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7 養生.家庭婚姻
搜尋
溝通
共找到
2351
筆 文章
-
-
2021-10-16 新聞.長期照護
不聽話=老番癲? 家總提移工居家照顧絕招「5要3不」
外籍移工開始協助照顧失能、失智長輩,往往會遇上語言溝通,或是照顧技巧不足的問題。復華長青多元服務中心主任黃冠評提出「五要三不」方式,五要包含:要面帶笑容、平行視線、溫暖對話、徵求同意、獲得理解;三不:不要嚇他、不要逼他、不要怕他,才有助於順利照顧,降低與受雇家庭之間的溝通危機。為提高移工照顧品質,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與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健順養護中心承辦「北市聘僱移工家庭安心支持計畫」,今舉辦線上課程,協助移工學習。依照北市的資料顯示,聘雇移工家庭的被照顧者,有高達32.8%患有高血壓,其次患有失智症,約有31.9%。黃冠評表示,不少移工反映照顧過程中,難以預測被照顧者情緒,特別是失智者,外出時可能遇上走失或是跌倒等情形,讓他們不知所措。黃冠評表示,失智症的長輩,情緒通常來得快、走得也快,照顧上避免長輩情緒爆發,達到照顧目的,可以尋「五要三不」作法。許多時候移工為了要達到照顧目的,會採取「脅迫」的方式執行,如不顧長輩情緒,時間一到就帶長輩洗澡,反而讓照顧品質變惡劣。即使移工語言不通,但透過五要三不的作法,逐步誘導都可達到照顧目的。黃冠評表示,失智長輩理解力較差,建議移工可以將動作放慢,一小段一小段地逐步溝通,更能幫助達到照顧目的。他舉例,當引導失智長輩洗澡時,一開始長輩可能會抗拒,建議移工可以先說「手髒髒的,我們去廁所把手洗乾淨」,洗手的過程中,不小心沾濕衣服,再進一步爭取洗澡。不少家庭因工作關係,必須獨留移工與長輩在家,臨時的緊急狀況常讓人措手不及,家總秘書長陳景寧建議,雇主與移工可以討論「緊急應變SOP」,事前討論各種緊急狀況,以及對應的處理方式。居家最常見以跌倒、緊急傷病,或是住家周邊走失等,一旦遇上緊急狀況,列出緊急聯繫人,多一分準備就能少一分慌張。
-
2021-10-16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影響器捐比例銳減 77歲榮總志工贈眼角膜完成遺願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五月至七月醫院降載並禁止跨院摘取器官,使器捐手術減少六至七成。近一年台北榮民總醫院完成42例器捐個案,77歲陳伯伯於醫院做志工22年,在臨終前17天確認捐贈眼角膜遺愛人間;還有41歲的徐浩誠,等了五年終於在今年完成腎臟移植手術,喜獲新生的他,感謝不已。41歲的徐浩誠表示,過去長期在大陸工作,沒有妥善照顧健康,直到36歲時,新婚不久卻因腎衰竭送到急診,發現腎臟萎縮急需洗腎、換腎,等了五年後,去年終於接到器官配對成功的通知,讓他恢復對生命的熱誠與希望。「感謝這一位無名的天使,奉獻他的愛給我,我接受移植後,身體慢慢復原且氣色比過去更豐潤。」他說,以前因為腎衰竭導致的貧血和囤積在體內無法代謝的廢物逐漸消失,這些感受在心中無法用言語表達,但他在住院期間也與太太一同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希望未來自己也能將這份愛無限的傳遞下去。陳伯伯的兒子陳盛章說,他的父親是在疫情期間突破萬難,無私奉獻捐贈大愛的捐贈者。他說,陳伯伯是個平凡但樂觀助人的榮民,退休後在台北榮總當志工22年,感謝北榮團隊在父親生前最後17天,為他插管.更衣、餵食,最後實現器捐的願望。陳盛章說,父親在去年12月1日下午6時離開人世,母親直到現在都無法接受,總說「夫妻倆生活20多年,怎麼可能不想他。」因此,父親房間擺設維持原來模樣,從未動過,猶如他生前還在的樣子,曾經家中收到多次樂捐收據,才知道爸爸總是偷偷捐錢給經濟困難的病患家屬。他記得,父親住進加護病房時,護理師告知父親三年前簽下器官捐贈,但家人不知道,「其實當下很猶豫,是不是讓爸爸器捐。」直到有一天,他下班後探望,看到爸爸血氧濃度不斷下降,覺得時間不多了,他靠近耳邊問「爸,你要器捐嗎?」只見父親點了點頭,心想「爸爸最後一刻還是想著要幫助他人。」於是答應完成器捐。陳盛章說,爸爸捐出眼角膜,這是最重要的靈魂之窗,他認為「父親的離開可以讓一個人重見光明,甚至照顧他的家人、貢獻他的所學給親友與國家,這也是器捐大愛的意義。」台北榮總器官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指出,台灣近五年器捐人數趨緩,即使家屬生前有表達意願,但是有想保留全屍的概念,又擔心家人進手術室器捐會留下傷口,且多數家屬都希望可以急救到最後一分鐘,最後器官都會漸漸衰竭無法使用。他估算,全台每年約有一百個器捐者,平均每百萬人中有4至5個人捐贈,加上疫情使捐贈數下降,與家屬溝通器捐不容易,也特別感謝這些家屬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勇氣捐贈器官跟組織,也希望可以促進台灣的器捐風氣。台北榮總器官捐贈小組協調師廖麗鳳指出,三級警戒時,衛福部禁止跨院摘取器官,器捐人數降到個位數,一直到今年八月恢復跨院器官摘取、醫護人員完整接種二劑疫苗、入院做PCR篩檢等,才能延續大愛。捐贈對象好比癌友可進行角膜捐贈,很多患者發現人生最後一哩路,還能夠留下東西給他人,覺得很有價值。劉君恕指出,目前台灣腎臟等待者約六、七千位、肝臟約有一千位需做移植手術,其中10至15%是大愛捐贈、85%活體捐贈。等待心臟約一百位,還有患者等待小腸、胰臟、肺臟等。台北榮民總醫院今上午舉辦器官捐贈感恩會,院長許惠恒表示,北榮累計完成866位器官和組織捐贈,感謝家屬愛心才能讓器官延續,在最困難的時刻做下這個重大決定,希望受贈者也能保健自己的健康。
-
2021-10-1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一天打4針大喊吃不消!她改口服藥+1天1針快樂出遊
台中62歲葉姓糖尿女病患近2年因血糖控制不佳,一天打4次胰島素注射,加上嚴重小腿抽筋副作用讓她很抗拒,控制血糖無奈成效不佳,出現腳底冰涼、麻等周邊神經病變,體重過重,經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郭佳茵求診後,改為口服藥加一天打一劑促效劑,配合運動、控制飲食,半年下來解決長期困擾,減重3公斤,看起來年輕許多,還可以開心旅遊了。郭佳茵說,考量葉姓女病患對胰島素注射一天打4次,嚴重影響生活,以飲食、運動控制但仍血糖降不下來,加上患者無法抗拒甜食,建議患者改服藥加上每天在午餐前打一針促效劑,搭配飲食、生活習慣調整,半年下來糖化血色素有明顯進步,不再小腿抽筋,體重減輕3公斤,親友認為她近期看起來健康、年輕許多。郭佳茵說,近年來糖尿病的藥物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其中GLP-1受體促進劑除了控制血糖,可保護腎臟、心臟和控制體重。藥物的使用必須考量患者的肝腎功能、是否有禁忌症,或是不能忍受之副作用,因此必須與醫師仔細討論,依病患身體狀況做最適宜的選擇。郭佳茵說明,糖尿病控制不佳所造成的糖尿病腎病變才是國人洗腎的主因之一,更會導致神經血管病變,如中風、心臟病、眼部視網膜病變,腎臟尿蛋白病變等;過去糖尿病患者聽到需要打針治療就避之唯恐不及,現今正確的觀念是糖尿病藥物包含胰島素等針劑,並不會傷害腎臟功能,建議患者好好與醫師充分溝通相互配合,才能真正達到自由自主的理想生活。
-
2021-10-13 新聞.長期照護
「老幼共學」孩子家長如何放心?長照專家曝關鍵一件事
高齡化社會加上少子化,歐日率先開辦「老幼共學」,我國也有不少案例。位於新北市的三重台北橋公共托老中心,設置於捷運台北橋站2樓,不僅在捷運共構宅內,更首創「托老結合托幼」,同一層樓有托老也有托幼。起初碰到不少「困境」,包括家長、居民憂心難與長輩「共融」,經多次溝通,才順利協助孩子家長釋疑。三重台北橋公共托老中心在2014年至2018年共5年時間,由公辦民營方式委託長庚科大辦理。長庚科大高齡暨健康照護管理系副教授黃惠玲當時擔任托老機構執行長,除了高齡照護外,也納入營養、護理、幼保等,將健康照護資源整合於托老服務。黃惠玲透露,隨著人口高齡化,失智長輩數增長,當時日照中心收托長輩中,有8成是失智個案,在照顧上的確需花心力。然而,要在幼兒園對面做托老,的確碰到不少困難,像家長擔心孩子與長輩互動會受傷,甚至共構宅的居民也擔心,萬一長輩亂跑該怎麼辦。「溝通非常重要」黃惠玲說,會擔心是因為不了解,從籌備期到正式經營,不斷地拜訪當地里長、區長、居民以及關心議題的民意代表等,還有社會局長官、當地重要人士等,也從家長角度設想「家長擔心哪些事」,並大方開放民眾參觀。曾有家長說,以為失智長輩會罵人、攻擊人,結果參觀托老中心時,看著長輩用餐、彼此互動情況,除了個性和藹可親,也主動與陌生人打招呼,完全跳脫過往錯誤偏見,因此轉為接受,讓托老與托幼有更多課程互動。黃惠玲說,教育過程中,孩子或許知道要尊敬長輩,但不懂如何與長輩互動。起初嘗試托老與托幼做互動時,長輩到幼兒園看孩子唱歌、跳舞,有時孩子則到托老中心與長輩互動,長幼累積互動情誼,有天暫停一次互動,孩子還問園長「今天為什麼不能去找爺爺奶奶?」相當可愛。偶有失智老人情緒失控、與看護產生衝突等新聞,黃惠玲表示,通常發生失智老人攻擊行為,是因為他們不被瞭解、或是需求未被滿足,像是看電視時,被看護硬拖去洗澡,或是不想吃飯卻一直被唸,才產生言語或肢體衝突。近日北市推行一學區一日照,率先開辦的芝山國小,引來家長會反彈。黃惠玲說,過去辦理三重托老中心,5年來沒有任何突發狀況,建議北市社會局可安排家長赴其他日照中心觀摩,看長輩上課、生活作息,協助家長釋疑並放心。
-
2021-10-12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我差點殺了一隻貓」關於寵物溝通和安樂死決定
前幾天接到一個朋友的訊息,說希望我能跟她家的貓咪-蒂蒂溝通,據所知蒂蒂是一隻高齡15歲的老貓,器官已經衰竭,已達到醫生說的可以安樂死的標準。主人告知我這次溝通,是與蒂蒂最後一次說話,因為曾經看過另外一隻過世的貓,最後臨終時很痛苦,所以打算給蒂蒂使用安樂死,希望她走好。連線蒂蒂其實蒂蒂給我的感覺還沒到非常重病,除了上半身氣管部分,好像卡卡的,有水在裡面。或者是說,連她自己也沒感受到痛苦(聽主人說蒂蒂的個性呆呆的)。主人問:『蒂蒂你還想繼續活著受苦嗎? 還是明天帶你去找醫生,幫你舒服睡覺好不好? 』蒂蒂傳給我看一個溫暖、令她安心的地方,很明顯是她的家。我說:『蒂蒂比較不會說話,大都用畫面傳達,我想她是說想要繼續待在家裡。』提到安樂死,蒂蒂有傳出『害怕』、『恐懼』的情感出來。我:『你們是有曾經在蒂蒂面前討論過安樂死嗎?』主人說有。其實動物無法100%了解,什麼是安樂死,牠們大都無法理解,人們選擇幫寵物安樂死的背後動機,其實是想要解緩牠們的身體上的痛苦,對牠們來說,安樂死的意思,就是要離開主人了。試著想一想,如果你今天是寵物,身分對調,真的會希望離開你所愛的人、離開你所愛的家嗎?我曾經遇過,因為幫寵物做了安樂死而感到自責的主人;也曾遇過沒幫寵物做安樂死,而感到自責的主人。所以問題的核心,不是在於是否要幫寵物做安樂死,而是主人自己是否可以真正放下,超越生死。所幸最後,朋友打算不幫蒂蒂做安樂死了,打算依照蒂蒂的願望,讓牠在家裡靜待時間到來。關於生死,宇宙間自有安排與蒂蒂的溝通結束,對我來說這不過是一場平常的溝通。 直到隔天,我收到圖書館通知,告知我半個月前預定的書已經抵達,就是這一本《陪牠到最後》,我拿到後隨便翻了一頁,就翻到了作者對於寵物安樂死的看法。『人與動物都必須自己去完成生命的全程,勇敢的去面對所有病痛與衰老去逝,整個過程都是學習,及格了才有學分,學分夠了才能畢業。』『不要輕易決定濫用安樂死,所有的醫學判斷、主人的想法,遠遠不如動物自己的決斷,你得用心去傾聽牠們的聲音。』試想如果你是一個讀了四年大學,準備要畢業的準畢業生,結果你朋友擅自幫你申請延讀,然後申請還過了!你會不會氣死?(好我承認這個舉例很爛)但要說的是,目前看起來幾乎9成的安樂死,都是主人自以為幫寵物判斷的結果。我覺得你讀書、寫論文很累呀,我主動乾脆幫你申請退學,你說好不好呀?前面說過了,動物對於安樂死沒有太大的觀念,牠們只懂得死了就是離開主人了,為什麼主人你要讓我離開你?我曾經遇過被安樂死的貓咪,祂說來的很快,根本來不及就走了,懵懵懂懂的到了另一個世界,雖然不恨主人,但祂是滿頭問號。