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深呼吸
共找到
234
筆 文章
-
-
2022-06-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我有長新冠嗎?會好嗎? 1圖詳解「常見症狀」
COVID-19病人在感染4週內為急性期,大多數患者在經過4週或更長時間後會逐漸好轉。然而,部分病人在康復後可能會因SARSCoV-2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化、急性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統失調與發炎 性損傷,及重症相關的後遺症等,影響日常身體活動功能,以及造成 呼吸、血液、心血管、神經精神、腎臟、皮膚等系統新出現的、復發或持續的症狀或失能;這些病人通常會在感染後12 週之內痊癒,但也有一些病人的症狀可能持續超過12週或陸續有新的症狀發生。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定義美國疾病預防及管制中心(CDC)定義初次感染後4週或4週以 上,仍持續有新出現、復發或持續性的症狀,綜稱為「後 COVID 症 狀(Post-COVID Condition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將前揭病人統稱為「長期 COVID(Long COVID)」,其中症狀持續超過感染後4週者稱為「症狀持 續存在的 COVID(Ongoing symptomatic COVID)」,若超過12週且無法解釋為其他疾病所致者,則稱為「後 COVID 症候群(Post-COVID Syndrome)」。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德菲法(Delphi)調查國際專家共識,於2021年10月6日公布,將因罹患新冠肺炎產生的長期影響稱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Post COVID-19 Condition)」,定義為確診或疑似感染 SARS-CoV-2 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且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並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 。目前國內對於此類病人產生之症狀並未特別訂有專屬之定義,故疾病管制署訂定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 4 行指引》中乃援引 WHO 之用詞與定義。 臨床表徵COVID-19 病人在疾病逐漸痊癒後,多種健康影響可能會持續存在,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呼吸困難、胸痛、認知功能 障礙、睡眠障礙等;這些症狀可能是新出現的,也可能是從感染初期持續到現在,隨著時間消失或復發,目前仍不清楚受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影響的確切人數,以及這些影響會持續多久。根據Nalbandian等人彙整9篇來自不同國家,追蹤發病後或出 院後2~6個月不等的 COVID-19 急性感染後症候群相關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有6篇報告指出 32~87 %的調查對象在急性期後至少有1種以上的症狀,其中1篇指出55 %的病人有超過3種以上的症狀;有6篇報告均指出病人有生活品質下降情形。 對 COVID-19 病人的建議1.了解自己的狀況:每個人應對長期疾病的方式不同,應對 COVID-19 等新興疾 病的壓力、焦慮和不確定性的方法也不同,對部分人士而言,積 極瞭解自己的狀況,是與持續性疾病或 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共處的第一步。如果在感染 4 週以後仍持續有症狀發生,可視需要至醫療機構就診,由專業醫護人員做適當的醫學評估、診斷和治療。2.自我壓力調適:避免大量且持續收看、瀏覽新聞(包含網路社群媒體),反覆接收過量COVID-19疫情相關資訊可能會讓您感到壓力倍增。 鼓勵您從平時養成深呼吸、伸展身體、冥想或練習正念,嘗試健康、營養均衡的飲食,按照自己身體的耐受力規律運動,保持充足睡眠,並且避免飲酒和使用毒品;嘗試放鬆,並與他人保持聯繫,和信任的人聊一聊憂慮和感受等自我調適。3.自我復健: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因 COVID-19 住院的成年人,就常見的 COVID-19殘留症狀,特別是呼吸困難、心理健康、插管後症狀 (例如:聲音虛弱、進食與吞嚥問題等)、注意力不集中和記 缺陷等,以及開始運動、恢復功能活動等,提供基本的訓練建議,有助於病人自我康復與進行健康管理,病人可視需要尋求相關社會支援。4.適時接受醫療協助:記錄並重複專業醫護人員於出院前或隔離檢疫期間的衛教指導事項,需要時,在醫護人員協助下,配合轉介至門診持續追蹤,並記下自己的心理狀態、身體症狀,在有明顯異於平常身心狀態時,主動聯繫專業諮詢管道,才能順利控制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或早期發現相關症狀。 如何預防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預防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避免感染新冠肺炎,接種疫苗、正確佩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避免人多場所等做法,都能降低感染新冠肺炎風險,進而避免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若感染新冠肺炎,請於康復出院後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觀察症狀變化,若康復後症狀輕微或無症狀者可以參考此指引提供之資訊促進自身之健康,若症狀轉趨嚴重,或在康復後有新發生之症狀,仍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延伸閱讀: ·專家點名「4類人確診」易留新冠後遺症! 常見呼吸困難、疲倦、記憶力差 ·兒童染疫恐留後遺症! 美兒科協會列「長新冠11症狀」:注意力不集中、疲倦都在內 
-
2022-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腦霧嚴重影響記憶力 醫師授5策略應對新冠後遺症
今年1月感染Omicron病毒的33歲男性資訊工程師前來看診,很擔心PCR陰性已過了快3個月,仍出現強烈的疲倦感和焦慮感,無法專注於工作,腦海常冒出無關緊要的事情,甚至連開車時會突然發呆放空而險些發生意外。腦霧嚴重影響記憶力被稱為人腦iPad資工神童的他,治療痊癒後出現了「長新冠精神後遺症」。不僅寫不出應用語言和軟體程式,長官交代的簡單作業流程也在幾小時後全忘了。他難過哭泣地描述這些令人沮喪憂鬱的長新冠預後狀況,還喃喃自語地說:「公司讓我領200萬的高薪,但現在的能力和效率表現連一個月2萬都達不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長新冠(Long COVID)或新冠後遺症(Post COVID-19 conditions)定義:獨立於其他疾病的影響而至少持續兩個月的COVID相關症狀表現,即使在感染痊癒後三個月,症狀也會出現「腦霧」(Brain Fog)的認知障礙,與精力不足和常感昏沉有關,使人更難集中注意力和嚴重影響記憶力。日本St. Marianna University Hospital的Tomoya Tsuchida醫師觀察指出,腦霧頻繁的困擾,大多出現在COVID-19感染時,曾經有嚴重疲倦感和焦慮感的患者身上。近7成患者影響工作神戶市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許多長新冠的患者,很難讓周圍的人了解他們在工作和其他生活的身心失調狀況,無法得到支持與資源而讓他們自己來處理問題;67%長新冠患者的精神後遺症,對工作產生了負面影響,多達41%的人請假,7%的人不得不離職。2021年12月美國馬里蘭州一項針對逾150,000名COVID-19感染者的一年研究發現,被診斷患有憂鬱症可能性增加39%、焦慮症35%、適應障礙38%、睡眠障礙41%,出現腦霧、注意力失調與健忘增加80%,有鴉片類藥物使用障礙增加34%,非鴉片類物質使用障礙(酗酒)增加20%,服用處方抗憂鬱藥增加55%,服用處方抗焦慮藥物增加65%。總體而言,患者感染後一年內接受神經精神問題診斷或開具處方的可能性高達60%;即使輕症或無症狀者也表現出精神健康障礙。對於飽受長新冠精神後遺症所苦者,建議可採行五項合適身心健康的應對策略。1.照顧好你的身體:深呼吸、適當伸展、美好冥想,或練習正念;吃健康食物獲取均衡營養;充足的睡眠;避免飲酒和吸毒。2.騰出時間放鬆一下:試著做一些喜歡的運動、活動和勞動。試想一下每天可以完成的小而可行的活動,這些活動會給你一種享受和成就感。3.與家人和朋友聯繫:通過電話與他們交談,也可以通過視頻通話,與您信任的人談談您的擔憂和感受。4.寫恢復日記:試著寫下恢復情況以及在此過程中取得的成就。寫下經歷的任何困難的想法和感受,幫助建立積極的「退後一步」。5.善待自己:恢復需要時間,讓自己休息和恢復很重要。如果任何持續的症狀被「隱藏」,可能會讓人感到困難。此時應尋求精神專科診治療或心理專業諮詢,有效緩解長新冠精神後遺症狀,重新恢復身心自信與健康。
-
2022-05-24 新聞.元氣新聞
陳文茜吐露活太累一度想解脫 嘆:不疼痛的日子都是恩典
主持人陳文茜24日吐露近5個月身體狀況不佳,血氧一度掉到不足85,她透露某天因溫度驟降誘發她全身免疫攻擊,「全身滾燙、頭痛欲裂、心跳132,血壓180⋯⋯血尿,血氧濃度不足85」,她坦言當時曾有「想解脫」的念頭。陳文茜描述當時心境,「我尖叫,告訴助理:我想走了,求你們照顧我的孩子們,我活得太累了」,不過助理一直鼓勵她,要她深呼吸,身體不適才慢慢改善。陳文茜有感而發「人太渺小」,她表示天氣驟變其實需要服用比較高劑量的藥,感嘆:從此每一個不過度疼痛的日子,對我都是恩典。而24日她透露血氧濃度已上升至創紀錄95,直說:多麼美好的一天。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2-05-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疫情外送忙碌 醫師提醒外送員注意職業傷害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隨著居家隔離人數上升,許多人選擇外送解決三餐。外送員成為防疫幫手,穿梭大街小巷送餐,不過外送員長時間騎車、及不正確騎乘姿勢之下,也出現職業傷害,醫師提醒外送員應適時運動,減少身體不適。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外送員主要工作時數長,且騎乘機車因雙手需緊握龍頭,坐姿彎腰前傾,腰椎椎間盤所承受最大壓力值,高達185%,加上過程顛簸,身體彈跳瞬間衝擊力,會讓脊椎承受額外傷害,可能會造成腰椎退化或是椎間盤突出,久坐也會造成臀部肌肉僵硬疼痛,也會感受胸悶、呼吸不順暢狀況。另外,手腕需緊握龍頭加油門及剎車,這些反覆的動作可能出現手部麻木及刺痛感,可能造成腕隧道症候群。外送員一天的工作時數長達8至12小時,物理治療師王瓊敏說,透過姿勢調整,可以改善,一腳掌平均踩在腳踏板,膝蓋成90度,腰部挺直胸部往前凸並且縮下巴,減少俯身前傾的姿勢。肩膀放鬆,手肘彎曲,緩衝衝擊力傷及頸椎。另外,伸展臀部肌肉:,乘坐在機車坐墊前1/3,單腳平貼得踩在機車踏板上,另一腳翹二郎腿姿勢,脊柱打直,身體前傾往前壓低,維持15秒,兩腳輪流,會感受臀部至大腿拉扯痠痛感;透過伸展運動可減緩臀部壓力減緩椎間盤壓力:站姿,雙手平貼在褲頭,雙手順勢往前推,上半身往後仰,維持15秒,一次10回,減緩椎間盤的壓力。胸椎自我鬆動術:坐姿脊柱打直,上半身旋轉兩手放向同側,旋轉至最緊繃,而後深深吸一口氣,吐氣後可再往後可旋轉再多一點角度,持續深呼吸吐氣,每次5下兩側輪流,鬆動胸骨及肋骨間的關節,紓緩胸悶及壓力。解除手腕壓力:手肘伸直往前抬起,手指打直手腕彎曲呈90度,另一手緊握伸展側手部掌面,往後伸展並感受到手腕有被牽拉的感覺,維持15秒,一次10回,能有效解除手腕內的壓力。
-
2022-05-17 癌症.肺癌
肺癌沒症狀需要開刀嗎?開刀會不會有後遺症?醫師詳解早期肺癌患者疑惑
