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確診案例
共找到
541
筆 文章
-
-
2022-12-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住宿機構面對就地隔離的挑戰
編者按:本週是一所心身障礙病人的住宿機構如何在今年五月開始,歷經五波的疫情,成功應對就地隔離的故事。首先是教養院院長敘述機構內發現第一位快篩陽性的個案,隨即成立指揮中心,啟動各種機制,護理、社工、教保、行政、總務人員的通力合作,有效的快篩以及各種緊急措施,完成使命,最後她說,「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增進我們的應變能力,從擔心害怕到從容面對,從中學習到很多,對於疫情處理的經歷抱著感謝之心,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種學習與省思,反思疫情的防控措施中是否還兼顧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心靈狀態,用溫暖的心照顧著每一位個案。」護理組組長列出幾項心得,包括「讓工作人員了解配合政府疫情政策」、「疫苗施打政策,促成本院服務對象施打新冠covid-19疫苗達97.7%。工作人員疫苗第一次加強劑施打率為100%」,「加強與家屬院區內疫情狀況之溝通」。更難得的是這所教養院高齡的董事長,本身也是此院身心障礙院生的家長,寫出個人擔心兒子的安危,以及院內員工的健康與安全,同時向提供豐富的快篩試劑供教職員及服務對象使用的外界友人,深表感謝。2022年4月疫情大爆發,每天確診的人數持續增加時,身為管理者的我開始擔心與焦慮,擔心疫情進入機構內造成群聚感染,故機構內的全體同仁必須戰戰兢兢,竭盡全力地做好分艙分流與感控措施,為此,也做了幾次假設機構內發生確診時的情境演練,就是期待能做好萬全的準備,將可能的傷害減到最低。5月下旬一個天氣晴朗星期六的上午,突然接到護理組長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院長,○○○剛剛快篩陽性。」機構內出現第一位快篩陽性的個案,當下隨即啟動人力召回的機制,護理、社工、教保、行政、總務等人員陸續趕到機構內,護理師負責全體服務對象的快篩,緊急於住宿大樓的1樓餐廳成立指揮中心,大家分工將防疫物資、電腦相關設備等盤點分類放置於指揮中心內,同時將日間的空間挪出設置為居家隔離照護空間,因為先前已連結醫療資源,護理人員甚至事先與醫師演練視訊看診的流程,因此當出現快篩陽性的個案時,我們很快的聯繫上醫師,並能順利的完成視訊看診。5月下旬的確診案例是機構的第一波疫情,截至隔離結束並未有新增個案,也因此讓我們有時間檢討修正,首先在居家隔離空間增加影音休閒設備、廚餘的冷凍冰箱、洗衣機等,開始募集防護裝備與快篩劑。很快的6月8日再次出現1位個案快篩陽性,接連三天快篩,有6位個案快篩陽性確診,這是機構的第二波疫情,6月27日迎來第三波的疫情,同樣的6位個案確診,9月13日開始又陸續出現快篩陽性的個案,第四波的疫情再次襲來,有8位個案確診,10月11日突然一下新增4位快篩陽性的個案,第五波的疫情來勢洶洶,接連幾天的快篩,在不同的住宿區域都有出現新增快篩陽性的個案,工作人員也接連確診,第五波疫情中就有24位個案確診,12位工作人員確診。從這5波疫情可以感受到機構是拚盡全力地守護著個案的健康,積極的落實感控措施以防止群聚擴散。然而在面對如何做好疫情的防護,同時還要處理確診個案就地隔離的醫療照護問題,對機構來說是真的是莫大的壓力與考驗。首要處理的是照顧人力的安排,綠區、黃區、紅區的人員怎麼安排,特別是紅區的人力,需要與照顧人員溝通說服,徵求自願者進入隔離區照顧確診的個案,碰到照顧人員陸續確診時,又要重新協調人力同時要顧及勞動法規,有時候班表一天異動數次。另一個難題就是個案對於必須隔離限制活動區域的情況不一定會接受,加上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因而會出現哭鬧不止或破壞物品、自傷等行為,更加重照顧人員的負擔。在第2波疫情中有位個案無法接受需要隔離,護理人員陪同他進入隔離區時,堅決不進入甚至拿物品砸護理人員,只能緊急求助於他熟悉的照顧人員前來溝通協調,經過一番折騰終於願意配合進入隔離區。在第三波疫情中,有位個案因為與同住的確診個案相處不好,出現情緒失控不穩的情形,突然將玻璃水杯砸破,拿起玻璃碎片跑進廁所內自傷,照顧人員當時根本無法顧及到自己防護,只能爬上廁所隔間處進入廁所將門打開,拿走碎玻璃並安撫個案,照顧人員癱軟的表示自己快崩潰了,機構因此再另外準備一間獨立的隔離空間讓這位情緒失控的個案單獨隔離,並再增加照顧人力。第四波疫情確診的個案,大都是比較需要高照護支持的,不僅生活自理方面的大量協助,另外還有情緒的支持,其中1位個案,因為不舒服又無法表達,不停的哭鬧、砸物品發洩,照顧人員不斷調整方法安撫,提供喜愛的玩偶,音樂都無法使他平靜下來,甚至攻擊護理人員,咬傷照顧人員。在每一波疫情當中,不僅要負責疾病照護的部分,還有要處理個案的情緒行為的問題,常使得照顧人員心力交瘁。就地隔離的措施對於確診者的健康監測亦是工作人員很大的壓力,為能使確診者盡快康復,減少中重症的發生,照顧人員需要密集的監測血氧、血壓、心跳、體溫、呼吸、活動力等,深怕一個不注意、不小心無法及時提供必要的醫療支持,再來就是關注確診者的飲食營養,除三餐外,額外還提供維他命C,綜合維他命、枇杷膏、舒跑飲料、雞蛋、水果等多種營養補給,就是希望確診的個案快點康復,即使我們很努力的照護,這期間仍有3位確診個案緊急送醫治療,很幸運的是治療後均無大礙,順利康復。另一項考驗防疫物資的不足,我們必須透過多元管道的方式去籌募防護裝備,N95口罩、防護面罩、防護衣、手套、酒精、漂白水等,當出現疫情時,照顧區域會分為紅區、黃區、綠區,紅區與黃區的照顧人員提供服務時均要穿著防護裝備,後續還要處理龐大的垃圾量,脫去的防護裝備需要先消毒後放置於獨立的空間,再漸進式的交由清潔隊處理。 經歷五波的疫情,有很深的體悟,機構需要有強大的資源連結能力,如果沒有外部資源的協助,如何能做好防疫與就地隔離的居家照護,防護裝備需要自己籌募,醫療的資源包含提供視訊診療單位與藥局等。雖說社會處與衛生局會協助連結,但仍需要機構的主動出擊,才能迅速掌握到醫療資源。倍增的人事成本也是機構要承擔的經濟壓力,因為落實分艙分流的服務,還有確診區的照顧人力,工作人員確診隔離等因素,無形中增加照顧人力的調度與加班的人事成本。再來受到疫情、感控措施及專業服務的多重壓力下,也逐漸抹去工作人員的工作熱忱,亦成為工作人員的流失的因素之一。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增進我們的應變能力,從擔心害怕到從容面對,從中學習到很多,對於疫情處理的經歷抱著感謝之心,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種學習與省思,反思疫情的防控措施中是否還兼顧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心靈狀態,用溫暖的心照顧著每一位個案。
-
2022-11-21 焦點.肺部保健康
嚴防流感、肺炎雙雙來襲,長者要怎麼護肺免重症?
現職:台大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專長:三高、戒菸治療、社區常見疾病台灣已破800多萬例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案例,約每三人中有一人確診。死亡案例也破萬人大關,是2021年全年死亡896位的十倍以上,也將躍升2022年國人的前十大死因。隨著Omicron的BA.4、BA.5病毒株增加,也已出現重複感染的個案。邊境解封,口罩令鬆綁,澳洲迎來嚴峻流感疫情在此同時,秋冬流感季也緊接而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發布全球《雙周流感情況更新報告》顯示:位於南半球的澳洲,隨著邊境解封、口罩令鬆綁,今年已歷經自2017年到2022年以來,最嚴峻的冬季流感疫情,流感確診高峰遠遠超越過去五年的平均值。台大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江建勰醫師說,「2019到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的流行,在嚴守防疫政策下,不分國外、國內,流感疫情都相對平緩,流感疫苗普遍打得比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前少。最近台灣開始邊境鬆綁,口罩令也會逐步放寬。大家不要因為過去兩年流感案例少就輕忽,澳洲今年的大流行,就是很重要的借鏡。尤其是及65歲以上年長者,或是不論年齡,但免疫功能不全或有慢性疾病的高危險群(例如:糖尿病、慢性腎病、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不只要打流感疫苗,也要檢視肺炎鏈球菌疫苗是否都已經打完整來因應今年冬天若是新冠肺炎(COVID-19)、流感、肺炎鏈球菌肺炎齊發的三種艱鉅挑戰。」事實上,就算前二年,台灣鮮少流感併發重症的案例,可在大醫院住院的肺炎病友,並不只有新冠肺炎(COVID-19),因細菌性肺炎、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而住院的病友,卻從來沒有消聲匿跡過。高齡又有潛在疾病,兩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皆不可少有一位老阿嬤,本身有糖尿病、慢性腎病,曾在65歲時打過一劑公費的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隨著抗體逐漸消退,還是不幸在75歲時,罹患肺炎鏈球菌肺炎,病情急轉直下,在搶救後,仍不幸往生。江建勰醫師遺憾地說,「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告的2021年十大死因,第三位的肺炎造成13,549國人離世,其中65歲以上佔九成。而今年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的民眾,60歲以上的長者,同樣佔有確診死亡的九成以上。這是因為年長者的免疫力,本來就會隨高齡下降,而年長者像老阿嬤一樣有糖尿病、慢性腎病等多重潛在疾病後,都是屬於嚴重肺炎的高危險群。而疫苗的保護力是有期限的。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的抗體會隨著時間逐漸遞減。只打一種是不夠的,最好連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都打,二種都打的保護力比較完整。」先13、後23,減少鼻腔帶菌,完整保護據台灣疾病管制署(CDC)的建議,65歲(含)以上長者若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可先接種可減少鼻腔帶菌,且可刺激T細胞,加強免疫記憶的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間隔一年以上,再接種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二種都接種,可獲得較完整的保護力。而減少鼻腔帶菌,較不會因飛沬傳染給別人,對群體保護力也有加分。江醫師最後強調,面對大疫情時代,預防勝於治療,透過疫苗接種,更新病毒碼與增強自身抗菌免疫力都是相當重要的基本功。無論是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兩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都要重新檢視是否已經完整施打來減少罹患肺炎重症的機會。#ads-inline,.inline-ads,.fly123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2-09-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連假後恐迎來新一波疫情!染疫醫師分享喉嚨痛緩解、吃抗病毒藥黃金時機最實用經驗
