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9 科別.腦部.神經
搜尋
死亡
共找到
6837
筆 文章
-
-
2020-09-19 新聞.生命智慧
「我帶著刀子,想殺了肇事者的兒子報仇!」孩子的生命從此停住…鋼鐵爸決定完成孩子未竟的人生
2015年4月1號,新北市新海橋上發生一起令人心碎的車禍,一台計程車逆向行駛,撞死對向的2位機車騎士,而其中一位機車騎士,就是「鋼鐵爸」阮橋本的21歲兒子阮聖翔。事故發生後,阮橋本一直無法接受兒子的死,曾帶刀子想殺肇事者的兒子報仇,也曾飆車摔斷11根肋骨,幸運活了下來。 「當時我躺在路上,想著聖翔當時的痛,一定是比我還痛百倍、千倍,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呼吸、絕不能死,要用我的餘生,繼續完成聖翔的人生...」一座橋,與聖翔天人永隔……碰一聲,你就回不了家了。碰一聲,我們就此別離了。 自從聖翔有機車後,他總是貼心到極點,不管是媽媽交代辦事,或是長輩交代處理的一些雜務,還是護送妹妹上課,抑或是朋友、同學需要陪跑及考照,他從不推諉或失信,即便他還有很多事要做,像是學校的畢業展、女朋友的事、公司的事……等等。 聖翔總是在出門回家前,會打電問問我們想吃什麼小吃,順道買回來,我們也很習慣、很自然差使他做任何事。 2015年4月1號這天,我帶著老婆、筑筑一起參加車友聚會,而聖翔獨自在家。晚間八點,聖翔騎著機車,載小舅志韋返回新莊住處。要回程返家前,貼心的聖翔還撥了電話給我,問我們到家了沒?要不要為我們帶什麼吃的、喝的回家?而我也如往常地向他點菜「排骨酥和甘蔗汁」,最後你就一聲「好!」很平常、很習慣……。 晚上八點四十分左右「歐伊~歐伊~歐伊~」聲,聽到時很自然。因為從事殯葬業的我早就聽慣這樣類似噩耗宣告的聲響,再說距離家的位置大約一百公尺處有消防局,再往前五十公尺就是醫院,住家樓下走路不到三分鐘便是殯儀館正門路口。 在此地定居了三十多個年頭,從蕭瑟無人的半荒地,直到如今吵雜喧鬧的殯葬業大街,我想,發生再怎樣的大事件我也早已習以為常,甚至無感。但,這次卻…… 在家等候聖翔回家的我們,等到九點多,心中突然一陣不安,老婆說「聖翔怎麼說要回家了卻電話轉語音?」因為聖翔從不會有這樣讓人擔心的時刻,一定電話一響就接,不會讓我們找不到人。 就在這時候,家裡電話響起,電話那頭,警方告訴我,聖翔出了車禍在醫院急救,請我趕緊到醫院一趟。 我不以為意,以為只是一般的小車禍,因為聖翔平時的駕駛習慣與技術讓我很放心,應該不至於太嚴重才對。這時的我還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到了醫院急診室,感受到現場的氛圍,從事殯葬業多年的我,終於意會到是怎麼回事了。 當我看到躺在急救擔架上那滿身是血的遺體,瞬間雙腳癱軟,跌坐在地上,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敢相信眼前的遺體就是自己的兒子,自己唯一的兒子… 此刻的聖翔也不知道怎麼一回事吧?我的寶貝翔,你是不是也跟爸爸媽媽還有妹妹此刻的心情一樣害怕?我的寶貝,爸爸好害怕啊……。 碰一聲,你就回不了家了。碰一聲,我們就此別離了。 聖翔在回程行經連接新莊與板橋的新海橋時,就在離家不到三百公尺的新海橋上,與另一名機車騎士,被一輛計程車逆向迎面撞上,現場就沒了生命跡象,送醫急救後,因傷勢過重,仍然急救無效而死亡。 失去聖翔,我頓時沒有了靈魂、沒有了思考、沒有了方向、沒……什麼都沒有了。我變得彷彿只剩行屍走肉似的一副空空洞洞的軀殼,回過神看到筑筑、老母、老婆、家人,我該怎麼辦?怎麼會是你,我該怎麼辦?我還能怎麼辦,誰來告訴我?求求誰可以來給我一個讓我可以不再迷惘的答案…… 不!我必須堅強,必須強迫自己堅強,縱使我是崩潰著、無助著、感覺力不從心,但我是他們的靠山,我必須要堅強!可我能選擇不要堅強嗎?倘若我不掩飾自己的脆弱,就能有那一絲奇蹟換回你嗎?我的寶貝啊…… 最後,翔翔仍舊沒有再回家過一次了。他的聲音,每日每夜地迴盪在我、老婆與筑筑的腦海,而他熟悉的身影,只能活在我們的心裡與回憶。 聖翔的生命,從此停在2015年4月18日晚上八點四十四分。鋼鐵爸/我的另一個名字……車禍事發以來,肇事者一直堅稱自己是因為氣喘而昏迷才會逆向肇事,詢問過醫生、氣喘病友,大家都一致認為可能性極低。怎麼可能氣喘發作還可以在現場來回走動,甚至於打電話給車行而不是打一一九,而第一時間車行來到車禍現場,是夥同傅寶勝(肇事者)拆除車行招牌和對講機。試問氣喘發作還可以有這種行為嗎? 每次想到這裡,我心中就無法壓抑自己的憤怒與怨恨!曾經有兩次,我帶著刀械,一個人開著車去到肇事兇手的兒子上班的地方,想要手刃兇手的兒子,讓他也嘗嘗失去兒子的感受。到達對方兒子上班的汽車用品百貨馬路對面後,我坐在車上,點燃香菸,想著聖翔在急診室急救的畫面,想著記憶中與他相處的片段回憶。 我把刀子藏在衣服裡,下車走向馬路對面,當時的我,腦中只有聖翔全身是血的畫面,彷彿腎上腺素爆發。當下,我只想著,「報仇!報仇!傅寶勝,我要你也體會我的心有多痛!」 正當一步一步逼近肇事者的兒子之際,我心中閃過一個影像。我想起了兒子那帶著笑意,單純憨厚的臉龐,於是,我轉身走回車上,眼淚再也止不住,放肆的流著……我在心中說,「兒子,對不起,老爸做不到,因為我是人,我不是畜生……」經過兩次這樣的「懸崖勒馬」,所幸沒有因為怨恨與衝動而鑄下大錯。 我把聖翔的靈堂設在自家的會館中。每天,都有許多好友前來探望我與聖翔。可是,始終不見肇事兇手來上過一炷香、說聲抱歉,這也讓我們阮家上上下下無法理解與諒解,我更是始終無法釋懷! 有天,一個朋友來關心我的情況,我們在辦公室聊天時,他見到辦公室裡的大型鋼鐵人模型。鋼鐵人,一直是我和聖翔非常喜歡的人物,鋼鐵人公仔、周邊商品,也是我們父子倆長期以來的收藏。 朋友鼓勵我要堅強,指著鋼鐵人說,「你們父子都那麼喜歡鋼鐵人,你一定要像鋼鐵人一樣堅強,別讓聖翔為你擔心!聖翔像是鋼鐵人,你就是他的鋼鐵老爸!」 於是,鋼鐵爸這個稱號就這麼開始傳開。至今,「鋼鐵爸」這名字,彷彿就成了我的另一個名字。選擇把對兒子的愛,化為更多人能享用的溫暖……2016年1月10日,「新北市聖翔救援協會」正式成立,我獲理監事會推選為創會理事長,而秘書長則由一路走來都默默陪在我身邊的人生心靈導師林淙偉擔任;至於最辛苦的第一線救援工作,就由我的兩位私人特助擔任。 隔月,在朋友的引薦下,有個名叫「台○生命」的殯葬集團,允諾將一間雙層的辦公室無償提供給協會使用,聖翔救援協會自此總算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據點。 聖翔走後,我一直試圖以愛化解怨恨。某天,我在臉書上貼聖翔送我的五呎高「鋼鐵人」模型照片,幻想自己是鋼鐵人,用鋼鐵般的意志走過這段曲折的心路歷程,網友因此稱我「鋼鐵爸」。 漸漸的,我為聖翔所做的一切努力被越來越多人看見,這之間,當然也包括許多酸民,他們說,「阮橋本只是愛出風頭,只是想出名。」可是,如果稍微將心比心,誰會用親生兒子的生命換來自己出名、出風頭? 然而,吸引更多的是「鋼鐵爸」的粉絲,其中,有很大比例是年齡與聖翔相仿的年輕族群,他們總尊稱我一聲「阿爸」,就這樣,我多了數以百計的兒子、女兒。但再多聲「阿爸」,也換不回親耳再聽到聖翔叫一聲爸爸…… 我總是用自己切身經驗,苦口婆心勸這些兒子女兒們不要飆車、不要碰毒品,甚至為了要讓這些小朋友們有向心力,我集結了他們,成立了直屬於聖翔救援協會的「赤焰軍」志工車隊,而這些赤焰軍們,也都自發性排班在北宜公路、台七線駐點服務。 2016年3月,是聖翔車禍即將屆滿一周年的日子,將近十二個月的時間,都不見政府相關單位部門針對新海橋的不安全設施規畫做出任何改善。於是我以「鋼鐵爸」在臉書醞釀、號召,打算在四月十九日舉辦一場呼籲政府單位重視新海橋橋安問題的遊行。 此舉果然引起相關部門重視,結果三月底開始,每晚十二點到清晨六點封橋施工,僅僅花了不到半個月,就在新海橋上蓋好了阻隔雙向車道的分隔島。從此,再也不會有機車逆向鑽車縫的事故發生,也不會再發生像聖翔被逆向車輛撞死的慘劇! 一方面我感嘆,很多事情只在於做或不做,三十三年解決不了的問題,只要有心,半個月就解決了;另一方面我覺得遺憾與欣慰,遺憾的是,如果早有人出面呼籲爭取分隔島的增設,那麼聖翔就不會遭此橫禍了! 欣慰的是,我相信冥冥之中,是聖翔的守護,我才能堅持了快一年來抗爭、爭取,而如今也終於成功,新海橋上再也不會有類似的車禍發生,用路人更安全了,不會再有家庭因此破碎了! 書籍介紹書名:倒著走的人生:鋼鐵爸靠北人生,活出正能量作者:鋼鐵爸(阮橋本)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0/07/21作者簡介/鋼鐵爸本名:阮橋本,苗栗苑裡出生,現居新北市板橋區,1986年,擔任聯豐佛教禮儀社社長2016年,擔任聖翔救援協會總會理事長 延伸閱讀: 把麵包當主食,難怪你老是覺得累!醫師告訴你:造成「腎上腺疲勞」的NG飲食習慣
-
2020-09-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新冠肺炎患者痊癒後 逾半數持續感到疲勞
