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碳水化合物
共找到
840
筆 文章
-
-
2022-04-09 養生.聰明飲食
不止酒精,含糖飲料也易導致痛風發作!痛風該吃與不該吃的飲食清單
痛風可藉由飲食降低尿酸及醫師所開的藥物兩種方式,痛風為最可控制的關節炎。國家網路醫藥整理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列出購物清單作為選擇食物的指南,達到改善整體健康、降低尿酸並降低痛風發作的機率。 當體內過多的尿酸積聚,並結晶沉積在關節中時,就會發生痛風。尿酸增加,或腎臟無法完全將尿酸從體內清除。4類增加尿酸並導致痛風發作的食物或藥物,包括:4類可能導致痛風發作的食物或藥物1、貝類、肉汁、紅肉、湯和內臟肉(如肝臟)富含嘌呤。2、酒精過量。3、含糖飲料和果糖含量高的食物。4、藥物,例如:低劑量阿司匹林(因為它有助於預防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不建議痛風患者停止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利尿劑,例如:氫氯噻嗪(Esidrix,Hydro-D);Lasix用於器官移植的免疫抑製劑,例如:環孢素(Neoral、Sandimmune)、他克莫司(Prograf)。痛風及其併發症常見於男性、停經後女性和腎臟病患者。痛風與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和糖尿病有著密切關連。也有可能因為遺傳,導致家中成員多人受痛風影響。一般來說兒童少有痛風問題。採買時,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建議9個採買的食物:1、脫脂牛奶。2、低脂乳製品,像是:優格、起司。3、全穀類產品,查看營養標籤並確認其成分為全穀類,例如:全麥麵粉。4、植物油,像是:橄欖油、菜籽油、向日葵。5、蔬菜。 6、櫻桃。7、維生素C,根據研究顯示,每天補充500毫克維生素C或更高劑量,可降低男性痛風發病率。8、咖啡。9、水壺,便於隨時有容器裝水。採買時,美國關節炎基金會不建議6個採買的食物:1、紅肉、內臟肉,像是:肝臟、舌頭。2、貝類,像是:蝦、龍蝦。3、由精製碳水化合物製成,像是:白麵包、白米飯、意大利麵、糖。4、加工食品,像是:薯片、零食、冷凍食品。5、含糖飲料。6、酒精,如果有喝酒習慣,在24小時內,女性限制喝酒種類不超過一種,男性喝酒種類不超過兩種。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康普茶(Kombucha)在紅甚麼?喝康普茶有甚麼好處、功效?何時喝最恰當?水果發霉還能吃?小心潛藏疾病!營養師授採買學問:注意價格、切好水果、果汁、表皮狀況貧血未必單純缺鐵?醫:留意合併症狀小心癌症,盡速檢查才是上策!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4-09 養生.健康瘦身
不用節食、不用多運動…改變每天這件事的習慣,1年瘦3.4公斤
常看到減肥廣告說:「睡覺可以減肥!」然後販售一些助眠產品,沒想到確有其事!據美國最新研究顯示,嚴長超重者的夜間睡眠,真的可以減少他們的攝食,平均可減270大卡,最多的甚至能減少500大卡的熱量。改變睡眠模式和就寢習慣芝加哥大學睡眠中心找來80位年齡在21到40歲間,身體質量指數(BMI)在25到29.9,屬於超重的成年人進行測試。研究中並未要求這些志願者要節食或改變運動模式,只要求受試者使用穿戴式設備,來追蹤睡眠時間。所有人都只有進行1次睡眠諮詢,他們只是教受試者改變睡眠模式和就寢習慣,結果就發現讓每天睡不到6.5小時的過重者平均多睡約1.2小時後,每天平均可降低270大卡的攝食熱量,有些人在改變睡眠習慣後,每天最多甚至減少吃進500大卡的熱量。不節食、不運動,1年瘦3.4公斤雖然這項研究的本意不是為了減肥,但是計算起來,若受試者持續進行每天「多睡1小時計畫」,不必節食也不必運動,1年就能瘦3.4公斤。研究人員表示,研究顯示,改變睡眠只要2個星期的時間,就可看到體重減輕的成效。主持這項研究的芝加哥大學睡眠中心Esra Tasali醫師表示:「許多人都努力尋找減少熱量攝取來減輕體重的方法,原來只要多睡覺,就可大幅減少熱量。」長期保持健康的睡眠習慣,不必挨餓也不必過度運動,就能輕鬆降低體重!延伸閱讀: 。減肥不能吃碳水化合物?營養師:吃對方法,反而瘦得更快 。如何養成不易胖體質? 專家授「代謝飲食法」:不怕復胖
-
2022-04-09 養生.聰明飲食
全麥麵包比較健康?恐害你變胖、沒精神 營養師曝「隱藏陷阱」
全麥麵包比較健康?小心看似健康的褐色外表可能是假全麥,這樣到底要怎麼分辨真假全穀麵包?全麥麵包 這樣才屬真全麥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別為了「感覺更健康」不小心吃下更多油、鹽、糖、添加物,要知道真正「符合全麥比例」的全麥麵包,口感是比較粗、不細緻軟綿的,其實不少市售全麥麵包不是真正的全麥(全粒粉)製作的,而是用白麵粉再回添麩皮製成。(推薦閱讀:空腹吃「5類食物」會胖、傷腸胃、血糖失控! 吐司、豆漿、香蕉都上榜) 三招破解 假全穀胚乳佔85%:一般白麵粉主成份麩皮佔12.5%:在小麥最外層,纖維最多的部分胚芽佔2.5%:維生素、礦物質,營養最高的部分(推薦閱讀:前三名不是花生、巧克力!「9款抹醬吐司熱量」曝光 營養師:一片厚片等於一碗飯) 高敏敏說明,全穀麵包全部依此比例要佔整個麵包配方總重量51% (含)以上 才能叫「全麥」,至於市面上的假全麥是用一般白麵粉+麩皮做「成看起來健康」的麵包,進而少了最珍貴的胚芽,更可能多了焦糖色素、糖漿、添加物等,要看清楚真正的全麥原料分為2種,有用這兩個原料製作的全麥麵包,才是真的全麥麵包: ‧全粒粉用真正小麥原粒磨成的,台灣較少見、價格高、保存期短。‧全麥粉把胚乳+麩皮+胚芽,仿照天然比例混合還原的,目前較常見此原料。(推薦閱讀:燕麥取代白飯降膽固醇、防糖尿病! 營養師揪「健康迷思」:這些人吃了很負擔) 分享3招 全麥這樣吃更健康1、買有成分標示全麥麵包的原料要有「全麥粉」,若是小麥麩皮、麥粉或麵粉居多,可合理懷疑全麥比例不高。2、全麥口感較粗、不細緻不要想追求軟嫩好吃又要全麥。3、每天至少有一餐吃全穀飯不一定要執著全麥麵包,糙米飯、燕麥飯、十穀米都是健康穀物。 (推薦閱讀:白飯熱量高?糙米、紫米助減肥? 營養師公布「5種米真實熱量」:答案超吃驚) 麵包含大量碳水化合物 變胖也會沒精神高敏敏提醒,其實麵包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量力而為的吃,比方說正餐都吃得很「規矩」,均衡不油膩,那下午嘴饞來一顆麵包,晚餐少吃飯、多吃菜這樣是可以的,但若早餐吃麵包、下午吃麵包、每天都要吃一兩顆麵包,甚至麵包當正餐 那就不太行,因為麵包含大量碳水化合物,除了可能導致變胖,也更會更沒精神。(推薦閱讀:愛吃麵包、土司、烏龍麵小心糖尿病! 專家曝飲食「犯1忌」所致) 如果真的想吃麵包,高敏敏建議,可以搭配鮮乳、優酪乳、豆漿一起享用,獲取更全面的營養。延伸閱讀: ·可頌還不是最胖!營養師揭「暴肥款麵包排行」 前3名不少人天天吃 ·饅頭加甜精、麵條加防腐劑,吃了會怎樣? 專家曝「嚴重下場」 
-
2022-04-08 養生.聰明飲食
含全粒粉、全麥粉才是真全麥麵包!營養師教3招健康吃麵包
養生風盛行,許多民眾開始攝取全穀類食物,而全麥麵包常會列入清單,但是全麥麵包真的比較健康嗎?小心看似健康的褐色外表,可能是假全麥!要知道真正「符合全麥比例」的全麥麵包,口感比較粗、不細緻及軟Q的!要如何選擇"真"全麥麵包,有請高敏敏營養師來為我們解答! 如何分辨真假全穀麵包?高敏敏營養師教你用3招破解假全穀介紹全穀之前,必須先認識一整粒小麥(胚乳、麩皮、胚芽)的構造: 1、胚乳:佔85%:一般白麵粉主成份。 2、麩皮:佔12.5%:在小麥最外層、膳食纖維最多的部分! 3、胚芽:佔2.5%:維生素、礦物質,營養最高的部分。 衛福部也曾經兩度修正「全穀產品宣稱及標示原則」全穀麵包全部依此比例,要佔整個麵包配方總重量51%(含)以上才能叫“全麥”!至於市面上的假全麥,是用一般白麵粉、麩皮做成“看起來健康”的麵包。而少了最珍貴的胚芽,更可能多了焦糖色素、糖漿、添加物...等 2種真正的全麥原料真正的全麥原料,分為2種,包括:全粒粉、全麥粉,用這兩個原料製作的全麥麵包,才是真的全麥麵包喔! 1、全粒粉:用真正小麥原粒磨成的,國內較少見、價格高、保存期短。 2、全麥粉:把胚乳、麩皮、胚芽,仿照天然比例混合還原的。是目前較常見原料。 了解真全麥之後,敏敏營養師分享3招,這樣吃更健康! 1、購買時選擇有成分標示:全麥麵包的原料要有「全麥粉」若是小麥麩皮、麥粉或麵粉居多,可合理懷疑全麥比例不高。 2、全麥口感較粗、不細緻:不要想追求軟嫩好吃又要全麥 3、每天至少有一餐吃全穀飯:不一定要執著全麥麵包,糙米飯、燕麥飯、十穀米都是健康穀物喔! 敏敏營養師教你怎麼吃麵包,運用替換方式負擔最小! 提醒大家,其實麵包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量力而為的吃。比方說,正餐都吃得很「規矩」,均衡不油膩,那下午嘴饞來一顆麵包,晚餐少吃飯、多吃菜,這樣是可以的!但如果早餐吃麵包、下午吃麵包、每天都要吃一兩顆麵包,甚至用麵包當正餐,那就不太建議!因為麵包含大量碳水化合物,多吃除了可能導致變胖,也更會影響到精神喔!如果真的想吃,可以推薦搭配鮮乳、優酪乳、豆漿一起享用,獲取更全面的營養。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現在正值諾羅病毒好發季節?!美國CDC剖析諾羅病毒症狀、傳染途徑、治療及預防方式預防心血管疾病該吃什麼? Omega-3脂肪酸、膳食纖維、限制飽和脂肪,遠離心臟病男性硬度不足是警訊!當心三高拉緊報!醫籲透過2方式遠離不舉危機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4-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B群真的能消除疲勞嗎?哪些人特別需要服用B群?
