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5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翻身
共找到
222
筆 文章
-
-
2022-04-02 養生.人生智慧
擠三坪鐵皮屋、穿補丁衫....簡明正把貧窮當試煉!刻苦向學求翻身,逆襲人生走進台積電
「凡事不要先看到困難,要先看到機會。」憑藉一身骨氣衝破逆境,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前台積電技術系統整合處副處長 簡明正生命中總是有些事情不盡如人意,有人選擇面對,有人選擇逃避,幼年貧困靠苦讀翻身,面對人生的挫折,我認為「只有去衝破它,才能過關,與其在那邊憂愁,還不如去衝看看,有衝就有機會,沒衝就沒機會,這是我一貫的做法,也許不會每次都成功,但是至少嘗試過,就不會後悔。」憑藉著衝破逆境的骨氣,我順利考上了台中一中、大同工學院,服完兵役後進入大同公司工作,之後申請到大同工學院的獎助學金,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就讀,在一年半內取得財務管理和MIS的學位。返台後不久進入IBM工作十六年,再加入台積電公司,我不再是社會大眾眼中的窮孩子,我努力地逆轉我的人生,成為大企業的主管,改寫了自己的人生軌跡。鐵皮屋當試煉,刻苦向學求翻身幼年時期貧窮的歷練,深深影響我的一生,幼年喪父,母親為扛起家計外出打零工,我和哥哥、阿嬤住在租來的鐵皮屋,三人擠在三坪不到的木板床睡覺;破舊的家連自來水管也裝不起,要用水時還需一桶一桶向鄰居家買;屋內也沒有廁所,想上廁所只能跟鄰居借,或者到附近的國小使用。當時的我每天都打赤腳上課,直到小學五年級因參加躲避球比賽,才買了人生第一雙鞋。身上穿的衣服幾乎都有縫補的痕跡,只有過新年的時候才有機會買新衣,而且只能買大一號的衣服才能穿得久,內褲是印有中美合作字樣的麵粉袋做的。為了分擔家計,我和哥哥從小就一起幫忙做手工,也送報紙、打一些零工。國小畢業時,為了二百元獎金而放棄學業排名,貧窮的生活深深烙印在我心中。因為家貧又單親,經常遭受冷眼對待。有一次受邀到家裡開百貨公司的同學家中玩,結果聽見同學母親說:「龍交龍、鳳交鳳,你怎麼交這種同學!」讓我備感心酸。當時我告訴自己,雖然家境不如人,但一定要努力念書取得好成績,不要讓別人看不起。為節省電費,我直接到土地公廟裡把供桌當書桌自習,廟裡大拜拜時,就到火車站外的噴水池水銀燈下念書。雖然社會上存在著許多勢利眼,但也有不少的溫暖,當時家扶的補助讓家境有所改善,我也參加了家扶青年分享營,讓我受到很多人生啟發,而且關心也從未間斷,讓我備感溫暖,因此當我有能力時我更積極回饋社會,除擔任家扶志工外,成為家扶認養人至今已近三十個年頭。天時地利人和,成功就不遠畢業後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同公司上班,工作一陣子後轉至大同工學院,這兩份工作讓我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也能過上還算不錯的生活,但我想要有更好的發展,於是申請到大同工學院的獎助金,得以出國攻讀碩士學位。出國留學是我人生轉變的一個契機,如果沒有出國念書,就不可能到外商IBM去上班,IBM對我的改變真的很大,讓我打開了視野,學習到各種技術或管理上的技巧,也因此才有機會進入台積電工作。這一路走來,遭遇過無數的挫折與遺憾,遇上挫折時,就是面對它、處理它。不過,我們必須承認要成就一件事,就是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光是努力不夠,也不一定會實現,畢竟努力的人太多了,有時候需要的就是一個機會,抓住機會你就上去了。就像我小時候,除了自身努力念書外,也需要貴人相助,才能抓住機會一步一步向前進。想要逆襲人生,除了必須真的要很努力外,也要具備不放棄、往上衝的精神。首先,有了自己的努力,才能談天時地利人和,如果自身不努力,空等天上掉下來的機會,是不可能成功的。機會絕對不會無緣無故發生,你本身一定要是一個值得人家幫助的人,或者有值得人家信賴的因素,這些資源才會出現。總結一句話就是︱「投資自己成為績優股,才會吸引人家投資你。」其次,需具備不放棄的精神。如果苦等不到機會或貴人出現,千萬不要氣餒,要放下怨恨的心,因為有些人覺得自己這麼努力,卻遲遲無法成功,於是就放棄努力,如此一來,機會就會離你越來越遠。最後,對於努力這件事,努力的標準不是自己設定的,而是比較出來的,要與別人比較後才能看出端倪。於是當別人都認為自己已經夠努力時,我反而覺得自己永遠努力不夠,要不然就不會輸給別人。既然努力不夠、準備不足,就要分析原因後去改善它,探究天時地利人和哪一塊沒有達標,然後再努力一點,避免再錯失下一次機會。先看機會,再把目標設高除了努力做好準備之外,我也建議要將目標設高一點,假設你的能力只有六十分,目標至少要設到八十、九十分,如果目標沒有做到,打個折也能超過六十分。所以不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去設定目標,一定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去設定,這樣你才會成長,如果你只打安全牌,那就不會成長。就像我當時在考慮去美國留學的時候,周遭的親友提出的質疑,包括:你真的要去留學嗎?你的錢哪裡來?你剛結婚不久就出國?外地的文化、語言你能克服嗎?針對各方的疑問,我的想法是「這一條路是我自己要挑戰的,如果挑戰成功,未來將會很不一樣。」所以,我選擇面對問題,然後一一去克服它。首先,如果靠自己努力可以克服的事情,問題就不大,例如,文化環境、語言、念書方面,只要自己夠努力即可;至於有些外在因素就比較困難,需要想辦法。例如,沒有足夠的錢,我申請到大同工學院的獎助金,不足的部分就在當地打工補足;對於剛結婚的妻子,她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生活無虞,她也支持我,讓我無後顧之憂地踏上出國念書之路。請記住,「凡事不要先看到困難,要先看到機會,目標要設高一點。」先看到機會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如果先看到困難的話,就會阻擋你衝向前的步伐,看不開地把自己困在原地;反之,你先看到機會,就會想要掌握好的機會,不會瞻前顧後,只要有足夠的能力就會向前衝,搞不好就衝過去了,抓到成功的機會。許多人會埋怨自己是單親、家境不好,覺得自己的命好苦,於是被誘惑走上歪路,但是我並沒有把貧窮當作是苦事,反而將它轉化成一個動機、一個轉機,人生已經很難了,不要再為難自己。我甚至認為老天待我不薄,給了我一個不錯的頭腦,讓我在學業上有所表現,一路上有貴人相助;也給我一個健康的身體,讓我有一路打拚的本錢。事實上,有一些困境才能讓人有所歷練、有所成長。所以如果人生可以重來的話,我覺得出生在單親家庭沒有什麼不好,因為這樣的環境讓我比較有抗壓性,比較會有奮發向上的精神,比較會知福惜福。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人生很難,你不必再為難自己:15個深刻而感動的單親故事》
-
2022-03-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全台深夜狂搖震出焦慮感 醫師給5個字助心安
今天凌晨地牛翻身,狂搖整夜,更因首震發生在深夜1時41分,與當年921地震時間相近,且強烈餘震不斷,感受太過明顯,勾起不少人對921的恐怖回憶,就怕噩夢重演;對此,醫師呼籲,以5字訣「安、靜、能、繫、望」舒緩情緒。衛福部草屯療養院指出,今天凌晨1時41分發生芮氏規模6.6地震,後續於43分、45分又接續發生規模6.1、4.7餘震,嚇醒許多原本已熟睡的民眾,部分經歷921及南部311大地震的民眾恐因當時記憶遭喚醒,產生恐慌、焦慮等症狀。該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黃裕達表示,歷經震災或恐怖景象的災民因擔心再次發生災難,對任何聲響、晃動與地震訊息易繃緊神經、過度焦慮,因此靜不下來,無法集中注意力,而感到疲憊、肌肉痠痛,甚至失眠等,其實都是正常狀態。只不過,地震頻繁,民眾內心的恐懼、不安、焦慮的情緒恐拉長,而在壓力源未能快速解除的情況下,就該學著自我心理調適,因此呼籲民眾要依照國際災難創傷專家史蒂芬霍布福爾的心理安定五字訣「安、靜、能、繫、望」舒緩情緒。黃裕達說,「安」促進安全,在確保自身安全的環境下,避免過度接觸會引發不適的資訊,藉此增加安全感,降低因地震帶來的創傷壓力反應;「靜」促進平靜,若發現情緒焦慮不穩,可從事讓自己感到平靜或安定的活動,來平衡身心狀態。「能」促進效能,面對未知常會產生失控感,此時最重要就是增加自我效能感,在能力範圍內完成任務或挑戰,建立信心,重拾自我效能感;「繫」促進聯繫,可利用網路或電話尋求親友的陪伴與支持;「望」灌輸希望,避免部必要的自責,專注在可以達成目標的資源與力量,找到未來的希望感。草療院長藍祚鴻則說,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可能一時難以因應,但仍要慢慢調適,可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運用「安、靜、能、繫、望」五字訣,若嘗試執行後仍難以緩解負面感受,可尋求心身科專業協助,接受心理諮商,緩解心理創傷症狀。
-
2022-03-22 癌症.肺癌
男子突然腰痛到小便也疼 醫查出竟是肺癌轉移脊椎
一名58歲男性一個月前突然腰痛,改變姿勢、久站久坐、或是走路就會痛,甚至發現越來越不能走路,連小便都覺得有困難。醫師透過核磁共振發現他的脊椎有腫瘤,經診斷為肺癌合併脊椎轉移,於是立即安排手術,術後患者雙腿已漸漸恢復功能,現轉介胸腔科接受肺癌治療。長安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漢忠表示,患者就醫時腳的肌力只剩下2~3分,也就是說連站立都有問題,X光檢查有骨折現象,但因沒有外傷,於是再安排核磁共振,發現從胸椎到第5腰椎都有脊椎腫瘤,最嚴重的是第三腰椎,腫瘤壓迫到神經部位,因此造成腰痛、無法行走等症狀。他說,脊椎腫瘤可分原發性和轉移性兩類,臨床上,轉移性脊椎腫瘤比原發性脊椎腫瘤常見,來源包括肺癌、乳癌、攝護腺癌等癌症,轉移到脊椎的機率都很高。腫瘤除了會造成疼痛之外,還可能出現病理性骨折,會出現類似椎間盤的症狀,甚至下肢肌力減退,嚴重者也可能癱瘓。因患者的神經已經造成損傷,因此緊急安排手術,進行腰椎椎板切除固定術。椎板切除跟腫瘤切除的目的是做神經減壓跟取得病理報告,皮質骨釘固定的用意是減少因為骨折所造成的脊椎疼痛。在醫護人員照顧下,患者5天後情況漸改善且康復出院,目前腰痛腳麻減緩很多,也可以站立行走了,後續轉介胸腔科做肺癌治療。李漢忠提醒,如果出現莫名其妙腰痛,特別是越晚越痛、躺在床上翻身就會痛,就要特別小心,若合併出現腳麻、無力的現象,應該要立刻就醫,以免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
-
2022-03-20 醫療.骨科.復健
睡醒腰痠背痛怎麼辦?骨科醫教檢視3重點助改善
