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7 科別.泌尿腎臟
搜尋
生活品質
共找到
1773
筆 文章
-
-
2021-01-27 癌症.乳癌
好累!乳癌化療重度疲憊有解 醫師:藥物運動一起來
癌症連38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全民聞癌色變,九成癌友最難熬過「癌疲憊」,更是化療過程第一大敵。台灣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表示,「癌因性疲憊症」盛行率高達96%,但在醫療照護過程中,僅三成病人曾獲得處置,值得正視。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乳癌每年新增人數14,217人,平均不到37分鐘就有1位女性罹癌 ,是國人第三大癌症,也是女性癌症第一名,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但四期病友存活率不到兩成,如何完成化療展開癌後人生,備受考驗。王正旭表示,癌因性疲憊症與嘔吐、掉髮等化療副作用不同,但若病人累到不願再接受治療,或因為本身相關數值低下,都可能導致無法繼續治療,少數病友甚至曾出現輕生念頭。臨床上,碰到癌疲憊副作用的癌患,可根據「癌因性疲憊症治療指引」分為「非藥物」和「藥物」處置,王正旭指出,小於四分為輕度階段,只要透過認知療法如運動、飲食得以改善;但一旦惡化到4分以上就是中重度疲憊,治療指引建議加上藥物治療。王正旭表示,過往的癌疲憊並沒有治療藥物,近日有一款國人自行研發藥物獲健保,可提供乳癌四期患者使用,有助提升癌友生活品質、幫助抗癌順利。
-
2021-01-25 科別.骨科.復健
手指麻痛別輕忽 腕隧道症候群放著不管恐肌肉萎縮
● 腕隧道症候群症狀:大拇指、食指、中指、一半無名指出現痠麻痛● 危險因子:大量使用手腕的工作或運動、內分泌疾病、肥胖、手腕曾受傷● 輕度採手腕固定、藥物等保守治療、嚴重可施行橫腕韌帶的減壓手術診間來了一名教鋼琴的老師,自訴手及手指麻痛,一開始甩手和按摩會變好,最近卻沒什麼改善效果,忍耐了數日決定就醫,經過理學檢查及神經傳導檢查,發現是「腕隧道症候群」,這是在門診最常見的周邊神經壓迫疾病。腕隧道症候群是指多種原因造成腕隧道壓力增加,壓迫到正中神經,進而導致支配傳遞大拇指、食指、中指、一半無名指和手掌的感覺,因神經受擠壓出現痠麻痛感,症狀有時會在夜間加劇,會影響像是扣衣服扣子、寫字、拿筷子等精細動作,長期會造成周圍結締組織纖維化,甚至有肌肉萎縮的狀況。從事需要大量使用手腕的工作如打電腦、油漆、收銀機櫃枱作業、生產線裝配作業等,或運動、內分泌疾病、肥胖、遺傳、手腕曾經受過傷等,都是好發的危險因子。輕度的腕隧道症候群,可使用護腕輔具、消炎藥物、神經解套注射等保守治療,有助緩解症狀;若效果不佳,可以考慮接受約10分鐘的微創手術,使用特殊工具透過1公分的切口,將壓迫正中神經的橫腕韌帶減壓,使腕隧道的壓力釋放。根據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的治療指引,橫腕韌帶的減壓手術是歸於最強的證據等級的治療策略,在術後一年的追蹤研究,顯著優於手腕固定、藥物、類固醇注射等保守治療方法,但術後最高仍有約四分之一的復發率,最常見的原因是纖維化及神經疤痕生成。對於具高危險因子的患者,可以在手術中使用取自人類胎盤的羊膜移植物,能夠抑制發炎,減少神經周圍疤痕組織生成及沾黏,促進神經修復,2020年刊登於《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英國國際知名SCI期刊)的前瞻性臨床研究,也證明了在腕隧道症候群減壓手術術後使用羊膜移植物,功能與症狀的改善比單純減壓手術的患者更佳,在握力和神經疼痛等症狀均顯著改善。腕指關節對於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遇到非創傷的手部及手指麻痛症狀,建議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的黃金期,影響生活品質。
-
2021-01-24 科別.心臟血管
全球4千多萬人都中! 醫揭「3危險症狀」恐害中風、失智
一名47歲王老師喜好戶外運動,但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運動時氣喘吁吁,工作及情緒大受影響,原本以藥物治療,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為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安排接受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 心悸、喘、疲倦 是心房顫動主要症狀在2016年全球約有4千多萬人有心房顫動的問題,主要症狀為心悸、喘、疲倦,且可能造成中風、心衰竭、失智症、憂鬱、生活品質下降、住院次數增加,甚至提升1.5至3.5倍死亡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此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 治療心房顫動 分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2種莊傑貿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5倍。導管治療心房顫動通常要使用大量X光輻射來定位及監控導管的位置,X光透視時間往往超過30分鐘,令患者擔心是否造成輻射傷害,而使用心臟內超音波或經食道超音波加上3D定位導航系統,可以減少X光透視時間,甚至不用使用任何X光,即可完成導管治療。 無輻射導管治療 減少癌化、基因突變風險莊傑貿提到,透過無輻射導管治療心律不整,可以減少病患癌化及產生基因突變的風險,也可以讓執行導管的醫師、技術員、麻醉團隊免於輻射暴露,進而減少罹患白內障、腦癌、甲狀腺病變的機率,且導管中不用穿著沉重的鉛衣,也減少醫療人員骨骼關節因負重產生的職業傷害,如:椎間盤突出,可謂一舉數得。延伸閱讀: ·你的心臟健康嗎? 從這8地方check隱藏毛病 ·心房顫動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5倍! 5個常被忽略的小毛病都是重要警訊
-
2021-01-23 科別.泌尿腎臟
1晚小便10次站馬桶前就2滴 男人40要留意攝護腺肥大
65歲張先生去屆齡退休,工作漸漸交給年輕人,但白天覺得越來越疲倦,去年底突然發現晚上跑廁所次數增加,1個晚上曾經小便10次,等同躺床30分鐘就要起身,卻又常常站在馬桶前,小便出不來就是出不來,就只有2至3滴,僅有尿意但沒有尿液,接受解查才發現攝護腺肥大導致膀胱容積減少。攝護腺肥大40歲就漸漸開始 小便變慢夜尿越來越頻繁振興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楊景偉表示,攝護腺起初肥大時,剛開始會影響小便速度,臨床中曾有40多歲病患求診,原因發現自己小便開始不如以往,排不乾淨、流量變小,而部分攝護腺肥大患者,若沒有即時治療病況越來越嚴重,就有可能發展到晚上頻尿,個案張先生1晚小便10次,可以說幾乎沒有休息機會。楊景偉補充,膀胱收縮力降低,尿容積減少會引起夜間頻尿,男性最常見因攝護腺肥大,造成膀胱容積減少增加夜尿;同時,心理性原因例如憂鬱症或焦慮症,有時對膀胱裡尿液特別敏感,即使少量尿量仍要排空才能安心入睡,這是因情緒焦慮引起。症狀輕微先調整生活習慣 症狀嚴重可服藥或手術改善楊景偉建議,症狀輕微者建議從生活習慣調整開始,睡前4小時內儘量少喝水與攝取刺激性飲料、茶、咖啡、酒精、含水含糖過多的水果等,考慮以漱口代替喝水,養成睡前先將尿液排空的習慣,改善睡眠環境與平日緊張、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規律運動、減肥,對夜尿都有幫助。楊景偉補充,護腺肥大引起尿路阻塞可用交感神經抑制劑或合併第五型還原酶抑制劑治療,可改善夜尿症狀;夜間尿多症病患可用合成抗利尿激素治療,讓水份晚上留在體內,減少夜尿排出;有睡眠障礙者可服用短效的安眠藥來改善睡眠;至於嚴重的攝護腺肥大阻塞,需要透過手術治療,才能澈底改善臨床症狀。夜尿常被忽視 找對原因才能完整評估楊景偉醫師提醒,夜尿是容易被忽視的臨床症狀,治療方式應找到夜尿原因,針對可能面向完整評估,並以提升生活品質為目的,了解符合病患的期待,對症下藥避免因藥物引起不良副作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1-23 養生.生活智慧王
斷捨離狠不下心? 5招把家變乾淨
春節將至,不少人正準備大掃除,看到家中過去數年累積的物品,真的每項都有用到嗎?是否該好好學學「斷捨離」了。定期審視家中堆積如山的雜物,基本原則是「超過3個月都無視於它的物品」,都該好好整理取捨。多數時候,我們擁有太少,負重卻太多,為自己、為居家來個大掃除,從「心」整理再出發,給自己一個新春好兆頭,拋開多事的一年,提升生活品質。想開始斷捨離,以下5個居家空間整理方式,提供大家參考。1.玄關明亮整潔財進來玄關是房子給人的第一印象,想要有好的運氣、財運都從這裡引進門,斷捨離才能迎接新氣象。建議可在玄關放張可穿鞋的椅凳,並將鞋子收至鞋櫃,超過1年以上沒穿的鞋子可送回收;另為避免雜亂可放置掛衣架,收納剛回家時的衣物外套,雨傘、帽子、包包也都要有清楚的置放空間。2.客廳整齊好事進客廳是家人活動最頻繁的場所,更是接待客人的休閒娛樂區塊,所以「保持茶几上沒有雜物」是基礎原則,簡約擺設可以讓居家環境更溫馨,個人物品如:充電線、書籍、報紙、藥品等,可擺放在一個固定收納櫃中,家中每個人也要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客廳才不會變成堆放雜物的公共區域。3.廚房料理不手忙腳亂整潔的廚房能讓煮菜的人有效率又安全的烹調,乾淨的環境更是照顧家中每位成員的健康。整理時建議將餐具、炊具跟廚房的頑垢,好好清理消毒一番;冰箱先將放置已久的物品斷捨離,鮮熟食分開擺放,既衛生又不會讓食物味道浸染到其他食品上。餐具夠用即可,過多用不到的餐具只會占據寶貴的置物空間。4.臥室擺放講究好舒心臥室是充電放鬆的地方,搭配著床單配色、舒適枕頭能讓臥室加分不少。但不要在床頭櫃擺放過多的擺飾品,因為擺飾品久了,不但沾灰塵,容易鼻子過敏的人更是禁忌,建議只要規畫一個小區塊讓自己擺放。床頭櫃的功能主要是放置平時可能急需要用到的東西,如護手霜、身體乳、小藥箱、床頭燈、鬧鐘等。衣櫃的整理,歸納成常穿、不常穿兩種擺放方式,整理時會發現,原來有許多衣服平時都不會拿出來穿,甚至常穿的只有那幾件,別囤積沒用到的東西,把衣服捐出去或給有需要的人,把空間還給自己。5.浴室乾淨好清爽說起浴室整潔,許多的保養品、洗浴用品都會擺放於此,毛巾、牙刷等可善用掛鉤方式來節省空間,只要保持浴室通風,養成用完就順手清潔的好習慣,浴室自然乾淨清爽。
-
2021-01-20 科別.腦部.神經
長坐引起腰椎神經壓迫 微創脊椎手術還貨車司機春天
1名62歲大貨車司機,去年底左側腰突然開始疼痛,有時候甚至痛到睡不著。經透過核磁共振檢查,確診是第四節腰椎嚴重神經壓迫,後經過「微創脊椎手術」治療,當天術後疼痛立刻緩解,也可以下床走動,日前回診復原狀況良好。患者說,10年前曾開過腰椎手術傳統手術,傷口很大也很痛,休養很久才回去工作。這次再發作,聽從建議改施以微創脊椎手術治療,發覺跟第一次傳統手術完全不一樣,除了傷口小,且麻醉退了之後,就可以下床走路、正常作息,等再休養一段時日,就可以回到工作崗位。長安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朱彥澤說,與傳統開放式脊椎手術不同,微創脊椎手術是透過顯微鏡及內視鏡,精準處理神經壓迫的部位,可以更快、更安全,並且能縮短恢復時間。和傳統開放手術相比,微創脊椎手術是針對患部問題處理,對肌肉和軟組織的創傷較少,大多數患者在術後當天及隔天,即可下床自由行動,快速回復到日常生活。而且,傳統手術做完後,有時還會加裝骨釘、骨板的固定,這些會使原本可以活動的脊椎骨受限,過了5至10年,它鄰近的組織又會產生問題,但微創脊椎手術不會造成鄰近的問題,可以維持大部分組織的健康。他說,下背痛是常見慢性疼痛症狀,許多患者,特別是中老年人,常常因疼痛糾纏影響生活品質。呼籲有這類病兆的民眾不要害怕,隨著醫療科技技術進步,目前趨勢逐漸朝向「微創脊椎手術」以減少手術風險、術後疼痛及縮短病患恢復期,提升術後生活品質為目標,對於擔心手術風險與術後疼痛不適的病患是一大福音。
-
2021-01-19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歷經背痛、骨折 最後查出病因是多發性骨髓瘤
