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7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搜尋
毒藥
共找到
865
筆 文章
-
-
2024-11-06 焦點.食安拉警報
他看到魔神仔又尿失禁 竟是吃到墨西哥「魔菇」
吃了20朵野菇竟看到「魔神仔」還尿失禁?毒物科醫師指出,一名69歲男性某天吃了自己採摘的野菇,之後出現頭暈、尿失禁及幻覺,患者的尿液含有「裸蓋菇素」(Psilocybin)代謝物,疑誤食綠褶菇或赭黃裸傘,含裸蓋菇素類的野菇,在墨西哥一帶用於宗教儀式,當地稱之「魔菇」,該名男子因即時就醫,未因誤食毒菇而威脅生命。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的環境適合許多種類的蕈菇生長,尤其是雨後山間、農地、草地、竹林經常會長出朵朵小傘狀的蕈菇,若摘下煮食可能讓自身暴露於食品中毒的風險。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科長林澤揚指出,近年受理4例各縣市政府衛生局送驗,因民眾自行採食野菇而引發食品中毒的案例,經分子生物檢驗技術進行DNA物種鑑別,確認有3例為綠褶菇、1例為擬灰花紋鵝膏。綠褶菇全株有毒 擬灰花紋鵝膏損肝、腎和中樞神經林澤揚表示,有毒的綠褶菇與擬灰花紋鵝膏,可能被當成可食用的菇類,綠褶菇全株有毒,生長季節多為春夏秋季,廣泛分布在台灣平原地區,民眾自行採摘誤食機率大,臨床症狀常見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症狀;擬灰花紋鵝膏則含有強烈的毒性成分環肽毒素,可能對人體肝臟、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嚴重損害。衛福部暨台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成立於1985年7月,並於1986年2月起對外提供免費的24小時中毒諮詢服務,中心主任楊振昌說,1986至2023年間共有282位蕈類中毒諮詢個案,平均每年約7.4名蕈類中毒個案,最常通報的蕈類中毒個案為「綠褶菇」。 「裸蓋菇素」會產生迷幻、交感神經興奮楊振昌曾收治一名69歲男性,患者某天下午5時許,吃了自己採摘的野菇約20朵,之後出現頭暈、尿失禁,以及「看到魔神仔」的幻覺,被送至醫院急診就醫、生命徵象穩定,尿液鹼性藥物篩檢出「脫磷酸裸蓋菇素」(Psilocin),為「裸蓋菇素」的代謝物,但因檢體保存不當,無法DNA鑑定,若有照片可協助外觀鑑定,採摘時為白色可能為綠褶菇,褐黃色則可能為赭黃裸傘。 楊振昌說,含「裸蓋菇素」的蕈類俗稱為魔菇,在墨西哥一帶用於宗教儀式,其他地區如北歐則有濫用個案,毒素成分主要為「裸蓋菇素」,其次為裸蓋菇素的代謝物「脫磷酸裸蓋菇素」(Psilocin)與「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會產生迷幻、交感神經興奮、及副交感神經的拮抗作用。楊振昌表示,這類蕈類中毒後30至60分鐘,可產生頭暈、無力、焦慮,及擴瞳、視力模糊、脈搏加速、高血壓等交感神經興奮表徵,並可能有時空錯亂、幻覺及躁動不安,少數人會有反社會行為,多數症狀在4小時內會消失,少數病患的欣快感則會持續至12小時,極少數病患則會有影像倒敘現象,嚴重者主要為兒童,可能會有昏迷、高燒、抽搐及死亡。路邊野生菇類 應遵守「不採不食」食藥署提醒,路邊的野生菇類,應遵守「不採不食」的原則,也不要送給親友,以免因誤食而危害身體健康,如因誤食不明野菇出現生理不適的中毒症狀時,應盡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楊振昌說,要保存蕈類檢體不受汙染,需盡速烘乾,包含日曬4天、平底鍋煎60至70度、低溫烘烤等。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對於蕈類中毒個案建議處置,包含給予病人支持性治療、請病人提供蕈類的照片、以冷藏或冷凍方式,將蕈類檢體寄送至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以提供後續鑑定,包括物種外觀辨識及DNA定序鑑定等。
-
2024-11-05 醫聲.醫聲
新冠病毒易誘發高齡慢性病惡化,犧牲防疫預算代價高昂
「許多研究顯示,一旦感染新冠,可能誘發第一型糖尿病,慢性病也易惡化!」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陳宜君指出,不少國內外研究發現,新冠的致死率不僅是流感的八到九倍之多,更有大約百分之三的感染者三個月後仍飽受「長新冠」之苦。此外,更有研究發現,有特殊體質者甚至在感染後出現第一型糖尿病,年長者可能慢性病惡化、誘發中風、心肌梗塞,或者原本穩定的慢性病控制變得困難。疫情詭譎多變,不要輕忽疾病威脅事實上,與過去SARS、流感相比,新冠所影響的規模、層面更廣大,時間更長遠,因新冠病毒株的變異速度很快,疫情也持續起伏不定。陳宜君說,因為疫情上升,今年十月美國政府開始配發免費的新冠快篩試劑,鼓勵民眾提高警覺、自主檢驗,高危族群更要注意在黃金時間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近期國際會議專家表示,進入秋冬,流感病毒、呼吸融合病毒等開始活躍,再加上整年流行的新冠病毒,混合感染的現象更須留意。國際調查顯示,每十名感染症病患中,有1-2人同時感染兩種以上病毒,也可能合併感染細菌。當同時感染兩種以上病毒、細菌,病情通常比較嚴重,診斷與治療也更為複雜、棘手。防疫預算應常規化,以因應未來挑戰不過,在台灣,根據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在114年度,新冠防疫預算僅編列1.9億,多數集中在實驗、研究。疾病管制署表示,往後一旦遭遇緊急疫情變化,將以衛福部相關預算進行調度。對此,陳宜君認為,防疫相關實驗、研究的確重要,不過對於抗病毒藥物、檢測篩劑與疫苗的預算編列,亦值得重視。陳宜君解釋,大部分機構編列預算多參考歷史資料,但是,台灣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高齡人口逐年增長,加上新冠病毒於社區常態流行,高齡長者等高危族群對於抗病毒藥物等醫療需求,往往遠高於一般民眾。當新冠疫情再度高漲,或規模超乎預期,靠緊急預算應急,可能面臨調度上極大考驗。因此,建議編列預算時,須將高齡等高危族群的增長趨勢納入考量,並設置常規防疫預算,面對疫情的詭譎多變,才能減少新冠等感染症所帶來的急重症傷害與長期的健康衝擊。感染新冠,也可能影響慢性病控制陳宜君也直言,台灣在慢性病防治上耕耘許久且有成效。近來國際不少大型研究顯示,有些病患等到中風發作、心肌梗塞,進行病史追溯、檢測時,才發現正感染新冠病毒,或近日曾感染新冠病毒。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慢性病控制也破功,若防疫預算缺少穩定來源,如此現象又大規模發生於台灣,對於慢性病防治將極為不利,且加重整體醫療負擔。舉例來說,去年秋冬,由於新冠、流感加上呼吸融合病毒等疾病大肆流行,歐美的醫療量能再度承受極大壓力,而這樣的前車之鑑,很值得台灣作為觀察、借鏡。打疫苗、即時快篩、用藥,才能做好防護陳宜君也提醒,民眾也要多留意新冠病毒與其他各種病毒、細菌的威脅,首要之務在於盡速接種最新JN.1疫苗、流感疫苗,當出現疑似感染症狀,也要盡快篩檢,若確診為新冠陽性,高風險族群須在五天內用藥,以免疾病日趨惡化、造成進一步傷害。
-
2024-11-05 焦點.用藥停看聽
2050年超級細菌「3秒殺1人」!年輕人也有抗藥性 就醫勿做1事
全球面臨超級細菌威脅,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傅郁螢指出,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才須要使用抗生素。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邱俊翔指出,具抗藥性的細菌可見於各年齡層民眾、門診,因此不主動服用抗生素、勿隨便停藥或減少劑量,都是幫助預防抗藥性問題的好習慣。台灣抗藥性問題已擴及各年齡層邱俊翔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臨床上過去也以為,抗藥性問題多見於醫療院所加護病房的患者身上,由於疾病而過度使用抗生素產生,後來發現並非全然如此,具抗藥性的細菌也可能因為畜牧業、農業所使用的抗生素而產生並存活在環境中,一旦人類在受傷時,就很容易遭受感染、危及生命。他提到,台灣的抗藥性問題影響範圍廣,且不侷限於過往認知的長輩、重病族群,在各年齡層、門診都可見到,顯示整個醫療體系都面臨抗藥性的挑戰,在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中,除了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其他具抗藥性細菌比例較10年前持續攀升,比例最高增加至3倍。邱俊翔指出,據研究估計,每年有495萬人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到了2025年除了將影響全球2至3.5%的GDP,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而在2035年前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且2050年每3秒更有1人死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因此「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抗生素只該用於「細菌性」發炎感染 秉持「四不一要」守則傅郁螢指出,抗生素常用於拔牙手術、感染性肺炎、泌尿道發炎、婦科疾病,但民眾常以為抗生素是消炎藥,其實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才須要使用抗生素,因此病毒引發的新冠肺炎、流感等疾病,需要服用的是抗病毒藥物,而抗生素也不適用於黴菌引起的香港腳。不過具抗藥性細菌其實也存在於人體內,民眾又該如何面對?他強調,時刻警惕「四不一要」守則,包括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來吃、不吃別人或給別人吃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就醫不主動要求抗生素 「診間三問」預防抗藥性細菌邱俊翔也表示,常有民眾在感冒就醫時主動要求以抗生素治療,或去藥局主動選購藥物服用,「如果醫師臨床上判斷有細菌感染的可能,就能服用抗生素,但民眾的感冒普遍是單純的病毒感染,就不需要抗生素,若不當使用後可在口、鼻、腸道、皮膚等器官,篩選出具抗藥性的細菌,而當人體少了不具抗藥性的細菌與其競爭,身上就會只帶有具抗藥性的共生細菌。」他提醒,民眾若被醫師囑咐服藥1周,若在此期間內因症狀改善而擅自停藥,或害怕副作用而擅自減少劑量,原本還未被抗生素清除的細菌就會具抗藥性,增生後則再度導致宿主生病,原先的藥物也隨之無效,進一步導致可用於治療的藥物減少,或影響身體既有的細菌,並傳播給他人。邱俊翔強調,民眾就診時應確認自己所使用的藥物與準則,拋出「診間三問」,包括「有沒有」、「吃多久」、「小心什麼」,也就是要確認藥物是否有抗生素、若有則應服用幾天與該注意何事,幫助預防具抗藥性細菌在體內產生。2050年超級細菌「3秒殺1人」 產官學籲重視抗藥性危機抗生素濫用,導致全球面臨抗藥性問題,若不積極採取行動,2050年時每3秒就有1人因遭具抗藥性的細菌感染死亡。三軍總醫院攜手衛福部疾管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今天起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期盼藉此提升全民對抗生素正確使用的認知,喚起對抗藥性問題的警覺。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由於具抗藥性細菌傳播,導致病人住院天數、醫療費用增加,也因可使用的抗生素數目減少而威脅生命,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政府各部門也響應每年11月18日至24日是世界抗生素認知周,有11家醫療院所同步舉辦衛教巴士展,幫助民眾深入了解抗藥性的知識、各類抗藥性細菌的危害。莊人祥指出,據研究估計,每年約有500萬人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若此危機不解決,到了2025年除了將影響全球2至3.5%的GDP,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而在2035年前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且2050年每3秒更有1人死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認為,抗藥性是全球沉默的疫情,特別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具抗藥性細菌的盛行率更嚴峻,若以臨床數據說明,雖然5歲以下兒童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的死亡率下降50%,但70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率上升80%,隨著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此問題在長照機構將變得嚴峻。張峰義說,醫療機構的加護病房的重症患者,由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往往需要使用第二、三線的藥物,甚至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最終導致死亡,而門診開出的抗生素,占總體抗生素使用量的80%至90%,這與患者對抗生素治療的期待、醫師的診療壓力及工作量有關。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表示,當他還是住院醫師時,發現大家對抗藥性的認知普遍不足,且不論醫療端、病人端,只要身體一有小病或不舒服,就想尋求抗生素治療,直到如今醫療院所許多病人的出現抗藥性後,因無藥可醫而死於感染症,嚴峻的情況才喚起各界關注。洪乙仁強調「抗藥性細菌的防範,沒有人能置身事外」,而為了響應每年11月的世界抗生素認知周,三軍總醫院攜手衛福部疾管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協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以「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快上車!」為主題,透過衛教展板、互動小遊戲及影片播放,幫助民眾深入了解正確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及抗藥性危機的嚴重性。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衛福部健保署今年投入2.25億元用於感染控制提升計畫,透過對醫療的獎勵機制,改善抗生素使用和感染控制,期望降低具抗藥性細菌傳播的比例,且行政院也將於2025年啟動防疫一體抗藥性管理計畫,全力阻止抗藥性問題。
-
2024-10-31 焦點.元氣新聞
石英逝世/石英20年前猛爆性肝炎昏迷,兒捐肝救命!B肝帶原會怎樣,該多久追蹤一次?
