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5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生命
共找到
4185
筆 文章
-
-
2020-09-05 新聞.生命智慧
每次分別都是一次小小的死亡…金鐘影后王琄:死亡來臨前,盡興活!
「這個世界就是一間巨大的安寧病房,我們都在這房間裡,不是嗎?」豁達通透的生命觀,來自三度獲得金鐘獎的知名演員王琄的分享。10年前經歷父親從安寧病房離開的過往,她轉念笑看人生,精彩綻放。某天,生命無預警地被宣告了終點,快樂與疼痛,在時間的縫隙中流轉。看似前進,卻是為了所剩無幾的旅程倒數著。轉身,是為了更接近真實的自己。 我在倒數,那你呢? 不慍不火的話音,飾演得知自己罹癌的女教授,王琄念出這段旁白,在舞台劇《當妳轉身之後》,她一開始就告訴觀眾「我會死掉」。 她預知死亡,也預演死亡,最後,走向迎來死亡的那道光。 活著的概念,就是明白隨時會死 王琄本人比我們印象中的「金鐘演員王琄」看起來更年輕,更有精神!那是在鏡頭上顯老囉? 不,實在是她演繹的角色,軀殼裡都裹藏著老靈魂。我們要談安寧緩和醫療,替老、病後做準備,她全不忌諱,不僅是舞台上早已演練,現實生活裡,她亦真真切切走過與親人死別生離的幽谷。 「要談如何活著,對我來說,就是很清楚隨時會死。」死亡就在隔壁—經歷了劇場朋友離世,如同親近的友人吳朋奉驟別,以及6月6日綠光劇團工廠遭遇大火,「付之一炬也是死亡的象徵,提醒我,死亡與分離就這麼靠近,更要好好活著。」 幾歲才意識到想活得像現在的樣子?「40歲。」那時開始知道要自己找到快樂,一步步打掃梳理當下與過往。她說這是讓生命活得透明一點,「打從心底對很多事情不計較,說沒關係就是真的沒關係。」 這時,化妝師前來梳理她捲髮的弧度,抹上一道胭脂,抿抿嘴唇,王琄眼神一閃,就像舞台上的亮相,露出笑容請攝影師拍好看點,「今天的我永遠比明天漂亮,比80歲的我漂亮,只要這麼想,有機會就要留下美麗的樣子。」 這樣的她,也經歷過放下不快樂的歷程,決心要善待並原諒自己,才能創造更好更豐盛的生活。 「如果在死亡來臨之前,好好照顧過往對生命的怨懟,我相信,身體也能得到修復,或許就因此能減少生病、長年臥床的機會。」心理強健,你的身體會健康,財富也會順心俱足─就在40歲之後,王琄願意直視生命的脆弱,現在的年歲,才能發現自己的堅強。 重拾親密時光,把握機會道歉、道謝、道愛 「知道死亡一直都在,我選擇善待相遇的每個人。」心緒拉回10年前,王琄在安寧病房陪伴父親度過最後半個月。罹癌的父親,經急救恢復了心跳呼吸,但從此沒辦法開口說一句話。 從加護病房轉回普通病房,才是考驗的開始。雖然母親已早父親幾年離開,但當時有當軍醫的父親在,「一切有爸爸幫我們扛著,陪我們走過媽媽離開的傷痛。」現在躺在病床上無法言語的人換成了父親。 王琄憶及,還好醫護團隊讓他們三姊弟了解「安寧病房不會再做侵入式治療,是舒緩病人身體不適的緩和醫療空間」。 於是,她轉而說服當時還無法接受父親得放棄積極治療的家人,「爸爸曾經陪伴我們面對媽媽走掉的恐懼、對死亡的害怕,現在急救回來了,不應該讓他強忍插管的痛苦。」 她堅信,爸爸是回來陪他們準備好面對、接受死亡,「這是父親給我們無條件的愛。」在這段路途,不能再讓父親受苦,要陪他輕鬆走過。 生命的安排很奇妙,父親住安寧病房的日子,王琄的工作恰好都排開了,她理所當然成了能長時間陪伴爸爸的人。每天搭最早一班車到醫院,最晚一班車離開,「到現在我都很感謝有那段日子,讓我又變回可以躺在爸爸身邊撒嬌的小女孩。」 每天一見到爸爸,就跟他講話,「感謝他,告訴他我很愛他。」 王琄的父親曾擔任農耕隊隨隊醫師,有段時日,她也充當隨隊小跟班,「那時我就像爸爸唯一的孩子,獨占父親的愛。」跟父親培養了「革命情誼」,情感親密、濃厚,但隨著長大成人,竟然要到安寧病房,才重拾與父親獨處的時光。 有些時刻,爸爸躺在病床上眼光望向王琄,他說不出話,兩行清淚就這麼流了下來。「我對爸爸告解小時候不懂事,很抱歉做錯了什麼事,他沒法回應我,兩人對看,卻好像什麼都懂了。」 王琄點出,「人還沒斷氣前,我們不是都在安寧病房嗎?如果一直在這裡,又何須害怕?」 直視死亡,好好說再見 每天往返安寧病房的兩個星期,王琄至今仍感念醫護人員對病人及家屬從身體到心理的周到照護。「他們各方面都處理得非常好,讓家屬處在安心狀態。」她曾經問當時照顧爸爸的護理人員,為什麼會設想得這麼周到?「人走時要有尊嚴—這就是他們顧念的初衷。」 護理師希望病人在這段時間能更舒坦,特地去學習精油按摩,「順著父親呼吸節奏,為他放鬆肌肉。」嗅聞著安寧病房的噴霧香氛,王琄身心也變得更柔軟。直到那天晚上,醫師看父親即將彌留,請她家人都過來醫院。 三姊弟一個個輪流跟爸爸說再見。「我很感動的是,能在這個寧靜的地方,跟爸爸好好道別。」看著爸爸緩緩吸氣再吐氣,「最後他嘴角微微上揚,給我們一個微笑,在很溫暖的狀態之中,離開了。」 她很慶幸,沒有急遽面對生死交關的驚嚇,沒有聲嘶力竭的哭喊,這緩慢的過程,是給我們最棒的禮物。「面對死亡他也不流露恐懼;死去,也能這麼優雅。」在安寧病房裡,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病人有機會也有時間去眷顧家屬的心理狀態。 「這個經驗讓我有機會直視死亡,很美,不是嗎?」她自問,如果沒有這兩周的時間好好告別,父親給他們的禮物,收得到嗎? 安寧病房,是人生最後一個度假中心 「最後陪伴爸爸的日子,是極美好的時光;如果你的至親家人需要緩和醫療,我建議盡可能去接受這樣的方式。」 站在過來人的立場,王琄覺得這是一段她生命裡最不想錯過的光陰。「很多人面對至親病痛難當,遭逢生離死別與是否終止醫療的抉擇,時間往往急促到來不及思考。」若有一兩周的時間,病人能在安靜舒適的環境受到照顧,作為家屬,在心理上也能得到原本未設想的療癒。 王琄以為,理解生命的諸種歷程,是全民教育很重要的一環。「我們會因為理解而產生敬意,更重要的是,要離開的人,很清楚他要走,更能放心接受這最後的旅程。」安寧病房,是人生最後一個度假中心,「活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可以無所事事而沒有罪惡感,能這麼任性,多好!」 她也明白,無論病人或家屬,都有可能無法接受宣判進入安寧病房的事實,那都是源自「對於要說再見的恐懼。」王琄建議,民眾有機會就多去了解緩和醫療在做些什麼,「好好地看看他,摸摸他,反倒是在陪伴自己。」 在這兒能創造很好的陪伴記憶和經驗,「躺在那裡的人,多數時候只能被決定,但家屬卻有機會創造新的可能,你能跟病人說出過去不敢表達的事情,這都是為活著的人而做的。」創造美好的分離經驗,不留下遺憾,正是王琄真切的體會。 活得盡興,每次分別都是一次小小的死亡 「活得盡興, 淋漓盡致!」在《當妳轉身之後》王琄飾演的女主角已在罹癌後預知死亡紀事,「我們現在已逐漸能接受了解自己期限所在,而後好好生活。」 王琄自忖,現下看似隨心自在的她,祕訣無他,就是「盡興活」三字而已。「曾在書上看過,『每次分別都是一次小小的死亡』這句話,提醒了我要好好活!」這時她提出了非常有趣的比擬,「人還沒斷氣前,我們不都在安寧病房嗎?如果一直在這裡,又何須害怕?」 她的生死觀帶有浪漫主義色彩,「死神一直都在旁邊,最後要離開時,就是與死神共舞,對我來說,也是很私密、很值得珍惜的體驗。」 為了能跳出最優雅美麗的最後之舞,「今時此刻我們都要好好對待每個相遇的朋友。」人生走到最後,就是希望輕盈的離開,對吧?王琄拋下一個問號,笑著轉身離開。(本文摘自今周刊特刊)●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阿嬤最大願望是不插管,把握機會跟家人講話 生命走向終點,你想怎麼和世界道別?.40歲大關前,經歷妹妹中風、父親癌末,她從記者轉做諮商心理師─林靜君專訪.50歲以上的營養學!5個方法遠離「低營養」問題,預防肌少症、骨質疏鬆
-
2020-09-05 養生.樂活人生
想要活得漂亮?這6件東西妳趕緊丟掉!
什麼東西在丟掉的過程中,總是會有許多意外的發現與回憶,但不管丟掉什麼,清除生活多餘的東西,人生都會因此更美好。當你開始丟掉生命中的一些耿耿於懷的事,你會感覺很好,甚至頓時會有一種解脫的感覺。整理與丟掉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整理你自己的內心,以下便是女人一生中最應該丟掉的六件東西。丟掉家中雜物,清爽會帶來好事為什麼要丟東西?因為一旦你開始丟棄許多有形的雜物,新的推動力就會開始作用。把家中你不再用的東西通通丟掉,因為即使你將它放在家裡的某個地方,它還是佔了一個空間,而且還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情。不會再穿的舊衣服你不再穿的衣服丟掉了會讓你覺得很可惜,大家總是習慣繼續將舊衣服擺在衣櫃。試著將你不再穿的舊衣服丟掉,因為有些衣服已經太久,而且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你穿?將它們都丟掉,讓舊的東西離開,才會有新的心情重生。回憶以外的東西我們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是什麼樣的人,我們擺放在周遭的東西,會影響我們的許多思維,即使它平常看起來不會干擾我們的生活,但如果它還在那裡,它就是會影響我們。所以,女人就痛下決心,儘管扔掉吧!成功的經驗成功是一名差勁的導師,它給你的是無知與膽識,不能給的是下次成功必備的經驗與智慧。所以,別沈浸再過去的成功經驗裡,過去的成功不代表未來也能成功。跳脫過去你習以為常的思考方式與習慣,別倚賴過去成功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才是你該把握的美景。跟別人比較的想法跟別人比較,多半只會得到凸顯自己短處的結果,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試著思考你擁有的,而不是你沒有的,試著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羨慕別人擁有的美好。丟掉設限放開老舊制式的思考,永遠放開,好嗎?你隨時可以重新定位自己,只有你自己可以決定和設計你自己的角色、專長,甚至別人對你的看法。當你開始丟棄與整理,你會得到煥然一新的想法。從前認為婚姻相處的障礙或與只是一時看不透的瓶頸;從前認為家庭的陰影,或許也只是沒辦法與時俱進的困惑。不要強調你身後緊閉的大門,新的大門正在你前方為你敞開,從過去中學習,但不要住了進去。學會放下過去的包袱,你將會發現,人生可以每天都很快樂!每個人身上都擁有無窮的潛力,而我們能夠發揮多少,關鍵就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喔!
-
2020-09-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際特赦組織:全球逾7000名醫護人員染疫病故
國際特赦組織今天表示,全球已有至少7000名醫護人員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歿,其中又以墨西哥最為嚴重,境內超過1300名醫護人員染疫死亡。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經濟與社會正義部門主管柯布恩(Steve Cockburn)說:「任何醫護人員都有權在工作中得到安全保障,而這麼多人被迫付出最高的生命代價,簡直可恥。」總部設在倫敦的國際特赦組織指出:「疫情已延燒數月,墨西哥、巴西和美國等國醫護人員死亡率仍舊高的嚇人,而南非與印度快速蔓延的感染情勢凸顯出所有國家必須採取行動。」國際特赦組織指出,墨西哥確定染疫病逝的醫護人員已累計至少1320名,殉職人數「令人震驚」。還有若干國家的醫護人員染疫病歿人數相當高,包括美國的1077名、英國的649名、巴西的634名、俄羅斯的631名及印度的573名。國際特赦組織說,以上數據甚至可能是「嚴重低估」,因為許多國家並沒有正式通報染疫病亡人數。墨西哥詳細記錄醫護人員染疫死亡的情況,某種程度上解釋了墨西哥醫護人員的高死亡率。法新社報導,武漢肺炎爆發迄今,墨西哥超過61萬名醫護人員中已有9萬7632人染疫。國際特赦組織也表示:「報告顯示墨西哥的醫院清潔人員尤其容易染疫。」國際特赦組織指出,這顯示外包工作者的保護措施不足。
-
2020-09-04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好想當媽媽!女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可以懷孕生子嗎?
