、克里夫蘭診所資料,以下是有關咽喉癌相關的治療方式:.手術:旨在盡可能多地切除癌症腫瘤,同時保留你的喉部以及說話和吞咽的能力。.放射治療:放射治療使用來自X射線和質子等來源的高能束將輻射傳遞到癌細胞,導致它們死亡。.化療:化療通常與放射療法一起用於治療喉癌。某些化療藥物使癌細胞對放射治療更敏感,但結合化療和放療會增加兩種治療的副作用。.靶向藥物治療:靶向藥物通過利用癌細胞中促進細胞生長的特定缺陷來治療喉癌。.免疫療法:你身體的抗病免疫系統可能不會攻擊你的癌症,因為癌細胞產生的蛋白質可以幫助它們躲避免疫系統細胞,而免疫療法通過干擾該過程起作用。咽喉癌該如何預防?沒有百分百有效的方法來預防喉癌的發生,但為了降低患咽喉癌的風險,可以採取以下防範作為:.戒菸或不吸菸。如果你吸菸,請戒菸。如果你不吸菸,就不要開始。.如果有的話,只適量飲酒。.選擇富含水果和蔬菜的健康飲食。水果和蔬菜中的維生素和抗氧化劑可以降低患咽喉癌的風險。.保護自己免受HPV的侵害。一些咽喉癌被認為是由性傳播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你可以通過限制性伴侶的數量並在每次發生性行為時使用保險套來降低患HPV的風險。【參考資料】.Mayo Clinic:Throat cancer.Cleveland Clinic:Throat cancer
-
2023-03-08 醫療.耳鼻喉
3原因讓喉嚨老是卡卡,出現這4種症狀才可能罹食道癌
「覺得喉嚨卡卡,一直有異物感,吞不下去也咳不出來⋯⋯ 」「喉嚨不舒服,不停清喉嚨、咳嗽變成習慣,有點尷尬⋯⋯」「聲音老是沙啞,多說些話就喉嚨痛⋯⋯」這些是在耳鼻喉科門診,每天都會聽到的主訴。排除掉一些急性、細菌感染等情況,常被診斷為『慢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常見的病因1. 鼻涕倒流:包括過敏性鼻炎與鼻竇炎等。2. 與焦慮、壓力相關的咽喉緊張症:話講多了就會有症狀,一直清喉嚨,放假休息好了,上班又復發。常見於老師、業務、醫生、服務業等上班需要一直講話的族群。3. 咽喉胃酸逆流:逆流的胃酸及食糜內容物造成喉嚨的慢性發炎。由於這個疾病愈來愈常見,以下進一步說明。咽喉逆流的症狀及徵象「聲音沙啞、反覆清喉嚨、吞嚥困難、慢性咳嗽、咽喉異物感等」。從以上描述可看出,幾乎是慢性咽喉炎的同義詞了。每當告知病患時,病患總會回說:「可是我沒有覺得胃酸逆流啊!」確實,咽喉逆流與常聽到的胃食道逆流不同,不常有胸口灼熱感(火燒心)、或胃酸逆流感,研究發現逆流到的喉嚨的不一是液體,也可以是氣體;不一定是酸性的胃酸,也可以是非酸性的膽汁或消化蛋白酶。咽喉逆流的診斷診斷鼻出血,因為看到血;蜂窩性組織炎,會有紅腫熱痛,但關於咽喉逆流,醫生無法在咽喉看見胃酸,只能從它走過留下來的痕跡分析判斷,為了增加診斷的準確性,醫生會透過問診(或問卷)評估症狀及利用咽喉內視鏡來檢查。咽喉內視鏡可以直接查看喉部及聲帶,檢查喉嚨黏膜是否充血、聲帶有無水腫或附近組織有無損傷,這些都是咽喉逆流的跡象。內視鏡並不會讓人太不舒服,會建議患者接受檢查,主要是要先排除口咽或喉嚨惡性腫瘤的存在。咽喉逆流的藥物治療治療的目標是減少胃酸的刺激。與一般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同,面對喉嚨慢性發炎,民眾會問是否要用消炎藥或抗生素,但消炎止痛頂多用於急性期,這類藥物可能會刺激更多的胃酸而加重病情,另外抗生素是用來消滅細菌的,而慢性咽喉炎很少是因為細菌感染導致的。常用的藥物有:1️.