小張最近幾天覺得非常疲倦,上班一點都提不起勁來,同事好意遞給他一顆維他 命B群,並告訴小張:「吞一顆維他命B群可以消除疲勞。」小張看著手中的維他命B群,心裏想著:「維他命B群真的可以消除疲勞嗎?」B群複方好,還是單品好?B群中各種維他命如果各自分開服用可以嗎?營養師林孟瑜指出,若本身沒有特殊疾病或是特殊飲食的族群,不建議分開服用,生化代謝是個複雜的過程,維他命B群一起服用,具有相輔相成的效果;而在維他命B群中,維他命B12最多被單獨製成一定劑量的藥品,其次是維他命B6,至於維他命B1 及維他命B2則很少被單獨使用。不過,若是單品的維他命B,則必須依醫師指示服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石光中表示,一般來說,單品維他命B的劑量會比較高,若長期過量補充,仍會對肝、腎造成負擔,屆時會出現全身乏力、嗜睡及體力不濟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不過,這在臨床上非常少見。(推薦閱讀:一張表看出你缺乏哪種維生素! 9身體警訊你中了幾項?)石光中指出,對有疾病的人來說,缺什麼就服用什麼是最有效的,但對一般人來說,均勻攝取還是不變的原則。事實上,維他命B群主要透過食物的攝取,包括瘦肉、海鮮、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等,尤其是瘦肉類,含有維他命B群最多,平時只要飲食均衡,就可以攝取足夠的維他命B 群。B群 確實可解疲勞現在維他命B群也有單顆錠劑,當感到疲倦時,吞一顆維他命B群是可以的。因為人體在疲倦時,免疫及血液循環會變差,且由於胺基酸的代謝不良,神經可能發生腫脹,就像是人體在運動後,會流失一些微量元素,此時維他命B群就扮演著補充者的角色,可以提供身體一些適 時的補充。此外,維他命B群為水溶性,服用後,大約4-6小時即會自動排泄掉,尿液也會因此特別的黃,不像其他的脂溶性維他命A、D、E、K,維他命B群較不會在體內累積。(推薦閱讀:尿液出現「這3色」危險了! 專家揭「尿液顏色」代表健康狀況:尿透明別再喝水)哪些人特別需要維他命B群?1、孕婦:要特別補充葉酸。2、吃素者:要補充維他命B12。3、糖尿病患合併神經病變:維他命B群中以維他命B12最具有治療的功效,其可以促進神經滋養及血液循環,有助於手麻、腳麻及血液循環的改善,經常用於糖尿病患合併神經病變的治療。(推薦閱讀:天天喝自打果汁…竟變胖還罹糖尿病! 營養師曝「1關鍵」害的:跟甜度無關)4、大血球性貧血:大血球性貧血常因缺乏維他命B12或葉酸所致,進而影響造血功能。(推薦閱讀:掉髮、疲倦、舌頭痛...小心身體缺鐵8大徵兆! 營養師告訴你「補鐵該吃什麼」)5、想解酒:維他命B1可以促進胺基酸的代謝, 喝酒的人常會把維他命B1當成解酒劑,有助於意識的恢復。6、肝病患者:肝功能不好及肝硬化的病人,胺基酸的代謝會變差,此時若補充維他命B1,可改善胺基酸的代謝。7、神經發炎:維他命B6可以抑制神經發炎,有些人會因為骨鬆引起神經疼痛或是不明原因的神經疼痛,可以補充維他命B6達到減輕神經疼痛的效果。8、眼睛不好:維他命B2則對眼睛的感光細胞有影響作用,可以改善視力。9、口乾、口腔發炎:維他命B2對於口乾及口腔發炎的治療也很有效。(推薦閱讀:一直覺得口渴?水愈喝愈渴? 一篇看懂「哪些疾病」在搞鬼)餐後服用 效果最好維他命B群的服用並沒有太大的禁忌,林孟瑜表示,維他命B群隨時補充都可以,但餐後服用比較好,因為維他命B群本來就可以幫助營養素的代謝,也有助於吸收,不過,有些體質敏感的人,若太晚服用,晚上精神會很好,反而睡不著覺。需要提醒的是,若服用高油、高脂的食物後,最好多補充維他命B群,因為高油及高脂的食物,在代謝過程耗費較多的維他命B。另外,特別喜歡甜食的人,由於甜食多為碳水化合物,在代謝的過程中,需要較多的維他命B1輔助,因此,若有此類飲食喜好者,需留意B群是否攝取足夠。延伸閱讀: ·壓力大小心是維生素B群害的! 「NG飲食吃法」恐狂耗體內B群 ·累了就吃B群? 還不夠!切記4補充要點才能起作用
-
2022-04-03 養生.聰明飲食
哪些麵條較健康?營養師揭2種麵吃起來不油 反而是熱量地雷
台灣傳統以米食為主,究竟東方人適不適合以麵類當主食?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營養師何宜蓁表示,麵食攝取量增加,麩質過敏的症狀也會提高,長期腹脹、腹瀉者應減少麵食攝取,對於愛吃麵食的民眾來說,建議選擇蕎麥麵或全麥麵條,可獲得較多的膳食纖維。麵粉蛋白質雖高於白米飯,但兩者皆缺乏兩種必須胺基酸。何宜蓁說明,麵食主要來源是小麥,小麥脫去外殼後,其組成由外層至內層,分別為麩皮、胚乳、胚芽,小麥經過碾磨後,去除了麩皮,剩下的麵粉就是麵食的主要成分,而其中留下來的營養成分多為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比較白米飯及麵粉,兩者營養成分差異不大,其中麵粉因蛋白質含量較高,所製成的麵食蛋白質含量也較高一些。依蛋白質品質來看,因蛋白質由許多不同的胺基酸組成,當中有一群胺基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一定要從食物中攝取,稱為必需胺基酸,肉類就含有完整必需胺基酸,而米飯及麵食兩者皆缺乏「離胺酸」及「羥丁胺酸」,因此在蛋白質品質上來看,兩者其實差不多。麩質就是麵筋,可能造成長期腹脹、腹瀉等過敏現象。何宜蓁指出,台灣傳統以米食為主,較不會有麩質過敏情況,隨著麵食攝取量增加,就頻傳出有人發生麩質過敏的症狀。麩質 (Gluten)為一種存在於小麥、大麥和黑麥等穀物中的蛋白質,也就是麵筋,若有人長期腹脹、腹瀉卻找不到原因,可能就是麩質過敏造成,若沒有過敏問題,米飯及麵食均是良好碳水化合物來源。何宜蓁表示,麵條製作大同小異,使用麵粉加水攪拌、醒麵、切成條狀即可,外觀有白有黃,白色的如陽春麵、意麵、麵線、烏龍麵,黃色的為油麵、豆菜麵。白麵:會添加鹽分。黃麵:添加食用鹼。意麵:多添加雞蛋。拉麵:添加鹽及食用鹼。雞絲麵:為麵線炸過製成。鍋燒意麵:意麵炸過製成。王子麵:麵粉加水、鹽混合蒸煮、調味後,再油炸製成。蕎麥麵:為蕎麥粉及麵粉混合。義大利麵:多選用含蛋白質較多的硬質小麥,揉製過程中加水、鹽、油及雞蛋,再做成許多形狀,經高溫乾燥製成。粄條:將在來米泡軟後,磨成米漿,經多道工序煮熟、整型烘乾製成,依據製作過程不同,又分為水粉及炊粉。纖維質含量較高,營養師最推蕎麥麵、全麥麵。不同麵條風味不同,哪些麵條較健康?又該如何挑選?何宜蓁表示,綜合上述介紹,若以纖維質含量來看,建議選擇蕎麥麵,或是其他全麥麵粉製成的麵條,可獲得較多的膳食纖維;若以整體熱量來看,建議應避免製程中有添加油脂如油麵、義大利麵,或是有經過油炸的雞絲麵、鍋燒意麵,減少攝取過多熱量。至於黃油麵,問題則是高鈉。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80公克的油麵就有570毫克的鈉,同重量的白麵條只有455毫克,米飯更低,80公克白米或糙米,都只有2毫克鈉。乾麵熱量一定會比同款的湯麵多100大卡左右。以料理方式來看,何宜蓁建議選擇清湯麵,因羹湯油脂含量較高,而乾麵為了方便拌開,料理過程一定會額外添加油脂、肉燥等,使整體熱量上升。劉怡里說,乾麵都要與調味料攪拌,這通常會帶來額外的熱量,因此乾麵熱量一定會比同款的湯麵多100大卡左右。至於炒麵需要加油去拌炒,何宜蓁也不建議常吃;若要吃義大利麵,白醬會添加奶油烹煮,熱量較高,以熱量來排序為白醬、青醬、紅醬、清炒義大利麵。何宜蓁提醒,白米及白麵粉都少了米糠(麩皮)、胚芽所含的維生素B群,所以建議攝取全麥麵粉製作的麵條,或是由雜糧米、糙米及胚芽米製作的麵條,才能獲得更豐富的營養。而無論是怎樣的料理方式,也都建議要補充蔬菜,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
-
2022-04-03 養生.聰明飲食
稀飯、湯飯會讓血糖快速上升 營養師詳解5類飯食怎麼吃最好
一碗白飯除了配菜吃,還能變化為炒飯、燴飯、燉飯、焗烤飯、丼飯、炊飯、韓式拌飯、稀飯、湯飯,讓愛飯族怎麼吃也吃不膩。營養師表示,相較於小麥製成的麵食,飯沒有麩質過敏的問題,但各種飯料理熱量差異很大,還是要了解各種料理方式的營養特色,以免不知不覺加重身體的負擔。【飯配菜】東方飯料理最健康吃法:白飯配菜和蛋白質食物。營養師夏子雯表示,吃飯最健康的方式,就是飯配菜和蛋白質,這也是台灣最常見的吃法。如果是外食,可以到自助餐挑選三樣青菜,搭配豆腐或蛋,肉類主菜建議選擇非油炸類、去皮的肉類,這樣就是營養均衡又不容易胖的一餐。悍草訓練營養師王為國表示,東方人可能比較適合吃飯,因為麵食是小麥製品,為麵食帶來筋性的麵筋,其實就是最近受到矚目的「麩質」,有幾種特定的蛋白質,已被證實會造成過敏性的腸道病變,引起免疫反應,攻擊腸道黏膜細胞。王為國表示,「麩質不耐症」嚴重的人會拉肚子,症狀較輕的可能會昏昏沉沉、整天疲勞,但很少人會聯想到原來是吃到麩質造成。建議這樣吃:台灣飲食西化,有麩質不耐症的人越來越多,避開麵粉類,以馬鈴薯、地瓜、米飯取代,不舒服的反應就不會出現。【炒飯、燴飯】又香又油、經勾芡、澱粉多,都是高熱量飯食。夏子雯表示,一般餐廳或熱炒店的炒飯,可以看到每一粒米都被油脂包覆,燴飯的醬汁經過勾芡,等於在白飯上又添加了油脂和澱粉。所以如果有一餐吃了炒飯或燴飯,當天其他餐最好要控制油脂和澱粉不能太多。建議這樣吃:炒飯和燴飯的另一地雷是澱粉較多,每一份大約有6份主食,相當於1.5碗飯,但是蛋白質和蔬菜份量卻比較少,要記得其他餐澱粉減少一些,且要攝取蛋白質和蔬菜。【燉飯、焗烤飯】含奶油和起司,熱量密度高,對成人來說營養超量。王為國表示,燉飯和焗烤飯的主要成分包括橄欖油、奶油、起司、白飯,還有肉類和海鮮,類似於東方的炒飯,但是熱量密度比炒飯更高,小小一份燉飯或焗烤飯,熱量就相當於一份大盤的炒飯。為什麼燉飯和焗烤的熱量密度這麼高?因為多了奶油和起司等乳製品。王為國分析,飯、肉、油脂的營養組成都很單純,例如飯類就是碳水化合物為主,肉類是蛋白質為主,油脂就是脂肪為主。但乳製品的營養組成很特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三者都很豐富。建議這樣吃:乳製品豐富的飯食,對於食物來源還不多的發育中孩童來說,是很好的食物來源,但對於飲食相對多元的成年人來說,很容易帶來營養超量的負擔。【炊飯、丼飯、韓式拌飯】炊飯相對健康,丼飯和拌飯要提防高鈉醬汁。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炊飯通常是用電鍋,放入自帶油脂的食材,與白米一起蒸熟,無論食材和烹調方式都很單純,相對較健康。至於丼飯和韓式拌飯,需要注意的是都會淋醬汁,這些醬料鈉含量都很高。王為國提醒,醬汁愈濃稠,熱量可能愈高,建議外食時可用乾飯、濕飯來略作區分,優先選擇乾飯,可以避免來自醬汁的額外熱量。建議這樣吃:炊飯、拌飯、丼飯的基底都是白飯,如果想要多攝取一些蛋白質,王為國建議,可以將雜糧混合白米或糙米,一起煮。相較於動物性蛋白質,植物性的蛋白質通常比較不完整,身體的利用率也比較低,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多樣性,可以彌補不足,提高身體對於植物性蛋白質的利用率。【稀飯、湯飯】高升糖指數的飯食,會讓血糖快速上升。劉怡里提醒,稀飯和湯飯都是「高升糖指數」的食物,會讓血糖快速上升。為了讓血糖恢復正常值,身體會大量分泌胰島素,這會促使脂肪累積,容易造成肥胖或是心血管疾病。建議這樣吃:如果要吃稀飯或湯飯,建議搭配一些蔬菜、豆類,或是在飯湯中加些地瓜和燕麥一起煮,可以讓血糖比較平穩,不會波動那麼大。
-
2022-04-03 養生.聰明飲食
白飯和白麵哪種熱量高?營養師曝吃麵易胖2個關鍵
有人喜歡照三餐上麵館、吃麵包,無麵不歡;有人一餐不吃飯,就覺得沒有飽足感。擁麵派和擁飯派有各自的堅持,到底飯食和麵食在營養上有無差異?東方人適合以麵食為主嗎?我們請營養師解析米飯與麵食的營養,也教你怎麼選擇健康的米/麵食。每到用餐時間,吃飯吃麵各有人愛,但也有人兩種都不吃,對「澱粉」敬謝不敏。營養師眼中,飯和麵分好多種,營養價值差很多,不能一概而論。必須認識各種飯麵的特色和價值,才算稱得上擁有選擇的自由,享用麵飯美味,並兼顧飽足和營養。白飯和白麵,哪個好?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做比較之前,要先講清楚比較的基礎。為了去除煮熟過程中水分多寡對於重量的影響,以生的粳米和乾麵條各80公克來比較,這個份量煮熟之後相當於四份主食,大約是一碗飯、兩碗熟麵。劉怡里指出,白飯和白麵條的熱量差不多,大約是280大卡。不過,白麵條的蛋白質(9.2公克)和膳食纖維(1.5公克)都高於白飯(蛋白質5.6公克、膳食纖維0.6公克),不過白米的醣類(62.2公克)略高於白麵條(59.7公克)。就加工程度來說,白麵高於白米,但兩者都屬精製食物。要吃健康,精緻飲食不宜太多,白飯和白麵條哪個精製程度比較高?悍草訓練營養師王為國表示,白米飯距離原始型態較近,只有脫去米糠層和胚乳,至於麵條,是小麥先經過上述那段過程,再磨成粉、製成麵條,因為多數麵粉會加食品添加劑,所以麵條的加工程度較高。王為國表示,白米距離穀物的原始型態較遠,精緻程度高於糙米;相較於白米,糙米有更豐富的維生素B群、蛋白質和膳食纖維。至於麵食,麵粉是從小麥加工而來,全麥麵粉把小麥的麩皮一起打進去,顏色較深,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含量較高。愈有彈性的麵食,蛋白質含量愈高,但不適用於透明麵類,如冬粉。同樣是營養價值較高的主食,糙米和全麥麵食還能再分高下嗎?劉怡里表示,同樣以80公克的生糙米和全麥麵粉來比較,兩者的熱量都是約290大卡,糙米的醣類(60.1公克)略高於全麥麵粉(57.1公克)。不過糙米的蛋白質(6.6公克)和膳食纖維(3.2公克),都比全麥麵粉低(蛋白質10.4公克、膳食纖維6.4公克)。麵粉製品很多,有高筋麵粉做的富嚼勁的麵條、麵餅,也有中低筋麵粉製成的糕餅、麵包。王為國表示,小麥加工過程中,澱粉和蛋白質原本混在一起,可將硬度較高的麵筋「洗」出來,這個部分就是蛋白質。兩者分開之後,透過「配粉」的方式調配不同的麵筋比例,以生產出不同筋度的麵粉。了解上述加工過程就能理解,基本上愈有彈性的麵食,蛋白質含量較高。義大利麵升糖指數較低,蛋白質含量接近高筋麵粉。「麵粉的筋度就是由蛋白質含量所決定。」劉怡里歸納,高筋麵粉蛋白質含量較高,大約在12%到14%,中筋麵粉是9%到12%,低筋麵粉在9%以下。高筋麵粉就是一般麵條、鍋貼皮所使用的材料,至於蛋糕、餅乾、鬆餅等糕點類所使用的就是中低筋麵粉。「有嚼勁的麵食蛋白質較高」這個原則,並不適用於透明的麵類,例如冬粉、粉條。王維國提醒,這類透明的麵條雖然很Q,口感卻沒有高筋麵類那麼扎實,是因為其彈性並非來自於麵筋,而是來自於其他的添加劑,蛋白質含量自然不高。那蕎麥麵和義大利麵呢?劉怡里表示,義大利麵是杜蘭小麥粉做的,蛋白質含量比較接近高筋麵粉,而且義大利麵是升糖指數較低的麵食,比較不會導致血糖劇烈波動。王維國表示,蕎麥麵的原料是蕎麥,不是小麥,優點是膳食纖維含量較高,有助於調整膽固醇和血糖、促進腸道蠕動。吃麵比吃飯易胖?佐料、油炸是關鍵很多人認為吃麵更容易胖,王為國表示,一碗白飯配菜配肉,是很常見的飲食方式,但很少人會拿著一碗白麵去配菜,通常麵條都是要加佐料的,這也會增加麵食的總熱量。如果光看白飯或白麵條本身,熱量其實是差不多的,並沒有吃哪一個比較容易胖。雖然白麵條沒有比白飯易致胖,但其他麵條還是有潛藏的高熱量陷阱。劉怡里表示,有些麵條要經過油炸,本身的脂肪量和熱量就比較高,卻因為煮成湯麵之後,讓人產生「沒有很油」的錯覺。80公克的白麵條只有1.1公克的脂肪,280大卡;但同重量的鍋燒意麵或雞絲麵,卻高達380大卡,包括18.2公克的脂肪。
-
2022-04-01 養生.聰明飲食
一天從飯菜竟可能攝取高達「40顆方糖」!日本內科醫師揭:你不知道的「醣類」真面目
