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7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碳水化合物
共找到
850
筆 文章
-
-
2020-04-23 橘世代.健康橘
不需再揹罪惡感!運動後「吃點心」剛剛好
好不容易大汗淋漓一場,想吃點東西卻又罪惡感十足?不少人在運動過後為了不「浪費」自己方才消耗的熱量,因此寧願忍著肚子餓與身體的疲憊,說什麼也不肯吃下任何一口食物。不過,諸如此類的刻板觀念,在營養師眼中卻是NG行為,除了可能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也錯失長肌肉的機會。想「動」得更健康好看,擁有運動營養學背景、能掌握運動員身體與運動的狀況,並給予飲食策略、以及補給品建議的運動營養師楊承樺表示,運動前後吃點東西有加分效果,運動前適量攝取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物,可補充運動中會消耗的肝醣。若是要進行強度運動,楊承樺則是建議,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前可食用兩大根香蕉,不過,楊承樺也提醒,雖然運動前要吃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物,但是像起司蛋糕這類太油的甜食還是要避免。運動後與運動前要補充的食物則不盡相同,楊承樺表示,運動後建議攝取以高GI與蛋白質為主的食物,像是地瓜、白吐司、無糖豆漿、低脂牛奶等,都是對身體很有幫助的食物。有些人運動後想要來點「小確幸」犒賞自己,吃點像是少糖低油的自製馬芬、果醬起司三明治...等甜食也無可厚非,只是若同時也想要補充其他食物時,就要注意份量的拿捏,像是地瓜原本攝取200克,就要減少成100克。隨著時代的變遷,愈來愈多熟齡朋友加入健身的行列,楊承樺也特別提醒在運動前,食物攝取要選擇少油、避免吃易脹氣的食物,若在運動過程中產生脹氣的情形,不僅會造成個人身體不適感,訓練內容也會因此中斷,或無法照原定的強度完成,因此,在飲食的挑選上還是得以好吸收、好消化為主。自己動手做:香蕉馬芬食譜《食材》3杯生燕麥3顆全蛋3根熟透香蕉2小匙泡打粉45g糖3/4杯牛奶2大匙無特殊味道的植物油1杯70% 黑巧克力豆或切碎黑巧克力《份量》共15個小型馬芬 《作法》1烤箱預熱至180度。2將燕麥用調理機打成粉,備用。3先將蛋、香蕉泥、泡打粉、糖、牛奶及植物油攪拌均勻。4分次加入燕麥粉輕輕拌勻,不要過度攪拌5拌入黑巧克力豆,可預留一些巧克力裝飾用。6將麵糊裝入瑪芬杯中,將預留的巧克力擺放在表面做裝飾。7進烤箱烤15-20分鐘,用竹籤插入無麵糊沾黏即可拿出並放涼食用。食譜&圖片出處:「運動食課」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learneatingsport/【關於更多「健康吃」特輯↘↘↘】。連皮帶籽營養滿分!認識「全食物」提升關鍵免疫力。細挑「餐桌上的紅寶石」 進口vs.原生,哪個比較好?。料理研究家:「蒸雞肉」不乾柴 快速備餐無壓力。熟齡如何健康吃炸物?「金牌名廚」端寶典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0 養生.聰明飲食
為什麼400次咖啡要用即溶咖啡?專家解密科學依據
最近很多人足不出戶當阿宅,很認真的用社交隔離做好防疫措施。所以這段時間的400次咖啡大流行跟這個也許有關,400次咖啡製作簡單(用最簡單的電動打泡器或是用手工都可以)、材料簡單(即溶咖啡粉就好)、拍起來好看,所以自從韓國發明後(編按:400次咖啡(Dalgona Coffee 달고나 커피),為韓星丁一宇在綜藝節目上拜訪澳門咖啡老店的焦糖奶蓋咖啡,此品項覆蓋在奶蓋上的焦糖在製作過程中需要攪打400次,直到出現如同雲朵的綿密口感,讓這款「400 次咖啡」瞬間在韓國爆紅。),很快就延燒到台灣來。400次咖啡又名焦糖泡沫咖啡(Dalgona Coffee),因為長得很像韓國的點心焦糖牛奶餅乾。基本上,400次咖啡要用的材料就只是即溶咖啡粉: 糖: 熱水=1:1:1,然後快速用手或機器快速打發,將空氣打入之後,就會形成如奶霜般的豐厚焦糖色泡沫,如果再倒入牛奶上,那層次就更美了。只是有朋友問韋恩, 「 為什麼400次咖啡要用即溶咖啡? 」 「 是不是即溶咖啡裡有什麼成分幫助起泡? 」 其實大部分的即溶咖啡成分很單純,就只是咖啡液經冷凍乾燥或是噴霧乾燥成粉而得到的,沒有添加其他賦形劑等成分。(這跟三合一咖啡不一樣,三合一咖啡才會有糖、奶精粉、奶精粉、麥芽糊精等成分)。400次咖啡能起泡的核心因素就是咖啡本身,當然糖也有相當大的幫助,但是也有人做過400次咖啡的無糖版本,那就真的是靠咖啡自己了。那朋友又不禁追問,「那一般咖啡怎麼都無法打出這樣厚厚的泡沫呢?」 那其實就是400次咖啡的特殊條件所在,背後是有食品科學依據的。其實一般喝的咖啡是本來就是有些微起泡性的,只是平時起泡沒有那麼多,但是這些微少的泡沫卻也是實實在在地影響了咖啡的風味,尤其是在義式濃縮咖啡expresso裡,他有個專有名詞,叫做crema。Crema就是浮在濃縮咖啡表面的中心處,一層薄薄的淺黃色泡沫,在咖啡評鑑時被認為是代表風味的一個重要指標。而在一般的較淡的美式咖啡,是看不見crema的,所以這提示了,crema的存在跟咖啡濃度很有關係。韋恩自認是個玩泡泡的專家,之前常帶小朋友配自己研發的泡泡水,玩出巨大的泡泡或是細綿的彩色泡泡,頗受社區與公園裡小朋友的好評,所以對於400次咖啡的泡沫,當然自告奮勇為大家進一步解謎,因為道理是很相通的。自然界中本來就有很多泡沫出現,只是要它細緻又穩定,就需要界面活性劑的協助。界面活性劑是幫助不同性質的分子可以共同穩定存在,就像洗手時用的肥皂,就是一種界面活性劑,它幫助油性分子溶於水裡面,穩定了油與水的介面;而泡泡/奶霜就是幫助穩定了空氣與水之間的介面,所以幫助了泡泡/奶霜的泡沫容易形成、而且還可以持久。