僵直性脊椎炎女性患者可以生孩子嗎?一名女性從大學時代開始因膝蓋痛而就醫,由於疼痛症狀斷斷續續,也就沒有積極就醫與治療,一直到了33歲才被診斷出是僵直性脊椎炎,到門診時已經是大肚便便、懷孕六個月,下背痛到幾乎無法忍耐。醫師提醒,年輕女性也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且會面臨懷孕、生產、哺乳的階段,配合醫囑好好就醫與用藥,控制發炎指數,懷孕過程會更順利。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許寶寶說,一般人以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都是男性,事實上,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不少,男女比例大約是三比一。不過,因為女性的症狀較為不典型,大多是肩頸痠痛、膝關節疼痛,而非典型的下背痛與腰痛,因此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很容易被忽略,平均延遲就醫達十年左右。年輕女性病患很快就會面臨進入生育期,許多病患都會擔心「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是否可以順利懷孕生子?」。許寶寶說,門診中,常見懷孕的女性病患。她曾接治一名26歲的女性患者,也是因為膝蓋持續疼痛兩個月而就醫,當時完全沒辦法走路,治療了一年,病患規律就醫,病情控制穩定,進入懷孕階段僅有輕微的下背痛,懷孕過程非常順利。另外一名女性,則因為平常症狀輕微,不僅回診也不肯規律吃藥,發炎指數沒有好好控制,骨頭已經出現輕微沾黏,等到懷孕下背疼得受不了時,才到門診求助。許寶寶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生育能力跟平常人一樣,是可以懷孕生子的,但是,建議在準備懷孕期間,就要先控制好病情,再準備懷孕。懷孕過程也會較為辛苦,下背痛的情況會稍微加重一些,周邊關節炎的情況反而會減輕。在用藥部分,第一線經常使用的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因為有抗凝血的功能,可能會造成出血,因此建議第一孕期和第三孕期應該盡量避免使用該類藥物,至於新的COX-2抑制劑就沒有凝血功能異常的風險。分娩時,可能因為薦腸關節黏合或骨盆附著點發炎,自然產時骨盆腔可能無法完全撐開,如果婦產科醫師評估,可以考慮剖腹產,不過,因為脊椎黏合,脊椎麻醉時可能比較難入針。進入哺乳期時使用新型生物製劑,乳汁僅微量藥物殘留,讓僵直性脊椎炎的母親也能享有親自哺乳的機會。許寶寶醫師簡歷:仰光第一醫學院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物醫學碩士經歷: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主治醫師大林慈濟醫院總醫師大林慈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華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專長: 1.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及血管等系統性自體免疫疾病2.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僵直性脊椎炎、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3.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關節疾病 4.肌腱炎、五十肩、肌肉酸痛症5.疼痛治療6.過敏性氣喘、鼻炎、蕁麻疹7.腎絲球腎炎、自體免疫性肝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免疫性間質性肺炎、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等器官專一性免疫疾病之免疫功能篩檢
-
2020-09-04 科別.精神.身心
睡很久還是累、上下樓梯會喘...你已是慢性疲勞!日本名醫「不疲累睡眠法」3解方
編按:當人體到了一個極限,就會為了保護身體而分泌免疫物質。但這種免疫物質雖能有效抑止病毒,卻會對大腦造成不良影響,造成慢性疲勞。你有這些困擾嗎?上下樓梯會喘、睡了很久還是無法消除疲勞、明明在減肥卻仍停不了暴飲暴食、常常為頭痛、暈眩煩惱、心情煩躁睡不好、累到一根手指都動不了...只要符合上述任何一點,就該來了解消除疲勞、身心變輕盈的祕密!日本名醫工藤孝文針對「不疲累睡眠法」提出以下3種解決方式。「睡了覺仍無法消除疲勞」的人,7小時的睡眠時間效果最好睡眠法:睡眠不足是造成肥胖的原因各位!你們曉得睡眠不足有可能是肥胖的原因嗎?一旦睡眠不足,「瘦蛋白」這個能抑制食欲的瘦身荷爾蒙就會減少,造成食欲變大。一般來說睡眠時間需要7小時左右。依不同年齡與季節,最適合的睡眠時間人各有異,但最少也要必須睡到6小時。而且,睡眠不足也是生活習慣病或憂鬱症產生的原因,必須要注意。此外,也有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以上會減少壽命的說法,所以最好也要避免睡太多。分段睡眠也沒問題!有時也會有無法獲得充足睡眠的時候。這時若能以分段睡眠的方式「總計睡滿7小時」,就能保持十足的健康。人類社會是在晚上睡一大覺的「單相睡眠」,這已是一般常識,但生活在自然界的野生動物一天之中會睡很多次覺,這樣的「多相睡眠」也是天經地義的。由此可知,我們人類若將睡眠時間分割也沒問題。重要的是睡眠品質。睡眠品質好的話,即使只小睡20分鐘,腦袋和身體的疲勞也能恢復。★給易疲倦的人來碗心靈雞湯:當天的疲勞當天解除。沐浴時間固定在睡前1小時前&微溫的水泡10分鐘體溫的升降能促進安眠人在睡眠之際,深層體溫會慢慢下降抑止代謝,進行睡眠的準備。這時,手腳的皮膚血管會舒張而將身體的熱度釋放出來。睡眠時手腳掌會變熱就是這緣故。於是乎,深層體溫下降幅度愈大,腦部的溫度也會下降,能讓我們比較容易入睡。因此,藉由沐浴先將深層體溫上升,如此一來下降幅度一大就能順利進到入眠模式。沐浴時機在睡前1小時左右是最為理想的。用微溫的水泡10分鐘左右最佳。水太熱或泡太久都NG!38度左右最適合熱水的溫度是刺激感較少的「微溫」感覺,建議大約是接近體溫的38度左右。若溫度過熱會刺激交感神經的活躍,有可能反而讓腦部更清醒,所以要小心水別太熱。應該有很多人為了美容而泡長時間的澡,但這樣也有可能讓體溫過高,所以不建議這麼做。身體感受到的熱度也會因季節有所變化,請依自己的肌膚感覺來微調水溫。.★給易疲倦的人來碗心靈雞湯:泡澡別只浸到背部的肩膀,而要浸到前面的胸部。 「右躺的姿勢睡覺」,像嬰兒一樣舒適酣睡防止打呼的熟睡姿勢起床時若感到「總覺得懶懶的」、「沒有熟睡的感覺」,有可能是在睡眠中打呼的關係。打呼不僅會妨礙熟睡,這個壞習慣也會阻塞氣管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所以必須要有因應對策。預防打呼最好的方法是「以右躺的姿勢睡覺」。側躺的話較能確保氣管暢通,不容易打呼。睡眠時無呼吸狀態的頻率也會減少,有這問題的人請務必試看看這方法。用右躺的姿勢睡覺,也能提高胃的消化能力以右躺的姿勢睡覺比較好的原因在於,胃的位置是朝向身體右側呈弧狀。身體沿著胃的弧狀橫躺,有助於消化的流動。也能減輕對自律神經的負擔,能夠保有優質的睡眠品質。睡眠中翻身是很自然的事,半夜改變姿勢也無可奈何,但剛要睡覺時請記得刻意往右躺。活用抱枕之類的睡眠用品,更容易確保氣管的暢通★給易疲倦的人來碗心靈雞湯:不理會打呼的毛病,不僅會老化還可能危及生命!書籍介紹書名:遠離慢性疲勞!消除疲累大百科:睡眠、飲食、習慣、工作、壓力,讓你整天不累的70個妙招作者:工藤孝文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20/08/26作者簡介/工藤孝文Kudo Takafumi福岡大學醫學院畢業後,至愛爾蘭、澳洲留學。回日本後,曾於大學醫院、地區醫院服務。現於福岡縣三山市的工藤內科從事地區醫療。專攻糖尿病、減重治療、漢方治療等,並以肥胖治療評論家、漢方診療評論家的身分,參與NHK《GATTEN!》、日本電視臺《世界第一想要上的課》、富士電視臺《真的假的!?TV》等節目。現為日本內科學會、日本糖尿病學會、日本肥胖學會、日本抗老化醫學會、日本東洋醫學會、日本女性醫學學會、日本高血壓學會、小兒慢性疾病指定醫師。延伸閱讀: 每餐吃糙米、鮮魚,竟然胖10公斤!醫師親身示範「限醣飲食」,1週瘦3公斤
-
2020-09-04 性愛.性福教戰
性愛要不老,照九九乘法做就對了
活得久、活得健康,這是每個中老年人追求的養生目標,在性生活方面,中醫及西醫看法相同,中醫師建議,不房勞過度,不耗腎傷精,才能延年益壽。泌尿科醫師則認為,中年之後,性愛不要勉強硬撐,建議定期檢測男性荷爾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醫師邱淑娟指出,變老是生命必經的歷程,關鍵有三,分別為「脾胃虛衰」、「腎氣虛衰」及「陰陽失調」。人體生長發育,以及維持生命所需的營養成分,都倚賴脾胃供給,如果脾胃虛衰、功能異常、供給減少,人當然容易變老。至於陰陽失調,也就是體內陰陽不平衡,這也容易變老。在腎氣虛衰方面,生長發育衰老與腎氣關係密切,腎氣如能保持強盛,就不易變老,連變老的速度也較緩慢,壽命較長;如果腎氣衰弱,就會提前老化,連帶影響壽命。如何保有充沛的腎氣?邱淑娟認為,過了65歲以後,應該「戒房勞」,以免房勞傷腎、耗腎傷精,建議每個月性行為頂多三至五次,千萬不要超過上限。高雄義大醫院大昌分院男性健康中心主任王起杰則提出男性「九九」乘法口訣,50多歲時,9乘5等於45,也就是每4個星期做愛5次。到了60歲,則是9乘於6等於54,每5周做4次。70歲以後,9乘7為63,也就是6周做愛3次。王起杰說,男性荷爾蒙的高低,與性生活息息相關,雖然年紀大了,應該減少性行為,但如果少做,甚至不做,除了影響兩人感情,還可能造成攝護腺結石,造成排尿障礙。王起杰列舉造成男性荷爾蒙下降的五大因素,包括三高疾病、缺乏運動、經常熬夜、壓力沉重、飲食過於清淡等。建議老年男性不要因為擔心膽固醇而不吃魚貝、蝦蟹、牡蠣等帶殼海鮮。養生延壽六大祕訣1.勤運動:養生需適度運動,安逸少動,將降低身體機能,容易罹病。2.暢情志:保持神智安寧、性情舒暢,則能少生疾病、身體健康。3.慎起居:起居有常,不要過度勞倦,應盡可能做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4.重視睡眠:睡得少乃老年人大患,建議睡飽七小時。5.戒房勞:避免房勞過度,才能延年益壽。6.節飲食:吃飯時間有規律,定時定量,不過飽或過餓、不過冷或過熱。邱淑娟強調,生命雖有規律定數,但要想活得好、活得久,就應該勵行上述六點,做到養能合道,就能成功養生。
-
2020-09-04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足」一不小心會截肢?這些觀念助預防
吳先生患有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得一直不好;由於經常宅在家裡,飲食、運動、用藥、複診不規律,足部起了一個小泡沒有重視,竟逐步發展到足部潰爛變黑,很快出現小趾壞死,血管及肌腱外露……,到醫院就診被告知無法保住小腿,需要截肢!後來輾轉打聽來到了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傷科就診,這時已經下肢缺血嚴重,足部壞疽、疼痛。仔細詢問病史後,該科徐楚江主任醫師團隊採用局部清創結合控制血糖,在清創後採用最新的骨水泥填塞技術+VSD負壓吸引聯合技術進行保肢治療,吳先生的右下肢終於保住了。「糖尿病足」不可小覷,吸菸是幫兇徐楚江介紹,近期在一個星期內還接診了兩位嚴重糖尿病足患者,均是壞疽感染(厭氧性細菌感染)嚴重,已經到了需要截肢的地步。足部的感染會隨著血流導致全身感染、敗血症等,危及生命。一旦明確感染無法控制,截肢是挽救生命的唯一選擇。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發的一系列足部問題,對於患者最直觀、威脅最大且最難以治療的,就是糖尿病引起的足部潰瘍和感染。尤其是合併糖尿病血管病變的足部潰瘍和感染。另外,還有一個普遍存在但很容易被忽視的危險因素——吸菸。吸菸加重血管的堵塞,促進血栓的形成,是糖尿病足發展、惡化的一大幫兇。徐楚江表示,糖尿病足很可怕,關鍵在於預防,在於防治。預防糖尿病足有三步糖尿病足的預防,首當其衝的就是嚴格控制血糖。如果已經是糖尿病患者,預防足部併發症則需要做到三點。第一,預防足部破損。足部破損可以說是“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做好足部的保護工作至關重要。尤其對於已經存在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者,這一點更為關鍵。這類患者很可能已出現破損,但自身毫無感覺。足部的保護工作需注意以下六點:1.做好足部檢查。每日必須仔細檢查腳上是否有細微的損傷,如擦傷、裂傷、水泡等,要特別注意檢查腳趾縫及腳底。2.要穿鬆、寬、軟的布鞋或透氣的皮鞋,避免穿涼鞋或高跟鞋。保持鞋乾燥,可同時幾雙鞋輪換著穿。3.每日用溫水及中性肥皂洗腳,水的溫度不超過40℃。絕對禁忌熱水燙腳!4.保持足部透氣、乾燥,預防腳癬。一旦發現腳癬,第一時間治愈。5.預防凍傷。6.修剪指甲、胼胝等時要嚴防損傷。第二,預防感染。感染是糖尿病足進展的真兇,也是能否保住肢體的關鍵。預防感染需做到:1.