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疫情
共找到
14265
筆 文章
-
-
2022-01-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強化宗教活動防疫 繞境須提報防疫計畫報准辦理
隨著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維持二級警戒至1月24日,並調整部分防疫措施。內政部今天表示,為防堵疫情擴散,即日起,加強宗教場所及宗教集會活動相關防疫措施,除須配合指揮中心防疫指引,全程配戴口罩、落實實聯制、量體溫外,欲辦理繞境、遊行及其他大型宗教活動者,均須提報防疫計畫並經地方政府同意後辦理。內政部表示,自1月10日起,宗教團體神職人員主持宗教儀式或講道,必須全程配戴口罩。倘有舉辦餐會、宴席等飲食活動,不得逐桌敬酒、敬茶,並建議參與者維持適當社交距離。此外,如有提供住宿的場所,除同住家人外,以1人1室為限。內政部表示,為維護宗教團體內部人員自身及信眾安全,宗教團體應提供洗手設備或消毒用品,並定時清潔宗教場所、設備及用具。另外,宗教團體務必備有充足的人力落實防疫措施,並隨時注意疫情變化,維持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共同支持辛苦的第一線醫護警消人員,一起團結對抗疫情。
-
2022-01-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圍堵加嚴 11日零時起中東、歐美、紐奧長程航班全採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圍堵Omicron疫情「拉長戰線」,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宣布,從1月11日零時起,航班表定抵台時間,搭乘歐美、中東及紐澳等航線長程航班旅客,抵台時必須進行落地公費採檢以及快速核酸檢驗,檢驗結果陰性者接續入境通關程序,且應搭乘防疫車輛前往防疫旅宿/集中檢疫所完成檢疫;檢驗結果陽性者,指派專人完成證照查驗後,由空側搭乘救護車後送專責醫院。陳時中表示,於機場的採檢措施,完全不會與入境的門接觸,會直接下去上救護車進醫院,如果採檢陰性屬於正常者,則是依循正常入關手續辦理。陳時中表示,疫情的防線本來在集中檢疫所,現在把戰線拉到第一線,希望減低通關風險,減低計程車保全和機場相關清潔手推車等人旅館和防疫計程車風險都降低。陳時中表示,以Omicron潛伏期縮短情況,有很大比例可在落地檢驗出來,不會進到社區醫院去,對於邊境防治會有很好的效果。落地採檢陽性送醫驗音送檢疫系統。希望大幅減少確定病例進入社區減到最低。
-
2022-01-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6、桃機相關案例達30例 首例本土童感染Omicron
本土案例今新增6例、境外新增26例、無死亡個案。桃機相關案例已達到30例,其中北市防疫計程車案17240的Omicron病毒序列與其他案例不同,不列入群聚,但仍與桃機相關。今新增的6名本土案例,一名為手推車人員與居服員,未滿10歲的小孩,以及這名小孩的安親班同學,另外還有居服員的友人,機場普篩則再篩出2名同樣負責手推車的人員,另外一位為參加歌友會的案17369的家人也染疫。此次群聚已引起4起家庭群聚,而居服員照顧的案家,其未滿2歲的指標個案案17416,病毒基因定序為Omicron,也是國內目前年紀最小的Omicron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2例新冠確定病例,分別為6例本土個案及2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2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40多歲。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14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11例)、印尼及緬甸(各2例)、尼泊爾、比利時、冰島、厄瓜多、英國、義大利、菲律賓、丹麥、南非、法國及芬蘭(各1例)移入。入境日介於去(2021)年12月26日至今(2022)年1月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119,13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5,099,767例排除),其中17,393例確診,分別為2,704例境外移入,14,63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新增1例空號病例,累計114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0例新冠死亡病例,其中8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
-
2022-01-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天津逾半病例為中小學生 專家:Omicron感染趨向低齡
天津爆發本土Omicron疫情受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表示,從天津目前疫情排查情況發現,Omicron感染有明顯低齡化趨勢。據天津北方網報導,1月8日晚9時至1月9日晚9時,天津津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20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此前津南區已報告新增20名陽性人員,即該區的陽性感染者升至40例。針對近期疫情,據中國青年報,張伯禮表示,這次天津疫情是Omicron首次在大陸本土發生社區傳播,確實傳染性很強,但症狀並不明顯,隱匿性也強,更容易多點散發或集中爆發。張伯禮又表示,此輪疫情中,值得注意的特點即已發現的40人中,有23宗為中小學生。他認為,從天津目前疫情排查情況發現,Omicron感染有明顯低齡化趨勢。他提醒,青少年兒童疫苗接種率相對較低、主動就醫意識不高,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環節,應高度關注。張伯禮建議,應該將中小學等少年兒童可能聚集的場所納入疫情防控重點,予以關注。此外,西安和鄭州的疫苗接種率超95%,但仍舊出現局部疫情,張伯禮認為,這一定程度說明疫苗保護力在下降,變異病毒存在免疫逃逸現象,「但根據目前研究結果看它對於防止轉向重症率和死亡率的效果還是很好的,有效率可以達到80%至90%」。所以他建議依然要加強疫苗的接種,提高疫苗覆蓋率。
-
2022-01-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只有N95能防Omicron? 專家:3層外科手術口罩都不夠
Omicron變種病毒造成全球新一波疫情,由於該病毒傳播能力更強,加拿大首席衛生官譚詠詩(Theresa Tam)就呼籲民眾拋棄布口罩,並表示N95口罩能提供更好的保護力。報導指出,譚詠詩表示「即使Omicron比以前的變種病毒更溫和,但其傳播速度如此之快,即使醫院只有一小部分人感染,也會讓我醫療系統不堪重負」,譚詠詩更直言「是時候捨棄布口罩了,它們無法保護您免受Omicron的侵害」,並補充說「醫療用口罩更能過濾病毒,雖然即使是3層外科手術口罩也可能不夠,但N95口罩更適合」。除了譚詠詩外,美國疫情近期不斷升溫後,前白宮官員布萊特(Rick Bright)也發推表示包括首席防疫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疾管局長瓦倫斯基(Rochelle Walensky)等官員紛紛改成戴上N95或KN95口罩,布萊特呼籲民眾「我們應該注意並效仿他們佩戴高品質N95或KN95口罩,以此為自己提供與他們相同的保護力」。對此,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急診醫師和公共衛生教授溫麟衍(Leana Wen)表示「面對這種通過空氣傳播的傳染性變種病毒,至少應該要戴到3層外科醫療口罩,不過對於許多人來說,這種拋棄式的口罩並不適合臉型,因此可以在外面另外戴上一層布口罩來提高貼合度」,但仍強調「大家真的應該使用N95或KN95口罩」。
-
