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4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老人
共找到
2511
筆 文章
-
-
2020-04-04 橘世代.健康橘
泰雅孩子接棒媽媽 方喜恩幫部落人安老
努力恢復部落小米祭、互助系統的方喜恩,雖在部落長大、講得一口流利族語,但他直到離開部落到東華大學民族學院就讀時,才真正認識「我是誰?」民族學院的同學是來自各地的原住民,他在一次次同學展現自我族群認同時,心裡升起羨慕也泛著自卑:「他們為什麼可以如此自信?」開始自我反思。後來念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時到菲律賓參訪,他發現菲國的原住民不僅關心原住民權益,也關注勞工、婦女等議題,使他從民族的「認同」邁向「認異」,了解到:「我們是不同族群,但是我們面對一樣的問題。」這些民族認同的啟蒙與轉折,讓當初急著離開部落尋求發展、覺得賺錢才務實的方喜恩,展開了「返鄉」之路。他回到部落做孩子的課後照顧;為保護部落水源地,發起「爭水權」的運動。但是真正走上部落的照顧工作,卻是因為媽媽。方喜恩的媽媽李淑敏早期在羅東當護士、教舞蹈,後來回到部落,開設婦女舞蹈班,看見部落有許多需要照顧的高風險老人,便組織舞蹈班的成員,提供老人居家服務。他們說:「部落既然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我們有能力就該照顧部落。」2007年協會創立,李淑敏就是創會理事長。雖然最初設定的服務對象為老人家,但往往連被照顧者的家人也一併服務。從求學時代就返回部落的方喜恩,十幾年來和族人們創造了許多改變。問他是否打造了「可以安老」的生活圈?他苦笑「沒有,我老了、失能了還是會被送出去。」目前部落裡沒有足夠的專業人力、適合的日托機構,許多老人家身體失能完全無法自理後,還是得送機構,「這是我們的痛,也是家屬的痛。」方喜恩希望,他和夥伴們繼續努力,讓寒溪有朝一日能成為失能或失智長輩也能安心生活的地方。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20-04-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美九旬奶奶抗疫成功:靠家傳馬鈴薯湯讓身體好起來
住在華盛頓州柯克蘭(Kirkland)的90歲婦人吉妮娃‧伍德(Geneva Wood),今年3月初因為新冠肺炎住院,院方一度致電家屬說,最好趕快來醫院跟伍德見最後一面。但伍德後來卻漸漸康復,她說,感謝上帝眷顧,也感謝從小喝到老的家傳馬鈴薯湯。「內幕消息」(INSIDER)網站報導,伍德認為自己能夠成功戰勝新冠病毒,要感謝上帝,以及以馬鈴薯(potato,又稱洋芋、土豆)烹煮的家傳湯品。西雅圖地區老人院爆發病毒大流行之後,死亡案例不斷增加。中風之後便住在「生命照護中心」(Life Care Center)的伍德,住院後得以康復的消息,成為當地媒體報導焦點。伍德表示,孩童時期就跟著母親學會家傳馬鈴薯湯的作法,從小到大只要身體不舒適,母親一定會為她準備這道湯,讓她恢復健康。她說,這次住院期間,也是靠著家傳馬鈴薯湯讓身體逐漸恢復健康,伍德外孫女凱特‧尼迪格(Kate Neidigh)在Instagram分享了這道馬鈴薯湯的食譜。食材:小顆洋蔥一個、中型褐皮馬鈴薯(Russet potato)兩個、牛奶少許、半奶油半鮮奶(half and half)少許、黑胡椒。作法:洋蔥切丁,馬鈴薯削皮後切成小塊。將洋蔥及馬鈴薯放入鍋內,加入剛好淹過食材的水量,煮到馬鈴薯軟化碎開即可,湯汁無須過濾。在鍋中倒入牛奶、半奶油半鮮奶,適個人喜好調整湯汁濃度,以小火繼續烹煮均勻,注意不要煮到大滾,最後灑上黑胡椒調味即可。伍德的女兒凱咪‧尼迪格(Cami Neidigh)說,這份食譜大約兩碗湯份量,但如果牛奶、半奶油半鮮奶多加一些,則會讓份量變多。她透露,伍德的習慣就是把兩碗份量變成四碗的份量。凱咪‧尼迪格說,伍德住院期間,家人輪流帶這道馬鈴薯湯到醫院給她。伍德已於今年3月24日出院,回到家中由親人照顧。凱咪‧尼迪格說,母親個性堅強、獨立,或許也對戰勝病魔具有影響,馬鈴薯湯則為母親帶來撫慰效果。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張上淳:無法保證不發生大規模院內群聚 但確定不會再封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他無法保證台灣不會爆發新冠肺炎大規模院內群聚,唯一能確定的是,不會再出現「封院」,與十七年前SARS和平醫院感染相較,這次院內感染完全且即時掌握感染者,成功守住防線。SARS學教訓 醫院感控一流二○○三年國內爆發SARS,時任台大醫院感染管制小組負責人張上淳,站在前線領著醫護人員禦敵,短短幾個月瘦了十五公斤,還兩度發燒,以為染煞,自我隔離。此時,鄰近台大的和平醫院卻因一名染煞洗衣工,爆發大型院內感染。當時連疫調都還沒開始,和平醫院就突然封院,之後台大醫院也發生了院內感染,感染源為一名去過和平醫院就診的獨居老人,所幸處置妥當,雖有多名台大護理人員感染,沒有人死亡。在與SARS病毒對抗戰役中,台灣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也學到寶貴的經驗,張上淳說,這次新冠肺炎院內感染事件能完美結案,證明我國現行防疫作為、醫院感控已達世界一流水準。全數追回採檢 院內感染未擴散二月廿九日確定爆發院內感染,三月廿一日指揮中心研判,這此院內感染事件已控制,並未社區擴散。張上淳細數這廿一天總總,衛生單位第一時間要求關閉住院病房、全數搬離住院病患,並對全數病房工作人員、病患及陪病者進行調查、隔離及擴大採檢。張上淳難掩自豪地說,凡是可能在感染期間出沒該區域的人,全數追回採檢,果真找出兩名確診者,分別是已出院的同樓層、不同病房的病人家屬及另一名同樓層、不同病房的患者。與封城不同 封院會讓照護崩盤他感嘆,和平醫院未及時掌握已染病洗衣工,導致疫情擴散,部分染病卻不自知的患者又轉院,造成疫情不斷擴大,最後導致「封院」。張上淳不諱言地說,這次新冠院內群聚,他反對封院,理由是「封院和武漢封城不一樣,會讓支撐醫院的醫護畏懼、情緒崩潰,進而造成照護崩盤。」新冠肺炎是否可能使台灣醫院封院?張上淳說,「台灣絕對不會再做出這樣的決定」,即使未來出現嚴重院內感染,屆時可能封閉整棟醫院大樓,不讓新患者入院,將住院病患全數安置指定區域採檢,撤離醫護人員隔離採檢,如同這次院內感染事件減災模式擴大版,但不會封院。
-
2020-03-29 科別.泌尿腎臟
健康醫點靈/攝護腺肥大 手術解決頻尿困擾
男性年過半百就可能面對前列腺(攝護腺)肥大,導致頻尿困擾,夜尿也隱藏跌倒危機。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泌尿科醫師杜明義說,口服藥物治療可減輕解尿症狀,延緩惡化速度,如果嚴重干擾日常生活或產生併發症,建議手術治療。年過70的林老先生熱心鄰里事務,常帶著社區長者一起出遊,但到景點第一件事通常就要找廁所,且要「站一下子」才能順利解尿。逛過景點上車前,又得去上一次廁所。林老先生多年前就被醫師診斷出有攝護腺肥大問題,醫師建議可吃藥或動手術刮除。他吃了1、2年的藥,覺得效果有限,決定接受雷射手術治療,終於解決多年的惱人問題。杜明義表示,年紀慢慢增長,攝護腺也會隨著時間長大。醫學統計60歲以上男性約五成有攝護腺肥大問題。有些老人家半夜得起床上廁所,除影響睡眠品質,也提高跌倒等意外風險。他表示,攝護腺肥大是不可逆的病症,服藥可減緩,但難根治。曾有患者經評估應動手術治療,但患者抗拒,直到衍生膀胱結石、腎積水,連續因尿不出來掛急診,才接受動手術,身心多受折騰。攝護腺肥大患者如果決定接受手術治療,有傳統電刀刮除和自費雷射手術,可與主治醫師詳細溝通,依攝護腺體積、病人慢性病史、手術風險以及費用花費,評估合適手術方式。
-
2020-03-28 新聞.健康知識+
腳抽筋是在長高?其實身體5反應才是真正主因
以前小時候爸媽都告訴我們,腳抽筋是因為在長高,跟打嗝一樣,抽一下就長1公分。真的是這樣嗎?根據統計,95的人一輩子中都曾經有過抽筋的經驗,最常發生的位置就是在小腿後側的小腿肌肉,還有腳趾頭和腳掌,都是比較末梢的地方。所謂抽筋,在醫學上的定義就是「肌肉的不自主收縮」,非意願性的動作,會引發抽筋有幾個主要原因:1、中樞神經過度興奮:如運動,就會把訊息傳達到週邊神經,然後由肌肉來執行而不斷地收縮,但中樞神經如果過度興奮,週邊神經一下子承受大量的資訊,超過負載,週邊神經就開始不安定,而引發抽筋。2、中樞神經在休息:如夜晚睡眠時刻,中樞神經處於休眠的狀態,週邊神經就開始坐大作亂,所以很多人半夜睡覺會抽筋,就是這個原因。3、電解質不平衡:由於人體的神經是泡在週邊的體液中,而體液裡面如果缺乏電解質,就會引發抽筋。血液電解質主要是指血液中的鈣、鉀、鎂、鈉礦物質離子;缺乏電解質的高危險群是老人和孕婦。老人是因為身體機能退化,所以鈣離子跟鎂離子都比年輕人來得低,孕婦則是因為荷爾蒙的緣故。4、同一個姿勢維持太久:如使用滑鼠一段時間後,若不稍做休息,手指就可能會抽筋。5、神經血液循環不好:神經血液循環不好時,肌肉就可能隨時隨地不自主的抽動。秋冬季節日夜溫差大,氣溫也比較低,是抽筋的好發季節,尤其是臉部,常常因為天冷而血循不好,所以要做好保暖的工作。延伸閱讀: 缺鈣才會抽筋? 個性緊張、偏食都上榜! 長期補鈣卻不見效果? 忽略這1件事等於白吃了
-
2020-03-28 橘世代.健康橘
于美人預想生命退場 不用孝道勒索兒女
55歲的于美人螢光幕前形象犀利睿智,面對螢幕下的人生規畫,她一樣眼光長遠,談到老年生活,她語出驚人:「人到了50歲,就要先想好要怎麼死。」拋開退休的迷思 並非不再工作50歲,離死亡應該還有段距離吧?她態度淡然,「現在人很長壽,但就算你能活到100歲,50歲也已經是人生的中場,生命走到了一半,當然要先想好,到時候要怎麼離開這個世界」。于美人在工作上無疑是個女強人,退休之於她,並不等於就此不再工作,「很多人陷在一個迷思,就是退休後就什麼都不做,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條件」。她直言,未來的退休年金或老人年金等,只會愈來愈困難,在不可能增加財源的情況下,只有延長退休,「澳洲專家還建議邁入高齡化的日本,可能要工作到75歲才能退休」。她認為自己很難明確說要到幾歲才退休,「我也不會退下來什麼都不做,我不是這種個性,也沒這樣的命」。養兒防老已過時 寧讓專業照護于美人育有一對雙胞胎子女,但她不來養兒防老那一套,「等到我手腳不再靈活,我會去安養機構,我覺得我在那邊可以得到比較好的照顧」。一般長輩通常都渴望老年時能兒孫滿堂、在家人的守護下終老,「我覺得很多人都卡在這裡,你的小孩並不專業啊,多少老人家都是子女照顧不當才受傷的,但小孩也很無辜,有這個心很好,但專業的照護還是讓專業的來處理比較好」。她說外界都把養老院想得太可怕,但她認為,以孝道為名,把子女綁在身邊,那才是真的可怕。「我提出這樣的想法後,有些人誇我觀念進步,但也有人看不下去,說父母養小孩那麼辛苦,孝順父母本來就是應該的,我沒有說孝順父母不應該,但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不要被我們固有的思想給綑綁了」。送安養院≠拋棄 不要綁住孩子在她的想法裡,去安養院不過就是換個地方養老而已,沒有拋棄這樣的議題,「很多人都把安養院和拋棄畫上等號,事實上有多少人是在家裡被拋棄?」目前少子化,父母們該意識到,未來不能只靠子女照顧自己的晚年生活,「以前是7個小孩輪流奉養2個父母,怎樣輪負擔也不會太大,但現在多的是獨生子女,你要叫他們怎麼辦?」她表示,當父母老去,獨生子女們也有了下一代,正是要付出最多心力的時候,「現在人又晚婚,大多過了30歲才生小孩,30到40歲時孩子正需要爸媽,像我35歲生小孩,等我到70、80歲,正是孩子人生最精華階段,我怎麼可以用孝道綁住他們?那我一路栽培他們的意義又是什麼?」于美人說,身邊就有個友人,為了照顧失智媽媽,辭掉在雜誌社的工作,「最後媽媽還是不敵大自然的法則,而她中斷了5年職涯,5年過去,平面媒體可以有多大的變化?你可以想像她的處境有多艱難」。別只顧存教育金 規畫養老基金她認為,當父母的不能只有準備子女的教育基金,還應該規畫自己的養老基金,「多少父母都會留房子給小孩,但我覺得應該是在人生的最後用完這些資產,放子女自由,例如可以以房養老,有些觀念要轉換,給自己多一點選擇」。但對於現在的年輕父母來說,能給孩子的資源已經無法像上一代那麼多,甚至連存孩子的教育基金和支付房貸都已經覺得吃力,又該如何規畫自己的退休基金?