腰痠背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之一,除了工作時姿勢不良會導致外,骨科醫師提醒,如果睡覺沒有足夠的位置翻身、枕頭高度不夠往往也是身體痠痛的主因,尤其當一睡醒後疼痛感最為強烈時就要警覺。平時駝背導致睡覺維持同樣姿勢睡覺往往是人最放鬆的時候,但若睡覺時姿勢不良不僅會出現落枕,還會讓你一睡醒就全身痠痛,家寶診所骨科董振楨醫師坦言:「如果一睡醒全身腰痠背痛的感覺特別強烈,就可能跟睡眠姿勢有極大關係,尤其有些民眾睡覺固定睡一邊,可能早上起床就會引起肩膀疼痛、頸椎痛、腰痠背痛。」臨床上類似的情況非常常見,家寶診所陳柏瑜物理治療師觀察下也發現,他表示:「有一定的比例患者會有此困擾,本身工作時姿勢就不好維持『圓背』的習慣,當要睡覺時也會維持相同的姿勢,就會造成不舒服。」通常一般人一個晚上會翻身至少 6-8 次,但有些民眾可能是因為受傷、中風過在睡覺時一直保持不動,可能會讓肌肉變得比較僵硬,睡姿不正確,會造成慢性疲勞與脊椎傷害。居家寢具快檢視符合三大要件董振楨建議從居家寢具中可以做調整,讓睡眠狀態改善,可以從以下三點著手:1.枕頭高度:枕頭高度應為肩膀到脖子的距離,常看到民眾枕頭高度都不夠高,如果高度不夠的話可以拿書、衣服墊在枕頭下變高。2.床鋪寬度:床鋪至少要 200 公分,讓人睡覺時有足夠的空間可以翻身,若寬度不夠可以將兩個床鋪併在一起。3.床墊軟硬度:不宜太硬、太軟,如果打地鋪睡在木板的族群,上面應該要有4公分的棉被。若是軟的床墊則不要壓下去時,床墊下陷超過 5 公分。別忽略只是因為睡姿不良造成的腰痠背痛,陳柏瑜解釋:「若不加以處理,會造成上半身駝背越來越嚴重,也會影響脊椎、胸椎,尤其胸椎也會影響到呼吸,當氣沒辦法讓肺部做完整收縮、擴張,讓人開始覺得容易喘,影響層面非常廣,千萬別以為只是件小事。」腰痠背痛不處理也會影響到呼吸、精神陳柏瑜近一步解釋:「因為文明病的關係,不少人都沒運動的習慣,肌肉都沒有被激活,久而久之肌肉就會非常緊繃,這時就沒辦法正常發力,會出現長期痠痛。」至於該怎麼改善這樣的疼痛?臨床上物理治療師會先將患者肌肉最緊繃的位置先放鬆,同時加強訓練背側肌肉,再搭配向量干擾波、低能量雷射讓肌肉達到恢復,往往依照醫囑很快就能改善疼痛問題,當重拾良好睡眠自然精神狀態也跟著變好。延伸閱讀:3C看太久,眼睛不舒服?成因、症狀、治療方式一次解
-
2022-03-03 新聞.元氣新聞
伊甸調查:近6成早療家庭認為資源不足 喘息服務最缺
伊甸基金會今發布「早療家庭現況」調查指出,58.3%受訪者認為早療資源支持或服務仍有不足的地方,39.2%認為暫時接手照顧的喘息服務最欠缺,其次是33.7%實際物資、32%心理支持。此外,52.2%受訪者因照顧早療孩童,選擇中斷或調整既有的工作規劃,顯示出在陪伴發展遲緩兒童成長的路上,職場與家庭難以兼顧,早療家庭的「心」苦,需要社會的支持與陪伴。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表示,調查發現,57.9%的受訪者在與發展遲緩兒外出時.曾遭受過不友善的言語,如過度詢問、批評等;同時也有47.9%的受訪者表示,遇過更不友善的對待,如霸凌或是冷漠應對;這也應證了為什麼有68.8%的照顧者最擔憂孩童的同儕關係、社交與社會適應狀況。何天元指出,要幫助發展遲緩兒及家庭面對漫長的成長路,不只需要醫療、社福單位的支持,更需要社會大眾的友善對待,不以歧視、排拒或訕笑的方式相處,不隨意干涉照顧者的決定,用鼓勵代替責怪等,共同幫助他們克服成長挑戰。另外,在沉重的照顧壓力下,除對孩童本身的個別服務外,更應重視照顧者及整體家庭的全面需求。今年5歲的阿鈞,在8個月大的時候被診斷出罕病平腦症。阿鈞媽媽回憶,當時發現阿鈞全身軟趴趴,還不會翻身,所以帶去給醫生看,確定罕病後,便展開早療之路,前年8月帶著阿鈞到伊甸婦幼家園接受時段療育服務,去年2月進入早療日托班。阿鈞媽媽說,受到平腦症影響,阿鈞除了發展遲緩,也有嚴重的癲癇,不定時失去意識暈倒或全身抽搐,24小時都需要有人在旁看顧,所以對她來說,當阿鈞到日托班上課時,就是她難得的喘息時間。在教保老師的細心陪伴下,原本走路不穩、常跌倒的阿鈞,到現在已經不需他人攙扶,能獨自放手行走數十公尺,下肢肌力與穩定性大幅提升;同時,阿鈞的溝通與生活自理能力也有明顯進步,逐漸用不同的單詞來表達意願,也能拿穩湯匙自行吃飯。伊甸基金會表示,伊甸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從服務中發現,發展遲緩兒及家庭得面臨漫長的早療、復健之路,加上資源缺乏、不友善的環境,內外的壓力與歧視如同無形高牆,阻礙他們跨出向前的腳步,呼籲社會大眾與伊甸一同支持早療家庭,詳情可上官網www.eden.org.tw,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
2022-02-1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常常頭暈是低血糖?8族群注意4重點,嚴重恐致命!
頭暈是相當常見的症狀,可能原因繁多,其中一個也包括了低血糖,低血糖有別於常聽到的高血糖,危險程度相當高,若在發生的當下未妥善應對,將可能出現昏迷,嚴重甚至死亡。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相關症狀,並提醒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 低血糖嚴重恐致命,風險族群小心警訊! 洪暐傑醫師表示,低血糖一般定義在血糖低於70mg/dL即符合,血糖是身體各組織、器官、肌肉等重要的能量來源,當血糖過低,整組身體機能都會受到影響,患者自律神經反射會強化,將會視個人出現一系列相關症狀,最常見的如全身無力、冒冷汗、心悸、發抖、頭暈、呼吸困難等,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此時便需要補充糖份,若持續降低,如低至30md/dL時,將可能進入昏迷、神經系統停擺、嚴重甚至死亡,是個危險的急症。 值得注意的是,經常性低血糖者,自律神經反應能力會越來越差、越來越不敏感。舉例來說,若起初血糖低於55mg/dL出現相關症狀,又持續沒有妥善監控血糖,讓低血糖的情況一再發生,日後會讓身體產生警訊的血糖值將可能在更低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症狀,這意味著警訊越來越晚出現,可補救的時間也會越來越短,直接昏迷、死亡的風險也會逐漸上升,不可大意。 低血糖風險及危險族群,用藥者留意避免「警鈴關閉」。 洪暐傑醫師指出,低血糖的好發族群主要為正接受治療的糖尿病患者,部分糖尿病藥物會較容易引起低血糖,建議民眾在取藥時可多與醫師確認、討論。除此之外,長時間熱量過低者也會容易出現低血糖,例如不當減重者或年長、罹癌等因素食慾不佳,常常有一餐沒一餐的族群,都在風險名單當中,需多加留意。而空腹運動、運動過度者會大量消耗血糖,也可能出現低血糖。 除了留意風險族群,也需注意危險族群,例如前述一再發生低血糖患者日久不易發現警訊,而身體反應不靈敏的長輩也會較容易無所察覺。另外,獨居者因日常無人照應,在出現低血糖時也會較為危險,這點也需特別小心,特別是許多醫療知識相較匱乏、行動不便、年長等族群。 除此之外,若有服用ß阻斷劑藥物也得留意,這類藥物會降低自律神經反應,是相當常見的藥物,如年長者心律不整需控制心律,或是有時使用於控制血壓,都常見開立此藥。而正如前述提到,低血糖症狀主要出自於自律神經,自律神經阻斷症狀便會不明顯,有如「警鈴關閉」,當低血糖發生時便不容易發現,危及生命風險也就會上升。因此風險族群,若有使用其他藥物,建議確認自己是否也正使用此藥物。 防低血糖致命,風險族群留意4重點。 洪暐傑醫師提醒,低血糖風險族群平時保養,除了注意飲食營養均衡、妥善控制血糖,也需多留意避免高強度運動,建議運動以中高強度為原則進行,簡單而言就是會稍喘、但不至於無法好好講話的運動。 日常身邊也應備著糖果、血糖劑、血糖機等,以利症狀出現時測量了解,在確認為低血糖時應快補充糖份,血糖在45~70mg/dL時先補充15克的糖,小於45mg/dL補充30克,補完15分鐘後觀察是否回到70mg/dL以上,若沒有就再補一次,至少回到70mg/dL。而若血糖遲遲沒有回升或症狀持續,又或者不確定是否為低血糖,此情況也可能代表著有其他健康問題正在發生,建議撥打119請求協助,盡速就醫,但避免行車以免發生危險。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抬頭、翻身突然暈眩 耳石脫落症相關症狀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7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男友患「睡眠性愛症」讓她好困擾 半夜粗暴求歡隔天沒印象
患有睡眠障礙症的患者,多受夢遊、說夢話、磨牙等症狀所苦,造成睡眠品質不佳,不過,有一種較不為人知的「睡眠性愛症」也是睡眠障礙的一種。一名女網友在「Dcard」分享,她的男友患有睡眠性愛症,讓同床共枕的兩人深受其擾,引起網友熱議。原PO表示,男友會在睡眠狀態下突然很粗暴地想要進行性行為,「但他是沒有意識的,而且推開他就會馬上倒回去睡,隔天問他,他也總是沒印象。」她提到,雖然把男友推開或者打巴掌後就會沒事,可以繼續睡覺,但睡眠還是受到影響,讓她心很累。根據報導,睡眠性愛症患者會在睡眠中出現自慰、性交、性攻擊及強暴等行為,但在清醒後卻毫無印象,患者往往是透過伴侶或親友告知才發覺。此症狀的成因至今未解,但患者通常合併有失眠、疲勞、憂鬱等問題,也與濫用藥物、酗酒有很大關聯。有網友分享,「我老公會欸,直接一個翻身就不會繼續了,但我老公不會粗暴的來,所以如果真的很困擾的話還是去看個醫生比較好」、「我男友也會,會有微微意識,我自己是會跟他喇一下,通常都很短暫。真的很嚴重的時候,我就是把妹妹擋住,以免無套這種事情發生」。部分網友建議原PO男友就醫並分開睡,「也不是他故意的,但長期這樣下去,一來妳的睡眠還有身心狀況都會受影響,二來這種慢性折磨,你們的感情會慢慢被磨掉的」,也有患者的女友表示,睡前先解決生理需求,便可減緩此症狀的發生。
-
2022-02-17 該看哪科.耳鼻喉
常暈眩、耳鳴竟是耳屎太多?醫指8種人易堆積,4步安全清潔
為什麼會有耳屎,真的需要挖嗎? 耳屎或耳垢其實是正常每個人的耳朵內都會產生的東西,主要發生於耳道較外段,由代謝的皮屑、毛髮、加上腺體的分泌物混合而成的。這些或多或少、或乾或濕的耳屎有著濕潤與抗菌、吸附皮屑與灰塵等功能,其實是保護我們耳道的重要因子。 正常來說,透過咀嚼活動與先天耳朵表皮的作用,耳屎、耳垢是會自然慢慢排出體外的,對大多數的人而言不需特別挖耳清潔。但少部份的人因為特殊狀況,或是自己使用工具不當清潔將耳屎耳垢更深的推入,則可能會有耳屎耳垢堆積甚至阻塞的情形,造成耳朵的進一步傷害。 耳屎乾溼、顏色有何不同?2種情況盡早就醫! 台灣一般人常說的濕耳、油耳的耳屎比較容易是淡黃色、蜂蜜蠟黃色或橘褐色,通常會比較黏稠聚集成團;而乾耳的耳屎比較淡,有點灰白色,通常比較是片狀的。通常顏色較深的耳屎是比較陳舊的耳垢,接觸較久的空氣也含有較多灰塵。 多數的亞洲人基因還是偏向乾耳為主,不過門診仍有不少人有濕耳的困擾。若是耳屎耳垢的顏色呈現黃綠色,或是有濃稠液體的流出,乾涸在枕頭上,這可能有感染的現象需要就醫;而若呈現黑色、深紅色,代表耳朵可能有受傷,也應該要尋求醫療協助檢查。 耳屎太多易阻塞,當心暈眩、耳痛、聽力下降! 多數人的耳屎耳垢可以正常排除,當耳屎堆積阻塞時,可能會有疼痛感、悶脹感、聽力下降損失、耳鳴聽到嗡鳴聲、耳內有分泌物或臭味,也有可能合併暈眩。包括使用助聽器、戴耳塞或耳機、耳朵毛髮旺盛、皮膚容易脫屑、不當使用掏耳棒、老人家或是先天耳道狹窄的病人,都有更高的機會因為耳垢、耳屎堆積栓塞堵塞造成耳朵的症狀。當感覺有以上耳朵相關症狀時,或是無法表達症狀的幼童、老人或身體障礙的病人,應該請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診視,透過一般耳鏡或是配有專業耳朵內視鏡的設備,即可確診耳屎耳垢堆積的狀況,更能透過專業的介入,清除堆積堵塞的耳垢與耳屎。 耳屎堆積阻塞易暈眩、耳鳴,安全有效清耳屎這樣做! 1.清潔耳朵耳廓而非伸進耳朵耳道:當耳屎已經堆積時,不當的清潔可能會將耳屎、耳垢更往耳朵深處推,因此用柔軟的毛巾輕柔清潔耳廓與耳道開口即可。 2.使用耳屎清潔溶解液:除了專業醫師開立的處方以外,使用乾淨的礦物油、嬰兒油、甘油、生理食鹽水甚至過氧化氫溶液3-5天,都可以有效地分解或軟化耳屎耳垢,以利後續的治療。但對於中耳外耳炎、耳膜穿孔、感染耳痛或是流膿,則不適合使用這些耳屎清潔溶解的液體。 3.生理食鹽水或稀釋過氧化氫灌洗:在耳屎耳垢軟化分解後,利用乾淨的水或生理食鹽水,以及20ml沖洗針筒輕輕放置在耳道外上方,用等體溫的液體溫柔灌洗,可以將軟化的耳屎耳垢輕柔地洗出,避免進一步的傷害。 4.專業人員配上專業器械的取出:上述的方法雖然可以在家操作,然而若是擔心耳內可能的感染,或是對於比較困難取出的耳屎耳垢,可以在訓練有素的專業醫療人員的診視下,透過特別耳用的器械可以將耳屎耳垢夾出、吸出,並且觀察耳膜是否有感染或破損的跡象。 注意保養、小心清潔,才能用健康乾淨的耳朵 耳垢耳屎其實是能抗菌保溼的耳朵守門員,一般狀況下並不需要特別清潔,若非有特殊症狀發生,過度的清潔反而會將耳垢推入更易造成阻塞,甚至會造成耳道壁與耳膜的傷害,得不償失。自行清潔盡量在外耳即可,在安全環境下輕柔緩慢為原則,避免過度用力或深入。 至於如坊間很多吸耳屎的小工具,在很多人身上都沒有效果,頂多只能吸些皮屑;傳統耳燭雖能去濕,但無法吸出耳屎耳垢。若真的時常有耳屎耳垢堆積的問題,建議每3-6個月或甚至12個月,尋找專業耳鼻喉科醫師或是有認證的治療師,做審慎的檢視與治療,才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抬頭、翻身突然暈眩 耳石脫落症相關症狀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打完疫苗手臂痛炸有解方 3動作5循環可緩解