2022-01-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三劑搶打 指揮中心:適當時機重啟疫苗預約平台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召開擴大防疫會議,指揮中心指出,為讓全民順利接種第三劑,除與地方政府合作重啟施打站,近日將更新Covid-19中央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系統,於適當時機重啟。此外,機場針對長程航班入境旅客,擬自明日起在空側進行快速PCR落地採檢,若採檢陽性者將在空側直接後送,採檢陰性者始能進入陸側進行入關作業,以預先阻隔更多確診者。指揮中心指出,全球疫情持續快速上升,除歐美國家外,其他地區國家病例數快速增加,預期疫情將持續上升;國內發生桃園機場相關疫情,社區疫情傳播風險上升,雖整體疫情尚在可控程度,但境外移入病例數增加,需嚴守邊境,再提升疫苗覆蓋率,加強通報及採檢措施,落實實聯制與高風險場域管理,加速醫療整備。指揮中心表示,國內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一劑為80.25%,第二劑為70.86%,基礎加強劑0.06%,追加劑為1.33%,共已施打約3567萬人次,其中12至17歲已接種第二劑的部分,截至本月8日,約為74.9萬人次,年齡層戶籍人口接種率為63.3%。指揮中心表示,有關桃園機場群聚感染事件,除第一波已匡列採檢部份外,近2日更擴大篩檢8千8百餘人,確診病例數和確診的接觸足跡都尚在可掌控中;有關機場清潔人員、保全人員以及防疫車隊的相關防疫作業流程都已進行調整,目前也有「護理台灣隊」協助確認相關防疫措施是否執行到位。蘇貞昌說,桃園機場群聚感染事件發生以來,指揮中心已匡列近2萬名民眾進行採檢,雖然人數有持續增加趨勢,但相關確診案例皆在匡列中、且屬有軌跡可循,感謝指揮中心及第一線防疫人員的辛勞,不過這場戰役尚在持續進行中,請大家持續繃緊神經,也請國人做好個人防疫,儘速完成接種完整二劑疫苗及第三劑追加劑施打。蘇揆表示,感謝「護理台灣隊」願意直接在第一線現場,提供專業意見一起協助觀察並輔導機場防疫工作的落實狀況,請交通部民航局適時提供必要協助,共同確保國門的安全。蘇揆提到,在第一線執行防疫及清潔工作的保全人員、清潔人員以及防疫車隊的司機,都是犧牲時間及親情投身在最高風險的工作場域,且在春節將至的這段旅客入境高峰期更是辛苦,請相關單位從寬提供相關津貼及補助,藉以確保相關防疫措施落實。蘇貞昌表示,有關長途航班即將實施的空側落地採檢措施,除需使受規範的旅客從登機前就能瞭解相關措施外,請指揮中心及民航局以科學方法妥適規畫空間及動線,讓旅客能透過親身體驗嚴謹的防疫措施,瞭解台灣何以能有如此的防疫成績,同時也要讓返國的旅客感受到回到家園的溫暖。
-
2022-01-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蘇益仁/Omicron來襲防疫升三級?盡速打第三劑才是重點
全球對抗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我們和過去兩年最大的不同,是許多人已接種兩劑疫苗,防疫思維應該因此有所調整。新冠病毒無法消失,清零已不可能,此時不宜再升級防疫措施,應觀察新冠病毒「流感化」的速度與趨勢,透過疫苗與抗病毒藥物,與病毒和平共處。與病毒共存 將是新常態近日桃園機場群聚事件讓許多人繃緊神經,擔心再度經歷三級警戒。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所言,非常值得參考,他說如今與去年五月的情況不同,北市打完兩劑疫苗的民眾將近七成,已有一定的群體免疫效果,不贊成因一點風吹草動就拉高防疫等級,呼籲大家不要緊張,新常態就是與病毒共存。英國首相強森曾在2020年3月提出佛系防疫,受到嘲笑與反對,但佛系防疫有其理論基礎。新冠病毒感染者大多數是輕症,英國認為可視同流感看待,且一旦感染也就有了抗體,想用自然免疫對抗疫情。但不到一個月,英國就發現行不通,因為重症和死亡人數太高,遠超過流感,立即喊停。防疫 不該只有鎖國和封城現今的狀況和當時已完全不同,主要是疫苗出現,現今大多數國家的作法是拉高疫苗接種率,歐美已接種第三劑,甚至第四劑,讓疫苗保護九成的人不被感染,雖仍有突破性感染,但大多是輕症;65歲以上及高危險族群可能重症或死亡,則及早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等。在全民接種疫苗後,防疫不該只有鎖國和封城。在國內,雖然許多人打了兩劑疫苗,卻無法看出防疫策略因此有所差別。疫情防控從清零到視同新冠流感化,這之間有很大的鴻溝需要跨越,但應該設想如何踏出第一步。觀察病毒演化 是否變更強未來觀察重點應是Omicron是否再演化為毒性更強的變異株,如果不會,表示流感化的可能性就愈高。一旦新冠病毒流感化,抗病毒藥物的角色更形重要。西元2000年之前,每年流感季節的「超出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達三、四千人;針對65歲以上長者提供公費流感疫苗後,降至800人;2004年提供公費克流感使用下,再降到600人。抗病毒藥物從用於治療,再到大量儲備用於防疫,思維改變使流感死亡人數降低,WHO流感專家小組因此邀請我參加會議並分享經驗。Omicron毒性已大幅降低,如疫苗兩劑接種達八成,加上老年人及高危險族群加打第三劑,配合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即可開放邊境,大家群聚時則戴上口罩。至於感染者,大部分應是輕症,居家復原即可,除非老年人口及高危險族群,可就醫使用抗病毒藥物。有疫苗 不宜再加重防疫措施新冠病毒的流行已邁向第三年,與疫情和平共存是全球一定要走的路,台灣自不例外。在有了疫苗和抗病毒藥物之後,不宜再加重防疫措施,指揮中心雖已縮短高危險群接種第三劑的間隔時間,但應加快腳步,全部盡快打第三劑,並準備抗病毒藥的儲備與配置,甚至思考未來病人如何治療與分流,真正超前部署。
-
2022-01-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一):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
【編者按】本週登出的三篇文章是來自一位醫學院教授,與我們分享有關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的心得。他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的整理,分別由「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警戒期間的體重與運動」以及「警戒期間觀看螢幕與零食習慣的改變」三方面詳細討論在全球籠罩在這「21世紀的黑死病」時,我們可以如何減少傷亡,維持健康。非常感謝作者對全民呼籲生活保健的重要。前言2019年底出現首例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病患後,在中國大陸爆發許多案例,接著在2020年初,在國際間陸陸續續散播開來,包括歐洲意大利、英國、法國等,後來很快即造成世界各國的大流行,COVID-19肺炎的罹病和死亡人數遽增,包括醫護人員和名人也都被傳染,駭人聽聞,舉世恐慌;臺灣在去年也有境外移入的案例,但檢疫得宜,並未引起本土的流行,但2021年5月,也出現本土病例的流行,當時提高全國三級警戒,公共場所、醫院和大型集會都受到許多規範,經過大家的努力之後,目前已有改善,但每日仍有少數境外移入的確診和零星死亡案例,逐漸達到全國清零的目標。回想起2020年初,COVID-19肺炎起初尚未引起全世界的恐慌,許多國家並未採取全面戒慎的態度來防範疫情,歐美民眾連要不要戴口罩,都引起許多爭議。各位應該還記得去年日本醫學生開舞會群聚造成傳播,歐美許多聚餐罹病的案例,,但隨著疫情的快速散播,天文數字式的嚴重病例數和高死亡率,護理之家陸陸續續出現嚴重院內感染的報告,甚至於醫療專業人員都未能倖免,不少醫師因染疫而死亡,世界各國都先後被波及,始知事態嚴重,各行各業受到重大影響,文化活動和經濟活動幾乎停頓。在2020年3月11日,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多個月後,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定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世界各國共同聯合對抗這個「21世紀的黑死病」。2020年臺灣的COVID-19疫情得到適當控制,民眾受惠良多;但隨著世界各國病患人數增加,各項防疫措施鬆綁,在2021年5月初,從華航諾富特群聚案、萬華群聚等開始,逐漸成為本土案例的大流行,疫情逐漸吃緊,後來經過全國全面性的疫苗接種、推廣防疫措施、以及機場入境的檢疫隔離策略,目前在多方用心努力合作之下,已有相當的進步,但仍在嚴密監控中,期待短期內能有更良好成效。