于美人說:「所以才有所謂斜槓人生的出現,不會只有一份工作收入,我當時生雙胞胎,因為買了房子,存款只剩下不到50萬,我還去拜託電視台長官,可不可以先預付主持費給我,偏偏同時又投資失敗,我也是一路坎坎坷坷,就這樣走過來」。她說,面對未來,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會好的勇氣,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養老心法/自己享用 不留遺產給小孩于美人說:「當父母的應該規畫自己的養老基金」,同樣是為人父母,她如何規畫自己的養老基金?令人好奇。說話一向率直的于美人,被問到退休基金的規畫,很直白地說:「就是不要留房子和遺產給小孩,也不要幫下一代帶小孩」。她認為,把資源全留給自己,退休養老基本上就已經夠用。問她還會再額外投資嗎?她說,要看自己承擔的責任到什麼程度,「今天如果你上有老、下有小,生吃都不夠了,怎麼曬乾?投資是有閒錢的人做的事,沒有一個方法會適合所有的人」。于美人表示,投資絕對是專業,不是去道聽塗說,「這要花很多時間去研究,但零利率的時代是不可避免的,沒有人可以直接告訴你,怎麼樣的投資是最有利的」。她直言,「總之手上有錢就有兒女」,千萬不要在生前就把財產過戶到兒女名下。她聽過這麼一個故事,一個有錢的婆婆,每個月給2個媳婦各5萬,10幾年下來,差不多給到千萬,2個媳婦都尊敬她,婆婆還有大筆的錢在手上,每年給一點,她認為「這是很聰明的做法」。于美人說,有理財專家建議每個人的退休金最好要有2千萬,「有人說2千萬怎麼夠?但也會有人覺得要準備2千萬,那真的不要活了,原因就在每個人狀況不同」。老後想住哪/嚮往老人社區 一定要有電梯「等我手腳不再靈活,我會去安養機構」,于美人認為,在那邊她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什麼樣的安養機構會是她心中的老後理想居所?于美人表示,她理想中的養老居所有如老人社區,「這社區要能符合這年紀的人的需求,比如社區招牌字要大一點,公寓一定要有電梯,那或許也可以找個顧問管理公司來管理老人公寓,大家住在裡面可以得到比較好的照顧」。她舉例,她曾在溫哥華遇到超市罷工,「那是連鎖超市,溫哥華要其中一家超市老闆立刻解決,沒解決的話不給執照,因為那家店的附近有5個老人公寓,他們全仰賴這家超市」。她認為,台灣有很多超商和超市據點,其實比起國外更方便,「比如我們以頂好為中心,附近蓋間老人公寓,頂好裡賣的部分商品是專門照顧這社區的人,現在要推的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想想這可以創造多少就業機會?甚至老人家跌倒,國外也有居家看護每天來照看幾個小時的機制,他們在家可以上網,能知天下事」。她說,打造這樣的安老環境,不需要靠政府,只要開放這樣的空間,政策願鬆綁,給一些鼓勵,民間自然會嗅到商機,主動建立這樣的機構。看更多報導:《橘世代》【生命教育系列閱讀】。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跟世界好好道別,Home Hospice陪走人生最後1哩路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補償金申請懶人包/受隔離、檢疫者和照顧者,補償金申請詳細辦法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民眾因疫情受隔離或檢疫和其照顧者,即起可申請防疫補償金每日1000元;受隔離、檢疫者3月23日起受理申請,照顧者則31日起受理申請防疫補償;防疫補償金可於受隔離或檢疫結束日之次日起兩年內申請,民眾無須急於近期申辦。另外中央也將針對弱勢兒少老人身障者每月加發1500元,新北社會局指出,中央仍在規劃中,若定案後將即刻遵照執行。一、5類型申請對象:防疫補償對象分為居家隔離者、居家檢疫者、集中隔離者、集中檢疫者,以及為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受隔離或檢疫者而請假或無法從事工作的家屬(其照顧者)。社會救助及社工司蘇昭如副司長說明此類情形包含:失能等級第2級至第8級者之失能者、持有診斷證明書之失智者、國小學童或未滿12歲之兒童、就讀五專前3年級之身心障礙者、所聘外籍看護工經醫師確診罹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或其他因素不能提供服務,需由家屬照顧者等5種情形。二、防疫補償申請條件: 蘇昭如副司長提醒,若受隔離或檢疫者未遵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實施防疫之措施者(如:應居家檢疫者卻到處趴趴走),就不能申請防疫補償。另外該期間支領薪資或依其他法令規定性質相同之補助者,亦不得重複申請。指揮中心建議,如非必要應避免出入人多擁擠公共場所,民眾可多利用網路進行線上申辦,或可用郵寄或臨櫃方式,向受隔離或檢疫結束時之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申請。如有防疫補償相關疑問,可於每天上午8時至22時撥打免付費的1957福利諮詢專線洽詢。●民眾可線上、紙本郵寄或臨櫃等方式提出申請。申辦網址:https://swis.mohw.gov.tw/covidweb/三、申請應檢附資料:(一)受隔離或檢疫者1.申請書(點我下載申請書pdf檔)(點我下載申請書word檔)。2.申請人之國民身分證正反面(非本國籍人為居留證或護照)。3.受隔離或檢疫者之金融帳戶存摺封面影本(倘為未成年人或受監護宣告者,得檢附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之金融帳戶存摺封面影本)。(請使用非靜止戶帳號。公教戶、凍結戶、警示戶、結清戶、外幣帳戶、公司行號帳戶,不可使用,否則將無法完成匯款) 4.受雇人,由雇用人所出具受雇人請假及無支領薪資之證明(點我下載證明pdf檔)(點我下載證明word檔)。5.非受雇人,本人無法從事工作及無獲得報酬、補償之切結書(點我下載切結書pdf檔)(點我下載word檔)。6.109年3月17日後出境,返國後接受居家隔離或檢疫者,應檢附必要出國之相關文件、資料。7.其他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指定之文件、資料。(二)照顧者1.申請書(點我下載申請書pdf檔)(點我下載申請書word檔)。2.申請人之國民身分證正反面(非本國籍人為居留證或護照)。3.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金融機構存簿封面影本。(請使用非靜止戶帳號。公教戶、凍結戶、警示戶、結清戶、外幣帳戶、公司行號帳戶,不可使用,否則將無法完成匯款) 。4.受雇人,由雇用人所出具受雇人請假及無支領薪資之證明(點我下載證明pdf檔)(點我下載證明word檔)。5.非受雇人,本人無法從事工作及無獲得報酬、補償之切結書(點我下載切結書pdf檔)(點我下載word檔)。6.照顧經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出具確診為失智症者,檢附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出具確診為失智症之診斷證明書。7.受隔離或檢疫者因所聘僱之外籍家庭看護工經醫師確診罹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或其他因素不能提供服務,需由家屬照顧者,檢附外籍家庭看護工聘僱許可函影本及醫師診斷證明書或其他因素不能提供服務之證明或切結書。8.受隔離或檢疫者為十二歲以上尚就讀國民小學之學童,檢附就學相關證明(如註冊收據等)。9.受隔離或檢疫者為就讀國民中學、高級中等學校或五專前三年級之身心障礙者,檢附學生證正反面影本。10.其他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指定之文件、資料。四、申請流程:五、居家檢疫/隔離 該怎麼做:六、居家問與答: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今天(27日)記者會,仔細說明如何進行居家檢疫和隔離的問與答。延伸閱讀》防疫懶人包 預防方法、線上資源全掌握
-
2020-03-27 橘世代.好心橘
峨眉「物換物免費店」 老闆再推「工換工時間銀行」
一個在城市長大的孩子,沒有體會過眷村生活,也沒有在鄉下生活過,卻在青春年華的25歲就決定在新竹縣的峨眉山中,開一家不用顧店的免費商店、推行共享廚房與搭便車服務,他是徐健智,與妹妹徐棋容嚮往物資共享的理想生活,還與好友開發時間銀行「Timelinker」APP,透過交換技能長才的理念,在幫助別人過程中,也換得下一次獲得別人協助的機會。在峨眉十二寮景區附近,有一間堆滿物資的商店,從布偶到小家電,堪用的二手物品都可以在這邊交換,家裡的雞蛋也能換得一隻泰迪熊,吸引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參觀,放置於門口的冰箱也在他們的巧手下,成為寫著「共食冰箱」的黑板冰箱,鼓勵自行拿取、幫助需要的人。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徐健智,因爸爸在十二寮置產開設露營區,就選在小小的商店街上開設他和妹妹的實驗基地「免費商店」,2016年夏天開始營業至今,他們收過千奇百怪的物品,像是有人定期會捐贈好用的大型塑膠桶卻滯銷,還有人將家中的紙筆筒捐贈到店裡卻很快就被交換。小店當然也會收到壞掉、無法再使用的「垃圾」,徐健智說,最辛苦是整理物資的時候,最怕物品滯銷生灰塵,因此他們會定期將滯銷的小家電或生活用品,代為捐贈給需要的社福機構。商店街的轉角還有「木刻夢想王」是與十二寮共同企劃出的深度旅遊計劃,店內牆上貼滿人文、地貌、產業、景色等照片,徐健智介紹挑選想去的地方、想體驗的活動,他們就為你客製一場深度的體驗之旅,可能是和小農一起耕作、欣賞湖面飛翔的老鷹等;店內還提供落葉、樹枝、乾燥花的相框製作,用環保方式打包回憶。目前不管是免費商店、共享廚房、搭便車服務,都已在十二寮被居民慢慢接受,也讓居民與遊客搭起交流橋梁,提升社區凝結力,物品交換率也大幅提升,徐健智表示,在媒體曝光後,有來自各地的大學生,擔任服務老人、拔草等志工、寫報導宣傳等方式來「以工換食」,也獲得地方肯定。「免費商店只是起點」,徐健智說,他想要推行的時間銀行,與台灣過去推行的長照版時間銀行很不同,他與團隊的理念是讓有時間的人可以為沒時間的人做點事,並得到回報,他舉例今天他幫別人修水電、修馬桶,可獲得一個小時的時間幣,哪天他需要有人幫忙遛狗、顧店時,就會獲得夥伴的即時協助,現在他們開發的「Timelinker」APP在全台各地已有數千人在使用並默默推行著,他們的夢想是擴展至食衣住行育樂層面,打造自給自足、不用錢,也能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世界。位置地址 : 新竹縣峨眉鄉湖光村十二寮12鄰6之5號旁(桐花谷露營區旁)官方網址 : https://www.facebook.com/12kingcraft 【更多「熟齡」精選閱讀↘↘↘】。回收美麗再利用!婚禮鮮花轉送療養院,幸福不凋零。寄情書海不畏苦!賣房借款只為「生活再忙也要讀書」。鐵工轉行烤鰻魚 存好心備好料,端出好滋味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3-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沒掃墓就是不孝?媳婦為防疫掃墓想說NO 醫師教兩招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發燒,台灣確診人數昨(25)日已達235例,兩人死亡。面臨下週即將到來的清明連假假期,有不少人煩惱,是否不返鄉掃墓比較好?對此,包括「柚子醫師」陳木榮及婦產科醫師蘇怡寧,不約而同在臉書呼籲,為了大家好,今年就先不要返鄉了。對於防疫期間是否還要返鄉掃墓?媳婦的角色可能是最兩難的了。考慮到家中小孩的健康因素,多半父母都不願意冒險,但如何說服長輩根深柢固的觀念,就要靠技巧了。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建議當媽媽的媳婦,以新冠肺炎對老年人致死率較高的話術梗說服公婆,陳木榮醫師則建議「不要孝順到,全家族的人都下去陪祖先!」