根據今天發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愛爾蘭一家醫院的武漢肺炎患者和染疫的醫院人員經宣告痊癒後,有超過半數仍持續感到身體疲累,凸顯持續的症狀對患者帶來「沉重負擔」。法新社報導,目前已有一些病患團體與醫師呼籲就武漢肺炎(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毒SARS-CoV-2對患者的中長期影響進行更多研究。全球染疫人數如今已突破3000萬,死亡人數至少94萬3000。愛爾蘭的都柏林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Dublin)三一轉譯醫學研究所(Trinity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stitute)暨聖詹姆士醫院(St James's Hospital)的研究人員湯生(LiamTownsend)說:「關於SARS-CoV-2的感染表現特徵,雖已有清楚描繪,但染疫後的中長期後果仍有待探索。」這份研究追蹤聖詹姆士醫院的128名患者,他們平均在「臨床康復」過後10週接受調查。其中有52%的人在受訪時仍經常感到身體疲勞,無論原本是輕症或重症。這份報告因尚未送交同儕審查,只是初步研究。受訪的128人包括71名院內患者與57名輕症的醫院職員,平均年齡50歲,全都經過武漢肺炎檢測確診。研究人員也考量各種可能造成疲勞的因素,包括最初染疫的病況輕重,以及患者原有疾病如憂鬱症等。研究發現,無論這些患者當初是否住院,不會影響調查結果;但感到身體疲累的人當中,女性占比達2/3,高於所有受訪者的女性比例54%。另外,有焦慮症或憂鬱症病史的患者,也有較高比例感到身體疲勞。這份研究的作者表示,他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必要進行更多研究,以評估COVID-19對患者的長期影響。
-
2020-09-19 科別.感染科
被寵物咬傷小腿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有這些症狀應先就醫
1名中年婦女,日前被寵物貓咬傷小腿肚,造成皮膚有傷口,起初不以為意,但過幾日發現傷口周圍出現紅、腫、熱、痛等情形,並逐漸蔓延至整個小腿,且越來越嚴重。由家人陪同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感染科求診,經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給予抗生素治療並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膿瘍產生,緊急照會外科協助開刀清創處理。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感染科邊建榮醫師表示,一般常見的皮膚感染如「蜂窩性組織炎」,是細菌侵入真皮及皮下組織,較常侵犯的部位為下肢及臉部。最初的症狀通常先以感染部位發紅表現,再漸漸開始腫脹、發熱、疼痛,形成界線不明顯的皮膚病灶。部分病人會伴隨發燒、畏寒等症狀;若細菌穿過皮膚表層,深入皮膚深層的軟組織及筋膜,並沿著筋膜及皮下脂肪層間隙向周圍快速擴展,就會進展成「壞死性筋膜炎」,有皮膚變紫、出現出血性水泡,短時間內有可能發展成敗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的危險因子有許多,包括外傷傷口、手術術後、下肢循環不良、肥胖、香港腳或其他黴菌感染、免疫缺損病人、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癌症等。而動物咬傷可能感染多種混合的病源菌,包括:巴斯德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鏈球菌等。蜂窩性組織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若病況變嚴重、紅腫擴大或疼痛增加,可安排影像檢查確認筋膜骨頭是否受到感染。若傷口出現化膿、壞死,則需由外科手術介入進行清創等治療。邊建榮醫師呼籲,若不幸被動物咬傷,千萬別輕忽,傷口要小心照顧,並且徹底消毒,若出現傷口周圍紅、腫、熱、痛情形,建議立即前往醫院就醫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9-19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解剖死因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 醫:主動脈剝離5危險因子,喘不過氣、腹痛、腰痛要當心!
編按:小鬼在16日上午11時許被父親發現時已無生命跡象,身上僅穿著白色短t、下身赤裸,他臉朝下趴地,口鼻流血、嘴唇撞腫,研判是慌張走出浴室,突然因不明原因摔倒,臉部撞到流血,屋內無發現藥物、也沒有喝酒情事。今日下午法醫在板橋殯儀館進行解剖程序,初步解剖發現死因疑是心血管的問題。小鬼經紀人Dino也透露,小鬼死因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表示平常都有做健康檢查、完全沒問題,詳細細節仍待法醫研究所的鑑定報告。55歲蔡先生為40年老菸槍,從事勞力工作,多年前發現罹患高血壓,但認為沒有症狀,便無服藥控制,日前突然感到胸悶、胸痛,以為吃止痛藥可緩解,卻遲不見效,直到劇痛難耐,前往當地醫院急診,竟確診為主動脈剝離,醫師建議立即轉院治療,經治療後,術後恢復良好。主動脈剝離  發病後每小時增加百分之一的死亡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患者發生胸痛當下,先前往鄰近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主動脈剝離,此症為致命性的心臟殺手,根據統計,患者發病後每小時即增加百分之一的死亡率,至少半數病人在病發後48小時內會死亡,因此當時兩院便聯繫緊急安排手術。劉殷佐進一步指出,主動脈剝離是指主動脈內膜破裂後,血液從真腔(血液原本流動之處)進入假腔(因結構受傷而產生的裂縫處夾層),使得主動脈送到各器官的血流受到影響,就會產生缺血性症狀,往往導致腸缺血壞死、腦中風、急性腎衰竭、急性心衰竭,甚至死亡。主動脈剝離5危險因子 喘不過氣、腹痛、腰痛要當心主動脈剝離的危險因子包括未良好控制高血壓、抽菸導致動脈粥狀硬化、遺傳性疾病、主動脈瓣膜缺陷、高強度重量訓練或使用古柯鹼等。劉殷佐強調,一旦突然感到撕裂性的胸痛和上背痛,痛感延伸至脖子或下背,就有可能為主動脈剝離;此外,視主動脈剝離發生處不同,受影響的器官不同,若有喘不過氣、腹痛、腰痛、意識不清等症狀,也應懷疑為主動脈剝離所致。劉殷佐提醒,若患有高血壓者,平時應控制血壓,有抽菸習慣也必須戒除,並維持適當體重,才能預防主動脈剝離悲劇發生。延伸閱讀: 你的心臟健康嗎? 從這8地方check隱藏毛病 從前胸痛到後背別大意! 當心是體內這顆不定時炸彈爆了
-
2020-09-19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猝死 醫師提醒年輕男性注意心律不整
士林地檢署今天解剖藝人黃鴻升遺體,初判是心血管問題。有醫師認為,突發性心律不整可能性較大,恐是心臟不正常放電釀禍,若發病30分鐘內沒急救,存活率小於5%;提醒年輕男性也應注意。黃鴻升(小鬼)16日被家人發現陳屍在北投住家內,士林地檢署檢察官相驗遺體後,初步排除外力造成,也無明顯致命外傷,今天經解剖認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可能性較大,詳細死因仍待法醫研究所鑑定報告為主。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接受記者電話聯訪時表示,年輕男性猝死以心血管或腦血管問題居多,心血管疾病方面,他推測心因性猝死可能性較大,其中又分為心肌梗塞及突發性心律不整,綜合相關文獻,每年發生率約萬分之一到千分之一。鍾伯欣解釋,心肌梗塞主要是心臟血管阻塞,心肌在缺血、缺氧的情況下,導致不穩定電氣變化,但從缺氧到猝死通常需要一段時間,根據臨床觀察,急診的胸痛患者大多會痛上半小時至1小時,應該不至於突然猝死。至於突發性心律不整,則是心跳突然太快、亂跳,導致腦部血流不足,鍾伯欣說,年輕男性的突發性心律不整,以「布魯格達氏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最為常見,整體男性盛行率約為千分之1.2,目前已知部分患者因心臟肌肉裡的鈉離子通道具遺傳性異常,導致心臟不正常放電、心跳突然亂掉釀禍。不過,鍾伯欣表示,布魯格達氏症候群患者平時可能完全沒有異狀,相當難診斷,除非做心電圖時正好發病,才有機會偵測到。鍾伯欣指出,突發性心律不整患者發病時會倒下,若旁人見狀能立即做心肺復甦術(CPR)並以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急救,都有機會救回來,拖愈久、存活機會愈低,基本上發病超過30分鐘沒急救,存活率恐不到5%。突發性心律不整來得突然又難以察覺,民眾應如何自保。鍾伯欣坦言,突發性心律不整沒有明確的徵兆可預防,但目前部分穿戴式裝置有偵測摔倒、心跳過快功能,若沒有及時回應,會協助打給緊急聯絡人,或許有機會救命。
-
2020-09-19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解剖死因為「心血管問題」 營養師:預防心血管疾病,小心這些地雷食物!