曾參與民視多檔8點檔演出、近幾年已淡出演藝圈的資深藝人石英,經紀公司證實他27日因自然老化過世於台大癌醫中心,享壽82歲。石英子女們表示,父親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也是藝人的石英女兒林千鈺稍早忍悲回覆記者:「我答應過爸爸會把媽媽照顧好。」家屬遵循石英遺願,身後事從簡,11月17日於台北市第二殯儀館舉辦追思告別式。石英40歲就檢查出B型肝炎帶原石英早在40歲時便檢查出B型肝炎帶原,但當時不以為意,還經常日夜顛倒拍戲,沒想到要保養肝臟,更沒有定期檢查。2000年發現肝裡有個小紅豆般的肝腫瘤,2001年檢查發現腫瘤有長大的現象,同年中秋節後切除1公分大的腫瘤。2002年5月因猛爆性肝炎呈現重度肝昏迷,後來兒子捐出近6成的肝臟,才讓石英及時從鬼門關前撿回一命。其實在檢查出肝腫瘤前,石英生活過得也算健康,菸酒不沾,當時石英老婆吳玲表示,石英的心律調節器裝了2年,還曾因氣胸開刀,可能是抗生素等藥物吃太多。換肝後的石英更重視養生,不熬夜、定期看醫生,身體逐漸恢復健康。雖然石英仍以82歲高齡自然老化逝世,大家仍應警愓B型肝炎帶原罹患肝病的高風險。B肝帶原一定會得肝病嗎?台灣罹患肝病的人很多,屬肝癌高度盛行國家,根據衛福部統計,因肝癌死亡的患者中,約70%為B型肝炎帶原者、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B、C肝炎病患有20%會進展成肝硬化,每年有3至5%會有肝癌風險,即所謂的肝癌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如果是B肝帶原者,最後就一定會得肝病嗎?其實不然。同樣是B肝帶原者,有人是「健康帶原者」,一輩子與病毒和平共存,也有人肝指數高高低低,成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有些慢性B型肝炎者,終其一生肝臟不會硬化,但也有人在數年或數十年後慢慢演變為肝硬化;肝硬化的病人,也有人沒有變成肝癌。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其生活與飲食習慣也會影響。只能說,B肝帶原者有較高的機率罹患肝硬化、肝癌,但絕不是必然。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B肝帶原者?B肝帶原多久追蹤一次?那要如何預防肝癌三部曲?首先當然要知道本身有無帶原。可至醫療院所檢驗「B肝表面抗原(HBsAg)」、「B肝表面抗體(Anti-HBs)」。凡B肝帶原每半年要定期追蹤與接受必要治療,包括肝指數、肝功能、腹部超音波、胎兒蛋白等檢查。衛福部指出,研究顯示,對35-59歲的B肝帶原和慢性肝炎者每6個月提供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降低37%的肝癌死亡率。國內多位醫師研究結果顯示,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約可降低6成以上肝癌發生。【延伸閱讀】我要怎麼知道我有沒有B肝帶原?慢性B肝沒關係嗎?一情況很嚴重,必要時需換肝B肝健康帶原者 仍可能罹患肝癌而即使是慢性肝炎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正常的B肝健康帶原者,仍可能會罹患肝癌,全台約有兩百萬健康帶原者。根據台北榮總及陽明交通大學組成的榮陽交團隊在2022年發表的研究發現,B肝病毒突變可寄生肝臟,躲避免疫細胞,潛伏、引發肝癌。逾五十歲、男性、有家族肝病病史、體內可測到病毒者,就是肝癌高危險群。【參考資料】.衛福部.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27 癌症.卵巢.子宮
健保大數據/子宮頸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婦癌治療打「團體戰」 團隊決策找最佳解方子宮頸抹片檢查推動近30年,健保署統計罹癌人數明顯下降;女性十大癌症排名,子宮頸癌也降至第八位。從112年健保資料庫分析,患者在林口長庚就診件數9,029,排名醫學中心第一名。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林口長庚的婦癌治療一大特色是「團體戰」,每位來到林口長庚的子宮頸癌患者,如果需要調整治療計畫或癌症復發,任何決策都會透過多團隊會議檢視患者狀況,重新盤點檢查報告等,讓患者能接受最妥適的照顧。多團隊成員包含核子醫學科、放射腫瘤科、婦癌科、中醫師、個管師以及專科護理師及研究護理師等。周宏學表示,近年愈來愈少晚期的子宮頸癌患者,這要歸功於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推行。目前臨床上碰到初診就被診斷是晚期的患者,幾乎都沒有定期做抹片檢查,這類患者通常是因出現咖啡色、血色分泌物,或是分泌物出現嚴重異味時才就診。他呼籲,除了定期做抹片檢查,還建議施打HPV疫苗,如果先前曾打過四價HPV疫苗,近年已推出九價疫苗,因致癌病毒已知的型態愈來愈多種,僅施打四價者,應補打九價讓保護力更全面。區域醫院No.1童綜合醫院/推廣抹片不遺餘力 提供個案完整治療資源健保資料統計,112年童綜合醫院的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450件,居區域醫院第一名。童綜合醫院婦產部劉錦成主任表示,醫院地處海線地區,對子宮頸抹片推廣不遺餘力。除了門診有符合條件個案的提示系統,讓診間每位醫師都能適時轉介,院內也設置專屬五大癌篩站,且每月都有子宮頸抹片巡迴車至各大鄉鎮推廣。另外,所有抹片異常的個案轉介至婦產科門診時,都能有即時陰道鏡及人類乳突病毒的進一步檢查。對於確診個案,有個管師第一時間介入,提供病情諮詢及安排後續檢查。婦科門診同一樓層還有癌症資源中心,除了有護理師,還設有心理師、營養師等,提供專業的一對一諮詢。對於即將進入治療或手術後及後續追蹤有疑慮的個案,透過兩周一次的跨團隊會議,擬定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每一位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的病人,會發放一本手冊, 詳細記載治療相關資訊,手冊中也說明後續治療可能出現的併發症、處理方式和緊急聯絡方法。院內有最新的機械手臂及微創手術經驗,對於新的治療方法,也隨時掌握最新的文獻資料,為病人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地區醫院No.1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巡迴車開進偏鄉 鼓勵銀髮族抹片篩檢有別於其他兒童醫院,除了小兒內外科、健兒門診等科別,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也設置了婦產科,並定期派遣巡迴車至當地偏鄉及社區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及宣導,因此112年子宮頸癌就醫件數達到1,168件,位居當年度地區醫院之冠。該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陳子健感謝鄉親肯定,並呼籲女性定期接受婦癌篩檢。陳子健表示,新竹縣市幅原廣闊,許多偏遠山地部落的醫療資源不足,透過抹片巡迴車讓不少年紀較長的女性就近接受篩檢。此外,參與社區抹片篩檢活動的婦科醫師也提供內診,如發現異常,立即安排門診。陳子健說,許多銀髮女性自認很久沒有性生活,應無罹癌可能,即使身體不適,也未能及時就醫,確診時已到晚期,門診就收治過八十多歲晚期患者,治療難度極高。陳子健表觀察門診患者情況,發現子宮頸癌有年輕化趨勢,最近收治兩名二、三十歲的子宮頸癌晚期患者,如果往前推算,應在青少女時期就因性行為感染HPV病毒,以致十幾年後罹癌。美國已將HPV篩檢列為子宮頸癌防治的首要措施,陳子健呼籲,政府如預算許可,也應比照歐美國家防治策略。基層診所No.1高雄榮景中醫診所/中藥能抑制病毒 修復化放療受損的組織健保署資料統計,高雄榮景中醫診所112年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38件,居基層診所第一名。榮景中醫診所醫師吳景崇擁有中醫、西醫執照,以中西醫互補治療癌症,向來是他推廣的理念。癌症病患上門求診,不先脈診,而是了解病患病況、看X光片,吃何種標靶藥物、化放療次數及產生何種副作用,再來抓中藥材調理輔助,從病理、生理、藥理三管齊下,病患皆有良好預後。吳景崇表示,子宮頸癌致病原主要來自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多經由性接觸傳染。此外,子宮頸長期糜爛、發炎可能轉變為早期子宮頸癌細胞;吸菸、長期服用避孕藥、抹片曾有異常、有家族病史也都是高危險群。人類乳突病毒是DNA病毒,從中醫角度看為毒熱、毒邪,有很多清熱解毒藥物,具有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如紫花地丁、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黃芩、蒲公英等。中藥抑制病毒療效佳,緩解化放療副作用也很有效果。吳景崇說,子宮頸癌患者吃的鉑金類藥物可能造成腎小管損傷、腎功能衰退,高能量射線也易出現燥熱發炎現象,中藥材可助修復受損組織,提升免疫力,助病患更有體力抗癌。112年子宮頸癌患者就醫10大院所
-
2024-10-17 焦點.健康知識+
為什麼我比別人容易生病?醫師曝頻繁感冒5原因!感冒可以不要看醫生嗎?
每逢秋冬感冒流行季,總有一堆人感染流感。不過也有一些人,不只是在流感旺季生病,而是平常就很常感冒,這些人真的是比較虛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根據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家庭醫師、醫學博士Neha Vyas分析,以下5個原因,可能是造成你比別人容易感冒的凶手,而其中一些原因是可以預防的。為什麼我比別人容易生病?1.壓力研究指出,慢性或長期的壓力,是人們比平常更容易生病的第一大原因。慢性壓力會降低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長期而言,也會增加罹患多種疾病的風險,包括動脈粥狀硬化或堆積導致心臟病、憂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濕疹、胃潰瘍等現有疾病顯著惡化。2.年紀大了年紀大會比較容易生病。Vyas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免疫系統不再像年輕時運作良好。人無法控制自己變老,但還是可以透過適當的運動及營養補給來彌補缺失。3. 常接觸細菌日常有3種情況較可能經常接觸到細菌:.經常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常搭飛機的人,因為擁擠的飛機、公車或地鐵很容易傳播細菌。.如果你的娛樂或社交活動較多,特別是需要經常跟人握手,你就更有可能生病。.如果家裡有小孩,大人也會比較頻繁的感冒,多半是被抵抗力較弱的小孩生病所傳染。4. 口腔不健康口腔中存在許多細菌,不健康的口腔會影響整體健康,因此,要盡可能照顧好你的牙齒和牙齦,以預防口腔感染,及創造更健康的口腔微生物,口腔中如有大量的有益細菌,將可以幫助你更輕鬆地抵抗病毒和有害細菌。5.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如果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則可能導致你較頻繁生病。這通常是治療的結果導致,不是疾病本身。類固醇是治療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的藥物,但它會使免疫系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因此讓你較容易生病。6個生活習慣增強免疫力了解了上述幾項造成生病的常見原因,想要減少感冒,當然就從導致的病因改善,才能增強免疫系統,而這得從日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起。如果不幸還是生病了,則要盡可能待在家裡,別再到處趴趴走散播病毒。1.減少壓力2.健康的飲食3.適度的活動4.充足的睡眠5.定期看牙醫,照顧口腔健康。6.經常洗手,避免觸摸臉部,以免將細菌和病毒傳播到眼睛、鼻子和嘴巴。感冒需不需要看醫生?何時需看醫生?感冒到底需不需要看醫生?這是網路上經常有人在討論的議題。衛福部「台灣e院」上面也有相當多相關詢問的問題。有人主張感冒根本不需要看醫生,甚至也不需要吃藥,就讓它自己好;但也有人說不看醫生經常只會拖到病程變嚴重,不然就是一直傳染給別人。根據「台灣e院」醫師線上回覆指出,確實一般輕微的感冒,大部分3~5天就會自然痊癒,許多人不必吃藥也會好。但如果有自體免疫不足、免疫力較弱、過度疲勞、具有慢性疾病等這些因素,就可能演變成嚴重的併發症,例肺炎。所以感冒要不要去看醫生,真的得視自身的情況考量,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此外,如是感染流感病毒,因其症狀較複雜及嚴重,傳染力也較高,建議還是要去看醫生。一般是建議,輕微的感冒是可以靠自身抵抗力逐漸痊癒,但若因自體免疫不足,病毒感染到其他器官引起喉嚨發炎、鼻竇發炎、嚴重可能會引起肺炎等併發症,一定要盡速就醫治療。藥師沈采穎也曾受訪指出,發燒、打噴嚏、咳嗽、喉嚨痛等輕微的感冒症狀,主要是靠免疫力殺死病毒,並無特效藥,因此最好多喝水多休息,等待免疫力恢復;若超過3天症狀沒有緩解,再就醫。而如果有去看醫生,診所開藥或藥局的指示用藥主要作用是緩解不適症狀,若是症狀緩解,就可停藥。但如是流感、新冠吃抗病毒藥,就一定要吃完療程。【參考資料】.《Cleveland Clinic》Why Do I Keep Getting Sick? .衛福部「台灣e院」.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15 醫聲.醫聲要聞
90歲阿伯發炎指數飆升,在宅醫療團隊「這招」找出禍首!
