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疫情
共找到
14360
筆 文章
-
-
2022-07-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重複感染」如何判斷?醫揭「這年齡層」風險竟比老人高
新冠肺炎重複感染已有最新判斷定義,但民眾也疑惑想預防重複感染,要多久才能放心?哪些人最容易重複感染?北市聯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特別整理國外研究回應,並點出染疫年齡層出現「1現象」最容易二次染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最新「重複感染」定義應符合以下2大標準:.3個月以上,快篩陽性或PCR Ct值小於30者 .在1~3個月間,症狀惡化者,快篩陽性或PCR Ct值小於27重複感染年齡愈小機率愈高 針對重複感染的時間性,北市聯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在臉書粉絲頁強調:「間隔3個月以上的再感染絕對存在。」他舉法國研究指出,自從Omicron變異株出來之後,再次染疫風險是過去的6倍以上。 英國研究也統計,再染疫的機會是隨「年齡層降低」而「遞增」,10~14歲、15~19歲的再染疫機會,遠比成人、老年人都還來得高。 姜冠宇提醒,再次染疫也會增加疾病研究程度。以華盛頓大學研究分析,與首次感染的人相比,重複感染會增加以下疾病的發生機率: .全因死亡、住院肺部疾病嚴重程度 .增加心血管、凝血和血液系統、糖尿病、疲勞、胃腸道、腎臟、精神健康障礙、肌肉骨骼和神經系統等疾病風險 此研究是抽樣310,223人至少有一次確診者,排除30天內死亡者不計,在第一次感染新冠肺炎後的30天後到6個月內,有38,926人再次感染,且首次感染與二次感染平均間隔79天。以下為重複感染比例: .二次感染:36417人,佔12.29% .三次感染:2263人,佔0.76% .四次以上感染:246人,佔0.08% 重複感染後病症會變嚴重 他解釋,以上風險在重複感染的急性期,最為明顯,但急性期後期,也持續存在風險,大多數在重複感染後6個月,仍然有病症明顯變嚴重的風險,也就是所謂長新冠的可能。若遇到疑似重複感染,要謹慎看待、積極處理,拋棄過去3個月內不用匡列的舊觀念,在6個月內都不能掉以輕心。 姜冠宇呼籲,台灣在經歷一波BA.2肆虐之後,還要面對變化多端的BA.4、BA.5等變異株,也許難逃染疫,但目前最重要的是要預防重症和後遺症。建議民眾盡快接種第4劑疫苗,在疫情升溫時減少活動,才能降低重複感染風險。【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175.html】
-
2022-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成免疫低下族打疫苗不易產生抗體!陷染疫恐懼
各國逐漸解封,但一項調查發現,6成癌友等免疫低下族群因接種疫苗後不易產生抗體,仍身處染疫恐懼,不僅不敢出門,也害怕與人接觸,病友團體籲借鏡國外注射抗體來提升保護力。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降溫,多數民眾生活逐漸回歸正常,但仍有一群免疫低下的患者因罹癌、器官移植、接受免疫製劑治療等自身免疫問題,即便打了疫苗也難以產生保護力,出門處處擔心受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7月13日,全台染疫死亡個案中,癌友就占了13%。台灣病友聯盟與台灣癌症基金會4月間針對病友疫情困境進行調查,發現近8成病友已打完3劑COVID-19疫苗,但仍有35%的病友擔心即使打完3劑保護力仍不足。調查也顯示,超過一半的患者認為疫情影響就醫治療,超過6成病友因為擔心染疫,不僅不敢出門,也害怕與人接觸。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國外臨床研究顯示,免疫低下病患施打COVID-19疫苗後,抗體反應並不如一般人,其中血癌病患於接種後僅有50%能產生抗體反應,而器官移植病患則僅有31%。同是洗腎患者的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她對於病患在疫情下的擔憂與恐懼深有所感,曾聽聞有病友每次回診都非常恐懼,除了治療幾乎足不出戶心生憂鬱,導致需要看身心科。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也坦言,癌友染疫後有較高風險併發重症,但癌友在接種疫苗時可能要暫停治療、化療期間也不建議施打;即便真的打了3、4劑疫苗,也可能因自體免疫因素無法產生足夠保護力,在打與不打之間陷入兩難。隨各國逐漸解封,如何保護免疫低下病友的問題值得各界關注。吳麥斯說,目前歐美及亞洲部分國家除了藉由疫苗提升病友保護力,也利用注射抗體來被動免疫,讓免疫低下的病患也能有更高的保護力。
-
2022-07-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5確診再起?柯文哲:估台灣要出問題 會是40天後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赴議會施政報告,儘管台灣目前疫情趨緩,不過柯文哲今天也透露,新冠變種病毒BA4、BA5已經在歐洲國家開始復發,根據今天的疫情情報,日本、韓國的確診數正在上升,柯說,「我估計台灣要出問題,會是在40天後」。柯也提到,目前台灣疫情趨穩,但要利用這一個月時間,將台北市的防疫系統重整一次,目前看歐盟確診數又開始在上升,不過這個上升,也還要觀察一個東西,就是死亡數有沒有上升,若確診數上升,死亡數沒有上升,就代表新冠病毒真的慢慢流感化,但如果確診數上升,死亡數上升,就不要輕敵,還有一個多月時間觀察。柯文哲也提到,疫情趨緩下,政府還是要做一些振興,北市府這幾天就會宣布振興方案,有籌了一些錢。柯表示,去年台北市政府發熊好券,北市府分析,乘數效應達到1.72倍,「還可以....」,但若可以政府發的錢,可以更有效帶動經濟復甦,還要再研究。
-
2022-07-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7月底解散指揮中心? 莊人祥:沒有這樣的事
衛福部長兼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正式請辭,但行政院尚未准辭也未公布指派人選。但外傳指揮中心將於7月底解散,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一直傳出這樣的說法,「但沒有這樣的事」,也不知道解散有何條件。而今天起放寬國人、持有效居留證、來台轉機等三類人,可不用再持2天內PCR報告即可搭機。但外界擔心面對BA.4、BA.5變異株,是否會取消入境放寬政策。莊人祥表示,免PCR政策主要是參考國際如澳洲、菲律賓、新加坡、美國、加拿大、歐盟等,但入境後仍有深喉唾液檢驗以及「3+4」檢疫等,都可以針對可能的境外移入個案進行偵測,未來會針對整個疫情進行詳細監測並做滾動檢討。而根據國內民眾接種第三劑疫苗的時間,保護力約可持續到8月中。因此8、9月可能BA.4、BA.5有一小波流行,而國內疫情如果持續往下降,未來BA.4、BA.5上升的幅度也不會太大,因此會盡量將疫情降到最低。莊人祥也表示,國內今年已針對莫德納採購2000萬劑疫苗,其中包含次世代疫苗,如有問世即可下單。目前還有1000萬劑的額度,而莫德納次世代疫苗預計9月底、10月初問世,已請廠商提供文件,持續給食藥署進行審核。另外,4月與BNT簽署合約,當中也包含次世代疫苗,今年還有400萬劑的擴充合約,廠商如有開發出來,有400萬劑可以買,而明年也有500萬劑擴充。
-