編按:小鬼在16日上午11時許被父親發現時已無生命跡象,身上僅穿著白色短t、下身赤裸,他臉朝下趴地,口鼻流血、嘴唇撞腫,研判是慌張走出浴室,突然因不明原因摔倒,臉部撞到流血,屋內無發現藥物、也沒有喝酒情事。今日下午法醫在板橋殯儀館進行解剖程序,初步解剖發現死因疑是心血管的問題。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1%。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但近幾年來,心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含缺乏運動習慣、不均衡飲食習慣所引起的三高問題、肥胖、抽菸及飲酒等因素。大家都知道,預防心血管疾病就是避免或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醒,但還有一項地雷食物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飲食中的「鈉」攝取量也須留意。她進一步說明,許多人喜愛重口味、無辣不歡,但吃得太鹹時會攝取過多的鈉,造成體內鈉離子濃度增高,使血管中的水分也會相對增加,導致血管壁壓力大增,連帶影響高血壓的發生,甚至動脈硬化、中風等。根據國健署105年統計數據,成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男性平均為9.6克、女性平均則是7.6克,男女平均攝取量皆超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潘富子指出,國人飲食習慣多以鹹食為主,若再加上餐與餐之間的鹹食零嘴,一不小心就可能攝取「鈉」超標!以常見零食舉例,罐裝的原味洋芋片(約163克)鈉含量約816毫克,佔單日鈉攝取量的34%;一包鱈魚香絲(114克)鈉含量約2411毫克,一整包吃下去就直接超標單日攝取量。潘富子師建議,利用幾個小撇步,為飲食減鹽「鈉」。1. 少吃或避吃加工食品:罐頭食品、香腸、火腿、培根、泡麵、餅乾、肉乾、魚乾、醬菜、醃漬物等。加工食品具有四特性:高脂、高鹽、高糖、低纖,才能得以長效保存並維持美味,因此,才會被說是不健康食物。2. 避免喝太多味道濃郁的湯:例如,日式拉麵的湯頭、關東煮湯汁、豬骨湯、火鍋湯等,能不喝湯就儘量不要喝,尤其是過鹹或過於鮮甜的湯,而火鍋湯底可用白開水取代。3. 減少使用調味料:少用鹽巴、醬油等調味,以天然食材或辛香料,如檸檬、蔥薑蒜等取代。湯品是鈉含量隱藏地雷食物,建議儘量使用新鮮食材熬湯,比較能掌控用鹽量,並運用食材的原味,如牛蒡、柴魚、大蒜、番茄等提鮮。4. 維持低鹽飲食:尤其是有高血壓問題的人,不是完全不吃鹽,而是要採取低鹽飲食。每日維持2~4克食鹽的攝取量,過低或過高都可能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可參照為改善高血壓所設計的「得舒飲食法」。
-
2020-09-18 新聞.食安拉警報
百億養豬基金確定用途! 簡化換證、汙水排放也要處理
政府全面開放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引起社會議論,豬農焦慮;為了安撫豬農,農委會推出的百億養豬基金今確定用途。除了原本的八大面向建置外,會中討論牧場登記證的檢視、汙水排放問題、冷凍廠設立時程、維持外銷豬肉的順暢,且標示落實加強宣導等五大面向,農委會承諾會一個月內與地方政府協調,召開跨部會會議邀集豬農團體參加。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經過兩次大家共同討論,養豬團體對於原本農委會提出的八大面向都可以接受,會議中討論未來養豬永續發展遭遇的困境,要這次機會一併處理,豬農提出汙水處理排放問題,另一個是養殖登記證問題,還有如果養豬頭數過多如何去化和出口問題。黃金城表示,過去養殖登記證面臨四年一次換證,但地方政府憂心民眾對於養豬場發出的惡臭反彈,因此畜牧場每四年的更新換證過程不順利,因此答應未來一個月內,會與地方政府協調,把換證程序簡化。另外,黃金城表示,豬農團體也反映汙水排放問題,希望搭排能區分,經過處理後的汙水若要排放入灌溉用水,由農委會負責,未來不排到大排內,未來一個月內,也會與環保署以及地方政府進行跨部會協調。至於穩定豬價問題,黃金城說,如果豬源衝擊導致豬價無法維持綠燈區內,會透過中央畜產會找尋建構屠宰場與分切場,由中央畜產會出手進行冷藏冷凍,這些凍存豬肉盡量出口到國外,盡可能把豬價穩定在綠燈區內。根據農委會提出的八大規畫面向,包括百億養豬產業基金的規畫用途,包括保障豬農收益及產銷平準做法、豬隻死亡強制保險增加補助、策略性擴大出口、屠宰場現代化及冷鏈升級、現代化養豬設備更新補助、提升肉品萊劑檢驗與標示、獎勵餐廳使用國產畜產品、多元整合行銷養豬產業等等。
-
2020-09-18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友飲食五迷思 醫:吃錯炎值高40個月存活率恐僅一成
癌症治療期間常出現食慾不振、體力下降、疲倦等「食體倦」症狀都是體內發炎的警訊,許多癌友對飲食存有迷思,營養不良、免疫力不佳持續發炎,預後表現也與「炎值」息息相關,40個月存活期來看,炎值低患者,近7成可以存活超過40個月,然而炎值高患者,僅剩不到1成。基隆長庚醫院營養科林奕岑營養師說,其中最常見誤以為罹癌治療期間需要吃清淡,但其實治療期間需要適時補充肉類,保持體力,為了維持免疫力,人體需要大量生成白血球紅血球,蛋白質量也需要高一點。「清淡應該是治療完成後的飲食重點。」癌友營養迷思之一是「只要維持過往熱量,喝高蛋白粉就足夠」,但林奕岑說,癌友對於熱量、營養組成、抗炎EPA等需求都與一般民眾不一樣,所以只補充單一營養是不夠的,市售的高蛋白粉通常熱量較低,不符合癌症患者營養攝取。林奕岑建議,癌友的飲食重點是「高熱量、高蛋白」治療需消耗大量體力與熱量,癌友每公斤需攝取30大卡以上;高蛋白質部分,癌友需攝取常人1.2至1.5倍蛋白質,維持體重肌肉質量。另外,癌友也會誤認為低醣飲食可以餓死癌細胞,但林奕岑強調,減少醣類攝取只會餓到正常細胞,造成體力不足無法繼續治療,據國內研究發現,當醣類低於40%總熱量(低醣)、高於70%總熱量(高醣)飲食皆會增加癌症患者的死亡率,強調均行飲食才是王道。因此也完全不贊成療程中的癌友選擇超低醣類攝取的生銅飲食,防彈飲食正夯,不少癌友會被身旁的親友說服開始嘗試,但林奕岑說,低醣類高脂肪會造成癌友食慾降低,不例癌症患者於營養素的充分攝取。還有一個常見迷思是「只要是Omega-3都可以抗發炎」,林奕岑說,Omega-3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含有兩種營養素EPA和DHA,各自功能不同,但研究發現,魚油EPA對於癌友抗炎效果,一天兩克能幫助感善發炎,降低治療副作用。
-
2020-09-18 癌症.抗癌新知
2癌友就有1人發炎影響存活率 這6指標中3項要小心
癌症連續蟬聯我國十大死因榜首長達38年,以國人癌症之首大腸癌為例,每2名癌友就有1人正處於發炎狀態,恐影響存活率,癌症治療期間若出現食慾不振、體力下降、疲倦、沮喪、體重下降或炎值公式大於3都是體內發炎警訊,六指標只要中三項以上的癌友應改善飲食方法。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孫麒洹說,診間癌症患者常忽略發炎狀況,以為厭食、疲倦、體力與體重下降理所當然。研究發現,癌症腫瘤本身會造成營養不良,若不控制發炎情況,更會加乘發生嚴重營養不良及併發症的機率,進而延遲治療,會影響平均存活期。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也說,癌友每次回診抽血皆會測量的嗜中性白血球數與淋巴球數兩項指數,相除若大於等於3則代表身體發炎。炎值越高發炎狀況越嚴重,導致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機率提高,炎值低的患者,近7成可存活超過40個月,炎值高患者僅剩不到1成。癌友對於熱量、營養組成、抗發炎EPA等需求都與一般民眾不同,僅提高飲食中的熱量與蛋白質,或選擇無添加魚油EPA的一般濃縮營養品是不夠的,不希望高「炎值」纏身,基隆長庚醫院營養師林奕岑建議,癌友飲食應遵循高熱量、高蛋白、適醣、適脂以及每日2克魚油EPA。林奕岑也說,癌友常一股腦補充單一營養素,如雞精、魚湯、蛋白粉等,「高熱量、高蛋白」幫助組織修復與肌肉生長,儲備體力與抵抗力;因低醣增死亡風險、高脂飲食易影響食慾,「適醣、適脂」對癌友最有利;「每日2克魚油EPA」可幫助改善發炎狀況,降低併發症機率。若欲攝取一日2克EPA,以鮭魚計算每日需食用400公克,若是吳郭魚甚至每日需食用50公斤,不論從經濟與食用量來看,僅從天然飲食中攝取足量EPA十分困難,林奕岑建議,選擇以EPA為主具三重抗炎機轉且作用於免疫系統的魚油EPA。
-
2020-09-18 科別.腦部.神經
台大腦出血微創手術 助死亡率降至2.4%為亞洲第一