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足部衛生和鞋襪的衛生。2.避免甲溝炎、腳氣繼發感染的發生。3.糖尿病患者建議不要去沒有證照的場所修腳。4.一旦足部出現損傷,儘早就醫,切忌自行使用刺激性消毒液(如碘酒等)清潔傷口。第三,預防糖尿病血管病。充足的血液供應是機體抵抗外來入侵的關鍵,也是各種傷口得以癒合的基本條件。血管的通暢是糖尿病足外科治療首要關注的焦點。對於糖尿病血管病變的預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定期檢查下肢動脈。糖尿病一經診斷,即應完善下肢動脈超聲檢查,了解下肢血管情況。如下肢動脈血流通暢,在血糖控制平穩的情況下,建議每年行1~2次血管超聲檢查;必要時可行CT動脈造影或介入動脈造影檢查。2.避免足部組織受壓,要穿寬鬆的鞋子,襪腿不要勒得太緊。3.如果存在足部畸形,尤其是畸形導致足部局部受壓嚴重時,應予矯正。4.在控制血糖的同時,嚴格控制血壓、血脂,明確存在動脈硬化的患者,建議加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小劑量阿司匹林)。5.適當的運動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還能保持血管的通暢以及促進側支血管的建立。發現問題務必及時就醫徐楚江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發現任何足部問題,都必須及時前往醫院就診,千萬別存僥倖心理,更不要硬扛。一定要接受正規治療,千萬別信偏方。醫生的規範治療包括對皮膚破損的消毒、清潔治療、傷口的動態觀察與評估;感染的局部清創和抗生素的應用;對於血管病變的擴血管藥物治理以及應用外科或介入手段的血管重建治療等。根據糖尿病足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可選擇各種外科手術方法,採用單一或聯合應用的方案進行治療。(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9-04 橘世代.好學橘
為什麼90%火場命案死於5樓以下?消防員親授關鍵防災策略
「萬華50年公寓冒火 煙囪效應釀5死」、「名醫賴文德住家大火 婿女外孫5口相擁亡」、「台南磚造平房惡火 祖孫三代4死」2020年火災命案層出不窮...如何真正有效預防火災,著有《打火哥的30堂烈焰求生課》作者蔡宗翰專文解答:今年5月,高雄市三民區也發生一起五層樓透天厝火警,現場從2到5樓火舌濃煙不斷冒出。消防局動員大批救災人車全力搶救、架設雲梯救援,並深入屋內搜索。經一番搶救後,七人全數救出,但其中五人已無生命跡象,送醫均宣告不治。面對火災的來臨預防永遠勝於治療,然而又該如何真正的有效「預防火災」呢?透天厝火災發生率、死亡率均最高透天厝的空間形式面對火災,本來就有很高的災害風險。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台灣平均每四小時就發生一次火災。每年建築物火災的統計中,獨立住宅火災發生次數第一名,占約四成多,集合住宅火災第二名,占不到兩成。一個更驚人的數據顯示,火場的罹難者,有超過百分之九十,是死於五層樓以下的建築物,也就是透天厝、鐵皮屋及磚造平房等。消防法令規定,六層樓以上及一定規模的建築須依法「落實防火管理制度」及「裝設消防安全設備」,如此不只可以強化安全體質、防護建築物,也能夠提早偵測火災的煙與熱,發出警告,提醒人們快點逃生。而一般五層樓以下的住宅,並沒有法令強制要求。預防勝於治療重大傷亡火災後,每每看到媒體記者們迅速下了死亡原因是「鐵窗阻逃」、「沒裝住警器」...等新聞標題,不能說不對,但總感覺太過倉促、太過簡單化了。事實上,從無數火災案例歸納,任何一場造成傷亡的火災,背後的原因都是綜合性的,絕不會只有單一原因。聊到火災,一般人總喜歡討論在各種無論是真實的,或想像的火災情境下,如何利用各種技巧成功逃生?許多人似乎學會了「火場求生術」,就像練了絕世武功,能夠打遍天下無敵手,優游進出火場,如入無人之境。其實,在火災的整體防範策略上,「火場應變」或「火場逃生」是最逼不得已的,那代表你與死神終將一戰。那什麼是最高招的呢?就是從源頭,從一開始就不讓自己有陷入險境的可能。怎樣才能不陷入險境?就是做好火災預防的工作。預防勝於治療,每個人都會講,但做得到的人卻很少。在事前預防的部分,我們應踏踏實實地做好「防災五大策略」:不會燒、燒不大、早知道、跑得掉、救得快。策略一、不會燒火災預防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根本不讓火苗有機會燒起來」。所以第一步就是管控所有可能產生火苗的因子,讓火苗根本不可能產生,也就是「不會燒」。電氣因素是火災發生原因首位,約佔火災案件總數的30%。原因包括:短路(短路會使電流暴增好幾倍甚至幾十倍,使溫度急劇上升)、過熱、通風散熱不良、使用不當(未按規定使用,或忘記關閉電源)、接觸不良(接觸電阻過大,在接觸部位過熱)、積污導電、過負載、半斷線、漏電、靜電...等。而導致電氣火災的五大「慣犯」,包括延長線、夏天消暑電器、冬天保暖電器、室內配電線路(含保險絲)及神明燈。這些都必須特別加強注意。火災的源頭是火,所以第一步就是管控所有可能產生火苗的因子,讓火苗根本沒機會產生。策略二、燒不大百密一疏,總仍有意外,若真的意外起火,該如何讓小小的火苗燒起來後,不讓它變成「火災」?只有第一個策略顯然是不夠的,因此還要進行第二道防護,也就策略二:「燒不大」。「燒不大」的概念,就是要讓起火處周邊無足夠可燃物,就算火苗真的起燃,因為沒東西可以燒,火勢就「更不容易」蔓延擴大,甚至自己熄滅,舉例來說,把點燃的火柴棒放在柏油路上,因為沒有東西讓它延燒,就會自動熄滅。這就是第二道防線的目的:「燒不大」,可概分成二個面向:首先,避免堆放大量可燃雜物。我們應當避免在室內堆積不必要的雜物,當雜物減少,火苗一起,周遭沒有可以讓它延燒的東西,可以大大降低火災發生的速度,增加逃生應變的時間。第二、室內裝修使用防火材料。透過經防焰處理的材料減緩延燒速度,採用耐燃材料讓內裝儘量不燃化,藉以放慢延燒速度或讓火源自行熄滅,延長人員能及時逃生的時間。策略三、早知道當我們做好「策略一:不會燒」,避免任何火苗的失控,也做好「策略二:燒不大」,不讓火苗有機會擴大延燒成災,基本上到了這個階段,火災發生的機率已經降到極低。但料敵總須從寬,我們假設運氣偏偏糟了一點,可能是某天煮食一疏忽,忘了關爐火、可能客人來家裡作客後,煙蒂沒處理好...,總之,還是發生火災了,你該怎麼辦?「早知道」的概念,就是要縮短「發生」火災後到「發現」火災之間的時間,如果你發現火災的時間不夠早,再厲害的應變措施都是失效的,唯有「早知道」火災的發生,接續的應變行動才有意義。每個人家中「最重要」的消防設備是「住警器」,你該在房子的每一層樓、每個房間都裝設住警器,才能建構完整防護網。它就像古代戰爭時的烽火臺。發現敵軍(火災)後,啟動機制(警報),呼叫援軍(人們)。可以在火災早期,提醒正在熟睡或不知道火災發生的民眾,採取應變措施,減少人命傷亡。策略四、跑得掉做好前面提到「不會燒」、「燒不大」、「早知道」等三策略的努力後,接下來,及早發現火災後,該做什麼準備?我們一再提到,從人的行為觀點來看,火災造成傷亡的原因有二,一是發現火災太晚,二是初期應變錯誤。發現火災太晚已用「住警器」來克服,那初期應變錯誤呢?除了把握「見火就逃,濃煙就躲」的基本原則,但在你每天生活、休息的家這樣具體的場景中,我們要有更具體的做法,也就是製作「家庭逃生計畫」。在此不贅述家庭逃生計畫應如何製作(消防署網站可參考),我想強調它背後的三層意義:第一層意義,再次檢視前三個策略是否做到位。「不會燒」:掌握家中何處最容易發生火災,並調整用火用電方式。「燒不大」:針對家中燒起來可能最嚴重的地方,排除雜物、清空逃生動線、使用防焰或耐燃材料。「早知道」:確認該裝設住宅用火災警報器的房間都已安裝。第二層意義,讓各項應變行動(滅火、逃生或避難)具體化,包括:滅火器還應該增購配置在那些房間?火場情境是否經過充份模擬,當任何地方火災時,任何房間的人都能夠確知正確的逃生路線?是否落實每半年一次的練習,讓每位家人熟悉到閉著眼睛都能快速找到出口?也知道無法逃生時,那個房間可以關門避難?那麼,針對模擬外的狀況,是否就代表計畫趕不上變化,完全失去參考價值了呢?不,制定計畫的目的不是為了一步一步、照本宣科、毫無偏差地符合計畫,而正是為了應對突發變數,為可能發生的變化做出各個方面的資源準備。這便是計畫的第三層意義,縱使發生模擬外的狀況,因為你已事先完成了各方面的資源準備,你將更有能力判斷出正確的應變方向,並運用各方面資源來減低傷害。策略五、救得快最後一個策略,就是讓消防隊可以「救的快」。狹小巷弄違停已是長期的社會公共議題,許多老舊社區無足夠停車空間,週遭的住戶只能亂停,甚至有民眾為了圖方便、門前用障礙物(如花盆、三角錐等)佔用道路作為私人停車位,也有民眾架設遮雨棚,或者將牆外推,讓家中使用空間變大。當大家習慣了這種方便,平常沒事就沒事,當發生火災,不僅消防車無法進入執行任務,連救護車也難以通行。任何火災,消防隊都是以人命救援為最優先,其次是防止延燒及減少財物損失,如果有人命待救,那麼在跟死神搶時間的情況下,是「有機會」把人救出的,因此,消防隊的抵達能快一秒是一秒,抵達後救災速度能快一步是一步,而怎樣讓消防隊可以「救的快」,是最後一個我們可以努力的地方。火災人命傷亡其實很少跟消防人員「救災不力」有關,大部分是民眾的前面四個策略「不會燒」、「燒不大」、「早知道」、「跑得掉」做的不到位,並在火災發生時發現火災太晚,或是初期應變錯誤,才會導致傷亡。怎樣可以讓消防隊救的快?我們可以做到以下三件事情:狹小巷弄請勿違規停車及擺放雜物、切勿謊報火警及濫用救護資源、災害現場請勿圍觀干擾。如果你真的很想幫忙,可主動先將停放火場附近之車輛開離,或繞道通行禮讓救災車輛。最重要的一點,請相信專業,不要跳下去干預、指揮救災或指責消防人員。大樓、透天那個才安全?所以,究竟住大樓比較安全還是住透天呢?其實,重點不是在於住那種一定比較安全,因為火災的危險性,是從人住進去的那一刻才開始發生變化。人住進去會發生什麼事?不良的用火用電習慣、只顧美觀擅自變更防火區劃、消防設備年久失修擺著好看、暫用樓梯空間堆滿雜物...,火災的危險性就越來越高。安全,永遠都是最優先的考量。作者介紹_蔡宗翰經歷過莫拉克、凡那比風災以及高雄石化氣爆等重大災害,曾擔任許多重大火災的救災總指揮官幕僚;也是一名防災宣導教官,受邀至政府機關、民間團體、大專院校及公司等宣導防災觀念,擅長以災害情境模擬,輔以視覺動態的簡報技巧,深入淺出破解防災迷思。他同時訓練消防人員如何跟民眾用白話講專業,並引發聽眾動機、實際行動。2013年,更獲內政部頒發「推動災害防救工作特殊有功人員」。本文摘自《高雄透天厝火災5死》預防悲劇,先搞定防災五大策略!你所不知道的「火災」大小事↘↘↘電風扇擦掉灰塵還不夠!3種最容易引起火災的居家電器家中危機/萬年電器小心惹火上門 「6不」原則預防火災發生!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9-03 新聞.健康知識+
傳統的飲水機正在改變!疫情下如何保障飲用水安全?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美國市場調查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預估,從2019年至2025年,飲水機市場規模將以年複合成長率7.7%的速度增長。包括新冠肺炎、客製化需求、塑膠污染、飲用水的安全都使得飲水機的市場開始快速成長。你平時喝水都依賴便利商店買的礦泉水,還是飲水機?我們平常飲用的瓶裝水、瓶裝飲料的包裝是使用大量的塑膠所製成,但這些都是屬於一次性的塑膠製品,其實對環境造成很大的負擔。隨著人們對於塑膠污染議題的重視,飲水機的需求也開始增加,2019年12月,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EIA)以及綠色和平組織更敦促英國的超市要安裝飲水機以取代一次性塑膠瓶。英國各城市也正在著手解決缺乏公用飲水機的問題,例如倫敦就與英國最大水處理公司泰晤士水務公司(Thames Water)合作,將在2021年推出100座新的直飲台。飲水機市場快速增長,隨消費型態變化美國市場調查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預估,2018年全球飲水機市場規模為19.5億美元,且由於一些地區對於安全飲用水需求的增加,從2019年至2025年,飲水機更將以年複合成長率7.7%的速度增長!為什麼飲水機的市場成長速度可以如此快?隨著消費者的需求不斷變化,健康、安全、客製化的趨勢也出現在飲水機的市場中,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新科技的運用也隨之誕生,加速了市場的發展!減少接觸!用創新技術來面對疫情新冠肺炎除了對餐飲業、觀光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飲水機行業其實也不例外。有許多公用的飲水機就因此被閒置,好比說,台灣在疫情期間,為避免接觸感染,捷運站內135座飲水機就暫停使用,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也將轄區內643座直飲台列入停用的行列。而隨著有些國家疫情的趨緩,許多人也將回到工作崗位上,因此飲水機的衛生也變得至關重要。例如,飲水機制造商Canaletas已經開發了腳踏式以及感應式的飲水機,減少手部碰觸的接觸風險。同樣地,台南市消防局也在疫情期間與飲水機廠商攜手研發腳踏式飲水機,分別設計了熱水、溫水及冰水的腳踏板,供消防局同仁或民眾使用。此外,另一美國初創公司Bevi更因為疫情推出一項新的無觸控功能,用戶可以透過掃描機器上的QR code,就可以客製自己想要的不同口味的水,包括蒸餾水、蘇打水、加味水等。