一名53歲婦人去年彎腰取物時,突然「啵」一聲,上背劇痛、上半身無法旋轉,右側痛到肩膀無法上舉,四處求醫仍未好轉,爾後陸續出現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讓她苦不堪言,直到安排抽血及骨髓穿刺,才確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經採標靶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後,癌細胞獲控制,讓她重燃抗癌鬥志。婦人曾一開始以為是肌肉拉傷,先至復健科求治,但患部反覆持續疼痛,造成生活品質大降,便轉至骨科檢查,發現右邊第四肋骨骨折,先接受藥物治療半年後,沒想到又出現下背痛情形,經影像檢查發現第八胸椎骨折,並建議使用背架,持續於門診治療追蹤。原本以為警報解除,但婦人除了下背痛外,後續又出現坐骨神經嚴重疼痛至少三周,醫師抽血檢查後高度懷疑為多發性骨髓瘤,建議轉至血液腫瘤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文豊指出,骨髓穿刺報告發現,婦人病因正是多發性骨髓瘤第三期,當時患者十分恐懼需長期臥床,無法正常生活,對未來喪失信心。經溝通後,醫療團隊評估除了標靶治療外,考量患者下背痛疼痛難耐,建議搭配放射線治療,以控制癌細胞擴散,也可減少患者因癌症引發的疼痛,此舉讓背痛情形大幅減輕,令她重燃抗癌鬥志持續配合追蹤治療。黃文豊說,多發性骨髓瘤在疾病初期,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但當癌細胞向骨髓外延展時,病患通常會出現頭部、前胸、背部疼痛情形,且癌細胞持續蔓延時,可能會出現骨折、乏力、體重減輕和反覆感染等,甚至可能有噁心、嘔吐、便祕、排尿困難、四肢麻木等現象。他說,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源自漿細胞的惡性腫瘤,若單獨於發生於某一軟組織或單一骨骼時,稱為漿細胞瘤(plasmacytoma),但多數狀況下這些漿細胞瘤會蔓延至全身多處骨頭,引起疼痛及相關症狀,因此稱之為「多發性骨髓瘤」,常表現出骨骼被破壞、腎衰竭、貧血及高血鈣症。目前此疾病無法完全治癒,但隨著新藥問世,不論在併發症治療或疾病本身治療,都有相當大進步,也使患者存活時間延長。黃文豊說,放射治療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也扮演相當重要角色,除可以改善骨骼疼痛,減少使用止痛藥,也能增加病人的活動力,當病人有脊髓壓迫問題時,放射治療合併類固醇治療,能迅速緩解症狀,只要患者與醫療團隊配合,不僅存活期大幅延長,生活品質也能顯著改善。
-
2021-01-17 科別.骨科.復健
生活中哪些動作很傷膝蓋?4種不良動作超傷膝
如果蹲下一起身,膝蓋「喀喀響」,小心膝蓋受傷了。膝關節受傷不只是中老年人會發生,許多年輕人因為運動不當、姿勢不良而造成膝關節傷害,變成了「軟腳蝦」。骨科醫師強調,及早做好關節保養很重要,以免行動不便,影響生活品質。膝蓋的重要功能是走路,走路正常就能享受到處走走的樂趣。中山醫院骨科主任級醫師吳濬哲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關節問題,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退化關節炎。老化、肥胖 加重膝蓋磨損原發性退化關節炎大多是因為老化、肥胖等因素造成膝蓋的磨損疼痛;次發性退化關節炎則常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很多年輕人是創傷性關節炎,一照X光可看到其膝蓋退化情形與老人的退化性關節炎一樣。膝關節常因承受的重量、臏骨給予膝蓋的壓力及衝擊力等因素而造成傷害。吳濬哲說,退化性關節炎最常見症狀是膝蓋疼痛,是因臏骨與大腿股骨間關節長期摩擦產生的疼痛,常見O型腿變形、走田埂的農夫、背重物的人罹患膝蓋退化性關節炎。臏骨也就是膝蓋骨,吳濬哲指出,膝蓋彎曲所承受的壓力大,因此當上下樓梯、蹲下時,膝蓋承受的壓力最多,最容易受傷。一般人在彎曲腳時,是由肌肉控制,但常有人腳著地時衝擊力太大,一剎那間受傷了,「身體重量下去」是導致受傷的最關鍵原因,建議走路要一步步地走。盤腿跪坐傷膝 別急著站起「盤腿坐」對膝蓋的傷害很大,吳濬哲說,像瑜伽的動作常會盤腿坐,膝蓋的半月軟骨因膝蓋扭轉而容易破裂受傷;「跪坐」也會造成膝蓋受傷,建議跪坐後不要急著馬上站起來,應將雙腳伸直回復正常姿勢、動一動後,再站起來。若是蹲下有喀喀摩擦聲音、會疼痛時,務必就醫檢查,不痛也先別運動,要運動時則要熱身久一點,讓身體組織配合好才能運動。有膝蓋關節退化問題,吳濬哲表示,可以內視鏡清除修補壞死組織,並視骨輪是否有受傷,再施打玻尿酸幫助修復治療關節軟骨,可以延緩關節退化的時間。控制體重 多吃深綠色蔬菜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除了要適度運動外,建議要控制體重,不要偏食,多吃深綠色抗氧化的蔬菜,可減緩老化帶來的關節退化。生活中哪些動作很傷膝蓋?1.上下樓梯2.跳躍、跑步3.盤腿坐4.跪姿,例如擦地板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症狀1.膝蓋會痛,休息一下就好2.走一小段路就痛,上下樓梯更痛3.膝蓋喀喀作響,變成O型腿,步態搖晃
-
2021-01-16 科別.心臟血管
天冷防猝死!1分鐘檢測你的護心指數
今年冬天寒流一波波來襲,氣溫驟降容易增加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的風險,嚴重便有可能猝死,患有三高、抽菸、家族病史的高危險族群,更需注意心血管疾病的急性惡化。面對心臟疾病發作的風險,日常更要做好護心的準備,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在此分享護心5撇步,提醒大家做好預防措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致命威脅。護心撇步一: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經研究顯示,在進行規律運動後,能提升氧氣在體內的利用率,減少日常活動對心臟的負擔,規律運動不僅能提升心肺功能與生活品質,也能一併控制三高。護心撇步二:定期量測血壓心臟是推動全身血液流動的幫浦,當血壓越高,對血管的壓力與衝擊越強,造成的傷害也越大,而健康成人的血壓應維持在收縮壓-120/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下,建議家有三高患者或65歲以上長輩,應定期量測血壓,監測血壓是否在正常範圍內。護心撇步三:避免空腹或用餐後立刻泡湯飯後立刻泡湯或洗熱水澡,會讓心臟等部位供血不足,誘發心血管疾病,而空腹泡湯會造成低血糖,使腦部供血不足導致暈厥,此外水溫過高會使血壓降低、心跳加快,增加心血管系統的負擔。有心血管疾病和三高的病患,泡湯前最好先與醫師諮詢,避免熱泉、冷泉交替泡湯,溫度最好低於39度,時間勿超過15分鐘,建議有親人陪同,避免發生意外無人知悉。 護心撇步四:控制鈉攝取量若吃得太鹹、攝取過多的鈉,會提高血管中的水分,導致血管壁壓力大增,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中風風險,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以維持心臟的健康。不過若是高血壓或心臟衰竭的患者,營養師建議每日維持2~4克食鹽的攝取量,遠離肉鬆、香腸、火腿等加工食品,避免造成心血管的負擔。 護心撇步五:保健食品不可取代三高藥物現代人為了更健康,也會補充一些護心保健食品,這類食品經動物實驗得知,一般具有預防血栓產生、具抗氧化能力、延緩血管老化等功效,但即便如此,也切不可以保健食品取代三高藥物,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服用藥物、保健食品之前,請一定要諮詢專業醫師或藥師,以確保健康無虞。
-
2021-01-15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癌品質有認證 「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名單出爐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名單,全台共61家,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這次品質認證醫院打破過去的醫療模式,整合相關科別,成立多專科醫師團隊及整合式照護門診。王英偉表示,過去未推動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民國93年到97年癌友五年存活率為50%,推動癌症醫院品質認證超過10年,癌友103年到107年的5年存活率為63%,逾8成癌症病人在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接受治療後。王英偉表示,癌症治療的複雜度高,常需要不同科別互相配合,這次品質認證醫院打破過去醫療模式,整合相關科別,成立多專科醫師團隊及整合式照護門診。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今年新增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進入名單。王英偉進一步說明,除了腫瘤個案管理師外,還有集合腫瘤內、外科、放射腫瘤科、病理科、影像診斷科等組成跨科別團隊,透過定期開會,充分討論並確認每位病人的檢查結果,使治療計畫更完整;再加上營養師的飲食照護、心理師的心理諮商,以及安寧緩和照護團隊等,以病人的安全與生活品質為醫療團隊共同目標。王英偉提醒,癌友一定要按時回診,民眾接受四癌篩檢結果為陽性,務必回醫院進一步檢查,勿因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而延遲回醫院篩檢、診斷或治療,不然恐造成病情延誤,加深治療難度。●國民健康署提供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癌友安心就診五撇步:1.選認證醫院:選擇通過認證的醫院就醫。2.出入戴口罩:以正確步驟「開、戴、壓、密」配戴口罩。3.落實勤洗手:落實正確洗手及「三前三後」的洗手時機(三前:用餐前、與病人觸碰前、看病前,三後:看病後、擤鼻涕後、上廁所後)。4.緊急要就醫:當出現如呼吸困難、頑固性疼痛、發燒等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等症狀時,要遵照醫療人員指示立即就醫。5.停留要縮短:就診後請根據指示儘快完成檢查、治療或取藥,並離開醫院,避免過多的人群接觸。
-
2021-01-15 科別.泌尿腎臟
1小時排尿4次!間質性膀胱炎女性患病較男性高出15倍
35歲陳小姐自我要求高,事事要求完美,在金融業工作多年有憋尿習慣,曾患細菌性膀胱炎;近年飽受頻尿、膀胱痠痛的困擾,1小時最多跑6趟廁所,夜間也不得好眠。年底的業績壓力更讓她的症狀變本加厲,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品質,讓她苦不堪言,遂就醫檢查發現為間質性膀胱炎。陳小姐就診後吃了抗生素約一年仍未改善,遂轉院就醫做功能性檢查,經過2至3個月的治療後,從1小時要跑廁所4至6次,到現在已可爬山2小時。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間質性膀胱炎好發於30到60歲的女性,臨床上女性患病機率較男性高出15至20倍,頻尿、尿急、夜尿、下腹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當恥骨上膀胱區痠疼難耐、脹痛長達三個月以上,合併有頻尿、急尿感與夜尿次數增多等情形,建議至泌尿科接受進一步檢查。張雲筑說,間質性膀胱炎種種不適症狀來自於膀胱壁的慢性病變,包括黏膜層的損傷、組織中肥大細胞聚集、神經傳導途徑異常放大疼痛訊號。每當漲尿或憋尿時疼痛加倍,疼痛的位置在下腹部恥骨上方,排尿後疼痛會減輕,為緩解疼痛感只好常常跑廁所,但也相對帶來工作及生活上的不便。診斷部分,張雲筑表示,間質性膀胱炎需排除急性細菌性膀胱炎、尿路結石、膀胱腫瘤或膀胱過動症等泌尿道疾病,藉由系統性的問診與檢查,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依自身門診觀察來看,每10名患者有5人罹患細菌性膀胱炎,3人有結石等問題,2人有間質性膀胱炎,其餘可能是有漏尿等情況的患者。張雲筑指出,間質性膀胱炎確切的病生理機轉仍未明朗,研究顯示可能與長期身心壓力、焦慮,或本身有過敏、免疫方面疾病相關,患者應盡量維持身心的平衡,過度緊張擔憂反而加重病情。治療方面,張雲筑表示,間質性膀胱炎的治療是多面向的,首先是生活習慣及飲食的調整,養成規律作息,避免刺激性或添加物過多的食品,減少咖啡因及酒精的攝取,調節身心壓力,並配合醫師用藥治療。張雲筑舉例,「膀胱水擴張」治療方法同時具有診斷及治療間質性膀胱炎的效果,以內視鏡檢查膀胱是否有傷口,並將傷口擴張誘發癒合。張雲筑表示,倘傷口明顯則以膀胱藥物灌注治療或物理治療。病況嚴重的患者因膀胱反覆發炎結疤而嚴重萎縮,需考慮手術治療。張雲筑提醒,菸酒、吃炸物、甜食、醃漬物等會讓交感身經系統更不穩定,應盡量避免,可生活中可藉瑜伽、打坐等活動調節壓力;臨床上部分案例起初認為是細菌性膀胱炎而服用抗生素,發現沒有效果後才發現可能是間質性膀胱炎,通常這樣過程就拖了2至3年。張雲筑指出,間質性膀胱炎容易反覆發作,使患者身心俱疲產生惡性循環的症狀,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交行為、生活品質都會造成重大的影響。若因膀胱不能忍受,1小時上3至5次廁所,綜合上述症狀超過三個月並排除器質性病灶後,便可能是間質性膀胱炎,建議及早就醫治。