肺癌流行病學肺臟是一個無聲的器官,裡面並沒有神經分布。不像大腸癌可能會有血便的症狀、乳癌可能會摸到乳房腫塊,肺癌常常都是沒症狀,到晚期壓迫到其他器官產生症狀才會被發現。因此,肺癌的發生率雖然排在大腸癌和乳癌後面,但是死亡率卻是長年蟬聯惡性癌症的第一名。根據108年癌症登記中心的資料,肺癌104-108年新發個案的存活率,一年後存活率64.9%,兩年後存活率51.0%,五年後存活率僅剩35.4%。相較於乳癌的五年存活率88.7%和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64.7%,可說是相差非常多。門診常見問題破解因為肺癌的高發生率及高死亡率,找到沒症狀的早期肺癌患者,變成非常重要的一個議題。早期肺癌的手術治療效果非常好,早期切除肺癌病灶,基本上等同於完全痊癒。然而,許多人聽到要開刀,仍然聞風喪膽。胸腔外科醫師在門診最常聽到兩個問題,以下我們將一一解答:1.沒症狀也要開刀?2.開刀會不會有後遺症?肺癌沒症狀也要開刀?一般來說,沒症狀的病人都是仰賴影像工具,發現自己肺部有病灶,可能是透過健康檢查的X光照到,或是最近政府在推動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照到肺部有病灶後,有兩種情況:已經切片確診為肺癌、還沒切片確診為肺癌。如果還沒切片確診為肺癌,但病灶又很小,醫師通常不會安排侵入性的切片檢查,會透過影像上的特徵去判別肺部的病灶是良性或惡性,懷疑是惡性的話就會建議病人手術切除。有些人得知肺部有病灶,心理負擔太大,在不知道良惡性的狀況下也會考慮手術切除;已經切片確診為肺癌的更不用多說,早期肺癌的標準治療就是手術切除。病人最大的疑問是:雖然是惡性的肺癌,但是目前都沒有感覺沒有症狀,真的要開刀嗎?要不要等到有症狀再開刀就好?首先,我們要了解到的是肺部沒有神經分布,腫瘤就算長的再大,侵犯了很大範圍,只要沒有碰到神經,就不會有痛覺產生。只要沒有壓迫到氣管,也不會有喘的症狀產生。等到有症狀再開刀時,腫瘤可能都已經壓到其他器官或轉移到更遠的地方了,此時的治療就不是手術這麼簡單而已,一定要選用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全身性治療,才比較有可能減低癌症細胞的量,但是這些手術以外的治療常常都有很大的副作用,例如常見的掉髮、噁心嘔吐、感染等風險。因此,還是要及早切除,才能避免後面這些嚴重的情況發生。肺癌開刀會不會有後遺症?病人不想開刀的原因之一,除了擔心手術風險之外,也害怕開刀完會有後遺症。要了解是否有後遺症,我們可以先了解手術進行的方式。現在大部分肺癌手術都是使用內視鏡,盡量讓傷口越小越好,手術切除的範圍也盡量縮小。但是切除肺部病灶還是要預留一些安全距離,一般是預留腫瘤大小的兩倍距離,原因是擔心有眼睛不可見的病灶沒被我們切乾淨。因此,當腫瘤越小時進行手術切除,要切除的肺臟組織越少。回到開刀會不會有後遺症的問題,許多人擔心肺部被切掉一塊,肺功能就會因此變差。答案是肺功能有可能會變差,但是大約九成至九成五的病人都可以恢復到正常的肺功能。切掉的肺部不會再生,但是肺部就像一塊海綿,剩下的健康肺葉會脹大,去彌補掉切除肺部的功能。術後也可以透過心肺復健、運動訓練,提升肺功能。越早切除可疑的肺部病灶,切除的肺臟組織越少,也可以保留越大的肺功能。肺癌術前準備手術前,有三件重要的事可以準備:第一是完成醫師開刀所需的各項檢查,包含胸部X光、抽血、肺功能檢查、心電圖檢查,目的都是要確保開刀前身體沒有任何問題,減少開刀時危險情況的發生。第二是確保肺部功能良好,包含戒菸至少兩周以上、進行術前復健。抽菸會讓痰液變多、肺功能變差,因此建議術前要戒菸兩周以上。另外,最近新的概念—術前復健(Prehabilitation),有研究顯示術前復健可跟術後復健(Rehabilitation)達到一樣的效果,大於四分之三的病人肺功能都可以恢復正常。通常術前醫師會安排呼吸治療師,教導深呼吸、咳嗽和呼吸器訓練器的使用技巧。第三是做好麻醉前準備,包含了解麻醉風險、手術前一天12點開始禁食。禁食的原因是避免麻醉時發生嘔吐,有吸入性肺炎的風險。肺癌術後注意事項術後最重要的便是傷口照護及肺功能的恢復。在傷口照護的部分,傷口上的紗布若有滲水要盡速換藥,術後也會服用止痛藥,減低術後的疼痛。在肺功能恢復的部分,手術隔天就可以下床活動,出院之後可以多做散步、爬樓梯等輕鬆的運動,並練習深呼吸、咳嗽等呼吸技巧,促進肺功能的盡早恢復。有些病人因為術後疼痛而不敢大力咳嗽,反而導致痰液累積,造成日後的喘與不適。此外,要維持身上管路的清潔與暢通,避免感染的發生。飲食基本上沒有太多禁忌,盡量維持營養均衡,可攝取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總結本篇文章破解了兩個肺癌門診最常見的疑問,包含沒有症狀也要開刀、開刀會不會有後遺症的問題。第一,沒有症狀仍要開刀,避免後續腫瘤長更大,造成更多併發症;第二,開完刀肺功能會稍微下降,但是透過運動復健和體內代償機制,有九成至九成五的病人術後肺功能可以恢復正常。看完這些,如果仍然有些疑慮,可以將你的問題與醫師討論。但整體而言,早期肺癌的手術治療仍然是利大於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對抗肺癌的王道!參考文獻:Ferreira V, Minnella EM, Awasthi R, et al. Multimodal Prehabilitation for Lung Cancer Surger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n Thorac Surg. 2021;112(5):1600-1608. doi:10.1016/j.athoracsur.2020.11.022【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佳穎醫師】沒症狀也要開刀?開刀會不會有後遺症?談肺癌術前、術後】
-
2022-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缺氧怎辦?醫曝「2招自救法」一根吸管血氧93%變99%
近日本土疫情延燒,目前有3位死亡患者是在家中昏倒,送醫不治後採檢確診,去年疫情時,也曾出現「快樂缺氧」一詞,如果出現咳又喘、快呼吸不過來的情況,有可能是血氧濃度不足,外科醫師江坤俊表示,雖然Omicron病毒大多是輕症,但也不要忽略它仍是新冠肺炎,一旦侵蝕到肺部,造成慢性缺氧,發作恐怕會猝死,因此他也教導大家2招自救,有效提高血氧量。江坤俊在YouTube頻道「江P醫件事」影片指出,快樂缺氧指的是肺炎侵襲到肺部,造成慢性缺氧自己卻不知道,一發作時可能就會突然猝死,正常血氧濃度應落在95%-100%,其他如有慢性病、氣喘、抽菸者、年長者,可能會落於90%-95%,如果低於90%就有點缺氧現象,低於80%「會危害器官運作」。江坤俊實測用「一根吸管提高血氧量」自救法,先憋完氣後把吸管放入口中,接著用鼻子深吸一口氣進去,再從吸管吐氣再吸氣,總共吸吐3下,血氧濃度就從93%上升到99%,江坤俊表示,如果用一般呼吸,很難把肺部裡的空氣吐乾淨,在肺部裡還有一半殘餘廢物的空氣就再吸氣,再吸進去的空氣含氧量被稀釋掉,就沒辦法改善血液中的含氧量。但如果透過從鼻子深呼吸,用吸管慢慢吐氣的方式,就能把肺部中的空氣吐乾淨,可以吸入更多的新鮮空氣,就有辦法提升血氧量。江坤俊也說,如果身邊剛好沒有吸管,也能使用「圓唇吹氣法」,一樣先用鼻子慢慢吸飽氣,再把嘴唇嘟成圓形,吐氣4-6秒,一樣能有效增加肺部換氣,提高含氧量。江坤俊也說如果家裡沒有血氧機,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判斷是否缺氧,看甲床的部分,如果甲床是很鮮紅、粉嫩,基本上血氧是正常的,但如果血氧不足,可能會呈現暗紫色,另外如果有感覺到心跳變快、小便量變少、呼吸覺得喘、胸痛胸悶,就要趕快就醫。江坤俊也呼籲大家平常多運動提升心肺功能,另外抽菸者能戒菸的話,對肺部最好。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孕婦染疫母子雙亡 產科醫:孕婦最怕的是這個問題
新北市20歲打過一劑疫苗、懷孕28周女子確診新冠肺炎,連續高燒送醫母子都不治,引發很多孕婦的恐慌,台南市婦兒安診所副院長莊曉婷表示,高齡、過重及有慢性病孕婦,確診後併發重症的機率確實比一般人高,要特別注意一旦有發燒、咳嗽或早產跡象、胎動減少等症狀,都要趕快就醫,也要特別注意是否有親密的家人傳染新冠肺炎。台南市今天確診病例為1319人,市府下午舉辦疫情記者會,針對孕婦染疫相關問題,特別邀請婦產科醫師莊曉婷說明。莊曉婷表示,孕婦染疫風險並沒有比一般人高,但是針對高齡、體重過重,或是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孕婦來說,染疫後併發重症的機率比一般的孕婦高,特別是在懷孕29周之後的孕婦,一旦染疫,流產、早產、胎死腹中、剖腹產或發展成為子癲前症的機率也較懷孕前期高。她表示,很多孕婦最關心的問題是「如果染疫孩子生出來畸型的風險是否會增加?」,目前雖然相關的研究不多,但還沒有證據顯示會增加畸型風險,而很多產婦因為高齡等因素,需要做侵入性的檢查像是羊膜穿刺等,即使孕婦確診,因為病毒主要集中在呼吸道,血中的病毒量並不多,還是可以做這些檢查,至於是否可能會垂直傳染給胎兒,目前的研究顯示是有可能,但機率小於2%,而且寶寶的症狀也不會太嚴重。她指出,很多孕婦會說「我都沒有出門,應該不會染疫」,但其實身邊可能會有一些「豬隊友」,如果先生或其他親密接觸的家人染疫又沒有症狀,很可能會傳染給不出門的孕婦,建議孕婦在家中還是要注意防疫,特別是家人共用的門把、廁所等,都要注意消毒,而且無論何時想摸口鼻,都要先把手洗乾淨。她提醒孕婦在疫情期間,要特別注意個人症狀與產科症狀,個人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及呼吸困難,有些人自己發燒卻沒感覺,孕婦一天應該要多量幾次體溫,不能只量一次,但是也不要對疫情太緊張,像很多孕婦到懷孕後期,因為肚子大、身體前傾時很容易壓迫覺得會喘,應該先端正坐姿、深呼吸後,通常就能恢復正常,如果一直覺得喘才要注意。而產科症狀則包括破水、落紅及肚子痛等早產症狀,還有胎兒有時候在睡覺會胎動變少,孕婦要特別注意,可以吃一點甜的、刺激孩子的活動,或是搖一搖肚子,如果胎兒都沒反應,需馬上就醫,萬一孕婦已有缺氧的情況,可能馬上就會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而如果已在餵哺期,莊曉婷提醒也要特別注意當媽媽與幼兒接觸時,可能透過呼吸道或接觸傳染,都要特別注意洗手、戴口罩。
-
2022-05-08 養生.運動健身
忙到沒時間與自己獨處、覺察身體?雲門教室老師教你靜心伸展操,讓身心同步運動幫自己充電
現代化社會,人們追求快速且便利的生活,卻也因工作壓力、繁瑣家事和交際應酬,忙到沒有與自己獨處、覺察身體的機會,容易影響身體健康和失去生活品質,「靜」反而成為現代人非常需要的練習。雲門教室資深律動老師張玉環分享,當工作和壓力到達一個狀態時,身體容易緊繃、內心感到焦慮,建議騰出時間與自己身體對話,關照內心。她特別準備了「靜心伸展操」,適合當工作到一個狀態,或是睡覺前做這組練習,利用動態伸展,感受身體關節和肌肉的緊繃,最後透過靜坐練習,幫助靜心和回收能量。時間的長短沒有一定,只要願意給自己一個時間和空間,動動身體,藉由呼吸讓腦波穩定,進入「靜」的狀態來感受內心,讓忙碌了一天的自己,那些往外投射的東西,慢慢收回到身體內,儲存能量,幫自己充電,沉澱後再出發。與身體對話 3招伸展操一、肩頸腰伸展操1.閉上眼睛,盤腿坐,尾椎骨向下扎根,脊椎微微往上延伸,下巴微收。2.吸氣、右手往上延伸至頭的左側,抱著頭吐氣,脖子向右側下壓,左手輕扶地板,感受肩頸像開花一樣,撐張拉開,做3個深呼吸。小提醒:每一次吐氣,要讓脖子更遠離肩頸,幫助放鬆。3.頭慢慢回正,右手輕輕落下,腰漸漸向右側彎,吸氣,左手慢慢向上延伸;吐氣,想像畫出一道大彩虹。4.吸氣,脖子轉動,下巴抬起,眼睛視線看向左手中指,意念持續向外延伸,做3個深呼吸。5.每一次的吸氣,讓腰部更往下沉,感受側腰更多的拉扯。小提醒:過程中,屁股都要坐滿,不離地。二、前彎伸展操1.同肩頸伸展操動作1,雙腳往前伸直,雙手搭在大腿上,先吸一口氣,吐氣時藉由手擦過大腿,身體順著往下做前彎。2.脖子放鬆,眼睛看向肚子,藉由吸氣膨脹身體,吐氣時讓身體放鬆,做3次深呼吸,感覺身體重量繼續往下沉。三、靜心練習1.同肩頸伸展操動作1,將眼睛閉上,輕輕吸氣,緩緩吐氣,每一次的吸吐,感受讓身體更放鬆。2.動態伸展後,此練習可讓呼吸平順,穩定心緒。
-
2022-05-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者焦慮想衝急診室 專家提供4點「快篩」心理危機
疫情升溫確診個案增加,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確診者心理很慌張,且從5月12日後快篩就視同確診,還要衝急診室造成染疫的風險也會造成醫療量能的消耗,確診民眾在居家照護期間,除了隨時注意身體症狀,也要留意保持心理健康。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郭乃文表示,現在大家都在同一船上,心情越亂就會產生更多的困擾,他提供一些方法,讓民眾在不一樣的情況下,檢視心理危機是否正在發生?快篩一下自己,發現心理危機正在發生的時候,可以採用4個不同層次的練習辦法,讓自己度過危機,民眾只要掃Q QR Code可以得到更多資訊,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郭乃文表示第一條思考,判斷如果發現自己無法像以前那樣容易做到有組織、能判斷以及換位思考時,一般自我期許可以練習從不同角度思考,或為生活加入幽默及創意的概念,擴充自己的能力。第二條行為,當出現行動和舉止失去計畫力、表現出不同於以往的衝動狀況時,可以練習在原本的生活樂趣外尋找生活小確幸,快速治標的辦法,進而找個一個新的目標並列出步驟,豐富原本的生活。第三條心情,如覺察負面情緒停留時間長且強烈,情緒起伏較大,甚至自己難以控制時,可以試著讓自己放鬆、找親近的人說說話,並相信身邊的人事物。第四條情緒,如出現悲觀看待自己的可能性、機會或低估資源與支持時,可先放鬆練習深呼吸,並尋找資源幫忙,願意找人說說話,更深一點的功夫相信更多的人事,多微笑,以為自己很有靠山,一直覺得自己沒有資源負向情緒,請打安心專線1925,並尋找和創造相信成為更好的自己是很重要的。
-
2022-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每天30分鐘強化心肺!專家教居家能做的有氧運動增強免疫力
●心肺有氧運動,加強肌力、心肺耐力●中等強度運動,微流汗效果佳●運動注意通風、適時補充水分疫情又起,每日確診病例不斷上升,除了確實做好清潔消毒、勤洗手、戴口罩外,增強免疫力是防疫關鍵!對抗新冠病毒的侵襲,必須飲食均衡、作息規律,更要有適量運動,建議做中等強度的運動,例如四肢做拉筋伸展,能讓身體獲得舒緩,在緊繃的疫情氛圍中稍微放鬆心情。新冠肺炎的感染,以咳嗽、喘等下呼吸道為主,對患者最大的威脅是併發症。研究顯示,不論輕中重症都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要避免染疫引發重症,日常應多進行心肺訓練。WaCare專家、運動教練謝光中建議,居家防疫期間,每天可以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體能活動,加強肌力、心肺耐力與身體柔軟度。謝光中說,居家做中等強度心肺有氧運動,包含暖身、主運動、肌力訓練及伸展動作,應循序漸進,運動完之後還能「說話」,就是最適當的強度,微流汗運動效果最佳。維持運動習慣好處多,一張椅子輔助可變化多種動作,利用零碎時間就能進行簡單的運動。謝光中提醒,運動時必須注意室內空間通風、適時補充水分,若有任何不適,應放慢速度或休息。保持適當的呼吸節奏,活絡血液循環、擴張肺活量,可以更輕鬆的持續運動。居家心肺有氧運動●暖身運動1.身體挺直,雙手放在肩膀上繞圈轉動,往前繞10圈後可增加繞圈幅度,再換方向往後繞。2.接著雙手伸直向前,往後繞圈;繞10圈後換方向往後繞,過程中打開胸腔,使呼吸順暢。●心肺運動1.坐在椅子上以前勾腳的方式往前踏,左右腳交換,雙手先往兩側推;再換單手單腳,保持勾腳踏步動作。2.再將雙手往上舉,依舊保持勾腳踏步動作;接著腳步變化,單腳往旁邊跨出,配合手部繞圈動作,左右交換。●肌力運動1.雙手抱住右腳,右腳小腿往前慢慢伸直,伸到最直、不要有彎曲的動作,再輕輕放下。共做10下,最後一下保持腳伸直狀態10秒,感覺有點微痠。2.換左腳做,這個動作在訓練大腿前側的肌肉。●收操拉筋1.雙手往上畫圓,配合吸氣,雙手放下時吐氣,來回約5回。2.掌心保持在向前的方向,注意禁止駝背、維持正常的呼吸。居家有氧運動提醒1. 有任何不適,先放慢速度,深呼吸調整成自己的節奏。2. 坐在椅子上,保持腰背挺直,保持平衡度。更多「元氣一日課」歡迎加入元氣網的「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推出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等課程,鼓勵民眾線上學習。除了中醫健身的八段錦,另規畫熟齡減重、預防大腦退化、血糖控制、舒眠瑜伽等內容,每日制定規律飲食與運動計畫,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養生法。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健康聚樂部」歡迎加入了解更多:https://pse.is/45ylyc隔離在家怎麼「伴」?看元氣網送你這些居家處方!✅處方一:4/25、4/27、4/29 免費線上Live課,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立即領取▶https://pse.is/45jb9n✅處方二:隔離在家隨時免費看 8 堂自主課,專家將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立即領取▶https://pse.is/44zjbp✅處方三:想知道其他輕症隔離的患者在家中的經驗與心情嗎?快加入Line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立即加入▶https://bit.ly/3MlHBcF