住在偏鄉台東都蘭的一名九十多歲老伯,因為行動不便而在家裡接受居家醫療照顧,這天突然發了高燒,在過去,移動困難的老伯恐怕還是需要到醫療院所就醫,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與護理師們接獲消息,趕緊到老伯家中診斷,先快篩確認不是流感、新冠感染後,使用攜帶式超音波檢查,確認為尿液囤積所導致的攝護腺發炎,在家就可以接受抗生素治療,於是老伯終於退燒、發炎指數下降。健保署在今年7月1日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納入健保給付,包括「居家醫療個案」、「照護機構住民」與「急診行動不便的民眾」,且疾病為肺炎、泌尿道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者,就可以由醫護人員到宅,提供醫療服務,民眾可以在家住院。對此,余尚儒說,「這是最有效率的醫療模式」。 , 在宅醫療,讓醫療量能更有「韌性」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指出,美國、日本與新加坡的在宅醫療、居家照護成為重要趨勢,採取「病人不動,醫護人員動」,真正打造沒有圍牆的醫院,而在宅急症照護、在宅醫療服務是「傳統與創新的結合」,奇美醫院現在也搭配遠距醫療、遠距檢測等創新科技的輔助,使用第一台攜帶式X光機,讓醫療團隊更有能力在社區、居家場域照顧病患。事實上,在宅醫療也為疫情詭譎多變的時代帶來新解方。林宏榮表示,在宅醫療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等,可增加醫療韌性。這點尤其重要,因為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屬於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 , *。一旦遭遇像新冠疫情等新興傳染病侵襲,若醫院病床有限的情況下,病患可以接受在宅醫療,也就是「在家住院」的概念,醫院醫療量能較不會因病患過多而崩潰,病患在熟悉的環境中接受治療,家屬也成為照顧人力,對於醫療人力的運用,會更有效率。要篩不要猜 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長期投入在宅、居家醫療領域的余尚儒分享到,疫情期間到宅服務新冠快篩是必要動作,疫情社區化的現在,以他們服務的病患來說,當接受居家醫療服務的病患一出現感染症症狀,醫療團隊會協助進行新冠快篩,以及疾病鑑別診斷,以確認是否為新冠或其他感染症造成,一旦確認診斷,便盡快開立抗病毒藥物或相關藥物處方箋。若病況嚴重到需要後送醫院,也會有綠色通道可以緊急就醫。此外,不少年長者住院因為臥床束縛、發生譫妄而受苦,令人心痛。在宅急症照護計畫不僅可以讓病人在家舒適的住院,更縮短治療天數,林宏榮也發現,因為對於家中環境較熟悉,所以跌倒風險比在醫院住院來得低,對降低病患意外風險,也是有好處。醫療模式的選擇,需要專家評估余尚儒指出,病患是否適合接受在宅急症照護,與本身疾病、健康狀況、居住環境複雜程度有關,若合併有多種重大疾病,如免疫疾病等,或居住環境複雜,則較不適合接受在宅急症照護。林宏榮提醒,病患在家住院期間,若病情出現變化,或有異常症狀,可以透過綠色通道就醫、後送到醫院,並盡快展開應變措施,避免情況惡化。更多新冠衛教資訊請至Know and Go網站:https://www.knowplango.com.tw/ (本內容與資料專為提供予台灣一般民眾而準備,所提供資訊僅供教育目的,不應視為專業建議或醫療建議。若您有任何疾病相關問題,請務必尋求醫師或其他合格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若僅依照此處提供的資訊,所產生的風險須自行承擔。)PP-C1D-TWN-0112-202410
-
2024-10-14 焦點.元氣新聞
帶狀疱疹大補帖 六個關鍵知識你了解了嗎?
近期越來越多民眾了解到「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施打疫苗,預防帶狀疱疹的重要性」,然而,仍有許多人對於帶狀疱疹的資訊懵懵懂懂,為此,義大醫院預防醫學科洪暐傑主任、大心診所何宇苓院長聯袂統整,民眾常見的六大問題,幫助大家快速擊退帶狀疱疹的威脅! 問題1:帶狀疱疹會傳染嗎?「帶狀疱疹是不會傳染的!」洪暐傑說明:「不過引起帶狀疱疹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是會透過空氣傳播的飛沫、皮膚上的疹子傳染!當我們首次感染這個病毒時會發生水痘;病毒再次活化時就會發生帶狀疱疹。此外,根據美國研究,約有99.5%的年長者體內有此病毒。」問題2:哪些人的風險比較高?「在台灣人的一生當中,每三人就有一人具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洪暐傑主任指出:「特別是當我們因為年齡增加或是生病,導致免疫力下降後,潛藏在我們身體內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就會伺機而起。因此,五大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1)年長者、(2)免疫不全者、(3)曾感染過帶狀疱疹、(4)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5)慢性疾病,格外需要注意與預防帶狀疱疹的發生。問題3:已經得過帶狀疱疹了還有預防的需要嗎?洪暐傑主任提醒,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可能一輩子都潛伏在神經節中,因此得過帶狀疱疹不代表會終生免疫!除此之外,甚至有研究顯示,復發的風險會比第一次發作的機率還要更高,所以曾經發生過帶狀疱疹的人,也應積極進行預防,減少復發風險!問題4:發作後,趕快再去治療不行嗎?何宇苓院長表示,面對帶狀疱疹,預防仍舊勝過於治療,特別是帶狀疱疹的黃金治療時間僅有短短72小時,患者大多無法及時就醫、服用抗病毒藥物,且治療難以有效預防併發症!針對無法及時治療的患者,雖然有口服藥物、止痛藥、藥膏可以減輕疼痛感,但整體而言成效仍有待加強。問題5:儘管很痛,但痛完就沒事了?「帶狀疱疹不只是急性期期間會劇痛纏身,急性期過後仍可能留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或是其他健康衝擊!」何宇苓院長強調:「約有10至13%以上的患者神經痛超過90天,此外,每十位患者就有一位的帶狀疱疹發生在眼部,可能對視力健康帶來衝擊3;除此之外,一年內發生腦中風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4倍以上,因此千萬不要再將帶狀疱疹輕視為『只會帶來疼痛的疾病』。」問題6:想要擺脫帶狀疱疹陰霾,我該怎麼做?何宇苓院長說,想要預防帶狀疱疹可以從兩個層面下手,第一個是生活、第二個是借助醫療資源。首先,我們可以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並盡可能的減少生活壓力與煩惱。第二點,就是到家裡附近的診所或醫院,主動諮詢醫師自己是否有施打帶狀疱疹疫苗的需求。做到這兩點,就有機會大幅降低帶狀疱疹的罹病風險! NP-TW-HZU-PRSR-240023| Date of preparation: Sep 2024 |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This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 residents only.|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
2024-10-13 醫療.百病漫談
結石、痛風、神經痛,哪個「痛死人」的疾病最痛?如何避免疼痛發作?
三叉神經痛|像被刀割 疼痛指數高達10分「三叉神經痛患者會痛到無法講話!」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新曜表示,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像是被刀割或是被電到的感覺,雖然來得快去得快,但是疼痛指數可能高達9至10分,甚至手摸到、被風吹到都會劇痛,痛到無法講話。三叉神經是由腦部延伸到額頭、顴骨、下巴,由於神經位置靠近牙齒,常被誤以為是牙痛。有時候會請病人先去牙科檢查,排除牙齒問題後,再回到神經外科處理。林新曜說,三叉神經痛多數是因為腦部血管壓迫到神經,但仍有少數是因為腫瘤壓迫而導致,就必須處理腫瘤問題,得釐清疼痛原因。若為血管壓迫導致的典型三叉神經痛,林新曜表示,在發作之前很難預測,原則上會先使用藥物治療,如止痛藥或是抗癲癇藥物,而常用特效藥物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容易導致過敏,因此需要搭配做HLA-B1502基因檢測。由於疼痛表現是周期性,藥物也必須搭配使用。若藥物無法改善疼痛,則會執行開顱手術,透過在腦幹旁邊放墊片避免神經受壓迫。林新曜說,現在也有加馬刀照射減緩疼痛,或以微創手術阻斷神經,也是避免開顱手術的治療方式,但是由於復發率較高,開顱手術仍是效益較高的治療選擇。膽結石疼痛|常在吃完油膩大餐後發生膽結石可能卡在膽管造成暫時性阻塞,也可能讓整個膽囊發炎,變成持續性膽囊發炎。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賴宏飛指出,最常見吃大餐後因為食物油膩造成肚子絞痛,可能持續30分鐘至1小時,疼痛感會從右上腹部往肩膀、背部延伸,同時伴隨噁心、想吐、盜汗。膽結石分成膽固醇結石以及色素結石。賴宏飛表示,患者約有七成是膽固醇結石,當膽固醇攝取過量、超過飽和,可能會產生結石;色素結石則分為黑色素結石跟棕色素結石,與溶血反應跟膽道感染有關。賴宏飛表示,八成膽結石患者沒有症狀,如果因為健檢發現膽結石,但沒有特殊症狀,會建議持續觀察、追蹤,並不需要治療。若有合併其他症狀、疼痛則會考慮用藥物溶解石頭,或是手術處理,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把膽囊拿掉等。賴宏飛說,若手術僅拿掉膽結石,容易復發,因此通常會將膽囊取出。膽囊為儲存膽汁處,拿掉膽囊後,肝臟仍會製造膽汁,但因為缺乏儲存處,手術後一、兩個月容易出現軟便、拉肚子等症狀,但身體會慢慢適應。膽結石危險因子包含肥胖、懷孕、年紀超過40歲、特殊基因等。賴宏飛建議,民眾可以透過健康飲食,避免高油、多吃高纖食物預防。泌尿道結石|結石往下掉 疼痛從背蔓延到下腹泌尿道結石疼痛難耐,疼痛感會從後背、後腰一路延伸到下腹部,同時伴隨噁心、嘔吐、血尿等。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李致樵說,腎結石通常不會痛,要等到石頭掉落到輸尿管時才會開始疼痛,疼痛為間歇性,輸尿管收縮時才痛,若結石未排出,疼痛不會改善。當泌尿道結石出現疼痛,李致樵表示,如果是小顆的結石,會請病患多喝水並配合藥物治療。每天要喝水3000c.c.,並且配合跳繩等運動,同時也搭配口服止痛藥、抗痙攣藥物,結石約一至兩個禮拜可以排出。然而,少數難以靠口服藥緩解疼痛的患者,可能需要到急診打止痛針,如果仍壓不住疼痛,就必須安排緊急手術。若為超過0.5公分的較大顆結石,就需要靠體外震波、內視鏡等手術處理。李致樵說,約六至七成患者可靠體外震波處理,有些患者得用到內視鏡,則需要搭配麻醉。結石與先天基因、後天飲食、生活習慣有關。李致樵表示,若發生過結石或有家族史,每天應該喝3公升以上的液體,最好以白開水為主,夏天容易流汗,需要喝更多水,同時排尿量應達2公升,並且應清澈、無色。飲食則要多吃蔬果,避免草酸、磷酸、普林類食物,如內臟、海鮮、高湯等,另外也要避免攝取過多動物性蛋白跟鹽分。但李致樵提醒,如果從來沒有發生過結石,或是沒有家族史的民眾,不需要特別改變飲食。癌症疼痛不處理|影響存活期和生活品質癌症疼痛雖不至於立即威脅生命,但有研究顯示,不處理疼痛可能會讓存活時間縮短。高聖欽說,四成癌症患者會面臨疼痛,三成更是中重度疼痛,原因是癌症腫瘤侵犯組織造成不適。然而,外科手術切除、化療、免疫治療等是治療癌症不可或缺項目,但是過程耗時,疼痛無法立刻緩解,或是患者處於癌症後期難以做積極治療,因此疼痛控制相當重要。高聖欽表示,第一線治療為選擇口服止痛藥物,輕中度疼痛使用一般的消炎止痛藥就可以控制。然而,中重度疼痛則可能需要鴉片類藥物(如嗎啡),但可能會面臨噁心、嘔吐、嗜睡、便祕等副作用,衛教上需要特別說明。若患者無法口服,也可使用口腔黏膜的口頰片,或是注射類藥物。然而,約有兩成病人因為藥物副作用強大,或是效果不好,會採取兩大類介入性疼痛治療。高聖欽指出,第一是局部疼痛的神經破壞、神經阻斷,類似剪斷電話線,把疼痛訊號傳遞到大腦的途徑截斷,讓人無法感受到疼痛,但並非所有部位適用。第二種是從脊椎椎管給予嗎啡類止痛藥,但是侵入性高。若病人餘命預估超過3個月,會採永久性置放,將幫浦埋放皮下,減少感染風險等;若是平均餘命較短,會使用導管連結體外機器。帶狀疹後神經痛|免疫力低下族群要小心「抽痛、像電流流過、麻麻的、穿衣服也會痛……」馬偕紀念醫院麻醉科資深主治醫師高聖欽表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表現多樣,會影響生活品質、睡眠、工作等,疼痛程度因人而異。感染水痘病毒後,體內神經仍會殘留病毒,但是平時受到免疫力壓制,一旦免疫力降低時就會發作。因為疱疹沿著神經分布,發作時會呈現帶狀,並且伴隨疼痛、異物感。高聖欽說,一般而言,發作後隨著疱疹癒合,約一至兩周就會痊癒,不用過度擔心。可使用抗病毒藥物縮短病程,搭配止痛藥治療。然而,帶狀疱疹可能會演變成長期神經痛,特別是免疫力差、年紀大、癌症患者、服用類固醇等族群,或是疱疹分布在眼眶、額頭附近者。高聖欽表示,如果一般止痛藥效果不彰,則需要使用針對神經痛的藥物,可以減少變成慢性疼痛的機會。若藥物效果有限,就要考慮侵入性治療,如打類固醇搭配局部麻醉藥物、脊椎神經刺激器。他提醒,現在帶狀疱疹已經有疫苗,雖然健保尚未給付,但高風險族群建議接種,可以降低變成長期神經痛的機率。痛風急性發作|止痛藥、秋水仙素縮短病程痛風患者形容,痛風發作時「連風吹過都會痛」。痛風發生在關節,如腳踝、腳趾、手肘、膝蓋等處,外觀腫大,有時肉眼可見,最常見的部位在大拇趾第一關節處。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偉哲表示,痛風關節炎是關節腔的組織液產生尿酸結晶,誘發發炎反應。然而,關節痛不一定是痛風,需要進一步區分,如抽血檢驗尿酸濃度。血液中尿酸濃度高,跟飲食、生活狀態、飲食有關。有時檢驗數值中,血液尿酸濃度高(男性超過13mg/dl、女性超過11mg/dl),但痛風並沒有發作,只要調整生活習慣即可,如少吃高普林食物、少喝酒,多喝水。然而,痛發一旦發作,患者處於急性期,此時止痛藥角色至關重要。陳偉哲說,這時候通常會給予消炎止痛藥以及秋水仙素,用來縮短病程,而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避免濃度波動引起發炎。如果痛風發作較為頻繁(一年超過兩次),要把患者尿酸濃度控制在6mg/dl以下時,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08 醫聲.疫苗世代
