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搜尋
紅肉
共找到
662
筆 文章
-
-
2022-04-26 新聞.元氣新聞
20分鐘可測出腎臟病!中山大學與高雄長庚研發居家快篩
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教授楊閎蔚團隊,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兒童腎臟科醫師田祐霖團隊,跨院校合作開發出一款無血式、無痛式慢性腎臟病快篩試劑,只要15至20分鐘即可知道結果,可避免病情延誤,降低染疫風險。中山大學與高雄長庚合組的研發團隊指出,人的腸道微生物會將所吃的紅肉等食物生成三甲胺(TMA),並被肝臟轉化成氧化三甲胺(TMAO),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診斷慢性腎臟病人時,TMAO 更被認為是參與高血壓產生的尿毒素之一。而近幾年來大量的研究文獻指出,比 Creatinine GFR 更快速、更靈敏的檢測方式,是檢測體內的胱蛋白C(Cystatin C) 來偵測早期慢性腎臟疾病,且不受腎小管再吸收的干擾,也不會因為年齡、性別、體重和肌肉比重有所差異。因此,胱蛋白C(Cystatin C)的檢測和相對定量,對於慢性腎臟病和高血壓等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具重要意義。楊閎蔚表示,這款快篩是以微針貼片抽取皮下組織液,並結合側向流試片(即驗孕棒式試片),進行無血式、無痛式的快篩,「只要直接將抽完組織液的微針壓在試片上,再滴入緩衝液,約15至20分鐘即可判讀皮下組織液中的胱蛋白C相對濃度,及早警示患者。」楊閎蔚說,這項快篩技術已在動物試驗上得到良好成效,無論在準確度、靈敏度、專一度,皆可媲美於臨床 ELISA 分析方法。研發成果已獲國際頂尖期刊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刊登,目前跨校團隊正進行人體試驗規畫,未來可望應用於慢性腎臟病的居家定期監控。研究團隊成員還包括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特聘教授郭紹偉(共同通訊作者)、醫學科技研究所碩士生陳怡君、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博士候選人許盈培、醫學科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李南熺、龎浩翰。研究 刊載於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6566322002743?via%3Dihub
-
2022-04-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十大癌症之冠大腸癌 醫建議定期篩檢最高存活率達9成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大腸癌已連續14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有1萬多人罹患逾6千人死亡,醫生建議,定期篩檢早發現存活率最高可達9成,建議高風險族群,應落實定期篩檢。柳營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建宏表示,大腸癌早期症狀較不明顯,如持續出現排便有血、黏液便、大便變細、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及便秘、體重減輕、常期慢性貧血等,如有以上症狀時應至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年紀偏長者、紅肉愛好者、有抽菸喝酒習慣、肥胖、發炎性大腸疾病患者等,更是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平時應提高警覺並多加留意。他說,大腸癌會依據癌細胞擴散程度分成四期,若早期發現大腸癌,可經由醫師施以內視鏡手術切除,就能大幅提高大腸直腸癌存活。根據文獻指出,早期大腸癌經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達7到9成。陳建宏說,目前政府有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採用定量免疫法,不易像傳統化學法容易受含鐵食物干擾,能檢查出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血液。因大腸癌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會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幫助早期發現大腸癌或大腸息肉,若篩檢結果如陽性,則須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他表示,糞便潛血呈現陽性,一半的人有腺瘤性息肉,1/20的人有大腸癌,風險比平常人高出50倍。若每2年實施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陽性者不做大腸鏡檢查,整體死亡風險增加64%,呼籲陽性者應積極至醫院安排做大腸鏡檢查。此外,提醒民眾若安排大腸鏡檢查前,也須了解清腸重要性,透過低渣飲食、喝瀉劑,將腸道內糞便清理乾淨,以利醫師檢查與判讀;反之,若清腸不佳,不但會降低大腸病灶的偵測率,也會增加檢查時間與麻醉風險。陳建宏表示,民眾日常生活飲食應多吃綠色蔬菜、以白肉取代紅肉、避免吃加工食物,多做有氧運動,適當減重,最重要還是要定期篩檢,才能有效防治大腸癌上身。
-
2022-04-20 癌症.食道癌
為何食道癌被稱為隱形殺手?醫師詳解食道癌症狀及如何治療與預防
食道癌的成因前一陣子有知名藝人因為食道癌而過世,到底甚麼是食道癌呢?食道的解剖構造食道是人體中連結胃與口腔的管狀構造,約長30-35公分。本身只具有輸送食物的功能,並不會有消化液的分泌。食道是一條由多層肌肉與結締組織形成的中空通道,在末端與胃相接的地方有一個括約肌控制讓食物不會逆流至食道。平時是塌陷的狀態狀,如果我們吃進去時便會擴大管腔,藉由食道的肌肉進行像波浪般蠕動,慢慢將食物推入胃中。造成食道癌的危險因子首先我們必須認清:食道癌有兩種不同的形式:鱗狀上皮癌SCC(squamous cell carcinoma)和腺癌adenocacinoma。鱗狀上皮癌的危險因子有:抽菸、喝酒、吃含有亞硝基化合物的東西、嚼檳榔、吃高溫的食物、紅肉吃太多、蔬果少攝取都是危險因子,除此之外食道擴張不全(achlasia),甚至本身有咽喉部的癌症患者,更需要進一步接受胃鏡的診斷,以確保食道沒有共伴癌症的發生。腺癌adenocacinoma的危險因子有:胃食道逆流、抽菸(尤其是在有Barrett’s esophagus的患者身上)、肥胖。常見的症狀食道癌在早期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症狀,因此容易使患者延誤就醫,一旦患者發生吞嚥困難或是體重減輕等較為常見的症狀時,往往已經錯過早期治療的時機。除了上述的症狀之外,食道癌還可能伴隨吞嚥疼痛、咳嗽或嘔吐等等,如果腫瘤的表面破裂出血,也可能發生吐血的情形。如何治療?▲早期食道癌。(圖/盧柏文醫師提供)食道癌的治療方法往往取決於癌變的嚴重程度,隨著內視鏡最近的長足發展,我們可以搭配特殊的染液與放大內視鏡診斷出早期的病灶,筆者在日本見習了早期食道癌的分類(從放大內視鏡可以辨別黏膜上的血管型態,判定深度是否適合做粘膜剝離手術,如果病早只限於粘膜肌肉層,的確可以早期就將癌病變摘除)。如果搭配有經驗的醫師,可以在還未深入底層之前就使用內視鏡的方法將病灶剝離,甚至之後的遠處轉移與壓迫的情況,就能夠及早預防。若是進展到無法使用內視鏡切除的的食道癌,醫師可能會採取手術切除,搭配周圍淋巴腺的摘除(因胃食道附近的淋巴結非常多,就是容易移轉的原因),病情較重者則可能切除一段食道後再將剩下的部分重新接合,若是病變處在較為下端的位置,切除的範圍甚至會包含胃部的上端,然而若是晚期的食道癌,則須先行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等方式縮小腫瘤的體積,接著再評估執行手術的時機。如何預防?大家或許會注意到,食道癌的風險因子多半與生活習慣有關,而這些不良習慣都可以靠後天的努力去盡量避免,例如:抽菸、喝酒、嚼檳榔等等。而在飲食方面,增加蔬果的攝取量,同時避免吃進過多高熱量的油炸食物或醃製食物,將體重控制在正常的範圍內,也可以降低食道癌的罹患風險。除此之外,積極治療胃食道逆流也能遏止疾病進展成食道癌的可能性。【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盧柏文醫師】隱形殺手「食道癌」有什麼症狀?如何治療與預防?】
-
2022-04-15 養生.聰明飲食
40後吃出穩定血壓!營養師教「5+5法則」降高血壓,這種肉別吃
國民健康署調查,4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高達38.3%,高血壓已不再是老人病,2022年起台灣高血壓學會也將「高血壓」定義標準降低至130/80 mmHg。不過除了按時服藥、定期量血壓之外,營養師也提醒飲食方面可以謹記「得舒飲食法則」,輕鬆維持血壓穩定。 根據《健康力新聞網》報導,近期天氣變化大,許多高血壓患者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營養師雷小玲建議,飲食上可以考慮「得舒飲食」原則,利用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及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搭配多種營養素促進身體健康,達到降血壓的目的。 一、澱粉 每餐可選取「全穀雜糧類」食物,像是地瓜、五穀飯。 二、蔬菜水果 採取「5+5法則」,可以採用蔬菜5份、水果5份,也就是一天大概有2碗半的蔬菜份量,盡量食用「多顏色」,加上2個拳頭大的水果份量,適當補充蔬果,就能有效控制血壓。 三、肉類 減少紅肉,盡量食用「植物性蛋白和白肉」,像是雞肉、魚肉、海鮮可以取代豬肉、牛肉等。 四、乳製品 建議1天兩杯低脂牛奶,也可以選擇優酪乳、鮮乳等乳製品,其中的「鈣質」成份對血壓控制有幫助。 五、油脂 攝取原則以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為優先,像是橄欖油或苦茶油,堅果也是很好的選擇。 此外,高血壓患者可以選擇含「鎂」較高的食物來吃,幫助血壓放鬆,也別忘了補充維他命D,可以透過曬太陽或食用香菇、黑木耳。 另外像「精氨酸」此類胺基酸,在研究報告中具有改善血管功能、增加血流量、幫助血管放鬆,適當攝取亦有助於降低血壓。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打個噴嚏啟動過敏開關,眼淚、鼻涕流不停?3分鐘顫掌改善體循環,減少感冒、鼻子過敏.50後膝蓋不舒服,一點都不想動、疼痛反而更嚴重!9招改善膝蓋痛、老後走更長的路.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
-
2022-04-09 養生.聰明飲食
不止酒精,含糖飲料也易導致痛風發作!痛風該吃與不該吃的飲食清單
痛風可藉由飲食降低尿酸及醫師所開的藥物兩種方式,痛風為最可控制的關節炎。國家網路醫藥整理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列出購物清單作為選擇食物的指南,達到改善整體健康、降低尿酸並降低痛風發作的機率。 當體內過多的尿酸積聚,並結晶沉積在關節中時,就會發生痛風。尿酸增加,或腎臟無法完全將尿酸從體內清除。4類增加尿酸並導致痛風發作的食物或藥物,包括:4類可能導致痛風發作的食物或藥物1、貝類、肉汁、紅肉、湯和內臟肉(如肝臟)富含嘌呤。2、酒精過量。3、含糖飲料和果糖含量高的食物。4、藥物,例如:低劑量阿司匹林(因為它有助於預防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不建議痛風患者停止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利尿劑,例如:氫氯噻嗪(Esidrix,Hydro-D);Lasix用於器官移植的免疫抑製劑,例如:環孢素(Neoral、Sandimmune)、他克莫司(Prograf)。痛風及其併發症常見於男性、停經後女性和腎臟病患者。痛風與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和糖尿病有著密切關連。也有可能因為遺傳,導致家中成員多人受痛風影響。一般來說兒童少有痛風問題。採買時,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建議9個採買的食物:1、脫脂牛奶。2、低脂乳製品,像是:優格、起司。3、全穀類產品,查看營養標籤並確認其成分為全穀類,例如:全麥麵粉。4、植物油,像是:橄欖油、菜籽油、向日葵。5、蔬菜。 6、櫻桃。7、維生素C,根據研究顯示,每天補充500毫克維生素C或更高劑量,可降低男性痛風發病率。8、咖啡。9、水壺,便於隨時有容器裝水。採買時,美國關節炎基金會不建議6個採買的食物:1、紅肉、內臟肉,像是:肝臟、舌頭。2、貝類,像是:蝦、龍蝦。3、由精製碳水化合物製成,像是:白麵包、白米飯、意大利麵、糖。4、加工食品,像是:薯片、零食、冷凍食品。5、含糖飲料。6、酒精,如果有喝酒習慣,在24小時內,女性限制喝酒種類不超過一種,男性喝酒種類不超過兩種。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康普茶(Kombucha)在紅甚麼?喝康普茶有甚麼好處、功效?何時喝最恰當?水果發霉還能吃?小心潛藏疾病!營養師授採買學問:注意價格、切好水果、果汁、表皮狀況貧血未必單純缺鐵?醫:留意合併症狀小心癌症,盡速檢查才是上策!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4-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A」補眼睛兼抗氧化!醫師、營養師教你三餐食物這樣吃,不會再缺維生素A
