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1 新聞.生命智慧
搜尋
生命
共找到
4185
筆 文章
-
-
2020-08-21 科別.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症為何偏愛女性? 醫:4小建議助預防
生活中,我們常見到有些人彎腰駝背、走路不穩、反覆骨折,老百姓說這是「骨頭酥了」,其實罪魁禍首就是骨質疏鬆症。醫生在臨床中發現,骨質疏鬆症更偏愛女性朋友。今天我們就通過病例跟讀者聊一聊女性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病例1:今年年初的一場雪下得很大,雪後路特別滑。58歲的王女士出門時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倒時,她下意識地用手撐了一下身體,雖然沒怎麼用力,卻導致前臂骨折。拍X光片時,醫生說她有比較嚴重的骨質疏鬆,幸虧是手臂骨折,可使用手法復位,如果是大腿或髖部骨折麻煩可就大了。病例2:28歲的小周生完孩子後因「腰背痛6個月,加重伴行走困難3個月」就診。她說從懷孕7個月開始腰背痛,產後1個月時明顯加重。小周產後堅持哺乳,奶量也非常充足。拍片發現,她的骨密度非常低,第1-2節腰椎竟然壓縮骨折了。原本就身材嬌小的她,身高一下子矮了3厘米。大夫說,她得的是典型的妊娠哺乳相關骨質疏鬆症。患病早期並非無跡可尋建造一座結實耐用的高樓,需要質量好且充足的建築材料,還需要合理的建築結構。它們共同決定了一座高樓的堅固程度。我們的骨骼就好比一座高樓,建造骨骼這座「高樓」的材料就是礦鹽和蛋白質,骨骼的結構我們稱之為骨微結構。骨骼這座「高樓」中,無論是建築材料少了,還是結構出了問題,都會導致骨骼強度下降,容易骨折。在醫學上,骨質疏鬆症就是一種因骨量低下、骨微結構損壞而導致的骨脆性增加的全身性疾病。骨質疏鬆症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很多患者被診斷為骨質疏鬆症之時,就是發生脆性骨折之日。所以骨質疏鬆症也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其實,在骨質疏鬆症早期,身體會發出一些提示信號。比如,不同程度的四肢或腰背部疼痛;身高下降3厘米以上;出現駝背等骨骼畸形;跌倒或日常活動即引發骨折等。這些情況提示我們骨健康可能出現了問題,需要積極尋求醫生的幫助。為何女性更易鈣流失2018年,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首個中國骨質疏鬆症流行病學數據:我國50歲以上人群中,女性骨質疏鬆患病率32.1%,同齡男性為6%,絕經後女性的骨質疏鬆患病率幾乎是男性的5倍!為什麼骨質疏鬆症偏愛女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首先,女性和男性相比,在生命週期的任何時段,骨量都低於男性。骨量是反映骨骼強度的重要指標,所以“嬌柔似水”的女性更容易被骨質疏鬆所累。2.其次,人體內的雄激素和雌激素都對骨骼有保護作用,可以避免骨量隨年齡增長而過快丟失。但女性從更年期開始到停經後10年的時間內(即圍絕經期),雌激素開始波動性下降,它對骨骼的保護作用隨之消失,骨的破壞增加,骨量開始快速丟失。而男性卻沒有這段時期,他們的骨量一直是緩慢下降的。3.除此之外,女性還經歷著特殊的妊娠、分娩、哺乳等一系列過程。幾乎100%的健康孕婦分娩後都會有自身缺鈣現象。在孕期和產後完全哺乳6個月內,母體通過乳汁輸送給寶寶的鈣量高達100g。因此整個孕期和哺乳期,母體骨鈣流失嚴重。生育次數越多、生育間隔越短的女性,骨質疏鬆發生風險越高。預防骨質疏鬆從青少年開始脆性骨折是骨質疏鬆症的嚴重後果,常見骨折部位是椎體、髖部、前臂遠端、肱骨近端足踝、肋骨和骨盆等。一旦發生脆性骨折,再骨折風險顯著增加。發生髖部骨折後1年以內,約20%的老年患者會死於各種並發症。即使手術順利仍有約50%的患者致殘,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生活質量明顯下降。預防骨質疏鬆的關鍵在於獲得較高的峰值骨量和減慢骨量丟失,所以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應從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開始,貫穿於生命全過程。預防骨質疏鬆小建議1.重視營養。日常膳食中要攝入充足的蛋白質和鈣,有利於強健骨骼。建議中老年人和妊娠、哺乳女性多喝牛奶,必要時額外補充鈣劑。還需注意低鹽飲食,因為鹽攝入過多會加速骨骼鈣質的流失。2.充足日照。暴露皮膚於太陽下。曬太陽可以促進體內維生素D合成,有利於鈣吸收。充足的維生素D對於強健肌肉、調節心情以及預防某些其他疾病都有一定的作用。3.規律運動。運動對於維持正常肌力和骨骼的健康至關重要,還可改善機體敏捷性和平衡性,減少跌倒風險。如果身體條件不好,也可以做一些強度低的阻抗運動,即通常所說的力量訓練,如腿部帶有阻力的屈伸、上舉胳膊、腰部肌肉鍛煉等。4.戒除不良生活習慣。戒菸,限酒,避免過量飲用咖啡等。40歲以上人群應重視骨質疏鬆症的篩查,常規體檢中最好有一次骨密度檢查。若骨密度正常,可5年後再測。更年期女性,建議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檢查以監測骨量丟失速度。如果確診骨質疏鬆,可在醫生指導下規律服用鈣劑和維生素D等骨骼健康補充劑。(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20 橘世代.好野橘
把錢花在刀口上!專家給4、5、6年級生的建議:如何做好醫療保險規畫?
不管是保險、理財或資產規畫,都是一個動態的,而不是一勞永逸的靜態需求,必須隨著年齡、家庭結構、經濟能力、甚至是政府的醫療、老人福利等社會政策不斷檢視,並做最適當的因應,調整不同的規畫方向與商品組合,這樣才有辦法在風險來臨時降低衝擊造成的損害。《一生平安的保險規畫》精彩書摘:健康老化如何做好醫療保險規畫?事先做好可支配保費的預算分配未來要過怎樣的退休生活及品質,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例如每天花多少錢在三餐飲食上、一年花多少錢在旅遊休閒上,但唯獨疾病或意外事故的發生時間和醫療費用是我們無法掌控的。常聽到有人提倡「自己準備好醫療費用,不需要買醫療險」的想法,這其實是相當危險的觀念。因為,本來準備好各項用途的錢,可能因為未預期發生的事件,而必須挪為他用,等到將來真正要用到醫療或照顧時,恐怕就會捉襟見肘而陷入無錢就醫的困境。但過於擔心未來的不確定風險,而犧牲各項退休生活計畫,「過猶不及」地把錢全部用在健康保險的保費支出上,也不是明智之舉。如果要建構完整的醫療保障防護網,保費支出也非一般民眾負擔得起,必須作取捨的抉擇。因此,如何判斷風險的高低來分配預算做為保費支出也是一門學問,當然,這也會與個人投保時間的早晚而有所差別。四、五、六年級生如何安排合理的保費支出?我的建議如下:◎四年級生(60〜70歲):此年齡層被保險人已接近退休或已退休年齡,主要保費來源是現有的存款或退休金,我們常聽到的合理保費支出「1/10原則」已不適用,投保商品的順序也須改變,因為此年齡的醫療險費率高,因此對於保障計畫便必須有所取捨,如果可支配的保險預算有限,要掌握「保大(病)不保小(病)」、「保定期、不保終身」兩大原則,並把一次性給付的重大傷病險、癌症險、意外險、失能扶助險的保費預算列為優先支付項目。其次再規畫實支實付及日額型醫療險,最後再考慮退休養老相關的儲蓄險、年金險;除非尚有房屋貸款債務、子女教育或孝養父母責任者,否則終身壽險或定期壽險的保費支出應做為最後的考慮,因為,如果規畫死亡壽險計畫,此時因保險年齡大、危險保費高,可能會吃掉大部分的保費預算,而影響未來醫療保障防護計畫。◎五年級生(50〜60歲):此年齡層離退休大概還有10年左右的時間,可以利用還有固定薪水收入時,規畫10〜15年期繳費終身醫療險,但也是要掌握「保大不保小」,可以優先購買終身保障型的失能扶助險、重大傷病險及癌症健康險。實支實付醫療險、日額險醫療險、定期險規畫,則以定期型或一年期附約方式規畫。如果還有貸款或家庭養育、教育責任需負擔者,再加保意外死殘、定期壽險做為身故保障,但所有年繳保費合計仍以不超過年收入的10%為原則。這樣的規畫內容,並非一勞永逸,一旦五年級生從職場退休,不再有固定工作收入時,就必須重新再檢視整體的保障內容,與可用資金預算後,看是否需要重新調整。◎六年級生(40〜50歲):此年齡層離退休還有20年時間,但家庭經濟負擔也是比較重的階段,例如子女教育、房屋貸款、父母奉養等固定開銷,因此,保費預算應優先把萬一突發疾病或意外死亡的保障先規畫充足,如果可用預算夠當然可以購買終身壽險,但如果預算不夠,則建議購買有保證續保的短年期或一年期定期壽險。如果有閒置資金作投資、理財,則可考慮搭配高危險保額的變額萬能投資型壽險,達到同時滿足保險與投資的需求,也是不錯的選擇。至於健康醫療險的保費則一樣先掌握「保大不保小」的原則,再利用終身醫療與定期醫療搭配組合出最適合的保障計畫。如果因為保費預算有限,保障還有不足的部分,可利用產險公司的健康醫療險補足,但產險商品是一年期保單,並沒有保證續保功能,有些商品則是有最高續保年齡限制。因此,除了意外傷害險以外,絕不能因為保費相對便宜,而只購買產險公司的健康險。本文摘自《一生平安的保險規畫:教你分齡買對保險,兼顧理財和保障》,商業周刊 2019/04/18出版|更多保險理財大小事。防癌不可少! 三高纏身也有保障,你不可不知的「三高心安保險」。最敢說真話的保經:保險理賠分成「三種」,你都知道嗎?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20 新聞.健康知識+
知道愈多愈害怕!對全身麻醉最焦慮的病人其實是醫師
【文、圖/選自臉譜《麻醉之後》,作者凱特‧科爾-亞當斯】在手術前,任誰都會有點害怕。「怕得失去理智,」一名波士頓麻醉醫師告訴我。「病患常說自己對麻醉的恐懼,比實際要動的手術還高。」有四分之三要動手術的人說,他們擔心可能會疼痛、麻痺與痛苦。其他人則是不肯承認。美國醫學精神科醫師布萊徹在三十年前指出,病人感覺到的風險往往遠超過實際上的危險,雖然他們不太把自己的擔憂傳達給醫師。「的確,有些病人在臨床上看起來冷靜自持,但是做心理檢測後,卻透露出接近精神疾病的焦慮程度。」布萊徹認為,病人通常會設法隱藏自己的焦慮,或許是為了避免看起來很蠢,或不願意被當成懷疑或挑戰醫師的權威。「病人希望得到欣賞喜愛,以獲得良好的治療與治癒。」在壓力下,我們會停止以新皮質的理性網絡過濾資訊,而回歸到單純,如孩子般的思維模式。我們不說笑話了,什麼事都照字面解釋。我們迷信,深信某種徵兆與符號,觸碰木頭,擔心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我們會預期最壞的情況。在一九一○年乙醚日的演講中,美國外科醫師喬治.克里爾(George Crile)就把手術的經驗比喻成面對行刑隊。「如果把一個人帶去牆邊,眼前一排軍人拿著槍管對著他,那麼,就算告訴他不必害怕,因為十次發射中有九次不會被殺,請問這樣的說法有助於讓他不再害怕嗎?這樣的經驗會寫在他大腦中,無法磨滅。」波若斯說,一名好的麻醉醫師會看出病人的焦慮。「他們有兩種共同的行為。要不是緊張得拼命講話,無法停止,就是一語不發,嚇得無法動彈。」最焦慮的病人是同樣有醫師身分的人,而最焦慮的醫師或許是麻醉醫師和外科醫師。「老話一句,你知道的愈多,就愈明白有潛在風險。」如果和一名醫師(或者教師、法官、警察,或是乳品商店的壞脾氣女子)聊天,就足以讓我們回到年幼時的自己,那麼面對全身麻醉,又可能會有什麼影響?上了麻藥就是盡量退化。酪農、股票經紀人、空中飛人表演者,全都回到無助的嬰兒時期,動彈不得,無法言語,只得交出自己的身體與心靈讓別人施作。精神科醫師說這種退化是為了服務自我。身為有能力的成人,你靠著資訊做出選擇,讓自己在另一人面前無比軟弱,並相信他們會伸出援手。從這方面來看,這是健康的依賴。我在為這本書做研究的過程中,曾聽人說他們多熱愛全身麻醉。路布娜.海克爾(Loubna Haikal)是雪梨醫師,出生於黎巴嫩,還身兼小說家與劇作家。她說自己曾接受過幾次麻醉。「而我上一次發現,麻醉有點像死亡,讓我能從活著的人生喘口氣。」她沒有負面的意思。她說,雖然那只是短短的麻醉,卻是一種解放。「那是很愉快的經驗,可說是暫時脫離了這個世界,但完全沒有意識。有趣的是,你失去時間的概念。你掙脫所有界線、所有概念、所有元素。」但是,全身麻醉依然會品嘗到一點死亡的滋味,那是靠著化學物質產生的退化。從手術層面來看,眼睛固定,呼吸變淺,肋骨間的肌肉停止運作。若麻醉程度再深一點,身體就會開始停頓。呼吸、血壓、心臟與生命在消失。在身體退化下,還有另一種更原始的解體。麻醉藥似乎會關閉大腦在演化上較新的部分,較原始的部分則繼續活動,至少活動一段時間。在麻醉藥的影響下,我們走下演化之梯,先失去讓我們之所以為人的腦部功能—語言、推理、分析、控制衝動,之後退回哺乳類腦的情感中心,最後是腦部最古老結構中的維持生命的區域。在過程中,藥物還會加速更細膩的退化,界定與維護自我感受的心靈盔甲會解體。嗜好、不自覺的習性與假設,姿勢與肌肉張力,都有助於我們維持每一天對自己的感覺。即使例行的麻醉也可能打開意料之外的大門。「幾年前,我進行了兩次疝氣修補手術,兩次間隔挺近的」。這是一名女子在醫療網站上尋求建議的貼文。「第一次手術時,我只在手術室待了二十五分鐘,恢復過程也很正常。但第二次手術則長達兩小時。我身體恢復良好,心理卻出現了一些問題。我莫名沮喪,並在後來的幾個月都覺得不像自己。此外,我害了相思病,愛上幫我動手術的外科醫師,有一段時間我滿腦子都是他……」讓病人單相思,或像一塊木頭,抑或又覺得自己快死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藥物,但也不只是藥物。有些麻醉藥(尤其是氯胺酮)可以引發幻想,但今天混合麻醉劑的設計會盡量降低這些反應。這些東西仍是改變心智的強力藥物,但效果則會因為改變過程中的個別心靈而有差異。隨著我自己的手術逼近,我也愈來愈焦慮。不光是害怕手術,也害怕要幫我動手術的相關人員。我會麻痺嗎?麻醉醫師會使用腦電雙頻指數監測儀嗎?會用什麼藥物?我在手術中可以戴耳機嗎?這些問題在我腦中翻滾,問題的答案也愈來愈難讓人滿意,但我發現自己不能,或不願意拿起電話詢問必要的問題。我對自己失去耐性,感到煩躁。但我最強烈的感覺仍是無力—一種柔軟滑溜的感覺,讓我胃部與腹部肌肉放鬆,無法抵擋輕柔如絲綢般飄進來的想法。別那麼難搞,別大驚小怪。如果他們認為你專門惹麻煩,會拒絕麻醉你。如果他們不麻醉你,你的外科醫師就不會幫你動手術……。我怕被排斥、逐出、遺棄、懲罰。我知道這很荒謬,但也知道其實沒那麼荒謬。我知道我被更大的力量掌握,那力量超出理性的我,且力道深刻,比我能掌握的知識、研究與領域還要埋得更深。我知道賭注有多大。