桃竹苗聯合防疫 台南鼓勵打疫苗
面對新冠疫情,醫療院所施行團體戰,組成區域聯防。桃園市的醫療群轉介制度與桃園市、新竹縣市與苗栗縣所組成的「區域醫療網」,在攔截新冠輕症、減少重症上,就發揮很大作用。桃園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吳家淦表示,當基層診所遇到新冠確診病例,一察覺有重症跡象,便會立即為病患安排轉介。偏鄉民眾 及時獲治療吳家淦以桃園市政府衛生局推行的「桃園市醫療服務改善計畫」為例,他說,在該計畫中,透過行動門診、視訊問診、線上會診、居家醫療等方式,為觀音、大園、蘆竹等偏遠地區民眾提供醫療服務,當發現當地高風險長者、慢性病族群有疑似新冠症狀,便可在第一時間快篩、確診、開立抗病毒藥物處方箋,並協助病患、病患家人取得用藥。在吳家淦的印象之中,過去有位大溪男性糖尿病、心臟病患者,除了發燒,呼吸甚至有點喘,晚上十點做快篩確認陽性,而當地特約藥局、診所都已休息,此時這名病患的女兒只好趕緊到吳家淦診所取得抗病毒藥物,用藥兩天後,病患呼吸喘現象明顯好轉。在減少重症威脅部分,台南市政府衛生局則運用「台南打疫苗」預約平台鼓勵民眾打疫苗,台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賴俊良指出,在台南市,對於新冠疫苗的推廣,之前也有針對基層診所設立獎勵制度,目前約四分之一診所、及醫院皆可提供疫苗施打服務,因此台南市疫苗施打率已高於全國平均值。同心協力 降重症風險「就醫分流很重要!」賴俊良表示,民眾出現發燒症狀,需盡快做快篩,若診所配置抗病毒藥物,民眾只需到社區診所,即可迅速用藥,降低重症風險,但一有高燒不退、呼吸困難、胸痛等症狀,透過轉診,社區診所會將病患轉至適合醫院,藉由就醫分流、社區診所與各大醫院之間轉診配合,病患可及時獲得救治。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朱光興認為,抗病毒藥物的使用,依病患洗腎、年齡等不同狀況,須選擇適合藥物,靠地方首長、衛生局與中央政府通力合作,這些資訊才得以擴散至在地基層診所,而確診、用藥、申請藥物等流程,也因團隊通力合作,才能更順暢,也更能讓病患及時得到所需治療與各項醫療服務,病患重症風險也才能大幅降低。延伸閱讀:防新冠重症 加強抗病毒藥調度
-
2024-10-08 醫聲.疫苗世代
防新冠重症 加強抗病毒藥調度
十月一日起,國內的流感疫苗與新冠(JN.1)疫苗同步開打,左手打流感、右手打新冠,「左流右新」兩種疫苗同時接種。感染新冠仍可能併發重症,醫師指出,日前才接獲一名老翁確診後三日即死亡的嚴重個案,顯見風險仍在,民眾應踴躍接種疫苗、快篩,並正確用藥。新冠、流感 兩階段開打疾管署公布,左流右新兩階段開打,第一階段自十月一日起,對象包括逾六十五歲長者、學齡前幼兒、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等十一類對象;第二階段自十一月一日起,新冠疫苗為出生滿六個月以上對象(未列於第一階段者),流感疫苗對象為五十至六十四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在本土、境外病例中,主要新冠病毒株包括KP.3、KP.2、JN.1、LB.1、XDV.1等,而六十五歲以上年長者在新冠併發重症族群中,占了近八成,在累積死亡病例中,則占九成。而國內新冠XBB疫苗的全國接種率不到一成二。高齡、慢病 致死率仍高桃園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吳家淦、台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賴俊良均指出,新冠病毒株變異速度快,過去的疫苗已失去效力,高齡、慢性病族群應及時接種疫苗,避免受病毒襲擊。賴俊良分析,現今的新冠病毒株致死率雖較之前下降,但是傳染力卻比較強,當感染病毒後,回家後再傳染給家中長輩、慢性病家人,這些脆弱族群的重症、致死率高,仍應慎防。吳家淦表示,曾有長者在周末發燒、症狀不適就醫,三天後便往生,令家人悲慟不已。他呼籲,根據門診經驗,約有一成病患出現症狀也不想快篩,擔心會被隔離,以及避免工作請假。事實上,無症狀與輕症病患不需隔離。新冠抗病毒藥物的供應與使用,目前由各地衛生局配置於當地醫院、特約診所與特約藥局,若新冠檢驗為陽性,且為逾六十五歲或重症高風險族群,即可憑醫師處方箋在醫院、特約診所、特約藥局領藥。當務之急 鼓勵備藥充足不過目前領取新冠抗病毒藥物時,需於智慧防疫物資管理資訊系統(SMIS)登錄收支結存情形,倘有藥物庫存異動,也需於廿四小時內至SMIS登錄異動情形,另外需負擔藥物保管責任,部分診所、藥局認為流程麻煩,申請為藥物配置之機構意願不高,因此並非所有診所或藥局都有提供新冠抗病毒藥物。對此,賴俊良表示,從台南市衛生局到台南市醫師公會,皆持續鼓勵及輔導診所、藥局加入抗病毒藥物特約機構的行列,目前,該市的抗病毒特約診所、藥局,總共為一百卅六家,未來會繼續努力,讓病患若需用藥,可及時獲得藥物治療。延伸閱讀:桃竹苗聯合防疫 台南鼓勵打疫苗
-
2024-10-0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藥常見5類NG飲品及5地雷食物!看似無害的蘋果汁及燕麥都可能影響藥效
吃藥要小心藥物間會有交互作用,其實食物和藥品也可能產生交互作用,千萬不可輕忽。口服藥和食物都是經過消化道吸收與代謝,所以有些食物的成分可能會導致藥效減弱或增加副作用。更應注意的是,吃藥最好是搭配喝白開水,NG飲品要避免。吃藥常見5類NG飲品1.含咖啡因飲料咖啡、可樂、茶、巧克力、提神飲料等含咖啡因飲料,易與多種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咖啡因可能增強氣管擴張劑效果,或讓安眠藥效力變差;可能減少某些精神用藥和抗心律不整藥的代謝,增加藥品副作用風險;抗生素、降血壓藥等藥物會減緩咖啡因代謝,提高咖啡因副作用發生。建議服藥期間避免大量飲用咖啡因飲料,以免影響藥效和增加副作用。2.酒精酒精與多種藥物同時使用,可能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飲酒會增加降血糖藥物發生低血糖風險;長期飲酒會提高止痛藥的肝毒性;酒精會加強安眠藥、抗憂鬱藥、止吐藥等中樞神經抑制藥物的作用,使運動協調能力變差。建議服藥期間避免大量飲酒,以免加重藥物副作用。3.葡萄柚、柚子(汁)葡萄柚和柚子會干擾體內酵素對藥品的代謝而過度增強藥效,提高副作用風險。特別是部分降血脂藥、降血壓藥、心律不整藥、安眠藥和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影響特別顯著。建議在用藥期間避免食用葡萄柚與柚子(汁),以降低風險。4.牛奶、鈣片、含鐵鎂鈣的綜合維他命牛奶、鈣片及含鐵、鎂、鈣的綜合維他命食品,與某些抗生素、骨質疏鬆藥或甲狀腺素藥物結合後,會使腸胃難以吸收藥品,進而降低藥效。建議將這類食品與藥品服用時間間隔2至4小時,以確保藥物發揮正常效力。5.其他飲料蘋果汁和柳橙汁看似無害,卻會影響抗組織胺劑和骨質疏鬆藥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建議與藥物至少間隔2至4小時食用。諾麗果汁、洋甘菊茶、蔓越莓汁則可能干擾抗凝血藥物作用,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增加出血風險。因此,服用warfarin等抗凝血藥物時,應謹慎服用這些飲品,並嚴密監測凝血狀況。5大地雷食物要留意1.燕麥、麥麩燕麥和麥麩會減少藥品吸收、降低藥效,特別是服用部分降血脂藥時,建議與燕麥、麥麩間隔2至4小時,以免影響藥效。2.高鉀食物香蕉、綠色葉菜類、菇類等高鉀食物,對某些藥品可能產生嚴重影響,特別是腎功能不全的病人,可能引發高血壓或心臟功能異常。當高鉀食物與抗生素、利尿劑或降血壓等藥物同時食用時,血鉀濃度會過高,造成高血壓或嚴重影響心臟功能。3.富含酪胺食物一些經過發酵或醃漬的加工品,例如起司、優格、香腸、紅酒等富含酪胺,與某些抗結核藥物或抗憂鬱藥同時服用時,可能引起血壓升高帶來危險。這種交互作用被稱為乳酪效應(cheese effect),因此在服用相關藥物時,應避免大量食用這類食物。4.富含維他命K的食物菠菜,花椰菜、蘆筍、肝臟等富含維他命K食物,可能削弱抗凝血藥物的效果,導致血管栓塞。建議這類食物定量食用,避免經常變化食用量,以確保藥效穩定。5.紅麴、納豆紅麴和納豆具有降血脂功能,與降血脂藥、抗病毒藥等藥物併用時,可能增加肌肉痠痛或橫紋肌溶解風險,甚至導致急性腎衰竭。因此,服用降血脂藥物的人應避免食用。就醫時,請務必主動告知醫療人員正在服用的保健食品、營養品、中草藥或其他藥物,由醫師及藥師檢視是否有交互作用。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3 焦點.元氣新聞
別讓皮蛇纏身才後悔 你預防帶狀疱疹了嗎?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其急性期帶來的神經痛如同火燒般劇烈,讓曾罹病的患者餘悸猶存。許多人以為帶狀疱疹只會發生在長輩身上,事實上,帶狀疱疹的發生也與人體的免疫力有很大的關係,因此,五大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包含了(1)年長者、(2)免疫不全者、(3)曾感染過帶狀疱疹、(4)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5)慢性疾病。每三人有一人身藏「皮蛇」炸彈 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患者與服用全身性類固醇罹病風險可能攀升「在台灣人的一生當中,每三人就有一人具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俞佑主任強調:「帶狀疱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根據美國研究,約有99.5%的老年人體內有此病毒,因此國人都應該要積極預防帶狀疱疹!」 國人對於帶狀疱疹發生的原因普遍存有迷思,或是誤以為帶狀疱疹會傳染。俞佑澄清,會傳染的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當我們第一次感染且發病時,就會發生我們兒時常見的水痘。只是水痘康復了以後,病毒可能會潛伏於神經節中、並不會消失,等到免疫力下降後可能會再活化,進而引起帶狀疱疹。也就是說,免疫力較差的族群,也有較高的風險發生帶狀疱疹。 提及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或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患者可能需要服用全身性類固醇。俞佑舉一項成年人的世代追蹤研究結果為例,若使用全身性類固醇的劑量超過1000毫克,帶狀疱疹的風險可能會增加80%,整體而言,相較於沒有使用服藥的民眾,風險高出59%。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也指出,在使用全身性類固醇的第一個月,風險更可能會增加約5倍!因此,在臨床上,我們也會提醒患者有預防帶狀疱疹的必要。 黃金72小時治療期難掌握 生活習慣、施打疫苗多管齊下「趕蛇」更有效「當我們提醒民眾要透過生活習慣、施打疫苗等方式,積極避免帶狀疱疹纏身時,不少患者會回饋,反正發病以後再來治療就好」,同心海華診所家庭醫學科沈芝辰醫師強調:「帶狀疱疹的黃金治療期僅有72小時,患者需要在時間內服用抗病毒藥物,才有機會降低病毒量、減緩疼痛。根據我的臨床經驗而言,患者普遍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期,只能靠止痛藥物盡可能的減少痛感,但成效仍有待加強。」 沈芝辰提醒,帶狀疱疹發生後,患者可不只要面對急性期如酷刑般的疼痛,還可能會發生嚴重而長期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約讓多達30%的帶狀疱疹患者承受如刀割或針刺般的疼痛持續數周或數月。」 有鑑於帶狀疱疹難以在發病初期就治療,沈芝辰鼓勵,民眾要提早做好預防準備。除了在生活中,盡可能的減少工作與工作壓力,維持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外,也建議帶著家人一起到診所或是醫院與醫師討論,是否有接種帶狀疱疹疫苗的必要性。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NP-TW-HZU-PRSR-240022 | Date of preparation: Sep 2024 |This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 residents only.|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