-
2021-01-1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談如何活得更聰明 多動腦多運動延緩老年失智症
台灣失智人口增加速度驚人,內政部去年4月宣告全台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4%,進入「高齡社會」;再過8年,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20%,成為「超高齡社會」。至2019年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28萬人;估計13年後將倍增至46萬人,未來平均一年將增加1萬名失智症患者。據衛福部統計,8成失智者住在家中,由家屬或外籍看護照顧。不少家屬為了照顧家人,不得不離開職場,即使工作也蠟燭兩頭燒,身心俱疲。失智老人的問題讓家屬及照顧者身心壓力 失智症是導致台灣社會的老年人自主能力下降,失去獨立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給家屬及照顧者帶來重大的生活壓力、以及增加社會成本。所以我常說失智老人的問題不單只是個人的問題,其實也是家庭的問題,進而是社會及國家的問題。 我也有一位88高齡的母親,有血管性失智症,在近年照顧母親中,也讓我深深地感覺到家屬照顧上的痛苦。在從醫三十多年中照顧過失智症病患以及家屬無數,並創建台灣第一個的失智症記憶特別整合門診。 過去二十多年全世界持續的在尋找如何治療失智症的方法,可惜已13年無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問世,英國倫敦大學於2017年在「刺胳針(Lancet)」期刊,發表「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A Call for Action」研究顯示,造成失智的危險因子中只有35%可以預防的,很訝異的是中年聽力缺損失智的風險達9%,比高血壓的2%和肥胖造成的1%風險還高。原來老年人的聽力及視力障礙會增加失智風險的主要原因其實減少了多動腦多運動的機會。 其實人出生到20歲後,腦細胞便以每年減少1克的速度淍零,腦功能逐年下降,到了老年,認知功能愈來愈差是不可逆的現象。舉例來說,大多數40歲的人記憶力比20歲差。60歲的人記憶力比40歲差,不用擔心,這可能只是因年紀相關的記憶減退(Age-related memory impairment),但是因年齡愈大而產生的認知功能減退應該不致於影響日常生活,假若你的記憶減退有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時,便要注意是否患有失智症了。多動腦、多運動...等六大面向來延緩失智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2011年研究發現每日運動及動腦的長者,相較於只維持原本生活習慣者,不但沒有造成海馬迴體的萎縮,甚至增生增厚,改善及延緩腦部退化程度。並發現有氧運動可透過不同生物機轉,能促進腦部神經可塑性,改善腦部學習能力,並減少腦部灰質體積的衰減,降低認知功能減退的發生。 由於近年來發現阿茲海默症暫時已無藥可治,世界各國均在談論如何多動腦、多運動、增加日常生活社區網絡、健康飲食、充足睡眠及減少壓力等六大面向來延緩失智,但是台灣一般民眾真的知道如何為自己或是為家中失智症長輩安排多動腦、多運動的日常生活活動嗎?本院2017年5月成立新北市第一家的失智共同照顧中心 亞東紀念醫院早在2017年11月便邀請澳洲運動生理學專業DirectorJam來院演講如何多運動來延緩失智,並在去年12月邀請加拿大Professor Gail 來談如何以「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失智症照顧模式來設計多動腦活動。認知悠能照顧模式重點在於失智者個人照顧,必須深入瞭解失智老人的過去與現在,並觀察失智者有什麼異常或特別行為,才能知道照顧治療方向。可說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非藥物治療,量身訂做安排活動,儘量讓患者發揮既有能力、維持生活尊嚴,有助改善認知功能及提高生活品質。 過去台灣的失智症照護大部分注重在減輕家屬的照顧壓的喘息服務為主,卻往往忽略了失智老人本身的感覺及尊嚴。經由「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失智症照顧模式,針對病患本身的需要,按照每個病患各自的能力、興趣以及長才安排適切的活動,讓他們仍保有的能力得以提升,讓他們擁有更快樂、更有自尊的生活。 多運動方面建議每天進行30分鐘的活動,每週進行三至五天。以每週150分鐘為理想。如有需要可分成一天多次,但每次持續至少10分鐘,心跳要在110下以上,才能逹到標準。 隨著國民平均餘命超過80歲,到了老年出現失智的機會不小,你我都該趁年輕時多存「腦本」。為了老年生活安穩,經濟上要多儲存「老本」,老本固然重要;但在高齡化社會,存「腦本」也一樣重要。大腦是「用進廢退」的器官,像閱讀文章、寫作、打球或跳舞等必須花腦筋思考的活動,就是讓大腦隨時接受智能訓練。其次,不管幾歲,最好「活到老學到老」。這雖是老生常談,卻是避免失智提早發生的方法之一。運動對身體的好處,無庸置疑,就是維持規律運動,不管對減少失能的肌少症及延緩失智均是有意義的。 亞東紀念醫院致力於老人長期照顧多年,自2017年5月開始由林芳郁院長及張淑雯副院長帶領下成立新北市第一家的失智共同照顧中心至今已近三年,已照顧約2,000個失智者及家庭,任何民眾有關失智症的問題,均可打諮詢專線: (02)7728-2533失智共照中心。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1-01-14 癌症.卵巢.子宮
腹痛以為消化不良 卵巢癌逾5成確診時已為晚期
● 無聲殺手卵巢癌,逾5成確診時已為晚期● 追蹤具有BRCA基因突變且化療病患,接受精準治療延緩復發時間● 具BRCA基因突變病患,其姊妹、子女應定期檢測,及早發現並治療卵巢癌被稱為「無聲的隱形殺手」,初期無明顯症狀,病患確診時多為晚期;卵巢癌也是「最棘手的婦癌」,部分病患經手術搭配化療後,逾7成會在3年內復發,治療後亦可能再度復發,不斷循環。不過,隨著醫藥科學發展,精準治療可大幅延緩疾病復發,維持抗癌戰績。排便不順、體重暴增43歲的林小姐,平常工作繁忙,體重在2個月內暴增,常有腹痛、排便不順的症狀,至腸胃科就診以為是消化不良、便祕,服藥後症狀未改善,反而更加嚴重,經轉介到婦產科確診為卵巢癌晚期。進行手術切除治療時,醫師發現林小姐的大腸布滿了腫塊,小腸也充斥芝麻綠豆大小般的腫塊,經14小時的手術並搭配化療,所幸治療效果良好。後續再進行基因檢測結果,顯示林小姐具有BRCA基因突變,可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維持抗癌戰績」,至今治療超過2年未復發,癌症指數控制良好,回歸正常生活。產生腹水、腹脹已嚴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葉聯舜表示,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僅以類似腸胃道症狀顯現,如排便不順、腹痛、沒胃口等,直到嚴重產生腹水、腹脹才就醫,統計近5成的病患確診時已屬第三、四期,標準治療方式會採取手術切除再追加化學治療,雖完成治療卻「好景不常」。葉聯舜指出,部分躲過化療攻擊的癌細胞可能繁衍後代、落地生根進而產生抗藥性。研究結果顯示,逾7成的病患在完成治療3年內會復發,一旦疾病復發,距離下一次復發的時間會逐漸縮短。因此,若能延緩疾病復發,病患能擁有生活品質,「與癌共處,將致命的癌症修飾成像慢性病。」PARP抑制劑已納健保近年癌症走向精準醫療,卵巢癌晚期病患經過基因檢測,如帶有BRCA基因突變且接受過含鉑類化學治療具有良好反應,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是相對應的維持治療方式。卵巢癌的治療方式,包含手術、化療和血管新生抑制劑,近年上市的PARP抑制劑屬於標靶藥物,其作用機制讓經過化療攻擊後,殘留下來且受傷的癌細胞無法再修復。起初藥品上市時藥費昂貴,隨著去年健保開放給付,大幅降低病患經濟負擔。死亡率超過子宮頸癌卵巢癌高居女性死亡癌症第7名,更勝子宮頸癌,葉聯舜呼籲,病患通過基因檢測有BRCA基因變異者,其家中長輩、姊妹、子女帶有致病基因的機率較高,建議依照醫師指示定期進行骨盆超音波、抽血檢測腫瘤指標等作為是否罹患卵巢癌的參考,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2021-01-14 癌症.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可以不治療? 醫師分析「低度風險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
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第五大癌症,每年有五千多名新診斷的病人。近年來由於廣泛地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指數,較多低度風險的攝護腺癌(腫瘤分化較良好且侷限在攝護腺內)被診斷出來。低度風險攝護腺癌通常疾病進展慢且無症狀,若採取觀察,經10年以上的追蹤,僅約5%的病人會死於此癌症。根除性治療對腫瘤的控制率高,可降低疾病惡化或遠端轉移的風險;但可能會造成一些副作用,對病人的生活品質造成影響。近年來,國際的治療指引有提倡「主動追蹤」,等到腫瘤有進展時再做根除治療,如此可延後副作用的發生。詳細的介紹如下: 攝護腺根除手術先將攝護腺完整切除並清除骨盆腔淋巴結,再將膀胱及尿道吻合,可得到完整的病理分期。手術前需評估身體狀況,如心肺功能、慢性病、麻醉風險等。手術可能引起的併發症包括短期或長期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礙等。目前主流為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攝護腺根除手術(需自費),對憋尿及男性功能有較好的保留。體外放射治療從體外以高能量X光進行多角度照射以消滅腫瘤細胞。放射治療不用住院,但療程較長,需4-8週、每週治療5次、每次治療時間約10-20分鐘。急性副作用包括頻尿、解尿疼痛、腹瀉等,大多可用藥物改善症狀並於治療後緩解。少部分病人會有慢性副作用,如放射性膀胱炎、直腸炎、尿道狹窄等。主動追蹤適用在較低風險的攝護腺癌,目的是避免治療導致的副作用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主動追蹤並不同於「完全不治療」,而是採定期的追蹤(肛門指診、抽血指數、影像檢查、定期再次切片等),等到確認腫瘤有惡化時再做根除治療,因此可以延後相關副作用出現的時間;若腫瘤持續穩定無進展,則病人可免除治療的過程及副作用(追蹤10年結果,約一半病人仍持續追蹤,不用接受到根除性治療) ;然而,接受該做法的病人會面臨腫瘤進展惡化的風險,可能造成心理壓力。低度風險攝護腺癌治療方法之比較表 綜合以上,低度風險攝護腺癌的病人可選擇根除性治療或主動追蹤,需要與泌尿科及腫瘤科醫師充分溝通,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療法。若病人體能狀態不佳且預期餘命小於10年,也可考慮觀察。
-
2021-01-13 名人.相性幸福
婚姻不美滿7成跟性生活有關?你們是同居房客還是親密盟友?