在食品裡,界面活性劑油常稱之為乳化劑。那麼400次咖啡到底奧妙何在? 我認為有兩大重點:1. 咖啡濃度:400次咖啡使用了即溶咖啡,與一般咖啡最大差異就在濃度。大家看,400次咖啡使用即溶咖啡粉是非常濃的,在1:1:1的情況下,其來自咖啡的固形物含量就佔了33% (很粗略的計算),而一般濃郁的義式濃縮咖啡 expresso 固形物含量不過3-5%,一般過濾式咖啡更低到1%左右,所以可以說400次咖啡的咖啡濃度是一般咖啡的30倍濃度,也是expresso的10倍濃度之譜,所以讓咖啡裡天然含有的界面活性劑成分,到達一個較高濃度的程度,因此比較能發揮明顯的界面活性效果。也因此,也有人試著用expresso代替即溶咖啡粉打400次咖啡,結論是也可以打發,只是效果是不比400次咖啡好,我想這就說明跟咖啡濃度有很大的關係。2. 咖啡成分:咖啡是成份非常複雜的食物,原本咖啡豆裡就有500種以上的各種化學分子成份,而在經過烘焙後經過化學變化,分子種類又會增加到數千種之多。而咖啡裡含有許多具有界面活性功能的成分:●蛋白質:許多蛋白質具有界面活性,就像牛奶能打出綿密奶泡,就是靠牛奶裡的豐富蛋白質而來;而蛋白霜也是靠了蛋白裡的蛋白質才可以。而咖啡裡也具有少許蛋白質,而經過即溶咖啡粉的濃縮之後,濃度大大的拉高了,所以能夠發揮較好的界面活性效果。●多酚:多酚也是具有界面活性能力的分子,像茶的起泡(靠茶多酚)或是啤酒的起泡(靠啤酒花)都是要依靠多酚的協助,咖啡本來也含有豐富的多酚,比如說之前被大肆炒作與減肥相關的咖啡綠原酸,就是其中一個代表性成分。●多醣:咖啡的碳水化合物裡裡有一些特殊的水溶性多醣,尤其最重要的是半乳甘露聚醣 galactomannan、阿拉伯甘露聚糖 arabinomannan為代表,這兩種多醣可以幫助咖啡增加黏稠度、增加口感、然後也有很好的界面活性。尤其是在烘焙過後,這些多醣會產生梅納反應,產生更複雜的聚合大分子,界面活性力會更好。●咖啡因:咖啡因是咖啡最有名的成分,它本身就具有界面活性的能力,而且根據研究,與糖一起作用時效果會更好。如果您看懂了以上的奧秘,韋恩提供懶人也可以輕鬆做出漂亮400次咖啡的秘訣:即溶咖啡粉的選擇:挑選重烘焙咖啡比較有利,根據研究,重烘焙裡分析得到的蛋白質比較高,半乳甘露聚醣、阿拉伯甘露聚糖也會較高,所以界面活性都會比較好,所以起泡比較容易。但是太過度的深焙會造成泡沫的安定度下降,這點得注意。咖啡濃度:咖啡濃度高一點比較容易起泡,所以水不要加太多太稀釋,不過也得確保咖啡粉都有完全溶解。糖:加糖對起泡有很多好處,一方面糖本身就有界面活性的效果,另一方面糖可以提高黏度與濃稠度,對泡沫的安定大有好處。此外,糖與咖啡因或是蛋白質會產生很多交互作用,對起泡有很多加乘效果。水溫:理論上不一定非要用熱水不可,水溫低一點其實對泡沫的穩定性更有好處,只是熱水有助於咖啡粉與糖的溶解,尤其是在水量少的時候,還是有它的好處。宋朝的點茶,不僅打出泡沫,還可以拉花400次咖啡好玩又好看,作為咖啡的另一種喝法,其實還真不錯。不過說它是新發明嗎? 其實也不盡然,早在一千年前我們中國老祖宗早就發明類似的喝茶方法了,韋恩在前文尋找世界第一個拉花的人就有介紹過,宋朝的喝茶法叫做點茶,喝前將茶磚碾碎成粉,然後一邊注入熱水一邊用茶匙或茶筅快速攪拌而成,因此茶湯表面會呈現許多細小的乳白泡沫,所以喝起來甘甜不苦。這不就是活生生的400次咖啡宋茶版? 而且當時競爭到某些茶人厲害到可以運用沖水與茶匙攪打的互相配合,讓茶的白色泡沫與茶湯的黃褐色交織,形成特殊的圖案。大家想像看看,是不是跟現今的咖啡拉花很像呢? 只是這技術目前已經失傳,只能靠後人想像了。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4-16 養生.聰明飲食
你喝的咖啡會致癌?達人教你喝對咖啡,才不會變癌細胞的最佳食物
咖啡愛好兩大族群不喝咖啡者將咖啡形容為黑色苦藥,認為會讓身體產生過敏、心悸而不敢喝;甚至產生睡眠障礙,過午不喝,這是最常聽到的論調。咖啡愛好者又可分為二種:原味黑咖啡的忠實者,喜好的是熱氣中的香味瀰漫,吸引人趕快享用一杯,唇齒之間,咖啡汁液浸潤,舌頭上層至舌根的回甘度長留,勝過茶葉。一杯好咖啡的香醇、回甘,讓人五口左右喝完後,仍想續杯。通常筆者會建議喝咖啡前先喝白開水潤口,喝完基本消費三杯後,再喝水,此時味蕾的回甘,讓人有如喝到甘泉的甜度。喝咖啡重點是咖啡杯中上層的那一層油脂,厚度夠時,味蕾加上嗅覺享受,讓人回味無窮、難以釋懷。另一種愛好咖啡的族群,就是要加糖之類的甜味劑才喝,台灣對咖啡的認知,多數還是要加糖、奶精、奶油球或鮮奶。有此習慣者佔多數,原因是加糖蓋過苦味,加奶精增加香氣,奶油球的油脂可保溫,而加鮮奶可口美味,營養又保鈣,但果真如此嗎? 大家想一想,當我們再回頭仔細檢視,就會發覺這一類的添加物,已經讓咖啡失去原本的香、濃、醇、回甘的享受,您是否該了解咖啡的正確喝法呢?台灣走味的咖啡潮流曾是部長級的師長,喝濃縮咖啡之前,直問說好喝嗎?會不會睡不著啊?結果隔天證實一夜好眠。這些年來,訪客眾多怕睡不好者,喝完第二杯之後就有人打起瞌睡了,很清楚好咖啡就是要讓人好舒眠。享受一杯咖啡要從咖啡史了解,漸進式的真正感受,不要學他人來一杯知名品牌咖啡跟隨流行,那樣根本喝不出咖啡的經典,高價位不等於質優,花俏不一定健康。台灣流行飲料比大杯比便宜,但其實水跟糖並不貴。今天台灣咖啡文化也在店家的競爭,和缺乏咖啡文化的薰陶之下,也走大杯量了,其實是煮完加水的增加量。但那還是咖啡嗎?那到底多少量才是真正一杯咖啡的量呢?加奶泡的拿鐵咖啡為250∼350C.C,美式咖啡200 ∼240C.C.,義式為150C.C.左右,而Espresso 為70 ∼100C.C.,如果冰咖啡就不一定了,原味冰滴一杯加冰塊200C.C.,讓冰涼度過暑夏,而加鮮奶泡或奶昔類冰咖啡約300C.C.。至於一杯熱咖啡外帶,如果變涼了,那咖啡肯定走味,所以可以預先煮好咖啡再拿去冰凍,等有空想喝時再加熱,香氣一樣是瀰漫吸引人。