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5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淋巴癌
共找到
166
筆 文章
-
-
2024-11-15 焦點.健康知識+
體重減輕多少不正常?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當心可能是這十種疾病!
減重許多人一直嘗試努力卻不見得做的到的事。而如果沒有刻意減肥,體重卻明顯下降,這樣的情況並不尋常,可能暗示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都有可能。體重減輕多少是不正常?由於荷爾蒙、水分滯留和其他生理心理因素,體重每天可能會變化0.5~1公斤以內。體重明顯下降的情況並不常見,但在不改變飲食量、不加強身體活動或不嘗試減肥的情況下,當體重在半年內減少5到10公斤,或是原來體重的5至10%時,便屬於不正常,此時體重減輕已成為問題。根據《Health Day》訪問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臨床營養學部高級營養師Christine Goukasian指出,「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是一個危險信號」,雖然並非所有情況都不正常,但任何持續或不尋常的症狀也暗示著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障礙都有可能。《元氣網》以下整理來自各醫師的診斷說法、《Health Day》的研究數據,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可能是以下這些疾病。癌症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數據,這是無意中體重減輕的第一大原因,大約十分之四的癌症診斷都是這樣開始的。體重下降不僅是晚期癌症的徵兆,患有早期腸癌、胰臟癌、胃癌和肺癌、淋巴癌等癌症患者的體重也會減輕。腸胃及消化道疾病10% 到 20% 的意外體重減輕歸因於飲食失調導致腸胃道問題,例如慢性腹瀉、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或過度使用瀉藥等。身體消瘦伴隨腹瀉,食欲差,消化功能差,有可能是消化性潰瘍、便秘、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等消化道疾病,或過度使用瀉藥導致。甲狀腺亢進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曾受訪表示,女生如果沒有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不明原因減輕,很可能是罹患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亢進多發生在年輕女性,通常是家族遺傳,但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發病,誘發因素多與「壓力」有關。厭食症甲狀腺亢進症狀以手抖、容易喘、心悸、盜汗、體重減輕作為表現。甲狀腺亢進症狀較難察覺,等到出現明顯的手抖、心悸等,往往已經超過三個月以上,且即使是體重減輕,也常被認為是一件「開心的事」,不會被在意而錯過就醫時機。因此,大多數的甲狀腺亢進患者都是健康檢查時才會被揪出。糖尿病黃莉棋指出,另一種體重減輕最常見的原因則是糖尿病,糖尿病典型的症狀為「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減輕。糖尿病病人胰島素分泌異常,使葡萄糖進入細胞的作用喪失,身體容易無法獲得足夠能量,以致於體重減輕。糖尿病前期的病人,通常不會有體重減輕的症狀,而是正式進入糖尿病後才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焦慮、憂鬱、強迫症、厭食症和壓力等心理健康問題也可能影響食欲。營養師指出,如果你對吃飯或睡覺沒有太多興趣,以至於錯過了吃飯,那麼你就會減肥。而一些用於治療精神健康障礙的藥物也可能會影響食欲、味覺和嗅覺,並導致體重減輕。牙口問題例如牙齦疾病、假牙不合、吞嚥困難,味覺退化等問題,都可能造成進食不舒服,導致食欲減退。肌少症/衰弱症體重不明原因下降,活動力變差,有可能是衰弱症或肌少症前兆。肌少症好發在營養不良、缺乏運動、糖尿病友等年長族群。這些失能前的表徵,除了及早診斷,最好落實規律運動,及配合補充蛋白質,以延緩疾病發生。每周333─運動3次、每次30分鐘、每次每分鐘最高心跳數達130下,有助延緩體能衰弱、至少保住肌肉不流失。神經系統疾病除了老化之外,65以上老年人體重變輕,還可能潛藏如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老人憂鬱症等風險,這些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欲、吞嚥及食物攝取能力下降。其他疾病其他還包括慢性感染或發炎疾病,如肺結核、愛滋病、自體免疫疾病等,以及心、肺、腎、神經系統的疾病、藥物的副作用,皆有可能導致體重減輕。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大家平時應多關注自身的身體狀況,養成定期量測體重、血糖與血壓的習慣,才能早期發現異常揪出疾病。若莫名其妙的體重減輕,一定要找出病因,如果就醫仍找不出原因,可以先觀察一二個月,若體重有回升跡象可以解除警報;但若是其他疾病引起,疾病則會慢慢「現出原形」,一旦出現其他症狀就要盡快就醫。至於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建議可以先看家醫科,讓醫師藉由問診找出問題,而不是去做健康檢查。【參考資料】.《Health Day》.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05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體重減輕】「我沒減肥,但怎麼體重一直掉?」體重異常減輕要注意!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林敬晃主治醫師提供】43歲王小姐因嚴重口渴就診,即使飲料甜點毫不忌口,體重卻不升反降,連朋友都好奇詢問如何減法,讓她很不好意思。陳先生67歲是資深老菸槍,三個月來體重從72變成64公斤,褲頭鬆了一大圈自己都嚇一跳,雖然努力吃好多碗飯,但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現代人將纖瘦與健康劃上等號,許多減重秘訣也不離「熱量赤字」四字。但在醫師眼中,非刻意的(Unintentional)體重減輕卻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首先,「非刻意」是指未特別執行減重計畫,或改變飲食習慣與身體活動量的情況;而臨床上需注意的「體重減輕」,則常以六至十二個月內下降超過原體重的百分之五(含)以上為標準。 非刻意的體重減輕有許多成因,需要醫師根據病史、伴隨症狀、抽血及影像檢查,甚至針對心理社會層面進行整體評估。下面列舉體重減輕的主要成因:一、惡性腫瘤雖然惡性腫瘤最令人擔心,但其實只佔全部二至三成,當中又以腸胃道惡性腫瘤最多,此外肺癌、淋巴癌或腎臟癌也是可能導致體重減輕的惡性腫瘤。醫師除了根據伴隨症狀,如厭食、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久咳或倦怠發燒等,也會輔以抽血、糞便或影像檢查進行評估,民眾亦可定期接受政府癌症篩檢服務,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二、其他腸胃道疾病除惡性腫瘤外,任何影響腸胃系統消化吸收或發炎的疾病,都可能導致體重減輕,如慢性腹瀉、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小腸結腸炎、慢性胰臟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等,都是可能原因。三、內分泌疾病內分泌失調也影響著體內能量的新陳代謝,如甲狀腺機能亢進使代謝速度加快,導致心悸、手抖和體重減輕。未控制的糖尿病導致血糖過高,造成血漿滲透壓升高,引起滲透性利尿作用,近一步造成脫水現象,導致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的「三多一少」症狀,是成年人常見的體重減輕原因之一。四、急慢性感染或發炎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會提高代謝率來對抗威脅,另外由於身體不適,也可能食慾不振而使體重下降。常見原因包括愛滋病、肺結核、肝炎病毒(如C型肝炎)、寄生蟲或黴菌感染。此外,風濕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都可能影響腸胃道,降低食慾和消化功能。最後,一些重大慢性器官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和末期腎臟疾病等,也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並由於器官衰竭的症狀、不適與心理影響,近一步導致體重減輕。五、神經心理層面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或帕金森氏症,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慾、吞嚥及食物獲取能力下降。心理層面則要評估是否具憂鬱、焦慮、躁鬱、厭食症等困擾,導致食慾不振與自我照顧能力下降。神經及心理的障礙也容易涉及照護(如家庭支持)、居家環境(如獨居)及經濟能力等社會支持議題。六、其他一些如甲狀腺素、糖尿病、抗癲癇藥及失智症的治療藥物,都可能包含會引發體重下降的副作用。此外,酒精或非法物質濫用也須列入考慮。七、年長者的非刻意體重減輕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會自然下降且脂肪比例增加,這些正常老化現象是積年累月的,不應與非刻意體重減輕劃上等號。此外,由於長者伴隨體重減輕的症狀不一定典型,成因卻可能更加複雜,除上述成因外,口腔衛生、身體功能下降、嗅味覺改變及咀嚼吞嚥(嗆咳)等原因也需列入考量,民眾可至家庭醫學或老年醫學門診,由專科醫師進行評估,並視需求安排其他醫療職系(心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等)介入。經醫師仔細檢查後,發現王小姐血糖超標,在給予降血糖藥物後口渴症狀大幅改善;陳先生則在胸部X光中發現可疑腫塊,除建議戒菸後續也轉至胸腔科進一步評估。提醒民眾不要輕忽體重減輕的警訊,若有疑慮建議至醫院進一步評估檢查。【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23 癌症.癌友故事
別漠視心理腫瘤 家人互動是抗癌關鍵
「醫師,我老婆生病,我已當了10幾年和尚!」「我不敢和太太說太多我生病的事,她容易緊張、憂鬱,怕她擔心。」這些都是發生在癌症家庭中的病患、家屬心聲,凸顯出家屬背負的壓力不比患者少。專家提醒,當家中有親人罹患癌症,除了專注抗癌,身心的支持也是重要關鍵,若缺乏身心支持,身心能量的耗損就會加劇,全家生活可能因此癱瘓。病患與家屬 身心壓力大在財團法人亞太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攜手舉辦的「促心常談,愛心無距」癌友家庭交流工作坊中,醫師等專家,以及參與的血癌、淋巴癌病友、家屬,談到罹癌過程及照顧陪伴上的壓力,皆百感交集。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分析,癌症家庭易面臨心理、經濟壓力,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或淋巴癌為例,靠抽血等檢查,很快就能知道結果,常讓癌友家庭的身心壓力在短時間劇烈起伏。在家治療 身心陷空窗「不要抗癌成功,心卻面臨癱瘓。」方俊凱表示,癌症病患在醫院接受治療之時,多數可獲醫療團隊、癌症心理師等支持,但療程結束返家後,在家用藥期間,病患、家屬的身心支持易陷入「空窗期」,此時病患、家屬在家中的身心狀況,以及擁有「好好生活」的能力,更須留意。方俊凱呼籲,當病患、家屬陷入身心困境,尤其是涉及安寧、精神健康等問題,千萬不要害怕與醫師諮詢、交流。無論是政策層面或醫療端,皆建議在這段空窗期提供更多資源,例如可考慮將這段期間的心理諮詢納入健保,為癌症病患、家屬提供更多支持。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台大癌症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指出,根據觀察,不少罹癌病患的家屬往往被迫扮演「模範家屬」角色,特別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等病患,病程可能長達10多年,而這段時間的慢性壓力,常讓有些家屬連和朋友用餐、出門旅遊都充滿罪惡感,十分辛苦。因此自我適時的放鬆是很重要的,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當病患的好戰友。不強迫樂觀 要互表心意方俊凱也提醒,在抗癌過程中,不少癌症病患的家庭生活因完全以癌症為中心,反而忘記如何「好好過生活」,建議家庭成員可在新的生活形態中繼續互動,不要害怕放鬆,也盡量不要強迫對方樂觀。劉家豪也建議,當家人看到對方的辛苦、寂寞,可以用一個擁抱、一句感謝表達心意,讓互相支持的力量更強大、穩健。愛不要怕說出口,不管是病患對家屬,或家屬對病患都是一樣。這次工作坊活動的合作夥伴全球腫瘤治療創新公司BeiGene(百濟神州)總經理陳益雅則分享,她曾是癌症病患照護者,對於這段時間的心情起伏「感同身受」。希望透過這次工作坊活動,讓癌症病患和家屬獲得更多支持,並讓他們的身心需求受到應有的重視。
-
2024-10-08 焦點.長期照護
母親罹癌後又中風失智 汪建民分享艱辛長照史:最感謝的人是妹妹