胃酸抑制劑,減少胃酸的分泌量,有以下兩種:氫離子幫浦抑制劑 (耐適恩Esomeprazole、泰克胃通Lansoprazole、百抑潰Rabeprazole Sodium)第二型組織胺拮抗劑(泰胃美cimetidine、胃莫潰famotidine、善胃得ranitidine)2️.制酸劑(胃藥),用來中和胃酸3️.其他:海藻酸製劑(在胃部形成屏障阻擋逆流)、促腸胃蠕動藥(加快胃排空)、抗憂鬱劑(調整自律神經的失調)治療流程需要吃多久的藥取決於您症狀的嚴重程度,一般會建議治療兩到三個月,並追蹤觀察用藥後的病況,約有五、六成的病患會得到改善;對於沒有改善的病患,可以調整藥物的劑量與使用時間,從治療的結果來倒推可能的病因,也就是說,如果治療有效,可以反過來確認這個診斷。如果治療無效,就要思考其他疾病的可能,因此,需要與您的醫生密切合作,以尋求最佳治療方案。治療兩、三個月後,如果沒有進步,會建議患者進一步接受檢查,找出更準確的病因和決定下一階段的治療方向。檢查包括:1.胃鏡檢查: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排除食道癌。2.24小時食道酸鹼度檢查:紀錄逆流的發生頻率及時間,是目前最客觀的診斷工具。3.食道動力學檢查:檢查食道蠕動功能。至於那些吃了藥會好、停藥又復發的患者,更是需要與醫師討論如何服藥,而且要密切追蹤有無用藥的副作用,以最常使用的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來說,要注意可能造成身體微量元素(如維他命B12、鈣、鎂離子)吸收不良、造成困難梭狀芽胞桿菌有關之下痢、腎臟疾病等等。(註:筆者曾聽聞有些病患為求方便自行到藥局買藥,一試成主顧吃長期,實在毋湯!)逆流患者的生活與飲食胃酸是好東西,但分泌太多就不好,藥物的目標是減少胃酸分泌,但這比較像是治標,真正治本的方法應該去思考它為什麼會分泌太多,之所以會分泌太多還是歸因於不合適的生活方式與飲食型態。生活型態:壓力、焦慮、熬夜、宵夜、暴食、抽煙⋯⋯,老生常談了。飲食建議:植物蛋白(各式豆類、燕麥、堅果、菠菜、花椰菜、蘑菇⋯⋯)、各式蔬菜、低脂的動物性脂肪(魚肉、雞胸肉、里肌肉⋯⋯ ),有研究指出地中海型飲食會有幫助,烹調料理方式也有影響,宜清淡、避辛辣。過度加工的精緻澱粉、高油脂的紅肉、各類零食、甜點,都是地雷。美國消化醫學會的治療指引,建議少量多餐、減重、戒煙,避免油膩飲食、碳酸飲料⋯⋯,睡眠時枕頭墊高或者左側側躺。至於咖啡,廣告台詞耳熟能詳,連醫生都直覺它就是胃酸逆流的原兇,但是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其實並無相關,咖啡可能只是代罪羔羊。關於胃酸逆流跟飲食型態的研究仍在進行,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所有關於飲食的衞教,醫生也只是根據病理生理的推論來給出建議而已,其實最正確的飲食方式並不是聽別人的,而是聽自己的!「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傾聽自己身體怎麼說最重要,吃了之後覺得不舒服的就是少吃!」其實不管是咽喉逆流、胃食道逆流,或是想要減重、促進健康、避免大腸癌等其他惡性疾病,最重要的都是調整生活方式與飲食型態,管好所有吃進肚子裏的東西,就先健康一半了!【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關於胃酸逆流變成慢性咽喉炎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