「吃胡蘿蔔顧眼睛」的觀念我們在餐桌上從小聽到大,這確實是其來有自,因為胡蘿蔔當中的beta-胡蘿蔔素能轉換成維生素A,是維持正常視力的必要營養素。不過維生素A除了護眼,對身體的重要性還有哪些?為什麼我們在市面上比較少看到主打維生素A的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這篇文章會解釋維生素A對健康的影響,同時也會說明日常飲食裡有哪些攝取維生素A的選擇,以及比起缺乏維生素A,我們反而得更注意「過量」的風險。維生素A是什麼?維生素A是一種脂溶性的維生素,也稱維生素A、Vitamin A,以多種型態存在,如視網醇、視網醛、視網酸、視網酯等。維生素A在腸道中被吸收,且90%以上會被轉化成視黃酯的形式儲存在肝臟中。維生素A的好處1. 維持在暗處視覺,幫助視網膜的修復2. 維持上皮細胞的完整性,維持皮膚、毛髮與黏膜健康3. 幫助牙齒和骨骼的發育與生長4. 維持正常生殖功能5. 抗氧化,能中和有害的自由基,增強身體抵抗力所以如果缺乏維生素A,會造成夜盲症、掉髮、皮膚乾燥、毛囊角化症、乾眼症、結膜或角膜軟化潰瘍、骨骼無法正常生長、牙齒及牙齦受損、免疫力下降等等症狀。不過就目前台灣的生活水準,一般人不太容易會有維生素A缺乏的問題發生。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有哪些?1. 動物肝臟(豬肝、雞肝、牛肝、鵝肝、鴨肝等等)2. 魚肝油(魚肝油與魚油是不同的,「魚油」負責補充 EPA 和 DHA)3. 蛋黃4. 乳製品5. 深綠色及深黃色蔬菜。維生素A主要來自當中的「β-胡蘿蔔素」,包括:- 地瓜(甘藷):營養師高敏敏指出,與其他種類的地瓜相比,「紅肉地瓜」每100公克熱量最低,還含有最大量的維生素A與維生素C。- 胡蘿蔔- 黑豆- 菠菜- 空心菜- 油菜- 南瓜- 櫛瓜6. 水果。雖然維生素A在蔬菜中的含量通常比水果豐富,但有幾種水果也含些許維生素A:- 芒果- 葡萄柚- 瓜類水果(哈密瓜、西瓜、木瓜)維生素A的每日攝取量要多少才夠?根據衛福部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不同年齡的每日維他命A攝取各有上限:- 3歲以下:600微克- 4-9歲:900微克- 10-12歲:1700微克- 13-15歲:2800微克- 一般成年人與孕婦:3000微克每天吃五份蔬果,即可提供成年人約50%至65%的維生素A建議攝取量,所以通常只要均衡飲食,就不會有維生素A缺乏的情形;台灣癌症基金會也建議,每日吃一小條或大的胡蘿蔔半條,就能補充最適量的維生素A。基本上一般人不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A的營養品,尤其是內臟類,像鵝肝、豬肝等等,一天吃一小口就超標了。維生素A攝取過量也會「中毒」因為脂溶性的維生素A無法隨著多喝水排出體外,維生素A攝取過量超過六個月容易產生中毒症狀,可能對肝臟、骨骼及腦部造成損害。衛福部食藥署強調,長期食用大量動物肝臟、魚肝油或服用高劑量補充劑才是造成維生素A中毒的主要原因,所以也提醒看到維生素A、D對成長有益的家長就希望為孩子補充營養,但不代表維生素A攝取愈多愈好,相關食品應擺放在小朋友不易取得的地方以免誤食過量而中毒。維生素A攝取過量出現的症狀包括:1. 噁心、嘔吐2. 頭痛3. 暈眩、視力模糊4. 肌肉不協調5. 毛髮脫落6. 皮膚乾燥7. 中樞神經效應8. 腦脊髓液壓力增大9. 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10. 肌肉無力11. 骨骼疼痛或骨質流失12. 嗜睡或易怒13. 新生兒出生缺陷那到底要怎麼吃維生素A 呢?大原則就是不偏食,避免大吃內臟類,就能滿足身體對維生素A的需求了。資料來源:吃維生素A 也會中毒?聽說胡蘿蔔(紅蘿蔔)吃太多,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是真的嗎?維生素A、D多吃比較好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延伸閱讀: 平衡自律神經第一步:這4種食物少碰為妙!消耗體內B群讓你「慢性發炎」
-
2022-04-05 養生.聰明飲食
避免血管硬化 營養師教5原則吃地中海飲食
以往多數人的認知,總覺得心血管疾病好發於高齡者。事實上,隨著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此類疾病已年輕化,而如何從飲食改變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已成為現代人重要課題。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林昱蓁表示,心血管疾病泛指心臟與血管的疾病,可能因血管的粥狀硬化造成血管阻塞、血流不順,產生各種不適症狀。想預防這類疾病,建議可選擇「地中海飲食」,這是一種著重吃「好的食物」,來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飲食模式,相較於其他注重「食物份量」的模式,是更容易執行的健康飲食方式。預防心血管疾病,靠地中海飲食5原則林昱蓁進一步說明,地中海飲食將「好的食物」分成「每餐要吃」、「每天要吃」、「每週要吃」以及「偶爾吃」,建議參考原則如下:1. 「每餐要吃」的食物: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類相較於精緻穀類,未精緻全榖雜糧類含有較多的礦物質與維生素,可以補充身體所需微量營養素,不同顏色的蔬菜與水果,所含的植物素不同,可以增加身體抗氧化、抗發炎能力。豆類,如鷹嘴豆、毛豆、黃豆等植物性蛋白質,都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2. 「每天要吃」的食物: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天然香料、乳類可使用植物油如橄欖油、苦茶油等作為烹調用油,並將無調味堅果當作點心選擇,使用蔥、薑、蒜、洋蔥等天然香料,減少鹽分的使用。奶類可選擇發酵奶類如無糖優格、優酪乳等有助於補充腸道好菌。3. 「每週要吃」的食物:魚貝類、白肉類、雞蛋大部分民眾的肉類選擇以紅肉類居多,如豬肉、牛肉,地中海飲食原則建議,每週選擇低脂的蛋白質來源,如魚貝類等海鮮食物、白肉類(如禽肉)、雞蛋,以上食物每週都至少2次,取代紅肉類,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4. 「偶爾吃」的食物:紅肉類、加工肉類、甜點、適量飲酒紅肉類建議每週少於2次,而加工肉類(如香腸、熱狗)每週應少於1次,甜點與精緻糖類食物建議不要太常吃,一次最多1份。適量飲酒指的是選擇紅酒,女性一天最多攝取110毫升酒精,男性一天最多則是220毫升。5. 需持續維持的好習慣:每日飲水1500~2000c.c.,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與充足的休息的習慣,地中海飲食中鼓勵大家要一起用餐,維持好心情,才能常保心血管的健康。【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53880】
-
2022-03-31 養生.聰明飲食
降血壓、壯陽、抗發炎 營養師教你韭菜怎麼吃最好
春天是韭菜盛產季節,自古韭菜有「起陽草」之稱,是中式料理常用的辛香料,可以入菜。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表示,韭菜的營養價值高,屬於高鋅、高鉀、低鈉蔬菜,可促進血液通透、血液循環,因此有心血管疾病者、高血壓的人,很適合吃韭菜,不僅能夠降三高,更可以壯陽。韭菜更富含維生素A、β胡蘿蔔及維生素E,抗氧化力高,劉怡里指出,春寒料峭,天氣忽冷忽熱,容易感冒生病,又有新冠病毒威脅,建議可以多吃當令的韭菜,具有預防病毒、抑制鼻子發炎、提升免疫力等功效。尤其維生素A及E是細胞黏膜表層需要抗氧化功能的重要營養素,可以讓細胞膜結構健全,就不易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或皮膚疾病。韭菜有獨特的辛香味及嗆辣味,含有大量硫化素,因而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具抑制發炎作用,可以防癌、預防血管阻塞。中醫來看,因韭菜有含硫化素,因此可以強精補陽、幫助血液循環,並有殺菌、活血化瘀的功效。由於韭菜富含維生素A及E,劉怡里建議,宜入菜油炒烹調,習慣吃紅肉的人,很適合搭配吃韭菜,例如韭菜炒肉絲、韭菜水餃、韭菜豬血湯等,如果要吃涼拌韭菜,則可加一點油進去拌勻,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最適合食用韭菜料理,能夠輕鬆的抗氧化、抗發炎,提升免疫力、抑制病毒,預防感冒、降血壓又護心。
-
2022-03-26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是什麼?前兆、症狀、成因、如何預防,一次詳解告訴你
近來綜橫演藝圈近一甲子的藝人因胰臟癌離世。胰臟癌要如何早期發現?胰臟位在後腹膜腔,發生病變時多半沒有症狀。因此,早期的胰臟癌是沒有什麼症狀的。隨著腫瘤漸漸擴大,就會陸續出現上腹痛、背痛、黃疸、體重減輕、噁心及噁吐等症狀。胰臟癌5大症狀:1、黃疸:眼睛和皮膚發黃。2、腹部、背部疼痛:隨著腫瘤長大,會開始壓迫附近器官,引發疼痛。3、體重減輕、食慾不佳:患者通常胃口不佳。4、噁心和嘔吐:腫瘤也可能壓迫周圍的器官,阻礙消化道並造成胃排空困難造成。5、糖尿病:會導致血糖出現變化,藉由血液檢查可知。胰臟癌的危險因子,分為三種,可改變、不可改變及風險尚未明確的因子4個可改變的危險因子:1、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30,會增加20%罹患胰臟癌的風險。2、抽菸:與從未抽菸者相比,抽菸者患胰臟癌的風險大約是其兩倍。3、糖尿病:第2型糖尿病風險高。4、工作接觸特殊化學品:工作中大量接觸乾洗和金屬加工行業中使用的某些化學品可能會增加患胰臟癌的風險。3個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1、年齡:罹患胰臟癌的風險隨著年齡增加,多數的患者超過65歲。2、性別:男性罹患胰臟癌的可能性略高於女性。3、家族史:家族成員有人患胰臟癌,那麼患病風險會增加。5個風險尚未明確(仍需要更多研究證實)的因子:1、飲食:含有紅肉、加工肉類(如香腸和培根)和飽和脂肪的飲食,可能會增加患胰腺癌的風險。含糖飲料也可能增加風險。2、身體缺乏活動:缺乏運動可能會增加胰臟癌的風險,規律運動可能有助於降低患胰臟癌的風險。3、咖啡:較早的研究發現,喝咖啡可能會增加患胰腺癌的風險。4、酒精:大量飲酒還會導致慢性胰臟炎,而慢性胰臟炎會增加胰臟癌的風險。5、感染:胃部感染引起潰瘍的幽門螺桿菌或感染乙型肝炎,可能會增加患胰臟癌的風險。如何預防胰臟癌?從5個面向著手1、戒菸:抽菸是胰臟癌最重要且可避免危險因素。戒菸有助於降低風險。2、注意飲食、體重和運動:達到並維持理想體重有助於降低風險。規律運動可幫助維持理想的體重,還可以降低患胰臟癌的風險。3、加工紅肉和含糖飲料可能增加患胰臟癌的風險:美國癌症協會建議遵循健康的飲食模式,包括大量的水果、蔬菜和全穀類,限製或避免食用紅肉和加工肉類、含糖飲料和高度加工的食物。4、避免飲酒:大量飲酒還會導致慢性胰腺炎等疾病。最好不要喝酒。如果要喝酒,女性每天不應超過1杯,男性每天不應超過2杯。5、限制在工作場所接觸某些化學品:避免工作場所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可降低患胰臟癌的風險。資料來源/美國癌症協會(ACS)
-
2022-03-26 養生.聰明飲食
每4人就有1人高血壓!降血壓怎麼吃?營養師授5秘招:吃對還能瘦
得舒飲食(DASH Diet)是一種廣泛受到推崇的健康飲食法,起初是為高血壓患者所設計出的一套飲食方式,可有效助於控制血壓、降低血糖,預防心血管疾病。其特色是攝取富含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及低脂乳品,肉類以低脂為主,並減少紅肉的攝取,油質攝取則是選擇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油脂,如堅果、橄欖油、酪梨、堅果等,含糖飲料、甜食也要減少攝取。 得舒飲食 有助瘦身、降血壓營養師潘富子指出,得舒飲食雖是一種專為高血壓患者所設計,一般健康者也可以把得舒飲食當作日常飲食方針。由於得舒飲食高纖、低脂、吃好油的特性,若控制好熱量,掌握好每種食物的份數,也可以達到瘦身的效果,但如有糖尿病、腎臟病、腸胃道等疾病者,則要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推薦閱讀:藥師示警「服用降血壓藥」別碰香蕉、金針菇、空心菜! 嚴重恐傷心腎) 得舒飲食怎麼吃?把握5大原則潘富子提出簡單把握「高纖、全穀、低脂、吃好油」這幾項重點就可輕鬆執行:1、主食盡量以全穀雜糧類為主:可用糙米飯、燕麥飯、全麥饅頭等食物,取代白飯、白麵等精緻澱粉,每天約攝取6-8份。(推薦閱讀:燕麥取代白飯降膽固醇、防糖尿病! 營養師揪「健康迷思」:這些人吃了很負擔)2、每天攝取5份蔬菜及5份水果:分別在一日三餐中平均分配吃完。蔬果在挑選上,可盡量多攝取高鉀蔬果,富含鉀蔬菜有莧菜、菠菜、空心菜等;富含鉀的水果則是奇異果、木瓜、芭樂、香蕉等。一份的份量可用一個拳頭作為一份的大小。(推薦閱讀:美國家衛生院警告「8種隱藏版高鈉食物」恐害血壓飆! 法式麵包、辣椒粉、蝦子都上榜)3、選低脂乳品:每天攝取2-3份低脂奶或低脂乳品,如低脂奶、優格等。4、攝取蛋白質可吃豆製品或吃白肉取代紅肉:如魚、雞、鴨、鵝,也可降低飽和脂肪的攝取。5、攝取好的油脂:烹煮食材時選用好的油脂,如橄欖油、芥花油、葵花油等,也可吃堅果補充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攝取,但份量上一天不超過1份。(推薦閱讀:血壓狂飆!營養師點名「忌吃5樣食物」防傷心 清粥配菜也在內)三高盛行率高 初期症狀不易發現由於飲食習慣西化,口味也較多重油重鹹,也因生活較忙碌,時常會疏忽飲食上的營養均衡且大多沒有培養運動習慣。依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18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每4人有1人為高血壓(26.76%)、每4人有1人為高血脂(25.6%)、每10人有1人為高血糖(11.05%)。(推薦閱讀:愛吃2樣便當菜恐致高血壓!網驚呆:是必點)潘富子強調,三高就是導致多種癌症或心血管疾病、其它慢性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無論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在初期發生異常都沒有明顯太大不適感,大多都是藉由健康檢查才意外發現,因此要格外注意。(推薦閱讀:燕麥取代白飯降膽固醇、防糖尿病! 營養師揪「健康迷思」:這些人吃了很負擔)延伸閱讀: ·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這樣吃小心「第四高」上身!營養師公開「3種陷阱組合」 竹筍雞湯也在內 
-
2022-03-25 養生.聰明飲食
對環境跟健康都友善!「低碳飲食法」怎麼吃