陳木榮昨(25)日在臉書貼文,稱一名媳婦轉述丈夫和婆婆的話:先生「掃墓很重要,全家族每個人都要到」,婆婆則說:「不會那麼倒楣的,不要理由那麼多,如果妳不到,那孫子回來就好,祖先跟親戚都在看,沒去掃墓就是不孝」。坦言這個問題真的好難。認為怎樣就是無法說服長輩沒去掃墓就是不孝的觀念。陳木榮對此則回覆「先生」,掃墓即是整個家族全員到齊的活動,如果剛好有人已帶有新型冠狀病毒,經過這次掃墓後,「的確有可能把病毒當作紀念品轉送給全家族的人,最糟糕的結局就是『家族全滅』」,若非要掃墓,包括參與的成員及過程也盡量簡單,不要再加重醫療系統的負擔。對於「婆婆」該如何回應?陳木榮則說:「假設全家族的人都得了新冠肺炎,現今的醫學統計研究都有提到:最容易住加護病房以及死亡的就是老年人及慢性病的人,媳婦跟孫子不回去掃墓,最大的目的就是不希望有任何機會把病毒帶到婆婆身上。因此,保護您的健康,才是媳婦跟孫子不去掃墓的主要原因。」對此,醫師蘇怡寧也有相同的看法,建議大家清明假期能不移動就不移動,並對被勸要返鄉掃墓的媳婦傳授回應的說法。他指稱,目前新冠肺炎的致死率,70歲以上老人的大概是12.8%,80歲以上老人大概是20.2%,「老人家知道你堅持不回去,是為了他們的安全,這樣多有說服力,也顯得你多孝順啊!」如果老人家再冥頑不靈,可以多加一句:「這兩天我家小孩咳嗽得很厲害,還有點發燒,然後淡淡的交代老人家一句家裡麻煩準備個房間方便隔離。」應能勸老人家「想通」的。那長輩最難解的「心結」:「沒去掃墓就是不孝」如何勸服他們放下?陳木榮則說,家族中已逝的先人不會見到後代子孫有危險的,如果「地下有知,一定會站在冥河的對岸,不斷搖手著急的叫子孫回去回去,跟子孫說這裡危險不要來,跟子孫說我知道大家孝順的心意,今年沒有來掃墓沒關係。」他呼籲:「千萬不要掃墓掃到全家族的人都直接下去陪祖先。」
-
2020-03-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美國從新冠狀病毒防疫成敗學教訓
【編者按】這幾個月來世界各地籠罩在「新冠肺炎」的陰影下,台灣因為地理位置,更是飽受驚惶。非常感謝政府及時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各種防疫與安定人心的措施使社會大眾受益匪淺。醫病平台本週也以這主題邀請三位醫師寫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剛退休的資深醫師回憶2003年台灣經歷SARS的洗練,並對目前如火如荼的疫情寫出他的看法;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目前美國的疫情以及社會大眾的反應;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分享「疫情中的身心安頓之道」。我們更期待可以接到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心得。川普身為全球首富國家的總統,他的愚腐、經常發表不實言論及挑撥種族及黨派岐異的行為,早已經是舉世皆知的美國奇觀。因為美國穩固的政治系統,在他三年多來的總統任期,雖然風波不斷,整個國家也就這樣搖搖欲墜地度過來了。川普總統的民調支持率,不管他多少令人傻眼的行為,仍然維持在40-45%。但是新冠狀病毒防疫的敗筆,會不會是川普的阿基里斯脚踵(Achilles’ heel)?這兩天,接連接到台灣親友關心我的安危、又對美國的新冠狀病毒防疫措施到底出了哪些問題感到好奇。我將以醫療工作者親身經歷觀察的美國現象做描述分析,希望從中學習教訓。首先,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狀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疾病定名為 COVID-19,而造成 COVID-19 的病毒叫做 SARS-CoV-2,以別於十多年前造成 SARS 的另一個冠狀病毒。川普持續用「中國病毒」的做法遭到媒體及醫界的指責。我想「武漢肺炎」或「武漢病毒」這樣的名稱雖然好像只是反應整個病情的源頭,應該盡量不要使用,以避免一些陰謀論及有種族岐視偏見的人對飽受疫情摧殘的武漢及整個中國雪上加霜的傷害。川普政府應對防控 COVID-19 疫情的嚴重決策錯誤1.缺乏危機意識2月26日,拜臨床醫師鍥而不捨的堅持,美國證實首例「社區傳播(community spread)」的COVID-19。這位女病人據説已經住院一段時間,病情始終沒有好轉。照顧她的醫師幾度向疾病管制中心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CDC)請求做新冠狀病毒檢驗,都因為這個病人沒有旅遊史而被拒絕了。終於在醫師的持續堅持下,CDC同意檢驗,證實第一例非國外旅遊感染的COVID-19。當天,全美報告的COVID-19 只有十五例,沒有死亡病例。川普總統在2月26日傍晚首度召開防控 COVID-19 疫情的記者會。但是除了指定彭斯副總統做疫情指揮中心主持人之外,他自拍肩膀,誇讚自己史無前例地禁止所有中國飛美的航班,為美國當時的低COVID-19疫情自居高功。川普總統特地提出每年因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的死亡人數成千上萬,暗示大眾別大驚小怪。美國流行病學專家指出一旦開始有社區傳播病例, COVID-19 將會在美國大流行。媒體對新冠狀病毒疫情的報導急速地白熱化。川普總統最關心的股票市塲開始像雲霄飛車般暴跌又回漲,他怪罪説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們的社會主義主張,引發市場不安、造成股票下跌。CDC專家指出COVID-19的大流行是必然的(inevitable),問題是會在什麼時候爆發。川普説他不同意這樣的説法;在毫無科學根據下,他説是只要等到四月,天氣轉暖,這個病毒就會奇蹟般地消失了。川普的支持者怪罪COVID-19只是民主黨及媒體藉以搬倒川普政府的騙術(hoax)。川普總統也親自搧動這樣的陰謀論。今天,3月19日,距離2月26日首例社區傳播COVID-19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國的CDC報告病例劇升至超過9,000例,死亡病例149名。股市道瓊工業指數狂跌到低於20,000點。總算,在今天白宮的例行疫情進展記者會上,川普的態度有了180度的大轉變。承認這個流行病可能持續到七、八月,並且做出多項截止病毒傳播的措施,包括關閉酒吧、餐廳、以及各種室內、室外的集會及活動,並且建議大眾迴避任何十人以上的人群。2.缺乏及時檢驗機會美國人跟全世界其他國家的人一樣疑惑不解,為什麼這個全球首富國家,只有有限的SARS-CoV-2檢驗(test kit)?美國是個資本主義社會,卻又是很有法理法治的國家。一個新檢驗工具要經過嚴格的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要求,才能取得臨床使用執照。之後,檢驗廠商如果沒有察覺到有利的商機,也可能缺乏大量製造的動機。在這種地步狀況下,英明、有遠見的政府應該領導鼓勵檢驗工具的製備,以應不時之需。自從COVID-19在武漢爆發,到美國的首例社區傳播病例,美國有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制定檢驗流程與工具;但是直到今天,SARS-CoV-2檢驗仍然嚴重短缺。許多醫學界傳染病科專家不停疾呼,我們需要大量的檢驗任何有嫌疑症狀的病人,才能有效地隔離已受感染的人,進一步遏止病毒的持續傳播。缺乏及時大量檢驗社會大眾,可能導致美國成為下一個義大利式的COVID-19大爆發的國家。我相信川普政府的缺乏危機意識,是造成美國仍然嚴重短缺診斷工具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檢驗(test kit)不足之外,CDC僵化的規定造成醫師及病人在尋求檢驗時,困難重重。第一個社區傳播病例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筆者的腫瘤科診所一位護士最近剛剛從印尼峇里島旅遊回來。她銷假上班十天後開始發燒咳嗽,CDC起初説她並不符合SARS-CoV-2檢驗的條件(不清楚她不合檢驗條件的原因是因為印尼不是疫區,或是她已經回美國兩週之久),但是最後協商的結果,因為她的疾病會波及許多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癌症病人,同意對她做檢驗。果然,她的檢驗結果是陽性。我們的診所在週日上午接獲她的檢驗結果,所有的醫師護士立即動員,與麻州的公共衛生部開會做出隔離所有護理人員及關閉化療中心兩週的決定,通知所有已經約診的病人,並且依據病人病情的急迫程度,安排到其他化療中心接受治療。這位護士週三晚開始生病,週四就醫,一來一往無法立即做檢驗,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之下,其他護士也許有人被她傳染、但尚未發病,她們在週四及週五繼續上班治療病人,可能造成更多感染病例。這個事件説明了及時檢驗的重要性。美國社會對COVID-19疫情的反應與作為1.自發性地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最近一週內,美國人朗朗上口的一個辭語就是保持社交距離。這是除了勤洗手之外,防止新冠狀病毒繼續傳播的最有效方法。洗手是個人的衛生習慣,人與人之間如何辦到保持社交距離卻不是個人的努力及能力所能成就的。筆者的醫療機構兩週前公佈禁止任何僱員參與任何會議。無法取消的會議報名費用,可以得到全額補貼。兩天前,我就有這麼一個去不成的癌症醫學會議,但是主辦機構也及時因應這個social distancing的需求,讓報名人可以上網的方式與會。我最感到欽佩的social distancing措施是美國職業籃球聯盟在第一個球員診斷COVID-19後,立刻果斷地宣佈中止整個球季的球賽。職業籃球聯盟的經濟損失相信是億萬元不在話下,而他們的舉動也讓其他的運動聯盟相繼跟進。這些舉動完全出自社會責任感,而不是由政府下令強迫執行的結果,是美國一般大眾有公德心的表現。2.我們唯一需要畏懼的是畏懼本身自從COVID-19在武漢蔓延,在美國的中國人開始去藥局及超市搶購口罩、衛生紙、瓶裝水等等。雖然政府及媒體不斷呼籲沒有生病的人不需要戴口罩,所有民生用品也不會短缺,大家卻因為恐慌而一窩蜂地跟著瘋狂搶購。我在美國住了二十多年,第一次看到超級市場的架上被搜購一空的現象。筆者的癌症診所雖然化療中心因為護理人員被隔離的緣故而暫時關閉,但是門診的部分仍然繼續有需要諮詢看診的病人。我的醫師同事當中,卻有幾個人説是「don’t feel comfortable going into the office to work(沒有安全感去上班)」。當一些秘書人員今天照常上班,卻發現幾個醫師不來上班了,士氣受到打擊。他們問,難到我們的安危比不上醫師的安危嗎?我忍不住這樣對我的同事們呼籲。SARS-CoV-2 靠呼吸飛沫(respiratory droplets)傳播,與人保持一至兩公尺的距離,勤洗手,避免揉眼睛、摸鼻子、摸嘴巴,經常清潔桌面、門把、電腦鍵盤,這些手可能觸摸的呼吸飛沫停駐處;如果遵行這些原則,應該就能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不受感染。我也這樣與同事共勉。恐慌比病毒更具傳染性。羅斯福總統在1933年就職演説裡的一句鼓勵陷於經濟恐慌的國人的一句千古名言,對今天的病毒恐慌是最好的提醒。「我們唯一需要畏懼的是畏懼本身。(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結語命運未明的COVID-19 疫情,全世界可能陷入經濟蕭條,許多人可能破產失業。在這樣烏雲密佈的氛圍,我看到的曙光是我們學習養成了自身保健的良好習慣,也看到許多溫暖人心的小故事,例如義大利歌劇男高音在陽台高歌,娛樂鼓舞被禁止出門的苦悶鄰居;餐廳免費提供並送餐點到被隔離在家的老人家;房東自動取消被迫暫停營業的商家的租金,好讓業主及他們的僱員不至於面臨破產或失業;美國職籃明星球員捐錢支助因為球季中止而面臨失業的球場清潔工的生計。一個新的口號誕生了——「socially connected」。在這個艱難的時刻,雖然我們在肉體上採取隔離(social distancing),心靈及精神上要比平常更加的親密。希望這個橫掃全球的疫情不會造成永久的國界封鎖,而是教導我們合作互助才是防疫更有效的手段。