盤點過去一年來診間諮詢的伴侶們,「每三對就會有一對」開始抱怨性生活品質變差,甚至性愛次數越變越少。換句話說,當性生活品質與次數變相下滑的時候,你已步入無性婚姻的警訊裡了。而且性生活不協調,佔了婚姻不美滿有「七成」的比重,它會奪走婚姻原有的親密與活力的!為此,我們先來做個五題小測驗,可以快速檢測一下目前你對性生活的滿意指數:請評估最近半年的性生活狀況,是的「給1分」,否的「不計分」。1.兩人的性慾「沒有」異常變化?所謂異常是指性致缺缺。2.滿意目前性生活頻率?3.兩人會在性上做溝通與交流?4.每次性愛都能夠享受愉悅?5.你喜歡目前的性愛模式與互動?測驗結果:5分,恭喜你!擁有令人羨慕的美好性生活品質。4分,你正享受性福的時刻。3分,你很滿意目前性生活品質。1-2分,你希望目前的性生活可以做些調整。0分,危險!你們目前的關係已發出警訊了。以上檢測完後,分數低於2分以下的朋友們,千萬不要忽視警訊,讓性生活變成一灘死水,這會嚴重影響到親密關係,為了讓性福重生,你們是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現況的~以下有四點小秘訣,請跟著導師一起學習吧!在日常生活方面:一、要有良好的溝通,先從「傾聽」開始平常你花多少時間「專心」聽對方說話?心理學專家指出,在眼神交會下發言,可以表現出用心傾聽的態度。不過有些人並不習慣與人眼神交流,不仿試著將視線落在對方嘴部的位置,這樣的視線角度下,可以塑造出柔和眼神。而當下他能感受到「話」被聽見了,一旦真正「聽」見彼此,情感才能如實的交流。二、別忘了「touch」的重要性大部份的伴侶會認為「親密接觸」就是性愛的前奏,其實是可以分開的,例如:看電視、滑手機時一起擠在沙發上,捏捏、抱抱、親親、愛撫對方的身體,或是對方累了幫忙按摩、一起足療,都能增加親密感喔!三、偶爾有小倆口的「情侶式約會」當有小孩加入的夫妻,彼此就很少有兩人獨處的時間,女人會專心投入當「媽媽」,而忘了當「老婆」的角色,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老公就成了「房客」,導致有些男人會抱怨,以前那個愛撒嬌、黏著他的女孩不見了。其實可以安排固定一個月一次的「情侶式約會」,兩人可以輪流當主導,主導那一方可以規劃約會方式,另一方盡量配合與陪伴。學習相互融入對方的喜好裡,一起分享,才能感同身受,關係也能夠長長久久。在性生活方面:四、開啟性上的對話,了解彼此的性觀念與喜好試著探索對方對性的觀念,是鞏固傳統的保守派還是願意接受新知的開放派?如果是保守派,那更要引導對方,一起閱讀或是上網多看有益身心健康的節目,導向性是正向且健康的教育,澄清過去那些錯誤的迷思,開啟雙向溝通與交流,讓彼此在性上可以暢所欲言,自在表達對性的想法與喜好,這樣才有益於性生活品質。總而言之,當性生活遇到貧頸時,一定要記住這四點秘訣,兩人要有「親密盟友」的概念,學著一起面對、調整並做些改變。當彼此都能為自己負責,練習鬆動自己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時,也許雙方就能夠重新擁抱幸福,走向美好的康莊大道。
-
2021-01-13 科別.消化系統
潰瘍性腸炎症讓人狂拉肚子 前日本首相也受害
腹瀉不可預期,造成生活困擾。醫師提醒過於頻繁的腹瀉需要留意,南投縣50歲陳姓男子腹瀉持續數星期,剛開始以為是吃壞肚子,不過每天幾乎都在廁所度過,甚至拉出血便,才到醫院急診,經大腸鏡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大腸直腸嚴重發炎、潰瘍,經抗生素治療及靜脈輸液治療後才出院,並回門診持續追蹤治療。潰瘍性腸炎症狀與腸胃炎、腸躁症類似,容易被忽略。除了持續腹痛、腹瀉之外,還可能出現體重減輕、發燒甚至血便、貧血等症狀,疾病時好時壞,但發炎往往會持續多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南投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許家榮醫師說,潰瘍性腸炎都是腸道黏膜慢性發炎所導致的疾病,成因不明,可能與免疫系統失調、家族史、感染、生活壓力等有關。潰瘍性腸炎需盡早就醫控制,且需要長期治療,與疾病和平共存,降低併發症。若控制效果不佳或不規則治療時,疾病會有惡化的可能,嚴重時恐需手術治療,也不排除有癌化的可能性。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也罹患潰瘍性腸炎多年,並因反覆發作,在去年辭掉首相職務。許家榮提醒潰瘍性腸炎患者,應聽醫囑、持續治療、定期追蹤,維持正常作息,才能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
2021-01-09 養生.心理學解密
整理衣櫥是在整理人生!「衣櫥醫生」指點3步驟7技能:中年後也可以很美麗
「我那時是衣櫃『爆炸』了,我被自己購買的衣服壓傷,才會有所覺悟,這樣下去不行!」訴說自己要給外界形象是白色、清新的賴庭荷,其實是在經歷「慘痛」的經驗後,開始鑽研衣著、色彩、形象,現在還有一個稱號叫「衣櫥醫生」,想要活出精彩絢爛的第二人生,打開自己的衣櫃,好好地看一看。 女人的衣櫥永遠少一件,就是找不到喜歡的那一件 「我的客戶比較少有衣櫃爆炸的問題,大部分是不知道要穿哪一件好。所以『女人衣櫥永遠少一件』不是不滿足,而是找不到自己想穿的衣服,找不到自己的『型』。」 賴庭荷說,這幾年「斷捨離」的概念很流行,但這不是口號,也不該淪為習慣;重點不是你要丟掉什麼,而是你想留下什麼,衣服要讓你覺得──「我看起來很美」。 有些人到了50、60歲後,累積了大量的衣服,多少都會有點『囤積』。「我們談的不是衣服多跟少,可以穿一輩子的衣服,本身是不存在的,我們要談的是,這樣的生活品質你是否滿意。」 過去到現在,一定會有捨不得丟、有紀念意義的衣物,但真的會再穿嗎?現在穿出去的衣服,真的可以代表你嗎? 中年之後,無論體態、心態都跟過去有些不同,正是整理人生的大好機會,問問自己,是否喜歡自己現在的樣子,而你所呈現的形象,是否也跟外界接收的一致。不了解自己想要什麼,斷捨離幾次也沒用通常在衣櫥、鏡子前猶豫再三,卻總是找不到喜歡的衣服時,就是該整理自己的時候了。否則如果搭配起來覺得不好看,我們容易懷疑自己,「是不是臉的問題?還是身材問題?我想這是亞洲女性很容易遇到的課題,我們很習慣先攻擊自己。」 所以,整理衣櫥,卻是將人生一起整理進去。 「有次我協助個案整理衣櫥,一層層搬開後,發現裡面有好多攝影、藝術的書,我和她一起進入回憶裡。」 她說,她的男友、老爸認為讀這些會餓死,不斷勸她要看商業管理的書,她也屈服了,但堆疊在那些衣服和書底下,是她的熱情。她拚命買東西,填滿自己的生活,但最終,她只想找回人生真正的路。 許多人斷捨離後,反而感到惆悵;或是過了不久,又需要再度斷捨離。延伸到生命裡其他面向也是,要知道自己要什麼,才能和喜歡的人事物產生連結。 賴庭荷說,許多請她協助的個案會有點感嘆:「為何我以前會這樣呢?」彷彿大夢初醒,也許我們所有問題,內心早已有答案,只是要有個人推我們一把。「所以我說,找到對的衣服,就是走進對的人生;整理衣櫥,也是在整理人生。」 那要怎麼建立自己的風格與定位,走進期待中的美好人生呢? 透過三步驟與七技能,50歲後留下美麗印記 要讓人印象深刻,不妨做以下實驗: 3個步驟:1. 找到跟你有關聯的物件來穿搭。2. 這個物件有沒有辦法重複。3.能不能一直一直地重複它。賴庭荷以賈伯斯為例,「他很清楚自己是蘋果創辦人,他不穿任何有鈕扣的衣服,因為蘋果是第一個沒有Button的手機,他讓自己成為最佳的品牌代言人。他會固定穿高領黑色毛衣現身,看起來不會過於單薄,又有清楚的記憶點。」 7個技能練習,可以循序漸進地天天紀錄與修正:1.身形2.角色風格3. 定色4. 髮型5. 穿著6. 表情7. 姿勢 「我現在有在教學如何自拍,記錄下自己的樣子,以及有意識地改變後的樣子。例如表情的微笑好了,有人適合淺淺的微笑,有人則是和開懷大笑。」 「髮型來說,有人適合短髮,有人適合中短髮......透過這7個練習,來找到適合自己定位,以及要把重點放在哪個部分。」 找到自己喜歡的定位後,不適合你的自然會淘汰,也不用特意去斷捨離了!經常檢視自己,會愈來愈出色。 賴庭荷笑著說,「許多人誤以為青春是最美的年紀,或是以為美是天生的,天生麗質是不可逆的;但以我接觸將近400個故事的經驗分享給大家,『美』是自己給的,只要能為自己負起責任來,我很確定,中年後也會很美。」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不當下流老人!45歲前一定要做對5件事,才能好命過日子.更年期睡眠障礙、婦科問題多,白雁教你3動作促進出汗排濕氣,重拾優雅生活.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
-
2021-01-08 科別.呼吸胸腔
氣喘若未有效治療恐致命 藥師教你如何正確用藥!
什麼是氣喘?氣喘是一種支氣管慢性發炎的疾病,和個人體質、遺傳及環境因素相關。這種發炎反應可能會被呼吸道感染、花粉、溫濕度變化、香菸、運動等觸發或加重病情;發炎的細胞會紅腫、分泌黏液而導致呼吸道變得狹窄,使空氣難以順暢進出,主要表現的症狀為喘鳴聲、胸悶、呼吸困難、咳嗽,有些病人會有多痰的情形,但依病情不同,症狀不一定會全部出現。但即便只有輕微症狀或者是正在用藥控制中的病人,在急性惡化時若未給予有效治療,非常危險且可能致命。氣喘用藥知多少?氣喘治療的長期目標在於改善症狀、避免急性惡化,讓病人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完善的氣喘階梯式治療計劃須搭配藥物使用,藥物可簡單分為急性發作時使用的「緩解型藥物」和長期規律保養的「控制型藥物」兩大類。兩種目前皆以吸入型藥物為主,吸入治療的優點在於可直接將藥物投送到支氣管內,迅速發揮藥效。多數氣喘患者兩種類型藥物都要使用,因此認識自己所使用的吸入劑類型,熟練操作技巧至關重要。緩解型藥物根據2020年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INA)治療指引最新建議,所有氣喘病人都應該備有緩解型藥物。緩解型藥物可為吸入型短效乙二型交感神經作用劑(SABA)或是吸入型類固醇加上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作用劑(ICS-Formoterol),可幫助快速放鬆支氣管,緩解不適症狀,通常使用在急性發作或者是運動前預防發作,一般建議病人隨身攜帶。此類藥物應在病情有需要時才可使用,若使用頻率變頻繁,表示病情可能產生變化,應於回診時告知醫師,以利醫師調整用藥和治療計畫。控制型藥物首選為吸入型類固醇(ICS),可減少發炎、呼吸道腫脹。吸入型類固醇(ICS)和全身性類固醇不同,局部使用劑量低,副作用少且安全性較高,能穩定控制病情。但在吸入時,可能會有少部分藥物殘留在口腔,使用後需漱口以降低念珠菌感染機率或喉嚨不適、沙啞等現象。此外,醫師會依照疾病嚴重程度或病程變化,選擇吸入型類固醇(ICS)加上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作用劑(LABA)的複方製劑作為日常保養;其他口服藥錠,像是白三烯素受體拮抗劑、低劑量口服類固醇,常作為輔助治療。另外,若病人是嚴重持續過敏性氣喘,已經接受高劑量類固醇及其他藥物合併治療仍無法良好控制,應轉介專家進行疾病表現型評估,本院目前有IgE單株抗體(Xolair;喜瑞樂凍晶注射劑),以及針對嗜酸性白血球表現型的IgG1單株抗體(Nucala;舒肺樂凍晶注射劑)、IgG4單株抗體(Dupixent;杜避炎注射劑)可供治療選擇。吸入劑使用小撇步◎定量噴霧吸入劑(MDI)●需緩慢深吸●輔舒酮(Flixotide)、使肺泰(Seretide),需上下震搖5-10下讓藥物均勻●容器底部朝上,吸氣和按壓動作同時進行,使藥物能順利藉由吸氣到達肺部◎乾粉吸入劑(DPI)●需用力、快速吸氣●容易受潮產生結塊,須保存在乾燥的地方●吸藥時避免對著吸嘴吐氣◎注意事項●首次使用須進行排空動作●若藥物要使用第二下,和前一次需間隔30秒-1分鐘,以確保藥物能完整滲透至肺部所有內含吸入型類固醇(ICS)的藥物使用完畢後建議漱口氣喘發作怎麼辦?氣喘發作主要的特徵為症狀的加劇,像是急性咳嗽、胸悶、呼吸不順、喘鳴厲害,需要緊急處理,快速控制症狀,以免造成生命危險。急性發作時,應避免過於緊張,以下處理步驟可供參考:◎讓病人坐下,身體前傾幫助呼吸道暢通◎打開門窗,或移動病人至較空曠的環境,讓病人得到新鮮空氣◎將緊身衣物解開,以利肺部擴張◎使用緩解型吸入劑,使支氣管快速擴張(用藥方式依醫師指示的治療計劃為主)做完以上步驟後,若症狀緩解且恢復正常,建議紀錄下:什麼情況下使用到這個藥品?用了幾下之後症狀得到改善?並且於回診時告知醫師,讓醫師做進一步的病情評估。但若使用緩解型吸入劑後,症狀仍未改善且出現嘴唇或指甲發紫、發黑、冒冷汗、神智不清、呼吸困難,或走路、說話有困難等現象,請盡速將病人送醫搶救。氣喘疑問可找藥師氣喘治療需要長期用藥,民眾常常會因為劑型使用不熟悉、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或者以為沒症狀就是氣喘已經好了,而自行停藥、中斷療程,造成疾病控制不佳甚至導致急性惡化。了解氣喘知識、規律使用藥品、改善居家環境、配合適當的生活作息,相信能大幅改善氣喘的症狀。若有任何藥物方面的問題,或者是操作技巧方面的疑慮,都可以向專業的藥師諮詢。希望大家在正確的知識下都能不再氣喘吁吁,健康平安!