編按:汪建民2023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10月7日晚間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處理完後事,在臉書上發文告知親友,並表達對所有親朋好友的感謝與歉意。長照歷程像一場看不見盡頭的馬拉松,聯合報願景工程系列今年推出「活躍老化5.0/長照沒有英雄」,透過調查、深度訪談、名人現身,走進照顧者家門,發現他人自以為是的關切及介入,是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手足分工是最易引爆的照顧難題,許多照顧者有難言的苦水,但為了家庭和諧不願面對鏡頭。以下是藝人汪建民與妹妹一同照顧媽媽的心情,雖然他一度認為「家事有什麼好對外說的」,但還是與大家分享,並在鏡頭前第一次向妹妹說平常不好意思表達的「謝謝!」訪談內容如下:我最害怕接到的電話,是妹妹打來告訴我:「哥,我放棄了…」兩年半前,媽媽在家裡中風被妹妹發現,她這一倒下,開始了我和妹妹這場照顧馬拉松。媽媽九年前得了淋巴癌,當時醫師告訴我:「趁剩下不多的日子多陪陪媽媽吧!」腫瘤很大,加上媽媽年紀大了,不建議手術,但媽媽堅持開刀,歷經六個多小時手術,挺過兩年化療,明明走過最煎熬的抗癌日子,沒想到二○一五年底中風,接下來她就失智了。 媽媽一開始因為中風住院,我們不知道她失智了,是看護阿姨說,媽媽好幾次都不知道自己尿布濕了,甚至滲漏也不自知,一檢查,果然是輕度失智。媽媽二次住院四十多天,我要拍戲,照顧的重擔幾乎都落在妹妹身上。出院後怎麼辦?我們討論了兩個小時,認為只有一條路,把媽媽送到安養機構。找到現在的安養機構,花了不少功夫,很多地方我去看過,有些安養中心在公寓二樓,陰陰暗暗,讓人疑惑「誰會自己的父母送到這裡來?」政府有提供長照資源?我完全不知道。出院之後怎麼辦?是看護阿姨給了很多建議,我對看護阿姨非常感激,直到現在都還會聯絡。住進機構後,才知道可以申請殘障手冊、輪椅、床都可以補助,但我們在媽媽需要的第一時間就全買齊了。為了一周能去探視媽媽三、四天,我離開繁華的東區,暫時搬到靠近安養機構的新店。但其實這兩年半來,我最感謝的人是我妹妹,因為如果沒有她,「我應該會死。」妹妹也有工作,但時間比較彈性,她每天定時探視媽媽,看看媽媽有沒有需要什麼,幫媽媽買食物、水果、衣服,還幫忙換尿布。媽媽只要一有狀況,安養機構都會先通知妹妹。我從來沒有當面對妹妹表達過感謝,現在對著你們的鏡頭,我要跟妹妹說,「謝謝!」雖然她可能會罵「你有病喔!」因為有妹妹,我才能去工作拍戲。媽媽極度重男輕女,妹妹照顧媽媽常被嫌,她時常受不了抱怨「你媽又怎樣了…」,但至始至終她都願意照顧媽媽,讓我很感激。我最怕妹妹說:「我不幹了」,也怕安養中心說:「你媽媽我們照顧不了。」其實一直到現在,我和妹妹看到對方來電,都會猶豫要不要接,擔心電話裡傳來自己無法承受的訊息。發病後短短一年,溫柔賢淑的媽媽變得暴躁、髒話連篇,曾看著我對安養中心的人說:「我弟弟來看我了!」還有一次,媽媽像是中邪,雙眼上吊,死盯著我,眼神好可怕,甚至像殺人犯。我忍不住懷疑,這真是我媽媽?她到底是誰?被媽媽忘記這件事,「我沒有準備,但每天都在接受」。 家裡的事情很難對外人說,即使知道從從(唐從聖)要照顧失智雙親,我也只能拍拍他的肩,默默打氣。其實圈內有不少人因為照顧家人很辛苦,但外表上大家看起來都很好,不太會講自己狀況。你們約我採訪時,我正在開車,答應了你們之後,我對著空氣罵了一聲「×」,我幹嘛要答應,家事有什麼好對外說的。我最不喜歡的事,是九年前媽媽治療癌症,一堆朋友提供偏方,還有人告訴我去香港求兩隻金錢龜,媽媽一一定會好,真的是夠了。家人已經生病了,沒必要再去受其他的苦,相信醫師就好。媽媽住進安養機構兩年多,我和妹妹兩人常常就在會客室看著外頭「發呆」,每個家庭都不同,照顧模式無法全面複製,但應該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找尋出口,怎麼照顧?「做就對了」,不用一直想,反而會成為照顧路上的負擔。(汪建民口述、記者陳雨鑫、吳貞瑩整理)聯合報6月25日起,連4天刊出「活躍老化5.0/長照沒有英雄」系列報導,數位與影音作品於網站及行動載具同步呈現。•影音報導請看•願景工程/長照沒有英雄http://bit.ly/2ynWZEl
-
2024-09-28 癌症.抗癌新知
「大腸癌等7癌別」單基因檢測納健保!標靶藥物更有效使用,把握治療黃金期
為精準使用癌症標靶藥物,健保署自五月起,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納入健保,適用十九種癌別,但有些標靶藥物不需要採檢多位點,僅需檢驗單一基因,此舉能幫助健保使用更有效益,健保會日前召開共擬會議,通過七種癌別可採「單基因檢測」,新制最快十二月上路。癌症標靶藥物能大幅增加藥效,但過去癌友要使用標靶藥物前,得自費二萬多元檢驗NGS釐清是哪種基因突變,有些癌友因拿不出錢而錯過治療時機。今年五月健保署將十九種癌別,使用NGS的費用納保給付。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NGS的檢測是包裹式的多位點基因檢測,在台灣有部分的癌症患者,都屬於同一種的單一基因突變,因此篩檢不需要一次驗這麼多基因,共擬會決定,原開放的十九種癌別中的七種癌別,新增使用「單基因檢測」,檢驗費用由健保支付。七種癌別為大腸直腸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不含髓質癌、腸胃道間質瘤、多發性骨髓瘤、B細胞淋巴癌檢驗、T/NK細胞血癌與淋巴癌等,每年九千多名癌友受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4 焦點.食安拉警報
肯德基「炸雞粉」驗出致癌農藥,業者緊急回應!什麼是環氧乙烷,吃到會怎樣嗎?
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公布最新邊境檢驗不合格產品清單,其中旗下有KFC肯德基的富利餐飲股份有限公司,從泰國輸入的「吮指原味雞調料粉」,檢出致癌農藥環氧乙烷,全數退運或銷毀。肯德基也發表聲明,表示全台門市均未使用該批調味粉。食藥署今天公布的11項不合格產品清單,包含泰國調料粉、華南菜;西班牙紅椒粉;日本蔥2批;緬甸綠豆仁;中國大陸新鮮白蘿蔔2批、塑膠刀;菲律賓香蕉脆片;巴基斯坦黑礦岩鹽。其中旗下有KFC肯德基的富利餐飲股份有限公司,從泰國輸入的「吮指原味雞調料粉」,檢出致癌農藥「環氧乙烷」,依規定為不得驗出,2024.42公斤全數退運或銷毀,進口業者同產地、號列產品將調整為100%逐批查驗。》食藥署9/24公布11項不合格產品詳細清單肯德基聲明:全台門市均未使用該批調味粉針對此結果,肯德基發表聲明,表示台灣肯德基始終將顧客食用安全置於首位,該批調味粉在邊境查驗時依規定退運,未流入市場,全台門市均未使用該批調味粉。聲明中也指出,為保障顧客享有優質的餐點,肯德基亦主動將非同批號的調味粉送交第三方檢測,自主檢驗報告確認原料符合相關標準。我們將繼續堅守品質承諾,提供消費者安全、優質的產品與服務。什麼是環氧乙烷?環氧乙烷是一種人造小分子氣體,在醫療、農業、食品業的主要應用是消毒和滅菌,依照台灣法規,它可用於醫療產品上,但不能用於農業和食品業上,部分國家可用於辛香料、乾燥食品和相關製品。但環氧乙烷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分類上屬於一級致癌物,林口長庚腎臟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長期接觸環氧乙烷會增加血癌、乳癌、淋巴癌風險,也會導致中樞或周邊神經病變。短時間暴露在高濃度環氧乙烷,會對肺部產生刺激,還會有頭痛、記憶力減退、麻木、惡心和嘔吐等症狀。【延伸資訊】吃到環氧乙烷會怎樣,如何避免吃到?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4 焦點.健康知識+
流鼻血仰頭、塞衛生紙都NG!正確止血姿勢揭,6方法預防流鼻血發生
鼻中膈與鼻前庭的血管較脆弱,有些民眾擤鼻涕、打噴嚏或挖鼻孔後容易有出血反應,而血液疾病、高血壓、肝病、尿毒症、氣喘、慢性肺炎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合併鼻出血發生。流鼻水的原因、止血方式一次整理。流鼻血的原因有哪些?流鼻血的原因可分為原發性鼻出血及病因性鼻出血,原發性鼻出血原因為鼻腔黏膜的血管較脆弱,大力擤鼻涕、用力咳嗽等動作就有可能引起鼻出血,而病因性的鼻出血可能與氣喘、高血壓、血液疾病等有關。以下整理流鼻血的常見原因:.空氣乾燥.鼻過敏.鼻外傷或挖鼻孔.急/慢性鼻竇炎.藥物影響,如:阿斯匹靈.打噴嚏或擤鼻涕過度用力.用力咳嗽、氣喘、肺炎.凝血功能受損,如:血友病、白血病.動脈硬化.高血壓.腫瘤,如:鼻咽癌.肝臟疾病,如肝硬化、肝癌、嚴重肝炎等肝功能不全.尿毒症流鼻血怎麼辦?止血4大處理方式許多人發生流鼻血時,都會抬頭往後仰、捏鼻樑以及塞衛生紙來止血,但其實這都是錯誤的。流鼻血多是鼻前庭位置出血,捏住鼻樑無法有效止血,而抬頭後仰會使血液留到喉嚨中,反而造成噁心感,以及塞衛生紙可能因力道過大或衛生紙的材質粗糙而再度刺激鼻黏膜。依健保署說明,流鼻血止血方式如下: 流鼻血是癌症的前兆嗎?造成流鼻血的主要原因多為空氣濕度不足,使鼻腔黏膜變得更加乾燥,進而導致微血管破裂。不過,如果流鼻血的頻率高,就應考慮是血癌(白血病)、鼻咽癌、鼻竇癌、淋巴瘤、血友病、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等全身性重大疾病所致。.血癌:白血病俗稱血癌,指的是白血球過度增生的一種惡性疾病。依長庚醫院衛教說明,白血病初期症狀包括食慾減退、疲倦,異常發燒或出血瘀斑等現象,可能併有食慾不振、感覺疲累、發燒、盜汗、臉色蒼白、易頭暈、骨頭或關節疼痛、皮膚出現瘀斑、出血點、流鼻血、及口腔流血、膚色泛黃、淋巴結腫大等等症狀反應。.鼻咽癌:鼻咽癌是來自於鼻咽部覆蓋粘膜的上皮細胞癌,早期常見的症狀為頸部淋巴病變,可能併有頭頸區域疼痛、鼻部或口部的出血等等症狀。.鼻竇癌:鼻竇癌在台灣為少數癌症,好發老年人。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資料指出,鼻竇癌常見症狀包含臉頰腫或麻木、鼻塞、鼻涕倒流、鼻涕帶血、嗅覺不良、溢淚、上頜牙痛、硬顎腫痛。.淋巴瘤:淋巴瘤又稱「惡性淋巴癌」,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中指出,淋巴癌外顯的症狀複雜、變化多,臨床上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因為癌化的淋巴球可透過血液循環出現在身體任何一個器官組織中,除了淋巴結外,也會出現在腦部、腎臟、眼球、耳咽、骨骼等處。.血友病:血友病為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症狀通常包括:出血、瘀青、關節疼痛和腫脹、血尿或便血、鼻血、大量月經出血以及大量出血後的貧血。.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說明,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可能與一些感染造成的免疫反應有關,會導致血小板被自體免疫系統攻擊,常見臨床徵狀包含黏膜出血,如:鼻血不止、口腔出血、血尿、血便,以及身上多處不明瘀青、紅紫色細小斑。流鼻血看什麼科若非外力引起的流鼻血頻率高(一週2~3次以上)以及一直無法順利止血時,應儘速至「耳鼻喉科」就醫。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胡皓淳提到,鼻血流超過20分鐘還未成功止血或是流血量很大,以及經常無緣無故流鼻血,或是流鼻血時伴隨頭痛、胸痛、呼吸困難也應即時就醫檢查。6方法預防流鼻血病因性引起的鼻出血應找出病因後,儘速治療。而原發性的鼻出血,可參考以下6方式有助於減少流鼻血情況發生。1.避免用力挖鼻孔及擤鼻涕,鼻過敏、鼻竇炎之患者應配合醫囑治療,有助於減少鼻出血問題。2.血壓偏高會導致血流速度變快,使鼻黏膜的血管因脆弱而破裂,高血壓患者尤其注意,日常應配合醫囑用藥,飲食上可選擇低脂、低膽固醇、低鹽、高膳食纖維的飲食。3.空氣過度乾燥會影響鼻黏膜,保持環境在適當的濕度。4.戒菸,抽菸不僅傷及肺部,還會造成鼻腔黏膜乾燥,進而增加流鼻血的情況發生。5.適量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K及含鐵食物。6.阿斯匹靈藥會干擾血液凝結,若非必要,易流鼻血者應件量少服用。以及,少吃富含水楊酸的食物,如:咖啡、茶、杏仁果、蘋果、杏果、藍莓、黑莓、小紅莓、薄荷、櫻桃、葡萄、葡萄乾、桃、梅子、番茄及黃瓜等。參考資料:南投醫院、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師聯盟健康筆記、台中榮民總醫院 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4-09-22 癌症.淋巴癌
出去玩有罪惡感!「血癌」病患、病患家人需強大身心支持
「許多病患家屬,面對家人生病,不只正常生活遭剝奪,連和朋友吃飯都有罪惡感!」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觀察到,白血病、淋巴癌病患不僅經濟、身心壓力容易與日俱增,家屬所承受的壓力,也常受忽視。因為家中有人生病,家屬可能連出門遊玩或和朋增聚餐,都會內疚、有罪惡感。而醫療團隊所能做的,除了同理心傾聽、陪伴,擔任引導者,讓病患和家屬可以練習彼此溝通、肯定,也是重要的。疾病可從小綿羊變身大野狼,壓力接踵而至在血液癌症的種類中,白血病、淋巴癌的型態有很多種,病程差異很大,甚至可能互相轉換。其中,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為例,這種白血病 (又俗稱「血癌」),就和一般人所認為「得血癌,很快就會離開」不太一樣。劉家豪醫師解釋,在這類慢性白血病,或低惡性度淋巴癌的病程中,有些可以達十年以上,剛開始病情像「小綿羊」一樣,所帶來的壓力源,以慢性心理壓力為主。但等到多年後,疾病可能惡化,或進展成高惡性度淋巴癌,即所謂的「大野狼」。這時病患若需接受化療,可能產生家人照顧、相處摩擦、工作請假頻繁、經濟困境,或者親密關係、性生活消失等壓力,怨懟往往由此而生,對家庭生活帶來極大衝擊。身心出狀況,易影響病程、治療意願「病患、病患家人的身心健康,對疾病本身、疾病治療有何影響?」談到這議題,劉家豪表示,門診中,不少病患可能本身就凡事緊張、力求完美,便容易產生極大身心壓力。一旦病患身心出了狀況,不僅可能改變疾病病程,且更可能影響治療意願、醫囑遵從度,甚至有的病患放棄正規治療,轉而尋求另類療法,拖到錯失黃金治療期,才回歸正規治療。此時治療更棘手,令人十分惋惜。而家人的支持,往往是病患是否持續接受正規治療的重要關鍵。經濟壓力、化療折磨,常讓家人焦慮不安此外,罹癌病患與家人的壓力源,也可能來自經濟壓力。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來說,除了化療治療選項等,還包括許多新的標靶藥物。若不在健保給付範圍,病患必須自費用藥,經濟負擔就會加重,心理與家庭壓力就會隨之上升。治療期間、治療後,也可能面臨工作停止、失業困境,這也會加重經濟的負擔。不僅如此,病患接受化療時,不僅要忍受化療副作用之苦,由於病患身體更為虛弱,因此就醫、化療常需家人的陪伴,導致家人常須協調工作請假事宜,有些家人甚至會對本來的日常社交、娛樂產生深深的罪惡感。