-
2022-04-18 該看哪科.中醫
擔心染疫睡不好?中醫師教穴道按摩3重點,身體放鬆改善失眠
新冠疫情又起,單日確診案例破千,你是否擔心染疫而憂慮?害怕自己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而煩惱到睡不好?新冠肺炎嚴重影響每個人的生活節奏,包括睡眠障礙,因而陷入免疫力變差的惡性循環。WaCare專家、緻宸中醫診所院長高羿宸說,穴位按摩有助身體放鬆、緩和情緒,改善失眠或睡不好。注重經絡養生 預防疾病高羿宸表示,穴位按摩是傳統醫學獨特治療方法之一,刺激人體穴位達到疏通經絡、消除疲勞、促進血氣循環,適用的病症廣泛。人體主要分成五大經絡:心經、腎經、脾經、膽經、肝經,與字面意思不同,心經指大腦、腎經為全身筋骨、脾經主管消化系統、膽經為排毒、肝經則是氣血,平時注重經絡養生,可以預防各種疾病發生。每條經絡都有相對應的穴位,若要緩解頭痛、舒緩疲勞、紓壓、安神、助眠,高羿宸建議,可以在睡前,配合呼吸,常按壓太陽穴、百會穴、頭維穴、太衝穴等四大穴位,時間不宜過長,按壓3至5分鐘,有輕微痠脹感即可。太陽穴太陽穴位於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上方。配合深呼吸,以雙手中食指按揉太陽穴和眼周,可以緩解偏頭痛和眼睛疲勞,放鬆壓力。百會穴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處。百會穴是全身氣流交匯之處,又稱為「萬能穴位」。按摩百會穴,有助舒緩疲勞、促進新陳代謝。頭維穴頭維穴位於頭側部,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處。頭維穴是維護頭部健康的穴位,以食指指腹揉按左右側頭維穴,可緩解因壓力或睡眠不足所致的頭痛。太衝穴太衝穴位於雙腳腳背大拇趾和第二趾交接的凹陷處。因應新冠肺炎帶來的緊張焦慮,可按壓左右腳的太衝穴,各按壓3至5分鐘,能解除壓力、安定焦躁的情緒。TIPS.小提點高羿宸提醒,穴道按壓講求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勿用力過多造成手指頭關節處的疼痛,變成反效果。
-
2022-04-13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64歲確診肺癌第一期,開刀5年沒再復發:「不是每個人像我一樣幸運」
5年前,我64歲,確診肺癌第一期,因為有家族遺傳史,診斷不到一個月,就安排開刀。民國79年冬天,母親出現呼吸道症狀,晚上坐著才能睡覺,但一開始只被當成感冒,還去打「肝精」, 希望把症狀壓下去。隔年春天,因為一直沒有好,母親去醫院照X光,才發現整個肺都是黑的,送大醫院確診肺癌3A期,醫師說即使治療也只剩不到1年的時間,最後選擇安寧治療,3個月後她就離開了。 長年在職場工作,雖然我知道健檢重要,但仍等到民國106年2月才自費做了全身健檢。當時肺部電腦斷層發現,左上肺有3.3公分「肺磨玻璃影(GGO)」,也叫做密度輕度增高的雲霧狀淡薄影,樣子像磨砂玻璃一樣。後續在胸腔內科接受左上肺穿刺,確定為惡性腫瘤。確診後轉到胸腔外科,預備開刀並進行術前檢查,確認腫瘤有無轉移到骨頭或腦部。我從106年3月23日到27日住院,5天做了一系列檢查。因為在職場上多年的習慣,術前讀了很多文獻,了解肺癌治療方法及術後如何保養、飲食等。當時我有兩種手術選擇,包括微創手術跟機器人達文西手術,根據我讀過大量資料,理解到台灣在達文西手術評價不錯,且復原期短、疼痛較輕,在經濟狀況許可下,和先生商量後決定自費做達文西手術。 此次住院手術共花了45萬元,其中達文西就占了30萬元,術前醫師告訴我和先生,會先切除左上肺毛玻璃霧狀的部分,同時化驗,確認左上肺其他部位有無腫瘤。我在29日上午7點進手術房,原本預計下午3點多結束,結果到晚上7點多還沒開完,直到晚上11點才出手術房,出來後我的左胸被畫了18公分的刀口,因為最後還是做了傳統開胸手術。 這個結果讓我有點失望,先生事後轉述,原來手術時,醫師發現左上肺所有淋巴結都要切除,但淋巴結很硬、又多,達文西機器人手臂力量不夠,無法取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徵求先生同意後進行開胸手術,取出淋巴結。我先生說,當時無法不簽,最後只好簽了。 最低潮莫屬術後清醒的第二、三天,身上插了引流管、尿管、鼻胃管等,想跟醫師溝通卻無法說話,用紙筆寫下「請拔掉鼻胃管」,醫師看我意識清楚,才同意卸除。離開加護病房後,我住進特等病房,自費使用止痛藥花了1.9萬元,但晚上卻做一直做惡夢,恐怖畫面歷歷在目。後來,雖然傷口仍感疼痛,但我寧可痛也不敢再吃止痛藥了。 身上10多公分的傷口非常疼痛,轉到普通病房後,我慢慢下床走動,帶著管子走來走去,但這疼痛一直持續許久。有一天去街上買東西,突然痛得要死,疼痛感從整個肋骨左下方蔓延到上方,讓我完全無法動彈,疼痛持續了2、3個月,之後慢慢好轉。雖然手術經過5年了,至今偶爾會隱隱作痛。 開刀後我一直和醫師確認,是否還要進行其他治療,醫師說我是第一期早期(1A),術後不用化療,如果1B就要化療。手術後我沒有再吃其他藥物,每半年回診、照一次電腦斷層追蹤。今年2月我回診,剛好開刀滿5年,癌症沒有復發,醫師說未來維持一年追蹤一次就好。 因媽媽肺癌過世,我又長年負責煮飯,穿刺檢查前,就跟姊姊說,「感覺這是惡性腫瘤」。確診肺癌後,我去看台大醫院網站,尋找術後飲食注意事項的資料,也到肺癌協會網站上,買了他們推薦的台大陳晉興醫師的書,書中清楚地介紹肺癌開刀、化療、標靶藥物、追蹤等,但有幾篇故事我看了很難過,因為癌友的情況嚴重,有幾篇經驗則與我很像,結論是要吃好、睡好、不要有壓力,還要適度運動,這對我非常有幫助。 我一直都有游泳、走路,沒有慢性病,左上肺全切除後,肺部只剩81%,醫師安慰我說,一般人用不了這麼大的肺活量。我在開刀前的住院期間,醫師讓我用呼吸器、氣球增加肺活量,我非常賣力地呼氣,開刀後我也維持運動,也更注重深呼吸,保持肺活量,目前喘不過氣的感覺。 因為信仰,我知道人的時間有限,罹癌雖然會擔心,但沒有驚慌。術前的肺部穿刺檢查,那麼長的一根針在我眼前,加上電腦斷層躺在筒狀空間會有壓迫感,每當恐懼時我就閉眼禱告,祈求神與我同在。 我現在隨時提醒大家,尤其女性都要定期檢查,還有家族有肺癌史的人。一位小學同學去年7月發現肺癌四期,已轉移腦部,其實早在前年,他就出現骨頭痛,但警覺性不夠。我能開刀已經算不錯的,我現在快七十歲,繼續更加珍惜、活好每一天。▌癌友小檔案69ys、女性.診斷:106年診斷肺癌1A.治療:1.達文西機器手臂切除左上肺毛玻璃霧狀部分2.傳統開胸手術進行左上肺全切除.帳單:住院手術共45萬元,其中達文西手術30萬元.健保不給付原因:健保尚不給付達文西手臂手術費用▌鼓勵癌友一段話開刀切除左上肺,無疑是人生中第一次的苦難。追蹤五年後,醫生說:肺部沒有什麼變化,我等於重生了。我的忠言逆耳是「早發現、早治療」。你的健康,要自己來把關,不是每個人都會像我一樣幸運的。曉曉 111年3月31日
-
2022-04-09 醫療.巴金森病
「放鬆1.2.3」睡前小運動 專家籲多運動延緩巴金森氏症
隨著人口老化,許多慢性疾病備受關注,其中「巴金森氏症」更是以每年2000多人速度成長,根據健保5年統計,從106年的6萬9千多人,上升至110年的7萬7千多人。專家建議,巴金森氏症治療除了定期回診、穩定服藥,透過「運動」更能延緩病情,改善生活品質。一項202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分析比對上萬名巴金森病友罹病前後的運動狀況,並追蹤發病後的死亡率。結果發現,維持足夠的運動量可有效降低罹患巴金森後的死亡率。運動4大好處台大醫院物理治療師、台大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黃正雅表示,無論生病前是否有運動習慣,只要生病後開始運動皆不會太遲,運動能帶來4大好處,包括:一、維持較佳的功能狀況:運動可提升或維持肌力、骨質密度、認知功能,有助於改善日常生活功能;尤其是走路、跑步、跳舞、太極的效果更佳。此外,運動可保護腦神經血管組織、促進大腦排除有毒物質,延緩疾病的退化速度。二、維持較佳的精神與心理狀況:運動可降低病友的焦慮、憂鬱程度、提升睡眠品質,進而提升自信心與生活滿意度。她建議病友可從「放鬆運動」入門,動作簡單、效果不錯。三、促進社交活動:參與團體性的運動活動因為會與其他病友、家屬來往,可互相學習鼓勵,強化病友的社交連結。四、降低因疾病帶來的危險性:特別是降低疾病造成的死亡率。響應4月11日「世界巴金森日」,台大醫院今舉辦「森動PD Day」活動,專業老師現場帶領近百位民眾使用彈力帶運動、瑜珈與太極,包括台大醫院巴金森中心主任吳瑞美、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理事長戴春暉等出席,呼籲巴金森病友走出戶外,養成運動好習慣。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出版發行的《台灣巴金森之友》會刊記載,包括巴金森病友、家屬或照顧者及醫護,一致認同「運動」對病友的幫助。運動不限種類,有人喜歡打太極拳訓練平衡感、參加舞蹈社柔軟筋骨兼交友,或騎單車、日常散步、居家伸展、坐姿復健等,皆對病情有幫助。另外可透過「放鬆1.2.3」睡前小運動」:第一步,坐在床上,深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第二步,躺下,繼續深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第三步,開始冥想放鬆。【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04-08 失智.新手照顧
延緩退化/失能者沒照顧好,可能更惡化!「日常照護10技巧」預防再次發生
無論是年老,或是因疾病而造成身體的失能,身邊的家屬一開始光是要了解照護技巧和醫療知識,就一個頭兩個大了;更何況後續的長期照護,許多未知和突發的狀況讓人倍感艱辛。讓我們能關關難過、關關過,並且在控制、治療病情外,也以「預防再次失能」為日常照顧的重點。這裡整理了「日常照護技巧10重點」,來看看目前能做到幾項。1、定期帶失能者做健康檢查失能者的健康是照顧上的第一要點,家屬應與醫生討論預防再次失能的用藥,和要做哪些健康檢查,例如:大腸癌篩檢、子宮頸抹片、乳癌篩檢、骨質疏鬆篩檢等等。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健康檢查能幫助失能者與家屬了解目前的病況並擬定因應的措施。2、定期帶門診持續的追蹤與治療家屬記得不要只拿藥而不回診,唯有定期回診,才能讓醫療團隊實際了解失能者目前的病況變化,讓醫師能針對近況「對症下藥」。並且能將照護期間所遇到的困難與擔心,與醫療或照護團隊討論。3、遵照醫生指示用藥有任何服用藥物的問題,例如身體有其他不適、副作用等等,應及時咨詢醫師。此外請遵照醫囑用藥,以確認用藥的療效。4、均衡飲食與適當水分一般人的用餐進食能帶來身心的快樂與滿足,失能者當然也是。有許多人會說:「他能吃的食物不多。」那麼我們可以在色澤、氣味、擺盤等多做變化,讓感官依舊可以享受食物帶來的趣味,盡可能不要像「做功課」的態度讓失能者用餐。營養和飲食照護做得好,失能者才有充足的營養和體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此外,水也不是喝多就代表對健康好,要依目前的情況給失能者水喝。可以進一步與醫療、照護團隊討論,目前病症與病況的飲食照護。5、口腔衛生與身體衛生口腔清潔對於失能者的健康非常重要,一但忽略了,可能會間接導致身體的健康狀況持續下滑。此外,替失能者重視身體的衛生清潔,也能幫助他們重拾自信與展開社交活動。6、失能者更需規律運動運動的好處我們從小聽到大,對於失能者而言,運動更是好處多多。一開始時,我們可以用漸進與規律的方式增加運動的強度與頻率,循序漸進地誘導失能者維持規律的運動,運動能幫助失能者維持身體健康、避免跌倒和促進大腦健康。動動手、動動腳、動動肩膀,除了到戶外運動外,即使在室內,也有許多健康操可以運用喔。 7、維持規律的作息培養每天運動、曬太陽的習慣,還有規律的睡眠作息,將有助於失能者改善情緒、生理時鐘與時間睡眠。8、與朋友往來,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即使目前身體有一些不便,仍要讓失能者持續參加社區舉辦的各種活動,以保持身心活躍。有些失能者會擔心自己的外貌變得不好看,那麼我們可以花一些巧思,除了注重個人衛生清潔的原則外,也可以隱藏尿袋、管路,或是裝飾輪椅等方式。讓失能者獲得自信,了解到:「除了生病,我和其他人沒什麼不同。」9、照顧心情與情緒身體的照護需要專業的學習,但心裡與情緒的照護,也是要我們多「練習」喔。我們可以多用肯定語、不用否定語與失能者溝通,並且經常地鼓勵他、傾聽他,讓他心理的不安可以轉化成前進的力量,給失能者多一些寬容與體貼,無論是對於病況或是我們自己的心情,才能有顯著的提升。有時我們會因一些狀況而忍不住想要指責,我們可以試著深呼吸,不要讓情緒控制場面。當失能者情緒不好時,我們可以用轉移注意力和場景轉換的方式,讓他也有轉換情緒的方式。10、注意失能者的外出安全原本的騎車或開車出現困難時,可以因他的個別需要,調整交通工具,例如從摩托車改成電動車,或是考慮其他交通方式。我們也可以為他們申請安全手鍊、按捺指紋、守護QRCODE、GPS裝置等預防走失,讓彼此都多一份安心、少一分擔心。
-
2022-04-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牛津負責人最常被問的問題:臨床試驗結果揭曉的那一刻有什麼感覺?