腦出血致死率高,約可高達六成以上,台大醫院腦出血團隊今發表最新的臨床治療成果,運用微創手術治療腦出血患者,死亡率可以降至2.4%,其成績傲視亞洲,位居第一位,且微創手術也能避免傳統手術後,容易引起術後出血或是腦水腫的風險。腦出血可粗分為二種類型,自發性腦出血及外傷引起顱內出血,自發性腦出血屬腦中風的其中一種類型,腦血管受不了壓力破裂或腦血管硬化破裂,外傷引起顱內出血往往是意外或是跌倒撞擊頭部所致。根據研究顯示,亞洲人、非洲人發生自發性腦出血的比例遠高於西方人,分析原因與基因以及對於高血壓的警覺性低,因此即使即時送醫救回性命,也需要長時間復健,後續也常會伴隨不同的身體障礙。台大醫院神經外科專任主治醫師黃博浩表示,腦出血與血栓引起的腦中風治療原則都是「愈快送醫愈好」,手術方式與多數的治療並無差別,都是分為傳統開顱手術以及微創手術。但是傳統開顱手術的傷口大,同時對於腦部的傷害也大,二次手術的風險高,復原期又長,特別是需要用鐵勾把腦勾開,常會引發術後後遺症,如腦水腫、再次出血等。他說,微創手術則是傷口小,對腦傷、再次手術的風險都較低,台大使用的微創手術則是運用透明的手術套管(sheath)將局部腦神經纖維剝離開,並藉由內視鏡來增加手術視野而不需勾腦且降低對正常腦部的傷害。黃博浩表示,這類微創手術方式在處理一般疾病已相當普遍,不過將其運用在在腦瘤與腦部外傷等疾病,效果也相當好,觀察接受治療的患者死亡率僅2.4%。目前台大腦部微創手術可在近一個小時內完成,比傳統的二到三小時更短,也看到有52%的病人術後可恢復到自行照顧自己。黃博浩說,微創手術雖然有其好處,但不代表可全部取代傳統開顱手術,有些疾病仍需要仰賴傳統開顱手術才能有效根除病灶。
-
2020-09-18 新聞.生命智慧
小鬼獨居亡無人知!殯葬員曝「年輕孤獨死多」 網慌:我好怕
藝人黃鴻升驟逝消息震驚台灣社會,不僅是演藝圈痛失英才,連大批粉絲也難忍悲傷情緒,紛紛發文哀悼、懷念年輕有為的他。然而,近來網上也掀起「獨居死亡」的話題,一位曾從事遺體接運工作的網友就分享自己的經驗,表示其實因獨居而死亡的案例相當多,且不限於獨居老人,連獨自在外租屋的年輕人因此往生的也非常多。一位曾從事殯儀館遺體接運工作的網友在PTT八卦板發文,他分享這種行業通常是在周一比較忙,早上9點多接獲警方通報後才趕到現場去接運,好幾次去周休二日的小工廠裡,「往生者是猝死在員工宿舍裡,通常到現場看到都差不多呈現屍僵狀,比較扯的是,有些在周一過去都已經看到屍水滲進床墊裡,代表假都還沒開始放,就掛了」。除死狀悽慘之外,原PO也提到「其實仔細想想,他們是因為沒去上班,老闆跟主管才發現的,不然沒人會發現」,這點想起來也是很淒慘。原PO自己也是獨居,他不禁感嘆自己將來會不會也是這樣,所以他就曾主動邀請同事來家裡做客,並告訴他們「假如有一天我沒去上班,也沒請假,你們就開公司車來接我就好!」,原PO還事先在抽屜裡「放了一封遺書」。「其實現在社會獨居往生的真的很多」,原PO表示不僅是老人家多,其實時常加班、作息不正常的更多,「只能說人生無常,能珍惜的人事物就要好好珍惜」。文章引來網友留言分享,有人就說「有點考慮要不要先寫遺書了」、「大哥,我怕了」、「我人生第一次暈倒就是在獨住的小套房廁所...真的有嚇到」、「邊緣年輕人越來越多了」、「獨居老人過世真的多,雙北耳聞不少案例」、「我大學外宿時也有想過,我翹一個禮拜的課應該不會有人發現」、「說實在的,能在睡夢中善終的真的沒幾個啦」。
-
2020-09-18 癌症.乳癌
45至69歲婦女免費乳癌篩檢!預防乳癌專家建議這樣吃
每年10月是全球乳癌防治月,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外科部名譽教授張金堅表示,乳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預防乳癌,應避免攝取高糖、油炸、燒烤類食物,尤其是珍珠奶茶、可樂等高含糖飲料應少喝,盡量選擇食用天然、不含添加物的食物,並配合運動,都是對抗乳癌的最佳利器。張金堅說,乳癌發生原因很多,危險因子包括家族史、肥胖、高糖高油飲食、常喝酒、初經早或停經晚,或是外食族常以塑膠袋裝熱食的環境荷爾蒙等,都可能增加乳癌風險。國內乳癌多發生在40到55歲女性,較國外年輕,相關防治很重要。女性要怎麼拒絕乳癌上身?張金堅說,健康身形很重要,現代人幾乎攝取過多營養,而「肥胖」可能導致乳癌,也可能使已治療的患者再度復發,飲食攝取應以天然食材、不含添加物的食物為主,多吃優質蛋白質和蔬菜水果。即便是吃下午茶,也可選擇如堅果、藜麥等,含抗氧化物與蛋白質含量高的健康食材,而不含糖的黑巧克力也具抗氧化功能。張金堅提醒,女性應定期透過如乳房X光攝影、超音波檢查,衛福部國健署也提供45至69歲婦女免費乳癌篩檢,據統計,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民眾應善用。乳癌防治基金會與飯店合作,推出限定公益下午茶,食材以代表溫柔堅毅的粉紅色做為主題,所得15%將捐贈乳癌防治基金會。
-
2020-09-18 醫療.一般外科
一張圖看懂蜂窩組織炎與破傷風,傷口消毒照護4步驟
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受傷的情況,例如跌倒被石頭磨傷、碰到尖銳的物品刮傷、甚至有的時候被紙割傷等。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民眾會自認倒楣,有些民眾特別是男性常會認為是小傷,後續便未好好照顧傷口,這樣的行為容易讓自己陷入破傷風或蜂窩性組織炎的威脅之中,嚴重可能面臨截肢、甚至死亡的風險。塑膠也可能引起破傷風?醫:關鍵不在金屬家醫科何松穎醫師表示,破傷風主要是因為破傷風桿菌所致,較常出現在踩到釘子、被刀劃傷等情況,因此也讓大多數民眾認為主要關鍵在於金屬,不過對此何松穎醫師則表示,破傷風桿菌主要是常見於土壤之中,金屬等物品之所以會有風險,是因為或多或少有相關接觸,因此防範破傷風不應只有金屬器具,若傷口是因接觸過土壤的塑膠物品等器物形成也要小心。破傷風桿菌會從患者傷口進入,潛伏期約為數日至數週不等,通常約經過一週從神經系統到中樞神經,患者便會出現癲癇、頭痛、牙齒緊咬、肌肉僵直、呼吸抑制等症狀,嚴重甚至死亡。慢性病等免疫力低下者,留意蜂窩性組織炎症狀蜂窩性組織炎則如其名,患者傷口外表會有如蜂窩一般,是一種因為使傷口形成的器物不淨或後續傷口後續照顧不佳所造成的細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常見出現於開放性傷口上,如日前就曾有新聞報導婦人因鈔票刮傷手為做好妥善處理,後續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另外像是香港腳、跌倒所形成的外傷等也都有可能形成。蜂窩性組織炎因個人免疫力不同,進展速度、程度也會有些許不同,患者傷口通常會在三日左右出現紅、腫、熱、痛相關症狀,換句話說這也意味著若有癌症、糖尿病、三高、慢性病等免疫力不足的民眾更應提高警覺。海上、海邊等形成的傷口,更要留意蜂窩性組織炎何松穎醫師也特別提醒衝浪、浮潛、釣魚、捕魚等在海邊、海上活動的民眾,更要小心在相關環境中所形成的傷口。形成蜂窩性組織炎的細菌當中最具威脅性的其中一種就是海洋弧菌,這種細菌顧名思義常見於海洋等相關環境之中,其形成蜂窩性組織炎進展速度相當快、致死率高,在治療案利當中少數讓醫師別無他法,進而需要截肢、甚至死亡的,常見就是因海洋弧菌所感染的蜂窩性組織炎。因此在海域一帶所受的傷口,不論大小都應特別注意。蜂窩性組織炎、破傷風,留意兩者可能同時感染值得注意的是,蜂窩性組織炎和破傷風雖為兩種不同的情況,但患者也有可能同時受到這兩種感染。何松穎醫師提醒,因醫療進步的關係,蜂窩性組織炎截肢或死亡的案例並不常見,但若置之不理就有可能進展到此地步;破傷風因有疫苗、預防注射的關係,近年來死亡機率也非常低,民眾不必恐慌但也不能輕忽。醫師提醒民眾,不論是多小的傷口,在傷口形成最初階段就應做好妥善處理,若有發現症狀就應盡速前往就醫治療。傷口消毒處理 醫師建議4步驟在傷口處理方面,民眾在處理傷口時除了會以清水沖洗,也常見會用雙氧水、碘酒、酒精、小護士、萬金油等消毒傷口。對此何松穎醫師表示,小護士、萬精油等對於傷口消毒等較無益處,不過這類型主要含有薄荷等成分,若想減緩不適可適當的塗抹在周圍;而雙氧水、碘酒、酒精等雖有利於消毒,但同時也會阻礙細胞生長及復原,優碘和碘酒兩者相似,差異在於碘酒還含有酒精成分,對於傷口復原稍較為不利。何松穎醫師建議,一般在手邊醫療資源較為充足的情況下,民眾在處理傷口時,建議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其後以優碘進行初步消毒,以棉花棒由內向外擦抹,再擦上對於殺菌更為有利的抗生素藥物,最後再貼上紗布。包裹紗布時可適當塗抹一些凡士林等潤滑,可避免傷口黏著紗布。若資源較為有限,則建議在初步處理好傷口後應盡快前往醫院處理。而不論是何種情況,都應隨時觀察傷口復原進展及相關症狀,藥物也應和醫師、藥師等專業人士先進行討論、確認後再使用為佳。(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9-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9歲女童感冒竟吃到精神用藥 北醫大AI揪不當用藥處方
台灣一年約開出3億6000多萬處方箋,換算每天約可以開出近10萬張處方箋,台北醫學大學資訊研究所教授李友專,運用健保資料庫分析2017年所有處方箋,發現平均600張處方箋就有1張有不當用藥問題,影響約42萬名患者,以腸胃藥、過敏藥、安眠藥、降血壓藥、抗生素和降血糖藥最常被不當使用。李友專表示,此次調查中,就發現有位9歲女孩被診斷為感冒,但處方箋中卻出現思覺失調症藥物Solian,進一步發現,依照女孩症狀,常見的處方箋應該是開立肌肉鬆弛劑,與Solian藥名極為相似的肌肉鬆弛劑名為Solaxin。兩者前面三個字都是「sol」開頭結尾也有「n」,疑似因此被誤植,李友專說,整體分析除了該案以外是否也有類似的事件,果然把肌肉鬆弛劑開成思覺失調症的藥物,完全不是少數案例;李友專表示,沒有思覺失調症的患者,使用到Solian,反而會出現頭痛、精神恍惚的症狀,也可能傷及腦部的中樞神經。過去也曾發生過,應該開立感冒糖漿給患者,卻開成降血糖糖漿,10多年前,就有位婦人同樣因為感冒就診,醫師應開立抗組織胺,卻開錯給予降血糖藥物,讓該位婦人在睡夢中因低血糖死亡。李友專說,醫師開立處方箋後,雖然有藥師把關,但是藥師的工作純粹是針對藥物的劑量人體是否可以負荷,或是藥物之間是否會產生交互作用協助做判斷,不一定會去看醫師的診斷與開立的藥物,兩者之間是否合理,即可看了也不可能熟知所有科別的用藥。因此,醫師自行的把關非常重要,只是醫師連看一位病人的時間都只有3到5分鐘,開藥幾乎都是反射性的動作,李友專也說,其實分析不當用藥的原因僅有二大原因,輸入錯藥物名稱、忘記輸入疾病診斷碼,若是未來能透過AI協助警示醫師,能有效降低不當用藥的機率,也能避免憾事發生。