-
2020-08-20 新聞.生命智慧
醫療照護諮商 決定自己人生句點
年約60歲榮民范姓男子未結婚,罹患肺癌末期,范希望在生命將盡時,能夠走得尊嚴、沒有痛苦,決定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希望最後全身能不插滿管子,安然離世。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指出,社會上、獨居或沒有其他家屬的老人愈來愈多,生前都可透過醫療照護諮商,事先安排屬於自己的醫療決定,預約美好善終告別方式。范男當時簽署預立醫療後,心情激動地說「在意識清醒時先和家人預約美好的告別,是送給自己最後的禮物」,范男後來依自己的醫療決定,在安寧病房內由妹妹陪伴下過世。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老人醫學科主任醫師羅大維說,該院為嘉義市第一個開設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中心的醫療機構,讓具行為能力者由家屬陪同,一同進行醫療照護諮商,討論「終」身大事,針對若未來處於特定臨床條件、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期待如何獲得提供適當照護方式,以及當事人是否接受或拒絕繼續治療、維持生命、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等問題,經過與醫護人員充分溝通討論,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句點。許多民眾常疑惑或擔憂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後,之後生病住院,醫護人員是否都不治療,直接放棄急救。緩和療護病房護理師王翠蘭表示,若不符合預立醫療執行要件,醫療團隊仍會依醫療常規急救及治療。
-
2020-08-20 新聞.杏林.診間
行醫生涯的酸甜苦辣 名醫張德明憶與病人的中秋約定
【文、圖/摘自天下文化《醫中有情: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的行醫筆記》,作者張德明】一定要出院沒有月餅、柚子、烤肉和明月的中秋,一如過往許多年來一樣,都是在辦公室度過。今年唯一的變化,是多個寶可夢攪和,不過可能是醫院消毒水味重,或牠們也怕打針吃藥,幾乎沒有怪獸出沒。六月六日斷腸日就開始住在思源九樓的狼瘡病人,因反覆性中樞神經和肺臟侵犯,已進出加護病房好多次,雖然同儕已竭盡所能,仍是每況愈下的令人揪心。一次查房探視,她日夜不離的先生悄悄追出來說,希望我能常來,對她是很大的鼓舞。我於是記掛著,再忙也兩三天跑一趟。除了偶爾重點討論,我謹守分際,盡量不去干涉主治醫師診療。每次去只和她聊聊天,即使在加護病房隔間玻璃門外也會叫叫她。就算一身重裝備,只要是清醒的,她也會勉力的搖搖手。回到一般病房或狀況好些時,聊完臨走前,我都會向她豎大拇指喊加油。一個月前,我就戲謔的說中秋一定要出院,別害我回不了家,說哪有人由端午住到中秋的。她開心的笑著,眼睛亮亮的,好像認為這樣就說定了,不會變了。中秋前夕,知道她出不了院了,也知道颱風要來,怕她沮喪,我又說,其實出不出院都一樣,反正誰也看不到月亮,不如留下來陪我防颱。她還是笑笑的、眼睛亮亮的,好像又說定了,不會變了。今天去看她,她帶著氧氣鼻管昏睡著,先生悲傷的在床邊說已認不出他來。剛做完腦部磁振造影,我問護理師結果,可能聲音大吵醒了她,她虛弱的睜開眼,笑笑的、眼睛又亮了起來。先生問知不知道我是誰,她點點頭。在生命做最後掙扎的時刻,她依然記著我。我難過的濕潤著眼,不知再說什麼,再怎麼約定。回來我畫了這幅畫,獻給我的病人們。
-
2020-08-20 新聞.健康知識+
「喝香菜水可減少洗腎次數、幫助腎臟排毒?」食藥署:沒有科學依據,過量恐傷身!
香菜,又稱芫荽,是台灣小吃美食中必備的香料、調味料;有人認為香菜能替食物增添風味,但討厭香菜的人卻對這味道恨之入骨。近日網路上流傳「喝香菜水可幫助腎臟排毒,甚至可減少洗腎次數」的訊息,令不少腎臟病友躍躍欲試,希望除了固定洗腎外,也希望能夠過飲食延緩腎功能衰竭。對此食藥署出面闢謠,此內容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對於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香菜的「排毒」好處 不是人人都適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醫師林崇智指出,香菜富含大量維生素、礦物質等,可促進消化、利尿,對於沒有腎臟疾病的民眾來說,香菜不失為排毒的好幫手;但腎臟病友需適度食用香菜,因香菜中含有大量鉀離子,而慢性腎臟病患飲食原則需要「限鉀」,若鉀離子長期累積於體內,恐因高血鉀導致心律不整、呼吸衰竭等,造成生命危險。腎功能受損為不可逆 醫:別聽信偏方!林崇智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腎功能若受損將是不可逆,一旦洗腎就得終身洗腎,但若能配合醫囑調整飲食及用藥習慣,可以盡量避免病情惡化,千萬不要踩到「地雷食物」或聽信偏方,才不致讓病情雪上加霜。而香菜含有大量鉀離子,若臟病患者大量食用香菜水,恐更加重腎臟負擔,嚴重者更可能面臨肺水腫、心律不整等急症,不可不慎。食藥署也提醒,民眾應該保持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並維持理想體重,建立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如為慢性病患者身體不適時,應立即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
-
2020-08-19 失智.非藥物治療
音樂治療/唱出爸爸回憶的歌,用陪伴開啟長者復健之路
85 歲的王伯伯坐著輪椅,女兒推他進到診間。 他的個子非常高挑但是瘦削,看起來之前應該就是個山東大漢。 女兒證實了我的想法: 「爸爸是軍人退休, 身體一直非常的好,也持續養生運動 。可是半年前開始有失智的症狀, 對人事物也越來越不清楚, 更糟的是,他都不愛動了! 整天坐著,肌肉萎縮,現在也沒辦法帶他起身走路了!」王伯伯雙眼微閉,看起來對於外界的回應也不佳。我告訴女兒,放任這樣下去, 只會越來越差,是沒有機會的! 要改變這一切,需要開始帶領父親做一些復健運動了。「但是如何讓他有動機呢?」 我問女兒,「你的印象中有沒有爸爸喜歡的歌?」女兒說: 「爸爸是軍人很嚴肅。他不會唱歌的! 」我看著王伯伯,突然靈光一閃,對他哼起「小小羊兒要回家」「 火紅的太陽下山啦…」 他有了回應,眼睛睜大了, 眼裡閃爍著光芒。我用這首歌讓他手上拿著小球,開始做起上肢的運動及坐姿的平衡訓練。 女兒在一旁眼眶濕潤了,她說: 「我怎麼忘了! 小時候我睡覺前,爸爸都會唱這首歌給我聽。」我知道,當家人這樣溫馨的陪伴開始啟動之後,失智的長者透過運動,是有機會越來越好的。復健運動對於失智患者非常重要:1.維持活動度,防止肢體退化:許多失智患者主動活動大量減少,有時甚至坐著一整天都不動, 慢慢的不僅是腦部功能的退化 ,肢體也開始關節僵硬, 肌肉無力萎縮,骨質疏鬆,整體身體機能退化就更快了。 這些都會影響之後生活自理 能力,甚至平衡變差容易跌倒, 增加骨折的機會。2.改善情緒:初期的失智症患者,對於無法清楚表達以及自感認知功能退化,常深感懊惱, 易伴隨憂鬱情緒。 透過復健運動建立自我形象與自信,有助於改善情緒狀態。3.改善睡眠:許多家人常抱怨失智的長者白天坐著就打瞌睡,卻整晚不睡吵家人。如同之前常用的「鋰電池」,白天適度的活動把電池耗盡後,晚上長者們才有機會好好入眠,「重新充電」。 對照顧者而言,也才有真正休息的機會!4.增進認知功能:許多的復健運動,可以適當加入認知功能訓練的元素,讓長者不過度受挫的情況下,透過好玩有趣的運動方式,來維持記憶能力及增進認知功能,也有許多研究證實這樣的觀點。5.增進與人互動:失智者逐步喪失的是與人溝通的能力, 也是最讓照顧者感到難過不捨的地方。透過復健運動來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 減少孤獨感,也可以重拾失智者與照顧者的笑容。「 讓他自己來」(教學影音版) 這本書是示範清楚、容易遵循、預防長者失能的居家復健運動。家人或陪伴者可以評估長者的功能分級,依照適當的能力,做套餐復健運動。同時,其中許多涵蓋認知功能的訓練,透過陪伴者與長者輕鬆有趣的互動, 提昇長者功能、延緩退化、 維持自我照顧能力, 在「失智旅人」的路上依然擁有生命的尊嚴!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8-19 橘世代.健康橘
從小扛瓦斯、唱歌養全家 方季惟:我苦的時候,找不到人幫我;但我見不得別人苦,會想盡辦法幫忙。
曾經紅遍華人演藝圈的玉女歌手方季惟,從小就踏入演藝圈為家人還債,直到26歲才還完債務,她心腸軟,見不得人苦,常常為了幫人做業績而買保單或投資產品,幸好老天疼她,不僅沒有被人騙,還有賺到錢。氣質出眾卻個性爽朗,總是正向樂觀的方季惟,雖然暱稱「小孩」,卻年幼早熟,影響她最深的人就是雙親,甚至可以說,方季惟的前半生是為了父母而活,3年前母逝後,她才漸漸開始學習把自己放在宇宙中心。父做保欠千萬債務 自幼唱歌養全家方季惟出生於台北艋舺大家族,雖是父母婚後盼了7年才盼到的孩子,但在重男輕女的觀念下,方季惟並不受到家人關愛。媽媽最疼她,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媽媽長年被夫家長輩家暴,爸爸還在外花天酒地有別的女人,4歲左右的方季惟,被鼓起勇氣的媽媽帶著一起離家出走。萬萬沒想到,讓家人重新凝聚的關鍵,竟然是方季惟爸爸為人做保欠下9千萬元的債務,變賣家產也不足還債,小小年紀的方季惟還得幫忙扛瓦斯。小學三年級,方季惟就開始唱歌賺錢,原本在歌廳一個月賺3,000元,因為口碑佳,加跑婚宴場合,每天要趕4、5場,漸漸地,方季惟的歌唱收入能養一家7口。1988年,由潘美辰填詞作曲的《悔》,讓方季惟一炮而紅,她成為繼鄧麗君之後最受歡迎的「軍中情人」,陸續推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被瓊瑤相中,與秦漢、劉雪華同台在《海鷗飛處彩雲飛》裡飆戲,甚至被王晶找去和周星馳合演電影。演藝事業如日中天之際,25歲的方季惟卻發現自己罹患了甲狀腺濾泡癌,必須開刀切除8成的甲狀腺並終生服藥。開刀前,她被唱片公司要求四處表演,術後又要求她趕緊練習講話,要趁熱潮賺一筆,甚至被推出她自己都不知情的「方季惟癌症告別專輯」,讓她被歌迷誤解……問她為何都不反抗或出面澄清?「當初也是唱片公司給我機會,我才能發這麼多張唱片,我還是心懷感謝的。」方季惟笑笑地說,彷彿一切委屈都不過是在講述別人的故事。罹癌演藝事業斷 隱退照顧雙親方季惟要推入病房開刀的那一天,她騙雙親說要去外地表演,結果兩老去爬山喝茶被山友指責:「怎麼可以不在女兒身邊」時才看到報紙知道詳情,趕去醫院後,唯一知情且幫方季惟簽手術同意書的弟弟怕被罵,竟然躲到廁所去,「那時候我一直叫不醒,弟弟打我臉也沒用,結果媽媽趕到時輕喚我一聲,我就醒了,妳就知道我們母女的情份有多深!」