喝水不無聊!客製化需求讓水變得更有趣許多人都知道喝水的重要性,卻又總是覺得喝水很「無聊」,因此不斷尋找可以讓喝水變得更「有趣」。因此,飲水機產業也開始滿足消費者對於客製化以及個人化的需求,義大利飲水機、氣泡水機製造商Blupura行銷經理Debora Screpanti舉例,「用戶會希望水能夠符合他們的個人口味,像是更大或更小的氣泡等等。」且由於民眾的健康意識增長,在瓶裝水產業中,有些業者會開始加入維生素或礦物質等特定成分將水升級,而飲水機產業也預計將會跟進。例如,上述所提到的Bevi公司目前正在開發一種可以加入維生素、營養補充劑、或其他功能性成分的飲水機。水污染引發的技術革命此外,根據世界銀行2019年的一份報告指出,農業集約化、土地利用變化、氣候變化、工業化發展都是導致「看不見的水危機」的因素。例如,2014年,美國密西根州的城市弗林特(Flint)為了減少成本,不再向底特律的淡水處理廠買水,而是改用弗林特河的水作為水源,於2016年卻爆發4萬多名嬰幼兒發生鉛中毒的飲用水污染事件。這顯示除了未開發、開發中國家,已開發國家的飲用水污染更是讓人不得不注意到的問題。因此,為了解決水危機,當務之急是開發創新的技術來應對。例如,全球大型飲料生產商Cott Corporation的子公司DS Services在美國推出了一種運用物聯網(IoT)技術的過濾系統,稱為PureFlo,可以連續監控水質、過濾器的壽命、判斷飲水機是否需要維修。也越來越多飲水機製造商在機器中加入紫外線殺菌功能,英國食品飲料行業媒體《FoodBev Media》旗下的《Refreshment》雜誌也將紫外線水處理列為2020年的主要趨勢之一。縱觀上述,這顯示飲水機已不單單只是為了滿足民眾使用方便,功能性需求對於消費者的購買偏好選擇也正在上升,因此飲水機製造商也持續從消費者的生活需求來開發更多創新功能。不過,說到底,眼下最重要的還是飲用水安全!延伸閱讀▶英國的免費飲水站,改變人們購買瓶裝水的習慣▶取代水瓶、番茄醬包的生質包裝!可堆肥還能吞下肚的「Notpla」▶安全飲用水的曙光:生命吸管參考資料▶Four key factors impacting the water dispenser industry in 2020(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9-03 科別.一般外科
遭水泥預拌斬過 婦人12次手術保住右大腿
62歲王女士年初騎機車時,不幸與水泥預拌車發生擦撞,連人帶車捲進車底,被緊急送往台北慈濟醫院就醫,急診醫師穩固生命徵象後會診整形外科。整形外科醫師李京軒表示,由於王女士除骨盆骨折外,更有右側會陰部至右腳的大範圍嚴重撕脫傷,大腿骨外露,皮開肉綻,面臨截肢風險。透過抗生素治療、12次清創及植皮手術,三個月後王女士順利出院,復健養傷,且在半年後,恢復正常行走能力。撕脫傷(degloving injury)是指人體受到外力的劇烈摩擦,造成上層皮膚與脂肪層、骨骼脫離,多是工傷或交通事故等意外導致,另因老年或嬰幼兒皮膚較脆弱,撕脫傷的發生率也較高。李京軒說明,皮膚的血液供應可不同角度通過肌肉、筋膜、皮下脂肪,最後注入到表皮,然而,當撕脫傷造成血流行徑被阻斷,使皮膚缺乏血液時,便會導致組織壞死,極可能面臨截肢。李京軒表示,治療皮膚撕脫傷首要原則為保留皮瓣及保持周邊組織健康,盡可能減少任何感染風險與併發症。通常醫師會觀察傷口的血液循環狀況,以利抗生素能透過血液循環做到良好的感染控制;當創面逐漸長出鮮紅色顆粒狀的肉芽組織時,代表感染控制得當,這時便可進行下一階段的重建。以王女士為例,因傷口橫跨會陰部到整個大腿前側,創面大加上年紀體力受限,會先從感染較嚴重的部位處理,如會陰部、大腿內側及後側等人體易藏汙納垢之處,再觀察傷口有無感染或壞死徵狀,增加清創次數。植皮部分,王女士是以自體左側大腿、小腿和背部為供皮區,並以減少傷口面積為目標,從大腿下端、接近膝蓋位置等相對乾淨的部分先行處理,避免植上去的皮膚再次受到感染。歷經低血容性休克及敗血性休克,執行清創、皮瓣重建及植皮總共十二次的手術後,王女士終於順利出院,免於截肢危機。
-
2020-09-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白宮:不想被世衛限制 疫苗計畫要獨行
美國暗示可能在人體試驗結束前即緊急授權使用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後,引發關切,川普政府今天出面護航,並說為免於受世衛和中國影響的多邊組織所囿,美方將不與國際合作。路透社報導,白宮發言人迪爾(Judd Deere)聲明表示:「美國會持續和國際夥伴合作以擊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但我們不會被腐敗的世衛和中國影響的多邊組織所限制。」聲明說:「總統會不計代價,確保任何一款新疫苗會達到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在安全與效果上的標準,並將經完整試驗以拯救人命。」「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率先披露美國政府疫苗研發和分配的獨行計畫。在此之前,總統川普批評世界衛生組織(WHO)需要改革,說中國插手甚深,因此於7月初通知聯合國美國將退出世衛,並於明年7月6日生效。美聯社報導,已有逾150國加入由世衛主導的疫苗共享計畫COVAX,這項計畫能確保加入的國家迅速取得被視為有效的疫苗。世衛表示,即使政府已和個別疫苗廠商簽約,仍能從加入COVAX獲益,因為要是廠商生產的疫苗不成功,COVAX也能提供備胎疫苗。針對白宮表態拒絕在疫苗研發與配給上與國際組織合作,民主黨籍的加州聯邦眾議員貝拉(Ami Bera)表示,美國政府這項決定非常短視,且有礙終結疫情。貝拉在社群網站推特(Twitter)發文說:「加入COVAX是個能保障美國取得疫苗的簡單措施…無論是哪一國率先研發出。」他說:「獨行俠的做法,是讓美國甘冒無疫苗可用的風險。」反貧運動組織The ONE Campaign北美區主任哈特(Tom Hart)表示,美國政府這項決定加上退出世衛,代表美國已放棄全球抗疫的領導地位。他說:「此舉不僅危及全球數百萬人生命,也使得美國完全孤立於有效疫苗之外。」目前有數款實驗性疫苗已展開人體試驗,但都面臨最後、也是最大的挑戰-亦即疫苗確實有效的證據。
-
2020-09-02 科別.新陳代謝
胖到90公斤還有脂肪肝 新竹馬偕減重中心讓她半年瘦了三分之一
新竹一名何姓女子因工作壓力大導致生活作息不正常,加上氣喘問題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體重逐漸飆高至90公斤,常覺得頭暈無力、精神差,還有高血壓和重度的脂肪肝,再不改善恐出現肝硬化;台北馬偕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醫師何恭誠使用「腹腔鏡胃袖狀切除手術」,配合飲食調整與運動,僅半年體重就下降至58公斤,重度脂肪肝和氣喘問題也不藥而癒。減重手術最初是為了重度肥胖的病患提供新的治療選擇,後來發現減重手術對肥胖造成的糖尿病有很好的成效,近年來已將減重手術廣義地稱為「代謝性手術」。台北馬偕紀念醫院主任柯文清2006年將減重代謝手術的觀念及技術引進,創立減重代謝手術中心,2011年由何恭誠加入團隊努力至今已改變數百位病態性肥胖的病人的生命與健康問題。為讓新竹地區民眾也能享有醫學中心級的減重手術治療,新竹馬偕特別成立「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特別邀請柯文清及何恭誠自9月份開始至新竹馬偕駐診進行減重評估診療和執行手術,期盼將台北馬偕成功的手術經驗、完善的減重服務流程導入新竹馬偕。台北馬偕醫院指出,適合接受減肥手術的標準,包括半年以上內科療法減重失敗、BM大於等於37.5I,或BMI大於等於32.5且合併有因肥胖所導致的主要內科疾病、年齡屆於20至65歲間,不是因內分泌系統問題導致肥胖者、無主要精神疾病或藥物濫用者、無主要器官功能異常,且能接受全身麻醉及手術危險者。近年腹腔鏡手術已是減重手術的首選,目前常用的減肥手術包括袖狀胃切除手術、胃繞道手術,醫師會評估病患整體身體狀況。其中,胃繞道手術複雜度、困難度、風險較高,手術時間也長。優點是減肥的效果較快,也比較、不容易復胖,且有許多大型實驗證實,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治療具有卓著的效果。袖狀胃切除手術則是近年手術數量成長最多的減重代謝性手術。因難度不高,花的手術時間較短,且不會有術後營養不良的情形,藉由切除胃底部、減少胃容積及降低饑餓激素的分泌,可增加血糖調控功能,還有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成效。
-
2020-08-31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別讓醫護面臨「救誰」與「誰去」的考驗
自創院之始,做為一個醫院的管理者,提供給病人安全的就醫環境,就是我工作的第一優先。從硬體設施,如空氣的清淨系統?環境的清潔到侵入性儀器的消毒?醫材可否重覆使用、院內感染控制等都是我時時在留意的事情。在新冠病毒疫情來襲時,如何防堵病毒侵入醫院的作業流程又是另一個須要用心執行的工作。所幸,到目前為止,台灣在這方面還沒有什麼問題。不過,在歐美則沒這麼幸運,因為當初對於新冠病毒威力的輕視,導致疫情暴發,使得醫療機構措手不及,造成醫療崩潰。一時之間因防疫裝備及醫療器材的缺乏而致使醫界必須面對,呼吸器不足時,如何決定優先順序,或是,防疫裝備不完整時,應否讓醫護人員暴露於危險之中,而可能染病、甚至死亡等困境。至今在美國已經有約十萬醫療工作者染病,超過五百人死於新冠肺炎,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情。呼吸器不夠 怎取捨「誰先救」?所以,過去幾個月來,我就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當呼吸器不足時,什麼樣的病人有優先權的問題,似乎比較容易根據病人病情的嚴重性以及病人是否具備復原的體能來做決定。在我看來,比較困難的是第二個問題。在正常的狀況下,在醫療先進國家的醫院,口罩、面罩、手套、防護衣等裝備很少會有庫存不足的情況,偶然須要臨時採購也不會有問題。但是,這回,在一些歐美的醫院就必須面對缺貨的困境。確實,在病人危急時,趕去搶救病人是醫護人員的責任,在歐美的醫療現場,我們也看到在防疫裝備不完整的情形下,醫護人員仍然站在第一線守護病人,充分表現犧牲奉獻的情操。站在一個醫院管理者的立場,我會衷心感謝這些在前線衝鋒陷陣的醫護人員。防護不足 醫護有理由拒上前線另一方面,我不斷地在想,當我們不能提供醫護人員完整的防疫裝備時,醫護人員有沒有拒絕到第一線照顧病人的權利?當醫護人員向我挑戰時,我要如何處理?我瞭解在一般的情形下,醫護人員選擇醫療志業時,就許下全心全力守護病人的承諾。所以,儘管有風險,我相信只要防疫裝備完整,醫護人員就沒有理由拒絕站在第一線照護病人。如果醫院不能提供完整的防疫裝備,硬要醫護人員上前線,真的,很難理直氣壯。很高興美國醫學會(AMA)適時達成了共識,給了醫學會的立場,它強調面對像新冠病毒這樣的醫療危機時,儘管醫護人員可能要冒比平常更大的對於自身健康及生命的風險,仍然,須全力以赴。但是,針對少數特別危險的病人,可能導致醫護人員因而失去未來繼續照護病人的能力時,可以做不照顧這些病人的決定。國護理學會的説法更直接,它説,如果由於防疫裝備不足或無法提供適時檢驗,而對護理人員的自身安全缺乏保障時,護理人員可以不上工。物資超前部署 不讓遺憾發生個人認為,為了不造成病醫雙方的遺憾,政府應該超前部署,為未來可能發生的疫情做準備,由中央統籌必要醫療物資的儲備以應不時之需。
-
2020-08-31 橘世代.好學橘
從警30年為「初心」退休,如今成野生「博學家」!
11年前基隆市野鳥學會常務理事席平剛滿50歲,為了找回喜愛大自然的「初心」,決定在從警30年的當年申請退休。多數退休族生活悠閒,席平卻忙著四處享受大自然帶給他的驚喜,既跟著鳥會同伴上山觀察動植物,又報名海科館志工下海尋找海中生物,去年新買的新機車,才1年就騎了1萬4000公里。席平的父親是警察,媽媽在醫院工作,早年基層公務人員生活清苦,席平一直記得很小的時候,就要牽著妹妹去領取配給油米的場景。有次颱風天席家成為受災戶,但席平發現爸爸一直在外面幫別人,卻無暇照顧家人,因此對警察工作有微詞。只是因為沒考上大學,席平最後報名警校,還是當了30年警察,在刑事小隊長任內退休。席平說,從小就對種盆栽、養小動物有興趣。擔任警察期間,因為種了上百盆仙人掌,還曾接受聯合報記者採訪報導。到了符合退休資格的時候,他想起了年少時寫「我的志願」,立志要當懂星星月亮、懂昆蟲鳥獸、懂動植物的「博學家」,幾經思考決定退休,結束日夜顛倒的刑警生涯。席平是基隆鳥會創會成員,他說因為基隆人口數不多,無法再組織蝴蝶學會、蜻蜓學會,因此鳥會開的生態課程很多樣化,從中學到很多。基隆海科館成立後,他又報名當志工,並選擇沒在館內吹冷氣,而是得到海邊忍受艷陽、寒風的「潮間帶定期觀察」工作。過程雖然辛苦,但又向海科館「專家中的專家」學到很多。像以前只知海裡有魚、蝦、螃蟹,現在才知海底世界精彩程度,遠遠超過他的想像。基隆因為多雨,給外地人的印象是「烏烏、臭臭」,席平說,那是指早年基隆市區一帶的舊建築,其實在基隆要去山裡,要到海邊都很近,而且環境優美,生態豐富。1、20年來席平上山下海,四處拍攝各種動植物照片,並有系統的分類建檔。不管是提到陸地的鳥、蟬、蝴蝶、蜻蜓和螢火蟲,或是海中的魚蝦蟹貝、海蛞蝓和海兔,都能透出一張張美照供人觀賞。席平說,過去他問上一代早年的基隆生態環境,通常只能得到「鳥很多」的空泛描述,具體要說什麼鳥、多少隻又說不上來。現在他們這一代喜愛生態環境的同好,就是希望好好為基隆生態留下紀錄,不再空白。更多精選延伸閱讀↘↘↘退休人生3等份,1/3當志工,1/3給家人,1/3做自己73歲民間生態專家-退休後才開始學,門外漢變高手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3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殖民時期台南小鎮醫師吳新榮的故事,探討「不討賬就是最大的仁術」