2022-07-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最後一場衛福部務會議 陳時中: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上午向行政院長蘇貞昌請辭,目前行政院正審理辭呈,但未核准辭呈前,陳時中仍為衛福部長,並於今天下午主持最後一場部務會議。陳時中說,今天是最後一次主持部務會議,上任以來5年5個月又多幾天,時間非常長,任內獲得大家的幫助,完成許多事情,現在是換跑道的時候,當然離開會有不捨,但老話一句,「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希望透過不斷的轉換跑道,讓自己更精進。陳時中細數任內政績,如健保部分負擔調整、長照2.0、社會安全網、疫情等。陳時中說,遞出辭呈後,隨時都會走人,把握最後機會與大家相處,未來可能有機會以地方政府角色來和衛福部合作與尋求幫忙,且「他一定會和各位充分合作」,這時引來與會官員的笑聲,希望大家都高高興興。至於,部長接任人選是否就是坐在一旁的政次薛瑞元?陳時中說,這部分為行政院長的權責,應由院長來宣布,衛福部就是尊重。健保部分負擔上路時程,仍為外界關切議題,陳時中說,健保署長李伯璋對部分負擔調整帶有十分強烈的使命感,部分負擔確實非常努力討論出的一個方向,但5月15日實施時,疫情確診人數多,防疫十分緊急,為避免加重民眾負擔而延宕, 相信以李署長的使命感,部分負擔一定會做,但他已遞出辭呈是待離之人,不適合在這裡對政策三道四,大家一起努力過,這是衛福部基本態度,相信新任部長及李署長會把它做好。而任內覺得沒做好的地方?陳時中說,他希望社家署朝向改制方向,期待下一部長繼續努力,因社會署體制內對於兒童健康的保護還做得不多,雖然進行少子化、優化兒童醫療等措施,但進步不多、成效仍低,應該讓社家署的專責性更強,保障兒童健康。一旦陳時中辭呈核准後,將立即投入台北市長選戰,立委吳思瑤也於臉書PO出陳時中競選團隊發言人為立委莊瑞雄、林楚茵。
-
2022-07-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7597例 莊人祥:疫情維持10%~15%下降幅度
指揮中心預期本周單日確診數都在3萬以下,國內今天新增本土個案2萬7597例、境外移入個案87例,另增死亡個案89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的病例數和上周四相比,下降12%,目前就是維持10%到15%之間的下降幅度。今日新增2萬7597例本土病例,為1萬2799例男性、1萬4778例女性、2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718例)、臺中市(3,639例)、高雄市(2,943例)、桃園市(2,813例)、台北市(2,664例)、台南市(2,051例)、彰化縣(1,410例)、屏東縣(933例)、新竹縣(805例)、雲林縣(729例)、苗栗縣(665例)、宜蘭縣(650例)、新竹市(615例)、嘉義縣(552例)、南投縣(504例)、基隆市(456例)、花蓮縣(441例)、台東縣(347例)、嘉義市(321例)、金門縣(170例)、澎湖縣(149例)、連江縣(22例)。今日新增8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8例男性、41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6例具慢性病史、64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6日至7月1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6日至7月11日。今日新增8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9例男性、2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5例)、泰國及新加坡(各2例)、比利時、越南、丹麥、關島、英國及法國(各1例)移入,另7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2日至7月1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18萬9929例確診,分別為1萬6058例境外移入、417萬381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917例死亡病例,其中7,90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26例、台北市954例、台中市760例、高雄市718例、桃園市610例、台南市575例、彰化縣446例、屏東縣325例、雲林縣220例、南投縣219例、基隆市190例、宜蘭縣162例、苗栗縣159例、嘉義縣149例、花蓮縣132例、嘉義市127例、新竹縣126例、台東縣105例、新竹市76例、澎湖縣12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14 醫療.心臟血管
確診男主動脈剝離 馬偕10小時搶救
新冠肺炎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若確診又有其他醫療需求,原本單純的醫療流程因而變得複雜。一名5旬男性面臨「新冠確診」和「主動脈剝離」,馬偕醫院有獨立空調換氣的正壓手術室,心臟血管外科10人團隊著全套防護隔離裝備為他開刀,不吃不喝站滿10小時,才讓他撿回一命,並在專責病房度過52歲生日,現已平安出院。這名確診病人確診後呼吸喘,外院發現有心包膜積液且持續惡化,經專屬通道抵達台北急診隔離區,以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急性主動脈剝離合併有心包填塞」,必須立刻開刀。隨即安排進入「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進行緊急手術。馬偕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簡禎彥表示,主動脈剝離分為A型和B型,A型主動脈剝離是指血管病灶範圍涵蓋升主動脈,有時包含主動脈瓣和心臟冠狀動脈,相當危險。病人經常前一秒活動自如,下一秒就感到撕裂性的前胸悶痛,疼痛甚至延伸到背後或脖子,一瞬間便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昏迷等緊急情況,是與時間賽跑救命的急症。簡禎彥指出,這項手術時間動輒6至8小時以上,考量病人確診,盡可能減少參與的醫療人員,因此,團隊成員僅10人,全程穿著悶熱的乙級防護隔離裝備,以無接替休息、全程站立低頭、不吃不喝也不上廁所等方式,經歷10小時終於完成手術。馬偕醫院設立一間「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才能完成此次任務,在疫情期間提供心臟外科、骨科、神經外科、婦產科等外科系必要之手術。
-
2022-07-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蔡詩萍確診康復「帶狀皰疹爬上臉」 醫勸:染疫後別做這事
新冠疫情已經延燒超過兩年半了,台灣至今也有400多萬人染疫。作家蔡詩萍也在臉書分享他染疫後長新冠的經驗,呼籲粉絲要多注意健康,不要逞強,避免後遺症。蔡詩萍是在5/25跑馬拉松後之後染疫的,有親友提醒他那場馬拉松有傳出疫情,蔡詩萍心想「不會吧」,直到跑完第五天他開始鼻塞、微咳,他回想當時跑馬完有在帳篷沖洗,可能是那時無罩染禍,他快篩出線兩條線,PCR也陽性,開始7+7的生活。蔡詩萍是輕症,沒發燒僅微咳,吃了清冠一號,五天後連續三天快篩都是陰,第八天起他回辦公室上班,但盡量跟人少接觸。十四天過後,蔡詩萍趁周末慢慢跑了半馬,再隔一周,他周五發現嘴角出現小痘子,蔡詩萍不以為意,直覺是「天熱火氣大」。周六蔡詩萍又出門跑步,在高溫下跑完30公里。周日時,蔡詩萍發現臉上的痘子明顯變大且紅腫,他抹了藥膏但沒放心上,但痘子在周一大爆發,便多變紅且看起來很怪。妻子驚覺異狀,蔡詩萍二度就醫,才確認是帶狀皰疹,眾所周知,帶狀皰疹攻擊臉部,有可能損害顏面神經、聽覺神經、視神經受損,可能會有嚴重後果。蔡詩萍形容,「我的右邊臉頰,在眼眶到右嘴唇之間,正是帶狀皰疹病毒肆虐的『主舞台』」,皮膚是麻麻,是刺刺,是一種很難描述的「不舒服感」,說痛嘛,沒到要命的痛;說癢嘛,白天還好,午夜過後,就癢得睡不著!醫生告訴他,「染疫後,免疫力下降,建議盡量多休息,少做劇烈運動,讓免疫系統慢慢恢復。太激烈的運動,會讓免疫系統失調的身體,很不容易抵抗外來的病毒」。醫生也解釋,因為蔡詩萍小時候出過水痘,殘留了皰疹病毒,趁著免疫系統在染疫後的虛弱,藉機又發動攻擊,才變成帶狀皰疹。他分享自身經歷,祝福大家盡量不要染疫,如果染疫也要好好照顧自己,不要逞強,要避免「長新冠」後遺症。po文一出,網友紛紛打氣,「還好在一週內發現病毒打針吃藥,否則就嚴重了」、「謝謝詩萍哥分享!讓我們更有所警惕,更加謹慎小心」、「謝謝您分享寶貴經驗,但也祈禱與疫情共存時,大家平安健康」。也有人建議,「請記得去打帶狀皰疹疫苗,有備無患喔」、「免疫力真的是關鍵」。不少康復者分享經驗,「羨慕染疫痊癒後跑步不會喘」、「不要太累,運動可以慢慢來,還是要多休息」、「長新冠的後遺症,50歲以上帶狀性皰疹發作機率蠻高的,代表自體免疫功能下降」、「我也是後遺症,肌力大減,今天打球小腿肌直接撕裂傷」、「之前確診康復後,有一陣子是心跳快又喘,皮膚一直癢,體力也差了很多,記憶也不好。」