可是我無法看著寶貝痛苦下去……大部分會選擇幫寵物做安樂死的主人,都是無法眼看家中的寶貝衰落下去,或是受苦。 這本書也沒有完全禁止安樂死,甚至書中有些案例是用安樂死的,但作者主要是想要表達:動物寵物們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我們應該好好尊重且去觀察,而不是一昧擅自幫寵物做決定,牠們與人類一樣有靈魂,更應該幫助牠們的靈魂圓滿、永恆不朽。 碰到寵物已經得了嚴重病症,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去想,這些都是靈魂課題的一部分,而你與寵物是命運共同體,放開你的心輪去感受,這部分的課題到底是要你與寵物學習什麼?寵物雖然不會說話,但能懂主人的心為什麼牧羊犬可以指令牧羊群?那是因為寵物們彼此習慣用細微而小的動作與心電感應,人類因為有語言了,久而久之已經卻忘這像能力,其實寵物溝通就是心電感應的一種。 我也時常說,寵物溝通其實是每個人都會的,人也是動物不是嗎?所以你只要透過大量的練習與寵物心電感應,自然會學成。 當寵物生了重病,大部分的人都會出現這種念頭:『寶貝好可憐,不要痛了喔….好可憐你好受苦喔……』,這種意念就會自動傳到寵物,寵物就會覺得備感壓力。 想想如果你自己是一個重病患,已經病懨懨躺在床上,然後你的家人都跑來跟你說『你好可憐喔….怎麼會發生這種事…….』這樣你的感覺會如何? 那今天再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你自己是一個躺在床上的重症病人,你的家人跟你說:『好好休息,不用擔心,不管發生甚麼事情我都會永遠陪伴著你。』並且懂得接受這件事情與放下。 這個放下是必須要你與寵物雙方的,你知道已經盡了全力,你知道你會用祝福牠的念頭,來迎接牠的死亡,你們倆沒有再多的遺憾,只有滿滿的感謝彼此這段時間的陪伴,那才是放下。 我對於安樂死沒有特別的想法,每一件事物都沒有絕對錯誤與絕對正確,錯誤與正確都取自於個人決定。 但我希望看見有緣這篇的人,如果你正碰到安樂死這議題上,希望你可以去感受寶貝寵物真正的想法,並且用一種祝福與愛的念頭,去看待整個事件發生。我差一點殺了一隻貓 主題回到我幫忙蒂蒂溝通這件事。當下溝通完,我沒有特別心情轉變,對我來說是一場平常的寵物溝通罷了。但到了隔天晚上,與彩油諮詢師Sophia聊天,自己才驚覺如果與蒂蒂溝通收到錯誤的訊息,那是不是蒂蒂就已經不在這世間上了? 而又因為我的關係,蒂蒂目前到今天,還在家裡,與牠最愛的主人在一起。寵物溝通師不僅是溝通,更要有職業道德上面的人一直給我課題,一直盤繞在我必須要學習穩固自己的能量場,因為一個人的能量場不夠穩定,接收到的訊息有可能被外在的因素、心情給受到影響,因而說出錯誤的訊息,給人錯誤的判斷。彩油師Sophia說,她前陣子也有一個客戶,80歲癌末的病患來占卜塔羅牌,就這麼巧抽到【死神】,【死神】代表著重生與死亡,身為占卜師的你會如何解讀? 我們身為身心靈工作者,維持穩定自身的能量場就是對於客人、學生的一種職業道德,穩固好了,你的能量才能流通,也才能更發揮,而不被外在的事物、能量給干擾。我曾經想說繼續學習靈氣,學習到四階就可以出來教人了!但後來了解到,一個身心靈老師不僅是要教人,更要把正確的觀念教導給學生,更穩固自己的能量、找回自身的力量,這才是一位身心靈老師該教導的東西。寵物安樂死決定如果你現在正對寵物是否要決定安樂死,可以先看這本《陪牠到最後》,或許你的想法會有轉變。 或者書中有寫得了重症的寵物,其實除了醫療方法外,也許多有用的輔助方法,像是顏色治療、音樂治療、花精、靈氣,這些都可以舒緩病情。本文摘自海音小牧師|寵物溝通安樂死 我差一點殺了一隻貓 寵物溝通-蒂蒂 關於寵物安樂死決定,經作者授權轉載。海音 x 靈光綻語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iin0726海音 x 靈光綻語 IG:https://www.instagram.com/heiin1111/
-
2021-10-12 新聞.長期照護
北市國小設日照引家長反彈 失智症協會:政府應多宣導
台北市推行「一學區一日照」,芝山國小率先進駐失能長者的日照機構,卻引來家長會反彈,認為失智長輩發病無法預測,憂心孩子活動力旺盛,恐造成長者碰撞。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老幼共學」各國皆有經驗,國內屏東前進國小、高雄大同福樂學堂等皆有先例,家長會抗拒「是因為不了解失智症」,盼教育部及各縣市政府應努力溝通、宣導,讓全民了解失智症。湯麗玉表示,失智症並不會「突然發病」,輕度至中度的失智長輩,也可以有好的能力,像是畫畫、跳舞等,而失智症因病程關係,的確會有認知障礙,像是失智者可能會錯認年代、容易遺忘、重複問話等等。台灣2025年將成超高齡社會,「與長輩共處」是必然,湯麗玉認為,民眾因為不了解失智症,產生擔憂、害怕甚至恐懼,是因為多半停留負面印象,政府應加速宣導,讓全民認識失智症,如何與失智者互動,將是未來所有人的課題。湯麗玉表示,學校教育科學、藝文等科別固然重要,但專業學問最終都要解決「人」的生活問題,例如科技GPS定位,可協尋走失失智長輩,或是離床顯示器,掌握長輩安全,還有VR虛擬實境互動式影片,呼籲政府辦教育態度,應從社會關懷來規劃。面對少子化衝擊,校園閒置空間增多,湯麗玉表示,若能轉換閒置空間,用作日照服務據點,政府能充分運用資源,活化全民資產,省下社會成本,教育部應「超前部署」針對長照、高齡化社會需求,規範校園空間長照用途,並非讓個別學校決定是否要釋放空間。每個人都會老,要讓學生學習如何照顧長輩、與長輩互動,湯麗玉建議,教育部可反向操作,從教育體系著手,鼓勵校園舉辦青銀共學、老幼共學,徵選學校主管時,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的特色教育活動,並給予適當獎勵或成為必要條件。以家長角度,湯麗玉表示,或許也能開放在校學生的阿公阿嬤優先使用日照、或享優惠,讓家長可免去來回接送車程,減輕負擔。
-
2021-10-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日男射血精嚇壞 醫生查出射精管結石小蝌蚪出不來
36歲日籍男子因射精射出帶血精液引驚慌就醫,醫檢發現精液中竟無精蟲恐致不孕,原來是射精管結石堵塞致微血管出血,經雷射碎石治療,終讓精蟲能順利外放並解決了蟲蟲危機。衛福部立台北醫院新聞稿表示,近期有日籍男子以衛生紙與塑膠袋包覆帶血精液求診,由於日男中文不通,在醫護人員辛苦地手機翻譯日文、比手畫腳示意與搭配簡單的英文溝通後,才順利完成精液分析檢查與泌尿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精液中竟完全沒有精蟲,恐致不孕。醫師蔡伊達表示,日男血精的狀況常見結石、儲精囊炎、高血壓、慢性肝病等引起,經安排精囊鏡檢查發現射精管出口被數顆結石塞住,於是採雷射粉碎結石治療後,回診精液分析檢查發現精液量恢復正常、精蟲數也從零增加至數千萬隻,讓日男恢復笑容並感謝醫師。蔡伊達表示,血精合併阻塞性無精蟲症很少見,大部分血精只是良性儲精囊發炎或射精時微血管破裂出血,像此案例必須進行儲精囊鏡碎石治療,查遍國內外文獻實屬不多見。他表示,射精管結石常常是慢性發炎的結果,由於射精管跟儲精囊寬度只有0.1至0.4公分,因此血精合併阻塞性無精蟲症在診斷跟手術治療上,對泌尿科醫師而言都是挑戰,能夠幫助男子順利喚回數千萬「小蝌蚪」也感到很開心。
-
2021-10-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台疫苗冷鏈配送使命必達 到貨消息保密到家
近來自購及捐贈的COVID-19疫苗密集到貨,台灣的疫苗涵蓋率火力全開。由於到貨消息保密到家,從接機、冷鏈倉儲到物流配送至各地,全台最大醫藥物流商裕利醫藥,扛起關鍵任務。前往裕利醫藥桃園大園物流中心的路上,從高速公路駛向蜿蜒的鄉間小路,一轉彎就是現代化倉儲映入眼簾,距離桃園國際機場只要10分鐘車程,是裕利醫藥倉儲的最大優勢。走進占地8000坪廠區,偌大倉儲空間,儲放藥品價值達上百億元。人員忙著包裝運輸線上的藥品,並準備配送,全台近百家國際藥廠的醫藥物流經銷,都委託給裕利醫藥。健保給付的藥品,每2顆就有1顆是由裕利經手。因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的疫苗需求,裕利醫藥強化冷鏈物流設備,全台的輝瑞BNT(Pfizer/BioNTech)、莫德納(Moderna)與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全靠它們配送。廠區內攝氏零下80度倉儲,可存放500萬劑疫苗;零下20度的倉儲可存放500萬到700萬劑疫苗;至於2至8度,更可存放多達1500萬劑疫苗。強大的冷鏈物流服務,非一朝一夕可達成。去年國內疫情相對平穩時,裕利醫藥絲毫不敢大意,「台灣還沒有封城準備前,我們就提出各項緊急應變計畫」,裕利醫藥總經理周志鴻向中央社記者自豪地說。周志鴻提到,即便疫情來襲,不僅救命醫藥品配送絕不中斷,被視為戰略物資的COVID-19疫苗,更得要及時配送。裕利開發的IT物流系統,加上事前無數次演練作業流程,克服了冷鏈物流運輸挑戰。時間回到3月3日上午,載運著11.7萬劑AZ疫苗的班機,緩緩降落桃園國際機場。這是全民引頸期盼的首批COVID-19疫苗,但到貨消息事前卻是保密到家。「我們也是3小時前才知道,」裕利醫藥物流處副總經理魏群笑說。周志鴻說,政府可能憂心疫苗消息太早曝光,會遭受阻礙;儘管疫苗到貨消息來得突然,但裕利醫藥並未亂了陣腳,最後仍順利完成任務,靠的是平時無數次的整備與演練。魏群表示,配送COVID-19疫苗是由專門團隊負責,與日常醫藥品配送區分,事前經過諸多溝通,並請疫苗原廠先送來空箱供模擬演練;疫苗車隊也隨時維持5成運能,才能迅速完成接機任務。疫苗即時配送也是一大挑戰。因疫苗短缺加上時效不長,經常是完成檢驗封緘的隔天,就要將疫苗送往全台各縣市。魏群說,疫苗配送必須在當天中午前完成,若要配送到較遠的花東或高屏地區,凌晨1時就要發車,其餘縣市也是陸續出發,直到上午8時發車完畢。此外,疫苗配送也會配合政府專案,如屏東爆發國內首宗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異株群聚疫情,裕利當天緊急配送2000多劑疫苗,供當地民眾接種。COVID-19疫苗得來不易,加上不同疫苗廠牌各有不同的溫度控制,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嚴格要求,疫苗物流全程有完整溫控紀錄。為此,裕利醫藥特別開發的IT即時監控追蹤系統,以視覺化儀表板呈現疫苗配送過程與溫度履歷,哪一張訂單、送往哪裡、由誰配送與簽收、出貨量與出貨地點,一目了然。正因擔負疫苗倉儲、封緘與配送重任,裕利醫藥更加落實防疫指引,還特地向感染管制專家請教。除了工作人員定期快篩,中央社記者採訪時,也得先通過快篩檢測,陰性才能繼續採訪行程。而裕利的倉儲人員也得分組,依不同顏色區分,工作、吃飯與休息時間與區域全數錯開,甚至連吸菸區也要人員分流,就怕有人員確診遭匡列,疫苗作業會停擺。台灣透過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社交距離等措施,在防疫初期交出亮眼成績單;COVID-19疫苗問世後,透過裕利醫藥及醫療院所協助下,讓國內疫苗人口涵蓋率持續進展,「我們的願景是醫藥服務更普及」,周志鴻說。藉由COVID-19疫苗持續接種,截至10月6日已超過58%,目標是10月達到70%,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盼能加快接種速度,築成群體免疫的高牆,或達到預防重症死亡的功效,打造疫後的新常態。
-
2021-10-11 養生.聰明飲食