BA.5疫情升溫,指揮中心估計中秋連假後單日本土確診案例恐上看6萬例,許多人可能已發現周遭染疫的人多了起來。雖然歷經今年五月大量病例出現,大家對與病毒共存不再害怕,但若自己染疫,症狀上身還是很不舒服。《元氣網》整理多位染疫醫師心得,從緩解喉嚨痛、服用抗病毒藥物到調適心情、避免長新冠並重回正常生活,提供建議。五花八門的症狀如何緩解魔王級症狀第一名 喉嚨痛讓名醫理解為何有人想安樂死《元氣網》陸續刊出「當醫師確診時」,發現醫師們染疫後,和一般人一樣必須對抗病毒帶來的痛苦,尤其喉嚨痛名列不適症狀第一名,大家幾乎異口同聲以「如同刀割」來形容,而根據染疫醫師經驗,最好紓緩的方法是吃軟滑食物與飲用冰涼飲料,如果吃止痛藥會讓自己比較好過,千萬別忍住不吃。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五月十五日確診,他說不擔心自己重症或死亡,但感染後的喉嚨痛,讓他「第一次明白為何有人想要安樂死」。緩解喉嚨痛的菜單 軟滑冰冷食物和多喝水染疫後,魏崢第一時間將確診訊息發公開信給全院同仁,除了請大家別因染疫害怕,還介紹好吞又容易下嚥的食物、以及建議使用的退燒止痛、止咳藥以及消炎藥。魏崢建議不刺激又容易下嚥的滑潤食物,包括木瓜、牛奶、原味優格、豆花、布丁、蒸蛋、白煮蛋的蛋白和橄欖油或苦茶油等。他更提醒,水分要充分補充才能化痰,清水容易嗆到的話,可以木瓜牛奶或豆花代替,吞服藥物時亦然。台中榮民總醫院副院長傅雲慶也說,「其實喉嚨真的很痛」,連吞口水都會痛。他在隔離期間仍參加多個線上會議,還要演講,為了不缺席,他先吃止痛藥和止咳藥才上陣,「工作任務還是要做的。」服用清冠一號 對改善喉嚨痛也有幫助除了服用緩解症狀的止痛藥和止咳藥,傅雲慶也嚐試清冠一號,並且多喝開水。清冠一號服用之後,症狀的確有所改善,喉嚨不再像之前難受,喝水也比較順口,後來再有親友染疫,傳雲慶除了請大家不要恐慌,也建議他們可以服用清冠一號。至於所有症狀中最讓傅雲慶困擾的喉嚨痛,因為隔離前剛好有人送他兩大罐自己種的有機桑椹原汁,他加了冰水喝了兩周,這和乙醯胺酚類止痛藥一起,陪他度過喉嚨最不舒服的艱難時刻,「前五天真的很不舒服,但之後就慢慢好了」。名醫開藥單緩解不適 呼吸困難要掛急診 魏崢建議的藥品名單中,退燒止痛首用普拿疼,每天不要超過5顆,但它不具消炎作用;對喉嚨嚴重發炎者,希樂葆(Celebrex)效果可能更好,借助其抗發炎效果讓喉嚨舒緩。而他喉嚨的症狀則是在服用類固醇後,快速緩解,也建議醫師可以評估開立類固醇藥物;Brown mixture則可以止咳化痰。魏崢提醒,如果有自己無法處理的狀況,尤其呼吸困難,請馬上掛急診。魏崢家中未備有血氧機,也會擔心快樂缺氧,他運用醫師專業,使用聽診器聽聽自己肺部,一般民眾可在家中走動或爬樓梯,是否變得易喘、難呼吸,如果是就要考慮諮詢醫師。症狀其實不輕 比流感還難受新光醫院急診科臨床研究醫師吳紋綾開始出現症狀時,快篩陰性,隔天繼續上班,但同事注意到她的精神特別不好,幫忙PCR竟檢出陽性。確診後,她的咳嗽嚴重、上吐下瀉,也是以刀割來形容喉嚨痛,吃東西、吞嚥都痛,問診也很困難,「確診後並不如大家所說是簡單的感冒。」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胸腔及加護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國賢說,確診後第三到五天是最不舒服的,經過服用鼻炎、咳嗽藥物、普拿疼及抗病毒藥物後,症狀才逐漸緩解。但令他痛苦的是,喉嚨乾的嚴重,一天就算喝五、六公升的水,仍會覺得口乾,他認為「Omicron這隻病毒還是比想像中強!」不能當作流感看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黃弘孟確定染疫後,最擔心「同仁不要因我受累、被我感染。」住院期間,他咳嗽、流鼻水、鼻塞,就自己多喝水,一直到第三天,跟同仁說咳嗽讓他不太舒服,請醫師為他開藥,他也在病房內做呼吸復健運動,增加肌力、體力,維持肺部健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一般內科感染科主治醫師施長慶堅持幫老病人看診,開慢箋、看檢查報告,「不想影響病人的就醫權益。」他總是強迫自己多喝水、服用止痛藥,盡管喉嚨還是不舒服,聲音沙啞,講話時疼痛,但堅持下來。部分患者嗅覺暫時喪失也有醫師嗅覺暫時喪失,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級泌尿科主治醫師曲元正說,染疫後其實沒有太驚訝,也沒有想太多,認為「Omicron就只是小感冒」。只是久違的發燒,讓他在床上躺了好幾天,他沒有服用抗病毒藥物,只吃了一些藥讓自己症狀緩解,例如普拿疼等,並且多喝水,自覺與過去面對感冒並沒有什麼差異。但確診第二天後,曲元正叫了外送便當,吃了第一口,就發現「沒味道」,那時候還問了太太,便當好吃嗎?太太馬上說「很好吃啊,還蠻鹹的」,曲元正馬上知道自己應該是嗅味覺異常,開始憂心會不會造成永久的傷害,還好後續幾天味覺慢慢恢復。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染疫後,喉嚨不舒服到不想說話,除了多喝水、多休息、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太太會煮雞湯、鱈魚、牛小排等,提升免疫力。不過,染疫後味嗅覺異常,吃東西感覺味道很惡心,幾乎吃不下,雞湯、雞肉都是強忍著吃。「唯一沒有改變的味道,就是蘋果,所以吃了很多蘋果。」服用大量維生素D和C 精神及體力變好「吃大量維生素D」,這是奇美醫學中心品質管理中心主任暨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欽明平時的習慣,染疫後他一個人在老家隔離,每天喝大量的水,並採行「維生素D療法」,補充大劑量的維生素D,同時也補充維生素C,吃了這兩種維生素後,讓他感到精神及體力變好。「其實身體也是有不舒服的,特別是病後前幾天。」陳欽明表示,就像感冒一樣,有喉嚨癢、鼻塞、流鼻水、體力不濟等症狀。平常注重健康、有運動習慣、固定補充維生素D的他,有視訊看診,症狀都還好,於是沒有請醫師開藥服用,也因為沒有發燒,連常備的普拿疼都沒有使用。服用抗病毒藥物有黃金時機 嘴巴苦苦靠布丁、蜂蜜緩解不少醫師染疫後服用抗毒藥物,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說,診所配發的抗病毒藥物救了他,他吃了藥之後也了解藥物療效和副作用,可以向患者說明親身經驗。他確診當天咳得很厲害,晚上服用抗病毒藥物後,隔天症狀即緩解,周六確診,周三再快篩就陰性了,「真如仿單所寫,嘴巴有苦苦的感覺,只好靠布丁、蜂蜜緩解。」掌握黃金時機 及時給藥「掌握黃金時機給抗病毒藥物,可能是救命舉動!」高雄市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染疫確診3天後,病情急速惡化,連吞口水也嗆到,診斷為「急性會厭炎」,住進加護病房。患有肝炎、氣喘病史的他,還好經醫師友人提醒要及早使用抗病毒藥,否則後果恐怕更嚴重。「服用paxlovid是經專業醫師裁量權判斷,加上有肝炎、氣喘病史,符合用藥適應症。」鄭仁信指出,若沒有及早用藥,後續可能引發肺部浸潤,大面積感染造成ARDS急性呼吸道窘迫症。起初鄭仁信認為自己只是輕症,不以為意,未料吞口水竟嗆到,吞嚥困難,緊急到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掛急診,蜝至被收治到加護病房。住進加護病房後,醫師來巡房,他意外與大學同學重逢,這名醫師不忘發揮同事愛,幫忙買鄭仁信想吃的蒸蛋等食物,也給予心理支持。除了用藥 也要休息足夠牛道明BMI31,屬高風險族群,看診後服用Paxlovid治療,2至3天後,不適症狀減輕,完整服藥5天後快篩陰性,第7天出關,雖然身體仍感疲憊,但他重新回到工作崗位,連續兩天到中正紀念堂兒童疫苗施打站督導。不料,他又出現肌肉痠痛、打噴嚏、流鼻涕、咳嗽、喉嚨不舒服等症狀,再經PCR檢測,Ct值竟只有18。他說,這是服藥後未完全殺死體內病毒,加上沒有好好休息,導致病毒量再次反彈,「醫學文獻報告,確診者快篩陰性後,病毒反彈比率約占2%」,沒想到他就是其中之一,可能與自身免疫力不佳有關。牛道明暫停門診,在家視訊上班,7天後再次PCR檢驗,Ct值仍維持18,「心情盪落谷底,變得非常差」。面對病毒反彈,牛道明內心既驚訝又沮喪,很憂慮會引發重症,也擔心影響到心臟等器官傳導系統,很怕在看診時會「突然倒下死掉」,但如果遇到了,還真的無法避免。病毒量持續反彈「並不尋常」,應該是生病後沒有好好休息,這次他請中醫師同學診斷,開立類清冠一號,再搭配吃維他命D、鋅片來提升免疫力,症狀才慢慢好轉。他提醒確診者,一定要完全休息把病養好。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阮理瑛提醒確診者,不要排斥用藥,服用藥物可減輕許多痛苦,如果不吃藥,而讓身體承受著諸多的不舒服,這一點很划不來。染疫影響生活節奏北漂醫師 每天打電話跟爸媽報平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緩和醫療科主治醫師吳柏澍認為,工作上的應變相對單純,確診後的「第一個功課」是要讓爸媽知道,但又不希望爸媽太擔心。他是南部人,在台北一個人住,「確診後報平安」是北漂年輕人都會遇到的難題。所以他先跟姊姊討論後,再打電話給爸媽。7天隔離期間,吳柏澍每天都打電話給爸媽,聊聊現況,重點是「讓他們聽聽你的聲音有元氣、知道每天的隔離生活都過得滿好的。」比如說,家裡物資無虞,自己煮東西吃,也有叫外送,沒餓肚子。他屬於重症風險較低的一群,雖然發燒、全身痠痛,身體累累的,但症狀不嚴重,也逐漸改善。因應居家隔離 事先沙盤推演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蔡淑怡和孩子一起居家隔離,她建議,家長能做的,就是把物資、資訊、流程都做好準備,不要恐慌。家裡有足夠食物,有常見症狀的兒童用藥。記得應注意的警示症狀,如果警示症狀沒出現,盡可能在家照顧,因為去醫院要等更久,孩子也會很不舒適。家長也要預先沙盤推演過送醫流程,包括先找好能幫忙開車送醫的親友,在隔離過程中與親友保持聯絡。不要驚慌 紓緩情緒保持平靜四月下旬確診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急診主治醫師段德厚說,確診當下心情很複雜、內疚,還連累其他同事跟著做PCR篩檢、隔離,無法和大家在第一線拚戰,但很感謝急診同仁支持與體諒。61歲的段德厚有高尿酸、高血壓、高血脂、過敏等慢性病,體重過重,牙齒根管治療兩三個月都沒起色,他很憂心確診後身體的情況,「一切只能交給上帝」。他在集中檢疫所隔離,生活很孤單,幸好帶著吉他,在隔離期間彈吉他舒緩情緒。調整心境面對多變疫情染疫之後 醫師說:「我要對自己好一點。」指揮中心統計,九成九以上的確診者都屬輕症,但也有醫師痊癒後咳嗽、易喘。施長慶在家裡做重訓,以及開合跳等心肺運動時,就比染疫前更容易喘,必須休息久一點。雖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但為了盡快恢復到原先體能狀況,仍需強迫自己運動。把身體準備好 以便走更長遠的路確診後牛道明最大感受,「健康真的很重要」。歷經染疫21天康復後,他想「該減肥了」,希望從現在87公斤減到75公斤。不過,染疫後仍感覺容易疲累、肌肉痠痛,現在晚上6點多回家後會先躺30分鐘,待恢復體力後,再起床吃飯、做事,希望持續多休息,把身體準備好,以便走更長遠的路。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翁國益喜歡從事耐力運動,平常就跑步及游泳,確診後,他恢復正常做運動,從紀錄來看,的確與染疫前有段差距,心律較快、表現較差。他研究很多運動選手資料,發現有的運動員疫後恢復與染疫前相同,也有人無法恢復如前,幸好他逐步恢復正常。防護做好 自我提醒格外小心染疫後的李國賢,更懂得病人心情,也能有同理心對待確診病人,他表示,現在他對Omicron這個疾病更加敬畏,絕對沒有如外界所說的像流感那麼簡單,並不會把它當作普通疾病看待,即使認為自己防護做得再好,仍會有漏網之魚,所以時刻會自我提醒要格外小心,同時慶幸他只是輕症,才能快速地重回崗位幫助病人。曲正元說,染疫後,自己對新冠肺炎有新的認識,覺得不宜簡單用「小感冒」來形容。現在的自己雖然有了「無敵星星」,但還是不敢大意,個人的防疫措施做得更完善,也會自主與人保持距離,不是擔心二次染疫,而是擔心自己是不是有可能感染給他人。「染疫,真的讓我獲益良多。」陳欽明表示,隔離期間,不僅做了許多平常沒空做的事,更讓自己有機會停下腳步,思索人生方向。他一向是停不下腳步的人,上班時,總是忙工作,生病時,才感悟到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我要對自己好一點。」平時累積資本 調整心境面對突然的變動高雄阮綜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林奕萱結束隔離返回工作崗位時,不少老病人送上關切,有人還煞有其事地說,看到「林醫師」臨時請假一周,便猜到是確診。她說,這些診間的有趣對談也告訴大家,「即使醫師,也是會生病的」,大家都一起在面對這場疫情。「大家無法百分之百臆測將來會發生什麼事,能做的就是平日有所準備。」林奕萱說,新冠疫情像突發緊急事件,誰都可能遇上,遇上時也在審視大家平常在健康上、經濟上或人際關係上是否累積足夠的「資本」,以應對突如其來的生活擾動,心境的調整,十分重要。【延伸閱讀】>>「當醫師確診時」完整系列報導