陪伴者也常被要求成為「模範家屬」,而身心健康卻容易受漠視,加上抗癌是一場長期的抗戰,長時間下來,心理壓力日積月累,除了可能引發爭執、抱怨、不耐煩,病患與家人的互動氣氛,更可能烏雲密佈、雪上加霜,致使病患、家人間的並肩作戰氛圍大受影響。醫師細心叮嚀,帶來柔軟、安定的力量當病患、病患家人流露出種種不安、不滿情緒,有時需要醫療團隊,包括醫師、個管師、癌症心理師、護理師等的協助,醫療團隊可以擔任溫柔的潤滑劑,並進行引導,此時,可能請病患、病患家人雙方嘗試體會、肯定與讚美對方所付出的心血、努力。有時,醫療團隊的一些叮嚀話語,也可以讓病患、病患家人的心柔軟、安定下來。劉家豪分享道,有的時候,醫護若在病患面前稱讚家屬、或在家屬面前稱讚病患,即使只是短短一句話,也會讓病患、家屬深受感動,又或者家屬、病患之間,若彼此願意說一句「謝謝你,辛苦了」,往往也可以讓對方感動落淚,並感覺自己的辛苦、付出受到肯定、理解。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聯合報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深深理解、疼惜病人與病人家屬的辛苦之處,因此將於2024年10月5日主辦「促心常談,愛無距」癌友家庭心理健康探索工作坊。當天醫師與工作坊講師、專業心理支持團隊將運用科學化工具與互動性訪談模式,解構淋巴癌患者與家人間的複雜情緒,並分享更深刻的觀察、提醒,同時,也提供有效的身心支持策略。濃濃的愛、深深的感謝,將帶來不一樣的轉變劉家豪醫師與專業講師們,也期盼當天透過工作坊形式,引領病患、病患家人說出心裡的話,希望病患、病患家人可以從互動中感受到彼此的愛與深深的感謝,當病患、病患家人獲得強而有力的支持、支援,抗癌之路也會更順暢、更加充滿勇氣、動力。【促心長談愛無距】癌友家庭交流工作坊時間:2024/10/5 星期六下午14:00-17:30 (13:30開始報到)地點:Sky Cofi(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87號16樓)線上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dwxgB本次工作坊將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為報名優先,聯合報將保留資格審查之權利)講題一:雙向守護,屬於我們的課題主講: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醫師講題二:從心開始,血液腫瘤全人照顧主講: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血液腫瘤科權威醫師
-
2024-09-10 活動.精彩回顧
【免費講座-促心長談愛無距】-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家庭心理健康交流工作坊
您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嗎?【促心長談愛無距】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家庭心理健康交流工作坊與你一起從心開始,有愛無距。我們知道,病友與其照護者的心理健康對於抗癌經驗與結果具有重大影響,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互惠且相互影響的。而罹癌不只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整個家庭共同的課題,不僅照護者努力陪伴著癌友接受治療,更多時候癌友也希望能繼續照顧家人。照顧者與癌友雙向守護彼此的身心健康,是與癌症對抗的路上重要的一環。為此聯合報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共同主辦「促心常談,愛無距」癌友家庭心理健康探索工作坊,在國際藥廠BeiGene百濟神州的支持下,由專業團隊透過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方法與工具,開啟癌友與其照護者進行對話,訴說彼此需求與想法,以了解病友與照顧者在心理健康層面未被滿足的需求。本次將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家庭為優先,也歡迎淋巴癌病友參加(主辦單位將保留資格審查之權利),在這個初階工作坊中,我們將帶領你親身體驗這五個關鍵步驟,並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深刻理解設計思考的核心理念。【促心長談愛無距】癌友家庭交流工作坊時間:2024/10/5 星期六下午14:00-17:30 (13:30開始報到)地點:Sky Cofi(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87號16樓)線上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dwxgB本次工作坊將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為報名優先,聯合報將保留資格審查之權利)講題一:雙向守護,屬於我們的課題主講: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醫師講題二:從心開始,血液腫瘤全人照顧主講: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血液腫瘤科權威醫師
-
2024-08-28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常莫名咳嗽卻查不出原因!乾燥症衍生問題多 還可能有情緒問題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九:乾燥症【建議就診科別】免疫風濕科莫名咳嗽查不出原因 不知是否心理性咳嗽 年近六十的大哥,穿著筆挺的襯衫,談吐客氣有禮,看起來是個嚴謹的人。來到門診的原因是,咳嗽好幾個月了,看了很多診所和醫院都沒有起色。他的咳嗽是乾咳為主,沒甚麼痰,也沒有特定時間,常常覺得喉嚨乾乾癢癢就想咳嗽,有時候喝口水就好多了,平常也沒有過敏性鼻炎或是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肺功能電腦斷層都做過了,也沒有看到甚麼異常,怎麼看醫師都說正常,他都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心理性咳嗽了。門診請他張開嘴巴看看喉嚨,本來想看看有沒有無症狀的胃食道逆流的喉嚨病兆,沒想到反而先看到又紅又薄又乾的舌苔,整個口腔黏膜都非常乾燥,這位大哥說平常睡醒有時候嘴巴都乾到快要張不開。問了一下眼睛的狀況,乾眼也蠻厲害的。立刻幫這位大哥安排了自體免疫抗體的抽血檢查,果然,乾燥症相關自體免疫抗體陽性,轉介了風濕免疫科做了一連串眼睛和唾液腺的檢查,證實是修格連氏症候群(sjögren syndrome)。修格連氏症候群常見口乾眼乾 喉嚨乾癢容易咳嗽修格連氏症候群(乾燥症)是一種以攻擊腺體和淋巴為主的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唾液腺分泌下降,個案常常會口乾眼乾,因為太乾,也常合併唾液腺阻塞、結石的症狀,缺少口水滋潤,不只容易蛀牙,也容易讓喉嚨乾燥,黏膜萎縮,咳嗽受器變得敏感,喉嚨乾癢容易咳嗽。這位大哥接受了乾躁症的治療,再加上胸腔科開立的化痰藥物讓口水變稀後,咳嗽就大幅改善,不再因莫名咳嗽感到困擾。修格連氏症候群導致的乾躁症,其實是好發在中年女性,像這樣五六十歲才診斷的男性並不常見,男女比例約1:9。然而,因為這個疾病輕症通常只有口乾眼乾的症狀,大家常常不以為意,沒有就診就不會被診斷。很多中老年的女性個案,合併嚴重牙周病或牙根蛀牙時,其實已經發病一陣子了。修格連氏症候群其實並不少見,盛行率約0.5%,兩百個人大概就會有一個,事實上,我們過去風濕科的老師都覺得,因為症狀不明顯,很多人沒被診斷,盛行率絕對不只0.5%,可能更多。修格連氏症候群衍生問題多 還可能有情緒問題倘若發現自己有明顯眼乾口乾症狀,常常反覆結膜炎針眼、唾腺阻塞結石、蛀牙又常常是牙根蛀牙的話,建議到風濕免疫科就醫,釐清乾躁症的可能,畢竟修格連氏症候群,不只會引起乾躁症。有四成的個案會有腺體外侵犯,這群個案很多會合併甲狀腺疾病。因此,如果年輕時有甲狀腺疾病的個案,出現口乾眼乾時,要格外注意。修格連氏症候群患者有三到四成合併有焦慮或憂鬱的情緒問題,可能跟人格特質或跟身體一直處在發炎狀態有關。一篇關於修格連症候群人格分析研究指出,這群個案和健康族群相比,有較高神經質、內向、焦慮特質和較低的社交能力(文獻五)。此外,腎炎、肝炎、關節炎、血管炎、肺纖維化甚至是淋巴癌,都是這個疾病嚴重時可能產生的問題。這群個案的皮膚也很敏感,有很明顯的光敏感性,照太陽容易產生各式各樣的皮疹和血管炎,外出須做好防曬的準備。壓力和失眠,可能會惡化自體免疫疾病,九日常跟門診的病友說,自體免疫疾病就像是身體的警示煞車,稍微過勞就會有症狀,提醒自己,要對自己好一點,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生活也不要太緊張,倘若診斷出這種自己打自己的自體免疫疾病,就是提醒病友要好好愛自己的身體,調整生活,睡飽吃好少煩惱,就是減少發炎和協助治療最佳的方式!參考文獻:1.黃德豐,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的臨床症狀與診斷2.魏正宗,抗乾燥症從調整生活開始 http://www.rheumatology.org.tw/health/health_info.asp?/75.html3.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Psychiatry volume 18, Article number: 131 (2018)4.The interplay between cognition,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leep in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patients, Scientific Reports volume 12, Article number: 13176 (2022)5.Personali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 Association with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comorbidity, PLOS ONE |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10466 January 17, 2019(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1 醫療.牙科
為什麼會口乾?乾燥症患者衍生問題多,醫提醒還可能罹患淋巴癌
口乾會造成口水變少、變濃稠,除了會造成蛀牙、口腔黏膜傷口癒合變慢,嚴重者還會有舌頭灼熱感,甚至出現念珠菌感染,不可不慎。台北榮總表示,口腔或喉嚨乾燥不適,於平時或睡覺都需時常額外補充水分,也對生活造成困擾。其中乾燥症患者不只口乾,也有乾眼症狀,甚至過乾而角膜潰瘍,研究顯示,乾燥症患者有更高的機會得到淋巴癌。為什麼會口乾?台北榮總家庭牙科主任吳詩韻說,口乾原因主要與系統性疾病及局部因子有關;系統性疾病包含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糖尿病、病毒感染疾病、巴金森氏症、上呼吸道感染和年長者等;而局部因子則是藥物、用口呼吸、唾液腺問題、喝水量、抽菸等。吳詩韻指出,口水的功能很多,首先是具有緩衝液的功能,能使嘴巴內的酸鹼值穩定,口水中也含有抗菌成分,可保護黏膜和牙齒的琺瑯質,預防蛀牙;口水也有保濕作用,幫助口腔黏膜傷口癒合,更可以潤滑食物,讓食物容易吞嚥;此外,唾液還含有消化酵素,可水解食物中的澱粉,也幫助感受食物的味道。少喝刺激性飲料 口腔保健不可輕忽口乾治療上,除減少飲用刺激飲料,包括咖啡、濃茶或酒等,也可咀嚼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或使用人工唾液及口腔保濕凝膠;如果口腔已出現潰瘍,可以塗口內膏減緩發炎,但如果是口腔念珠菌感染,就必需就醫治療。平時的口腔保健措施不可輕忽。吳詩韻提醒,包括塗氟、用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可降低蛀牙率;用牙刷、牙線或牙間刷,並定期就醫追蹤;如果有配戴活動假牙就要每日清潔,避免假牙成為細菌的溫床造成感染,並且要多喝溫水,減少假牙與口腔組織摩擦造成的潰瘍。免疫失調產生的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指出,若是免疫出現失調而產生的乾燥症,此為修格蘭氏症候群,大約有高達3成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有此症候群,不只口乾,也會有眼睛乾,甚至過乾而有角膜潰瘍,研究顯示,此類患者有更高的機會得到淋巴癌,早期診斷並評估疾病活性,制定良好的治療策略十分重要。口乾症會影響口腔健康與生活品質,台北榮總設有乾燥症整合門診,由過敏免疫風濕科及牙科醫師提供諮詢與治療服務,幫助症狀改善,以解決口內相關問題。
-
2024-08-06 癌症.抗癌新知
近3成癌症帶有MYC基因 國衛院找出新藥讓癌細胞凋亡
癌症連續42年居十大死因首位,研究發現,肺癌、肝癌、乳癌等常見癌症近3成帶有MYC基因擴增或表現變異,會讓癌細胞快速生長、術後復發率也高,造成病患整體存活率下降。國衛院發現可促進MYC癌症驅動蛋白質降解的標靶新藥,能阻止蛋白質失控,對於癌症治療有相當大助益。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全球罹癌人數快速增長,據美國癌症醫學會統計,2020年全球約1810萬人罹癌、980萬人因癌症死亡,死亡率逾5成。預估2040年全球罹癌人數將達2800萬人、死亡人數約1620萬人。全球致力於癌症治療技術、新藥開發,對癌症控制應該更好才對,卻因癌細胞突變,可能導致藥物無法繼續發揮作用,目前許多標靶藥物皆針對癌細胞特殊基因變異進行治療,但癌症基因變異的MYC、MYCN尚無標靶治療藥物。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紀雅惠表示,癌細胞為了大量複製生長,利用糖酵解作用獲得較一般細胞生長所需更多的能量與原料,而MYC蛋白質的功能就是作為轉錄因子,協助轉錄生成許多細胞,進行糖酵解作用所需要的酵素;約28%常見癌症帶有MYC致癌基因擴增,例如肺癌、肝癌、乳癌、淋巴癌、攝護腺癌、子宮內膜癌等。紀雅惠提到,要餓死癌細胞,首先要阻斷致癌基因MYC的表現,雖然科學家都知道這個機制,但MYC蛋白質結構至今仍無法解出,很難針對此蛋白質結構設計小分子化合物來抑制基因擴增。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團隊利用極光激酶A穩定MYC蛋白質的特性,設計小分子化合物破壞兩個蛋白質之間的結合力,造成MYC蛋白質可以被帶入細胞的蛋白酶體進行降解,進而發現候選發展藥物DBPR728小分子口服激酶抑制劑,可促進腫瘤內MYC癌症驅動蛋白質降解,抑制腫瘤進行糖酵解作用,促使癌細胞凋亡。透過多種具MYC基因擴增或高表達的異種移植腫瘤的小鼠動物模式,像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肝癌、髓母細胞瘤等,皆證實可造成腫瘤消退,部分異種移植腫瘤在停藥後3個月內,未發現復發。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王治元:「慢性病+C」找出高風險族群,C肝普篩成慢性病「救命步驟」