在此和大家分享,目前市面許多糖都是精製糖,它是癌細胞的最佳食物,而且糖份過多造成人體攝取過高熱量;奶精、奶油球找不出一點真奶,只有反式脂肪被驗出,雖然經常被媒體踢爆,但是民眾總是健忘。在國外近期研究報告指出,糖是致癌的物質,跟慢性疾病相當關聯。好咖啡:不心悸、能舒眠一般穀糧經過焙炒後,焦香中帶微苦,而咖啡因無色、無味、微苦,主要是因為咖啡中氯原酸的成分,經過焙炒而產生微苦的氯原酸內酯。所以,咖啡汁液會苦屬正常成分,但是咖啡豆在經烘焙焦糖化的過程中,果酸轉化和碳水化合物加乘產生的回甘,只有在原味時較能完全表現出來。簡單講,一杯好咖啡不可能讓會心悸者心悸;再晚喝,也不能影響您的睡眠,而且要能舒眠;不加任何甜味與香料添加物也要香甜回甘,咖啡絕對不會傷害到腸胃或造成胃酸過多;而且能加速刺激腸胃蠕動,輕鬆大量排出宿便。要健康,不只是重口感很多人排斥黑咖啡,覺得很苦怎會美味呢? 筆者父親就是其中一位,說那是中藥,苦! 不喝。可是在翁學長的好意邀請又不好意思不喝,再苦也喝了一杯,慢慢隨著時間過去,有一天發現他也能喝到三杯的量了,問他會苦嗎? 他說不會啊! 怎麼差那麼多? 因為他知道第一口忍一下,慢慢越來越好喝,到最後就能享受喉韻回甘的滋味,有時他甚至會說給我一杯咖啡吧! 原來他也迷上咖啡了。如果您周邊有朋友每天大量喝咖啡,而且是加甜味劑,不喝就沒精神,無法好好作息,那已經是上癮的傾向了。有很多例子,因大量喝甜味咖啡造成糖份過高,引起血糖失調,直到某天暈倒送醫,才在醫師的警告下,喝咖啡時改加入糖尿病患者用來替代蔗糖的木糖醇,而它的甜度與蔗糖接近,熱量約蔗糖的六成左右。木糖醇是從白樺、玉米、或覆盆子等植物中萃取,再經加氫還原而來。雖然在初期不需要胰島素來分解,但長期食用,還是會造成胰島素負擔,導致血糖升高;當然也曾有報導木糖醇的負面分析,其實木糖醇加氫就有負面的氫化作用。因此還是建議朋友,無論如何,嘗試黑咖啡微苦後的回甘,調整您的味蕾,選擇健康養生的咖啡吧。雖然筆者大力的推廣黑咖啡養生理論,但並不是每一杯黑咖啡都是養生的好咖啡,豆質的好壞,加上身體體質耐受力等因素,都有可能會讓人不舒服。如果您喝完咖啡有不適時就應停止飲用,多喝水代謝。但如果第一口苦味,就讓您忍不住加入甜味劑,那再差的咖啡都會因甜味劑的掩蓋,而在不知不覺中傷害身體。如同廚師料理時,因菜色鮮味不足而加入鮮味劑,您用餐完馬上會有口渴的感受一樣。但我們要的是健康,而不只是重口感。三杯咖啡享受理論幾次在咖啡課堂上和大家分享,基本三杯咖啡的享受理論,首先會請同學從第一杯第一口開始記錄味蕾感受,直到第二、第三杯喝完,每位同學彼此分享記錄中的三杯味蕾差異,幾乎每位都會說,第一杯第一口很苦;第二杯不苦、回甘很明顯;第三杯即明白為何很多人要喝原味咖啡了。原味咖啡擁有各種飲料中少有的濃郁、無糖卻持久的甘醇口感,長留口腔舌根。如果平時無糖不喝咖啡者,經過上課或連續三杯黑咖啡洗禮,接著給他一杯加糖咖啡,這位同學或朋友馬上會說:這是糖水,不是咖啡。從此改掉加糖及奶精的習慣。咖啡是多纖維性飲品食品的成分中只要含有酚類,就有抗氧化效果,咖啡、茶、蔬果都是。營養學家廣為提倡天天五蔬果是有根據的,那五種蔬果是需要多少量呢? 和各位分享,每餐蔬菜和水果各約一個拳頭大的量。多纖維性物質會將體內腸道自由基包覆以排出體外,被認為是腸道的清道夫,而咖啡也是多纖維性飲品。運動時呼吸加速,心臟幫浦大量輸送高含氧血液至全身,讓體溫升高,曾有醫學專家發現,人體長期體溫升高超過37.5度時會使體內癌細胞凋亡,約略可知保持天天運動者,為什麼會較健康且精神飽滿,因長時間體溫升高,運動提升了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運動讓體溫升高,加速毛細孔排汗,排汗是人體代謝途徑的一種,它具有排毒功能,如果各位的時間及環境無法允許運動,也可藉由泡熱水澡,讓皮膚出汗、排毒、保濕。而皮膚表層薄薄一層油脂保護裸露的毛細孔,展現美容效果。咖啡讓身體各器官活化,加速血管收縮、胃液分泌、腸道蠕動,快速排便同時排毒。在人體排泄器官中,腎臟為主要排泄器官,多喝咖啡會促進體內物質經生化作用,增加親水性,促進尿液排出,經由腎絲球體及尿小管被動與主動運輸分泌,快速將代謝產物排出,不致累積毒素,而血漿中的毒素,和代謝產物會運送到尿小管中,如不快速排出它會與小分子蛋白質結合,會使有毒代謝產物又再回收至腎小管,引起毒性產生,所以喝咖啡利尿,對人體排毒功能貢獻很大。其次,大腸排便如不順暢,導致便秘,腸道中水份被回收以致糞便乾燥,致癌糞素再度回抽利用,體態會變胖,皮膚無光澤,甚至粗糙,精神變差,癌細胞活躍,是年紀稍長女性常有的困擾,可以試試喝咖啡,每天五、六杯,任何時間皆可,它會刺激腸道、順暢排便。喝咖啡順暢排便的快感是很多人的寶貴經驗,尤其是配合早上運動,效果最明顯,保持每天兩次以上的排遺習慣,身體機能活化,基礎代謝率提高,筆者就是因此瘦身成功。咖啡的新鮮度與保管方法在媒體或書本中常看到說明咖啡熟豆要密封,那為何又要透氣閥呢? 其實咖啡生豆會呼吸,經過烘焙完成更會呼吸,吐出惰性氣體保護熟豆,是自然界中的奧妙。惰性氣體會自然天成,保護豆子新鮮度持久,會造成膨罐現象是正常的。豆子新鮮度高,熟成後馬上裝袋會有膨袋現象,這不是腐敗,而是保鮮現象。許多咖啡豆商似乎知道或不知道,為了不膨罐或膨袋,就讓烘完豆子跟空氣接觸,使惰性氣體流失,此時豆子也會吸收空氣中水分,如此就較難對咖啡熟豆保鮮。保鮮存放,簡單有撇步許多人會問咖啡豆如何保鮮存放,其實很簡單,首先看清楚烘焙日期,記載三個月內屬新鮮;包裝為密封、不透明;不接近熱源,室溫存放,不能儲放於冰箱,因為每次從冰箱取出打開,由於高度溫差,袋子裡外會馬上附著凝結的水氣,一而再的增加濕度,豆子就會不新鮮。筆者曾做過實驗,放室溫一到二個月和同時期儲放冰箱作對照,室溫中豆子香氣香濃不變;而冰存的咖啡香則淡淡的。一般咖啡豆會呼吸,同時豆子帶有油脂,如果將豆子冷凍或冷藏,會將豆子中油脂凍結而無法呼吸,導致風味流失。密封小包裝保有新鮮咖啡豆要小包裝,存放密封袋或密封罐,儘快泡完趁新鮮,但是我們也常看到有人為了低價省錢買大包裝,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喝完,那已經不新鮮了。