-
2020-03-24 癌症.食道癌
戒掉「菸檳酒」還不夠!防食道癌,8飲食習慣要做到
食道癌早期幾乎沒有任何明顯症狀,不痛也不癢,高達7成以上的患者在發現時,已經屬於中晚期的階段,主要原因是食道沒有感覺神經,當腫瘤阻塞食道一半以上,才會發生吞嚥困難而就醫檢查。 然而,預防食道癌,在戒除菸、酒之外,正確的飲食之道也十分重要,馬偕醫院營養師許碧惠建議,可以採取8種方式進行改善: 1、多吃含維生素C食物:不吃發霉的食物及減少食用煙燻食物的頻率,以免吃入太多致癌物質,同時也要少吃含硝酸鹽的加工食物,宜多吃含豐富維生素C的天然食物,以產生保護機制,促使亞硝酸胺生成的作用減緩;含維生素C多的食物如芭樂、奇異果、橘子、柳橙、葡萄柚等水果,還有青椒與綠色蔬菜等。 2、每天吃五份蔬果:最好能做到天天五蔬果,蔬果中不只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還有許多如β-胡蘿蔔素、維生素E、植物化學物質等抗氧化物質,可有助預防食道癌。天天五蔬果的配置,以蔬菜3份、水果2份為基礎,蔬菜的量可多食無妨,水果可以吃到3份 大約1顆柳橙或拳頭大小的水果,或是木瓜、西瓜等瓜果類切大塊裝滿1飯碗的量為1份。 3、各種顏色的蔬果都要吃:蔬果食材顏色的搭配,最好能做到紅、紫、綠、白、黃等七彩皆有。蔬果中含有多樣化的植物化學物質,像是茄紅素、花青素、吲哚、異黃酮等,也都具有抗氧化的保護作用,且各種顏色的蔬果當中,各含有不同且多樣的植物化學物質,最好能在日常菜餚中妥為搭配食用。 4、每天吃30種以上食物:每天食用的食物種類,最好達到30種以上,並且盡量食用天然食物為原則。食物的種類吃得愈多,具防癌保護作用的物質與元素就會較為充足,平均每餐可以吃10種以上。 5、不吃燙口的食物:食物的溫度最好能控制在60℃以下,以不燙口為原則。長期以太燙的食物刺激食道易導致食道癌,因此,最好能將熱鍋中的食材先撈置一旁,放涼些再入口食用,喝湯的方法也相同,可先盛一碗放旁邊,等湯涼些再喝,以入口溫而不燙為原則。國人喜歡喝的老人茶,避免燙口的飲用方式也雷同,盡量不要現泡現喝,先經聞香的過程,可以慢一點再品茗。 6、蛋、豆、魚、肉均衡吃:蛋白質的攝取要多樣化,蛋、豆、魚、肉皆有,不要只是肉類等動物性蛋白質。平均每人每天攝取的蛋白質量以4~5份(即4~5兩)為宜,計算的方式,雞蛋1顆就是1份,豆腐1塊(4小格)或豆漿1杯(約260c.c.)也各是1份肉類1份則約為女性手掌1/4大小與前端的厚度,或是一般長度約3根手指的量,若是絞肉則大約為2平湯匙的量就約1份。 7、低溫少油的烹調:烹調宜採低溫少油的方式。以炒1道4人份的蔬菜為例,可以減少用油量,只用半湯匙的油,再略為翻炒後就加水入鍋,用小火烹煮,這種低溫烹調方式,也可有助於降低罹患食道癌的機率。 8、少量多餐,七分飽:胃食道逆流或是過於肥胖等屬於食道癌的高危險群,在飲食方面也應調整改善。為避免胃酸逆流刺激食道,建議最好是少量多餐,每餐不要吃超過八分飽,而且液體與固體食物最好能夠分開食用。 為避免過於肥胖,宜調整避免高油脂、高熱量與低蛋白質的飲食型態,減少攝取過於酥脆的食物如西點、燒餅、油條或炸薯條、煎蘿蔔糕等高油、高熱量與高澱粉的食物,做好體重的管理,維持BMI值在18.5~24之間,男性腰圍勿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則維持在80公分以內,這些也都是預防食道癌所不可忽略的重要事項。 延伸閱讀: 食物趁熱吃才好吃 但超過「這溫度」恐燙出癌! 吞嚥困難才就醫太遲了! 早期食道癌用「這招」燙死癌細胞
-
2020-03-22 養生.抗老養生
治療數萬顆心臟的體會!名醫魏崢的養生法:慢慢地吃,心安理得地活
形容一個人勇敢,會說心臟特別大顆,實際上,「心」既可強勁地跳動,也可能比想像中脆弱。看過無數心臟,手術超過萬例的魏崢,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換心」移植權威,看過無數由死到生的歷程,他體會生命最珍貴之處:在於「知心」。了解自己此生來到世界的目的,生活才踏實。70歲的他,用「童星」形容自己成名得早,但也深刻體會,生命裡最大的快樂,並非名利能夠衡量,而是來自心安理得的「成就感」。心中第一選擇不見得最好 順其自然反而成為換心權威18歲時的魏崢,以為將來的自己,會是一名建築師。大學聯考放榜,中原大學建築系,喜的是心中第一志願,憂的是私校學費哪負擔得起?上天指點他另一條路:軍事聯招,意外考上國防醫學院,在「可以救人又可以賺錢」的念頭下,少年魏崢踏出了家鄉彰化員林,負笈北上求學。理個大光頭,面對軍事系統下的醫學教育,猶如身在魔鬼訓練營,他的祖籍山東,骨子裡一副堅忍的性格,又苦又累的生活,牙一咬就撐過,但成為一名心臟外科醫師,卻是始料未及。他以醫學院第二名畢業,目標是精神科,卻看第一名先占下名額,最後他在三軍總醫院外科受訓;選擇次專科時,按畢業期數,他排在眾多學長之後,同樣只有「選剩的」分,注定他開始鑽研心臟外科。事實證明,他沒有辜負這些沒得選的「選擇」。魏崢在1988年,執行台灣首例長期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至今累積超過530例,存活最久的「換心人」已達30年;1996年,完成亞洲首例全人工心臟移植,往後研發的「鈦金屬人工血管接環」,挽救無數主動脈剝離患者,成績傲視全球。回頭看這些心臟手術——重新接通的血管,修補的瓣膜,注入了生命之源的腔室,都帶有藝術色彩。最初那個建築師的志向,換一種方式,展現在他的手術刀下。長期處高壓下如何不慌張?把事做到熟練魏崢說話時不急不緩,給人一種安定感,但聽他談起心臟手術如何「分秒必爭」,以減少缺氧和出血時間,也會不由得捏把冷汗。「別的器官不會立即致命,心臟是幾分鐘來算,3分鐘沒循環就完了!」手術時間無法等待,他培養出「快刀手」的能耐,技術更求精細到位,差之毫釐,丟失的就是一條性命。他描述:「角度或長度都很重要,差一點點就會失敗,有點像在做藝術品,不光畫個圖好看而已,還要注意整體狀況,要不然也沒有功能。」過程中,需要絕對的專注與耐力。當手術進行中,是茶不思飯不想,天大的約會都得取消,「我們吃飯睡覺哪比得上他的命?」以前動輒一站10幾個鐘頭,蹲馬步似地磨練,換來絕對扎實的手藝,「把任何事做到熟練後,就可以比較輕鬆,現在成功率平均99%。」只是,若遇到那1%的失敗呢?他也見過這樣的場景,上午還能聊天的患者,下午開完刀後,沒了命,剩下一具沉默的軀體。他坦言,「會有不甘心,但不能一直自責,每次都要盡全力。」他這麼看待自己的角色,「當上天給你這麼重要的使命,有點類似判人的生死,一定要很慎重,不能馬馬虎虎。」近來一次手術現場演示(Live Demo),同時有千名醫師在線上觀摩,患者需進行主動脈弓置換術,加上瓣膜根部手術,等於難度加倍,風險係數又大,不怕在眾目睽睽下失敗嗎?他把面子看得很淡,「就是要選困難的案例才有意義,萬一開不成,別人也可以學到經驗,但失敗機率不高,因為我們常常做這樣的手術,不怕。」最後,又締造一次成功的紀錄。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下,他天性沉著,臨事不慌,或許得益自父親魏蓬林的身教。他形容,父親官拜少將,年輕時四處征戰,「都已經聽到敵人的槍聲,正在吃稀飯,太燙還能吹哩,都調配好了就不用怕。」許多患者進到診間看到他,常有感:「醫生比想像中還年輕」,他輕鬆以對:「我就說我是『童星』,運氣好,早早成名。」今年70歲的魏崢,在滿檔的門診、開會行程外,現在一個月平均還有十多台刀,困難的案例仍舊親身示範。面對年紀,他坦率地說要有自知之明,「醫生如果硬撐會害人的」,既然都有退位的一天,就把握還能發揮的時候,也包括傳承經驗。「技術傳承是沒有半點私心,資深就是要把資淺教會,年老前要訓練一些人,值得信賴,技術必須能超越我,已花10、20年。」他懷抱期許。他常建議長輩周圍的人,也要跟著「服老」。看過許多80多歲的老人,被家屬逼著運動,以為對身體好,因此痛苦得不得了,「能維持現狀就不錯了,何必強求變更好?」反觀96歲的母親,總是心情開朗,也不做身體檢查,這帶給魏崢不少啟發,「如果一發現毛病,就過於緊張,愈處理愈糟糕的例子也很多,不如珍惜當下。」「活多久就是命嘛!」他的養生方法採「聽天由命」型,不額外吃營養補給品,倒是常勸人吃飯時放慢速度,「血糖上升慢,比較不會胖。」發現自己也因此瘦了不少。每一個決策 都是道德的選擇能者總是多勞,振興醫院初期沒沒無聞,他在1994年擔任院長,擴大各科規模,大幅提升門診人數。去年,他從帶領200多人的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再「回鍋」接任院長,要管理2,700多人,靠的就是重視團隊精神。他深信「團結」的力量,重提第一例「換心」的經驗,當時其他醫院有更好的物力設備,卻連4例失敗,如同「不可能的任務」般,到他手中的第5例,卻前所未見地成功。「軍方出身講求團隊紀律。」他強調,醫師比的不是聰明才智,也要能夠和免疫、檢驗、照護、體外循環等人配合,手術成功非一人之力,是200雙手和死神拔河的結果。他形容,主刀醫師如同指揮家,演奏成功,樂隊的每一份子同感驕傲,每個人平起平坐,只是分工不同,「在台灣,很多單位喜歡用階級來做事,我就說可以越級報告。」每天眾多的決策等著他,從病人的治療方向,手術各種應變,到管理一家醫院,如何做出最好的判斷?魏崢強調,在專業能力之外,醫師的養成,其實更像一關關「道德」的選擇題。他舉例,「比如說幫人裝個支架,就想到自己有什麼好處,是不是可以多賺點錢,這些私心念頭都必須屏除。」他常「換位」成病人的角度,或假設對方是自己的家人,道德是永遠的防線。名與利都帶不走 找到自己的成就感最重要魏崢的同學們,大半已經退休,多的是到處遊山玩水,會嚮往這樣的生活嗎?「同學也羨慕我還可以做事,有時會想,是他們快樂還是我快樂?」他說,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很心安理得。他曾看過許多從鬼門關走過的病人,會振振有詞地說:以後要看開,要捨得,要放慢腳步。但轉個身之後,很快就忘了對自己的承諾。他分享自己的體會,快樂不是因為出名,「留名這事情我覺得一點都沒有意義,比如孫中山留了名,照片到處掛,可是人死就死了,他知道別人掛他的照片嗎?」快樂也不是因為賺多少錢,他分析:「比收入的話,當醫生絕對會後悔,所以心態要轉變,你認同自己,把刀開好,把病治好,唯一收穫就是有成就感。」他不愛買名牌,也沒有奢侈的休閒活動,最大的娛樂是點開YouTube聽聽英文老歌,許多人犒賞自己的長途旅行,也不在他的夢想清單上,「每個人幸福的定義不一樣,有些人想去南極玩,但我不想,跑去那裡受罪做什麼?」救治無數病患,魏崢曾開玩笑:「醫學常違背上帝的意旨,把該到天堂的人又留下來。」又說:「我擔心,醫師到了天堂的時候,上帝會跟我們算總帳。」儘管如此,他還是會做這樣的選擇,帶領著團隊,如同與生俱來的使命般,在有限的人生裡,努力為一個又一個心臟,創造續命的機會。原文:治療數萬顆心臟的體會!名醫魏崢的養生法:慢慢地吃,心安理得地活
-
2020-03-22 失智.像極了失智
家人疑失智 建議及早就診評估
醫界推估台灣失智人口超過27萬人,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精神科主任曾杏榕建議如果家屬有疑慮,可帶長者到醫院診斷評估,才能及早規畫治療。「醫師,我爸爸最近晚上都不睡覺,在房間走來走去」、「婆婆懷疑我在飯菜中下毒,最近都不吃我煮的東西」…如果發現家中長者有類似情況,可能已罹患失智症。2018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重突破14%,從高齡化社會跨入「高齡社會」,推估2026年超過20%會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界指65歲以上老人失智盛行率為8%,失智人口推估目前已超過27萬人,但民眾對失智症了解仍相當有限,常誤認失智症是正常老化一部分,而非疾病,普遍缺乏對失智症危險因子的認知,常導致延誤就醫。曾杏榕表示,失智症除造成記憶功能減退,常會合併其他行為與精神症狀,包括情緒起伏變大、睡眠情形惡化、妄想或幻覺等,將造成患者生活功能退化及家屬照顧的沉重負擔。曾杏榕說,如果家中有疑似失智症患者,建議及早至醫院精神科或神經科就診,藉由醫院團隊完整評估,可及早介入失智症治療,協助辨識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減輕患者失智症行為與精神症狀。符合失智症藥物適應症患者也可獲得藥物治療,延緩失智症進程。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3-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土其其疫情爆開 在當地20多年的台灣媳婦「不寒而慄」
