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確診
共找到
9884
筆 文章
-
-
2020-07-09 科別.婦科
少女常腹痛 處女膜閉鎖經血造成
南投14歲少女最近1個月常腹痛,解尿也疼痛尿不出來,在兒科就醫治療沒有緩解,經到南投醫院以超音波檢查,發現腹部有15公分骨盆腔囊腫,因少女未有月經,醫師確診為處女膜閉鎖,以造口手術讓經血排出,也恢復排尿功能。南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子菲說,這名少女從初經以來經血就累積在體內,瘀積經血長期在子宮、雙側輸卵管及陰道,造成骨盆腔囊腫,進而壓迫到膀胱及尿道,造成解尿困難,再不處理壓迫到輸尿管恐造成腎水腫,影響腎臟功能。醫師以手術方式把閉鎖處女膜做造口,將蓄積的經血引流出來,體內累積已多達1200毫升經血,醫師推論應該1年前就開始初經。黃子菲說,處女膜閉鎖發生率大約在千分之一至兩千分之一的活產女嬰,新生兒生殖孔道較小,不易發現,很可能在青少女時期發現;臨床症狀有腹部慢性疼痛、背痛、周期性疼痛、無月經、尿滯留及解尿困難,內診可發現處女膜無開口,並鼓脹透著藍紫色。黃子菲提醒家長如果發現第二性徵如乳房發育、腋毛及陰毛已生長,但月經遲遲不來,可考慮至婦產科進一步檢查。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衞證實新冠肺炎可空氣傳播 醫師提醒當心醫院這地方
世衞證實新冠肺炎可空氣傳播,國內感染科醫師多認同此觀點,也強調過去半年的防疫經驗,同樣證實目前的感染管控防疫策略是有用的,但特別提醒,留意感染者赴醫院急診造成污染可能性,除醫院要持續落實院內感染管控,民眾出入醫院務必全程戴口罩、勤洗手。以同樣可空氣傳播的麻疹為例,過去國內多次出現不自知染疫個案,自行到急診就醫,人都離開醫院了,結果病毒還活在空氣中,造成幾個小時後路過的陌生人確診,北醫感染科主任李垣樟說,確實較擔心感染者污染急診,但目前醫院發燒篩檢站分流、動線管理足以避免交叉污染。「防疫重點不在新冠病毒是否會空氣傳染,現在明明有可用感控措施,不能反而放棄不做。」李垣樟表示,國際疫情仍嚴峻,主要與仍有國家民眾不願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方法有關。不論醫護人員或一般民眾,只要帶著外科口罩,就不致於病毒橫飛。但也有感染科醫師不認為新冠病毒具空氣傳播特性,振興感染科主任李明政就是其中一人,他說,飛沫傳播的病毒大約一個人會傳染2到4人,若以空氣傳播的麻疹為例,在沒有群體抗體的情況下,可藉由空氣傳染,一傳十、十傳百。「如果空氣傳播的事實,台灣不可能只有400多例新冠肺炎確診者,應該四萬多人。」李明政說,病毒一旦可空氣傳播,傳染力就會非常強,病毒將透過氣流瀰漫、均勻分布在整個空間,甚至只是在一家餐廳吃飯,沒有接觸的陌生人也可能感染。國內清明節連假結束,曾出現一名確診新冠肺炎的酒店女公關,她就是讓李明政確信新冠肺炎不會空氣傳播個案,當時匡列的酒店接觸者卻無人中標,李明政說,若新冠病毒真的可空氣傳播,在極密閉的酒店環境中,不可能沒有人確診。大同醫院院長、高醫大熱帶醫學暨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陳彥旭表示,新冠肺炎病毒顆粒大小與環境條件有關,舉例來說,如果空氣較乾,就容易形成較小的飛沫核,並在空氣中飄浮較久才會落下。如果新冠病毒如此漂浮於空氣,傳播距離較遠,可能帶來的感染影響會擴大。不過,目前歐美有許多研究顯示人與人保持社交距離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類似的研究結果顯示,新冠病毒的感染,可能還是以飛沫或接觸傳播為主要途徑。因此,提醒民眾外出時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即佩戴口罩。一般外科口罩就能阻擋絕大部分的病毒。同時,也要注意勤洗手,以避免手沾染到病毒再誤觸口鼻,使病毒長驅直入。
-
2020-07-08 科別.感染科
新增5例日本腦炎 1患者不認得家人
日本腦炎正值流行高峰期。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5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患者分別出現發燒、頭痛、倦怠、步態不穩、口齒不清等症狀,還有人頸部僵硬、躁動不安及意識改變;其中一例50多歲女性病情較嚴重,甚至認不得家人,目前所有個案都在住院治療中。新增5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年齡落在48歲至58歲間,分別在桃園、彰化、嘉義、高雄等4縣市發病,發病日介於6月16日至7月2日間。他們平時活動地點以住家或工作地為主,衛生單位在5人活動地周邊發現有豬舍、鴿舍或水稻田等高風險場所,研判患者於活動地附近感染的可能性較高。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活動地周邊,進行捕蚊燈懸掛及誘捕病媒蚊等防治措施,同時加強對當地民眾衛教宣導。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國內今年目前共9例日本腦炎確診病例,分別為桃園市、高雄市及屏東縣各2例,彰化縣、嘉義縣及台南市各1例,個案活動地附近多有高風險環境;2016至2019年全國同期病例數分別為9、16、31及13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不過日本腦炎在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林詠青說,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嚴重者甚至可能昏迷或死亡。林詠青表示,國內正值日本腦炎流行高峰,台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籲請民眾盡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林詠青提醒,記得帶家中滿15個月以上的幼兒接種日本腦炎疫苗,以避免感染風險。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疫情未達高峰 週末赴中國調查病毒起源
世界衛生組織今天表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仍加速蔓延,尚未達到高峰,並宣布世衛專家本週末將前往中國,研究疾病起源及傳播途徑,還提到武漢是研究起源的最佳起點。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今天在日內瓦總部線上記者會表示,先前全球花費12週時間才達到40萬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病例,但上周末全球就通報新增40萬例,疫情還在加速蔓延,尚未達到全球大流行的高峰。根據世衛疫情通報,4日及5日全球單日新增病例皆超過20萬。譚德塞提到,過去數月,各界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起源有很多討論,現在世衛已完成準備工作,專家將在本週末前往中國,與中國合作,任務目標是增進對2019冠狀病毒的動物宿主了解,及確定疾病如何在動物和人類之間傳播。他未進一步說明專家人數、成員組成等細節,但強調世衛團隊前往中國,並不是中國未進行研究,世衛團隊此行也不是從零開始,會從中國既有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媒體進一步詢問世衛前往中國的具體計畫和會不會去武漢。世衛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表示,武漢是研究2019冠狀病毒動物起源的最佳起點,但他認為科學必須對所有可能性保持開放態度 。COVID-19從中國爆發造成全球大流行,國際強力呼籲調查病毒起源,美國懷疑病毒可能起源於中國一座實驗室,但中國當局對此強烈否認。此外,近期有逾200位科學家表示,有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會在室內經由較小的微粒懸浮空中傳染,呼籲世衛修改防疫建議。對此,世衛感染防控技術負責人阿萊格蘭茲(Benedetta Allegranzi)在記者會上表示,這項領域有一些新的證據,世衛持開放態度,但需要進一步了解。巴西總統波索納洛2019冠狀病毒檢測呈陽性反應,波索納洛過去一直不戴口罩,媒體詢問世衛對公眾人物應做榜樣的看法?對此,譚德塞說,祝波索納洛早日康復。譚德塞另強調世衛很早就表示病毒非常危險,是公衛頭號敵人,不僅傳播快且會致命,強調所有人都是脆弱的,因此全世界應團結戰勝這個敵人。
-
2020-07-08 科別.腦部.神經