大袋中經常打開接觸空氣,讓細菌孢子跑到咖啡袋中,讓鮮度降低至腐壞而不知。新鮮豆子從外觀乾燥、香氣逼人,就很清楚新鮮度,讓人衝動馬上沖煮喝一杯咖啡。濾紙掛耳式鮮度難辨筆者對濾紙掛耳式咖啡較擔心它的鮮度難判別,磨成粉狀無法從豆子外觀判別鮮度,而且粉粒磨成時,咖啡香流失,所以掛耳式很難喝出好口感,只能方便解饞,很難解渴,它的成本高,包裝時手部接觸面積大,衛生也是問題。當然三合一或二合一咖啡內容物不營養,無法和新鮮烘焙豆子相比,但是掛耳式咖啡嘗味者的選擇,以及特別偏好這種口味的愛好者眾多,因為攜帶方便,沖泡也方便。延伸閱讀: 雙親失智 差點拖垮銀行經理家庭●書籍介紹健康喝咖啡:咖啡有益健康的神奇密碼【增訂版】作者:王神寶 出版社:晨星出版日期:2015/12/11作者簡介/王神寶致力於健康咖啡的推廣,舉凡大大小小的公益團體贊助咖啡免費暢飲,接受各單位邀請擔任咖啡研習講師,偶而出任電視劇、廣播推廣健康咖啡等,都有他的身影,其對健康咖啡的執著無人能比。學經歷:中興大學 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 碩士亞洲大學 營養保健生技學系 學士現任富苑咖啡主題旅遊會管董事長現任中華民國青年創業協會總會長 中區會長
-
2020-04-16 名人.好食課
不是乳清蛋白!營養師:運動後吃這食物不鐵腿、更能強化成效
「運動是不是不能吃東西?更容易胖?」「運動後是不是要喝乳清蛋白?」「增肌減脂該怎麼吃?」這一兩年來,民眾運動比例越來越高,營養師在演講或寫相關專欄時,總是會被問到運動前後要怎麼吃才對,像是很多人追求運動前後的補充,開始吃低碳的運動沙拉、運動後喝乳清蛋白等。這次專欄要分享與破解常見的迷思,還有和大家分享容易忽略的營養素是什麼!不是每一種運動都需要運動補充的!這是最常見的迷思,很多人看了網路資料或是教練的分享,就覺得「對!運動就是要補充!」,但你有想過運動強度這件事嗎?如果只是快走個20分鐘、舉啞鈴練二頭肌練個5組各10下,這樣還需要吃嗎?沒消耗多少大卡就吃多了熱量,反而容易造成負擔喔!所以,重點會是在你的運動強度!如果運動的強度大於心率130-140,總運動時間超過一小時,消耗的卡路里約在200-300大卡以上,才真的需要運動補充!運動前該吃嗎?又該吃些什麼?一般而言,運動前會需要吃一點點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像是小餅乾類的,整體熱量不要超過100大卡,這些餅乾不會佔據太多的胃部空間,避免劇烈運動造成的胃部不適感,而且小餅乾類會慢慢的釋放碳水化合物進入血液中,補充運動時所需要的血糖。營養師也建議在運動期間,除了需要持續少量的補充水分以外,也可以考慮喝無糖黑咖啡!黑咖啡中有咖啡因可以促進運動表現,讓你可以運動的更久!想增肌減脂,運動後又該怎麼吃? 吃高蛋白就夠了嗎?健身房裡幾乎每個人都人手一瓶乳清蛋白飲,彷彿只要吃蛋白質就夠了,但這個是錯誤的想法,要視運動的目的是減脂還是增肌而定。減脂的族群在運動後的飲食需要有優質的蛋白質,但要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才可以好好的減掉脂肪,像是便利商店賣的茶葉蛋或一塊舒肥雞胸肉、無糖豆漿或是半包隨手包的堅果,不會有太多碳水化合物,又有充足熱量,都是減脂族群很好的補充來源。若是要增肌,人體需要快速的汲取胺基酸到肌肉中才能修補和促進肌肉生長,因此應該更重視足夠且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比例約為2-4:1,才能促進胰島素分泌而幫助胺基酸快速進入肌肉中利用,建議可以攝取含糖豆漿、優格和香蕉,或是在運動後搭配堅果食用。由於堅果中的優質蛋白質,也可以幫助我們在運動後修復肌肉,堅果也是運動後不錯的選擇,例如含有果乾的堅果,或是買一盒含糖優格並撒上半包的堅果,也符合運動後增肌的補充原則,除此之外,營養師提醒大家,運動族群不只要關注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更要注意微量營養素的攝取!運動後吃堅果,補充微量營養素,讓你不抽筋、不鐵腿,更能強化運動成效!堅果不只是營養素補充,也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效果,堅果含有oleic acid(油酸)、α-linolenic acid (α-亞麻油酸)等優質脂肪酸,研究顯示補充α-linolenic acid(α-亞麻油酸)可以與EPA等脂肪酸能協同降低發炎反應,並可能有助於增加肌肉強度和影響細胞對能量的利用效率,多吃一些堅果更是運動補充的好方法!而在過去有研究指出攝取堅果有助於提升運動的成效!2014年的研究(連結),讓運動員每天吃75克的杏仁果,並進行公路車訓練,結果發現有吃杏仁果的組別在同樣時間下可以騎更遠,代表吃杏仁果可以有更好的運動表現,且提高了身體對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運動族群一定有「鐵腿」和「抽筋」的經驗,鐵腿其實不是網路謠傳的乳酸堆積,而是發炎的症狀!過去也發現常攝取抗氧化物質可以有效避免鐵腿的症狀,像是補充足夠的維生素E,就能可能有效降低這種延遲性肌肉痠痛的問題(連結)。在抽筋方面,除了常見的鈣質不平衡會導致抽筋以外,鎂缺乏也很容易發生抽筋問題! 堅果的鎂含量也十分豐富,長期常態的攝取,就可以幫我們補充鎂離子,預防運動抽筋的問題。堅果是我們最常忽略的食物種類,維持平常和運動後都來吃點堅果,能幫助補充微量營養素,預防運動的問題,讓運動成效更好!營養師建議,挑選時要選擇包裝完整,才能避免油耗和脂肪酸氧化的問題,另外也要選擇有安心履歷標章,這代表食品廠可以做到溯源管理,讓消費者更安心!【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運動前後怎麼吃? 營養師教你不可忽略的增肌減脂方法!】