2024-09-16 醫療.腦部.神經
喝水時水從嘴角流出來是中風還顏面神經麻痺?醫教最簡單判斷方式
一名70多歲有三高的阿嬤,早上起來喝水時水從嘴角流出來,家人擔心可能是中風了,緊急送醫急診,經檢查發現是帶狀疱疹引起了「顏面神經麻痺」。馬偕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勇評指出,病毒感染容易引發顏面神經麻痺,容易跟中風混淆,最簡單的判斷是:顏面神經麻痺並不會影響到手跟腳。常見因病毒感染 好發於春秋黃勇評表示,顏面神經麻痺症狀局限於臉部,包含眼皮下垂、眼淚一直流、法令紋消失、水會從患者側嘴角流出、舌頭麻不適等,有的人還會出現耳朵後面疼痛的前驅症狀;腦中風則有「臨微不亂」的判斷準則,「臨」時手腳軟、「微」笑也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兩者最大差異,就是顏面神經麻痺不會影響到手跟腳。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春、秋兩季,常因為病毒感染導致,如疱疹病毒、帶狀疱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等,同時與免疫力低下或疫苗接種等有關。黃勇評說,通常患者容易在一早發現,尤其是刷牙、洗臉等照鏡子時,會注意到單側臉部出現眼歪嘴斜等狀況。每10萬人約有25人會發生顏面神經麻痺問題,好發族群為免疫力差者、懷孕婦女、年長者等。「顏面神經不治療也可自行恢復,但需要8到12周才會痊癒。」黃勇評說,治療可以加速復元,年輕人復元較快,4周就會復元得差不多。黃勇評說,該名70多歲阿嬤因有出現耳朵後疼痛的前驅症狀,加上免疫力較差,治療時間比較久,耗時4周以上、回診2次,給予抗病毒藥物、類固醇治療才痊癒。針灸、電流刺激 可加速復元另有一名做房地產仲介的壯年男子,交際應酬壓力大,平常菸酒不離手,早上起來出門前發現自己眼歪嘴斜,趕快上網查資料,一到診間就跟醫師說自己「顏面神經麻痺」,經過檢查確診,後來給予類固醇治療,一、兩周之後就痊癒了。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黃勇評說,通常第一周會使用低劑量類固醇,對抗顏面神經發炎、加速復元。然而,顏面神經麻痺會伴隨其他帶狀疱疹病毒感染,必須同步處理感染問題,否則顏面神經也很難單獨治好。此外,針灸、復健電流刺激等,也會加快顏面神經麻痺的恢復。雖然顏面神經麻痺不能百分百預防,但可以透過加強免疫力的方式來減少發生機率,黃勇評強調,日常生活應維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同時補充維他命,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適量攝取咖啡、茶,戒菸戒酒。也提醒出入人潮擁擠公共場所,可配戴口罩,減少感染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0 醫療.兒科
8歲頭暈2天突說不出話 竟是腦炎
孩童突然頭暈、嗜睡、活動力變差,小心可能罹患腦炎。一名8歲女童連續2天頭暈,第3天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送醫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輕微腦水腫,轉入加護病房給予降壓藥與預防性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治療,後續檢查診斷女童是腦部遭到感染,造成腦病變,經與中醫合併治療及積極復健,住院一個月後活蹦亂跳的出院。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說,腦炎可能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正常或過度反應,也可能是自體免疫因素導致體內免疫細胞攻擊健康組織所致;腦炎預後很難評估,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良好、有些可能出現癲癇和更長期的學習問題,也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或有致命的危險。該名女童自急診轉入加護病房後,經給予高劑量類固醇及靜脈免疫球蛋白,因腦波有異常放電現象,也採取預防性抗癲癇藥,經腦部磁振攝影疑似發現雙側大腦,右側橋腦及部分胼胝體等多處影像增強,懷疑是「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治療後,除在病房安排復健外,同時會診中醫科進行針灸治療。女童住院時一度只能靠鼻胃管進食,脊髓磁振攝影也顯示有急性橫斷性脊髓炎,在進行血漿置換後肢體動作逐漸好轉,住院一個月期間接受中西醫及復健合併治療的情況下,病情獲得改善。馬偕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說,女病童進入加護病房後即合併中醫針灸治療,針對腦炎造成意識不清,施以「開竅醒神」穴位、腳底「湧泉穴」,針對手腳無力狀況,以「足三里穴」及「合谷穴」等合併治療,一周三次,一次15至20分鐘。黃佳雲說,腦炎一開始可能出現非特異性症狀,但家長應注意孩童有無發燒、頭痛、對光敏感度、頸部僵硬、皮疹、惡心、嘔吐,以及活力或食欲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癲癇發作等症狀。因腦炎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也需要注意與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如腹瀉、惡心、嘔吐或皮疹。
-
2024-08-26 醫療.耳鼻喉
感冒可以不吃藥嗎?醫提醒「3種情況」一定要吃:頻繁咳醒還是吃吧
「醫生,聽說感冒只是病毒感染,主要是靠自己免疫力才好的,所以不吃藥也沒關係吧 ?」 普通感冒10天內可緩解 嚴重恐出現併發症傑登醫師在「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分享,普通感冒(common cold)又稱急性鼻咽炎,是一種上呼吸道的病毒性感染,主要影響鼻腔至咽喉部位。通常在接觸病原後兩天內出現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打噴嚏、咳嗽(乾咳為主)、頭痛、發燒、大多會在7到10天內緩解,但有些症狀可能持續超過三週,尤其是有過敏體質的人,而對於免疫力較差的人,感冒可能會引發肺炎等併發症。有200多種病毒可以造成感冒症狀,例如鼻病毒、腺病毒、人類副流病毒等,吃藥只是減緩症狀,主要是依靠自身免疫力將病毒殺死,因此大多數情況下,不吃藥也沒差,最後都能自己好。但是,感冒要好前提是免疫力正常發揮作用,充足的營養和睡眠缺一不可,所以吃好、睡好是最重要的。 感冒還是乖乖吃藥 3個情況一次看 1、嚴重的鼻塞比起流鼻水,鼻塞的問題大得多,鼻塞是指鼻道的黏膜因為發炎腫脹,讓整個鼻道被封住。除了造成呼吸不順之外,也會讓鼻竇的開口和通往中耳的耳咽管都阻塞,這會導致鼻竇內和中耳腔內的分泌物無法排出,裡面的細菌也就有機會慢慢繁殖,演變成中耳炎和鼻竇炎的機率大增,而且也會讓食慾下降以及影響睡眠品質,讓免疫力無法正常作用。 2、症狀影響作息例如:咳嗽咳到吐或頻繁咳醒、喉嚨痛到吃不下、鼻塞妨礙吸奶換氣或食慾下降,都明顯影響營養攝取和睡眠,吃不好、睡不好,將可能讓病程拖得更長。 3、感染了厲害的病毒且有專用藥例如:新冠、流感等,它們常引起嚴重症狀或其他併發症,且都有專用的抗病毒藥,例如: .流感:克流感、瑞樂沙.新冠:Paxlovid、Molnupiravir 使用適當這些藥物可縮短病程或降低重症發生率。因此,如果你的醫師有開給你,就別太排斥乖乖用! 什麼時候需要盡快回診? 1、發燒起伏超過72小時絕大多數的普通感冒發燒會在48小時左右緩解,所以超過72小時以上仍有高燒狀況,建議回診重新檢查。 2、症狀有變化或加重 .尿量大幅減少、哭泣時沒有眼淚.意識不清,持續昏睡、未發燒時燥動不安、眼神呆滯.痙攣、肌抽躍、肢體麻痺、感覺異常.持續頭痛與嘔吐、頸部僵硬.咳痰有血絲.呼吸暫停、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吸氣時胸壁凹陷.心跳速度太慢或不規則.無法正常活動,例如不能爬樓梯、走小段路會很喘.皮膚出現紫斑.嘴唇、手指、腳趾發黑 以上症狀都是嚴重疾病的表現,例如:腦炎、心肌炎、肺炎、氣喘和瀰漫性血液凝固症等,有任一症狀即使沒有發燒也要盡快送醫治療。 3、感冒症狀持續超過2週未改善需考慮是否有其他慢性問題,例如慢性鼻竇炎、過敏氣喘、黴漿菌肺炎等,需要一併治療。延伸閱讀: ·吃藥後1小時內「別碰這4種食物」!醫嚴厲警告 尤其第1點很多人不當一回事 ·夏天「熱感冒」怎麼辦?醫揭好得快4招 睡覺電扇最好對這1處吹
-
2024-08-17 醫聲.肝病清除
對抗肝病的最新全民運動:「今年超了沒?」,核心2原則可預防肝癌與肝硬化!
三十年,對於肝基會來說,是一段充滿愛與堅持的漫長歷程。這本書記錄的不僅是我們對抗肝病的歷史,更是一部充滿愛心與勇氣的篇章,見證了每一位肝基會成員、義工、患者暨家屬及全國愛心人士的無私付出。自2021年起,基金會更在全國愛心人士挹注支持下,推動全民腹超運動──「今年超了沒?」提醒民眾重視肝臟健康,希望加速肝病消失。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成立的宗旨緣由「我們是為病人而存在的!」、「病人有痛苦,我們要想辦法解決!」這是宋瑞樓教授對醫學後輩的教誨,在我學生時代即耳濡目染。也因為宋教授的叮嚀及教化,三、四十年前,長期面對許多肝病末期病人的痛苦及其家屬的辛酸,「解決病人的痛苦」這句話成為我午夜夢迴揮之不去的使命任務。感謝兩位貴人何壽川先生與陳由豪先生的愛心相助,以消滅肝病為宗旨的「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終於在三十年前成立了。 因為眾志成城,正確的保肝知識逐漸深入人心,加上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肝癌及肝硬化的死亡人數逐年降低,肝癌也終於由癌症死因的第一名退居第二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也退出了國人十大死因之外。然而,仍然有許多病人因為我們努力不夠,發現得太晚而未能得救,以及因為醫療極限尚待突破,而未能獲得有效的治療。「病人的痛苦,要想辦法解決!」宋教授的遺訓提醒我們,要繼續努力,早日達成消滅肝病的使命,讓臺灣早日脫離肝病的魔咒。 透過保肝口號,倡議保肝政策消滅國病基金會也陸續推出各種琅琅上口的保肝口號,例如「肝病、國病、本土病」、「愛肝、保肝、好心肝」、「三分鐘免肝苦」,乃至全民腹超運動──「你今天超了沒?」等等。消滅國病的第一步就是「人人都要抽血驗B、C肝」。經由基金會長期的倡議與努力,政府逐漸積極參與保肝大業。例如B肝、C肝帶原者可以健保給付,至少每半年可以做一次的腹部超音坡及抽血檢驗。肝基會歷年倡議的政策里程碑:●2011年起在年齡限制下,開放民眾終生可以驗一次B肝、C肝。放寬B肝抗病毒藥物的使用。●2017年開始,C肝病人終於可以有條件健保給付免費服用口服C肝新藥。●2019年健保全面給付C肝新藥。基金會希望結合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達到消滅肝病的目標。推動「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運動腹部超音波檢查無痛,是揪出肝臟等病灶的重要利器,尤其對肝病診斷價值更高。因此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就積極呼籲推動B、C肝病友一定要定期做腹部超音波。自2021年起,基金會更在全國愛心人士挹注支持下,推動全民腹超運動──「今年超了沒?」,在每年七月世界肝炎日前後,聯合台灣各大醫療院所,同時同步為全國民眾免費做腹部超音波檢查。連續四年,擴大連線,逐年從最初的12家、16家、24家,擴增至30家醫療院所,涵蓋全台並擴及離島,每次動員上百位肝膽腸胃專科醫師與六百多位護理人員與志工群,成為台灣新保肝運動,喚起國人正視腹部超波檢查的重要性。這項遍及全國的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服務,至2023年已服務9780人,檢查結果發現民眾肝癌高危險群(疑似肝癌與肝硬化)人數有304人,比例高達3%左右,且每年均有過半民眾有脂肪肝,實為重要警訊。肝基會盼以此建立重要觀念:●有B、C肝的民眾,至少每半年要接受超音波檢查。●40歲以上民眾,即使沒B、C肝也要每年「超」一次。民眾重視肝臟健康,就有希望加速肝病消失。基金會最後一順口溜提醒民眾──「不管你是班超、曹操、蔣光超,每年都要『超一次』」。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陳詩典:藥癮族不只戒毒、也要防C肝,一個都不能少!