健康保衛站/預防腦中風 習慣、飲食著手
屏東一名76歲老翁因手腳無力、嗜睡掛急診,確診是腦中風,中風後吞嚥困難,須放置鼻胃管灌食。屏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昶宏提醒,腦中風來得急又快,預防腦中風從年輕就要留意身體狀況。陳昶宏說,腦中風有8成是缺血性,2成是出血性,死亡率為7至14%,8成患者可存活,患者中風後造成的失能程度不一。「家人發生腦中風,家庭恐也『中風』!」陳昶宏說,患者三分之一可恢復日常生活,三分之一患者生活需他人協助,另三分之一需全天候照護。衛福部統計,腦中風發生高峰是60至79歲,陳昶宏觀察,腦中風有年輕化趨勢,臨床上有愈來愈多40至50歲患者,這些患者仍是家庭經濟支柱。避免腦中風找上門,醫師建議從生活習慣、飲食等方面著手,推薦地中海型飲食,多食用水果、蔬菜、全穀類、豆類、堅果等,以橄欖油作為脂肪主要來源,食用少量的魚、白肉和乳製品,減少攝取紅肉。陳昶宏也提醒,心房顫動(心律不整)會增加心臟產生血栓機會,提高缺血性腦中風風險,心悸或心律不整要及早就醫。陳昶宏說,辨識及處理腦中風發生症狀要「臨危不亂」,包括臨時手腳軟、微笑也困難、講話不清楚、別慌亂快送醫,把握3小時急救黃金期。
-
2020-07-08 科別.兒科
嘉義縣出現首例確診日本腦炎 男患者加護病房治療
夏季日本腦炎流行,嘉義縣衛生局說,今天出現第一例確診日本腦炎個案,患者48歲男子,無國內外旅遊史,6月17日因發燒、四肢無力及意識不清等症狀,目前仍住加護病房治療中。衛生局調查,個案平日務農,住家附近約500至700公尺處有豬舍、牛舍各一處,無水稻田;同住家屬6人監測至今無異狀,現已針對個案住家戶內外環境進行病媒蚊調查及住家掛燈誘捕病媒蚊等防治工作,環保局也完成戶外環境噴藥。疾管署監測統計,元月至今國內確診個案共5例,較去年同期高,民眾不可掉以輕心,傳染媒介病媒蚊,喜歡水稻田、灌溉溝渠、池塘、草地積水及大型容器等,吸血高峰期黃昏與黎明,大部分無症狀感染,少數人會有發燒、頭痛或嘔吐、腦膜炎症狀,或伴隨意識改變、抽搐、肢體麻痺或性格異常等症狀,更嚴重可能導致精神、神經性後遺症或死亡。代理局長趙紋華提醒民眾,多注意環境衛生及做好病媒蚊孳生源清除工作,儘量避免黃昏與黎明時間等,在豬舍、禽畜養殖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附近活動;接種疫苗是預防最好方法。目前縣內年滿1歲3個月的寶寶仍有178人未接種,9月將進國小就讀的幼童,仍有236人未完成接種,呼籲家長們帶孩子入學前至各地衛生所及合約醫療院所完成接種。
-
2020-07-08 新聞.健康知識+
高齡病友福音!3D腹腔手術更立體 縮短恢復時間
花蓮一名92歲的洪姓婦人因腹脹、食慾不振、無法排便至花蓮慈濟醫院掛急診,經電腦斷層與大腸鏡檢查後,才確診大腸長4公分大的腫瘤。大腸直腸外科施廷翰醫師決定執行3D腹腔鏡手術,就像3D電影一樣,醫師須戴3D偏光眼鏡,讓畫面變得立體清楚,手術更加完善,對高齡者來說更安全。洪姓老婦人長期臥床且表達能力不佳而忍痛,家人發現不對勁送醫檢查時,發現升結腸處有顆約4公分的惡性腫瘤堵住腸道,無法正常排便,若不手術切除,恐會造成腸阻塞。考量阿嬤年事已高,施廷翰醫師與家屬討論後,決定採用最新的3D立體腹腔鏡執行腫瘤切除手術。花蓮慈濟醫院表示,微創手術在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治療上,已逐漸取代傳統剖腹手術,隨著技術的成熟與設備的進步,微創手術發展成3D立體腹腔鏡,醫師眼中的畫面變得立體,尤其腹腔內組織高低遠近清晰,讓手術進行更順利,降低大腸癌病患的復發率。施廷翰醫師指出,3D立體腹腔鏡最大的優點就是立體高解析影像,可幫助外科醫師對病灶部位有更清楚的視野,腸道重建、縫合都可以在腹腔內進行,讓正常組織傷害受損機率降低,減少傷口感染、滲漏的風險,不僅縮短開刀時間,也加快術後恢復速度。施廷翰提醒,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排名全國10大癌症首位,建議民眾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若有上腹痛、食慾不振、無法正常排便長達1個月,甚至半年內體重減輕10%以上,一定要盡速就醫。另外,應少吃醃漬油炸及加工食品,養成運動習慣控制體重等,以減少大腸直腸癌發生機率。如有家族史,建議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預防大腸直腸癌。
-
2020-07-08 科別.消化系統
今年首起!4個月大嬰肉毒桿菌中毒 創2007以來最小個案
國內發生今年首起嬰兒肉毒桿菌中毒事件。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公布一名北部4個月大男嬰,日前食用自製副食品後,陸續出現便秘、食慾差,甚至就醫後有心跳加速、肢體無力等情形,經採檢確認是肉毒桿菌中毒。此也創下2007年肉毒桿菌成為公告法定傳染病後,通報個案中年紀最小。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該名男嬰於6月中旬起食用自製副食品,6月23日起陸續出現便秘、食慾差等情形,25日出現呼吸急促及發燒症狀,家人同日送醫並住院治療,期間陸續出現心跳加速、肢體無力、深部肌腱反射下降及眼皮下垂等情形,由醫院採檢確診為肉毒桿菌中毒。郭宏偉指出,目前個案雖仍住院中,但狀況已有改善;為釐清可能感染源,衛生單位已採集個案食物檢體,目前檢驗中。而據監測資料顯示,2015至2019年國內肉毒桿菌中毒確定病例數分別為2、6、0、0、0例,均為散發性病例、近三年未有個案,發病年齡介於5個月至70多歲間。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亦未發展完全,若不慎食入含肉毒桿菌孢子的食品後,恐在腸道內增殖成菌並產生毒素而致病。嬰兒中毒從2周至1歲間均有可能發生,6個月以內者占94%,中間值為13周,症狀包括便秘、昏睡、倦怠、食慾不振、眼瞼下垂、吞嚥困難、肌肉張力低下及全身性虛弱,有時會發展至呼吸無力衰竭而死亡。林詠青建議,民眾與新手爸媽為小朋友烹調食品時,應將食物煮沸至少10分鐘並攪拌,若罐頭製品外觀膨脹、或開罐後發覺有異味時勿食用。此外,1歲以下嬰兒應避免餵食蜂蜜;帶皮蔬果可能沾染泥土,應徹底清洗及去皮後,再進行食品製作。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僅5%人口有抗體 打臉群體免疫論
西班牙研究顯示,用「群體免疫」的方式對抗新冠病毒恐不可行!國際醫學權威期刊《刺胳針》6日發表報告,研究團隊在西班牙大範圍區域進行調查發現,有95%的人口仍有遭受新冠病毒感染的風險,僅5%的群眾擁有抗體。評論寫道,「群體免疫既不符合道德倫理規範,也不可能成功。」不合倫理也未見效根據《CNN》報導,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表示,該研究找來了西班牙境內超過6.1萬人參與,是歐洲迄今針對新冠病毒進行的最大規模血清研究,但研究結果出爐,僅5%的群眾擁有抗體。《刺胳針》的研究評論寫道,「有鑑於這項研究結果,想要透過任何方式來達成群體免疫,既不符合道德倫理規範,也不可能成功。」本研究主要作者、西班牙國家流行病中心主任瑪麗娜•波倫表示,根據專家的計算,若有6成樣本的血清驗出抗體,則大致意味著西班牙已達到「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但我們離這個數字還非常遙遠。」她強調。有抗體者最多10%《CNBC》報導,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統計,西班牙累計逾25萬起確診病例、超過2萬8000人病故,是歐洲疫情最慘重的國家之一。雖然重災區馬德里都會帶與人口稠密的巴塞隆納擁有抗體的人口比例略高,但也只有10%左右受試者有抗體。在新冠病毒疫苗問世前,許多國家只能將希望繫於大多數人口染疫痊癒,達到所謂的「群體免疫」,但醫界至今仍無法斷定擁有新冠病毒抗體是否代表不會再次受到感染,也不清楚抗體的時效與保護力有多強。論文中指出,西班牙的研究結果可供其他國家作為參考,「但照目前看來,若不付出醫療系統超載、易感染群體大量死亡的後果,恐難以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7-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為孩子活下去 染疫媽雙肺移植手術成功創韓先例