-
2022-09-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10大QA一次懂
BA.5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估計,中秋連假之後,單日本土確診案例恐從3萬多例增至6萬多例。為了增加保護力,指揮中心已採購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因應,且宣布開放18歲以上成人施打。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元氣網為大家請教專家與指揮中心解惑。Q1:什麼是新冠次世代疫苗?A:新冠疫苗以原始武漢病毒株(簡稱原始株)製成,次世代疫苗又被稱為雙價疫苗,疫苗中有2種病毒抗原,目前新冠次世代疫苗皆指含原始株及Omicron變異株製成的疫苗。除了新冠疫苗,流感疫苗也有發展三價、四價疫苗,HPV疫苗已發展到九價疫苗。Q2:哪些藥廠研發新冠次世代疫苗?A:目前莫德納及輝瑞藥廠皆研發次世代疫苗。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以Omicron 變異株進行研發,為mRNA疫苗,主要分為兩款:「原始株+Omicron BA.1變異株」以及「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5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25微克。輝瑞BNT藥廠則研發「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3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15微克。Q3:我國採購含BA.1的次世代疫苗,對BA.5有預防感染效果嗎?A:雖然藥廠已研發含BA.5變異株的雙價疫苗,但目前僅有動物試驗加上BA.1的佐證資料,且只有美國核准該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無論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含有BA.1病毒株的雙價疫苗對上BA.4及BA.5,中和抗體效價是接種原本單價疫苗的1.68倍,對BA.5也有預防感染效果。Q4:次世代疫苗已可以使用於臨床了嗎?A:衛福部食藥署2022年9月2日審查通過莫德納「雙價疫苗」,為每劑0.5mL,是25微克原始株+25微克Omicron BA.1。輝瑞BNT的次世代疫苗,食藥署表示,目前僅在8月中旬收到少數初步文件,仍需待文件備齊,才能進行EUA緊急授權的審查作業。至於莫德納「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目前僅有動物實驗資料,且僅有美國給予EUA。Q5:台灣採購多少次世代疫苗?什麼時候到貨與施打?A:國內與莫德納公司今年簽約採購共2000萬劑疫苗,目前還有1000萬劑餘額,可選擇採購次世代疫苗,明年則有1500萬劑額度。預估首批將到貨300萬劑。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最快9月底到貨,力拚9月底或10月初開打。Q6:誰是次世代疫苗優先接種對象?施打間隔時間?A: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2022年9月5日決議,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Q7:應該現在打第四劑,還是等次世代疫苗 ?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建議,本身年紀較長且與第3劑接種已間隔4、5個月,可以先打原有疫苗,加強免疫力;若身體狀況尚可,且Omicron持續流行,可稍微等待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施打,需與上一劑間隔三個月。Q8:次世代疫苗的副作用會比較小嗎?A:目前已通過食藥署EUA的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作為追加劑常見的副作用,以輕中度為主,主要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及腫脹、疲倦、頭痛、肌肉痠痛、惡心、嘔吐、發燒。Q9:新冠疫苗要一直打下去嗎?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一直打同一種病毒株疫苗,已無法再催出更強的免疫反應對付新型變異株,因此需要接種追加劑。是否未來每三個月就得接種一次,仍要視未來病毒株是否改變或是致病力減弱情形。Q10:一直施打同款疫苗,會造成疫苗疲乏嗎?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認同可能出現疫苗疲乏,他表示,觀察性研究顯示,同款原始株疫苗打到第3或4劑,抗體濃度會升高,但抗體持續狀況會減弱。
-
2022-08-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關鍵44天 部桃抗疫經驗出書
隨Omicron病毒株的出現,台灣COVID-19第三劑疫苗涵蓋率已達七成以上,兒童疫苗數量日漸增多,COVID-19確診者中,輕症病患占大多數,當前台灣的防疫走向,已步入與病毒共存階段。回首過去台灣COVID-19抗疫戰役,在2021年1月,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發生院內群聚感染事件,由於防疫團隊的努力與堅持,快速在44天內控制不讓病毒擴大,該院也重新恢復營運,這段過程記載於「關鍵44天—部桃抗疫經驗」一書,鑑古推今,成為我國防疫史珍貴的一頁。迅速畫定區域 分流作業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簡稱部桃醫院)於2021年1月11日傳出第一例醫師確診感染後,陸續造成21名醫護人員與民眾感染,同時隔離了四百多名該院員工,並於同年2月19日恢復營運。當時的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表示,在台灣發生COVID-19疫情之初,桃園醫院因鄰近國門,收治了全國兩成確診案例,可說病毒正兵臨城下,發生院內群聚感染在所難免;部桃群聚感染之所以能快速落幕,與醫院迅速畫出特定區域分流作業、內部領導體系健全,以及區域聯防各醫院配合收治轉出的病患等措施有關,這些都是COVID-19防疫史上值得記下一筆的精采篇章。此書也訪問到現任衛生福利部次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的王必勝,在那段時間,身為桃園醫院前進指揮所指揮官、衛福部醫療及社福機構管理會執行長的他肩負極大壓力,書中首次揭露他當時的心情起伏。王必勝透露,當獲知部桃事件一觸即發,心急如焚,那時他正與陳時中在視察檢疫所的路上,幾度想立刻回台北處理。後來陳時中也委任他進駐部桃醫院指揮作戰,防疫團隊所有成員以細膩的感染管控監測,搭配該院員工的配合,快速拆解感染擴大炸彈。安撫員工情緒 廣播建功部桃醫院是部立醫院旗艦醫院,雖是COVID-19疫情下首家發生超過20人群聚感染醫院,但當時擔任該院院長的徐永年卻在事件中持續扮演穩定軍心的艦長角色。在疫情之初,徐永年透過廣播安撫員工情緒,告知不用擔心因門診、住院暫停,全院收入減少影響薪水生計問題;同時也擘畫部桃醫院的願景,積極向中央請命,提出期盼該院升級為醫學中心,以及為因應未來新興傳染病全球化影響,台灣需要在國門附近興建國家防疫大樓等建言,面對未來重重挑戰,部桃醫院必須做好萬全準備,責無旁貸。《關鍵44天部桃抗疫經驗》電子書線上看http://user153168.psee.io/4bgwa7
-
2022-08-09 焦點.菸酒毒傷身
女兒抽菸傷透爸爸心 醫曝青少年吸菸「恐提早腦霧」
「吸菸有害健康」是大眾所知,菸商近年研發新型菸品、電子煙等,還不斷誤導年輕人可以減害,造成更多年輕人吸新型菸品。董氏基金會發現,今年父親節一反常態,接到多起國高中生家長求助「女兒吸電子煙該怎麼戒?」醫師警告,青少年大腦發育未完全,吸電子煙或各類菸品,可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腦霧」症狀。最新發表於胸腔期刊「CHEST」的研究指出,美國2019年8月起爆發「電子煙相關肺傷害(EVALI)」個案,截至2020年2月,半年來共2807個EVALI住院確診案例;研究發現,有6成的EVALI病人必須送進加護病房,其中三分之一的病人被插管,還有6.7%的病人必須用葉克膜搶救生命,最後仍有7%的EVALI病人死亡。台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表示,憂心電子煙造成年輕人危害,菸商在網路與社群不斷洗腦行銷,讓許多年輕人誤以為新型菸品減害或無害,但根據2021年3月澳洲雪梨科技大學發表的研究,市售電子煙被驗出高達164種有毒化學物質,尤其幾乎都含有尼古丁,導致年輕人快速成癮,並易成為雙重或多重的尼古丁產品使用者。蘇一峰表示,且研究指出,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在未來2年內,成為吸菸者的可能性是未使用者的6倍,而使用大麻的機率則有3.5倍。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薛光傑提醒,人體到25歲腦部發育才會完備,但電子煙商主要鎖定的行銷對象都是13歲到24歲的年輕族群,嚴重傷害大腦,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缺損、難以做決定等「腦霧」症狀。且菸商刻意再電子煙中加入「尼古丁鹽」,其尼古丁含量甚至可抵30到60支傳統紙菸,讓使用者更易上癮且更難戒除。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指出,美國一名19歲的YouTube網紅麥考爾・米拉貝拉(McCall Mirabella)以影片紀錄自己戒電子煙的痛苦艱難過程,沒想到尼古丁戒斷症狀來的又急又猛,她出現易怒、焦慮、暴飲暴食、失眠與嘔吐等症狀,才驚覺電子煙的危害,麥考爾覺得「戒電子煙的過程,根本就是在戒毒」。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指出,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資料顯示,全球已有超過1.6萬種市售電子煙口味配方正在「鉤癮」著全球的年輕人。雖「菸害防制法」還未完成修正,但新型菸品仍受「藥事法」及「菸害防制法」規範,尤其是雙北及臺南市皆已有防制新型菸品的自治條例,若有違規情事應向地方衛生局檢舉,或提供資料透過董氏基金會代為舉發。電子煙靠口味香氣攻陷年輕人,還有時尚科技又千奇百樣的造型,加上又狀似隨身碟、原子筆、麥克筆、橡皮擦或立可白等文具,不容易被辨識與發現,更沒有傳統紙菸濃厚的菸臭味,家長不容易察覺孩子是否吸食電子煙,董氏基金會建議家長可多注意孩子是否有以下狀況:1.孩子身上偶而有無法解釋的甜味或水果味。2.孩子經常感覺到頭痛、頭暈、噁心,或是容易氣喘吁吁。3.孩子的情緒變化大、喜怒無常、經常感到焦慮,或有無法克制的衝動行為。4.有來路不明的電池、充電器、USB隨身碟等。5.用過的煙彈或拋棄式的電子煙裝置。6.類似插入式電玩的裝置。7.學校課業或運動成績突然退步。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常務理事、台大家醫科醫師郭斐然指出,目前還沒有真正戒除電子煙的醫學方法,只能依據戒菸的「3不3要」原則—「不要留菸、不要買菸、不要伸手菸;要吃口香糖、要多喝水、要多運動」來戒除,或是下載「戒菸就贏APP」,也可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尋求各種專業的戒菸協助。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8-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戰疫堡壘/飯店投入防疫 化解各界歧見