▌臨床試驗結果揭曉在我的下半輩子,我相信人們會一再問我,當我聽到疫苗臨床試驗結果的那一刻到底有什麼感覺。答案是,我當時沒有任何強烈的情緒。當然,疫苗證明有效讓我鬆了一口氣。但我有點意外,結果竟然如此複雜;一群學者做出來的結果不是一個數字,而是三個數字。另外,我也因為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而感到憂慮。最後,由於我不能跟任何人討論試驗結果,所以我在任何人有機會和我說話之前上床睡覺。那天是11月21日星期六。臨床試驗由我的同事波拉德(Andy Pollard)教授主持。早上他打電話告訴我,數據的分析結果會在週末出爐。我們和全世界的人一樣,等待這一刻已經等了好幾個星期。2020年1月,我們只花幾天的時間,就將疫苗設計出來(那時,我們是為了預防萬一而設計疫苗)。後來,當我們發現疫苗的需求愈來愈明確,就以破紀錄的速度,在六十五天內製造出第一批疫苗。在病毒橫掃全球的過程中,我們在四大洲尋找志願者進行人體試驗,並且生產數百萬劑疫苗。我在2月的時候去找波拉德,邀請他擔任臨床試驗主持人。我的工作領域是早期的疫苗開發,而波拉德曾經負責幾個非常大型的疫苗試驗計畫,對於疫苗的相關政策(也就是疫苗如何使用在現實世界中)有豐富的應對經驗。在當時,波拉德並不知道自己會面對如此驚人的工作量。我們知道這個疫苗很安全,而且在當時就確信它是有效的,但我們還沒有數據可以支持這個看法。我們從數千名志願者取得數萬個數據點,並加以分析,以便得知我們的疫苗對於新冠肺炎有沒有保護力,以及保護力有多大。結果若超過50%,就視為成功。一旦分析結果出爐,我們就要開始通知所有的重要人物,並將結果填入我們早已準備好的新聞稿,波拉德認為大概會在星期日。他要我「晚上喝杯紅酒,好好睡一覺」,等待通知。我預見自己在下星期會非常忙碌,所以我知道我必須先做一件事,那就是洗衣服。為了應付新聞發布的場合,我還從網路商店訂購了幾件新襯衫。試穿之後,發現其中一件襯衫非常不適合我,必須退貨。退貨其實並不急,但我覺得,在這個時候去完成一件事(不論有多小),對我的心理健康有益。退貨收貨點在一英里外的報刊販售店,在涼爽的11月天散個步應該很好。一路上,我看到不少聖誕節燈飾,現在才11月21日耶!經過了如此驚濤駭浪的一年,人們似乎想早點把燈飾拿出來,振奮一下心情。這使我想起我的孩子剛上學的那幾年,聖誕節的準備工作從10月底開始,他們為了準備聖誕話劇,必須在學校待得很晚,然後滿嘴聊的都是聖誕節話題,直到學期結束,放假在家,一方面覺得很累,一方面又覺得很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而那時聖誕節還沒到呢!今年,提早裝飾的聖誕樹似乎在提醒我們,年底快要到了,而我們還不知道我們的疫苗有沒有效。我繼續忙著做各種小事。我不能告訴家人發生了什麼事。他們從去年開始習慣,就算我的工作不順利,我也不會說什麼。他們知道,我們的團隊在過去兩週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兩萬四千名試驗志願者的血液樣本陸續送到實驗室,等著處理。有一批從巴西來的樣本,本來應該在星期二下午六點半送到,但晚上九點半才抵達。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忙著檢查、解凍、分類、貼標、重新包裝與寄送,一直忙到星期三清晨。後來我不得不下令,和血液樣本無關的工作人員全都回家去,因為確診人數不斷上升,實驗室的人數限制再次出現嚴格規定。到了星期五,我們的冷凍儲存空間告急,於是我那天下午跑到其他大樓,求同事把可上鎖的冷凍庫借我們用。星期六早上,我一個人安靜的待在辦公室,把標籤插進試管裡,為下一批從南非來的樣本做準備。許多人在那個星期都覺得壓力很大,所以我的家人可能以為我不和他們互動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星期六晚上,我試著看書,但後來睡著了,直到手機的訊息提示音把我吵醒,波拉德要我和他開視訊談談。這個情況有點異常。我以為他隔天早上才會和我聯絡,我也以為他只會告訴我一個數字,說疫苗的效力是x%。我回訊息給他:我們不能用電話談就好嗎?回覆是:不行,他需要讓我看幾張投影片。那時我還沒有完全清醒,但我的心臟跳得很快。時間為什麼提早了一天?為什麼需要看投影片?我把筆電準備就緒之後,波拉德開始向我說明投影片的內容。他冷靜快速的說出重點。整體效力是70%。這個數字沒有輝瑞(Pfizer)或是莫德納(Moderna)在11月稍早公布的90%、95%那麼高,不過,我們的結果還是高於疫苗效力的低標50%,也高於一些評論員在幾個星期前警告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的30%。總之,我們的疫苗是有效的。但情況並沒有那麼簡單。我們在臨床試驗採用了不同的劑量。分析結果顯示,整體效力是70%,但有趣的是,有一群志願者接種第一劑疫苗時先使用標準劑量一半的劑量,第二劑才使用標準劑量,這組的效力是90%,而兩劑都採用標準劑量的那組,效力是62%。一般來說,科學家看到意料之外的數字時,通常會猜想它是不是偶然的結果,有沒有可能是統計上的誤差。但是當我們仔細研究之後,發現情況並非偶然。由於阿斯特捷利康是上市公司,必須在星期一的早上,也就是股市開盤之前,將試驗結果透過新聞稿公諸於世,所以阿斯特捷利康的同事利用星期日,把牛津大學統計學者所做的分析也做了一次。因此,我們得到了兩個獨立分析的數據。那個星期日,我大部分的時間待在辦公室裡,和各個群組的同事透過Zoom會議討論分析工作和媒體計畫,偶爾到實驗室露個臉,看看一切是否順利。但我不能和他們久聊,因為我不能讓實驗室的人知道,我已經知道分析結果,更不能讓他們知道效力數字。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收到通知,他們很可能要透過新聞才能得知結果。我為了找點事做,走路到商店去買水果給實驗室團隊,畢竟他們已經吃了好幾天的披薩和蛋糕。新聞稿需要由我做最後的核准,但到了晚上十一點,新聞稿還沒有定案。我不再等待,上床去睡覺,但睡得很不安穩,凌晨三點就醒了。醒來時,我發現新聞稿已經寄到我的電子郵件信箱。我發出核准新聞稿的通知,然後試著再睡一會兒。新聞稿會在早上七點發布,而我知道,我那一整天都要和媒體進行訪談。星期一早晨非常寒冷。我在六點三十分出門,我知道自行車道沒有路燈,而且路上的水坑會結冰,於是放棄騎自行車的念頭。我把汽車表面的冰刮掉,開車上路。到了辦公大樓中庭,空蕩蕩的,只有兩個人在清潔環境,他們的口罩拉到鼻子下方,一點作用也沒有。我委婉的提醒他們,口罩要蓋住鼻子才行。我坐在辦公室裡,覺得今年進這個辦公室的次數好像超過了一百萬。我開啟電腦,點擊媒體團隊的工作表格連結,想知道第一個和我進行訪談的記者是哪一位。但表格打不開,點擊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只能放棄。我拿了梳子和化妝包到洗手間,結果發現我的左臉頰有一個被蟲子咬的紅腫叮痕。約莫七點四十五分,當蘭貝(Teresa Lambe)進到我的辦公室時,我開始覺得有點想哭。蘭貝教授是免疫學家,不僅是我的老同事,也是我的好朋友。她在1月初和我一起設計疫苗,從此和我一樣賣命工作一直到現在。她看到我的模樣,以為我是因為我們完成了一件大事而情緒激動。於是她再三安慰我,有這種情緒是合情合理的。但我告訴她,我只是覺得很沮喪。我睡眠不足,接下來又要面對一整天的媒體訪問。後來我發現,第一通視訊電話八點三十分才開始,我根本不必那麼早出門,根本不需要趴在擋風玻璃上把冰霜刮掉,連早餐都沒吃。我泡了一杯咖啡,等到咖啡因發揮作用之後,做了幾次深呼吸,讓自己打起精神。接下來,我嚴陣以待,迎接這一整天。我和威廉王子通了視訊電話,他在今年曾經來為我們團隊加油打氣。然後是一場線上新聞發布會,大多數的記者都想瞭解一半劑量/標準劑量模式的事(但我們在不到四十八小時之前才得到結果,其實也不完全瞭解情況)。接下來是在地下室的研討室,與好幾組新聞採訪團隊進行面對面訪談,然後是一連串的電話訪問。訪問我的第二位記者問我,我有多厭煩媒體,而我說,「挺厭煩的」。他說他很同情我,因為他知道,像我這樣的人必須在正職之外抽空應付媒體,感到厭煩也是能理解的事。事實上,新冠肺炎疫苗並不在我的正職範圍之內,它是額外的工作,我的正職是為另外五種疾病研發疫苗,但我也懶得向他解釋了。到了下午,有人探頭進我的辦公室,提議買香檳讓大樓裡的團隊成員一同慶祝。我累壞了,很想改天再慶祝,但其他人即使必須維持社交距離,也很渴望開香檳慶祝。他們的計畫是,每個人到走廊的桌上拿一杯香檳,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用視訊電話一同祝酒。於是,下午五點左右,我在咖啡杯裡倒了一點點香檳(因為玻璃杯不夠用),啜飲幾口之後,我開始放鬆下來。我短暫的享受了彷彿週末般的鬆懈感覺,然後突然意識到今天才星期一。過去幾個月就像是無止境的週間,週末一直沒有來臨。有幾位記者問我,把好消息告知家人的感覺是什麼。我向他們坦承,還沒告訴家人,只是在早上七點用WhatsApp傳了一則訊息,寫著「新聞發布日」。回到家時,全家人過來擁抱我,然後把我帶到廚房,原來他們為我準備了慶祝大餐。我們一起吃飯,舉杯慶祝。最後,我終於可以去睡覺了。※ 本文摘自《疫苗先鋒: 新冠疫苗的科學戰》。《疫苗先鋒: 新冠疫苗的科學戰》作者:莎拉.吉爾伯特, 凱薩琳.格林譯者:廖建容, 郭貞伶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2/25
-
2022-04-0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久坐久站導致全身疼痛?專家教你3分鐘減少緊繃感
物理治療師張勝傑將介紹這款適合久坐、久站而背部、肩膀及手臂緊繃的運動,只需要三個動作即可幫助你改善緩解緊繃感!物理治療師張勝傑表示,此項運動建議深呼吸停留30秒,每個方向重複或交互執行各6次,可以透過深吸氣來擴張後側肋骨、後側筋膜,而在側彎的動作中,可以伸展側邊肋骨及腋下、手臂筋膜。物理治療師張勝傑提醒大家以下狀況請勿執行此運動:1.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2.脊椎壓迫性骨折3.膝蓋做完此運動會疼痛者。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物理治療師張勝傑 YT頻道:點我看物理治療師張勝傑 YT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比吃止痛藥更有效?只需3招迅速緩解經痛!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有肌勵療心室Podcast:https://udngpower.soci.vip
-
2022-04-05 養生.運動健身
讓身體變成一直線!78歲前奧運體操選手每天做這個動作預防骨幹變老
編按:如何預防駝背,導致視覺上有衰老感?今年78歲的前奧運體操選手中村多仁子,從事體操指導多年,長年保持著優美的體態與姿勢,如何做到?本文推薦在生活中也可以隨時實行的習慣與簡單的伸展動作。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也會有體型「橫向發展」、或是習慣性駝背的困擾。對此中村多仁子認為:老化難以避免,骨骼與肌肉也會因此產生變化,因此如果沒有特別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姿勢,骨幹就很容易隨著年紀逐漸而衰老,整個人也容易看起來缺乏精神。那麼,她是如何留意保養自己的體態?中村多仁子說,首先每天早上她起床之後,會先在床上,一邊深呼吸,一邊緩緩地伸展雙手雙腳,並轉動腰背部位,讓筋骨經過一晚的睡眠後得以活絡。「30歲多的時候我開始練瑜珈,也學習呼吸法和冥想。我把這些和體操動作結合,維持了40年的鍛練習慣。我經常在早晚時段進行,特別是經過一天活動,透過這些動作可以讓疲勞的筋骨獲得紓解。視當天的體力狀態,短則20分鐘、長則進行一小時。」不少瑜珈動作強調意識骨盆底肌,並配合呼吸進行,在做動作的時候,一邊呼吸提肛縮小腹,想像內臟往上提拉的感覺。由於骨盆底肌連接著腹肌與背肌,若可以改善它的歪斜或鬆弛,就可以讓小腹收緊、減少駝背的現象。生活中時時留意腰腹背狀態 養成端正姿勢的習慣此外,中村多仁子認為,保持良好姿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隨時留意、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動作有所意識。不只是在上健身房或是運動的時候留意自己的身體動作,日常生活中會做的動作所佔的時間和頻率更高,所以若能多加注意,就能看到明顯效果。像是在廚房做菜、掃除,或是拿取物品的時候,如果可以留意小腹有沒有突出或是有沒有駝背,久而久之,就能養成保持端正姿勢的習慣。她也分享,在做家事的空檔,會隨時做一些簡單上的動作舒展筋骨:像是兩手在背後交握後往上拉抬,這個動作可以活動到平常很少使用的肩部及背部肌肉,每天做,久而久之就能鍛鍊柔軟度,往後抬的角度可以逐漸拉開,僵硬的肌肉也會慢慢鬆開。立刻來試試!隨時隨地可做的矯正體態伸展操1. 雙手在背後交握,視線朝上,慢慢將雙手往上抬,慢慢用10秒左右抬高到自己的極限。習慣了之後可以慢慢增加上抬的幅度。2. 完成1的動作後,雙手手掌朝向地面,同樣伸展約10秒。77歲開始跳社交舞 讓身體到老都優美擔任體操選手以及指導教練有60年以上資歷的中村多仁子,在專業上追求美麗的姿勢和動作,但也曾經因為天生的股關節習慣性脫臼,在67歲時裝上人工關節、一度必須以輪椅代步,也曾經歷長達半年的復健期。她在研究人體結構時,發現從頭、脊椎、尾椎、膝蓋到腳踝,如果經常保持呈一直線的姿勢,除了可以保持優美的體態,對身體的負擔也比較小。去年搬到橫濱居住的木村多仁子,因為當地流行社交舞而加入了舞蹈教室。她在社交舞教室中看到有90歲的奶奶仍然能夠穿著高跟鞋和洋裝翩翩起舞,感到非常意外。「我不禁想:真希望我到了這個年紀的時候,也能和她一樣美。」不久前,她還曾一度因為感覺體力衰弱,而考慮是否要搬到附設看護服務的住宅,但現在她不但固定去上舞蹈課,每天也會在家自主練習。她笑說:現在自己已經可以穿上7公分的高跟鞋跳舞了,只要每天都比前一天更進步一點,身體就能保持靈活而自在。無論是體態或是健康的養成,每天的日積月累、以及養成規律的習慣就是關鍵。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並且適度練習伸展動作,一定能感受到效果和變化。圖片及資料來源/ハルメク原文:預防骨幹變老,讓身體變成一直線!78歲前奧運體操選手:每天做這個動作