-
2020-09-18 癌症.抗癌新知
血尿快就醫 泌尿道腫瘤早期發現根治率高
惡性腫瘤(癌症)長年佔據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舉凡肺癌、大腸癌、口腔癌都經常被媒體報導,不過,有一種癌症不能忽視,一旦出現症狀,同樣也是接近末期,那就是泌尿道腫瘤,彰濱秀傳醫院泌尿科醫師楊哲瑞表示,泌尿道腫瘤早期發現完成治療,復發機率低,除了患者要積極接受治療外,也要搭配改變生活習慣,比如戒菸、改變飲食,或者避免服用來源不明的中藥等。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9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當中,攝護腺癌就排名在第六位,楊哲瑞表示,泌尿道腫瘤常見有三類,除了前述的攝護腺癌之外,還有腎臟癌、泌尿道上皮癌,其中,泌尿道上皮癌包含膀胱癌、腎盂癌,以及輸尿管癌,臨床上又以膀胱癌佔比最多。不同部位的泌尿道腫瘤,成因也不相同,以攝護腺癌為例,通常被認為和飲食的精緻化,以及年齡有關;腎臟癌則較沒有明確的危險因子;泌尿道上皮癌在近幾年國內外相關研究中,較明確與抽菸與誤食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有關,另外,長期暴露在重金屬環境下,發病率也比較高。楊哲瑞指出,泌尿道腫瘤早期發現,透過手術容易根治,復發率也低,只是一旦末期確診、癌細胞轉移,通常存活率就剩不到一年。以三種常見的泌尿道腫瘤確診情況來分析,泌尿道上皮癌由於早期就會有血尿症狀,最容易提早被診斷出來,至於腎臟癌和攝護腺癌,通常都是癌細胞轉移出去,出現其他症狀,患者到院後才確診,其中,腎臟癌最常見的是肺部轉移,或局部腫瘤太大,出現腰痛:攝護腺癌則是骨轉移,導致骨頭疼痛,兩者確診後,癌末的預後狀況通常都不佳。目前秀傳醫院針對泌尿道腫瘤,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楊哲瑞強調,若有機會開刀根除,都會建議開刀,過去傳統的開刀方式是從肚子開洞,把器官拿掉,傷口較大,現在則多半採用腹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完成微創手術,這也是世界趨勢。至於放射線治療,通常是作為輔助角色,比如腫瘤很大,不容易開刀時,會先用放療將腫瘤縮小,但放療的缺點是比較無法根治。楊哲瑞建議,有癌症家族史的民眾,應更積極的進行癌症篩檢,此外,若出現解尿不順,或者血尿的情形,要盡快就醫,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及治療。至於生活習慣方面,戒菸相當重要,因為這和泌尿道上皮癌的關聯性高,工作環境上也應避免經常接觸重金屬汙染,假使不得已必須長年暴露在重金屬環境,也建議要比一般民眾更定期做健檢;飲食方面則是減少攝取高油、高鹽的食物,並少吃油炸過的紅肉和加工食品,最重要的是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中藥,以免內含馬兜鈴酸,同樣有可能造成泌尿道上皮癌。
-
2020-09-1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中晚期照護/老年人潛在的隱性殺手「吸入性肺炎」 4類型病人為高危險群!
前總統李登輝於今年2月因喝牛奶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於今年7月30日在台北榮總病逝,近期在門診也時常被病患或家屬諮詢嗆咳、吞嚥困難和肺炎等相關的問題。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肺炎是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僅次於惡性腫瘤和心臟疾病,且死亡率在近年來逐漸上升中。吸入性肺炎如未能及時治療,甚至會造成肋膜積水、膿胸、肺膿瘍、呼吸衰竭,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情形,不得不小心謹慎。但到底何謂吸入性肺炎?應該如何去預防?本文將為您做初步的介紹。吸入性肺炎區分為兩類吸入性肺炎是指因為嗆咳,導致上呼吸道的分泌物、逆流的胃酸、嘔吐物、食物等嗆入肺部造成的肺炎。◎細菌性肺炎反覆將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嗆入,造成細菌從上呼吸道跑進肺部,引起肺炎。病原菌除了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外,還常包含厭氧菌。臨床症狀常合併咳嗽、痰量增加、呼吸窘迫、發燒等症狀。◎化學性肺炎如嗆入胃酸等有害物質造成急性的肺部損傷,臨床表徵有突然出現呼吸困難、低氧血症、心搏過速等。吸入性肺炎的臨床表現有明顯呼吸急促、發燒畏寒、咳嗽並伴隨黏稠膿痰、胸痛、疲倦嗜睡、食慾不振、神智不清、休克等症狀。一旦發現就需要儘快就醫接受治療,醫師會詢問相關病史和理學檢查,同時安排抽血、胸部 X光攝影和痰液培養,根據檢查結果給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療。下列這四種類型的病人均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因子1.吞嚥功能失調:食道相關的疾病,如吞嚥困難、狹窄或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神經系統方面疾病,如癲癇發作、多發性硬化、帕金森氏症、中風或癡呆等;拔管之病人。2.意識功能不佳: 神經系統疾病如中風;心臟停止之病人;服用藥物、酒精等病人。3.增加胃內容物嗆入到肺部的機會:胃食道逆流或管灌餵食。4.咳嗽反射減弱:服用藥物、酒精;中風;老人癡呆;退化性神經疾病;意識不清之病人等。預防吸入性肺炎十分重要,以下幾點都應確實遵行1.應避免使用鎮靜劑、精神科相關用藥等,會促進嗆吸或干擾吞嚥功能的藥物,另對於高危患者,抗組胺藥也應避免使用。2.對於有吞嚥障礙的患者,尤其是中風後,有必要進行完整的言語和吞嚥評估。避免喝流質液體,可適度使用食品添加物,增加食物的黏稠性或照會復健師協助吞嚥訓練,以預防吸入性肺炎的複發。3.病患進食時盡量維持上半身直立,以少量多餐為原則。若以半臥位方式進食時,病患應斜躺約60度,進食後1-2小時再讓病患平躺,以避免食物逆流而嗆入肺部。4.鼻胃管餵食在預防吸入性肺炎中的作用尚不確定。5.每日保持口腔清潔可降低肺炎發生的機率。維持口腔清潔,唾液中的細菌就會減少,即使不小心嗆到,也比較不容易引發肺炎。吸入性肺炎在老年人一直是個嚴重的健康問題 隨著年紀增長,生活功能的逐漸退化,特別是腦部功能的退化,會影響意識的狀態、吞嚥和咳嗽的功能,更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對於具有高危險因子的族群,臨床和影像學具相關特徵的病患,都應列入考慮中。針對有嗆咳風險的患者應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我們提供吸入性肺炎的相關知識,以利病患和家屬能居家照顧時能有些許的幫助!【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0-09-17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去年揪3.1萬癌前個案 國健署籲民多利用四癌篩檢
癌症已為多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但定期檢查有助早期發現病變並治療。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研究數據顯示,四項癌症篩檢服務可降低乳癌、大腸癌、口將癌及子宮頸癌的死亡率。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國健署持續補助四癌篩檢服務,去年更揪出3.1萬名癌前病變與約7000名癌症個案數,但今年因新冠疫情而使篩檢數有所下降,呼籲民眾把握自身權利,可至全國6000多家醫療院所接受癌篩,守護自身健康。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為擴大篩檢服務,國健署自2010年起與醫療院所合作執行「癌症醫療品質提升計畫」,全面推廣四癌篩檢服務,至今成效頗佳。參與該計畫的219家醫療院所,執行約286萬篩檢服務人次,佔全國總量58%,揪出3.1萬名癌前病變與約7000名癌症個案數,使得民眾能盡早治療,重拾健康與生活品質。而計畫自2010年起至今,共成功搶救32.2萬人與家庭的健康,今年更有54家推動癌症篩檢的績優院所獲表揚。依國健署統計數據,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及吸菸習慣之男性26%口腔癌死亡率;每3年至少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70%子宮頸癌死亡率。不過,據國健署6月的癌症篩檢資料顯示,相較於去年同期,全國四大癌症篩檢量整體下降1成5,可見新冠肺炎期間的確讓民眾減少去醫院檢查的意願。王英偉呼籲民眾,在新冠期間除防疫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外,在報復性旅遊之餘,定期癌症篩檢也不可少,民眾可向所在地醫院或衛生局洽詢。