-
2021-01-07 科別.呼吸胸腔
一分鐘爬不到30階 肺功能不足為肺阻塞高危險群
在疫情影響下,民眾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戶外景點爬山、踏青更是多數民眾的首選,不少人會透過登山運動增加活動量,但登山仍須注意體力與身體條件,不是每個人想爬就可以爬,有的人爬沒幾階就氣喘吁吁爬不上去,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俊維提醒,若發現自己與同年齡層的人相比,走路或爬坡體力明顯比別人差、或容易因為喘而停止活動,就應注意肺部狀況。林俊維說明,肺功能降低,「喘」是最明顯的症狀,可以歸咎於幾種肺部疾病:氣喘、肺部纖維化甚至是肺阻塞,肺阻塞是重要卻常被忽視的疾病、又稱慢性阻塞性肺病,典型症狀表現為「咳、痰、喘」。依據衛福部統計,肺阻塞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七位,每年有超過6千人因此喪命。林俊維說,在台灣,肺阻塞的危險因子為吸菸、二手菸、空污、煮菜油煙、工業粉塵以及肺部感染等,大部分發病在40歲以上。而吸菸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肺阻塞患者有8成以上都有抽菸習慣,抽菸的人常將自己長期的咳嗽與咳痰和抽菸的行為連接起來,將自身的不舒服合理化,或將「咳、痰、喘」症狀視為其他疾病導致,如心臟疾病,而忽略疾病的重要性,因此,有些肺阻塞患者是因咳嗽、咳痰拖了一段時間,從診所轉介到醫院,或至心臟科門診檢查沒有問題,才被轉到胸腔內科就醫;甚至有患者肺功能已經惡化到需住院治療的程度才知道自己肺阻塞的嚴重性,林俊維提醒若「咳、痰、喘」超過2週,在診所當感冒治療無效,就應盡快到胸腔內科檢查。除了平時爬山時注意之外,民眾也可以自行在家透過「一分鐘登階肺功能測試」檢測是否有肺阻塞風險,以1階20公分來算,30個階梯約兩到三層樓的高度,若一分鐘若爬30階就喘到無法繼續,表示身體無法從事生活必須的活動,便可能為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建議盡快到胸腔內科進一步檢查;一分鐘若爬30到50階,代表為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有抽菸者仍須注意;一分鐘爬50階以上者,則屬於肺阻塞低風險族群,肺功能屬於較正常範圍。林俊維表示,一般人一分鐘若爬30階梯喘到無法繼續,可能為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建議盡快到胸腔內科進一步檢查。目前肺阻塞治療中,會依病人喘的程度分為0到4級,總共5級。第2級主要是和同年齡層做同樣活動時較容易喘,第3級是步行無法超過100公尺,而最嚴重的第4級患者,只能在家裡活動無法走出家門。此外,肺阻塞患者族群也很多樣性,有些患者族群治療難度更高,如合併肥胖型的肺阻塞;也有肺阻塞患者BMI過低,可能為營養不良或疾病所造成的過度能量消耗所致,很喘、食慾不好造成身體消瘦,都是危險訊號。林俊維表示,肺阻塞可控制、治療並維持良好生活品質,但就像高血壓一樣無法痊癒,目前主要治療是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藉由藥物讓狹窄支氣管擴張,改善患者的症狀;非藥物治療則要從生活習慣改變,包括戒菸、工作戴上防護裝備,建議家庭主婦炒菜開抽油煙機,甚至戴上口罩。在預防感染方面,疫苗施打也很重要,建議民眾養成每日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的習慣,檢視自己是否為肺阻塞高危險族群,留意自身肺功能。
-
2021-01-0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惱人富貴手只能擦藥?中醫師提,喝中藥方也能改善
46歲的李小姐,因為工作關係,需要時常接觸水及清潔液,導致雙手皮膚出現紅腫、搔癢、脫皮又粗糙,左手的中指及食指皮膚更是嚴重龜裂,即使用了類固醇藥膏仍無法控制,到了天冷時,傷口更是裂到出血。收治個案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該患者右手掌心起紅疹,伴隨細小水泡,因此,給予換膚方3.0,早晚服用2次,並使用科學中藥當歸拈痛湯治療,加一天1次外洗方。1周後,搔癢感減少,不需外洗方;1個月後,雙手已無龜裂;治療4個月後,只需擦護手霜保養即可。謝旭東指出,富貴手屬於手部濕疹的一種,好發於手部需經常接觸清潔劑的人,舉凡家庭主婦、醫療人員、飲料、餐廳、美髮業者等,手部因反覆受到刺激,使得皮膚脫皮、角質增厚,紅腫搔癢部位常流湯流水,伴隨有水泡,反覆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中醫認為,富貴手與外在環境習習相關,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病,所以,仍是受到本身體質影響。謝旭東說,四肢若缺少氣血濡潤,就容易出現手腳冰冷、肌膚乾裂的症狀。而「脾主四肢」,脾是後天氣血生化的來源,將脾胃功能調理好,使氣血生化無虞、運行通暢,使手部末梢能夠獲得濡養,手部肌膚就不會乾裂;而「腎主水液」,腎能主持全身津液代謝,調節水液平衡。謝旭東進一步說明,富貴手的治療上,需脾、腎並調,補脾除濕能夠消腫抗炎、調腎補虛能夠養陰潤燥。從內在的體質調理,再配合外用藥效果加倍,才有根治的機會。有別於西醫的外用藥膏,中醫喝的「換膚方3.0」,能針對於富貴手的病因著手,富貴手龜裂得越厲害,表示內在發炎越嚴重,控制得了發炎,脫皮狀況才能減輕。謝旭東提到,「換膚方3.0」中,加入蒼朮、茯苓除濕止癢;知母、石膏抗炎消腫;生地養陰潤燥調節免疫,增強肌膚的抵抗力,能幫助富貴手痊癒,又能降低復發機率。他建議,除了用藥,生活也應減少手部接觸刺激物質及過敏原的機會,若免不了得碰到,則需使用手套。手在脫皮、龜裂、腫痛、搔癢厲害時,先使用外用藥膏治療,等發炎搔癢降低後,才使用護手霜保養。此外,洗手時水溫宜溫不宜熱,因過熱的水溫會使手部乾裂更厲害;適時的使用護手霜,為肌膚鎖住水份;應少吃會誘發肌膚搔癢食物,如油炸燒烤、麻油雞、羊肉爐等,也不宜喝冷飲,使腸胃代謝水濕的功能下降。推薦茶飲:地膚子美手方材料:地膚子5錢、金銀花3錢、生甘草2錢。煮法:將1000cc水加入藥材後煮至500cc即可飲用。使用方法:如果手搔癢厲害,可以連續喝三天,一天一杯,只屬於救急治標的止癢方法。注意事項:藥性偏涼,如果體質偏冷,需諮詢醫師是否適合才能飲用。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 謝旭東
-
2021-01-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只有高藥價才能支應新藥研發成本?合理的藥價在哪裡
合理的藥價在哪裡論及現代專利體系最黑暗的一面,肯定要從藥物訂價說起,因為藥價正是價值概念遭到濫用最嚴重的一隅。在藥品這種專利密集的產業裡,較嚴密的專利保護並未導致創新的增加。事實上,正好相反。醫療價值甚低或趨近於零的藥物愈來愈氾濫,同時,不少藥廠為了延長專利,就把藥品中的同一批化合物重新組合,然後興訟。這些訴訟坐實了一種說法:專利法的體系已經成為價值萃取的主要源頭,不再能予人藉新藥發明來創造價值的動機。更糟糕的是,由於公家機構資助了大多數處於醫療創新背後的重要科學發現,所以現在的納稅人等於一頭牛被扒了兩層皮:第一次是出了科研的經費,第二次是付了藥廠的利潤。再者,由專利所帶來的報酬日豐,也使得先卡位的業者地位愈來愈穩,競爭者只能在門外乾瞪眼,不得其門而入。近期有個例子可以說明專利如何導致獨占性的訂價能力。二○一四年初,藥業巨擘吉利德(Gilead)在市場上推出一款C型肝炎的新藥,名叫「索華迪」(Sovaldi)。對於C肝這種會危及性命的疾病,索華迪相較舊有的療法是突破性的新藥,有機會造福全美約三百萬名暨歐洲一千五百萬名C肝患者。同年稍晚,吉利德推出了改良版本的索華迪,並重新命名之為「夏奉寧」(Harvoni)。這兩款新藥的推出,獲得的媒體的廣大報導,其受矚目理由並不是卓越療效,而是因為售價之高。三個月份的索華迪要價八萬四千美元(正好一錠一千美元),夏奉寧則是吃三個月要九萬四千五百美元。索華迪與夏奉寧並非個案。「特殊藥品」(specialty drug)──專門用來治療癌症、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各種發炎性疾病等複雜慢性病的藥品──價格已於近年來突破天際,這也激發了關於這些藥貴在哪裡與合不合理的熱烈討論。抗癌藥品中即便是可能讓病人多活短短幾個月者,也是吃一天就要好幾百塊美元。索華迪的案例引發了美國國會的關注:參議院財政委員會的兩名成員,包括當時的主席朗.懷登(Ron Wyden)致函吉利德表達關切,並要求具體說明索華迪的藥價作成機制。這問題問得好,因為特殊藥品的價格與其製造成本可謂完全無涉。比方說,學者評估十二週的索華迪療程,製造成本應該落在六十八到一百三十六點四六美元,所以對數百倍於製造成本的藥價,藥廠該如何自圓其說?病人的健康可以等,獲利不能等過去最常被藥廠搬出來擋子彈的說法,就是只有高價,才能支應新藥的研發成本,並讓研究與臨床試驗階段的風險獲得補償。但輿論愈來愈懷疑這樣的說法,這種質疑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相關研究並不支持藥業的說詞。首先,藥廠在基本研究費用上的支出較其賺得的獲利,真的是小巫見大巫,真要說它們錢花較多之處,輪不到研究,而是行銷,更別說它們常常砸錢買回庫藏股支撐短線股價,畢竟公司股價關係到股票選擇權與經理級人員的薪水。第二,真正促成合稱為「新分子實體」這種藥品創新的研究,大比例地源自於拿公費運作的實驗室。藥業的研發重心,早就開始朝風險不高的後期階段遷移,不然就是去研發那些跟競品大同小異的「跟風」藥品。比方說,促成索華迪與夏奉寧中的主要化合物問世者,其實是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美國退伍軍人署(Veterans Administration)所資助的研究──而且這筆錢是從初期的科學研究一直給到後期的臨床試驗。私人資金投入索華迪與夏奉寧研發的經費,十年間不超過(而且可能遠低於)三億美元。相對之下,光是在二○一五年的前六個月,這兩種藥合計就創造出大約九十四億美元的營收(從二○一四推出到二○一六的三年之間,兩藥合計營收更達到四百五十億美元)。這麼一比,用研發成本合理化藥價就變得非常沒有說服力。由此,毫無意外地,藥廠開始轉向另一種說法來捍衛自身的立場。它們開始主張藥價正比於藥物內在的「本質」價值。「藥價的討論是個假議題。」吉利德的執行副總葛雷格.艾爾頓(Gregg Alton)聲稱。他在回應索華迪價格遭受的抨擊時說:「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藥品的價值上。」曾任輝瑞大藥廠副總的藥業領軍人物約翰.拉.瑪提納(John La Mattina)把話說得更白。二○一四年在《富比世》雜誌上一篇〈政壇不該質疑藥物成本,而應關心其價值〉(Politicians shouldn’t question drug costs but rather their value)的文章中,瑪提納是這麼說的:在病患、醫師與付費者的心目中,藥價的訂定與生醫研發的費用幾乎沒有關聯,也不應與回收研發成本扯上關係。藥價的訂定只應該根據一件事──藥品帶給醫療過程的價值,並具體分為三方面:(1) 拯救生命;(2) 緩解疼痛/痛苦,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3) 降低整體醫療成本。有趣的是,瑪提納也坦承不諱價值導向的定價,用意就是要方便業者在定價時完全不考慮生產成本與研發費用。亞力兄製藥(Alexion)的舒立瑞(Soliris)是一種以罕見的貧血或腎病變作為適應症,號稱全世界最貴的藥品(單人每年的療程開價為四十四萬美元),在評論這款藥時,瑪提納表示該價格「真的無關乎此藥品能順利上市的研發成本」。但他的話還沒說完:在歐洲,民間保險業者與政府衛生機構都樂於付錢用這款藥。為什麼?因為照料這類病人的費用每年可能高達數百萬元。即便舒立瑞這麼貴,實際上卻在替醫療體系省錢,因為使用舒立瑞,可以讓醫療體系大幅減少這些病人在其他方面的費用。這種論點認為,特殊藥品的高價是合理的,因為它可以使病患個人與社會整體受益。在實務上,這意味著把藥價扯到兩件事情上,一是放著病人不管會造成的社會成本,另一則是用便宜但次等的藥去治療病人會造成的社會成本。所以在藥業公會,也就是美國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編纂的「事實說帖」上,我們會不意外地讀到以下資訊:「在聽從醫囑好好吃藥的心肌梗塞/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病人上多花一塊錢,就能在急診送醫與住院等花費上省下三到十塊錢」或「癌症死亡率每降低百分之十,就等於為這一代與下一代人創造四點四兆美元的經濟價值」,抑或「由生物醫藥產業所推動的研究與藥品生產是病人與家屬唯一的希望」。這些話說得或許也沒有錯,但我很難想像有人會把這拿來當成(合理化)藥價高昂的藉口。對此,批評者的回覆是特殊藥品價格與其提供的醫療裨益之間,並無可辨識的關聯。他們這麼說,也是根據證據說話,包括有個案研究顯示癌症藥價與其用藥效益之間並無連動性。二○一五年,一份研究抽樣了五十八款(美國在一九九五到二○一三年間核准的)癌症用藥,結果顯示其對病患存活的助益並不足以解釋它們的索價居高不下。知名腫瘤學者彼得.巴赫博士(Dr. Peter Bach)上傳了一個互動計算機到網路上,供人根據癌症藥品的價值因子(平均餘命的延長,乃至於各種好的壞的副作用)推導出其「正確」的藥價。按一按這臺虛擬計算機,會發現多數藥品的價值基礎訂價會低於其市價。遺憾的是,多數藥業的批判者都跑到大藥廠選擇的戰場上去與之拚搏。換句話說,批評者默默地接受了藥價與藥品某種內在價值有關的觀念,所以我們可以把藥效為病人與社會帶來的助益(或省下的成本)轉成貨幣價值。這種聽來匪夷所思,實則不然。藥品的價值基礎訂價概念,最初是學者與政策制定者發展出來對抗高藥價,並希望公衛預算的配置可以趨於合理的工具。