-
2022-04-0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打嗝停不了的原因是什麼?專家教簡單10招止嗝及如何預防
多數人都有過打嗝不止的經驗,如果發生在重要場合,更是尷尬。究竟為什麼會打嗝?「當肋骨和橫隔膜之間的肌肉痙攣或收縮,就會發生打嗝,橫膈膜是負責呼吸的最大肌肉。」德州農工大學醫學院博士Jason McKnight說。「在每次痙攣期間,會吸入空氣,當空氣穿過聲帶,就會發出打嗝聲。」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的家庭醫學專家Jennifer Boozer解釋。打嗝是非自願,無法輕易要它停就停。一般認為打嗝是一種發生在體內的反射作用。打嗝的原因是什麼?Boozer博士說,目前並不明確知悉所有打嗝的原因,一般認為,刺激橫膈肌或連結橫膈肌的神經(膈神經和迷走神經)的行為,可能導致打嗝,包括進食太快、喝碳酸飲料或酒精、壓力過大或過度興奮;某些疾病如胃酸逆流,也可能是觸發原因;打嗝也可能是某些藥物的副作用,例如用於治療焦慮症的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s,BZD)。如何停止打嗝?多數情況下,打嗝會在幾分鐘內消失,「有時忽略打嗝,就是最好的方式。」Boozer博士說。但如果你正準備進行演說或開會,沒有時間等它自動停止,該怎麼辦?目前常見的家庭療法包括:● 深呼吸、緩慢呼吸● 喝水(或冰水)● 漱口● 讓某人出奇不意嚇你一跳● 屏住呼吸5-10秒● 拉扯舌頭● 吹氣球● 對著紙袋呼吸● 坐下,將膝蓋拉至胸前一分鐘● 在臉上冷敷以上方式看起來像是偏方,但Boozer博士說,它們其實利用了幾種機制:破壞橫膈肌痙攣的模式(例如屏住呼吸);刺激膈神經或迷走神經以破壞神經衝動(例如在臉上冷敷或漱口)。而將膝蓋拉到胸前,則是透過對橫隔膜施加壓力,達到止嗝作用。McKnight博士則建議,可以嘗試捏住鼻子,然後強迫自己呼氣並向下壓,就像要上大號一樣,保持約10秒鐘。不過他提醒,患有心臟病或呼吸系統疾病的人不適合這樣做。如何預防打嗝?經常打嗝的人,最好注意一下,什麼情況會引起打嗝,例如是在暴飲暴食後,還是吃了辛辣食物或其他刺激物,日後避免這些情況發生。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2-03-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疲倦與呼吸急促最常見 3大肺部復健改善新冠後遺症
新型冠狀病毒在2020年初開始全球大流行,確診病例超過四億例,其中約80%為輕症,20%為重症患者,根據國外臨床觀察發現,患者痊癒後約10%出現新冠長期症狀,包括疲倦、呼吸急促、關節疼痛、注意力不集中、焦慮與抑鬱等情況。最常見的新冠長期症狀為疲倦與呼吸急促,針對這些患者,可以透過以下三種肺部復健運動,改善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進而提升心肺功能,減緩時常疲倦的情形。一.呼吸運動+圓唇吐氣1.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一手放在胸前,一手放在腹部上,用鼻子吸氣感受肺部擴張(兩手臂往前推),默數兩秒後,嘴巴嘟起,用圓唇的方式慢慢吐氣,默數四秒。2.接著把手放在下肋骨的兩側,用一樣的呼吸方式,感受肋骨擴張(兩手臂往側邊推),做5-10次,一天做3-5回合,練習時頸部肌群放鬆不要聳肩。二.深呼吸運動1.準備一條長毛巾,交叉繞在胸部下方,兩手各抓住毛巾兩端,先用圓唇吐氣的方式把氣吐到底,同時雙手拉緊毛巾,使得胸廓有被束緊的感覺。2.接著鼻子吸氣,感受毛巾被往外推開,讓毛巾自然往回縮,注意不要聳肩,做5-10次休息。三.胸廓運動1.依照第一種呼吸運動,吸氣時,軀幹挺直,兩手往斜前方抬起至平行眼睛的高度,吐氣時,軀幹微彎,兩手往下放至身體前方。2.可以從坐著開始練習,循序漸進至站立、踏步時練習,目的是增加胸腔擴張的程度。運動叮嚀:一周三至五次適當的做有氧運動及阻力訓練,搭配三種肺部復健運動,可以增加運動能力,提高生活品質,幫助患者早日回復日常生活與工作能力。
-
2022-03-20 養生.生活智慧王
今晚春分養生開運禁忌 民俗專家報六大面向要注意
今天深夜的11時34分,是農曆節氣進入「春分」的時刻,屬於春天的中分點,民俗專家楊登嵙說,今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忽熱忽冷的氣候,人們常常昨天熱到想吃冰、今天又冷到穿上羽絨衣,導致身體總是不時出現一些小狀況,提醒有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面向的開運養生與禁忌。民俗專家楊登嵙提醒的六大開運養生禁忌說明如下:一、食:多吃食令蔬菜水果、豆芽、豆苗、萵苣等食材,有助於活化身體生長機能。可以多吃韭菜等等,其有養陽功效,可增強人體脾胃之氣。適當吃些其他辛甘發散之品,比如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少食辛辣。注意養肝,協調肝的陰陽平衡。多食用一些甘味食物,如枸杞子、核桃、花生、大棗、桂圓等,這些能補肝益腎。還可以泡點菊花茶、薄荷水,能清除肝熱。但最好不要喝酒,因為春季易傷肝,建議減少飲酒。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必佐以蔥、薑、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腹部不舒之弊。二、衣:溫度變化比較大,溫差也大,早晚比較冷,中午相對比較熱。如果過早脫掉冬裝,穿上春裝,容易受到溫度冷熱變化的影響,會發生一些感冒、關節炎或者氣管炎等疾病。因此,春分時節,要隨時了解氣溫變化情況,根據溫度變化,靈活增減衣物。三、住:選擇在上午8時左右開窗,這時候,一般氣溫比較回溫,空氣品質也比較好,是開窗通風的好時機。另外,在午睡以後,可以適當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四、行:春分前後,萬物復甦,是花草樹木生長萌芽期,這時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而且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風木剋脾土,容易出現腹痛腹瀉。而且風多風大,也容易感冒流鼻涕、咳嗽。因此,風多風大時,避免到戶外受風,以免造成腹痛。此時,易發生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壓、過敏性疾病等。五、育:伸伸懶腰通經絡,深呼吸,趕走疲倦,運動宜緩,微出汗,春遊慢跑去登山。六、樂:養肝為先,戒怒鬱,樂觀開朗想開點。
-
2022-03-0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強化腹肌和背肌減輕疼痛 名醫教你適合慢性腰痛的伸展操
醫師獨創! 適合慢性腰痛的「池谷式腰痛伸展操」如果是因為感染、癌症、骨質疏鬆症引起壓迫性骨折,並造成腰痛,就必須要好好休養。除此之外,其他類型的慢性腰痛比起休養,進行運動療法,也就是做「池谷式腰痛伸展操」更重要。腰痛伸展操共有四個動作,可以強化腹肌和背肌,增加大腿肌肉的柔軟度,持續進行能減輕腰痛,因此備受注目。適合進行伸展操的地方包括:硬度適中的榻榻米地板、地墊或地毯。有些人會在睡前或起床後做伸展操,不過,請避免在過於柔軟的床上或棉被上進行。接下來要介紹腰痛伸展操的動作,請每天做二至三組,持之以恆。如果腰痛變得嚴重,請停止運動並諮詢骨科醫師,不要勉強自己。每天做腰痛伸展操,強化肌力、改善疼痛腰痛伸展操的第一個動作,是腹式呼吸的同時進行draw in。腹式呼吸可以消除交感神經的緊張,刺激副交感神經,對於導致腰痛惡化的壓力來源,具有緩和效果。深呼吸之際,要有意識地運動腹肌和背肌,讓腹部凹陷和膨脹,能鍛鍊腰部周圍的肌肉,緩和腰痛。此外,深呼吸可伸展胸部肌肉,也能改善腰痛。若在做腰痛伸展操時會感覺疼痛,請立即停止,並遵循骨科醫師的指示。重要的是,自己要動起來,而這股動力就是來自於「是否真的想治好腰痛」。如果你是抱持著「想結束腰痛生活」、「不想再為腰痛煩惱,想要有活力的活著」的想法,那務必就從今天開始,讓身體動起來吧!Draw-in 呼吸法功效:透過腹式呼吸放鬆身體,強化軀幹肌力次數:五次為一組,早晚各做一組❶ 仰躺,雙膝立起。從嘴巴吐氣八秒,下腹部肌肉用力並讓腹部凹陷。❷ 用鼻子吸氣四秒,讓腹部到胸部皆膨脹起來。仰躺抬膝功效:想改善腰痛,提高腰部肌肉的柔軟度很重要。這個動作能伸展腰部和臀部的肌肉,鍛鍊支撐腰部的腹肌次數:單腳進行五至十次,再換腳進行❶ 仰躺,雙膝立起,再緩緩用雙手將單腳膝蓋拉往胸部靠近。❷ 同時像是要窺看肚臍一樣,上半身慢慢往上抬起。維持此狀態五至十秒,再慢慢躺回地面,將腳放回原位。※ 本文摘自《腰痛難民:好不了的腰痛,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徵兆!》。《腰痛難民:好不了的腰痛,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徵兆!》作者:池谷敏郎 譯者:張佳雯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02/10
-
2022-02-22 該看哪科.耳鼻喉
耳悶、耳脹怎麼辦?耳鼻喉科醫教正壓動作6招解除
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 劉承信醫師 耳朵悶脹是耳咽管異常?一張圖自我測量! 很多人都有耳朵悶、耳朵悶塞感、耳悶悶聽不到、耳朵悶塞回音與悶痛的症狀不知道怎麼辦,不知道怎麼解決也不知道會多久,同時又懷疑是不是跟鼻咽癌、鼻過敏、鼻竇炎有關,真的很辛苦。這些都有可能是耳咽管功能異常造成的阻塞而產生的症狀。 耳朵悶脹除了有壓力以外,也很常合併耳鳴、聽力損失、聽到自己講話的回音、鼻塞與喉嚨痛與頭暈等症狀。透過「耳咽管功能異常問券評估表」評估耳朵的壓力、疼痛、像在水裡的悶塞感、感冒是否加重、耳內的劈啪或啵啵水泡聲、耳鳴以及聽力變差變模糊,只要分數大於14分就可能有耳咽管異常。 有上述症狀的人,三成以上的人最終被診斷為耳咽管的功能不良、15%的是因為中耳積水、7.5%的人是因為中耳炎,然而也有近15%的人沒有特定的原因。總體而言大概有1%的人有耳咽管的問題,不管是3個月內的急性或是超過3個月的慢性。 耳朵悶脹當下怎麼辦?醫教「正壓動作」6招解除! 耳咽管是連結耳朵(中耳)與鼻子最後面(鼻咽)的小通道,最外側三分之一比較硬,是在顳骨內側三分之二比較軟的位置,開口在鼻咽的穹窿。這條小通道、小管子在成人約3.6-3.8cm,主要功能有三個: 1.打開維持暢通:平衡耳內壓力、加強耳內換氣,保持耳膜彈性正常、有助於正常聽力。 2.纖毛黏液擺動:排除發炎感染物質到鼻咽。 3.調節避免傷害:避免中耳聲音過大、避免鼻咽感染物質逆流。 耳咽管的開口會因為正壓動作打開,例如大喊、吞嚥、打噴嚏、憋氣、捏鼻閉口吐氣,使得附近肌肉收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搭飛機時避免小朋友耳朵痛,會用喝水、打呵欠等方式來幫助耳咽管打開,讓壓力不平衡造成的耳悶脹改善。 常常耳朵悶脹怎麼辦?4方法有助改善! 耳悶脹痛這些惱人的症狀總是好好壞壞又死纏爛打,讓人只能崩潰大喊: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好!針對這些耳咽管阻塞相關的功能異常,可以循序漸進用以下方式治療: 1.對症治療:解決隱藏在背後的兇手,這是當中最根本的,例如鼻竇炎與過敏性鼻炎的積極治療、咽喉胃食道逆流的控制、手術解決肥大的腺樣體、多管齊下的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治療可能的鼻咽癌。這些針對真正病因的對症下藥都證實可以改善耳咽管阻塞相關的功能異常。 2.口服藥物治療:包括去充血劑、鼻類固醇噴劑、口服類固醇,這些藥物的使用也可以改善耳咽管阻塞相關的功能異常。 3.手術與處置:以前比較常用的像是在耳膜上畫出一個平衡壓力用的小切口,又或是直接在耳膜放一個中耳通氣管。近年來更流行的是耳咽管氣球擴張術,藉由微創的方式,使用內視鏡導引將氣球放置入阻塞狹窄的耳咽管,透過氣球擴張來打通耳咽管。近年的研究約可以改善至少50%的症狀,而且不管追蹤1年、2年、3年,這個效果還是持續著。也有研究顯示將近9成的病人可以持續最少7個月的有效進步。術後三天頭部盡量抬高,術後一週需要避免劇烈活動、且要持續使用鼻噴劑甚至洗鼻。 4. 復健運動:最常使用的是捏鼻鼓氣法,深呼吸一口氣後憋氣,捏住鼻子、緊閉雙唇,向下用力維持十秒,恢復正常呼吸。平常的使用可以短暫改善。手術後規律每天2-3次持續10秒鐘,連續1-2個月,更可以延長手術效果!這些方法都是利用增加上呼吸道的空氣壓力將耳咽管打開。 長期耳朵悶脹盡早檢查,避免疾病找上門! 這些症狀除了需要積極找醫師檢查是否是鼻咽癌、鼻竇炎或其他疾病所造成的,透過積極的治療也可以大大改善生活品質,降低衍生出的不舒服感受。如果沒有積極處理,可能會有聽力損失、中耳炎、耳膜受損,甚至耳朵膽脂瘤的併發症。 《延伸閱讀》 .耳鳴怎麼辦?醫教3招助改善!單側等4情況速就醫。 .常暈眩、耳鳴竟是耳屎太多?醫指8種人易堆積,4步安全清潔!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期打嗝伴隨一些症狀要注意!恐暗藏9個疾病,務必第一時間就醫診斷