台灣有沒有雙標?蓮霧、釋迦禁止銷中嚴不嚴重?一次看懂中國禁止進口案的疑問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在2021年9月19日中國宣布因檢出害蟲暫停台灣釋迦、蓮霧進口後,外界指出紐西蘭同樣禁止台灣芒果、荔枝進口,為何農委會態度不同,質疑是否為「雙標」?而這兩種水果銷中比例達9成,被禁後究竟影響有多大?在2021年9月19日中國宣布因檢出害蟲暫停台灣釋迦、蓮霧進口,而這兩種水果在2020年銷中比例皆佔外銷超過9成,對此,行政院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將對中國禁銷一事訴諸世界貿易組織(WTO)處理,然而,外界卻指出2021年6月紐西蘭也因檢出害蟲而禁止台灣芒果、荔枝進口,農委會卻未有此大動作,質疑是否有雙標。究竟同樣是禁止進口,農委為到底有沒有雙標?中國禁止進口對台灣的影響又有多大?中國片面禁止進口後就不回應,紐西蘭則與台保持聯繫首先,要討論農委會在本次處理上是否有雙標,必須先釐清這兩起雖然都是以生物檢疫為由禁止台灣農產品進口,但本質上在溝通積極度,和蟲害對其的意義卻不盡相同。首先是中國、紐西蘭兩國對於禁止進口議題的處理態度。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在本次中國禁止進口消息一出已立刻向中國海關總局表達,希望就動植物檢疫議題,技術性層面交換意見,討論解決辦法,然而,中國卻未告知即片面暫停台灣蓮霧、釋迦進口。對此,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副局長鄒慧娟舉例,中國在2021年8月也曾因檢出害蟲為由,暫停泰國部分集貨包裝廠出口到中國,但到8月17日泰國方提出科學數據證明之後,中國即恢復泰國龍眼進口,而台灣也希望循此方式解決,但中方對此無回應。由此可知中國同樣在面對進口農產檢出介殼蟲時,處理態度確實不同。而回到先前紐西蘭暫停台灣芒果、荔枝進口的部分,台灣和紐西蘭在2007年時就有訂定貿易規範,若台灣輸往紐西蘭的農產品檢出害蟲,則立刻暫停進口,後續也一直積極討論解決方案,待台灣符合共同訂定的標準後,即可恢復進口。中、紐檢出害蟲不同,是否為疫區影響進口國處理力道再者,本次中國檢出與紐西蘭檢出的害蟲種類不同,在國際貿易的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中國本次聲稱由於多次在台灣釋迦、蓮霧檢出「太平洋臀紋粉介殼蟲(Planococcus citri)」,才決定暫停進口,然而,鄒慧娟表示,由於介殼蟲僅會存在於果實外部,且傳播能力較弱,在國際慣例下,通常進口國檢出後,只要以「燻蒸」的方式處理後,就可以繼續進口作業,但中國卻使用片面暫停輸入的手段。事實上,世界貿易組織為避免國際貿易頻繁導致有害生物入侵其他國家,訂定「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各國可以此作為制定檢疫、進口規範的參考,例如是否完全禁止進口特定產品、或是需經過一定程序處理才能進口等,而進口國家是否有此類害蟲與通常與規範的嚴格程度有關。鄒慧娟也舉例,若生物防疫風險評估的角度來看,澳洲就曾因台灣為介殼蟲疫區但澳洲不是疫區,禁止台灣鳳梨出口至澳洲,屬於較合理的措施,而中國生產力中心外聘顧問、農業經濟專家黃文弘指出,中國本來就是介殼蟲疫區,本次暫停進口的處理方式確實有點過度。而外界質疑與紐西蘭的雙標,其實紐西蘭檢出的是會藏在果肉裡的「東方果實蠅」,黃文弘指出,一方面果實蠅傳播能力強,對當地農業影響較大,另一方面紐西蘭目前並非「東方果實蠅」之疫區,因此採取禁止進口的措施就屬合理。禁止出口到底嚴不嚴重?從總產量來看更清楚另外,在禁止出口的消息一出,不免令人為台灣蓮霧、釋迦農民捏一把冷汗。根據農委會的統計資料,我國蓮霧2020年出口總計4942公噸,其中有4792公噸銷往中國,占比將近97%,在釋迦部分,2020年出口總共約1萬4284公噸,其中有1萬3588公噸銷往中國,占比超過95%,不過若從整體產量來看,似乎影響性就沒那麼大。根據農委會農業統計,2020年台灣蓮霧產量為54500公噸,其中雖然台灣蓮霧在2020年外銷中國的部分高達總外銷量9成,但僅佔總產量的8.7%。而釋迦部分則稍顯嚴重,2020年台灣釋迦年產量約5.7萬噸,雖然台灣釋迦在2020年外銷中國的部分高達總外銷量9成,2020年外銷中國數量為1萬3588噸,約佔總產量23.8%。若單從外銷的佔比來看,無法進口至中國確實影響甚鉅,然而,從整體產量來看,對蓮霧的打擊較小,釋迦則是相對嚴重,其中台東縣生產的釋迦佔全台產量的9成,這也是為何台東縣特別需要大家多多協助的原因。延伸閱讀▶中國以植物防疫為由再禁台灣釋迦、蓮霧進口 銷中比重大,轉單難度大增▶中國突宣布3月起禁止進口台灣鳳梨!影響近9成出口量,農委會啟動止血機制▶小型害蟲讓人好煩惱?天敵昆蟲現在也能生產自動化!(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0-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徵召日記9/防疫任務結束 彷彿一個月老了10歲
結束徵召回到家,親友見到我全都嚇了一跳:「怎麼白髮這麽多?」護理師變瘦髮蒼白,身心耗損全寫在外貌。九月初回篩檢站探望還在服務的護理師J,見面時幾乎認不出來,兩個月不見,她的白髮變多且更消瘦,一下老了好幾歲,看了好心疼。她無奈地說,這陣子天氣熱,原本工作2小時、休息2小時,可是每天都有人撐不下去中暑,後來改成工作1小時、休息1小時,但脫下防護裝備就要花掉半小時,休息時間根本不夠,最後她決定硬撐2小時,再好好休息。我很能理解這種感覺,工作時不覺得累,一旦停下休息,才發現真是累癱了。回想7月底結束徵召回家的我,白髮叢生、皮膚乾燥、面露疲態,走路沒多久就氣喘吁吁,完全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的寫照:「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幸好我的小孩還認得出我!)時間10倍速快轉,一個月老了10歲,想不到支援防疫工作,對身心耗損不小。怕冷、腳軟、喘、忘東忘西,各種疲累後遺症。像是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衣坐下來,熱氣就會從腳底直竄上腦門,彷彿有個火靈魂隨時要從身體逃出來;有時又像走動的活蒸籠,隨時打開就能端出熱騰騰的小籠湯包,每一次脫下防護衣,頭髮、內衣、工作服全濕透,彷彿剛從泳池爬起,有些人的衣服甚至可以直接甩出水。悶熱、缺氧、大量爆汗、喘、異常疲累、呼吸短促,記憶力變差,常常下一秒就忘了之前做的事;太陽熱辣的初夏6月底,我脫下防護衣回到有冷氣的休息室,覺得冷得不得了,有次喝完仙草冰走回工作區,竟然冷到全身發抖:或者下班後走到超市買東西,走樓梯才發現腳軟無力、差點摔倒。因為怕感染家人,徵召期間我暫時住在旅館,每次結束工作,腦中一片空白,累到像攤爛泥,電視都不用打開就睡著了。偶然跟閨蜜L說起我的體力耗損,她怕我一個人住出事情,天天傳訊息問候:「不必回,知道妳已讀就安心了。」中醫師朋友覺得我爆汗怕冷,可能是太累了,透過視訊看診開中藥,讓我可以維持足夠體力撐到徵召結束。穿著防護裝備長期缺氧、悶熱,恐影響身心健康。我好奇問其他的醫護人員,疫情期間會不會覺得特別累?大部分回答是:「不會啊!習慣了。」有一位單眼皮、30多歲的小兒科醫師坦承,這陣子身體確實感覺很疲憊,他認為長期處在缺氧、悶熱環境下,體溫過高,身體需要調節適應,最好每小時休息一下。疫情期間穿戴個人防護裝備,是否會影響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最近也成為新的研究方向。譬如《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有篇針對英國華威醫院(Warwick Hospital)72位防疫醫護人員的網路問卷調查發現,他們最常出現疲憊、頭痛、皮膚變化、呼吸困難及視力問題,另外像溝通困難、嗜睡,以及動作及使用手術器械困難等,也讓他們覺得很困擾。研究並建議,需要採取主動措施譬如減少工作時間、改善環境,盡量降低醫護人員長期穿戴防護裝備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最大收穫:不運動的懶骨頭,竟養成日日運動的好習慣。最後,我聽從了義勇軍朋友建議:去運動。朋友之前在開刀房工作,也有類似呼吸短促狀況,最後她每天上健身房、快走,利用運動改善肺活量及呼吸狀況。我選擇了打開手機APP跟著做運動,一天一天慢慢把心肺功能、肌力練起來,現在體力恢復了,走路也不會喘,而且還不小心愛上了運動流汗的暢快感(是想念支援前線的爆汗吧?),自動自發把運動加入每日生活中:能夠大口呼吸真好!徵召支援雖然疲累,卻為我帶來了最好的身心健康禮物。(待續)
-
2021-10-10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快易通下載數破700萬 8成3民眾願供個資給產業用
口罩實名制、虛擬健保卡、健康存摺等,讓健保快易通APP下載人數破700萬人。健保龐大的就醫資料,目前僅供學術申請使用,未開放給產業界。不過,透過APP調查國人資訊開放使用的意見,有91.8%支持提供學術研究使用,85.3%表達願意提供產業利用。健保署也優化其APP,自9月1日推出「健康存摺嚐鮮版」,同時也希望民眾能填寫回饋問卷,助後續提升服務品質。健保26年來累積龐大的國人就醫資料庫,大數據運用為各界所關心,為尋求各界對健保資料運用建議的平衡點,健保署於健康存摺內建置「健保資訊運用及共享」問卷調查專區。據調查結果,研議健保資料二次利用的自主權處理方向,並作為後續健保資料開放對外溝通之參考。自110年7月10日至10月8日上午為止,共8萬2016人填答。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加密處理後的健保資料,有91.8%的民眾表達支持提供學術研究使用,並有81%的民眾填寫「個人資料利用告知同意書」;85.3%的民眾表達支持提供產業利用,並有83.2%的民眾填寫「個人資料利用告知同意書」。因應雙十連假,調查期限延長至10月19日。健保快易通APP幫助在疫情期間,以科技協助防疫,如在健保快易通APP中的健康存摺,建置「COVID-19疫苗接種/病毒檢測結果」功能,便利民眾查詢疫苗接種紀錄、快篩及PCR檢測結果等。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署以永續經營精神持續改革,透過資通訊科技並運用健保資料大數據,開發整合性服務進行數位轉型,期待各界一起努力,守護國人健康。
-
2021-10-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鐵員工42人闖關打疫苗 高雄聯醫院長、副院長遭懲處
台灣高鐵公司42名員工日前到高雄聯合醫院接種疫苗,高市衛生局認定院方公告有疏漏,對院方檢討懲處,引發基層醫療人員不滿,投訴指當天與高鐵員工爭執3小時,是請示衛生局後才施打,批衛生局甩鍋。衛生局昨則否認下指令同意施打,而是事後獲知,反問投訴者的證據何在?市立聯合醫院表示,事發後院內多次檢討並召開考績會,因事涉醫院管理作為,昨決議醫療副院長記申誡一次,院長自請處分。高鐵中北部人員日前分散預約至高雄多家醫院施打疫苗,其中42人集中時段到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接種,闖關成功後有人PO文炫耀,引發關注。高市衛生局認定院方公告時有疏漏,要求醫院檢討懲處,卻引發基層醫療人員不滿,投訴媒體。投訴表示,他們穿防護裝備在悶熱環境為民眾打疫苗做篩檢,從不敢抱怨。但9月22日一群高鐵員工湧入醫院要求注射,經查不符規定,好言婉拒仍不離開,溝通3小時後,只好向衛生局上級請示,同意後才施打,結果高鐵人員得了便宜還賣乖,在網路上宣稱成功接種,害醫院遭鋪天蓋地指責,並被衛生局長官要求懲處,天理何在?衛生局長黃志中昨否認同意院方替高鐵人員施打,而是事後獲知此事。他說,疫苗秩序若沒維持好,是很大的災難,沒事時已被質問一大堆,真的有事時,豈不是被質疑得更慘。據聯醫的報告,院方公告預約作業的確有疏漏,因此他才會生氣,「投訴的人不知道證據在哪裡?莫名奇妙」。衛生局指出,9月22日事件發生時,聯合醫院聯繫衛生局,承辦人確認高鐵人員屬第7類人員,不符合1至3類接種對象身分。建議醫院應立即修正網站公告資訊,並依規定對象類別施打疫苗。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昨再說明,當日因溝通3小時無效,為避免影響其他民眾權益,向院內長官請示後才同意高鐵人員接種。事發後院內召開多次檢討會議及考績會,討論未來精進作為,考績會昨決議,醫療副院長記申誡一次,院長自請處分。
-
2021-10-09 養生.家庭婚姻
男友vs老公差很大? 4大情境讓人妻超有感:婚前無話不說,婚後無話可說!