【編者按】「醫病平台」非常榮幸能在專攻醫學史的郭文華醫師(陽明大學教授)的策劃下,邀請到三位醫學史學者由歷史的脈絡探討台灣的醫病關係,而張淑卿教授以其特長介紹台灣護理專業人員與病人的關係,更是難得。希望將來有更多醫學史學者加入作者群,使我們這專欄更多元化。1935年1月底,一位年輕的南部開業醫在日記裡寫道:「因為舊曆年尾,命令蟬兄(家裡長工)去討賬。」隔天,他又寫道:「今日討賬討無半鮮錢(半毛錢),白白了(浪費)車仔錢而已……」在習於健保的今日,很多人都忘了醫師曾經也跟其它生意的經營者一樣,必須直接面對消費者,也會有患者欠費的問題。收費問題曾是醫病關係的核心,不少論及台灣過往醫師的撰述中,都會強調「不討欠費」的仁醫形象。以知名的醫師文人賴和為例,王詩琅曾道:「懶雲(賴和)執壺以來,對窮人相當的照顧。例如他在每年年底,便將病患者所欠的舊帳焚毀。」 然而,除了彰顯個別醫師的仁心仁術之外,我們還能從欠費看到怎樣的醫病關係?有人可能會說,因為總督府重視西醫並壓制市場上的密醫與中醫,殖民時期台灣醫師普遍收入穩定豐厚,因此較能承受欠費。然而,這個論點又涉及到醫師收入有多高,固定開銷有多少等醫業細節。此外,早期台灣病患欠費的比例有多少?如果欠費比例高,難道不會影響醫師收入,進而影響其家人的生活?殖民時期台南小鎮醫師吳新榮的故事或許能提供我們一深入思考的資源。許多人可能知道吳新榮是台南鹽分地帶的重要文學家,卻不清楚他也是佳里的重要開業醫(就像大家比較熟悉蔣渭水的社會政治面及賴和的文學面,但不大清楚他們是怎樣的醫師一樣)。吳新榮生於1907年,1932年起在佳里開業,一直持續到1967年因病驟逝為止。除了勤於寫作之外,他也積極參與醫師社群,長期擔任臺南縣醫師公會及台灣省醫師公會的幹部。吳新榮留下相當完整的日記及豐富的隨筆,讓我們得以一窺殖民時期開業醫的醫業人生。早期小鎮醫師的醫業如何?一般來說,一天只要超過50名患者,吳新榮就覺得生意不錯,到了60至70名時就會相當忙碌。在2020年的今天,或許我們很難想像一天只看60至70名患者的醫師會有多忙碌,但殖民時期醫師普遍需要到病人家中往診,草地醫師的往診需求尤高且病家四散路途遙遠,看診人數有限。開業初期(註),吳新榮醫業基礎尚未穩固,曾有「北風狂來,飛沙扇面,征馬不進,收入足無」的日子。平均來說,草創時期平均一天患者數約為20名。開業三至四年後,吳新榮醫業地盤日趨穩定,便曾有一天看診逾百名患者,連五分鐘休息時間都沒有的忙碌日子,讓他感嘆自己「全日的生活都看患者及往診以外都無什麼變化。總言是生活的無色化、單純化,換言是生活無趣味化、非文化化了。」吳新榮1937年6月總收入為1,361圓,與同時期其它行業相較,的確相當可觀,也符合殖民開業醫收入豐厚的印象。如1938年吳新榮於日記中記載,其弟若進入保險業月薪為70圓,便可獨立生活。但1,361圓是總收入,尚未扣除其成本開銷。從整體收支來看,吳新榮醫業最重要的支出是藥品費,約占總收入兩成至四成。以1937年吳醫業高峰期來看,平均月收入為1012圓,扣除藥品費後約為687圓,這便是殖民小鎮醫師的醫業穩定時的好收入。除藥費外,另一值得考量的是僱傭成本,包括固定支薪的藥局生1至2名及長工1名,當中又以藥局生的角色較為吃重。藥局生主要工作為管理醫院藥局並調配藥品,有時也會代為進行部分醫療業務。以1940年為例,其醫療人力開支約為總收入2.4%,人事成本不高。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醫師會就住在病院樓上,醫務與家務間的界線並不明顯,因此女性家族成員也會協助醫院工作。如吳新榮的太太及妹妹都必須在醫務繁忙時,放下自己的工作或學業來支援藥局工作。這些「不支薪」的女性醫療人力付出難以量化,卻也是我們思考早期醫業經營時不可忽略的隱形成本。對吳新榮的醫業有了概要的瞭解後,我們再來看他如何應對欠費問題。自行開業前,吳新榮懷抱社會醫學的理想,認為疾病有其社會及經濟基礎,因此應以預防醫學為主,並廣設「大眾病院」來免費治療無產者。他主張「醫業國營」,認為醫業是非營利事業,應由國家主導分配醫療資源。自行開業後,在缺乏體制支援下,身為家族支柱的吳新榮必須負擔家人的生活開銷及弟妹留學日本的費用,開始為病家欠金所苦。1933年日記中記載:「欠藥錢的患者未免太久,今日已見三分之二,為之實收入不上十圓。」他在同年的一篇隨筆「一個村醫的紀錄」中,紀錄了欠費的兩種類型,一種是有能力卻故意欠費的無良者,另一種則是因貧困而無力負擔者。對前者年輕氣盛的吳新榮不會客氣,開業初期曾有三位日本官僚帶小孩來求診,事後不但沒有付費且在外抱怨其醫術不高明、設備不周全。吳便帶記者找上門去,取回應得的費用。至於後者,吳新榮有時受到家屬心意的感動會不計報酬盡力醫治,最後得到「二籠美柑」的回報。但有時吳也會考量病家的經濟狀況來調整治療方針,因為「最好的治療未必是最善的治療,時常開(台語的花費)到破產也買不得生命……」換言之,如果只因想要治好患者而讓病家傾家蕩產,且最終也不見得能治好,這對患者及病家來說真的是最好的嗎?開業初期飽受欠費所苦的吳新榮曾於1935年1月農曆年前,派長工向病家收取欠費,即本文開頭所引的日記所示。然而,即使派人催討亦無功而返,他自此決心不再追討欠賬:「自舊年至今年總被欠有2千圓,自今以後我們決不用討賬的方法,若有錢的人或是有良心的人自然他都來入賬,不用討賬這已是我們最大的仁術了。」對比前述吳新榮醫業高峰平均月入為687圓,「自舊年至今年總被欠有2千圓」則相當於三個月醫業興旺的收入,對新手醫來說實為不小的壓力。隨著吳新榮醫業逐漸穩定,日記中關於欠金的記載漸少,似乎收入已可承受欠費的壓力。但1939年2月舊曆年前,面對自己即將到期的種種欠款,他仍不免感慨「舊曆年末,習慣上要還清欠款,而累積這麼多病人的醫藥費,要全部回收看來也無望了」,甚至考慮要參加民間標會來渡過自己家庭的經濟難關。然而,或許也正因欠費問題嚴重,早期醫師無論是往診或宅診(在診間看病)時,都得仔細留意病人及病家的言行舉止及生活環境的蛛絲馬跡,設法看見疾病背後的家庭與社會及經濟條件,來綜合評斷什麼是「最善」的治療。這種對病患及病家的整體考量,是吳新榮經營醫業及醫病關係時的重要元素。而早期開業醫也正是透過對經濟無虞患者的穩定收費,來補貼因無力負擔藥費而可能欠費的貧困病家,並努力維持自身家族的正常生活,從而在地方上扮演資源統合分配的重要角色。在健保的支持下,今日台灣醫師們再也無須面對病患隨時可能欠費的壓力,以及後續是否追討(惡意/無心)欠費的(經濟/道德)難題,可以專注思考什麼是(健保支持下)對病人「最好」的治療,這定會讓青年吳新榮欣羨不已。但這是否也意味著現今以醫院為核心的診療方式已有某種「醫病不醫人」的傾向,不再如過往關注患者與病家的處境,間接導致了醫病關係的疏離與互不理解?當醫師的視線只看著螢幕上的處方,不再注視患者與病家的焦急神情時,是否在患者與病家的心中也失去了對醫師辛勞的疼惜與感謝?如何在確保某種「最好」的治療的同時,讓醫師、患者與病家能彼此理解並規劃出「最善」的方針,或許正是懷抱社會醫學的吳新榮所嚮往的理想醫業。註:對早期醫師往診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筆者另一篇短文〈病人絮語:往診與看醫生的場所〉
-
2020-08-30 養生.樂活人生
退休後往山裡去!詹偉雄:中年後別平凡得一塌糊塗,要讓身體爽過
編按:「人到中年,你該問自己,這輩子有沒有爽過?」資深媒體人詹偉雄,向我們提出這句直接的話。台灣的50世代,多半前半輩子照著社會期待的路線走,讀書讀得多,卻少了許多「身體」的體驗。他在退休後投入登山,從山中感受到言語難以表述的靈性、詩性的滿足,也參加搖滾音樂祭,淋雨再所不惜,從諸種新開發的「身體感」,一點一滴感覺到自己是一個新的人。真正的快樂是什麼?每個人的答案可能各不相同,被稱為「社會觀察家」的詹偉雄,過去擅長探究人類所建構的文明結晶:文化、音樂、美學設計。在退休之後,他花了更多的時間泡在台灣大小山岳裡,有時一待就是一星期、10天之久。為什麼會在中年之後迷上登山?詹偉雄的答案再簡單不過:「因為在山裡,能讓我擁有巨大的快樂。」最初的山林印象 來自閱讀與身體記憶詹偉雄的山岳啟蒙,最早源自於任職林務局的父母。「我從小就有身處深山裡的經驗,那個年代很多山區有管制,一般人進不去。」他至今對兒時所感受的山留有些許印象:「那個空間很吸引我。山很安靜、沒有人,空氣中的濕潤感、山間的雲霧,有一種遙遠、荒涼的感覺。」當時詹偉雄的母親負責管理局內的閱報室,他因而接觸了許多與山林有關的雜誌、圖書。從小擅長寫作,國中後成了文藝少年的詹偉雄,則是在散文、小說和詩集中認識台灣的山。「當年鄭愁予的詩很紅,但很少人知道他同時也是一個登山愛好者,還當過台灣青年登山協會的常務理事,所以他寫過一系列和台灣山岳有關的詩。」詹偉雄曾讀過一首名為《浪子麻沁》的詩,描寫一位出身部落、擔任高山嚮導的青年麻沁,某天忽然失蹤的傳說故事。——「他對自然空間的描寫有一種靈性,讓我感到非常著迷。」中年後親山的起點 無人的冰島旅行如此在成長時期和山岳緣分不淺,詹偉雄考進台大之後,也曾加入登山社。但隨後發生中美斷交、解嚴等時代大事,他的雜誌生涯從體制外做到體制內、後來也投入廣告、文化創意領域,登山這件事慢慢被推到心裡的一個角落,直到他準備退休。2012年,詹偉雄毅然決定結束掉手上經營的幾本小眾雜誌。「那個時候我對人跟人之間的相處有一種厭惡感,就想去一個沒有人的地方。」為何對人有厭惡感?詹偉雄笑說:「其實我一直是喜歡獨處多於和別人相處的人。我當總編輯的時候,最痛苦的就是穿西裝出席各種社交場子,沒事也硬要和別人哈拉找話題。」於是,那年詹偉雄和太太2個人用了10天,到冰島自助旅行。「那真是一個多數時間你很難看到人的地方,一個小鎮人口只有幾十人,小孩的學校可能離家有30公里。」因為太喜歡冰島,隔年詹偉雄又帶著2個兒子走了一趟。這次不僅是開車環島,還會停在一個定點露營個3、5天,然後到附近山區健行。「當時買了很多裝備,回來之後覺得放著也可惜,就從台灣的郊山開始走,慢慢進階到登山。」不是走入山中 而是讓山走入心中詹偉雄說,爬山對不同人來說,有2種樂趣:一種是登頂達成目標的滿足感、另一種是登山過程中的感受,他屬於後者。「登頂是一種可以量化、社會容易理解的成就,在山下可以跟別人比較百岳誰收集得多。但我從不認為登山是征服一座山,而應該是山允許了你。」比起單獨攀登一座山,詹偉雄更喜愛橫跨不同山區的「縱走」行程,因為沿途的地形、路線變化跟感受更為豐富。「在城市裡,你接觸不到太多自然,大多時候人待在冷氣房裡,可能連四季變化的感受都不太明顯;走入山裡,你才能感受到自然的存在原來這麼巨大,對照出人的世界裡,很多事物其實小得可以。」詹偉雄說,人在自然裡會感到自己的渺小,但感官卻會被放大、變得敏銳。「就算只是一片葉子、一道光線或是吹過身上的風,如果你的速度夠緩慢,都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神秘和詩性。」2019年,詹偉雄甚至在海拔3,422公尺的合歡北峰,主持了一場「高山讀書會」,導讀蘇格蘭女作家娜恩.雪柏德(Nan Shepherd)在二戰時期所著的自然文學經典《山之生》。「這本書的作者幾乎花了畢生的時間在探索一座蘇格蘭高地,她得到的不只是感官的體驗、更是超脫世俗的心靈自由。這感覺只有親自走入山裡的人才得以體會,即便走過無數次,在大自然的領域裡,永遠可以遇見無數的未知,那是一種感性的磨練,會讓身心都長出智慧。」山的美麗與危險 讓身體和心都打開對許多登山愛好者而言,山之所以令人著迷,另一層意義在於它具有一定的風險:美麗的大自然,可能轉眼間成為凶險之境。「因為身處可能有生命危險的環境,所以必須對它有全神貫注的敬意。有人喜歡輕輕鬆鬆走步道,到山頂拍張大合照,然後下山吃個土雞泡溫泉回家,那不是我嚮往的模式。」台灣的地質年齡只有600萬年,所以山都很年輕,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有268座,所以很容易遇到山高水深、腳下不遠處就是斷崖深淵。「那樣的環境,會喚起某種原始的本能,如果要追求是零風險的話,那上健身房、坡度調一下就好啦。」詹偉雄笑說。今年山齡邁入7年的詹偉雄,在今年有個目標:完成百岳。「我並沒有刻意設定這個目標,剛好今年數一數發現自己已經爬了87座,就想計畫把它完成。完成之後,我也還是會繼續往山上走。」為了培養登山足夠的體能,詹偉雄也開始減重健身。「身體的動作都要靠肌肉帶動,但脂肪沒有力氣、只有重量。身體太重就像背著沙包走路,會很吃力。」如今,他身形比過往精瘦結實不少,精神也好得多,算是意料之外的收穫。對於許多待在安全地帶大半輩子的人,要如何跨出冒險的第一步?「其實你只需要讓身體嘗到甜頭,就很難忘記。」他帶著身邊許多好友走入山中,幾年下來,有7、8成的人都「一試成主顧」,也開始愛上登山。別再只照著社會的期待走 找到過癮的那一味除了開啟身心靈的全新視野,中年之後走進山岳,讓詹偉雄的人生觀也有了變化。「以前你會認為,為了某件事情準備、計畫之後,就理所當然應該得到結果,但在山裡不一定是這樣。有時候你遇到天氣不好、身體狀況不好,就是得暫停、撤退,下次再來。」「現在我比較能在事情不如所願的時候接納它,甚至去感謝那個失落,因為那也是一種結果,或是因此看到自己的極限,下次也許再往前推進一點點。」詹偉雄鼓勵50+的讀者們,應該跳脫平日生活的慣性,活化感官的觸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想所做的事,大部分都是熟悉的,身體細胞有90%是沉睡的狀態。蘇格拉底有講過一句話:沒有檢驗過(examined)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我去爬山之後,慢慢覺得這個是指身體的體驗。」「我坦白講一句話,我們5年級生以上的,很多人這一輩子根本沒爽過!」「很多像我這個年紀的人,一輩子照著社會或別人期待的路線走,鮮少用自己的意志選擇或是用整個身心去感受過什麼,說白一點,就是平凡得一塌糊塗,沒有起伏節奏、沒有滋味。」作為資深樂迷的詹偉雄,就很推薦每年在日本舉辦的富士搖滾音樂祭(Fuji Rock)。「音樂節感覺好像是年輕人在玩的場合,其實在日本很多中年大叔都是年年參加,就是為了在365天裡,過3天他們平常沒辦法過的日子,或是緬懷年少時曾經有過的純真時光。」「要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得要喚醒自己的身體經驗,人生才得以追求各種變大、變得立體的可能。50歲之後是一個 reborn(重生)的時機,從內心深處,一點一滴感覺到自己變成一個新的人。」詹偉雄說。原文:退休後往山裡去!詹偉雄:中年後別平凡得一塌糊塗,要讓身體爽過
