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搜尋
深呼吸
共找到
235
筆 文章
-
-
2021-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嚴峻增焦慮感 心理師建議調適自身情緒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每天全台確診數不斷增加,加上三級警戒,許多人失業或無薪假待在家,又容易接收假消息,人心惶惶之下,情緒出現焦慮與恐慌。門諾醫院建議,民眾學習「專注」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並調適身心,做好自我防護才能降低焦慮感。門諾壽豐分院臨床心理師陳癸方表示,在自我調適上,可藉由以下建議提升防護力。首先請遵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規定,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少出門、保持社交距離。在接收消息上,以看官方發布的訊息為主,勿相信來路不明的資訊,避免心情起伏大,增加焦慮感;記得維持生活作息,保持原有的生活規律。在心理上,可找在家可以做的活動,學習讓自己放鬆平靜,例如閱讀、聽音樂、追劇及簡易的居家運動、瑜珈。也要學習接納情緒,感到焦慮、害怕、憤怒、難過、恐慌等都是很正常的,透過3至5分鐘的深呼吸,緩和情緒,如果願意,也可試著告訴信任的親友,分享心裡的情緒;還能透過社群軟體傳達關心,讓自己不感到孤單。身心科醫師鍾德指出,疫情來勢洶洶,面對心理及經濟上的壓力,有些民眾已出現失眠、恐慌、對生活感到洩氣、失望,甚至害怕面對人群等現象,如未能盡早就醫,恐怕會造成更嚴重的身心疾病。呼籲民眾應多關心家人及身旁的朋友,並給予正向的鼓勵與支持,以免陷於不健康的情緒中惡性循環,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
2021-06-01 養生.運動天地
居家體能不變差 簡文仁教「3要健康操」動一動
疫情嚴峻,越來越多人居家不出門,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的健康。為了避免疫情擴散,所以居家是有必要的,雖然很多運動的場所、景點都已經封閉,但提醒大家運動仍要列入每天的日常,不要等疫情過後,體能和健康都變差了。特別為居家防疫的民眾,設計了「3要健康操」,在居家運動時仍能謹守「要強身、要防疫、要隔離」三原則。每個原則有兩個動作很簡單,大家一起來動一動,也能達到每日運動的目的。1、要強身1. 頂天立地高踏步動作:一手盡量向上延伸,一手掌心向下壓,一腳盡量抬高,另一腳墊起腳跟,交互高踏步。作用:身體往上墊腳延伸,並錯開兩側肩胛骨,是全身性的運動。2. 前狼後虎我頂住動作:前後弓箭步,一手向前推出頂住,一手朝後,轉身換邊再做。作用:弓箭步強化下肢的肌力,雙手一前一後延伸並挺直上身,可強化腰背核心肌群。2、要防疫1. 洗手戴罩一定要動作:內外夾弓大力完,做正確的洗手步驟,雙手在面前手指抖動,再雙臂拉開擴胸。作用:傳播正確的洗手方式,並雙臂大開擴胸,配合深呼吸。2. 少吃多動開心笑動作:雙手拍打肚子,開心大笑,再擺出太極架式。作用:縮小腹拍打肚子按摩,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開心大笑可以愉悅心情,並強化呼吸,太極架式可強化肌力。3、要隔離1. 搥胸頓足吐濁氣動作:右手輕握,以虛掌拳眼輕敲左胸,同時右腳頓地,輕喝出氣,換邊再做。作用:輕敲胸部喝氣,可以刺激胸肺部,擴張肺葉,提高換氣功能,以腳頓地刺激腳底湧泉穴,可以有保健效果。2. 楚河漢界分兩地動作:雙腳打開左右弓箭步,身體盡量朝右,以右手畫界為限,再換左邊。作用:左右弓箭步,可以伸展胯部,強化下半身的肌力,手盡量朝外畫界,可以伸展靈活上肢。
-
2021-05-30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防疫也要顧好自身健康!在家按穴道提升免疫力
「醫師,之前就是常常感冒的體質,尤其現在防疫期間,稍微一清個喉嚨、咳一聲,就引起大家注意,壓力好大,怎麼辦?」「醫師,我聽說某些保健食品效果很不錯,是不是可以服用來增加我的免疫力?」大許醫師最近收到一些慌張的訊息,請大家深呼吸再緩緩吐氣,讓緊張的情緒先冷靜下來!這邊介紹幾個健體養氣的穴道,讓大家平時可以用來保養身體,提升免疫力 ◎迎香穴:可通鼻竅、散風熱。位於鼻翼兩側,眼睛中心點垂直往下,約處於法令紋位置。◎合谷穴:疏風解表,頭部顏面問題的特效穴。位於虎口併攏,肌肉凸起的最高位置。 ◎氣海穴:可溫陽益氣、扶正固本。位於肚臍下約1.5吋,大約兩指寬的位置。◎關元穴:可培元固本,適用於元氣虧損、體弱多病的體質。位於肚臍下約3吋,大約四指寬的位置。 ◎曲池穴:疏邪熱,祛風濕,調氣血。位於手肘彎曲,外側橫紋尾端的最凸起位置。 ◎足三里穴:調節消化及免疫系統,補虛的強壯穴。位於外膝眼下,大約四指寬的位置。 ▶建議每天早上、睡前每個穴位各按摩1分鐘,提升自身免疫力! 最後醫師提醒大家,日常勤洗手、多消毒,出門在外一定要戴好口罩。在家無聊閒暇之餘,不妨花個幾分鐘動動手按摩這些穴道,不僅能強健身體,看到疫情緊繃之時也較能安心!來源出處:許淳彰中醫師-暖爸中醫日記
-
2021-05-26 失智.像極了失智
睡眠不足恐增失智症風險?助眠操降低焦慮
🎉好康線上課程,免費開講▶睡眠不足為百病之源!根據研究調查顯示,睡眠不足容易導致失智症,一天24小時有將近三分之一在睡眠中度過,但現代人熬夜晚睡、睡前滑手機,形成惡性循環的失眠原因,快跟著運動專家學習如何運動,改善睡眠品質、幫助睡眠。運動專家白芳齊提到,睡眠問題不是中老年專屬,年輕族群壓力大也易失眠,有些人淺眠、多夢,整夜翻來覆去,即使在床上躺足了,仍然沒有得到充分休息,陸續產生焦慮、憂鬱、身體疼痛,長久累積不僅傷大腦,包括記憶力退化、健忘失神等,更容易引發慢性病及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睡得好,有助於預防失智症;想要睡得好,可多運動、均衡飲食、從事休閒活動來著手。白芳齊分享,透過有氧的跑步、走路、散步能幫助睡眠,「身體吸收氧氣的效率提高,大腦會分泌腦內啡,心情覺得愉快舒暢,身體自然放鬆好入睡。」但是睡前2小時少做劇烈的有氧運動或肌肉鍛鍊,應改為緩和的助眠操,睡前運動有助於促進高效率的睡眠,幫助快速入睡、睡得夠深、夠穩,讓人一覺醒來神清氣爽。白芳齊建議助眠操掌握幾個原則:以最自然輕鬆的姿勢伸展四肢,鼻子深呼吸、嘴巴慢慢呼氣,盡量放慢身體節奏讓情緒達到平穩狀態。助眠操可以平躺在床上,適時用枕頭輔助腰部,可加入簡單的瑜珈動作,多次練習就會發現睡眠品質提升、精神狀態變佳。(推薦課程:淺眠、睡不好,恐增失智風險?睡前助眠操,讓你一覺到天亮)最近超夯的彈力帶、彈力環,是常見的居家運動工具之一,因為運用到手腕各轉動角度,實際學過較不會造成運動傷害。「彈力帶就像大型橡皮筋,一拉一放之間容易衝擊韌帶,不同的強度等級更需要專人引導。」白芳齊說明睡前的助眠操以放鬆身心為主,勿造成反效果。疫情期間,大幅減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接觸,專家也推薦可以多多利用視訊或線上運動課程,不僅增加社交樂趣,又能鍛鍊大腦。大腦助眠操步驟一:練習瑜珈的嬰兒式,雙臂向前伸直,腳跟緊貼臀部,幫助緊繃的背肌放鬆。步驟二:換個姿勢靠著牆壁將腿抬高,雙手平放張開,舒緩四肢肌肉。步驟三:瑜珈橋式,維持躺姿,膝蓋彎曲、雙手放至身體兩側,吸氣時同時將臀部和腰部抬起,腰臀放下時吐氣。步驟四:放鬆平躺在床上,雙手向上延伸,慢慢呼吸吐氣。步驟五:最後,瑜珈大休息法,身體放鬆、手心朝上、腦袋放空。🚨看更多線上課程,免費開講▶
-
2021-05-2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久坐久蹲梨狀肌症候群上身 復健治療師教3招改善
國內疫情升溫,民眾待在室內時間變多,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多為久坐,如果加上習慣性翹腳或椅子過硬,很容易罹患所謂的「梨狀肌症候群」,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曉惠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勿久坐或久蹲、選擇適當座墊等,才能有效預防和遠離梨狀肌症候群復發的困擾。李曉惠指出,梨狀肌位於臀部深層,當受刺激變得僵硬,便會發炎腫脹,甚至會壓迫一旁經過或穿過的坐骨神經,引發坐骨神經痛,痛的位置大概在臀部、髖部附近,可能會隨坐骨神經走向延伸至腿部;梨狀肌症候群好發族群包括久坐不動的上班族、不愛活動的老年人、運動量突然增加的運動員,或需要久蹲或搬重物的工人等。她表示,當發生梨狀肌症候群時,急性期需冰敷、休息、避免長時間引發疼痛的動作,以降低急性期的發炎;慢性期可利用短波、超音波、電療、按摩及梨狀肌牽拉伸展運動,以縮短梨狀肌發炎修補時間。李曉惠說,梨狀肌位於臀部深處,當實施自我按摩時,建議坐在地上稍微側到患側,或將患側腳放在健側膝蓋上,在梨狀肌下方放置一顆硬式網球,一開始將球放在梨狀肌靠近尾骶骨處,讓身體重量壓迫網球做深呼吸、放鬆、慢慢吐氣,持續1分鐘後,將球往股骨大轉子處稍微移動,重複按壓,如此可消除肌肉的激痛點,放鬆梨狀肌(圖一)。牽拉伸展運動可在躺姿或坐姿下執行,患側腳架於健側腿上,呈現翹腳的姿勢,躺時兩手抱住健側腳的膝關節後方,將膝蓋往身體靠近(圖二),坐時讓背部挺直並身體往前傾(圖三),此時可感受到患側梨狀肌的伸展疼痛,維持約20秒,重覆做3到5次。她說,除以上建議的改善方法,重點還是要從生活型態改變,包括勿久坐或久蹲、選擇適當座墊等,才能做好預防並避免梨狀肌症候群的復發。
-
2021-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吸菸、肺氣腫…感染病菌或肺部疾病機率上升!6方式改善肺部健康