「Greenpeace 綠色和平組織」曾指出,在所有人類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有 23% 來自農業和土地使用,其中佔比最高的就是畜牧業。而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更曾做過一份研究,結果顯示一個家庭每天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中,食物就佔了 10%~30% 左右。由此可見,一個人的飲食選擇其實也間接地影響著地球的樣貌。重視永續環保的你,如果想從生活中的小細節開始節能減碳,為環境盡一份心力,或許可以試著從執行「低碳飲食法」(Low Carbon Diet)開始,減少每天因為吃東西而造成的碳足跡以及碳排放量,讓地球朝向你理想的樣子更進一步。什麼是「低碳飲食法」?「低碳飲食法」顧名思義就是一種以減少碳排放量為目的的飲食方法,這這種飲食法強調以蔬果、五穀類、豆類或是魚類、海鮮等食材作為主要食物來源,並盡可能地去除紅肉如豬、牛、羊肉,以及過度加工的食品如罐頭、醃漬物等,期望能透過降低這些容易提升碳排放量、產生過多碳足跡的食物,減少飲食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有哪些飲食方法屬於「低碳飲食法」?1.北歐飲食法根據國際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所發表的研究顯示,提倡用「魚類」取代生產時會產生較多碳排放量的「肉類」,並鼓勵食用當地當季蔬果的「北歐飲食法」,能夠有效減少進口食物長途運送時所造成的碳足跡,而長期下來也能降低食物所造成的碳排放量。因此,「北歐飲食法」可以說是一種對環境相對較為友善的「低碳飲食法」之一。2.彈性素飲食法主張可以達到吃素好處又能偶爾享受肉類美味的「彈性素飲食法」,是想要從葷食主義轉為植物性飲食過渡期的人很適合採取的一種飲食方法。由於「彈性素飲食法」也提倡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要來源,並鼓勵多吃當季的新鮮蔬菜水果、全穀類等,因此,這種飲食法也可以算是「低碳飲食法」的其中一種。「低碳飲食法」有什麼好處?國際醫學期刊《The Lancet》和非政府組織「Eat Forum」合作設計的《地球健康飲食指南》(EAT-Lancet Commission on Food, Planet, Health)中,提倡人們減少紅肉、加工食品以及精緻糖類的攝取,並提高飲食中蔬菜水果的比例,與「低碳飲食法」的概念不謀而合。該份飲食指南指出,當人們執行以蔬果為主的「低碳飲食法」之後,不僅有益人體健康,且提倡減少碳足跡、溫室氣體排放的飲食法則也能防止人類賴以維生的大自然崩壞,因此,「低碳飲食法」可以說是一種對於環境與人類都能創造雙贏局面的飲食方法。在繁忙都市生活的人,該如何執行「低碳飲食法」?了解「低碳飲食法」對人體以及環境的正面影響,開始想執行「低碳飲食法」的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疑惑:平時工作這麼忙碌,沒有太多時間好好為自己準備健康的食物,要怎麼將這樣的飲食法則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呢?VidaOrange生活報橘編輯為身處在步調快速、繁忙都市生活的你,精心整理了「低碳飲食法」的一日三餐原則,或許,你也可以從中獲得一些生活的靈感,更輕鬆地執行「低碳飲食法」。趕著通勤、打卡上班的忙碌早晨平時常常到便利商店抓個三明治當早餐的你,或許可以試著提早 5 分鐘出門,到附近的早餐店點一份以蔬菜、海鮮為主的餐點像是蔬菜蛋餅、鮪魚蛋餅等,搭配一杯無糖的豆漿,並自備環保餐具,一餐下來就能省去食用紅肉、乳製品以及使用免洗餐具所造成的碳足跡以及碳排放量,為執行「低碳飲食法」的一天揭開美好序章。終於可以喘口氣,卻又沒太多時間用餐的午休時間開完了一個又一個會議,想在午餐時間好好喘口氣的你,可以到公司附近的自助餐店選擇新鮮當季的蔬菜,並搭配鮭魚、鱸魚等魚類當作主餐,這樣一來就能減少選擇豬肉、牛肉等紅肉造成的碳足跡與溫室氣體排放,同時也是簡單、方便又均衡的一餐。想好好犒賞自己、好好放鬆的晚餐聚會結束了忙碌一天,準備與朋友聚會小酌的你,不妨將好吃又均衡的蔬食餐廳列入聚餐地點的選項吧!現在有許多餐廳將蔬食料理做得美味又健康,且大多使用未經加工的蔬果、全穀類等原型食物,減少了製造加工食物時所造成的碳足跡,也降低生產肉類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對想執行「低碳飲食法」又不想放棄美味食物的你,或許會是很不錯的選擇之一。參考來源:1.《Weight Watcher》:Low-Carbon Diet: How it Affects the Environment and You2.《Lowly Food》:What Is The Low Carbon Diet※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享受美食,也能守護地球】對環境更友善的「低碳飲食法」,讓愛地球變成簡單生活儀式
-
2022-03-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貧血只吃鐵劑治療,可能延誤大腸癌診斷!預防腸癌的3個重要提醒
我曾經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病患,她是一般上班族,因為子宮內膜癌就診,婦產科檢查出她帶有HNPCC家族突變基因,將她轉到我的門診檢查。結果,大腸鏡一做,發現了大腸癌。 大腸癌切掉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都好了,事隔五年定期追蹤做電腦斷層時,發現了胰臟癌。也就是說,她因為家族基因得到三種癌症,但不是轉移,因為三個癌症都是原發,幸好早期發現,多是第一、第二期,存活率比較高。這是病人自己有健康意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例子。現在她活過了十五個年頭,至今生龍活虎,差不多五十歲了。 早期篩檢的好處,需要不停宣傳。國人比較常罹患的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零期大概百分之百,一期大概九三%,二期大概八二%,三期大概六九%,四期大概十二%,早點治療的效果真的很不錯。 之前政府一直推廣有家族病史的人免費做大腸鏡,我有位病人沒有任何症狀,單純因為女兒罹患大腸癌這個家族史前來接受檢查,結果發現直腸癌,檢查後就切掉,至今十多年沒有復發。她的女兒是三十多歲時得到大腸癌,只是發現得太晚,開刀發現淋巴腺三十八顆腫瘤中就有三十七顆是陽性,後續治療的難度完全不同。 根據國家提供的糞便潛血篩檢數據來看,固定兩年做篩檢的人口只有四○%,五十歲以上接受篩檢的人口只有六○%,很多人不在意早期篩檢。其實當篩檢比例達到六○%,癌症死亡率可減少三六%。而且經由篩檢發現的大腸癌,大概七成以上都是早期,第一期、第二期或是零期的,第四期大概只有七%,如果是一般非定期篩檢的病人,發現大腸癌第四期的比例高達二○%,甚至二五%。 以篩檢比率來說,目前還有四成的空間要努力。如果四十至五十歲的人都能接受糞便潛血的定期檢查,有家族史的人再提前檢查,相信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會再降低。 發生率第一名的大腸癌 從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二○一六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是世界第一,每十萬人口有四十七個大腸癌症患者,超過第二名韓國的四十五個;健保署的統計資料則是第五名。儘管人數有點出入,但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五名,還超過美國。 大腸直腸癌死亡率僅次於肺癌、肝癌,排行第三,也是健保推行早期篩檢四大項目之一。有人將大腸直腸癌稱為富人病,通常是吃得太油膩,造成膽固醇和血脂肪太高,換句話說,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尤其是紅肉攝取量大增,加上青菜吃得少,運動少,以及抽菸又喝酒。 現代人不知不覺攝取過多的醃肉、加工肉品、毒油等,尤其外食族很難控制或了解商家用油品質,有些店家使用回鍋油,油都變黑了,形成過氧化物的自由基,這是一種致癌物質;除此之外,我也建議盡量不要食用再製品。 美國政府曾委託一位教授研究牛肉與疾病的關係,發現牛肉所含的油脂形成的脂肪膽固醇進入人體,在大腸中的細菌分解後,會產生一種致癌物質,攝入膽固醇脂肪愈多,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愈大,因此他的結論是建議不要吃牛肉。 喝酒也會引起大腸癌,尤其是啤酒。酒一進入體內,酒精去氫酶會分解成乙醛,再被醛去氫酶分解成乙酸排出去,乙醛對大腸是有毒性的。大部分的乙醛去氫酶存在肝臟及小腸,較少在大腸,所以酒進入人體在小腸就大部分消化掉了。一般人喝啤酒都是大杯、大杯喝,一下子沖到直腸去,因為量大、沖下去的速度快,大腸的乙醛去氫酶量少,乙醛因而堆積在大腸,容易誘發大腸癌,所以喝酒、抽菸都可能引發大腸癌。 要預防大腸癌,建議多吃益生菌,有助於抑制大腸內有害細菌,減少致癌物的產生。 家族性病史與遺傳基因 大腸癌患者有少數屬於家族性大腸瘜肉症,比例約一%,就是患者腸子裡大概有上百顆大腸瘜肉,這類病人帶有一種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基因。帶有APC基因者,可能十多歲開始長瘜肉,所以有這樣家族史的人,一定要提早做大腸鏡檢查。 如果置之不理,根據統計,大概三十八歲左右就會變成癌症,建議在二十歲左右先做大腸鏡檢查,確定有多發的瘜肉後,做全大腸直腸切除與迴腸袋肛門吻合術。研究顯示,如果不治療,可能四十三歲前後離世,所以我建議要早一點檢查、治療。 我有位病人就是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十幾歲時確診。她兩位哥哥都做了手術切除。我們等她二十多歲時做大腸直腸切除術及迴腸袋肛門吻合術,至今已經二十多年,預後很好。 家族史的大腸癌有好幾種,其中一種HNPCC,就是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直腸癌。如果兩代當中有三個人得到大腸直腸癌,兩個人是一等親,三人之中有一位小於五十歲,就可稱為HNPCC家族。這種癌症比較早發,後來發現其他癌症也和這個基因有關,是基因修復錯誤所產生。 除了大腸直腸癌症外,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腎臟癌、胰臟癌,甚至腦癌,都可稱為HNPCC家族相關癌症,也都有相同的基因突變,現今有新的Bethesda Guideline,可謂廣義的HNPCC家族。如果檢測出帶有這種基因突變,一生中得到大腸癌的機率是八成,也有可能罹患其他癌症。 美國有位醫生在小鎮執業時,一位婦人前去看病,每次都提到她將來會死於大腸癌。醫生覺得很奇怪,她怎麼可能知道?於是問她:「你怎麼知道自己會得病?」她回覆:「因為我家族很多人都死於大腸癌,所以我覺得自己也會死於大腸癌。」 由於這位患者反覆宣稱自己是癌症家族的一部分,醫生開始朝遺傳性癌症潛心研究,終於發現HNPCC基因和癌症的關係。後來遂以醫生的名字亨利.林奇(Henry Thompson Lynch),將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稱為林奇氏症(Lynch Syndrome)。 定期檢測的重要性 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比較精確的方法,用糞便篩檢則相對經濟,篩檢結果有問題,再做大腸鏡。不過糞便篩檢並非百分百沒問題,有時會出現少數偽陽性及偽陰性,所以提倡五十歲以上至少做一次大腸鏡,若在照大腸鏡時發現瘜肉,可直接切除。 大腸癌在五十至六十五歲之間是發生的高峰期,現在健保給付糞便潛血篩檢是五十至七十四歲,每兩年做一次。五十歲做一次大腸鏡,如果沒有問題,以後五到十年做一次;假如發現瘜肉,就要再提早一點。一般來說,大腸癌約九五%都是從瘜肉轉變而來,如果增生性瘜肉是良性的,不需切除;如果是腺性瘜肉,建議拿掉,以防將來變成癌症;絨毛性瘜肉是最容易變成大腸癌,有時會長得大一點,愈大代表惡性機會愈高;其次則是腺性瘜肉。 我有一位病人沒有任何症狀,因為做婚前體檢而發現大腸癌,手術切除至今十五年,育有兩個小孩,身體狀況安好,保持定期追蹤。所謂真正的早篩就是希望在沒有症狀之前發現病況。 那麼有哪些症狀時要提高警覺、盡早就醫檢查呢?以左側大腸癌來說,因為離肛門近,一出血就會發現,痔瘡的血是鮮紅色,如果是暗紅色、帶黏液的血,或糞便裡面有血,多半是大腸出血。 癌症長在左側大腸會刺激直腸,患者會一直想大便,可是如果腫瘤大到引起阻塞,則有一種解不出大便的感覺,我們稱為「裡急後重」,就是想大便又解不出來。左側大腸癌是痛在下腹,右側大腸癌通常痛在上腹,痛的位置不一樣。左側大腸癌的大便習慣改變、出血症狀會比較明顯。右邊大腸癌因為出血經過很長一段距離,排出來已經看不見,肉眼不容易判斷,只有檢驗大便會有潛血,因為這種出血是長期慢性流失,會產生貧血症狀。很多右側大腸癌的病人,容易全身疲倦、頭暈、臉色發白,檢查後才發現貧血,但有時會誤以為是缺鐵性貧血,長期服用鐵劑反而延誤了治療。 此外,十二指腸潰瘍也會造成貧血、大便潛血及上腹痛,所以這些症狀很容易誤以為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如果這個時候照胃鏡,患者正好又有潰瘍,很可能誤診為十二指腸潰瘍、消化性潰瘍。 所以我們一直宣導,貧血一定要做大腸鏡,不能只做胃鏡或者給予鐵劑治療貧血,如今這種延誤診斷的現象已經愈來愈少。同時,右邊大腸因為比較寬,腫瘤要長得比較大才會產生阻塞現象,診斷時多半可以摸到硬塊。右側大腸癌的常見症狀有:摸到腫塊、消化不良、上腹疼痛、貧血,還有大便潛血,這些都是必須注意的狀況。 活下來需要更多的信心和準備 我有一位病人,八十歲時檢查發現罹患乙狀結腸癌,因為肝臟已有多處轉移,外科無法切除,改用標靶及放射治療大腸癌部位。三個月之後,因為肝臟還是沒辦法切除,繼續用放射治療肝部病灶,並施打標靶藥物。現在有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能夠精準照射,照完之後三個月評估發現,還是無法切除,再打三個月的標靶,前後超過九個月。九個月之後評估發現腫瘤縮小了。於是我們決定把大腸切掉,肝臟也切三塊下來,結果大腸和肝臟切下的標本,統統找不到癌細胞了。 這是一個奇特的案例,患者剛就醫的時候,沒有辦法切除肝轉移的大腸癌,療程結束卻完全不存留癌細胞。在以前年代,八十歲的老人家根本不敢想像又做化療又做放療,尤其是這位老先生外形瘦瘦小小的,居然能夠撐過放療、化療和大手術,真的是非常配合。至今開完刀兩年多了,沒有復發。 我在看診時,常常遇到許多病人提出治療之外的疑問,像是醫療費用。年輕時買保險的確有幫助,譬如防癌險和實支實付型的醫療險。 會這般建議是因為,癌症治療費用昂貴,很多新的治療及藥物並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之內,或是有給付時間的限制。我有一位大腸癌症病人發現肝、肺轉移,因為早年買了較周延的保險,每次住院有六萬元醫療給付,各項治療及藥物的使用較不受限制,如此活了八年,幾乎是與癌共存的境界。一般人如果沒有醫療險,就不太可能負擔這麼久的藥物治療。 此外,人工肛門也是很多患者的疑問,害怕做,有時候又不得不做。事實上人工肛門很好照顧,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很多病人做完人工肛門照樣上班,幾十年都沒有影響,每天只要灌一次腸就好,比有些人便祕還好解決。 有些人因為誤解、不了解,堅持不接受治療,導致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甚至性命難保……我真心希望大家能接受醫生的建議,不要因為害怕而錯失治療良機。 大腸直腸癌3個提醒 提醒1:有家族史且有基因突變者,二十歲時就要注意,可能衍生出不同的癌症。提醒2: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比較精確的方法,糞便篩檢相對經濟實惠。提醒3:貧血也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症的病徵之一,勿掉以輕心。 (本文摘自《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我已不在人世:贏得十倍存活率的癌症真相》,今周刊出版,林肇堂, 邱文祥, 陳昭旭, 陳晉興, 陳瑞裕, 康仲然, 黃俊升, 楊培銘, 賴瓊慧, 饒樹文, 黃亞琪著)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脂肪肝恐致肝癌!醫師建議:多做4件事,遠離罹患癌症的可能.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3-19 養生.聰明飲食