台灣媳婦涂小姐二十多年前與土耳其先生結婚後,定居在安哥拉目前在大學任教,她表示,土耳其疫情變化很快,讓她不寒而慄,看到意大利和歐洲的慘狀,更讓她對土其其疫情不樂觀。她說:「全球疫情進展太快,太平盛世居然被我們遇到瘟疫,從過年到現在才兩個月不到,天翻地覆,不知道世界會怎麼樣?」涂小姐說,她看新聞台灣有15個遊客到土耳其旅行後爆出13個確診,也嚇了一大跳。比例來看還很可怕,但覺得他們集體感染的可能性很高,裡面只要有一個人得到,因為多天同遊通吃同住同車同飛機,感染機會太大了。土耳其11日衛生部才宣布第一個病例, 可是疫情之快速,令人擔憂。涂小姐說並不看好土耳其的疫情,因為很多回教徒對不能星期五去清真寺禮拜很不能接受,總統前兩天發表談話,說心裡虔誠更重要,希望民眾理解避免人眾聚集,而且已經發布禁止很多公眾場所的活動,學生從小學到大學Home school三周,上班的盡量改成Home office。大家盡量不出門,交通正常,人際交往盡量避免。因為在土耳其老人大多和年輕人同住,很多人都有意識老人是高風險群,所以比如她家,就幾乎不出門了。而且土耳其還有快400萬難民的問題,他們很多人在希臘、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的邊界。前一陣子看到這裡一直沒有病例,很擔心是否隱匿。直到破蛋才覺得正常。可現在數字飆升,如果病人過多,疫情爆發,不知道會怎麼樣,兒子獨自在伊斯坦堡工作,想把他叫回來,開始擔心如果疫情擴大,可能會封鎖交通,到時候他一個人在那裡,很不放心。涂小姐提到一月23日大陸封城武漢,一開始也不以為意,過幾天有點擔心就去附近的藥房賣了10個口罩,老闆娘還問幹嘛買那麼多口罩;再過幾天看到新聞裡武漢很多人穿隔離衣,她更擔心了,就買了一盒50個的口罩,還被先生嘲笑了一個禮拜。後來台灣缺口罩,她打算再去問問想多買一些寄去給鄰居,結果老闆娘說已經沒有口罩了,口罩工廠與中國簽約,現在市面上買不到,或者很貴很貴。那時候歐洲美國還只是零星幾個,50個口罩就要2千多塊台幣。她問「那如果疫情來土耳其怎麼辦?」老闆娘聳聳肩。她來土國20多年幾乎沒看過外面有人戴口罩,加上中國大陸在去年底今年初在全世界掃貨口罩,歐美平時沒人戴口罩,幾乎很多都是從國外進口,土耳其也是很多輸出德國。以至於疫情爆發以後,到處都醫療物資短缺,涂小姐不乏護士醫生朋友,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個致死率比較大的流感,開始並不當一回事,直到歐美伊朗大爆發,事到臨頭才知道緊張。她認為中國政府早已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卻沒有提早去做對的行動,對全世界造成不可彌補的危害,看到意大利的慘狀,或者會變成土耳其一個月後的樣子,心裡很痛。現在很多國家根本買不到口罩,他們是生產大國,現在反而要伸出援手,支助歐洲各國,她無言。涂小姐說,先生相信WHO的數字,覺得她很奇怪。為什麼一直和中國作對,在病毒開始在意大利爆發時,她看到有歧視華人的行為時,先生還開玩笑說小心被揍。這裡不像歐美有種族歧視,鄰居朋友都對她沒有差別,可是她自己心裡一有點擔心,女兒剛開學的時候,被同學取笑,並不是惡意的,可是就是有。她坐地鐵的時候,旁邊的大媽還把圍巾拉高一點,讓她心裡不舒服。這還是三個星期前土耳其還沒有病例的時候。朋友才來土耳其沒多久還是台灣文化,住在伊斯坦堡,那天有點咳嗽,為了不傳染給別人,她戴上口罩搭捷運,很多人很擠,結果她旁邊的人起來下車以後,都沒人再坐下去,站著的人也都離他遠遠的。她到現在出門買麵包也都沒有戴口罩,一則從沒戴過不習慣,二則也有心理因素,怕別人的異樣眼光。現在在超市看到的大概10個人有一個戴口罩的。第一次看到的時候還很驚奇。
-
2020-03-21 橘世代.健康橘
友善失智可以這樣做 標示圖像化 地面不反光
打造友善熟齡的居家環境,落實較為簡單,因為主動權在個人;但要營造友善熟齡,特別是失智者的社區環境,就必須仰賴政府的力量,及社區居民建立共識 。打造友善社區環境,專家建議要留意這些事。1.廣設隨處可休息的扶手座椅很多老人家不出門,是因為走不了多久得坐下休息,但非處處有椅子,建議可廣設高度及寬度適合長者休息的扶手座椅。例:公園綠地、超市、賣場、公車亭等場所增設扶手座椅。2.高低差有明顯的色差與止滑長者常因視力變弱而影響空間的判斷力,遑論是失智者,只要走路遇高低差都很容易拐到或跌倒。建議有高低差處應有清楚的邊界色差與止滑功能。例:階梯貼上止滑條、人行道的平面與斜坡磁磚使用相異色等。3.避免任何反光或複雜圖樣失智者大腦處理複雜影像的能力受影響,光影及複雜圖形容易造成錯覺或誤判,空間內皆應避免反光和複雜花色,更不宜用黑色,會被誤認是坑洞。例:地面選不反光磁磚等。4.標示圖像化且位置視線可及失智者對文字的理解能力也變差,因此標示上的文字必須簡單,字體也要夠大且粗細一致,最好輔以圖像呈現,且圖像對比色要明顯。例:廁所標示加上馬桶圖、標示位置不高於仰(俯)角30度等。5.保留歷史地標不拆除相對近程記憶,失智者的遠程記憶較佳,可能會記得社區中的歷史地標,看到地標能增加安心感,或找到回家的路。例:都更計畫時不隨意拆遷老樹或歷史建築。6.普設「愛心補給站」失智者獨自走在社區中,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若設有「愛心補給站」給予簡單的食物吃喝、休息如廁及求助,保障外出安全。例:邀請便利商店等失智友善商家設站點,留住失智者協助報案。坊間鄰里伸援手友善叮嚀1 正確認識並對待失智者相較行動不便的失能者,失智者的隱性需求不易被看見,即便環境變得友善了,「旁人眼光」卻不一定友善。社區里長可透過講座、招募守護天使,增進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學會如何與失智者友善互動。友善叮嚀2 支持失智者安全走出家門打造失智友善家園的終極目標,是將失智者視為一般人,讓他們獨立走出家門,順利地完成想做的事,即便中途走失,最終也能安全返家。社區友善支持系統的建立,不僅能讓他們減少社會退縮,也有助降低行為精神症狀的發生。諮詢╱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老年醫學科專科醫師劉介修看更多報導:《橘世代》【關於更多「慢老」指南↘↘↘】。「把記憶譜成曲!」聽首歌吧,大腦起舞緩失智。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1 橘世代.健康橘
退休教授自組「共老圈」 鄰居全是老朋友!
「今早到大林沒買到新鮮豆腐皮及肉粿,中午的醃篤鮮配茼蒿竟然很對味…」,這段彷彿是小農團購的對話,其實來自曹爸的共老圈,這個手機群組命名為「長江一號」,成員幾乎全是退休教授,就住在曹爸玻璃屋步行可及之處。曹爸以他和鄰居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朱鳳玉為始,經營「共老圈」,附近至少有5戶、10多位人家加入,相隔300公尺內,建起了相似的玻璃屋設計。曹爸說,共老圈是這群住家在附近的朋友,是每晚可以散步喝茶、是住院會燉雞湯來看你、是出遠門可以放鑰匙幫忙照顧家的朋友。尤其朱教授好客,幾戶人家經常聚在一處泡茶、相濡以沫,老了無法期待子女來照顧,有了共老圈,在家也能自在老去,不一定要住到養老村。共老也是共容,曹爸在臉書以「結新網」為題寫下,「人老了,記憶就會退,這是自然。把生活簡單化,朋友定點化,好好築一個共老窩。共享,共容。大家一起結一個網,用破網結成的新網。破網不必補,共同拼湊在一起,成為一個光鮮亮麗的新網。」漸漸地,曹爸的共老圈吸引了醫院內3、40歲的中年同事也到附近購屋。更妙的是,共老圈不但「共老」,還「共孫」。說起兒孫輩,曹爸立刻亮出手機群組,原來共老圈一戶人家傳來孫子天真攀爬的影片,逗樂曹爸。曹爸眼神超有愛,他笑說,共老圈當中的兩戶人家已經生了孫子,有時來家裡四處玩,都當是自己家,無拘無束,「孫子也可以共咧」。因為照顧母親的真實經驗,曹爸的共老圈愈滾愈大。曹爸居住所在的三興村還有200位老人家,多數種植鳳梨,當中約有20位失智,緊接著他想推動健康互助友善社區。事實上,曹爸也早早走入社區推動「互助家庭」,將共老的概念擴及十幾個家庭,失智長者玩遊戲的同時,家屬則聚集一起做菜、彈烏克麗麗紓壓,在曹爸的共老圈,失智不再是屏障。【關於更多「共老」指南↘↘↘】。伴失智母三遷 他造玻璃屋陪9旬母「童言童語」。放下完美主義 梁秀琴存入健康「共老」本錢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詹長權:應宣布社區感染了 限制大規模的公共聚集
台灣新冠肺炎第59例高中生的學校,今出現第二例確診案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若有學校確診兩例,就是要先關校,全校師生也都進行疫調,由於學校學生除了所在社區、還有跨區域,也都要進行疫情調查,應該是要宣布社區感染了。詹長權說,現在已經到了社區傳播的階段,他認為,目前防疫都是從境外移入的方向思考,但也應該也從每個個案發病後診斷的時空關係,了解是否有所關聯。疫調就怕斷鏈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邱弘毅也表示,現在不能否認台灣有一些社區傳播,但衝擊有多大,還是要後續的疫情調查,若疫情調查有一些連結出現就比較不擔心,但若斷鏈就要很小心。詹長權提到,當世界衛生組織說新冠肺炎變成全球大流行後,已經宣告全世界一半以上國家都有流行,某個程度在每個國家也都有社區型流行,沒有一個國家沒有,只是規模大跟小的問題。往後的疫調一定要放進社區流行的概念。詹長權說,目前全世界的防疫都是朝社區傳播解決,超前部署應該更要限制大規模的公共聚集,包括活動人數都應該要變少,例如美國就有餐廳座位減半規定。邱弘毅說,若啟動社區防疫,學校已經在做的遠距教學要更落實,密集的集會必須更限制,呼籲國人非必要不要到公共場所,老人家能不出門就少出門。邱表示,若有社區傳播的問題,就應該超前啟動,謹慎超前部署。北市推線上家教北部某高中因有兩名確診學生,故將全校停課14天。也為全台第一所全校停課的高中。北市教育局中等教育科長諶亦聰說,現階段已列出高危險重點學校,並針對雲端線上授課教學內容進行個案輔導,也已完成多次線上教學演練,教育局也將全力輔導,協助度過防疫難關。
-
2020-03-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首例全校停課 詹長權:該宣布社區傳播了
台灣新冠肺炎第59例高中生的學校,今出現第二例確診案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若有學校確診兩例就是要先關校,全校師生也都要進行疫調,由於學生除所在的社區、也有跨區域,都應疫情調查,應該是要宣布社區傳播感染了。詹長權說,現在已經到了社區傳播的階段,他認為,目前防疫都是從境外移入的方向思考,但也應該從每個個案發病後診斷的時空關係,了解是否有所關聯。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邱弘毅也表示,現在不能否認台灣有一些社區傳播,但衝擊有多大,還是要後續的疫情調查,若疫情調查有一些連結出現,就比較不令人擔心,但若斷鏈就要很小心。詹長權提到,當世界衛生組織說新冠肺炎變成全球大流行後,已經宣告全世界一半以上國家都有流行,某個程度在每個國家都有社區流行,只是規模大跟小的問題。往後的疫調一定要放進社區流行概念。至於加強社區防疫部署,詹長權說,若疫情提升至社區這個等級,就是全政府、中央地方上下要「社區減災」共同防疫。包括應更限制大規模的公共聚集,包括活動人數都應要變少,例如美國就有餐廳座位減半規定。邱弘毅說,若啟動社區防疫,學校已經在做的遠距教學要更落實,密集的集會必須更限制,呼籲國人非必要不要到公共場所,老人家能不出門就少出門。邱表示,若有社區傳播的問題,就應該超前啟動,謹慎超前部署。詹長權也提到,社區減災就是社區要全面動員,另外,指揮中心是一個個公布個案,但確診多了就應該公布更多區域的疫情資訊,由中央與地方一起配合,因社區防疫都須由地方政府執行,若不公布資訊,久了也會讓民眾更恐慌,並失去防疫信心。