肺炎傳染來襲,身體「衰弱」的族群面臨更高風險。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生理儲備量下降,在面臨外界壓力時無法維持身體恆定,甚至身體平衡被打亂後恢復變慢或不完全就是「衰弱」。根據統計,衰弱的老年人死亡率更高,比起身體狀況強健的老人,死亡率高出3-5倍。 哈佛大學附屬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胸腔重症監護主任Richard Schwartzstein提醒,肺部擁有足夠生理儲備量,才能幫助抵抗感染與慢性疾病,而生理儲備量隨著年齡會逐年減少,尤其吸菸、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氣喘等族群下降速度更快,會使感染病菌或肺部疾病機率上升。平日可透過6種方式維持肺部生理儲備量,有助於改善肺部健康。 中等強度運動 助清除黏液分泌物 Schwartzstein指出,中等強度運動如快步走路,是鍛鍊心臟與肺部機能的良好方式,並且能增加深呼吸時的深度、幫助打開肺部,有助清除肺部內累積的黏液分泌物。肺部中黏液分泌物聚集的部位,是吸入性病毒或細菌沉降、繁殖的良好環境,能清除愈多黏液分泌物,愈能幫助肺部維持健康。 減少吸入煙塵毒素 平日應戴口罩 當吸入愈多外在環境中的毒素,例如粉塵、二手菸、空氣污染,肺部會分泌黏液分泌物包覆這些有害毒素,一旦吸入愈多有害物質,可能導致黏液分泌物過多、呼吸困難。Schwartzstein建議平日戴上口罩,尤其是有氣喘或過敏的族群,在氣溫變化時更容易發生支氣管痙攣等問題。 吸菸無「安全值」 少量也會破壞肺部 吸菸沒有所謂的「安全值」,只要接觸到尼古丁等有毒物質,就會增加感染機會與肺癌風險。Schwartzstein博士指出,即便是少量吸菸,菸中的物質也會以各種方式破壞肺部,引起肺部刺激發炎並增加黏液分泌物。 每天30分鐘深呼吸 幫助肺部舒張 深呼吸是最好的肺部伸展運動之一,能幫助肺部舒張並清除分泌物,同時也能降低血壓和調節心率。Schwartzstein建議每天練習約30分鐘深呼吸,深呼吸運動建議方式:在舒適環境中坐下或躺下,緩慢並深深呼吸,維持肩膀姿勢,腹部向外鼓張,然後呼氣放鬆腹部,動作重複5分鐘。 每小時改變姿勢 增加肺部氣體循環 久坐不動對健康不利,Schwartzstein醫師建議每小時至少改變一次姿勢或起身運動,可以練習簡單的深蹲或彎腰伸展,有助於肺部的氣體循環,也可促進清除黏液分泌物。 過重影響橫膈膜 減肥能減少肺部負擔 體重過重會造成各種健康問題,也會增加肺部肌肉的壓力,尤其是橫膈膜向下運動會因為身體肥胖受到阻礙,使肺部體積無法伸展舒張,Schwartzstein 提醒,適當體重控制能減少呼吸時的肺部負擔。正常成人應盡量維持正常BMI值,成人BMI建議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 《延伸閱讀》 .盡量別久坐!研究:長時間不運動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增149% .3大族群易感染新冠病毒?中醫師教3關鍵提升免疫力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16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孩子的自白」 談預防兒童受虐
筆者在擔任住院醫師的時候,曾支援外科急診。有一天救護車送來一位七歲小女孩,頭髮和臉上都是血,頭部受到撞擊,意識不清。家屬聲稱是因意外跌落而受傷,但我們一看就知道狀況不單純──那幼小的身軀遍體鱗傷,身上有多處瘀青,手臂和大腿都有一條條被鞭打的血痕。小女孩雖然已經半昏迷,但臉上還有驚恐和痛楚的表情。她的傷是怎麼來的?是誰下的手?多年後想起那位小女孩,心中還是有一種強烈的不捨。2019年韓國電影「孩子的自白」,敘述了一個由真實社會案件改編的故事:一對年僅七歲和十歲的姊弟從小失去母親,他們相親相愛,相互扶持過日子。有一天父親再婚,有著美麗外表的繼母卻脾氣乖戾,稍不如意就毆打孩子出氣,讓這對幼童陷入驚恐、痛苦深淵。姐姐曾試圖向警察、學校老師求救,卻換來冷漠的對待。即使有家扶中心人員出面關切,繼母在人前裝出慈母模樣,關起門之後,肆無忌憚、變本加厲的以暴力摧殘兩個年幼的兒童。終於在一場毒打後,年僅七歲的弟弟死於繼母重擊腹部造成的內出血。看著毫無抵抗能力的孩子求助無門,在受盡凌遲之後痛苦的死去,相信每個觀眾內心都會糾結。然而,這不僅是杜撰的情節,電影末尾,出現以下數字:韓國的虐待兒童舉報,2001年共4,133件,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34,169件,約增加10倍。施暴者每5人中,就有4人為父母。台灣的狀況呢?據衛福部兒虐通報案件統計:2019年全台共計73,973起兒虐通報案件。2020年1到6月113專線之兒少保護通報平均每月至少750起。長庚兒少保護中心資料指出,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及12歲以上的國高中生是兒虐高危險年齡層。三歲以下兒童相當脆弱,不知道如何求救與保護自己,可能因為大人情緒失控或刻意施虐而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每一個大人都可能成為兒童暴力事件中的加害人。華人社會有「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等說法,某些家長對於體罰抱持「理所當然」的態度。然而所謂「適度管教」與傷害兒童身心的虐待,絕對不能混為一談。如何避免因情緒失控而造成孩子傷害?家扶中心提出「不、閉、打、小、孩」5步驟口訣。「不」要生氣,深呼吸10下;「閉」上眼睛,靜心10分鐘; 「打」給家扶,專線0800-078585(你請幫我幫我);「小」孩抱抱,擁抱孩子10秒鐘;「孩」要大笑,與孩子大笑10聲。看到「孩子的自白」電影中孩子受盡折磨,最後失去生命,怎能不潸然落淚?為什麼沒有人救救這些孩子?難道沒有人聽到孩子的哭喊聲嗎?電影中,隔壁鄰居不只一次聽到孩子被打罵時的哭叫聲,他們雖表露同情,一邊卻捂住耳朵,「別管別人家的事」。幼童的死去,這些袖手旁觀的人,是否也有責任呢?那喜怒無常、鞭打孩子的母親,身上帶著傷痕、失去笑容的兒童,是不是也可能出現在我們的社區?家扶基金會網路問卷調查:高達98.6%的民眾同意當發現有人在虐打小孩時,要打110/113。放下自掃門前雪的冷漠,多一份關心,甚至拿起電話通報。防範受虐兒童家庭暴力,就從你我做起。
-
2021-05-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45歲女肩膀疼痛超過2周 「五十肩」上身
南投45歲林小姐有天發現自己左肩疼痛,手舉不高,漸漸的穿內衣無法順利扣上扣子,也無法梳頭髮,想綁頭髮還要先深呼吸才能動作,甚至睡覺翻身壓到就會痛醒,就醫後才知道罹患惱人「五十肩」。南投醫院骨科醫師林昱成說,五十肩又名「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因為關節囊發炎、沾黏、纖維化,導致關節活動空間受損,影響生活品質。林昱成醫師表示,五十肩好發於40至60歲民眾,造成五十肩的確切原因未明,可能與先前肩膀外傷或手術有關,部分患者可能與糖尿病或甲狀腺等慢性疾病有關。主要症狀為肩膀活動範圍受限、肩部疼痛、僵硬等症狀。林小姐起初接受了數月藥物及復健等保守治療,緩解效果有限。經醫師檢查及診斷後,安排她接受核磁共振造影檢查,排除其他可能造成肩膀疼痛的疾病,例如旋轉肌袖破裂、關節唇撕裂傷等,也確認關節囊攣縮的位置。林昱成安排「關節授動術」改善肩功能,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後,醫師將肩關節受限的部分緩慢鬆開,放鬆沾黏的關節囊和疤痕組織,增加肩膀活動的範圍。術後林小姐便可高舉雙手,林昱成醫師提醒術後立即復健治療,是預防復發的重要關鍵。林昱成提醒,當肩膀疼痛逾兩周,應盡早就醫釐清病因,並接受治療與復健,避免延後就醫導致沾黏、萎縮,造成後續恢復難度。
-
2021-04-2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如何增加持久度?多打手槍有用嗎?醫教3招鍛鍊助延長
男性的持久度,一直是不少男性民眾在意的事情,不僅攸關男人面子,也關乎伴侶的性福。不過究竟時間多久算是正常?怎樣又算是早洩?又該如何延長時間? 多久射精算正常?怎樣算早洩? 一般情況與早洩 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程威銘指出,一般而言,男性從進入後沒有中斷的情況下,通常會在約4~10分鐘後射精,此為常見範圍,部分少於1分鐘會定義為早洩。若高於30分鐘,則屬持洩,相較更為棘手,容易因為難以達到終點,使雙方身心俱疲。 無法控制也是早洩 早洩的定義可從時間、無法控制、伴侶是否能夠滿足三點來看。一般而言,男性在將達到高潮的感覺時,可換個姿勢、稍作休息藉此中斷高潮感。若無法控制,也得留意是否有早洩的情況。 伴侶無法滿足 有早洩困擾的人,一大部分並沒有早洩的問題,而是在「伴侶的滿足程度」上的相對早洩,也就是為了要求表現、滿足對方等所衍伸出來的壓力。因此若觀察有這樣的情況,鼓勵雙方可以多討論,看如何將時間調整到相近的程度。而自慰的時間長短並不算在其中。 早洩的常見原因有哪些?醫:包括越擔心越容易早洩。 程威銘醫師指出,撇開相對早洩來說,早洩的原因可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兩種。原發性早洩常見從第一次性行為至今都很快射出,甚至可能在前戲、戴保險套時就結束了,這種情況多和大腦狀況有關,如神經傳導物質或天生較為敏感。 次發性早洩指得是原本沒有射精問題,但因某種原因出現繳械變快的情況,可能因素包括了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常見如球狀海綿體肌的肌肉運動量不足、包皮過長或包莖等龜頭較為敏感族群,或是因男性荷爾蒙不足、尿道、攝護腺感染、發炎等因素所致。心理因素則如情緒、壓力等,像是不少人擔心自己有早洩的情況。醫師提醒,越擔心早洩問題的人,往往越容易有早洩的情況。另外,也有一種情況是太習慣早射。以自慰來說,自慰並不用多求表現,達到高潮即可,這也往往讓身體習慣了這樣的節奏。 打手槍有增加持久度?網傳這些方法真的有用嗎? 網路上延長射精時間的方式繁多,舉凡是日常多自慰、背九九乘法表、用蓮蓬頭沖龜頭、割包皮、吃生蠔等。程威銘醫師指出,上述這些方法中,只有背九九乘法表和割包皮是有助於延長時間的,不過效果也是因人而異。 程威銘醫師解釋,背九九乘法表的用意在於轉移注意力。而割包皮則是在於降低敏感,但若關鍵不在敏感,效果自然也相對有限。至於沖水,雖看似有助刺激以降低敏感,但時間相對較少,難以達到鍛鍊效果。而吃生蠔則多為心理作用,大家口耳相傳,自然也就相信吃了有用,但以目前的醫學研究來看,還有待更進一步的證實。至於多自慰醫師則表示,自慰確實有助於鍛鍊,但關鍵在質而不在量。 醫教3招鍛鍊陰莖,有助延長持久度! 程威銘醫師指出,想要達到延長射精時間,日常生活可多加鍛鍊,如凱格爾運動、根部打槍法、射精控制法等作訓練。 凱格爾運動: 凱格爾運動可分成連續型、持續型兩種,可先以小便時中斷排尿找出感覺,要訓練的球狀海綿體肌同為中斷排尿的感覺。但中斷排尿不宜太多次,以免傷身,1~2次抓到感覺即可。找到感覺後鍛鍊,連續型配合呼吸,吸氣用力,吐氣放鬆,連續10次,早、中、晚各做三組。持續型則為出力至無法繼續為止,早、中、晚各做三組。 根部打槍法: 此方法適用於自慰時,相較以往刺激龜頭等較為前端部位,改為著重在根部距離身體較近的部位,藉由改變刺激作為鍛鍊。 射精控制法: 此方法目標在於降低敏感度,可分為4個階段,成功控制後可進入下個階段。各階段每周可練習2~3次,切勿貪多,最後要射出來,以避免攝護腺鈣化等其他問題。 階段一:不使用潤滑劑自慰,在有感覺的時候停下,休息,深呼吸,待感覺消退後再進行。反覆3~5次,最後射出。 階段二:同樣不使用潤滑劑自慰,在有感覺後,降低刺激強度,例如放慢速度、手放鬆等。讓陰莖習慣在有刺激的情況下把持得住。反覆3~5次,最後射出。 階段三:前述的方式使用潤滑劑鍛鍊。 階段四:實際鍛鍊,在性行為時有感覺時變慢、停下、呼吸、降低交感神經。若真的感覺快撐不住,將陰莖抽出,按住龜頭的繫帶,等高潮感消退,延長射精時間。 程威銘醫師呼籲,若有早洩的困擾,除了鍛鍊,可先至泌尿科與醫師討論,找出原因並確認是否真為早洩問題。同時也可釐清是否為壓力所致,和伴侶做良好的討論。性行為的情境改善,也有助於延長持久度。 《延伸閱讀》 .吃生蠔、掛重物能增勃起硬度?醫教4招真正有助強化! .你有多硬?勃起硬度也分等級!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9 名人.毛琪瑛