全球疫況嚴峻,且隨病毒不斷變種,追加施打疫苗恐成常態,而疫苗接種後最常反應的便是「注射部位疼痛」,甚至痛到無法舉起手臂,但醫師指出,有時可能是太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造成,臂膀痠痛則能以特定姿勢進行適度活動來緩解。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打完疫苗後,手臂相當有感,有人痛到無法舉起手臂,或睡覺翻身壓到被痛醒,其實這並不一定是疫苗所導致,也可能太過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而手臂、肩膀等痠痛也非無法改善,反而可適度活動緩解疼痛症狀。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通常是指疫苗注射後立即出現肩膀的症狀,而據統計約9成患者是在24小時之內即出現症狀,很少是超過3天才出現肩膀問題,而這些症狀大多會自然復原,不需要特別治療,倘若民眾覺得疼痛遲未舒緩建議可就醫,評估是否服用止痛藥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或由復健科透過臨床理學檢查,確定骨關節疼痛的原因,再藉由超音波導引注射消炎藥來降低發炎,後續搭配物理治療儀器幫助患者減輕症狀。物理治療師張鈞渝建議,以不引發更嚴重痠痛為原則,適度活動肩關節伸展攣縮的肌肉群來降低疼痛,可舉高整隻手臂、手臂內收外展如擦大桌面的動作、肩膀內外轉等運動,每次10下共5次,每次間隔20至30秒,約15至20分鐘。南投醫院則提醒,為確保自身健康,民眾仍應盡速完成接種,而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副作用,通常輕微且於數天內消失,並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擔心副作用者,也能先與醫師討論,經諮詢、評估以選擇合適的疫苗接種。
-
2022-01-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41歲納豆腦出血住院 醫:血壓控制不好的人 清晨需特別當心
驚傳41歲的納豆因腦壓過高並出血,住院接受引流手術。很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中風,其實飲食及生活型態環境的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的比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些正值事業巔峰的青壯年族群一旦發生,往往對家庭產生重大的衝擊,是不容輕忽的問題。腦中風可以區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二種類型,梗塞性是指腦血管因阻塞造成腦部缺氧,而出血性則是因血管破裂造成出血。多數的中風是屬於梗塞性的,出血性中風所占比例較少。然而,在年輕型中風則不太一樣,出血性中風佔了大多數,發生以男性較多。造成年輕型腦出血的成因,最常見是因血壓過高且血壓控制不佳所導致。冬天和春天的氣溫忽冷忽熱往往會讓血壓突然飆升,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這也使得冬天較容易有中風的發生。血壓控制不好的人容易在清晨時有突然的血壓驟昇,稱為清晨巨浪(morning surge)也是最容易產生中風及心臟病的時間點。除此之外,顱內的動脈瘤、動靜脈畸型(AVM)也是常見原因, 後者病發時甚至會合併劇烈頭痛。還有特別是在久坐少動、壓力大、睡眠不足、缺乏運動、高油高糖飲食、三高及吸菸的族群身上,更要小心年輕型中風的到來。平常如果有心悸、胸悶、頭暈、頭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及治療。中風後除了大家熟知的單側肢體無力之外,可能還會有認知受損、語言理解障礙、語言表達困難、感覺異常、平衡不良、高張力等問題發生,進一步影響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也因此患者經醫療處置後,生命跡象穩定後,便需要開始進行積極復健。一般的腦栓塞中風,可以是中風7天內就開始復健。腦出血性中風,病情穩定需時較長,但如果出血的部位、狀況可以適合用引流或開刀方式處理,快速減壓,通常可以加速,提前復健的時間。依據中風後不同階段,復健介入可以分為三期:1. 急性期:腦中風剛發生時,患者躺在床上的時間長,容易發生許多併發症,像是吸入性肺炎、褥瘡、以及四肢肌肉僵硬和關節攣縮等。此時可以協助病人做被動關節活動、正確的擺位及翻身,以預防關節攣縮、關節疼痛、褥瘡等併發症,為復原打下基礎。必要時會在給肢體癱瘓的下肢製作一個垂足板以避免足踝關節攣縮。只要能夠自行翻身坐立,床上的主動復健就要盡快開始!2. 積極復健期:中風發生後數週至數個月之間,患者病情逐漸穩定,這時病人可能會住進復健科病房、轉入慢性照顧病房,或是返家在門診進行復健。此時就要進行更積極的復健。復健目標在於誘發神經功能恢復、重建病人的步行能力和運動功能、增進肌耐力、強化理解及表達能力、治療吞嚥困難、減少張力、訓練日常生活自理,及提升患者的獨立度,並根據病患失能的情況配合使用合適的輔具以達到增進功能。3. 慢性維持期:中風後半年至一年以上,病情逐漸進入慢性穩定,此時復健重點在於以居家復健及重返社區及職場,維持患者的復健成果,並藉由代償性功能的介入來增進病人生活自理。同時也會提供輔具和居家環境改造的建議,讓病人能夠增進自我照顧能力,重新融入社會。年輕型中風的患者經過復健之後的成效佳,研究顯示經復健後的功能進步幅度顯著較一般中風患者更佳。然而儘管在生活自主上有顯著的進步,還是有患者會因為嚴重功能喪失而無法於六個月內重返社會。 隨著近年來中風復健的長足進步,也看到更多復原的曙光。因此積極的復健配合上情緒的支持對這群年輕型中風患者是相當重要的。提醒您,腦中風並不只發生在銀髮族,年輕及中年族群亦要小心!有效控制血壓血脂和中風的風險因子,避免腦中風,監控並治療危險因子,是預防年輕型中風的不二法門。中風一旦發生後造成的身體損傷,或許不一定可以立即或完全回復,但是積極樂觀地接受改變及復健,將降低中風對於生活自理以及工作能力的影響,讓中風患者及家屬擁有好的生活品質, 這是一定需要做到的努力。(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年輕型中風要小心! 積極復健早康復)
-
2022-01-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感冒頭眩暈,原來併發中耳炎 醫:4個原因引起, 老人、三高者眩暈小心中風!
一名20歲大學生,某次感冒時,鼻塞、咳嗽、喉嚨痛及流鼻水發作,左耳悶塞,整天頭暈目眩,一快速轉頭或改變姿勢,例如低頭看書、平躺翻身或上下樓梯,見到眼前景物會旋轉,嚴重時還會惡心。就醫時,發現其左側耳膜裡面,中耳腔黏膜紅腫,原來是上呼吸道感染併發急性中耳炎。在門診中常會診治到這類患者,但為何會引起眩暈呢?引起眩暈 四個原因原因一:中耳負壓,內耳變形耳咽管黏膜水腫,會引起阻塞,中耳腔內空氣被組織吸收,產生負壓,拉扯耳膜,造成凹陷;拉扯卵窗及圓窗(中耳到內耳開口上),內耳前庭(橢圓囊及球囊)即發生形變,壓縮耳石斑,改變耳石分布,使患者以為身體正在翻滾、移動或搖晃。原因二:內淋巴液比重增加病毒經由卵窗感染內耳,引起耳蝸管發炎,血管紋路分泌含有大量抗體及發炎激素的內淋巴液,循環到前庭及半規管。由於內淋巴液含有大量蛋白質,密度變大,頂帽密度較小,便向上浮起及扭曲,使患者以為頭部正在轉動。當患者轉頭時,由於一側半規管內淋巴液較為黏滯,流動不足,該耳平衡輸入減少,使患者以為頭部沒有跟著轉動。原因三:橢圓囊內耳石鬆脫病毒經由圓窗(聽小骨連接處)感染橢圓囊,耳石膠發炎變性,耳石顆粒脫離耳石斑,隨著內淋巴液循環,沉積某一支半規管,或黏在壺腹頂帽上,就會在患者改變身體姿勢時,耳石因重力或慣性作用,繼續帶動內淋巴液流動,使患者以為頭部還在轉動。原因四:誘發前庭性偏頭痛若患者有偏頭痛體質,當中耳腔發炎,會刺激黏膜下的感覺受器,訊息經由三叉神經傳進腦幹,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啟動前庭性偏頭痛。電位波動干擾前庭神經核,使它無法抑制性地調控該側前庭神經所傳入的平衡訊息,或者干擾前庭神經,使它無法正常地接收平衡訊息,患者會以為身體正在傾斜或旋轉。檢查耳部及眼球 確認眩暈 在診療眩暈時,為了及早篩選出危險的眩暈,醫師會檢查患者耳部及眼球,評估肢體及步態。若確認是安全的眩暈,就會對症下藥。屬於原因一者:進行中耳通氣術後,症狀立即緩解。屬於原因二者:會隨著耳悶而加重或緩解,治療時會使用副腎皮質素,減輕免疫反應,進行消腫。屬於原因三者:感染痊癒後過段時間,會安排耳石復位術,把耳石歸回橢圓囊內。屬於原因四者:會隨著頭痛發作而緩解,少有併發症,治療以止痛、止暈及止吐為主,控制症狀即可。老人、三高者眩暈 小心中風須注意少數患者,特別是老年或有三高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交感神經旺盛,血液比平時更黏稠,阻塞腦血管,發生小腦或腦幹中風,因此發作劇烈的眩暈,宜趕緊送醫。
-
2022-01-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她一彎腰開門突癱軟 醫揭「骨鬆幕後」:台灣女性4位就有1位中
66歲王太太一早打算煮菜,沒想到一彎腰用力開門,瞬間劇痛讓她當場癱軟,兩天後連睡覺翻身都痛不欲生,最後還是決定就醫,檢查發現是骨質疏鬆性脊椎壓迫性骨折惹禍。50歲以上台灣女性 每4位就有1位骨質疏鬆症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50歲以上的台灣女性,每4位就有1位罹患骨質疏鬆症,比率達25%,至於50歲以上男性也有超過10%遭受骨質疏鬆威脅,未來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不僅會造成生活品質下降,更增加失能臥床的風險,死亡率也相對增加許多。(推薦閱讀:快去照鏡子!身體缺鈣全寫在外表 營養師授「補鈣、健骨吃法」) 治療骨質疏鬆 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矯正科主任陳衍仁指出,治療壓迫性骨折初期會先以藥物止痛及使用背架固定,不過長期使用背架會使背部肌肉無力、萎縮,甚至導致骨質疏鬆惡化,因此骨折癒合後需將背架儘快拋開,並開始加強腹肌、背肌(核心肌群)肌力強化運動。此外,陳衍仁也建議,可使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只要符合健保規範即可,另外補充適量維他命D跟鈣片也非常重要。(推薦閱讀:喝大骨湯補鈣? 別傻了!運動、曬太陽還要多吃這些食物) 防骨折惡化 手術治療可根治不過,若上述方式都無法協助骨折部位自然癒合或者持續惡化,則必須透過手術治療根治,目前方式有三種,分別是灌注骨水泥、植入椎體撐開器以及骨釘固定。(推薦閱讀:膝蓋卡卡、疼痛...是骨質疏鬆or退化性關節炎? 醫授「自測方式」:最好先減肥)陳衍仁提醒,長輩切莫因懼怕手術,或是認為自己年事已高不需要手術而排斥手術治療,導致日後活動力與活動量下降,最後演變成長期臥床,即便骨折癒合,體能狀況已無法恢復,如有狀況,及早治療才是最佳解決之道。延伸閱讀: ·骨質疏鬆0預兆? 醫曝易被忽略的「隱形殺手」:更年期、中年男當心了 ·喝豆漿補鈣,骨質仍快速流失? 營養師曝「真正高鈣食物」防骨鬆、骨折 