-
2020-03-19 橘世代.好心橘
跟世界好好道別,Home Hospice陪走人生最後1哩路
害怕未知、畏懼死亡,讓生死議題成了討論禁忌,但人從出生便往死亡走去,是自然定律,也是生活的過程。台灣安寧照護推展至今有20年了,安寧服務品質更是位居國際前段班,但面對多老、多死的未來社會,安寧照護除了醫院、居家,是否有不一樣的選擇?日本創新的社區性家庭臨終關懷Home Hospice,為臨終關懷展現出了不一樣的溫度。一位90多歲的男性因為多次中風住院治療,住院期間一直都被約束著,沒有尊嚴。出院時,院方說這位先生的生命只剩下1個星期,他91歲的太太希望他可以走得有尊嚴,於是將他送到社區的Home Hospice照護。結果入住Home Hospice 3天後,他開始有能力自己看報紙,2個月之後開始練習走路。另一位患有重度憂鬱、無法進食的女性,出院時院方告知只剩1個月可活,家屬希望她可以活得像個人,於是安排入住Home Hospice。結果3年過去了,這位女性仍然過得很好。或許有人認為這些案例都是奇蹟,但對提供這種社區性家庭臨終關懷的Home Hospice照護人員來說,他們認為當先進醫療已經判定疾病無法治癒時,回歸到生活照顧是最好的方式。台灣即將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這意味著我們的社會將進入多老、多死的社會。當照護人力明顯不足的情況下,回歸社區、善用社區資源,應該是最好的照護方法。日本早已進入超高齡社會,明顯感到照護壓力,雖然政府放寬規定引進外籍照服人力,期望稍稍彌補人力的空缺,但不斷增加的老年人口,遲早會壓垮老人年金與照護保險資源,於是日本積極建構社區整體照護系統,發展以社區為主體的長照體系。長照2.0雖然積極鼓勵社區型照護機構的設立,讓社區長輩可以在地安老,不過現階段社區型機構還是無法提供長輩臨終照護。即使目前已有居家安寧照護,可以協助希望在家臨終者獲得妥善的臨終照護;但這前提是有人可以在家照護,對於那些無法回家、不想入住機構的長輩來說,回家仍是一條漫長的路。比家更像家 Home Hospice做了什麼?為了提供在急性醫療後無法返家、沒有家人可協助照顧,或是獨居、狀況不佳的長輩臨終照護,日本在2004年出現了提供無法返家的病人可以共同居住、生活的社區性家庭臨終關懷「Home Hospice」。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形態的照護模式呢?日前在立法院尤美女、吳玉琴、邱泰源、陳靜敏、陳曼麗等多位立委及好家宅共生文化教育基金會共同舉辦了一場座談會,邀請日本多年前創辦「共生之家」的創辦人市原美穗與認同此一理念後加入推廣的松本京子,分享Home Hospice這種介於社區與家庭間的新型態臨終關懷模式,提供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的台灣社會參考。市原美穗目前擔任日本一般社團法人全國Home Hospice協會理事長,在宮崎市經營「卡桑之家(かあさんの家)」。松本京子目前則擔任協會副理事長,同時經營位在神戶市的「和諧之家(なごみの家)」。現加入Home Hospice協會的法人會員約有43家,遍布全日本。市原美穗表示,雖然日本有長照保險、在宅醫療等照護,但這些照護無法提供24小時的照護,服務有限。因為有許多長輩的狀況可能無法返家或是沒有機構可以收容,於是這種可以提供24小時照護的「家」應運而生。這種結合了體制內的照護資源,以及體制外更人性的生活照護,照顧長者至臨終的創新照護模式,稱之為Home Hospice。市原美穗進一步指出,以她居住的宮崎市來說,有許多提供在宅醫療的醫師、日照中心及居家護理所等,提供完善的照護服務,但即使有了居家醫療服務,還是有人無法順利返家接受照護,於是她想到可以找一棟房子,讓無法回家照護的人住到這個「家」,然後把醫療服務引進到這裡,提供24小時照護的第一家Home Hospice——卡桑之家就這樣誕生了。市原美穗認為「Home」不應是空殼,「Hospice」更不是傳統認知中只是個等死的地方,因此,成立一家Home Hospice,居住場所的選定很重要。這棟房子不是機構,只是社區裡的一般住宅,對社區居民來說,就像是「啊!那是某某人的家」。因此,他們承租的不只是房屋,還包括社區居民對原屋主的信任,而且他們也不單只是租屋,同時包括屋內的家具,甚至屋主使用的各種器皿等,也一併租下。所以這棟有庭院、採光、通風良好的Home Hospice,看起來就只是個普通的家。醫療+24小時靈性照護 住民「共生」過自己的生活在Home Hospice裡沒有呼叫鈴,因為一起生活在這裡的住民大家彼此關心,只要有一點點變化,每個人都會及時伸出援手,幫忙解決。由於照服員每天陪伴、支援住民的生活,因此對每位住民的狀況也非常清楚,可以提供醫療人員明確的報告。因為認同Home Hospice理念而加入的松本京子,原本在公立醫院擔任護理師,在1995年阪神地震後,她第一次走入社區,驚訝地發現許多醫院的工作或成果沒有落實到社區,因此,她選擇離開醫院轉入居家護理,也取得緩和照顧護理師資格。但是安寧病房的照護經驗,讓她感到那樣的環境不像「家」,也讓她察覺面臨死亡時不是光靠醫療,還要有靈性的照護。松本京子認為照顧不是管理病人,因此,她投入Home Hospice經營,主張當醫療無法治癒時,就應該回歸生活,而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協助住民思考,找出他們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後給予支援。所以,在和諧之家住民用口進食,補充足夠水分,住民也不包尿布,照服人員會協助更換衣物。所以在這裡可看到,住民餵另一個住民吃飯,就像家人彼此照顧一樣。什麼是共生?居民彼此生活、幫忙就是共生。松本京子表示,比起一個人生活,大家一起生活比較快樂;看到共生之家,彼此不認識的人,一起生活之後產生的關係,真是超乎大家的想像。而照服人員扮演的只是這群住民人生的夥伴,陪他們一起走,所以,生活中不需要幫他們做太多事,不干擾他們,讓他們安詳地走完人生。帶著微笑離開 人生更圓滿臨終照護是Home Hospice重要的任務,市原美穗指出,有超過80%的住民是在Home Hospice臨終的。如果在醫院臨終,醫院關注的只是儀器上顯示的數據;在家臨終則可以讓家人有機會陪伴、說話。因此,臨終陪伴支援對即將臨終者的家人很重要。市原美穗指出,近來許多日本人沒有陪伴臨終的經驗,遇到時往往不知所措,所以,Home Hospice很重要的任務就是陪伴住民與其家屬一起思考,什麼是對往生者最重要的,大家一起幫忙、一起等待臨終,一起向往生者告別。在Home Hospice臨終時,因為就像在家裡,所以其他住民也會一起關心、告別,看著往生者臉上帶著微笑離世。市原美穗表示,臨終照護就像把生命的棒子交給下一輩,大家要好好接住,生命是不會消失的;對家屬來說整個過程的一切,都是臨終,一個人的臨終不是離世的那瞬間,而是整個過程。臨終照顧不是醫療,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希望可以在社區將這樣的理念推廣、落實。由於Home Hospice目前屬體制外的照顧模式,除了醫療、照護保險的補助,24小時的生活支援與陪伴服務等非正式服務,則需要另行付費,費用包括房租、餐費、水電等費用。由於是以家為出發,雖沒有條件篩選,但因收容住民人數有限,會以個案迫切程度來決定,如狀況佳有機構可收容者,會建議先入住機構,餘命短者可優先入住。日本目前約已設立55家的Home Hospice,對於這種同時兼顧體制內外創新的照顧模式,提供彈性與人性的臨終照護,更重要的是照顧品質的提升,或許可為台灣長照發展借鏡。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9年11月號(NO.92)》【人生最後一哩路↘↘↘】。翻轉臨終醫療—日本打造「共生之家」與病人建立類家人關係。照顧病母20多年 吳若權:我的字典沒有孝順而是愛。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7 橘世代.時尚橘
減輕開車出遠門負擔 自動駕駛輔助趨成熟!
對於上了年紀的樂齡族而言,最有感的應該就是體力大不如前,以前年輕時,開車南北奔波可以連開3小時不用休息,而現在可能開一會就眼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這時只要運用Level2的自動駕駛輔助,就能夠有效減輕開車負擔,出遠門也不用擔心。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 International)將駕駛輔助系統分為6個等級(Level 0~6),以便各家車廠在進行研發時有更明確的準則依據,其中目前最常見的Level2自動駕駛,就是車輛能夠自行控制車速與轉向,主要是結合了包含ACC主動車距調節定速系統及LKA車道維持輔助系統。換句話說經過設定後,透過ACC,系統會控制油門及煞車,並可以設定與前車之間的距離。透過LKA則可協助讓車款維持在車道正中央,即便遇到左右微彎,系統也可以協助轉向。對於樂齡族而言,長時間開車難免注意力下降,如果駕駛車款配備有Level2自動駕駛輔助,就能有效減輕開車負擔,讓行車過程可以更為輕鬆。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這項技術已經頗為成熟,但Level2自動駕駛輔助依然不能取代人力,所以駕駛人還是需要將雙手放置在方向盤前方,以因應突發狀況。【精選延伸↘↘↘】。高齡駕駛頻肇事頻傳 日本推減少老人開車 規定每3年換照一次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3-17 科別.消化系統
一直打嗝、放屁…日常6習慣都會讓你胃脹氣!
胃脹氣是現代人非常普遍的胃部毛病,最明顯的症狀是「上腹部飽脹感,常伴隨打嗝(或稱噯氣)或放屁。新竹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主任暨胃腸肝膽內科主治醫師陳青富指出,上門求診的病人之中,十之八九會有「胃脹氣」的困擾,常常嗝氣,甚至自覺上腹部明顯外凸,擔心是不是長了「壞東西」而來就醫。 胃脹氣大多與生活飲食習慣不良有關,若經生活飲食習慣調整後,症狀大多可以改善。若症狀仍持續1週以上,或伴隨噁心嘔吐、吐咖啡色食物殘渣(代表有血液混雜其中),並有體重下降等現象,可能是嚴重胃病、甚至胃癌的危險徵兆,建議就醫做進一步胃鏡檢查。 1、氣從口入這類的胃脹氣多半是飲食習慣不良引起,例如暴飲暴食、吃飽後立刻躺著或趴著、邊吃東西邊說話,喜歡吃油膩的食物、喝氣泡性飲料、嚼檳榔、口香糖或抽菸,不知不覺吞嚥了很多空氣到胃裡。 2、氣由腸生胃與腸是相連的,若是嗜食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牛奶、番薯、芋頭、馬鈴薯、高麗菜、洋蔥、綠花椰菜、茄子、麵包、甜點、汽水、可樂等碳酸類飲料,進入腸道後大量產氣,也會致胃脹氣。3、不動氣滯缺乏運動的人容易胃脹氣,胃腸少了運動刺激、胃蠕動差、排空差,就會脹氣。建議在飯後,應或站或坐、休息30分鐘,然後起身走一走、散步,有助於胃腸蠕動幫助消化,但切記不要激烈運動。4、病致氣生腸胃道疾病可能會產生脹氣的症狀,例如胃炎、消化性潰瘍、肝膽胰疾病、腸躁症、腸胃腫瘤異物阻塞等。一般的胃脹氣,只要改善飲食習慣,細嚼慢嚥、減少攝取產氣食物,多半可以不藥而癒,但若是持續脹氣不改善,就要考慮可能是疾病引起。5、壓力壓力太大,容易使胃部蠕動和胃酸分泌失常,胃排空變差、會造成胃脹氣。可以自我觀察,工作或學業壓力大時,是否特別容易有胃脹不適的現象,應學習紓解壓力,有助改善此問題。 6、藥物引發服用部分降血壓藥物或止痛藥物,容易引發胃脹氣。不僅如此,若為久坐不動的上班族,或是職業大客車、計程車司機、鼻子過敏或鼻竇炎病人、老年人、長期臥床病人、慢性病患都 是高危險群,日常生活中,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細嚼慢嚥,避免產氣的食物或高脂肪、油炸食物,並適當的運動,幫助腸胃正常蠕動。如果是臥床或老人家行動不便者,建議看護者每天至少3次,在臥床患者飯後1~2小時後,於其肚臍邊塗上薄荷油或脹氣膏,以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協助腸胃蠕動。另外,補充益生菌、給予促進胃排空及消脹藥物,以及紓解壓力都有助於緩解胃脹氣;但若脹氣持續不消,伴隨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黑便血便、發燒、體重減輕,應該進一步檢查。延伸閱讀: 頻頻脹氣好難受 超過3天可能是重病前兆! 滿肚子氣放不出來? 快改變這4個習慣 