雙親為了她的病情,一個月內髮絲全白,向來樂觀的雙子座爸爸,在她面前笑嘻嘻,卻在走出病房門後哭掉一整包衛生紙。手術讓方季惟的聲音受到影響,形象也因之前的誤解大損,唱片公司下了雪上加霜的決定:要求她退出歌壇,並以未完成合約要求巨額賠償。「開刀後我有一段時間沒工作,常常煮一鍋火鍋吃一週,不然就是跟人比賽斷食7天,只喝水,外出工作就搭公車,沒錢就走路,我曾經從劍潭走回萬華。」幸好,方季惟在解約後加盟金點唱片,她把簽約金全部拿去還債,這才終於把千萬債務盡數還清,那一刻,「我終於可以為自己存錢了!」是方季惟心中最大的吶喊聲。但她在發行3張唱片後,還是在1995年後漸漸退出歌壇,把時間拿來陪伴父母,也潛心向佛,發願隨師要在各地建立108座佛塔,為父母也為眾生祈福。創業是為了幫朋友 天珠讓她存到第一桶金而這段時間,方季惟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身分:老闆。30多歲時她接觸了天珠,和天珠老闆太投緣,「沒想到老闆直接過了一間天珠店給我管理,他們之前生意好時月淨賺10幾萬元,沒想到我管理之後,半年就有70幾萬,後來陸續在重慶北路、南勢角和北港開了3家店。」方季惟笑說,天珠事業讓她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後來因為仿的天珠太猖狂,生意受影響,再加上她接了新戲無暇顧及,便將最賺錢的那一間店轉給即將結婚的同學管理。後來,她為了幫一位歌迷朋友度過難關,便開了一間公司幫忙賣健康食品,並送給歌迷3分之1的股份,等到業績穩定,方季惟便把公司轉給歌迷經營,她則瀟灑退出。會不會太慷慨了?「我苦的時候,找不到人幫助我;但我見不得別人苦,會想盡辦法幫忙。」除了演藝和創業的收入之外,方季惟也會買基金、股票,恐怖的是,她完全不知道自己買了什麼。「我不懂那些,都是因為人情才買,理專朋友跟我說她得了乳癌,需要業績賺錢,我就買了。」只能說「天公疼憨人」,她所買的股票、基金都有讓她賺錢,而且單身的她有替自己好好打算,醫療險買齊之外,也買了長照險。房產的部分,「很久以前,媽媽竟然用偷藏的金飾以及和姊妹朋友借的70萬元,在三重買了一間30多坪的房子;我則是在10多年前買了一間30坪左右的房子兼工作室,大概1,000萬元。」方季惟說,她還在三重租了一個地方當做書院,開放給有緣人學佛法,最近又和朋友合租一個更大的空間做為進階佛法的講堂。「這人心中無壞人!」方季惟的父親曾經這樣形容女兒,她也笑稱自己善心氾濫的程度被很多朋友苦勸過,曾有一位律師朋友跟她講了一個故事,終於讓她有一點警覺意識。故事是這樣的,兩個兄弟被人追殺,逃跑時分道揚鑣,哥哥去投靠一位他曾經幫助過的人,弟弟則是去找幫助過他的人,後來兄弟倆有一人被仇家找到並被殺了,猜猜看是誰?「我想都沒有想,就知道一定是哥哥。」方季惟分析,因為被幫助的人需要恩人,只是當下需要而已。見不得人苦 也懂得保護自己所以,她後來就比較懂得保護自己,「我有我的SOP,最好能白紙黑字,也懂得不要當下就決定,很多事情慢個幾秒再說,雖然我常常見不得人苦,總想出手幫忙,但還是要懂得自我保護才行。」現在對工作隨遇而安,方季惟坦承現在的自己不再是從前那個只會聽命行事的乖乖牌,「以前都會強迫自己滿足別人的需要,現在我會懂得跟對方溝通,比較懂人情事故。」方季惟娓娓道來自己的改變,就像她新推出的單曲《祝福的時光》裡的歌詞一樣:「我比以前變得更簡單,幸福時候就把心填滿,想你時候會把淚擦乾……」本文摘自《Money錢》方季惟精選系列專區|。方季惟演唱會「空兩位」,帶天上爸媽來聽唱歌。累到罹癌?方季惟當紅之際被問:要賺錢還是冷凍?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回應蔡哲雄教授的「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藥研發帶來的希望與經濟負擔」,這是目前的醫療科技尤其是癌症治療所面臨的重大挑戰。醫師的本能就是希望竭盡所能救人救命,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考量病人與家庭的經濟負擔,蔡哲雄教授以「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提出他的看法與問題,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兩位專家回應:長期參與健保新藥審議作業的健保署藥品專家諮詢會議陳昭姿召集人說明國內健保制度在這方面的做法,以及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胡涵婷醫師發表她由國外的經驗提出對國內的建言。希望這些資料可以幫忙國內醫病雙方更了解健保制度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保護國人的健康,同時也可以給政府應該朝向哪方向更上一層樓的建議。「醫病平台」期盼本週的文章能激發更多的討論,而最後可以為政府找出更好的建議。蔡哲雄教授的文章提到健保抗癌新藥的價格昂貴,提到成本效益的估算,也提到家庭負擔與社會福利的爭議。這些問題其實是大哉問,如果要進一步分析說明,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內容大概就相當於一本健保改革的白皮書了。因為長期參與健保新藥審議作業,對於如何評估一個新藥是否應該納入健保,如何核價或與廠商協議原則,以及基於資源有限應優先照顧哪群病人等等問題相對熟悉,也明白無法一成不變,必須不斷地適應與學習新的情境,包括醫療科技高度大幅進展、新藥目不暇給快速研發上市,同時面對醫療需求高漲而健保財務困窘的現實。以藥品而言,如果食品藥物管理署負責藥品的療效、安全性與產品的品質;健保署負責的就是安全性、相對療效(與已經給付的藥品比較)以及費用。健保署成立的專家諮詢會議,任務就是對各項申請案(廠商、學會、各分局、病人團體等),經過三個層次的討論後做出建議案,然後交給藥物共同擬訂會議做最後決定。對於近年來的抗癌新藥,這些討論過程通常是複雜繁瑣,屢逢瓶頸,極少是一次會議可以談妥的。這三個層次議題包括(1)安全性與相對療效;(2)藥物經濟學,例如成本效益,單次療程及總療程費用,以及ICER/QALY(incremental cost effectiveness ratio/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等,後者可直接翻譯成「每提高一個經品質校正的存活年,所需要增加的費用」;(3)財務衝擊,也就是新藥收載後,將有多少病人受惠,未來幾年每年共需花多少費用。關於前述ICER/QALY的估算,概念很像蔡教授提到的「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說得更淺白,為了讓一個人多活一年,健保應該花多少錢,值得花多少錢,花得起多少錢?英國的醫療科技評估機構(NICE),所提出的建議是2-3個GDP;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是1-3個GDP;台灣相關研究調查所得到的數字大約是75萬-180萬之間 (約為1到2.5個GDP)。從2013年二代健保開始,排除長期存在之舊有藥品,因價格因素供貨困難或全球缺貨問題被列入特殊品項外,到2020年5月為止,共計304個新藥、60個新癌藥向健保署提出申請給付,迄今新藥有210個,其中新癌藥43個,已經公告生效,平均通過率約70%。這些新藥從遞交申請書到給付生效日,平均時間462天,中位數319天,新癌藥平均730天,中位數561天。如果加上前段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新藥審查流程,亦即藥品許可證審查與發放階段,對於期待新藥治療,尤其新的抗癌藥治療的病人,等候時間至少約三年以上。根據估算,目前約有近三十個癌症新藥正在排隊等候納入健保。這個等候時間的重點,不是程序或效率問題,而是財務衝擊考量確實困擾了審議過程中的兩個會議的專家與代表,也讓健保署與廠商的價量協議面或給付協議臨重大挑戰。這三個關卡,專家會議、共擬會議,與健保署從臨床專業、資源配置、財務管控三個面向分工合作,冀望能在健保永續生存的前提下,在藥物部分,對台灣民眾善盡醫療照顧之責任。癌症已經連續三十多年居台灣人民死亡首因,每年超過十萬人得到癌症,每年約近五萬人因癌症死亡。癌症用藥在全球藥品研發早已成為焦點,大約兩成新藥都是用來治療癌症。全世界對新藥研發過程的規格與標準要求越來越高,但新藥上市成功率偏低,專利期在上市後多僅剩數年,廠商為回應研發投資、風險與獲利等因素,藥品價格高居不下,許多臨床表現優異的新藥也因價格昂貴,讓多數病人望塵莫及。如果台灣健保依然停留在初期開發模式,照顧每一個人,且涵蓋各種大小病症(例如所謂的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每年就約花費250億元),如果藥品部分負擔上限仍為200元,我們幾乎可以預期,再也沒有多少空間可容納癌症新藥加入,如此,我們將會比其他先進國家落後一些年,必須繼續使用舊有藥品,即便新藥可能帶來更好的安全性與療效,例如讓疾病穩定不進展時間長達二十多個月,讓原本數個月一年內可能死亡的病人,延長存活兩年以上。「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如前所述,某些國家已有數字參考。只是計算過後,下一個問題就是能不能負擔的起?前些時候,衛福部長官談到調整保費,談到藥品部份負擔(例如日本與韓國的病人,自付20%-30%左右),引發很多爭議。事實上,不少癌症病友團體已寫信陳情健保署,主動要求願意部份負擔,但求抗癌新藥儘快納入健保。因為他們知道,與其遙遙無期的等待,直到生命的終點,不如與政府共同承擔一部份,讓自己或親人的生命,點燃一絲希望之光。
-
2020-08-19 橘世代.健康橘
體力變差是因為年紀大?還是心臟衰竭?教你初步分辨
陳經理(化名)一直有運動習慣,每個周末都爬山,偶爾還會報名路跑賽,大家都稱讚她多年身材不發福,看起來不像快要屆齡退休。最近幾個月,她明顯感覺體力變差,比以前容易喘,也更容易累,原本能一鼓作氣走完的健行步道,現在都得中途停下來休息個兩、三次。朋友安慰她這是正常老化,不過她還是暗自不安,真的只是年紀大嗎?還是有什麼問題該就醫檢查一下?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王植賢提醒,「心臟衰竭」的症狀有很多時候可自己察覺,但臨床觀察多中年以上病人以為是「正常老化」。人在30歲以後,身體各項機能開始走向老化,如果和同年齡人相比,功能衰退得快,或自己原本能做的事情忽然變得吃力,很可能就無法單純用老化來解釋。王植賢舉例,如果以前可以跑步,現在走50公尺就會喘,原本一口氣爬很多樓梯,現在三層樓要休息兩次,這就不對勁。另外,70歲以上的人走路爬樓梯速度慢很正常,但如果一個人才50歲,走路爬樓梯速度竟然跟70歲長者一樣慢,或40歲以下的人,六分鐘卻走不到500公尺,這些都不能輕忽,建議就醫好好檢查心肺功能。心臟是全身血液循環的馬達,讓全身細胞得到充足氧氣的關鍵,臨床上所說的心臟衰竭,講白了就是「心臟無力」的意思。當身體處在休息狀態時,血液或氧氣需求量小,即便心臟無力,仍可能完成任務,人也不會太不舒服。在比較激烈的活動或是情緒激動時,全身對於血流和氧氣的需求增加,如果心臟無力,人就會明顯感到吃力。另外,身體長時間處於缺氧、血液循環不夠好的狀態,也會導致代謝廢物累積,人會容易感到疲勞和倦怠,活動的耐受度也會變差。王植賢表示,導致心臟衰竭因素很多,包括心肌梗塞、心肌病變、瓣膜性心肌病變、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節律問題、心肌炎等等,也有自發性的心臟衰竭,連醫師都找不到原因。老化也會導致心臟功能變差,但通常要年紀到了七、八十歲以上才比較能說是老化造成,心臟衰竭的比率可能達兩成以上。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說,心臟衰竭嚴重時將引發各種併發症,例如厭食、下肢水腫、怕熱、呼吸喘、無法步行,需要大量血流和氧氣的器官會受損,例如可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肝腎腸胃等其他重要器官也會逐漸衰竭。早點警覺就醫,對於存活率影響很大。陳益祥建議,在其他器官受影響之前尋求醫療介入,讓心臟內外科醫師,透過藥物、心導管、心律調節器等各種內外科手段,挽救心臟功能不再惡化、避免急症發生,以免心臟功能隨著一次一次住院越變越差,最後就得靠心臟移植才能活命。精選延伸閱讀↘↘↘。毛巾擰不乾是身體警訊!回家陪爸爸多吃肉多運動。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19 新聞.健康知識+
這9種食物天生帶「毒」 購買料理前要多加注意!