-
2020-04-16 科別.新陳代謝
沒吃什麼也胖? 減重專家破除減肥3大常見迷思
許多人想方設法要減肥以維持好身材,卻因為盲目跟隨網路上未經證實的錯誤減肥方法,導致越減越肥!減重專家曾漢棋醫師提醒,民眾別誤信減肥偏方,平時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及搭配運動,維持身材並非難事。如果是中度或重度肥胖者,建議可諮詢專業減重醫師,由醫師診斷及治療,才能安全有效達到減重目標。曾漢棋醫師累積30多年臨床減重經驗,已經協助許多肥胖者成功減重,在平常門診中發現有些減重民眾使用了錯誤的減肥方法,結果花錢又傷身。以下為常見的減重迷思及正確減重方法,提供民眾參考。減重迷思一:追求快速減肥效果坊間許多減肥產品業者宣稱,自家產品能讓使用者一天瘦一公斤,或是一個月瘦20至30公斤,還會找來一些人作見證,並附上減肥前後的對比照片,使減重者心動下訂,但結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曾漢棋醫師說明,從生理學角度分析,一公斤之體脂肪相當於7,700大卡熱量,因此想要減掉一公斤的體脂肪,就需要減少熱量攝取及增加熱量消耗達7,700大卡。 舉例來說:一個體重100公斤的人,如果他日常工作都是靜態活動,一天大約消耗3,000大卡熱量,若兩天半的時間不吃不喝,能減少熱量攝取7,500大卡,也就是減少一公斤的體脂肪,而人體每減少一公斤體脂肪大約會流失0.3~0.5公斤的水分,因此,加總起來一個月大約可以減掉體重15公斤,相當於15%體重,這已經是減重的極限。但是這種完全不吃任何食物的減重模式,現實中不太可能發生。如果減肥者每天減少熱量攝取約700大卡加上增加運動消耗300大卡,一個月可減少體重4-6公斤。減重迷思二:單靠運動減肥,不用飲食控制美國德州某知名運動中心,曾經做過運動減肥的大規模人體實驗,每位受試者不需要做飲食控制,單靠運動減重,結果平均每個人一個月只瘦0.3-0.5公斤。減肥的關鍵70%靠飲食30%靠運動,單靠運動是很難成功的,因此想要減肥成功,最好是飲食控制及運動雙管齊下。 曾漢棋醫師建議,減重者的飲食控制可以採用「倒金字塔飲食」,此類飲食法中將油脂類及澱粉類攝取減少,而蔬菜類要吃最多,至於蛋白質類攝取要比平常人多一些,另外減重期間也要補足維他命、礦物質及水分,水分一天要超過2,000 c.c.以上,以提升人體新陳代謝率。 減重迷思三:低醣飲食減肥法比較快?「生酮飲食」減肥法是近期國內風行的減肥方法,在減少醣類(碳水化合物)攝取的同時,脂肪類攝取增加,然而低醣飲食對於減重來說,並不是有利的方式。脂肪一公克含有9大卡的熱量,碳水化合物一公克4大卡,且脂肪類食物的飽足感不如碳水化合物,導致要吃得更多才會有飽足感,熱量很容易超標。 曾漢棋醫師說,若從細胞對營養素利用的優先順序來看,人體細胞會優先利用葡萄醣做能量來源而非脂肪,因此脂肪攝取後容易囤積在體內。另外,碳水化合物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保護人體的結構蛋白質,如肌肉內臟及抗體等不會流失,因此,一天至少攝取100公克的碳水化合物。其實,人體經由碳水化合物形成脂肪的效率很低,一天最多才形成20公克的脂肪,等於50天才會胖一公斤,對於造成肥胖原因來說,根本微不足道。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想瘦又怕餓? 8種減肥食物市場裡就能找到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
2020-04-14 名人.好食課
吃早餐是不健康的?營養師:其實吃不吃早餐不是重點
你是不是常常這樣,每天早上打開外送平台APP、走進便利商店或早餐店都不知道要點些什麼!隨便買個早餐,到公司囫圇吞棗後就開始忙碌起來,但到了10點多就開始沒精神而呵欠連連!其實,這都是早餐吃錯惹的禍!這次的專欄,好食課營養師要分享如何選擇正確的早餐,並推薦早餐的搭配菜單,讓你提升白天專注力!高糖高精緻澱粉,上班族常見的早餐問題有人說吃早餐是不健康的,但其實我認為吃不吃早餐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早餐內容吃了些什麼!回想一下我們每天的早餐,是否都是大量的精緻澱粉,像是饅頭、白吐司、麵包,再搭上含糖奶茶或紅茶呢?接下來就用便利商店常有的鮮食,來估算一下幾種組合和大家說這樣組合的問題!➤ 烤雞三明治 配 含糖豆漿熱量:495大卡營養素含量(佔比):碳水化合物46.6克(37.7%)、蛋白質31.4克(25.4%)、脂肪20.3克(36.9%)糖量(佔比):25.2克(17%)➤ 火腿起司蛋堡 配 含糖奶茶熱量:379大卡營養素含量(佔比):碳水化合物58.2克(61.4%)、蛋白質14.5克(15.3%)、脂肪9.8克(23.3%)糖量(佔比):32.7克(34.5%)➤ 鮪魚飯糰 配 柳橙汁熱量:385大卡營養素含量(佔比):碳水化合物77.3克(80.3%)、蛋白質7.6克(7.9%)、脂肪5.1克(11.9%)糖量(佔比):36.9克(38.3%)計算這三種常見的便利商店早餐組合後發現,三大營養素都不符合均衡飲食的比例(碳水50-60%、蛋白質15-20%、脂肪30%),甚至鮪魚飯糰與柳橙汁的組合,碳水化合物的熱量佔比超過80%。除此之外,這些搭配組合還存在蛋白質不夠、精緻糖過高的問題。「糖」的熱量佔比竟然可以達到38%,而且每一種組合的糖含量都逼近,甚至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糖上限量(每日熱量的5-10%)。所以,好好改變選一頓早餐!讓上班表現更好吧!早上喝杯鮮奶,取代含糖飲料改善營養不足與健康問題!