婚姻到底是不是愛情的墳墓?這個答案在每一對夫妻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說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當兩個人因相愛而在到一起,隨著相處時間越久,也會開始思考是否要邁向人生的下一個篇章,愛情最終能否經得起「婚姻」的考驗,全靠兩人的努力。婚前婚後的情境差異大不同台灣有位人妻在網上討論區Dcard以「討厭跟老公說話」為標題發文,她發現自己的老公,婚後好像變了一個人,她傷心表示,每次遇到什麼事都想趕快跟他分享,婚前無話不談,每個話題都可以延伸好久好久;婚後和老公講話,卻得不到像婚前一樣的反饋,這樣的落差令她非常傷心。也因為這樣,她越來越不喜歡跟老公說話,導致因為少了溝通,關係變得不太好,她也舉例4個情境,讓大家看看是怎樣的落差。1.覺得這間餐廳東西很好吃婚前:那下次我們再來吃好不好?婚後:廢話,這我選的啊,懷疑我嗎!2.覺得這間餐廳東西不好吃婚前:我們下次吃看看另外一家好嗎?婚後:(髒話),話都你再說,下次你自己選。 3.工作上遇到不順心的事婚前:乖乖,別要生氣,我帶你出去走走。婚後:這麼簡單的事還要我教?被人家欺負你活該啊!4.工作上遇到開心的事婚前:(雖然聽不懂,但是會跟我一起笑)婚後:你們公司這麼低能有什麼好笑的。 日常談話中的每個反應,與婚前真的差好大上述的例子,出現在日常談話中的每個反應,都讓原PO完全不想再跟老公說話,甚至覺得以前那個無話不談的他,變成另外一個人了。她認為現在老公每次開口,都會打擊她的自尊心,也不會在乎她的感受。她坦言:「這種人怎麽能長期相處⋯⋯為什麼在婚後才發現他是另一種人,好難過」。 網友表心疼,建議找個時間溝通處理 不少網友認為這樣的狀況看了都讓人心疼,紛紛認為老公把原PO當笨蛋,但已經結婚,好像也沒有辦法改變什麼。也有過來人表示,自己也遇到一樣的狀況,老公也是婚前個性非常溫和的人,但是婚後會突然狂爆粗口,她建議原PO:「婚後不能再像小女生一樣賭氣,而是什麼都要馬上說出來改善。因為很多事情如果不馬上溝通,時間一久就會冒出更多問題,如果心裡還不想放棄這段婚姻,就快點找個時間和老公溝通吧」。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10-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要不要插鼻胃管?從自主,看見晚美人生的藍圖
【編者按】這星期有三位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應邀回應幾週前在「醫病平台」專欄發表的文章「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一位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身心科醫師、一位大學醫院老年醫學專科醫師以及一位當年推動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前立法委員,分別寫出他們對生命末期的深入看法。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與醫界同仁對這議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歡迎有更多對這方面的繼續探討。一個新觀念要能讓社會接受,就是要經過多面向、充分的、深入的討論,才可能有深遠的影響。就如羅醫師所說,期盼大家的努力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拜讀賴教授「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一文,我幾次忍不住有感落淚,同時打從心底敬佩賴教授作為醫學權威專家願意如此慷慨,毫不吝嗇地向讀者打開心房,分享他在照顧父親的過程中,真實且至今都不得解的痛苦及懊悔的感受。並從中提煉出作為醫療專業者「該如何對待病人不可避免的衰老與死亡」等等反思。他的慷慨大方實在令人敬佩,文中醫療專家與病人家屬雙重視角,更使全文發人深省且令人動容。藉著這篇文章,可以循著賴教授的思維,反思衰老與死亡議題。第一個最直觀的問題是:鼻胃管對賴教授的父親而言是什麼?鼻胃管對賴教授自己而言,懊悔了什麼?接著,我們跟著賴教授的視角,看見疾病與衰老如何造成父子關係的張力,以及賴教授從自身問題出發,提出對《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建議。不僅如此,我們藉著賴教授的分享,從「鼻胃管」的議題得以窺見集體社會對處在病弱老衰、臨終處境者的不理解。從不理解,延伸出以醫療或照顧者為主體的照護模式,漠視了病人的感受與尊嚴,也讓病人的生命意義被掩蓋。因此,讀完這篇文章後,我在思考後設且上位的問題:集體社會普遍存在健康者對弱病者的權力不對等與壓迫,可否有更多的解方?鼻胃管之於延命,它的意義是什麼?生命尊嚴與以病人為主體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有最上位的問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探問生命意義的問題,首先必須確認「人」不只是物理性的存有者,更是意識性、精神性的存有者。因此,不關注另一個人的意願與感受時,其實正侵害此人的主體性;換句話說,正侵害他生而為人的生命尊嚴。建立在此前提,我們才能說,關注一個人的感受與意願,才是真正使人成為精神性、意識性的主體,而不是僅僅是物理性的活著的人。病人身處在疾病中,他該是醫病關係中的主體,但病人在現實中確實是主體嗎?長期以來,病人不太會被放置在主體的位置上。傳統上並不期待病人提出意見、表達醫療意願,特別是從刻板的照護責任來看,照顧病人的內容並不關注病人在精神、心靈、意識、情感層面的需求。因此,在照護現場常常見到病人的渴望、心願無人認真傾聽,此刻的病人彷彿「物件」一般,不再是完整的人,更不是主體,僅是照護場域中的客體。這讓我回想起擔任立委時期,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遇到的底層問題:集體社會不把病人當主體,而這思維反映在不信任病人上。因此,當我主張病人應該要有知道自己的病情、為自己做出醫療選擇的權利,且在特定重症的情況時,可以拒絕維持生命徵象的所有醫療措施,讓生命回歸自然終點。這樣以病人為主體的思維和主張,遭逢了巨大的阻攔,大家搖著頭、嘆著氣告訴我,這是「不可能的任務」。當時風氣保守,主流醫療方認為不可能的理由是:醫療知識太複雜,病人沒有能力了解。也有些社福體系的權威人士認為:病人脆弱無知,無法為自己做出明智的選擇與決定。而有權利修立法的相關單位,大多是對「病人」該有什麼權利,模糊未知不置可否,或覺得是少數人的事而無心參與。當時我和團隊必須面對傳統的專業父權問題以及不在乎病人處境的權威群體。愈溝通阻力愈大,這使我和團隊更意識到,立法改革的必要性。我感覺自己像傳教士,大聲疾呼:不論是醫療方、專業照顧方或者病人家屬,凡是凌駕病人自主權者,都是強勢的一方。但是,不管哪一方、此刻如何強勢,都必須正視自己都有老衰、病弱的那一天。在擁有健康身體時,不妨發揮想像力,思考自己老弱障礙時,希望有怎麼樣的生活,進而協助打造友善老弱罹病及障礙者的社會制度。如此不只是保障現在的老弱障礙者,更是在保障自己的未來——不管疾病或衰老,都可以被當作主體來對待的安全環境。反之,如果在康健、擁有話語權的歲月裡,僅僅以自己的專業為主體,而非易地而處關注病人的聲音,當那一天來臨時,恐怕也將成為弱勢的一方,生命尊嚴盡失。總而言之,病是病人的、痛是病人的、命也是病人的,所以病人應該要有權利知道自己的病情,而且要能為自己做醫療決定,且這個決定必須被保障,直到病人失去意識都有效力!這就是我當初提出《病人自主權利法》至今一貫的堅持。即使需要與醫療方、專業照顧機構、民間團體、政府單位、立法委員們或者病人家屬多次溝通,也都值得我們耐煩地持續溝通,說服各方從「如果我是病人」的角度出發,方能進入病人自主的脈絡。病人自主議題方方面面,賴教授帶我們從「鼻胃管」談起可謂見微知著。賴教授提到當年照顧父親,與醫療團隊商量後便決定為爸爸插上鼻胃管。但是賴爸爸是位美食家,且神智清醒,非常不願意使用鼻胃管,最後在醫生與家人不斷遊說中勉強答應了。此後,賴爸爸會在睡夢中不小心把鼻胃管扯掉,早上起來賴教授發現了,賴爸爸只能尷尬道歉。對此,賴教授不諱言父親道歉的這幕至今都是夢魘,這種因鼻胃管引起的父子關係的張力可見一斑。而張力不只這樣而已,賴教授也提到每一次要換鼻胃管的時候,賴爸爸多次表達不想繼續用鼻胃管毫無尊嚴地活,百般不願意配合換管子。兩人僵持許久後,因賴教授一句:我上班要遲到了,賴爸爸不得不配合。當我讀到這裡,真的非常深切地感受到病人的痛苦,以及賴教授在事過境遷的多年後,懊悔不捨的心境。讀到此處,我的眼淚忍不住流下來。賴教授自己是醫生,自己幫父親插管,同時面對父子間關係的張力和醫病關係間的緊張。在多年後賴教授也有些年紀的今天,他開始回顧當年,思考「老」是怎麼一回事。他提到,如果時間倒轉,他不會讓父親插上鼻胃管。其實,在醫療照護中鼻胃管很常見,不只用在失去意識的人身上(如:昏迷、植物人),也可能使用在意識清醒的病人身上,而這病人未必是年長者,重病的年輕人也有可能會用到,生活中最常見的大概是公園裡由看護推著出門曬太陽的長輩們。而使用鼻胃管的病人,多數處在活不了也死不了的狀態裡。因此,不論上述哪一種使用鼻胃管的樣態,幾乎都會形成病人與照顧者間的巨大張力,並承受擺盪在活著與死去間的壓力。對於照顧者來說,為病人插上鼻胃管後幾乎不能多想什麼,僅僅專注思考如何讓病人繼續活命。但這樣的「活」是為了什麼?活著就有交代嗎?這常是照護者不清楚也不敢想的事。而事實上,若病人不想插鼻胃管,是否醫療團隊或照顧者有機會再次針對病人的意願做討論,找到一些可替代的方案,或是讓病人及家屬了解插與不插的利弊得失,揭露足夠的訊息讓病人可以自主判斷,也重新讓照顧者與病人取得溝通的機會,不再害怕把選擇權交給病人,張力降低,重回看見「人」而非「病」的溝通──這是在以往的醫療場域及我們的社會文化中不習慣的事──我們不習慣讓病人障礙者做決定。正因如此,賴教授的這段反思非常感動我。我想,如果每一位醫療人員和家屬,都有像這樣的反思,將會是台灣社會莫大的福氣。而這段反思,也是當年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思考。以現今醫療文化的習慣,願意使用鼻胃管的人,尊重這位病人的意願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不想用的病人是否可以選擇不要用?或者用了之後不想要繼續插管,是不是有機制可以停止?而這機制是否能有助於醫療團隊與家屬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願與決定?諸如此類的想法在我的內心醞釀起碼二十年,因此我一有機會擔任立委,首先就想要處理這些問題。而在制度上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正代表我們的國家社會如何回應生命最上位、最核心的問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是生而為人不可不答的一題,而將此哲思帶入制度,正是有權利修立法者責無旁貸的事。「讓病人擁有醫療自主權及尊嚴善終權」,這是我的初衷。當年本於這個想法,我提出第一版的《病人自主權利法》,而後我與團隊隨即遭遇極其巨大的反對聲浪。以當時的時空環境來說,病人哪裡可以決定任何事?且多數醫療團隊並不認為「拒絕鼻胃管」可以是一個選項。經過一番奮鬥和努力,感謝安寧緩和醫療與重症醫學會的許多專家醫師以及罕病基金會、失智症協會和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的強力支持,台灣有了《病人自主權利法》,我們可以在罹患重症時選擇要不要鼻胃管了。這是病人莫大的幸福。一直以來,我認為台灣社會需要更完整的「幸福的老弱障礙」與「尊嚴善終」的藍圖。這需要勇於開展對老弱障礙與死亡的想像;然而,我們的文化避諱談論死亡、疾病、醫療決定等這些「晦氣」的問題,不說不談論、缺乏對話、沒有認識、沒有想像,造成社會制度無法保障身而為人的自主與尊嚴。台灣社會非常需要正視且持續提出更多可能性,讓老弱、障礙、失能及死亡這些不可避免的人生旅程,不管在旅程中的哪個階段,都能享有自主與尊嚴。或許,讓我們從簽署《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預立醫療決定開始,創造自己想要的美麗風景吧!
-
2021-10-08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動物溝通後寵物行為沒有改善 我是被騙了嗎?