眾所周知,吃了不干淨或腐敗變質的食物可能引起食物中毒。鮮為人知的是,有些食物即使清洗乾淨了、沒有腐敗變質,也可能天生帶毒素。更可怕的是,有些毒素不怕高溫,需要格外注意。1.河豚毒素:河豚毒素。河豚味道鮮美,但由於其含有劇毒,民間自古就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河豚毒素是一類神經毒素,0.5毫克就可致人死亡。其熱穩定性好,煮沸、鹽醃、日曬均不能將其破壞。不過,養殖河豚已經實現無毒,可以放心食用。防毒建議:如果想吃河豚,最好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養殖的,野生的一定不要吃。2.毒蘑菇毒素:多種毒素。不同類型的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毒素,也有一些毒蘑菇同時含有多種毒素。每年全國各地都會出現採食野生蘑菇中毒死亡事件。原因在於,很多人過分相信自己辨識毒蘑菇的能力,還有人受到錯誤辨別方法的誤導。防毒建議:別吃不認識的蘑菇。3.新鮮的黃花菜(金針花)毒素:秋水仙鹼。秋水仙鹼進入人體後被氧化成二秋水鹼,這是一種毒性很大的物質,能強烈刺激腸胃和呼吸系統,導致噁心、嘔吐、腹瀉以及腹痛等,更嚴重的會有肌肉疼痛無力、手指腳趾麻木等症狀。防毒建議:先將鮮黃花菜(金針花)用開水焯一下,再用水浸泡2小時以上,撈出後擠掉汁液,徹底炒熟。4.未煮熟的四季豆毒素:皂素、血細胞凝集素等。四季豆又叫扁豆,是最容易引起中毒的食物之一。皂素存在於豆莢中,對人體消化道黏膜有較強的刺激性,可引起胃腸道症狀;血細胞凝集素存在於豆粒中,具有凝血作用。防毒建議:四季豆一定要燜煮10分鐘以上,如果是東北油豆角,最好燜煮15分鐘以上。實在擔心中毒,可先焯一下(放在開水鍋中加熱至半熟或全熟)。另外,大豆、豌豆、菜豆、刀豆、蠶豆等豆類中也含有凝集素、胰蛋白酶抑製劑等,食用前需要充分煮熟。5.發苦的瓜毒素:葫蘆素。櫛瓜、瓠瓜、黃瓜和南瓜等瓜類,如果吃著明顯發苦,說明其中含有大量苦味的葫蘆素,這種物質攝入過多可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再嚴重的,可因劇烈嘔吐、腹瀉而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而且經烹飪加熱後,葫蘆素的毒性也不會減弱。防毒建議:瓜類買回家去皮去瓤後,可先用舌頭舔一下,苦的就不要吃。6.苦杏仁毒素:扁桃苷,又名苦杏仁甙。苦杏仁甙水解後會產生有毒的氫氰酸和苯甲醛,會引起中毒,甚至可能致命。防毒建議:苦杏仁不要直接吃,應反復用水浸泡,並充分加熱後再食用。7.未成熟的番茄毒素:番茄鹼。番茄鹼是一種有毒物質,食用後可出現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防毒建議:選購充分成熟、顏色鮮紅的番茄。8.不新鮮的青皮紅肉魚毒素:組織胺。鮐魚、鰺魚、竹莢魚、鯖魚、鰹魚、金槍魚、秋刀魚、馬鮫魚、青佔魚、沙丁魚等青皮紅肉的海水魚,體內含有豐富的游離組氨酸,在細菌作用下極易產生組織胺。組織胺可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強,支氣管收縮,從而導致一系列臨床症狀,包括臉紅、頭痛、心慌、胸悶、腹瀉、血壓變化甚至休克。防毒建議:青皮紅肉魚一定要買新鮮的,如果暫時不吃要冷藏或冷凍。9.發芽發綠的馬鈴薯毒素:龍葵素。發芽後,馬鈴薯芽眼、芽根和變綠、潰爛的地方,龍葵素的含量劇增。人吃了這種馬鈴薯,輕者噁心、腹痛,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防毒建議:馬鈴薯應在陰涼、乾燥處存放,如出現小部分變綠、發芽,可把變綠、發芽部分削去,在烹飪時加點醋,酸性可促進龍葵素分解,加熱後可食用,如馬鈴薯發芽、變綠面積超過一半,就不要吃了。(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8 新聞.長期照護
慈濟清水日照中心成立 81歲阿嬤到長照據點重拾笑容
慈濟基金會長照推展中心「清水日照中心」今天在慈濟清水靜思堂開幕,發表「電子聯絡簿」app應用程式,透過專用手機軟體E化守護升級,讓散居各地的家人透過此軟體,隨時可知道長輩活動與健康情形。清水日照中心是台中市清水區第一個日照 中心 ,是慈濟基金會成立的第二個日照中心,靜思精舍法師今天也參加開幕儀式,台中市議會副議長顏莉敏、立委楊瓊瓔與台中市衛生局副局長陳南松等人到場祝福。慈濟基金會長照推展中心召集人林碧玉表示,清水是證嚴法師出生的地方,清水日間照顧中心就在清水靜思堂,清水區五權路267-2號,希望就近照顧有需要的社區長輩,讓家屬安心,回饋故鄉。林碧玉說,長輩生活化照顧最重要,應用復健技巧,促進肌耐力,心靈上學習證嚴法師的法,讓長輩心中有愛,也有未來生命的價值與依歸對象,像81歲的何林美,5年前喪夫,走不出來,到慈濟長照據點接受服務,才揮別憂鬱,他的兒子看到媽媽重拾笑容,放下心中重擔。今天的開幕儀式發表首次運用在慈濟長照機構的「電子聯絡簿」app,慈濟基金會長照推展中心副召集人莊淑婷表示,電子聯絡簿每天更新長輩相關飲食、午睡、活動及心跳、血壓等健康指數,方便記錄,利於長期統計,歸納出整體變化,所有子女不論散居何處都可以下載加入,共同關心長輩健康,讓老人家得到即時問候。電子聯絡簿應用程式不必擔心紙本丟失、損壞,可貼心提供照服員與家屬雙方意見溝通註記,增進照顧品質,可望成為家人與家人、慈濟日間照顧中心與長輩家人溝通的橋樑。莊淑婷人說,除了「電子聯絡簿」App,清水日照中心各項課程設計基於預防重於治療理念,除了以慈濟人文涵養長者大愛情懷,結合四季節氣及地方產業特色,貼近老人家生命軌跡,讓他們遠離失智,還安排園藝種植蔬菜活動,透過動手參與活絡筋骨,重拾田園樂趣。
-
2020-08-18 科別.骨科.復健
脊髓損傷一輩子 復健路長需有耐心
從高處墜落輕則骨折,重則失去生命,護理師指出,若不小心傷及脊髓會有生不如死的痛楚,而傷及頸椎或腰椎損傷,則有可能造成一輩子的傷害,嚴重者會全身癱瘓、下半身癱瘓無法行走,甚至只剩頭可以移動。談及照護脊髓損傷病人,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復健科病房劉玫伶護理師提醒,除可能會有生理方面的問題,如運動與感覺功能障礙、便祕或大便失禁、泌尿道感染、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脊髓變形、壓瘡、慢性疼痛等,尚須留意心理方面問題,要注意憂鬱、憤怒、焦慮、無望感或無助感,協助病人進行心理重建。劉玫伶表示,病人在復健期間非常需要醫護人員的鼓勵,需要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語言治療師、社工師等共同幫忙患者學習各項功能重建,也可和脊髓損傷中心聯繫協助生涯規畫,協助回歸家庭、學校、職場及社會環境。脊髓損傷後的復建是一條漫長的路,劉玫伶說,照顧者需付出更多的愛心、耐心和關心,雖剛開始病人上肢和下肢皆無力,但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手部力量逐漸有功能後,有些病人會在病房練習站立,為此桃園醫院復健科病房去年也建置無障礙不鏽鋼雙層扶手,提供病人安全練站立及訓練上肢肌力的場所。劉玫伶已服務過不少病人,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看到一名病人成功使用四腳助行器步行,她瞥見了病人眼裡充滿淚光,讓她相當感動。
-
2020-08-17 橘世代.健康橘
預約善終醫療-拒絕死前插滿管,你能預約:讓我好走
前總統李登輝因多重器官衰竭,在離世前,雖然醫院已說明病情難好轉,但家屬仍不捨,不敢作出拔管決定,最後李妻曾文惠強忍悲傷,決定停止用藥,讓李登輝安詳離世,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指出,可透過醫療照護諮商,事先安排屬於自己的醫療決定,預約美好善終的告別方式。年約60歲榮民范姓男子未結婚,罹患肺癌末期,經過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後,范希望在生命將盡時,能夠走的尊嚴、沒有痛苦,決定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希望最後能不全身插滿管子,安然離世。范男當時簽署預立醫療後,心情激動地說「在意識清醒時先和家人預約美好的告別,是送給自己最後的禮物」,范男後來依自己的醫療決定,在安寧病房內妹妹的陪伴下過世。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說,嘉義老年人口居多,正是許多家庭需要面對生命走向終點的抉擇,在醫院病房內或急診室,實務上也常發現,類似前總統李登輝狀況,病患面臨無法治癒,現有處置無治療實益。但家屬不捨,故持續以藥物或儀器維持生命徵象,時有所見。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老人醫學科主任醫師羅大維說,該院為嘉義市第一個開設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中心的醫療機構,讓具行為能力者由家屬陪同,一同進行醫療照護諮商,討論「終」身大事。針對若未來處於特定臨床條件、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期待如何獲得提供適當照護方式,以及當事人是否接受或拒絕繼續治療、維持生命、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等問題。經過與醫護人員充分溝通討論,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句點。緩和療護病房護理師王翠蘭表示,預立醫療決定的執行程序非常謹慎,病人必須符合末期病人、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能和其難以承受、無法治癒且無其他合適醫療解決方法的疾病等要件,同時還要經過兩位相關專科醫師,及至少二次緩和醫療團隊照會評估,均符合條件,才會進行病患先前自行預立醫療決定。許多民眾常疑惑或擔憂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後,之後生病住院,醫護人員是否都不治療,直接放棄急救。王翠蘭表示,若不符合預立醫療執行要件,醫療團隊仍會依醫療常規急救及治療。【關於更多生命大小事↘↘↘】。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8-17 科別.心臟血管
悲傷出現胸悶、吸吸短促 小心罹患「心碎症候群」
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若突發壓力事件、情緒極度悲傷時,出現胸痛、胸悶、吸吸短促等情形,小心可能罹患了「心碎症候群」,應盡速就醫診斷及治療。罹患末期癌症而接受手術及化學治療的65歲黃女士,情緒十分低落,在第二次化療期間,感覺胸口疼痛不適,合併呼吸困難,醫師懷疑是心肌梗塞而施行心導管檢查,但檢查發現她的冠狀動脈無明顯異狀,心臟的收縮功能卻非常差,得知她對癌症病情惡化相當憂心,因此診斷她罹患了心碎症候群。經過一周的支持性療法,她的心臟收縮功能逐漸恢復。心碎症候群又稱「壓力性心肌病病變」,是一種情緒或生理上受到強烈壓力會導致急性嚴重心肌無力的疾病。如果有悲傷情緒(家人死亡)、恐懼(得到重病)、極度憤怒和驚訝等各種情緒壓力時,容易發生此病;也可能發生在對身體的許多生理刺激後,如中風、癲癇發作、哮喘、肺氣腫急性發作,或嚴重出血時。患有心碎症候群的病人會有與心臟病發作病人相似的症狀,包括胸痛、呼吸困難、心臟衰竭和低血壓。通常病人是在突如其來的壓力下幾分鐘到幾小時後才開始出現症狀。在某些情況下,心碎症候群會危及生命,由於涉及嚴重的心肌無力,病人可能會有鬱血性心臟衰竭、低血壓、休克和潛在威脅生命的心律不整。但一般在常規治療下,即使病情嚴重也能很快完全康復。若經常在壓力下出現胸痛或呼吸短促的症狀,應該就醫詢問心臟科醫師的意見,經過初步的身體檢查及心臟超音波影像分析,醫師一般都能很快的做出判斷。若是最近突然經歷一些壓力事件而出現嚴重胸痛或呼吸短促的症狀,可能是罹患心碎症候群,應盡早就醫,以保障自己的身體健康。