上班族幾乎都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就屬鈣質了!鈣質對於上班族非常重要,其實不只與骨骼健康有關,鈣質也與神經有關,若攝取不足也可能造成情緒低落。日本研究發現,乳製品和鈣質攝取不足的女性上班族,憂鬱症的發生風險有顯著提高,若可以補充足夠的鈣質或乳製品,憂鬱症的風險則大幅減低(連結)。一直以來,我們的鈣質攝取狀況十分不好,根據102-105年國民營養調查,19–44歲男生與女生的鈣質攝取量僅分別達到建議量的50%與46%,而最佳的來源就是鮮奶,相較於其他飲品,鮮奶的鈣質含量是豆漿的6.6倍、奶茶的9倍、果汁的33倍!這也是為什麼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每天要攝取2杯乳製品的原因(每杯240毫升)!以食品成分資料庫的數據,一盒230毫升的盒裝鮮奶就可以提供近230毫克的鈣質,若一天2杯就可以補充到近460毫克的鈣質,能補上鈣質不足的缺口。除了鈣質以外,掌管著能量代謝的維生素B2也是剛好在建議量的標準而已,若飲食再不均衡時就可能有攝取不足的風險。在維生素B2方面,每盒鮮奶有近0.4毫克的含量,每天喝2杯能補充近0.8毫克,幾乎達到建議攝取量的50%!過去也有學者猜測,精緻糖會促使血清素的分泌而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所以早上若攝取含糖飲料和較多的精緻澱粉,就容易讓我們在10點、11點時感覺到疲累與昏沈。營養師建議早餐要避免喝含糖飲料,必且選擇更多的優質蛋白質。因此推薦用鮮奶取代含糖飲料,不僅提高蛋白質攝取,又能補充到鈣質和維生素B2,讓我們活力好,上班表現更好!營養師建議早餐可以這樣搭確實健康早餐的選擇不多,早上也很難吃到蔬菜,但如果我們一點一滴地從最簡單的地方做起,像是多一點蛋白質、補一點水果,在其他餐食補充回早餐不足的營養,營養師就以上述的NG搭配進行簡單的改良,讓我們從早餐開始吃得更健康吧!➤ 烤雞三明治 配 全脂鮮奶 加 茶葉蛋1顆➤ 火腿起司蛋堡 配 全脂鮮奶 加 水果盒1盒➤ 鮪魚飯糰 配 全脂鮮奶 加 茶葉蛋1顆這樣除了改善精緻澱粉或糖的問題以外,又能接近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中,每天早晚一杯奶和每餐水果拳頭大的建議,就可以讓我們更加的健康!早餐是我們最容易喝到甜飲料的時候,調查也指出有43%的成年人(19-44歲)每天攝取1-2次以上甜飲料,但其實早餐是我們能得到充足營養的時機。跟著營養師的搭配吃,攝取充足的蛋白質營養,避免攝取含糖飲料,又能補充到鈣質與維生素B2,讓上班族有更好的元氣!如果想要更控制熱量的話,全脂鮮奶也可以改成低脂鮮奶喔!【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早餐營養對了,上班表現就對了!營養師推薦這樣搭菜單,讓你一天精神都飽滿!】
-
2020-04-13 養生.聰明飲食
常常失眠睡不好?睡前吃5種小點讓你一覺到天亮
現代人生活忙碌,步調緊湊,為了工作,往往睡眠不足,小心壞了健康。為了更好的睡眠,營養也與良好的睡眠品質息息相關,營養師Kristin Kirkpatrick表示,富含維生素B6,B12和葉酸的食物,會影響血清素分泌─有助增加睡眠品質,快快看看營養師建議的5種助眠食物。1複合型碳水化合物複合型碳水,如全麥麵包、燕麥、全麥餅乾和糙米。避免使用富含單醣的碳水化合物,包括麵包、麵食、甜食(如餅乾、蛋糕和其他含糖食品),這類食物傾向降低血清素水平,不會促進睡眠。2瘦肉蛋白瘦肉蛋白包括低脂乳酪、雞肉、火雞和魚。這些食物的色氨酸(tryptophan)含量較高,有助增加血清素的濃度。另外,避免攝取高脂乳酪、雞翅或炸魚,這類食物消化時間較長,讓你不容易入睡。3好脂肪不飽和脂肪酸不僅有助心臟健康,還可以改善血清素水平。例如花生醬和堅果(如核桃、杏仁、腰果等)。避免攝取含有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的食物,例如炸薯條、薯片或高油脂零食,恐使血清素降低。4飲料睡前喝一杯溫牛奶或花草茶有助睡眠,例如洋甘菊或薄荷茶。至於含咖啡因的飲料,Kristin Kirkpatrick建議難以入睡的人,在下午2點之後就不要再喝咖啡因飲料,因為咖啡因影響因人而異,但對這類人而言,即使是最少量咖啡因都會讓人睡不著。5新鮮藥草新鮮藥草對身體有鎮定作用。例如,鼠尾草和羅勒所含的化學物質可減輕緊張感並促進睡眠。Kristin Kirkpatrick建議,試著用鼠尾草和羅勒自製義大利麵醬,這很容易做到,自製調味醬的糖度往往比較低。但是,晚上應避免使用紅辣椒或黑胡椒之類的草藥,它們過於刺激。助眠小點心 營師師推薦這樣吃1香蕉配低脂優格。2低脂茅屋起司配全麥餅。3全麥餅乾塗花生醬。4蘋果配低脂優格。參考資料:1.5 Foods That Help You Sleep(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睡覺也要有儀式感! 專家分享5招讓你更好入眠 失眠不只是睡不著! 5種睡眠習慣都會搞壞心情、傷身體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想睡得更好 上床前做對3件事