-
2020-08-30 新聞.長期照護
小心卡更深!專家:吃麻糬噎到千萬別用力拍背、喝水
老年人除了吞嚥嗆咳問題,也可能發生異物梗塞無法呼吸的緊急狀況。這時如果一旁有人會「哈姆立克」急救法,就有機會在異物梗塞第一時間應變,搶救人命。意識清醒時 哈姆立克救人、自救第一線消防救護員指出,較常遇見老人吃果凍、蒟蒻、粽子、麻糬等食品,因大口吞沒充分咀嚼,就可能造成嗆傷或噎到阻塞氣管。多數人第一時間的反應,會用「拍打背部」、「喝一口水」來幫助患者咳出異物。不過台南市消防局緊急救護科長謝榮仁指出,拍背、喝水的動作,有讓異物卡得更深更緊的風險,建議如果會哈姆立克法急救,第一時間就直接使用。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陳冠傑表示,哈姆立克法一般需要旁人協助,當患者發生異物梗塞,但仍可呼吸時,實施效果較佳。如果意外發生時獨自一人,也可嘗試以哈姆立克法自救。若因呼吸困難或年長無力,可利用身邊的桌角、椅背或樓梯扶手彎曲處,頂住肚臍與「劍突」(兩肋交接處)之間的位置,以身體重量協助擠壓,較能產生足夠氣壓幫助咳出異物。呼吸困難時 直接用心肺復甦不過許多異物梗塞常未能立即因應,患者很快因呼吸困難,呈現缺氧狀態。謝榮仁指出,這時即使打119求救,許多案例在救護車到達前,就因腦部缺氧停止呼吸心跳,進入所謂OCHA(無生命跡象)狀態,這時救護員就會直接強迫供應氧氣,並實施心肺復甦術CPR,不會採用哈姆立克法急救。謝榮仁強調,CPR按壓胸部除幫助無法自主呼吸患者呼吸,施力時產生氣壓經呼吸道向外,能產生與哈姆立克相同效果,搭配供應純氧,實務經驗顯示曾多次搶救成功。不過謝榮仁、陳冠傑都建議民眾應該學習哈姆立克與CPR急救法,一旦發生異物梗塞可以自救救人,家中有長輩的人更應學習。急救搶時間 避免缺氧腦受損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陳炳元也建議民眾學習哈姆立克法與CPR。他說,異物梗塞除了正確急救,因應速度更是關鍵,一般人缺氧5到10分鐘,腦部就會受損,如果當場不能嘗試急救、延後缺氧時間,等救護車到達可能為時已晚,即使救活也可能陷入永久昏迷,要靠插管維生。哈姆立克急救法又名腹部衝擊法、哈姆立克法,由美國外科醫師亨利·哈姆立克(Henry Heimlich)在1974年發表。在這之前,美國心臟醫學會、紅十字會的異物梗塞急救指引都是「拍背」,哈姆立克主張異物卡入氣管時,拍打背部會使異物卡得更緊、導致死亡。魚刺卡喉 找醫院處理最好至於另一常見意外是「魚刺卡喉」,很多人會煮魚給長者吃,可能發生魚刺卡喉。陳炳元說,他查閱國內外醫界,竟然都沒有一致的因應準則,更沒想到許多台灣老一輩深信的諸如吞飯、喝醋等「偏方」,在美國遇魚刺卡喉一樣流行喝醋,只是吞飯換成吞香蕉,也有很多人「現身說法」強調以此偏方成功自救。但因台灣多數地區就醫相較方便,兩種方式都不建議,不如直接送醫。陳炳元在急診有豐富處理經驗,認為盡快就醫通常不會有事,食道腸胃穿孔的紀錄極少。到院病人通常都覺得自己情況嚴重,因為消化道十分敏感,魚刺尖銳造成疼痛感強烈。事實上,一般患者到院時,魚刺多數已經到胃,等著強酸胃液幫助消化,但患者仍感覺異物在喉頭食道,其實多數是魚刺劃過的小傷。少數魚刺還在喉頭的,用異物夾、內視鏡就能取出。家有長輩 學會兩項急救法哈姆立克1. 急救操作者站在患者背後,雙腳成弓箭步,前腳在患者雙腳間。.2. 找出肚臍上方與胸窩劍突間位置,一手握拳虎口向內,另一手在外握住。3. 兩手環抱患者腰部「往內、往上出力」擠按,直到阻塞物離開呼吸道。● 當患者昏迷、雙手無法環抱住患者或患者為孕婦時,擠按的部位移至胸骨心臟處。● 若施救者力氣不夠,可利用身邊的桌角、椅背或樓梯扶手彎曲處,頂住肚臍與兩肋交接「劍突」間,以身體重量協助擠壓。心肺復甦術CPR許多異物梗塞常未能立即因應,患者很快呼吸困難,呈現缺氧狀態無法自主呼吸的患者,應直接實施心肺復甦術CPR。
-
2020-08-30 新聞.長期照護
老化讓食物容易跑錯地方 吸入性肺炎死亡率高達5成
今年二月,前總統李登輝在家喝牛奶不慎發生嗆咳,就醫確診吸入性肺炎,從此進入長達半年與生命的拔河,不幸在7月辭世。吞嚥功能退化,是長者會面臨的一大問題,嗆咳次數愈多,發生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愈高。避免嗆咳除了須在照護上多費心,更建議及早透過訓練,維持良好吞嚥功能,順利進食是維繫健康的關鍵。老年人吸入性肺炎問題,特別容易發生在長期臥床、吞嚥困難及糖尿病等患者,一旦發生吸入性肺炎,死亡率高達五成,不可不慎。人體老化 食物容易跑錯地方什麼是吸入性肺炎?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胸腔科主任李正雄表示,通常是指液體食物或膠體食物等,進入呼吸道造成發炎的現象。呼吸道原本是讓氣體通過、行氣體交換作用的地方,而人體設計精巧,呼吸的氣體與吃進嘴裡的食物,在前半段是同一個通道。為了避免食物進入氣管,吃東西時,氣管的入口就會因為吞入食物的動作而自然關閉。但有時候因為一邊講話一邊進食,或者因為老化造成這種機制不靈敏,使得食物誤入氣管;或是有嘔吐物從胃裡湧上來時,跑進氣管,都會嗆到,進而引發吸入性肺炎。相關症狀 可能兩天後才出現吸入性肺炎對氣管的傷害有兩種,一種是細菌性、一種是化學性,因為嗆進氣管的東西有細菌,進一步引發感染。而嗆入的食物或嘔吐物裡的胃酸,酸性相當強,PH值約1-2,會腐蝕氣管壁,屬化學性傷害,有些食物進入氣管後,也會引發組織滲透壓的改變,而造成化學性的傷害。李正雄表示,有些臥床的老人在嗆到後,症狀並不會馬上表現出來,可能要兩、三天才會逐漸出現咳嗽、喘、發燒等感染症狀,發展速度比細菌感染引發的肺炎慢,容易被輕忽。而為何有些人嗆到沒事,有些人卻會很嚴重,當然除了病人本身的健康狀況外,也與嗆到的食物種類與數量有關,如果是嘔吐物就比一般的食物嗆到要嚴重,而嗆到的東西愈大量,引發肺炎的機率也愈高。臥床、糖尿病患 都是高危險群哪些人是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群?李正雄表示,一般人嗆到後可以藉由咳嗽等動作,把異物從氣管咳出來,但若是長期臥床者、中風臥床者,因為進食不易,本來就很容易嗆到,再加上免疫力差、有糖尿病,就更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或是像巴金森氏症患者、失智症及漸凍人等,因為神經的退化,吞嚥功能差,也很容易嗆到,再引發吸入性肺炎。當吸入性肺炎從發炎進展到呼吸衰竭時,就必須進一步的插管、氣切,之後再惡化為成人呼吸窘迫症,此時,人體氧氣不足,全身的器官開始一一衰竭。而呼吸衰竭與呼吸窘迫都可能合併敗血症,此時只能給予器官支持療法,例如腎臟衰竭就洗腎等,李前總統最後就是進展到器官衰竭而過世。早期X光難判斷 須住院觀察李正雄表示,診斷吸入性肺炎,要了解嗆到的過程,病患可以自己說出嗆到的經驗或是由照顧者發現,同時胸部X光可以看到肺部感染的情況。他表示,早期的吸入性肺炎可能還看不到肺部受影響的情況,加上胸部X光又照不出異物進入肺部的情況,病人如果不願意住院觀察,醫師就會陷入難題,擔心進一步惡化。如果病人堅持返家,一旦出現發燒、呼吸急促,甚至意識不清的情形,就要立刻住院治療。而在胸部X光的檢驗部分,吸入性肺炎的表現與一般肺炎不太一樣,由於異物可能順著氣管跑到肺部兩側的下方,所以胸部X光會看到兩側肺部的感染,與一般多數的肺炎是單側肺部不同。反覆發生 肺部恐逐漸纖維化在治療方面,醫師通常會給予抗生素治療發炎,並給予氣管擴張劑及化痰藥等,協助排出發炎產生的痰液,如果呼吸衰竭再進一步給呼吸器,通常治療的時間需要二到三周。李正雄表示,對於比較年輕的中風患者(60歲以下),有可能會出現反覆的吸入性肺炎。發生後治療好了,但因吞嚥不佳,又再次嗆到,如此反覆發生,肺部因為慢性發炎可能逐漸纖維化,成為慢性吸入性肺炎,影響生活品質。
-
2020-08-30 橘世代.健康橘
「茹素」重建免疫系統-他50歲不醫美,欣賞皺紋年輪
種子音樂創辦人田定豐茹素20年,近期發行個人第9本新書「豐蔬食:超過200道你不知道的人氣蔬食料理推薦!」,分享各式各樣隱藏版的美味素食。身為5年級的他,外型凍齡宛如30歲年輕人,不少人誤會他是醫美常客,他直呼:「沒有,有人想叫我去試,但我沒試過,很多醫美診所叫我去做不要錢,只要幫他們寫文章,但我說我不敢。」他透露2000年因投資賠掉1千多萬,壓力大到圓形禿並暴瘦至50公斤,因憂鬱症導致失眠,日吞7顆安眠藥。經歷1年宛如行屍走肉的生活,而後因緣際會結識中國青海的喇嘛,到寺廟過著2周連洗澡都要到鎮上揹水、買柴的簡單生活,但著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回到最簡單生活方式,待了14天卻是一輩子沒享受過的平靜。」之後便養成茹素的習慣,也透過食療重建免疫系統,找回身體健康,長期吃素的他每天都會補充維他命B12,「吃素攝取會比較少一點,但其他營養吃素還是都可以攝取的到」。他每天早上都會跑步1小時、重訓1小時,「重量訓練背、手、胸部、腹部,做的很平均,因為我沒有想練很大隻」,並養成每天晚上12點睡覺、早上8點起床的規律生活。他自認很懶,保養品只有化妝水和乳液兩瓶,但每周還是會敷一次面膜,注重臉部清潔,早晚使用火山泥洗面乳做清洗,「我膚質比較油,所以喜歡把臉洗得乾淨一點」。田定豐輕撫自己的臉,笑說:「皺紋其實滿好的,代表歲月跟智慧的痕跡,我最欣賞像李察吉爾那樣,很帥!」但歲月不代表就是智慧,很多人年過30就不再學習,「那樣的老真的是身體老去,我每天都會看書,增長智慧、學習新事物」,他透露家裡有很高的書櫃,書櫃與倉庫的書籍超過1200本,某次才赫然發現光買書就在誠品書店消費累積100萬台幣。延伸/蔬食女神凍齡有術 堅持只吃食物的「原型」!延伸/年過四十仍青春 Gigi:每天攝取大量蔬菜還愛吃蒜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30 橘世代.時尚橘
40歲吳克群「瘦回30歲體態」就靠16:8飲食法 !
今年40歲的吳克群,出道20年將推出新專輯「你說 我聽著呢」,近期勤跑宣傳,外形「逆齡暴瘦」,甚至回到10年前的體重,他透露靠「16:8飲食法」,搭配每天拉筋、一周打2次2小時以上的籃球,hold住好身材。吳克群膚色相當黝黑,他透露從不美白,喜歡曬黑,「因為曬黑了看起來比較瘦、比較Fit」,過去更曾去醫美特別曬黑,膚況很好的他,每天早上養成用清水洗臉的習慣,並在化妝師的建議下,定期去做臉除粉刺。飲食方面採「16:8飲食法」,就是每天在8個小時內把三餐都吃完,剩下的16個小時不吃東西 ,「因為這樣瘦了很多,不熬夜也是瘦身的關鍵」,但凍齡最重要的撇步,是「持續運動」和「保持幼稚」,他說:「你的心理年齡和運動年齡會影響外觀,也就是自己認為自己幾歲是最大程度的會表現在外表之上,一定要保持幼稚、天真。」精選延伸閱讀↘↘↘年輕也要養生-企業家「自律行事曆」打造不生病體質凍齡13年!賀軍翔「不是天然瘦」維持體態有方法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2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頭痛就醫頭?及早就醫最重要
「醫生,我頭痛,請開頭痛藥給我!」「醫生,我腳痛,請開腳痛藥給我!」俗語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是一般人常見的習慣,也是目前醫療制度下常見的醫療行為。俗語說:「冤有頭,債有主。」事情出現端倪,一定有幕後原因。同樣地,頭會痛、腳會痛,也有其可能的原因,例如頭痛可能是高血壓引起,或感冒導致的鼻竇炎引起,也可能是腦部血管瘤收縮引起,也可能是頭部長了腦瘤引起,如果一味只求一時止痛,可能會誤了大事,等到頭痛其他症狀出現,再詳細檢查找出頭痛之因,可能就來不及了。又如腳痛可能是關節發炎引起,也可能是走路走太多導致肌肉酸痛引起,也可能是腰部椎間盤突出壓到神經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又如一般常見的腹痛,俗稱胃痛,有可能是胃發炎或胃潰瘍引起,這是真正的胃引起的痛稱為「胃痛」。但胃痛也可能是膽結石引起的,尤其飯後上腹痛或腹脹,很多都是膽結石;也有可能是胰臟發炎或胰臟長了腫瘤;也有可能肝癌太大了或肝癌長在左葉往下長,到了一定的大小,在胃的地方引起疼痛。因此,有病找醫生診斷,查出正確的原因,及早治療才是正道,一時的姑息或症狀治療,輕則延誤治療的時機,重則影響生命,不可不慎。●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台大家醫部醫師粘曉菁,9月5日(六)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於國父紀念館(台北市仁愛路四段505號)一樓演講廳主講「新冠病毒後的長壽健康要訣」,教您在防疫新生活中如何消脂保肝、防癌保健康,免費洽詢專線0800-000-583。
-
2020-08-29 橘世代.健康橘
哪些運動是你的菜?三大重點下手,試過才能找到最愛!