-
2022-01-02 該看哪科.眼部
導致失明因素排名第二!眼科醫詳解什麼是青光眼及如何妥善治療、保養
被告知有青光眼,總讓人害怕又緊張,深怕自己會失明,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謝昀臻醫師表示,雖然青光眼確實可能失明,但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可以像控制糖尿病一般與疾病共存,日常保養就需更加注意。 青光眼致盲排行第2名!醫:留意餘光視野縮小。 謝昀臻醫師表示,青光眼是一種眼壓異常、視神經逐漸萎縮、視神經纖維逐漸變薄,導致視野由外而內逐漸縮小、影響視力的眼部疾病。此疾病是持續進行的,損傷的視神經也無法恢復,因此若遲遲未就醫治療、控制,將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視力受損,甚至失明,據統計青光眼在亞洲雙眼致盲機率約有25%,是全世界排名第二的致盲眼部疾病,第一名為白內障,不過白內障經過手術治療是可以恢復視力的。 除了視力受損以外,青光眼會也隨著種類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主要可分成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續發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四大類。 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可分急性及慢性,急性症狀相當明顯,患者常見突然感受到視力急速下降、眼睛泛紅、劇烈頭痛、噁心想吐、看見光暈等,普遍來說是個會讓患者驚訝、不適到直接掛急診的疾病。慢性的患者則疼痛較為輕微,偶爾覺得眼睛有點脹、有些頭痛,特別是趴睡、進入較暗的房間時更容易出現,不過也因為症狀較輕微,患者常不自覺,大多在檢查眼睛時才意外發現有此問題。 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 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一般而言初期症狀非常不明顯,幾乎沒有症狀,大多是到後期明顯感受到視野縮小才發現。醫師表示,青光眼的視野受損初期會由周邊開始,患者不易注意到,需經由視野檢查確認,當視野中央受損,通常已經是較為後期,患者視力已明顯受影響。因此平時若有注意到餘光有些異常,就應盡早檢查。 續發性、先天性青光眼: 至於續發性和先天性較為少見,續發性如眼睛受到外界傷害、腫瘤、長期虹彩炎發炎、長期使用類固醇等,隨著原因不同,症狀也會有所不同,主要也包括了頭痛、噁心想吐、視力受損。而先天性則為剛出生的小朋友,眼睛、角膜都會較大些,也會一直流眼淚、眨眼,不過小朋友剛出生無法表述自己的症狀,因此多由醫師觀察並進一步檢查。 高風險群防青光眼致盲,40~50歲應定期檢查。 謝昀臻醫師指出,原發性青光眼大多原因不明,以往被認為是個年長者居多的疾病,70歲以上約佔5~10%,不過隨3C產品盛行、醫療技術日益進步,現在年輕就發現青光眼的族群也不占少數。其他的風險因子及風險族群也包括家族史、高度近視500度、高度遠視300度、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長期虹彩發炎、外傷、甲狀腺眼疾等。醫師建議,若為上述的風險族群,40~50歲開始定期檢查為佳。 青光眼就會失明嗎?妥善治療、保養可避免! 謝昀臻醫師表示,確診青光眼並不代表就會失明,民眾不必太過緊張,現代醫學相當進步,青光眼已經是個在接受穩定治療的情況下,得以妥善控制的疾病,就像三高、糖尿病一樣,可視為需長期追蹤的疾病,患者只要能夠學習如何與疾病共存,一樣可以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青光眼治療: 治療方式第一線主要會以藥水進行,現已有多種藥水可提供良好的治療,此階段大多就可以有效控制。若藥水效果不彰,接下來會視青光眼種類進行雷射治療。再不佳便會進行微創手術,如最為常見的小樑切除術,此手術如同在眼部開個微小隙縫作引流,幫助眼壓下降,患者術後可感受到,成功率約90%,不過因為此手術所開出的隙縫一樣是身體的傷口,亦會結痂,因此術後保養也很重要,而約三至五年結痂成形出現沾黏,通常會以清通管道或重新手術的方式改善。 青光眼保養、術後保養: 謝昀臻醫師提醒,青光眼接受治療後,不論以何種方式進行治療,都應盡量避免不當用眼等前述的風險因子。而術後患者,可透過眼部按摩進行保養,按摩方式應遵循主治醫師的現場教學及建議,避免亂按造成眼部受傷。並且也須注意避免感染,洗頭、洗澡時慎防進水,洗頭建議仰頭或請他人代勞為佳。恢復期應戴著眼罩,睡覺時也要戴著,避免日常或睡覺翻身時壓到眼部,外出時若能帶個護目鏡也是個很好的選擇。而睡覺時也建議墊高枕頭約20度,避免睡覺時眼壓升高。除此之外,術後也應避免出力,包括了憋氣、用力排便、搬重物、劇烈運動等,以免傷口出血。也因此飲食方面醫師建議均衡就好,不必多吃保養品,不過應多吃蔬果、多喝水,以防便秘需要用力排便。在良好的保養下,便可與青光眼和平共處,維持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眼痠、脹是高眼壓?青光眼?6招防範!慢性病、近視500度注意。 .眼壓高引發急性青光眼 偏頭痛眼紅噁心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2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長時間看診肌肉緊繃 頸椎椎間盤突出半夜痛醒無法睡
「真的很不舒服,晚上睡覺一個翻身,就會因左手神經被壓迫,整個人痛到醒過來。」我曾問過有痛醒經驗的朋友和同學,還有人半夜都會痛到爬起來哭,沒想到「頸椎椎間盤突出」會如此不舒服。從事牙醫至今約30年,六年前,有一天左手突然麻麻的,感覺不太對勁,因平時看診長時間低頭,當下懷疑是頸椎椎間盤出了問題,就醫檢查後,確診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原因是職業傷害。壓迫神經 整晚無法好好睡「當時發病,常是整隻左手麻掉,感覺那已經不是自己的手。」晚上睡覺不論是平躺或側身,左手一直處在疼痛狀態,若一個翻身或姿勢改變,疼痛感就從左手一直延伸到後頸部,整個人會被痛醒,這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所致,搞得整晚沒辦法好好睡覺。回想工作狀態,平時看診患者會躺在治療椅上,位置在我的左手側,我必須低頭、身體側一邊彎腰,左手拿著小鏡子,右手拿治療或修補牙齒的工具,雙手姿勢是「類似螃蟹的兩隻大螯」,同時向外又要向內,且左手位置較低、右手較高,長時間如此緊繃的姿勢,使全身肌肉處在不平衡的狀態。況且,每位患者看診時間長短不一,可能20、30分鐘都要維持一樣的姿勢,長期下來頸椎及腰椎承受莫大的壓力,難怪兩部位的椎間盤突出,是牙醫師最常見的職業傷害。避免惡化 復健治療吊脖子了解病因及症狀後,接受復健治療,包括頸部牽引(俗稱吊脖子),為避免病情惡化,也利用看診時的小空擋,讓背部貼著牆壁站立兩、三分鐘,讓頸椎保持平順姿勢。經一、兩個月復健治療,症狀才逐漸好轉。在復健中也學到,當背靠著牆壁,可在脖子與牆壁間的空檔,放一個軟墊或衛生紙盒,讓頸部向後伸展,訓練頸部力量,但必須在疼痛緩解後才開始訓練,也有人戴著脖圍撐住脖子,避免頸部往前傾,減輕頸椎壓力。常參加鐵人三項 延緩發作慶幸的是,為了調劑生活,在2011年至2015年間,我常參加鐵人三項賽事,包括游泳、騎腳踏車、跑步,雖然目標不是奪牌,但經過訓練,全身肌肉群的力量強度較強,比起沒有運動習慣的朋友,我的頸椎椎間盤突出已延後十年發生。雖然現在已沒參加鐵人三項賽事,但為了維持肌肉強度、體態,還是保持騎腳踏車、打高爾夫球等運動,有時上健身房進行核心訓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能上健身房,就改在家進行深蹲、彈力繩等訓練。用3C經常低頭 小心犯病疫情期間看電視、滑手機的時間增加,加上看診工作,日前又出現頸椎肌肉緊繃情形,感覺頸椎椎間盤突出可能又會復發,我想這是「牙醫的宿命」,但已有先前難忘的經驗,這次立刻休息,並多注意姿勢、提高警覺,症狀才不至於惡化。手機、筆電、平板電腦等3C產品盛行,大家常低頭姿勢不良,頸椎椎間盤突出已是一種常見疾病,建議一旦有手麻等症狀,應盡速就醫,避免愈來愈不舒服,無法好眠。醫學辭典/頸椎椎間盤突出頸椎椎間盤為每節頸椎間的軟骨組織,類似彈簧十分富有彈性,可以協助頸部轉動,當長時間使用電腦、低頭滑手機,頸部姿勢長時間不良,容易引起頸椎椎間盤壓力增加,當過度壓迫後,椎間盤就會受傷,失去彈簧的功能,一旦病情嚴重,椎間盤突出將壓迫神經,可能會出現痠、麻、痛、無力、感覺異常等五大症狀。「頸部牽引」是頸椎椎間盤突出治療方式,目的是讓被壓迫的椎間盤,不要再受到壓迫,突出部位會慢慢回來,不再壓迫神經,緩解不適症狀。平時每使用電腦、手機30分鐘,建議應從事頸部舒緩運動約一分鐘,即可遠離頸椎椎間盤突出困擾。(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鄭銘鎮小檔案現職:●極緻美學牙醫診所醫師學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牙醫學系經歷:●國立陽明大學牙醫校友總會會長●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常務理事
-
2021-12-21 寵物.寵物故事
毛小孩,我很想你/不捨浪浪走了 我當動保志工
11年前,從動物愛心之友會認養一隻流浪狗,牠的體型孱弱、結紮截尾,身上有疤痕,在四目相投瞬間,看到牠的眼神而決定收養。牠的個性內向膽小,與其他狗相遇,只會聞一聞、搖一搖尾巴打招呼後就走,亦步亦趨跟隨主人,但老狗步履蹣跚,有時走遠牠沒跟上,回頭找時,總是乖乖坐在原地等;有一次過馬路時,被對向疾行摩托車迎面撞上,緊急送醫後,牠以堅強求生意志存活下來。牠是家人心中的開心果,不吠叫、不挑食,喜歡依偎抱抱,愛撒嬌、抓紙板磨指甲,躺在地板上四腳朝天翻身打滾,接受撫摸。離世前一個月,牠無精打采,無食欲,走沒幾步停住,趴在地上不動,帶到獸醫院診斷罹患淋巴腺癌已擴散,心肺衰竭不適合開刀,不忍心讓牠接受化療帶來疼痛,選擇居家灌食陪伴牠照顧到終。照顧期間,牠的健康每況愈下,已有心理準備牠遲早會離開,病逝當天清晨5點,病情急轉直下,將牠緊抱在懷裡,似乎迴光返照,想跟我道謝養育之恩,在噙淚磕頭後闔眼斷氣,家人雙手合十,在旁唸阿彌陀佛迴向,祈福牠到天堂做個快樂小天使,投胎轉世。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回憶過去相處時光,心碎感覺依然清晰,嘗試走出哀傷,我加入動物保護之家志工,保護流浪動物,把愛心傳遞下去。
-
2021-12-16 新聞.長期照護
撐起長照的移工卻是無援孤島 誰來撐起移工?