重訓後推拿按摩當心肋骨裂!復健科醫師教運動前暖身、運動後做這些動作
●重力訓練後,很多人接受推拿按摩,其實不建議●運動前暖身更重要,暖身可減少重訓後疼痛與痠痛●運動之後則可透過身體擺位,配合呼吸調息,拉筋延展48歲方小姐體態勻稱,她平常花好多時間做臉和身體滋潤保養,服裝也相當有品味。孩子上了高中後,她慢慢發現自己腹部微突、骨盆也變大了,於是到健身房接受教練指導,開始重訓。但某天,她做完上背肌力訓練後肌肉痠痛,同行一位好友請她趴下來,為她做右上背推拿按摩,朋友使力一壓,讓她一陣劇痛。肋骨輕觸就疼痛之後的一周有如夢魘,深呼吸也痛、咳嗽也痛,翻身也不舒服。方小姐吃了在醫院急診拿的止痛藥, 症狀稍緩解,但停藥就再開始痛。一周後她來看診,接受詳細理學檢查後,幸好胸椎並未壓迫性骨折,但前胸肋骨處輕觸就明顯疼痛,也有敲痛點,雖然之前在醫院急診室照X光未發現明顯異常,但應該是肋骨骨裂。在健身房做完例行的重力訓練後,很多人希望接受推拿按摩,甚至要求運動教練提供服務。其實運動前暖身很重要,配合教練的運動姿勢指導,可減少重訓後的疼痛,甚至也能減少重力訓練後的痠痛感,而運動後的痠痛感,通常會在兩天內自行消失。可做拉筋延展動作建議在運動之後,直接用自己的身體擺位,配合呼吸調息,來做一些拉筋延展動作,不但可讓訓練中強力收縮的肌肉重新恢復應有的長度,得到更好的循環代謝與滋養,也可以避免因他人不當的按摩、推拉、壓擠,導致傷害。原則上這些動作,都可以配合深呼吸,吐氣做到更多延展,一個擺位15秒,可重複3到5次。請方小姐暫停所有健身動作, 尤其是上半身肌力訓練,也避免日常生活中使力提重,咳嗽時用手固定肋骨疼痛處,減少再次受力拉扯。除了急性用藥,也給予局部電療復健、使用肌內效貼布協助受傷部位支持穩定,改善淋巴循環,降低局部的發炎反應。待不再疼痛後 ,用逐步運動復健,包括漸進的拉筋延展、用彈力帶強化肌力。骨裂休息兩個月痊癒 三周後,方小姐狀況改善。她其實還算幸運,如果肋骨完全斷裂,恐怕要六周到兩個月才能有機會完全痊癒。第一名模林志玲當年從馬上摔下來,斷了六根肋骨,也休息了兩個月。肋骨斷裂,並不需要開刀處理,因為肋骨連接著肋間肌,整個胸廓就是很穩定的固定架,但如果是手腳骨折,恐怕就得打石膏或開刀了。全身伸展強化操1、右腳弓箭步,左膝蓋打直。雙手緩緩高舉頭頂,身體跟隨向上伸展,下顎微微向上抬。2、雙手高舉頭頂後彎腰,右膝蓋打直,身體向下延伸到極限,維持3至5秒,彎腰幅度視個人能力,手不一定要碰到腳尖。再回到動作1。背肌延展局部肌群舒緩操1、跪坐於瑜伽墊,雙手伏地,手掌貼於地面。延展過程中,臀部不離腳跟。2、呈膜拜姿勢,身體緩緩下壓,臉朝向地面,雙臂向前延伸。3、緩緩將身體移向左前側,要明顯感受到身體右側肌肉緊繃。4、同樣的姿勢,緩緩將身體移向右前側,明顯感受到身體左側肌肉緊繃。
-
2021-04-18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每個人都應該準備一張給醫院的自傳
醫療機構還不普及的年代,社區裡的醫師負責照顧一家三代,彼此互相熟悉。醫院制度化之後,醫療人員不再會知道病人是單親媽媽、女作業員,或是女教授。診療的重點改以器官及組織為主角,過程倉促,常被批評沒有人性。有些時候,病人想要談論症狀,但只見醫師忙著打電腦,讓病人「說重點」。這種速食醫療,可能治標不治本,無法直搗疾病的核心。陳阿嬤長期看骨科主任的門診,每回總是抱怨醫師用的藥沒效,醫院給的是假藥。她的膝關節愈來愈不行,晚上會痛到睡不著,她還會說「不想活了」。但阿嬤的X光檢查顯示,膝蓋還堪用,理學檢查膝蓋功能也還好。主任無法理解阿嬤的抱怨。護士還在病歷註記阿媽是「奧客」,讓各個部門警戒。主任有一回到小吃店用餐,無意間瞄到蹲在地上洗碗的陳阿嬤。打聽才知,76歲的阿嬤獨居,為了養活自己,每天蹲著洗碗四小時。主任忽然感到愧疚,原來阿嬤是累到不想活。作為阿嬤的醫師,他居然一直不知道這樣的狀況。小林42歲,房屋仲介,他常覺得心悸、胸痛,有時嚴重到胸部像被石塊壓住,無法呼吸,需要掛急診。他作過所有心臟的檢查,醫師說冠狀動脈有輕微鈣化,還不需要治療。小林不放心,跑了很多家醫院,看了很多醫師也吃了很多藥,都沒有見效。直到一個醫師問他:「你到底在擔心什麼?」小林才回憶起自己從小與祖父母相依為命,小學四年級某一天及六年級的某一天上課時,他分別被通知祖父及祖母猝死,這個事件在小林的心底造成巨大的創傷。醫師告訴他,現代醫學只要定期檢查,冠狀動脈疾病可以預防,小林才解開了深藏心中的疑惑與憂傷,症狀不藥而癒。隨著醫學分工日益專業化,醫師看病時間愈來愈短。當然,台灣的健保制度使這問題更加劇,一個醫師一個診次如果有90個病人掛號,每人平均只能看2分鐘。所以,很多專家開始推薦口述醫療,讓病人有機會充分口述自己的症狀,或是更進一步帶份事先準備好的自傳來看門診。美國緬因州新英格蘭大學醫院路易士醫師的調查,醫師如果能夠與病人討論病情,病人會因有參與感,增加治療的信任度。而且會因受到鼓舞,較願意聽從指導與醫師合作。不但會在生活上配合醫師要求的改善措施,也較喜歡返診。更重要的發現是,能邀請病人說出人生的醫師較有成就感,對自己的生涯滿意度較高,較少過勞,醫師自殺率較低。推倡口述醫學的人,主張醫療人員慢下來,深呼吸,以同理的耳朵,用心聆聽。建議病人也可考慮準備一份自傳(內容應讓醫師能在有限的門診時間讀完)。有溝通有回應的人際關係原就可以減少壓力與焦慮,在診間依然。所以,為了你自己好,開始與醫療人員建立關係,讓生活中的症狀整個被包裹起來了解並治療,我們都知道組織有膿須排膿。心裡有事易導致生病,那就必須把故事講出來,疾病才能得到醫治。如果你的醫師門診病人太多,沒空聽你長長口述,準備一份自傳去自我介紹吧!
-
2021-04-06 新聞.生命智慧
「親人的離開真的很痛」送走爸爸弟弟妹妹,吳念真:絕對別叫憂鬱症患者快樂一點
台灣知名導演吳念真在螢光幕前溫暖又快樂的形象,讓人很難相信,其實他長年深受憂鬱症所苦。在與資深主播陳雅琳的對談中,吳念真透露了自己如何每天對抗負面情緒,同時也希望憂鬱症身邊的人,理解可以幫忙的並不是「勸說」,別叫憂鬱症患者快樂一點,因為這些話對患者來說才是最大的傷害,憂鬱症患者真正需要的,其實是聆聽與陪伴。製播《我是救星》節目,內涵在於希望看見人與人互相幫助的力量,因為每個人都不孤單,生命轉彎處,總有那麼一個人或事件,扮演了什麼關鍵角色,讓你又開啟一趟意外卻豐富的人生旅程。很巧合的,許多受訪來賓提到自己生命中的救星時,不約而同指向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吳念真。蔡振南感謝吳念真給他機會,甚至力排眾議,堅持救他脫離毒窟;李永豐感謝吳念真有夠力,一個號召就能成就紙風車劇團的三一九鄉鎮表演工程;楊雅喆感謝吳念真,豐厚的編劇與導演功力,帶領他一步步完成電影大夢。小野也感謝吳念真,表面上是創作路上的死對頭,私底下卻是人生中最砥礪彼此的精神依靠。這些故事都精采極了,但,這位帶給大家歡樂與希望、充滿才氣與創意的台灣歐吉桑,自己的生命卻深受憂鬱症所苦。這又是什麼樣真實刻畫的人生劇本呢?憂鬱來襲,聆聽和陪伴最有效更讓我深感詫異與不解的,是看似這麼成功,又總能鼓勵他人,給予許多人支持的吳導,其實長年深受嚴重憂鬱症所苦,必須長期服用抗憂鬱劑,明明他是這麼的風趣樂觀,總是帶給大家正向力量,怎知內心卻有著外人無法想像的深淵,一個陽光怎麼也照不到的幽暗角落。我在讀博士班的時候,有一天正要從學校回家,去牽車時接到師專同學的電話,說班上最活潑、最外向的同學,前一天去了一家汽車旅館燒炭輕生,原來她已經飽受憂鬱症折磨多年,之前就自殺多次獲救,卻沒想到最終還是不幸離世。頓時之間,所有少女時期美麗的回憶上心頭,我一邊開車一邊哭,不解的是,明明她是那麼開朗幽默的人,有她在的地方總是笑聲不斷,怎麼會選擇自我了結,我真的不明白憂鬱症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病,怎麼會如此糾纏一個人?我後來了解到,憂鬱症可能是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所致,特別是血清素(serotonin)、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與多巴胺(dopamine)三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所以憂鬱症是生理的問題,不是什麼個性心理因素。但,我們雖然無法改變基因或生理機制的運作,卻可以決定怎麼跟憂鬱共處。吳導或是我的同學,他們都是最能帶給大家歡樂的人,但相對於歡樂背後的痛苦深淵究竟是什麼呢?我真的無法想像,在詫異之餘,我更希望能為他們灑進一點陽光。「你會隨時有那個傷害自己的念頭嗎?」我問吳導。「對!這種東西隨時會出現,它就是一個病症。」吳念真進一步描述:「要死的人,他前面五分鐘還好好的,但可能十分鐘裡面,他就下決定去做這件事!」「那個當下是個什麼狀態?」我小心翼翼地請教。「就是你們都不要理我,我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或者我可能會音樂一打開就很久這樣子!這時候,我知道自己又有問題了!」吳念真繼續剖析自己的情況:「最低潮的時候整個人就像個遊魂似的,其實最不舒服的是早上,起床時,你會覺得日子又重複了,你今天做的事情有什麼意義?跟昨天、跟前天、跟十天前有什麼不一樣?