像在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就是以每一類病人獲得的「生活品質調整人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年數來計算藥品的價值。生活品質調整人年,指的是健康完全沒有問題的一年;如果病人的健康沒有達到完美,那生活品質調整人年的計算就會按比例計算而不到一年。藥品或療程的成本效益,是根據獲得一個生活品質調整人年所對應的成本。一般來說,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所會認定一種藥品具有成本效益,門檻是每生活品質調整人年的成本落在兩萬到三萬英鎊之間。這種價格導向的評估法影響力不低:英國的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想知道該選哪些藥來給付,問的就是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所。像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所進行的這種成本效益分析,對國家醫療體系的有限預算配置有其意義。在美國,這樣的成本效益分析就不存在,其國家級的保險體系也依法不得與藥廠討價還價,由此美國的藥價遠高於英國,漲價速度也比英國快得多。導致的結果就是用像生活品質調整人年這樣的量尺去計算,特殊藥品的藥價在美國已經無關乎它們能提供的好處。需求彈性(可理解為消費者根據商品特性,對其價格表現出的敏感程度)的基本主流分析,就足以說明特殊藥品能摸到天價的原因。相較之下,藥廠含糊其辭的推託話術就顯得更虛弱、更無法服眾了。含索華迪與夏奉寧在內的特殊藥品有專利的保護傘,所以廠商有獨占者的身分。既然是獨占者,競爭就無法對訂價產生任何影響。正常來說,你會期待需求彈性多少有點作用:價格愈高,獨占者的產品需求就愈低。當然在實務上,特殊藥品的需求彈性非常低:畢竟不吃藥就沒命。這些藥是重症病人的浮木,而醫療保險業者不分公私立都有給付的義務。獨占與剛性需求合體後的邏輯,就是產品價格突破天際,而特殊藥品就是經典案例。這說明了何以藥廠能享有暴利:除了正常的利潤以外,它們還能賺取高額的獨占租金。由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所進行之基於價值基礎的評估,具有其正面意義,因為這有助於降低市場對獨占廠商藥品的需求,防止漫天喊價。其缺點在於在需求彈性放大的同時,部分病人會得不到需要的藥,原因是藥廠願意犧牲利潤而降價的幅度,可能不足以讓所有人得到治療。這種狀況已是英國的現狀,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所已經出於價格考量而不推薦部分癌症用藥。同樣的狀況在美國也有,一些在公私部門都有保險提供者拒絕給付夏奉寧,除非保險者已病入膏肓。但是,我要在此補充:特殊藥品的價格應該等同其協助省下的社會成本,是一個從根本上就有缺陷的命題。我們若把這種說法當真,那許多基本療程或疫苗價格都應該大漲一波才對。而且,要這麼說的話,那人賴以維生的水又該值多少錢呢?圍繞著藥價的爭議,讓(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的)公設醫療體系、公私立保險提供者(國家健保與保險業者)、大型藥廠形成了鼎足的態勢,進行一場打不完的戰爭。只有打破由社會價值為藥價撐腰的迷思,才能找到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讓人買得起藥品。※ 本文摘自《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作者:瑪里亞娜‧馬祖卡托 譯者: 鄭煥昇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2/29《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
-
2021-01-05 癌症.攝護腺癌
活得夠久就會得!從攝護腺癌中存活 那些被閹割的男人們
喜劇演員比利•康納利(Billy Connolly)曾戲稱,他已經來到醫師不在意他的睪丸、而是對他的直腸更感興趣的年紀。睪丸癌的中位數年齡約莫是三十四歲,而攝護腺癌差不多是七十二歲。接受攝護腺指診時,你得側躺,將雙膝抬至胸部,讓醫師用戴上手套的手指伸進你的肛門,透過薄薄的腸壁評估攝護腺的大小和硬度。攝護腺癌相當常見:在我人數將近四千的當地病人中,每年都會出現幾個新診斷。艾利克斯•辛克萊正是其中之一。他是六十二歲的建築工,個性堅毅、肌肉發達、禿頭,鬍鬚又濃又黑,遮去他的下半張臉。他說他已離婚,也暗示他的性生活相當活躍,子女早已長大離家。他穿著連身工作服來就診。「以前我晚上要起來一兩次去尿尿,但現在多達五、六次。早上起床時累得要命。」他發現自己有時得在馬桶前站上整整一分鐘,尿液才開始細細流淌。「我寧可不看醫生,可是情況已經不能再拖延了。」我們填完一份名為「國際攝護腺症狀量表」的問卷調查,以一到五分的程度回答一連串問題,從你多常感覺膀胱沒有清空,到你多常得用力讓尿液排出。艾利克斯拿到讓人印象深刻的二十二分。我從他的手臂抽血取樣,檢查攝護腺特有物質的濃度,這種「攝護腺特異抗原檢驗」的結果大致會隨攝護腺大小而異,有時能檢驗出癌症。我問他能否進行直腸檢查。「我聽說過,」他順從地說道,起身拉開工作服拉鍊,「如果你非做不可的話。」艾利克斯的攝護腺相當肥大,從膀胱下方向後凸出,壓擠到了直腸。我在腺體中央下方某側的皺褶處摸到一顆比較硬的個別團塊,就像塞在柏油路面的一顆小卵石。「那就是你排尿辛苦的原因。」我告訴他,「你的攝護腺肥大得很嚴重,使得尿液幾乎無法通過。」艾利克斯起身拉上工作服拉鍊。我說,「你要去找這領域的專家,」我讓他注意聽著,「他們會用顯微鏡檢查你的攝護腺切片。」一聽到這個訊息,他的動作慢了下來,接著小心地詢問:「他們如何取出切片?」「他們會用非常細的針,從你的肛門穿過腸壁。」我希望讓他放心,但不知這是否反而讓他更為焦慮。「攝護腺暴露在體內的睪固酮當中,時間越久會變得越大,所以你活得越久,攝護腺就會越大。你不是唯一的案例,攝護腺在大約你這個年紀開始出問題是相當常見的。」「這和癌症是同一回事嗎?」他同時拉上外衣拉鍊和伸手拿帽子。我等候片刻,直到他的目光又轉回我身上。「男人活得越久,攝護腺就會長得越大,只要活得夠久,每個男人都會得攝護腺癌。但大多數男人的攝護腺癌生長緩慢,所以不會造成麻煩。」「我要怎麼知道它會不會對我造成麻煩?」一九八○年代期間,《紐約時報》的編輯安托利•布洛亞(Anatole Broyard)寫了一系列短小精煉的隨筆,描述他確診罹患攝護腺癌和接受治療的經過。這些隨筆在布洛亞死於該疾病後由他的遺孀收集出版。布洛亞長年評論文藝,旁徵博引為文章注入幾許幽默感和非凡才智,文筆有如弧光燈般明亮而清晰。「當你全身充滿核染料,躺在巨大的機器下方,讓它掃描你全身骨頭,找尋背叛的證據,你心中有何感想?」他寫到某次接受掃描、查看癌細胞是否已侵入他的骨骼,「這部機器具備恐怖電影的感染力,在它下方,你變成暴露於電子風暴中的科學怪人。」布洛亞體驗到自己的確診既是焦慮和恐懼的大爆發,吊詭地卻也是解放——生命變得多采多姿,有如「垂掛在平台鋼琴上的彩色渦紋披巾」。身為批評家,他求助於書本,藉此與癌症和平共存,但抱怨有太多回憶錄都缺乏幽默感,過度嚴肅,沉溺於浪漫主義,「它們聽起來如此虔誠,彷彿是用腳趾尖寫成。」他承認這個診斷讓部分的他相當得意,彷彿聽見任何人所能聽見最糟糕的消息——末期疾病的診斷,就像獲得宇宙至大的祝福。布洛亞對自身疾病的某些層面抱有一絲感激,疾病使他更深刻、更貼近地欣賞活著的光采,以及允許他放縱長期以來被壓抑、想要更加衝動的欲望。在篇名為〈病人檢驗醫師〉的隨筆中,他詳細說明了自己偏愛的醫師類型——「擁有想對抗命運的強烈欲望……熱情或倔強到足以凌駕如惡魔般強大的事物,例如疾病。」布洛亞時常覺得自己得在慶幸他還算勇敢的朋友面前故作堅強,但他知道,好醫師會看穿他的虛張聲勢,識破他的孤單,甚至引導他穿越癌症治療的煉獄。他不想依賴誇誇其談或詐騙欺瞞的醫師;他理想中的醫師應當受過詩歌訓練,或至少熟悉隱喻的可能性:我想要的醫師,不僅是有才能的醫者,而且有點像玄學家。他能照顧身體和靈魂……我的醫師若要瞭解我的身體,也必須懂得我的性格。他必須穿進我的靈魂,而不光只是穿進我的肛門。布洛亞拒絕了第一位醫師提議的閹割(「我的泌尿科醫師相當知名,他想切除我的睪丸,但我認為這麼做等於一開始就輸掉了這場戰役。」),但他同意大多數治療攝護腺癌的方式都會讓他性無能,或影響到性慾。他建議莫將性視為只關乎肉體,而是一種親密想像的擴展,並接受性生活的減少是合理的交易,希望藉此多換取幾年的壽命。「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他寫道,「在與死亡發生小衝突後,我覺得光是活著就是持久的性高潮。」泌尿科醫師證實了艾利克斯罹患攝護腺癌。更糟糕的是已經擴散,因此移除攝護腺以消滅腫瘤已非選項。改善他生活品質的第一步是拓寬通過攝護腺的尿道,或者如同艾利克斯說的「給它鑽孔」(建築工在思考身體及其缺陷時,有一堆好用的比喻)。我還在擔任初級醫師時,曾協助過進行這類手術――病人躺著接受麻醉,雙腿擱在鐙具上,一個內附攝影機的細小儀器穿入陰莖,推進膀胱。觀看這個過程總讓人感到驚奇,攝影機探索未曾被看見、幾乎難以置信的粉紅色隧道和堤岸的世界,裡面分布著脈紋和渦漩的精美輪廓線。一進入攝護腺,儀器會伸出金屬圈,透過電流加熱後,能同時削去和燒灼阻礙尿液流動的組織。這得花上幾天時間讓出血止定——這期間艾利克斯得待在醫院,用寬口徑的導尿管排出膀胱的尿液。手術後,艾利克斯的尿液順利流動,但他的癌症已處在過於後期的階段,無法消滅。我讓他開始接受注射,讓睪丸停止製造睪固酮,還有使用荷爾蒙阻斷劑。我們計劃在當地醫院進行放射治療。第一次注射的兩週後,我重新為艾利克斯檢查。他的性致已蕩然無存,皮膚感覺又熱又乾燥。「我從來沒有這麼煩惱過,」他告訴我,「可是最近這幾天,我對所有事情都緊張不安。還有我看電影時竟然忍不住像嬰兒一樣啜泣。」他想繼續工作,卻發現肌肉只要稍微活動就會疼痛,而且喪失了大部分的力氣。這些都可歸因於缺乏睪固酮所引起的症狀,而非癌症。「以前我輕輕鬆鬆就能抬起四片石膏板,但我想現在要是能應付兩片就算好運了。」隨後幾週,他的睪丸萎縮,儘管鬍鬚濃密依舊,但皮膚開始呈現細緻的粉紅光澤,彷彿逐漸變得更加脆弱。「你受夠了嗎?」某天我在他詳述讓他苦惱的所有副作用之後這麼問他,「你想不想停止治療?」「要是治療對我有好處,我就不會想停下。」他答道,「如果能繼續抑制住癌症,對我來說這些至少是值得的。」艾利克斯每隔十二週還是會來診所接受注射,雖然這造成他的睪丸萎縮,卻也減緩了腫瘤的成長。他生性務實,將這種交換視為合理的妥協。「我很幸運來到這裡。」他邊說邊解開腰帶打針,考慮到針頭尺寸,必須扎進身體最大塊的肌肉——臀部。歷經治療的初期衝擊後,他的性慾慢慢回來了。有一天,他告訴我他交了新女友。「她雙眼大張,」他說,「知道我可能沒辦法一直陪伴她。」我告訴他,若是想嘗試針對性無能的藥物,就跟我說一聲,但他只使了個眼色:「不需要。」他說,「我已經學會比以前多發揮一點想像力。」有些男人視睪固酮喪失為折磨的羞辱。閹割自古以來都被當成一種懲罰手段,大約刻寫於西元前一五○○至一四○○年的中國商朝甲骨文,就將閹割列為對戰俘的刑罰,而兩個世紀後的某位埃及法老,也誇稱閹割了六千多名來犯的利比亞軍隊士兵。更近代,蘇丹的武裝民兵也對囚犯做出相同的事。現今某些西方司法機關會用化學閹割,作為對已判決的性犯罪者的處罰和「治療」,引發了爭議。有鑑於文化落後地區以閹割作為懲罰手段,難解的是縱觀歷史,為何有許多年輕男子和男孩自願接受如此折磨。在全面檢視這個現象的《閹人歌手》(The Castrato)一書當中,歷史學家瑪莎•費爾德曼(Martha Feldman)探討了這些人為何這麼做的理由。她建議我們將之視為不只是一種交易,而是犧牲,某種意義上令人感到滿足或神聖的變形。閹人歌手奉獻珍貴事物作為獻禮,以頌揚更偉大的上帝榮光,但也希望獲得珍貴的回報。費爾德曼說,閹人歌手是「神聖化的生物」,某種程度上能與國王相提並論。在崇尚儒教的中國,這種犧牲是為了國家,而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則是教會。它被視為一種復活,很像布洛亞在得知末期診斷時,感覺自己重獲了生命。湯瑪斯•布朗注意到,閹割過的男性長壽的機會似乎會提高,這部分是因為豁免罹患攝護腺疾病。羅馬詩人盧克萊修(Lucretius)在《物性論》(The Nature of Things)中就曾描述瘟疫受害者犧牲自己的睪丸,希望藉此免於此一禍患。〈馬太福音〉寫道:有生來是閹人,也有被人閹的,並有為天國的緣故而自閹的。還有人是希望延長壽命而選擇閹割。※ 本文摘自《變形記:一部醫學與人體變化的文化史》。《變形記:一部醫學與人體變化的文化史》作者:蓋文・法蘭西斯 譯者:林金源出版社:木馬文化出版日期:2020/10/07
-
2021-01-03 養生.無退休時代
有錢有孩子,仍可能孤獨死?命案現場清潔師盧拉拉:少囤物品,多積緣分