首座飯店檢疫所高雄高新檢疫所/飯店投入防疫 化解各界歧見新冠疫情在全球擴散,許多家庭無法相聚。體會到海外遊子與臺商希望與家人團聚過年的心情,2020年底,疫情指揮中心與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李永恆及同仁四處勘察高雄飯店,最後選定高雄市區首座擔任檢疫所的飯店﹘﹘高新集檢所,期間化解了居民反彈及同仁的分歧意見,同心肩負起返臺國人隔離檢疫的重要任務。平撫居民反彈、溝通人員配置,成為醫護的助力。李永恆指揮官指出,徵用飯店初期的最大困難,是附近居民反彈,以及衛生組、後勤組、安全組等來自不同單位的人員,因此,溝通與磨合相當重要。他先與當地里長溝通、說明,接案時更請保警身穿便服,避免引起注目,並向居民說明檢疫所防護措施嚴謹,才逐漸平息危機。在人員互動上,初期也各有意見,但他認為,醫護原本的工作便需要高度抗壓,因此,只要發現問題,便由醫護出面協調,經過溝通與合作,彼此逐漸產生默契。防疫不僅是醫護的工作,高新檢疫所後勤組員許瀞心說,剛開始會擔心感染,但一切依照標準程序,疑慮逐漸消失,且飯店人員和保警平常就有民眾問題的處理經驗,因此,在面對住民的疑難雜症,溝通時得心應手,成為醫護很大的助力。護理師細心,從「想喝檸檬水」揪出確診案例。另一項需要溝通的問題是,高新所收住許多移工。旗山醫院護理科主任蘇美曲說,移工剛入住時,會不停打電話詢問,例如不會使用熱水瓶等問題,因此,工作人員錄製操作影片教學解決問題。此外,檢疫所護理師的細心與敏銳觀察更不在話下,一名住民提出想喝檸檬水,專責護理師陳依鈴察覺不對勁,仔細詢問發現,原來是住民有喉嚨癢症狀,雖尚未發燒,為求謹慎,立即採檢,最後確診為陽性,及早攔截。蘇美曲分享,有位菲籍移工離去前用LINE告訴檢疫所人員,他很慶幸自己身處臺灣這個安全的地方,給予防疫工作很大的力量。百萬級檢疫所桃園雙連坡檢疫所/營區房舍大改造 收住移工難在溝通「給你一個環境,你就要去創造它。」雙連坡集檢所指揮官、國軍桃園總醫院副院長詹正雄說,這裡雖然不是最豪華的檢疫所,但肯定是抵擋新冠肺炎最「樸實真誠」的堡壘。委請任職於醫院的看護移工協助翻譯。雙連坡集檢所原為陸軍二一砲指揮部官兵所駐營區,經過兩次大幅整修改造,讓原本獨立房舍的大通鋪,變成有設置獨立衛浴的單間套房,且每一間浴室的排泄物都重拉獨立管線,排到戶外化糞池,避免可能的病毒傳播風險。2020年2月24日雙連坡檢疫所整建完工,八棟房舍共設置了128間套房,迎接返臺民眾隔離檢疫。2020年3月,新冠肺炎在國際間延燒,臺灣在27日宣布,新聘的社福類移工及返鄉探親的產業類移工來臺,必須入住檢疫所,隔天雙連坡成為臺灣第一個收住移工的檢疫所。詹正雄說,移工專案遇到最大的問題是資訊溝通,他們委請任職於醫院的印尼、泰國籍看護移工,協助檢疫所翻譯,將入住須知錄製成音檔,並加入各自LINE群組,由醫院看護移工代為回答問題,他們的愛心付出,給予檢疫所強而有力的支持。收住許多「百萬元罰金的違規隔離者」,挑戰更高。此外,雙連坡所也收住許多「百萬元罰金的違規隔離者」,不過,不少違規者因付不起高額罰金,進到檢疫所後,不但暴怒且配合度低,甚至有人吞藥揚言自殺。為此,工作人員針對不願在群組回報身體狀況的住民,穿上防護裝備走至房門口敲門、敲窗戶,希望住民有所回應。詹正雄也親自出馬,透過電話聯絡,請他們為了身體著想,一切等隔離結束再想辦法解決罰金的事。「國家有難,這時候我們要扛起來。」當臺灣疫情嚴峻時,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現亦為衛福部次長)對詹正雄說了這句話。於是,雙連坡所承接了更艱鉅的任務,升級成加強版檢疫所,面臨一次次全新的挑戰,只為了守護臺灣而努力。
-
2022-08-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Omicron變異株入侵 籲接種第2次追加劑
COVID-19確診案例新竹縣今天新增621例,年齡分布介於0至97歲,12歲以下134人、65歲以上42人,18到64歲青壯年確診為最大宗,約占67%。由於社區陸續出現Omicron變異株BA.4、BA.5個案,竹縣衛生局呼籲,年齡滿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COVID-19疫苗民眾,應盡速接種,加強保護力。目前新竹縣居家隔離839人、居家照護列管人數2542人;新增621例地區分布,竹北市295例、竹東鎮84例、湖口鄉89例、新豐鄉73例、新埔鎮30例、關西鎮17例、芎林鄉10例、橫山4例、寶山鄉9例、北埔鄉3、峨眉鄉3例、尖石鄉3例、五峰鄉1例。國內社區陸續出現Omicron變異株BA.4、BA.5個案,且邊境政策逐漸開放,未來社區感染風險提升,新竹縣衛生局呼籲,年齡滿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COVID-19疫苗的民眾,請儘速完成建議接種劑次。衛生局表示,目前已開放50歲以上成人、機構住民、免疫力低下或不全者,以及醫事、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等相關工作人員等對象,評估自身風險及意願接種第二次追加劑。其中65歲以上長者感染後導致重症的風險高,呼籲應盡速接種,以提升保護力。竹縣疫苗地圖:https://prevention.hcshb.gov.tw/Covid19_Consultation.aspx?n=1007&sms=9996竹縣疫苗預約入口網:https://prevention.hcshb.gov.tw/News.aspx?n=1060&sms=100686個月以上莫德納疫苗合約院所查詢:https://prevention.hcshb.gov.tw/News.aspx?n=1040&sms=10033
-
2022-07-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個案 今年累計破2萬例
本土昨新增二萬二三四七例確診案例、境外移入二四八例,中重症一七一例,死亡五十三例。今年累計至七月廿二日,本土案例達四三五萬三六九七例,中重症個案突破兩萬人,為二萬○○五四例,七六七八例死亡。兒童重症昨一口氣增加五例,皆是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案例,年齡介於一到十歲。其中二人已出院、二人在一般病房治療中,另一名二歲女童插管治療。國內兒童重症累計一一五例,包括腦炎廿四例、肺炎十九例、心肌炎一例、敗血症三例、哮吼八例、家中死亡六例、MIS─C五十一例、共病三例,其中廿四例死亡。兒童染疫及重症情形,也催出幼兒接種疫苗人數,廿一日開放接種六個月大到五歲以下幼童,截至廿二日為止已超過一點五萬兒童接種。英國研究顯示,約有六成二的確診者會出現長新冠症狀;健保署去年底設立「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住院整合醫療計畫」截至七月十九日,累計二六六九人,僅占染疫人數的百分之零點零六。求診年齡以卅一歲到五十歲為大宗,後遺症則以支氣管炎、咳嗽為主。國內疫情持續趨緩,但後續可能迎來新冠後遺症。據健保署統計,計畫收案人數於六月暴增,五月收案人數為四四九人,六月增至一三六三人,七月至十九日收治七四二人。健保署醫管組科長呂姿曄表示,推估七月人數應與六月相差不遠,後續人數會慢慢下降,不過並非每位長新冠患者都會被收案在內,民眾沒有在參與計畫的一○六家醫院就診,因此未被收案。健保署分析五○一位已上傳健保申報單的收案患者診斷,成人常見的後遺症多為支氣管炎、咳嗽、肺炎;兒童則是呼吸衰竭、肺炎、咳嗽等。呂姿曄表示,目前可分析的人數較少,難以明確凸顯台灣長新冠主要症狀。北醫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表示,染疫之後最困擾患者的症狀,仍以咳嗽為主,有患者四月底染疫,至今都還在咳,嚴重影響生活。周百謙表示,成人的後遺症通常不會只有一種,除了咳嗽之外,也會表達有倦怠、腦霧或是焦慮等症狀。
-
2022-07-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後遺症可運動嗎?醫師教做這些有氧及阻力訓練助心肺復健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往往呵護都來不及了!然而這次新冠疫情,因父母感染而傳染給孩子不在少數,讓父母都非常心疼且愧疚。統計2022年6月底止,台灣本土確診案例中約20%為18歲以下的兒童,其中大多為輕症或無症狀感染,然而少數併發急性腦炎,病程變化十分快速,為臨床一大挑戰。兒童之臨床表徵前三名為發燒、咳嗽及呼吸困難。 而10歲以上者,咳嗽、呼吸困難比例更高。新冠肺炎在兒童導致的長期後遺症,除了受關注的多系統發炎反應症候群(MIS-C)之外,就是比例更高的長新冠(long covid)了。長新冠指的是持續存在的症狀,在新冠肺炎感染後發展或波動。世衛組織定義:長新冠為新冠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症狀持續超過2個月以上、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症狀持續恐長達1年以上。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勞、失眠、呼吸喘、認知功能障礙,通常會對日常生活功能造成影響。另一些研究發現兒童染疫新冠肺炎後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個案運動能力下降、肺功能降低以及肌肉質量下降等負面影響,顯見早期心肺復健以及持續追蹤訓練的必要性。由於多數的兒童確診個案為輕症,建議可於急性症狀緩解後通常為發病3-7天後,執行居家的心肺復健訓練。然而須特別留意不適合開始運動的表徵,例如發燒、呼吸次數每分鐘>30次、氣喘的症狀急性惡化等。若兒童為糖尿病患者更需注意血糖< 70 mg/dl、血糖>300 mg/dl等狀態不適合運動。居家運動示範:( 輕度,急性症狀緩解者)除了居家運動外,病童於解除隔離後, 如果仍有症狀可尋求專業的復健科進行門診運動治療或在醫生處方建議下穿戴監視設備(如心跳錶或黏貼式心電圖機器)於社區進行更進一步的運動訓練。這樣的復健運動項目對於長新冠兒童被認為是安全有效的,有益於增進患者的運動表現、肺功能以及生活品質。針對輕中度的染疫病童,有氧訓練與阻力訓練指引如下表。有氧訓練與阻力訓練指引特別注意的是兒童患者若演變成重症通常進程快速,因此輕症早期自行運動時須特別留意演變成重症。重症的早期症狀包含高燒>39度、意識變化、呼吸淺快合併嘔吐、腹瀉。重症相關危險因子包含過去有肺炎病史、伴有慢性疾病(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早產)、症狀發生後超過四天才就醫。復健治療兩面向另外針對染疫後之中重度的兒童染疫患者,復健治療一般包含兩大面向,需要到醫院診所復健科求診,安排專業人員介入,如下表。此外如同成人長新冠後常出現的腦霧現象,對於兒童的認知功能影響也有影響,若已有類似症狀,建議病童至復健科門診接受認知功能,感覺統合治療介入,合併心肺功能訓練下達到更好的預後。隨著病童的積極訓練及疾病緩解,為求明確運動及生活指引,鑑別心肺功能受損程度及主要受限器官,病童可至較大型醫院復健科門診求診,接受「心肺功能測試」,藉由測試出來的有氧功能「最大耗氧量」等數據為依據, 幫助建立孩子專屬的運動處方及回復娛樂競賽等的參考。(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
2022-07-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什麼兒童新冠感染率比50歲以上成年人還高?連比爾.蓋茲都搞錯原因