「這個外籍看護照顧得不好,我要換一個新的。」雇主向台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重建處)抱怨,家中老人在移工的照顧下越來越虛弱。「這類申訴真的很常見,」重建處處長葉琇姍表示,依法雖可轉換移工,卻很難從根本解決家庭照顧問題。截至今年,台北市共有三萬多個家庭靠移工照顧親人,占長照需求家庭的四成。葉琇姍表示,外籍看護提供全天候的照顧,月薪一萬七,對一般家庭來說是相對可負擔的選擇,卻不見得是「最完美」的照顧者。葉琇姍說,移工在母國只接受90小時的照顧訓練,對於中風、失智、癌症等各式各樣的疾病認識有限,甚至要到雇主家裡才知道照顧對象的疾病、年齡與性別。「但是照顧失智症長輩與照顧腦麻兒童,是完全不同的照顧任務。」翻身拍背、抽痰換藥,每個照顧細節都需要專業與經驗。「被照顧者的狀況非常多元。」葉琇姍說,同樣是失智症,隨著個性、家庭環境的差異而照顧需求有不一樣;就算是同一個被照顧者,也會隨著疾病發展,需要不同的照顧技能。不過,照顧者的專業性固然重要,也只是影響被照顧者健康狀態的因素之一。葉琇姍畢業自台大社工研究所,深知照顧情境的複雜。她指出,國家、雇主長期漠視移工的照顧困境,長照2.0的資源完全不考慮移工;但協助移工,才能改善照顧品質,受惠的仍是國人。因此,葉琇姍從四年前開始規劃「聘雇移工家庭安心支持計畫」委託長照社工、通譯到家庭訪視,了解勞資糾紛背後的長照困境,諸如失智症者攻擊移工、移工因語言與文化代溝誤解照顧指示,或缺乏休息出現憂鬱徵兆等問題。社工了解問題後,會為家庭媒合適合的長照資源、提供移工需要的長照專業訓練。葉琇姍強調,照顧問題不是「換個移工」就能改善的。主管移工的重建處,過去雖然也會派員家訪,但訪視重點在於雇主是否按月給薪、移工的居留證是否遭雇主扣留、居住環境是否合法等勞動條件,對於移工是否具備照顧知能,有無照顧困難卻一概不知。葉琇姍指出盲點:「訪員連移工照顧對象是男是女都不清楚,要如何預防因照顧不周而引起的勞資爭議?」為使全國首創的「聘雇移工家庭安心支持計畫」更具參考價值,重建處也委託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照系教授陳正芬展開研究,並建立一套「聘僱移工家庭高關懷偵測指標」,以精準提供相對應的長照資源。陳正芬發現,許多家庭請了移工,就與長照2.0脫鉤,不會再接受長照評估、轉介長照資源。但根據她的研究,未接受長照評估的家庭照顧者自評健康較差、較憂鬱,家中移工的照顧問題也較多。以長照2.0的喘息服務、專業照顧資源支持移工,其實是支持整個家庭。承辦移工支持計畫的健順養護中心社工分享,與通譯一起到家訪視移工、為移工提供母語學習照顧技巧的機會後,才真的見到移工與雇主的照顧困境得到改善。疫情爆發後,國際移動受限,國際間出現「搶工」潮,台灣許多長照家庭等不到移工,苦不堪言。陳正芬表示,台灣的長照現場長期缺工,亟需外籍看護,卻未曾改善工作待遇;日本、韓國已向移工提出相對優厚的居留條件。陳正芬認為,要提高照護品質,就要給外籍看護專業訓練,並將照護品質提高的成果反應在薪資待遇上,如此才能保住長照勞動力。葉琇姍向台北市府爭取培訓移工的預算時,經常遭到「勞政單位為什麼要管到長照?」的質疑。即使她爭取到預算,仍要擔心長照機構不願意承辦如此創新的業務。但人的照顧,不應該分社政、勞政,而須共同改善困境。「社政、勞政之間,斷掉的點必須接起。」葉琇姍強調,打破不同部門界線,改善移工的專業,才可能提升長照的供應量和照護品質,撐住全台80萬個家庭,不因長照重擔一路下墜。了解更多家庭照顧者的支持性服務,請撥打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
-
2021-12-0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手腳冰冷睡不著靠喝酒、電熱毯暖身?醫揪NG保暖行為
全台急凍,各縣市猝死、中風、車禍,取暖不當造成火警、燒燙傷及一氧化碳中毒等事件層出不窮!為了達到抗寒目的,大家各有多種保暖、取暖小撇步,但是,不當抗寒取暖的NG行為,反而容易被高溫燙傷、低溫燙傷,甚至引發火警而造成憾事。喝酒暖身 恐誘低體溫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醫師表示,常見保暖的NG行為包括在密閉空間下燒炭、點蠟燭,可能就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也因為有明火,也會很容易造成火災;一般認為喝酒好像可以暖身,但其實也不是很適當,喝酒會讓身體發熱是因為皮膚的微血管會充血,但其實血液是離開身體器官的,反而會讓核心體溫下降,可能甚至造成低體溫,尤其是在外喝酒宿醉,反而會更危險。電器產品當心燙傷 冷熱不敏感者要謹慎此外,使用電器產品,如電毯、暖爐或暖暖蛋,長時間接觸皮膚,也有可能會燙傷,尤其是老人家或是嬰幼兒表達能力不好,或是糖尿病病患神經病變,對於冷熱感覺比較不敏感,也有可能這樣長時間的接觸,造成燙傷而不自知,而中風患者無力翻身,躺電熱毯也是長時間接觸,也會造成低溫燙傷。使用暖暖包 避免長時間皮膚接住坊間較常見用暖暖包取暖,謝貝尤提醒,拆開後輕輕的搖晃,讓裡面化學物質起作用,但是使用的時候儘量避免長時間接觸皮膚,可考慮在外層再包一層毛巾或比較厚的布,然後再使用,可以放在口袋裡,但睡覺的時候別放在被子裡面,很有可能忘記而造成長時間的低溫燙傷。所以暖暖包或是熱水袋,這種看似沒有殺傷力的發熱器具,其實一樣會造成低溫燙傷,大約在45度以上的溫度,如果長時間接觸半小時以上,就可能會有燙傷的情形;另,泡澡機、泡腳機,就可能會有「溫水煮青蛙」的情況,所以務必要小心。(推薦閱讀:天冷暖暖包貼腳底、電暖器對著吹? 急診醫警告「低溫燙傷危險群」:像溫水煮青蛙)至於冬天泡湯也要注意時間不要太久、要適時的補充水份,避免體液流失太多,不然可能會有暈眩症、姿勢性低血壓而暈倒的情形。NG使用電器 10要點須注意彰化縣消防局災害預防科科長蔡佳洲博士表示,不當使用電器的NG行為包括:1、插頭及插座鬆動,因接觸不良產生火花熔解絕緣被覆,造成短路著火。2、插頭因長期使用或所在環境潮濕而容易累積塵埃或水分,使原本分開的兩極形成通路,造成積污導電現象而短路著火。3、電線經綑綁後,通電時產生的熱量無法逸散,致使電線溫度升高而熔解絕緣被覆,造成短路著火。4、電線因不正確的拔除插頭方式,致使內部銅線斷裂或半斷線,造成電流經過時產生過熱或電氣火花,使得導線絕緣及周圍可燃物起火燃燒。5、電線因長時間使用或重物重壓,致使老化或破損,造成短路著火。(推薦閱讀:火災發生躲浴室、濕毛巾摀口鼻是錯的? 消防署授「正確火場逃生」)6、電線受拉扯、擠壓、尖銳物固定等因素,造成絕緣損傷、短路著火。7、室內配線因包藏於室內裝潢中,易因老舊未更換或破損,而發生意外。8、冷氣機、電風扇、電暖器等,因季節性而長時間使用的電器產品,長年未經妥善保養及未注意其使用壽命,電零組件老舊損壞而易生火災。(推薦閱讀: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9、延長線因同時裝接功率超過600W之高功率電器,過負載造成大量電流流通而引起高熱熔解絕緣被覆,造成短路著火。10、使用電暖器烘乾棉被或衣物、發熱電器距離報紙或衣物等可燃物過近,使用瓦斯爐或電熨斗等發熱電器時,疏於看顧或中途離開等原因,造成電器周圍可燃物起火燃燒。延伸閱讀: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認證:「3部位穿暖」全身熱
-
2021-12-03 寵物.寵物故事
毛小孩,我很想你/Q將陪伴十年 帶給家人歡樂
家貓Q將從今年五月後食欲不振,身形明顯瘦了,體重輕了,獸醫檢查結果是心臟肥大,不久後發生咳嗽、血尿現象,進出獸醫院多次,一直無法改善肺部及腎臟問題。中秋節前一天早上,要幫牠灌食,抱起牠時就感覺不對勁,全身軟趴趴的,牙關緊閉,無法餵食,只好放下牠出門上班。接下來太太陪著牠,Q將先走去貓砂盆,排了很多尿後慢慢走進屋子,每走個幾步就躺了下來,躺夠了之後又站起來走,很辛苦地走到孩子房間的門內,躺了下來,喘了兩口氣,就這樣走了。回想Q將往生前一天的晚上,我躺在地板榻榻米上,Q將難得的走過來躺在我旁邊,把頭枕在我左手臂上,牠已經好久沒有這樣靠著我、陪我睡了,我摸摸牠的頭跟牠說話,牠瞇著眼睛,似乎忍著身體的病痛,享受著我最後的撫慰。Q將不在的日子,剛開始有點不習慣,常想像牠跟往常一樣在早上四點左右蹲在床沿,用牠濕濕的鼻子碰觸我的手,然後靠著我的腳一邊磨蹭,和我一起走出房門開始一天的活動,每天清晨是我們獨處的時光。現在獨自一人吃早餐時,我還會想著牠蹲在身旁的小椅子上,伸出可愛的小手要我餵食。Q將是我家的一份子,夏天牠喜歡躺在地板上翻身玩耍,或跳上衣櫃窩在紙箱裡睡覺,冬天牠想跟誰睡就跟誰睡,最喜歡窩在我的兩腿之間,熱熱的體溫好像暖爐般。感謝牠陪我們家人度過十年半的日子,帶給家人非常多的歡樂,謝謝牠、想牠。
-
2021-11-25 新聞.健康知識+
天冷暖暖包貼腳底、電暖器對著吹? 急診醫警告「低溫燙傷危險群」:像溫水煮青蛙
78歲的陳女士,先前患有糖尿病、慢性腎衰竭、腦中風、帕金森氏症及長期臥床,這次因早上家屬起床,發現其腳底莫名其妙有一個大水泡,故趕緊送醫院急診室求治。醫師在身體檢查後發現,其右腳底有一個約1.5%體表面積的大水泡,但足背、小腿或另一隻腳都沒有特別的異常。在仔細詢問陳女士下,才知是因最近天氣寒冷,家屬買一紅外線鹵素燈電熱器放在床尾,可能是因患者年紀大又糖尿病所以末梢感覺異常,在長時間烘烤下導致腳底三度燙傷。電暖器溫度不會高 增添無形危險安南醫院急診室柯淇淋醫師表示,一般來說,電暖器溫度並不會太高,不像熱水或炒鍋一樣動輒8-90度,故使用上都會特別小心;因電暖器溫度不會高達8-90度,大家靠近都只會覺得溫暖而失戒心,反而更增添無形危險機率。(推薦閱讀:使用熱水袋、暖暖包小心低溫燙傷! 皮膚科醫師列4大提醒...你用對了嗎?) 低溫燙傷 熱度因接觸時間長導致就燙傷而言,柯淇淋指出,有兩件事需要考慮,一是溫度,二是接觸時間。當碰到的東西溫度很高時,就算接觸時間很短也會燙傷,就像炒菜時被鍋子燙傷,只要輕輕一碰就是一個水泡;而另外一種燙傷稱為「低溫燙傷」,就是溫度雖沒有很高,但是接觸時間過長,因此熱度慢慢累積,同樣會導致燙傷發生。(推薦閱讀:打翻熱湯、排氣管燙傷,怎麼辦? 快沖冷水!醫師揭「除疤關鍵時間」)柯淇淋補充,低溫燙傷其實在生活中並不少見,比如去海邊玩一上午或下午後,臉部會發紅,身體皮膚會脫皮,這就是曬傷,因此曬傷就是最常見的低溫燙傷。 (推薦閱讀: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 高風險群 使用電暖器要注意柯淇淋提醒,一般人當在睡覺時會翻身,不舒服也會移動並不會持續接觸熱源,所以在使用電暖器就不需擔心燙傷問題。但是,就中風無法移動病人或有糖尿病病人、手腳麻木有感覺障礙病人、喝醉酒吃安眠藥睡到不省人事的朋友來說,用電暖器就要特別小心,像此類高風險病人,一般是不建議使用電暖器,如真要使用最好使用定時裝置以減少持續使用時間,但更好的選擇是是使用暖氣空調,既省電也相對安全許多。 延伸閱讀: ·絕大多數都用錯!暖暖包握在手裡太浪費 專家曝發熱「正確位置」 ·穿發熱衣禦寒卻愈穿愈癢?不會熱? 專家曝「保暖禁忌」小心冷到 
-
2021-11-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五十肩 怎麼睡才不痛? 掌握2技巧