以下我將列舉實際病例,並詳實說明治療經過。讀過這些取材自我門診病患的案例之後,各位便會明白,即使少吃點藥、斷開胰島素注射,照樣能使糖尿病況大幅好轉。▍Y.N先生 50歲後半男性 糖化血色素11.2%→ 6%;單靠飲食調整有效改善糖尿病況Y先生是我的門診病患中,未曾進入長期服藥階段,單靠飲食療法便有效改善糖尿病況的理想案例。確診罹患糖尿病後的期間越短,飲食療法的改善效果就越顯著。換句話說,糖尿病最重要的,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先生在某次健康檢查後,發現自己可能有糖尿病問題。當時的他,糖化血色素6.5%以上,已達糖尿病診斷標準;只要糖化血色素偏高兩次以上,或同時期血糖值偏高,就會被判斷為糖尿病。一旦糖化血色素超過8.5%,即為糖尿病重症;若超過10%,一般便會建議立刻住院。後續Y先生再次接受健康檢查,糖化血色素居然高達11.2%。一般來說,這樣的數值屬於需要實施兩週「糖尿病住院衛教」的重症患者。在過程中,將採用傳統的治療方式:攝取六成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1600大卡左右的飲食,一天測量三~四次的血糖值,然後再投以胰島素藥物。可是,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若占六成,便意味著糖質攝取較多,所以每次飯後的血糖值都會攀升。後續院方再投以胰島素,因為藥物作用,血糖值迅速下降,同時便會產生強烈的空腹感以及焦慮情緒。也就是說,傳統的糖尿病住院衛教,等於是對抗強烈空腹感和焦慮感的一場戰役。先生因為工作的關係,沒有辦法配合住院衛教,所以我從門診開立了必須的內服藥給他,並搭配限制醣類攝取的飲食療法。經過衛教說明後,Y先生立刻減少了三餐的主食(少吃白飯、麵條、麵包等澱粉),同時控制其他的糖質攝取,開始確實執行限醣飲食。一般人很難馬上改變原本的飲食習慣,但只要開始之後,病情就會得到改善。確實實施限醣飲食的Y先生,大幅控制了第二型糖尿病的最大主因「因飲食引起的血糖值上升」。換句話說,他本人因為努力而得到了豐碩的成果。於此同時,他的糖化血色素當然持續下降;更在初診過後半年,在已停止服用藥物的狀態下,使糖化血色素降低至6%。確診罹患糖尿病後的期間越短,飲食療法的改善效果就越顯著。Y先生便是透過早期發現與適當治療而獲得改善的絕佳案例。 ▍T.T先生 60歲前半男性 胰島素注射 76單位→0單位 第二型糖尿病史25年,半年就好轉先生是「資深」第二型糖尿病患,其病史長達25年,每日施打的胰島素高達76單位。他的胰島素施打方式為,「NovoRapid 70 Mix」(超速效型七成)早餐前12單位、午餐前22單位、晚餐前26單位;睡前則施打「Levemir」(持效型)16單位。換句話說,T先生一天施打四次胰島素,已進入「胰島素強化療法」狀態。所謂的胰島素強化療法,便是把速效型和持續型組合起來,一天施打三~四次。此外,每天僅施打速效型三次,也包含在強化療法裡。這個時期的T先生,糖化血色素是8.2%,體重是96.8公斤,屬於肥胖身材。原本接受糖尿病傳統治療的T先生在轉診到我這裡之後,便改變治療方針,開始實施限醣飲食療法;來自外部的胰島素補充也從注射慢慢轉換為內服藥物。六個月之後,T 先生的體重下降至88.9公斤,成功減去7.9公斤。此外,他的糖化血色素也降至6.1%,有了大幅的改善。在此階段,T先生使用的內服藥如下所示:‧Onglyza錠(5mg)早上1錠/功效:促進胰島素分泌。‧Metgluco錠(500mg)早上2錠、晚上2錠/功效:減少血液中的糖質。‧Seibule錠(75mg)三餐前各1錠/功效:改善餐後血糖值。‧Glufast錠(10mg)三餐前各二錠(一日6錠)/功效:促進胰島素分泌。‧Lusefi錠(5mg)早上一錠。這是我個人設計的「SPT治療法」。SPT是Spike Prevention Therapy 的簡稱,除了以停止胰島素注射為目標外,另一個治療重點在於「有效抑制糖尿病患的餐後血糖值飆升」。然而,此治療法中還是使用了可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這畢竟是停止胰島素注射後的(暫時性)替代方案。遇上T先生這種自行施打胰島素,且投藥量較多的病患時,我會先從SPT開始,接著再逐漸把治療方式過度至「零胰島素療法」。首先,要先停止服用可直接促進胰島素分泌的Glufast 錠;接著,再停用間接促進胰島素分泌的Onglyza 錠。如此一來,就可以成功切換至零胰島素療法。而在逐步變更內服藥物的期間,我也實施了相關衛教,患者對限醣飲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確實地實踐。停用外部補充的胰島素(包括內服、注射)可得到下列好處:1.不會有低血糖造成的「異常空腹感」,減少不必要的零食或糖質攝取。2.免除了因高胰島素造成的低血糖疑慮,可以放心實施限醣飲食。3.減少因胰島素而起的「鹽分和水分囤積」,能改善肥胖、浮腫和高血壓。4.改善倦怠感與疲勞感。在上述項目中,改善肥胖(體重減少)與浮腫等,是零胰島素療法的常用藥SGLT2 抑制劑帶來的效果。在T先生的病例中,他確實產生了這樣的身體變化。整體來看,階段性地逐步停用胰島素藥劑,不僅可以降低糖化血色素,同時也改善了更多原本不甚理想的身體狀況,這便是零胰島素療法的最大特色。你不知道的醣類真面目吃完醣類(糖質+食物纖維)食物後,體內會因攝取了糖質,呈現餐後血糖升高的狀態。此時,健康的人體會自然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糖尿病患者則因胰島素的效能不佳,導致血糖值居高不下。為此,患者必須從外部補充胰島素(包括注射或內服藥物)以降低血糖值,但這種做法很容易引起「高胰島素血症」,同時也提高了各種器官障礙病變的風險。醣類儘管是人體必需,吃太多仍會危害身體。不光是糖尿病患者要小心,一般身體健康的人也得留意,避免攝取過量。從古至今,人類不曾吃過這麼多糖實際上,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人類的飲食本來就是以「控制糖質」為基礎。以日本為例,庶民能夠一天吃三次白米飯,也是近代才有的事。據說是從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的江戶鎮民開始的。另一方面,從生理學來看,人體能降低血糖值的激素只有胰島素。相反的,提高血糖值的激素則有成長激素、甲狀腺激素、昇糖素(Glucagon)、腎上腺素(Adrenaline)、皮質醇(Cortisol),多達五種。降低血糖值的激素只有一種,就代表人類過去很少暴露在過量的糖質當中。然而,現代社會卻到處充斥著糖質,限醣飲食也變得更加困難。實際上,現代人每日攝取的糖質量,往往都超出身體允許的範圍。過去,「注重健康」的人最重視的,不外乎卡路里、飲食均衡、多吃蔬菜、控制鹽分等——但大家完全沒有考慮糖質的多寡。餐飲店的菜單也一樣,比較講究的餐廳,會註記該餐點的鹽分和卡路里,但很少看到有哪家店會主動寫出糖質含量。此外,幾乎每個人一天三餐的飲食,都是把醣類(即碳水化合物)當成主食,但我們卻對自己攝取了多少糖質毫不關心。順道一提,一碗白飯(150公克)的糖質約55公克。也就是說,光是一日三餐的白飯,就吃下了約165公克的糖質。除此之外,用餐時的配菜裡頭也含有糖質,保守估計,一般人一天會攝取總計200公克以上的糖質。如果以一顆方糖5公克換算,一天攝取的糖質,相當於40顆方糖。就我的觀點,血糖值80~120mg/dl是正常範圍,但如果透過主食和配菜攝取大量糖質,即便是沒有糖尿病的人,血糖值仍會超過140mg/dl。這是相當危險的警訊。糖質攝取過量了嗎? 從糖化血色素找答案如果就這麼放任下去,高血糖值便會成為常態,體內的糖質會和周遭的物質產生反應,引起「糖化」(Glycation)。所謂糖化,就是多餘的糖質結合在一起,使體內的蛋白質等物質產生變性。此外,近期的研究更指出,糖化是促使人體老化的最大原因之一,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各界矚目。此外,糖尿病血液檢查檢測出的「糖化血色素」,就是糖質附著在血紅素(使血液呈現紅色的紅色素)上頭,經過糖化而成的物質。糖化血色素可作為糖質攝取的指標,用來追蹤你吃進了多少糖質、以及攝取多少糖質會影響身體健康。糖化血色素越高,攝取的糖質就越多,體內的糖化也就更越嚴重。如果三餐飲食的糖質都過量,就會對健康造成極大的損害;如果每天都這樣吃,等於一年365天都在傷害身體。由此看來,過去「以主食為主」(醣類占六成)的均衡飲食指導,豈不正是導致人們血糖值過高、造成第二型糖尿病氾濫的主因嗎?「每六個日本人,就有一個是糖尿病的預備軍」這個統計數字,便是再清楚不過的答案。(編按:在臺灣,則是每十個成年人,就有一位是糖尿病患者。)書籍介紹書名:不依賴藥物,血糖值也能下降的方法:日本名醫臨床實證,有效維持血糖穩定,避免危險併發症,順便擊退脂肪肝!作者:水野雅登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21/12/28作者簡介/水野雅登(Mizuno Masato)日本知名糖尿病內科醫師糖尿病內科醫師,現任AKIBA水野診所院長。2003年取得醫師執照,並完成醫籍登記;2019/2/13開設AKIBA水野診所,擔任院長。水野醫師的雙親本身就有糖尿病史,之後他自己也因健康亮起紅燈,開始實施以限醣飲食為主的治療,效果奇佳。應用於實際診療後,成功使多名糖尿病患不再需要施打胰島素(其中甚至有人每日注射量高達97單位);在他的臨床門診中,共有84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完全斷開胰島素注射。後續他更透過部落格、Facebook、Twitter和巡迴演講等形式,全力推廣「蛋白脂質飲食法」及「零胰島素治療法」等資訊。現在亦同時實踐治療癌症的維生素生酮療法。《不依賴藥物,血糖值也能下降的方法》是他在臺灣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延伸閱讀: 地震來了,「防災包」為何東西太齊全不一定好?哪種糧食最適合?要準備什麼物品?這篇一次解析
-
2022-03-3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降低內臟脂肪,跟治療或預防糖尿病,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件事!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在FB粉絲專頁表示,以往認為糖尿病是由於長期高血糖造成胰島細胞的損傷,但在2020發表的一篇文獻指出:「脂肪對胰臟是有毒性的,逆轉糖尿病的關鍵就在於減少肝臟和胰腺內的脂肪。」「胰島細胞」其實是被肥死的「許多人在減重前抽血檢查,常意外發現有糖尿病的問題,有些人甚至空腹血糖超過300,糖化血色素超過10,必須開始服用糖尿病的藥物。」蕭捷健表示,根據2018年就有研究指出:體重減少0~5公斤,有7%逆轉糖尿病體重減少5~10公斤,有34%逆轉糖尿病體重減少10~15公斤,有57%逆轉糖尿病 體重減少>15公斤,有86%逆轉糖尿病 蕭捷健也發現,體重下降之後,的確有不少人就再也不需要吃糖尿病的藥物了。所謂減重,其實就是把自己當成糖尿病的病人,若用一句話解釋糖尿病,他說:「人體就像是手機,因為你一直在充電(吃),最後就把電池充壞了。」我們是怎麼把這顆電池搞壞的呢?蕭捷健說明,脂肪肝(肝臟)和糖尿病(胰臟),是2個惡性循環的轉輪,一路把我們帶往不可逆的糖尿病併發症、和重度脂肪肝導致的肝硬化。由於肝臟受損後,處理脂肪微粒的功能會出問題,血管中產生更多的VLDL微粒膽固醇,導致血栓和中風。第1圈:肝臟循環1. 過多熱量攝取我們吃了碳水化合物,這些醣類必須在肝臟或肌肉裡轉換成肝醣儲存起來,稱為肝醣,這個過程需要胰島素的作用。肝糖的儲存空間是有限量的,肝臟的肝糖儲存量大約為300~400卡,肌肉的肝糖儲存量因人而異,可多達1,200卡以上,看你肌肉多不多。2. 肝臟脂肪增加肝糖儲存空間滿了之後,吃下去的碳水化合物沒地方擺,只好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在肝臟就形成了脂肪肝。碳水轉換成脂肪儲存比較費力,需要胰島細胞更用力地分泌胰島素。3. 胰島素阻抗:胰島素無法降低血糖肝臟塞滿了脂肪後,會感到憤怒:「你再塞我就要壞掉了!」於是開始對胰島素的指令已讀不回,血液中有更多的葡萄糖無法轉換成脂肪儲存。4. 胰島素分泌增加胰臟只好加班分泌更多胰島素,強行把葡萄糖變成三酸甘油脂,於是血液裡有更多的VLDL極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脂肪肝越來越嚴重。第2圈:胰臟循環1. 胰島脂肪過多由於血液裡有過多的三酸甘油脂,這些脂肪對胰腺是有毒性的,脂肪會造成胰島細胞去分化。研究發現,有些人在胰腺脂肪含量超過5%的時候,就患有2型糖尿病了。2. 胰島素反應變差餐後的血糖降不下來,導致更高的血糖,和更多的血脂肪。初期胰島細胞還能代償,當胰島脂肪累積到一個程度,胰島細胞就被肥死了,這也就是糖尿病的開始。3. 高血糖糖尿病高血糖, 甚至糖尿病,導致脂肪肝的情況更嚴重。4招改善脂肪肝,逆轉糖尿病回到源頭,最重要的第1步,就是解決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肝醣滿載的問題。吃下去的澱粉都變成肝糖儲存起來,不要滿出來變成油脂,內臟脂肪就會開始變少,還沒被肥死的胰島細胞也會慢慢復活,胰島素的功能也會回復。已經有糖尿病的人,可能胰島素阻抗相當嚴重,肝糖明明還有空間,卻怎麼都存不進去,這種情況,就要使用藥物治療了。蕭捷健建議,可透過以下方法逆轉糖尿病:1. 充電80%就好為了肝臟的胰島素阻抗,每個人能吃的澱粉量,根據肝糖的儲存量,有一定的額度。糖尿病的病人,最好在有監控的情況下減糖。突然完全不吃澱粉,3餐藥物繼續使用,可能會導致低血糖或酮酸中毒。可以先把米飯切換成低GI的澱粉,例如綠豆,地瓜,糙米等,再開始減量,可能一天400到600卡左右的澱粉就好。當你不把肝糖的儲存空間都填滿(電池不要充飽電),內臟脂肪就會開始燃燒。順帶一提,果糖和酒精會直接在肝臟變成脂肪儲存,就像是給二重轉輪上油一樣(真的是油啊)。2. 夠長的空腹時間不管吃什麼東西,都會導致胰島素的分泌,就算吃肉也一樣。 要讓胰臟有時間休息, 建議一天至少可以空腹12~16個小時,但也不需要空腹過長的時間,以免影響到蛋白質的吸收。3. 改善肌肉的胰島素阻抗講白話,就是要運動。不管是重訓或有氧都能提昇肌肉使用肝糖的能力,而運動要像約會一樣,找一個做完還想要下一次再做的運動就可以了。蕭捷健強調肌力訓練的好處,除了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還能改善肌少症肥胖的問題,日後肝糖儲存空間增加,可吃更多澱粉也不變胖。4. 吃太多油脂也會糖尿病很多人都覺得吃澱粉會胖,不知為何就覺得吃肥肉不會胖。事實上,肥肉在腸道消化分解到最後,會成為脂肪酸在小腸吸收,最後運送到肝臟合成三酸甘油酯。 吃太多澱粉,超過肝糖的儲存量, 這些葡萄糖會被轉化成脂肪; 但是吃下去的脂肪,就是脂肪。 就算進行生酮飲食,狂吃肥肉吃到飽,也會造成胰臟細胞的脂肪中毒,造成糖尿病和三高。飲食,還是要盡量以蔬菜,瘦蛋白,抗發炎的油脂為主。已經有脂肪肝和糖尿病的人,要逆轉這些問題,需要不少的時間和努力。蕭捷健提醒,「我們投資了不少時間在自己的事業上,但卻不願意花相應的時間在自己的健康上, 等到發現問題這麼嚴重, 反而要花更多的心力和金錢去找回健康,不是很不划算嗎? 」【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
2022-03-28 養生.聰明飲食