-
2020-08-17 科別.骨科.復健
側面肋骨骨折最痛!醫師告訴你最常骨折的肋骨在這裡
路邊新裝了分開行人與車子的黃色小柱子,老林沒注意騎腳踏車就撞了上去,整個人重摔在地,以為只是皮肉傷,但胸部很痛,照了X光後發現,右側第3到第7肋骨全斷了。最常骨折第7到第10根肋骨兩側各12支構成胸腔,保護肺臟、心臟等重要器官,與橫膈膜配合完成呼吸動作。1到7稱作真肋骨,完全固定在胸骨與脊椎;8至12則是假肋骨,其中8至10根靠軟骨連接到胸骨上,而11至12後兩根就只有一端固定在脊柱上,稱作浮動肋骨。很多原因會造成肋骨骨折,包括車禍、運動、高處跌落造成的撞擊,或是划船、游泳、打高爾夫球的重複動作,持續的嚴重咳嗽,甚至急救時的胸部按壓等。最常骨折的是第7到第10根,而第1、第2根在比較深處,所以很少骨折。側面肋骨骨折最痛不過,一旦受傷通常是嚴重頭頸部外傷的結果,且會傷及重要神經血管。中段肋骨骨折斷端容易刺傷肺部,下段骨折則容易刺傷脾、腎、橫膈膜。側面肋骨骨折最痛,後面次之,再來是前面。急性期的治療,主要是減輕疼痛、縮短插管使用呼吸器的時間、早日下床活動;長期治療的考量,是慢性疼痛控制、肺活量的維持、早日返回工作崗位、好的生活品質以及胸廓不變型。保守治療多在6周癒合以往肋骨斷採取保守治療,大多在6周癒合。但人一天約要呼吸2萬次,若肋骨斷掉,只要呼吸就痛,且斷掉的肋骨可能位移刺傷內臟。若傷及肺部、肋膜,造成氣胸、血胸,可能要插管使用呼吸器;若是左側背後骨折,可能刺傷主動脈,有生命危險。保守治療自行癒合,也易造成胸廓變型、肺活量降低,影響肺功能及增加肺炎機會;慢性持續疼痛加上無法使力,會嚴重降低生活品質。因此,對於肋骨骨折的治療,現在傾向積極手術內固定治療。2013年歐美專家的共識,採用手術有三大重點,包含病情一定要開刀、疼痛難以忍受及提升生活品質。其中包括3根以上的骨折、位移超過肋骨寬度、連枷胸(兩端斷裂)、情況惡化需要插管、使用靜脈注射止痛劑等。手術原則是側面固定有人會質疑疼痛難忍就要開刀嗎?其實疼痛不只是疼痛,還會讓你不敢用力呼吸、不敢咳嗽、不容易清除痰液而造成肺炎,讓你不敢翻身、不能好好睡覺休息,傷口不容易癒合。當然決定手術前,還是要評估其優劣。手術時並不是每一根斷的肋骨都要固定,一般原則是側面的、後面的、中間的優先,上面的、下面的其次。全部都固定反而會限制呼吸功能及造成術後不適。以往認為老人家手術風險高而採取保守治療,現因可減輕疼痛、改善呼吸功能、幫助排痰、降低死亡率,手術對年長者而言,反而比年輕族群更需要而且得到更多好處。要查是不是骨質疏鬆如何處理肋骨骨折要考慮很多狀況,採取對病人最有利、最適合的方式,不管是保守治療、手術,還是合併兩者。當然還要查一下為什麼會骨折,看看是不是骨質疏鬆了,或是多發性骨髓瘤等。
-
2020-08-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藥研發帶來的希望與經濟負擔」,這是目前的醫療科技尤其是癌症治療所面臨的重大挑戰。醫師的本能就是希望竭盡所能救人救命,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考量病人與家庭的經濟負擔,蔡哲雄教授以「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提出他的看法與問題,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兩位專家回應:長期參與健保新藥審議作業的健保署藥品專家諮詢會議陳昭姿召集人說明國內健保制度在這方面的做法,以及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胡涵婷醫師發表她由國外的經驗提出對國內的建言。希望這些資料可以幫忙國內醫病雙方更了解健保制度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保護國人的健康,同時也可以給政府應該朝向哪方向更上一層樓的建議。「醫病平台」期盼本週的文章能激發更多的討論,而最後可以為政府找出更好的建議。近年來醫療科技的進步 尤其在分子醫學研究在近幾年有很多的突破及了解。也因此對治療癌症的新藥品尤其是在標靶療法更是突發猛進。但是其産品發展過程的困難所架髙的成本及使用的人數及用量,影響產品的成本。也因此造成使用這類藥物的治療須付出很昂貴的醫療費用。當然療效好的病人在生活品質上有所改善,也可以「延續」一段的生命。在目前的經驗中,也沒有正確的公式可以作預測。同時對能夠恢復多少有「正常(productive life)」也很難在醫病雙方有所共識。這種療程的經濟成本及效益如何評估,因為沒有客觀的資料來作參考,所以很難有共識。目前台灣的健保給付的項目有些規範。目前是依據一些專家學者分析及建議來作決定。日新月異的新藥物尤其在癌症治療上的應用已經夠多,引伸出來新的癌症診治及新的標靶及免疫療法很難能夠在保險下全部支付。如何在費用的支付換算為「正面」生命是永遠不可能估計的課題。面對這樣的病情,也很難在經濟及人的生命找出大家可以共視的平衡點。分子醫藥科技的進步,在過去的幾年中產生很多分子醫學的研究,也帶動了治療癌症及其它疾病的治療上可説是突飛猛進。例如過去沒有良方可治癒的C型肝炎,目前開發的新藥已經可以痊癒,也因此減少了延伸出來的肝臟硬化甚至演變成為肝癌。雖然這種治療的過程所需付出的代價仍然高,但是療效顯著也可以很有效的減少延伸出的慢性疾病如肝硬化及癌症的合併症所花費的醫療費用。因此平衡計算起來,昂貴的治療C型肝炎的藥品仍然值得使用。治療癌症的標靶療程如何評估「減少病痛」同時也能達到預期改善「餘生」的正面經濟效益,在醫病溝通及協調中,就可以更有意義的正面溝通。最近在門診遇到一對退休的公務員,為了心愛的女兒需使用貴的特殊標靶藥物的經濟負擔而操心。此「二代」治療肺癌的新藥,目前使用「優惠」價格 仍需付出每天近萬元。雙親愛女心切,為了期望女兒的健康可以改善,而兼差復職增加收入來幫支付女兒保險給付外的昂貴醫療費用。他們無怨無悔對女兒的癌症治療盡量付出。天下父母心,令人感佩。醫療的費用是個人的、家庭的負擔或是社會的「福利」,一直是在不同的社會爭議的話題。醫療經濟學的爭論因時代的變遷也很難達到共識。政治家、經濟學家、一般家庭因財務狀況不同所引發的爭議要如何能達到共識?不同國家的健保制度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希望醫療能夠在「正面」或「負面」經濟上說服群眾達到共識。最近台灣全民健康保險因為收支不平衡而在媒體上報導保額加價及調整給付的議題,促進健康、不受環境外在的因素影響身體的病痛是公民的責任及權益,但是維護身體健康所需的「成本」是人生中都會面對的問題。
-
2020-08-17 新聞.杏林.診間
肝帝難敵癌王 許金川:陳定信忙到沒時間健檢
有「台灣肝帝」之稱的中研院士、台大醫學院教授陳定信六月廿四日死於胰臟癌,享壽七十七歲。華人肝膽腸胃科權威仍敵不過「癌中之王」胰臟癌,令人不勝唏噓,家人探病時,曾感嘆地問「你救這樣多人,怎麼還會這樣?」當時陳定信只淡淡回答,「這是命。」陳定信最早證實台灣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元凶就是B型肝炎病毒,及B型肝炎透過母子垂直傳染,並促成台灣推動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讓新生兒B肝感染率降到百分之一以下,對肝炎防治貢獻卓著。台大醫學院昨舉辦陳定信追思會,蔡英文總統、副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等人均出席追思典禮,蔡英文致詞時肯定陳定信實踐「上醫醫國」,畢生精力都投入肝病治療和研究,獲得「台灣肝帝」美稱;擔任台大教授期間,培育傑出醫療工作者,院長任內,於倫理牆上寫下行醫信念,深刻影響台大師生。陳定信妻子許須美表示,先生於今年三月確診罹癌,儘管已到了晚期,但他不放棄希望,積極治療,最後被判定只剩下一周生命,還是參與臨床試驗,嘗試最新標靶藥物,三次治療後,仍不敵病魔,但已為胰臟癌臨床治療「留下一筆資料」,讓最後的生命更有意義。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說,陳定信逝世是「醫科巨星的殞落」,他在肝病研究的領域上,有如漢武帝般雄才大略、開疆闢土,帶領台灣肝病研究進入世界舞台。只可惜對自己太嚴苛,常忙到一天只吃一餐飯,忙到沒時間健檢,才會這麼突然病逝。陳定信的建中同學、台大牙科教授蕭裕源指出,曾問陳「內科有胃腸肝膽科,為何沒有胰臟科」?當時陳回答說,「胰臟太難治了,有也沒有用」。沒想到陳最後就是「栽在胰臟上」。胰臟癌權威、林口長庚一般外科系主任葉俊男表示,胰臟癌並無有效篩檢方法,且早期表現不明顯,等患者出現症狀,確診時幾乎都是晚期,發生遠端轉移,就算手術開刀,也無法「切乾淨」,藥物治療以化療為主,但存活期不長。
-
2020-08-17 科別.耳鼻喉
大吃大喝後嘔吐正常?醫:發生這事死亡率幾近100%
65歲楊先生日前與許久未見的親友相約吃火鍋、喝酒,一個晚上大吃大喝,相談甚歡,返家後因酒醉不適,如廁嘔吐,但胸口卻突然一陣劇痛,慘叫一聲後便不省人事。家人發現他遲遲沒出來,前往查看,才趕忙將昏迷的他送至醫院急診,施予急救並緊急照會胸腔外科,診斷為「自發性食道破裂」,且已引發敗血性休克,立即執行緊急手術搶救。自發性食道破裂 易發生在大吃大喝且酗酒後嘔吐食道上接咽喉、下接胃,是具有輸送食物功能,由肌肉組成的通道,長約20至25公分。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指出,「食道破裂」多見於胃鏡、食道鏡等侵入性檢查處置造成的傷害,而「自發性食道破裂」則較少見,一般容易發生在大吃大喝且酗酒後嘔吐的人。因食道下段左後方的生理結構較薄,當吃進過多食物及酒精,腸胃蠕動變差,胃部膨脹,一旦嘔吐,喉嚨緊縮、胃部壓力往上擠壓,食道壓力劇增,即有破裂風險。然而,食道破裂的診斷必須倚賴病人的病史及胸腔影像檢查,當肺部影像發現肋膜腔有積氣、積水時,加上病人有大吃大喝、嘔吐等病史,醫師便會強烈懷疑食道破裂,進而造成食物從胃流到胸腔內的可能。以楊先生為例,程建博主任先以內視鏡檢查病人胸腔內部的狀況,在肋間開一約5公分的小傷口,清除食物、油漬、胃液,再以生理食鹽水大量沖洗整個胸腔,確定乾淨無殘留物,才能進行修補。考量術後病患無法由口進食,在手術時為他做一空腸造廔,以方便灌食、提供營養;術後,放置胃管引流,密切觀察是否有癒合不佳的滲漏情形;十天後,再行食道攝影,確定沒有滲漏、逆流、狹窄,即能採軟質、流質飲食;一個月後則能恢復正常飲食。食道破裂未即時治療 死亡率幾近100%程建博提醒,食道破裂若未即時發現而拖延治療時機,恐因食物、胃液積聚胸腔內,引起嚴重發炎反應,甚至導致敗血症,死亡率幾近100%。因此,在大量進食、酗酒、嘔吐後胸口劇烈疼痛、不適,即懷疑食道破裂可能,須盡早就醫,施予手術治療治療、修補,以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最重要的一點,則是應盡量避免暴飲暴食與酗酒,以免因此造成腹脹嘔吐而傷及食道,危及生命。延伸閱讀: 「火燒心」未必跟胃有關! 盤點8大症狀恐是心臟血管出問題 食道癌最愛這3樣東西! 除了戒掉,日常還要做這些事預防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8-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時中說出台灣沒有普篩的原因 醫師一聽哭笑不得