沒有意義!如果剛好天氣不好,那就很糟糕了,會更憂鬱!你會不想動,你根本不想出去,但你又要面對,但如果是假日,你大概就會待在書房裡。」「所以你會察覺到自己出狀況了?」「嗯,還好我在療養院上過班,比平常人有『病識感』,我知道我此刻很不好了!」「這時候怎麼辦?」「我就會要求自己不要去想那個負面念頭,我就會盡量跳開,去跟狗講話、帶狗去玩,盡量轉移焦點,但也不想讓別人感染到你的不舒服,還好我太太以前是精神科護士,她可以比較容忍。可以的話,就出去走走。」「所以這時候身邊的人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你?」「憂鬱症病患最怕人家勸他『你怎麼不快樂一點呢?』、『什麼師父跟你講人生就要怎樣怎樣啊!』,或者『像你這樣這麼有名,還會憂鬱症?你在跟我講假的!』事實上,這些話才是最大的傷害,憂鬱症病患此刻需要的只有聆聽和陪伴!」吳念真強調,「不要亂勸人家,因為你講的話可能是錯的。聽,聽就好了,不要講!就靜靜的陪在他身邊就好。不要跟人家講什麼:『你為什麼不快樂一點?』『天氣這麼好,你要快樂一點。』事實上,憂鬱症患者也想快樂,但問題他就是快樂不起來才會這樣子,然後你又一直跟他講要快樂一點,這只會讓他更壓抑,而且,會憤怒!」他進一步說:「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講說,憂鬱症?就把你丟到敘利亞,你就不會憂鬱症,那是對這個病症的極度誤解,而且是很惡毒的講法!」吳念真坦承,「自己的意志從來沒有飛揚高昂過,一向都是非常消沉!」剎那之間,我覺得眼前這個讓別人充滿生命力的靈魂,似乎在承受一種旁人無法體會的心靈折磨與痛楚。所幸,愛吳念真的好朋友太多了,圓神出版社創辦人簡志忠先生,有幾次跟吳導通電話,掛上電話後覺得吳導怪怪的,知道吳導又陷入憂鬱的狀態,「我的做法就是,開車到門口,按個門鈴,說你下來,我們去哪裡玩,茶有了、咖啡也有了,我連狗都幫你帶了!就這樣!」吳念真回應說,自己的朋友裡,最適合照顧憂鬱症患者的人,就是處女座的簡志忠社長,而簡社長所做的,無非就是陪伴。吳念真的父親、弟弟和妹妹都是自己決定離開人世的,吳導深吸一口氣說:「親人的離開,真的很痛,尤其自己到了這個年紀,每次過年過節,看到別人的兄弟姊妹團聚在一起,難免會覺得我們家怎麼少了,很憂煩的時候也不免會感嘆,明明應該是弟弟妹妹送自己上山頭的,怎麼會變成今天為人兄長的,卻要先送走弟弟妹妹……。」不過,吳導說他已經學會盡量避免讓自己陷入這些糾纏不清的負面念頭裡,這些年,他發現人生有很多奇妙的緣分。例如李美國長得跟自己過世的弟弟非常像,就連性格都一樣,兩個人也都覺得只要有朋友在,天塌下來也沒關係,事情總會有辦法解決……,而這也是為什麼吳導會這麼疼李美國。閱讀吳念真的生命故事,彷彿就是在看一場劇力萬鈞的電影,電影中交織出的每個角色也都各領風騷,其中令人再三咀嚼玩味的,依然是那個「愛與幫助」的力量。對吳念真來說,只要價值是對的,就可以聚集更大的能量—這是台灣最美妙的地方,也是真摯人情味的一場匯聚,令人回味無窮。書籍介紹書名:那些生命中的微光:關於愛與勇氣的十個精采人生作者:陳雅琳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1/01/21作者簡介/陳雅琳資深新聞主播、主持人、製作人、資深記者、新聞台總編輯、暢銷作家、紀錄片導演。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於《自由時報》擔任記者起,就經常跑出政經新聞大獨家。新聞資歷近三十年,是少數能統包新聞採編製的全方位新聞工作者。長期關懷環境與人權議題,擅長故事性報導,因而搏得「台灣最會說故事的主播」稱號。出身貧寒、處事認真積極、個性忍辱負重、不怕辛苦,亦有「新聞界的阿信主播」封號。曾獲《讀者文摘》票選為「全國百大受信賴人物」,多年來獲獎無數,是各大新聞獎的常勝軍,並三度入圍金鐘獎。現為壹電視總編輯,製作主持《新聞深呼吸》、《我是救星》、《台灣的前世今生》、《有一種 Style》等優質深度報導節目。早年在 TVBS 即擔任晚間新聞主播,並主持《2100 新聞最前線》;在三立新聞台則開創出《福爾摩沙事件簿》、《台灣亮起來》、《消失的國界》、《文化大國民》、《大時代》等受到觀眾喜愛的優質節目。熱愛在第一線跑新聞,深度的人物訪談功力,總是能帶領觀眾深入焦點人物與事件核心,找出台灣這塊土地向上的力量。著有《希望回來了:最大的苦難,最美的重生》,並長年擔任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作育無數新聞人才。延伸閱讀: 早上吃麵包、下午喝咖啡...你的精神好,其實是拿「自律神經」健康換的!做5件事讓你不吃藥就改善
-
2021-04-05 新聞.元氣新聞
太魯閣號事故 白袍醫漆黑隧道緊抱孩童令人動容
太魯閣號事故漆黑隧道現場,白袍醫師緊抱孩童照片令人動容;花蓮縣消防局救護義消大隊長、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坤佶談及當時狀況,「只能用慘絕人寰形容」。救難人員陸續救出民眾,傷者雖分輕傷、中傷、重傷,但即使未受傷,同樣受到驚嚇。帶著年幼孫子的阿嬤因為被突如其來撞擊驚嚇得癱坐地上,身邊年幼孫子也跟著嚇哭。吳坤佶立即將哭鬧孩童抱在懷裡不斷安撫,溫暖擁抱讓小孩不再哭鬧,這個醫師給人溫暖安全依靠的畫面,一旁救護義消蔡哲文看著拍下這個溫情畫面。吳坤佶表示,當天約上午11時左右抵達現場,但因為隧道口沒有空間可行走,只能從火車上爬進去,再貼著軌道沿路切進去,連續反覆深入到最嚴重第7、第8節車廂。他與救災支援兄弟3人一組,把重傷、輕傷作初步分類,遺體則先放在火車櫃旁。「只能用煉獄來形容,令人不忍」,吳坤佶豐富搜救經驗,都沒遇過這麼嚴重狀況,當時卡在隧道裡車廂已經變形嚴重,空氣也很糟,混合著車油、屍塊味道。他提醒救災弟兄要冷靜深呼吸,如果不舒服,就靠牆休息。吳坤佶指出,現場救護人員先進行檢傷分類,所以救護車接轉可以很順利,醫院端也可以很快做初步醫療準備,讓救護過程可以發揮高效,把傷害降至最低。
-
2021-03-28 癌症.胃癌
胃癌術後常見併發症在肺 護理師:防範務必做到3事
年近七旬的張姓老伯,已有40幾年菸齡,因罹患胃癌得開刀切除,術前建議戒菸並未成功,術後明明無法進食,護理師卻經常在老伯身旁聞到一股酸味,後來才發現是老伯吐在床邊垃圾袋的「痰」,不僅酸,還非常髒,強烈懷疑有吸入性肺炎問題,馬上進行相關處置,化解了胃癌患者術後最令人擔心的肺部感染風險。肺部感染是常見併發症,會延長復元時間。和信醫院資深專科護理師于素英表示,無論幾期的胃癌,胃切除手術是目前根治的主要方式。而不管採取哪一種手術,都會造成胃容積變小、生理變化、腸胃道功能等問題,如果術後不好好護理,將會影響病情的恢復。胃癌病患常進行的手術包含:全胃切除、次全胃切除、胃減壓手術、淋巴切除術,「當病患一離開恢復室,就是術後生活照護的開始。」于素英表示,包括住院期間的照護與出院後的飲食照護,兩者不可或缺。以住院來說,肺部感染是胃癌術後常見的併發症,因為肺部若感染,會延長手術復原時間,甚至有生命危險。務必做到「早點下床、深呼吸、咳痰」,術前戒菸很重要。于素英表示,為了協助患者肺部盡快正常運作,術後的止痛相當重要,可加速患者「早點下床、深呼吸、咳痰」,這三件事情要做好,術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將大幅降低。「我們很怕吸菸患者。」于素英說,像前述個案中的張老伯,抽了40幾年的菸,術前都已衛教,卻還是戒不掉,其實年輕人也一樣,吸菸就是癌症的危險因子,也不利胃癌術後生活的恢復。為了讓胃癌患者術後呼吸到達一定的擴張,和信醫院有一套針對病人的呼吸訓練,第一次下床一定由護理師協助,通常在開刀隔天的24小時內讓患者下床行走,最晚不能超過48小時。接下來不斷的深呼吸練習,有助肺活量的增加,進一步降低併發症發生。少量多餐多咀嚼,牙齒取代胃的研磨功能。絕大多數的患者可以在三天內完成上述三件事情,之後就是飲食的恢復,胃是消化系統的一部份,除了儲存,也有攪拌、研磨及消化功能,術後食物的選擇,常常是病患最擔心的事情。于素英表示,她通常會告訴病人,胃就像消化系統的「袋子」,這個袋子現在空間小了,甚至沒有了,表示以往幫忙儲存、研磨的功能不見了。因此,吃東西最大原則就是「少量多餐、多咀嚼」,牙齒的角色將被凸顯,取代胃的研磨機制,因此,病患若牙齒不好也要趕緊處理。「要小心越來越瘦。」出院一周內,體重不能掉1%。其次是「湯跟食物要分開」,糯米、太硬的東西都別嘗試,否則食物通過速度太快或不消化,容易有「傾倒症侯群」(Dumping Syndrome),會引起腹痛、腹脹甚至腸子痙攣。值得注意的是,胃癌患者術後的體重管理,跟正常人的體重管理思維很不一樣,「要小心越來越瘦。」因此,于素英建議病人出院後要自備一台體重機,天天量體重,「出院後的第一周,體重不能下降1%。」這也是患者一周後回診很重要的功課,若體重下降太多,可能代表吃不夠、吃不對,生活品質一定也不會好;如果吃的量或品質都達到標準,那就要注意其他非飲食上的問題。一般來說,若出院第一周體重不正常的減輕,多半是因為手術接口太狹窄,吃東西過不去或通過得比較慢,這時候就會透過營養師的建議,幫助患者調整飲食。由於術後傷口多少會腫脹,接口過窄的情況都是短暫的,慢慢就會消失,病患也會逐步適應胃變小了或沒有胃的消化狀況。于素英說,出院第一周若出現發燒、畏寒、肚子痛、嘔吐,就需提早回診。呼籲胃癌患者,雖然腸胃道不完整,但只要掌握大方向,也可以回到正常生活,吃得好、吃得飽、吃得健康。
-
2021-03-25 養生.心理學解密
美國職涯教練點出在成功路上會遇到的「4 個障礙」,很多人都沒發覺到