▌孩童的新冠感染率比50歲以上成人還高?在我剛參與全球衛生事務時,每年約有1,000萬名5歲以下兒童死亡,這個死亡人數本身就已經很嚇人了,更糟糕的是,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些兒童的真正死因……有些人拒絕接種疫苗,甚至暗指疫苗是邪惡的。在我剛開始汲取全球衛生相關知識時,我發現導致貧窮國家孩童死亡的疾病,有很多從未發生在富裕國家的孩童身上,主要原因是富裕國家的孩童接種了特定疫苗,而貧窮國家的孩童沒有疫苗可接種。我的確知道這是個十分複雜的議題。部分原因是因為整個社會對疫苗風險的包容度很低。這種審慎的態度合情合理:畢竟是讓健康的人接種疫苗,如果接種後出現嚴重的副作用,就失去意義了。但這次疫情,確實讓我們看到疫苗也可以是拯救性命的一大利器。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間,還有個議題的爭議性不下於疫苗,亦即是否該讓學校停課。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間,世界各國幾乎都曾因新冠疫情延燒關閉學校。2020年4月是疫情高峰,全球有幾乎95%的學校停課。到了隔年6月,也只有10%的學校部分開放。學校停課的理由充足。孩童在學校裡互動頻繁,原本就是普通感冒和流感的溫床,換成其他病原怎會不同?而對於學校教職員來說,他們的職務並不包括冒著喪命風險工作。要求年長教師在疫情期間親自教學,而且是在沒打疫苗的情況下,等於要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工作。但也因為大規模停課,在疫情早期有些數據誤導了我們。早期兒童確診案例較少,一項挪威的研究也發現學校發生的傳染案例較低,讓許多人(包括我)認為,孩童不像成人那麼容易被感染。然而,實情卻非如此。在美國,截至2021年3月,孩童受感染的機率與18至49歲的成人相似,甚至還比50歲以上的成人還高。最初以為孩童比較不易被感染的論點,很可能是受到許多學校停課的影響,但其實孩童不是比較不容易被感染,而是當時較少機會被感染。而當他們真的被感染了,通常比較不會出現症狀,或病情嚴重到讓父母想到要幫他們做篩檢,這個問題可透過大規模篩檢改善。一旦疫苗問世,教師應該要能優先施打。尤其像新冠肺炎這種對年長者威脅較大的疾病,可能需要將年輕教師和年長教師或與老人同住的教師區隔開來。這麼一來,許多學校就能在採取多層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社交距離,以及保持通風)下繼續開放。一項研究顯示,德國重啟學校後,確診數並沒有增加,但美國重啟學校後,確診數卻增加了。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德國為了減緩疫情採取的措施比美國更有效。※ 本文摘自《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解析疫後新未來,傳染病預防、強化公衛、科技創新的契機》。《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解析疫後新未來,傳染病預防、強化公衛、科技創新的契機》作者:比爾.蓋茲譯者:鄭方逸, 張靖之出版社:天下雜誌出版日期:2022/06/29
-
2022-07-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首例猴痘基因定序出爐!莊人祥:與歐美流行相同
疾管署今公布,台灣首例境外移入猴痘確診案例病毒全基因序列,結果為B.1西非株基因型,此基因型為2022年歐美流行型別。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此次台灣與國際分享案例,有助於國際分析全球猴痘流行概況研究,貢獻國際。莊人祥表示,B.1西非株基因型,確定和歐美流行型別相同,不是過去非洲流行、死亡率高達10%的中非株,西非株死亡率為1%。莊也提到,B.1西非株基因型目前全球累計7千多例,3人死亡,死亡案例皆發生在非洲。莊人祥表示,疾管署此次將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分享至「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有助其他國家了解台灣確診病例,對全球各國要做猴痘相關研究、發表時,也能夠使用、比較,貢獻國際醫學研究。疾管署指出,該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已提交至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病毒株名稱為hMpxV/Taiwan/CVDCDC- 110-231642 /2022。與2018年至2019年全球流行病毒株相較,胺基酸序列有28個不同之處,親緣分析結果與近期歐美國家流行病毒株的序列無明顯差異。這些變異位點是否與疾病的嚴重度或是傳染力有關,臨床上尚待確認。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至7月7日止,全球累計60國報告至少7373例確診、3例確診個案死亡(皆發生在非洲),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1351例、德國1304例、西班牙1256例、美國605例及法國577例。亞洲目前韓國與台灣有境外移入病例,新加坡則於7月6日出現首例本土感染案例,但因未見韓國及新加坡公布全基因組序列,尚無法比對彼此差異。
-
2022-07-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0至9歲染疫孩童致死率下降 羅一鈞曝主要關鍵因素
國內新冠疫情趨緩,今新增本土確診案例為3萬5699人。指揮中心統計,今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本土確診病例總數為373萬8008例,中重症以上個案為1萬6004人,就全年齡層占比為0.42%,死亡人數為5919人,致死率0.16%。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今年1月疫情以來,0至9歲幼童染疫個案已超過40萬例,達40萬1459例,死亡有17人,致死率是10萬分之4,對比日前10萬分之5略有下降,顯示兒童染疫後的醫療照顧有不錯表現,所以才有略降情形。此外,羅一鈞說,今年以來主要死亡族群,仍為70至90多歲族群,70歲以上有1292人,80歲以上有2026人,90以上有1312人。其中致死率也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分別為0.76%、2.62%、6.75%。
-
2022-07-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8例MIS-C重症 最小7月大
國內昨天新增三萬八八四六例新冠肺炎本土個案,確診人數比前一天下降百分之七點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推估未來單日確診將維持在三萬例左右,周末恐降至二字頭,而國際流行的BA.4、BA.5變異株疫情,推估八、九月才可能在台灣流行。雖然病例數減少,行政院長蘇貞昌也說最近一周新增病例數比上周下降超過百分之廿一,顯示疫情正穩定脫離高原區,但昨天單日死亡人數又升至一一八例,另新增中重症個案二九一例,其中有八例為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兒童重症個案,年紀最小的是七個月大男嬰。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前天才質疑,指揮中心公布全台僅十五名MIS-C兒童個案是嚴重低估,光台大就十五例,指揮中心昨天一口氣公布八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八案都由台大通報,其中四案在前天公布為中症,昨天改為重症,但並非病情轉危,而是列入重症計算;八人年齡介於七個月到十七歲,有六人已出院。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單日確診案例起伏不定,指揮中心解釋為周二、周三通報較多緣故,但仍應該繼續觀察是否確實在特定日子確診數較低,還是疫情其實未如原先想像的持續下降,畢竟前兩天確診人數回彈至四萬多例,要觀察是短暫還是持續現象。黃立民說,當數字反彈,須觀察哪些縣市增加最多?維持時間?是否人潮回升或防疫措施過鬆所致?同時也得考慮是BA.4、BA.5疫情是否已在國內蠢動。羅一鈞表示,目前本土案例仍是以流行BA.2變異株為主,雖不敢斷言「國內沒有BA.4、BA.5隱藏病例」,但目前並未造成疫情,顯示還有社區防火牆圍堵。他說,社區防火牆包括感染個案仍有自然免疫保護力或疫苗保護力,他分析BA.4、BA.5要大流行也是到八、九月以後。昨新增一八六例中症、一○五例重症,其中七月大男嬰未曾新冠肺炎確診,因出現發燒、嘔吐、咳嗽、流鼻水、結膜炎、紅疹等症狀,至急診才經PCR檢驗陽性,Ct值卅三點一,研判非新冠肺炎急性感染,住院治療後已出院。針對未確診新冠就確診MIS-C,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很常見」。根據國外研究,測到新冠N抗體陽性、PCR陰性卻出現MIS-C者約六成,N抗體和PCR都陽性而出現MIS-C約三成四;N抗體和PCR都陰性,但為新冠密切接觸者,出現MIS-C約百分之五。不過,MIS-C發生率約萬分之二,黃種人又低一些,家長毋須過於擔心。
-
2022-06-29 醫聲.醫聲要聞
《Nature》:兒童「長新冠」盛行率超過25% 出現這些症狀須注意
研究顯示,不只大人,兒童染疫後,也會受「長新冠」後遺症影響。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持續累加,兒童確診案例層出不窮,累計超過20萬人染疫。美國疾病管制署(美國 CDC)指出,兒童出現長新冠的機率稍低於成人,然因兒童不擅表述症狀,需要特別重視。究竟兒童長新冠症狀該如何判斷、怎麼治療?是不少國人家長心中的擔憂。 研究:兒童長新冠盛行率超過2成 15%逾3個月仍有症狀 權威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一篇研究發現,若以染疫後4周以上仍有相關症狀為定義,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長新冠的盛行率達百分之25.4,同族群染疫住院者之長新冠盛行率更高達百分之29.19。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一項針對英國新冠肺炎確診兒童的研究引用「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ONS)」數據:2-16歲兒少患者超過2成確診5周後仍有症狀、超過百分之15確診12周後仍有症狀;這份研究也指出,超過12周仍有長新冠症狀的2-11歲兒童達百分之7.4。 兒童長新冠症狀有哪些? 《刺胳針》:記憶力、專注力下降 《自然》研究結果也顯示,兒童及青少年長新冠患者症狀以精神方面比例較高,包括情緒影響(如:焦慮、易怒、憂鬱等)以及疲倦、失眠、頭痛、認知與記憶能力下降等;其他症狀還包括頭暈、呼吸道症狀、胸痛...等。一項《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研究則發現,兒童長新冠患者超過12周以上仍持續存在的症狀中,最常見的是疲倦,其次則是無法專心及需要更多睡眠。 《刺胳針》的另一項研究針對丹麥4萬4千位0-14歲兒童進行調查,其中1萬1千人確診新冠肺炎。研究發現,長新冠兒童症狀隨著兒童年齡而有些微差距,0-3歲兒童主要出現情緒波動、紅疹及腹痛症狀;4-11歲兒童除了上述症狀,還合併出現記憶力及專注力相關問題;12-14歲兒童症狀包括記憶力及專注力下降、情緒波動及疲倦。該研究也顯示,3歲以下兒童近4成在確診2個月後仍有症狀,為各年齡層最高。 腦霧有解了! 多吃維生素、適度運動有助減緩新冠後遺症 家長最擔心的新冠後遺症之一,是會影響生活、學習的「腦霧」。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張璽說,學界普遍認為兒童長新冠後遺症與發炎脫不了關係,腦霧也是如此,長新冠兒童家長可先觀察,透過改變飲食及生活型態,就能減緩發炎。若症狀持續,甚至影響生活,則要就醫投藥或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 張璽指出,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比如避免過多的加工食品、人工添加物,多攝取抗氧化、抗發炎食物(維生素B、C、D等)以及適度運動、保持心情愉悅等,都有助降低體內發炎,是目前醫界對於新冠後遺症的休養建議。 兒童長新冠升溫 立院:投入國家資源進行研究 立法院法制局日前也提出「因應長新冠後遺症對兒童影響之探討」,其中引用美國CDC指引,指出長新冠兒童因缺乏病識感加上難以正確描述症狀,可能使得症狀被忽略,「建議政府宜及早投入資源並組織醫學界針對長新冠症狀進行大規模的長期研究。」 立院法制局進一步指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已投入經費研究染疫對兒童整體健康、發育、免疫反應以及感染後幾年的整體生活質量的影響 ;美國日前也宣布將長新冠患者納入美國身心障礙法(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ADA)保障對象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27日則表示, COVID-19染疫康復整合計畫收治的兒童青少年有38人。 【你也可以看】新冠肺炎確診兒童越來越多,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規劃系列文章,提供「家有新冠兒」的家長衛教知識、保養照護小撇步,以應對長新冠症狀,請看下方文章:兒童長新冠1/不想上課竟是「長新冠」徵兆?這些症狀持續4週應就診兒童長新冠2/孩童腦霧怎麼辦?補充維他命B、C、D抗發炎