國內最近新冠肺炎社區感染風險再現,不少人質疑「台灣為何不做普篩」,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台灣雖然沒有普篩,但是第一線的醫師會協助篩檢,效果非常好,但國外因為看病貴,沒有辦法學台灣這一招。對於陳時中的說法,不少醫師在臉書上反應「哭笑不得」,認為台灣的醫師在健保制度下已淪為「醫奴」,但卻也讓台灣藉此沒有疫情大流行,「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陳時中最近在接受「財訊」專訪時,提到全世界專家都在問台灣防疫做的好,但是為什麼沒有普篩,陳時中回應「台灣其實是透過醫療人員幫大家普篩,因為台灣有症狀的人幾乎都會去看病;而這些病患必定會經過我們第一線的一流人員去診斷,選出有可能性的去篩選。」陳時中並提到「世界各國沒辦法學我們這一套,因為其他國家篩檢比看醫生便宜,台灣則是看醫生比篩檢便宜很多,所以我們國家力量有辦法去做這道防護。台灣人愛看病、健保普及性又高、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又肯負責。我對我們的醫療界非常自豪,我們的第一條防線非常強,世界各國都難以學習。」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看到陳時中的說法,實在哭笑不得,也想起醫界的笑話「台灣的醫師不是一無所有,因為還有生命」,不過豈碼陳時中說出了實話。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則在臉書提到最近與家人一起開車環島,驚覺民眾防疫相當鬆懈,到花蓮東大門夜市,人潮擁擠,但只有極少數的人戴著口罩,在電梯裡很擁擠,一樣大家都沒戴口罩,只是自己一家人堅持從頭到尾戴口罩,走了台灣一圈,竟然成為「異類」。他表示,世界疫情仍然延燒,越南之前防疫有成,為了經濟復甦也是全力推廣國旅,結果因為防疫鬆懈,現在處於疫情不斷擴散的窘境,殷鑑不遠,台灣必須時時刻刻做好個人衛生防護,避免步上越南的後塵。
-
2020-08-16 新聞.健康知識+
只要補充水分就能排出攝取過量的鈉?答案其實是不行
【文、圖/摘自木馬文化《看懂元素週期表,掌握生命奧祕》,作者吉田隆嘉】引發高血壓的食鹽渴求對人體來說,鈉和鉀是不可或缺的。不管哪一種攝取不足都會影響健康。但「為了健康不可以攝取太多鹽分」是一般常識。食鹽就是氯化鈉。換句話說,鈉離子跟氯離子結合而成的結晶就是食鹽。其中如果氯離子攝取過量的話,身體會透過尿液將它排出去的。而攝取過多會造成問題的,其實是鈉離子。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聽到「請攝取足夠的鉀」的說法。為何兩者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我們可以追溯到生命體開始發展到陸地生活的時期。當我們的祖先還像魚一樣在海中生活的時候,周遭的環境全是鈉。但是當生命體一登上陸地生活,首先面對的是缺乏鈉的環境。如果還是像過去那樣,的確會因為缺少鈉而致死。因此,生命體無可避免似地感到,想攝取鈉就有必要在大腦中進化出一種特殊的功能。此特殊功能就是人體會產生想攝取含鹽量較高食物的衝動,醫學上稱為「食鹽渴求」。食鹽渴求是如何在腦內產生的呢?詳細的機制目前尚不明,但可以確知的,這跟視丘下部(又稱下視丘)及扁桃腺有深切關係。另一方面,關於鉀,我們當作食品的植物細胞內含有很多的鉀,並不用擔心會缺少。因此即便開始展開陸地生活,也不需要像鈉那種的特殊功能。事實上,就算體內的鉀不足,腦內也不會發生像缺少鈉時那般強烈的渴望。在原始時代,這樣可以維持體內平衡。而現在因為運送方式進步,隨時可以從岩鹽取得便宜的氯化鈉。只是腦內仍然保留著為了應付少鈉環境的機制,對鹽分還有強烈需求的慾望,所以很容易不小心攝取過多的鈉。一般人都知道,攝取太多鈉會引起高血壓,但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對神經和肌肉來說,如果要在孔洞張開時讓鈉進入細胞內側的話,那麼細胞外側就要有豐富的鈉。但過多也是不好的,一旦鈉大量進入,就算鉀的孔洞打開讓鉀往外流出,細胞內也無法恢復到原本負電位的狀態。為了避免這種情形,那麼能讓細胞外側的淋巴液和血液維持一定鈉濃度的機制就得要發達。當鈉攝取過多,為了讓鈉的濃度不致過高,必須攝取水分來稀釋。結果就會讓血液增加,並從血管內側強力推擠血管,血壓因此隨之上升。同時,也因淋巴液會跟著增加,身體的某些部位例如臉部才會水腫。有不少人認為,就算攝取了過量的鈉,只要多多補充水分,大量排尿的話,應該就能將鈉排出體外,但其實每天能隨著尿液排出的鈉是一定的。要是攝取超過了這個量,那麼鈉還是會囤積在體內,就可能引起高血壓。幸好有方法能增加每天的排鈉量,那就是攝取豐富的鉀。腎臟會過濾血液,暫時製造出原尿。然後再將原尿中的營養物質,如鈉、鉀以及糖分等人體所必需的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其他剩餘的物質就隨著尿液排出體外。這整個過程相當複雜,其中就有鈉和鉀會成對一起移動的機制。因此攝取大量鉀的時候,會發生連動效應,抑制鈉重新被吸回血液,那麼最後會跟尿液一起排出體外的鈉也會變多。腎臟之所以具備這樣的機制,或許跟人體將週期表中上下相鄰的鈉和鉀統合管理的歷史痕跡有關。
-
2020-08-16 新聞.杏林.診間
陳定信臨終參與胰臟癌臨床試驗 盼留下一筆科研資料
有「台灣肝帝」之稱的中研院士、台大醫學院教授陳定信6月24日病逝,享壽77歲。陳定信的遺孀許須美表示,陳定信今年3月罹患有「癌王」之稱胰臟癌,然而他面對死亡仍有研究精神並積極治療,願意參與臨床試驗嘗試新藥,為胰臟癌的治療「留下一筆資料」,讓最後的生命更有意義。陳定信最早證實台灣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元凶就是B型肝炎病毒,及B型肝炎透過母子垂直傳染,並促成台灣推動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讓新生兒B肝感染率降到1%以下,對肝炎防治貢獻卓著。台大醫學院今為陳定信舉辦追思會,蔡英文總統、副總統賴清德等政要皆到場致意、獻花外,許多陳定信的親友以及學生也在追思會場分享與他的相處點滴。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教授表示,陳定信的過世是「醫科巨星的殞落」。他分享自己和陳定信雖是「師兄」,實則陳是自己踏入肝癌早期發現研究的啟蒙老師,更以「一盞明燈」來形容陳定信。他也盛讚陳定信是台灣醫界難得奇才,只能用「天縱英明」來形容,並稱陳有如「漢武帝」般在肝病研究的領域上,雄才大略、開疆闢土,帶領台灣肝病研究進入世界舞台。陳定信一生致力於消除肝病,許金川說,若要說陳定信有什麼缺憾,「應該就是對自己太嚴苛」,一天只吃一餐飯,且忙到沒時間做健檢,才會這麼得到胰臟癌,這麼突然就病逝。台大教授、牙科醫師蕭裕源是陳定信建中同學。他說,曾問陳定信內科下面有「胃腸肝膽科」,為何沒有「胰臟科」?當時陳定信回答說,「胰臟太難治了,有也沒有用」。蕭裕源感嘆說,偏偏陳定信「栽在胰臟上」。當時蕭裕源也建議陳定信是否將自己「深受其害」的胰臟癌經驗,口述給後輩作為治療上的參考。但陳定信回答「症狀和教科書一樣」,可見胰臟癌的治療研究上仍有待努力。陳定信的女兒、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副研究員陳韻如說回憶,姑姑探病信曾問父親:「你救這樣多人,怎麼還這樣?」面對難治的胰臟癌陳定信只淡淡回答:「這是命。」但她說,父親因為爺爺罹患肝病離世的關係而投入肝病研究,父親罹患更快更惡性的腫瘤,也許是要告訴大家醫學有其極限以及研究此疾病的重要性。然而陳定信對自己的病情卻很清楚,也會參考醫師團隊的建議後決定要不要用藥。陳韻如說,當時所有家人還在病房外為他要不要插鼻胃管討論許久,回到病房,他已經裝好。原來陳定信已經運用醫療專業和住院醫師討論完,決定裝了。陳定信的妻子、同樣投入公衛領域20年的許須美則深情表示,今年是與陳定信結婚50周年,雖然上天雖然陳「癌王」的試驗,但她將心態調整成是再次戀愛的機會,日夜照顧,並每晚向陳定信說「我愛你」。陳定信雖非浪漫之人,但回應的這三字的次數遠遠超過過去50年。許須美也透露,末期時陳定信雖被判定僅剩一周生命、已走到緩和醫療,但當時透過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知道有新的標靶療法,陳定信也毅然參加臨床試驗。她說,儘管在三次治療後,陳定信仍不堪癌症肆虐離世,但他積極治療,並且秉持科研的精神,為胰臟癌的治療「留下一筆資料」,讓最後的生命更有意義。許須美也傳達陳定信對醫界的期待,一是培育醫學科學家、提攜後進;二是創新研究造福民眾,除了繼續根除B、C肝炎,並精進胰臟癌的診斷與治療。前副總統陳建仁則引用聖經講話語「這個美好的仗我已經打完」,表示陳定信並未離開,只是到了更美好的地方;盼未來與陳定信相聚時,能告訴他:「我們這些學生如何地努力走完你沒走完的道路。」
-
2020-08-16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透過禱告,接受生命的禮物
我相信,許多人都禱告過。有信仰的朋友,當然會對神、對佛禱告。即使沒有信仰的朋友,遇到生命的瓶頸,也可能曾經在心裡表達「老天,求求祢。求求祢。」當然,這樣的禱告對我來說,其實是祈求。求什麼?所想求的,都在我們心中。而我們心裡所懷抱的,多半是人生的夢想。不外乎是希望能在人間有怎樣的表現、得到怎樣的回報、獲得怎樣的肯定,或者──至少免受傷害。想想,這一生所煩惱、擔心、放不下的,有哪一件事離開過腦海?甚至,即使所煩惱、擔心、放不下的人事物早就不在眼前,我們仍會把它們一一抓回腦海來煩惱、來擔心、來放不下。這也就是我透過「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一再表達的:一切,都離不開頭腦運作。我們的一生,離不開頭腦的運作。而頭腦的運作,透過最基本的因-果原理,也自然讓我們這一生離不開註定。有了前因,要有後果。有了努力,不能不看到成果。有了一個後果,立刻要去追求下一個。我們就這樣把人生活成了一個個追求,而自然會把禱告變成一種追求的工具,就好像是趁這個機會請一個更大的力量來強化我們的追求。不知不覺,反而錯過了一個和生命更深層面接觸的空間。其實,禱告可以是和自己最深的交流,是把心打開來攤在自己的面前。用這種坦白而誠懇的態度,面對自己、面對生命、面對神佛。不管眼前一切多麼煎熬,有多少困難、多少不確定,把心打開來攤在自己的面前,也只是很單純地接受眼前的一切。無論所面對的是什麼,是挑戰、考驗,是不公平、是災難,在這種最坦白、最親密的禱告中,我們已經選擇了肯定生命、肯定自己、肯定一切。在這樣的禱告中,我們好像和一個更高的力量接軌,借用祂更高的眼光陪伴我們看著眼前每個狀況。是,我心痛,我知道。我失望,我知道。面對這一切,我不知道該怎麼進行下去,請幫助我。請幫助我接受眼前的一切。請幫助我勇敢地走下去。請幫助我做到最好,對自己沒有遺憾。謝謝!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表達,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透過這樣的禱告,生命更高的力量就好像成為我們最親密的朋友、隨時都有的導航,陪我們面對人生的點點滴滴。早晚,我們會看清楚,人生再怎麼困難,其實每個瞬間都是單純的。再痛、再悲傷,也只是在那個瞬間發生。瞬間過去了,也就過去了。我常說要從人間跳出來,倒不是要用盡力氣去抵制人間、或是逃避遠離這個世界,最多只是提醒大家──人間的種種,不是我們衡量生命唯一的標準。很有意思的是,透過這樣的禱告、這樣的接受,我們雖然一樣在人間生活,但心裡愈來愈明白生命不是人間可以限制的,也不只是自己在人間活出的這麼一點點。我們沒有離開人間,卻已經把人間的制約鬆開,活得更自由,更自在。我們會愈來愈明白,這種禱告最多反映自己對人生、對生命的接受,並且誠懇表達自己願意付出,毫無計較。這樣的禱告,雖然沒有一定形式和規矩,卻可能是我們這一生最誠懇、最毫無保留的表白。或許,別人還會心疼我們所要面對的難關、犧牲和挑戰。但是,我們反而覺得豐盛,知道生活也只是不斷帶來學習的機會──學會對任何人、任何東西都沒有期待。在沒有期待中,我們自然沉落到生命更深的層面。這才是人生可以帶來的真正的禮物。