防疫在家外送吃什麼才健康?營養師教你點中餐、西餐、速食健康餐訣竅
COVID-19疫情肆虐下,外送平台興起,民眾只要拿起手機就有許多商家與餐點可以選擇,外食頻率增加也讓外食族經常發生飲食不均衡、高鹽、高油、低纖維等問題,長期可能導致便秘、肥胖、三高等慢性病,對身體的傷害不容忽視。營養師覺嘉欣指出,平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整體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況都能有所提升。外食族在點餐時若能把握均衡飲食的原則,就能輕鬆吃的健康又營養,在防疫期間提升免疫力,保護自己對抗疫情。營養師表示,中餐澱粉為主,可以這樣做搭配更營養中式餐點食物的組成以澱粉為主,如炒飯、炒麵、燴飯、湯麵類,需注意飲食不均衡的情況,建議可加點滷蛋、豆腐、豆干等蛋白質食物及一份燙青菜。快炒類烹調口味較重鹹,且烹調用油多,需注意高油、高鹽等問題。如果選便當類,盡量選擇以蒸、煮、烤、涼拌的烹調方式的食物,避免煎、炸物、香腸、貢丸等加工食品,並應搭配足夠蔬菜量。營養師建議,西餐醬汁以紅醬或青醬為首要選擇主餐選擇海鮮類、雞肉等飽和脂肪含量低的白肉,若食用牛肉、豬肉等紅肉,建議每週紅肉攝取要控制在500公克以內。如點義大利麵、燉飯類,首選清炒方式,若選擇醬汁則可優先選擇紅醬或以橄欖油為基底的青醬,而白醬多以鮮奶油為主成分,飽和脂肪含量高,要注意減少攝取頻率,以減少熱量及醬料攝取。如果餐點的蔬菜量不足,也建議再加點一份時蔬或小菜。套餐的濃湯因大多數有添加麵粉及奶油進行調合,熱量不低,建議以清湯取代濃湯。前菜的生菜沙拉若可接受不沾醬,就建議直接食用,以減少攝取醬料的熱量,若不習慣仍需選擇醬汁,建議選擇和風醬、水果優格醬或油醋醬,熱量都比千島醬及凱薩醬還低,可詳看醬料外包裝。例如便利商店1包40公克的沙拉醬,和風醬、凱薩醬、千島醬依序為48、96、104大卡。飯後甜點一般為精緻糕小蛋糕、餅乾、冰淇淋,如果可以的話,盡量少吃甜點,才不會額外攝取過多的精緻糖及飽和脂肪。速食搭配生菜沙拉、無糖茶飲較無負擔建議選擇烤雞、燒肉漢堡類,優於炸雞堡、炸雞塊等油炸物。附餐薯條若換生菜沙拉,可減少至少150大卡的熱量並增加蔬菜攝取量,達到均衡飲食。飲料建議選擇無糖綠茶、零卡汽水或鮮奶,少喝含糖飲料。覺嘉欣營養師表示,把握以下5原則,飲食均衡營養,提升免疫力,幫助對抗疫情。1、每天至少1餐選擇未精緻澱粉類當主食,如糙米飯、地瓜、南瓜、全麥麵包等。2、每天至少吃2份水果與3份蔬菜,選用新鮮當季食材。家中可常備較耐放的水果,減少出門採買的頻率,如蘋果、芭樂、柳橙。3、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包含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乳品類。4、選擇7少食物,少油、少鹽、少糖、少油炸物、少沾醬佐料、少吃精緻甜點與甜飲料,少吃加工食品。5、攝取足夠水分,簡易計算方式可用每公斤體重乘上30毫升,作為一日所需水量的評估。
-
2022-03-16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紅肉到底和失智症有無關係?教授揭更關鍵因素
上禮拜(2022-3-8)我發表吃肉有助延年益壽,吃素真的更健康,真假資訊,指出兩家健康資訊網站所提供的資訊是南轅北轍,互相矛盾。事實上,縱然是同一家網站所提供的資訊,也常常會昨是今非,今是昨非。究其原因,這些所謂的健康資訊網站充其量也不過就是內容農場。它們是只管發表文章,而不會在乎文章對讀者的健康是有益或有害。這篇文章發表後,讀者Shaun在回應欄裡留言:「林教授您好,有另一篇文章請問這個研究可信度高嗎?謝謝您」這位讀者查詢的文章是元氣網在2019-5-3發表的預防飲食/不吃肉易失智?法國最新研究:風險提高了67%。它的第一段是:「近年來素食風潮越來越盛行,有些人認為吃素可以健康養生,但事實真是如此嗎?2019年3月登載在《阿茲海默症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中,由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等多處機構所進行的研究反而提出,肉類攝取不足可能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這段話雖然有說出研究是發表在《阿茲海默症期刊》,但卻沒有提供可資點擊的連結,所以我只好自己去找。我找到它是Intake of Meat, Fish, Fruits, and Vegetables and Long-Term Risk of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肉類、魚類、水果和蔬菜的攝入與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的長期風險)。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項研究並不把魚類(包括任何海鮮)當成是肉類,而它的結論還說魚類(包括海鮮)的攝入與失智症的風險無關。所以,我實在是無法理解為什麼元氣網那篇文章會說「近年來素食風潮越來越盛行,有些人認為吃素可以健康養生,……研究反而提出,肉類攝取不足可能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難道,作者認為魚類和海鮮都是素食?更好笑的是,早在2015年就有一篇論文是與這篇2019年的論文,所得到結論是正好相反,而且這篇2015年的論文還是出自台灣。這篇論文的標題是Dietary patterns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Taiwanese aged 65 years and older(65 歲及以上台灣人的飲食模式和認知能力下降),而結論是:「這項研究表明,頻繁食用肉類/家禽和雞蛋以及不經常食用魚、豆類、蔬菜和水果的飲食可能會對台灣老年人的認知功能產生不利影響。」其實,令人哭笑不得,無所適從的研究還多得很,例如:2022年:Associations of dairy, meat, and fish intakes with risk of incident dementia and with cognitive performance: the Kuopio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 Study (KIHD)(乳製品、肉類和魚類攝入量與失智症風險和認知能力的關係:庫奧皮奧缺血性心臟病風險因素研究 (KIHD))。結論:「儘管某些食物組的攝入量較高與認知表現相關,但我們幾乎沒有發現與失智症風險相關的證據。」2021年:Meat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incident dementia: cohort study of 493,888 UK Biobank participants(肉類攝入和失智症風險:493,888 名英國生物銀行參與者的隊列研究)。結論:「這些發現強調加工肉類攝入是失智症的潛在風險因素。」2021年:To meat or not to meat? Processed meat and risk of dementia(吃肉還是不吃肉? 加工肉類與失智症的風險)。結論:「目前的證據表明,健康的飲食模式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但特定食物和營養素的作用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確定解釋觀察到的飲食影響的特定飲食成分將有助於了解潛在機制,增加對因果關係的信心,並完善飲食建議,但此類研究非常困難。」2020年:Meat Consumpti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Narrative Synthesis and Meta-Analysis(肉類攝入、認知功能和障礙:敘事綜合和薈萃分析的系統評價)。結論:「總體而言,肉類攝入量與認知障礙之間沒有很強的關聯。」那,為什麼不同的研究會有這樣南轅北轍的結論呢?其實,您如果有看過我在2019-10-13發表的紅肉,從不健康到無所謂,就一點都不會感到困惑。不過,為了幫您節省時間,我就把這篇文章的最後兩段拷貝如下:我希望讀者能了解,人是非常複雜多變的「實驗動物」,而食物又是非常複雜多變的「實驗材料」,所以拿人來試驗食物對健康有益或有害,無異乎緣木求魚。請看The problem of what to eat and what not to eat is far too complex to have a simple solution(吃什麼和不吃什麼的問題實在是太複雜了,以至於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同樣一塊肉,我吃了之後睡個懶覺,就轉化成肥油,您吃了之後去舉重,就轉化成肌肉。也就是說,食物攝取是一回事,轉化成什麼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這就是為什麼我一再強調沒有任何單一的食物是會讓人健康。只有全面性的,均衡的飲食,加上有恆的運動,才有保障。原文:吃肉易失智,不吃肉也易失智,海鮮是素食?
-
2022-03-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臟病症狀男女大不同,一表了解差異!專家教從5面向預防
心臟和血管疾病,稱之心臟病,包括動脈粥狀硬化。動脈粥狀硬化是一種斑塊的物質在動脈壁上積聚,而堆積會使動脈變窄,使血液難以通過。形成血凝塊,會阻止血液流動。如此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當心臟血流受阻到,無法運送足夠的血液提供給人體時程度時,就會心臟病發作。而心臟驟停心臟突然停止跳動的狀況,身體各器官,包括大腦和心臟在內都會因為缺乏氧氣,而逐漸喪失功能、壞死,若無獲得即時的醫療救助,患者死亡率極高,也就是所謂的心因性猝死。心臟病發是“循環”問題,心臟驟停是“電”問題。心臟病發時,如果阻塞的動脈沒有及時恢復,治療的時間拉長,對身體的傷害就越大。心臟病的症狀可能是突發而強烈的。但大部分,症狀會開始出現並緩慢在心臟病發作前持續數小時、數天甚至是數週。心臟病共通6症狀1、胸痛(心絞痛):持續30分鐘到幾個小時的不適感或胸部感覺到擠壓。2、呼吸急促:在適度活動後覺得有呼吸不順,像是爬樓梯。3. 上軀幹、頸部、下巴有不明原因的疼痛,四肢有些微變化,像是疼痛、腫脹、刺痛、麻木、寒冷和虛弱。4. 極度疲勞。5. 心跳不規律,比平時快或慢。6. 頭暈或昏厥。上述6症狀為一般心臟病發會有的徵狀,但其實男女的症狀還有些許差異。男性心臟病發症狀:1、胸部不適:大部分心臟病發都有胸部出現不適,且持續超過數分鐘,或是不適感消失後一段時間又出現不適。感覺胸口受到擠壓或疼痛。2、手臂(可能一隻也可能兩隻)、背部、頸部、下巴或胃部的疼痛或不適。3、呼吸急促。4、冒冷汗、噁心或頭暈眩。女性心臟病發徵狀:1、胸部不適:大部分心臟病發都有胸部出現不適,且持續超過數分鐘,或是不適感消失後一段時間又出現不適。感覺胸口受到擠壓或疼痛。2、手臂(一隻或兩隻)、背部、頸部、下巴或胃部疼痛或不適。3. 呼吸急促。4.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出冷汗、噁心、嘔吐或頭暈、心悸;睡眠障礙和不明原因的疲勞。當遇到任何有關心臟病發症狀,記得撥打急救專線,以免耽誤治療!如何預防心臟病?心臟病是可以預防的,那麼要如何預防?從了解身體情形、戒菸、運動、營養均衡、壓力調適等做起!1.、進行身體檢查,了解血壓、膽固醇和體脂等危險因子相關的數據。2、戒菸,研究顯示戒菸一年後,罹患冠心病的風險就會降低50%!3、規律運動,每天步行30分鐘,可以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4、多吃多心臟健康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和全穀類,吃富含瘦肉蛋白的食物,像是魚或去皮雞肉,避免紅肉、黃油和加工食品中的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並減少鹽和糖的攝取量。5、適度調適壓力。(資料來源/心臟基金會)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韓研究有牙齦問題者增患病風險 口腔健康可以預防這代謝疾病! 男人也有更年期!男性更年期症狀該與該看什麼科?需要攝取那些營養素?生產後多久可以開始運動?把握產後瘦身黃金期,5招鍛鍊骨盆底肌肉與核心肌群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3-10 養生.聰明飲食
台灣人愛吃的白飯,其實和砂糖沒兩樣?哈佛博士點名:5種有害健康的碳水化合物