-
2022-07-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什麼兒童新冠感染率比50歲以上成年人還高?連比爾.蓋茲都搞錯原因
▌孩童的新冠感染率比50歲以上成人還高?在我剛參與全球衛生事務時,每年約有1,000萬名5歲以下兒童死亡,這個死亡人數本身就已經很嚇人了,更糟糕的是,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些兒童的真正死因……有些人拒絕接種疫苗,甚至暗指疫苗是邪惡的。在我剛開始汲取全球衛生相關知識時,我發現導致貧窮國家孩童死亡的疾病,有很多從未發生在富裕國家的孩童身上,主要原因是富裕國家的孩童接種了特定疫苗,而貧窮國家的孩童沒有疫苗可接種。我的確知道這是個十分複雜的議題。部分原因是因為整個社會對疫苗風險的包容度很低。這種審慎的態度合情合理:畢竟是讓健康的人接種疫苗,如果接種後出現嚴重的副作用,就失去意義了。但這次疫情,確實讓我們看到疫苗也可以是拯救性命的一大利器。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間,還有個議題的爭議性不下於疫苗,亦即是否該讓學校停課。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間,世界各國幾乎都曾因新冠疫情延燒關閉學校。2020年4月是疫情高峰,全球有幾乎95%的學校停課。到了隔年6月,也只有10%的學校部分開放。學校停課的理由充足。孩童在學校裡互動頻繁,原本就是普通感冒和流感的溫床,換成其他病原怎會不同?而對於學校教職員來說,他們的職務並不包括冒著喪命風險工作。要求年長教師在疫情期間親自教學,而且是在沒打疫苗的情況下,等於要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工作。但也因為大規模停課,在疫情早期有些數據誤導了我們。早期兒童確診案例較少,一項挪威的研究也發現學校發生的傳染案例較低,讓許多人(包括我)認為,孩童不像成人那麼容易被感染。然而,實情卻非如此。在美國,截至2021年3月,孩童受感染的機率與18至49歲的成人相似,甚至還比50歲以上的成人還高。最初以為孩童比較不易被感染的論點,很可能是受到許多學校停課的影響,但其實孩童不是比較不容易被感染,而是當時較少機會被感染。而當他們真的被感染了,通常比較不會出現症狀,或病情嚴重到讓父母想到要幫他們做篩檢,這個問題可透過大規模篩檢改善。一旦疫苗問世,教師應該要能優先施打。尤其像新冠肺炎這種對年長者威脅較大的疾病,可能需要將年輕教師和年長教師或與老人同住的教師區隔開來。這麼一來,許多學校就能在採取多層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社交距離,以及保持通風)下繼續開放。一項研究顯示,德國重啟學校後,確診數並沒有增加,但美國重啟學校後,確診數卻增加了。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德國為了減緩疫情採取的措施比美國更有效。※ 本文摘自《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解析疫後新未來,傳染病預防、強化公衛、科技創新的契機》。《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解析疫後新未來,傳染病預防、強化公衛、科技創新的契機》作者:比爾.蓋茲譯者:鄭方逸, 張靖之出版社:天下雜誌出版日期:2022/06/29
-
2022-07-14 焦點.元氣新聞
健保調漲/陳時中轉身 調漲就差最後1哩路
原定今年五月中上路的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案,因Omicron疫情爆發暫緩實施,如今疫情趨緩,衛福部長陳時中卻說「目前沒考慮」,被指是選舉考量。但再不實施,對健保財務穩定性、安全性將帶來巨大影響,明年調漲健保費率恐也勢在必行,大家荷包變薄,影響層面反而更廣。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歷經二年多討論,期間不僅陳時中與醫院、民團等多次研商,衛福部健保署也花盡心血終讓各界達成共識,國人對使用者付費概念接受度高,可說是實施時機,且蔡政府原就拍板五月十五日上路。調整案就差最後一哩路,蔡政府卻因年底選舉的「政治考量」,讓此案胎死腹中。熟悉健保的專家說,調漲部分負擔是「政府應該做的事,就要認真做」,不應顧及選票而危及健保體系。二○二○年九月,陳時中被問及參選台北市長意願時說,身上背著防疫、食安、健保三支箭,不知能否安然度過。如今陳時中確定參選台北市長,但疫情趨緩、福食通關,僅剩健保部分負擔這支箭。陳時中能否華麗轉身,是否有擔當以宏觀角度看待健保政策,盡速公布上路時程,台北市選民都在看。
-
2022-07-14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調漲部分負擔 因選舉喊卡?
衛福部長陳時中確定參選台北市長,但攸關健保永續經營的部分負擔調整方案,卻可能因年底選舉胎死腹中。為促進健保正常營運及使用者付費原則,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本周發函給衛福部,希望陳時中能盡快宣布八月起正式實施部分負擔調整。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昨受訪也說,「好的政策應要堅持」。調漲部分負擔原定五月十五日上路,但Omicron疫情爆發,為減輕民眾及醫療院所負擔,衛福部五月十二日撤銷實施公文。陳時中日前被問及部分負擔調漲何時上路,卻說「目前沒考慮」。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調漲健保費、部分負擔屬於高度政治議題,以往調漲時都選在非選舉年;受年底選舉影響,他認為蔡政府應不會實施部分負擔新制,為了選戰寧可拖一下。「若部分負擔,今年沒有實施,相當可惜。」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常務理事、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部分負擔調漲是為健保永續經營,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相關討論已逾兩年,經各團體協調最後達成共識,行政院長蘇貞昌也支持。洪子仁說,部分負擔若上路,可挹注健保財務近一百億元,雖與健保總額八千億元相比,屬杯水車薪,但在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醫療檢查及藥費支出;若今年未能實施,年底健保安全準備金將低於一個月,明年恐會調漲健保費率,全民又要多付保費。消基會董事胡峰賓說,「用過往相同的一鍋飯,已餵不飽所有的人」,政府應面對、認清事實,讓此新制盡快上路。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也說,健保費率調整應常態化、「該調就調」,避免大選年、行政院長換人不能漲等非理性因素,影響健保財務穩定性。李伯璋說,現在隨緣、平常心,「這不是他可決定」,但好的政策應要堅持,部分負擔採使用者付費,讓民眾更重視醫療的合理性,可減少醫療院所不實申報,以及刷健保卡換贈品等陋習。
-
2022-07-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莊人祥:估本周確診都3萬例以下