你心中是否也有一個楷模,在你心中是個很成功的人,也是你一直很想要成為的那種人。但總覺得自己現在的樣子,離那個楷模還有一段距離,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美國職涯教練 Tess Miller 提出了幾種很多人在成功的路上會遇到的障礙,檢視自己是否碰到這些問題,了解自己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1. 完美主義工作久了,我們會逐漸理解到一個現實,就是沒有什麼事情可以「一直都很好」,今天你談到了一個大客戶的合作,衝高了公司的業績,明天你不一定還能談到有一樣威力的客戶。完美主義促使我們把事情做好,卻也促使我們避免犯錯,總是往最安全的路走,扼殺了自己的創意。逐漸地,你的能力成長也開始趨緩,畢竟很多學習材料都是從失敗中獲得的。帶著學習、挑戰的熱忱去面對工作,你會獲得更多。2. 恐懼恐懼的出現往往立意良好,為的是讓我們避掉威脅到自身安全的危險,但還沒發生的、想像中的恐懼若過於強烈,會阻礙著我們的腳步,或者讓我們的表現失去平常水準,你可以這樣來舒緩恐懼:正念: 以不帶批判、好奇的角度觀察你的情緒,並練習深呼吸。寫下你的擔心: 把想像中的恐懼寫下後,它們的能量就不會這麼強大了。關注自己的正向力量: 想想過往遇到類似的事情時,你是靠什麼度過的。我們可以允許恐懼的出現和存在,但練習與它相處,才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3. 不清楚的界線暢銷著作《被討厭的勇氣》內有一句經典名言:「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我們可能會害怕衝突,或是為了讓自己討喜,而不敢拒絕他人的要求,或是輕易被他人的情緒所影響,忽視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於是這些人際關係問題成為了你前往目標之路的阻礙。人人都說時間就是金錢,而你卻將珍貴的金錢花在別人身上。因此保有人際關係的界線很重要,這不代表你要當個無情的人,但以自己的需求為優先並不是什麼壞事,犧牲自己成全他人,也不一定會獲得他人的感謝。4. 不合理的期待夢想可以遠大,但不要不現實,因為這會讓你感到非常痛苦。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曾提出一個理論,當人的「現實我」和「理想我」產生極大的差距時,就會產生心理困擾。有時候你達不到目標,並不是因為你能力不好,而是你給自己過高的期待,難以一蹴而就。這些因不合理的期待造成的挫敗感可能會讓你越來越沒自信,磨損你朝向你職涯目標邁進的動力。如果你的職涯遇到這些障礙,不用要求自己馬上就改變,這樣反而會給自己很大的心理壓力,只要能更加覺察、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你就能離你的目標更近一步了。參考資料:1.《Lifehack》:8 Greatest Obstacles In Life You Must Overcome To Be Successful2.《Full Sail Partners》:7 ways to overcome any challeng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遇到撞牆期了?】美國職涯教練點出在成功路上會遇到的「4 個障礙」,很多人都沒發覺到
-
2021-03-15 科別.精神.身心
醫病天地/憂染疫罹患焦慮症 55歲女穿雨衣就診
新竹55歲陳小姐擔心染上新冠肺炎,堅持出門身穿雨衣、戴安全帽與手套,就醫時也不願坐在診間椅子,她表示自己長期失眠且容易心悸、喘不過氣、頭暈、胸悶,情緒持續緊繃,無法專注連帶影響工作,醫師問診後確認她罹患焦慮症。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夢涵說,面對疫情變化的不確定感、人際被迫減少互動,也減少休閒娛樂,甚至有人失去工作,長期且巨大壓力下,使罹患焦慮症和情緒疾患個案也迅速增加,提醒民眾防疫時,也要防範「心靈病毒」。他建議5字訣「安、靜、能、繫、望」降低焦慮感;張夢涵指出,「安」是指促進安全,戴口罩、勤洗手與自我健康監控和環境衛生注意,適當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靜」是平靜鎮定,調適情緒與正向思考,可多深呼吸、冥想、瑜伽、聽音樂、閱讀、睡覺、運動等。「能」是提升效能感,在隔離下掌握自己能做的事,建立規律作息,找回自我控制感;「繫」是促進聯繫,利用網路與社群媒體注意疫情正確訊息,也透過視訊或電話維持與他人溝通,獲得心理支持;「望」是灌注希望,避免過度關注疫情負面資訊,善用1922防疫諮詢專線、安心專線(1925)。張夢涵表示,民眾若覺有焦慮情緒,可利用「廣泛性焦慮症篩檢量表」自我評估;有不明原因的身體症狀如頭痛、頭暈、持續緊張、肌肉緊繃、易怒易煩躁、無法專心、睡眠障礙等,影響生活或工作,甚至出現情緒低落、快樂不起來、持續負面想法、死亡意念等,就該及早就診諮詢。
-
2021-03-14 科別.精神.身心
憂心染疫 55歲女罹患焦慮症穿雨衣就診
新竹一名55歲的陳小姐,長期失眠且容易心悸、喘不過氣、頭暈、胸悶,情緒持續緊繃無法放鬆,甚至無法專注連帶影響工作,就診精神科時因擔心被傳染新冠肺炎,堅持身穿雨衣、戴著安全帽和手套,甚至不願坐在診間椅子上,醫師問診後確認陳女罹患焦慮症,經過藥物治療、醫師問診及生活調整後,已恢復穩定的情緒和正常生活。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夢涵表示,在面對宛如「世紀瘟疫」般的新冠肺炎,對疫情變化的不確定感、人際間被迫減少互動、減少休閒娛樂、失去工作等長期且巨大的壓力之下,罹患「焦慮症」及「情緒疾患」的個案也迅速增加,提醒民眾防疫時代,也要防範「心靈的病毒」。為了協助大家減低在疫情之下的焦慮感,可利用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推廣的五字訣「安、靜、能、繫、望」。張夢涵指出,安是指促進安全,平時養成戴口罩、勤洗手,自我健康監控與環境衛生注意,適當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靜是促進平靜鎮定,調適自己的情緒與正向思考,可嘗試深呼吸、冥想、瑜珈、聽音樂、閱讀、睡覺、運動等。能則是提升效能感,即使在隔離之下,掌握自己能做的事情,建立規律的作息,找回自我控制感;繫是促進聯繫,可利用網路與社群媒體等,注意各種關於疫情的正確訊息,也透過視訊或電話,維持與他人的溝通,獲得心理上的支持,也要記得多多關心周遭的親友。望也就是灌注希望,避免過度關注疫情的負面資訊,善用1922防疫諮詢專線、安心專線(1925)等。張夢涵也提醒民眾可多加利用「廣泛性焦慮症篩檢量表」自我評估,若察覺自己或周遭親友開始出現難以控制的焦慮,或找不出原因的身體症狀,如頭痛、頭暈、持續緊張、肌肉緊繃、易怒易煩躁、無法專心、睡眠障礙等,已影響生活或工作;甚至出現情緒低落、快樂不起來、持續的負面想法、死亡意念等,建議及早就診精神科(身心科)諮詢,由專業的醫師與心理師協助度過難關。
-
2021-03-05 養生.家庭婚姻
先生心肌梗塞前仍不忘保護妻子,妻子在急診室內不願放棄急救,鶼鰈情深讓醫護感動!
夫妻間真摯的情感,在身死關頭時,更顯動人。這天,振興醫院急診室內接到了一位病人,一路被急救人員施以CPR、電擊,一直到醫院都沒有恢復心跳。急診重症醫學部部主任田知學醫師,嘗試向病人的太太解釋:「現在有一件事,要跟妳直說,雖然現在看到有這麼多人在努力救他,那是因為他現在是處於死亡的狀態。他從119弟兄開始對他CPR的那一刻起,他就是已經沒有呼吸心跳了,所以,我們才要對他做這些急救,一路上都是,到急診還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妳還要繼續救嗎?」面對這樣的問題,你的答案會是什麼? 「要救!麻煩您們了!」等田醫師語畢,眼前的太太差點站不住,但仍打起精神,深呼吸一口氣,堅定的向醫護人員說到:「要!麻煩您們了!」聽到這樣的回答,田醫師立可轉身加入急救行列,後來她才得知,這位病人在倒下的前幾個小時,就覺得胸口不舒服,但一直隱忍下來、想辦法緩解,只是當狀況越來越不好的時候,他才決定騎著機車,請妻子一起陪同前往醫院。只是在半路上,他突然停下車,轉頭請妻子幫忙求救,接著就倒在路邊不省人事。田醫師說,當時她一邊急救、一邊想著病患突然停下車可能的理由,突然間,男子心跳恢復了,她也突然間想通,原來他是為了保護妻子,所以沒有繼續騎車。經過一番努力,病患也被醫護人員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 每天都要當作是所剩日子的第一天!也可能是最後一天! 之後回想起這個故事,田醫師感性地說:「在生命最後一刻,他用盡全力保護心愛的妻子;妻子,也在那一刻用無比的勇敢和堅強陪他一起面對⋯⋯。」她強調,人生的每一天都彌足珍貴,這點在急診室更是感受真切,「今天是所剩日子的第一天!也可能是最後一天!不該好好珍惜嗎?」 心肌梗塞急救法:立即叫救護車、進行CPR我們都知道「急性心肌梗塞」是非常危急的突發狀況,跟時間拔河的緊張,多少人能臨危不亂?因此,家人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者、吸菸者、老人及有心臟病家族史等,都需要特別留意心臟方面的問題,尤其在氣溫驟降時,或是溫差變化極大的時候。 ◎CPR口訣:叫叫壓電你也許聽過「叫叫 ABC」、「叫叫 CABD」或是「叫叫 ABCE」,但它們較適合專業人員使用,對一般人來說,更簡易的口訣是:「叫叫壓電」,這個方法不必對患者施以人工呼吸,而最後的「電」字即是配合 AED 的電擊所做的急救。叫:呼叫以及拍肩確認患者意識叫:大聲呼救、撥打119、設法取得AED壓:壓胸按摩電:使用AED※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2-10 科別.新陳代謝
年菜菜色多,營養CP值不一定成正比 餐後一個動作化解高脂高熱量!
除夕團圓大餐是華人社會的重頭戲,菜色都相當澎湃,但站在醫學角度來看,其營養CP值並不高,如果吃過多的高脂食物,攝取熱量過高,體內的酵素分解能力會下降,無法分解吸收的多餘熱量,就會被囤積形成「肥肉組織」,體重上升。依據餐飲業統計,年菜市占率最高前六名分別是佛跳牆、紅燒獅子頭、煎魚、炸龍蝦、紅蟳米糕、烏魚子等。這些年菜的熱量都很高,1000公克佛跳牆約為1000大卡、1000公克紅燒獅子頭1800大卡、1000公克米糕2500大卡。理論上,每囤積7700大卡熱量,會增加一公斤的體重。以今年七天年假計算,如果每天囤積2000~2500大卡熱量,七天下來會多出14000~17500大卡熱量,換算成體重,可能增加1.8~2.3公斤的體重。「年菜菜色多,並不等同營養價值的CP值就高。」依據2014年NIH一篇「Variety,Palatability,and Obesity-NCBI-NIH」研究發現,一些已開發國家其肥胖比率不斷的上升,和穀物等主食的消耗量下降,而肉類、魚類、糖類及植物脂肪等各種可口美味食材的增加有關連性。因此在過年期間,餐廳或家戶準備的年菜,以脂肪、蛋白質等高熱量食物居多,營養價值不高,卻易導致脂肪堆積而發胖。人體消化道所分泌的各種酵素,其作用機制是越單純越容易分解,如果一次吃盡好幾種不同的蛋白質或脂類食物,這些酵素的辯識及分解能力就會下降。像一桌年菜有許多不同成分的高脂食物,很難在短時間內被分解吸收,因此無法被分解吸收的多餘熱量,就會被囤積在體內而形成「肥肉組織」,不但無法發揮營養效果,反而對身體是一種負面的負擔。在年節期間,建議在大餐飯後,可以做一些簡單的腹部瘦身動作,例如將雙手直舉,兩腳墊高,小腹微縮直站三分鐘,同時再做腹部深呼吸動作,每餐飯後各做一次,對於熱量的消耗,將會有意外的收穫喔!