韓國醫師團表示,經過創紀錄的112天特殊維生系統搶救,一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接受雙肺移植手術後逐漸康復,創全國首例。路透社報導,這名50歲女性患者不願對外公布姓名或受訪,但自2月以來就照顧她的李姓護理長透露,這名患者似乎求生意志更為堅強,部分原因與她是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有關。護理長說:「她告訴我們『我很感恩能看到陽光還有月光。我非常感恩自己能持續呼吸』。」護理長表示,這名女患者早就想好出院後要做的第一件事,那就是「好好洗個澡」。這名婦女2月底因確診染疫住院,然後16週靠葉克膜(ECMO)維持生命。主治醫師表示,她創下全球COVID-19患者裝葉克膜續命天數最長紀錄。韓國翰林大學聖心醫院肺病與重症醫學朴姓教授表示,抗瘧疾藥物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抗愛滋病毒藥物快利佳(Kaletra)和類固醇等各種藥物都未能阻止她的肺纖維化持續惡化。除了肺移植手術外,醫師幾乎別無選擇。主刀的金姓醫師表示:「裝葉克膜的病人肺移植成功率為50%,幸運的是,我們的病人在我們找到捐贈者的時候,就已經做好術前充分準備。」醫師團隊進行了8小時手術,他們形容她受損的肺硬得像石頭。朴姓教授表示,她剛進醫院的時候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沒有葉克膜儀器協助下無法維生。葉克膜通常用在靠呼吸器也難以好轉的患者上,但這些患者被認為有9成死亡率。金姓醫師表示,一半的裝葉克膜患者會在2、3週後康復,而那些沒康復的患者則要考慮肺移植。院方表示,這名婦女是自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第9個染疫患者肺移植手術成功案例,她是在6月21日手術。中國先前也有6個類似手術;美國和奧地利各1例。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北京新冠重症者吃了安宮牛黃丸後脫險 中醫有話說…
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記者會近日表示,一北京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服用安宮牛黃丸後,病情好轉,撤除葉克膜(ECMO);另有患者僅服用一兩丸,就退高燒。不過,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表示,這方子不能普遍使用。劉清泉院長表示,安宮牛黃丸不可以普遍運用於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上,他說,「中藥講究辨證施治,每個方子都有其具體的適用症、適用者,並不能普遍使用」。北京中醫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祝勇則強調,「安宮牛黃丸是急救用藥,不是保健品,無症狀時不要服用」,安宮牛黃丸的硃砂和雄黃有一定毒性。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神經科主任李濤也表示,若長期服用,對腎臟、血液系統會產生一定慢性毒副作用。據人民日報報導,該重症患者為27歲女性,上月12日住院,隔天即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衰竭、高熱等現象並進行插管,15日進行葉克膜治療,中醫診斷邪熱內閉,陽氣暴脫之危重,以人參、生大黃、葶藶子為基本處方,配合給予安宮牛黃丸後,病情逐步穩定。26日患者移除葉克膜,本月3日移除插管,目前神智清楚。劉清泉院長表示,該患者在治療期間加服安宮牛黃丸四天,一天三丸,這個服用療程和用量是根據患者情況而定的。他說,治療上中西醫緊密配合,患者目前處於康復治療階段。安宮牛黃丸出自清代溫病學大家吳鞠通所著的《溫病條辨》,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應用歷史,它與至寶丹、紫雪丹並稱為中醫「溫病三寶」,已被寫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中新網報導指出,北京新發地聚集性疫情發生以來,截至到7月4日24時,北京地壇醫院共收確診病例334例,所有病例在入院的第一時間都進行中醫診療,截至7月4日已經出院10人,其中7人以中藥治療為主。根據北京衛健委7日通報,7月6日0時至24時,北京無新增報告新冠肺炎本地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例。這是北京新發地市場爆發新一波疫情26天以來,首次出現單日零確診。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佛奇:美新冠患者平均年齡 降至15歲
白宮抗疫小組重要成員佛奇(Anthony Fauci)6日表示,陽光帶州的新冠肺新確診病例,平均年齡降至15歲,此波疫情為首波疫情的延伸,而非第二波;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免疫學教授奧特曼(Danny Altmann)說,新冠肺炎免疫力僅占感染社區人口的10%到15%,免疫並非抗疫策略且抗體效果很短。佛奇與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長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共同開問答時段時表示,「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必須馬上強調。」德州與佛州每日新確診病例高達數千人,住院人數持續增加;新病例隨著各州5月初經濟復甦後增加,年輕人齊聚的酒吧與餐館被迫再度關閉或改在戶外用餐及外賣。官員表示,年輕人不戴口罩,而且未保持社交距離是染疫傳疫的主因。佛奇說:「如今感染的平均年齡是15歲,較之前紐約、紐奧良及芝加哥的情況還糟。」佛州州長德桑提斯(Ron DeSantis)說,新病患的年齡中位數達到創新低的33歲,佛州在國慶假期周末通報創新高的病例;相較之下,佛州3、4月的病患年齡中位數為50多歲到60多歲。德桑提斯說,新冠肺炎致死率在Y世代與千禧世代中極低,許多人無症狀,「因為21歲且可能無症狀,不代表不會感染別人,這是我擔心的事。」奧特曼6日接受「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節目「歐洲財經論談」(Squawk Box Europe)訪問時說,「新冠肺炎免疫看似脆弱,人們可能免疫幾個月,接著逐漸減弱,這不是『安全帶』;新冠病毒很邪惡,對它免疫令人困惑且短暫。」佛奇也表示,新冠病毒不像其他病毒,人類從抗體或疫苗中,獲得對新冠病毒免疫力的時間不長。
-
2020-07-07 科別.腦部.神經
便祕、憂鬱...可能是巴金氏症的前兆
便祕、憂鬱等中老年人常見的症狀,也可能是巴金森氏症的前兆,台南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醫師李佳維指出,醫學已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更有研究認為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而在臨床上不少巴金森氏患在出現手抖、步態不穩等肢體症狀前,已有便祕等症狀。一位60多歲男子至奇美求診,向醫師表示,表示兩年前右邊的肩膀容易痠痛,一直以為是頸椎退化合併五十肩,然而治療後仍未改善,直到最近開始手會抖,才轉到神經內科就醫。醫師發現,患者一坐下來,放在膝蓋上的右手指,微微繞小圈地顫抖,陪診的妻子也表示最近先生反應、動作越來越慢,跟以前不一樣,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李佳維評估後,認為可能是巴金森氏病,給予藥物治療後,肩膀緊繃酸痛的情形好了很多,右手抖動的部分也改善。李佳維表示,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起因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基底核當中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人們對於巴金森病的印象多半侷限於典型的運動功能障礙,例如:肢體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然而在這些症狀之前,可能已經有長期便秘、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因此病人在確診前通常已經跑過其他科別(腸胃科、身心科、復健科、骨科),也有可能因為肢體的僵硬誤以為是五十肩或是頸椎退化而延遲確診。他指出,現代科學證實了「腸腦軸(Gut-brain axis)」的存在,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腸道的菌落會影響腦部的運作。有一假說認為巴金森病的病因是由於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進而影響到腦部的運作,此假說應證之前所提的,巴金森病人在有動作障礙的症狀之前常有便秘的困擾。李佳維表示,若是經過症狀的自我觀察懷疑自己罹患巴金森時,請至腦神經內科就醫讓醫師來診斷。巴金森的診斷及治療需要長期固定跟著一位醫師配合,切莫因為焦慮而到處求診,恐造成醫師無法調整藥物,並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症狀減緩,使病人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