白米和砂糖沒兩樣「褐色碳水化合物」指的是糙米、蕎麥麵(蕎麥粉含量多,麵粉比例少)、使用全麥粉製作的全麥麵包等未經精製的碳水化合物;「白色碳水化合物」則是指白米、烏龍麵、義大利麵、白麵包等精製過的碳水化合物。雖然在我們的日常對話中,碳水化合物和醣類是差不多的意思,但嚴格來說,碳水化合物是由醣類與食物纖維組成,其構成公式是碳水化合物=醣類+食物纖維。一般而言,褐色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纖維含量多,白色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纖維含量少。而食物纖維少到極致的碳水化合物,我們幾乎可以把它當作砂糖看待。簡單地講,白色碳水化合物雖然沒有砂糖那麼甜,但是它在人體內會被分解成糖後再吸收,在本質上和糖是相同的東西。但白米明明就不像砂糖那麼甜,所以乍聽到這種說法,可能會讓各位一頭霧水。請直接牢記,就科學上而言「白色碳水化合物≒糖」,因為無論是盛裝在碗裡的白飯,或是甜口味的零食,對身體來說都是差不多的。雖然說必須節制肉類與白色碳水化合物的量,但是減少這些食物後,肚子應該會餓吧?這種減少食量,特別強調忍耐的「毅力論飲食建議」,以前就流行過了。現在也有許多行動科學的研究逐漸證明,強忍絕不是正確的方法。減少食量通常會讓人產生壓力,很多案例都是實行不久後,無法忍耐而破戒地大吃特吃。這就和減肥復胖的現象相同,應該很多人都有過經驗吧。綜合以上原因,近年來開始有新的飲食建議,與其減少食量,隨時都在忍耐壓抑的飲食方法,學習「替換食物」會更有成效。日常食物的5種分類試著想得簡單一點好了,把所有食物分為5個群組。第1組是多個已研究證實是有益健康的食物;第5組則是有多個研究證實是對身體有害的食物。而我們日常的飲食、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幾乎都是中間的第2、3、4組。我們經常在每天的報紙或電視等媒體看到,宣稱「從最新研究結果已得知有益身體健康」的食物,大多屬於第2組。這些所謂有益健康的研究結果,很可能只有少少的1、2個,是否真的有益健康,現階段也無法斷定;有可能在幾個月後,就出現「最新研究發現其實有害健康」的新聞(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為了這種健康資訊成天提心吊膽,實在沒啥意義。真正有益健康的食物,或許不新奇、也沒什麼話題性,但是將這些有長年研究支持的好食物,納入日常飲食才能真正地確保健康。附帶一提,馬鈴薯不是蔬菜,而是「白色碳水化合物」,請特別注意。可能在某些人的印象裡,馬鈴薯是根莖類的蔬菜,但是在這邊的分類裡,馬鈴薯卻被排除在蔬菜之外。因為研究顯示,炸薯條、洋芋片是有害健康的代表食品,與糖尿病及肥胖的風險也關係密切。這裡所說的堅果類是「樹木的果實」,指的是杏仁、核桃、腰果等。各位也非常熟悉的花生,它其實不是樹木的果實,而是豆類,但是最近有好些研究顯示,花生和其他樹木的果實一樣有益健康。而且和堅果類相比,花生的價格更為親民,想增進健康而不想花太多錢的人,可以多多攝取花生。依健康程度區分的5個群組第1組有多個值得信賴的研究報告,顯示為有益健康的食物。①魚類、②蔬菜與水果、③褐色碳水化合物、④橄欖油、⑤堅果類第2組可能有益健康的食物。少數的研究懷疑其有益健康的可能性。黑巧克力、咖啡、納豆、優格、醋、豆漿、茶第3組沒有任何對健康影響報告的食物。其他食物第4組可能有害健康的食物。少數的研究懷疑其有害健康的可能性。美乃滋、人造奶油第5組有多個值得信賴的研究報告,顯示為有害健康的食物。①紅肉(指牛肉、豬肉,不包括雞肉) 與加工肉(火腿、西式香腸等)、②白色碳水化合物(包括馬鈴薯)、③奶油等飽和脂肪酸註: 這裡的「健康」指的是罹患疾病的風險及死亡率。「褐色碳水化合物」是指未精製過的碳水化合物,「白色碳水化合物」則是指精製過的碳水化合物。書籍介紹科學實證 最強飲食:UCLA博士醫生的世界級研究數據,14天改變你的身體!作者:津川友介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19/02/15作者簡介津川友介(Tsugawa Yusuke)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內科學副教授。東北大學醫學院畢業,取得哈佛大學碩士(MPH)及博士(PhD)學位。曾任職於聖路加國際醫院、世界銀行、哈佛大學,2017年起擔任現職。持續在個人部落格《醫療政策學×醫療經濟學》,傳遞與醫療有關的最新資訊。延伸閱讀: 多喝水不會軟化大便、多運動不會讓便祕改善...關於便祕你一直搞錯的幾件事
-
2022-03-09 該看哪科.皮膚
老人臭不只是衛生問題 醫提醒當心五臟六腑出毛病
● 身上飄出老人臭,不只是衛生問題,要注意是否為疾病引起● 男性皮脂分泌較多,比女性更容易有老人臭● 預防老人臭,除了處理內在疾病,外在個人衛生習慣格外重要不少人上了年紀後,身上會飄出一陣陣的「老人臭」,又稱「加齡臭」。醫師指出,長者發生老人臭,常因個人衛生、愛吃肉等飲食習慣所致,更應提高警覺,注意是否為疾病引起,除了要解決臭味問題,亦可提前找出體內毛病。皮脂腺功能退化 易有異味一般人40、50歲後皮脂腺功能逐漸退化,油脂分泌不平均,像四肢、身體的皮膚出油量少,但腋下、胯下、臉部、額頭、頭皮、耳後、胸前等部位皮脂腺分泌旺盛,經氧化後形成「2-壬烯醛」化合物,若與汗水、表面汙垢等分泌物結合,就會產生類似酸味、油味,因此,老人身上容易產生異味。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老人因新陳代謝機能退化,較年輕人更怕冷,時常穿戴帽子、襪子禦寒,因此,腳趾、頭皮容易有異味飄出。尤其,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散發老人臭,除了皮脂分泌較多、沒那麼愛洗澡,男性又習慣梳油頭,抹油膏在頭上,若沒有清潔乾淨,很容易產生油耗味。《黃帝內經》提到五臟應七竅,代表肝、心、脾、肺、腎等五臟若有疾病,往往會從目、鼻、口、耳等七竅反映出來。趙昭明說,異味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氣味除了從泌尿系統、也會從汗腺排出,但若過去身上都沒有出現老人臭,這陣子卻突然飄出異味,就要注意體內五臟六腑是否罹患疾病。有阿摩尼亞味 要留意肝腎趙昭明指出,若老人家有慢性腎衰竭、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會讓異味感更重。如果有口臭、酸敗味,可能是腸胃、食道或糖尿病問題,若是阿摩尼亞(氨)味,就要注意肝腎等健康狀況。此外,失智症長輩也可能有老人臭問題,家屬需注意其身體機能是否持續退化,或有身心精神問題。飲食清淡多運動 做好清潔國外學者發現,老人臭不僅是表面異味,更要全方位關注健康問題。趙昭明表示,若要預防老人臭,除了處理內在疾病,外在的個人衛生習慣格外重要,包括勤換衣物、刷牙避免口中生菌,也要注意清淡飲食,少吃蒜、辣等重口味及過多紅肉,可多攝取蔬菜、水果及魚肉、雞肉或海鮮等,更要多運動增加新陳代謝。老人家做好清潔最重要。上了年紀後,皮膚除了油脂減少,表皮層變薄,洗澡後容易乾癢,導致許多長輩不愛洗澡。趙昭明建議,老人家的洗澡水溫不宜過高,可用保濕性沐浴乳清潔,若只是用清水擦洗,無法去除表面油脂,洗不乾淨導致異味殘留。老人家最好不要用肥皂洗澡,因皮膚屬於弱酸性,可選用和皮膚PH值接近的溫和沐浴乳較佳,洗澡後要盡快將水擦乾,塗抹乳液。體香劑除臭 可能反生異味趙昭明表示,有些民眾習慣噴體香劑、止汗劑、除臭劑等去除身上異味,老人家則不建議使用,因老人家出汗量少,若使用體香劑在老人身上,可能會與分泌物相互結合產生異味,其添加化學香料也可能引起過敏。
-
2022-03-04 養生.聰明飲食
地中海飲食降血壓、降血脂還能防中風! 營養師揭「5原則+1陷阱」
42歲的陳董是個年輕有為的企業家,患有慢性高血脂,平常都有按時服用藥物。最近幾週偶爾有頭暈現象,不過最近這一次,暈眩的時間續約20幾分鐘,講話咬字也有些不太清楚,坐下來休息一陣子,這些症狀就又慢慢消失了。一開始覺得應該只是工作太累的關係,就沒有太注意。而太太覺得有點不放心,還是安排先生到醫院做詳細檢查。經醫師診斷後懷疑是腦中風前兆,經藥物治療後,陳董不再出現類似的症狀,頭暈的情況也大幅改善。中風是突發性的腦血管疾病。因為腦血管阻塞或腦血管破裂而造成突然的大腦局部或全部的功能失調,腦細胞得不到營養及氧氣,造成腦部的機能受損或壞死。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脂、心律不整、糖尿病、肥胖、抽菸、飲酒過量都有可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 中風常見症狀1、臉部、手臂或腿部感到麻痺或顫動2、說話不清或失去說話能力3、視力模糊不清4、頭部劇痛或暈眩5、行動不穩或跌倒當出現上述症狀,記得要盡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 健康飲食(地中海飲食)可以預防中風?營養師談到要預防中風,其實可以從飲食方面著手。地中海飲食可以維持體重及對於心血管健康有正向幫助之外,還可以幫助降低罹患中風風險、降低血壓及血脂,讓身體維持在一個健康的狀態。地中海飲食怎麼吃?6個重點典型的地中海飲食具有共同的元素,像是大量蔬菜、水果、豆類、穀物和穀類食物,例如全麥麵包和糙米。還有適量的魚、白肉和一些低脂乳製品、堅果,以及少量的紅肉和甜點。使用不飽和脂肪,像是橄欖油代替飽和脂肪,像是豬油或酥油。1、每天攝取蔬果水果5-8份、全穀類、橄欖油、堅果、豆類。2、每週吃2-3次海鮮。3、適量補充白肉、雞蛋、乳製品。4、足量的開水,每公斤體重約30-35毫升,以70公斤成人,每天攝取約2100-2450毫升。5、適量飲酒,建議為紅酒。6、避免攝取過多的紅肉及加工製品除了飲食外,還可以從其他面向著手,像是控制好三高、體重、規律運動、戒菸及維持良好的生作息,都可以降低中風的風險喔。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 延伸閱讀: ·吃東西愛沾醬小心腦中風機率暴增! 醫曝「常踩陷阱」:一小匙鹽就快超標 ·突然變得多話小心是「腦溢血」了! 「6大恐怖徵兆」曝光:自己也不知情
-
2022-03-02 該看哪科.皮膚
白頭髮最好別拔!皮膚科醫提醒:小心長不出新髮
●白髮不可拔,拔光可能變禿頭●白髮是老化的現象,先從顳部兩側出現●多吃紅肉、深綠色蔬菜及蛋、豆、魚等養血生髮工作壓力大,白頭髮愈來愈多,每當照鏡子總忍不住想拔?但常聽到「白髮拔一根長三根」,讓人想動手又害怕。醫師表示,「拔一根長三根」的說法並無根據,但白髮千萬不可拔,拔光了可能再也長不出來變禿頭,「留得青山在」,還有機會由白轉黑。白髮和老化、遺傳等有關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表示,毛囊中的毛母細胞會持續不斷分裂長出毛髮,長出的新髮通常都是白髮,而毛母細胞旁有黑色素細胞,生產黑色素提供給毛髮,因為黑色素提供的量有多有少,因此產生黑髮、金髮等不同的髮色。一旦黑色素細胞的功能衰退,就會導致頭髮在無色狀態下冒出頭皮而形成白髮。至於黑色素細胞的功能衰退,則可能和老化、遺傳或和免疫機制等有關。房事過度 頭髮也會早白北醫大皮膚科副教授蔡仁雨表示,白髮主要是老化的現象,通常男生29歲、女生31歲開始,自顳部兩側出現白髮,但有些人因為遺傳,白髮會較早出現。中醫師周宗翰表示,中醫觀點來看,「黃帝內經」指「腎藏精,其華在髮」、「腎虛髮墮」,若是熬夜、久病等都容易引起腎虛,導致頭髮缺乏營養,從而出現白髮、掉髮;「醫學入門」則說,「因房勞損髮易白」,所以若房事過度,也就是縱欲,會腎精氣虧損、陰液不足,使頭髮過早變白。壓力造成 和免疫機制有關針對壓力造成的白髮,曾德朋認為,和免疫機制有關,壓力會讓身體產生更多發炎因子,進而攻擊毛髮的色素細胞或毛囊細胞。其中,圓形禿常見免疫機制造成白髮,因發炎物質攻擊黑色素細胞,不小心攻擊到毛母細胞,因此導致頭髮掉落,還常見毛髮變白狀況。曾德朋表示,圓形禿的治療,會在頭皮塗抹EGF等表皮生長因子或低能量照光,讓毛髮長出。如果看到「白毛」先長回來,表示毛母細胞已漸漸恢復作用,後續黑色素細胞也有機會恢復功能,慢慢再長出黑髮。「保證恢復烏黑」不可信不過,曾德朋說,目前還沒有研究發現可以把黑色素細胞功能喚醒的機制,因此,坊間若有標榜「保證恢復毛髮烏黑」的藥妝品都是騙人的!「現在都是透過降低自由基和發炎因子,讓黑色素細胞功能慢慢恢復,因此看到白髮千萬不能拔,因為拔掉後會不會再長出新的毛髮並不曉得,但留著白髮還有機會等黑色素細胞恢復功能變黑。」曾德朋強調,避免頻繁染髮、燙髮、高熱吹整等化學物質傷害、減少日曬等紫外線傷害,保持充足睡眠、營養均衡,都是減少自由基和發炎因子的方式。面對滿頭白髮,令人煩躁。蔡仁雨笑說,若擔心白頭髮不好看,就把頭髮染黑就好啦!腎精足、氣血旺 有助生髮周宗翰表示,當腎精充足、氣血旺盛,頭髮的發育就會濃密、黑亮、柔潤;反之則容易變白、稀少、枯萎、缺乏光澤。由於「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因此建議可多吃紅肉、深綠色蔬菜以及蛋、豆、魚等「養血」的食物,也推薦可食用「潤澤養髮湯」,藉以疏肝理氣、補肝腎,養血生髮。
-
2022-02-27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後補充蛋白質卻沒能長肌肉?專家曝無效原因及高蛋白正確吃法
健身愛好者重量訓練後,常補充高蛋白粉,修補及重建受損的肌肉,促進肌肉生長。高蛋白粉依來源不同,分為從牛乳分離的乳清蛋白、酪蛋白,或從黃豆而來的黃豆蛋白,甚至也有從白米分離的米蛋白。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高蛋白粉就是蛋白質產品,但部分商品為增加風味,或避免高蛋白粉結塊影響口感,會添加糖分等碳水化合物。補充高蛋白粉恐誘發痘痘生成。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各家高蛋白粉產品成分比例不同,除蛋白質,可能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當碳水化合物中的糖類比例愈高,補充後將使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第一型上升,容易造成皮膚油脂增加、誘發痘痘,提醒補充高蛋白粉應注意產品含糖量不可太高,最好選用低糖或無糖產品。長出「健身痘」時,如果症狀輕微,可先暫停補充或改用其他低糖、無糖產品,若症狀嚴重仍需就醫治療,以防病情惡化。以下是補充高蛋白粉常見三大迷思,由專業營養師為大家解惑。 1.運動後只要補充高蛋白粉,就能增加肌肉生長?解答:搭配足夠重訓才有增肌效果,只做有氧運動無效。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說,須從事份量足夠的重量訓練,補充高蛋白粉才有效果。「重量訓練增長肌肉過程,是先破壞肌肉,造成肌肉損傷,再補充高蛋白質,促進肌肉修補及重建。」肌肉要達到一定損傷,補充高蛋白粉才有意義,如果只是快步走、跑步等有氧運動,補充高蛋白粉對增長肌肉則無效果。蘇秀悅說明,快步走等有氧運動主要是消耗熱量,運動後補充水分即可,重量訓練才需要補充高蛋白質。她說,重量訓練應由專業教練設計,每次運動時間一小時,針對不同肌群進行五至六種訓練動作,每種動作需做12至15次,並重複循環三次,每周訓練三天,以訓練一天、休息一天模式進行。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說,重量訓練後,新陳代謝快、能量消耗多,除補充高蛋白粉,應合併攝取一份醣類,如一片吐司、一顆三指輻寬的地瓜,可以讓高蛋白粉充分作用在肌肉重建。張斯蘭說,診間常見健身者錯誤補充高蛋白粉。有人擔心運動後吃東西會變胖,沒有立即吃高蛋白粉,反而在沒有運動時補充,無法達到增肌效果;也有人為促進肌肉生長而補充過量。錯誤的補充時間及份量,均可能造成腎功能損傷。門諾醫院營養師蔡坤融建議,蛋白粉應要在運動後30分鐘內喝完,這是因為身體正處在新增肌肉的時間點,這時攝取蛋白質最有效率,吸收比較多,肌肉生長也快。2.年長者肌肉量流失,可以補充高蛋白粉嗎?解答:可諮詢營養師適當補充,但由天然食物中獲取蛋白質最佳。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許多年長者肌肉量流失,常有肌少症,可否直接補充高蛋白粉,增加肌肉量?張斯蘭說,年長者可能因牙口不好,無法咀嚼肉類,或是食量小,無法攝取每日所需蛋白質,造成肌肉流失、肌力不足,可以諮詢營養師,經由補充高蛋白粉增加蛋白質攝取,但仍建議由一般食物攝取足夠蛋白質最佳。許惠玉說,身體新陳代謝、頭髮和指甲生長等都需要蛋白質,不反對高齡者補充高蛋白粉,但要先諮詢營養師,注意高蛋白粉所含的糖分,以防攝取過量,增加體內熱量及脂肪生成。蘇秀悅提醒,對年長者來說,不是吃蛋白質就會長肌肉,如果沒有從事重量或負重訓練,光吃高蛋白粉也無法增加肌力。3.高蛋白粉很營養,可以取代蛋白質食物?解答:補充蛋白質須依靠多元飲食,以原型食物優先。許惠玉說,高蛋白粉雖然蛋白質含量高,但不可以當作蛋白質主要來源。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豆、魚、蛋、肉類還含有其他人類所需的營養素,如紅肉類有礦物質鐵、維生素B12等,海鮮有微量元素鋅等,這些都是高蛋白粉沒有的,且每項食物所含蛋白質的結構及胺基酸比例也不同,因此補充蛋白質須依靠多元飲食。健身的人若要補充蛋白質,建議先攝取原型食物,如雞胸肉、雞蛋、蛋白、豆乾等,高蛋白粉只能偶而取代,不可成為唯一的來源,忽略攝取其他食物。
-