昨新冠疫情新增二萬九八四九例本土個案、中重症一三三例、四十九人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預期,本周單日確診個案將維持在三萬例以下,但受BA.4、BA.5變異株影響,預計八月、九月恐又有一小波流行,因此還不會放寬口罩措施。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較年輕死亡個案為兩例四十多歲男性,分別有癌症和糖尿病、肝硬化等慢性病史。經濟學人推估,台灣今年一到六月超額死亡為八○六七人,對照指揮中心新冠致死六三二六人,間接超額死亡人數一七四一人。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說,「不應忽視任何死亡」,應將新冠肺炎傳染病改列第四級,並改採流感化監測,讓醫療量能正常化,減少間接死亡。一項發表於國際期刊的本土研究顯示,疫情發生之初,社區民眾整體醫療照護可近性減損近四成,八十歲以上長者醫療可近性減損程度四成三,外籍人士五成;在本土疫情大爆發後,民眾醫療可近性更受到重大衝擊,致間接超額死亡。羅一鈞說,指揮中心每周調整專責病床開設占比,目前已無要求醫院降載,正常提供門診住院等服務。全國專責病房空床率近六成,昨下午開會討論全國六區醫院專責病床開設數占比,逐步調降,以釋出更多病床,照顧非新冠病人。
-
2022-07-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幼童打疫苗出現心肌炎 接種2劑者有7人
國內COVID-19疫情未歇,疫苗持續接種,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5至11歲幼童打疫苗副作用統計,打第1劑疫苗出現心包膜炎或心肌炎共2人、接種第2劑者7人,將持續追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昨天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3萬7480人次,截至目前累計接種5870萬816人次。COVID-19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1劑91.44%、第2劑85.31%、基礎加強劑接種率0.85%、追加劑接種率70.74%,若以符合追加劑接種間隔人數統計約93.94%。接種疫苗是預防重症方法之一,但有研究發現新變種BA.2.3.7可能增加急性腦炎風險,尤其國內染疫兒童常見重症為腦炎,讓不少家長擔心。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下午疫情記者會中表示,兒童重症個案有15例定序,其中12例為BA.2.3、3例為BA.2。羅一鈞進一步說明,上述個案病毒定序結果均與這波本土疫情病毒株相同,未檢出BA.4、BA.5或其他BA.2衍生變異株,如BA.2.12.1或BA.2.75,但他仍呼籲,家長儘速帶家中符合接種疫苗資格的孩子完成施打,降低重症發生風險。「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系統今天起新增美國(部分州)、日本、加拿大、澳洲(雪梨)等採用Smart Health Card(SHC)格式;有媒體詢問,高端疫苗爭取獲得美國認可入境進度,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高端還在等待世界衛生組織(WHO)團結試驗疫苗結果,同步持續爭取其他國家認可。打疫苗無法完全避免感染,確診即時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雙管齊下降低重症死亡風險,據統計,昨天共開4539人份COVID-19口服藥,其中輝瑞「倍拉維」共3539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1000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37萬1858人,包括共30萬320人倍拉維及7萬1538人份莫納皮拉韋。據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981床、空床6470床、空床率58.9%,其中台北區45.2%、北區54.9%、中區66.8%、南區56.6%、高屏區69.1%、東區50.6%。羅一鈞說,今天下午將討論下修專責病房開設數,增加病床周轉情形。另外,近期有民眾表示自己公司要求往嘴巴噴酒精殺菌,不符合就懲處,羅一鈞說,並不認同這樣的做法,將酒精噴進嘴巴會刺激粘膜,對殺菌效果不好,也不會排除病毒,不需要這樣做,也不建議額外如此要求。
-
2022-07-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尾效應快來了 新北今增4997例確診下降速度趨緩
疫情趨緩,新北副市長劉和然今表示,從7日確診平均線來看,已經接近平行線,但下降速度非常緩慢,仍要持續觀察。衛生局長陳潤秋則提醒,明日起將開放6個月到5歲幼兒第一劑預約。劉和然今日出席疫情記者會說,新北今新增4997例確診,居家照護有1萬4551人,居隔列管7658人。從7日確診平均線來看,已經接近平行線,但下降速度非常緩慢,仍要持續觀察。陳潤秋說,需要觀察前三周的平均確診數,目前下降趨勢減緩,有機會進到長尾效應。另外,陳潤秋說,新北6個月到5歲幼兒第一劑莫德納疫苗,從明日上午9時到19日晚上9時開放預約,21日到24日接種,亞東、雙和、三重聯醫、慈濟、淡水馬偕與恩主公醫院都會開設專診提供接種服務,接下來248家醫療院所、29家衛生所與中和環球購物中心,也會陸續開設嬰幼兒專診接種。
-
2022-07-14 醫療.皮膚
夏天流汗狐臭怎麼辦?除了少吃洋蔥、大蒜、咖哩、酒精,醫師告訴你治療狐臭新選擇
狐臭(bromhidrosis)的成因可以從汗腺的構造說起,分成兩種腺體,第一種是小汗腺,幾乎分布於全身皮膚,分泌的成分99%是水分,其他則是鹽分及身體代謝物組成,功能是排汗及調節體溫,當汗水裡的成分,經細菌分解所產生的氣味即是汗臭味。然而在沒有任何環境及生理因素之刺激下,分泌過多汗水,就是所謂的多汗症,常見部位於腋下、手掌及腳掌。第二種汗腺,是大汗腺或稱頂漿腺,只分布於腋下、胸部、會陰及耳朵,分泌脂質及蛋白質,帶有特殊的氣味,因此動物用於吸引異性求偶,而在人體卻是退化的組織。我們俗稱的狐臭,來自大汗線分泌的脂肪,被分解成脂肪酸,而產生的氣味。汗臭味固然是生活上的困擾,狐臭卻更容易造成社交上的負面觀感。狐臭的治療,可分為以下幾個面向1.改變體質◎減少特定食物的攝取,例如:酒精、洋蔥、大蒜、咖哩等◎治療相關疾病,例如:慢性肝病變、痛風、壞血症等2.減少細菌量◎夏天常換洗衣物,穿棉質的衣物◎使用有藥物成分的肥皂或沐浴乳◎除毛 (傳統或雷射)3.減少汗腺的分泌◎在空調的環境下◎使用制汗劑‧以香精蓋過異味‧以小分子蠟塊暫時塞住汗腺‧有特殊化學成分(鋁)‧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 4.移除或破壞汗腺◎非手術:微波熱能◎手術‧傳統頂漿腺切除‧微創螺旋刀抽吸、超音波抽抽吸、水刀抽吸‧皮下Nd:YAG雷射‧皮下乙醇注射近二十年,使用特殊構造的螺旋刀來刮除頂漿腺,再將刮除的腺體吸出,不到一公分的微創傷口,已經成為治療的的主流方式。微波熱能及螺旋刀刮除術的比較在2011年,美國FDA以微波熱能破壞真皮及脂肪交接處的汗線治療多汗症,之後更進一步應用於狐臭的治療。近幾年由於新冠疫情使得就醫回診與手術準備變得更加繁雜,因此非手術的微波熱能,已成為多汗症及狐臭病人的新選擇。
-
2022-07-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BA.5侵台專家籲改地方流行監測 羅一鈞:再討論
變異株BA.4、BA.5已出現四例本土病例,外界擔心是否再掀一波流行疫情。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型變異株BA.4、BA.5不至於造成大流行而會走向地方流行,因此應採取地方流行監測。對此,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還需要觀察變異株在本土入侵和後續的影響後,再討論監測方式是否需要調整。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不會放寬口罩政策。羅一鈞表示,地方疾病的監測是針對重點族群進行,而非大規模篩檢或普篩、廣篩,如此一來被偵測的人數會減少,確診黑數會增加。但傳播流行趨勢還是需要掌握,因此需要觀察變異株在本土入侵和後續的影響後,再討論監測方式是否需要調整,以免因為調整監測方式而無法及時監測到。而醫療降載部分,指揮中心也每周都在調整專責併床開設數,希望住院容納更多其他病人,目前也沒有要求降載,門診住院都可以如常提供。莊人祥則表示,各國BA.4、BA.5的疫情趨勢主要是原本BA.1、BA.2往下降時會有一個小波上來,但死亡數沒有增加甚至更低,而且國內追加劑多在最近半年內接種,和其他已接種過很久的國家不同。加上國內疫情從四月開始到七月都還在流行,都是對台灣防範BA.4、BA.5比較有利的部分。莊人祥說,根據研究,BA.4、BA.5至少要超過三成本土病例,才會有開始再往上流行,台灣有開始本土但量還沒有偵測出來,因此可能八月甚至九月時才會有一波流行,且對台灣影響不會太大。另外口罩政策也沒有打算要放鬆,就是希望透過這些口罩、洗手、社交距離、打疫苗等方式繼續面對後續變異株可能的疫情。而死亡個案持續下降,已連續兩天降至百例以下。對此,莊人祥表示,6月死亡個案曾增至兩百多例,可觀察到從六月底那周以來已降到百例左右,這周又到了60以下。雖然報告數字也牽涉到每個區域縣市提供資料的速度,或是需要司法相驗等情形而有波折,但可以看到死亡已經趨緩,且死亡通常會落後於個案數兩三周,確診降低下死亡也有降低趨勢。莊人祥也表示,這一波疫情致死率目前為萬分之17,和日本萬分之16差不多。其他國家則為韓國萬分之10、馬來西亞萬分之23、泰國萬分之39、新加坡萬分之5。