元氣一日課/吃對食材戰勝失眠!睡前四小時別吃東西,營養師開好眠晚餐菜單
●台灣人慢性失眠症盛行率11%●攝取富含色胺酸食物如牛奶、雞蛋、香蕉等,幫助入眠●適量補鈣和鎂,提升睡眠品質半夜兩點,怎麼躺就是睡不著,好不容易有點入眠的感覺,過沒多久鬧鐘聲就響起,無奈地準備上班,但因為精神不繼,工作效率受到影響。睡眠障礙問題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接受殘酷事實:「真的失眠了!」專家表示,除了靠運動或藥物改善,還可以透過均衡飲食補充助眠營養素,調養出好睡體質。用天然食療戰勝失眠現代人壓力大、生活作息紊亂,全台民眾的慢性失眠症盛行率達11%,許多人為睡眠障礙所苦。WaCare專家、營養師徐佳靖指出,可從最基本的日常飲食調理進行改善,多攝取富含「色胺酸」的食材,幫助身體分泌褪黑激素有助睡眠。徐佳靖表示,睡得好不生病,前提是如何吃對食物,獲得營養強化生理機能運作,不妨用天然有效的食療戰勝失眠。色胺酸為必需胺基酸,主要的功用是褪黑激素的前驅物,先轉換為血清素,再合成為褪黑激素,因人體不能自行合成,必須藉由飲食攝取得到。常見富含色胺酸食物,包括牛奶、雞蛋、大豆、肉類、堅果、全穀雜糧、香蕉、蜂蜜等,搭配碳水化合物一起食用,更能有效提升色胺酸合成血清素、褪黑激素。B群扮演重要輔酶角色維生素B群也和睡眠息息相關,徐佳靖說,許多人聽到B群都以為是提神營養品,事實上,B群扮演重要輔酶角色,若攝取不足則無法將色胺酸順利轉換,建議白天多吃肉類、乳製品、豆類、綠葉蔬菜等含維生素B群食物,可協助合成褪黑激素。鈣和鎂可穩定情緒、放鬆肌肉,亦是助眠的好幫手,徐佳靖建議,身體缺鈣容易出現肌肉痠痛症狀,可多食用深綠色蔬菜、芝麻、豆類、小魚乾等含鈣和鎂食物,多曬太陽促進鈣質吸收。服用褪黑激素、肌肉鬆弛劑是否也能幫助入睡?徐佳靖提醒,這些都是屬於藥品,除了用藥安全,更要注意服用劑量;有嚴重的失眠問題,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治,開立相對應的適當藥品。睡前四小時別吃東西有睡眠障礙的人,一定要建立規律作息,徐佳靖說,三餐定時定量,尤其晚餐是睡眠品質的關鍵,最好在睡前四小時完成所有進食,把握「清淡好消化」原則。睡前喝杯溫牛奶,可安定神經幫助入眠,大約200㏄左右為宜,避免夜尿產生反效果。營養師好眠晚餐菜單1.全榖雜糧飯2.小魚乾加日式胡麻醬豆腐3.深綠色蔬菜4.香菇雞湯5.香蕉牛奶失眠問題怎麼辦?元氣一日課程找解答元氣網「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推出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等課程,鼓勵民眾線上學習。每日制定規律飲食與運動計畫,跟著醫師、營養師、健身教練、職能治療師養成日常好習慣,找出適合自己的健康養生法。看更多元氣一日課:https://pse.is/446lv8
-
2022-03-26 養生.聰明飲食
蛀牙好痛!遠離傷牙食物,專家點名多吃5個對牙齒有益的食物
口腔、牙齒和牙齦不單只有進食的工作,還有咀嚼和吞嚥的功能。食物經咬碎及咀嚼後才進入腸胃,可讓身體更容易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因此,吃進的食物不僅會影響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牙齒和牙齦健康。當營養不良時,最開始會出現的症狀就是從嘴巴裡表現!美國牙科協會,點名5項對牙齒有益的食物1、水:尤其是含有氟化物的水,是保持口腔健康的最佳飲品。因為氟化物有助於抵抗酸的侵蝕。2、乳製品:牛奶和其他乳製品,像是優格,含糖量低,對牙齒健康有好處。此外,還含有蛋白質及富含鈣,有助於強化牙齒。3、精益蛋白質:富含磷的食物,如肉類、家禽、魚類、牛奶和雞蛋,有助於強化牙齒並含有優質的蛋白質。4、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是任何均衡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牙齒也有好處。富含水和膳食纖維,有助於平衡所含的糖分並有助於清潔牙齒。咀嚼還幫助刺激唾液的產生,可以帶走牙齒上有害的酸性物質及食物顆粒。5、堅果:堅果含有對整體健康很重要的蛋白質和礦物質。此外,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堅果不會增加蛀牙的風險。因為食物中糖分越高,牙菌斑就越多,牙菌斑和牙結石中的細菌會將糖轉化為酸,這些酸會消耗牙齒表面堅硬琺瑯質(Enamel)中的礦物質,形成孔洞,經過長時間的侵蝕,而形成了蛀牙。另一個好處是咀嚼堅果會刺激唾液的產生,進而降低蛀牙的風險。吃進去食物和飲料,對於蛀牙發生率和進展有直接影響包括食物形式、吃的頻率、營養成分、組合及順序、疾病等1、食物的形式,不管是液體、固體、黏性還是溶解速度都會有所不同。2、多久吃一次含糖飲料及含糖食物,或是多久喝一次酸性飲料及酸性食物。3、食物的營養成分。4、食物的組合及食用順序。5、患有疾病,像是胃食道逆流和進食障礙,都會增加蛀牙的風險並破壞牙齒健康。美國牙科協會,列4降低蛀牙方法1、每天刷牙兩次,每次兩分鐘,以去除牙齒上的糖和食物殘渣。2、限制兩餐間的零食。3、食物和飲料選擇時,選擇糖含量少的。4、飲食中加入乳製品、大量的水果、蔬菜以及水,對牙齒健康有幫助。5種有益牙齒健康&9種傷害牙齒健康的食物 https://bit.ly/3gJme7e
-
2022-03-22 養生.聰明飲食
膚質好壞,關鍵在照顧好「腸皮軸線」!營養師公開 養腸煥膚10大食材
養出健康美麗肌的食材推薦大家都知道想養出健康自然的美麗肌膚,與飲食的關係密不可分, 而吃進什麼樣的食物,更是大大影響著我們的腸道循環。腸皮軸線會影響著身體的各個系統,包含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血液系統,擁有健康的腸道,就能擁有美麗肌膚。以下將介紹有益腸道更有益肌膚的食材,對各食材的營養成分有了基本的認識之後,搭配第4 章的飲食計畫,就能讓我們的美麗肌邁向好循環!為肌膚打底,不可或缺的10大食材養腸煥膚好食材(適合:所有肌膚)1. 全穀雜糧:全穀雜糧富含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和排便,維持消化道健康;同時也富含維生素B群,能幫助調節新陳代謝、維持皮膚的健康,並增強免疫力。尤其華人飲食每餐幾乎都會有米飯,只要調整為全穀雜糧,就能有不錯的成效!2. 蔬菜:蔬菜的膳食纖維含量高,可以調節腸胃道內的菌叢生態,維持消化道機能。此外,膳食纖維可以降低食物滯留於消化道的時間,可幫助膽固醇代謝、減少有害物質的吸收。3. 豆類(毛豆/黃豆):膳食纖維含量高,可以緩解便秘問題、維持腸胃道健康。黃豆在保留植物特性的同時,也有和動物性蛋白同樣高吸收率的蛋白質營養,能被人體有效利用,是建構皮膚組織和細胞的重要來源。4. 水果:水果富含膳食纖維,能促進消化道蠕動、維持腸道內菌叢的生態平衡外,也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維生素A、E、C等都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降低體內的自由基傷害,維持肌膚膚的完整性。5. 無糖優格/優酪乳:含有乳酸菌,能幫助消化,維持腸道的酸性環境,有益其他益生菌生長。有些添加特殊菌種的優酪乳或優格也能直接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中的好菌比例,維持良好的消化道機能。此外,優酪乳和優格也是優質蛋白質的攝取來源,能協助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提供身體修復、合成膠原蛋白的材料。但過多乳品也可能增加長痘痘風險,所以建議可以每天食用一至兩份即可,也能同時觀察食用優酪乳、優格時肌膚是否有長痘、出油問題。紅潤氣色營養素(適合氣色不佳的人)健康紅血球需要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B6、鐵這四個充足的營養素,擁有健康紅血球,就能氣色紅潤喔!以下食材能補充這些重要的營養素。6. 豬血/鴨血(鐵):豬血、鴨血的含鐵量很高,一碗豬血湯就能滿足每日所需攝取量的一半,亦含有蛋白質,熱量及碳水化合物含量都很低,對於追求體態管理的人來說,是CP值很高、沒有太大負擔的養顏食材。7. 牛肉(鐵):牛肉亦富含鐵質,是製造紅血球的關鍵因子,影響著血球攜帶氧氣的能力,牛肉也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人體的吸收效率高,可提供身體組成肌膚結構所需的蛋白質材料。8. 紅豆(鐵):紅豆是素食者的補鐵好食材,若有補足鐵質,可以改善蒼白的氣色。雖然植物性的鐵質攝取效率沒有動物性來得佳,但還是有補充的效果,若想要讓鐵質吸收效率更好,可以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食材一起吃。此外,紅豆也含有葉酸,有助於維持紅血球的正常運作,為肌膚帶來紅潤好氣色。9. 菠菜/紅莧菜(葉酸):葉酸是維持紅血球正常運作的重要營養素,若長期攝取不足的話也會有貧血的狀況發生。日常飲食中,深綠色葉菜類就是很好的葉酸來源,每天三餐至少要吃到一種深綠色蔬菜,特別是孕婦,在養胎過程中葉酸的需求也會增加,要攝取充足才會更健康,肌膚更紅潤哦!10. 魚類、蝦、貝等海鮮食材(維生素B12):維生素B12也是紅血球正常運作的關鍵營養素,多存在於葷食的食材中,是消化吸收不好、長期全素的人特別需要留意補充的營養素。【延伸閱讀:你的腸道竟可能比你老20歲!恐是「滿臉痘痘、皮膚發炎」兇手... 營養師:想改善就吃「這2種菌」幫腸道減齡】書籍介紹書名:吃出逆齡好膚質:專業營養師團隊的156道食譜,21天打造素顏美肌作者:好食課營養師團隊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2/02/24作者簡介/好食課營養師團隊 專業的營養師團隊,即時掌握國際健康飲食潮流,以正確易懂的營養資訊,傳遞健康知識,洞察台灣民眾健康與飲食現況,與大家分享最新、最正確、易懂的食品營養資訊。著有《增肌減脂!運動前後快速料理》《做自己的運動營養師》《3日、5日、7日減醣瘦肚餐》等書。web:www.learneating.com延伸閱讀: 那夜,重症醫師狂奔急診室...看到太太血一直冒出來,一個丈夫鼻酸的請求
-
2022-03-22 養生.健康瘦身
減脂也能不掉肌肉!減重醫師教你吃夠蛋白質 有效提升減肥速度
從保留肌肉的角度來看減重的熱量規劃!到底要吃多少蛋白質才不會掉肌肉?研究指出,取決於想要減重的速度來決定!我們都希望減少脂肪,增加肌肉量,至少在減重的時候維持肌肉不掉。理論上,每燃燒7700卡,我們可以瘦下1公斤。你可以用計算卡路里的方式,來決定自己減重的速度。減重的速度越快,我們就會流失更多肌肉。 想要在55天/28天/18天 減去1公斤體重,需要多少蛋白質:1、每天10%的熱量赤字:假設你的體重60公斤,TDEE(每日消耗總熱量)差不多落在1400卡。每天吃1260卡,這樣大概可以在50天後減掉1公斤。這個規劃下,每天每攝取每公斤體重1.3-1.6克左右的蛋白質,能最大程度維持肌肉。2、每天20%的熱量赤字:這是減重的時候最常見的規劃,TDEE 1400卡,每天吃1120卡,每天要攝取每公斤體重1.6到2倍的蛋白質。3、每天30%的熱量赤字:想要以更快的速度減重,每天只吃980卡,得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2- 2.4倍的蛋白質。減重首要蛋白質吃夠速度會更快;然後才計算油脂澱粉熱量蛋白質和澱粉脂肪大不同。由於蛋白質的食物產熱高(消化蛋白質需要更多熱量),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後,是用來建構肌肉,形成免疫細胞等材料;就算氨基酸要轉換成酮體或是葡萄糖燃燒,也會需要更多能量。計算熱量的時候,先從每天需要攝取的蛋白質,然後估算油脂和澱粉的的熱量假設體重60公斤,TEDD是1400卡,打算每天攝取1100卡,20天減去一公斤:每天攝取90克蛋白質,包含2塊雞胸肉,一杯500cc豆漿,三個蛋,還有1份蛋白粉。這些富含蛋白質含量的熱量大約600卡,所以我們還有500卡的熱量可以吃,可能是兩個200卡的地瓜,兩盤50卡的蔬菜和一個蘋果。如果體重下降的幅度不如預期,就再做滾動式調整。不過,根據我們的經驗,這樣吃一公斤的降幅根本不需要20天,原因就在於蛋白質的產熱效應和熱量運用的方式和其他營養素完全不同。如果這1100卡吃的是三碗飯,三顆水果,三份蔬菜和一塊肉....那一公斤的降幅應該真的需要20天,而且過程你會覺得更容易餓,更難堅持,肌肉流失更多。澱粉和油脂的攝取比例要看有沒有要運動習慣!如果有運動習慣,剩下的熱量建議盡量攝取碳水化合物,並且在運動前後吃完,能最大程度幫你增肌。如果你不運動,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燃燒脂肪的速度會比較快。請記得,劇烈運動不吃澱粉,運動時燃脂的速度也不會比較快,反而會掉肌肉。有運動的人,甚至能達到同時增肌減脂的效果,體重也比較不容易停滯。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英國最新研究:一日一顆雞蛋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無關!經前症候群:頭痛、冒痘、易怒、煩躁 你有哪幾項?中醫師教你運用中藥茶飲及穴位改善不適耳屎太多易阻塞,小心聽力下降、暈眩、耳鳴!醫揭安全清潔4步驟!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3-20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忽高忽低的血壓
病人昏倒,我被找去,到了病床邊,看他氣定神閒,我問了幾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有譜了,因為幾年前靠著家用血壓計,就有了答案。「這次昏倒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中午。」「飯前還是飯後?」「飯後。」接著我問了最重要的問題,「是站著?坐著?還是躺著發生?」「站著。」病人不等我說出來,就搶著說了。「跟以前一樣,站起來血壓降太低了。」多年前,我們就用家用血壓計找出了診斷。隨著時代變遷,家用血壓計風行起來,先是水銀,後來電子,產生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家中的血壓數值跟醫院的常常不一樣。有時是醫院高的白袍現象;有時是醫院低的隱匿型高血壓;有時是家用血壓計不準;或是醫院家中量不同手(要以高的那隻手為準);有時卻是量的時間不同產生的差異。這病人那時血壓忽高忽低,收縮壓一下200多,一下90幾,我請他回家測量不同姿勢的血壓,結果躺著血壓170-180,站起來剩下110-120,是很典型而嚴重的姿勢性低血壓,當站太久時,血壓降低腦部循環不足就會昏倒。站立時,有500-1000cc的血液會留在下肢跟內臟,但人體瞬間交感神經(油門神經)啟動,血管收縮、靜脈回流增加、心輸出量升高,維持住站立的血壓;當心臟、血管、自律神經任何一個系統出了狀況,就會造成姿勢性低血壓。引起姿勢性低血壓的原因很多,包括藥物(譬如有些攝護腺用藥)、脫水、靜脈回流異常、自律神經失調、心輸出異常反應等等;曾有一篇報告說65歲以上18%都有此現象,但只有2%的人有症狀,也許是人種差異?我遇到的姿勢性低血壓雖然不少,感覺卻沒那麼頻繁。當血壓高低起伏很厲害時,不管有沒有症狀,我都會請病人在家測量躺站血壓,先躺5分鐘後躺著量一次血壓,之後不經過坐的階段,站立1分鐘後站著再量一次,接著繼續站立2分鐘後再站著量一次血壓,要是站起來血壓降低超過20/10mmHg以上,就是姿勢性低血壓。從這些紀錄中我學到很多,有人是任何時候站起來都會低、有人是偶爾發作、有人是固定早上……有人卻是跟姿勢無關,而是用餐後血壓下降20/10mmHg以上的飯後低血壓。發生姿勢性(或飯後)低血壓時,除了要找出原因(如藥物、貧血、甲狀腺低下、可體松不足、水分不夠、靜脈功能異常、自律神經障礙……)外,往往需要減少血壓藥物的劑量、避免脫水、少量多餐、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睡覺時頭抬高6英吋(15公分)、穿彈性襪等;此外,有些病人站立時血壓不降反升(站立血壓升高大於20/10mmHg),這時除了一般處理外,藥物的份量反而要增加。使用彈性襪時,最好是第二級的強度,穿到大腿的高度,真的穿不住時,小腿高度也行,但效果就差一些,效果因人而異,穿上後測量看看血壓,就知道對自己的作用如何;除這些標準治療,有長者肌力訓練一段時間後明顯改善,也有人使用EECP反搏治療後恢復正常。血壓起伏很大時,最重要是找出它的規則來,看血壓是跟姿勢、食物、鹽分、止痛藥、情緒、睡眠、氣溫、日夜、周末、壓力中的哪些因素相關?找到了,處理了,也許血壓的起伏就不會像高速公路上忽快忽慢的車速一樣危險了。