-
2020-09-17 科別.感染科
台東老翁染霍亂同住4人無症狀 感染源疑是河水
台東市80多歲老農感染霍亂,台東縣衛生局調查同住4人並無疑似症狀,懷疑感染源有可能來自田裡河水,已前往個案住家採集環境檢體和澆菜河水送驗。台東縣衛生局今天表示,台東市80多歲男子因腹瀉(水狀)多次、無力、暈眩症狀就醫,9月4日通報霍亂,衛生單位隨即啟動疫調衛教等防治工作,並於確診後立刻至家中及田地收集環境及同住者檢體,以進一步釐清可能感染源。個案目前病況穩定,住院觀察中,同住者4人均無任何疑似症狀。衛生局表示,這名男子在自己田裡種菜,會用旁邊的河水澆菜,衛生局人員前往查看時,發現田裡裝在水桶裡的河水已有一段時間,有可能感染病菌,因此採樣調查。另外,和男子同住的4名家人吃的食物都一樣,但沒有發生異狀。台東縣衛生局表示,霍亂弧菌經由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染,在鹹淡水中均能生存相當久,尤其是甲殼類、貝類等海鮮河鮮身上;感染後會在5天內出現米湯狀水樣腹瀉、嘔吐、脫水等症狀,嚴重時會有循環衰竭、酸中毒,若未妥善治療及補充電解質則有死亡危險。台東縣衛生局強調,霍亂弧菌依賴水生存,不怕鹼性環境,但對熱、光、乾燥、酸、酒精或肥皂等清潔劑無抵抗力,因此食物飲水應徹底煮熟煮沸,有異味異色結塊混濁等情形切勿食用;此外用餐前如廁後請務必用肥皂水洗手並雙手搓揉20秒以上再用清水洗淨,同時注意環境清潔可用70%酒精或酸性清潔劑。
-
2020-09-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演化樹分析新冠肺炎病毒 學者:華南市場非源頭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表示,學界用演化樹技術分析COVID-19病毒,證實中國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非起源地,更推估哥倫比亞最早病毒株約去年12月從亞洲移入。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舉行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說明會,以演化樹基因序列定位探索全球病毒來源、傳播及多元性。陳秀熙說,很多國家因經濟因素而解封,為瞭解病毒是否會因不同地區產生的變異讓傳播機率更高,學界也用遺傳演化樹技術來分析病毒的基因序列定位,除了有助於瞭解病毒傳播,對疫苗製造也有很大貢獻,對抗病毒時,大家必須團結,以全世界角度來看病毒轉移。針對中國COVID-19病毒起源,陳秀熙表示,學界最新論文研究發現,上海傳染病毒株與武漢病毒株不同,證實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非起源地;而不同病毒株的疾病嚴重程度未有顯著差異,但症狀惡化前免疫細胞CD3+T會大規模減少,此類徵兆可用於預測疾病危險程度。以哥倫比亞3至6月共857例境外移入個案分析,陳秀熙提到,有學者透過演化樹基因序列定位分析後發現,哥倫比亞的境外感染源至少有12個基因族譜,大部分源自歐洲;進一步比對,推估最早病毒株約2019年12月7日從亞洲移入,而哥倫比亞的病毒株散布全球,顯示境外移入持續發生。陳秀熙指出,台灣曾用基因序列定位分析2月自埃及入境的確診婦女,和全球GISAID病毒株基因序列資料庫比對,發現其病毒株曾在歐洲出現,但未曾出現在台灣,確認感染源來自旅遊過程;另外也針對台灣20個確診個案進行基因定序,發現2月至4月兩波流行的病毒株多與武漢及歐美的病毒株相近。現在許多國家積極投入疫苗研發,陳秀熙建議疫苗採公正優先分配模式,第一階段目標是減少過早死亡,應優先分配給可降低較多70歲以下死亡人數的國家,第二階段目標是減少經濟和社會上危害,建議優先分配給貧困差距和國民總收入損失降低較多的國家,第三階段目標是恢復正常運作,建議優先分配給高傳播率的國家,以終止社區傳播。
-
2020-09-16 新聞.健康知識+
小鬼疑浴室跌倒驟逝 專家教你拆除浴廁地雷防跌倒
小鬼驚傳在家中浴室跌倒過世,凸顯了浴室、廁所是家中最容易跌倒的危險地方。最常見老年人因浴室濕滑跌倒發生骨折或死亡意外,其實年輕人也會發生此意外,如何營造安全的沐浴、如廁的環境,極為重要。曾有調查顯示,老年人常發生跌倒的地點,以住家內最常見,其中以浴室廁所最常見占26.6%,客廳和臥室各占22.91%及13.7%;跌倒時所從事的活動,以室內走動最多占22.3%,其次是大小便12.2%,以及洗澡10.2%。台灣一般住宅的浴廁大多缺少「乾濕分離」的設計,因此天天使用的浴廁難免濕滑,對一家老小其實都有潛在風險,尤其是老人家平衡感、肌力不足,更容易出事。要讓家中浴廁不再處處是危及生命安全的「地雷」,醫師建議應掌握三大原則,分別是保持乾燥、照明充足,以及創造無障礙空間,適當使用貼心小物,也可幫助家中年長者使用浴廁不費力氣。避免浴室濕滑導致傷害!加裝隔間 保持地面乾燥要保持浴室乾燥,可在馬桶、沐浴設備之間加裝隔間,如簡易壓克力材質拉門,或盡可能保持地面乾燥,如加裝抽風設備等,避免孳生黴菌,徒增環境更濕滑的條件。避免浴室濕滑導致傷害,建議浴室可設置止滑墊鋪滿整個浴室,最好以大面積為主,放置在浴室地面及門口,也可以在浴室地板、牆壁、浴缸等潮濕處使用「防滑條」,增加粗糙面、減少濕滑的問題。淋浴間的門檻前要設止滑的腳踏墊,最好能設置「截水溝」取代門檻,在馬桶及浴缸旁加裝扶手,更能達到室內完全無障礙的目標。也有防滑噴劑,可以噴在浴室地板等處,能產生不錯的止滑效果,不需改變地磚外觀;而老人家的室內拖鞋,應選用防滑的平底鞋,最好能穿進浴廁,不一定要換鞋。浴廁環境應該要明亮,建議可加裝感應式照明,對晚上常需要跑廁所的老人家,是很貼心的設備。
-
2020-09-16 新聞.生命智慧
晚死半天,遺產差6億!91歲日本法醫嘆:讓已死家人戴上呼吸器,只為一張死亡證明
遺產繼承人死亡時間的意義(編按:死亡證明書)有多大?日常生活中,若非遇到特別狀況,一般人是不會去關心這個問題的。這是一則久遠的案例了。一名住院患者清早死亡,照顧他的同居人希望主治醫師能將死亡時間改到傍晚。由於患者已經住院好長一段時間,主治醫師與這名女子也很熟了,或許是認為早上死或傍晚死沒什麼差別吧,也沒問明理由便接受了她的要求,將死亡時間改到當天的傍晚。結果這名女子趁白天趕緊跑去申請結婚登記,結果就演變成「合法成為妻子後,丈夫才死亡」。這是昭和30年代後半的事,這位妻子就這樣繼承了位於東京鬧區的咖啡館及酒吧等遺產,據說價值高達6億日圓。過沒多久,男子的一些親戚們知道了這事,氣得直跳腳,一查,竟發現女子是在男子死亡當天中午才辦理結婚登記。他們知道男子其實是在清早死亡的,便到戶籍機關抗議,認為死後還受理結婚登記實在太荒謬了。承辦人員確認過死亡證明書後,回答說:「死亡時間是傍晚,所以這項結婚登記是合法受理的,她是合法的妻子沒錯。」完全不能接受這個結果的親戚們殺到醫院去,主治醫師承認是受該女子之託而更動了死亡時間。結果,醫師被以偽造文書罪嫌、女子被以行使偽造文書罪、於公正證書上登載不實罪嫌送交警局。醫師是出於善意而答應女子的請託,想必是認為這樣做會獲得對方的感謝、以免遭到埋怨。他顯然太沒有犯罪意識了!他的好意招來惡果,被指摘為製造遺產繼承的爭端,犯下法律不容的違法行為。這起事件最後雖沒鬧到不可收拾,但由於罕見,被媒體大肆報導,導致醫師的社會評價下滑。※ ※ ※還有一則案例更是嚴重。在地下鐵的興建地段,半夜地基突然下沉,造成埋在民家下面的瓦斯管龜裂,不完全燃燒的瓦斯(當時使用煤氣6B)彌漫屋內,釀成氣爆火災。數間房屋因而燒毀殆盡。好不容易控制住火勢,卻從滿目的瘡痍中找到一家五口--父母和三名小孩的屍體。相驗結果是這樣的:父親與三名小孩的燒傷不嚴重,推定為吸入不完全燃燒的煤氣而一氧化碳中毒身亡;母親全身焦黑,診斷為燒死。也就是說,當父子們吸入充滿屋內的煤氣而死的時候,母親還活著,她是在發生氣爆後才被燒死的。因此,法醫開立屍體檢驗證明書(死亡診斷書)時,將母親的死亡時間寫得比其他家人晚10分鐘。事情過了一個月左右,某一天,父親那邊的遺族成群跑來監察醫務院找負責相驗的法醫理論。明明是在相同情況下罹難,為何只有母親一人是延遲十分鐘後死亡?他們說,他們因為這個緣故蒙受了重大損失,要法醫拿出醫學上的證據來。這家人沒有犯錯,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卻因為一件粗糙的工程害得一家五口性命連同房子等財產全部化為灰燼。過失責任者必須對這些人給付龐大的損害賠償金。理應得到賠償的父子們因為先死,而當時只有母親一人活著,因此權利由母親繼承。10分鐘後,母親也死了,於是該賠償金的大半便由法律上母方的遺族繼承。換句話說,結婚不到10年,財產的大半全跑到母親那邊去了。吞不下這口氣的,是父親那邊的親兄弟。即使能夠提出醫學上的根據,也無法明確判斷、解釋這10分鐘的差別。法醫實在沒輒,想將母親的死亡時間訂正成與父子們同樣的時間,只不過,之前開立的屍體檢驗證明書已經送到戶籍機關,也依據燒死這個事實辦理除戶了。重要文件無法隨便訂正,必須在家事法庭召開簡易法庭,由法官認可死亡時間的訂正理由才行。結果,經過法律程序後,母親的死亡時間被訂正成與其他家人同樣的時間。然而,這次換成母親那邊強烈反彈了,紛紛大罵:「只要硬著幹,死亡時間就可以更動嗎?醫學是這麼隨隨便便的嗎?」最後,這項紛爭又鬧上法庭了。3年後,在審判長的和解勸告下,這場僵持不下的官司,才以同時死亡落幕。