2020-07-07 醫聲.疫苗世代
成人疫苗/免疫力低下易患帶狀皰疹 醫籲:50歲以上施打疫苗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近來收治多位皮蛇患者,一名85歲老翁因腰痛、左腿出現大面積紅疹水泡,另名65歲男性則是右臉頰莫名腫痛,刷牙漱口時水從右嘴角流下,還有50歲婦人頭痛一周後,左臉開始出現紅色水泡,他們檢查後均確診為罹患帶狀皰疹,經藥物治療後才解除痛苦。亞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肇基指出,患者皆因免疫力低下引起帶狀皰疹(俗稱「皮蛇」),許多人小時候得過水痘,即便痊癒後,但引起水痘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仍潛伏在體內神經節,待人體免疫力變差,即從神經節內活化,並沿著該神經節所發出的神經擴散,引起皮膚及神經症狀。他說,帶狀皰疹好發於超過50歲、疲勞、睡眠不足和急性感染如重感冒後,以及免疫功能較弱的慢性疾病族群,在發疹前幾天至數周前,身體某側會出現皮膚成串紅疹水泡、異常疼痛、刺癢、灼熱等症狀,在3天至兩周內水泡進入潰瘍階段,此時,容易被細菌感染而造成結痂。其中,若帶狀皰疹發生於臉部上1/3區域、耳朵或私密處和肛門附近,須特別留意;臉部上1/3區域可能造成結膜炎、角膜炎、鞏膜炎、葡萄膜炎、青光眼及視力受損等後遺症;在耳朵附近,會導致顏面神經麻痺、眩暈、耳鳴,聽力受損等情況。若長在私密處附近,會因膀胱、肛門無法放鬆,影響大小便控制。蔡肇基提醒,若能早期在72小時內確診,並投予抗病毒特效藥,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痛,有助縮短病程;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若有免疫功能較弱的慢性病,可自費施打一劑帶狀皰疹疫苗,能有效降低未來患病機率。
-
2020-07-07 科別.消化系統
B肝帶原沒追蹤…突見肝腫瘤
65歲林先生B型肝炎帶原超過30年,但過往並無定期追蹤檢查,近來因食欲愈來愈差,因此就醫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有一顆約三公分肝腫瘤,再經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後確診為肝癌。經射頻燒灼術治療後於門診持續追蹤,至目前未發現肝癌有復發情形。台灣為肝癌高度盛行國家地區,最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位居台灣十大致死癌症第二位,不可小覷。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及肝硬化,都會增加肝癌發生率。肝癌最讓大家輕忽的是,其發生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和病識感,因此有上述症狀的病人都應定期接受肝臟追蹤檢查,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如此可增加生存機率。在選擇肝癌治療方法前,必須先考慮腫瘤大小、數目、位置、肝硬化的程度、是否有肝臟外轉移、是否有血管侵犯及其他身體狀況等,才能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早期肝癌病人,可以考慮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或肝癌射頻燒灼術(俗稱電燒治療),而肝臟腫瘤數目在3顆以下且都不超過3公分,或是單顆且最大5至6公分左右的病人,可以考慮接受肝癌電燒治療,特別是不願意或不適合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病人,肝癌射頻燒灼術是一種很好的治療選擇。至於中晚期肝癌病人,能夠接受手術切除或電燒的機會不多,因此治療效果比較差,也容易復發,中期肝癌病人可以考慮肝動脈栓塞或肝動脈灌注化療,而晚期肝癌病人可以選擇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通常早期肝癌病人因沒有明顯的症狀而不容易發現,建議有慢性肝病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及肝硬化的病人,都要定期接受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檢查,最好能每半年一次,倘若真的發現肝腫瘤,必須與和消化科主治醫師共同討論日後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及早發現,永絕後患。
-
2020-07-07 科別.新陳代謝
28歲女未婚卻乳濕了內衣 醫師:罹患高泌乳激素血症
一位28歲未婚女性,半年來月經只來兩次,甚至發現雙乳有分泌乳汁現象,從婦產科轉診到陳代謝科才找出真相,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黃怡文抽血檢查她的泌乳激素濃度,發現竟高出正常值12倍,進一步又查出她的腦下垂體有一顆1.2公分的巨泌乳素瘤,原來是罹患「高泌乳激素血症」。黃怡文說,這位女患者已有結婚對象,但近半年來深受生理期不規和雙乳分泌乳汁困擾,不但不敢向男友啟口,也以為自己是生了難症,遲遲不敢訂出婚期;經求診婦產科確認不是婦科方面的疾病後,才轉診到新陳代謝科。黃怡文說,經抽血檢查泌乳激素的濃度,發現患者的泌乳激素濃度是正常者的12倍,確診為典型的高泌乳激素血症;這麼高的濃度可能還有病源頭,於是立刻安排了腦部的核磁共振造影,發現腦下垂體有一顆1.2公分的巨泌乳素瘤,是這顆巨泌乳素瘤導致泌乳激素的濃度遽升。她說,高泌乳激素血症前期會生理期不規則呈現,當泌乳激素濃度飆高到300 ng/ml以上,可能會出現「乳漏」情形,通常雙乳會分泌乳汁,浸濕內衣很不舒適,更因沒生孩子竟能分泌乳汁,增加病人的恐慌感,擔心是乳房出了什麼問題。其實高泌乳激素血症並不是罕見疾病,更不是惡性疾病。尤其,若核磁共振沒有看到巨泌乳素瘤,且泌乳激素只是輕度升高的患者,甚至不見得需要治療。如果需要處理,後續也以吃藥並門診追蹤即可。高泌乳素血症是年輕女性常見的腦下垂體疾病,在未經篩選的正常人當中,約0.4%有高泌乳激素血症。原發性無月經病患中,約10%∼25%存在高泌乳激素血症,而在無月經伴有乳漏的病患中,則高泌乳激素血症高達75%。黃怡文指出,高泌乳激素血症的患者,通常以月經異常來表現,除了腦下垂體疾病外,藥物影響、末期腎衰竭、肝硬化、原發性甲狀腺低下、腎上腺功能不足等病患,也有可能出現高泌乳激素血症。這位女性患者已持續接受藥物治療並定期追蹤,主要是讓她的腦下垂體巨泌乳素瘤變小,進而恢復正常泌乳素濃度、終止乳漏,以期讓生理期正常,就可以順利完成她的結婚大事。
-
2020-07-07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會變癌?醫師提醒這項警訊別不當一回事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壓力大,飲食時間不固定,讓你胃食道逆流?」這恐怕是許多台灣人的生活寫照。食道在胃酸長期刺激下,有可能出現異常黏膜組織「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如果即時發現即時處置,有機會在轉化成食道癌前,趁早消除異常組織,降低生命危害;但如果沒能即時發現,生活飲食習慣也沒改變,就有可能癌化並威脅性命。衛福部日前發布10大癌症死因,食道癌死亡人數排名占總癌症死亡人數第9位;而國健署公布最新的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食道癌是癌症死亡排名第10位,顯見食道癌對國人生命威脅之大。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表示,食道黏膜與胃部黏膜不同,無法承受胃酸高強度腐蝕,食道與胃部中間有賁門緊縮間隔,照理來說胃酸無法流到食道,但壓力大、飲食不正常、愛吃酸辣等因素,胃酸經常大量分泌流出賁門到食道,發生次數太多,食道黏膜細胞有可能在不斷傷害修復中,發生細胞變異。 