醫生總說:「疾病不是一天造成的,為什麼期待吃一次藥就可以改善呢?」同樣的,毛小孩行為偏差也不是一天造成的,為什麼期待一次溝通就能明顯改善呢?找出問題原因,三方共同努力解決,透過行為引導、心理調適,才是改善行為最周全妥當的方法。我們往往輕易的賦予更多的權力給他人,到底是信賴專業還是為了推卸責任?大家好,我是腦男,今天要講的主題,是寵物溝通諮詢後很多人可能會有的情況或疑問,在這裡幫大家說明。毛小孩行為有問題怎麼辦?先給獸醫看因為寵物不像人類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哪裡「有問題」,食慾不振可能是牙齦發炎,也可能是因為生病感冒造成,也可能是心情不好壓力大。不清楚狀況第一時間最好是給獸醫做物理檢查,再依照情況找寵物溝通師,這樣的順序才不會錯失關鍵急救時刻。溝通後毛小孩行為沒有改善?小心迷思陷阱!這裡要幫大家釐清幾個迷思。首先,動物溝通師的工作是「翻譯」毛小孩的想法,並不是協助家長「管教」毛小孩。毛小孩行為會偏差,就是想法長期不被重視,因而變本加厲的吸引主人注意力,或者抗議,尤其毛孩們並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吸引注意力方法。如果溝通師不理會毛小孩的意見,只站在家長的角度去調整毛小孩,那麼這就是助紂為虐了。心理問題造成的行為偏差,原因不外乎幾個方向:1.長期被冷落或打壓:主人過度忙碌讓毛小孩感受到寂寞;或者相處的態度強硬、處罰嚴格等,讓毛小孩沒有做自己的空間,都可能讓毛小孩壓力過大而行為失常。被冷落的毛小孩則可能會摔東西、亂尿尿、狂叫來吸引主人注意(也可能會瘋狂撒嬌)。而被長期欺壓的毛小孩,不親人、膽小、疑心病強、脾氣差不給抱、有侵略性等等,也可能是生活太壓抑造成的。2.主人情緒變化大:主人家庭不和諧常吵架,或工作繁忙造成焦慮緊張,敏感的毛小孩都能直接感受到,並且他們會吸收這些負面能量,或者更極端的釋放這些能量。這是很常見的卻難以覺察的問題,有時候毛小孩的行為偏差,問題可能就出在主人自己身上。先改善自己,毛孩自然就會改善。3.不適應新環境:環境的問題是最複雜的。比如自己的窩被動了、家裡來了別的寵物、熟悉的東西被拿走了、主人長期出門沒事先告知、被剃毛或結紮沒事先告知、男女主人分手、熟悉的貓砂被換了等等等…毛小孩就跟小孩子一樣難搞!有自己的喜好跟執著,所以如果要好好相處,就不要亂幫毛小孩做決定反而會自造成對立,找尋溝通師協助,彼此尊重了解,並重新調整相處模式就可以改善。4.未結紮的本能反應:相信很多人有這類的困擾,沒結紮的毛小孩會有很明顯的本能反應或情緒,當他們需要抒發時,就可能會帶給人類困擾。比如公貓的侵略性,他們在野外時會需要保持戰鬥力與體力,就會時常模擬打架的情境跟主人或東西玩,而可能太過暴力造成傷害。有強烈地盤性的毛孩,還可能會亂尿尿站地盤。母貓發情時的過度撒嬌或叫聲也可能造成很多困擾。如果未結紮又加上上述三點的狀況,那問題可能就更複雜。你遇到的問題是屬於哪一種呢?釐清問題後,請跟溝通師討論適合的調整狀況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如果因為找到問題就鬆懈而不解決,問題依然會存在。我遇過很多家長,溝通之後就想說反正溝通過了,生活模式照舊,結果不久後毛孩又有行為偏差,這不是可想而知嗎?治標不治本呢。我長期諮詢經驗可以說:「其實問題的原因是毛小孩造成的比例比較少,大多問題都出在主人身上。而我們服務到後來也都是在解決人的心理問題。」唯一且最快解決問題的秘密跟大家分享一招打天下的方法,就是「自己跟毛小孩溝通!」因為唯有你自己親身體驗牠的一切,你才能站在牠的角度感同身受,才能放下自己去理解另一個生命。其實「動物溝通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那就是同理心。請真心的感受牠,不期待回報的愛牠,接納毛孩子為自己生活帶來的刺激跟改變。更感恩牠在我們生命中陪伴我們,好好的欣賞、撫摸…這時候你們心意相通,就是最有品質的「溝通」了。「動物溝通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就是同理心而已。本文摘自腦男|動物溝通後,寵物行為沒有明顯改善,我是被騙了嗎?,經作者授權轉載。
-
2021-10-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柯文哲赴議會報告採購第3劑疫苗 遭批答案模稜兩可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中午前往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說明本會期政策性預算及優先議法案,民進黨團總召梁文傑會後表示,市府要求28億預算購買第三劑疫苗,但目前給的回答「模稜兩可」,未來將在預算審議時要求市府提出更具體內容。北市府發言人陳智菡表示,傾向購買mRNA疫苗,將盡快與專家學者討論,並規劃儘速送往議會。民進黨團總召梁文傑會後表示,本會期是預算會期,市長主要就預算、重大法案來提出交換意見,黨團這邊也有很多議員提出意見,包括對於採購疫苗部分該經過什麼樣的程序。至於疫苗預算是否有說服議員?梁說,沒有什麼說服,市府給的回答也都「模稜兩可」,尚未決定要買什麼疫苗, 也不知道與哪些疫苗廠接洽,更不知道要採購的時候,國際上能夠提供穩定疫苗供貨是什麼廠商,只是希望議會先給28億預算,未來將在預算審議時要求市府提出更具體內容。梁文傑表示,議員也對近期所有工程款的工程成本提高,導致市府許多工程流標進行討論,包括未來處理方式,是否要增加預算?還是以追加預算方式處理?另外,還有針對社子島區段徵收等問題大家提出意見來交換。媒體問及,市長滿臉開心是否達成有什麼共識?梁文傑表示,沒有共識可言,議員們提出自身關心的問題,市長也就所知的部分回答,或請局處首長回答,每個會期都這樣的溝通,大家討論理性。北市府發言人陳智菡表示,北市府針對第三季疫苗採購規劃,考量現在大多數民眾還沒接種到第2劑,需要根據國內民眾接種狀況,來判斷採購疫苗種類,以及估計總共金額。目前已經組成了一個工作小組會召開會議,針對數量跟金額等問題,未來將把會議內容交給議員。陳說,並非細節不確定,而是有多種方案選擇,但要選擇最適合北市的方案。陳智菡表示,原本是優先考慮採購莫德納,也曾跟原廠詢價,後來中央又開放BNT進來,因此目前尚未決定什麼廠牌,但傾向購買mRNA疫苗,將盡快與專家學者討論,並規劃儘速送往議會。
-
2021-10-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多數高齡者不希望以醫療科技維持生命!尊重生命末期照護選擇是份愛的禮物
【編者按】這星期有三位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應邀回應幾週前在「醫病平台」專欄發表的文章「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一位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身心科醫師、一位大學醫院老年醫學專科醫師以及一位當年推動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前立法委員,分別寫出他們對生命末期的深入看法。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與醫界同仁對這議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歡迎有更多對這方面的繼續探討。一個新觀念要能讓社會接受,就是要經過多面向、充分的、深入的討論,才可能有深遠的影響。就如羅醫師所說,期盼大家的努力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台灣步入高齡多死社會台灣人口老化迅速,依2018年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在2026年將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成為世界高齡化最快速的國家之一。另2018年2月,台灣第一次死亡高過出生人數,65歲以上老年人口在總死亡人數所占比率已達到72%,步入「高齡多死社會」。高齡者較年輕人有較高比例的多重共病與功能退化,造成照護議題複雜化、預期生存餘命較短、高齡非癌症病人末期病況診斷及預測皆較困難、家庭照護與社會負擔影響時間較長,死亡原因也與中壯年族群不同。由於老化造成生理的健康儲留力降低,高齡者面對各種疾病甚至死亡,都更加脆弱;同時,高齡者接受各種侵入性與非侵入性治療時,容易導致不良反應或醫源性傷害,即使積極治療疾病,要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也非常不易。此外,整個案家將面對維生醫療與延命措施導入後,長期失能依賴所相伴而來的照顧負擔,不但降低高齡病人的生活品質,亦會增加家屬照護壓力,與焦慮憂鬱等情緒。多數高齡者不希望以醫療科技維持生命雖然研究指出,面對嚴重疾病與後續維生治療選擇時,多數高齡者並不希望以醫療科技維持生命,反而偏向維持個人獨立舒適,以及能與親人相處的照護方式。但目前以醫療科技掛帥的臨床環境之下,高齡病人遭遇嚴重病況時,常被直接導入各種維生醫療與延命措施,過程缺乏充分的照護選擇與目標之討論。醫療人員也較少主動邀請高齡病人與家屬參與照護目標與照護計畫的討論,造成高齡長者生命末期的照護,往往無法符合其實際需求與偏好。老年醫學制定照護計畫與目標時需考量高齡者偏好、疾病軌跡與預期餘命衰弱失能與多重共病的高齡長者,由於預後的預測困難,且病程很長,好壞變化每人表現不一,醫療人員面對這樣的不確定性,在擬定照護目標與照護計畫時,面臨相當大的挑戰。因此老年醫學強調在每次就醫制定照護計畫時,應及早與高齡長者進行照護目標的討論,且討論過程最重要的是要考慮高齡長者本身的生命「價值觀」與「照護偏好」,來進行決策。討論過程須同時考量的重點為:一、目前此疾病是否有針對高齡者制定的臨床指引?二、此高齡者預期餘命為何?三、多重共病的疾病嚴重度為何? 四、此高齡者的身體活動功能與認知功能為何?透過評估上述要點後,與高齡者與家屬進行溝通,規劃出符合個案需求與偏好的照護目標後,再進行為高齡者量身訂作之照護計畫的制定。以醫病共享決策模式針對進食營養措施之選擇進行溝通討論賴教授在110年8月醫病平台上以教授父親的故事,傳達其身為醫者與為人子,因文化上對於預先討論生命末期照護選擇的忌諱,無法得知其父對於管灌飲食與維生醫療之生命價值觀與選擇偏好,在父親過世多年後體認到,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因而自問: 「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文獻指出,高齡衰弱病人在病程末期體重減輕與食慾變差是無可避免的情況,同時身體對於營養與水分的需求會下降,就算進食量減少也不會感覺不舒服。若勉強病人進食,不但無法延長生命,反而可能會降低生活品質。Chernoff在2006年的研究中發現,當高齡衰弱病人因飲食量減少而進行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簡稱 PEG)來提供管灌飲食後,術後一個月後死亡率,末期失智症病人是54%,沒有失智症的病人是28%;術後一年後死亡率,末期失智症病人是90%,沒有失智症的病人是63%。而根據考科藍2021年最新一篇系統性回顧文獻指出,相較於其他由口促進飲食的方式,給予末期失智症個案管灌營養(enteral tube feeding),不但無法增加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營養指標、減輕疼痛,也無法減輕照顧者憂鬱焦慮的情緒。因此,醫療專業人員應與病人與家屬共同討論不同營養攝取方式的利弊得失,若高齡病人不願意接受管灌飲食時,可鼓勵家屬經由細心手工餵食(careful hand feeding)外,選擇病人喜歡的食物,以及用著重進食以外的不同方式,來表達對病人的關心。當然,在生命末期慢慢減少營養的攝取時,死亡也會逐漸到來,但這是生命自然死亡的過程,不是餓死,也絕不是殺害。預先討論生命末期治療目標與選擇幫助提升照護品質預立醫療照護計畫(Advance care planning)是一個讓病人與其親友以及醫療團隊進行溝通討論,了解各種治療以及預後,再根據自己價值觀表達心願,建立照護目標,並對於未來想要或不想要的醫療照護方式進行決策的過程。實證指出,預立醫療照護計畫能有效的促進醫病溝通,幫助病人得到想要的醫療照護方式,提升生命末期的品質,減少病人與家屬的壓力、焦慮、憂鬱,並增加滿意度,且能降低生命末期醫療照護成本。衰弱失能與多重共病的高齡病人,很少有能夠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溝通的機會。國外的研究指出,僅約2至29%的衰弱高齡者曾與醫療照護人員進行生命末期相關的討論,太晚進行討論或根本沒有討論,會造成病人生活品質的下降、家屬的焦慮困擾、不必要的住院、不必要地延長死亡過程、病人對醫療體系的不信任、醫師的過勞與醫療費用增加等負面影響。尊重高齡者生命末期照護選擇是一份珍貴與愛的禮物筆者有幸以老年醫學角度針對「對老年人生命終點如何做得適可而止,使生者無憾,死者安詳」此議題撰文進行回應。過去台大團隊的研究讓我們理解,無論是腎臟科醫師、腎友、一般民眾與醫護團隊,皆認為善終指的是沒有身體上的痛苦,以及能自然的死亡。老年緩和醫學將善終視為完整生命的一部份,因此倡議每位臨床專業人員應善用每一次臨床上與高齡者接觸的機會,即早進行生命末期照護目標與照護偏好之討論。期盼本文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