※ ※ ※在當時,日本正處於經濟高度成長期,有轎車的家庭暴增。忙於工作的父親連放假也沒時間休息,多半得開車載全家出去玩。去時還好,回程就累了,因此常因駕駛到打瞌睡而發生重大車禍。當場死亡、於救護車中死亡、在醫院死亡等,死亡時間有所不同,由於最後死亡那邊的人有繼承遺產的權利,因此,親族之間為死亡時間判定而爭吵不休的情形層出不窮。據說,還曾經發生過這種事:家屬要求讓已經死去的家人戴上人工呼吸器,繼續輸送氧氣,表現出還在呼吸、還活著的樣子,然後觀察周遭,確認那個死了、這個也死了,自己的親人是活到最後的那一個之後,再請醫師停止送氧……這種行徑真是讓人無言!因此,審判長以這起事件做為契機而做出裁示,凡是在相同狀況下發生死亡事故,假使遇上家族間為遺產繼承問題起爭執時,不論死亡時間差距多少,一律採取同時死亡來處理。從此以後,日本這類官司就突然減少許多了。如今,倍受注目的腦死問題也一樣,常常因為哪個時間點視為死亡而爭論不休。死亡時間這項醫學判斷,絕不容許因為利益及其他種種緣由而被動手腳。薄薄一張診斷書,其重量是超乎我們所想像的!書籍介紹書名:屍體在說話:日本法醫之神帶你看死又看生作者:上野正彥出版社:柿子文化出版日期:2020/05/07作者簡介/上野正彥1929年生於日本茨城縣。東邦醫科大學畢業後,進入日本大學醫學部法醫學教室。1959年成為東京都監察醫務院的法醫,並於1984年就任院長,1989年退休。30年來致力於解明可疑屍體的死因,負責案件有淺沼稻次郎事件、三河島列車二次衝撞事件、新日本飯店火災、日本航空三五○號班機空難等著名歷史案件。上野正彥相驗過的屍體數量多達二萬具,並負責超過五千具屍體的解剖工作,堪稱日本法醫之神、當代法醫泰斗。《屍體在說話》是他於監察醫務院退休後出版的第一本書,當中充滿了他 身為一名法醫的原點和初心。至今,上野正彥仍以法醫學評論家、作家等身分活躍於電視節目及報章雜誌。延伸閱讀: 一天1杯黑咖啡,肝癌風險降42%!肝臟最喜歡的10種食物
-
2020-09-16 癌症.乳癌
93歲嬤抗乳癌 術後恢復良好
乳癌是造成婦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銀髮族婦女常因對疾病不了解,害怕手術不順利、化療太可怕或認為生命所剩不多等因素,不願意積極治療,導致罹患乳癌後,生活品質變差,存活時間變短。嘉義市陽明醫院乳房專科醫師蕭維強指出,銀髮族面對乳癌要「積極面對,有效治療」,才是正確面對疾病的態度。蕭維強說,年齡老化是台灣目前的趨勢,乳癌對銀髮族女性是一個重要課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銀髮族面對乳癌都偏向保守治療或不治療,但其實只要少量口服藥物就有一定的療效。他舉例,93歲女士平日獨居,活動自如,自己上街買菜,自我照顧能力良好,有一天,自己摸到乳房有腫瘤,來門診檢查,切片證實為乳癌臨床第二期,醫師建議乳房全切除相關治療,病人順利出院術後恢復良好,自我照護如舊。另起案例是95歲女士,因失智在安養中心,照護人員發現住民右乳房腫瘤,由家屬帶來門診,經切片病理證實為乳癌,腫瘤大小約5公分皮膚已有橘皮變化,告知乳癌可能為三期,家屬討論後決定讓病人接受藥物治療,給予抗荷爾蒙藥物治療3個月後,腫瘤明顯縮小,目前持續治療中。
-
2020-09-15 癌症.卵巢.子宮
孕期青梅竹馬老公偷吃 8年後罹子宮頸癌的她最後悔這事
32歲小麗產後8年回診確診子宮頸癌,醫師詢問下,小麗說,產後有被告知施打HPV疫苗,減少感染風險,但夫妻從小青梅竹馬感情ㄧ直很好,認為自己不是風險族群,未施打HPV疫苗,直到發現自己罹患子宮頸癌前高惡度病變,才得知先生在她孕期「凍未條」曾去過聲色場所。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大規模研究發現,在透過性行為傳染的病源中,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最多人感染,遠超過愛滋病毒、披衣菌、淋病等,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指出,換句話說,HPV已成性病冠軍,即使是單一性伴侶,也有近6成的機率感染HPV。HPV有許多不同型別,低危險型HPV可能導致菜花或輕度子宮頸癌前病變;高危險型可能導致子宮頸癌及其他癌症,包含外陰癌、陰道癌等,多數經由性行為傳染,不論男女,只要發生生殖器接觸的性行為,就可能感染。除建議性活躍的年輕群族接種HPV疫苗,婦女產後也是接種關鍵時機,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解釋,自然產後產道易有小傷口,增加感染HPV風險,除了女性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外,不分男女更應依醫囑接種HPV疫苗,民眾可諮詢醫師,積極討論,遠離HPV感染風險。黃建霈呼籲,預防HPV男女性都該做到三關鍵,包含依照醫囑接種HPV疫苗、安全性行為及女性定期抹片檢查,據國內資料,近年子宮抹片篩檢率達六成。但黃建霈指出,20至29歲年輕女性屬性活躍群族,篩檢率卻偏低僅兩成,若反覆感染HPV,未來恐增加罹癌風險,建議儘早開始定期抹片檢查。據衛福部國健署提出的台灣本土研究顯示,子宮頸抹片篩檢是「四癌篩檢」中CP值之首,其降低約七成子宮頸癌死亡率。
-
2020-09-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閻麗夢發論文 稱新型冠狀病毒人造且便於製成
逃亡美國的前香港大學公衛學者閻麗夢指控新型冠狀病毒為中國軍方人造,如今她與研究團隊發表論文,指稱病毒人造的可能性高於自然演化,製造病毒僅約需半年且途徑便利。閻麗夢與研究團隊這篇論文存儲於資料平台Zenodo,強調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基因組的不尋常特點,顯示病毒更像是出自精密的實驗室改造而非自然演化,並嘗試描繪出可能的人工合成途徑。Zenodo是根據歐洲OpenAIRE計畫開發並由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運營的通用開放訪問存儲庫,允許研究人員儲存數據、軟體、報告及任何研究相關工具。閻麗夢團隊在論文裡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大流行已造成世界各地超過91萬人死亡、全球經濟遭受空前衝擊,但病毒的起源仍是謎團且頗具爭議,病毒源於自然界的理論缺乏實據,卻廣為人接受;反觀病毒可能來自實驗室的另一種理論,卻受到科學期刊的嚴格同儕審查。論文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的生物特性不符合自然產生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毒,研究人員在文中描述基因組、結構性、醫學上及文獻上的證據,綜合研判後認為,這些證據與病毒源出自然的理論相悖。文中表示,從證據看來,新型冠狀病毒應是實驗室產物,是以蝙蝠身上的ZC45和ZXC21冠狀病毒作為樣板或基底所改造而來。文中還提到,部分病毒學家認為,雖然不能完全排除病毒從實驗室外逸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很小,且沒有跡象顯示病毒基因組遭人為操控;但閻麗夢團隊認為,病毒基因組的棘蛋白基因內確有跡證,顯示病毒基因組應是人工操控的產物。論文根據既有證據,進一步假設出人工合成新型冠狀病毒的途徑,顯示這種實驗室產物製造方便,能在約6個月內製成;研究團隊除強烈要求針對可能涉及的相關實驗室進行獨立調查,也呼籲嚴格檢視一些近期公布、用以支持病毒源出自然的資料。
-
2020-09-15 新聞.用藥停看聽
類固醇短期使用 也要小心3風險
類固醇俗稱「美國仙丹」,過去研究雖已證實長期使用可能產生如青光眼、消化道疾病、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國衛院與林口長庚醫院的研究則發現,即使短期使用類固醇,也會增加消化道出血、敗血症和心臟衰竭的風險,且在服用第一個月內風險最高,提醒醫師、藥師開立相關藥物仍須留意潛在風險。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蔡慧如表示,類固醇在癌症、風濕免疫等全身性發炎疾病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在新冠肺炎等傳染性疾病,也可減少死亡率和縮短住院時間。2017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指出,患者使用短期口服類固醇(連續使用天數小於30天)時,可能增加敗血症、靜脈血栓栓塞和骨折的風險。為了解台灣有多少人會短期服用類固醇藥物且使用期間多短會有風險,國衛院與林口長庚研究團隊採健保資料庫2013至2015年資料,利用「病例自我對照研究法」,針對262萬3327名介於20歲至64歲民眾,探討曾使用短期口服類固醇者(小於或等於14天),用藥一個月及二到三個月期間,是否曾發生消化道出血、敗血症及心臟衰竭等情形。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姚宗杰則表示,研究發現有四分之一民眾曾短期口服類固醇,其中以女性最多,占五成五。這些人常出現於皮膚科、耳鼻喉科、家醫科、內科等科別,主要病因為皮膚疾病和呼吸道感染,八成五沒有重大的慢性疾病。短期服用類固醇一年內發生消化道出血的機率將高出1.8倍、敗血症高出2倍、心臟衰竭高出2.4倍;以第一個月內產生的副作用風險最高,服用第二個月後風險則逐漸下降。姚宗杰指出,類固醇毒性和使用長短有關,過去臨床上普遍認為僅長期服用類固醇會有副作用,短期則無;但研究發現類固醇就算吃短期只是相對安全,還是有可能造成風險。因此提醒臨床醫師和藥師,如果不是重大疾病,類固醇僅是用來緩解病患症狀,用藥時必須審慎評估,是否讓其承受副作用風險。另外,若醫師開立短期類固醇,表示有治療需要,由於用藥後有發生副作用的風險,若民眾出現相關症狀,最好主動與醫師討論,勿自行停藥。