-
2022-03-10 養生.聰明飲食
台灣人愛吃的白飯,其實和砂糖沒兩樣?哈佛博士點名:5種有害健康的碳水化合物
白米和砂糖沒兩樣「褐色碳水化合物」指的是糙米、蕎麥麵(蕎麥粉含量多,麵粉比例少)、使用全麥粉製作的全麥麵包等未經精製的碳水化合物;「白色碳水化合物」則是指白米、烏龍麵、義大利麵、白麵包等精製過的碳水化合物。雖然在我們的日常對話中,碳水化合物和醣類是差不多的意思,但嚴格來說,碳水化合物是由醣類與食物纖維組成,其構成公式是碳水化合物=醣類+食物纖維。一般而言,褐色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纖維含量多,白色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纖維含量少。而食物纖維少到極致的碳水化合物,我們幾乎可以把它當作砂糖看待。簡單地講,白色碳水化合物雖然沒有砂糖那麼甜,但是它在人體內會被分解成糖後再吸收,在本質上和糖是相同的東西。但白米明明就不像砂糖那麼甜,所以乍聽到這種說法,可能會讓各位一頭霧水。請直接牢記,就科學上而言「白色碳水化合物≒糖」,因為無論是盛裝在碗裡的白飯,或是甜口味的零食,對身體來說都是差不多的。雖然說必須節制肉類與白色碳水化合物的量,但是減少這些食物後,肚子應該會餓吧?這種減少食量,特別強調忍耐的「毅力論飲食建議」,以前就流行過了。現在也有許多行動科學的研究逐漸證明,強忍絕不是正確的方法。減少食量通常會讓人產生壓力,很多案例都是實行不久後,無法忍耐而破戒地大吃特吃。這就和減肥復胖的現象相同,應該很多人都有過經驗吧。綜合以上原因,近年來開始有新的飲食建議,與其減少食量,隨時都在忍耐壓抑的飲食方法,學習「替換食物」會更有成效。日常食物的5種分類試著想得簡單一點好了,把所有食物分為5個群組。第1組是多個已研究證實是有益健康的食物;第5組則是有多個研究證實是對身體有害的食物。而我們日常的飲食、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幾乎都是中間的第2、3、4組。我們經常在每天的報紙或電視等媒體看到,宣稱「從最新研究結果已得知有益身體健康」的食物,大多屬於第2組。這些所謂有益健康的研究結果,很可能只有少少的1、2個,是否真的有益健康,現階段也無法斷定;有可能在幾個月後,就出現「最新研究發現其實有害健康」的新聞(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為了這種健康資訊成天提心吊膽,實在沒啥意義。真正有益健康的食物,或許不新奇、也沒什麼話題性,但是將這些有長年研究支持的好食物,納入日常飲食才能真正地確保健康。附帶一提,馬鈴薯不是蔬菜,而是「白色碳水化合物」,請特別注意。可能在某些人的印象裡,馬鈴薯是根莖類的蔬菜,但是在這邊的分類裡,馬鈴薯卻被排除在蔬菜之外。因為研究顯示,炸薯條、洋芋片是有害健康的代表食品,與糖尿病及肥胖的風險也關係密切。這裡所說的堅果類是「樹木的果實」,指的是杏仁、核桃、腰果等。各位也非常熟悉的花生,它其實不是樹木的果實,而是豆類,但是最近有好些研究顯示,花生和其他樹木的果實一樣有益健康。而且和堅果類相比,花生的價格更為親民,想增進健康而不想花太多錢的人,可以多多攝取花生。依健康程度區分的5個群組第1組有多個值得信賴的研究報告,顯示為有益健康的食物。①魚類、②蔬菜與水果、③褐色碳水化合物、④橄欖油、⑤堅果類第2組可能有益健康的食物。少數的研究懷疑其有益健康的可能性。黑巧克力、咖啡、納豆、優格、醋、豆漿、茶第3組沒有任何對健康影響報告的食物。其他食物第4組可能有害健康的食物。少數的研究懷疑其有害健康的可能性。美乃滋、人造奶油第5組有多個值得信賴的研究報告,顯示為有害健康的食物。①紅肉(指牛肉、豬肉,不包括雞肉) 與加工肉(火腿、西式香腸等)、②白色碳水化合物(包括馬鈴薯)、③奶油等飽和脂肪酸註: 這裡的「健康」指的是罹患疾病的風險及死亡率。「褐色碳水化合物」是指未精製過的碳水化合物,「白色碳水化合物」則是指精製過的碳水化合物。書籍介紹科學實證 最強飲食:UCLA博士醫生的世界級研究數據,14天改變你的身體!作者:津川友介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19/02/15作者簡介津川友介(Tsugawa Yusuke)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內科學副教授。東北大學醫學院畢業,取得哈佛大學碩士(MPH)及博士(PhD)學位。曾任職於聖路加國際醫院、世界銀行、哈佛大學,2017年起擔任現職。持續在個人部落格《醫療政策學×醫療經濟學》,傳遞與醫療有關的最新資訊。延伸閱讀: 多喝水不會軟化大便、多運動不會讓便祕改善...關於便祕你一直搞錯的幾件事
-
2022-03-08 癌症.飲食與癌症
2022癌症高峰論壇/癌症治療期間要吃清淡?賴泓誌:不限制吃任何食物,營養品遵守4原則
癌症營養愈來愈受重視,沒有體力就無法應付治療的副作用,由於化療仍是所有治療的「標配」之一,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食慾不佳吃喝不下,若食量少了三之一,醫師提醒,患者就需適時補充癌症營養,它與一般營養品不同,營養配方經過研究,以低脂好油適醣高蛋白為主。 癌症患者的腸胃道問題,例如噁心嘔吐、腹瀉,常會影響患者進食意願,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賴泓誌指出,這不只是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由於腫瘤本身會造成全身發炎,也會加重腸胃道症狀,讓癌友出現厭食、體重流失及癌因性疲憊症,這些問題都有可能讓治療計畫被中斷。加上腫瘤本身就是個無底洞大食怪,會瘋狂燃燒體內的營養與熱量,因此當食慾受影響時,體內的營養與熱量就會被腫瘤過度消耗,增加治療的毒性及感染,形成惡病質,讓病況更難控制。賴泓誌表示,很多癌友的飲食觀念是錯誤的,認為治療期間要吃得清。實際上,是需要全面補足熱量,我們不會限制患者吃任何食物,反而會鼓勵他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若真的沒有食慾,那麼癌症營養品就可以幫忙。癌症營養品的配方與一般營養品並不同,會有抗發炎所需的EPA,建議量是每天兩公克;碳水化合物需佔每日建議量的五成到六成五,它是免疫細胞最愛使用的營養素;脂肪攝取在兩成及三成五,脂肪太高會影響食慾,有研究認為乳癌患者若採高脂肪會有復發風險。因此,在癌症營養上,就是採取低脂好油適醣高蛋白質,賴泓誌認為,患者就是需要全營養的攝取,有些人不吃正餐只喝雞精,是不對的,目前癌症營養的重要性已與治療相當,癌症治療最新趨勢正朝全人角度及支持性療法並重。【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08 養生.聰明飲食
讓微生物維持多樣化 研究揭素食如何影響腸道菌相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吃素的好處多,除了流行病學支持吃素對於人體有幫助以外,近來在科學研究中發現,吃素由於營養素更多元,對於腸道菌相的多元與健康有所幫助,進而會對身體產生幫助。隨著素食主義的日益流行,素食越來越被視為健康和潛在的醫學有益的飲食選擇。吃素讓腸道菌相更健康吃素的好處多,除了流行病學支持吃素對於人體有幫助以外,近來在科學研究期刊《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於2022年3月的發表的研究,就闡述了吃素對於人類腸道菌相的好處。研究發現吃素可以讓腸道的微生物生態系統維持多樣化、運作正常。而會有這樣的影響主要推測是來自於素食所帶來的營養素更加豐富,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微量營養素(維生素A、鈣質等)或是植化素(多酚、植物甾醇等),腸道的微生物會因為這些營養素的豐富攝取活得更健康,進而讓人體腸道消化維持在良好運作的狀態,增加生理機能的健康。素食比雜食吃的更均衡、多樣多項流行病學研究支持素食的益處,例如與雜食動物相比,素食者的體重指數較低,血清膽固醇水平較低,糖尿病發病率較低,血壓較低。此外,植物源性營養素(如膳食纖維、抗氧化劑等)攝入量的增加,與心臟代謝風險和其他慢性疾病的低發病率有關,這也是吃素被廣為討論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美國飲食協會(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AND)的相關報告指出,素食可以為人類帶來健康的益處外,它可以符合全年齡段的營養需求。甚至還研究雜食與素食飲食兩種飲食型態的營養攝入量發現,兩種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無差別,但素食族群的飲食中有更多非碳水化合物的營養素攝取。此外,與雜食飲食相比,素食飲食消耗的總脂肪較低,不飽和脂肪較高。在維生素C、維生素A、葉酸、鈣和鎂中的攝入量中發現,素食者吃的營養素更均衡。延伸閱讀▶替代乳製品不健康又不環保?荷蘭新創以葵花籽作為原料 還原乳香又減少碳排▶他們用「素食」搞行銷、靠速食進軍世界!植物肉業者 如何抓住消費者的心?▶連牛血都能是素的?紅色微藻成功模仿「血腥感」參考資料▶Effects of vegetarian diet-associated nutrients on gut microbiota and intestinal physiology(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03-05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經歷台南登革熱,為控制疫情瘦10公斤!安南醫院院長林聖哲鼓勵醫病多討論才能進步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院長林聖哲上任滿周年,在醫院院長中算是新手,但行政經驗相當豐富,曾任台南市衛生局長六年,經歷台南市登革熱戰役,重回醫療體系。他認為,「醫療已經從是非題變為問答題」,醫病關係大大改變,精準個人化的治療取代過去傳統治療方式,不論醫師、患者或家屬,都必須有所調整。從醫療專業轉醫療行政63歲的林聖哲是整形外科醫師,原本在成大醫院服務,副總統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時,延攬他進入小內閣,擔任衛生局長,之後陸續擔任郭綜合醫院、安南醫院副院長,去年三月一日升任安南醫院院長。待人親切、沒有院長架子的林聖哲,從醫療專業轉做醫療行政,經歷與一般的醫院院長不太相同。之前在成大醫院服務時,前任院長林炳文找他擔任公共事務室主任,打破由行政人員擔任的慣例,醫師做公共事務有什麼不一樣?他開玩笑說,「光是幫忙喬病床就不同。」處理登革熱瘦10公斤成大病房經常一床難求,病患與家屬在急診等待多日常有抱怨,林聖哲安慰他們「去病房只有一位醫師照顧,但在急診至少有三名醫師照顧」,往往就能化解,良好的績效讓他在行政系統中冒出頭來。醫師出身的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時,希望有現職的醫師擔任衛生局長,林炳文院長即推薦林聖哲出任局長一職,2016年竟碰上台南最嚴重的登革熱疫情,病例超過兩萬人、死亡112人,他每天忙得焦頭爛額,兩個月體重掉了10公斤,但在他的努力下、引進大數據及AI等技術,疫情獲得控制,隔年的病例數降為2例,此歷程成為全球典範。成立九年盼與同業合作安南醫院成立九年,在台南是一家年輕的醫院,一度被其他醫院視為「搶病人的醫院」,林聖哲接任院長後,積極與其他醫院打好關係,希望大家不是對手而是合作的夥伴,鼓勵年輕醫師到新的醫院發揮專長,並跟上醫學最新發展,引進新設備,企圖在台南激烈的醫療競爭中闖出一條路。期待醫護都能跟上時代新醫院新觀念,他期待醫護都能跟上時代,「不再像過去醫師說什麼病人就只能聽從,沒有討論空間」,隨著科技進步,醫療走向個人化,像癌症治療就會依不同的基因等而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所以是非題變問答題,要多討論才能進步。林聖哲養生祕訣:愛跟家人健走,留時間放空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院長林聖哲身高181公分,在人群中總是一眼就被看見,外表斯文帥氣,多年來維持好身材,被認為是最適合擔任整形外科的醫師。從年輕時就喜歡運動的林聖哲,即使工作忙碌,每天也不忘運動,目前健走是他最愛的運動,因為健走不僅可以健身,還能聯絡家人感情。林聖哲出身嘉義的醫師世家,舅舅與哥哥都是外科名醫。原本大學想讀理工的他,因為成績太好,被高中老師遊說改讀醫,考上台大醫學院。由於高中時資優班與體育班混班,班上很多運動高手,他也愛上球類運動,是籃球與手球校隊;從醫選擇走外科,除了跟隨舅舅的腳步外,他笑稱,「我是來自嘉義的『土雞』,體力好,最適合走外科。」「年紀愈大打的球愈小,年輕時打籃球,後來是網球、高爾夫球,現在最愛的是健走。」林聖哲表示,每天晚上與家人一起外出至少走半小時,還會找老父親散步,平常大家都忙,只有散步健走,一邊運動還能一邊交流,感覺很棒。由於家族有易胖體質,多年來他很注意體重管理,如果知道明天有聚餐,今天就會先運動消耗熱量,每天量體重,維持85公斤左右,只要胖一點就會少吃多動減重。午餐如果吃碳水化合物、下午容易沒精神,因此中午他只吃水果,其他時間並不忌口,但會盡量營養均衡。除了健康管理,林聖哲很重視身心靈的平衡,覺得現代人太忙,往往沒有時間留給自己,他每天都會留下一小段的時間放空,或是偶爾唱唱歌、聽音樂,「心靈的平靜,是支撐我往前衝的力量。」林聖哲小檔案●年齡:63歲●專長:美容醫學、手外科、腫瘤手術、燒燙傷、再生醫學、脂肪幹細胞、醫學倫理●現職: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經歷:成大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成功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台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郭綜合醫院社區醫學副院長、安南醫院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醫療已從是非題變為問答題,相信醫師專業,多討論找出個人化治療選擇