-
2021-10-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鄭文燦、陳其邁早知防疫鬆綁? 黃珊珊:他們資訊暢通
疫情趨緩,中央陸續拋出鬆綁政策,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昨天抱怨,中央沒討論就宣布鬆綁防疫規定,讓地方政府無所適從;黃珊珊今天受訪時再度表示,中央可以事先和地方政府說,減少困擾。而桃園市長鄭文燦和高雄市長陳其邁日前被問及是否有提前知道中央政策時,也說不知道並表示會「超前部署」政策;黃珊珊則回應「相信他們資訊比我們更暢通」。黃珊珊認為,中央宣布鬆綁防疫規則時,不會臨時決定,其實可以事先和地方政府說,畢竟地方政府事後才看見新的防疫政策,後續後還要向業者溝通執行方式,不是訂定政策後讓業者困擾,強調事先溝通比事後作調整好。黃珊珊表示,如果有先討論好防疫規則,應該要先告訴地方政府,「不要又說北市和中央作法不同」,會讓民眾覺得政府之間都沒有聯絡,早點知道早點因應,地方的原則比較細,中央是大原則,警察都要去執法,要給予清楚的命令,原則很晚公布或現在公布,要達到第一線基層沒有這麼快速,業者也要溝通。另外,陳其邁、鄭文燦都被問是否提前知道中央政策,但都說不知道,只是超前部署,所以今天政策就能上路。黃珊珊對此表示「他們的狀況跟我們不太一樣」,鬆綁防疫政策的相關細節需要中央指示,相對來說北市比較晚知道,但誰快誰慢也不是很重要,「我們是同一個國家,有需要這樣子嗎?我不覺得他們早知道,但相信他們資訊比我們更暢通」。
-
2021-10-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娛樂場所今開放中央公文昨晚才到 侯友宜:準備時間不夠
原定今天將開放休閒娛樂場所,但新北市直到昨天晚上才收到經濟部公文,今天仍沒有業者復業。侯友宜坦言,因為這次牽涉許多重大開放,要再隔天就做好準備確實時間不夠,希望中央、地方多多協調、溝通。侯友宜指出,開放不是件小事,放之後要再收會更困難,一定要小心謹慎,做好相關配套。而這次中央在開放前晚才發出公文,侯友宜認為,昨天下午公布很多細項,對於重大開放的準備會略顯不足,如果事先做好溝通也給業者緩衝時間,這樣開放會比較完整。侯友宜舉例,像餐廳不需隔板這種重大議題,對防疫是艱鉅的挑戰,必須要戒慎恐懼,把防疫配套做好再決定,中央跟地方間的溝通希望能更細膩、到位,畢竟執行面是地方,盼彼此體、包容,相互合作回到新型態安全生活模式。在依照中央指引下,侯友宜表示,地方仍會有相對規範,也提醒市民戴口罩的重要,如沒辦法保持社交距離,口罩是最好防護,保護自己與他人。
-
2021-10-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放寬防疫指引中央、地方漏接? 指揮中心:時間到就開
國內疫情趨緩,指揮中心鬆綁規範,像是用餐不一定要隔板,民眾也可以去KTV高歌,但雙北市府抱怨,許多指引指揮中心並未與地方討論。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回應,中央公布指引,開放就是可以開,指引是一種指導性質,各地方主管單位,可根據管理必要,訂定或修改指引。雙北批評中央放寬KTV指引,卻沒事先跟地方討論,無法在公布的同時,讓地方也同步。陳時中說,雖然溝通有延遲,但時間到了應開就要開。先前說過,中秋疫情要觀察二周,9月27日就有先預告過,10月5日會開放相關單位,有一周讓大家反應的時間。其中,也有修改相關規定,KTV本來是飲水,後來開放飲料,但沒開放酒精飲料。另外,昨天報告內容指出,要申請復業後才能開放,停業、副業營業執照,在9月27日宣布後,相關單位業者都可做準備。這次餐飲也放寬不用隔板,雙北還在研擬是否跟進,餐飲業者認為無所適從。陳時中說,中央公布指引,開放就是可以開,指引是一種指導性質,各地方主管單位,可根據管理必要性訂定或修改指引。
-
2021-10-05 新聞.元氣新聞
整合醫學團隊治病 北市聯醫、台大醫師跨院遠距會診
68歲李阿姨小腿忽然腫脹疼痛,罹患了蜂窩性組織炎,前往長期看診的台大醫院就醫,必須住院做抗生素治療,但得等四天才有病床,為了可以即時獲得治療,在她同意下,台大醫院幫李阿姨轉診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住院,透過跨院遠距通訊診療,兩院醫師在李阿姨做超音波檢查的同時討論最佳的治療方法。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高齡化社會的患者大都有多重共病,該院整合醫學科在住院期間是以病人為中心進行整合醫療,病人不再需要「五天跑五個科」。十月起,台大醫院將專長於整合醫學制度與床邊即時超音波的醫師許甯傑,借調至市聯醫中興院區擔任整合醫學科主任,進一步推動雙向合作模式。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任王宗道指出,整合醫學科由主治醫師24小時值班,和住院醫師和專科護理師形成「主責團隊」,隨時可即時處理病人狀況。病人出院前也可以轉銜個管師、出院準備護理師等,並將強化與其他醫院的橫向連結,導入遠距精神。其中「即時超音波」這項技術,可謂是「新世紀的聽診器」。「未來的醫療趨勢,將不再是一對一,而是透過科技的進步,由整個團隊去診治病人。」許甯傑說,科技進步,即時超音波可以把檢查資訊做遠端分享,不但降低依賴操作者經驗、專科別等限制,也能讓多位醫師一邊做檢查、一邊討論病情,病人也可以得到跨科團隊的即時回饋。王宗道指出,目前觀察民眾對於轉院和視訊會診的接受度,大概只有兩到三成,仍有待提升,努力的關鍵在於「醫病溝通要讓民眾安心」。
-
2021-10-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紐西蘭認可22款疫苗含高端 陳時中:總是一個起頭
紐西蘭政府近日宣布,自11月1日起,外籍旅客入境紐西蘭須完整接種新冠疫苗,其列出的22款疫苗清單納入高端。衛福部長陳時中今於立法院受訪時表示,「總是一個起頭,我們要繼續努力」。對於有孕婦反映要登記第二劑莫德納時,卻發現已被登錄為施打完成,陳時中先是疑惑地說「怎麼會呢?」並表示會再把這個案查清楚;至於許多民眾等待的第二劑莫德納,陳時中則回應「很快就會來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再放寬進香團、餐會活動,餐飲內用不限隔板或1.5公尺間距等措施,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抱怨,中央沒和地方先溝通。對此陳時中說,「有開始做了,我們宣布,大家就逐步來做吧」。
-
2021-10-05 該看哪科.皮膚
抗異大作戰/生物製劑助15歲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考上第一志願
抗異大作戰講座第五場「皮又再癢?兒童照護大公開!」精彩回顧https://lihi1.cc/OcQsj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常見的慢性皮膚病,醫師建議,異膚症狀慢性且反反覆覆,家長要有耐心陪孩子長期作戰,並把握黃金治療期,盡早在成長階段積極治療,平時則從飲食、清潔和環境等三大面向,做好日常的皮膚保養。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與元氣網主辦「異起改變 抗異大作戰」系列直播講座,第五場「又皮再癢 兒童照護大公開」,由馨蕙馨醫院兒童氣喘過敏科主任馮文彬主講,並由身心治療瑜珈老師林淑鈴介紹瑜伽動作,緩解異膚帶來的身心壓力。典型症狀:皮膚乾燥、紅疹、脫屑馮文彬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年紀的症狀略有不同,第一個特徵是明顯的皮膚癢感,其次是症狀慢性且反覆出現,慢性定義是指嬰兒期持續兩個月以上,其他年紀持續六個月以上。典型症狀包括皮膚乾燥、紅疹或脫屑,且症狀左右對稱,甚至角質增厚出現魚鱗或苔蘚變化。嬰兒的病灶多出現在臉頰,手腳的外側,大一點的孩子多半出現在手腳關節的彎曲處和手掌。馮文彬建議,一旦孩子有以上症狀,且其他家人也有過敏疾病史,家長就要高度懷疑是異位性皮膚炎,盡快就醫檢查。有家長認為,隨著孩子長大,異膚症狀會自動改善,因此童年階段不必積極治療,馮文彬說,異位性皮膚炎若發生在嬰幼兒,的確六至七成長大後症狀會緩減,但如果小時候不積極治療,長大後改善的幅度較低,會影響日常生活且造成外觀問題,影響孩子的學習注意力和社交,有的孩子更因此內向退縮,甚至憂鬱。慎防合併過敏性鼻炎 氣喘尤其,嬰幼兒如果有異位性皮膚炎,較大之後會有氣喘和鼻子過敏。馮文彬說,目前台灣統計發現,七歲以上仍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有六成機率會合併其他過敏病症,半數是過敏性鼻炎,三成是氣喘,另兩成是兩者兼具。因此,把握孩子的黃金治療期格外重要。馮文彬表示,傳統治療方式採用外用藥膏及類固醇藥物,對中重度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近年國際藥廠開發出生物製劑,對中重度患者治療效果不錯,目前國內開放12歲以上病友使用,適合做為中重度異膚孩子的長期治療選項。馮文彬曾收治一名15歲的重度異膚患者,長期且反覆發作的症狀令這個國中生失去信心,雖曾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但副作用多且要常常抽血,讓他極度抗拒治療,最後經醫師和家長溝通,說服男孩嘗試生物製劑,結果在短短一到兩個月後,異膚症狀大幅改善,皮膚幾乎不會癢,男孩也因為病情穩定,睡眠和生活恢復正常,後來順利考上第一志願。長期抗戰做好皮膚保健除了藥物治療,日常照護也是控制異膚病情的關鍵,馮文彬建議家長先從飲食做起,多讓孩子嘗試多元的天然食物,即使是蝦蟹奶蛋花生等易敏食物,也不妨少量嘗試,如果孩子吃了沒有過敏現象,便不必刻意忌食,畢竟這些食物都有豐富的營養。日常保養的第二大重點是點清潔和保濕。馮文彬說,洗澡水溫應盡量控制在攝氏35、36度,並適量使用中性或弱酸性清潔沐浴用品,只用清水洗澡將無法徹底清除皮膚上的油脂汙垢,容易促進細菌孳長進而造成皮膚感染。另要視孩子的皮膚乾燥程度,再根據天氣、季節和活動狀況,調整使用不同的乳液產品塗抹皮膚,做好保濕。 第三,要注意環境中的刺激物。馮文彬說,塵蟎、二手菸、空氣汙染等環境過敏原和刺激物,都對孩子不利,應盡量避開,家長也可購買溫溼度計,讓家中維持在濕度60%、溫度26度左右,打造皮膚舒適的環境接種新冠疫苗前 先和醫師討論最近全台青少年開始施打新冠疫苗,也讓家長擔心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是否適合。馮文彬說,整體而言,中重度異膚患者可接種,但較不適合在大型接種站或學校施打疫苗,最好和主治醫師討論後,安排在醫療院所施打較安全。 他也提醒,如果異膚病友正在急性發作期,或是近兩周內曾使用口服的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其他注射藥物,應暫緩施打,先和專科醫師討論。而在接種新冠疫苗後,異膚患者可能因為停藥或疫苗免疫反應,病情會變得不穩定,馮文彬說,這時應依照醫師指示調整用藥並且規則回診。3組瑜伽動作 放鬆身心異膚患者的搔癢、紅疹常集中在關節處造成緊繃,家有異膚的孩子,也成為親子共同的生活壓力,瑜伽老師林淑鈴建議,不妨透過三種不限年齡和場地的簡單瑜伽動作來舒緩筋骨,親子一起延展肌肉,透過胸腔的擴張,讓呼吸放鬆,自律神經穩定下來,將可降低焦慮,尤其適合在睡前進行,將有助入睡,提升生活品質。一、樹式側彎:經由手臂、腋窩伸展,加強血液循環,使皮膚代謝力更好,使膚質穩定。二、貓式伸展:打開呼吸循環空間、伸展腋下促進肺經穴位按摩,促進身體內外良好循環。三、貓牛式呼吸:異膚患者皮膚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情緒易敏感脆弱,身心處於焦慮耽憂之中,因此調節呼吸、靈活脊柱造血代謝能力、緩解煩躁不安情緒,強化身心安定,也有助於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復發頻率及影響程度。●加入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社團,掌握最新社團訊息●ADCT小測驗:簡單回答6個問題,幫助異友掌控病情●抗異大作戰系列講座精彩回顧