朱光恩也說,不是所有胃食道逆流患者,都會出現「巴瑞特氏食道」,臨床上不是很常見,但是確診有「巴瑞特氏食道」,轉化成癌細胞機率就非常高,日後恐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原因在於「巴瑞特氏食道」黏膜與正常食道黏膜會產生競爭,加上胃酸持續傷害,癌症發生機率就立刻提升,但是「巴瑞特氏食道」沒有明顯症狀,只能仰賴檢查才能發現。 朱光恩解釋,大部分「巴瑞特氏食道」病患,不會有明顯症狀,多數是因胃食道逆流,接受為檢查時發現。檢查醫生必須非常有經驗,檢查時發現食道賁門附近,會有一些粉紅色異常組織,一旦發現會立刻切片檢查,大概3天就可以回醫院看檢驗報告。假使確定發現「巴瑞特氏食道」,會再約病人回診,用內視鏡電燒治療。 朱光恩強調,大部分接受電燒治療病患,不會有很大的風險,由內視鏡深入把異常黏膜燒掉,但如果範圍太大,則會轉介外科醫師執行手術。當異常黏膜去除後,正常黏膜就會慢慢恢復,剛開始幾天食道會有些不舒服,但這種不適的感覺會慢慢退去消失,患者除要服用一段時間藥物抑制胃酸外,本身生活形態與飲食習慣也應做改變。 朱光恩提醒,接受電燒去除「巴瑞特氏食道」(異常黏膜)患者,3個月後要在接受1次胃視鏡檢查,確認傷口恢復狀況,或有沒有其他異常黏膜,如果都正常就可以算完全康復,未來演化成食道癌風險也可說趨近於零。不過,若飲食依舊不控制,仍然喜歡吃重油、酸辣、味道重的食物,如果再加上吸菸,相同疾病可能會再反撲。(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胃食道逆流吃胃藥無效? 「這問題」恐讓你都白吃了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流感化? 台大公衛學者:還沒有
新冠肺炎全球確診已達1112萬多例,而其傳播力強、輕症及無症狀者多,讓大部分專家認為新冠疫情將流感化;而隨著各地解封後又出現疫情,是否代表已經流感化?對此,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則表示,現在各地都還是的疫情都還是第一波疫情,「沒有第二波就不知道會不會流感化」,但普遍上認為現在尚未流感化。詹長權今早於台大公衛學院第22周抗新冠肺炎說明會時提及,新冠肺炎因尚未進入第二波,還無法看出是否流感化變成季節性來襲,且年底一定會碰到新冠肺炎和流感一起來的狀況,不但是國內的挑戰,也顯現檢測的必要性。屆時若不經過檢測,只是純粹依靠檢疫,對疫調人員也是很大的困難。而隨著各國陸續解封,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也表示,許多控制好的國家都有小群聚感染,但是否變成大流行,則要看各國的防疫措施。陳秀熙也提到,在各國討論邊境開放名單時,我國應以總人口數和境外與本土個案比例作為爭取加入的優勢。他說,台灣、冰島和紐西蘭雖然都是控制很好的國家,但細部來看,紐西蘭和冰島的人口分別為500萬和34萬,確診個案分別為1500多人和1800多人;台灣則總人口數則為2300萬人,確診人數僅為400多人。另外,我國境外移入個案遠大於本土個案,表示社區感染不高。陳秀熙也以台灣的數據分析,以我國入境有症狀者篩檢,無症狀實施居家檢疫14天來看,居家檢疫第5天可抓出74%的人從症狀前期變成症狀個案,到第14天可抓出98%。但隨著商務來台、邊境開放振興經濟的需求,勢必需縮短居家檢疫時間,以減少居家檢疫旅館以及居檢者不能工作等成本,陳秀熙建議除了以檢測來彌補居家檢疫第5天到第14天可能漏掉的個案。詹長權則表示,由於可能漏掉無症狀和症狀前期的確診者,主動採檢才能逼近零確診,因此建議入境便採檢第一次PCR、檢疫後五天再進行第二次PCR;縮短檢疫並解除檢疫者,在台採定點、定時、實名制的活動,在防疫和經濟復甦間取得平衡。
-
2020-07-06 科別.新陳代謝
確診糖尿病,為何醫師怎多開降膽固醇藥?藥師解惑
阿美前些日子確診糖尿病,醫師開藥請她規律服用,但回家看看醫師開的藥品中,除了血糖藥,還有一個是降膽固醇藥品,但她明明記得,檢驗報告中膽固醇數值雖然接近上限,但都還在正常範圍內,百思不得其解,醫師怎麼會開降膽固醇藥給她。總膽固醇(TC)正常值是小於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小於130mg/dL,膽固醇過高或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囤積在血液中易導致粥狀動脈硬化,讓血管變得狹窄或阻塞,最終容易導致心臟疾病或中風。若是膽固醇或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其代表的意義是可能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因此在使用降膽固醇的藥品時,目的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在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時,除了血脂,年齡、血壓,還包括是否有其他共病症,例如曾發生腦部、心臟或周邊血管阻塞、糖尿病、腎臟病,是否抽菸等,都是相關風險因子;依照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同,低密度膽固醇目標也不同,風險愈高的人目標值就愈低(見表)。因此,在評估自己的低密度膽固醇數值是否合格時,應先檢視自己的疾病狀態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服用降膽固醇的藥品。在降膽固醇的藥品中,以他汀類(statins)降低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效果最好,也最廣為使用,但可能發生副作用,例如可能發生肌肉痠痛,若服藥後發生此狀況,應與醫師討論是否為藥物所造成及如何處置。不論是否用藥,都應改變及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戒菸、多運動、健康的飲食型態、天天5蔬果、蔬果五七九等,以減輕肝臟負擔,如此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
2020-07-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說了些什麼,醫師聽到些什麼?」讀後心得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自省」,由三位資深醫師誠懇道出行醫過程對某些特別個案的反思。婦產科醫師對癌症病人的延遲診斷、麻醉科醫師在生死關頭需作瞬間的抉擇、放射科醫師在醫院定期討論會主動提出自己認為需要檢討的錯誤。透過他們坦然追述專業的困難抉擇,希望社會大眾能更了解醫者的內心世界。身為一位男性的婦產科醫師,與病人溝通的細膩度和複雜性要較其他科別大。溝通技巧的學習更是不能到進入臨床時才開始。曾自認在診間總能耐心傾聽病人的主訴,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建立互信的病醫關係。而在醫學系畢業的第27年,因由這個案例讓我深刻反省,也悟出「 病醫溝通」真是一門永無止盡的學問。這是一位40歲個性開朗未婚女性,在美國完成大學至博士學位,未曾有性行為。回台灣後,和家人都是本院門診固定諮詢及健檢的病人。她在2018年8月因為不規則的月經週期及健檢婦癌腫瘤指數CA125偏高而求診,當時經期間隔為2至4個月,且通常超過10天才結束,但經血總量不多。CA125值升高到500多,正常值要低於35。安排骨盆腔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厚度稍微増加至12毫米,而建議病人在麻醉下經陰道行子宮內膜搔刮切片手術。執行此手術的目的是要確立子宮內膜是否病變,必須經過處女膜才能取得內膜組織。她也了解處女膜只存在於少數人舊觀念的象徵意義,而同意接受此一手術。不過隔天由母親陪同再回診間討論,希望先嘗試中藥調經,然後密集超音波及腫瘤指數追蹤。神奇的服用中藥後,一個月後超音波檢查及CA125指數是正常值28。於是她持續服用中藥且規律的間隔3至6個月回診,討論月經週期及症狀,也以超音波和CA125檢查追蹤。一直到2019年11月健檢,另外有二項腫瘤指數(CEA及CA199)也升高,進而安排胃鏡、大腸鏡及全身電腦斷層,懷疑子宮內膜及右側卵巢囊腫。此時再與病人和母親討論內膜切片的必要性,她們仍堅持先將中藥停止服用後再追蹤。當然疾病的徵兆並未再次改善,在2020年5月終於行診斷性子宮內膜切片手術,確診為子宮內膜癌。接著執行完整分期手術摘除子宮及兩側卵巢輸卵管,骨盆腔及主動脈淋巴腺清除術。目前術後化學治療中。假如在一開始看診能說服病人及母親接受切片診斷,就能及早開始治療得到最佳的結果。