你常打嗝嗎?吃飽後打嗝是很正常的現象,但你曾有過莫名打嗝,且無法停止胸口都感覺不舒服了嗎?打嗝是一種神經反射,當橫膈膜神經、迷走神經、中樞神經被刺激、過度擠壓,受壓迫的這些就會引起打嗝。平常除了東西吃太快、吃太飽,邊飲食邊說話、吃辛辣食物等刺激食物或易產氣的食物,有抽菸、喝酒的壞習慣外,精神壓力也會導致打嗝,過度緊張會提高張嘴換氣的機率,因此易促使氣體過量,積存在胃部。 長期打嗝要注意!恐暗藏這7個疾病 如果你長期有持續性打嗝的現象,因檢視自己是否合併其他症狀,因為以下這些疾病也可能會造成打嗝問題。 1.胃炎 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或出血,患者可能無症狀,也可能有胃部悶痛、噁心、嘔吐、下痢、腹痛、腹脹、食慾不振、打嗝等症狀。由於症狀和胃癌很像,有這些症狀務必要小心。 原因:菸酒、咖啡、病菌、胃酸、膽汁、自體免疫問題、藥物等。 症狀:胃部悶痛、噁心、嘔吐、下痢、腹痛、腹脹、食慾不振、打嗝等。2.胸膜炎 由細菌、病毒感染胸膜,造成發炎,就是胸膜炎,輕微時可能無症狀,也可能導致劇烈胸痛等症狀。 原因:病菌、毒物等造成胸膜感染。 症狀:胸痛,會因深呼吸或咳嗽加劇、咳嗽、胸悶、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打嗝等。 3.支氣管炎、氣喘等過敏疾病 支氣管炎、氣喘等過敏疾病會造成淋巴腫大而引發打嗝。 原因:病菌感染、抽菸等。 症狀:呼吸困難、發燒、咳嗽、疲倦、沙啞、打嗝等。4.肺炎 肺炎通常是經過接觸傳染或飛沫傳染病菌導致的,如果患者剛好處於免疫力較差的狀態下,接觸到病菌,就很有可能引發肺炎。肺炎對免疫力較差、有慢性病的患者而言是很嚴重的疾病,如果沒有盡早接受治療,最嚴重有可能致死,不可輕忽。 原因:接觸傳染或飛沫傳染病菌等。 症狀:發燒、喘氣、咳嗽、痰、疲倦、胸痛、打嗝等。5.胃癌 胃癌早期並無症狀,但部分患者可能有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下痢、吞嚥困難、打嗝等和胃炎相似的症狀。若腫瘤過大,可能會刺激橫膈膜,造成打嗝。 原因:遺傳、飲食習慣、環境、貧血等。 症狀: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下痢、吞嚥困難、打嗝等。 6.食道癌 食道癌早期並無症狀,直到腫瘤佔據食道一半以上才會有吞嚥困難症狀。若腫瘤過大,可能會刺激橫膈膜,造成打嗝。 原因:遺傳、飲食習慣、菸酒、熱茶、發霉食物等。 症狀:體重減輕、打嗝、貧血等。 7.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主要症狀為虛弱、暈眩、噁心、嘔吐、胸悶、心悸、盜汗、打嗝等,也有患者無症狀突然猝死,由於心臟離橫膈膜很近,若發生病變時很可能刺激橫膈膜而導致打嗝。 原因:遺傳、環境、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菸、喝酒等。 症狀:虛弱、暈眩、噁心、嘔吐、胸悶、心悸、盜汗、打嗝等。8.中風 中風指腦部因為腦梗塞或腦出血而缺血,使腦細胞死亡,導致肢體麻木、喪失行動能力等。而顱內病變會刺激腦幹、中樞神經,使之不自主放電,造成橫膈膜收縮、打嗝。 原因: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血管炎、敗血症、血癌、紅斑性狼瘡等。 症狀:半邊身體麻痺、半側偏盲(看不到某半邊的事物)、語言障礙、眼球偏移、癲癇等。9.腦瘤 人腦本身無痛覺,但是腫瘤長大壓迫腦膜會造成頭痛,腦瘤常常以非常劇烈的疼痛表現,而且就算是良性的腦瘤,也可能造成呼吸衰竭等嚴重後果。腦瘤也屬顱內病變,會因為刺激腦幹、中樞神經,使之不自主放電,造成橫膈膜收縮、打嗝。 原因:基因、三高等。 症狀:癲癇、腦壓升高、頭痛、噁心、嘔吐、視覺障礙、視力模糊等。如果有上列症狀伴隨打嗝的情況,或是打嗝超過48小時以上,很可能不是單純的吃太多、吃太撐等原因造成的打嗝,務必第一時間就醫,透過醫師診斷,釐清打嗝成因,才能從根本治療打嗝。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02-0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失眠怎麼辦?醫師教5種「晚安瑜伽」,讓你改善睡眠品質、睡得更香沉!
在功能醫學的臨床經驗上,除了會藉由檢測評估身體各系統功能,是否處於失衡狀態,透過營養素以及飲食的計劃外,在生活型態的調整與紓壓的生活技巧,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特別是針對失眠的問題,有時候在生活習慣上做一些改善,搭配功能醫學的療程,往往可以達到相輔相成,並且有加乘性成效。身心舒眠提案,不讓腦袋亂哄哄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已經累得躺在床上,腦袋卻一直轉不停,想著一些今天發生哪些不順心的事情?明天的待辦事項在腦中來回盤點了好幾次,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其實我們的心智有一個習慣,就是習慣停留在過去的事情懊惱、後悔,或者是為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而擔憂,就像是球桌上的乒乓球一樣,思緒總不停地在過去與未來之間來回彈跳,就是沒有停留在當下,覺察自己。當大腦思緒停不下來時,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過去與未來,又或者放在外在的人事物,而鮮少覺察在自身,就容易引起身心不平衡,容易讓壓力慢慢積累,身體緊繃無法放鬆,進而惡化睡眠品質,令人難以入睡、淺眠、半夜醒來好幾次等情形。因此,建議可以在晚上或睡前,做一些幫助身心放鬆的紓緩活動,把多一點的注意力帶回到自己身上,覺察片刻的當下,更能幫助入睡。舉例來說,這幾年相當流行的呼吸法、瑜珈或冥想等,都是很推薦的舒眠生活方案。改善睡眠的五種瑜珈姿勢瑜珈可說是當今潮流的一種時尚活動,根據美國調查發現,超過百分之五十五的人因為練習瑜珈,擁有更好的睡眠品質,而超過百分之八十五的人皆表示,瑜珈可以幫助減低壓力。多數人以為瑜珈僅是一種運動,實際上瑜珈技術也包含了呼吸法(Pranayama)和冥想(Meditation),並非單單只有體位上的練習。針對睡眠來說,就可以使用「五加一呼吸法」(Ujjayi Breath)搭配瑜珈的體位一起練習,每個動作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讓身體更加放鬆,變得更容易入睡。以下介紹五種能幫助紓壓入眠的瑜珈練習,初學者建議需經受證瑜珈老師指導,以避免姿勢練習錯誤而造成身體傷害。◆1.金剛跪姿(Vajrasana)此動作可以柔和地伸展腳踝與膝蓋,促進下腹部的血液循環,並可幫助餐後消化,減少身體不適和沉重感。•步驟一:呈現跪坐姿勢,臀部緊靠腳跟。•步驟二:若可以的話,盡可能將腳尖及腳背貼在地板上。•步驟三:雙手自然垂放於大腿,掌心朝上。•步驟四:維持自然的呼吸,將脊柱挺直、肩膀放輕鬆、擴胸。這邊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若臀部坐在腳跟上有難度者,可以在大腿及腳後跟間墊一塊坐墊或枕頭,減少受傷的可能性;如果本身膝蓋有問題、小腿肌肉、骨盆肌肉疼痛,或任何關節疼痛的人,在做這個動作時需謹慎;如果姿勢會影響下肢血液循環,請盡快鬆開雙腿,結束此姿勢。無法完成動作時,也不需要過度勉強,盡自己所能就好,若因此而受傷,反而讓自己在夜晚更加睡不著覺,本末倒置了。◆2.貓牛式(Cat and Cow (Viralasana))貓牛式是一種溫和地將脊柱前後彎曲,放鬆脊椎與頸椎、伸展軀幹的動作,同時可以按摩腹部的器官,對於正值生理期的女性來說,也能幫助緩解經痛。因為練習的過程中,姿勢有如貓與牛而稱之為「貓牛式」。•步驟一:雙手與雙膝放在地面上,身體呈現像桌子的形狀。•步驟二:手腕放在肩胛正下方,手臂打直與地板垂直;腳踝在臀部正下方,與臀部同寬。•步驟三:吸氣,將下巴輕輕抬起,頭向後仰,肚臍向下推,維持在這個姿勢做深呼吸。(此動作為牛式)•步驟四:呼氣,將下巴低往胸前,盡可能將背部拱起,此時姿勢像一隻憤怒的貓咪,維持在這個姿勢做深呼吸,然後放鬆臀部。(此動作為貓式)•步驟五:注意呼吸方式為牛式吸氣,貓式呼氣,重複上述兩個步驟,連續做五到六回合。此動作因為需使用手腕支撐身體,因此若手腕有不舒服的現象,不需勉強,可將手臂放在地上;背部或頸部受傷者,練習時需留意,若有任何疼痛,請結束此動作。◆3.嬰兒式(Child's Pose (Shishuasana or Balasana))嬰兒式可以伸展大腿和腳踝,讓背部能夠深層的放鬆,紓緩壓力與疲勞,同時也能緩解便秘。•步驟一:將臀部坐在後腳跟上,身體向前彎曲,並將額頭輕輕貼在地面上。•步驟二:雙臂平放在身體兩側,掌心朝上。•步驟三:在這個姿勢做幾次深長的呼吸。•步驟四:用手撐住地面,慢慢抬起腹部,一節一節的展開脊椎,然後坐在腳跟上若以上動作能夠輕鬆完成,便可以練習嬰兒式的進階動作:◊手臂可向前伸展,讓脊椎更加伸展放鬆。◊若要加強臀部的伸展,可將膝蓋打開,與瑜珈墊同寬,腳大拇指互相接觸。若做此姿勢有不舒服現象,可以將雙手輕輕握拳,墊在額頭下;懷孕或腹瀉者先避免此動作,以免受傷。◆4.壓腿排氣式(Wind-Relieving Pose (Pavanamuktasana))當代科學將腸道視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在印度傳統中,認為一個人的大腦與腹部健康就是富有的人,也就是說,擁有穩定而平靜的心智狀態,腸胃也沒有任何不適,是維持健康與內在安詳的重要關鍵。•步驟一:平躺在地上,雙腳抬起膝蓋彎曲,雙手抱住膝蓋,將腿壓向腹部。•步驟二:慢慢吸氣並將上半身抬起,維持在這個姿勢,做幾次深長的呼吸。•步驟三:前後搖晃或左右滾動身體,約一分鐘。•步驟四:最後一次時,身體向後滾動,緩緩躺下來,伸展手臂和腿。壓腿排氣式可以按摩腸道與腹部器官,幫助緩解便秘與脹氣,同時可以加強背部與腹部肌肉,促進寬關節血液循環,緩解下背部的緊繃。但高血壓、心臟疾病、胃酸逆流、椎間盤突出、頸椎問題、懷孕者練習此動作時需謹慎,或者避開此動作。◆5.雙腳靠牆倒立式(Legs Up The Wall (Viparita Karani))此動作可以幫助腿部的血液與淋巴循環,減少腳部痠痛,提供深層放鬆並紓緩背部,透過減輕重量緩解膝蓋不適。正值經期、懷孕、高血壓者,在做此動作時需謹慎,或者避開此動作。•步驟一:將雙腿伸直向上靠牆。•步驟二:試著將尾骨靠近牆壁底部,雙腿靠在牆上。•步驟三:若在此姿勢感到不適,可抬起臀部,並將枕墊放在臀部下方。•步驟四:放鬆臉部和頸部,雙手放在腹部或身體兩側。•步驟五:閉上眼睛並深長的呼吸,放鬆身體的每一部分。•步驟六:保持該姿勢最多十五分鐘。•步驟七:輕輕彎曲膝蓋,並將身體推離牆壁。•步驟八:轉向右側並側躺,再緩慢坐起,或直接入睡。
-
2022-02-05 養生.運動健身
久坐肥胖、腰痠疲憊...印度瑜珈冠軍推薦:3動作促進血液循環,辦公室也能做