糖尿病是全世界最令人頭痛的慢性病之一,尤其患者因其免疫系統和代謝功能的異常,成為C肝病毒的高風險族群,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代謝內分泌科主任王治元表示,C肝病毒增加了胰島素的阻抗性,這使得血糖控制更加困難,進而加劇糖尿病的共伴效應發生,這些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病變、中風、腎臟病及淋巴癌,在共伴效應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了1.5倍。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王治元指出,糖尿病與C肝患者的共伴問題嚴重,且兩者會相互影響,導致疾病控制更加困難,糖尿病患者感染C肝的風險比非糖尿病者高2倍,而C肝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是非C肝患者的3倍。這兩種疾病相互影響,使得病情控制更加困難,尤其C肝病毒會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導致血糖控制困難,進而加劇併發症的發生,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病變、腎臟病變等,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中約有6.8%的人合併慢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王治元特別感謝在高雄醫學大學校長余明隆校長的指導下,台灣完成了全世界第一個糖尿病C肝根除共識指南,強調透過大規模篩檢和治療,可以降低C肝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計劃採用反射測試(reflex test)來提高篩檢率,得出結果後進行更深入的病毒檢測,這樣的治療方式特別適用於中高齡族群,特別是高風險的共伴患者。一旦能根除C肝,對於糖尿病患者的控糖、併發症的發生,和再罹患機率都能有效降低,這也符合國健署提到的新陳代謝症候群,也就是準糖尿病的病人,應該都要預防性篩檢的原因。多團隊合作改善患者病情,個管師發揮作用,有效進行C肝病人管理經過台灣肝臟學會和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的共同努力,王治元提到,在2022年至2023年5月期間,啟動「台灣多中心前瞻性質量改進計劃」,有18家醫院參加計劃,共篩檢28,436位病人,發現1,379位糖尿病患者存在C肝問題。在篩檢過程中,每個中心根據其提供的口服藥物,及微根除的策略進行新穎評估,結果顯示,多團隊合作能顯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減少併發症的發生。王治元強調,將這些措施納入醫院的關鍵績效指標,並利用專家意見管理C肝治療的副作用非常重要,而個管師在C肝管理中的協助也非常關鍵,他們能有效辨識病人,並進行後續的治療。目前的C肝普篩計劃已將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照護,全面都+C(加入C肝篩檢)。王治元表示,台大醫院的普篩經驗也顯示,早期篩檢能找出高風險族群,尤其整合C肝篩檢和治療對慢性病患者非常重要,不僅能幫助高風險族群進行再篩檢,還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
-
2024-07-03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為國中男女生施打HPV疫苗的重要性
連續43年,癌症位居台灣死因首位,賴清德總統誓言成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希望在2030年時,台灣癌症的死亡率能夠減少1/3。使癌症病人適時獲得新藥治療,而無財務憂慮,固然是提升癌症治癒率的重要措施。但是,抗癌疫苗的接種更不容忽視。HPV(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力很強,人的一生被HPV感染的機率高達80%,而HPV與女性子宮頸癌關係密切,9成以上子宮頸癌與HPV有關,研究更發現愈來愈多男性的頭頸癌也是HPV病毒引起。此外,HPV病毒也與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和陰莖癌等有相關性。愈年輕施打疫苗 效果會愈好根據近年研究,證實愈年輕時施打HPV疫苗,效果愈好。最近在蘇格蘭的調查發現,14歲以前施打疫苗的女性,沒有人罹患子宮頸癌。記得2018年,台灣政府開始為國中女生免費施打HPV疫苗時,我就主張應該同時為男生施打。女打疫苗 罹子宮頸癌減少36%所以,2024年5月7日,當我看到台北市長蔣萬安宣布9月1日起,提供北市112年入學國中男生免費接種HPV疫苗的訊息,我要為他喝采!也希望其他的縣市長能很快地跟進。因為,這是非常有效的癌症預防措施。我一直相信HPV疫苗預防癌症的效用及重要性。過去35年在我台灣從事癌症臨床工作,主要用心於醫學教育以及癌症病人的照護。而還沒有專注在HPV疫苗相關的流行病學的研究,去證實我的想法。今天,很高興在推行HPV疫苗接種政策約20年後,看到一則回溯性的研究報告。美國的研究人員根據上百萬筆病歷資料,比較40歲以下男性及女性,施打HPV疫苗者與沒有施打疫苗者,兩組人的防癌效果有明顯的差別。這個研究發現男性施打疫苗的這組,罹患頭頸癌的機率減少56%,女性施打疫苗的一組,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則減少36%,這證實了我當初樂觀看待HPV疫苗的預測。同醫院工作 無緣認識發明者多年前,HPV病毒的發現者及疫苗發明者,也是2008年諾貝爾獎的得主Harald zur Hausen博士曾受邀到台灣學術演講,在那個場合,我有機會與他交談,這才發現,我們都在1960年代到美國進修,他來自德國,我來自台灣。後來,我們都回到各自的家鄉工作。1965年,我們同時間在費城兒童醫院(Philadelphia Children's Hospital)工作,他在實驗室從事病毒的研究,我則正在接受內科的住院醫師訓練。可惜在那時候,我沒有機會認識他,但我一直很欽慕他的學術研究,更佩服他對人類的偉大貢獻。我常跟我的同事說,我非常敬佩zur Hausen博士非凡的成就,HPV病毒及疫苗的研發,讓全世界無以數計的人口免於癌症的威脅!而相較之下,我們所能照顧的病人相對就有限。他在EB病毒相關的鼻咽癌和淋巴癌的發現,也具有同樣的價值。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7 焦點.健康知識+
早餐常喝冰飲料易罹癌、更年期提早到?醫師指出真正問題
你可以先知道: (1)不受影響:專家表示女性不孕原因眾多,無法歸因於冰水、「沒有這回事」,傳傳聞為錯誤說法。 (2)特定期間加強注意:冰水可能導致月經量變少,有此現象的人在經期避免吃冰、喝冰水即可,沒有這種問題的其他人不受影響。傳言冰水害月經不來、18歲就更年期為錯誤說法。 (3)避免吃冰:氣喘、產婦避免吃冰,以免誘發氣喘,或不利產後發奶、排出血塊。 網傳「癌症真的很可怕 早上不要喝冰咖啡」的圖卡及貼文,內容提到癌症是因為飲食改變,例如一大早就喝冰咖啡、冰飲料,一早就喝冰的會導致 18 歲就更年期、小女生骨癌、老翁癱瘓、女性不孕等說法。但專家表示,骨癌、癱瘓為無稽之談;而 18 歲更年期應是 18 歲的病患月經「像」更年期那樣不規律、而不是真的更年期。 至於女性不孕原因眾多,無法一概歸因於喝冰水,冰水在胃裡的時候溫度已經上升,且未懷孕、位於骨盆腔的子宮其實離胃還有一段距離。 同樣地,喝冰水導致血液跑到胃部幫忙升溫、消化,使得正在月經期間的子宮血液循環變差、月經量減少,有這種狀況的人應該在經期避免喝冰水。 產婦因為懷孕時子宮脹大往上頂而靠近胃部,中醫認為產婦剛生產完、坐月子的子宮復原期間,都應避免喝冰水,以免影響發奶,或是使局部血液循環變差而影響排出血塊。 早上不要喝冰咖啡的貼文? 原始謠傳版本:癌症很可怕 早上不要喝冰咖啡 衛生署日前公佈了去年國人的十大死因統計,惡性腫瘤(癌症)又第二十度蟬聯冠軍,而且是每四名死亡人口中,就有一人「因癌而死」,顯示這二十年來,癌症和國人真的是如影隨形。 十大癌症死因中,又以肺癌居首,其次是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胃癌、子宮頸癌、口腔癌、攝護腺癌、淋巴癌與食道癌。除了眾人聞之色變的肺癌、肝癌外,值得注意的是結腸直腸癌、胃癌、食道癌的排名居高不下,而且往前沖。 個中原因在飲食內容之外,應該也和國人飲食習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些習慣最顯而易見的如暴飲暴食、重宵夜、三餐不定時、忽冷忽熱、倉促進食、早餐不吃,或者一大早就喝冰咖啡、冰飲料等,如果仔細探究,都稱得上是標準的致癌兇手。 早餐不吃絕對會影響一天的精力來源,最直接的受害當然是胃部機能。可是都不及一早就喝冰飲料的傷害來得大,在整個胃部特別是胃壁在經歷一個晚上的空窗期後,正需要有個溫暖的安慰時,卻給予冰冷冷的飲料,其所造成的胃黏膜、胃壁組織之僵化、硬化結果,縱使是不懂得基本醫學常識的人,經此一說,應該也可瞭解到十之八九,因為任何一個人如果一大早就將他往冷凍庫裡一推(更不要說關個幾分鐘),打哆嗦,恐怕很難,嚴重的還可能因此受寒感冒。如再加上咖啡對神經系統、腸胃道的傷害,就更加不言可喻了。 眾所皆知,喝了太燙的飲料會傷到食道,相對的喝了太冰的飲料也會對食道有害,這個道理非常淺顯。 至於統計數字中,去年得胃癌的男性足足比女性多了一倍多,也不足為奇。因為綜觀各個應酬場合、夜市攤上,酒酣耳熱、大吃大喝(吃宵夜)的,十之八九都是男性。男人為此付出比女性多一倍以上的代價,也一點都怪不了別人!倒是得胃癌的女性中,有多少人是日常喜歡喝咖啡而且是早上喝冰咖啡的,就相當值得探討了。 無論如何,早上請不要再喝冰咖啡,要喝咖啡,請喝熱的! 早餐別再喝冰的飲料 體內環保最近流行生機飲食,很多人一早就喝蔬果汁,雖說可以提供蔬果中直接的營養及清理體內廢物,但大家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關鍵,那就是人的體內永遠喜歡溫暖的環境,身體溫暖,微循環才會正常,氧氣、營養及廢物等的運送才會順暢。 所以吃早餐時,千萬不要先喝蔬果汁、冰咖啡、冰果汁、冰紅茶、綠豆沙、冰牛奶等等,短時間內也許您不覺得身體有什麽不舒服,事實上會讓你的身體日漸衰弱的,這是為什麽呢? 吃早餐應該吃「熱食」,才能保護「胃氣」。中醫學說的胃氣,其實是廣義的,並不單純指「胃」這個器官而已,其中包含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後天的免疫力、肌肉的功能等。因為早晨的時候,夜間的陰氣未除,大地溫度尚未回升。體內的肌肉、神經及血管都還呈現收縮的狀態,假如這時候你再吃喝冰冷的食物,必定使體內各個系統更加攣縮、血流更加不順.也許剛開始吃喝冰冷的食物的時候,你不覺得胃腸有什麽不舒服,但日子一久或年齡漸長,你會發現怎麽吸收不到食物精華,好像老是吃不結實,或是大便老是稀稀的,或是皮膚越來越差,或是喉嚨老是隱隱有痰不清爽,時常感冒,小毛病不斷,這就是傷了胃氣,傷了身體的抵抗力因此早上第一個食物,應該是享用熱稀飯、熱燕麥片、熱羊乳、熱豆花、熱豆漿、芝麻糊、山藥粥或廙東粥等等,然後再配著吃蔬菜、麵包、三明治、水果、點心等。 在這裡我不建議喝牛奶,因為牛奶容易生痰、產生過敏,較不適合氣管、腸胃、皮膚差的人及潮濕氣候地區的人飲用。 以後不敢吃冰了 提醒你一件可怕之事: 據老中醫的臨床所見:現在很多小女生從小以冰品、可樂、泡沫紅茶.等冰冷之物維生,終日冰不離手,結果很多導致月經不來、子宮急速老化、18歲更年期就到了,這不是嚇人而是事實! 另外還有人因吃冰而致癌,我的老師手下就有一位骨癌的小女生,喜吃冰品而全身虛寒,經中醫治療且嚴格禁冰冷之物,癌症痊癒,西醫都不敢相信;還有因吃冰而癱瘓在床20幾年的老翁,西醫完全查不出病因,後來經我們老師診治,老翁才回憶起當年:那天天氣很熱,他在田裡工作,有一賣冰的經過,他吃了隔日之後,從此沒下過床了。總之,我要告訴你冰實在害人無數,現今這一代孩子整天吃冰,覺得很過癮,卻不知吃冰帶來的嚴重後果,你可以說冰就是一種毒品,所以現今的怪病、癌症才會這麽多。 我相信未來受害者會愈來愈多,這些都是臨床真實桉例,老師親口所訴,殷切盼望周遭之人都知道這個事實,而不為冰品所害,我願足矣。 常吃冰的人,容易有小腹 常吃冰的人,容易有小腹,因為女生的子宮等皆須要保持溫度,所以才會和男生的不同(男生的在體外,因為精蟲生存溫度要比體溫降低2度),因為我們女生的子宮須保溫,所以當我們在吃冰的同時,子宮溫度會降低,這時我們的大腦會命令脂肪去保護子宮,所以常吃冰,脂肪會一直集中在小腹哦! 另外因為常吃冰,使子宮受寒,如此會不容易受孕,甚至是不孕唷!各位親愛的朋友,根據醫師的建議:不要因為口渴才去喝水,要為了喝水而喝水,而且每次喝水的量至少要300~500cc才能幫助體內新陳代謝,小酌一兩口根本無法解身體的渴,各位,把您的水杯換大一點的吧!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冰飲 ≠ 冰水 冰飲另有含糖、咖啡因等問題 傳言提到「一早就喝冰飲料」、「經歷一個晚上的空窗期」、「再加上咖啡對神經系统、腸胃道的傷害」、「現在很多小女生以冰品、可樂、泡沫紅茶等冰冷之物維生」。MyGoPen 致電諮詢中醫師張家蓓,她表示咖啡有咖啡的壞處,可樂、紅茶也有含糖以及同樣也含有咖啡因等問題,本來就不建議一早空腹喝這些刺激性的飲料,傳言將「冰飲」與「冰水」混雜敘述、易造成誤導。 