回顧這近兩年診治病人過程中,病醫溝通和互信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讀起最近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與天下文化合作出版,由丹妮爾·歐芙莉醫師著作的「病人說了些什麼,醫師聽到些什麼?」(What Patients Say, What Doctors Hear)一書,重新思考如何讓診間出現有意義又清楚易懂的病醫對話。歐芙莉醫師為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級臨床教師,行醫已二十多年。當她著手寫書時,曾徵求到許多病醫之間的故事,但她很快發覺這樣只是敍事,應從文獻研究尋找。紐西蘭學者莫根的研究是先錄下門診影像,之後立即對醫師及病人做個別訪談,並分別錄下訪談過程。審視三份影片後,最令人吃驚的結果是:醫師和病人不就是面對面坐著講話,怎麼一直以來,兩個人都不在同一空間?也就是說每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各是一片背幕,彼此交談時,都是織進自己那一片背幕,透過這片背幕過濾訊息。在整本書的十六個章節中,作者用活潑動人的筆觸,清楚說明乍看之下平凡又微不足道的「溝通」,才是行醫之道應有的核心。她在第五章「出於滿腔善意」,描述醫師常使出渾身解數,一心一意要讓病人配合醫囑。有些醫師會説之以理,動之以情,「推銷」配合服藥的好處;有些醫師對病人念念叨叨,曉以大義;有些會恐嚇,搬出一表串可怕的病症,要他們等著瞧;更極端的是,醫生告訴病人如果不聽話,就去找別的醫師算了。但正如大家所知(當過父母的人也都知道!),重複碎念一樣的事情,很少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眾醫師似乎還是講了一次又一次,無視沒什麼好結果的事實。在第十二章「醫學術語何其多」,提到醫療場域中有太多行話,醫師必須彈性使用語言,並思索自己話語的效果,太多焦慮可能會令人難以招架。但適度的焦慮,得以協助病人更有效面對嚴重的疾病。英國心理學家奧頓説道:大家用詞習慣並不一致,童年、文化、家庭背景、所處情境各不相同。醫師了解的專業知識與用語,病人可能如鴨子聽雷;至於病人的症狀,醫師未曾經歷且每個人對於病痛的反應不一。另一方面,目前愈來愈多醫護人員傾向使病人感到滿意,部分原因是注重病醫關係中的人性層面,這是好事,但部分原因也是醫療業愈來愈關注商業層面,致力讓病人滿意,在候診區設置高檔咖啡店成了一線要務,這樣是否會帶來負面後果?醫師必須找到最佳撃球點,協助病人釐清事態的嚴重性,但不把他們硬逼到絕路。書中對於醫學生教育的部分,我也很有感觸。在醫學院裡,通常不會學到溝通、同理心、建立關係這類技巧。它通常被視為附加課程,被病理學、生物化學、外科、心臟科、產科及小兒科等主角,擠壓到邊邊角角,精確直接的科學才是醫師必須熟習鞏固的領域,而這些比較軟性的技巧嘛,就很理所當然被忽略。但是在醫學領域裡,傾耳聆聽是個永無止盡的過程。陪伴病人經歷這些艱苦萬分的時期,正是醫學最真實的原貌。作者歐芙莉醫師最後要強調的是儘管現代醫學著迷於尖端科技,唯一有力的診斷利器,仍是病醫之間的對話,透過對話,醫師才能知曉疾病大概的面貌。然而病人説的話與醫師聽到的話,通常是迥異的兩回事。病人總是很焦急的描述症狀,亟欲告訴醫師自己到底怎麼了;另一方面,醫師在時間壓力下,必須展現效率,在病人說話時,得同時處理不少事,通常就因此錯失關鍵。有統計提到醫師通常會在12秒內打斷病人說話,一點都不令人意外。她在這本「病人說了什麼,醫師聽到什麼?」書中,深入探討這個高風險的領域,並佐以最新的研究,訪問了學者、醫師、病人,藉此闡明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對話上,將有助於提升健康照護品質。不論你是醫護的菜鳥或是資深如我,這本書內容都值得細細咀嚼,推薦給所有的醫師、未來的醫師、以及想了解行醫之道的人。
-
2020-07-05 癌症.其他癌症
瞳孔有白點如貓眼?別開心!恐是罹患「眼癌」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曉馨在2歲時,因感冒就醫,被醫護發現雙眼瞳孔隱約有白色反光,至眼科檢查後診斷為視網膜母細胞瘤。由於腫瘤發展迅速,即使百般不願意,家長也只能忍痛同意摘除較嚴重的左眼,換上義眼取代,而右眼則透過化學治療控制腫瘤。雖然雙眼保住了,但是學習變得吃力,甚至要承受別人異樣眼光。大多數人認為,癌症是成人的疾病,不會發生在小朋友身上,事實上,癌症可能好發在各個年齡層。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資料顯示,在台灣,一天約有1.5個兒童罹癌。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台灣兒童癌症發生率最高為血癌(34.9%),其次依序為中樞神經瘤(20.1%)、淋巴瘤(9.2%)、骨肉瘤(7%)、神經母細胞瘤(6.2%)等。成人常見的癌症,如大腸癌、乳癌及肺癌等,多為後天因素所致。而兒童癌症成因較多為自身體質與遺傳基因有關,有可能是遺傳父母親致癌基因,或是在孕程發生基因突變,導致新生兒罹癌。「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原發性眼內惡性腫瘤。它在胚胎時期就已開始產生病變,但表徵不明顯,多數在出生時未被發現,大約80%的兒童在3~4歲左右才被診斷出來。兒童專科診所院長吳俊厚表示,視網膜母細胞瘤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佳,有較高的長期存活率;但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除了須摘除眼球保命,也擔心腫瘤是否侵犯至眼球外組織或轉移至腦部,恐降低存活率。由於兒童無法清楚地表達身體異狀,往往只能以哭鬧來表現,無法描述自己的不舒服,使得兒童癌症難以被發現,發現常已是晚期,導致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而終身遺憾,因此家長的警覺性很重要,留意到有任何異狀需立即求醫。在醫學進步的今日,目前已知「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因為基因缺陷所造成,可由Rb基因鑑定出來。吳俊厚指出,雖然現在藥物和治療技術進步,兒童癌症的治療成功機率較成人高出許多,但若能透過基因檢測發現疾病,就可及早治癒,或是減緩嚴重症狀產生。現已有新生兒基因檢測包含小兒癌症基因檢測,只需少量血,經10~15天就可檢測出罕見小兒癌症,提早得知孩子的身體狀況。他就曾遇過有父母因為大寶小小年紀就罹癌,不希望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二寶身上,而前來諮詢基因檢測的案例。吳俊厚叮嚀,國健署新生兒疾病篩檢固然有助,但若與基因檢測雙管齊下效果會更佳,檢查結果可做為基因異常的診斷輔助工具;若孩子已經出現明顯症狀,亦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到病因。提醒新手爸媽們,不要害怕知道孩子身體狀況,唯有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醫師眼中3NG用藥行為! 你最常犯哪一項? 手機用「黑屏模式」護眼? 眼科權威曝真相
-
2020-07-05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一位實習護生家長教我的事
美秀(化名)阿姨牽著失智的丈夫,緩緩走進診間。儘管隔著口罩,眼神交會瞬間,我已感受到她的情緒。「這陣子一定很辛苦。」趁著列印丈夫的慢性處方箋空檔,我一面問候美秀,一面將她的健保卡插入讀卡機。「醫師妳真靈感。」我常因病人類似回應,一時以為自己在宮廟服務。還沒開口「問事」,不,問診,病人已和盤托出:「妳怎麼知道我為了口罩,四處跟鄰居借健保卡去藥局排隊!」原來,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除了和不能去日照中心的丈夫成天「攬牢牢」,美秀還得為在醫院實習的外孫女準備口罩。「醫院沒提供嗎?」「就是啊。病院說,護生要自己想辦法。為了讓在病房實習的她天天有新口罩戴,我很拚啊!」望著美秀阿姨臉上那只已經起毛邊的口罩,我想起和她相依為命的外孫女。女孩從小沒見過爸爸,13歲又失去媽媽,國三那年因外公確診失智,立志「要學護理照顧他」。「妳會擔心她嗎?」「怎麼不會!不過,她將來的工作,要在病院救人,就是要趁這種時候好好學。」美秀阿姨突然頓了一下,「醫師,我的想法甘有正確?」我豎起大拇指,衷心佩服美秀的見識,因為17年前,SARS大流行期間,曾有許多家長衝向全國各醫學院院長辦公室,要求暫停實習,深怕自己的孩子染疫身亡。當時擔任台大醫學院院長的陳定信教授,認為實習是醫事人員養成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如果讓七年級的實習醫師(intern)離開醫療團隊,是否意味著將來這些學生成為醫師之後,在疾病來襲時,可以逃離崗位,棄病患不顧?