-
2022-07-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9萬 莊人祥:預期本周確診都在三萬以下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趨緩,國內今天新增2萬9849例本土個案、62例境外移入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預期這周確診數都會在三萬以下。今日新增2萬9849例本土病例,1萬3816例男性,1萬6010例女性,2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997例),台中市(3,941例),桃園市(3,219例),高雄市(3,115例),台北市(2,982例),台南市(2,244例),彰化縣(1,497例),屏東縣(1,075例),苗栗縣(785例),雲林縣(779例),新竹縣(734例),新竹市(671例),宜蘭縣(657例),嘉義縣(573例),南投縣(560例),花蓮縣(487例),基隆市(427例),台東縣(420例),嘉義市(324例),金門縣(182例),澎湖縣(145例),連江縣(35例)。今日新增4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6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48例具慢性病史、36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0日至7月10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3日至7月10日。今日新增6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7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荷蘭(9例),菲律賓(2例),泰國、韓國及越南(各1例)移入,另48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7日至7月1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16萬2290例確診,分別為1萬5970例境外移入,414萬626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829例死亡病例,其中7,81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19例、台北市950例、台中市743例、高雄市704例、桃園市599例、台南市570例、彰化縣437例、屏東縣322例、南投縣及雲林縣各217例、基隆市188例、宜蘭縣162例、苗栗縣158例、嘉義縣149例、花蓮縣129例、嘉義市127例、新竹縣124例、台東縣101例、新竹市75例、澎湖縣12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13 醫療.心臟血管
10醫護全套防護站10小時 五旬確診男成功「開心」重生
新冠肺炎目前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若確診又有其他醫療需求,原本單純的醫療流程都因嚴格感控規定而變得複雜。一名5旬男性面臨「新冠確診」和「主動脈剝離」,多虧馬偕紀念醫院有獨立空調換氣的正壓手術室,還有心臟血管外科10人團隊著全套防護為他開刀,原班人馬不換人,不吃不喝站滿10小時,才讓他撿回一命,在專責病房度過52歲生日,已平安出院。馬偕醫院表示,這名確診病人確診後呼吸喘,外院發現有心包膜積液而且持續惡化,經專屬通道抵達台北急診隔離區,以電腦斷層檢查與心臟外科醫師判斷,確診為「急性主動脈剝離合併有心包填塞」,需要立刻開刀。隨即由穿著標準防護的人員,護送他經專屬電梯直接進入「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進行緊急手術。負責執刀的馬偕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簡禎彥表示,主動脈剝離分為A型和B型,A型主動脈剝離是指血管病灶範圍涵蓋包含升主動脈,有時甚至包含到主動脈瓣和心臟冠狀動脈,是相當緊急危險。病人經常前一秒活動自如,下一秒就感到撕裂性的前胸悶痛,疼痛甚至會延伸到背後或脖子,一瞬間便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昏迷等緊急情況,是與時間賽跑救命的急症。近年因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加上高血壓、抽菸等危險因子,導致這類疾病年齡也有下降趨勢。簡禎彥表示,這項手術時間動輒6至8小時以上,極度考驗醫療團隊的體力和耐力,以往都會安排人員輪替。這次考量病人確診,希望盡可能減少參與的醫療人員,最後以10人小組全程穿著悶熱的乙級防護隔離裝備,以無接替休息、全程站立低頭、不吃不喝也不上廁所的方式,經歷10小時終於完成手術,結束時每個人都汗流浹背、精疲力盡。簡禎彥表示,多層防護衣和手套阻隔,會影響手部的觸感也會因為面罩起霧而影響視野和手部的觸感,而需更換面罩、放慢速度,維持無菌和動作上也需更加謹慎小心,手術團隊溝通也要必須更加明確而清楚,上述因素都會影響手術流暢度,拉長手術時間。這項任務能完成,也要慶幸馬偕紀念醫院設立一間獨立空調、固定換氣的「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在疫情期間提供心臟外科、骨科、神經外科、婦產科等外科系必要之手術。院方統計,在脌嚴疫情高峰的5月及6月,「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已完成41例各種急重症手術。
-
2022-07-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減損4成醫療可近性!這兩種人、這種病最慘
根據經濟學人推估,台灣今年1到6月超額死亡為8067人,對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冠致死死亡6326人,間接超額死亡人數達到1741人,多個領域學者專家接連疾呼「不應忽視任何死亡」,建議速將傳染病改列第四類、改採流感化監測,藉此促使醫療量能正常化、減少間接死亡,指揮中心仍不動如山。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今上午例行直播中,根據已發表於國際期刊之本土研究,證明早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初,社區民眾整體醫療照護可近性就已減損39%。其中80歲以上長者之醫療可近性減損程度達到43%,為各年齡層之冠;外籍人士例如移工醫療,醫療可近性更減損達到50%。另有國外研究指,疫情導致醫療不方便,糖尿病死亡率增2成。該所成員范僑芯指出,今年疫情更嚴峻,初步也可從健保資料看到,雖然到醫院看較嚴重疾病的就醫下降幅度較小,但相較於疫情前一年,無論2020年、2021年,到今年4月,西醫診所的單月門診量降幅達到200至400萬件。至於5、6月疫情最嚴峻時,醫療服務及醫療可近性所受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彙整和分析。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對於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控制,西醫基層扮演關鍵角色,國外研究已經證實,疫情將導致慢性病監測和控制成效變差。