2020年初COVID-19來襲時,並未引起大家的警覺,民眾生活習慣已久,未落實基本保健觀念,許多其他國家的民眾反對戴口罩與維持社交距離,回想起當時歐美民眾反抗戴口罩、限制群聚規定的抗爭,造成新冠肺炎的快速散播,種下今日普世受疫情困擾的情境;隨著疫情快速惡化,後來大家都改變了,大家爭相搶購口罩,甚至於造成全世界的口罩荒,即使先進國家也無法獲得足夠口罩,臺灣當時送出許多口罩來援助他們,造福無數民眾,幾個月來,許多國家也贈送本國疫苗,做為回報當時的口罩情誼,令人倍感溫馨。本文謹簡要討論在這段疫情限制之下,生活型式發生改變的一些報導,尤其討論體重與疫情的關係,以及因應之道。對抗COVID-19疫情爆發的策略在策略上可分為醫療策略和公衛策略。醫療策略包括查驗病毒的基因序列,分析病毒的特性,結合現有醫療量能和發展新式藥物治療罹病者的症狀,發展新式檢驗試劑以及提早正確篩驗出病患,發展疫苗來阻止疫情的擴散。第二項策略為公衛策略,減少民眾的接觸,隔絕飛沫傳播鏈,例如人員分流、居家隔離,減少地表移動,戴上口罩和眼罩,匡列和隔離,穿上防護衣等,以有效隔絕病毒的傳播。嚴格落實維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與面罩、限制旅行、隔絕各國旅遊等等,旅客需接受採檢和居家隔離等限制,許多防疫旅館應聲而起,防疫計程車和防疫設備短缺,包括口罩和民生必需品都需搶購等;尤其國外四級警戒時期,居家上學、上班、商業活動等,都發生重大改變,帶來許多生活上的不便,使人類的經濟活動與文化受到重大衝擊;長時期的防疫規範限制,除網路業活絡之外,卻使許多民眾失業、商家關店、旅遊業蕭條等,嚴重打擊社會和國家的命脈,尤其在這段突然而來的限制居家中,從電視媒體上,只要你用心去觀察,就可以更深入地瞭解和體認到,人與人之間的爭執越來越多。但不可否認的是,警戒、封城期間,家人之間的相處時間明顯增多,尤其是親子之間的互動增加,也是當代文明發展中,一種意外的收獲吧。目前已降為二級警戒,許多防疫規範較為鬆綁,公共場所也較開放,餐廳可以再度開放,人潮逐漸回流,景氣復甦,往日的榮景再現。新冠肺炎對運動和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新冠肺炎來勢來勢洶洶,當真如晴天霹靂,許多民眾不知不覺間罹病、嚴重者住進加護病房、甚至死亡;尤其國外病患人數遽增,各國建置許多臨時的醫療帳篷或方艙醫院,許多大型場所被改用為臨床醫療之用,美國科技大廠也轉進生產呼吸器應急,即使如此,醫療量能不足和呼吸器短缺之下,甚至於呼籲輕症病患自行在家療養等;臺灣疫情幸而及早得以控制,因而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來因應第二年的本土疫情衝擊,但快速的疫情的確改變眾的生活和工作型式,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都發生重大的影響,當防疫警戒層級越高時,這些限制就越多越嚴格,茲簡述如下:食:市場分流、餐飲不可內用、外賣和外送增加、不得聚餐。衣:百貨公司和市場人流實名制管制;即使有網購路線,但在沒有聚會、教育、體育和文化活動之下,減少許多衣服的購買量。住:限制居家、旅遊管制、回國需接受隔離、防疫旅館等限制等。行:倡議減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陸海空運輸型態改戀,航運取代物資的運送,許多人採取步行和自用車,回國和出國須防疫計程車等。育:學校停止實體教學、採網路上課、取消國內外學會的實體研討會,代之以視訊會議,教育訓練課程、居家上網、考試型式改變等。樂:八大行業、遊樂中心、旅遊等,都需考量群聚的規定。其他:宗教活動、文化活動、婚喪喜慶、家聚活動、醫療、急救、防疫措施等,舉例而言,戶外需全程配戴口罩,有些民眾因取下口罩進食,而被處以罰款,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指出,運動有益健康,可增進體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和一些癌症的風險。隨著警戒層級增高,勒令商店停業、封鎖學校、宗教場所、文化中心、圖書館、博物館、和公園、健身運動中心、餐廳等公共場所,帶來許多生活活動的限制,也改變許多從事身體活動的規範,失去從事戶外或健身房的運動機會,在家並無相關設備,更難維持身體活動,因而民眾的靜態生活型式指數飆升,每天都整天坐著和看電視、電腦,未能從事適當運動後,先前研究指出,美國的橫斷式研究發現COVID-19肺炎封城期間,原先積極運動的成年人,活動量減少者達約32%。2021年6月的一項多國世代研究顯示,COVID-19封城期間,18-35歲年輕人和成年人的活動量減少達31.25%,36-65歲者減少26.05%,65歲以上者減少30.27%。在封城期間,年輕人的活動量受到最大的影響,這在世界各國都相似;雖然短期限制居家期間,未必造成嚴重體能減退、心肺功能、肌力和其他系統功能惡化,但改變生活習慣後,應審慎注意日後是否會增高罹病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第二型糖尿病和一些癌症,甚至死亡率都會增高,若再加上飲食不當,必然雪上加霜。經過幾個月以來的觀察,臺灣的情形也相當類似,當初三級警戒期間,門診的病患減少,現在已逐漸增多,詢問之下,他們也都安住家中,很少從事戶外運動,即使發生骨折,也都採用保守的治療方式為主,即使有些病人的疾病嚴重,也對前來就醫多所顧慮。其次,心理問題是現代社會的常態疾病,疫情期間病患面對許多壓力,包括自身罹病的憂慮、親人罹病的風險、失業風險,且無法探視親人或相聚等,都可能會加重原先的心理壓力,估計全球約有近10億人口會出現或大或小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常見者包括憂鬱和焦慮症;病患就醫也增加難度,使病情較難改善,在對抗疫情的同時,更應注意這些潛在而又嚴重的情形,及早防範。 其中銀髮族較常合併衰弱、多種共病、肌少症等,這些起因於生理功能退化、心理層面和社交活動減少,老年人營養飲食和腸胃吸收功能變差,活動量減少後,更常出現衰弱現象,COVID-19的警戒、封城隔離策略,拉開拉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家庭互動會減少,增加老年人的孤獨感,並加重損害老年人健康,唯有及早注意維持足夠運動量,改善免疫功能,才能更有本錢對抗病毒。結語總之,COVID-19病情嚴峻,罹病後的傳染率和死亡率都高,令民眾聞之色變。在對抗新冠肺炎疫情上,須落實基本的衛生保健和養生的基本要項,這是可以立即落實的項目,雖然引起諸多不便,但在等待疫苗的研發、接種覆蓋率和功效、新式特效藥的研發之前,還是最基本的功夫,有關運動可增強免疫功能的常識,乃是對抗疫情的重要防身武器,千萬要記得落實。
-
2022-01-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搶打疫苗潮 北市今第二周預約爆炸 30分鐘湧6.5萬人
桃園機場群聚擴大,桃園也再傳有學生確診、國中小停課,加上農曆春節將至,許多民眾為搶打疫苗,台北市疫苗預約系統第二周今天上午9點開放預約,同樣預約爆炸,前15分鐘預約比上周更暴增一倍,今天系統開放才15分鐘,就預約完成47949人,其中預約第1、2劑1268人,第3劑46681人。系統開放30分鐘已預約完成6萬5258人,其中預約第1、2劑1846人,第3劑63412人。總預約率已達55%。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表示,這次計提供11萬8586預約量,包括第1、2劑9792預約量,第3劑10萬8794預約量。結果今天仍預約踴躍,系統開放才15分鐘就預約完成47949人,30分鐘已預約完成6萬5258人。本次預約到明天(1/11)下午5點止,接種時間為1月17日至21日,莫德納疫苗在合約診所、BNT疫苗在醫院。相較於上周的預約量,隨著桃園機場群聚疫情擴大,台北市的疫苗狀況倍增,上周第一天開放預約,才15分鐘預約完成2萬3633人,不過今天第二周一開放預約,系統15分鐘就預約完成4萬7949人,其中仍以預約追加劑為主。
-
2022-01-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不到半個月 又有飛美機師染疫 長榮傳2機師確診
長榮航空傳出2名飛美國洛杉磯航線機師,返台後採檢確診,兩位機師都未進入社區,符合防疫規定。長榮航空表示,一切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說明為準。據了解,長榮近期有兩個機師確診,都是飛洛杉磯。一個是8日確診,隔離滿五天採檢確診;另一個8日回來,一回國就覺得不舒服去醫院採檢,昨天確診。對此,長榮航空表示,一切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說明為準。疫情嚴峻,不到半個月,國籍航空華航、長榮已累計六名機師飛美後染疫。
-