並不是每個院長都扛得住壓力。根據當時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執行祕書賴其萬教授回憶,教育部召集各院校舉行協調會,就有一家醫學院院長表示,他無法用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說服指著他破口大罵的家長,「現在不讓我還活著的小孩回家,難道要我等到他在醫院感染過世後,才讓我帶骨灰罈回家?」幾經討論,教育部將決定權交回各醫學院。所幸,當年決定繼續實習的學校,所有學生在妥善的防護與督導中平安完成實習。某所暫停實習的醫學院,也有位女同學堅守崗位,繼續進醫院。當校方要求出具家長同意書,她義正詞嚴回道,「我已經是成年人,這種事怎麼還需要我的父母替我決定?」「我贊成那位女同學。如果是我孫女,我會為她蒐集更多口罩。」過去幾個月,我常想起美秀阿姨。台灣的防疫,其實是全民的善念累積的成果。如今,第一波疫情已過,與其忙著為防疫人員戴「抗疫英雄」的高帽,還不如確實整備防疫體系、持續提供人員訓練與充實防護裝備。誠如台大蔡甫昌教授所言,「當醫療體系與社會無法提供個別醫療機構對抗大型疫病爆發時所需的資源與支持,要求個別醫療人員以英雄姿態來犧牲奉獻是對他們不公平,違反正義原則。」希望第二波疫情來襲時,美秀阿姨不用再為外孫女的口罩煩心,新一代的醫療人員,能從從容容加入團隊並肩作戰。
-
2020-07-05 癌症.肺癌
對抗晚期肺腺癌 治療超前部署
60多歲的王太太退休後,生活作息良好,卻因體重無故直線下降、久咳不癒,就醫檢查發現罹患晚期肺腺癌。醫師進一步為她做基因檢測,發現有EGFR基因突變,考量她的身體狀況,第一線就選擇了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過程中雖伴隨著輕微甲溝炎副作用,但使用緩解症狀的藥物後大幅改善,讓婦人五年來仍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標靶藥接力治療 邁向第六年今年初發現腫瘤有惡化跡象,並確認為T790M突變,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病情不僅獲得控制,婦人也很開心因為有「超前部署」的治療觀念,才能透過標靶接力邁向第六年的治療,超乎原有期待。收治該名案例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陳崇裕醫師表示,肺腺癌腫瘤擴大速度較慢,且初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多半已是晚期。而這個時期的患者對治療的期望,除了藥物效果與反應率外,能否獲得最長的存活時間,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也是同等重要。醫師會在治療前,針對肺腺癌分期、突變型基因以及PD-L1表現量進行分析判斷,並與患者說明、討論後再行制定後續治療安排。此外,以肺腺癌中最常見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來說,患者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即為標靶藥物。陳崇裕醫師進一步說明,第一線使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後,一般來說,每三人就有兩人會產生的T790M突變。另外,根據研究顯示,如果第一線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等到治療出現抗藥性後,再接力使用專門對付T790M且最近剛通過二線健保給付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有超過一半的患者整體存活時間可以超過4年。這樣的研究結果看起來,是目前存活期最長的治療方式,而這樣透過標靶藥物接力治療的狀況下,患者也比較能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王太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治療量身制定 爭取最長存活期陳崇裕醫師強調,現在肺腺癌治療就像治療慢性病一樣,醫師可在一開始「超前部署」,透過不同藥物和治療順序相互排列組合,針對每位患者量身制定最佳治療策略,為患者做最佳的風險控管、延長整體存活期,守護患者的健康與生活。因此,每一線的治療選擇都應謹慎,同時也應將治療失敗後的應對治療作為決策的考量因素之一,為自己爭取最長存活期。
-
2020-07-05 科別.眼部
「直線」看成「歪線」?小心老年黃斑部病變
一名60多歲設計師近年視力下降,使用工具尺畫草圖,直線怎麼看都是歪線,就醫確診為老年黃斑部病變,幸在接受抗血管新生因子注射療程後,視力慢慢從0.2恢復到0.7。眼科醫師呼籲,平時應多吃深綠色蔬菜,50歲以上民眾則應每年接受一次眼科檢查,才能保護好靈魂之窗。隨年紀增長 感光細胞凋亡黃斑部位於眼球正後方的視網膜中心處,具感光功能,是視覺最重要的區域。台中榮總眼科部主治醫師林俊賢表示,若將眼球比喻為照相機,視網膜是底片,黃斑部就是控制成像效果,當黃斑部出問題,可能引起視力下降或視覺變形。但隨年紀增加,除了黃斑部的感光細胞會凋亡,協助眼球排出代謝廢物的視網膜色素細胞層也會退化。當代謝廢物沉積成「隱結」,視網膜得不到養分,容易生成不健康的構造——新生血管。林俊賢說,當尚未有新生血管生成時,被歸類為「乾性病變」,對視力的影響較細微,注意防曬、適量多補充葉黃素及深綠色蔬菜可延緩惡化。但當新生血管生成且破裂,會產生黃斑部水腫或出血,又稱「濕性病變」,此時若未及早治療,嚴重恐使視力降至0.1以下,有失明危險,有必要治療。病變因子 三高、抽菸、紫外線前述病變均因好發於55歲以上民眾,又被統稱為「老年黃斑部病變」。危險因子除了年齡,也包括紫外線曝曬、抽菸、三高、以及家族史等。外界認為3C產品的藍光也會造成黃斑部病變,但林俊賢說,目前未有直接證據,其傷害仍以乾眼症、白內障與近視加深等有關。老年黃斑部病變可自我察覺嗎?林俊賢建議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評估工具,輪流交替遮單眼注視方格,一旦線條會扭曲或視野出現中央黑影,就應該要接受眼科檢查與診斷。及早密集治療 能維持視力目前針對濕性的老年黃斑部病變治療共識為使用「抗血管新生因子(Anti-VEGF)」的眼內注射劑,與傳統的雷射治療相比,較無視網膜結疤的副作用。林俊賢說,若能及早並密集用藥治療,藥物反應佳,較有機會能維持視力在不錯的程度,且可隨治療效果來延長治療間隔,慢慢降低回診的次數。反之,若拖延或不定期治療回診,藥物反應會比較差,若效果實在不好,就得再考慮使用光動力療法進行輔助治療。有病人會怕在眼內打針,拖到有症狀才回診。林俊賢強調,上針前都會點麻藥,且症狀回穩後就有機會拉長回診打針的時間,「不然等同前功盡棄。」過去針對老年黃斑病變,健保僅給付一眼最多7針的抗血管新生因子,其餘需自費。不過今年6月起,每人每隻眼睛至多可給付14針,減少患者經濟負擔。
-
2020-07-05 科別.泌尿腎臟
男女發生比例13:1! 尿不出來先釐清是不是這3原因造成
60歲A先生之前就會有一些下泌尿道症狀,如頻尿、解尿解不乾淨、用力解尿以及尿流速極慢。突然有一天長達8小時都沒有解尿,而且膀胱越來越漲,導致坐立不安,最後跑到急診掛號,診斷為急性尿滯留。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才揚表示,急性尿滯留在男性比較常見,發生率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上升,尤其是60歲以上的男性較常發生,相對的女性比較少見,男女比例大約是13:1。造成的原因不外乎就是膀胱出口阻塞,其中攝護腺肥大的肇因占了大部分,而神經部分也有可能造成膀胱收縮不良或泌尿道括約肌放鬆不良,進而造成尿滯留的問題產生,如:脊髓受傷、糖尿病或中風等;其他原因還包含了泌尿道感染、藥物(冒藥、嗎啡類止痛藥)、尿道受傷等。 急性尿滯留原則上從病史詢問和膀胱觸診就可以得到診斷,如長時間沒有排尿、用力解尿都解不出來、加上膀胱漲尿感等都足以確診;不過,在認知功能已退化的族群可能的表現是急性意識改變。針對長期餘尿量過高的男性,反而不會有漲尿感,還可能以尿失禁來表現,臨床上也可以用超音波再加以確認;而一般膀胱尿液超過300cc就一定要放置尿管,但也有漲尿感已造成病人極大不舒服的話也可直接放置尿管。 急性尿滯留最初步的處置就是膀胱減壓同時留取尿液分析和細菌培養。膀胱減壓就是將漲滿尿液的膀胱做引流,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置放尿道尿管;不過,有些時候尿管無法成功置放,尤其是尿道狹窄的病人,這時候可以先暫時使用管徑較細的引流管做恥骨上膀胱造廔。初步處理完成後,接下來就要去找尿滯留的原因,若是藥物因素就暫時先不要服用該藥物,如是感染的因素就先使用抗生素治療和找感染的原因。林才揚提醒,男性急性尿滯留的原因主要還是攝護腺肥大所引起,不過還是須要排一些檢查去排除其他可能合併的原因。因此,上了年紀的男性一旦有下泌尿道症狀建議可以先做檢查去尋找造成的原因,讓後續得到適當的治療,避免急性尿滯留發生的機率。延伸閱讀: 天熱泌尿道易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保養攝護腺別等老了才做! 4習慣從現在就能開始