睡眠不僅能讓身體休息,也是大腦構成新神經連結的時候,對於學習與記憶力非常重要,對身體健康和情緒狀態亦有重大影響。然而隨著年齡增加,睡眠模式會改變。最重要的變化包括連續睡眠減少(醒來的次數增加)、最深層睡眠階段減短或喪失、打盹次數多了,往往在被窩的時間也更多了。健康老年人的睡眠研究也看出一些性別差異:老年男性的睡眠維持能力比老年女性差,不過年齡較大的女性比起男性,更可能有睡眠問題與服用安眠藥習慣,這可能是因為她們比較願意說出自己的擔憂,也可能因為她們對睡眠品質和睡眠不足問題比男性更敏感。規律運動 避開睡前3小時既然睡眠、記憶、身體健康和情緒穩定之間有重要關係,如何才能影響睡眠讓身體更健康呢?歸根究柢就是配合自然晝夜節律,善用自然睏倦期。需要睡覺時,最好避開讓你保持清醒的因素,如光線或是咖啡因,同時採取減壓措施,創造適眠環境。規律運動對睡眠影響很深,能幫助人更快入睡,睡得更安穩。不過運動時間很重要,睡前3小時以內別運動,因為運動會提高體溫、意識和警覺。運動也有助於調整睡眠周期,例如,早晨在陽光下運動,有助於晚間睡得更香甜。睡前喝酒 反而更容易醒酒精和咖啡因都會干擾睡眠,睡前至少3小時限制酒精,酒精會減短深度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的時間,增加醒來次數,進一步破壞睡眠。此外,酒精會使睡眠呼吸中止狀況加劇。親密關係 千萬別太激情睡前和愛侶做愛是令人愉快的助眠方式,不過太激情的情境顯然反而會干擾到睡眠。如果上床睡覺30分鐘後,還是輾轉反側,無法入睡,就下床做些沒有刺激性的活動,等到覺得睏了,再回床上睡覺。午餐後有點睏倦,是生理睡眠周期的正常特徵,白飯、白麵包等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或是含糖含酒精的飲料會讓人更容易覺得累。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種警覺性短暫降低的感覺,尤其是在咖啡因過量或工作壓力大的情況下。如果你午餐後想睡覺,20~30分鐘的午睡會使你精神煥發,不會打亂夜間睡眠周期。不過長時間的午睡或傍晚小睡可能會破壞睡眠覺醒周期,讓失眠更嚴重,起床時,也會有一種迷茫和迷失方向的感覺。(本文摘自《老的藝術:高齡醫學權威的身心抗老祕方》,天下文化出版)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關於「睡覺」大小事↘↘↘】。陶晶瑩步入半百「保養之道」 寧不賺錢也要早睡。如何讓肌肉休息?睡眠品質是關鍵!。睡眠不足小心每天多吃2碗飯!。女性如捍衛自己的睡眠主權?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4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術後怎麼保養 營養師教你吃出元氣精神好
文/郭岳潭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5期 癌症原來稱作是「絕症」、「不治之症」,拜現代醫療科技不斷精進,罹癌存活時間不斷拉長,病患的生活品質也逐步提升;2006年起,世界衛生組織重新定義為「癌症是一種慢性病」,是可以治療、控制,甚至能夠治癒的。4成癌患死於營養不良,發炎是原因根據研究發現,高達4成的癌症病患,最終因為營養不良而過世,而非死於癌症本身。文獻統計就發現,大約有52~79%的癌症病患有「惡病質」,也是癌症病患營養失衡及體重下降的常見原因。現今的研究證據證明,癌症與發炎反應之間彼此影響,發炎會造成癌友出現厭食、發燒、失眠、惡病質、增加化療藥物中毒機率等症狀,同時也會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惡病質會造成細胞激素活性增加、胃腸功能降低、代謝率增加、肌肉蛋白分解上升、肌肉蛋白合成降低,以及放化療等治療反應下降,最終增加癌症死亡率及其他併發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專責營養師洪若樸指出,惡病質是造成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症狀包括厭食、體重減輕、貧血、消瘦憔悴等。 體重減少5%,降低癌症存活率根據研究顯示,高達50%的癌症病患在診斷出癌症時,已經出現體重下降的情形。洪若樸表示,當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的癌症病患,營養不良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只要體重減少5%,治療耐受力就會變差,同時會增加術後併發症,造成存活率下降。程涵宇觀察發現,癌症病患可能因為放化療而產生治療副作用,例如口腔潰瘍、牙列不良、腸蠕動速度降低、腸阻塞、便秘、腹瀉、噁心、嘔吐、疼痛、味覺及嗅覺改變等,容易造成進食量不足而營養不良。抑或是容易聽信偏方,又缺乏正確的食物營養、份量,以及營養品選擇觀念。洪若樸也觀察到,不少癌症病患會迷信「飢餓療法」,認為可以「餓死癌細胞」,不能吃得太營養,以免癌細胞容易長大;事實上,營養攝取不足,反而會造成營養不良,更容易導致體重減輕、體力變差,甚至死亡。 癌症病患建議高蛋白飲食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癌症病患吃什麼都可以,最好是營養均衡的多樣化飲食。洪若樸表示,癌症病患的蛋白質攝取量要比罹癌前增加50%,熱量也要多增加20%,在治療期間攝取的營養充足,不但可以維持體重,也較能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同時具有減少感染風險、加速傷口癒合、促進復原等好處。程涵宇說明,高蛋白飲食有助於促進癌症患者的肌肉合成,可以維持體重及肌肉量,一般建議癌症病患的熱量需求,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25~30大卡,蛋白質攝取量則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1.5克,可以幫助維持體力及肌肉量,也是合成體內白血球、紅血球重要的營養素。6種食物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程涵宇建議,癌症病患除了攝取高蛋白質飲食外,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發現,飲食攝取富含各種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以及其他植物性食物,更有助於降低罹患多種癌症及復發的風險。