-
2022-02-27 養生.聰明飲食
青花菜和花椰菜其實不一樣 專家教你怎麼分辨
青花菜和花椰菜,其實不一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臉書粉專表示,花椰菜、青花菜雖然外觀相像,而且都是十字花科蕓薹屬。其實兩種名字不一樣,仔細一看外型也有差。花椰菜、青花菜有何營養?怎麼挑選?農委會說,青花菜產季自10月至隔年5月,產地在雲林縣、嘉義縣、高雄市。營養價值方面,富含維他命A、B、C、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鉀、鈣、磷、鎂、銅等礦物質。農委會說,挑選青花菜,花球整體呈現香菇形,外觀完整密合,沒有嚴重的凹凸現象。至於花椰菜全年都是產季,產地在雲林縣、彰化縣、嘉義縣、高雄市。營養價值方面,有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纖維質、鈣、磷、鐵、維生素A、B1、B2、C。如何挑選花椰菜?農委會說,常見的白花椰菜,宜選擇花球白色無汙漬、花球密合,花球質地細緻,表面無嚴重的凹凸現象,花梗淡青色至綠色,蕾枝鮮翠,花球以偏鬆不堅硬且無散花球情形者較佳。
-
2022-02-27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後補充蛋白質卻沒能長肌肉?專家曝無效原因及高蛋白正確吃法
健身愛好者重量訓練後,常補充高蛋白粉,修補及重建受損的肌肉,促進肌肉生長。高蛋白粉依來源不同,分為從牛乳分離的乳清蛋白、酪蛋白,或從黃豆而來的黃豆蛋白,甚至也有從白米分離的米蛋白。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高蛋白粉就是蛋白質產品,但部分商品為增加風味,或避免高蛋白粉結塊影響口感,會添加糖分等碳水化合物。補充高蛋白粉恐誘發痘痘生成。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各家高蛋白粉產品成分比例不同,除蛋白質,可能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當碳水化合物中的糖類比例愈高,補充後將使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第一型上升,容易造成皮膚油脂增加、誘發痘痘,提醒補充高蛋白粉應注意產品含糖量不可太高,最好選用低糖或無糖產品。長出「健身痘」時,如果症狀輕微,可先暫停補充或改用其他低糖、無糖產品,若症狀嚴重仍需就醫治療,以防病情惡化。以下是補充高蛋白粉常見三大迷思,由專業營養師為大家解惑。 1.運動後只要補充高蛋白粉,就能增加肌肉生長?解答:搭配足夠重訓才有增肌效果,只做有氧運動無效。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說,須從事份量足夠的重量訓練,補充高蛋白粉才有效果。「重量訓練增長肌肉過程,是先破壞肌肉,造成肌肉損傷,再補充高蛋白質,促進肌肉修補及重建。」肌肉要達到一定損傷,補充高蛋白粉才有意義,如果只是快步走、跑步等有氧運動,補充高蛋白粉對增長肌肉則無效果。蘇秀悅說明,快步走等有氧運動主要是消耗熱量,運動後補充水分即可,重量訓練才需要補充高蛋白質。她說,重量訓練應由專業教練設計,每次運動時間一小時,針對不同肌群進行五至六種訓練動作,每種動作需做12至15次,並重複循環三次,每周訓練三天,以訓練一天、休息一天模式進行。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說,重量訓練後,新陳代謝快、能量消耗多,除補充高蛋白粉,應合併攝取一份醣類,如一片吐司、一顆三指輻寬的地瓜,可以讓高蛋白粉充分作用在肌肉重建。張斯蘭說,診間常見健身者錯誤補充高蛋白粉。有人擔心運動後吃東西會變胖,沒有立即吃高蛋白粉,反而在沒有運動時補充,無法達到增肌效果;也有人為促進肌肉生長而補充過量。錯誤的補充時間及份量,均可能造成腎功能損傷。門諾醫院營養師蔡坤融建議,蛋白粉應要在運動後30分鐘內喝完,這是因為身體正處在新增肌肉的時間點,這時攝取蛋白質最有效率,吸收比較多,肌肉生長也快。2.年長者肌肉量流失,可以補充高蛋白粉嗎?解答:可諮詢營養師適當補充,但由天然食物中獲取蛋白質最佳。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許多年長者肌肉量流失,常有肌少症,可否直接補充高蛋白粉,增加肌肉量?張斯蘭說,年長者可能因牙口不好,無法咀嚼肉類,或是食量小,無法攝取每日所需蛋白質,造成肌肉流失、肌力不足,可以諮詢營養師,經由補充高蛋白粉增加蛋白質攝取,但仍建議由一般食物攝取足夠蛋白質最佳。許惠玉說,身體新陳代謝、頭髮和指甲生長等都需要蛋白質,不反對高齡者補充高蛋白粉,但要先諮詢營養師,注意高蛋白粉所含的糖分,以防攝取過量,增加體內熱量及脂肪生成。蘇秀悅提醒,對年長者來說,不是吃蛋白質就會長肌肉,如果沒有從事重量或負重訓練,光吃高蛋白粉也無法增加肌力。3.高蛋白粉很營養,可以取代蛋白質食物?解答:補充蛋白質須依靠多元飲食,以原型食物優先。許惠玉說,高蛋白粉雖然蛋白質含量高,但不可以當作蛋白質主要來源。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豆、魚、蛋、肉類還含有其他人類所需的營養素,如紅肉類有礦物質鐵、維生素B12等,海鮮有微量元素鋅等,這些都是高蛋白粉沒有的,且每項食物所含蛋白質的結構及胺基酸比例也不同,因此補充蛋白質須依靠多元飲食。健身的人若要補充蛋白質,建議先攝取原型食物,如雞胸肉、雞蛋、蛋白、豆乾等,高蛋白粉只能偶而取代,不可成為唯一的來源,忽略攝取其他食物。
-
2022-02-27 養生.運動健身
健身需要吃多少蛋白質才夠?攝取過量恐增肌不成反變脂肪
近年門診出現年紀輕輕卻腎臟損傷的患者,主因是錯誤的高蛋白飲食攝取。根據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的文章,有一篇在2014年發表的研究,邀請2160名受試者,探討高蛋白飲食對於腎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高蛋白飲食組的腎絲球過濾率、血清尿素、尿鈣、血清尿酸有增加的情形,恐對腎臟造成負擔,但究竟要攝取多少蛋白質,卻很少人深入研究。每餐吃手掌大小的蛋白質食物,就能滿足健身需求。門諾醫院營養師蔡坤融表示,健身者需要多少蛋白質,現在論點說法不一,根據美國國家體能協會的建議,依照訓練計畫,每公斤的體重給予1公克到1.7公克的蛋白質,以體重70公斤為例,一天的蛋白質需求為70公克到120公克,換算成實際的飲食,每餐吃大約手掌大小的蛋白質食物就能滿足需求。蔡坤融說,雖然健身飲食因人而異,不過一般來說,體脂肪高的族群需要多攝取蛋白質;身材比較精實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澱粉類食物要比較多;減少熱量攝取的族群,隨著熱量減少得愈多,飲食中蛋白質的比例要逐漸調高。餐盤分四等份,蔬果占兩份,澱粉、蛋白質各占一份。在平時的飲食方面,可以很簡單的把吃飯的餐盤分成4等份,其中2個是蔬菜和水果類的食物,提供維生素、礦物質;1等份屬於全穀雜糧類食物,澱粉可提供足夠的能量;1個等份是豆魚蛋肉類食物,提供生長肌肉所需的胺基酸。健身飲食菜單應掌握原型食物、少油、少糖、少鹽等原則,就不怕吃下太多熱量。若不方便下廚,在餐廳應避免油煎、油炸食物,不吃加工食品,肉類多選擇油脂少的瘦肉。外食族在超商可選雞胸肉即食包,打開就能食用,也可購買茶葉蛋、優格和地瓜,輕鬆補充營養。蔡坤融建議,運動前可吃高升糖食物,如香蕉、地瓜等,提供運動的能量來源。年輕族群:常見蛋白質攝取過多,增肌不成反變脂肪。事實上,不同年齡族群,需要不同的健身飲食。蔡坤融指出,在比較年輕的健身族群身上,發現傾向於攝取過多的蛋白質,遠遠超出營養學的建議量。過量的蛋白質跟過量糖類、油脂一樣,經過代謝後,不但不會形成肌肉,還有可能變成脂肪,因此不論是哪種營養素,都要適量攝取。熟齡族群:慢性病患健身前,務必尋求專業建議。熟齡者的健身飲食計畫應尋求專業的建議。預防肌少症,除了注意熱量和蛋白質是否足夠,還要考量慢性疾病,例如血脂過高的人,需要選擇低脂肪的蛋白質食物;有蛋白尿疾病族群,要很小心蛋白質的攝取量;糖尿病患者則要注意選擇低升糖指數的澱粉類。素食族群:豆類食物可完全替代肉類的蛋白質。對於素食者來說,可能經常擔心自己吃的蛋白質是否足夠,其實常見的植物性蛋白質並不會輸給動物性蛋白質,像豆類食物完全可替代肉類的蛋白質。蛋奶素食者,乳清蛋白粉也能輕鬆攝取,市面上也有全素的蛋白粉可選擇。蔡坤融表示,提到蛋白質食物,民眾想到的多是雞蛋及肉類,不過營養學上,提倡植物性蛋白質,幾乎沒有飽和脂肪,脂肪的比例低,例如低脂的豆類包括黑豆、黃豆、鷹嘴豆、無糖豆漿、豆腐、豆乾及毛豆等。食量不大的老年人,可選擇密度較高的動物蛋白質。衛福部國健署推薦蛋白質攝取的順序,是「豆魚蛋肉類」,建議以植物性蛋白質為優先來源。另外,可考慮自身需求做選擇,例如植物性蛋白質熱量較低,適合需要控制熱量的族群;動物性蛋白質營養密度較高,富含多種礦物質,就適合食量不大的老年族群。
-
2022-02-27 養生.運動健身
健身後只要攝取蛋白質就好?營養師破解重訓迷思
Q:健身後只要攝取蛋白質食物就好?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林郁婷表示,運動後飲食並非只要攝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也要一併攝取,建議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以3:1或4:1的比例攝取。因為運動中主要消耗肝醣,而肝醣是由碳水化合物攝取,才能儲存在肌肉中,若沒有攝取碳水化合物、只吃蛋白質,身體便會轉而消耗肌肉中的蛋白質,讓肌肉流失更嚴重。Q:蛋白質攝取集中在健身後那一餐,比較容易長肌肉?林郁婷建議蛋白質攝取要平均分配到每餐,不要集中在健身後的那一餐。此外,攝取過多蛋白質或只吃單一蛋白質的人,都容易造成身體負擔。健身教練周慶安則說,飲食要均衡才是健身最重要的準則,例如一般人蛋白質攝取量為0.8g至1.2g/公斤,健身者則最多可達2g/公斤,但多數人不會這麼仔細精算,或是只買雞胸肉吃,便容易超量。Q:運動後的「黃金補充期」是指?建議吃什麼食物?健身初學者通常有個迷思,認為辛苦健身後馬上進食,健身的辛勞都將白費。但周慶安表示,其實運動有「黃金補充期」,運動後半小時至1小時,是身體吸收養分最完整的黃金時間,此時肌肉需要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若因為怕增加脂肪而不吃,反而會使肌肉量下降。他建議運動後,可以吃香蕉、巧克力牛奶補充養分。Q:空腹運動可以消耗更多脂肪嗎?有些人認為空腹運動能消耗更多脂肪,但營養師並不建議,空腹運動會讓身體處在低血糖狀態,容易發生危險。林郁婷指出,消耗脂肪多寡跟運動強度有關,她建議運動前吃一點較好消化的液態食物,比如豆漿、牛奶等。Q:很多人推薦健身者要吃水煮餐,可降低熱量攝取,每個人都適合嗎?健身初學者常見誤區,除了只攝取蛋白質,容易讓腎臟出問題外,也包括「餐餐水煮」的飲食方法。林郁婷不建議健身者吃水煮餐,雖然熱量比一般飲食低,但因為不用油烹煮食物,容易因油脂攝取過少,導致脂溶性營養素無法吸收、也會影響神經傳導及荷爾蒙代謝,造成營養不良、荷爾蒙失調。周慶安認為,「每餐吃水煮餐有點痛苦」,確實有些學員一開始會吃水煮餐,但運動的力量會下降,加上每人需要的熱量不同,因此他也不建議吃水煮餐。此外,油脂也是力量訓練的一環,建議補充好油,比如亞麻仁油、魚油等。Q:何謂碳循環飲食?健身者如何運用?所謂碳循環飲食(碳水化合物循環飲食),是指依照訓練強度,決定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周慶安說,進行低強度運動時,訓練的肌肉單位比較小,此時可以攝取比較少的碳水化合物,讓身體燃燒更多脂肪;而進行高強度運動時,則可以補充較多碳水化合物,以促進肌肉生長。不過使用碳循環飲食前,建議找專業健身教練諮詢,必須了解食物選擇與個人一天所消耗的熱量,除了基礎代謝率所需的能量,還要計算運動與其他活動可能消耗的熱量,再依據增肌或減脂目標做調整。
-
2022-02-26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期間飲食該如何控制?營養師:8大飲食指南一次看懂,讓你遠離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懷孕期間以75克葡萄糖水耐受試驗,經3段血糖檢測,有1項或1項以上異常就算妊娠糖尿病,目前在台灣沒有大規模的研究證實台灣的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但來營養諮詢的妊娠糖尿媽媽有上升趨勢。若未能於孕期期間控制穩定血糖,對媽媽及寶寶都會增加危害風險;以下跟大家分享妊娠糖尿媽媽在食物的選擇應如何管理,吃出營養對抗高血糖及避免體脂肪增加。孕期控制血糖虛改變生活習慣 減醣從均衡飲食開始治療懷孕婦女的高血糖,首要且不能忽略的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如果生活習慣的改變無法達到血糖控制目標,才會考慮開始藥物合併治療。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賴冠菁表示,想要透過飲食管控血糖,均衡飲食是重要的一環,而減醣飲食更為重要。醣類就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單醣、雙醣、寡糖及多醣,而單醣及雙醣是分子較小的醣類,人體吸收相當快,因此妊娠糖尿媽媽血糖想管理良好,須減少小分子的醣類,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多醣類食物。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攝取額外加糖的飲品或甜品,而攝取天然的多醣類食物。賴冠菁說明,均衡飲食就是每日都能攝取到6大類食物分別為:全穀雜糧類、乳品類、水果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食物升糖指數,所以想要輕鬆控糖,就是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並選擇低升糖的食物,並控管攝取的份量。要記得吃澱粉的同時就要搭配吃蔬菜纖維及蛋白質,簡單的每餐進食訣竅如下,詳細的食物份量及飲食,建議經營養師針對個人量身訂做:▸菜:煮熟蔬菜至少1碗。▸肉:瘦肉或魚肉約手掌心大小,蛋奶素者約1塊或田字型豆腐1塊+小方豆干1塊+蛋1顆。▸飯:全穀雜糧飯4分之3碗。▸水果:每天水果2至3份,1份相當於柳丁大小1顆。▸乳製品:低脂乳品1至1.5份,1份相當於240cc的鮮奶或3湯匙的奶粉,需分成多次點心吃,避免果糖及乳糖吃過多,造成短時間內血糖升高。妊娠糖尿病飲食該如何控制? 8大重點1次看懂1.熱量依照孕程期別及體型調整妊娠媽媽被診斷出妊娠糖尿通常在24至28周,處於孕期第2期及第3期,每日熱量的攝取則需比孕前增加300大卡。應視孕婦的血糖值及體重增加情形做調整,最少不可以低於1500至1800大卡/天,但也不能因懷孕而有1人吃2人補的觀念,否則熱量攝取過多,容易累積體脂肪。