-
2022-06-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3個月後仍感不適 長新冠綜合症快就醫
COVID-19確診後會逐漸好轉,但有些病人會出現行動力下降、全身疲倦、呼吸困難、長期咳嗽等症狀,甚至出現慢性腎疾病等後遺症,若感染3個月後,症狀仍持續,就是長新冠綜合症。花蓮慈濟醫院今天發布訊息表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爆發至今,台灣已累計364萬1900多例確診案例,在台灣仍為廣泛社區流行,疫情在近期雖呈現下降趨勢,但部分確診者在康復後,可能才是惡夢的開始。主責「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門診」的感染科主任黃妙慧說,確診者在4週後仍持續有症狀,建議可視需求就醫治療。黃妙慧說,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援引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新冠肺炎病人感染SARS-CoV-2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持續至少2個月,且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的症狀,為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也就是一般俗稱的「長新冠」。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可能出現的症狀,在皮膚上的表現,包括掉髮、皮膚紅疹,都是常見的狀況;中樞神經的部分,有一些人可能會出現失眠、睡眠時間變長、焦慮、憂鬱或是認知功能障礙,就是俗稱的腦霧等症狀。在心血管系統上,可能會有胸痛、心悸,或者是心肌發炎;在肺部上,不少人有長期呼吸困難、運動耐受力差,只要稍微動一下就會咳嗽或是喘的狀況。黃妙慧說,這個病毒也有可能會破壞內分泌的器官,造成糖尿病、甲狀腺炎等,或是造成腎臟損傷。另外也有可能會出現肌肉關節的疼痛,或者是多發性疲勞與發炎的症候群。什麼類型的人,確診康復後會有嚴重的後遺症?黃妙慧指出,根據研究指出,在感染急性期的嚴重度,會影響病人後遺症的輕重程度,像是輕症或無症狀的病人,產生後遺症的機率比較低;染疫時曾進加護病房,甚至使用到呼吸器的族群,後遺症的狀況就會比較嚴重。另一個後遺症高風險族群為女性,相較於男性有2倍的風險。染疫康復者在自我照護上,黃妙慧提出3項注意,分別為了解自身狀況、良好的自我壓力調適、自我復健。應保持規律的生活、放鬆心情,以及恢復日常活動,包含做家務事、適量的運動。黃妙慧特別提醒,若是在感染4週,度過了急性期之後,仍持續有症狀發生,可視需要就醫。花蓮慈院配合衛福部開設「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門診」,只要在解除隔離日後6個月內,仍有多種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症狀,都可以掛號就診。
-
2022-06-28 醫療.感染科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猴痘」是一種令人陌生又害怕的疾病!長輩或許有聽過死亡率很高已絕跡的「天花」,而猴痘病毒跟天花病毒是近親,都屬於「正痘病毒屬」,所以猴痘又稱為「類天花」。最近歐洲、美國、澳洲及亞洲許多國家陸續都有案例發生,台灣日前也出現首例猴痘病例,一名20多歲男性從德國求學返國,居家檢疫時有發燒、皮膚紅疹及鼠蹊淋巴結腫大症狀,檢查後確診為猴痘。猴痘是於1958年在實驗室的猴子身上發現而命名,1970年在剛果發現第一例九歲兒童感染案例。以往只在中非、西非流行,這次從歐洲、美國、澳洲、新加坡、南韓都發現案例跨洲傳播,世衛專家認為這次疫情並不單純。猴痘感染方式,最主要是經由親密接觸感染,例如接觸到感染的齧齒類及靈長類的血液、體液、黏膜及病毒附著的物體表面,或是經由不安全的性行為感染,也可長時間人與人面對面近距離飛沫傳染。是一種人畜共同傳染病,可以動物傳人、也可以人傳人。從感染猴痘病毒到發病潛伏期約5至21天,年輕人及兒童比較常見,大部分為輕症,但也曾有兒童重症及死亡個案,粗估死亡率約0-10%,以幼兒、兒童或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死亡率較高。發病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腫痛及淋巴結腫大,患者皮膚從臉開始擴散至全身,形成搔癢的皮疹、水泡、膿疱,最後結痂脫落。台灣在今年6月23日將猴痘列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隔日便發現首例猴痘境外移入確診個案,猴痘在非洲以外的國家傳染的速度超乎預期,從5月中旬至6月24日止,全球累積有50國通報確診案例近3600例之多。猴痘病毒傳染力很強,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根據過去研究,只有天花疫苗(種牛痘)對防範猴痘感染有85%預防效果,但是天花早已絕跡,所以45歲以下的人幾乎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如果接觸到確診案例須隔離3周,感染猴痘現在無特效藥治療,臨床治療以負壓隔離、支持性及症狀治療為主。雖然猴痘重症及死亡率不高,但是傳染力強,應提高警覺,避免到疫區旅行及接觸疑似病例才是防範之道,預防國內大流行,以免衝擊國內醫療量能。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本土疫情連日降 單日有望跌破4萬例
國內本土疫情連日降,昨新增四萬○二九三例本土案例,昨全台僅台中市(六○七五例)、高雄市(五五六七例)、新北市(五一四二例)破五千例;至於北市確診案例昨增二八○六例,已低於三字頭。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近期確診案例將介於三到四萬例間,本周將評估每周入境人次從二點五萬人再往上調升。昨境外移入增一○五例,是我國自五月七日後,時隔一個半月境外移入再度破百例。莊人祥表示,六月十五日起放寬邊境「三加四」新制,自此每周新增七千多人入境台灣,除了邊境唾液採檢,檢疫期滿採檢也會新增陽性確診。昨新增三二五例中重症、一五一例死亡,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卅多歲女性,有乳癌病史,未接種疫苗,六月四日採檢確診,六月十二日死亡,死因為新冠肺炎及癌症轉移。另一名六十多歲女性,有肥胖等慢性病史,BMI超過卅,六月十一日因肺炎、腎衰竭到急診,六月十二日確診,六月廿日死亡。另中症增加二名未滿十歲兒童、一例十多歲個案。國內超過五十萬名兒童染疫,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昨於研討會中表示,相較其他變異株,Omicron疫情出現後,美國兒童感染機率增加五倍,許多醫院遇到大量兒童住院,雖兒童感染大多輕症,但仍有重症,像是出現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腦炎、中風等風險,接種疫苗仍利大於弊。除MIS-C以外,兒童感染後也須關注「長新冠」症狀,國外發現,染疫後的兒童容易心跳加快,且腹瀉頻率增加。
-
2022-06-24 醫療.感染科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猴痘疫情正從歐美蔓延至亞洲,新加坡、南韓已出現疑似案例;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台灣上周有一例疑似案例,但已排除,目前尚無確診案例。疾管署昨則公告猴痘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屬「中等危害風險」,根據第二類規定,如發現疑似病例須在廿四小時內通報。猴痘是種「人畜共通疾病」,與天花病毒同屬,臨床症狀也類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輕微。傳染途徑為直接接觸、食用感染動物或是密切接觸到猴痘感染者。通報條件為患者出現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或有任一下列症狀,包括發燒大於等於卅八度、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或已排除水痘、帶狀皰疹,腸病毒、淋病、梅毒、軟性下疳等常見發疹性疾病。猴痘過去多發生於西部及中部非洲地區,其他國家偶發零星境外移入病例。但今年與以往不同,目前全球出現病例國家已增至四十七國,逾三千人感染,且鄰近新加坡與南韓亦於近日各通報一例確診病例。
-
2022-06-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昨3字頭 今本土+5.6萬 羅一鈞:周二、三數字通常較高
國內新冠肺炎本土個案再升至5萬6339例,另新增65例境外移入個案,115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代理發人羅一鈞表示,周二、周三公布的數據通常是一周最高,因為有些確診案例於周一到二晚上上傳,因此還需觀察明天數字,才知整體疫情下降狀況,但和之前推估一樣,認為本土這周可降到五萬例以下。個案分布依然以中南部為主,前三名為台中市8341例、高雄市8048例、新北市6878例。今日新增5萬6339例本土病例,2萬7197例男性,2萬9123例女性,1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8,341例),高雄市(8,048例),新北市(6,878例),台南市(5,527例),彰化縣(4,625例),桃園市(3,853例),台北市(3,550例),屏東縣(2,951例),雲林縣(1,821例),南投縣(1,462例),苗栗縣(1,438例),嘉義縣(1,417例),新竹縣(1,051例),新竹市(945例),嘉義市(943例),宜蘭縣(918例),花蓮縣(789例),台東縣(712例),基隆市(589例),澎湖縣(298例),金門縣(156例),連江縣(27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1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9例男性,46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07例具慢性病史、7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2日至6月18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6月18日。今日新增6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43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分別自日本、西班牙、英國、新加坡及越南各2例、丹麥、馬來西亞、奧地利、美國及泰國各1例移入,另5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19日至6月2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38萬7061例確診,分別為1萬3924例境外移入、337萬308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5480例死亡病例,其中5,46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518例、台北市828例、台中市470例、桃園市446例、高雄市415例、台南市309例、彰化縣240例、屏東縣197例、基隆市151例、宜蘭縣121例、南投縣119例、雲林縣113例、苗栗縣87例、花蓮縣83例、新竹縣及嘉義縣各82例、台東縣73例、嘉義市67例、新竹市47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幼兒等BNT? 專家:有疫苗就打