2022-01-1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活躍好學滿分 健康明顯偏低
上網填寫「退休準備指標2.0」加強版,測出結果是77分,在退休五項核心能力中,社會連結、自在獨立及活躍好學滿分100分,財務85分,健康56.5,我是安老族,很慶幸測試退休力是動物之王「獅子」。去年大部分時間宅在家,還是想辦法學習,與朋友互動,參加了塔羅牌班、手機拍攝剪輯及YouTuber班,自拍影片及剪輯,成立自己的YouTube平台。九月至台東Longstay二個月,學習烹煮咖啡、原住民餐、製作裝置藝術及導覽等課程,遊遍台東景點、吃遍美食,結交許多新朋友。退休後工作不再以賺錢為目的,以做公益為主,在非營利國際組織Servas、任林教育基金會及台灣路竹醫療和平會擔任志工。發展人文交流的自助旅行及寫作,常演講分享經驗,進而成立社團,在國內推廣孝親餐及孝親旅行,疫後將至國外進行文化、廚藝交流及義診。開創了退休後的第三人生。目前財務部分,缺少長期看護保險、預防醫療照護諮商及善終安排,因此要加保長照保險及預立醫療決定。健康分數明顯偏低,因疫情嚴峻,限制外出,運動量不足,又因腰椎舊疾,只能在床上做復健運動,體重過重,健康亮紅燈,於是重新擬定健康計畫,每日散步及瑜伽運動,飲食減糖,維持正常體重,才能繼續保持王者獅子的退休力。●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燒向社區桃園4校停課 確診居家照服員好友也染疫
桃園市中壢區今天有2所國小1所安親班因為學生確診停課14天,2所國中也因為學生家人確診預防性停課1天。市政府稍後9點防疫會議上會進一步說明防疫因應做法。停課源起於昨晚某國小因學生被篩檢出確診,校方和學生到過的安親班都宣布停課(停業)14天,衛生局立即聯絡醫院團隊進駐學校漏液採檢,凌晨採檢出確診學生去的安親班,也有1名其他國小學生PCR為陽性,通報後市政府決定該校也停課14天。後面採檢出確診的小學生有一位哥哥就讀中壢區某國中,校方接到教育局指示以後宣布該國中預防性停課1天。另一所國中預防性停課1天的原因,是學生的母親凌晨被採檢出確診,衛生局緊急通知教育局,該校做出預防性停課1天的決定。這名家長和先前確診的居家照服員是好朋友,日前到過照服員家,被匡列居家隔離後再採檢後確診。
-
2022-01-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Delta+Omicron變Deltacron 指揮中心:未發現,持續監測
全球新冠疫情因應Omicron大幅上升,根據外電報導,地中海島國賽普勒斯(Cyprus)近期被發現一種結合Delta和Omicron的變異株,被取名為「Deltacron」,賽普勒斯大學生物科學教授科斯特里基斯(Leondios Kostrikis)指出,Omicron的傳播力恐勝過Deltacron。彭博社在8日報導,賽普勒斯大學生物科學教授科斯特里基斯(Leondios Kostrikis)近日發現一種結合Delta和Omicron的變異株,表示在Delta的基因序列裡發現類似Omicron的基因特徵,將其命名為「Deltacron」,並稱已發現25起相關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小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國內還沒有發現任何這類帶有Delta主要特徵,同時具有Omicron的病毒株,但對於國際上的變異株,指揮中心都會持續監測。
-
2022-01-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機群聚累計23例 張上淳:至少傳3波其中2條很清楚
本土案例今一口氣暴增,桃機群聚案,排除防疫計程車案17240、案17467,累計案例多達23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桃機群聚整起事件從女清潔員案17307開始,至少有三波傳播,而其中兩條傳播鏈是清楚的。而整個傳播起源,是從一例境外傳給案17307,共同的足跡為機場轉盤的「廁所」,而廁所也是最可能的疫情爆發地點。張上淳表示,桃機群聚案最早發病以案17307、17230,如果從發病日來看案17307最早。經過疫調,案17307是位於機場六號轉盤旁的廁所,而12月24日剛好這間設所有一位確診旅客使用過,從疫調的地點以及病毒基因序列的比對,有使用過廁所的陽姓個案與案17230、17239、17308的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另外案17266、17309、17396的病毒序列只差一個序列,因此認定上述這幾例都是相同的。張上淳表示,歌友會的確診司機案17368的Ct值偏高,導致無法百分百定序,不過但在幾個突變位點中,有些特殊的位點,也被認定為一致的。擴大採檢後為陽性的機場保全案17371,基因序列也沒有辦法百分百定序,但有幾個突變位點特殊,因此也被判定為一致。張上淳表示,目前桃機群聚案至少有三波感染,而傳播鏈非常明確的有兩條,目前防疫計程車司機案17240的傳播鏈為單獨事件。另一位防疫計程車司機案17415,Ct值較高,為34.8,有點擔心無法完整定序,現在還未能確定是怎麼一回事。因此有比較明確的傳播鏈為兩條。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天公布的本土案例之一,北市的防疫計程車案17467,Ct值30,目前傾向是舊案,基因定序尚未出爐,等待後續定序出爐後,再傷腦筋該如何判讀。
-
2022-01-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機採檢今晚完成? 陳時中:採周期檢驗降低傳播風險
桃園機場疫情擴大,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1名本土個案,境外移入個案為49人。關於桃園機場篩檢進度,約於今晚就可以完成,媒體問及目前已是第幾波傳染。陳時中說,昨天機場採了1565人,還有6000至7000人未採檢,工程浩大,希望今天晚上可完成,但也不是檢查完就告一段落,而是快篩及PCR循環著做。「機場為高風險工作場域,今天篩檢者沒有被驗出確診,也許是病情正在潛伏期,或明天剛好碰到一名潛在確診者就被傳染了。」陳時中說,希望周期採檢讓病毒可能的傳播風險降到最低。今天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以自美國入境最多,媒體問,為何不是將美國列為重點高風險國家,而是將所有國家均列為高風險國家為齊頭式平等。指揮官陳時中說,如果只將美國列為重點高風險國家,「那葡萄牙怎辦?」葡萄牙人口為1000萬人,但每天確診個案有3萬5000人,因此把所以的長程航班都拉進來,主要是這樣的分野很清楚,也不排除依各國疫情再做不同的界定,但這是世界的疫情,不是拉到前面就可以阻絕,而是要層層過濾,一層一層減低風險,希望將疫情守下來。
-
2022-01-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居服員染疫傳播鏈若未找到 陳時中:疑社區不明感染源
桃園機場疫情擴大,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1名本土個案。關於居服員引起的案家家庭群聚事件,媒體問,可能的傳播途徑,是否為在桃園機場工作的居服員先生傳染給居服員,再傳染到服務案家,或是服務案家有人確診,再傳給居服員及其先生。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應該還是以桃園機場二航廈為主要病毒傳播來源,而各種傳播都有可能,現在知道有這條線,但先後順序還不清楚,如同清潔人員也是一樣,最早是案17230,但不代表是他傳給其他人,要連起來之後,根據發病日進一步研判。陳時中說,現在是告訴大家有這樣的線,如果連不起來,就是社區不明感染源,防疫作為就有不同,但現在可連起來,但擴大社區監測等篩檢站,邀集大家採檢動作仍然在進行。而案17372因已完整接種第三劑疫苗,是否為本土個案的第二例,施打三劑疫苗後的突破性感染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此名個案1月4日接種第三劑疫苗,距離現在確診不到十四天,完整接種是兩劑,不屬於三劑滿十四天的狀況,以三劑更完整保護力要在十四天,目前還不到這個條件,因此不屬於施打三劑疫苗後的突破性感染個案。
-
2022-01-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輕症、無症狀患者為大宗 陳時中:專責病房優先收治