在台灣消除C肝的過程中,靜脈注射藥癮者不僅易因共用針頭感染C肝,且因篩檢不易常成「漏網之魚」。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觀察到,這些族群雖是C肝高危險群,卻無法強制篩檢,且用藥順從度差、再感染率也高,除了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族群,接受丁基原啡因替代療法族群,更常因不喜歡去診所、不喜歡接觸陌生人群而逃避篩檢、治療,由於這種種挑戰,C肝篩檢、治療率若要達標,就得更講求衛教、C肝快篩的推廣,以及跨單位、跨團隊的合作。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腸胃科、精神科、感染科,必須攜手合作在醫療院所,靜脈注射藥癮者常用美沙冬、丁基原啡因等低毒性藥品取代高毒性毒品,稱為替代療法。陳詩典表示,想幫助靜脈注射藥癮合併C肝患者進行篩檢、治療,光靠肝膽腸胃科醫師,力量並不足夠,必須精神科醫師、感染科醫師也一起加入,效率才會高,不過像精神科醫師,往往因檢查人力有限、擔心藥物副作用等因素而有所猶豫,此時可運用工作坊等方式,尋求共識,才能事半功倍。陳詩典指出,當透過院內轉診、同體系支援等轉介模式,搭配肝膽腸胃科、精神科、感染科等團隊攜手合作,協助靜脈注射藥癮合併C肝族群接受篩檢、治療,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者便較願意接受C肝篩檢,篩檢率近百分之百。數據也顯示,上述族群的C肝抗體陽性率近九成,血液中有病毒比率約百分之八十二,治療率近百分之九十八,完成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療程比率為百分之八十八,經衛教宣導,四年再感染率降到百分之一。C肝快篩,簡單、方便又快速陳詩典解釋,C肝快篩的好處在於簡單、不需抽血,且很方便、隨時可執行,快篩結果馬上就知道,不需回診,所以非常快速、有效率,當病患接受C肝快篩,就能在第一時間知道C肝抗體為陽性或陰性。若是C肝快篩結果為陽性,病患需進一步驗病毒量,七天後可確認病毒量,若需治療,則回醫療單位取號、拿藥,在使用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8-12週後,確認無病毒量,即可治癒。而這樣的模式不僅可增加藥癮者篩檢意願,也讓長輩、接受透析治療(洗腎)與心血管疾病患者等不易抽血族群更願意接受C肝篩檢,踏出就醫、診斷第一步。鼓勵藥癮者做C肝快篩,勇敢踏出第一步事實上,衛福部心健司已將藥癮族群納入 「一一三年度藥癮治療費用補助方案」服務對象,且依衛福部「二O二五年消除 C 型肝炎 計畫(二O二四-二O二五年)」,鼓勵每年至少接受一次 C 肝抗體篩檢,每執行一次替代治療個案 C 肝快篩,並將結果上傳「藥酒癮醫療個案管理系統」,便支付C肝快篩行政協作費每人次一百元,以鼓勵醫療人員協助藥癮者做C肝快篩。截至2014年6月,全台藥癮戒治機構有147家,包括156個服務點,而替代治療執行機構有180家,服務點有183處,包含醫院、診所與衛生所,其中有64家醫院、診所申請C肝快篩服務,陳詩典認為,無論是政府、醫療或非營利機構、社區單位,透過跨部會、跨科別合作,才能有效協助靜脈藥癮注射者消除C肝、降低再感染率。 ※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 NO!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 0800-770-885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被稱為「國病」的肝病,隨著多年來的B肝疫苗接種,B、C肝炎篩檢、追蹤、治療及肝癌治療等計畫,肝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標準死亡率均有下降趨勢。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了解肝癌患者人數變化與治療現況。隨著B型肝炎疫苗接種、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以及C型肝炎口服抗病毒新藥之治療,肝炎防治多年來已見成效,如今又搭配國家114年消除C肝的目標,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肝病消除僅差最後一哩路,他呼籲,一定要落實B、C肝炎病毒篩檢及定期追蹤,反轉過往「肝病被稱為國病的羞辱」。曾見晚期肝癌病人受苦,多年肝癌防治終見成效。「晚期肝癌病人,皮膚泛黃、腳踝水腫,尤其腹部嚴重積水,肚子大大的,但四肢卻十分瘦弱。」石崇良說,罹患肝癌不會痛,不容易早期診斷,發現時多已出現黃疸、腹水等肝硬化晚期症狀,並演變為肝癌。過去他擔任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時,常收治肝癌晚期患者,每次看到病人定期到急診室「放水(台語,抽腹水)」,表情十分痛苦,毫無生活品質,他於心不忍。長期以來,政府推動多項肝癌防治計畫,從民國73年針對B肝帶原母親產下的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75年起全面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多年來也針對懷孕媽媽進行B肝抗原血液檢測、新生兒推廣B、C型肝炎篩檢,以利早期篩檢、早期發現,「這是對的政策」。B、C型肝炎論質計酬計畫,追蹤率達九成。石崇良指出,99年推動全民健康保險B型肝炎帶原者及C型肝炎感染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針對肝炎帶原者定期追蹤檢查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等,該計畫病人追蹤率都達九成以上,而未加入計畫者追蹤率僅七成。據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肝癌一期患者約占三成,而目前B、C肝病人照護率為五成,希望納入人數可以持續增加。如今肝癌完全符合國家防治癌症五步驟,包括倡議戒酒的健康促進、實證評估及篩檢、B及C肝的預防性治療,及早期診斷、精準治療。針對血液透析病人,每年篩檢一次並上傳結果,給予額外獎勵,及早發現感染B、C肝炎的病人。新發生診斷,肝癌為五癌中唯一下降者。台灣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增加,65歲以上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石崇良說,以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乳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107年為1.3萬多人,112年增為1.6萬多人;結腸、直腸及肛門癌(簡稱大腸癌)從1萬3900多人增至1.5萬多人;子宮頸癌由3,786人增至4,565人;口腔癌由7,796多人增至7,979人;氣管、支氣管及肺癌(簡稱肺癌)更從1.4萬多人增至1.8萬多人。肝癌相對其他癌症,自107年新發生診斷為1萬496人,112年降為9,488人,為五癌中唯一呈下降趨勢的癌症,且肝癌標準化死亡率也逐年降低,顯見肝癌篩檢、追蹤已有具體成效。近年來,C肝藥物治療可說是最成功的計畫。石崇良說,全國C肝患者估計32萬人,隨著國家推動明年消除C肝目標,其中非高風險患者治療人數已逾八成,預計明年整體可達到微根除目標,相較於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2030年的根除目標提早達標,最後目標是治療所有的C肝病人,根除C肝。健保陸續給付C肝用藥、免疫合併標靶療法,為病人省下大筆藥費。石崇良說,健保署去年8月宣布,免疫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每年省下3百萬藥費,延長餘命中位數約5.8個月,接近半年。健保署也自106年起給付C肝用藥,目前C肝藥物一人藥費約18萬元,且108年起不限肝纖維化、治療經驗,110年10月將原限消化系內科或消化系兒科專科醫師處方使用,放寬不限處方醫師資格,讓病人用藥可近性更高。石崇良說,自106年至今年4月,使用C肝全口服藥物治療人數已達16萬6,209人,這是健保很大的貢獻。且就肝癌治療成本來看,篩檢仍是最具效益,早期發現治療,可以省下高昂治療費用,降低健保負擔。預計今年8月起,國民健康署將試辦以糞便抗原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HP),相信未來有機會消除HP感染,降低胃癌發生主要風險因子。他相信透過早期篩檢,肝癌及胃癌發生率都會逐漸降低。國健署為配合國家明年消除C肝目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是否感染B、C肝炎病毒,109年9月28日起,放寬B、C型肝炎篩檢補助年齡為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終身享免費篩檢一次。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肝如果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句廣告詞深植人心,早年肝病號稱國病,而肝癌曾多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直到20年前被肺癌超越。衛福部統計,112年死於肝和肝內膽管癌人數達7,724人,排名第二,僅次於肺癌;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肝癌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8年到112年,共增加3,420人。肝癌病人常合併B肝、C肝及肝硬化等,民眾仍不可輕忽肝癌威脅。好發族群隨年齡增加,男性明顯多於女性。依健保署統計,肝癌就醫人數108年5萬3,920人、109年5萬4,670人、110年5萬5,660人、111年5萬6,540人、112年5萬7,340人,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6.3%。健保署表示,肝癌屬於慢性疾病,每年就醫人數會慢慢增加。進一步分析發現,肝癌好發族群隨著年齡增加,男性多於女性。112年統計發現,44歲以下約850人,男性520人、女性330人;45到64歲有1萬8,660人,男性1萬4,440人、女性4,220人;65歲以上有3萬7,840人,男性2萬4,090人、女性1萬3,750人。男性肝癌人數約為女性的二倍,65歲以上占比逐年增加。肝癌共病前三名分別為B肝、肝硬化、C肝。112年肝癌病人共病第一名為慢性B型肝炎、第二名為肝硬化、第三名為慢性C肝、第四名為慢性肝炎、第五名是高血壓。其餘共病還有糖尿病、原發性肝惡性腫瘤、胃食道逆流疾病併食道炎等。肝癌病情嚴重,病人就醫檢查檢驗常選擇醫學中心。健保署統計,108到112年,肝癌病人檢查檢驗件數約介於23萬至24.6萬件,50%以上為醫學中心執行。肝癌檢查項目方面,主要有異常凝血酶原檢驗(PIVKA-II)、甲型胎兒蛋白、腹部超音波,其中PIVKA-II篩檢為健保署於109年9月1日新增的給付項目,因此,109年至112年篩檢件數持續增加,112年達到2萬多件;108年至112年甲型胎兒蛋白檢查件數為1.4萬至1.6萬件,腹部超音波檢查為4.2到5.2萬件,而109年到111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檢查件數略為降低。免疫藥品合併標靶成主流,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肝癌治療上,目前免疫藥品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已慢慢成為趨勢,但使用人數上,仍以標靶藥物蕾莎瓦為多。以112年來說,蕾莎瓦使用人數1,824人,使用免疫合併標靶藥品人數為546人。健保署於去年8月宣布,將免疫藥品(癌自禦)合併標靶藥品(癌思停)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省下每年3百萬藥費。台灣肝癌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懿宬表示,肝癌病人致病原因約90%為罹患B型或C型肝癌,其餘為酒精性肝癌,雖然早年有食用遭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所導致的肝癌病例,但現在已較為少見。近年來,國人飲食西化,肥胖人口增加,脂肪肝患者也須提高警覺。李懿宬說,衛福部為達到2025年根除C肝,持續推動C肝防治計畫,病人已大幅減少。至於B肝防治,1984年政府開始推動免費B肝疫苗接種,目前40歲以下民眾均有接種疫苗,肝癌盛行率低於1%;相較40歲以上罹患肝癌人數仍較多,盛行率約10%到15%,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根據他臨床觀察,肝癌患者就醫時,診斷為中晚期的人數占比約四成,顯見B肝、C肝、肝硬化等肝癌高風險民眾,常輕忽定期追蹤的重要性。約四成確診已中晚期,B、C肝等高風險群務必追蹤。肝癌治療上,李懿宬說,病人目前使用免疫及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率、存活率,相較過往使用的蕾莎瓦好,已成為治療肝癌用藥的首要選擇。但健保給付有限制,如治療後經連續2次評估病人腫瘤沒有明顯縮小,但也沒有持續惡化,也就是穩定控制時,就必須自費治療。他呼籲,健保應比照國外使用條件,用藥後於腫瘤出現明顯惡化時,才停止給付。肝癌除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也是選項之一。北榮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周書正說,病人於術前先接受完整影像檢查,評估腹腔腫瘤大小、位置、數量,以及肝、心肺功能等,以便手術時一網打盡。目前肝癌手術方式多元,如達文西機械手臂、螢光腹腔鏡,以及傳統腹腔鏡及開腹切除手術等。術後需完整追蹤,一旦病情出現變化,可以立即處置,避免病情惡化後,延誤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性愛不戴保險套,竟成C肝再感染漏洞!