衛福部食藥署已核准六個月至五歲兒童莫德納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原先採購合約已包含幼兒莫德納疫苗,目前正在洽談劑量、到貨期程,希望七月到貨,完成檢驗封緘後,預計可在七月中下旬開打,前提是本周順利舉行ACIP專家會議,討論接種條件等。部分家長期待輝瑞BNT幼兒疫苗,羅一鈞表示,目前仍和廠商洽談中,因資料尚未送至食藥署審查,會同步請廠商盡速提供資料。專家表示,莫德納疫苗以及輝瑞BNT疫苗效果相差不遠,因應後續秋冬疫情,建議符合資格者,有疫苗就先打。本土確診案例已破三百萬人,零到九歲占染疫人口的一成,不但有一定比率成為中、重症,且腦炎比率高於其他國家。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美國FDA專家全數通過莫德納以及輝瑞BNT疫苗用於六月大到五歲兒童,其實著眼於秋冬疫情,國外正流行BA.4、BA.5,須全力避免幼兒重症。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一歲以下兒童染疫出現重症比率高,兩款疫苗都屬於mRNA疫苗,效果差不多,由家長決定要選擇哪一款疫苗,但建議只要符合資格,就要施打;後續可觀察副作用,目前已知莫德納的副作用相對較多,特別是高燒比率約在百分之三到四間。邱政洵表示,現在接種疫苗目的不是避免感染,Omicron變異株免疫逃脫機率愈來愈高,打疫苗主要是防範重症。台灣目前Omicron疫情降溫,但仍以BA.2為主要流行株,未來可能面對BA.4、BA.5,相信後續還會有下一波疫情再起,此時讓六個月至五歲的孩子接種疫苗,絕對是超前部署。國內也核准Novavax疫苗專案輸入,羅一鈞表示,希望七月能到貨,但確定時間仍要在和COVAX確認。
-
2022-06-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中重症破萬例 9成是長者 專家呼籲盡早用藥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案例累積已破300萬例,雖99%以上都是輕症,但二個多月來中重症也破萬例。其中,60歲以上長者,僅佔全體確診病例的16%,卻佔中重症的85.7%,死亡病例的9成,這群長者一旦發展到中重症,死亡率近4成,相當於每三人會有一人死亡。因此,專家建議,長輩疑似染疫時要立即快篩或做核酸檢測,一旦確診要儘快使用抗病毒藥,才能減少死亡危機。衛生署疾病管制署預防接種諮詢小組召集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指出,「所有的病毒感染都一樣,要在病毒沒有大量複製前,在火勢擴散之前,就把星星之火給消滅掉,老人家感染新冠肺炎,最怕肺炎、心臟發炎、敗血症;只要是輕症患者發病五天內,就要馬上用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盡快使用是最重要的原則。」兩種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分別能降低68%、45%死亡率最近在香港發表一篇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在真實世界的使用證據,分析2022年2月26日到4月26日期間,確診是新冠肺炎Omicron BA.2感染為主的住院病人,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倍拉維(Paxlovid)、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治療後,前者能減少68%死亡率,後者則是減少45%死亡率。李秉穎指出,「香港的這項研究,確實反映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的保護效果,這二種藥物都是緊急授權使用,目前尚未有長期追蹤研究。莫納皮拉韋的顧慮會比較大,孕婦也不能使用,因怕細胞變性,有基因傷害的風險,當其它藥物都沒辦法用時,才考慮使用;倍拉維比較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不良反應,只是藥物交互作用比較多,小心使用就可以了,所以,台灣用得量比較多。」面對新冠病毒驚人的傳染力,恐怕這輩子至少都有機會得到一次。李秉穎提醒,「雖然年長者,打疫苗的保護效果比較差,但要避免長者染疫後進展到中重症,首先是適當、確實的接種疫苗,老人家建議要接種第四劑。」很多人可能認為長輩又不常出門,但一旦社區流行,全部家人都打過疫苗,可以減少感染、減少重症率,還是有可能會不小心帶病毒回去,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家中的老人家。不打新冠肺炎疫苗,就像沒有穿戴護具,就跑去玩高空彈跳一樣玩命。盡早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減少重症風險另外,李秉穎也提醒,在這段時間嚴格的防疫手段,像是勤洗手、戴口罩,已經讓許多病毒感染變得很少見,但新冠肺炎病毒還在流行,老人家本人或親密接觸者有任何發燒、咳嗽、流鼻水、拉肚子、嗅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就馬上要快篩。如果懷疑是感染新冠肺炎,即使快篩陰性,也要考慮去做核酸檢測,及早診斷、盡快治療。若發現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喘、意識改變,血氧低於95%,應盡速送醫。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2年半破300萬例 衛福部公務員確診達10~15%
昨天新增六萬六一一九例本土新冠個案、二八五例中重症個案、一二三例死亡個案,疫情迄今兩年半,國內確診案例破三百萬,其中本土病例為二九八萬九九一二例。這波本土疫情自一月以來,確診人數累計二九七萬五三六○例、中重症一萬七二七例,死亡三五五○例。薛瑞元、王必勝、莊人祥確診指揮中心染疫情況擴大,繼指揮官陳時中確診後,社區防疫組長(衛福部次長)薛瑞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及發言人莊人祥都在昨天確診。王必勝出現鼻塞、喉嚨痛等症狀,莊人祥則是喉嚨癢、咳嗽、發冷,薛瑞元則無症狀。至於莊人祥、王必勝等人是否被陳時中傳染?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現在已經不做疫調,不鼓勵一定要找出是誰傳染給誰,趕快把防治工作做好,比較重要。衛福部彷彿疫情悶燒鍋知情人士指出,今年本土疫情爆發後,衛福部內部公務員感染人數眾多,淪陷情況外界卻不得而知,整體公務員染疫比率至少達百分之十至十五,許多同事遭家人感染,也有人感染後又與家中小孩交叉感染,衛福部彷彿「疫情悶燒鍋」。昨天新增確診個案分布縣市,仍以台中、高雄最多,台中市個案數破萬,達一萬○二一○例,高雄市則有九六二五例。周志浩表示,整體疫情有下降趨勢,北部趨勢明顯往下走,中南部還處於高原期,預期下周疫情會往下走,東部也有類似往下趨勢。今起入境三加四惹民怨今起旅客入境檢疫天數從「七加七」縮短為「三加四」,前三天為三天居家檢疫,後續為四天自主防疫,但相關規定漏洞、矛盾不少,不只防疫旅館業者、民眾抱怨連連;針對後四天自主防疫期間是否有「門禁時間」?副指揮官陳宗彥也沒給答案,僅強調,自主防疫的原則是非必要不得外出,對於何時需回到檢疫場所,陳則未回應。變異株數月後恐再掀疫情因Omicron BA.4、BA.5等新亞型已在台現跡,專家擔心邊境檢疫鬆綁後,恐衝擊本土疫情。醫療應變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4、BA.5病毒遲早會進入社區,目前推估數月後可能造成下一波疫情,希望民眾落實篩檢和自主防疫;再者為延緩變異株進入社區,無法放掉邊境管制、不實施任何檢疫措施。陳宗彥表示,雖然檢疫天數放寬,但是仍透過「登機前檢附四十八小時PCR檢驗證明」、「入境先做深喉唾液PCR採檢」等兩大關卡嚴格把關。
-
2022-06-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者經驗/染疫後一人一室,全家仍相繼確診,Omicron傳染力不容小覷!後遺症仍持續咳嗽
【前言】新冠肺炎疫情襲捲兩年來,台灣從「防疫模範生」排名迅速下墜,只因政府說「我們要與病毒共存」,五月廿七日這天確診數達頂峰有九萬四千多人,既然確診幾不可避免,聯合報工會出版的《聯工月刊》邀請會員以「過來人」身分談談,他們是怎麼從疫病中活過來的……。自2020年1月在台灣發現第一個COVID-19確診案例開始,電視上確診個案,對我來說就只是一個數字變化,心裡想著自己每天戴口罩、用酒精消毒雙手,生活單純,常去的地方也就是那幾個,應該不會那麼倒楣吧?但事情就是發生了:我,確診了。5月20日晚上身體有種很難用言語形容的不舒服感,隔天周六起床,還是感覺不對勁,趕快拿了耳溫槍量了溫度37.4度,嘴巴嘀咕著「完了,體溫比平高些,應該不會是染疫了吧」,拿了快篩劑驗一下,還好只看到一條線,但中午再量體溫已達38.4度,下午至診所看診,醫生開了退燒藥提醒:隔天再驗一次。但當天晚上已經發燒到39.1度,週日早上再快篩已是陽性,「啊~原來我也只是一個凡人,不是天選之人」。同事加油打氣 很溫韾我立即預約汐止防疫門診篩檢站,想不到來篩檢的人真的很多,當天早上的診已經排到212號,因為我只單純檢驗PCR,所以整個過程大約半小時就結束,回家後馬上依報系防疫通報規定通報安衛室、人資及主管,做完PCR的隔天也收到簡訊ct值為18,正是傳染力極高的期間。期間安衛室主任也打電話來關心,並分享了其他同仁的抗疫經驗,告知很多人對清冠一號讚譽有加,介紹我透過有視訊診療服務的中醫診所看診,打了好幾家中醫診所都說清冠一號缺貨,好不容易才預約到有清冠一號的診所,視訊看診後步驟不麻煩,同事與主管持續關心,還幫忙拿藥、加油打氣,很是感動。血壓飆高到差點住院雖然現在已經解隔離了,但想想隔離期間的各種症狀,著實不像別人形容的只是小感冒,所以大家千萬不能輕忽,因為每個人體質及抵抗力不同、打疫苗的劑數也不同,甚至還有人可能還患有慢性疾病。我自身經驗:反覆發燒、持續咳嗽、喉嚨痛、身體痠痛、頭痛、腹瀉、心悸等,甚至在染疫後的第四、五天,血壓一度飆高至148(收縮壓)/ 115(舒張壓),那時都把行李打包好,隨時準備住院了。確診後,雖然一直單獨關在房間內隔離,也有做好消毒,但14歲的大兒子、12歲的小兒子、我太太,也在一周內接連確診,小兒子甚至發燒超過40度,說這些,只是想告訴大家,Omicron的傳染力真的不容小覷,連我所在的社區,雖然僅有55戶,也已有超過10戶染疫。痊癒後仍持續咳嗽臺灣是一個非常仰賴國際貿易的經濟體,不能總把自己封閉起來,所以改採「以篩代隔」,這些都可以理解,但一開始配套措施都還沒準備好,例如快篩試劑、兒童疫苗、新冠病毒藥品都缺貨,就急著「與病毒共存」,可憐百姓相信了政府,卻像個笨蛋,染疫者不停地摸索、求助無門。染疫後,常常焦慮、無助、心累、心煩,情緒上要不斷地自我調適,尤其初期拿不到清冠一號藥品、擔心家人、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能度過生死關頭?即使撰寫這篇文章時,才剛過完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但持續咳嗽後遺症仍未改善,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樣,健康才是無價啊!(本文轉載自聯合報《聯工月刊》378期,未經同意請勿自行轉載。)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603例新冠死亡排除不計 周志浩說明6大審查原則