桃園機場疫情擴大,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1名本土個案。有醫師建議,目前進到負壓隔離病房的都是輕症、無症狀,恐造成醫護人員負擔,是否要到集中檢疫所即可?指揮官陳時中說,目前輕症情況,還沒有壓力這麼大,我們沒要求一定要到負壓隔離病房,專責病房都開啟了可盡量運用,但也不排除病人越多,無症狀者或輕症的可集中檢疫,但目前還沒走到那一步,可以在區域內適當的分配,以專責病房優先使用。關於桃園機場內今天新增的兩名清潔人員,分別為案17474及案17475,此兩人是否因是在同場域清潔染疫。指揮官陳時中說,這兩人基本上就是有幾個可能,還沒完全釐清,但都是曾搭乘交通車八德線,但班次不同,因此直接接觸的可能不高,可能是環境或工作場域染疫,但這還要釐清。而案17453及案17473與其他清潔人員有無足跡重疊。陳時中指出,手推車工作人員能與其他確診者共用過手推車,雖然有戴手套,但仍可能會互相傳染,或是同場域工作者的兩人也可能互傳,均需要進一步釐清。至於有入境民眾反映,同班機出現確診個案所以要去集中檢疫,旅館會補償嗎?陳時中說,他只負責到集中檢疫所不用錢。至於,原來防疫旅館的費用,就要請相關單位如消保會等主責單位來辦理,集中檢疫免費可減低大家困擾。
-
2022-01-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民瘋搶第3劑 「疫苗一定夠」 陳時中:打不到來找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先前宣布第三劑施打間隔從原本的五個月縮短為三個月,新制宣布後,各地出現第三劑搶打潮,而國內疫苗目前庫存量約為7到800萬劑,指揮官陳時中強調「絕對夠」,今再釋出存量訊息,他指出,地方衛生局的存量就有110萬,而中央庫存是超過800萬劑,整體來說一定夠,陳時中拍胸脯保證「月底第三劑疫苗打不到的人來找我啦」,而1922的疫苗預約接種平台,陳時中表示「我們積極地希望重啟」。因應疫情升溫,第三劑施打熱度高,不過有專家指出,第三劑應該要優先造冊協助高風險族群施打。陳時中表示,目前各地方政府都有最適切的安排,以台中市為例,會根據年齡發放接種通知出,他認為這些都是好方式。至於有些醫療院所希望疫苗接種預約平台可以重啟,陳時中表示「我們積極地希望重啟」,不過,另外會針對地方不同的需要進行調整。對於第三劑疫苗是不是可能打不到。陳時中表示,第三劑疫苗到月底,如果打不到的人「來找我啦!」我會幫他打。他笑說,我的意思是一定夠。到月底前符合資格者有768萬人,即使符合資格,也不可能一口氣打完,如果能打七成就已經非常成功,陳時中表示,有些國家像是智利打到五成,以色列也只打到三成而已。他說,疫苗是夠的,像是地方就有110萬庫存,更何況莫德納僅是打半劑,疫苗絕對夠,請大家放心。
-
2022-01-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機場入境長程班次要篩檢! 陳時中:採陰才能放人
Omicron疫情已經延伸到社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宣布,為了提高警覺,希望把戰線拉到更早,希望境外大量移入可以更早發現,規畫在「長程班次」中,只要入境到機場,就要在現場直接採陰才能放人,如果陽性就直接送往醫院,採檢的方式是類似PCR快篩,不過要改變機場流程是一個複雜的事情,今天下午將會討論場地,最快周二就開始啟動篩檢,並強調現在是與「時間在賽跑」。陳時中表示,目前世界疫情依然嚴峻,全球昨單日確診人數達到230萬人,而觀察全球的死亡人數並未比照全球確診人數不斷飆高,昨天單日死亡人數約是5千多人。陳時中表示,為了提高警覺在討論希望之前最大的一條線,前端PCR陰性報告、深喉唾液及檢疫所、7+7、10+4不等,如果能把戰線拉到更早來,對於境外大量移入可更早發現,及早送到醫院去,可能需要精進。因此,現在規畫希望在長程班次裡面,入境的時候在機場就要直接採陰才放人,陽性就要往醫院送。因為改變機場流程是一個複雜事情,今天下午將會找尋規畫機場內適合的場地,因為要在現場採陰再放人,最大的困難是等待時間是否會機場造成交叉感染,適合場所和動線要規畫,陳時中表示,這項主要目標是把防疫戰線再往前拉,而長程的班次是指,不是只飛二、三小時那一種,而採檢的方式是做類似PCR快篩,他們認為家用快篩篩檢效率不夠,且陰陰陽陽不易區隔,如果陰陽不定就要送醫如果偽陽性高反而造成負擔。陳時中表示,基本上都會做快速PCR有幾種,他也跟各位抱歉在機場的時間會等比較久,但也會盡量縮短,看哪種儀器設備較適合、動線場地怎樣最適合。希望拚周二可以開始,周一可能性較低,這是跟時間賽跑。
-
2022-01-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公布新增11名本土個案 居服員染疫引爆案家群聚事件
桃園機場疫情擴大,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1名本土個案。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今天公布的本土個案多,11案例簡報。其中從一名未滿五歲的男童確診,家人匡列隔離,但發現家人中包括指標個案共有4人確診,這時「我們滿擔憂」,這是社區裡面家庭確診,屬於不明感染源。陳時中說,經疫調發現,這4名確診中的有一名是居服員,因此對居服員的家人及所有服務過的案家,進行一家一家的匡列,目前掌握6至7個家庭,居服員發覺她的先生為案17473是在機場工作的人員,同時間也是在機場被確診。約略有脈絡可循,可能是機場手推車工作人員兩位確診之一,傳給太太再傳到照顧的人家裡去,共六人。另兩位確診的是清潔人員裡面曾經在清潔人員交通車八德線上同車的兩位,二採確認,這樣是八位。還有兩位是清潔人員確診後居家隔離的裡面,集中檢疫所,驗出來是陽性。等於這四位前一採都陰性,現在變成陽性,潛伏期短,進去幾天內重複厭舊驗出來。最後一位是一個北市計程車司機,這位司機173467檢查無症狀但ns抗體都是陽性。一採Ct值30,這樣背景下,需要持續觀察相關匡列調查繼續進行,應該是一個舊案。陳時中說,居服員所引起的照顧案家家庭群聚事件,指標個為案17416,是一名未滿兩歲的男童,因為有發燒、喉嚨紅腫等相關症狀,而到醫院急診就醫。此案例須感謝醫院警覺性高,男童到去急診有快篩,第一關是先快篩,快篩是陰性,但因要進醫院做相關處置,再經PCR檢查為陽性。這是很成功的防疫個案陳時中說,大部分快篩陰性的時候,尤其是孩子很小,要做PCR不容易,但是醫院人員很有耐心、警覺心,所以發現出來。匡列他的9名家人,同住、非同住加上一位居服員,就發現大伯和居服員陽性,到此我們還很擔心,因看到家庭群聚,後來發覺居服員先生是機場手推車工作人員,也確診了,因此線索相對清楚。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今天公布11名確診個案中,有兩案是小於兩歲幼兒,案17416為1月7日發燒、喉嚨紅腫,而去桃園醫院急診就醫,因在院外快篩站陰性,後續進行PCR陽性,Ct值26,認為是快篩可能會篩不到的病毒量偏低範圍,目前男童住院隔離中。另外,案17469是案17308的非同住家人,因曾經探視過孩子,因有被探視過,先前匡列為居家隔離,期間出現發燒、嘔吐,經送醫採檢發現陽性,Ct值34.6,病毒量偏低,此兩名幼童都是輕症,沒接種過疫苗,目前都在住院中。
-
2022-01-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載過美旅客 定序確定計程車司機案17240為單獨個案
桃機群聚昨累計14例,但排除案17240,為一位防疫計程車司機。桃機群聚指標個案為女清潔員案17230,而昨天被排除的案17240,曾載過一位自美國返台的旅客,今美國旅客的病毒基因定序結果出爐,與案17240只差一個核酸序列,被認為是同一事件病毒彼此互相傳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應該是去年12月26日時在車上傳播給司機,而這名司機也曾載過另外一位確診案例,但另一名乘客的定序,兩者差異較大,認為時序不對,案17240應該是由美國旅客傳染的單獨個案。張上淳表示,案17240曾載過兩個陽性個案,司機本人是12月30有症狀,並於1月4日確診,後續追蹤發現,該名司機12月26日載過陽性美國回來,該名旅客載機場採檢就陽性,當時的Ct值為25。另外一位被載過的旅客,是12月31日的乘客,他也是在機場採檢陽性的個案,Ct值為29。基因序列發現12月26日乘客和案17240的序列只差一個核酸序列,屬於同一個事件病毒彼此互相傳播。不過,12月26日搭乘計程車的客人傳給案17240,司機也在四天後出現症狀,另外一個客人是司機發病後才載到,後續這位客人機場採檢Ct值為29與案17240的病毒序列差了三個序列,差異比較大,主要是時序不對。另外,也因為如果是12月31日客人比他發病晚,是否案17240傳給個人,基本上不是因為他是機場篩檢就陽性。因此,案17240單獨事件是比較單純一些。
-
2022-01-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1月24日前維持二級警戒 運動、唱歌等恢復戴口罩