◎花椰菜效果:花椰菜含有能抑制癌症的胺基酸及蛋白質,泛稱為「異硫氰酸鹽類化合物」,特別能對抗乳癌、肺癌,還能減少化療毒性,加強免疫反應;富含的蘿蔔硫素外,也含有強效的抗癌物質。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甘藍菜、芥蘭菜、羽衣甘藍、大頭菜、高麗菜、蘿蔔等。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乳癌。◎胡蘿蔔效果:胡蘿蔔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A、酚酸。根據研究發現,血液中的總類胡蘿蔔素及β-胡蘿蔔素較低,與整體癌症風險有關;經常食用富含類胡蘿蔔素的食物,可能會降低癌症風險。降低癌別風險:口腔癌、咽癌、鼻咽癌、喉癌、食道癌、肺癌、胃癌和結直腸癌(厭氧消化道)等癌症。◎藍莓效果:藍莓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花青素、黃酮醇、酚酸及維生素K。根據多項研究發現,食用藍莓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抗氧化活性,且具預防DNA損傷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蘋果效果:蘋果具有與腸道微生物結合的膳食纖維及多酚化合物,富含黃烷醇、黃酮醇,果皮中有特別的三萜類化合物,有助於形成降低癌症風險的環境。研究發現,蘋果對於降低乳癌風險的效果特別好。降低癌別風險: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喉癌、肺癌、乳癌。◎櫻桃效果:櫻桃是褪黑激素含量最高的食物之一,且富含花青素、膳食纖維、酚酸、維生素C、β-胡蘿蔔素、黃烷醇、紫蘇醇,研究發現具有預防癌症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鼻咽癌、喉癌、食癌、胃癌、大腸直腸癌等消化道癌症。◎黃豆效果:黃豆富含大豆異黃酮、皂苷、酚酸、植酸、酶調節蛋白、鞘脂。異黃酮為植物性雌激素,具有抗癌的效果;皂苷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及預防癌症;酚酸能阻止癌細胞擴散;植酸為抗氧化物;鞘脂則可調節細胞生長,讓異常細胞自我破壞。根據研究證實,全豆食品富含膳食纖維,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每天吃一份全豆食品,例如:黃豆20公克、毛豆50公克、豆腐80公克、無糖豆漿240毫升,平均可攝取到7公克蛋白質及25毫克異黃酮,可降低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癌別風險:乳癌、大腸直腸癌。癌症營養補充3觀念我們從飲食攝取到3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經過重重化學反應,最後產生能量及熱量,提供我們的身體使用。根據研究顯示,癌症病患早期的營養支持非常重要,不但可提高化放療法的完成率,還可以減少住院天數,平均從13.5天減至3.2天。洪若樸建議,根據《2017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營養指南》,癌友們除了熱量與蛋白質要補足之外,應該加強補充能幫助抗發炎的營養素,例如N-3脂肪酸、魚油EPA。另外,針對手術的上消化道癌症患者,則建議在手術前7天均衡營養外,應加強補充魚油、核苷酸、精胺酸等免疫營養素,可顯著抑制癌細胞發炎因子產生。◎抗發炎營養素: 魚油、N - 3 脂肪酸(EPA)效果:對於正在接受化療且有體重減輕,或營養不良風險的晚期癌症患者,建議補充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的主要成分為EPA與DHA,研究顯示,EPA才可合成抗發炎因子,且同時抑制促發炎物質的生成,透過雙重機制來幫助降低發炎反應、改善食慾及穩定體重脂肪占比。另外,坊間常見的藻油與魚油EPA並不相同,藻油主要提供的為DHA,對於降發炎的幫助並沒那麼大。洪若樸補充,若是「純素」癌症患者,可選擇藻油來取代魚油,以補充EPA、DHA及Omega-3。根據大型研究顯示,晚期肺癌患者每天補充2.2公克的魚油EPA,較能維持體重、肌肉量,以及較少發生厭食、疲倦、神經毒性;每天補充1.5克的長鏈N-3脂肪酸EPA,可改善食慾、降低減輕體重及術後發病率,並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量。怎麼吃:每天補充4~6公克的魚油或1~2公克的EPA。◎醣類占比:精製糖少吃,但醣類攝取要足量效果:醣類食物富含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延續生命不可或缺的碳水化合物,也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部分癌友誤信網路謠言,認為癌細胞愛吃醣,只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就能降低癌細胞活力。然而當能量來源不夠,會轉從蛋白質與脂肪分解能量並搶走營養,因此,不吃醣根本餓不死癌細胞。根據著名期刊《TheLancet》最新一篇針對15428人,持續追蹤25年的研究顯示,低醣飲食(占總熱量
共
2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