-
2021-10-04 新聞.元氣新聞
科技縮短醫病距離 在市聯醫住院也有台大醫師診療
68歲的李阿姨有天小腿忽然腫脹疼痛,診所判斷是蜂窩性組織炎,建議她去長期回診的台大醫院。台大急診建議要住院做抗生素治療,但要有病床,可能得等上四天。為了讓李阿姨可以即時獲得治療,在當事人同意下,台大醫院將李阿姨轉診到市聯醫中興院區住院,透過跨院遠距通訊診療,兩院醫師在李阿姨做超音波檢查的同時討論,實現高效率的全人醫療。跨院遠距通訊診療的服務模式,台大醫院和市聯醫中興院區已經行之有年。台大醫院統計,2017年起,從台大醫院出院轉銜到社區住院的就有650人次,以市聯醫中興院區為大宗;在台大急診經初步評估穩定後轉至社區住院的也有2748人次,其中超過四成(1112人次)都是轉到市聯醫中興院區。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高齡化社會的患者大都有多重共病,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在住院期間就是以病人為中心,病人不再需要「五天跑五個科」。十月起,台大醫院將專長於整合醫學制度與床邊即時超音波的醫師許甯傑,借調至市聯醫中興院區擔任整合醫學科主任,進一步推動雙向合作模式。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任王宗道表示,整合醫學科是2009年由台大創傷醫學部前主任柯文哲成立,2017年正式隸屬於內科部,目前有71個病床,10位主治醫師、22位專科護理師。王宗道表示,整合醫學科由主治醫師24小時值班,和住院醫師和專科護理師形成「主責團隊」,隨時可即時處理病人狀況,且與次專科照護並行不悖。病人出院前也可以轉銜個管師、出院準備護理師等,現在將強化與其他醫院的橫向連結,並導入遠距精神。其中「即時超音波」這項技術,可謂是「新世紀的聽診器」,而許甯傑就是這方面的專家。「未來的醫療趨勢,將不再是一對一,而是透過科技的進步,由整個團隊去診治病人。」許甯傑表示,過去床邊檢查聽診器或傳統超音波,都很難分享檢查的過程資訊,但隨著科技進步,即時超音波可以把檢查資訊做遠端分享,不但大大降低依賴操作者經驗、專科別等限制,也能讓多位醫師一邊做檢查、一邊討論病情,病人也可以得到跨科團隊的即時回饋。奠定遠距照護中心主任基礎的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何奕倫表示,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的強項,包括最完整的視訊系統、完善的資訊加密系統,還有24小時隨時值班的醫師和個管師,提供不間斷的服務。未來有許主任在中興啟動整合,將「雲端病房」概念帶去中興,兩邊都以病人為中心,真正可做到「數位傳千里,雲端共嬋娟。」王宗道表示,目前觀察起來,民眾對於轉院和視訊會診的接受度,大概只有兩到三成,仍有待提升,努力的關鍵在於醫病溝通要讓民眾安心。
-
2021-10-03 新聞.元氣新聞
你從沒注意到的另類工作犬,呵護忠心夥伴5要點
每天陪伴在你身旁、討你開心的狗狗,都是另類的「工作犬」。毛小孩照護五要點可參考內文:1.安全舒適的環境2.新鮮均衡的飲食3.定期健身檢查4.充分運動與陪伴5.定期注射疫苗及驅蟲本篇文章你可以學習如何寵愛毛孩:・給牠安全舒適環境,在愛與信任中互相陪伴。・新鮮均衡飲食,牠才能健康伴你日常。・當牠身體退化,更應定期健檢與驅蟲。・陪伴牠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關注牠身心狀態,完整健康守護網。理應成為雄赳赳氣昂昂的威武警犬,但一隻比利時狼犬娃娃卻因太愛跟人撒嬌,兇不起來,無法通過訓練及考核,成不了警犬,但一名警員將牠收編,變成另一種工作犬,一生陪伴主人。這一段狗狗溫馨感人影片,毛小孩可愛、逗趣的模樣,贏得千萬人的點擊,也融化了許多人的心。事實上,每隻愛撒嬌及討摸摸的毛小孩,守候家門,在主人打開門的瞬間,開心地往上跳竄,猛轉圈圈,不管飼主貧賤富貴,狗狗終其一生的工作就是「忠心陪伴」,而「討你開心」就是一項超高難度的工作,也是另類的「工作犬」。 對於狗狗來說,主人就是天、就是地,就是牠的全部,一輩子努力地討好、示好。因此,飼主更應該守護狗狗的健康,提供舒適居家環境,給予均衡飲食,每天陪著散步、運動、玩耍。最重要的是,應該定期安排毛小孩做健康檢查,按時用藥驅蟲,施打預防針,並在獸醫師評估下,完成節育手術。在其年老、身體退化,行動不便時,仍給予滿滿的愛,陪牠走完「狗」生最後一段路。【陪伴,是一輩子的工作】另類工作犬在我家】給狗狗的真心話中年幸福爸:我是視障者,很幸運和狗狗配對成功。一路走來,我們的默契愈來愈好,即使我看不見你,卻能用撫觸和你親密溝通。謝謝你,我人生的「開路天使」。第一點:給牠安全舒適環境,在愛與信任中互相陪伴你知道「心輔犬」嗎?不同於其他工作犬,心輔犬培訓浪浪為專業的互動陪伴犬,研究證實,可以降低患者消極負面情緒,促進特殊族群的人際互動社交。「人與狗之間是互相療癒」,大部分的心輔犬來自浪浪,以前常被欺負、虐待,被捕捉時的回憶也容易造成創傷。承受許多悲慘經歷,不少浪浪容易焦慮、緊張、吠叫、攻擊,連成為家犬都有困難,更何況是心輔犬。在跟狗老師相處的過程中,心理諮商師教導小朋友如何理解各種情緒與環境,例如,當狗老師出現眼睛飄向別處、肌肉緊繃、想要逃跑等緊張焦慮的反應,讓孩童也能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同理心,「從理解到覺察,再到行動」等過程,有助於同儕間的相處,學習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人類和狗狗的互動過程中,安全的環境更能幫助牠們建立與人類的信任關係。給狗狗的真心話農夫張大哥:狗狗總愛陪我一邊耕田,種出新鮮蔬果。不只人類,狗狗也需要新鮮均衡的飲食,才能健康陪我生活、農作。第二點:牠也需要新鮮均衡飲食,才能健康伴你日常工作犬訓練多以品種犬為主,那麼米克斯犬也有機會成為專業的工作犬嗎?是否能解決收容所流浪犬暴增的問題?農委會公布109年全國流浪犬隻數量調查報告,推估全國流浪犬數為15萬5869隻,每百人流浪犬數則為0.66,與10年調查結果相較,流浪犬數不減反增。曾經歷流浪生活的浪浪,每隻個性、穩定度都不同,需要更多專業評估。雖然動物團體有不同看法,但以領養代替購買,不離不棄照顧牠們一輩子,是共同的信念。動保意識逐漸抬頭,劉偉萍表示,除了餵食與處理便溺等生理需求,提供均衡的飲食、日常醫療照顧等均為重要義務,最重要的是,無論生病或衰老,都不應該棄養。給狗狗的真心話國中生陳同學:一起長大到現在,我在長高但你在變老,我會好好開始照顧你的身體,陪著你去檢查打針,就像我的小時候你一直守護在我身邊一樣。第三點:當牠身體退化,更應定期健檢與驅蟲工作犬退休後,因多半是老齡犬,「就像人老一樣,狗狗老了也會有慢性病。」姚勝隆指出,骨骼關節退化、心臟病或腫瘤問題百百種,超過八歲以上建議每年做X光檢查,包括心臟、腹腔超音波,查看有無腫瘤或是心臟衰竭,若有慢性心臟病,得終身服藥,若有腫瘤則必須切除或化療。不論是生理或心理,狗狗都需要完整照護,姚勝隆說,工作犬多半會節育,每年注射預防針,包括四合一、萊姆病、狂犬病、內外寄生蟲等,定期投驅蟲藥、心絲蟲預防藥,還有例行抽血健康檢查。給狗狗的真心話上班族陳小姐:親愛的狗狗,分享我每天的喜怒哀樂,我也想為你做點什麼。原來,陪你散步、陪你運動,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光,也是守護你一生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第四點:陪伴牠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許多人對於導盲犬與人類深刻情感的印象,來自電影「再見了,可魯!」。可魯在退役之後,回到小時候的寄養家庭終老,電影完整呈現導盲犬的一生。現實中的導盲犬退役後的生活,也同樣需要主人充分的陪伴,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養狗經驗豐富的李昆霖建議,民眾在收養退休導盲犬或到動物之家領養狗狗前,都必須謹慎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養狗,包括自身經濟狀況、家人能否接受、居家環境適不適合,以及是否有足夠時間陪伴狗狗。他也提醒,因為黃金獵犬、拉布拉多都屬於大狗,老化之後髖關節容易退化,行動不便,除了醫療費用,還可能還得抱上抱下,自己要有足夠體能。不管大型犬或小型犬,每天都需要適當的運動散步,尤其大型犬髖關節容易出問題,如果缺乏足夠運動,容易讓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給狗狗的真心話中年幸福爸:我是視障者,很幸運和狗狗配對成功。一路走來,我們的默契愈來愈好,即使我看不見你,卻能用撫觸和你親密溝通。謝謝你,我人生的「開路天使」。第五點:關注牠身心狀態,完整健康守護網法定的「職業」工作犬,與人組成「最佳拍檔」,認真工作的帥氣身影,讓人印象深刻。有些工作犬出入的環境,容易造成職業傷害或心理壓力,領犬員必須隨時關注狗狗的身心狀態。姚勝隆指出,獸醫師透過動物行為學,可觀察狗狗有無焦慮現象,並進行藥物或物理治療。像是狗狗無法專注、眼神飄移,或是打哈欠、不自覺咀嚼,耳朵呈現水平的「飛機耳」,都有可能是恐懼、害怕的表現,若狗狗有這類情況,會透過行為治療師協助治療,獸醫師也會定期到犬隊講習,教領犬員行為學基本常識。這些使命必達的狗狗,無論執勤期間或退休之後,都需要完整的健康與心理守護。為人們辛勤工作的狗狗都是廣義的工作犬,其實還有許多受過特殊訓練的狗狗們,也在台灣各角落守護著我們。衷心感謝受過特殊訓練的狗狗們,警犬、軍犬、緝毒犬、搜救犬、檢疫犬,堅守崗位、衝鋒陷陣、不畏危險保護人類安全。還有一群無私忠誠的狗狗們,導盲犬、導聾犬、肢體障礙輔助犬,如影相隨、分秒守護,給予人類陪伴依靠,幫助身障朋友,擁有安全便利的生活品質。>毛孩子五大呵護要點,專家知識分享與暖心故事看更多【陪伴,是一輩子的工作】另類工作犬在我家。【收養退休導盲犬】是我們生最棒的決定之一。【浪浪變身工作犬】家才是他們最期盼的地方。【心輔犬狗老師出馬】腦性麻痺女孩站起來。【工作犬值勤中】預防職業傷 更要紓解壓力。不管是使命必達的工作犬、等待領養的浪浪,或已成為家中一分子的狗狗,都需要呵護、疼愛,提供友善完備的身心照護,是我們該回饋給這些忠心工作夥伴的基本義務。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別忘了跟身邊的夥伴說聲謝謝。
-
2021-10-03 寵物.寵物故事
解除心理壓力/工作犬值勤中防職業傷害 更要紓解壓力
給狗狗的真心話中年幸福爸:我是視障者,很幸運和狗狗配對成功。一路走來,我們的默契愈來愈好,即使我看不見你,卻能用撫觸和你親密溝通。謝謝你,我人生的「開路天使」。法定的「職業」工作犬,與人組成「最佳拍檔」,認真工作的帥氣身影,讓人印象深刻。有些工作犬出入的環境,容易造成職業傷害或心理壓力,領犬員必須隨時關注狗狗的身心狀態。這些使命必達的狗狗,無論執勤期間或退休之後,都需要完整的健康守護。每隻狗狗,都是伴你一生的工作犬,如何好好照顧牠?工作傷害:搜救犬工作環境最危險,可能導致嚴重傷害。「工作犬在不同環境執勤,會碰到不同狀況。」目前擔任海巡偵搜犬區隊醫療教官的隆安動物醫院院長、資深獸醫師姚勝隆表示,搜救犬、偵搜犬工作時容易受傷,搜救犬常跟著消防隊出勤搜尋生還者,地點多半是火災、地震、火車出軌等重大災難現場,因地面不平整,搜救犬的腳容易割傷、刮傷,或是掉落深處、被火燒燙傷。偵搜犬多半在港口、漁港,可能被漁網鐵鉤刺傷外,先前曾有新聞報導,偵搜犬在漁船上查毒品,因漁船地板潮濕,沒踩好竟落海,所幸及時救起。若中大型犬滑倒,也會導致骨骼關節嚴重傷害。於機場工作的緝毒犬,雖然環境不錯,但姚勝隆提醒,機場有行李轉盤,米格魯身手矯健,常跳到轉盤上嗅聞有無毒品或肉品等違禁品,要注意狗狗的腳別被轉盤攪進去。導盲犬陪視障朋友外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國內現行法規並無禁止導盲犬搭手扶梯,導盲犬的腳有可能被夾傷,也必須格外注意。心理壓力:災難現場造成狗狗焦慮,領犬員須隨時觀察。姚勝隆表示,工作犬除了執勤受傷,也可能產生心理壓力,又以搜救犬壓力最大。他解釋,搜救犬工作都是災難現場,這類現場不可能事先模擬,狗狗一旦到陌生環境,像是燒焦、血跡等特殊味道,還有爆炸聲響等,都可能引起狗狗心理壓力與障礙,導致搜救能力變差,領犬員須隨時觀察搜救犬狀況,若壓力太大時,應先把狗帶離現場,陪狗玩平復心情,壓力緩解後再上場。姚勝隆指出,獸醫師透過動物行為學,可觀察狗狗有無焦慮現象,並進行藥物或物理治療。像是狗狗無法專注、眼神飄移,或是打哈欠、不自覺咀嚼,耳朵呈現水平的「飛機耳」,都有可能是恐懼、害怕的表現,若狗狗有這類情況,會透過行為治療師協助治療,獸醫師也會定期到犬隊講習,教領犬員行為學基本常識。挑選品種犬服役,是為善用狗狗特性,各展其長。工作犬有品種限制,姚勝隆說,像機場海關多用米格魯,警犬以拉布拉多、德國狼犬、比利時狼犬等為主,導盲犬則多是拉布拉多。工作犬需要特別挑選品種犬,其來有自。姚勝隆表示,品種犬有其特性,像是拉布拉多個性穩定,適合訓練當警犬、導盲犬;而米格魯體型嬌小,個性活潑又貪吃,服從力佳,適合訓練作為搜救犬、檢疫犬。不過即使是品種犬,仍要依照狗狗本身個性,安排適合的工作場所,像是米格魯若太兇、本身有攻擊性,則不適合在機場工作,而太活潑的拉布拉多無法揹導盲鞍,也不適合當導盲犬。姚勝隆表示,工作犬選拔多在狗狗一歲前進行,約有二成機率獲選,由領犬員進行評估,包括狗狗個性、有無意願,以及身體狀況,像拉布拉多等大型犬,容易有髖關節疾病,即便服從力、能力再高,身體狀況仍是最重要的評估項目。此外,狗狗與領犬員「投緣」也很重要,若互相排斥,無法順利搭配,不論是工作犬或領犬員,都可能被「淘汰」。