每當有人說:「我是個不喜歡運動的人!」台師大特教系主任姜義村一定問:「運動有千百種,你都試過了嗎?」姜義村的專長之一是「特殊需求者運動與體育」,他認為,不管是哪個族群、在什麼狀態下,每個人都能運動,都能找到你喜歡的運動。「當你只試過三種運動就下這樣的結論,就像走在路上遇到三個人都不喜歡,就說:『我這輩子不會愛上任何人。』是一樣的。」沒運動習慣者 找老手帶入門如果你是從來都沒有運動習慣的橘世代朋友,「有人帶進門是最簡單的,」姜義村建議,去找有好的運動習慣,或長期投入某些運動的朋友,而他從事的運動項目又是你不排斥的,跟著去運動,跑步、登山、騎腳踏車都好。其次,找健身房的課程和教練也是一個方式。很多人強調中年之後就要做重訓,以防止肌肉量流失,但是目前國內健身教練的證照紛亂,很難從證照看出教練的良莠。姜義村建議先去打聽口碑良好的教練,例如你的好友跟著某個教練10年,而且成效頗佳,就是一種品質保證。另外,健身房的品牌、長期穩定經營都很重要。訓練方式對了 不會運動傷害姜義村提醒,很多人認為「運動傷害難免」,其實是錯誤觀念。運動訓練過程只要方式對了、劑量調好、循序漸進、做個別化的仔細評估,是不會有傷害的,若你上課或跟著教練做訓練時受傷了,表示教練的專業度不夠,要趕緊換人。在千百種運動中,有沒有什麼運動特別適合橘世代族群?姜義村說:「沒有。所有的運動都適合所有的人。」幾年前姜義村就和弘道基金會一起修改棒球規則,讓65歲以上的族群也能樂在打棒球。即便是身體有殘疾也可以在課程的微調後,享受運動樂趣。不久前,姜義村帶著一群視障與聽障朋友上飛輪課,授課教練除了自身的專業外,還需要留意特殊族群的需求,例如帶領聽障朋友時,多一些詳細分解動作、說話時唇形更清晰。一堂汗水淋漓的飛輪課後,首度體驗飛輪的視障朋友心情愉悅地說:「飛輪比想像的好上手!」「上完課感覺很好。」「希望身體不要限制了對運動的想像,下次還要來上飛輪課。」養成運動習慣 再找適合類型姜義村提醒,每個人喜歡的運動不能只有一種,有運動習慣後,要進一步找到在不同情境適合的運動。例如以天氣分,天氣好時去騎腳踏車、天氣壞時可以上健身房重訓。以場地分的話,你可能在室內比較常打桌球、室外喜歡衝浪這類的水域運動;不同的身體狀態也會有不同的運動,身體疲累時,像瑜伽、太極這類放鬆的運動就更適合。如此一來,無論好天氣壞天氣、不管精力充沛或是身體疲累、處在春夏秋冬哪一個季節、當下是一個人或一群人,都可以享受運動。當你真的找到屬於你的運動,它就不是為了對抗身體退化、肌力流失的「不得不」,而會成為每日生活的嚮往。更多精選延伸閱讀↘↘↘。運動書法家 媒體人曾文祺跑出文字生命力。膝蓋痛可以運動嗎?訓練臀肌「護膝3招」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28 科別.消化系統
男子發燒多日全身酸痛 竟是肝臟遭細菌感染造成膿瘍
南投一名50歲男子原本以為感冒,但是連續發燒5天,而且全身痠痛,到南投醫院急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他感染肝臟膿瘍,安排插管引流並搭配抗生素治療,才改善症狀康復出院。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說,肝膿瘍是指肝臟受到細菌感染而化膿,可能會出現發燒、畏寒、噁心、腹痛、倦怠等不適,由於類似感冒,不易聯想到肝臟問題。糖尿病患者、膽道疾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是肝膿瘍的高危險群,但也有許多患者無法確定感染來源。肝膿瘍未即時治療可能會引發敗血症等併發症,危及生命。廖嘉宏表示,部分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治療後,會明顯改善,大多數人需要用引流法治療,若兩種治療方式還無法改善,就需要手術治療。電腦斷層影像中可看到患者的肝臟有一顆2.5 x 2.6x 3.7的膿瘍,以電腦斷層掃瞄確定膿瘍位置之後,再放置引流管將膿液引流出體外。透過電腦斷層定位,除了增加準確度,有效縮短與改善病情,也能減少開刀風險。肝膿瘍會有復發的可能,廖嘉宏提醒患者應遵循治療,勿擅自中斷抗生素治療療程,且需定期返診追蹤。另外也提醒糖尿病患者應穩定控制血糖,降低感染風險,若有不適應及早就醫,及早治療。南投醫院引進第二部多切面螺旋電腦斷層掃瞄儀,當患者在進行電腦斷層引流等治療時,另一部可同時為患者安排檢查。減少等候時間,使臨床檢查及醫療服務更有效率。
-
2020-08-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考量病患當下最需要什麼 不分宗教,用行動把愛傳出去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宗教信仰與生命末期」。一位長期定居國外的安寧病房志工描述一位家人在病人瀕死之際,還試圖改變其宗教信仰的行為,而指出「這些過度熱心者大概不會意料到他們一番好意的初衷,卻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我們邀請兩位精神科醫師回應,一位是篤信佛教,具有安寧緩和照護專長的背景,他認為醫療相關人員的立場是必須保持中立的,畢竟宗教信仰與靈性價值是每個人的權利與自由。在溝通協調的過程中,醫療團隊會盡力促進不同立場的家人,能夠去了解對方的善意,一起為正在受苦難的病人與家屬提供心靈的撫慰與照顧。另一位是篤信基督教,具有神學學位的資深精神科醫師,他也舉例說明幾位偉大的神職人員並沒有利用他們助人、行醫的有利時機要受助者受洗信教,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行動把愛傳出去。宗教立場的不同不應當影響尊重病人的心靈需要。德雷莎修女(Mother Teresa,天主教官方中文譯名為「德蘭修女」)奉獻她的一生為赤貧的人服務。她在1950年創立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2年後設立「垂死之家」(Nirmal Hriday)照顧在印度加爾各答街頭貧病者與瀕死無依者。她們不重視受助者的宗教信仰,只把注意焦點放在需求的急迫性上。只有當受助者詢問宗教方面的知識或者信仰方面的問題時,才會提供說明。德雷莎修女在2016年9月4日由現任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梵蒂岡主持策封她為「加爾各答的天使(Saint of Calcutta)」。德雷莎修女在未被封聖前曾說過:「若我有一天成為聖人,我定會是『黑暗』的聖人。我將長時間不在天堂,而在地上為活在黑暗中的人亮起他們的光。」天堂與地獄不是由宗教儀式決定,德雷莎修女受洗又被教宗封聖,但是她不想待在所謂的「天堂」。德雷莎修女的行跡值得過度強調受洗進天堂的基督徒借鏡省思。另一位傳奇人物史懷哲醫師、牧師,擁有醫學、神學、哲學及音樂四個博士學位。他的大半生都奉獻給非洲,在加彭的蘭巴倫行醫。他去非洲原本是為傳教,但是因某種原因,他終其一生只用醫療「傳教」。還有一位日本牧師井上伊之助,他的父親來台灣參與製造樟腦工作,而在花蓮山上部落遇害。於是他決心來台灣向原住民部落傳教。從他1911年抵達台灣到1947年二戰結束後被遣送回日本,前後在台灣約36年之久,日本政府禁止他向原住民傳教,只准他行醫。這期間他的長女、次子及次女還病死在台灣。上面所舉三位神職人員雖然沒有用言語傳教,也沒有利用他們助人、行醫的有利時機要受助者受洗信教。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行動把愛傳出去。從人的角度看,他們的處境似乎很不理想,甚至像地獄。可是他們以具體的愛,讓生活在黑暗中的人看見光。他們用愛照亮每一個可以找到的「黑暗洞穴」,使地獄變天堂。2004年我參加一個去日本九州的旅行團。這趟行程主要是參訪長崎附近,在日本幕府時期,基督徒受迫害的事蹟。日本幕府迫害基督徒的電影「沉默」,就是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於196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我們拜訪當年被釘十字架之基督徒的紀念碑雕像,也去看附近當年基督徒隱躲的小離島。其中有一件展示品讓我一直印象深刻。這件展示品從一面看是聖母瑪利亞雕像,但翻轉過來時卻是觀音像。在當年幕府政權逼迫下,有些人為求活命,只好表面唾棄基督信仰,但內裡仍然維持原本的信仰。政府會不定時派人到他們家突擊檢查。這些家庭平時供奉聖母瑪利亞雕像,一遇突擊檢查,立刻將正面改成觀音。這件事情說明宗教信仰要發自內心,不宜使用其他方式去操控。目前台灣有不少醫院提供場所給宗教團體當作祈禱室、佛堂的功能性空間。有些醫院也有宗教關懷師、信仰團體志工協助需要的病患、家屬。這些措施乃是肯定靈性層面對健康照護的正面功能。這些信仰團體人員在探訪時,最優先考量的是病患當下最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你信什麼宗教或你需要接受某種儀式」。探訪時需要小心,避免在有意無意中推薦談論探訪者自己或家屬請託的宗教信仰(除非病患主動提出要求)。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出於善意,但從倫理的觀點,這樣做仍有乘人之危之嫌。筆者最近以「物質成癮與處遇」為題講課。課程中曾向學員推薦觀看大愛電視台錄製的影片「把愛傳出去」。影片內容介紹美國鮑得勝牧師夫婦長期在花蓮幫助走投無路成癮者戒毒的「主愛之家」的故事。佛教的傳媒為基督教牧師的救人事業做衛教宣傳影片。雙方把焦點放在如何幫助成癮者,將快要在毒品洪流中滅頂的人拉拔起來,而不是該皈依基督教或佛教。正在為重症病患的宗教信仰操心而心煩意亂的家屬也許應該多看看這幅雙方合作,出於愛與關懷的美麗畫面。真愛是能包容一切的。
-
2020-08-28 橘世代.好學橘
全台第一退休勝地 一場「不老革命」正在發生中...
蘇帆海洋基金會座落於花蓮壽豐鄉,長期推廣海洋教育不遺餘力,希望台灣人既生長在四面環海的島嶼,能更親近海洋、向海洋學習。2013年受到「不老騎士」的啟發,推手蘇達貞教授相信,既然能有不老騎士、當然也能有不老水手!他召集銀髮族參與「不老水手」活動,帶領銀髮族划獨木舟、勇渡清水斷崖;2017年,9位不老水手及5位平均年齡20歲的夢想水手,親手打造竹筏、經歷周密的訓練與準備,完成「南風再起」計畫——接力划船往返日本與那國島的創舉。2019年是「不老水手」計畫的第七年,許多曾參與活動的不老水手在壽豐鄉鹽寮村悄悄聚集,開始一場「不老革命」。「退休勝地」該具備什麼條件?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八年前成立於鹽寮村海邊,蘇教授回憶,他選擇此地為基金會的基地後,讀到一篇文章討論退休好去處,分析交通、氣候、物價、休閒環境、醫療水準等因子,將面朝大海、青山環繞的鹽寮村評選為全台退休勝地第一名;然而,蘇教授後來查詢人口資料,發現當地平均壽命僅70歲,遠低於台灣平均,可見「全台退休第一名勝地」名不符實。蘇教授走訪日本北海道夕張市、日本長野縣佐久市兩個以長壽聞名的城鎮,希望了解他們的不老之謎。他發現,夕張市雖然醫療資源缺乏,但人民重視自主健康管理,不僅罹患疾病的比例低、且大多數人都能在家安老,不需要依靠醫療資源照顧;而佐久市則擁有經過長期耕耘、建立起的社區醫療照護網路,當地農民深諳自身保健之道、社區互助關懷的風氣興盛。這兩個地方與想像中的「退休勝地」大相徑庭,它們不富庶、沒有充沛的醫療資源與長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對健康管理的重視、終身勞動及互助風氣,蘇教授認為這才是長壽安老的秘密,希望把這個理念帶回台灣實踐,發起「不老革命」。「健走」走出第一步 打開銀髮戶外生活的大門今後鹽寮村的蘇帆基金會,除了帶領人們親近海洋,更要成為不老革命的基地,希望透過實際的行動影響更多人。蘇教授表示,不老革命是個理念,簡而言之,就是走出舒適圈、回歸自然。對於習慣都市生活的現代人而言,走出舒適圈可不容易,但一直待在舒適圈的結果,就是舒適圈不斷縮小,就像有些高齡者抗拒走出戶外,最後舒適圈縮小到只剩自己的家、甚至自己的房間那樣的立錐之地。以走出舒適圈、迎接不老人生為理念,2019年六月,「不老革命」跨出第一步,帶領長輩拿著「健走杖」上山下海,離開舒適圈、進入「學習圈」,「我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希望他舒適圈能夠越來越大,擴大到最後,整個自然就是你的舒適圈。」一般印象中,拐杖彷彿是一個年老衰弱的標記,蘇教授表示,他們將健走杖定義為一個運動器材,讓剛開始接觸戶外活動的銀髮族更有信心能去登山、越野、溯溪,也更加安全。除此之外,對於初來乍到的長者,也會提供體能測量與評估,讓他們了解自己的程度,也提供如何增進體能的個別化建議,如此長者更能放心走出戶外、開始探險。地方創生小旅行 散播不老革命種子為了鼓勵更多銀髮族走入偏鄉,體驗回歸自然的生活,基金會進一步推出「花蓮地方創生小旅行」,參與者可以透過參加小旅行,體驗如何實踐「一日農夫,一日不病;一日水手,一日不老」的生活,「一日農夫」著重於體驗農耕勞動,「一日水手」則透過水上活動鼓勵長者追求夢想。除此之外,小旅行中也透過食衣住行育樂等面向,讓參與者了解如何透過回歸大自然,在生活中實踐不老革命。「當食衣住行育樂都跟大自然在一起,退休生活就不需要很多財富!」蘇教授談起曾看過一些文章,鼓吹需要存幾千萬、並妥善理財,才能安心退休,「你可能很難相信,許多住在花蓮的人,這一生存款沒有超過五千塊,但他們都過得很精彩。」在飲食方面,鼓勵人們吃食物、不要吃食品;衣著簡單,除非必要,否則儘量赤腳或是穿拖鞋。居住方面,只要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就能安居,行則是依靠雙腿,即可日行萬里。而關於育與樂,大自然中就有無盡的知識與樂趣,讓人慢慢探索、持續學習。「這樣做以後,每天耕田種地、追逐夢想,沒有時間生病,也不會變老。人生不老不病,就只剩下活得很精彩、死得很輕鬆。」這樣回歸自然的生活理念,無論身在何處都能進行,蘇教授希望透過「花蓮地方創生小旅行」散播這個概念的種子,銀髮族可以來花蓮體驗,再把這樣的生活態度帶回自己生活的地方,創造新的奇蹟。蘇帆海洋基金會官網可以看到小旅行的相關資訊,蘇教授進一步表示,小旅行都是客製化的活動,會依照參與者的背景與需求調整內容;若希望體驗不老不病的生活模式,可以聯繫基金會窗口趙可登(0975-195507)聯繫。百歲人生,互助關懷、不老不病蘇教授細數曾經的不老水手們,是如何過著精彩的生活,同時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除了持續冒險,也鼓勵更多長者動起來、走入海洋與山林。營造一個互助關懷、互相照顧的社區,是「不老革命」的遠程目標,比起長照,蘇教授認為更應該讓銀髮族互相照顧,除了互相認識、知道彼此的需求,也因為有互相照顧的責任在身,更會加倍注意自身的健康。「互助式的醫療、群體式的生活是不老革命很重要的概念,所以我希望是很大的一群人,一起來做這件事。」根據2019年內政部公布的統計數字,台灣的平均壽命是80.7歲,平均壽命逐年上升,在未來,百歲人生可能是稀鬆平常;然而,平均壽命延長,不代表能自由、健康終老,一樣活到百歲,有人纏綿病榻,需要別人時刻照顧、有人仍在耕地與衝浪,能獨立自主。在人口高齡化趨勢下,長照資源供給永遠趕不上高齡人口增加的速度,「年紀大了就要被照顧」不再是唯一的選項,來鹽寮村住幾晚吧,當個水手、農夫或是獵人,探索百歲人生的新可能。本文摘自《安可人生》【更多退休精選延伸閱讀↘↘↘】。退休重生!朱全斌:「生命的最後一段,我要讓它完全屬於我。」。人生舞台從退休開始/設計下半場藍圖:安可職涯不是夢