當肩頸肌腱發炎受傷後,如果處理不當或未治療,未來可能會嚴重變成「五十肩」。患者的肩膀關節會相當疼痛,活動也受限,導致手抬不起來,尤其夜間常被痛醒,就很難再入睡,造成長期失眠。許多「發炎」疾病都可能產生夜間疼痛。五十肩急性發炎階段,受傷部位常會有積水,這些積水在白天比較容易被肢體活動、良好的循環帶走,但夜間肢體活動少,血液循環減慢,積水容易累積在患處,產生較大的壓力引發疼痛。五十肩可以說是「整個關節」在發炎,往往比其他肩部疾病更易發生夜間疼痛。五十肩夜間疼痛控制,建議從「減少發炎」、「減少患部壓迫」兩大方向著手改善,嘗試在「白天、睡前、睡眠中」減緩五十肩的夜間疼痛。●減少發炎方法白天首重減少刺激,但不是完全休息不動,可以透過適當「擺位」減少肩膀拉扯。最簡單的方法是手插口袋,以增加支撐、減少甩動。若比較嚴重或容易忘記插口袋,可考慮使用三角巾或特殊輔具支持。在睡前冰敷或服用消炎止痛藥,也能幫助減少發炎、控制疼痛。冰敷時間以10至20分鐘為原則,合理使用藥物也是積極治療的一環,短期使用不必過度擔心身體負擔。●減少患部壓迫適當的睡姿,可以避免睡眠中突然壓到患側肩膀,突然痛醒的機率。善用枕頭可以協助穩定放鬆,減少直接壓迫患部引起疼痛。如果習慣仰躺,可在手肘後側墊個枕頭,在前臂和肚子之間再墊一個。這樣除了能穩定手臂,還能幫助一些肌肉放鬆,有助減少疼痛。如果習慣側睡,最重要是不要壓在會痛的肩膀上。背後可以放幾個枕頭,有些人也會在雙腳之間夾一個枕頭,都能幫助穩定,減少不小心翻身壓到肩膀。前臂和肚子之間再墊一個枕頭,有助肩膀穩定和放鬆。有些為了側睡特別設計的枕頭,可以增加穩定和舒適度。但要避免趴睡,雖然看起來好像比較能避免翻身壓到痛處,但不像仰躺或側臥時手臂比較能安放在兩側,趴睡時大家多半是肩膀抬高,手放在頭部附近,這樣的動作並不利於肩膀放鬆、減少疼痛。
-
2021-11-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請讓他好好的走! 我是醫師,我不做惡魔妨礙自然老衰死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的主題是「當親人面臨重病時」。一位太太在先生嚴重頭部外傷後,幾年來隻手扛起照顧摯愛家人的各種辛勞工作,寫出這篇令人感動也感傷的文章。一位女兒在父親病危時,要求醫生盡全力搶救,而三年來他老人家在安養中心,完全沒有溝通能力,吃喝拉撒樣樣需要別人照顧。女兒百感交集,但最後還是覺得「不管怎樣,做就對了。」一位長年關心這議題的醫師,應邀闡述她長年的倡導:「愛一個人,請讓他好好的活,時候到了,也請讓他好好的走!」隨著醫學的進步,延長生命的方法越來越多,也使我們不得不思考「怎麼樣的活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活」。我們應該主動與親友討論自己對生命的看法,並造訪各大醫院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之後,所成立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以避免將來我們無法好好的走,照顧我們的人也無法好好的活。每個人注定來世間陪人走一段,不管是父母陪子女、老師陪學生或先生陪太太走一段,時間到了,總要分手。來看診的老病人常會問我:「醫師,我會死嗎?」我總開心的回說: 「阿伯,您一定會死,我也會死,如果人不會死,會變成妖怪喔!」阿伯聽了,會心的一笑。死亡沒有說明書 卻有保證書死亡雖然沒有說明書,卻有保證書。沒有人能活著回來告訴您死的過程如何,死後又如何,但死亡意謂著無論如何痛苦,這一段痛苦終有出路,死亡的存在保證生命有被「登出」的權利。如果您相信有來生,那這個死亡意味著我們的希望來了,因為所有的病痛下輩子就好了,而且會以全新的樣貌迎接來生。聖經上說一粒麥子若不是掉在泥土上,怎麼能生出更多的麥子來?若您是基督徒,死了回歸主懷有什麼不好?若您是佛教徒,死後回到佛國淨土有什麼不好?不管用任何方式來看待死亡,死亡都是另外一種方式的存在,至少死掉的這個人,他的精神和他的愛,永遠活在愛他的人心目中,死亡最深層的意義,就是要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好。有誰真正在意 他們被抽痰時流下的眼淚過去我常以為人都希望自己活的久一點,但許多病人告訴我 「醫師!我不怕死,只怕痛!」「醫師,我又沒有做錯事,為什麼把我的手綁起來?」 這是一位曾入住加護病房的老先生哭著對我說的話,他無辜的眼神我永遠記得。然而有多少臥床的老人手被綁起來,只因為要防止他自拔鼻胃管?有多少意識不清的長者一天要被抽數次痰?他們被抽痰時流下的眼淚,有誰真正在意?不想痛苦的活著!多數醫護簽下DNR 甚至胸前刺上了DNR醫院的同事們經常說,他們自己絕對不要像這樣痛苦的活著,因此他們都簽了不被挿管急救意願書(DNR),有一位甚至在自己胸前刺上了DNR三個字。一位資深的呼吸治療師說:「家屬要是孝順,就自己將老人帶回家,親自為老人抽痰,為老人翻身、擦澡、挖大便,最好自己也被抽一次痰,感受一下被抽痰的痛苦。」人生無常 捍衛母親最後的尊嚴再怎麼孝順的子女也無法取代父母受苦,我的父母親用辛勤的雙手養大了八個小孩,我是集所有寵愛於一身的么女,不僅父母兄姊、連兄嫂和姊夫們也對我疼愛有加。母親時常告訴我們做人要孝順,父母在時供養一粒土豆,勝過死後拜上一個豬頭。母親也告訴我:「八十歲不留過夜。」意即若有年過八十歲的長者來我們家聊天,如果他沒有主動說要留在我們家過夜,不可以強留人家,因為人生無常,萬一他半夜死了,不清楚的人還以為我們做了什麼事。母親的這一些話影響我很大。母親說:「人要活就要動,如果要靠人把屎、把尿、翻身、擦澡,那是歹命。而好命,就是能吃、能動、少病痛,有尊嚴地終老在自己喜愛的家。」因此,當母親突然大量腦出血倒地送醫時,看了腦部電腦斷層,我沒有花上幾分鐘,當下決定將母親送回台北哥哥家。因為,即使手術成功也是植物人,也極有可能死在開刀房,我要捍衛母親的善終,我要她美美的、沒有痛苦、有尊嚴的離開人世間,而我是她最寵愛的女兒,也是當時家裡唯一的醫師。【編輯推薦:「媽媽對不起,我不知道急救會讓妳七孔流血...」醫師急診室觀察:有這種家人,是病人生不如死的開始】不做惡魔 妨礙自然死有一位法師曾說:「淨土在那裏?只要人心向善,人間即淨土;屎尿地獄在那裡?走一躺養護院就知道。」日本有一位醫師作家中村仁一說:「對於那些不計一切代價,努力讓自己父母親苟延殘喘活下來的家人,我將他們稱為惡魔般的家人。」我也時常提醒醫療團隊,我們不要做惡魔,妨礙自然死。事實上,我們常用最壞的態度來對待對我們最好的人。在職場上,你會將「視病猶親、顧客至上」掛在嘴邊,回到家裡,可能將職場的怨氣帶回家,也很可能想保有父母親還在的假象,或為了私利,讓父母親另類的活在痛苦中,以一個連子女自己都不想要的方式存在著。前些日子,有一位網友求救,她說自己的母親幾個月前腦中風,已在復健中,沒想到之後又發生腦出血,目前已完全臥床,意識不清,用上導尿管、鼻胃管和抽痰管。而每次看到母親被抽痰的痛苦,她的心很痛,因為母親曾告訴她不要讓她像隔壁鄰居意識不清的活著,而此刻的她正違背母親的交待在做母親不願意做的事。她問我該怎麼辦呢?我說:「就順著母親意識清楚時的交待吧!孝順兩個字,少了順字就是不孝順。」【編輯推薦:「我愛你,我讓你好死」 破除9迷思 讓病人安寧謝幕】怎麼可以假愛之名 讓父母親手被綑綁起來當了三十年的醫師,看過了不少類似的案件,如果你自己都不希望被插鼻胃管、被抽痰,那你怎麼可以假愛之名,讓父母親手被綑綁起來,只為了保住那根鼻胃管不要被父母親拔掉?家屬常說捨不得老人家死,如果家屬捨不得,躺在床上的人就動彈不得;放不下,就要付出代價。如果是老人家照顧老人家,那真是很大的負擔,想當年我的父親洗腎,母親相對健康,但母親常說,很可能她會先走,因為照顧的人壓力很大,果真母親早父親三年離開人間。佛說八大人覺經提醒人要有八大覺醒,其中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如果我們每天將無常與多欲為苦放在心上,自然心存感恩,活在當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若貪求不自然的長命與貪愛則是多欲,自然受苦。真正的愛是無私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考量的,真正的愛是給愛的人沒有煩惱,被愛的人沒有痛苦。真正的孝順是讓父母臨終無障礙,而不是讓父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無效醫療加上不適當的生命觀 生命品質與尊嚴蕩然無存醫療的本質是行善,當醫療已無法達到增進健康或減少傷害時,醫療的正當性就消失了,這時維生設備的不給與撤除,並不違法,也不會違背倫理原則。這二十多年來,臺灣因健保給付無效醫療加上不適當的生命觀,許多生命末期的病人被無情的困在病床上,肢體攣縮甚至褥瘡,生命品質與尊嚴蕩然無存。關於生命末期,美國、英國、澳洲安寧方式都不同美國老年醫學會這幾年一直在宣導重度失智的老人不要挿鼻胃管,因為對病人的生活品質沒有好處。全世界死亡品質第一名的英國現在為植物人移除鼻胃管時,只需要家屬與醫師達成共識就好,不需要法律文件。若重度失智老人得了肺炎,在英國可以不用抗生素;在死亡品質第二名的澳洲,則只建議使用口服抗生素。幾年前,國外有一個針對安養院的重度失智老人存活問題的大型研究,結果發現當他們出現第一次吃東西有困難或第一次肺炎時,相較於沒有出現這些現象的重度失智老人,其一年後的存活機率下降許多,可以說一旦出現這些現象,就是進入生命末期。所謂生命末期就是若有醫師對某個人病情非常了解,若這個人一年內突然死去,醫師並不意外,就是生命末期。北歐非常重視生命品質與尊嚴,他們則是拉長到十八個月,他們認為生命是為了快樂而繼續,所以不在病床上說再見。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老人的照顧是一大問題,我曾住在某養生村兩天,那兒的老人很幸福,每天定時有人廣播提醒他們出來做運動,看門診有人安排和接送,有外出採購專車,有許多的社團可以參加,還有一個提供金融服務的小辦公室,像這樣的養老院才算是老人的第二個家。 我是醫師,我不做惡魔每個人的生命價值觀不一樣,我無權管他人的想法,但身為一位醫師,我有義務提醒我的病人和家屬可以選擇不要受苦。生命的意義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思想行動力的衡量,我們要的是可以感受到愛、享受生命美好的傳記式生命,而不是生活無法自理、靠人灌食、靠人幫助排泄、甚至靠呼吸器維生的生物式生命。愛一個人,請讓他好好的活,時候到了,也請讓他好好的走!我是醫師,我不做惡魔妨礙自然老衰死!
-
2021-11-0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婦人起床後天旋地轉 醫師替她轉轉脖子就好了!
一名婦人日前起床突然頭暈、差點跌倒,站起來時更是感覺暈眩的天旋地轉,醫師診斷她罹患「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症」,也就是俗稱的耳石症。經過為她施行「耳石復位術」,不需吃藥,僅10多分鐘就痊癒;婦人驚奇的說:「脖子扭一扭就不暈了,好神奇」。長安醫院經神經內科醫師孔勝琳說,耳石症是人類盛行率最高,也是門診最常見造成暈眩發作的原因。典型的症狀是患者會在改變姿勢的同時,例如躺下去、坐起來、翻身時,或轉頭時的那一瞬間,誘發持續幾秒鐘至2分鐘的嚴重天旋地轉暈眩,並可能伴隨嚴重噁心、嘔吐、心悸及冒冷汗等症狀。他說,治療方面,最有效且治本的方法為「耳石復位術」透過專業判斷,快狠準找出是哪條半規管裡卡了耳石,之後順著半規管的方向引導耳石,將耳石倒出半規管,患者就立刻不暈了。孔勝琳說,暈眩是許多患者長期嚴重的困擾,建議有暈眩困擾的患者,尋求專業的神經科專科醫師診治,確切診斷,以排除嚴重中樞性因素如腦瘤,腦中風,腦脊髓液外漏等所造成的暈眩,並針對真正病因,有效治療才是上策。若暈眩是耳石症所致,吃止暈藥只能治標不治本,只是多讓身體承受化學藥物的負擔而已。有效的耳石復位術才是真正快速,且可立即見效的根本治療。
-
2021-10-14 失智.失智100問
財務問題/失智父,竟把財產全部贈與給看護?孩子討得回來嗎?