張家蓓指出,中醫將西瓜稱為「天生白虎湯」,白虎湯是張仲景《傷寒論》裡用來退燒降溫的配方,而西瓜能解熱、所以被稱為天生的白虎湯,可見中醫並不是一昧的排斥冰涼之物,有是「證」就用是藥,與見「症」而用藥是不同的,只要病情有需要、辯證論治就沒問題,在需要的時候使用、病好了就停用,如果治病的期間因為用藥導致身體比較寒,事後也能夠再補回來即可。中醫:健康的人可以喝冰水 與骨癌、癱瘓無關 張家蓓表示,若以正常健康的狀態來說,如果天氣非常熱、喝一些冰涼的水也不是壞事,只要有補充水分都是好事;傳言提到一大早就吃冰冷食物會傷「胃氣」,廣義的胃氣包括消化能力,張家蓓指出,胃氣弱的人不要吃即可,不必因為這樣就限制不受影響的人也不能喝冰水。傳言提到「骨癌小女生」、「癱瘓老翁」都是因為吃了冰品,骨癌小女生甚至停吃冰的食物之後就痊癒。張家蓓直言「骨癌不可能、癱瘓也不可能」,不吃冰骨癌就好了更不可能。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國泰醫院官網上的骨癌衛教資料就提到:原發性骨癌發生的真正原因現在仍不很清楚,骨癌的病理種類眾多,包括多發性骨髓瘤等。而根據中醫附醫官網的脊髓損傷衛教資料,頸髓受傷會造成四肢癱瘓,若傷及胸髓、腰髓或薦髓,則會造成下半身癱瘓,通常是因為車禍、墜落、重物壓傷、運動傷害等,造成脊柱移位或骨折,傷及脊髓與神經。由此可知,骨癌、造成癱瘓的脊髓損傷都與冰水無關,傳言並未提供確切的病歷資料及學理依據,傳言冰水害骨癌、冰水害癱瘓等說法為錯誤訊息。 傳言提到吃冰會「月經不來、18歲更年期」。張家蓓強調,年輕女性本來就比較容易因為月經剛開始沒幾年,還處於較不規律的階段,再加上現代人課業、生活壓力大,經期混亂導致月經變成「季經」、「半年經」,傳言說的 18 歲更年期,應是病人的月經時有時無、很像更年期而已,也就是上述的經期混亂現象,真正更年期的婦女除了月經周期變長、月經天數變少以外,體內的女性荷爾蒙數值也明顯降低,搭配西醫的抽血一驗便知,更年期有臨床上的標準定義,不是像傳言這樣、單看月經的情況就隨便說出這麼驚人的一句話。冰水不會造成不孕 但氣喘病患不宜 傳言還提到「常吃冰會使子宮受寒、容易不孕」。長期投入女性不孕症中醫治療的張家蓓表示,而有關不孕的部分,女性不孕的原因非常多,不會因為吃冰、喝冰水就不孕,「沒有這回事」。張家蓓強調,如果喝冰水導致局部溫度下降,首當其衝的一定是食道、胃本身,食物到了胃的階段、溫度就差不多了,子宮距離胃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中間至少還隔著一大坨小腸、大腸,傳言不講附近的器官,卻一定要指向子宮,缺乏人體構造的基本學理,傳言說法為錯誤訊息。 張家蓓也提醒,冰水會影響食道、胃之外,食道附近的氣管也可能受到刺激而收縮,導致氣喘病患發作,但前提是本身已患有氣喘,沒有病史的一般人就不用特別擔心這個問題。此外,大量吃冰、喝冰水可能會因為血液跑到消化道,而使經期中的子宮血循環減少,而導致月經量變少,如果發現有這樣情況的人,在經期期間不要喝冰水就好了。中醫:產婦不宜 西醫:沒有禁忌 除了冰水害不孕以外,坊間有關女性喝冰水的傳言,最常見的還包括坐月子不能吃冰、喝冰水,東方的坐月子文化要吃比較溫補的東西,但是西方人一生完小孩立刻來一杯冰水,幫助膨大往上方頂的子宮縮小、傷口凝血,張家蓓指出,以乳汁為例比較容易理解,分泌乳汁的乳葉腺體是大汗腺的一種,產後發奶就像發汗一樣的道理,要吃比較熱性的東西才能流汗,就像運動完直接喝冰水可能就不流汗了,不流汗就沒有奶水,所以雖然西醫的觀點認為不受影響,想喝的人就喝、不想喝的就不要喝,但以中醫得觀點還是建議最好避免,而且喝冰水身體需要消耗額外的能量拉升溫度、也不利虛弱的產婦復原。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根據國健署孕產婦關懷網站「月子期間不能吃性寒生冷的蔬果、冷飲嗎?」,文中提到:對西醫來說,月子吃冰品、喝冷飲是沒關係的,但就中醫看法,冰品屬於「寒邪」、「濕邪」,若吃多則會使體質變太寒、濕氣太重,也影響循環代謝的能力並抑制子宮收縮,所以產後水腫、惡露、血塊、悶痛等狀況更不易排除。國健署將中西醫兩種論點並陳、並未結論,只提供相關資訊供民眾參考。結論 總的來說,冰水與不孕、更年期,甚至骨癌、癱瘓無關,傳言說法缺乏學理根據、為錯誤訊息。 但冰水可能使本身胃氣就不好的人消化更差,或是讓月經經血量變少,有這些症狀的人就應該注意、或是在經期時不吃即可。 而氣喘、產婦則是要避免冰水的族群,冰水經過食道時恐造成氣管收縮而誘發氣喘;以中醫觀點,喝冰水不利產婦發奶、排惡露血塊。衛教資料國健署 - 月子期間不能吃性寒生冷的蔬果、冷飲嗎? 諮詢專家康華中醫診所院長 - 張家蓓(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5/ice-coffee.html)
-
2024-03-19 醫療.感染科
日本現在有麻疹疫情嗎?預防麻疹要打什麼疫苗,我該補打嗎?關鍵QA了解麻疹
日前台大醫院感染科前醫師、旅日達人林氏璧指出,日本也傳出多地爆麻疹病例,「建議最好一歲以上再帶小朋友去日本」。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與林氏璧求證後,提醒民眾,日本疫情並未流行,搶打反而會讓自費疫苗快速用罄、影響高風險工作人員補接種人員的需求。麻疹怎麼傳染的?感染麻疹會怎樣?我需要打疫苗嗎?《元氣網》整理以下幾個關鍵QA讓大家對於麻疹更為了解。麻疹疫苗篇Q1:國人最常去的日本,現在有麻疹疫情嗎?目前國際間大流行的國家是哪裡?根據疾管署網站之國際間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目前國際麻疹疫情第二級警示的國家有以下3個,其餘國家僅在第一級注意等級。●哈薩克●衣索比亞●印度【註】國際旅遊疫情建議分三級第一級:注意(Watch),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第二級:警示(Alert),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第三級:警告(Warning),避免至當地所有非必要旅遊Q2:麻疹如何預防?該打什麼疫苗?疾管署指出,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MMR疫苗是用來預防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的活性減毒疫苗,其預防效果平均可達95%以上,並可獲長期免疫。家中如有年滿一歲幼兒,請盡速接種。麻疹:是一種急性、高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通常經由飛沫傳染,自感染至出疹約7-18天,前驅症狀會發高燒、咳嗽、結膜炎、鼻炎,且口腔的頰側黏膜會發現柯氏斑點,其後疹子最先出現在面頰及耳後,隨即散佈到四肢及全身,較嚴重者會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而導致耳聾或智力遲鈍,甚至死亡。腮腺炎:俗稱「豬頭皮」,是一種經飛沫傳染的病毒性疾病。好侵犯唾液腺,尤其是耳下腺,病人可出現發燒、頭痛、耳下腺腫大,有些會引起腦膜炎、腦炎或聽覺受損。若在青春期感染,易併發睪丸炎或卵巢炎,可能影響生育能力。德國麻疹:是一種經飛沫傳染的病毒性疾病,病人症狀輕微如微熱、鼻咽炎、耳後淋巴結腫大,疹子約維持 3 天。易併發關節炎、神經炎、血小板減少、腦炎。若在懷孕早期受到感染,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型(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目前公費接種的對象有3類:1.幼兒:出生滿 12 個月及滿 5 歲至入國小前各公費接種一劑。2.國小學童:未能於滿 1 歲後完成 2 劑 MMR 疫苗接種者,應依「國小學童新生入學後預防接種紀錄檢查與補種指引」完成補接種。3.育齡婦女及外籍配偶。另,有較高麻疹或德國麻疹感染風險者之接種建議如下:1.計畫前往有麻疹或德國麻疹疫情地區者。2.工作性質會頻繁接觸外國人者。3.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及照護尚未接種第1 劑 MMR 疫苗嬰幼兒之機構工作人員。Q3:麻疹疫苗接種禁忌?1.已知對「蛋」之蛋白質或疫苗的成份有嚴重過敏者,不予接種。2.孕婦。3.已知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包括嚴重免疫不全的愛滋病毒陽性個案、先天性免疫缺失症與白血病、淋巴癌等惡性腫瘤病人或接受化療、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及高劑量類固醇者)。Q4:為何建議1981年後出生之成人在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前諮詢醫師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國內有研究顯示,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與其他成年世代比較,麻疹抗體盛行率較低,可能因為他們是接種疫苗的世代,幼時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隨時間而衰退,因此,依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建議, 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如前往麻疹流行地區,考量前往該等地區可能感染風險,建議可諮詢醫師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再行前往。麻疹症狀篇Q1:麻疹怎麼傳染的?有哪些症狀?麻疹是由感染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屬於第二類傳染病,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而感染,出疹前後四天均具傳染力,傳染性相當高,在疫苗尚未使用前,超過百分九十九的人都會被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前驅症狀為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等,以及發燒三至四天後口腔內出現斑點。Q2:麻疹的紅疹如何呈現?麻疹最顯著的症狀就是出疹。根據疾管署衛教資料,紅疹的特點如下:前驅症狀3-4天柯氏斑點出現後,會繼續發燒,並且再過24-48小時後典型的斑丘疹出現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慢慢向下移至軀幹第2天和四肢第3天,皮疹在3-4天的時間內會覆蓋全身,並持續4-7天;病人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且發燒至最高溫;皮疹出現3-4天後,熱度與皮疹即開始消退,皮疹退了以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約5-10%之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註】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簡稱為SSPE),這是兒童麻疹最危險的併發症,通常在感染痊癒後5~10年左右發病,並開始出現漸進式的個性改變、智能降低以及癲癇,隨著病程進展,最後病人陷入昏迷,植物人狀態,死亡率極高此症即使痊癒也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Q3:出現疑似麻疹症狀,該怎麼辦?出現疑似麻疹症狀時,應儘速戴口罩就醫,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若已被衛生單位通知是麻疹病例的接觸者,應落實自主健康管理,出現上述症狀時,應進行自我隔離並電話通知衛生機關,由衛生機關會通知醫院預先規劃動線,再且全程戴口罩並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以免傳染給其他候診的病人及家屬。Q4:什麼人較容易感染麻疹?三類人是感染麻疹高危險族群:1.一歲以下的寶寶。2.不曾得過麻疹或不曾接種麻疹疫苗的人,都可能感染麻疹。3.得過的患者大多會自行痊癒,之後就有終身免疫力。但小時候接種過疫苗、沒有得過麻疹的族群,可能因疫苗保護力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弱,成為感染的高危險族群。研究顯示,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幼時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有可能已隨時間衰退。Q5:沒有與麻疹病人直接接觸,也會感染麻疹嗎?病人散佈於空氣中的麻疹病毒,在2個小時內仍有傳染力,因此,在麻疹病例之可傳染期間,若曾與其同處在一個封閉空間,無論時間長短,都算與個案有接觸,而可能被感染。即使病人已離開,該空間在2個小時內都可能還存有麻疹病毒,如果沒有麻疹免疫力的人進入這個空間,就有可能感染。Q6:與麻疹確診患者接觸後,是否需施行自我隔離?麻疹個案之接觸者於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與麻疹病例最後1次接觸日起往後推算18天內),應每日早晚各量體溫1次,並詳實記錄體溫、活動史及是否出現疑似症狀,如果沒有任何不適或未出現疑似症狀如發燒、出疹、咳嗽、鼻炎、結膜炎等,仍可正常生活,但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儘量佩戴口罩。接觸者如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出現疑似症狀,則應進行自我隔離,並電話通知衛生單位,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預先規劃好動線,避免接觸到其他等候看診的人。就醫時並請主動出示健康健側通知書及全程佩戴口罩。根據疾管署3/12發布的資料指出,我國今(2024)年累計9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至40多歲,5例為本土病例,另4例為境外移入病例。疾管署提醒,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例,國際間傳播風險增加,國內再新增群聚個案,目前處好發季節,本土傳播風險上升。【資料來源】.《疾管署》傳染病介紹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2-25 癌症.其他癌症
「抓龍根」也能揪出睪丸癌!泌尿科醫師教民眾如何早期發現睪丸癌?