去年新冠肺炎死亡採「全死因統計」,即不論死亡診斷書的死因怎麼寫,只要有確診就會算進去,今年則會僅計算經審查認定死因與新冠有關的人數。面對外界頻頻質疑公布死亡數,昨晚間疾管署署長、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親自說明六大審查原則,並首度公布今年新冠死亡通報總數是3123例,其中2520例有列入公告,603例排除。這603例包括「死亡診斷書將新冠列為其他死因且確信無關」271例、「有死亡通報但死亡診斷書沒寫到新冠肺炎」227例、資料不完整50例、意外或自殺39例、「死亡時間與新冠病程間隔已久且不屬同一病程」16例。周志浩表示,審查過程包括防疫醫師的初審、專家複審,為了減少初審和複審的負擔,防疫醫師和專家有討論確立幾個基本原則,審查原則可歸納為六種情況。只要死亡診斷書在死因的甲或乙欄有新冠肺炎,而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急診很快就死亡的,統統都會列入,沒有時間逐案「雕花」。第一種情況是意外、自殺或他殺,這些很清楚,原則上先排除,目前排除39例。第二種情況是根據死亡診斷書上「甲、乙、丙、丁」四個欄位還有一個「其他」欄位,只要列於「甲、乙」,而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一到急診很快就走了,原則上就會統統列進來。這是因為到院前死亡或一到急診很快就死亡,有很多可能的原因,有點難說,這部分會有疑慮。第三種情況是,如果死亡診斷書把新冠肺炎寫在「其他」,可能也需要審查。專家都同意,一般來說如果被醫師寫在這邊,代表並不認為是死因,只是附帶補充說明。這種也是一樣,如果有相當確信就可以排除,如果沒有,還是提到專家審查。防疫醫師和專家會一起討論,確認大家所持的立場都沒有差太遠,這部分目前排除271例。第四種情況是個案確診、解隔離後過了一段時間才死亡的,這就要看病程是否有相關。如果初審有相當的確信病程與死亡有相當的間隔,可以考慮排除,只要沒辦法確信無關,原則上還是要提到專家會議去複審。複審時防疫醫師也會一起,原則上還是尊重專家意見,這部分目前排除16例。第五種情況,是雖然該確診個案被通報死亡,但經過身份比對、調出死亡診斷書之後,卻發現死亡診斷書完全沒有寫到新冠肺炎,這種也會排除,這部分目前排除227例。最後第六種情況是資料可疑、不完整,甚至還需要搜集資料的,這部分目前也還未列入統計,有50例。今年累計251萬2968名確診案例,3123死亡通報,全死因致死率為千分之1.2。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指揮中心應可自信公布全死因死亡數,因為千分之1.2的致死率並未偏離周邊國家太遠,算是一個平均值,加上目前台灣超額死亡還是負數,所以這份數據也可以支持新冠死亡並沒有很多黑數。再者是病程很遠「確信」無關、列於其他死因所以「確信」無關,這並非科學用語,比較像自由心證。李建璋提醒,當代醫學是「條件式的判斷」,建議把「可排除新冠不是主要死因」的標準,清楚列出來,這樣就更加嚴謹,而且可以接受檢驗。例如與創傷、中毒、呼吸系統以外的器官衰竭、與感染症無關之心血管疾病等。此外,一定有很多人的主要死因是寫「癌症」。李建璋說,因為過去在寫死亡診斷書的時候,曾經收到中央衛生機關的公文,提醒要盡量以「慢性死因」為主要死因,所以很多醫師可能會習慣癌症寫在主要死因,把新冠肺炎寫在間接死因,如果光看這樣就排除,也會有點可議,因為有可能是新冠確診間接導致病情惡化。李建璋建議可以把這些排除死亡個案的數字,加上時間軸的資訊,每隔一段時間去檢視,會得到更多有意義的資訊。例如當自殺意外的比例愈來愈高,超過了自然發生率或平行死亡趨勢,那就要去思考,可能新冠確診也導致某些意外。比方說,超高齡長者、巴金森、失智或曾經中風的長者,感染新冠病毒可能發生急性腦功能障礙,有譫妄或妄想症狀;孱弱長者因全身性感染而更衰弱、跌倒,衍生外傷性腦出血。李建璋說,許多長者確診會有非典型症狀,統計死亡人數時候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持續透過趨勢分析所產生的洞見回頭去精進歸類方式,數據便能更準確地反應出完整的死亡人數。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2-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抗新冠中藥別亂吃 中醫建議千萬不要病急亂投藥
疫情嚴峻、許多染疫民眾怕吃西藥、造成清冠1號大缺貨,網路出現清冠一號團購、類清冠處方水煎藥、防疫茶等搶購熱潮,有人花大錢買到吃了反而病情惡化。大台南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郭世芳呼籲確診民眾,清冠一號好用,但不一定非用不可,專業中醫視訊診療、有些人不太有信心的「科學中藥」一樣有效。他說,體質偏冷或有腹瀉症狀都不太適合,中醫師把關才能安全使用。郭世芳指出,所謂清冠一號藥方主要採用10味藥:黃芩、魚腥草、板藍根、荊芥、栝蔞實、桑葉、厚朴、薄荷、炙甘草及防風,政府授權8家中藥廠製造時疫情不嚴重,主供外銷,現在疫情指揮中心通過專案給付;不過這套藥材非所有新冠症狀都合用。郭世芳說,新冠確診症狀常因人而異,從鼻咽不適、喉嚨痛、發燒、咳嗽、酸痛、肺炎甚至最近讓家長聞之色變的腦炎,但清冠一號並不是完全適合處理以上症狀。就像西醫除使用抗病毒藥物,更多是症狀處理,清冠一號有研究報告支持療效,但中醫師能透過問診和望診舌黏膜,依個別病況差異調配中藥可能更有療效,民眾應遵照醫師建議,選擇最適合的藥方,科學中藥也能迅速痊癒。中醫郭傳揚表示,已治好兩百多確診案例,因清冠一號缺貨他只優先提供三類患者:65歲以上、高風險包括共病或未完成兩劑疫苗施打者,或12歲以下幼童,事實上這200多例9成都以辨證論治的科學中藥處理,常見的喉痛、咳嗽和發燒都有療效,迅速緩解症狀、快篩轉陰。民眾確診可先上「國立中醫藥研究所」的清冠一號方動態查詢連結https://bit.ly/3G5vChg,查詢自家附近有看視訊的中醫診所,打電話預約門診,或加入台南市官方「快疫通」、「台南共照雲」,也可詢問台南防疫專線06-2880180,能更有效率而不慌亂面對疫情。
-
2022-06-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6歲腦癌女童新冠確診康復 這因素險無法接受癌症治療
罹患腦癌4期的6歲潘姓女童新冠肺炎確診,解隔後去醫院要接受腦癌治療,卻PCR陽性,家人才知她5月13日視訊看診與APP的登錄沒有完成,恐怕延誤癌症治療。她的父親昨天在臉書粉專「咪咪與小搗蛋」發布求救訊息,桃園市長鄭文燦留言表示會幫忙,指示衛生局協調榮總照原定日期進行癌症治療。潘父撰文表示,6歲女兒去年10月診斷罹患DIPG腦癌4期,是不治之症、剩下一年生命;但是很勇敢面對化療、打針、 吃藥物、核磁,「這些這年紀的孩子不應該遇到的事情,她一塊帶領我們父母勇敢走下去」。他表示,女兒很努力活到了可以治療的機會,4月20日完成第一次治療,準備5月20日接受第二次治療,家人陸續確診,女兒5月12日開始有相關症狀、快篩陽性,5月13日線上掛號領藥,並請診所通報確診案例,在家期間再使用政府的健康益友APP做登錄。潘姓女童好不容易撐過新冠肺炎,「但是治療惡夢就來了」,潘父說,14天後解隔離,5月30日要去北榮準備做頭部定位,因為要脫口罩,所以要去做PCR時後得知是陽性。才發現5月13日做的視訊看診與APP的登錄沒有完成。醫院認定確診日是5月30日為基準,必須隔離14天,無法做其他醫療行為。潘父表示,女兒的新冠肺炎已經好了,「醫院是不管這些,我們癌症治療已經耽誤了,不幸確診,卻被如此對待」。一家人努力想辦法,5月31日在桃園的地區醫院急診做PCR,6月1日確認是陰性。「但是打擊又來了,因為健保通報是5月30日」,致使原訂延後的6月6日住院、6月8日的治療因為需隔離而泡湯。「我們真的沒做錯事情,應該做的、該隔離的,我們都沒有害到人」,潘父表示,一個簡單通報的狀況失誤,造成了無法彌補的蝴蝶效應,「我們沒有時間,再差一點點,就會前功盡棄」,尤其女兒已經出現一些癌症相關的前兆。他說,疫情期間每個單位都很辛苦,他染疫過很清楚,也知道其中的後遺症,「我們真的沒招了」,他知道道德勒索的行為不可取,但是為了讓女兒可以活更久,「我做爸爸的義無反顧,我不能不勇敢,我只希望政府單位能夠幫我把正確的資料更正」,給他女兒一個治療的機會,不要耽誤寶貴的治療時機。他祈求大眾幫忙,也讓有同樣際遇孩子一個補救方法,請政府幫他開立5月13日女兒的確診證明,「我的要求真的很簡單,但是很困難」。鄭文燦回覆留言表示,桃園市衛生局正在與當初執行視訊診療的診所,確認5月13日的就診狀況,如當時確定判定為陽性,則小朋友5月30日做的PCR採檢結果即便是陽性,也可判為舊案。如此,就不會有解隔日期耽誤到療程的問題,衛生局也會協調榮總照原定日期進行癌症治療。希望女童能夠順利接受治療。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長羅一鈞日前表示,現在規定確診3個月內不會有重新匡列或確診的情形,確診者三個月內若再接觸確診個案不用被匡列接觸者,但前提是沒有出現新冠症狀,若接觸且有症狀,保險起見經醫師研判,非其他疾病解釋就要快篩或採檢,檢驗陰性則不用被匡列。
-
2022-05-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死亡人數創新高 柯文哲:會再維持一陣子
今日疫情全台本土9萬4808例,126例死亡,台北新增本土9503例。台北市長柯文哲下午舉行防疫記者會指出,不論本土確診數、死亡人數都創新高,他認為,目前死亡人數會再維持一陣子。柯文哲說,確診案例和死亡曲線,落差大概是10至11天,按國家的醫學水準,水準愈高落差愈大,水準高會比較久一點,至少是11天。柯文哲也說,目前的死亡曲線是反映10天前確診人數,在大量確診上升,是過去10天,所以目前死亡人數會再維持一陣子。
-
2022-05-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發燒、咳嗽、喉嚨痛…搶不到清冠一號,中醫師教「不吃藥」妙方對付3大魔王症狀
國內染疫人口累計已破百萬大關,確診案例已不再是新聞上的數字,而是身邊的好友至親。面對病毒步步進逼,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這些基本防護都要做好,但如果還是確診,究竟該怎麼辦呢? 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林巧梅說,如果民眾確診也不必過於驚慌,可以當成打疫苗,在與病毒對抗後擁有抗體,度過獲得暫時免疫的過程,保持情緒平穩,也有助於免疫力的提升。 目前感染Omicorn多為輕症,但還是有些症狀讓人不適。臨床最常見的主要症狀分為「發燒及腹瀉」、「咳嗽及痰多」、「喉嚨痛」三大項,可以藉由藥物慢慢緩解,也可搭配按壓穴道、刮痧與食補來因應。 一、發燒及腹瀉 林巧梅說,發燒及腹瀉會耗傷體內的陰分,一旦陰分虧損,熱象又會更明顯,因此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非常重要。建議選擇微溫的水,因為冰冷水會減弱我們對抗病毒的機能,若溫度不降,必要時也可以服用普拿疼,或以物理性散熱方式如溫毛巾擦拭全身、退熱貼等。 在家隔離休養期間,可以按穴道輔助,如魚際穴、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大椎刮痧也有助於退熱。如果已經傷陰,口乾明顯、嘴唇乾裂,可以適量補充一些養陰食材,如百合、蓮子、山藥、木耳等。 二、咳嗽及痰多 嚴重可能胸悶及喘,這時很重要的是要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及甜食,尤其是甜食,包括水果,因為水果大多偏甜,容易生濕生痰,建議改用蔬菜取代。穴道可以選擇:列缺穴、內關穴、尺澤穴等…。 三、喉嚨痛 飲食要避免過於溫燥及刺激性的食物,如洋芋片、補品、麻油、酒等,也可以使用一些中藥咽喉噴劑或喉錠,穴道可按壓少商穴。 林巧梅指出,以上這些症狀有可能持續到一週,每個人狀況不一,如果透過中西醫診治,可以有效縮短病程。 她說,新冠病毒造成的症狀偏「熱」,中藥清冠一號能有效協助緩解。而若無法取得清冠一號,其實依個人體質,還有許多中藥方也含有清冠一號裡的抗病毒藥材,都可以獲得很好的療效,不必執著於清冠一號。 林巧梅也建議,在家休養期間,必須留意若血氧低於95%、服退燒藥仍反覆高燒不退或呼吸喘促持續加重,最好透過視訊看診,請醫師確認病況後服藥。 病毒產生的長期後遺症仍未知,短期因腹瀉損傷脾胃,咳喘耗傷肺氣,在家可以用四神湯溫和調理,如有其他沒解除的症狀,可以尋求醫療,一起正向抗疫,平安度過這一波疫情洪峰。●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職棒怪物大谷翔平: 撞上牆,我就更加努力去嘗試.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打個噴嚏啟動過敏開關,眼淚、鼻涕流不停?3分鐘顫掌改善體循環,減少感冒、鼻子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