2022-02-26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期間飲食該如何控制?營養師:8大飲食指南一次看懂,讓你遠離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懷孕期間以75克葡萄糖水耐受試驗,經3段血糖檢測,有1項或1項以上異常就算妊娠糖尿病,目前在台灣沒有大規模的研究證實台灣的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但來營養諮詢的妊娠糖尿媽媽有上升趨勢。若未能於孕期期間控制穩定血糖,對媽媽及寶寶都會增加危害風險;以下跟大家分享妊娠糖尿媽媽在食物的選擇應如何管理,吃出營養對抗高血糖及避免體脂肪增加。孕期控制血糖虛改變生活習慣 減醣從均衡飲食開始治療懷孕婦女的高血糖,首要且不能忽略的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如果生活習慣的改變無法達到血糖控制目標,才會考慮開始藥物合併治療。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賴冠菁表示,想要透過飲食管控血糖,均衡飲食是重要的一環,而減醣飲食更為重要。醣類就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單醣、雙醣、寡糖及多醣,而單醣及雙醣是分子較小的醣類,人體吸收相當快,因此妊娠糖尿媽媽血糖想管理良好,須減少小分子的醣類,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多醣類食物。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攝取額外加糖的飲品或甜品,而攝取天然的多醣類食物。賴冠菁說明,均衡飲食就是每日都能攝取到6大類食物分別為:全穀雜糧類、乳品類、水果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食物升糖指數,所以想要輕鬆控糖,就是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並選擇低升糖的食物,並控管攝取的份量。要記得吃澱粉的同時就要搭配吃蔬菜纖維及蛋白質,簡單的每餐進食訣竅如下,詳細的食物份量及飲食,建議經營養師針對個人量身訂做:▸菜:煮熟蔬菜至少1碗。▸肉:瘦肉或魚肉約手掌心大小,蛋奶素者約1塊或田字型豆腐1塊+小方豆干1塊+蛋1顆。▸飯:全穀雜糧飯4分之3碗。▸水果:每天水果2至3份,1份相當於柳丁大小1顆。▸乳製品:低脂乳品1至1.5份,1份相當於240cc的鮮奶或3湯匙的奶粉,需分成多次點心吃,避免果糖及乳糖吃過多,造成短時間內血糖升高。妊娠糖尿病飲食該如何控制? 8大重點1次看懂1.熱量依照孕程期別及體型調整妊娠媽媽被診斷出妊娠糖尿通常在24至28周,處於孕期第2期及第3期,每日熱量的攝取則需比孕前增加300大卡。應視孕婦的血糖值及體重增加情形做調整,最少不可以低於1500至1800大卡/天,但也不能因懷孕而有1人吃2人補的觀念,否則熱量攝取過多,容易累積體脂肪。2.攝取天然的醣類食物替代精緻糖每日醣類建議攝取量為熱量的40%至50%,依照美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的建議,懷孕婦女的醣類攝取至少要有120公克/天,若以台灣食物代換表的含醣份量來說明,每天至少要攝取11至12份(1份醣量15公克),建議分配到3至6餐/天,1份醣類的食物量,應以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為優先,因其所含的膳食纖維較為豐富,益於血糖管理。水果以選高纖維且果糖含量低的種類,依照食物份量表的1份醣為15克,芭樂1份約155公克(相當於大顆芭樂半顆或小顆芭樂1顆),膳食纖維有5.7克,含有維生素C 213.7毫克,堪稱營養素之王。3.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大部分蔬菜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吃蔬菜可以減緩食物被吸收的速度,避免升糖反應之外,還能增加飽足感,故建議每餐一定要有蔬菜類,而非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薏仁或地瓜塊莖類等,和白米飯及精緻澱粉食物相比,全穀類的升糖反應相對較低,其所含的纖維質較多,提升飽足感及攝取到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更能減少血糖震盪。4.選擇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是指6大類食物中的豆魚蛋肉類,而其中的豆是指黃豆、黑豆、毛豆及其製品,家禽肉類吃肉不吃皮,紅肉類挑瘦肉不吃肥肉,魚及蛋類都是很好的蛋白質食物來源,優質蛋白質可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減緩食物吸收率,每餐攝取豆魚蛋肉助穩定血糖。5.少量多餐避免血糖起伏及飢餓感懷孕過程中,常因腹中寶寶逐漸長大因而影響孕媽咪腸胃道的舒適度,為了穩定血糖值,選擇少量多餐且定時定量的用餐方式最適當。很多人都誤以為少量多餐就是1天吃6餐,而每餐吃1個便當或1碗牛肉麵,點心吃蛋糕配珍珠奶茶,賴冠菁說,其實少量多餐是指將1餐份量分成2餐來吃,並能同時攝取膳食纖維及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更能有益於血糖管理。6.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補充孕期第3期要增加的營養素有鐵、鈣、鋅、鎂、碘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葉酸等,適當進食富含的食物,補充胎兒生長及母體需求。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豬血、豬肝、瘦肉等。含鈣豐富的食物,如:乳品類、牡蠣、丁香魚、起司、黃豆及豆製品。含鋅豐富的食物如:蛤蠣、牡蠣及瘦肉類。含鎂豐富的食物,如:原味堅果類、未精緻全榖雜糧類等。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等。而深綠色蔬菜及未精緻全榖雜糧類能提供維生素B群及葉酸。增加鎂的攝取有助改善媽媽孕程抽筋的症狀,乾海帶15克(約1湯匙)含有97.8毫克,去殼調味南瓜子15克(約1湯匙)含有94.5毫克,胚芽米乾重80克煮熟後約1碗量含有440毫克,建議用胚芽米或其他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取代部分白米飯,並每天1湯匙堅果種子類,增加鎂的攝取。7.少鹽、少油炸的飲食攝取過多的調味料會增加鈉量攝取,造成水腫、高血壓及孕程末期妊娠毒血症,利用清蒸、燉、滷、水煮、涼拌取代糖醋、油炸、沾粉或勾芡的菜餚,以避免過多油脂的攝取;加工食品通常含有看不見的油、鹽、糖,例如:貢丸、香腸,醃漬食品也含較多的鹽、糖,例如:蜜餞等,建議淺嚐即止。8.喝水量絕對要夠人體內水分大約佔體重的70%,水參與人體重要的消化酵素反應,生物化學作用及促進代謝,具維持體液正常滲透壓及電解質平衡、調節體溫的作用。若每天飲用的水不夠,食物中的營養素就不能被吸收,人體的廢物也不能變成尿液排出體外。每日需求量為每公斤體重30cc,建議不要用含糖飲料、鮮奶、鹹湯或濃茶等取代水。若擔心有水腫問題,除避免醃漬品、滷汁或高湯過量攝取外,建議睡覺時可用枕頭墊腳,或盡量能將1天的水量安排在睡前2至3小時喝完。★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2-24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高尿酸也易中風、心肌梗塞!地雷不只海鮮,醫教4招趁早改善
防範中風、心肌梗塞,大多普遍關心三高,不過提醒民眾也得注意第四高,高尿酸。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高尿酸對人體的影響不單只有痛風,也和中風、心肌梗塞、甚至是癌症息息相關,日常應多留意生活習慣,更有助防範四高及各項疾病。 高尿酸不只引痛風,也要留意中風、心肌梗塞! 盧泰潤醫師表示,高尿酸從普林而來,普林是身體正常組成的成分,經代謝形成尿酸,從糞便、尿液排出,因此產生太多的尿酸,或是排出的太少,特別是腎臟代謝的太少,累積過多便會形成所謂的高尿酸。 高尿酸大多無症狀,但日久未改善,便會形成結晶卡在關節,形成所謂的痛風,關節處會出現紅腫熱痛的情況,尤其是手腳末梢的小關節。而這些結晶也容易卡在泌尿系統,若是卡在腎臟就會形成腎結石,出現血尿、腰酸背痛等症狀,久未改善、日積月累便可能更進一步形成尿酸性腎病變,患者的腎臟功能將逐漸下降,甚至到需要洗腎的地步。 醫師也表示,高尿酸被列為第四高,與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並列討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和三高一樣,同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且就台灣而言,因多帶有南島語系種族基因,罹患高尿酸的風險也比其他國家來得高,有時甚至可位居世界第一。而不少研究也觀察到高尿酸的患者,也同三高有相當高的機率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被列為獨立的風險因子,也有部分研究發現可能提升罹患泌尿道系統癌症風險,雖然確切的關聯性尚有待進一步釐清,推測與形成自由基傷害有關,不過單從生活習慣來看,高尿酸和三高確實也都有共同的風險因子。 高尿酸地雷不只海鮮,4種食物都要注意! 盧泰潤醫師表示,高尿酸的風險因子大部分如三高,包括基因遺傳、年齡老化、缺乏運動、缺乏飲水、飲食不均等,而不少民眾對於高尿酸、痛風等最常聯想到的就是海鮮,會多著重在避免海鮮過多攝取,但其實紅肉也含有較高的普林、啤酒和果糖也會影響尿酸代謝,例如手搖飲,這些都是需要一同留意的,而非單單不吃海鮮。至於早期被廣為流傳關於黃豆、香菇等植物性普林,則據現有研究與痛風沒有關聯。另外,肥胖是三高及各種疾病的常見風險,對於高尿酸也是如此,其會影響代謝功能、阻礙尿酸代謝,也需注意。 防高尿酸引中風、心肌梗塞,醫教4招趁早改善! 盧泰潤醫師表示,高尿酸和三高一樣,在初期尿酸偏高時可透過日常改善逆轉、降下尿酸,但若拖久了形成尿酸性腎病變、洗腎等較嚴重情況時,常見就需藥長期以藥物控制。因此提醒,民眾日常應盡可能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蔬果、多喝水取代手搖飲,並培養運動習慣增強基礎代謝,而若已發現尿酸偏高、有高尿酸情況,更應盡可能避免海鮮、紅肉、啤酒、手搖飲等相關風險,除此之外也可以適度的多補充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食材或營養食品,如芭樂、奇異果等,有助尿酸代謝。在良好的生活形態下,不僅有助避免高尿酸,同時也有利防範三高、中風、心肌梗塞等各項疾病。 《延伸閱讀》 .關心三高更要注意代謝症候群!中風、心肌梗塞高出3倍,醫教6招逆轉! .肥胖罹癌風險僅次於抽菸!醫舉肝癌3部曲,趁早調整生活可逆轉。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24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常胸悶胸痛、呼吸不順、頭暈?恐是「心肌梗塞」徵兆,這些方法助你保護心血管
你是否也常感到胸悶胸痛,肩頸痠痛?上班族、低頭族長時間久坐不動,小心隨時引發血管栓塞!📢教你7招,改善身體柔軟度|調整均衡飲食|放鬆舒緩情緒!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學會護心招數。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從根本預防 讓心血管健康每次聽聞有人猝死的消息,總令人惋惜及感嘆人生無常,也會擔心有天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對於猝死,我們真的無法防範也束手無策嗎?若莫名胸悶胸痛、頭暈,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教你從日常保養開始,遠離心血管疾病!【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增加身體柔軟度,讓血管變年輕)。✅ 學會 1 個生活技巧(按按穴位解決失眠,降低心血管風險)。✅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透過脊椎運動,緩解痠痛、加強肌力)。✅ 閱讀 3 篇健康知識(教你護心食物這樣吃,遠離心血管疾病)。★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閱讀】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技巧】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護心訣竅 心臟病預防:物理治療師 沈湘苓⏰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居家運動-脊椎運動與大腦遊戲: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職能治療師/執行長 鍾孟修⏰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預防心肌梗塞多吃6類食物!營養師開「護心一日菜單」當氣溫驟降時容易心肌梗塞發作,尤其三高患者、抽菸或體重過重的族群,都應嚴防心肌梗塞的發生,及早做好「護心」準備。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指出,預防心肌梗塞發生,平時應有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加上用藥與定期檢查,她還設計「護心一日食譜」,供民眾養護心血管健康的參考。👉《點此看全文》營養師分享預防心肌梗塞必吃6大類食物大公開⏰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降低焦慮、舒緩情緒的伸展運動:行動職能治療師 陳姵君⏰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聽喜歡的音樂⏰ 18:00-19:00 【閱讀】食在美好比素食健康!《歐洲心臟期刊》推一飲食法護心效果佳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都造成全球約1,710萬人死亡,佔全球總死亡人數31%。分析數據顯示,比起吃紅肉或者禽肉,只吃魚肉與心肌梗塞、中風、心衰竭等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下降有關。這種只吃魚肉、不吃紅白肉的飲食方式也有一個專門名詞——「魚素(pescatarian)」。👉《點此看全文》你聽過「魚素主義」嗎?研究:魚素主義者,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最顯著⏰ 19:00-20:00 【閱讀】洗澡沐浴保護心血管 冬季洗澡謹記三大要訣根據統計,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高峰期,冬季不時有冷氣團來報到,忽然驟降的低溫易導致身體的血管明顯收縮,若血管本身就有硬化或是彈性較差的問題,氣溫造成的冷熱交替壓力會使得血管承受過大的壓力,一旦壓力過大就可能引起心肌梗塞或是中風等情況。除了外在環境的氣溫變化容易使得血管收縮起伏過大,不少人喜歡在冬季泡溫泉或洗熱水澡,醫師提醒4泡澡注意事項,使血管不會承受過大的壓力。👉《點此看全文》洗錯恐引發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師教你「4泡澡注意事項」⏰ 20:00-21:00 【技巧】一夜好眠舒緩放鬆-初階舒眠穴道按壓:緻宸中醫診所中醫師高羿宸⏰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2-19 養生.聰明飲食