2.攝取天然的醣類食物替代精緻糖每日醣類建議攝取量為熱量的40%至50%,依照美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的建議,懷孕婦女的醣類攝取至少要有120公克/天,若以台灣食物代換表的含醣份量來說明,每天至少要攝取11至12份(1份醣量15公克),建議分配到3至6餐/天,1份醣類的食物量,應以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為優先,因其所含的膳食纖維較為豐富,益於血糖管理。水果以選高纖維且果糖含量低的種類,依照食物份量表的1份醣為15克,芭樂1份約155公克(相當於大顆芭樂半顆或小顆芭樂1顆),膳食纖維有5.7克,含有維生素C 213.7毫克,堪稱營養素之王。3.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大部分蔬菜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吃蔬菜可以減緩食物被吸收的速度,避免升糖反應之外,還能增加飽足感,故建議每餐一定要有蔬菜類,而非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薏仁或地瓜塊莖類等,和白米飯及精緻澱粉食物相比,全穀類的升糖反應相對較低,其所含的纖維質較多,提升飽足感及攝取到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更能減少血糖震盪。4.選擇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是指6大類食物中的豆魚蛋肉類,而其中的豆是指黃豆、黑豆、毛豆及其製品,家禽肉類吃肉不吃皮,紅肉類挑瘦肉不吃肥肉,魚及蛋類都是很好的蛋白質食物來源,優質蛋白質可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減緩食物吸收率,每餐攝取豆魚蛋肉助穩定血糖。5.少量多餐避免血糖起伏及飢餓感懷孕過程中,常因腹中寶寶逐漸長大因而影響孕媽咪腸胃道的舒適度,為了穩定血糖值,選擇少量多餐且定時定量的用餐方式最適當。很多人都誤以為少量多餐就是1天吃6餐,而每餐吃1個便當或1碗牛肉麵,點心吃蛋糕配珍珠奶茶,賴冠菁說,其實少量多餐是指將1餐份量分成2餐來吃,並能同時攝取膳食纖維及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更能有益於血糖管理。6.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補充孕期第3期要增加的營養素有鐵、鈣、鋅、鎂、碘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葉酸等,適當進食富含的食物,補充胎兒生長及母體需求。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豬血、豬肝、瘦肉等。含鈣豐富的食物,如:乳品類、牡蠣、丁香魚、起司、黃豆及豆製品。含鋅豐富的食物如:蛤蠣、牡蠣及瘦肉類。含鎂豐富的食物,如:原味堅果類、未精緻全榖雜糧類等。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等。而深綠色蔬菜及未精緻全榖雜糧類能提供維生素B群及葉酸。增加鎂的攝取有助改善媽媽孕程抽筋的症狀,乾海帶15克(約1湯匙)含有97.8毫克,去殼調味南瓜子15克(約1湯匙)含有94.5毫克,胚芽米乾重80克煮熟後約1碗量含有440毫克,建議用胚芽米或其他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取代部分白米飯,並每天1湯匙堅果種子類,增加鎂的攝取。7.少鹽、少油炸的飲食攝取過多的調味料會增加鈉量攝取,造成水腫、高血壓及孕程末期妊娠毒血症,利用清蒸、燉、滷、水煮、涼拌取代糖醋、油炸、沾粉或勾芡的菜餚,以避免過多油脂的攝取;加工食品通常含有看不見的油、鹽、糖,例如:貢丸、香腸,醃漬食品也含較多的鹽、糖,例如:蜜餞等,建議淺嚐即止。8.喝水量絕對要夠人體內水分大約佔體重的70%,水參與人體重要的消化酵素反應,生物化學作用及促進代謝,具維持體液正常滲透壓及電解質平衡、調節體溫的作用。若每天飲用的水不夠,食物中的營養素就不能被吸收,人體的廢物也不能變成尿液排出體外。每日需求量為每公斤體重30cc,建議不要用含糖飲料、鮮奶、鹹湯或濃茶等取代水。若擔心有水腫問題,除避免醃漬品、滷汁或高湯過量攝取外,建議睡覺時可用枕頭墊腳,或盡量能將1天的水量安排在睡前2至3小時喝完。★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2-2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吃素20年血壓、血糖仍偏高!原因出在常吃這類食物,改變飲食習慣後減重改善
口述╱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20多年前,在台大醫院擔任實習醫師時,自行用血壓計測量血壓,竟發現收縮壓高達160毫米汞柱,就醫確診罹患高血壓,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壓力、體質有關。當時不以為意,想透過飲食、運動改善,但血壓還是失控,血壓從此沒有降低過,最後不得已,三年後開始吃藥控制。血糖漸高 有罹糖尿病風險未料,近年發現血糖值慢慢增加,糖化血色素已達5.7%,對比正常值4到5.6%已屬偏高,更比之前的5.2%增加許多,驚覺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自我分析血糖偏高的原因,應是看診、治療患者工作忙碌,早餐及中餐幾乎都是吃麵包、三明治解決,且吃素已20多年,沒有吃肉,長期下來,麵類、白飯等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不僅影響血糖,更讓體重上升。疫情期間 下決心控制飲食身為皮膚科醫師,門診中有不少是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些患者體重過重或肥胖,會建議要控制體重,降低體內發炎反應,有助控制病情。但我卻沒有運動,加上患有慢性疾病,「如此對患者的說服力很低」,因此希望能以身作則,藉由調整飲食、生活習慣、多運動,控制血糖及血壓。五年前,我開始運動,每天回家後,利用跑步機跑步30分鐘,每周跑步三到五天,但發現血糖值沒有明顯下降,才了解減重只靠運動是不夠的,還必須配合飲食控制。開始下定決心控制飲食,是在疫情期間,因無法外出用餐,且身為醫護人員,很怕被民眾說「醫護人員還趴趴走」,當時活動範圍只有醫院和住家,因而選擇在家中烹調食物,方便調整飲食習慣。烹調多清淡 飲料喝無糖現在我的早餐,是吐司夾起司、一顆水煮蛋,搭配喝豆漿或奶茶,取代紅茶;中餐是優格加茶葉蛋;晚餐則多吃清蒸青菜、沙拉與豆腐等,取代以往的便當、炒飯或炒麵,以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增加攝取蛋白質與蔬菜的比例。所有食物的烹調,都採清蒸或水煮方式,也很少放鹽,減少鈉含量攝取,飲料也都是無糖。在減重期間,我還是會參加聚餐,難免大吃大喝,但就會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及蔬菜,如果吃不完就打包回家,分散多天吃完,回家後會立刻運動,隔天飲食也會控制,避免體重增加。最重要的是,每天睡醒要量體重,隨時監測體重變化,進而調整飲食。飲食+運動 減重四公斤兩年多來的減重過程,尤其是開始減重後的兩周,常覺得很餓,靠意志力撐過,因為這是一個長時間的生活型態改變,一定要堅持,健康就是要簡單,同時增加深蹲、仰臥起坐等運動,以防肌少症產生。經飲食及運動控制,我成功減重約三至四公斤,約為減重前體重的10%,減重後,感覺精神變好,也不容易累,肩頸痠痛也有好轉,糖化血色素已降到5.5%,血壓的收縮壓也多維持在110、120毫米汞柱,血糖、血壓控制良好。「最高興的是,以往體重增加時穿不下的衣服,減重後都可以穿得下,還可以省錢。」常吃炒飯、炒麵 容易發胖雖然吃素已有20多年,但這次是真的有感而發,吃素並不一定健康,因為吃素的人常吃炒飯、炒麵等,不只是容易發胖,血糖也不易控制,務必要減少攝取麵類、白飯等碳水化合物,才可以維持健康。黃毓惠小檔案現職:●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專長:●乾癬及異位性皮膚炎●青春痘及青春痘疤治療●腋下狐臭及多汗症治療●抗老除皺拉提治療●皮膚腫瘤外科經歷:●台北林口長庚皮膚科住院醫師●日本東京虎之門醫院皮膚外科研究員●日本國際醫療中心皮膚幹細胞研究員
-
2022-02-25 養生.聰明飲食
少吃澱粉、甜食血糖還是高? 營養師曝「低GI飲食陷阱」:很多糖尿病人都吃錯了
不少人抱怨:「我已經少吃澱粉類的食物,為什麼血糖還是控制不好?」其實,血糖的高低,可能跟所吃進的食物GI值高低有關係! 高GI值食物 血糖上升速度較快GI值,中文稱為「升糖指數」,指的是當人體吃進食物後,造成血糖上升速度的快慢數值,若吃進高GI值的食物,血糖上升速度較快;相反的,攝取低GI值的食物,血糖上升速度則較慢。(推薦閱讀:空腹吃「5類食物」會胖、傷腸胃、血糖失控! 吐司、豆漿、香蕉都上榜) 營養師張斯蘭表示,想要控制血糖指數,第一步就是做好飲食管理,尤其糖尿病患的飲食原則應堅持「低GI飲食」,因為低GI食物轉化成葡萄糖的速度較慢,餐後血糖上升的幅度自然相對較少,就能達到控制血糖的功效,進而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推薦閱讀:糖尿病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 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挑選低GI食物 6守則跟著做但該如何選擇低GI食物?相同熱量的食物,會因為食物的種類、烹調方式、來源及含纖維量的不同,導致GI值的不同嗎?張斯蘭說明,健康且正確的低GI飲食,還是有幾個配合要件,以下列出6項原則做參考:1、盡量攝取食物原本的樣貌:愈精緻的食物,GI值則愈高,高GI的食物(GI值≧ 70),像是太白粉、糕餅、餅乾、烘焙類、白飯、白麵包、白麵條等,餐後會使血糖迅速飆升,建議避免食用,應攝取而未加工過且盡量愈是原始的食物,GI值才會愈低。(推薦閱讀:愛吃麵包、土司、烏龍麵小心糖尿病! 專家曝飲食「犯1忌」所致)2、纖維量愈高,GI值愈低:因為纖維質有助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蔬菜類纖維質較高,所以GI值普遍較低,特別注意的是,除了馬鈴薯的GI值較高外,其餘的蔬菜多半都是纖維含量愈高,GI值就愈低。(推薦閱讀:不甜的水果不會影響血糖可以多吃? 含糖量其實沒差!這些無糖食物也是陷阱)3、總熱量不應過高:雖然攝取低GI值的食物可以控制血糖上升的速度,但攝取的總熱量若過高,仍然無法達到控制血糖的要求,正確做法應該是選擇低GI食物的同時,也配合總熱量的攝取,才是達到控制血糖的正確做法。(推薦閱讀:低GI飲食減肥怎麼吃? 專家解密「變瘦關鍵」:少了它小心更胖) 4、適當分配醣類、脂肪及蛋白質的攝取量:一般而言,人體每日正確的熱量分配應該是醣類不超過60%、脂肪不超過30%,蛋白質約為15%。老年人或腎臟功能不佳的病患,對於每日蛋白質的攝取量應視病情而定。5、選擇品質好的油脂:油脂好壞對於糖尿病患可是相當重要的,應少攝取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固態油脂食物,正確做法應是選擇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且避免攝取油炸、油膩的食物,否則可能會使糖尿病患病情惡化,甚至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機會。 6、選擇食物質量並重:最常吃的主食不外乎是米飯、麵條等,雖然這些食物是供應人體能量的重要來源,但因米飯、麵條的GI值高,讓許多糖尿病患不敢吃;其實,只要能配合一些低GI的食物一起進食,配合更恰當的烹調方法,就可改變血糖吸收的速度。(推薦閱讀:吃麵比吃飯更容易胖?乾麵、湯麵哪個好? 營養師公布「正確答案」) 特別注意的是,雖然蛋白質及脂肪這兩類食物,均會影響碳水化合物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速率(含量愈高,GI值愈低),但若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應遵循營養師的建議,切忌盲目亂吃;而攝取過量脂肪,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攝取蛋白質及脂肪這兩類飲食,應特別注意。 延伸閱讀: ·美CDC公布「10種食物」控血糖、防糖尿病! 蛋、酪梨、魚類都上榜 ·「糖尿病第一個症狀」非多吃、多喝、多尿! 醫示警:每4位病人2至3位都中
-
2022-02-24 養生.健康瘦身
大量運動仍難瘦,原來是吃錯了!路易莎董座減重3階段 學會這樣減才不復胖
路易莎創辦人暨董事長黃銘賢,身形高挑、體態健壯,很難想像,過去的他體重曾飆到99公斤、甚至破百,後來花了4年減下30公斤。外界好奇,黃銘賢怎麼辦到的?他透露,除了自己本身堅定的意志力,飲食及運動都是重要關鍵。 現年42歲的黃銘賢,身高180公分、體重73公斤,最瘦時期體重69公斤。 他大學時期體重72公斤,出社會後工作壓力大,體重從78公斤上升至83公斤,一度靠著少吃瘦回78公斤,卻又復胖。2011年,原本每天只吃晚餐的他,開始吃宵夜、服用抗憂鬱藥物,儘管有在打球運動,體重仍暴增至99公斤,最胖時甚至突破100公斤。 減重階段跑步累到腿軟、大量運動仍「難瘦」 原來都是「吃錯了」 「第一次跑步跑了200、300公尺就累到腿軟,甚至膝蓋會痛。」黃銘賢笑說,當時不覺得自己變胖,直到在球場遇上高中好友,對方從原本的140公斤瘦到101公斤,讓他驚覺兩人的體重幾乎快走到「死亡交叉」,才決心減肥,開始少吃並大量運動。 起初靠著少吃及跑步,黃銘賢的體重確實從99公斤下降至92公斤,但他發現,這方法容易復胖,就採取2個月瘦5公斤、再增加2公斤的做法,重複進行。他說,自己其實沒有認真規劃,但自認意志力夠堅強,花費約2至3年後,減下22公斤。 不過,真正讓黃銘賢意識到,減肥不能只減體重,更要減掉脂肪,是在他瘦下16公斤以後。 減脂階段「那段時間都是認真運動,吃還是隨便吃,也告訴自己運動是為了吃。」黃銘賢說,當時一周打籃球4天,重訓5天、每次1小時,有時甚至早晚都到健身房報到,但飲食方面未做調整,導致瘦的慢。 不僅如此,每周都會測量Inbody(身體組成評估)的黃銘賢發現,那段期間他的內臟脂肪數值高達6至7,不減反增,才下定決心改變既有模式,從少吃大量運動改為「選擇對的食物吃」,開始減脂。 減脂期間,黃銘賢堅持不碰碳水化合物、澱粉、醣,大量食用蛋白質與蔬菜,曾試過不吃油脂,但身體、眼睛變得乾澀,因此也會搭配一點油脂食用。 黃銘賢指出,澱粉的缺點是吃了很容易就會餓,升糖快速,消耗掉後又再進食,熱量高,醣一般來講都是高GI(升糖指數),吃了胰島素會快速上升變成脂肪,蛋白質較屬於中升糖指數,能透過運動快速消耗,較不易快速變成脂肪,油脂則幾乎不太升糖。隨身攜帶微量秤、精準計算 看一眼就知道熱量 「理論上,減脂要控制總熱量,但又不能餓得不舒服。」 為了精準計算自己一天吃進多少熱量,黃銘賢笑說,自己曾隨身攜帶微量秤一個月,吃每一口都量過再吃,只要外出用餐都會引來服務生好奇詢問,他也會特別向服務生解釋原因,現在已練就出看到食物份量就曉得熱量的功夫。 