最近我忙著寫下一本書,所以和大多數在辦公室工作的人一樣,久坐成了不得不的日常一景,這樣長時間坐著不動的感覺讓我想再次與大家分享辦公室瑜珈的妙處!是否常常工作到一半就覺得到處都緊緊卡卡的,身體又重又累?瑜珈可以快速解決你的久坐副作用,瑜珈既簡單又快速,讓你的放鬆品質短時間內達到最高,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再次活躍起來。 一直坐著對健康有害,但沒有瑜珈墊怎麼做瑜珈? 當你一進辦公室開始工作時,是不是就全心投入、一頭栽進去了呢?在坐下來工作很長一段時間之後身體感覺如何呢?最近我經常一個人在辦公室裡用筆電工作,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因此深刻理解久坐的副作用。 當我們長時間坐著時,體內循環逐步降低,例如關節、脊椎和大腦當中的血液流動和體液循環減慢,這些體液負責多種功能,如運輸氧氣與營養物質、清除廢物以及循環荷爾蒙和化學物質。坐在椅子上幾個小時也會對腰椎造成不必要的壓力,過度拉伸中上背部、胸部及臀部過度縮短——最終導致頸部、肩部和下背疼痛。 當我在辦公室坐太久,想要好好地伸展一番時,我隨時都可以打開瑜珈墊鋪好開始練習,可是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在工作場所自由的拿出瑜珈墊練習瑜珈啊!但是我又清楚了解,當我們的身體在電腦前坐太久會變得多痠痛緊繃。但沒有瑜珈墊如何在辦公室練習瑜珈?這就是為什麼我要為那些在辦公室度過漫長的一天的上班族,創造完美的辦公室瑜珈——至少在你的電腦桌前嘗試練習2到3個動作,完全不需要額外的設備,你可以隨時隨地練習! 工作時適度休息!起身動一動有益於健康 久坐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如高血壓、肥胖和身心問題。如果你整體健康沒有什麼大礙,也盡量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那麼你可能會有的小病小痛問題,就是因為久坐造成的上背部、肩頸部緊張。 我試著盡可能避免這種情況,所以當我打字打太久時,會試著讓我的身體休息一下。幸運的是,我從事瑜珈教學,讓我有機會根據身體需求安排合適的練習。因此,根據我自己的練習經驗,我想與您分享這個簡單但重要的辦公室瑜珈。這個練習包括配合吸氣、吐氣的連續動作、伸展和扭轉,藉此連接你的心緒、呼吸和身體,短暫休息,練習瑜珈會幫助你立即恢復精神奕奕、頭腦清醒。即使工作逼得你不得不維持久坐的生活型態,但辦公室瑜珈仍然能讓你在工作日保持身體柔軟和身心快樂。 Let’s start ! 這個迷你簡易版的辦公室瑜珈,是完全無壓力的練習,只要坐在辦公椅上練習,不需要瑜珈墊或瑜珈褲,就能幫助你的身心全天感受到精力充沛。這個簡易的練習目的在創造頸部、肩部、臀部和腿筋的空間——所有的動作都不會流汗!不用特別換衣服就能夠直接進行練習,如果可以的話,可以脫掉高跟鞋以及任何可能會限制你活動範圍的緊身外套。 1.鷹式|Eagle Arms 【練習方式】可以選擇站姿,或是坐在椅子前緣的舒適位置,雙腳平放在地面上,保持脊椎中正,吸氣同時將雙臂向外展開,吐氣,將手臂在胸前交叉,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放鬆肩膀,為頸部創造空間,雙手繼續往前延伸像要碰到另一隻手的指尖樣,同時感覺你的上背部、肩部和頸部兩側放鬆延展的感覺。試著保持10次緩慢而深長的呼吸,然後換邊練習。 2.腰轉式(椅子輔助)|Twist Variation 【練習方式】坐在辦公椅上,背打直,雙腳紮實的放在地上。吐氣,溫和地向右側扭轉,握住扶手和椅背,每一次的吸氣,都感受上半身往頭頂方向向上延伸,每次吐氣都再扭轉更深一些,停留在你覺得舒服的扭轉深度,繼續保持深呼吸,視線看向右肩。保持臀部平均坐在椅子上,避免其中一邊膝蓋跑到另一邊膝蓋前方,停留5到10次呼吸,然後輕輕解開,回到起始坐姿停留3次呼吸,然後換邊扭轉。 3.頸部伸展|Neck Stretch (1) 坐姿,雙腿交叉,脊椎打直,頭擺正,雙手自然在膝蓋上。 (2) 吸氣時,肩膀打開,挺胸,然後頭緩緩倒向左側。左耳盡量靠近左肩。此時只有脖子動,身體其他部位不動。停留5個呼吸,感覺右側脖子的伸展。 (3) 吸氣時,將左手掌放在頭上,利用左手的重量幫右側脖子肌肉更深層伸展。 (4) 吐氣時,將下巴轉向左肩,手掌輕輕按壓,伸展脖子右後方的肌肉。停留5個呼吸,感覺肩膀右後方與上背部的深層伸展。慢慢回到步驟1的姿勢,然後換另一邊練習。 【NG動作】 一、 上半身保持端正,不要往前傾或往兩邊倒。 二、 脊椎應該挺直,不要聳肩。 如果你可以在上班時間空出幾分鐘來練習這些超簡單的動作,你的身體將會感謝你!你可以在更健康、更快樂、更沒有壓力的輕鬆狀態下度過一天!如果你想要多加一些練習,在練習完這些動作之後,嘗試做5分鐘的坐姿冥想或是閉眼練習深呼吸。希望你還喜歡辦公室的超簡單瑜珈!別忘了在工作時適度休息,動一動、伸展一下,別忘了規律練習會讓效果更好! 戶外瑜珈|雙十國慶晨光瑜珈 初秋早晨,帶著瑜珈墊,在藍天綠地的教室, 湖邊朝陽陪伴,跟隨著身體的自然律動,啟動雙十圓滿能量。 超連結: https://go.ssy.tw/2NByqGW 作者簡介_Master Sujit KumarMaster Sujit Kumar,五歲開始修習瑜珈,參加多項瑜珈比賽獲獎無數,至今仍是印度Bihar州立瑜珈比賽蟬聯6次冠軍紀錄保持人,在26歲創辦索莉雅太陽瑜珈(Sujit-Sauryayoga),立志推廣瑜珈這門古老科學,希望藉由超過15年的教學經驗帶給全家男女老少身心靈平衡健康的生活。「Sujit老師的3分鐘神奇瑜珈課」專欄文章列表 延伸閱讀:「陳小春老婆」應采兒自己買母親節蛋糕、訂餐廳...為何不生氣?從應采兒「自我感動法」看出婚姻成功關鍵
-
2022-01-13 癌症.肺癌
出現咳嗽、聲音嘶啞、胸痛,是肺癌嗎?一次了解肺癌的症狀、治療、如何預防及飲食建議
肺癌已成國病,據統計,台灣每年肺癌新發病例約有1萬3000多名,平均每40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近萬人死於肺癌,比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胃癌死亡人數總合還多。醫療進步,早期肺癌透過手術切除等治療,有非常好的預後;晚期肺癌雖棘手,但也有許多藥物能延長存活期。誰是肺癌患者高危險群?如何預防肺癌、早期發現?有哪些治療方式?肺癌可能有哪些症狀?肺癌症狀與生長的位置有關,鱗狀上皮癌與小細胞癌常生長在肺中央的位置,會因為腫瘤壓迫或侵犯食道,造成吞嚥困難,及影響喉返神經,造成聲帶麻痺而聲音沙啞,或壓迫上腔靜脈,引起肩膀、頸和臉部水腫;而腺癌腫瘤易侵犯心包膜,造成心包填塞,導致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成大醫院血液腫瘤醫學部主任蘇五洲表示,不同腫瘤生長位置並不絕對,普遍的症狀就是咳嗽、咳血、胸痛、喘鳴及氣促等,全身症狀則有厭食、體重減輕、虛弱、疲倦。1.咳嗽是最容易聯想到的肺癌症狀,研究指出65%的肺癌病患都有持續咳嗽的問題。2.喘鳴聲哮喘也可能是氣道中的腫瘤阻塞引起。當氣道阻塞或狹窄,空氣通過時便會發出喘鳴聲。3.胸部疼痛胸壁有許多神經纖維末梢,當肺癌侵入胸壁會引起相當嚴重的疼痛。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報告,這種情況可能會因深呼吸、咳嗽或笑而變得更糟。然而,胸痛也可能只是過度咳嗽的副作用,慢性咳嗽會拉傷肌肉。4.聲音嘶啞嘶啞、粗而微弱的聲音,也可能是肺癌另一個指標。喉返神經位在氣管和食道之間,在主動脈之下。它連接到喉部(裡面有聲帶),如果腫瘤壓在這個神經上,可能會引起麻痺。這意味聲帶不會閉合,聲帶閉合才能咳嗽、唱歌和說話。聲音嘶啞也可能是聲帶癌的症狀,這也與吸菸有關。5.呼吸短促呼吸不順暢代表可能存在阻塞,例如,肺部腫瘤阻止足夠的空氣進入。但也可能代表肺部和胸壁間液體積聚。這種情況發生在癌症侵襲淋巴和靜脈結構時,導致液體無法順利排出胸腔而積聚。這被稱為「胸腔積液」,會感覺肺部沒有足夠的空氣,因為液體擠壓,肺部無法擴張。6.多發性肺炎肺炎多次發作是個警訊,當腫瘤阻斷肺部較小的氣道時,它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溫床,這可能導致感染。7.眼睛下垂、腫脹肺癌也可能導致幾種與肺無關的綜合症狀。長在肺部頂端的腫瘤可能會壓迫眼睛和臉部神經,造成一側眼睛的眼瞼下垂、瞳孔縮小,及臉上半部一側的額頭血流及汗流異常。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報告,壓在上腔靜脈上的腫瘤可能會造成臉、頸部、手臂和上胸部腫脹,以及頭痛和頭暈。8.肺癌轉移後常見症狀肺癌最容易轉移到腦、骨及肝,腦部轉移最常見的症狀是意識模糊或平衡感喪失;骨骼或脊椎轉移最明顯是疼痛、神經壓迫導致的下肢麻痺等;肝轉移有時會有黃疸和肋下疼痛,但大部分沒症狀。肺癌有哪些致病因子?肺癌是吸菸者常見的疾病,但不代表不吸菸就不會罹患。事實上,這個致命疾病在非吸菸者身上發生的機率正在增加:一項來自歐洲針對2170名肺癌患者的研究,從2008年到2016年,非吸菸者發展為肺癌的頻率增加了一倍多。美國癌症協會估計,年度肺癌死亡患者,多達20%是從未吸菸者。1.吸菸 80%肺癌患者有吸菸經驗。吸紙菸比吸雪茄危險性高;紙菸與雪茄都吸者,比不吸者高10倍。2.二手菸 5%肺癌患者曾暴露二手菸環境,吸二手菸比不吸者的肺癌風險高1.2至1.8倍。3.廚房油煙50%女性肺癌與油煙暴露有關,油煙冒出後再炒、煎的危險性高出2倍。衛福部資料顯示,過去針對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之研究,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之女性,罹肺癌風險較有使用者風險高8.3倍。4.空氣汙染空氣汙染的影響已實證對人類具致癌性,其主要組成成分「懸浮微粒(PM)」也被個別評估一併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在空汙環境將增加肺癌的風險。5.特殊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衛福部資料顯示,長期暴露在某些重金屬物質(如鉻、鎘、砷等)、柴油引擎廢氣或石綿環境下工作的族群,有較高罹患肺癌的危險性。另外,某些建築特殊石材,有少部份具輻射及氡氣放射氣體,吸入氡氣量過高亦增加肺癌的風險。6.肺癌家族病史研究發現,肺癌與家族史有潛在關係,肺癌病患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得肺癌的風險比沒有家族史者高。7.其他曾有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等肺部疾病病史者,肺癌發生率較高,種族、性別、結婚狀況及遺傳等也有關係。不過近年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機率也很高,如何在罹癌之前就找出這些高風險族群相當重要。由國衛院名譽研究員熊昭、張憶壽與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NCI) 等相關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運用六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Age)、身體質量指數(BMI)、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教育程度(Education)、家族史(Family History)、有無易感基因(Gene)的A、B、C、E、F、G來預測罹患肺癌之風險。不吸菸的女性只要在網站輸入這六項危險因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罹患肺癌的風險有多高,進而及早提高警覺。>>台灣不吸菸女性之肺癌風險計算器肺癌的分類◎小細胞肺癌(約占12%~15%)‧與吸菸有密切關係‧男性患者居多‧有快速分裂、早期擴散的特性。‧病患的預後比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差。◎非小細胞肺癌(約占80%以上)‧肺腺癌:佔非小細胞肺癌的50%,好發於非吸菸女性。‧鱗狀細胞癌:男性常見肺癌類型,與抽菸有關。‧大細胞癌:雖生長速度較緩慢,但常有早期轉移的現象。肺癌診斷方式【非侵入性檢查】1.胸部X光檢查:偵測肺癌最基本的工具,但腫瘤必須大於1公分以上,才有機會被發現,對早期診斷較無幫助。2.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找出早期肺癌的利器,但檢查價格高,有輻射暴露疑慮以及偽陽性高等問題,易引起民眾不必要恐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否適用肺癌篩檢,國內一直未有定論,主要是台灣肺癌患者以肺腺癌為主,與吸菸較無直接關係,且LDCT存有偽陽性,可能使良性結節遭誤判,讓受檢者挨不必要的刀。但根據衛福部「LDCT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最新結果,發現的確有助找出早期肺癌,國健署已著手與醫界研擬擴大適用對象。台大醫院前副院長王明鉅認為,罹患肺癌原因還沒完全被找到,有些女性沒抽菸、沒燒香、沒下廚仍罹癌,建議40歲以上成人,尤其婦女,如從未做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至少應做一次,2至3年再做一次,即使僅發現結節,醫師都有臨床指引,為每個人做出適當醫療決策。【侵入性檢查】支氣管鏡:若病灶長在肺部中央、大氣管分布處,需由支氣管鏡配合氣管內超音波獲得檢體。手術切片:若腫瘤小於1公分,難以抽取,需透過外科手術取得檢體。肺癌的分期與治療‧第一期和第二期:治療方針主要是手術切除。