桃園機場疫情擴大,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1名本土個案、49例境外。指揮中心今宣布,1月9日至24日維持第二級疫情警戒標準,並調整相關規定,請民眾持續配合防疫措施。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調整相關規定包括運動、唱歌、拍照及直播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的正式拍攝或進行時,恢復為須戴口罩,但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餐飮場所須實聯制、量體溫、宴席不得逐桌敬酒敬茶。陳時中說,下列場合得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口罩,且如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包括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如:田間、魚塭、山林)工作。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此外,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的場所或活動,如:藝文表演、劇組、電視主播等演出人員正式拍攝演出時、運動競賽之參賽選手及裁判於比賽期間等,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至於,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含交通運輸應嚴格遵守實聯制、量體溫、加強環境淸消、員工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而賣場、超市、市場加強人流管制:室內空間至少1.5米/人(2.25平方米/人),室外空間至少1米/人(1平方米/人);不開放試吃。指揮中心將視國內外疫情及實際執行狀況,適時機動調整防疫措施,強化邊境監測及防疫作為,籲請民眾應落實個人防護措施,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規範,以兼顧防疫與生活品質。
-
2022-01-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社區危險了! 北北基桃長照、醫院 今起禁探視、探病
Omicron疫情再延燒,今本土案例一口氣激增11例,境外新增49例。其中今天新增的本土案例中,有一起長照照顧群聚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也宣布「即起」,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住宿式長照機構禁止探視。醫院陪探病也調整相關的措施。針對長照機構的探視規定,從今起調整,須符合二大重點的管理措施,第一為訪客管理:除例外情形暫停探視。例外情形經機構同意可探視者,應出具訪視前3天內採檢之自費篩檢陰性證明。第二點為新進住民管理:新進住民不論是否已完成新冠疫苗接種, 一都均須出具入住機構前3天內採檢之自費篩檢陰性證明; 第二依機構人員完成新冠疫苗應接種劑次14天以上比率,採取對應之管制措施: 1.如為工作人員達90%以上且住民達80%以上之機構,自入住機構次日起14天內避免參加團體活動; 2.如為工作人員未達90%或住民未達80%之機構,則自入住次日起隔離14天,或自入住次日起隔離7天,於第7天進行自費篩檢,陰性者可解除隔離,但仍須避免參加團體活動,之後於第14天再進行1次自費篩檢。醫院的部分,北北基桃,除了特殊案例以外,禁止探病,特殊情況需要探病者,需要出具三天內抗原快篩、PCR陰性證明。探病者為完成疫苗基礎劑應接種劑次達14天(含)以上者,以公費篩檢;未完成者,以自費篩檢。探病者若為確定病例符合檢驗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第二點為住院病人及陪病者入院篩檢: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之醫院或入住前14天內居住於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之住院病人及陪病者,無論有無完成疫苗基礎劑應接種劑次達14天(含)以上,預定(非緊急)住院者,於入院前3日內公費篩檢;緊急需住院者,於入住病房前公費篩檢。住院病人及陪病者若為確定病例符合檢驗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第三點為住院病人之陪病者管理: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之醫院,陪病人數以1人為原則。陪病者須不具新冠相關症狀,亦未曾接觸確診個案或具相關公共場所活動史。第四點為醫療照護人員管理:專責病房之醫療照護人員應完成新冠疫苗基礎劑應接種劑次達14天(含)以上;可接種追加劑疫苗者,於111年2月1日前應完成接種,未完成者應評估調整職務內容。桃園市之醫院所有單位(除專責病房) 醫療照護人員,未完成疫苗基礎劑應接種劑次達14天(含)以上者,每週定期進行公費篩檢。
-
2022-01-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激增11例、境外49例 桃機案再增第4條傳播鏈
桃園機場案昨累計14人確診,其中13人被判定群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本土案例一口氣新增11例,境外49例,無死亡個案,其中出現第四條傳播鏈。北市昨快篩2名機場手推車員,經過PCR今確診,而其中一位手推車員其太太染疫,而身為照服員的太太,也引發照顧家庭群聚,照顧家庭總計有3人確診。指揮中心也宣布即起,口罩政策加嚴、長照機構、醫院都禁止探視。Omicron疫情擴大,桃機案昨被懷疑有三條傳播鏈,第一條為案17307女清潔人員打掃引起的桃機群聚,而其中一位清潔員案17239在跨年期間赴金嗓歌友會,引發社區感染,第一條總計有10人染疫。而今天第一條傳播鏈中,案17308的兩名家人也確診,累計達12人染疫。第二條傳播鏈為機場女保全案17371,疑似接觸境外案例染疫,同時與機場女保全有工作場域重疊的案例為案17414,累計2人。第三條傳播鏈為防疫計程車司機案17240,目前被排除機場群聚,因為Omicron定序與其他組不同。北市昨快篩陽性出的2名機場手推車員,今天皆確診。同時也是今宣布的第四條傳播鏈。其中一位機場手推車員衍伸出照顧家庭群聚,等於是另一起社區感染案件。第四條傳播鏈的事件,起初是被照顧家庭的小孩,因為發燒就診,醫院即時篩檢確診為新冠肺炎,指揮中心原以為是「不明感染源的社區案例」,但回推採檢,該名小孩的家人,分別為大伯、媽媽,而照顧該家庭的居服員也確診,經疫調後發現,該名居服員的先生為北市篩檢出的其中一位手推車員。
-
2022-01-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專家尷尬!高端追加劑無實證 mRNA疫苗面臨百萬人缺口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前天宣布縮短追加劑接種間隔為三個月,無論前兩劑打什麼,追加劑都可以選擇mRNA疫苗(半劑莫德納、一劑BNT)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指揮官陳時中與前副總統陳建仁都公開表明自己會追加高端。不過國內專家表示,高端未完成嚴謹三期臨床試驗,也未發表追加劑效益,就作為追加劑,以科學眼光觀之,「很尷尬啦!」一名不願具名之感染科專家表示,高端如果要做與AZ、BNT或莫德納混打第三劑的試驗,必須要先經過其他疫苗公司的同意。現在到底有沒有做相關試驗、結果如何,目前只能問高端,因為外界都還沒有看到相關報告。還沒有實證發表,就納入追加劑政策,是否不太科學?專家明顯有些緊張並表示「你們媒體可以質疑啦,但我們(專家)就很尷尬了」,畢竟任何人有愛國心願意打,都是個人的事情,不能強迫。「如果在已經沒有疫苗的情況下,(第三劑)打高端可能會比沒打好啦,這句話應該是對的。」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中國也只有科興啊」,或許疾管署內部有看到高端第三劑試驗的報告,不過他個人也是沒有看到。他相信高端作為追加劑,還是會有點效果,但效果到哪裡,並不清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比較不建議第三劑接種AZ,因為中和抗體反應較差,如果前兩劑打AZ,實證數據較強是追加mRNA疫苗,如果前兩劑就打mRNA疫苗,追加劑打莫德納或BNT都可以。黃立民也說,第三劑很單純,就是打mRNA疫苗,即莫德納或BNT,基本上不會用AZ來打第三劑,至於高端,如果有做相關試驗,期望能趕快發表結果。根據指揮中心公布之疫苗庫存,莫德納還有222萬劑,因為只要接種半劑,所以可供應444萬人。BNT還有119萬劑,第三劑接種全劑,可供應119萬人;高端還有335萬劑,可供應335萬人。如果在完全不考慮一、二劑接種的情況下,以上庫存總共可供應563萬人接種mRNA疫苗,並不足以讓1月底滿三個月的768萬人都以mRNA疫苗接種第三劑,有205萬人只能以AZ或高端作為第三劑。不過,黃高彬認為「應該不會不夠」,畢竟現在國外已經有很多數據出來,顯示BNT追加劑也可打半劑仍有效。不過,以庫存量計算,即便119萬劑庫存BNT疫苗可供應238萬人,加上222萬劑莫德納可供應444萬人,還是只夠682萬人打第三劑,仍有86萬人第三劑打不到mRNA疫苗。既然mRNA疫苗庫存告急,還有已簽約但還沒到貨的mRNA疫苗嗎?根據指揮中心公布之疫苗到貨資料,609萬劑莫德納疫苗已全數到貨,企業捐贈的1500萬劑BNT疫苗只剩下133萬劑還沒到貨。這樣一來,是否只能期待今明兩年採購的2500萬劑次世代莫德納疫苗趕快到貨?黃立民表示,現在都還在供應第一代的疫苗,根本還沒有看到次世代疫苗的試驗結果,也沒聽說上市時間,根本不能期望這個部分。