-
2021-10-03 寵物.寵物故事
安全舒適環境/「心輔犬」狗老師出馬 腦性麻痺女孩站起來
給狗狗的真心話王姓夫妻:我們夫妻養過兩隻小型陪伴犬,先後送走牠們後,自己也來到熟齡空巢期,這才回想我們一生可能擁有很多隻狗狗,然而牠們的短暫一生唯一擁有的便是主人。如果再有養狗狗的機緣,我願意營造安全舒適的環境,守護牠健康,陪我們更長更遠。聽過警犬、檢疫犬等工作犬,你知道「心輔犬」嗎?不同於其他工作犬,心輔犬培訓浪浪為專業的互動陪伴犬,研究證實,可以降低患者消極負面情緒,提升身障者復健的動力,以及過動症患者的學習動機、降低憂鬱症患者的憂鬱感,並緩解自閉症患者的焦慮感受,促進特殊族群的人際互動社交。人類和心輔犬的互動過程中,更應給狗狗安全舒適的環境,在愛與信任中互相陪伴。每隻狗狗,都是伴你一生的工作犬,如何好好照顧牠?腦性麻痺女孩勤加練習,只為陪狗狗散步。一名腦性麻痺小女孩全身癱軟,肌肉無力,走路時總是小碎步,復健科醫師建議,每天練習10分鐘固態步行器,以維持及提高肌力。由於家人無法陪伴練習,小女孩吵著說不要,甚至哭鬧,導致復健成果不彰。為了增加小女孩的復健動機,校方與「心輔犬心流幸福研究室」合作,派出有社交王子、大哥性格之稱的狗老師「戚風」,由於牠個性溫暖、友善、溫柔、愛撒嬌,擅長察言觀色,很快贏得小女孩的歡心,開心地玩在一起。為了牽著「戚風」散步,小女孩主動用步行器步行,走的距離也比平常還要遠,還不想停下來。為了下次還能帶「戚風」散步,她勤加練習,就在沒有壓力與負面情緒的情況下,完成一個療程的行走練習。訓練浪浪社會化,重新建立與人類的信任關係。「心輔犬不是一開始就具備與人連結、療癒雙方的能力。」心輔犬心流幸福研究室創辦人陳奕君說,大部分的心輔犬來自浪浪,以前常被欺負、虐待,被捕捉時的回憶也容易造成創傷。承受許多悲慘經歷,不少浪浪容易焦慮、緊張、吠叫、攻擊,連成為家犬都有困難,更何況是心輔犬。陳奕君強調,浪浪必須經過社會化、穩定性、信賴感等基礎訓練,才能重新建立與人類相處的信心,進而有機會成為心輔犬。以「戚風」為例,一開始看到中年男性,就嚇得發抖,在訓練過程中,使用適合牠個性的方式溝通,撫平以往的創傷,讓牠不再害怕與人相處,不致突然逃竄。不是訓練狗狗「治療」人類,是讓人狗互相療癒。「『治療人』不是動物本身需要做的事情。」陳奕君說,與導盲犬等工作犬不同之處是,心輔犬是「以自己原本的面貌」去服務對象,並非為了工作而去滿足個案需求,所以不會訓練動物治療人,而是重視狗狗的個別性、獨特性,以及原有的強項與技能。陳奕君說,「戚風」喜歡撒嬌,想要與人貼近,服務時就是在做牠本來喜歡做的事情,在助人的同時,更信任環境、信賴人類,良性循環後,才能成為具有自信心的狗老師,「人與狗之間是互相療癒」。狗老師豐富肢體動作,協助特殊族群克服情緒障礙。浪浪變成專業心輔犬後,會自發性鑽入人的雙手間,頂開掩面的人、舔舐人臉,再轉身貼近,坐在人的雙腳前,討摸摸、抱抱。陳奕君指出,透過狗老師豐富的肢體動作,輔助自閉症、過動症、亞斯伯格症、憂鬱及身障等特殊族群,練習社交技巧,克服情緒障礙,提升復健與學習動機。在跟狗老師相處的過程中,心理諮商師教導小朋友如何理解各種情緒與環境,例如,當狗老師出現眼睛飄向別處、肌肉緊繃、想要逃跑等緊張焦慮的反應,讓孩童也能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同理心,「從理解到覺察,再到行動」等過程,有助於同儕間的相處,學習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培育心輔犬1. 必需花費3到6個月訓練。2.每年健檢、施打預防針,還要提供均衡營養的飲食。3.狗老師也有工時限制,一日工時不超過4小時。4.除了固定的散步時間,也會讓狗狗進行社交活動,跟團隊一起到處玩耍,例如,玩衝浪板、登山、踏青等。
-
2021-10-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北幼兒園群聚落幕 醫曝隔離病房的溫情與艱辛
9月初,亞東醫院急診醫師因患者一句話,意外揪出新北幼兒園群聚。父母們無畏疫情,爭相要進隔離病房照顧孩子,連阿嬤都自告奮勇要照顧染疫孫,用愛瓦解令醫界苦惱的倫理難題。9月初新北市幼兒園發生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群聚疫情,累計33人染疫,其中有11名患者是幼童,也寫下台灣疫情期間最大規模幼童隔離紀錄。正當外界目光聚焦於機師染疫群聚疫情,亞東醫院一名急診科醫師在眾多患者中嗅出危機,機警揪出整起事件指標個案,也就是幼兒園老師的丈夫(案16128),經過採檢、疫調,意外揭開整起群聚事件。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近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這名幼兒園老師的丈夫9月初就醫時,雖然自述身體不舒服,但並沒有發燒,同樣的患者每天在急診室至少數以百計,很多人只是在太陽底下工作一陣子,也會出現類似症狀,很可能看完診、拿個藥就回家休息了。不過,蔡光超說,那時收治個案的是一名不到30歲的王姓女醫師,她聽到個案提到「前幾天有點發燒」,縱使症狀輕微、不完全符合採檢條件,仍出於急診醫師的直覺,總認為「哪裡怪怪的」,機警替個案採檢,並交代個案戴好口罩、回到家中等待採檢結果。幾小時後檢驗結果出爐竟是陽性,亞東醫院緊急聯絡個案並進一步採檢他在幼兒園擔任老師的太太,夫妻2人雙雙確診,整個幼兒園頓時陷入染疫危機,30多名幼童相繼湧入急診室,焦急全寫在陪同的父母臉上。「幼童鼻孔很小,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受傷,採檢難上加難。」蔡光超回憶,事發當天正好是假日,以急診的人力根本難以因應30多名幼童的採檢工作,只好緊急動員全院兒科醫師和兒科護理師回醫院,發揮和孩子溝通的本領,和家長合力完成採檢的艱難任務,更一口氣找出8名確診幼童。蔡光超當時心想:「慘了,這一定是Delta變異株」,因孩童染疫率高於大人是Delta變異株主要特徵,萬一真是Delta,以這病毒的傳播力絕對不只8人確診,因此亞東醫院緊急清出近150張病床,並提高防疫規格,要求病房附近禁止住其他病人,避免不知情的人經過被感染,窮盡一切方法圍堵疫情。染疫幼童不可能獨自住院隔離,但沒有染疫的父母陪同又可能遭感染,成為醫界在COVID-19疫情期間面臨最大的倫理難題。「真的是天下父母心。」蔡光超感嘆,即便知道可能被孩子感染,非但沒有一個父母感到害怕,甚至爭先恐後要進病房安撫孩子,還有阿嬤急忙稱自己打過疫苗,自告奮勇要進隔離病房照顧孩子,但考量阿嬤年事已高,染疫後重症風險也高,最後還是讓父母陪同照顧。為了保護父母,亞東醫院無償提供醫護人員使用的防護裝備,舉凡口罩、防護衣、帽子等,並每隔2到3天替他們採檢,最後陪病者竟無一人染疫,令蔡光超大呼「神奇」;在隔離病房的孩子們更是活力滿滿,不僅都沒有症狀,對於氧氣管、各種開關都相當感興趣,最後也都順利痊癒,解除隔離。蔡光超說,這次群聚疫情雖然一路從幼兒園延燒到社區大樓,還好最後成功控制住疫情,也因該名急診醫師機警採檢可疑個案,才讓這次疫情沒有演變成社區大流行事件。蔡光超也感嘆,面對疫情的一年多來,各行各業都很辛苦,他所住的街就不知倒了幾家店,但防疫是全民運動,看到社會願意齊心防疫真的很感動,畢竟防護做得越好,醫護的負擔就愈輕,「很慶幸能在台灣當醫護人員」。
-
2021-10-02 新聞.長期照護
弟患思覺失調症,家人考驗的開始! 照護長路築起最強後盾
邁入高齡化社會,我們思考著如何擁有尊嚴又快活的熟年生活。對於身障者、精神障礙者來說,「老有所依」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對家人而言,更是拋卸不下的甜蜜負荷。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總幹事金林陪伴弟弟共度思覺失調的低谷,創立協會幫助更多家庭受益,漫漫照護長路,成為彼此的親密後盾。身型精瘦的金林,說起話來聲如洪鐘,侃侃而談創立協會的機緣,是因為弟弟罹患了思覺失調症。「我的家庭很普通,父母親不太喜歡拓展社交生活,日子平淡卻很平實,五個小孩的成績都很好,不用操心。」金林娓娓道來,以往平靜生活卻在一夕間變調,20多年前,正值當兵的弟弟突然性情大變,被送進國軍818,接著就被告知有精神障礙,提前停役回家,家中氣氛從此丕變。【延伸閱讀:沒有人知道如何當個照顧者... 金林笑成立心生活協會,為病友老後鋪路!】弟思覺失調 家人考驗的開始回憶弟弟的發病過程,金林認為身心困頓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似乎在高中時期就有跡可循,當時一些怪異舉止被家人解讀為「抗壓性太差」,出社會就可以被調整,從沒想過一切與精神疾病有關。弟弟上大學後,到外縣市求學,金林任職會計師事務所偶爾出差到新竹查帳,抽空去探視他,已感覺出弟弟明顯的情緒起伏,心中隱隱不安。直至入伍,弟弟在制式化高壓環境下終於爆發,軍醫示意病情嚴重,確診為「重度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出院回家是一段彼此磨合的過程。精神分裂症於2014年更名「思覺失調症」,最主要的症狀是幻聽、幻覺、被害妄想、思考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金林的弟弟原本是才華洋溢的文藝青年,發病之後,情緒極度不穩定、個性敏感多疑。病情時好時壞,給家庭增添了許多負擔,金林身為同住的家人,每天都有衝突,面對的是無止盡的焦慮和恐懼。一輩子服藥 親情支持是關鍵與弟弟的相處過程,金林坦言一開始並不順利,「病人狀況不好的時候,想法固執、行為古怪,幾乎無法溝通,有時候脾氣一來,難免會用肢體動作表達想法和不滿,我曾氣到束手無策。」金林待心情稍微平復,靜下心來研究思覺失調症,也詢問任職台大醫院的高中同窗,這種精神疾病接下來還會怎麼樣?得到的結果令人難過,雖然經過治療,病情可以獲得緩解,但很可能需要一輩子服藥,與疾病共處。陪伴弟弟服藥控制的過程中,金林發現,思覺失調症的病徵出現時,家人的支持是關鍵,但因患者的幻覺、怪異妄想和失序行為讓人害怕,反而斷開關懷的距離。「家屬是以理性思維講道理,患者則是被害思維產生溝通障礙,往往處於恐懼狀態,陷在負面泥淖中。」金林轉念思考,這是大腦出問題的生理疾病,患者受病情所苦,思想架構不同於一般人,在生活的安排上也發生問題,他們的老後與餘生該怎麼辦?心生活協會 助病友生活自理看著弟弟多次進出醫院、後來轉入慢性病房,前後共3年多,家人每周都去探望。陪病治療的過程,金林感受到患者與精障家屬的無奈、無助,「人人生而平等,沒有人應該被放棄!」這個想法縈繞在心頭,加上想要改變社會對精神病的汙名,2003年7月成立「台北市心生活協會」,從關懷精神疾患家庭的原動力出發,為精神障礙者提供獨立生活能力訓練、心理復健、家庭支持、資源連結等服務。「因為無助,所以我們想要自助!」金林體會到,不能以一般人狀況來衡量患者的言行對錯。她多年來努力奔走促進病友權益、爭取平等發聲權和工作權,串聯各縣市康復之友協會和康復之友聯盟等單位,倡議精神病康復需要一系列治療配套,包括訓練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最終目的是因為:彼此都會變老。除了努力不與社會斷線、得到基本照顧與醫療協助,還要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好好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