-
2020-03-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荷蘭停課了 台灣護理師分析政策改變是因為相信專業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世界各國展開防疫大作戰,最近大家熱烈討論英國的「佛系防疫法」,在荷蘭從事護理工作的護理師則在「Leven in Nederland 台灣護理師的荷蘭生活記實」粉絲專頁中,分享對荷蘭疫情的觀察。台灣護理師在臉書專頁中指出,荷蘭原本堅決主張,學校繼續上課,社會繼續運作。但在昨天,荷蘭專科醫師協會(Federatie medische specialisten,FMS) 出來呼籲後,政府宣布所有學校、日托、餐廳、電影院、三溫暖、大麻店關閉到4月6日,但2. 雙親都在特殊行業上班者(包含醫護、消防、警政、教育、物流等),學校及日托仍為他們開放,小朋友仍舊可以去上學。「Leven in Nederland 台灣護理師的荷蘭生活記實」粉絲專頁指出,FMS是荷蘭所有專科醫師聯合協會,代表荷蘭22000個專科醫師。他們的任務就是在二線醫療上給予政府第一線的建議。荷蘭政府在FMS 給他們資料後,就決定直接停止上班跟關閉餐廳三週,並視情況延長或是調整政策。以下是「Leven in Nederland 台灣護理師的荷蘭生活記實」粉絲專頁分享的荷蘭疫情觀察文:荷蘭在昨天之前,都還是堅決主張,學校要繼續上課,社會要繼續運作,但還是希望減少人群接觸,所以只做出:1. 大學以上所有實體課程取消2. 全國人民盡量在家工作3. 禁止100人以上的活動這幾樣措施。但昨天,荷蘭專科醫師協會(Federatie medische specialisten) 出來呼籲,所有的學校都要立即關閉,以達到抑止病毒傳播的速度。荷蘭政府這次防疫從頭到尾都聽所謂的專家意見。荷蘭防疫中央機關是RIVM,地方機關是GGD,即使到昨天,FMS專家會議後向政府提出停課的建議後,GGD的大老闆還是堅持停課是沒有必要的。那FMS是何許人也?怎麼有辦法反轉政府政策?FMS 是荷蘭所有專科醫師聯合的協會,代表荷蘭22000個專科醫師。他們的任務就是在二線醫療上給予政府第一線的建議。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已經看到病毒鋪天蓋地而來,而且根據他們內部的資料,荷蘭目前重症的病患,有50%都小於50歲,而且沒有潛在疾病。在他們提供的資料中,可以看出這隻病毒根本跟一般流感完全不同。它的致病率更高、重症率跟致死率更高,而且高危險族群不限於老人或是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也就是每個人都可能被死神挑上。越多人感染,重症的人越多,死亡人數更多。荷蘭227出現第一例,到目前差不多兩週,已經確診1135人,死亡20人。目前全國政策是,輕症不檢測,全國人民盡量待在家,萬一真的被感染,輕症會自己好,不需要診斷,也不需要治療。檢測跟治療的人力要留給重症病患。所以即使家中有確診病人,其他人出現症狀,只要是輕症,一律不驗。南荷是荷蘭目前的重災區。他們的醫院員工如果有症狀一律不驗。其他地區各家醫院政策不同,但原則上已經統一在醫院實驗室進行第一次檢驗,不再透過家醫或是GGD。我們醫院週間一天驗五輪,週末一天兩輪,如果員工懷疑自己被感染,可以由職醫進行評估是否採檢。目前荷蘭多數醫院處於半關閉狀態,以應付下一波高峰(預計在這兩週)。所有的門診、檢查及非緊急手術取消。病人跟醫護人員,沒有必要不要到醫院去。但醫護人員要有心理準備在疫情爆發時被徵召回去上班。今天下午五點半,政府宣布:1. 所有的學校、日托、餐廳、電影院、三溫暖、大麻店關閉到4月6號。2. 雙親都在特殊行業上班者(包含醫護、消防、警政、教育、物流等),學校及日托仍為他們開放,小朋友仍舊可以去上學。荷蘭的政府不是蠢,是他們拿到的資料不一定是所謂的第一手資訊。他們在FMS 給他們資料後,就決定直接停止上班跟關閉餐廳三週,並視情況延長或是調整政策。專家專家,每個人都可以是專家。端看政府選擇相信那個專家罷了。所有的資料其實網路上都有,谷歌翻譯是大家的好朋友,所以之後我就不幫大家更新荷蘭的政策了。我的賣點是我有第一手臨床消息,但是最近連連被怪人激怒,我們就靜靜的看疫情發展吧。接下來我們大家都要宅在家三週,賞花看鳥打掃家裡,希望疫情快點過去,然後奇怪的人趕快遠離我,不要時不時就來嗆我。
-
2020-03-15 橘世代.健康橘
聽過「肌少症」嗎? 愛窩沙發追劇的人要注意了
陳媽媽長年勞心照顧小孩,晚上是唯一偷閒時間,長期養成的生活習慣,讓她失去運動的動力,即便小孩離巢,也只願窩在沙發上看劇。家人擔心3高找上她,說服她報名健身房,經量測體內肌肉量極低。醫師提醒,肌少症已是全球老年化社會面臨的議題,別等到肌少症出現後再改善體質,早在50歲時,就要培養運動習慣。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衰弱的盛行率約5%至11%,換算人口,目前約有33萬高齡長者面臨失能衰弱的問題,且隨年齡增加,盛行率也逐步升高,其中最常見的衰弱疾病以「肌少症」為最大宗。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齡醫學科醫師曾崧華說,肌少症是高齡化社會出現後新出現的診斷,定義上雖以65歲作為分界點,臨床上的肌少症患者年齡多落在75歲以上,分析與國人才剛剛認識這項新疾病,即使出現症狀也較晚才發現,患者主訴的症狀多為體弱、疲勞沒力氣、走路變慢、常跌倒等。曾崧華說,肌少症最大的危害是肌肉量不足,使長輩容易跌倒,也使其恢復能力差,送醫後,增加長期臥床的機率,另外,肌少症也可能是其他疾病造成的,像是營養攝取不足、慢性疾病等;治療方面,若是單純運動量不足導致的肌少症,能透過高齡運動處方改善,只要3個月,每周2次,每次1小時就能改善。曾崧華表示,曾協助一位70多歲的長輩改善肌少問題,3個月的改善計畫,讓他從原本拿4腳拐後改拿單拐,大幅改善體弱的問題。曾崧華呼籲,別等到體力減退或是感到體弱時再做運動。根據研究,年過40後,肌肉量每10年會以8%的速度流失,70歲以後,每10年以15%的速度流失,若等到70歲以後再增肌,增肌的速度恐比流失的速度還慢。台灣民眾近年雖對運動意識抬頭,但多著重在有沒有流汗,曾崧華說,要避免肌少症上身,最好要做阻力運動即重訓,他不建議民眾自己看影片做重訓,最好還是請教練,在正確的姿勢下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關於你所不知道的身體肌肉↘↘↘】。運動後肌肉一定要有酸痛感 減肥才會有效果?。不可忽視的熟齡肌少症 利用「2」指 教你如何看肌力。2020想增肌?從打破5種重訓迷思開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體弱民眾想增強抵抗力 中醫師推茶飲包防疫
新冠肺炎肆虐,要預防感染,除了戴口罩、減少到公共場合與他人聚會接觸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強自身免疫力,平時養成適度運動、作息規律、飲食節律、情緒穩定的習慣;民眾也可使用中藥調理改善自身免疫力,達到預防的效果。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醫師蕭坤元表示,在中醫理論中肺主皮毛,若是肺氣偏虛,則風邪容易入侵人體,造成感冒。新冠肺炎初期常見症狀包括發燒、發熱、咳嗽、有痰、喉嚨痛,甚至會造成呼吸困難的狀況,其性質類似風熱感冒,屬於風邪的一種;若要以中藥增加免疫力達到預防效果,應可從補益肺氣的角度著手,並加入清熱解毒或清散風熱的藥材。平時體質偏弱的民眾,尤其是老人家或小朋友肺氣不足,導致風邪容易入侵,平時經常感冒,增加感染風險。因此疫情當下,許多民眾也詢問是否能有方便食用,且增加抵抗力的方式,中醫科因應便利需求而運用防疫配方來製作成茶飲包,主要針對大部分罹患感冒的民眾因屬於肺氣虛體質,所以配方中除了加入黃耆、甘草等補氣藥,也包含桑葉、菊花等可散風熱藥材,茶飲包對虛弱體質的改善有幫助、也能減緩呼吸道症狀。蕭坤元表示,中醫常有同病症卻給予不同治療方法,主要因每個人體質有所差異,必須針對各患者的特殊體質去量身訂做適合的藥方,建議民眾在使用中藥防疫茶或任何中藥預防處方前,仍需給醫師辨別診斷體質,才能選用適合的藥物,真正提高抵抗力。
-
2020-03-14 橘世代.健康橘
預存腦本第一步!「防失智」也要護眼保耳力
失智症是大腦引起的,但如果只在意大腦那就錯了。除了大腦,也要檢查眼睛、鼻子、手、腳等其他部位的狀況。比方說,有失智症如果眼力又不好,很難自己走路。但只要把眼睛弄好,還是有可能自己走路。即使罹患失智症,如果能夠改善身體其他部位的衰退,還是可以提升生活品質。再從另個角度來看,不少本來以為是失智症患者,事實上只是眼睛和耳朵不好,大腦並沒有問題。以這層意義來說,確認各項感官功能是否正常,就非常重要。因為視覺和聽覺的衰退也容易引發失智症。在一份以25萬752人為對象的研究中發現,若視覺、聽覺沒有特別的問題,失智症的罹患率是0.41%,若有聽覺障礙,罹患率為0.61%,約前者的1.5倍,若有視覺障礙,罹患的機率為0.83%,約為2倍。若同時有視覺和聽覺障礙,罹患失智的機率會增加到大約3倍的1.27%。因此,最好可以盡早接受視力、聽力等感官功能的檢測診斷,讓感官功能維持正常,對預防失智有絕對必要 。到底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五感,與運動功能和失智症的關係如何呢?視覺與失智症關係最密切的就是視覺。如果看不見,就無法透過眼睛得到訊息,因為透過眼睛進來的訊息量非常多,當龐大的訊息量被隔絕時,認知功能就會大幅衰退,進而引發失智症。有時我們並不知道眼睛失明是失智症造成的,還是眼睛疾病造成的。因為雖然訊息是透過眼睛進入,但使用這些訊息後會看到什麼東西,最終還是由大腦決定。因此,即使罹患失智症,還是要前往眼科確認眼睛是否有問題比較好。聽覺如果有聽覺障礙,就相當於認知功能老了6.8歲。所以老人很難對話的原因,很多時候是因為重聽,而不是因為失智。但多人都以為「上了年紀之後,聽力多少會變得比較差」,就置之不理。結果對話變得愈來愈少,若情況持續下去,就可能因為認知功能衰退而罹患失智症。因此,在失智之前或失智初期,最好可以到耳鼻喉科確認耳朵是否聽得清楚。觸覺觸覺與失智症的關係比較不那麼明顯。不過,許多人很容易把因觸覺而引發的問題行為歸因在失智症上。比方說,當手上握著的杯子掉在地上破掉時,大家通常會認為是「失智惡化的關係」,事實上,那也可能是因為觸摸杯子的手指觸覺變遲鈍了,或是拿著杯子的手指肌力衰退,所以才讓杯子掉在地上。嗅覺從失智症初期,嗅覺就會開始衰退。相較於視覺和聽覺,嗅覺的衰退比較不是那麼明顯,或許有人聽說過「香氛可以幫助預防失智症」,同理從嗅覺開始預防失智症也是一種辦法。只要使用精油、享受香氣,或是在平常用餐時,嗅聞剛煮好的料理就可以了。味覺味覺也會因為罹患失智症而衰退。相反地,味覺衰退也會引發失智症的症狀。味覺衰退後,吃東西就不再有樂趣,以致無法攝取足夠的飲食,也容易便祕,而這便祕正是失智症各種症狀的原因。例如,尋找廁所、因為便祕而焦躁不安的「徘徊」、突然想大便造成的「大便失禁」。此外,如果鹽分不夠多,味覺就會遲鈍,會導致偏食、營養不均衡等情況,這些當然也會對大腦造成影響。運動功能運動功能衰退會明顯加速失智症的惡化。睡眠障礙也是失智症會引起的症狀,但如果運動功能衰退,運動量減少,不太容易疲倦,有時也會睡不著。失智症也容易引起便祕和大便失禁,不過,運動功能衰退導致的運動不足,也會讓小腸無法充分運動,造成便祕或大便失禁。(本文摘自《失智行為說明書》,如果出版社)看更多報導:《橘世代》【關於更多「慢老」指南↘↘↘】。「把記憶譜成曲!」聽首歌吧,大腦起舞緩失智。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4 橘世代.健康橘
首個青銀共居生活圈!67戶全齡宅「0到百歲都宜居」