-
2020-07-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疾呼:重災國該醒來面對現實 加緊防疫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呼籲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嚴重的國家「醒來」面對現實,必須控制疫情而非吵嚷不休。法新社報導,世衛公共衛生緊急計畫執行主任萊恩(Michael Ryan)在日內瓦聯合國記者協會(ACANU)的簡報會告訴記者:「人民必須覺醒,數據和實際情況不會誆騙。」自新型冠狀病毒去年底在中國現蹤以來,地球上幾乎無一國家倖免,全球超過1100萬人感染、超過52萬人喪命。美洲是疫情最嚴重的地區,美國的感染與死亡人數高居全球之冠,拉丁美洲數國的確診人數也持續飆升。當被問及巴西和墨西哥等國的慘況,萊恩警告說「有太多國家一直忽略數據的示警」。這些國家感染與死亡人數激增,但仍選擇解封。萊恩說:「有很好的經濟理由需要把國家經濟帶回正軌。這可以理解,但你也不能忽略疫情問題,它不會憑空消失。」萊恩坦言這些疫情爆炸的國家面臨「相當嚴峻的選擇」,但他堅稱「在疫情中採取控制措施永不嫌晚」。萊恩建議,這些國家無須封鎖整個國家,但可以設法分區解決問題,例如在低傳播的地區鬆綁限制,並且採取社交距離、洗手、篩檢、隔離與追蹤接觸個案等做法以助控制疫情;但是在疫情失控的地區,嚴格的防疫措施就不可避免。他說:「如果國家繼續開放卻沒有足以因應可能病例數的醫療系統,最後會導致最慘的情境。如果醫療系統沒辦法因應,就會有更多人喪命。」
-
2020-07-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生操作變熟練...新冠患者使用呼吸器 死亡率從80%降到35%
美國各地確診人數不斷增加,但統計研究發現,使用呼吸器的患者存活率卻逐漸提高;一般呼吸器都是在新冠肺炎療程的最後一個階段使用,過去一直給人們一種迎向死亡的警訊。專家認為,隨著他們對新冠病毒的研究和了解愈深入,醫護人員就能愈熟練地操作治療的流程;而他們也發現,使用呼吸器也並非必要的選擇。根據中國武漢及義大利的研究報告,當患者已經嚴重到需要使用呼吸器時,絕大部分都無法戰勝病魔;雖然美國的疫情仍在持續,但死亡率卻逐漸下降,甚至和其他罹患肺部疾病的人幾乎相同。愛默雷大學(Emory University School)的醫學教授,同時也是重症醫療學會(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主席的馬丁(Greg Martin)與同仁在5月26日發表的一篇報告指出,新冠肺炎患者使用呼吸器的死亡率為35.7%,和疫情早期的80%相比大幅下降。此外,使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以及口服類固醇藥物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都能有效幫助病患減輕病症。加州大學雷根醫療中心也同時在進行相關研究,該醫學中心的重症醫師布爾(Russell G. Buhr)指出,使用呼吸器患者的死亡率約落在30%至50%,他表示:「現在我們對新冠肺炎已經了解更多、也更懂得如何治療。」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表示,雖然目前仍未掌握實際上有多少新冠肺炎的患者使用過呼吸器,以及使用呼吸器後的存活率,但許多醫療研究單位,如國際嚴重急性呼吸道與新興感染協會(ISARIC)等,仍持續在國際間追蹤相關研究的紀錄。
-
2020-07-04 科別.眼部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醫師教你揪出黃斑部病變
視力茫霧、世界變得灰暗,原本筆直的線條突然歪曲,趕快拿出「阿姆斯勒方格表」或方格子自我檢測,如果看到的影像已經有中央視野不清楚、盲點,或線條變得扭曲,衛福部桃園醫院眼科專任醫師蔡孟儒提醒,眼睛恐怕已有黃斑部病變,若拖延就醫,嚴重將失明,破壞生活品質。蔡孟儒同時提醒,超過50歲、有黃斑部病變家族史的民眾,千萬別輕輕放過視力模糊等症狀,這些高風險族群最好每一年都能定期檢查視力。視力模糊有不同原因,邁入高齡,罹患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的機率也會增加,蔡孟儒表示,有部分長者同時患有白內障、黃斑部退化,也因此來門診時只是表達「視力模糊不清」,自以為只是白內障而延遲就醫。但黃斑部退化導致惡視力通常來得快又急,蔡孟儒表示,黃斑部位於眼球後方的視網膜中心,可直接受光線、形成影像,一旦黃斑部受損,將出現中央視野有盲點、視物變大變小扭曲等狀況。黃斑部病變有乾性、濕性兩大類,以老年人居多,通常伴隨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肥胖、抽菸以及天生基因所致,但也有30多歲的年輕人因高度近視而導致黃斑部退化。而乾性、濕性黃斑部病變之中,濕性雖然只占10-15%,但就醫時幾乎是晚期。蔡孟儒解釋,濕性黃斑部病變是指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合併有血管增生,造成水腫或出血,產生結痂疤痕,需要積極治療,且需要維持一段時間,定期回診,否則嚴重將惡化至失明。目前治療濕性黃斑部病變的選擇有在眼球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蔡孟儒表示,主要機制是抑制血管新生因子,好處是可延長治療間隔,且自六月起,健保給付從原本7針放寬至14針,由醫師依據病況給予治療建議,可減輕病患經濟負擔。但他也提醒,因治療黃斑部病變需維持一段時間,最忌中斷治療,曾有一位近60歲病患中斷療程,事隔半年後回診,悔恨問醫師:「我還能有進步的機會嗎?」蔡孟儒強調,黃斑部病變可以從改變生活型態提早預防,例如戒菸、控制三高、外出戴墨鏡,減少紫外線曝曬等。同時,平時可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測,只要感覺視力異常,盡速就醫確診,有機會救回惡視力,維持生活品質。●民眾可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測,以便提早察覺黃斑部病變1. 把方格表放在眼前30公分之距離,光線要清晰及平均。2. 如有老花或近視,須配戴原有的眼鏡進行測試。3. 先用手蓋著左眼,右眼凝視方格表中心黑點。4. 重複步驟1至3檢查左眼。5.當凝視中心黑點時,發現方格表中心出現空缺或曲線,就可能是眼底出現毛病的徵兆,請盡快找眼科醫師作詳細檢查。
-
2020-07-04 癌症.肝癌
治療晚期肝癌 長庚質子併免疫療法
60多歲的林先生兩年前體重驟降,腹瀉、食欲不振,體重一下子掉了8公斤,但他自認身體硬朗,不願就醫。家人苦勸下,兩年後終於就醫檢查,發現原來體重驟降等徵兆竟與肝癌有關,一確診就是肝癌晚期,癌細胞已轉移肺部。為了提高存活率,他接受質子併免疫治療,8個月後肝臟腫瘤消失。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侯明模表示,林先生被檢查為肝癌後,先接受化學栓塞治療,但效果不彰,病情持續惡化,轉診至林口長庚時,肝癌已經轉移,為了幫助患者消滅肝癌,決定先接受質子治療,縮小肝腫瘤,再配合免疫療法。林口長庚醫院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主任張東杰表示,以質子治療搭配免疫療法治療晚期肝癌,過去三年,該院總計收治25例,控制率達八成,患者存活率也提升。侯明模說明,免疫治療搭配精準控制能量深度的質子射線,對晚期或較大腫瘤、肝功能稍差的患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林口長庚自2015年底開始啟用質子治療,從接受質子治療的600多位肝癌病患成功經驗發現,由於質子具有精準的特性,病患治療後兩年內肝癌局部控制率達94%。對於比較棘手、大於5公分的肝癌,控制率亦可達到93%;但大的腫瘤有比較嚴重的皮膚及腸胃道的副作用。對於腫瘤第四期、較大腫瘤、肝功能差及年紀較大等不能進行其他治療的病人,可考慮接受質子治療。侯明模呼籲,肝癌晚期也不要放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