有網友在臉書分享,在半套店接受打手槍、抓龍筋(即攝護腺按摩)服務時,被「有經驗的姐姐」摸到睪丸硬塊,進一步至醫院檢查,竟發現罹患睪丸癌。泌尿科醫師表示,臨床觀察,男性不易在洗澡時發現睪丸異常,抓龍筋、親密行為是睪丸癌早期發現的關鍵。睪丸癌平常不易發現,睪丸如果有單側無痛腫大需要多加注意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系副系主任陳煜表示,睪丸癌病灶若在表面,觸摸時可明顯摸到突出的硬塊,但不少患者病灶位於睪丸深處,外觀除睪丸體積稍微變大,沒有明顯改變,早期發現並不容易;男性洗澡時多以簡單清潔陰囊、陰莖為主,不會進一步觸摸上述部位,如果病人自主發現異常時,腫瘤體積常已過大。依臨床觀察,因過程中會碰觸、按摩會陰處、大腿內側,並拉扯陰囊、精索,抓龍筋過程是最容易發現睪丸癌的方式,不少病人是與妻子、女友發生親密關係時發現異狀。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洪峻澤指出睪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見無痛腫大、變硬,有沉重感或合併陰囊積水,男性女乳化。患者有10%會因睪丸腫瘤出血或梗塞造成急性疼痛,10%會出現遠端轉移的症狀如背痛、咳嗽、咳血、骨頭痛、下肢浮腫等。會痛的陰囊腫大多是感染造成,以附睪炎和睪丸扭轉最常。若是無痛腫大反而較嚴重,慢慢發生的無痛腫大可能是精索靜脈曲張、附睪囊腫、陰囊水腫和疝氣,短期無痛腫大必須高度懷疑是惡性腫瘤,大多為單側,兩側同時發生的機率僅1到2%。睪丸癌的發生率與好發族群:●美國睪丸癌盛行率為每10萬人2至3人,台灣盛行率較美國低。●隱睪症是睪丸癌的主因,發生機率較一般人高4到6倍。●母親懷孕若使用女性荷爾蒙製劑也會提高兒子的罹患率。●成長過程中若有睪丸外傷、感染引起萎縮,也可能誘發睪丸癌。(整理洪峻澤主任說明)睪丸癌的診斷、治療與預防陳煜表示睪丸癌臨床診斷方式,會先以觸診方式檢查,再以超音波、抽血、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等檢測方式確立診斷。至於治療方式,根據臨床指引,睪丸癌患者一經確立診斷,會建議患者直接切除睪丸,不會進行穿刺等術前診斷;睪丸癌有時是雙側同時發生,長在睪丸處的淋巴癌也多是雙側同時出現腫瘤,但不論切除雙邊、單邊睪丸,臨床上均會建議患者,先將精蟲冷凍,未來若有生育計畫時就能使用,「畢竟剩下單側睪丸,萬一因車禍等原因導致功能出問題,生育計劃會被迫打斷。」洪峻澤建議男性至少每月一次定期自我檢查兩邊睪丸,最好時機是洗完熱水澡後,觸摸大小是否對稱一致、有無疼痛、變硬。懷疑有問題應立即找泌尿專科醫師診察,千萬不要諱疾忌醫,若能及早切除腫瘤,治癒機率很高,術後定期追蹤即可。延伸閱讀:元氣百科:睪丸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19 醫療.消化系統
他沒腹痛也沒畏寒卻感染2細菌 醫提醒這類人吃過年剩菜須留意
過年時許多人會大吃大喝,但健康狀況往往在這時候發生。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日前在臉書粉專分享一個案例,一位60多歲、有腹部淋巴癌病史的男性病患住院,而他過年前才做過化學治療後出院。他這次再住院是因為肝膿瘍所致,經了解才發現事件元凶竟是「沒蒸熟的年菜」。錢政弘指出,該名男子在急診時體溫正常,沒有腹痛或畏寒的症狀。然而,他的肝膿瘍卻有5.3公分,引流的膿液培養出兩種細菌感染,且白血球指數掉到2000以下,合併低血壓(血壓剩60),算是嚴重的敗血症。好在病患警覺性高,知道低血壓的危險,有及時就醫處理。錢政弘詢問病患究竟吃了什麼,對方表示因為有淋巴癌病史,因此飲食都非常小心,例如不吃任何生冷的食物和甜食,可能是過年時吃下沒有蒸熟的九孔和蝦子因此致病。錢政弘提醒,過年很多人會準備冷凍的海鮮加菜,提醒大家清洗和烹調的時候,要多留意是否新鮮和煮熟,因為有病菌的食物除了會造成腸胃炎之外,細菌還可能沿著膽管跑到肝臟形成膿瘍,尤其接下來幾天是剩菜再加熱的高峰,身體欠佳的人更是不要太勉強。什麼是肝膿瘍?錢政弘指出,肝臟是負責人體解毒和殺菌的器官,會出現肝臟化膿(濃瘍)代表身體的免疫功能很差,通常是因為有糖尿病、慢性肝病、膽結石、肝囊腫、長期使用胃藥(PPI)、免疫功能不全(如癌症接受治療),甚至是大腸癌等。值得注意的是,這類人受感染的時候,因為免疫力低下,不會出現典型發燒或畏寒的症狀。腸胃科醫師林明慧曾受訪指出,肝膿瘍致病菌一般分為阿米巴原蟲感染、化濃性細菌感染。阿米巴原蟲感染較少見,化膿性肝膿瘍最常見。林明慧強調肝膿瘍若無適當治療,死亡率相當高,包括敗血症就是主要的死亡原因。林明慧表示,肝膿瘍的治療方面,必須給予廣效性的抗生素治療至少6至8周,以及適當的引流,一般大於5公分才做經皮穿肝膿瘍引流術,而小於5公分有時只是超音波指引抽吸術,建議有效引流或抽吸可縮短、改善病情。另外,在消除感染源方面,要試圖找出體內有否其它發炎的疾病並治療,以避免復發。
-
2024-02-07 焦點.元氣新聞
預計5月上路 19種癌NGS檢測納健保
為求精準用藥,提高療效,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昨宣布,今年五月起,將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預計每年約有十九大類癌別、三萬多名病友受惠,每種癌別一生僅有一次給付一次機會。另擬定三種給付套組,最低給付近一萬元,最高近三萬元,健保一年約增九億元支出。健保署昨舉行NGS專家會議,決議給付十九大類癌別病友,分別為五大類血液腫瘤,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骨髓分化不良症狀群(MDS)、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B-ALL)、B細胞淋巴癌(BCL)以及T/NK細胞血癌與淋巴癌(NKTL)。另有十四大類實體腫瘤,包括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卵巢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等。專家會議決議給付的類檢測套組,分別為「BRCA二分之一」給付一萬點、小套組(一百個基因以下)給付二萬點、大套組(一百個基因以上)給付三萬點;給付方式為「套組定額」,醫院依其技術成本及檢測基因多寡,訂出這三種費用,如高於健保給付金額,差額由病人自行負擔。至於哪些醫院提供檢驗?石崇良說,限定區域級以上醫院,或經癌症治療品質認證,且醫院或跨院設有分子腫瘤委員會,目前符合資格的醫院約九十多家,需先通過衛福部審核;檢測時病人須簽同意書,同意相關檢測報告可上傳至健保署指定資料庫,如檢測失敗,醫師無法出具報告,費用由醫院吸收。
-
2024-01-05 醫聲.Podcast
🎧|健保給付1000萬 求一個治癒血癌的機會「CAR-T療法為何這麼貴?」
去年11月原價超過千萬元,針對難治型淋巴癌、血癌的CAR-T細胞治療納保,根治率可達四、五成,陸續吸引癌患申請治療。第一例健保給付個案為罹患B細胞淋巴癌、過去9年幾乎年年復發的70歲張女士,在花蓮慈濟醫院「備戰」幾天後,最終於今年1月2日在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張女士對抗淋巴癌9年,不僅收治醫師一度不看好病情,一路相伴的丈夫也於心不忍,因緣際會下,張女士轉診至花蓮慈院,雖自體骨髓移植仍舊復發,卻也搭上CAR-T療法納保的火車。張女士去年12月28日入住花蓮慈院移植病房,丈夫隔著移植病房的玻璃窗陪伴在旁。元旦當天,張女士主治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前往探視,張女士隔著玻璃窗,對丈夫及醫師比出「讚」手勢,表示自己狀態良好。家住台南的張女士61歲時確診罹患B細胞淋巴癌第4期,此後幾乎年年復發,2年前由台南某醫學中心轉院至花蓮慈院治療,歷經接受自體骨髓移植,仍在去年9月復發,且癌細胞轉變為惡性度更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所幸,同年11月健保開始給付原價819萬元的CAR-T細胞治療,成為張女士的一線生機。什麼是CAR-T細胞治療?針對哪些癌症?更適合長者?目前最成熟的CAR-T治療是用於B細胞淋巴癌及血癌。李啟誠表示,患者T細胞經基因改造後,能精準鎖定並擊潰表面抗原CD-19的癌細胞,就像「巡弋飛彈」一樣;其成功率關鍵在於細胞原料,若患者治療後身體孱弱,取出的T細胞原料不佳,做出的CAR-T細胞數量恐會減少,其數量最好是在6千萬到6億之間,不足時將由醫師決定是否繼續施行,若超過則會保存部分以備後續再度治療之需。CAR-T細胞治療健保給付條件包括復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與難治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2項,治癒率分別達五成和四成。截至2日共7例患者核准用藥,分別為ALL1例、DLBCL6例,另有5位病人正申請審查,分別為ALL2例、DLBCL3例。「病患分布長者多、病童少的原因,包括母數大小、治療特性及給付條件3項。」李啟誠表示,ALL病人每年約2至3百位,以25歲以下的年輕型患者居多,其中不少是兒童患者,根治率、存活率可達8成,復發、治療失敗的患者僅占少數,且多為年紀較長的患者,已超越健保給付的25歲年齡門檻。李啟誠解釋,DLBCL患者年齡偏高,最能根治該疾病的治療方式是自體骨髓移植,但移植前患者必須接受高強度化療,對70歲以上的患者而言,使用CAR-T反而不易讓病人不幸死於化療併發症,國際研究也顯示,80歲以上患者使用CAR-T治療成功率仍佳。