疫情叫外送常導致飲食不均 掌握5原則也能吃出防疫力
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外送平台興起,民眾只要拿起手機就有許多商家與餐點可以選擇,外食頻率增加也讓外食族經常發生飲食不均衡、高鹽、高油、低纖維等問題,長期可能因此導致便秘、肥胖、三高等慢性病,對身體的傷害不容忽視。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營養師覺嘉欣指出,平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整體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況都能有所提升。外食族在點餐時若能把握均衡飲食的原則,就能輕鬆吃的健康又營養,在防疫期間提升免疫力,保護自己對抗疫情。中西式餐點這樣點 外食也能健康吃覺嘉欣營養師表示,中餐愛好者要注意,中式餐點食物的組成以澱粉為主,如:炒飯、炒麵、燴飯、湯麵類,需注意飲食不均衡的情況,建議可加點滷蛋、豆腐、豆干等蛋白質食物及1份燙青菜。快炒類烹調口味較重鹹,且烹調用油多,需注意高油、高鹽等問題。如果選便當類,盡量選擇以蒸、煮、烤、涼拌等這類烹調方式的食物,避免煎、炸物、香腸、貢丸等加工食品,並應搭配足夠蔬菜量。西餐愛好者則建議主餐選擇海鮮類、雞肉等飽和脂肪含量低的白肉,若食用牛肉、豬肉等紅肉,建議每周紅肉攝取要控制在500公克以內。如:義大利麵、燉飯類,首選清炒方式,若選擇醬汁則可優先選擇紅醬或以橄欖油為基底的青醬,而白醬多以鮮奶油為主成分,飽和脂肪含量高,要注意減少攝取頻率,以減少熱量及醬料攝取。如果餐點的蔬菜量不足,也建議再加點1份時蔬或小菜。套餐的濃湯因大多數有添加麵粉及奶油進行調合,熱量不低,建議以清湯取代濃湯。前菜的生菜沙拉若可接受不沾醬,就建議直接食用,以減少攝取醬料的熱量,若不習慣仍需選擇醬汁,建議選擇和風醬、水果優格醬或油醋醬,熱量都比千島醬及凱薩醬還低,可詳看醬料外包裝。例如便利商店1包40公克的沙拉醬,和風醬、凱薩醬、千島醬依序為48、96、104大卡。飯後甜點一般為精緻糕小蛋糕、餅乾、冰淇淋,如果可以的話,盡量少吃甜點,才不會額外攝取過多的精緻糖及飽和脂肪。速食愛好者,建議選擇烤雞、燒肉漢堡類,優於炸雞堡、炸雞塊等油炸物。附餐薯條若換生菜沙拉,可減少至少150大卡的熱量並增加蔬菜攝取量,達到均衡飲食。飲料建議選擇無糖綠茶、零卡汽水或鮮奶,少喝含糖飲料。飲食均衡提升免疫 把握5原則對抗疫情覺嘉欣營養師表示,若能把握以下5原則,飲食均衡營養,提升免疫力,幫助對抗疫情:▸原則1:每天至少1餐選擇未精緻澱粉類當主食,如:糙米飯、地瓜、南瓜、全麥麵包等。▸原則2:每天至少吃2份水果與3份蔬菜,選用新鮮當季食材。家中可常備較耐放的水果,減少出門採買的頻率,如:蘋果、芭樂、柳橙。▸原則3: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包含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乳品類。▸原則4:選擇7少食物,少油、少鹽、少糖、少油炸物、少沾醬佐料、少吃精緻甜點與甜飲料,少吃加工食品。▸原則5:攝取足夠水分,簡易計算方式可用每公斤體重乘上30毫升,作為1日所需水量的評估。★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2-18 養生.聰明飲食
常便秘該吃什麼蔬果?營養師認證「30樣解便秘食物」隨處都有
身為身班族的你,三餐老是外食,為了節省時間而忽略飲食均衡嗎?在飲食與工作雙重壓力下,總覺得上廁所不太順暢,小腹腫脹的困擾嗎?小編特地邀請營養師為我們整理常見食物中膳食纖維含量,我們一起來看看! 膳食纖維大部分來自於植物,也就是人體不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和木質素,還有像是飲食中無法被小腸消化吸收的寡醣、人工合成的聚糊精(polydextrose)和抗性澱粉。吃進體內後,可以幫助排便順暢、延緩餐後血糖急速上升、增加飽足感等作用。 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以往我們接收的資訊是到每日要吃25-35g膳食纖維,不過根據109年4月國民健康署公布的第八版國膳食營養素攝取量,依據不同年齡、性別做出膳食纖維參考攝取量!要知道自己一天需要吃多少膳食纖維,可以從下表查到喔! 不同年齡、性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參考表 常見食物中膳食纖維含量全穀雜糧類即食燕麥片10.5 g燕麥 8.5 g紅藜 8.3 g五穀米 4.9 g甜玉米 4.7 g蓮藕 3.3 g芋頭 2.3 g紅肉甘薯 2.4 g 堅果種子類奇亞子 29.7g開心果 13.6 g黑芝麻粉 12.3 g原味杏仁果 9.8 g原味腰果 5.0 g 水果類百香果 5.3 g芭樂 3.3 g奇異果 2.7 g蘋果 1.5 g 蔬菜類牛蒡 5.1 g野莧菜 4.3g甘藷葉 3.3 g菠菜(葉) 3.2 g甘藍菜 3.0g 菇類杏鮑菇 3.1 g金喜菇 2.5 g猴頭菇 2.3g金針菇 2.3g鴻喜菇 2.2g 豆類黃豆 14.5 g帶莢毛豆11.0 g毛豆仁 6.4 g以上膳食纖維含量為該食物中100g所含克數 膳食纖維的補充,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較好喔!另外,除了補充膳食纖維,也要注意水分的補充,以免膳食纖維攝取過多、水份不充足的情況下,反而會造成便秘喔!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  延伸閱讀: ·吃錯高纖食物小心反便秘!營養師揭「高纖蔬菜排行」 高麗菜吃整顆還不夠 ·腹脹、腹痛...你多久沒大便? 專家認證「便秘救急法」:跟著做超順暢
-
2022-02-1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打嗝、燒聲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中醫師點名10症狀,搞懂腸胃生了什麼病
不少人會認為,當脾胃出狀況時就會有胃痛、腹瀉、腹痛、腹鳴等現象,其實脾胃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以下這十種症狀,會時常發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但很多人卻不曾注意過,當這些日常的症狀開始跟以前不一樣時,請務必多加留意,因為很有可能代表你的脾胃出問題了。一、打嗝以中醫的角度來看,打嗝又稱「呃逆」,為胃氣上逆所引起的現象,像是吃太飽、吃太快、吃太多產氣的食物、情緒壓力等等,都有可能會造成打嗝,一般短暫且可以自然停止的打嗝,皆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是過於頻繁地打嗝且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很可能是胃部疾病所引起,例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等。此外,腦部腫瘤、中風、頭部外傷等中樞神經出現問題的患者,甚至某些類型的癌症,都可能會出現頑固性呃逆,建議當打嗝停不下來時,應及時就醫,找出病灶對症治療。二、放屁中醫將放屁、排氣稱之為「矢氣」或「屎氣」。每一個人都會放屁,適量的放屁對身體是有利的,反映著體內的氣機通暢。郭大維院長指出,但如果出現以下這些放屁類型就需要多多留意,有可能是身體疾病的症狀:❶多屁在中醫認為,經常性的放屁並非是在排毒,而是腸道消化不良,或是腸道壞菌太多時所引起的。正常來說,一天的放屁次數在十四~二十六次皆屬正常範圍,若超過這個數字就代表多屁。當脾胃虛寒時,排氣會變多但不臭;若脾胃濕熱,排氣不但多且臭。基本上放屁次數過多,大多和腸胃功能有關,例如腸躁症、便祕等,都可能引起多屁的症狀。❷臭屁中醫認為,經常排臭屁,是腸胃較虛、消化不良,脾胃濕熱讓腸胃運化停滯所致。而大多數的屁是無氣味的,會有臭味的原因多來自於「硫化物」的成分,和日常飲食有相當大的關係。經常暴飲暴食、進食過多的燥熱食物,例如起司、紅肉等,這些黏膩難消化的食物,都會導致腸胃運作失常,也更容易造成難聞的屁味。此外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腸道發生病變,例如潰瘍、慢性發炎、腸道有出血,甚至惡性腫瘤等現象時,排出的屁味也會更加刺鼻。三、脹氣脹氣最常發生在吃壞肚子或吃到腐敗的食物、胃痙攣、腸絞痛等情況,但長期找不到原因,或是突然發生且無法緩解的脹氣問題,就要考慮其他病因的可能性,像是胃發炎、腸道感染,甚至是癌症等,都可能造成胃脹氣。就以大腸癌來說,腫瘤會阻塞腸道而導致腹脹,早期的胃癌通常也沒有太多症狀,大多以上腹部脹氣或消化不良等模糊症狀表現。四、便祕在中醫上認為,便祕大致有四種證型:❶腸胃燥熱:飲食不正常、吃過度辛辣、油膩的食物。❷陰寒凝滯:喜歡吃生冷食物。❸氣血不足:久病體虛,像是有糖尿病、急慢性腎病、腎發炎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❹氣機不通:久坐少動、情緒憂鬱、容易煩心者。大部分的便祕都可以透過飲食或生活習慣來調整,但當你的便祕型態伴隨著這些症狀,還是建議需考慮就醫,以免症狀惡化。五、腹瀉腹瀉在中醫裡面稱之為「泄瀉」,認為「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可見腹瀉和脾胃的關係最為密切。腹瀉主要是由病毒、細菌感染所引起,原因包括食物不潔、食物中毒、食物寒涼、消化不良等。約有八成患者是屬於急性腹瀉,而慢性腹瀉致病原因比急性複雜,例如克隆氏症、潰瘍性腸炎、腸道感染性疾病,甚至是大腸癌、小腸吸收不良等病症,都可能有長期腹瀉且排便帶血,甚至還有體重下降或貧血等症狀。急性腹瀉是指,一天之內腹瀉超過四次,且持續超過三天、甚至是兩個星期都未能緩解,患者可能會有脫水的現象,尤其是發生在身體比較虛弱的年長者及幼童時,要更加留意,恐會有大量脫水,甚至產生休克的情況發生。而慢性腹瀉則是,腹瀉情況超過兩個月都未有改善,且體重有明顯下降或貧血的情況發生。六、腸鳴腸鳴又稱叫腹鳴,是指腸動有聲。中醫認為,若鳴響在胃部,是為中氣不足、胃腸虛寒;若腹中腸鳴如雷,多為風、寒、濕、邪,以致腸胃運作紊亂所致;腹內有腸鳴聲,會有腹脹、胃腸功能傳導減弱所致。有些人的肚子動不動就咕嚕咕嚕叫不停,肚子餓也叫,不餓也叫,每當在重要場合或安靜的場所都會讓人瞬間尷尬。當腸內好菌、壞菌、菌體失調而產生大量氣體,使腸胃內容易產生幅度過大或異常移動時,就會出現「腸亢進」,也就是腸鳴的現象。短暫的脹氣腸鳴不大會被視為疾病,但若腸鳴次數增多、聲音增大且伴隨其他不適,如腹痛、腹脹或食慾低下等,或是腸鳴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就可能表示有腸胃發炎的症狀,最好安排檢查,排除是否有長息肉、腫瘤等疾病。七、厭食中醫厭食稱之為「納呆」,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調所致,也是一種進食障礙。厭食可分為三種證型:❶脾氣胃虛型:通常患者精神較差、臉色枯黃、拒食、易出汗、舌苔薄白,稍微進食,糞便呈稀薄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❷積滯不化型:通常患者形體偏瘦,食之無味,也沒有食慾。❸胃陰不足型:通常患者容易口乾舌燥、皮膚乾而無光澤、大便乾燥、舌苔少且偏紅,不喜歡進食。一般會從疏肝解鬱進行調理,並加以調理脾胃,都可以獲得很大的改善。當自己或是身邊朋友有以下症狀時,就可能要警覺有厭食的發生:①突然開始挑食。②明明沒吃多少東西,卻突然開始劇烈運動。③吃完東西就開始催吐。④體重極速劇減。⑤注意力不足、情緒焦慮。⑥過度在意自己的體重變化。八、暴食上面提到的厭食,暴食行為障礙也是飲食失調的一種疾病,中醫認為的暴食是屬「脾胃濕熱」夾帶肝鬱體質。所謂暴食的定義是指,無法控制過度的飲食行為,診斷準則包括:①無法控制自己進食(包含份量)。②過度進食後會有強烈的罪惡感,並用激烈的補償性行為避免體重增加,如催吐、服用瀉藥、灌腸等。③以上行為在一周內出現兩次以上,並持續三個月就可能有暴食的傾向。在治療上除了緩解焦慮的情緒,同時一併改善因暴食所引起的脾胃失調,著重在健脾利濕、疏肝理氣。九、燒聲、久咳不癒一般來說,沙啞或是咳嗽,很多人的直接反應都會認為是支氣管發炎,或者是肺部出現問題,但其實排除掉肺部疾病的因素,有些腸胃問題也會造成喉嚨沙啞或久咳不癒等現象,最常見的就屬於胃食道逆流。通常由胃酸引起的咳嗽症狀,往往會伴隨著喉嚨卡卡以及胸口灼熱感,躺下時症狀更加劇。十、大便出血以中醫的觀點來看,便血也稱之為下血。有些患者便血情形有一段時間,但卻一直認為是痔瘡所引起的現象,忽視了便血的警訊。若以初步的出血顏色來做簡單的判斷,痔瘡出血的顏色多為鮮紅,而腸胃道出血或是腫瘤所造成的出血顏色,因為在腸胃道停留的時間較長,所以往往會偏暗紅色,甚至為黑色,但並不代表鮮紅色的血便就都是痔瘡所引起的。若腫瘤的位置靠近肛門處時,也會排出鮮紅色的血便。當出現便血症狀時,若伴隨著腹痛或大便形狀改變時,最好可以盡快的安排就醫檢查。書籍介紹書名: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食慾不振作者:郭大維, 王瑞玲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9/21作者簡介郭大維/現任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所 醫學博士研究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究所 醫學碩士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高雄醫藥大學 復健醫學理學士主治專長內科:咳嗽、過敏、青春痘、睡眠障礙、腸胃疾患婦科:月經不調、更年期障礙兒科:過敏、體質調理、轉骨調理男科:性功能障礙、頻尿、攝護腺肥大針灸科:運動傷害、職業傷害、久年痠痛特殊治療:腦中風後遺症、顏面神經麻痺、坐骨神經痛症、退化性膝關節炎、椎間盤疾患累積性創傷症候群(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五十肩等)特種針法:針刀治療、眼針治療、筋骨針治療郭大維中醫師 FB:www.facebook.com/drtcmdavidkuo王瑞玲/資深醫藥、美食記者,擁有25年以上的醫藥採訪經驗。著作《小毛病發現大疾病系列十本》、《愛,小吃》、《心臟回春術》、《骨科診治照護全書》、《不用餓肚子,5周瘦10公斤》、《顧好耳鼻喉,不怕恐怖病毒找上你》等書。經歷▸曾任《自由時報》、《大成報》、《民眾日報》、《臺灣時報》、《臺灣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等多家報社醫藥採訪記者▸曾任《柯夢波丹雜誌》影劇採訪編輯、凱信出版社醫藥叢書主編▸《BODY體面雜誌》醫藥專欄作家▸健康醫起來」節目主持人▸「實在不可思議」健康節目主持人與策畫▸高雄教育廣播電台、中廣流行網快樂廚房節目主持人▸國防部衛教講師王瑞玲醫藥美食記者FB:www.facebook.com/reallyjie520延伸閱讀: 秦老闆的當鋪故事:92歲老太太,用4件「傳家之寶」教我的人生智慧