-
2021-02-07 科別.精神.身心
失眠如何入睡?當睡眠專家碰上睡不著時怎麼辦
儘管努力避免各種可能引起失眠的因素,某些深夜,還是會有難以入眠的時刻,即便睡眠專家也是如此。「要討論這個問題前,得先定義何謂『無法入睡』。」亞利桑那州睡眠與夢想心理學家、醫學臨床助理教授Rubin Naiman說,許多人認為良好的睡眠應該是頭沾枕就能睡,如果一、二十分鐘還睡不著,可能就會引發失眠的預期心理,而更難入睡。Rubin Naiman說,事實上,躺在床上一、二十分鐘還醒著是正常的,「躺下後一、兩分鐘內就昏睡的人,未必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實際上可能是嗜睡和潛在睡眠障礙的症狀。」那麼,當睡眠專家自己遇上輾轉難眠的夜晚時,他們會怎麼做呢?不要驚慌● 當我難以入睡時,通常是因為掛念著工作或孩子的事。我會避免為「睡不著」這件事而煩惱,身為睡眠專家最大的優勢就是,我知道我終將會因為睏倦而睡著,不會一直憂心「睡不著怎麼辦」,而讓自己更輾轉反側。ennifer L. Martin/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副教授● 對我來說,很難得失眠。但當我偶爾失眠時,還挺享受這樣清醒的時光,為什麼呢?想想,此刻我處在一個舒適的房間,安靜無人打擾,沒有吵鬧的孩子、煩人的工作訊息,只是在黑暗中放鬆。睡不著的時候,我會想想下次度假要去哪裡,妻子的生日要安排怎樣的驚喜,想些愉快的事,我不會因為睡不著而煩惱。人們害怕失眠,是一種非理性的恐懼,因為睡覺是天生的能力,累了你自然會睡著。Chris Winter/夏洛茨維爾神經病學和睡眠醫學總裁用輕鬆的想法分散注意力● 我很少有睡眠問題,但偶爾也會因為心裡掛念某事而睡不著,當我意識到這點,我會開始轉移注意力,想像一些放鬆的畫面,例如與家人度假的美好時光。lene M. Rosen/美國睡眠醫學科學院院長● 睡不著時,我會讓想像飛馳到自己想望的畫面,躺在沙灘上的吊床、孩子在沙灘玩耍,我可以感覺到陽光在皮膚上的溫度、海浪的聲音。Shalini Paruthi/聖盧克醫院睡眠醫學和研究中心主任作呼吸練習● 無法入睡時,我會做一個簡單的放鬆技巧﹘﹘腹式呼吸。當你感覺腦袋快速運轉無法放鬆時,腹式呼吸是讓它平靜的好方法。深深呼氣數著1、2、3、4,慢慢呼氣數著5、6、7、8。Mark Muehlbach/克萊頓睡眠研究所主任● 我會結合冥想與深呼吸練習,例如4-7-8呼吸法(鼻子吸氣,心中默數4秒,屏住呼吸7秒,從嘴巴吐氣,持續8秒)。或者,在心裡想著要感謝的人,有研究顯示,睡前的積極思考可以幫助快速入睡,並擁有正向的夢境。Michael J. Breus/睡眠專家和臨床心理學家找出根本問題● 如果超過30分鐘仍無法入睡,我會起床找出問題所在。例如,不寧腿症候群發作了嗎?如果是,我會把襪子用乾衣機烘5分鐘再穿上,並蓋上溫暖的毯子幫助熱身,讓雙腿平靜下來。Shalini Paruthi/醫學博士暫時離開床鋪● 如果躺在床上20分鐘仍無睡意,我會起床去另一個房間,打開小燈讀一本雜誌,不看電視也不看手機。如果心中有很多思緒想法,我會寫下它們,隔天再重新審視、釐清。直到感到疲倦時,再回到臥室嘗試入睡。lene M. Rosen/美國睡眠醫學科學院院長● 我會做一些無聊、重複的事,例如摺衣物;或到另一個房間安靜讀點書,直到感覺有睏意再上床。Shalini Paruthi/醫學博士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01-30 科別.骨科.復健
會呼吸的痛! 隨著年紀增長,「肋骨骨折」每多斷一根死亡率增加
喜愛騎自行車運動的王先生一天在閃避突然轉彎的大車時摔了一跤,初時不以為意,後來發現胸部痛了起來,回家睡了一覺後起身發現幾乎痛到無法呼吸,急急忙忙到醫院急診掛診,照完X光後,醫師告訴他右側肋骨斷了4根,不用住院但要門診追蹤,他痛到無法想太多,去結帳領藥時只想著,我忘了問醫師我多久會好,還能騎自行車嗎...肋骨骨折是胸腔外傷最常見的疾病,任何胸腔的撞擊力,如車禍、跌倒、高處墜落,都有可能造成肋骨骨折。在19-64歲之胸部外傷成年人肋骨骨折約占50%的發生率,在65歲以上的胸部外傷病人肋骨骨折發生率則高達65%,更可怕的是跟隨著年紀增長,每多斷了一根,死亡率就會增加。因此肋骨骨折並非想像中的那麼單純。以下根據肋骨骨折的相關問題,治療方式做一簡介。肋骨骨折造成的問題有哪些?肋骨骨折除了呼吸疼痛以外,有時也會合併著肺部挫傷、氣血胸,更嚴重的外傷病人也可能合併有腹部實質器官的受傷(肝臟、脾臟撕裂傷等)。肺部挫傷輕微的話,一般在72小時內會改善,但嚴重的肺部挫傷會引發急性呼吸窘迫症,甚至到急性呼吸衰竭,這種狀況則需要呼吸內管插管接受呼吸器輔助,最嚴重的狀況考慮葉克膜支撐。這類病人一定要到大醫院由外傷團隊評估處理方能保障安全。 由於肋骨骨折下緣有肋間神經及血管,肋間神經是胸壁感覺神經來源之一,不管肋骨斷裂的位置以外,疼痛的位置會沿著神經的走向表現。因此呼吸時疼痛加劇,有兩個原因:一、因為肋骨骨折導致胸壁不穩定,骨折斷面磨擦造成,二、骨折後肋間神經刺激導致的疼痛。每個人對疼痛的反應是不一樣的,疼痛會影響到呼吸的深度、咳嗽、翻身活動睡覺等,如果太痛了反而不敢深呼吸,肺擴張因此而受限,嚴重的話會造成肺塌陷,差的狀況是肺炎及呼吸衰竭,所以肋骨骨折後疼痛的控制是很重要的。 氣血胸是怎麼來的呢? 胸腔裡面本身是沒有空氣的,肋骨斷裂常常會有微量的空氣在骨折周圍,通常這種微量的氣胸在X光是看不到的,通常是只有在電腦斷層檢查之下,才會發現這樣的氣胸。 明顯的氣胸是因為胸腔撞擊力較大,造成肺撕裂傷、甚至肋骨骨折嚴重錯位插進肺本身造成漏氣。明顯的氣胸通常會在第一時間需要放置胸管引流,但是持續漏氣無法改善的情形則需手術探查做修補。最嚴重的則是氣管支氣管裂傷及食道裂傷,會有生命危險。肋骨骨折伴隨的血胸多數的原因是胸壁肋間肌肉滲血留到胸腔內,大部分會自行停止,但是也可能因為呼吸起伏的關係,發生延遲性出血。除了胸壁肌肉流血的原因,肋間動脈斷裂、肋骨穿刺傷到肺、嚴重的肺部撕裂傷、肺動脈靜脈受傷等因素造成的血胸,如果一開始表現為出血性休克,放了胸管還是持續在流血,則需緊急開刀止血。 肋骨骨折怎麼治療?肋骨骨折的治療,重點是在於避免併發症的發生。所以肋骨骨折治療的第一個守則是疼痛控制。疼痛藥物首選是口服的止痛藥,譬如普拿疼即非類固醇消炎藥 NSAID (如Diclofenac, ibuprofen 等),急性期需要加強止痛則可使用靜脈注射的止痛藥及嗎啡藥品,通常急性期過了,大多數可以靠一般止痛藥控制疼痛。但是少數病人對 NSAID藥物過敏,也有些病人服用NSAID伴隨著胃痛、胃潰瘍,瑪啡類藥物也容易頭暈、噁心、全身搔癢及造成藥物依賴性的問題,因此除了口服及靜脈注射的藥品,還有神經阻斷的方式。 神經阻斷有兩種方式進行◎第一種是胸椎硬腦膜外止痛 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 (TEA),基本上是將麻醉藥物注射在脊髓的硬腦膜外的空間,止痛效果很好而且可以很精準的控制疼痛的範圍,可放入導管的狀況下可以接上自控式止痛,但是比較容易有低血壓及頭痛的併發症。 ◎另外一種神經阻斷的方式則是胸椎旁神經阻斷 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在胸椎旁的背部肌肉下施打麻藥,使肋間神經浸潤在藥物中達到止痛的效果。 優點是這個方式不需要進到脊髓的空間因而可避免TEA伴隨的併發症,止痛效果能維持大約24小時,缺點是沒有辦法像TEA這麼精準且目前沒有可以裝入導管上接自控式止痛,但是現在都利用超音波導引下,效果及精準度也上升許多。對於嚴重且有合併症的肋骨骨折,早期做肋骨骨折固定手術是目前的醫療趨勢;將錯位的肋骨盡可能復位及使用純鈦合金的板子及螺絲固定住。手術適應症包含有下列說明 ◎連枷胸◎至少三根以上肋骨骨折及錯位◎併發呼吸衰竭時困難脫離呼吸器◎持續氣血胸及懷疑肋骨斷面夾到肺(lung entrapment)◎肋骨癒骨折疼痛經過非手術性治療無法達到改善◎胸腔輪廓畸形及美觀考量手術通常會配合著胸腔鏡及3D影像處理,可以縮短病人的恢復期,更能大幅改病人止痛藥使用,改善病人的活動,減少肺塌陷及肺炎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期間,減少急性胸腔外傷併發症。 結論胸腔外傷造成的肋骨骨折除了疼痛,同時也可能面臨生命危險,處理效果不佳會有後遺症。到大醫院接受外傷團隊專家的評估治療,採取適當的治療方式可以減緩呼吸的疼痛及避免更嚴重的併發症。
-
2021-01-24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長期恐發炎 睡覺面朝左等3招有助改善!