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表示,英國2020年1月爆發大流行後,英格蘭地區糖尿病診斷率與糖化血色素監測率都大降3分之2,同期糖尿病病人死亡率上升19%,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地區糖尿病病人死亡率也增加了13%。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底,英國醫療服務恢復常態後,上述死亡率便重新趨近背景值。「若能改以地方流行監測,使醫療正常化,控制慢性疾病亦會使流行控制得更好!」陳秀熙表示,反之,若慢性病因醫療障礙而控制不佳,不但將導致國家付出間接傷亡的代價,也將提高染疫率、重症率、死亡率。 台大公衛所成員林庭瑀指出,義大利研究追蹤497位有糖尿病的健康照護人員,結果發現,單單「控制好血糖」這一項因素,如果有做到,就能將接種mRNA疫苗後突破感染的風險降低74%。嚴明芳指出,另有荷蘭研究發現,疫情導致高血壓病人停藥,若病人又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最多可增加3.8倍。各國如何兼顧疫情與慢性病的控制?答案就是加強發展遠距醫療,可惜的是,這方面亞洲國家明顯遜於歐美。范僑芯指出,最新研究發現,歐美國家2020年後,遠距門診的量能皆有明顯有增加,幅度從增加3成到增加7.2倍,成功維持醫療照護量能不要下降太多。反觀亞洲國家,則因先前缺乏相關規劃,無法及時運用遠距來減少醫療量能之衝擊。很多人會擔心,改採流感化監測,如果BA.4、BA.5導致本土流行再起,怎麼辦?陳秀熙拿出實際數據指出,即使有BA.4、BA.5進入社區,預測到8月底,繼續用嚴密的大流行監測,單日新增個案大約是3.5萬人,單日感染率是僅0.2%,但若採取地方流行的社區流感化監測,8月底單日個案仍在一萬以下,大約9000,單日感染率僅0.04%。陳秀熙表示,台灣有高追加劑接種率加上落實戴口罩,兩者對於預防中重症和死亡的效果達到80%以上,抗病毒藥物對於中重症和死亡的預防效益也有5到7成。此外,觀察其他國家經歷大流行後,即使變異株佔比上升,單日染疫率和死亡率也無明顯變化。陳秀熙呼籲,不應該讓變異株影響台灣過渡到地方流行防疫策略,也不該停止邁向新常態生活。
-
2022-07-13 焦點.元氣新聞
獨/健保部分負擔上路時程未定 醫院團體盼8月1日上路
衛福部長陳時中已確定參選台北市長,但攸關健保永續經營的部分負擔何時上路,卻仍遙遙無期。健保部分負擔原定5月15日上路,但Omicron疫情爆發,為減輕民眾及醫療院所負擔,衛福部5月12日撤銷公文。但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本周一發函給陳時中,認為疫情已經趨緩,為促進健保永續經營及使用者付費原則,應依先前部分負擔調整規畫,盡速於8月1日正式實施。健保部分負擔何時上路,陳時中日前出席公開活動,被問及相關議題時坦言,「目前沒有考慮」。「如果部分負擔,今年真的沒有實施,這是相當可惜的事。」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常務理事、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部分負擔是為了促進健保永續經營,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相關討論已超過2年,經過各團體協調與討論,最後達成共識,代表大多數的人同意調整方案,而民眾對健保滿意度高,也不樂見健保無法經營,影響醫療服務。洪子仁說,部分負擔上路後,可以達到的財務效果只有近100億元,和健保總額8000億元相比,可說是杯水車薪,但為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且新冠疫情趨緩,即便BA.4、BA.5進入社區,也只是疫情「小反彈」,衛福部應思考部分負擔調整方案,就算是未來換了部長也應照原計畫上路,如新公告上路,相關醫院最快2周內就可籌備完成。洪子仁表示,健保資源有限,但醫療需求不斷增加,必須找到解決方法,讓健保永續經營,行政院長蘇貞昌也支持部分負擔調漲,如果今年沒有實施部分負擔,年底時健保安全準備金將低於1個月,有違「健保法」至少應維持1個月的規定,明年恐調漲健保費率及保費。消基會董事胡峰賓說,健保部分負擔因疫情暫緩實施,但疫情何時結束?沒人知道,可是健保財務可以支撐多久?試算就會知道,在部分負擔已兼顧弱勢就醫權下,現在應去面對、去認清,必須調漲部分負擔的事實,因隨著新藥、新醫療科技發展,健保支出持續增加,「現在用過往相同的一鍋飯,已經餵不飽所有的人。」不能一直暫緩。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今年部分負擔沒有實施是有些可惜,但各團體對部分負擔調整,還是有不同想法,畢竟調漲部分負擔後,大多數民眾都會受到影響,對於弱勢族群調漲,應有更完善的討論或配套,也有專家認為,健保費率調整應成常態化、「該調就調」,避免大選年、行政院長換人不能漲,或是一次大漲等非理性因素,影響健保財務穩定性。因此,部分負擔若不急於調整,應將相關意見充分研議後,再行討論上路時程。 將健保部分負擔調整視為健保永續經營一部分,時時念茲在茲的健保署長李伯璋說,部分負擔何時可以上路,現在是隨緣、平常心,畢竟要不要調整「不是他可以決定的」,但常有醫師反應,孩童過敏原檢測、C肝新型檢測方式、罕病或癌症用藥等都需要健保提高給付,可是受限健保經費不足,許多醫療、藥品無法給付。李伯璋說,健保永續管理不能只把壓力放在醫院、醫師,民眾也要負起責任,部分負擔是由使用者付費,每筆錢都是從民眾自己的口袋拿出來,更會重視醫療檢查、診斷、藥費是否合理,可減少醫療院所不實申報健保的情形,且以往部分醫療院所私下有刷健保卡換牙膏等贈品的行為,部分負擔上路後,民眾刷健保卡的部分負擔,說不定比牙膏價格還貴,以降低此陋習發生的機會。「好的政策應該要堅持。」李伯璋說,民眾對健保滿意度超過9成2,健保署也積極改善重複用藥、重複檢驗檢查問題,保障民眾就醫權益,為健保永續經營、增加財源,調漲部分負擔是一重要政策。
-
2022-07-13 焦點.元氣新聞
特稿/最後一支箭卡關 部分負擔調漲成陳時中「華麗轉身」遺憾
衛福部長陳時中已確定參選台北市長。還記得,2020年9月,陳時中被問及參選台北市長意願時,他說,身上背著防疫、食安、健保三支箭,還不知能不能安然度過。如今疫情趨緩、福食通關,僅剩下健保部分負擔這支箭。陳時中曾經承諾,2年內不調漲健保保費,如今支票僅剩半年效期,在卸任前,為了健保永續,應思考公布部分負擔上路時程,才能華麗轉身,不留下遺憾。攸關健保永續經營的部分負擔調整案,原定5月15日上路,但Omicron疫情爆發,陳時中決定暫緩實施。如今疫情趨緩,部分負擔調整何時上路?陳時中卻坦言「目前沒有考慮」,但再不實施,對健保財務穩定性、安全性將帶來巨大影響,明年調漲健保費率恐勢在必行,大家荷包又要變薄了。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歷經2年多討論,陳時中與醫院、民間等團體進行多次研商,健保署更是花費盡心血,讓各界取得共識,目前民眾對使用者付費概念接受度高,今年實施可說是最好時機。但民進黨基於年底選情「政治考量」,並受電價調漲、通貨膨漲、物價高漲等影響,政府竟讓部分負擔調整恐「胎死腹中」,上路遙遙無期。熟悉健保專家表示,部分負擔調漲是「政府應該做的事,就要認真做」,如果年底確定調漲費率,全民都需要交更多的健保費,對健保永續也不是辦法,政府高層不應陷於選舉心魔,如果今年不調,計畫明年再調,但又會遇到後年總統大選議題。民進黨高層有人提到「要有政權、才能落實理想」,但專家認為,調漲部分負擔真的是「只差最後一步」,陳時中應有擔當,不受選情因素,以宏觀角度看待健保政策,不讓部分負擔政策轉彎,必須盡速公布上路時程,華麗轉身,不留下絲毫遺憾。
-
2022-07-13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新冠疫情再起?譚德塞警告「感染和死亡人數上升」