父親叱咤商場,這一生秉持誠信待人,不誆騙、不浮誇、不欺詐,寧可人負我,也絕不負人。告別式時,前來靈堂致哀的人談起父親總是讚許連連,有個長輩談起父親當年慷慨解囊助他一臂之力而得以東山再起,更是說者、聽者都眼眶泛淚。這樣的父親,對他們幾個兄弟姐妹而言,一直都是山一般巍峨的存在,他們敬畏卻也依賴父親,他們仰望卻也信任父親。居家看護對家屬提出存證信函但,他們卻在父親的後事告一段落,準備申報遺產稅、辦理遺產繼承登記時,接到一份從沒料想過的存證信函,寄件人是父親生前的看護趙小姐。父親罹患失智症後,開始出現人、時、地的定向障礙,中度失智症後,迷路了幾次,多虧了附近鄰居機警,總會立即打電話通知他們幾個兄弟姐妹,但他們不敢再讓父親有單獨一人的機會,幾個人商量之後,辭退了日間的居家照服員,改聘用了肯24小時居家照顧的看護。趙小姐從對岸遠嫁來台灣,取得了身分證,據說跟先生感情不睦,話不投機,寧可住在雇主家24小時掙錢也不願意回去與先生同住。醉心閱讀的父親重視教育,對於成績要求向來嚴格,他們幾個兄弟姐妹在父親恩威並施的監督下,個個學有所成,有些歸國在企業位居要津,有些則在國外飛黃騰達,晨昏定省或是日日陪侍在側,卻成了工作忙碌的子女們最奢侈的想望。趙小姐的適時出現,成了及時甘霖,讓他們放下了心中擔心憂懼的大石,對於趙小姐自是充滿感激。失智父,於患病期間立下遺囑存證信函提及,父親生前曾立下遺囑,為感謝趙小姐這幾年盡心盡力、無怨無悔的照顧,願將名下所有之不動產、帳戶內的現金、持有股票等,均贈與給趙小姐,並要求身為繼承人的幾位子女必須尊重其意願,不得有異議。存證信函的最末,語氣義正辭嚴,指責幾位子女過去未盡孝道,違反人倫,反觀身為看護的趙小姐,翻身、餵飯、把屎把尿、推輪椅進出,讓老先生在過世前享有穩妥舒適生活,幾位子女當深切反省,且不該違反遺囑,擅自將遺產登記為公同共有,而應移轉予趙小姐。幾天之後,A律師以遺囑執行人的身分,提出老父親的代筆遺囑,其上全是電腦打字,只有老父親及見證人的簽名是手寫的文字,字跡看得出來是老父親重度失智症後用顫抖、不穩的手寫的,但子女們完全無法置信,父親與母親白手起家,兩人之間鶼鰈情深,生死相許,父親曾承諾先走的母親定會好好守護共同胼手胝足打拼來的家產,以父親一輩子縱橫商場的精明,豈會做出這麼糊塗的決定?又怎麼可能讓兩人一生心血付諸流水?若父親不是罹患失智症,是被有心人士詐欺嗎?若父親不是罹患失智症,若不是腦部神經疾病引起認知功能缺損導致有機可趁,若非認知功能持續惡化而受到有心人士詐欺,怎麼可能會出現這種邏輯完全不通的遺囑?雖然因為無法經常返家探視而難以查知父親日常身體、精神狀況,但至少每三至六個月帶同父親就醫、檢查、治療,藉由過去的病歷、認知評估量表以及理學檢查報告等,仍然可以窺見父親當時的生理功能、認知、推理以及判斷能力,而父親的確有持續性惡化的記憶喪失、語言功能障礙,甚至無法處理複雜的事務。幾個兄弟姐妹商議後,決定仍然依據法律規定,將被繼承人即父親的遺產登記為繼承人公同共有,暫不分割,保留著父母親的遺澤,也收藏著雙親賜予的溫暖。不需要依靠這些財產維生,但這些卻是父母親一生努力的痕跡,不容外人平白插手,甚至不勞而獲。此案子父親的財產,子女們真的難以追回嗎?看了此案子,不禁想問:原告趙小姐是否能舉證此案之父親於生前,是在確實意識清楚、具有足夠之判斷能力下,請他人代筆遺囑?且老先生幾個子女並未罔顧人倫或背棄孝道,仍盡責於每月支付趙小姐看護費用,也負擔父親的生活、醫療費用,衡情論理,一分一毫都不肯讓子女繼承是否符合現有法規、行政機關或司法制度?問題出在哪裡?針對於此,本書擬舉若干實例盡可能為讀者解答疑問,並提出司法及修法建議。本書結合醫學與法律的專業角度,以說故事的方式導出失智症患者法律權益的核心問題,把枯燥無味的法律,寫得生動活潑,輕鬆理解對於失智症者所產生的法律問題。讓罹患失智症的患者及家屬,在穿過層層凝重黑霧後,可以擁抱微曦,再次展露燦爛開懷的笑容。為你,為我,更為了他們,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預約沒有失智的未來,不是期待失智症消失,而是期待能有更多的人看見失智者的困境、聽到失智者的呼救。
-
2021-10-11 寵物.寵物故事
浪浪回家/小城故事多 浪貓變社區萌貓
位在新店山區的小城里,名符其實「小城故事多」,社區充滿喜和樂,這裡不僅是新店區公所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實踐場域,里長郭仁澤更發起「社區流浪貓狗TNR計畫」。乾淨整潔的街道,幾隻貓咪一派悠哉地曬太陽,輕輕一喚就主動靠近,顯然不怕人也親人。你對流浪貓的印象是什麼?製造噪音、具攻擊性、造成環境髒亂慣……?七年級的新店小城里長郭仁澤因為救治一隻橘貓,努力建立對浪貓友善的社區。因車禍從此後癱及失去一隻腳的橘貓,讓郭仁澤省思該如何善對待流浪動物,同時解決居民的困擾。透過更多人的參與,凝聚愛護動物的氛圍,打造人貓和諧共存、共處。橘貓小黃因禍得福,行動不便,收編為社區貓長期照護。郭仁澤回憶,2020年冬天,接獲街貓「小黃」發生車禍的消息,趕緊送到新店動物之家緊急搶救,雖然保住性命,卻截肢成了「三腳貓」。「小黃的狀況無法原地放養,還要面對定時翻身、擠尿的長期照護,只能盼求好心人收養。」幾經思考,郭仁澤決定把牠收編成「社區貓」,以社區名義照顧到終老。在善心愛媽幫忙餵養照顧下,小黃變成人見人愛的胖橘貓,每當坐上推車外出兜風,可愛萌樣迷倒不少路人。郭仁澤藉由這個契機,繼續擴大宣導浪貓議題,首先改善餵食廚餘造成的環境髒亂,公告呼籲:「請用容器裝盛乾糧,並於食用後收拾乾淨。」同時執行絕育(TNR)計畫,里內約90%的貓咪都已經結紮,不再因發情而嚎叫、打架。流浪動物友善計畫,改變鄰里的負面印象。陸續啟動的流浪動物友善計畫,改變民眾的負面印象,郭仁澤說原本聽到的抗議聲:「喜歡就把牠帶回家啊」、「不要在我家附近餵食」、「送到收容所就好啦」,之後漸漸變成支持認同。里民主動通報浪貓的訊息,包括誘捕小貓、PO文送養等,愛媽發揮強大戰力,送養了二、三十隻小貓!為了保障浪貓的生存安全,郭仁澤向新北市動保處申請設置「注意動物出沒告示牌」,減少山區路殺事件發生。身兼小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郭仁澤,除了推動流浪動物動保服務改善環境品質,也致力社區關懷據點服務長輩,「希望未來能讓毛小孩融入互動,發揮『動物輔助治療』功能,彼此陪伴增加幸福感。」郭仁澤表示,執行流浪貓絕育計畫已經近四年,持續朝友善動物的社區邁進,期盼貓咪結紮被領養,終結流浪生活。
-
2021-10-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中風患者居家復健 職能治療師教三招輕鬆做
新冠疫情影響,各醫療院所配合門診降載,需定期復健的民眾無法返院復健,憂心功能逐漸退化。部立桃園醫院職能治療科生理職能治療組長鄭美華表示,除了定期以電話訪談關懷外,也提供個別化居家復健方法,協助個案維持復健頻率。每天僅需在居家做3個動作,每次3到5分鐘即可達到效果。在電器行上班的阿智(化名),過去只要穿上義肢,便可以正常外出、運動、製作木工、與鄰里鄉親互動,後來卻因為中風,左側肢體偏癱而導致肩膀、手掌、下半身的虛弱無力及不協調,起初在部桃復健時,雖然可以勉強吃飯,但無法自己穿衣,翻身困難,也無法使用義肢,導致轉移位而需要包尿布,生活嚴重依賴。職能治療師王為恩表示,了解阿智生活所需後,共同規畫「進步地圖」,減少因為不確定感、不合理期待而帶來的憂鬱及挫敗;阿智也因有目標而勤奮練習,治療師分析阿智穿脫義肢所需要的能力及動作,安排強化手部能力及技巧訓練,讓阿智可以自行穩固穿好義肢,並靠著行走輔具移動。年輕型中風個案、29歲的阿賢(化名)中風一年,伴隨左側偏癱,包括左上肢患側仍張力異常,近端上肢可正常動作、遠端則無法主動動作,雖可透過輔具例如拐杖、或以代償方法來維持日常活動,但生活仍然有些不便。鄭美華表示,中風患者通常有上肢肩關節問題,必須要維持關節活動度,避免關節僵硬受限,建議可做「被動關節活動、按摩和牽拉活動」,建議可做肩關節屈曲、外旋及內旋等3個動作,每個動作3至5分鐘。若左上肢張力過高,可在家執行「撐手活動」,以左手手肘使用綁帶固定伸直,置於側身身邊,身體重心傾向患肢給予重關節壓迫,每次10分鐘。此外,也可做「抬棍子活動」,用彈性繃帶將患側手部綁在棍子上,用健側手帶動患側手將棍子像上抬高停留5至10秒,再緩緩放下,重複此動作約10分鐘,增加左上肢近端動作能力。鄭美華鼓勵年輕型中風個案透過復健,未來走出家庭進入社會,貢獻一己之力、回饋社會。王為恩表示,儘管生病後身體功能不會恢復那麼快,生活仍然有不便之處,但透過復健,患者可以發現自己的潛能,並有勇氣去嘗試,鼓勵患者舊的事情過去,新的事情不斷發生,自然就會愈來愈進步。
-
2021-10-06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警訊/出現手抖、憂鬱、關節僵硬?小心可能是巴金森病
肩膀痠痛不適,做伸展運動時覺得關節好僵硬,有種使不上力的感覺,看了骨科、復健科,還是不見好轉。醫師提醒,若出現動作變慢、關節僵硬、平衡不佳等動作障礙,有可能是巴金森病,應盡快求診就醫治療。打太極、培養興趣、參加活動 她與巴金森病共存十年林女士在上班開車途中,覺得手握方向盤要轉彎時有點卡,以為是一般扭傷,到家醫科就診,吃藥仍無改善而轉診神經內科。一進診間,醫生發現林女士毫無表情的撲克臉,問診發現字愈寫愈小,診斷為巴金森病。確診當下,頓時晴天霹靂,林女士擔心得病很丟臉,完全不敢將病情告訴兄弟姊妹,服藥前半年都走不出痛苦情緒。最後在先生的開導下,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打太極拳、培養攝影興趣、參加病友團體,再加上重新調整藥物,從困頓中豁然開朗,活出不一樣的生命軌跡。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暨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創辦人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平均好發年齡為60歲,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病友除會出現手腳顫抖、行動遲緩、肢體僵硬、面無表情等動作障礙外,焦慮、憂鬱、便秘、睡眠障礙等非動作障礙亦與巴金森病息息相關。其中,早期憂鬱症狀容易讓病人及家屬忽略真正病因,有些病人也因情緒問題與家人發生爭執,建議可與醫師討論病情與憂鬱情緒,也舒緩照顧者的壓力。若發現家人言行異常或生活習慣改變,別以為是老化必然現象,應留心巴金森病程與病徵,及早就醫配合運動和藥物治療,大多可獲得良好改善,有助於預防及延緩出現喪失行動與口語表達能力的時間。Q:巴金森病不同病程常見的動作障礙?A:因患者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提早退化,主要病徵與動作障礙有關。第一期:從單側肢體產生症狀,包括手腳顫抖、關節僵硬、動作緩慢等。第二期:進展到雙側肢體,包括走路遲緩、身體僵硬、雙手顫抖等。第三期:延伸到下肢,出現走路不穩、小碎步、平衡障礙等。第四期:舉步維艱,雙手顫抖嚴重,日常生活需要旁人協助。第五期:身體功能嚴重障礙,無法行走需仰賴輪椅或臥床,全賴他人照顧。Q:還有哪些非動作障礙容易被忽略?A:憂鬱、便秘、睡眠障礙、排汗過多等。吳瑞美說明,巴金森病的致病機轉跟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有關,除了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因而變得憂鬱,亦會影響控制睡眠的腦幹,當出現翻身困難、常做惡夢、睡眠中莫名腿部抽動都有可能是疾病徵兆。Q:巴金森病的治療有哪些?A:初期主要是藥物治療,服用短效型或長效型多巴胺藥物。吳瑞美說明,巴金森病雖無法痊癒,但可控制症狀,尤其是第一、二期病程的患者,可透過定期服藥加上適量運動、規律作息,維持正常生活。巴金森手指操 定期簡易自我檢測吳瑞美提醒,門診有許多病患主訴:寫字變小、說話小聲、打字變慢、夾菜不穩等,剛開始以為是五十肩、肌肉疼痛或血路不通,求診骨科或復健科,甚至吃補品、做物理治療,病情皆無法獲得改善,由於每個病人的早期症狀都不太一樣,不可輕忽。Q:想知道是否罹患巴金森病?該看哪一科?A:吳瑞美呼籲,民眾除了注意肢體僵硬、動作異常外,應養成定期自我篩檢習慣,動手跟著做巴金森病手指操,簡單的手指開合能測試動作速度、順暢度,以及透過自我檢測表簡易篩檢,若有疑似症狀,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診。面對巴金森病,吳瑞美呼籲積極治療,抱持「樂觀面對身之礙,活出精彩心之愛」的態度,當作罹患其他慢性病一樣。她以林女士的個案為例,坦然接受病情後,主動與醫生討論藥物調整,參加病友團體分享治療經驗,彼此給予心理支持,撲克臉換成笑容滿面。她罹患巴金森病:「樂觀面對身之礙 活出精彩心之愛」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10年,想了解更多她的故事,請看影片: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0-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歹活或是好死,值得深思