-
2020-09-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類固醇就算短期用 醫師:研究顯示3種風險仍升高
類固醇俗稱「美國仙丹」,在癌症、如風濕免疫等全身性發炎疾病,扮演重要的角色,甚至在新冠肺炎等傳染性疾病,也可減少死亡率和縮短住院時間,但長期使用類固醇則可能產生如青光眼、消化道疾病、月亮臉等副作用。國家衛生院與林口長庚的研究則發現,即使短期使用類固醇,也會增加消化道出血、敗血症和心臟衰竭的風險,且在服用第一個月內風險最高。這項研究成果也於今年9月刊登於知名醫學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內科學年鑑)。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蔡慧如與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姚宗杰的研究團隊利用「病例自我對照研究法」,針對2013年至2015年,曾連續使用短期口服類固醇(小於或等於14天)的20歲至64歲民眾進行研究,收案262萬3327人,觀察用其藥一個月及二到三個月期間,是否曾發生消化道出血、敗血症及心臟衰竭等情形。姚宗杰表示,收案平均年齡為38歲,有四分之一的民眾曾短期口服類固醇,其中以女性最多,佔五成五。這些人常出現於皮膚科、耳鼻喉科、家醫科等科別,主要病因為皮膚疾病和呼吸道感染,八成五沒有重大的慢性疾病。但是觀察這些病患,短期服用類固醇一年內發生消化道出血的機率將高出1.8倍、敗血症高出2倍、心臟衰竭高出2.4倍;以第一個月內產生的副作用風險最高,服用第二個月後風險則逐漸下降。他也補充,從實際風險來看,這些短期使用類固醇的病患,消化道出血發生率則為每千人每年27.1人、敗血症為每千人每年1.5人、心臟衰竭則為每千人每年1.3人,風險還是非常低,不需恐慌。姚宗杰說,類固醇毒性和使用長短有關,過去臨床上普遍認為僅長期服用類固醇會有副作用,短期則無。但研究發現類固醇就算只吃短期只是相對安全,還是有可能造成風險。因此提醒臨床醫師和藥師,如果不是重大疾病,類固醇僅是用來緩解病患症狀,在開立的劑量、時間上,則需審慎評估,是否讓其承受副作用風險。另外,由於用藥後一個月內發生副作用的風險最高,民眾若這段期間出現相關症狀,最好主動與醫師討論,勿自行停藥。
-
2020-09-14 科別.腦部.神經
37歲男橋腦中風 顱內動脈取栓手術延長治療黃金時間
新竹一名37歲的周姓男子日前突昏迷送急診,原以為是心臟問題導致昏迷,但住院後發現雙側手腳無力,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是基底動脈血管阻塞,造成橋腦中風,經過醫師施以顱內動脈取栓手術,約半小時時間搶救,順利將血栓取出,術後周男意識回復,雙側的肢體也開始回復力氣。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放射科醫師李喬華表示,中風有治療黃金時間,以往只能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但只有在中風後3至4.5小時送達醫院的病患可使用。而顱內動脈取栓手術則有三大優點,首先是治療的時間能延長,從8小時甚至到24小時都有機會處理,第二,動脈取栓手術使用偏物理的方式將大動脈內的血栓移除,不像靜脈血栓溶解劑透過藥物,會有全身各部位出血的風險,第三是血管打通率更高。大動脈中風往往造成更嚴重的症狀,更高的死亡率與致殘率,過去使用靜脈溶栓劑可打通率約3成,某些位置的血管甚至不到1成,但現在加上動脈取栓手術,可以達成7至9成的打通率,治療方式彼此相輔相成,讓有機會恢復的腦細胞再次獲得血流供應,給了生活功能回復的契機。李喬華強調,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腦中風仍在前5名,但可怕的不是它造成的死亡率,而是後續引發的致殘率,致殘導致病人可能長期的臥床,生活無法自行料理,需要家人全天候的照顧,日子久了,熱情與期待恢復正常的心被磨滅。李喬華也指出,周姓病患從昏迷開始算起可能已中風近24小時,因病人非常年輕,一旦中風可能會導致終身肢體癱瘓,與家屬討論手術風險後,決定以顱內動脈取栓手術處置,因及時接受治療,配合住院期間與出院後的復健,再次回診時雙側肢體力量已正常,回到了正常生活。李喬華提醒病患及家屬,中風發生時,一定要謹記黃金時間,及早送醫,越早接受治療越能拯救更多的大腦,越有機會取回自己與家人的美好人生。
-
2020-09-13 科別.新陳代謝
男人腰臀肥胖,小心攝護腺出問題! 研究告訴你胖有多可怕
大家都知道腹部的脂肪比較多,會影響心血管的健康,但現在有研究發現,腹部脂肪也可能增加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研究在「歐洲暨國際肥胖會議」(Virtual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besity)發表。 腹部和腰部的脂肪比例高 與攝護腺癌的死亡風險有關研究人員分析了2006年至2010年間,曾參加過英國生物銀行研究,且沒有罹患癌症的218,000名英國男性數據。在大約11年的隨訪期間內,有將近600名男性死於攝護腺癌。研究發現,攝護腺癌的死亡風險在BMI值或體脂肪之間沒有明確的關聯性;但腹部和腰部的脂肪比例高,卻與攝護腺癌的死亡風險有關。研究結果發現,腰圍較粗的前25%男性,因攝護腺癌死亡的機率比腰圍較細的25%男性高出35%,而腰臀比(WHR)肥胖的前25%的男性,相較腰臀比偏瘦的25%男性,死亡風險高出34%。BMI指數較高 亦會增加其他疾病發生風險英國牛津大學癌症流行病學系研究員AuroraPérez-Cornago表示,這個研究發現腹部和腰部的脂肪量與攝護腺癌的死亡風險確實存在顯著的關聯性,但總體脂肪與攝護腺癌的死亡則沒有明確的聯繫。AuroraPérez-Cornago補充說明, BMI指數較高還會增加其他疾病的風險,包括其他類型的癌症,因此人們應該要考慮體脂肪對健康的影響,而未來研究的重點,將擺在肥胖與侵略型攝護腺癌之間的關聯性。(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十大死因近半數與腹部肥胖有關! 5項指標中3項要小心 呼吸就會胖! 8症狀揪出甲狀腺是不是生病了
-
2020-09-12 癌症.抗癌新知
一人得肺癌,全家要當心! 家庭成員誰得肺癌你最危險?答案出人意料
胰腺癌被人們封為癌症之王,但肺癌身為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實力同樣不可小覷。2018年,全世界11.6%的新發癌症是肺癌,相當於有210萬人不幸患病;同時全世界有18.4%的癌症死亡皆因肺癌,相當於176萬人,是第二名結直腸癌的2倍。最近發表在Lung Cancer的研究專門評估了肺癌家族史和肺癌風險的關係,結論是「一人得肺癌,全家要當心。」這究竟是基因要背鍋,還是全家人一起吃了啥不該吃的?這項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健康學院的系統綜述與薈萃分析共納入了84項研究,其中包括19個隊列研究和66項病例-對照研究;50項研究來自於歐美國家,35項研究來自於亞洲。總體而言,只有5項研究沒有發現肺癌家族史與肺癌風險增加之間的關係,其餘>95%的研究都在告訴你:家裡的親戚得肺癌,你除了去探望他,可能也要關心關心你自己!匯總所有的研究的結果再次強調了這發現,具有肺癌家族史的人,其肺癌風險可能會增加85%。亞洲人在肺癌的問題上顯得更加“相親相愛”:來自亞洲人群的研究發現,家裡有人得肺癌可能意味著你的肺癌風險會翻番,但在西方人群中這一風險的增幅則為73%。不過,男女在這一問題上的差異倒不是很大。家裡誰得肺癌最危險?父母一方得肺癌,你的風險增加60%;具體說來,爸爸得肺癌,相應的風險增加65%;媽媽得肺癌,相應的風險增加。兄弟姐妹得肺癌,你的風險增加78%;具體說來,兄弟得肺癌,相應的風險增加39%;姐妹得肺癌,相應的風險增加93%。而如果你的兒女得了肺癌,你不但要擔心他能不能把病治好,同時還會發現自己的肺癌風險原來近乎翻番。家裡得肺癌的人愈多,說明家族成員可能真的天生就容易得肺癌:1名家人得肺癌,其他人的風險會上升55%,2名或以上家人得肺癌,風險則會飆升到2.72倍。越早發生肺癌,可能意味著家裡肺癌的“種子”更容易生根發芽:如果家人在60歲以上才被診斷出肺癌,其他人的肺癌風險可能並不會有明顯的上升,但如果家裡有人在60歲以下就不幸被診斷為肺癌,那麼全家可就都要提高警惕了。在亞洲人群中,女性、年輕人、從不吸煙的人群、父母患有肺癌的人群風險更高。研究人員認為除了遺傳因素之外,一家人住在一起也可能受到同一環境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在中國,取暖和烹飪所導致的家庭空氣污染可能會導致一家人都一起得肺癌,而經常做飯的媽媽們可能更是深受其害,吸完二手煙還要吸油煙,肺癌的風險怎麼降得下來!結論是什麼呢?你雖然無法選擇家人,但你可以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你可能無法改變遺傳,但你可以戒菸對身邊人好一些。(來源/轉載自《文匯報》)