編按:孤獨死的悲劇,只會發生在獨居老人身上嗎?有別於一般人的迷思,台灣第一家清理孤獨死現場的公司「玥明特殊清潔」共同創辦人盧拉拉指出,近年來有愈來愈多中壯年、經濟不虞匱乏,甚至和家人同住的孤獨死案件發生。無人知曉的死亡,怎麼預防?2026年,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衛福部所發布的老人狀況調查,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中,獨居比例高達8.97%。在可預見的未來,一個人死亡的「孤獨死」事件,將愈來愈普遍。在日本,由於高齡獨居的情況普遍,很早即有所謂「特殊清掃人」,專門處理孤獨死者的身後事。台灣和日本社會變遷的軌跡相像,近年來也出現了類似性質的產業。在骯髒混亂的死亡現場,他們的工作不僅是清除往生者所留下的血水、垃圾與惡臭,更見證了最真實的人性與社會暗面。「孤獨死的新聞偶爾出現,大家看過就忘了。但其實在台灣,這種事情一直在增加。」玥明特殊清潔共同創辦人盧拉拉說。自大學實習算起,36歲的他從事殯葬業已有近15年的時間。現在,他預計以「孤獨死」為主題撰寫學位論文,記錄過去幾年在死亡現場的所見所聞。親緣淡薄、人際疏離、孝道外包 非獨居老人也會孤獨死無人知曉的死亡現場,會發生什麼事情?盧拉拉還記得,出社會當禮儀師的第一天,前輩就給他一個「震撼教育」。2人前往一處民宅,過世多時的獨居老奶奶臉部朝地,牙齒、肌肉間已有蛆蟲出沒。他被分配到的任務,是用鏟子將黏在地上的臉皮「刮起來」。那天剛好是他的生日,衝擊性的畫面,讓他至今難忘。擔任禮儀師多年,盧拉拉有感於孤獨死的案件逐年增加,卻少有業者有能力處理。3年多前,他和朋友共同成立「玥明特殊清潔」,是台灣第一家非自然死亡現場清潔公司。特殊的工作性質,讓他們對於孤獨死問題有第一手的觀察。在人們的想像中,「貧窮、沒有小孩的老人才會孤獨死。」但盧拉拉指出,孤獨死的案例中,有很高的比例是35~65歲的中壯年男性。他們多數結過婚、有小孩,經濟狀況也還足以維持生計。有時,他們甚至會在死者遺留下的垃圾堆中,找到被妥善藏好的鉅額款項。然而,有錢未必等於有尊嚴的生活。孤獨死為什麼會發生?表面上看來,往生者的直接死因,大多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猝死、跌倒休克後無人發現而錯過搶救時機。但盧拉拉認為,孤獨死真正的成因有3:家庭結構轉變、親緣淡薄、人際疏離。以往,孤獨死的定義是:「獨居者往生時無人在場。」但近年盧拉拉和團隊發現,有愈來愈多的孤獨死案件,往生者並非獨居。只是人走了,同住的家人卻沒有發現。往往清理團隊到了現場,發現客廳窗明几淨,家人生活如常。一打開往生者的房門,才發現裡頭堆滿了食物的殘渣與垃圾,臭氣沖天。一門之隔,卻是天堂與地獄之差。他遇過一個案子,一對父子同住,兒子長期酗酒,很少和父親互動。爸爸在睡夢中辭世多日,遺體早已腐敗、滲出血水,兒子卻以為只是垃圾發臭。直到鄰居受不了報警,才發現爸爸走了。他也去過大家族同住的透天厝,一家10人,爸爸2天沒吃飯都無人發現。前來串門子的鄰居隨口問一句:「恁爸咧?」這家人才驚覺事情不對勁。甚至,也有人是因為外送員好幾天沒來,才發現家人已經不在了。「現在只要有手機,大家都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盧拉拉感嘆地說。科技日益便利,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卻反而愈來愈遠。親緣疏離所衍生的另一個現象,則是孝道外包。盧拉拉提到,孤獨死的案例中,也有些是「照顧者累死、被照顧者餓死」的長照悲歌。老人家臥病在床,子女聘請看護或推派一位家中成員照顧。照顧者獨自承受龐大的照護壓力,幾乎無法休息。壓力過大逃跑、自殺,或者因勞累過度猝死的案例並不罕見。照顧者倒下後,臥床者無法自主行動、難以求救,3~5天就可能因缺水或營養失調而死。其他家屬久久才探望一次,自然無法及時發現。「你的一通電話,就可能讓他有得救的機會。」盧拉拉說。孤獨死者多愛囤物 居家環境宜少物、防滑避免憾事孤獨死的現場千百種,但盧拉拉觀察,多數死者有一共同特質:習慣囤積物品、生活習慣不佳。除了遺體以外,死亡現場還常會發現吃剩的食物、飲料瓶、舊報紙、垃圾袋或環保袋等廢棄物。混亂的環境,代表死者在離世以前,早已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例如,他曾去過一個現場,透天厝2樓有個房間,全部堆滿了香皂、沐浴乳。放了30多年的沐浴乳禮盒一打開,早已凝固成膏狀。也有死者生前習慣在房內抽菸,大片焦油不只燻黃牆壁,還會吸附遺體、垃圾發出的異味。也有些人喜歡囤積舊書報,「堆一堆,最後就把自己也埋進去了。」盧拉拉說。他指出,囤積症可能是精神疾病,或是長輩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他接過一次垃圾屋清理的工作,30多坪的房子堆滿了老人家撿來的衣服、用過的尿布。家人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每年都得花大一筆錢請人清除爸爸撿回來的垃圾。幾年下來,多家清潔業者都已經「做到怕」,不願意再協助清理。最後,這家人只好強制將老人家送至安養機構,事情才告一段落。盧拉拉認為,維持環境清潔不只能確保生活品質,也是預防孤獨死的必要措施。垃圾堆積的環境會孳生細菌,影響居住者的身體健康。人愈虛弱,愈沒力氣清理環境,長期下來形成惡性循環。此外,堆積在行進動線上的物品,更是讓老人絆倒的高危險因子。他建議,若家有老人,除了勸說他們少囤物外,最好也在浴室等空間加裝防滑設施。「做一下,總比以後辦喪事來得便宜!」如何避免孤獨死? 在無緣社會中創造有緣日本NHK電視台曾對孤獨死現象提出「無緣社會」的說法,認為人會獨自死去,主要是失去了血緣、地緣、社緣(編按:社會網絡)等人際連結。該怎麼做,才能預防孤獨死持續發生?盧拉拉認為,具體的方法有2種。在社會層次上,需要公部門由上而下的政策介入,以及各民間單位整合社福資源。他碰過一個案例,死者生前有申請長照2.0的送餐服務,但送餐志工在執行任務時並未仔細確認老人家的狀態。待他到了死亡現場,發現遺體早已在床上腐爛,地上則堆了5天份的便當。倘若立意良好的政策無法被有效落實,悲劇就會一再重演。在個人層次上,要有一批能固定聯繫的對象。「我再怎麼孤僻,還是會每天傳訊息給幾個朋友,1、2句話也可以。」盧拉拉舉例,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長輩圖,其實也是種方便的交流方式。「以前會嫌爸媽每天的『騷擾』很煩,但至少讓我知道他們還安好。」從業多年以來,盧拉拉感歎,人常為了微小的誤會,陰錯陽差地造成了遺憾。有個案子,往生者剛出獄不久,自己住在分租套房。女兒在爸爸死前打過幾次電話,但都轉入語音信箱。她說,「當時以為他在生氣我沒有陪他。」沒想到過一陣子,父女再見已是天人永隔。他也清理過一個孤獨死現場,死者沒有留下太多遺物,但是保留了好幾箱家族相簿。箱子最上方全是女兒的照片,從會爬、會走的嬰兒時期開始,乃至於童年時和父母一起出遊。原來,死者離婚後已有幾十年未再見過女兒。但一張張舊照片,都是爸爸對女兒的思念。「遺憾發生以後,就很難彌補了。」他有感而發。活在當下、愛要及時都是老生常談,只是知道的人多,親身實踐的人少。在這一行看盡人生百態,我們問起盧拉拉,堅持做下的動力為何?沒想到他正色回答:「我不會想繼續做這工作呀!公司生意愈好,代表有愈多人孤獨地死掉。」特殊清潔可以復原現場,讓家屬不必直視死亡,留住對亡者美好的印象。然而,要補起安全網的漏洞,仍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期待在未來,這個社會不需要我們的存在。」他說。原文:有錢有孩子,仍可能孤獨死?命案現場清潔師盧拉拉:少囤物品,多積緣分
-
2021-01-01 科別.骨科.復健
軟骨修復一次搞定!他開心重返球場、重拾騎車樂趣
台中榮總外科部整形外科醫師張捷凱求學時打籃球時意外受傷,被迫放棄在最愛的籃球場上縱橫馳騁;後接受台中榮總自體軟骨修復微創手術後恢復情況良好,如今重回球場打球,從事機械業單車族愛好者因為膝痛放棄騎單車,經接受手術後重拾騎車樂趣,另一名加油站男員工因膝痛差點工作不保,術後二周後復工。台中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醫師陳超平說,三名患者接受自體軟骨修復微創手術,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擷取病患自體軟骨,經切碎、特殊處理後,以微創手術植入關節軟骨損傷處,形成再生軟骨組織來修復軟骨缺損,根據臨床數據驗證,術後六周有效減緩膝關節疼痛,三個月改善症狀,有效恢復運動功能,改善生活品質。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等同於6.5個人中就有1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陳超平說,膝蓋疼痛不適的原因包含軟骨受損所引起的不適,軟骨受損原因像是先天性受損、退化、運動傷害、外力傷害、半月板磨損或韌帶損傷等。建議早期治療,若嚴重到影響生活及行動力,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時,就得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陳超平指出,常見的關節軟骨磨損療法均各有優缺點,玻尿酸注射只能短期減緩疼痛,消耗完畢又得重打,治標不治本;細胞療法是在體外培養細胞,病患需要動兩次手術;人工關節使用效期雖長,卻必須犧牲其它正常組織,並不適合所有病患。他提醒,軟骨磨損所造成的關節退化是不可逆的現象,因此,在發生局部的軟骨損傷時,就應聽從醫師的建議,接受治療,並建立正確的生活習慣及從事適合的運動,好好保養膝關節,才可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
-
2020-12-30 科別.婦科
骨盆底復健 婦人漏尿大改善
高雄52歲經營機車行李姓婦人是3個小孩的媽,生產加上經常提重物,頻尿嚴重,與客人聊天、大笑時,膀胱肌肉不受控地漏出尿液。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婦產科醫師謝明芳診斷是更年期婦女尿失禁,患者接受為期1個月骨盆底復健運動,透過生理回饋及電刺激療法輔助,症狀大幅改善。「婦女尿失禁不會致命,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謝明芳指出,生理方面如濕疹、褥瘡、尿路感染,會影響個人作息,社交及性生活也可能受到限制。女性因懷孕生產,骨盆腔受到子宮壓迫,產後容易有尿失禁問題。老化、缺乏雌激素、肥胖或曾做過骨盆手術,都是尿失禁危險因子。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54歲以上女性尿失禁盛行率達23.4%,每4名婦女就有1人有尿失禁困擾,年過65歲,尿失禁情況更普遍,盛行率達29.98%,但多數婦女選擇隱忍。謝明芳說,醫師根據尿失禁患者嚴重程度,給予不同治療方式,大致上可分為手術治療與行為治療。骨盆底復健運動為更年期婦女尿失禁的第一線治療,電刺激是在執行骨盆底復健時,利用電流刺激神經纖維和肌肉纖維,產生被動收縮反應,患者也可自費購買探頭,返家自主訓練也能復健。高聯醫泌尿科醫師蕭夙娟建議,婦女可寫「小便日記」,記錄排尿時間、排尿量、喝水時間、喝水量,評估是否有急尿感、漏尿及睡眠情形,或到醫院進行尿流速測量及尿路動力學檢查,評估解尿時膀胱及尿道功能,找出排尿問題及下尿路障礙可能成因。
-
2020-12-30 癌症.胃癌
吃不下、消化不良是胃癌前兆 醫: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每天6.5名國人死於胃癌 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台灣胃癌常年名列十大癌症之中,每年奪走超過2,300條人命。根據每年癌症發生與死亡統計顯示,胃癌新增人數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死亡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平均每天超過6.5國人死於胃癌。同時,胃癌早期症狀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變瘦,與一般胃炎或消化性潰瘍相似,惟有改變飲食及及早篩檢方為預防之道。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教授表示,胃癌與飲食習慣、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因子相關,而只要能減少醃漬、煎炸、燒烤、煙燻類食物,達到「天天彩虹蔬果579」的飲食原則,並且避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就能有效預防胃癌風險。 6成胃癌一發現就晚期 無法手術須用針劑化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部主任趙毅表示,每年胃癌死亡人數佔發生人數近50%,與胃癌症狀辨識不易、國人較少照胃鏡習慣,導致6成診斷時已是晚期胃癌有關。其中更有超過4成為轉移性胃癌,病人無法接受手術,須用化療藥物控制。由於針劑化療易有厭食、噁心、腹瀉、虛弱、手足症候群、皮疹、心悸、血球異常等副作用,病人體力負擔大,也影響接受後線治療的意願。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說明,胃癌病人如果體力足夠,第一線化療最常用的處方,是一種口服化療搭配一種針劑化療。二線化療健保則只有給付針劑化療,所幸12月起國內已經將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入健保,讓需要接受第三線治療、體力較差的病人,有了新的治療希望。 晚期胃癌新型口服化療藥 周休二日助控制病情 陳明晃表示,對晚期胃癌病友而言,以往在針劑化療失效就沒有好的治療選擇,現在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化療藥,副作用比第一線、第二線治療小且治療便利,超過4成病患可控制疾病不惡化。陳明晃指出,新型口服化療藥的治療模式有如「周休二日」,病人一天吃兩次、吃5天休2天,兩周療程結束後休息兩周,大幅降低身體負擔。 過去晚期胃癌平均存活期約9到11個月,再加上後線治療未有給付,不少年長患者考量經濟因素與晚輩家計負擔,寧可選擇放棄治療。陳明晃認為,非常感謝健保為晚期胃癌族群帶來「年終大禮」,新型口服化療物通過給付後,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存活有望進一步改善。 早期胃癌難覺察 有病史飲食作息不正常宜作胃鏡 醫師提醒,胃癌早期徵兆不易察覺,曾有癌症病史、生活作息不正常、嗜吃油炸類、醃製類食物的族群,建議及早接受胃鏡檢查。此外,國人癌症漸有年輕化趨勢,40歲以上建議2年進行一次全身健檢,並且搭配胃鏡檢查。 《延伸閱讀》 .腹部悶痛、食不下嚥?檢查出晚期胃癌,乳癌標靶藥治療HER2胃癌也有效 .罹癌食慾不振怎麼辦?維持好體重才有體力抗癌,營養師2招增進食慾!
-
2020-12-30 科別.心臟血管
中風者容易肩膀疼痛?做對復健治療能緩解!