-
2020-08-16 養生.樂活人生
人生難免有遺憾!謝祖武:傷悲無用,不如珍惜相聚、多賺點錢、肌肉多一點
編按:今(2020)年1月,謝祖武以電視劇《初戀的情人》失智者角色拿下亞洲視帝,7月將再度演出舞台劇《最後一封情書》,探討生死告別議題。經歷父親驟逝,照顧失智母親,50後的他面對生命的遺憾,感受更加深刻。為了減少遺憾,花崗岩般的硬派男子如他,也變得柔軟了一些。鎂光燈前,謝祖武是不老男神,一個招牌笑容就能迷倒台下觀眾;但在私底下,他其實是個不聊「五四三」的嚴肅男人,歷經父親驟逝、母親失智的衝擊,他幾乎不在大眾面前示弱。採訪一開始,他就如此定調自己:「我就是塊花崗岩,任憑海浪侵蝕、風吹雨打依然不變。」從小在軍人父親的嚴格家教中成長,加上17歲就進到演藝圈工作,謝祖武養成一身堅硬質地的性格,不僅鮮少與朋友聚會休閒、也不習慣跟太太聊心中壓力。面對人生挫折與衝擊,總是習慣強吞,說不出口的悲傷與痛苦,也都由自己默默承擔。直到去年接演人生首齣舞台劇《最後一封情書》,劇中探討生死善終議題。一向敬業的謝祖武,原先只將劇本視作工作一部分,直到公演結束,卻是一陣傷感襲上胸口,他想起父親走時,自己不在身邊;也想起母親失智,不再記得自己是誰,謝祖武領悟到:「所謂的遺憾,並不是來不及說;而是來得及的時候沒想到,真正想到的時候,卻已經做不到了。」這齣戲,改變了他封閉的社交習慣,開始主動約朋友吃飯、珍惜起與親人相聚的每一刻,原本視為工作一部分的臉書發文,也變得比較心甘情願,甚至願意把閒暇時蒐集公仔的興趣、搞笑無保留地展現在大眾面前。一塊無堅不摧的花崗岩,終於悄悄開啟心中柔軟的部分。若即若離的傳統父子 爸爸離世後仍嘗試理解與和解多少人在生命的最後,才發覺人際間所有愛與恨、不諒解與糾結,在告別的那一刻終將化為不捨,成為來不及和解的遺憾?如果能再重來一次,能否早一點參透、帶著祝福與愛走完最後的路程?回憶起與爸爸的最後一面,謝祖武仍能將細節說得清清楚楚,彷彿那一幕已在他腦中播放過無數次。那天正是前往無錫拍戲的日子,他帶著妻小前往父母住處,臨走時爸爸瑣碎的叨唸,不外乎是要記得多帶衣服、認真工作,明明是多麼日常與平凡的一次辭行,不料竟成父子間的訣別。「那是很不好的回憶,但終究是唯一的回憶,」謝祖武一面說,一面為自己流淚而道歉,「他生前最後交代的幾句話,要說從中得到什麼,除了悲痛之外就是『珍惜』、要珍惜每一次親友的相聚。」眼淚的背後,除了未能陪伴爸爸離世的遺憾,也包含對父子關係的反省。對於爸爸,謝祖武有不少怨言。「他沉默寡言,是如同花崗岩般的父親。他經常罵我是笨蛋,很少稱讚我,我問他:『你覺得我戲演得怎樣?』,他總是說:『我看不怎麼樣。』」帶著總是充滿矛盾的父子記憶,謝祖武最後做的事是和解。1月時,他與太太去李宗盛在高雄的演唱會,李宗盛唱著那首〈新寫的舊歌〉:「那些年只顧自己,雖然我的追求,他無能、也無力參與,只記得我很著急,也許因為這樣,沒能聽見他微弱的嘉許,我知道他肯定得意,只是等不到機會,當面跟我提」彷彿唱出自己多年來與父親間感情的糾結,分擔了當年未能告別的遺憾,也不禁開始反省:「以前總覺得自己的父親哪裡不好,但等到自己為人父後,才意識到其實自己做得也沒多好,當初憑什麼去要求爸爸?」父親過世已10多年,謝祖武仍會撥空探望父親,獨自一人站在塔位前面喃喃自語,說著家中瑣事、媽媽身體狀況,以及一些工作上的情形,甚至是當年沒說出口的埋怨。「爸爸應該會覺得我很煩、很懦弱,」謝祖武露出淡淡笑容,「但這是我的秘密、是我跟他的mens' talk,平常我不願意展現出來,但在爸爸面前,我永遠都是剛出道拍戲的那個小男孩。」就算失智母親不記得了 也要繼續愛她在《最後一封情書》裡,探討了人生善終的議題,也讓謝祖武體悟到,世間任何事物都有挽回的餘地,唯有生命無法。因此,更要在來得及時,以實際的行動做出改變,減少告別時刻心中的遺憾。在媽媽失智後,謝祖武花了非常多時間心力照顧媽媽,也讓媽媽住在同一個社區,以便探望。「昨天去時,發現媽媽的頭髮剪得比自己還短,就像個小男生,復健師把著她的手、教她走路,短短從餐廳到臥室的距離,卻走了將近半個多小時。」而不斷退化不只是身體機能,還有逐漸倒退的記憶,「昨天我媽媽還講了一句:『小武去上學了嗎?』乍聽之下很好笑,但我卻笑不出來。她對我的記憶還停留在我念書的時候,甚至會把我跟我兒子搞混。」看著的每一幕,都是疾病的日常,卻更是人子難以平復的傷痛。面對已經走向中後期病程的媽媽,復健師提醒謝祖武「要有心理準備」,雖然已與失智症相伴8年多,他還是緊張,「愈準備就愈在意『那一天』。」守護沒有記憶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愛她,哪怕她已經不記得、不知道,也要讓遺憾裡、再少一點遺憾。但對花崗岩性格的謝祖武來說,連表達對媽媽的愛都靦腆,有時看護跟太太在旁邊,就算滿懷情感,也說不出那句「我愛你」。「我總覺得那像在拍電視,」他苦笑說,自己只好摸摸媽媽的臉,甚至就只是在一旁看著她,這才發現,演戲時可以輕易說出那麼多「我愛你」,對於身邊摯愛,卻是難以啟齒,總得等到只有2人獨處時,才敢輕聲對媽媽說:「我非常愛妳」。直面生死教他的事 改掉封閉慢慢釋放自己面對人生的陰影,謝祖武一直負重前行,不苟言笑的他,往往只有工作時才會與人交際、嘻嘻哈哈,社群網站也多半是在太太的監督下發文,直到去年《最後一封情書》公演結束,他才一改孤獨封閉的性格,將自己慢慢放出去。「我變得活潑一點了,要珍惜自己之外,更要珍惜身邊的親朋好友,不要每天都把自己封閉起來,」謝祖武笑說,花崗岩現在比較像「石頭人」了。人說「哀樂中年」,人在年輕時,快樂總是多過於哀傷;但過了50歲後,哪怕隔天是陽光普照,也會擔心下一秒颱風又來臨。他則用更為積極的行動來與這種心態抗衡,謝祖武分享,不要把自己陷在過去的回憶中,而是要用實際的行動,讓自己「忙」起來,「你的傷悲無法挽回事實,不如去多賺一點錢、身體好一點、肌肉多一點。」保持好奇心 學玩抖音與動物森友會 除了作為演藝人員的自我要求外,謝祖武也透過運動來抒發壓力,從母親失智後,8年來都維持一週運動4天的習慣,有時候是在家樓下健身、有時打球,甚至是打沙包,持之以恆的結果,不僅帶給他不老的外型,也讓他發洩情緒。又或是在不工作的閒暇之餘,謝祖武會躲進他陽光灑落的午後書房,暫時躲避現實的紛擾。書架上各種書籍都有,從《哈利波特》到《古文觀止》,從金庸全集到《我愛身分地位》,都是謝祖武的收藏。「我很喜歡念書,可以一個人不被打擾,書裡的韋小寶、郭靖、或妙麗、榮恩,所有書中人物都會陪著你,你不會孤單。」除了運動與看書,謝祖武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好奇寶寶」。最近不僅跟著年輕人學玩「抖音」,也參與各種社會實驗的影片拍攝,觀察時下社會的人心變化。甚至他還大方分享自己最近熱中「動物森友會」,最喜歡在上面釣魚、沒有人會管你,「我一個人在島上釣很多魚、很開心。」但隨即他又冷不防飛來一句,「不過玩愈久我愈覺得這遊戲是笑裡藏刀,上面的狸貓根本是貸款部經理!」無論是去運動、看書、或是嘗試各種新鮮事物,或是打開心胸讓他人走入自己的生命,謝祖武在50後的生命中,因為省思終老課題而重啟新的意義。「我們無法避免遺憾的發生,但可以減少遺憾。」用行動珍惜身邊的人、用行動充實日常生活,就是為自己的人生下半場寫下不會後悔的軌跡。原文:人生難免有遺憾!謝祖武:傷悲無用,不如珍惜相聚、多賺點錢、肌肉多一點
-
2020-08-16 橘世代.愛吃橘
免出國就吃得到!正宗韓式「米戚風」:芝麻米蛋糕、抹茶米戚風
用「米粉」取代麵粉!選擇用米粉替代麵粉做蛋糕,不用犧牲美味度,同樣也能享受到吃甜點的快樂。米蛋糕的材料組成簡單、選料天然,對於長者或是小孩子來說,健康無負擔,真是再適合不過了!《Ariel的米蛋糕》精選食譜動手做:你喜歡韓劇、或熱愛韓食,那麼你有吃過經典的韓式米蛋糕嗎?源自韓師正統技法的「韓式米蛋糕」,以「米粉、糖、鹽、水」為基礎,不同於鬆軟的戚風蛋糕的紮實磅蛋糕,以「蒸」的方式,做出鬆軟又有點Q彈的獨特口感,帶出蛋糕不同的風味。並由甜點名師Ariel老師分享個人獨特烘培配方,研發口感更濕潤易入口、造型更精緻的「米戚風」,在家不用出國就能做出濃濃韓風、不輸專業的氣質糕點喔。【第一道:芝麻米蛋糕】●材料蛋糕體:米粉 330g、黑芝麻粉 6大匙、水 220g 、鹽 4g、砂糖 43g內餡:黑芝麻粉 2大匙、砂糖 1大匙、鹽 1g 、水 40g●模具/分量直徑15cm圓形慕斯圈1個●作法1. 將米粉過篩至調理盆中,再加入黑芝麻粉混合均勻。2. 將鹽加入水中,攪拌均勻。3. 將水分次少量地加入米粉中,一邊加水一邊搓米粉。4. 搓到適合濕度後,將米粉倒入篩網中,準備過篩。TIP 測試米粉濕度:用單手捏一塊在掌心壓緊,手張開時如果米粉可以結成塊狀,表示已搓到適合濕度;如果沒有結塊,散開成小碎狀,就表示太乾,要繼續加水。5. 用手掌在麵粉篩上反覆畫圓,讓米粉篩進盆子裡。重複過篩2-3次,直到成為均勻細緻的粉狀。TIP 搓米粉同時,另外先在蒸鍋裡裝過半的水,以大火煮滾。接下來「加糖→入模→蒸」的動作要快,以免糖因水分結塊,而影響口感。6. 另外準備一個小鍋,放入「內餡」材料的黑芝麻粉、砂糖、鹽、水,用小火一邊加熱一邊攪拌,煮至濃稠狀,即完成黑芝麻內餡。7. 將砂糖倒進篩好的米粉中,用手指輕輕拌勻。8. 將慕斯圈擺放到蒸籠上,用手指鏟起米粉放進慕斯圈裡,填入至半滿時,將黑芝麻內餡放入正中間。TIP 由於竹籠容易發霉,建議於蒸籠底先鋪一層廚房紙巾,再鋪上蒸籠布。9. 用米粉將慕斯圈整個填滿後,再用刮板或名片刮平表面。10. 用拇指與食指扣住慕斯圈上端兩側,微微地朝左右轉圈,讓慕斯圈與米粉之間出現空隙後,輕輕地將慕斯圈往上抬起、移開。11. 完成後,放到已經加水煮滾的蒸鍋上,全程以中大火蒸。蒸25分鐘後熄火,最後燜5分鐘即完成。【第二道:抹茶米戚風蛋糕】●材料米粉 80g、抹茶粉 20g、牛奶 60g、植物油 10g、蛋黃 4 顆、蛋白 4 顆、砂糖 45g●模具/分量蛋型矽膠模10個 or 六吋圓形模1個●作法1. 將米粉、抹茶粉、牛奶、植物油、蛋黃混合均勻。2. 用球狀攪拌器先將蛋白打到發泡,再加入全部砂糖打發,持續打到七分發為止。拿起攪拌器時,上頭的蛋白霜會呈現小勾狀即表示完成。3. 將蛋白霜分次(約三次)加入作法1的麵糊中,以繞圈方式拌合,動作必須輕柔且快速。4. 將拌勻的蛋糕麵糊裝到擠花袋中,裝填到模具裡約九分滿。5. 模具外用耐熱保鮮膜包覆兩層,使其密封,避免蒸的過程中水氣跑進去,而影響口感。6. 完成後將模具放到蒸籠裡,全程以大火蒸。先蒸45分鐘後熄火,再燜5分鐘即完成。7. 取出蛋糕後趁熱將保鮮膜剪開(留意水氣避免滴到蛋糕上),移除模具即可。【豆沙擠花】1. 在咖啡色豆沙裡加入綠色色膏調色,並準備蒸好的蛋型米蛋糕。2. 擠花袋裝上多鋸齒狀花嘴,蛋糕上剪出一個小洞,把花嘴戳進去。3. 花嘴朝下後,一邊施力擠豆沙,一邊讓擠出的豆沙將花嘴往上推高。4. 擠到想要的高度後,先放鬆手的力道,再將花嘴拿起。5. 利用豆沙擠花將蛋糕做出仙人掌造型。6. 在另一個擠花袋中裝入白色豆沙,改用細圓形花嘴,在蛋糕上擠出一排一排的刺即完成。※作者介紹:洪佳如(Ariel),柯芬莊園品牌創始人,餐飲烘焙經歷12年。熟悉甜點、蛋糕裝飾,擅長利用裝飾給予甜點新的生命。致力於韓式擠花、糖霜餅乾、烘焙教學。本文摘自《Ariel的米蛋糕》,台灣廣廈 2020/07/10 出版|更多你所不知道的食物大小事。吃巧克力不怕胖?零罪惡感的減醣甜點 情人收到大喊「超貼心」!。每間都秒殺!日本職人、麵包冠軍,北部嚴選四家「個性化吐司」推薦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5 科別.耳鼻喉
慢性咳嗽別瞎治!專家建議:先了解惹禍根源