談到要如何知道每項食物的熱量?黃銘賢直言,就是透過大量閱讀、查詢資料,自己的手機裡有所有食物的GI值與熱量。 黃銘賢舉例,他吃火鍋不吃豆腐、南瓜、芋頭,會吃菜類及香菇;肉類則選擇吃松阪豬、板腱牛,鍋底選用昆布鍋。他說,麻辣鍋都是油,牛五花100公克熱量超過400大卡,但板腱牛同樣克數,熱量僅140大卡,吃下同等分量熱量卻差了300大卡。 「你知道吃什麼是對的,吃再多都不會胖、還會瘦。」回想過往暴肥的時光,黃銘賢坦言,曾有一段時間愛上吃速食店,每個晚上都會點3塊炸雞、一份大薯、蛋塔,再搭配一杯可樂,吃一餐下來熱量突破2500大卡。 難道減脂期間沒有碰上停滯期嗎?黃銘賢想了一下說,原本減脂都照著步調走,當體脂降到10%時,原以為很容易就降到9%,選擇跑步、吃更少,一周後體脂反而上升至11%,讓他驚覺跑步會流失肌肉,改為快走,讓心跳維持120至130之間,飲食回歸原本方式控制,慢慢又讓體脂往下掉。 「停滯期有時候是太過想要更快進步,做出更極端的作法,身體反而會反抗,讓你無法達到目標,要用對的做法做,才可以順利往下走。」黃銘賢說道。 增肌階段下個目標是「增肌」 少吃一片吐司「差很大」 現在,黃銘賢將目標瞄準「增肌」,一天總熱量頂多吃進2200大卡,以雞胸肉、蔬菜及蛋為主,再搭配低升糖燕麥奶。 他舉例,早餐吃雞胸肉、燕麥奶再搭配一顆蛋,健身後補充高蛋白,再吃個雞胸肉。吃路易莎的三明治時,先拿掉一片吐司、不要醬,適當攝取澱粉,只吃肉、蔬菜及一片吐司。偶爾心情好吃片蛋糕,儘量不選奶油而是慕斯類,或較蓬鬆的蛋糕。 為何要少吃吐司?黃銘賢拿出手機開始計算,一片吐司120大卡,一天少吃一片、一個月就差3600大卡,一年就少43200大卡,每8000大卡可燒掉1公斤脂肪,所以每天少吃一片吐司,一年後脂肪就會掉5.4公斤、體重至少減掉7至8公斤。那片吐司要跑20分鐘才可能消耗掉。 運動方面,黃銘賢表示,剛接觸健身時有3名教練教學,各教一年左右,後來他從中分析教練們教學的優缺點,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自行鍛鍊,現在以重訓為主,每天健身一個半小時,朝著肌肥大訓練提升肌肉量,追求理想中的身形。 做每件事都有「完美方程式」 明天再開始就輸了 「我喜歡的事我就想把它弄懂。」黃銘賢笑說,自己做事有個「完美方程式」,從起床到睡覺都應有可用最短路徑完成的SOP,不論在減重、減脂,或是管理路易莎都是。 以減脂來說,黃銘賢認為,運動是生活的一環,他的目標是要先讓公司同仁把體脂降下,前陣子展開減脂大賽,請同仁在比賽開始先量Inbody,將資料回傳,期間則鼓勵大家調整飲食習慣及健身,若減脂最多者就有獎勵可拿。 管理路易莎方面,黃銘賢從排班到店舖經營等,都規劃了學習課程,針對門市運作,編排出最適合門市利弊、達到獲利的方式,讓夥伴們透過課程,有個可依循的方向慢慢進步,再進而內化為自身養分。 「以前常跟人說我做事都是全力以赴,我們開的每間店都會把它做到最好。」今年路易莎將繼續拓點,並加強服務、科技(數位轉型)、環保,將餐飲做到最完美、有溫度,內用改成使用咖啡渣製成100%可回收的杯子,發展線上點餐可先預訂結帳,讓消費者到店後免排隊。 最後,黃銘賢也給予想減重、減脂的人建議,要挑選「對的食物」吃,運動可選擇快走,讓心跳維持在130、走45分鐘至1小時,他也透露,自己從沒想過放棄減重減脂,反而抱持著「早做早得」的想法,認為都要減肥不如提早減,「明天再開始做就已經輸了!」●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提升免疫力,笑就對了!產生笑容時腦中釋放快樂激素,有效舒緩各種疼痛、不舒服.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2-22 該看哪科.皮膚
牛奶、乳製品恐害你長痘痘?名醫揭痤瘡發生原因
▍牛奶、乳製品與痤瘡有次農曆小年夜,我鼻上突然長了腫痘,而且舌頭痛。奇怪,什麼原因?回想前一天,朋友請我喝珍珠鮮奶茶,3 分糖。十分不巧,吃飯時雞骨頭卡在牙齒中間,我想用舌頭撥出來,反倒刮傷了舌頭,3 分糖還讓我發炎厲害,到了晚上,舌頭痛不堪言,難以下嚥。大年初一早上,我發現人中又長了一顆痛痘。前一天並沒有喝牛奶啊?!後來,我才想到親戚在除夕夜帶了珍藏的「奶酒」回來,大家喝得盡興。到了大年初二,人中痘不僅沒消,鼻子上又多了另一顆腫痘。我大年初一也沒喝牛奶,可是我喝了親友請客的大杯拿鐵咖啡,裡面是加牛奶的。大年初三,我臉上鼻旁黑頭粉刺突然大了起來,不得不擠掉它。因為我大年初二時,喝了含牛奶的抹茶奶綠⋯⋯整個過年痛苦不堪,真是「奶」影幢幢!了解到是吃東吃西導致,還希望過年趕快結束。青春期時,爸媽希望我多喝牛奶,能夠長高,加上家族遺傳,整個臉爆痘,至今留下月球表面隕石撞擊般的坑疤。離開了青春期,我已少長痘,再次長痘時,總不出兩個原因:一是睡眠不足,二是喝牛奶。許多患者都和我有類似的經驗:Nicole 是35歲的女性上班族,鼻子大、整個鼻子的毛孔多又大,布滿黑頭粉刺像草莓一樣,抱怨之前痤瘡治療效果差。我追問才發現,她每天都喝一杯鮮奶,常額外喝鮮奶茶,雖然都點「無糖」。Kent是26歲男性上班族,平常很少長痘,最近這兩週人中卻長兩顆痘痘。他否認睡眠、壓力、食物的改變。我特別問他:「有無喝牛奶?」他否認。再問:「有無接觸乳製品?」他恍然大悟地說:「這兩週開始,我早上都喝一罐優酪乳,一罐大概 500c.c.。」儘管優酪乳好處多,但畢竟也是乳製品,還需要小心添加糖、色素、香料的問題。究竟攝食乳製品是否與痤瘡有關?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分析「護士健康研究第二波」中,回溯4萬7000多位女性的資料發現,攝取乳製品較多的比起較少的人,長痤瘡的機會增加了22%。其中,攝取全脂乳者增加12%,低脂乳增加16%,脫脂乳增加44%。且日常生活攝食即溶早餐飲品、雪酪、茅屋起司、奶油起司,都和長痤瘡有關。研究團隊推斷,可能是因為「牛」奶中的荷爾蒙與生物活性物質,讓「人」長了痤瘡。牛奶(包含乳糖)產生類似高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的效應,胰島素、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 IGF-1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結合蛋白IGFBP-3減少。再者,牛奶中的20%正是由乳清蛋白構成,乳清蛋白主要由支鍊胺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 BCAAs)組成,會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刺激胰島素過度分泌,導致角質細胞過度生長、皮脂腺分泌油脂、雄性素活性增加,導致粉刺與痤瘡形成。此外,牛奶還含有牛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一樣會結合到人類的受體上,促進粉刺形成、皮脂腺脂肪生成、毛囊發炎、以及刺激雄性素。牛奶還含有高活性的雙氫睪固酮(Dihydrotestosterone, DHT)前驅物,包括:胎盤源黃體酮、5α-pregnanedione, 5α-androstanedione;以及六種和痤瘡相關的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TGF)、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I , -II)、血小板源生長因子、纖維生長因子(FGF-1, -2)等,都會刺激痤瘡形成。Dylan是35歲男性工程師,苦惱於耳朵前方的疼痛粉瘤,經藥物與注射治療,仍反覆發作。我追根究底地詢問:「有發現什麼時候容易發作起來嗎?」他想一想說:「都是兩個狀況:夜眠5小時,加上吃了起司,有時候是吃蛋糕、布丁、奶昔,真的一吃就發作!」儘管牛奶、優酪乳、起司,都是相當優質的營養來源,但若在意皮膚長痘痘的問題,可能就需要以其他食物來替換了。牛奶、乳製品與痘痘之間似乎有常見的關聯,但在醫學上仍存在爭議。我建議,若長期困擾於痤瘡、且感到一般治療療效不佳者,是可以考慮停用乳製品並且觀察痤瘡是否有改善。▍乳清蛋白粉與痤瘡許多人上健身房鍛鍊肌肉,並配合攝食乳清蛋白粉,以養出健美的肌肉。他們自然也是愛美一族,發現臉上、胸口、背上不斷冒痘,吃、擦抗痘藥卻不斷復發,更出現發炎後的黑色素沉澱,好不容易透過雷射治療開始改善,卻又冒出紅腫的新大痘。Hank是26歲的男性科技業工程師,在醫師建議下,乖乖地吃過兩個療程、每次為期一年半的口服A酸,卻抱怨:「我吃A酸時,皮膚乾燥的副作用十分嚴重。都已經配合長期治療了,為何仍一再復發?」口服A酸是現今痤瘡治療的最強效的選項,不過根據《美國醫學會:皮膚醫學》研究,仍有 32.7% 痤瘡患者在完成 A 酸療程後一年內復發,當中低劑量治療組(A 酸累積劑量小於 220 毫克/公斤)復發率為47.4%,高劑量治療組(累積劑量大或等於 220 毫克/公斤)為 26.9%。為何接受如此強效的治療,仍頻繁復發?臨床上,我發現若有性荷爾蒙失調、不當飲食、睡眠障礙、合併精神疾病、服用特定藥物等狀況,就成為復發的高危險群。這也是為何我要在本書中系統性地分析皮膚關鍵病因,希望找出個人原因,減少復發率。果然,Hank 喜好健身,每兩天按時上健身房進行重量訓練。為了增肌,他吃多量乳清蛋白粉(每天 40 公克以上),奶油、奶茶、布丁、水蜜桃⋯⋯口味琳瑯滿目,喝起來甜滋滋的,真是不亦樂乎!他還愛喝牛奶,最近大賣場特價,索幸牛奶整箱搬回家,把它當水喝,每天喝1500c.c. 都不膩。平常還喜歡吃美式炸雞、炸薯條。我追問:「你的年度健康檢查有無異常?」他說:「醫生說我有高膽固醇血症、低密度膽固醇 LDL 過高,但沒告訴我為什麼?我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我說:「小心你攝取的乳製品!已有研究報告指出乳清蛋白與痤瘡有關,全脂牛奶含的飽和脂肪、乳糖,多量攝取也可能和你的高血脂有關。」一項研究針對三十位使用乳清蛋白補充品的成年人,未服用前僅有57%的人有痤瘡,嚴重度在第一級(輕度)至第二級(中度),無人為第三級(重度),服用乳清蛋白兩個月後,所有人都出現了痤瘡,7成為第一級至第二級嚴重度,而3成為第三級嚴重度。為什麼會這樣呢?乳清蛋白(Whey protein)是在牛奶形成起司的凝固過程中,留下的上清液,富含乙型乳球蛋白(beta-lactoglobulin),佔了65%、甲型乳球蛋白(alpha-lactalbumin)佔了25%、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以及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這些牛奶蛋白會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誘發角質細胞過度增生與細胞自戕,也會刺激 5α 還原酶(5α-reductase) 將雄激素睪固酮轉化成二氫睪固酮(DHT),以及增加腎上腺與性腺的雄性素製造、促進雄性素受體訊息傳導,導致粉刺與痤瘡形成。事實上,健身者服用的乳清蛋白補充品,相當於喝下了6 ∼ 12公升的牛奶。若你在攝食這類產品,同時困擾於長期痤瘡,可以考慮停用一陣子,看看痤瘡是否自然改善。※ 本文摘自《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作者:張立人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30
-
2022-02-20 養生.運動健身
重訓新手該注意哪些?專家揭基礎重訓的重要觀念
重訓基礎菜單多數的初學者總是迫不急待想跳到進階版的訓練,其實,新手若是想獲得最佳的重訓效果,能夠有一套規劃良好的訓練菜單非常重要。一份設計良好的訓練菜單需包含下面列舉的基本元素:重視暖身:我在初接觸重訓時老是想跳過暖身。暖身很重要,做好暖身可以讓身體有所準備,安全地完成當天的訓練。堅持六十分鐘的訓練:每回合的訓練,從暖身、訓練到伸展操,林林總總加起來約一個鐘頭的時間。練太多或練太少都不恰當。複合項目做開頭:以時間和效果的觀點來看,複合項目可以為我們帶來最大的效益。像是深蹲、硬舉、划船和臥推等,這些複合項目都需要用到多項肌群,強度最高,我們需要趁著一剛開始體力最佳時完成。不連續兩天訓練同一部位的肌群:對於初學者而言,一週三天全身訓練是最理想的選擇,身體可以獲得充分的休息時間,你也不會有連續幾天訓練到同一塊肌群的問題。讓我們不厭其煩的再次重申,肌肉和肌力都不是在健身房練的,是練完之後給予身體足夠的修復,肌肉和肌力才會生成。漸進式訓練:這是進步的關鍵因素!肌肉需要不斷地受到挑戰,如果老是重複相同的重量、相同的次數,肌肉要從哪獲得變強壯的動力呢?伸展放鬆是必備:在訓練之後,要好好利用身體還在很溫暖的狀態做伸展,靜態拉伸可以增加肌肉的柔韌度。主要肌群以下是我們要訓練的重點肌群,我們先初步認識,之後會做更詳細的介紹。腹肌與核心:人們一提到練腹肌,通常都會先想到仰臥起坐。這個項目的效果雖然不錯,但卻還有更能有效鍛鍊中段核心的運動項目,比方棒式。手臂與肩膀:說到訓練這個部位,健身者總是著重在二頭肌,然而上臂也包括三頭肌,這是讓手臂更加壯碩的關鍵。人們有時會用「三角肌」來統稱肩膀的肌肉,三角肌其實是由三個肌束所組成,分別是前三角肌、中三角肌和後三角肌。背部:我們可以利用下拉和划船來訓練背部肌群。胸肌:臥推可以說是胸肌訓練的榜首項目,而我們可以看到其效果的確是不辱榜首之名。腿與臀肌:人想要走動就需要用到大腿,不管是起身抱小孩、出門慢跑或開車,即使是站著不動,都得要大腿來平衡身體。因此,若能加強腿部與臀肌的力量,對日常生活會有很大的效益。重訓與有氧運動這兩項運動的比重取決於個人的需求,如果你當下的目標是減脂,那重訓搭配有氧可以效果加乘。把正式的有氧運動加到日常的訓練菜單中,像是使用跑步機、橢圓機、飛輪等健身器材,一次跑足二十∼三十分鐘,或是步行健走等。拜現代科技所賜,運動記錄變得容易好上手,建議大家可以使用手機或是運動手錶上的應用程式來做追蹤。若是你的目標是「增肌」,那麼有氧運動就不是必要項目。練重訓就能得到有氧運動對心血管健康的效益了。重訓與營養均衡的飲食,攝取大量的蔬果與補充足夠的水分絕對是最好的保健方法。在開始練重訓時,你要加強均衡營養的攝取,而不要只在卡路里上斤斤計較。蛋白質可以說是建構與維持肌肉最重要的營養素,我建議每餐至少要攝取一份蛋白質。可以的話,要盡量選擇瘦肉和低脂乳製品。另外,脂質的攝取也不容忽視,我們要選擇身體所需的優質脂肪,像是鮭魚、綠葉蔬菜和堅果中的omega-3才能發揮良好的作用。儘可能邀免高脂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有一段時間,人們視碳水化合物為洪水猛獸,然而我們不能否定優質碳水對健康至關重要。另外,蔬果也是飲食中的必備要素,它能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成份和維生素。要讓重訓獲得最大效果,訓練前後的餐點影響很大,需要在訓練前後的三十∼九十分鐘之間進食。我建議餐點要含有蛋白質、碳水和脂質。可以利用右表項目來製作健康的餐點,像是二湯匙的花生醬加香蕉,再來一杯低脂牛奶,就是一份完整的餐點。或一杯低脂希臘優格加莓果和三十公克的堅果;也可將蛋、綠葉蔬菜和九十公克的雞肉一起煮,便營養滿分。再發揮一點創意,做一道鮪魚酪梨蓋飯,這些都是涵蓋三大營養素的美味佳肴,能給你滿滿的能量。趕著上健身房的話,也可以先吃水果和一把堅果,快速提高身體的能量。另外,最重要的是隨時補充水分。※ 本文摘自《初學者基礎重訓指南》。《初學者基礎重訓指南》作者:凱爾.亨特 譯者:賴孟怡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