-
2022-02-13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五彩中庸飲食 保健泌尿器官
王太太近二年多未回診,近日出現在我的牙醫門診。「一年多來經常因為泌尿道感染而住院。」70多歲的她訴說著十多年的舊疾,一臉羞澀。而不久前正巧一位年齡相彷的男性患者,也因為攝護腺炎住院,暫緩牙科治療。遠離辛辣甜鹹且避免油膩的中庸料理,應該是泌尿系統保健飲食的首要條件。綜合莓果義式鮮奶酪 Panna Cotta (4人份)蔓越莓含有A型前花青素,可以降低尿液的PH值,減少細菌附著在泌尿道,一直被視為預防泌尿道感染的明星食材。將苦澀的蔓越莓與其他較具甜味的莓果搭配,尤其與無乳糖鮮乳攪打混合成果汁,不但能掩飾其酸苦,也大大提高甜味,減低食用糖的攝取。食材:蔓越莓、草莓、藍莓、覆盆子(冷凍產品亦可)180克+30克(做為裝飾或果醬使用)、無乳糖鮮乳350毫升、砂糖(或代糖)30克、吉利丁片4片10克(吉利丁每片約2.5克)作法:1. 將以上莓果放入果汁機裡,並倒入牛奶、加入砂糖(或不加)混合攪打均勻。2. 吉利丁放在冰水中變軟並放入小鋼盆內,接著開小火隔水加熱融化。3. 將作法1的莓果牛奶放入鋼盆內,並稍微加熱。接著取少許莓果牛奶放入作法2已融化的吉利丁片裡且完全混合。4. 將作法3的吉利丁片液倒進莓果牛奶中並充分混合。5. 倒入喜歡的容器並以莓果裝飾,放入冰箱中凝固後即可食用。●作法1剩餘的莓果亦可作為果醬,酌量塗抹在鮮乳酪上,更增添香氣。日式風燒肉蔬果佐優格黃瓜醬 (3人份)選擇小里肌(腰內肉)口感細嫩且脂肪含量少,兼具美味與健康的需求。而針對泌尿器官的感染,建議平日多食用抗發炎食物,尤其推薦維生素C。維生素C普遍存於蔬果當中,但由於維生素C在水溫70度C時就會受到破壞,所以這道溫沙拉食材以可生食的蔬果為主。食材:小里肌肉320克切薄片、花椰菜 10小朵氽燙、萵苣2株、小番茄15粒去皮氽燙、玉米筍6支切段並氽燙、紫山藥 220克切塊並蒸熟、葡萄15粒剖半醃醬:醬油1.5大匙、清酒1.5大匙、味噌 1小匙、蒜泥1/2小匙優格黃瓜醬:小黃瓜2根(磨成泥,並用濾網壓出水分)、薄荷或香菜6片切末、希臘式優格200克、鹽與黑胡椒適量、檸檬汁1小匙,以上材料混合即成。作法:1.醃醬材料混合,將小里肌肉放入醃約15分鐘,接著開中小火,肉片放入横條紋式的煎鍋(或平底鍋),煎到兩面金黃後取出備用。2.生菜用手撕,同時將食材蔬果如玉米筍、紫山藥、花椰菜、小番茄……及作法1的燒肉擺盤,最後淋上優格黃瓜醬,即可美味上桌。五彩什錦水餃(蛋奶素,6人份)捨棄易誘發攝護腺癌的紅肉,改以豆干及蛋作為水餃主要蛋白質來源。黃豆等豆類富含大豆異黃酮,可減緩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富含纖維質的青江菜和胡蘿蔔,可使尿中的草酸鈣和尿酸減少,減少泌尿道結石發生的機會。此料理更加入不含人工添加劑的堅果醬,不僅增添水餃的風味,堅果還有微量元素鋅,有助預防攝護腺方面的疾病。食材:豆乾400克、杏鮑菇200克、黑木耳150克、薑2片、胡蘿蔔250克、雞蛋6粒、青江菜500克、醬油1大匙、香油1/2大匙、堅果醬1大匙、鹽與白胡椒粉適量、餃子皮1包作法:1. 豆乾、杏鮑菇、黑木耳及胡蘿蔔切小丁,薑切末。2. 先炒熟胡蘿蔔盛出備用。接著原鍋油熱後倒入打散蛋液,炒熟並搗碎出鍋。3. 先以小火熱油,鍋中加入薑末,接著再放入豆乾及杏鮑菇,炒至香氣四溢後加入黑木耳,最後加入醬油、香油、鹽巴及堅果醬(可再加入少許的水),再稍微拌勻煮熟即可。4. 青江菜先氽燙(鍋中可放入少許鹽巴及食用油),取出擠乾水分後切碎。5. 將作法2、3、4的食材全部攪拌,並做最後調味。6. 依據個人的喜好包法,完成喜歡的水餃形狀,以蒸、煮或煎的方式烹調後,即可食用。
-
2022-02-12 新聞.科普好健康
下腹悶痛半年 拉肚子血便…35歲罹早發性大腸直腸癌
35歲阿傑半年來老覺得下腹部悶痛,就醫診斷為「大腸憩室炎」,以抗生素治療,症狀稍微緩解。但去年底阿傑的下腹疼痛又發作,嚴重拉肚子,更出現血便,轉至本院急診求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處有顆五公分大的腫瘤,屬於「早發性大腸直腸癌」,接受微創手術治療後,順利出院。連14年國人癌症第一名衛福部國健署最新公布,2019年全國新診斷癌症病人約12萬人,大腸直腸癌連續14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有一萬七千多人罹患大腸直腸癌,且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若依照患者診斷的年齡來做區分,50歲前被診斷的病患定義為「早發性大腸直腸癌」。2008年到2018年間,早發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更增加112.5%,增加幅度是一般大腸直腸癌患者的1.5倍。依照趨勢來看,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將加速增加,對國人健康可謂一大威脅。初期沒症狀 常易輕忽早發性大腸直腸癌好發於「遠端結腸」和「直腸」,發生原因包括「肥胖」、「壓力」、「飲食習慣」、「糖尿病控制不佳」等因素。尤其國人飲食西化影響,很多人愛吃大量紅肉及加工食品、蔬菜水果等纖維素攝取不足,又常使用味精、高果糖玉米糖漿等,都會增加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機率。初期大腸直腸癌是沒有症狀的,年輕人即使有症狀也不一定會警覺罹癌的可能,常會輕忽及早治療的黃金時間。大多數患者平均從有症狀到診斷的時間,往往都超過了半年。因此,若有血便黏液便、腹痛、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體重減輕、腹部腫塊等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建議立刻至大腸直腸外科就診,並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與治療。美建議篩檢 應降到45歲目前台灣是從50歲可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但2018年起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大腸直腸癌篩檢年齡應從50歲降到45歲;部分歐洲國家則建議,從40歲就應該進行大腸直腸癌篩檢,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相對於年齡稍大的大腸直腸癌患者,早發性大腸直腸癌在病理上更為惡性,又容易復發轉移,但由於病人的年紀較輕且身體條件較好,若經過更積極的治療後,與年長的大腸直腸患者相較,並沒有較差的預後。微創手術傷口小 恢復快依照現今台灣的治療準則,一到三期大腸癌建議以手術切除為第一線治療,除了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外,也可以採行3D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並搭配輔助性的化療或放療,因傷口小、失血少、恢復快,能讓病人術後可以立刻回到正常生活。對於第四期的大腸直腸癌患者,由於化療藥物及標靶藥物的進步,也大大提升了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存活的時間。確診大腸癌的阿傑,接受了3D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之後,術後狀況良好,很快的恢復了正常飲食及生活起居,出院後也回復到原來的工作崗位。
-
2022-02-11 癌症.乳癌
安潔莉娜裘莉沒得乳癌卻切除雙乳!乳癌高危險群需預防性切除?乳癌權威說出真相
本文摘自466期 文/夏金剛好萊塢巨星「安潔莉娜裘莉」,於2013年5月14日向世界拋出了震撼彈。健康的她,宣稱為了降低罹癌風險,已在當年4月27日完成「預防性雙乳切除手術」治療,消息一出,舉世震驚,當學界的攻防尚未止息,兩年後,她又摘除了卵巢。失去雙乳和卵巢,對女性身心會造成多大的影響,更遑論她還是全球性感偶像,當然,這個艱難的決定,是經過專業醫療評估與深思熟慮,因為,裘莉已清楚意識到自己是乳癌的最高危險群…… 高危險群分三類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指出,乳癌基本上真的有高危險群,它分成低高危險群、中高危險群及最高危險群。 ❶低高危險群包括了肥胖、缺乏運動、熱愛高脂高醣低纖維飲食、吸菸、經常暴露於環境荷爾蒙者,若將健康女性設定為「1」,低高危險群的罹癌機率約為健康女性的1.5倍(1.1~1.9倍)。❷中高危險群具有更為清晰的輪廓,詳述如下:‧家族史:二等親內有人得乳癌(祖母、外婆、母親、姊妹、女兒);家族中至少有兩人得乳癌;家族中罹癌者低於35歲,則與遺傳基因明顯相關,個人發生乳癌的機率也隨之提高。‧個人病史:一側乳房曾得過乳癌;曾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荷爾蒙:初經早(12歲以前)停經晚(55歲以後);停經後長時間補充女性荷爾蒙;停經後肥胖者。‧分娩相關:35歲才生第一胎;沒有生育過;沒有哺乳過。上述類型,罹患乳癌的機率,約為健康女性的2~4倍。❸最高危險群至於超過4倍的「最高危險群」,且以裘莉的案例來進行說明。裘莉的母親得了卵巢癌,阿姨得了乳癌,兩位長輩去做了基因篩檢,雙雙測出BRCA1基因變異,裘莉檢查也出現變異,BRCA1和BRCA2屬於抑癌基因,這兩個基因若其中之一有缺陷,細胞就會發生癌變。另外,一側乳房得過乳癌及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亦屬最高危險群。「雖然上述三種危險群的罹癌機率較一般人高,但癌症發生的成因很複雜,臨床上,90%罹患乳癌的女性也沒有家族史,所以每個人都不可以掉以輕心。」張金堅說。BRCA1帶因者罹癌機率高達8成張金堅表示,基於家族二等親罹癌和基因變異的雙重憂慮,結果裘莉也去檢測基因,並證實自己也是BRCA1帶因者,BRCA1帶因者罹癌的機率不能以高出健康女性多少倍來描述,而是她們終其一生罹患乳癌的機率高達80%,得到卵巢癌的機會也達50~60%。裘莉為了延長陪伴兒女的光陰,決定去做「雙側預防性全乳房切除手術」。由於現代醫學發達,乳房可以重建,胸型美觀倒不受影響,但就算切除雙乳,裘莉仍面臨卵巢癌的風險,因此兩年後她也切掉了卵巢,一旦乳房和卵巢都切除, BRCA1帶因者可增加24%絕對存活率。隨子宮頸癌退位,乳癌個案年年增多張金堅進一步說明,子宮頸癌曾是台灣女性癌症之冠,國民健康署自1995年起提供30歲以上女性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服務,「6分鐘護一生」推動25年來,癌症發生率從第1位降到2016年的第8位;死亡率則從第4位降到第7位。另外,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固然也可預防子宮頸癌,但國家補助癌症篩檢,可說功不可沒,子宮頸癌五年存活率能達九成以上,多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賜。隨著子宮頸癌退位,乳癌排名在這短短15年不斷向前,每年都以7~8%的速度在衝刺,自2003年起,登上台灣女性十大癌症的榜首,蟬聯至今,平均每46.6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為乳癌,2018新增個案超過一萬四千人,而且人數還在不斷上升中。 少了乳房和卵巢,還有女人味嗎?「沒有卵巢就不會得卵巢癌,沒有乳房就不會得乳癌,這時候她就可以補充荷爾蒙,所以不會失去女人味。」張金堅回答:「針對BRCA1或BRCA2帶因者,預防性切除是醫界認定可行的方法。」它能降低很高的死亡率,但手術邊緣務必切除乾淨,以免在角落處留下少許乳腺組織,不然還是有機會轉變成乳癌。由於裘莉還沒有罹癌,因此不會有癌細胞跑到血液中,所以才稱之為「預防性切除」,這個遺傳基因在美國占10%,台灣差不多在5~10%中間,比較低一點。X光攝影檢查,揪出早期乳癌張金堅表示,這個成長趨勢不全然負面,除了社會高齡化、肥胖人口增加、飲食生活型態改變等因素導致新病人數增加之外,由國民健康署補助之「婦女乳房X光攝影檢查」,亦協助找出了更多的早期乳癌患者。針對45~69歲的婦女,若有家族史之婦女,則從40~44歲開始,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篩檢服務,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任務。由於國家公共衛生政策的推廣,乳癌人口雖然逐年增加,死亡率卻沒有跟著上升,反而趨近平穩,近年來更有下降的趨勢。「篩檢」的目的是在癌症造成腫塊或其他症狀之前,先把它找出來。乳房攝影是目前全世界公認乳癌篩檢的工具。影像醫學部的專科醫師可以捕捉到小至0.5公分的病灶,若徒手檢查,腫塊要達到1公分之際才可觸得,根據台灣台大公衛學院的統計,透過乳癌篩檢,可以降低乳癌致死率達41%,也可以增加30%之早期發現比率。拍攝時,如果乳房擠壓得越緊密,影像就越精確,穿透組織所需的輻射量也越少,但同樣也會帶來些許疼痛,可能讓部分女性朋友抗拒再做第二次。「現在設備比較先進,已大幅降低不適感,一次短痛可換來健康的保障,算相當值得。倘若因為怕痛而延誤成了第2、第3期,甚至第4期,就太不划算了,如果第0期、第1期就可以發現,治療起來也比較簡單。」張金堅總是苦口婆心的勸導女性朋友。 定期接受篩檢,遠離乳癌威脅張金堅說明,找到早期的乳癌有幾個好處,首先,治療會比較簡單,藥物副作用較少,不只生活品質會好,活存率更高,醫療資源也不會浪費。而乳癌如果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以台灣現有的醫療水平,0至1期5年的存活率超過95%,第2期達89%,第3期達72%,甚至第4期仍有33%,因此民眾不需談癌色變,只要定期接受篩檢,保持良好生活作息,相信全國民眾皆可以輕鬆防癌,遠離乳癌之健康威脅。正如安潔莉娜裘莉所說:「生命本就存在著許多挑戰,但我們不該被那些可以預防並控制的事件給擊倒。搭配乳房超音波,找出隱藏緻密乳房間塊狀物但乳房攝影較不適用於緻密的乳房。這時便要進一步藉由診斷,利用乳房超音波輔助。雖然乳房攝影可以看見觸診無法發現的腫塊或不正常的惡性鈣化點,但超音波也可能相對找到乳房攝影看不見的腫塊。超音波的優勢在於不會有輻射的疑慮,而且可應用於無法使用乳房攝影檢測的緻密乳房,並找出隱藏在緻密乳房間的塊狀物。目前認為超音波對人體無害,尤其適用於不到40歲的女性、懷孕或正哺乳的女性。不過,超音波同樣有其侷限性,與乳房攝影相比,它非常依賴操作者本身的經驗,因此不適合做大型篩檢。 延伸閱讀: 。國際期刊證實:中年婦女只要做這個動作,乳癌發生風險大降3成2 。吃紅肉增乳癌風險,國際期刊研究:改吃這個顏色的肉,可以降低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