‧第三期:除了手術,也有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同步治療,再加上免疫治療。‧第四期:占所有肺癌病友的一半左右,治療選擇有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肺癌的手術方式肺癌的手術方式粗分兩大類,傳統開胸手術及微創手術,微創手術分為胸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三種手術術式,術後的復發率及存活率大致相當。1.傳統開胸手術→適用嚴重沾黏、胸壁侵犯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禚靖教授表示,手術大多是針對早期肺癌的患者,較晚期如三A期肺癌,則須先進行前導性化療或化放療(Induction Chemotherapy),再進行手術。傳統開胸手術主要是針對胸腔內已嚴重沾黏,或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的患者,才會建議該術式,傷口大約20到30公分,肋骨必須撐開。禚靖解釋,手術後,須待傷口復元,住院天數長,約10天以上,且疼痛指數高。若摒除嚴重沾黏、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等情形,一般都可以採取胸腔鏡手術切除。2.胸腔鏡手術→降低疼痛 縮短住院時間目前台灣以胸腔鏡為主流,至少八成以上的肺癌手術,都是使用胸腔鏡。禚靖解釋,胸腔鏡手術是將內視鏡及器械經過1至3的切口中處理病灶,患者若嚴重沾黏,沒有空間操作胸腔鏡,且容易在手術過程中發生出血、肺部破裂等問題。不過,隨著技術的精進,胸腔鏡也能切除部分較晚期的肺癌病灶。禚靖說,胸腔鏡手術的特色在於無須將肋骨撐開,因此大幅降低了術後疼痛,傷口小、術後的外觀影響少,連帶也縮短了住院時間,一般健保也有給付,僅有部分耗材可能需要自費。雖然胸腔鏡是目前治療肺癌的手術主流,但胸腔鏡的技巧性高,外科醫師必需經過相當的訓練,以確保能安全有效率地執行肺癌切除手術。3.達文西機械手臂→提高切除靈活、精準度隨著科技進步,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在執行肺癌切除時,提供了絕佳的高解析度、三維放大的手術視野,及更高的靈活與精準度,除結合傳統胸腔鏡傷口小的特點外,更有出血較少、更安全等優勢。執行肺癌手術時,必需合併進行淋巴結切除,禚靖說,近年有報告顯示,以達文西手術執行肺癌切除時,淋巴結的清除率似乎優於傳統胸腔鏡手術。但達文西手術主要的限制就是「太貴」,目前並未有健保給付。禚靖說,肺癌手術方式的選擇應由胸腔外科醫師與患者及家屬共同討論後決定,良好的醫病溝通,幫助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晚期肺癌的治療標靶藥物、化療、免疫藥物 延長存活期十幾年前,晚期肺癌患者幾乎都無法活過一年,近幾年,抗癌武器越來越多,包括化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大部分晚期患者都能夠存活一年以上。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指出,許多癌友一聽到化療,就覺得頭皮發麻,心生畏懼,事實上,目前化療藥物精進不少,副作用小,療效更好,病友無須擔心。臨床觀察,約有一成肺癌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僅剩化療可用,高雄榮總胸腔內科主任王金洲解釋,這群癌友沒有特定基因變異,所以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在免疫生物標誌的表現量又低,所以僅能使用化療。李岡遠說,對於大部分晚期肺癌病友來說,化療絕非首選,基因如有突變、免疫生物標誌表現量超過50%,就會依情況使用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如果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這時才會考慮化療,或自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僅能使用化療的晚期肺癌患者處境較差,除了用藥沒得選之外,連治療反應率也較差,僅約兩成;如果適用免疫療法,則有效率達四成五;要是基因變異,使用標靶藥物,則有效率更可超過六成。針對晚期肺癌病人用藥,李岡遠提出三大評估指標,分別為精準的檢測報告、病人生理狀況(能否承受化療副作用)以及經濟狀況,如果經濟能力一般,通常以健保給付用藥為優先考量,如果經濟許可,或由商業保險支付,則會考慮自費於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但免疫藥物過於昂貴,如果作為第一線藥物,須更加謹慎。李岡遠說,目前僅有兩個免疫療法藥物可用於第一線,其中一個藥物無須考慮生物標誌表現量,但須加上化療、血管新增抑制劑,每月藥費驚人,恐需20、30萬元,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肺癌患者的飲食建議【這些不要吃】營養師賀智瑢表示,對於肺癌病人而言,治療前需攝取足夠營養、增強免疫力、維持體重,以提高身體對治療的耐受力與完成率。且因多數的肺癌患者都有過瘦的問題,術後則要在控制體脂肪的情況下增加體重。然而,體重是評估營養不良的重要指標,若1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就是個警訊。賀智瑢說,肺癌患者若有咳嗽、痰黏稠的問題,切忌刺激性食物,且一定要禁菸、禁酒,下列食物也不宜:1.寒涼食物:避免食用屬性偏寒涼的白蘿蔔、瓜類與柑橘類等寒涼食物。2.油炸加工品:不能吃油炸、醃製類等難以消化、容易致癌的加工品。3.刺激性食物:像是辣椒、薑、蔥、生蒜、胡椒等,因容易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等症狀。4.生食:病患若白血球過低時,身體免疫力自然降低,這時也該避免吃泡菜、生菜沙拉、生魚片等生食,避免食物遭細菌汙染,因此食物應該煮熟、水果削皮後再吃。【請你這樣吃】1.六大類食物 都應該攝取賀智瑢表示,營養諮詢門診時,病人最常問要吃什麼?其實什麼都可以吃,多樣化的均衡飲食是提供完整營養最好的來源。換句話說,五穀根莖類、奶類、魚肉豆蛋類、蔬菜、水果、油脂等六大類基本食物都應該攝取。治療期間病友還可多攝取高熱量、高蛋白的黃豆、奶製品等,足夠的熱量則能維持體重,打好治療癌症的基礎。2.補充魚油 Omega-3可抗發炎醫師建議,治療中的病患可多補充含有DHA的魚油,因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緩發炎反應,且補充因癌症而減少的維生素A、C、B2、B6與葉酸。遠離肺癌,你能做的事1.遠離菸害,拒絕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2. 習慣做飯的家庭主婦要使用排油煙機、保持廚房通風。3.多吃蔬果、多運動提高自身抵抗力。國外研究發現,吃蔬果可降低四成以上罹癌。4.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空汙來時務必戴口罩、少出門。諮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2-01-04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男子突然呼吸困難胸劇痛 醫籲高瘦者注意原發性氣胸
一名27歲男性身材高瘦,連續多天右胸突然劇烈疼痛,甚至影響呼吸,X光檢查發現左側肺葉大範圍無肺紋,確診為自發性氣胸,考量氣胸範圍大,有壓力性氣胸的風險,經緊急手術後才平安出院。醫師提醒,高瘦男子要提高警覺,當出現呼吸困難或胸痛時,應盡早就醫,才能避免嚴重併發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謝逸安表示,氣胸成因為肺臟的肺泡破裂,使空氣透過破口進入肋膜腔內,造成肺臟被空氣壓迫,出現部分或完全塌陷。氣胸又可分為自發性氣胸和外傷性氣胸,其中自發性氣胸依據是否有肺部病史又區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的發生率為每十萬人中有9人,85%在40歲以下,多是瘦高男性。他指出,常見的繼發性自發性氣胸則可能因慢性阻塞性肺病、囊腫性纖維化、肺結核、肺癌,或是一些少見的罕見疾病,例如淋巴血管平滑肌肉增生症、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等病情進展,造成肺部組織脆弱而破裂,進而產生繼發性自發性氣胸。至於外傷性氣胸則與創傷有關,像是因胸部穿刺傷直接傷害肺臟,或是因胸部撞擊間接傷害,造成肺臟破損而導致氣胸。謝逸安說,氣胸常見的症狀包括胸痛、胸部緊縮感,上述不適會因咳嗽或深呼吸加劇,半數患者會出現呼吸加快、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更會造成壓力性氣胸,當肺臟塌陷範圍太大,會因換氣量不足而缺氧,甚至影響血液回流造成休克,如不緊急處理,恐有致命危險。他說,若氣胸面積小或症狀不明顯,可僅用氧氣治療,並持續觀察追蹤,當病患氣胸的面積大於15~20%,或已出現呼吸困難時,才會建議胸管或引流管置入引流,以排出肋膜腔內空氣,待肺臟完全擴張,再拔除胸管或引流管。若胸管置入仍無法改善,下一步則要考慮使用肋膜沾黏法,或外科手術治療。
-
2021-12-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氣溫驟降12月OHCA案件數增3成 須注意心血管發病徵兆
12月氣溫驟降,心血管患者發病機率增加,桃園市消防發現不僅救護案件數較11月多2成,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件數更已較11月多出3成,其中許多案例是因未及時發現送醫,錯失黃金救援時間,建議患者親友可多注意發病徵兆,即時報案並施行CPR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桃園市政府消防局三民救護分隊統計,11月救護案件133件,12月至今則已多達161件,其中心肺功能停止(OCHA)案件,11月15件,12月則已出勤20件;其中不少研判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冬季溫差大,起床時身體遇冷空氣,血管突然收縮而感到頭痛、頭暈或胸悶等不適感,容易誘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三民分隊表示,太晚覺察心血管發病症狀,往往導致延誤就醫,例如最近出勤的腦中風案件中,有超過一半患者發作時間超過3小時,送醫後將無法使用血栓溶解劑,錯失黃金救援時間;由於腦細胞一旦受損極無法復原,導致腦中風患者終身的肢體障礙或言語障礙等。三民分隊指出,若留意發病前症狀,可增加救援時間。典型症狀如胸口出現廣泛性疼痛,並散布到肩膀、手臂、脖子、下巴、及後背,伴隨呼吸困難、冒冷汗、嘔吐以及暈眩等;非典型症狀則是牙痛、胃痛,且休息後仍無法緩解,嚴重時會失去意識、心律不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三民分隊表示,若遇疑似發病症狀,應立即打119就醫,心肌梗塞發作時應避免過度出力及走動,坐下深呼吸,如發現旁人因胸痛倒下,打119報案後聽從線上指導檢查呼吸,如有需要119也會指導立即施作CPR。三民分隊小隊長陳盈元說,研究指出若施作CPR患者每分鐘僅增加3至5%死亡率,沒施作則是7至10%,可見CPR之重要,有心民眾若想學習,只要揪滿3人即可向各消防分隊報名CPR及AED急救訓練。
-
2021-12-1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總是腰痠背痛?四個動作教你舒緩肩背痠痛!
又在辦公室看了一天電腦嗎?長期的姿勢不良讓肩頸痠痛成為了職業傷害,「超核心健身中心」的Julie教練教你用一個滾筒放鬆肩背,以及如何選擇桌椅高度,預防肩頸不適。這次的放鬆有四個動作,分別是髂腰肌&股四頭肌放鬆、臀大肌放鬆、闊背肌內側&胸肌放鬆、上背部肌群放鬆,如果家裡沒有滾筒,也可以使用按摩球或網球來代替,動作來回滾動15下為一組,如果是初學者或是部位過於疼痛,可以在痛點停留,深呼吸一下,不要過於勉強,免得受傷!滾筒通常用於運動後,可以伸展肌肉,讓肌肉放鬆,如果是平常沒在使用滾筒的人,建議可以先從平的泡棉滾筒開始使用,習慣後,可以再挑選硬材質的泡棉滾筒來增加強度。Julie教練在影片中提到,選擇桌椅高度時,桌椅相對位置應調整到手垂放在桌面時,手肘呈現90度,螢幕的部分則可以墊高到與眼睛平視,這樣對肩關節和脊椎都比較好,也能減低肩頸不適的症狀出現!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健康!完整影片:看這裡超核心健身中心 IG:看這裡延伸閱讀運動後腰痛、膝蓋痛?健身教練教你3個髖屈肌伸展動作上班族必看 6分鐘上肢伸展 舒緩你緊繃的肌肉「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