-
2022-01-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為什麼莫德納疫苗在研發成功前不被看好?專家曝冠狀病毒疫苗難研發原因
不應該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數美國人這時候可能還把冠狀病毒視為別人家的事,就好像聽到南美洲的一場土石流,或非洲下撒哈拉的一場饑荒。只是一場悲慘的、孤立的事件,它的急迫性甚至比不上日常發生的瑣事─送小孩上學、完成老闆要求做的會議報告。公共衛生界的成員甚至表示,媒體報導的冠狀病毒疫情太過誇大。它們比較像是反覆播放的聳動災難片,反而讓人們忽略了全球衛生的真正挑戰。在二月二日,中國公布疫情的最新統計數字,總共有三百六十一人死亡和一萬七千二百零五個確診病例,推特上有人描述這個情勢為「可怕」。前疾管中心流行病學家喬爾‧塞拉尼基奧(Joel Selanikio)反駁說:「我無法了解『可怕』這個說法,想想本季光在美國就有超過一萬五千人死於流感,在中國人數可能還更多。」他寫道:「對中國每年二十五萬人死於交通意外和一百五十萬與菸草有關的死亡,要用什麼詞來形容?」二月三日天還沒亮就到辦公室工作的科貝特回應了塞拉尼基奧有欠思慮的推文說:「我的天……聚光燈一離開流感生物學家,他們就開始鬧脾氣。」她反脣相譏說:「這就像大家都認為『所有生命都重要』,除了病毒學家以外。是的,親愛的……所有呼吸道病毒都重要,所以冠狀病毒重要。」科貝特和葛拉漢知道,科學界還有一些人更具體地表達出對冠狀病毒疫苗展望的懷疑。例如,冠狀病毒可能演化以逃避免疫,或對刺突蛋白的中和抗體可能不足以預防嚴重的感染。畢竟,約一五%的普通感冒是由冠狀病毒造成,但現在還沒有預防它們的疫苗。人們可能反覆感染導致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雖然目前還不清楚這是因為免疫減退或病毒變異所致。小兒麻痺或麻疹的情況並非如此,自然感染這兩種病毒可提供數十年的免疫力。人體對付一種熟悉的病原體方法應該像這樣:一旦病毒侵入後,身體製造稱作漿細胞的特殊細胞。它們是抗體工廠,可以每秒產生多達兩千個抵抗疾病的分子。但這個過程在新陳代謝中的成本高昂,因此在感染消退後,漿細胞逐漸減少,循環的抗體也是如此。漿細胞通常生存幾天,最多幾個月。不過,這些細胞有一些仍存留於骨骸中數年,分泌少量的保護性抗體進入血液以防萬一。然後另一類免疫細胞是記憶B細胞(memory B cell),進入扁桃腺和淋巴結等地方,它們像守夜者那樣等候。記憶B細胞不分泌中和抗體,而是像小探針那樣附著在細胞膜外面。如果這些老記憶細胞再度偵測到病毒,它們就會再度活躍並製造另一波漿細胞。疫苗的成功取決於那些記憶細胞,但碰到冠狀病毒,一些人擔心我們的身體有失憶症。舉例來說,在一項研究中,曾染患SARS病毒者的記憶細胞在六年後暴露於相同的病毒下卻未能重新啟動。如果確實如此,這表示身體必須從頭開始由彈藥庫裡無數的抗體中選擇最佳抗體的程序。而冠狀病毒將永遠有機會避開作為身體第一道防線的抗體,並進入細胞。這時候身體唯一阻止它的方法,是透過更複雜、更警戒的殺手T細胞(killer T cell)來爆破自己的細胞。懷疑者說,想快速又簡單地製造出冠狀病毒疫苗只是白日夢,疫苗可能只有一些效果,幾個月後免疫力就會消失,然後我們必須從頭來過。葛拉漢真心認為獲得對冠狀病毒的免疫力已指日可待,藉助疫苗可能比自然免疫來得好。和呼吸道融合病毒一樣,早期對冠狀病毒的憂慮之一,是人的身體還沒有能力對自然感染產生中和抗體的反應。刺突易受影響的區域─鎖撬─只暴露很短的時間,然後刺突就轉變成融合後構造,這個工具似乎混淆了身體的防衛。但葛拉漢相信當刺突成功地被固定在融合前的結構時,人體可以學習如何長時間擊退病毒。證據正要出現,至少是其中一些證據。二月四日星期二,科貝特再三更新莫德納寄給她的包裹追蹤號碼─它的第一批疫苗,稱作mRNA 1273。不過,當它抵達時,快遞員一直等到科貝特下樓來出示她的身分證才願意把它卸到裝卸區。接下來,她召集數個同事,他們匆忙進入有一群獸醫和助理負責照管老鼠的地下室動物照顧室。科貝特和團隊抽取血液樣本,然後把不同劑量的疫苗注射到三組各十隻的老鼠身上,第四組則注射鹽水安慰劑,像科貝特這樣的老手可以一分鐘為一隻老鼠施打疫苗。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證明疫苗可以刺激抗體的製造,這一步必須發生他們才能展開人體安全研究。完成這件事後,團隊將繼續試驗老鼠和猴子,以蒐集更強力的有效性證據,然後才能擴大人體研究和投入更多自願者和金錢。雖然今日藥物和疫苗在人體試驗前應該先做動物試驗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這是出人意料相當晚近的發展。一直到一九三八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才要求公司在產品上市前必須先提出安全資料,但即使在當時該局仍未明確規範公司必須進行哪些試驗,而且對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也沒有任何規範。在一九五八年的國會聽證中,一位名叫路易斯‧拉薩尼亞(LouisLasagna)的醫生抱怨食藥局鬆散的規範。「只因為省略對實驗動物做毒性試驗可以節省時間和金錢,而把人當作最先做毒性試驗的動物,這是應該被譴責的。」他如此表示。五年後,食藥局終於更新它的規範,建立公司和組織對人進行新產品試驗的一套正式程序。在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前,研究的贊助者必須提出試驗用新藥(IND)申請,提出基本動物毒性資料,證明藥物或疫苗用於人體可能安全,或者至少短期使用是安全的。試驗用新藥也包括公司製造程序的資訊、首次人體安全研究計畫書,以及為什麼公司認為產品有理由發揮效用。莫德納已把動物毒性試驗發包給合約實驗室,而國家衛生研究院則處理免疫性研究。二月十九日約中午,為科貝特工作的三名學生開始測試施打疫苗老鼠的刺突抗體。他們把血液樣本放進離心分離機以分離較濃的紅血球細胞和較輕的含抗體血清,然後準備有數十個孔的塑膠盤,每個孔的表面黏了刺突蛋白。他們把每隻老鼠的血清加入孔中,以人體的溫度培養約一個小時後把血清清洗掉。如果之前的血清裡含有刺突抗體,那些抗體現在將附著在還黏在盤子的刺突蛋白。為了確定這個程序是否發生,他們把一種特製的偵測抗體加入盤中。這種偵測抗體會附著在其他抗體上,並帶著一種會改變顏色的酶。團隊成員再次清洗盤子,沖掉任何未附著的抗體。最後他們加入一種觸發酶變色的化學劑,黃色愈鮮豔,就表示老鼠產生的附著在刺突的抗體愈多,這個在免疫實驗室的標準測試被稱作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其中一位名叫辛西婭‧齊瓦沃(Cynthia Ziwawo)的學生回憶看到第一個盤子幾乎立即變黃,疫苗已促使老鼠製造出附著在刺突蛋白的抗體。沒有人知道這些抗體能不能中和病毒。要確定這一點必須把含抗體的血清放進裝了活細胞的培養皿,看它是否能阻止病毒感染。他們必須在未來幾個月在所有針對老鼠、猴子以及最終的人體上,進行數百次這種中和試驗。科貝特和她的團隊沒有在程序繁雜的生物安全等級三級實驗室裡進行所有這些活冠狀病毒試驗,而是決定做一些聽起來極其複雜、但在病毒學界已變得相當日常的事:創造一個假病毒。假病毒有一組包裝在蛋白外套裡的基因指令,蛋白外套上則覆蓋著冠狀病毒刺突。和真的冠狀病毒一樣,假病毒以它的一個刺突接合一個細胞,然後注入它的基因,但那些基因不會告訴細胞複製假病毒,而是告訴細胞製造螢光素酶,也就是讓水母發出綠光的酶。當研究人員後來把細胞切開並添加一種化學藥劑時,被感染的細胞就會亮起來。