長期胃食道逆流,恐成惡性循環引發炎! 食道是從喉嚨連接至胃部入口,長約25公分的管道。管壁厚度約4公釐,直徑約2公分,在停止吃吃喝喝時,會呈現扁塌的狀態。食道的上部與下部,有一種名為括約肌的肌肉。「括」這個字,顧名思義在收縮後可將器官封閉起來。當我們要吞嚥食物時,上部延續到下部的括約肌就會打開。 當食物運送至胃,「胃液」就會分泌出來,開始消化食物。每次吃東西都會分泌出0.5~0.7公升的胃液,1天的分泌量更高達1.5~2.5公升。胃液內含「胃酸」以及「消化酵素」等物質。胃酸的主要成分為鹽酸,酸性非常強,因此可在胃裡抵抗細菌,防止食物腐敗。 食道與胃不一樣,承受不住胃酸的強度。因此胃液反覆逆流或停滯後,當食道一直曝露在胃酸下,食道黏膜就會受傷而發炎。逆流性食道炎的發炎症狀,就是食道過度曝露在酸液之下才會引發。曝露的時間愈久,發炎症狀將演變成重症。一旦食道黏膜發炎,就會紅腫起來,出現各式各樣的症狀。如此一來,食道的機能會變差,且會進一步促使胃液逆流,陷入惡性循環。 3招改善胃食道逆流! 1.腹式呼吸鍛鍊橫膈膜 「橫膈膜」是位在下食道括約肌周圍,呈現膜狀的「肌肉」。因為是肌肉,所以平時如果沒有善加使用,就會鬆弛變硬。反過來,若是施加負荷加以訓練,還是能夠加以鍛鍊。一般認為,鍛鍊橫膈膜,即可使下食道括約肌保持在正確的位置,活化橫膈膜的功能。 建議大家善用「腹式呼吸」在橫膈膜施加負荷。仰躺、膝蓋立起來進行,才能徹底深呼吸,彰顯效果。還可以將抱枕或保特瓶等「重物」放在腹部上進行鍛鍊。請大家依照個人體力,逐步增加負荷。 腹式呼吸是吸氣後將下腹部鼓起,吐氣後使腹部內縮。這麼做就能增加壓力,橫膈膜便會往上升。吐氣時,盡可能拉長時間慢慢吐氣,將空氣完全吐盡。腹式呼吸還可以坐在椅子上進行。如果要站著做腹式呼吸,要將雙腳稍微打開。 2.睡覺時面朝左 最容易引發逆流的時間,就是「就寢時」與「餐後2~3小時」。所以餐後3小時內,請不要躺下來。一定要躺下時,請將左側朝下。 左側朝下側躺,逆流情形才會減少。如果是右側在下的話,胃會高於食道,就容易發生逆流。但是左側朝下時,身體不能拱起來,否則會壓迫到腹部。 目前發現,左側朝下躺著時,可強化下食道括約肌的力量。右側在下的話,這種效果就不會顯現。 3.睡覺時抬高上半身 有胃食道逆流症的人,睡覺期間容易引發逆流,因此睡眠品質通常不好。為了防止逆流,睡覺時應將上半身抬高。而且並非靠枕頭抬高就好,必須讓上半身維持傾斜。只要能做到這點,就不容易發生逆流,得以減少食道曝露在酸液下的時間。 建議大家可以使用市售的「三角枕」(傾斜枕、側睡枕、三角靠墊),這種枕頭具有和緩的傾斜角度,上半身可以全部靠上去睡。如果不使用市售產品,也可以將毛巾等等疊放在一起製造出傾斜角度,且角度應維持在15度左右。 就算你是飽受嚴重咳嗽困擾的逆流性食道炎患者,只要在服用藥物的同時,持續採取這種睡姿,即可迅速治癒咳嗽。除了維持傾斜角度,另外再將左側朝下側躺的話,更能安心解決逆流情形。 資訊來源:方舟文化/你又胃食道逆流了嗎? 編審專家:張振榕胃腸肝膽科診所院長/張振榕醫師 本文內容為方舟文化/你又胃食道逆流了嗎? 授權刊登 《延伸閱讀》 .胃食道逆流人口成長多5倍!營養師提醒吃飯要正確 .幽門桿菌是火燒心兇手?醫:壓力大、飲食不均易慢性胃炎
-
2020-12-24 科別.精神.身心
放鬆 ≠ 壓力管理 腦神經學家: 5 個壓力管理技巧翻轉高壓生活
生活在文明社會中,我們每天都面臨著不斷發生的事件和挑戰。從工作、家庭、人際社交難題到塞車、天氣惡劣、弄丟錢包等看似平凡但非常討厭的事情,這種持續的壓力是無情的,並不斷消耗著我們的「幸福感庫存」。感到壓力時大腦的科學變化腦神經學家 、同時也是專攻壓力與創傷症候群心理治療的醫學專家 Douglas Kong 揭露了承受壓力時,大腦產生的化學反應: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每個事件會觸發不同的神經通路信號,激活腦部杏仁核並督促我們開始工作。還有一些連帶的身體症狀:腎上腺素分泌、呼吸急促、脈搏加快,血壓升高、肌肉收縮等等。過去心理學概念一直試圖幫助過度焦慮的人學會冷靜下來,我們常聽到:為了舒緩壓力,你必須學會如何「放鬆」。但 Douglas Kong 認為,「累了就休息」可能不是阻止壓力的最好方法。 杏仁核的功能本來就是「壓力接收器」,在面臨威脅和危險時提醒生物進入戒備狀態。 適度的壓力能提高動機、督促人們自我精進,如果一味放鬆不去理會壓力,可能導致表現不佳或更嚴重的後果,反而讓人更疲累。放鬆 ≠ 壓力管理我們需要適量的壓力,但又不能讓太多壓力傷害自己,該如何取得平衡呢?答案是學會「管理」。Douglas Kong 指出: 在壓力管理中,最需要的不是「放鬆」,而是透過調整認知思維,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來控制壓力的份量 。目標不僅是減輕壓力,還要在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無論是工作、家庭等領域),他認為以下幾項提示能真正幫助人們翻轉高壓生活:1. 真的不堪重負時,一定要暫停在壓力過重的時刻,你必須停止你正在執行的任務,專注於你的情緒和身體狀態。 當人們主動終止任務,而不是被任務追著跑,就會有拿回掌控權的感受 。想法枯竭時,記得深呼吸、放慢速度,用第三者的旁觀角度審視你正在做什麼、仔細回顧每一個步驟,你可能很快就會產生新的見解。2. 積極自我喊話心理學支持正面自我對話的功效,因為 語言是一種強大的「自我暗示」,人們會相信自己說出來的話,並朝著言語描繪出的形象邁進。處在壓力之中時,試著對自己這樣喊話:「雖然情況很困難,但總會找到辦法。」「以前也發生過這種狀況,最後都順利解決了。」「人們信賴我,才託付我這些任務。」「我有能力處理這些問題,別人也願意幫助我。」3. 花點時間社交那些你關心和關心你的人是一種很好的壓力紓解劑,即便對於內向的人,和親近的家人或伴侶聯繫也是絕佳的充電方法。簡短聊個幾句、一起說說笑話、做些有趣的事情;遇到困難時互相表達支持…… 獲得人際與社會支持讓我們感覺不孤獨,能降低人們受環境控制、失去自主權的感受 。4. 欣賞小事物即使只是一點小空檔也好,讓自己從任務中抽離,把注意力放在環境中的其他事物:桌上別緻的擺設品、記事本角落的語錄、咖啡杯上的花紋 …… 從心理學來看,「觀察」是一種積極正念的練習 ,不僅能提升認知敏銳度,還有助重置身體和心理基調。5. 找到適合自己的休息頻率放鬆依然是必備的,不同的人可以容忍不同程度的密集工作,你必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頻率。不必因暫停工作而感到內疚, 適度休息會中斷壓力循環、恢復對精神和身體狀態的控制 ,確保你再次回到崗位時效率提升、充滿創造性。(參考資料:《Yourtango》:〈 These Stress-Busting Tips Will TOTALLY Change Your Life〉;《Benenden.co.uk》:〈8 stress-busting tips for everyday lif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放鬆 ≠ 壓力管理】腦神經學家: 5 個壓力管理技巧翻轉「高壓生活」
-
2020-12-16 性愛.愛情診療室
吵架不一定是壞事!婚姻心理治療師分享 5 個「正向吵架」方法,讓感情在風雨中成長
你總是花許多心思在避免與伴侶爭論嗎?其實,爭論不一定是壞事。心理治療師大衛·布勞赫(David Braucher) 認為,爭論可以成為解決不安全感的一種方式。如果雙方打算建立長期關係,那麼就更有可能爲彼此的觀點而爭吵。另一名長期研究婚姻和家庭的心理治療師巴頓·戈德史密斯 ﹙Barton Goldsmith﹚ 也提到,每對伴侶都會爭論,這是很正常的,然而重點是「爭論的方式」。如果做得正確,爭論反而可以幫助彼此成長和解決問題。因此,巴頓·戈德史密斯 提出了幾個伴侶爭論時必須注意的事:1. 生氣之前先談談自己的感受當問題發生時,通常只要好好將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讓伴侶理解你的感受,就可以避免掉大多數的爭論。2. 不要提高你的聲音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受傷的情緒都可以透過「耳語」來獲得緩解。巴頓·戈德史密斯建議那些大喊大叫的伴侶只能用低聲交談,結果發現這大大的降低了他們的怒氣。婚姻家庭治療師亞倫·安德森(Aaron Anderson)也 指出,當你在爭論中提高聲音時,會使對方感到更恐懼,所以如果不想令對方感到不舒服,就不要提高聲音。試著降低音量,這會使雙方的防禦降低,讓對話變得更順暢。3. 不要威脅「分手」不要用「分手」、「離婚」來威脅對方,這種情緒勒索將會使另一半陷入恐慌,如果你告訴對方你想離開,他們將會因為失去重要之人而陷入深深的消沉。心理治療師丹尼斯·利蒙傑洛(Denise Limongello)也 認為:「吵架時離婚的威脅可能是毀滅性的。」這樣的行為可能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並為「最糟的結果」提供了可能性。4. 不要翻舊帳別將過去囤積的問題翻出來當作武器,對付眼前你們正在尋求解決的問題。先處理眼前的問題,如果你對以前的問題有未解決的感覺,請在其他時間再談論它們。心理治療師謝里·雅各布森(Sheri Jacobson)也同意這點,她 認為 每個人都無法改變過去,因此在爭論中提出過去的分歧,只會使你的伴侶感到被困和無助,應該先拋棄過去,將重點擺在當前的問題。5. 聆聽你的身體當你生氣時,身體釋放的化學物質可能會使你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為,例如破壞物品或是攻擊他人,進而對這段關係造成破壞。因此,你要學習了解自己的感受以及憤怒是如何在身體與情感上影響你。精神科醫生艾希莉·馬茨維奇(Ashley Matskevich) 表示,快速冷靜下來的方法之一便是認識自己憤怒的跡象,例如拳頭緊握、發抖、面色脹紅或出汗,意識到自己出現這些跡象時,試著深呼吸以在發怒之前重新控制自己,避免造成遺憾的結果。爭論後要做的事:給對方一個擁抱巴頓·戈德史密斯在他的另一篇 文章 中也提到,和另一半吵架之後要做的最困難的事情之一是互相擁抱,但即使不喜歡,它也是最重要事情的之一。擁抱可以幫助不好的情緒消失,並讓人感到彼此之間的連接重新建立。下次,試著給對方一個擁抱吧。(參考資料:《Psychologytoday》:〈10 Tips for Constructive Arguments with Your Loved One〉、《Psychologytoday》:〈The Good News About Fighting with a Romantic Partner〉、《huffpost》:〈Your Marriage Could Be In Trouble If You Resort To This During Arguments〉、《Verywell Mind》:〈Why Threatening Divorce During an Argument Will Harm Your Marriage〉、《Harley Therapy》:〈Relationship Conflict – Still Fighting About the Same Old Things?〉、《The Healthy》:〈How to Calm Down: 24 Things to Do When You’re Angry〉、《Psychologytoday》:〈All Couples Argue. Learn to Do It With Respect and Kindness.〉)※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與伴侶吵架不一定是壞事】婚姻心理治療師分享 5 個「正向吵架」方法,讓感情在風雨中成長
-
2020-12-09 養生.抗老養生