性愛不戴保險套,竟成為C型肝炎再感染漏洞!疾管署署長莊人祥在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共同主辦的「為台灣喝采!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中表示,根據疾管署C型肝炎通報系統,在2016年,C肝合併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又稱愛滋病毒)病患的比率有上升趨勢,不過近年來已下降到4成以下,而C肝主要危險因子之一為性愛過程「未全程完整使用保險套」,導致易同時感染C肝、HIV,C肝再感染率也較高,其中九成為高危險性行為族群。「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二○一六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二○二五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HIV族群多了解C肝威脅,再感染率可降至1%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也發現,不少藥癮者因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又稱愛滋病毒)感染已有預防性投藥策略,導致性愛沒有全程使用保險套,而這樣的做法卻可能造成C肝傳播、再感染,成為消除C肝破口,因此醫療、社區、非營利機構(NGO)必須合作,針對這些族群進行衛教宣導、推動C肝快篩,才能產生防治成效,根據過去經驗,如果做好衛教工作、追蹤,幫助這些族群有疾病防治意識,C肝再感染率可下降至1%。莊人祥分析,自2016年,HIV合併C肝感染病患人數,到2021年,比率達49%,從2022年到2023年,降到40%以下,在國外,HIV感染者的C肝再感染率為每百人年5.27,北美為每百人年3.92,在台灣,根據研究統計,2019年的HIV感染者C肝再感染率為每百人年8.2,到了2023年,已降到每百人年3.73,數據明顯下降。疾管署積極衛教,將加強追蹤病患用藥近年來,疾管署已補助各地衛生局辦理急性病毒性肝炎防治計畫,並分眾辦理病毒性肝炎衛生教育、活動。2021至2023年,針對醫事防疫人員、高風險族群及一般民眾辦理肝炎教育訓練或衛生教育活動共計6079場次,累計235708人次參與,對於急性C肝確診病患,各地衛生局也有進行衛教,在2023年,衛教完成率達97%以上,自2025年,也將加強掌握C肝確診病例至醫療院所接受追蹤檢查,並評估病患接受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情形。此外,為了配合2025消除C肝計畫,疾管署也運用現行HIV匿篩管道,推動C肝抗體快篩檢測,及早發現潛在個案,並協助轉介、就醫治療。不僅如此,統計也顯示,接受血液透析者也是C肝再感染高危險群,針對這部分,莊人祥建議,可提升醫療機構感染管制查核,疾管署已訂立診所感染管制督導考核項目,建議各地衛生局可參考、採納。C肝病患若再三感染,治療藥物健保給付議題也引關注,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認為,對於多次感染病患用藥是否納健保給付,須有更多共識,若藥物進一步降價,或許更有機會。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陳潤秋:新北市推「一管到底」,篩檢涵蓋率脫離後段班
原本消除C肝計畫稍微落後的新北市,已急起直追,脫離後段班了。本身也是肝膽腸胃科醫師的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新北市是低風險區域,唯有烏來屬中風險,但在去年也達到微根除,新北也推出一管到底快速通關政策,聚焦在透析族群、毒藥癮者等高風群,和矯正機關合作也篩檢近千人,治療率100%,在HIV族群則由個管師轉介醫療,C肝根除優於全國。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依據國健署的資料顯示,全國各縣市消除C肝篩檢情形,平均涵蓋率約58%,其中第一名是苗栗縣最高七成,其次是彰化縣六成八,第三名為屏東縣六成七四,而全國幅員最大的新北市,在這一兩年積極努力下,已突破五成的篩檢涵蓋率,已脫離後段班。陳潤秋表示,新北市唯一列為中風險是烏來去年就達到微根除,C肝抗體篩檢率九成九,RNA檢驗率及治療率都達100%,而在篩檢的政策上,包含多元管道宣傳、醫療院所社區整合式篩檢,目前已有400場篩檢活動,另外也聚焦重高風險族群,預防再度感染等四大策略,而為了找出潛在病人,新北市推出的一管到底、快速通關的照護策略在一般民眾及特殊族群都發揮效果。舉例來說,民眾到新北市醫就診,全面針對住院及門診病人進行B、C肝查詢,經由健保卡的資料若發現民眾沒有檢驗過B、C肝,就會抽血檢測,陽性者轉介綠色通道,再進行RNA檢測,陽性者就直接進入治療體系,這都有專案管理追蹤;至於慢性病患者的篩檢則由個管師定期追蹤。在特殊族群上,新北市政府也會要求市透析機構定期回報指標數據,C肝抗體篩檢率,RNA檢測率及治療率與112年比較都有增加,其中RNA檢測率增加3.1%最多;在矯正機關方面,篩檢人數已近千人,抗體陽性率約兩成,陽性者再進行RNA檢測率及治療率都達100%。陳潤秋指出,由於藥毒癮者的C肝陽性率高達96%,新北市輔導市內7家美沙冬替代療院對篩檢的認知,也強化一管到底的策略,並全額補助RNA檢驗費、診療掛號費等,在HIV+C肝共照服務每半年得定期篩檢,讓消除指標優於全國。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跨界合作 特殊族群篩檢率增
在台灣消除C肝的過程中,靜脈毒癮者與矯正機關收容人等族群,不僅易因共用針頭感染C肝,且因篩檢不易常成「漏網之魚」。法務部矯正署副署長林明達、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觀察,這些族群雖是C肝高危險群卻無法強制篩檢,且用藥順從度較差、再感染率也較高,因此需靠衛教、效率與跨團隊合作,進行C肝防治。輔仁⼤學數據科學中⼼執⾏長、前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表示,矯正機關收容人的停留時間長短不一,且有管理需求,診治上須矯正機關、醫療單位合作、溝通,醫療流程也須細心設計,才能提升治療率。林明達以2021至2022年為例,矯正署與國健署合作推動矯正機關C肝篩檢與治療計畫時,提供衛教宣導、血液篩檢、門診治療,篩檢1萬7千多位收容人,其中2千餘位C肝病患接受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DAA),成果獲全球消除肝炎聯盟專家肯定,2023至2025年更全面開放與協辦機關合作,預計篩檢1萬9千餘人。在醫療院所,靜脈注射藥癮者常用美沙冬、丁基原啡因等低毒性藥品取代高毒性毒品,稱為替代療法。陳詩典表示,當透過院內轉診、同體系支援等轉介模式,搭配肝膽腸胃科、精神科等一起協助,靜脈注射藥癮合併C肝族群較願意接受C肝篩檢,篩檢率近100%。數據顯示,上述族群的C肝抗體陽性率近九成,血液中有病毒比率約82%,治療率近98%,完成DAA療程比率為88%,經衛教宣導,四年再感染率為1%。此外,衛福部心健司將這些族群納入「113年度藥癮治療費用補助方案」,且依衛福部「2025年消除C型肝炎計畫」,鼓勵每年至少接受一次C肝抗體篩檢,每執行一次替代治療個案C肝快篩,並將結果上傳系統,便支付C肝快篩行政協作費。
-
2024-07-16 醫療.皮膚
「汗皰疹」和飲食也有關?醫師告誡注意3大類食物,過度食用、接觸恐致中毒!
夏天到了,皮膚癢、起疹子的問題層出不窮,到底是蚊蟲叮咬、濕疹還是汗皰疹?癢起來,千萬別抓、自行亂擦藥,以免引起更多的發炎反應,甚至造成蜂窩性組織炎!若經簡單處理後,還是無改善,建議就醫診斷為佳。到底皮膚癢該怎麼辦?有哪些NG行為不能做?就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美容醫學中心皮膚科張宜菁醫師為大家解惑。皮膚科門診在夏天最常接觸的問題有「痘痘」、「汗皰疹」和「汗疹」。其中,汗疹和汗皰疹並非相同的診斷。汗皰疹正式學名為「急性反覆發作性水泡型手部濕疹」,雖然較容易發生在「汗多者」身上,但成因與汗沒有太大關連。汗皰疹是身體的免疫機轉導致,通常長在手/腳指側面,或手/腳心,有時也會以脫皮做為表現,因此常被誤會成一般濕疹、香港腳。汗皰疹的高風險族群 過敏體質 有抽菸習慣 接觸、食物含鈷鎳鉻等金屬成分 壓力 氣溫鈷鎳鉻等物不只容易誘發汗皰疹,雖一般民眾不須擔心,但過度、過量接觸還可能造成重金屬中毒的情況。鎳:造幣工廠、飾品工廠工人及操作員,長期在重金屬的暴露下,就可能造成鎳中毒。症狀輕則過敏,重則導致肺水腫、肝病變、中毒、呼吸困難、嘔吐、視線模糊等。鈷:磁鐵、牙材、骨材工廠作業員。過量恐致甲狀腺結節、甲狀腺功能低下,甚至是肺纖維化、心臟衰竭等。鉻:雖屬於人體不能沒有的稀有金屬,但過量還是會造成組織發炎、肝腎傷害等。*類固醇通常是使用強效劑型、及大面積擦拭,才可能造成月亮臉、水牛肩等問題,若遵循醫囑用藥,一般使用的類固醇不太有機會造成嚴重的副作用。Q:避免汗皰疹復發要注意?正因汗皰疹與體質有關,因此建議若需要接觸清潔劑時戴手套、使用PH值中性洗皂洗手,以及有塗抹保濕乳霜的習慣。平時也要注意,若接觸某種物品、飲食時發作,未來就要保持警覺。Q:汗皰疹和帶狀皰疹有關聯嗎?汗皰疹為免疫疾病,與氣溫、壓力,接觸某些物品有關,不會傳染。單純皰疹為「HSV單純皰疹病毒」引起,可能透過接觸傳染(如直接接觸到患者、患者皰疹的體液等),需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帶狀皰疹是體內的「水痘病毒」造成,帶狀皰疹不會傳染,但水痘病毒會經由飛沫、接觸傳染。需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延伸閱讀】腳好癢,是「汗皰疹」還是「香港腳」?差在哪?醫師提醒:不想腳癢,就要避開「4大生活習慣+3體質」
-
2024-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變異株夏天迅速傳播原因曝 醫師提醒2場所應戴口罩
本土新冠疫情日益嚴峻,單周預估感染人數上看四萬。台大公共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新冠變異株變化趨勢通常比美國慢二、三個月,目前LB.1變異株在美西多家療養院造成大規模感染,最近應會傳進台灣,屆時占比會高於目前流行的KP系列變異株,因LB.1變異株容易在高齡者間傳散,且感染力極高,提醒國內高齡族群做好準備,接種疫苗並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冷氣房加速變異株傳播 醫提醒戴口罩陳秀熙表示,現在社區流行的KP系列變異株是從去年冬天流行的JN.1變化而來,會在夏天迅速傳散主要是因為冷氣房傳播,且許多民眾已不太戴口罩;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也提醒,民眾應盡可能恢復配戴口罩,特別是前往醫院及人多的公共場所。黃高彬指出,許多民眾對施打新冠疫苗意願低落,但這波疫情非同小可,呼籲合併慢性疾病的年長者務必接種疫苗。陳秀熙表示,免疫缺乏及罹患慢性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高風險患者,一旦染疫應立刻求醫,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疾管署:防疫層級不調升新冠疫情來勢洶洶,但疾管署目前仍不會調升防疫層級,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會持續監控疫情發展及抗病毒藥物使用狀況。曾淑慧提醒,新冠、流感均處於流行期,民眾如出現類流感症狀,可先以新冠家用快篩試劑檢測,若有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應盡速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符合流感或新冠等公費藥劑用藥條件。疾管署分析,目前我國社區新冠變異株分布狀況,JN.1約占六成居首位,KP.2占比將近兩成,KP.3及XDV.1則各占百分之八,黃高彬預估KP系列變異株將急起直追,占比將高過JN.1。陳秀熙則認為目前流行於美西並造成多家療養院大規模感染的LB.1變異株也會陸續傳進台灣,屆時在社區占比會高於KP系列。陳秀熙指出,接種XBB疫苗時間超過半年,體內就沒什麼保護力,目前大多數民眾係在今年初以前接種XBB疫苗,農曆過年後疫苗接種意願低,保護力大多歸零,以致造成重症比率偏高。新冠疫情會不會大爆發?李秉穎:影響關鍵是變異株【聯合報/ 記者李青縈/台北即時報導】現在新冠、流感、腸病毒都在流行期,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主持人周玉蔻專訪,他表示,新冠疫情現在不會大爆發,此波疫情只是反應變異株變化,民眾不需要過度緊張,同時也鼓勵民眾接種疫苗。國內上周新增817例新冠本土病例,較前一周增加3成,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我國目前變異株以JN.1為主、占62%,KP.2占18%、KP.3及XDV.1占8%。李秉穎說,新冠疫情現在沒有像疫情期間一樣大爆發,罕見出現夏季流行,也是變異株變化,讓民眾再度感染,民眾不需要過度緊張。他也說,除非變異株出現完全大突變,不然只是像現在小突變,並不需要重啟社交距離等管制措施。預防首重打疫苗李秉穎表示,面對疫情最重要的還是打疫苗,預防遠比感染後的服藥有效,特別是染疫高風險、有共病的民眾需要接種。然而,他認為未來不一定會需要每年都要打新冠疫苗,現在只是過渡期,雖然不確定會持續多久,但等到人體適應、新冠病毒完全感冒化,就不用繼續打疫苗。另外,周玉蔻也批評近日政府作為,她表示,賴清德總統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但是衛福部長邱泰源一上任就跑到世界衛生大會,這樣就有「健康台灣」嗎?她呼籲政府對於人民的事情可不可以積極一點,他問李秉穎「健康台灣」應該怎麼做。李秉穎說,以兒科醫師角度,孕婦應該有良好衛教,很多父母第一次生小孩會手足無措,也需要重新重視傳統家庭觀念,他先前擔任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時也有考慮設立青少年特別門診。
-
2024-06-27 醫療.感染科
2024流感新冠疫苗懶人包/流感可能與新冠共同流行!10月雙疫苗開打時程及對象整理