如果細胞沒有發出亮光,科貝特將知道假病毒沒有進入細胞,意味他們的老鼠已製造夠多的寶貴中和抗體,足以避免感染。不過,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不打算等大約一個月來讓假病毒中和化試驗完成,才要求食品藥物管理局准許展開人體試驗。食藥局只需要相信疫苗有希望,而且由莫德納自己做的研究有充分的資料顯示它沒有強烈毒性。葛拉漢在辦公室等待以便在當天晚上儘快看到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的結果。在第二天二月二十日與莫德納的電話連絡中,他告訴團隊好消息:一切準備就緒。莫德納當天就向食藥局提出試驗用新藥申請。四天後,一輛卡車在黎明前從位於麻薩諸塞州諾伍德的公司工廠開出來,往西南穿過紐約市和費城,載著首批人體級mRNA 1273疫苗奔往國家衛生研究院。附在這批寶貴貨物上的是一具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追蹤器,和每隔幾分鐘記錄一次溫度的資料記錄器。和Novavax的疫苗只需要冷藏不同,mRNA疫苗如此脆弱以至於沒有保持冷凍就會開始腐壞,特別是在運送時更是如此。如果在路上任何時候車內的溫度升高超過莫德納的規格,該公司就必須放棄這批疫苗,蒙受巨大損失並從頭來過。班塞爾為整趟八小時的旅程忐忑不安。這是因為有前車之鑑:回顧二○一五年,莫德納正在準備它歷來第一次疫苗試驗,那是一支禽流感疫苗,而裝莫德納疫苗的盒子正好放置在卡車最熱的部分上方。等疫苗抵達邁阿密時,它已經烤壞了,莫德納不得不重製疫苗並再度出貨。第二批疫苗雖熬過旅程,但臨床試驗地點的冷凍櫃無法保持夠低的溫度。邁阿密的大挫敗讓這家新創不久的生物科技公司損失數十萬美元。這一次沒有出現差池。當天晚上,疫苗抵達國家衛生研究院,從卡車卸下後移入一個冷凍室保存。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等候食藥局批准進行第一次人體試驗之際,科貝特和葛拉漢加緊進行距離完成還很遙遠的動物試驗。※ 本文摘自《疫苗戰爭:全球危機下Covid-19疫苗研發揭密,一場由科學家、企業、政府官員交織而成的權力遊戲與英雄史詩》。《疫苗戰爭:全球危機下Covid-19疫苗研發揭密,一場由科學家、企業、政府官員交織而成的權力遊戲與英雄史詩》作者:布蘭登・波瑞爾 譯者:吳國卿, 王惟芬, 高霈芬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02
-
2022-01-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將宣布今起至24日維持2級警戒 加嚴陪探病措施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上午召開擴大防疫會議,指揮中心會中指出,由於目前部分國家入境旅客的確診病例數增高,除了改善機場動線、清潔工作的流程檢討等,針對疫情較嚴重地區,將適度調整入境後的篩檢流程及措施,降低國人和境外確診者的接觸機率。指揮中心指出,有關疫情管制措施,擬自9日起至24日維持第二級疫情警戒標準,但應加強全國口罩管制措施和各營業場所的實聯制與環境清消;另北北基桃醫療院所的陪病,以及特殊狀況的探病規範及措施,將加嚴管理,相關措施細節將在今日指揮中心記者會中宣布。指揮中心表示,針對此次本土群聚事件將擴大篩檢近2萬人次,而經確診的案例均有一定的關聯性,經由持續擴大匡列隔離與篩檢,盡可能阻絕病毒的傳播。蘇貞昌指出,全球疫情嚴峻,單日確診數已突破280萬,但比起去年,各主要國家都有較為足夠的醫療整備和疫苗,因此也大幅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有關入境旅客的篩檢措施,請指揮中心基於保護國人最大要求,並斟酌近日入境旅客確診的相關案例,採取必要的調整措施。蘇貞昌表示,台灣雖然又經歷新一波的本土疫情,但目前各確診案例都有跡可尋,而國內醫療量能也足夠因應,只要國人遵照指揮中心防疫指引,各公共場所與營業區域確實執行實聯制,國人也盡快完成完整疫苗接種,符合資格的也盡快施打第三劑,對疫情一定能做到有效控制。
-
2022-01-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後遺症最易留在40歲以上成人身上!醫揭常見7大症狀
截至110年11月底,全球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已突破2.5億人,即便是在疫情較輕微的臺灣,迄今也累計超過一萬六千名病例,並造成八百多人死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感染者約有80%至85%為輕症,多數患者經過三至四周後能完全康復,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在四周之後,持續有身體不適的現象。新冠病毒後遺症 感染病毒四周後仍有症狀Long COVID最初來自一位義大利新冠肺炎患者在自己推特上創造的主題標籤(hashtag),用來描述自己染病復原後持續的症狀,透過社群軟體傳播而廣為人知,隨著世界各地有愈來愈多類似的病例報告發佈,國外的醫學專家也正式將感染病毒四周後仍然持續有症狀的現象,命名為Long COVID,可以理解為新冠病毒後遺症。(推薦閱讀:新冠居家快篩試劑有症狀才用就太晚了! 食藥署揭「最佳使用時機」)持續性症狀比例至少有十分之一 常見症狀有這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書綸表示,國外的調查報告發現染疫後留有持續性症狀的比例至少有十分之一以上,在某些住院患者的統計甚至高達八成,最好發於40歲以上的成人,兒童患者很少見,症狀可謂五花八門,涵蓋身體各器官系統,最常見的長期症狀為倦怠、頭痛、咳嗽、呼吸喘、認知功能惡化(記憶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以及持續性的嗅味覺異常;不過,新冠病毒後遺症的致病機轉尚不清楚,變種病毒株與長期症狀的關係也有待釐清。(推薦閱讀:發燒、咳嗽、嗅覺改變...是新冠肺炎or流感? 美國CDC盤點「10個共同症狀」)支持性療法+復健為主 高危險族群應注意目前新冠病毒後遺症的治療仍然以支持性療法和復健為主,新冠肺炎患者在染病四周後若有持續性的症狀,應就醫進一步檢查,了解身體不適的原因、並評估是否有其他症狀類似的可治療疾病。(推薦閱讀:電梯、床頭櫃、廁所...小心新冠病毒非飛沫傳染途徑! 醫曝「11個恐怖死角」:超容易被忽略)張書綸指出,初步資料分析發現,新冠病毒後遺症的高風險族群包括高齡長者、介於五、六十歲的中年婦女、重症患者、慢性病族群和染病初期出現多重(五個以上)症狀的患者。近來國內疫情趨緩及媒體廣泛報導疫苗施打後的不良事件,導致部分民眾施打疫苗意願下降,雖然突破性感染案例頻傳,現行疫苗對於預防重症的保護力仍然令人放心。延伸閱讀: ·COVID-19新冠肺炎致「肺纖維化」能恢復嗎? 陽明交大實驗解答 ·打疫苗引發心肌炎有哪些症狀?會留後遺症嗎? 專家點名「3大危險徵兆」快就醫
-
2022-01-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升3級警戒? 專家:這情形就可能 社區務必防疫5大重點
桃園機場相關疫情持續擴大,保全人員、防疫計程車司機確診個案陸續增加,新冠病毒Omicron也侵入社區。昨晚又傳出台北市一名防疫計程車司機確診,指揮中心隨後也證實,有檢出一例陽性個案(暫未編號),為本國籍男性,年齡60多歲,Ct值30,為北部防疫計程車司機,相關疫情調查、接觸者匡列及防治工作進行中。詳細情形將於今天指揮中心記者會統一說明。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現在重點防疫策略就是「決戰社區」,社區疫情一定要守下來。至於,疫情燒進社區何時可能升至三級警戒?他評估,當桃園Omicron疫情擴散至雙北社區,雙北首長恐先於指揮中心將疫情警戒升為三級。黃立民說,指揮中心須考量全國疫情,何況春節即將到來,若貿然宣布三級警戒,不只是春節假期泡湯,更嚴重衝擊餐廳、風景區等經濟活動,因此現在限制不能太多,希望「能拖就拖」。不過,黃立民說,當桃園Omicron疫情擴散至雙北社區,雙北首長防疫壓力大增,恐先於指揮中心升為三級警戒,但這還需視疫情發展而定。「Omicron入侵社區後,社區務必著重防疫5大重點。」黃立民說,第一、加開篩檢站,擴大篩檢量能;第二、基層診所針對有類似感冒症狀個案,加強篩檢,不讓潛在確診個案持續在社區傳播病毒;第三、停辦大型活動,避免人潮群聚;第四、民眾一定要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第五、盡速接種疫苗。他說,社區疫情一定要守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