日行一萬步、地中海飲食...原來「4大胸腔內科名醫」靠這4方法清肺毒、養好肺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至今,全球已飆破6,200萬人染疫,至少146萬人死於此疫,尤其在疫情最嚴重的美國地區,甚至創下24小時內新增診逾10萬人的空前紀錄。台灣猶如平行時空,「就是因為我們超前部署,並阻絕境外人士入台,台灣才能如此幸運與安全。」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李岡遠表示,台灣的挑戰將會在「下一次開國門」之時,在這之前,大家都要好好照顧好自己的肺。「正常作息、均衡飲食、維持運動習慣,這三點就是保健肺部的最好方式。」說起來雖是老生常談,但胸腔內科權威們,都會怎麼做?首先,是「日行一萬步」。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王鶴健,最喜歡的是爬山,「我喜歡一個人運動,通常我會在假日早上運動,若空氣品質不錯,就去爬山二、三小時。平日的話,就是努力一天走一萬步。」若比較有空,他也會提早兩站從捷運下車,走路到醫院。第二步就是均衡飲食,尤其是「地中海飲食法」,抗發炎、長壽也能保護心血管。「多吃魚跟蔬菜類,我盡量每天都會吃小型魚類,像是鯖魚、秋刀魚,清蒸或乾煎都可,偶爾嘴饞、餓的時候就吃點堅果、蕃薯或香蕉。」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彭殿王,則是要求自己每日上午五點半起床,做四十分鐘瑜伽,練習頻率呼吸、深吸吐納,訓練肌肉柔軟度及強度;假日改去大安森林公園,走一萬步,維持下肢肌力。「到公園、山林裡,深呼吸時,同時也可以做一些伸展,讓胸部擴到最大、吸氣吸到最飽的程度,再緩緩吐氣,這就能讓我們的胸腔得到最大的伸展。」彭殿王說,無論是瑜伽、甩手操,或是單純轉轉身子,都對胸腔健康很有幫助。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孟志更建議,家中應隨時準備一台空氣清淨機,日常及運動時要隨時監測空氣品質,只在「空氣品質指標 」(AQI)為「良好」時出門運動,並以「平衡運動」為主,例如瑜伽、八段錦、太極拳、跑步、靜坐、游泳等,運動時要達到「最適心跳數」。「最適心跳數」計算公式:(200-年紀)*0.6~0.8,在此區間內都可保養完,接著也要定期幫肺部排毒。「肺部是人體每天與外界接觸最多的器官,若是將人體肺泡薄膜全部攤開,能鋪滿一座標準網球場。」李岡遠說,日常他常吃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就是為了替肺部排解毒素。尤其飲食首重「多元」,多吃蔬菜好,但不要只吃同一種,最好要常補充顏色深、味道苦的,裡頭含有礦物質及稀有元素,例如紫色萵苣、紅鳳菜等,平日少見且稀有的特別蔬菜;再來則是補充魚油,尤其是大型魚類的。若不小心罹患呼吸道疾病時,也可吃「鋅錠」,鋅能夠避免病毒於呼吸道增生、繁殖,並能效遏止病毒附著在喉嚨及鼻腔的粘膜上,有效抵抗病毒。不過,李岡遠也補充說,這雖然尚未有科學實證,但是臨床上有不少研究發現,吃「鋅錠」對於預防流感有幫助,可作為一種日常保健方式。李岡遠認為,疫情在未來勢必會流感化、常態化,除了等待疫苗上市,民眾平日一定要做好保健準備,正常作息、均衡飲食、維持運動習慣,將自己的身體照顧好,「只要準備好,即使秋冬真的爆發了第二波,也就不用太擔心了。」延伸閱讀: 凸肚子該慢跑、胖小腹要爬樓梯...健身教練教你:一天一個動作,7天腰瘦6公分
-
2020-12-08 性愛.性福教戰
男性內心最深處的疑問 治療師公布做愛時間多久才及格
【文、圖/摘自創意市集《我要的歡愉你該懂!》,作者欣西亞】做愛時間多久才算及格?欣西亞妳好:一直以為男人持久,甚至達到金槍不倒的境界才會帶給女人性福,前任女友們也沒人抱怨我凍欸固的本事,沒想到最近交的這一任,性愛過程裡總是希望我「嗨呀酷」(快一點),說我如果弄太久會讓她很不舒服,但太快我又擔心她沒享受到。請問男人做愛多久才算正常?拜託幫我解惑,謝謝!坦白講,這個問題欣西亞被男性讀者們問了不下幾百次,每位很關心自己是否達標。還記得當我在成為性諮詢治療師並考取其證書的課程裡,老師曾經要大家提出認為合理的時間長短,結果眾說紛紜,從三分鐘到三十分鐘都有。後來答案公布:只要男女雙方都有獲得滿足,那就是最標準的性愛長度。不過,我知道這個說法應該無法滿足擁有進取心的男性,因為它聽起來有點籠統,對方有沒有滿足你也不一定知道,所以還是希望我給個正確數字,好設立追求的目標。既然如此,欣西亞就來認真為各位分析一下。性愛,其實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包括親吻、撫摸、挑逗的前戲,二是男女性器相接的性交。以一段完整的性愛,從前戲到性交來看,時間上確實頗為彈性,倘若它是天雷勾動地火的激情,很可能15分鐘內就走完起承轉合。雖然短暫,卻令人欲罷不能,搞不好休息一次再來個第二回合。若是那種你儂我儂、細水長流的溫存,光是前戲的部分哏便鋪好鋪滿,該摸的、該親的、該吃的無處不放過,細細品嘗之下,整體超過半小時大有可為。無論屬於哪一種,都是因人而異,有些女生熱情奔放,或男生懂得畫重點,沒幾分鐘她已經就位,水位高到能開一家春水堂,在在顯示準備抽插,伴侶採取快攻之姿,毫無問題。但有些女生天性慢熟,需要醞釀才能進入情況,好比先暖車再飆車追求速度感,因此針對前戲,當然希望男生多上心,整體時間自然延長。不過,若是討論單純的性交,就有時間了。由於活塞運動愈久,會造成女性私密處愈發乾澀,一般而言,從老二進入陰道到結束抽插為止,以7~13分鐘為佳。話雖如此,還是要建議男性多觀察另一半的生理反應,仍舊以雙方獲得最大滿足感為主,並非時間短就是不及格,時間長就一定好棒棒。若要以至少7分鐘為標杆,我也建議男性在活塞運動時,不要一味追求速度感。因為以高速搭配持續不間斷在陰道內抽插,很容易讓龜頭過於敏感,控制不住而射精,所以在速度上可用「快慢快慢」的頻率進行,此法不但有變化,也比較不會令人力不從心。另外,適時使用「性交中斷法」也可有效降低敏感度,但是與其把老二抽出來,然後深呼吸對著空氣倒數10秒,更聰明的方式是用「換體位」的方式巧妙帶過,正好也增添花樣,至於什麼體位?傳教士、狗趴式、女上男下、觀音坐蓮,或是要效法周星馳電影裡的「巴黎鐵塔翻過來倒過去」全部悉聽尊便,只能要能小老弟爭取些許冷卻的時間,那就是好體位。不過也別太過花俏,免得你準備好了,女伴卻乾了,反而得不償失。做愛時間愈久,你在女伴內心的分數不一定愈高,「見好就收」四個字的奧義人人都懂,但不一定每個人都做得到。與其追求長度,不如製造品質,或是將前戲當作重點。別忘記,女人能擁有多重高潮,老二深入禁地前先口手併用,製造第一波,老二正式上場後再來第二波。抽插時間短而精彩,反而令女人難以忘懷而回味再三。
-
2020-12-03 科別.精神.身心
口罩戴出恐慌症 看人沒戴也怕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台灣自本月起強制規定進入八大類場所必須戴口罩,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表示,自上周起,已有一成門診病患因「戴口罩」戴出了恐慌症。許正典指出,近期有不少焦慮症、失眠的患者,因戴口罩太久或看到別人不戴口罩出現恐慌症就醫。多數患者抱怨口罩戴太久,導致他們換氣過度明顯、時常快呼吸不過來,相當恐慌。也有部分患者因為看到別人不戴口罩而產生反感,反應強烈、心生恐懼,許正典以自己為例說,在門診中,就有患者看到他脫下口罩喝水,立馬就後退一公尺遠的距離,此舉真的太超過了。針對恐慌症患者的治療,許正典首先將他們的用藥做暫時性的調整,同時要求心理調整,力勸患者在防疫期間不要害怕戴口罩、也不要怕別人不戴口罩,平時應該到空曠地方做深呼吸及放鬆訓練,可以舒緩身心壓力,讓身心安心自在。許正典說,在輕鬆自在的環境下進行深呼吸,「鼻吸氣、口吐氣」的深呼吸動作,在一分鐘內做六至八下;或是做放鬆訓練,也就是腹式呼吸,雙手按著腹部,配合吐納呼吸,吸氣時,腹部凸起碰到雙手,吐氣時,將腹部收起,能夠充分呼吸換氣,供應足夠的氧氣進入體內,吸入的氧氣可循環全身,有效充分利用。
-
2020-12-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流感、抗新冠病毒 醫師教你簡單3招增強免疫力
新冠肺炎疫情今年在全球持續延燒,進入秋冬季後,另一波威脅生命的流行性感冒也接踵而來。幸好已有流感疫苗及抗流感病毒藥物對抗流行性感冒,然而面對新冠狀病毒感染,疫苗尚未問世且抗新冠狀病毒藥物也尚未製造成功。現今我們只有戴口罩、勤洗手及保持社交距離,才是避免新冠狀病毒感染的不二法門。由於目前無法有效治療抵抗新冠狀病毒感染,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能夠自保而免於新冠狀病毒的迫害?在以往醫藥不發達的年代,面對各種傳染疾病,人類即靠著本身的抵抗力,也就存活下來,而這種抵抗力是人類天生俱有的,它是能避免及防治疾病的最佳利器。所謂抵抗力,就是醫學上所說的「免疫力」,當免疫力強時,對外可抵抗微生物如病毒、細菌、黴菌或原蟲感染(即抵抗力),對內可監督或抑制癌細胞的成形或蔓延(即抗癌力)。免疫力是由體內的免疫系統來執行,其成員包括各種白血球:自然殺手細胞、T淋巴球、B淋巴球、巨噬細胞及嗜中性血球;還有化學物質:抗體、補體、淋巴激素、干擾素、介白質、細胞激素、調理素、溶菌素及發炎激素。這些免疫系統成員互相協調合作,發揮免疫力保護人體的功能。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在平時必須好好保養及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在面對各種病毒包括新冠狀病毒入侵時,免疫系統才能充分發揮戰力,一舉殲滅來犯的敵人。想要維護及增加免疫力,建議可以採行以下三方法:(一)改變飲食習慣:現代人的健康問題不是營養不夠,而是所吸收的營養不符免疫系統的需要,建議可多攝取蔬菜水果、豆類、穀類、堅果類及肉類等增強免疫力食物,這些食物富含各種植化素、維他命、抗氧化物質、酵素及蛋白質;其次要除去會危害免疫系統的任何物質,如大幅度減少烹飪時的用油及高脂肪食物的攝取,也要限制鹽分的攝取和減少過量用糖。(二)適當運動:經常運動,可增加免疫細胞的活力,有助於清除入侵的病原和對抗體內的癌細胞‧每天至少做半小時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和騎腳踏車等都是有益免疫功能的運動,平常更要多做規律的深呼吸,可促使血液含氧量增加,保持免疫系統處於最佳狀況。歐美整體療法也證實,東方的太極拳可增進免疫系統,但太強烈的田徑活動,使身體負荷過重,不利於免疫系統。(三)排除壓力,保持輕鬆:情緒與免疫系統有關聯性,例如悲傷的情緒會釋放壓力荷爾蒙,壓抑免疫系統,因此開懷大笑會增強免疫力。
-
2020-11-30 新聞.健康知識+
天氣寒冷肌肉特別容易痠痛?醫師教你2大預防措施
天氣寒冷會讓肌肉痛?日本整形外科、美容外科醫師桐生有紀表示,冬天時如果氣溫降低,血管就會為了防止體溫下降而收縮,血液循環也會變得不佳,引起身體各個部位的疼痛。肌肉太僵硬 也容易肌肉疼痛桐生有紀也指出,肌肉太僵硬壓迫到末梢神經也是引發疼痛的原因之一。特別是早晨肌肉溫度還沒上升時,經常會有血液循環不佳的狀況,必須進行伸展運動。做伸展運動時,要在不會感到疼痛的前提下,慢慢呼吸,同時伸展背部、肩膀、手臂、膝蓋和大腿內側,大約伸展30秒比較好。肌肉量太少 更容易肌肉、關節痛桐生有紀強調,肌肉量較少的人更容易發生肌肉或關節疼痛。脂肪會散發熱量並使身體冷卻,肌肉則具有產生熱量的能力。透過鍛煉背部和大腿大片的肌肉,就能讓身體和肌肉變得不容易受寒。至於讓民眾很煩惱的腰痛,鍛鍊支撐骨骼和關節內部的肌肉,就會有非常顯著的改善效果,訓練支撐上半身的腹橫筋則是減輕腰痛的關鍵。桐生有紀建議,訓練的方法為,身體俯臥,手肘90度彎曲貼在地板上,用腳尖把身體撐起來,一組動作要維持30秒,一次做三組。如果沒辦法做到像這樣較為困難的肌肉訓練,可以在躺著的時候將膝蓋抬起來,在腹部往內縮的30秒間,慢慢深呼吸五次,這麼做也很有效。除此之外,醫師也很推薦用大約38 ∼40度的熱水泡半身浴。在日常生活中讓肌肉變得溫暖又放鬆吧!肌肉訓練和伸展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肌肉照護1.鍛鍊深層肌肉藉由鍛鍊支撐身體重量和骨骼的深層肌肉來紓解疼痛,此訓練對用整個身體來產生熱能也很有幫助。2.溫暖並放鬆肌肉以泡半身浴的方式,慢慢泡進38∼40度的熱水中。這麼做可以讓全身的肌肉變得溫暖,也能有效舒緩肌肉僵硬。資料來源:https://www.albagolf.com.tw/zh-tw/(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168間歇性斷食反變胖? 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犯了這2個錯 為什麼生酮飲食減肥失敗? 可能因為你誤觸這些地雷!出現口乾、疲倦、掉髮是營養不足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