台灣僅7家醫院獲准執行 後續住院觀察2項副作用至於治療流程,李啟誠指出,事前會先自病患體內取出T細胞,經實驗室分離、濃縮且冷凍後,以專機送至藥廠在瑞士總部實驗室改造後,再送回經過核可的7家醫學中心,包含花蓮慈濟、台大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等7家醫學中心,冷凍於零下190度的環境中。正式回輸細胞前5日,病人先以低劑量化療進行「淋巴消除術」,維持體內合適環境,經2日休息後,才解凍以靜脈注射方式回輸細胞,從解凍至輸注完畢需在30分鐘內完成,過程中因細胞相當珍貴,歷經4次沖洗,確保液體完全輸入病人體內。後續患者再住院觀察2、3週,確認是否出現免疫細胞激素風暴或神經毒性症候群兩種較常見的副作用,「若患者出現發燒或譫妄、抽筋,就需要注意,但現在我們常備有解藥,能及時投藥緩解,不必過於擔心。」李啟誠小檔案現職: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花蓮慈濟醫院免疫暨維生物治療科主任花蓮慈濟醫院國際醫學中心主任學歷: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經歷: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 主治醫師台大醫院血液科及腫瘤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台灣大學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病房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黃琬淑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林琮恩特別感謝:花蓮慈濟醫院
-
2024-01-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台首例健保給付CAR-T治療在花蓮,寫下後山醫療里程碑
全台首例健保給付CAR-T治療,給付癌種是難治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花蓮慈濟醫院昨天完成全台首例健保給付的CAR-T治療,張女士罹患難治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抗癌9年幾乎年年復發。她先以低劑量化療進行「淋巴消除術」,昨天進行細胞回輸。這項治療方式原要價超過千萬元,經健保議價後每劑仍要819萬元。細胞回輸過程分秒必爭,自細胞實驗室取出後,由醫療團隊快步送至移植病房,解凍後於半小時內回輸患者體內。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說,正式回輸細胞前5日,病人先以低劑量化療進行淋巴消除術,體內白血球由3000降至700以下,維持體內合適環境,經2日休息後,才回輸細胞。自病人體內取出T細胞,送至藥廠瑞士總部改造後,以專機送回花蓮慈院的CAR-T細胞,共有4億顆、21毫升,保存於2片特殊鐵片之間,放置於該院地下室的細胞中心攝氏零下190度設備中,上午先送至移植病房辦公室解凍3分鐘,再以靜脈注射方式回輸病人體內,且從解凍至輸注完畢需在30分鐘內完成。過程由該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免疫治療科副主任黃威翰執行。張女士於去年12月28日即住進移植病房,她的丈夫黃先生每日隔著病房玻璃陪伴。元旦兩人受訪表示,完全信任醫療團隊,樂觀看待治療過程,不擔心治療失敗機率。什麼是CAR-T細胞治療?那種癌症病人健保有補助CAR-T細胞治療?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CAR-T細胞治療是近代癌症治療的最大突破之一,結合基因療法、細胞療法、免疫療法三項高科技醫療,也是許多復發癌症病友的重生希望,過去花東病人必須「盤山過嶺」至西部接受治療,現今情況翻轉,全台首例CAR-T治療不在台北,而在花蓮慈院進行,是東部醫療的一大里程碑。衛福部健保署自去年11月1日起給付CAR-T細胞治療,給付對象包括25歲以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與難治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二類。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截至昨天共有7例患者經事前審查核准用藥,分別為ALL 1例、DLBCL 6例。病例分布除花蓮慈院病人外,還有台大醫院4例,預計於近期執行;台中榮總2例,預計於本月下旬執行。另外,有5位病人正申請審查,分別為ALL 2例、DLBCL 3例。健保議價後全球新低,國際病人連帶受惠李啟誠說,2017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此項CAR-T治療,每劑要價逾1500萬元台幣,經健保議價後,每劑給付價為819萬元台幣,過去CAR-T治療最大的副作用是財務毒性,健保給付後病人經濟壓力緩解,該項治療用於B細胞淋巴癌成功率可達4成。本次健保給付後,因健保議價能力強,給付價格是全球新低,國際病人連帶受惠,申請至台灣治療。一名來自越南的13歲女病童,將於下周飛抵花蓮慈濟,自費接受CAR-T治療。李啟誠說,該病人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經骨髓移植後仍復發,已無有效化療藥物可用,因越南尚無可處理CAR-T治療的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TP)實驗室,所以來台治療,將由花蓮慈院抽取患者T細胞後,送至藥廠在瑞士的實驗室進行改造。預期將可望帶動國際病人的風向,擴展台灣醫療在世界的版圖。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28 焦點.用藥停看聽
淋巴瘤、腫瘤檢查用藥暫缺貨 食藥署專案輸入應急!鎵-67是什麼,用於何時?
輔助淋巴瘤及支氣管腫瘤檢查的放射性藥品,主要用於造影檢查,平均周用量為40瓶,不過因為唯一持有許可證的廠商,將在明年2至3月進行機器歲修因素,衛福部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說,在11月21日啟動公開徵求後,已有業者提出專案輸入申請。陳惠芳說,今年3月25日至12月19日,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總案件統計,已辦畢664件,4件辦理中,調查無短缺案件有201件、佔30.3%;建議使用替代品項379件、佔57.1%;無替代藥品啟動21件、佔3.1%,分別為9項藥品成分,目前已8項徵得專案進口,其餘1項就是今天公布的鎵-67(Ga-67)注射劑;短缺期短恢復供應有63件、佔9.5%。「鎵-67(Ga-67)注射劑型」原廠商暫停供應 另採專案輸入應急陳惠芳說,適應症為霍金氏病、淋巴瘤、支氣管性腫瘤等惡性腫瘤助診的「鎵-67(Ga-67)注射劑型」,目前國內有1張藥品許可證,不過廠商通報,因機器歲修因素,預計在113年2月7日至3月18日期間暫停生產而無法供應,考量部分情形無法以其他診斷方式替代,於112年11月21日啟動公開徵求專案輸入或製造,目前已有業者有意願專案輸入,將可補足缺口。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楊博文說,這款「鎵-67(Ga-67)注射劑」,每周量約40瓶,不過還是看臨床需求,但不同檢查及個別病人需要的劑量不同,藥品半衰期約70小時,所以不能存放,臨床上都是醫療端有使用需求,才向廠商下訂,後續預計採專案輸入,不過目前國外仍在國年期間,待補齊相關文件後,應可順利銜接廠商機器歲修期。鎵-67 偵測及追蹤惡性淋巴癌、黑色素瘤等腫瘤衛福部台中醫院官網指出,核醫鎵-67發炎或腫瘤掃描的主要目的,為偵測發炎感染的病灶位置,以及偵測及追蹤惡性淋巴癌、黑色素瘤、軟組織肉瘤、肺癌、肝癌、白血病的腫瘤,照影檢查時,只需靜靜躺著、並不會痛苦,照影從頭至腳約需時30分鐘,有時會因每個人情形不同,由醫師決定是否加照局部照影,每一局部照影需時約10分鐘。其他注意事項方面,如有懷孕的可能,可能暫時不宜進行該掃描;不需禁食,但少數病患,如檢查腎臟發炎者,需於照影前一天配合服用瀉劑清腸,以提高影像品質;鎵-67可經由乳腺分泌,哺乳婦女若接受檢查需停止哺乳至少2周;化學治療將減低腫瘤組織對鎵-67的攝取量,最好於治療後3周以上再進行檢查;該藥物雖具放射性,但非常微量,基本上並不會對患者或家人造成傷害,但為維護兒童與孕婦權益,基於輻射越低越好的原則,檢查3日內請儘量減少1公尺以內近距離相處。「鎵-67(Ga-67)」是什麼?核醫鎵-67發炎或腫瘤掃描主要目的:1.偵測發炎感染的病灶位置2.偵測及追蹤惡性淋巴癌、黑色素瘤、軟組織肉瘤、肺癌、肝癌、白血病的腫瘤。注意事項:1.若您有懷孕的可能,可能暫時不宜進行核醫鎵-67掃描,請先告知。2.不需禁食,檢查前並不需要特別的準備,但少數病患(如檢查腎臟發炎者)需於照影前一天配合服用瀉劑清腸,如此可以提高影像品質。3. 鎵-67可經由乳腺分泌,哺乳婦女若接受檢查需停止哺乳至少兩週。4.化學治療將減低腫瘤組織對鎵-67之攝取量,最好於治療後3週以上再進行檢查。5.在攝影的過程中應保持靜止不動。其他則無特別之注意事項,並且罕見有過敏等副作用。6. 本檢查所用藥物雖具放射性,但非常微量,基本上並不會對您或家人造成傷害;請放心。但為維護兒童與孕婦之權益,基於輻射越低越好的原則,檢查三日內請儘量減少近距離相處(一公尺以內稱近距離)。之後則無此限制。(資料來源:衛福部台中醫院衛教資訊)(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5 癌症.其他癌症
比閃電擊中機率還低!7旬婦不明出血月餘、血液黏稠, 最後發現竟是「罕見癌症」!