隨著新一波感染在歐洲和美國蔓延,世界衛生組織(WHO)敦促各國政府和醫療保健系統採取措施遏制新冠病毒的傳播。彭博報導,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12日在日內瓦舉行的簡報會上表示Omicron的子變體正在增加確診數並導致更多死亡,他還建議各國恢復戴口罩等措施以阻止病毒傳播,譚德塞強調「新一波病毒表明新冠疫情遠未結束」,並補充說「對死亡人數上升的趨勢感到擔憂」。根據英國統計的數據,該國在6月的最後一周估計有210萬人、即每25人中就有1人篩檢呈陽性,即使以前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們也可能二度感染,但疫苗接種確實有助於預防嚴重疾病。世衛擔心即使病例再次上升,對病毒和新潛在變種的監測也在下降。譚德塞重申新冠疫情仍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2022-07-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打新冠疫苗 可防7成重症
台灣這波COVID-19 Omicron BA2變異株帶來的疫情造成社區流行,各年齡層族群皆受到感染與影響。不同於疫情初期,當時兒童感染病例少於5%,但Omicron當道後,兒童病例大量增加至20%至25%,即使青少年及成人已接種二劑或三劑新冠疫苗,仍然無法完全避免被感染。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減少感染機會、降低併發症或重症與死亡危險,七月下旬,六個月至五歲族群即納入疫苗接種對象,補足幾近全齡接種的最後一塊拼圖。指揮中心六月初於六都設立七個兒童大型疫苗接種站,台中榮總與科博館立即動員,五天為6452人接種疫苗,人數居冠,呵護國家幼苗當仁不讓。兒童莫德納、BNT 心肌炎風險小兒童接種mRNA新冠疫苗對預防Omicron,大約有三至四成效果,但預防重症效果可達70%以上,持續超過六個月。目前兒童可接種莫德納和BNT兩種mRNA疫苗,應該選擇哪一種?兒童莫德納與BNT疫苗並無絕對優劣,心肌炎風險小,皆可考處接種。兩種mRNA疫苗的副作用多為輕度至中度,約一至三日內可緩解。注射部位反應六至九成,多屬輕微;倦怠、頭痛約二至六成,通常較常發生在第二劑;發燒在第一劑小於10%,第二劑20%至39%,多數小於攝氏38.5度,反應較青少年和成人族群輕微,產生心肌炎和心包膜炎機率明顯低於青少年。接種三劑 避免死亡最重要方法目前接種的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病毒製作,預防感染效果不理想,但接種三劑疫苗,仍公認是避免重症、死亡及預防病毒感染散播最重要的方法。以社會的防疫觀點,可降低疾病防治措施,如停課對於兒童受教權及生理、心理發育的影響,且減少疫情傳播至家人或其他年齡層民眾的機會。今年兒童感染新冠病毒人數和比率明顯增加,常為家庭或學校,包括幼兒園、小學或安親班群聚,雖然症狀大多輕微短暫,如突發性高燒、咳嗽、嘔吐、食欲差、活力降,通常約二至三天,在住院或症狀治療後很快緩解,但父母仍非常焦慮。併發症、MIS-C 家長仍應注意另外,也有不容忽略的併發症,如哮吼、熱性痙攣、腦炎、類流感的肌痠痛與倦怠及少數的肺炎及敗血症等,及無法預期的後續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PIMS-TS/MIS-C)或長新冠症候群(Long COVID),所以仍應注意。至於疫苗以外的預防保健,包括均衡飲食、多種營養,多補充水分,可額外補充維他命,注意個人清潔衛生消毒,如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在公共場所、人潮處、餐廳等公共活動區域接觸介面,注意疫情時期的感冒症狀,並自我隔離,避免散播給他人。萬一孩子受到感染,可服用症狀治療藥物,如止痛退燒藥、綜合感冒藥與化痰劑等、多補充水分、維他命及清冠一號。應注意危險徵候,如持續性發燒、活力差、睡不好、吃不下、喘咳、意識不佳,出現這些狀況時,建議至兒科急診評估及處置。
-
2022-07-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七天解隔後不代表已痊癒 染疫後應該要補身體嗎?
● 疫後不要「大補」,避免黃耆、人參類等補氣藥● 多補充維生素A、C、D● 多照陽光、外出走走新冠肺炎本土疫情趨緩,「長新冠」症狀卻困擾許多確診康復後的患者,有些人仍持續乾咳、腹痛或拉肚子,還有些人出現「腦霧」。醫師提醒,七天解隔離後不代表就已痊癒,可適時補充維生素等營養品幫助修復,但切忌疫後「吃補」,小心愈吃,症狀拖愈久。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長新冠是指確診後三個月依然持續的症狀,才會叫做「長新冠」。根據研究,Omicron變異株出現長新冠的比率僅5%至8%,較之前的Alpha、Delta變異株出現約五成少很多。症狀趨緩 不用擔心長新冠這波疫情四月多開始流行,如果民眾現在還有持續性症狀,在嚴格定義上並不算長新冠,只可算是後遺症或是持續性症狀。染疫後遺症在一個月內很常見,通常會陸續改善,若二、三個月內症狀趨緩,就比較不擔心出現長新冠。不過,柳朋馳說,長新冠或新冠後遺症很難明確去量化或實驗數據來檢視。近期臨床上常看到染疫後就診病患,主訴多為疲倦、肌肉痠痛,有些患者有睡眠障礙、影響食欲,都難以透過檢驗等來診斷。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現行政府規定隔離七天後傳染力降低,即可解隔。雖然傳染力下降、有些人快篩驗陰,但從中醫來看,還有餘血沒有清乾淨的後遺症,常見最典型症狀為咳嗽、喘,有些人出現頭暈、耳鳴,還有人是腦霧,出現忘東忘西、事倍功半的情形。解隔非痊癒 3個月內要注意一般感冒或新冠病毒,都是「外感」,瞿瑞瑩說,外感要治療、清餘邪,必須「引邪外出」,疾病就會自然痊癒。一般感冒可能只要發個汗就能將餘邪引出而痊癒,但新冠病毒則是比較難纏的外感,需要一至三個月才能清乾淨。瞿瑞瑩提醒,不可一解隔離就以為痊癒,染疫後三個月內的生活起居應盡量單純、不亂耗損身心。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民眾以為染疫後應該要「補補身體」,但「萬萬不可」,有些女性月經結束後習慣喝四物湯調補,染疫後也應盡量避免。瞿瑞瑩解釋,治外感要像大禹治水,給出路引導。在染疫前吃補藥,可以「固表」讓外邪不侵入體內,但染疫後服用反而封住外出的路,讓餘邪留在體內,尤其是黃耆、人參之類的補氣藥,更容易在體內壅塞化熱,對於原先反覆咳嗽、疲勞、腸胃功能異常等症狀的改善不大,甚至會「壞病」,造成病情惡化。清淡飲食 運動應循序漸進瞿瑞瑩建議,疫後雖然不可「大補」,但可以吃一些雞精、魚湯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增加體力,飲食清淡為主,以清除內熱。但過量的運動在中醫來說是「耗氣」,對身體也是一種耗損,因此運動應循序漸進,再慢慢回到過去的運動量。柳朋馳說,染疫出現喉嚨痛、咽喉不適等症狀,可能對粘膜有些損傷,建議可以多補充維生素A,幫助粘膜修復;也可多補充維生素C和D,有助於組織恢復和免疫調節。在家隔離期間可能因為光照不足,造成日夜顛倒、睡眠障礙,因此解隔後可多照光、外出走走,讓褪黑激素分泌恢復正常,肌肉張力逐漸恢復,藉以改善疲倦、肌肉痠痛問題。如果染疫後持續的症狀持續二至三周,可到一般中西醫門診或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就醫;如果治療二、三個月,症狀仍未改善或出現新症狀,則要小心恐有其他疾病問題,須做進一步的檢查。
-
2022-07-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公司規定嘴巴噴酒精殺菌 成大醫院:可能造成病變
COVID-19疫情期間,手部消毒及戴口罩是基本防護,卻有公司要求員工必須往嘴巴噴酒精殺菌,否則懲處;成大醫院表示,嘴巴噴酒精將造成口腔黏膜灼傷,長期下來更可能發生病變。1名女網友今天在臉書(facebook)「爆料公社」貼出公司規定及通訊軟體對話指出,公司要求員工往嘴巴噴酒精殺菌,即使是使用抗菌口腔噴劑也要加酒精,不符規定就要懲處,讓她不知如何是好。女網友這則貼文立刻引來熱議,紛紛留言說:「真好笑的公司」、「智商令人堪憂」、「要不要直接叫救護車比較快」、「這間公司怎麼撐到現在的」。成大醫院家醫部醫師張馨云告訴中央社記者,目前沒有資料顯示往嘴巴噴酒精可以消毒殺菌,若以為酒精消毒手部之餘,也可以適用於嘴巴,這是錯誤的聯想,往嘴巴噴酒精,在消毒殺菌前,酒精將會先刺激及灼傷口腔黏膜。張馨云表示,如同長期喝烈酒可能會造成口腔或食道病變,酒精也是一樣,口腔內原本就有許多正常的細菌,宛如一個小的生態系,以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毒感染來看,雙手接觸五官,使得眼睛和鼻腔黏膜比口腔更容易感染到病毒。她說,若要保持口腔清潔衛生,還是要回歸基本面,以刷牙為主,漱口水為輔,讓口腔保持乾淨。但截至目前,她尚未接獲因向嘴巴噴酒精而送醫的病例。