相信身邊家人朋友中有中風病患或曾照顧過中風病人者,常常聽到病人抱怨肩膀疼痛,往往使用了各種治療或吃藥但改善程度仍有限。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中風後患者的肩部疼痛。肩部疼痛為中風後常見併發症據統計發生率約七至八成,但疼痛程度差異很大,也容易發展變成慢性的疼痛。疼痛與患者感覺及運動障礙程度、中風復原階段、動作控制及關節囊增生等等因素都有關係,原因包括複雜區域疼動症候群第一型(Complex Reginal Pain Syndrome Type I)、肩膀半脫位(subluxation)、沾黏性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肩部夾擠症候群(impingement syndrome)、二頭肌腱炎、甚至神經病變等,下面我們會針對常見原因一一介紹。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是神經性的疼痛疾病,目前發病機轉、病程仍不明,通常發生在物理性傷害,尤其是在肢體的受傷之後,特色是持續性的肢體疼痛,疼痛範圍與程度跟已知的刺激或傷害不成比例,換句話說就是只要小小的刺激有時甚至不確定是否受刺激時就極度疼痛。除慢性疼痛外,臨床上還可見異痛(allodynia)、痛覺過敏(hyperalgesia)、感覺運動及交感神經症狀如灼熱、患側肢體較為溫熱或出汗濕冷,還有失養(dystrophy)症狀如皮膚肌肉萎縮、水腫、指甲變脆弱,關節活動度減少甚至骨質流失。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可分為第一及第二兩型,差別是第一型患者沒有主要神經損傷而第二型患者可以看到神經的受損。中風患者多是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此病也稱為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或肩手症候群(shoulder-hand syndrome),據統計有一至兩成中風患者受此疾病影響。◎診斷方面目前仍是以臨床診斷為主,尚未有黃金診斷標準,臨床上常用包括布達佩斯準則(Budapest Criteria)、國際疼痛研討學會診斷標準(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Diagnostic Criteria)等。其他輔助診斷檢查工具包括在X光可能看到骨質流失periarticular osteopenia),然而因為中風後偏癱肢體本身就會有骨質流失現象所以實用性仍不高,另外較常做的檢查還有三相骨掃描(triple phase bone scan),可以於第三期(延遲期)在關節旁看到大量Tc99m雙磷酸攝取增加,這是目前最敏感的檢查。◎治療部分目前多採用保守治療,包括物理、職能治療、藥物治療及注射等等。物理職能治療內容包含關節活動度運動、儀器治療如電療、水療、超音波治療,減敏手法如輕拍或按壓患部等,還有水腫的治療如壓迫、抬高或按摩患部,及精細動作訓練。藥物治療方面,可嘗試使用抗發炎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口服類固醇,或是止痛藥如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另外因疾病為神經影響,也可以考慮使用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s)、抗癲癇藥物如鎮頑癲gabapentin、癲通carbamazepine,此外針對血管收縮(vasomotor)症狀也可開立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blockers)、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鈣離子拮抗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s),而對於骨質流失可給予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s)或降鈣素(calcitonin),最後還有一些局部使用藥物如辣椒素(capsaicin)等。注射治療方面可以給予關節內類固醇注射、局部注射止痛藥或類固醇、或星狀神經節阻斷(sympathetic stellate ganglion block)。若保守治療都失敗才考慮最後一線手術治療。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是造成中風患者肩膀疼動常見的原因,治療的關鍵還是在於早期診斷並及早介入,除了關節活動度運動外,適時適當給予藥物治療,都可以改善患者預後,並增加復健的參與度。肩膀半脫位雖然目前研究缺乏證據證實半脫位本身會引起疼痛,但中風病患肩膀疼痛者常伴隨半脫位的狀況,目前確切病因仍在研究,多半認為與中風後肩關節力學的整體性被破壞有關,包括旋轉肌袖及三角肌在肩部運動時收縮型態、肩胛骨在肋廓上支撐改變等。臨床上可在肩峰及肱骨頭間摸到明顯間隙。治療上首先在中風初期就要儘早刺激肩部肌肉活化(如棘上肌、中後三角肌等),或使用手臂支架(arm trough)支撐肩關節組織,臨床上多半會建議患者使用肩帶,雖然目前臨床證據尚未證實對疼痛有效,但使用肩帶支持無力的患部上肢還有在移動時保護肢體的作用,可以與臨床醫師討論使用,另外還可使用功能性電刺激來增進肩部肌群收縮。肩夾擠症候群與沾黏性關節囊炎肩夾擠症候群是一般最常見肩部疼痛原因之一,在中風患者也不例外,病因是肩峰下空間變小,導致肩膀在活度時肩峰摩擦到旋轉肌袖(最常見是棘上肌)、肩峰下滑囊、甚至二頭肌腱等構造造成慢性發炎、腫脹甚至破損斷裂。沾黏性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冰凍肩,是因為肩關節囊發炎造成滑液膜(synovium)增生使得關節囊沾黏影響關節活動度,一般分三或四個階段,在第一期疼痛期(painful stage)患者會感受到漸進的關節疼痛合併活動度減少,而進入第二期沾黏期(adhesive stage),疼痛感會開始下降,但伴隨而來的是關節活動度明顯降低,到了第三期緩解期(resolution stage),關節活動度開始緩慢增加,若不處理病程可長達兩年。不論是肩夾擠症候群或沾黏性關節囊炎,治療時皆可採用復健治療如物理治療儀器電療、熱療等,配合適當擺位、牽拉、伸展、主動被動關節活動度運動,加上肌力訓練及動作模式調整,還可加上消炎止痛藥物服用。若疼痛或發炎嚴重影響復健參與或生活品質者,復健科還提供類固醇、麻藥、生理食鹽水關節擴張注射等治療方式。中風患者肩部疼痛的原因很多,若不能及時建立診斷及時介入處理,除了影響患者及照護者生活品質外,更可能耽誤復健參與,錯失復原的黃金期,因此,希望在看完以上介紹後,若日後遇到類似問題,可以早期、積極與醫師溝通討論,儘早治療,讓患者能早日回到正常、無痛的生活。
-
2020-12-28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回響/王儷玲長照經驗談 應作預防式退休準備
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政大教授王儷玲,這兩年也成為照顧三明治世代,母親因病導致失能需全天候照護,王儷玲與兄弟共同撐起照顧長輩的經濟責任與陪伴,但她堅持孝順是不可背棄的倫理,也分出時間南北奔波照顧母親,親自陪伴,並透過音樂療癒自我,因家人切身的照顧經歷,更感受到財務、健康與心靈獨立必須兼顧,讓王儷玲更急欲推廣全方位的退休準備要及早。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推出退休力大調查,超過萬人自我檢視退休準備,身為參與的主要專家,王儷玲更是感受深刻,不忍見母親長期臥床,而外籍看護原本就人力短缺,今年在疫情下要尋找適當照護人力更為艱困,且醫院嚴格的探視管制也讓王儷玲與家人心力都備感煎熬。當家人面臨長期醫療照護時,照護人力短缺難尋、環境不佳、照顧責任分工與龐大費用支出等,都是許多三明治世代的照顧難題,而這些同時需要財務、心理等共同支持,考驗著多數民眾的照顧資本。王儷玲表示,不同世代對退休的心境不同,準備重點也不相同。但有三大通則,首先應該建立退休準備的基礎知識,例如理想的退休老本計算、勞退、勞保、年金各是什麼?第二個觀念是退休準備金專款專用,不被其他用途花費吞蝕退休本;第三道則是定期定額投資、並及早購買適合的保險。以40歲三明治族群舉例,雖然在財務已累積基礎,但可能背負購屋貸款以及上有老、下有小,照顧壓力不輕,因此先健檢自己在「制度」內的退休金資本有多少?這當中包括勞退、勞保。其次是計算理想老本,維持一定的所得替代率,通常是以現有月薪資的七至八成作為計算基準。也就是說,以月薪六萬元的三明治世代來說,退休後若希望享有同樣的生活品質,至少每月需要四萬二千元的退休金可以使用。另外,除了醫療保險,最好能將長照險納入清單。王儷玲自身便是退休及早準備的實踐者,她從30多歲就規畫保險、定期定額投資,且儘管身兼教職、四處傳講退休觀念,她更開心找到心靈慰藉依靠,常常開口唱歌、將欣賞古典音樂作為終身興趣,唱得還是難度頗高的女高音,也和台大校友合唱團登上國家交響樂團(NSO)舞台。談到古典歌劇或歌劇魅影等名歌劇,王儷玲眼神放光,笑稱唱歌、記歌詞是預防失智的絕佳方法。此外,她積極投身在退休基金協會事務,除了持續支持聯合報系退休力大調查,退休協會正推廣「退休理財規劃顧問」認證,培育退休理財專業顧問RFA,預計明年推出退休金計算機,協助民眾自行計算勞保、勞退、國民年金等退休給付,算出退休金準備缺口。她強調,退休準備要有「預防」的觀念,才能事半功倍,不只要在財務面預作準備,還應該持續注意健康和培養心靈志趣,例如透過穿戴裝置科技裝置,監測健康變化,協助管控飲食,別等到疾病發生後備受煎熬,而是從預防端開始準備,為自己賺進更長遠、快活、更有品質的退休生活。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28 醫療.泌尿腎臟
營養不良加速腎功能惡化 腎臟科醫師教你日常保養重點
民眾平常解尿的時候,若看到很多泡泡,大家心中都會緊張,擔心是不是敗腎或腎臟出問題,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能傷害腎臟的因素,究竟應該如何「顧腎」,又或是罹病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平時應如何自處呢?請腎臟專家醫師來為你解說。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腎臟科主任方昱偉醫師表示,飲食控管對腎臟病患來說非常重要,有些患者確診慢性腎臟病,聽完醫師衛教後,發現飲食要注意的地方很多,一來擔心亂吃會讓疾病惡化至洗腎階段,二來可能也不好意思一直問醫師,所以乾脆「少吃少錯」開始厭食。但患者若未能能攝取足夠營養與熱量,恐造成營養不良,導致肌肉流失、日益消瘦甚至出現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醒患者洗腎前與洗腎後營養攝取原則不同,應及時與醫師討論,但基本上可把握五大營養指標,包含低GI、適量磷鈉鉀、適當量白、適量電解質以及添加Omgea-3。傷腎原因多,你不可不慎方昱偉主任說,很多種原因會傷害腎臟,其中以糖尿病最為常見,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超過一半的慢性腎臟病都是糖尿病患者;其次是高血壓,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也會導致腎臟功能退化;接下來是藥物所造成的間質性腎病變、腎絲球腎炎、痛風,或自體免疫疾病。如果有尿路阻塞、尿道逆流、反覆感染等問題,也可能影響腎臟功能。此外,代謝症候群也是很普遍的問題,後續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風險較高,故代謝症候群也列為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方昱偉主任解釋,因為腎臟功能還能滿足生理需求,故腎臟病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隨著疾病進展,可能開始出現「蛋白尿」,很多患者會抱怨說小便的時候泡泡變多了。當腎絲球過濾率愈來愈差時,可能影響血壓或有水腫的情形,到了較後期,患者尿量逐漸變少,且有貧血、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況。因為尿毒指數愈來愈高,患者會感到倦怠、精神不濟。方昱偉主任分析,慢性腎臟病一共分為五期,第一期、第二期慢性腎臟病尚有60%以上的腎臟功能,第三期、第四期的腎臟功能愈來愈差,第五期慢性腎臟病已小於15%腎臟功能,通常已進入洗腎階段。臨床上會評估患者的電解質平衡、尿毒症狀,來決定開始洗腎的時間點。方昱偉主任說,在台灣多數患者在進入透析治療時的腎絲球過濾率大概僅剩3到4 ml/min/1.73m2,已會出現無法用藥物治療的尿毒症狀。學會正確飲食,愛護腎臟延緩病程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目標,正確、均衡的飲食有助於減輕腎臟負擔。方昱偉主任指出,臨床上會根據患者的腎絲球過濾率,來給予適當的飲食建議。在腎臟病早期,腎絲球過濾率開始出現變化時,主要是針對危險因子來做控制,鹽分、糖分都需適量控管。腎臟功能正常的成年人,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公克蛋白質,但是對於第三、四期慢性腎臟病患者而言,過多的蛋白會轉換成所謂的尿毒,增加腎臟負擔,所以建議採取「低蛋白飲食」,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0.6-0.8公克蛋白質。方昱偉主任提醒,一旦開始洗腎,營養補充的方向就需要調整,蛋白質從減量改為增量補充,因為胺基酸是較小的分子,無論是血液透析還是腹膜透析,透析過程除了清除尿毒、多餘電解質,也會使體內胺基酸流失。如果沒有適當補充蛋白質,身體會長期處於營養的負平衡,可能導致肌肉萎縮、肌少症,衍生一些不必要的併發症,洗腎的患者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公克。營養不足恐導致惡性循環 及時正確補充營養很重要方昱偉主任提到,腎臟功能差的患者本身食慾通常不太好,在聽過飲食衛教後,常會抱怨:「這個也限,那個也限,我究竟能吃什麼?」由於擔心腎功能繼續變差會演變成洗腎,又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食物,再加上病程影響心情,許多患者反而開始厭食。「若沒有充足營養,會讓身體陷入惡性循環,」方昱偉主任說,「因為營養失衡讓患者漸漸消瘦,消瘦之後精神、食慾又會變差,使患者消瘦的情形更為嚴重。除此之外,心血管的風險也會跟著上升,在慢性腎臟病和洗腎患者中,最常致死的原因其實就是心血管疾病。」營養不良會使患者變得虛弱,感染風險增加,亦可能讓腎臟功能出現惡化。方昱偉主任建議,慢性腎臟病患的飲食最好經過專業營養師的評估,計算每天蛋白質、油脂類、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以及熱量的比例。當蛋白質攝取量降低時,要適度提升其他營養素的攝取量,以獲得充足熱量。如果想要使用營養補充品,也請務必跟醫師、營養師討論,確認配方是否合適。大原則是蛋白質攝取量需依照洗腎與否來調整,且鈉、鉀、磷、以及其他電解質的攝取量要適當,並根據抽血檢驗的數據做搭配。適度補充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建議糖尿病的患者,要留意營養補充品的升糖指數,避免血糖大幅波動。隨著時代持續進步,若患者平時無法透過正常飲食來補充足夠營養,現在市面上也有許多營養補充品,建議可選用具醫學實證、醫師口碑推薦且具五大營養指標原則之慢性腎臟病或洗腎患者質專用的營養補充品,包含低GI、適量磷鈉鉀、適當量白、適量電解質以及添加Omgea-3。針對一些營養狀態、食慾都很差的患者,還可考慮於洗腎中補充營養,方昱偉醫師分享,「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在短時間補充營養後,患者的食慾就恢復了!如果患者可正確補充營養,便能打破前面提到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護腎貼心小提醒方昱偉主任呼籲,若腎功能不好,容易影響生活品質,大家要盡量避免各種傷害腎臟的因素,好好控制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若發現解尿時泡泡變多,務必提高警覺,若症狀持續為改善應及早就診檢查。日常生活中維持規律運動、攝取均衡營養,不要抽菸、不亂吃藥,保護腎臟要及時!營養不良加速腎功能惡化,日常保養重點,腎臟醫師詳解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