-
2020-08-2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醫師世家遇病也慌 2歲發燒過度治療險致命
小時候生過一場不知名的大病,進行了長時間的治療,家人在無助時,什麼療法都嘗試,但來自大家庭的愛卻差點成為壓垮兩歲孩子的「稻草」。疑似過度治療反而造成胃潰瘍、致命的雷氏症候群。最後是擔任小兒科醫師的親戚一句「我們讓他自然好吧!」讓我奇蹟似活下來。兩歲那年,我原本是活蹦亂跳的孩子,一夕之間,突然病倒,爸媽帶著發著高燒的我四處求醫,卻沒有任何一個醫師能找出病因。「雖然我家是醫師世家,但當父母跟當醫師是不一樣的。」愛子心切,好怕我燒過頭、有後遺症,不只爸媽措手不及,大家庭成員都慌了。太多治療病情變更複雜我在多家醫院接受各種治療,展開了由抗生素、點滴陪伴的日子,家人們也踴躍幫忙,開始推薦各種療法,「中藥、草藥當然不會少,甚至曾經吃過犀牛角治療。」誰能料到家人的好意,讓年僅兩歲的孩子接受太多治療方法,因過度治療而誘發病情變得更複雜化。現在回想起來,當初我可能只是病毒感染才發燒,其實應該一周就會退燒,但在治療過程中,我可能是服用了含有阿斯匹林的退燒藥,結果產生雷氏症候群。在接受好幾個月的急救、治療過程裡,連我的爸媽都不知道能不能保住孩子,每天被可能失去孩子的痛苦折磨。大難不死更珍惜生命全家人快失去希望之際,一位親戚出現了,剛好是小兒科醫師,他看了看我,默默地建議將治療方法改為支持性療法,將所有治療化繁為簡,水分不足就補水、發燒就給退燒藥物、缺氧就輸氧氣,看似簡單的支持性療法,真的改善我的症狀,幫助我過關。大難不死,親戚多認為,歷經病魔的我,可能也活不久,但替工作繁忙父母照顧我的姑婆卻不這麼認為,她總是說著,「你的命不該絕,所以應該要回饋。」我因此格外珍惜家人,既然老天爺給了我再次活下去的機會,我就用樂觀的態度,迎接有太多不確定性的人生,把握每一天。反思身體自我修復能力那段重病到依賴支持性療法康復的故事,使我開始反思身體自我修復能力與藥物的關聯。其實如今仍有非常多的疾病無法解釋、原因不明,需要靠自己修復,藥物只是在輔助,但優異的修復能力關鍵在於素質良好的身體,冥冥之中,預防醫學的觀念將我推向家醫科領域。得來不易的第二次生命,讓我格外重視健康。醫師生活雖然忙碌,但我一定會空出時間運動健身、好好休息。這樣的生活態度,更成為我說服患者更正惡習,落實健康生活習慣的最好教材,醫師身體力行「站在你面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讓患者知道這些好生活習慣都是能辦到的。陳柏臣小檔案現職:•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醫師專長:老人醫學、安寧、長照、職業醫學、戒菸、醫學美容興趣:出國旅行、投資理財、健身、游泳、網球、享受美食經歷:•衛福部台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衛福部台北醫院社區醫療部主任•萬芳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中英醫院醫務執行長
-
2020-08-28 橘世代.健康橘
2年減重30公斤-前國手自排減重計畫,不小心瘦過頭
桃園市成功工商校長邱垂夕是劍道7段高手,早年曾入選國手,1991、1993年在世界盃拿下銅牌,站上頒獎台升國旗領獎,靠戰績讓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兩度在國家大賽中飄揚。邱校長還有國際裁判資格,曾連續3年獲聘世界盃裁判,並寫下擔任決賽主審的榮譽紀錄。從選手一路升級到老師、教練、國際裁判,邱垂夕的體重也一路上升,以前還是選手的時候體重80多公斤,後來擔任教練、高職主任、國際裁判時,體重破百飆上115公斤,除了血壓稍高,膝蓋有些積水,沒有其他特別不舒服的問題,行動也不受影響,而且每周至少5天練劍2小時動作還很靈活。3年前,邱垂夕騎機車準備到中原大學擔任田徑比賽裁判,路上被車撞倒左膝明顯感到疼痛,他忍了一天,連絡過去劍道國家隊隨隊醫師陳愈志,陳醫師已經是衛福部旗山醫院骨科主任,接到電話隨即安排丘垂夕到醫院檢查,確定左膝受傷積水外流,於是幫他做PRP 內視鏡消除手術,在丘垂夕堅持和醫師評估後,連右膝也一起治療而且3天後出院回學校上班。PRP手術進行順利,出院前,陳愈志建議邱垂夕減重,他自己也覺得該減重了,雖然醫師說膝蓋積水是長年劍道訓練、比賽的後遺症,不是退化性關節炎,但既然有必要減重他就下決心執行,以前讀台體(現在的台灣體育大學)的時候修過運動員營養學分,邱垂夕重新複習並上網找營養師、醫師談減重的文章、影片,自己排減重計畫。歷經兩年,邱垂夕的體重從115公斤減到現在的85公斤,最多的時候減了45公斤變成70公斤。因為母親和朋友覺得太輕「沒版(閩南語,意思是缺少該有的樣子),加上他和其他劍道教練甚至學生,察覺70多公斤的時候使劍的速度、攻擊力道反而沒有「胖子」的時靈活、敏捷,於是讓自己回到85公斤以內,果然恢復到原有的水準,包括邱垂夕都覺得納悶。邱垂夕說,減重沒有捷徑,他為自己設計飲食,剛開始幾乎都是無鹽無油,或少鹽少油,先吃青菜,接著吃瘦肉、半碗飯。第一周「每天都覺得吃不飽,肚子餓到手會抖」,腦袋浮現他最愛的滷肉飯,有幾次還真的偷偷跑去吃,被太太發現後責怪他「減假的」,於是再一次下決心減重。經過1個月,邱垂夕瘦了2公斤,不過到第2個月碰上「撞牆期」怎麼都減不下來,他不灰心,除了繼續透過飲食控制體重,也要求每天至少走1萬步,還有一周5天練劍道,過了撞牆期體重又開始下滑看見成效,第一年減了11公斤。第2年,每天3餐改為兩餐,邱垂夕接任成功工商校長後每天早上約6點到學校,先繞操場1小時多,7點10分過後學生開始入學校,他會到校園各處走走,如果下雨,就在辦公室練習竹劍或踩飛輪,中午午餐後再走動,晚上回到家6點半以前晚餐,沒特別事9點半就寢。「減少應酬、規律作息、保持運動習慣」,邱垂夕強調自己很少應酬,都請學校主管出席,真的非去不可,到了餐敘階段儘量吃完第一道菜就離開,還有,為了減重用餐時不喝湯,因為熱量高,陳愈志醫師看他減重成功,除了為他高興,也希望一直保持下去。更多精選延伸閱讀↘↘↘56歲郭子乾「跑馬養健康」一跑12年,身體減齡10歲銀齡練健身「慢慢來,身體狀態不退步就是進步」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28 橘世代.好學橘
刑警33年救人經驗!退休投身搜救隊,救難現場都見他
63歲的劉德錦有一半人生都在當警察,偵破凶殺命案不計其數,10年前退休後決定加入「桃園市吉普車救援協會」,老刑警搖身一變成了搜救隊員,體力不輸年輕小伙子,從復興空難、維冠大樓倒塌到花蓮強震都看的到他身影,每每出任務前,小孫子都會問他要去哪,劉會說「阿公要去救人!」劉德錦是桃園楊梅在地人,從小在農村長大,與生俱來的正義性格,讓他從國小開始就對當警察充滿嚮往,更笑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句話套用在他身上最適合不過,高中畢業後一方面為負擔家中經濟,同時也追尋兒時夢想,毅然決然報考警察。他說,不到20歲就到派出所當警員,後來投入刑案偵辦,一路從偵查隊員晉升小隊長,經受訓派任分隊長,包括楊梅、桃園及八德分局都待過,直到2009年才從刑警大隊退休,33年的警察生涯中,超過20年都在專責刑事偵查。他回憶,早年監視器不普及,通訊科技也不如現今發達,刑事技巧更有賴經驗累積與平時布線。多年前中壢曾發生一起吸食強力膠殺人案,但遲遲抓不到加害者,他從新聞得知消息,直覺聯想到前不久另起國小女童遭殺害棄屍水溝,凶嫌落網被收押看守所。劉德錦認為兩者手法類似、嫌犯都有吸毒,從僅有的線索將兩案串連,再赴看守所借提人犯,突破他心房果真坦承兩案都出自他手;另外一起大溪少年被殺害,大體甚至被燒得面目全非,他訪查住戶後循線找到嫌犯,從他褲袋發票找到加油站,調監視器發現買汽油毀屍的力證因此破案。劉認為,他憑著興趣從警,遇到命案更該全心投入,讓死者安息、給家屬交代,這才是盡到一名刑警最大的責任。2009年他從刑警大隊退休,本是該準備含飴弄孫享天倫之樂,經朋友介紹加入「桃園市吉普車救援協會」,專責山域搜救、水域救援、緊急救護及人命救助等4大工作,積極投入各類災難救援工作,劉德錦認為警、消本是一家,回饋社會讓他的退休生活更有意義與樂趣。他曾參與2015年復興空難,和隊員持續打撈搜救多日、2016年台南維冠大樓倒塌也是二線支援到場開挖、協尋,2018年花蓮強震時,也出任務在餘震中入室搶救,克服內心巨大壓力與恐懼,每次穿上制服出發前,念國小的孫子都會問他要去哪裡,劉認真回答「阿公要去救人!」2018年桃園龍潭三坑大漢溪溺水意外,一對父母親帶著二名小孩,一家四口在溪畔戲水,兒子不慎被沖走,父母跳下水將兒子救起,媽媽卻沉入水底,劉和同仁到場後展開尋人,憑著以往的經驗,劉德錦建議先生呼喊妻子名字,果然沒多久就發現遺體。他說,救人前必須先學會保護自己,加入協會也參與消防局救災訓練,包括山域、海域,繩索吊掛及攀岩,年紀雖大但體力不輸其他年輕人,同時擔任副大隊長,是協會最年長的外勤幹部,去年更榮獲消防署頒發「108年全國災害防救志工菁英獎」,他說助人是很快樂的事,會一直做下去。延伸/退休警夫婦山林開咖啡廳 「喝1杯,還能做法律諮商」延伸/警為陪病父提早退休 「少領百萬俸,但我不後悔」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28 性愛.性福教戰
早上可以不喝咖啡,晚上不能沒有性生活…林靜芸:好的性愛品質,為熟齡身心愉悅大加分
年屆70的林靜芸醫師,笑稱她與老公是宅男宅女,結婚超過40年的他們,至今仍會定時約會,是令人稱羨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她分享給熟齡朋友們一句話,第二人生的幸福快樂就在這裡。林靜芸是臺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從年輕到熟齡,她仍是如此沈穩優雅,身為職業婦女的她說,「我沒有退休的時候,也因此,我沒有時間相信自己老了。」來找林靜芸治療20年以上的女人比比皆是,在她的診間不知訴說著多少女人心事,當林靜芸步入熟齡,她的患者也漸漸過了50歲、60歲。 要如何面對青春年華的改變?林靜芸說了心情與認知的重要性,同時她也說,女人想讓自己變美的決心,總讓她很感動,「因為這代表著鬥志」她說。 想讓自己變美的鬥志,我很欣賞! 「在我診間的病人們,有的年紀已經很大了,60歲到80歲都有,為了要讓自己保持美好的狀態,有些就算拄著拐杖也要來;也有患者慢慢失智了,但她仍希望自己美美的;還有在菜市場賣菜的熟齡婦女,想讓自己更美麗。我很喜歡為她們服務,她們為了要有令人滿意的外表而努力,她們對生命有渴望,也有鬥志。」 林靜芸說,這個時代因醫美而變得更公平。過去的時代,可能因為要挽回婚姻、滿足虛榮心、成為大明星等等而整形,但現代醫美的進步與普及,女性追求外在美是為了自己,也因此年屆70歲的林靜芸,仍是樂在其中、非常繁忙。 「有個研究是先測量75歲受試者現在的狀態,之後給他『吃了會變年輕』的藥,當他吃完再去檢測,果然整個狀況就變得年輕!你們想他吃了什麼?只是吃了維他命。」 相信自己年輕就會年輕,對生命持續擁有鬥志,一切都變得更令人期待! 熟齡不需過度清潔,多化妝還能防失智 談到保養,林靜芸的保養之道是什麼呢?為何能一直保持著纖細的身材,她笑稱,其實是為了「省錢」。 「我的個性不想買來買去,大學的衣服現在還能穿最好,所以從年輕開始,特別注意自己的體重跟腰圍。但在生活飲食上,我並沒有特別注重,往往是人家送我吃什麼、請我吃什麼,我就享受它。」 「我想可以分享給大家的地方是,我主張不過度清潔肌膚。尤其到了更年期之後,愈少清潔皮膚愈好。因為我們今天的皮膚不是明天的皮膚,皮膚28天就代謝一次,其中有膽固醇、神經醯胺、三酸甘油脂等天然的保養,這些都是上帝的禮物。可是過度清潔皮膚,反而會適得其反。」 林靜芸請愛美的姊姊妹妹注意,熟齡肌適當清潔、適當保濕就好,此外,她認為「化妝」也很重要。化妝就像是給皮膚戴上口罩、阻絕髒空氣。 維持著化妝的習慣,除了維持著漂亮的形象與間接保養,林靜芸說,還能防年老失智,一兼超多顧。 「法國有研究,每天選眼影、口紅顏色就是一種動腦;畫眼線還需要手的穩定度,我相信經常化妝的女人,老得慢還能減少失智的機會。」 性愛是身心靈的滋養,宅男宅女更要愛起來 而在年過50歲以後,可能因為更年期、空巢期、婚姻失和等原因,許多女性減少甚至沒有了親密的性愛,林靜芸認為這是很可惜的事,「早上可以不喝咖啡,晚上不能沒有性生活。」有好的性愛品質,對於熟齡生活的身心愉悅將大大的加分。 「臺灣應該宣導,性愛就跟睡覺、三餐一樣重要。因為肌膚之親會讓人有安全感,女性的卵巢溫度會增加,也比較健康。我曾見過來門診的女生,急著想結婚,急著想生小孩,但真的結婚生子後,卻沒有滿意的性生活,那個女生還說:『只要孩子平安長大就好』。」 其實女性愛自己的方法,就是看重自己的身體與心靈,美好的性愛從來不是為了配合別人。 「我覺得女性要重視性生活,任何年齡都不要羞恥,做愛讓身體放鬆,心靈也得到了鼓勵。當你願意這樣想、懷著這樣的心,愛你的男人就來找你了。」 老夫老妻製造浪漫,週末牽手去約會 年屆70的林靜芸,笑稱她與老公是宅男宅女,結婚超過40年的他們,至今仍會定時約會,是令人稱羨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我跟老公之間,其實沒有太大的秘訣,就是星期六晚上會去約會,去看場電影,吃頓晚餐,牽手、聊天,這些都能增進親密感。」 他們兩人能長期地保持著充滿愛的親密關係,秘訣就在於「簡單」,這同時也是林靜芸的人生觀。 年輕時就愛斷捨離,物慾愈少愈好 「我年輕時就喜歡斷捨離,我不想要名車名包,我認為不需要買太多東西,需求愈少愈好、物質愈少愈好。」 她滿意現在的生活,朋友拿出千萬名錶給她戴,她反而覺得太複雜了。她戴著偵測心率、記錄運動數據的手環,她說「用這個,我就很開心了」。 「我在40歲時去參加一位40歲朋友的葬禮,有位致詞的人說,過世的她沒有遺憾,因為她該吃的吃了,想玩的玩了,想做的都做了。我聽了很受感動。」 「我的人生一直沒有超前部署,但吃什麼都覺得好吃,很享受當下。我很珍惜自己,也願意為他人付出,現在我在台大醫院陪年輕醫師讀書,我覺得我還很有能力,很有價值。」 最後她分享給熟齡朋友們一句話,第二人生的幸福快樂究竟哪裡找呢? 「你如果開始過很簡單的生活,你的感情生活會更豐盛!」●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想離婚的人變多了?一場疫情,竟引發婚姻危機...心理師6招化解衝突,相看不再兩相厭.40歲大關前,經歷妹妹中風、父親癌末,她從記者轉做諮商心理師─林靜君專訪.孩子回家總跟爸媽吵架?5個溝通習慣,親子感情變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