不少人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從罹患感冒之後,就引發嚴重的咳嗽,日也咳、夜也咳,一咳起來就像停止不了似的,每每咳到聲嘶力竭,甚至連喉嚨都咳啞了,沒想到一個多月過去了,頑固的咳嗽一直好不了,尤其清晨常常咳醒,嚴重影響睡眠。「為什麼咳嗽老是治不好?」這句話是許多久咳患者的心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咳嗽背後的原因相當多,很多症狀又都很相似,難怪有句台灣話俗語說:「醫生驚治嗽」,這也說明了醫師面對咳嗽病人的心情。咳嗽是身體必要的防禦機制,當人體的呼吸道受到外在刺激,呼吸道的神經接受器就會將訊息傳到腦部的咳嗽中樞,進而產生咳嗽反應,來清除刺激物。蘇一峰強調,咳嗽與氣管、支氣管與肺部有很大的關係,咳嗽本身是胸腔科的專長,但病人常常咳一個月以上,有時支氣管可能都已經形成慢性病變了,嚴重影響到後續的治療效果。氣管、支氣管與肺部是重要的呼吸器官,久咳不癒時,常是有重要的病因需要處理,有些咳嗽甚至會嚴重危及生命,因此,面對咳嗽應該要更慎重的處理。蘇一峰認為,最好在咳嗽的第一時間就去看胸腔內科,查出造成咳嗽的背後原因:1、細菌、病毒與微生物感染:通常出現咳嗽症狀時,還會伴隨發燒、體重減輕,也會有黃綠色的痰分泌物,嚴重時,更可能會咳出血絲痰,引發肺炎的話,恐怕會致命。感染黴漿菌就是一種容易造成久咳的頑固病菌,其實只要檢驗確定是黴漿菌後,對症下藥就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臨床上醫師很難第一時間就能夠判斷出是黴漿菌感染,往往使用其他藥物都對黴漿菌沒有效果,因此容易造成咳嗽一個月以上的情況;另外,結核菌也會造成咳嗽,更是國內的法定傳染病,症狀與一般咳嗽症狀難以區分,但肺結核較容易出現發燒、血痰、體重減輕等症狀,一旦確診之後,必須做好隔離,以免造成群聚傳染。2、氣喘:這可說是國內久咳很常見的原因之一,通常除了咳嗽之外,也會伴隨少量的痰。氣喘急性發作造成的咳嗽,多是感冒咳嗽之後,導致氣管變得敏感,而空氣污染也是引發氣喘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這類氣喘患者尤其在清晨更容易咳醒;或是在不可避免的空污環境時,也很容易造成氣管的敏感,造成咳嗽症狀的發生。3、鼻涕倒流:鼻腔或鼻竇因為發炎而產生過多的鼻涕分泌物,正常這些分泌物會往後流到喉嚨,一般不會有任何感覺;但當鼻腔分泌物變的過度黏稠,或是分泌量過度增加,就會讓人感覺有痰卡在喉嚨,喉嚨癢、常咳嗽,甚至讓患者常想做出清喉嚨的行為,這類病人尤其是躺著的時候容易咳嗽。4、慢性阻塞性肺病:咳嗽是一種慢性肺部發炎的典型症狀,易好發在長期有菸癮的人身上,因菸品中的化學物質長期刺激氣管造成支氣管慢性發炎,氣管與支氣管常呈現變形而影響空氣通過,肺泡也出現肺氣腫的病變,進而影響氣體交換功能,如果不接受治療的話,恐怕會窒息死亡。5、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慢性咳嗽相當常見,平常胃內食物主要靠下食道括約肌,來避免回流到食道內,一旦括約肌功能異常,就會造成胃酸或逆流,而造成食道與附近組織發炎。這類患者的咳嗽通常發生於躺下來準備睡覺的時候,且也常會合併反胃、打嗝、嘴巴有苦酸味、火燒心等症狀。6、肺癌:慢性咳嗽咳不停,少部分人是因為肺部腫瘤所造成,因為當腫瘤刺激支氣管壁或是阻塞到空氣進出的時候,就會引起咳嗽反應。7、神經過度敏感:有些過動症或妥瑞氏症患者,因神經過度敏感,因而導致不斷的咳嗽,這種情況需要接受精神科治療,才能改善症狀。8、藥物:臨床上有部分高血壓藥物,像是血管收縮轉換酵素抑制劑等這類型的藥物,它的副作用會引起咳嗽。如果患者必須長期服用,且還是一直咳嗽不止,最好跟醫師討論調整換藥,當藥物停止使用後,通常久咳症狀就會停止。9、吸入異物:一般人吃東西嗆到咳出來就好,吃東西時不小心嗆到,甚至把東西掉進氣管,或者熟睡放鬆時,口水跑到氣管,都會造成咳嗽不止。10、環境濕度:最適合氣管的環境濕度大約為50~60%,不管是太乾或太濕,都容易引起咳嗽,像冷氣房太乾,呼吸道黏膜水分蒸發太快,會降低自我保護的能力,然而太潮濕的環境,則容易孳生黴菌,造成呼吸道的負擔。11、空氣污染:部分慢性咳嗽患者是受到空氣污染的影響,空氣裡包括PM2.5等有毒物質,都會刺激肺部氣管,不過,這個原因則常常被大家忽視。★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8-15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癌可能不孕 民團首創資訊平台保生育選擇權
部分癌症治療可能導致不孕,但可能多數育齡癌友沒有足夠認知。癌症希望基金會首創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助年輕癌友取得生育資訊,及早選擇,不錯過生機。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王英偉日前在一場記者會指出,過去癌症病人的醫療較專注在治療疾病,可能忽略關注生育的議題。但隨醫療技術進步,台灣近6成癌症病人可存活超過5年,生育權逐漸受到重視。癌症希望基金會在2017至2019年進行「癌友生育決策之經驗與需求」問卷調查,蒐集179名育齡癌友意見。結果發現,近6成癌友完成治療後不排除生育,15%積極嘗試懷孕。但癌症治療可能影響生育能力,癌希董事長、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王正旭說,面對癌症衝擊時,癌友往往集中注意治療,難以事先想到生育議題,因而錯失決策良機,等康復後想到生育議題,可能為時已晚,造成遺憾。調查結果也發現,有約1成癌友後悔治療前的生育決策,其中與「後悔程度」有關因素包括癌後生育意願高、與醫護討論沒有得到滿足、治療前沒有做生育決策、生殖科介入低,甚至有人因無法生育而後悔接受癌症治療。有4成癌友也表達,生育保存資訊尤其不足。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黃富仁表示,育齡癌友在獲知罹癌時多半都因心情大受打擊,第一時間不會想到生育;有些人也直覺以為,跟生殖系統相關的癌症才會導致不育,但不只如此。黃富仁說,除了子宮體、卵巢癌、子宮頸癌、睪丸癌等,其他癌症,如位於腹腔或骨盆腔的手術治療、放射治療、乃至全身性血液及骨髓移植(如部分白血病、淋巴瘤患者),以及特定類別的化學治療、抗荷爾蒙治療(如部分乳癌患者)及標靶治療等,都可能影響生育。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說,化療藥物容易對生殖細胞造成影響,也可能導致荷爾蒙失調,造成停經或無法排卵;放射線治療也可能影響骨盆腔血管,影響胚胎血液和營養供給。曾令民說,研究發現,小於30歲的乳癌患者在接受抗癌治療後,有2成卵巢功能會受損;若年齡高於30歲,則受影響比例明顯增加,有42%卵巢受損。年輕型乳癌患者並不少見,曾令民表示,癌友不需要為了生育放棄治療,但若有生育打算,應在治療前評估並保存卵子,等治療後才設想的話,可能來不及。黃富仁表示,治療是否影響生育能力,與不同癌症、期別嚴重度和治療方式都有關係,除腫瘤科醫師應建立觀念、主動告知癌友;育齡病患若有計劃生育應向醫療團隊溝通、做好評估。癌症希望基金會提出「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分享衛教、癌友經驗和輔助決策,透過醫病共同把關,讓癌友在搶救生命之餘,也有生育選擇權。
-
2020-08-15 該看哪科.婦產科
治癌影響生育 護理師一句話助他喜獲麟兒
40歲傳勇8年前罹患白血病,當時剛新婚,突知罹癌心慌意亂,沒想過治療可能會不孕。幸好護理師主動告知,讓他及早儲精。今年小孩出生,傳勇特別感謝護理師一句話,圓滿人生。傳勇32歲那年突然身體不適,就醫檢查,發現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那時他才結婚9個月,新生活才展開就遇打擊,「怎麼想都覺得不可能是我」,心情震驚、慌亂。遇上了,只能迎面還擊。傳勇化療前,就先理了大光頭,宣示抗癌決心,還要抉擇是否冷凍保存精子,保留未來「生」機。傳勇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獲知罹癌時,第一時間心情相當紛亂,根本沒想到治療可能有不育風險,當然也不知道可以先保存精子。在住院期間,一名護理師進行例行訪問時得知傳勇新婚,且在育齡階段,主動告知可考慮保存精子。傳勇表示,罹癌時,想得都是如何保命、治療能不能成功;雖知化療會破壞生殖力,但也擔心,如果治療不順、一命嗚呼,保留精子又有何用?但如果沒有罹癌,生小孩是傳勇夫妻倆的人生規劃;傳勇說,為了保留一個機會,也要督促自己認真治療,且堅定信心,決定先存精,不要日後後悔。「生病的時候,每天都像走鋼索。」傳勇做完化學治療,才調養不到7個月時間,癌症又很快復發,且不僅得再化療,還要提高藥物劑量並骨髓移植,重啟一段辛苦的奮戰。在病情不穩定時,他完全不敢想生育的事。直到骨髓移植完成後5年的108年3月,傳勇身體都沒再出狀況,感覺病情已經穩定,才決定取出保存的精子並做人工生殖。經過幾番努力,今年兒子順利報到。傳勇回想,他陪太太進產房陪產,親眼見到孩子誕生,迎接新生的過程讓他情不自禁雙手顫抖。能經歷辛苦的抗癌路、順利重生,還有機會生育下一代,一圓傳勇爸爸三代同堂的心願,一切得來不易。傳勇說:「本來爸爸覺得要失去一個兒子,沒想到還能抱到孫子。」這一路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傳勇說,除了醫護的照顧,他特別感謝當初告知可以儲精的護理師,沒有她的提醒,不可能有兒子的誕生;也很感謝願意捐骨髓給他的善心人,善舉不只改變一個人的生命,而是圓滿一整個家庭。另一名癌友佩佩也經歷類似的狀況,2016年30歲的她剛新婚3個月,因例行檢查發現乳癌一期,讓她與先生都受到驚嚇,醫師建議要手術與放射線治療。佩佩搜尋資訊的過程中,發現癌症治療可能讓生育功能受影響,幾經諮詢生殖科的醫生,後來選擇保存成功率較高的冷凍胚胎,順利完成2個胚胎的培育後,持續接受乳癌的放療,並展開抗荷爾蒙藥物治療。「一開始罹癌什麼都不懂,幸好自己主動查詢獲知生育資訊,及時做生育保存,現在抱著寶寶覺得很幸運,盼能透過自身經驗幫助別人。」佩佩說道。癌症希望基金會提醒,隨著癌症存活率提高,許多年輕癌友在抗癌成功後,有機會建立家庭、生兒育女。但在面對癌症衝擊時,癌友往往集中注意治療,難以事先想到生育議題,因而錯失決策良機,在康復後留下遺憾。建議育齡癌友可向醫療團隊詢問,保有生育選擇權。
-
2020-08-15 橘世代.健康橘
新竹「樂活新竹 憶啟安居」走訪眷村探索動物園-打造失智友善社區
新竹動物園和眷村是新竹市民共同的回憶,新竹市衛生局巧妙運用這兩大元素,舉辦「樂活新竹 憶啟安居」一系列活動,招募失智友善天使,自本月26日起共舉辦8場次,當中「動物園大探索」及「尋找記憶美學」讓一般民眾在導覽過程更了解失智友善的意涵,成為能在社區內幫助失智症者的友善天使。全台失智症確診率僅3成,其中確診的失智症者約有7成4屬於輕度或極輕度,因生活功能尚正常,時常在社區走動。新竹市衛生局表示,民眾若在生活中多留心周遭狀況,就能幫助到失智症長者,而「失智友善」概念即是鼓勵民眾正確認識失智症,進而以同理心去面對病者,並適時給予幫助。為了讓更多民眾了解什麼是失智友善天使?新竹市衛生局將藉由動物園和眷村生動的導覽活動,帶領親子進入失智症的世界。新竹市衛生局表示,動物園是新竹市民的共同回憶,除了透過導覽讓民眾瞭解生命教育,還配合失智友善議題的解說,呼應「友善」亦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尋找記憶美學」則在眷村博物館進行,館藏承載銀髮長輩的兒時記憶,長者回到熟悉環境,聆聽生命故事的分享。其中,眷村博物館特別設計兩場次陪伴場,參與民眾可在對失智友善有初步認識後,與長者共同度過安靜的時光。想要了解失智友善天使更多資訊,歡迎報名參加「動物園大探索」及「尋找記憶美學」,活動全程免費,歡迎民眾踴躍報名參加。詳情可電洽 02-8692-5588轉6060蔡小姐或見報名表:https://forms.gle/KbtsBYTdAraczw6S6【延伸閱讀↘↘↘】。用藝術開帖「快樂處方箋」-8旬失智奶奶開畫展。失智症的10大警訊!與失智症拔河該學的一門課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