【編者按】這星期有三位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應邀回應幾週前在「醫病平台」專欄發表的文章「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一位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身心科醫師、一位大學醫院老年醫學專科醫師以及一位當年推動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前立法委員,分別寫出他們對生命末期的深入看法。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與醫界同仁對這議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歡迎有更多對這方面的繼續探討。一個新觀念要能讓社會接受,就是要經過多面向、充分的、深入的討論,才可能有深遠的影響。就如羅醫師所說,期盼大家的努力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拜讀了八月蔡教授的文章談到進入高齡化社會,衰、老、死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以及台灣現況是平均餘命增加之外,「不健康餘命」也增加近一個月,代表部分長壽者不一定生活品質好。因此社會大眾與醫學界更需如何對年長者達到「善終」有更多的討論,期待能有依照個人與各個家庭的共識及想法。賴教授分享了照顧高齡父親的親身經歷,做為人子的為難與掙扎,令人十分動容。二位教授的文章讓我想分享一些在臨床的經驗與想法,斗膽狗尾續貂一下。記得被會診過一位年長的女士,雖然數年前罹患癌症,在經過治療後癌症已然痊癒,並沒有轉移復發。反倒是出現失智的症狀已經有兩年以上,在失智症門診規則追蹤治療。近半年行動能力、吞嚥、語言等都明顯退化,因為反覆的尿道感染或是吸入性肺炎一直進進出出醫院。因為住院時經常有譫妄的症狀,所以會診我去協助處理躁動及睡眠障礙的問題。初次看阿嬤時,她的精神還不錯,很客氣地請我坐下,感謝我去看她。她的先生,一位忠厚寡言的老先生,在一旁微笑陪伴著。我試著幫阿嬤評估她的精神狀態以及認知功能,確認她確實在夜間因譫妄而無法有好的睡眠,記憶力及判斷力也明顯有障礙。結束會談時,我感謝阿嬤的配合,願意花一些時間讓我完成評估。她笑著稱讚我很好,特別來探望她,要我代她向我爸媽問好(原來她把我錯認是她鄰居的兒子),然後說下次我再來時要親自下廚,請我吃她做的雞肉(她錯把病房認為是她家了)。跟阿嬤道別後,我請在旁邊露出尷尬笑容的阿公到病房外,阿公連忙道歉,說她太太近年常把人認錯,希望我不要見怪。我安慰阿公,說明這些是失智症的症狀,阿公說他知道,神經內科的醫師跟他說明過。接下來我請教他是否了解阿嬤頻繁進出醫院的原因,以及他對於治療的想法。阿公又露出不好意思但是又有些憂愁的表情說,他們夫妻倆都沒讀什麼書,這些事情都是兒子跟醫師一起討論決定的,不過他也知道老伴的病情會逐漸地惡化,這幾次住院時,主治醫師都有說明,至於細節還是兒子比較清楚。後來阿嬤再接下來的幾個月住院的頻率越來越頻繁,意識狀況也越來越差,清醒的時間很短。照顧的團隊開始跟阿嬤的家人討論轉向緩和安寧照顧的可能性,只不過阿嬤的兒子說什麼都不願意,終於在一次敗血性休克而轉入加護病房之後,他同意轉入緩和安寧病房照顧。不過問題來了,他除了同意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他的部分,如後線抗生素的使用,鼻胃管、導尿管、靜脈營養等,他都要安寧緩和團隊做到最足。緩和安寧團隊很為難,因為隨著阿嬤整體狀況日漸惡化,已經無法自行翻身,身體也開始出現壓瘡。倒不是嫌棄阿嬤難照顧,而是用盡人工的方法讓阿嬤的身體活著,實在跟緩和安寧照顧希望保持病人最佳生命品質的目標有出入。阿嬤的兒子在醫師想跟他約時間討論治療計畫時,常常因工作關係無法出席,只在電話中要求所有可以讓阿嬤延長生命的治療都要繼續。安寧照顧團隊終於在一次阿嬤超長期住院後約到她的兒子來討論,醫師先解釋了目前的治療恐怕除了維持住阿嬤的呼吸血壓心跳之外,也造成了阿嬤水腫,身上多處褥瘡,也感染了抗藥性的細菌,更重要的是,阿嬤恐怕再也不會清醒與家人互動。我清楚記得那一幕,阿嬤的兒子涕淚縱橫的說:「我知道你們要說什麼,可是我寧願每天還是可以看到媽媽,即使她不會跟我說話,也不要一個死掉的媽媽!」安寧緩和團隊了解這是一位十分悲傷的兒子,對於母親的生命即將逝去無法接受。因此醫師向他說明,並不是現在就要把維持母親生命的治療全部停下來,醫療團隊也能同理他即將失去至親的痛,只是如果未來一、二週的治療,沒有辦法讓他的媽媽比現在更好,或許是必須好好思考調整治療策略,轉向以減少痛苦為目標的照顧了。在團隊溫暖同理的支持安慰下,二週後兒子同意讓媽媽減少激烈的治療手段,改為溫和的支持治療,阿嬤也在一週後安詳離世。其實阿嬤的例子天天在各醫療機構、養護機構上演,家屬當然不是故意要病人白白受苦,只是出於割捨不下的親情,或是礙於其他家屬不同意見(特別是不負責照顧的親戚最容易隨便扣上的「不孝」的帽子),所帶來的壓力。使得一些長者,因為身體功能逐漸惡化,必須使用現代醫療一切手段,讓呼吸、血壓、心跳維持住,卻不一定是有品質的活著。曾經問過一些家屬如果是他們自己遇到這種狀況他們會如何選擇,他們的答案相當耐人尋味。他們通常會說:「如果是我自己遇到,我不想這樣的活著,我會告訴醫師停止那些無效的醫療;可是我的父母親,我沒辦法幫他們做這樣的決定。」在2019年正式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為了解決這樣的難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預先為自己在生命末期預先做好醫療決定,以自己希望的方式接受醫療照顧,而不要把這樣的難題丟給我們的家人。又或是如預立醫療決定的選項之一,可以選擇「維持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後再行決定。這個選項可以讓家人有時間思考與情緒緩衝,以便做最適切的決定。只是現行病人自主權利法所規範的適用時機相當嚴格,例如賴教授提到他的父親,意識清楚,也沒有重大身體系統的衰竭,恐怕仍無法適用。希望未來修法時能把適用時機,考慮到現在國民平均餘命延長,蔡教授提到的衰老死的事實考慮進去。由於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沒有罰則,醫界中有個很無奈的笑話「死人不會告醫師,活人會」。因此在醫療現場的實務上,醫療團隊即使知道病人已經簽屬預立醫療決定,萬一病人意識不清病情也到了疾病末期,還是會與家屬再次討論與決定醫療方針,以避免後續的醫療糾紛。個人認為比較理想的做法是修改醫療法與醫師法,把病人自主權利法與安寧緩和條例修進去,避免疊床架屋互相矛盾,醫學教育也要把相關領域列為必修,如此全民都能受益。希望未來的修法能更臻完善,能落實病人自主的核心精神。
-
2021-10-02 醫療.腦部.神經
突然頭暈怎麼辦?暈眩、站不穩、快暈倒都是就醫警訊
頭暈日常相當常見,但每個人的感受皆有所不同,其為一個廣泛性的形容。頭暈可依詳細感受細分,不同的感受可能的原因也有所不同,清楚描述相當重要。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就指出常見4種不同的頭暈及可能原因,並提醒出現相關情狀應盡早檢查。 4種頭暈各不同,當下觀察以利就醫詳述! 眩暈:眩暈是4種頭暈當中最常見種類,患者感受有如乘坐雲霄飛車、咖啡杯一般天旋地轉,較輕微的患者感受則有如地震般晃動。眩暈常見因內耳石出問題所引起,例如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症,又稱耳石脫落症,主要是因頭部劇烈晃動所致,例如快速的起床或躺下,造成內耳石位移出原本該在的位置。其他也包括了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等。但也有可能是因大腦問題所致,中風、腦部腫瘤等較嚴重的問題所引起,需經過檢查確認。 頭昏:頭昏患者會感受到頭部悶悶脹脹、不清爽的感覺,常見原因包括中暑、生活壓力、血壓升高、過度操勞、睡眠不佳,另外,憂鬱、焦慮等心理疾病也可能造成頭昏。一般而言,頭昏較無傷大雅,不太會影響身體健康。 暈厥:暈厥的患者會有一種使不上力、有氣無力、甚至快要暈倒的感受。除此之外,患者也常見合併「黑矇」的現象,也就是眼前一片黑,這些症狀通常幾秒鐘就消失。這種情最常出現在「姿勢性低血壓」。除此之外也包括「迷走神經性暈厥」,也就是患者在受到外在強烈刺激下,產生暈厥的情況,例如暈針,或是吵架吵到暈倒、被嚇昏等等。這類型的頭暈通常無傷大雅,不會影響健康,但少部分的心血管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心律不整、嚴重心瓣膜疾病、中風等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此還是建議患者就醫檢查。 不平衡:不平衡感較為少見,患者會有失去平衡感、站不穩、有如走在吊橋上的感受,特別是在站立、走路時更為明顯。此情況多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較常見如小腦疾病、周邊神經病變等。 頭昏不代表事小,部份情況感受因人而異 盧泰潤醫師表示,引起頭暈的原因繁多,除了上述以外,也包括了貧血、電解質不平衡、血糖過高、血糖過低等問題,這類型的患者感受不盡相同,有人會是以頭昏表現,有人會是暈厥,也可能是眩暈或不平衡。 頭暈時坐下休息多觀察,3種情況盡早檢查! 盧泰潤醫師表示,民眾在出現頭暈情況時,應先尋找安全地點稍作休息,確保安全,並且觀察當下的感受,多留意發作的時間、程度以及伴隨症狀。上述四種頭暈當中的「眩暈」、「暈厥」和「不平衡感」常涉及較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因此會建議直接就醫檢查。而「頭昏」大多較無傷大雅,因此可以先行觀察並且和過去頭昏的經驗相比較,倘若頭昏程度比以往還要劇烈或是時間持續太久,才需要就醫檢查。 頭暈後靜養要注意什麼?醫指4重點要留意! 在保養改善上,因頭暈的可能性非常多,因應不同原因會有不同的改善方式,大致方向盧泰潤醫師建議患者避免頭部或身體劇烈搖晃、突然改變姿勢,例如坐一陣子再下床等。並且也盡量避免處於高處或行車,因為頭暈發作的時間無法掌握,假若頭暈突然發生的當下正在騎行機車等,將可能帶來不可預期的傷害。 需特別留意的是,許多民眾認為頭暈是出自於營養不良,又或者多補充點營養可以改善頭暈的情況,對此盧泰潤醫師建議先進行檢查再補充營養為佳,以避免不當攝取營養反而傷身。 舉例來說,許多人認為會頭暈是出自於貧血,又自己認定貧血是出自於缺鐵,但其實頭暈如前述所見原因繁多,未必就是貧血,且貧血的成因也有很多種,未必就是缺鐵。在沒有缺鐵的情況下過度補充鐵,就很有可能出現「鐵質沉積症」傷害到肝臟功能,更嚴重還可能面臨需要使用螯合劑才能將不必要的鐵質排出體外。再次提醒,如有遇到頭暈情況,應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抬頭、翻身突然暈眩 耳石脫落症相關症狀盡早就醫 .蹲下站起來頭就暈?醫指常見姿勢性昏厥6大族群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3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中風婦「鋼鐵人」上身助復健 能走也能握筆
47歲林姓女子年初因腦中風導致右側偏癱,住院期間接受傳統高強度復健,但手腳仍不協調,醫療團隊安排出院後持續透過「外骨骼機器人復健訓練」,穿戴有如鋼鐵人般的輔具,一個月後行走能力提升,手指也能進行簡單抓握,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簡郁佩說,林姓患者腦中風後一度臥床,無法翻身、坐、站等,住院三個月的黃金期接受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模式(PAC)治療,雖然大關節能產生動作,但步態不自然、手部張力也限制執行日常動作,讓患者十分挫折。出院後接受外骨骼機器人復健訓練,協助上下肢動作及感覺輸入,讓大腦重新學習動作控制,藉此改善生活品質。簡郁佩指出,外骨骼機器人外型如一套鋼鐵衣,目前亞大醫院有Mirror Hand(鏡像手)和Keeogo(啟而走),主要運用在神經或骨骼系統疾病的患者,分別協助上下肢動作訓練,其原理是運用微小馬達和精密的電腦程式運算協助動作產生,提升患者肢體動作功能,強化肢體動作感覺回饋的整合,並刺激大腦對動作的感知與成像,讓大腦重新學習動作控制。輕量化的Keeogo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可依照患者下肢動作能力,精確調整動力輸出,利用感測器偵測髖與膝關節角度的變化,訓練患者行走及平衡訓練等;手部外骨骼機器人則可延伸至遠端手部動作,例如透過拿疊杯活動,誘發「有用的腦部重組」,調整動作功能和使用頻率,提升手部動作功能。復健部長周立偉強調,院內成立「智能復健機器人中心」,針對中風、脊椎損傷、腦傷、帕金森氏症等患者,量身訂製復健計畫,他也鼓勵病友,把握復健黃金期,都有機會重現再次行走和運用雙手參與活動希望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