這是一個滄海化為桑田、荒野變成聚落的故事。6年前,這裡是台中北勢溪畔荒地,方圓幾里渺無人煙;3年前,它以馬卡龍色貨櫃屋成為網美拍照熱點,日湧1700名遊客;今年5月將成全台第一個青銀共居聚落─「好好」聚落,一個「老後宜居」的多功能生活圈。67戶全齡宅 鼓勵走出屋外「有人問我,你是在蓋養老院嗎?當然不是,它不是養老院,也不是老人宅,我們稱它『通用住宅』。」催生好好聚落的靜宜大學社工系教授紀金山說,「通用住宅」試圖打造從0到100歲都可以自主活動的空間、適合跨世代生活的場域。住宅6層樓共67戶只租不售,只有5間是2房1廳的大房間,其餘都是11坪的小房。「不要有太多私人空間」,紀金山笑說,透過設計,讓彼此有更多機會在公共空間交流。所以,這棟6樓的建築,有10個交誼廳和很多公共設施,每層樓都有1個年輕人房。「乖孫」要服務 長輩能貢獻紀金山希望在此發展無血緣的「新家人關係」,想入住的年輕人必須提出1周至少30小時服務的「乖孫計畫」,說明要提供長者什麼服務。希望透過流動的年輕人為住宅帶來活力。硬體上,「好好」方便長者在老後仍有舒適的居住空間,但很多詢問者看重的是它的「軟體」,包括課程、活動、工作機會、長照申請以及各類日常生活服務等等。住宅1樓是「有本生活坊」旗艦店,它是紀金山創立的社會企業,為年長者整合並提供長照服務。例如林爺爺輕度中風出院後,左腳微癱還插著導尿管,正煩惱要不要請外勞,去有本生活坊諮詢後,生活坊有居服員或照服員資格的員工,幫他申請助行器,並建議可先用長照2.0資源申請照服員,以及物理治療的復健服務。紀金山希望,當一個人老化時能夠有更多的選擇,透過整合服務系統,依然可以留在喜歡的熟悉場域中生活,而非只能在「住安養院」或「外勞照顧」中二選一。聚落裡有各種手作工坊、農場,定期推出課程,長者可以上課,或者貢獻專長成為講師,不僅有收入,還能發展新職涯。聚落也和鄰近的光田醫院和靜宜大學合作。光田提供住戶醫療服務;靜宜則提供工作與學習,未來還要推國際換宿,讓住戶不僅可世代交流,也可接觸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打造熟齡生活圈 共享還要共榮好好聚落總共只有50個長者住戶名額,「住滿不是問題,誰來住才是問題」。紀金山強調,「共享」是核心價值,他期待住戶帶著對未來的想像、可共享的資源入住。他和每個想入住的人聊:「為什麼想來住?有什麼要和大家共享?」讓這群人可以共同寫下「好好聚落」的未來。雖然紀金山對外都說「入住無年齡限制」,但他心中未來住戶模樣是這樣:大約75歲、獨居、有點錢,身邊沒有家人或家人無照顧能力,只要賣掉房子,就可移居於此。整地6年養綠意 等待寫故事的人「我設計的是假的,人家用生命故事寫的,才是真的」,對紀金山來說,把此當成社會價值的實驗場,落實青銀共居生活圈,只是開始,終極目標是打造獨一無二的老後宜居場域,這個願景,得靠住戶來實現。2014年,好好聚落整地植草種樹前,官網有這樣一段文字描繪聚落的未來——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 桃花源記6年過去,綠草大樹活了、阡陌交通建立了,這裡有良田有美池、四季會有不同的植物開花,桃花源建好了,只差那些願意在此生活、寫故事的人了。「好好」入住費用分為「入會費」、「生活費」與「會員服務年費」3種,入會費愈高,每個月須繳的生活費愈低。「入會費」及「生活費」收費如下,另收「會員費」約50萬元。【精選延伸↘↘↘】。熟齡「宅男宅女」想住哪?想像一下未來的家。「橘之鄉」創辦人洪美芳 現代大宅院裡築夢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4 橘世代.時尚橘
「熟齡宅」是什麼模樣?1招心法,擁有無壓減齡宅
50歲輕熟齡族群邁入人生下半場,「熟齡宅」該是什麼模樣?室內裝修設計師陳姍妮認為,與其說熟齡宅,不如打造「減齡宅」。就她觀察,新世代熟齡族不想被銀髮框架定義,思維也反映在居家生活上,想把房子「減齡」;終極心法就是無壓、安定、簡單幸福,讓人「愈活愈年輕」。減齡宅是一個家從「滿巢」變成「空巢」的轉捩點,陪伴居住者「慢慢變老」,除了預先規畫減少地板高低落差、推拉門等無障礙設計之外,陳姍妮認為,要想達到「無壓生活」,應該考慮讓科技「無痕」融入生活,不著痕跡地輔助日常起居。怎麼讓科技無痕輔助生活?陳姍妮舉例,好比在床緣、樓梯扶手加裝感應式燈光照明,不需多餘操作,就能避免夜間走動時發生意外。不只如此,走在銀髮趨勢尖端的日本,有設計師觀察到高齡個案習慣一天三餐喝熱水,於是在熱水壺裝置感應器,若獨居老人超過一定時間沒按壓熱水,就會傳訊息通報緊急聯絡人,利用居家巧思關懷獨居照護。陳姍妮發現,熟齡族追求「斷捨離」,想過著簡單原始生活,「只要動線一卡,就不順」;既然這樣,怎麼量身打造專屬自己的減齡宅?她點出關鍵心法,「所有的想法都說出來」,一定要明確讓設計師清楚使用者的生活習慣,才能「無壓生活」。減齡宅的安全舒適固然重要,但陳姍妮認為,在居家空間尋求「身心靈平衡」更重要,尤其,50歲後的人生無所求,儲物收納需求逐漸減低,也不像年輕世代追求風格,求的只是反饋自身的安定感,這時的家,很需要有足夠的空間發展個人興趣或社交。因此,陳姍妮規畫減齡宅時,會著手通風、採光、動線設計,安排開放式公共空間,強調客廳、廚房間的互動性,也建議熟齡族從自身興趣做為思考出發點,考慮在家中留有書房、畫室等個人空間,或能供三五好友齊聚歡唱的「家庭式卡拉OK」,甚至設計一個空間給「毛小孩」陪伴,讓獨居生活不枯燥。談了很多「減齡宅」構想,陳姍妮有沒有想像過自己心目中的「減齡宅」?她爽朗笑說,「一定要有個吧檯」,動手做料理的同時,還能探頭與親友聊天,另外也想要留一個看書的角落,「還只是雛形而已」。看更多報導:《橘世代》【精選延伸↘↘↘】。熟齡「宅男宅女」想住哪?想像一下未來的家。「橘之鄉」創辦人洪美芳 現代大宅院裡築夢。首個青銀共居生活圈!67戶全齡宅「0到百歲都宜居」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藥」與「不藥」之間──傾聽,帶來更好的醫治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什麼是善終」。一位醫師在接受安寧照護的臨終病人的最後一刻,因為家屬的不忍而轉院追求那遙不可及的奇蹟,促使他自省並道出心得:「也許問題不在病人能不能善終,而在於不自覺的,我們已經把我們的主觀變成我們自認的客觀,不只表現在溝通解釋上,甚至到連善終都由我們來定義。」他也體悟到:「下次我會更用心聆聽,屏除成見,嘗試理解病人和家屬的處境,保持希望,和他們一起走過。」照顧同一位病人的醫學生,也提醒自己在習醫過程需要自我警惕,不能因為「知識」、「技術」的精進,而漸漸失去學生時代具有的「同理心」。我們也剛好收到一位安寧照護的醫師及時寄來:「選擇安寧不是放棄希望,更不是放棄生命,而是要以整體觀來看待病人,甚至包括家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對這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前些日子探視一位長輩陳媽媽,她十多年前診斷出乳癌,經過手術、化療、電療,穩定了好一段時間,從那時也建立起良好的運動習慣,加上生性樂觀開朗,以為不會再有問題了,不料疏忽追蹤的一兩年後,癌症復發並且轉移,她再度展開治療之路。她的醫生非常盡責,替她申請了昂貴的標靶藥物,服用一段時間後,醫生評估藥物效果不佳,腫瘤細胞仍恣意蔓延,於是更換新的抗癌藥,同時因為陳媽媽抱怨腹部疼痛症狀加劇,醫生也開了藥效更強的止痛藥。陳媽媽服藥後出現嚴重的噁心感,一吃東西就吐,渾身乏力,醫生知道後把止痛藥換回先前藥效較輕的,卻堅持抗癌藥物不能停,於是陳媽媽三兩天便要遭受一次大痛折騰,每天跟反胃作戰,勉強喝些營養品,吐出來的卻往往更多。陳伯伯詢問主治醫師說陳媽媽是否合適轉為安寧照顧,醫生簡短回覆,還不到時候。陳伯伯問我,那怎樣的情況才算轉安寧的時候到了呢?其實這個時機,對從事安寧照顧已十多年的我來說,還是覺得很難拿捏。有些癌症病人,可能因為某次感染問題造成身體非常虛弱,眼看就快走到終點,卻在根除病菌後,體力一點一滴恢復,又回到可以上街買菜、到公園運動的生活;有的慢性肺病患者,反覆因肺炎住院插管治療,病人和家屬都覺得太折磨了,選擇接受安寧居家照顧,呼吸狀況平穩了一年後才再度發生肺炎住院。他們會猶豫,如果插管治療後有機會再好好過一年,不也還值得嘗試嗎?而我接手照顧過幾位末期心衰竭的老人家,驚訝發現他們複雜的用藥──或許看了三個不同科別,一次慢性處方箋就領回十多種藥物,在「刪除非必要」原則下逐次減藥,最後竟可以一天吃不到五顆藥,而維持生活品質。所以「安寧」的選擇其實不該是一個斷點,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概念,漸漸培植於醫病雙方的心裡。這些年來,我在工作中感受到愈來愈多民眾真正認識了「安寧療護」的意涵,記得我當住院醫師到安寧病房訓練時,及剛擔任主治醫師到社區演說推廣安寧療護或是到病人家裡訪視時,往往要花不少時間解釋:選擇安寧不是放棄希望,更不是放棄生命,而是要以整體觀來看待病人,甚至包括家人。說了半天有時還是會聽到家屬沒好氣的回話:「反正就是癌症沒辦法再醫就對了啦。」感謝安寧前輩、基金會與協會等持續推廣安寧理念,如今當然仍需要耐心的團隊成員細心向病人與家屬解釋,但常可以聽到其中有家屬開口:「這些我都知道,我公公之前就是你們的病人。」或是「我媽也是癌症,當時我們堅持讓她打化療到最後,太痛苦了,後來想起來實在很難受……這次我爸生病,我們兄弟姐妹都同意讓他過得舒服、有生活品質最重要。」因為台灣健保的便利與便宜,大多數的患者都盡可能接受治療,我們在過程中看到了許多不必要的醫療措施──不只浪費醫療資源,也徒增病患辛苦。陳媽媽偷偷告訴我,抗癌藥她沒辦法每天吃,因為吃了藥那天她會感覺食慾不振、非常虛弱,要在床上躺一整天,所以她通常兩天吃一顆,沒吃藥的那天還可以享受活著的感覺,但時間到了她還是得回診領藥,也不敢跟醫生說她只吃一半,不然醫生會生氣。她想過乾脆不要再吃藥了,因為她明確知道肉眼可見的腫瘤並沒有打退堂鼓的跡象,但回想醫生照顧她那麼多年,她實在無法辜負醫生的好意。我的病患中也有許多「陳媽媽」,懷著歉疚或無奈收藏了一袋一袋藥物;同事裡也有像她的主治醫師那樣盡責的好醫生,滿腔濟世救人的熱情,永遠不願讓病患錯過任何可以嘗試治療的機會,但也許他並不知道,病人只能領受他的善意,無法負擔他開的處方。醫學教育一直在進步,從早期教導專注醫治、堅持救人到最後一刻,到如今生死學、安寧療護的課程已融入醫生養成教育當中;讓我們繼續學習傾聽病人的需求與心聲,也能明瞭:當病患不按時服藥,並不代表否定醫療,或許他們只是在追求更適合自己的方式。但願每位醫生誠心誠意的付出,都能更貼近對病患來說最好的醫治。
-
2020-03-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會網購、怕買不到、不想多花錢…藥局搶購人潮變多
口罩實名制2.0昨上路,許多人上網搶買口罩,但藥局門口排隊的人並沒減少,有些地方甚至還變多;為什麼搶著排隊買?民眾說,誤以為藥局以後不賣口罩了所以急著搶,得知網購與藥局並行販售才鬆了一口氣。口罩新制上路第一天大當機,台南人多數無感,主要是台南的社區藥局販售口罩數量加倍後,買不到的情形已經減少,多數人覺得上網路買口罩「應該是北部人的事」。台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吳振名表示,許多上年紀民眾還是習慣到藥局排隊買口罩,他的藥局昨天一早八點開賣,八點四十分就賣完。上班族曾小姐說,口罩實名制一開始確實要排隊,上班根本沒時間排,現在下班後去社區小藥局買口罩都買得到,所以不必上網買多花錢。桃園市藥師公會社區藥局委員會主委杜佳曄觀察,口罩新制上路後,排隊人潮反而變多,二百張號碼牌一小時就發完,原來有老人家以為網路預購上路後,藥局不再賣口罩,而自己又不會網購,擔心以後買不到口罩,說要趁著還能排隊時趕緊來買,後來得知藥局仍照常賣口罩才放心。高雄有偏鄉長輩不會用電腦,也以為藥局以後不賣口罩,部分藥局銷售量不減反增。「直接到店家買比較乾脆!」台東市民陳曉慧說,上網預購還要等待,坊間藥局不必等就能買到。也有民眾說,網路弄了半天只能解決一星期問題,下周還要再搶一次,如果能一次解決兩三個星期的訂購量,或許能提高網購意願。在台北市大同區開藥局的藥師柯明道說,昨天排隊買口罩的人沒有減少,老社區長者多,大半是幫子女來買口罩。佳赫藥局藥師曾春娟說,上午八點半開賣前已有三、四十人排隊,長者占多數,也有上班族在上班前來排隊。排隊民眾說,上網訂購後還要到便利商店領,而且還要多付七元運費,長期下來也是一筆支出,加上無法立刻拿到口罩,排隊買得到就立刻可以用。嘉義縣長翁章梁昨到老人比例最高的六腳鄉了解口罩配售情形,發現大多是阿公阿嬤排隊買口罩,要寄給北漂工作、求學的兒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