73歲陳女士,35歲起眼睛粘膜、牙齦及子宮,出現不明原因出血,先後在眼科、牙科、婦產科就醫均找不出病因,服用藥物成效有限,必須固定輸血維持生命。後北上就醫,確診罕見癌症「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使用新型標靶治療,至今控制良好。醫師表示,此疾病在淋巴癌中相當罕見,罹病機率甚至比被閃電擊中還低(閃電擊中率約60萬分之一)。華氏巨球蛋白血症與「血液高度黏稠症」的關係陳女士的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張正雄表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每年新發病例不足50人,盛行率為百萬分之4,高風險族群的5年存活率僅36%。年長者容易有心血管等共病,用藥時必須謹慎,曾有患者因使用化療併發肺部感染,差點因此離世。張正雄表示,此疾病會導致「血液高度黏稠症」,病人體內免疫球蛋白(IgM)過度增生,導致血液更黏稠,進而引發患者貧血、異常出血或因神經病變導致麻木。臨床上,2至3成患者會出現神經系統病變,如視力模糊喪失、頭痛、暈眩、眼球震顫、耳鳴或突發性聽力,嚴重時甚至會引發混亂、失智、中風或昏迷。華氏巨球蛋白血症好發族群與目前治療的處境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黃泰中表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多為65歲以上長者,身體狀態不佳,在社會參與、經濟活動也相對弱勢,病友權益常被忽視,較難接受積極治療,過去10年患者整體存活率不足百分之五十。健保今年12月將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納入給付,依目前指引,患者對一線用藥反應不佳時,即應評估用藥。「我常跟病人說,使用新藥讓他們『禁得起』車禍。」張正雄表示,新型標靶藥物用於治療後,病友不會再因車禍導致感染,甚至必須截肢。不過,依現行健保條件評估,每年應只有10人能接受治療。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也對新藥納保感到振奮。她表示,根據111年各類癌症健保前10大醫療支出統計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人均醫療費用占十大癌症第四位,藥費更超過癌症死因之首肺癌。此藥物申請至給付生效僅花費519天,低於抗癌藥平均生效天數726天,這是對罕見癌友的照顧,也是對醫療權的堅守。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26 焦點.杏林.診間
一輩子的貴人!淋巴癌第四期瀕臨死亡之際,滕傑林醫師救我一命
我的生活起居正常,固定運動,不菸不酒,也沒任何慢性病,癌症應該不會上身。但那年卻突然發燒不止、肌肉痠痛、盜汗,到台中榮總就醫遇到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他站在病床前輕聲說,檢查診斷為淋巴癌第四期「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這病症在日本案例較多,台灣較缺乏這種數據,所以治癒率仍有些難度。我不了解癌症第四期是形同死亡的宣布,直到所有親友一一出現在病房裡,我的內心感到恐慌不安,難道我真的沒希望嗎?歷經七次化療,住院一百多天,滕醫師耐心地說明治療進度,只要檢查指數有進步時都會開心告知,給我信心、每次到病房巡房時最常說:「加油!」做完第七次化療,拖著虛弱的身體回家後,在先生及家人悉心照顧、持續運動下,逐漸恢復健康,至今已過十年了,每三個月回診中,總看到滕醫師親切的笑容,看著報告說:「嗯!肝臟、胰臟指數都正常,很好,氣色也好。」回診像與老友相見,互道關心、彼此珍重。回想十年前和自己一樣徘徊在癌症邊緣的朋友,現已逐一往生,我還能健康的活著,如常的上班做喜歡的工作,很感謝中榮血液腫瘤科滕傑林主任,在瀕臨死亡之際,救我一命,他是我一輩子的貴人。
-
2023-11-15 焦點.杏林.診間
手臂骨頭痛,忍2個月檢查出淋巴癌!醫陪我度過8次化療、10次電療
我沒有三高,也沒有慢性病,不抽菸,不酗酒,生活作息正常,也經常運動,算是很注重養生,職場環境是校園,每天接觸活潑可愛的青少年,唯一的壓力就是如何提升學生的成績,能考上好大學;家族沒有不良遺傳因子,父母晚年生活也很健康,超過80歲離開我們,算高壽了,我卻在十年前得到了癌症。那一年五月,我的左手臂骨頭有點不舒服,以為是勞動過度,不以為意,後來愈來愈痛,痛到舉不起來,看過附近骨科診所,照X光說是五十肩,打針和復健,還是沒有改善,忍痛過了兩個月,突然無緣無故發燒到38度。到高雄榮總掛感染科和骨科,骨科醫師問診後,馬上要我照X光,看完報告,醫師默默的抬起頭嚴肅地告訴我,「怎麼到現在才來看病,左手臂上半段的骨頭,有像蛋殼一樣的裂痕,這是癌症引起的。」我流下傷心不安的眼淚,一片茫然,醫師要我第二天住院檢查,經過電腦斷層和骨頭掃描之後,發現肝臟有7公分的腫瘤,切片檢查結果是淋巴癌,轉診到血液腫瘤科,由林世哲醫師團隊治療。經過8次化療和10次骨頭手臂電療,終於痊癒,化療期間的不舒服和心裡的恐懼難以言喻,謝謝高雄榮總完善醫療設備和林世哲醫師帶領的醫療團隊,給我身心最好的治療。
-
2023-11-07 癌症.飲食與癌症
薑黃素能抑制癌症腫瘤生長,吃薑也有同樣效果嗎?醫師解答
大家都吃過咖哩烹調的食品,有咖哩雞肉飯、咖哩牛腩… 等。但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咖哩是什麼做成的。 其實咖哩是從一種植物叫薑黃的根莖部分磨成粉末,再加一些香料調製而成。『薑黃素』是早在 1870 年從「薑黃屬」植物的薑黃首次分離出來的植化素,「薑黃屬」包括:中藥的薑黃、鬱金、莪朮。植物學:界、門、綱、目、科、屬、種薑屬≠薑黃屬≠蝴蝶薑屬我們吃的嫩薑、老薑、薑母是「屬」植物,與「薑黃屬」不同種,僅含少量的薑黃素。 「薑黃屬」植物包括:薑黄、鬱金香、莪术。薑黃素是在根莖部份研磨而成。大家熟知野薑花,很多人喜歡它的清香白色花朵,是「蝴蝶薑屬」,盛開時像一群翩翩起舞白蝴蝶。薑黃素具抗氧化、抗發炎、抗癌等活性2007 年在「 實驗醫學與生物學的進展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期刊發表了一篇『薑黃素:印度純金Curcumin : the Indian solid gold』,說明薑黃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病毒、抗細菌、抗真菌及抗癌等活性,有潛力對抗各種的癌症、糖尿病、過敏、關節炎、阿茲海默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生命的香料Spice for Life」。 在癌症基礎研究方面,已知藥理作用的分子靶點有 EGFR、IGF-1R、AKT、NF-kB、Bcl-2、COX-2、ERK、AP-1、 Sp、VEGR、VEGFR1、MMP-2/9、p53、p21、Bax、STAT3/5。 總結來說,薑黃素可以調控這些分子靶點的訊息傳遞,對肺癌、乳癌、T 細胞急性淋巴癌、肝癌、攝護腺癌、大腸癌、鼻咽癌等,能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在癌症臨床研究方面,美國有許多醫療研究機構進行各種癌症的臨床試驗,其中以腸道及胰臟的惡性腫瘤為最多。 薑黃素與患者免疫功能增強與腫瘤縮小有關聯2008 年美國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發表了一篇臨床試驗研究報告 NCT00094445:「薑黃素治療晚期胰臟癌之二期臨床試驗」。24 位先前接受手術、化療、放療或標靶治療失敗的胰臟癌患者,每天給予 8 公克薑黃素錠,連續 2 個月。結果發現患者血液的「免疫指標」包括:介白素-6, 8, 10、介白素 -1 受體拮抗劑,以及「訊息傳遞物質」包括:單核球的 NF-kB 及 COX-2 等,都有明顯增加。論文總結:患者免疫功能增強與腫瘤縮小可能有些關聯。『薑黃素』有清楚的抑癌理論基礎及美國臨床試驗實證,對癌友們在接受正規治療的同時,考慮合併使用正確的植化素,期待它有加乘的療效出現。(本文出自《腫瘤科賴易成醫師手札》粉絲團,非經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6 癌症.淋巴癌
腸道出血、血便竟是淋巴癌造成!不只頸部腫塊 醫曝更應熟記症狀「七字訣」
嚴重腸道出血、血便,不可掉以輕心。一名男子因大量血便而休克,緊急送至台北榮總就醫,經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有明顯的胃潰瘍,但切片報告證實,竟是罹患瀰漫性大B淋巴瘤,也就是淋巴癌。癌症造成腸道大量出血,但輸血及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台北榮總立即組成醫療團隊,經以血管栓塞止住出血點,合併類固醇、標靶藥物及多重化療。目前患者治療至今已超過一年半,無任何復發跡象。腸道出血、血便 竟是淋巴癌造成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王浩元說,男子到院後,血壓極低,使用升壓劑讓血管收縮,以維持血壓,造成找出腸道出血點異常困難。因情況緊急,由放射科、麻醉科、腸胃科、一般外科及血液科共20位醫師組成醫療團隊,決定先暫停升壓劑,以血管栓塞止住出血點。北榮醫療團隊屏氣凝神緊盯血管攝影螢幕,在升壓劑停用的瞬間,病人腸道破損的動脈噴射出血流,放射科醫師成功進行血管栓塞止住出血,外科團隊接手緊急切除破損的腸道段落,並建立腸造口。但醫療團隊發現,除該段腸道,至少還有六處已明顯受到淋巴瘤的浸潤。為防止剩下的腸道因淋巴瘤持續惡化,再次大出血,病情相對穩定後,血液科醫師開始進行淋巴瘤藥物治療,包括類固醇、標靶藥物,以及調整過劑量的多重化學藥物。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下,患者終於挺過了首輪淋巴瘤的治療,順利轉出加護病房。王浩元表示,新冠肺炎期間,患者順利完成所有治療,並成功關閉腸造口,恢復正常飲食,至今已超過一年半,並無任何復發跡象。在北榮堅強醫療團隊的努力下,以堅強的決心和勇氣,終於成功戰勝淋巴瘤。王治元說,淋巴瘤就是淋巴癌,最常發生在人體的淋巴結,但也能可能長在身體任何地方,包括腦部、肺臟、乳房、腎上腺、肝臟、睪丸、皮膚。因身體在頸部、腋下、腹股溝這三處密布著淋巴結,所以,民眾在上述三處摸到腫塊時,較易警覺或聯想到淋巴瘤。但身體仍有許多淋巴結是存在於摸不到的地方,如縱膈腔或後腹腔,就需要仰賴患者的症狀來協助醫生的臨床判斷。七字訣記憶淋巴瘤症狀王治元指出,民眾可以用「燒、腫、癢、汗、咳、瘦、累」七字訣,記憶淋巴瘤症狀,分別代表發燒、腫塊、身體癢、盜汗(夜間多汗)、咳嗽、體重減輕、異常疲勞。醫學將「發燒、盜汗、體重減輕」稱為淋巴瘤患者的「大B症狀」,只要有出現其中一項症狀,就能稱具有「大B症狀」。但並不是每位淋巴瘤患者都會發生「大B症狀」,依淋巴癌細胞的臨床特性作區分,侵略型淋巴瘤約8成有「大B症狀」,但和緩型的淋巴瘤則只有2成會表現。.淋巴瘤症狀:發燒、腫塊、身體癢、盜汗(夜間多汗)、咳嗽、體重減輕、異常疲勞.淋巴瘤「大B症狀」:發燒、盜汗、體重減輕淋巴瘤非常複雜 但第四期仍可能治癒王治元說,淋巴瘤與其他固態性腫瘤,如大腸癌、乳癌有所不同,淋巴瘤即使第四期,仍存在治癒的可能性。以國內最常見的瀰漫性大B淋巴瘤為例,即使為第四期,北榮仍然有近4成治癒機會。淋巴瘤是非常複雜的癌症,北榮淋巴瘤團隊依國際指引,依不同病理型態分成近百種的各式淋巴瘤診斷,且有各自對應治療策略。王治元說,患者被診斷出淋巴瘤,應尋求血液科淋巴瘤醫療團隊的專業建議,依個體情況共同討論與制定治療策略,在家屬身心支持下,一同面對。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5 醫療.消化系統
染幽門桿菌多半無症狀 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都可能與它有關
感染感染幽門桿菌多半「無症狀」,卻與「胃癌」息息相關。國健署指出,九成的胃癌病患都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表示,近來發現「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前期的「胰島素阻抗」、「慢性蕁麻疹」可能都與幽門桿菌有關,不可輕忽。九成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國健署指出,高達九成的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將降低胃酸強度、使胃部發炎,慢性發炎可能進展成胃癌。康本初也說,幽門桿菌是多種胃病的致病因子,從胃炎、胃潰瘍、胃癌(腺癌)到胃淋巴癌都已證實與幽門桿菌相關。至於胃以外的疾病,如缺鐵性貧血、維他命B12缺乏、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也可能是幽門桿菌造成。幽門桿菌經口感染 多半不會有症狀康本初指出,幽門桿菌常因飲水、共食而經口感染,多半不會有症狀,不僅造成胃癌,可能還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年約30歲的患者林先生,健康檢查時發現有幽門桿菌感染,近期不時有腹脹感,就醫檢查發現,除了幽門桿菌感染外,更合併腰圍超標,血糖、三酸甘油脂偏高的問題,是典型代謝症候群。治療時除飲食管理及增加運動量外,也建議進行幽門桿菌滅菌治療,根據研究,胰島素阻抗指數在滅菌後也會下降,對改善代謝症候群可能有幫助。「幽門桿菌與多種疾病相關。」康本初建議,胃部長期有不適症狀者,如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等;患有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潰瘍等;有胃癌家族史,家中有人感染幽門桿菌,有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慢性蕁麻疹等民眾都建議接受幽門桿菌檢測。平時應注意環境及食物清潔,降低感染機會,有幽門桿菌者若有任何消化方面的症狀,胃鏡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0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在不得已的病況中 看到另一種生命的體會與思考
一位在丈夫去世後持續守護兒孫、又以健身開拓人生的奶奶,被醫師診斷為阿茲海默型失智初期,全家上下手忙腳亂。一位享譽國際的學者,當醫師向她宣告罹患淋巴癌,在診間突然昏倒。雖然迅速甦醒,卻暫時不打算找自己家人前來陪伴,因為她的母親,幾天前才確診失智。那位學者,就是我的朋友,醫學人類學家劉紹華,但她這回的田野不在涼山,而是醫院與日常生活的角落。 2018年末,我與紹華共同的朋友轉達,她想來我在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的門診聊聊,詢問如何掛號。不久,我們在診間見面了,我得知她的癌症治療即將完成,精神卻進入低潮,但我不認為那是憂鬱症,更精確地說,即便貼上憂鬱症的標籤,對她也不會有甚麼好處。之前與後來的事,我們在紹華剛出版的《病非如此》知道更多。紹華如預期恢復健康,展開新生;劉媽媽的病況,亦無意外漸漸退化,情緒卻比病前放鬆,全家的凝聚力也比以前更好。無論是癌症、失智症,從來就不只有一種樣貌、一個階段,或一類處境,紹華以她身為病人、家屬與醫療人類學者的特殊觀點,提供獨特的疾病經驗敘事與分析,還有為新書起名字的朋友,更是畫龍點睛地告訴讀者,「病了,並非一定如何」。身為一個母親、父親先後罹患癌症及失智症的女兒,同時是投入癌症病人心理照護多年的精神科醫師,我完全同意紹華的觀點。多年來,傳媒、網路與書籍不僅傾向傳遞失智引起的恐懼、絕望與悲情,還一味宣揚抗癌的戰鬥精神,以及各種似是而非的資訊,令我深深不安。因為身在臨床第一線,我見過太多病人和家屬,不僅要面對疾病與治療帶來的變化,還得受困、受挫、甚至因周遭刻板的反應與不理解而受傷。我感謝紹華,寫下自己、母親以及家人一起因疾病產生的生命變化,無論是互動調整,或是關係熟成,一路讀來,我不僅感受到她「在不得已的病況中,看到另一種生命的體會與思考」,還有她的體貼與細心。例如第三章的〈十個不要對癌症病人說的話〉,正是她以親身經驗,為平淡的癌症衛教文章加上最好的註解。隨著時間推移,紹華與劉媽媽一家,順利挺過COVID-19疫情。劉媽媽因暫停治療活動,加速失智退化,又因疫後重新參與,稍有恢復。然同樣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家父,經此一疫,已無法回到日照中心。明知家父發病較早,病程理應先一步進入下個階段,我卻讀來分外感傷----看來,身為父親的照顧者,一路走來,也該「在不得已的病況中,看到另一種生命的體會與思考」。【推薦閱讀】●劉紹華《病非如此》 大塊文化出版╱2023年●和信醫院雙週刊318《10個不要對癌症病人說的話》╱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