-
2022-07-13 焦點.元氣新聞
國內出現第二例猴痘個案 莊人祥:期待疫苗8月前到貨
自6月24日國內出現首例自德國境外移入的猴痘確診病例後,疾管署今天公布第二例猴痘境外移入病例。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個案為自美國入境的北部30多歲本國籍男性,出現左睪丸腫脹、發燒、鼠蹊淋巴結腫脹狀況,入境時自述疑似罹患猴痘,採檢通報於今天確認陽性,目前在醫院隔離治療中。莊人祥表示,個案今年5月至7月至美國出差,7月3日開始出現左睪丸腫脹、發燒、鼠蹊淋巴結腫脹狀況,曾於7月5日就醫服用抗生素,但當時未診斷為猴痘陽性,後續未改善且出現皮膚紅疹及腹瀉等症狀。7月10日返國入境時,自述疑似罹患猴痘,由機場檢疫人員後送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通報,於今日確認陽性,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至於我國首例猴痘個案,莊人祥表示,該名個案仍在醫院等待所有結痂脫落,因此尚未出院,但整體狀況良好。莊人祥說,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與照顧確診者的醫護人員有關。疾管署正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採購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期待八月前能談定並到貨。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64國報告至少9664例確診,其中以歐洲7838例及美洲1551例病例數最多。亞洲目前韓國報告1例境外移入病例,新加坡則已報告3例境外移入及1例本土病例。由於國際猴痘疫情逐漸擴大,疾管署也將持續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另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疾管署已於今年6月30日起,將具有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的49個國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若國人前往前述國家地區旅遊,應避免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也要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
2022-07-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中新增4030例 市府提醒注意接機防疫措施
台中市今天新增4030例本土個案,副市長令狐榮達在疫情線上記者會表示, 相較上周同日確診個案降幅18.91%,台中疫情逐漸步入平原期,但提醒市民仍務必記住防疫四要訣,包含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維持手部清潔和完整接種疫苗。令狐榮達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示警,國內累計出現4例本土確定病例,研判都在接機時感染機率較高,提醒市民接送入境親友務必遵守防疫措施,包括接送者接種滿三劑疫苗優先、戴口罩手套、親友上車前消毒手部、鞋底和行李、車內適度開窗通風、避免交談碰觸,以及接送完畢消毒全車內外。他說,BA.4和BA.5傳播力強,後續須嚴密監測,接種疫苗可降低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呼籲民眾儘速接種,提高自身保護力。令狐榮達說,台中市65歲以上第4劑疫苗施打人數累計17萬2801人,覆蓋率41.91%,仍居六都第一。65歲以上長輩只要施打疫苗都可獲得中央獎勵的500元禮券和2劑快篩試劑,7月底前都可領取獎勵,有接種意願的長輩可盡速預約施打。台中市5至11歲兒童疫苗施打情形,他說,第一劑覆蓋率80.21%,第二劑覆蓋率38.85%,台中校園集中接種雖預計施打至7月15日。目前疫苗存量充裕,醫療院所仍會持續提供預約服務,家長可評估孩子的情況,自行選擇時間向醫療院所預約。
-
2022-07-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降溫指揮中心降級有規畫?莊人祥:時機未到
全台疫情持續走緩,今本土新增3萬1152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與上周二本土3萬5914例相比,降低13.4%,有整體趨勢下降。連日以來疫情降溫的態勢明顯,是否指揮中心有規劃降級?對此,莊人祥則說,世界衛生組織仍把新冠肺炎定為「緊急公衛事件」,因此降級時間「還沒到」。莊人祥昨表示,每周一的確診人數都會大幅降低,主要還是因為周末國人篩檢人數減少,但與上周一相比下降近4000例,降幅是7.3%。今指揮中心公布最新疫情概況,本土新增3萬1152例,莊人祥則說,今日與上周二本土3萬5914例相比,降低13.4%,有整體趨勢下降,但幅度比較緩和一點。疫情持續緩降中,各界都相當關心指揮中心是否有降級相關的規畫?對此,莊人祥表示,過去指揮中心在每日0病例時也都維持一級開設,何況目前WHO仍把新冠肺炎視作「緊急公衛事件」,因此降級時機「目前還沒到」。莊人祥說明,台灣致死率在萬分之17,要到千分之一以下才是所謂的「流感化」,因此還需要再努力,未來若有疫苗次世代,指揮中心也都會提供給民眾接種。新冠肺炎流感化的路途仍然遙遠,同時面對即將來臨BA.4、BA.5變異株疫情,是否將導致台灣致死率再度攀升?莊人祥則說,從其他國家來看,致死率並未因BA.4、BA.5疫情而升高,可能只會增加2、3萬例,但死亡不會像先前這麼多,指揮中心會進行快速診斷、積極治療給民眾,避免疫情增加到萬例的程度。
-
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致死率2.6% 羅一鈞:與80歲以上長者接近
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自今年1月1日至7月10日,住宿式長照機構累計5萬5060人確診,其中住民人數為4萬3487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7月4日至10日機構內就地隔離安置集中照護者,平均開藥率為90%。而根據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自今年1月1日至7月10日,通報機構數達1568家,確診住民人數為4萬3487人、確診工作人員數為1萬1573人,仍以社福機構人數最多、護理機構次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波本土疫情統計自4月起至7月10日,累計死亡人數1140人,致死率為2.6%,與之前公布80多歲的致死率2.73%接近。羅一鈞強調,機構長者平均死亡年齡為80多歲,因此比較需和全國80多歲染疫年齡層相比,而非和全年齡層相比。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1105床、空床6471床、空床率58.3%;55家集中檢疫所共7610床、空床數5088床、空床率66.9%;48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3516床、空床數1330床、空床率37.8%。另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昨天共開立5376人份口服抗病毒藥,其中輝瑞「倍拉維」(Paxlovid)共4225人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1151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36萬7319多人份,包括29萬6781人份倍拉維及7萬538人份莫納皮拉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