疾管署指出,4月底才結束的流感稱公費藥劑延長使用,因為流感進入流行期再次重啟。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即日起至7月31日再次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措施,只要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皆可使用。此外,10月1日起將開放11類公費對象接種流感、新冠疫苗施打,《元氣網》以下整理10月的雙疫苗開打時程及細節。流感疫苗+新冠疫苗開打時程第1階段流感疫苗+新冠疫苗開打時間:2024/10/01起11類公費對象:.醫事及衛生防疫人員.65歲以上.55歲以上原住民.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第2階段開打時間:2024/11/01起施打對象:流感疫苗: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新冠疫苗:滿6個月以上民眾是流感還是新冠?由於本年流感可能與新冠共同流行,若有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類流感症狀,應用新冠家用快篩輔助檢測。若有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盡速就醫,並由醫師依主訴與臨床判斷,評估是否符合公費藥劑用藥條件,倘經醫師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流感配置藥劑,包括克流感、易剋冒、速剋流及瑞樂沙。》公費流感藥劑配置查詢新冠的部份,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國內主流株為JN.1、KP.2、KP.3。目前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方法仍能有效偵測病毒,已核准抗病毒藥物亦持續有效。美國CDC評估接種XBB疫苗於青壯年與高齡者,皆具有效疫苗保護力,建議高風險者補接種疫苗,以得到更佳的保護力。》新冠/肺鏈疫苗專區查詢【參考資料】.疾管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6-21 寵物.照顧指南
毛小孩誤食有毒食物怎麼辦? 專家分析多種可能情況及3處置重點
寶林中毒事件,再添1死,目前已累計5名死者。國內發生重大食安事件,令許多毛小孩的主人擔心,家中毛寶貝,如遇誤食有毒食物時,該怎麼辦?前台北市獸醫公會理事長楊靜宇表示,毛小孩誤食中毒可分為貪吃,食用不該吃的食物,以及在戶外接觸到除草劑、消毒劑等兩大類,後者屬於神經毒,風險較高,提醒飼主帶狗狗外出散步,一定要留意公園布告欄是否張貼消毒等告示。毛小孩誤食有毒食物怎麼辦?楊靜宇指出,如以機率來看,狗狗中毒場所以家裡居多,可能是飼主誤餵了巧克力、洋蔥、葡萄等狗狗不可吃的食物,也可能是狗狗貪吃,連防腐劑、保冰劑或是玩具,也吞下肚。如為這類中毒,症狀相較輕微,但如果一口氣吃了太多,也會引發風險。楊靜宇說明,如果狗狗只吃了1、2顆葡萄,還在容許範圍,但要是吞了一大串,就必須緊急就醫,予以洗胃。楊靜宇說,狗狗中毒,急診就醫,最怕的是誤觸殺蟲劑、消毒劑,這屬於神經毒,只要接觸,就可能導致癱瘓,到地不起,猛流口水,必須立即送醫,進行催吐,施打解毒劑。如果毒素劑量過重,將引發肝腎衰竭,情況嚴重。楊靜宇坦言,在擔任台北市議員時,要求教育局、公園處於校園、公園等場所噴灑殺蟲劑、除草劑及消毒藥劑之前,務必提早在網路公布訊息,並在場地附近張貼告示。飼主也應提高警覺,外出遛狗時,多留意布告欄上的訊息。一般來說,狗狗誤食時處置重點如下:1.飼主不要貿然幫寵物催吐:除非獸醫或專業人士執行,否則有害物質可能對狗狗的食道和胃部造成進一步傷害。2.立即尋求獸醫協助:獲悉狗狗可能誤食有害物質,即使還沒出現症狀,也應立即尋求獸醫協助,告知食用哪些食物?數量?時間?3.常見中毒症狀提高警覺:狗狗食物中毒後,出現了哪些症狀?常見為嘔吐、腹瀉、虛弱、困惑、發抖。「預防才是上策」,楊靜宇提醒飼主,將狗狗不可食用的食物放在高處,或是儲藏箱及櫃子裡,並維持家中環境整齊,每天提供乾淨的飲水及飼料,以確保狗狗安全及健康。延伸閱讀:.追蹤六年研究發現:長期養寵物者「可防止認知功能下降」.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可帶貓咪出門遛貓?獸醫提醒:帶貓皇出巡只有牽繩不夠!還需注意1細節★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主流株出現變化,症狀2大特色!如有呼吸道症狀建議這樣做
新冠肺炎主流株近期正悄悄出現變化,疾管署監測目前JN.1占比雖為最大宗,但新變異株KP.2、KP.3正快速攀升,同時也宣布,國內新冠疫情將進入第六波流行期,預計八月才會降溫。台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詹前俊說,近期新冠患者具有一大特色,初期皆會有「低燒多日」的症狀,且低燒時快篩皆呈現陰性,導致民眾誤判錯失就醫時機。5月19日起,國內口罩令全面解除,國內疫情攀升,詹前俊說,從5月底迄今,診所忙到連午休都沒辦法休息,患者一波波湧進,多數都還是因為新冠、流感而就醫,光是一個早上就有3到4位患者,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新冠近期症狀:低燒多日伴隨輕微流鼻涕詹前俊表示,近期的新冠患者,主要的表現症狀為「低燒多日」,有些患者會伴隨輕微流鼻涕等,但低燒期自行快篩都呈現「陰性」,又或是由醫師快篩診斷也驗不到病毒,通常會等到低燒期過後數日,快篩才會呈現陽性。詹前俊表示,隨著病毒不斷變異,患者不一定會出現發燒症狀,曾有患者只覺得身體不適、喉嚨怪怪的,經轉診到台安醫院,當下由他協助快篩,馬上就出現「兩條線」的結果。他也提到,近期發現有不少民眾已經不太會使用快篩,有幾位患者主訴到診間就醫前,已在家快篩,只是結果都呈現陰性,但到診間快篩卻呈現陽性,一問之下才發現是不敢「下重手」戳鼻子,使快篩未能發揮效力。如有呼吸道感染症狀建議連做3天快篩詹前俊強調,新冠肺炎的死亡率為1%,65歲以上老人是高危險群,如果有呼吸道感染症狀,建議連續做3天快篩。如果染疫,可經醫師評估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如果是流感也別輕忽,服用流感特效藥緩解不適症狀。國內上周新增328例新冠肺炎確定病例,疾管署研判疫情上升,詹前俊提醒,接種XBB疫苗能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暑假來臨,增加許多接觸機會,民眾日常應做好勤洗手、戴口罩,有症狀要警覺性自行快篩,避免病毒傳染給家人。
-
2024-06-12 醫療.一般外科
你還在用雙氧水跟優碘治療小朋友的傷口嗎?「濕敷」更能加速傷口癒合!
家裡若有個對一切事物感到好奇、充滿電力的孩子,每天在居家、學校、公共場合的跑跳追趕,難免有些意外發生,擦傷、割傷、燙傷等大小傷不斷,身為父母嘴上叨念卻也心疼不已,面對孩子的傷口,家長該怎麼處理?一、擦傷、割傷你的傷口照護觀念還停留在雙氧水與優碘嗎?這十年,傷口照護觀念大大翻轉,從「乾燥」走到「濕潤」。以往用強力消毒藥水如雙氧水與優碘處理傷口,希望傷口保持乾燥,反而會破壞傷口癒合所需的肉芽組織生長。甚至,「流點血」是好的,流血可以協助清潔傷口,帶走髒污。1. 若持續流血,先止血:如果傷口大量流血,可先以乾淨衣物、毛巾在傷口上加壓止血,若沒有合適的物品在身旁,也可使用手指;如果傷口有異物,如玻璃碎片,則避免直接在異物上加壓,而是在異物的周圍加壓止血。切記千萬不能綁住肢體,以免血液循環不良,若無骨折情況,則可嘗試抬高肢體協助止血;如疑似有玻璃碎片等異物,建議前往醫院急診或者有外科處理能力的醫療院所。2. 若傷口有部分髒污,如碎石、沙子,可以生理食鹽水、煮過冷卻後的水甚至自來水直接沖洗,或者以棉籤、紗布巾沾取,由內而外清潔傷口,可舒緩傷口的不適。如需要移除碎石等表面髒污,則可用酒精消毒過的鑷子移除。並且以肥皂清潔傷口周遭。3. 覆蓋傷口敷料或者乾淨無菌墊。若是小傷未必需要覆蓋,不過保持傷口濕潤才能增加癒合的速度,現在有許多敷料如人工皮可以取代過去的紗布,不只可以提供濕潤的環境促進傷口癒合,也較為舒適。每天更換一次即可。什麼情況需要就醫?1. 無法止血、傷口很深、很大、不規則2. 動物咬傷,或致傷的物品很髒,有可能需要額外注射破傷風。3. 傷口在臉上,可能會為了美觀需要額外的處理。4. 傷口紅腫熱痛,有感染跡象。二、燒燙傷另一個居家常見的意外是燒燙傷,沖脫泡蓋送雖然朗朗上口,但其中執行細節還有什麼要注意的要點呢?1. 沖:立即以涼爽的水沖傷口的部分達15~30分鐘2. 脱:衣物泡濕後,移除、剪開傷口附近的衣物與飾品,包括尿布,但若與皮膚緊黏,則不強行移除避免造成傷害。3. 泡:讓受傷部位泡在涼爽的水中15~30分鐘,如果身旁完全找不到任何乾淨且涼爽的水,利用其他涼爽的液體,如牛奶或者任何冷飲是可以接受的緊急處置。4. 蓋:小心沖泡傷口的過程中,注意孩子的體溫,可以在傷口外的身體部分蓋上衣物,避免失溫;而傷口在緊急處理完後,可利用手邊乾淨的保鮮膜、沾濕的枕套、毛巾等覆蓋傷口,可避免傷口進一步感染。5. 送:只要是傷口大於2.5平方公分(如10元硬幣大小),就應儘速送去臨近有附設燒燙傷中心或整形外科的醫療院所,做進一步的治療與照護。意外發生通常來得又急又快,家長不見得能提供即時的幫助,讓孩子事先學習傷口的急救與照護,在第一時間能冷靜並正確應對傷口,將可減少傷口發炎等情況發生,也更能好好配合家長與醫護人員的協助。資料來源: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1011/health_2.htmlhttps://www.nhs.uk/conditions/baby/first-aid-and-safety/first-aid/what-to-do-if-your-child-has-an-accident/https://www.ucihealth.org/blog/2018/10/wound-carehttps://www.mayoclinic.org/first-aid/first-aid-cuts/basics/art-20056711https://www.sunshine.org.tw/service/index/scald/burn-introhttps://www.cmuh.cmu.edu.tw/HealthEdus/Detail?no=4735培養孩子的健康觀│2022兒童醫學夏令營▸孩子的健康觀要如何養成?從課本、影片,不如讓孩子實際體驗⭐6大一線明星醫師授課,正統專業醫護師資⭐108課綱多元學習方向,提供五大超值服務⭐8大主題課程,沉浸式模擬實境⭐100%實作體驗⭐業界最高規格師生比1:6今年夏天,讓孩子跟良醫"醫"起玩翻暑假>>https://bwhealth1.pse.is/495xze延伸閱讀: 這3種人最容易長瘜肉!全台第一名胃腸肝膽科醫師:預防大腸癌的4個飲食法 30分鐘慢跑=5400步!一張表告訴你:沒時間運動,你該多走多少路?
-
2024-06-12 焦點.元氣新聞
身體紅疹是單純疱疹還是帶狀疱疹? 醫師:關注疹子的生長「位置」及「型態」二大關鍵
皮膚紅紅、腫腫的疹子是罹患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單純疱疹還是其他病因呢?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張皓翔表示,辨別帶狀疱疹還是單純疱疹,要關注疹子的生長「位置」及「型態」二大關鍵,且帶狀疱疹並不是傳染疾病,而是潛伏在體內的水痘病毒復發的疾病。帶狀疱疹與單純疱疹有什麼差別?帶狀疱疹顧名思義是呈現「帶狀」的疹子,通常只會出現在「單側」,鮮少會有雙側出現,帶狀疱疹是「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人體感染水痘疹子退掉康復後,水痘病毒仍可能潛伏在人體的神經節中。醫師說明,當人體免疫力變差時,潛伏在體內的病毒有可能再次活化,此時就發生「帶狀疱疹」,多發生在單一處的神經節,從頭到腳的神經節都可能是帶狀疱疹發生的位置,不過臨床上,最常見的發生部位是在「胸部」及「腰部」的脊神經。反觀單純疱疹多發生在特定位置,第一型單純疱疹出現在嘴巴與口腔、第二型單純疱疹則是出現在生殖器。單純疱疹是病毒感染所致,可能從唾液、毛巾、食具等接觸感染,人體遭感染後,通常二到十天內就會出現疹子,單純疱疹會先出現水泡,接著破裂形成潰瘍傷口,最後結痂。至於症狀上,帶狀疱疹會有「刺痛」以及「搔癢感」,但帶狀疱疹是在疹子尚未出現之前,就可能開始出現局部神經痛,這種隱隱作痛,讓病患怎麼也找不到傷口,疼痛的感覺如針在刺。當隱隱作痛出現約一週,皮膚會長疹子,而帶狀疱疹的疹子會同時出現「各種時期」的疹子型態,包含已經收乾的疹子、正在化膿的疹子等,這也是帶狀疱疹的一大特色,可以從疹子的型態做診斷。不過,千萬別輕忽帶狀疱疹的併發症,應及時就醫治療,長在三叉神經上的帶狀疱疹可能影響眼睛導致角膜發炎、潰瘍等。此外,併發症還包含疱疹後神經痛、血管病變、聽力受損等。張皓翔醫師表示,通常帶狀疱疹發生過一次後,終其一生約有6%到10%的機率會再發生第二次,並非終生免疫。痛不欲生!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恐需抗神經痛藥物舒緩帶狀疱疹最令人懼怕的是「神經痛」,此神經痛可能從疹子出現持續到痊癒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可能延續好幾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張皓翔醫師表示,根據統計,75歲以上的民眾發生帶狀疱疹,約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會出現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另外,如果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比例也相對一般人高。*帶狀疱疹的治療主要以抗病毒藥物為主,在病灶出現的72小時內給予抗病毒藥物,減輕發疹期間的疼痛程度及持續時間,另外也會使用類固醇和消炎止痛藥物幫助緩解疼痛,對於疱疹後神經痛還可能需投以抗憂鬱藥物,或是抗癲癇藥物,才得以舒緩。積極提升免疫力 預防帶狀疱疹張皓翔醫師表示,預防帶狀疱疹最根本的方式是不要得到水痘,然而台灣過去曾有水痘大流行,只要得過水痘就有機會罹患帶狀疱疹。而現在的孩子出生後,雖然有施打水痘疫苗,仍有機會長水痘,因此帶狀疱疹發生的機率仍存在。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如50歲以上、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較差的人,若希望降低帶狀疱疹的機率,就要提升自身免疫力,因此平時避免熬夜、多運動,維持正常作息很重要,若有需求,也可以前往醫療院所諮詢疫苗相關資訊,預防帶狀疱疹的發生。*Based on speaker’s opinions and experience.NP-TW-HZU-ADVR-240008|Date of preparation:May 2024This is intended for Taiwanese.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